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狗却养猫
@爱狗却养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262 评论 3874 短评 0 收到的赞 6233 送出的赞 10012
  1.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美国恶搞歌手怪人奥尔(Weird Al)歌曲选

    Weird Al,即【怪人奥尔】,是美国创作型恶搞歌手,喜欢将经典歌曲重新“阐释”。我个人觉得他早期作品比较有意思。贴几首我个人很喜欢的歌。

    Amish paradise(阿米希人的天堂;恶搞Gangsta's paradise)

    youtu.be/lOfZLb33uCg

    White & nerdy (又白又呆;恶搞Ridin')

    youtu.be/N9qYF9DZPdw

    Trapped In The Drive-Thru (卡在“得来速”;原创歌曲,无聊和有趣共存状态)

    youtu.be/SHnTocdD7sk
  2.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习近平的九人“经济国师”都是谁?

    看五中全会的公报,依然很强调经济发展。引用bbs的报道:

    公报25段文字中,17段与经济发展规划有关。在谈及“十四五”时,涉及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优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等多方战略框架内容。

    公报在勾勒十四五规划时突出了农村建设、国土规划、环保、文化软实力和“一带一路”等方面的陈述。

    会前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中共政策层面出现“国进民退”和经济改革开倒车的势头。

    在有关深化改革的文字中,公报虽然着笔“发挥政府作用”,但是同时仍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至少从文字层面没有看到经济政策回归毛泽东时代的明显迹象。

    这让我想起今年8月的旧闻,所谓习近平与九人“经济智囊团”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新华网链接)。有分析说,这是一个以习个人名义召开的座谈会;王沪宁、韩正出席了座谈会,而李克强被排除在外。

    这九位习近平看重的经济顾问,都是谁呢?根据新华网报道的排行,在此作简单分析:

    1.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看来目前是习的一号经济顾问。林属于改开派。与新左/毛左相比,他强调市场的作用;与市场派相比,他强调“市场失灵”问题,认为政府应主导产业政策(例如税收优惠、产业补贴、行业特许、贸易保护等等)。林重视产业结构的作用,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作用极大,应该因时因地制宜,遵循比较优势;他称自己的学术主张为“新结构经济学”,例如此处。翻译下的话,林的主张,就是利用人多的优势,包括大量廉价劳动力和靠人口基数产生的高级科技人才,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剩下的放宽市场,以实现“弯道超车”。

    2.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有意思的是,他是自由派的聚集地、2019年被强制关闭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者之一,其学术研究聚焦于制度经济学和其称为“转轨经济学”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参考《转轨经济学与中国三十年改革的实践》以及这里。他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应该向更彻底的市场经济转型,但是转型过程中要尽量实现近似的帕雷托改进,也就是在少触动旧利益的前提下,发展新体制新利益,以此减小改革的阻力。

    3. 江小涓,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研究产业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我对她的论点不太熟悉,大致看了下,没找到什么特别的理论,目前主张数字经济、制度性对外开放。

    4.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农业、人口、劳动经济学。爱思想上有他的专栏。他强调转型过程中人口红利消失可能带来的问题,并且认为需要靠制度变革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说的制度,主要是指经济政策,如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竞争、扶持高等教育等等。

    5. 王昌林,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和科技政策。他学术上似乎不甚活跃,写得文章多是党八股,我找到的主要论点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还是党八股)、科研体制改革、搞科技特区吸引全世界人才(“美国人不愿意来就东欧、俄罗斯”)。

    6. 朱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主张金融开放和改革,如现代化财政、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朱曾预言随着中国加入WTO,15年后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比重会超过15%,然而结果比重从当年的2.32%下降到了1.26% (๑◔‿◔๑)。朱在今年四月曾预言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以上,拭目以待。)

    7.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今年47岁,“九人团”中的后浪;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陆在爱思想上也有专栏,主张以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化、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增加大城市土地住房供应等。

    8.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公共选择理论,曾经也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成员。有爱思想专栏。主张对外开放、似乎为一带一路出过不少力。

    9.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新左派(“清华大学改名习近平大学”的疑似主角)。此人不是经济学而是国关和政治学出身(๑◔‿◔๑)。以下复读维基百科:“郑永年認為,中國目前執行的制度其實是傳統儒家為主、法家為輔的儒法制度變形,皇权是垄断的,但「官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西方的外部多元制,不同意見就各自立黨變成多黨,裁決由四年一次的普選來總裁判,反而相對粗糙,且容易產生多年的內耗空轉。……下一個30年就是社会和制度理論成形自己的一條特色道路。这也需要30多年的时间驗證經濟上採共產加市場混合制,政治上採一黨加內部多元混合制……若是能成功,則中國將形成自己的整套意識形態體系傲立於世界上,達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几点随想:

    • 首先,除了郑这个不知怎么挤进来的“新左派”政治学家(๑◔‿◔๑),所有的“经济国师”几乎都是改开派,即肯定和希望推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派别,也即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经济偏右派(note: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左右与主流经济学领域的左右不一样,例如经济学里凯恩斯算是偏左,但是中国语境下凯恩斯也是大右派走资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是左……)。好几位国师与已被勒令关闭的自由派智库、中共“开明派”较为认可却被毛左深恶痛绝称为美分带路党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关系匪浅。九位中有两位(樊、张)可算是天则旧部,林毅夫和蔡昉也和天则有些关系,参与过各种活动。头号国师林毅夫,强调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其他尽量留给市场,我认为算是经济上的“开明专制”派。当然,开明专制,仍然是专制。

    • 经济国师们的意见,与五中全会的政策指向高度重合。所谓经济“全面左转”或者“退回毛时代”,我认为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话术,高层都知道计划经济走不通。

    • 后浪陆铭在访谈中提到:“至少从决策层的角度来讲,是充分认识到了开放的重要性,并且也认为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坚持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并且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这样的改革道路是不会发生动摇的。”这种光滑滚圆的叙述,又要强大政府又要有效市场,已经成为目前被中共官方认可的主流经济学家的一致叙述。然而,两者如何兼顾?中共这个强势的专制政府会愿意、能够把哪些地方留给市场?例如,国企的问题。习与国企利益集团关系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但他未必不知道国企尾大不掉。最后的结果,大概会是“微调”(例如鼓励外资、鼓励科研,调整产业政策、土地政策、户籍政策什么的)。经济国师们口中的“制度优势”,正是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制度劣势”。

    • 加一句豆沙馅的评论:“吴敬琏、张维迎是典型的市场派,中国体制内得势的基本上是政府派”确实。

  3.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數說美國大選」四:史上最昂貴的大選,錢從哪裏來?花到哪裏去?

    theinitium.com - 特約撰稿人 徐彥頎 卞中佩 端傳媒設計師 郭瑾燁 記者 甯卉 發自 美國馬里蘭 台北 布魯塞爾October 29, 2020

    理論上,所有出生即為美國公民,在美國生活了至少14年、且35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競選總統------但是,要想加入這場權力巔峰的競賽,一個至關重要的隱形條款是你能撬動的金錢。在2020年,競選這一職位的候選人們,就撬動了打破紀錄的140億美金。「數說2020美國大選」系列的最後一期,我們把目光集中在錢的走向上。

    錢從哪裏來?在發送到每個人郵箱號召捐款的郵件裏,在民主黨統一籌款平台「ActBlue」和共和黨平台「WinRed」的電話線裏,在如雪片般一張張寄去選舉團隊的支票裏,還在發售各種周邊的利潤裏------T恤、帽子、杯子、吸管還有放在門前草坪上的標誌牌。這些匯聚成的錢款,成為候選人排兵佈陣爭奪勝利的砝碼。

    錢花到哪裏去?在選民登陸Facebook、YouTube、Google,或是打開電視、報紙、廣播台看到的各式廣告裏,在付給資訊公司的佣金、給志願者的午餐和僱員的差旅和資費裏,甚至還在特朗普所擁有產業的消費裏。資訊爆炸時代,進入10月,兩方僅在Google的廣告費支出,就最高達單周900餘萬美金。

    錢砸得有效果嗎?很難衡量包括社媒廣告在內的各種競選活動,是否真的左右了選民,但在每一票都相當金貴的關鍵州,民調在進入10月後,都有所起伏。哪位候選人忽然在哪個州不花錢、或少花錢了,都是媒體們追蹤的風向:譬如9月忽然從佛州撤資的特朗普。

    「數說2020美國大選」系列深挖最新調查數據,幫您更精準地剖析選情、也更好地理解美國:第一期《2020年,哪些關鍵州左右白宮未來?》、第二期《經年的選舉障礙,遇到疫情年的總統大選》和第三期《這四年,美國選民的心態變了嗎?》

    2020大選年開支將近140億美金,為美國史上最高

    為防止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成為金錢與其他勢力的傀儡,美國憲法對選金的來源有很多規定,比如外國人不得對選舉有任何形式的資金支持,個人給候選人競選委員會的獻金不得超過2800美元,給政治行動委員會不得超過5000美元,公司也不得捐款給候選人,而假借公司員工名義捐款並補貼員工則是違法行為。

    但是,這不意味著對高額政治捐款的絕對限制,選民還是可以給包括全國和各州地方政黨委員會之類的戶頭捐款,上限可以達到每年10萬美元。還有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接受的捐款和支出都沒有金額限制。一些非營利組織也可以進行政治活動,並且不需要公示他們的資金來源。這兩類機構不得直接捐款給候選人或與選舉人團隊協商,將支出直接用於競選活動,故它們的款項主要用於獨立支出,表現為廣告投放等。

    分析家常常將選金作為衡量候選人對選民吸引力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小選民對候選人競選的貢獻。但是各路候選人是否能得到兩黨的最終提名,顯然不止看籌款能力:2020年民主黨初選中,桑德斯募集的捐款是最多的(達到了2.1億美金),而且大多來自出資較少的選民,遠高於拜登,但拜登仍然拿下了民主黨的內部提名。到了兩黨對決時,耗資更是巨大,但是哪裏才是選民「痛點」,也要看候選團隊的帷幄。2016年,特朗普的募款遠遠少於克林頓,卻一舉拿下了包括佛羅里達、賓夕法尼亞和北卡羅來那等幾個關鍵州。

    有錢有名的美國人,不少有總統夢的,他們完全可以「自籌」。在民主黨初選中,兩位億萬富翁,前紐約市長米高-彭博(Michael Bloomberg)一口氣燒掉了個人財產中的10億,湯姆-施泰爾(Tom Steyer)花了3400萬美元,但都一早就在將近20位候選人中結束參選旅程,黯然退場。饒舌歌手侃爺韋斯特(Kanye West)自2020年7月宣布競選總統以來,總共募集了不到2萬美金,卻投入了1200萬美元的個人財產(大部分是借貸給自己的競選)。

    據無黨派金錢與政治研究機構OpenSecrets在10月28日的估計,2020大選年的總成本(包括初選、所有候選人以及國會選舉)將接近140億美金,打破了紀錄。

    從總統候選人的籌款能力看,拜登在選舉前期表現一般,但自從他的支持在南卡羅來納州回彈而後獲得黨內提名以後,募得款項穩步提升,在5月,首次超過了特朗普的競選團隊,這與疫情初期特朗普政府應對不力導致其支持率有所下降、以及民主黨在選舉後期的團結一致是分不開的。

    此後,拜登表現輸出穩定,9月的募款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3.83億美元。而特朗普這邊,因為資金有限取消了一些廣告,在9月初宣布,「如果有需要」,他將動用自己的資產來為選舉買單,雖然目前看來他並沒有自掏腰包,只說自己有足夠的選金支持他獲得總統選舉的勝利。

    預計在選前最後一週,兩支隊伍砸在大項上的開支還會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花在了媒體上。

    填不滿的線上廣告

    細看兩個競選團隊的支出,在媒體上買廣告最重要的開支,而這其中,在線上的廣告開支,又是重中之重:僅計算拜登和特朗普競選團隊主動在Google和Facebook發佈的廣告,就超過了3.5億美金。而這其中,又以在搖擺州的Facebook用戶為主要目標「對象」。

    2016年選舉的最後幾個月,克林頓在本土電視廣告中投入了將近3000萬美元,特朗普的投入不及克林頓的一半------事實上,他的團隊將拉攏選民的投資,花在了線上,其中又以Facebook為主。

    活躍在Facebook上的選舉信息不止來自候選人。在2016年的選舉後,Facebook假新聞泛濫和數字回音室極化的現象也引起廣泛關注。利用廣為流傳的假新聞,發布者得到可觀利潤;而Facebook所依賴的預測算法,則會將更多相似的消息推送給用戶。進入2020年選舉週期,每月用戶超過30億的Facebook,引入多項機制,比如和事實核查機構合作抑制假新聞傳播。

    無論如何,Facebook依然是兩黨候選人的重要開支陣地,兩黨候選人除了撒錢在平台發佈廣告之外,也向傳媒和諮詢公司付重金進行廣告訂製,力圖出現在不同群體選民的時間線上。紐約大學廣告瞭望台(NYU Ad Observatory)是一個眾包項目,讓Facebook用戶上傳他們看到的政治廣告的內容,並收集廣告的受眾、出資人、語言、露出方式等內容。近日,Facebook寫信要求該項目停止蒐集其數據,稱這個研究違反了服務條款。

    細看該研究在五個關鍵州蒐集的數據,可以看到Facebook廣告的投放金額,除了賓州之外,特朗普的投放都高於拜登。在票票必爭的關鍵州,特朗普仍然想要延續2016年的勝利方程式,透過關鍵州的精準廣告投放,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從數字上來看,特朗普在9月之後開始從佛州大幅撤資,彭博新聞指出特朗普陣營是要把資源撤往北方的鐵鏽區關鍵州,不過這個消息已經被特朗普陣營否認,但未說明佛州的Facebook廣告投放下降原因。

    不過,在未來的美國大選,可能不再會見到Facebook政治廣告的身影。10月7日,Facebook宣布,會在此次選舉日11月3日後,完全停止平台上的政治廣告。

    相比之下,Google對於政治廣告的公示與贊助人的標示更加清晰。通過平台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兩位候選人各自的競選委員會在廣告平台上花費接近(將近7000萬美元),但特朗普的廣告數量不到拜登的一半,競選團隊在單個廣告上花費和推廣力度較大。10月,雙方花費更多,單周最高達900餘萬美金。

    用錢投票:金錢的動員力量

    除了競選人團隊本身之外,還有許多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為競選推波助瀾,他們的貢獻時常量級巨大,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就是中流砥柱。雖然不能協同候選人的團隊本身進行競選活動,但是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的募款和開支幾乎沒有限制,因而成為廣告的大金主。十大花費最多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整理如下,比較知名的包括支持特朗普的「美國第一行動」(America First Action),以及反特朗普的「林肯計劃」(Lincoln Project)。

    共和黨「倒川派」林肯計劃成立時間不過2年,已經躋身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前十。尤其在特朗普自己站出來抨擊裏該計劃後,他間接「幫助」該計劃籌得了100萬美金。在林肯計劃所獲的捐款中,有大量(約59%)來自捐款額不超過200美金的小額捐助者------通常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比如支持特朗普的「美國第一行動」,就常常吸引大金主。

    就選金而言,最重要的是0.001%

    在2020年包括總統選舉和議員在內的所有聯邦選舉中,有43%的政治捐款來自女性,系有史以來最高的佔比;不超過200美金的小額捐款者所佔的比例也有增加。但是,大額捐款人依然是推動選舉機器的主要力量。

    出資200美元以上助選的人約有360萬,佔美国全境總人口的不到1%,但他們的捐款金額佔總比達到了75%。給出超過1萬美金的人只佔0.016%;而捐款達到10萬美金的,更只有4000多人,只佔0.001%------可這4048人的捐款金額為23億左右,超過了其他320萬名捐款在200-2700美元之間的選民獻金的總和。

    代表高資產者政治態度的超過1萬美元大額捐款,克林頓在2016年超過特朗普1.1億美金;到了2020年,拜登與特朗普比起四年前都有進步,但拜登明顯大增,要比特朗普多出3.5億。

    但是,這不意味著特朗普失去了富豪們的支持,事實上,從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並即刻開始尋求連任開始,很多富豪早就給出獻金,例如在2017年9月就捐了12.5萬美金的銀行家Ronald Perelman。而拜登這邊也不乏從好萊塢到華爾街的富翁透過大筆款項做出的背書,包括Laurene Powell Jobs,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的遺孀,或是Dustin Moskovitz,Facebook的聯合創辦人。

    最新民調(截至10月28日)

    美國選戰進入6天的倒數計時階段,從全國民調來看,拜登仍然以領先特朗普9個百分點。不過在幾個關鍵州,特朗普的民調自10月中旬來其實都有上升趨勢,如佛州、賓州、亞利桑那、俄亥俄、北卡。其中,尤其佛州和俄亥俄州最為明顯。

    特朗普會像2016年一樣在投票日當天,以驚險數字反超對手,最後獲得勝利嗎?這幾天的民調趨勢將會是需要觀察的重點(歡迎收藏端傳媒2020美國大選的專頁,獲得接下來最新的選情、民調和現場訊息:《(不斷更新)一鍵全開:2020美國大選專頁》)。

