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ha
@natasha
关注的小组(10)
动态 帖子 547 评论 3661 短评 42 收到的赞 6585 送出的赞 4244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鉴于最近一直被攻击,有几句话要说明

    最近有一些攻击说我是钓鱼执法,我有几句话要说明。

    我想指的是王庆民的帖子: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d-60319__sort_key-agree_count__sort-DESC

    这个帖子是王庆民自己的申诉,贴出一些截图,请大家看一下

    事情是这样,我最初指出他写的左宗棠的帖子写的不清楚,希望他指出细节。这是正常的交流范围。

    然后一个叫“2047注册”的用户加入讨论。

    我当时以为这个2047注册是豆沙馅,我当时的态度是对豆沙馅很友好的,觉得她是一个友善用户,因此在语气中,是帮着2047注册说话的。这里我要检讨,因为就是我的不对了,我不应该偏袒其中任何一个用户,很可能会让其他人心生不满。王庆民就是这样开始突然暴怒骂人的。

    王庆民自己也多次表示有一些精神问题,所以他暴怒起来丧失理智,不断用脏话骂人(因为骂人话已经被删除,所以看不到,大家可以自行想象其程度),多次警告后仍不听,最后封禁。

    这个2047注册是不是豆沙馅,这是一个无头公案了,但我曾经跟这个用户有过不错的交流,也是怀念的。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大家新年好

    2025年了,希望大家有一个好的开始。

    鉴于最近的一些事情,我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了:我辞任这个管理员。

    老用户应该有所感觉,我不在这个网站上露面已经有一些日子了,甚至不管事也很久了。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做管理员,当然是能够管理。但我实际上什么也管不了,站方其实是按住我的手不让我管的。网站风格与我的期望不符,是一个原因。

    2. 最近老有人没事找事,这个人一个比较老的网名叫豆沙馅,其他什么正邪啊,最爱花鸟风月啊,布兰妮啊,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小号,没完没了对我人身攻击。一般情况下我都不理,因为不想卷入无厘头的纠纷。

    但无赖就是这样,你不搭理,ta没完没了;你要是搭理,ta立刻撒泼打滚。

    我忍了一阵子不去回应,只有实在觉得ta太恶心的时候,请站方出面清理一下垃圾。其实站方也为难,因为站方还指望垃圾给带流量呢,能下手清理,也是实在觉得垃圾太臭污染整个网站的缘故。

    然后ta就不高兴了,觉得你们网站怎么不能骂人啊?怎么不能侮辱管理员啊?怎么不让耍流氓啊?

    流氓觉得,骂人是正当的,被骂的人要求清理反而是不正当的。你们站方怎么敢维护被骂的人?

    流氓没有正常人的逻辑。你忍气吞声,ta只会越来越流氓。

    这就是霸凌。

    我今天不想被霸凌了。

    豆沙馅,你各种小作文,各种含沙射影,我都看见了。我这么长时间不想跟你说话,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你这个人太讨厌了。

    我现在不当管理员了,你也别难为这个网站了。

    以后还想没事找事,直接发小作文冲我一个人来。我要是觉得太恶臭,会交给站方处理。大不了以后再也不上这个网站了,眼不见为净。

    其他各位网友,如给大家带来不便,请多包涵。大家江湖再见。

  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就说自己想赚钱,不行吗?

    李老师发币,主打的旗号是民主理想。为了政治目标筹款古往今来都有,孙中山啊,康有为啊,以及美国大选都有政治筹款。但有人是为了政治目的筹款,有人是为了筹款而拼凑政治目的。

    李颖算那种呢?我们就看看他有没有政治目标吧。

    李币发币之初遭到众多质疑,作为公关手段之一,他们‘三巨头’选后上了王志安的节目,在老王的追问之下前言不搭后语,最后拼凑出一个给自媒体免费剪辑这么个计划。

    问题是,你如果要帮扶自媒体,提供免费剪辑,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如果为了什么“大业”,不是应该找内容好但经营困难的自媒体去帮扶吗?你给小翠这样有自主营收能力的频道免费剪辑,图的是啥?

    后来小翠的声明里,告诉我们真相了,这三巨头就是想用小翠的名字给他们发币背书,尽管小翠一开始就提出付费他们硬是不要,而且提供剪辑时并没有告诉小翠发币,并且小翠知道后就第一时间退出,还是拦不住这帮臭不要脸的拿人家名字出来唬人。

    无论如何,剪辑这件事,完全站不住脚。也就是他们发币的正当性和规划性,都是不存在的。

    其实就说自己想赚点钱,别道德捆绑,很难吗?

  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理想主义是一件奢侈品

    又到了一连串的节日季,祝大家节日快乐!

    这一年刚开始的时候,你是否仍然相信世界会因为你的努力变得更好?到了年尾,你有了哪些收获?

    可能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发现世界并没有跟随自己的心愿改变。

    就像这个破网站,很多事情,别说你们看着糟心,我看着也糟心。But my hands are tied。

    感谢一些网友对我的积极评价,这厢有礼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变不了天下和国家,也不用过于悲观,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外界和他人的期望值,立足自身,做好自己。

    祝大家新的一年里,少说废话,做个好人。

  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大石静的紫式部:如果中年的爱情有一个样子

    2024年,日本推出的年度大河剧以《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为主角,男主则是权倾朝野的左大臣藤原道长。大河剧惯常从主人公幼年开始讲述,剧中紫式部本名藤原真寻,出身下等贵族,而藤原道长则是上等贵族,二人在少年时期相遇。真寻自幼展露写作天赋,而道长注定会成为一个高级政客。

    当他们步入青春年华,爱情不可避免地降临。门第不可逾越,道长无法将真寻立为正室。18岁的真寻坚持,若真心爱她,便应以正室之位证明。身份问题成了deal breaker。

    道长按照家族安排,迎娶了两位名门女子为妻,而真寻直到26岁,才嫁给了年长自己20多岁的藤原宣孝。

    真寻和宣孝之间,或许并非因为爱情。二人更多的是以朋友般的吐槽和打趣相处,这种关系让真寻感到轻松愉快。宣孝并未以忠诚著称,很快在外面有了其他女人。尽管真寻不开心,但她也并不太在意,毕竟她心里也有另一人。

    一次在上香时,真寻遇到了久违的道长。成年后的他们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在意身份,最终真寻有了一个女儿。而宣孝不愧为大石静笔下的人物(那可是写下了《第二处女》的大石静!),他说:“我不在乎孩子是谁的,只要是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

    真寻与道长一别两宽,各自安稳。直到道长的女儿璋子成为一条天皇的第二皇后。

    一条天皇始终怀念已故的定子皇后。定子皇后的女房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将她描绘得光辉夺目,几近完美。唯有死人无法超越。璋子在后宫被冷落了六年。

    为了捍卫女儿和家族的地位,道长向真寻求助,请她以才华写出一部超越《枕草子》的作品。于是,《源氏物语》诞生了。

    中年以后的真寻和道长,身份不重要了,激情不重要了,也不再卿卿我我对月神伤了。道长的政治生涯和真寻的写作事业在帮助璋子皇后这件事上捆绑在了一起。这是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事情。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真寻的成功,就是道长的成功,真寻的成绩,就是道长的骄傲。

    爱情无定式。如果中年的爱情有样子,这就是其中一种吧。

  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关张展这个人

    张展出狱不久,很快又被捕了。

    张展是covid期间的一个英雄符号,媒体上所报道的她的勇敢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正是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敢,给人一种“慷慨赴死”之感,仿佛她是用不要命的圣徒的心态来做事。

    伟大之余,我还觉得有点不安。

    张展的牺牲是我一个普通人难以做到的,我绝对不想抹黑她的勇气和牺牲。但是我只觉得,她的性格上,刚硬有余,韧劲不足。张展在2015年皈依基督教之后,曾经被三个地下教会驱逐。她总是用一个圣徒的精神洁癖要求别人,跟教会格格不入。此外也因为未经家长许可给家里的儿童传教而跟家人吵架,然后收拾包袱就去了武汉。

    同样是武汉被抓,陈秋实一年左右就出来了,张展坐牢4年。秋实出事以前就分享过以往的喝茶经历,认为警方也不完全是不讲理,只要是好好配合工作,讲道理,警方也不会特别为难你。不过,可以想像,在看守所里张展对于警方审讯肯定是不合作的。

    她的这种顽固和极端情绪,如果用得好,用得是地方,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贡献。但用得不好,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张展的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

    尽管她是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人,还是希望她能平安。

  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做事之前先做人,论人品素质和文化素质

    墙外论坛上,总能遇到张嘴闭嘴就说要“反共”的人。共产党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也的确不吐不快,但用户发言的方式,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

    这个素质包括人品素质,还有文化素质。

    什么样的人品素质算好呢?说一些最基本的:态度真诚,讲礼貌,不讲脏话。这些都是幼儿园水平的常识,但往往很遗憾地看到不少成年人连幼儿园的素质水平都没过关。

    文化素质就要求高一点了,最起码,写文字要通顺,言之有物,别除了喊两句“反共”口号之外就啥都说不出来了。

    当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最起码交流的语气要诚恳,不说或者少说废话。文化素质方面,就算目前还不是非常强,但是只要一个人上进,不断地学习和看书,随着时间流逝,文章也会越来越言之有物。

    我们希望看到不断成长的用户,用户水平的不断提高,能让论坛的整体质量越来越好。同理,水平低还只想发泄不愿意上进的,只能礼送。

  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礼送“觉得被女性亏待了”的人,一路好走

    各位觉得被女性亏待了的大哥们,鉴于2047实在并没有兴趣accommodate这类言论,如果您不吐不快,请移驾到其他同类人群抱团的地区。

    管理员有责任维护维护论坛秩序,还要维护风气,提高论坛整体素质。这类言论是我不想负责的部分,因为它们属于最没有素质的那种言论之一,反时代,反人类,反智,而且无法沟通。谁再发这类言论,直接转水。

    号给您留着(除非您自己申请注销),哪天想开了,找到女朋友了,觉得厌女这事太sb了,想回来就回来,不想回来也随便。

    好走不送。希望您生活顺遂。

  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文化欣赏的本质是审美

    大家好像对文化的这个话题挺感兴趣,但又不得其法。

    文化这个概念太大了,说来说去就跟瞎子摸象一样,抓到个耳朵就说大象形状是耳朵,抓到个尾巴就说是大象形状是尾巴。还有人是坐井观天,看着巴掌大的天空,就说文化不过如此。

    那我们换个角度,不说什么是文化,而说the reception of culture,文化的接受。

    文化的接受,本质是审美能力的体现。一个人不管文化水平高低,会有一个喜欢美丽东西的基本趋向。比如喜欢美丽的异性/同性,喜欢美丽的衣服,喜欢好吃的东西等等。

    当然美丽的外延可以很广阔,有个性也是一种美,比如大多数超模并不是标准美人,但是有一种迷人的气质,这也是美。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在审美越来越多样性,但还是有一个边界的,比如你可以喜欢吃各种口味,但一定不会喜欢吃石头,除非是得了异食症。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美丽的事物,却对一些公认糟糕的东西迷恋不已,你的审美多少是有点问题,即所谓的“逐臭之夫”(典出自庄子-逍遥游)。

    除了美丽的人和事物,还有性格和生活习惯。比如有人爱讲卫生,勤洗澡,这是一种美的生活习惯。有了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就算长的不太好看,整个人也看着干净清爽,增添气质。

    会审美的人,会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安逸舒适。就算居室不大,也会弄得干净整洁,有生活情调,顺便再有一手好厨艺,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在生活上,喜欢美的东西,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情调,把日子过得美美的。在此之上,有精力的话,再多读读书,培养点文化爱好,弹弹琴,画点画,出门跑跑步,只要有心,都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

    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美了,把生活弄得美了,你的审美能力,又能再上一层楼,那时候你对文化欣赏的眼界,跟现在又不一样了。

  1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为什么以前政府会放不同政见者出国?因为中共看透了人性的阴暗

    现在在海外民运中“活跃”的一些遗老遗少,不少都是在习上台之前或是外国政府营救出去的,或是中国政府有意放生。除了是把不安定因素送出去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共深谙人性的阴暗。

    立场是不能决定脑袋的。只有一个立场“反共”,而没有一个建设性的纲领,就是一盘散沙,尿不到一个壶里。久而久之,不是窝里斗,就是为一点小名小利翻脸。

    另外,民运或者社运分子,在国外会给戴上一层光环。在光环之下,其实德不配位。但不少人被光环冲昏头脑,也不上进了,也不进取了,几十年了还是老一套,自绝于时代,慢慢就玩完了。

    到墙外论坛上发言,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出国吧。在墙外论坛上,不少人都以“反贼”自居。但是“反贼”仅仅是你的立场,不代表你本人就有多厉害,多有本事,多有见识。

    不学习,不看书,不增长见识,只会喊几句反共口号,对不起,就连当反贼你都当得很低级。

    当然文盲也有生存权。如果满足于当个愤怒的文盲,ok,这也是你的选择。

  1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做人争点气行不行,厌女症很光荣吗?

    现在墙外论坛和论坛越来越多,2047并不是唯一一个。很多站点和频道都比2047大多了。但是2047也不是想用户想疯了,什么阿猫阿狗都欢迎。

    最近看到很多incel来这里抱团取暖,拜托,厌女是一种病,也是自绝于当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当代受人尊敬的伟大人物里,你找得出一个厌女的么?你找得出一个骂平权运动的么?都是一群incel loser在骂啊!

    这种人还想让我回复他,想的美,你也配。就那些厌女的废话,多看一眼都嫌脏。

    然后呢,这些厌女症就开始亢奋了:不让我们厌女,难道你要封我们号吗?我们可是品葱难民耶!

    啥时候品葱难民就是有水平有知识的代名词了?品葱赶走的人里,虽然有高水平用户,但也有反社会和变态啊!

    总之,只要你不骂人脏话不反社会,账号不会被封,但不代表我瞧得起你。不过这没什么,你也可以瞧不起我。我完全接受。

    但2047不会以成为incel抱团取暖的论坛为荣。

    还是那句话,有空多读几本书,一个个屁颠屁颠扯着脖子当无知厌女症患者,光荣么。

    另外,2047前站长thphd留下了几个很好的功能:屏蔽,楼主负责制。

    就是你说,你不喜欢我的话,尽管屏蔽我,没问题。

    谁是楼主,也可以自由删除自己楼里其他用户的发言,如果你在我的楼里被删除了,那是因为我是楼主,看你说话不顺眼。

    如果你在别人的楼里,只要没有骂脏话就不会被管理员删除。但是楼主可以随时删除你,不管楼主是不是管理员。你如果是楼主,也可以删除你帖子下的其他发言。这是楼主的权力。明白了吗?

  1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问中国文化是好是坏,就跟问饭是好是坏一样

    饭是好是坏?饭的种类太多了,那要看是什么饭,以及你爱吃什么饭,对吧?

    中国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怎么可能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好坏?再说好坏是主观判断,怎么能算准呢?

    中国文化种类繁多,你是看过诗经了,还是会弹琵琶了?是熟读二十四史了,还是背过全唐诗了?是看过天工开物了,还是农政全书了?啥都不会,就能评价好坏?

    有空还是去多看几本书吧。

  1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些话真的是说的不想再说了:什么年代了还把女权污名化呢?

    我真是不明白,女权运动提倡性别平等,到底为什么有些人不满意。

    越是污名化平权运动,越是自己丢自己的脸。就跟在大马路上骂街一样,你骂声音越大,就越丢自己的人。

    就是这些不长进的东西,让我越看越气。

    有空去看几本书,学点知识,把自己身上那股子incel气质好好洗洗。

  1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Steam最新流量图,朝鲜也有人在打游戏,而且只有一人....

    根据Steam最新流量图,今晚在朝鲜也有一个人在steam上打游戏,而且全朝鲜只有一个人.....

    猜猜ta是谁?

  1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贫穷女生惨死出租屋”故事反转后的启示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争议,讲述的是一名考公务员第一名的贫困女生因为找不到工作,最后惨死在出租屋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揭露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并非完全真实。这一反转其实反映了很多问题。

    首先,大家之所以对这个故事产生强烈的共鸣,说明很多人认为在当前的国情下,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经济整体下滑、生活成本高、就业竞争激烈等现实问题,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缺少社会资源的人,更容易陷入困境。因此,尽管故事本身有夸大的成分,但它戳中了很多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焦虑。

    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人们发现个女生自身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她的学习成绩其实并不优秀,但却执着于考公务员,一考就是N年,一条道走到黑。其次,她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找不到甚至不愿意找其他工作。最后,她的生存能力也不足,经济上不懂得量入为出,导致最终陷入困境。这说明,虽然大环境对每个人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失败也不能全然归咎于外部原因,个人的选择和能力也是重要因素。

    再者,长期关注社会负面新闻的人,特别是一些反对现行制度的人,往往容易对这样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一点就着。这些人每天接触各种负面的信息(甚至沉迷于这些信息,把自己困在信息茧房里),当一个类似的故事出现时,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往往不经过仔细判断就认为故事属实。

    最后,面对社会新闻,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风。每当看到负面新闻时,也不用一张嘴就骂社会;而在看到辟谣信息时,也不要立刻责怪当事人。事情往往并不只是非黑即白,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多了解信息,兼听则明。

    不论是提升我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还是增强对信息的辨别力,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大家有空多看几本书,不管是专业类的还是文史类的,都行,少看碎片知识。碎片帮不了你提高知识和见识,只会让你助长偏见。

  1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应不应该对赤贫者进行免担保小额信贷?

