@natasha
@natasha
关注的小组(10)
动态 帖子 526 评论 3546 短评 42 收到的赞 6395 送出的赞 4192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mRNA疫苗先驱,十七年未获任何赞助,2013年被大学解雇,20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卡塔琳·卡里科

    过去两年,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获奖无数。 她曾多次与她的研究伙伴德鲁·韦斯曼 (Drew Weissman) 一起获奖,表彰她的开创性工作,为人类带来了针对 Covid-19 极其有效的 mRNA 疫苗。 3 月 29 日,卡里科在布鲁塞尔获得了著名的索尔维奖,两人此前还获得了生命科学突破奖(来自 Facebook 和谷歌等创始人的 300 万美元)。 卡里科的名字已经在诺贝尔奖的评选中流传了一年半。

    她觉得很不可思议。 “约翰·斯科特奖章已经颁发了两百年了,”她谈到另一个奖项时说道。 “然后我读了获奖者名单:特斯拉、马可尼,所有这些我非常钦佩的伟人的名字”(她举起了手)“然后突然间还有卡塔琳·卡里科!” 她难以置信地摇摇头,耸耸肩。 “四十年来我从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甚至没有获得过资助。” 她一生都在研究大分子 mRNA,但没有人看到任何东西——她有时甚至睡在实验室里。 她的资助申请和出版物多次被拒绝,她的职位也被降低,2013年她甚至被大学解雇。 直到Covid-19爆发才得到认可。

    卡里科(67 岁)身穿印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巨大标志的蓝色连帽衫,坐在笔记本电脑后面进行视频通话。 她在那所大学工作,但现在在东京的一家酒店接受隔离,她将于 4 月 13 日在日本天皇德仁和他的妻子在场的情况下接受日本奖。 她说的英语仍然带有浓重的东欧口音,并用手势来支持她的故事和笑话。 眼镜后面的眼睛闪烁着光芒,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的脸上始终没有离开过笑容。

    她说,她的生活是一系列的巧合。 这是著名压力研究员 János Selye 写给匈牙利高中班级的一封信的回信。 “想象一下,一个上万人的村庄,竟然有这样的人寄来一封信!” 他写的东西给十六岁的卡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道:压力是积极的,它让你起床做事。 杀死你的不是压力,而是你应对压力的方式。”

    “如果没有他,我就不会在这里,”卡里科说。 “人们有时不理解我是如何忍受所有这些挫折的,但我却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没有任何怨恨,甚至没有对那些想把我送回匈牙利或为难我的人怀恨在心。 我专注于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她说,如果你看到别人升职或加薪,而你却更加努力地工作,你不应该陷入怨恨之中。 “你无法改变这一点。 专注于你能做什么。 与某人交谈,写一份更好的拨款申请。 做一些让你快乐的事情。 不是为了取悦你的老板、你的孩子、丈夫或母亲。”

    卡塔琳·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 在匈牙利的 Kisújszállás 长大。 家里没什么钱花,她的父亲是屠夫,母亲是会计师。 她在小学时就参加了科学竞赛——十四岁时,她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 她在塞格德大学学习生物学,当她在一家生物研究所研究 RNA(核糖核酸)的抗病毒特性时,她对 RNA(核糖核酸)的特性着迷。

    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员,她很能随机应变因地制宜。 当她在实验室实习期间需要磷脂(铁幕后无法出售的脂肪物质)时,她从父亲的肉店购买牛脑,并将它们制成泥以去除脂肪。 “我做香肠也做得很好,放学后我在肉店打工。 我们每个月制作两次一百公斤香肠。”

    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她继续亲自在实验室进行工作。 “而且因为我没有钱雇用任何人,所以我没有学生。 但我喜欢它:倒入凝胶,在生长板上接种细胞,培养细菌。” 她笑了。 “这样我就可以确定没有犯任何错误。”

    1985 年,塞格德研究所的钱用完了,她在黑市上卖掉了自己的汽车,把钱藏在两岁女儿的泰迪熊里,然后与丈夫和孩子飞往美国。 她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任命并吸收了知识。 “我每周至少去听两次讲座。 然后我想:我可以用它来进行 RNA 治疗吗? 现在你不再需要去美国了,你可以通过 YouTube 收听。 你只需要知道是谁。”

    Karikó 很早就看到了信使 RNA (mRNA) 的潜力。 这是在细胞中复制 DNA 指令的分子。 细胞在此基础上制造蛋白质。 1984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mRNA。 Karikó 希望使用自制的 mRNA 来让细胞制造缺失的蛋白质——许多疾病都是由蛋白质(例如激素或酶)缺乏引起的。 如果能够将自制的 mRNA 导入细胞,人体就能制造出可用作药物的物质。

    这种做法似乎不守规矩。 长mRNA分子非常脆弱,它们会在实验动物中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第三个问题:如何让分子进入细胞? 20 世纪 90 年代,许多科学家灰心丧气并退出。 但卡里科仍在继续。

    多亏了其他人的资助,她才能进行研究。 例如,她与宾夕法尼亚州心脏病专家埃利奥特·巴纳森(Elliot Barnathan)一起研究血管改善已有六年。 当他离开时,神经外科医生大卫·兰格将她带到他的部门寻求中风治疗,但他也离开了。

    Karikó:“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因为我们无法最终证明它有效。” 她自己仍然没有收到一分钱的资助,不得不收拾行李——她继续无薪工作一段时间。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得过奖,连奖学金都没有

    然后她碰巧在复印机旁边遇到了免疫学家德鲁·韦斯曼。 他想要制造一种针对 HIV 的疫苗,而 mRNA 似乎是理想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继续奋斗,寻找使 mRNA 更加稳定并抵消 mRNA 引发的炎症反应的方法。

    他们最伟大的发现纯属偶然。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使用 tRNA(转移 RNA)作为对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 RNA,在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这似乎不会引发炎症反应。 四个构建模块之一不同于 mRNA。 如果它们将这种构建模块(假尿苷)加工成 mRNA,身体就会接受它,而无需免疫系统启动。 这种修饰过的 RNA (modRNA) 也被证明能产生十倍多的蛋白质。 领先的科学杂志《自然》不想发表有关此事的文章,它出现在《免疫》杂志上。 “但没有人很感兴趣。”

    后来,他们还共同发现了如何将包装在小脂肪滴“纳米颗粒”中的 modRNA 传递到细胞中。 但即使他们成功地让实验动物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这种激素可以刺激红细胞的产生,并且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也不会产生任何兴趣。

    2013年,卡里科甚至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解雇。 “我已经十七年没有获得任何融资了。 他们为我提供了动物研究机构的一个职位。 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这不是实验室。 所以我就被赶出去了。

    牢记压力研究员 Selye 的话,现年 58 岁的 Karikó 正在突破界限。 她想去一家已经在用修饰的 mRNA 进行人体研究的生物技术公司。 当最终找到药物或治疗方法时,她希望能在场。 “制药公司 Moderna 为我提供了一个职位,但尚未进行任何人体研究。 几十年后才有一种有效的药物出现,到那时我早就死了。” 她在德国 Curevac 公司做志愿者,从事 modRNA 工作。 “他们说他们不需要那个。”

    一次偶然的事件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她通过小道消息听说了 BioNTech,这是一家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专注于 mRNA 作为癌症治疗方法。 他们在那里进行临床研究。 她决定在那里申请工作。 发现就连 BioNTech 董事兼创始人 Ugur Sahin 也认为 modRNA 并不是将 mRNA 引入细胞所必需的。 毕竟,这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通过电穿孔,小电击。 “他们没有看到差异,”卡里科说。 “但是为了让疫苗发挥良好作用,脂肪球必须最终进入内体,即细胞中的小囊泡。 这是电穿孔不可能实现的。” 她说,Sahin 喜欢她,所以她可以来 BioNTech 的一个角落里从事 modRNA 工作。 “没有人认为这很重要,”她笑着说,“只有我!”

    新冠大流行爆发后不久,Ugur Sahin 决定与制造商辉瑞一起生产和测试一种带有 mRNA 的 Covid-19 疫苗,情况出现了转机。 2020 年 11 月 8 日,他们公布了第一个结果:该疫苗似乎安全且极其有效。 卡里科并不感到惊讶。 “哦,它有效,”她告诉她的丈夫。 “我是这么想的。” 为了庆祝,她咬了一袋巧克力花生。 奖金于同年开始雪片般飞来。

    经过四十年的拼搏,卡里科现在拥有数百万美元的奖金。 她把在匈牙利和西班牙收到的钱捐给了当地的学校和慈善机构。 “对于因新冠病毒而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像我这样处境不利的孩子。” 当然,她主要会把这笔钱用于研究。 “现在我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今年以后我不会再接受任何演讲邀请,什么都不会。 2023 年我想抽出时间再次进行研究。”

    我没有怨恨,甚至对那些想把我送回匈牙利的人也没有怨恨

    她有很多想法:多年来她一直保留着一份可以用 mRNA 治疗的疾病清单。 “我不想确切地说出我要做什么,因为那样我会立即收到很多想要的人发来的电子邮件。 当我知道我将在 BioNTech 从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种引起水泡的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时,这种情况也发生了。 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弄清楚。 我们仍在研究最好的化学成分,以便父母只需从冰箱中取出它来帮助他们的孩子。”

    RNA 疗法的未来在于“传递”,她说:“如何将其送到你想要的地方,到达特定的细胞类型、特定的器官?” RNA 现在保留在局部穿刺部位。 “免疫细胞尤其会吸收脂肪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功能。 如果通过血液注射,它也可以进入肝细胞。 今年年初,Drew Weissman 和他的同事成功地将含有 modRNA 的纳米颗粒发送到测试小鼠的 T 细胞(一种白细胞)中,从而创建了 CAR T 细胞。” 这些 CAR-T 细胞经过重新编程,可以识别并清除心脏中受损的细胞。

    Karikó 预见到 mRNA 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许多应用。 “针对我们尚未研制出疫苗的疾病的疫苗,例如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毒。 以及新疫苗来取代现有的昂贵疫苗。 辉瑞/BioNTech 和 Moderna 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针对带状疱疹的 mRNA 疫苗的临床试验。 这将比现有的更便宜,因为 RNA 便宜且易于制造。”

    Karikó 还预计将会有针对疾病的 mRNA 治疗方法。 “阿斯利康和 Moderna 已经在一项针对患者的大型临床试验中测试一种抗心力衰竭的药物,他们将 modRNA 注入心脏以创建新血管。 在 BioNTech,我们测试针对肿瘤的 mRNA 疗法。” 她说,2020 年,Intellia 公司成功地通过 mRNA 治疗修复了淀粉样变性患者的遗传缺陷,淀粉样变性是一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积聚的疾病。 “因此,即使是基因治疗的承诺也将通过 RNA 来实现。”

    在谈话前不久,她听说卡里科现在已被允许离开东京的隔离区。 “因为我打了三针。” 注射了三针,如果没有她,新冠疫苗就不会存在。

    (机翻)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何用古文诉深情

    1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愛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而且愈陷愈深,活著的時候,可以為了愛一個人而死去,死去 了以後,又可以為了愛一個人而復活。

    --- 汤显祖 《牡丹亭记题词》

    2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我愿意化作她衣上的领襟,承受着她美丽容颜的余香; 但又唯恐她到了夜晚就寢前就會脫下罗衣,而那時的我只能怨恨秋夜如此淒冷漫长。

    --- 陶渊明 《闲情赋》

  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学习优美中文,从分析古文句子开始

    你看到现在中国经济下行,百姓生活日渐紧缩,回忆几年前的舒服日子,有感而发,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字眼。

    娜娜酱教你从古文中学习合适的表达方式。

    上述情感,古人怎么表达呢?

    这里有个例子:

    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

    这句话的意思是:

    暗暗想起当年,各种季节的风物和景色,都蕴含着一股雅致的韵味。人民生活平和美好,如今只能成为心头的怅然遗恨。

    上文出自南宋的《东京梦华录》。东京指的是汴京。作者孟元老曾经在汴京生活20多年,后来靖康之难发生之后,朝廷南迁,孟元老跟着搬到南方。晚年的他跟后辈谈起汴京的繁华,后辈竟然不相信。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东京梦华录》一书,记录他印象中的汴京风情地貌和社会百态。

    梦华是借用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的传说,示意对昔日京城繁华热闹的追忆,仿佛梦一般,如今已经景象全非。

  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时报】火箭军换将背后,习近平反腐“药方”失灵

    原文地址

    习近平在牢固掌握统治大权的过程中一直把反腐比作治病,要切除威胁中共统治的腐败和不忠的毒瘤。在十多年的反腐运动中,他的标志性项目一直是迫使曾经极度腐败的军队领导层服从纪律。

    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层最近发生的剧变表明,习近平的药方没有持续的效果。上周,他突然撤换了火箭军的两名高级将领,这次原因不详的人事变动暗示,这支管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的敏感部队中有人涉嫌受贿或其他不当行为。

    “这个系统里显然有人犯了错误,可能与纪律和腐败有关,”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杨念祖说,他曾任台湾国防部长。“好像是病毒在这个系统中复发了。这个问题根深蒂固,而且在体制中一直存在。”

    涉及军队高层的丑闻会让习近平受挫。一直令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把拥有9800万党员的中共以及中国军队变成了不加质询地执行其统治的工具。就在火箭军将领被撤职的几天前,习近平免去了外交部长秦刚的职务,那也是一次令习近平烦恼的撤职,因为曾是他把秦刚提拔为值得信赖的政策执行者。

    不当行为的迹象可能会加强习近平的信念,他认为只有通过来自上层的严格审查和压力才能防止中国官员偏离正轨。施压的做法包括不停地派中央巡视组对干部进行检查,开展灌输对中共和习近平忠诚的宣传运动,以及撤职和逮捕。

    在习近平看来,“永远达不到危险减弱的那个点”,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研究中国精英政治的助理教授唐志学(Joseph Torigian)说。“即使有一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领导人,也不意味着体制中没有暗流。”

    2012年上台后,习近平曾急切采取行动,清除解放军中的腐败和纪律松懈,制伏潜在对手,把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对军队的改革为他后来改变整个中国树立了模式。

    2014年,习近平对在古田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几百名高级军官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就曾在中共古田会议上确立了自己对革命红军的领导地位。习近平警告他们,军队正在从内部腐烂。调查人员揭露了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徐才厚收受贿积累巨额财富的问题;在一名曾请人算命的将军家中查出了成堆的珠宝和现金;军官买卖晋升机会;有的甚至出售军事秘密。

    习近平还警告,与美国的竞争将加剧,他告诉军队领导,内部出现腐败会导致灾难。“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他引用一条中国古训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习近平对军队进行了重组,将潜在的反对者强行换下。数十名高级军官被判犯有腐败罪,曾经常见的买官卖官现象逐渐减少。习近平为巩固自己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的权力实行了新规定,还给了自己一个新头衔:“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总指挥”。

    今天,中国军队精英层几乎所有军官的晋升都可以归功于习近平,这为他提供了坚固的权力大厦,耶鲁大学政治学家麦锦林(Daniel C. Mattingly)说道,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1200名军官的职业道路进行了分析。军中领导地位仅次于习近平的是张又侠上将,张又侠的父亲曾在解放战中与习近平的父亲并肩作战。解放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中有很大一部分在职业道路上与习近平有过交汇,有些人与习近平的关系可追溯到习近平担任地方官员时期,麦锦林说。 “中共的文官规范和制度已让挑战领导人变得非常困难,”他说。“解放军中到处都是习近平的人,这个事实让挑战领导人变得更加、更加困难。”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成立得益于习近平的支持。习近平在2015年底成立了这支部队,将其从原第二炮兵部队提升为一个独立军种。他为这支部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源和政策支持”,美国空军大学的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马伟宁(Brendan Mulvaney)说。火箭军负责管理世界上“最大、最多样化”的导弹计划,他说。火箭军的武器库里有一大批为运载中国几乎所有400枚或更多的核弹头设计的导弹。

    “习近平把解放军火箭军说成是未来冲突的核心力量,”马伟宁说。“所以,如此巨大的变动背后一定有重要原因。”

    失去信任的火箭军司令员李玉超上将是习近平去年初才提拔上来的。和李玉超一起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的还有火箭军政治委员徐忠波和副司令员刘光斌。 大多数专家认为,李玉超和其他高级将领可能会被指控挪用了这支规模快速扩大的部队巨额经费的一部分,但其他的不当行为指控也可能对他们的下台起了作用。

    “看中国军队内部的问题总要跟随金钱的走向。腐败总是伴随着他们正在建设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中国战略集团总裁克里斯托弗·约翰逊说,他曾在中央情报局担任中国政治分析师。“钱现在都在哪里?在他们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核扩张计划上。”

    习近平曾警告,经济上的腐败与政治上的不忠相互交织。习近平的前任胡锦涛似乎在军队高层面前缺乏权威,胡锦涛之前的领导人江泽民也拿一名不听话的将军奈何不得。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习近平似乎甚至愿意清洗自己提拔上来的将军。

    2017年,被习近平提拔进中央军委的张阳上将和房峰辉上将因腐败指控被免职。张阳自杀,房峰辉被判处无期徒刑。

    现在,对解放军展示忠诚的要求可能会加倍。任命两名火箭军新指挥官几天前,习近平在视察西部战区部队时表示,“把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向纵深推进。”为了灌输对习近平的忠诚,解放军最近还开展了一项新的学习运动。但由于对中国的核武器计划事关重大,习近平可能会对火箭军将领撤职细节保密。

    “不管解放军火箭军的前领导层出了什么问题,对外界来说,火箭军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不透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中国和印太安全事务部主任冯德威(David Finkelstein)说。“不论如何,传达给火箭军的信息都将是:‘违反纪律的人,无论级别多高,都逃脱不了党的惩罚。’”

  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不明白博客】EP-058 许成钢:通缩下的中国会走苏联的老路吗?

    https://www.bumingbai.net/2023/08/

    本期的不明白博客采访了经济学家许成钢。许是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最近多个外媒报道了中国的通货紧缩。这个访谈也重点谈了通货紧缩,我就把其中的要点摘录一下。

    1 中国的通缩大致什么时候出现?

    许:大概在疫情尾期就开始了。当时的动态清零政策一下子把全社会的需求大幅度压缩了。需求的压缩就导致物价下跌。

    2 中国的通缩如何产生的?

    许:通缩的产生表面现象是货币供给下降,但与供给下降直接相连的就是社会总需求下降,因此可以说,通缩就是由于需求下降产生的。当没有需求了,物价就下跌了。

    如果我们把需求分成两个层次: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国的消费需求本来就很低,因为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太少(由于贫困的人太多)。动态清零更进一步压缩了居民的消费和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停滞导致大量解雇,很多劳动者没了工作,只能回老家,因此整体消费需求下降。

    此外,商业活动的萧条可以从物流活动看出来(由于中国官方GDP数字不准确)。2022年,中国的物流下降了超过10%,这就对应了下降的GDP,而不是官方公布的增长。这就说明投资也在下降。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本面的负增长,拉低了物价。

    另一面,中国的出口在最近几个月以来大幅下降。这个是中国政府无法掩盖的。除了对俄罗斯以外,对几乎所有国家的贸易都大度下降。

    国内总需求下降,国际贸易下降,当然就带来了物价的全面下跌。最后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

    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增加货币供给。但是增加的货币供给,掉进流动性陷阱里去了。

    什么叫流动性陷阱呢?就是增加的货币供给无法进入经济循环,而是只是在银行系统里打转。就是发出来的货币,人们马上又存入银行。人们发现,最可怕的情况的手里没有现金。现在中国的储蓄量并不少,但是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都非常珍惜手里的现金。拿到现金就存入银行。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又回到银行系统里了。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不再能起作用,帮助经济恢复。

  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不確定時代的「信徒」:集體焦慮下,中國年輕人前進寺廟

    原文地址

    今年元宵節的前一天,21歲的小雷擠在北京雍和宮法物流通處外。人潮緩慢向前挪動,根本看不到隊伍的盡頭。又等了一會兒,前面的人幾乎寸步未行,後面的人卻越聚越多。小雷有些心急,攔住一位現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詢問,對方告訴她,大概還要排兩個小時。

    這完全超出了小雷的預期。原定的計劃裏,這天除了上香,還要「請」一串寓意學業順遂的綠色「香灰琉璃手串」------這是今年紅遍各大社交平台的爆款------然後拿去開光室開光,以獲得佛祖的法力加持。這一套流程,被稱為「結緣」。

    由於雍和宮在過年前發布公告,法物流通處在元宵節會暫停開放,對於想趁著春節期間結緣的人來說,最後一天尤其寶貴。雍和宮的三個法物流通處,全都大排長龍。小雷發現,人潮中大多是同齡人。為了趕後面的行程,她決定改用自己隨身帶的綠檀手串開光。

    年輕人對佛寺的「佔領」,遠不止一個雍和宮。2023年年初携程數據,2023年開年,全國寺廟門票的訂單同比增長了310%,其中近半的貢獻來自九零後和零零後;消費趨勢分析平台巨量算數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寺廟搜索量同比增長了280.77%,搜索人群中,18-30嵗的年輕人佔了43.6%。除了雍和宮,年輕人的香火還供在杭州的靈隱寺、廈門的南普陀寺、南京的鷄鳴寺⋯⋯

    小千在今年勞動節假期去了鷄鳴寺,人多到「連寺廟的名字都看不見」。她舉著熱騰騰的煎餅,被烏泱泱的人流推著往前走,上一秒剛看清上香的地方,下一秒就被人給撞走了。

    「全部都是年輕人!」她一字一頓地感嘆,「感覺年輕人真是很需要拜這個佛。」

    拜佛、上香、求手串兒,年輕人的寺廟打卡

    「我説希望下半年不用坐班,結果週一發現我的組要被裁了。」

    「我去雍和宮求暴富,回來就出車禍斷了條腿,躺了三個月,賠了我12萬。」

    「去年去雍和宮許願逢考必過,結果一整年的考試都因爲疫情取消了。」

    小紅書是大陸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台,上頭有數十萬與雍和宮相關的筆記。很多網友分享他們在雍和宮「心想事成」的經歷。網友們一邊調侃雍和宮「只管達成,不包售後」,心裏卻已經把雍和宮與「有求必應」深深綁定。

    「靈」和「準」,是寺廟吸引年輕人的流量密碼。小昕就是奔著這個來的。去年暑假,正是大二升大三的小昕在北京實習,在小紅書看到網友推薦雍和宮求佛。這些帖子集結進入收藏,小昕等著找時間打卡。無奈的是,2022年還在實行嚴格的疫情封控,等到今年開春,小昕才有機會踏足這座古刹。

    雍和宮門口設有贈香處,每人能拿到粗粗的一把香。進殿後,從主殿一路拜到側殿,能把事業、學業、財運、健康等等相關心願都求一遍。「雍和宮像是個集大成者,什麼都能求。」不過,說到求姻緣,小昕更推薦靈隱寺。

    這是小昕「驗證」過的結果。兩年前,她陪剛分手的好友去靈隱寺求姻緣,好友還求了一串招桃花的手串。三個月後,她聽說好友脫單成功,驚嘆之餘,也鼓勵身邊的好友都去試試,結果六位好友之中,有五位都在一年內「牽手成功」。

    脫單好友的經歷讓小昕開始相信佛祖的力量,對雍和宮也賦予了更多期待。尤其是香灰琉璃手串,近兩年於網絡迅速竄紅,衆多年輕人為此大排長龍。

    通過小紅書的經驗貼,小昕得知請手串可能需要排上兩三個小時的隊,特意早起。她在八點半抵達雍和宮門口,距離開門時間還有半小時,可還是沒能在一衆年輕人中搶得先機。

    三小時過去,她終於從開光室出來,手機電量也亮起了紅燈。390元,求下一串寓意智慧學業的白色香灰琉璃。這是雍和宮最經典的款式之一。

    與手串結緣,「就像在身邊留了一個可以一直守護你的東西,或者説是一種寄托。」這對時常處在學業焦慮的小昕而言十分重要。

    雍和宮的串珠有多種款式,不同的顔色有不同的寓意,如白色主學業、綠色主事業、藍色主健康。琉璃本就是佛家用以辟邪的靈物,香灰琉璃更稱在燒製時加入了香火燃盡後的香灰,包含往來香客的善念與福願。無論這是否只是一套營銷話術,香灰琉璃已是年輕人公認的、願意為它大排長龍的網紅法器。在互聯網上,大家戲稱它為繼全聚德烤鴨和稻香村點心後的第三大北京特產。

    自從戴上手串,小昕覺得自己開心了很多。「我很相信它能保護我,」她說,「有時候實在焦慮了,我就盤一盤它,像是提醒自己,「我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些壓力,有它陪著我,和我一起分擔。」如此想著,心就慢慢安定下來。

    2016年2月8日,中國北京,一名公安在監視著祈禱中的中國信徒。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16年2月8日,中國北京,一名公安在監視著祈禱中的中國信徒。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雍和宮手串的爆火,帶動了一條代購產業鏈的形成。在排隊等候時,小昕和身邊的人攀談,發現有好多人都是替別人來請手串的。一位雍和宮手串代購告訴端傳媒,她在小紅書發帖招徠客源,一周跑兩次,每次接大概30串的量,每串收60元代購費,運費顧客自理。一趟下來,能有四位數的進賬。「碰上周末或者節假日,法物流通處不開放的時候,我能接到的預定訂單還會再多一些。」這位代購說。

    手串早已不是雍和宮的專屬法器,許多寺廟都有各自出圈的法物手串,比如靈隱寺的金剛菩提佛珠,普陀山的崖柏長珠,還有鷄鳴寺的黑曜石香灰琉璃。

    小千的手串多到一隻手戴不下,平時,她會選兩串戴在手上。趁著大學畢業和準備考研的空檔,小千和朋友們組織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畢業旅行。為了求學業順遂,每去到一個地方,就會打卡一間寺廟。每打卡一間寺廟,就會忍不住去求主學業的手串。整場旅行去了七八間廟宇。

    小千大學修讀心理學,自認「並不迷信」,買手串是想得到更多關於升學的祝福。她無法拒絕可能存在的好運加持。而這些設計精巧、做工精美的高顔值單品也很吸引人,「尤其是靈隱寺的手串,太好看了,我一口氣就買了五串。」以手串為首的寺廟文創,打著招徠好運的招牌,穿著高顔值的外衣,早已穩穩地拿捏住年輕人的心理。

    然而,紅極一時的香灰琉璃手串,卻在今年六月徹底成了「過去式」。6月15日,雍和宮香灰系列手串以「改版」為名全部停售。雍和宮官方至今沒有發過官方聲明,有代購猜測,可能是因為香灰有限,供應量難以滿足需求;又或是為了環保,不提倡燒香,也便不再放大香灰的作用。但代購覺得,只是去掉了香灰、改稱琉璃手串,排隊請手串的香客還那麼多。

    「現在哪個年輕人不焦慮呢」

    「功利的信徒」,23歲的青一如此定義自己。2018年,在上海讀本科時,青一第一次走進靜安寺。那時學業繁重,青一心浮氣躁,連帶著睡眠質量都出現了問題。朋友帶她去寺廟,走進寺廟的那一刻,「我覺得外面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了,心緒也馬上就安穩了下來,那種煩躁的感覺也慢慢被消解了。」

    座落在市區的靜安寺,與繁華的CBD是兩個世界。青一沉醉於這種與世隔絕之感,任外面燈紅酒綠,裏面也只有幾縷香火彌漫。

    從那之後,每當學業壓力大,人心煩意亂的時候,她就會來去靜安寺坐坐,繞著廟對著神仙挨個拜一圈。「只要我待在那個環境裏,我的心都是安靜的。如果再拜一拜的話,還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庇佑,能沾一些好運氣。」

    後來,青一到香港讀研究生,也沒有改變去寺廟的習慣。她也去黃大仙,「那是道觀,但我並不在意,我甚至不在意它是哪路神仙,有用就行。」

    2023年3月14日,上海靜安寺的市民點燃香燭上香。攝:林文清/端傳媒

    2023年3月14日,上海靜安寺的市民點燃香燭上香。攝:林文清/端傳媒

    青一的學生時代,一直活在「好學生」的光環裏。她本科在大陸TOP5的院校讀書,畢業後又申請到香港頂尖學府攻讀研究生。青一拿著亮眼的學歷和三份實習經驗,現在卻在香港的招工市場焦灼地等待一個肯定。

    青一覺得自己已經換了條沒那麼卷的賽道了。對比大學時期在國企和港企的實習經歷,青一認為,港企的工作氛圍更好,員工之間的分寸感更強,加班文化也不如國企那麼盛行。青一在社交平台時常看到互聯網大廠的工作環境帖文,「我覺得(互聯網文化)是病態的,甚至是妖魔化的。」青一想要一個更寬鬆的環境。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也告訴她,香港找工作沒有大陸那麼卷。

    「我現在投了70份簡歷,還沒有一個有回音的,」她想不明白,「這些班到底都誰在上啊?」現實讓她有了一瞬間的質疑:如果這不都算卷的話,要是回到大陸招工市場,自己又會被卷到什麽地方去?