    後記

    在決定用數據來追蹤2020美國大選的時候,有一層擔憂,還有一份私心。擔憂的是,數字是否有太強的距離感?容易消解了複雜?又或是過於繁瑣?私心則是,美國總統大選,從選舉機器本身,到選民的變化,慣來不止牽扯到美國的政治未來------因而,這四期的每一個選題的背後,我們都在試著點撥出「拜登vs特朗普」以外的、關於民主與現實的思考。

    第二期做的「選舉障礙」是最好的例子。當人們把目光放在計票結果時,投不出的那些選票,不再重要了嗎?在威斯康辛州,儘管地方法院同意延長郵寄選票的投遞期限至選舉日後的第6天,但此案被最高法院駁回。三權分立下,司法和行政交疊,勢必會有更多爭議和交鋒,不僅在氣候、移民、女性等等民生議題上,還很有可能會導致民主體制的變革。

    最後一期的選金分析,也是希望能一起看到金錢背後的媒體生態,所謂「輿情」由誰搭建?又在影響著哪些人?當我們給單筆捐款超過10萬美金、可佔了2020年所有聯邦選舉募款進三成背後的4000餘人,在圖上畫了肉眼幾乎不可見的一個像素點的時候,這些問題,彷彿越發無解。

    觀察四年的變化,從選舉矩陣中傳出的美國民意和選民心態:真的很分裂,而且各自的音量,仍然大程度地迴響在各自所在的群體。人們都覺得自己的視角更為迫切;可無論美國還是哪裏,更可能的現實是------無人能夠脫離彼此解決難題。

    系列最後,給大家看到來自雙方的競選廣告,精心製作的片子裏,特朗普一如既往,稱「美國的偉大」是「certainty」(必然);拜登胸有成竹,說一切已有「plan」(計劃)⋯⋯這些字眼,到底會是誰的強心劑呢?回到美國的現實中,無論是會受益或失利於選舉結果的權重者,或是在諸多限制下經營生活的普通民眾,在疫情掀開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頑疾的今天,他們合力推舉出的總統,都將有重新定義整個系統的機會,他能把握住嗎?

    youtu.be/CcXGi6yqbM0
    youtu.be/pnMAG76zHRQ
  4.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布问题

    你认为有趣(interesting)的人是什么样的?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讨论。个人觉得第一个回答(有参考文献的那个)还不错,其中强调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Quora上也有讨论。第一个回答也不错。提到:1.与“观察者”的偏好有关(一个人没法对所有人都有趣);2.坦诚和魅力;3.经验;4.聪明而善于表达;5.积极的精神和幽默感。

    我认为,“有趣”是对人很高的评价,不过这种评价有很强的主观因素。所以我想问问大家的观点和偏好。

    对我个人来说,首先,很多人可能有过有趣的经历,但并不等于ta就是有趣的人。我认为有趣的人,第一是天赋(整体智力水平高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才能);第二是把天赋用在学习、探索和/或创造上(因此和这些人交流会接触到很多知识、经验和/或成果);第三是有某方面的热情和追求(有趣的人会认为世界和生活是有趣的);第四,最好有幽默感和开放的头脑(open-minded)。

    另,我认为,有趣的大敌是受害者心态和负面情绪。我见过的最boring的人之一,是一个名校出身的智力很高的数学家;但是ta整天谈的,就是工作如何不顺心,生活如何不顺心,感情如何不顺心,大家怎么亏待他;我每次试图就一点安慰ta,试着表示其实事情没有ta说得那么糟糕(真的没有),ta就会找出三点理由反驳我,表示事情比ta说得还糟糕。后来我才知道,这种boring的人,其实就是想找个人当情绪垃圾桶罢了。(后来ta总算谈女朋友了,终于不找我发泄了,我衷心地感佩ta的女朋友…………)

    如何成为有趣的人呢?我认为,在于学习、探索和/或创造。其实,目标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有趣以获得他人认可,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和眼里的世界,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5.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成人木偶喜剧】美国贱队:世界警察(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

  6.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个有意思的艺术CS学生的github

    https://github.com/LingDong-

    作者LingDong Huang是卡耐基梅隆Computer Science and Arts的学生,主页在这里(注意主页上有个别projects的Playonline链接Tor有风险提示,可能是script的关系?)

    主要是用CS生成传统艺术,如自动生成书法绘画。

    还有很好玩的文言文编程语言。可以在这里Try it online(Tor友好)。

  7.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严肃】证明2047人均萌妹子

    有人说2047都是肥宅,对此我表示义愤填膺。请问:你了解2047吗?你去过2047吗?

    正如支乎人均985年薪百万,品韭人均诸夏开国元勋,膜乎人均中央政治局委员;2047人均萌妹子,如假包换。

    请看目前3日用户榜单前十位:

    1. 清华博士豆沙馅。肯定是萌妹子,人家头衔就是潇湘妃子。你见过有糙汉子当妃子的吗?

    2. thphd。一直有传言说站长的真名叫Rebecca。Rebecca当然是妹子。(曾有精美自画像,可惜目前丢失。)

    3. 爱狗却养猫。就是我自己嘛。虽然不好意思说自己萌什么的,但我肯定性别女啊。

    4. 中野梓。这个更简单,google搜索下,就知道人家是“轻音少女”。少女=妹子。

    5. 消极。这个略有点复杂,涉及到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消极,即passive,一般被社会刻板印象认为是女性特征

    6. 愛牛奶盒的人。就是瑶瑶嘛。已经有多个帖子证明瑶瑶的萌妹子身份(例如这里这里)。有人反复质疑瑶瑶的性别,本质是一种womb and vagina envy

    7. 陈士杰。这个ID名字很男性化,且发言一直比较中性,因此欺骗性非常强。但“陈士杰”是假名。如果仔细考古分析ta的以往发言,会发现ta是一个性格温柔、希望被人照顾的、爱女生的妹子;她还曾经说过,“我怎么成钢铁直男了?哈哈。”

    8. NodeBE4。这个ID发言往往故意装得很直男,可是有句话叫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你品,你细品。

    9. 潮朔。潮是水,朔是月,都是传统上表示女性的意象。此外,虽然这个ID发言较少,但是带有明显的妹子气息,例如喜欢甜酸酱,经常和其他妹子同行喜欢类似橘里橘气这样的作品,等等。

    10. 青年。这里涉及到一个隐蔽的姿势点:女孩子或者说"girl"这个词,从十三到十五世纪都是表示青年或者"young people"的意思。从这个ID的发言中亦可见,这是一个心灵敏感、诗意盎然的萌妹子。

    其他的很明显的一些萌妹子ID,例如娜塔莎(看名字)、电子8964(看头像)、libgen(看自定义背景色)等等,不再赘述。


    由于有人质疑2047前十用户不能代表2047广大用户,正如中共不代表中国人民。这种批评非常合理。因此,我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证明方法:

    有传言2047是小号海、大舞台,2047的用户都是小号,真身就隐藏在以上前十列表中。所以只要前十都是萌妹子,自然2047所有用户都是萌妹子。

    Perfect. Just perfect.

  8.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IYP】社交媒体照片也能找到元数据痕迹以实现追踪,这件事怎么做?

    大家上传图片时注意信息安全。

    原文链接

    • 人们总是认为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都会自动删除用户上传的照片中的元数据,的确如此,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删除。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挖掘社交媒体上上传的照片中残留的元数据,并且能帮您识别是否AI生成的假照片、以及是否被PS过

    将照片用于开源情报调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几乎所有这类工作都集中在图像的视觉内容上。鲜为人知的是图像元数据和文件数据对研究目的的高价值。

    除了图像的视觉外观之外,图像文件中往往还隐藏着同样有用的附加信息。这些数据类型中最著名的是EXIF数据。EXIF是一个信息金矿,因为它包含了关于相机的信息、设置、有时甚至是位置数据,但如果您在网络或任何类型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遇到图像中的EXIF数据,您都会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大多数平台都会从图像中删除EXIF数据,能找到它是相当罕见的。这意味着使用主要来源的图像总是比经过处理的二手图像更好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弃图像元数据。

    nixintel 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探索了数字取证的世界,并证明了仍然有一些小细节隐藏在网络图像中,可以被挖掘到。

    工具

    有一些工具可用于从JPEG图像文件中提取数据。这篇文章将介绍3种这样的工具。

    Forensically —— 这是一款非常简单的基于网络的图像取证工具,可在浏览器中运行。只需用 "打开文件" 加载一张图片就可以开始分析。"元数据"、"地理标签" 和 "字符串提取" 等选项卡将对获取所需的数据非常有用。

    Exiftool —— 这是一个简单但非常强大的工具,用于从许多不同类型的文件中提取元数据,而不仅仅是图像。它可以在 Windows、Mac 和 Linux 上运行。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安装指南,还有一个有用的 Windows 视频教程。它并不像 Forensically 那样可以立即使用,但是它对于查看被恢复的元数据更有效。

    Bless ------ Bless 是一款十六进制编辑器,它允许您以最原始的形式查看文件的结构。HxD 也是一个很好的 Windows 十六进制查看器,但任何十六进制编辑器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使用十六进制查看器是检查文件结构的最全面的方法,它可以让您非常精确地检查元数据。

    JPEG里面有什么?

    每种类型的文件都有自己的数字签名 ------ 这是计算机区分.doc 和 .exe 的方法。在 Windows 中,操作系统会查看文件末端的扩展名(如.pdf,.xls),以决定使用什么程序来运行该文件。

    每个文件都以十六进制文件签名开始,它告诉操作系统它是什么样的文件。一个.exe文件以 4D 5A 开头,一个.docx文件以 50 4B 03 04 开头,一个JPEG图像文件以 FF D8 开头,以此类推。这里有一份完整的常用签名列表。如果这对您来说完全陌生也不用担心,很快就会清楚了。

    这意味着,当计算机在读取数据时,在文件的开头看到 "FF D8",它就会知道这是一个 JPEG 文件。文件的结尾处有一个相应的 "FF D9" 来标记。以新闻中的一张图片为例。下面是您的电脑如何将图片呈现给您。

    下面是电脑如何看到同一张图像。通过用十六进制阅读器打开它,您可以看到的东西(几乎)和电脑看到的一样。请注意,它以文件签名 FF D8 开始,这表明它是一个JPEG文件。

    文件以 FF D9 结尾,表示JPEG的结尾:

    那么,这与EXIF和其他文件数据有什么关系呢?—— 正如有特定的十六进制字符表示JPEG文件的开始和结束一样,文件中还有其他十六进制模式,表示在哪里可以找到特定种类的信息。

    这些都位于文件头中,这是文件的第一部分,在与实际图像本身有关的主要数据之前。这里有一个所有有用的JPEG代码的完整列表,但只有其中几个我们感兴趣的。

    FF E1 —— 文件中任何EXIF数据的开始。

    FF E2 —— ICC配置文件是一组决定特定设备如何显示颜色的属性。这对开源情报调查来说很重要,因为即使大多数网站删除了EXIF数据,而ICC配置文件通常也会完好无损(假设它一开始就存在的话)。对于某些设备来说(如苹果产品),有时仍有可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设备的制造商。

    FF ED —— Photoshop 和 IPTC 数据。该标记表示 Photoshop 处理后产生的元数据的开始。IPTC 数据包含其他信息,如版权信息、摄影师的详细资料和标题等。即使在未经修改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往往也不会出现在照片中,但当它出现时,就非常有用。

    通过实际示例更容易看到这一点,下面来试一下。

    示例:带有EXIF数据的照片

    下面这张照片来自最近的CNN文章。 虽然他们并不总是从其网站的图像中删除 EXIF 数据。这里有直接指向图片的链接。

    首先,将其保存并上传至 Forensically。以下是 "元数据" 标签显示的内容:

    里面有很多有用的细节。ImageDescription 字段也被填充了。在 "字符串提取" 选项卡中也有其他的信息片段:

    此JPEG标头中的大量数据使其成为使用十六进制编辑器检查文件的良好测试对象。十六进制格式的文件如下所示:

    请注意,EXIF数据是如何在右侧栏中可见的。我们已经知道,一个JPEG的EXIF部分以 FF E1 开始,所以我们可以 Ctrl+F 找到这部分文件。它就在文件签名之后的开头部分:

    接下来,可以通过搜索 FF E2 来检查ICC配置文件,在此特定图片中找不到它。但是存在 FF ED 字段(Photoshop和IPTC数据),因此您能知道该文件可能已经被P过了:

    文件的十六进制视图提供了最高级别的详细信息,但它并不总是最容易阅读。Forensically 在提取和显示大多数数据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我看来,ExifTool 做得更整洁。此处显示了一些元数据的选择方式:

    由于照片已被 Photoshop 处理,Photoshop 活动的创建和修改时间戳被嵌入到图像中。

    这些 Photoshop 编辑时间戳与您在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上找到的创建/修改/访问的时间戳不同 ------ 这些时间戳来自设备自身的文件系统,并非文件头本身的固有部分。

    这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您已经知道,几乎没有任何网络图像包含EXIF数据,即使存在,也已经有很多像 Jeffrey's EXIF Viewer 这样易于使用的工具,可以轻松地提取这些数据,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所有文件头里面的数据都是EXIF数据,但只要懂得深入挖掘,您就仍然可以找到有用的原始数据碎片,而这些碎片正是EXIF删除工具所忽略的。

    我们也会看到,各大平台都会以自己特色的方式删除EXIF数据,这实际上可能会让您更容易识别一张图片的来源。

    一切都没有丢失......

    几乎每个主要的平台都会删除元数据,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去年 IPTC 做了一个全面的测试,对于许多流行的社交媒体和图像托管平台,它们都是如何处理EXIF和IPTC数据的。正如您所看到的那样,每个平台处理文件的方式都不一样:

    有时您可以看到平台如何剥离数据。例如下面这张照片,是在Ebay上出售的一辆自行车,可以查看其文件的十六进制视图,甚至可以告诉您使用的是什么软件:

    就在您希望 EXIF FF E1 字段出现的地方,有一个替代问候语 "Processed By eBay with ImageMagick"。**ImageMagick **是一个常见的EXIF删除工具(如果您愿意,也可以说它是EXIF伪造工具,但那是另一回事...)。至少您现在知道如何判断一张图片是从Ebay借来的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站在删除元数据时都会留下如此明目张胆的痕迹,每个网站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会展示一些热门网站是如何处理图片元数据的,在处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各自的特色。

    Facebook

    首先来看看 Facebook 的下面这张照片

    这张图片的文件名是:88004843_10111606095638101_261759268640784384_o.jpg。这种特殊的文件命名格式来源于 Facebook 存储其数十亿图片的独特方式。

    您可以在这里阅读更多关于他们巧妙的 Haystack 存储系统,但 Facebook 上每张图片的文件名实际上是表示 Facebook 庞大生态系统中特定硬盘集群上的一个特定块,而不是与它的账户来源有关。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Facebook 的图片文件名是非常独特的。

    下面、使用 ExifTool 来查看该文件本身:

    ExifTool Version Number : 10.80
    File Name : 84068253_10111506635776461_6848249074852823040_o.jpg
    Directory : .
    File Size : 371 kB
    File Permissions : rw-rw-r--
    File Type : JPEG
    File Type Extension : jpg
    MIME Type : image/jpeg
    Profile CMM Type :
    Profile Version : 2.0.0
    Profile Class : Display Device Profile
    Color Space Data : RGB
    Profile Connection Space : XYZ
    Profile Date Time : 2009:03:27 21:36:31
    Profile File Signature : acsp
    Primary Platform : Unknown ()
    CMM Flags : Not Embedded, Independent
    Device Manufacturer :
    Device Model :
    Device Attributes : Reflective, Glossy, Positive, Color
    Rendering Intent : Perceptual
    Connection Space Illuminant : 0.9642 1 0.82491
    Profile Creator :
    Profile ID : 29f83ddeaff255ae7842fae4ca83390d
    Profile Description : sRGB IEC61966-2-1 black scaled
    Blue Matrix Column : 0.14307 0.06061 0.7141
    Blue Tone Reproduction Curve : (Binary data 2060 bytes, use -b option to extract)
    Device Model Desc : IEC 61966-2-1 Default RGB Colour Space - sRGB
    Green Matrix Column : 0.38515 0.71687 0.09708
    Green Tone Reproduction Curve : (Binary data 2060 bytes, use -b option to extract)
    Luminance : 0 80 0
    Measurement Observer : CIE 1931
    Measurement Backing : 0 0 0
    Measurement Geometry : Unknown
    Measurement Flare : 0%
    Measurement Illuminant : D65
    Media Black Point : 0.01205 0.0125 0.01031
    Red Matrix Column : 0.43607 0.22249 0.01392
    Red Tone Reproduction Curve : (Binary data 2060 bytes, use -b option to extract)
    Technology : Cathode Ray Tube Display
    Viewing Cond Desc : Reference Viewing Condition in IEC 61966-2-1
    Media White Point : 0.9642 1 0.82491
    Profile Copyright : Copyright 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 2009
    Chromatic Adaptation : 1.04791 0.02293 -0.0502 0.0296 0.99046 -0.01707 -0.00925 0.01506 0.75179
    JFIF Version : 1.01
    Resolution Unit : None
    X Resolution : 1
    Y Resolution : 1
    Current IPTC Digest : 2aa1d117b0d20226dcefbb16249a023f
    Original Transmission Reference : GggUWrgwZ9hSQFQXeGJa
    Image Width : 1504
    Image Height : 1505
    Encoding Process : Progressive DCT, Huffman coding
    Bits Per Sample : 8
    Color Components : 3
    Y Cb Cr Sub Sampling : YCbCr4:2:0 (2 2)
    Image Size : 1504x1505
    Megapixels : 2.3
    

