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ha
@natasha
关注的小组(11)
动态 帖子 551 评论 3569 短评 42 收到的赞 6452 送出的赞 4225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介绍一部温馨的日剧《厨刀与小青椒》

    漫画改编的《厨刀与小青椒》是一部风格恬淡的温馨日剧,故事背景定位于二战后的京都,聚焦于一家百年老餐馆"桑乃木"的命运。在这家餐馆中,前主人兼主厨早已辞世,留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一日曾希望通过婚姻找到一个能继承家业的男子,然而新婚不久后女婿便上战场并阵亡。战后,家族决定为29岁的二女儿双叶物色门当户对的山口家做婚姻安排,但山口家却只提出让家中老三,年仅19岁的男孩山口周来相亲。二女儿双叶在婚前跟家里的厨师私奔,大女儿一日决定为家族利益嫁给年龄相差15岁的山口周。

    一日本来是学习西餐的,她将家业交给了妹妹双叶继承。然而,妹妹的私奔、厨师的辞职以及客人的质疑等一系列挑战和打击接踵而至。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一日不得不学习如何经营家族餐馆。经历了重重考验后,她与周开始携手合作,逐步振兴了"桑乃木"。

    一日和周两人起初对彼此没有感情,在共同经营餐馆的过程中,他们渐渐相互理解并建立了信任。他们开始关心对方的内心和前途,为对方的幸福着想。

    一日认识到自己与周的年龄差距,她觉得最好还是让周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得知周曾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铃音,但铃音因为家族联姻而嫁给了周的大哥山口缘。当铃音因和老公吵架而来到"桑乃木"时,一日有意退让,创造机会让周和铃音相处。

    一日本来已经有了退让的觉悟。但回到房间后,还是忍不住哭泣。片子里这段的处理特别好:没有展现演员对着镜头痛哭,只是展现了端正的下半身坐姿和窗台的景物,背景音里则传来抽泣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其实也对一日产生了情感。这段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张力,为故事增添了新的转折。在这个关键时刻,观众将目睹一日和周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他们的内心世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选择。

    这个剧情充满了人性的考验和成长,同时也展现了食物和料理对人们情感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尽管一日与周之间有15岁的年龄差距,但在爱与理解之中这个差距逐渐消融。

    《厨刀与小青椒》以其精彩的剧情、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背景设定,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恬淡丰富且充满希望的世界。这部剧以其优美动听的京都腔调,清幽恬淡的叙述风格,将观众深深地吸引其中。它既触动人心,又给人以启示,展现了人世的爱、宽容与理解。

    本剧的片尾曲《白鲸》也非常好听。

    youtu.be/K4N49Jostis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Z-library又被fbi查封了

    Z-library的新网址singlelogin.me又被查封了。请问官方推出其他的替代性网址了吗?

  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女力天下|关注史航性骚扰事件:三问、三不问,及三个行动

    作者:女力天下 | 来源:微信公众号“女力天下”

    近日史航被曝性骚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讲述了自己的经历。5月2日,史航微博否认性骚扰,辩称和当事人之间是"交往"。5月3日,当事人小墨(微博@黑尾鸥1988)发文驳斥史航的说辞,指出所谓"交往"是来自权力的胁迫和谎言。

    由女性讲述开启的#Metoo运动,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公众教育,即利用权势进行性骚扰和性侵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在权力结构下不存在"完美"的受害者。和此前的众多案例一样,人们对史航性骚扰这一事件的关注,以及主要信息的获取,是由多位当事女性的自述所推动的。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一贯的争议,如是否应该全盘相信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是否应该诉诸法律而不是舆论等等。

    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争议和迷思,我们整理了关注性暴力事件时的"三问""三不问"和"三个行动",希望能够启发更多对史航性骚扰事件及未来可能的#Metoo事件的讨论和参与。

    三问

    💡 为什么我认为当事人的叙述可信?

    当事人公开讲述自己的经历,呼唤舆论关注,这一举动经常被谴责为"微博升堂"。但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并不意味着拒绝思考当事人叙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际上网络曝光的案例能够获得足够关注,本身就经历了大量的审视和质疑。

    在史航事件中,当事人的自述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本身及事发前后的细节,且众多当事人的故事在细节上相互印证,如性骚扰行为("亲耳朵")和模式(从性暗示到肢体骚扰逐步升级,利用年轻女性不敢拒绝的处境)的相似,还有聊天记录和"知情人士"的旁证、媒体的调查报道,这些都是叙述可信度的来源。

    此外,当事人所写的感受,如在事发后对于可能被曝光的羞耻和恐惧,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普遍处境。社会加诸女性的性耻感和权力结构的共谋,让当事人在当下难以反抗,让她们的遭遇多年来被无视,更成为她们事后发声的阻力。当这些感受被细腻地呈现,更多女性出于共情对当事人困境的看见和承认,即是对我们社会现存的性别文化的揭示。

    哪些细节是我需要关注的?

    很多人会反复追问性暴力发生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要求提供能证明暴力发生的"直接证据",实际上是打着求证的名义苛责当事人,否定了当事人讲述的意义。

    在过去的案例中,曾发生过当事人的讲述被营销号加以夸张和色情化传播的情况,对当事人是严重的二次伤害。对性暴力过程和细节的探寻是一种窥私,公众对于事件真实性的判断不需要建立在其上。

    证据方面,性骚扰和性侵大多发生在非公开场合,尤其是多年前的事件,原本就难以取证;证据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可能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或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当事人需要向公众展示的是真实、有逻辑的讲述,而不是在进入司法程序后才需要提供的全部证据。

    💡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性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首先可以做到的是不做旁观者,把为当事人发声、反对性别暴力和强奸文化视作自己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行动以推动改变。

    三不问

    ❌ 万一是诬告怎么办?

    结合已有的信息决定是否信任当事人的叙述是必要的。但仅仅问"万一是诬告呢",甚至在每一个公开的性暴力事件下这样发问,或是列举以往被认为/证实是不实指控的案例,以证明当下的事件也可能是虚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作为普通的关注者,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或许有限,但这不代表我们每个人没有能力检索信息,或者没有能力针对具体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如果我们选择放弃是非判断,将客观理性地对待公共事件等同于拒绝思考,就只是在助长冷漠和虚无。

    同理还有"为什么不报警/交给法律"。现行的司法在对待性暴力案件上存在缺陷,包括当事人在报警和诉讼过程中可能遭遇拒绝和二次伤害,或法庭对性骚扰和性侵的举证要求过于严苛,导致当事人因"证据不足"而难以获得程序正义。当事人对是否要进入耗时耗力的诉讼也会有自己的考量。

    能否获得司法上的判决并不代表真相本身。即使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也可以在社会文化层面让受害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公正,以及让施暴者得到相应的惩罚------失去他的权力。

     当事人对事件的描述有没有表达不当?

    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叙述中的某些语句可能引发争议,如将和施暴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恋爱",或沿用了一些对女性存在性污名的用词,抑或是被认为态度"过于软弱"等等。对于很多没有公共表达经验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且是叙述真实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事人的苛责会使得对性暴力的关注失焦

    如何理解受害者的故事,考验的是我们作为关注者对于性暴力议题能否进行深入思考。当事人饱含复杂、矛盾情绪的讲述,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性暴力当事人可能遭遇的情境及她在其中的选择。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关注者和支持者的伦理:一个当事人或许并不"讨人喜欢",或按照关注者期待那样行事,但这不是她的遭遇应该被否定的理由。

    ❌ 他是个好人,为何会被控性骚扰/性侵?

    包括史航在内的公众人物被指控性骚扰的案例中,经常存在类似的观点。有时是被指控者的合作伙伴、"好兄弟"出面,证明他为人仗义;有时是身边的女性亲友被推出来,证明他是个尊重女性的好人、没长大的老男孩,因此性骚扰不存在,一切都是误会。

    是否身为他人眼中的"好人",和是否曾对女性实施性侵害,这两件事并不相关。无论这些话语是出自利益相关之人的辩护,还是旁观者的质疑,都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对有权势的男性太过宽容,违背女性意愿的性不被视为犯罪,甚至不被视作一个问题。即使存在大量证人证言,施暴者依然可以出现在公共视野中,被他所处的行业、圈层所保护。

    三个行动

    💪 做负责任的关注者

    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检索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的判断和表达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情感所动员而有所行动。但诉诸情感并不是目的,我们关注的重心也不止在受暴者和施暴者个人。表达共情的同时,传播事实和有效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聚焦事件及反性暴力的目的本身。

    💪 积极传播信息

    在网络信息被污染,施暴者具有更大影响力、掌握更多传播资源的情况下,每个关注者的发声都非常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行动成为信息传播者,包括转发当事人自述和媒体报道,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敦促相关方发布声明,抵制对受害者的污名等。

    💪 建立自己的论述

    除了转发信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和同行者相互支持,扩充反性暴力运动的集体智慧。表达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自己观点的过程,我们在每一次的表达机会中成长,以此成为更成熟的行动者。

    数字时代转载地址: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5688.html

  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祖母绿里无祖母,这些宝石的名字,都是外国音译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而在古代,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中心的地位,也是源远流长。古代没有名牌可买,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热情就投在了外国宝石上。

    祖母绿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说宝石是从祖母那里传下来的。其实在元朝的时候,它被称为“助木剌”,跟祖母一点关系也没有。祖母绿的辞源其实颇为直接,就是波斯语词zumurad,意为绿宝石。

    玻璃这个词在古代,特指宝石。早在汉代,班固在后汉书里就记载了“罽宾国”出产“璧流离”。后来的文献中也出现了“颇黎”的叫法,并说波斯盛产“颇黎”。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就有标明为“颇黎”的宝石。进入宋代,颇黎二字才被转写成了玻璃,同时词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指波斯出产的人造玻璃。当代波斯语中有一个词bolur, 有晶体的意思,也可以指“雕花玻璃”,很可能就是古代“颇黎”的辞源。

    中国古代有种宝石叫鸦鹘石,也称作亚姑石,《南村辍耕录》就记载,元朝人管红、蓝、黄、白的异国宝石称作红亚姑,蓝亚姑,黄亚姑,白亚姑。到了明代,亚姑变成了鸦鹘,《天工开物》就提到过鸦鹘石。而这个词的来源是阿拉伯语yagut,其词义正是“宝石”。《金瓶梅》里,李瓶儿的私房财物里就包含一件“金镶鸦青帽顶子”,鸦青就是一种半透明的天然蓝色宝石。

    祖母绿的来源,跟祖母毫无关系,因为它就不是中文词。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国度,外来语渗入汉语词汇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口语之中,体现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人用中国法律数据喂养了一个"中国法律AI助手“,陈士杰可以安心了

    law-cn-ai.vercel.app

    再有法律问题,要么自己喂一个AI玩儿,要么用别人喂好的,不用再难为自己了。

  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5 史学九章(作者:汪荣祖)为什么刘仲敬算不上史学家?历史究竟应该怎么研究?一本书给你所有答案!

    刘仲敬近几年的爆红,让很多原本不怎么看历史的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历史。在历史文化普及上刘仲敬有一定的贡献,但必须说,他的贡献还比不上他的误导。

    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在他们眼里刘仲敬是最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唯一的史学家(当然其他人他们也不知道)。这本书虽然不是针对刘仲敬,但可以帮我们理清一些概念,告诉我们历史学到现在的发展轨迹。看了之后,你大概就明白,为什么不去要轻信“网红史学家”了。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是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叙事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用词考究,语法精妙,用来当英文学习材料非常合适。比如:

    The successors of Ceasar and Augustus were persuaded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former, rather than the precept pf the latter. (凯撒与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卒依签者之成规,而非后者之告诫。)

    Learning, and the love of justice, became the only recommendedation for civil offices; valour and the love of discipline, the only qualification for military employments. (学问与正义为文官唯一之条件,英勇与纲纪乃武将不二之准则。)

    这两句话文字平衡,读起来有对仗之感,韵味十足。

    然而,本书再有名再好,也敌不过时间。当时的历史写作手法在今天看来,已经严重过时。首先,古代史文献缺乏,吉本就大胆运用想象力,”填补”了史料的不足,这就出现了很多类似史记手法的叙事,过于栩栩如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其次,吉本将他的主观看法融入叙事中,如罗马由盛而衰,吉本就认为是由俭入奢导致,从而进行道德批判。第三,吉本对历史的评价,仅仅关注于政治和道德层面的批判,这跟广大业余网友相似,完全忽视了经济和社会的细节视角,这就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了。

    接下来就少的是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 (1795-1886)。兰克是现代史学的最重要奠基者,他首开档案研究之风,认为史学研究首先要务是仔细研究文献,考订史实,叙事精确,不可像吉本一样恣意挥洒虚构细节。从原始文献入手去研究历史的大方向,是至今历史研究方法的典范,被称为“兰克典范”( The Rankean paradigm)。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兰克的史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报告。兰克本人秉承了修昔底德以来的西方史学传统,讲求求真与叙事并重。尽管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兰克依然认为历史写作具有文学性:“历史既是艺术也是科学 (history is at once art and science).

    接下来,这本书介绍了英国史学家汤恩比(1889-1975)。汤恩比自诩要写大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他放眼全宇宙,但最后焦点还是落在了西方文明上。他总结了26个文明的历史,而其中16个已经死亡,还有3个被西方文明消灭,”剩下的7个除了西方文明之外,东正教文明、俄罗斯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都在崩溃之中。西方文明虽然也有危机,确是未来世界文明之所寄”。

    常有人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相提并论。然而汤恩比认为有很大差别。斯宾格勒将文化视为有机体,就像生物一样,有生死定数,无法逃避,因此是绝对意义的“决定论”。而汤恩比则认为,文明虽然有兴有衰,但并非必然,在严重挑战下,人类仍可战胜危机,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并不是决定论。斯宾格勒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写作,而汤恩比从根本上来说来还是史学。至于刘仲敬抄袭斯宾格勒,就勉为其难让他敬陪末座了。

    对汤恩比的研究的最大批评,在于汤恩比的“文明发明学”。他书里有的文明本来算不上是主要文明,还有的文明很重要他却没算进去,还有将一些文明割裂开来分别计算好几份。因此有人认为汤恩比搞出二十几个文明无非是脑中先有了一个“公式”,再生造“文明”去填补而已,以论带史。汤恩比本人对于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将中国文明分为华夏文明和后来的远东文明,就毫无道理。幸好到了晚年,他已经将这种假说自我否定了。而他的间接野生徒孙刘仲敬,还在以论带史的岔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魔怔。

    汤恩比对于中国文明提出了“冲击-回应”的说法,但在汤恩比本人的著作里,这个提法实际上颇有问题。他说由于黄河沿岸环境恶劣,人们扛住了巨大挑战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文明。这就毫无道理。难道越恶劣文明发展越早?比这恶劣的环境多了去了怎么没有产生文明?简直有悖常识,当然应该是越水草丰美文明发展越早啊。可见汤恩比以论带史的谬误。然而,这个说法后来被费正清大大发扬,在解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大放光彩,至今都被广为沿用。这是后话了。

    这本书还介绍了历史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请一定要下载来看。Z-library就有。

  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4 玫瑰之名 (作者:昂贝托-埃科)

    《玫瑰之名》是一本推理小说,讲的是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理性与科学战胜了迷信和恐惧,人文知识开始超越了宗教神学。本书以一个老年僧对少年时期的回忆的口吻而写的。出身贵族和将军家庭的少年,对打战不感兴趣,而投身了修道院。他结识了方济会的修士,巴克斯维尔的威廉。他成了威廉的徒弟。威廉带着他去拜访另一座修道院时,那里不巧发生了谋杀事件。在迷信和无知的支配下,人们沉浸在恐惧之中,而威廉修士运用他理性的头脑和对科学的理解,解开了谜团。

    闲话不多说,把这本书的序言粘贴在这里,希望大家在看了序言之后,能够有兴趣找全书读一下(或者去看一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2019年那一部很好看)。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谦恭地反复吟诵这一亘古不变的经文,乃是虔诚僧侣每天的必修课,人们可以断定其中自有无可替代的真理。但是,在我们直面荒谬的世界、真理尚未适时显示出来之前,videmus nunc per speculum et in aenigmate(1)(啊,真难懂)。我们不得不去辨读真理忠实的符号,尽管这些符号显得晦涩不明,简直像是由一个一心作恶的意志编织而成的。

    作为罪人,我已人老发白,如今正苦度残年。同世上芸芸众生一样,我在沐浴着天使般智慧的神灵之光的同时,等待坠入寂寥荒凉的无底深渊,以了此余生。在这梅尔克大修道院的陋室中,我拖曳着沉重的病体,准备在这羊皮纸上为我年轻时亲历的那些神奇而又恐怖的事件留下证据,我要把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虽不奢望勾勒出一幅蓝图,却也试图给子孙后代(倘若敌基督不在他们之前问世的话)留下符号之符号,以求他们作出诠释。

    上帝赐我恩惠,让我成为那座修道院内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见证人。出于善意和仁慈,修道院的名字我就不提了。那是在一三二七年末,适逢德国皇帝路德维希(2)遵奉万能上帝的意愿南征意大利,以重振神圣罗马帝国的雄风。阿维尼翁那位亵渎了圣徒神圣之名的臭名昭著的篡位者为此慌了手脚。他是买卖圣职的罪犯,是异教的罪魁祸首(我说的是那个被渎神者们誉为约翰二十二世的卡奥尔的雅各,他有罪恶的灵魂)。

    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也许我得按当时的理解,即现如今的记忆,讲述在那个世纪末发生过的一切,并用后来我听到的其他故事来丰富它,假如我的记忆还能将那许多奇怪混乱的事情重新贯穿起来的话。

    自从那个世纪初,教皇克雷芒五世将教廷圣座从罗马迁移到阿维尼翁以后,野心勃勃的各地僭主(3)横行霸道:圣城沦为竞技场或妓院,任凭僭主宰割,陷入他们的你争我夺之中;人称之为共和国,却名不副实,它被武装匪徒所控制,烧杀抢掠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神职人员有世代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他们滥用职权,指挥成群的暴徒流氓,手持匕首绑架良民,掠夺钱财,并从事卑鄙的非法交易。有人妄想戴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恢复帝国时代曾经拥有的世俗统治的尊严,然而,怎么才能阻止Caput Mundi(4)重新成为那些人理所当然追求的目标呢?

    话说一三一四年,五位德国王公在法兰克福选出了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为统治帝国的国君。但就在同一天,在美因河的对岸,莱茵河公爵和科隆大主教推举奥地利的腓特烈为国君。一个皇位两个皇帝,一个教皇两个皇帝:形势的确混乱不堪……

    两年之后,在阿维尼翁选出了新的教皇——七十二岁高龄的卡奥尔的雅各,教名是约翰二十二世。愿上帝再也别让任何教皇取这么一个让善良人无比憎恨的名字。作为法国人,他忠于法国国王(那块腐败国土上的人总是考虑他们的私利,不能一视同仁地把整个世界看作宗教的圣地),支持腓力四世反对圣殿骑士团。国王曾控告(我认为是不公正的)圣殿骑士团的人犯下了极端可耻的罪行,以伙同那个背叛的教皇侵占他们的财产。当时,那不勒斯的罗伯特(5)也牵连在整个阴谋之中。他为了继续控制意大利半岛,说服教皇不承认任何一个德国皇帝,这样,教皇就保住了统领的地位。

    一三二二年,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打败了他的对手腓特烈。对约翰二十二世来说,此时的一个皇帝比当初的两个皇帝更可怕。因此,他开除了路德维希的教籍,而路德维希反控教皇是异教徒。必须说明的是,正是那一年,在佩鲁贾召开了方济各会全体修士大会。他们的会长,切塞纳的米凯莱,接受了属灵派(6)的恳求(对此,我以后还有机会再谈),宣称基督的清贫是信仰的真谛所在,若他跟门徒曾占有过什么,那仅仅是usus facti(7),是旨在捍卫修士会的善德和纯洁的正确决断。这令教皇相当不悦,或许因为教皇从中隐约看到这种教义会使身为教会之首的他所遵奉的教义摇摇欲坠。他反对帝国有选举主教的权力,而对神圣的王位,他主张教皇可以加冕皇帝。也许是由于这些或者其他别的动摇他统治的原因,约翰二十二世于一三二三年以谕旨《当某些人中间》谴责了方济各修士会的主张。

    我猜想,路德维希就是由此看出了方济各会是教皇的敌人,是他强有力的盟友。方济各修士认定基督的清贫,从某种程度上使帝国的神学家们——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8),让丹的约翰(9)——的思想更加有生命力。最终,在我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数月前,被打败的腓特烈签署了协议,路德维希南征意大利,在米兰接受加冕。期间,路德维希与维斯贡蒂家族发生冲突,尽管这个家族曾支持并欢迎过他,使他得以包围比萨城。他也曾任命卢卡(10)和皮斯托亚(11)的大公爵卡斯特鲁乔为皇室代理(我认为他做得不好,因为除了法焦拉的乌古乔内,我也许从未见过像他那么残忍的人)。那时候,他已接受当地僭主夏拉·科罗纳的要求,准备南下罗马。

    这就是当年父亲带我离开宁静的修道院时的情形——当时我已经是梅尔克修道院的一名本笃会见习僧。那时,我父亲跟随路德维希征战,在国王册封的那些男爵中,他不是最后一名;父亲认为把我带走是明智之举,为的是让我了解意大利的名胜古迹,并让我得以观看皇帝在罗马的加冕典礼。然而,正值围攻比萨之战,他忙于军务,难以脱身。我趁此机会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城镇闲逛,一是由于无所事事,二是想多长点见识。但父母却认为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我这样一个许愿默祷终生的少年来说并不合适。对我关爱备至的马西利乌斯建议我父母把我托付给一位巴斯克维尔的威廉修士管教。那是位学识渊博的方济各修士,他正要启程,去完成探访几个名城最古老的修道院的使命。于是,我就成了他的书记员和门徒。对此我毫不懊悔,因为我有幸成了那些留在后人记忆中千古流传的事件的见证人,此刻,我正是在为作这历史的见证而记述。

    当时,我并不知道威廉修士要寻访什么,说实话,至今我也没弄清楚。我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能只是想了解真相,怀疑当时出现在他眼前的并非事实吧——我见他总是疑虑重重。也许在那些年月里,他所承担的世纪重任一直在分散他对自己所喜爱的研究的注意力。整个旅途中,我始终不知道威廉肩负的是何种使命,他也从未跟我谈起过。只是,在我们沿途短暂停留过的那些修道院里,从他跟院长们的谈话片断中,我对他要完成的使命的性质有了些许了解。然而,直到我们抵达目的地,我才有了透彻的了解。

    我们向北走,但不是直奔北方,而是在多座修道院停留。这样,我们的最终目的地就移到了东方,而我们却转向了西方,这就与当初从比萨出发的圣雅各(12)所走的山路一样了。我们在途中某处停留,那里发生了可怕的事件。地点不便明说,但那里忠于皇帝的僭主们以及修道院院长们倒是与我同属一个教派,并与我们一致反对那个腐败的信奉异端的教皇。我们颠沛流离,跋涉了两周。一路上,我对我的新导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深信自己对他的了解始终是不够的)。

