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ha
@natasha
关注的小组(9)
动态 帖子 554 评论 3571 短评 42 收到的赞 6459 送出的赞 4227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何用输入法来监控六亿网民?【本文原载于Foreign Affairs】

    作者:Thomas S Mullaney | 本文原载于Foreign Affairs (2016)

    三年前,美国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所披露的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国内外电话的广泛监控。在这些爆炸性的内幕披露三周年之际,各大媒体无疑都蓄势待发,准备重提数据隐私和公民自由的话题。

    然而,人们或许忘了监控技术早已超出对电话、电邮和短信的窃听拦截。事实上,人们在寄电邮、PO脸书和发推特前,政府便有可能监控这一切。国家和私有企业能够截获.docx和.rtf格式文档,事实上,哪怕是用看似不会泄露的程序输出的文本文档,也都有可能为他人获取。

    最后,这样的监控很可能发展为实时进行。届时,一份文件甚至点击“保存”或上传到云端之前就能被截获。这些都是推测,但并不是不可能。

    你所敲的每一个键

    过去十年,我一直在研究现代中国的信息技术,成果会写在一套丛书中,明年由麻省理工出版社出版。当时我并不知道研究中的一些偶然发现会与当下的争论有关,涉及国家监控、数据隐私以及震惊世界的斯诺登泄密案,但事实就是这样。

    简而言之:中文计算机系统已经具有“键盘记录(keylogging)”的功能。这项技术的引入并非基于恶意(其实是很高明的技术),但它却在理论上让实时监控中国的电脑用户成为可能,譬如用户在使用Microsoft Word、NotePad、TextEdit等看似不联网的文档程序时就有可能受到监控。当前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强烈地预示着这种漏洞很快便会从中国传播出去,并成为一种新常态。

    要探究起因为何,人们首先需要了解键盘记录器和中文的计算机系统,以及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键盘记录器是一种程序,也可以是安装在计算机上的一种实体装置,它收集用户敲击的每一个键的数据。键盘记录器经常被恶意使用,比如盗取信用卡信息、密码或个人数据,同时也长期运用于政府监控中。1999年有一件里程碑式的案子,联邦调查局探员首次使用键盘记录装置侵入了黑手党大佬小尼基(Nicodemo Salvatore Scarfo, Jr)的电脑,获取他的密码。

    在键盘记录器这种间谍工具的发展早期,主要的挑战并非来自键盘记录装置的制作,而在于它的安装。在小斯卡夫一案中,联邦调查局不得不用老掉牙的特务手段,两次闯入这位老大的办公室,第一次是安装键盘记录装置,第二次是取回它。

    随着恶意软件的扩散,安装键盘记录器变得更加简单,不过要利用键盘记录器实施间谍活动暂时还没有那么容易。2015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可以利用智能手表自带的加速计和陀螺仪数据,把手表改装成一种不太完美的键盘记录器。根据相关理论,只要能确定用户的手如何划过键盘表面,就能推算出用户敲了哪几个键。

    中文计算机系统上存在一种同样“聪明”,且远为优越的办法,能够精确推算出用户在键盘上输入了什么。要窃取中文计算机上的信息,你只需要获取键盘记录器的管理权限,而且这个国家每台个人电脑和电子设备本身就自带“键盘记录器”——事实上,全世界的个人电脑和电子设备也都自带这种“键盘记录器”。

    中文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中国的计算机和美国完全一样,都用标准全键盘(QWERTY keyboard,又称柯蒂键盘)。无论你是在北京哪一栋新落成的写字楼观察,都会发现一批饱含创业激情的千禧一代正在键盘上辛勤地工作,满怀希望地准备与风投资本家会晤。

    但是,中国的全键盘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简单。在中文计算机系统中,全键盘的用法并非“打什么字就出什么字”。键盘的输入只是在输入法(IME)软件里提供指令的手段 ,确定接下来显示在屏幕上的汉字。

    思考一下人们会如何使用全键盘输入有关“诚信”、“舆论导向”以及“数据隐私”等中文词语吧。

    要打出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诚信”,四个汉字组成的“舆论导向”或“数据隐私”,业内领先的搜狗输入法会为用户提供多种输入策略。人们可以输入完整的汉语拼音(比如,“c-h-e-n-g-x-i-n”, “y-u-l-u-n-d-a-o-x-i-a-n-g”等等),也可以采用多种快捷键和缩略词(比如“c-x” and “y-l-d-x”),搜狗输入法会足够智能地提供一组选项。比如输入“c-x”,搜狗的弹出式菜单除了会提供“诚信”,同时还并列显示其他也以“c”和“x”开头的中文词语,如“抄袭”。又比如输入“y-l-d-x”,搜狗会弹出“舆论导向”,以及“耶鲁大学”等其他选项。这些呈现出的选项如此简单明了, 足够用户从“抄袭”等词中选中“诚信”。

    鉴于输入法是这样的运行方式,计算上的所有中文输入都是某种形式的本地通讯。当然,如果一个人在中国编辑word文档,输入的信息不会发给第三方,而是返还给用户本身。Word编辑者把字母代码传到输入法,输入法处理代码并以汉字形式将信息传回给用户。

    云输入

    从麻省理工的工程学教授塞缪尔·考德威尔(Samuel Caldwell)发明首台试验性中文计算机至今,60多年来中文计算机系统都主要依靠这种输入方式。事实上,计算机诞生之前便存在中文输入,甚至考德威尔的灵感也来自于知名作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明快(MingKwai )中文机械打字机。自林和考德威尔之后,每一代中文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把中文输入作为设计的核心考量。

    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中文计算机系统利用个人电脑不断增强的处理能力让汉字输入过程疯狂加速,同时汉字输入愈发智能,愈发依赖预测文本,自动补齐,快捷键和缩略词。因此,比起英文字母键盘那种“打什么字出什么字”,中国的全键盘变得更加“聪明”。所有这些或许都让中文成为地球上电脑输入最快的语言。

    近几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云输入法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输入法,输入的全过程都发生在电脑内部,而搜狗、百度、腾讯、微软等推出的云输入系统开始使用巨大的中文语料库和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2013年,微软的研究者把自家中文输入法不断完善的性能当做卖点;而搜狗在其官网上吹嘘其基于云技术的输入法具有更加卓越的准确率和性能。“长句识别”是指输入法将具有一定长度和复杂性的字母精确地转化为多字符中文的能力。搜狗称,依赖本地语料库的传统输入法的长句识别准确率为62.5%,如今云输入法已经将准确率提高到了84%,同时“短句识别”的准确率也从91.52%提高到了96%。

    安全问题

    或许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云输入法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但很少有人指出这种系统可能会引发数据安全问题。如果说输入法本质上就是一种键盘记录器,那云输入法就是联网的键盘记录器。在云输入法中,每在标准键盘上按一个键,都相当于是按了“发送”、“上传”和“转发”。

    随着数以亿计的按键在光纤中来回输送,近年来人们开始担心这种输入方式容易受到监控。另外,英文计算机一般仅仅是在浏览网页时由谷歌提供搜索候选(译者注:根据用户输入提供用户可能需要搜索的关键词),而在中国,搜索候选功能已经成为了所有输入法的核心部分。

    当然,有些人也许会问,能否使用其他人的电脑来避开这种云输入法带来的监控。毕竟如果没有确定的身份标识,一定无法判断内容的输入者究竟是谁。但事实或许不是这样。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空间与文本分析中心(CESTA)数字人文亚洲项目中的一项研究,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分析键盘的输入记录,试图理解在键盘输入中的各种逻辑和策略。

    尽管研究还未结束,但我们已经发现不同用户的键盘记录之间有惊人的差异。而且每个用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且彼此间区别明显的中文输入方法。虽然我们仍处在研究的初期,但我们的发现对安全和隐私问题会带来的影响已经十分深远。

    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对打字机和打字机打出的文本进行科学鉴定是国内外监视的重要部分。由于打字机制式的不同,打字机打出的文本存在细微的差异。就连不同牌子的打字机色带也会在文件上留下略有不同的“标记”。在美国和前共产主义阵营国家(译者注:Communist bloc或Soviet bloc指和前苏联站在一起的一系列国家,不仅限于中欧和东欧的国家)中,监视部门就利用这些微妙的差异来分析来源不明的文件可能的出处和作者。(要想了解这种分析方法,读者可以去观看2006年电影《窃听风暴》。)

    我们的初步研究显示,通过计算机输入法输入的文本也有自己的标记,所以“输入法鉴定”是完全可能的。在斯坦福大学,我们邀请研究样本使用自己偏爱的输入法,输入唐代诗人王维(公元前701-公元前761)所做的古诗《送别》。我们的发现很惊人——就连在前两句诗、短短的十个字中,键盘记录下不同样本的习惯也存在差异。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输入键盘记录,样本#1:xiama_yinjunjiu_,wen_jun_hesuozhi2?

    输入键盘记录,样本#2:xiamayinjunjiu2,wenjunhesuozhi2?

    注释:下划线是用户按下空格键的地方,这意味着用户选择了搜狗输入法选字框中的第一个字。数字2代表用户选择了搜狗输入法选字菜单中的第二个字。

    我们在示例1中可以看到,有些人每次只输入一个字的拼音,他们输入“w-e-n”,然后使用空格键(_)选择想要的字。另外的人在面对包含多个汉字的文本时,会选择输入更多的字母(比如“x-i-a-m-a-y-i-n-j-u-n-j-i-u”),这类人对输入法联想能力的依赖度更高。

    另外,随着文本长度的增加,不同电脑用户之间存在的差异会更大。这意味着,当我们把一个人每年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次的按键结合在一起,就能总结出那个人独有的“指纹”——这种“指纹”的有效性和打字机时代最先进的识别技术不相上下。把输入法指纹和定位数据、网页缓存数据和其他数据获取方法进行交叉比对时,我们发现输入法指纹甚至更胜一筹。

    在云输入法的时代,电脑用户仅仅通过更换电脑来躲避监控是不够的,因为其输入指纹有可能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在愤怒时发过邮件或者喝醉时发过短信的人都知道,编辑时的信息和最终发送出去的信息可谓是天差地别。但如果这种不同完全消失呢?如果你的每一个Word文档,包括没有保存的那些以及整个编辑过程都能被拦截呢?如果你删除掉的每段话,修改过的每个短语,做过的每个改动和最终保存的文件都被一视同仁地保存在了监控世界中呢?这些你以为已经删除掉、但其实被保存下来的信息,有一天是否会被用来针对你?

    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在他1956年的作品《少数派报告》(The Minority Report)中,提出了让人胆寒的“犯罪预防”(precrime)概念,意指在事先即察觉(甚至起诉)犯罪行为。云输入法的出现提出了一个问题:Wei Jingsheng被监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1978年攥写的文章The Fifth Modernization;Liu Xiaobo被监禁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他与人合著了Charter 08;在未来,异见者在用电脑进行创作时,是否会像恐怖分子一样,还未来得及行动就被察觉?

    另外,上述猜测不局限于中文输入或中文中。可以说,全球的IT公司和用户像中国一样开始利用智能键盘提供的便捷只是时间问题。

    当我准备按下“发送”按钮,将带着一个docx附件的电邮发给我的编辑时,我已经完全意识到,我写下的每一句话很可能已经被政府和私企的相关方拦截读取。


    编译/雨山 & 一颗马 & 公仔 & 伍豪 、译读:T-Read | 译读小号二世:WinnieTheFool

    英文原文

    中文译文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转自流浪防区】

    作者:Reddit网友

    本文目标

    众所周知:微博是中国唯一的指定伸冤平台。本文将根据对微博伸冤案例的观察,总结微博伸冤成功的关键技巧。

    目录:

    1.1、事前准备:固定图影音证据

    1.2、事前准备:积累先进伸冤经验

    2、是自己发微博还是联系媒体(大V)?联系外媒有用吗?

    3、我要不要检举警察/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4、伸冤文书写作

    5、拥有美貌,留学归来,底层民工,某品牌车主------身份和共情

    6.1、做好即使长期伸冤获得关注,也可能得不到说法的准备

    6.2、做好公职人员罚酒三杯的准备

    7、1.2 中问题的答案

    8、附录:常报导冤案的中国媒体

    1.1、事前准备:固定图影音证据

    固定图影音证据:照片,视频,录音------既是证据,也是比文字更吸引流量的话题

    宠物狗被扑杀(时长2分钟)的视频能被转爆,铁链锁住女人的视频(时长20秒)能被转爆。但如果您的文笔很差或没有证据,连续发十年长篇大论也不会有人理您。

    1.2、事前准备:积累先进伸冤经验

    每当有伸冤微博被关注,提出以下问题:

    1. 是夸张的图片、录音、录像引起了关注吗?是伸冤者/施害者的身份的话题性引起了关注吗?

    2. 哪些大V/博主转发了这件事?为什么转发?

    3. 这条伸冤微博易读吗?她/他使用了什么防屏蔽措施?什么时候发文字,什么时候发长图?

    4. 纪委介入调查有用吗?

    5. 事情被上面的领导知道了,会向下面施压解决吗?

    6. 舆情总是有用吗?

    (答案在文末)

    2、是自己发微博还是联系媒体(大V)?联系外媒有用吗?

    建议:先整理和发送一条微博,然后联系大V和媒体。这条微博可以成为大V和网络媒体对您的情况进行事实核查的材料。(注:文末附录为各地常报道冤案的网络媒体,关注这些媒体可以了解他们报道的尺度)

    您也可以尝试通过电话、微博、"媒体朋友"联系传统媒体,如果反馈不积极,则以微博作为主战场。

    外媒报道没有用(除非您是刘晓波遗孀刘霞,默克尔亲自把您接走)------有用的并非报道本身,而是其引发的社会舆论倒逼地方政府。

    而且,换位思考,您了解印度的强奸案吗?

    *但是外媒报道起到了记录历史的作用。

    3、我要不要检举警察/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下面根据不同的检举对象分成三层,列举您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一层删帖警告,第二层司法失灵,第三层物理消失。

    • 一、当检举对象涉及底层民警、普通公务员、低层官员、地方政府时:由于地方公安权限较低,您的帖子可能在1-2天内不会被删(地方警察会来电恐吓,以留下案底威胁您删帖。注意录音,询问对方警号和自己的权利);但因为危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您的帖子长期一定会被删。运气好时 ,警察和公职人员的敏感身份反而会引起公愤,最终快速形成舆情(参考下文6.2中的例子,以及近期防疫一刀切(买馒头不让进小区事件)上热搜的例子)。如果帖子被删,只能以更隐晦的方式发帖

    • 二、当检举对象涉及公检法机构、中高级官员、官员亲属时,司法部分失灵:您可能因涉嫌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造谣、敲诈勒索、嫖娼被拘。您可能被刑讯逼供 (如剥夺睡眠),您的律师可能无法正常会见您。您可能以被监视居住的名义"合法"地长期羁押,最终获刑入狱。(反例:小红楼、聂树斌、张玉环等案一样的记者)

    • 三、如果您尝试走得更远,被认定"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司法完全失灵:坚持为您辩护的律师可能也被获刑。这更多地是一种行为艺术而不是伸冤了。

    ->结论

    • *如果您不想留下案底,不要对公检法等政府部门有负面评论。您可在文中注明自己的立场如"相信执法机构"、"相信国家"(注意避免屏蔽词,如不要提领导人的名字)

    • 第一层伸冤可行且有例子(见6.1部分),但您有可能被传唤,也可能因寻衅滋事等口袋罪留下案底。

    • 普通市民一般不可能在第二、第三层伸冤。或许您可以向前看,不必走越级上访死磕到底的路。

    4、伸冤文书写作

    重申:网民关注的是话题性(如性别、PUA、劳资、恨国、性侵),和博人眼球的证据(如肢体冲突录像、受伤照片、人身威胁录音、以及其他恶劣犯罪的证据、聊天记录)。只有小作文意义不大。

    这里有一份伸冤文书格式,供您参考:

    第一部分:开头 (长度不超过0.5个手机屏) 第一自然段,请描写您的感受,共情第一。同时隐约透露主题,引起悬念。
    第二部分:切片 (长度不超过0.5个手机屏) 像播客或视频节目开头的"切片"一样,描述事件中最触目惊心的"切片";如果不擅长,则简明概述事件。
    第三部分:人物关系 正式开始叙述,清楚指出事件当事人的社会身份与自己的关系(人物介绍部分可以像《阿里女员工被性侵》一样单独成段,也可以像《彭帅被张高丽性侵事件》那样自然铺开)
    第四部分:事件描述 完整、线性地陈述事件;清楚标记关键时间节点。文末可以写明诉求
    第五部分:对读者说的话(亦可写在微博正文内) 致谢、建议读者转发和备份微博等
    附件:图片、视频等证据

    伸冤文书写作要点:

    • 务必保证文本的易读性,提供图片、视频、录音证据

    • "罗列ABC人物、全文平铺直叙"的形式会有些枯燥。试着适量描写您的感受,您需要争取共情!

    *但只要保证易读和给出证据,即使平铺直叙亦是合格的伸冤文书,格式并非唯一

    • 纯匿名伸冤不易引起关注,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但公开对方身份、姓名、照片有法律风险(诽谤/名誉权/肖像权侵权),需要自己衡量

    小技巧:

    • 您可以在朋友的帮助和陪伴下进行记录

    • 在正文中创建微博话题(如:#上海一教师坠亡家属称其曾被主任掌掴#),话题可以使关注者进入广场了解最新讨论。同时您可以尝试申请成为话题主持人

    • 人设管理:适当设置您的ID、简介、行文风格

    • 如果您的写作能力较佳,想参考非虚构报道风格融入文学性写作。这种风格可行,但不一定对传播有正面效果(见下方例文中的《@整点范德彪 被男友殴打报警》例子)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伸冤文书开头:

    姐,下辈子让我做你的哥哥吧

    姐,今天是你离开的第11天,妈妈炸了你最爱吃的肉丸子,说要等你过年回来一起吃,从不失约的你却失约了,永远都回不来了!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多想不顾一切去看你,哪怕一眼也可以,想告诉你爸妈和我都很想你,顺便看看天堂里是否也有不负责任的"货拉拉"

    ......

    (附当事人自拍)

    ------《货拉拉事件微博》开头,2021

    被男领导强制要求去出差,被灌醉后,在酒桌上被男商户摸胸、摸腿、摸私处,且被男商户带到其他无人包间进行猥亵;男领导当夜更是带着避孕套四次进入我房间, 对我进行侵犯!!!!

    打下上面那行字的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奔溃到大哭起来了,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竟然会遇到这样的事,现在想起来,感觉就像梦一场,一个让人恐怖、害怕、无助、无奈的噩梦!

    (此事件涉及人员以下人员,施害人曲一,本名王成文,淘鲜达华北区商家运营组 长;阿甘(甘启梁),曲一的直属领导,淘鲜达 LKA 负责人;九戎,淘鲜达 BU 负 责人;悦尔 HRG;老鼎,同城 BG 负责人;丁冬,HRG;张国,济南华联商户的人,男;陈某某,商户的人,女)

    ......

    ------《阿里女员工被性侵事件微博》开头,2021

    疫情的第66天,刚从派出所出来的我又去医院做了新冠病毒检测。我是一个普通女孩,在受到男朋友的故意伤害后选择报警,可是没想到疫情让一切事情复杂起来......

    以下是几段录音1.我再三要求依法追究史某法律责任。调解员说有必要吗?你要弄死他?毁了他吗?网页链接2,我在陈述史某说要把我打死,调解员说喝醉酒的话你也信?你就害怕啦?

    以下是正文:

    《逃离》

    "上班去呀?辛苦了。"2月19日清晨7点,门岗对着我的额头测体温,他并没有发现我口罩下隐藏的伤口。我用尽力气发出一声嗯。想回复一句你也辛苦了,喉咙却像被人锁死了一样发不出声音。

    我的喉咙确实被人锁住了,就在几个小时前的男朋友家中。脖子被人掐住像垃圾袋一样提起不断地撞击墙壁,后脑勺仿佛与身体分离。

    走出小区门口回望,他没追来,我逃出来了,我想。这应该是我等过得最漫长的滴滴,我生怕慢一秒他就追出来,又把我拉入身后的地狱。车来了,司机师傅谨慎地用塑料膜把前后隔开,我从后排望去,前方的路朦朦胧胧,也许是眼泪吧。

    ......

    ------《@整点范德彪 被男友殴打报警,警察问"你是想毁了他吗?"后道歉事件微博》开头,2020

    我知道说不清楚,说了也没有用,但还是想说出来,我是多麽的虚伪不堪,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很坏很坏的女孩,大概两三年前张高丽副总理你退休了,找天津网球中心的刘大夫再联繫到我,约我打球,在北京的康铭大厦,上午打完球,你和妻子康洁一起带我去了你们家

    ......

    ------《彭帅被张高丽性侵事件微博》开头,2021

    5、拥有美貌,留学归来,底层民工,某品牌车主------身份和共情

    暴露一些身份标签常常是伸冤信息爆炸传播的关键原因。

    【社会身份】被欺负的底层:是最常见的身份,也是你我他

    【社会身份】受伤的上位者(如:大学教授、研究生、留学生、高管、任职于某金融/互联网/广告行业、某品牌车主):

    一方面会引起其他群体的幸灾乐祸,另一方面引起知识阶层的共情,形成"连她/他都会遭遇这样的不幸,更何况我们呢"的叙事(以《徐州被拐卖生育八孩妇女》为例,一度有人称"她刚来时会说英语"、"可能是个大学生",该描述引发了大量知识女性的唏嘘)

    【其他共同经验】

    • 女性共情(遭遇尾随、性侵、歧视经历)

    • 亲密关系共情(遭遇家人/伴侣精神控制、欺骗、暴力)

    • 劳资关系共情(遭遇上司病态施压、公司压榨、)

    • ......

    例:引起巨大共情的插画作品《我们与她的距离》

    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smj29d/我们与她的距离/

    一方面,读者会因与您身份的交织产生共情,并向您提供帮助。

    但另一方面,一位女大学生的不幸经历可能在微博、论坛、内容农场、群聊中快速流通------附着一张"某校女大私密自拍"。(尽管这非她本意且造成了二次伤害)。

    各种身份标签产生的能量不只有共情:美貌、中产、白领等上位身份会被用来宣泄仇恨情绪、性欲和窥私欲;底层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讥笑活该;"粉红"与"间谍"互相仇视。不论如何,希望大多数人会帮助您。

    6.1、做好即使获得关注,也可能得不到说法的准备

    以下是一些例子:

    #山西张建民举报国土资源局档案组长#

    阅读次数2417.4万、讨论次数2.6万、原创人数 4187

    张建民的微博:https://weibo.com/5134262235/L0Td5u9ho?type=comment

    张建民7年间发了共一万七千多条微博,他称"2002年2月28,我村民全村民到安监局要求关停煤矿,晚上一群歹徒闯入我家将我打到血泊中,至我左眼失明鼻梁骨折,村民多次拨打110,未见民警到场......"。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这是典型的平铺直叙式的伸冤文书。信息全面完整但排版杂乱,易读性稍差。另外缺少证据

    *即使没有感情描写,对极恶性事件的客观描述就足以引发共情

    2021年底,终于有一天他的微博被发现,很快就有了十万次转发,但之后热度并没有保持,事情没有任何后续,官方甚至懒得调查和出公告。

    ->无实质进展

    #男子看守所待3个月断15根肋骨#

    阅读次数1.5 亿 讨论次数 72019 原创人数 54

    @头条新闻 报道:

    据@星视频 报道 郜女士称:其丈夫因交通肇事罪,4月30日被羁押在看守所,但让人意外的是,8月5日再次见到丈夫时,丈夫已变得精神恍惚,15根肋骨骨折。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丈夫为何会变成这样?随后郜女士从丈夫口中得知,是被看守所的人打伤的。对此,当地警方告知:已确定是在看守所内受伤。民警表示:目前该事件正处在调查阶段。

    ->后续:没有任何官方公告,可能只对家属交代了,谁也不知道

    #厦门公务员实名举报交通系统"进贡纳币"黑幕,高压之下删帖#

    新闻地址:https://weibo.com/1618051664/KFqo5od2o

    报道内容:

    10月31日上午,张世国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工作内容的原因,会收集一些信息,这个事情出现后,我开始是内部按照流程反映给了相关部门,但几天后,交通局的信访部门联系我,这就意味着,我实名举报的对象都知道是我举报了,不仅如此,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件事也没个结果,我只好公开实名举报了。"

    不过,31日晚上,记者发现实名举报的帖子已经删除,举报者称:"请你理解我(受到的压力),下午纪委已经找我做过笔录了,一切都等相关部门的调查吧。"

    ->纪委称介入调查,但没有任何官方公告,无实质进展

    6.2、做好公职人员罚酒三杯的准备

    事件:《昆明警方通报"交警当街暴打男子":涉事协警和当班民警停职》2017年

    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9566

    ->结果:涉事协警和当班民警停职

    事件:《 醉酒女被跪压:遭推打警告无效后徒手约束》2018年

    微博:https://www.weibo.com/a/hot/7565102757779457_1.html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经典案件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心里只有感恩

    ->后续:罗湖警方已主动联系程某,对其进行普法教育,当事人对此表示理解

    事件:《村民遭强拆被打断七根肋骨》

    搜狐:https://www.sohu.com/a/439115183_612784

    -> 负责人城郊乡干部刘长征(二级主任科员)停职检查,撤销房屋征收补偿决定

    事件:《 合肥市民警张云龙酒后"查案",并在此过程中多次强奸受害人李某1 》

    搜狐:https://www.sohu.com/a/445377394_220095

    ->后续:合肥"民警强奸案"获刑四年半,律师:应在"十年以上"

    7、1.2中问题的答案

    1 . 这条微博是因为图影音的话题性引起了关注吗?是伸冤者/施害者的身份的话题性引起了关注吗?

    • 很遗憾,基本是的。如果我跳车/被领导PUA了,又刚好不是美女主播/大厂员工,而且没有大V愿意帮我,那我就是活该

    2 . 哪些大V/博主转发了这件事?为什么转发?

    • 一般是常关注弱势群体/女性的账号、本地信息类账号、转发过伸冤信息的个人博主

    3 . 这条伸冤微博易读吗?她/他使用了什么防屏蔽措施?什么时候发文字,什么时候发长图?

    • 为了保证传播性,文章主题和重要信息需控制在1-2个手机屏的长度

    • 正文开头一定要有感受/心理描写以引起共情(但不能太长)

    • 其实发长文字和长图都可以。对比来说:文字易搜索,长图易传播(图片相对更难屏蔽、保证信息完整性、易二次保存)

    • 避免超长的文字长图

    4 . 纪委介入调查有用吗?

    • 没用(文中有例子)

    5 . 事情被上面的领导知道了,会向下面施压解决吗?

    • 不会,和越级上访没用是一个道理。

    • "问题被解决"不是因为领导得知了您的问题,而是您的微博形成了一级(较大)舆情、伤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麻烦。

    • 没有舆情的时候,您自己就是那个麻烦。

    以《海门市城市管理局舆情处置应对办法》为例:

    一级(较大):舆情对城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通知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处理,24小时内,作出相应回复,及时消除影响,把舆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级(重大):舆情造成大范围恶劣影响的。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通知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并由局舆情处置应对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处理。3小时内作出相应回复,并关注事态发展,作进一步回复说明。

    三级(特别重大):舆情失控造成大范围恶劣影响的。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报告。通知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并由局舆情处置应对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处理。3小时内作出相应回复,并根据事态发展,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挽回影响,避免被动。

    6 . 舆情总是有用吗?

    • 当检举对象是政府临时工时,舆情有用

    • 当检举对象是正式公职人员时,重大或以上舆情可能有用

    • 当检举对象是政府部门的时候,舆情很可能没用,与信访规定类似,舆情处理由属地管理

    国办《通知》明确规定,对涉及地方的政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

    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6-11/17/c_135835994.htm

    • 只有触目惊心的(即所谓"有煽动性"的)图片、视频被大量传播才会"造成恶劣影响",对政府形成压力。文字内容很难造成这种效果(如:文字呼吁无论被转发多少次,都不会被重视;文字申诉亦常被戏称为"小作文")

    例:微博转发四十万呼吁派遣中央调查组,并不会"造成恶劣影响"(截图时间2022年2月14日)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呼吁派遣中央调查组,很快有了40万转发

    r/China_irl - 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转发量只是数据,没有造成实际影响

    8、附录:常报导冤案的中国媒体

    • 常报导伸冤信息的大媒体:财新网、新京报、澎湃新闻、...

    • 地方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也常报道伸冤信息,如:红星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头条新闻、梨视频、青蜂侠Bee、大象新闻、极目新闻、......

    联系方式:可以在微博上 @微博账号 或直接微博私信,也可以在各官网最下方的"联系我们"中找到"提供新闻线索"的电话或邮件地址。

    建议时常关注这些媒体上的最新伸冤信息,了解当下的报道尺度。

    原文地址: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srac5n/年轻人的微博轻伸冤指南01基于个人观察的微博伸冤技术分析/

  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转自流浪防区】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程序猿,并不是流行病学专家。我家里也有年迈的老人。我只是试图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不认为我的观点是绝对正确或者完美的,但是我在过去的两周里,因为上海和吉林的疫情管控效果和做法,看到了大家关于疫情管理政策的讨论和反思。我们的讨论还是停留在各执一词的层面上。出于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想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但愿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文中的数字仅供参考,数量级应有参考价值。

    太长了!懒人包!

    1. 新冠肺炎对15岁以下人的风险几乎为0。15-35的人面临5%左右的额外风险,35-64额外风险10%左右,64岁以上的人20%左右。这种额外风险是已有风险的倍数。美国2020综合死亡率约0.8%,其中0.1%是由于Covid。你的孩子比你还安全。

    2. 中国的医疗条件确实相对于美国条件匮乏,但是我们的处理能力不是0,而应当是日均增加7-10万左右。

    3. 因为新冠死几万人,几十万人并不可怕,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我也一样)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如果和每年自然非自然死亡的数字放在一起你会感受不一样。

    4. 生命是有价的,社会停摆也是有价的。

    5. 请大家科学理性谨慎批判地对待不仅是我,每一个人的意见和行为。

    新冠肺炎,尤其是现在最普遍的omicron变种,对公众的风险到底是什么样的

    美国的资料最详细,所以选择了美国作为比较的对象。更好的其实是韩国日本或者香港地区。

    首先中美人口年龄分布:(Statista)

    美国(2020):0-14岁 18.37%, 15-64以上 65%, 64岁以上 16.63%

    中国(2020):0-14岁 17.9%, 15-64以上 63.4%, 64岁以上 18.7%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年龄分布是类似的,中国略偏老龄化,但是美国由于肥胖情况较严重Covid重症偏年轻化[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y-covid-19-more-deadly-people-obesity-even-if-theyre-young],笔者认为可以认为两国的疾病数据是可以比较的。

    美国:(数据来自CDC,粗略相加,仅作概念参考)

    为了粗略观察不同变种之间的变化,2021.5前我们称之为Delta前时期。2021.5-2021.11称为Delta时期(巧的是5月份左右正好是大规模疫苗接种的时候)2021.11-2022.4 称为Omicron时期

    Delta前时期总死亡人数,自然非自然原因(万人) Delta前新冠死亡 (万人)) Delta时期总死亡人数,自然非自然原因(万人) Delta 新冠死亡(万人) Omicron时期总死亡人数,自然非自然原因(万人) Omicron及变种 新冠死亡(万人)
    15岁以下 4.07 0.025 1.2 0.02 0.02 0.9
    15-35岁 15.7 0.53 5.4 0.49 0.3 3.9
    35-63岁 106.5 11.7 6.5 35.3 5.4 29.4
    64岁以上 356.7 47.4 10.3 99.6 15.2 99.3

    死亡人数最容易被误解的数据之一。首先,单独看一个疾病带来的死亡人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在一个国家,每天有有人在死去。任何疾病的风险都是要结合你已经面对的死亡风险来看的。看到这个表格,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对于15岁以下的儿童,新冠给你带来的额外风险几乎为0. 对于35岁以下的人群,额外风险在5%以下。对于35-63岁的中年人额外风险在10%左右,64岁以上的人影响最大,但是也在20%以下。**这个额外的风险是在你已有的死亡风险上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简答的相加。为了把死亡的风险更加具体化,我们粗暴地把所有年龄的人混在一起。2020年美国综合死亡率0.828.7%,而Covid带来的额外死亡率是仅仅是0.091%。

    如果只是单单看一个死亡人数的数字,我们就人为地放大了这个疾病对整个社会的风险。

    我国的医疗资源现状,尤其是治疗新冠肺炎需要的医疗资源,到底是什么,现在的承受能力是什么样的

    一个在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对中国国情的评价就是"医疗资源匮乏"。这样的说法如果只是凭感觉的话,第一反应就是难以辩驳。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中国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基本医疗条件。城市地区人口稠密,但是人均资源少。也许大家还可以根据挂号难,看病难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印证这样的说法。但是,任何资源的充足或者匮乏,都是要根据具体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东西再少,没有人需要,也不能说匮乏。反之亦然。因此,在没有量化需求和供给的的时候讨论直接根据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是资源匮乏是不科学的。要讨论医疗资源到底是不是匮乏,尤其是治疗新冠相关的医疗资源是不是匮乏,首先要知道新冠肺炎重症监护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很可惜由于笔者并不是医疗行业相关专业人士,我无法指出在现在的实际操作中重症监护需要的硬件设施到底有什么。笔者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在过去几年当中媒体讨论过的新冠肺炎医疗设施。2019-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媒体存在着大量的对于呼吸机数量和ICU数量的讨论。

    由于上一次全国清算ICU数量是在2017年,研究者使用了一些方法来估算现有的ICU数量,得出我国ICU每10万人约有4.5个,其中北京,山东和江浙沪地区较高(5.5左右及以上),其他地区则普遍在3-4个范围内。[陈胤孜, 李静, 王锡玲. 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4): 453-457, 461. DOI: 10.13688/j.cnki.chr.2021.200805] 与其他国家相比,Statistica 有一副图表对比世界各国ICU数量,其中对中国使用的是2017年的数据(3.6个每十万人)。由于没有实际数据,在假设各国ICU发展速度类似的情况下,比起中国,美国应当拥有10倍的ICU,日本两倍,韩国三倍。呼吸机的数量很难找到可靠的数据源。美国呼吸机总保有量应该在15-17万台。有文章提到其中很大一部分因为老化无法使用,这个因为没有看到可靠的消息,无法求证。中国的呼吸机保有量应该在6万到8万左右。通过阅读证券公司的行业报告[国元证券:医疗保健行业研究报告2020 年 04 月 09 日](笔者相信资本的力量),我国的呼吸机产能在一千台/日, 所以笔者认为比起ICU而言,呼吸机应该不是最匮乏的医疗资源。ICU需要有一整套医疗设备和支持,还隐含了对人力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这里以ICU的数量为准分析我国的医疗资源。

    r/China_irl - 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美国CDC有记录自疫情以来住院病人中需要ICU的比例。美国在疫情期间,即使在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ICU满员无法救治的报道,笔者认为这里的比例可以反映住院病人对ICU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初始,ICU的使用比例是最高的,随后逐步下降。自2020年八月以来,病人需要进入ICU的比例一直在20%左右徘徊。

    r/China_irl - 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至于总住院人数和日均入院人数, CDC统计到的最高七日日均入院人数是21525,两万以上入院人数持续了3周左右后开始下降。[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new-hospital-admissions] 这应该是世界范围内有相对精确统计的最大规模感染了。在此期间,美国面对了最高的住院人数,约15万人,其中ICU的入住量最高达26372 ,而美国的总ICU量在13万以上[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current-covid-patients-hospital?country=USA]。此时美国日均病例有七八十万,甚至百万[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us/covid-cases.html]。由于我们没有其他病症对于ICU的需求,出于保守起见,可以假设美国的医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枯竭,无法承担更多病人。因此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推论,因为中国的人均ICU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国面对日均病例增加7万-10万人,应当不会出现比美国更高的死亡率,即"由于医疗资源匮乏造成死亡率更高"。由于中国人良好的口罩习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也很多人拒绝口罩)和更好的疫苗接种情况(美国仅70%而中国已达83%以上),这个数字只会更加乐观。

    为什么我们需要去考虑有人牺牲的共存政策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死亡。就算是一个杀人犯,能对社会造成的生命伤害也是非常有限的,几百个人已经是非常夸张的数字了。可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他们考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利益。如果死人,死几千几万人不能接受,那为什么还会有战争呢?我们国家百年的苦难,死难人数以千万计,是不是应该以人命优先,马上投降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任何政策都是不可能没有受害者的。如果一个政策科学合理,即使我们作为普通人会对受害者感到同情,在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我们还是应当理性地考虑整个社会的综合利益。不应该一旦谈到会有人失去生命就不去考虑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那我们又该如何在政策问题中讨论生命的代价呢?