    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与图像的颜色设置有关。即使是看起来很有趣的字段 "Profile ID" 也是指一个非唯一的颜色配置文件设置,而不是像用户个人资料这样的特定东西。然而,这张 Facebook 图片的独特之处在于 IPTC Digest 哈希值。

    当前的 IPTC Digest: 2aa1d117b0d20226dcefbb16249a023f。

    这是从与图像相关的 IPTC 数据中得出的唯一哈希值。

    我们无法访问IPTC数据本身,但这个哈希值仍然很有用,因为它是一种唯一性的形式。这个数据字段在去年被广泛误报为另一种形式的 "Facebook追踪",甚至是某种隐写术。

    可以肯定的是,Facebook 跟踪你的方式有无数种,但这不是其中之一。IPTC 更类似于一种版权标记的形式,但仅此而已。

    作为一个研究者,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我从 Facebook 上获取一张图片,并更改文件名,元数据里面的原始 IPTC Digest 仍然没有变化。以下是我将 88004843_10111606095638101_261759268640784384_o.jpg 重命名为 someimage.jpg,再通过 Exiftool 运行时的情况。也是同样的结果:

    Current IPTC Digest : 2aa1d117b0d20226dcefbb16249a023f

    但是,如果我改变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并重新保存,所有原始元数据都会丢失

    File Type : JPEG
    File Type Extension : jpg
    MIME Type : image/jpeg
    JFIF Version : 1.01
    Resolution Unit : None
    X Resolution : 1
    Y Resolution : 1
    Image Width : 1504
    Image Height : 1505
    Encoding Process : Baseline DCT, Huffman coding
    Bits Per Sample : 8
    Color Components : 3
    Y Cb Cr Sub Sampling : YCbCr4:2:0 (2 2)
    Image Size : 1504x1505
    Megapixels : 2.3
    

    至少这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跟踪方式。

    Twitter

    Twitter也会删除元数据,但当文件从苹果设备上传时,它确实会让 ICC Profile 字段(FF E2)和 Photoshop 元数据字段(FF ED)不受影响。下面是 Julia Bayer 发布的一张旧照片作为例子:

    在 Forensically 中打开图像并选择 "String Extraction" 会从 FF E2 和 FF ED 字段中提取信息:

    那里还有一些原始元数据尚未删除。 使用 Exiftool 可以使其更易于阅读:

    ExifTool Version Number : 10.80
    File Name : EP4i4PqUUA86HSg.jpeg
    Directory : .
    File Size : 284 kB
    File Modification Date/Time : 2020:02:18 19:34:40+00:00
    File Access Date/Time : 2020:02:18 19:34:40+00:00
    File Inode Change Date/Time : 2020:02:18 19:34:40+00:00
    File Permissions : rw-rw-r--
    File Type : JPEG
    File Type Extension : jpg
    MIME Type : image/jpeg
    JFIF Version : 1.01
    Resolution Unit : None
    X Resolution : 72
    Y Resolution : 72
    Profile CMM Type : Apple Computer Inc.
    Profile Version : 4.0.0
    Profile Class : Display Device Profile
    Color Space Data : RGB
    Profile Connection Space : XYZ
    Profile Date Time : 2017:07:07 13:22:32
    Profile File Signature : acsp
    Primary Platform : Apple Computer Inc.
    CMM Flags : Not Embedded, Independent
    Device Manufacturer : Apple Computer Inc.
    Device Model :
    Device Attributes : Reflective, Glossy, Positive, Color
    Rendering Intent : Perceptual
    Connection Space Illuminant : 0.9642 1 0.82491
    Profile Creator : Apple Computer Inc.
    Profile ID : ca1a9582257f104d389913d5d1ea1582
    Profile Description : Display P3
    Profile Copyright : Copyright Apple Inc., 2017
    Media White Point : 0.95045 1 1.08905
    Red Matrix Column : 0.51512 0.2412 -0.00105
    Green Matrix Column : 0.29198 0.69225 0.04189
    Blue Matrix Column : 0.1571 0.06657 0.78407
    Red Tone Reproduction Curve : (Binary data 32 bytes, use -b option to extract)
    Chromatic Adaptation : 1.04788 0.02292 -0.0502 0.02959 0.99048 -0.01706 -0.00923 0.01508 0.75168
    Blue Tone Reproduction Curve : (Binary data 32 bytes, use -b option to extract)
    Green Tone Reproduction Curve : (Binary data 32 bytes, use -b option to extract)
    IPTC Digest : 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
    Image Width : 1604
    Image Height : 2048
    Encoding Process : Progressive DCT, Huffman coding
    Bits Per Sample : 8
    Color Components : 3
    Y Cb Cr Sub Sampling : YCbCr4:2:0 (2 2)
    Image Size : 1604x2048
    Megapixels : 3.3
    

    该图像仍然保留了元数据,该元数据显示它是使用 Apple 设备创建的:

    Profile Creator : Apple Computer Inc.
    Profile ID : ca1a9582257f104d389913d5d1ea1582
    Profile Description : Display P3
    Profile Copyright : Copyright Apple Inc., 2017
    

    尽管 Twitter 删除了 FF E1(EXIF) 字段之后的大部分图像元数据,但它仍然保留了其他元数据字段

    这似乎只适用于苹果设备,但这是一个微小的信息碎片,可能对信息验证——证明或反驳图像信息——很有用,这种方法经常被忽视很不应该。

    Reddit 对来自苹果设备的照片也会留下同样的元数据。下面是一个例子

    尽管删除了所有其他数据,但在此图像中依然能看到相同的来自 Apple 的痕迹:

    Profile CMM Type : Apple Computer Inc.
    Profile Version : 4.0.0
    Profile Class : Display Device Profile
    Color Space Data : RGB
    Profile Connection Space : XYZ
    Profile Date Time : 2017:07:07 13:22:32
    Profile File Signature : acsp
    Primary Platform : Apple Computer Inc.
    CMM Flags : Not Embedded, Independent
    Device Manufacturer : Apple Computer Inc.
    Device Model :
    Device Attributes : Reflective, Glossy, Positive, Color
    Rendering Intent : Perceptual
    Connection Space Illuminant : 0.9642 1 0.82491
    Profile Creator : Apple Computer Inc.
    Profile ID : ca1a9582257f104d389913d5d1ea1582
    Profile Description : Display P3
    Profile Copyright : Copyright Apple Inc., 2017
    

    AI 生成的图像

    上一次 OSINTCurious 讨论了像 Facebook 这样的服务是否可以使用图像元数据和文件名来检测虚假的个人资料图片,比如这个目标人是否不存在。以前我们也介绍过用AI生成不存在的人的脸部照片的方法:

    为了看看这些图片会产生什么样的元数据,创建了下面这张图片,这是AI创建的,此人并不存在,然后通过 Exiftool 和 Bless 运行它。

    很多标准的元数据字段都存在(都是以'FF'开头),但它们都是空白的,实际上不包含任何数据。这肯定是不寻常的,因为大多数真实的个人资料图像至少会包含一些JPEG头信息,而这个图像几乎完全是空白的。

    这就足够证明它是由电脑软件而不是相机创建的图像。

    这可能是 Facebook 标记用这些图片创建的个人资料的一个方法吗?有可能,但不完全确定。部分原因是有很多活跃的个人资料使用这些图像而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触发了 Facebook 认为某个账户的个人资料不真实。

    关于可检索的 Photometadata 类型的信息,建议您阅读这篇详细的指南

    The Secret Life Of JPEGs

  9.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Tor上使用Google代搜网站

    问题:在Tor上使用Google,不时会因为unusual traffic被限制。

    • 解决方法之一是换New circuit。缺点是要看运气,有时换了几个还是有问题。

    • 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三重代理。缺点是技术门槛略高。

    •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Google代搜网站:https://lmgtfy.app,可以搜网页和图像。中文站为https://zh.lmgtfy.app/。缺点是不能搜视频、新闻等,此外网站底部有广告。其他缺点未知,如果发现欢迎补充。

  10.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经济学领域经典笑话

    纯属娱乐。我还是很尊敬 喜欢居高临下地把触手伸入社会科学各个角落的 经济学家的啦。

    换灯泡的经济学家

    问:要多少个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 八个。一个把灯泡裝上,其它的人负责保持的东西(条件)不变。

    问:要多少个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 一个也不用。要是灯泡坏了,市场机制自然会把它更换。

    问:要多少个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 那就要看当时的工资如何。

    问:要多少个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 愈多愈好。因为这样便可增加就业、刺激消費,令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问:上帝为何创造经济学家? 答: 因为有经济学家的話,天气预报便显得准确得多了!

    经济学家能干什么

    问:经济学家是干什么事的?

    答:短期能做很多,长期一事无成。

    经济学家回母校

    一个经济学家回母校参观,遇到他10年前的教授。他要求教授给他看现在的试题。

    试题和10年他读书时完全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他问。

    教授答:"问题总是相同的,改变的只是答案!"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一名意见相反的同行。

    经济学家第二定律

    他们都是错的。

    经济学家打猎

    三位计量经济学家相约去打猎。途中遇到了一只鹿。第一个计量经济学家开枪,但是射偏在了鹿左边一米的地方。第二个计量经济学家开枪,但是射偏在了鹿右边一米的地方。第三个计量经济学家没有开枪,而是欢呼到:“我们射中啦!我们射中啦!”

    经济学家的麻烦

    富翁和总统在对话。富翁对总统说,你知道吗?我有个大麻烦了,我的一百个保镖里面有一个卧底,但我不知道是谁。总统说,这算什么。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其中只有一个会说对。而且每次都不是同一人!

    荒岛上的经济学家

    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化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们仅有的食物是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让我们用石头把他砸开”;化学家说“还是先加热再说吧”;经济学家说“呃…首先我们假设有一个开罐器…”

  11.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reddit 的 China_irl(流浪防区)的政治立场分布?

    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

    我看到过非常不同的说法。有说是自干五聚集地,有说是理中客聚集区。我自己简单浏览过,感觉这是一个reddit上比较热闹的中文键政区,其中的立场非常多样。此外其中有些用户很有意思。(我个人一直在 观点 上追Spinkcat的发言。)

    我主要好奇的是各个中文键政社区的舆论生态,尤其是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立场分布。拿品葱举例,我的感觉是绝大多数用户持反共立场,并反感本届政府(习近平),一半持“反华”立场(可能是反对“中国”的概念也可能是反对“中国人”的各种阐释)一半不“反华”,大多数亲美,统派独派比例大约1:2(或许还要低)。

    所以我的疑问是:China_irl 这个 sub 对于中国/中共/习近平/美国/统独问题的大致立场是怎么样的?不知是否有对这个sub比较熟悉的人能为我解惑。谢谢!

  12.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放逐(Anathem)

    作者:Neal Stephenson 尼尔·斯蒂芬森

    出版时间:2008年

    情节概要

    此书算是一本科幻/推想小说,主题包括各种数学、哲学、科学问题的探讨,如平行宇宙,以及柏拉图式现实主义(Platonic realism)和唯名主义(nominalism)之间的哲学辩论。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Arbre的虚构星球上。几千年以来,Arbre上的所有学者都必须进入一个类似修道院的隐居社区,与世隔绝,以避免学术研究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加入隐居社区的学者们被称为avout。avout需要发誓,仅可以每一年、或十年、或百年、或千年,与墙外的人交流一次。为了防止他们“干涉世俗事务”,所有的学者仅能拥有三样基本工具,而被禁止拥有或使用任何先进技术。世俗力量(Sæcular Power)指派“裁判所”(Inquisition)监督管理学者,作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本书视角人物叫 Erasmas,是学者隐居社区的一位年轻的 avout,发的是十年誓言。Erasmas 的导师 Orolo 因使用“违禁品”摄像机,被驱逐出社区(驱逐仪式名为Anathem,也即本书书名)。Erasmas 后来发现,Orolo 使用摄像机是因为发现有一架外星飞船正在Arbre轨道上飞行,而世俗力量一直在试图掩盖此事。此后,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此事,外星飞船本身也发射了激光信息宣布了自己的存在。世俗力量不得不召集学者们开会商讨对策,其中包括 Eramas 和一名叫 Jad 的千年誓言者。

    在前往开会的路上,Erasmas 这一队的人决定开小差去寻找 Orolo(就是最先发现外星飞船的人)。经过一番千难万险后他们终于在一个叫 Orithena 的毁于火山喷发的古迹找到了 Orolo。Orolo 和 Erasmas 就宇宙和意识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哲学探讨。Orolo认为,外星人并不是来源于另一个星球,而是来源于另一个被 Arbre 影响的宇宙。Orolo 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向外星飞船传递日行迹(analemma)符号,希望它们能在 Orithena 降落。在 Erasmas 与 Orolo 讨论的过程中,果然有一架小型航天器降落在了 Orithena;航天器上有一名死于枪伤的外星人遗体,以及四管血液(每一管来自一个不同的外星种族)和外星技术资料。不久后,火山再次喷发。Orolo牺牲了自己,确保了外星人遗体和血液样本的留存。

    一番周折后,Erasmas 带着外星人样本赶到了开会现场。通过研究,外星人来自于四个平行宇宙:Urnud, Tro, Laterre 以及 Fthos。Erasmas 发现会议当中有一个参与者 Durand 其实是 Laterra 的一个外星人假扮的。Durand 表示,现在四支外星人力量正分成两派在打仗。目前占上风的一派为 Urnud、Tro 以及一部分 Laterre人,他们是战争主义者(“鹰派”),希望占领Arbre,将其作为飞船修复基地。另一派为Fthos和另一部分Laterrans人(“鸽派”),他们希望能和Arbre结盟一起对抗“鹰派”。

    Erasmas 等人于是被指派去和“鹰派”外星人谈判。世俗力量在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每个人身体里植入了微型中子弹。如果任务失败,会有人(如 Jad)负责引爆中子弹,和外星人同归于尽。任务小组乘坐改良的弹道导弹进入太空,偷偷接近外星飞船;一部分人去摧毁其主要武器,另一部分人则登上了外星飞船。Erasmas 属于后一组,但在登船后,由于不慎吸进了外星“空气”而暂时进入了昏厥状态。

    从这里开始,叙述跨越了多个平行的时间轴。在一个时间轴里,Erasmas 被 Jad 唤醒,两人来到飞船指挥中心;但谈判没有成功,一片混战中 Jad 引爆了中子弹。在另一个时间轴里,外星士兵将 Erasmas 和 Jad 俘虏,并令其与鸽派外星人决斗。在最后的时间轴里,Erasmas 在飞船的医疗室里醒来,并得知由于成功销毁了外星武器,外交谈判正在进行中。在此时间线里,Jad 似乎在导弹发射时就不幸死于事故。这些互相矛盾的叙述中有哪些(或多少)是真实的,以及这些叙述如何相互影响,都处于模棱两可中。文中暗示,外星人其实是被一些发了千年誓言的学者故意召唤到Arbre的,以对抗世俗力量对学者社区的压制。

    在最后的这个时间轴里,外星人与Arbre人之间达成了和平谈判。世俗力量也愿意对学者社区做出让步,给其更多自主权,减少对其的限制。Erasmas则和朋友们开始建设一个向外界开放的新的学者社区。(从此以后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本书中的一些关于科学和哲学的讨论非常有意思。有空摘录翻译。

  13.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后窗工作室】“父母皆祸害”小组十一年 那批80后也为人父母了

    链接

    "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成年后,他一直这样告诫自己。但22岁那年,和女友的一次争执中,他掀翻了桌子,女友缩到一旁,贺全胸口涌上一阵快意。很快,他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耻,抽了自己一巴掌。

    "我当时太害怕了。我爸爸是我爷爷打到大的,他四十岁的时候我爷爷说跪下他不敢站,我是被我爸打到大的。你能想象吗,我们一代代就好像在高速路上连环追尾了!"

    文 | 苏惟楚

    编辑 | 王珊

    梁笙意识到,她再也进不去小组了。

    这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曾是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组员。2017年末,退出小组一年多的她尝试搜索时,屏幕上只有一片空白。

    彼时,"父母皆祸害"小组被"雪藏"已有半年。墙外的人再也进不去,墙内的人彼此温暖,也互相摩擦。讨论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内容与之前没太多差别,但都是崭新的痛苦:身处家庭暴力漩涡的少年试图逃离战场,被母亲羞辱的少女陷入新一轮自我厌弃,离家的孩子宣告自己已经独立,无法离家的羡慕"别的孩子的家"......