    最近孟加拉国发生震惊世界的政变,孟加拉独裁女总理哈西娜被赶下台。而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被民众寄予厚望。民众希望他担任临时政府的首席顾问,领导过渡政府走过动荡时期。

    尤努斯因为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银行理念发源于孟加拉长期存在的民间微型借贷,即面向贫困家庭妇女的小额信贷,不需要财产担保。这笔钱能够帮助她们创立自己的小型家庭手工业。经验证明,尽管没有担保,还款率也较高。

    尤努斯认为,大家对于“贫穷”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就让所谓的扶贫措施的钱不知道流到了哪里去。尤努斯认为的贫穷,应该定义为“完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没有土地与财产的赤贫“人士。

    传统扶贫机构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主要是因为缺少技能,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扶贫机构常常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帮助穷人获得技能。然后通过与政府合作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帮穷人找到工作岗位。

    然而尤努斯认为,很多穷人,比如农村的家庭妇女,有一定的传统技能如编织等,但是她们无法建立自己的小型手工业,因为没有钱去购买(即便是很廉价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而传统的银行又缺乏微型信贷业务。其次,通过政府合作大型基建,钱往往通过层层盘剥,没有多少真正用在了扶贫上。

    传统的信贷业务,在于最初的信用的建立。而这些赤贫者没有建立信用的先天条件。尤努斯则相信,第一笔微型贷款,是这些赤贫者建立信用的最重要机会,大部分有理智的借款者,都会珍视这一机会,努力还款,让自己建立起信用。 实践证明,还款率的确较高。

    但总会有人说,那会不会有些人因为借款不还,尝到甜头,其他人有样学样,糟蹋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初衷呢?

    当然,这样的人肯定存在,而且全世界哪里都有,这也是无抵押小额信贷扶贫的争议之一。

    现在是提问时间:应不应该对赤贫者进行免担保小额信贷,大家怎么看?

  1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试着寻找更温润的语言,展现更强大的力量

    有人说,翻墙出来,就是来发泄的。

    不过,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炸毛鸡,看什么都不顺眼。是后天社会的历练,造成了人的戾气。

    如果今天的你,总有一种狂躁的心情,想要发泄、怼人,我也表示理解。毕竟生活很不容易。

    但我还是想说,能否试着挖掘一下自己潜能,寻找一种沉静但是温厚的力量。

    语言力量的展示,不是靠戾气,而是通过有条理的叙述,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做人的感悟。

    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管什么项目的比赛,顶尖高手的特质都是冷静有条理。

    比如击剑,高手从来都不会乱挥乱砍,而是深呼吸,沉住气,稳住下盘,手提起剑,轻轻向前一刺。

  1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样的偏见,一样的民族主义,豁牙子吃肥肉,肥也别说肥了

    本届奥运台湾女拳手林郁婷因外貌身材很像男性引起争议,后来更被爆出染色体异常,也就是她虽然外部性征是女性,但染色体并非是xx,而是有一条y染色体。

    不过呢,如果你要是上网去看,台湾民众当然是全力支持自家的参赛者,香港网民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林郁婷也是力挺。

    如果大家还有记忆,应该记得几年前,中国有两个女田径选手廖梦雪、童曾欢,也是因为外表像男性,在墙外论坛被网民群嘲,不少台湾和香港的网民和大V嘴巴都不干不净地对她们进行人身攻击。

    风水轮流转,到了自家选手头上,就开始失忆了。

    体育场从来就不单纯是体育场,而是民族主义的试金石。

    在民族主义上,在偏见上,甚至是对女性的尊重上,真的谁也没比谁强多少。

    不过,这并不是说,香港的反送中不值得支持,或者台湾的政治地位要被抹杀。这根本是两件事。

    从传播学角度,在数字化时代,民族主义情绪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出现了放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本身是没有国籍的,哪个国家都有。

    所以呢,真的别把自己当什么民主斗士,反共先锋,大部分人不过是网络民族主义的参与者。

  1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请不要使用跟管理员相同或类似的用户名和头像

    在论坛上,如果有人使用与管理员相近的用户名和同样的头像图片,可能会引起一些混淆和不必要的麻烦。管理员的身份象征着威信和信任,他们需要清晰地被辨认出来,以便有效地管理论坛。

    使用相近的用户名和头像不仅可能误导其他用户,还可能导致管理员在履行职责时遇到困难。

    即便不是模仿管理员的名字和头像,而是模仿其他普通用户,也建议最好不要。为了维护论坛的秩序和用户的良好体验,建议大家选择独特的用户名和头像,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标识。

    以前也有过类似情况,但都是来捣乱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好玩,而不是捣乱,建议你在24小时内修改用户名和头像,否则管理员将代为修改。管理员改的恐怕不合你心意。所以最好还是你自己抓紧时间改。

    大家一起维护一个清晰、有序的社区环境,才能让论坛变得更加友好和高效。

    感谢理解和合作!

  2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烦死了烦死了,老娘不发威,就给当病猫了

    最近一段时间潜水,这上来一看,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鬼东西啊。。。。。

    知道为什么理中客跑光了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我在这讲道理,对方一顿王八拳打过来,我还说个鬼啊。想让理中客存在,就得让王八拳滚蛋,两者无法并存。让兔子和狍子一个笼子里打架,裁判闭眼装睡,你说谁赢?只要兔子不傻,肯定钻个洞跑了。

    总之烦死了。

  2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诗歌欣赏:《熊的独白》--余光中

    《熊的独白》

    作者:余光中

    凡我至处

    反对之声必蜂起

    皆嗡嗡 皆营营

    一团愤怒之云遂将我围困

    一举步一个新战争

    而我是这样固执的一头熊

    众口交诟

    千蛰齐下的刺痛

    岂能阻我独闯?

    进去, 闯进去尝

    一点点,就算是那么一点点

    ----甜中之甜

  2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我愿竭尽所能,帮助像我一样无助的小孩”--柴静分享的读者来信

    “我愿意竭尽所能,多多少少帮助到曾经像我一样无助的小孩。”——颖

    柴静,

    谢谢你的倾听和包容。让我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就能确信,她会理解,哪怕不能,她不会审判你。

    看到网友谈自己父亲出轨的故事,我想说:妈妈呢?她可以不隐忍吗?

    在我13岁那年,我偷看到我妈妈手机的聊天记录,有的提到了性爱之事。

    镇上的人都在骂我妈妈,当着我的面说她是婊子。他们不时提醒我,你长个心眼,你妈妈马上要抛弃你了。

    小时候的我很胆小,每次爸妈争吵,我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但有一次,我听到妈妈吼,“你把钱全赌光就算了,不去工作我也没办法。可以不要从早到晚都在玩电脑吗?可以和我说说话吗?”我听到什么东西摔在了地上,接着是重重的摔门声。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爸爸和妈妈聊天了。

    有一次,爸爸来到我房间,让我替他对妈妈说对不起。我没有答应。我知道妈妈不爱他了。

    在我们农村,没人提“离婚”这个词,也似乎没有女人和男人离婚。于是,她就这样一直出轨着。我17岁那年,她从家里搬走了,在镇上租了个房子.

    我本能上想要她的陪伴,但又害怕别人看到我们在一起,她问我为什么,我说不出口。有的道德审判,我们是逃脱不掉的。我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母亲,我把一切的委屈,羞耻和愤怒都发泄在她身上,试图破坏她的新关系。

    但在几年前,我看着哥哥成为了和我爸爸一样的人。赌博,借高利贷,挪用单位的钱,还一次次地欺骗和利用家里人。我心碎了,妈妈也哭得很难过。就在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爸爸曾经对她做了什么,镇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对她做了什么。

    我看了她年轻时的照片,她很爱做搞怪的表情,也总是笑得很开心。但这个男人,或说这个家,几乎耗尽了她。大家都在谈论这个女人如何背叛她的丈夫。然而, 一个男人无论犯了多少错误,在村子里总能得到同情,但没有人理解她,捍卫她。

    在我18岁,读大一时,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她要搬去一座很远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我听到后,在图书馆门前哭了起来。她沉默了几秒后,也哭了,哭着问“你想要我做什么?”

    我很诧异,没人说过妈妈也会哭得像小孩,我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赶紧说没事。一天后,我打电话问她能不能先去办离婚手续。

    她办了手续,彻底离开了小镇。我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是出轨女人的小孩了。

    在一个只有女性辜负家庭会面临各种惩罚的社会里,“离开”本身就成为一种战斗和表达。大家批评她,但我不认为那些人是因为关心我们的感受,才攻击我妈妈。

    她之所以被针对,是因为她是叛逆和勇敢的,她拒绝了当地女性的自然命运。而这种精神,正是村里人所不习惯和害怕的。

    直到哥哥的事发生,我才开始了解她,敬佩她。从去年起,我们开始偶尔聊起过去的事情。我觉得这很不公,但她只说,这是我自己的生活,别人怎么说我,我管不了,也不重要。

    如果这封来信有幸被公开,我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多留心这样的隐形不平等问题,并给身边的“妈妈”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不知怎的,大家对母亲的期待和要求总比对父亲的高,但是母亲必须隐忍吗?必须为家庭(为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吗?为什么大家对男女出轨的包容度似乎不一样呢?

    如果时间倒回,在我妈妈因为出轨而被千夫所指的时候,我想跟她说,没关系,哪怕离婚也没关系。

    这些童年创伤是难以抹掉的,它总是在某个时刻,让我崩溃哭泣。但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我现在是个乐观主义者。我清晰知道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肯定有不少人在经历相似的痛,但教育与经济可以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式,于是我开始投身这领域的随机实验研究。我愿意竭尽所能,多多少少帮助到曾经像我一样无助的小孩。

    我开始每周到Save the Children当志愿者,希望能尽量去温暖受到其他伤害的儿童和青年。上周,庇护所里的一个女孩终于笑了,我站在她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如果可以,请为我附上这破旧房子外的花。这是我上次去探访妈妈途中拍下的,我们都很喜欢。

  2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乔布斯谈苹果电脑的设计理念

    我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品味”。你必须要去接触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好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融入你的产品中。我认为苹果品牌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团队中有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动物学家,历史学家,他们正好也是顶尖的计算机专家。这些人就算不做计算机,也会是他们各自的领域中的翘楚。他们把他们的特长带入计算机中来,给计算机加入了一种人文艺术的气质,人文艺术的态度。我愿意把其他领域中最好的东西带到苹果电脑中来。如果眼界太窄,就做不出好产品。

    -----乔布斯

  2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也说说中国文化

    咱们论坛上,有人说只有不用学习的才算文化。这似乎有点跟民俗搞混了。

    二三十年前,一说起文化,一般来说就是高雅文化。近年来文化的概念已经很宽泛了,物质文化也算进去了。

    婚丧嫁娶红事白事啊那些民间习俗,有的有道理有的没道理,农村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太太不用学习都知道。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并非通过正规课堂学习学到,比如下地种田,做陶瓷等应用装饰品,或者做木工石匠泥水匠,造纸制墨做风筝等等。这些东西我们就叫它“物质文化”。

    还有一些比较有争议,比如中医或者风水。这种东西算不算文化?

    以中医为例,很多人特别痛恨中医,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了解中医的来龙去脉,只是因为习近平本人大力提倡中医,他们恨屋及乌。

    再加上疫情期间政府推广的各种中成药被证明都是垃圾,以及在医院里被不良医生开的中成药害过,各种具体的感性体验让他们觉得,中医是个烂东西,中医好像又算是中国文化,那就说明中国文化都是糟粕….推导过程大致如此。

    如果剥离政府从上而下强制推广这一层因素,中医知识其实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知识。

    医学的进步是从古到今逐步发展的经验和知识总结。古人肯定犯过很多错误,走过很多弯路,总结出的东西现在很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古人的方法现在被证明效率太低。这些我们当然要正视它,不能回避。但我们也要承认,这些知识在历史上是有过积极作用的,只是在现在不完全适应科学进步了。

    那么我们要不要学习中医,保留中医呢?

    从医学的角度,留给专业医生去判断。从文化的角度,我认为是必要的。

    正如前面所说,中医是在历史上逐步总结下来的知识。不光是中医,欧洲古代也有他们的古代医学,各种奇葩药方和治疗手段,比起中医来没强到哪里去。但今天的现代医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对古代医学粗去取精,用现代方法总结加工,形成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学习古代的医学知识,有助于我们重建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这对未来的科学发展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所以,让我们放弃戾气的眼光,理性看待中国文化,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它并欣赏它,对社会对自己都有利无害。

  2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李承鹏:202X的宏大叙事与鸡零狗碎

    2023年,按天干地支是癸卯年,犯水兔,玄学家说,这一年易遭洪灾。

    有个视频:铜锣般大的漩涡里,一个涿州男人抓住房梁大声嚷嚷着,救援队为什么还不来,还不来……不一会儿,他就没声音了,顺着水漂下去,经过被冲走的私家车,经过餐厅里漂出来的桌椅,不见了……

    还有一个视频:一个妇人背着母亲趟水走着,她本是开车去医院看病,开到半道,水悄无声息就上来了,妇人下车躲进路边店里,眼睁睁看车子被冲走,店里也进了没腰的水,她背着母亲四处寻找水浅些的地方,但找不到……母女俩被冲走时,还保持着倔强抓地的姿势,正像她们的生活。

    你永远不知道涿州淹死多少人……这不妨碍2023年的宏大叙事,“众志成城,人间有爱”“天降大雨洪水猛如虎,涿州抗洪英雄重抖擞”。

    宏大叙事一向是安抚苦难最好的春药。

    当年据守雎阳的张巡为保长安,白花花的爱妾都可以杀掉分食给兵士,其忠可鉴,其苦昭然。为了保住雄安,淹死几只蝼蚁没什么大不了。

    《南方周末》本是林黛玉,堕落成潘金莲倒还好,现在直接堕落成于丹了,“2024年的第一束阳光正在深处积蓄,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生活,守住不惑的底线,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迎接”。

    挺脏的。

    死了那么多人,却让人们守住自己的内心,经济一泄千里,却让守住自己的生活,守住不惑的底线……还有一些年度总结展望,通篇鸡汤,伤疤当纹身,苦难当勋章。往好听了说,这是全民精神马洒基,不幸的是,一种很不好的写法正卷土重来,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拥抱太阳”文风,再苦再累,也要拥抱心中那一抹阳光……也就是秉笔太监写法,皇上还没高潮,你先呻吟上了。

    2023年,其实是很恶劣的一年。

    世道并没有因解除封控变好,反因为不再有疫情借口,暴露了生活真相。人们看不到希望,也不再去争取希望,面对谎言,人们配合、奉迎,共谋了下一次巨大的沉船,倒计时在成千上万人心里嘀哒响着,却又变成响彻云霄的“愿祖国昌盛,国泰民安”,朋友圈还是那么和谐美好,庙堂之上,勾栏酒肆,分不清谁在骗谁。

    抱歉,我也宏大叙事了。

    2023年,其实是个适合死人的年份。

    忽然间,蒋彥永先生就走了。印象中他不会走,只是石头一样被雪藏在301医院后院,也不发光,偶尔北平一场大雪,院里有块凸起的阴影会告诉你,这人还活着。2020年年底,疫情未完,在杭州一家小酒馆,他的堂侄说:堂伯身体还好……那天大雪,人们遥对西湖敬了一杯,像遥敬在雪天一线中孤独行走的义人吴六奇。

    没几个人知道蒋彥永,不知道20年前他顶住压力向外媒通报真相,才使Sars不在谎言中泛滥,而他后半生处于禁闭状态。

    忽然间,被迫远走异国的高耀洁先生也走了。人们哀恸她死在纽约郊区一间灰扑扑的老年公寓里。不必哀恸,当年为了施压,政府的同志曾强令她住太平间里长达八个月,儿子也受了牵连。儿子才十三岁,判不了刑,政府的同志很遵守法律的,就把孩子改大了三岁,让他得到应有惩罚。

    完美。

    2023年,死人和判刑一直操作得很完美,后续丝滑,传统工艺,像在制作一块巧克力,为死者讳,就说:出品自一架赛博流水线机器。

    没什么人关心丰碑一般存在过的蒋彥永,没什么人关心星星一样照在头顶的高耀洁。大家都匍匐在尘埃里低头刨食,仰头是一件太昂贵的事。

    所有的死去都很沉默,而沉默的死亡,就不算死亡。

    并没有被人投毒的朱令……并没有被一根鞋带勒死的胡鑫宇……没有脚腕被掰断,扎了很多小孔,然后从楼上坠落下来的商丘宁陵县学生……也没有那些埋在东北某地体育馆废墟的学生们。我一直分不清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现在更分不清了,像分不清死去的蝼蚁们,甲乙丙丁,庙堂之上,尘埃之下……不必分清,我们都是数字,组成数字货币的碳水化合物那部分。

    有没有发现,这一年,当世道诡异到极点,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在AI设定的虚拟世界。有个学生被老师的车撞死了,丧子之痛,其母前来讨说法,下面评论一水儿的指责“这妈妈穿巴宝莉风衣,一万多呢”“不知道是干什么职业的,还化妆”“想讹钱吧”……然后,这名被网暴的妈妈就跳楼死了。

    人性呢,人性呢……索多玛城内,每一个坏人都能给自己劣行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到最后,城里已无做人的标准,无行事标准,最后一丝人性在振振有词中一起败坏掉。所以2023年,逃出城的人更多了,头也不回润掉,怕一回头,就变成盐柱子。

    永远忘不了那个走线的大妈,她一脸绝决,把行李往河里一扔,把自己也往河里一扔,拼命游着,游着,像是怕什么东西追上来……我分不清那是厄瓜多尔还是智利的某条河,河里应该没有鳄鱼,但她拼命逃避着什么,我知道,那其实是她过往的生活。