    如何在生命面前,兼顾经济发展,个人家庭的自由和幸福,等等生活质量问题

    这是另外一个热议的话题。观点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方认为人命关天。人死了,谈经济发展,赚钱,还有什么意义。人死了会损害家庭幸福,赚再多的钱也没办法挽回亲人。另一派认为长期封城限制经济活动,会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会让一些人"生不如死",损害社会利益。两方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这种形式的争论是没有办法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的。首先,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是无价的。一旦失去了生命,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太多的存在意义。但是对于社会而言,这个社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组成。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历史和社会是无情的。似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为了探讨哪个优先这个话题,我们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是生命到底是不是无价的。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但是却是可以用时间计算的。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7.3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6Buo5AJrmt]。我们假设人的一辈子,每个人的每一刻都是一样珍贵的。那么如果一个50岁的人离开了,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这个人,损失了27.3年中创造的价值,也失去了这27.3年中的快乐和幸福。如果20个人生活质量下降,期望寿命下降了一年,相当于一个57岁的人离开对社会和个人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失去的生命量化考虑。同理,对于一个没有因新冠失去生命的人而言,各种防疫措施造成的生活不便,心理疾病,收入下降,失业,等等长远来看也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出生人口的减少以及平均寿命的减短。这种损失也是可以量化的。具体量化的方式和细节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由于我并没有这样的数据,所以我这里只是提出一个量化生命的思考方式。

    接下来的内容一定会被骂冷血无情。生硬估计,一个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停摆一个月,给市民造成的次生伤害,假设每个人失去了半个月的快乐幸福和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两万多37岁的人,或者六万64岁以上的老人,离开了我们。这个数据一定是不准确的,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城市停摆也不意味着你这一个月如同没有生活,但笔者也仅仅是提供一个思维方式,大家可以代入自己的想法,估计一下在你心中这样的措施,整个社会损失了多少价值快乐和幸福。社会停摆,不是仅仅物质经济上的代价,也是生命的损失

    中国之前防疫政策的成功不是少死了很多人吗

    我们不要忘记要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疫情初期,对病毒的不了解,治疗方法和资源的缺乏,病毒毒性较高,没有疫苗。这个时候比较极端的防疫政策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流行病到底是流感还是SARS还是埃博拉。随着我们对病毒的了解,随着病毒的变异,随着治疗手段的和医疗资源的丰富(特效药,呼吸机),随着疫苗的问世和广泛接种,我们不应该一成不变守着已有的成功。只有与时俱进,科学认识问题,才能保护我们已有的抗疫成果。清零之外,不是只有共存一条路,非黑即白。面对不一样的情况依然选择同样的做法,不仅仅是效率低下,还可能造成人祸。连病毒都会进化,我们人类难道要一成不变吗?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能力为所有问题,甚至任何问题直接提出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很多地方我都使用了非常粗略的数据,建立粗暴的线性联系。我相信专业人士一定会有更科学专业的模型可以估计各种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如果你可以指出我的想法有疏漏,可以指出我的逻辑不合理,我都非常欢迎,希望能够看到其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毫无结论的打嘴炮。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完美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提出ta的看法,指出不足,以科学谨慎理性的方式探讨公共政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扣帽子,博眼球,抱怨------这些做法是毫无帮助的。我相信我有很多业余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不仅我的想法,任何人的想法都需要被人民群众以科学和逻辑好好检查一番。

    原文地址: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txfa31/一个程序员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47搬运) 旧情人 (2)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47搬运) 旧情人 (1)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47搬运) Monika的求婚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发表文章

    殖民主义(外部殖民和内部殖民),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

    二十大闭幕了,并无新鲜事,不过还是中国梦要接着做,中华民族继续“伟大复兴”,台独必须要“遏制”,战狼外交要坚持。

    对中共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中共违背以民主自由为代表的普世价值上。而中共则反驳说,民主自由是欧洲普世价值,是殖民主义的残留,不能强加在中国头上。

    我们当然知道中共的狡辩是鬼扯,但什么是普世价值仍然需要厘清。不然,有的小朋友就会中了中共的圈套,跑去支持殖民主义了(已经有不少人这么干了,虽然他们自己都不自知)。

    这篇就讲一讲,普世价值的来龙去脉。

    欧美国家的领导人的演讲中,以及主流知识分子和媒体的言论中,每天都充满了对普世价值的呼吁。他们的视野经常投在非欧洲和北美国家的人权现状,贫穷和疾病,他们的口气往往是义正辞严和痛心疾首的,这些关切通常被认为是普世价值,甚至是真理。

    这些言论通常可以归为三个类型:

    第一,欧美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干预是为了捍卫人权,促进民主。

    第二,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有冲突,但泛欧阵营要坚持自己的文明底线和普世价值(暗示其他文明欠“文明”,无“普世价值”)。

    第三,坚持全球都应奉行自由主义经济规律。

    人权民主的概念,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就像香港人经常怀念的),以及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我们如何剥离那些偏见的参数,正确地看待他们?

    无论布什,克林顿、奥巴马还是川普还是拜登,他们的演讲都在不断地重复上述的主题,有时略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主题并不是21世纪的新主题,甚至不是20世纪的发明的。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上,从16世纪起,这些主题就已经构成了为强权背书的基本说辞。而反对这些主题的论述也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有趣的是,这些为强权背书的主题,并不挑主人,也并不是西方世界强权的专属物,我们后面还会谈到,他们如何成为当代极权国家的说辞。现在还是回到普世价值的历史上来。

    普世价值的历史,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就是殖民主义。这也是被中共捏造手里反复强调的“事实”。而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充分理解和分析这个事实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反方论述,才能找出中共话语中刻意忽略掉的部分,打到它的七寸。

    现在运行的世界体系的构成历史,我们必须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欧洲殖民扩张后形成的。这种扩张包含了已经被广泛批评的军事征服、经济剥削以及大规模的偏见和不公正。但还有一个常见的事实和论点也很具有说服力:殖民扩张传播了科技和文明,促进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当代,痛恨极权国家压迫的人们,往往会强调这一点, 并把这一点当作普世价值的表现之一。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历史并不想某些人想的那样光鲜亮丽,只有美好的一面。在历史上生活在殖民主义之中并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人们,最能感受殖民主义的好坏。今天有关殖民主义好坏的辩论,其实在16世纪就发生过,背景是西班牙队拉美地区的殖民。

    哥伦布于19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很快西班牙就开始在美洲传播基督教。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传教士是Bartolomé de Las Casas。他1502年到达美洲,1510年被任命为牧师。他最初赞成和支持西班牙的殖民制度encomienda。在这个制度下,美洲印第安人被迫作为奴隶在西班牙人的管理下劳动,从事农业、牧业和矿业。但是在1514年,他的思想发生转变,放弃了对encomienda制度的支持。他回到了西班牙,开始谴责这一制度的不公,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Las Casas利用自己的教会身份和在上流社会的影响力,参与了多个委员会的工作,并撰写了大量书籍,以影响西班牙征服和教会的政策。一度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听取了他的建议,教皇也颁布圣谕《Sublimis Deus》,宣布不能奴役美洲印第安人,然而,在更大的反对压力之下,政府和教会的对他的支持都暂停了。

    1543年,Las Casas接受了危地马拉的恰帕斯的主教职位。作为主教,他严格执行教皇圣谕《Sublimis Deus》,让当地的西班牙人向美洲印第安人忏悔,并将印第安人从encomienda制度中解救出来。1546年,Las Casas放弃了恰帕斯的主教职位,回到了西班牙。

    Las Casas最大的反对者是Juan Ginés de Sepúlveda。他在1531年写过一本书,从神学上支持殖民主义,但当时Las Casas的理念正在流行,因此他的书没有得到出版。但在他的坚持下,1550年查理五世召集了一次法庭辩论,让二人就他们的观点公开对决。这一辩论的塔题在今天仍然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即何谓“不文明”,谁有权进行干预以及如何干预“不文明”。

    Sepúlveda提出了四个论点为西班牙政府的encomienda政策辩护。

    他的第一个论点是,美洲印第安人是野蛮人,没有文化,没有受过教育。除了机械技能之外,他们完全不能学习任何新的知识。他们充满恶习,生性残忍,必须要由他人来管理。

    第二个论点是,印度安人进行偶像崇拜,还有人祭,这违反了神圣法则和自然法,因此必须接受惩罚。

    第三点,根据神圣法则和自然法,西班牙有义务阻止印第安人造成巨大灾难对对无辜者的伤害(如人祭)。

    第四,西班牙的统治有利于基督教福音传播,防止天主教牧师被印第安人杀害。

    这四个论点的基本逻辑是,:我们是文明人,你们是野蛮人,有军事力量的文明人干预野蛮人,维护了普世价值,并使得传播普世价值成为可能。这是从道德层面上解读的理论。但没有写上台面的是,殖民主义的出发点以及目标都是直接的物质利益。因此反驳殖民主义的人必须要面临同时在信仰层面和物质层面进行打击的任务。Las Casas非常清楚这一任务。

    Las Casas对第一点反驳是,何谓野蛮?如果一个人因为做了野蛮的事而被定义为野蛮人,那全世界到处是做野蛮事的人。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语言没有书写系统而被认为野蛮,但他的语言背后的语言逻辑并不比任何一种文字系统逊色。如果说某些极其畸形的行为是野蛮,那么这种畸形的行为在各地都被受到制约,在群体内部就能被管制。说到野蛮,罗马人也曾经把西班牙人的祖先当作野蛮人。因此,所有的社会系统在道德上大致相等,并不存在证明殖民统治合理的自然等级制度。

    为此,Las Casas提出了关于管辖权的问题。他指出,在基督教的土地上居住着犹太人和穆斯林,他们需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但他们并不因为遵守了自己的宗教戒律就被惩罚。对于居住在基督教土地之外的犹太人和穆斯林,基督教国家就更管不着了。基督教的管辖权只限于异端,因为异端是违反了对基督教的教义做出过庄严承诺的人,而管不到非基督徒。如果教会对于居住在基督教土地上的非基督徒没有管辖权,那么更无所谓对万里之外从来没听过基督教义的人了。因此,进行偶像崇拜的群体也许会受到上帝的审判,但不受不实施偶像崇拜的群体的管辖。

    但是当有无辜者受害的时候,一个基督徒是否可以漠不关心?Sepúlveda的论断是尊重自然法,也就是基督徒有义务去阻止。这是Sepúlveda最强有力的论点。这一点似乎很难驳斥,Las Casas也没有正面硬杠,而是说,首先在解救者的选择上必须要谨慎,如果实在有必要,在有其他解决者更适合的情况下,基督教国家并不天然就拥有解救无辜者的权力

    Las Casas在解救无辜者问题上加上了一个紧箍咒:就是必须要按照最小损害原则:“我们必须要承认教会有防止无辜者死亡的义务,但必须注意适度原则,不要造成其他民族更大的伤害。”他用儿童献祭举例,首先说明这并不是所有印第安部落的习俗。即使有这个习俗的部落,儿童献祭也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已经发生了基督徒以阻止儿童献祭为名而攻击印第安部落,造成的儿童死亡远远大于儿童献祭,即附带伤害远远大于罪行。Las Casas认为,为了惩罚罪行而造成更多无辜者的伤亡,是有悖于正义的。Las Casas还对Sepúlveda最后一个论点进行了驳斥,即福音传播应建立在对方出于自由意志接受福音的基础上,而不是强迫对方接受。

    到了20世纪,我们会发现,欧美殖民者所用的理由,与16世纪Sepúlveda的论点一模一样。1905年印度总督Lord Curzon在演讲中表示:“帝国的目的是为正义而战,憎恨不完美的、不公正的或卑鄙的,..而是记住万能的上帝把你的手放在他最伟大的犁上......你在那几百万人中的留下了正义或幸福或繁荣,一种男子气概或道德尊严…一道智力启蒙的曙光,或一种责任的激荡,而这一切以前并不存在。这就够了。这就是英国人在印度的理由。”

    为了正义而战、憎恨不公和卑鄙,传播上帝的福音,为殖民地人民留下正义幸福和繁荣,给他们看什么是男子气概和道德尊严,给他们智力启蒙,如果说跟16世纪的殖民借口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多了,而根子上的论点一点也没有变。

    1945年之后的广泛的殖民地民族运动,把宣称基督教教化的殖民主义彻底抛在脑后。传播上帝福音不能再作为控制他国的理由,一种新的说辞出现了:人权。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把人权当作新的意识形态核心。该宣言几乎得到了联合国所有成员的批准。它并不构成国际法,而是体现了成员国在原则上承诺的一系列理想。

    然而,此后不断有构成违反宣言的、广泛的、令人震惊的行为发生。由于大多数政府将其外交政策建立在所谓的国家间关系的现实主义角度上,尽管违反人权宣言的行为经常被援引为一个政府用来谴责另一个政府的宣传,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政府间行动是纯粹基于人权问题的

    由于政府间对人权问题的关注几乎不存在,因此出现了许多所谓的非政府组织(NGO)来填补这一空白。承担直接行动负担的非政府组织在全世界维持人权的NGO主要有两类。一方面,是以大赦国际为代表的那种组织,目标是阻止对个人的非法监禁。它试图直接或通过国际公众舆论的压力,以促使被指控的政府改变政策。另一方面,是无国界医生组织所代表的组织,它试图在政治冲突地区直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而跳过了长期以来通过国际红十字会这种类似战略盾牌的中立性措施。为了催促政府间作为,1975年美国、苏联、加拿大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上共聚一堂,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规定所有签署国都必须遵守《世界人权宣言》。但这一协议毫无约束力,一个非政府的西方机构 "赫尔辛基观察 "应运而生,负责向苏联集团的政府施加压力,使其遵守这些权利。

    然而,与此同时,发生在非欧洲国家的一些情况让人重新审视人道干预。比如1975年,一个巴勒斯坦游击队劫持了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飞机上有许多以色列人,在乌干达政府的同意下,飞机飞往乌干达。劫持者要求释放 "以色列人质",以换取释放以色列境内的一些巴勒斯坦人。1976年12月14日,以色列突击队飞抵恩德培机场,杀死了一些乌干达卫兵,并救出了以色列人。第二,1978年12月25日,越南军队越过柬埔寨边境,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府。第三,1978年10月,乌干达的伊德-阿米尔袭击了坦桑尼亚,坦桑尼亚进行了反击,其军队最终到达乌干达首都,推翻了伊德-阿明,并安排了一个新总统。

    在这三个案例中,都是人道干预。第一个案例是为了解救无辜者,第二个和第三个案例是为了推翻极权。干预者都认为他们的暴力干预是在自然法的道德上是合理的,并且在舆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反对极权,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指控对方为极权以及伤害无辜者的时候,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否是极权,活极权的程度,以及无辜者受害的程度,就无法应用最小伤害原则,因为没有可靠的最小伤害参照物。比如美国在海湾战争时,用的理由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为了阻止无辜者受害而进行军事干预,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并没有找到杀伤性武器。但他们最后帮助消灭了极权政府首脑萨达姆,算是挽回了一点颜面。

    人道主义干预理由,也由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违反人道的行为一再发生,如前南斯拉夫地区不断发生的各种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灾难。在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和NGO的长期和强烈的呼吁之下,欧美国家政府进行了人道干预。但有关人道干预的管辖权的拷问仍没有停止,一如16世纪的基督教国家管辖权问题。

    谁是野蛮人?是逊尼派穆斯林,还是米洛舍维奇?在干预的问题上,什么时候干预,什么程度上干预,谁可以干预?这些问题长期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答案,因此在一些暴行发生的时候,国际力量的行动显得过于迟缓,比如卢旺达屠杀,科索沃内战。

    人道干预,也可以用在对内的殖民上,有关新疆的集中营,中国政府用的借口是恐怖活动泛滥,因此中央政府进行人道干预。而恰恰由于中共可以阻断消息,让是否有种族灭绝的消息无法验证。同时中共再大量放出水军引导风向,让信息验证上更加困难。无法验证真假,国际社会就无法使用人道主义借口。

    说了这么多,如果说当下唯一的一个希望所在,就是信息技术的提高。目前为止,人道主义干预,在真正的暴行可以被确认的时候,遇到的阻力最小。所以习近平政权大力发展大数据监控和防火墙,是对极权保护的防患于未然。而获得普利策奖的新疆集中营数字地图,则是对中共防火墙的技术突破。本站前站长thphd有句名言“技术是最高道德”,看似是很nerdy的宣言,但也点出了技术的重要性。然而,更重要的是,技术在谁的手里

  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冰箱都看得懂的2047新站操作帖

    嗒哒!全新改版的2047.one上线啦!按照惯例,natasha为您献上一个冰箱都看得懂的操作帖,希望帮助大家上手。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原有的用户名密码还可以用吗?

    回答:原有的用户名密码可在新站继续使用,不受影响。早期有一批用户曾经有关联用户名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我从旧站刚来到新站,我在哪个组?

    回答:所有的老用户都自动被分配到“2047”小组。2047组是全站最大的组。您可以自行选择其他的小组加入或新建,留在或退出2047小组均可。

    如何建组?

    回答:建组需要有足够的声望(karma)或由47小管家邀请。如果您获得了邀请,可以在“个人主页”下,点击“编辑资料”旁边的三个黑点,就可以找到“新建小组”的选项。小组的创建者可以选择“公开”或“非公开”(即邀请制)。

    如果对某个小组感兴趣但不想加入,也可以看他们的帖子吗?

    回答:可以浏览,但是必须加入小组后才能发言。

    如何加入其他小组?

    回答:如果是公开小组,只要点击”加入“即可,如”站务“组。如果是邀请制的小组,用户点击“加入”时会要求输入邀请码。

    在哪里获得某个小组的邀请码?

    回答:该组的小组长会主动寻找想要邀请的用户,一对一地发送邀请码。用户如果想申请加入某小组,也可以联系该组管理员。声望超过10karma的用户可以发私信,声望不足者可以在公开组(比如2047组)发帖提出申请。

    我建立公开小组后,想改成邀请制,可以吗?

    回答:不管是公开改邀请制,还是邀请制想改成公开,组长都可以随时改。

  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雨中花慢》--苏轼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

    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凤。

    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入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

    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

    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

    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1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人类文明与内衣

    15世纪,古腾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给人类文明发展大大加了一波速。然而,如果没有纸,这速是加不起来的。

    造纸起源于中国,泽被亚洲各国。亚洲传统的造纸术使用的是植物树皮的纤维,一般来说是桑树。但是在欧洲,桑树就没有那么普遍了。他们只好使用别的材料,就是破布头。

    破布头怎么来的呢?就是家用淘汰的碎布破布,但是必须未经染色。一般用作外衣的布料都是染过色的,所以不能用来造纸。此外,欧洲以前的衣服多数是羊毛制成的,也不能用来造纸。那么无色的棉麻类布头的来源是哪里呢?

    主要是内衣。

    欧洲人最早也不穿内衣,外衣随便一套就ok了。大概是中世纪开始,男男女女才开始穿内衣、衬衣和衬裙。

    人类历史上某段时期的文明发展如果出现了突然的加速,一定是一系列技术不约而同地实现了突破,才有可能突然激发一场文明革命

    比如古腾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但如果纸张供应跟不上,或者金属冶炼技术跟不上,都无法实现印刷革命。

    而纸张在此时的供应,得益于14世纪亚麻纺车的发明。此前亚麻都是用手来纺,效率极其低下。亚麻纺车使得纺纱又快又好,大大降低了亚麻织物的价格,使得更多人有内衣穿。

    内衣一般不染色,而且经常需要洗涤所以容易破损,就成了造纸原料的重要来源,刚好迎合了15世纪印刷业发展时对纸张的需求。

    如果没有便宜的亚麻制品,牛羊皮纸张是无法支撑起15世纪的印刷产业的。因此,没有内衣,就没有纸张,就没有印刷品,文化无法传播,知识无法延续,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文明。

  1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人类文明与海螺

    上篇说了奶酪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现在说一说人类文明与海螺。

    人类文明得以流传,与字母表的发明密切相关。世界上最早的字母表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其他的字母表都来源于此。

    腓尼基人的文明分布在1000多公里的地中海海岸线上。他们的文明之所以分布这么广,是由于他们的经济模式决定的。

    腓尼基人一个重要经济来源是染料。他们从一种海螺Bolinus Brandaris中提取紫色素,制作成染料。

    这种染料的制作和销售都离不开海。因此腓尼基人的文明就沿着海岸线铺开来,字母表的传播才得以广泛传播。

    试想如果腓尼基人生活在内陆,他们的文明的传播速度就大幅降低。

    字母表传播不开,活字印刷术就不会推广。这里说的是欧洲古腾堡的印刷术。

    古腾堡印刷术的特点是,字母数量少,可大量复制。

    换成中文就费老鼻子劲了。所以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并不具有推广价值,占主流的印刷术一直是木雕版印刷。

    没有海螺,就没有腓尼基人的经济基础,就没有传播字母表的条件,欧洲文明就会大大落后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这就是人类文明与海螺的关系。

  1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人类文明与奶酪

    没有火腿和奶酪,就没有欧洲文明。为啥这么说?在古代欧洲,冬天食物匮乏;没有食物,社会就难以存续。而火腿和奶酪恰恰都可以保存起来过冬,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所需的蛋白质。此外,食物不光让人能够生存,更为文明延续提供了物质条件。

    奶酪

    制作奶酪需要牛奶(或羊奶),这意味着母牛/羊的重要性大于公牛/羊。在饲料短缺的冬天,公羊会被大批宰杀,公牛由于还有其他农业价值,虽然会被宰杀但数量较少。被宰杀的小公羊的皮会被制作成羊皮纸,为早期书籍提供了基本的材料。

    羊皮纸不像后来的纸那么软,而是很容易起皱和弯曲。因此需要沉重的木板来把它们压平,所以古代的书籍都有厚重的书皮—-这也就是精装书的起源啦!

    “纸”是羊皮做的,书皮又是经过加工和装饰的木板,内容还是抄写的,所以古代的书籍非常昂贵。

    那么你就可以理解,后来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大幅降低了传播知识的成本,对文明的加速有多么重要的吧!

    现在,当你翻开一本精装书的时候,别忘了,它与奶酪的关系哦!

  1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台湾阿美族歌手巴大雄的神曲《可不可以放进去一下下就好》

    youtu.be/0qOHckga2dA

    这首神曲最近风靡台湾。这首带点咸湿风的歌曲,被歌手巴大雄演绎得很可爱。

    虽然是用国语唱出,但曲风还是阿美族的曲风,歌词大胆奔放,似和陕北民歌“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遥相呼应。民歌本身就应带有最接底气的真情实感,就算色情,也是纯天然的。

    《可不可以放进去一下下就好》

    演唱:巴大雄

    作词:秋水仙 作曲:秋水仙

    可不可以,放进去一下下就好

    可不可以,不要让别人知道

    那天经过你的家里 看到你晒衣服

    你可爱的脸庞让我心脏在砰砰跳

    头上美丽的鲨鱼夹

    高贵的蓝白拖

    还有黏在嘴角性感的槟榔渣

    我想问你 我想你问你

    可不可以放进去一下下就好

    不小心经过你家里 你又在晒衣服

    你老公还没有回来 我心脏在砰砰跳

    感觉可以发生什么

    只要再来一手

    可是喝到了最后 倒下的都是我

    我想问你 我想你问你

    可不可以放进去一下下就好

    还好吗 你还好吗 我不在的几个小时

    我只想问你这一句

    可不可以,放进去一下下就好

  1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从文革到改开二十年间的悲欢离合——作家张欣的小说《一意孤行》

    作家张欣的长篇小说《一意孤行》,以杨三虎司令员一家人的遭遇为主线,以小人物的故事反衬出时代背景,即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中国社会和经济剧烈变化所引起的世事变迁,悲欢离合。

    杨三虎司令员和爱人邹星华在文革期间站错了队,四人帮倒台后,杨三虎被撤职审查,家道中落,孩子们都受到了牵连。

    杨三虎有四个孩子,老大杨志东,空军王牌飞行员,但因受到父亲牵连,被停职,转业到地方无线电厂,只能做后勤,后来升到副厂长,在改革经济浪潮中虽偶获小利,但终因经营不善,工厂面临危机。妻子群英是个勤快的农村妇女,一开始被婆婆看不上,但她勤俭持家,跟志东感情一直不错。

    老二杨志西,从小患糖尿病,呆在家里。倾心于偶然上门的小女兵于抗美。抗美的爸爸是三虎的老部下。抗美在插队时腿受伤断了,乡下医疗条件差几乎弄成残废,三虎把她接到城里大医院诊治,终于治好。抗美念杨家的好念了一辈子。后来她发现志西很理解她,于是也产生了好感。俩人不顾阻碍结婚。因为医药费高,抗美甚至卖血为他买药。但婚后抗美发现志西因为多年赋闲在家,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加上身体不好,俩人渐行渐远。

    老三杨志南在坦克营当指导员,高大帅气风度翩翩,是军队干部子弟中的公子哥,身边总是各种莺莺燕燕,但母亲邹星华想给他和尚莉莉牵线。尚莉莉的父亲在中央军委任职,官职显赫,而且莉莉本人是军医大学的学生,相貌人品都不错。两个年轻人也是一见钟情。

    老四北萍是个女孩,幸好在三虎倒台之前上了军队大学,有了学历,毕业后进了中学当老师。改革开放后,去了深圳打拼。


    志南跟莉莉

    本来志南跟莉莉一切都很顺利,突然林彪的叛变让事情急转直下。尚莉莉的父亲因为参与了林彪的阴谋而被抓,所有亲朋都避之不及,邹星华命志南跟莉莉分手。志南从此在部队上表现吊儿郎当,在哪里都评价不高。后来四人帮倒台,三虎被撤职审查,关进监狱。志南本来上军队大学的机会也失去了,后来复员,成了普通工人,从此放逐自我,放浪形骸。

    志南给莉莉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还送去了一个他在坦克营做的炮弹笔筒,就此分手。莉莉从此患上精神衰弱,后来嫁给仰慕她的司务长。但她跟出身平民的司务长差异太大,生了女儿后越来越过不到一块去。她后来听说志南被抓了,原来是集体看黄色录像,之后还有淫乱活动。莉莉去监狱看望志南,俩人恢复联系。

    志南出狱后当了长途司机,俩人一直有来往,并视对方为真爱。但志高觉得自己现在穷困潦倒,配不上莉莉,只能偶尔走私点烟酒赚点外快。另一个大院子弟出身的富婆宋乔娅看上他,他原本无意思,但后来有次出车,被警察发现车上有毒品。虽然查明与他无关最后释放,但还是觉得自己烂命一条不能再混下去,于是接受了宋乔娅。跟莉莉从此永别。

    志高和抗美

    杨志高是三虎的侄子,也在军队服役。志高为人勤恳工作努力,加上有军功,在军队上一直受到好评。去越南打仗的时候,遇到了小女兵于抗美。抗美明亮的眼眸和坚强的性格很吸引他,但后来才得知抗美已经结婚,嫁的还是自己的表哥。于是志高跟另一个护士章小毛结婚。

    抗美为了去越南参战,不惜打掉孩子,志西从此恨她。而抗美也从此习惯性流产。志西身体好转,开始开饭店并挣了钱,但也开始花心。抗美多次提出离婚,但都由于事不凑巧而作罢。同时念在杨家为她治过腿,所以一直没有离开杨家。后来抗美去了深圳,就把杨三虎也带在身边照顾,免得被其他子女冷眼。

    抗美和志高二人相互暗恋,但是因为各自有家庭,谁也没有说破。直到改革开放,深圳成为特区,抗美和志高分别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商场里打拼。


    上面只是一个人物关系的概述。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很细腻,杨家四个子女的性格各有千秋。特别是杨志南,写活了一个军队大院公子哥的形象。前面志得意满与后面落魄潦倒的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与莉莉二人,在得意时候的爱,到失意时的爱,前面像糖水,后面像醇酒,这样的爱情,却输给了不堪的现实,特别让人唏嘘。。。。

    志高和抗美的爱情,是高度隐忍和升华的,由于过于高大上,反而不如志南和莉莉的爱情那么揪人心扉。作者显然更爱有缺点但性格鲜明的志南和莉莉,把这两个人的故事单拿出来,另写了一篇中篇小说《谁可相倚》,并于2005年改编成了电视剧《谁可相依》,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张欣的这本书在网上到处都有免费阅读,可自行搜索。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能买一本支持作者。

  1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张欣中篇小说《谁可相倚》中的一个片段

    连里新提了一个排长,不到两个月,他对象从农村给连里来信,说排长把她甩了,她在村里没法做人。新来的指导员志南找新排长谈了两晚上,新排长一口咬定,两人的关系是包办的,没感情,志南拿《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陈喜作例子希望新排长不要忘本,新排长说,她要长得像春妮,我会像陈喜那么傻?

    老连长火了,在连部对志南说,你跟他废什么话!没感情,你当战士的时候怎么不甩人家,提了干、入了党,人家就成了包办的了?好,下一批转业就是他,你是要军纪党纪还是要自由恋爱?我还治不了他了!

    新排长很快就跟对象恢复了关系。

    --《谁可相倚》


    作家张欣,坐标广州,作品以都市题材见长,小说作品包括《浮华背后》《谁可相倚》《绝非偶然》等。

  1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是爱,是怜?郑雨盛和金庸的爱情观

    韩国的殿堂级大帅哥影帝郑雨盛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被问到如何处理吻戏时的情绪。郑雨盛说,如果对方是女生,就想着要怜惜她,如果是男生,就想着要保护他——不光主持人听痴了,我也心有戚戚焉。

    虽然不知道郑雨盛的情史如何,但觉得他悟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的开始,可能有点崇拜,有点见色起意,有点性吸引,但那些都是让你爱上对方的原因。而爱的本体,是你自身对于对方的感受。郑雨盛说的好,是怜惜。

    爱就是,在你眼里对方不是熟女、老师、cougar,而是一个需要怜惜和心疼的人。不论是比你小,还是比你大。

    在神雕侠侣里,小龙女比杨过大四岁。但金庸让小龙女通过修炼玉女心经长保青春,后来看起来比杨过还小。在小男生杨过的眼里,师傅和姑姑一步步变成一个让自己爱怜疼惜的人。

    笑傲江湖里,令狐冲怜惜的是小师妹,尊重的是任盈盈。他到底爱谁,高下立判。(替任盈盈不值,唉....)

    所以,金庸写情,最是深刻;郑雨盛当影帝,实至名归。

  1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武侠的爱情,是断舍离

    武侠小说中,除了快意恩仇,一定还有儿女情长;如果情写得拖拖拉拉,就失去了武侠的味道。比如琼瑶拍的几部古装剧,也有打斗和恩仇,但怎么看都不是武侠。

    所以,武侠的爱情,是稳准狠,是断舍离。

    天龙八部里,花心萝卜段正淳有一大堆私生女,但没有一个是在他知情的情况下生的!也就是说,一旦女友知道他已经有老婆,不管多爱他,都当机立断转身离去,连孩子生了都不告诉。玄慈和叶二娘也是如此。

    人家这舍离断的,就问你行不行?

    杨过与小龙女算是矢志不渝的典范,但中间发生曲折的时候,那也是当断即断。比如小龙女问杨过是否留恋外面的花花世界,杨过没有立即回答,小龙女立刻就想,何必让他将来后悔。然后趁他睡着,就走了!

    如果你问你BF能不能别打游戏,他低头不语,你会不会立刻分手?不会吧?这就是你和侠女的区别。

    凡人的爱情,发生矛盾的时候,不会马上一拍两散,而是不断地磨合,磨合,再磨合,直到双方都累了,开始烦躁,开始埋怨,甚至冲突,两败俱伤。

    既然大部分的爱情都会分手,如果你想给爱情留下一个好看的姿势,那就及时断舍离。

  1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每日的心情云彩 (by 都柏林艺术家Chris Judge)

    艺术家Chris Judge住在爱尔兰都柏林,拍下每天的云彩,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真正实现了“天马行空”。

    在Covid刚刚开始的时候,Chris和女儿躲在家里,每天在花园里画画和拍照。有天傍晚,他对着天空拍了几张照片,一时兴起加了一些线条,创作出一只猴子和熊,并发到Instagram和twitter上,没想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于是他开始每天都拍照并创作云朵照片。

    他的Istagram:adailycloud

  1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他们没什么可失去了”:伊朗年轻人为何再次走上街头抗议 (纽约时报)

    作者:VIVIAN YEE, FARNAZ FASSIHI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20926/iran-protests-raisi-khamenei-hijab/

    当首都的风纪巡逻队看到这名22岁的女子时,她正走出德黑兰的地铁站,黑色的头巾盖住了她的深色头发,宽松的衣服遮住了她的身体曲线。这些人是伊朗臭名昭著的道德警察,伊斯兰保守着装和行为准则的执行者,这些准则从1979年革命以后就一直支配着伊朗人的日常生活,并在去年上任的强硬派总统领导下被注入新的动力。

    按照他们的标准,玛莎·阿米尼穿着不当,这可能意味着像一缕头发露在头巾外面这样的小事。他们把她带上一辆面包车,押送到一个拘留中心,在那里她将接受再教育。三天后,也就是9月16日,她死了。

    现在,在八天的愤怒、激动和街头打斗中,她的名字无处不在,这是十多年来人们对统治体制的愤怒情绪的一次大爆发。数十个城市的伊朗抗议者高呼“女性、生命和自由”和“独裁者去死”,反对伊朗共和国的神权统治,将矛头对准伊朗最根本、最具分裂性的象征之一——正在病中的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

    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些骚乱视频中,包括在库姆和马什哈德等宗教信仰浓厚的城市,女性扯下头巾并扔到街头篝火中焚烧。在一个视频中,一名年轻女子站在变电箱上,在怒吼的示威者面前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在另一个视频中,年轻女性大胆地在防暴警察面前不戴头巾跳舞。

    周六,德黑兰大学的抗议者高呼“独裁者去死”。“头巾去死!这种屈辱我们必须忍受到什么时候?”

    此前的抗议活动——2009年的选举舞弊、2017年的经济管理不善和2019年的燃油价格上涨——都遭到伊朗安全部队的无情镇压,这次可能也不例外。不过,自伊朗共和国成立以来,目前的骚乱首次将德黑兰北部住在高层公寓里的富裕伊朗人与南部工人阶级社区苦苦挣扎的集市小贩团结在一起,将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与多数派的法尔斯人团结在一起。

    分析人士称,抗议群体的多元性反映了伊朗人的广泛不满,从千疮百孔的经济和的肆无忌惮的腐败,到政治镇压和社会限制——伊朗政府一再试图平息这些不满,但都失败了。

    “愤怒不仅仅是因为玛莎的死,还因为她本来就不应该被逮捕,”20年来一直在为伊朗女性争取权利的著名人权律师沙迪·萨德尔说。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了,”她还说,“他们站起来说,‘受够了。为了能有价值地活着,我愿意去死。’”

    有关抗议活动的信息仍然不多。互联网访问继续受到阻扰或完全封锁,尤其是在如WhatsApp和Instagram等广泛使用的消息应用程序上,这使得伊朗人难以相互交流或与外界分享骚乱的最新消息。

    但目击者称,周六蔓延至至少80个城市的示威活动是他们记忆中最强烈、最尖锐、最胆大的一次,远比之前的骚乱剧烈得多。在不可避免的镇压发生前,人们不顾一切地破坏既有权力,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被分享给《纽约时报》的视频显示,抗议者放火焚烧安全部门的车辆,并袭击伊朗民众普遍害怕的准军事部队成员,有时将他们杀死。

    经过数小时延迟后泄露的信息也表明镇压正在升级。当局已采取行动以暴力镇压示威活动,包括用实弹和催泪瓦斯。数十人死亡。保护记者委员会周六表示,至少有17名记者被拘留,其中包括最先报道阿米尼住院的记者之一,越来越多活动人士被逮捕。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伊朗经济处于最低点,并且阿亚图拉·哈梅内伊的健康状况不佳,政府可能会下重手镇压而不是表现出任何疲软迹象。但他们说,暴力只能用来争取时间,而不是长期和平。

    伊朗政权的最高领导人“总是说,‘我们不会做出让步,因为如果我们做出一个小小的让步,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大的让步,’”生于伊朗、研究伊朗和其他地方抗议运动的波士顿学院社会学家穆罕默德·阿里·卡迪瓦尔说。“也许他们会把人们从街头赶走,但因为人们希望改变,镇压不能阻止这一切。即使受到镇压,人们也只会回家一段时间,然后再回来。”

    近年来,抵制的途径越来越少,伊朗人只能以抗议作为要求变革的手段。伊朗的政治自由受到了何等程度的限制在去年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该国领导层取消了几乎所有候选人的总统选举资格,只有最高领袖青睐的极端保守派易卜拉欣·莱希除外。此举等于将一个伊朗人讨论政治问题和选择代表的论坛降级,尽管候选人一向都是从执政机构内部预选的。

    莱希反对重返2015年与美国达成的核协议,该协议限制伊朗的核研发,以换取取消制裁和经济开放。他的当选,再加上不断恶化的经济,让渴望更好的机会、更多社会自由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更紧密联系的伊朗人陷入绝望。

    “年轻一代冒这种风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对未来没有希望,”国际危机组伊朗事务主管阿里·瓦埃兹说。他指出,抗议活动现在在伊朗已成为常态。 他还说,通过不断阻碍改革,该国领导层“造成了一种人们不再相信体制可以改革的局面”。“我认为人们愿意容忍一个更温和的伊斯兰共和国,但他们却强化了自己的立场,造成了这种局面。这把伊朗变成了一个火药桶。”

    头巾是一个特别具有煽动性的问题:几十年来,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穿宽松长袍并盖住头发的法律一直是神权政治的支柱,也是最能刺激具有改革思想的伊朗人的话题,在1979年革命后,这促使不愿被迫遮盖的女性发起了最早的一些反阿亚图拉抗议。

    在莱希的前任、改革派哈桑·鲁哈尼任职期间,社会不鼓励道德警察执行伊朗针对女性的严厉法律,尤其是要求她们在公共场合以适当的方式佩戴头巾、完全遮住头发的规定。这令年轻女性可以露出更多头发,甚至在像库姆这样虔诚保守的城市也是如此。在一些地方,未婚男女被允许在公共场合来往,而在德黑兰北部高尚社区的西式咖啡馆里会播放现代西方音乐。

    但该国的保守派领导人认为,降低标准对该国的政教合一基础构成了威胁。据伊朗官方通讯社IRNA报道,今年7月,莱希呼吁“全面”执行保守的着装法,称“伊朗和伊斯兰教的敌人”正在针对“社会的宗教基础和价值观”。

    整个夏天,伊朗的道德警察都在公共场所巡逻,寻找违反伊斯兰教规的行为,并且加强了对头巾标准的执行。在库姆市中心,有三家咖啡馆因顾客没有戴头巾而被关闭。今年7月,伊朗的社交媒体上有许多人在转发一段视频,一位母亲冲到一辆面包车前,这辆车正要带走她违反头巾规定的女儿。她尖叫道:“我女儿在生病,求求你们不要带她走。”

    阿米尼之死引发强烈不满,甚至那些宗教立场保守的伊朗人也与自由派人士共同发声。在社交媒体上,选择戴头巾的女性发起了声援运动,对法律的严苛提出质疑。一位著名的宗教领袖表示,道德警察这么做只会让年轻女性远离宗教。甚至连受到严格控制的官方媒体也认为这么做是有问题的,至少播出了三场以改革派观点为特色的辩论——这是很罕见的做法。

    当局否认对阿米尼使用了暴力。他们声称她的身体本来就有健康问题,但她的家人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们还说她在拘留期间心脏病发作。但对许多伊朗人来说,她躺在医院病床上、脸上带血的照片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虽然总统莱希承诺进行调查,算是对民众愤怒情绪的一个交代,但政府对抗议活动的反应却毫不留情。子弹、催泪瓦斯、逮捕和鲜血,还是与过去发生骚乱时如出一辙。

    2009年,数百万受过教育的伊朗城市人涌上各地街头,他们怒火中烧,认为领导人操纵选举以确保强硬派总统当选,而且还阻挠改革。精锐部队革命卫队和巴斯基准军事组织开枪打死数十人,逮捕了更多人,最终将“绿色革命”镇压。

    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数十个城市出现了示威活动,抗议物价飞涨和经济疲软。这一次,他们再次遭遇了武力镇压。2019年,政府突然提高油价,引发了伊朗人长达一周的抗议,他们对日益瘪下去的钱包、腐败和镇压忍无可忍。据国际特赦组织称,当局在随后的镇压中杀死了至少300人,并通过屏蔽或者断网来减缓抗议势头。

    现在,互联网服务再次中断。为了帮助伊朗人上网,拜登政府周五授权科技公司在伊朗境内提供安全的平台和服务,而不用担心违反通常禁止与伊朗有业务往来的美国制裁令。它还批准向伊朗出口私人卫星互联网设备,例如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提供的星链服务。

    但伊朗人仍然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局面。

    “到某个阶段,我认为他们将不可能控制这些运动,”瓦埃兹在谈到当局时说。“但就目前而言,这个体制必然会施以铁腕,要将这场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

  2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张欣小说)

    伍湖生是一个不急的人。

    他上了火车,火车就开了;他上了飞机,飞机就起飞了;如果他来晚了,火车和飞机就因为各种原因晚点,跟他们家的专机、专列似的。这对那些提前一小时或者两小时就开始候机候车的人真是不公平,人家时间观念那么强,自己对自己都肃然起敬了,可是伍湖生最后来,最晚出现,交通工具就像听他指挥一样,出发了,别人还在调整座位和情绪,再兼顾一下窗外的景色,伍湖生头一歪一歪的,已经开始打瞌睡了。

    熟人见了他都替他着急,伍湖生原来是做证券生意的,曾经有过千万上亿的身家,老婆孩子开奔驰跑车去饮茶,他自己更是肥马轻裘,走遍顶级的饮食娱乐场所,又有谁不知道伍湖生的手面是如何阔绰呢!

