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删除)
内容已删除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删除。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
所谓的反共人士,如果意识不到当今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源是所谓进步主义,那就是白搭
楼主可以去这里看看(reddit上的皇汉sub):https://www.reddit.com/r/huanghan
刚发现这个sub设置为私密了。九头鸟看到的话也可以和楼主联系下。
-
炉边诗社第十九期征稿:以一花入诗——限门盆魂痕昏韵
桂花诗——限门盆魂痕昏韵
捣碎金稞坠月门,溶溶曳曳岂须盆。
流芳散佚成风信,落蕊笺藏是木魂。
四瓣香攒酣旧梦,三更露染冷秋痕。
故园一去何归日?屡待花期替晓昏。
-
大胆猜测新品葱宕机并且丢失数据的原因
涉及新品葱的讨论,我先转“江湖”了。
-
网友自学编程拿下“新品葱”:钢铁雄心HOI专访
首先我不认为钢铁雄心(HOI)进行的攻击是造成品葱数据丢失的原因。品葱丢失了大半年的数据,最大的可能性是服务器出现故障造成数据库损坏,责任一半在于不可抗力,一半在于品葱站长长期不自行备份数据。HOI攻击的效果是增加品葱的管理负担,占用其私信空间,但品葱大故障恐怕不能甩锅/归功于ta。
其次我个人不赞同HOI的攻击行为。我很厌恶新品葱站长和鹿儿对网友和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2047)使用的下三滥手段,例如抓鬼、乱扣网军帽子、shadow ban、搞敏感词、欺瞒用户、污蔑他人等等。**为了政治需求编造事实,以及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外部势力”,本质是新品葱站长和鹿儿逃避自己的责任的懦夫表现。但是我同时认为,除非涉及生死存亡问题,否则使用“超限战”来对付下三滥手段并不合理,也不正义。**新品葱包括葱岛都是品葱站长的私人地盘,对其攻击属于侵犯他人财产。
只要新品葱站长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被真人快抓,能毁掉新品葱的只有他自己。别的不说,在墙外网站搞敏感词审查,就足以使新品葱臭名昭著。大半年不备份数据,也是属于极其不负责任了。还有用户政策的不透明,搞shadow ban,破坏用户知情权——所有这些,都有确实的证据,明眼人自然能够看清。但是对于查无实据的事,我认为无需、也不应该对其进行指控。
我个人来说,厌恶中共,固然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组织,但厌恶的其实是他们的理念,以及他们做的恶事。同样,我反感新品葱,讨厌的也是他们的一些理念,以及他们做的一些下三滥的事情。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手,如果用类似、甚至不合比例的恶事应对其恶事,或许有人觉得是必要之恶,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无法解决问题,更无法建立“新秩序”。
墙外网站是一个小小的竞争市场。2047要聚集目标用户,我认为根本上还是要做好自己。我赞同站长对于网站发言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且有空就开发各种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但我不赞成2047或个体网友进行任何“超限战”的做法,例如学习品葱也开始扣网军帽子或者搞敏感词,欺瞒用户,或者污蔑和攻击其他网站等。
最后,对于HOI,为了自己的理想钻研编程、并且有行动,本身是好事。但我认为,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才智,进行破坏性的事情,真的不如进行建设性工作来得有成就感。
-
大漢帝國女子入籍考試【禮儀】【更正:不論男女,入籍都考】
一、江長者每問余,余必三辭讓而後對,禮否?
禮。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二、東家女子natasha已許嫁,入門賀之,禮否?
禮。外言不入,內言不出,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吾与東家女子natasha為摯交,有大故,岂可不入門賀之,遗之以酒器童车?
三、天下水潦,或張羅而捕鳥,收之下獄,禮否?
非禮。水潦降,獻鳥者拂其首,畜鳥者則勿拂也。水潦捕鳥,禮。
四、刑人于宗廟,禮否?
非禮。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五、於今上之前,論及婦寺,直言麗媛不諱,禮否?
禮。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小抄)
六、問國君之富,何以對?問大夫之富,何以對?問士庶人之富,何以對?
問國君之富,數地以對,山澤之所出。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問士之富,以車數對。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
九、子貢何以言:豈若速反而虞乎!
葬日需以虞易奠,以吉祭易喪祭,不忍一日未有所歸也。
论述题不想做。
六十分算及格吗? -
🍵茶餐廳🍵
@NoStepOnSnek #155085 从原理上来讲,收藏记录是用户数据的一部分;能恢复多少就要看数据库能恢复多少了。举个例子,如果新品葱恢复了今年1月的数据,那么1月以前收藏的记录应该还在,1月以后收藏的记录就没了。此外,如果收藏的是1月前发表的帖子/回复,那么还能再重新搜索找到;如果收藏的是1月之后发表的内容那么就没了。
我觉得无论在哪里,自己发表的、或者看到的觉得值得保留的内容最好还是自己存档(或者记录下题目/关键词便于查cached和其他网络存档),有些时候运营故障难以避免,用户也没法指挥站长多久备份一次。
-
借蘇軾此詩贈養貓
承蒙错爱,幸甚至哉。
想和诗一首,奈何近日俗务繁杂,诗兴凋零。休整几日再抛砖报玉。
-
【调查】你认为这种言论应该保留还是删除?
@北条沙都子 #154767 虽然还在赶工,但是想回复下:)
呈现出“拒绝交流,自说自话”的姿态。……本人至此才终于意识到:给予此君提醒和建议恐怕是自作多情之举。在“你答任你答,飓风过山岗”这件事上,此君是一位认同“结果平等”的friends。……在发现数位7友尝试与此君沟通却均无功而返后,本人只好选择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声了。
根据你回复中的指引我去阅读了一下恒河水老兄其他的一些言论,确实有这种感觉。
我有一种假设,论坛的网友根据发言目的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为了交流,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也倾听他人的想法,有来有回;另一类主要是为了“占领舆论阵地”(这里借用了反共左派的说法,因为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就是单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说什么基本直接过滤。后者的典型就是宣传账号,以及网络舆论引导员。其实如果宣传的内容喜闻乐见的话,没有交流意愿也没什么问题;就怕又要占领舆论阵地,又非常reader-unfriendly,这就很遗憾了。
我个人觉得大多数网友还是属于有交流意愿的人,交流中的障碍有时来自缺乏交流技巧,而非缺乏交流意愿。但意愿难以衡量,只能看到实际效果;恒河水的实际效果就是自说自话且47大多数网友不喜欢听他说的话。或许,人和人的脑回路实在是差得太远,心理状态、理解能力亦有参差,而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看他和别人交流让我简直想挠墙。
反而是只看他自己说的话(不看他对其他人的反应)让我觉得有些意思,有看“网哲”的感觉,例如句号到底的风格,天马行空的思路,还有某些潜意识的流露。我觉得他倒也不是“反人类”“物化女性”,说不定他对于这些概念并不理解也不在意;他复读性和生殖价值以及对于女囚犯浓厚的兴趣只是因为现实中的性压抑。总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对他的言论不算反感,也没有被冒犯到;不过据我对于2047主要用户的了解,他确实不适合2047,因为大部分用户上论坛还是想看些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进行有收获的交流,所以恒河水/小学博士被封,我没有意见。
对于这位老兄,我推荐他去迷雾通论坛。当然,这个选择或许多多少少有些“私人”的原因(比如在本人对其好心建议后,此君的发言反而更加过分)。这也暴露出了本人缺乏客观的评判能力和冷静的心态、以及容易意气用事等诸多缺陷与不足
你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有谁能100%客观呢?我觉得绝大多数人总是有一些trigger的,或者说容易被“冒犯”到的点,多少而已。在被trigger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很难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情绪管理模式显示出latin temper/passive aggressive/pretend to be cool等状态。我觉得有情绪不仅正常而且健康,怎么管理才是关键。目前而言没觉得你的情绪管理有失控的问题——其实就算小有失控那也没什么。
本人目前不认同“水区应该放低管理原则”的主张。个人认为,水区在涉及人身攻击、歧视、贬损他人、漠视生命等原则问题上应该与主页内容同等对待,水帖也要按照基本法嘛。
这个我觉得OK。我个人大概是属于对于噪音的容忍度比较高的人(只要不要揪着我用大喇叭强迫我听),但是我可以理解噪音的危害。
本人突发精神病,跑到主页发了一篇标题为“北条酱赛高!”的主题帖。这篇帖子的内容为30句“北条酱赛高!”
我会给您点赞。
本人突然进入L5阶段,在水区开帖冲着各位7友瞎骂,同时钦点站长是想要设计陷害本人的膜江机关高级特务。
虫文门和阿离会给您点赞。
所以说,无论什么言论都是有能够欣赏的观众的。 -
鄙人咨询一个问题:中共会不会闭关锁国?
我认为不会,但是出入境管理的政策波动性可能会提高。而且由于已经有了严格限制出入境的经验,以后如果有什么特殊时期或者事件,执行起来就有了各种先例。
-
新品葱(pincong.rocks)被黑客SQL注入,用户隐私数据挂在暗网拍卖
根据@暴动喵 网友的消息,鹿儿的medium和推特发表了如下声明:
各位好,我是長期擔任品蔥管理員的一只鹿兒。此刻網站處於關閉狀態,數據遭清空,原因尚待釐清 目前,我與其他夥伴已與站方取得聯繫,商討如何解決流失數據問題。有進一步消息,將盡快進行告知 在這段期間,請各位務必謹慎進入打著品蔥旗幟的其他網站或者社群,隨時做好安全措施 2021.8.31. 現在得到的消息是服務器出現故障,數據全部丟失且無法恢復,本地備份最晚可能只到今年年初(可能年初的數據都沒有),但數據並無泄漏,站方人員安全
-
品葱管理员一只鹿儿:品葱网站关闭,数据遭清空,原因尚待厘清
补充:
2021.8.31. 現在得到的消息是服務器出現故障,數據全部丟失且無法恢復,本地備份最晚可能只到今年年初(可能年初的數據都沒有),但數據並無泄漏,站方人員安全
-
新品葱(pincong.rocks)被黑客SQL注入,用户隐私数据挂在暗网拍卖
………………………………都不知道是时事热点还是欢乐恶搞
或者是欧美时政评判 -
为什么这么多洋人政客介绍自己都先写一堆废话?不直接写明自己的官位?