    上個星期,她收到了截至目前唯一一份面試邀約,是一家保險公司發來的。仔細閲讀JD(Job Description,崗位描述)後,青一發現,求職網站上掛的「新媒體運營」更像是個幌子,「感覺它還是想讓我做推銷。」她拒絕了這家公司,後續投遞簡歷也更留心篩查行業和崗位。雖然找工不易,她也不想為了工作而工作。「我媽媽也說,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還是要找一份自己願意的,能做至少一到兩年的比較好。」

    最近她回了趟老家,專門去了一座寺廟、一座道觀。返回香港後,還去了一趟赤柱觀音廟。臨近畢業,還沒找到下一個歸宿的她覺得,現在是最需要神佛的時候了。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今年秋季,有1158萬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比去年多了82萬人,創歷史新高。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6月,城鎮青年失業率達到了21.3%,比上個月又上升了0.5個百分點。

    24歲的方可今年將從港校研究生畢業,最近一直在找實習。她的本科大學排名不高,想通過修讀香港碩士學位,為日後回到内地求職增加競爭力,沒想到畢業正好撞上了2023年「最難就業季」。

    這一年裏,增加的不止是畢業生人數,還有不斷裁員的企業,和它們不斷縮減的招聘名額。曾經紅火的互聯網近年裁員不斷,有報導指,2022年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淨流失2.8萬人。

    經濟寒冬下的每一個數字,都衝擊著方可的内心防線。方可認為,求職市場的現實環境已經容不下那麽多的「願意」還是「不願意」,因爲主動權從來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方可覺得學歷也不夠用了,就想著趁年底畢業前的這最後一個暑期,再給自己找一份實習,以豐富自己秋招的簡歷。「主要是找互聯網大廠的實習,」她説,「我知道會面臨很多Dirty Work (註:互聯網語境中,Dirty Work多指繁重但很難帶來個人成長的雜事),但大廠的實習的含金量還是要高一些。」

    投遞簡歷一個多月大部分如同泥牛入海,杳無音訊,僅有零星的一兩次面試機會,之後也沒了下文。依著網友的求職分享,她給許多查看了簡歷但沒回復的HR發了長段「言辭懇切」的套磁(註:在求職語境下,套磁指應聘者通過發送文字消息與招聘者拉近關係),以期求一個面試的機會,但仍然沒有任何人給出回復。求職簡歷石沉大海,讓方可不得不降低預期,開始把關注點放到一些上市公司的實習崗位,但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不可避免地,方可陷入了一個怪圈。她有時很委屈,覺得自己足夠努力,卻得不到一個認可的機會,甚至質疑其努力的意義;有時充斥自我否定,認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的能力無法匹配上理想的工作,更是認真地擔憂,如果現在連一份實習都找不到,她是否還能在秋招中倖存下來⋯⋯這種精神層面的消耗,讓她感到無盡的疲憊。

    找實習期間,「內耗」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方可自省這種內耗,她覺得自己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想迅速成為別人眼中算得上成功的人,「這樣似乎就能讓自己休息一陣子。」她回憶起學生時期的種種,從小學階段就開始為升學陷入無盡的競爭中,結果「卷」成了一種本能,「也卷得實在是累了。」

    方可一度想走一走可能的捷徑。她找過一個可以提供「內推+面試輔導」一站式服務的求職中介,卻被對方開的價格嚇了一跳------實習的服務價格要2萬,全職需要4-6萬。「像是搶錢一樣。」方可還想過找親戚朋友幫忙,但猶豫了很久,還是沒有勇氣放下自尊開口。

    漸漸的,精神的壓力滲透進身體。方可有三個月沒來月經了,半個月前去看中醫,「醫生搭脈還不到三秒就問我,是不是平常心思太重了。」她無奈地說,「但話說回來了,現在哪個年輕人不焦慮呢。」

    走進寺廟,尋找出口

    小雷的焦慮更多來自於學業。

    她家在內蒙古,現在廣東讀書,今年下半年升讀大四。在她的人生計劃裏,這一年要拿到英國在QS排名前100的院校的研究生錄取,為日後走留學人才引進政策,留在廣東安家落戶打下基礎。如果條件允許,她還想把父母一併接到廣東。

    小雷心裏明白,長遠的目標要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去夠。可到了實際執行的時候,填充在現實中的數字還是讓她陷入憂慮。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近五年,中國大陸在英國留學人數增加了41%,總人數達到了15萬,超過非英國和歐盟外的任何海外國家,其中有近9萬都為碩士研究生。擁有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也在2022年7月發布過當年秋季授課型碩士項目的錄取數據,在全部申請者中,中國學生佔60%,錄取率為28.44%,遠低於36.54%的總錄取率。

    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讓小雷在提升學業成績之外,也很注重自己其他經歷的積纍。大一和大二的暑假,她一直在做實習。「我有時不敢休息,生怕別人會趁我鬆勁兒的時候超過我。」這種同輩壓力經常在不經意間出現,讓她猝不及防,「比如我本來規劃好了,等暑假之後再考雅思,結果突然在朋友圈裏刷到有人曬8分的雅思成績單,我一下就覺得,完了,我已經落後別人好多了。」

    小雷覺得,現在早就不是努力和回報成正比的時代了。「肉就那麼多,搶肉的人卻每年都在增加。你努力,別人也在努力。所以很多事情都變得不確定,沒有把握。」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她常常陷在一種前途渺茫的焦慮之中。

    「這種焦慮我不知道該說給誰聼,它也不太能被口頭切切實實地表達出來,但我又的確需要一個可以抒發的渠道。」而這時,去寺廟就成了她的一個「出口」。

    小雷並不打算做一個「完全的信徒」,事實上,她連拜佛的流程都很陌生,還得依靠現場觀察和模仿那些「看上去很有經驗」、「目光極其堅定」的人。但哪怕如此生疏,她仍能從這一套求佛上香的流程中,收穫現實中無人能給予的「安全感」。

    「我感覺自己是被神佛庇佑著的。我的所有願望,目標,或者說是慾望,都能在佛前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短暫地疏解小雷的焦慮和不安,因為「拜佛的前提,就是相信這個願望是可以被實現的。」

    不僅如此,她發現通過拜佛這種儀式,還能找到自我對話的感覺。在佛像前說出心願,不只是說給佛聼,更是說給自己聽。小雷清楚,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為人生掌舵,她依然相信事在人為,但求佛彷彿是尋找一些宗教的加成,讓它在背後推著自己往前走。

    「可能佛祖覺得我命不在此」

    今年三月,《新京報》發表一篇評論,尖銳地點評道,求佛上香是年輕人「將未來寄託給神明」的方式,會讓一些年輕人迷離在虛幻和現實中,忘記奮鬥的意義。

    小雷覺得荒謬,因爲在内卷愈演愈烈的社會浪潮下,年輕人很難完全放棄努力,「我也想不上進,也想躺平,等著天上掉餡餅,但我們都知道,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對於小雷而言,拜佛只是一個可以短暫從焦慮中脫離,尋找內在安全感的途徑而已,但該做的努力,一點都不會少。

    在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袁長庚看來,年輕人燒香拜佛,無論是助推自己更加努力,還是允許自己不那麼努力,都是年輕人通過利用宗教這種傳統文化資源重構意義感的過程,「尤其是佛教和道教,一方面,它們和中華文化的糾纏太深了,年輕人會天然有文化情感的貼近,另一方面,這兩種宗教足夠成熟,但又不是創世宗教,並沒有很強的排他性。」

    袁長庚解釋,與塔羅、星盤這種尋找明確的自我原因式解釋的占卜不同,宗教給予的東西既不準確,也不唯一,那是一個波動的、模糊的大方向。這也給足了空間,讓年輕人在對不確定的感知十分明確的這兩年,用來安撫自己無處安放的焦慮,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平和與安穩。

    年輕人一向被認為是銳意進取的社會發展主力軍。然而這幾年,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各個行業發展滯緩。袁長庚觀察到,年輕人能聽見的好消息越來越少,不再有神話式的故事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求職的困難,升學難度的增加,公務員競爭壓力的擴大。這便讓年輕人愈發確信,在利益分配格局卻已基本確定了的當下,他們很難再有在年輕階段完成資本積纍,實現階級躍遷的機會。

    「這時候,宗教作爲唯一處理過這種不可知的文化資源,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年輕人的世界中,成爲現實信念破滅後,重新建構意義感的重要精神來源。」袁長庚說,「這是一場年輕人與個體命運的對話,或者是和解。」

    方可確實從寺廟裏獲得了一些「可以不那麼努力」的解脫感。

    從中醫館出來,方可喝了四五天的中藥,但月經還是沒有如期到來。中醫的診斷是「肝鬱氣滯」,除了給她開藥之外,醫生還建議她「保證心情舒暢」。結果是,讓自己不那麼焦慮這件事,反而成了她目前最大的焦慮。

    她把醫囑告訴朋友,朋友說她活得太累了,如果覺得不順,不如去寺廟拜一拜,或許還能轉轉運。這給她提了個醒:在「求人」和「求己」之外,還有「求佛」這條路。

    去了一趟寺廟,方可心態發生了轉變。對於未來,她找到了一種新的解釋:那些可能的結果,或好或壞,都可以被解讀為佛的指引,未必全是人力所為。其實她一直知道,人的努力是有極限的,很多事情不是單純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做到的。只是這個道理,似乎得套上佛的外衣,才能讓她坦然地信服和接受。「我找到了一個強大的背書,」她說,「如果一件事情努力之後沒有做到,可能不是我的問題,是我沒這個命,也可能是我的福氣在後頭。」

    想通了這個邏輯,方可短暫地與自己和解了。但就像麻藥有時效性一樣,一次拜佛並不能讓她徹底從內耗中復健。最近三週,她先後去了兩次寺廟。

    第二次從寺廟裏出來,方可收到了一家互聯網大廠的拒信。她原本已經進入了終面,最後一輪HR面試的時候,她覺得對方表情不錯,以為自己終於穩了。結果等待了一個多星期,還是被拒之門外。她看著對話框,發了會兒愣,但很快又振作了精神。

    「沒關係,可能佛祖覺得我命不在此吧。」方可一邊安慰自己,一邊又點開了求職網站,準備找新一輪投遞簡歷的公司。

    尾聲

    青一在香港租的房子8月份到期,她準備再找三個月的短租,把在香港找工作的最後期限延到了今年11月。

    「我最近經常打電話和我媽倒苦水,除了焦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想讓她給點租房的贊助。」青一說,如果實在不行就先回家,再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

    暑假已經過半,許多大廠已經陸陸續續開始了新一輪的秋招,但方可還是沒能找到理想的實習崗位。她有點想放棄了,「就憑現在的簡歷去拼一把好了,還能少經歷幾輪面試的折磨。」她最近開始在小紅書上尋找外企管培生筆試面試的經驗分享帖,給自己找一些新的出路。

    儘管現實充滿不確定,但她們都還有選擇的空間,和可以努力的方向。袁長庚認為,寺廟能讓年輕人得到安慰,說明他們對世界、對人生還有基本的信心。袁長庚總是強調「內卷」問題中時常被忽視的階級差異。在過往研究中,他見過很多底層的人,「他們面對生活是清醒到了冷酷的地步,早已不是宗教的力量可以撫慰的了。」

    「所以,在社會內卷這種語境下的寺廟熱潮,本質上可能還是個中產階級的遊戲。」袁長庚說。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小雷、小千、小昕、青一、方可為化名

  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喊出“香港团体要我人头”,证明伦敦小留就是个怂人

    把社会主义较直观涂上伦敦墙的小留“一鹊”王汉铮,8月7日在IG上发布了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

    “我希望把这个作品交回给世界,一切都发生的比我想像的还要猛烈了一些,到了我必须先保护 我自己和家人安全的地步。我是一鹊。 写这篇声明确实也希望澄清作为创作者的我方的观 点,同时寻求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不管定义它为社会介入也好,行为艺术也好,我并无政治立场,我并 无政治立场,我并无政治立场。目前它完全被上升到了反应两股极端思维对我的迫害上,但作 品在我构思之初只作为一个探测器。 本意在于引发对不同环境的讨论,不同人对事件的态 度。任何极端对我个人来说都不正确,作品只是一种艺术表达,所以才说是“反者道之动”,同时 我很爱我的国家,但这不代表我没有权利对它进行一定的反思性批判。

    24 个字作为世界通用的价值目标被我们印在了自由涂鸦的 地方,我们 前期经过了调研确认过这个地方确实是自由涂鸦区,基本上两周不到就会 整体改变, 也谘询 了当地的涂鸦者和询问他们是否介意被覆盖,答案是不介意,我已向相关方提 交了视频和图片为证。当晚有人前来阻止但无法证明是 property 所有者,他们出具的 罚款更像是地方组织 的投机行为,所以当时我选择要坚持创作。

    我和我的团队人员都受到了非常激烈的网暴,和生命安全威胁(如香港团体要购买我的头颅等)而非讨论和质疑。我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生活被恶意丑化且放大,公司被攻 击。我的父母 个人信息,家庭住址,公司情况工作情况也被非法查阅并放到了互联网上,他 们不断的受到电话的骚扰,各个社交 媒体都在接受数以万计的谩骂,和死亡威胁。他们年纪 已大,我恳请你们不要这样,我非常担心他们的人生安全, 我的部分社交媒体被限制,但在 这个时刻我无法不发声,也不能倒下。我非常不希望连累我的家人和朋友,一切的质疑和后果 我愿意一人承担,同时也希望寻求社会各界人士及 学者能够给予一些帮助,我处在很激烈的 被迫害之中,

    非常感谢很多很多朋友发来的支持,关心和询问,我无法 一一回复, 如果可以的话,请帮我转发此条申明,我需要帮助,我需要帮助,我需要帮助。目前为止,除 去 bbc 中文的邮件我已回复之外,我决定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我无法承受来自双方的恶意 和抨击,也无法站队,希望把作品交回给社会。作品的更多记录我目前不会再发布。只希望能 够保留我被网暴的一些记录,希望它被曝露在太阳之下。”


    这段文字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值得拿出来说说。

    首先,跟刚刷墙完毕志得意满的时候相比,这篇文字连一句“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没提。说好的“爱国”呢?说好的“自信”呢?为啥不提了呢?

    很有可能吧,是这个小留本来想接着这个噱头在国内炒作一把,当个”爱国艺术家“的;没想到风向不对了,国内把照片都给屏蔽了,唯恐群众的二次创作传播到墙内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现在不是邀功的时候了,反而变成一件避之不及的事情。

    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小留压根就不是什么爱国,就是个成名心切的投机主义者。他的爱国也是随风倒的,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念也是随风使舵的,对他有利的时候他就爱国,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就24个字。就这么简单。这点小事儿都经不住,开始哭爹喊娘,党国看不上你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次,他提到“香港团体买我人头”。别说香港人了,不少大陆人都嫌弃他嫌弃的要死。在伦敦的墙上进行二次创作的,不少就是大陆人;把他以前偷外卖的事迹挖出来的也是大陆人,开盒他全家的也是大陆人,怎么他不提呢?

    这里说一个类似的例子:王力宏闹离婚的时候,由于前妻李靓蕾文笔好,有理有据,把他的渣男形象描述的无比形象具体,他觉得要反击。于是他就在反驳文中,称呼前妻为“西春美智子”。李靓蕾是中日混血,除了常用中文名之外,还有个日本名字西村美智子(王力宏就连名字都打错了)。他这一手很明显,就是妄图利用国内的民粹仇日情绪,让无脑网民去攻击他的前妻。可惜广大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王力宏这一手偷鸡不成蚀把米,被人嗤之以鼻。

    这个小留“一鹊”也是这么个路数。刷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个事儿,激怒了反贼,也没能取悦粉红,党国更是直接理都不理,最后更是惹上一身骚,偷外卖的旧账都给翻出来了。他就想转移视线,妄想利用墙内大陆对于“港独”的不满,把自己打造成港独受害者,让人们转而去攻击香港人。你以为你是第二个付国豪呢?!

    事已至此,如果这个小留要么从此闭嘴销声匿迹,或者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愚蠢,都还算是个人样。转嫁矛盾,煽风点火,妄图洗清自己,可就太怂了。

    这个小留,已经证明了自己是没学问,没审美,没眼力见儿的投机分子,现在还加上一个鸡贼和怂。

    没有学问有时候还好说,人品不行就是穷途末路了。

    祝他以后在国内求职顺利。

  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从伦敦小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谈一下法兰克福学派

    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刷上伦敦墙的小留,名字叫王汉铮,艺名/网名叫“一鹊”。他声称他研究“古典马克思主义及法兰克福学派”。

    那法兰克福学派到底是什么呢?

    法兰克福是德国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就是法兰克福大学。这所大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到70年代左右,产生了一个哲学和文化批评流派,就叫“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里比较有名的哲学家有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

    这个学派有时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同样是用阶级和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文化批评。

    这里歪个楼:文化批评除了马克思主义角度,还有其他角度,比如精神分析角度,结构主义角度,解构主义角度,女性主义角度,符号学角度等等。但中国因为从小大家只能学马克思主义,所以大部分中国人看问题只知道从阶级和社会角度,不知有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好,回到法兰克福学派。

    在一鹊喜爱的法兰克福学派里,最能解释这些小留的行为的,其实是本雅明。

    本雅明有两个著名的概念,政治美学化,和艺术政治化。

    这里要指出,哲学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要联系其产生的背景。本雅明生活的时代,是德国纳粹和苏联共产党并存的时代。他把“政治美学化“用来形容纳粹治下的美学产物,而用”艺术政治化“来对应苏联治下的美学产物。

    本雅明所说的政治美学化,是把政治概念,用美学的形态展现出来。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希特勒作为一个准艺术生,还是有一定审美的。他就算谈政治,也要用美的方式谈。他们用审美来让大众眼花缭乱,而忽视了注入其中的纳粹意识形态。换句话说,纳粹时期的海报啊,电影啊,建筑啊,虽然都充斥了法西斯精神,但整体上审美还是合格的。

    而“艺术政治化”,则是把政治本身当成了主角,政治整个劫持了艺术,艺术的核心不再是审美,而是政治。这话说的可能有点绕,简单来说,就是纳粹的艺术品还讲究点艺术性,审美依旧是艺术的主角,只是让政治思想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而共产党则是让政治唱主角,审美退居二线。

    让政治唱主角,审美退居二线。如果遇上一个有点追求的艺术家,可能还不会太难看,比如苏联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国油画《开国大典》,或者江青的八个样板戏。

    但遇上没有艺术细胞的制作者(都说不上是创作者),那就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了,比如这些伦敦小留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配色到字体,无一不是最土鳖最恶心的样式,审美零分。

    这群小留,本来想着玩个标新立异,没准在墙内火上一把,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了,现在哭爹喊娘,极其狼狈。

    其实他们弄到这么狼狈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他们试图归罪的政治原因,而是不读书啊!

    理论理论不行,审美审美不行,除了家里有几个臭钱能到英国镀金,真的就没啥了。如果他们刷到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提高一下理论水平,别再拉大旗扯虎皮,胡诌自己都不知道啥意思的名词当门面了。

  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涂鸦 (Graffiti) 到底是什么?

    中国虽然也有涂鸦,但比较少。这里主要谈谈国外的涂鸦。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城市里,经常能看到墙壁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画(涂鸦)。这些图画也并不总是好看的,有的可以说就是乱喷一气。甚至未经他人允许就在人家的墙壁上乱涂,也引来不少抱怨。不过也有人欣赏这些行为,还有人痴迷于创作这些图画。有时候,一些城市当局甚至会邀请著名的涂鸦艺术家进行创作。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涂鸦不就一种破坏吗?把人家好好的墙涂的乱七八糟。是的,涂鸦的确是一种破坏。即使涂鸦艺术家们也不否认这一点。有时候涂鸦也让市政当局和纳税人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此外人们还对另一件事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痴迷于涂鸦行为,拿起喷灌大肆挥洒他们的青春时光?

    诚然,涂鸦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非法”行为。但如果只纠结于法律问题,这个话题就继续不下去了。比如反贼翻墙骂政府,按中国法律是不是也是非法呢?您觉得您有理,有没有想过涂鸦者也有自己的道理呢?您就先将心比心,在这里把法律角度放在一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当代意义上的街头涂鸦(Graffiti)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概50年,最早起源于纽约。涂鸦的发展大致与嘻哈音乐以及街舞差不多同时期发展,本来是一种亚文化,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全球现象。

    如果你不理解涂鸦,可能是你从来没关注这种亚文化,也从来没关注过这些人群想说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年轻人的声音是被压制的,少数族裔的声音是被压制的,反抗者的声音是被压制的。而涂鸦所展现的就是少数群体或非主流群体“为自己说话”的姿态。

    此外,恰恰由于涂鸦是一种半大不小的“非法”行为,也让这种行为本身充满了刺激。激情本来就是年轻的伴生品,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想着做点出格的事?涂鸦就符合了这种追求刺激的需求。同时带有一种“反抗权威”的姿态。

    虽然一般情况下让城市管理部门头疼不已,在这种反抗姿态也有格外有用的地方。在一些有宗教或政治冲突的地区,比如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街头墙壁的涂鸦就成了一个表达异见的场所。现在虽然政治问题逐渐平息,贝尔法斯特的涂鸦也已经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街头景观。

    而伦敦小留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什么会被唾弃,就不难理解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中国那是官方主导,主流中的主流,不看也得看,捏着鼻子也得看的政府宣传(propaganda),从任何一点都看不出是“亚文化”和“被压制的声音”。甚至,它是以压制其他声音为代价的,跟涂鸦精神根本就格格不入。这些小留把这种中共霸王声音刷上伦敦墙,用从美学上最难看的字体,抹去了原有的多元化因素,简直就是敲响了中国法西斯占领世界的警钟,让世界都看到,共产党文化如果输出,就是这么一副霸道丑陋的嘴脸。这些小留但凡读点书,想到这一层,这个行为反而可以是惊天一击。可惜,输在没文化上了。

    这里留给大家一道课后题:

    为什么参加涂鸦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这种涂鸦亚文化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需求?为什么多发生在种族/民族/宗教/冲突地区或文化多元化的都市?

    最后附上一些精彩的涂鸦

    贝尔法斯特:

    柏林:

    Banksy的反对普京入侵乌克兰的涂鸦:

  1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俄乌战争以来500天的战情变化图

    July 24, 2023

    编者按:Eyes on Russia Map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 (CIR)和更广泛的开源社区为绘制、记录和核实乌克兰冲突期间的重大事件而开展的众包工作。其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者、记者、司法和问责机构提供可靠信息,使其了解当地和网络上不断变化的局势。Bellingcat、GeoConfirmed 和社区中的许多独立志愿者和组织都为该地图提供了数据。

    在此,CIR 团队的本杰明-斯特里克(Benjamin Strick)详细介绍了该地图及其使用方法。


    2022 年 1 月,我们在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 (CIR) 的团队发起了Eyes on Russia项目,收集、核实和绘制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有关的视频、照片、卫星图像或其他开放源码媒体。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有关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冲突的可靠、准确的信息。

    从那时起,"Eyes on Russia "项目就开始协调包括 Bellingcat、GeoConfirmed 以及许多其他组织和独立志愿者在内的更广泛的 OSI 社区的研究工作。每个组织都贡献了自己关于这场冲突的开源数据--其中包括 Bellingcat 的 "平民伤害地图"(Civilian Harm Map)中的几个条目。

    每个组织都为这项合作带来了独特的优势。

    CIR 负责管理、分类和清理输入地图的主数据库中的数据,审查所有条目,并收集、分析和核实数据,重点关注对平民、医疗设施、教育资产、通信基础设施或能源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造成的伤害或损害。

    Bellingcat提供Autoarchiver工具,支持数据归档,并提供数据说明哪里有伤害平民或民用物体的迹象--Bellingcat的乌克兰平民伤害互动地图记录了这一趋势。

    GeoConfirmed 使用 Twitter 上的 @geonconfirmed 标签从 Twitter 上的开源社区收集数据。

    Geomouse 是一个从 Bellingcat Discord 频道中产生的志愿者团体,专注于收集在 Telegram 上发布的民用基础设施受损镜头。

    CIR 也接受许多独立志愿者提供的数据。地图本身由 C4ADS 制作和更新。

    该地图可在桌面和移动设备上公开查看,截至 2023 年 7 月 24 日,总浏览量已超过 350 万次。该地图包含 11,600 多张视频和图片,这些视频和图片都经过核实并绘制成地图,以准确、最新和详细地展示乌克兰正在发生的一切。截至发稿前,GeoConfirmed 为地图贡献了 5455 个条目,CIR 贡献了 4211 个,Bellingcat 贡献了 783 个。独立志愿者贡献了 725 个条目,Geomouse 贡献了 458 个条目。

    Overview of Ukraine as seen in the Eyes on Russia Map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核查工作由开源调查人员以及更广泛的社区通过地理定位时间定位 进行。从社交媒体收集到的内容会被记录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中,并在该数据库中存档,供研究人员、记者以及司法和问责机构今后使用。

    在任何内容进入地图之前,都要经过 CIR 高级调查员的进一步审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我们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和图片资料的共享,我们的核心流程之一是调查小组对地图上的内容进行评级,以显示图片内容的程度。高度graphic的内容不包括在预览框中。这既是为了警告未来的研究人员在审查时要注意画面的性质,也是为了警告广大公众在处理此类资源时要注意画面的性质。

    您在地图上看到的每一条信息都会经过内容检查,并给出简要说明和类别(如果有多个类别,则给出一个或多个类别),这样就可以搜索关键字来寻找特定的趋势、模式或深入核实数据。

    因此,地图上显示了大量不同颜色的图钉。这些图钉代表开放源代码素材或图像的特定类别,其关键字可在地图右侧栏中找到。必须注意的是,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仍在继续,这些类别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下图中,民用基础设施破坏类别中的一个条目经核实和地理定位后显示,2022 年 3 月 2 日哈尔科夫的一所学校建筑遭到破坏。在 Bellingcat 的乌克兰平民伤害地图中也可以找到这个条目,代码为 CIV0159

    我们在俄罗斯全面入侵开始时发布的初始地图是使用 MapHub 制作的。不过,此后我们与 C4ADS 合作对地图进行了重大改动,以提高用户通过我们的新定制地图与数据互动、过滤信息点和搜索内容的能力。

    例如,以前我们的地图只能按日期排序,而更新后的地图现在可以在左侧面板中按时间、类别、子类别、时间范围、地点或关键词查看数据。

    左图:完整的新指标下拉菜单,用于对地图数据进行排序。右图:用于对地图数据进行排序的日期选择。

    地图最常用的新功能位于屏幕底部。它是地图中已核实数据的时间轴,从第一个条目一直到最近的条目。如下图所示,这条时间轴还可以播放,让您可以在地图上观看数据在几天、几周和几个月内的变化情况。

    您还可以将该时间轴功能与新近可访问的类别和子类别结合使用。 这样,用户就可以查看一段时间内的明显趋势,例如针对教育、医疗保健或工业基础设施的攻击,或者直观地了解俄罗斯军事损失随着时间推移而扩散的情况。

    得益于所有合作伙伴的投入,Eyes on Russia 地图 将继续发展壮大,希望它能继续成为从远处或实地观察这场入侵的任何人的有用资源。您可以在我们的 "关于 "页面了解更多有关该地图的方法和起源。


    英文原文地址:https://www.bellingcat.com/news/2023/07/24/over-500-days-of-the-russia-ukraine-monitor-map/

    Benjamin Strick is a digital investigator with a background in law, military and technology and is the Director of Investigations for the 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 He specialises in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 satellite imagery, influence, data and maps.

  1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连载:文字的起源 (1)

    准备不定期连载一个主题:文字的起源。


    文字的起源,是符号。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符号得以重现,让我们可以慢慢了解文字的起源。然而目前的发现还远远无法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无缝的文字发展史,所以逻辑、推理和想象力就暂时填补了空白。

    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穴里有大约2.2万前早期人类留下的“图画”,如野牛、鹿和野马等。这些图案很可能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时期文明中,大约公元前8世纪左右,出现了一种刻有几何符号的石头或者陶土片,用来表示数字和物体。后人管这种石头叫计算石 (calculi, 来自于拉丁文calculus)。比如要记录 "两只羊",需要用两块圆形陶片,每块陶片上都烤有一个 "+"号,每块石头代表一只羊。这个+并非是现代加号,只是羊的代名词,其他动物和物品有各自的代号。随着需要统计的数字的增大,比如100,用 100 块石头或陶片来表示 100 只羊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人们就想出了最初的数字系统,圆锥形的计算石代表数值 "1",圆球代表数值 "10",而大的圆锥形陶片则代表数值 "60"等。

    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人口主要是牧人和农夫,因此早期的符号多为牲畜或谷物的数量,很可能是用来记账用的。这种符号的载体逐渐从早期的小石头发展到了晚期的整片泥板。

    在古苏美尔古城Uruk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刻满符号的泥板,其使用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000年。从泥板的符号中可以推出,在Lagash的神庙里,共有18名面包师、31名酿酒师、7名奴隶和1名铁匠。苏美尔人还在交易中采用银本位,并发展出了信贷制度。

    根据研究,这些符号并不是一种“文字”,而是一种辅助记忆的工具。他们都是一些象形符号,比如画一个牛头的轮廓表示牛,一个三角形加一个竖线表示女性阴部,即女人。把这些象形符号符合起来,可以表达出一个意思,比如在一个表示女人的符号旁边加一个代表山的符号,表示这是一个在山那边俘获的女人,意思就是女奴。现在的学者已经辨认出大约1300个苏美尔早期象形文字。

    公元前2900年左右,象形文字中原有的曲线条消失了。原因很可能是在粘土上勾画曲线不容易,而直线条则简单的多。因此苏美尔的早期文字慢慢演化成全是直线组成的符号。

    书写者,用一个一头削尖的芦苇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笔的笔头是三角形的,写出的字会呈现楔形,因此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楔形文字(cunéiforme, 源自拉丁文cuneus, 意即楔形)。

    楔形文字后来出现了很多变化,也出现了一字多义的现象,比如表示人脚的符号,也可以用来表示走路,移动等。一字多义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减少符号总量。根据研究显示,后来楔形文字的常用字数量减少到了600个。

    然后,苏美尔人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文字改革,迈出了从符号到文字关键一步:用符号表示语音,并跨越了形和义的界限。比如一个用来表示箭的楔形文字,发音是ti, 苏美尔人也用它来表示生命,因为生命的发音也是ti。注入此类的语音运用逐渐发展,日以精细复杂。由于楔形文字可以表示语音,就不仅可以记录苏美尔语,还可以记录其他民族的语言,如在公元前2000年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统治者的阿卡德人的语言。公元前1400-1200年居住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的赫梯人,尽管他们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他们也采用了楔形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波斯帝国,也使用了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来书写波斯语。

    当然楔形文字也有一些地域区别,但基本都是同一体系,因此在相互理解和通译上有一些便利。

    下一章讲埃及的象形文字。

  1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傅晓田访问秦刚的那期节目,咋就拍出了儿女情长的感觉……

    如果抛开纷纷扰扰的世事,这对CP看上去还挺登对啊。

    大家还是要善良,祝这对未能在合适时刻遇到的风云儿女,有朝一日能百年好合啊......