    她终于游上岸时,多少看着手机的人们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欢呼。这一刻,她不是一个人在走线,她实现了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梦想,宏大叙事中,一个鸡零狗碎的图腾……倒挺英雄史诗的。

    2023年,确实是个适合死人的年份,蝼蚁之外,还有中堂,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但中堂会提前走。我偶尔还是要想起从李斯到王安石到于谦到张居正,猜想张居正坐三十二人抬的大轿时,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帝国没有变,游戏没有变,旗号不同而已。这一年,稍有风吹草动,革命梦想家就要想像某起事件会不会带来大格局变化。不会的,不会的,基本盘很稳啊,人们忙着低头觅食,哪管洪水滔天。

    沉默的死亡,不算死亡。有一种死亡叫:活着。

    有一个视频,几个上海的网约车司机历经每天跑十六个小时的疲惫后,理性分析:跑完最后一单,回家不仅费油还耽误睡眠时间,比如最后一单在虹桥,家住浦东,回家的成本就是两单生意了。他(她)们准备了起居物料,被子,烧水机,跑完当天最后一单,就近睡在停车场睡在车里......他们甚至更理性的分析,送外卖更划算,毕竟多一些自由的时间,人到中年,还是自由更重要嘛。这是关于自由最尴尬的探讨画面。网约车司机增长了120%,多少曾经在大厂拿着数十万年薪的中产阶级当了骆驼祥子。其实他们之前也是祥子,不过从电脑前,改为方向盘前。

    马斯克说,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人类会进化成硅基生物。他还是肤浅了,我国已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另辟蹊径发明了碳基AI生物,十四亿听话的碳基机器人,遵从指令,每日劳作,按时交税,超逾硅基机器人的优势是,保养,护理,培育下一代,均自行解决。

    还是有好消息。健身房倒闭后,我的成都老乡汉克吃上了软饭。他是物理系高材生,某年大学生健身大赛的季军,偶尔失落。我说,不消失落,你仍然可以普及物理,告诉她E=mc^2意味着什么,即:物质不可能通过努力加速超越光速,屌丝不可能通过努力工作超越阶层。

    我对经济的理解仅限于记住银行卡密码(有时候也记不住),2023年的宏观经济可以去问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年,或者去看老蛮数据、贺江兵也挺不错。

    这一年,就记得些鸡零狗碎的事:

    三年前,我反复劝好兄弟海涛赶紧卖掉通州的房子。他为了多五十万坚决不卖。2023年,降价一百万也无人问津。他找我说起这事,我说“你个傻逼”。他看着我,抱怨“鹏哥,你是文人怎么骂人呢”……一次经济预判被教育成“讲文明,树新风”。以后我不骂人了,我会鼓掌夸“你做的对,都对”。

    我的朋友托德是沈阳人,去理发时,理发师抱怨,以前人们一年怎么也理十次发,现在肉眼可见次数下降到六、七次,染发、烫发明显减少。理发是刚需,发如韭,割复生……人类自动收缩所有消费行为,也好,三五年不理发,就可以留出满清时的辫子了。

    有贴子说这一年,算命的收入少多了,因为大家都认命了,没兴趣算命。其实现在年轻人掀起了算命狂潮,除塔罗牌销量再创新高,最流行的是“请仙家”: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仙家”照应命运,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是你把自己的仙家弄丢了,得找高手帮请回黄大仙,青龙仙,白龙仙,胡仙太爷……生意爆好,预约还得排号,像去医院看病一样热闹。

    就是:不相信国家,就相信仙家……论五斗米教的诞生。

    当然还是有一些大手笔:天津河北区政府几个月发不起公务员工资,于是向大悲院借了几个亿,维持到七月份又没钱了,又找大悲院借钱,方丈抱怨说,自古以来还没有官府到佛门化缘的......别嘴硬,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家会把寺院全部收归国有,五台山风景区把功德箱收归国有后,财政收入上涨了440%。

    计划生死,计划经济,计划信仰。如果一定要问我对2024年的展望,就是:

    以前塑佛像时,内腑是要放些五谷杂粮或金银宝贝的,以后,该在佛的肚腑里放上党员证,这才能确保佛不会犯错误,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慈航方向。

    朋友们催我写年度总结和新年展望,但我并不擅长,一是懒得查询资料,二是我实在分不清1949和1979有什么不同,搞不懂1962和2022有什么不一样。

    只说,在新的一年来到之际,别站在阳台颅内射似地高喊“拥抱新年,新年新气象”,别以为跨个年你的房贷就还清了,阶层就跨越了,不是你跨了年,而是年跨了你,新的一年将接力赛般把你跨于胯下,此时你只需干一件事,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搁哪一年,我都是韭菜,我都是人矿!我的孩子无论读什么大学,都是矿业大学。

    海哥他们设计院有个勤奋的年轻设计师,毕业几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干了不少项目,傍上了恒大,生意爆好,再然后,恒大爆雷,欠款成了死账。为了维持公司运转,年轻人借了不少高利贷,恶性循环,终被列为失信名单……现在,他在深圳当保安。

    说起恒大,不少人爱扒恒大歌舞团那个香艳无比、轻松举个一字马的白珊珊,这也是传统工艺了,大明死于陈圆圆,总有祸水是红颜。他们不敢去扒给许家印贷款的官家,只好兴趣盎然聊起一字马。就这点出息。

    深圳跨年时,太多人涌向商场LED大屏幕迎接新年,几大商场不得不关闭大屏幕,黑暗中,人们仍不愿离去,数着数,许着愿,相信黑暗中总会迎来好运……只是,一群人在黑暗中祈祷房价回到三年前,一群人在黑暗中祈祷房价再多跌点,不同的心语星愿聚在同一块大屏幕下,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不知穿着保安服的年轻设计师,在不在其中。

    2023年,始于宏大叙事,终于鸡零狗碎。据说前几年《厉害了我的国》时,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美团市值加起来超过苹果五百亿美金。到了今天,中国最具价值的网络科技公司前100强总市值全加一起也比不过苹果一家,就鸡零狗碎了。

    有人问: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走到这一步。

    不得不再次矫情地启用程蝶衣的台词:你当今儿个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不对!是咱们自个儿一步步一步步走到这步田地的。

    一切都僵死,甚至连僵死都僵死,人们不仅不心存复苏,也不在乎Game Over,就是跳伞跳到一半,发现背的不是伞包而是书包,对,就是这情况。别想什么历史转折点,转折点是1949年,那一刻剧本就定稿了。

    刚看了元旦祝词,百度了一下,原来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名言:人生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有风有雨是常态,但请不要人工降雨。

    所以真正风向标的是,湖南青年们站出来了,圣诞这一天,他们打着红旗走上街头,高喊“打倒资本家”“回到毛泽东时代”,你一定要相信,他们不是一小撮,他们代表很多热血青年的心声。他们的父辈还是青年时,每个新年也都这么打着红旗上街的,他们只是延续父辈未竟之使命。

    没什么新年,每一个新年都这么旧旧的过去了。

    生活从来也没新过。

    所以我写的不是2023总结,也不是2024年展望,往后很多个年头都是一个年头,就叫202X年。

    1997年,王小波的新年祝词是,“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大家做个健全的人”。王小波是个健全的人,所以才提出这么古怪的祝词。事实上,不健全的我们已成了古怪事的有机部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家人好一点,再好一点。上一代人,这一代人,下一代人,终归不免生于宏大叙事,死于鸡零狗碎。

    或者就像那个穿着冲锋衣的走线大妈,把行李和自己往河里一扔,拼命游过去,游过去,而不是像涿州男人,悄无声息地与餐厅漂出来的桌椅一起,被冲走……连数字都算不上。

    (李承鹏于202X年1月2日)

  26. natasha 饭姐
  2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何能把西装穿得好看?

    大家对西装不陌生。某些职业的人天天穿,比如公司业务,经理等。大多数人就算平时不穿,遇到人生喜事,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总要穿一下,以示重视。但能把西装穿好看的人并不多。

    怎样算把西装穿的好看?其实大家也不太清楚。不过大家有一个大致的感觉,整体看起来和谐顺眼,就是穿得好看;如果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就是穿得不好看。

    这里就帮大家具体化一下细节,怎样才能穿出理想效果。

    大家容易有个迷思,认为只有昂贵的西装或者身材好的人,才穿的好看。其实并不尽然。固然昂贵的西装会有挺括的面料和细致的剪裁,但穿好西装的灵魂宗旨,是合身

    首先是后领。下图是好莱坞著名主持人Kimmel在颁奖典礼上的西装:

    他的后领跟脖子是分开的。有人觉得,说话和走动的时候,人体会活动,衣领分开难道不是很正常?其实不是的。好的西装,是会跟着人的动作走的,只要你不是穿着西装参加十项全能,衣领总会贴着你的脖子的。如果西装很贵却不贴脖子,说明不合身。

    贴脖子的西装是这样的 (这是英国老牌影星Bill Nighy,公认的最会穿衣服的名人之一):

    说到运动,虽然穿西装一般不会有大的运动,但是抬抬手臂啊这种日常动作总会有的。如果有时候感觉胳膊抬到一定程度就被卡住了,说明你的西装不合身,或者裁剪不合格。好的西装在袖子和上身接缝处会留有足够的余地,让你的胳膊活动自如,抬得再高,衣领也不会离开脖子!比如下图:

    上图还展示了一个细节,就是纽扣处虽然有一些褶皱,但在正常范围内,并不是太明显。你一定见过下图这样的褶皱:

    上图围绕在扣子周围沟壑纵横的皱褶,说明一件事,西装对他来说太小了!这人应该去换一件稍微大一点的。

    还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西装裤的裤角处堆了一堆布料,其实那也是不合身:

    上图都是显赫的政客,衣食住行都有专人打点,即便如此,都会出现种种穿着不得体的现象,遑论普通人了。甚至就连拜登都未必能把西装穿好:

    上图拜登和小土豆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也展示出二人西装的一个细节:拜登西装的袖子和肩膀接缝处,一整圈都有很多横向的小皱褶,而小土豆的西装就没有。他俩的西装品质不会差别很多,为什么拜登的西装看上就不太平整呢?

    这取决于如何熨烫。

    就算是很贵的西装,如果不好好打理,也穿不出好的效果。拜登西装上那些不平整的小皱褶,是他的服务人员用蒸汽熨斗熨西装的结果。

    我们在服装店经常会看到销售人员,用吊挂式蒸汽熨斗熨衣服,看上去非常简单,让手残的人也觉得熨衣服不难。

    但是,不要用蒸汽熨斗熨西装!

    因为西装有复杂的结构,里面有好几层,不同的材料对高温和蒸汽的耐受程度不同,处理不好会让面料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于是就造成了表面的不平整。因此熨烫西装绝对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活,必须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以。如果你花了很多钱置办了一套昂贵的西装,最好不要自己熨烫,要找专业人士。

    如果有重要的场合,自己不想花大钱买西装也想穿得好看,最简单省钱的办法,就是租一套。有专业人士都给打点好了,整洁合身,花费不多,就能获得完美回忆,何乐而不为呢。

  2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王志安对朱令被投毒案见证人贝志城的最新采访

    朱令去世了。朱令是9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女生被投毒案的当事人。有关这件事,如果不知道的可以去搜索详情。

    在朱令去世前不久,王志安正好对当年积极救助朱令的贝志城有过一次音频采访。

    youtu.be/HMahCvC4V24
  2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圣诞节大家来猜圣人

    天主教有很多圣人,下面这个就是其中一位。请根据图中出现的元素,猜一下他是谁?依据是?

  3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人的桃花源———由高耀洁医生的逝世想到的

    高耀洁医生走了,终年95岁。她去世时人在纽约。

    高耀洁医生是被逼走的。在她离开中国之前的二十几年里,她从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尊敬的、名利双收的医生,到一个为血祸灾民奔走呼告、揭露政府不作为而被政府打压的“麻烦人物”。

    我们注意到,打压高耀洁的不是习(并不是他不想只是还没轮到他),而是他的前任,胡温。

    我不由想到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前总理李克强,全国各地一片哀荣。其实人们也都明白,其实李克强本人也就那么回事,作为建国70年来存在感最低的总理,他做的事情屈指可数。

    说白了,胡温时期并不如我们脑海中怀念的那般美好。李克强也不像人们怀念中那么完美。但我们仍然不断地怀念过去,美化过去,其实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怀念和美化不是今天的发明,而是有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有一个著名的母题:桃花源。这个题目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偶然发现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面的人远离乱世,安逸快乐。这个理想世界自然是与现实的不完美相对立的。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虽然与世外桃源认知的建立关系重大,但并非唯一来源。中国荆湘一带很早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民间传说,且版本多样。陶渊明的这一版只能算是他的个人版本。陶渊明是一个文人隐士,他的桃花源充满了避世的精神。而其他的版本则较为多见道教或者佛教色彩。

    桃花源的意象也传播到日韩,引起了文化共相,成为一个东亚共同的文化意象。陶渊明的文章虽然是这一共同认知的文学基础,但各地的宗教和民间传说,也让桃花源的意象存在了多元变异的可能性。比如12世纪的高丽人用本地传说丰富桃花源的内容,16世纪的日本用禅宗的方式解释桃花源的存在。此外东亚佛教中共有的“极乐净土”的概念,也在桃花源意象的形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桃花源不常有,但人间胜景到处有。一些自然风景,由于独特的景色以及地理位置,就被赋予了桃花源的境界。比如普陀山,本来是浙江宁波外海小岛上的一座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象征了自然空间的交界,被赋予了神圣性,成了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汇点”。

    而西湖这样的地方,虽然不是宗教圣地,但也有人间胜景的美誉。西湖的名声主要成长于11世纪,得益于当时快速兴起的士人文化。通过文人的诗词歌咏和文学提升,西湖就被笼罩了一层精神意义,也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原本就是一汪湖水,在“意象化”的过程中,被净化成了人间桃花源。

    西湖是桃花源,也有人间烟火气。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熙熙攘攘。加上有苏轼、白居易这样历史人物在西湖边上留下苏堤、白堤,增加与文人与西湖的物理互动;西湖周边的景色更是融合了四季变化,如柳浪闻莺,断桥残雪等,展现了时间流动,西湖就被构建成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代表。徐皓峰的《道士下山》主角道士何安下,下山后到了西湖边。如果你读到这里,就能明白这种人物和地点设置不是随意的。

    有人问到香格里拉,跟西湖是同理。

    本文从高耀洁医生的逝世,一直写到了桃花源文化意象的建立,跨越大了些。每个人的理解角度各有不同,我们不强求有统一的认识。总之想说的一件事就是,怀念让我们美化过去。但这种美化,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

    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几位走的时候,全国又会来几轮十里长街送主席/总理。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好,实在是习治下的中国已经没有桃花源。

  3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高耀洁医生去世,享年95岁

    中国防治艾滋病第一人高耀洁医生去世了。医生走好。

  3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陈秋实推特发的视频,暴露了他可能很多年都不读书了....

    陈秋实这几天发了一个视频,被老雷骂是“垃圾”。估计是类似的骂声太多,陈秋实偷偷给删除了。但我估计他还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个视频不知道是不是他拍的,就算不是他自己的作品,他也一定非常认同,不然也不会发。

    秋实曾经做过一些普法视频,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展现了他律师出身的基本功。他也曾经去香港反送中现场考察,作为公民记者去武汉报道,还因此被抓坐牢,到现在自由都受一定限制,也挺佩服他曾经的一腔孤勇。

    但一码归一码。起码这个视频,就说明了他脑子里的某个部分是一团浆糊。

    标题中说的“不读书”,不是说他一本带字的书都不翻,而是不读有知识含量,能提高理论水平的书了。但凡他读任何一本探讨性别和社会问题的理论著作,都不会这么浆糊。

    这个视频不长,我把文字转录如下:

    男人也会受到性别偏见。

    女人会说男人享有更多的红利,人们总相信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最大的偏见。

    实际上全球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三倍,男人平均寿命比女人短5年,但退休年龄却更晚。

    极端女权总爱说80%的犯罪者是男人,却闭口不提为国捐躯的大多数是男性,从事高危职业的大多数是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也大多是男性。

    人们只在意男性凝视,可谁又关心被凝视的男性呢?比如“男人要有车有房有钱,男人结婚要工资上交,男人还要高,起码要有185吧,男人要有责任心,有上进心,要会哄人,要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

    人们也很少关注20%的男性遭受过家暴。并且男性被精神暴力的概率更高,比如有的女人会说:“当初瞎眼了才会看上你。”

    男性从小被教育说不能脆弱,不能哭,要坚强,所以男人很少倾吐自己的处境。

    甚至男人被强奸也只能算猥亵。男人成为性犯罪受害者,也只会变成玩梗的素材被人嘲笑。

    当遇到危险时,如果男人不够勇敢,没能让妇女和小孩先走,就会面临道德上的谴责。

    当一个女性为自己群体发声,会被称赞独立和勇敢,会得到赞美;而当一个男性为自己的群体发声,只会被说是男性视角。

    好,现在说说问题在哪里。

    陈秋实把性别问题当成是一个零和游戏,把女人受到的性别歧视和男人受到的性别歧视对立。但是,性别歧视问题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通过比较来彰显谁更受害。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对每个人都公平。性别平等的目标是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而不是将性别压迫问题看作是一场对立的比赛。强调“男性也有苦衷”并不能消解女性面临的真实困境。

    而这种视频给人的错觉,是社会对女性已经很关注了,女人还不满足。。

    陈秋实一口一个极端女权怎么霸道,我就纳闷中国的极端女权主义者到底有多少人啊?就那三瓜俩枣,看把他给急的。

    前几天全国妇女大会,就是中国女性生存环境的写照。说是妇女大会,坐在最前面一排的全部是男人,习的演讲,全是提高妇女生育率。董志民生不逢时,但凡事情暴露晚两年,根据习主席在妇女大会上的最新精神,把女人锁在家里就是响应政策的标兵。

    就这,陈秋实还觉得中国女人挤压男人了?