    在以下篇章中,我不会着力描写人物——除非一个面部表情或一个动作看似哑语的手势,却胜似雄辩的语言——因为正如波伊提乌(13)所说,表相转瞬即逝。就像秋天来临时绽放的野花会无言地凋谢,现在再说“阿博内院长目光严峻,面颊苍白”,又有什么意义呢?(托上帝的福,只有灵魂之光永不熄灭。)但是关于威廉,我不得不说一说,因为他身上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老者的智慧,他的脸庞也与众不同,深深打动了我。不仅是因为他谈吐的魅力,也不只是因为他思维的敏锐,而主要是因为他的外表轮廓,使他显得和蔼可亲,感觉就像是自己的父亲,引人去琢磨他的手势,观察他恼怒时的表情,窥视他的微笑——而不允许任何污言秽语玷污他的形象,这是我对形体喜爱的方式(也许是唯一最纯粹的方式)。

    昔日的男子英俊而高大(相比之下,现在的男人都像小孩子或侏儒),但这只是证明世界正在退化。年轻人不思进取,科学无进步,整个世界被架空,瞎子在引导盲人,并把他们带入深渊。鸟儿翅膀未硬就想飞,蠢驴演奏里拉琴,笨牛在狂舞。马利亚不再恪守默祷,马大不再喜欢积极的生活,利亚已经绝育,拉结耽于肉欲,加图(14)出入妓院。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轨道。感谢上帝,在那些日子里,我从导师那里获得了学习的愿望,走上了正道,即使行走在崎岖小路上,也未曾迷失方向。

    威廉修士比一般人高,却又极瘦,所以就显得更高。他目光犀利,鼻梁瘦削,鼻尖略呈鹰钩状,这使他的面部带有警觉的神情,只有在某些时候他才会变得迟钝,这我以后会提到。他的下颌显示出他有顽强的意志,尽管他那张布满雀斑的瘦长脸上——我见到出生在海伯尼亚(15)至诺森比亚(16)一带的人大都有那样的雀斑——有时会显现出犹豫和困惑的神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那种犹豫和困惑,其实也只是他好奇心的表现。但起初我对他这种美德所知甚少,原以为那是心灵所激发的贪欲。我认为那是理性的心灵不该有的,(当时我想)心灵应该只靠真理而生存,从一开始人们就应该对此有所感悟。

    威廉看上去年过半百,虽然岁数已不小,但他不知疲倦,行动灵活敏捷,常令我自愧不如。面对突发事件,他总是精力充沛,应付裕如。不过,他那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似乎带有些螯虾的特征,时而显出懒散和怠惰。我曾见他在卧室的小床铺上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嘴里勉强发出几个单音节词,脸上的肌肉纹丝不动。那时,他的眼睛里显露出一种心不在焉的茫然神情,要不是他生活中一向具有节制的能力,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服用了某种药草产生了幻觉。不过,他在旅途中偶尔停留在草坪周围,或在树林的周边采集药草(我觉得他采集的总是同一种药草),这一点我不隐讳:他常常待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咀嚼。他把一部分药草带在自己身上,在精神极度紧张时,就拿点儿放在嘴里咀嚼(在那座修道院逗留期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一次,我问起他那是什么,他微笑着说,一个好的基督徒有时候也能向异教徒学到有用的东西;而另有一次,当我想要品尝一下那药草时,他回答说,对年长的方济各修士有效的药草,对年轻的本笃会修士就未必有效。

    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没有机会过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即使住在修道院里,我们也是夜里守夜,白天疲惫不堪,没有按时去参加宗教仪式。不过,在旅途中,他很少过了晚祷还守夜的,他的生活习惯很简单。在修道院里,有几次他整个白天都在菜园仔仔细细地观察植物,好像那是绿宝石或翡翠。我还见他在珍宝室里浏览,看着镶有翡翠或泛金光的绿宝石珠宝箱,却像是在看一片野刺果树丛。另外有几次,他整天待在藏书馆的大厅里翻阅手稿,好像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并不是有意想找什么(当时,我们身边惨遭杀害的僧侣的尸体逐渐增多)。一天,我发现他在花园里散步,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目的,好像他无需向上帝汇报自己的行为。在本笃会,人们曾教过我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来安排时间,我如实告诉了他。他却回答我说,宇宙之美不仅仅来自大千世界千差万别中的同一性,也来自它同一性中的千差万别。我觉得那是依照实际现象作出的一种回答,但是后来我得知,他家乡的同胞们也经常这样来推断事物,用这样的方式,理性的启蒙力量就显得非常软弱无力了。

    在修道院里的那段时间,我见他手上经常沾有藏书的尘埃,以及新近绘在书册插图上的金粉,或是他在塞韦里诺的医务所里触摸那里的东西时留在手上的浅黄色物质。似乎他不用双手就不能思考,但是我觉得他胜过机械师(人们告诉过我,机械师是moechus(17),是扭曲精神文化生活的人,需要把他紧紧联结在十分纯洁的婚姻之中)。他的触觉特别灵敏,就像在触摸机器,总是那样细致。他的双手在碰触因年久磨损而变得像未经发酵的面包那样松脆易碎的书页时,都异常仔细。我还想说的是,这个怪人身上总是背着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着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一些工具,而他称那些是“神奇的机械”。他常说,机械是技艺的成果,而技艺则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所以机械复制的不是大自然的形式,而是其运作本身。他就这样给我解释了钟表、天体仪以及磁石的功能。不过,起初我担心那会不会是巫术,于是,在某些晴朗的夜晚,他伫立静观繁星时(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三角形物体),我则假装睡觉。我在意大利和家乡结交过的方济各修士常常是些头脑简单、没有文化的人,我向他表露他的博学多识实在令我惊讶不已。可他微笑着对我说,他故乡岛国的方济各修士都是另一种类型的人:“被我推崇为导师的罗杰·培根教导我们说,神的境界有朝一日将会出现在机械制造的科学领域,那乃是源于自然的神圣魔力。总有一天,人们可以凭借自然之力制造出航行的仪器,船只可以依靠那些仪器“unico homine regente(18)航行,比用风帆或橹桨快得多;还将会有无需动物牵引、强度无法估量的自动行驶的车辆,以及可载人的飞行器,只要开动一个可以转动的装置就会牵动人工制作的翅翼,那飞行器就可像飞鸟一样升入高空。小小的器械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重负,运载工具可以在海底航行。

    我问他这些机器在哪里时,他对我说,有些在古代就已有人制造出来了,有些甚至沿用到我们的时代。“飞行的工具除外,我没见到过,但我知道有一位智者想到过。人们可以不靠支柱或别的支撑物及其他闻所未闻的机械来建造桥梁横跨江河。不过,虽说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你不必担心,因为那不等于说将来也不会有。我对你说,上帝希望制造出它们来,而且他肯定已胸有成竹,即使我的朋友奥卡姆的威廉(19)否认这些思想是以那样的方式存在。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左右神的意图,而恰恰因为我们无法对它有任何约束。”这并不是我听他发表的唯一矛盾的看法:即使如今我已经年老,比当时更有智谋,我还是没明白他怎么能够那么信任他那奥卡姆的朋友,又怎么总是言必称罗杰·培根,对培根那么忠贞不渝?当然,那是处在愚昧的年代,即使一个睿智的人也不得不相信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

    这就是我想谈论的有关威廉修士的一些情况。也许毫无意义,这只是现在我收集的当年和他初次见面时产生过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我亲爱的读者啊,也许你能从他在修道院那些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推断出来。我没有许诺给你们一个已完成的设计蓝图,这只是一张记述着一系列可叹又可怕事件的单子。

    就这样,我一天一天逐渐了解了我的导师,并在跋涉的漫长时日里与他畅怀长谈,这些我将择要讲述。我们就这样来到耸立着修道院宏伟建筑的那座山的山脚下,渐渐走近那座我现在要讲的故事所涉及的修道院但愿在我讲述后来发生的一切时,我的手不会颤抖。

    (1)拉丁语,吾等如今于镜与谜中观看。

    (2)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1282—1347)。

    (3)“僭主”一词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出现过,指集权力于一身的专制君主(但也可能是贤士仁人)。

    (4)拉丁语,世界之首领。指罗马教廷。

    (5)指Roberto I d'Angiò(1278—1343),安茹亲王,曾任那不勒斯国王。

    (6)Spirituali,方济各会内部的狂热派。

    (7)拉丁语,出于实际的需要。

    (8)Marsilius of Padua(1275—1343),意大利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9)Jean de Jandun(1280—1328),法国哲学家。

    (10)Lucc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城市。

    (11)Pistoi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城市。

    (12)San Giacomo,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第一个殉难的使徒。

    (13)Boethius(约480—524或525),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政治家。

    (14)Marco Porcio Catone(前234—前149),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全力维护罗马“古风”。

    (15)Hibernia,爱尔兰的拉丁语名称。

    (16)Northumbria,位于古代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处。

    (17)拉丁语,通奸者。

    (18)拉丁语,由单人驾驶。

    (19)William of Occam(1280—1349),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方济各会修士。

  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3 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失业吗?这本书可启发你的思考《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 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ChatGPT-3.5和ChatGPT-4的问世,让人们顿时发现,Deepl可以停用了,Grammarly也可以不再续订了,2个小时就能翻译出十万字的书,衍生程序的AI绘画能媲美最熟练的插画师....一个合理的疑问就是:AI的发展,会让人类失业吗?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两个概念,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和 取代技术((eplacing technology) 。 赋能技术是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带来工作岗位的技术发明。如望远镜、铁路,汽车等。而取代技术则是哪些会取代人工既能让人失业的发明,比如纺织机和冶炼机器等。

    对于新技术,18-19世纪的工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恐惧。1750年之后,铁路、蒸汽机、工业这样的词汇第一次出现在人类字典里,企业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人们要么失业,要么被迫降低工资。一个叫卢德的工人率先捣毁了工厂主的机器,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响应,形成了卢德主义。但卢德主义并未最终成功,因为从机械化中直接得利的资产阶级,在当时的政治中已经有巨大的影响力。

    历史证明,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受其影响的人们是否从中获利。工业革命之前,在17世纪,欧洲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都有自己的行会,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行业利益会激烈地抗拒新技术。在行会势力最大的地方,技术发展也最慢。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之一在于,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机械化中获利的商人们同时拥有了政治权力。商人们形成了新的工业阶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在不断地提高。

    当今社会,发达国家的工人们与18世纪卢德主义者相比,拥有了更大的政治权力。民粹主义者会利用工人对于自动化的恐惧达到政治目的。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5%的美国人支持限制自动化的政策。2020年美国大选的黑马,华人杨安泽(Andrew Yang)就利用了这种焦虑,推出了全民基本收入观点。川普虽然只是反对全球化,但明显也是利用了人们的焦虑,只是更保守也更直接一点。

    然而,放缓技术或限制自动化的发展,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对新技术要看它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来看技术的确取代了部分人工,造成了失业;但长远来看,生产率的稳步提升,造成了关联行业内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比如钢铁冶炼产量提升,会在汽车行业增加就业机会。那么工人的问题更大程度上不是失业,而是转岗。这里就需要相关的福利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那么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是解决人工智能时代工业和收入问题的良方呢?全民基本收入 (UBI) 可以保证人们不管是否工作,都有最低收入;如果他们决定工作,就能获得额外的收入。然而,全民基本收入有可能会造成不平等程度就会加剧。因为发达国家现有的福利计划旨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处在收入分配底层的人,而全民基本收入(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收入)会将收入有效地再分配给高收入人群(因为他们额外工作,也就有了额外收入)。简单地说,现在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是高收入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杀富济贫;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虽然让穷人能温饱,但会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富人更富,从而贫富加剧。

    上述就是我对《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的内容一些摘录和概括,更多详细讨论请去Z-library的tor版下载这本书。欢迎加入讨论。

  9. natasha 饭姐
  1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年前非典肺炎吹哨人——蒋彦永医生逝世

    20年前率先向外界披露萨斯(SARS)疫情真相的著名中国退休军医蒋彦永3月11日因肺炎等疾病去世。当局对蒋彦永治丧活动的安排和遗体告别仪式参加者设置了限制规定,海外无法接通蒋医生的遗孀家中电话。不过,大量网友闻讯后纷纷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向这位逝去的疫情吹哨人和六四屠杀见证人表达悼念之情和敬意。

    2003年4月,蒋彦永医生不满当局隐瞒萨斯(也叫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疫情,率先向外界披露真相,拯救了无数生命,后曾多次致信中共高层公开要求为六四事件正名,并揭露死囚器官交易内幕,因而遭当局长期打压,并被边控。

    2004年8月,蒋彦永荣获菲律宾的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据官方网站报导,蒋彦永“勇于揭露SARS疫症真相,从而拯救了不少生命”。

  11. natasha 饭姐
  1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现在是都不演了么,竟无一票反对或弃权

    2852 2952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

  1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2: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一本书破解你的迷思《林则徐眼中的世界》(作者:苏精)

    抱歉耽误了这么久才推荐一本,以后要改成不定期推荐啦!

    前几天在红迪上看见一篇帖子,标题是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弯上岸就任人宰割;英国爱吃牛羊肉没中国的茶叶大黄会便秘而死;恨的不是鸦片而是恨中国人吸洋烟不吸国货土烟导致白银外流「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

    标题很长,听上去非常的illuminating, 好像讲述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大秘密。但是不是事实呢?

    由于吹牛不上税,所以废话说起来会一大堆,这里就反驳其中一点,“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本人找到了一本专著,专治这种迷思:《林则徐看见的世界》,作者是台湾的历史系教授苏精。

    这本书的全名叫《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澳门新闻纸》是1839年到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主持的一项英文时事报刊翻译活动,目的是“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林则徐很满意这项翻译工作的效果,因此这些信息除了供自己利用之外,还抄送广东其他省督抚官员参阅,并将部分内容随奏折呈给道光皇帝御览。

    为了这项活动,林则徐请了4名翻译人员,这4名翻译几乎全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华人,这在1840年之前实属难能可贵,堪称是全中国英语顶尖的人才。他们是:阿曼,曾在当时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雪兰坡跟随英国传教士Joshua Marshman博士学习;小德(大名袁德辉),曾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接受教育,他的拉丁文甚至比英文还要好;阿伦,曾就读于康乃狄克州的康沃尔的学校;梁进德,中国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梁发的儿子,也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学生。

    当时广东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注意到了林则徐的这几位翻译人员,都在文章中称赞这些人才是精英中的精英。可见林则徐颇有识人之能,并且非常重视翻译工作,请到的都是最好的人才。

    澳门新闻纸的新闻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军情信息之外,还有各类洋人杂事信息,如英国女王宫中女官的名单和薪水,菲律宾的农业,秘鲁公司招股,南北极探险等,帮助阅读者拓宽视野。值得指出的是,翻译中有一人阿曼曾经在印度居住多年,熟悉印度当地的情势,对于有关鸦片贸易(英国出口到中国的鸦片多为印度产)的新闻翻译准确度相当高。另外一名翻译袁德辉的拉丁文在英华书院之时就颇受教师的赞赏,因此他在澳门新闻纸上也时常翻译几首拉丁文的古诗。

    林则徐本人也会非常仔细地检查这些翻译的翻译成果。例如:

    可见,林则徐相当重视洋务,不仅招揽顶尖翻译人才来翻译信息,并且仔细阅读消化。他不仅关注有关军事信息,还对洋人的风俗、宗教、杂事都很关心。所以什么“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纯属臆想,是反贼过度反叙事的另一个令人遗憾的例子。

    这本书在z-library的tor版上有,可自行前往下载。

  1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关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问题:19世纪以前,中国人吸不吸鸦片?

    鸦片战争的话题近来颇受关注。首先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题材,粉红一说起来就咬牙切齿;而另一方面,不少反贼则是展开了反叙事。比如,你越是说鸦片有毒,它越说没毒,你越说英国人倾销鸦片,它越说清政府也想卖鸦片。反贼的心情我理解,但我认为这些反驳都是矫枉过正了的。本文就重点讨论一个问题:19世纪以前,中国人吸不吸鸦片?


    根据仲伟民的总结,鸦片在被当作毒品广泛吸食之前,在中国古代的功用主要有4种:

    一:食用。是的,罂粟苗和罂粟籽都是可以吃的。宋代名医刘翰所编著的医书《开宝本草》里就记载了食用罂粟的方法。刘翰还将罂粟籽比喻成“御米”,说明其珍贵及美味。苏东坡也有诗云:“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罂)粟汤。”可见修道之人食用罂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罂粟的食用方法,如煮汤、入菜等,味道“极美”。

    二:药用。鸦片的药用历史就更早。五代十国时期的《食医方》就将罂粟籽当作有助消化的健胃药品。“药方如下:“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十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作者称此法为“疗反胃不下饮食罂粟粥法”。至宋代,罂粟作为药物正式被国家官方编写的药典《开宝本草》收入,称罂子粟“(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宋代医生还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罂粟有治疗痢疾的特效作用:“治痢以樱(罂)粟,古方未闻。今人所用,虽其法小异,而皆有奇功。或用数颗慢火炙黄为末饮下,或去粟用壳如上法,或以壳七五枚,甘草一寸,半生半炙,大碗水煎,取半碗温温呷。” 此外,宋代医术上还记载了罂粟治疗痔疮、驱热和止咳等作用。

    三:观赏。罂粟花的美丽人尽皆知。宋代苏颂编写的《本草图经》就记载了罂粟作为欣赏植物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在装饰庭院上的作用。罂粟花还被普遍收集在古代的花谱中,如丘濬的《牡丹荣辱志》,陈景沂的《全芳备祖》等。各种描写罂粟花的古代诗歌更是数不胜数。

    四:春药。鸦片又名阿芙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俗人房中术用之”。“谢肇淛在《滇略》中说得更详细:“哈芙蓉,夷产也,以罂粟汁和草乌合成之。其精者为鸦片,价埒兼金,可疗泄痢风虫诸症,尤能坚阳不泄,房中之术多用之。然亦有大毒,滇人忿争者,往往吞之即毙。”

    可见,鸦片在中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植物欣赏历史,然而却几乎没有服用鸦片上瘾的记载。其原因不难猜。虽然罂粟籽可以吃,但并不让人上瘾,让人上瘾的是鸦片这种加工产品。但鸦片价格很贵,而且颜色乌黑,味道苦辣并有恶臭,很难让人把它日常放在嘴里食用。那么后来鸦片是怎么让人上瘾的呢?

    学者龚缨晏在《鸦片的传播与对华贸易》中认为,鸦片从药物转化为毒品,吸食方法的发明是关键。而吸食方法的发明和传播,与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在亚洲的扩张都分不开。

    前面说到,鸦片虽然很早就被当作药物使用,但方法一般是煎服或者吞服。想象一下苦涩的中草药汤剂,喝一小碗都要捏着鼻子,你会上瘾吗?很难吧。但随着欧洲人的全球地理大发现,鸦片的服用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将美洲的烟草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亚洲的南洋一带,人们最早发明了将鸦片和烟草混合在一起吸食的方法,这个方法让鸦片的恶臭被烟草的香味掩盖,且能引起极大的感官愉悦,因此让鸦片从药用范围走出,在公众中变得流行起来。大约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印度尼西亚之后,又占领了台湾,将这种吸食方法带到台湾。大约在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随着清军占领台湾,这种吸食方法慢慢传到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厦门、泉州等地。18世纪中后期,逐渐扩散到内地。

    鸦片与烟草的混合物让人上瘾的速度较慢;然而,由于鸦片这种毒品的成瘾性,一旦出现了鸦片与烟草的混合,那么单纯吸食鸦片就仅仅是时间问题了。一般认为,中国在18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单纯吸食鸦片来过毒瘾的现象。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9世纪以前,中国人主要把鸦片当成药物和观赏植物。随着全球地理大发现和全球物质文化传播,18世纪中后期在中国出现了吸食鸦片的现象。因此,19世纪以前,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时间并不久。


    读物列表:

    龚缨晏 (1999)《鸦片的传播与对华贸易》

    仲伟民 (2010)《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中国》


    “延伸阅读”

    林则徐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一本书破解你的迷思《林则徐眼中的世界》

  1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最近脱口秀演员频频因言被封,继池子之后,今天孟川也被封了

    池子和黄西去美国演出,据说演讲尺度很大,被国内粉红大V轮番大骂,但池子到底说了点啥,谁也不知道。不过池子早在一年多前就自行注销了微博,目前只有线下演出,这次封杀对他杀伤力有多大还不知道。

    相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池子,孟川的后果就严重多了。这次封杀是有人把孟川支持南京传媒学院的帖子翻出来了。孟川英年早婚,膝下一女,跟笑果文化签约,还是要靠国内市场吃饭的。

    不过,去年孟川在脱口秀中,曾经说过自己在“微博居委会”兼职的经历,似乎是做过兼职的微博管理员。

  1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求翻译这首诗:I’ve Been Thinking about Love Again

    情人节,发一首美国诗人Vievee Francis的小诗。谁能把这首诗翻译出来?本人才疏学浅,下不了手。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Love Again

    作者:Vievee Francis

    Those who live to have it and

    those who live to give it.

    Of course there are those for whom both are true,

    but never in the same measure.

    Those who have it to give are

    like cardinals in the snow. So easy

    and beautifully lit. Some

    are rabbits. Hard to see

    except for those who would prey upon them:

    all that softness and quaking and blood.

    Those who want it

    cannot be satisfied. Eagle-eyed and such talons,

    any furred thing will do. So easy

    to rip out a heart when it is throbbing so hard.

    I wander out into the winter.

    I know what I am.

  1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杜蕾斯無碼問答 x 馬世芳】(2018)

    马世芳的fb上发了一篇旧文:

    整理舊稿挖出 2018 和中國杜蕾斯(Durex)的一篇QA(為何會有這樣的企劃,老實說我也忘記了)。我覺得回答得滿認真的哈哈。

    【杜蕾斯無碼問答 x 馬世芳】

    1. 你覺得「三毛」的流浪和現代年輕人「以夢為馬」的流浪有什麼區別?

    答:我不清楚你們年輕人「以夢為馬」是什麼意思,感覺睡不安穩,恐怕會落枕。要我說,旅行就旅行,不要以為拿詞彙妝點了,旅行就變成流浪了。除非做好準備要拋棄犧牲一些重要事物,出遠門並不會變成流浪。

    2 青年小李的歌和大師小李的歌對待愛情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答:從「對於未來的愛,還是非常期待」到「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3 最近就要結婚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婚禮進行曲,求推薦。

    答:合適的不好說,得看場合和新人與賓客的口味。我自己的婚禮進行曲是The Beatles的All You Need is Love,但這首歌開頭部分的拍子很不規律,新人若要採用,請不要踩著拍子走紅毯,很容易絆倒(我沒有)。

    不合適的倒是要警惕:許多洋文歌,歌名貌似吉祥如意,內容卻大觸霉頭,近乎詛咒,比如Always On My Mind(不能在一起,但不會忘記你)、The One You Love(三角戀難以取捨,究竟要跟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在一起?)、Every Breath You Take(偷窺癖兼跟蹤狂的變態之歌)、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滾,但我會永遠愛你)、My Heart Will Go On(儘管你死了,我心仍不變)......。

    一言以蔽之,放洋文歌一定要先看一下歌詞。當然中文歌詞也要看一下,千萬不要放陳奕迅「婚禮的祝福」!

    4 女朋友喜歡聽民謠,我喜歡聽搖滾,你記憶中有什麼音樂可以同時滿足我們兩個人嗎?