这类的简介都是所谓“自我身份定位”,潜台词是"I value my roles as XXX, XXX, ..., by the following order:"。换句话说,这是对于公众的价值观宣言。
所以翻译一下,特鲁多的意思是,我最引以为豪的身份是父亲,其次是丈夫,再次是党魁,接着是总理。
布林肯的意思是,我最引以为豪的身份是丈夫,其次是父亲,再次是吉他手,接着是拜登政府的国务卿。
他们的潜台词是,我最珍视的是家庭-兴趣,然后才是与公职相关的事业。
你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是儿子、父亲、丈夫”吗?
美国人的话还真会……不过只有核心家庭成员(也就是不会说自己的父母,只说伴侣和子女)。例如公司破冰自我介绍的时候,很多美国人都喜欢说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还有写书的作者,简介里都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有时还包括宠物("I live with my husband, two kids and three cats in California"之类的)。有的人做职业talk还喜欢在ppt开头贴一张家人照片,只要数量有限,大家都会觉得很亲切而不觉得这不professional。
-
许愿池
我也想许愿:
希望各位都能平安健康;希望国内不再因言获罪,和47网友们有能见面的那一天;希望如果真有一天能见面,不会打成一片
(如果真的要打架我肯定帮熟女和萌妹子揍另一边)。 -
关于排华法案是否应该转水的问题
@陈士杰 #154344 现实中确实很多国家都有基于国籍的区别性移民政策,所以联合国管移民的机构也会因此报告他们违反了人权的平等原则。但是报告归报告,违反归违反,联合国也没法管。
此外,违反平等原则还有程度问题;例如美国目前并没有完全禁止某国/种族的人拿绿卡、入籍。后者属于blatant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在实施中美国的歧视性移民政策其实主要倾向于管制签证/入境,例如《防止恐怖分子入境法》(Terrorist Travel Prevention Act)(严格来说不是禁令,但是增加了签证要求);类似Trump travel ban这样的针对几个穆斯林国家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由于饱受国内挑战,极不可能成为持久的法律。
在实际执行中,美国对移民的歧视性政策,主要包括软(潜规则)和硬(明规则)两个方面。
-
潜规则来说,有的国家公民拿签证、绿卡和国籍会更麻烦,但是并没有在法律层面上禁止,只不过为他们制造了大量程序障碍,审核更严格,给出的理由也与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无关,而是和其背景、职业、移民历史有关。美国政府会说,这不是基于国籍的歧视,而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
-
明规则来说,美国绿卡会按照国籍进行配额,他们的理由是为了保持“多样性”,所以理论上每年每个国家最多能拿当年绿卡配额的7%。这从移民国人口角度来讲是歧视性对待,中印两国人更难拿绿卡;但从移民内部比例来说不是(因为说起来名额有限,要保证各国移民的名额)。
北朝鲜人拿美国绿卡的肯定性就几乎是零。
事实上是有的,请看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th_Korean_defectors#United_States。不过数量极少。首先从朝鲜跑出来的人就很少,基数太小;其次美国方面担心朝谍,审批非常严格。
-
-
【调查】你认为这种言论应该保留还是删除?
先感谢站长征求大家的意见。
我个人偏好的话,认为这则言论在水区没问题,除非刷屏。不过其实这则言论和这位用户怎么处理我都没有什么所谓。
如果站长搞的信用分制度运作良好,类似的言论密度和可见度都应该会很低。
每个私人站点/论坛必然有某种意识形态偏向和管理风格,就像公司有自己的产品特色一样。寻求这种产品特色的人会为其吸引,反感的人会离开。意识形态偏向是站长以及用户共同决定的;管理风格则是站长决定,但管理风格和意识形态也有关系,例如鸽派和鹰派对于言论自由的观点显然会有不同,以及管理员对于符合自己意识形态言论的容忍度一般比不符合自己意识形态的容忍度更高——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则言论本身的话,我个人觉得不仅是物化女性也是物化男性(“男的更没有什么价值因为男多女少”),就是强调人类除了繁衍生育以外没有价值。如果站长和大多数用户都认为人类除了生育以外还有别的价值,那么这种言论会引起不适,相当于某种噪声。但如果在一个用户普遍相信相信生殖能力决定人类价值、没有后代=没有人权的社区,这种言论大家都会觉得OK,也不会引起不适,属于和谐的音乐声。
管理上来讲,怎么处理主要还是在于站长对于站点“噪声”的判断和应对思路。因此我觉得如果要考虑民意的话,至少有两个方面:
-
大家对于某言论本身的总体偏好,包括对其意识形态、讨论方式和信息含量的看法,觉得其是否有正价值(如符合自己的意识形态、说话礼貌、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有正价值),是否有负价值(如与自己的价值观冲突、辱骂他人、提供假信息一般有负价值)。
-
大家对于自己认为的“噪声”的容忍程度。有的人能够完全忽略噪声,有的人可以忍受一定音量的噪声,有的人则对噪声非常敏感。此外,还有不少人认为有一定比例的噪声是desirable的,驱逐一切噪音反而会让这些人对站点的认可度下降。
作为站长,也可能有不同的priorities:
-
如果priority是保留目标用户并吸引更多目标用户的话,理论上可以通过将用户的偏好和容忍能力进行量化,得到一个threshold value(“阈值”?),言论超出这个阈值属于负效果,应该删除;用户累积言论超出这个阈值属于负贡献,应该封号。这种考量的极端、也是最简单的情况就是目标用户={站长},这时标准取决于站长本人的偏好和容忍度。但在需要考虑很多人的时候,现实中很难精确地建模和估值,但是可以进行试错。
-
如果站长的priority是某种言论自由的标准(显然对于言论自由为何1000个人有1001种理解……),那么就是以某些规则为导向(例如“除非发外送茶广告,否则不删帖控评”),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进一步定义规则,例如什么言论是必须删除的,什么言论是不应该删除的,什么言论是模糊地带,等等。
-
-
关于排华法案是否应该转水的问题
1 关于宪法
为什么要批判旧的、已经过时的排华法案呢?
首先我想替natasha说一句。批判旧排华法案,是natasha针对陈士杰14193贴中的第一点“美国上世纪的排华法案没有侵犯人权”而言的。可以对ta的批判内容有异议,但批判本身并非无的放矢。
旧排华法案包括禁止任何华人劳工入境,还包括对已经在境内的合法华人移民(非美国公民)的限制,如不能获得美国国籍,以及在很多州华人(非美国公民)被规定不能拥有产业和公司。
这个法案并不是针对所有移民,只是针对华人,因此其基本逻辑是:对于非本国公民,可以基于其种族在法律政策上区别对待。这里的“合法的不平等”是对于非公民内部而言的,而不是公民vs.非公民的区别。
对于旧排华法案是否违宪,19世纪末最高法院的说法是“排斥外国人属于美国政府的主权一例”,国家主权由宪法赋予,所以不违宪。这里的解读强调的是公民vs.非公民的区别。
但美国的宪法也是在不断演进的,对于宪法精神的解读也随时代而变化。例如奴隶制本来在字面上并不违宪,但是加入旨在废奴的第13条修正案以后就违宪了。还有很多对国内公民基于种族区别对待的法规政策,本来并不违宪,在加入第14条修正案以后就违宪了。
今天很多人解读宪法,认为对于非公民,也不应该基于种族区别对待。他们并不认为公民和非公民具有相同权利,而是认为在公民内部不能基于种族进行歧视,在非公民内部亦是如此。根据这种宪法解读,新时代的排华法案是违宪的。
2 关于人权
“人权”也是一个有时代性的概念,用今天的联合国官方定义来说,人权是“人权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非任何国家所赋予。这些普遍权利为我们所有人所固有,不分国籍、性别、民族或族裔、肤色、宗教、语言或任何其他身份。它们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最基本的生命权,到食物权、教育权、工作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等让生命富有价值的权利。”
关于移民的人权问题,国际标准见此,部分摘录如下:
在移民政策中实现人权还意味着要纳入某些贯穿各领域的人权原则,包括: 平等与不歧视:不歧视原则禁止基于种族、肤色、血统、族裔、性别、年龄、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残疾、宗教或信仰、国籍、移民或居留身份或其他身份等一系列非详尽的理由进行区分、排斥、限制或偏好。各国应在法律、政策和实践中解决对民众的直接和间接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包括特别关注处于弱势的移民的需求。
所以,针对某个种族的移民的区别性政策,严格来说违反目前的联合国国际人权标准,因此属于侵犯人权。
“人权”和“主权”孰高孰低,则是另一个问题。不与展开。
-
🍵茶餐廳🍵
虽然无法验证,我依然有感 无论世界线收敛还是发散 无论时间如何颠倒盘桓 我都能找到你 我都会为你点燃 从我观测到你的刹那 混沌涌现秩序,主观成为客观 你的存在成为永恒,在先验中流转
-
总结一下我对陈士杰同学的看法,以及关于“新排华法案”的几个问题
-
我对士杰的部分观点,例如“美国政府应该排华这样中国人没法跑路只能造反”之类的说法非常不赞同,我认为其中漏洞很多(这个另辩);不过我比较好奇的与其说是观点本身,更是士杰为何会有这些观点的原因,例如什么经历,让士杰对于“中国人”“美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想法,有如此的判断。还有就是说这些的诱因是什么。我有一个猜测,是不是您认为很多民运人士在北美定居后就“不求上进”,因此您把他们“不求上进”的原因归为定居北美?