    可惜金融风暴如一夜春梦,把他所有的财产席卷而去,他多少年的打拼化作了一缕青烟,转眼就进入了负资产大军。

    他搬出了豪宅,挥泪辞退了保姆、花匠、司机和厨师,目前他住在两室一厅的公寓楼,总面积不及他豪宅的一个洗手间,这还是他妹夫看他可怜借给他的。老婆孩子当然都走掉了,家人为此愤愤不平,伍湖生却觉得没有什么,谁用短暂的一生陪你挨苦呢!幸亏老婆还有几分姿色,又在名牌世界里“血拼”过,很见得世面拿得出手,如果她带领着儿子投奔了一个好人家,那他们娘儿俩也是有大把前程的,总比全家守在一块等死强。

    酒家食府和一掷千金的夜总会里再也见不到伍湖生的身影,他排列整齐的金卡已经全部作废,真成扑克牌了;银行、保险业的精英们再也不用惦记着他的生日,给他送礼什么的,更不会请他吃什么海鲜大餐;饭店领班和妈妈桑的脸均是风云聚积之地,转眼间便可以冷若冰霜。想当初,伍湖生在宁苑吃鲍宴的时候,要了一瓶三万多元的百年茅台,一个不懂事的服务员说,如果伍老板喝八十年的茅台,剩下的钱就够我们全体员工发奖金了。伍湖生那天高兴,他说,80年和100年的茅台我是喝不出来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发奖金好像是皆大欢喜的事,那就这么办吧。

    想想看,就算现在宁苑的楼面经理还是肯对他笑,是不是会比哭还难看?

    类似的脸就不要去看了吧。

    不过伍湖生现在总算是知道什么是心如止水了,他才没有那些旁观者急呢,没有经过大富大贵,大灾大难的人,根本就不配谈心如止水,所以他们急啊。他急什么?如果还剩了点钱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如果老婆退出“波”场,就是比谁的奶子大,谁的时装手饰名贵的高级社交场所,洗尽铅华地守在他身边励志,那他就真的睡不着觉了。可是他输得这么彻底,所有的生路断得干干净净,以至于他现在倒头就睡,饿了到蓝白餐厅喝2元钱任喝的番薯白米粥,你说他急什么!

    这次去澳门是坐船,伍湖生睡过了时间,竟然迟到了15分钟,在洲头嘴码头,伍湖生的同伴叉烧为了等他急得满头大汗,幸好一个工作人员在解释飞翔船迟开的原因,好像是发动机出了什么问题,正在抢修,乘客们口吐怨言,面露不快之色。叉烧一边擦汗一边说,你怎么才来呀?话音未落,就有人用电喇叭通知上船了。叉烧叹道,真没错,你一来就开船了,什么发动机出问题,简直就是等你。

    上了船,两个人并肩而坐,叉烧总算静下心来,因为刚才急过,脸上尚有红扑扑的余韵。叉烧黑瘦个儿小,所以得绰号叉烧,他靠捞偏门很发了一点小财,至于什么偏门不提也罢,有人说他是倒狗起家的,交配二字总挂在嘴上;也有人说他是发明水奶罩的,就是充填物不用海棉用水胶袋,摸起来不是波浪起伏的嘛……叉烧自称曾经是一毒枭,伍湖生压根没信过,因为他既无才智也无胆识,世界上有这样的毒枭吗?那不仅毒贩活不了,专门演黑道人物的影视明星也会乏善可陈。

    叉烧平生只有一个好赌的毛病,可是他一副店小二的模样,好一点的场所总是拒之门外,百般盘问,所以他拉伍湖生陪赌。伍湖生有派,一文不名了还那么有派,这就了不起,过关的时候,伍湖生提着空密码箱,十有八九人家要查他,因为他太有气势了,涣散的懒洋洋的眼神也像赌王。叉烧跟在他身后,裤腿、衣袖里都塞着钱,一副草根阶层的样子,被轻而易举地放过。

    无论输赢,叉烧都要付给伍湖生一些费用。

    葡京酒店最有特色的并不是赌场而是妓女,她们的装扮基本上就是自己的说明书,煞白的脸配黑红的嘴唇表示深谙夜生活之道,低胸半透明的紧身上衣绝对真空装置,无衬托的乳房不仅前挺而且有形有款,下面是超短裙和包腿皮靴,均为黑色,让人想到堕落的神秘和快感。

    她们围着偌大的一个玻璃门窗的酒吧绕着圈子走着,不断地向游客搭讪。外国女孩通常是一个人,很敬业的表情,像走在写字楼里一样;大陆妹都出奇地年轻,喜欢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另外单飞的不知来自何处的女人,自觉冷艳,对各种类型的目光早已熟视无睹,根本没有任何回应。走累了,她们就在酒吧里抽烟喝东西,等待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一件事,运气不都是等来的吗?

    年轻漂亮的女人,你多看她两眼,她便陶然一笑:去不去呀?谁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去就是讲好价钱到楼上开房,不去,不去你使劲看人家干什么?

    叉烧对一个高挑、细白的女孩说:“去去去去,滚一边去。”

    女孩走了,伍湖生道:“当初你抱着京吧走门串户问人家配不配?配不配?也给人骂过吧?”

    叉烧道:“我不是不尊重性工作者,只是进赌场前怎么能沾女人?!那肯定输定了,晦气得很。”湖生白他一眼道:“不沾就不沾,你骂人家干啥?”叉烧笑道:“我知道你是妇女爱好者,不如拣一件,到楼上慢慢叹。”“一盅两件,你当这是饮早茶啊?”“难道不是饮夜茶吗?拣啦,我买单。”叉烧往成群结队的女人那边呶呶嘴。湖生伸了个懒腰:“省省吧,我没兴趣。”“怕什么?你老婆不是都走路了吗?”“我怕艾滋不行吗?”“人家有健康检验证明的。”“你信吗?反正我不信,保证是假的。”那还说什么?赶紧去赌场贵宾房吧。“我想进酒吧喝点东西,你先去赌大小试试手气。”“好吧,手机联系。”叉烧说完,扬扬手中的行动电话,乖乖地,同时又是急吼吼地进了赌场。

    酒吧间里烟雾弥漫,光线朦胧,似有似无的黑人摇滚低徊,不禁让人体会到狼烟四起大难临头的末日感。伍湖生喜欢这里颓废兼糜烂的气息,也很配合他日前的心境。

    一个女人的侧影吸引了他的视线,黑丝绒旗袍高高的领子作衬,上面摇晃着一只黑玛瑙镶钻石的“眼泪滴”形状的耳环,这个女人独坐一隅,正在吸烟,姿势毫不做作却相当优美,目光是恰到好处地虚无缥渺。

    伍湖生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能请你喝一杯吗?”

    女人抬起眼帘,客观地说她有些年纪了,昏暗的光线和厚厚的粉底都没法遮住她眼角的鱼尾纹,这是她阅历的记录,也记录着她的阅历;不过她的双手还保持得水葱一般完好,手指经过精心的修剪,她的薄如锦缎的真皮烟盒,细长的唇膏状打火机,处处显示丽人风范。伍湖生是一个会被细节打动的人。

    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应允,女人好像还不确定伍湖生的确是在同她说话,湖生已将一模一样的两杯酒递上去一杯,随即不请自坐。

    女人没有马上喝酒,却看着酒杯道:“请问怎么称呼?”

    “伍湖生。”

    “任逍遥。”

    “艺名吧?”

    “难道我会告诉你真名吗?”她浅笑的样子虚假得可爱。

    伍湖生笑笑,做了个请的手势。

    任小姐微微抿了点酒,不动声色道:“先生看来是见过些世面的人。”

    “何以见得呢?”湖生不紧不慢地说道,反正他有的是时间。

    “马天尼酒加冰加橄榄,少有人知道这么有品位的搭配。”

    湖生叹道:“古曲自爱而已。”

    轮到任小姐笑笑,无奈加一点点自嘲。

    湖生温和道:“最近生意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任小姐往窗外飞了一眼,皮肤紧绷的北姑北妹,傲视群雄地四下里张望,没办法,年轻真的是本钱,更不要说这一行。

    “不至于摸白板吧?”

    “可能枯坐苦等的就是先生你吧?”她在他耳边说,声音软软的,又有着幽兰般的淡淡香气,简直把人的魂儿都勾了去。

    伍湖生的心痒痒的,他并非没有欲望,何况任小姐对于他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伍湖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好色之徒,没破产之前,他身边可谓美女如云,但钱这个东西有时候是钱,有时候就不是钱而是魔障,可以把人搞得疑神疑鬼,就算其中不乏饱含真情之人,又让他如何分辨和相信呢?

    所以伍湖生从来不屑于干那种把秘书搬上床或者包外室之类的事。

    再说那些为钱而来的女孩,根本还没有练好杀人的本事就匆匆上阵,以为隆胸、放电就万事大吉,笑话,那是乡镇企业家们的女人超市,只怕是给伍湖生陪酒也没有资格。

    当然也有出类拔萃之辈,伍湖生就碰到一个让他惊为天人的贵州妹,男人骨子里都有一点救风尘的遗传基因,何况伍湖生当时腰大气粗,他想都没想就让贵州妹第二天到他的公司上班,他说你别干这个了,我给你开工资。贵州妹说,可我什么都不会啊。伍湖生说,慢慢学嘛,端茶倒水打字,很难学吗?月工资五千。贵州妹老大不愿意的答应试试,结果坚持不了一星期就辞职了。伍湖生百思不得其解,本市顶级的写字楼,洗手间都配专职清洁工,能累着谁呢?

    贵州妹说,不能每天见到现金,她不习惯,而且是一个水龙头出水,多慢呀,闷一个月还买不了一个路易威登的手提包。她头都不回地走了。

    所以伍湖生从来不玩鸡,不是钱的问题,想到自己是若干水龙头中的一个,而且还哗哗地放水,那需要什么智商?笨而已,他不喜欢男人笨。

    可是眼前的这个任小姐却很吸引他,令他从逍遥想到销魂,他一直喜欢懂得调情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是酒,不是解渴的白开水。如果回到从前,他肯定会被她迷得失常,就因为她的不急、慵懒、纤指、浅笑、烟视雾行的眼神、吸烟的姿势、唇、适时的耳语、幽香……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那一种。至于他不曾失身,看来也不是不笨,什么水龙头不水龙头,无非不合他的胃口而已。

    他正在犹豫告不告诉她自己是个穷鬼,手中的电话就响了。对面传来叉烧兴奋的声音,今天的运气别提多好了,押大即大,押小即小,现在他身后已经一大堆阿叔阿婶,只等他下注就跟,真是闭着眼睛吃叉烧。

    叉烧天生一副马仔的尊容,在赌场贵宾室里他总是满头大汗,脸色潮红,握两只空心拳头像没头苍蝇似地喳喳跳。别人以为他是伍湖生伍老板的手下,对他客气三分,背过身去照样蹙眉头撇嘴。叉烧在他面前这么乖,这么温顺听话,却是他的老板。然而,就是不合逻辑才成为世界啊。

    伍湖生是曾经见过大钱的人,他手下押出去的筹码动辄便是一套高级住宅,或者一辆宝马车。他的神情淡定自若,说他是一级演员那是亵渎了他,其实他身上一点表演的痕迹也没有。在赌场上,除了手气之外,有时气势也能帮你挣钱。

    那天当然是有输有赢,惊心动魄。

    叉烧赢了钱,会对伍湖生说一大篇发自肺腑的肉麻的赞美词,可是辛苦费他是一分钱都不多给的。伍湖生心想,就当是听多一首歌吧。

    之后他还是去了玻璃房酒吧,不过任逍遥已经不在那里了,分手时说得好好的,旦旦信誓音犹在耳,转眼间风过云散。

    伍湖生自嘲地笑笑,婊子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正想着,有人拍了他一下,只见任小姐似笑非笑,模样甚是可人:“想什么呢?”她柔声问道。

    伍湖生浑身上下顿时软成一摊,声音都变了调:“我想你啊。”

    “想我就跟我上去吧。”她总是那么淡淡的,却是分外抓他的心。

    见湖生面露难色,任小姐又道:“钱嘛,下次来了一起给。”

    这分明是给他搭台阶,可是这种钱是不能欠的,否则一晚上的柔情蜜意就变成了一个骗局,一个男人就变得不是男人了。这是普天下最刹风景的事。再说,伍湖生是一个注重享受过程的人,爱慕之情,眼风,说半句留半句,彼此因落寞而导致的相互欣赏,你的橄榄酒,我的玉坠儿摇……罢了罢了,最终成了宽衣解带,铺床叠被,洗洗睡吧,还没有钱付给人家,这像伍湖生能做出来的事吗?

    片刻,逍遥上前抚了抚伍湖生皱起的前襟,软言劝道:“我们是有情有义又无缘无分,不如散了吧。”说完不恋欢场,转身离去,黑丝绒包裹的细腰身摇曳生姿,摇走了伍湖生所有的魂魄。

    伍湖生站在那里呆想,为什么男人只有千金散尽才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女人呢?就像有的人刚一结婚,开门就碰上了自己的真爱,生活真是和戏文一模一样啊。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节选)


    张欣,女,江苏海门人,当代女性作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2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人類動物園” 殖民黑歷史 比利時說抱歉太難

    文/田習如 (中央社主任編輯)

    出处: 中央通讯社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65/202208150001.aspx?topic=165

    比利時2018年重新開幕的非洲博物館,是歐陸的中非研究重鎮,但它源自一段不堪的殖民剛果歷史—1897年一場被後人稱為「人類動物園」的展覽。

    2022年6月8日,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和王后瑪蒂爾德參觀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並於留言簿留下簽名。

    絕少國家元首會爽快地為自己政權的「黑歷史」道歉,就像比利時國王菲力普(Philippe Léopold Louis Marie)在6月寫下新頁的剛果出訪記。

    一面蘇古族傳統面具 象徵和解也揭開醜陋

    菲力普夫婦與比利時總理德克魯(Alexander De Croo)6月7日起訪問剛果民主共和國(DRC)一週,這是他2013年擔任國王以來首訪這個比利時曾殖民75年的非洲國家,距離他父親,也就是前任國王艾伯特二世(AlbertII)2010年的訪問已12年。

    在剛果首都金夏沙的演說中,菲力普表達了對殖民行為「最深切的遺憾」。剛果社運人士坦席亞(Tracy Tansia)告訴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遺憾而非道歉,代表(雙方關係)要復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菲力普出訪剛果的另一個「亮點」是歸還一面蘇古族(Suku)傳統面具,目前世上僅剩10幾面,是非洲重要文化資產。菲力普的這面來自現已改名非洲博物館的中非皇家博物館(The Royal Museum for Central Africa),它既代表了兩國對殖民歷史走向和解的一小步,也掀開了比利時對剛果統治極為不堪的一面。

    將剛果人圈養圍觀 暗黑「人類動物園」

    中非皇家博物館的源起,始於1897年一場被後人稱為「人類動物園」(human zoo)的展覽。

    當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King Leopold)將剛果納為皇家屬地,除了壓榨剛果人為他生產橡膠、象牙,他還異想天開從剛果載運了267名男女和小孩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近郊的特爾夫倫(Tervuren),在那裡建了一個村落,剛果人被安排住進去「生活」,供人參觀。

    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引述出書揭露利奧波德統治剛果黑暗史的美國作家霍契爾德(Adam Hochschild)說法,比利時人隔著柵欄丟糖果給剛果人吃,導致他們水土不服生病,於是展區掛起看板,說明有人會餵他們食物,就像在動物園常見的「禁止餵食」告示。

    這場展覽最後造成七名剛果人死於肺炎和流感,而當年比利時400萬人口就有130萬人前往參觀,盛況所及,安特衛普(Antwerp)等比利時大城和歐洲其他國家也跟風,把非洲人當動物展示。

    後來利奧波德聘請法國建築師在特爾夫倫設計興建了新古典風格、宮殿式的中非皇家博物館,長期展示他從剛果搜刮來的文物。1908年,王室將剛果殖民地賣給了比利時政府。

    利奧波德統治剛果的23年,數百萬剛果人因遭嚴酷奴役、比利時軍隊施暴和饑荒、疾病而死亡,但比利時王室卻因來自剛果的財產而登上全球首富。

    但在他交出剛果半世紀後,「人類動物園」竟又變本加厲出現。

    這次是為了1958年在布魯塞爾的世界博覽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場全球盛事。根據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這回他們從非洲運送了183個家庭、共598位剛果人來擔任展示品。

    接受NPR採訪的剛果裔歷史學者伊坦貝拉(Zana Etambala)說,世博會觀眾向「人類動物園」裡丟擲香蕉和花生、對著剛果人學猴子叫聲。原本以為飛來這裡是為了文化交流的剛果人曾發動抗議,其中有部分人提前離開回非洲。

    社會難面對的殖民史 博物館正視求轉型

    中非皇家博物館長期以殖民者的視角策展,裡頭的雕像包括剛果兒童攀附在穿著長袍的歐洲白人英雄腳邊,以及巨大的利奧波德英姿,呈現比利時將剛果從原始落後中「拯救」出來的敘事。

    中非皇家博物馆

    直到2001年,在非洲做大量研究的農業經濟學者葛利西爾斯(Guido Gryseels)獲聘為館長,情況才開始改變。他告訴《衛報》,上任時館內的陳設幾乎和1920年代沒什麼不同。

    他也說,要比利時社會正視殖民歷史非常困難,因為「幾乎每個比利時家庭都有成員曾在剛果工作,傳教士、教師、公務員……辯論這議題很容易情緒化」。

    事實上,比利時名校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euven)直到1990年代都還未開設殖民歷史的課程,中小學也不教這些,可見其難。

    葛利西爾斯直到2013年才籌足經費將博物館改裝翻新,2018年底重新開幕。現名為非洲博物館的此地,也成為歐陸的中非研究重鎮,鎖定剛果、盧安達、蒲隆地三個當年比利時的殖民範圍,有80多名研究人員。

    同時,返還非洲文物的行動也已展開,12萬件非洲館藏品中的8萬4,000件預計還給剛果政府,但也以非洲收藏保存環境尚未健全的理由,歸還行動將會漸進花上許多年。

    剛果的鑽石交易,讓比利時打造出歐洲第二大港安特衛普,獲得「世界鑽石首都」之名,但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中,剛果卻在189國中排名175,是最窮困和貪腐的國家之一。

    如果說抱歉太難,那就把力氣多放在將過去錯誤撥亂反正的實際作為。正如非洲議題專家法蘭克(Howard F. Frank)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評論菲力普國王出訪所說,要幫助剛果大幅轉向正面的道路,比利時現在做的仍遠遠太少。

  2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县城妈妈,“逃离”县城 (《人物》杂志)

    文 | 钟艺璇

    社交媒体制造的“成功妈妈”范本,正在闯入县城妈妈的世界。

    当另一种生活突然近在咫尺,县城妈妈们所面对的,是既割裂,又千丝万缕的两个世界。她们既看到了培养出一个“精英牛娃”的诱惑与焦虑,也看到了自己所遭遇的话语权、婚姻、母职焦虑等困境。

    当焦虑和诱惑开始下沉,一些县城妈妈,开始渴望“逃离”。她们的共同画像,是年龄都在30岁左右,是社交媒体的深度用户,都关注育儿、女性等话题。而她们的“逃离”,往往也跟育儿有关。比如,有位县城妈妈,寄希望于在县城开一家高端母婴店,来逃离县城生活方式,结果因为当地人买不起,最后濒临倒闭;还有位妈妈,遭遇了失败的婚姻,在刷了一堆谷爱凌的短视频之后,定下目标,要“向谷爱凌看齐”,把逃离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是一个巨大而沉默的群体。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约2.5亿人常住在县城里,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县城妈妈。她们多数在县城出生,又在县城实现多个社会角色的转换,完成家庭、生育直至所有的人生。

    而当脚下县城的土壤,生长出远方的城市镜像,卡在母亲、妻子和县城女人三重身份之间的县城妈妈们,正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镜像与现实

    镜子,出现在了县城妈妈王小铃的生活里。镜子里是谷爱凌,镜子外是36岁的她。她在河南新乡原阳县生活,离了婚,正独自抚养一个读大班的5岁女儿。

    因为“想向谷爱凌看齐”的言论,在社交平台上,她甚至遭遇了一场“网络暴力”。今年2月中旬,她发了这条视频之后,热度是过去的十倍。在那之前,她一直在网络上分享单亲母女的县城生活。几百条评论涌来,有人说她做白日梦,还有人说,“没有谷爱凌的命,得了谷爱凌的病”,更有人拿出谷爱凌的三代,证明她是痴心妄想,“首先你得是斯坦福的博士,外公外婆也得是国家级科学家、数学家……”

    但王小铃总记得自己第一次刷到谷爱凌短视频的感受。她的第一反应,不是谷爱凌优秀,而是“她的妈妈一定很厉害”。她努力想了一下措辞——那是一个成功的单身母亲,一种精英的感觉。

    而她自己也是单亲妈妈,也有一个女儿。短视频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新的可能,“虽然起点不一样,天赋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但我还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起点”。

    然而,这面镜子的背面,是一个县城妈妈深陷其中的生活。王小铃和丈夫在3年前离婚,与许多县城女性遇见的问题相似——她远嫁到其它县城,遇到一周回一趟家的丈夫,以及没好脸色的婆婆,没有社交圈,生活里总是退让。

    在这段婚姻里,她没收到彩礼,还要为没写她名字的房子和车子还贷。结婚前夜,丈夫跑去和朋友喝酒,酩酊大醉;怀孕产检,她挺着肚子,独自去收费台付钱、跑检查项目。她从未见过丈夫的工资卡,连对方的手机都打不开。明明两个人坐在彼此面前,在一间屋子,甚至躺在一张床上,“却比陌生人都要远”。

    有一次,她因为将上衣与裤子晾到了一块,又被身后的婆婆吼了一顿。那天,她也挨了领导的骂,终于忍不住,与婆婆大吵了一架。隔天,丈夫来了一个电话:“离婚吧,一周之内搬走。”

    王小铃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

    与面对失败婚姻的王小铃不同,竖立在另一个县城妈妈陈芳鹿面前的,是另一面镜子。

    对31岁的陈芳鹿来说,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是社交媒体里大城市的精英式生活方式,还有那里的妈妈们所培养出的“精英牛娃”。

    她住在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家境不错,有一儿一女。由于离北京近,她所选择的一切,都与北京对标。怀二胎的时候,为了给孩子“好的东西”,她开了一小时高速,去张家口市区母婴店,开了张3万元的会员卡。她极少在县城消费,几乎都网购,有一天她惊奇地发现县里又新开了家甜品店,朋友却告诉她,已经有小半年时间了。就连点痣这样的小事,都要去北京,“我在北京安贞医院点的痣,花了240块”。

    践行这样生活方式的极致,体现在她加盟了一家高端母婴店上,她渴望通过复制城市的生活方式获得成功。但是,店里纸尿裤要卖158元一包,面对这样的高消费,县城人来了又去,问清价格转头就走。不得已,价格一降再降,从158元一包降到了99元一包,几乎没有利润。

    “有顾客问我,这个价格在网上都可以买3包了,我说能一样吗,一包纸尿裤,她们恨不得里头有100片”——从交谈里,你总能感受到她对于县城的一种排斥。

    回头客的周期也格外长。最近来陈芳鹿店里的一位妈妈,上一次到店里还是6月,一包纸尿裤用了3个月。因为,这个妈妈只有晚上才舍得给孩子穿纸尿裤,至于白天,“就晾着”。

    作为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镜中的世界,原本让她觉得,“现在年轻的宝妈,要求也会高一点”,所以才开了这家母婴店。但另一面的现实是,就连她母亲都反对她,“一盒奶粉400元,孩子一个月得喝2、3罐,在县城打工一个月不过3000块,谁会花1000多块给孩子买奶粉?”

    像陈芳鹿和王小铃这样,尽管她们面对的现实不同,但无论是婚姻还是创业的失败,这些县城女性最后都要回归到同一个身份上——县城妈妈。

    这是一个巨大而沉默的群体。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约2.5亿人常住在县城里,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县城妈妈们。她们多数在县城出生,又在县城实现多个社会角色的转换,完成家庭、生育,直至所有的人生。

    孩子是唯一目标

    在遭遇失败之后,人们有时候会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对于县城妈妈来说,在事业、婚姻等为数不多的选项中,孩子几乎是唯一可寄托的目标。

    成为单亲妈妈之后,王小铃决定“逃离”县城。曾经生活的县城看不到高楼大厦,看不到人挤人,一天下来,甚至连公交车都少见。她不想再回到那个“自行车20分钟可以绕遍”的地方。

    “压根就不想在县城待,县城把你磨得光光的。”她说。

    她采用的方式,是试图让女儿的生活与县城脱离。比如,她从不给女儿讲述县城,更多会讲国外的故事。尽管她从未出过河南,但她和女儿会躺在床上,刷着关于埃及金字塔、意大利古建筑的短视频。她提起“埃及金字塔”的频率很高,据她所说,小时候,她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这个尖尖的三角体,就一眼被迷住了,后来给女儿看了小红书上的游客照,“她也很着魔”。

    为了培养女儿,按照社交媒体上学来的育儿方式,她的女儿同时学七种课外项目——魔方、桌游、画画、手工、轮滑、羽毛球、游泳。

    只不过,她没钱,只能自己学,等学会了再亲自教给女儿。比如魔方,她喜欢刷B站,在平台上搜了六阶魔方的教程,每天花半小时背诵公式,再练习半小时,一个月下来,她已经能把魔方在一分钟之内还原。

    “鸡娃先鸡自己。”孩子听不懂魔方公式,她就用白话解释,“实在听不懂,再画张图”。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陪读是县城妈妈唯一的教育出路。另一位县城母亲张瑶瑶,她今年32岁,来自江西抚州宜黄县,有一儿一女,这是她的寄托。但读小学的儿子却学不好英语。她没有逃过大数据的监控,接收到社交媒体上的精准广告之后,她给孩子充了几百元的英语网课——这已经是她的全力,过去母亲和孩子三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3000元。

    但儿子却从来不听,拿到手机第一反应是玩游戏。张瑶瑶把游戏锁了,儿子又打开微信小程序玩游戏,直到她锁住了微信,把儿子揪到座椅前,一个一个单词教,一晚上过去,儿子还是记不住,“我自己都背下来了”。

    相比之下,家境相对富裕的河北的县城妈妈陈芳鹿,也没能在这样的焦虑中幸免。她的做法就更为“极端”,她几乎无时不刻都在用行动“逃离县城”。

    她的两个孩子从出生开始,每回身体不舒服,她都要跑到北京去,就算只是感冒,也会选择儿研所,“不能耽误了孩子”。她的小儿子经常过敏,陈芳鹿就在小红书上搜到了一个北京的知名儿科大夫开的私立诊所,“说是好多明星的孩子都去那儿”,诊所里最普通的一个保健号都要500元,她并不介意,带着儿子一趟一趟开车去100公里外的北京,后来养成习惯,小儿子所有的疫苗、体检都在这里完成。

    大女儿不到1岁时,她对标“外面的世界”,特意离开县城,去附近张家口市里报了个总价快3万的早教班,折合下来,一节课200多元。早上8点不到,夫妻俩抱上孩子,开车上高速,一个多小时抵达市区,孩子在车上已经快睡着了。

    等到45分钟的早教课过去,一家人又得等着下午的课程。“上完课总得在市里吃饭吧,吃饭后到商场里你不得逛一圈,基本一次消费加上高速费、油费,去一次就得花1000多块钱。”

    待到小儿子出生,高额的成本,让她暂时断了去市里上课的心思。最后,她给儿子在家附近报了一个县城早教中心,6000块钱,80节。

    然而,一个县城妈妈有多么渴望大城市的“精英式育儿”,就会对县城产生多么大的排斥。这一点在陈芳鹿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她感受到一种落差,县城早教班,“和市里完全不能比”。市里的早教中心纯英文教学,有各种专业课,而县城的早教中心“就像个托儿所”。

    最终,观念的冲突在一次亲子活动中达到了顶峰。

    那一次,县城早教中心组织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她给儿子穿搭了一下,背个小包,再塞个水壶和一些小零食。结果母子俩一进早教中心,“就好像你穿了个礼服,去参加了一个睡衣派对”。

    她感到苦闷。对县城来说,她越来越像一个外人了。

    逃离的根源

    对王小铃自己来说,关于县城的回忆,几乎都是灰暗、晦涩的。

    2019年,丈夫提出离婚,并将这一切推到了她的头上。在她所在县城里,这被解释为是一个女人“活该”。在电话里,丈夫指责她:“如果你能挣钱,如果你会来事,你会处理婆媳关系,我们就不会离婚。”

    他要求王小铃带着孩子净身出户。

    搬走的那天,王小铃看着自己买的家具、餐桌和锅碗瓢盆,“都带不走”,最后拎着几包衣服沉默离去。她所在的县城,不流行起诉,妥协往往是常态。她甚至承认,“说实话,我那时候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想离婚,还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先搬走。”

    搬走后,她从别人口中得知,丈夫在郑州认识了一个“更能挣钱”的女人,当时王小铃一个月才挣3500元,没有了遮盖真相的那层窗户纸,他们的婚姻也真正走到了尽头。

    她和孩子在那座县城又生活了3年,她们搬进了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起初饭都得蹲着吃。房间太小,卫生间直对着床,下水道反臭的气味始终萦绕在记忆里。

    她尝试过开童装店,但“在县城里没有熟人,没有老客户”,几个月,店铺倒闭了,留下了一堆存货和7万外债。即便是她有本科学历,过了英语六级和日语二级,但每一家公司都告诉她,不让她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有回加班,女儿一个人在家,她透过监控看到“孩子哭得不行”,哭着哭着直接昏睡过去。

    正常的工作也没法干,“后来我只能去做自由职业,去大街上跑业务”。王小铃给人卖零食,在路边发传单,也挨家挨户推销过驾校,挨骂变成常有的事,跑三四条街,能看到一个好脸色都算幸运。

    最窘迫的时候,她同时欠了5、6个借贷平台的钱。每个月有1/4的时间在拆东墙补西墙,在一个该交房租的日子,她又被“宝妈刷单”的骗局骗了1000多元钱,身无分文,信用透支,走在路上,人都在摇晃,她说那是自己最崩溃的一刻,“一辈子也忘不掉”。

    县城的回忆对她来说,就是这些窘迫生活的堆叠。

    好在,女儿陪着她。到了周末,她带着女儿一起去发驾校名片,女儿比她更大胆,张口就问,“阿姨考驾照吗?”晚上,她们一起摆摊,卖之前童装店的存货,也卖自制的酸梅汤,孩子主动要推车,边走边叫卖。

    但由于逃离了痛苦的婚姻,她反而感觉到一种自由。她甚至觉得,只要摆脱县城,就是摆脱了过去。

    同样希望摆脱过去的还有河北的陈芳鹿。

    陈芳鹿有三个遗憾,分别是她错过了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一次去德国留学的机会,高考的失败、犹豫的性格、大学的爱情,让她最终又回到了县城。开下这个母婴店,也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这种证明贯穿于她的记忆。从小她就明白,自己得练钢琴,练得好,妈妈就高兴。别人的暑假上蹿下跳,她只能在窗户底下没日没夜练琴。

    她至今还留着小学时给妈妈写的一封信,“妈妈,我没考好,下次一定改”。31岁了,她再次拿起这封信,双手还在微微发抖,那是一种无法面对父母失望的害怕。

    与这两位已经有“逃离行动”的县城妈妈不同,江西的张瑶瑶,则或许能揭示另一群“虽有逃离之心、但已无逃离之力”的县城妈妈的困境。

    她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山村,母亲早逝,父亲几年后再娶,后妈又生下了两个女孩,张瑶瑶成为了全家最多余的那一个。小时候,她去乡里上小学,父亲一周给她10元生活费,来回路费就要6元,剩下的钱只够2顿饭。她不敢张口要,后妈冷漠,父亲嗜赌,好不容易见到一回,看她的眼神从来都是不耐烦,“怎么又回来要钱了”。

    15周岁,父亲让她不要再读书。她去了福州投奔姑姑,伪造年龄当过服务员,在鞋厂、化妆品厂工作。20岁,她在工厂里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她一度觉得,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了过去缺失的“爱”。

    现在想来,丈夫娶她只是为了“找个老婆”。

    张瑶瑶总是喜欢提起“如果”。她说:“如果我能意识到,这场婚姻的一开始就是不尊重,我会直接把肚里的孩子引产;如果我的妈妈还在,20岁的年纪也许我还在上学;如果我懂一点人情世故,我就知道这个男人根本不可靠。”

    但没有如果。婚礼那天,因为筹备婚礼花了3万块钱,丈夫的脸色就没有好过。在婚车从福建开往江西的路上,丈夫发现忘拿了娘家酒席上的几条烟,当着婆家人的面,又对她破口大骂,“娶你真花钱”。

    而这只是个开始。

    婚后,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她,不得已用更多的妥协换取安全感,“孩子我一个人带,家务我做,活也照干”。她的重心开始围绕着丈夫和两个儿女——种竹荪、卖柑橘,抱着襁褓里的孩子在烈日下晒谷子。

    隐忍和退让总在发生。有一回玩耍时,大伯的孩子用镰刀砍伤了她的女儿,在头上砍出一条5厘米长、3厘米深的伤口。女儿在她的怀里哭到抽搐,婆婆只是嘟囔了一句,“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转头就带着大伯哥的孩子离开。

    她只是沉默,抱着孩子上药。

    “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悔的事。”张瑶瑶又一次提起了如果,“如果再来一次,我会和他们拼命。”

    再后来,孩子长大,为了陪他们上学,张瑶瑶又成了县城全职妈妈。10年的时间里,因为生活不顺,丈夫变得更加冷漠、敏感,两人争吵时,丈夫说,“如果不是你们三个,我现在一定不会这么倒霉”。

    而张瑶瑶,就同时困在母亲、妻子、县城女人这三重身份中。

    不是逃离的逃离

    河南的王小铃,决定带着女儿逃离县城。

    3月初,她带着孩子去了郑州,前夫承诺给她每个月1500块抚养费。此前,她已经在县里找了一个大码女装网络客服的工作,县城的老板答应她,只要业绩达标,这份工作她可以带去市里。

    但城市的生活并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前夫就住在距离她们骑车十几分钟的地方,偶尔会过来看孩子,却绝口不提抚养费的事。女儿上学的事也遥遥无期,按照郑州当时的政策,王小铃既没有当地的房子,也没交过社保,孩子无法在郑州入学。

    那段时间女儿本应该读大班,王小铃只能在郑州打听了一个幼小衔接班让她过渡。它偷偷藏在老式居民楼里,一个月700元。没有操场,没有活动室,教室只有一个客厅那么大,全是课桌,挤满了30来个孩子。他们和王小铃的女儿一样,都是外地孩子。

    这样的落差让她无法接受,“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找前夫要钱,成了王小铃在郑州最重要的事。但前夫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王小铃当面要,或是发微信,每次只能得到一句话,“再等等”。

    王小铃在对抗他的前夫,而对河北的陈芳鹿来说,她要反抗的,则是县城传统家庭里,难以动摇的观念。

    陈芳鹿总结自己的人生就是缺少了规划和底气,所以她早早为两个孩子想好了出路。“我计划给孩子送到天津,再不济也要到张家口市里去。”她准备着,给孩子在天津买一套学区房。

    这遭到了公公的强烈反对,“在哪儿念不是念,去了天津念书,又能考上个什么”。公公一家在县城里做工程出身,陈芳鹿的丈夫当时没有考上大学,选择子承父业,照样过得不错。

    但这在陈芳鹿看来,公公根本不替孩子的未来考虑,“他觉得我们这样就够了”。

    她的消费观念也在家里处处碰壁,女儿走路有些内八,她带着孩子去了北京一家有名的足踝诊所,花2600元买了一块矫正足外翻的定制鞋垫,又去商场买了一双名牌鞋。

    当天,公公也跟着去了北京,在诊所、商场替孩子付了钱,后来陈芳鹿才知道,公公向丈夫私下抱怨,“你孩子是啥孩子啊,非得去北京买东西去”。

    两个世界的冲突,在她怀二胎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当时,她和老公有了去廊坊创业开火锅店的念头,还没下定决心,公公直接冲到了她的娘家,指着陈芳鹿的母亲说:“这些年,我儿子就听你这个女儿的,这个家就是你女儿说了算!”争吵之下,当时差点报警。

    相比之下,江西的张瑶瑶的两个孩子还年幼,她也没有经济来源,无法做到直接离去,甚至失去了争辩的勇气。

    她只能在短视频平台上寻找生活的解药。她关注了许多博主,一半是健身,一半是经典名著讲解。有一回,她刷到一条短视频,里面说,“婚姻我替你们试过了,人生的另一半如果选错了,往后余生每一步都是错,你会尝尽人间苦楚,取舍两难”。

    她觉得这句话仿佛在映照她的命运,“一步错,步步错”。在过去的10年里,她多次试图挣脱,但这种挣扎就像在漩涡里,让她越陷越深。

    而哪怕“外面的世界”下沉到县城里,但这份下沉的红利,她也没享受到。她做过淘宝电商,想卖竹荪,结果软件都不会装,货也卖不动。还有一次,县里组织电商培训,7天的培训,她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结果那场培训只是一场秀。她看到其他宝妈在朋友圈卖书包、短袖和内衣,她又动心了,对方宣称一单给3-5元提成,结果那些文案她复制了一年,一单都没有卖出去。直到最后,曾经的同学说要带她赚钱,把她拉进一个宝妈群,卖美容产品,进了群她才知道,那是传销。

    她今年已经32岁,初中没毕业,至今没有坐过动车、地铁,就连坐长途车,她也害怕。某种程度上,她已经与社会脱节。

    平复这些苦闷的方式,往往是打开一段30秒的短视频——视频能刷到她向往的生活。

    确实也有看起来“逃离成功”的案例。

    30出头的高婷来自山东潍坊的一个县城,她选择的方式,是让6岁的女儿成为童模。去年,因为手机内存不足,她把女儿的照片传到了社交平台上,“意外小爆了一下”。后来源源不断有人联系她拍摄,女儿第一次走出县城,也第一次坐了地铁、动车和飞机。

    身处县城的她有一个私心,她想让女儿变得像大城市的孩子那样,更从容、更大胆——就像她给女儿取的小名“大胆儿”。用高婷的话来说,自己小时候畏畏缩缩,不敢表达,她希望女儿一定要大胆、勇敢。女儿也定下了一个大胆的志愿:将来一定要考上北京大学。

    但这样的“成功逃离”,背后也有相应的代价。

    学校里,女儿遭遇激烈的竞争。在这个山东的县城,女儿一年级刚开学10天,班级就要求抽查《桃花源记》,尽管这是一篇初中文言文课文。几乎是每天背诵,女儿终于把它磕磕绊绊背了下来,“但意思是一句都不懂”。

    而为了让女儿“多见世面”,她还先后给女儿报了早教、体能、英语、美术、游泳和童模班。但现在,一个令她头疼的问题是,县里培训班的外教老师离职了,仅剩下一个口音较重的本地老师。

    她果断给女儿停了课,“千万别把口音带跑偏了”。

    逃离之后

    在这个从下沉市场中争夺流量的时代,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让县城妈妈们看到大数据展现出来的“外面的世界”,对她们来说真的好吗?与此同时,社交媒体里呈现出的片面的世界,又能不能当做理想生活的范本?