    10月23日,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33. natasha 饭姐
  3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上海万圣节是一场行为涂鸦

    这次上海的万圣节,已经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万圣节这种舶来品,已经被上海年轻人玩出了风格,玩出了水平,让在外国已经偏幼稚化和陈腐化的老万圣节,在中国焕发了新生。

    有背对着警察的蝙蝠侠。

    有扮成penis的姑娘。

    有“努力工作”的网红。

    有身穿龙袍的皇帝。

    有面目狰狞的维尼。

    有去年人人害怕今年人人奚落的大白。

    有号称能把人带回家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消失的战狼。

    .......

    狂欢之中嵌入了对当下时代的精准把脉,又用反讽和创意的方式跟警察打着擦边球。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谁说中国人都被洗脑,谁说中国人没有反抗精神。

    上海万圣节,俨然成了一场行为上的涂鸦。

    那个伦敦小留真是拍马也赶不上。

  3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以色列哈马斯冲突,中国社媒上为何反犹太情绪高涨?

    自哈马斯10月7日突然对以色列展开袭击以来,中国网络上的反犹太情绪高涨。大批网民们批评主要由犹太民族组成的以色列遭到攻击是咎由自取。一些人甚至感概纳粹德国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当时没能将犹太人消灭干净。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所获得的有关哈马斯和以色列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以色列在受到袭击后星期天正式向哈马斯宣战,截至发稿,双方已经有超过1600人死亡。中国外交部周日(10月8日)表示“深表关切”这次的冲突,呼吁各方冷静克制,立即停火,同时重申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会晤后,中国追加措辞,表示“反对和谴责伤害平民的行为”。不过,中国一直没有谴责哈马斯。

    与官方的“犹抱琵琶”不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大量评论人士和网民们选择明确站在哈马斯一方,呼应着哈马斯的说法,谴责以色列。

    中国网民呼应哈马斯

    著名民族主义博主“子午侠士”在一条微博帖文中写道:“过去德国纳粹不让你们活,如今你不让巴勒斯坦人活,这个世界,谁也别把谁逼到死角,否则,就是给自己挖墓。”

    哈马斯领导人穆罕默德·德伊夫(Mohammed Deif)此前表示,发起这次袭击的原因包括以色列过去一年来对约旦河西岸地区发起的攻击、以巴在敏感的阿克萨清真寺上存在的争议以及以色列的犹太人在有争议领土上定居点不断扩大等问题。

    微博博主“贴小君”在贴出了几段收到以色列军事攻击后幸存的儿童的视频,并为哈马斯的攻击辩护:“战争过早在巴勒斯坦孩子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哈马斯是一个成立于1980年代的巴勒斯坦伊斯兰逊尼派组织,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是巴勒斯坦领土上两大政党之一,2006年选举胜利后接管了加沙地带的领导权。哈马斯在历史上多次对以色列的平民与军事目标发起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哈马斯定性为恐怖组织。

    攻击犹太民族

    中国网络上这一轮对以色列的批评除了集中在地缘政治领域外,也蔓延到了对于犹太民族的攻击。

    “犹太人老是讲二战自己有多惨,历史上自己有多惨,你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种族歧视,问就是钱多遭嫉,其实犹太人在二战种族灭绝以前,在整个欧洲名声都臭大街了,” 博主“兔头学姐张铁根”写道。

    她称犹太人遭遇的歧视和排挤是由于他们自己太爱金钱。“这种人在中国社会有个词形容,叫做为富不仁、结党营私,是要被抄家灭族的,” 她在这条收获了超过2000点赞的帖文中写道。

    另一位博主“神嘛事儿”也表示,犹太人应该反思对自己的迫害:“古代埃及法老、古罗马的皇帝、中世纪的宗教教廷、纳粹,为什么这些都要跟犹太人过不去,按照我们现代的说法,为什么每次扫黄都有你 ,另外犹太人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他们出现的地方总是可以看到成体系的纳粹份子?”

    这条帖文收获了超过5000点赞。

    以色列官方表示一名在北京出生的以中混血女子在哈马斯的攻击中被绑架,目前下落不明。但在评论区,网民们纷纷谴责以色列试图通过该名女子的遭遇将中国拉入以哈纷争当中。

    “北京出生的以色列女孩,那么她是以色列女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一条评论写道。

    “以色列人的事别扯中国,我还记得被以色列打死那位中国维和人员呢,” 另一条评论说。

    这条评论中的“中国维和人员”指的是中国军人杜照宇。2006年的以色列-黎巴嫩战争期间,在中东任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军事观察员的他在一场以色列的空袭中被杀。杜照宇的经历过去几天里在中国社媒上被广泛分享。

    以色列在中国社媒上的账号遭到了网民的围攻。在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的一条有关哈马斯攻击的微博帖文下,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写道:“打倒犹太恐怖主义和以色列新纳粹”。以色列驻华使馆已经关闭或过滤了每一条帖文下的评论区。

    除了指责犹太人外,一些网民也对纳粹德国的领袖希特勒表达了赞扬,并惋惜他没能完全消灭犹太人。

    一位网民写道:“还是怪小胡子,当时烧光了不就没这么多事了”。“小胡子”是许多网民给希特勒起的外号。 另一位网民写道:“历史终将为小胡子洗去他不该承受的罪名,搞不好还能洗白。”

    专家:犹太人在中国被误读

    对于中国网络上的反犹情绪,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Sino-Israel Global Network & Academic Leadership, SIGNAL)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魏凯丽(Carice Witte)在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时表示这来自对于现实的错误解读。

    这是由于缺乏获取优质信息的渠道。我不会说在中国真的有反犹太主义或是对于以色列或者犹太人的仇恨,” 她说。“这是洗脑的一种,这发生在你不知道到底在发生什么的时候,你只被灌输某一方的说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中国近年来增加了与以色列的联系,特别是在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的科技交流和投资合作,但魏凯丽认为,在政治方面,自从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以来,中国在所有国际社会场合百分之百地反对以色列,连弃权票都不愿投。她甚至直言不讳地说道,历史证明,中国的中东政策其实上就是“在方便的时候出卖以色列”,目的是博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中国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抵抗运动并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

    中国网络上一直以来流传着有关犹太人的阴谋论。这些阴谋论宣称犹太人通过共济会( Freemasonry)这样的社团秘密掌控着美国政界商界乃至全世界。

    中国官方媒体在过去也报道过所谓的犹太人对美国不成比例的控制。《人民日报》主管的《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根据美国媒体对美国各个领域的影响力进行排名,占美国人口仅为3%的犹太人操纵着美国70%以上的财富,其在美国经济、金融、政治、外交等方面有重大影响,是所有美国最强大的少数族裔。”

    一篇2009年《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也做出过类似指称,但没有提供数据来源。

    我们不能把中国网络上的所有反犹主义都归咎于中国政府,但政府推广的刻板印象和错误叙事模式无疑对这样的情绪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中国、香港、台湾研究主任王亚秋在电子邮件中告诉美国之音。

    她指出,由于中国当局通过审查等多种发生限制民间的不同声音,反对反犹主义的观点很难流传开。“就算在中国社会里有人想要提出不同的观点并驳斥仇恨的刻板印象,他们也很难做到,” 王亚秋认为。

    美国之音原文

  3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曾经最有希望解决巴以冲突的方案之一:克林顿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下主权论”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谈后,达成了一个和平协议,即《奥斯陆协议》。同年9月13日,双方在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被认为是巴以和平进程的里程碑。

    2000年底,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克林顿的斡旋下,在美国的戴维营进行和谈,宗旨是落实《奥斯陆协议》。当时距离阿拉法特、拉宾以及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仅有数年,外界对以巴问题和平解决仍有抱有一线希望。和谈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耶路撒冷主权问题。

    耶路撒冷旧城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共同的圣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均视耶稣撒冷为本国首都。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以色列的版图扩大至东耶路撒冷,包括了旧城区。

    以色列把旧城分为五大区域:西部的基督教区,亚美尼亚区,东部的穆斯林地区,犹太区,以及连接两者的圣殿山。

    圣殿山内不仅有犹太教圣殿,还有伊斯兰的圣地。圣殿山的地下空间也非常宽阔,埋藏有很多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遗址。

    以色列坚持对圣殿山有”完全主权“,而巴勒斯坦人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也坚持自己拥有完全主权。因为双方都拥有大量支持者,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好跟自己的支持者交代。

    在谈判过程中,以色列一度让步,提出与巴勒斯坦共享旧城的主权,或者巴以双方都不再坚持对旧城的主权,只希望巴勒斯坦承认犹太教与圣殿山的宗教渊源。

    然而,巴勒斯坦始终不肯让步,坚持对旧城拥有“完全主权”,并且是排他性的。以色列当时身段很低,一再退让,甚至承诺将旧城圣殿山区域的大部分主权,完全转让给巴勒斯坦,但作为交换,巴勒斯坦不许承诺不再圣殿山范围内进行考古挖掘,以免伤害犹太人的宗教感情。同事巴勒斯坦也要在圣殿山内部安排特定区域,供犹太人祷告。

    然而,巴勒斯坦宣称,以色列的这个方案,是以”治权换主权“的阴谋,因此丝毫没有让步。

    实际上,阿拉法特并非没有动心,只是他背后的金主是多个穆斯林国家,这些国家给他施加压力,让他在谈判桌上不能退让。

    而已经当了7年总统、即将卸任的克林顿,希望能够促成巴以完全和解;如果和解成功,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因此克林顿绞尽脑汁,从各路专家那里征集方案,最后抛出了“地下主权论”,这个方案创造性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将主权进行划分。

    克林顿的方案有方案A和方案B。方案A是将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地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交还给巴勒斯坦,两所清真寺以外的地面旧城区交给联合国安理会管辖。

    假如巴勒斯坦不同意,仍然坚持对旧城区的完全主权,那么就可以讨论方案B。方案B创造性地把主权分为了“地上”和“地下”。圣地地面以上的主权,“完全”交给巴勒斯坦。但从圣殿山地面往下0.5米的空间,交由联合国安理会管辖。0.5米以下的空间,让以色列拥有主权。这样的方案,让穆斯林和犹太教徒在圣殿山的不同区域和空间有自己的主权,互不影响。联合国安理会管辖的区域在中间进行缓冲,避免双方直接接触,触发冲突

    地下主权论,绝对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近代的主权问题,有各种论调,如重叠主权,或者共同主权,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地上和地下主权分割。如果真的被双方接受,将打开近代外交政治的新纪元。

    可惜巴以双方都由于内部有激进势力的存在,对克林顿的方案无法达成完全的共识,因此这份方案还是无法付诸实践。

    不久克林顿卸任,以色列硬派总理沙龙上台,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路线,自此巴以和谈的契机,就一去不返了。

    克林顿提出的“地上与地下主权方案”试图在耶路撒冷圣殿山问题上找到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平衡性的解决方式。耶路撒冷一直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视为圣地,因此它的未来地位一直备受争议。同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均声称耶路撒冷是各自的“不可分割首都”,使问题更加复杂。

    根据克林顿的提议,第一种方案涉及将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主权归还给巴勒斯坦,而耶路撒冷旧城区的地面主权将由国际社会共同管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将负责此项任务。这一提案的目标是实现宗教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避免地面上的主权争端。

    如果巴勒斯坦拒绝了第一种方案,坚持要求完全控制旧城区的主权,那么第二种方案将得以实施。这一方案将耶路撒冷圣殿山地面以上部分的主权完全交给巴勒斯坦。然而,地面以下0.5米的空间将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负责,以防止争端。更深的地下空间,可能包括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相关的宗教遗迹,将由以色列控制。这一解决方案的目标是在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确保地下空间的合理管理。

    然而,这些提案并没有赢得巴勒斯坦和全球穆斯林的支持,他们坚持要求维持对圣殿山的完全主权。最终,克林顿回到传统的解决方案,而他的提案仅成为历史上的一种探讨。虽然这些提案未能付诸实践,但它们表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主权概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以适应复杂的问题。这一争议的未来仍然不确定,但克林顿的提案为解决耶路撒冷问题提供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范例。

  3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文看懂巴以冲突的由来

    巴以关系历史悠久错综复杂,本文整理出一个懒人包,帮助大家理解。

    当我们谈论巴以关系的历史时,我们涉及到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主题。这个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涉及到两个民族: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这两个民族都声称对这片土地有权利,这就导致了长期的冲突和争端。

    1. 古代历史

    古代中东地区是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的发源地。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包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和亚述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在数千年前繁荣兴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财富。

    犹太人在这个地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他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4000年,当时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摩西领导犹太人从埃及奴役中解救出来,并在西奈山上接受了《摩西五经》的启示。

    圣城耶路撒冷在古代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座城市对于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圣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被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

    2. 犹太人的流散和复归

    犹太教有两座圣殿。

    第一圣殿,也称为所罗门的圣殿,建于公元前约960年前后。这座圣殿位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中心,用于供奉上帝和进行宗教仪式。所罗门的圣殿是根据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命名而得名。然而,在公元前586年,这座圣殿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毁。

    第二圣殿,也称为赫德圣殿,于公元前516年重建。这座圣殿也位于耶路撒冷,用于进行犹太宗教仪式。它的命名来源于罗马时代的犹太国王赫德大帝。第二圣殿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摧毁,这一事件被称为第二圣殿的毁灭。

    第一和第二圣殿的建立和毁灭在犹太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被认为是犹太人与上帝之间的重要联系点,也在犹太教的宗教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圣殿的毁灭成为了犹太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影响了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实践。

    罗马摧毁了第二圣殿之后,也驱逐了犹太人。这导致了犹太人的大规模流散,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然而,犹太人一直怀念着他们的祖国,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开始回到巴勒斯坦,试图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国家。

    3. 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统治:

    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土地辗转易手,先后由阿拉伯和伊斯兰哈里发统治,之后是奥斯曼帝国。特别是在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穆斯林的征服活动涵盖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和宗教,建立了伊斯兰教的政治和文化传统。

    19 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主张在历史悠久的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家园,其势头日益强劲。与此同时,阿拉伯民族主义异军突起,强调阿拉伯人的身份和对同一片土地的权利。

    当犹太人开始定居并建立社区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开始反对这一过程。他们担心犹太人的定居会威胁到他们的土地和文化。这导致了暴力冲突和紧张局势。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英国托管

    当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后,国际社会面临了如何处理这一地区的问题。巴勒斯坦成为了一个国际争议焦点,因为不仅犹太人,阿拉伯人也声称对这片土地有权利。1920年,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的托管权,这是根据国际联盟的决定,旨在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个地区,以帮助解决地区内的冲突和争端。

    英国的托管巴勒斯坦的任务并不容易,因为巴勒斯坦地区充满了宗教、民族和领土争端。以下是关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一些关键时刻和事件:

    巴勒斯坦宣言(巴尔福宣言): 1917年,英国颁布了巴勒斯坦宣言,也被称为巴尔福宣言。这一宣言表明英国支持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虽然宣言也提到了尊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权益。这一宣言引发了巴以冲突的开始,因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定居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对他们的到来感到担忧。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兴起,认为犹太人应该回到他们的祖国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这导致了大量犹太人的移民,他们试图在这一地区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

    巴勒斯坦阿拉伯反对: 随着犹太人的移民和定居增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开始反对这一过程。他们担心自己的土地和权益会受到威胁,因此展开了反对运动。

    暴力事件和紧张局势: 在英国托管期间,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暴力事件频发,引发了国际关注。

    5. 联合国划分和以色列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犹太人大屠杀的记忆促使国际社会寻求解决方案。联合国于1947年通过了一项决议,计划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以结束冲突。然而,这一计划引发了更多的冲突。因为巴勒斯坦阿拉伯领袖拒绝接受划分。

    1948年,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国,这导致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6. 巴以冲突的重要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周边阿拉伯国家发动袭击,试图扼杀新国家在摇篮之中。这场冲突导致了边境领土的变化,形成了巴以冲突的重要背景。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以色列、法国和英国合谋袭击埃及,试图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国际压力导致了撤军,但这次事件加深了地区紧张局势。

    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预防性打击,以防止敌对行动。以色列获胜,夺取了西岸、加沙、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这场战争深刻改变了地区格局。

    恩特勒战争(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发动突袭,试图收回失地。尽管双方都经历了重大伤亡,最终达成停火协议。

    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抗(1987年-1993年,2000年-2005年):巴勒斯坦人民爆发抗议和叛乱,反对以色列的占领。这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包括士兵和平民。

    加沙战争(2008-2009、2012、2014年):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冲突,导致数千人死亡。这些战争对加沙地带的基础设施和居民造成了巨大破坏。

    7. 贝尔法斯特会议和奥斯陆协议

    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和平进程解决巴以冲突。贝尔法斯特会议(1993年)和奥斯陆协议(1993年和1995年)试图实现和平解决方案,包括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尽管有些进展,但冲突并没有完全结束。克林顿和川普都提出过各自的巴以问题解决方案,并一度被认为非常有望解决危机,可惜都没有获得最后的结果。

  3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mRNA疫苗先驱,十七年未获任何赞助,2013年被大学解雇,20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卡塔琳·卡里科