    关于父亲的、母亲的、自己的,那些包裹着痛楚、孤独和无助的心事曾被安置在这里。小组人数从9年前的7000人一路攀升。但2017年7月开始,那些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被彻底隔绝在大众视野之外。有人陆续离开,鼎盛时期的十二万三千位成员变成了十二万,但没人能再从外进来。

    你们的剧情片,我的恐怖片

    那些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的情节,在小组里随手可拾。隐藏在ID之后的,是《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狗十三》里的李玩,也可能是被嫌弃了一生的松子。

    那些被归类为剧情片、都市片的影视作品,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更像是恐怖片"。

    "我妈一直握着我的遥控器。"大学毕业后,母亲不满意梁笙选择的城市和工作,拉锯了两个月后,这位已经退休的小学教导主任连夜飞到女儿的城市,闯进她的办公室,"要和领导谈谈"。

    母亲的声音不大,但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让她难堪。对话的内容早已记不大清,唯一能想起的是母亲的嘴一张一合,翠绿的富贵竹后是19层的落地窗,一个声音从心底疯狂地蹿起来:"冲出去吧,一切就结束了。"

    她用最后的自制力压抑住这股冲动,但出门时被母亲的一句话彻底击溃。"你现在生妈妈的气,等你年纪再大一些,就知道妈妈是为了你好。"

    "妈妈是为你好",这像一个魔咒,在梁笙二十多年的人生中循环播放。

    梁笙出生时母亲已经32岁。8年后,父母离婚,母亲搂着她看着父亲离开,一滴泪都没掉。舅舅耳提面命:"你要感恩,妈妈养你不容易。"她乖巧地遵守母亲的一切命令,放学回家打开书包给母亲翻查,"连口袋都要翻过来"。在屋里写作业,门永远不许关上。

    不是没有叛逆过。初二那年,她拒绝交出书包里的小说,僵持不下,母亲"咚"地一声跪下:"你告诉我,我怎么才能教好你?" 梁笙呆了片刻,也跪了下去。

    去大学报到前一夜,母亲躺在梁笙的床上,跟她描述未来:"你好好念书,找个稳当的工作,嫁人、生孩子,以后你去哪儿,妈妈去哪里。"她没有睁眼,抠了抠身下的凉席,装作睡熟。

    她试图和母亲过招。假期发现母亲翻看自己的短信,她给手机设置了密码。拒绝母亲一天三顿的电话,电话却打给了舍友。妈妈抱怨:"出去念了个书,人都野了。"她执意让女儿回家工作,甚至冲去公司。

    朋友推荐了"父母皆祸害"小组给梁笙,两个月前,2010年7月8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刚刚将这个7000人的豆瓣小组引入大众视野。
    "父母皆祸害",这个命题在当时的梁笙看来,"完全出离了想象",但却有一丝隐秘的快感。"你知道把天捅翻是什么感受吗?特别爽。"

    拒绝和母亲通话的那一周里,梁笙窝在朋友的出租屋里看帖子,一个没落。当时小组里成员已超过三万。

    一篇题为《父母对子女伤害的归类》被长期置顶,并标注为"入组必读"。它把小组里的境况分为五类: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遭受血亲猥亵、性别歧视等其它精神和身体伤害。

    "有些人真的太可怜了,比起他们,我好像都不算什么了。"看别人的故事,梁笙一度心生庆幸,但她也明白,这种庆幸"可能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

    贺全拒绝把组员遭遇的经历按种类排名次,"比谁更惨有意义吗?"他更相信,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他们所承受的痛楚是没有差别的。

    回忆年少往事时,电影《狗十三》的讨论刚刚降温。贺全提到一个镜头,让他如鲠在喉。李玩的父亲在打完女儿后,把她拉坐在膝头:"爸爸爱你"。"说不清楚为什么,就是受不了"。

    小时候,父亲每次揍他,都会踢他跪下,两指多宽的皮带,甩一下,就是一记耸起的红印,每抽一下,贺全都要按要求喊一嗓子:"爸揍得对。"挨揍的理由可能是顶嘴,可能是乱丢的鞋子绊了父亲一下,也可能,没什么理由。

    他一直记得,吊灯在头顶摇摇晃晃,父亲的影子被灯光拉扯得变了形。男孩死死盯住墙角,白色的墙皮上,黑色铅笔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字:"你是王八蛋!"字写得可能比蚂蚁大一些。

    从牛肉干到哪吒

    "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在一篇题为《"父母皆祸害"小组10年考》的帖子中,管理员nezumi回顾了这个名字的由来:

    英国小说《自杀俱乐部》主人公之一是一个问题少女,青春期叛逆,与父母,与恋人,与外界,遭遇各种摩擦,冲动之下曾有自杀企图。"父母皆祸害",她这样抱怨。

    "也许小组长认同这个人物的感受,也许他只是碰巧有吐槽父母的冲动,就顺手用这句小说中的人物像念rap一样随口说出来的怨言,当成了新创小组的名字。"文章这样写道。但这个名字,成为当年争议的风暴眼。

    梁笙的母亲看到了一篇关于小组的评论文章,那时女儿已在小组待了三年。

    "你知道这个组吗?"

    "没听过。"

    "这个太不像话了,父母怎么会是祸害呢?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

    梁笙没有反驳,她退出了小组,过了些日子,换个马甲又进去。

    早年小组的图标是"母亲"牌牛肉干的商标图案,"牛肉干口味清淡,又坚硬难咬,在中国市场销售不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后来几年,换成了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在民间传说中,他"削骨还父、削肉还母。"

    小组妥帖安置着梁笙们的愤怒、敌意、困惑和痛苦。对于接受了二十年感恩教育的梁笙而言,"当时迫切地需要认同"。彼时,她被舅舅追着骂"白眼狼"。

    被母亲逼离公司后,小组里有人给梁笙建议。

    "首先,你要经济独立。"这是她收到最多的意见。从母亲手里拿钱的数年里,梁笙最常被数落的一句是:你吃我的,喝我的,有什么资格不听我的?

    对于莫莫而言,这也是她接受的最好的建议之一。母亲生病卧床的许多年里,莫莫和父亲关系紧张,甚至三个月不曾说过一句话。父亲撕掉了她的作文,她被迫写了800字的自我反省,一边哭一边写:"我长得又丑,学习还不认真"。

    2008年,莫莫偶然加入小组,她念大三,当时组内不过数百人,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她收到过许多切实有效的办法。

    "你改变不了你的父母,因为你改变不了恶待他们的那个世界。保护自己最简单的办法是逃走。到外地读书,到外地工作,自力更生,不依赖就不给他们太多机会伤害你。"

    对于莫莫而言,组里两年的时光值得珍重。她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标靶,"经济独立,然后精神独立"。她在大学找了兼职,假期出去旅游,筑起自己堡垒的同时,"像个传道士一样,把自己的经验和体悟分享出去"。

    大学毕业那年,莫莫的母亲过世。小组里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林羽陪她聊了整晚,她们后来成了现实中的朋友,十年后还有往来。另一个有着相同经历的组员给莫莫写了豆邮:"你的DNA有她的一半,你受到了她的教育和影响,所以你要带着一半的她,好好生活下去。"后来,莫莫把这段话说给了很多父母过世的人听。

    在管理员nezumi的回忆中,曾有热心成员建起微信或其他网络平台的群组,也曾有人设想过为离家寻求独立的年轻人提供庇护。有一年春节,北京一群组员没有回故乡,"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这大概算是'抱团取暖'最现实的图解吧。"

    但对于莫莫和林羽而言,2010年成为一条分界线。聚光灯投射下,小组的人数不断上涨,被《南方周末》报道的当月,人数涨了一倍。

    "被宠坏的孩子也涌进来",指控妈妈给的零花钱不够,埋怨爸妈没有给一个好相貌。在林羽的印象中,一些是"正常的青春期亲子冲突,对父母索求未果",有人甚至直呼父母"公祸害""母祸害",让老组员"不忍直视","小组的功能从原本的'自救'变成了'肆意宣泄'"。

    伴随外界的关注,小组原本的温情和理性换了些许味道。莫莫出现的频率从一周几次,变成了几周一次。她建了一个私密组,往里拉人,收到数百条申请。

    有一次,组长删掉了莫莫质疑小组氛围的帖子,她愤怒了:"这种做法和你反对的那些专制蛮横的父母有什么区别?"她删掉了早前发的一些帖子,退了组,用这种决绝的姿态以示切割。

    "很伤心,那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永远回不来了。"

    一代代的连环追尾

    莫莫离开那年,梁笙刚刚找到组织。很多个深夜,她反复阅读小组里各类经验帖,从中汲取力量。

    即使与母亲恢复了联系,但梁笙开始刻意减少与母亲通话和见面的次数。母亲渐渐察觉到女儿筑起的防御堡垒,不经意流露出被背弃的伤痛。"后来,她说的最多的就是,'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我不知道怎么回。"

    梁笙也会问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太残忍?"但对她而言,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兼顾,她需要设置一个安全距离,让母亲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梁笙怀孕那一年,母亲要求来照顾她。背来的行李中,一多半都是给女儿和外孙,柔软的小衣,针织鞋袜,新晒的被褥被捶打得蓬松。

    生下孩子第三周,梁笙再一次从梦中被儿子吵醒,气得掉眼泪。母亲披着衣服敲开她的门,熟练地抱起哭闹不止的孩子,她瞥了女儿一眼:"你小时候比他还闹"。

    梁笙靠在母亲肩上,看着儿子沉沉睡去,含着他的小拳头。那是她们之间少有的温情。关灯后,黑夜给了最好的掩护,母亲把声音压得极低,聊起女儿的出生,还有那些她说过和没有说过的话。

    母亲出身农村,冬天里趟河身体受了寒,三十多岁拼死生下梁笙,"走了趟鬼门关"。

    "那个时候你就是我的命,就想给你最好的。"

    "我后来看书,有人说讲那么多道理没用,说一百遍锅烫手,都不如让你自己去摸一下,以后就长记性了。但当妈妈的怎么舍得?就想让你一辈子不走弯路,不摔跤,不会痛。"

    "我们那时候没你这么多书,上网一搜什么都有,你爸不在,外婆去世的早,没人教我怎么当妈"。

    那是母亲为数不多的柔软时刻,梁笙拍拍她的背,想说些什么,但什么都没说。

    在母亲的概念里,真正属于她的,也只有梁笙了,她是"妈妈的一块肉","唯一不会背叛妈妈的人。"相比温软的诱哄,母亲似乎更擅长使用权威,以此掩盖她的无措。"我能理解她,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

    她们当时都没有意识到,一些石头搬走了,还有一些永远留了下来。

    直到今天,梁笙仍警惕着不要重复母亲的旧路,给孩子安排完兴趣课程反复追问丈夫:"我会不会替他选择太多?他不喜欢怎么办?"丈夫笑话她:"你想太多了,他才几岁啊。"

    在小组另一个角落,贺全发现,父亲的暴力最终还是淌进了自己的血管。

    "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成年后,他一直这样告诫自己。但22岁那年,和女友的一次争执中,他掀翻了桌子,女友缩到一旁,贺全胸口涌上一阵快意。很快,他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耻,抽了自己一巴掌。

    "我当时太害怕了。我爸爸是我爷爷打到大的,他四十岁的时候我爷爷说跪下他不敢站,我是被我爸打到大的。你能想象吗,我们一代代就好像在高速路上连环追尾了!"

    已经结婚数年的莫莫至今没有要孩子,有点抵触,也有些恐惧。"可能还是受到我爸爸对待孩子态度的影响吧,我特别不喜欢小孩。"在她的概念里,孩子很吵很闹,很娇气,养育孩子对她而言,可能将丧失极大的自由。长辈来催,她都用"买不起学区房"挡了回去。

    小组内也曾有过弥合代际冲突的尝试。一位四岁孩子的父亲发帖征求意见,询问"什么样的父亲才算合格"?年纪略长的父亲时不时发布自己与儿子的互动,见证儿子成长、就职、恋爱、订婚。

    早年的一些组员记得一位生于1950年代的阿姨,她在十数万字的帖子中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细节,她说在小组找到了"共鸣"。

    父母离异后,这位阿姨的母亲为了家庭的绝对统帅,言谈间都是"自私、落后、资产阶级思想"的指责。母亲曾用火钳打伤了几个孩子的头,会将睡着的孩子从床上赶出去,在他们"滚出去"之前,要求他们脱下衣服,因为那是她准备的。

    她的哥哥完全继承了母亲的暴虐,用带钉子的木板横扫儿子,在他嘴角留下一个伤疤;他剪碎了妻子的衣服,一如几十年前母亲对妹妹的做法。阿姨自己也曾不能自控地将儿时的孩子剥去衣服丢在门外,但她庆幸,自己最终抵御住了那些冲动,及时悔过弥补。

    "还记得,她后来说,儿子很阳光,很健康。"一位组员这样回忆。

    十年里,小组的主力军已从当年的"70"后"80"后,变成了"90"后"00"后。曾做过心理咨询师的林羽看来,他们所遭遇的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下小组活跃的成员大多是"90"后"00"后,在林羽的观察中,明显的身体或精神虐待情况减少了一些,但另一个问题很快凸显。"一些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外界形象温和知性,甚至会为孩子考心理咨询师",然而,这些家长的反思"更像是自我标榜,塑料花美而不香,本质上还是油盐不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儿童虐待和伤害案被曝出,互联网记录了一切,连同被带去电击纠正网瘾的少年、送进特训机构死亡的孩子一起。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论调在小组内渐渐失去音量。

    那些终将无法实现的沟通

    "我应该告诉我的父母,他们带给我这样巨大的伤痛吗?"

    贺全记得自己看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告诉对方:尽量不要。"可能给你带来更大的伤害",他想说。

    贺全曾试图和父亲坐下来聊聊,在意识到自己体内蠢蠢欲动的暴力因子后。

    那个年逾半百的男人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他用二十分钟辱骂妻子,因为她擦地时用拖布碰到了他的脚。

    沟通在一分钟后以失败告终。贺全的苦恼在他眼中似乎不值一提:"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我还打出错了?你怎么不说你欠收拾?" 他咧了咧被香烟熏黄的牙齿:"你是不是个男人啊,就为这么点事儿?"

    贺全放弃向父亲寻求认同,一如小组里许多成员在舆论的音浪中放弃自己的声音。

    林羽还记得当媒体最早开始关注小组时,组员的兴奋与忐忑,"存着一丝丝获得重视的希望",他们希望借由公共讨论的平台,将这一话题推至理性讨论的序列。不少人接受采访,"鼓足了勇气",向外界剖开自己。"但事情很快向着大家担心的方向发展,被误读被规训被误解被视作洪水猛兽"。

    贺全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不知感恩""大逆不道"字眼时的愤怒,他觉得脊背又开始疼了,那是"一种来回刮磨的痛",就在爸爸的皮带当年落下的地方。

    "这个社会的武断专制和我爸一模一样,开始我们还想去解释,后来想明白了,有什么好说的呢?"

    那个时期,时不时有父母辈威权的拥护者进入,和对抗情绪激烈的组员发生冲突。

    2010年,一本书的出版将组内一些成员的不满推至高潮。这本《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深度揭秘》的书中,列出了大量小组成员的案例,并收录了专家点评与访谈。

    "一些人直到书出版后才发现自己的经历被公开刊发了,担心父母和熟悉的朋友看到,有人因为这个离开了 ",作为早期的组员,林娜回忆。

    更让组员无法接受的是,附在案例后的点评。 "访谈里有教授说,这个小组是一味让孩子泄愤,煽动仇恨,但我们小组简介的第一句就写明了'组的诉求是自救,不是怨恨'。" 另一个让林娜不满的细节是,一个孩子提到自己学习不好,高三时,母亲突然下跪,一边拍打自己,一边指责女儿不孝顺。专家的回应是,"孩子应该反省,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一些组员给这本书打了差评。小组管理员们对小组原创文字的版权做出了更为细致的保护性规定,要求任何转载和使用都需经过原作者或管理员许可。

    更大的浪潮在七年后来到。

    2017年5月,一位自称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的女生康莫(化名)在"父母皆祸害"小组和知乎发文,她在帖子里描述,从2011年开始,她的母亲向精神病医院提供了关于虚假信息的病情信息,医院据此多次安排住院,接受治疗,服药,"我已在软禁状态下服药生活多年"。

    一个月后,女生被网友接出,直到7月,康莫被证实确实患病,而前后数月的折腾和停药,对她造成了很大影响。

    那时,"父母皆祸害"小组已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当年6月30日,共青团中央就康莫一事发表评论,剑指"父母皆祸害"小组,评论摘录了小组内一些极端的言论,称"覆盖数十万人,难以想象,负能量在这样的密闭空间中如何发酵、腐化、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心理,成为畸形价值观成长的温床,甚至极大提升了青少年自残、自杀等现象。"

    同一天,小组的成员们收到一封站内信,被告知"小组雪藏"。

    "似乎是在意料之中,但又太突然," 一位组员这样回应,"我更难过的是,那些引起我们共鸣的经历似乎被彻底忽视和否认了,用实体消除的方式"。

    一路向前的生活

    梁笙错过了小组雪藏的消息,那时的她已经退出了小组。

    在和母亲对峙的时间里,她一直幻想有一天,能够在母亲面前,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全部摔过去,告诉母亲:"你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以为你是,你错了。"

    但梁笙到底没有,觉得有些残忍。

    那个窥破母亲内心的夜晚之后,她觉得,母亲道歉与否,好像没那么重要了。"我记得在组里看到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你当时以为那是笼罩你整个世界的阴影,但等你走出来,回头看,只是那朵乌云停留在你头上了。"