  1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张雪峰的报考大学指导与国外的"第一代大学生":教育机会的差异

    这里我们不谈升学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走后门等现象,并不是那些不存在,而是因为说的太多不用重复。而是关注一些以前比较少关注的现象:高考生的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报考大学时往往面临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往往决定了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教育机会和信息。由于经济上的挑战和学术支持的缺乏,导致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自身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不一定总有收获,因为你不知道朝哪个方向使劲,所以往往事半功倍。

    相反,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高考生,教育信息也比较灵通,对未来的升学或就业也有着比较成熟的认识,在这方面寒门子弟的“爹”的确是拼不过。

    在国外,也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第一代大学生 (the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也就是来自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第一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教育机会和指导方面的挑战。比如,家里有人是大学教授或者在学校工作,会让孩子从高中起就开始把学习成绩搞好,教孩子写自传,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为自己的简历增加分数。而寒门子弟等到毕业升学的时候才知道这一点,已经太迟了。甚至在大学本科毕业读研的时候,家里条件好的孩子也早早就准备了相关材料,起码在时间上就甩下寒门子弟一大截。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在家庭教育资源积累上,这是悲催而真实的。

    在中国,教育资源就更加不均衡。比如农民工的孩子,是无论如何没有这些教育信息和资源的。他们不可能知道现在选择的专业未来几年的前景如何,也不知道在家庭背景贫寒的情况下如何能负担某一个学科的后续投入。张雪峰作为一位为中国高考生提供报考指导的老师,尽力填补了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空白,虽然有的时候讲话粗糙了一点,但可说是功德无量了。

  1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那就说一下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吧

    文化这个东西,从社会哲学角度(对,就是你们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角度),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它们在受众、表达方式和受欢迎程度上存在一些区别。

    高雅文化是指那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欣赏力才能理解和享受的文化形式,如古代诗词文章、传统音乐、绘画和舞蹈等。高雅文化强调对美感和深度思考的追求。它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需要一定的学习基础去欣赏和理解。

    大众文化是指那些广泛传播、受到普罗大众欢迎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它更注重大众的娱乐和消遣需求,以轻松、易懂和通俗的方式呈现。大众文化包括电影、流行音乐、综艺节目、流行小说等,它们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参与。

    有人可能不爱听:我喜欢电玩、动漫、短视频怎么了?难道就大众了?就通俗了?就下里巴人了?你就那么高大上?你是什么东西?

    上一个觉得喜欢高雅文化的人不是东西,不想让他们高雅的,是中共,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除了最初对于政治对手的打压之外)整个运动就是毛泽东对高雅文化的蔑视,把从事高雅文化的人拉下神坛,让他们去扫厕所,喂猪,挂牌游行,然后让所有人只能去看大众文化的样板戏。毛泽东的打手,就是同样不学无术、蔑视高雅文化的红卫兵。

    在政治上层,江青借着文化大革命,把艺术成就比她高的艺术家们都打倒;在基层,把铜头皮带打在老师头上的红卫兵,未必是为了革命,只不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而已。

    文化无产阶级随时都在,他们对于文化的无知和愤恨,也随时都会被极权者利用。

    所以,我们要有独立思考,要有独立精神追求,未必要去学高雅文化,但一定要知道,高雅文化不是错,不懂高雅文化也不是错。但因为自己不懂而对高雅文化产生愤恨,才是需要警惕的问题。

  1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控诉“黑人”陈建州性骚扰的郭源元:“我們都希望壞人踢到鐵板,我們都不想成為那塊鐵板”

    最近台湾metoo运动的火势很猛,娱乐界、政界等平时比较多见诸媒体的人物都被曝光了性侵/性骚扰行为,其中不乏一些素以婚后“好男人”“爱妻号”等形象示人的艺人,比如宥胜、NONO、许杰辉,黄子佼等这些人精被曝光之后,大多都是立刻低头认错,虽然不能弥补受害人的损失,但起码表现出一个配合的态度。但最近被爆出的黑人陈建州,却反咬一口,将受害人告上法庭,还求偿1千万!

    受害人是黑人旗下“黑涩会”团体的女艺人“大牙”周宜霈。周说2012年,当时和陈建州出差到了饭店,陈建州不停逼问她房号,然后又直闯她的房间说想“松一下”。当时刚洗完澡的大牙还穿着浴袍,只好用拖延战术不断想婉拒,甚至搬出陈的老婆范范想唤醒他的良知。岂料,陈建州厚脸皮说:“没办法,妳范范姐就很不爱这种事啊!”“可是你很正啊!”。还趁周不注意强行将其搂抱滚到床上。最后见周宜霈实在没有意愿,陈建州才妥协的说“那你亲我嘴巴一下我就走”。他走后又按门铃,要周给他手里挤点卸妆油,这样被其他人撞见他出周的房门他就有借口(鸡贼不鸡贼!)。黑人回到自己房间后,还给大牙打电话让她到他那边去,大牙和随后赶到的化妆师都面面相觑。

    周在社交平台写下自己的遭遇," 我曾被他下令冷冻失去工作过,我真的会怕,要不是跟着这波大家的勇敢一起,我想我没有孤身面对的勇气,遇到这种事,我也只敢忍着回家哭。" 大牙最后写道:“如果当时可以勇敢一点公布他的恶行,或许就不用背着忘恩负义的臭名离开经纪公司,希望今天过后,想起这个人只剩厌恶,而不再恐惧。”

    爆料文一出,黑人就立刻发律师信,说要把周告上法庭,求偿一千万。

    周于是在facebook上写下:“再次感受到了当年窒息的压力,这次我会勇敢,法庭见!”

    不到几天,又一位台湾女模特“微风女神”郭源元发文爆料黑人的性骚扰。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所以全文转过来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次是發生在他松菸的辦公室,黑人說有一些衣服品牌的東西想送我,希望我能在日常生活中穿搭拍照,露出在社群,我滿心感謝。

    而在這次碰面之前,我們的聯繫也都只有很偶爾的訊息對談,訊息內容除了出現過一兩次的「傳自拍照給黑人哥看看呀」讓我感到疑惑外,其他內容也都保持著一定的禮貌與距離。

    當時愛妻形象與新聞漫天飛,尤其那時正值范范懷孕的時候,再加上我與黑人認識是因為love life,以至於當我收到「傳自拍照給黑人哥看看呀」這樣讓我感到疑惑的訊息時,我以為只是一種「我無法理解的,聖人大愛」的那種親切。

    當天辦公室裡只有我跟他,我正盯著牆上裱掛起來的幾件球衣,等待黑人去取要送給我的商品。身高將近一百七,體重五十五公斤,覺得自己總是很大隻的我,被突然從後面環抱起來,雙腳離地。

    黑人從後面環抱起我,轉身坐上他的辦公椅,我想逃離,他加強力道將我按在他的腿上,然後,他對我說他要親親。

    我愣住,也許是因為不知所措,我傻笑,並掙扎著要起身,黑人再繼續加強力道按住我,就這樣反覆。

    「你先親我一下,你先親我一下。」黑人不斷這樣說,我的恐懼已經爬滿全身,但我還是傻笑,與繼續要起身的掙扎。

    當下的我為了趕緊離開那樣僵持且可怕的狀況,我竟然親了他臉頰一下,他鬆開我,說好啦這些是要送給你的,然後起身去提那幾袋衣服。我接過衣服,還不忘說謝謝黑人哥,然後坐電梯下樓出公司,然後跟平常一樣,走去捷運站,坐捷運回家。

    其實整段路程我千頭萬緒,什麼都想過一遍,又什麼都沒想明白,我感覺到自己爛兮兮的。

    剛剛那是什麼?剛剛有什麼整人鏡頭嗎?不是愛妻魔人嗎?范范要生baby了不是嗎?我太大驚小怪了嗎?我太大驚小怪了吧?

    很多腦中的疑問跟不確定感,在後來黑人斷斷續續傳來的若無其事的訊息、工作上的關心,以及我自己生活中其他的瑣事裡不了了之。

    直到第二次。

    第一次事情之後,我再也沒有跟黑人見過面,第二次的發生,起因是黑人不斷訊息說要送我衣服及鞋子,我不斷推拖說謝謝黑人哥不用了,但還是礙於他無數次的堅持,以及想到未來可能還要在工作上見到的狀況下,我最後答應在路邊領取。

    那是我當時能想到的最安全的方式了。

    在公開的大馬路邊,不是在某個特定的私人空間,而且拿一下就離開,不用長時間相處停留。

    結果是他從對向要迴轉到我這個方向的時候,突然把車停在大十字路口中間,從駕駛座上把副駕的車門打開,對著我大喊上來!上來!

    當時車道上所有被擋住的車群開始按喇叭,在那樣的狀況下,我沒有思考的時間,我讓自己被趕鴨子上架,慌忙的上車了。

    我上車後黑人說他沒帶到要給我的物品,要載我去工作室拿,我雖然感到厭煩害怕,但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一路上黑人像親切的大哥哥,關心我的工作與日常,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而我只想趕快領取結束後回家。

    車子進入一個社區大樓的地下停車場時,我仍舊覺得我們要去的是某個辦公室或工作室,在要從停車場進入電梯上樓時,黑人先按了樓層,人退出來,對著我說你先上去。

    現在想起來,是因為不想被電梯監視器留下一起上樓的畫面吧?

    一直到門開了之後,我才驚覺我到的地方是一個「家」。

    我在意識到這點之後整個人都僵住了,黑人說坐一下啊,然後去倒飲料,我說我等下還有事,得趕快回家。黑人說好啊,要我先喝個飲料,喝了他再去拿要給我的鞋子。

    飲料來了,是威士忌,竟然是威士忌。

    黑人若無其事地說,我必須先喝完他才要去拿東西。我嚇瘋了,我怎麼會讓自己落到這種處境。當時我只想趕快離開,實在不願意再拖拖拉拉了,所以我喝了一大口,黑人笑得非常開心,然後他起身,往房子深處去取東西。

    坐立難安,實在坐立難安,我環顧四周,所以我大概記得當時所在環境的格局。沒過多久,他提了兩袋東西從某個房間出來,我因為可以回家了感到開心,說了謝謝黑人哥,然後起身要去穿鞋子。我餘光看到他把東西放靠牆,我才要轉身想說怎麼了,他整個人壓上來環抱住我。

    一切很快,我被很輕易地抓抱起來,往房子深處去,我的視野因為整個人被抓抱起來,變得很高。

    我掙扎,很驚慌,黑人很開心,像一切只是在玩鬧,他把我抓抱進一間房間,然後丟上床,我在跳逃著爬起來的時候,聽到他說「喔這張床不可以。」

    我腦中閃過對那句話的理解是,「這是他與范范的主臥室」,然後我又被很輕易地抓抱起來,到另一個房間,拋到另一張床上。

    過程中我不斷掙扎,奮力掙扎,他輕鬆抓抱起我的樣子,讓我覺得我像棉花一樣輕。我一直說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或大聲或小聲的講,頭腦非常混亂。因為黑人笑的很開心,我腦海裡「這是正在開玩笑嗎?」與「我要被姦殺了!」的疑惑與恐懼,在腦海裡不斷交錯。

    抓抱掙扎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他的下體,非常噁心。然後我記憶裡,看出去的視野非常模糊,我才想起我那時候已經在哭了。

    那樣又躲又逃,再被抓抱起來的過程,前後可能不到三分鐘吧,像老爺追丫鬟,丫鬟躲老爺的愚蠢場面,在我開始放聲大哭後停止。

    我放聲大哭幾秒之後黑人像是突然醒來,變成原本大家印象中的樣子,「好啦好啦我帶你回家。」他變得有禮又溫柔。

    下樓的時候他一樣先按了電梯樓層,要我先下去。我記得我從「被放過」的當下,雖然仍舊非常驚恐,但心裡更多的,竟然是滿懷感激的情緒。

    「太好了,我可以回家了,太好了,他讓我回家。」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後來我仍會收到黑人的訊息,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我也會回覆黑人傳來的訊息,說謝謝黑人哥的關心。

    一切若無其事。

    在我心裡,唯有讓一切看起來若無其事,那些「真正的事」,就可以也成為若無其事。

    事實是我做得很好,隨著時間推進,人生路上迎面而來的各種經歷,讓我的內在力量不斷茁壯,這件事在我心裡造成的痛苦已經變得很小很小,可以說是不存在了。

    所以後來黑人偶爾回覆我的限時動態,我也都禮貌回覆謝謝黑人哥,我還在2019年的時候參加過黑人主持的節目。那是我們2015發生事情之後的第一次面對面,當時的我也沒有感到任何不自在。然後在他訊息我說我出的寫真書好漂亮喔,我也請我當時的公司寄了一本公關書給他。

    一切如常,生活繼續,我很自在又明亮的活著。

    很抱歉能做為證據的訊息,在我後來換手機的時候全部消失了。

    訊息的消失,對我來說其實有一種不必再回顧的輕鬆感,如今如果要說整件事裡讓我想起,仍會感到痛苦的部分,那就是我對自己的憤怒。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所謂的「聰明人」,沒能在第一次松菸辦公室事件發生之後,盡好保護自己的責任,還讓第二次事情發生,這讓我對自己感到非常憤恨與失望。

    尤其是每每回想起來,其實我能「完美作為」的回應及時間點明明很多很多,我竟然還讓第二次事情發生。這樣的我,我難以接受,這樣的我,讓我想起來非常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第二次的事情我從來沒跟任何一位朋友說過。

    在這次metoo運動裡,我有幸看見一篇網友分享的周志建治療師,書寫了關於面對危機反應的文章。內容提到人在遇到性騷擾、性侵害,或是任何危機的狀況時,除了「戰」與「逃」的反應,更存在著「僵」與「討好」。

    那篇文章幫助了我很多。

    身而為人,在面對各種不同的危險狀況裡皆會有不同的反應,「僵」或「討好」不代表被害人的反應是不積極作為,也不代表「僵」或「討好」是一種侵犯默許

    那篇文章讓我理解了事件發生的當下,渴望能完美作為,但卻只有呆住,甚至有「討好」作為的我。

    我們都希望壞人踢到鐵板,我們都不想成為那塊鐵板

    不為什麼,畢竟當時安撫自己好久好久,在得以平靜過日子的現在,要再主動說出來,除了得再讓自己難受一次,還得迎接勢必會如浪打來的媒體報導、茶餘飯後,及充滿惡與無知的質疑與檢討。

    當那塊鐵板太不容易了,當那塊鐵板太痛苦了,

    當那塊鐵板的每一位,讓人欽佩、心疼、敬佩。

    大牙,辛苦你了。

    我對黑人陳建州已經不存在原諒或不原諒的心情,因為這件事在我心裡很早以前就過了,剩下的是我跟我的事。

    然而,現在決定說出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不想讓大牙只有一個人


  1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太好笑:去品葱哭诉被2047封禁,结果只能显示“xxx7”

    昨天有个用户因为被封号,去品葱找人评理去了。

    这个行为很好笑,但更好笑的是,他声讨被2047封禁的帖子,连帖子全名都发不出来,只有xxx7。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墙内。

    在2047打“品葱”,没有任何限制。封号也是因为骂人被封,不是因为帖子内容。结果他跑到一个有敏感字审查机制的网站去哭诉。这简直太好笑了,怎么不去微博申诉?

    在2047言论自由,但骂人一定会被警告,严重的会被封号。而且,我们尊重用户的个人意愿,自己要求封号的,也会满足要求。

    如果有人觉得管理不公正,请举例说哪个用户是无故被封的。举不出来的请闭上尊嘴,给自己留点面子。

  17. natasha 饭姐
  1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长沙富能创办人程渊妻子施明磊的控诉--“公益律师”邓林华对她的性骚扰

    公益、民运不是遮羞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男性性骚扰之后,会用“笨拙求爱”、“喝醉了”等借口掩饰。但让我们弄清楚一件事:魏京生绝对不会去“碰”佩洛西的女儿,王丹也绝对不会扑拜登的儿子。滕彪、邓林华以及其他所有被曝光的性侵性骚扰加害者,就算再冲动,再笨拙,再喝醉,他们不会去骚扰他们的女老板、或者老板的女儿,只会去骚扰女下属或任何有求于他们的女性,都是名气地位逊于他们的人。

    连冲动都冲动得这么有理性,笨拙都笨拙得这么精明,醉都醉得这么清醒。

    这就是鸡贼嘛。

  1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个民运铁粉的素质


    陈士杰认为谁都不可以批评民运,谁批评民运他就用脏话骂人。在本站管理员删除他的脏话(他的正常言论都保留)之后,他就如同巨婴一般开始刷屏模式,从骂用户到骂管理员,再骂网站,展现了他人格中疯狂的一面。这种粉丝真是民运队伍的耻辱。

    本站不鼓励骂人,并且多次对他劝导和警告,但此人屡教不改,特封禁三天。希望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

  2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两代快递人的奋斗和中石油董小姐的焦虑--码头青年

    作者:码头青年

    一个自媒体博主在街头随机拦住路人,问他们是否相信高考可以改变命运。受访的人中,年轻人基本都认同高考可以改变命运,而上了点年纪的则多持相反观点。

    皮糙肉厚的老家伙们行走江湖多年,知道社会是怎么运行的。刚出或未出校门的年轻人因为还没被社会吊打,所以满眼光芒。

    高考当然可以改变命运,几十年来,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高考越来越难以改变命运。

    刚看过一张截图,印象很深。北漂骑手钱灏奋斗20年,供养儿子钱坤大学毕业,但工作难找,最后父子二人成了同事,一起做骑手送外卖。

    截图上配有这样的文字——好日子都是奋斗出的,奋斗可以致富。

    钱灏这个名字,大概率是七零后。这代人,是被高考改变命运的一代人。只要上过大学的,混的基本都比父辈强。不是这代人比现在的年轻人强,而是他们赶上了无数年不遇的好时机。1999年扩招之后,上大学才没那么难,整个90年代,大学生还可以算是“天之骄子”。

    50岁左右还在当骑手的钱灏,应该没读过大学。他儿子应该出生在大学扩招前后,没读过大学的钱灏攒着劲儿要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做法。无数中国家庭也都在走这条路,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金线。

    本世纪前十几年,上大学找工作,不是件赔本的事。2001年底,中国入世,正式进入世界分工体系,开启了狂飙的步伐。之后十几年,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进行了千年未有的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这些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因为有需求,上大学掌握知识和技能才是划算的事。今天,事情发生了变化,外部世界的需求转移到东南亚、印度、墨西哥了,所以无数年轻人中年人,只好卷在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这种给本国人民提供服务的行业。

    时也,命也。

    钱灏钱坤们,如果投胎投得好,可能就不是“两代快递人”,而会是“三代烟草人”、“三代电力人”……

    去年,河南媒体宣传河南濮阳一家三代都是烟草人的感人事迹。但是新闻出来之后,却翻了车,网友们说,你们吃肉可以,但能不能不要在肉汤都喝不到的人面前吧唧嘴?

    烟草公司是干啥的,谁不知道?烟草公司收入多高,又有谁不知道?一家三代人在高收入行业,这实在和情怀无关。

    另外,电三代、铁三代、油三代的宣传也屡见不鲜。烟草、电力、铁路、石油,这些高垄断高收入的行业,别人想进去进不去,而你们的子弟一代一代都能进去,这真是奇了怪了。

    有些国企如此,有些地方也是如此。

    2010年,《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北京大学博士冯军旗的论文《中县干部》。2008年,冯军旗在中部的一个农业县挂职两年。深入调研后,他发现在这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多人的农业县里,竟然存在着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在这个庞大的家族网络中,有的官位“世袭”,或是几代人,或是亲属连续稳坐同一官位;有的裙带提拔,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更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间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是孤立的,还是普遍存在的?十几年过去后,这种现象是受到遏制还是逐渐扩大?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值得认真思考。门阀阶层一旦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将不再可能,寒门上升通道也会被堵死,也没有人会再相信奋斗改变人生、读书改变命运。

    父母为子女铺路,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好的社会,有一系列制度来限制阶层固化。

    中国古代,尤其隋唐以来,农家子弟可借科举考试实现阶层跃升。“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来是人下人,科举成功之后就能成为人上人。人生刺激,莫过于此。

    改开之后,高考也起到了类似古代科举考试的作用,它用“分数论”打破了之前的“成分论”。不管你是红五类还是黑五类,最后能不能上大学,凭分数说话。个人的前途命运,不再取决于父母和家庭背景。恢复高考,恢复公平,给无数穷苦人家带来了莫大希望,也让全社会迸发出强大活力。

    这种对高考的相信甚至迷信,其惯性一直延续到钱灏这一代。但是,很可能到此为止了,因为到他儿子这一代,也许就是最后一代了。

    这两天高考,之后很快也要填志愿了。选学校专业之前,应该认清一些现实,就是时代变了,我们填自愿的逻辑也应该随之变化。

    简单说几句。如果你是普通人家孩子,也实在没有天赋异禀,专业可选一些实用技能型的,学校则要选大城市的大学。以前是为了生活,以后是为了生存,生活可以很美好,但是生存一定很骨感。白领服务类岗位会越来越少,而为衣食住行提供基本服务的技能还是刚需。谁能未雨绸缪,谁就可能在未来占得先机。以后资源会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能在大城市上学,你的见识、人脉和机会都可能超过无数同龄人。

    不过,不管如何努力,以后的大学生,大概率在职业成就上不会超过他们的父母,这不是悲观,而是来源于时代走向越发笃定的残酷事实。农民的孩子,即便读了大学,很可能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能保持父辈的阶层,不发生阶层降级,那就很值得庆幸了。

    即便是上流阶层的孩子,很多人同样也很焦虑。只不过他们焦虑的点,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不太一样。和领导手牵手逛街被拍的中石油董小姐朋友圈的这段话,就能让人反复回味。

  2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游龙戏凤之梅龙镇选段--言兴朋刘长瑜

    youtu.be/e8Dif2T79SI

    言兴朋是言派第三代传人,言少朋之子,言菊朋之孙,言慧珠之侄。人称“小言老板“。

    言兴朋的老生,声音清亮,适合纨绔公子款的角色,唱游龙戏凤再合适不过。

    小言老板不光扮相好,本人也是帅哥一枚。跟刘长瑜的这个唱段,两人都是无行头上场,光看眼神,能觉得这俩人是在台上假戏真做谈恋爱了吧?并没有,这就是人家京剧演员的厉害。

    有人把耿其昌、王佩瑜、言兴朋的游龙戏凤放在一起比了一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youtu.be/UJvo0oleX0s

    耿其昌的老生是真的很“老”,感觉诸葛亮跨界调戏民女来了。王佩瑜名字起的很拉风,近年来也常常上综艺,但她的气息感觉就是顶不上来,角色塑造缺乏说服力。李凤姐怎么会看上这么个中气不足的正德皇帝呢?相比之下言兴朋是一表人才,眼神风流,声音清亮,中气十足,一把扇子舞得潇洒利落,他人无出其右。

  2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编程随想关注组 发表文章

    不明白播客 《谁是“编程随想”?》节目的文字版

    时间轴:
    2:40 贝女士讲述阮晓寰被捕的经历
    7:43 贝女士是如何发现阮晓寰就是"编程随想"的
    16:49 贝女士讲述与阮晓寰相识与结婚的经历
    24:42 阮晓寰对于工作、金钱和是否养育子女的看法
    30:56 贝女士在发现阮晓寰就是"编程随想"之后的想法
    36:11 贝女士如何看待"编程随想"的文章
    41:06 "编程随想"的一位粉丝发来的语音
    44:19 为什么阮晓寰会选择写技术博客的方式来寻求改变中国
    46:52 阮晓寰选择做独立开发者、然后开通"编程随想"博客的心路历程
    49:12 阮晓寰坚持写匿名博客十几年会觉得孤独吗
    51:38 阮晓寰被捕前家里的各种反常现象
    54:12 贝女士认为"编程随想"是如何被攻破的
    56:38 贝女士讲述阮晓寰案在侦查和审判中遭遇的不公
    1:06:31 嘉宾推荐

    文字版全文:
    袁莉:
    [00:00:03]
    欢迎来到不明白播客,我是主持人袁莉。去年有位网友在向我解释翻墙安全问题的时候提到了"编程随想"。他写到:"谈到墙与翻墙不由令人想起'编程随想'。'编程随想'是中国互联网安全领域的传奇人物,是中共的肉中刺眼中钉,国安有针对他的专案组,可追踪多年却一无所获,换来的却是'编程随想'时不时公开的嘲笑和挑战,事件的结尾也颇具神秘色彩,主人公毫无征兆地突然消失了,这让'编程随想'究竟是谁成为了永远的谜。"

    这位网友继续写到:"'编程随想'努力将中国民众从愚昧、麻木、顺从中唤醒,教会人们如何汲取并甄辩真实信息,如何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他所做的一切都与中共的信息管制、强行洗脑的愚民政策相对,对改变中国有着深远意义。目前他的故事在互联网安全领域早已是耳熟能详,可仍有很多普通民众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个传奇人物和他的传奇故事值得传扬,知道的人越多,能启发的民智就越多。"

    这位网友还推荐了编程随想的几篇博文。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篇是《为啥朝廷总抓不到俺------十年反党活动的安全经验汇总》。这位网友说,希望我能找人来谈一谈编程随想。但有相关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又愿意上节目谈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嘉宾太难找了,我只好把这个选题先放在一边。

    直到今年3月,贝女士在推特上发布求助信息,表示她的丈夫就是编程随想。她说编程随想原名阮晓寰,于2021年5月10日被政府带走,今年2月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7年徒刑。

    这周五5月19日,是原定阮晓寰二审判决的日期。贝女士跟我分享了阮晓寰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一直不知道丈夫在写这个博客,为什么她在丈夫被捕一年多、一审判决后才发现了他在网络上的身份,以及她对于编程随想这个身份和博客内容的看法。

    贝女士您好,你能说一下2021年5月10日发生了什么吗?

    贝女士:
    [00:02:43]
    那天5月10号中午的时候,我之前是叫了农夫山泉水的吗?然后门铃响了,我以为是农夫山泉水送来了,然后我叫我老公出去接水,他当时是在书房的嘛。他从书房出去接水。然后(我)就听到门口似乎有人说了不许动,然后一些轻微的打斗声之后,我赶快赶到门口的时候,看不到任何人了,走进来一个男的,便衣啊。
    当时我是觉得是真的是有人上门打劫,或者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了,我就对着他,我质问他,我说你们要上门打劫吗?然后他盯着我的眼睛也看了一会儿,然后出示了一个公安证,说我们是警察。之后就进来十几个人嘛,开始搜查全屋。
    当时我的脑子是就是懵的状态,我看了他的那个相关的证件,我知道他不可能骗我,而且进来十几个人,里面有便衣也有穿着警服的。而且他们进来之后,就把我的客厅里面放的所有电子设备都控制起来了,把我人也控制起来了。这样子我没有办法去拿我的手机看任何东西。当时是午饭时间嘛,我本来是做好这个午饭,做好菜放在桌子上,准备叫阮晓寰出来吃饭了,但是现在就等于是饭也没有吃,然后我也没有胃口吃了,所以就只能等着。

    袁莉:
    [00:04:05]
    那他人已经不在了是吗?

    贝女士:
    [00:04:06]
    对他已经不在了,就。

    袁莉:
    [00:04:08]
    你出门的时候,人就已经。

    贝女士:
    [00:04:10]
    看不到任何人了。对,然后就是他们一个个房间搜查,搜查时间最长的就是他朝北书房嘛。那我是被堵在外面的,他们后来在厕所这边就开始拦了一条线,所以我上厕所都要让他们把线撤一下,我进去上厕所这样。
    他们就在里面一直在搜查,之后可能过了几个小时吧,然后我老公又被几个人押着进来。当时我就想,虽然我和他之间堵着很多人,就是他们有警察啊,有便衣,都堵在我们之间嘛,我知道我和他讲话或者怎么样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他起码应该看我一眼吧,发生这么大的事啊,所以我就一直盯着他看,我从人的中间啊,这些人群的中间,我就一直在看着他,但是他就一眼都没有看过我。
    然后好像他有一件什么事情要处理一样的,然后就被他们带到这个朝北间门口,然后他就指着那个朝北间他书桌的地方指了一下,然后说了些什么,我也听不清,接着又被人带走了。
    这就是我最后一次见他嘛,就是到开庭前最后一次见他了。然后之后他们说,你要么休息一下,我就退到朝南的卧室去嘛。然后卧室里面有大概三四个人,就算是看着我吧。然后他们也会跟我去聊天嘛,跟我去询问一些东西吧,这样子。然后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说啊,我们是同龄人啊,就是说你这个事情我是很理解的,但你老公,你知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啊?他在外面写这个博客,写海外博客,然后说第一步要怎么做、第二步要怎么做,要推翻我们的政权啊。
    我当时有点懵的,傻掉了嘛。他还说了一些话,是我和我老公之间才知道的话嘛。比如说这个细节我已经忘记了,但是我就知道,他们肯定是有窃听技术了。然后我就说,我说,你想问什么,你就直接问我吧,不用搞得你什么都知道的样子,来让我说很多话。我会配合的,你要问什么,你直接问吧。然后他就盯着我的眼睛嘛,就好像是说,就他们侦查人员看一个这种犯罪分子是说谎还是怎么样,这么一个状态,就是这样子盯着我。
    我是很坦然的,我觉得我觉得我没有犯任何法,我老公我也不相信他会做犯法的事情,所以我配合你们。既然你们都知道我们在卧室谈的一些事情了,对吗?那你们要问什么我肯定也是,我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们就问好了。然后之后他们给我的这个感觉,就是一直在问你老公的这些钱是哪里来的,然后为什么你的这个账户也有那么多钱呢?本来我们就是分开的嘛,还有就是我们都有各自存款。然后他还说,我们也知道你经常就是出国去出差啊,或者到国外去过的啊,什么什么的。然后我知道他们了解了我很多东西,他们还知道我在淘宝上购物的倾向性,都知道。
    我当时就想,是不是真的是和我老公他的这个技术(有关),因为我老公是网络安全工程师嘛,他是骇客的,精神(上是)的。我只知道这些。我想了会不会是和网络上面一些什么事情相关。然后当时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庆,上海也是可能有一些什么言论管控的动作,那可能他是言论上面有一些敏感的啊。那我想可能这个风头上面啊,我就忍着吧,反正我也不知道这个情况到底怎么样,我手机也没有,没法查很多东西。我只能就是忍着,而且十几个人在房间里面,我也没法做什么事对吧。

    袁莉:
    [00:07:42]
    就是你当时对阮晓寰做过什么一无所知,对吧?那你后来是怎么发现他可能就是编程随想,这个中间,你是过了多久才发现的呢?