-
我对士杰有认同欣赏的地方,例如其对于党史和民运的了解,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达成民主宪政,等等;同时我也好奇,为什么士杰这个很认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会对民运有那么深的感情。至少我个人认为,就算中共加速到内陷或者自爆了,海外的反共势力中,法轮功甚至郭文贵都要比民运有前途得多。我并不认为士杰支持民运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
我认为士杰自己发帖以及回帖没有问题,但我认为诉诸身份的说话方式非常非常不妥。情绪化和说话语带嘲讽有时难以避免。纯粹打个比方(情景假设),如果我在士杰的帖子下说“你不学无术”,士杰可以删除我的回复(推荐),可以以理服人(服不了我也可以服旁观者),也可以说“你笨到学了也无术”(不推荐),但是说我“五毛”、“网军”或者“赚不到钱找不到对象的单身中年大妈”就不太妥当。觉得某个人笨或者无知是观点问题,拿身份说事就是编造事实了(除非我自己承认了)。
下面关于排华法案:
士杰说“美国政府当然可以禁止大清国民入境美国”,确实,美国政府理论上可以禁止或者允许任何事情,只要符合合法程序,而法律政策在法理上的根本依据是宪法。排华法案最初通过符合合法程序,后来的废除也符合合法程序,而废除的原因就是法案的很多条例被判定违宪。而对宪法的阐释,与民意(包括大众和精英的立场)息息相关。所以,谈论民主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和政府行为,不能离开民意。
士杰说“美国人民连谁能入境美国都不能决定,那美国还是美国人民的美国吗?美国还是民主国家吗?”确实,美国是美国人民的美国;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态度,根本上来讲是美国民意决定的。那“美国人民”是什么态度呢?事实上,美国人对于合法移民主流的态度是接受,并且2001年来有更多的人——无论左右——都认为应该有更多的合法移民(见下图,来源),政策争议主要集中在非法移民方面。当然,对于合法移民也可以根据国籍选择性接受,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表示美国民意主流认为应该限制中国的合法移民,所以政策上的排华,除非让大多数美国人真心相信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来偷技术的间谍,否则这个愿望——无论是阿姨还是士杰的愿望——难以达成。
另,如果真的有个“新时代的排华法案”,那恐怕与限制入境关系更大,也就是说不论绿卡国籍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直接不发或者少发签证。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士杰的设计“允许工签、学签、旅游签……到美国看看可以,但是在美国定居不行”符合美国人的思路。美国人对朝鲜、古巴、伊朗之类国家公民的移民限制,都是直接从签证限制起的。
**总而言之,美国是美国人民的美国。无论是士杰还是我,对美国人的代表性都是0。**随便说说是可以,但是就像那句老话:That's just like, your opinion, man.如果要认真立论,需要数据。
至于士杰所说,排华法案有利于中国民运,因为会迫使反共的中国人不得不留在中国造反,就像晚清一样;我想反问几句:
-
您举了孙文的演讲做例子;但如果晚清时世界各地真的那么排华,把中国人都挤回大清的地盘,孙文少年去哪儿读书?孙文的革命启动资金从哪儿来?孙文逃亡往哪儿去?
-
您说“只有不能避难的时候,才逼着人去造反”,也就是说迫使反共中国人留在国内有利于民运。然而迫使中国人留在国内的事情,中共也在做。就不说毛时代的闭关锁国了;胡锦涛时代开始收紧了异议人士的出国限制,习近平时代的边控更是变本加厉。请问,这些时间段,民运事业是上升了,还是衰落了?
-
您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对共产党不满的”。您认为这些人如果在国内,就会反共。我不这样认为。您自己也表达过以下意思,即大多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己主义者;那么按这种思路,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觉得美国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收入比较高。这样趋利避害的利己主义者在国内,会反共,还是会当顺民?
-
您说“让大量对共产党不满的中国人民定居在中国,等于给共产党身边放了一个超级大的火药桶。”共产党身边本来就有个超级大的火药桶,制造火药桶的就是中共本身。我觉得要把火药桶搞得更猛烈些,排华这种往火药桶里撒盐的举动真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还不如玩加速主义有效果。
-
这不是反问而是几个真诚的问题:您是否认为出生在中国的人,天然对中国的强大和中国人的幸福具有义务?您是否认为为了中国的强大和中国人的幸福,有权利剥夺“一小部分人”的自由?
-
-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患抑郁症比例走高 医生建议关注家庭环境
焦虑的来源其实不是学业,而是就业,是生计。类似于我小学的时候经常听见家长老师教训孩子: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扫大街。
讽刺的是,现在就算是“扫大街”,只要是体制内的工作也会被人争抢。
我认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体,以及活跃、多选择、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教育焦虑。
-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患抑郁症比例走高 医生建议关注家庭环境
這裏有一個弔詭的地方:到底是我們發現了過去沒被發現的抑鬱症,還是抑鬱症這個概念將很多邊緣人借助互聯網「變成」抑鬱症。(這個表述有爭議)
抑郁倾向是“心理(大脑?)的感冒”,非常非常常见,例如美国每年有7%的人会经历抑郁(这还是低估);很多人抑郁只是一段时间,之后会自行恢复,或者能治好;有的人则成了重症或者长期症状,类似重感冒治疗不当或者不治疗而转为了肺炎。可惜的是,由于心理疾患的症状是“心理”上的,更难诊断和发觉,所以相比生理上的疾病,更不为传统医学所重视。即使是在今天,很多人也觉得心理疾病=“不正常”,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心理疾病的成因或许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这种病一直在那儿。
我覺得應該有更多像「躺平溝」一樣的社會小團體進行抱團生存。參考「自然失業率」肯定有一個「自然抑鬱率」。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我认为“病友小团体”的好处是,可以同病相怜,互相理解,而心理疾病患者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亲友的理解;但是也有坏处,就是和身体疾病那样,心理疾病也是可能互相“传染”的,有自杀倾向的两个人在一起抱团取暖,可能提高自杀的概率。
-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患抑郁症比例走高 医生建议关注家庭环境
@消极 #152022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确实也与社会的“内卷化”有关,就像登山,路越来越窄,大家担心的都是自己或者孩子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所以使劲推着孩子走。孩子自然希望有更多的自由(who doesn't?),不过现实中,自由的多少来源于选择的多少,而选择的多少与社会环境和所处阶层息息相关。
所以有的问题真的很难有解。只能说可能的话,如果是父母的话,尽量换个轻松些的环境,或者尽量提升自己的阶层,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给孩子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吧……
-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患抑郁症比例走高 医生建议关注家庭环境
中国孩子的焦虑,大半是后天来自父母。
我的感觉,“中国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代际之间的传递性。很多父母喜欢说自己小时候条件怎么不好,然后教训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云云;但即使是在那个“条件不好”、没有那么多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时代,他们经历的依然是威权主义甚至粗暴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并不是被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而是父母意志的延申;孩子的想法、感情被认为不如成人那样真实和有价值。当作为孩子时习惯了被这样对待时,作为父母时也会这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理解和无条件的爱,是“中国式亲子关系”中较为少见的。
我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几处不由感到这种教养方式惯性的强大,即使父母已经对此有所反思,依然会带出来。例如:
一名被确诊重度抑郁的高一女生在电话里告诉父亲,自己很累,顶不住了。父亲鼓励她,"再坚强一点,勇敢一点,顶一顶就过去了"。
这位父亲当然是好意。但是在这种时候,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接受和理解。或者说,一种完全平视的、共情的视角,比那种“师长”式的“指导”,要重要得多。
我认为那位父亲或许应该说:“是,孩子,你真的很累,你辛苦了。你要是想倒下,我永远在你后面接着你。”
-
【更新中】哲学中的思想实验(更新至问题四)
@observerEDGE #152055 操纵钢琴->机械臂->飞机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从效果上来讲,只要某个input能稳定地带来某个特定的output,这个input是什么,以及中间过程是什么,似乎无关紧要;但人们在说某种“技能”的时候,有时会假设了此技能包含了input, process and output。
所以或许问“AI是否真的能理解人类语言”,或许类似于问“人类是否真的能飞”,有刻舟求剑之嫌——用人类的“理解”过程来要求AI,正如用鸟类的“飞行”的方式来要求人类;AI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无法像鸟类一样飞行,但AI和人类都能达到“理解”和“飞”产生的output。
突然想到,人类的习惯性视角其实相当自我中心,因此在流行文化中,“外星人”具有人类的特点,“人工智能”也好像要有对应的人类器官甚至人类特性才算完整。但其实并没有这个必要。
-
【端点星事件】蔡伟、陈玫均已平安回家,身心健康尚佳
孩子的人生已然这样,只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回家。
这一年四个月苦了小蔡和小陈了,也苦了他们的家人,想必每个人都饱受煎熬。人生还很长,小陈和小蔡也都是有能力的人,希望陈蔡的家人千万不要灰心。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好好恢复,养好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此外我相信,如果有需要,有很多人会愿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小蔡和小陈。
-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患抑郁症比例走高 医生建议关注家庭环境
2021年04月28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原文链接(墙内):http://sh.xinhuanet.com/2021-04/28/c_139912143.htm
林美芳退出了所有"鸡娃"的群。她的生活有了另一种规律:每天给隔壁房间的儿子发两次提醒吃药的微信,每两周到医院开一次假条;每3天在案板上切分一次药片,放到带隔断的绿色小药盒里,时间久了,药末弥散在缝隙中。上班途上,地铁上穿校服的孩子偶尔会让她想起,自己是一名高三学生家长。
这是她的秘密:两年前儿子被确诊重度抑郁,经历了休学、复学、复学失败,现在持续请假在家。除了母亲和丈夫,她无法向其他人启齿"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能让她不孤单的是七八个家长微信群,几乎每个群都是满员。和她一样,群友都有被诊断为抑郁症或双向情感障碍症的孩子,从初中生到大学生。孩子们失眠、悲伤、易怒或在手臂上划下一条条伤痕,承受着恶心、手抖、嗜睡、长胖等不同的药物副作用。
医学界尚不能给出青少年抑郁症的明确成因。抑郁症的诊断没有生物学指标,心理测评量表的结果作为参考,医生的"听诊器"是眼睛、耳朵和嘴------依靠经验观察、倾听和交流。
诊室门口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裴双义5年前注意到这个趋势。去年,他所在的科室门诊诊疗了8000多名学生,住院治疗的有近600名。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学生是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把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
抑郁症检出只是第一步,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反复的病情、疾病污名化带来的影响和社会功能恢复的困难,是大部分孩子和家庭要面对的一道道关卡。
1
高二开学第二个月,儿子陈恒告诉林美芳,自己不想去上学了,每天在教室里听不进去,头晕头痛,很难受。他想在家自学,考试的时候再去学校。林美芳没好气,"好不容易考进市重点高中怎么能不去上?我脸都会被你丢光的!"