    对受谷爱凌教育启发的王小铃来说,她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

    似乎从县城逃到城市,日子也并没有好转多少。今年6月底,女儿马上要面临升学,结果前夫再也没有出现,也不再回复微信。郑州的花销就像流水一样,母女俩租房、吃喝,每个月得花去接近5000元。她突然醒悟,要不到抚养费,“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她只能被迫离开了郑州。

    现在她回到了娘家所在的地方,搬进了一个新的出租屋。四室一厅一卫,还附带一个200平方米的闲置阳台,租金2000元。她在阳台种了韭菜、青菜、生菜、黄瓜、豆角、大蒜等十几种蔬菜,之后还准备买个笼子,养几只土鸡。

    某种意义上,如今有一个“她”生活在社交媒体中——她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生活圈子也与网络世界相关,清晨她会在阳台上,围着菜园子慢跑,女儿则会在客厅里逗猫。她习惯于把每天的生活制作成vlog,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很多人说她洒脱,还有人羡慕她的生活。

    但只有现实中的她知道,一些伤痛无法隐去。“其实我最大的愿望不是事业好,而是婚姻美满”,这也成为她最大的遗憾。她的视频事无巨细,却刻意隐瞒了一件事,“说出来一定会被骂死”——在离婚后,丈夫依旧向她伸手借钱,她没有存款,用网贷借给了他。

    至于镜子里那个关于谷爱凌的梦,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与王小铃一样,陈芳鹿在自己所在的河北张家口涿鹿县,也几乎找不到什么朋友。她的朋友也是,几乎都在社交媒体上认识,她们一起,在网上分享育儿、家庭以及属于女人的未来。

    自然,她也在上面分享自己开母婴店的经历。短短一年过去,她的母婴店,就亏损了接近60万。

    “外面的世界”,同样也困住了张瑶瑶和她的孩子。

    “如果”,张瑶瑶最后提起了一次如果,“如果我自己够聪明,我的婚姻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她不敢离婚,因为她看到,短视频上的悲惨女人离婚后,往往净身出户。对此张瑶瑶并没有咨询律师,她只是用生活经验下了一个判断,“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大数据总会让人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等孩子再大一些,她知道自己会更无力。比如,现在的她,应付儿子的数学题已经非常困难,而与此同时,她还要应付其他的同龄人妈妈。前几天,过去的邻居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这位邻居比张瑶瑶小一岁,崇尚“精英式育儿”,邻居会跟她炫耀,说“又报了两个补习班,周末儿子要学游泳和美术,家里还买了一个架子鼓”之类。这些时候,张瑶瑶只能用沉默回应。

    以至于每次接到邻居的电话,她第一反应是盖上手机,“她真的让我压力很大,真的”。

    33岁的她总觉得,作为县城妈妈,自己早已过了那个重启键。看了太多“独立女人”的视频,她迫切想在社交平台上找到突破的答案,但她怎么也找不到——能在短视频里找到的答案,能叫答案吗?

    问题还没解决,但新的担心的事又出现了。她的女儿胆小懦弱,在外不敢表达,有一回张瑶瑶去幼儿园接孩子,看到她在哭,问了她许久,孩子在外就是不吭声。回了家,女儿才告诉她,老师今天发棒棒糖漏了她的。张瑶瑶很无奈,问女儿为什么不举手?

    “我不敢。”女儿说。

    那一瞬间,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小铃、陈芳鹿、张瑶瑶、高婷为化名)

  2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金庸调侃过一切,但他从不嘲弄爱情(六神磊磊)

    文/六神磊磊

    金庸小说里有许多的情感线。他是有一个特点的,就是调侃过许多东西,但是从来都没有嘲弄过爱情。

    他嘲弄过许多比爱情更伟岸、更堂皇得多的东西,比如梦想,霸业,征服,威势。许许多多的强人都是他嘲弄的对象。欧阳锋、李莫愁的荼毒生灵,丁春秋的可笑的自大,还有任我行、东方不败、左冷禅、洪安通……这些枭雄,都被他嘲弄过。

    历史人物里很多也被他调侃过,像施琅,赫赫有名的人物,金庸也调侃过,刻画他的钻营,说他打造了一个纯金饭碗来给韦小宝送礼;又如明珠、索额图等等,都是着名的大臣,金庸也照调侃不误。

    金庸调侃过许多丑恶的现象,撕下过许多的面具和伪装。他刻画权力场上的墙倒众人推,东方不败一垮,底下人就纷纷举报他每顿饭吃五口猪、十口羊,明明人家连性功能都没有,都已经不喜欢异性了,还强行揭发他奸淫妇女;星宿派的大师兄摘星子一被打倒,原本毕恭毕敬、马屁滚滚的那些师弟们立刻翻脸,对他非打即骂,虐得他死去活来。

    还有丐帮帮主把私生子安插在自家做高层;索额图勾结韦小宝大肆贪污;还有正义人士们愚蠢不堪的面目,“神拳无敌”归辛树风风火火跑去杀奸人,砍了人家脑袋才知道哎哟妈呀杀错了……金庸都没有放过。

    然而金庸的小说有一个特点,不管多么犀利,鞭挞起来多么狠准,他从来不嘲弄任何人的爱情。

    他写的爱情有各式各样,有寻常的,有诡谲的,有畸形的,有惊世骇俗的,五花八门,几乎包括了世界上各种爱的范式,堪称一个童话版、少年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是他对这些爱都给予了温厚对待。

    有离经叛道的,比如玄慈和叶二娘;有虐待和受虐的,像韦小宝和建宁公主;有畸形的自我献祭式的,像游坦之对阿紫;还有那种让人愕然的移情和替代式的,比如殷梨亭和杨不悔——曾经我爱过你妈妈,现在我爱你,但是金庸至少都以中立的态度去对待。他不会嘲笑和讥诮爱本身。

    他不讥诮“癞蛤蟆”。韩林儿喜欢教主的未婚妻周芷若,本来会给人一种惦记天鹅肉的感觉,但是金庸丝毫没有加以嘲弄,而是写得很温厚。他也不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爱本身,比如让人惊心动魄的武三通居然爱上了养女,然后疯疯癫癫、举止失常,金庸指责他行为的失常,但并不鄙夷和侮辱他的情感。

    还有许多的爱情是酿成了罪行的,甚至是滔天大罪。但是金庸下笔却仍然给你一种感觉,就是他批判的是罪行,审判的是罪人,甚至会对他们判以重罪,处以极刑,但是他也不嘲弄爱情的那一部分。他对这些爱的态度可能是严厉的,甚至是否定的,但是并不侮辱讥嘲。

    你看东方不败和杨莲亭,一个壮男、一个变性,双方就是一种极其非常规的恋人关系,甚至任盈盈提到了都要说“恶心”。两个人勾结在一起作恶,杨莲亭以男宠的身份擅权无忌,作威作福,残害英雄。对于这一部分,金庸是强烈嫌恶和鄙弃的。但微妙的是,他并没有嘲弄杨莲亭和东方不败的爱的部分。

    说白了,“你为什么纵容伴侣做坏恶?”这是有的;“你为什么喜欢他?恶不恶心?”这个丝毫没有。

    又比如一个大反派成昆,他因为苦恋师妹不得,最后迁怒明教,作恶多端。金庸给成昆的审判相当严峻,让他瞎了双眼,晚年可能关在地牢里度过残生。但金庸对他爱情的那一部分仍然是宽厚的,爱归爱,罪行是罪行。

    如果你看早几百年的《水浒》,你会看到到处是奸夫淫妇,对爱本身的嘲弄和批判比比皆是。但是金庸小说里没有“奸夫淫妇”,只有罪和非罪,仁与不仁;爱本身没有错,只有爱的错误的表达,如宋青书;错误的发泄,如成昆;错误的滥用,如杨莲亭。

    假使要归纳金庸小说的爱情观,那就是:任何人都有爱上任何人的权利,只不过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权表达、都可以接纳,更不可以纵容和滥用。“爱上”本身无过,余鱼同可以爱上嫂子骆冰,尹志平也可以爱上小龙女,爱上的那一刻没有罪,也无关仁义,因为“爱”这个东西,由天降由心生,自己无法控制。莎士比亚说,爱情的力量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沈从文说,爱情是各处可到的,就是这个意思。

    鲍鹏山老师讲《水浒》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好几次引用过:总有一些爱情我们无法接受,但没有任何一种爱情值得被嘲弄。金庸小说是最好的实践者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被爱的几率注定是不同的,这无需多言。但是每一个人爱上别人的几率却同样大。

    而杰出的作家,总是尊重和包容这一种权利。

    爱情上的平等,其实就是人性上的平等。

    -完-

  2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自mc拳王) | 如何做出又红又专的毛氏红烧肉

    我今年年初去长沙出差,在声名远播的火宫殿和毛家饭店都吃到了毛氏红烧肉,我的同事们个个大快朵颐,狼吞虎咽,但是我却一筷未动,愁眉不展。

    我对服务员说,去,把你们大厨叫来。她紧张地问我要做什么,我说交交心。过了一会儿厨师来了,我告诉他,你这毛氏红烧肉不太地道。厨师颇为不服气,他硬说他是毛主席看着长大的,要是不正宗我nia他妈妈。

    我端详了一下厨师,他看起来20多岁,比我还小,可能刚从新东方毕业不久。不过我不跟他一般见识。我之所以不满意他的手艺倒不是因为我吹毛求疵,而是我觉得这道菜做得不好,不仅仅是厨艺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我初中的时候去韶山旅游,在当地一家小饭店吃到了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一块肉能活活吃出三层口感,瘦肉的精悍,肥肉的软糯和表皮的包容三位一体,在我嘴里爆炸了。饭店老板和厨师是同一人,一个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中年人,他让我叫他老张。老张带我走进后厨,那是一个10米见方,简陋而整洁的房间,和普通三线城市餐厅厨房不同的是,他的灶台上贴着一张毛主席像。

    我问老张,为什么要贴毛主席像?他说他刚开始时做毛氏红烧肉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不是糖色炒糊,就是肉煸得太干,要么就是还没起锅就被馋嘴的自己吃得差不多了。后来他父亲在灶台上贴了张毛主席像,每次烧菜的时候都感觉毛主席在旁边注视着自己,这让他不敢怠慢,不敢偷嘴。久而久之,他成为了全韶山最严肃的厨师,烧菜的时候神情凝重得就像在开政治局会议。“你知道吗,做毛氏红烧肉是不能放酱油的,因为毛主席小时候被酱油伤害过,他家祖传开酱油作坊,毛主席两岁的时候就会打酱油了。他有次参观作坊,看见了正在发酵的酱油缸里有一层浮动的蛆,从此他就拒绝在任何菜肴里加酱油,谁加谁就是阶级敌人。”

    “有一次厨房里没盐了,我懒得出去买,就想凑合着用酱油调味。结果我刚把酱油倒进锅里,就看到灶台上的毛主席气得脸都黑了:

    吓得我赶紧把这锅肉倒掉,让伙计去买了盐,重新烧了一锅,主席才破涕为笑。这事从此在湖南成为都市传说,还被当地草台戏班子编成了湘剧,名叫《肉有误,主席顾》。从此整个湖南没有人敢在烧红烧肉时搁酱油。“

    老张的红烧肉不搁酱油,但是用糖色调色后的肉块更加明艳动人。我尝了一块他的红烧肉,发现肉质和我平时吃的猪肉有所不同,老张说这是他家专门养殖用于做毛氏红烧肉的肉猪,这种猪有两个特点:肉质好,党性强。

    我说为何你家的猪又红又专?老张说猪的背后是一段很沉重的历史。

    “我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大跃进,村公社搞了大锅饭,要各家各户把粮食、牲畜甚至锅碗瓢盆都统一上交。我那时只有7岁,和家里养的那只大白猪情若兄弟,死活也不让家人把猪充公。家人心一软就从了我,但是又不能让公社知道,否则会被当成阴谋破坏大跃进的特务给抓起来。于是家人就把猪藏在一间小黑屋里,用麻绳把猪的嘴捆起来,只有吃食的时候才松开,久而久之,这只猪就不会叫了。由于被禁锢得太久,这只猪在吃饭方面表现得极为疯狂,很像现在的女孩子一生气就跑去购物。这样一来,亩产万斤尚未实现,我家的大白猪首先长成了一只跃进猪,比报纸上的猪还要浮夸。

    后来公社把大家上交的粮食和肉都吃完了,正赶上收成不好,大家别说吃肉了,一个月连大米都吃不上几顿。只有成天成天的开会,在各家轮着开,学习毛泽东思想,批判赫鲁晓夫,用精神食粮把我们的肠胃充实起来。有一天轮到在我家院子里开学习会,讨论县党委布置的两个议题,《让群众每天吃红烧肉》和《实现共产主义》。书记想了想,说在没有猪的情况下,我们直接研究第二个议题。大家口沫横飞地讨论着国家在十年之内超英赶美的可能性,书记雄心勃勃地告诉我们,等到实现共产主义的那一天,科技高度发达,大家不用劳动了,生产力全部交给机器负责。大家也用不着吃肉了,科学家研发的营养药丸就能养活全地球的无产者。谁再吃肉谁就是和党过不去,就是反对进入共产主义。

    学习会的最后,大家一致表决,同意我们村在1970年前实现共产主义。书记象征性地问有没有反对意见,问到第三遍时,我家的猪叫了。

    我爸傻眼了,这只猪已经沉默了接近一年了,怎么在这个当口发了声。书记恶狠狠地盯着我,问那是猪在叫吗?我爸只得承认那是自家的猪,同时强调我家并不同意它的政治观点。书记摸了摸自己干瘪的肚皮,把几位公社领导叫到一边窃窃私语,然后对我父亲说: 经公社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支部暂停进入共产主义,讨论议题要按照县党委布置的顺序。你家没有把猪交公的事念在初犯,既往不咎,现在把猪交出来。今晚大家都去公社食堂,讨论第一个议题。

    我嚎啕大哭,抱住大白猪的后腿死死不放,书记教育我,说你家的猪耽误了共产主义进程,必须代表中央处决它。猪最终被他们拖走了,我哭得晕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发现躺在床上,父母注视着我,面带喜色。

    他们说公社准备杀猪的时候,才想起杀猪刀和菜刀都被拿去大炼钢铁了,无法下手,只得作罢,把猪暂时关在公社食堂里等候发落。结果一不小心被我家的大白猪给逃了出来,它跑回了家,跟我们告别,然后顺着小路向衡山跑去,从此海阔从猪跃,天高任肉飞,它自由了。

    离开的时候,它路过我家围墙上的“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标语,还专门举起右前蹄,感激地哼哼了几声。

    我妈在一旁补充,说它是在高呼大跃进万岁。

    三年自然灾害过去后,日子总算好过了些。大跃进结束了,我家又养了几头猪。公社书记当了乡党委书记,为了预防我家的猪再次叛逃到山里,每天都来我家猪圈对它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它们谈心,鼓励它们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若干年后书记甚至粗通了猪语,能够准确分辨修正主义猪和走资猪,他说这些猪杀了以后只能炖汤或者做小炒,只有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猪才能做成红烧肉。

    文革开始的时候,书记已经当了县长,由于被查出家里有个直系亲属是破落地主,县长被活活斗死。死之前我去看望他,他奄奄一息地对我说,他好羡慕那只逃到山里去的大白猪。他突然一把抓住我的胳膊,紧张地问我,说自己成分不好,死了后还能不能被做成红烧肉?还是只能去炖个猪肉粉条子?我提醒他,县长你是人,不是猪。

    他不说话,就这样断了气。

    改革开放以后,我开了家饭店。为保证肉质,自己养猪。我结合了我家历代肉猪的特点以及县长的遗志,通过社会主义科学育种,培养出了最适合做毛氏红烧肉的猪。我先把小猪的嘴捆起来,不许他们说话,这样喂出来的猪块头大,肉好。同时每天给它们诵读资本论和毛选,晚上让它们看新闻联播,这样长大后的猪党性强,杀的时候都不挣扎,眼神欣慰,意思是在向杀猪匠道歉,说耽误你们进入共产主义了。”

    我看着碗里红彤彤亮澄澄的肉块,体会着这只猪质朴的无产阶级生死观,它怎叫人不钦佩。所以当我多年以后吃到毛家饭店的毛氏红烧肉的时候,知道那一定是一只没有政治觉悟的猪,被一名走资产阶级路线的厨师做成了一盘碌碌无为的红烧肉。这只猪和厨师,你俩对得起毛主席吗。

    老张的红烧肉成了绝唱,我走遍了长沙城也遍寻不到那种味道,回到家后,我尝试自己依样画葫芦,以下就是我向老张致敬的过程:

    首先是选肉,我去菜市场挑选带皮的三层五花肉,三层即是指猪皮、肥肉和瘦肉。按照老张的选肉原则,除了肉质本身要好以外,猪的政治觉悟也同样重要。可是菜市场卖的都是宰好的猪肉,我怎么能考察其生前的政治素养呢?

    我想,猪是人养出来的,有其主必有其猪,虽然猪没了,但我可以通过考察摊主来侧面判断他的猪。于是我对每一个猪肉摊主都提出如下三个问题:免除农业税吼不吼啊?党的三农政策咨瓷不咨瓷啊?你这么早就宰这只猪,会不会有钦定的感觉啊?

    大多数摊主都一问三不知,我立马绝尘而去。这些摊主不读书不看报,养出的猪也一定政治素质堪忧。最终,我找到了一个和我谈笑风生的摊主,他不仅圆满回答了我的问题,还跟我聊了个股期权、公车改革和下一届常委名单,最后还同我合唱了一首《中国人》。我欣然买了两斤他家的五花肉,那是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猪肉,我终于找到了它。

    由下图可见,他家的五花肉说是三层,其实有五层,肥瘦相间,条理清晰:

    在烹饪之前,要严格遵照老张的家传,在灶台上贴上一张毛主席像。我家没有毛主席像,我只好拿了一张人民币,用水蘸湿后贴在抽油烟机上(不用能口水,太侮辱人)。好比木匠拜鲁班,铁匠拜老君,做红烧肉的厨子也须得拜拜肉祖毛主席。记住,若是人民币掉了下来,就说明主席不开心了,你的做菜程序一定出了问题:

    安置好毛主席后,把猪肉切成2厘米边长的正方体:

    除了猪肉以外,刚需配料还有八角、桂皮、辣椒、大蒜、生姜和冰糖,这里的辣椒用的是朝天椒。毛主席嗜辣如命,要是不在红烧肉里放辣椒,小心他一怒之下把你的人民币变成10元的。

    接下来可以开始操作。首先把猪肉放进锅里煸炒,榨出水分和油脂,炒到肉块变成焦黄色,即可出锅,放容器里待用。我第一次炒的时候,心不在焉地把肉炒糊了,人民币气得从抽油烟机上掉了下来,我想,果然是肉有误,主席顾。不光是毛主席,糊味把我妈也惊动了,她冲了进来,看见我捧着一张100元人民币正在向它道歉,惊得她半晌不说话,默默退了出去。

    然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炒糖色。前文提到,毛氏红烧肉用糖色代替酱油进行着色,糖色可以用白砂糖或冰糖进行炒制,这里选用的是冰糖。

    另起一油锅,将冰糖放入锅里,开小火翻炒。冰糖融化后,其颜色会经历由浅到深,再变浅,再变深的过程,煞是神奇。最后当其变为褐色的时候,就可以把之前准备好的猪肉和大料倒下去煸炒了。

    一开始我总是记不住糖色变色的顺序,老张告诉我,糖色的深浅变化好比毛主席政治生涯的四次起落,当糖色最终变为褐色时,就象征着遵义会议的召开,毛主席重新进入了领导核心,这时就可以让猪肉进入锅里了。

    所以糖色千万不能炒得太过,你把它炒糊或者炒干,是想把主席开除党籍不成?记住这点,给肩上增添一点历史重担,炒出来的糖色就绝对根正苗红。

    请注意我炒糖色的手法,锅铲快得已经超过光速了,有时甚至会导致时间倒流,把糖色炒成冰糖。这手法习自老张,他说历史上的铲功第一人就是毛主席本人,毛主席在长沙念大学时文武兼修,创造性地把长拳融入到了烹饪当中,发明了这招“一师无影铲”,在整个20世纪未逢敌手。直到后来我去了英国,见到了利物浦大叔阿龙的“冚家铲”后,才给主席找到了绝配的对手。只可惜君生冚未生,冚生君已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主义大型遗憾。

    炒好之后,加入少量清水将糖色略微稀释,然后把猪肉、大料导进锅里翻炒,并加入料酒,以及盐、味精和鸡粉调味:

    炒匀之后加入适量开水(高汤更好),大概能把肉块淹没2/3就合适:

    连肉带汤一起倒入一口无产阶级砂锅里,用大火把汤烧开,然后盖上锅盖,改小火徐徐煨之:

    将过了水的四季青铺在盘底,万事俱备,只待出锅:

    大约煨制90分钟之后,即可将肉起锅,摆放在四季青上,浇上汤汁:

    这道毛氏红烧肉终于大功告成,我尝了一口,虽然比不上老张的精纯醇正,但是也算是绵软可口、回味无穷。我看了一眼抽油烟机上的主席,他似乎也闻到了香味,舔着嘴唇,腼腆地笑了。

  2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屌风的汉子------“冚家铲”大叔的故事 (转自“拳王”)

    MC拳王,青年作家,作品《英雄的食材和神做法》《我有个好故事 就要你一碗酒》,头条文章作者。同一作者的《冚家铲黄金炒饭》是本篇的姐妹篇,同样强烈推荐。

    不是我选择了拳击,而是拳击选择了我。————奥斯卡-德拉霍亚

    “拳坛金童”德拉霍亚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拳击手,他的拳击风格浪漫而忧伤,进攻时像一只翩飞的燕尾蝶,防守时像一只无辜的梅花鹿,直看得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在其传奇般的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数不尽的冠军头衔,被全世界的拳击爱好者顶礼膜拜。德拉霍亚有着英俊的面庞和丰富的情怀,他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甚至凭借一张西班牙语专辑进军了格莱美。他真是人生的赢家,造物的恩宠。

    所以他才有如此的自信,说出题记里的那句话。正如其父亲给他起名“奥斯卡”的理由一样,他人如其名,拥有了一段比好莱坞电影更美丽的人生。

    并不是每个拳手都是上天的宠儿,今天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个拳手。如果说德拉霍亚的人生舞台是那个6米见方的擂台,那么他的舞台就是这个醉生梦死、尔虞我诈的沧桑人间。

    1 王宾是我在利物浦时的好友,他来自水泊梁山的发祥地山东,为人慷慨,急公好义。朋友托他办事或找他借钱,从来都是无所不应。 后来有人看准了他的软肋乘虚而入,找他借了3000多英镑,一拖再拖就是赖着不还,王宾这才着急得四处找朋友商量对策。他其中一个朋友是广东人,参加了利物浦的一个老乡会,说会里有几个都是混当地广东帮的,要不要找他们来帮忙讨债。

    王宾开始还觉得不太好,毕竟朋友一场,不想撕破脸皮。那广东人虎着脸说道:“我老豆死得早,死之前嘱咐我,破财消灾、挨打站定、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美德。”

    于是王宾只好出此下策。他在打电话约到了欠钱不还的朋友去某酒楼见面,俩人刚上楼,那哥们就被满桌杀气腾腾的江湖人士吓尿了裤子,当场就乖乖掏出手机从电话银行转账。完事后广东帮的弟兄拍了拍王宾的肩表示借护照一用,王宾知道他们是要用他的护照给蛇头帮人偷渡,有些犹豫,不过他想起了中华民族四大传统美德的第一条就是“破财消灾”,现在灾消了,都没让他破财呢,借护照就借吧。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子里,闷闷不乐。房东提着一瓶伏特加,摇摇晃晃地走过来,问他有什么心事,王宾和盘托出。房东说这事我替你搞掂,你放心吧,来饮杯啦。然后王宾就借酒浇愁,喝得不省人事。

    第二天他醒来时,发现护照放在自己床头。他这才明白他的房东不是普通群众。

    他的房东姓龙,我们叫他阿龙。我那时经常去他家找王宾喝酒,阿龙是个酒鬼,总是不请自来,提着酒瓶就加入战团,每喝必多,一喝多就给我们讲述自己的革命家史。

    阿龙英文名叫Dick, 中等身材,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广东人氏。其父亲曾是某权力部门高官,阿龙年轻时依托其资源快意人生、吃香喝辣,自己在广州有一化工厂,正事不做,衣食无忧。后来因其父东窗事发,阿龙不得不舍弃大好温柔乡,拿着一纸学生护照去了英国。

    在英国他也无心读书,可又不能回国,于是就四海为家,最后去了曼彻斯特一家中餐馆当厨师,该餐馆的老板据说是心软收留了他,这一软不打紧,软没了一个纨绔子弟,软出了一个黑道大哥。

    在英国的华人都知道,中国城里的酒楼等产业不涉黑是不可能的。要想不受欺负,惟有拉帮结伙或者甘居人下。阿龙跟着老板阿伟在曼城打拼了几年,逐渐显露出英雄本色。他在出租屋顶种大麻,和其他帮派抢地盘打架、帮人收账赚外快,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当年老板阿伟真是没有白软。多年以后阿龙酒后跟人吹牛逼,说自己除了没去警察局门口上过吊,啥事都干过。对方当场就拍出200英镑,说你牛逼就去警察局吊一个。

    阿龙当时酒壮怂人胆,拿起200镑就真去了警局。他去厨房找了根捆龙虾的麻绳,虎虎生风地走在街上,把上衣脱得精光,光着膀子露出自己的玉麒麟纹身,有一种翻身做主的感觉。他说自己当时觉得中华民族5000年的苦难都被自己的虎虎生风刮到了太平洋里,当时要是英国首相来了,他也敢把他捆成一条龙虾。

    后来他在街上被巡夜的警察看见了,大概觉得他衣冠不整,就上前询问他的身份。阿龙说他当时酒还没醒,还以为警察设下了天罗地网,要将他捉拿归案,所以他撒腿就跑,等被警察香汗淋漓地按在地上时,他已经把麻绳从皮带扣里穿进去,系在裤子上了。

    “It’s my belt.” 他耐心地跟警察解释,”I’m a poor man”.

    警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警察:My name is Dick Long. 刚讲完警察就把他铐了起来,抓进警局关了24小时,后来因为证据不足,根据政策只有把他释放。

    阿龙给我讲述这个故事时,我震惊于他如何能够边逃命边把麻绳系成裤带。阿龙反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深圳啦?几唔几道深圳发展那么快,全因为那条标语‘时间就是金钱’啦。时间很宝贵的,我在厨房屌阿细的时候,穿脱裤几都只得一秒钟啦。”

    这话题峰回路转,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二者的联系。我问阿龙:“你就这样练就了你系裤带的手法?”他点燃一根事后烟,陶醉地点了点头。

    不过他说他始终想不明白为啥警察听见他名字后就把他抓进去了,我想告诉他你的英文名起得有点不合理,但又不敢说出口,只有安慰他:“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孙悟空也是回答了自己的名字,就被妖怪收进瓶子里去了。”

    阿龙大笑了起来,差点把事后烟吞了下去,他笑起来还是很可爱的,让人甚至忽略掉他脸上的刀疤。

    不过他喝醉了就不怎么可爱了,总是大喜大悲,长歌当哭。他每次喝醉了必做两件事,一是用粤语朗诵一首七言绝句,“冚家铲泥齐种树,汝家池塘多鲛鱼。树长鱼肥嬷撚饭,邀你老母共进餐。”

    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王宾给我当起了翻译:“全家一起铲泥种树,你家池塘有很多鱼,树长大了鱼肥了奶奶就去做饭,邀请你的母亲一起来进餐。”我听完后只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有何内涵可言。

    第二件事就是唱歌。他每次都如泣如诉地吟唱同一首歌,《捕风的汉子》,以至于我从来没听过谭咏麟的原唱都能一字不漏地唱出来。“昨天有位仿似是,关心我的女子。昨天我于她眼内,找到千篇爱诗,但是像阵风的她飘到后,转眼又要飘走像片风疾驰。谁人长夜里苦追忆往事,现她不想要知。”

    王宾在一旁偷偷告诉我,那个风一般疾驰的女子就是被阿龙在曼城餐馆厨房里屌来屌去的那个阿细。

    “果然风一般,每次都只屌一首诗的时间。”我幸灾乐祸地讽刺道。

    没成想阿龙听觉极其灵敏,虽然已经喝醉,但我和王宾的对话仍被他一字不漏听入耳中。

    “乜诗啊?乜诗啊?”他哭着怒吼道。

    王宾被吓得瞠目结舌。我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地背出刚才学到的七言绝句:“冚家铲泥齐种树,汝家池塘多鲛鱼。树长鱼肥嬷撚饭,邀你老母共进餐。”

    阿龙愣了一下,突然又破涕为笑,乐得人仰马翻。然后脑袋一歪,倒在沙发上呼呼睡去。

    我和王宾面面相觑,实在是不知道他的歌声、诗句、眼泪和狂笑里,隐藏着一段怎样的故事。

    2 阿龙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他的故事和传说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中国城里,被人们口耳相传。

    王宾给我讲,阿龙在曼城的时候,胆大心细、身手过人。他的老板阿伟赌品不佳,在赌场里赌输了钱经常掀桌子,后来赌场干脆把阿伟列入了黑名单,不让他入内。阿伟素手无策,又不能硬闯怕赌场报警,就找来了阿龙,让他搞掂此事。

    阿龙果然有两把刷子,他成天站在赌场外面,告诉每一个打算进入赌场的华人:“你可以进去,但是出来后能不能回家就不一定了。我在这等着你。”

    有钱人可不会跟阿龙这种烂仔玩命,知道他啥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华人们纷纷退避三舍,更换赌场。赌场没了中国人,生意就没了一大半,最后都快倒闭了。几个经理不得不连着请阿伟吃了好几顿饭,求爷爷告奶奶地把他请了回去。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我还第一次听说有人哭着喊着把瘟神请回去。阿龙真是太牛逼了。”王宾击节赞叹。

    阿龙一战成名,从此深得阿伟器重,决定让他负责种植大麻这一高危行业。阿龙调研了一番本地帮会的大麻史,做了优劣势分析,然后大手一挥,独辟蹊径地决定把大麻的种植地点从后院换到房顶。他跟老板解释,这样做就不用怕后院里的大麻被毒瘾难耐的老黑和阿三们翻墙而入,顺手牵羊。每层楼都有人把守,重重关隘,想抢大麻难于上青天。

    帮会群众纷纷伸出大拇指夸他不愧是文化人。阿龙得意地掏出护照说,谁让我拿的是学生签证呢,你们这些难民!

    后来几次去阿龙家,他给我们讲了更多的江湖故事,他说大麻的发育周期通常在100天以上,在其间他需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安排人手负责种植、灌溉和收成等流程。大麻的迅速生长需要高温和强光,所以阿龙在房顶建造了一间温室,不同之处在于温室罩不是玻璃或者透明的塑料膜,而需在内表面贴上厚厚一层反光锡纸,那样一来能够反射灯光,二来从外部就无法一窥内里。温室里用大功率的灯泡24小时强光照射,以保证光线和热量供应,那样能够使大麻的成熟周期缩短至三个月。

    阿龙耐心细致地给我们做着科普,那神态像极了央视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的主持人。讲到动情处,他从沙发上站起身,神情肃穆地面朝东方(曼彻斯特方向),我还以为他要跳一段忠字舞,结果他摇摇头说:“我只是想她了。”

    阿龙说有段时间风声比较紧,销售渠道出了内鬼,他确定不了是谁,好几周不敢出货,愁得拉屎都不臭,吃饭都不香。这时候阿细挺身而出,扮作餐馆的外卖人员亲自帮他们送货。阿龙一开始不同意,担心阿细因为没有江湖经验而吃大亏。

    我问阿龙:“那后来呢?”

    “她精明过人,一般的烂仔哪是她的对手。”阿龙的笑容落寞又骄傲。“她的确是一个风一般的女子。”

    具体的细节我不得而知,不过“阿细”这个称呼却很是熟悉,让我想起了《古惑仔》电影里的黎姿,滚滚红尘,绝代风华。难怪阿龙对她如此难以忘怀。

    我问阿龙,能不能再给我讲讲你和阿细的故事。

    阿龙点燃一根烟,感伤地告诉我:“我那时候每天都屌她好几次。”

    原来江湖儿女就是过的这样的生活,我和王宾不禁悠然神往。

    “但是阿细现在在哪里?为何从我搬进来的第一天起,你就一直独居?以至于我一开始还以为你是。。。。”王宾的问句到最后欲言又止。

    “你以为我是咩啊?”阿龙打了个酒嗝。

    “基。”王宾平静地回答,只是面部肌肉有点发抖。

    阿龙哈哈大笑,然后终于在那么多次喝酒后,第一次给我们讲述了他和阿细的故事。

    3 阿细是以前同一家中餐馆的服务员,广东顺德人,偷渡来的英国,长得好看又肯吃苦,深得餐馆同仁喜爱。但阿细却惟独钟情从不主动亲近她的阿龙。

    “这叫欲擒故纵。”阿龙补充说明,王宾当即就把这一条记在了手机记事本里。

    他俩的第一次肌肤之亲,发生在厨房操作间旁边的小仓库里,当时是晚班时间,但是还是有人不时进出厨房,那仓库又只有门栓没有门闩(插销),锁不上。

    “那怎么办的?不锁门吗?”

    “我随手抓了一只龙虾当作门闩。”阿龙淡定地答道。

    “龙哥真系随机应变。”我和王宾被他的机智所折服,大拇指久久不愿放下。

    “那当完门闩的龙虾怎么处理?”王宾打开手机记事本继续好学不倦。

    “清蒸红烧都得啦。”阿龙不耐烦地摆摆手。

    我暗自心想我以后去餐馆吃饭绝对不点龙虾了,搞不好吃的就是厨师们用过的插销。。。。

    阿龙继续给我们讲述他和阿细的燃情岁月。他说他在国内的时候虽然屌过很多女人一次,但却从来没有像这样,屌同一个女人多次,他说这算是他的初恋。他说他之所以后来从餐馆出来自立门户,一是因为人脉和资金已经足够,二是他的老板阿伟也看上了阿细。

    “那你当时没有去砍他?”我问道。

    “没有,我当他是我的恩人,没有他收留我,我早就被遣送回国了。”阿龙的眼神里有一丝黯然。

    所以他带着阿细搬出了曼城中国城,在外面开了中餐馆,后来又扩大经营,无所不包。到了2005年左右,他的势力终于能够和阿伟分庭抗礼了。

    那段意气风发,双宿双栖的生活一定很精彩,我想。阿细当上了老板娘,再也不用和阿龙躲在厨房仓库里偷情了,整个餐厅都是他俩的产业,他俩想上哪偷情就上哪偷情,哪怕在房顶。

    “房顶不行,种着大麻呢。”阿龙摇摇手。

    “后来有一次我和阿伟做大麻生意。他要货要得急,我这边人都在外面跑,没人给他送货。我又要守着大麻种植基地,走不开。然后阿细就自告奋勇,说她去帮我送货。”

    “我怎么可能放心,我知道阿伟对她一直有意思。阿细说你俩是兄弟,勾引二嫂可是江湖大忌,他不敢的,你就放一百个心吧!于是我就信以为真了,我竟然信以为真了!我顶你个肺!我顶你个肺!”阿龙国语白话自由切换,愤怒地用手指着我骂道,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跌下去。

    “当晚阿细就回来了,看起来一切顺利。我没有察觉出她的神情有什么异样,我真是麻木不仁,我屌你老母。”阿龙继续骂着我。王宾在一旁轻抚我的大腿,示意他不是在骂我,谁叫我坐在了曼彻斯特方向。

    “过了半年,我有一次约一帮以前的兄弟出来饮功夫茶,其中一个人现在还在阿伟手下做事。他跟我感情一直很好,他告诉我说阿伟可能和阿细有搞嘢。呢个死扑街!”