    答:上網查找關鍵詞:MTV Unplugged。

    5 聽說音樂的節奏和那事的節奏如果合拍的話,可以更幸福。你印象中有哪首歌很搭嗎?

    答:網路歌單可以找關鍵詞Baby Making Music,銷魂煽情的歌們滿坑滿谷,夠你用掉一貨櫃杜蕾斯。

    送你一首堪稱直白但並不低級的做愛配樂:1969年法國歌手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和女友珍柏金(Jane Birkin)合唱的Je t'aime... moi non plus(我愛你,我不愛你),滿滿四分二十二秒的聽覺高潮。論浪漫性愛,法國人畢竟是內行權威,據說這首歌對當年歐陸生育率頗有貢獻呢。

    6 還是喜歡前女友,所以又去找她表白,想要和她在一起。結果她發了首雷光夏的《原諒》給我,她是什麼意思呢?

    答:我也不知道。不過這種時候千萬不能猜,愈猜愈浪費時間,乾脆回一首也很模稜兩可的歌,盡量延長本局時間,並依對方反應爭取斡旋空間,比方雷光夏同張專輯的「花園」:「蹲下來 / 翻開葉片的背面 / 開始讀到一個神祕的預兆」,管它預兆是啥,重點是神祕!

    7 喜歡的女生特別喜歡唱歌,想學一首歌跟她告白,你覺得哪首最合適,最不容易犯錯呢?

    答:請先確定你會唱歌。

    8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簡單二字,二十多歲的我已經開始對婚姻有了恐懼,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在你人生迷茫時,有哪些音樂指引你嗎?

    答:音樂好像不是用來指引,而往往是呼應、描寫、甚至加重人生之迷茫的。人生迷茫時,音樂幫不上太多忙,除非你能靠音樂養活自己。

    然後誰說未成年的世界就簡單了?要我說,世界從來沒有簡單二字。有人活到七老八十仍然恐懼婚姻,不過呢,人生沒有後悔藥。結了婚至不濟還是可以離婚的,但若當初明明可以結婚卻沒結成以致於錯過了那個人,恐怕就沒辦法了。孰輕孰重,自己決定。

    9 聽音樂的時候,我會準備很多歌單作為備用,一個聽膩換另一個。但在戀愛中,要不要也準備備胎,膩了就能換上。

    答:混帳東西,借喻不是這麼用的。

    10 和朋友們在KTV聚會,看到好朋友的戀人出軌,我如何用一首歌來暗示好朋友呢?

    答:這種方法太笨了,不過會跟好朋友告發其戀人疑似出軌的人,通常很有正義感但缺乏圓融的智慧。這樣吧,請你在KTV挑一首好朋友戀人的拿手歌,音量開大。趁那人唱得不可自拔,去跟你好朋友說悄悄話。

    11 加西亞·馬爾克斯(馬奎斯)說,不穿衣服所做的事情都是愛情。愛情裡一定要做那事兒嗎?

    答: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男主角阿里薩苦追戀人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終於修成正果。你說呢?

    12 都說第一次是美好和令人難忘的,如果讓你用一首歌來形容第一次的感受,你會選擇哪首歌呢?

    答:真的嗎?難忘大概肯定難忘,可不一定人人都美好。點播一首My Little Airport「只因當時太緊張」送給您!

    13 男朋友總想聯繫前任,我該怎麼辦?

    答:哼,你以為他總想聯繫,其實他早就聯繫了。直接問他到底想怎麼樣,然後套句孟子說的「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聽他怎麼說,再觀察他的眼神,人的心思哪裡藏得住!)」

    14 已經三十歲了,感覺不會堅定地喜歡一個人,好像誰都可以,又誰都不可以,該怎麼做?

    答:這關年齡什麼事呢?無非是給自己的優柔寡斷、顧此失彼、自私自利、始亂終棄找藉口。性格即命運,不看清這一點,幸福便可望而不可即。 15 為什麼即使愛消失了還會有性,而性消失了愛也跟著消失了?

    答:我只想說,年輕真好啊。反觀我們這歲數的人,問題往往不是「為什麼消失」,而是「為什麼都沒出現」......。

  1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押沙龙:怎样评价刘仲敬和费拉民族 (2017年的文章)

    有人说中国是费拉民族,您怎么看?另外,能评价一下人称超越司马迁的古今第一史学奇才怪才鬼才天才刘仲敬吗?

    押沙龙 于:2017-11-18 15:02 回答:

    所谓费拉民族这个说法,在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里就详细说到过。斯宾格勒是个神叨叨的作者,身上沾染了很重的德国神秘主义倾向。

    他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就是说人类的个个社会文化就像一个大活人一样,而且它们彼此完全不同,根本没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说法,西方社会是个“浮士德”类型,追求力量和能量;希腊罗马社会是“阿波罗”类型,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完美实体;中东属于“麻葛”类型,把世界看成善恶战斗的所在。这个想法本身很有趣,但也引发了很多奇谈怪论,比如他说科学也不是唯一的,哪有什么真正的科学,正确的科学?日心说和地心说没有什么谁对谁错,都是文化的象征而已。blahblahblah.......他还把达尔文痛批一顿,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堕落,是西方社会垂死的征兆,真正的进化科学家是歌德(对,你没看错。歌德研究过光学和色彩学什么的,说牛顿光学是错误的,研究科学不能靠逻辑和试验,更要凭直觉。所以歌德不仅是个大诗人,还是个著名的伪科学家。而斯宾格勒最喜欢他。)

    他喜欢用人来比喻社会(这个是当时的风尚)。他说人类从原始状态就像小孩子,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进入文化状态,就像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把自己的性格发挥到极致,等到没什么可做的了,大家就僵死了堕落了,社会推进到文明状态。一进入文明状态下,这个社会就完蛋了,大家就变成费拉民族了。这种人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没有敬畏,只有聪明只有才智只有逻辑。

    这个词儿就被刘阿姨借来了。不过按照斯宾格勒的意思,费拉民族不是指具体某个民族。所有进入“文明阶段”的人,都是费拉民族,比如罗马帝国的罗马人,阿拉伯帝国的中东人,现在的欧洲人都是费拉民族。而刘仲敬把它单套到了中国头上。

    其实刘忠敬从斯宾格勒那里借来的不仅是费拉这个词儿,他很多概念都是斯宾格勒的翻版,比如“原始丰饶”就无非是斯宾格勒说的原始状态下的无限可能性。刘仲敬对统一的厌恶也是从斯宾格勒“文明帝国”脱胎而来。事实上,他的整个理论基础,差不多都是从斯宾格勒借来的。

    但是斯宾格勒大家不熟悉,所以一看刘仲敬的,“哇,好新鲜耶!”

    其实,如果他们仔细读过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就不会觉得这么新鲜了。

    斯宾格勒已经是走火入魔的作者,他深陷到二十世纪初的神秘主义以及社会有机体观念(把社会看成一个像人一样的有机生命)里面,其实跟希特勒属于同一个潮流。当然,他本人并没有特别强的种族主义,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都他妈会变成费拉!但是他的这个思维方式是希特勒有天然亲近性的。

    刘仲敬把斯宾格勒的理论中国化了,也窄化了。斯宾格勒对西方和东方一视同仁,而刘仲敬则单独把中国打成费拉,加以种种咒诅,而把盎格鲁-萨克逊人视为优秀的天命者,这个斯宾格勒是绝不会同意的。

    我对斯宾格勒都不喜欢,当然更不会喜欢刘仲敬。

    我觉得他的思维倾向很情绪化,阐述得很夸张,比如用贵支之类的词儿,网友用用这些词儿问题不大,但这绝不是一个从事研究的学者该用的词汇。他的观念在我看来扭曲而危险,如果成为潮流,会成为社会的可怕灾难。

    我觉得危险,倒不是因为我有民族情绪,对他贬低中国人有看法,而是因为他的言论有一种走火入 魔的神谕式的倾向。用一种神谕式的口气说出宏大的结论,这个东西如果在学界流行,是学界的灾难,如果在社会上被信奉,那更是社会的灾难。

    刘仲敬的书我读过三本,都是用一种不容争辩的口气下结论,观点无从讨论也无从验证,比如他说商纣王临死前把所有玉器焚烧,并不是不想让对方得到,而是想借此发动一场类似核武器之类的终极战争,这个古怪的观点就没法验证,他也没有兴趣论证,就是这样。

    所以说,他的态度很简单:事情就是这样,要么信我,要么不信。

    斯宾格勒称这种思维为“观相”,就是凭神秘的直觉。歌德靠这种“观相”打败了牛顿,研究出了真正的科学;他斯宾格勒靠这种“观相”打败了所有的历史学家,研究出了真正的历史。但在我看来,这就是王小波说的“忽然恍然大悟,然后觉得自己事事儿都对”。

    说白了,这不是学术,就是布道。

    我对这种布道者都不喜欢。

    刘仲敬的文风是半文不白的晦涩,这种文风当然是性格和文字偏好使然,但是这种文风也是契合他的思维方式的。只有用这种晦涩的文风,才能最好地掩盖他理论中的逻辑断裂之处,掩盖他独断式结论的突兀之处。如果用清晰的白话文表达出来,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刺目,所以这种古怪的文风对他是有利的。

    当然,我承认他的很多优点,比如他能从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出发,编制出一个有头有尾的大故事,这个就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也承认,如果读者用一种随便翻翻的态度去看,也能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思路。

    但是,我认为不能太把他这种理论当回事。本质上,那就是一种反智的思维方式。

    那些特别推崇他的人,我觉得有些是特别厌恶中国的某些方面,所以对他的言论有好感;也有些则可能是天生倾向就是喜欢找一个人生导师,这种导师当然是口气越大,说的越神秘越好。这跟有人信奥修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

  1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长平观察:《流浪地球2》,太空“清零”政策

    电影《流浪地球2》成为中国春节期间的舆论现象。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影片集中体现了中共宣传元素:男性气质、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


    两个女人拥有同一个名字,她们分别是两部电影的主角,而这两部电影也拥有同一个名字,后一部是前一部的续集,同时也是它的前传。听上去,这两个女人的故事一定很值得期待。

    遗憾的是,这两个都叫韩朵朵的角色非常单薄。在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中,女主角韩朵朵,被设定为一个除了是个女孩之外一无是处的"傻妞",等着自信满满的"天才哥哥"刘启带回家,一路都是拖累,最后被用来背诵洗脑教育的范文而发挥作用。

    她不仅没有自我,甚至连名字都是别人的--收养他的男人韩子昂为了怀念自己病逝的女儿韩朵朵,给她取了同样的名字。在今年(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中,"真正"的韩朵朵成为主角。她是一名身怀武功的航天员,甫一出场就表演了一个漂亮的摔打。随后,她的戏份占了半个小时以上,可谓浓墨重彩。然而,正如一些网民指出的那样,她的形象扁平苍白,无聊透顶。虽然她做过军医,去过太空站,但是这些安排只是为了让她方便被男主角之一的刘培强追求。她真正的任务是扮演一个患癌的妻子和母亲,温柔贤惠,而且还必须漂亮。

    最让我惊讶的一个剧情是,一家人在雪地里玩耍的时候,韩朵朵不小心弄掉了假发,露出了因为治疗而脱发的头,吓哭了孩子。刘培强上前深情拥抱,特写镜头--但是显然不是因为妻子的病痛,而是因为不再漂亮而尴尬。随后,无论在医院病床上,还是在外出旅程中,导演都让她一直戴着假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病情脱发或剃发之后会整天戴着假发,但是导演显然认为,按照流俗的审美标准保持漂亮是女人最重要的事情,哪怕你身患绝症。

    她的冗长戏份既不是和病魔作斗争,也不是为地球危机而焦虑,而是和刘培强谈恋爱,以衬托后者的铁汉柔情--尽管也是非常刻板印象而且矫揉造作的形象。

    另外两个戏份很重的女人形象更加扁平,丫丫妈妈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生了个孩子,郝晓曦则是"一字不拉"地帮男性老领导念稿子,不念稿子的时候则陪伴和照料老领导。

    "严防死守,做好预案!"

    厌女剧情在这部电影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元素,而是与它要传递的全部价值观相辅相成--男性气质、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

    正如我在《长平观察:流浪地球,中共统治到何时?》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流浪地球》中,直到太阳系末日,甚至地球移居新的恒星系以后,中国现有社会形态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居委会、派出所、CCTV......整个统治体系跟今天一模一样。《流浪地球2》更进一步,不仅有精致的中山装,"中国制造"字样特写,还为俄罗斯站台。

    显然,直到世界末日,中共不仅牢牢统治着中国,而且还掌控了联合国舞台,"为宇宙指明方向"。代表中共拯救地球的老领导周喆直重复着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严防死守,做好预案!""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团结是需要代价的!"甚至还有"应急防控中心"分发食物的场面。我不知道刚刚度过三年疫情"清零"防控的中国观众,如何能够为这些话语和画面喝彩?

    影片中的"战狼"桥段也与时俱进,从吴京进化到了赵立坚。面对外国代表对危机解决方案的质疑,念稿工具人郝晓曦在联合国讲台上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战狼风格说:"我方开放地下城,是告知,不是征求贵国的意见!"

    "无论虚实,不计代价!"

    在这部电影中,质疑和抗议都一律被当作干扰领导的大政方针、宏图伟业的捣乱因素,需要果断地予以排除和镇压。在变成患癌的妻子和母亲之前,韩朵朵也曾身手矫健。如前文所述,她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的摔打,干净利落地将一个人打趴在地--这个人就是一名抗议者。抗议者被塑造成喧嚷、碍事而又危险的人群,对付他们不一定需要警察,人人均可得尔诛之。这就是专制政权希望丑化的异议者形象。

    影片的重头戏之一,是用地球所有的核武器炸掉月球。核弹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加密系统。由于时间紧迫,决策者当机立断,准备让233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宇航员充当人肉引爆器,带着核武器遥控器登陆月球,近程遥控引爆三千多枚核弹。这是何等草菅人命的专职思维!

    专制者喜欢冒险,将违反科学的鲁莽包装成自己的英明神武。在三国技术人员下水恢复全球互联网络连接的剧情中,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武断指挥,哪怕北京根节点没连上、冒着撕裂地球的风险也要直接点火,结果依靠纯属偶然的事件侥幸成功,周喆直则傲然宣告:"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无论虚实,不计代价!"

    "不计代价"的疫情"清零"政策的逻辑原本也是如此:万一碰巧成功了呢?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2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墙内安全网络聊天工具指南

    对白纸革命参与者的抓捕行动还在持续。电子手段是警方的主要突破口。警方会渗透进微信或电报群组,掌握发言的动向,先从信息保护最差的人入手,没收ta的电子设备,从中找出更多信息和相关人士。

    2047之前有过很多帖子,都是在讲网络安全。这些手段并不复杂,但是如果没有养成使用习惯,还是会让自己和同伴陷入危险。因此,重复强调网络安全知识很有必要。本文将本着简单方便、效率第一的宗旨,介绍一些聊天工具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一、 尽量不要用微信

    首先,传递敏感信息不要用微信!即便是海外版的Wechat也不要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微信没有端到端加密。端到端加密系统,其英文名全称叫End-to-end encryption (E2EE)。加入E2EE系统的通讯工具将传递的消息设置为只有通信的用户之间才可以阅读的加密消息,该系统有效的防止电信运营商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窃听用户通讯数据。端到端加密旨在防止数据被真正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以外的人读取或秘密修改。

    微信里传递的信息都保存在服务器上,理论上微信公司的内部员工就可以看到你的微信内容。下图是目前(全世界)市面上流行的社交通讯工具的比较图:

    可以看到,微信是唯一一款不仅不默认端到端加密,甚至没有选择性端到端加密的社交信息工具。其次,生活中到处需要微信注册,在国内你的个人信息和微信已经高度捆绑,完全透明了。因此如无必要,绝对不要用微信。但在墙内微信已经成了生活必备工具,不用几乎寸步难行,那么建议把微信放在另一个手机上。进行敏感信息沟通的手机上不要放微信,最好也不要放任何墙内app。

    二、信息沟通工具的选择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微信,其他工具都可以做到端到端加密。但从易用性上,并不是每个工具都方便实用。比如imessage, 虽然保密性好,但是只有iso用户才可以使用。Whats'app目前是facebook的子公司,一度声称要跟facebook分享数据,并且有人生成在中国使用Whats'app早到了信息审查,虽然未经证实,但从保险的角度,也不太推荐。

    1. Signal

    Signal是目前评价最高的一款聊天工具。它免费,可多平台使用,安卓/ios均可。这款工具端到端加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使用者验证PIN码。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销毁历史记录。如果警察没收了你的手机,也找不到较早的历史记录。Signal的加密协议非常强大,甚至What'app也是用它的加密协议。但Signal的母公司是一个非盈利基金会,因此不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制肘。

    缺点是,使用 Signal的前提是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因此只适用于熟人之间(彼此知道或不担心分享电话号码)。

    2. Telegram

    telegram的私人通讯并非端到端加密,而是需要手动切换。telegram也支持历史消息自毁。它还可以发展成为社交媒体平台,telegram群组可以支持20万个用户。 telegram可以以用户名相互加好友。但大多数人为了图简便还是使用电话号码直接加。然而,telegram的群组不支持默认隐藏电话号码,要用户自己手动隐藏这是大多数人疏忽的地方!)。

    3. Matrix (Element)

    Matrix是一款不许电话号码就可以注册的端到端聊天工具,只要有一个用户名或email即可。即使跟陌生人沟通也不用担心泄露电话号码,是目前来说匿名性最好、操作最简便的工具。只是matrix没有历史信息自动销毁,需要手动销毁,但这就不算什么显著缺点了,匿名性优势足以打败其他工具。

    4. 推特

    一般人是用推特更多是类似于轻博客的用途,而有关推特的安全性,请见这里

    如果你有其他想知道的,欢迎在下方留言。本人水平有限,但相信其他技术高手会乐于解答。希望大家都能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安全,有朝一日我们必将在阳光下相见!

  2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在中国,新冠悲剧仿佛从未发生过 (纽约时报)

    作者Lucy Meng 原文地址

    北京------我在去年12月初第一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看到快速抗原检测条出现两条杠的阳性结果后,我惊慌失措。当时,中国政府仍在坚持新冠"清零"的做法,用大范围封控和全员核酸检测来阻止病毒传播,尽管这徒劳无益。从头到脚穿着白色防护服的防疫人员会不会把我转运到条件极差的集中隔离设施去?这些令人害怕的"大白们"似乎已经接管了国家。

    数百万中国人那时一直生活在害怕听到敲门声的恐惧中。我躲在北京的家中不敢出门。三天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抗击病毒。我自由了,庆祝的方式是把两个装得满满的垃圾袋拿到了楼下。

    三年来,政府一直告诉中国人民,必须遏制新冠病毒传播,但后来突然改变了政策,那是在去年11月底人们走上街头,抗议新冠"清零"造成的生命和经济代价越来越大后不久。但政府几乎没给我们留下为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做准备的时间。

    政府推动公众接种疫苗的努力一直不够,而且至今仍未批准进口更有效的外国疫苗(除了允许住在中国的外国侨民使用德国制造的疫苗外)。如何避免得病或出现紧急情况后怎么办的建议很少。我们只能靠自己。

    随着病毒的迅速传播,布洛芬等退烧药变得一药难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求购这些药物的绝望帖子。我曾在几个月前囤积了一些药,因此能分一些给北京其他有需要的人。随着快递员感染病毒,首都的物流系统不堪重负,有两包药是我叫来出租车,让司机直接送去的。一名我帮助过的孕妇给我寄了两箱橙子表示感谢。随着我手中的药越来越少,我不敢再看社交媒体。

    全国的情况都在迅速恶化。患者挤满了诊所和急诊;医院和养老院很难备足药品。感染的浪潮在去年12月的最后几天袭到了我在东部的老家。我很担心85岁的奶奶,于是赶了回去。

    我的童年是在她的照顾下无忧无虑度过的,经常看她用老式的柴炉做饭(我至今都觉得那样做出来的饭最好吃)。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出生的,经历过之后几十年的政治动荡,但说起那些艰难的日子时始终充满了尊严、智慧和乐观的态度。她现在终于可以享福了。我无法想象她会死于新冠病毒感染。

    政府曾说,严厉的"清零"措施是为了保护老弱病残。但政府取消"清零"时,8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只有40%打过疫苗加强针。奶奶几个月前就该打第四针了,但因为她已经打过三针,当地一直不让她打。

    她在圣诞节前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患上肺炎。当地的医院人满为患,没有病床,所以我们只能在家里照顾她。与一个朋友通电话时,我忍不住哭了。

    我之前就已经给奶奶买了瓶装氧气和其他用品。但我真正想得到的是抗病毒药物Paxlovid。中国已在去年初批准进口,但所有的供应已被抢购一空,这种五天疗程药在黑市上的售价一度超过了7000美元,差不多是政府定价的20倍。许多人购买从印度非法进口的仿制药。

    在网上找了两周后,我终于下了订单。但这种药必须在出现症状后五天内服用,等我们收到药时,奶奶的病程已经过了五天。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我一直在给她做饭,照顾她,几乎顾不上睡觉。值得庆幸的是,她已在今年1月中旬开始慢慢好转。

    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中国社交媒体上好几周来一直流传着不堪重负的医院和火葬场的照片,还有讣告。我的北京邻居在这轮疫情中失去了父亲、祖母和叔叔。等救护车要等很久,医院里混乱不堪、人满为患的状况,都妨碍了他们得到及时救治。

    "我太相信政府了,"她告诉我。"政府骗了我们。"

    中国人刚刚过完了春节。春节通常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几亿人在春节前返乡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用白酒祝酒,互送装满现金的红包。但对我的邻居来说,今后每年的春节都将是让她想起失去亲人的痛苦时刻。我以前经常看到她在院子喂流浪猫,在社交媒体上发轻松愉快的生活帖。现在她这些都不做了,正在考虑离开中国。

    据官方统计,中国已累计有超过8.4万人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其中绝大多数死于政府去年12月取消"清零"政策后。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的数据失真。据一名在政府工作的高级科学家说,全国14亿人口中已有约80%在这轮疫情中感染过病毒。两个月前,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两周前,我再次从北京坐七个小时的火车回到老家,与奶奶和其他亲戚们一起过春节。和往年一样,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这个长达几小时的欢愉节目是为迎接兔年的到来准备的。节目制作精美,充满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内容,完全不提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这轮疫情暴发期间经历的苦难。政府控制的新闻媒体也很少提疫情。

    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

    政府现在说疫情高峰已经过去,这也许是真的。药店的货架不再空空如也。就连Paxlovid也变得更容易买到了,我再也没听到医院不堪重负的消息。上个周末返回工作城市的亲朋好友们表达的都是乐观情绪。人们希望,随着遏制疫情措施的解除,经济和就业市场将得到改善。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忍受和默默承受痛苦的能力。但过去几周的创伤依然存在。

    虽然我在中国出生长大,但也在海外,包括美国生活过很多年。在海外生活期间,我不得不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取有关中国的新闻,我曾认为国外的报道往往是片面的,过于消极。我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不久回国,原打算与我心爱的人民和国家重建联系。

    但这场疫情暴露出中国的种种局限、宣传对真相的扭曲,以及政府的失误往往是以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和福祉为代价的现实。

    和我的邻居一样,我也在兔年考虑离开我热爱的国家。

  2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果然,没素质的人就是没素质

    这篇本来我也不想写,但是出现了好几个脏话骂人加捣乱的帖子之后,我觉得不得不写了。

    品葱经常会封禁一些用户,少部分是高素质,大部分就是低水平的troll。后者搞不懂一个浅显的事实:品葱封的人里有高素质用户,不等于他自己就是高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充分必要条件问题。不理解的话建议从新恶补小学数学。

    这些troll被品葱封禁之后,就展开了传统伎俩,骂骂咧咧,没完没了。谁不让他们骂,他们转脸就骂谁,跟街上的流氓没什么两样。

    为了试图合理化自己的流氓行为,这些人就举个小旗子反共。意思就是,我反共我好伟大哦!Come on,反共又怎么了?反对共产党不过就是一个立场而已,有这个立场就了不起吗?况且,这些人口里称“反共”,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趁机打击报复,脏话辱骂+无耻造谣,行径堪比红卫兵,学问半点也不行。

    高素质的用户,真正有信仰的人,能够给一个字眼增光,满嘴脏话骂人没玩没了的低素质者来反共,只能给反共这个字眼抹黑而已。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有些人就是搞不懂这个。

    这群人里,有些是臭名昭著的troll,比如钢铁雄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精神绝对不正常。有些人还是新人,也许就是觉得扎堆骂人好玩。拜托脑子醒一醒,扎堆也跟高素质用户扎堆啊,跟一堆流氓扎堆,你不也成流氓了吗?很光荣是吗?