    过去两年,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获奖无数。 她曾多次与她的研究伙伴德鲁·韦斯曼 (Drew Weissman) 一起获奖,表彰她的开创性工作,为人类带来了针对 Covid-19 极其有效的 mRNA 疫苗。 3 月 29 日,卡里科在布鲁塞尔获得了著名的索尔维奖,两人此前还获得了生命科学突破奖(来自 Facebook 和谷歌等创始人的 300 万美元)。 卡里科的名字已经在诺贝尔奖的评选中流传了一年半。

    她觉得很不可思议。 “约翰·斯科特奖章已经颁发了两百年了,”她谈到另一个奖项时说道。 “然后我读了获奖者名单:特斯拉、马可尼,所有这些我非常钦佩的伟人的名字”(她举起了手)“然后突然间还有卡塔琳·卡里科!” 她难以置信地摇摇头,耸耸肩。 “四十年来我从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甚至没有获得过资助。” 她一生都在研究大分子 mRNA,但没有人看到任何东西——她有时甚至睡在实验室里。 她的资助申请和出版物多次被拒绝,她的职位也被降低,2013年她甚至被大学解雇。 直到Covid-19爆发才得到认可。

    卡里科(67 岁)身穿印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巨大标志的蓝色连帽衫,坐在笔记本电脑后面进行视频通话。 她在那所大学工作,但现在在东京的一家酒店接受隔离,她将于 4 月 13 日在日本天皇德仁和他的妻子在场的情况下接受日本奖。 她说的英语仍然带有浓重的东欧口音,并用手势来支持她的故事和笑话。 眼镜后面的眼睛闪烁着光芒,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的脸上始终没有离开过笑容。

    她说,她的生活是一系列的巧合。 这是著名压力研究员 János Selye 写给匈牙利高中班级的一封信的回信。 “想象一下,一个上万人的村庄,竟然有这样的人寄来一封信!” 他写的东西给十六岁的卡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道:压力是积极的,它让你起床做事。 杀死你的不是压力,而是你应对压力的方式。”

    “如果没有他,我就不会在这里,”卡里科说。 “人们有时不理解我是如何忍受所有这些挫折的,但我却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没有任何怨恨,甚至没有对那些想把我送回匈牙利或为难我的人怀恨在心。 我专注于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她说,如果你看到别人升职或加薪,而你却更加努力地工作,你不应该陷入怨恨之中。 “你无法改变这一点。 专注于你能做什么。 与某人交谈,写一份更好的拨款申请。 做一些让你快乐的事情。 不是为了取悦你的老板、你的孩子、丈夫或母亲。”

    卡塔琳·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 在匈牙利的 Kisújszállás 长大。 家里没什么钱花,她的父亲是屠夫,母亲是会计师。 她在小学时就参加了科学竞赛——十四岁时,她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 她在塞格德大学学习生物学,当她在一家生物研究所研究 RNA(核糖核酸)的抗病毒特性时,她对 RNA(核糖核酸)的特性着迷。

    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员,她很能随机应变因地制宜。 当她在实验室实习期间需要磷脂(铁幕后无法出售的脂肪物质)时,她从父亲的肉店购买牛脑,并将它们制成泥以去除脂肪。 “我做香肠也做得很好,放学后我在肉店打工。 我们每个月制作两次一百公斤香肠。”

    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她继续亲自在实验室进行工作。 “而且因为我没有钱雇用任何人,所以我没有学生。 但我喜欢它:倒入凝胶,在生长板上接种细胞,培养细菌。” 她笑了。 “这样我就可以确定没有犯任何错误。”

    1985 年,塞格德研究所的钱用完了,她在黑市上卖掉了自己的汽车,把钱藏在两岁女儿的泰迪熊里,然后与丈夫和孩子飞往美国。 她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任命并吸收了知识。 “我每周至少去听两次讲座。 然后我想:我可以用它来进行 RNA 治疗吗? 现在你不再需要去美国了,你可以通过 YouTube 收听。 你只需要知道是谁。”

    Karikó 很早就看到了信使 RNA (mRNA) 的潜力。 这是在细胞中复制 DNA 指令的分子。 细胞在此基础上制造蛋白质。 1984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mRNA。 Karikó 希望使用自制的 mRNA 来让细胞制造缺失的蛋白质——许多疾病都是由蛋白质(例如激素或酶)缺乏引起的。 如果能够将自制的 mRNA 导入细胞,人体就能制造出可用作药物的物质。

    这种做法似乎不守规矩。 长mRNA分子非常脆弱,它们会在实验动物中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第三个问题:如何让分子进入细胞? 20 世纪 90 年代,许多科学家灰心丧气并退出。 但卡里科仍在继续。

    多亏了其他人的资助,她才能进行研究。 例如,她与宾夕法尼亚州心脏病专家埃利奥特·巴纳森(Elliot Barnathan)一起研究血管改善已有六年。 当他离开时,神经外科医生大卫·兰格将她带到他的部门寻求中风治疗,但他也离开了。

    Karikó:“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因为我们无法最终证明它有效。” 她自己仍然没有收到一分钱的资助,不得不收拾行李——她继续无薪工作一段时间。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得过奖,连奖学金都没有

    然后她碰巧在复印机旁边遇到了免疫学家德鲁·韦斯曼。 他想要制造一种针对 HIV 的疫苗,而 mRNA 似乎是理想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继续奋斗,寻找使 mRNA 更加稳定并抵消 mRNA 引发的炎症反应的方法。

    他们最伟大的发现纯属偶然。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使用 tRNA(转移 RNA)作为对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 RNA,在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这似乎不会引发炎症反应。 四个构建模块之一不同于 mRNA。 如果它们将这种构建模块(假尿苷)加工成 mRNA,身体就会接受它,而无需免疫系统启动。 这种修饰过的 RNA (modRNA) 也被证明能产生十倍多的蛋白质。 领先的科学杂志《自然》不想发表有关此事的文章,它出现在《免疫》杂志上。 “但没有人很感兴趣。”

    后来,他们还共同发现了如何将包装在小脂肪滴“纳米颗粒”中的 modRNA 传递到细胞中。 但即使他们成功地让实验动物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这种激素可以刺激红细胞的产生,并且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也不会产生任何兴趣。

    2013年,卡里科甚至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解雇。 “我已经十七年没有获得任何融资了。 他们为我提供了动物研究机构的一个职位。 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这不是实验室。 所以我就被赶出去了。

    牢记压力研究员 Selye 的话,现年 58 岁的 Karikó 正在突破界限。 她想去一家已经在用修饰的 mRNA 进行人体研究的生物技术公司。 当最终找到药物或治疗方法时,她希望能在场。 “制药公司 Moderna 为我提供了一个职位,但尚未进行任何人体研究。 几十年后才有一种有效的药物出现,到那时我早就死了。” 她在德国 Curevac 公司做志愿者,从事 modRNA 工作。 “他们说他们不需要那个。”

    一次偶然的事件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她通过小道消息听说了 BioNTech,这是一家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专注于 mRNA 作为癌症治疗方法。 他们在那里进行临床研究。 她决定在那里申请工作。 发现就连 BioNTech 董事兼创始人 Ugur Sahin 也认为 modRNA 并不是将 mRNA 引入细胞所必需的。 毕竟,这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通过电穿孔,小电击。 “他们没有看到差异,”卡里科说。 “但是为了让疫苗发挥良好作用,脂肪球必须最终进入内体,即细胞中的小囊泡。 这是电穿孔不可能实现的。” 她说,Sahin 喜欢她,所以她可以来 BioNTech 的一个角落里从事 modRNA 工作。 “没有人认为这很重要,”她笑着说,“只有我!”

    新冠大流行爆发后不久,Ugur Sahin 决定与制造商辉瑞一起生产和测试一种带有 mRNA 的 Covid-19 疫苗,情况出现了转机。 2020 年 11 月 8 日,他们公布了第一个结果:该疫苗似乎安全且极其有效。 卡里科并不感到惊讶。 “哦,它有效,”她告诉她的丈夫。 “我是这么想的。” 为了庆祝,她咬了一袋巧克力花生。 奖金于同年开始雪片般飞来。

    经过四十年的拼搏,卡里科现在拥有数百万美元的奖金。 她把在匈牙利和西班牙收到的钱捐给了当地的学校和慈善机构。 “对于因新冠病毒而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像我这样处境不利的孩子。” 当然,她主要会把这笔钱用于研究。 “现在我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今年以后我不会再接受任何演讲邀请,什么都不会。 2023 年我想抽出时间再次进行研究。”

    我没有怨恨,甚至对那些想把我送回匈牙利的人也没有怨恨

    她有很多想法:多年来她一直保留着一份可以用 mRNA 治疗的疾病清单。 “我不想确切地说出我要做什么,因为那样我会立即收到很多想要的人发来的电子邮件。 当我知道我将在 BioNTech 从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种引起水泡的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时,这种情况也发生了。 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弄清楚。 我们仍在研究最好的化学成分,以便父母只需从冰箱中取出它来帮助他们的孩子。”

    RNA 疗法的未来在于“传递”,她说:“如何将其送到你想要的地方,到达特定的细胞类型、特定的器官?” RNA 现在保留在局部穿刺部位。 “免疫细胞尤其会吸收脂肪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功能。 如果通过血液注射,它也可以进入肝细胞。 今年年初,Drew Weissman 和他的同事成功地将含有 modRNA 的纳米颗粒发送到测试小鼠的 T 细胞(一种白细胞)中,从而创建了 CAR T 细胞。” 这些 CAR-T 细胞经过重新编程,可以识别并清除心脏中受损的细胞。

    Karikó 预见到 mRNA 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许多应用。 “针对我们尚未研制出疫苗的疾病的疫苗,例如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毒。 以及新疫苗来取代现有的昂贵疫苗。 辉瑞/BioNTech 和 Moderna 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针对带状疱疹的 mRNA 疫苗的临床试验。 这将比现有的更便宜,因为 RNA 便宜且易于制造。”

    Karikó 还预计将会有针对疾病的 mRNA 治疗方法。 “阿斯利康和 Moderna 已经在一项针对患者的大型临床试验中测试一种抗心力衰竭的药物,他们将 modRNA 注入心脏以创建新血管。 在 BioNTech,我们测试针对肿瘤的 mRNA 疗法。” 她说,2020 年,Intellia 公司成功地通过 mRNA 治疗修复了淀粉样变性患者的遗传缺陷,淀粉样变性是一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积聚的疾病。 “因此,即使是基因治疗的承诺也将通过 RNA 来实现。”

    在谈话前不久,她听说卡里科现在已被允许离开东京的隔离区。 “因为我打了三针。” 注射了三针,如果没有她,新冠疫苗就不会存在。

    (机翻)

  3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何用古文诉深情

    1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愛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而且愈陷愈深,活著的時候,可以為了愛一個人而死去,死去 了以後,又可以為了愛一個人而復活。

    --- 汤显祖 《牡丹亭记题词》

    2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我愿意化作她衣上的领襟,承受着她美丽容颜的余香; 但又唯恐她到了夜晚就寢前就會脫下罗衣,而那時的我只能怨恨秋夜如此淒冷漫长。

    --- 陶渊明 《闲情赋》

  4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时报】火箭军换将背后,习近平反腐“药方”失灵

    原文地址

    习近平在牢固掌握统治大权的过程中一直把反腐比作治病,要切除威胁中共统治的腐败和不忠的毒瘤。在十多年的反腐运动中,他的标志性项目一直是迫使曾经极度腐败的军队领导层服从纪律。

    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层最近发生的剧变表明,习近平的药方没有持续的效果。上周,他突然撤换了火箭军的两名高级将领,这次原因不详的人事变动暗示,这支管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的敏感部队中有人涉嫌受贿或其他不当行为。

    “这个系统里显然有人犯了错误,可能与纪律和腐败有关,”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杨念祖说,他曾任台湾国防部长。“好像是病毒在这个系统中复发了。这个问题根深蒂固,而且在体制中一直存在。”

    涉及军队高层的丑闻会让习近平受挫。一直令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把拥有9800万党员的中共以及中国军队变成了不加质询地执行其统治的工具。就在火箭军将领被撤职的几天前,习近平免去了外交部长秦刚的职务,那也是一次令习近平烦恼的撤职,因为曾是他把秦刚提拔为值得信赖的政策执行者。

    不当行为的迹象可能会加强习近平的信念,他认为只有通过来自上层的严格审查和压力才能防止中国官员偏离正轨。施压的做法包括不停地派中央巡视组对干部进行检查,开展灌输对中共和习近平忠诚的宣传运动,以及撤职和逮捕。

    在习近平看来,“永远达不到危险减弱的那个点”,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研究中国精英政治的助理教授唐志学(Joseph Torigian)说。“即使有一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领导人,也不意味着体制中没有暗流。”

    2012年上台后,习近平曾急切采取行动,清除解放军中的腐败和纪律松懈,制伏潜在对手,把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对军队的改革为他后来改变整个中国树立了模式。

    2014年,习近平对在古田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几百名高级军官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就曾在中共古田会议上确立了自己对革命红军的领导地位。习近平警告他们,军队正在从内部腐烂。调查人员揭露了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徐才厚收受贿积累巨额财富的问题;在一名曾请人算命的将军家中查出了成堆的珠宝和现金;军官买卖晋升机会;有的甚至出售军事秘密。

    习近平还警告,与美国的竞争将加剧,他告诉军队领导,内部出现腐败会导致灾难。“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他引用一条中国古训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习近平对军队进行了重组,将潜在的反对者强行换下。数十名高级军官被判犯有腐败罪,曾经常见的买官卖官现象逐渐减少。习近平为巩固自己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的权力实行了新规定,还给了自己一个新头衔:“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总指挥”。

    今天,中国军队精英层几乎所有军官的晋升都可以归功于习近平,这为他提供了坚固的权力大厦,耶鲁大学政治学家麦锦林(Daniel C. Mattingly)说道,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1200名军官的职业道路进行了分析。军中领导地位仅次于习近平的是张又侠上将,张又侠的父亲曾在解放战中与习近平的父亲并肩作战。解放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中有很大一部分在职业道路上与习近平有过交汇,有些人与习近平的关系可追溯到习近平担任地方官员时期,麦锦林说。 “中共的文官规范和制度已让挑战领导人变得非常困难,”他说。“解放军中到处都是习近平的人,这个事实让挑战领导人变得更加、更加困难。”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成立得益于习近平的支持。习近平在2015年底成立了这支部队,将其从原第二炮兵部队提升为一个独立军种。他为这支部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源和政策支持”,美国空军大学的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马伟宁(Brendan Mulvaney)说。火箭军负责管理世界上“最大、最多样化”的导弹计划,他说。火箭军的武器库里有一大批为运载中国几乎所有400枚或更多的核弹头设计的导弹。

    “习近平把解放军火箭军说成是未来冲突的核心力量,”马伟宁说。“所以,如此巨大的变动背后一定有重要原因。”

    失去信任的火箭军司令员李玉超上将是习近平去年初才提拔上来的。和李玉超一起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的还有火箭军政治委员徐忠波和副司令员刘光斌。 大多数专家认为,李玉超和其他高级将领可能会被指控挪用了这支规模快速扩大的部队巨额经费的一部分,但其他的不当行为指控也可能对他们的下台起了作用。

    “看中国军队内部的问题总要跟随金钱的走向。腐败总是伴随着他们正在建设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中国战略集团总裁克里斯托弗·约翰逊说,他曾在中央情报局担任中国政治分析师。“钱现在都在哪里?在他们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核扩张计划上。”

    习近平曾警告,经济上的腐败与政治上的不忠相互交织。习近平的前任胡锦涛似乎在军队高层面前缺乏权威,胡锦涛之前的领导人江泽民也拿一名不听话的将军奈何不得。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习近平似乎甚至愿意清洗自己提拔上来的将军。

    2017年,被习近平提拔进中央军委的张阳上将和房峰辉上将因腐败指控被免职。张阳自杀,房峰辉被判处无期徒刑。

    现在,对解放军展示忠诚的要求可能会加倍。任命两名火箭军新指挥官几天前,习近平在视察西部战区部队时表示,“把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向纵深推进。”为了灌输对习近平的忠诚,解放军最近还开展了一项新的学习运动。但由于对中国的核武器计划事关重大,习近平可能会对火箭军将领撤职细节保密。

    “不管解放军火箭军的前领导层出了什么问题,对外界来说,火箭军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不透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中国和印太安全事务部主任冯德威(David Finkelstein)说。“不论如何,传达给火箭军的信息都将是:‘违反纪律的人,无论级别多高,都逃脱不了党的惩罚。’”

  4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不明白博客】EP-058 许成钢:通缩下的中国会走苏联的老路吗?

    https://www.bumingbai.net/2023/08/

    本期的不明白博客采访了经济学家许成钢。许是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最近多个外媒报道了中国的通货紧缩。这个访谈也重点谈了通货紧缩,我就把其中的要点摘录一下。

    1 中国的通缩大致什么时候出现?

    许:大概在疫情尾期就开始了。当时的动态清零政策一下子把全社会的需求大幅度压缩了。需求的压缩就导致物价下跌。

    2 中国的通缩如何产生的?