母子俩达成的"协议"是,在他实在不舒服的时候,林美芳帮他请假,"半天半天地请"。没多久,林美芳被请去学校,她对面坐着4位"特别严格"的老师。她们帮她分析孩子的情况,并重申年级组规定"每个月只能请两天假",尴尬窘迫的场景至今仍让她难受。她坦言,那时自己是个什么都不懂、有点软弱的妈妈。
林美芳观察到儿子陈恒高中入学后,每天6点多出门,公交地铁1小时,赶在7点15分前到校。晚上6点多回到家,一脸疲惫地吃完饭就去睡觉,凌晨两三点爬起来做作业,直到天亮。儿子不满意自己处在中游的成绩,要全力向前赶超。双休日,儿子要求请家教补课,并告诉林美芳"自己不累,不找家教才累"。
"要不要找个心理医生?"她试探性地问儿子。"要的。"陈恒回答。培养孩子她没计较过钱,心理医生上门辅导,900元两个小时,她决定有效的话就持续到高三。
陈恒心悸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情绪也越来越低。他形容"静坐的时候心跳也会非常快,像刚刚结束长跑,但是不会气喘",夜里很难入睡又很早醒来,精神非常疲惫,曾经担任校棒球队主力的他对运动也没了兴趣。在医院检查一圈儿,"跟器官器质性的东西都没有关系"。最终,在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陈恒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事实上,心理和情绪上的异常可以牵引出躯体症状,裴双义和同事们在接诊时看到过不少,医学上称之为"躯体化障碍"。来就诊的青少年,有的头痛、背痛,有的频繁腹泻,临上学就失眠、手心冒汗、恶心呕吐......治疗的经历也类似------验血、做核磁,在内科、中医科辗转,有的"在儿科住院,被抽了40多管血"。
孩子们的病历袋里装着多个医院的诊断结果,家庭条件好的几乎跑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医院。病例上大都写着"情绪低落,生活兴趣减退""重度抑郁,伴有自残行为""中度抑郁复发,第二次住院",等等。
"基本上都是发现了一大段时间,而且学习能力下降得都非常厉害,好多孩子不去上学,已经回到家庭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裴双义说,"在学校里,他们大脑的可接受性已经很低了,基本上是去睡觉或者去发呆。"
2
向外人解释清楚"抑郁症是一种病",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父母,也很难与孩子共情。
陈恒向朋友坦承自己的病,对方嘲笑他,他便不再提起,觉得母亲编造"孩子心脏不好"作为自己不上学的借口更合适。他自己起初也不能接受"抑郁症"的诊断,那更像是因为软弱、不坚强生的病,他一度会向"躁狂症"的方向伪装。
在浙江省康复医疗中心15层的病房里,住着40多位受心境障碍困扰的青少年,其中近八成是中度或重度抑郁。其中有从省重点高中休学过来的学霸,也有老师家长眼中的"异类"------厌学、吸烟、酗酒、仇亲、沉迷网络、有暴力行为。在医护人员眼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聪明、敏感"。
大多数孩子手臂上留着自我伤害的痕迹,伤痕密集的,像红色的蜘蛛网。裴双义接诊时,都会先检查孩子的手臂,大部分是非自杀性自残。他认为,当孩子已经很难向别人诉说痛苦时,会选择划伤自己,出血的伤口刺激视觉,产生内啡肽缓解自己的焦虑。"搜刀"是护士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总有孩子想通过外卖或是快递把刀片运进住院区。
康复中心的病房不是封闭病区,未成年人住院需要家长陪护,孩子们穿着蓝绿色的病号服,手上戴着黑色定位手环。出院时手环才会被护士用工具摘下。有孩子在网上买了吸铁石,破解出打开手环的办法,并且找到医院的监控死角,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翻墙跑了出去。找到他的时候,他闷闷地说,自己只是想回家了。
病房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孩子的尖叫,可能只是家长的某句话激怒了他;有追着母亲大打出手的孩子,也有忍不住教训孩子的父亲。需要暂时约束冷静时,身高一米九几的保安会进病房帮忙。
一间病房里,母亲听完儿子怒吼着的"指控",捂着胸口背靠着墙蹲了下来,掩面哭泣。医生和护士进门调解,儿子冷漠地坐在一旁刷着手机,"没什么感受,她这样只会让我觉得我是这个家庭的累赘"。
"家长的痛你们是看得见的,但我们的痛你们看不到,也想象不到。你们只看到了那几分钟的家庭关系。"患病3年的李天冉形容,"生病时觉得活着很累,每天最痛苦的事就是醒来。"去年复发时,他站上了19楼的楼顶,给朋友家人打电话告别。
一名被确诊重度抑郁的高一女生在电话里告诉父亲,自己很累,顶不住了。父亲鼓励她,"再坚强一点,勇敢一点,顶一顶就过去了"。电话那头传来女儿的哭声,"我给你打电话就是跟你说声再见,我真的不行了。"
抑郁症患者社群"渡过"的咨询师邹峰见过不少不理解、不接受孩子生病的父母。
一次,邹峰被一位"做事情很认真很努力,事业很成功"的父亲逼急了。不管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怎么解释,这位父亲坚持认为,孩子就是不懂事不听话,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碰触自己的底线,抑郁症不过是为逃避学习找的理由,"他根本没病"。
邹峰义愤填膺,忍不住回怼道,"这是你自己的孩子,他不是一个坏种,不是天生懒、不求上进的,他是碰到困难了、痛苦了,才变成这个样子。如果你觉得他天生是一个坏种,那也是遗传了你。"
遇到来咨询的父母,邹峰常说的是,他就是太努力、太懂事才会生病的,孩子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都已经抑郁了,不想活了,在自己伤害自己了。他只是生病了,不是变坏了。"家长一定要理解到这个程度,孩子才会觉得安全。"
3
诊室是厚厚的木头门,李天冉亲身试验过它的抗击打性。那次,处于躁狂状态的他在诊室与母亲争吵起来,他突然站起来,转身挥起拳头重重砸向门。"门纹丝没动,医生见过大场面,只是平静地喝了口苏打水。"李天冉事后回忆。
穿校服的女孩子从坐进诊室时便开始小声哭泣,腿和脚忍不住地抖。"我刚刚还好好的。"她告诉医生,自己一个人时情绪很低,但是哭不出来,最近没有用刀割自己的手腕,"因为没有工具"。
"有没有吃很多饭?做心理治疗怎么样?有没有不好的想法,比如自杀的想法?"医生问。母亲抢答了大部分问题。
裴双义见过一些"不太说实话"的家长,为的是让孩子的病看上去稍微轻一点,能尽快回到学校。"但问题是,你这个病不弄清楚的话,孩子还是会出事情。"裴双义接诊的一个女孩,已经出现"命令性幻听",爬到二楼要跳下去的时候被同学拦住。
"打假"是他和同事日常的工作之一。面对有所隐瞒的孩子和家属,他们靠经验、提问和观察反复验证。
一位父亲经常开很远的车程带孩子来看病。女孩心疼父亲,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是家里的负担,心里内疚。所以只要父亲陪她来,她就告诉医生,自己挺好的了,心情也很好,不用怎么治疗了。
裴双义看到孩子说话时眼神恍惚,有时候眼圈发红,而且她做心理测评量表时没有说谎。他继续尝试与女孩沟通。
"医生我来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一点改变都没有,我感觉不到快乐,我还是觉得我是多余的,我是家庭的负担,所以我就真的不想再治了。"女孩告诉他。
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和孩子问出同样的问题。"没有一点好转,我想放弃,看不到希望""他吃3个月药了,心理咨询也在做,我们不对的教育方法也改了,他怎么还不好啊!""今年望明年,明年望后年,我都快和孩子一起生病了"......