    大概在这个时候,一个词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原生家庭",一个舶来词汇,中文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已不可知,但很多人在数年后似乎已接受了这一理论:"我们出生以及成长的家庭一旦持续存在不健康的问题,那些童年和青少年经历的创伤也许会导致人格的缺陷,这一缺陷可能不仅会伴随个体的一生,还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个社会学概念的流行,让很多人开始正视那些以爱为名义的伤害。但当这个词泛滥之后,梁笙有些厌倦:"'原生家庭'成了一个套子,所有的不幸和失败都能装进去。"

    作为过来人,梁笙理解抱怨和倾诉的意义,但觉得"不应该只是这些",她退出了小组,"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我自己出来了,所以特别希望别的人也能行动起来,而不只是抱怨。"

    贺全没有退组,但他已经很久不去了。前不久,一个"90后"组员也做出了退组的决定,因为"实质性的帮助不太多"。

    但在2017年的冬天,当梁笙发现自己再也进不去小组的时候,她有些茫然。那些关于一段时光的记录,被强行抹去,曾经收藏的经验帖,也被"这是一个非公开的小组讨论"替代。

    19岁的孟新也被拒之门外。那一天,她刚被父亲扇了一个耳光,理由是,假期回家,没有给弟弟带礼物。她刚刚听说这个小组,点开豆瓣,想去倾诉。

    "没有你要找的内容,可以换个关键词试试"。屏幕上只有这一行小字。

    孟新自我介绍的第一句是:我就是"樊胜美"。她是家里的外人,奶奶嫌弃她不是个男孩。爸妈生下弟弟后,7岁的她开始为弟弟服务,"他只要一哭,我爸就一个耳光扇过来,问我干什么了。"

    "很羡慕在组里的人,我好像没赶上好时候。"

    那些离开小组的人,有的趟过了河,有的仍身陷泥淖,四野茫茫。

    "我好像没什么期待,也没什么办法,就这么熬着吧。"刚退组的"90后"汪阳说。她被确诊抑郁那天,母亲看着她,语气淡漠:"我早就知道你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而莫莫最近一次上豆瓣时,发现当年在小组认识的友邻更新了动态。"大家都在认真地生活,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家庭的厌恶憎恨中"。

    受益于当年小组的指引,莫莫和父亲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一次和父亲吃完晚饭,她坐在父亲的车里。父亲说,认识了一个阿姨,感觉还不错,可能接下来想结婚。"你妈妈生前也说,趁年纪不老,找个人结婚互相照顾",父亲作了补充。

    莫莫没有反对,她说,人好最重要。

    "我爸有些哽咽,他之前可能以为我会反对,或者很生气",但什么都没有。目送父亲离开后,莫莫突然意识到,之前她和父亲紧绷绷的那条线突然松下来了,"我当时觉得,我们以后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14.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Fight for myself】对阿离指控的回应,以及XsDen申诉贴跟进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15.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站务 发表文章

    【LessWrong】被和平主义毁掉的桃花源(已翻译并润色)

    我和一个朋友谈起论坛水化问题,ta推荐给我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文章也不长,所以贴上来。原文是英文,已经逐段翻译为中文。

    (我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在帖子的最后。总的来说我认为其中颇有真知灼见,不过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此外要注意,作者主要是站在网络社区管理者视角来说的,对censorship的定义也主要是针对网络社区的语境而言。)

    原文链接

    作者:Eliezer Yudkowsky

    Well-Kept Gardens Die By Pacifism (被和平主义毁掉的桃花源)

    Good online communities die primarily by refusing to defend themselves.

    好的网络社区主要毁于拒绝捍卫他们自己。

    Somewhere in the vastness of the Internet, it is happening even now. It was once a well-kept garden of intelligent discussion, where knowledgeable and interested folk came, attracted by the high quality of speech they saw ongoing. But into this garden comes a fool, and the level of discussion drops a little—or more than a little, if the fool is very prolific in their posting. (It is worse if the fool is just articulate enough that the former inhabitants of the garden feel obliged to respond, and correct misapprehensions—for then the fool dominates conversations.)

    在广袤的互联网中的某处,时至今日都在发生着这样的事:一个曾经的世外桃源,里面充满了机智的讨论;知识渊博、兴趣浓厚的人们被正在进行的高质量谈话所吸引,于此驻足。然后花园里走来了一个傻瓜,于是讨论的水平下降了一点——甚至不止一点,如果这个傻瓜非常健谈的话。(比这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位傻瓜的表达能力,刚好高到让花园中的居民感到有义务回应、纠正其误解,那么这个傻瓜接下来就会主导所有对话。)

    So the garden is tainted now, and it is less fun to play in; the old inhabitants, already invested there, will stay, but they are that much less likely to attract new blood. Or if there are new members, their quality also has gone down.

    于是花园就被污染了,变得不那么有趣了。已在此地耕耘许久的老居民会留下来,但是吸收新人的可能性变小了。或者即便有新成员加入,他们的水平也比原来低了。

    Then another fool joins, and the two fools begin talking to each other, and at that point some of the old members, those with the highest standards and the best opportunities elsewhere, leave...

    然后很快又来了一个傻瓜,两个傻瓜开始互相交流,从这一刻开始,那些老居民,那些拥有最高标准和在其他地方有最好机会的老居民,决定离开……

    I am old enough to remember the USENET that is forgotten, though I was very young. Unlike the first Internet that died so long ago in the Eternal September, in these days there is always some way to delete unwanted content. We can thank spam for that—so egregious that no one defends it, so prolific that no one can just ignore it, there must be a banhammer somewhere.

    尽管当时我还非常年轻,但我依然记得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的USENET【注1】。与这个早就死于“永恒的九月”【注2】的第一版互联网(指USENET)不同,如今见到不喜欢的内容,总有一些办法可以删掉的(指删帖封号,这些功能在USENET上没有,直到进入论坛时代才普及)。这主要还是归功于spam(广告、诈骗类信息)——恶心到没有任何人反对删除、多到没有任何人能直接忽略,不搞一个封禁功能都不行了。

    But when the fools begin their invasion, some communities think themselves too good to use their banhammer for—gasp!—censorship.

    但当傻瓜开始他们的入侵时,一些社区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还没有低到要用封禁的方式来搞——(惊恐)天哪——言论审查

    After all—anyone acculturated by academia knows that censorship is a very grave sin... in their walled gardens where it costs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dollars to enter, and students fear their professors' grading, and heaven forbid the janitors should speak up in the middle of a colloquium.

    毕竟,任何一个在学术界浸淫过的人都知道,言论审查是万恶之首……说这话的人,待在这个门槛上万美元、围墙高筑的桃花源里——学生们担心着教授会打多少分,而看门大爷绝对不会在学术会议上要求发言。

    It is easy to be naive about the evils of censorship when you already live in a carefully kept garden. Just like it is easy to be naive about the universal virtue of unconditional nonviolent pacifism, when your country already has armed soldiers on the borders, and your city already has police. It costs you nothing to be righteous, so long as the police stay on their jobs.

    当你已经住在这样一个精心维护的花园中时,很容易对审查制度的弊端产生天真的想法。就像当一个国家已经在边界驻有武装士兵、在城市里配备警察时,人们很容易天真地将无条件的非暴力和平主义作为普世美德一样。毕竟,只要警察还在巡逻,你就不用为义正言辞的和平主义付出任何代价。

    The thing about online communities, though, is that you can't rely on the police ignoring you and staying on the job; the community actually pays the price of its virtuousness.

    而网络社区的问题是,这里没有坚持巡逻的警察,因此社区会直接为它们的和平主义“美德”付出惨痛的代价。

    In the beginning, while the community is still thriving, censorship seems like a terrible and unnecessary imposition. Things are still going fine. It's just one fool, and if we can't tolerate just one fool, well, we must not be very tolerant. Perhaps the fool will give up and go away, without any need of censorship. And if the whole community has become just that much less fun to be a part of... mere fun doesn't seem like a good justification for (gasp!) censorship, any more than disliking someone's looks seems like a good reason to punch them in the nose.

    刚开始,当社区仍在蓬勃发展时,审查制度似乎是一种可怕而不必要的强制措施。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中,论坛里最多就一个傻瓜;如果我们连一个傻瓜都不能容忍,额,那说明我们的道德水平还不够。可能那个傻瓜过两天就自己走了,完全不至于搞什么言论审查。如果这个傻瓜降低了社区的有趣程度,那么……纯粹用“不好笑”作为——(惊恐)天哪——言论审查的理由也不太合适吧,就好比不能因为讨厌一个人的样貌就冲上去打他一拳,不是吗?

    (But joining a community is a strictly voluntary process, and if prospective new members don't like your looks, they won't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但是任何人加入一个社区都是完全自愿的过程,如果潜在的新成员不喜欢你的“样貌”,他们根本就不会加入。)

    And after all—who will be the censor? Who can possibly be trusted with such power?

    而且再说了,谁来做这个审查者?如此大的权力要托付给谁?

    Quite a lot of people, probably, in any well-kept garden. But if the garden is even a little divided within itself —if there are factions—if there are people who hang out in the community despite not much trusting the moderator or whoever could potentially wield the banhammer—

    其实挺多人都可以——在任何桃花源里都有合适的。但是,如果在花园内部哪怕有一点点分歧——所谓的派系——如果花园中有居民,对管理员或那些有权挥舞“封禁之锤”的人不太信任——

    (for such internal politics often seem like a matter of far greater import than mere invading barbarians)

    (一般像这种情况,内部政治造成的影响,往往比外来人口的入侵要大得多。)

    —then trying to defend the community is typically depicted as a coup attempt. Who is this one who dares appoint themselves as judge and executioner? Do they think their ownership of the server means they own the people? Own our community? Do they think that control over the source code makes them a god?

    ——那么对社区规则的捍卫,就往往被视为政变。谁那么不要脸,自命为法官和刽子手?难道他们认为占有了服务器就等于占有了别人的言论自由?占有了整个社区?难道他们以为控制了网站的源代码,自己就可以当上帝吗?

    I confess, for a while I didn't even understand why communities had such trouble defending themselves—I thought it was pure naivete. It didn't occur to me that it was an egalitarian instinct to prevent chieftains from getting too much power. "None of us are bigger than one another, all of us are men and can fight; I am going to get my arrows", was the saying in one hunter-gatherer tribe whose name I forget. (Because among humans, unlike chimpanzees, weapons are an equalizer—the tribal chieftain seems to be an invention of agriculture, when people can't just walk away any more.)

    我承认,有一段时间我真的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社区要捍卫自己是那么的困难——我以为这些人只是幼稚罢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阻止酋长获得过多权力,是人类追求平等的一种本能。“我们每个人都不比其他人更强大,大家都是人,都可以战斗;我要去拿我的箭了。”,这是一个已经被我忘记名字的原始部落的俗语。(因为与黑猩猩不同的是,在人类之间,武器起到了一种均衡的效果——部落酋长应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是人不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Maybe it's because I grew up on the Internet in places where there was always a sysop, and so I take for granted that whoever runs the server has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Maybe I understand on a gut level that the opposite of censorship is not academia but 4chan (which probably still has mechanisms to prevent spam). Maybe because I grew up in that wide open space where the freedom that mattered was the freedom to choose a well-kept garden that you liked and that liked you, as if you actually could find a country with good laws. Maybe because I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if you don't like the archwizard, the thing to do is walk away (this did happen to me once, and I did indeed just walk away).

    也许因为我是在互联网上那些【总能找到一个系统管理员】的地方长大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运行服务器的人具有某些特定的责任。也许我从直觉层面能够理解,言论审查的反面并不是学术界,而是4chan(而且人家其实也有反垃圾广告的机制)。也许因为我是在一个广袤的开放空间中长大的,在这里,最关键的自由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桃花源】的自由,就好比世界上那么多国家,总能找到一个让你满意的法律系统。也许因为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您不喜欢网站的“大法师”,只要用脚投票就行了(还真在我身上发生过一次,而我也确实用脚投票了)。

    And maybe because I, myself, have often been the one running the server. But I am consistent, usually being first in line to support moderators—even when they're on the other side from me of the internal politics. I know what happens when an online community starts questioning its moderators. Any political enemy I have on a mailing list who's popular enough to be dangerous is probably not someone who would abuse that particular power of censorship, and when they put on their moderator's hat, I vocally support them—they need urging on, not restraining. People who've grown up in academia simply don't realize how strong are the walls of exclusion that keep the trolls out of their lovely garden of "free speech".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我自己,常常是运营服务器的人。但是,即便管理员有时在内部政治问题上跟我持有不同的立场,我也会坚持一贯地——通常是身先士卒地——力挺管理员的封禁操作。

    我知道当一个网络社区开始质疑管理员时会发生什么。那些在我邮件列表里的“政敌”,尤其是那些受欢迎程度达到到危险级别的人,大概率都是不会滥用审查权限的人。

    而当他们在履行管理员职责时,我会明确地支持他们——他们需要的是敦促,而非克制。在象牙塔里长大的人们完全意识不到,为了将喷子阻挡在可爱的“言论自由”花园之外,这道排外的围墙需要修得多么坚固。

    Any community that really needs to question its moderators, that really seriously has abusive moderators, is probably not worth saving. But this is more accused than realized, so far as I can see.

    如果一个社区已经到了必须要质疑它的管理员,而管理员也确实存在严重的滥用职权现象,那这个社区恐怕已经不值得拯救了。但以我经验来看,这种通常都是指责,真正去到这一步的很少。

    In any case the light didn't go on in my head about egalitarian instincts (instincts to prevent leaders from exercising power) killing online communities until just recently. While reading a comment at Less Wrong, in fact, though I don't recall which one.

    总之,我也是到最近才意识到,人类这种平权主义的本能(也即阻止领导者行使权力的本能)是如何毁掉在线社区的。应该是我在Less Wrong上读一个评论的时候意识到的——虽然我不记得是哪个评论了。

    But I have seen it happen—over and over, with myself urging the moderators on and supporting them whether they were people I liked or not, and the moderators still not doing enough to prevent the slow decay. Being too humble, doubting themselves an order of magnitude more than I would have doubted them. It was a rationalist hangout, and the third besetting sin of rationalists is underconfidence.

    但这种情况(平等主义本能毁掉社区的情况),我是亲身经历过无数次了,我一遍又一遍地敦促管理员们采取行动,并表态支持,不管我个人是否欣赏他们,然后管理员们仍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防止社区缓慢的衰退。他们过于谦虚,他们对自己的怀疑比我对他们的怀疑要高一个数量级。那批管理员主要是理性主义者,而理性主义者的第三大原罪,就是自信不足【注3】。

    This about the Internet: Anyone can walk in. And anyone can walk out. And so an online community must stay fun to stay alive. Waiting until the last resort of absolute, blatent, undeniable egregiousness—waiting as long as a police officer would wait to open fire—indulging your conscience and the virtues you learned in walled fortresses, waiting until you can be certain you are in the right, and fear no questioning looks—is waiting far too late.

    总之,互联网呢,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任何人也都可以出来。所以一个网络社区要活下来,它就必须有趣、吸引人。如果非要等到某些绝对的、赤裸裸的、无可否认的罪行发生才采取措施——像警官等待最终开枪时机那样——放纵自己的良心,施展自己在围墙中学到的美德,等到确定自己100%正确、毫无被质疑可能性时才动手——那就已经等得太久了。

    I have seen rationalist communities die because they trusted their moderators too little.

    我目睹过理性主义者组成的社区被毁,因为他们不够信任管理员。

    But that was not a karma system, actually.

    但那里毕竟不是一个踩赞积分系统。

    Here—you must trust yourselves.

    现在来到这里——你必须相信你们自己。

    A certain quote seems appropriate here: "Don't believe in yourself! Believe that I believe in you!"

    我觉得有句话在此很应景:“无需相信自己!相信我是相信你的就行了!”

    Because I really do honestly think that if you want to downvote a comment that seems low-quality... and yet you hesitate, wondering if maybe you're downvoting just because you disagree with the conclusion or dislike the author... feeling nervous that someone watching you might accuse you of groupthink or echo-chamber-ism or (gasp!) censorship... then nine times of ten, I bet, nine times out of ten at least, it is a comment that really is low-quality.

    因为我确实认为,如果你觉得某个评论质量低想踩,但又犹豫不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只是因为不同意其结论或不喜欢作者才踩……觉得会有人指责你是因为随波逐流或者出于回音室效应——或者出于——(惊吓)天哪——言论审查才踩……那么我敢打赌,十有八九,应该说至少九,这个评论的质量确实很低。

    You have the downvote. Use it or USENET.