    贝女士:
    [00:07:55]
    有很长时间了。因为他们就是在5月10号问话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的,然后就是当时想法也是他很快会被放出来的,过了这个风口就会放出来了。但是没有想到就是36天以后竟然批捕了嘛。之后我们、我就一直在就是想通过这个法律允许的渠道去为他抗争,对于他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这个罪名的定性做一些抗争。但是我请的律师在侦查期都不能去看守所会见。
    后来一直等到......就是他们还延期侦查了。当时给我的理由说是还没查到他海外的一些联系,要侦查,然后同时又说他第一天已经交代了什么这些博文都是他写的。我曾经质疑说,既然这个案子这么简单,为什么还要拖延侦查期嘛。但那就是给我的答复,就是好像他的海外联系还没有找出来,这个案子要再查。然后等到8月多才到了这个杨浦区检察院。那杨浦区检察院作为基层检察院,本来就不应该去管辖这个,或者说受理这种案子的,这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案子了,应该直接到中级人民检察院的。但是在杨(浦区)检(察院)就是耽搁了一个多月,然后再转到二中检(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去的。那在这个期间,我们都一直在到信访办,相关的信访办,去了解情况。没有人给我们任何信息。

    袁莉:
    [00:09:17]
    你说的我们,是你和谁?

    贝女士:
    [00:09:19]
    我和他的父母嘛。没有任何信息给到我们家属,然后律师也不能会见。一直等到杨浦区检察院一个多月以后,转到了二中检,中间又过了大概半个月了,律师去阅卷之后,才去看守所第一次会见完阮晓寰,那时候是9月29号。
    那会见完,我是在看守所门口等着他(律师)的。我也想了解一下,到底(阮晓寰)他是说了什么事情啊,说了什么话在博客上面,然后被控了这么严重的罪名。律师还是说,他不能告诉我们,这个因为有保密协议之类的吧。他只是说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比方说他可能......我一直在追问:他到底有多严重?他到底写了多少博文?那律师就告诉我,这个侦察其他了解到,应该是有700多篇。然后他们可能说他有百余篇,然后他自己承认的可能就十几篇的样子。我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些信息,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之后很长的时间是在法院耽搁的,这个也是我意料不到的。按照这个法律规定是三个月要审结的,但是一直在拖延,一直到22年的三月份。律师告诉我说,来了一封公函,说因为疫情这个审理中止了,一直就中止着。直到23年的二月份,突然律师跟我说2月10号要公开宣判、开庭了,家属可以去的。之前也没有说中止的审理恢复了,所以就是整个中止的将近1年,我也什么都不能做。

    袁莉:
    [00:10:52]
    那你那个时候......我问你是说,你什么时候知道他是编程随想的,这个过程中你都不知道吗?

    贝女士:
    [00:10:58]
    都不知道。这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任何信息,可以给到我。当时他母亲说,他到底说了什么?一直在想要从律师那边获得信息,没有任何信息告诉她。我们曾经想说,我们也自己去了解一下啊,就到海外的网站看看,找找他到底是什么身份,才能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话,有多么严重。但是因为我之前是不会翻墙上网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学这个东西,然后也想他只是在海外有一个博客,这么多的海外博客的平台,我要怎么去找到?没有下手的地方。
    然后之前侦查期的时候,办案人员也有跟我说:啊,你难道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吗?你可以自己上他博客去看看。那我说,我怎么看?然后他说:哦,那等到以后这个案子就清楚的时候,肯定可以让你去看的。他博客还在的,你就知道了啊,他有两面性,有一面你是不知道的。那我想想他的这个身份,现在我不知道,但是迟早判决书下来,我肯定能够知道了,我能知道他到底什么情况了。
    所以在一审判决出来之前,我真的是一点都没有想到,我要凭我自己的能力去找出他的身份。直到一审判决2月10号判了,拿到判决书,这样一份判决书里面,什么信息还是都没有的。连他最基本的涉及了"煽(动)颠(覆)"的这个言论证据都没有,没有任何可以去说。上面根本就没有写他博客名。所以我就觉得这有很大的问题嘛。而且一般来说,博客里面的言论,基本常识都知道是属于言论自由范围内的,对吧?那为什么说他这些言论是属于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了呢?
    我当时拿到判决书之后,我就开始做一件事情。一个是找人权律师嘛,还有一个就是心里面这个疑问,想要自己去解决。但是最首要的问题还是找律师,所以我是动员了很多朋友帮忙。那包括我在微信里面也跟朋友说,我拿到判决书才发现我可能陷入思维误区了,思维定势了,判决书里面连原来的证据都没有,可能他就是无罪的,应该无罪释放的。我在微信里有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在微信里面就是说了,我会请那个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之后,我是2月19号想动身去北京签律师协议的嘛。然后被那个上海的国保就是拦住了,找我谈话。2月19号的时候,他们谈话里面也说了,意思说你是不是觉得他是被冤枉的,因为没有证据?我就很惊讶,他为什么知道我的想法。那我一下子就知道了,肯定是从我的微信记录里面,他们知道了,对嘛。我在微信里面说过这样类似的话。那然后他们也知道,说:你是不是要去请莫少平律师?这些全都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而他们知道了,全部都是。我一推论、一推测就知道,是从微信监控里面获得的信息嘛。
    那然后我就想听他们怎么说。对于我说的这个无罪的释放啊,我是陷入思维定势的这个情况,他们说:哎,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判决是没有证据的?然后说:你知不知道这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那他这样说的话,我更觉得我有必要一定要去找出他到底是什么博主身份,他这句话更加印证了我的这个想法。所以之后我就开始就是学习怎么样翻墙嘛。当时这个翻墙已经叫做科学上网了嘛,翻墙这个词都被很敏感了。

    袁莉:
    [00:14:29]
    就是今年二月份的时候,你才开始学习翻墙的。

    贝女士:
    [00:14:32]
    其实是今年三月份才开始的,因为2月10号宣判嘛,我2月19号去北京,去上火车之前被那个国保拦着谈话嘛。所以是三月份开始学这个科学上网,然后再花时间挖掘出了他编程随想的身份。

    袁莉:
    [00:14:49]
    你能不能说一下,你是怎么(找到的)?

    贝女士:
    [00:14:51]
    这个巧是很巧的。当时我没有想到这么容易就能发掘出来,我只是在这个google里面输入了"失联""博主"还有那个年份"2021",就跳出了亚洲周刊的一篇报道。就是一篇报道,上面就是这个时间,然后编程随想停止更新。

    袁莉:
    [00:15:06]
    停止更新博客。

    贝女士:
    [00:15:08]
    对对对。我觉得,而且我老公他其实是很直的。他选的这种,写的这个博主的名字,不会有什么很好玩儿的名字。叫编程随想这种名字,就肯定是他的风格嘛。就很熟悉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我就有一种直觉,好像是他。
    然后我就进去看这个博主写的博客嘛。包括他有一个习惯,他的思路非常清楚的,而且他有这个记录的习惯,所以他每年都做一个博文回顾的嘛,很容易就是可以看到一个目录一样的东西。那我看了一下,发现他的这个很多的特征,和我老公完全就是吻合的。所以从很多细节我就一下子就知道,我老公就在用编程随想这个博主名一直在写文章,写了12年。
    当时我还有一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他2017年年底的时候,曾经因为哮喘病急性发作,急救的时候输入了这个激素类的药物,是后来引发全身皮肤的红皮病嘛,就很严重了。他是卧床的。我就在想那段时间,他怎么更新博客,博客是什么状态,我要去看一下。然后我看了之后,果然从那个2017年的十一月底开始吧,到2018年年初的几个月,他的博客每篇都是写他最近很忙,所以更新的比较晚了什么什么的。这样一下子,我就毫无质疑地确认他的身份了。所以当时我在网吧,我根本就忍不住,我就哭出来了,哭出声音。所以这是我整个确认他身份的一个过程吧,是这样子才确认的。

    袁莉:
    [00:16:48]
    你能说一下,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就是什么时候结婚的?你不知道他是编程随想,就是他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记忆中关于你们俩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你能不能稍微说一下。

    贝女士:
    [00:17:01]
    我和他是1996年认识的嘛。那时候是华东理工大学这个入学的时候,我们整个班级的同学坐在广场的草坪上面做自我介绍嘛。当时我说的话也挺幽默的,我说我产地上海嘛。之后他跟我说,也是因为我的这句话对我印象特别深刻。

    袁莉:
    [00:17:24]
    你们俩是同班同学,是吗?

    贝女士:
    [00:17:26]
    对的啊,是同班同学,都是化学工程系化工工艺专业的。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比较开朗的,一个憨憨的,一个书呆子一样的人吧。在大学里的时候,其实大一我对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是知道他在同学里面很有名,因为他的计算机能力很强,他是全班计算机最好的。然后他还......这个人还很奇怪的啊,他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就是给同学去答疑。他每周花一两天,就是一段时间,全班同学可以去找他答疑,他就在某个教室里面等着他们。我就知道这个人是这样子的,其他是没什么印象。但有一次就是Ubisoft(育碧)在我们学校开一个讲座嘛。然后我去听了,我是没事儿闲着无聊去听的,他也在。然后他的座位旁边有一个空位嘛,所以我就坐过去了。就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比较有些接触了。
    之后我自修的时候就会经常偶遇他,就他也会跑到那个教室去的。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经常会在每个教学楼下面找我的自行车嘛,根据这个来定位我在这个教学楼,然后再一个一个教室地找我。

    袁莉:
    [00:18:43]
    就是说制造偶遇了。

    贝女士:
    [00:18:46]
    然后后来就是,我其实大学里面不爱读书的,因为我不喜欢化工,其实那时候。那他呢?是一个就是很喜欢计算机的人。他在大学里面,人家经常说他就是三点一线的这样子:寝室,然后图书馆,然后教室。但我说再加上一个食堂吧,因为吃饭总要吃的。所以他就这样,就这几个线这样走来走去。因为他很多时间是在图书馆自己学习这个和计算机相关的这个知识。有的时候他不去上专业课,因为寝室里面他们合资买了一个电脑嘛,是有轮班的,就是哪个人是哪个时间段上机。那他就放弃专业课的时间,因为那时候寝室里面就没有人了,他就可以无限制的上机了,就这样一个人。
    那后来我们就是相当于是谈恋爱的时候嘛,他就经常会晚上啊,我们自修,我累了,我们就出去到操场上面,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所以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他这个读书的阅读量非常大,让我很吃惊的。而且他对人名的记忆,那些外国人啊,外国人名的记忆力非常强,过目不忘的。我就很惊讶于他的惊人记忆力,还有他知识面的丰富,什么都知道。所以可能是那个时候,我对他印象非常好。
    之后我们是,我2000年毕业了嘛,然后他是在毕业前就在校产,一个软件公司做事情的。之后,2000年我毕业的时候,因为他专业课没过,还有这个英语四级没过嘛,所以他就选择了就是不要这个毕业证书了,他要和我一起就是去加入社会了这样子的。之后,我们是2004年结婚的。

    袁莉:
    [00:20:35]
    你当时也没有反对嘛,就是在中国,在当时,因为你们就比我小几岁,我还记得在90年代的时候,有个大学毕业证还是很重要的。

    贝女士:
    [00:20:43]
    嗯,第一,我觉得他的能力非常强,我觉得以他的智慧,他决定的事我根本不需要去质疑的。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质疑,他说有没有毕业证这个事情。没有想过。但他父母确实是觉得这个事情很不好,特别是他爸爸。他爸爸是大学教授嘛,对于他自己的儿子啊,他从小就是教育很好的,然后又是重点的中学,一路上来到一个重点大学,然后在最后就放弃大学毕业证,他爸爸是不太能接受这件事情的。

    袁莉:
    [00:21:17]
    嗯,你有没有记忆中你们俩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

    贝女士:
    [00:21:22]
    嗯,其实我们俩之间有很多开心的时间,但近期一个就是记忆美好的时间,可能就是我们2014年一起去那个菲律宾巴拉望旅行那段时间。就是网上能看到他那个照片嘛,就是穿着格子衬衫,背着一个红背带的包包,很阳光,很灿烂的,笑得很开心的那个样子,那就是我们在那个菲律宾旅行的时候拍的。

    袁莉:
    [00:21:49]
    他生活中是一个阳光灿烂,开朗的人吗?

    贝女士:
    [00:21:53]
    是的。他大学里面,他最经典的就是他爽朗的笑声啊,就哈哈哈那种。人家都说整个教室,或者说一层教学楼都能听到阮晓寰在笑了,就是这样子的。

    袁莉:
    [00:22:07]
    那你们俩的婚姻也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你们的钱是分开的,而且他自己多数时间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而你是基本上不进他书房的,对不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贝女士:
    [00:22:19]
    是的,我们俩婚姻确实是别人看来很很奇葩的。这个AA制嘛,我觉得是每个人独立经济能力、独立个体的一个体现,我觉得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因为我们俩的消费观不一样。他是那种,他会为了有用的东西去花钱,而且是非常明智的做购买决定和选择的人。而我的消费观念就可能比较随心所欲吧。这个消费观念的不同,我觉得他提出说很多东西不给我买,我觉得很能理解,反正我自己也有钱,我就自己买呗,所以AA制比较好啊。
    而且之前,就是结婚之前嘛,他也有送过我一些礼物嘛,但结婚之后,他就不送我礼物了。那常规的家庭就是这种逢年过节啊,或者什么的,总要有些这个礼物表示一下吧?我一开始是很不能接受的啊,也跟他有抱怨过。我说你怎么以前还知道送玫瑰花啊,对吧,虽然只送一支。我问你为什么只送一支?你就说一心一意。这个也就算了,对吧,那你什么结婚后连一心一意的一支玫瑰都不送呢?
    他回答也很经典的。他说你的那个消费观,你已经那么随心所欲了,我再送你怎么行,他说我要培养你的心态。(袁莉:太过分了。哈哈。)当时我是觉得:算了吧。但是后来,特别是这段时间,就是人生经历不一样了,很多东西有过经历以后,我就能够理解他当时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了。很多就说你人生,如果你没有一个自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确实会迷失在一些你眼前的虚妄的这种欲望里面,你就会随心所欲的去购物。但当你有一个很明确的人生目标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个钱其实是一种消耗品。就是说钱本身是消耗品啊,因为你为了要满足你一些虚妄的欲望,你要花钱嘛,那你就会陷入一个不断的循环,你为了赚更多的钱,你就把时间都浪费掉了,然后满足去追求一些虚妄的欲望。确实说得对,就心态很重要,只有你从这个里面解脱出来,你才能真正发现你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把你的时间集中在那里。

    袁莉:
    [00:24:41]
    那我再问一下,就是他是从二〇一几年就开始不工作了,对不对?这个你们俩之间也没有,因此有什么矛盾吗?

    贝女士:
    [00:24:50]
    嗯,他应该是从2011年或者2012年左右(不工作的),因为他没有告诉我具体时间,后来我自己猜的就这段时间他就不工作了。
    我们两个其实在这方面倒是一致的。就是我也不是说一定要工作,因为工作只是赚钱的一个渠道嘛,对嘛:你可以打工,你可以自己去做老板,你或者有其他地方获得这个足够你生活需要的资金的来源都可以。而他当时的观点就是,他已经有足够的资金在那边,在他死之前,他觉得以他这么低的对这个就是物质生活的要求,足够了。他甚至还跟我说,我们要那么多的钱干嘛?以后我们死的时候捐出去,虽然不多也去捐出去。当时我是很惊讶的,但是后来特别是我读了这个《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啊,或者一系列的这种书以后,我就非常能够理解他的这种想法了。所以我对于他那个不工作一点都没有什么问题的。包括我自己也是,就说我其实现在17年外企工作经验啊,换了七八个公司啊,就是当中也有没有工作的时间的,没有工作的时间很自由,就是一种调整,一种就是追求自己的一个方式吧,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袁莉:
    [00:26:10]
    那你们俩真的是绝配。那你们俩之间谈论政治吗?如果你们不谈政治的话,谈什么呢?

    贝女士:
    [00:26:17]
    政治是作为一个时事的话题的话,他会偶尔会涉及到,就是纯粹是从某个时事才会谈这个,有这个事情发生了,但不会说......

    袁莉:
    [00:26:29]
    比如说?

    贝女士:
    [00:26:30]
    呃,比如说他会特别强调这个中药的问题,他非常反对中药。然后还有就是比方说,这种肿瘤治疗方案的事情,他都有说过这些事。还有,以前那个奶粉的添加剂的问题。

    袁莉:
    [00:26:46]
    毒奶粉的。

    贝女士:
    [00:26:47]
    对。他都有说。然后包括我们不要孩子的嘛,其实是他不要孩子。然后我也说过:为什么?当时我还没有那么超脱,说不要孩子。他就说这个社会问题嘛,教育问题啊,医疗问题啊,很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有这些问题在,他觉得,为什么要生孩子,对吧?所以很多情况。

    袁莉:
    [00:27:12]
    他觉得是有这么多问题,把孩子带到这样的一个社会是是不太好的吗,还是因为什么呢?还是不安全的?

    贝女士:
    [00:27:19]
    呃,他觉得不适合,不适合,非常不适合啊。然后你刚才那个问题,主问题,我已经忘了,因为我有点话多。

    袁莉:
    [00:27:29]
    没有没有。我就是说,你们谈政治或者谈时事吗?实际上根本不谈政治对不对?不谈的时候谈什么呢?

    贝女士:
    [00:27:37]
    对,谈什么对吧?其实就像你前面也有一个问题,我已经忽略掉,就是他一直关在书房,然后我也不进去打扰他的,我们怎么维持我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或者说我们俩的亲密关系是怎么维持的嘛?
    其实之前,我觉得两个人只要在一个房间里面就是一种关系的维护,这是我一个女人的这种感觉,但是他可能不是这个想法,他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是要soulmate,需要是灵魂伴侣,必须要有共同话题。所以,他一直就是想再找一些和我的共同兴趣点的。包括结婚以后呢,他就鼓励我要去学围棋。他说围棋是可以锻炼你的思维方式的,全局化,还有很多战略性的思考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让我去学。然后后来就因为......我曾经有学了,但是后来兴趣点不大嘛,后来就放弃了。
    那后来他又想出一个方法,说我们要不去那个,就旁边,我们家附近都有很好的有利环境,我们有体院嘛,然后有就是网球场啊,有乒乓球馆啊,什么都可以,还有那个保龄球馆。所以我们有段时间也经常去那边玩这种东西,后来又没坚持下来。
    那后来他说要不这样吧,你打这个,星际争霸去吧,我们玩儿这个也有共同话题。他其实说,后来说他自己是不想打游戏的,只是为了想跟我一起找共同话题,然后才去花了时间玩这个。然后还有,反正尝试过很多。最后也介绍我看科幻小说啊,什么《安德的游戏》啊,就他曾经尝试过很多,还有包括给我书单啊,都都去想让我和他有更多的话题嘛,都有做尝试。

    袁莉:
    [00:29:25]
    就是说她还是很注意的,就是说你们俩之间要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共同的爱好是吧。

    贝女士:
    [00:29:30]
    他非常注意这个,包括后来他那段时间生大病啊,因为我一开始是在照顾他的。他说如果我不在家里,他会很害怕嘛。那我拒绝了或者推辞了很多的重要的出差,但是有一次出差没法推,我推了好几次了,所以我必须要出差一周。然后我就叫他母亲过来照顾他了嘛。之后我觉得他母亲在了,我就可以,对吧,再回到工作上面来。所以后面大概好几个月我都是不在,然后过来看他,给他带药这样子。
    我估计是这段时间,可能他觉得我们再这样下去不好,会越走越远嘛。所以就从那以后,我觉得他对我的态度好像有些不一样了,而且对我投入在工作里面的时间非常的厌恶,然后有的时候为了我工作投入的时间,而影响到我们一些日程安排的时候,他就会大发脾气,所以这也就是导致我后来2020年5月疫情的时候,我就离职的原因吧,一个重要原因。

    袁莉:
    [00:30:33]
    你就在家待着了,你就和他一起,是吧。

    贝女士:
    [00:30:37]
    对对对,我们一起。就是我就花很多时间去看他以前给我的书单里面没有看的书嘛,然后还有可以一起散步,一起去骑车,做很多自己以前想做、他也想做,然后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就是,关系越来越好了嘛。

    袁莉:
    [00:30:55]
    那你再发现他就是编程随想后,你看他的博客时是什么样子感觉呢?你有没有怪他一直瞒着你呢?

    贝女士:
    [00:31:04]
    是啊,你说的很对,我当时是很矛盾的。我知道他是编程随想以后是很担心很害怕的,因为网络上面都以什么,很多......"普罗米修斯"是还好的一种称谓了啊,什么"阿桑奇"啊,"斯诺登"啊,我一边看我一边很害怕的。
    看他博客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感觉嘛,我要看他到底写了什么,到底有多严重。我要辩护的时候,我要为他找出一些辩护立足点的嘛。因为从2021年他被抓以后,我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学刑法,学辩护技巧。我是有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的。
    那看他的博客的时候,我先看他的总结嘛,就是每年的总结。2021年那篇最后的总结,我看他到底写了些什么。看目录,然后再对几个高敏感的博文去浏览一下,看严重到什么程度,敏感度是有多少。然后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博文也看了一下。我记得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为啥俺要写这个博客------动机的自我分析》,看了那篇博客以后,我对他的这个认识啊,就觉得一下子......哎,这就是我大学认识的阮晓寰。

    袁莉:
    [00:32:19]
    你觉得他,他是为什么写这个博客?

    贝女士:
    [00:32:22]
    他其实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其实有点天真单纯的人。他认准的一件事情,他就很投入地去做。他也是一个很专一的人嘛,他其实一直就是很爱科学的一个人。包括他从小的偶像是爱因斯坦,然后到他从事IT行业以后,我觉得他的偶像应该是Stallman,Richard Stallman,那个GNU(项目)的创始人嘛。
    他崇尚自由和开源精神,他会投入很多事情。比方说他辞职以后就做开源软件,我本来就知道,隐约感觉到他会去写技术博客。因为他曾经跟我说过,他周围的人水平有点太差,找不到一个就是可以聊技术、深入去聊的人。那我想就是他去这个博客上面发文章,可能会有一些技术牛人可以做交流嘛。
    所以我知道他肯定会在写技术的博客,但我是一开始没有想到,他会去涉及政治的,真的是没有想到。看了他的博文之后,我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他还是在坚持他自由的精神,网络自由的精神,他可能是看不惯用网络技术去做自由封杀的这个事情。
    他最喜欢的两部电影,一部是《V字仇杀队》,还有一部就是《骇客帝国》(注:常见译名《黑客帝国》)。呃,我想说的是,他就像那个(《黑客帝国》里的)Neo,是自己选择了吞下红色的药丸,去面对这个真实残酷的世界,然后去做那种持续的、但是其实希望渺茫的这种奋斗吧,为了他自己的一些目标。所以我非常理解,我觉得他就是会这样做的,就是会坚持写这样一个博客,为了他自己想实现的一个事情,实现他自己的一些价值吧。

    袁莉:
    [00:34:14]
    我特别喜欢他自己在有一篇文章前面,他有这个引述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一句话说,我为什么而活着------当然这个是很有名的------他说,"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贝女士:
    [00:34:37]
    是啊,他就是这样。他很理想化,很单纯。他所有的价值观,他的行为都是统一的,因为他很......他想明白了这件事情,他就相信它,所以他没有一个......就像很多普通人啊,是有点混乱的。就像我之前也是混乱的,就我的价值观不是那么统一,所以做事情会一会儿做这样子的价值观的事,一会儿做那样价值观的事。但是他是非常统一的。

    袁莉:
    [00:35:04]
    一个身体力行的事吧,就是这种言行合一的事吧。我们说的。

    贝女士:
    [00:35:09]
    对对对。他就是这样子很统一的一个人。而且,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看一部很有意思的动画片,是叫《寻梦环游记》嘛。那里面就是说,到亡灵世界里面去。那亡灵世界的人如何能够再回到这个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不被人们遗忘嘛,是要人的世界里面有人记得Ta,祭奠Ta的那个照片,Ta就可以再回来,就是没有死亡。永久死亡就是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人再记得Ta了。当时阮晓寰就跟我说过,说,其实你哪怕有孩子,你的儿子可能会记得你,但是你儿子的儿子还能不能记得你,就不一定了。但是如果要有一个事情留在这个世界上,让很多的人记得你,你才是真正的一直活着。

    袁莉:
    [00:36:03]
    啊,真的是......

    贝女士:
    [00:36:05]
    对。

    袁莉:
    [00:36:06]
    他说的,挺好的,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但是你看他的文章,那些文章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呢?就是我看了......就比如说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为啥朝廷总抓不到俺------十年反党活动的安全经验汇总》,他在文章里面有这样一些语句,比如说:"本人已经抹黑党国很多年了",还有就比如说,"早在2011年的中国茉莉花革命期间,俺就连发多篇具有煽颠性质的博文,然后括号注,"那三篇显然能评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大罪",我不知道你看了他这些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呢?