大部分时间,裴双义和同事们都是在解决家长的问题,"因为家长太焦虑了,他总想让你给他一个肯定的回复,比如什么时候能好,他们想要看到希望。"邹峰见过一些帮孩子治病的家长,最后自己比孩子病得还重。
"没办法不焦虑,她生病就不能上学,不能上学就没有朋友,就更容易生病了,没有文凭将来怎么工作?"一名母亲试过很多"正的""邪的"治疗方案,她向所有亲戚朋友封锁了孩子生病的信息,"救孩子是妈妈的本能"。
4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寻找病因是父母在孩子被确诊后最着急做的事。
有的母亲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控制欲太强了,指使、监督得太多。孩子告诉她,自己太想自由了,宁可生病也要自由;有的追溯到孩子婴幼儿时期,因为早产,孩子睡了6个月保温箱,从小没有安全感;有的对家庭进行剖析,夫妻俩感情破裂离异,女儿从不与父亲亲近,怕那样做会伤害妈妈,长大后,在交友特别是异性交友方面有很多困难;有的经历过家暴,自己被打,孩子也被打;还有的猜测是儿子换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时间接受不了成绩的落差,于是病了。
陈恒一度认为"爱这种东西很虚无"。童年时,他觉得母亲不喜欢自己,一直想摆脱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是他根据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比如上小学时,母亲要求他每天下午放学后,必须在学校自习到5点,再自己回家,爷爷奶奶想去接他也被拦下了;有一次他的手工忘记带到学校了,母亲给他送去,但是弄坏了;有一个暑假,他没被接回家,而是被送去了外婆家,"我那时也很难受"。
这些细碎的事,林美芳都忘记了。她记得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告诉她孩子总比别人慢半拍,别的小朋友排好队了,她儿子还在收拾书包,终于收拾好走到队尾,哗啦一声,书包里的东西全掉出来了。她带儿子去私立医院测过智商、情商值,也检查过是否有自闭症。孩子有时不听话,又特别犟,她脾气暴躁,会忍不住打骂孩子。
林美芳知道儿子恨她,在教育孩子上,她走过许多弯路。她想给儿子道歉,但话刚说到"以前妈妈哪里做得不好,你指出来",儿子便摆摆手示意她不要再说了,"没有没有。"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本身就不易,特别是家里之前没有这种环境和基础的。"裴双义在诊室见过孩子呵斥母亲,让她"滚出去";有父亲敲不开孩子的门,担心孩子在房间做傻事,从室外的阳台上爬进了孩子的房间;还有母亲揽下孩子生病的全部责任,一直跟孩子说对不起,你生病是妈妈造成的。复诊时,她很少描述孩子的症状,总在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或者说哪句话又说错了,又引起女儿的反感了,导致她的病复发了。
"我们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最关注的还是家庭。"裴双义认为,"孩子病了,情绪或者行为出问题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庭'生病'了。但家庭只是一部分的关系。"
但裴双义和同事们几乎不在孩子面前数落父母的不是,他们觉得那样对父母不公平,也不利于家庭关系的修复和孩子的康复。
他给家长的"通用"指导是,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从家长说变成孩子说,家长认真听,不要轻易去评判。
浙江省康复医疗中心主治医师曹新毅认为,近些年青少年抑郁症与生活环境、科技的进步、孩子的学业压力都有关系。"孩子参加中考,职高与普高录取比例1:1。有多少从农村考出来成为'中产'的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去学技术,将来可能成为一名蓝领这种出路?家长给孩子排满了课外班,孩子连出去跑一跑的时间都没有。"
"太(内)卷了(内卷:多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一名患有躁狂症的初一学生向记者形容他的班级环境。班上的部分学生,已经自学完初三数学。他的强项是哲学,最喜欢黑格尔,常读《近代哲学史》,这是他在班里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病前,他经常进行自我哲学辩论,像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他的打算是,"和他们一起卷,卷赢了再去改变。"然而计划还没开始,他被诊断为躁郁症------生病时,他两天没有睡觉,思路清晰,神采奕奕,但随后进入情绪低落期,没有动力做任何事,包括起床喝水。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约9.4%的12-17岁青少年有一次重度抑郁发作。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医生刘华清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儿童患抑郁的比例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
林伟的儿子生病休学两年,4次被强制送进医院。她直言,在当下,不"鸡娃"很难。在她和孩子姥姥的努力下,儿子20个月能背《唐诗三百首》,3岁时掌握的英语单词比6岁的表哥还多。儿子没读过儿童版书籍,书柜里的书比同龄人高出好几个档次。但现今,儿子又住院了,家里的冰箱、茶几被儿子砸碎了,新装修的地板上留着坑。
和林伟儿子同龄的一名病友回想起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是幼儿园放学回家每天都要认识字卡片。每错一个,母亲手里的小竹竿都在他腿上留上一条印。他现在看到"蝴蝶"两个字还会恐惧。
有家长对孩子童年时的经历不以为意,说"实在是给这病找原因"。孩子过于追求完美主义,达不到目标会失落,进入情绪的恶性循环。但在邹峰看来,大多数完美主义是从小培养的。有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时开始训练,"你不听话不认真,妈妈就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妈妈不要我了"意味着"我就要死了"。"所以这些孩子对不完美的恐惧跟对死亡的恐惧是一样的。"
"我儿子得这个病,其实一半的错误在我这里。"林美芳说,"包括我们微信群的家庭,好多都是孩子生病以后,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全部都改变了。"
最近,一部讲述"家长如何鸡娃"的电视剧正热播。林美芳和群里的妈妈们拒绝看,因为会在剧中"不停、不停地照见曾经的自己"。
5
陈恒也"一直在找直接触发了生病开关的那件事"。
在他看来,没有哪一件具体的或是有指向性的事,"情绪一直积攒,恰好那个时候好多事情一起发生了。"
陈恒曾被送进当地一家戒网瘾学校,理由是他昼夜颠倒地玩游戏,眼神发直,脾气暴躁,打碎过家里的窗户,还殴打了母亲。
林美芳回忆,儿子暴躁打人时,他们想把他送进精神卫生院去住院,但是儿童病房的床位要等。她没想到更好的办法,在别人的介绍下把儿子送去了网戒所。这家戒网瘾学校登上过当地晚报,聘请了知名的教育专家,一年6万元。学校的几名教官假扮便衣警察,以"打了母亲要带去派出所做笔录"的理由带走了陈恒。
直到"豫章书院"曝光后,陈恒才第一次把在戒网瘾学校的经历自述出来,因为觉得"舆论终于站在了孩子这边",他可以证明自己是"受害者"了。而之前,他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因为这类学校被视作'少管所'或是青少年进监狱前的最后一站"。
在戒网瘾学校里,他因为没有整理好内务,被体罚几百个深蹲,做到肌肉拉伤,坐都坐不下来。饭菜里有时会吃出虫子,难吃又不够吃,他经常做梦都是在吃零食。3个月后,才允许家长探视,见家长的时候会有教官陪着,他不敢告诉父母,因为担心父母不一定会信,如果不信就会被延长毕业时间。但远离父母让他享受到了自由,有时夜里一个人自学数学时,他甚至还会感叹生活美好。
戒网瘾学校只是破坏陈恒与母亲信任的开端,回到家后,他发现父母只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那一年他过得提心吊胆,很怕惹父母不开心,他的成绩也前所未有地好。第二年暑假,陈恒的母亲以他不努力学习为由,在暑假又把他送到网戒所,一直待到开学才回来。
"我觉得可能是曾经受过的伤害太大了,比如说跟父母的关系,跟学校的关系,还有对自我认知,就这样一种迷茫的感觉,然后'腿'就断掉了。"陈恒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把自己的病比喻成"精神骨折"。
林美芳在多年后知道这段经历背后的故事。她手机里收藏儿子在网戒所时的照片,是当年教官发给他的,儿子晒得黑黑的,坐在操场边,咧着嘴笑。
第二次送儿子进去是因为看到前一年"教育"的成效,儿子看起来很阳光,每天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她想让儿子的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不要变。她也承认自己贪便宜的心理,网戒所曾承诺一年内不满意可以免费送来接受教育。
"那次我完全崩溃了,我再不想和我母亲讲话,我和她完全就不是一个频道的人,我和她说什么都没有用。我在我爷爷死时都没有哭过,在那时候哭了,我真的很伤心,真的很想离开这个家,第二次送我进网戒所的伤害延续到今天,这对我是彻彻底底的伤害。"陈恒说。
在北京安定医院网络成瘾门诊,副主任医师盛利霞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就诊的70%-80%被家长认为是手机成瘾的孩子,最后都被诊断是抑郁状态,沉迷手机是孩子缓解抑郁症相关症状的行为表现。
陈恒表示自己不是很喜欢打游戏,"但打游戏能让我跟别人有连接,能跟别人交流"。
两年里,接触了上百个患病的孩子后,邹峰觉得,吸烟、打游戏、文身,某种意义上是孩子缓解焦虑的方式。"家长看到他们的这些行为也焦虑,那么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就会粗暴地禁止,但孩子缓解焦虑的方式没了。"
曹新毅观察到,还有一些抑郁的孩子没有来医院,而是被送去了国学书院或者戒除网瘾学校等。"学《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很好,但你有病要先治病。"曹新毅说,"抑郁症早发现早干预,预后效果会更好。"
6
病程长了,家长对不同药物针对的症状、使用剂量烂熟于心,他们相信"久病成良医",试图控制孩子的"用药"。
李天冉在微信群里见过给别人孩子指导用药的家长,也有遇到被家长"断药"的孩子,孩子没有经济来源,只能硬扛着回到了学校。一位有着9年抑郁病史的患者理解着家长对药物的排斥------"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药物的副作用,看不到救孩子的一面。"
一些孩子像药物说明书一样展示着药物副作用,恶心、手抖、嗜睡、记忆力减退。李天冉吃过"直接给自己打趴下"的药,吃了那个药以后,自杀的念头被完全抹掉,他昏睡了两周;好奇药物里的金属味道,他把药含在嘴里,嘴麻到第二天早晨,还有病友直呼"那种药吃下去像吃屎一样恶心";有的会麻木神经,有点像酒后微醺,还有的让人短时间长胖了几十斤。
家长焦虑的是,药物和心理咨询并没有让孩子立竿见影地好起来,甚至病情时有反复。群里的妈妈们开始读一些心理学、与孩子沟通方面的书,尝试"动物疗法"------照料宠物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热情,减少负面情绪。
林美芳建议儿子养一只猫。陈恒欣然接受,猫很粘他,生病时,"喂猫以及起床看看小猫在干嘛"成了他起床的动力。一次和父亲激烈地争吵后,陈恒离家出走。母亲在微信上给他发了一张猫咪的照片,"家里还有小猫等你回家。"
猫成了陈恒回家的理由。"我感觉到小猫是需要我的,也是依赖我的。""父母也是啊。""但是猫不会评判我。"陈恒说。
没有什么"疗法"是万能的。有群友说,给孩子养了一只狗,现在感觉狗也抑郁了。
群里有家长找"大仙"算命,有的求遍了寺庙,有的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站在孩子房门外念经,3个小时,一分钟也不能少,还有的请道士来家里作法。孩子如果排斥这些,家长们大多悄悄进行,"迷信好像是一种必经之路"。
微信群里热闹爱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沉寂下去不外乎几个理由:孩子痊愈了,孩子康复进入瓶颈期,孩子走了。
7
林美芳看到一些"不建议抑郁症孩子复学"的观点会生气,因为"复学几乎是所有妈妈的希望",但她也知道"那不是唯一衡量康复的标准"。
孩子复学,家长一下成为群里的"明星",其他家长羡慕嫉妒恨的同时,更多是来"取经"------在哪家医院就诊的?吃了什么药?看的哪位心理咨询师?