    这个论坛是为了给有思想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不是让troll来撒野的。你们反正也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玩去吧,想怎么发泄就怎么发泄。走好不送。好好说话欢迎,不好好说话见一个封一个。

  2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1:缘起 暨 本周推荐:《谋利而印》(作者:贾晋珠)

    我计划每周最少读一本书,然后尽可能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坐忘书》就是每周一书小栏目的标题。

    “坐忘”的概念来自《庄子-大宗师》对于修道境界的描述。庄子假借孔子和颜回之口,描述了一种修养心神的方法。这种方法乍一听很中二:

    颜回:我进步了。

    孔子:怎么进步了?

    颜回:我忘了仁义是啥了。

    孔子:好,但还不够,接着忘。

    过了一阵颜回又去见孔子:我又进步了。

    孔子:怎么进步了?

    颜回:我忘了礼乐了。

    孔子:好,但还不够,再接再厉。

    颜回又回去悟,再回来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再问:怎么进步了?

    颜回:我坐忘了。

    孔子一听新词没听过,赶紧问:什么是坐忘?

    颜回:我忘了我的肉身,抛开我的视听,抛开心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坐忘”。

    孔子:天地自然没有主观好恶,随着自然变化就不会偏执与常理,简直是大贤人啊!你比我都强了(我都没你敢想啊!)。


    人毕竟是俗物,完全抛开感官灵动和尘世俗念未免苛刻,但在庸庸碌碌之外,能够保存一点个人的精神空间,追求片刻在尘世中坐忘的me time,也算是对得住自己的灵魂了。

    本周我要介绍的书,是《谋利而印》,作者是美国学者Lucille Chia,她本人是亚裔,有一个中文名字贾晋珠。

    谈起中国的古代的书籍,你可能会想到四书五经、明清小说等。中国人看书这不稀罕,但是这些书籍的生产和销售,就没有几个人去想了。

    在中国11世纪后期,印刷工业得到了发展。然而印刷能够发展,与识字率达到一定高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于书籍的需求,都有重要的联系。在福建的建阳一带,兴起了大规模的私刻出版商,他们在中国的图书传播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出版业在宋朝的兴盛,当地繁荣的造纸业为出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的纸张质量粗劣,印刷出的书籍质量也不高,但是却以低廉的价格风行全国,甚至远销日本和朝鲜。建阳的私人刻书坊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什么受欢迎印什么,因此除了学堂学习和科举考试需要的经史之外,还印了大量的医书、日用类书、启蒙课本、戏曲唱本、小说等,大大促进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播。

    私刻与官刻,有时候是互补关系。一般说来,官刻以宣扬政治思想为目的,会不惜工本地印刷精美的书籍,这些书籍就成了私刻的样本。然而为了谋利而进行的私刻,有时候会反过来冲击官方的权威,这时候私刻和官刻就形成了竞争。

    宋代雍熙年间(984-987),唐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的预言书《推背图》在市场上非常畅销。然而古代认为天文历法之类的书籍与政权运势相关,属于“国家安全”范畴,必须经过朝廷批准才能上市。因此宋太宗对于《推背图》在民间畅销一事非常不满。但是宋太宗并没有下令禁书,而是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他下令偷偷刻印了一百部有大量错误的《推背图》投放市场,鱼目混珠。买到错误版本的买家就对《推背图》产生了怀疑,进而丧失了兴趣。这还导致了买家们对其他私刻版本的质量产生了质疑。

    这仅仅是官刻与私刻相互博弈的一个小例子。这个小插曲并未击垮私刻印刷产业,整个市场的庞大需求又支撑着以建阳为代表的私刻印刷业前进了6个多世纪,到了清末随着西方铅字印刷的普及,才逐渐消亡。

    《谋利而印》并非是一本充满小插曲的散文集,而是一本讨论中国书籍史的严肃书籍。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知识传播感兴趣,想知道老百姓都读什么书籍,如何获得书籍,印刷商们如何组织生产,古代印刷书籍需要哪些条件,那么这本书就应该登上你的书单。

  2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你最近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

    你最近读书是什么时候?

    一周之内?

    一个月?

    还是一年?

    这里说的书,不是教科书,或者漫画、杂志,而是一本有书号的,人文类、技术类、虚构或非虚构类、哲学类等书籍。

    读书,光读一家不够,要博采众家之言。就像吃饭,你光吃家里的饭菜,未必知道什么是好口味(除去情感因素);一定要去外面多吃,才能吃出好坏来。如果一直以来就是吃垃圾食品,一顿上档次的饭都没吃过,那就难怪你品味差了。

    有人一听读书,立刻就说去读刘仲敬。这就跟你说要吃西餐,首先想到是麦当劳一样。你的书单就这么单薄么?建议看看习近平的读书单。习没文化不是因为他列的书单不好,而是因为他列了却不读。他不读,你可以读啊!

    如果你最近读了书,请问是什么书?

  2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请对号入座

    最近冒出好多骂品葱和一只鹿儿的帖子。一般情况下我对这种帖子都敬而远之。被品葱封禁的用户不外有三:

    一,本身有水平且胸襟豁达,自然一笑了之,挥挥手不带走一丝墨迹。

    二,本身有水平但胸襟狭小,自己搞个论坛跟品葱分庭抗礼。

    三,本身无水平又无胸襟,到别人的地盘上到处乱丢垃圾。

    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种?

  2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thphd失联已经整整一年了

    2047的创站人thphd失联已经整整一年了。

    如果你是老用户,这段历史你已经熟悉,

    如果你是新用户,下面一段话,就是写给你们看的。

    2022年1月7日,thphd最后一次与管理团队连线,之后失联,2047.name突然下线。管理团队有可靠证据显示,论坛下线是人为的,并且有官方操作的痕迹。在焦灼之中,管理团队决定,利用thphd之前留下的备份,将网站重新上线,这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2047.one。更多详细信息,请看这里

    这一年里,俄乌战争,台海危机,习近平连任,胡锦涛架走,江泽民驾崩,四通桥勇士,白纸革命,疫情爆发,等等等等,thphd可能都看不到,但thphd曾经的言论,一点一滴,都还留在这里,somehow也在与我们时空伴随;重生为one的2047,携thphd最初的理想和未竟的夙愿,继续经营着这个不受审查的墙外论坛。

    如果你有什么想对thphd说的,可以在下面留言。

  2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李承鹏致2022一封信:这场战争输定了,因为我们敬礼敬得太好

    作者:李承鹏 原文地址

    在不义的时代,写史是最后的正义了。

    坑姐写:殡仪馆的车终于到了,一辆蒙着灰的大金杯,两个穿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熟练且沉默的将姥姥遗体装进尸袋。尽管早已知晓送去殡仪馆也不代表能立即火化,冷柜是早就没有了,姥姥的遗体只能摆在地上……等待前面排队的一千多位往生者化作飞烟。即便有心理准备,还是在后备箱打开的那一瞬间,泪如雨下,四五具尸体像码垛一样堆在后车厢内。我亲爱的姥姥,那个慈祥善良的小老太太只剩下密封袋外随风飘动的名字标签,逝者的尊严荡然无存。无法做最后告别,工作人员还要赶去邻近小区接走最后一位带标签的乘客……

    老北写:刚才,我父亲走了,他还是没逃过这场谋杀。

    老北是那在2003抗击非典成功后跑西班牙请皇马赴华举行了那场庆祝比赛职业体育经理人。那一年他爸挺过非典,这一次,太多人没挺过新冠。

    枫子写:母亲送医院,地板上全是人。需要呼吸机,大夫说“现在医院没有呼吸机,一台都没有了”,我说“哪里能买到,我们花钱”。大夫“花钱也买不到,外边也没有了”“没床位了,让她先在过道躺下”。只好回到家中,晚上她越来越难受,打个盹,人已走了……

    2022年底,曾写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南方周末》却推出新年献词“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这让人相信,它那奋不顾身的样子,就是顾头不顾腚。相信就是相信,得以奋不顾身姿势才可以够得着的相信,那是拉胯。

    和这个国家很多部门的毛病一样,总是以拉胯解决自信。

    我从来不写年度总结,一是怕鸡汤嘌呤太高,再就是我一直不明白年度与年度有何区别。你看,三年前的今天,你想象不到再过几天武汉就将大难临头,火葬场尸积如山;三年后的今天,你也想象不出首都北京的火葬场还花多长时间才能烧完那些尸体。三年前,李文亮必须签保证书“我错了,那不是病毒”;三年后,你去办死亡证明也得签承诺书“我承诺,逝者XXX非因新冠病毒肺炎去世,若有隐瞒,愿负一切责任”。你也不敢想象三年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因为你没有选择权,你连布洛芬都没得选,哪敢选择明天。

    所以,2019年—2022年,是一年。其实1949年—2022年也是一年。

    如果一定要为悲惨的2022年写点什么,就写一封信吧:

    我看了太多运尸的视频,那一排排手推车如沉默的河流缓缓向前,活像队列排队做核酸,这三年来这些老人一直做核酸,一直做,做到了火葬场。那一眼望不头到的推车上裹着黄色袋子的尸体,有时候我想,怎么可能忽然死这么多人,兴许有些老人还有呼吸,他只是假死,要是暖气开得够足,就还有救。但最后我确定,他们已是它们,没有生命迹象,没了温度,没了弹性,很快会在大火之下成为无机物。

    我错了,其实不会很快,他们得等上很久才能火化,运气好的单烧,级别不够的,就混烧。中国人爱说往生,那些老人们像货物般被扔在地板、过道、方舱、冰柜里,短时间不得往生。在这个大力提倡二十四孝的国度,病了进不去医院,死了进不去殡仪馆,如果混烧都排不上,就只好用货拉拉把老人拉到外地去烧,真是个笑话……多么黑色的电影题材:一群儿女坐着货拉拉鬼鬼祟祟拉着一具尸体开往邻省,荒山野岭,伸手不见五指,忽与另一辆运尸的货拉拉相撞,由于害怕路警查超载、联防巡夜,心虚之中匆忙分手,却开错货拉拉,待火化之时才发现搞错人了……两伙儿女疯狂地想:怎么换回来,去哪儿换回来,找谁换回来!?

    忽然此时,巡夜的联防如神兵天降包围了他们,厉声问尸体怎么回事。这群儿女当然是无法证明这个老人是谁。要知道在我国,即使在城里手续齐全,你也不能轻易证明你妈就是你妈。

    电影名就叫:《烧》。

    是的,我的2022,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我们不配拥有红色的尊严,总得守住黑色的幽默。

    这一年,死了很多人。有贵阳转运方舱的大巴,有乌鲁木齐的大火,有上海封城时翻身跳楼的小提琴手、被一张核酸证明憋死在自家医院门口的护士,有西安孕妇腹中流产儿,还有苏州一个28岁青年感染后独自隔离,死了好几天才被发现。当父母赶来找到他时,身体已硬了,父母当街大骂XXX……太多,我实在记不清。他们死法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本不该死。

    虽说智利诗人聂鲁达说“死亡是针每个人的一件忽然的事”。但他们的死并非忽然,而是谋杀。要是那天领导因为跟小三撩骚心情好,决定今晚不转运住户,他们就不会死。

    国家卫健委:我国防控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脸皮得厚到什么程度才说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潘金莲可不可以说自己经历了爱情的考验。对不起,潘姑娘,你还是有苦衷的。

    首席专家梁万年:我国疫情期间并未发生大面积死亡。宇宙中有个天体叫黑洞,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我国有个组织叫卫健委,你永远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电影《一九四二》,万恶的旧社会,河南饿殍遍地,饰演省长的李雪健跑到重庆面谒蒋介石。气氛凝重,两人走在桥上。

    蒋介石问:培基啊,河南这次饿死多少人。李雪健:嗯,政府统计,是,1062人……蒋介石(回头,凝视):实际呢……李雪健:嗯……实际,大约……三百万人。

    即使万恶旧社会里,那些饿殍也允许被证明死于饥荒,毕竟遭遇战乱,毕竟历史真假参半。但盛世亡灵却不被允许死于新冠,新冠肺炎也改名新冠感染,这让忌讳“光”“亮”“癞”的阿Q都感到释然……因为,新闻发言人说:中国的防疫是全球最成功的,这次放开是有秩序按步骤的。

    2022年,台州中心医院挂出“热烈祝贺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的喜报已够让人类错谔的,没想到邯郸市隆重表彰了火化场,“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在火化场场长张广旗带领下,高度贯彻局党组精神,在17、18日完成了每日41具的超额任务,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火化需求,受到人民好评和领导肯定,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对火化场的优异表现给予全局通报表扬,号召全区以火化场为榜样,认真落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圆满收官,争创佳绩。”

    说“站在坟头上跳舞”轻了,邯郸火化场是不是想局党组率全场员工站火炉前对尸骨们载歌载舞: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2022年发生了很多怪事,表面上荒诞不经,其实都符合事情强大的运行逻辑——当一个机构组织没有了权力制约,就将没有舆论阻力,没有舆论阻力,就将拥有巨大道德优势,这种官方道德优势是一种洗脑,动员人们满怀神圣感参与做恶,以及对自己做恶……然后进一步巩固没有制约的权力,进一步抬高官方道德优势,是精巧的轮回效应。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2022年删贴销号喝茶达到顶峰且还会有更高峰,屏蔽真相=建立官方道德优势=极大巩固权力,很符合逻辑。在缺乏常识的地方,像《总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相信》这样的鸡汤和金灿荣那种“这个民族经历了三千年苦难后,明年将真正站在世界之巅”宏大叙事,让人忘却痛苦,至少让人们以为目前痛苦是达到光明彼岸的一种必须摆渡。

    2022发生了很多事,总而言之就是:你以为在疫情肆虐下,会“以人为本”,最终却成了“本人以为”……所以这不是一场病毒,这是一场运动。总有人问,为什么还不解封。

    神龙教主洪安通,他有一款“豹胎易筋丸”,吃了就得听话,只有他有解药,不服解药就万蚁噬骨、生不如死。

    总有人问,这么多人发烧阳性,美国德国提出援助疫苗和药品,为什么中方却拒绝。

    钱刚先生写的《唐山大地震》里有个回忆:大地震发生后,高层领导率慰问团来到帐篷里,听说美国人发出援助意愿后,领导当即指出“外国人想来中国,想给援助,我们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不着别人插手,用不着别人支援我们!”当时下面听了都很激动,鼓掌、流泪,也跟着喊:“用不着别人插手,用不着别人支援我们!”

    总有人问,难道不以生命为重吗?

    公元613年,杨玄感苦于隋炀帝劳命伤财,遂起兵。隋炀帝惊见十万反贼,说“可见天下人不能太多,人多了,振臂一呼便能起兵十万”。于是剿杀十万,连领赈粮的百姓都不放过,再杀三万。有一天隋炀帝行至东都洛阳,见大街上热闹非凡、络绎不绝,又说:还是人太多了。又杀之……

    人,还是太多了。

    别问为什么不进口辉瑞特效药,人民可以用身体去硬抗,新华社说“中国人民防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语文得烂到什么程度才写得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特是绑架国民找病毒碰瓷吗”……对了,也不是完全没进口,但那点量不叫进口而叫进贡,进贡给权贵。

    神州大地就出现一个奇观,各群都在问辉瑞特效药,找各种渠道,没有原产的印度仿制也行,实在没有,伊维菌素也行,笃信中医的人们迅速掌握阿兹夫定、莫那比拉韦、伊维菌素、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这些生僻名字。生生把很多人逼成了《药神》。当初大饥荒时没吃的,把人人逼成了《食神》,股市乱象,把人人逼成了《股神》。总有一天,过不下去了,就会把人人逼成了战神。看看中国史上那些战神,心里就慌,三国“十室九空”,五代十国“路有饿殍”,以及屠遍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

    别奇怪六、七亿人遭受刀片割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伟大抗疫的精神内动力”论坛召开,不要眼红金灿荣、张维为、金一南这些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的国师收了160.5万,去讲《苦难辉煌》、讲《我们要给美国人立规矩》、讲《要让美国人习惯我们的超越》……饲料费涨了,养噬脑蛆也是很贵的。关键是,你看连布洛芬都抢不到的人怒斥“举白纸的人,你们心不痛吗”,他们并不明白“我们提醒司机开反了,他一个180度方向盘就把全车人甩出车外”这浅显类比;以及那些说“感谢政府保护了我们三年,现在要靠我们自己了”的小确幸,也不明白其实是有关部门保护了病毒三年。此时你该清醒,这是顶层设计,高层的邪恶与底层的愚昧,完美结合成一种难以战胜的病毒。

    2022年初,我说“有一种病毒叫傻逼,且难以治愈”,当然钟南山、梁万年、吴尊友,并非没一点本事。忍不住想起吴晗,“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忍不住想起设计八宝山公墓的林徽因怒斥吴晗:我家三代忠良,你个官僚有什么资格说我不进步……忍不住想起诸葛亮训王朗: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2022年底,看着官媒写的金光闪闪年度总结,我卑微地只想给2022年写一封信,信里有一些碎片的声音:

    “这个世界不要俺了”……

    “我们是最后一代了”……

    “孩子就是他的软肋”……

    “居民自救能力差,门没锁,是他们自己不跑”。

    听听,你该知道2022年马上过去,不意味2023年你会有好运。你从2019盼到2020、从2021盼到2022,这个盼望过程,中国破产了数百万家中小企业、上千万家个体户、今年赤字缺口11.7万亿。如果你是一个相信科学的人,明白这数字意味什么……当然,被噬脑蛆把脑子噬成一碗卤煮的傻逼都数不清后面有多少个零。

    中央财办副主任说:我国经济已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他还是太低调了,最新的统计:2021年经济增长8.4%。真牛逼,也许,全国人民都在拖后腿。

    亚当.斯密谈大清的经济,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他们不允许外国的船进入港湾,他们的经济是静止的,在现行法律下他们已到达经济的顶峰。在2023年,你的侥幸心理并不是“豹胎易筋丸”的解药,历经超英赶美、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现在又轮到“快速过峰”了。快速过峰之时,却不知几多人头落地。

    堰塞湖冲下,你只是爬在树枝上的其中一个流亡者,不知前面等你的是港湾,还是一记巨浪,也许以后每一刻你都将漂流、流亡,未知生死,但凭天意。

    对于流亡者而言,每一天,都是你的一辈子。

    最后,给2022年写的这封信将用《西线无战事》作为结尾,因为很像。故事讲的是一战时,保罗等七个德国年青人为了崇高理想报名参军,等到前线才发现远不是他们想象的,残忍、黑暗、饥饿、长官的虐待殴打,战争是绞肉机,一个个伙伴在身边倒下。保罗养伤中途回到家乡,却因不愿过多颂扬战争而遭人们非议,甚至被认为是叛徒。他回到战争,冲天的炮弹、巨兽般的坦克、绝望的战友用叉子扎死自己,鲜血像泉水一样汩汩涌出……战争胶着,看不到希望,不知何时结束,所有人感到一切很渺茫。他一直想,为什么我们要打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有什么意义。

    他还没想清楚,就以很路人的方式忽然被一个无名小卒从背后捅死,一点都不悲壮,一点都不英雄,甚至没有一点结束感。战争轰轰烈烈开始,极其草率地宣布结束,突然得让人们都没法接受。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因为,虽然死很多年轻人流了很多血,但双方并没有推进阵地,所以并不代表发生了战争。

    所以,西线无战事。

    保罗一路打仗,一路内心独白,比如“人只要屈服,就能躲避打击,但去思考,就立即活不下去”,比如“有些人提问,有些人不问,那些不问的人为自己的沉默感到骄傲”,比如“年华将化为乌有,我们终有一死”。

    他最后说的那句最深刻:

    “听着,这场战争我们输定了,因为我们敬礼敬得太好。”

                                                                                   ——此致,我的2022年。
    
                                                                                                    李承鹏/文
    
  2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三年过去,人心如海

    2022年匆匆过去,政策上的管控撤销了,但这三年的种种伤痛,作为个体,将如何消解?

    在中国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毫无保障的国计民生。一旦封控,很多人就断了生计,只能靠存款过活。农田荒芜,农产品滞销,蔬菜烂在地里,农民只能自己承受,没有任何政府补偿措施;入户消杀,家具被毁,宠物被杀,没有一个说法;放开后医院挤爆,要非常幸运才有一个床位,保险是否覆盖每日过千元的住院治疗费,已经不是当务之急。

    纵观中国历史,都是帝王将相挥斥方裘,百姓个体是无言的。国家政策失误,换来的是帝王的反省和检讨(这还算是好的),但需要承受伤痛以及后续创伤性记忆的,还是个人。

    鲁迅说,中国人看中国人当街被杀却面无表情,是中国人的问题。然而鲁迅忽略了一个前提。如果人一辈子注定要自己消化所有的伤痛,不管遭遇什么都会面无表情的。 中世纪的欧洲人,看见当街砍头,不仅无表情,还会喝彩砍得好。当苛政猛于虎的时候,哪国人都无力承受。

    我不认为中国人就格外麻木。当伤痛和死亡是如此平凡,人需要承担得太多,就会麻木吧。

    国家一个政策有误,就是三年饥荒,十年文革;三年核酸,一朝爆发;死伤的都是个人。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想过如何降低中国人的生存成本:除了经济上的成本,更有生命意义上的成本。

    当一股溪流汇入另一股溪流,你会听到流水潺潺,水拍江岸;当溪流汇入大海,瞬间就被吞入汪洋之中,留不下一点踪迹。

    中国人的心,早已沉默如海。

  2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疫情大爆发,欧洲陷入两难:测试飞机废水还是测试乘客?