    你知道踩是怎么用的。要么use,要么就等着社区变成USENET吧。


    翻译由thphd润色。


    【注1】:Usenet是一种分布式的互联网交流系统,于1980年发布。它与BBS/论坛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没有中央服务器和管理员,而是分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大型服务器集群中,这些服务器在”新闻源“中相互存储和转发消息,且不能审查内容。Usenet在网络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引起或推广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概念,如“常见问题(FAQ)”,“网络论战(flame)”,“马甲(sockpuppet)”和“垃圾消息(spam)”。详见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永恒九月

    【注2】:“永恒的九月”,指1993年9月,这一表述代表了一种观点,认为自那时起大量新用户的涌入持续地降低了Usenet、甚至整个互联网的行为、言论的水准。详见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永恒九月

    【注3】:“理性主义者的第三大罪是信心不足”与作者的另一篇文章 The Sin of Underconfidence 有关(感谢 @libgen)。


    我个人的评论(中文评论与英文有些不同):

    我同意作者的很多观点,但是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大问题:(1)没有很好地区分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论坛和国家是两回事,管理论坛和治理国家也是两回事——虽然两者之间肯定有些相通之处。(比如说我可以批评军队和警察滥权,因为理论上他们拿的是纳税人税款,我每年交税不是为了养军队警察来监视我的;此外我如果对所在国不满,不可能像换论坛那样轻松地换国家)。在谈论所谓“审查制度”时,或者本质上是言论自由的界限时,混淆公共和私人领域并不妥当。(2)作者让大家“尽管踩吧”“尽管行使权力吧”,前提是这些行使权力的人本身对权力有所提防和忌惮,即所谓“理性主义者”(而且根据作者描述来看,大多是深受学术思维影响、在民主社会长大、受过良好教育的理性主义者);这些人需要推一推很正常。但是在很多社区里,这个结论并不成立。

    在论坛管理方面,我原则上同意每个社区(花园)都应该捍卫自己的价值。因此,一个社区首先得对自己珍视“价值”达成基本共识(譬如,言论自由?专业性?娱乐性?等等),或者说,得搞清楚我们想建造的花园是什么风格的。不过在实践中,这些价值即使清晰地写在纸上,也未必就那么清楚,尤其是(关键)成员可以对它们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如何实施这些原则与这些原则本身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这包括但不限于:规则是什么,执行规则的程序,谁来执行规则,如果没人执行怎么办,等等。

    然后我想谈谈关于“傻瓜”的问题。我认为,社区至少有两种不良成员:捣乱的人(trolls)和傻瓜(fools);有时两者之间的界线含糊不清。(此外,在一个以政治为导向的匿名社区中,或许还有所谓的“舆论引导员”和“渗透者”)。但是,区分哪个人属于哪一类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人们在想什么(或者说,如果想知道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成本太高了),而只知道人们实际做了什么。因此,所有规则都不应以身份、动机而因以行为为基础,并最好辅以具体示例。

    另一方面,一个花园的“傻瓜”可能是另一个花园的宝贵成员,因为人们的兴趣和长处不尽相同。如果出现“傻瓜”现象,我认为不一定是所谓“此用户素质低”的问题,而是那个人的行为模式与花园的价值观/规则不兼容。

    在2047,其实每个开楼的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管理员。所以,提醒自己,如果看到违规的帖子(见/t/7851的讨论),不要手软;如果自己的回复被楼主删了,这也只是规则,Don't take it personally.

    My comments:

    I agree with a lot of what the author said, except that I don't think he made a good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semi-public vs. private domains. A forum is NOT the same as a nation, and rules of managing a forum is NOT the same as those for ruling a nation (for god's sake I pay my taxes!) -- although they can sh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In today's economy I think forums are more like a product rather than anything else.

    In terms of forum management I agree in principle that we need to defend the values of our garden. Therefore as a community it is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what we value, and what type of garden we want to build. However in practice those values can be vague, and can be interpreted quite differently by the (key) members. How to operationalize these principles are as important as (if not more so than) the principles themselve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rules (what), procedures of carrying out the rules (how), and who carries out the rules (who).

    Now regarding the "fool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undesirable members for a community: trolls and fools; and sometimes the lines between the two are vague (people could arguably add that in a politically-oriented anonymous community, there are also state infiltrators).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may not be that important, as we never know what people really THINK or INTEND to do (or it's too expensive to find out), but only what people actually DID. All rules should be based on that, preferably with concrete examples.

    On the other hand, one garden's fool might be another garden's treasure, as people have strengths in different areas. I don't think it is ever a good idea to attack a PERSON (or at least this should be done scarcely); instead it is about the incompatibility of that person's BEHAVIOR and the garden's values/rules -- it's a professional matter.

  16.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538:美国总统大选第一次辩论前后民调结果(已更新辩论后数据)

    来源:538

    辩论前民调数据

    样本为3133个参与者,平台为网上民调网站 KnowledgePanel(做代表性抽样和民调)。很有意思的是其抽样方法:

    我们采用了基于地址的招募和抽样方法,地址来自USPS(美国邮政)最新寄送的记录——该数据库覆盖了美国所有的寄送点,并从所有地址中随机抽取。抽中的住户被邀请注册并参与KnowledgePanel的调查。如果被选中的家庭没有网络,益普索(Ipsos,民调机构)向选定的家庭免费提供平板电脑和互联网连接……由于采用了我们的招募和抽样方法,不论有没有电话或网络,KnowledgePanel的样本都能覆盖所有家庭,并且可以计算抽样误差,并归纳到普通人群中。

    大多数人倾向于拜登,但认为川普更有可能取胜

    注:注意左边投票问题的观点分布,基本处在两级,说明大多数人已经做出决定了。

    人们有较大可能会投票,但对投票并不那么兴奋

    对两位候选人的看法

    总结:拜登总体来说更受欢迎一些。


    辩论后民调数据

    太长不读:表现方面拜登胜川普,但辩论似乎对人们的投票决定影响不大。

    拜登所获支持略微上升;很多人依然认为川普更有可能取胜。

    拜登的辩论表现得分比川普高

    大多数人依然决定去投票

    人们对川普负面印象略上升,对拜登正面印象略上升

  17.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时报(2017):中共顶级战略家、习近平密友王沪宁

    原文链接

    “人们称他是三位最高领导人背后的大脑,”一位中国专家说。

    北京——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灰暗日子里,他是名出色的学生。他访问过美国,但并没有被它的民主打动。后来他获得提携离开学界,在北京残酷的政界一步步向上爬。

    上周,他没有出席特朗普总统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但几乎可以肯定,他的想法和建议帮助塑造了这次会晤: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几乎没有人像王沪宁那样力促中国超过美国。作为一位精明的战略家,他从幕后辅佐过中国的三位国家主席。

    在特朗普让他的顾问们互相争斗、让人们对美国在亚洲的未来产生怀疑之际,王沪宁已经成为习近平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密友,他给中国与美国的竞争设定了坚定的愿景和目标。

    63岁的王沪宁曾是一名大学教授,后来成为共产党的理论家。他一直主张,在忍受外国势力一个世纪的羞辱之后,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威权政府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他曾帮助塑造了习近平带领中国进入一个支配全球的“新时代”形象,让整个社会处于党的严密控制之下。

    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上个月,他获得提拔,加入了权力最大的七人政治局常委——尽管他从未担任过省部级领导。现在,他是共产党的顶级理论家,也是习近平新威权统治风格的主要阐释者。

    有些人把他的影子角色(不是他的思想)与特朗普的前顾问斯蒂芬·K·班农(Stephen K. Bannon)或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的顾问卡尔·罗夫(Karl Rove)相提并论。

    不过,王沪宁曾辅佐过多位领导人,他不仅塑造了习近平的观念,也包括他的两位前任胡锦涛和江泽民的观念。在中国转变为美国地缘政治对手的过程中,他为证明中国一党统治的合法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们称他是三位最高领导人背后的大脑,”华盛顿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中国问题专家孙韵说。

    20世纪80年代末,王沪宁还是上海的一名年轻教授,因为倡导“新威权主义”而获得了关注。他认为,像中国这样又大又穷的国家,需要一个铁腕来推动现代化发展,然后才能考虑转变成一个民主国家。

    其他人都认为,没有民主,中国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这种观点后来引发了结局不幸的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但是王沪宁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个开明的独裁政府能“高效分配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他支持现代化,认为中国需要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上海复旦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王沪宁曾经的学生任晓说。“他依然这样认为。这是他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是几十年来中国最强势的领导人,王沪宁将他视为意识形态上的灵魂伴侣。据信,王沪宁帮助起草了习近平的主要口号,包括上个月被载入党章的那句口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将习近平擢升至和毛泽东一样高的地位。

    和毛泽东实现中国独立、邓小平实现中国繁荣一样,习近平曾誓言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在王沪宁的帮助下,他集中权力,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并强调有必要通过一场全面反腐运动来牢牢控制共产党本身。

    对外界来说,他们传递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走上了一条与美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期望有朝一日能超越美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开放之后,很多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寻求灵感;但根据王沪宁的著作以及认识他的人的说法,王沪宁在两次访问美国之后,认定美国不是中国的榜样。

    “如果多元化意味着多党制度或西式选举,那么他认为那种制度不适合中国,”任晓说。

    王沪宁在一本名为《美国反对美国》的书中记录了那两次访问。他在书中尖刻地描述了1988年乔治·H·W·布什(George H.W. Bush)和迈克尔·S·杜卡基斯(Michael S. Dukakis)的总统竞选。他还驳斥了一种观点,那就是,美国是一个提供平等机会的国家,人人都可能成为总统。

    王沪宁出生在中国东部的山东省,那里是孔子的家乡。少年时期他体弱多病,因此在毛泽东毁灭性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得以不用像很多年轻人那样,从事繁重的农活。他学习了法语,那成为他的第一外语。

    师从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陈其人的王沪宁转向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30岁时,他成为上海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再过几年又成为法学院院长。

    “他教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法国大革命,还有一点美国革命,《联邦党人文集》中文本,”任晓说。

    从一系列有关复旦大学辩论队1988年前往新加坡参加比赛的文章来看,作为辩论队的教练,王沪宁会在练习期间拿着一根塑料棍子站在旁边,作势逼迫学生更加努力,但他从来没有打过他们。

    就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辩题,他指导的代表队以5比0的比分打败台湾大学。(王沪宁指导的代表队的持方是人性本恶。)

    后来回忆起这次新加坡之行,王沪宁写道:“西方现代文明可以带来物质繁荣,但不一定造成人格升华。”

    王沪宁曾随年轻政治学者代表团参观过十多所美国大学,其中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

    “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年轻,表达清晰,擅长理论争辩,”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迈尔斯·卡勒(Miles Kahler)说。他第一次见王沪宁是80年代初在上海,后来又在加州见过。

    “他肯定怀疑中国向西式民主发展是否明智,”卡勒接着说。“王沪宁没有假装认同对美国的崇拜。”

    1989年春,当亲民主运动在天安门广场爆发并蔓延到中国各大城市时,王沪宁同上海的示威活动保持了距离。

    在随后的血腥镇压结束两个月后的一封信中,他告诉卡勒,他的一个学生在“最近的事情”中“太过活跃”,去不了美国了,但他没有说太多。

    不久后,王沪宁被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招致麾下,从此步入政坛。镇压活动结束后,江泽民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他被江调到北京。在工程师和官僚为主的党内领导层中,王沪宁作为少有的学者显得很惹眼。

    王沪宁的第一个职位是党内智库机构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后来,他被提拔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2年江泽民退休后,王沪宁再次被提拔进入党内掌握重权的的中央书记处。这是一个为政治局服务的官僚机构。在此期间,他继续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在为江泽民的继任者服务十年后,王沪宁转而效忠于习近平,成为这位雄心勃勃的新领导人的忠实顾问,也是其进行外事访问时的重要随行人员。

    2013年,当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启动意在投射中国实力的“一带一路”计划时,王沪宁也在现场。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布的习近平照片,需要经过坐在观众席中的他的认可。

    王沪宁随习近平和他的前任又去过美国几次。每次他都按照党内高级官员的严格规定,避免接触美国同行。

    2015年,在美国国务院为习近平举行的一场午宴会上,王沪宁与曾在比尔·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中负责中国事务的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不期而遇。

    “我问下次去北京的时候是否能和他见面,他暗示自己现在在‘内部’工作,因此无法见我,”李侃如说。

  18.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关于近来2047与品葱之“战”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战”这个字打引号,是因为我觉得,2047和品葱(或者任何墙外论坛)是两家公司的竞争关系,而不是中共和异议者那种前者可以造成后者人间蒸发的关系(当然品葱高管不同意我这种判断)。

    市场竞争是好事。一个理想的状态,就是47和品葱各自经营,搞好产品差异化。非零和博弈的空间其实是存在的,例如内容上,品葱偏政治,47偏学术和文艺;立场上,对反共和反华的态度不同,等等。这其实都没有问题。这样最终受益的是用户,因为他们会有更多的选择权。

    但是,由于品葱高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一早就将2047(以及xsden, nodebe4等)设置为了会自动替换的敏感词,污蔑2047为钓鱼网站,并且对任何提到47的用户都会下重手。这件事发生在47开始对葱宣传之前。所以如果说是谁打的第一枪——虽然我有立场偏见,还是要说,是品葱那边无理在先

    总之现实就是,两方的敌意客观存在,47和品葱目前处于“战争”状态,而战争中会出现各种手段。

    从相关帖子的点击率来看,47上与品葱相关的帖子都极受关注(“八卦是第一动力”),吸引了大量看客;这其中或许有人会被其他内容吸引,选择常驻。从这方面来看,战争也是一种广告。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战争。无论是品葱还是47,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来看打仗(或者有些人认为是“内斗”)的,而只是来讨论、创作、分享、合作的。从长期来看,这部分建设性的需求,才是47立站的基石

    所以我认为,战争和八卦只能在客观上作为广告,而不应成为广告的主导策略。站点的脸面——主页,应该显示更多“47立站的基石”方面的内容。而纯粹来观摩战场的吃瓜群众,一个个都是嗅觉敏锐的主儿,自然能找到路。

    这里就涉及到第一点建议,早日分区,将主区和江湖灌水分开,兼顾建设党和八卦党的需求。这点站长已经说过会实施。

    第二点建议,就是官方战争动员,最好都放在江湖或水区,不要在商业区和住宅区建兵工厂

    第三点建议,就是既然有了pincong.org,对品葱形式上的parody(如配色、logo等),或者说对旧葱形式的继承,都在pincong.org进行。2047还是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最好不要让人有“品葱盗版”的感觉。

    最后一点,我个人赞同整理旧葱(甚至新葱)的优秀内容,充实资料库。这和“战争”无关,而是保护文化知识遗产。

  19.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网评员工作实录

    另:如果好奇去看其中的链接,会发觉,网评员的语言十分单调贫乏。看来热爱工作的五毛还是少数。

  20.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站务 发表文章

    对于建设2047的一些建议

    受到 @时空复杂度 的帖子我对关于利用链接/短链宣传本站的看法及其他零碎想法的启发,我想写几点对2047建设的建议,以抛砖引玉。

    2047的目标用户是谁?

    如果说2047是一件商品(包括内容、使用体验等),那么了解其用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宣传商品的重要前提。

    其实我并不很清楚站长心中、以及本站目前大多数人心中,2047的目标用户是谁。所以我只能说说我心中的目标用户:我希望2047的用户,是喜欢思考、学习、探索,有基本规则意识,同时有求知欲、分享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 (这些特质和用户的教育背景不是一回事,但不能否认教育与这些特点的关联性。理想的状况下,是由这样的用户,建设起这种社区文化和氛围,之后让更多的新用户也能向此文化靠拢。)

    当定位了目标用户后,2047可以办一些针对性的活动。(用 @时空复杂度 同学的话来说,“未来某个时刻可以搞点参与度高的东西。”)例如想吸引某些政治派别的用户,可以搞特定主题的辩论(例如统派vs.泛分裂派);想吸引对技术感兴趣的人,可以搞技术安全攻防演练活动;想吸引爱闲聊灌水的用户,可以搞一些社交性的论坛游戏;想吸引爱八卦的用户,可以搞个品韭批判大会。等等。

    2047的版块和内容方面怎样做出特色?

    2047目前的版块分类主要继承自2049,但是这种版块分类,或许并不能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第一,各种内容都挤在主页,用户可能一看主页也找不到太多自己想看的东西。第二,版块太多太多,用户不可能一个个点进去看,所以分版的意义就失去了,“版块”只是作为标签存在而已。

    心理学上来说,当版块分区有限时,用户在探索新内容时更倾向于去不同的分区而不是翻页。因此,我建议重新分版,每一个大版块下显示一个主题的内容;把现有的版块作为标签,或者大版块下的小版。

    以下是关于大版块/大主题的一些想法。但是具体怎么分,要看目标用户是谁。

    1. 政治:能自由讨论政治(无论是时政还是理论,或是某类新闻如司法实践),是墙外论坛几乎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此我有一个建议:如果技术上可能的话,可以借用@NodeBE4 的新闻、社交媒体、政论汇合项目(例1外媒例2社会例3茶馆),将时政转载和讨论变得更容易。例如,有一个页面可以方便地搜索和浏览新闻;加入一定长度的原创评论即可转载至时政版成为一个讨论贴,等等。这会是其他论坛没有的特色。

    2. “深度讨论”: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历史、经济以及其他社科领域的学术问题(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这点我认为除了鼓励“分享原创”和“分享发现”,还可以和@NodeBE4 的观点项目、以及@libgen 一直在做的书籍分享关联,便于搜索、转载深度文章(形式类似于1),或就某本书进行讨论。

    3. 文艺是抵抗专政的妙法,也是很多人的兴趣所在,包括但不限于小说、诗歌、艺术、音乐等的分享和创作,可主要侧重于文学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炉边诗社”即属于此列。这些我认为应该合并在一个区里讨论。补充:@时空复杂度 提到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可以借鉴豆瓣(“多抄抄豆瓣的功能”)。This gives me an idea。我认为在2和3中,可以加入书籍和文艺作品的打分、评论功能。

    4. 技术可以扩展为“科技”,除了信息技术,还可以包括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讨论、科普、geek、其他技术等内容(STEM)。作为一个文科生,这点上我可能贡献不了什么,但是非常希望能够加强学习。

    5. 项目:如果我们希望能吸引做实事、有产出和创造的用户,就需要提供一个好用的社交和合作的平台,例如可以增开**“项目”**(或类似)版块,在其中大家可以at好友组成小组合作一些事情。@火光编辑部 的某些工作可以在该版块进行(例如合作写作、主题圆桌讨论)。此外也可以引入一些github上的项目页面,例如被品葱诬陷为使用跟踪码钓鱼的时代透镜项目duty-machine网页备份项目英雄纪念等等。

    6. 休闲灌水区:发泄、吐槽、休闲之地。可以包括各种江湖恩怨。

    此外站务、宗教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或可另开区域。

    当然关于分区,有个trade-off:分区多,浪费大家一个个点击分区的时间;分区太少,主页内容太杂,影响用户体验。我个人认为,以分3~5个大区为宜。目前用户还较少,可以从三个分区做起,例如键政区、学术文艺科技区、其他区。当然这只是随口建议。最好是看下统计数字,保持每个区的大致热度平衡。

    建议总结

    定位目标用户,针对性策划目标内容;重做分区,整合资源。

    其他的零零碎碎的脑洞:(1)增加投票贴(可以用来征求意见也可以用来开赌局…………);(2)私信加密功能;(3)存稿箱功能。

    What I like about 2047?