休学一年后,陈恒回到了学校。觉得恢复得不错,他悄悄断了药。"我是特别想回学校,因为我想融入社会,想和老师交流,学习让我充实"。
儿子复学后,林美芳几乎每天接到老师的电话,内容大都是孩子在学校里的"异常"表现,比如上课迟到了两分钟、戴着帽子来上学了。老师告诉她自己要对孩子特别关心,"一下课我要去看他在不在教室,没在教室里的话,我就往高处去看,怕他跳楼。"
陈恒认为老师这样做就是在排挤自己。"老师可能觉得我们这类学生最怕的就是他们去给家长告状。"陈恒说,"老师首先是学校的老师,其次才是学生的老师"。
病友群里有不少家长是老师,她们劝林美芳要理解,"万一孩子在学校出现意外,都是要担责任的,学校和老师也有很大的压力。"有群友所在学校一名学生跳楼自杀了,家长来拉横幅,一位教师被开除。
"后来老师要求把病历带来、孩子做过的量表也带过来,学校要看相关的数据和病史"。林美芳翻来覆去一晚上没怎么睡,她改变了主意,这些东西都不带去学校了。她担心儿子的信息泄露。
家长与学校的信任一点点撕裂。"我给老师发了好多语音,我说我孩子没病,他之前是抑郁症。如果你们怕担责任,我可以写免责证明,只要学校给他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是真的千谢万谢了。"
几个月后,陈恒的病复发了,他再次退回到家中。但这次没有办理休学,学校默许他长期请假。
林美芳现在也不在意儿子是否能回学校学习,她请了一对一的家教,老师每周上门辅导。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恢复。半个月前,儿子回学校参加模拟考试后,发微信告诉她,自己很难受,心悸得厉害,"学校又勾起了我很多不好的回忆",后面跟了一串"恐惧"的表情。家教老师已经站在门口10分钟,他不让老师进门,说取消掉,自己必须先去学校找老师评理。
"我一直跟他说你是最好的、最棒的,妈妈支持你。不要激动,深呼吸放松,你打车去学校给老师说清楚。"后来,儿子被学校的老师送回家,老师一直等到林美芳下班。"一出地铁我就忍不住哭了,我就想我们那么努力帮他康复,你们怎么又给搞坏了啊。"
群里的妈妈们也遇到关于复学的各种问题。林伟的儿子初二生病,持续请假在家,初三一天都没有去,没有出勤记录,中考也没有参加。令她意外的是,学校给儿子发了初中毕业证。儿子情况好转后,想回到学校读初三,但学校都拒绝接收,理由是他没有办理过休学,已经毕业了。林伟去找区教育局,得到同样的回复。
也有妈妈们组团去"考察"了国际学校,她们猜测那里压力小一些,换了环境也许对孩子有利。还有的抱着"坚决不能休学"的想法,"能上半天就半天,学校近的上学时间按小时算也行"。但这大多时候只是"想法",她们逐渐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觉得"这病就得靠爱慢慢滋养"。
8
裴双义见过很多中断学业的孩子,初三和高中学生最多。有的经过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加上孩子与家庭关系、周边环境的改变,能够恢复到不错的状态。
"也需要老师和同学给他们一些支持,抑郁症只是心灵的一个感冒,是暂时的情况,会好起来的。"他希望学校能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孩子和家长的病耻感。
4月,裴双义所在的浙江省康复医疗中心将对浙江省内1万名学生做心理筛查,这是实现"医教结合"的尝试。住院区有孩子的病情是学校做心理量表筛查时发现的,被心理老师建议来医院检查,"心理老师就是历史老师"。
去医院就诊前,陈恒曾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支持。他有些失望,"老师不太专业,还向我透露了我认识的同学的秘密"。
面对不同的患者,医生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处于早期急性期的孩子,需要药物治疗。我们也会介入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裴双义说,"父母要陪伴、倾听和支持,不挑衅、不激惹,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协助孩子就医。"
他建议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少评判,别讲大道理,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另外,允许孩子在家里,适当地表达一些烦躁和愤怒的情绪。
"但是比如说孩子已经建立了情感屏障,拒绝家长靠近了,这个就是要花时间。家长不能说,我都已经改了,你怎么还不好,我都道歉了,你要我怎样?"邹峰反问道,"那不是新的伤害吗?"
"做60分的家长就好了,在养育孩子上,100分等于0分。"邹峰认为,在康复期,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陈恒希望那些"健康的人"能理解,和抑郁症患者相处不必小心翼翼。"抑郁症的孩子不是易碎品,把他们当成健康的人交流情商不要太低就行。你和正常人交流,要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林美芳记得,一次就诊中,医生问她,孩子有什么优点?她说没有,然后列举出儿子一连串的缺点。医生让她带孩子回家,"好好想想,然后下次带孩子爸爸一起来"。而现今,她觉得儿子浑身都是优点。
她逐渐向儿子靠拢。他喜欢的播客主播,林美芳也喜欢。儿子关紧房门鼓捣公益工作时,她有时会悄悄站在门外,听到孩子的笑声,她高兴,"希望这样的笑声多一点"。(记者 马宇平 )
(应受访者要求,林美芳、陈恒、李天冉、林伟为化名)
-
谈谈阿里强奸案背后的商业逻辑
就我自己的了解(没有什么大数据支持):
-
行贿的方向一般是卖东西的向买东西的行贿,也就是供应商行贿采购人员;总之给钱的是大爷(涉及政府部门和央企的当我没说)。
-
但是,采购人员能拿多少私人好处是和ta与供应商的关系有关的,所以采购人员要和合作供应商搞好关系,也有对供应商进行贿赂的激励;总之还是给钱的是大爷。
-
商业行贿还是金钱贿赂比较多(例如礼品回扣等);性贿赂的话找专业人员的更多,毕竟钱货两讫风险小;而强奸良家风险大,成本高;或者就是楼主提到的这种手段:
大企业里面都会有一些专门的女员工,名义上是公关,实际上就是负责通过下体行贿的,神不知鬼不觉就把事情办好了。
但这种手段一般都假设,涉事女员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把进行性贿赂当成自己的“潜职责”。
这次的事件有新闻里也讲到,虽然阿里淘鲜达作为采购商一方有扩展客户的需要,但华联超市作为供应一方更有扩大市场的需要,所以淘鲜达向华联行贿,或者说必须要送上女员工侍寝,是不太合情理的。更合情理的解释似乎是淘鲜达负责联络华联的几个小领导本身想要捞更多油水,所以把女同事女下属当成了理所当然的性资源,直接“公器私用”了。
而女同事本身并不知情,并不同意,就被强迫安排了“额外工作”,直接当工具使用,这确实说明阿里的“996/669文化”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
-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腾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6月的时候就有前因:6月1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根据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腾讯提起“侵犯未成年权益“的民事诉讼。现在则似乎是海淀区检察院接棒了?
关于这家“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与“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是同一个主任(佟丽华)。后者不知道关注端点星案的人还记不记得了,陈家被指派的第一批官派律师来源即为此事务所。后来因为陈堃的反复抗议,致诚律所退出了,来了第二批官派律师。
据此猜测,致诚律所应该和官方关系不错,官派律师这种dirty business,进出自如。
北京起诉的话也不奇怪,腾讯过去也有作为被告在北京被起诉的,但比在大本营深圳的胜率低太多。后者大约95%+,前者不到30%。所以腾讯一般在异地被起诉会先想办法通过管辖权异议把案件移回大本营。
而这次起诉腾讯的是海淀区检察院,虽说是民事案件但是来者不善,管辖权异议……悬。
我比较好奇的是,腾讯这次要出多少血。
-
🍵茶餐廳🍵
编程随想博客还开着。我真觉得其本人可能去世了:(
-
【ChinaPower】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如何?
@thphd #15131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篇paper,原因如下:
Today, high savings mostly emanate from the household sector, resulting from demographic changes induced by the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afety net and job security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to market economy. Housing reform and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also contribute to higher savings.
今天,高储蓄主要来自家庭,造成的原因是独生子女政策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发生的社会安全网和就业保障的转变。住房改革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也推动了高储蓄率。
-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Hugs!
如图:
亦如图:
-
“反共左派”和派克笔有什么区别?
@消极 #151296 ……虽然我觉得金吉拉更多是出于他对于言论自由的理想主义标准,但您的角度也颇有道理。至少47站长如果不打算帮法轮功郭文贵打广告的话,必须考虑“有效流量”。
-
【ChinaPower】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如何?