    许:通缩的产生表面现象是货币供给下降,但与供给下降直接相连的就是社会总需求下降,因此可以说,通缩就是由于需求下降产生的。当没有需求了,物价就下跌了。

    如果我们把需求分成两个层次: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国的消费需求本来就很低,因为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太少(由于贫困的人太多)。动态清零更进一步压缩了居民的消费和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停滞导致大量解雇,很多劳动者没了工作,只能回老家,因此整体消费需求下降。

    此外,商业活动的萧条可以从物流活动看出来(由于中国官方GDP数字不准确)。2022年,中国的物流下降了超过10%,这就对应了下降的GDP,而不是官方公布的增长。这就说明投资也在下降。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本面的负增长,拉低了物价。

    另一面,中国的出口在最近几个月以来大幅下降。这个是中国政府无法掩盖的。除了对俄罗斯以外,对几乎所有国家的贸易都大度下降。

    国内总需求下降,国际贸易下降,当然就带来了物价的全面下跌。最后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

    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增加货币供给。但是增加的货币供给,掉进流动性陷阱里去了。

    什么叫流动性陷阱呢?就是增加的货币供给无法进入经济循环,而是只是在银行系统里打转。就是发出来的货币,人们马上又存入银行。人们发现,最可怕的情况的手里没有现金。现在中国的储蓄量并不少,但是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都非常珍惜手里的现金。拿到现金就存入银行。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又回到银行系统里了。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不再能起作用,帮助经济恢复。

  4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不確定時代的「信徒」:集體焦慮下,中國年輕人前進寺廟

    原文地址

    今年元宵節的前一天,21歲的小雷擠在北京雍和宮法物流通處外。人潮緩慢向前挪動,根本看不到隊伍的盡頭。又等了一會兒,前面的人幾乎寸步未行,後面的人卻越聚越多。小雷有些心急,攔住一位現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詢問,對方告訴她,大概還要排兩個小時。

    這完全超出了小雷的預期。原定的計劃裏,這天除了上香,還要「請」一串寓意學業順遂的綠色「香灰琉璃手串」------這是今年紅遍各大社交平台的爆款------然後拿去開光室開光,以獲得佛祖的法力加持。這一套流程,被稱為「結緣」。

    由於雍和宮在過年前發布公告,法物流通處在元宵節會暫停開放,對於想趁著春節期間結緣的人來說,最後一天尤其寶貴。雍和宮的三個法物流通處,全都大排長龍。小雷發現,人潮中大多是同齡人。為了趕後面的行程,她決定改用自己隨身帶的綠檀手串開光。

    年輕人對佛寺的「佔領」,遠不止一個雍和宮。2023年年初携程數據,2023年開年,全國寺廟門票的訂單同比增長了310%,其中近半的貢獻來自九零後和零零後;消費趨勢分析平台巨量算數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寺廟搜索量同比增長了280.77%,搜索人群中,18-30嵗的年輕人佔了43.6%。除了雍和宮,年輕人的香火還供在杭州的靈隱寺、廈門的南普陀寺、南京的鷄鳴寺⋯⋯

    小千在今年勞動節假期去了鷄鳴寺,人多到「連寺廟的名字都看不見」。她舉著熱騰騰的煎餅,被烏泱泱的人流推著往前走,上一秒剛看清上香的地方,下一秒就被人給撞走了。

    「全部都是年輕人!」她一字一頓地感嘆,「感覺年輕人真是很需要拜這個佛。」

    拜佛、上香、求手串兒,年輕人的寺廟打卡

    「我説希望下半年不用坐班,結果週一發現我的組要被裁了。」

    「我去雍和宮求暴富,回來就出車禍斷了條腿,躺了三個月,賠了我12萬。」

    「去年去雍和宮許願逢考必過,結果一整年的考試都因爲疫情取消了。」

    小紅書是大陸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台,上頭有數十萬與雍和宮相關的筆記。很多網友分享他們在雍和宮「心想事成」的經歷。網友們一邊調侃雍和宮「只管達成,不包售後」,心裏卻已經把雍和宮與「有求必應」深深綁定。

    「靈」和「準」,是寺廟吸引年輕人的流量密碼。小昕就是奔著這個來的。去年暑假,正是大二升大三的小昕在北京實習,在小紅書看到網友推薦雍和宮求佛。這些帖子集結進入收藏,小昕等著找時間打卡。無奈的是,2022年還在實行嚴格的疫情封控,等到今年開春,小昕才有機會踏足這座古刹。

    雍和宮門口設有贈香處,每人能拿到粗粗的一把香。進殿後,從主殿一路拜到側殿,能把事業、學業、財運、健康等等相關心願都求一遍。「雍和宮像是個集大成者,什麼都能求。」不過,說到求姻緣,小昕更推薦靈隱寺。

    這是小昕「驗證」過的結果。兩年前,她陪剛分手的好友去靈隱寺求姻緣,好友還求了一串招桃花的手串。三個月後,她聽說好友脫單成功,驚嘆之餘,也鼓勵身邊的好友都去試試,結果六位好友之中,有五位都在一年內「牽手成功」。

    脫單好友的經歷讓小昕開始相信佛祖的力量,對雍和宮也賦予了更多期待。尤其是香灰琉璃手串,近兩年於網絡迅速竄紅,衆多年輕人為此大排長龍。

    通過小紅書的經驗貼,小昕得知請手串可能需要排上兩三個小時的隊,特意早起。她在八點半抵達雍和宮門口,距離開門時間還有半小時,可還是沒能在一衆年輕人中搶得先機。

    三小時過去,她終於從開光室出來,手機電量也亮起了紅燈。390元,求下一串寓意智慧學業的白色香灰琉璃。這是雍和宮最經典的款式之一。

    與手串結緣,「就像在身邊留了一個可以一直守護你的東西,或者説是一種寄托。」這對時常處在學業焦慮的小昕而言十分重要。

    雍和宮的串珠有多種款式,不同的顔色有不同的寓意,如白色主學業、綠色主事業、藍色主健康。琉璃本就是佛家用以辟邪的靈物,香灰琉璃更稱在燒製時加入了香火燃盡後的香灰,包含往來香客的善念與福願。無論這是否只是一套營銷話術,香灰琉璃已是年輕人公認的、願意為它大排長龍的網紅法器。在互聯網上,大家戲稱它為繼全聚德烤鴨和稻香村點心後的第三大北京特產。

    自從戴上手串,小昕覺得自己開心了很多。「我很相信它能保護我,」她說,「有時候實在焦慮了,我就盤一盤它,像是提醒自己,「我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些壓力,有它陪著我,和我一起分擔。」如此想著,心就慢慢安定下來。

    2016年2月8日,中國北京,一名公安在監視著祈禱中的中國信徒。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16年2月8日,中國北京,一名公安在監視著祈禱中的中國信徒。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雍和宮手串的爆火,帶動了一條代購產業鏈的形成。在排隊等候時,小昕和身邊的人攀談,發現有好多人都是替別人來請手串的。一位雍和宮手串代購告訴端傳媒,她在小紅書發帖招徠客源,一周跑兩次,每次接大概30串的量,每串收60元代購費,運費顧客自理。一趟下來,能有四位數的進賬。「碰上周末或者節假日,法物流通處不開放的時候,我能接到的預定訂單還會再多一些。」這位代購說。

    手串早已不是雍和宮的專屬法器,許多寺廟都有各自出圈的法物手串,比如靈隱寺的金剛菩提佛珠,普陀山的崖柏長珠,還有鷄鳴寺的黑曜石香灰琉璃。

    小千的手串多到一隻手戴不下,平時,她會選兩串戴在手上。趁著大學畢業和準備考研的空檔,小千和朋友們組織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畢業旅行。為了求學業順遂,每去到一個地方,就會打卡一間寺廟。每打卡一間寺廟,就會忍不住去求主學業的手串。整場旅行去了七八間廟宇。

    小千大學修讀心理學,自認「並不迷信」,買手串是想得到更多關於升學的祝福。她無法拒絕可能存在的好運加持。而這些設計精巧、做工精美的高顔值單品也很吸引人,「尤其是靈隱寺的手串,太好看了,我一口氣就買了五串。」以手串為首的寺廟文創,打著招徠好運的招牌,穿著高顔值的外衣,早已穩穩地拿捏住年輕人的心理。

    然而,紅極一時的香灰琉璃手串,卻在今年六月徹底成了「過去式」。6月15日,雍和宮香灰系列手串以「改版」為名全部停售。雍和宮官方至今沒有發過官方聲明,有代購猜測,可能是因為香灰有限,供應量難以滿足需求;又或是為了環保,不提倡燒香,也便不再放大香灰的作用。但代購覺得,只是去掉了香灰、改稱琉璃手串,排隊請手串的香客還那麼多。

    「現在哪個年輕人不焦慮呢」

    「功利的信徒」,23歲的青一如此定義自己。2018年,在上海讀本科時,青一第一次走進靜安寺。那時學業繁重,青一心浮氣躁,連帶著睡眠質量都出現了問題。朋友帶她去寺廟,走進寺廟的那一刻,「我覺得外面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了,心緒也馬上就安穩了下來,那種煩躁的感覺也慢慢被消解了。」

    座落在市區的靜安寺,與繁華的CBD是兩個世界。青一沉醉於這種與世隔絕之感,任外面燈紅酒綠,裏面也只有幾縷香火彌漫。

    從那之後,每當學業壓力大,人心煩意亂的時候,她就會來去靜安寺坐坐,繞著廟對著神仙挨個拜一圈。「只要我待在那個環境裏,我的心都是安靜的。如果再拜一拜的話,還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庇佑,能沾一些好運氣。」

    後來,青一到香港讀研究生,也沒有改變去寺廟的習慣。她也去黃大仙,「那是道觀,但我並不在意,我甚至不在意它是哪路神仙,有用就行。」

    2023年3月14日,上海靜安寺的市民點燃香燭上香。攝:林文清/端傳媒

    2023年3月14日,上海靜安寺的市民點燃香燭上香。攝:林文清/端傳媒

    青一的學生時代,一直活在「好學生」的光環裏。她本科在大陸TOP5的院校讀書,畢業後又申請到香港頂尖學府攻讀研究生。青一拿著亮眼的學歷和三份實習經驗,現在卻在香港的招工市場焦灼地等待一個肯定。

    青一覺得自己已經換了條沒那麼卷的賽道了。對比大學時期在國企和港企的實習經歷,青一認為,港企的工作氛圍更好,員工之間的分寸感更強,加班文化也不如國企那麼盛行。青一在社交平台時常看到互聯網大廠的工作環境帖文,「我覺得(互聯網文化)是病態的,甚至是妖魔化的。」青一想要一個更寬鬆的環境。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也告訴她,香港找工作沒有大陸那麼卷。

    「我現在投了70份簡歷,還沒有一個有回音的,」她想不明白,「這些班到底都誰在上啊?」現實讓她有了一瞬間的質疑:如果這不都算卷的話,要是回到大陸招工市場,自己又會被卷到什麽地方去?

    上個星期,她收到了截至目前唯一一份面試邀約,是一家保險公司發來的。仔細閲讀JD(Job Description,崗位描述)後,青一發現,求職網站上掛的「新媒體運營」更像是個幌子,「感覺它還是想讓我做推銷。」她拒絕了這家公司,後續投遞簡歷也更留心篩查行業和崗位。雖然找工不易,她也不想為了工作而工作。「我媽媽也說,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還是要找一份自己願意的,能做至少一到兩年的比較好。」

    最近她回了趟老家,專門去了一座寺廟、一座道觀。返回香港後,還去了一趟赤柱觀音廟。臨近畢業,還沒找到下一個歸宿的她覺得,現在是最需要神佛的時候了。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今年秋季,有1158萬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比去年多了82萬人,創歷史新高。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6月,城鎮青年失業率達到了21.3%,比上個月又上升了0.5個百分點。

    24歲的方可今年將從港校研究生畢業,最近一直在找實習。她的本科大學排名不高,想通過修讀香港碩士學位,為日後回到内地求職增加競爭力,沒想到畢業正好撞上了2023年「最難就業季」。

    這一年裏,增加的不止是畢業生人數,還有不斷裁員的企業,和它們不斷縮減的招聘名額。曾經紅火的互聯網近年裁員不斷,有報導指,2022年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淨流失2.8萬人。

    經濟寒冬下的每一個數字,都衝擊著方可的内心防線。方可認為,求職市場的現實環境已經容不下那麽多的「願意」還是「不願意」,因爲主動權從來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方可覺得學歷也不夠用了,就想著趁年底畢業前的這最後一個暑期,再給自己找一份實習,以豐富自己秋招的簡歷。「主要是找互聯網大廠的實習,」她説,「我知道會面臨很多Dirty Work (註:互聯網語境中,Dirty Work多指繁重但很難帶來個人成長的雜事),但大廠的實習的含金量還是要高一些。」

    投遞簡歷一個多月大部分如同泥牛入海,杳無音訊,僅有零星的一兩次面試機會,之後也沒了下文。依著網友的求職分享,她給許多查看了簡歷但沒回復的HR發了長段「言辭懇切」的套磁(註:在求職語境下,套磁指應聘者通過發送文字消息與招聘者拉近關係),以期求一個面試的機會,但仍然沒有任何人給出回復。求職簡歷石沉大海,讓方可不得不降低預期,開始把關注點放到一些上市公司的實習崗位,但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不可避免地,方可陷入了一個怪圈。她有時很委屈,覺得自己足夠努力,卻得不到一個認可的機會,甚至質疑其努力的意義;有時充斥自我否定,認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的能力無法匹配上理想的工作,更是認真地擔憂,如果現在連一份實習都找不到,她是否還能在秋招中倖存下來⋯⋯這種精神層面的消耗,讓她感到無盡的疲憊。

    找實習期間,「內耗」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方可自省這種內耗,她覺得自己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想迅速成為別人眼中算得上成功的人,「這樣似乎就能讓自己休息一陣子。」她回憶起學生時期的種種,從小學階段就開始為升學陷入無盡的競爭中,結果「卷」成了一種本能,「也卷得實在是累了。」

    方可一度想走一走可能的捷徑。她找過一個可以提供「內推+面試輔導」一站式服務的求職中介,卻被對方開的價格嚇了一跳------實習的服務價格要2萬,全職需要4-6萬。「像是搶錢一樣。」方可還想過找親戚朋友幫忙,但猶豫了很久,還是沒有勇氣放下自尊開口。

    漸漸的,精神的壓力滲透進身體。方可有三個月沒來月經了,半個月前去看中醫,「醫生搭脈還不到三秒就問我,是不是平常心思太重了。」她無奈地說,「但話說回來了,現在哪個年輕人不焦慮呢。」

    走進寺廟,尋找出口

    小雷的焦慮更多來自於學業。

    她家在內蒙古,現在廣東讀書,今年下半年升讀大四。在她的人生計劃裏,這一年要拿到英國在QS排名前100的院校的研究生錄取,為日後走留學人才引進政策,留在廣東安家落戶打下基礎。如果條件允許,她還想把父母一併接到廣東。

    小雷心裏明白,長遠的目標要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去夠。可到了實際執行的時候,填充在現實中的數字還是讓她陷入憂慮。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近五年,中國大陸在英國留學人數增加了41%,總人數達到了15萬,超過非英國和歐盟外的任何海外國家,其中有近9萬都為碩士研究生。擁有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也在2022年7月發布過當年秋季授課型碩士項目的錄取數據,在全部申請者中,中國學生佔60%,錄取率為28.44%,遠低於36.54%的總錄取率。

    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讓小雷在提升學業成績之外,也很注重自己其他經歷的積纍。大一和大二的暑假,她一直在做實習。「我有時不敢休息,生怕別人會趁我鬆勁兒的時候超過我。」這種同輩壓力經常在不經意間出現,讓她猝不及防,「比如我本來規劃好了,等暑假之後再考雅思,結果突然在朋友圈裏刷到有人曬8分的雅思成績單,我一下就覺得,完了,我已經落後別人好多了。」

    小雷覺得,現在早就不是努力和回報成正比的時代了。「肉就那麼多,搶肉的人卻每年都在增加。你努力,別人也在努力。所以很多事情都變得不確定,沒有把握。」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她常常陷在一種前途渺茫的焦慮之中。

    「這種焦慮我不知道該說給誰聼,它也不太能被口頭切切實實地表達出來,但我又的確需要一個可以抒發的渠道。」而這時,去寺廟就成了她的一個「出口」。

    小雷並不打算做一個「完全的信徒」,事實上,她連拜佛的流程都很陌生,還得依靠現場觀察和模仿那些「看上去很有經驗」、「目光極其堅定」的人。但哪怕如此生疏,她仍能從這一套求佛上香的流程中,收穫現實中無人能給予的「安全感」。

    「我感覺自己是被神佛庇佑著的。我的所有願望,目標,或者說是慾望,都能在佛前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短暫地疏解小雷的焦慮和不安,因為「拜佛的前提,就是相信這個願望是可以被實現的。」

    不僅如此,她發現通過拜佛這種儀式,還能找到自我對話的感覺。在佛像前說出心願,不只是說給佛聼,更是說給自己聽。小雷清楚,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為人生掌舵,她依然相信事在人為,但求佛彷彿是尋找一些宗教的加成,讓它在背後推著自己往前走。

    「可能佛祖覺得我命不在此」

    今年三月,《新京報》發表一篇評論,尖銳地點評道,求佛上香是年輕人「將未來寄託給神明」的方式,會讓一些年輕人迷離在虛幻和現實中,忘記奮鬥的意義。

    小雷覺得荒謬,因爲在内卷愈演愈烈的社會浪潮下,年輕人很難完全放棄努力,「我也想不上進,也想躺平,等著天上掉餡餅,但我們都知道,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對於小雷而言,拜佛只是一個可以短暫從焦慮中脫離,尋找內在安全感的途徑而已,但該做的努力,一點都不會少。

    在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袁長庚看來,年輕人燒香拜佛,無論是助推自己更加努力,還是允許自己不那麼努力,都是年輕人通過利用宗教這種傳統文化資源重構意義感的過程,「尤其是佛教和道教,一方面,它們和中華文化的糾纏太深了,年輕人會天然有文化情感的貼近,另一方面,這兩種宗教足夠成熟,但又不是創世宗教,並沒有很強的排他性。」