    贝女士:
    [00:36:52]
    我第一次看到一篇网上的文章这样评价他的时候,我人是流汗的。因为我自己知道宪法里面、中国的宪法里面第三十五条是保障人权保障言论自由的。我也看了他博文的主要的这个框架,所有的文章的目录,还有他写博文的这个基调,他都是基于事实在做全面客观的分析的。所以从他这个一贯的宗旨,我是觉得他没有任何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这个罪可以够上的。但是就是有这个他自己的博文里面写了这些话,我当时是一头汗的。就是说,我知道他这个人就是很恃才傲物,有的时候说话很直,但是在中国的言论环境里面,这样直的说话真的是风险很大的。
    所以我当时是,是很心惊胆战的。特别像我们这代人,我们父母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对吧,他们就平时......我在家里说一些批评的话,批评这个一些社会现状的话,我爸爸都会马上制止我啊,你不要在外面这样说啊,什么的。
    但是因为我工作一直都是在外企嘛。那外企我们的文化是很自由的,而且是崇尚个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我们鼓励多样性。最近特别是很多外企都因为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都提倡要变革。人类社会不管哪个组织都是在不断变革中才能够推进进步的嘛。所以包括我自己以前也做过组织的领导嘛,我也是最担心的就是下属不说话,一定要他们说话。我们很多采集观点的一个方法就是brainstorming嘛,要有人说话,你才能了解下属是怎么想的。很多事情的推进或者很多这种好的观点就是来自于brianstorming,要推进,也必须通过brainstroming才能够有一个推进落实的。所以我自己不觉得说言论自由会有这么大的风险,这是我一直的,就是这样子的一种态度。
    所以我就是一直想着如何去为我老公这个案子,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人可以声援他。那我看他有这么敏感的这些话语写在他自己的博文里面,我是捏把汗的,然后我就仔细看了这个,我定了一下神嘛,然后再去看这个,到底怎么来说这个事情,对吧?
    首先,他说"抹黑"。网络上面,我们就知道都是诙谐的,或者反讽的,或者是调侃的这种手法来创作的。"抹黑"在网络用语里面,也就是实质上的"批评"嘛。那批评和自我批评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甚至是中国共产党提倡的一个东西,对不对。所以这个抹黑这个词看上去是很很敏感的,但其实本质我没觉得是有什么问题。
    那说到一个问题比较吓人,就是革命啊,茉莉花革命。哎呀,这个真的好像又要被扣上一个很大的帽子的。但是你再看他的时间,我从法律角度讲,2011年------我特地看了一下------2011年2月24号开始到3月5号,他写了四篇博文。然后是从茉莉花行动的第二次行动开始,他去发布了一些相关信息的。那茉莉花革命的口号也是要食物、要工作、要住房、要公证对吧,然后还包括一些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和政改的民主自由的相关诉求。我觉得这个是一种围观改变中国的这个茉莉花行动,它的名字是叫......我就觉得就被网络上面这么说,"茉莉花革命",单单只是个名字,你要看它实际是什么。
    我并没有觉得这样一个行动本身构成了颠覆国家政权,然后他在他的博文里面有相关信息发布,也不能把他扣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这个罪了。所以从法律角度,我就觉得放心一点了,并且他那个时间点早就过了刑事的追诉期了,所以我就不怕了。我一开始真的有点担心了。后来我觉得这个过虑了。

    袁莉:
    [00:41:04]
    下面呢,有几个问题是编程随想,阮晓寰的一位粉丝发给我的。这位粉丝呢,在去年就在推特上给我发私信,让我关注编程随想失踪的事情。但是当时我们没有任何线索,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个人。那下面呢,我们先来听一段Ta发过来的关于编程随想对Ta的影响的录音。Ta非常小心,Ta说Ta被采集过语音,所以呢,这段话是Ta用AI语音录制后发给我的,我试着放一下。

    "编程随想"粉丝的录音:
    [00:41:37]
    大家好。作为不明白播客的老听众,很荣幸能参加这期节目。我姓李,从事IT相关技术工作。咱们直切主题吧。有人说编程随想是了不起的民主斗士,是黑暗中的莹莹烛光;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个恨国党,西方敌对势力的又一条走狗罢了。
    作为一个看过不少编程随想博客的普通读者,谈谈我个人的感受。编程随想的博文内容涉猎甚广,包括信息技术、历史、政治、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文章包罗万象,但给我的感觉,他所说和所做的都围绕着一个主线,那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获得信息,如何甄别信息,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学习拓展,如何突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他分享翻墙技术是想帮助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他在很多文章中不断地告诫读者一定要质疑他,时刻提醒着大家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有时又像一个耄耋老人,跟年轻人唠叨着,要注意学习拓展自己,并且要注意突破人性的弱点,不能只看喜欢的知识或意见,避免将自己困在信息茧房中。编程随想所做的,难道不正是学堂所教的吗?应对那些网络上的假新闻,那些不断升级的杀猪盘骗局,那些没完没了的阴谋论,不正好可以应用到编程随想所教的吗?从TikTok和Twitter的狭隘和沉迷中抽身,不正是突破信息茧房吗?所以对我个人而言,编程随想的博客是大有裨益的。
    至于那些引起争议的话题,只是他个人的自由表达,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也是他一直希望大家所能做到的独立思考。
    最后回答袁莉问我的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持续关注编程随想?回答是:我欣赏他的知识渊博,敬重他的社会使命。他的命运其实映射着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他若安好便是晴天。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采用AI语音参与节目?回答是在现下中国的语境中,敏感的地方太多,已经多到你不知道哪里就有一根红线。即使原来可以的,某天就突然不可以了。再加上监管技术的不断垒高,面部识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等等,意味着你如果说错的话,可能就会面临恶劣的后果,而你却无处藏身。

    袁莉:
    [00:44:18]
    接下来呢,因为我自己对编程随想的那个......我不像这个他的这个粉丝,就是可能700多篇大部分都读过,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看了一些。那我也问问Ta,让Ta给我提一些问题。Ta就说编程随想是一个蛮传奇的人物。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推动中国进步的人士很多,像刘晓波、陈光诚、许志永、丁家喜都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诉求,并付诸行动。但是呢,阮晓寰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更关注的是教导民众独立思考。许志永们更像冲塔的勇士等待那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而阮晓寰呢,却试图影响这个民族的根本追求,令他们智慧起来而不是勇敢起来。他这样的行为对于中国显然有着深远意义。
    Ta的问题就是说:(阮晓寰)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做法呢?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贝女士:
    [00:45:15]
    嗯,就其实刚才也有说到嘛,他是一个高度统一的人,他觉得正确的事情,他就会投入时间去做。而且他觉得人生价值是要留给这个社会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是他永不死亡的一个方式。他也提过,他想以后这种AI可能会全面的就是替代人类的,那他什么样子可以让自己就是永存?一个就是把自己的精神传到网络上面去。他有说过这样的类似的方法嘛。
    所以我想他做这个博客,也就是把自己的一些思想去分享给别人,包括他以前大学里面这么喜欢跟人家答疑一样。他从小就是这样的,他从小就会在邻居这个社区里面开课一样的,很多小朋友喜欢去听他讲话,他就去分享他的这种科普知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会去写他这个博客,分享很多技术上面的东西,然后去启发大众做这个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当然,他也看到社会上面一些不好的现象,他也会深入地去思考根源是什么。他是想去做改善的,包括他判决书里面也写到,他开庭时当庭说的,他是承认他写了这些博客,但是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要使国家变得更好。就是这样一个很单纯的想法,他就坚持下来,长期的,就无偿的,没有任何这个名利追求的,去投入做了这件事情就是这样子的。

    袁莉:
    [00:46:51]
    这位粉丝第二个问题,说这个阮晓寰曾经是2008年奥运会的信息安全系统总工程师。按理呢,他算是党国系统内的人,但是呢,他没有趋炎附势,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就是说,他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些想法。

    贝女士:
    [00:47:13]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他2008年接这个项目,是因为他当时是在启明星辰的,是启明星辰的研发(带)头(人)嘛,所以他是做了这个项目的总架构师、总工程师这样。其实他本人根本不是这个体制内的,你要知道,当时因为他是没有大学文凭的,所以连那个四金,就是这种社保都是没有的。他也不在乎说这个工资是多高,他从来不在乎这些。所以其实像现在我,我是在外企工作,反而我有全面的社保。我退休也是可以享受很多的就是保障机制,但他没有的。然后我们结婚以后,我父母一直催,说把他落户在上海嘛,因为上海的待遇相对好一点。但他也不在乎,他从来不在乎这些,他都不要上海户口,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说他......

    袁莉:
    [00:48:05]
    他真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贝女士:
    [00:48:07]
    就是啊。我,我有的时候想想都要眼泪,我就会忍不住。就是他这样一个人,就是在做这些默默无闻,做这样的事情,然后现在他经受的是这样子的苦难。2月10号开庭的时候,他出来的时候,真的是瘦的......我从来没看到过他可以瘦成这样,而且头发全白了,基本就全白了。而他才46岁不到啊,就这一年九个月的时间,他就这样......他的压力多大?在里面完全隔绝。在之前,因为我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我心里其实是有点责怪他隐瞒我做这个高风险的事情的。但是当2月10号开庭的时候,我看见他这个样子,我没有任何其他想法了。什么事情他做了,要受这样子的罪,也已经全都偿还了。我要把他马上要救出来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嘛,对不对?所以2月10号以后,我就是一个想法,我就是一定要把他尽快救出来,就是这样。

    袁莉:
    [00:49:13]
    还有一个问题提出来,就说阮晓寰独自坚持了十几年,向外界保密了十几年,也对家人保密了十几年。这种孤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的生活中,难道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吗?就是他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孤独。

    贝女士:
    [00:49:33]
    其实我觉得他并不孤独。一个看这么多的书,不断地通过写博客来提高自己的人,他有追求。他有书相伴,有这么多的粉丝相伴,我相信他绝对不孤独。在写博客之前,他可能是寂寞的。因为他曾经有说过一种,就是英雄寥寥的感觉,就是他很多的技术,没有一个水平相当的人可以和他谈嘛,他可能寂寞。但是写博客之后,我不相信他会是孤独的,虽然他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啊,他一直都是嗒嗒嗒嗒嗒的声音,敲键盘的声音。我不相信,他会有空去寂寞、去孤独,所以他不孤独。
    但是他那个,确实生活中是我大意了,只是或者说我太相信他。其实之前有很多比较反常的一些言语嘛,我就直接忽略了。比方说,几年前吧,就是就当时刘晓波出事情的时候,他曾经跟我提过嘛。他也说过刘晓波的夫人,为他奔走去请律师的事,当时他就......

    袁莉:
    [00:50:36]
    刘晓波去世的时候。

    贝女士:
    [00:50:39]
    我不知道是去世,还是......

    袁莉:
    [00:50:40]
    是17年去世的。嗯,他08年被抓的,08年被抓。

    贝女士:
    [00:50:45]
    08年的。那应该是08年到17年之间,他有提过这个刘晓波的案子,他就说刘晓波的妻子为刘奔走嘛。

    袁莉:
    [00:50:54]
    刘霞。

    贝女士:
    [00:50:55]
    那他说:要是某一天一帮国安冲到我们家里来,把我抓走了,你会不会害怕啊,你会不会也去奔走,为我请律师啊?就是睁大他的眼睛看着我,我也睁大眼睛看着他。我想,你怎么会问我这些问题,我一句话都没有说。我说你别开玩笑啊,这种玩笑不能开的。然后他就不说了,这是一个。
    然后还有就是近几年的反常嘛,他经常就是如果我把在书房的他叫出来,他会非常烦躁。然后2020年以后,我们出去散步的时候,他也有的时候会杀个回马枪看嘛,还有种种迹象吧,就是......

    袁莉:
    [00:51:39]
    其实在这个外界的环境越来越压迫的这种的情况下,其实他自己心里面,有点觉得他可能就会被发现了,或者怎么怎么样吗?

    贝女士:
    [00:51:49]
    对,非常清楚,现在回想起来,他其实早就知道他马上就会被发现,而且会有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他很清楚的。甚至他,因为他是瞒着我的嘛,他用一种开玩笑的方式,会来试探我的。比方说,他被捕前几个月,他经常跟我开玩笑说,马上会有人用直升飞机来接他走了,AI会用直升机来接他走的。然后我就说我也是跟他开玩笑嘛,我说,那带不带我走嘛?然后他就不说话。所以他其实是知道的。

    袁莉:
    [00:52:31]
    我问你一个问题,就说他在房间里面敲敲打打的,就是敲字了干什么的,写文章。你没有问过他,你都写什么,你不拿来给我看一眼吗?

    贝女士:
    [00:52:39]
    我一直以为他是在编程。因为我有一次叫他出来吃饭的时候......我经常叫他的时候,他会发脾气,怎么他说,我在编程,思路不能被打断的啊,要衔接起来,这个我们这么复杂的程序,你要知道很难再恢复的啊!我也是理解编程是会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也不太敢打扰他的。
    但是我最近几个月,因为就是他被抓前几个月,我也发现他特别反常,包括我们家附近的这种一些反常的迹象,也让我觉得有一些不正常,或者有一些潜在的危险。(袁莉:比如说什么?)比方说我们21年初的时候,楼上一直有滴水声嘛,那然后我就叫他跟我一起去楼上敲门,让楼上配合我们物业检查嘛,但是楼上就是不开门,死不开门的。然后我老公就是曾经打过电话嘛,然后他说电话那头是一个很年轻的男人的声音。然后反正就是很多迹象,就硬不开门,然后我老公就说那次和我一起上去,甚至物业都在,他们也不开门的时候,再退回来的时候,我老公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了。而我敲门,我说我们去居委会,去街道那边反映这个情况,让他们配合一下。他就很烦躁,他说不去嘛。后来也吵起来的,反正就是一些迹象嘛,我就觉得......

    袁莉:
    [00:54:00]
    其实他有感觉到,是吧。

    贝女士:
    [00:54:01]
    对对,他都有感觉到的,然后他也都做好最坏打算的,有准备的。这是我现在就很清楚,就知道了。

    袁莉:
    [00:54:10]
    (编程随想的粉丝)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实我觉得可能你也是没有办法来回答的------就是说他的这种信息安全知识非常丰富,跟这个网警猫鼠游戏了十几年,但是最终还是被追踪逮捕了。是他得意忘形暴露了痕迹,还是有其他隐情,警察是如何抓捕他的?想必很多翻墙的人士都很关心这一点。我不知道你能......

    贝女士:
    [00:54:33]
    其实我知道,就是这些偏技术类的,我肯定是不懂的,我一窍不通的。但是因为他自己是搞网安的嘛,每个人都要有一些最基本的安全意识,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给我一些耳濡目染的熏陶的。比方说他硬要我把所有的电脑的摄像头贴掉,然后把这个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都贴掉。还有他自己......

    袁莉:
    [00:55:02]
    这么多年全是这样。

    贝女士:
    [00:55:03]
    他如果看到出来看到我手机的摄像头暴露着,就要说我。然后他自己不用支付宝,不用微信,就像原始人生活的状态。然后所有买东西呀什么的,可能都是我用支付宝在处理,家里面的这些要网上购物的事情。所以这些他都是有这个......

    袁莉:
    [00:55:26]
    他都是用现金吗?

    贝女士:
    [00:55:27]
    对,他都是用现金的,然后或者拉卡(刷卡)这样子,在外面消费他拉卡这样的。然后他这种也有跟我提过嘛,这个社会工程学嘛,跟我说这些,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这些我是知道的,其他纯技术类的,我真的是一窍不通。
    至于他是到底怎么被追踪出来的,我觉得他释放以后可以跟他讨论,而且我现在建推了嘛。我在推特的那个粉丝里面发现很多是对网络安全很有研究的这些推友,我觉得真的很高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他们。因为曾经我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我要为我老公出狱做准备嘛,我要给他记录一些就是笔记,就是这几年发生了些什么重大事情,让他出来的时候可以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些事情,然后去注意这些事情,马上可以就是follow up,可以去跟上这个时代,这个新技术嘛。我有想做这个事情。可惜我的技术太差了嘛,那些推友就是一个很好的,到时候可以和他交流的(人群)。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一个朋友的(网络),这个可以建立起来的。

    袁莉:
    [00:56:38]
    那接下来你能不能......前面你说了一些,但是你能不能接下来说一些更多的,就比如说这个阮晓寰他这个案子在司法程序上,在这个案子的审理过程中或者怎么样,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或者说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觉得有不公正的地方吗?

    贝女士:
    [00:56:55]
    其实整个案子,从他的抓捕,他们搜查的时候是没有搜查证进来的。然后是等到5月12号,然后才给我看的搜查证。然后他的拘留证也是他被带走两个礼拜之后,我才要到的。这些都让我质疑程序上的问题。这是侦查期的。
    然后到了检察院阶段,竟然是基层的杨浦区检察院去做的批捕,他们根本是没有权利去做这个受理的。因为国家安全类的(案子),也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类的,这个哪些是属于煽颠了,哪些是言论自由范围内的,就嫌疑人本身和办案人员,他都有主观判断的。
    所以一般来说这个基层检察院是无权去受理这样子的,就是有主观倾向性的这种问题的。但就是杨浦区检察院批捕他,然后到了这个法院阶段,又是花了一年四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去审理,这都让我觉得疑点重重,有程序问题。然后拿到一审判决书,连最基本的,他那个言论的证据都没有,哪些言论是不属于言论自由范围内了,而是煽颠了,你要说出言论证据的。谁主张谁举证,对不对?没有一个,没有任何言论证据。
    在我看来,这样就是质证就可以推翻定罪的,所以我一直在希望二审要公开、公正,去体现依法治国。我也知道这个有些推友,他们就看到我的推特里面写了,就是避谈政治嘛。那为什么我要写这个话,因为就是每个公民,他都有自己的一些政治的思想或者政治观点吧,可以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政治问题法律化,也不能法律问题政治化。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推特,主要推我老公案子的这个推特里面写清楚避谈政治。就是因为这个出发点。
    所有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最底层的逻辑就是出于利益嘛,那从利益角度,我也希望这些办案人员可以权衡利弊。他们之前一直想隐瞒他的编程随想博主的身份,那后来是家属自己发现曝光了。以前他们的假设不存在了,他们应该要调整了,然后包括一开始他们......

    袁莉:
    [00:59:17]
    你说他们的假设不存在了,是指的什么样的假设呢?

    贝女士:
    [00:59:20]
    其实他们一开始5月10号冲进来,这个搜查也好,把他暴力带走也好,这个都很奇怪的。因为以前的,我看到一些案例,煽颠罪是要先请喝茶的,也就是主观上面先去做调节嘛,对吧。那他没有喝茶这个过程,就直接这样把他带走,一直羁押到现在。然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应该都很明白嘛,无非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要攻破他的博客嘛,对吧,但是没有攻破他的博客。之后他们就是严密封锁他编程随想的博主身份,想低调处理吧。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推断。
    之后,今年三月份开始,已经曝光了他编程随想的博主身份了,那他博客还在,对嘛。然后他到底是什么言论啊,要扣上这样子的罪名,大家都可以有一个,每个人心里的一把秤的,对吧。
    所以他们,就是我说的这些办案人员,就要去权衡利弊了。把他继续关押对于减小他的影响力没有任何的意义,对于国内维稳根本就谈不上,对吗?但是却是会烙下一个司法丑闻的可能性,还有会影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甚至会涉及国际人权关注问题,对吗?所以我觉得权衡利弊的角度考虑,二审也应该要重新考虑如何体现司法公正。

    袁莉:
    [01:00:43]
    那你就是希望在二审中能有什么样子的改变呢?就是你的诉求是什么?

    贝女士:
    [01:00:48]
    其实一审判决书已经得到合议庭说,写着的,依法是可以从轻判处。那就算是罪名成立,就算退一万步讲,就算罪名成立,那根据这个法条是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又是从轻处理,而我们减半,2.5年以下,对不对?那他现在是羁押状态,羁押一天算折抵一天的有期徒刑的嘛,那已经羁押两年多了嘛,那很快就是可以释放出狱了。这是最坏、退一万步讲他罪名成立的情况,更何况到现在一审判决书连证明罪名成立的言论证据都没有啊。所以我当然是坚信二审要改判的了。

    袁莉:
    [01:01:33]
    这个粉丝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良心犯们用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来为大家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未来。Ta说我们怎么能够做到袖手旁观呢?如果有人想帮你和阮晓寰的父母,有什么渠道吗?

    贝女士:
    [01:01:50]
    其实我看到很多就是关心他的粉丝都在担心我们经济上面的问题,想要做经济上面的援助,其实我觉得这个我们还是可以的,不需要。这么多粉丝的关注和关心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声援,以及在行使社会监督这个功能了,这个我们已经很感激了。而且有很多粉丝其实都已经在默默无闻地在做一些营救他的事情了,这样就可以了,我觉得很感激。

    袁莉:
    [01:02:19]
    那你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你会对未来感到害怕吗?

    贝女士:
    [01:02:23]
    嗯,其实我觉得我自己是一直坚持着这样做,唯一的原因就是我2月10号看到他那个状态,我就只有这一个念头,就是要把他尽快救出来,其他我什么都没法想。至于以后的打算,我觉得希望他出来以后我们一起再商量吧。但是我坚信他出来以后,我们俩的关系肯定会比以前融洽得多,因为就没有再有彼此,或者说他对我就没有什么隐瞒的,不知道的了,就没有隐瞒的了,会更加融洽。而且我经历了这些事情以后,我也没有可能再回到以前这样子的状态了,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袁莉:
    [01:03:05]
    你是说,觉得你以前是一个什么状态?

    贝女士:
    [01:03:08]
    我以前,应该就是生活就一直比较顺吧,可以这么说吧,所以其实不关心政治。

    袁莉:
    [01:03:18]
    其实你也不说不关心政治,你就是不关心时事是吧。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大家都不是太关心的,因为没法关心政治。

    贝女士:
    [01:03:27]
    对,关心不了,是的。然后我觉得我以前确实是,就是在浑浑噩噩地度日吧。但现在我觉得我老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也觉得很好。就是反正我觉得我也会觉得自己会有价值,把他救出来,就是这样。

    袁莉:
    [01:03:45]
    你有没有什么没说的,就说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我没有问到。我特别喜欢,我特别喜欢你说他就像那个Neo,就是他会吞下这个红药丸。

    贝女士:
    [01:03:58]
    其实我之前,就最近几个月,就他被捕前几个月,我不是意识到有一些问题了吗?潜意识,女人的直觉吧,但是我不相信他会做很冒险的事,因为他是一个为人非常谨慎的人,而且他非常在乎我们两个人的生活的,他不会冒很大的风险,而且他的技术在那里,不会出大问题。另外,我想他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的一个宅男,能出什么大问题,对吗?但是我因为知道他花很长很长时间,肯定在做一件他觉得很有意义的事,那我又不上班了嘛,我也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想参与到他那个事情里面去嘛。所以我就有问他,我说你关在书房,你在做什么事情,你告诉我嘛,让我也觉得有价值感、有意义嘛,对吗?但是他就看着我,不告诉我。那因为我一直盯着他,眯着眼睛盯着他,他就说,你先去学学这个编程吧。我让你看的Python的书,你看了没有?你现在技术都不懂,我怎么跟你说嘛?所以他就又把我引导到他要我编程的上面。

    袁莉:
    [01:05:12]
    对对。他就是让你相信他是在编程,不是在写东西。

    贝女士:
    [01:05:17]
    嗯,这是一个。另外,他就想利用我的好奇心嘛,去引导我去学编程,就按照他说的,要去学编程,要去看书嘛,就是把这个话题扯开。

    袁莉:
    [01:05:29]
    他挺可爱的,就是一个,其实是一个挺典型的程序员,是不是?

    贝女士:
    [01:05:34]
    是,就是一个很单纯的人。然后你想,他的偶像是爱因斯坦嘛,他最喜欢的就是爱因斯坦那张吐舌头的,头发乱蓬蓬的那张照片,不拘小节的。他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那我看丁律师(丁家喜)有一个,他们对待他的方法是不给他洗澡,对不对?(注:详见不明白播客EP-043《谁是许志永,谁是丁家喜》)

    袁莉:
    [01:05:55]
    对,丁家喜,你说的是丁家喜。

    贝女士:
    [01:05:58]
    对,我知道,就是......那阮晓寰就不用担心。

    袁莉:
    [01:06:03]
    就是很难让他去洗澡是吗?但是丁家喜那可是六个月没让他洗澡,还是挺难受的,人都会难受的。

    贝女士:
    [01:06:14]
    阮晓寰说,我洗完澡很舒服的呢,哎呀,但是我为什么就是不想洗澡呢?

    袁莉:
    [01:06:18]
    他就想去坐在那儿,觉得......

    贝女士:
    [01:06:19]
    浪费时间。

    袁莉:
    [01:06:21]
    对对对。真的是啊,真的是一个挺可爱的人,嗯。

    贝女士:
    [01:06:26]
    是,他很单纯很可爱的一个人。

    袁莉:
    [01:06:29]
    好,谢谢。就是我们请每一位嘉宾推荐三部书或者电影,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推荐。

    贝女士:
    [01:06:36]
    我要推荐一本书和一个电影。这个书是是李德-哈特写的《战略论:间接路线》,就是很多时候两点间最短的不是直线,而是一个阻力最小的曲线。我想说,当你有目标的时候去想一想,是不是有一个间接的、战略的路线,可以阻力最小的达到你的目标。这是这本书,你们会有很多的体会和新的一些战略思路的。
    一部电影,我还是想推荐《辩护人》这部电影。

    袁莉:
    [01:07:12]
    韩国的《辩护人》。

    贝女士:
    [01:07:14]
    对,这部电影会看到一个平凡的人,其实也是一个很市侩的人,当他身边的人发生了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他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心底最最基本的正义感被激发出来以后,他的力量会有多强大。这是我最近看了以后的一点想法吧。我觉得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想法。但是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嗯,好。

    袁莉:
    [01:07:45]
    嗯,好,谢谢。谢谢贝女士,也谢谢大家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 end ------

  2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迟暮英雄的歌《my way》 --Frank Sinatra

    youtu.be/w019MzRosmk

    (年老的辛纳屈拉唱起歌总是娓娓道来,像讲故事一样,似乎总是错一两个拍子,但不用担心他赶不上鼓点。

    这种歌没有一定年纪和阅历是唱不出来的。适合年轻人的浪漫情歌虽然好听,而是老男人歌如同醇酒,别有一番香醇滋味。

    就连有点劈音的音色,都像是青铜上的绿色铜锈,少了反而没有味道。)

    And now the end is near

    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

    My friend, I'll say it clear

    I'll state my case of which I'm certain

    I've lived a life that's full

    I've travelled each and every highway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I did it my way

    Regrets I've had a few

    But then again too few to mention

    I did what I had to do

    And saw it through without exemption

    I planned each chartered course

    Each careful step along the by-way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I did it my way

    Yes, there were times

    I'm sure you knew

    When I bit off more than I could chew

    But through it all when there was doubt

    I ate it up and spit it out

    I faced it all

    And I stood tall

    And did it my way

    I've loved, I've laughed, and cried

    I've had my fill, my share of losing

    And now, as tears subside

    I find it all so amusing

    To think I did all that

    And may I say, not in a shy way

    "Oh no, oh no, not me

    I did it my way"

    For what is a man, what has he got?

    If not himself then he has naught

    To say the things he truly feels

    And not the words of one who kneels

    The record shows I took the blows

    And did it my way

    Yes, it was my way

  2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孔子的早期生活(节选自《孔子大历史》,作者李硕)

    本文节选自《孔子大历史》,作者李硕。李硕也是去年备受好评的《翦商》的作者。


    野合而生孔子”的含义——堂吉诃德式的父亲——父亲家族的辉煌与流离史——“停棺认祖”获得孔氏身份——为父母合葬的重要性

    “野合”的争议

    说孔子,先要说孔子的家庭。

    《史记》记载孔子的家世,说他家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在鲁国都城曲阜的近郊。他父亲叫叔梁纥,母亲是颜氏女子,两人“野合而生孔子”。这是《史记》的原话。1

    这“野合”显得很刺激,有学者直接从字面理解,说就是“交之于田野,桑间濮下”2,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男女关系还比较开放时候的风俗。李零先生也是这观点。3 这类行为,在秦汉以前的中国民间还真比较常见,曾经在四川出土过画像砖,现代人定名为“桑林野合图”,出土过不止一方。

    “但关于孔子出身的“野合”,可能还不是现在人理解的意思。因为首先,“野合”是天知地知的事情,一般不会让第三个人知道,也就不大可能被正式记载;其次,汉代人有种说法,孔子生日是夏历(阴历)的八月底,4倒推一下,母亲怀孕的日子在上年的腊月里。鲁国在北方,冬天很冷,腊月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也不适宜野合。

    其实《史记》里的“野合”,意思稍微绕了一点儿,是指非婚的“不正当男女关系”。5这个词在《史记》里只出现过一次,但还有其他旁证,就是唐朝史官司马贞为《史记》作注,解释秦朝宦官赵高的出身,他父亲受了宫刑,母亲成为官奴婢,和他人“野合”生了赵高。这也是非婚结合的意思。

    至于孔子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婚姻关系的直接证据,稍后讲述孔子葬母的时候再细说,那件事最清晰明白,史料也最权威。

    现在还有人用“一夜情”描述孔子父母的“野合”经历,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古代乡间都是熟人社会,谁跟谁私通,瞒不住邻居老乡们。但孔子的父母,确实是一直没有明媒正娶结过婚。为什么?因为两人阶级差别太大了,那个时代还不允许跨阶级的婚姻。

    先来看孔子的父亲——孔家的“叔梁纥”。现代人看这名字有点怪,这是名纥,字叔梁,字和名放一起,不提姓氏,是尊敬的称呼。正式地说,他就叫孔纥。

    孔纥所在的孔氏家族,是早年间从宋国一位国君之子繁衍出来的,接连好几代在宋国掌大权。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六十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孔家族长被杀,子女逃亡,其中一位辗转到鲁国安了家。春秋时候贵族身份是国际性的,到哪国都承认,所以孔家在鲁国也还是有点地位的小贵族,只是人丁一直不兴旺,政治上也没太大建树,到孔纥这一辈,已经很有点没落了。

    鲁国有一家大贵族孟孙氏。孔纥一直在孟孙氏门下做家臣,当一名低级小贵族——“士”,常要拜在一位大贵族门下效力。孔纥的家在陬邑,距离孔子母亲家应该不远,而且他可能管理过陬邑这个地方,替孟孙氏主持一些地方事务,但陬邑并不是他的封邑,他不能世袭占有。

    孔纥的事迹,《左传》记载了一次,是在孔子出生前十二年,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带着鲁国等几个小国,去攻打一个南方的蛮夷小国——偪阳(可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鲁国带兵参加联军的,是孟孙氏的孟献子,孔纥自然要跟着封主参战。

    联军攻城时,敌人设了一个陷阱:先把城门拉起来。这城门是垂直的拉闸门,联军先头部队刚冲进去,城门突然放了下来,那些被关在城里的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这时,孔纥冲了上去(我们不知道他是被关城里还是城外了),把闸门生生给搬起来,用肩头扛住,城里的联军趁机都逃了出去。

    孔纥个子高大,身强力壮,史书记载他身高十尺,这次有机会发挥了一把。七年之后,齐国攻打鲁国,孔纥参加了守城的战斗,还曾经掩护一位臧氏大贵族突围。

    关于孔纥,我们就知道这么一点英雄壮举,还有就是与孔子母亲那桩跨阶级的韵事。在孔子母亲怀上孔子不久,孔纥就去世了,他不知道自己居然还有个儿子。

    在外婆家成长

    再来说孔子的母亲。

    《史记》说孔子母亲是“颜氏女”,《礼记》里说孔子母亲叫“颜徵在”,应该很可信,因为《礼记》这部书是孔门弟子撰写的。

    严格说,春秋时期的老百姓没有姓氏,只有贵族才有。那这个“颜氏”是怎么回事?因为鲁国有户贵族颜氏,是山东本地原住民小部族头领,被周人(鲁国)征服以后接纳到贵族队伍里,他们的上级封主也是孟孙氏。大概孔子母亲家这个村庄,就是这位颜氏贵族的世袭封地,他的农奴们非要认个姓氏的话,就随自己的主人。

    这样,孔子母亲家的老乡亲们,说起来也都是颜氏。他们都是世代生活在本地的原住居民。这个村庄,我们叫它“颜家庄”也未尝不可。

    孔子自幼跟着母亲在外婆家长大,这家人是农民,穷老百姓。孔子母亲是一辈子没嫁人呢,还是早年死了丈夫一直守寡?不知道。反正孔子从小过的是没有父亲的农家单亲日子。

    今天的人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古代的底层社会里,这种单亲母亲带孩子的情况很常见。另一个更翔实的名人例子,是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家族(参见本章附录)。