ChinaPower是一个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
这是一篇2018年的旧文,但大多数内容并未过时。本文翻译了原文部分内容,有删节。感兴趣的请阅读原文:How Competitive is China’s Economy on the Global Stage?。
任何经济体的繁荣都有赖于推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衡量这些因素的方法之一是“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缩写WEF)将“竞争力”定义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一系列机构、政策和其他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的状况和法律法规的稳健程度。
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竞争力的12支柱
WEF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将竞争力分为12个支柱,从0到100分进行评分。以下是2018年中国、美国、印度、台湾和日本的竞争力比较图,中国总体排名28(美国1,印度58,台湾13,日本5)。最新排名结果(2019年)见这里,中国总体排名维持在28位,
每个花瓣代表竞争力的一个支柱,共12瓣;花瓣越长,得分越高
-
中国全球竞争力最突出的优势或是其经济规模。2018年中国生产了大约21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尽管市场规模并不能完全决定生产力,但对中国商品/服务的需求一直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核心。
-
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发挥经济潜力。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源于其高储蓄率:中国的总储蓄占GDP的比例为46%,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文莱的57%。与此相比,2017年德国的储蓄占GDP的比例为27.6%;美国的储蓄仅占GDP的18.6%。
-
中国市场上的外国和国内投资、以及大部分的银行业都由中国政府控制,这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利用大量的储蓄资源调整信贷政策,并引导大量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研究和开发领域。
-
然而,中国的高储蓄率也造成了过度借贷和资本效率降低。在2009年至2017年间,中国企业的“增量资本产出率(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 ICOR,衡量每个额外的产出需要多少资本投入)增加了两倍;中国企业债务亦迅速积累。此外,2007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的家庭债务翻了近20倍,而名义家庭收入仅增加了3倍[注:同时期名义GDP也增加了3倍]。一些人认为,过度借贷可能造成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风险(如在房地产泡沫破裂时)。
- 资本外逃也是一个问题。2017年,中国颁布了几项遏制资本外逃的措施,包括限制海外提款和外汇购买额度等。虽然这些政策可以减缓资本外逃,但它们也可能打击外国投资,阻碍国内竞争。
中国竞争力的骨干:劳动力
培养庞大、健康的劳动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中国一直依靠其庞大的人口来推动制造业主导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其领导人能够将大量资源用于提高全国的生活水平。中国的卫生支出从1995年占GDP的3.51%上升到2017年的6.36%,同期GDP从7350亿美元上升到12.24万亿美元(也即2017年的卫生支出是1995年的30倍)。这些投资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并推动了预期寿命的提高。
然而,不断下降的出生率有可能遏制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预计到2037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增加一倍,达到总人口的20%。为了解决人口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但效果不佳,时机太晚。同时,中国大力投资于机器人技术;习近平呼吁开展“机器人革命”。2017年,中国安装了约13.8万台工业机器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
一方面,中国扩展基础教育的努力正在得到回报。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就劳动力整体技能而言,2018年中国竞争力指数中的教育/技能一项排在了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之下(63位),但超过了墨西哥(86位)和印度(96位)等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仍落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2018年Times全球大学排行的前400所大学中,只有12所位于中国大陆。中国领导人希望为劳动力注入来自海外的人才,采取的政策例如外国专家签证可以加速办理。中国政府还提出可以建立一种特殊的绿卡,吸引具有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尽管如此,中国在与英国(第3名)和美国(第5名)等创新中心相媲美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也是发展的障碍(2018年贫困人口定义为每年生活费低于3000元人民币)。贫困会削弱劳动生产率,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因此,中国政府定下了202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
政府的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政府为政府项目融资的效率较高,这为快速建设硬基础设施铺平了道路。在2017年全球竞争力指数中,中国政府的支出效率排名第19位——高于英国(第27位)和加拿大(第36位);低于美国(第3位)和德国(第6位)。
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历来是短板。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14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49位,落后于美国(第13位)和德国(第21位)等西方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商品驱动型经济体(第31位)。美国商会全球创新政策中心(US Chamber of Commerce Global Innovation Policy Center, GIPC)发布的2019年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显示,在40个“对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的指标中,中国获得了21.24分(总分45分),在接受调查的50个国家中排名第25。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3月的新一轮政府结构调整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监管权力和业务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排名 全球竞争力指数(140国) 国际知识产权指数(50国) 1 芬兰 美国 2 瑞士 英国 3 新加坡 瑞典 4 卢森堡 法国 5 英国 德国 - 中国(49) 中国(25) 在政府管制方面,中国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程度较低。根据2018年全球竞争力指数,在“政府监管负担”方面,中国排在第18位,超过了日本(32位)和韩国(79位)等发达国家邻国,但落后于美国(第4位)。
评估监管程度的另一种方式是考察创立公司所需的时间。根据2018年的世界银行报告,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平均时间为8.6天,与2017年的22.9天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远远短于全球平均时间(21天)。这一时间与德国相似(8天),但比英国(4.5天)和美国(5.6天)要长。因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减少官僚主义的低效率,并获得了成效,但障碍仍然存在——例如与注册和许可有关的程序。
-
-
“反共左派”和派克笔有什么区别?
@消极 #151189 消老师这样说话我真不习惯,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anyway其实我不太相信一个人能够几句话就“说服”另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自己想改变才会改变,想被说服才会被说服,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对于自我都是小小的环境因素,萍水相逢的网友更是如此。不过我确实觉得,改进交流沟通方式是好事情,有利于生活、工作、交友等等。
其次看来站长已经put her feet down了。所以……先就这样了?
最后对反共左派说一句:每个站的管理思路不一样,站长遵循自己的管理思路决定是否封号。如果您想继续转载文章的话,我推荐迷雾通。
-
“反共左派”和派克笔有什么区别?
@反共左派 #151174 谢谢您的回复。我觉得,您有的文章和回复,只要稍加工一下,可读性会增加很多。
在排版方面我有几个建议:
1.可以适当使用小标题和项目符号
# 大标题(一级标题) ## 小标题(二级标题) * 要点1 * 要点2
效果如下:
大标题
小标题
-
项目1
-
项目2
2.使用原文格式,配原文图片
如果原来的文章自带某些格式(如标题),或者有图,有一个很好的工具,paste to Markdown,可以把网页内容转为markdown格式(也就是2047文本框用的语法),便于转载。还有Tor友好的传图网站:https://telegra.ph/
3.简体转换正体字
对此我推荐一个网站:https://www.bing.com/translator/,是微软的服务,Tor友好。这个翻译不是字对字,而是词对词翻译,因此比较智能。举几个例子:
不过呢也有错误的时候,例如“子丑寅卯”应该翻译为“子丑寅卯”。
所以最后还是需要自己亲自阅读一遍,找出可能存在的纰漏。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也可以是学习正体字的机会。
补充:这篇文章(《哭笑不得的中文簡繁體轉換》)的结尾也推荐了一个简繁转换工具textpro。
-
-
“反共左派”和派克笔有什么区别?
@反共左派 我和您商量几个事。请您:
-
转载文章务必注明出处。
-
**在形式上增加可读性:多分段,正确使用标点和正体字。**您要占领舆论阵地,目的是希望他人看到你转的文章并有所启发。但如果文字大都是长段落,而且一个逗号逗到底,还有各种误用的正体字,很多人点开看了一眼就不看了,甚至看到您ID发的文章就直接跳过。如果您觉得自己发的文章质量高,却因为形式的问题没几个人愿意看,亏不亏?
-
这一点是建议:多些原创。您阅读了很多反共理论文章,想必也形成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希望看到您自己的思考。
-
这一点也是建议:请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清楚简洁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而天天月月年年重复一段话(例如“反共離不開理論指導,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放棄與共匪的意識形態鬥爭意味著放棄反共事業,反共人士應該積極的傳播理念”,这段话您在一条评论里就重复了三遍!),就算再有道理,您如果没有中共那样的本事把其他人按住头强迫他们听,更有可能是会让人对这句话产生反感。这想必并非您所愿。
这样说吧,论坛像一个大商场,每个帖子都像是楼主开一家自己的小铺子。用您的比喻,您是想开一家书店。
您认为自己有相当有价值的书籍,所以这里扎一个棚子那里摆一个摊子,没问题;但是每个铺子里您都把书混一堆了事,不做安排整理陈列,导致客人缺乏兴趣,还影响商场仪容,这才是问题。
要是以下两家书店,书的内容相似,您觉得顾客更想去哪家?
以下两篇转载,我觉得质量都不错,您觉得2047的用户点开一看,更可能看完哪篇?
您把书放整齐些,客人买得开心,旁观者看得舒心,您自己也能更好地占领舆论阵地,岂不是赢三次?
-
-
小唐,加油
@Wolfychan #151088 感谢那位网友!!!