    幸亏我预感到阿龙又要指着曼彻斯特方向骂娘,提前把椅子往伦敦挪了挪。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阿伟有次喝多了跟大家吹水,说阿细的后腰有一块纹身,纹的是一对天使,我操他妈逼,那纹身全世界只有我才看得到!只有在背入她的时候才看得到!”

    王宾领会到了龙哥的发言精神,又掏出手机写下了“后腰有纹身的女人喜欢被背入”。

    “我赶紧回家问阿细,她哭着我跟说她那天送货去的时候被阿伟逼奸了,回来怕我把事闹大,一直不敢跟我说。当时我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一阵血往上涌,也不顾家里缺人手,连夜带着两个弟兄就去找阿伟,想跟他算账。”

    “你带枪了吗?”我忍不住插嘴道。

    “枪?我连刀都不带,你没听过‘曼城阿龙境界高,行侠济世不用刀’?”

    “那你难道用拳头?”

    “我在广州的时候可是拿过业余拳赛冠军的,我打架一拳一甩棍足矣。”阿龙从柜子里拿出他多年来傍身的ASP甩棍,充满感情地摩挲着,就像在抚摸阿细的大腿。

    “我们当时在车上装上汽油瓶(当炸弹使),就往中国城走。我们以前有一次半夜出去和黑人打群架,开了两辆车,其中一车上面有枪,另一辆车装着汽油瓶。结果在路上和其他车辆连环撞车,两辆车都毁了,人也受伤了走不了,条子和救护车都来了,没办法只有去医院。出院后持枪的人全被抓了,但是带汽油瓶的那几个哥们却被放了出来,你猜他们怎么跟条子解释的?说是用来照明的。英国的条子也真是白痴,居然相信了。”

    “所以后来我们出去打架就只带汽油瓶和甩棍了,被条子查到了也没有证据关我们。”阿龙再次把学生签证赋予自己的大智慧运用到了帮派生涯中。

    “以及我的拳头。”他摇了摇右拳,那轻佻而不羁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德拉霍亚。

    战无不胜的阿龙这次要面对旧主了,听到这里,我和王宾都紧张得腿毛倒竖。

    “我们到了中国城,进了阿伟的酒店才发现中了埋伏。他找来了香格里拉酒店的老板,一个越南人,那家伙当时算是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老大级别的人物,黑白通吃的。我们几个兄弟怎么是越南帮的对手,被打成了猪头皮。我虽然放倒了几个,但是敌不过人家人多又有枪。最后被按在桌上,要废了我。”

    “怎么废?”我毛骨悚然地问道。

    “就是挑了我手筋脚筋。”阿龙的语气平静得就像电台主播。“我一直以为自己不怕死,但是生平第一次遇到这种事,还是惊得不行,我不想下半辈子成废人啊。于是我就和他们谈条件,答应把我的酒店、桑拿、KTV全部转让给阿伟,还有我的大麻。”

    “然后他们就放你回来了?”

    阿龙干笑一声,就像是在咳嗽。他从衣兜里伸出左手,示意我们凑近了仔细看。

    我们发现他的左手小指和无名指无法弯曲和动弹,那是假的手指!虽然已经几可以假乱真、混淆视听。所以我们跟他相识这么久,从来没有注意到异样。

    “他们要废了我带去的俩兄弟,我不干,就说替他们受过,一人抵一根手指,然后就这样了。他们没把手指还给我,当着我的面就拿去喂狗了。多谢女王,英国全民医保,看病治伤都不要钱,我就选了最贵的义指。”他似乎很满意地把左手翻来覆去地欣赏,仿佛那伤口已经痊愈,新指得以重生。

    “资本主义就是好!”王宾感动地记在了记事本里。

    我理解阿龙刚才的举动,如果我能用两根手指救回兄弟的命,那么我也一定会对这个伤痕满意一辈子的,那是男人的勋章。

    “我灰溜溜地回到家,发现阿细已经不在了。我不知她去了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这下什么都没了,包括我的这个‘家’,我马上就得搬出去。”

    “后来我就来了利物浦,这里有我几个老友。他们给我在餐馆里找了一份厨师的工作,让我重操旧业。我虽然只有八根手指,但是切菜炒菜比他们都利落,他们都叫我八指叔。”说到这里,阿龙的眼里充满自负,似是又燃起了火焰。我知道,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在干什么,豪情胜慨永远都在。

    英雄总会老去,但英雄永远是英雄。

    “那后来你知道阿细到底去哪了吗?”王宾实在按捺不住,终于冒着被阿龙用甩棍打脸的危险问了出来。

    “她在我被砍的那天晚上就回阿伟那里去了。我后来才知道,阿细本来就是阿伟的情人,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后来她在餐馆和我偷情,被阿伟发现,阿伟要收拾她,她求饶说愿意戴罪立功,跟着我就当是个卧底。后来我果然做大了,在曼城阿伟已经压不住我,还处处被我抢生意。于是他们就来了这么一出戏,骗我上钩。 阿伟当时肯定知道我人手不够,而且也知道,只有为了阿细,我才会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地去找他拼命。”

    “那现在呢?他俩还在一起?你不想去找他们报仇吗?”我被那对狗男女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率领我们利大计算机系的学生去曼城和阿伟拼命,要知道我们班有个黑人身高2米1,还有一个黑人长得和麦迪一模一样。

    “呵呵,阿伟后来贩毒案发了,结果成功落跑,带着英镑回大陆花天酒地去了。”

    “阿细也回去了?”

    “阿细被抓了,判刑了,现在在号子里呢。”

    “活逼该!”我和王宾掌声经久不息。

    “我还去看过她,我真是没出息。”阿龙讪讪地笑道。“我不去的话真没人管她了,我给看守塞了钱,不然她一个华人在监狱里会被欺负死的。”

    “她还有3年就出来了。”阿龙又望着曼城方向,这次他终于没有骂我。

    我看到阿龙深邃而浑浊的眼里突然有一种晶莹剔透,不知是泪水还是流转的眼波。

    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到现在都孑然一身了,他一定是在等待着什么。

    我和王宾默然无语。

    阿龙站起了身,打破了尴尬的沉寂,他说你们就快回国了,也没请你们去酒店吃大餐,我今天就亲自下厨给你们炒一盘黄金炒饭吧。

    4 “我在利物浦的餐馆里当厨师,最受欢迎的就是这道黄金炒饭,因为我每次在切菜和翻炒的时候都喜欢骂骂咧咧,尤其喜欢念那首“冚家铲泥齐种树”,所以餐厅的兄弟都把这道炒饭叫做“冚家铲黄金炒饭。”

    说完他就开始切葱,果然“冚家铲”、“丢你妹”地骂个不停,咬牙切齿,目呲欲裂。

    我忍不住问他冚家铲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对着我暴喝:“全家都死晒啊!” 吓得我久久不能言语。

    我知道他又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往事,我更知道,这道黄金炒饭一定是他的老板和恩师阿伟教给他的。

    阿龙打了三个鸡蛋、然后分离蛋清蛋黄,把蛋黄打进米饭里。这全套动作都只用左手三根手指完成,那两根义指上滴水不沾,干净利落。他的右手始终闲庭信步地放在衣兜里,他甚至告诉我们他完全可以在做饭的时候同时手淫。

    我问他如何做到这样的神乎其技,阿龙文绉绉地答复我:“无他,唯手熟尔。”

    然后他从冰箱里掏出一瓶Gordon金酒,我以为他做饭时睹饭思人,触蛋生情,又要借酒浇愁。结果只见他倒了一点酒在碗里,把左手三根手指伸了进去。

    “我这是在清洗手指,一会儿还能顺便清除蛋黄的腥味。”阿伟解释道。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清洗手指干嘛,就看见他闪电般地把手指插入了带着蛋黄的米饭中,开始搅拌。

    我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戴上厨用手套?他反问我:“你屌你条女的时候,她喜不喜欢你戴套?” 我支支吾吾还来不及作答,他自问自答:“肯定不喜欢!所以你屌饭的时候,饭也不喜欢你戴套。”

    原来阿龙不是在拌饭,他是在屌饭。

    我仿佛看见那小小的一碗米饭背上了阿龙半生的爱恨情仇。他父亲的落难,身世的飘零,江湖的血雨腥风,情人的始乱终弃,这一切连同阿伟他妈逼一起,全部融入在这金黄色的米饭里,被阿龙屌到天荒地老。

    但我逐渐发现这手法有点不对,那不像是对仇敌的决绝和对命运的不忿,更像是在招呼情人的身体,柔到极处,宛若无骨。

    原来这米饭不是阿伟他妈,是阿细!

    阿伟慢慢地搅着,拌着,揉着,屌着,仿佛用掉了一首诗的时间。

    那如果真是一首诗,那一定是荷马史诗。

    阿龙说他年轻时以为世间万物唯快不破,现在才知道错了。他要把在厨房里、仓库中、江湖上,那些仓促对待、匆匆逝去的时间全部屌回来。

    他屌得我和王宾昏昏欲睡,突然闻到了一阵蛋香味。只见阿龙嘴里叼着一根事后烟,疯狂地挥动着锅铲,翻炒着屌好的米饭。

    好一招冚家铲!从那上下翻飞的铲影里,我已经看不清阿龙的身形,他就像一只翩飞的燕尾蝶,他仿佛不是置身于乌烟瘴气的厨房里,而是站在拳台上,那个真正属于他的舞台。

    “刀光剑影变成了锅光铲影,阿龙你真的能够坦然接受吗?”我问他。

    “现在华人帮派都不种大麻了,警察知道了我们的伎俩,就派出直升机昼夜巡航,用红外线探测器查找房顶的热源,温室里一旦开灯,必暴露无疑。所以毒品少了,治安也好了很多。 一切都会变的不是吗?我原本就是个厨师,现在只是变回去了而已。”阿龙专心致志地铲着饭,头也不回地告诉我。

    是的,你变回了厨师,但爱和情怀还变得回去吗?你等的那个人,她还变得回去吗?我在心里默默地想。

    阿龙把炒好的冚家铲黄金炒饭分成两份,递给了我俩。只见那泰国米被炒得妻离子散,颗粒分明,每一粒米都被鸡蛋黄染成了金色,就像利物浦海边的阳光。

    我和王宾狼吞虎咽地吃完,根本找不到任何辞句来形容其绝味。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炒饭,或者说,最好吃的东西。

    阿龙看见我们把盘子都舔了个底朝天,甚是满意地躺在了沙发上,端过刚才那瓶Gordon金酒,倒在杯里徐徐咽下。

    “你们看见没有,这是金酒,金盆洗手的金。”阿龙冲我俩晃了晃瓶子。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炒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大有深意。这真是用故事和情怀炒出来的炒饭,这样极品的食物,怎么能叫“死全家”这么粗鄙的名字?

    我当即就请阿龙给这炒饭起个新名字,我说我要带回祖国大陆去发扬光大,让社会主义的春风把它吹绿!

    阿龙喝下一口金酒,缓缓地说道:“我经常想着我和阿伟的恩怨情仇,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面乔峰苦苦追查的害得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大恶人”,竟然是他的父亲。而我的仇人是我的师傅,我的恩人。这就是命运,我的命运还真有些像乔峰。”

    “这炒饭就叫做虽万千人吾往矣吧。”阿龙指着空盘子说道。

    虽万千人吾往矣,多么豪气干云的名字。你和乔峰都历经了劫难,勘透了生死,但你和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你的阿朱还会回来的。

    一周后我和王宾就踏上了回国的旅程。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阿龙,这一别也许就是参商永隔。

    那位曾经帮王宾出头找人讨债的广东同学去车站送我们,临别的时候我问了他一个问题,那是我这一年多来最大的心结。

    “冚家铲泥齐种树,汝家池塘多鲛鱼。树长鱼肥嬷撚饭,邀你老母共进餐.”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丫种树死全家,你家池塘真多余。树长鱼肥麻烦死,邀你妈逼共吃鱼。”广东同学淫笑着翻译成了普通话,朗读给我们听。

    “信达雅。”王宾竖起了大拇指。 “粤语真是博大精深。”我对他交口称赞。

    广东仔真是一群有故事的人,不是你们选择了江湖,而是江湖选择了你们。我坐在车上看着他的背影,啧啧称奇。

    5 列车开动了,开往伦敦,我终于告别了利物浦,我的第二故乡,启程回国。我有点伤感,耳机里却应景地传来了那首《捕风的汉子》,我是听熟了阿龙的演绎后特意去下载的:

    路中有位不说话 心伤透的汉子

    目光带点哀与倦 天天穿黑布衣

    象是立了心一生追悼

    某个已于风中逝去的梦儿

    茫然流浪去他将此数字

    画于街中废纸

    Marianne, Marianne, Marianne

    Won’t You Stay For Me?

    Marianne , Marianne, Marianne

    Won’t You Stay For Me?

    (全文完)

    拳王的人人主页:李淳\

    拳王的新浪微博:MC拳王\

    拳王的微信公众号:拳王的故事(ID:quanwangstory)\

    拳王的豆瓣主页:拳王

  2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晚明情书——大众的浪漫异想世界

    作者:natasha

    明朝有本专门收录情书的小册子,叫《丰韵情书》,编辑者叫邓志謨。这本书正文前有篇序言《情书小引》,是由一位笔名叫“坦然生”的作者所写。序言开篇写道:论语教导说,词意达到即可,不需要抒情(“语有云‘辞达而已矣’,曷尝言情哉‘“);而情书则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与论语的倡导严肃文体不同。该序强调,情书作品重在传情,并提出邓志謨所集结的情书作品都与古代伟大的情爱佳话如相如文君等一脉相承(“镜诸古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情书虽然与论语这类严肃作品不同,但与古代以及当下推崇的道德思想是一致的,并不因为谈情而变得低级。邓志謨和坦然生通过《丰韵情书》试图提升情书这种文体的档次,打破严肃教化文学和言情文学之间的等级界限

    坦然生提醒读者,情书的措辞是作者心声的表达,如鸟兽虫鱼对自然界的香气色彩的天然眷恋一样率真自然。情书的魅力在于真情实感,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拨动收信人的心弦(“一纸素笺露出五衷丹烟,寸心微意寫來滿眼辭“)。

    邓志謨对收录的情书加以批注和点评,为想要自己写情书的人提供写作指导。例如在《万娥遗夫昌龄书》中,女子万娥在写给丈夫的信中以写景来表达眷恋之情:

    如妾之情未忍,何况此秋之为景,风物凄凉兮,妾思其雁阵惊寒,或增良人之惆怅;寒蜇泣露,或动良人之叹息;芭蕉响雨,或助良人之唏嘘;砧声捣月,或添良人之寂寞;铁马敲风,或引良人之悒怏。妾与良人隔天之一涯,竟不能亲傍之慰抚之,妾能为情哉。“

    邓志謨就评价道:“写出秋景凄凉,是一篇秋声赋,使人安得不悲”。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上述这篇情书,其实有几个特点值得玩味。

    首先,虽然编辑强调情感的重要,但又把这篇情书当作范文,说明晚明时期对于书信体的规范性的要求已经蔚然成风。晚明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教人写书信的指导,以及提供了名曰“碎金”的书信套话词汇表,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能够自己写信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以及对规范性文本的依赖。

    第二,情书表达了一种社会幻想。当时中国人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够夫妻相爱的怕是不多,对情感的需求是一种刚需。情书中都是情意绵绵的情话,有的还表达了对父母和子女的爱护,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画面;有的情书尽管是妓女与情人之间的情书,但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情意表达的需求。这些情书体文学如同小说一般,满足了人们对虚幻世界的幻想,以及对亲密关系、理想社会和家庭秩序的期待。

    《丰韵情书》是目前发现的晚明时期唯一一部专门以情书为题材的书籍,但在当时流行的日用类书(百科全书)中,都收录了大量的情书,可以说情书题材在晚明时期是非常常见的大众阅读文学体裁。日用类书和情书集锦都是大众读物,阅读者都是识了点字的普通百姓,但实用知识和虚幻题材收录到同一本书中,反映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经营,而是同时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并且在情书作品中,还有大量的插图,方便老百姓想象男女主角的世界。更大胆一点的,还会将自己幻想为身穿长衫的书生和绅士,与文雅的大家闺秀卿卿我我,在幻想的世界里实现了阶级提升。


    关联阅读: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晚明大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日用类书 https://2047.one/t/19578

  2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晚明大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日用类书

    作者:natasha

    所谓类书,是指博采群书、分门别类辑录汇总而成的工具书,有点像百科全书。日用类书是指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南的参考书。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印刷的普及以及识字率增加,日用类书的出版空前繁荣,成为大众读书市场的主打品种之一。

    类书的知识门类包罗万象,你能想到的都有。比如当时商业发达,对商业知识的需求增加,而当时又没有商学院,类书中的“商旅门”就提供了必要的商业知识指南以及商业文书写作的指导。

    有了商业纠纷就会有诉讼,类书的“律例门”也会教你写状纸打官司。此外,类书还包含了不少法律知识,是在老百姓中普法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类书的法律知识都是地道的老百姓立场,教老百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绝对不是官方的propaganda。

    商业社会为很多带来机遇,会一夜暴富也会倾家荡产,商品经济的不确定性让风水学说特别盛行,此外老百姓婚丧嫁娶都要看风水,因此类书中“命理门”内容也不可少。

    明朝后期,物质高度丰富,消费社会开始形成,各种娱乐活动巍然成风,类书就成了指导老百姓寻欢作乐的指南。很多类书都包括“酒令门”、“笑谈门”、“棋谱门”、“琴学门”、“蹴鞠门”等等,专门介绍娱乐休闲知识。比如《新板全补天下便用文林妙锦万宝全书》三十三卷的“笑谈门”下面就有“笑海奇观”、“江湖奇语”、“讥诮骂人”、“小厮娼妓”等细分类别,其中“笑海奇观”收录了近60个笑话和近300个歇后语,很多笑话都类似于今天的黄段子。

    商品经济,物欲横流,为了适应色情业的需要,几乎所有类书都包含了“风月门”。其中有嫖客须知之类的指南,帮助嫖客理性消费;此外收录了不少嫖客与妓女之前情意绵绵的书信。比如《鼎鋟崇文阁汇纂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第二十三卷就收录了《与情妓书》、《情妓答书》等情书,甚至连男同性恋之间的情书也收录了进去。另外“洞房春意”、“风月机关”等色情内容也不可少。

    基本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知识,都可以在日用类书里找到。除了实用知识还有不少娱乐内容,从天文地理、法律人情,到风月命理、异性同性,兼容并蓄,无所不包。类书涵盖广泛的内容和分类,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晚明的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晚明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思想也相当开放的社会。

  2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我们居然还在扯卖卫生巾的淡(六神磊磊)

    作者:六神磊磊

    本来今天是发北京的活动通知,结果就被一件卫生巾的事打了岔。跑题几句。

    空闲下来,上网看看,很觉得有点荒谬,人们在铺天盖地争论一件根本就不该成为辩题的事:高铁上能不能卖卫生巾。

    然后那么多人起哄:看把你们这些娘们惯的!今天高铁要卖卫生巾,明天是不是要开医院?后天要开染坊?脱口秀演员稀里糊涂又被躺狙。

    你知道我的荒谬感来源于哪里吗?

    因为这些天都在忙着发书、搞活动,讲什么“侠之大者”,什么李白杜甫,和读者朋友们也聊得非常好,又让我误以为这些美好的读者就代表了所有人了,以为咱们精神世界丰富异常。

    结果下来一上网:嚯!那么多人在嘲辱女乘客提出高铁上卖卫生巾?那感觉好像咣当一声掉在盐碱地里似的。

    一个群体,看他们在热烈地争论什么话题,很能反应思考水平。我们争论的这些话题,真的是低级得一匹了。

    素描能不能画人体?就前两年一帮人在争论这个,你敢信?

    我以为一百年前徐悲鸿画裸体的时候就解决了呢!

    “夸父”能不能用“西方雕塑”的手段表现?在争论这个,你敢信?

    我以为《开国大典》是油画早就说明问题了呢。

    现在一伙人在煞有介事地反对高铁卖卫生巾,还谩骂,你敢信?

    曾记得很久以前,社会上争论过避孕套能不能公开售卖;争论过高校能不能提供避孕用品。说真的,相比之下,那些远古话题都还算高级些。

    作为一个读金庸的,我现在觉得桃谷六仙的讨论水平反而非常不错了。他们争论的是庙里到底是“杨公再之位”还是“杨再兴之位”。看上去,还倒像个文化问题!

    假如心平气和,善意地去揣测,有些网民也谈不上是故意的恶意。

    他们只是畏惧过度的“政治正确”。他们觉得,今天卖卫生巾不容置疑,会不会明天要……,后天要……,他们怕“政治正确”肆意蔓延,侵袭生活。

    说白了,还是因为那不是自己的需求,无法切身体会,就觉得女人多事,觉得别人的诉求都是冒犯自己,只有自己那每天两包烟才是实在的人类刚需。

    对以上这些朋友,需要说一句:你不明白的需求,不代表它没有。

    你不明白的需求,不代表它就不紧迫。

    你不明白的需求,不代表它就是“政治正确”所包装出来的虚假需求和过界冒犯。

    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所需要的那一包烟、那一桶面、那一个蹲坑、那一盒套套、那一两个弱智APP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急迫的需求。

    比方说,给孩子换尿布。

    我自己带孩子坐高铁出行,就发现高铁虽然挺便利,但遗憾洗手间里没有折迭的婴儿尿布台,至少我坐的车没有,换尿布不方便。

    我只能把娃顶在膝盖上换。一个男的都觉得吃力,如果是女生去操作呢?你想想。

    所以我就在微博上说过,能不能洗手间里增加一个折迭尿布台。

    它是迭在墙上的,不占地方,不碍观瞻,不影响你们蹲坑时思考人生。它也不是什么稀罕奢侈玩意,民航飞机上一般都有。

    而且,这只是个建议,我也没指望它马上变成现实。它也并不冒犯谁。

    你看,这种需求,你不当父母、不换尿布的话永远都想不到。但它不是臆想出来的。

    将心比心,女性也会有她们的急迫需求,你想不到、你不懂,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作为一个不相关的人,你不假思索地跟风,跳出来恶毒几句,反对一下,抖一下机灵,完全没有必要。

    你不残障,你就觉得残章设施都是多余;你不带娃,就觉得一切都是矫情;你不是女人,就觉得卫生巾无关紧要。

    等到自己最后发现被社会忽视了,才出来抱怨:看见我啊你们看见我!迟了。

    苛刻地要求别人是最容易的,显得自己特别能耐。

    “你来例假都不知道?你怎么不提前准备?”“照这么说,你高铁上生孩子还要准备产房?”

    要按这样无厘头地滑坡下去,那高铁上就不该让蹲大号。明明知道要坐车,你怎么不提前蹲坑?

    非要憋到高铁上拉,增加工作人员负担,破坏大家空气,什么居心?

    “精致的女士都要随时带几片卫生巾……”

    卧槽那你们抽烟到处借火?

    你们想耍流氓却经常没有套还不肯买?

    平时喝吐了老吐人家饭店里、洗漱池、出租车,你精致的男士要应酬前随时带个兜子好吐啊对不对。

    真要说矫情,有句说句,很多地方,男的比女的,矫情多了。

    坐飞机,头等舱、公务舱里的男的,常常有矫情死了的。

    我见过双脚蹬到头顶上去的男的,至少没见过这样的女的。

    其实你发现没有,在那些奚落嘲骂的声音里,还混杂了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才是最搞笑的,也是最无法沟通的。

    他们反对的东西,其实和事情本身无关。他们之所以嘲辱建议卖卫生巾的女乘客,其实和卫生巾完全无关,也不是什么所谓“厌女”。归根结底是那句话:他们的不满,无非是因为有老百姓向体制里的单位、企业提了点意见。

    人家高铁并没说什么呢,他们却自发冒出来了。这些人,不惮以最严苛的要求去要求老百姓,好显得自己不是个老百姓。

    台风天,你顶风冒雨去核酸,然后发现关门了。你反映几句,他们就自发地来了,不管具体要求,也不管现实情况,就是一句:非要死到台风天去做?

    然后回头向想象中的谁谁谄笑:您看我这一套拳打得怎样?

    那一刻,他们以为自己不是老百姓。

    坐高铁,乘客建议一下能不能卖卫生巾,他们也就来了:你非要高铁上例假?你不会拿表掐?那一刻,他们也以为自己不是普通乘客,而是什么自封的“体制挚友”。

    他们的严苛要求,总是对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他们的共情对象,永远是幻想中的拳头大的。

    人要是没有点现实感,是不是挺可笑的?

    我还以为他们日后坐车不花钱、自动升舱呢。

  2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47翻译|华盛顿邮报文章】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大幅扩大了“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的应用范围

    作者:Christian Shepherd 和 Alicia Chen

    2022年9月6日

    原文出处: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09/06/china-house-arrest-human-rights-surveillance/

    (施明磊与丈夫程渊)

    在施明磊的丈夫、反对职场歧视的活动家程渊于2019年7月因颠覆罪被捕后不久,中国安全部门通知她,她也将因涉嫌类似罪行而被 "监视居住"。

    施明磊在接受采访时说,与她的丈夫不同,她从未为非政府组织工作过,因此她无法理解这些指控。但官员们坚持说她正在接受调查,并命令她交出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社会保险卡、手机、电脑和银行卡。

    被软禁了180天的施明磊,害怕这会对她3岁的女儿产生影响。她说:"作为一个母亲,如果你不能保护你的孩子,让她免于恐惧--这让我很害怕。”她的丈夫在2021年7月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中国判处富豪肖建华13年监禁

    根据关注中国法治的非营利组织 "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周二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执法部门使用软禁(house arrest)或 "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的情况急剧上升。该组织的估计表明,每年有超过25万起官方批准的软禁事件发生,而2013年还不到1万起。

    中国的法律学者认为,这项措施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如健康状况不佳的嫌疑人,作为审前羁押的一个较少侵犯性的替代办法。然而,"保护卫士"组织收集的证词表明,软禁经常被滥用来威胁和压制中国人权活动家及其家人。

    "保护卫士“组织主任彼得-达林说:“它已经成为一个灵活的工具,警察可以不受惩罚地随意使用。”他说,对嫌疑人来说,某种程度上"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可能是比关押在拘留所更好的选择,但2012年和2018年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使这一措施更具侵略性,并且由于司法审查要求极低而使其被滥用。

    “保护卫士”组织对最高人民法院在线判决数据库中记录的官方 "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案件的统计显示,从2013年的5549件增加到2020年的至少40184件。由于裁决和案件出现在数据库中的时间延迟,2021年的不完整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5,403起软禁事件被记录在案。

    数据库中只记录了中国全部法律案件的一部分,而且很少包括政治上敏感的案件,如触及国家安全或涉及持不同政见者和人权活动家。近年来,一些被认为不宜被公众关注的判决已经开始消失。

    当假设只有三分之二的案件出现,而且一些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的案件从未被审判时,“保护卫士”组织估计,未被记录的软禁案件可能至少是数据库中案件数量的三倍。因此,该组织预测,在未来三年的某个时间点,案例的数量可能超过100万。

    联合国报告:中国可能在新疆犯下反人类罪

    中国人权律师唐荆陵认为,越来越多地使用软禁是不断扩大的安全国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对社会活动家采取行动。"推测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任何形式的民间抵抗,"他说。"一旦你被禁闭,基本上就没有挑战当局的空间了。"

    2011年,当唐荆陵因涉嫌煽动颠覆罪而被拘留时,他的妻子被为非法软禁了几个月,尽管她没有被指控任何罪行。

    唐说,他的妻子汪艳芳 "不能与外界联系,也不允许她离开家"。身材高大的男子24小时驻守在门口,监视他的妻子。甚至他的岳母在部分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也需要有许可证才能去购物。

    中国司法部拒绝回答有关这一做法的问题,包括官方每年批准多少起监视居住案件,这种拘留的严格性和侵犯性,以及维权人士指控他们在没有得到官方通知的情况下被延长软禁时间。

    "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是中国安全部门用来监视和控制持不同政见者的一系列工具中的一种。有些是相对“温和”,例如在重要的政治会议期间,安全人员护送高知名度的活动家到该国的偏远地区,使他们无法举行抗议活动。

    在更严重的情况下,人权组织指称,拘留和审讯措施的受监督程度极低,允许虐待和酷刑。这些措施包括 "指定地点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in a designation location)"--这是一种审前拘留的形式,在此期间,警方将嫌疑人关押在通常不为人知的地点,包括被活动人士称为 "黑监狱 "的改建酒店房间,时间长达六个月。

    从理论上讲,软禁(house arrest)是这种拘留方法的较为“温和”的版本。上海政法学院警务研究教授杜学京(音译,Du Xuejing)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认为,"监视居住的立法意图是为了避免......拘留和过度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

    然而,一些被软禁的活动人士指称,这一制度被任意使用,有时没有明显的官方批准。

    武汉钢铁公司的前雇员徐武在接受采访时说,自从十多年前从精神病院出院后,他就一直被软禁,他的六楼公寓有十几个安全摄像头和一群安保人员看守。

    "自2011年以来,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小监狱里,"他说。"没有合法的通知说我被软禁了。他们仍然说没人在监视我。"


    Lily Kuo和Vic Chiang在台湾台北对本报道亦有贡献。

    Christian Shepherd是《华盛顿邮报》的中国记者。他曾是《金融时报》和路透社的驻北京记者。

  3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系列:西文标点拾趣

    作者:Mira Ying

    链接:https://www.thetype.com/2014/03/7524/

    频繁见于西文排版中的许多标点符号,有着悠长的渊源。在数码时代,一些符号在网络上获得了新身份,一些在印刷排版中却愈发少见。我们不妨回头探寻一番属于它们的古老故事。

    段落号 Pilcrow(¶):从华丽到寥落

    ¶ Pilcrow 符号尽管已不常见,但如今仍在各种书籍中使用。一般它出现在段落开头表示新起一段;也可以放在段落中间划分不同的内容结构;在某些文书中也用作引用标记,例如「§1, ¶3」。曾经一时华丽的它,其实经历过漫长的演变历程。

    ¶ 在标点符号尚未出现的古希腊时期,所有文字都是连续书写在一起的大写字母,没有标点空格,难以阅读。公元前 4 世纪左右,就有希腊人在段首字母左侧的空白处划一条横线(paragraphos,希腊文),表示话题、内容结构的分割,或是剧本中角色的切换。¶ 尽管人类的创造总是从这些最原始的一勾一划开始,它们却承载了人类对掌握世界的巨大渴望,故而它们会不断进步演化,满足人的需要。经历两个多世纪之后,段落记号越来越多样,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人将大写字母 K 用作段首符号,表示希腊文中「头」(kaput)的意思。

    ¶ 到了 8 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传教士们为了让更多人读懂圣经,在单词中间插入了空格,同时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s)的出现让经文更容易解析。此时,段落号在分隔句子方面的作用逐渐弱化,转而成为文章主题转换、内容结构分层的标记,尤其是在经书中用来标记箴言的小节(capitulum,拉丁文);在 12 世纪后,它的缩写 C 逐渐取代了 K 成为了段落标记,广泛运用于宗教文本的印刷。印刷过程中,在段首预留出空白,由描绘红字的工人(rubricator)加上段落号,而他们通常会在 C 加上一条竖线做装饰,成为了 ¢ 的样子,后又演变成 ¶ 的形态。¶ 同时,它的名字从希腊文 paragrapho 发展为法语 paragraphe 以及中古英语 pylcrafte,最终成为了现代英语中的 pilcrow。

    ¶ 不过,到了中世纪末期,由于印刷量的增加,为了追求效率,需要特别绘制的 pilcrow 默默退出了风光的舞台。尽管在 1931 年,英国雕刻家、铅字设计师 Eric Gill(Gill Sans 字体原型的设计者)在专著《An Essay on Typography》中有意大量使用 pilcrow,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如今大多数时候,我们仅在用文字处理软件校对文档时,或是在法律文书中引用时,才能见到 pilcrow 的身影了。

    手指号 Manicule(☞):属于作者,更属于读者

    在文字排版中,manicule 主要出现在书页空白处,表示所指段落或接下来的文字值得读者注意,从而梳理长文的结构。Manicule 这个名字源自拉丁文「maniculum」(小手),它还有一些别称,如 printer’s fists、index、digit、pointing finger 等。如今在书籍中已很少见到 manicule,除非是有意模仿旧式印刷。不过在 12–18 世纪,它几乎无处不在。

    ☞目前史料中,manicule 最早出现在 1086 年英格兰统治者威廉一世编纂的全英格兰财产登记册《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用 manicule 等符号在书页上作札记(marginalia)成为了一大批人文学者的嗜好,而且他们手下的 manicule 各有个性,有的读者为了标记长段落,还将 manicule 的手指夸张地伸长,像章鱼一样包揽整段甚至整页文字。这股风气在印刷技术出现后还未见消退,即使是圣经这样的书籍也没能幸免于读者的笔耕。

    或许是为了维护原书的权威,在印刷书籍取代了手抄本后,manicule 也被制作成字模,作者自己的大量注释占据了书页空白,页边距越来越狭窄,读者手写的 manicule 最终被「排挤」了出去。与此同时,这只小手伸向了书籍以外的日常生活,被印在海报上,刻在招牌上,还衍生出各种美观的形态,直至现代。

    Manicule 虽是古老的符号,但无论在手抄本还是印刷时代,这只手的模样几乎没有改变。☞ 一来,它直截写实,没有简化的空间;二来,它在手抄时代能体现编者和读者的个性,即使一份手稿被多人批注过,也能从画 manicule 的笔迹上判断这是谁的注释。甚至在数码时代,也仍然有手指光标的存在,这只手似乎一直映照着读者和作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掌控(manipulation)。

    @ 号:五百年前曾寂寞

    看上去颇为现代的 @ 符号实际已有近 500 岁的高龄。一种尚未确证的说法称它最早为中世纪僧侣所用,他们在抄写经书时将拉丁文「ad」(意为「向」)缩写为一个 a,并将末尾笔画延长成一个包围的圈,就像拉丁书法中字母 d 收尾的写法一样。

    2000 年,罗马大学教授 Giorgio Stabile 在研究中发现了一封 1536 年的信件,一位名叫 Francesco Lapi 的佛罗伦萨商人在信中记录了从拉丁美洲寄往西班牙的一批货物,并使用了 @ 表示装酒的罐子(amphora)。尔后 @ 经常在贸易往来中指示单价,例如「12 widgets @ $1」意为12个单价为1美元的物件。而西班牙语中称呼 @ 所用的单词「arroba」,也是一种计量单位。可惜 @ 彼时的作用远非举足轻重,世界上最早的几台打字机键盘上都没有它的身影。

    直至 1970 年,计算机科学家 Ray Tomlinson 参与美国阿帕网(Arpanet,互联网前身)项目时,为了让程序员的电脑在他开发的文件传输程序上互通信息,用程序员姓名和电脑名称组成了邮件地址,并选择了较少见的 @ 符号作为两者之间的分隔符,避免电脑在识别时与其他编程语言混淆。由此,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了,几乎被遗忘的 @ 重获新生。

    多年后的今天,社交网络上无数人用 @ 来「提及」他人,昔日用于商贾来往的它如今成为了信息时代人们交流互通的纽带。

    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建筑与设计部在 2010 年正式收藏了这个符号。他们认为,虽然 @ 原有的形态未改丝毫,却被人们赋予了全新的功能,堪称开天辟地的设计。

    井号(#):出身正统,随波逐流

    美国英语将电话上的 # 键称为「pound key」,似乎令人疑惑,但这正是通向 # 符号发源之处的线索。一开始,罗马人把一磅的重量称作 libra pondo,两个词其实是同义反复,分别意为「平衡」和「称量」。约 14 世纪时,英语中引入了 libra 缩略形式「lb」,一直沿用到现代。另外,英式英语表示英镑的符号 £ 其实也是从 libra 一词而来。

    在书写「lb」的时候,人们习惯性地在字母上方划一道横线,变成 ℔ 的样子,突出说明这是缩略词。而一旦写得潦草,字母形态就弱化了,成了类似 # 的形态。同时,pondo 在读音上演化成古英语中的 pund,以及现代英语中的 pound。不过,# 号正式的英语名称是 octothorpe,这个奇怪的词是 20 世纪 60 年代贝尔实验室里的几位工程师编造出来的,为的是给这个非数字的电话按键起个名字。

    (左:牛顿手写的「lb」;右:Johann Conrad Barchusen 医学著作《Pyrosophia》(1698)中的「lb」。)

    星号和剑号 Asterisk & Dagger(*, †):明辨真谬的古老卫士

    Asterisk 是我们熟悉的符号,我们使用它甚至已经到了随意的地步。不过在正式的文本中,asterisk 会与 dagger 等符号同时出现,起到提示脚注的作用。在不使用数字标记的情况下,当一页书中出现第一处注释,会用 asterisk 标记,第二处用 dagger,第三处则用双剑号(double dagger, ‡)*。在欧洲排印体系中,asterisk 和 dagger 如果出现在年份之前,则分别表示该人物的生卒年份,例如 Jan Tschichold (*1902) 或者 Eric Gill (†1940)†。

    比起用阿拉伯数字,用这套符号标记脚注有种密语似的优雅感。不过无论是 asterisk 还是 dagger 符号,都比「脚注」本身的历史悠久多了。在公元前 3 世纪,埃及古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Zenodotus 受国王命,重新编纂荷马史诗。传说之前因荷马史诗原稿意外损毁,雅典的一位官员便悬赏任何能够提供史诗中只字片语的人,人们纷纷献句,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伪造者。Zenodotus 面对这些杂乱的史料,为了理清思路,勘正原作,就在多余的诗句旁画一条直线(―)表示存疑‡。这几乎相当于最早的文学批评。随后, Aristarchus 等几任馆长将这条直线发展成「T」型以及短剑「†」的形态,还创造出别的批注符号来搭配剑号使用,其中就包括「※」符号,名为 asteriskos (意为「小星星」),后逐渐演化成星号。

    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asterisk 和 dagger 常用在圣经的手稿中,标记不同译文版本的相异之处。在中世纪,这两个符号除了用来为手稿作批注,还可以表示赞美诗的吟咏停顿。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书页上作批注在读者间蔚然成风,而作者和编者为了维护文本、尤其是宗教文本的权威性,也开始以官方的姿态将注解直接印刷出来,当注释越来越多时,就需要用简单的符号系统来标示注文及其所对应的原文位置,于是 asterisk、dagger、连同数字、字母、其他各种排版符号等都加入了脚注符号的队伍§。

    本用于勘误的 asterisk 和 dagger,逐渐演化成了纯粹的文本标记,进而又成为脚注符号,在网络时代 asterisk 又衍伸出其他功能。因此它们虽不见得有煌煌历史,却也一直适应着环境,延续着现代生命。

  3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打算润的人,你准备好了吗?