    后来孔子成为贵族,地位越来越高,追随他讨生活的,很多都是他母亲家,也就是颜家的老亲戚,最有名的是颜回父子,特点就是穷,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挨饿受冻是常态。孔子也经常夸奖颜回的穷——安贫乐道。

    孔子就在这么个小村落里出生长大。农民整天在田里干活,孩子都从小没人管教,到六七岁稍微大点,就要帮着大人干农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孔子后来说:我小时候地位低贱,所以能干很多下贱人干的活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6。

    关于孔子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当时的人都知道,孔子自己也不忌讳。他后来成了大学问家,有个叫樊迟的学生,还想跟他学种庄稼、种菜。孔子不愿意,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拿手。7

    小时候孔子不会想到自己姓“孔”,他就是老颜家的人。

    《史记》记载,孔子个头很高,成年后身高九尺六寸,那时人给他外号叫“长人”,意思就是“大个子”。他父亲高十尺,这明显是遗传。

    这九尺六寸或十尺,放在今天有多高?有不同的算法,因为古代的度量衡不是很统一,按高的算,要超过两米了,有点吓人。按低的算,也有一米九左右。古代人营养条件不好,身高普遍要矮一点,所以孔子这个头,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孔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数目不详的姐姐。这些哥哥姐姐很可能和他同母不同父,就没有孔子惊人的大个子。后世人常说“孔老二”,但没人提孔老大,因为这老大跟孔纥可能没关系。

    《史记》说,孔子小时候就喜欢玩祭祖宗的游戏,这好像预示了他以后成为研究礼仪的大学问家。其实这背后的信息是,他小时候的家庭里没有父系亲属,也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动,所以看到别人家祭祖,自己家没有,会很羡慕,自己做游戏摆上几个盘子碗儿,磕头拜祭一下,这叫心理补偿。

    认祖归宗,皆大欢喜

    大概在孔子15岁那年,母亲去世了。按农家的标准,此时她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老颜家祖坟也是现成的,办个农家规格的丧事不成问题。但这桩丧事,要是像颜家庄无数先祖那样波澜不惊地办完,中国的历史一定和现在不一样了。

    事情就出在这个当口。史书的记载有很多缺环,我们先从最清晰的部分看起。

    《礼记》和《史记》上说,孔子母亲去世的时候,孔子想把她埋到父亲的坟墓里,但他还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坟在什么地方,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边。8

    五父之衢在鲁国很著名,是都城曲阜东郊外的一条大道,常举行集体政治活动,比较热闹。孔纥埋在曲阜城东二十五里的防山,五父之衢就通往那个方向。孔子家陬邑在曲阜的东南近郊,也就是曲阜和防山之间。

    把棺材停在大路边有点奇怪。别人问起来,就说是母亲死了,想跟父亲合葬,但不知道父亲埋在哪儿。

    乍听是笑话。谁会不知道自己父亲埋哪儿?而且,孔纥是十里八乡有点名气的小贵族,普通老乡打听他的坟在哪里,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所以,这背后藏着的问题或许是,孔子从小跟着单身的农妇母亲长大,他们这家庭跟小贵族孔家没任何关系。停丧不葬,而且故意停在大路边,是在制造社会影响,让孔家那边注意到他是孔家的血脉。他没有跑到孔家去哭闹着认亲,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和贵族身份差别太大,这么做有危险。 孔子这时才15岁,没太多社会经验。停丧不葬、制造舆论这事儿,未必是他自己的主意,也许有老乡们的“指点”或是他母亲临终前有些嘱托,这外人就不清楚了。 停丧的消息,加上一些暗示信息,通过适当的中间人辗转传递了过去,孔家人就坐不住了。其实,孔家一直人丁单薄,这时早没在世的男人了。受颜家庄停丧消息影响的,可能是孔老爷已经出嫁的老姐妹。一咂摸,万一是真的呢?——这可是好事啊,孔家有后了!那就把孩子叫家来看看吧。不看尚可,一看这老泪就止不住了。别的不说,光这个头、相貌,也不是能冒充的……

    老孔家终于承认了这个迟到的儿子,结局是双赢,皆大欢喜。

    《史记》记载,给孔子充当沟通中间人的,是他们村庄里的一个老太太,“輓父之母”。“輓父”是替人收尸出殡、挖坑掘墓的“入殓师”,当年孔纥办丧事,他可能也跟着帮忙了。但为什么不是“輓父”本人出面,而是他的老母亲,大概是孔家那边只剩下女眷了,所以让个老太太做中间人最合适。

    颜家人的智慧

    认祖归宗之后,孔子母亲正式和孔纥合葬在了一起。孔子太需要这个合葬墓来证明自己、自己母亲和孔家的关系。到此,孔子总算是有爹的孩子了,身份也从农民变成了贵族。

    孔子早年的这次停丧“寻衅”,认祖归宗事件,历来重视的人不多,其实很值得关注。

    在后世人看来,孔子是个儒家大学者,又是个倡导理想政治、不受当权派喜欢的人,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书呆子,不通世故,经常犯点儿迂腐的傻气。这其实只是孔子个性里比较常见的一个方面,跟他的职业有关。但是,孔子还有善于观察、明哲保身、寻找机会的另一面。这是颜家庄那些下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在少数几次面临重大抉择的节骨眼上,孔子的这种智慧都起了作用。

    在孔子以前,坟墓都不堆土,地是平的。但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各地已经流行往坟上堆土了,而且有各种堆法,有方的,有圆的。

    孔子年轻时声称要坚持古礼,把父母的合葬坟弄成平的。到他晚年的时候,又要堆起个一米高(古代四尺)的小土堆。他跟弟子们解释说:“这样确实不合传统,但我东南西北地到处跑,回家照看的时候少,就怕哪天不记得了,有个土堆好认。”

    各种折腾,都是因为太重视了。

    堆坟这天,碰巧遇上下雨,孔子先回家了。有个弟子回来得晚,孔子问怎么回事,这个弟子说:我看雨下得大,怕把新堆的土堆给冲垮了,就留下来收拾收拾。孔子闻言,老泪纵横。9

    这个坟墓,改变了少年孔子的命运,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和回忆,他没法不哭。

    “孔子的身世基本交代完了,再说说他的名和字。

    他名为丘,这是母亲给起的,据说母亲怀他的时候,曾到附近一座叫尼丘的小土山上祈祷神明,保佑孩子孕产顺利。另一个说法是,孔子生来头上就隆起一个大疙瘩,像个小山丘,所以叫“丘”。

    两个说法都有依据,孔子应该喜欢第一种。但第二种说法更符合农村老乡取名的习惯,就是信手拈来的小名,越贱越好,为的是好养活。

    到孔子15岁认祖归宗,成为孔家后人,他就成了孔丘,而不再是颜丘。此外,成年后还要按照贵族的习俗,取一个“字”,供平辈或晚辈人称呼。他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亲祈祷的尼山,和名丘有联系。

    孔子的姓氏代表着父亲家族,名和字则侧重母亲这边。他不势利,从没有和颜家庄穷亲戚们“划清界限”的想法。他一辈子都在尽量帮颜家庄的亲戚们过好日子。

    关于孔子的出身,还应该介绍另一本古书,据说是秦汉时候孔府的家书——《孔子家语》。

    孔纥“野合”的事,从孔子成了圣人以后,就一直有人觉得不好意思,千方百计想遮掩。《孔子家语》里的说法是,孔子母亲颜氏,是孔纥的一个小妾,孔子哥哥叫孟皮,是个瘸子,父亲母亲觉得不好继承家业,就到尼山上祷告神明,生了孔子,四肢健全,可以正式继承父亲的身份了。

    按这个说法,孔子父亲母亲就是明媒正娶的合法夫妻(妾)。但问题是要真如此,孔子不可能连自己父亲埋哪儿都不知道,而要把棺材停大街边请教路人。退一步说,就算孔子早年不孝,从没上过坟,不是还有哥哥孟皮吗?

    清代学者考据,认为《孔子家语》是三国时王肃伪造的。王肃是司马懿的亲家,司马昭的岳父,这两家人品行都不是太好。另外,《孔子家语》是不是外人伪造,也不重要,谁家的家谱也不会把老祖宗的风流韵事婚外情写进去。这是常识。10

    除了《史记》,东汉人王充也写过:孔子从出生以来,就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他母亲一直不肯告诉他。11可见关于孔子的身世,古人多少都知道一些。不过王充后面的话就不靠谱了,他说孔子用一套算命的办法——“吹律”,推算出自己的父亲,这是后人的附会。

    至于孔门弟子写《礼记》时,为什么会老老实实、原原本本把孔子早年停丧“找爸爸”的事件记载下来,而不是替他忌讳遮掩,我们后面会谈到。

    附录 西汉以前下层民众的家庭观念——卫青、霍去病家族的例子

    现在的人,大多对“野合”生子这类事情不太理解,觉得实在伤风败俗,没法跟圣人孔子联想到一块儿。这里讲个别人的家事,这人和孔子出身很像,后世名气也很大,就是汉武帝时候的名将卫青,还有他外甥霍去病。

    汉初时候,有个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曹参,被封为平阳侯,传了好几代。平阳侯家里有个使唤丫头,从没嫁过人,喜欢过的男人大概不止一两个,就在平阳侯家生了一堆孩子,自己也慢慢老了。这老太太人称“卫媪”,用现在话说叫“卫老娘”。

    卫老娘的孩子们长大了,也都子承母业:儿子卫青,继续给平阳侯家当奴才;女儿卫少儿、卫子夫姐妹,当使唤丫头。他们都是随老娘的姓——卫。 第四代平阳侯曹时是位驸马,娶了汉武帝的姐姐。一日,年轻的汉武帝来姐姐、姐夫家走亲戚,看见丫头卫子夫漂亮,借口上厕所,叫来伺候,把子夫给“幸”了,龙颜大悦,带回宫中,成了宠妃,又生了皇子。这中间也有过些小波折,不过卫家从此开始发达了。

    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年纪偏大,和老娘一样,也是过露水夫妻的生活,生了霍去病。霍去病长大时,阿姨卫子夫、舅舅卫青都地位很高了,不好意思再随妈妈姓卫,就选了老妈的一位姓霍的情人,改姓霍。

    这一家两代,活脱脱一个母系家族。

    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堂兄弟们,这些人搞不好会篡位。他喜欢大舅子小舅子家的亲戚,用起来放心,加上卫家人天分又高,卫青、霍去病都成了名将。平阳侯曹时后来死了,汉武帝的姐姐不想守寡,干脆嫁给了昔日的家奴、如今的大将军卫青,也是一番传奇故事。12

    所以,我们不能拿现在人的眼光看孔子出身这回事儿。这不全是因为古今道德标准不一样。人类社会早期大都是母系氏族,世系按母亲计算,近代云南的永宁纳西族还保留了这种遗风。所以古人追述自己的始祖,最后都是追溯到一位母亲。她们的配偶是谁,就说不清了。像周人的始祖是姜嫄,据说在原野里踩到巨人的脚印,感孕生子;商人的始祖简狄,吞了玄鸟(燕子)卵而生子。她们的儿子才繁衍出了周人、商人部族。这种传说,都是早期母系氏族的古老记忆。因为在母系家庭里面,人们大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后来父系家庭开始出现,代替母系氏族。但这个变化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上层社会变得早些,但在下层社会、普通农民中,母系家庭的残留一直保存到很晚。像孔子家、霍去病家,都是这种情况。据学者研究,父系家庭观念在中国全面强化,要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13

    注释:

    1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2 何新:《孔子年谱》,时事出版社,2007年,第5页。

    3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4—45页。

    4 《春秋穀梁传》和《春秋公羊传》分别记载孔子是十月庚子和十一月庚子生,这用的是周历,比夏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农历或阴历)早两个月。 5 《礼记正义·檀弓上》中孔颖达解释“野合”为:“非谓草野而合也,但徵在耻其与夫不备礼为妻,见孔子知礼,故不告。”

    6 《论语·子罕》。

    7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8 《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

    9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10 “唐代孔颖达批评“王肃据《家语》之文以为《礼记》之妄”(《礼记正义·檀弓上》)。意思是说,王肃乱引用《孔子家语》,把《礼记》本来记载很清楚的事情都搞糊涂了。孔颖达那时还没意识到王肃可能自己杜撰《孔子家语》。

    11 王充《论衡·实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12 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3 参见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年,“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章。

  2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And I love you so》-Perry Como

    《And I Love You So》这首歌,初次聆听时,仿佛心头蒙上一层轻纱,然后被小拳头有着节奏的敲击。律动中情感暗涌,温柔深沉。

    最早由美国歌手唐·麦克林(Don McLean)演唱。这首歌曲于1970年首次发行,并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有多位艺人对该歌曲进行了翻唱,为这首歌曲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于1975年进行了翻唱,并将其收录在专辑《Today》中。此外,安迪·威廉姆斯(Andy Williams)也在1972年的专辑《Solitaire》中翻唱了《And I Love You So》。

    这里分享的是Perry Como在1973年发布的翻唱版本,Como将这首歌曲收录在他的专辑《And I Love You So》中。他温和、轻柔的嗓音赋予了这首歌曲柔情和温暖,他的演唱深情而又充满感染力,使这首歌曲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youtu.be/SKp1HKM_4TY
  2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介绍一部温馨的日剧《厨刀与小青椒》

    漫画改编的《厨刀与小青椒》是一部风格恬淡的温馨日剧,故事背景定位于二战后的京都,聚焦于一家百年老餐馆"桑乃木"的命运。在这家餐馆中,前主人兼主厨早已辞世,留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一日曾希望通过婚姻找到一个能继承家业的男子,然而新婚不久后女婿便上战场并阵亡。战后,家族决定为29岁的二女儿双叶物色门当户对的山口家做婚姻安排,但山口家却只提出让家中老三,年仅19岁的男孩山口周来相亲。二女儿双叶在婚前跟家里的厨师私奔,大女儿一日决定为家族利益嫁给年龄相差15岁的山口周。

    一日本来是学习西餐的,她将家业交给了妹妹双叶继承。然而,妹妹的私奔、厨师的辞职以及客人的质疑等一系列挑战和打击接踵而至。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一日不得不学习如何经营家族餐馆。经历了重重考验后,她与周开始携手合作,逐步振兴了"桑乃木"。

    一日和周两人起初对彼此没有感情,在共同经营餐馆的过程中,他们渐渐相互理解并建立了信任。他们开始关心对方的内心和前途,为对方的幸福着想。

    一日认识到自己与周的年龄差距,她觉得最好还是让周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得知周曾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铃音,但铃音因为家族联姻而嫁给了周的大哥山口缘。当铃音因和老公吵架而来到"桑乃木"时,一日有意退让,创造机会让周和铃音相处。

    一日本来已经有了退让的觉悟。但回到房间后,还是忍不住哭泣。片子里这段的处理特别好:没有展现演员对着镜头痛哭,只是展现了端正的下半身坐姿和窗台的景物,背景音里则传来抽泣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其实也对一日产生了情感。这段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张力,为故事增添了新的转折。在这个关键时刻,观众将目睹一日和周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他们的内心世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选择。

    这个剧情充满了人性的考验和成长,同时也展现了食物和料理对人们情感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尽管一日与周之间有15岁的年龄差距,但在爱与理解之中这个差距逐渐消融。

    《厨刀与小青椒》以其精彩的剧情、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背景设定,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恬淡丰富且充满希望的世界。这部剧以其优美动听的京都腔调,清幽恬淡的叙述风格,将观众深深地吸引其中。它既触动人心,又给人以启示,展现了人世的爱、宽容与理解。

    本剧的片尾曲《白鲸》也非常好听。

    youtu.be/K4N49Jostis
  2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Z-library又被fbi查封了

    Z-library的新网址singlelogin.me又被查封了。请问官方推出其他的替代性网址了吗?

  2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女力天下|关注史航性骚扰事件:三问、三不问,及三个行动

    作者:女力天下 | 来源:微信公众号“女力天下”

    近日史航被曝性骚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讲述了自己的经历。5月2日,史航微博否认性骚扰,辩称和当事人之间是"交往"。5月3日,当事人小墨(微博@黑尾鸥1988)发文驳斥史航的说辞,指出所谓"交往"是来自权力的胁迫和谎言。

    由女性讲述开启的#Metoo运动,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公众教育,即利用权势进行性骚扰和性侵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在权力结构下不存在"完美"的受害者。和此前的众多案例一样,人们对史航性骚扰这一事件的关注,以及主要信息的获取,是由多位当事女性的自述所推动的。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一贯的争议,如是否应该全盘相信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是否应该诉诸法律而不是舆论等等。

    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争议和迷思,我们整理了关注性暴力事件时的"三问""三不问"和"三个行动",希望能够启发更多对史航性骚扰事件及未来可能的#Metoo事件的讨论和参与。

    三问

    💡 为什么我认为当事人的叙述可信?

    当事人公开讲述自己的经历,呼唤舆论关注,这一举动经常被谴责为"微博升堂"。但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并不意味着拒绝思考当事人叙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际上网络曝光的案例能够获得足够关注,本身就经历了大量的审视和质疑。

    在史航事件中,当事人的自述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本身及事发前后的细节,且众多当事人的故事在细节上相互印证,如性骚扰行为("亲耳朵")和模式(从性暗示到肢体骚扰逐步升级,利用年轻女性不敢拒绝的处境)的相似,还有聊天记录和"知情人士"的旁证、媒体的调查报道,这些都是叙述可信度的来源。

    此外,当事人所写的感受,如在事发后对于可能被曝光的羞耻和恐惧,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普遍处境。社会加诸女性的性耻感和权力结构的共谋,让当事人在当下难以反抗,让她们的遭遇多年来被无视,更成为她们事后发声的阻力。当这些感受被细腻地呈现,更多女性出于共情对当事人困境的看见和承认,即是对我们社会现存的性别文化的揭示。

    哪些细节是我需要关注的?

    很多人会反复追问性暴力发生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要求提供能证明暴力发生的"直接证据",实际上是打着求证的名义苛责当事人,否定了当事人讲述的意义。

    在过去的案例中,曾发生过当事人的讲述被营销号加以夸张和色情化传播的情况,对当事人是严重的二次伤害。对性暴力过程和细节的探寻是一种窥私,公众对于事件真实性的判断不需要建立在其上。

    证据方面,性骚扰和性侵大多发生在非公开场合,尤其是多年前的事件,原本就难以取证;证据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可能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或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当事人需要向公众展示的是真实、有逻辑的讲述,而不是在进入司法程序后才需要提供的全部证据。

    💡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性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首先可以做到的是不做旁观者,把为当事人发声、反对性别暴力和强奸文化视作自己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行动以推动改变。

    三不问

    ❌ 万一是诬告怎么办?

    结合已有的信息决定是否信任当事人的叙述是必要的。但仅仅问"万一是诬告呢",甚至在每一个公开的性暴力事件下这样发问,或是列举以往被认为/证实是不实指控的案例,以证明当下的事件也可能是虚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作为普通的关注者,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或许有限,但这不代表我们每个人没有能力检索信息,或者没有能力针对具体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如果我们选择放弃是非判断,将客观理性地对待公共事件等同于拒绝思考,就只是在助长冷漠和虚无。

    同理还有"为什么不报警/交给法律"。现行的司法在对待性暴力案件上存在缺陷,包括当事人在报警和诉讼过程中可能遭遇拒绝和二次伤害,或法庭对性骚扰和性侵的举证要求过于严苛,导致当事人因"证据不足"而难以获得程序正义。当事人对是否要进入耗时耗力的诉讼也会有自己的考量。

    能否获得司法上的判决并不代表真相本身。即使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也可以在社会文化层面让受害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公正,以及让施暴者得到相应的惩罚------失去他的权力。

     当事人对事件的描述有没有表达不当?

    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叙述中的某些语句可能引发争议,如将和施暴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恋爱",或沿用了一些对女性存在性污名的用词,抑或是被认为态度"过于软弱"等等。对于很多没有公共表达经验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且是叙述真实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事人的苛责会使得对性暴力的关注失焦

    如何理解受害者的故事,考验的是我们作为关注者对于性暴力议题能否进行深入思考。当事人饱含复杂、矛盾情绪的讲述,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性暴力当事人可能遭遇的情境及她在其中的选择。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关注者和支持者的伦理:一个当事人或许并不"讨人喜欢",或按照关注者期待那样行事,但这不是她的遭遇应该被否定的理由。

    ❌ 他是个好人,为何会被控性骚扰/性侵?

    包括史航在内的公众人物被指控性骚扰的案例中,经常存在类似的观点。有时是被指控者的合作伙伴、"好兄弟"出面,证明他为人仗义;有时是身边的女性亲友被推出来,证明他是个尊重女性的好人、没长大的老男孩,因此性骚扰不存在,一切都是误会。

    是否身为他人眼中的"好人",和是否曾对女性实施性侵害,这两件事并不相关。无论这些话语是出自利益相关之人的辩护,还是旁观者的质疑,都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对有权势的男性太过宽容,违背女性意愿的性不被视为犯罪,甚至不被视作一个问题。即使存在大量证人证言,施暴者依然可以出现在公共视野中,被他所处的行业、圈层所保护。

    三个行动

    💪 做负责任的关注者

    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检索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的判断和表达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情感所动员而有所行动。但诉诸情感并不是目的,我们关注的重心也不止在受暴者和施暴者个人。表达共情的同时,传播事实和有效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聚焦事件及反性暴力的目的本身。

    💪 积极传播信息

    在网络信息被污染,施暴者具有更大影响力、掌握更多传播资源的情况下,每个关注者的发声都非常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行动成为信息传播者,包括转发当事人自述和媒体报道,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敦促相关方发布声明,抵制对受害者的污名等。

    💪 建立自己的论述

    除了转发信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和同行者相互支持,扩充反性暴力运动的集体智慧。表达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自己观点的过程,我们在每一次的表达机会中成长,以此成为更成熟的行动者。

    数字时代转载地址: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5688.html

  2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祖母绿里无祖母,这些宝石的名字,都是外国音译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而在古代,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中心的地位,也是源远流长。古代没有名牌可买,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热情就投在了外国宝石上。

    祖母绿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说宝石是从祖母那里传下来的。其实在元朝的时候,它被称为“助木剌”,跟祖母一点关系也没有。祖母绿的辞源其实颇为直接,就是波斯语词zumurad,意为绿宝石。

    玻璃这个词在古代,特指宝石。早在汉代,班固在后汉书里就记载了“罽宾国”出产“璧流离”。后来的文献中也出现了“颇黎”的叫法,并说波斯盛产“颇黎”。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就有标明为“颇黎”的宝石。进入宋代,颇黎二字才被转写成了玻璃,同时词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指波斯出产的人造玻璃。当代波斯语中有一个词bolur, 有晶体的意思,也可以指“雕花玻璃”,很可能就是古代“颇黎”的辞源。

    中国古代有种宝石叫鸦鹘石,也称作亚姑石,《南村辍耕录》就记载,元朝人管红、蓝、黄、白的异国宝石称作红亚姑,蓝亚姑,黄亚姑,白亚姑。到了明代,亚姑变成了鸦鹘,《天工开物》就提到过鸦鹘石。而这个词的来源是阿拉伯语yagut,其词义正是“宝石”。《金瓶梅》里,李瓶儿的私房财物里就包含一件“金镶鸦青帽顶子”,鸦青就是一种半透明的天然蓝色宝石。

    祖母绿的来源,跟祖母毫无关系,因为它就不是中文词。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国度,外来语渗入汉语词汇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口语之中,体现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3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人用中国法律数据喂养了一个"中国法律AI助手“,陈士杰可以安心了

    law-cn-ai.vercel.app

    再有法律问题,要么自己喂一个AI玩儿,要么用别人喂好的,不用再难为自己了。

  3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5 史学九章(作者:汪荣祖)为什么刘仲敬算不上史学家?历史究竟应该怎么研究?一本书给你所有答案!

    刘仲敬近几年的爆红,让很多原本不怎么看历史的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历史。在历史文化普及上刘仲敬有一定的贡献,但必须说,他的贡献还比不上他的误导。

    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在他们眼里刘仲敬是最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唯一的史学家(当然其他人他们也不知道)。这本书虽然不是针对刘仲敬,但可以帮我们理清一些概念,告诉我们历史学到现在的发展轨迹。看了之后,你大概就明白,为什么不去要轻信“网红史学家”了。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是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叙事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用词考究,语法精妙,用来当英文学习材料非常合适。比如:

    The successors of Ceasar and Augustus were persuaded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former, rather than the precept pf the latter. (凯撒与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卒依签者之成规,而非后者之告诫。)

    Learning, and the love of justice, became the only recommendedation for civil offices; valour and the love of discipline, the only qualification for military employments. (学问与正义为文官唯一之条件,英勇与纲纪乃武将不二之准则。)

    这两句话文字平衡,读起来有对仗之感,韵味十足。

    然而,本书再有名再好,也敌不过时间。当时的历史写作手法在今天看来,已经严重过时。首先,古代史文献缺乏,吉本就大胆运用想象力,”填补”了史料的不足,这就出现了很多类似史记手法的叙事,过于栩栩如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其次,吉本将他的主观看法融入叙事中,如罗马由盛而衰,吉本就认为是由俭入奢导致,从而进行道德批判。第三,吉本对历史的评价,仅仅关注于政治和道德层面的批判,这跟广大业余网友相似,完全忽视了经济和社会的细节视角,这就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了。

    接下来就少的是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 (1795-1886)。兰克是现代史学的最重要奠基者,他首开档案研究之风,认为史学研究首先要务是仔细研究文献,考订史实,叙事精确,不可像吉本一样恣意挥洒虚构细节。从原始文献入手去研究历史的大方向,是至今历史研究方法的典范,被称为“兰克典范”( The Rankean paradigm)。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兰克的史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报告。兰克本人秉承了修昔底德以来的西方史学传统,讲求求真与叙事并重。尽管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兰克依然认为历史写作具有文学性:“历史既是艺术也是科学 (history is at once art and science).

    接下来,这本书介绍了英国史学家汤恩比(1889-1975)。汤恩比自诩要写大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他放眼全宇宙,但最后焦点还是落在了西方文明上。他总结了26个文明的历史,而其中16个已经死亡,还有3个被西方文明消灭,”剩下的7个除了西方文明之外,东正教文明、俄罗斯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都在崩溃之中。西方文明虽然也有危机,确是未来世界文明之所寄”。

    常有人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相提并论。然而汤恩比认为有很大差别。斯宾格勒将文化视为有机体,就像生物一样,有生死定数,无法逃避,因此是绝对意义的“决定论”。而汤恩比则认为,文明虽然有兴有衰,但并非必然,在严重挑战下,人类仍可战胜危机,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并不是决定论。斯宾格勒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写作,而汤恩比从根本上来说来还是史学。至于刘仲敬抄袭斯宾格勒,就勉为其难让他敬陪末座了。

    对汤恩比的研究的最大批评,在于汤恩比的“文明发明学”。他书里有的文明本来算不上是主要文明,还有的文明很重要他却没算进去,还有将一些文明割裂开来分别计算好几份。因此有人认为汤恩比搞出二十几个文明无非是脑中先有了一个“公式”,再生造“文明”去填补而已,以论带史。汤恩比本人对于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将中国文明分为华夏文明和后来的远东文明,就毫无道理。幸好到了晚年,他已经将这种假说自我否定了。而他的间接野生徒孙刘仲敬,还在以论带史的岔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魔怔。

    汤恩比对于中国文明提出了“冲击-回应”的说法,但在汤恩比本人的著作里,这个提法实际上颇有问题。他说由于黄河沿岸环境恶劣,人们扛住了巨大挑战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文明。这就毫无道理。难道越恶劣文明发展越早?比这恶劣的环境多了去了怎么没有产生文明?简直有悖常识,当然应该是越水草丰美文明发展越早啊。可见汤恩比以论带史的谬误。然而,这个说法后来被费正清大大发扬,在解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大放光彩,至今都被广为沿用。这是后话了。

    这本书还介绍了历史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请一定要下载来看。Z-library就有。

  3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4 玫瑰之名 (作者:昂贝托-埃科)

    《玫瑰之名》是一本推理小说,讲的是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理性与科学战胜了迷信和恐惧,人文知识开始超越了宗教神学。本书以一个老年僧对少年时期的回忆的口吻而写的。出身贵族和将军家庭的少年,对打战不感兴趣,而投身了修道院。他结识了方济会的修士,巴克斯维尔的威廉。他成了威廉的徒弟。威廉带着他去拜访另一座修道院时,那里不巧发生了谋杀事件。在迷信和无知的支配下,人们沉浸在恐惧之中,而威廉修士运用他理性的头脑和对科学的理解,解开了谜团。

    闲话不多说,把这本书的序言粘贴在这里,希望大家在看了序言之后,能够有兴趣找全书读一下(或者去看一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2019年那一部很好看)。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谦恭地反复吟诵这一亘古不变的经文,乃是虔诚僧侣每天的必修课,人们可以断定其中自有无可替代的真理。但是,在我们直面荒谬的世界、真理尚未适时显示出来之前,videmus nunc per speculum et in aenigmate(1)(啊,真难懂)。我们不得不去辨读真理忠实的符号,尽管这些符号显得晦涩不明,简直像是由一个一心作恶的意志编织而成的。

    作为罪人,我已人老发白,如今正苦度残年。同世上芸芸众生一样,我在沐浴着天使般智慧的神灵之光的同时,等待坠入寂寥荒凉的无底深渊,以了此余生。在这梅尔克大修道院的陋室中,我拖曳着沉重的病体,准备在这羊皮纸上为我年轻时亲历的那些神奇而又恐怖的事件留下证据,我要把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虽不奢望勾勒出一幅蓝图,却也试图给子孙后代(倘若敌基督不在他们之前问世的话)留下符号之符号,以求他们作出诠释。

    上帝赐我恩惠,让我成为那座修道院内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见证人。出于善意和仁慈,修道院的名字我就不提了。那是在一三二七年末,适逢德国皇帝路德维希(2)遵奉万能上帝的意愿南征意大利,以重振神圣罗马帝国的雄风。阿维尼翁那位亵渎了圣徒神圣之名的臭名昭著的篡位者为此慌了手脚。他是买卖圣职的罪犯,是异教的罪魁祸首(我说的是那个被渎神者们誉为约翰二十二世的卡奥尔的雅各,他有罪恶的灵魂)。

    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也许我得按当时的理解,即现如今的记忆,讲述在那个世纪末发生过的一切,并用后来我听到的其他故事来丰富它,假如我的记忆还能将那许多奇怪混乱的事情重新贯穿起来的话。

    自从那个世纪初,教皇克雷芒五世将教廷圣座从罗马迁移到阿维尼翁以后,野心勃勃的各地僭主(3)横行霸道:圣城沦为竞技场或妓院,任凭僭主宰割,陷入他们的你争我夺之中;人称之为共和国,却名不副实,它被武装匪徒所控制,烧杀抢掠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神职人员有世代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他们滥用职权,指挥成群的暴徒流氓,手持匕首绑架良民,掠夺钱财,并从事卑鄙的非法交易。有人妄想戴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恢复帝国时代曾经拥有的世俗统治的尊严,然而,怎么才能阻止Caput Mundi(4)重新成为那些人理所当然追求的目标呢?