    中国疫情大爆发,美加意等多国宣布要中国来的旅客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欧盟轮值国主席国瑞典12月31日称,欧盟理事会将于1月4日召开危机管理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中国来的旅客。瑞典对中国游客很紧张,但国际机场理事会欧洲分会(ACI)则认为,针对中国旅客的特殊检疫要求“没有科学依据”。ACI指出,若要识别和监视可能在中国出现的新冠病毒变种,可以对飞机废水进行分析和基因组测序,而不需要测试乘客。

    飞机水/废水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饮用水系统和废水系统。饮用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向厨房、洗手池等区域提供饮用水;废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并初步处理马桶、洗手池以及厨房所排出的废水,为乘客和机组人员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飞行环境。

    那么,从公共卫生管理上来说,测试飞机废水比测试乘客更有效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3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新年伊始,让我们回顾历史:传教士白晋眼里的康熙皇帝

    在沉默的疼痛与无声的呐喊中,新的一年来到了。

    三年静默,中国对外门户将再次打开。然而,中国摧枯拉朽的疫情却令各国退避三舍。过去三年,让外国人充分领教了中国政府的阴晴不定,上一秒欢迎之至,下一秒就闭关锁国。都2023年了,对外国人而言,中国仍然如百年前一样,是一个神秘陌生的国度。


    让传教士们看到东西交往前景的,是康熙皇帝。

    清朝初年,耶稣会传教士白晋来到中国。经过南怀仁举荐,白晋进入北京宫廷,为康熙皇帝讲授数学、天文、历法和医学等知识。1693年,白晋奉康熙之命,回法国拜见法国国王,并聘请更多学者。1698年,白晋带领10名数学教授和传教士回到中国。1708年,康熙命他和其他传教士到全国各地进行地理测量,绘制《皇舆全览图》。白晋还奉旨研究易经,写成《易经总旨》一书。1730年白晋在北京去世。

    在回国觐见法国国王时,白晋撰写了康熙皇帝的传记,以供路易十四御览。这份传记后来以《中国现任皇帝传》之名出版。

    白晋称,这部书“只记载我们亲眼看到并确认无误的事实”。由于白晋长期在康熙身边服务,对他相当熟悉。就算言辞稍有夸大,也不会去事实太远。从这本书中,帮助我们了解在中西交往之初,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这位帝王。

    白晋写这本书的时候,康熙44岁,已经登基36年。白晋对康熙外表的描绘是:“仪表堂堂,身材匀称,举止不凡。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眼睛比一般中国人略大。鼻子略呈鹰嘴形,鼻尖鼓起。虽然脸上有几颗痘痕,但并不有损他的美好形象。”

    白晋对康熙的性格描写是:思想过人,明察秋毫,博闻强记,智力过人。处理事务刚毅果断,有实现宏图大业的坚强意志。康熙所有的爱好均高雅不俗,符合帝王身份。康熙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爱护臣民,倡导品德,以理服人,善于克己,深得上下爱戴。康熙文武双全,精通骑射,喜欢狩猎、捕鱼、赛马、习武、读书以及科学,寻求高尚志趣,厌恶萎靡不振的生活。康熙还努力钻研汉文典籍,所有孔子著作都烂熟于心。康熙还喜欢音乐,并从幼年起就学习过满族和汉族的乐器。

    康熙对于西洋知识有巨大的热情,他接受外国的艺术和科学,对引进这些知识不抱有偏见。康熙系统地学习了几何学,并下令把传教士的讲义翻译成汉语(很可能传教士是用满文教学),在全国发行。正因为康熙对于西方科学的兴趣,白晋才得以获得接近康熙的机会。康熙还注重引进西方武器技术。康熙每了解到一种新式大炮,就命令大量仿制并要求军队练习操作。据白晋说,康熙还亲自发明了一种轻便的炮架

    康熙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出言谨慎,召见臣下的时候,总是提出问题,认真倾听,很少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迅速发现真相,因此臣子很难隐瞒实情。康熙在做出重大决定前会搜集大量情报,并派人秘密进行调查。他对告御状也极为重视。如有老百姓告御状,康熙会亲自审理。白晋多次看到一些高官由于百姓告御状而被免职严惩。

    白晋还提到,康熙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康熙所穿的袍子是普通皮毛,外衣是粗丝,下雨天经常穿一件羊毛外套,夏天穿亚麻制品,这在普通人家都很常见。康熙在皇城内乘坐轿子,但这个轿子并不高级,做工很粗糙。但康熙在国家基础建设上开销十分慷慨,如治理河道、挖掘运河,修理桥梁等。遇到自然灾害还会面去灾害省份的赋税,开仓赈济灾民。

    康熙还擅长处理外交。他即位后,俄罗斯军队经常骚扰北方边境。康熙恩威并施,一方面军事对抗,另一方面善待俄军俘虏,愿意回国的给以资费,愿意投降加入中国军队的赐给房屋和土地。

    白晋对康熙的描绘,简直是集天下美德于一身。白晋本人对于康熙也是心悦诚服,并对他的开通包容寄以厚望。白晋对于康熙的描绘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著名学者如莱布尼茨等,都从中了解到了有关中国的情况。以白晋为代表的传教士,是17-18世纪欧洲了解中国的窗口。然而到了18世纪中期,清政府的政策改变,驱逐传教士,仅留下广州一口通商,中外知识交流戛然而止。再次交流的时候,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

  3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得相互拥抱着活下去啊”--祝大家2023年快乐

    下图是从李老师的推特中看到的。一位ICU医生的留言

  3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正邪不两立,那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制度宗教与弥散宗教

    中国人有句老话:正邪不两立。那么什么正,什么是邪?

    邪,字面意思是旁门左道。在成书于汉代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记》虽托名孔子,但是汉朝儒家学者根据战国流传下来的文章编辑成书)中,就已经认为左道是罪大恶极: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这段话里罗列了四个该杀的罪名,其中左道名列第一项。不过严格说来,这里的左道意思是政治上的权谋,意图欺君。另外三项是分别是奇技淫巧、谶术、占卜等“惑众”之术有关。然而,久而久之,左道的含义里就包含了巫蛊。公元前18年,汉成帝废后许氏的姐姐因对皇帝的新欢使用巫蛊之术而被处死,对她的判词中就提到了“执左道”之罪。

    但是,上古人不都是用巫术祭祀祖先吗?什么时候“左道”(即巫术)开始有了不好的含义呢?

    在中国古代宗教文化里,善恶的区分一开始并不泾渭分明。上古时期,面对无常莫测的大自然,人类的能力过于渺小,只能将命运托于鬼神之力。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书里,就列出了各种不同的吉日凶日,各种唯恐触怒鬼神的禁忌,各种鬼神带来的疾病等。中国精神信仰的早期,全部都用来祈福,以及安慰易怒的神鬼,同时在神鬼发作时能够辟邪。尽管孔子认为,心诚则灵;神灵会不会保佑,要看祈祷者是不是攒够了人品。但对老百姓而言,大多数人都是临时抱佛脚,如果拜神需要长期攒人品,那就拜见效快的魔好了。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谁正谁邪,谁管用就拜谁。

    在战国、秦汉和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大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儒、释、道的传入和形成,确立了中国宗教的正统(也有人认为儒家不算宗教,因此我们在下面说制度性宗教的时候,主要是说佛教和道教)。这三/两大宗教由官方(在不同时期)主导,有体系、有经典、有仪式和戒律,还有研修机构与学者,保证其教义不断得到修正和贴近社会。

    上面我们说了,上古宗教没有道德维度。而道德感被引入宗教,是制度性宗教的功劳。制度性宗教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联性宇宙论”,即宇宙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整体,个人和社会和自然都顺应着宇宙的周期变化而变化,占卜就是将宇宙的运行与人体的强弱和命运的更替连接起来。汉朝提出了“天人感性说”,即人类的行为会激发宇宙的感应,人类的不端行为会招来天谴。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传入中国后,karma的概念也与天人感应说产生了互动。因此,善恶开始产生分野,某些神灵居于正统,就成为了善的化身,具有权威力量。他们之外的,就成了“邪”。

    三/两大宗教之外,还有弥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即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就是古代宗教的残留,是未被纳入制度性宗教的民间遗珠。它们与官方机构、庙宇或经典关联不大,而是植根于世俗生活之中,对于家庭、宗族、村落以及帮派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影响巨大。这些民间信仰中的神往往不那么道德至上,往往会带有一些“邪气”,比如五通神。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经文,也没有严格统一的仪式,但是民间信仰不断地从制度宗教中借来一些教义,转化成容易理解的文字、符号、神话和表演,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混合体。

    关联阅读:民间信仰与五通神

  3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乌克兰推出官方中文宣传频道

    facebook上出现了乌克兰的官方中文宣传账号,相信也会有其他语言的宣传账号。乌克兰一边打仗,一边也不放松信息战,工作很细致。

  3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牛肉自由”,中国人的精准言论自由

    在某个美食视频里,一大盘凉拌牛肉端上来,一个姑娘就叹道:这下牛肉自由了。

    这个博主的意思好理解:“牛肉自由”就是牛肉份量足,吃起来管够。这也反映出,牛肉对于老百姓来说(美食博主一般都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算是比较奢侈的食品,平时不容易吃够。

    但自由就是自由,说明就是不受约束。可自由前面还要加个定语,而且这么精准,只能用于”吃牛肉“这个领域,换个食品领域就不见得自由,就有点可怜了。

    在中国,你不能说这下我自由了。这么说是错的,因为作为中国公民,你本来就应该是自由的,没有这下才自由的道理,这政治不正确。

    但让中国人对着镜头说我拥有自由,估计没有几个人有这种由衷感受,说出来也违心。

    但中国人在避重就轻上,是受过传统历练的。鲁迅就说过,别人家新生的孩子,你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就只能说,这个孩子,哈哈哈哈。

    所以,自由说不出,也说不得,那就只好加上精之又精的定语,在天下万物之间,精准地限制在牛肉这种肉类上(还得是凉拌的),而且只有当下这次(下次就没有了),感叹一句:这下“牛肉自由”了。

  3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民间信仰,并不是全是儒家思想的地盘

    明清时期,江南民间特别是苏杭一带,就有拜祭五路财神的习俗,这五路财神的变体,就是五通神,又名五郎君。

    早在南宋时期,洪迈的《夷坚志》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刘庠的商贩,娶了个美貌的妻子郑氏。他的生意不好,贫困落魄,故而经常在酒馆借酒浇愁。郑氏独自在家,饥寒孤寂。一天郑氏忽然发烧,病好以后就经常独自呆坐在房中,刘庠想要接近她,她就怒目而视,冷嘲热讽。刘庠更加沮丧,离家出走。郑氏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墙外经常听到里面有窃窃私语。邻居亲友有时候会向内窥视,但没有发现其他人。

    一段时间后刘庠回到家中,却惊奇地发现家里堆满了金子和丝绸。郑氏也很坦白,说最近一段时间,每到半夜就有一个自称叫五郎君的青年与她共寝,这些财物都是五郎君送给她的。刘庠一方面觉得戴了绿帽子,但另一方面,他发现终于有了脱贫的希望,也不好责备她。过了一天,五郎君在光天化日下拜访,警告刘庠不要再与郑氏同房。刘庠畏于他的财力和威严,就答应了。

    这位五郎君带来财富的神力让刘庠很敬畏,他就为五郎君塑造了一尊铜像,早晚膜拜。五郎君也没亏待刘庠,除了给他钱,还给他另找了一个老婆。刘庠一直没有儿子,他就向五郎君祈求帮助,五郎君就把当地大官西元帅的第9个儿子给偷来送给刘庠。刘庠的邻居发现他家多了一个婴儿,心生疑虑,报告了官府,刘庠和郑氏均被捕入狱。

    五郎君大怒,召来一群鬼怪,闯入牢房救走了刘庠和郑氏。西元帅同样大怒,第二天又把刘庠和郑氏抓回来并施加酷刑。当晚五郎君又把他们救走,并把西元帅的府邸全部烧毁。西元帅终于服软,放弃了对刘庠和郑氏的处罚。也允许人们膜拜五郎君。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这个五通神,并不是传统上高大上的神仙,而是人眼可见的“邪”。与其说五通神是“神仙”,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个妖魔鬼怪, 五通神身上,并未凝聚任何正派和美德,而是体现了人类的贪婪和欲望。这个故事,体现了金钱在民间被赋予了非常强势的意义。他勾引良家妇女,用财富诱惑他人,视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德为无物;作为正道裁判角色的西元帅对他实施惩罚的时候,他毫不屈服,而是使用武力对着干,并以“邪能压正”而告终。五通神这些邪恶的“事迹”并未减弱人们对他的崇拜。人们不断地讨好他,恭敬他,希望能够借助五通神的暗黑势力,为自己带来财富(有时是不义之财)或其他(比如子嗣)。如此反儒反道的“神”,却在民间拥有规模庞大的信众群体,其实很耐人寻味。

    被五通神占有:女性的另类解脱

    五通神除了邪门的财力,还是一个“淫邪”之神。除了《夷坚志》里五郎君对郑氏的引诱占有,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也有另外两个五郎君诱奸他人妻女的故事。

    在信仰五通神的地方,妇女特别容易“中邪”。每当有年轻女子突然身染重病,当地就会传言说她被五通神摄走了魂魄;有女子在病后会宣称自己已经与五通神订立了婚约。在17世纪,江南地区每年会上报好几十起五通神附身的事件。在这些女子“中邪”或死亡之后,他们的家人不但不悲伤,反而认为五通神会厚偿他们的损失。

    17世纪的江南还发生了一个社会事件。当时在苏州有一个年度盛会,深闺女子可以上街,男子可以窥见她们的容貌。然后男子们会聚在一起讨论谁家女儿漂亮,选出“状元”。之后“状元”家的门槛就会被求婚者踏破。而这一年,某个普通男子赵五官发现,自己的未婚妻被选成了“状元”。而赵五官社会地位低下,工资很少,他怕被其他求婚者捷足先登,就向一个民间借债的钱会借债,以筹备提前举行婚礼的钱。但钱会的人说,要用掷骰子来决定是否借钱。赵五官就去向五通神救助,称若如愿以偿借到钱,将会携妻子来还愿。赵五官成功掷出骰子所需点数,借到了钱,举办了婚礼。

    然而在洞房花烛夜,新娘发现新郎相貌丑陋,感到很厌恶。婚后赵五官带着新娘去五通庙还愿,献上祭品。当晚,当赵五官去和妻子同房,发现妻子重新穿上婚服。她否认自己嫁入赵家,并告诉赵五官,五通神马上会来迎娶自己。赵五官以为妻子发了疯,马上出去找医生。等他回来,妻子已经不见了,留下异香满室。

    赵五官的妻子是否真的被五通神带走,或者她是否出现幻觉以为要嫁给五通神,都不重要。重点是,这样的借口,在当时被认为是行得通的。也许很多处境与她相同的女性,无法逃离夫家,但是可以用这样的借口,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受骚扰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男性社会强加给她们的命运

    五通神的传说可能也反应女性在面临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婚姻义务的心理状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很多女子在面临未知的命运时会陷入抑郁和狂躁,从而生病,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死亡。一旦妇女被五通占有,她们的丈夫大多不敢再与她们同房。于是,有的女性对五通的淫邪气质加以利用,可以用来掩饰自己对丈夫的厌恶,或与其他男子的私情。冯梦龙就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子为了掩饰自己与人有奸情,就宣称自己被五通神的随从周玄灵王给诱奸了。

    1685年,江苏巡抚汤斌发起了禁毁五通庙的运动。汤斌给皇帝上书要求各地都查禁五通庙。汤斌的理由是,收到本地一个商人的投诉,说自己的女儿在出嫁之前,被五通神迷惑并玷污了清白,最后香消玉损。他请汤斌为自己主持公道。汤斌去苏州城外香火最旺的五通庙视察,发现人们为五通神准备的祭品极为丰盛(“计一日之费,不下数百金”),让汤斌大为震惊。加上汤斌的其他调查,发现当地妇女们被“五通”上身的情况很多,有违公序良俗,于是决定查封这座庙。但在信徒眼中,五通神的威严远胜官府,于是他们在庙门前聚集抗议,要求解除封禁。汤斌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销毁了五通神的雕像,并在原处换上了关帝像。

    汤斌毁五通庙的根本原因,是对五通“邪神”的信仰冲击了“儒家正统”。官方许可的神,应该是按照儒家标准选拔出来的,人格高尚,忠孝两全,比如关公。五通不仅“败坏”家庭伦理,更让对金钱和暴力的崇拜凌驾于伦理之上,助长重商主义,冲击正统权威,这是当局绝对不能允许的

  3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你有口头禅吗?

    有些人嘴里时不时会冒出“我操”。以前我以为人们有情绪的时候才会这么说,后来发现,不是啊,是每句话里都会“我操”!这频率也太高了吧!

    你有口头禅吗?说的频率大概是怎样?

  3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听说最近流行交“嘴友”??

    只接吻、不恋爱,“嘴友”一词最近在中国社交平台走红,有专家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或因疫情期间缺少线下跟异性接触交流的机会,使得年轻人无法正常交友恋爱。

    据澎湃新闻12月16日报道,互联网上最近出现大量招“嘴友”信息,也有学生在高校的校园墙上招“嘴友”。所谓“嘴友”,是指男女双方约定仅接吻但不建立恋爱关系,不干涉、介入彼此生活,而且任何一方随时可中止这种关系。

    一些年轻人受访时称,自己向往一段真正的恋情,但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没法进入恋爱关系,此时仅接吻不恋爱的“嘴友”关系成了一种替代选择。同时,他们会严格区分“嘴友”和恋爱关系,不会轻易让“嘴友”转变为恋人。

    澎湃新闻的报道指出,“嘴友”关系存在着骚扰、诈骗的风险。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招募“嘴友”并带坐标的帖子,下面的回复往往不堪入目,不少私信存在性骚扰内容。另外,若发生违背意愿的亲密行为,“嘴友”这种特殊关系可能会给事实认定、受害者维权带来困难。

    “嘴友”这一概念并非今年才出现。早在2008年,豆瓣便有人成立了名为“当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吻”小组,为只希望“接吻”而不涉及其他关系的人提供讨论场所,由此延伸出“吻友”。2017年,该小组的帖子停止更新。在知乎上,2021年还有关于“吻友”的问答和讨论。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


    你听说过“嘴友”吗?你如何评价“嘴友”?欢迎大家讨论。

  3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宣布取消入境隔离措施 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

    新闻来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4098411

    中国宣布从明年1月8日起,取消对入境人员的隔离管理,并宣布对国内的新冠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当局还宣布,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中国国家卫健委周一(12月26日)在一份声明中称,赴中国的旅客将无需申请健康码和入境后进行隔离,但需要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 声明称,当局还将向外籍人士来华提供签证便利,取消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并逐步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此举标志着中国将逐步解除实行近三年的严格边境封锁,也意味着中国正进一步转向“与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国国家卫健委在一份通知中写道。 自2020年初以来,中国一直将新冠肺炎按该国传染病法中与鼠疫、霍乱同等级的甲类传染病管理。因此,根据《国境卫生检疫法》,出入境人员和行李,都需要接受检疫。

    2021年8月,当局宣布除商务、出国留学或紧急情况,暂不签发或换发大多数普通护照。

    根据目前的防疫政策,前往中国的旅客仍需在政府指定的隔离点集中隔离5天,并居家隔离3天。

    上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到北京述职后返港,他对媒体表示,中央政府同意逐步全面通关,目标下月中前落实。

    过去三年中,中国一直采取严格的“清零”政策,在国内普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居民区封锁,导致中国经济遭到重创,并在上个月引发了中国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但在本月,北京的政策突然大转弯,快速取消了国内几乎所有的新冠限制措施,此举受到一些民众的欢迎,但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感染浪潮。

    许多城市的民众都反映医院人满为患,退烧药和感冒药供不应求。山东省青岛市上周末的官方数据显示,仅青岛市一天的感染人数就可能多达50万人。

  3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朝阳医院发热门诊的一夜:最脆弱的群体是如何度过 (转)

    医院的发热门诊正彻夜难眠。

    在正处在感染峰值的城市里,高龄的、有过基础病的高危患者,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2月15日晚,在朝阳医院发热门诊,这里的空气里,弥漫着拥挤、焦急、担忧的气息。晚上9点,候诊台已经叫到了800多号。医护人员的脚步和语速飞快,每个诊室门口都围了一圈患者和家属。当晚的感染患者中,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都罹患癌症等严重基础疾病,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在疫情里,他们是最脆弱的那一类人。

    朝阳医院的状况,或许也是全市发热门诊的缩影。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因此,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种种瞬间。


    摄影 | 尹夕远 文|饶桐语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栗子 (每日人物)原文


    12月15日晚上快9点,在朝阳医院发热门诊,董晨终于给父亲排到了号。

    50多岁的父亲,如今只能坐在轮椅上吸氧。董晨推着轮椅,母亲拖着氧气瓶,就这样,帮助呼吸困难的父亲撑了八个小时。

    这些都是新买的。下午的时候,父亲已经喘不过来气、走不动路了,董晨先花400块买了轮椅,又花800块买了氧气瓶。

    人太多了,医生看病的语速变得很快。董晨听说地坛医院治传染病更厉害,总希望把父亲转院到地坛,但被医生干脆地拒绝:“治肯定给您治,但地坛医院去不了。我们申了几个地坛全被驳回,一个都没去成,情况比您父亲更严重!”

    他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

    董晨已经整整两天没有睡觉了。一周前,一家5口感染新冠,现在其他人都退烧了,只剩父亲高烧不退。董晨最初是带父亲去顺义的医院,一照CT,父亲已经感染到肺,那边的医生说,看不了,建议上市区看病。

    董晨一听懵了。他们算是很谨慎的家庭。随着疫情加重,靠出租车养家的父亲,近两周都没有出去跑车,家里人也不坐公交了。但他没想到,“自己父亲就是那个少有的危重症”。

    他经历了漫长的辗转看病旅程。周三晚上,董晨好不容易排上了一家医院的急诊,但只能给父亲打上点滴,说是“先压压”。很快,父亲血氧掉到80以下,正越来越虚弱,脑子甚至也烧糊涂了,看谁都像侄女儿。一宿没睡之后,董晨不敢拖延,周四一早,等父亲输完液,他立刻起身,去别的医院。

    为了找医院,董晨开了快200公里的车,几乎不吃、不喝、不睡。到朝阳医院,已经是第6家,前面几家,要么说治不了,要么也供不上氧气,董晨甚至自己开车去了地坛医院,但大门封着,已经不对外开放。

    好在,朝阳医院接纳了他们,并且还有氧气。医生又问董晨:需要在这里住院吗?董晨赶紧回答:“住!能治就行!”