    袁長庚解釋,與塔羅、星盤這種尋找明確的自我原因式解釋的占卜不同,宗教給予的東西既不準確,也不唯一,那是一個波動的、模糊的大方向。這也給足了空間,讓年輕人在對不確定的感知十分明確的這兩年,用來安撫自己無處安放的焦慮,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平和與安穩。

    年輕人一向被認為是銳意進取的社會發展主力軍。然而這幾年,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各個行業發展滯緩。袁長庚觀察到,年輕人能聽見的好消息越來越少,不再有神話式的故事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求職的困難,升學難度的增加,公務員競爭壓力的擴大。這便讓年輕人愈發確信,在利益分配格局卻已基本確定了的當下,他們很難再有在年輕階段完成資本積纍,實現階級躍遷的機會。

    「這時候,宗教作爲唯一處理過這種不可知的文化資源,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年輕人的世界中,成爲現實信念破滅後,重新建構意義感的重要精神來源。」袁長庚說,「這是一場年輕人與個體命運的對話,或者是和解。」

    方可確實從寺廟裏獲得了一些「可以不那麼努力」的解脫感。

    從中醫館出來,方可喝了四五天的中藥,但月經還是沒有如期到來。中醫的診斷是「肝鬱氣滯」,除了給她開藥之外,醫生還建議她「保證心情舒暢」。結果是,讓自己不那麼焦慮這件事,反而成了她目前最大的焦慮。

    她把醫囑告訴朋友,朋友說她活得太累了,如果覺得不順,不如去寺廟拜一拜,或許還能轉轉運。這給她提了個醒:在「求人」和「求己」之外,還有「求佛」這條路。

    去了一趟寺廟,方可心態發生了轉變。對於未來,她找到了一種新的解釋:那些可能的結果,或好或壞,都可以被解讀為佛的指引,未必全是人力所為。其實她一直知道,人的努力是有極限的,很多事情不是單純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做到的。只是這個道理,似乎得套上佛的外衣,才能讓她坦然地信服和接受。「我找到了一個強大的背書,」她說,「如果一件事情努力之後沒有做到,可能不是我的問題,是我沒這個命,也可能是我的福氣在後頭。」

    想通了這個邏輯,方可短暫地與自己和解了。但就像麻藥有時效性一樣,一次拜佛並不能讓她徹底從內耗中復健。最近三週,她先後去了兩次寺廟。

    第二次從寺廟裏出來,方可收到了一家互聯網大廠的拒信。她原本已經進入了終面,最後一輪HR面試的時候,她覺得對方表情不錯,以為自己終於穩了。結果等待了一個多星期,還是被拒之門外。她看著對話框,發了會兒愣,但很快又振作了精神。

    「沒關係,可能佛祖覺得我命不在此吧。」方可一邊安慰自己,一邊又點開了求職網站,準備找新一輪投遞簡歷的公司。

    尾聲

    青一在香港租的房子8月份到期,她準備再找三個月的短租,把在香港找工作的最後期限延到了今年11月。

    「我最近經常打電話和我媽倒苦水,除了焦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想讓她給點租房的贊助。」青一說,如果實在不行就先回家,再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

    暑假已經過半,許多大廠已經陸陸續續開始了新一輪的秋招,但方可還是沒能找到理想的實習崗位。她有點想放棄了,「就憑現在的簡歷去拼一把好了,還能少經歷幾輪面試的折磨。」她最近開始在小紅書上尋找外企管培生筆試面試的經驗分享帖,給自己找一些新的出路。

    儘管現實充滿不確定,但她們都還有選擇的空間,和可以努力的方向。袁長庚認為,寺廟能讓年輕人得到安慰,說明他們對世界、對人生還有基本的信心。袁長庚總是強調「內卷」問題中時常被忽視的階級差異。在過往研究中,他見過很多底層的人,「他們面對生活是清醒到了冷酷的地步,早已不是宗教的力量可以撫慰的了。」

    「所以,在社會內卷這種語境下的寺廟熱潮,本質上可能還是個中產階級的遊戲。」袁長庚說。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小雷、小千、小昕、青一、方可為化名

  4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喊出“香港团体要我人头”,证明伦敦小留就是个怂人

    把社会主义较直观涂上伦敦墙的小留“一鹊”王汉铮,8月7日在IG上发布了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

    “我希望把这个作品交回给世界,一切都发生的比我想像的还要猛烈了一些,到了我必须先保护 我自己和家人安全的地步。我是一鹊。 写这篇声明确实也希望澄清作为创作者的我方的观 点,同时寻求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不管定义它为社会介入也好,行为艺术也好,我并无政治立场,我并 无政治立场,我并无政治立场。目前它完全被上升到了反应两股极端思维对我的迫害上,但作 品在我构思之初只作为一个探测器。 本意在于引发对不同环境的讨论,不同人对事件的态 度。任何极端对我个人来说都不正确,作品只是一种艺术表达,所以才说是“反者道之动”,同时 我很爱我的国家,但这不代表我没有权利对它进行一定的反思性批判。

    24 个字作为世界通用的价值目标被我们印在了自由涂鸦的 地方,我们 前期经过了调研确认过这个地方确实是自由涂鸦区,基本上两周不到就会 整体改变, 也谘询 了当地的涂鸦者和询问他们是否介意被覆盖,答案是不介意,我已向相关方提 交了视频和图片为证。当晚有人前来阻止但无法证明是 property 所有者,他们出具的 罚款更像是地方组织 的投机行为,所以当时我选择要坚持创作。

    我和我的团队人员都受到了非常激烈的网暴,和生命安全威胁(如香港团体要购买我的头颅等)而非讨论和质疑。我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生活被恶意丑化且放大,公司被攻 击。我的父母 个人信息,家庭住址,公司情况工作情况也被非法查阅并放到了互联网上,他 们不断的受到电话的骚扰,各个社交 媒体都在接受数以万计的谩骂,和死亡威胁。他们年纪 已大,我恳请你们不要这样,我非常担心他们的人生安全, 我的部分社交媒体被限制,但在 这个时刻我无法不发声,也不能倒下。我非常不希望连累我的家人和朋友,一切的质疑和后果 我愿意一人承担,同时也希望寻求社会各界人士及 学者能够给予一些帮助,我处在很激烈的 被迫害之中,

    非常感谢很多很多朋友发来的支持,关心和询问,我无法 一一回复, 如果可以的话,请帮我转发此条申明,我需要帮助,我需要帮助,我需要帮助。目前为止,除 去 bbc 中文的邮件我已回复之外,我决定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我无法承受来自双方的恶意 和抨击,也无法站队,希望把作品交回给社会。作品的更多记录我目前不会再发布。只希望能 够保留我被网暴的一些记录,希望它被曝露在太阳之下。”


    这段文字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值得拿出来说说。

    首先,跟刚刷墙完毕志得意满的时候相比,这篇文字连一句“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没提。说好的“爱国”呢?说好的“自信”呢?为啥不提了呢?

    很有可能吧,是这个小留本来想接着这个噱头在国内炒作一把,当个”爱国艺术家“的;没想到风向不对了,国内把照片都给屏蔽了,唯恐群众的二次创作传播到墙内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现在不是邀功的时候了,反而变成一件避之不及的事情。

    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小留压根就不是什么爱国,就是个成名心切的投机主义者。他的爱国也是随风倒的,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念也是随风使舵的,对他有利的时候他就爱国,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就24个字。就这么简单。这点小事儿都经不住,开始哭爹喊娘,党国看不上你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次,他提到“香港团体买我人头”。别说香港人了,不少大陆人都嫌弃他嫌弃的要死。在伦敦的墙上进行二次创作的,不少就是大陆人;把他以前偷外卖的事迹挖出来的也是大陆人,开盒他全家的也是大陆人,怎么他不提呢?

    这里说一个类似的例子:王力宏闹离婚的时候,由于前妻李靓蕾文笔好,有理有据,把他的渣男形象描述的无比形象具体,他觉得要反击。于是他就在反驳文中,称呼前妻为“西春美智子”。李靓蕾是中日混血,除了常用中文名之外,还有个日本名字西村美智子(王力宏就连名字都打错了)。他这一手很明显,就是妄图利用国内的民粹仇日情绪,让无脑网民去攻击他的前妻。可惜广大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王力宏这一手偷鸡不成蚀把米,被人嗤之以鼻。

    这个小留“一鹊”也是这么个路数。刷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个事儿,激怒了反贼,也没能取悦粉红,党国更是直接理都不理,最后更是惹上一身骚,偷外卖的旧账都给翻出来了。他就想转移视线,妄想利用墙内大陆对于“港独”的不满,把自己打造成港独受害者,让人们转而去攻击香港人。你以为你是第二个付国豪呢?!

    事已至此,如果这个小留要么从此闭嘴销声匿迹,或者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愚蠢,都还算是个人样。转嫁矛盾,煽风点火,妄图洗清自己,可就太怂了。

    这个小留,已经证明了自己是没学问,没审美,没眼力见儿的投机分子,现在还加上一个鸡贼和怂。

    没有学问有时候还好说,人品不行就是穷途末路了。

    祝他以后在国内求职顺利。

  4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从伦敦小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谈一下法兰克福学派

    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刷上伦敦墙的小留,名字叫王汉铮,艺名/网名叫“一鹊”。他声称他研究“古典马克思主义及法兰克福学派”。

    那法兰克福学派到底是什么呢?

    法兰克福是德国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就是法兰克福大学。这所大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到70年代左右,产生了一个哲学和文化批评流派,就叫“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里比较有名的哲学家有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

    这个学派有时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同样是用阶级和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文化批评。

    这里歪个楼:文化批评除了马克思主义角度,还有其他角度,比如精神分析角度,结构主义角度,解构主义角度,女性主义角度,符号学角度等等。但中国因为从小大家只能学马克思主义,所以大部分中国人看问题只知道从阶级和社会角度,不知有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好,回到法兰克福学派。

    在一鹊喜爱的法兰克福学派里,最能解释这些小留的行为的,其实是本雅明。

    本雅明有两个著名的概念,政治美学化,和艺术政治化。

    这里要指出,哲学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要联系其产生的背景。本雅明生活的时代,是德国纳粹和苏联共产党并存的时代。他把“政治美学化“用来形容纳粹治下的美学产物,而用”艺术政治化“来对应苏联治下的美学产物。

    本雅明所说的政治美学化,是把政治概念,用美学的形态展现出来。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希特勒作为一个准艺术生,还是有一定审美的。他就算谈政治,也要用美的方式谈。他们用审美来让大众眼花缭乱,而忽视了注入其中的纳粹意识形态。换句话说,纳粹时期的海报啊,电影啊,建筑啊,虽然都充斥了法西斯精神,但整体上审美还是合格的。

    而“艺术政治化”,则是把政治本身当成了主角,政治整个劫持了艺术,艺术的核心不再是审美,而是政治。这话说的可能有点绕,简单来说,就是纳粹的艺术品还讲究点艺术性,审美依旧是艺术的主角,只是让政治思想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而共产党则是让政治唱主角,审美退居二线。

    让政治唱主角,审美退居二线。如果遇上一个有点追求的艺术家,可能还不会太难看,比如苏联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国油画《开国大典》,或者江青的八个样板戏。

    但遇上没有艺术细胞的制作者(都说不上是创作者),那就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了,比如这些伦敦小留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配色到字体,无一不是最土鳖最恶心的样式,审美零分。

    这群小留,本来想着玩个标新立异,没准在墙内火上一把,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了,现在哭爹喊娘,极其狼狈。

    其实他们弄到这么狼狈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他们试图归罪的政治原因,而是不读书啊!

    理论理论不行,审美审美不行,除了家里有几个臭钱能到英国镀金,真的就没啥了。如果他们刷到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提高一下理论水平,别再拉大旗扯虎皮,胡诌自己都不知道啥意思的名词当门面了。

  4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涂鸦 (Graffiti) 到底是什么?

    中国虽然也有涂鸦,但比较少。这里主要谈谈国外的涂鸦。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城市里,经常能看到墙壁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画(涂鸦)。这些图画也并不总是好看的,有的可以说就是乱喷一气。甚至未经他人允许就在人家的墙壁上乱涂,也引来不少抱怨。不过也有人欣赏这些行为,还有人痴迷于创作这些图画。有时候,一些城市当局甚至会邀请著名的涂鸦艺术家进行创作。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涂鸦不就一种破坏吗?把人家好好的墙涂的乱七八糟。是的,涂鸦的确是一种破坏。即使涂鸦艺术家们也不否认这一点。有时候涂鸦也让市政当局和纳税人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此外人们还对另一件事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痴迷于涂鸦行为,拿起喷灌大肆挥洒他们的青春时光?

    诚然,涂鸦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非法”行为。但如果只纠结于法律问题,这个话题就继续不下去了。比如反贼翻墙骂政府,按中国法律是不是也是非法呢?您觉得您有理,有没有想过涂鸦者也有自己的道理呢?您就先将心比心,在这里把法律角度放在一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当代意义上的街头涂鸦(Graffiti)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概50年,最早起源于纽约。涂鸦的发展大致与嘻哈音乐以及街舞差不多同时期发展,本来是一种亚文化,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全球现象。

    如果你不理解涂鸦,可能是你从来没关注这种亚文化,也从来没关注过这些人群想说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年轻人的声音是被压制的,少数族裔的声音是被压制的,反抗者的声音是被压制的。而涂鸦所展现的就是少数群体或非主流群体“为自己说话”的姿态。

    此外,恰恰由于涂鸦是一种半大不小的“非法”行为,也让这种行为本身充满了刺激。激情本来就是年轻的伴生品,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想着做点出格的事?涂鸦就符合了这种追求刺激的需求。同时带有一种“反抗权威”的姿态。

    虽然一般情况下让城市管理部门头疼不已,在这种反抗姿态也有格外有用的地方。在一些有宗教或政治冲突的地区,比如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街头墙壁的涂鸦就成了一个表达异见的场所。现在虽然政治问题逐渐平息,贝尔法斯特的涂鸦也已经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街头景观。

    而伦敦小留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什么会被唾弃,就不难理解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中国那是官方主导,主流中的主流,不看也得看,捏着鼻子也得看的政府宣传(propaganda),从任何一点都看不出是“亚文化”和“被压制的声音”。甚至,它是以压制其他声音为代价的,跟涂鸦精神根本就格格不入。这些小留把这种中共霸王声音刷上伦敦墙,用从美学上最难看的字体,抹去了原有的多元化因素,简直就是敲响了中国法西斯占领世界的警钟,让世界都看到,共产党文化如果输出,就是这么一副霸道丑陋的嘴脸。这些小留但凡读点书,想到这一层,这个行为反而可以是惊天一击。可惜,输在没文化上了。

    这里留给大家一道课后题:

    为什么参加涂鸦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这种涂鸦亚文化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需求?为什么多发生在种族/民族/宗教/冲突地区或文化多元化的都市?

    最后附上一些精彩的涂鸦

    贝尔法斯特:

    柏林:

    Banksy的反对普京入侵乌克兰的涂鸦:

  4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俄乌战争以来500天的战情变化图

    July 24, 2023

    编者按:Eyes on Russia Map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 (CIR)和更广泛的开源社区为绘制、记录和核实乌克兰冲突期间的重大事件而开展的众包工作。其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者、记者、司法和问责机构提供可靠信息,使其了解当地和网络上不断变化的局势。Bellingcat、GeoConfirmed 和社区中的许多独立志愿者和组织都为该地图提供了数据。

    在此,CIR 团队的本杰明-斯特里克(Benjamin Strick)详细介绍了该地图及其使用方法。


    2022 年 1 月,我们在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 (CIR) 的团队发起了Eyes on Russia项目,收集、核实和绘制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有关的视频、照片、卫星图像或其他开放源码媒体。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有关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冲突的可靠、准确的信息。

    从那时起,"Eyes on Russia "项目就开始协调包括 Bellingcat、GeoConfirmed 以及许多其他组织和独立志愿者在内的更广泛的 OSI 社区的研究工作。每个组织都贡献了自己关于这场冲突的开源数据--其中包括 Bellingcat 的 "平民伤害地图"(Civilian Harm Map)中的几个条目。

    每个组织都为这项合作带来了独特的优势。

    CIR 负责管理、分类和清理输入地图的主数据库中的数据,审查所有条目,并收集、分析和核实数据,重点关注对平民、医疗设施、教育资产、通信基础设施或能源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造成的伤害或损害。

    Bellingcat提供Autoarchiver工具,支持数据归档,并提供数据说明哪里有伤害平民或民用物体的迹象--Bellingcat的乌克兰平民伤害互动地图记录了这一趋势。

    GeoConfirmed 使用 Twitter 上的 @geonconfirmed 标签从 Twitter 上的开源社区收集数据。

    Geomouse 是一个从 Bellingcat Discord 频道中产生的志愿者团体,专注于收集在 Telegram 上发布的民用基础设施受损镜头。

    CIR 也接受许多独立志愿者提供的数据。地图本身由 C4ADS 制作和更新。

    该地图可在桌面和移动设备上公开查看,截至 2023 年 7 月 24 日,总浏览量已超过 350 万次。该地图包含 11,600 多张视频和图片,这些视频和图片都经过核实并绘制成地图,以准确、最新和详细地展示乌克兰正在发生的一切。截至发稿前,GeoConfirmed 为地图贡献了 5455 个条目,CIR 贡献了 4211 个,Bellingcat 贡献了 783 个。独立志愿者贡献了 725 个条目,Geomouse 贡献了 458 个条目。

    Overview of Ukraine as seen in the Eyes on Russia Map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核查工作由开源调查人员以及更广泛的社区通过地理定位时间定位 进行。从社交媒体收集到的内容会被记录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中,并在该数据库中存档,供研究人员、记者以及司法和问责机构今后使用。

    在任何内容进入地图之前,都要经过 CIR 高级调查员的进一步审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我们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和图片资料的共享,我们的核心流程之一是调查小组对地图上的内容进行评级,以显示图片内容的程度。高度graphic的内容不包括在预览框中。这既是为了警告未来的研究人员在审查时要注意画面的性质,也是为了警告广大公众在处理此类资源时要注意画面的性质。

    您在地图上看到的每一条信息都会经过内容检查,并给出简要说明和类别(如果有多个类别,则给出一个或多个类别),这样就可以搜索关键字来寻找特定的趋势、模式或深入核实数据。

    因此,地图上显示了大量不同颜色的图钉。这些图钉代表开放源代码素材或图像的特定类别,其关键字可在地图右侧栏中找到。必须注意的是,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仍在继续,这些类别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下图中,民用基础设施破坏类别中的一个条目经核实和地理定位后显示,2022 年 3 月 2 日哈尔科夫的一所学校建筑遭到破坏。在 Bellingcat 的乌克兰平民伤害地图中也可以找到这个条目,代码为 CIV0159

    我们在俄罗斯全面入侵开始时发布的初始地图是使用 MapHub 制作的。不过,此后我们与 C4ADS 合作对地图进行了重大改动,以提高用户通过我们的新定制地图与数据互动、过滤信息点和搜索内容的能力。

    例如,以前我们的地图只能按日期排序,而更新后的地图现在可以在左侧面板中按时间、类别、子类别、时间范围、地点或关键词查看数据。

    左图:完整的新指标下拉菜单,用于对地图数据进行排序。右图:用于对地图数据进行排序的日期选择。

    地图最常用的新功能位于屏幕底部。它是地图中已核实数据的时间轴,从第一个条目一直到最近的条目。如下图所示,这条时间轴还可以播放,让您可以在地图上观看数据在几天、几周和几个月内的变化情况。

    您还可以将该时间轴功能与新近可访问的类别和子类别结合使用。 这样,用户就可以查看一段时间内的明显趋势,例如针对教育、医疗保健或工业基础设施的攻击,或者直观地了解俄罗斯军事损失随着时间推移而扩散的情况。

    得益于所有合作伙伴的投入,Eyes on Russia 地图 将继续发展壮大,希望它能继续成为从远处或实地观察这场入侵的任何人的有用资源。您可以在我们的 "关于 "页面了解更多有关该地图的方法和起源。


    英文原文地址:https://www.bellingcat.com/news/2023/07/24/over-500-days-of-the-russia-ukraine-monitor-map/

    Benjamin Strick is a digital investigator with a background in law, military and technology and is the Director of Investigations for the 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 He specialises in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 satellite imagery, influence, data and maps.