    最近一两年来流行“润学”,大家都想往外跑。这两年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差了,各种奇葩事件层出不穷,年轻人上升空间越来越窄。所以想要换个环境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件事必须要清醒:虽然太平洋没加盖,但太平洋是有门槛的。已经润出去的人,只要是靠自己出去的,其实都很了不起。要么他们本人超级聪明从小就是学霸,或者是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毅力非凡。润不外乎三种途径(非法移民或极端手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投亲、留学、打工。投亲这个条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本文也不讨论,重点就放在后两者上。

    先说留学。

    首先英文要好(有个别的需要学习其他语种,但90%的情况是英语)。衡量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够不够留学的标准?大学四级是最起码的,没过都毕不了业,别说留学了。如果四级过了,试着挑战一下六级。六级过了,试试托福或者雅思。大部分人都不会一次考到高分,试2-3次也很正常。你要算一下,从现在开始,到留学英文考试达标,你需要花多少时间。计划现在就要开始做。

    其次,大学成绩要好一些。有条件出国读本科的,中学成绩也弄好一些。如果已经毕业了,大学成绩无力回天,就要想想其他的办法,比如积累与留学学科相关的工作经验,或者参加进修班积累相关学分,总之就是要积累能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资历。这方面也要看看自己的差距,计算一下需要的时间。

    第三,钱。除非是本人非常优秀,能申请到国外的奖学金,不然的话,钱包免不了大出血。国外的大学都是靠留学生来赚钱的,你掏的学费比他们本国学生高N倍,别不服气,这就是行情。具体金额自己去查你想去的国家和大学。除了学费,还有住宿和吃饭,都要算进去。有人可能会幻想着靠打工交学费——劝你一句,这几乎不可能。来算一个基本帐:假设学费一年10000美元,生活费(包括吃住行)每月约1000美元,一年你就需要22000美元,平均一个月你需要挣到约1850美元才够所有支出。你打工一个小时10美元(因为你没有特长,只能挣到最低工资)。每星期打工20小时挣200美元,一个月才能挣800美元,你的缺口超过1000美元。如果你每月打工40-50小时,学费和生活费可能是够了,可学习时间呢?你连上课时间都保证不了,别说看书做作业了。所以我说靠打工来留学根本不可取,最好提前准备好金钱。

    再说打工。

    国外有些工种是常年缺人的。知识类的有医生、计算机工程师、高级护士等,各种技术工种也缺人,甚至艺术家、音乐家都在某些国家的需求行列,可以去相应国家的政府移民网站查询。如果不善于学习,那不妨看看自己符合不符合技术移民的条件。如果现在技术还不行,就看看要积累某种技能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证书和经验,从现在就开始列计划。

    希望大家正视自己的条件和背景,做好规划,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望有志者事能成。

  3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春种一粒籽,秋天长出了西瓜!

    今年初春,我种下了一颗西瓜籽,当然还是在花盆里。

    在三四月份,西瓜籽长出了叶子,开了花,也结出了几个糖豆大小的果实。但这些小果实很快就停止发育了,转眼蔫了下去。

    也许就是一个失败的尝试吧,很快我就不再关注它了,只是在给其他植物浇水的时候,顺便给它撒一点而已。

    今天早上,我突然发现,居然结出了一个直径4公分大小的西瓜!太惊喜,太意外了!

    小西瓜啊,请原谅我曾经对你失去了信心。今后我会每天关注你的成长。你一定会长成一个大大的西瓜的!

  3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影評】沒有出路的反叛:《菊豆》

    沒有出路的反叛:《菊豆》

    摘自胡錦媛〈沒有出路的反叛:《菊豆》〉

    菊豆是张艺谋于1990年执导的影片。该片成为了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电影,但是在国内却遭到禁映。

    这部电影被禁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中共当局给出的禁映理由是“暴露社会之落后”。这个理由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中共的文艺政策宗旨之一就是揭露旧社会的落后愚昧。而本片遭到禁映,可能是由于“暴露”的落后角度“不对”:旧社会的性压抑是不能被暴露的,通奸乱伦更是不能提的。

    與《紅高梁》比較起來,《菊豆》在「性」這個主題上的論述毌寧是更複雜的。在影片中,菊豆以一個遭受性虐待的弱勢女子身份主動向天青急切地求救。第一次時菊豆以生命受到威脅為由:「天青,實話跟你說吧......老東西有病,不行,不行了,他就往死裡折騰人......我一天也受不了啦!」;第二次時菊豆則直接地出之以性誘惑:「天青......嬸子這好身子,給你留著哪!」。菊豆與天青的交合除了逾越婚姻合約所規範的貞節界限外,更牽連出「孝」的問題。因為天青與菊豆的丈夫金山雖無血緣關係,但在名份上天青是金山的侄子,菊豆是天青的嬸子。在「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傳統道德下,侄嬸通姦是犯了雙重大忌。而全片的論述也就環繞在**「貞」與「孝」這兩大道德規範對人的壓迫箝制與人起而相應的抗拒上**。

    《菊豆》是根据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改编的。虽然原著没有一处提到伏羲。但整部小说的叙事重心就是放在男主角天青身上。张艺谋将影片更名为《菊豆》,分明是将重心转到了女主角菊豆身上。在影片中,菊豆也是处处采取主动,而她的主动也催化了情节的发展。

    做為《菊豆》的男女主角,天青和菊豆的相同點在於同處於弱勢的被壓迫地位:菊豆是孤女,被賣給楊金山,受楊金山的性虐待;天青是孤兒,被楊金山收養,受楊金山的勞力剝削。菊豆和天青的處境說明了**「父權」(patriarchy)的運作不僅及於女性,亦施加於處於弱勢的較年青男性**("male domination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father over women and over younger men")。

    但女性處於弱勢與男性處於弱勢其實異多於同,而《菊豆》一片的特別處也在於男女主角在對命運、父權的抗爭上表現出細微但不容忽視的差異。天青和菊豆的不同點在於菊豆主動,天青被動。

    從影片開始,在發現自己是天青窺視的對象並確定窺視洞口的位置後,菊豆拿定主意,一反被窺視的被動狀態,刻意利用天青的窺視來操縱、決定窺視的內容。她寬衣解扣,扭轉身軀,以正面面對天青;她傷痕累累的動人裸體兼具挑逗與控訴。菊豆這一決定性的轉身可歌可泣,大有扭轉乾坤之勢,是她反父權的開始,也是她註定敗亡的開始。在染坊內,菊豆主動大膽地纏抱天青;他們初次做愛時,鏡頭省略了天青的反應,情有獨鍾地以特寫方式捕捉菊豆獲性愛滋潤的歡愉表情,說明影片是以菊豆為中心的。在金山試圖謀害嬰孩天白不成後,要求一舉毀滅金山的是菊豆;在幾次艱苦傷身的避孕後,要求「想個辦法」逃跑到外地以突破困境的也是菊豆。

    相對的,天青表現出來的是處處被動,遲緩不決,優柔寡斷。他在菊豆到楊家染坊前,終其一生,為金山辛苦工作,從不曾反抗過。菊豆到楊家染坊後,天青在夜晚聽到菊豆因不堪性虐待發出的慘叫聲,而對菊豆產生同情心。但他對菊豆的同情和對金山的憤怒,也僅只於在黑暗中以把利斧插入木柱的方式來表達。菊豆說天青「人後充牛膽子」的確是很中肯的批評。他一生惟一的大膽反抗只是呼應菊豆對他的求歡、挑逗,和菊豆發生男女關係。當然,天青做為一個 feminized man,做為一個去勢男人,主要是被迫的,是被宗法倫理制度壓得喘不過氣來。

    然而,他們向貞節禮教的挑戰卻引發「孝」這個宗法倫理的更強大的 制裁。他們向貞節禮教的挑戰初看似乎頗有顛覆強勢文化的威力,但終被超乎個人的權力結構、文化語碼所定位、限制

    在宗法倫理制度下,天青永遠是金山的養子、侄子,而顛覆宗法秩序的的菊豆是沒有一席之地的;熱烈的男女激情會逐漸消逝,冰冷的宗法倫理制度卻永遠固存著。 天青對「孝」道的奴性遵從使他無法為他和菊豆進退兩難的窘境找出一個解決途徑(菊豆:「你這也不成那也不成,你總得有個主意呀!」)。「孝」道矮化、馴服了天青這個「五尺高的漢子」-他除了是菊豆的情夫外,更是金山的養子、侄子。在金山的靈柩旁,菊豆對天青說:「你看看你那個樣子!你可真夠孝順的! 老東西他不該死嗎?你有什麼捨不得的?你就那麼甘心情願地當你那個哥呀?好侄子!孝順侄子!好侄子! 」。無法承受菊豆中肯的批評,天青在盛怒下打了菊豆一個響耳光。天青對菊豆的施加暴力使她驟然領悟到在父權宰制的壓迫體系下,天青和金山是站在同一線上的。她痛心地哭道:「天青,你也打我!好,你打!老東西還在那兒躺著呢!你把他叫起來一起打我吧!你打,你打,我也不想活了!」。

    影片中父/子與強勢/弱勢的對峙關係歷經兩次逆轉,影響或引導「孝」道的實踐。第一次是當楊金山這大家長中風癱瘓,失去父權,被困在懸於半空的木桶內,而菊豆和青山成了實質的夫妻兼家長,管理、控制著整個染坊。第二次是金山透過天白的認父而重建其做為父親的主控地位。當天白突然喊金山一聲「爹」時,金山立刻抓住天白做為報復的工具,在驚愕無助的菊豆和天青面前行「正名」的儀式,宣稱自己為天白的父親,菊豆為母親,天青為哥哥。而在天白三歲的生日宴上,天青也只能在眾目睽睽下稱天白為「我的好......我的好兄弟」,在虛假的酒醉中流下真實的眼淚。

    楊家染坊的整個權力結構遂因天白的一聲「爹」而重新轉換回原來的情況。從中國宗法倫理制度的角度看來,天白的認父是行孝。從拉岡(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論看來,天白開始說話是認同父親,是從「想像時期」(the Imagery Phase),進入「象徵秩序」(the Symbolic Order),在人類社會的關係系統(relational system)中進行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的追尋。

    這象徵秩序具有如語言般的結構,是建基於以「差異」(difference)為本的系統上,強調人我之分,男女、父母子女之別,也是父權的根本。天白認同一個社會、文化所認可的象徵性父親,透過「父親的律法」(the Law of Father),為自己在社會與家庭的階層結構中定位。 繼金山之後,身為「楊家天字輩一脈單傳」的天白成了掌握父權的人。在金山的葬禮中,他面無表情地高坐在金山的棺材頂上,手持「父楊金山大人千古」的孝幡,冷眼看天青和菊豆賣力演出七七四十九次的「擋棺」。擋棺儀式的演出 除了再一次強化宗法倫理的要求個人恪遵孝道外(楊家族長宣佈道:「照祖宗的老規矩......菊豆和天青要攔路擋棺,以示孝心」),也以儀式肯定了天白的繼承地位。此後,菊豆和天青所要孝順的除了肉身已死的金山外,還有父權繼承人天白。而天白的「弒父」行為也應從天白身為父權繼承人、文化權威的這個角度來瞭解。

    評論家楊照認為《菊豆》一片把「社會性父權完全化約在個人層次處理」以致於「天白的弒父情結便顯得空洞、缺乏意義」:「我們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片子最後他一定要把將死的天青從地窖裡背出來,親手溺殺在染池裡,我們只能感覺到一股原初、荒涼的弒父行動,拒絕任何意義解釋,非達目的不能止息」。 楊照的看法忽略了天白身為「父親的律法」的執行者的角色。天白冷靜殘酷地把奄奄一息的天青從地窖移出,再拋擲到染池中,不是出於無意識的弒父情結,而是出於父權繼承人對違犯律法者的懲罰。

    他一言不發,背著天青昏迷的身軀,一步步陰沈肅穆地走向染池,像在演練一種必要的社會儀式,以維護文化秩序、宗法倫理。而也就是這牢不可破的文化秩序、宗法倫理制度使得菊豆的反叛沒有出路(菊豆終究必須聽命於楊家家族會議的宣判:「不准改嫁,盡婦道,保貞潔」),成為一個自我封閉的姿態(gesture),不具備任何外延的意義。

    影片一開始,當天青自外返鄉時,鏡頭即以遠景呈現緊接密鄰的村落,影射一種社會結構模式。當天青步向楊家染坊時,路上所經的是壓迫感十足的窄巷,兩旁是高聳的民房建築物,顯示人受環境的束袱。每當影片情節觸及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時,緊接密鄰的村落遠景鏡頭或染坊四合院的全景鏡頭便以其暗藍、青灰的色調出現。以張藝謀的話來說:「《菊豆》......有意將外景拿掉,強調高牆,大門,老祖宗牌位那種高高垂直的壓力和束袱。環境則故意選擇密集的村落造型,人與人都挨在一起,所以主角做什麼都得躲著人」。社會制約的結構也象徵性地反映於染坊中起布機及染布工作的進行。鏡頭一再重覆特寫起布機堅固沈重的大木輪轉與其他各個不同部份,在顯示其間的關連性與其總體運作的可靠、固定與單調。在染坊中,人和牲口、起布機一起勞動,一起配合制約機構的運作;大匹匹排列有序的長布從上垂下,表現了結構與秩序。

    但最能表現全片整體象徵意義的莫過於染坊本身;染坊其實就是社會制約機構、文化塑造力量的化身。天白把一株狗尾巴草從大自然帶到染池中做(人工)染色就象徵一種對文化運作的倣傚與接受。而天白之所以在完成染色的遊戲後,在染池邊「突然」喊金山這文化上的象徵父親為「爹」,也就不是巧合的了。在中國古神話中,宇宙混沌初開時,伏羲女媧為兄妹,近親合婚仍受天佑而有子嗣;天青菊豆侄嬸交合卻以悲劇收場,不也是因受制於文化、社會的制約力量?

    自始至終,菊豆的命運與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金山(丈夫)、天青(情夫)、天白(兒子)------糾葛在一起。在宗法倫理制度下,她扮演妻子/情人/母親的角色,無法找到一個平衡點,只能在熊熊烈火中以死亡做另一次、最後一次的反叛。


    胡锦媛:国立政治大学英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3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鸿路:“脱北女”的孩子

    https://yibaochina.com/?p=246955

    2002年3月,我收到一封陌生的来信,信封下端写着:宽甸县青山沟农村信用社。宽甸我倒是常去,但从未去过青山沟,尽管笑星赵本山在那里拍过戏,吸引过很多粉丝“趋之若鹜”。我只知道那里有道瀑布,但宽甸人说,你们城里人叫“瀑布”,我们叫“滴水砬子”。

    这封信,写了“10页”稿纸,行文流利,标点清晰,可以看出是煞费苦心的——

    “当您接到这封信,可能感到意外。写信人是宽甸县青山沟信用社的一名职工,叫肖德成,现年54岁,中共党员,写此信并非为我个人的事情,而是从2002年丹东日报上看到您为一位古稀老人李英华平反的事迹感动了(《漫漫申诉路 终有尽头时——记丹东市检察院纠正一起45年的历史积案》),故提笔给您写信,反映同一类型的历史冤案……”。

    由此,我结识了这位具有正义感的青山沟人。虽来往甚微,却如同故旧。2019年元旦,我接到他的电话,说,你对于跑过来的“高丽闺女”(朝鲜)搞过调查,我这地方也有啊,过来走走吧,别整天“守着娘娘庙”(陪老婆),说完哈哈笑起来。于是,我便约了一个朋友马弟同去。他是个基督徒,此前,他说过要探访“脱北女”,大概是出于“怜悯之心”吧。

    汽车下了公路,转来转去,最终,停在一条乡村的土路旁。我下了车,一个身着草绿色军装的人走过来,直到眼前我才叫了一声:哎呀!要是在大街上,我就不敢认了。他说,是啊,七八年没见面了。然后,他指着道下边的一个小院,说,就这家,走吧。我和马弟跟着他走进院子,一座三间瓦房,右边墙上定了一个金属牌,上面写着:爱心工程。这是什么意思?肖说,这家老爹是个志愿军,原来房子要倒了,这是上边给盖的,就这么个“爱心工程”。进了屋,主人不在,肖说,我跟小杨说了,等一会吧。我们就在炕沿坐下,我问肖:你也当过兵吗?当什么兵?做梦去吧。1966年18岁,心想,当兵的年龄到了,可是,搞起了文化大革命,我爸被揪斗了,说是“反革命”。其实,1946年,他在国高(宽甸国民高等学校)念书时,是地下党负责人张雪轩(宽甸人)介绍入党的。后来,参加了区中队,也就是八路军。唉——扯远了。

    这家人姓杨,老爷子上朝鲜打过仗。他有一套旧军装,黄的都发白了,肩上还打了补丁,活着的时候,高兴了就穿上,胸前别一枚勋章。他是49年的兵,像这样的幸存者,政府不该养起来吗,谁知道呢,穷的“鸡巴摇铃铛”,儿子四十好几了娶不上媳妇。现在乡下人都是“嫌贫爱富”,只有跑过来的“高丽闺女”才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卖了,做不了主啊!老杨头活着时说,朝鲜女人能干,还孝敬老人,谁帮忙给我儿子也找个“高丽闺女”,让我抱上孙子,临死闭上眼睛。人家问,你攒了多少钱?他说,有个千儿八百的。哪有这么便宜的,你想白捡啊!不是,我听说,一袋大米换一个闺女。是啊,那你就等着撞大运吧……

    看来,老杨头的“中国梦”就是给儿子娶个“高丽媳妇”。但是,他没能看到,所幸没死在破房子里,总算住上了“爱心工程”。

    小杨回来了,叫他小杨(1964年出生),也五十出头了,大名杨胜家,这是自己后改的,他爹起的名字叫“杨生子”。肖做了一番介绍后,对他说,你说说吧——娶高丽媳妇那些事。小杨似笑非笑的,有些难为情的样子,咳嗽了一声,便讲起来了——

    2009年6月,几号记不住了,反正是“烧百天”,也就是我爸死了100天,中国人死了要烧纸,七天烧一次,叫“烧七”。“烧百天”呢,不但要上供,还要请客。就在这天,一个邻居(朝鲜族)问我,瞅你这么老性,多大了,我说,45 了。他说,只有房子,没有媳妇,这“爱心工程”也没完啊。我说,没人跟哪。他说,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呀,找个朝鲜“闺女”呗。上哪找去啊?又不是摆在大街上的。他说,你家老爷子活着跟我说过,你会说高丽话,帮忙给倒弄一个“高丽闺女”吧。我也没答应,因为,咱也不是人贩子。但是,老爷子走了,想一想,这也是他的心愿啊!我找找人,试试看吧。我说,事成,我给你送猪头啊。隔了两三天,还真把“闺女”领来了,他先是站在院子指点墙上的“爱心工程”,进屋后,又给她指看镜框里的“志愿军”(杨父)。这“闺女”面黄肌瘦的不说,也不年轻了,我有些不乐意。他说,怎么,你要饭的还嫌弃饭馊啊,自己都往五十奔了,还想娶个“花季少女”?我跟你说,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你以为人家愿意啊?我好一顿“忽悠”,说“阿爸基”是志愿军“大官”,你瞧瞧国家给盖的房子。看来,“闺女”是个直性子人,她说起了中国话,有点囫囵半片的,但我听出意思了:她已经三十岁了,在朝鲜结婚了,但丈夫有外遇走了。她原来在一个汽车站卖票,也失业了,于是,被骗来了,说是打工赚钱的。回,是回不去了,我愿意做志愿军的儿媳,小时听奶奶讲过,我家也住过志愿军。她的话,让我感到了难得的真诚和朴实。

    我想起老爸活着时的絮叨,朝鲜女人善良,不是饿死人了,她们怎能骨肉分离,跑这边来呢。要是有一天,“高丽闺女”上咱家来了,你可要好好的,不能欺负人啊 。我也是挨过饿的人,在朝鲜也饿得够呛,回来后,60年差点饿死了。

    说到这,肖插话说,你爸的心口痛是怎么得的,他讲过,那是在朝鲜饿的。部队被围困在一个山上,断粮三日,战士们饥肠辘辘,有的饿昏了,也有饿死的。解除包围后,有吃的了,一阵子狼吞虎咽,暴饮暴食,就这么的落下病了。生病还不算什么,死了多少人啊?!停战了,和平了,可是,朝鲜人挨饿了……哎呀,我又把话扯远了,我这人啊,就是心里有话憋不住,要不怎么被打成了“反革命”呢,青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小杨你还接着说吧。

    小杨笑了,简单点说吧,接下来就是“砍价”了 。他跟我要21000元,我上哪去拿这么多钱啊。最后,就算照顾“军属”——18000元钱“成交”了。

    当天下晚,我和她就在一个被窝睡上了。可是,她哭了,我问哭什么,她说,害怕被送回去。我说,没事,咱爸是志愿军……

    转过年来,也就是2010年,下了头一场小雪,她给我们老杨家生了一个儿子,她的气色也滋润了,但有时暗自落泪。

    2011年8月,村里一个叫王洪波的对我说,太平哨(乡)那边有人要买“高丽闺女”,叫你媳妇联系一下呗。我问,怎么联系?他说,听说你媳妇是从(朝鲜)惠山(市)过江的,上岸就是长白县(朝鲜族自治县),因为水面狭窄,落潮时淌水就过来了,冬天就从冰上走,所以,长白(县)躲藏了不少“高丽闺女”。你媳妇能知道,你叫她联系一下,不能叫你白跑腿。他见我犹豫,就说,你现在娶上媳妇了,可别“饱汉不知饿汉饥”啊,就算是搞“爱心工程”了。我回家就和媳妇说了,她说,住长白一个朝鲜人家时,临走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她叫金正爱,说有事找她。我说,那你就问问吧。她说,我害怕。我说,怕什么,就是帮个忙呗,还不是娶不上媳妇逼的。结果,她打电话一问还真“有”,叫我们赶紧去,晚了就没了。于是,让我姐照看孩子,我俩就打车去了。接着,就带着那个“闺女”回来了。她叫金艳玉,花了1,4000元。然后,王洪波就卖给了太平哨的一个姓邹(邹玉杰)的老师,这个老师是买给一个亲戚(方利)的,价钱抬到18,000元,然后,他和王洪波从中分别赚了1,500元钱。接着,太平哨的一个女的(孙亚南)求邹老师帮忙买一个给她侄子(吕明华)做媳妇。10月初,邹老师找了我。于是,我又和媳妇跑了一趟,又拉回了一个“高丽闺女”。她叫朴金正,花了2,6000元钱。而邹老师以30,000元出手,又赚了4,000元钱。在贩卖这两个“闺女”中,获利最大的是邹老师。听说,他儿子(邹景平)媳妇,就是当年(2000年)他花钱买的“高丽闺女”。看来,生姜还是老的辣啊。我要补充一点,倒弄第一个时,我也赚了1,500元钱,上街给媳妇买了一套高丽衣裙。

    我没想到,倒弄“高丽闺女”,一下子小有名声了,竟然有登门求“购”的。媳妇害怕了,就把那个电话号码纸条撕了,我也有些后怕。就在这时,警察找上门来了。

    下面是杨胜家姐姐的叙述——

    人哪,都是“恨你有,笑你无”。打光棍时,笑话你穷,娶不起媳妇。等你娶上了,恨得牙根痒痒。我弟和媳妇不是帮谁找了个“高丽闺女”吗,俗话说,“烂眼边子招苍蝇”,有人就上门叫他帮忙。可是,他也没那个能耐,是他媳妇联系的。再说了,谁凭着舒坦日子不过,去找倒霉呀?唉,你不干,这就得罪了,就写信给公安局,就这么的——“家破人亡”了。话又说回来了,脚上的泡自己撵的。

    2012年(4月17日)春季,那天傍晚下小雨,我正在家忙乎呢,邻居喊我,说弟弟出事了,警察来了。我呼哧带喘地跑去,只见小院里塞满了人,像看唱大戏似的。几个警察带着杨胜家从院子出来,他被戴着手铐。见我来了,眼泪汪汪的。他说,姐呀,你好好照看孩子啊!我的眼泪就哗哗的流下来了。屋里传出孩子的哭声,进去一看,弟媳妇满脸是泪,靠墙抱着孩子。我把孩子从她怀里接过来,心乱如麻,瞅着看热闹的人,我心烦的要命,就说,你们别在这给人家添堵,行不行啊?叫我这么一说,才哩哩啦啦的散去了。弟媳在一旁不停地擦眼泪,问我,他还能回来吗?我上哪知道啊?警察说还要抓我。抓你?要把我送回去(遣返)。小雪哇哇哭,我只顾哄孩子,她在那自言自语地说:咱爸是志愿军……过了一会,孩子睡着了,我把他轻轻放下。等安顿好了,一回身,弟媳不见了,我以为她去厕所了。可是,天黑了,还不见人影,我有些着急,站在门口喊,也没动静,四下里黑乎乎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子:跑啦!? ……

    两三天后,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一接,是她的声音,先问小雪怎么样,接着就是哭,说,对不起,再见了……我问你在哪,电话撂下了。我猜,是不是警察在旁边,不让她往下说了呢。后来,村子里传说,那天晚上有人看见她被抓走了……

    说到这,她便用衣襟擦眼泪:雪儿才17个月,爸爸蹲监狱,妈妈跑了。人家孩子学话的第一句叫“妈”,而他只能叫“姑”。等稍大了,在外边玩的时候,受人家孩子欺负,跑回家爬我怀里呜呜哭:人家叫我“小高丽”,说我妈是买来的,我爸蹲监狱……

    从杨家出来,我心情有些沉重,看着墙上的“爱心工程”几个字,说不出什么滋味。马弟说,孩子在哪?咱去看看孩子吧。肖德成说,在他姑姑家呢,不是不想带你们去,我一见孩子就忍不住要掉眼泪,这孩子——太可怜啦。我就不明白,中国人老是讲什么“把根留住”,可是,就不去想一想:你给孩子留下的是个什么世界啊……

    附记

    1、本篇所涉及的孩子均为拟名。

    2、文中杨胜家等人被以拐卖妇女罪判刑如下:杨胜家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0元;

    邹玉杰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判处罚金人民币35,000元;王洪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0元。

    见于宽甸县法院刑事判决书(2013)宽刑初字第00016号。

    3、对于案件来源,判决书记载“本案系因群众匿名举报案发”。

    写于2022年“疯城”春末

  3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SAMMY DAVIS JR:伟大的艺人,不为人知的故事(翻译:ANNA YUNPENG CHEN)

    SAMMY DAVIS JR: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GREAT ENTERTAINER

    BY ROBERT GOLOMB – LAST UPDATED MAR 7, 2019

    SAMMY DAVIS JR:伟大的艺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ROBERT GOLOMB

    2019年3月7日更新

    翻译:ANNA YUNPENG CHEN

    https://yibaochina.com/?p=238150

    NEW YORK – Sammy Davis Jr., the late legendary multi – talented black singer, dancer, actor and comedian, whose life and career have been profiled on the currently playing wonderful PBS documentary, “Sammy Davis Jr.: I’ve Got To Be Me”, was reportedly once on a golf course with his close friend, the late iconic comedian Jack Benny, when someone asked him what his golf handicap was. “Handicap”, he responded, “Talk about handicap. I’m a one-eyed Negro Jew.”

    Sammy Davis Jr,极富传奇色彩,多才多艺的已故黑人歌手、舞者、演员和喜剧表演者。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目前正在播放的一部精彩的纪录片:《Sammy Davis Jr:我必须做我自己》,讲述了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据报道,有一次他和密友、已故的偶像级喜剧演员Jack Benny在高尔夫球场上,被人问到他打高尔夫球的缺陷是什么,他回答到:“说到缺陷,我是一个独眼的黑种犹太人。”

    That comment – which he recounted in his auto-biography and was repeated in countless articles written about him during his life which began in 1925, and even continued to be told by entertainment writers after his death in 1990 – was not intended to be a joke. Davis was, in fact, a Negro (a term, of course, that has since been replaced by the words black man) – Jew with one eye. And his disability, religion and race had become intertwined through a strange series of events, some of which are highlighted in the documentary.

    这句话,绝不是故意说的一句玩笑。他在自传中再次说过这样的话,在他始于1925年的一生中,无数关于他的文章也不断复述过这句话,甚至在他1990年世后,娱乐作家们还在讲述这句话。事实上,Davis是一个黑人,也是一个独眼的犹太人。他的残疾、宗教和种族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奇特地交织在一起,其中一些事件在纪录片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Davis, whose mother was a Catholic and whose father was a Baptist, had back in 1953 developed a close friendship with the comedian and TV host Eddie Cantor. Cantor, who was Jewish, had given a mezuzah – a small capsule containing a brief Hebrew blessing traditionally affixed to door posts in the homes of observant families of the Jewish faith – as a special gift to Davis.

    Davis的母亲是天主教徒,父亲是浸礼会教徒。早在1953年,他就与喜剧演员、电视主持人Eddie Cantor建立了亲密的友谊。Cantor是犹太人,他送给Davis一件特别的礼物—门柱圣卷,一个密封的小盒子里装着一段简短的希伯来文祝福语,按照传统,这些祝福语要贴在守信的犹太家庭的门框上。

    Rather than placing his mezuzah in his own home, however, Davis wore it around his neck every day, telling friends that he believed it would provide him with good luck. There was one day, and the only day- November 19h, 1954 – that Davis forgot to wear Cantor’s gift. In the late evening of that life- altering day, as Davis was driving to his Los Angeles home after performing in an evening show in Las Vegas, he became involved in a horrific automobile accident, tragically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his left eye.

    Davis没有把“门柱圣卷”放在自己家里,而是每天挂在脖子上,并告诉朋友们,他相信这会给他带来好运。1954年11月19日这一天,也是唯一的一天,Davis忘记戴Cantor的礼物了。就是在那天的深夜,他的人生被改变了。当Davis结束在拉斯维加斯的夜场表演,驱车回洛杉矶家的途中,遭遇了一场可怕的车祸。不幸的是,车祸让他失去了左眼。

    The paradoxes surrounding the accident, as Davis later recalled, soon spawned his desire to study the Jewish religion and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whom he viewed as experiencing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prejudice and hatred similar to what black people had also long endured. So, it could have been almost literally said that upon his formal conversion to his new religion in early 1960 that Davis had become a true “Negro-Jew”.

    Davis后来回忆到,这场事故用常理根本无法解释,这很快激发了他研究犹太宗教和了解犹太民族历史的欲望。他认为,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犹太民族与黑人一样,长期忍受着相似的偏见和仇恨。1960年初,Davis正式皈依了新的宗教信仰。所以,理论上来讲,从这时起Davis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黑人-犹太人”。

    But it was the “Negro” half of Davis rather than the “Jewish” part that was to make him the victim of intense racial hatred. As could be readily inferred from the documentary, when Davis in a Jewish ceremony married May Britt, a white, Swedish-born actress, on November 13, 1960, it was his race not his religion which stirred the hatred of many Americans against him.

    但正是Davis身上的“黑人”部分,而不是“犹太人”部分,使他成为强烈种族仇恨的受害者。从纪录片中不难推断,当1960年11月13日,戴维斯按犹太人习俗的婚礼迎娶出生于瑞典的白人女演员梅·布里特时,激起许多美国人对他的仇恨的,不是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种族。

    As that wedding day drew close, Davis received numerous death threats, requiring him to hire round the clock armed security guards to protect him and Britt. Those death threats were to continue for years after the couple married. It might seem hard to believe in today’s America, but at that time, hatred towards inter- racial couples reflected the biases of many Americans.

    随着婚礼的临近,Davis收到了无数的死亡威胁,迫使他雇佣24小时的武装保安来保护他和Britt。即便在他们婚后,这些死亡威胁还持续了数年。这在今天的美国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但在当时,对跨种族伴侣的敌意反映了许多美国人的偏见。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America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ells the disconcerting story. On the day Davis and Britt were married, 23 states still held “anti- miscegenation laws” in their penal codes. And Davis’ own California had repealed its own hideous laws barring inter-racial marriage only 12 years earlier.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declared all such vile laws unconstitutional in 1967, such bigotry did in fact, actually mirror the sentiments of a wide majority of citizens throughout the nation for many years. A national poll taken in 1958, for example, found that a mere 4% of Americans approved of marriage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回顾20世纪中叶的美国历史,你会发现这个令人不安的故事。在Davis和Britt结婚的那天,23个州的刑法中仍然有“反通婚法”。Davis所在的加州也仅在12年前才废除禁止跨种族婚姻的可恶法律。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在1967年宣布所有这些卑鄙的法律都是违宪的。不过,这种偏执的立法,事实上确实折射了多年来大多数美国公民的心理。例如,1958年的一项全国民意调查发现,只有4%的美国人赞成黑人和白人结婚。

    Davis, though, seemed to be more upset by how his marriage to May received the scorn of then President-elect John F. Kennedy than he was by the death threats or the prejudices held by many Americans. As presented in the documentary, Davis along with his friend the inimitable singer Frank Sinatra and several other major Hollywood stars of that time had worked on behalf of JFK during the 1960 presidential campaign, and Davis had been scheduled to perform at Kennedy’s January 20h, 1961 Inauguration.

    然而,令Davis感到更加难过的不是死亡威胁或许多美国人的偏见,而是他和梅的婚姻受到时任总统候选人John F. Kennedy的蔑视。在纪录片中,Davis和他的朋友、独一无二的歌手Frank Sinatra,以及其他几位当时的好莱坞大牌明星,在1960年的总统竞选中为Kennedy工作,Davis原本计划在1961年1月20日Kennedy的就职典礼上表演。

    However, Kennedy, later said by some historians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hen recent Davis-Britt marriage, withdrew his invitation for the entertainer to perform; worse still, he even went so far as to dis-invite Davis from attending it. It was a hurt and disappointment that several of Davis’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were to later say would remain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rest of his life.

    然而,Kennedy取消了他的演出邀请,甚至更过分地是,压根就不邀请他参加就职典礼。据后来一些历史学家表示,Kennedy这么做是因为担心当时围绕着Davis-Briritt婚姻引发的争议。Davis的一些家人和朋友后来说,这件事对Davis来说是余生都挥之不去的伤害和失望。

    But it did not make Davis lose his sense of love of humanity or his ability to forgive. Sounds presumptuous? Allow me to describe a long past personal experience to explain that claim: First fast forward to an August day in mid- northern NYS about ten years after the JFK incident: While off from college in the summer of 1970, I worked as a lifeguard in Hotel Brickman, located in the rural area known as the Catskills. Brickman was but one of of a couple of dozens of Catskill hotels, which included the Grossinger’s, The Concord and the Brown’s. Enjoying their heyday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se hotels, now defunct, offered their guests, among many other amenities, comedy shows performed by an impressive list of the best- known entertainers of the time.

    但这并没有使Davis失去对人性的爱,也没有使他失去宽恕的能力。听起来有些武断?那么,请允许我讲述一段过去很久的个人经历来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说:先来说说大约在JFK遇刺事件十年后,快进到八月中旬的一天,在NYS北部: 我1970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就在位于Catskill乡下的Brickman酒店做救生员,Brickman是Catskill几十家酒店中的一家,其他的还包括Grossinger’s, The Concord and the Brown’s。这些饭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享受着它们的鼎盛时期,如今已不复存在。它们为客人提供了许多便利设施和享受,其中包括由当时最著名的艺人表演的喜剧节目。

    If you are under 40 and don’t know who they were, just ask y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to tell you about Milton Berle, Henny Youngman, Jerry Lewis, Mel Brooks, Danny Kaye, Shecky Greene and Jackie Mason. They, and a few dozen other top show people, regularly performed in many of the Catskill Hotels during that time. Of all that long list of talents, Sammy Davis Jr. was the top billing. And one of the hotels in which Davis sometimes performed was Hotel Brickman, a fact I learned one August day during a pleasant after work discussion with the hotel’s captain of the bellhops.

    如果你还不到40岁,不知道他们是谁,那就问问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让他们给你讲讲米Milton Berle、Henny Youngman、Jerry Lewis、Mel Brooks、Danny Kaye、Shecky Greene和Jackie Mason。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和其他几十位顶级表演家定期在Catskill的许多酒店演出。在这些众多天才表演家中,Sammy Davis Jr.位居头牌。Davis演出的酒店之一是Brickman酒店。这是8月的一天下班后,我与酒店的领班愉快的交谈中得知的。

    The man, a tallish, broad- shouldered, middle aged guy who had worked in the hotel for more than 20 years, was known to have met many of the entertainers who performed at the hotel during his time there. The “Captain”, who seemed to like me, said that he had a personal story to tell about Sammy Davis, which he predicted would make a great impression on me.