    听到这里能够住院,董晨的父亲坐在轮椅上哭了起来。他指着轮椅上挂的食品塑料袋,颤抖着跟医生说了第一句话:“我今天一天,就吃了两个小面包。”一旁的母亲,跟着抹眼泪。

    “太害怕了。”董晨说。如同经历了一次劫后余生。

    董晨眼里虚弱的父亲,在朝阳医院,也不过是众多急需诊治的患者之一。

    一条不过百米长、三米宽的走道里,依次排布着问诊室、急救室、CT间。一个仅仅10平米的诊室,塞进了快10位患者。董晨好不容易,才在里面给父亲的轮椅找到了一个空位。等着医生叫号的、排队做检查的、只能在走廊里上呼吸机和打点滴的患者们,就坐在过道两侧的座椅上,穿着防护服的清洁工推车经过,要大声招呼,才能让水泄不通的过道露出一条缝隙。

    在这里,你的每个转身,都能看见担架上昏睡不醒的老人——没有病床之后,老人们被放置在角落,电梯口、厕所口、任何一个狭窄的空地,让他们得以撑下去的,是一个个小火箭形状的蓝色氧气筒。急诊室门外,还有救护车源源不断地开过来,放下新的患者,再把狭小的封闭空间填得更满。

    这样的拥挤,有时候会带来争吵。比如,插队的患者会跟保安吵架;换药找不到医生的患者家属会跟医护人员吵架;看完病要回家的家属,打不通120的电话,会跟新送来病人的救护车司机吵架。每个人都着急,每个人似乎都有一肚子的委屈。

    直到指针来到23点,发热门诊室才逐渐安静下来。排队的人少了一些,只剩下已经顺利住进医院、正在输液的病人们。

    在这里,人们沉默,但无眠。最无眠的是陪床的家人。走到最里面,已经支起来几个担架床,几位病人睡在上面输液。

    60岁的孙建国,不知道是否是太困的缘故,眼眶泛红。他是这里少有的、守着儿子的父亲。

    孙建国说,儿子应该是在化疗的那段时间感染的。两年前,儿子查出了癌症,12月5日早上,他带儿子去做常规化疗,那个时候还是阴性,但下午,就接到了医院电话,儿子查出阳性。在家,孙建国用试剂一测,也是两道杠。

    很快,身患癌症的儿子就开始发烧。连着烧了几天,退不下去,又咳痰,痰里全是血。孙建国先去的急诊室,“但急诊人更多,都是急病,发烧了才到这儿来”。

    孙建国和妻子,已经连着好多天都守在这里。他昨天也来了一次,但看病的人太多了。今天他吸取了经验,改到早上6点来,那个时候人少些,排一个钟头队,很快就能输上液。

    老两口心疼儿子,舍不得走。儿子病重,点滴走得慢,一个小时才走20毫克,输液十几个小时都输不完,他们就这么等着。孙建国坐得远些,眼睛就粘在儿子身上,妻子坐在儿子的病床前,轻轻地跟儿子说话。难得清醒的时候,儿子跟孙建国说,“我也就半年三个月的活头了”,孙建国听着,偷偷流眼泪。

    儿子是86年的,才36岁,跟孙建国一样,属虎,也跟他一样,都得了结肠癌。只不过,孙建国在07年查出这病的时候,是早期二级,他做完手术,挺过来了,但儿子没有那么幸运,检查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做手术也来不及了。1米76的个子,如今不到100斤。

    “我得癌症都15年了,我无所谓了。”孙建国说,他同样是这里少有的、尚未感染过新冠的人,又因为患癌史,没有打得成疫苗。他知道,来医院,肯定就会被感染,但他已经不在乎了。

    来到发热门诊的大多数人,都有比感染新冠更害怕的事。孙建国怕的是失去儿子,坐在孙建国身边的张明帆,则害怕失去他的父亲。

    张明帆的父亲老了,今年72岁。2019年,父亲得了肺癌,就在朝阳医院做的手术,切除了左边肺叶,多做一些运动就容易喘,也不敢打疫苗。感染新冠之后,父亲发烧了快一周,肌肉疼,走不动路,呼吸也更困难了,张明帆赶紧领着父亲上医院,排了7个小时的队,检查结果是呼吸衰竭。

    父亲靠在床边吸氧,喘不上气,心里难受。他跟张明帆说,这么大岁数,干脆安乐死得了,自己不怕得病,不怕死,就怕活着受罪。张明帆着急:“你想放弃的时候,你想想你儿子我,这么多年跑前跑后的,咱医院去多少趟了,放弃多不值当,你别想这事儿!”

    张明帆知道,父亲更害怕失去尊严。肺癌手术之后,父亲需要一直吃药,这款药有刺激肠胃的副作用,吃了之后会容易拉肚子,老要上厕所。自从意识到这件事,父亲再也不敢出门,他害怕出门找不到厕所,走着走着就拉裤兜子里。长年累月地待在家里之后,父亲的腿脚开始退化,蹲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

    夜渐渐深了,所有人都在发热门诊迎来了新的一天,尽管等待的时间有些难熬,但他们都没有被放弃,都得到了救治。凌晨时分,董晨走出门诊大厅,他要给父亲再租一张床,为了能让在轮椅上颠簸两天的父亲,好好睡一觉。张明帆的父亲已经输完液,可以回家了。孙建国的眼睛从儿子身上移开,也站起身来帮忙,他把老爷子从床上扶起来,三人轻声告别。

    发热门诊的暖气开得很足,戴着N95的我,逐渐感觉氧气稀薄,于是走出来喘几口气。零点之后的大街,夜凉如水,只有一个大哥站在树下,正在抽烟。

    大哥主动向我搭话。他说,自己是带父亲来看病的,父亲80岁了,以前当过兵,两年前做了肺癌手术,人老了不少。感染新冠之后,一直高烧,现在正在里面休息,等着做检查。“但催不得。”大哥说。因为看病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医生的手,戴着医用手套,里面全是汗水,已经和手指粘黏在一起。

    大哥说,他已经来了三回朝阳医院了,599号,排了整整一天。他跟父亲感情深,疫情之后,他更知道有些东西要好好珍惜。今年3月,44岁的他刚刚失业,他已经在这家公司干了17年了,疫情之下,公司撑了两年,但每个项目都投资失败,最终没有撑过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吐出烟来。烟气升腾,很快消失在黑夜之中。在一切彻底好起来之前,他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他说,就是排队的人再多,队伍再长,他也一定会排。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4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最好的《朝九晚五 (9 to 5) 》演唱版,在美剧《年轻一代(younger)》s6e1中出现

    在美剧《年轻一代(younger)》第六季第一集中,Liza和Kelsey试图争取Diana,演唱了《9 to 5》这首歌。这首经典老歌的原唱者是Dolly Parton,也曾被多人翻唱过,但我觉得这一版的演出特别传神。

    	
    
    youtu.be/wfuRHc_WuDA

    ( 下面为该曲的中文翻译,可能译文不是最精巧,但却很直接、有冲击力。)



    “从床上爬起迷迷糊糊走进厨房,Tumble outta bed and I stumble to the kitchen,

    给自己灌下一杯雄心壮志,Pour myself a cup of ambition;

    伸着懒腰舒展筋骨满血复活。Yawn and stretch and try to come to life.



    跳进淋浴热血开始沸腾,Jump in the shower and the blood starts pumpin',

    走上大街,车流涌动,Out on the streets the traffic starts jumpin',

    像我这样朝九晚五的人们啊。For folks like me out on the job from nine to five.



    朝九晚五的工作啊,Workin' nine to five,

    这是怎样的谋生!what a way to make a living!

    朝不保夕的度日,Barely gettin' by,

    只有索取全无付出 it's all takin' and no givin'

    他们只是利用你的心智, They just use your mind,

    却从不给你肯定, and they never give you credit.

    如果听之任之,足以让你发疯!It's enough to drive you crazy if you let it.



    他们给你美梦只为看着它破碎, They let you dream just to watch 'em shatter.

    你只是老板梯子上的一个台阶,You're just a step on the boss man's ladder;

    但你的梦想他永远夺不走!But you got dreams he'll never take away!



    你有很多朋友同舟共济 You're in the same boat with a lot of your friends,

    等待方舟到来的那一天 Waitin' for the day your ship'll come in.

    当巨浪打来,And the tide's gonna turn

    所有人都被吞噬 And it's all gonna roll you away

  4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该是承认中国女性的贡献的时候了

    人们总容易有一个误区:看不见一样东西,就当它不存在。我说的就是女性的作用。

    这次白纸革命中,第一个举起白纸的,就是南京传媒学院一个不知姓名的女生。媒体上流传的丰富影像资料上,也有大量女性的身影。

    其实六四的时候,大量的照片资料也显示出女性不亚于男性的政治参与度。即便退一步,就算政治运动中出名的男性居多,请问没有女性家人的支持,他们又能走多远?谁能否认天安门母亲的牺牲和奉献,王丹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爱护,刘霞对刘晓波的支持和鼓励?

    可不知怎么,这些事实一到了一些人的脑海里,自动就把女性给过滤掉了。

    有人说,你说这些我没有不承认啊。

    对,我说出来了你当然都承认,但我不说出来,你也不会“恍然大悟”。

    可在对女性发表污蔑之词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显示出不成比例地义愤填膺,什么极端啊,女拳啊,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好像中国女性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嚣张、多不可理喻一样。我倒是好奇了,这些愤怒哪里来的?

    承认女性的贡献,不是一句空话“我知道”就完了,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案例和事实上,你才知道女性真正的贡献。

  4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宪法基本常识--2047论坛对专业律师Ambrosia的专访

    Natasha : Ambrosia您好,据您的公开信息显示,您是人在英国的从业律师,是墙外论坛上比较少见的法律专业人士。如您所见,在2047论坛上经常有一些法律问题的探讨。但大多数网友由于没有法律背景,探讨起来总觉得云山雾绕的。所以今天想向Ambrosia请教一些基本的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宪法?

    Ambrosia: 宪法是确立政府架构、限定政府运作方式的法律。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之后,学界普遍认为宪法就是这样一个契约,就像股东建立公司一样。举个例子:比如三个人开了一个公司,就需要用公司章程来清楚地设定公司公司的宗旨,明确董事会的产生方式,以及规定一些其他的重要事项。如果说一个国家就是它的全体人民开的一家公司,那宪法就是这个公司的章程。宪法确立了政府的架构,通常会通过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来将将权力分立——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是典型的一个架构。宪法规定了这些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总统的选举、法官的委任等等),并且规定这些权力机关只能根据宪法中阐明的原理来运作,比如不得侵犯人民的某些自由。

    Natasha: 什么是社会契约呢?

    Ambrosia: 社会契约论认为,统治权的合法性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再来一个显示例子:为什么警察可以逮捕公民?因为多数人同意,如果警察有合理怀疑,就应该允许警察抓捕嫌疑犯,以此来确保其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如果警察不分青红皂白乱抓人,甚至不是为了维持社会治安,而是为了满足警察自己的私利,就不会获得被统治者的同意。社会契约就是被统治者给统治者的授权,它反映了多数人心目中的良好秩序和公平正义

    Natasha: 是不是只要民心所向就是社会契约,而不必用白纸黑字写出来?

    Ambrosia: 民心所向是变化而不确定的,而变化的东西是可以被统治者任意解释、任意玩弄的。封建时代的皇帝就往往自称“奉天承运”,利用君权神授论来包装自己的私欲。而古罗马的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来任意解释法律,最终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而催生了“写下来”的固定法律——十二铜表法。社会契约的明确性保障了其公平性,而明确性恰恰就要依靠白纸黑字——也就是成文的宪法。但是正如你所说,民心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宪法必然是可以修订、需要不断修订的,只是必须要经过符合社会契约的程序——也就是宪法本身规定的修改程序。未经法定程序就修订宪法(比如滥用“紧急状态”),然后去主张这是社会契约的变化,这是历史上许多独裁者对民主社会实施政变的一贯手法,是没有任何法律上、道德上的说服力的。例如:中共控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解释香港基本法,除了“刚果金案”,其他每次都在加塞特洛伊木马,去侵蚀香港的法治——所以香港人民认为中共撕毁了基本法,这是有道理的。

    Natasha: 请问宪法是否只能规定政府行为,不能规定个人行为?有人认为宪法只要约束了个人行为就是“虚伪”的宪法,那么宪法规定了公民有纳税义务纳税之类条款,算不算虚伪?

    Ambrisia: 正如公司章程可以限制股东的行为——宪法当然可以规定个人行为,只要这是为了实施宪法而属合理、必要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政府不可能脱离财政体系来运作——如果公民不纳税,政府就无从组织、无从执行其职能。因此,宪法规定公民的纳税义务不能说是“虚伪”。但是,独裁国家通常也会装模做样写一部“宪法”,然后用来压迫人民。比如规定“人民应该永远爱戴白头山血统的领袖”,或者“中共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等。这些宪法的制定、修改都没有经过民主程序,这些条款也不是为了建立政府和维持政府运作而属必须、合理的。所以,将这些宪法条文称为“伪宪法”是正确的——它并不是社会契约,它只是统治者一厢情愿的压迫。

    Natasha: 请问宪法是否不用保护外国人的利益?

    Ambrisia: 这个问题要先从“国籍”开始说起,有兴趣的话建议先读一下我写的《国籍法的前世今生》。宪法是人民建立政府的社会契约,这些人民在宪法下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公民,拥有这个国家的国籍,而没有参与这个社会契约的人就是外国人。用合同法的术语来说,这些人是这个社会契约的“第三人”。第三人通常是不能寻求合同里的利益的,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缔约方。但是,近代许多国家的宪法(社会契约)吸纳了这样的思想——人民希望建立一个保护人性尊严的政府。所以,这些国家的人民希望用符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对待所有人——即便是外国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保护外国人利益的宪法条文,比如“给予难民庇护权”;一些关于基本人权保护的条文,比如保护生命权、保护人身自由等等,即便是外国人也可以予以发动。另外,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人民彼此往来十分频繁。这些国家不希望国籍的不同成为损害对方利益的理由,所以通常会通过互惠对等的方式来向对方国民授予本国国民的待遇。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今的世界,外国人在人权保护较好的国家(比如欧盟)通常只会受到移民法的限制。

    Natasha:既然宪法不会被用于追究公民个人的责任(比如抗拒纳税或者拒绝兵役),那么宪法中的这些条文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Ambrisia:大多数宪法会把宪法的解释权赋予和制定宪法的机关(通常是国会)不同的机关,最常见的是法院。由于法院也是是根据宪法成立的政府机关之一,法院没有权限质疑宪法本身。因此,在宪法中列入的条文会限制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比如宪法中的宗教自由条款,曾被用于质疑强制性兵役的合宪性,因为从军相当于“杀生”,这违反了某些宗教的教义。但是,如果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被写入了宪法,那么这种质疑就无法被法庭所接纳。把兵役义务写入宪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法庭因为某种理由把整本《兵役法》宣布为违宪无效这样灾难性的情况发生。

    Natasha: 我再问一个问题,可能一些用户会感兴趣:“宪法规定了义务,但是公民拒绝服从,那如何实现惩罚?

    Ambrisia:宪法本身不是具体的法律,它要解决的不是惩罚的问题,而是这种惩罚是否符合社会契约的问题。宪法授予国会立法权,国会自然能够制定刑法来惩罚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但是这种惩罚有没有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正当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宪法条文来加以考究。宪法把如何惩罚的问题留给了国会,但是宪法本身必须对“这种惩罚可能被判定为违宪”这种预期外的后果加以防范。因此,在宪法中经常遇到一些看似不能执行而显得无用的条文。但事实上,宪法中的这些条文本身就不是拿来执行的。它们的存在只是利用宪法的最高位阶来确立它们在社会契约层面的正当性

    Natasha: 谢谢Ambrosia对宪法常识的解释,非常清晰!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4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每10万人仅有3.6张病床

    放松核酸检测之后,这几天全国上下一片阳嚎。过去这三年,习近平政权集中精力推广核酸检测、健康码和大数据监控,然而对于医院的投资不足,导致现在很多重症病人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现在中国每10万人仅有3.6张ICU病床。对比一下其他国家,新加坡是11张,而美国是29.4张。

    https://www.voanews.com/a/is-china-s-health-care-system-ready-for-the-end-of-zero-covid-/6863922.html

  4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美因茨的贵族: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古腾堡的成长背景

    中国四大发明,我们从小耳熟能详: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那么,你对欧洲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知道多少?就让我们从古腾堡的身世背景开始了解吧!


    1420年,美因茨地区,如今的德国境内,一个法律事务公证员在酒足饭饱之后,开始书写有关午餐前接待的一位客人的记录。这位客人来做有关遗产继承的公证。他的长子跟随父亲的名字叫Friele(也就是Friederich的德文变体),次子名叫Johannes。这家人颇有家财,是城中贵族(Patrizier),住在一户大宅院里。这座宅子名叫Gutenberg。

    由于人名大量重复,当时的人们就用外号来区分数不清的Johannes和Friele, 这些外号包括他们的职业,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甚至身体特征。于是这家人的二儿子就被人称做了Johannes Gutenberg.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古腾堡。

    1420年的继承权文件,是古腾堡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上。他的出生年月不详。这份公证记录上登记着他已经成年,也就是年龄不小于15岁。如果他的父母不是随随便便给他起名叫Johannes, 而是依据严谨的习俗,他应该是在圣约翰日这一天受洗的。也就是6月24日。

    在1900年的时候,人们觉得如果让古腾堡出生在1400年,他们就可以大肆庆祝古腾堡诞辰500周年。于是他们就这么做了,并且在次年建成并开放了古腾堡博物馆。

    古腾堡大宅位于美因茨市中心某处。从大宅走出去,一边是遍布手工艺人的昆汀巷,这里可以找到铸铁匠、编篮工和制壶匠。另一个方向是亚麻店下巷,那里充斥着亚麻纺织工忙碌的身影,这些工人的勤劳工作,增加了古腾堡家的财富。

    1239年,美因茨大主教授予了城中贵族亚麻制品商店经营权,这意味着只有城市贵族可以出售纺织品。

    Johannes从小就对城市贵族的生活和传统耳濡目染。身为城市贵族的父亲告诉他城市的运作方式,以及城市贵族的责任、义务和特权。美因茨这座城市最初由大主教管辖。11世纪时,美因茨形成了一个由富裕市民组成的上层社会,他们担任了所有重要的职能,如市长、司库大臣、警长、法官、陪审员等。通过商品销售税、妓女税等各式税收和罚金,城市获得收入。尽管担任公职并没有酬劳,但却可以促进贵族们的生意。

    美因茨大主教辖区是德意志最大的教省,而且美因茨大主教还担任帝国掌玺大臣一职,而且也是七大选帝侯之一,在帝国政治上一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帮美因茨大主教处理城市事物的城市贵族们,也相应获得了各种特权,如商店经营权和铸币会成员,并且不用交税。

    13世纪初,美因茨诞生了主要由富裕市民和大臣组成的城市自治机构—市议会。成员一共24人。作为各种权益的受益者,这些贵族有终身义务维护这座城市不受侵犯。

    当时在整个帝国不管在莱茵河还是多瑙河流域,都出现了类似的城市自治机构。市议会的诞生,帮助大主教管理城市,但实际上也削减了大主教控制城市的实际权力。城市贵族也抓住机会投资商业和地产,以增加自己的财富。

    铸币会是美因茨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商业社团。按照法律规定,铸币权归大主教所有,铸币会的成员享有采购贵重金属的特权,也只有他们可以进行金银交易。也就是说,贵族们也是城里的银行家。

    古腾堡父亲这样的城市贵族,其收入来源由纺织品生意、铸币会的金融活动和年金。年金占了其收入最重要的部分。年金是一种类似于国债的长期基金投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年金制度,而贵族们则是决定年金购买价格和发放制度的人,而购买者也通常是传统世家成员。古腾堡的哥哥就享有年金。他哥哥年纪轻轻就去世之后,这份终身年金由古腾堡继承。不过,年金的数量随着寿命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而古腾堡出生的时候,美因茨这座城市和他的家庭,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不合理的年金制度让城市负债累累并引发了动荡,由于母亲不是贵族,古腾堡本人也被本市的贵族核心—铸币会拒绝接纳为成员。好在从小他就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懂得拉丁语——这是他后来得以印刷拉丁文圣经的重要前提。

  4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过去的三年,都哪去了?

    “无数人这几天在社交网络上表达着愤怒、迷茫、震惊:

    “怎么突然就放开了?我的这三年时间去了哪里?封三年到底为什么?”

    这种愤怒就像妮妮妈妈揍兔子一样,只敢对着空气打拳,打在兔子上面。

    这三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谁是罪魁祸首,你们作为在中国大陆工作生活的人,你们自己难道心里一点都没数吗?” ---- 立党twitter



    就像中国的很多事情一样,解封这件事,毫无说法,毫无水花,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进行了。

    但三年时间,足够生成一个个小的生态环境。有人丢了工作,有人做了大白,有人因为抢救不及时去世,有人因为出国受阻。三年时间,影响了很多人的选择,也许改变了人的一生。

    而现在,那些成本,那些伤害,那些快捅烂的鼻孔,那些绿码红码,都随着一句解封,烟消云散了。

    中国,就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国度。中国,就是一个大型行为艺术现场。

  4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长毛象(Mastodon)中文圈小介绍

    由于推特被马斯克收购,推特掀起了一片难民潮。#Twittermigration 成为了热门关键词。在马斯克宣布收购推特的几天之内,另一个社交媒体长毛象一下子新增了超过10万名新用户。

    推特上也有不少中文用户,有人已经萌生去意。那么长毛象的中文圈又如何呢?让我们重温libgen的这篇“长毛象(Mastodon)中文圈小介绍”。


    什么是长毛象(Mastodon)?

    转自1234.as的介绍

    Mastodon,中文称为长毛象,是一套软件系统,通过它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微博的网站。1234.as 是使用 Mastodon 建立的网站之一,称为 Mastodon 的「一个实例」,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

    实例之间用户可以互相发现彼此,并评论、转发、私信,就好像在一个网站一样。

    实例之间还可以「复制」、「冗余」信息:假设A站用户小明被B站用户小红关注了,那么A站小明发的嘟文也会保存进B站的数据库,小红看到的小明的嘟文,实际上是来自B站保存的内容。

    在两个以上的实例之间这种信息交换与冗余持续发生,成千上万的实例互相组成了 Mastodon Fediverse Network,俗称长毛象宇宙。


    鉴于长毛象的开放特性,个人还是推荐注册 https://mastodon.online,之后你可以关注任何兼容 Mastodon 的服务器上的人。如果你要注册以下实例(部分为审核邀请制),请自行遵守它们的服务器规则。

    (转)中文长毛象联邦宇宙纪事


    https://m.cmx.im(草莓县)

    服务器规则

    长毛象中文站是一个开放,友好,有爱的社区。长毛象中文站主题为喵,汪,各种动物,社交,科技,编程及生活。发言内容只要没有明显违法内容均不禁止。无论你的兴趣点是什么,我们欢迎友好、热情、乐于分享的朋友。

    免翻墙镜像列表:https://unblockcmx.netlify.app/


    https://alive.bar (活吧)

    服务器规则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


    https://o3o.ca

    服务器规则

    欢迎来到o3o/嘟站!这是一个泛话题社区,无论你的兴趣是什么,你都可以自由地通过发布"嘟嘟"来吐槽一切、摸鱼扯皮。本社区由加拿大O3O.CA运营,我们相信由社会组织运营基本通讯软件和设施是必要的,它们不应被控制在大型企业和政府手中。


    https://1234.as

    服务器规则

    本站服务器设立于海外,面向全球华人服务。本站与「反华势力」或「亲中团体」无任何关联,并不代表或归属于任何组织。建立此站的初衷仅为满足个人爱好和便利,并不涉及任何政治诉求或政治目的。本站将致力于营造「理性客观」的思想氛围,反对极左或极右,倡议用户辩证地看待问题与矛盾,认同接受群体的多样性和事物的多面性。


    https://bgme.me (饼站)

    服务器规则


    以上五个是长毛象中文圈比较热门的实例了,更多长毛象中文实例注意不要使用在中国大陆ICP备案的实例。如果你有推荐的实例,欢迎评论。


    怎么在长毛象找到有趣的人?