    最后说下我个人喜欢的2047的特色:楼主负责制,个性化设置(头衔、党徽、背景等),共同合作的语录(如果有更多类似的合作建设项目会很有意思)。当然还有友善、有趣、优质的用户群体,以及辛勤工作的站长

    我认为,2047有个不错的起点。群策群力,论坛一定会更好。

  21.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北科大退休教师陈兆志因转发疫情信息被以“寻衅滋事罪”起诉

    来源:https://www.msguancha.com/a/lanmu13/2020/0925/20212.html

    【民生观察2020年9月25日消息】半年前因发表疫情批评言论而被北京警方刑拘的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师陈兆志涉嫌“寻衅滋事罪”一案最近已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年届七十并患有高血压及脑梗等症的陈兆志目前健康欠佳,自述记忆力严重衰退,且老年痴呆症亦越发严重。

    周四(9月24日)下午,陈案辩护人马纲权律师再次去到北京海淀区看守所进行会见,过程大致顺利。陈兆志告诉马律师,自从上次(5月)被同监室牢头狱霸无故殴打后经律师反映投诉后,情况明显得到改善,事件引起看守所的重视,对该名行凶者予以处罚,并将陈兆志调往其他监室,目前新监室的在押人员对其比较照顾。

    陈兆志还告诉马律师,感觉自己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同时记忆力衰退亦很严重,已经连自己何时被捕的日期都记不起。根据陈兆志所述,因其患有高血压、脑梗和老年痴呆等症,看守所一直有为其提供相关药物,但到底为何药物或者是否因看守所条件欠佳及治疗不周而导致健康情况加重则不得而知。

    会见结束时,陈兆志告诉律师,已经陆续收到由四位朋友寄来的明信片,自己很高兴,要求马律师转达,感谢外界朋友们的关心。

    陈兆志曾于3月公开发表言论,指“武汉肺炎”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共制造”,并批评中共隐瞒疫情及处置不当。北京海淀警方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对其刑事拘留,其后以“寻衅滋事”罪名批捕。目前陈兆志涉嫌“寻衅滋事罪”案已经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相关消息摘录

    陈兆志,1952年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发明家,中国知识产权维权第一人。之后经常为六四受害者发声,公开要求官员公示财产,以及表达对体制的不满,多次被抓被刑拘。陈兆志还多次帮助外地来京者,捐钱捐物请吃饭,是50后老一辈中比较活跃的维权行动者。

    2015年海外流传陈兆志一篇控诉自己“被制度强逼离婚”的文章中,曾提及父亲1938年投奔延安,临死时感叹中共“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陈兆志的推特自我介绍是:北京科技大学退休老师兼发明人,一生受到独裁体制的毒害,立志于在有生之年推动社会彻底的变革,让人民永远当家做主人,坚决反对知识产权系统腐败,让中国人的发明走向全世界!

    1952年出生的陈兆志,于3月10日被海淀辖区派出所传唤,警方搜查了其居所,两部手机、两台电脑,次日被刑事拘留。陈兆志的个人Twitter账号最后更新时间是2月13日,当时发布两条推文分别是:中共官场大斗争,习派人马全面接管王派系体现中共内部什么信号?气化炉到底意味着什么?;武汉肺炎风声鹤唳! 习近平下死令“应收尽收”储备10万张床位背后。

    陈兆志曾于2019年7月29日在八宝山公墓门前抗议李鹏追悼会的召开,高喊:“打倒李鹏!李鹏是刽子手!”被警察从现场抓走,一度遭到殴打关押。


    相关链接:

  22.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站务 发表文章

    关于2047的宣传,一点想法

    因为看到 @admin 发的对葱宣传工作指导,让我想到,我们也可以在其他墙外平台上宣传2047——尤其是,其他平台上不会把2047的网址替换成敏感词。 (lll¬ω¬)

    为什么宣传2047?

    首先,2047作为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圈子,如果我只是想和三五好友聊聊天、分享想法的话,目前的状况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衷心希望2047论坛能成为一个更广阔、更有用的平台,能够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做更多有益的事。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做什么?其中提到,“论坛上可以组成临时的合作小组,议定一个项目的目标……论坛能形成一个开放、健康、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环境……同时也能加强和其他平台的合作。”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2047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用户。

    其次,从实际的角度上来说,让更多的人了解2047,也是对端点星事件的宣传。端点星志愿者和2049网友从2018年开始,对2049论坛贡献诸多;很多心血,种种精品内容,幸得 @习猪习 备份,@thphd 建站,才得以重见天日。这些内容,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与此相关,我建议在合适的时候整理2049精品旧贴,以及整理 @小二@无名 的发言,可以发给其家人;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他们问心无愧。)

    再次,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和各个平台以及墙外项目的合作。正如 @习猪习《大家好,我是 2049bbs 备份的作者》的结尾所说,“無論是誰,有著共同目標的大家請間放下一切的猜疑、指責、内斗,坦诚相见。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共匪的專制暴政,而抵抗者们原子化、散沙化是共匪乐意看见的。”而抵抗原子化、散沙化的重要一步,就是我们应该向更多对极权不满、或是有志于追求真相、或是希望追求公义的人们,伸出手去。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当然,如果论坛有更多用户,必然面临一些管理上的难题和挑战。(注册审核虽然能作为第一个门槛,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过这并非目前的难题。

    在什么平台上宣传?(求建议)

    **这一点其实我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我自己对墙外平台所知有限,目前想到的有:

    1. reddit 上的一些 subreddit,例如 china_irl, hanren, saraba1st 等等。(如果有熟悉这些subreddit的人,不知能否根据其氛围和用户组成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2. telegram上的群组,例如茶馆Matters群组。欢迎推荐。

    3. Matters等平台上可以建号宣传。

    4. 其他,欢迎建议。

    怎样宣传?(求建议)

    简单粗暴的方法,当然就是丢链接。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不能体现宣传2047的初衷。我们的初衷是:2047,有不少有趣的用户,有意思的内容(不止是键政),还有各种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一起建设“自由人的精神角落”。

    因此,我想到的方法,是可以在其他平台上分享2047的原创内容。如果看到好的原创(无论是新帖旧贴,无论题材),都可以带上链接分享给大家,让大家知道2047是个什么样的论坛(高质量论坛!),都有些什么用户(高质量用户!)。对内容感兴趣的人,也更有可能是我们想寻找的目标用户/网友。

    (不幸的是,这种以优质内容为导向的宣传方法,恐怕无法在品葱实行;因为品葱是政治挂帅,只要看到境外势力就会扣上钓鱼链接的帽子扫除,而不会管内容是否有益。)

    其他宣传策略,欢迎建议。

    最后,希望2047能有更多的网友,大家也能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23.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胡适(1919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种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但是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一种感想。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一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种主义来欺人了。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这三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主义」的性质。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于是有一些有心人,观察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这是「主义」的原起。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便用一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比如「社会主义」一个名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王揖唐的社会主义不同;你的社会主义,和我的社会主义不同:决不是这一个抽象名词所能包括。你谈你的社会主义,我谈我的社会主义,王揖唐又谈他的社会主义,同用一个名词,中间也许隔开七八个世纪,也许隔开两三万里路,然而你和我和王揖唐都可自称社会主义家,都可用这一个抽象名词来骗人。这不是「主义」的大缺点和大危险吗?

    我再举现在人人嘴里挂着的「过激主义」做一个例:现在中国有几个人知道这一个名词做何意义?但是大家都痛恨痛骂「过激主义」,内务部下令严防「过激主义」,曹锟也行文严禁「过激主义」,卢永祥也出示查禁「过激主义」。前两个月,北京有几个老官僚在酒席上叹气,说,「不好了,过激派到了中国了。」前两天有一个小官僚,看见我写的一把扇子,大诧异道, 「这不是过激党胡适吗?」哈哈,这就是「主义」的用处!

    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

    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那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是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种解决的意见。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了: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

    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的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像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不如此,不算舆论家,只可算是抄书手。

    读者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劝人不研究一切学说和一切「主义」。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工具。没有学理做工具,就如同王阳明对着竹子痴坐,妄想「格物」,那是做不到的事。种种学说和主义,我们都应该研究。有了许多学理做材料,见了具体的问题,方才能寻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24.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自由灌水楼】水生动物栖居所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25.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你有多法西斯:IDR法西斯主义比重测试

    今天在IYouPort上看到这么一段Tor browser友好版本):

    几个月前,就在BLM运动最火热的阶段,关于种族歧视的争论也同时爆发在中文网络上;于是一个IDR国际实验室小测试游戏开始在中文网络流行,题为 “您有多法西斯?”

    结果是,一些参与者惊讶地发现,自以为很正直正义,却测出了较高的 “法西斯主义比重”。

    心理学长期的医学经验已经足够表明,“法西斯主义” 仅仅是普通人的性格结构的有组织的政治表现,请注意,这种性格结构既不限于某些种族或民族、也不限于某些政党,正相反,它是普通的和国际性的

    从人的性格结构角度来看,“法西斯主义”是具有权威主义机器文明及其机器主义秘密生活的被压抑者的基本情感态度

    过去和现在的很多解读都把法西斯主义当作一小撮反动派的专政,这有损于争取自由的真正努力。人们之所以固执地坚持这种错误思想,原因在于害怕承认事实真相,即: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渗透到所有民族的所有人类社会的肌体中。这一结论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几十年内的国际事件相吻合。

    任何一个人在其性格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法西斯主义情感和思想因素。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法西斯主义不同于其他反动党派的地方在于 —— 它是由人民大众产生和拥护的。

    先不论这段具体论断(或者吐槽其翻译风格);因为感兴趣,我去搜了一下ID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的“法西斯主义测验”,中文版在这里:https://www.idrlabs.com/cn/fascism/test.php

    我自己测出来法西斯主义倾向为24%。结果中提到,法西斯主义是各种思想的结合体(“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对法西斯主义有一些认同的观点,因为法西斯主义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混合体,并带有一些自己的创新”),颇有意思。

  26.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任志强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罪获刑18年

    BBC: 北京地产大亨任志强获刑18年 贪污受贿等四罪成立

    NYTimes: 任志强被重判18年监禁,中共加强打压异议

    索性恢复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罪名吧。

    BBC新闻: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周二(9月22日)对地产大亨任志强涉嫌贪污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其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并处罚金420万元(人民币,下同)。

    任志强是中国房地产商人,也是中共著名的"红二代"。今年早些时候,他曾撰文严厉批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他的友人曾表示,中共对任志强的处理是"政治迫害"。

    四项罪名成立,获刑18年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告,周二对北京市华远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任志强涉嫌贪污等罪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

    通告指,法院审理查明,任志强在2003年至2017年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公款4974万余元;收受贿赂125万余元;挪用公款6120万元;滥用职权致使国有控股企业遭受特别重大损失1.167亿余元,其中国有股东华远集团财产损失5378万余元,任志强个人获利1941万余元。

    法院称,任志强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鉴于自愿如实供述全部罪行,承认所指控的全部犯罪事实,并自愿接受法院判决,且违法所得已全部追缴,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八年,并处罚金420万元。

    通告称,宣判后,被告人任志强当庭表示服从法院判决,不上诉。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9月11日开始审理任志强案。此前有消息称,任志强家人为他聘请了律师,但他坚决拒绝律师,要求自辩。

    "对党不忠诚、不老实"

    今年7月,北京市西城区纪委区监委曾通告任志强存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问题:政治上,"任志强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公开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文章,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歪曲党史、军史,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

    在经济方面,通告称任志强将公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通过关联企业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获取巨额利益,伙同子女大肆敛财,违规公款吃喝等等。

    任志强的朋友、企业家王瑛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表示,她认为中共对任志强的处理完全是"政治迫害"。

    王瑛说,任志强对他所在的党和领导人有意见,他所在的党不许他有意见,任不肯悔改,党开除了他,"到这儿,我们党外人士不敢说有毛病。但,直接的、一口气就凭下面那几条要把这老哥入刑?!这是明目张胆的政治迫害!"

    任志强

    自3月初开始,中文社交媒体上用户一直在悄悄流传一篇据称由任志强执笔的文章。文章中对中国政府应对疫情不力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任志强这篇超过8500字的长文主要围绕2月23日习近平出席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展开。任志强批评中国当局应对疫情严重失职,直指中国体制弊端,并暗示习近平是"剥光了衣服也要坚持当皇帝的小丑"。

    任志强在文章中称,这场17万人参加的大会,"举国上下都在为伟大领袖的讲话而欢呼雀跃,似乎中国又进入了那个曾经伟大的大跃进时代,又进入了四处红旗飘舞,高举红宝书,三呼领袖'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时代"。

    而他看了讲话后,发现"那里站着的不是一位皇帝在展示自己的'新衣',而是一位剥光了衣服也要坚持当皇帝的小丑。尽管高举一块又一块的遮羞布试图掩盖自己根本就没穿衣服的现实,但丝毫也不掩饰自己要坚决当皇帝的野心,和谁不让我当皇帝,就让你灭亡的决心!"

    任志强是谁?

    任志强是中国著名房地产商人,曾当选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协委员。他的父亲任泉生曾担任中国商务部副部长。

    他也曾是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的一名"大V",因敢言被称为"任大炮"。

    2016年,习近平视察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打出"央视姓党,绝对忠诚,请您检阅"的标语。任志强随后在微博质疑"官媒姓党",并称"当所有的媒体有了姓,并且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时,人民就被抛弃到被遗忘的角落了!"

    随后,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指任志强微博账号持续公开发布违法信息,造成恶劣影响。任志强被处以留党查看一年处分,北京市西城区党委给出的理由是:"多次在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和其他公开场合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错误言论。"

  27.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音乐】Hikaru no Go (棋魂)

  28.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

    受到本论坛和《火光》合作的启发,以及NodeBE4一些项目的启发,我最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可以在匿名论坛上做什么。

    当然,既然是论坛,大家可以聊天、灌水,分享各种资源、观点和知识。但是,或许我们可以做更多?

    例如,论坛上可以组成临时的合作小组,议定一个项目的目标,然后感兴趣、有能力、有时间的人一起进行合作。

    这种项目可以是创作性的,例如一起做文宣(有人做文案有人做美工),一起写一首歌(有人作词有人作曲),一起翻译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一起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视频,一起搞一个维基百科页面,一起设计一个游戏,等等。

    也可以是学习性的,例如一起学一个网课,一起读一本书,一起研究一个问题,等等。

    还可以是长期项目,例如给期刊投稿、对某个github开源项目进行贡献、对某些事件或现象的记录(如官派律师问题)、某些信息的收集,等等。

    还有很多其他的匿名合作的可能性。有些项目如果不便公开讨论,可以通过加密私信商讨。

    当然,项目不一定能最后完成。但是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学习、交流,并且有可能有有意义的产出

    最主要的是,我非常希望论坛能形成一个开放、健康、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环境,成为像 @小二 所盼望的那样的,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的精神角落,同时也能加强和其他平台的合作,而不会沦为一个纯粹发泄的角落(纯粹发泄可以去树洞/吐槽)。

    我的这些想法很粗糙,可能有些细节也不现实(尤其是考虑到匿名网的特殊性质),但是我觉得,想象、讨论总是一个好的开始。

    不知大家怎么想?欢迎分享想法!