    领班是名身材高大,肩膀宽阔的中年男人,在这家酒店已经工作了20多年,据说他在酒店期间遇到过许多来这里表演的艺人。领班似乎很喜欢我,他说有一个自己经历的关于Sammy Davis萨的故事要讲,他预言这个故事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It did, and over the years my brain has relived it countless times. I have also told it many times to friends, acquaintances and even students in my graduate English classes. As a result, I believe that (almost) every one of the words of the tale the captain of the bellhops of the Hotel Brickman told me on a long-gone hot summer early evening remains well stored in my memory bank. And I can still recall his words as follows:

    的确如他所言,多年来,我的大脑无数次地重温那个故事。我还多次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朋友、熟人,甚至研究生英语课上的学生。我相信,Brickman酒店领班在那个逝去已久的炎热夏夜给我讲的那个故事,差不多每一句话都保存在我的记忆库里。我还记得他这样告诉我:

    It was some time in the summer of 1962 that Davis, who was with his wife May, had come to the hotel to perform one weekend. After the couple left the limousine that had transported them to the hotel, their luggage was taken to their suite by one of the hotel’s bellhops. As I was to later learn, it turned out to be the wrong guy for the job. He was an ignorant, white racist who while escorting Sammy and May to their room, made several nasty remarks regard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lor of their skins.

    1962年夏天的一个周末,Davis和他的妻子May来酒店演出。这对夫妇从送他们来酒店的豪华轿车下来后,一个行李员过来帮他们把行李送到套房。后来我才知道,事实证明这个人根本不适合这份工作。他是一个无知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在陪同Sammy和May去他们房间时,对他们肤色的差异发表了几句恶毒的话。

    Sammy, as you would expect, was outraged. Shortly later, he found the manager of Brickman to complain about the ugly verbal abuse he and his wife had just suffered. The racist bellhop was fired that same day. The story, though, did not end there.

    正如你所料,Sammy被激怒了。不久之后,他找到Brickman的经理,投诉他和妻子刚刚遭受的恶劣的言语辱骂。种族歧视的行李员当天被解雇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Two summers later Sammy, again accompanied by his wife, returned to perform at the hotel. While standing in the lobby waiting for their luggage to be taken to their room, the couple was approached by a young guy, who himself worked as a bell hop at the hotel. Given what had happened two years before, the guy might have been taking a chance of losing his own job, but yet, he identified himself as a friend of that racist bellhop who had insulted Sammy and May two years before.

    两年后的夏天,Sammy又在妻子的陪伴下回到酒店演出。当这对夫妇站在大厅里等行李被送到房间时,一个年轻的男子走近了他们,这个人也在酒店当行李员,他表示自己是两年前侮辱Sammy和May的那名种族主义行李员的朋友。考虑到两年前发生的事情,这名男子可是在冒着丢掉自己工作的风险。

    I, as the bell hop captain assigned to the lobby, witnessed all this. So I was clearly able to see the look of annoyance on Sammy’s face. May also looked upset. And as you might expect, the friend of the racist bellhop had enough decency and common sense to begin by telling Sammy and his wife how disgusted he was by how his then co-worker had spoken to them the last time they were at the hotel. However, he then added that his admittedly justifiably fired pal has a wife and four young children, had been unemployed since his firing and his house was currently going through foreclosure.

    我,作为分配到大厅的行李员领班,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能清楚地看到Sammy脸上恼怒的表情。May看起来也很沮丧。正如你期待的那样,那位种族歧视的行李员的朋友有足够的涵养和常识,一上来先告诉Sammy和他的妻子,他的前同事在上次他们来酒店时对他们说话的方式让自己感到多么恶心。然后,他又补充说,他那位被解雇得一点不冤的朋友有妻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自被解雇后一直失业,房子也因无力还款面临被没收。

    What I then saw and heard I will remember until the day I die: Sammy asked the guy how much money the friend whom he had come to plead for would have earned the past two years. The guy told him 12,000 dollars. Sammy then asked him to write on a piece of paper his friend’s full name. Sammy then opened his wallet, took out a check and filled it out. He handed the young bell hop, the check-made out, I later learned for 12,000 dollars – and told him to deliver it to his financially struggling buddy. Sammy then added that he was going to see the owner of the hotel to tell him to rehire his one-time antagonist. His final words to the young bellhop who had the courage to come to speak to him that day was ‘tell your friend to report to work tomorrow. I promise there will be a job waiting for him.’

    To paraphrase the title of a great old song,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another Sammy Davis”.

    接下来我的所见所闻终生难忘:Sammy问那个行李员,他来求情的那个朋友过去两年能赚多少钱。那个人告诉他12000美元。Sammy让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他朋友的全名,然后打开钱包,拿出一张支票,填上名字,并把支票递给那位年轻的行李员,让他交给他那位经济困难的朋友。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张1.2万美元的支票。Sammy接着说,他会去见酒店老板,让老板重新雇用这个曾经敌对他的人。那天Sammy对那位有勇气来找他谈话的年轻行李员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你的朋友明天去上班。我保证会有一份工作等着他”。

    套用一首老歌的标题,“现在世界需要的是另一个Sammy Davis”。

  3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皇汉思想的来历(2)严复与“亡国灭种”

    上篇帖子谈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世界观崩塌,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吸收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论。其中影响非常大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将之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后者与人种论一唱一和,在欧洲被广泛用于证明白人最优秀。

    最先将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广到中国的是严复。严复在1877-1879年在英国留学,他发现结合进化论的生物学理论用来说明社会现象,特别适合解释中国的现实。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杂志《直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原富》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严肃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表示,生物界里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人种。他说:“若无民生、 民智、民德、国威不振。“他认为只有“爱国保种”之民,才会在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中生存。如果不放弃缠足和鸦片等恶习,“种将弱,国将贫,兵将弱化”。

    严复所谓的“种”是指世界上的“黄白赭黑”四大人种,其中黑色最下等。严复把“满蒙汉”都算作黄种里,强调中国帝国都是黄种,具有同一性,大家都是强种,都是中国子民,但无民智和民德就会造成种族之间的争斗,会导致不团结,从而濒临“亡国灭种”。

    亡国灭种这个词是严复首创,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不断发扬光大。但如何解释“种”,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解读。

    1898年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即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nics and other Essays”。在序言里,严复强调读此书要“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严复是中国翻译西学的先行者之一,并以“信达雅”的翻译准则而著名,他的《天演论》却并不是对赫胥黎的原著的忠实翻译,而是夹带了私货。

    严复首先介绍了赫胥黎的观点,人类不能坐视弱者被蹂躏,应该保护弱者。严复的观点是,黄种应该与进化法则对抗,即保护黄种的生存,与列强对抗。另一方面,严复又介绍了斯宾塞的观点,即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在这个角度上,严复又强调说黄种已经是在文化发展中胜出的强种。这两种理论其实是有矛盾之处的,但严复就把这两者硬扭在一起。这种硬拗的表述在后来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述中都可以看到。

    要强调的是:严复并没有区分满汉,他认为清朝所有臣民都是整体的黄种,这之间没有优劣差异,大家应该团结,反对分裂对抗。他认为中国亡种的危机并不是由于内部之间的争斗,而是来自于与白种的对抗。

    严复强调整体黄种、忽略民族区分,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是强调多种族共存的统一国家,到了激进的革命派,就开始宣扬汉民族国家了。

  3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真叫卢俊: “我躲在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

    https://yibaochina.com/?p=247198

    公司在大虹桥,所以每天下班都要从虹桥商务区步行到虹桥火车站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留意到在虹桥的地下通道里两侧边一直有住着人

    每晚都住着人

    起初我以为这应该是第二天要赶车的人

    为了省住宿费所以临时凑合一晚

    后来我觉得是不是因为虹桥火车站地铁没通,所以大家提前来

    也有想想是不是因为做核酸不方便,所以……

    但是伴随着一切都开始常规化,这些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多

    比春运时候看到的还夸张

    他们到底是谁,又为什么会把这里当家这个好奇一直围绕着我

    直到上周五下班路上,遇到一个叫阿芬(化名)的女生

    我才慢慢知道这背后的真实原因,也确实让人唏嘘

    第一次看到阿芬的时候,其实是我想要上一个厕所

    但是打开门之后却发现一个意外的画面

    我看到了她,就住在这个厕所里的小隔间里面

    身后台面上放着她塞的鼓鼓的背包,以及装满日用品的塑料袋

    她刚用自来水洗完头,脚还穿着居家拖鞋

    看到有人进来她略微侧身回避,过了一会她打开厕所一格

    “你..是住这儿么” 我没忍住问了这句,她有点腼腆的点了点头

    跟阿芬聊了一会,她对我也渐渐放松警惕

    我:为什么不住旅馆呢

    芬:实在没钱了,也找不到工作

    我: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这里机会应该很多吧

    芬说了一句让我头皮发麻的话: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

    这件事很多人没想到,但却真实的发生着

    曾经在上海感染过疫情的人,如今正在被行业内重度歧视着

    01 阿芬3月底来的上海,希望能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驻足

    只是没想,到很快上海就被封控了

    当时没找到工作,于是被送往救助站

    而就在救助站里,她感染了阳性

    当然这些都是意外,一切恢复之后阿芬本来认为可以很快可以恢复正常

    而没想到的是,从5月下旬开始,阿芬就在各种平台和工作群里,寻找各种机会

    也有很多条件适合的工作,但唯独一条她不行

    一个不曾听过的词汇:历史无阳

    也就是说,如果曾经感染了阳性,那么连最基础的工作,她也失去了资格

    这样的情况一直没有改变

    到了6月7日前一晚,阿芬失眠了,这是她在隔离酒店的最后一晚

    也是从6月7日这天开始,她开始流浪大虹桥

    反复尝试不同的工作机会,看到招工她觉得自己适合的就去,还担心有所隐瞒,于是主动问对方人事,她进过方舱有没有问题

    对方听完立马摇摇头:这个肯定不能要

    5月如此

    6月也这样

    到了7月,还是这样,电话那头的招工人事一直说再等等

    而阿芬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她和她在火车站新认识的小伙伴都面临这个情况,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整个上海的服务业行业正在通过历史无阳作为一个标准在歧视大量的新冠阳性康复者

    进过1次方舱、得过1次新冠,即使你后面99次核酸阴性,你都没资格获得工作机会

    没有任何原因,就是没有资格

    就这么一个准则,把一大波人挤到大虹桥的地下通道里,让他们无所适从,也不知道要去何处

    02 前前后后两个月,他们一天比一天绝望,真的山穷水尽了

    如果不是山穷水尽,没谁会一直住在车站

    比如阿芬,对她来说,积蓄空了、手机欠费,连食物和水都成了问题

    她甚至还求助过12345热线

    对方回复的很及时

    但最后所有帮助也只限于电话询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阿芬身边,身边和她一起住车站的人正在越来越少

    有的去了车站周边,有的回了老家

    而阿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跟朋友和家人开口,而是咬牙也希望能再等等

    说不定第二天就变了,就像解封一样,就像可以堂食一样

    而死撑的她,又是怎么在这活下去的

    阿芬指着火车站那条长长的大通道跟我说,这里每个能睡的角落她都睡过

    虽然窘迫,但至少住火车站就解决了住宿的问题

    然后她每天都去拼面包之类的,再加上优惠券,花销可以很少很少

    我说我想看看,她有点犯难,因为没钱缴费,手机已经停机

    我边给她连自己热点,边问她没网你是怎么团购的

    她捂着嘴笑:自己已经摸清了这附近所有可以免费蹭wifi的地方

    白天的时候她就步行到虹桥机场3楼的位置,不用进去,到那附近就有无线网

    然后东西也是这时候团购好,再带回虹桥火车站

    我一看是真的便宜,两斤面包就6块多,能吃两三天

    不过她每天都只能吃面包,而且一天只能吃两顿

    买食物的钱,也是她自己下载了一些软件,每天通过签到、抢红包,赚的几块钱,然后攒上几天,就可以提现

    有一次她还用自己快餐店积分兑换了4个汉堡,兑出汉堡那天,是她来上海两个多月来最开心的一天

    只不过每次下单的时候,有一个“最低消费”,她每次都买一个1.5元的环保袋,正好还可以拿来装衣服什么的

    我说,你这又没冰箱,那么多汉堡不会坏么

    她笑说,谁那么傻一次取光,我一次买两个,然后上午一个、下午一个,一天伙食就解决啦

    说完我俩都乐了

    不过所有的真实都藏在玩笑过后的那一阵沉默里

    并不是只有阿芬这么苦,和阿芬一起的小伙伴,她们洗澡,就是接一盆水,到厕所格子间解决

    厕所里没有热水,接水时间也比较长,因为水流受限,而且还得一直把手放下面感应才能出水

    洗完头没有吹风机,就把头放在洗完手的那个烘干机下面

    有个女生,这两天她的洗发水用完了,就用自己洗面奶将就了一下

    她说效果不好,不过撑一撑也就过去了

    洗完的衣服,她们就晾在自己的行李箱上,或者搭在火车站围栏上

    她说流浪虹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里有厕所,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厕所有纸

    她抽出一张差点掉地上,连忙捡起来放回去

    窘迫的时候,她们甚至连生理期用品都得计算着用

    你真的无法想象一个人在自己拮据的时候,可以把日子过的精打细算到什么程度

    有一位女生跟我说,她爸妈到现在都不知道她得了新冠、去过方舱

    更不知道此时此刻的她正住在虹桥火车站

    我从解封开始就注意到虹桥火车站的人开始变多

    一直到6月下旬,很多人已经离开虹桥火车站回了老家

    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像阿芬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虹桥火车站

    他们中,有的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份日结类工作,去做物流分拣员、外卖、仓库管理员等

    但所谓的想办法,也只是当别人不问你阳没阳过的时候,你也不主动说而已

    然后就这样混到一份工作

    更多的人,则是离开上海,灰头土脸的回老家

    再有的就像阿芬和她的小姐妹们一样,依然在等待中

    当然等待也是有倒计时的

    因为从6月下旬开始,虹桥火车站考虑到商务区和火车站交通,开始清退闲杂人员

    我尝试了一下,晚上12点在虹桥火车站那条长长通道坐下或者躺着

    不用半小时就会有人找到你请你离开

    旁边虹桥天地、龙湖天街的购物公区,到了12点因为疫情管控也需要清场

    于是这些人只能搬到火车站周边

    比如天桥上,还有那种不用的电梯口

    他们依然坚持着,希望守得云开,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日结,手里有钱,心里才有底,才好回家

    有的甚至夫妻二人携家带口,被迫滞留

    他们就在等着,一直等着,等着一个证明可以恢复他们正常工作的身份

    这个身份叫:阳性康复和正常人一样

    有点唏嘘有点感慨,这个城市把他们挤到最后一个角落,但是他们依然没有离开

    最近的上海持续高温,40度的天气似乎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知道此时此刻的他们,现在怎么样

    04 为什么要试着写这篇文章

    一个是我们真实看到,一个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所有的感染者本质上都是受害者,而现在一些底层人员阳性之后的康复之后,似乎在经历第二次伤害

    今天我们因为意外记录下一个个体,本质上也是希望我们的文字可以多一点呼吁,可以对所有个体都能够一视同仁

    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工作

    复产复工,这个词汇前面不应该有前缀

    最后阿芬跟我说,她也给了自己一个期限

    如果7月15日,还是现在这样的情况的话,她也回河南老家了

    “为什么是7月15日”

    她说没什么特殊含义,因为也忍不了多久了

    “但也有不甘,所以就给自己设了个最后期限”

    嗯,自己给自己的最后期限

    说到这里,我脑子突然闪过一个画面

    你说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在上海发布上看到一条推送,大概内容关于:所有机构部门,不得歧视新冠阳性康复者

  3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李承鹏:中国人,你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https://yibaochina.com/?p=246914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面躺着,坚硬的甲壳抵着床板,抬头看了看,发现自己有许多只腿在眼前舞动,“天哪,我出了什么事啦?”

    一天早晨,王爱国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手机变成一个巨大的红码。他仰面躺着,冷汗打湿床单,抬头看了看,许多根棉签在眼前舞动,“天哪,我出了什么事啦?”

    每一个中国人都可能在某一个早晨遭遇卡夫卡《变形记》,你忽然就发现自己不再是正常人类,坐不成火车,上不了班,出不成差,被封楼里甚至关进方舱。起因不过是你曾路过一个菜市场,或存了笔钱在快爆雷的河南村镇银行。

    用红码截访真是一大天才发明,健康码就变成了思想码。更天才的是,有些王爱国并没开始维权,可因为他有这么个思想隐患,就被打上了红码,坐着动车,整列火车忽然静止,被拉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人用林冲脸上刺字来比喻红码,以免他跑去上访高太尉。您乐观了,林冲毕竟杀了人,我们的红码故事,就像汤姆.克鲁斯演的《少数派报告》,你没有犯罪,但你存在犯罪的可能,因此你已经是罪犯。

    别装外宾,自健康码问世那一刻,就必然变成思想码、预防犯罪码、自甘被割码、禁止真话码。去年有个不听话的律师,坚持出庭辩护,出门之前,发现手机变成了红码;今年福建有个林先生想讨个说法,刚上火车就变成红码,被相关人员瞬移回了老家;大家都知道的最新事情,郑州几百个业主投诉楼盘资金违规迟迟不交房,商量一起维权,忽然间集体变成了红码。这些人写了保证书,表示不再无理取闹毫无廉耻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思想有所转变,红码才转回绿码。

    你说,中国人有没有安全感?

    战狼说:中国人的安全感世界第一,美国人根本享受不到我们半夜出去撸串的快乐。

    然后就唐山了。

    最恶毒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对那伙暴徒的诅咒,最悲伤的词汇也无法形容对这个女孩的同情。她才十九岁,那四分多钟就是地狱般的四分多钟,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陷入无底深渊般的绝望,第一个发出视频的小伙说他听到女孩在求饶,“别打了,受伤咧”,可仍然被拖行、踩踏、啤酒瓶砸,劝架的女孩后脑勺砸在台阶上,砰的一声……以及拖进小巷后,也许永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如果你再说中国人的安全感,我只好指着唐山的方向。

    一百年前,伟大的唐山人、共产党早期领袖李大钊老师在《论妇女解放》有个振聋发聩宣言:有了妇女解放,真正的Democracy才能实现。没有妇女平权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半身不遂”的社会。

    我只关心那个女孩,社会半身不遂了,希望她不要。

    中国人没有了深夜撸串的安全感。有人说:这是因为男人太怂,不敢见义勇为。有人说:别口炮,见义勇为会被定性“互殴”。双方交战,互骂傻逼。看,派出所还没有定性为“互殴”,人民和人民先互殴起来了。

    所以有关部门是非常智慧的,大家耗费精力互证对方傻逼,就没工夫研究真正的问题了。女孩被打已经八天,你并不知道更多的信息,专家的伤情鉴定、受害者家属的声音、党媒的深度跟进,那阵惨叫之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当地人要去献花……一切跟女孩被拖入小巷后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不见了。只剩下确实为这个国家操碎了心的两伙人民在内卷到底该见义勇为,还是先保护好自己。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原因之一。你失去安全感,因为你首先失去了真相。很久以来,我们已不能为一个问题进行严肃而有含金量的讨论,反倒有个固定程序:事件爆出,各界愤怒谴责……有关部门表示严肃查处,绝不包庇纵容……真相被捂,记者被驱被打,各种删贴封号……被巧妙带节奏,一群好心人互骂傻逼,各搬起理论,胸口碎大石……下一个轮回。

    可是,中国人真的失去了勇敢吗?

    2015年,四川江安中华武校的小郭,在大巴上见一名色狼骚扰女孩,出于见义勇为小郭上前制止,搏斗中踢倒色狼致其受伤,法院就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小郭有期徒刑两年半,赔偿15万7173.76元。

    2018年,哈尔滨人赵宇听到女子喊“强奸、救命”,冲过去见一男子掐着她脖子并使劲殴打。赵宇拽开男子反被殴打还被抓住手指。为了挣脱,赵宇踢向该男子……三天后,正在医院陪同临产妻子的赵宇,被警方当着妻子的面,以故意伤害罪抓进了看守所。

    2014年,深圳大学生小涂在路上见一色狼对女生上下其手,在制止过程中踢伤色狼,小涂被刑事拘留14天,色狼因有伤免于拘留;同一年,吴伟青好心扶老人却被讹诈,为自证清白只好跳河自尽,虽然后来有录音证明吴伟青是冤枉的,但人死不能复生;2019年,河南的小王为保护被猥亵的女同学,先挨一拳的情况下还击一拳,致对方鼻子骨折,小王就被羁押37天,之后被迫退学;2020年,17岁女生在商场被袭胸,同行男生追击中致使色狼摔倒受伤,被要求赔偿20万元,几天后,警方以故意伤害罪刑拘了男生;同一年,昆明的苏磊抓超市惯偷致其轻伤,被刑拘三个月。苏磊患有血液病希望提前释放,警方说他必须请求小偷谅解并赔付6.6万元,苏磊只好求小偷原谅,才走出了看守所。

    你说,中国到底有没有人见义勇为。

    你说,谁让中国人没安全感。

    我看到有人说“即使不敢打,大喊一声吓跑歹徒总是可以的吧”,如果我们不是鱼,该记得:湖北天门一个老总见一群城管暴打村民,他都没喊,只是悄悄拍摄,就被城管围殴致死。官方最后结论:他死于冠心病发作。这个地方,连报警都是要引火烧身的,比如内蒙的呼格吉勒图。18岁的他和朋友吃完饭回厂,发现有个女性死了,出于见义勇为赶紧跑去报警,结果警察认为他就是凶手,一通刑讯逼供。枪毙他时正是夏天,太阳刺眼,总共开了两枪,第一枪没打死,年轻的他生命力很顽强,身体还在动,就从后脑勺又补了一枪,才断气。

    中国是从来都不缺见义勇为者的,他们鲜亮的血悄悄地浸于地下、泥土,消散在黑暗里,你只是没注意到,或不小心忘记了。我之所以提醒,是不想让曾经热血仗义的他们像不值一提的蝼蚁,被踩在污泥里。他们之中也有运气好的,过段时间就从里面出来了,希望你能送束鲜花过去。

    所以我并不同意专家“中国缺乏对见义勇为的激励机制”这么不专业的说法,不是不激励,而是在严惩。拿着津贴的专家就别跟个绿色大保健按摩师似的,知道什么点该碰,什么G点坚决不碰,既赚了钟费,又坚持了正能量。还不如网友们引用那句“侠以武犯禁”,这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序》引用韩非子的一句话,整句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书生总爱写文章搅乱王法,侠客总用武功挑战禁忌。这可能是历代统治者达成的最大共识了,流氓们欺辱百姓,虽让街市不那么好看,但总好过屌丝们拥有武力,开始他们敢保护妇女,一时兴起要是再保护点别的……所以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千万不可让一部分人先强起来,千万不可让一部分人看文章先明白起来,具体做法:淡化系统性腐败,宣传雷霆行动、专项打黑,形成同仇敌忾的效果,再树立起崇高的个人道德标杆,让一部分人民站在道德高地特别气愤地谴责另一部分人民。

    我很好奇,什么时候维护市民深夜安全的职责,不交给警方而是交给碰巧在同一家店里撸串的人了,自动默认警方免责吗?所以这里并不缺乏见义勇为者,却有太多的建议勇为者,他们精明知道谁敢惹,谁不该惹。有人去骂烧烤店老板娘,怒斥快六十岁的老太太劝架时长不够,一度还背着手,这是姿势不对。还有人跑去已被关掉的店门口撒尿,他们为什么不敢去陈继志家门口撒尿,因为怕哪天有小弟来报复。还有跑去BOY时装的直播间骂主播女孩的,因为这是暴徒行凶时穿的衣服。

    你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安全感了。不仅因为有暴徒,还因为有暴徒……

    到底该用法治来保护市民,还是靠路人甲的个人道德?究竟该用法律来治理社会,还是用一本热血贲张的《游侠列传》进行人间撸串指南。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的,一是因为已经找不到公号发表了,再就是最近发生了太多的事离奇中透着邪恶,邪恶中透着神秘,把我整抑郁了。本以为没有比西安更不人性的,后来发现还有上海,本以为没有比长沙学生楼倒塌更猝不及防的,后来发现还有重庆交警当街开枪杀人,本以为丰县太邪恶了,现在发现还有大唐山……写来写去,像在比烂,像一场无尽头的轮回。

    我之所以写,是因为唐山和河南真是最恐怖的一个对比:八天了,你根本不知道唐山女孩任何一点信息,但河南一秒钟就精准掌握你全部数据,你在哪儿,订了哪天的火车票,想去干什么,有没有买杜蕾斯。

    你知道的,是让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永远不会知道。

    你只是虚拟中的一个程序。

    你说你有没有安全感。

    刚在群里这么一问,飞来无数的留言:没安全感,没安全感+1,怎么会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什么……

    “怕菜水果有毒,怕出门被电动车撞,怕桥塌了、火车脱轨,怕飞机掉下来”“随时看手机,怕红码了被隔离,连打没打过疫苗都不敢跟人说。”

    “生意差,疫情管控,客户整破产了”“政府工程回不了款,房贷车贷断供了”“每个月都要还房贷车贷信用卡,还要供孩子,随时担心没订单没生意或封控,哪有安全感?虽然比以前更努力。”

    “家人住院了,每天不知道要出示多少健康码核酸,还要写承诺书”“每天觉得头上悬着一口大锅,不知道哪天掉下来,每天都很纠结。”

    “吃的喝的,食品安全问题,恨不得各种补齐化学课的节奏,生个孩子,担心钱够不够读好一点的学校,如果异地,还要担心爷爷奶奶带得好不好。爷爷奶奶生病,心中默念祈祷一定是小毛病。我妹妹失去做了半辈子的工作,交了一千三在家学家政,就是月嫂、收纳、保洁之类。当初,一起干事情的朋友,年初关了厂,到别人厂里打工去了。更不要说红码不付钱的银行,青龙白虎的拳脚,因封号而被好友质疑的痛苦,退休金的将来可否兑付……说不完的萧肃与愤怒,无奈,何来安全感?”

    在朋友圈,我看到最具科学精神的人生对话是:

    “如果生活的痛苦值,最轻的是0,最痛苦是10,我应该是π”

    “什么,π?”

    “对,痛苦值不大,可是无限循环,没完没了……”

    昨天,看到有个刚出生36天的婴儿患了肠梗阻,因为没有核酸证明,屎尿都从嘴里鼻腔里涌出来,但医院就是不给进PICU,最后死在方舱。这个婴儿的母亲用一年时间,写了文字发在微博,随手摘一些:

    “终于梦见你了,梦见你说谢谢,你在笑,多来几次我的梦里吧……

    昨天去医院退费,看着那条抱着你进去又出来的路,好像回到了那天,胸口好疼好堵……

    我们尽量不要去想你,或者聊一些你再回来的时候,要准备些什么,不敢去想你的样子,但又害怕会忘记你的样子和声音,爸爸会问我,你再回来的时候会不会长的跟之前一样,我说会的……

    最近雨下得特别频繁,让我想起你出生后第一场雨的夜晚,这个月最后一天,你就百天了,满月的时候我和爸爸还在商量,去哪儿给你办百天……

    很久没看你了,今天还是没忍住看了那些视频,仅是这些已经让我难过到不行,难以想象去取证那天,看到方舱的监控视频我会怎样,好想你快回来……

    今天中元节,我偷偷联系东岳庙的道长为你做超度,不知道这种节日集体超度是不是足够,但妈妈希望无论你在哪都好好的……

    突然大哭吓到了老曹,特别敏感,旁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触碰到了我。我对每个人都好,对世界充满善意,为什么还要这样?……

    还是不行,去医院看到那天晚上带你抽血的窗口,去奶奶家看到你待了一小会儿的房间,不敢想你啊……

    梦到你回来了……

    那些想要一跃而下的瞬间和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那些想念又偷偷藏起来的照片,突如其来的泪流满面,是那些以为可以被治愈的人看不见也想不到的艰难,反正这个世界的无情和绝望都已经彻底体验过……”

    以上,就是那个母亲的自言自语,一次小小的急病,一个婴儿的早夭,你说,母亲有没有安全感。对了,医院是被定了医疗事故的,但最后鉴定上有一行字:家长负主要责任。

    也不知是不是谣言。

    这两年,中国人过得太快了,像只过了两天。许巍在《两天》里唱: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安全感,给你讲个笑话,你别哭啊:

    唐山市公安局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去年12月4日,还被全国妇联纳入“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获奖名单。

    人们注意到,目前三个排队最火热的地方:上海的银行,唐山的公安局,美帝大使馆。

  3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李承鹏:理想爆雷时,请记住湖边一件美好的事

    https://yibaochina.com/?p=247353

    这天深夜,潘小刚忽然在一个很小的群里告诉我,他润了,此时正在飞往枫叶国的航班上,独自带着12岁的女儿。他说此事已悄悄操作了一年多,谁也没通知、没透露,就是默默准备……直到飞机起飞离开祖国时,才跟大家做一场最后的告别。为此,他专门买了全程的WIFI。

    潘小刚是个沉默的中年人,一开口却如同惊雷。

    他说因为北京熔断了北美航班,只得带着女儿从上海出关。又因为疫情防控,小红帽早早下班,号称世界第一的虹桥车站没有直梯只有扶梯,开了下行没开上行,这天气温高达40度,当他分三次把六个大箱子两个大背包运到站外时,内裤都湿透了。幸运的是打到一辆黑车(只有黑车才能进站),对方要价350元,他二话不说掏出钱就从虹桥一路狂奔到浦东,就在机场椅子上熬了一宿,都没敢住酒店,因为上海不稳定,怕出什么意外,就出不去了。

    浦东机场到处是横七竖八从外地来沪等待出国的人,有睡椅子的,有直接打地铺的,乌泱泱跟难民一样……不知是天气太热还是空调不管用,人坐着都出一身汗,反倒厕所凉快,他每个小时都要去一趟。他和女儿整宿没睡,就是焦虑,熬到早晨才开始值机,又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过海关时,被严肃地问出去干什么?他小心翼翼说出去陪女儿读书……然后箱子被翻个底儿掉,所有金属和书籍都要看……

    潘小刚说他是我十几年的读者了,看过我所有的书和文章。其实我对他没什么印象,他不太说话也不在群里争论,这些年群风风建建,好多人再也不见。他说从当年驻南大使馆被炸热血澎湃跑美帝大使馆门口扔鸡蛋,到现在义无反顾润掉,中间发生了太多、太多……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读者忽然润了竟有一丝伤感,也许因为他说离别时,妻子在北京南站哭着向父女俩挥手告别,她得留下来处理房子和挣些留学费用,也许因为他50岁了还要带女儿去异国打拼,而他拿的只是旅游签,初步安顿下来打算学个证,从此在那里打工和生活了。

    明白了,他是想黑下去。

    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理想之破灭。才知道他在北京有房有车有户口,每年可以出国旅游两次那种,毅然润掉,一定有充足理由……他说:“这是一个不断强化决心的过程,就是为了自由,这些年社会事件太多了,每一件都推动我出去,最后推动我的还是徐州铁链女,因为我也有女儿,有天我忽然发现,其实我女儿和铁链女,就差那当头一棒……”

    我俩聊了很多,似乎又没聊什么,跟这些年与润掉的朋友道别一样,都在水里,冷暖自知。慢慢地你就不觉得多疼,慢慢地末梢神经也麻木了,慢慢地心生老茧,你呆在水里一辈子都不会动,任由水温慢慢升高,最后你成为热水的一部分,泳姿自如……也可能,某一件事在某一秒忽然扎到你内心某个点,你砰地跳起来,就润了。

    匆忙祝福父女俩,因为有个旅行计划,我就去关注50年一遇的高温。窗外像被晒化了,有户人家屋顶太阳能板支架被烤软掉下来,树上知了热得拼命叫,有人在跑步,嘴里诅咒着什么……我担心,他会写检讨。

    侯宝林、郭启儒有个相声《八大改行》,咸丰驾崩那会儿,为了避讳,卖胡萝卜的得用蓝布套着、卖西瓜的瓤得用白布盖着,酒糟鼻出门给娘抓药被官差一鞭子打了,“爷,您为啥打我?”“你特么先把这酒糟鼻给染蓝了才出门儿。”

    还是忍不住去想潘小刚,他是幸运的,至少女儿是求学去国外,而不是被计生委社会调剂卖到国外,房子没烂尾,攒的钱也没被社会调剂到吕奕的瑞士账户……对了,当储户们发现账户出了事故时,吕奕正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声情并茂“讲好中国故事”。这年头,你要是不给中国百姓制造点事故,都没资格去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其实不缺美好故事,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抚罢一曲破琴绝弦,是萧肃如松的嵇康竹林光膀子打铁以示“远迈不群”,是宋仁宗在御花园渴得发齁也不提醒侍从免得他们被责罚,再不济也是青帮大亨杜月笙一把火烧掉所有借条。虽说中华文明这条大河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审美金线毕竟还在。可不知何时,你要不够无耻,都讲不好中国故事,比如:为了凑齐社区接种名额,社区人员溜进私宅忽悠98岁精神病老人打疫苗,导致老人病危,还伪造签名说老人是自愿,然后叨盘老师们就向世界讲“我们的抗疫是最经济、效果最好”。

    真无耻。

    早在1976年文革刚结束时,北岛就写了一首《回答》试图回答:“卑鄙是卑鄙者是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到了现在就是:核酸是居委会的通行证,疫苗是健康者的墓志铭。无耻成了支柱产业。一边核酸经济取得了伟大胜利,一边成千上万家小店难以为继,有个留言让人泪奔:我真的很爱我的店,可实在扛不动了,扛不动了,押金不要了,我得养老人、孩子……

    一个时代结束了,这将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你相信奋斗改变命运,在此之后你明白只有基因能改变命运。并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是精子必须要游对地方。当初电视剧《奋斗》把80后激励得肾上腺噼啪爆表,现在他们发现,他们把房地产奋斗成中国支柱产业,把自己奋斗成了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奋斗》的编剧石康早去了美国。爱国主义金融导师翟山鹰断言美国五年内必垮掉后,也带着割来的几十亿润到美国,“他们那么傻,我不骗,下一拨人也会骗”,是个良心小偷,偷了你钱包但把身份证留下,让你能认清自己的身份。

    中国人毕生奋斗不外乎孩子、老人、存款、房子……孩子被社会调剂,老人被疫苗,存款爆雷,房子烂尾,想想哪一件真正属于你?思想也不属于你,你刚写了段情感小说的开头,“今上午我去接小丽……”就遭到远程删除。至此,人工智能超过人类已无悬念,愚蠢的人类均看不出这段哪儿犯忌,但AI技术就迅速捕获开头那俩字……科技人员已能用人工智能甄别党员忠诚度,也能用AI技术判断妓女,站街头超过一分钟或与异性交谈超五秒钟就是性交易。有个妈妈天天在街口接下班的儿子,这天儿子回家找不到她,才接到阿Sir电话,你妈在警局……

    你看,不管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性服务,哪个工种都得接受老大哥全方位无死角把控。有个国税女公务员因卖淫被抓得到大家夸赞,现在人民群众已识趣地把官员的道德水准降得很低了,不贪千万都不能叫贪官,女公务员出卖自己身体那简直就是圣女。所以《菜根谭》说:老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翻译成大白话,女大学生出去坐台叫堕落,坐台小姐去读夜大那叫上进。其实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前些时候上海一家奶茶店女店主,因为疫情交不起房租,为挽救苦心经营多年濒临倒闭的奶茶店,在抖音开了尺度大点的直播,就被判了三年。

    其实我不是很介意穷,只是很介意如果不无耻就会变穷;我也不介意没有尊严,只是很介意只有无耻才获得尊严。

    当一个国家道德普遍沦丧,你会怀疑自己作为人的合理性。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就能明白中产阶级潘小刚为何润掉了。他1995年大学毕业后北漂,没钱没房,但相信奋斗能改变人生。他快乐而热血,申奥时还痛骂老外造谣北京污染。他唯一担心的是,没及时办理暂住证就会被抓去挖沙子。无数个996、007,他有房有车有户口实现了阶层提升。他觉得要回报社会,遇到不公得发声。有一天他发现北京确实污染严重,这并非反动势力造谣。有一天他带女儿去日本看樱花,那么美丽的樱花,女儿却说“我怕日本人冲过来拿刺刀把我们杀了”,他震惊女儿受了仇恨教育。有一天他发现品学兼优的女儿小升初时,无论从成绩排位和划片政策都铁定就读汇文中学竟被人顶替掉,女儿哭了整晚,只说了三个字“不公平”。有一天他为铁链女发声,微博就风号了……他忽然发现,虽然有房有车有户口了,但自己仍没办暂住证,随时会被抓去挖沙子。

    那一瞬间,就决定着他将站在浦东机场,经历漫长的排队,“登上飞机的一刹那,我的心情忽然平静了,就像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艰苦拿到胜利,却不需要欢呼雀跃,平静享受这一时刻就好了……”

    潘小刚落地后,补了一大觉,发来一段我文章里的话:我从未想过,在自己的祖国使用母语像是一场偷渡,每一次写作,都是在进行一场不可告人的走私。

    我祝他好运的时候,才发现我住的小渔村不远处,就是太平轮沉没的地方。那个漆黑夜晚,上千名流、中产阶级、屌丝坐船准备润到台湾,没有月光也没有船灯,巨大的撞击声中人们尖叫着、沉没着,连同生命和全部家当。他们在黑暗中驶向一个不知名的叫希望的地方,但是……你知道吗,他们坐上这条船,并不是想奔向一个光明的地方,只是想逃离心里的黯然迷茫。

    时隔多年,这片海平静得像从未发生过什么,正是禁渔期,有游船在水上快乐航行,甲板上的大妈们一如遍地所见那样舞动丝巾摆着造型,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大妈和潘小刚如此不同,她们有坚定信仰。

    只是上岸的时候,几个大妈健康码出了问题,与工作人员争吵起来,码头一度混乱。她们嚷着:大热天的,让我们等到什么时候啊。工作人员一声震天怒吼:不想违法犯罪的,都得等!