    1. 逛逛NeoDB,在你喜欢的书或影视下面找同好。
    2. 检索特定的实例,如@m.cmx.im。部分实例开放用户名录。
    3. 检索特定关键词。

    其他和推特类似。

  4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数字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of numbers):机器文明的起源, 兼论时间和空间

    如今很多工厂的大型设备由电脑程序操作,街上的红绿灯通过电脑遥控,家用电器也实现了智能化。尽管电脑智能化普及,然而电脑并不能自己做这些事情,而是操控机器来自动化处理。人类社会,仍然处在机器时代。

    什么是机器?也许我们可以从机器和工具的对比中了解一些端倪。

    机器和工具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试图改造环境的过程。在出现工具之前,生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比如增生毛发抵抗寒冷,或在冬天冬眠。而有了工具和机器之后,人可以做衣服、盖房子,而不用去改变生理条件。有人说美国科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屌丝都是通过身体变异来获得超能力,比如美国队长和蜘蛛侠;而高富帅都是通过外在条件获得超能力,比如钢铁侠和蝙蝠侠。人类,就是生物世界里的高富帅。

    而工具和机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于使用者的技能的依赖程度。人类很早就用工具,石器时代就有石斧、骨针等工具。人类的工具越来越精细,但工具对手工艺的技术要求仍然很高。钢针的发明并不等于人人都能产出精美的织物,绣工必须有高超的技巧才能绣出龙袍。到了提花机的年代,只要会扔梭子,提花机就可以自己绣出精细复杂的花样。

    一般说来,机器强调功能专门化,而工具则强调灵活性。比如一把刀,可以削木头,可以切水果,甚至可以用来拧螺丝。而机器部件已经标准化固定化,无法用来做其他的事。操作机器的工人,其主观能动性也越来越降低,由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动作(绣工的技巧),变成只要反射性的动作即可(扔梭子)。

    机器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就越要求部件的精确,时间控制的准确,同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越高。可以说机器文明的核心,就是标准化;而标准化的起源,是秩序

    秩序的对立面是混乱。在长期的战争混乱之后,人们自然会产生对安稳和秩序的渴望。秩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罗马帝国解体,社会经过长期的战乱之后,人们在教堂和修道院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尽管外界纷纷扰扰,但修道院的高墙之内是神圣的场所,与世俗生活的飘忽不定反覆无常相比,这里只有铁打的日常,周而复始。

    圣本笃(又称圣本尼迪克特,480-547)写下了《圣本笃准则》,确立了修士们的修行规则,强调生活上的秩序化,在时间安排上,每天要在固定时间7次祈祷。在7世纪的时候,教皇萨比尼阿纳斯在训令中要求,修道院和教堂的钟声每24小时要敲7次。当时欧洲有4万个教堂和修道院遵循圣本笃的教规。为了遵守教规,敲钟的时间必须要准确。因此按时提醒敲钟人的仪器就是这种生活下的必需品。

    大概在10世纪的时候,出现了水力驱动的水钟。水流虽然川流不息,但动力时大时小,有时还会停止。有的地方用日晷,但日光在冬天和夏天的投影有区别,阴天以及晚上更是用不了。

    13世纪,欧洲出现了机械动力钟表,教堂和修道院的钟声比以往更加准时。这些钟声,也让周围村镇城市的居民受益。人们可以利用准时的钟声协调生产生活,从遵守上工时间,按时提供服务,到按时记账和按时分配。于是人类社会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有人甚至认为,圣本笃的信徒及其严格的秩序,也许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奠基人。

    时钟出现以前,人们用自然界和有机体来衡量时间。农民用农业生产的时节来划分时间,牧羊人用母羊生小羊的时间来度量时间。人类对于时间的测量只能是单向的,就像生物体一样经历出生、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而机械钟的出现,让人类对时间的测量脱离了生物体,成为了孤立和抽象的活动,人们对时间的意识也越来越普遍化了

    由于脱离了有机体的限制,时间的测量可以更加精确。在公元1345年左右,一小时开始被划分成60分钟,一分钟开始被划分成60秒。这种抽象的划分时间的框架,让人们可以更加精确地规划生活和生产。由于脱离了有机体,时间可以进行抽象的度量和计划,于是变成了可以增加和节约的东西。使用省力的工具,可以节约时间;通过协调生产,效率可以提高。计算时间有这么多好处,人们就有了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来更准确地计算时间的要求。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时间和空间

    14世纪的钟表出现了面板和指针,时间的进程转变为空间的运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分离的。在中世纪,空间并不具有测量性,只有象征性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绘画中,人物的尺寸悬殊,完全按照重要性来安排:圣徒和天使的尺寸大,而凡人和罪人的尺寸小。中世纪的制图学,陆地、海洋的距离完全都是象征性的。由于时空分离,中世纪的叙事方式是时空错乱的或时空平行的。在宗教题材的图画上,经常能看到一个圣徒形象多次出现,在他积德行善的善举旁边,就是他被抓起来砍头的画面。

    到了14世纪,出于测量精确性的需要,诞生了透视学。透视让物体之间的距离都变成了定量的关系。在新的绘画上,人物和物体的大小,不再按照重要性排列,而是按照远近。通过在画面上调整物体的位置,画家创造出了空间。为了表达出合理的空间感,画家必须对某个物体出现的位置有恰当的解释,因此直线匀速运动的概念也被引入。这一理念引入制图学,就出现了经度线和纬度线,地理位置变成了可以测量的抽象概念。

    有了精确的地图,人们对于旅行的兴趣就增加了。这种兴趣还产生了其他的关联效果:人们对于道路安全性的要求,希望有更坚固的船只,并且希望有更准确的航海测量工具,如指南针和星盘。从技术角度上,人类具备了大航海的条件。

    时间和空间范畴原本是分离的,现在结合在了一起。时间和空间都可以测量,那就说明时空有一个起点,时空也有限度,这就动摇了早先对于永恒的概念。对于无限的东西,人们无法征服,只有崇拜。而对于有限的东西,那就可以征服和利用。机器时代,人们开始制造出了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枪炮,达芬奇设计出了飞行器,韦塔纳设计出了自行车的先驱两轮车。

    对于测量的重视和对时空的新态度,影响人们对于永恒的看法,加重了对于世俗生活的关注。人们开始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开始测量一切,用数字描述一切。随之而来的是马克思韦伯所称的“数字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of numbers)”--由数字而生的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精神文化。

    "当全体人民的想象力都转向了磅礴的数字,这种数字的浪漫主义对商人中的诗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When the imagination of a whole people has once been turned toward purely quantitative bigness … this romanticism of numbers exercises an irresistible appeal to the poets among business men)”

    这一切,都起源于人们对于秩序的追求。

  4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何用输入法来监控六亿网民?【本文原载于Foreign Affairs】

    作者:Thomas S Mullaney | 本文原载于Foreign Affairs (2016)

    三年前,美国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所披露的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国内外电话的广泛监控。在这些爆炸性的内幕披露三周年之际,各大媒体无疑都蓄势待发,准备重提数据隐私和公民自由的话题。

    然而,人们或许忘了监控技术早已超出对电话、电邮和短信的窃听拦截。事实上,人们在寄电邮、PO脸书和发推特前,政府便有可能监控这一切。国家和私有企业能够截获.docx和.rtf格式文档,事实上,哪怕是用看似不会泄露的程序输出的文本文档,也都有可能为他人获取。

    最后,这样的监控很可能发展为实时进行。届时,一份文件甚至点击“保存”或上传到云端之前就能被截获。这些都是推测,但并不是不可能。

    你所敲的每一个键

    过去十年,我一直在研究现代中国的信息技术,成果会写在一套丛书中,明年由麻省理工出版社出版。当时我并不知道研究中的一些偶然发现会与当下的争论有关,涉及国家监控、数据隐私以及震惊世界的斯诺登泄密案,但事实就是这样。

    简而言之:中文计算机系统已经具有“键盘记录(keylogging)”的功能。这项技术的引入并非基于恶意(其实是很高明的技术),但它却在理论上让实时监控中国的电脑用户成为可能,譬如用户在使用Microsoft Word、NotePad、TextEdit等看似不联网的文档程序时就有可能受到监控。当前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强烈地预示着这种漏洞很快便会从中国传播出去,并成为一种新常态。

    要探究起因为何,人们首先需要了解键盘记录器和中文的计算机系统,以及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键盘记录器是一种程序,也可以是安装在计算机上的一种实体装置,它收集用户敲击的每一个键的数据。键盘记录器经常被恶意使用,比如盗取信用卡信息、密码或个人数据,同时也长期运用于政府监控中。1999年有一件里程碑式的案子,联邦调查局探员首次使用键盘记录装置侵入了黑手党大佬小尼基(Nicodemo Salvatore Scarfo, Jr)的电脑,获取他的密码。

    在键盘记录器这种间谍工具的发展早期,主要的挑战并非来自键盘记录装置的制作,而在于它的安装。在小斯卡夫一案中,联邦调查局不得不用老掉牙的特务手段,两次闯入这位老大的办公室,第一次是安装键盘记录装置,第二次是取回它。

    随着恶意软件的扩散,安装键盘记录器变得更加简单,不过要利用键盘记录器实施间谍活动暂时还没有那么容易。2015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可以利用智能手表自带的加速计和陀螺仪数据,把手表改装成一种不太完美的键盘记录器。根据相关理论,只要能确定用户的手如何划过键盘表面,就能推算出用户敲了哪几个键。

    中文计算机系统上存在一种同样“聪明”,且远为优越的办法,能够精确推算出用户在键盘上输入了什么。要窃取中文计算机上的信息,你只需要获取键盘记录器的管理权限,而且这个国家每台个人电脑和电子设备本身就自带“键盘记录器”——事实上,全世界的个人电脑和电子设备也都自带这种“键盘记录器”。

    中文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中国的计算机和美国完全一样,都用标准全键盘(QWERTY keyboard,又称柯蒂键盘)。无论你是在北京哪一栋新落成的写字楼观察,都会发现一批饱含创业激情的千禧一代正在键盘上辛勤地工作,满怀希望地准备与风投资本家会晤。

    但是,中国的全键盘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简单。在中文计算机系统中,全键盘的用法并非“打什么字就出什么字”。键盘的输入只是在输入法(IME)软件里提供指令的手段 ,确定接下来显示在屏幕上的汉字。

    思考一下人们会如何使用全键盘输入有关“诚信”、“舆论导向”以及“数据隐私”等中文词语吧。

    要打出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诚信”,四个汉字组成的“舆论导向”或“数据隐私”,业内领先的搜狗输入法会为用户提供多种输入策略。人们可以输入完整的汉语拼音(比如,“c-h-e-n-g-x-i-n”, “y-u-l-u-n-d-a-o-x-i-a-n-g”等等),也可以采用多种快捷键和缩略词(比如“c-x” and “y-l-d-x”),搜狗输入法会足够智能地提供一组选项。比如输入“c-x”,搜狗的弹出式菜单除了会提供“诚信”,同时还并列显示其他也以“c”和“x”开头的中文词语,如“抄袭”。又比如输入“y-l-d-x”,搜狗会弹出“舆论导向”,以及“耶鲁大学”等其他选项。这些呈现出的选项如此简单明了, 足够用户从“抄袭”等词中选中“诚信”。

    鉴于输入法是这样的运行方式,计算上的所有中文输入都是某种形式的本地通讯。当然,如果一个人在中国编辑word文档,输入的信息不会发给第三方,而是返还给用户本身。Word编辑者把字母代码传到输入法,输入法处理代码并以汉字形式将信息传回给用户。

    云输入

    从麻省理工的工程学教授塞缪尔·考德威尔(Samuel Caldwell)发明首台试验性中文计算机至今,60多年来中文计算机系统都主要依靠这种输入方式。事实上,计算机诞生之前便存在中文输入,甚至考德威尔的灵感也来自于知名作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明快(MingKwai )中文机械打字机。自林和考德威尔之后,每一代中文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把中文输入作为设计的核心考量。

    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中文计算机系统利用个人电脑不断增强的处理能力让汉字输入过程疯狂加速,同时汉字输入愈发智能,愈发依赖预测文本,自动补齐,快捷键和缩略词。因此,比起英文字母键盘那种“打什么字出什么字”,中国的全键盘变得更加“聪明”。所有这些或许都让中文成为地球上电脑输入最快的语言。

    近几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云输入法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输入法,输入的全过程都发生在电脑内部,而搜狗、百度、腾讯、微软等推出的云输入系统开始使用巨大的中文语料库和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2013年,微软的研究者把自家中文输入法不断完善的性能当做卖点;而搜狗在其官网上吹嘘其基于云技术的输入法具有更加卓越的准确率和性能。“长句识别”是指输入法将具有一定长度和复杂性的字母精确地转化为多字符中文的能力。搜狗称,依赖本地语料库的传统输入法的长句识别准确率为62.5%,如今云输入法已经将准确率提高到了84%,同时“短句识别”的准确率也从91.52%提高到了96%。

    安全问题

    或许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云输入法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但很少有人指出这种系统可能会引发数据安全问题。如果说输入法本质上就是一种键盘记录器,那云输入法就是联网的键盘记录器。在云输入法中,每在标准键盘上按一个键,都相当于是按了“发送”、“上传”和“转发”。

    随着数以亿计的按键在光纤中来回输送,近年来人们开始担心这种输入方式容易受到监控。另外,英文计算机一般仅仅是在浏览网页时由谷歌提供搜索候选(译者注:根据用户输入提供用户可能需要搜索的关键词),而在中国,搜索候选功能已经成为了所有输入法的核心部分。

    当然,有些人也许会问,能否使用其他人的电脑来避开这种云输入法带来的监控。毕竟如果没有确定的身份标识,一定无法判断内容的输入者究竟是谁。但事实或许不是这样。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空间与文本分析中心(CESTA)数字人文亚洲项目中的一项研究,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分析键盘的输入记录,试图理解在键盘输入中的各种逻辑和策略。

    尽管研究还未结束,但我们已经发现不同用户的键盘记录之间有惊人的差异。而且每个用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且彼此间区别明显的中文输入方法。虽然我们仍处在研究的初期,但我们的发现对安全和隐私问题会带来的影响已经十分深远。

    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对打字机和打字机打出的文本进行科学鉴定是国内外监视的重要部分。由于打字机制式的不同,打字机打出的文本存在细微的差异。就连不同牌子的打字机色带也会在文件上留下略有不同的“标记”。在美国和前共产主义阵营国家(译者注:Communist bloc或Soviet bloc指和前苏联站在一起的一系列国家,不仅限于中欧和东欧的国家)中,监视部门就利用这些微妙的差异来分析来源不明的文件可能的出处和作者。(要想了解这种分析方法,读者可以去观看2006年电影《窃听风暴》。)

    我们的初步研究显示,通过计算机输入法输入的文本也有自己的标记,所以“输入法鉴定”是完全可能的。在斯坦福大学,我们邀请研究样本使用自己偏爱的输入法,输入唐代诗人王维(公元前701-公元前761)所做的古诗《送别》。我们的发现很惊人——就连在前两句诗、短短的十个字中,键盘记录下不同样本的习惯也存在差异。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输入键盘记录,样本#1:xiama_yinjunjiu_,wen_jun_hesuozhi2?

    输入键盘记录,样本#2:xiamayinjunjiu2,wenjunhesuozhi2?

    注释:下划线是用户按下空格键的地方,这意味着用户选择了搜狗输入法选字框中的第一个字。数字2代表用户选择了搜狗输入法选字菜单中的第二个字。

    我们在示例1中可以看到,有些人每次只输入一个字的拼音,他们输入“w-e-n”,然后使用空格键(_)选择想要的字。另外的人在面对包含多个汉字的文本时,会选择输入更多的字母(比如“x-i-a-m-a-y-i-n-j-u-n-j-i-u”),这类人对输入法联想能力的依赖度更高。

    另外,随着文本长度的增加,不同电脑用户之间存在的差异会更大。这意味着,当我们把一个人每年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次的按键结合在一起,就能总结出那个人独有的“指纹”——这种“指纹”的有效性和打字机时代最先进的识别技术不相上下。把输入法指纹和定位数据、网页缓存数据和其他数据获取方法进行交叉比对时,我们发现输入法指纹甚至更胜一筹。

    在云输入法的时代,电脑用户仅仅通过更换电脑来躲避监控是不够的,因为其输入指纹有可能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在愤怒时发过邮件或者喝醉时发过短信的人都知道,编辑时的信息和最终发送出去的信息可谓是天差地别。但如果这种不同完全消失呢?如果你的每一个Word文档,包括没有保存的那些以及整个编辑过程都能被拦截呢?如果你删除掉的每段话,修改过的每个短语,做过的每个改动和最终保存的文件都被一视同仁地保存在了监控世界中呢?这些你以为已经删除掉、但其实被保存下来的信息,有一天是否会被用来针对你?

    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在他1956年的作品《少数派报告》(The Minority Report)中,提出了让人胆寒的“犯罪预防”(precrime)概念,意指在事先即察觉(甚至起诉)犯罪行为。云输入法的出现提出了一个问题:Wei Jingsheng被监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1978年攥写的文章The Fifth Modernization;Liu Xiaobo被监禁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他与人合著了Charter 08;在未来,异见者在用电脑进行创作时,是否会像恐怖分子一样,还未来得及行动就被察觉?

    另外,上述猜测不局限于中文输入或中文中。可以说,全球的IT公司和用户像中国一样开始利用智能键盘提供的便捷只是时间问题。

    当我准备按下“发送”按钮,将带着一个docx附件的电邮发给我的编辑时,我已经完全意识到,我写下的每一句话很可能已经被政府和私企的相关方拦截读取。


    编译/雨山 & 一颗马 & 公仔 & 伍豪 、译读:T-Read | 译读小号二世:WinnieTheFool

    英文原文

    中文译文

  4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转自流浪防区】

    作者:Reddit网友

    本文目标

    众所周知:微博是中国唯一的指定伸冤平台。本文将根据对微博伸冤案例的观察,总结微博伸冤成功的关键技巧。

    目录:

    1.1、事前准备:固定图影音证据

    1.2、事前准备:积累先进伸冤经验

    2、是自己发微博还是联系媒体(大V)?联系外媒有用吗?

    3、我要不要检举警察/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4、伸冤文书写作

    5、拥有美貌,留学归来,底层民工,某品牌车主------身份和共情

    6.1、做好即使长期伸冤获得关注,也可能得不到说法的准备

    6.2、做好公职人员罚酒三杯的准备

    7、1.2 中问题的答案

    8、附录:常报导冤案的中国媒体

    1.1、事前准备:固定图影音证据

    固定图影音证据:照片,视频,录音------既是证据,也是比文字更吸引流量的话题

    宠物狗被扑杀(时长2分钟)的视频能被转爆,铁链锁住女人的视频(时长20秒)能被转爆。但如果您的文笔很差或没有证据,连续发十年长篇大论也不会有人理您。

    1.2、事前准备:积累先进伸冤经验

    每当有伸冤微博被关注,提出以下问题:

    1. 是夸张的图片、录音、录像引起了关注吗?是伸冤者/施害者的身份的话题性引起了关注吗?

    2. 哪些大V/博主转发了这件事?为什么转发?

    3. 这条伸冤微博易读吗?她/他使用了什么防屏蔽措施?什么时候发文字,什么时候发长图?

    4. 纪委介入调查有用吗?

    5. 事情被上面的领导知道了,会向下面施压解决吗?

    6. 舆情总是有用吗?

    (答案在文末)

    2、是自己发微博还是联系媒体(大V)?联系外媒有用吗?

    建议:先整理和发送一条微博,然后联系大V和媒体。这条微博可以成为大V和网络媒体对您的情况进行事实核查的材料。(注:文末附录为各地常报道冤案的网络媒体,关注这些媒体可以了解他们报道的尺度)

    您也可以尝试通过电话、微博、"媒体朋友"联系传统媒体,如果反馈不积极,则以微博作为主战场。

    外媒报道没有用(除非您是刘晓波遗孀刘霞,默克尔亲自把您接走)------有用的并非报道本身,而是其引发的社会舆论倒逼地方政府。

    而且,换位思考,您了解印度的强奸案吗?

    *但是外媒报道起到了记录历史的作用。

    3、我要不要检举警察/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下面根据不同的检举对象分成三层,列举您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一层删帖警告,第二层司法失灵,第三层物理消失。

    • 一、当检举对象涉及底层民警、普通公务员、低层官员、地方政府时:由于地方公安权限较低,您的帖子可能在1-2天内不会被删(地方警察会来电恐吓,以留下案底威胁您删帖。注意录音,询问对方警号和自己的权利);但因为危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您的帖子长期一定会被删。运气好时 ,警察和公职人员的敏感身份反而会引起公愤,最终快速形成舆情(参考下文6.2中的例子,以及近期防疫一刀切(买馒头不让进小区事件)上热搜的例子)。如果帖子被删,只能以更隐晦的方式发帖

    • 二、当检举对象涉及公检法机构、中高级官员、官员亲属时,司法部分失灵:您可能因涉嫌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造谣、敲诈勒索、嫖娼被拘。您可能被刑讯逼供 (如剥夺睡眠),您的律师可能无法正常会见您。您可能以被监视居住的名义"合法"地长期羁押,最终获刑入狱。(反例:小红楼、聂树斌、张玉环等案一样的记者)

    • 三、如果您尝试走得更远,被认定"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司法完全失灵:坚持为您辩护的律师可能也被获刑。这更多地是一种行为艺术而不是伸冤了。

    ->结论

    • *如果您不想留下案底,不要对公检法等政府部门有负面评论。您可在文中注明自己的立场如"相信执法机构"、"相信国家"(注意避免屏蔽词,如不要提领导人的名字)

    • 第一层伸冤可行且有例子(见6.1部分),但您有可能被传唤,也可能因寻衅滋事等口袋罪留下案底。

    • 普通市民一般不可能在第二、第三层伸冤。或许您可以向前看,不必走越级上访死磕到底的路。

    4、伸冤文书写作

    重申:网民关注的是话题性(如性别、PUA、劳资、恨国、性侵),和博人眼球的证据(如肢体冲突录像、受伤照片、人身威胁录音、以及其他恶劣犯罪的证据、聊天记录)。只有小作文意义不大。

    这里有一份伸冤文书格式,供您参考:

    第一部分:开头 (长度不超过0.5个手机屏) 第一自然段,请描写您的感受,共情第一。同时隐约透露主题,引起悬念。
    第二部分:切片 (长度不超过0.5个手机屏) 像播客或视频节目开头的"切片"一样,描述事件中**最触目惊心的"切片"**;如果不擅长,则简明概述事件。
    第三部分:人物关系 正式开始叙述,清楚指出事件当事人的社会身份与自己的关系(人物介绍部分可以像《阿里女员工被性侵》一样单独成段,也可以像《彭帅被张高丽性侵事件》那样自然铺开)
    第四部分:事件描述 完整、线性地陈述事件;清楚标记关键时间节点。文末可以写明诉求
    第五部分:对读者说的话(亦可写在微博正文内) 致谢、建议读者转发和备份微博等
    附件:图片、视频等证据

    伸冤文书写作要点:

    • 务必保证文本的易读性,提供图片、视频、录音证据

    • "罗列ABC人物、全文平铺直叙"的形式会有些枯燥。试着适量描写您的感受,您需要争取共情!