    话说一三一四年,五位德国王公在法兰克福选出了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为统治帝国的国君。但就在同一天,在美因河的对岸,莱茵河公爵和科隆大主教推举奥地利的腓特烈为国君。一个皇位两个皇帝,一个教皇两个皇帝:形势的确混乱不堪……

    两年之后,在阿维尼翁选出了新的教皇——七十二岁高龄的卡奥尔的雅各,教名是约翰二十二世。愿上帝再也别让任何教皇取这么一个让善良人无比憎恨的名字。作为法国人,他忠于法国国王(那块腐败国土上的人总是考虑他们的私利,不能一视同仁地把整个世界看作宗教的圣地),支持腓力四世反对圣殿骑士团。国王曾控告(我认为是不公正的)圣殿骑士团的人犯下了极端可耻的罪行,以伙同那个背叛的教皇侵占他们的财产。当时,那不勒斯的罗伯特(5)也牵连在整个阴谋之中。他为了继续控制意大利半岛,说服教皇不承认任何一个德国皇帝,这样,教皇就保住了统领的地位。

    一三二二年,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打败了他的对手腓特烈。对约翰二十二世来说,此时的一个皇帝比当初的两个皇帝更可怕。因此,他开除了路德维希的教籍,而路德维希反控教皇是异教徒。必须说明的是,正是那一年,在佩鲁贾召开了方济各会全体修士大会。他们的会长,切塞纳的米凯莱,接受了属灵派(6)的恳求(对此,我以后还有机会再谈),宣称基督的清贫是信仰的真谛所在,若他跟门徒曾占有过什么,那仅仅是usus facti(7),是旨在捍卫修士会的善德和纯洁的正确决断。这令教皇相当不悦,或许因为教皇从中隐约看到这种教义会使身为教会之首的他所遵奉的教义摇摇欲坠。他反对帝国有选举主教的权力,而对神圣的王位,他主张教皇可以加冕皇帝。也许是由于这些或者其他别的动摇他统治的原因,约翰二十二世于一三二三年以谕旨《当某些人中间》谴责了方济各修士会的主张。

    我猜想,路德维希就是由此看出了方济各会是教皇的敌人,是他强有力的盟友。方济各修士认定基督的清贫,从某种程度上使帝国的神学家们——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8),让丹的约翰(9)——的思想更加有生命力。最终,在我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数月前,被打败的腓特烈签署了协议,路德维希南征意大利,在米兰接受加冕。期间,路德维希与维斯贡蒂家族发生冲突,尽管这个家族曾支持并欢迎过他,使他得以包围比萨城。他也曾任命卢卡(10)和皮斯托亚(11)的大公爵卡斯特鲁乔为皇室代理(我认为他做得不好,因为除了法焦拉的乌古乔内,我也许从未见过像他那么残忍的人)。那时候,他已接受当地僭主夏拉·科罗纳的要求,准备南下罗马。

    这就是当年父亲带我离开宁静的修道院时的情形——当时我已经是梅尔克修道院的一名本笃会见习僧。那时,我父亲跟随路德维希征战,在国王册封的那些男爵中,他不是最后一名;父亲认为把我带走是明智之举,为的是让我了解意大利的名胜古迹,并让我得以观看皇帝在罗马的加冕典礼。然而,正值围攻比萨之战,他忙于军务,难以脱身。我趁此机会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城镇闲逛,一是由于无所事事,二是想多长点见识。但父母却认为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我这样一个许愿默祷终生的少年来说并不合适。对我关爱备至的马西利乌斯建议我父母把我托付给一位巴斯克维尔的威廉修士管教。那是位学识渊博的方济各修士,他正要启程,去完成探访几个名城最古老的修道院的使命。于是,我就成了他的书记员和门徒。对此我毫不懊悔,因为我有幸成了那些留在后人记忆中千古流传的事件的见证人,此刻,我正是在为作这历史的见证而记述。

    当时,我并不知道威廉修士要寻访什么,说实话,至今我也没弄清楚。我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能只是想了解真相,怀疑当时出现在他眼前的并非事实吧——我见他总是疑虑重重。也许在那些年月里,他所承担的世纪重任一直在分散他对自己所喜爱的研究的注意力。整个旅途中,我始终不知道威廉肩负的是何种使命,他也从未跟我谈起过。只是,在我们沿途短暂停留过的那些修道院里,从他跟院长们的谈话片断中,我对他要完成的使命的性质有了些许了解。然而,直到我们抵达目的地,我才有了透彻的了解。

    我们向北走,但不是直奔北方,而是在多座修道院停留。这样,我们的最终目的地就移到了东方,而我们却转向了西方,这就与当初从比萨出发的圣雅各(12)所走的山路一样了。我们在途中某处停留,那里发生了可怕的事件。地点不便明说,但那里忠于皇帝的僭主们以及修道院院长们倒是与我同属一个教派,并与我们一致反对那个腐败的信奉异端的教皇。我们颠沛流离,跋涉了两周。一路上,我对我的新导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深信自己对他的了解始终是不够的)。

    在以下篇章中,我不会着力描写人物——除非一个面部表情或一个动作看似哑语的手势,却胜似雄辩的语言——因为正如波伊提乌(13)所说,表相转瞬即逝。就像秋天来临时绽放的野花会无言地凋谢,现在再说“阿博内院长目光严峻,面颊苍白”,又有什么意义呢?(托上帝的福,只有灵魂之光永不熄灭。)但是关于威廉,我不得不说一说,因为他身上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老者的智慧,他的脸庞也与众不同,深深打动了我。不仅是因为他谈吐的魅力,也不只是因为他思维的敏锐,而主要是因为他的外表轮廓,使他显得和蔼可亲,感觉就像是自己的父亲,引人去琢磨他的手势,观察他恼怒时的表情,窥视他的微笑——而不允许任何污言秽语玷污他的形象,这是我对形体喜爱的方式(也许是唯一最纯粹的方式)。

    昔日的男子英俊而高大(相比之下,现在的男人都像小孩子或侏儒),但这只是证明世界正在退化。年轻人不思进取,科学无进步,整个世界被架空,瞎子在引导盲人,并把他们带入深渊。鸟儿翅膀未硬就想飞,蠢驴演奏里拉琴,笨牛在狂舞。马利亚不再恪守默祷,马大不再喜欢积极的生活,利亚已经绝育,拉结耽于肉欲,加图(14)出入妓院。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轨道。感谢上帝,在那些日子里,我从导师那里获得了学习的愿望,走上了正道,即使行走在崎岖小路上,也未曾迷失方向。

    威廉修士比一般人高,却又极瘦,所以就显得更高。他目光犀利,鼻梁瘦削,鼻尖略呈鹰钩状,这使他的面部带有警觉的神情,只有在某些时候他才会变得迟钝,这我以后会提到。他的下颌显示出他有顽强的意志,尽管他那张布满雀斑的瘦长脸上——我见到出生在海伯尼亚(15)至诺森比亚(16)一带的人大都有那样的雀斑——有时会显现出犹豫和困惑的神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那种犹豫和困惑,其实也只是他好奇心的表现。但起初我对他这种美德所知甚少,原以为那是心灵所激发的贪欲。我认为那是理性的心灵不该有的,(当时我想)心灵应该只靠真理而生存,从一开始人们就应该对此有所感悟。

    威廉看上去年过半百,虽然岁数已不小,但他不知疲倦,行动灵活敏捷,常令我自愧不如。面对突发事件,他总是精力充沛,应付裕如。不过,他那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似乎带有些螯虾的特征,时而显出懒散和怠惰。我曾见他在卧室的小床铺上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嘴里勉强发出几个单音节词,脸上的肌肉纹丝不动。那时,他的眼睛里显露出一种心不在焉的茫然神情,要不是他生活中一向具有节制的能力,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服用了某种药草产生了幻觉。不过,他在旅途中偶尔停留在草坪周围,或在树林的周边采集药草(我觉得他采集的总是同一种药草),这一点我不隐讳:他常常待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咀嚼。他把一部分药草带在自己身上,在精神极度紧张时,就拿点儿放在嘴里咀嚼(在那座修道院逗留期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一次,我问起他那是什么,他微笑着说,一个好的基督徒有时候也能向异教徒学到有用的东西;而另有一次,当我想要品尝一下那药草时,他回答说,对年长的方济各修士有效的药草,对年轻的本笃会修士就未必有效。

    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没有机会过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即使住在修道院里,我们也是夜里守夜,白天疲惫不堪,没有按时去参加宗教仪式。不过,在旅途中,他很少过了晚祷还守夜的,他的生活习惯很简单。在修道院里,有几次他整个白天都在菜园仔仔细细地观察植物,好像那是绿宝石或翡翠。我还见他在珍宝室里浏览,看着镶有翡翠或泛金光的绿宝石珠宝箱,却像是在看一片野刺果树丛。另外有几次,他整天待在藏书馆的大厅里翻阅手稿,好像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并不是有意想找什么(当时,我们身边惨遭杀害的僧侣的尸体逐渐增多)。一天,我发现他在花园里散步,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目的,好像他无需向上帝汇报自己的行为。在本笃会,人们曾教过我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来安排时间,我如实告诉了他。他却回答我说,宇宙之美不仅仅来自大千世界千差万别中的同一性,也来自它同一性中的千差万别。我觉得那是依照实际现象作出的一种回答,但是后来我得知,他家乡的同胞们也经常这样来推断事物,用这样的方式,理性的启蒙力量就显得非常软弱无力了。

    在修道院里的那段时间,我见他手上经常沾有藏书的尘埃,以及新近绘在书册插图上的金粉,或是他在塞韦里诺的医务所里触摸那里的东西时留在手上的浅黄色物质。似乎他不用双手就不能思考,但是我觉得他胜过机械师(人们告诉过我,机械师是moechus(17),是扭曲精神文化生活的人,需要把他紧紧联结在十分纯洁的婚姻之中)。他的触觉特别灵敏,就像在触摸机器,总是那样细致。他的双手在碰触因年久磨损而变得像未经发酵的面包那样松脆易碎的书页时,都异常仔细。我还想说的是,这个怪人身上总是背着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着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一些工具,而他称那些是“神奇的机械”。他常说,机械是技艺的成果,而技艺则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所以机械复制的不是大自然的形式,而是其运作本身。他就这样给我解释了钟表、天体仪以及磁石的功能。不过,起初我担心那会不会是巫术,于是,在某些晴朗的夜晚,他伫立静观繁星时(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三角形物体),我则假装睡觉。我在意大利和家乡结交过的方济各修士常常是些头脑简单、没有文化的人,我向他表露他的博学多识实在令我惊讶不已。可他微笑着对我说,他故乡岛国的方济各修士都是另一种类型的人:“被我推崇为导师的罗杰·培根教导我们说,神的境界有朝一日将会出现在机械制造的科学领域,那乃是源于自然的神圣魔力。总有一天,人们可以凭借自然之力制造出航行的仪器,船只可以依靠那些仪器“unico homine regente(18)航行,比用风帆或橹桨快得多;还将会有无需动物牵引、强度无法估量的自动行驶的车辆,以及可载人的飞行器,只要开动一个可以转动的装置就会牵动人工制作的翅翼,那飞行器就可像飞鸟一样升入高空。小小的器械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重负,运载工具可以在海底航行。

    我问他这些机器在哪里时,他对我说,有些在古代就已有人制造出来了,有些甚至沿用到我们的时代。“飞行的工具除外,我没见到过,但我知道有一位智者想到过。人们可以不靠支柱或别的支撑物及其他闻所未闻的机械来建造桥梁横跨江河。不过,虽说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你不必担心,因为那不等于说将来也不会有。我对你说,上帝希望制造出它们来,而且他肯定已胸有成竹,即使我的朋友奥卡姆的威廉(19)否认这些思想是以那样的方式存在。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左右神的意图,而恰恰因为我们无法对它有任何约束。”这并不是我听他发表的唯一矛盾的看法:即使如今我已经年老,比当时更有智谋,我还是没明白他怎么能够那么信任他那奥卡姆的朋友,又怎么总是言必称罗杰·培根,对培根那么忠贞不渝?当然,那是处在愚昧的年代,即使一个睿智的人也不得不相信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

    这就是我想谈论的有关威廉修士的一些情况。也许毫无意义,这只是现在我收集的当年和他初次见面时产生过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我亲爱的读者啊,也许你能从他在修道院那些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推断出来。我没有许诺给你们一个已完成的设计蓝图,这只是一张记述着一系列可叹又可怕事件的单子。

    就这样,我一天一天逐渐了解了我的导师,并在跋涉的漫长时日里与他畅怀长谈,这些我将择要讲述。我们就这样来到耸立着修道院宏伟建筑的那座山的山脚下,渐渐走近那座我现在要讲的故事所涉及的修道院但愿在我讲述后来发生的一切时,我的手不会颤抖。

    (1)拉丁语,吾等如今于镜与谜中观看。

    (2)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1282—1347)。

    (3)“僭主”一词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出现过,指集权力于一身的专制君主(但也可能是贤士仁人)。

    (4)拉丁语,世界之首领。指罗马教廷。

    (5)指Roberto I d'Angiò(1278—1343),安茹亲王,曾任那不勒斯国王。

    (6)Spirituali,方济各会内部的狂热派。

    (7)拉丁语,出于实际的需要。

    (8)Marsilius of Padua(1275—1343),意大利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9)Jean de Jandun(1280—1328),法国哲学家。

    (10)Lucc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城市。

    (11)Pistoi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城市。

    (12)San Giacomo,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第一个殉难的使徒。

    (13)Boethius(约480—524或525),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政治家。

    (14)Marco Porcio Catone(前234—前149),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全力维护罗马“古风”。

    (15)Hibernia,爱尔兰的拉丁语名称。

    (16)Northumbria,位于古代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处。

    (17)拉丁语,通奸者。

    (18)拉丁语,由单人驾驶。

    (19)William of Occam(1280—1349),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方济各会修士。

  3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3 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失业吗?这本书可启发你的思考《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 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ChatGPT-3.5和ChatGPT-4的问世,让人们顿时发现,Deepl可以停用了,Grammarly也可以不再续订了,2个小时就能翻译出十万字的书,衍生程序的AI绘画能媲美最熟练的插画师....一个合理的疑问就是:AI的发展,会让人类失业吗?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两个概念,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和 取代技术((eplacing technology) 。 赋能技术是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带来工作岗位的技术发明。如望远镜、铁路,汽车等。而取代技术则是哪些会取代人工既能让人失业的发明,比如纺织机和冶炼机器等。

    对于新技术,18-19世纪的工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恐惧。1750年之后,铁路、蒸汽机、工业这样的词汇第一次出现在人类字典里,企业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人们要么失业,要么被迫降低工资。一个叫卢德的工人率先捣毁了工厂主的机器,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响应,形成了卢德主义。但卢德主义并未最终成功,因为从机械化中直接得利的资产阶级,在当时的政治中已经有巨大的影响力。

    历史证明,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受其影响的人们是否从中获利。工业革命之前,在17世纪,欧洲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都有自己的行会,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行业利益会激烈地抗拒新技术。在行会势力最大的地方,技术发展也最慢。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之一在于,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机械化中获利的商人们同时拥有了政治权力。商人们形成了新的工业阶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在不断地提高。

    当今社会,发达国家的工人们与18世纪卢德主义者相比,拥有了更大的政治权力。民粹主义者会利用工人对于自动化的恐惧达到政治目的。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5%的美国人支持限制自动化的政策。2020年美国大选的黑马,华人杨安泽(Andrew Yang)就利用了这种焦虑,推出了全民基本收入观点。川普虽然只是反对全球化,但明显也是利用了人们的焦虑,只是更保守也更直接一点。

    然而,放缓技术或限制自动化的发展,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对新技术要看它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来看技术的确取代了部分人工,造成了失业;但长远来看,生产率的稳步提升,造成了关联行业内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比如钢铁冶炼产量提升,会在汽车行业增加就业机会。那么工人的问题更大程度上不是失业,而是转岗。这里就需要相关的福利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那么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是解决人工智能时代工业和收入问题的良方呢?全民基本收入 (UBI) 可以保证人们不管是否工作,都有最低收入;如果他们决定工作,就能获得额外的收入。然而,全民基本收入有可能会造成不平等程度就会加剧。因为发达国家现有的福利计划旨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处在收入分配底层的人,而全民基本收入(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收入)会将收入有效地再分配给高收入人群(因为他们额外工作,也就有了额外收入)。简单地说,现在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是高收入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杀富济贫;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虽然让穷人能温饱,但会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富人更富,从而贫富加剧。

    上述就是我对《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的内容一些摘录和概括,更多详细讨论请去Z-library的tor版下载这本书。欢迎加入讨论。

  34. natasha 饭姐
  3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年前非典肺炎吹哨人——蒋彦永医生逝世

    20年前率先向外界披露萨斯(SARS)疫情真相的著名中国退休军医蒋彦永3月11日因肺炎等疾病去世。当局对蒋彦永治丧活动的安排和遗体告别仪式参加者设置了限制规定,海外无法接通蒋医生的遗孀家中电话。不过,大量网友闻讯后纷纷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向这位逝去的疫情吹哨人和六四屠杀见证人表达悼念之情和敬意。

    2003年4月,蒋彦永医生不满当局隐瞒萨斯(也叫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疫情,率先向外界披露真相,拯救了无数生命,后曾多次致信中共高层公开要求为六四事件正名,并揭露死囚器官交易内幕,因而遭当局长期打压,并被边控。

    2004年8月,蒋彦永荣获菲律宾的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据官方网站报导,蒋彦永“勇于揭露SARS疫症真相,从而拯救了不少生命”。

  36. natasha 饭姐
  3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现在是都不演了么,竟无一票反对或弃权

    2852 2952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

  3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2: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一本书破解你的迷思《林则徐眼中的世界》(作者:苏精)

    抱歉耽误了这么久才推荐一本,以后要改成不定期推荐啦!

    前几天在红迪上看见一篇帖子,标题是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弯上岸就任人宰割;英国爱吃牛羊肉没中国的茶叶大黄会便秘而死;恨的不是鸦片而是恨中国人吸洋烟不吸国货土烟导致白银外流「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

    标题很长,听上去非常的illuminating, 好像讲述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大秘密。但是不是事实呢?

    由于吹牛不上税,所以废话说起来会一大堆,这里就反驳其中一点,“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本人找到了一本专著,专治这种迷思:《林则徐看见的世界》,作者是台湾的历史系教授苏精。

    这本书的全名叫《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澳门新闻纸》是1839年到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主持的一项英文时事报刊翻译活动,目的是“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林则徐很满意这项翻译工作的效果,因此这些信息除了供自己利用之外,还抄送广东其他省督抚官员参阅,并将部分内容随奏折呈给道光皇帝御览。

    为了这项活动,林则徐请了4名翻译人员,这4名翻译几乎全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华人,这在1840年之前实属难能可贵,堪称是全中国英语顶尖的人才。他们是:阿曼,曾在当时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雪兰坡跟随英国传教士Joshua Marshman博士学习;小德(大名袁德辉),曾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接受教育,他的拉丁文甚至比英文还要好;阿伦,曾就读于康乃狄克州的康沃尔的学校;梁进德,中国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梁发的儿子,也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学生。

    当时广东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注意到了林则徐的这几位翻译人员,都在文章中称赞这些人才是精英中的精英。可见林则徐颇有识人之能,并且非常重视翻译工作,请到的都是最好的人才。

    澳门新闻纸的新闻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军情信息之外,还有各类洋人杂事信息,如英国女王宫中女官的名单和薪水,菲律宾的农业,秘鲁公司招股,南北极探险等,帮助阅读者拓宽视野。值得指出的是,翻译中有一人阿曼曾经在印度居住多年,熟悉印度当地的情势,对于有关鸦片贸易(英国出口到中国的鸦片多为印度产)的新闻翻译准确度相当高。另外一名翻译袁德辉的拉丁文在英华书院之时就颇受教师的赞赏,因此他在澳门新闻纸上也时常翻译几首拉丁文的古诗。

    林则徐本人也会非常仔细地检查这些翻译的翻译成果。例如:

    可见,林则徐相当重视洋务,不仅招揽顶尖翻译人才来翻译信息,并且仔细阅读消化。他不仅关注有关军事信息,还对洋人的风俗、宗教、杂事都很关心。所以什么“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纯属臆想,是反贼过度反叙事的另一个令人遗憾的例子。

    这本书在z-library的tor版上有,可自行前往下载。

  3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关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问题:19世纪以前,中国人吸不吸鸦片?

    鸦片战争的话题近来颇受关注。首先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题材,粉红一说起来就咬牙切齿;而另一方面,不少反贼则是展开了反叙事。比如,你越是说鸦片有毒,它越说没毒,你越说英国人倾销鸦片,它越说清政府也想卖鸦片。反贼的心情我理解,但我认为这些反驳都是矫枉过正了的。本文就重点讨论一个问题:19世纪以前,中国人吸不吸鸦片?


    根据仲伟民的总结,鸦片在被当作毒品广泛吸食之前,在中国古代的功用主要有4种:

    一:食用。是的,罂粟苗和罂粟籽都是可以吃的。宋代名医刘翰所编著的医书《开宝本草》里就记载了食用罂粟的方法。刘翰还将罂粟籽比喻成“御米”,说明其珍贵及美味。苏东坡也有诗云:“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罂)粟汤。”可见修道之人食用罂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罂粟的食用方法,如煮汤、入菜等,味道“极美”。

    二:药用。鸦片的药用历史就更早。五代十国时期的《食医方》就将罂粟籽当作有助消化的健胃药品。“药方如下:“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十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作者称此法为“疗反胃不下饮食罂粟粥法”。至宋代,罂粟作为药物正式被国家官方编写的药典《开宝本草》收入,称罂子粟“(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宋代医生还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罂粟有治疗痢疾的特效作用:“治痢以樱(罂)粟,古方未闻。今人所用,虽其法小异,而皆有奇功。或用数颗慢火炙黄为末饮下,或去粟用壳如上法,或以壳七五枚,甘草一寸,半生半炙,大碗水煎,取半碗温温呷。” 此外,宋代医术上还记载了罂粟治疗痔疮、驱热和止咳等作用。

    三:观赏。罂粟花的美丽人尽皆知。宋代苏颂编写的《本草图经》就记载了罂粟作为欣赏植物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在装饰庭院上的作用。罂粟花还被普遍收集在古代的花谱中,如丘濬的《牡丹荣辱志》,陈景沂的《全芳备祖》等。各种描写罂粟花的古代诗歌更是数不胜数。

    四:春药。鸦片又名阿芙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俗人房中术用之”。“谢肇淛在《滇略》中说得更详细:“哈芙蓉,夷产也,以罂粟汁和草乌合成之。其精者为鸦片,价埒兼金,可疗泄痢风虫诸症,尤能坚阳不泄,房中之术多用之。然亦有大毒,滇人忿争者,往往吞之即毙。”

    可见,鸦片在中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植物欣赏历史,然而却几乎没有服用鸦片上瘾的记载。其原因不难猜。虽然罂粟籽可以吃,但并不让人上瘾,让人上瘾的是鸦片这种加工产品。但鸦片价格很贵,而且颜色乌黑,味道苦辣并有恶臭,很难让人把它日常放在嘴里食用。那么后来鸦片是怎么让人上瘾的呢?

    学者龚缨晏在《鸦片的传播与对华贸易》中认为,鸦片从药物转化为毒品,吸食方法的发明是关键。而吸食方法的发明和传播,与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在亚洲的扩张都分不开。

    前面说到,鸦片虽然很早就被当作药物使用,但方法一般是煎服或者吞服。想象一下苦涩的中草药汤剂,喝一小碗都要捏着鼻子,你会上瘾吗?很难吧。但随着欧洲人的全球地理大发现,鸦片的服用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将美洲的烟草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亚洲的南洋一带,人们最早发明了将鸦片和烟草混合在一起吸食的方法,这个方法让鸦片的恶臭被烟草的香味掩盖,且能引起极大的感官愉悦,因此让鸦片从药用范围走出,在公众中变得流行起来。大约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印度尼西亚之后,又占领了台湾,将这种吸食方法带到台湾。大约在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随着清军占领台湾,这种吸食方法慢慢传到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厦门、泉州等地。18世纪中后期,逐渐扩散到内地。

    鸦片与烟草的混合物让人上瘾的速度较慢;然而,由于鸦片这种毒品的成瘾性,一旦出现了鸦片与烟草的混合,那么单纯吸食鸦片就仅仅是时间问题了。一般认为,中国在18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单纯吸食鸦片来过毒瘾的现象。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9世纪以前,中国人主要把鸦片当成药物和观赏植物。随着全球地理大发现和全球物质文化传播,18世纪中后期在中国出现了吸食鸦片的现象。因此,19世纪以前,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时间并不久。


    读物列表:

    龚缨晏 (1999)《鸦片的传播与对华贸易》

    仲伟民 (2010)《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中国》


    “延伸阅读”

    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一本书破解你的迷思《林则徐眼中的世界》

  4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最近脱口秀演员频频因言被封,继池子之后,今天孟川也被封了

    池子和黄西去美国演出,据说演讲尺度很大,被国内粉红大V轮番大骂,但池子到底说了点啥,谁也不知道。不过池子早在一年多前就自行注销了微博,目前只有线下演出,这次封杀对他杀伤力有多大还不知道。

    相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池子,孟川的后果就严重多了。这次封杀是有人把孟川支持南京传媒学院的帖子翻出来了。孟川英年早婚,膝下一女,跟笑果文化签约,还是要靠国内市场吃饭的。

    不过,去年孟川在脱口秀中,曾经说过自己在“微博居委会”兼职的经历,似乎是做过兼职的微博管理员。

  4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求翻译这首诗:I’ve Been Thinking about Love Again

    情人节,发一首美国诗人Vievee Francis的小诗。谁能把这首诗翻译出来?本人才疏学浅,下不了手。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Love Again

    作者:Vievee Francis

    Those who live to have it and

    those who live to give it.

    Of course there are those for whom both are true,

    but never in the same measure.

    Those who have it to give are

    like cardinals in the snow. So easy

    and beautifully lit. Some

    are rabbits. Hard to see

    except for those who would prey upon them:

    all that softness and quaking and blood.

    Those who want it

    cannot be satisfied. Eagle-eyed and such talons,

    any furred thing will do. So easy

    to rip out a heart when it is throbbing so hard.

    I wander out into the winter.

    I know what I am.

  4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杜蕾斯無碼問答 x 馬世芳】(2018)

    马世芳的fb上发了一篇旧文:

    整理舊稿挖出 2018 和中國杜蕾斯(Durex)的一篇QA(為何會有這樣的企劃,老實說我也忘記了)。我覺得回答得滿認真的哈哈。

    【杜蕾斯無碼問答 x 馬世芳】

    1. 你覺得「三毛」的流浪和現代年輕人「以夢為馬」的流浪有什麼區別?

    答:我不清楚你們年輕人「以夢為馬」是什麼意思,感覺睡不安穩,恐怕會落枕。要我說,旅行就旅行,不要以為拿詞彙妝點了,旅行就變成流浪了。除非做好準備要拋棄犧牲一些重要事物,出遠門並不會變成流浪。

    2 青年小李的歌和大師小李的歌對待愛情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答:從「對於未來的愛,還是非常期待」到「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3 最近就要結婚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婚禮進行曲,求推薦。

    答:合適的不好說,得看場合和新人與賓客的口味。我自己的婚禮進行曲是The Beatles的All You Need is Love,但這首歌開頭部分的拍子很不規律,新人若要採用,請不要踩著拍子走紅毯,很容易絆倒(我沒有)。

    不合適的倒是要警惕:許多洋文歌,歌名貌似吉祥如意,內容卻大觸霉頭,近乎詛咒,比如Always On My Mind(不能在一起,但不會忘記你)、The One You Love(三角戀難以取捨,究竟要跟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在一起?)、Every Breath You Take(偷窺癖兼跟蹤狂的變態之歌)、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滾,但我會永遠愛你)、My Heart Will Go On(儘管你死了,我心仍不變)......。

    一言以蔽之,放洋文歌一定要先看一下歌詞。當然中文歌詞也要看一下,千萬不要放陳奕迅「婚禮的祝福」!

    4 女朋友喜歡聽民謠,我喜歡聽搖滾,你記憶中有什麼音樂可以同時滿足我們兩個人嗎?

    答:上網查找關鍵詞:MTV Unplugged。

    5 聽說音樂的節奏和那事的節奏如果合拍的話,可以更幸福。你印象中有哪首歌很搭嗎?