-
小唐,加油
@Wolfychan #150900 应该是被举报了。
The truth is too harsh for twitter~
-
小唐,加油
@Wolfychan #150826 @natasha #150828 如果在蔡伟父亲推特(caiweifather)下留言,他们家人应该看得到。不过匿名性是一个问题。
我以前注册过几个匿名推特账号,但是大概因为“发帖IP可疑”(Tor网络IP)且拒绝手机验证被freeze了……
-
【论文】党指挥枪:中国领导人应对内部与外部威胁的权衡
原文标题:How the Party Commands the Gun: The Foreign-Domestic Threat Dilemma in China
作者:Daniel C. Mattingly (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助理教授)
日期:2021年7月21日
摘要
**一党制国家的领导人面临着一个两难权衡:是建立一支主要防范国内威胁的忠诚的军队,还是可以防范外国威胁的有能力的军队。**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包含从邓小平到习近平时代12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和10000多条任命信息的数据,发现:1.与领导人的派系关系是晋升的关键;2.领导人试图在忠诚和能力之间取得平衡;3.当国内威胁严重的时期,文职领导人会提拔大量与自己有派系关系的军官,但以军官能力为代价。
介绍
-
已有的关于专制政权的研究通常强调领导人怎样在防范两类国内威胁——政变和群众动乱——之间进行权衡:领导人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暴力机器,以保护精英们免受群众的威胁,但政变的危险加剧;也可以建立一个弱小的暴力机器,对于群众动乱的抵抗力较差,但降低政变的威胁。
-
这种理论面临如下挑战:首先,即使是强大的军队也可能在群众动乱中叛变;其次,当防军队政变成为专制政权的重点时,会导致战场表现不佳,而外部威胁也是影响政权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强调专制领导人的另一种权衡,即应对国内和国外威胁的权衡。
-
专制政权的领导人面临严重的国内威胁。1945年以来,35%的专制政权因政变垮台,25%的专制政权因群众起义垮台。防止政变或革命需要军队及其高级军官的忠诚。专制政权的领导人也需要一支有能力的军队来应对外来威胁,因为战争失败会给政权带来灾难性的政治后果,使领导人很可能被迫下台。这两个需求可能发生冲突:重能力轻忠诚会使领导人更容易受到国内威胁,如精英政变;重忠诚轻能力会使政权更容易受到外国的攻击。
-
本文作者提出,专制政权领导人会挑选背景不同的军官平衡应对两种威胁的需求:一些是本派系的“自己人”,忠诚但一般能力较差(解放军高级将领中与领导人有派系关系的军官上过大学的可能性比他们的同龄人低40%;然而,他们被提拔为正式将军的可能性比同龄人高出2.5倍以上),用来应对包括精英“叛变”和群众运动的国内威胁;还有一些能力突出,但可能不那么忠诚的军官,来实现国防和海洋扩张的军事野心。这两类军官的比例随着国内威胁的变化而调整。例如,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和2012年的薄熙来事件时期,中共文职领导人在解放军领导层中安排了大量自己人,但对军官的专业教育和能力培训则放缓甚至逆转。
专制政权的生存取决于军队
-
**专制政权面临着三个主要威胁:精英叛变、群众动乱、国外威胁。**因此对军队的控制——其是对精英军官的控制——至关重要。
-
**专制政权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军队支持的政变。**在1946年至2010年间,政变导致了35%的专制政权的瓦解和68%的专制领导人的下台。而成功的政变几乎都需要军事支持——1949年以来,约有90%的成功政变是由军方领导或支持的,尤其是高级军官领导或支持的。有意思的是,秘密警察和非军事安全部门很少发动成功的政变。
-
专制政权领导人也面临着来自群众的威胁。二战后的群众起义——无论是和平抗议还是“叛乱”——造成了25%的专制政权的崩溃。暴力叛乱不用说,即使是在和平抗议活动中,专制政权也往往需要军队的支持。较小的抗议活动往往由警察管控,但对较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专制政权必须依赖军队的配合,因为通常是军方高级官员有能力施压领导人对和平抗议做出让步。
-
专制政权领导人还面临着对外战争的威胁。外国强迫政权更迭是二战后专制政权非制度性崩溃的第三大原因,但它并不常见(<5%)。然而,一场失败的对外战争会增加政变或群众起义的可能性,间接影响领导人的生存。这种间接威胁对中共领导人来说更为显著:由于中共拥有核武器,不太可能受到直接入侵的威胁;但如果在战争中(例如台湾战争)失败,可能会对政权的合法性产生灾难性的国内影响。
理论框架:应对国外-国内威胁的权衡
-
**假设1:在所有时期,专制政权领导人都会根据能力和忠诚的特征来提拔军官。**一方面,领导人希望有一支忠诚的军队来应对国内威胁,尤其是有一支忠诚的、不会在政变和群众起义中叛变的高级军官队伍。另一方面,领导人必须平衡军官的忠诚度和能力,即军官需要训练有素、具有军事才能。
-
**假设2:在国内威胁增加时,专制政权领导人及其政治对手会努力将自己派系的人塞入军官队伍。**由于国内威胁更为直接,而外国强加的政权变更威胁较为罕见,领导人一般会更关注国内威胁的变化并就此做出军队的人事调整。此外,国内政治不稳定也会诱使政治精英(也是领导人的竞争对手)在军官队伍里安插自己人,以维持对军队的控制力,并保护自己免受对手的潜在报复。
-
**假设3:在国内威胁增加时,军官的能力将下降或停滞不前。**忠诚和能力难以兼得,而专制政权领导人会优先考虑忠诚。这里还涉及到军队“专业性”和军官能力的问题。有能力的军队未必有“专业性”;但一般来说,军官参与政治,或者说军队具有“政治性”,会削弱其专业性,降低其能力。
-
这一“权衡理论”得以成立的条件,是领导人权力的相对巩固,以及没有重大的国内武装威胁。如果一个政权并没有垄断暴力,则它更可能提拔有能力的军官来应对国内威胁。
-
在研究官僚机构人事决定的文献中,忠诚与能力的权衡也是重要的主题。在对中国文官系统的研究中,晋升条件可以被视作忠诚和能力的某种组合。有的研究表示中共晋升系统会平衡考虑官员对党的忠诚和能力,特别是在地方政治中;另一些研究则强调官员派系有压倒性作用,特别是在国家一级的政治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忠诚与能力
-
**“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而非国家军队。**它在精英权力斗争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上台过程中、以及1989年高层的分裂和学生运动中。在中国,权力最大、最重要的政治职位不是党或国家领导人,而是中央军事委员会(CMC)主席,因其具有高级军官的任命权和军队的部署权。邓小平即是一例。
-
在2016年改组前,解放军有七个军区、四个总部、以及四个支部(见下图)。中国各地部队派驻在“军区”中,每个军区包含一些省份;驻扎在军区及其下地区的士兵负责平息当地动乱。解放军的多数单位都有双重领导结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执行军官的传统工作;政委与其平行,主要职责是确保解放军部队对党的忠诚,包括进行政治培训、教育、监督工作。
-
在中国这样的一党制国家,领导人们和下属之间的派系关系显示了政治效忠关系。建立派系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拥有共同工作的经历,也即领导人会在同事中选择具有类似观点和信仰的潜在忠诚者。中国省级的文职领导——共产党书记——也同时担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这使得即使是那些没有军事背景的文官也能与在其军区轮值的解放军军官建立关系。例如,胡锦涛在1985年至1992年期间先后担任了贵州和西藏的党委书记,且同时兼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再例如,邓小平宣布戒严的决定很可能是经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四位高级军官——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杨白冰——同意作出的。这四位上将都与邓小平有职业关系:刘、秦和杨在国共内战期间曾在第二野战军中为邓小平下属,洪在文革后被邓小平平反并重回解放军的领导岗位。
-
**在解放军中,军官能力的衡量标志之一是其是否从大学或专业军事院校毕业。另一个衡量标志是战斗经验。**早期的解放军领导人曾在二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参战;后来的几代人则有对朝鲜、印度和越南战争的经验,但较为有限;而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战斗经验的军官人数变得相当少。
研究数据和方法
-
研究者收集了几乎所有达到军区副司令员或副政委级别的军官的资料(共1231名),其中包括每个军官以前在军队、党或国家机构中担任过的职务。资料还包括了军官的出生地、出生年份、民族、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军事院校培训、是否是“太子党”、以及战斗经验。这些数据都来自公开资料,包括官方传记、美国国防部非保密的解放军高级军官名册、媒体报道和百科全书。
-
分析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后毛泽东时代”,即1978年至2019年。
-
军官的忠诚度、能力为预测变量。“忠诚度”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军官与国家最高领导人(邓、胡、江、习)之间的派系关系。“派系”的推测基于职业历史。如果一名军官在某军区服役时,该领导人在当地担任解放军第一党支部书记,则此军官被归入该领导人的派系。“能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为:一个军官是否从大学或军事院校毕业;一个军官是否有参战经验。
-
研究者检查了三个结果变量:1.军官是否从副司令员或副政委升职,如转正或成为某部总长;2.军官职位,从0(副职)到3(中央军委委员);3.军官是否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对于变量3,中共中央委员会是文官和军方分享权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约20%的委员由现任和前任解放军军官组成。
数据分析结果
-
**对领导人的忠诚是最重要的——即使在解放军的战略重点是“专业化”和“提高作战能力”时。**与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或习近平)的派系关系是晋升的首要条件。如果军官与最高领导人有职业上的联系——如在同一军区任职,则进入中央委员会或晋升为正职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了一倍。
-
派系的作用在不同领导人之间存在差异:与邓、江、习的派系关系都与升迁显著相关,但胡的军队势力较小。
-
晋升的另一个关键是教育背景:接受大学或军校教育的军官晋升中央委员会的概率增加了14%,晋升正职或更高职位的概率增加了12%。不过在任何时期,与最高领导人有派系关系被提拔的军官,与没有关系的同龄人相比,接受过大学水平教育的可能性明显较低。
-
**战争经验对晋升的的重要性与派系的重要性相似。**然而由于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中国没有参加过重大的战争,战争经验的实质重要性逐渐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任命的副司令员和政委中只有不到5%的人有作战经验。
-
此外,政委晋升的可能性比司令员大;升任副职时越年轻,晋升可能性越大;汉族比少数民族更可能晋升正职或总长。
-
研究者考察了两个“国内威胁加剧”、中共党内精英分裂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87年十三次党代会到1992年第十四次党代会。这个时期包括了胡耀邦离职、1989年学生运动、赵紫阳被清洗、邓小平与其他元老争夺权力、江泽民试图巩固权力这些事件。第二个时期发生在胡锦涛的第二个任期内,其时中共精英划出了势力范围、江泽民在幕后持续对军政人事施加影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为了争夺权力发动了群众运动并与周永康等巨头结盟。薄熙来最终身败名裂,暴露了政治精英阶层中的分裂;而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清洗了包括薄熙来和周永康等在内的领导人,巩固了权力。
-
如上图所示,灰色阴影部分是四次党代会(十三大,十四大,十七大,十八大)。这些时期,中共或正处于领导层斗争中,或处于巩固权力时期。每个时期,中共中央与领导人有派系关系的将军数量都急剧增加。在十三大和十四大上,许多被提拔的将军都与邓小平有关系,其时邓正在试图削弱包括胡耀邦和赵紫阳在内的自由派以及杨尚昆在内的保守派。十七大和十八大上,江泽民派系军官占据了中央;而习近平派系在十八大上开始增加。(有趣的是,有一个理论是领导人会放弃帮助其获胜的盟友;与习近平有直接关系的将军确实在十九大上被排挤出去,此时习近平已经巩固了权力。)此外,十六大前军官的平均教育水平一直在增加,然而这种职业化的趋势在十四大上停滞不前,在十八大上甚至有所下降。
-
与其他党代会时期相比,四次“国内威胁”时期的党代会上,中央委员中军方人士有派系背景的比例更高,而平均教育水平较之前增加缓慢、停滞甚至后退。因此,“威胁时期”领导人对忠诚的强调很可能削弱了军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