    *但只要保证易读和给出证据,即使平铺直叙亦是合格的伸冤文书,格式并非唯一

    • 纯匿名伸冤不易引起关注,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但公开对方身份、姓名、照片有法律风险(诽谤/名誉权/肖像权侵权),需要自己衡量

    小技巧:

    • 您可以在朋友的帮助和陪伴下进行记录

    • 在正文中创建微博话题(如:#上海一教师坠亡家属称其曾被主任掌掴#),话题可以使关注者进入广场了解最新讨论。同时您可以尝试申请成为话题主持人

    • 人设管理:适当设置您的ID、简介、行文风格

    • 如果您的写作能力较佳,想参考非虚构报道风格融入文学性写作。这种风格可行,但不一定对传播有正面效果(见下方例文中的《@整点范德彪 被男友殴打报警》例子)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伸冤文书开头:

    姐,下辈子让我做你的哥哥吧

    姐,今天是你离开的第11天,妈妈炸了你最爱吃的肉丸子,说要等你过年回来一起吃,从不失约的你却失约了,永远都回不来了!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多想不顾一切去看你,哪怕一眼也可以,想告诉你爸妈和我都很想你,顺便看看天堂里是否也有不负责任的"货拉拉"

    ......

    (附当事人自拍)

    ------《货拉拉事件微博》开头,2021

    被男领导强制要求去出差,被灌醉后,在酒桌上被男商户摸胸、摸腿、摸私处,且被男商户带到其他无人包间进行猥亵;男领导当夜更是带着避孕套四次进入我房间, 对我进行侵犯!!!!

    打下上面那行字的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奔溃到大哭起来了,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竟然会遇到这样的事,现在想起来,感觉就像梦一场,一个让人恐怖、害怕、无助、无奈的噩梦!

    (此事件涉及人员以下人员,施害人曲一,本名王成文,淘鲜达华北区商家运营组 长;阿甘(甘启梁),曲一的直属领导,淘鲜达 LKA 负责人;九戎,淘鲜达 BU 负 责人;悦尔 HRG;老鼎,同城 BG 负责人;丁冬,HRG;张国,济南华联商户的人,男;陈某某,商户的人,女)

    ......

    ------《阿里女员工被性侵事件微博》开头,2021

    疫情的第66天,刚从派出所出来的我又去医院做了新冠病毒检测。我是一个普通女孩,在受到男朋友的故意伤害后选择报警,可是没想到疫情让一切事情复杂起来......

    以下是几段录音1.我再三要求依法追究史某法律责任。调解员说有必要吗?你要弄死他?毁了他吗?网页链接2,我在陈述史某说要把我打死,调解员说喝醉酒的话你也信?你就害怕啦?

    以下是正文:

    《逃离》

    "上班去呀?辛苦了。"2月19日清晨7点,门岗对着我的额头测体温,他并没有发现我口罩下隐藏的伤口。我用尽力气发出一声嗯。想回复一句你也辛苦了,喉咙却像被人锁死了一样发不出声音。

    我的喉咙确实被人锁住了,就在几个小时前的男朋友家中。脖子被人掐住像垃圾袋一样提起不断地撞击墙壁,后脑勺仿佛与身体分离。

    走出小区门口回望,他没追来,我逃出来了,我想。这应该是我等过得最漫长的滴滴,我生怕慢一秒他就追出来,又把我拉入身后的地狱。车来了,司机师傅谨慎地用塑料膜把前后隔开,我从后排望去,前方的路朦朦胧胧,也许是眼泪吧。

    ......

    ------《@整点范德彪 被男友殴打报警,警察问"你是想毁了他吗?"后道歉事件微博》开头,2020

    我知道说不清楚,说了也没有用,但还是想说出来,我是多麽的虚伪不堪,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很坏很坏的女孩,大概两三年前张高丽副总理你退休了,找天津网球中心的刘大夫再联繫到我,约我打球,在北京的康铭大厦,上午打完球,你和妻子康洁一起带我去了你们家

    ......

    ------《彭帅被张高丽性侵事件微博》开头,2021

    5、拥有美貌,留学归来,底层民工,某品牌车主------身份和共情

    暴露一些身份标签常常是伸冤信息爆炸传播的关键原因。

    【社会身份】被欺负的底层:是最常见的身份,也是你我他

    【社会身份】受伤的上位者(如:大学教授、研究生、留学生、高管、任职于某金融/互联网/广告行业、某品牌车主):

    一方面会引起其他群体的幸灾乐祸,另一方面引起知识阶层的共情,形成"连她/他都会遭遇这样的不幸,更何况我们呢"的叙事(以《徐州被拐卖生育八孩妇女》为例,一度有人称"她刚来时会说英语"、"可能是个大学生",该描述引发了大量知识女性的唏嘘)

    【其他共同经验】

    • 女性共情(遭遇尾随、性侵、歧视经历)

    • 亲密关系共情(遭遇家人/伴侣精神控制、欺骗、暴力)

    • 劳资关系共情(遭遇上司病态施压、公司压榨、)

    • ......

    例:引起巨大共情的插画作品《我们与她的距离》

    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smj29d/我们与她的距离/

    一方面,读者会因与您身份的交织产生共情,并向您提供帮助。

    但另一方面,一位女大学生的不幸经历可能在微博、论坛、内容农场、群聊中快速流通------附着一张"某校女大私密自拍"。(尽管这非她本意且造成了二次伤害)。

    各种身份标签产生的能量不只有共情:美貌、中产、白领等上位身份会被用来宣泄仇恨情绪、性欲和窥私欲;底层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讥笑活该;"粉红"与"间谍"互相仇视。不论如何,希望大多数人会帮助您。

    6.1、做好即使获得关注,也可能得不到说法的准备

    以下是一些例子:

    #山西张建民举报国土资源局档案组长#

    阅读次数2417.4万、讨论次数2.6万、原创人数 4187

    张建民的微博:https://weibo.com/5134262235/L0Td5u9ho?type=comment

    张建民7年间发了共一万七千多条微博,他称"2002年2月28,我村民全村民到安监局要求关停煤矿,晚上一群歹徒闯入我家将我打到血泊中,至我左眼失明鼻梁骨折,村民多次拨打110,未见民警到场......"。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这是典型的平铺直叙式的伸冤文书。信息全面完整但排版杂乱,易读性稍差。另外缺少证据

    *即使没有感情描写,对极恶性事件的客观描述就足以引发共情

    2021年底,终于有一天他的微博被发现,很快就有了十万次转发,但之后热度并没有保持,事情没有任何后续,官方甚至懒得调查和出公告。

    ->无实质进展

    #男子看守所待3个月断15根肋骨#

    阅读次数1.5 亿 讨论次数 72019 原创人数 54

    @头条新闻 报道:

    据@星视频 报道 郜女士称:其丈夫因交通肇事罪,4月30日被羁押在看守所,但让人意外的是,8月5日再次见到丈夫时,丈夫已变得精神恍惚,15根肋骨骨折。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丈夫为何会变成这样?随后郜女士从丈夫口中得知,是被看守所的人打伤的。对此,当地警方告知:已确定是在看守所内受伤。民警表示:目前该事件正处在调查阶段。

    ->后续:没有任何官方公告,可能只对家属交代了,谁也不知道

    #厦门公务员实名举报交通系统"进贡纳币"黑幕,高压之下删帖#

    新闻地址:https://weibo.com/1618051664/KFqo5od2o

    报道内容:

    10月31日上午,张世国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工作内容的原因,会收集一些信息,这个事情出现后,我开始是内部按照流程反映给了相关部门,但几天后,交通局的信访部门联系我,这就意味着,我实名举报的对象都知道是我举报了,不仅如此,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件事也没个结果,我只好公开实名举报了。"

    不过,31日晚上,记者发现实名举报的帖子已经删除,举报者称:"请你理解我(受到的压力),下午纪委已经找我做过笔录了,一切都等相关部门的调查吧。"

    ->纪委称介入调查,但没有任何官方公告,无实质进展

    6.2、做好公职人员罚酒三杯的准备

    事件:《昆明警方通报"交警当街暴打男子":涉事协警和当班民警停职》2017年

    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9566

    ->结果:涉事协警和当班民警停职

    事件:《 醉酒女被跪压:遭推打警告无效后徒手约束》2018年

    微博:https://www.weibo.com/a/hot/7565102757779457_1.html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经典案件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心里只有感恩

    ->后续:罗湖警方已主动联系程某,对其进行普法教育,当事人对此表示理解

    事件:《村民遭强拆被打断七根肋骨》

    搜狐:https://www.sohu.com/a/439115183_612784

    -> 负责人城郊乡干部刘长征(二级主任科员)停职检查,撤销房屋征收补偿决定

    事件:《 合肥市民警张云龙酒后"查案",并在此过程中多次强奸受害人李某1 》

    搜狐:https://www.sohu.com/a/445377394_220095

    ->后续:合肥"民警强奸案"获刑四年半,律师:应在"十年以上"

    7、1.2中问题的答案

    1 . 这条微博是因为图影音的话题性引起了关注吗?是伸冤者/施害者的身份的话题性引起了关注吗?

    • 很遗憾,基本是的。如果我跳车/被领导PUA了,又刚好不是美女主播/大厂员工,而且没有大V愿意帮我,那我就是活该

    2 . 哪些大V/博主转发了这件事?为什么转发?

    • 一般是常关注弱势群体/女性的账号、本地信息类账号、转发过伸冤信息的个人博主

    3 . 这条伸冤微博易读吗?她/他使用了什么防屏蔽措施?什么时候发文字,什么时候发长图?

    • 为了保证传播性,文章主题和重要信息需控制在1-2个手机屏的长度

    • 正文开头一定要有感受/心理描写以引起共情(但不能太长)

    • 其实发长文字和长图都可以。对比来说:文字易搜索,长图易传播(图片相对更难屏蔽、保证信息完整性、易二次保存)

    • 避免超长的文字长图

    4 . 纪委介入调查有用吗?

    • 没用(文中有例子)

    5 . 事情被上面的领导知道了,会向下面施压解决吗?

    • 不会,和越级上访没用是一个道理。

    • "问题被解决"不是因为领导得知了您的问题,而是您的微博形成了一级(较大)舆情、伤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麻烦。

    • 没有舆情的时候,您自己就是那个麻烦。

    以《海门市城市管理局舆情处置应对办法》为例:

    一级(较大):舆情对城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通知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处理,24小时内,作出相应回复,及时消除影响,把舆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级(重大):舆情造成大范围恶劣影响的。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通知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并由局舆情处置应对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处理。3小时内作出相应回复,并关注事态发展,作进一步回复说明。

    三级(特别重大):舆情失控造成大范围恶劣影响的。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报告。通知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并由局舆情处置应对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处理。3小时内作出相应回复,并根据事态发展,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挽回影响,避免被动。

    6 . 舆情总是有用吗?

    • 当检举对象是政府临时工时,舆情有用

    • 当检举对象是正式公职人员时,重大或以上舆情可能有用

    • 当检举对象是政府部门的时候,舆情很可能没用,与信访规定类似,舆情处理由属地管理

    国办《通知》明确规定,对涉及地方的政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

    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6-11/17/c_135835994.htm

    • 只有触目惊心的(即所谓"有煽动性"的)图片、视频被大量传播才会"造成恶劣影响",对政府形成压力。文字内容很难造成这种效果(如:文字呼吁无论被转发多少次,都不会被重视;文字申诉亦常被戏称为"小作文")

    例:微博转发四十万呼吁派遣中央调查组,并不会"造成恶劣影响"(截图时间2022年2月14日)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呼吁派遣中央调查组,很快有了40万转发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转发量只是数据,没有造成实际影响

    8、附录:常报导冤案的中国媒体

    • 常报导伸冤信息的大媒体:财新网、新京报、澎湃新闻、...

    • 地方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也常报道伸冤信息,如:红星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头条新闻、梨视频、青蜂侠Bee、大象新闻、极目新闻、......

    联系方式:可以在微博上 @微博账号 或直接微博私信,也可以在各官网最下方的"联系我们"中找到"提供新闻线索"的电话或邮件地址。

    建议时常关注这些媒体上的最新伸冤信息,了解当下的报道尺度。

    原文地址: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srac5n/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5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转自流浪防区】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程序猿,并不是流行病学专家。我家里也有年迈的老人。我只是试图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不认为我的观点是绝对正确或者完美的,但是我在过去的两周里,因为上海和吉林的疫情管控效果和做法,看到了大家关于疫情管理政策的讨论和反思。我们的讨论还是停留在各执一词的层面上。出于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想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但愿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文中的数字仅供参考,数量级应有参考价值。

    太长了!懒人包!

    1. 新冠肺炎对15岁以下人的风险几乎为0。15-35的人面临5%左右的额外风险,35-64额外风险10%左右,64岁以上的人20%左右。这种额外风险是已有风险的倍数。美国2020综合死亡率约0.8%,其中0.1%是由于Covid。你的孩子比你还安全。

    2. 中国的医疗条件确实相对于美国条件匮乏,但是我们的处理能力不是0,而应当是日均增加7-10万左右。

    3. 因为新冠死几万人,几十万人并不可怕,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我也一样)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如果和每年自然非自然死亡的数字放在一起你会感受不一样。

    4. 生命是有价的,社会停摆也是有价的。

    5. 请大家科学理性谨慎批判地对待不仅是我,每一个人的意见和行为。

    新冠肺炎,尤其是现在最普遍的omicron变种,对公众的风险到底是什么样的

    美国的资料最详细,所以选择了美国作为比较的对象。更好的其实是韩国日本或者香港地区。

    首先中美人口年龄分布:(Statista)

    美国(2020):0-14岁 18.37%, 15-64以上 65%, 64岁以上 16.63%

    中国(2020):0-14岁 17.9%, 15-64以上 63.4%, 64岁以上 18.7%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年龄分布是类似的,中国略偏老龄化,但是美国由于肥胖情况较严重Covid重症偏年轻化[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y-covid-19-more-deadly-people-obesity-even-if-theyre-young],笔者认为可以认为两国的疾病数据是可以比较的。

    美国:(数据来自CDC,粗略相加,仅作概念参考)

    为了粗略观察不同变种之间的变化,2021.5前我们称之为Delta前时期。2021.5-2021.11称为Delta时期(巧的是5月份左右正好是大规模疫苗接种的时候)2021.11-2022.4 称为Omicron时期

    Delta前时期总死亡人数,自然非自然原因(万人) Delta前新冠死亡 (万人)) Delta时期总死亡人数,自然非自然原因(万人) Delta 新冠死亡(万人) Omicron时期总死亡人数,自然非自然原因(万人) Omicron及变种 新冠死亡(万人)
    15岁以下 4.07 0.025 1.2 0.02 0.02 0.9
    15-35岁 15.7 0.53 5.4 0.49 0.3 3.9
    35-63岁 106.5 11.7 6.5 35.3 5.4 29.4
    64岁以上 356.7 47.4 10.3 99.6 15.2 99.3

    死亡人数最容易被误解的数据之一。首先,单独看一个疾病带来的死亡人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在一个国家,每天有有人在死去。任何疾病的风险都是要结合你已经面对的死亡风险来看的。看到这个表格,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对于15岁以下的儿童,新冠给你带来的额外风险几乎为0. 对于35岁以下的人群,额外风险在5%以下。对于35-63岁的中年人额外风险在10%左右,64岁以上的人影响最大,但是也在20%以下。这个额外的风险是在你已有的死亡风险上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简答的相加。为了把死亡的风险更加具体化,我们粗暴地把所有年龄的人混在一起。2020年美国综合死亡率0.828.7%,而Covid带来的额外死亡率是仅仅是0.091%。

    如果只是单单看一个死亡人数的数字,我们就人为地放大了这个疾病对整个社会的风险。

    我国的医疗资源现状,尤其是治疗新冠肺炎需要的医疗资源,到底是什么,现在的承受能力是什么样的

    一个在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对中国国情的评价就是"医疗资源匮乏"。这样的说法如果只是凭感觉的话,第一反应就是难以辩驳。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中国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基本医疗条件。城市地区人口稠密,但是人均资源少。也许大家还可以根据挂号难,看病难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印证这样的说法。但是,任何资源的充足或者匮乏,都是要根据具体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东西再少,没有人需要,也不能说匮乏。反之亦然。因此,在没有量化需求和供给的的时候讨论直接根据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是资源匮乏是不科学的。要讨论医疗资源到底是不是匮乏,尤其是治疗新冠相关的医疗资源是不是匮乏,首先要知道新冠肺炎重症监护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很可惜由于笔者并不是医疗行业相关专业人士,我无法指出在现在的实际操作中重症监护需要的硬件设施到底有什么。笔者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在过去几年当中媒体讨论过的新冠肺炎医疗设施。2019-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媒体存在着大量的对于呼吸机数量和ICU数量的讨论。

    由于上一次全国清算ICU数量是在2017年,研究者使用了一些方法来估算现有的ICU数量,得出我国ICU每10万人约有4.5个,其中北京,山东和江浙沪地区较高(5.5左右及以上),其他地区则普遍在3-4个范围内。[陈胤孜, 李静, 王锡玲. 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4): 453-457, 461. DOI: 10.13688/j.cnki.chr.2021.200805] 与其他国家相比,Statistica 有一副图表对比世界各国ICU数量,其中对中国使用的是2017年的数据(3.6个每十万人)。由于没有实际数据,在假设各国ICU发展速度类似的情况下,比起中国,美国应当拥有10倍的ICU,日本两倍,韩国三倍。呼吸机的数量很难找到可靠的数据源。美国呼吸机总保有量应该在15-17万台。有文章提到其中很大一部分因为老化无法使用,这个因为没有看到可靠的消息,无法求证。中国的呼吸机保有量应该在6万到8万左右。通过阅读证券公司的行业报告[国元证券:医疗保健行业研究报告2020 年 04 月 09 日](笔者相信资本的力量),我国的呼吸机产能在一千台/日, 所以笔者认为比起ICU而言,呼吸机应该不是最匮乏的医疗资源。ICU需要有一整套医疗设备和支持,还隐含了对人力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这里以ICU的数量为准分析我国的医疗资源。

    r/China_irl - 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美国CDC有记录自疫情以来住院病人中需要ICU的比例。美国在疫情期间,即使在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ICU满员无法救治的报道,笔者认为这里的比例可以反映住院病人对ICU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初始,ICU的使用比例是最高的,随后逐步下降。自2020年八月以来,病人需要进入ICU的比例一直在20%左右徘徊。

    r/China_irl - 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至于总住院人数和日均入院人数, CDC统计到的最高七日日均入院人数是21525,两万以上入院人数持续了3周左右后开始下降。[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new-hospital-admissions] 这应该是世界范围内有相对精确统计的最大规模感染了。在此期间,美国面对了最高的住院人数,约15万人,其中ICU的入住量最高达26372 ,而美国的总ICU量在13万以上[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current-covid-patients-hospital?country=USA]。此时美国日均病例有七八十万,甚至百万[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us/covid-cases.html]。由于我们没有其他病症对于ICU的需求,出于保守起见,可以假设美国的医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枯竭,无法承担更多病人。因此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推论,因为中国的人均ICU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国面对日均病例增加7万-10万人,应当不会出现比美国更高的死亡率,即"由于医疗资源匮乏造成死亡率更高"。由于中国人良好的口罩习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也很多人拒绝口罩)和更好的疫苗接种情况(美国仅70%而中国已达83%以上),这个数字只会更加乐观。

    为什么我们需要去考虑有人牺牲的共存政策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死亡。就算是一个杀人犯,能对社会造成的生命伤害也是非常有限的,几百个人已经是非常夸张的数字了。可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他们考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利益。如果死人,死几千几万人不能接受,那为什么还会有战争呢?我们国家百年的苦难,死难人数以千万计,是不是应该以人命优先,马上投降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任何政策都是不可能没有受害者的。如果一个政策科学合理,即使我们作为普通人会对受害者感到同情,在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我们还是应当理性地考虑整个社会的综合利益。不应该一旦谈到会有人失去生命就不去考虑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那我们又该如何在政策问题中讨论生命的代价呢?

    如何在生命面前,兼顾经济发展,个人家庭的自由和幸福,等等生活质量问题

    这是另外一个热议的话题。观点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方认为人命关天。人死了,谈经济发展,赚钱,还有什么意义。人死了会损害家庭幸福,赚再多的钱也没办法挽回亲人。另一派认为长期封城限制经济活动,会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会让一些人"生不如死",损害社会利益。两方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这种形式的争论是没有办法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的。首先,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是无价的。一旦失去了生命,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太多的存在意义。但是对于社会而言,这个社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组成。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历史和社会是无情的。似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为了探讨哪个优先这个话题,我们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是生命到底是不是无价的。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但是却是可以用时间计算的。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7.3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6Buo5AJrmt]。我们假设人的一辈子,每个人的每一刻都是一样珍贵的。那么如果一个50岁的人离开了,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这个人,损失了27.3年中创造的价值,也失去了这27.3年中的快乐和幸福。如果20个人生活质量下降,期望寿命下降了一年,相当于一个57岁的人离开对社会和个人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失去的生命量化考虑。同理,对于一个没有因新冠失去生命的人而言,各种防疫措施造成的生活不便,心理疾病,收入下降,失业,等等长远来看也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出生人口的减少以及平均寿命的减短。这种损失也是可以量化的。具体量化的方式和细节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由于我并没有这样的数据,所以我这里只是提出一个量化生命的思考方式。

    接下来的内容一定会被骂冷血无情。生硬估计,一个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停摆一个月,给市民造成的次生伤害,假设每个人失去了半个月的快乐幸福和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两万多37岁的人,或者六万64岁以上的老人,离开了我们。这个数据一定是不准确的,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城市停摆也不意味着你这一个月如同没有生活,但笔者也仅仅是提供一个思维方式,大家可以代入自己的想法,估计一下在你心中这样的措施,整个社会损失了多少价值快乐和幸福。社会停摆,不是仅仅物质经济上的代价,也是生命的损失

    中国之前防疫政策的成功不是少死了很多人吗

    我们不要忘记要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疫情初期,对病毒的不了解,治疗方法和资源的缺乏,病毒毒性较高,没有疫苗。这个时候比较极端的防疫政策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流行病到底是流感还是SARS还是埃博拉。随着我们对病毒的了解,随着病毒的变异,随着治疗手段的和医疗资源的丰富(特效药,呼吸机),随着疫苗的问世和广泛接种,我们不应该一成不变守着已有的成功。只有与时俱进,科学认识问题,才能保护我们已有的抗疫成果。清零之外,不是只有共存一条路,非黑即白。面对不一样的情况依然选择同样的做法,不仅仅是效率低下,还可能造成人祸。连病毒都会进化,我们人类难道要一成不变吗?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能力为所有问题,甚至任何问题直接提出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很多地方我都使用了非常粗略的数据,建立粗暴的线性联系。我相信专业人士一定会有更科学专业的模型可以估计各种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如果你可以指出我的想法有疏漏,可以指出我的逻辑不合理,我都非常欢迎,希望能够看到其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毫无结论的打嘴炮。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完美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提出ta的看法,指出不足,以科学谨慎理性的方式探讨公共政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扣帽子,博眼球,抱怨------这些做法是毫无帮助的。我相信我有很多业余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不仅我的想法,任何人的想法都需要被人民群众以科学和逻辑好好检查一番。

    原文地址: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txfa31/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