    答:網路歌單可以找關鍵詞Baby Making Music,銷魂煽情的歌們滿坑滿谷,夠你用掉一貨櫃杜蕾斯。

    送你一首堪稱直白但並不低級的做愛配樂:1969年法國歌手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和女友珍柏金(Jane Birkin)合唱的Je t'aime... moi non plus(我愛你,我不愛你),滿滿四分二十二秒的聽覺高潮。論浪漫性愛,法國人畢竟是內行權威,據說這首歌對當年歐陸生育率頗有貢獻呢。

    6 還是喜歡前女友,所以又去找她表白,想要和她在一起。結果她發了首雷光夏的《原諒》給我,她是什麼意思呢?

    答:我也不知道。不過這種時候千萬不能猜,愈猜愈浪費時間,乾脆回一首也很模稜兩可的歌,盡量延長本局時間,並依對方反應爭取斡旋空間,比方雷光夏同張專輯的「花園」:「蹲下來 / 翻開葉片的背面 / 開始讀到一個神祕的預兆」,管它預兆是啥,重點是神祕!

    7 喜歡的女生特別喜歡唱歌,想學一首歌跟她告白,你覺得哪首最合適,最不容易犯錯呢?

    答:請先確定你會唱歌。

    8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簡單二字,二十多歲的我已經開始對婚姻有了恐懼,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在你人生迷茫時,有哪些音樂指引你嗎?

    答:音樂好像不是用來指引,而往往是呼應、描寫、甚至加重人生之迷茫的。人生迷茫時,音樂幫不上太多忙,除非你能靠音樂養活自己。

    然後誰說未成年的世界就簡單了?要我說,世界從來沒有簡單二字。有人活到七老八十仍然恐懼婚姻,不過呢,人生沒有後悔藥。結了婚至不濟還是可以離婚的,但若當初明明可以結婚卻沒結成以致於錯過了那個人,恐怕就沒辦法了。孰輕孰重,自己決定。

    9 聽音樂的時候,我會準備很多歌單作為備用,一個聽膩換另一個。但在戀愛中,要不要也準備備胎,膩了就能換上。

    答:混帳東西,借喻不是這麼用的。

    10 和朋友們在KTV聚會,看到好朋友的戀人出軌,我如何用一首歌來暗示好朋友呢?

    答:這種方法太笨了,不過會跟好朋友告發其戀人疑似出軌的人,通常很有正義感但缺乏圓融的智慧。這樣吧,請你在KTV挑一首好朋友戀人的拿手歌,音量開大。趁那人唱得不可自拔,去跟你好朋友說悄悄話。

    11 加西亞·馬爾克斯(馬奎斯)說,不穿衣服所做的事情都是愛情。愛情裡一定要做那事兒嗎?

    答: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男主角阿里薩苦追戀人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終於修成正果。你說呢?

    12 都說第一次是美好和令人難忘的,如果讓你用一首歌來形容第一次的感受,你會選擇哪首歌呢?

    答:真的嗎?難忘大概肯定難忘,可不一定人人都美好。點播一首My Little Airport「只因當時太緊張」送給您!

    13 男朋友總想聯繫前任,我該怎麼辦?

    答:哼,你以為他總想聯繫,其實他早就聯繫了。直接問他到底想怎麼樣,然後套句孟子說的「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聽他怎麼說,再觀察他的眼神,人的心思哪裡藏得住!)」

    14 已經三十歲了,感覺不會堅定地喜歡一個人,好像誰都可以,又誰都不可以,該怎麼做?

    答:這關年齡什麼事呢?無非是給自己的優柔寡斷、顧此失彼、自私自利、始亂終棄找藉口。性格即命運,不看清這一點,幸福便可望而不可即。 15 為什麼即使愛消失了還會有性,而性消失了愛也跟著消失了?

    答:我只想說,年輕真好啊。反觀我們這歲數的人,問題往往不是「為什麼消失」,而是「為什麼都沒出現」......。

  4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押沙龙:怎样评价刘仲敬和费拉民族 (2017年的文章)

    有人说中国是费拉民族,您怎么看?另外,能评价一下人称超越司马迁的古今第一史学奇才怪才鬼才天才刘仲敬吗?

    押沙龙 于:2017-11-18 15:02 回答:

    所谓费拉民族这个说法,在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里就详细说到过。斯宾格勒是个神叨叨的作者,身上沾染了很重的德国神秘主义倾向。

    他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就是说人类的个个社会文化就像一个大活人一样,而且它们彼此完全不同,根本没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说法,西方社会是个“浮士德”类型,追求力量和能量;希腊罗马社会是“阿波罗”类型,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完美实体;中东属于“麻葛”类型,把世界看成善恶战斗的所在。这个想法本身很有趣,但也引发了很多奇谈怪论,比如他说科学也不是唯一的,哪有什么真正的科学,正确的科学?日心说和地心说没有什么谁对谁错,都是文化的象征而已。blahblahblah.......他还把达尔文痛批一顿,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堕落,是西方社会垂死的征兆,真正的进化科学家是歌德(对,你没看错。歌德研究过光学和色彩学什么的,说牛顿光学是错误的,研究科学不能靠逻辑和试验,更要凭直觉。所以歌德不仅是个大诗人,还是个著名的伪科学家。而斯宾格勒最喜欢他。)

    他喜欢用人来比喻社会(这个是当时的风尚)。他说人类从原始状态就像小孩子,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进入文化状态,就像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把自己的性格发挥到极致,等到没什么可做的了,大家就僵死了堕落了,社会推进到文明状态。一进入文明状态下,这个社会就完蛋了,大家就变成费拉民族了。这种人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没有敬畏,只有聪明只有才智只有逻辑。

    这个词儿就被刘阿姨借来了。不过按照斯宾格勒的意思,费拉民族不是指具体某个民族。所有进入“文明阶段”的人,都是费拉民族,比如罗马帝国的罗马人,阿拉伯帝国的中东人,现在的欧洲人都是费拉民族。而刘仲敬把它单套到了中国头上。

    其实刘忠敬从斯宾格勒那里借来的不仅是费拉这个词儿,他很多概念都是斯宾格勒的翻版,比如“原始丰饶”就无非是斯宾格勒说的原始状态下的无限可能性。刘仲敬对统一的厌恶也是从斯宾格勒“文明帝国”脱胎而来。事实上,他的整个理论基础,差不多都是从斯宾格勒借来的。

    但是斯宾格勒大家不熟悉,所以一看刘仲敬的,“哇,好新鲜耶!”

    其实,如果他们仔细读过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就不会觉得这么新鲜了。

    斯宾格勒已经是走火入魔的作者,他深陷到二十世纪初的神秘主义以及社会有机体观念(把社会看成一个像人一样的有机生命)里面,其实跟希特勒属于同一个潮流。当然,他本人并没有特别强的种族主义,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都他妈会变成费拉!但是他的这个思维方式是希特勒有天然亲近性的。

    刘仲敬把斯宾格勒的理论中国化了,也窄化了。斯宾格勒对西方和东方一视同仁,而刘仲敬则单独把中国打成费拉,加以种种咒诅,而把盎格鲁-萨克逊人视为优秀的天命者,这个斯宾格勒是绝不会同意的。

    我对斯宾格勒都不喜欢,当然更不会喜欢刘仲敬。

    我觉得他的思维倾向很情绪化,阐述得很夸张,比如用贵支之类的词儿,网友用用这些词儿问题不大,但这绝不是一个从事研究的学者该用的词汇。他的观念在我看来扭曲而危险,如果成为潮流,会成为社会的可怕灾难。

    我觉得危险,倒不是因为我有民族情绪,对他贬低中国人有看法,而是因为他的言论有一种走火入 魔的神谕式的倾向。用一种神谕式的口气说出宏大的结论,这个东西如果在学界流行,是学界的灾难,如果在社会上被信奉,那更是社会的灾难。

    刘仲敬的书我读过三本,都是用一种不容争辩的口气下结论,观点无从讨论也无从验证,比如他说商纣王临死前把所有玉器焚烧,并不是不想让对方得到,而是想借此发动一场类似核武器之类的终极战争,这个古怪的观点就没法验证,他也没有兴趣论证,就是这样。

    所以说,他的态度很简单:事情就是这样,要么信我,要么不信。

    斯宾格勒称这种思维为“观相”,就是凭神秘的直觉。歌德靠这种“观相”打败了牛顿,研究出了真正的科学;他斯宾格勒靠这种“观相”打败了所有的历史学家,研究出了真正的历史。但在我看来,这就是王小波说的“忽然恍然大悟,然后觉得自己事事儿都对”。

    说白了,这不是学术,就是布道。

    我对这种布道者都不喜欢。

    刘仲敬的文风是半文不白的晦涩,这种文风当然是性格和文字偏好使然,但是这种文风也是契合他的思维方式的。只有用这种晦涩的文风,才能最好地掩盖他理论中的逻辑断裂之处,掩盖他独断式结论的突兀之处。如果用清晰的白话文表达出来,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刺目,所以这种古怪的文风对他是有利的。

    当然,我承认他的很多优点,比如他能从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出发,编制出一个有头有尾的大故事,这个就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也承认,如果读者用一种随便翻翻的态度去看,也能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思路。

    但是,我认为不能太把他这种理论当回事。本质上,那就是一种反智的思维方式。

    那些特别推崇他的人,我觉得有些是特别厌恶中国的某些方面,所以对他的言论有好感;也有些则可能是天生倾向就是喜欢找一个人生导师,这种导师当然是口气越大,说的越神秘越好。这跟有人信奥修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

  4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长平观察:《流浪地球2》,太空“清零”政策

    电影《流浪地球2》成为中国春节期间的舆论现象。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影片集中体现了中共宣传元素:男性气质、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


    两个女人拥有同一个名字,她们分别是两部电影的主角,而这两部电影也拥有同一个名字,后一部是前一部的续集,同时也是它的前传。听上去,这两个女人的故事一定很值得期待。

    遗憾的是,这两个都叫韩朵朵的角色非常单薄。在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中,女主角韩朵朵,被设定为一个除了是个女孩之外一无是处的"傻妞",等着自信满满的"天才哥哥"刘启带回家,一路都是拖累,最后被用来背诵洗脑教育的范文而发挥作用。

    她不仅没有自我,甚至连名字都是别人的--收养他的男人韩子昂为了怀念自己病逝的女儿韩朵朵,给她取了同样的名字。在今年(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中,"真正"的韩朵朵成为主角。她是一名身怀武功的航天员,甫一出场就表演了一个漂亮的摔打。随后,她的戏份占了半个小时以上,可谓浓墨重彩。然而,正如一些网民指出的那样,她的形象扁平苍白,无聊透顶。虽然她做过军医,去过太空站,但是这些安排只是为了让她方便被男主角之一的刘培强追求。她真正的任务是扮演一个患癌的妻子和母亲,温柔贤惠,而且还必须漂亮。

    最让我惊讶的一个剧情是,一家人在雪地里玩耍的时候,韩朵朵不小心弄掉了假发,露出了因为治疗而脱发的头,吓哭了孩子。刘培强上前深情拥抱,特写镜头--但是显然不是因为妻子的病痛,而是因为不再漂亮而尴尬。随后,无论在医院病床上,还是在外出旅程中,导演都让她一直戴着假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病情脱发或剃发之后会整天戴着假发,但是导演显然认为,按照流俗的审美标准保持漂亮是女人最重要的事情,哪怕你身患绝症。

    她的冗长戏份既不是和病魔作斗争,也不是为地球危机而焦虑,而是和刘培强谈恋爱,以衬托后者的铁汉柔情--尽管也是非常刻板印象而且矫揉造作的形象。

    另外两个戏份很重的女人形象更加扁平,丫丫妈妈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生了个孩子,郝晓曦则是"一字不拉"地帮男性老领导念稿子,不念稿子的时候则陪伴和照料老领导。

    "严防死守,做好预案!"

    厌女剧情在这部电影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元素,而是与它要传递的全部价值观相辅相成--男性气质、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

    正如我在《长平观察:流浪地球,中共统治到何时?》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流浪地球》中,直到太阳系末日,甚至地球移居新的恒星系以后,中国现有社会形态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居委会、派出所、CCTV......整个统治体系跟今天一模一样。《流浪地球2》更进一步,不仅有精致的中山装,"中国制造"字样特写,还为俄罗斯站台。

    显然,直到世界末日,中共不仅牢牢统治着中国,而且还掌控了联合国舞台,"为宇宙指明方向"。代表中共拯救地球的老领导周喆直重复着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严防死守,做好预案!""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团结是需要代价的!"甚至还有"应急防控中心"分发食物的场面。我不知道刚刚度过三年疫情"清零"防控的中国观众,如何能够为这些话语和画面喝彩?

    影片中的"战狼"桥段也与时俱进,从吴京进化到了赵立坚。面对外国代表对危机解决方案的质疑,念稿工具人郝晓曦在联合国讲台上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战狼风格说:"我方开放地下城,是告知,不是征求贵国的意见!"

    "无论虚实,不计代价!"

    在这部电影中,质疑和抗议都一律被当作干扰领导的大政方针、宏图伟业的捣乱因素,需要果断地予以排除和镇压。在变成患癌的妻子和母亲之前,韩朵朵也曾身手矫健。如前文所述,她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的摔打,干净利落地将一个人打趴在地--这个人就是一名抗议者。抗议者被塑造成喧嚷、碍事而又危险的人群,对付他们不一定需要警察,人人均可得尔诛之。这就是专制政权希望丑化的异议者形象。

    影片的重头戏之一,是用地球所有的核武器炸掉月球。核弹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加密系统。由于时间紧迫,决策者当机立断,准备让233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宇航员充当人肉引爆器,带着核武器遥控器登陆月球,近程遥控引爆三千多枚核弹。这是何等草菅人命的专职思维!

    专制者喜欢冒险,将违反科学的鲁莽包装成自己的英明神武。在三国技术人员下水恢复全球互联网络连接的剧情中,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武断指挥,哪怕北京根节点没连上、冒着撕裂地球的风险也要直接点火,结果依靠纯属偶然的事件侥幸成功,周喆直则傲然宣告:"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无论虚实,不计代价!"

    "不计代价"的疫情"清零"政策的逻辑原本也是如此:万一碰巧成功了呢?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4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墙内安全网络聊天工具指南

    对白纸革命参与者的抓捕行动还在持续。电子手段是警方的主要突破口。警方会渗透进微信或电报群组,掌握发言的动向,先从信息保护最差的人入手,没收ta的电子设备,从中找出更多信息和相关人士。

    2047之前有过很多帖子,都是在讲网络安全。这些手段并不复杂,但是如果没有养成使用习惯,还是会让自己和同伴陷入危险。因此,重复强调网络安全知识很有必要。本文将本着简单方便、效率第一的宗旨,介绍一些聊天工具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一、 尽量不要用微信

    首先,传递敏感信息不要用微信!即便是海外版的Wechat也不要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微信没有端到端加密。端到端加密系统,其英文名全称叫End-to-end encryption (E2EE)。加入E2EE系统的通讯工具将传递的消息设置为只有通信的用户之间才可以阅读的加密消息,该系统有效的防止电信运营商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窃听用户通讯数据。端到端加密旨在防止数据被真正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以外的人读取或秘密修改。

    微信里传递的信息都保存在服务器上,理论上微信公司的内部员工就可以看到你的微信内容。下图是目前(全世界)市面上流行的社交通讯工具的比较图:

    可以看到,微信是唯一一款不仅不默认端到端加密,甚至没有选择性端到端加密的社交信息工具。其次,生活中到处需要微信注册,在国内你的个人信息和微信已经高度捆绑,完全透明了。因此如无必要,绝对不要用微信。但在墙内微信已经成了生活必备工具,不用几乎寸步难行,那么建议把微信放在另一个手机上。进行敏感信息沟通的手机上不要放微信,最好也不要放任何墙内app。

    二、信息沟通工具的选择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微信,其他工具都可以做到端到端加密。但从易用性上,并不是每个工具都方便实用。比如imessage, 虽然保密性好,但是只有iso用户才可以使用。Whats'app目前是facebook的子公司,一度声称要跟facebook分享数据,并且有人生成在中国使用Whats'app早到了信息审查,虽然未经证实,但从保险的角度,也不太推荐。

    1. Signal

    Signal是目前评价最高的一款聊天工具。它免费,可多平台使用,安卓/ios均可。这款工具端到端加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使用者验证PIN码。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销毁历史记录。如果警察没收了你的手机,也找不到较早的历史记录。Signal的加密协议非常强大,甚至What'app也是用它的加密协议。但Signal的母公司是一个非盈利基金会,因此不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制肘。

    缺点是,使用 Signal的前提是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因此只适用于熟人之间(彼此知道或不担心分享电话号码)。

    2. Telegram

    telegram的私人通讯并非端到端加密,而是需要手动切换。telegram也支持历史消息自毁。它还可以发展成为社交媒体平台,telegram群组可以支持20万个用户。 telegram可以以用户名相互加好友。但大多数人为了图简便还是使用电话号码直接加。然而,telegram的群组不支持默认隐藏电话号码,要用户自己手动隐藏这是大多数人疏忽的地方!)。

    3. Matrix (Element)

    Matrix是一款不许电话号码就可以注册的端到端聊天工具,只要有一个用户名或email即可。即使跟陌生人沟通也不用担心泄露电话号码,是目前来说匿名性最好、操作最简便的工具。只是matrix没有历史信息自动销毁,需要手动销毁,但这就不算什么显著缺点了,匿名性优势足以打败其他工具。

    4. 推特

    一般人是用推特更多是类似于轻博客的用途,而有关推特的安全性,请见这里

    如果你有其他想知道的,欢迎在下方留言。本人水平有限,但相信其他技术高手会乐于解答。希望大家都能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安全,有朝一日我们必将在阳光下相见!

  4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在中国,新冠悲剧仿佛从未发生过 (纽约时报)

    作者Lucy Meng 原文地址

    北京------我在去年12月初第一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看到快速抗原检测条出现两条杠的阳性结果后,我惊慌失措。当时,中国政府仍在坚持新冠"清零"的做法,用大范围封控和全员核酸检测来阻止病毒传播,尽管这徒劳无益。从头到脚穿着白色防护服的防疫人员会不会把我转运到条件极差的集中隔离设施去?这些令人害怕的"大白们"似乎已经接管了国家。

    数百万中国人那时一直生活在害怕听到敲门声的恐惧中。我躲在北京的家中不敢出门。三天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抗击病毒。我自由了,庆祝的方式是把两个装得满满的垃圾袋拿到了楼下。

    三年来,政府一直告诉中国人民,必须遏制新冠病毒传播,但后来突然改变了政策,那是在去年11月底人们走上街头,抗议新冠"清零"造成的生命和经济代价越来越大后不久。但政府几乎没给我们留下为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做准备的时间。

    政府推动公众接种疫苗的努力一直不够,而且至今仍未批准进口更有效的外国疫苗(除了允许住在中国的外国侨民使用德国制造的疫苗外)。如何避免得病或出现紧急情况后怎么办的建议很少。我们只能靠自己。

    随着病毒的迅速传播,布洛芬等退烧药变得一药难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求购这些药物的绝望帖子。我曾在几个月前囤积了一些药,因此能分一些给北京其他有需要的人。随着快递员感染病毒,首都的物流系统不堪重负,有两包药是我叫来出租车,让司机直接送去的。一名我帮助过的孕妇给我寄了两箱橙子表示感谢。随着我手中的药越来越少,我不敢再看社交媒体。

    全国的情况都在迅速恶化。患者挤满了诊所和急诊;医院和养老院很难备足药品。感染的浪潮在去年12月的最后几天袭到了我在东部的老家。我很担心85岁的奶奶,于是赶了回去。

    我的童年是在她的照顾下无忧无虑度过的,经常看她用老式的柴炉做饭(我至今都觉得那样做出来的饭最好吃)。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出生的,经历过之后几十年的政治动荡,但说起那些艰难的日子时始终充满了尊严、智慧和乐观的态度。她现在终于可以享福了。我无法想象她会死于新冠病毒感染。

    政府曾说,严厉的"清零"措施是为了保护老弱病残。但政府取消"清零"时,8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只有40%打过疫苗加强针。奶奶几个月前就该打第四针了,但因为她已经打过三针,当地一直不让她打。

    她在圣诞节前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患上肺炎。当地的医院人满为患,没有病床,所以我们只能在家里照顾她。与一个朋友通电话时,我忍不住哭了。

    我之前就已经给奶奶买了瓶装氧气和其他用品。但我真正想得到的是抗病毒药物Paxlovid。中国已在去年初批准进口,但所有的供应已被抢购一空,这种五天疗程药在黑市上的售价一度超过了7000美元,差不多是政府定价的20倍。许多人购买从印度非法进口的仿制药。

    在网上找了两周后,我终于下了订单。但这种药必须在出现症状后五天内服用,等我们收到药时,奶奶的病程已经过了五天。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我一直在给她做饭,照顾她,几乎顾不上睡觉。值得庆幸的是,她已在今年1月中旬开始慢慢好转。

    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中国社交媒体上好几周来一直流传着不堪重负的医院和火葬场的照片,还有讣告。我的北京邻居在这轮疫情中失去了父亲、祖母和叔叔。等救护车要等很久,医院里混乱不堪、人满为患的状况,都妨碍了他们得到及时救治。

    "我太相信政府了,"她告诉我。"政府骗了我们。"

    中国人刚刚过完了春节。春节通常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几亿人在春节前返乡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用白酒祝酒,互送装满现金的红包。但对我的邻居来说,今后每年的春节都将是让她想起失去亲人的痛苦时刻。我以前经常看到她在院子喂流浪猫,在社交媒体上发轻松愉快的生活帖。现在她这些都不做了,正在考虑离开中国。

    据官方统计,中国已累计有超过8.4万人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其中绝大多数死于政府去年12月取消"清零"政策后。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的数据失真。据一名在政府工作的高级科学家说,全国14亿人口中已有约80%在这轮疫情中感染过病毒。两个月前,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两周前,我再次从北京坐七个小时的火车回到老家,与奶奶和其他亲戚们一起过春节。和往年一样,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这个长达几小时的欢愉节目是为迎接兔年的到来准备的。节目制作精美,充满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内容,完全不提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这轮疫情暴发期间经历的苦难。政府控制的新闻媒体也很少提疫情。

    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

    政府现在说疫情高峰已经过去,这也许是真的。药店的货架不再空空如也。就连Paxlovid也变得更容易买到了,我再也没听到医院不堪重负的消息。上个周末返回工作城市的亲朋好友们表达的都是乐观情绪。人们希望,随着遏制疫情措施的解除,经济和就业市场将得到改善。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忍受和默默承受痛苦的能力。但过去几周的创伤依然存在。

    虽然我在中国出生长大,但也在海外,包括美国生活过很多年。在海外生活期间,我不得不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取有关中国的新闻,我曾认为国外的报道往往是片面的,过于消极。我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不久回国,原打算与我心爱的人民和国家重建联系。

    但这场疫情暴露出中国的种种局限、宣传对真相的扭曲,以及政府的失误往往是以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和福祉为代价的现实。

    和我的邻居一样,我也在兔年考虑离开我热爱的国家。

  4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果然,没素质的人就是没素质

    这篇本来我也不想写,但是出现了好几个脏话骂人加捣乱的帖子之后,我觉得不得不写了。

    品葱经常会封禁一些用户,少部分是高素质,大部分就是低水平的troll。后者搞不懂一个浅显的事实:品葱封的人里有高素质用户,不等于他自己就是高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充分必要条件问题。不理解的话建议从新恶补小学数学。

    这些troll被品葱封禁之后,就展开了传统伎俩,骂骂咧咧,没完没了。谁不让他们骂,他们转脸就骂谁,跟街上的流氓没什么两样。

    为了试图合理化自己的流氓行为,这些人就举个小旗子反共。意思就是,我反共我好伟大哦!Come on,反共又怎么了?反对共产党不过就是一个立场而已,有这个立场就了不起吗?况且,这些人口里称“反共”,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趁机打击报复,脏话辱骂+无耻造谣,行径堪比红卫兵,学问半点也不行。

    高素质的用户,真正有信仰的人,能够给一个字眼增光,满嘴脏话骂人没玩没了的低素质者来反共,只能给反共这个字眼抹黑而已。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有些人就是搞不懂这个。

    这群人里,有些是臭名昭著的troll,比如钢铁雄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精神绝对不正常。有些人还是新人,也许就是觉得扎堆骂人好玩。拜托脑子醒一醒,扎堆也跟高素质用户扎堆啊,跟一堆流氓扎堆,你不也成流氓了吗?很光荣是吗?

    这个论坛是为了给有思想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不是让troll来撒野的。你们反正也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玩去吧,想怎么发泄就怎么发泄。走好不送。好好说话欢迎,不好好说话见一个封一个。

  4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1:缘起 暨 本周推荐:《谋利而印》(作者:贾晋珠)

    我计划每周最少读一本书,然后尽可能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坐忘书》就是每周一书小栏目的标题。

    “坐忘”的概念来自《庄子-大宗师》对于修道境界的描述。庄子假借孔子和颜回之口,描述了一种修养心神的方法。这种方法乍一听很中二:

    颜回:我进步了。

    孔子:怎么进步了?

    颜回:我忘了仁义是啥了。

    孔子:好,但还不够,接着忘。

    过了一阵颜回又去见孔子:我又进步了。

    孔子:怎么进步了?

    颜回:我忘了礼乐了。

    孔子:好,但还不够,再接再厉。

    颜回又回去悟,再回来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再问:怎么进步了?

    颜回:我坐忘了。

    孔子一听新词没听过,赶紧问:什么是坐忘?

    颜回:我忘了我的肉身,抛开我的视听,抛开心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坐忘”。

    孔子:天地自然没有主观好恶,随着自然变化就不会偏执与常理,简直是大贤人啊!你比我都强了(我都没你敢想啊!)。


    人毕竟是俗物,完全抛开感官灵动和尘世俗念未免苛刻,但在庸庸碌碌之外,能够保存一点个人的精神空间,追求片刻在尘世中坐忘的me time,也算是对得住自己的灵魂了。

    本周我要介绍的书,是《谋利而印》,作者是美国学者Lucille Chia,她本人是亚裔,有一个中文名字贾晋珠。

    谈起中国的古代的书籍,你可能会想到四书五经、明清小说等。中国人看书这不稀罕,但是这些书籍的生产和销售,就没有几个人去想了。

    在中国11世纪后期,印刷工业得到了发展。然而印刷能够发展,与识字率达到一定高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于书籍的需求,都有重要的联系。在福建的建阳一带,兴起了大规模的私刻出版商,他们在中国的图书传播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出版业在宋朝的兴盛,当地繁荣的造纸业为出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的纸张质量粗劣,印刷出的书籍质量也不高,但是却以低廉的价格风行全国,甚至远销日本和朝鲜。建阳的私人刻书坊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什么受欢迎印什么,因此除了学堂学习和科举考试需要的经史之外,还印了大量的医书、日用类书、启蒙课本、戏曲唱本、小说等,大大促进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播。

    私刻与官刻,有时候是互补关系。一般说来,官刻以宣扬政治思想为目的,会不惜工本地印刷精美的书籍,这些书籍就成了私刻的样本。然而为了谋利而进行的私刻,有时候会反过来冲击官方的权威,这时候私刻和官刻就形成了竞争。

    宋代雍熙年间(984-987),唐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的预言书《推背图》在市场上非常畅销。然而古代认为天文历法之类的书籍与政权运势相关,属于“国家安全”范畴,必须经过朝廷批准才能上市。因此宋太宗对于《推背图》在民间畅销一事非常不满。但是宋太宗并没有下令禁书,而是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他下令偷偷刻印了一百部有大量错误的《推背图》投放市场,鱼目混珠。买到错误版本的买家就对《推背图》产生了怀疑,进而丧失了兴趣。这还导致了买家们对其他私刻版本的质量产生了质疑。

    这仅仅是官刻与私刻相互博弈的一个小例子。这个小插曲并未击垮私刻印刷产业,整个市场的庞大需求又支撑着以建阳为代表的私刻印刷业前进了6个多世纪,到了清末随着西方铅字印刷的普及,才逐渐消亡。

    《谋利而印》并非是一本充满小插曲的散文集,而是一本讨论中国书籍史的严肃书籍。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知识传播感兴趣,想知道老百姓都读什么书籍,如何获得书籍,印刷商们如何组织生产,古代印刷书籍需要哪些条件,那么这本书就应该登上你的书单。

  4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你最近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

    你最近读书是什么时候?

    一周之内?

    一个月?

    还是一年?

    这里说的书,不是教科书,或者漫画、杂志,而是一本有书号的,人文类、技术类、虚构或非虚构类、哲学类等书籍。

    读书,光读一家不够,要博采众家之言。就像吃饭,你光吃家里的饭菜,未必知道什么是好口味(除去情感因素);一定要去外面多吃,才能吃出好坏来。如果一直以来就是吃垃圾食品,一顿上档次的饭都没吃过,那就难怪你品味差了。

    有人一听读书,立刻就说去读刘仲敬。这就跟你说要吃西餐,首先想到是麦当劳一样。你的书单就这么单薄么?建议看看习近平的读书单。习没文化不是因为他列的书单不好,而是因为他列了却不读。他不读,你可以读啊!

    如果你最近读了书,请问是什么书?

  5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请对号入座

    最近冒出好多骂品葱和一只鹿儿的帖子。一般情况下我对这种帖子都敬而远之。被品葱封禁的用户不外有三:

    一,本身有水平且胸襟豁达,自然一笑了之,挥挥手不带走一丝墨迹。

    二,本身有水平但胸襟狭小,自己搞个论坛跟品葱分庭抗礼。

    三,本身无水平又无胸襟,到别人的地盘上到处乱丢垃圾。

    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