  4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傅晓田访问秦刚的那期节目,咋就拍出了儿女情长的感觉……

    如果抛开纷纷扰扰的世事,这对CP看上去还挺登对啊。

    大家还是要善良,祝这对未能在合适时刻遇到的风云儿女,有朝一日能百年好合啊......

  4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张雪峰的报考大学指导与国外的"第一代大学生":教育机会的差异

    这里我们不谈升学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走后门等现象,并不是那些不存在,而是因为说的太多不用重复。而是关注一些以前比较少关注的现象:高考生的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报考大学时往往面临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往往决定了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教育机会和信息。由于经济上的挑战和学术支持的缺乏,导致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自身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不一定总有收获,因为你不知道朝哪个方向使劲,所以往往事半功倍。

    相反,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高考生,教育信息也比较灵通,对未来的升学或就业也有着比较成熟的认识,在这方面寒门子弟的“爹”的确是拼不过。

    在国外,也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第一代大学生 (the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也就是来自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第一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教育机会和指导方面的挑战。比如,家里有人是大学教授或者在学校工作,会让孩子从高中起就开始把学习成绩搞好,教孩子写自传,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为自己的简历增加分数。而寒门子弟等到毕业升学的时候才知道这一点,已经太迟了。甚至在大学本科毕业读研的时候,家里条件好的孩子也早早就准备了相关材料,起码在时间上就甩下寒门子弟一大截。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在家庭教育资源积累上,这是悲催而真实的。

    在中国,教育资源就更加不均衡。比如农民工的孩子,是无论如何没有这些教育信息和资源的。他们不可能知道现在选择的专业未来几年的前景如何,也不知道在家庭背景贫寒的情况下如何能负担某一个学科的后续投入。张雪峰作为一位为中国高考生提供报考指导的老师,尽力填补了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空白,虽然有的时候讲话粗糙了一点,但可说是功德无量了。

  4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那就说一下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吧

    文化这个东西,从社会哲学角度(对,就是你们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角度),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它们在受众、表达方式和受欢迎程度上存在一些区别。

    高雅文化是指那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欣赏力才能理解和享受的文化形式,如古代诗词文章、传统音乐、绘画和舞蹈等。高雅文化强调对美感和深度思考的追求。它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需要一定的学习基础去欣赏和理解。

    大众文化是指那些广泛传播、受到普罗大众欢迎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它更注重大众的娱乐和消遣需求,以轻松、易懂和通俗的方式呈现。大众文化包括电影、流行音乐、综艺节目、流行小说等,它们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参与。

    有人可能不爱听:我喜欢电玩、动漫、短视频怎么了?难道就大众了?就通俗了?就下里巴人了?你就那么高大上?你是什么东西?

    上一个觉得喜欢高雅文化的人不是东西,不想让他们高雅的,是中共,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除了最初对于政治对手的打压之外)整个运动就是毛泽东对高雅文化的蔑视,把从事高雅文化的人拉下神坛,让他们去扫厕所,喂猪,挂牌游行,然后让所有人只能去看大众文化的样板戏。毛泽东的打手,就是同样不学无术、蔑视高雅文化的红卫兵。

    在政治上层,江青借着文化大革命,把艺术成就比她高的艺术家们都打倒;在基层,把铜头皮带打在老师头上的红卫兵,未必是为了革命,只不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而已。

    文化无产阶级随时都在,他们对于文化的无知和愤恨,也随时都会被极权者利用。

    所以,我们要有独立思考,要有独立精神追求,未必要去学高雅文化,但一定要知道,高雅文化不是错,不懂高雅文化也不是错。但因为自己不懂而对高雅文化产生愤恨,才是需要警惕的问题。

  5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控诉“黑人”陈建州性骚扰的郭源元:“我們都希望壞人踢到鐵板,我們都不想成為那塊鐵板”

    最近台湾metoo运动的火势很猛,娱乐界、政界等平时比较多见诸媒体的人物都被曝光了性侵/性骚扰行为,其中不乏一些素以婚后“好男人”“爱妻号”等形象示人的艺人,比如宥胜、NONO、许杰辉,黄子佼等这些人精被曝光之后,大多都是立刻低头认错,虽然不能弥补受害人的损失,但起码表现出一个配合的态度。但最近被爆出的黑人陈建州,却反咬一口,将受害人告上法庭,还求偿1千万!

    受害人是黑人旗下“黑涩会”团体的女艺人“大牙”周宜霈。周说2012年,当时和陈建州出差到了饭店,陈建州不停逼问她房号,然后又直闯她的房间说想“松一下”。当时刚洗完澡的大牙还穿着浴袍,只好用拖延战术不断想婉拒,甚至搬出陈的老婆范范想唤醒他的良知。岂料,陈建州厚脸皮说:“没办法,妳范范姐就很不爱这种事啊!”“可是你很正啊!”。还趁周不注意强行将其搂抱滚到床上。最后见周宜霈实在没有意愿,陈建州才妥协的说“那你亲我嘴巴一下我就走”。他走后又按门铃,要周给他手里挤点卸妆油,这样被其他人撞见他出周的房门他就有借口(鸡贼不鸡贼!)。黑人回到自己房间后,还给大牙打电话让她到他那边去,大牙和随后赶到的化妆师都面面相觑。

    周在社交平台写下自己的遭遇," 我曾被他下令冷冻失去工作过,我真的会怕,要不是跟着这波大家的勇敢一起,我想我没有孤身面对的勇气,遇到这种事,我也只敢忍着回家哭。" 大牙最后写道:“如果当时可以勇敢一点公布他的恶行,或许就不用背着忘恩负义的臭名离开经纪公司,希望今天过后,想起这个人只剩厌恶,而不再恐惧。”

    爆料文一出,黑人就立刻发律师信,说要把周告上法庭,求偿一千万。

    周于是在facebook上写下:“再次感受到了当年窒息的压力,这次我会勇敢,法庭见!”

    不到几天,又一位台湾女模特“微风女神”郭源元发文爆料黑人的性骚扰。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所以全文转过来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次是發生在他松菸的辦公室,黑人說有一些衣服品牌的東西想送我,希望我能在日常生活中穿搭拍照,露出在社群,我滿心感謝。

    而在這次碰面之前,我們的聯繫也都只有很偶爾的訊息對談,訊息內容除了出現過一兩次的「傳自拍照給黑人哥看看呀」讓我感到疑惑外,其他內容也都保持著一定的禮貌與距離。

    當時愛妻形象與新聞漫天飛,尤其那時正值范范懷孕的時候,再加上我與黑人認識是因為love life,以至於當我收到「傳自拍照給黑人哥看看呀」這樣讓我感到疑惑的訊息時,我以為只是一種「我無法理解的,聖人大愛」的那種親切。

    當天辦公室裡只有我跟他,我正盯著牆上裱掛起來的幾件球衣,等待黑人去取要送給我的商品。身高將近一百七,體重五十五公斤,覺得自己總是很大隻的我,被突然從後面環抱起來,雙腳離地。

    黑人從後面環抱起我,轉身坐上他的辦公椅,我想逃離,他加強力道將我按在他的腿上,然後,他對我說他要親親。

    我愣住,也許是因為不知所措,我傻笑,並掙扎著要起身,黑人再繼續加強力道按住我,就這樣反覆。

    「你先親我一下,你先親我一下。」黑人不斷這樣說,我的恐懼已經爬滿全身,但我還是傻笑,與繼續要起身的掙扎。

    當下的我為了趕緊離開那樣僵持且可怕的狀況,我竟然親了他臉頰一下,他鬆開我,說好啦這些是要送給你的,然後起身去提那幾袋衣服。我接過衣服,還不忘說謝謝黑人哥,然後坐電梯下樓出公司,然後跟平常一樣,走去捷運站,坐捷運回家。

    其實整段路程我千頭萬緒,什麼都想過一遍,又什麼都沒想明白,我感覺到自己爛兮兮的。

    剛剛那是什麼?剛剛有什麼整人鏡頭嗎?不是愛妻魔人嗎?范范要生baby了不是嗎?我太大驚小怪了嗎?我太大驚小怪了吧?

    很多腦中的疑問跟不確定感,在後來黑人斷斷續續傳來的若無其事的訊息、工作上的關心,以及我自己生活中其他的瑣事裡不了了之。

    直到第二次。

    第一次事情之後,我再也沒有跟黑人見過面,第二次的發生,起因是黑人不斷訊息說要送我衣服及鞋子,我不斷推拖說謝謝黑人哥不用了,但還是礙於他無數次的堅持,以及想到未來可能還要在工作上見到的狀況下,我最後答應在路邊領取。

    那是我當時能想到的最安全的方式了。

    在公開的大馬路邊,不是在某個特定的私人空間,而且拿一下就離開,不用長時間相處停留。

    結果是他從對向要迴轉到我這個方向的時候,突然把車停在大十字路口中間,從駕駛座上把副駕的車門打開,對著我大喊上來!上來!

    當時車道上所有被擋住的車群開始按喇叭,在那樣的狀況下,我沒有思考的時間,我讓自己被趕鴨子上架,慌忙的上車了。

    我上車後黑人說他沒帶到要給我的物品,要載我去工作室拿,我雖然感到厭煩害怕,但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一路上黑人像親切的大哥哥,關心我的工作與日常,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而我只想趕快領取結束後回家。

    車子進入一個社區大樓的地下停車場時,我仍舊覺得我們要去的是某個辦公室或工作室,在要從停車場進入電梯上樓時,黑人先按了樓層,人退出來,對著我說你先上去。

    現在想起來,是因為不想被電梯監視器留下一起上樓的畫面吧?

    一直到門開了之後,我才驚覺我到的地方是一個「家」。

    我在意識到這點之後整個人都僵住了,黑人說坐一下啊,然後去倒飲料,我說我等下還有事,得趕快回家。黑人說好啊,要我先喝個飲料,喝了他再去拿要給我的鞋子。

    飲料來了,是威士忌,竟然是威士忌。

    黑人若無其事地說,我必須先喝完他才要去拿東西。我嚇瘋了,我怎麼會讓自己落到這種處境。當時我只想趕快離開,實在不願意再拖拖拉拉了,所以我喝了一大口,黑人笑得非常開心,然後他起身,往房子深處去取東西。

    坐立難安,實在坐立難安,我環顧四周,所以我大概記得當時所在環境的格局。沒過多久,他提了兩袋東西從某個房間出來,我因為可以回家了感到開心,說了謝謝黑人哥,然後起身要去穿鞋子。我餘光看到他把東西放靠牆,我才要轉身想說怎麼了,他整個人壓上來環抱住我。

    一切很快,我被很輕易地抓抱起來,往房子深處去,我的視野因為整個人被抓抱起來,變得很高。

    我掙扎,很驚慌,黑人很開心,像一切只是在玩鬧,他把我抓抱進一間房間,然後丟上床,我在跳逃著爬起來的時候,聽到他說「喔這張床不可以。」

    我腦中閃過對那句話的理解是,「這是他與范范的主臥室」,然後我又被很輕易地抓抱起來,到另一個房間,拋到另一張床上。

    過程中我不斷掙扎,奮力掙扎,他輕鬆抓抱起我的樣子,讓我覺得我像棉花一樣輕。我一直說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或大聲或小聲的講,頭腦非常混亂。因為黑人笑的很開心,我腦海裡「這是正在開玩笑嗎?」與「我要被姦殺了!」的疑惑與恐懼,在腦海裡不斷交錯。

    抓抱掙扎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他的下體,非常噁心。然後我記憶裡,看出去的視野非常模糊,我才想起我那時候已經在哭了。

    那樣又躲又逃,再被抓抱起來的過程,前後可能不到三分鐘吧,像老爺追丫鬟,丫鬟躲老爺的愚蠢場面,在我開始放聲大哭後停止。

    我放聲大哭幾秒之後黑人像是突然醒來,變成原本大家印象中的樣子,「好啦好啦我帶你回家。」他變得有禮又溫柔。

    下樓的時候他一樣先按了電梯樓層,要我先下去。我記得我從「被放過」的當下,雖然仍舊非常驚恐,但心裡更多的,竟然是滿懷感激的情緒。

    「太好了,我可以回家了,太好了,他讓我回家。」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後來我仍會收到黑人的訊息,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我也會回覆黑人傳來的訊息,說謝謝黑人哥的關心。

    一切若無其事。

    在我心裡,唯有讓一切看起來若無其事,那些「真正的事」,就可以也成為若無其事。

    事實是我做得很好,隨著時間推進,人生路上迎面而來的各種經歷,讓我的內在力量不斷茁壯,這件事在我心裡造成的痛苦已經變得很小很小,可以說是不存在了。

    所以後來黑人偶爾回覆我的限時動態,我也都禮貌回覆謝謝黑人哥,我還在2019年的時候參加過黑人主持的節目。那是我們2015發生事情之後的第一次面對面,當時的我也沒有感到任何不自在。然後在他訊息我說我出的寫真書好漂亮喔,我也請我當時的公司寄了一本公關書給他。

    一切如常,生活繼續,我很自在又明亮的活著。

    很抱歉能做為證據的訊息,在我後來換手機的時候全部消失了。

    訊息的消失,對我來說其實有一種不必再回顧的輕鬆感,如今如果要說整件事裡讓我想起,仍會感到痛苦的部分,那就是我對自己的憤怒。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所謂的「聰明人」,沒能在第一次松菸辦公室事件發生之後,盡好保護自己的責任,還讓第二次事情發生,這讓我對自己感到非常憤恨與失望。

    尤其是每每回想起來,其實我能「完美作為」的回應及時間點明明很多很多,我竟然還讓第二次事情發生。這樣的我,我難以接受,這樣的我,讓我想起來非常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第二次的事情我從來沒跟任何一位朋友說過。

    在這次metoo運動裡,我有幸看見一篇網友分享的周志建治療師,書寫了關於面對危機反應的文章。內容提到人在遇到性騷擾、性侵害,或是任何危機的狀況時,除了「戰」與「逃」的反應,更存在著「僵」與「討好」。

    那篇文章幫助了我很多。

    身而為人,在面對各種不同的危險狀況裡皆會有不同的反應,「僵」或「討好」不代表被害人的反應是不積極作為,也不代表「僵」或「討好」是一種侵犯默許

    那篇文章讓我理解了事件發生的當下,渴望能完美作為,但卻只有呆住,甚至有「討好」作為的我。

    我們都希望壞人踢到鐵板,我們都不想成為那塊鐵板

    不為什麼,畢竟當時安撫自己好久好久,在得以平靜過日子的現在,要再主動說出來,除了得再讓自己難受一次,還得迎接勢必會如浪打來的媒體報導、茶餘飯後,及充滿惡與無知的質疑與檢討。

    當那塊鐵板太不容易了,當那塊鐵板太痛苦了,

    當那塊鐵板的每一位,讓人欽佩、心疼、敬佩。

    大牙,辛苦你了。

    我對黑人陳建州已經不存在原諒或不原諒的心情,因為這件事在我心裡很早以前就過了,剩下的是我跟我的事。

    然而,現在決定說出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不想讓大牙只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