    码头上忽然安静下来,大妈们身形定格,变得没有言语,甚至没有表情,只听见海风呼呼刮过,红红绿绿的丝巾在风中沉默飘曳。

    这几乎就是这个时代的图腾: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什么,又不知最后等来的将是什么,每个人都知道事情将有一个结果,却不知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出结果。人们能做的只能是等,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

    两年多了,从原地静止等到全域静默管理,从居家观察等到集中硬隔离,从气泡式管理、切块化管理、轮动式管理等到错峰下田、波谷上班、宿舍制动,从黄码、灰码、红码、八百米时空伴随等到电子磁条、电子手环以及过期不核酸被拘留,终于等到外资撤离、摩擦性失业、小店关闭。你仰面朝天、一声长叹,你两眼无光,情绪敏感、行为焦虑,然后上海就传出排查疑似精神病患者,“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过分话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症状将作为精神病排查线索。

    夜深人静,你我对着镜子里焦虑的自己,人人都是精神病。

    前两天我旅行到武汉,一个叫布鲁斯.万的哥们儿来接站。1米92的大个头,声音洪亮得像嗓子里安了个扩音器,他是个热烈的人,也是个话痨,每一秒钟都试图跟我说话,每一秒都在用话头填补交谈的空白。我注意到,这特征相当符合上海的排查线索。有一次我抓住0.1秒空档打断他,问:你有安全感吗?

    他的声音忽然低矮下来,低矮到尘埃,他说:就是没安全感,一切都没安全感……说完,这个话痨就沉默了,很久。

    才知道,82年的他大学毕业后先去杭州打工,又去珠海创业,输得毛都不剩,回到武汉。2019年屌丝的他借钱开了一家柴火鸡餐馆,三个月后,疫情来了……就关门了。他忘掉欠下的那串数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下楼抢菜,回家怕传染老婆,每回都站门外用酒精把衣服鞋底手机喷好几分钟,那样子活像从地狱回来。他穷得酒精不舍得多用,被喷坏的手机让他心疼好久,现在欠一屁股债,住在城中村,到处推销一种半成品肉丸,每月挣四千多。老婆在家备孕,没收入。

    他说其实都不敢要孩子,有时候就想,不如去死。

    他说等还完债就润了,哪怕去国外开卡车、刷盘子,重要是自由。而我没告诉他,有钱才能润,没钱只有死撑,撑着撑着就被生活打磨圆润,没勇气发声,你没法润,只能润物细无声。

    在《通往奴役之路》里,哈耶克说,历史就是统治者制造通货膨胀的过程。哪怕一米九二的大长腿也跑不过通胀,因为发令枪在人家手里,随时可以抢跑。哈耶克又说,如果你知道人们如何对抗通胀时的生活,就该夸他们多么足智多谋。哈老师还是小白了,如果他足够了解特色,这句话会改成:如果你知道公务员如何对抗通胀时的生活,就该夸他们多么的足智多谋。

    最近成都发生了疫情,一份流调充满新意,没有人物只有门牌号,可是网友发现每个门牌号后面隐藏着一家体制内单位。它表明,公务员们在上班时间,足迹惬意地遍布太古里,莱茵春天茶楼,IFS、陶德砂锅、春熙路健身房、爱玛仕店、香奈尔远洋店,还有一些酒店,估计是去开……不对,是去开会了。

    总在单位上班多费电哪,利用上班时间去爱玛仕、香奈尔可以拉动GDP,去茶楼、健身房、陶德砂呐、足浴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帮人民对抗通胀,公务员们,您辛苦了。老板,再加个钟。

    而另一份姚寨沟流调显示:患者的轨迹——去汽车东站买馒头,去盘旋路劳务市场,去东站买馒头,去劳务市场,去买馒头,去劳务市场……穷人真是过得毫无新意。

    苍天已死,红日当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不要恶意对比公务员和农民工的轨迹,你看,今年公务员将补录5182人,其中5000名是税务员,散人惊叹:那是5000把闪闪发光的镰刀啊。就此,红墙之内,大富大贵,红墙以外,无论中产阶级还是屌丝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连矿老板过去总想自家孩子进三星、进外企、进世界五百强,现在觉得这太特么LOW了,娃啊,你好容易拿了核物理硕士,咋也得进个街道办吧,实在不行当个城管,不被欺负,还稳定……恍惚回到四十年前,那时,看得见的手辗压看不见的手,那时傻子瓜子创始人觉得推车卖瓜子像做贼,那时柳传志骑个破自行车,觉得自己地位比马路丫子还低。柳传志这一支好容易传到柳青,前两天滴滴被罚八十多亿,举国大快人心。资本家多坏啊,让我们去考公务员吧,让我们一起去看流星雨。

    四十年后,看得见的手回来了,或从未退场。柳传志该记得,他在正和岛训诫各位:不要谈政治,要在商言商。信佛的他更该记得,佛在那烂陀寺说: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因,你的每一次事故都是果。

    每个人都焦虑,但人类的焦虑并不相通。马云在西班牙豪华游艇上焦虑什么时候重建帝国,你在摩拜单车上焦虑如何在拼夕夕抢到优惠券;每个人都觉着自己正在掉下去,掉下去,但没谁帮忙拽住你,因为他也在不断掉下去。你当初对仗义执言的人多冷漠,现在你掉下去时就有多落寞。也是因果。

    我不知道你懂不懂我的意思,大幕拉开了,你没机会卷土重来,你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每天辛勤工作、每天做文案,付诸行动、交易,再喜悦地把每一份劳动成果存在银行,牛逼哄哄地说你有一个梦。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慷慨激昂地说:我有一个梦,现在是去银行兑现它的时候了!他是没到过咱们这儿,他敢牛逼哄哄跑银行兑现梦想,柜台就会冷冷告知:对不起,您的梦想自动跳转成理财产品,它爆雷了。他敢逼叨,一定会被白衬衣摁地下打得他妈都不认识他。

    别意淫鸡汤体的阶层突破了,打一开始这就不成立。最近大家爱聊马斯洛的人生的五层境界:生存(吃饭)、安全(工作保障和免于恐惧)、社交(情感)、尊重(权利)、自我实现(超越现实的审美)。说这符合着人类作为灵长类高级哺乳动物的升华轨迹。你们胡说什么呢,叫化子要什么红糖白糖,要啥自行车。商鞅早就定下祖制,他说:疲民、弱民、贫民、辱民、壹民……让他们吃上饭就够了,还不能管太饱。帝国子民的完美轨迹就该是馒头、劳务市场、馒头、劳务市场、馒头……

    常有人来问我该怎么办。我说,对不起,我也泡在水里换着泳姿呢。也许你真正要做的,是带着愧意,深觉自己对不起社会,更坚韧地参与到搬砖中去,如果受了伤害,也要学习这位工友:刚才在华山医院见到一个农民工,手指断了,可没有核酸码也没带身份证,医院不让进。他是别的医院转来的,那家不给做。现在他站在那儿,手里就握着掉下来的半截断指,沾满了泥,连血都没有。医生看惯了这种场面,麻木了,慢悠悠说在哪里做核酸,呼来唤去。整个过程感觉这个大叔特别能忍,还有一种愧疚感,觉得给大家添麻烦了。要不是问起来,人们都不知道他手里还握着一根已经蜡黄的断指。他就在那里默默排队,不敢发脾气,因为没做核酸,他生怕又被医院赶出来了……

    此处该上苦难即是美德、大爱无疆的音乐……说起音乐,前两天看了个视频,画面响着凤凰传奇,一群大妈在街边跳着广场舞,那么祥和、从容、生活的美好,镜头摇过去,对面竟有个男人因为生活不如意要跳楼,正从阳台往下挪。可十几米外的大妈们不为所动,正眼都不瞅一下那跳楼的男人,继续祥和、从容、美好的舞蹈。总之,非常电影感,楼上和楼下,毫无违和。

    很具象征意义。

    所以面对生活,你要活出些禅意。要么你像推销半成品肉丸的布鲁斯那样,身负贫穷、怀揣热情,对着客户说:哥,我干了,您随意。

    要么像跑到彼岸读野鸡大学做足浴师的凤姐说:我已翻篇,你还在刻舟求剑,我润了,你随意。

    最新的全世界最想移民的国家排名出炉,中国飙升至第四名,澳洲才排第九名,我猜第一名肯定是朝鲜。

    这篇文章写了很多成年人的命运,他们不重要,命数已定。我写他们只是为了反衬,带出湖边一件特别特别美好的事情:

    今天,是潘小刚女儿的生日,满13岁整。潘小刚一大早就去超市取了预订的生日蛋糕,然后带着女儿一起去湖边散步,那里有很多小伙、姑娘在踢球,纯天然草坪,纯天然表情。异国土地上,潘小刚祝女儿生日快乐,女儿吹了蜡烛。他俩看着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的安大略湖,女儿忽然说:这是第一次没在妈妈身边过生日,但这里有自由的海鸥、松鼠、和善的当地人,我并不孤单,我喜欢这里没压力,虽然暂时还没朋友,但相信不久就会在学校里得到很多很多好朋友。

    她这么说,潘小刚忽然感到,女儿瞬间长大了。

    父亲和女儿至今热爱着对岸的祖国,他俩把自由揣在心里,走到哪里,自己就是祖国。

  4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撒旦诗篇》作者拉什迪在美国遇刺,正被抢救

    印度出生的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又译鲁迪殊)美东时间周五在纽约州的一个演讲台上被刺伤了颈部和躯干,被空运到一家医院。拉什迪的经纪人说,拉什迪正在使用呼吸机,情况不乐观,可能会失去一只眼睛。

    拉什迪的经纪人怀利说,拉什迪伤势危殆,不能说话,手臂和肝脏伤势严重。怀利在一份声明中说:“消息并不乐观。拉什迪可能会失去一只眼睛;他手臂上的神经被切断;他的肝脏被刺伤并受损。”

    据纽约州警方透露,拉什迪周五傍晚仍在接受手术。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政治家谴责这起袭击为对言论自由的侵犯。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推特上写道,拉什迪遭遇的袭击事件令人震惊,希望他早日康复。英国首相约翰逊也表示感到震惊。

    24岁施袭者动机不明 买活动门票入场

    目击者告诉路透社,拉什迪当时在纽约州肖托夸研究所准备就流亡作家和艺术家以及自由表达为主题向现场的数百名观众进行演讲,一名男子冲上台扑向拉什迪。一些与会者协助将这名男子制服,而拉什迪当时已倒在地上。网路流出的照片可见现场有血迹。

    一名在活动现场负责安保的纽约州警察逮捕了袭击者。警方确认嫌犯是来自新泽西州费尔维尤的24岁男子马塔尔,他事前买了活动门票。

    警方说,观众席上的一名医生在救护人员到达前为拉什迪采取了急救措施。警方正在与联邦调查人员合作,以确定嫌犯的动机。

    75岁的拉什迪出生于印度一个自由派穆斯林家庭,14岁起负笈英伦,1981年发表以故乡印度为背景的《午夜之子》,获得英国小说最高荣誉布克奖。1988年推出《撒旦诗篇》,被指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同年起在伊朗和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国家成为禁书。翌年伊朗时任最高领导人霍梅尼下追杀令,表示会悬赏300万美元给杀死拉什迪的人,一度令伊朗和英国断交。

    拥有伊朗和英国双重国籍的拉什迪从此隐身近10年,多次搬家,并受到英国政府保护。直到1998年伊朗政府表明不支持暗杀他后,他才逐渐恢复公开活动,并于2000年起在美国生活。他之后继续推动言论自由,并为被指侮辱穆斯林的法国《查理周刊》辩护。

    https://news.mingpao.com/pns/國際/article/20220813/s00014/1660327876020/《撒旦的詩篇》拉什迪紐約演講-遭男子上台刺頸

  4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皇汉思想的来历(1)清朝时期

    汉民族主义是一种比较另类、不过也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主张:主张将中国建立成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近年来互联网上涌现了一批自称“皇汉“的新一代汉民族主义者,打着驱逐鞑虏恢复汉族的旗号,聚集了一定的网络声量。

    皇汉们总喜欢引用章太炎。你引用章太炎没问题,可凭什么你觉得抬出了章太炎,别人就点头听你的呢?凭什么你觉得章太炎就那么有说服力呢?不通读思想发展史,就不知道怎么能够服众。只知有汉,不晓魏晋。

    本文就把皇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一个简述。


    汉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时期

    2 严复与“亡国灭种”

    3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4 章太炎与汉民族主义

    5 孙中山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6 毛泽东与新中华民族概念

    由于文章较长,每个阶段将会写一篇帖子。


    1 清朝时期

    尽管古代儒家思想认为汉族比其他民族高一等,但只要其他民族愿意归顺,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子民。将各民族截然分开的始作俑者是清朝统治者。清朝的疆域比前朝大大拓展,而边疆地区多是其他民族,一个方便的管理方式就是遵循“类型学”,将各民族分门别类地区别对待。这种自我和他者的区分当然会导致不满情绪。但说到反满,少数民族比汉族勇猛多了,从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清朝疆域内总共爆发了15次起义,其中13次发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

    清朝顶峰时期满族人口也不过500万,而汉族人口几乎达到4亿。多数被迫服从少数,很多汉族士大夫不服气。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汉族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制,反清复明已经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汉族士大夫之外的普通汉族百姓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清朝有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许多移民是以宗族为单位从出生地移到其他地区的。这些人在新地方人生地不熟,但一起移民过来的同出生地的族人之间就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老百姓无论古今,大部分与士大夫阶层无缘,也不会有什么反清复明的情怀,只要日子过得下去,谁也不会吃饱撑的反对政府。但随着清朝人口逐渐增多,资源紧张,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暴露,一个方便的情绪发泄出口就是针对北方来的“鞑子”(是不是似曾相识?)。汉族士大夫桌子上掉下来的“反清复明”边角料开始渗透进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之中。

    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的是民间秘密社团。三合会、天地会等民间秘密社团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下层老百姓,他们以工商业活动为遮掩,慢慢逐渐向上渗透,甚至吸收了乡绅和一些清朝的汉族官员等。民间社团的宗旨一般比较朴素,标榜相互扶助,平等主义,有些有政治追求的会要求吏治清明,信奉佛教所说的千年王国,又追求道教的现世利益。当这些民间社团的利益因为清朝政府的围剿而遭受损害时,就会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不过,与其说是对满族怀有民族仇恨,不如说由于满族这个靶子比较明显,比较容易针对而已

    比如太平天国,发起人是客家人洪秀全,他从基督教得到启示,成立了“拜上帝会”,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地主制度以及儒家伦理。由于受到清政府围剿,太平天国就学习了秘密社团的策略,打起了“灭满兴汉”的口号。比如太平天国发出的《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

    “今满妖咸丰,原属胡奴,乃我中国世仇。兼之率人类变妖类,拜邪神,逆真神,大叛逆  皇上帝,天所不容,所必诛者也。嗟尔团勇,不知木本水源,情愿足上首下,瞒高天之大德, 反颜事仇,受蛇魔之迷缠,忘恩背主,不思己为中国之善士,本属天朝之良民,竞轻举其足  于亡灭之路,而不知爱惜也耶?“

    满篇都是胡、奴、妖等字眼,通过贬低满人,来阐述太平天国统治的合法性。

    在清朝各种矛盾已经堆积如同火山口的时候,鸦片战争则是让这些矛盾喷发出来的契机。通过领土割让、开放港口,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快速涌入。清朝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为了重振帝国,开始借鉴西方知识中实用性的一面,但精神世界保持原样。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洋务运动的效用收到了根本性的质疑。

    日本一贯被中国人认为是东瀛小国,甚至“倭奴”。即使在明治维新之后,中国人依旧不把日本放在眼里。甲午战争的失败则给中国人头上浇了满满一盆冷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赔偿给日本2亿两白银,还承认了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这次战败对清政府内部以及士大夫阶层来说,意味着作为知识构成根基的传统儒学世界观,以及传统的华夏和周边民族秩序观的彻底崩塌;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甲午战争是促使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对国家状态和国际社会的看法的转折点。西方社会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如国家论、公民社会论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在短时间内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曾经融入清政府体制的知识分子阶层现在开始对清朝政府进行着重新认识,有些人在仍旧抱有“爱国心“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革,比如康有为,而有些人则走的更远。

  42. natasha 饭姐
  4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鸦片在清朝是否曾经允许合法进口?

    鸦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时至今日,鸦片的提取物仍在医药领域发挥作用。但作为药品的鸦片和作为毒品的鸦片,不可混为一谈。在清朝也是如此。

    鸦片的成瘾性,吸食鸦片带来的危害,在18-19世纪的英国已经是共识。著名散文家托马斯-德-昆西(1785-1859)就吸食鸦片成瘾,他深受其害,因此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一个英格兰鸦片吸食者的忏悔》,劝喻世人不要吸食鸦片,在英国引起很大反响。因此,英国人是明知道鸦片的危害,但是见利忘义,仍向中国贩毒。

    康熙、雍正、乾隆各朝,鸦片都在粤海关则例中列入药材项下,每百斤税银3两,附加分头银2两4钱5分,当时是合法进口。(注意一个小知识:有人说通过广州十三行进口,十三行是在1757年一口通商之后才成立的商行,作为华洋贸易的中介人。康熙和雍正的时候行商虽然也偶有出现,但并未成气候,十三行这个提法也是广州一口通商之后才渐渐形成的)。中国对于药用药片的需求很少,而且主要是地方性的。

    至于超出药用需求之外的鸦片毒品贸易,并不被清朝政府允许,因此大规模鸦片毒品走私是在行商组织之外进行的。虽然中国也自产罂粟,但中国人并没有把鸦片当作毒品吸食的传统。清政府也非常明白把鸦片作为毒品吸食的害处。第一份禁止鸦片毒品贸易和吸食鸦片的上谕是在1729年,这是雍正七年

    随着英商鸦片走私贸易逐步扩大,清政府的禁毒力度也加强了。十三行的行商非常清楚这是违法,因此不敢做鸦片毒品贸易的。但商人毕竟是商人,总有少数例外以及灰色行为,比如对装运鸦片的船只睁一眼闭一眼,为他们承保。1820年,政府禁毒力度加强,对承包鸦片走私船的行商进行严查,他们才彻底拒绝承包这类船只。

    毒品贩卖当然也需要中国烟贩的分销,甚至有当地官员的受贿和放纵,但这就跟现在所有的大型毒品走私一样,总有当地人和贪污官员的配合。但结果不能为原因背书,有这些人的配合并不说明向中国贩毒这件事是合理的。毒贩头子——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散货英商,以及他们的大后台英国政府,绝对要负最主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Hosea Ballou Morse,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1910-18.

    2 Michael Greenberg, 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1800-1842. 1964.

    3 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1993.

    4 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根据其博士论文改写),2000.

    5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2010

    6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2014.

    7 王庚武,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2015.

  4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怎么看待鸦片战争?

    有件事说出来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没面子,但不吐不快。

    一些自称反贼的人士,已经到了逢中必反的程度。只要是中国做的事情,不管是现在还是多久以前、什么背景,跟西方的交涉一定是中国人不对,西方人怎么做都有理,简直到了崇欧媚美的地步。

    比如鸦片战争这事,大家都知道中共教科书喜欢拿鸦片战争来痛说“革命家史”,中国被英国人欺负啦,满清腐朽愚昧落后啦,割让香港啦,等等。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材料来看,所列举的事实并没有错。

    首先,中国当时的确是被英国欺负。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一直是中国顺差,英国赔钱,因为英国人对中国茶叶的需求是刚需。自从大航海以来,中国茶经过荷兰人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饮茶风尚,其中包括英国人。当时茶叶只有中国有,英国植物猎人还没有将茶叶植株“偷走”移植到印度,因此中国靠着茶大赚其钱。你需要茶,我提供茶,这是正常的商业贸易;英国人也是试图向中国出口英国货物,他们的主要产品是羊毛呢绒制品,但中国人不喜欢穿羊毛,所以他们的货物卖不出去。后来英国向中国出口印度的棉布,算是赚回一点,但还是无法购买茶叶带来的巨大逆差。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个知识点:远洋贸易最好是以物易物,各取所需,这样不用涉及贵金属交易,也能让货船来回都装满,不至于一会儿空仓一会儿满仓,不利于航行规划。英国人想要中国茶却提供不了中国人所需的货物,就要用贵重金属,比如银元来进行交易。所以大量银元就流向了中国。

    贩运鸦片由于是非法贸易,所以都是使用现金即银元来结款,导致大量银元外流(每年损失一千多万银元)。当时中国的货币是银本位,银元外流会导致“银贵钱贱”,钱不值钱,从而给中国金融带来危险。关键是,导致这种损失的是鸦片,不是正常货物而是毒品,具有高成瘾性,有百害而无一利(杠精就别说那一点点医药效果了,正常人用不着这种猛药),所以禁毒是任何正常国家都会采取的措施。

    后面大家就都知道啦,中国政府下令禁毒,销毁鸦片,这都是正常的执法措施。英国人不干啦,就开始把军舰开过来打中国,中国吃败仗只好割地赔款。这件事怎么看都是英国流氓,还有什么说的呢?

    我理解大家在墙内憋坏了,有情绪需要发泄,但不要用立场决定脑袋。不是说好了独立思考吗?独立思考并不是说中共说的都是错的,而是有对的地方有承认,有错的地方挑错,不要逢中必反。

    至于中共教材信息正确的地方,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中共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正确”的材料其实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可全信等,这就是另一个帖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4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關於他的事 (周予寧)

    關於他的事 | 作者:周予寧

    比起貓更加狐狸

    比起2更加的7

    比起水晶石英

    他是更加鑽石的玻璃



    他是沒有鋸齒的奶油刀

    把每個人抹平

    是一種比較銳利的貼心 ⠀ 他聞起來有點像

    早餐打翻的柳橙果汁



    稍微澀所以記得

    稍微酸所以層次分明

    他是白襯衫上洗不掉的一滴顏料  那麼深刻



    比起橋牌更加心臟病

    比起安徒生更加格林

    稍微心跳稍微兒童不宜

    他是________

    有點甜

    又讓你有點傷心


    作者簡介 : 周予寧

    2001年生,北一女中畢業,目前就讀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淡水人。曾經用黃巾賊當筆名,但現在有點後悔。希望未來能擁有自稱美少女詩人的勇氣。

    不太喜歡出門,但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散步到河堤邊看書,因為這樣看起來很像詩人。

    非常嗜甜,但為了健康飲料都喝半糖去冰。少數維持超過一年的興趣是購物、追星和寫詩。

    曾獲北一女中校內文藝獎新詩首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等。

    IG:yellow_scarvess

  4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饭姐再出山:红烧牛肉面

    俺们47也有党支部,不,党总部:饭党。饭党名字的起因也是一碗牛肉面。党徽就挂在我的头像左上角——一碗大米饭。

    以前2049时期,大家谈谈吃喝谈谈电影,正常社会下,本应该如此吧!

    可惜中国眼下,上个网说个话,得用tor、用vpn、用加密邮箱、用密钥,把正常人都逼得间谍一般。

    累了的时候,不妨下个厨,吃点手工做的食物,从肠胃温暖到心房。

    饭姐做饭,已经如入化境,没有固定食谱,一切以冰箱中现存的食材为准。今天这碗红烧牛肉面,配菜放了胡萝卜和白蘑菇。胡萝卜在牛肉临出锅前半个小时放入,成品口感甘甜,与牛肉是绝配。

  4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我的玫瑰花

    这是前几天去超市的时候,买的玫瑰花,算成人民币就20块一盆吧。不贵,但是开出满盆的娇艳,令蓬荜生辉。

    玫瑰花很好养活,浇水就长。但是每天都要浇。

    想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的玫瑰没有香味,花朵也比花店里的情人节玫瑰小。但它是的玫瑰。是不是有点小王子的feel呢?

    「我那朵玫瑰,別人以為她和你們一樣,但她單獨一朵就勝過你們全部。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毛蟲是我除掉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哀怨,她的吹噓,有時甚至是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4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方可成:“小粉红” 一个“张冠李戴”的标签

    作者:方可成,2017,原文发表在端传媒


    和所有关注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的人一样,从2016年初开始,我就对一个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三个字流传开来,主要是因为两次影响力很大的网络事件。第一次是以“周子瑜事件”和台湾大选为导火索的“帝吧出征”,或称“两岸表情包大战”;第二次是赵薇执导的影片《没有别的爱》因为演员戴立忍“涉嫌台独”而遭遇抵制的事件。在这两次事件中,中国涌现出许多在社交媒体上捍卫政府、痛批“台独分子”的民族主义者。其中,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大量使用表情包、段子和其他网络语言的做法,与怒砸日本车、朝美国大使馆扔石头的传统民族主义者形象形成了很大的差别。他们也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称呼:小粉红。

    根据流行的说法,小粉红的主体是二十岁左右的“无知少女”,她们平时喜欢看耽美小说,是晋江文学城的忠实用户。有一天,她们突然成了活跃的民族主义者,将她们对耽美小说主角的感情投射到了政府身上,像爱护小说主角一样爱护党国,不容他人批评。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和我的合作者、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Maria Repnikova决定一起研究这个重要的群体,及其背后的新一代民族主义现象。我们想看看这群人的转变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她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然而,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研究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难以寻觅的少女们

    为了研究小粉红群体,我们阅读了大众媒体和主要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一话题的几乎所有内容。其中,最显眼的一篇来自《经济学人》,标题是“东方粉(The East is pink)”。

    文章对“小粉红”一词起源的描述,和我们在其他渠道读到的基本一致:网络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的讨论区背景颜色是粉色的,大家称之为“小粉红”。本来,小粉红论坛上的讨论并不政治化,但后来其中部分用户成了有影响力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小粉红”也就成了这群民族主义者的代称。

    晋江文学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网站之一。根据站方提供的数据,晋江的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一亿,女性用户占七成,18至34岁的用户占68.64%,用户的日平均在线时间长达94.19分钟。也就是说,晋江的用户量巨大,且以年轻女性为主,她们十分忠诚,每天花大量时间在上面阅读小说、参与讨论。晋江的小说大多是言情题材,其中又以描述男性之间感情和性爱的“耽美小说”为一大特色。

    从沉迷耽美小说的少女,到用表情包捍卫党国的小粉红,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叙事。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则获得七千多赞的回答,用女性代词“她们”来描绘这群参与帝吧出征、抵制赵薇和戴立忍的民族主义者。答主说,那是一群“几乎都是动漫或软妹头像”的“少女们”;“‘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和‘乌合之众’这些名号对于一群十几岁二十岁的小姑娘来说确实太不怜香惜玉了,就叫她们小粉红吧。”

    端传媒发表过的一则评论曾这样描述小粉红们:“这些女性为主的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阅读小说,追逐明星,混杂地展示自己的欲望与想像……有人因为过去曾点赞赵薇而被开除资格。这其实同粉丝团的‘鉴粉’过程别无二致。”文化学者王晓渔在接受搜狐访谈时也说,这群人“以年轻女性居多”,“属于‘大国崛起’的一代,认为国际社会在妖魔化中国,而中国应该表达‘不高兴’的态度。”

    循着这样的描述,我们自然很希望了解这群年轻女性的具体身份,以及她们的种种想法。端传媒曾经采访过帝吧出征的三位女性参与者,除此之外,在媒体上却很难见到符合描述的“活体”小粉红。我和几位试图操作小粉红选题的记者朋友交流过,他们告诉我:太难找到采访对象了,以至于不得不放弃选题。

    听上去有点不太对劲——既然参与帝吧出征的有那么多人,把蔡英文的Facebook页面爆得不成样子,为什么在生活中找到几个真实的年轻女性小粉红,会那么困难呢?

    于是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去翻帝吧出征时的帖子,查查发帖的人都是些什么人,看看他们的Facebook资料;第二,去晋江文学城的论坛区,也就是“小粉红”得名的地方,看看那里作为小粉红的“老巢”,是怎么讨论帝吧出征的。

    第一件事让我们发现,在我们随机抽样的100位帝吧出征者中,有64%都是男性,这并不是一场以年轻女性为主的运动。第二件事让我们发现,晋江文学城的网友根本没有讨论帝吧出征,他们也没有表现出民族主义倾向,甚至几乎不会讨论政治。如果用一个中国网络流行语来形容晋江网友对“小粉红=新一代民族主义者”这个说法的看法,那就是:一脸懵逼。

    做完这两件事,我们确信:“小粉红”这个标签的起源有问题,“读耽美小说的少女变身民族主义小将”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

    张冠李戴的过程

    于是,我们的研究问题,从“小粉红是怎样从耽美小说读者变成民族主义小将的”,改成了“小粉红这个称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再次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还原了小粉红这个称呼被张冠李戴的过程。

    首先,“小粉红”的确是晋江文学城网友讨论区的暱称。至少从2008年开始,晋江用户就会使用“昨天没上小粉红”这样的句子,来指代“昨天我没有登录晋江文学城网友讨论区”。之所以叫小粉红,也的确是因为网站的背景色是粉红色。不过也有晋江用户说,小粉红还有另外一个来历,那就是在耽美小说中常有描写男男性爱的段落,其中不时会提到“粉红色的直肠内壁”。

    但是,晋江的用户很少讨论政治,更少表现出民族主义倾向。实际上,晋江的站长iceheart是反感民族主义的。所以,当晋江论坛上的一小部分具备民族主义倾向的用户聚集在“风雨读书声”这个板块的时候,iceheart曾经将该板块的编号改为250(二百五,意为“傻子”),以羞辱他们。于是,在2011年左右,这批民族主义倾向的用户愤而从晋江出走,自建了“凤仪美食论坛”。

    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给年轻的女性民族主义者起一个名字的话,“凤仪”其实是更适合的。“小粉红”则完全是张冠李戴,因为晋江并不是一个具备民族主义倾向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小粉红”成了代称呢?根据我们的研究,微博大V@大咕咕咕鸡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作用。

    大咕咕咕鸡的言论多属自由派,他曾发明“你国”的说法,以表示和党国之间保持距离。这种说法引发了凤仪用户的不满,她们于2015年夏天在微博上与大咕咕咕鸡展开了骂战。对骂之中,大咕咕咕鸡从部分用户的微博相册中下载了一些照片,并公开发布出来羞辱她们,讽刺她们非常丑陋,同时称她们为“小粉红”。至于大咕咕咕鸡为什么会使用这一称呼,我们的推测是:他从评论区中看到一些人说,这些攻击他的女性来自晋江小粉红,于是采用了这种说法。

    就这样,自从2015年夏天开始,借由大咕咕咕鸡的张冠李戴,“小粉红”这一称呼以“年轻女性民族主义者”的含义第一次真正出现在公共讨论中,但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半年之后,帝吧出征,这一称呼的影响力被迅速放大,成为几乎尽人皆知的标签。

    暗含在“小粉红”标签中的性别歧视

    张冠李戴的过程弄清楚了,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小粉红”这个阴差阳错中出现的标签会迅速火起来。

    我们研读了关于小粉红的种种文章和帖子,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小粉红”是一个带有性别属性的标签,它可以迅速被赋予贬义,成为自由派攻击民族主义者的武器。

    在帝吧出征和赵薇事件之后的种种分析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小粉红是愚蠢的、无知的、幼稚的、被洗脑的、容易被煽动的、狂热的、不理智的。而这些特质,可以非常容易地和“无知的年轻少女”形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帝吧出征根本不是以年轻女性为主,但通过把帝吧出征描绘成一场年轻女性小粉红主导的运动,一些自由派意见领袖就可以很方便地攻击出征者是无知而狂热的。

    在对小粉红无知、愚蠢的攻击中,一个被不少人采用的说法是:她们语言能力低下、品位低俗,只能通过表情包来表达。研究表情包的国外学者应该会对此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普遍认为熟练使用表情包是具备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体现,但到了民族主义批评者的眼中,却具备了负面的意义。

    活跃的自由派作者王五四在《粉红色的回忆》一文中说:“可以分析出,小粉红们多数出身三四线城市,或者是跟随父母进入一二线城市打工,属于社会中下层。”他还引用心理学家唐映红的说法称,强烈的爱国感情“通常见诸于社会经济中下层(“爱国”会提升他们的自尊感)、难以理解复杂社会现实的保守者(他们大脑额叶前扣带回的灰质部分偏少而颞叶的杏仁核偏大,导致他们难以理解模糊知识,却又充满强烈的憎恶感)、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尚不完善)。”但是,根据我们对帝吧出征参与者Facebook个人资料的研究,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外留学的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很少属于“社会中下层”。

    小粉红智力低下乃至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是反复出现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我们的研究发表之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贴出了论文的链接,很快有人评论说:可惜是英文的,这群职高生看不懂。言下之意,愚蠢的小粉红们没法看懂我的英文论文,因此无法上来攻击我。

    更有意思的是,在使用“小粉红”这个标签时暗含了性别歧视意味的,不仅是批评民族主义者的自由派,还包括党媒。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环球时报》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极具“直男癌”色彩的文章:“她们不太懂网络安全,朋友圈和微博里晒满了美食和旅游照片;她们不懂网络舆论,但却是这个上甘岭上的生力军;她们垂涎着环球时报的肾6和美腿7,据说最近又盯上了共青团中央的‘华为麦芒3’。她们不关心政治,分不清‘左’右,但却有着一股天然的正义感”;“小粉红,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的妹妹,我们暗恋的隔壁班女孩。让我们共同守护她们。”中共时事理论刊物《半月谈》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也直白地表达说:她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由派大V,还是《环球时报》、《半月谈》,他们都对年轻女性群体展现出居高临下的直男癌态度。在自由派眼中,小粉红是被洗脑、被煽动的无知少女。在环球时报眼中,小粉红是忠心耿耿的蠢萌少女。大咕咕咕鸡讽刺小粉红长得丑,《半月谈》赞美她们肤白貌美,虽然评价截然相反,但都是在对女性的外貌评头论足。政治光谱的左右两端,在对待性别的态度上神奇地达成了一致,这是“小粉红”这个标签能够迅速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从标签中理解中国网络舆论

    所以,研究了半天,我们的论文最后展现的是一个标签的出现、传播以及被赋予不同含义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帝吧出征”中的民族主义者。需要特别指出的两点是:

    第一,虽然“小粉红”是张冠李戴的标签,但我们并不会呼吁大家停止使用这个标签,实际上,这个标签已经逐渐和最初的晋江文学城、耽美小说、无知少女等元素脱离,成为“年轻民族主义者”的同义词,每个标签都会自然生长;

    第二,说“小粉红”是张冠李戴的标签,并不意味着这一批年轻的民族主义者不存在。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但恐怕并不是以年轻女性为主),非常值得更多的研究。我们的精力有限,只能在目前的这则研究中先把“小粉红”这个标签搞清楚。而且我们认为,这个标签的出现和流传折射出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贴标签是一种最常见的论争手段。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暗含了很多意思,褒贬意味非常明确(一般都是贬损)。例如,当“公共知识分子”被缩写为“公知”,这个标签就带有了强烈的贬义,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盲目崇洋媚外、搬弄和歪曲事实的形象。一个相近的标签是“美分”。与之相对,“五毛”也是一个典型的标签,被大量用来批评支持政府的声音。近来出现的标签还包括“白左”、“女权婊”等。

    在网络讨论中,只要扔出标签,仿佛就宣告了胜利。例如,一些自由派在批评网络民族主义者时,只要将他们定义为“小粉红”,仿佛就将他们钉在了耻辱柱上,取消了平等对话的资格。反过来,当民族主义者批评自由派时,一个“公知”标签抛出来,也就关上了对话的大门。在论辩各方不断发明标签、使用标签的过程中,讨论极易陷入简单粗暴的境地,失去了公共理性。

    尽管标签战有许多负面的后果,但它是网络论争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现象。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每一个标签的出现和产生都能反映出背后重要的社会思潮。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小粉红”这个标签的研究,也是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本文所介绍的研究发表于《New Media & Society》学刊)

  4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徵】台灣國家太空中心NSPO徵太空事務青年人才​

    國家太空中心 NSPO

    【徵】台灣太空事務的青年人才​

    ​ 只要是18~35歲的青年,對太空感興趣,都可以來投~​

    誠摯邀請所有領域的學生與專業人士!​

    ​ 在為期四天的整合式課程中,我們會讓學員迅速建立對太空各層面的基本認識,並選拔學員送往前沿的太空國際研討會。​

    ​ 課程有三個模組:

    ​ (1) 台灣與國際太空科技發展​

    (2) 國際、區域、與台灣太空法與政策推動​

    (3) 新太空產業發展、商機與策略​

    ​ 太空需要全方位人才的投入:科技、產業、國際合作、法制、能源、社會、藝術……人類在地球上需要的一切,在太空也不可或缺。學員可以把自身經驗、自身關注的議題帶入太空。​ ​

    最後,課程會選拔至少四位學員,代表台灣出席今年 11 月 15 日~11 月 18 日在越南河內舉行的「亞太區域太空組織論壇」(APRSAF) ──這是亞洲太空領域的盛會。在這裡,參加者會遇見最前瞻的太空計畫、研究各種有趣主題的科學家、各國太空機構、備受關注的太空議題。​

    台灣太空事務青年人才選訓計畫​

    ​ 📍報名資格:18~35 歲的學生或社會人士,具備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對太空有興趣且有決心全程參與完成報告者​

    ​ 📍報名截止:2022/8/15​

    📍活動日期:2022年9/2(五)、9/5(一)、9/6(二)、9/8(四)​

    📍活動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藻外語大學​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但需自行負擔交通食宿​

    ​ 📍官網:https://twyspp.carrd.co/

  5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不可知论(agnosticism)、赫胥黎与英语

    不可知论(agnosticism)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天主、鬼神、来世等问题,人们无法知道。不可知论并不否认神的存在,只是认为人无法确认神的存在。agnosticism这个词的主干部分是由a和gnosis促成。a在希腊语中是“没有”或者“不”的意思,gnosis则是“知识”的意思。英国科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Huxley)于1869年第一次提出这个词。

    赫胥黎这样解释:

    “…..it is wrong for a man to say that he is certain of the objective truth of any proposition unless he can produce evidence which logically justifies that certainty. This is what agnosticism asserts.”(一个人认为他能确定任意命题的客观真相,这是不对的;除非他能拿出证据,从逻辑上证明这一确定性。这就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在宗教和哲学上,不可知论介于**有神论(theism)无神论(atheism)**之间。但在当时属于两边不讨好。正如与赫胥黎同时代的一名诗人讽刺的那样:

    “The agnostic neither denied nor affirmed God. He simply put Him on one side.”(不可知论者既不否定也不承认上帝。他只是简单地把上帝放在一边。“

    英语这门语言植根于基督教传统之中。只要使用英语,出自圣经的典故就无处不在。即便在最日常的对话中,你都在跟基督教用语打交道。比如good bye, 这个词本身就是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的缩写。此外英语中还有大量的感叹词包含god。因此,即使是不信神的人,一天也要说个几十遍god,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神学渊源。这也是用英语来表述不可知论和无神论观点的耐人寻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