  29.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吐槽】品葱药丸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30.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案】端点星志愿者据称取保候审被拒;检察院即将起诉;认罪认罚具结书

    https://twitter.com/tansunit/status/1306553712534384640

    陳純一:9月17日,#端点星 案 #陈玫 的母亲接到官派律师 #南波 电话通知:1. 取保候审请求被检察院拒绝;2. 陈玫近期会被检察院起诉;3. 南波明天(18号)去看守所会见陈玫;4. 南波拒绝告知办案检察官姓名。南波真是共产党的一条好狗!马上都要起诉了,却还不肯告知检察官姓名!

    https://twitter.com/caiweifather/status/1306555507721736192

    端点星案蔡伟父亲:蔡伟也是明天检察院与官派律师一同去会见,签认罪认罚具结书。

  31.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怎样写古诗:浅谈音韵和格律

    **首先免责声明:**我写诗水平渣,“诗学”理论水平也渣。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其次credit:王力《诗词格律》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说过一段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段话就像学霸说:“考试一点都不难,也值得去学!就那么几个知识点,记住了、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再做几道习题就行了。”总之,这种话不能全部当真;但是,其中总结的方法是不错的,可以划重点。

    写诗也是这样。先知道基本概念,然后了解具体规则,最后自己写一首就行了。

    • 基本概念之一:“古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要注意古诗≠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所谓的“近体诗”,其实就是“古典格律诗”,或者说是有各种规矩要求的古诗;这种“近体诗”是在唐代才成熟的(唐代科举就要考作诗),所以唐之前的诗,被统称为“古体诗”。唐之后,(基本)遵守格律的被称为“近体诗”,否则也可称为“古体诗”。不过,虽然古体诗规矩要求没有近体诗这么严格,例如不讲究平仄,中途还可以换韵,但也讲究句式、押韵和节奏;乱写一通是不行的。

    • 基本概念之二:近体诗/格律诗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从句子的数目上来分可以分成三大类——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多于八句)。本文主要讲律诗和绝句。从每句字数上来分类可以分成两大类——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此外其实还有每句四个字的四言诗,但基本只在古体诗中出现。排列组合一下,有 3x2=6 种常见近体诗。

    • 基本概念之三:格律的基础是平仄和押韵。平仄是指声调,这个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一样,之后细说。押韵是指双数句(如第二句、第四句)的句尾用字读音相近,且都为平声。怎么算读音相近呢?可以查韵书,古代是《平水韵》,主要根据古汉语的读音;近代有《中华新韵》(简称“新韵”),更接近普通话口语。现代写古诗的人,有时会为该用《平水》还是《新韵》而打架;我个人觉得,爱用什么用什么,我自己图方便总是用新韵的

    概念应用:如果我写了一首基本押韵的诗,别人说这里错韵那边出律,我可以自豪地告诉ta,我写的是古体诗,古风盎然,咱不讲究那些条条框框~

    先写到这里,下次补充,讲律诗的押韵和平仄。

  32.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案】端点星志愿者将于9月21日前被起诉

    https://twitter.com/tansunit/status/1305773279320260608

    陳純一:端点星 案被捕志愿者 #蔡伟 #陈玫 可能会在下周(9月21日左右)被起诉。今天已是他们被抓走第150天了。

    https://twitter.com/caiweifather/status/1305878694276206592

    端点星案蔡伟父亲:【9月15日 蔡伟取保申请后续】

    今天给检察官王巍打电话,声称同一办案组的某不知名检察官称王巍又在开会,取保申请他们不同意,理由是蔡伟有羁押的必要,没有书面通知,让我不要跟他讲宪法规定,他们是按刑诉法进行指控,并将于21号之前提起公诉。

    下午又联系了法援刘南征律师……

    有纪律规定具体案情在审判前不能告知家属,是什么纪律?

  33.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周末读书:内地"新疆班"二十年,一代维吾尔精英如何定义自己?

    原文链接

    August 30, 2020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这种寓意"多子多福"的吉祥物,开始被广泛用于北京的民族议程宣传,代表了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族建设的长期目标与愿景。

    然而,2019年出版的《新疆班和维吾尔身份变迁》的作者Timothy Grose提出了"石榴"隐喻的问题所在:"用石榴来象征民族团结只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说服力,即石榴籽被紧紧包裹在坚韧的外皮之中;可一旦打开,红色的外皮很容易就从它的膜上剥落,紧接着,只需要稍微拍一下,再轻轻一捏,暴露在外的石榴籽们就会纷纷松散开来,跌落在地上。"

    Grose是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在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任助理教授。《新疆班》是他对超过60名内地新疆班维吾尔学生的访谈研究,其中一部分追踪式访谈历时近10年(2006-2017),超过70%的受访对象来自南疆的喀什噶尔、和田等地。

    在书中,Grose分析了维吾尔学生在内地的新疆高中班("新疆班")的经历,以及高中毕业后在内地读大学和工作时的身份认同,也记录了新疆班的毕业生抉择是否返回新疆时的考量与纠结,及返回新疆的人所遭遇的失望与改变。

    Negotiating Inseparability in China

    The Xinjiang Class and the Dynamics of Uyghur Identity
    Timothy Gros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9

    "新疆班"除了在学业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进入中国内地优良等级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负有政治任务。Grose认为新疆班想要成为一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训练营,创造出一批对中共心存感激、致力于保卫"民族团结"的维吾尔精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新疆班被设置在内地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大城市,学校内有严格的政策来削弱学生的宗教意识,老师和校方管理人员事无巨细地控制语言、饮食、日常作息、可以见的人和可以去的地方,等等。然而Grose认为,在新疆班花费了大量的能量和资源之后,中共却并未达成自己的目标,恰恰相反,新疆班加强了(甚至在有的情形下激活了前所未有的)一种独特的维吾尔人意识。"

    新疆班的学生们识别、确定、甚至夸大了维吾尔的族群符号,并将之与汉人的"族性"相对立:他们将自己与汉族同学隔离开来,在规定使用汉语的环境中刻意使用维语,寻找各种机会参与正式或非正式的宗教实践,他们组织维吾尔人的专属足球队,举办将汉人排除在外的文化活动,并反对与汉族年轻人的浪漫关系。

    Grose对"新疆班"的记录非常丰富、生动、鲜活,包含了大量难得的一手资料。但很多分析论述也并不足够让人信服。这篇文章中,我打算简单介绍其内容,也提出一些简要的批评。

    "政治任务"与"抵抗"

    "新疆班"毫不讳言其政治目标与价值灌输的任务。

    "新疆班",又称"内地新疆高中班",是20年前中国大陆教育部牵头组织的针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寄宿学校工程,简而言之,是为新疆成绩较好的(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初中毕业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去东南发达地区为主的内地大城市就读高中。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文件,确认一种新的寄宿制高中项目将从2000年秋季开始实施。文件指计划招收1000名左右学生,其中80%要求是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在指定的内地城市接受纯汉语教学。于是,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被迅速筛选出来,他们只需要支付900元人民币作为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其中还包含基本的医疗费用,以及新疆到内地学校的往返火车票。

    2000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12个城市的13所学校开设了"新疆班",招收1000名学生。连年扩招之后,"新疆班"的招生规模在2013年已超过9000人,遍布45个内地城市,包括了盐城、淮安、莆田等非一线城市。二十年来,累计已有超过12万名学生在"新疆班"接受了高中教育。

    招生过程中,维吾尔学生在新疆班中的占比远超其在新疆人口中的比例:以2012年为例,在全部8030名新疆班学生中,维吾尔学生占比达到了70%,而维吾尔人在新疆本身的人口比例约为46%。

    新疆班负有"政治任务",这一点在其成立之初就毫不讳言。2000年5月,教育部发布"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会议纪要",强调该项目"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也特别指该项目将"有利于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汉族学生广交朋友...;有利于今后新疆与内地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2000年6月,教育部颁布"内地新疆班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10条特别指出,"政治课除按要求组织教学外,还要根据新疆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实际,特别注意加强以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以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无神论的教育。"

    这一点在招生入学时就有体现,报考新疆班的同学会被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遵纪守法等,报名表中还会询问"有无信奉宗教"。新疆班入学考试附带的加分政策中,在"爱我中华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口语大赛"中得奖的同学可以加5到10分。在入学后的具体实践中,新疆班的教育者被要求向学生们的思想中"渗透""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05年10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以北约150公里的昌吉市,学生们在在一所中学练习升旗仪式。摄: Guang Niu/Getty Images

    Grose笔下的新疆班试图将学生们转化为国家的工具,一些受到训练的、能够执行国家工程的主体。有意思的是,他在研究中间引入了美国的美洲原住民寄宿学校予以对照。这种始于19世纪的寄宿学校在北美地区和澳大利亚等地都有所实践,被设计的初衷就是要将原住民的孩子们与自己的家人、部落、语言、传统、身份认同等等一系列熟悉的事物分离开来,提供一种新的空间以灌输、教授他们适当的卫生习惯、日常礼仪、交易技能等。其中一位美国的校长曾说,寄宿学校就是要把原住民的孩子们置入(基督教)文明之中,将他们放在那里,直到充分浸透。

    Grose认为新疆班设置在内地东部的沿海城市,与美国针对原住民的寄宿学校目标类似,都是试图切断学生们与家人、社区和朋友们的亲密连结,也尽量远离中亚伊斯兰文化盛行的新疆。接下来,作者仔细描述了新疆班种种严苛的规范,尤其是那些限制学生表达宗教和族群身份认同的行为。例如,教室内不能讲维语,甚至连握手时说"essalamu eleykum"(阿拉伯语的问候语,在维语中也广泛使用)也违反了规定。上海松江一中要求家长们每学期访问不能超过一次,寄包裹不能超过4个。穆斯林女生被着重要求不许蒙面,在南疆普遍佩戴的头巾也被禁止。在杭州一所新疆班所在学校,一位受访女生和她的几位同学表示抗议,她们说,我们戴头巾因为我们是穆斯林。她的老师反驳道,不,现在你们不是穆斯林,你们只是学生。有报导称,2011年,杭州的两名维吾尔男生因参加当地清真寺礼拜活动被开除。

    与此同时,尽管教师们会不辞辛苦地组织学生旅游、带学生去医院、照顾学生衣食起居,但这种延伸至生活中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们既是知识和文化的灯塔,又要成为道德的规训者,负责指导学生适应汉族文化规范和政治思想。学生如果做错事,常常会被指责为不珍惜这样良好的教育机会,以及辜负了老师和学校的关爱;新疆班的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渴望权威人物的赞扬,内化那些学校想要宣扬的价值。

    在学习之余,学校也要求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新疆班的学生们只有暑假才被允许回家,寒假的时候,尤其春节期间则必须留在寄宿学校中度过。他们有时会被组织学习写春联、剪纸、包饺子等传统的汉族文化习俗和活动。更加无聊的活动也是有的,比如"寝室内务卫生评比"。Grose认为学校要求新疆班的学生们广泛参与这些节日,是在试图重新定位,使他们由伊斯兰的"乌玛"(Ummah,社群)转向以汉族中心的中华文化,而这与习近平强调庆祝传统中国节日,抵制西方价值观入侵的理念一脉相承。

    新疆高中班管理严格,学习压力巨大,有受访学生甚至将寄宿学校与监狱做类比,称自己的学校为关塔纳摩(Guantanamo)。来自喀什的Ilham说,24小时就是学习,吃饭,睡觉,就像机器人一样。

    尽管如此,维吾尔学生们仍然尽自己所能,使用各种灵活变通的方式来维系甚至加强自己的族群和宗教认同。例如,校方试图使维吾尔学生只讲汉语普通话,在校园中使用维语可能会被"扣分",然而,新疆班的语言政策遭到了学生们超乎寻常的抵制------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彼此之间讲维语,只要是老师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就讲维语。Ilham说,"如果我跟他们讲汉语,那感觉非常奇怪。个人而言,我完全无法想象任何相同民族的两个人彼此间不用母语讲话"。

    有些学生甚至敢于在教室内讲维语。北京十中的新疆班,在古尔邦节当天早上,有学生在黑板上用维文写下了"古尔邦节快乐"。走进教室的老师十分吃惊,要求学生擦掉黑板上的字。当学生解释了维文的意思后,老师作出了妥协,同意用汉字在黑板上写"古尔邦节快乐"。但学生们拒绝了这个提议,并迅速擦掉了维文问候。

    Grose观察到,维语在新疆班的使用如此广泛,有些学生甚至表示他们自己的维语水平提升了。一名新疆班毕业生曾经在北京的寄宿学校读书。在此之前,他在乌鲁木齐的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都讲汉语,但到了内地的新疆班,他反倒被迫跟维吾尔同学讲维语。

    "反汉族"与维吾尔族群性

    生活世界的隔离,反而加强了维吾尔精英的"反汉族"身份认同。

    几乎所有主流的社会学家们都不否认,族群边界并非原生的,更不是永恒不变,它们来自于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处于不断流动和重建中。就维吾尔而言,在汉人移民等因素的刺激下,维吾尔人通过确认,甚至夸大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与汉人的差异而维系着固定的族群边界。Grose甚至认为,维吾尔身份的基本元素是拒斥汉族文化规范,维吾尔学生与汉族同学的交往互动反倒激活了他们此前处于潜藏/休眠状态的民族身份认同。

    新疆班虽然设置在内地以汉人为人口主导的城市中,然而维吾尔同学跟所在学校汉族同学的交往和互动少之又少。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基本都处于与汉族学生隔离的状态,食堂当然是清真食堂。有些受访人表示他们在学校很少碰到汉族同学,更别说交朋友了。空间的边界也很清晰地定义着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族群边界。这与新疆班项目"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汉族学生广交朋友"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在有限的交往中,汉族学生常常提出一些在维吾尔人看来非常居高临下和傲慢的问题,比如"你看过电视吗?"、"你们是不是要跟牛羊住在一起?"不少受访者都表示了失落和愤懑。学校的操场在体育活动时偶尔会有新疆班学生和当地汉族学生相遇,也常常发生大打出手的情况。非常自然地,如同一位北京的新疆班毕业生所言,操场上所有的游戏最终都很快变成了新疆(维吾尔人)对抗北京(汉人)的格局。

    Grose发现,受访中维吾尔学生不断强调自己与汉族学生不同------汉族学生遵守规则,甚至是盲目地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汉族学生洗手之后上下甩动,甩干手上的水,而这在维吾尔文化中非常粗鲁。甚至,当Grose跟受访对象一起喝茶,倒茶时把茶壶提高、离开茶杯时,受访的维吾尔年轻人会忍不住大叫起来,"别他妈跟汉族人一样!"。

    如果说四年高中时间没能让维吾尔学生和当地的汉人之间建立起情谊,是因为他们的宿舍和课堂隔离,那么情况到大学时期应该有所好转。毕竟,在绝大多数大学,维吾尔学生和汉族学生是一起上课,混合宿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大学的足球比赛中,两名维吾尔学生没有按照通常各系组队的惯例,而是组织了一支"维吾尔队"。他们不断吹嘘维吾尔人比汉人踢球要好得多,而队友还包括两名国际学生,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一个来自苏丹。Grose开玩笑说道,"他们可不是维吾尔人啊。"两人立即回答,"至少他们是穆斯林。" 与此相似,学者Bovingdon在研究中也记录过,2002年世界杯期间,在学校观看土耳其队与中国队比赛的电视直播时,新疆的维吾尔大学生为土耳其队的进球和胜利欢呼,几乎引发了与现场汉人球迷的冲突。

    然而穆斯林身份认同并非没有边界。Grose的受访人在谈及回族同学和回族人时,通常表达出非常不信任的情感。维吾尔人质疑回族的宗教虔诚,而且认为他们是新疆的"新移民",与汉人共享生理特征和政治忠诚。借用Cote等人的研究,Grose记录到,维吾尔人会在调笑中称回族人是"西瓜"(tawuz),认为他们表面上是"绿色的"(信仰伊斯兰教),但内心是"红色的"(信仰共产主义)。

    在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的庆祝活动中,维吾尔学生会也几乎从来不邀请汉族同学。 Grose参加了2010年的庆祝活动,发现学校里数千名汉族学生几乎全被排除在外,现场却有不少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来的国际学生。他只看到了两名汉族学生,他们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并没有跟大家一起跳舞,无意中,他们又加强了维吾尔人对汉族人"killjoy"(扫兴的人)的印象。

    跟汉族同学共享宿舍,最好的情况也是"令人不愉快的",差的情况可以称作"无法忍受"。Grose揭示了冲突的两种原因,首先是饮食禁忌。一名女生抱怨室友总是带回含有猪肉的饭菜,她曾礼貌抗议,室友也道歉,但随后又总是忘记,有一次甚至带回了猪血汤。"恶心!我冲出了房间。我真受不了这些汉族人!" 其次,Grose写到,宗教要求的纯洁性塑造了维吾尔学生对清洁的标准,而一些维吾尔学生认为汉族同学"非常脏"。一名男生曾威胁自己的室友,如果再把臭袜子在房间里乱扔,他就会揍他一顿。在一种二分对立叙述中,这位维族男生不认为这种卫生习惯是个人问题,而是将其归咎于汉人的"族性"(ethnicity),并通过源自于伊斯兰卫生理论来证明自身相对于汉人的优越性。

    2019年4月16日,新疆喀什的小学生。摄:Geovien So/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头巾和穆斯林身份

    "新疆班"导致了或至少是允许了一群受高等教育的维吾尔人发展出宗教和族群身份上的"日常抵抗"。

    此前,一些学者的研究已经讲述过新疆班的维吾尔学生如何运用灵活的手段在宿舍里研读和讨论古兰经,以维系和加强自己的宗教身份。Grose的研究不但补充了更多细节,例如两名受访的男生讨论吃西瓜是否算一餐饭,是否应该做饭后祈祷,更重要的是,他还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来分析当维吾尔学生从管理严苛的高中寄宿学校毕业后,在内地读大学时如何拥抱自己的宗教身份。

    一名女生会去沙特阿拉伯驻华使馆参加活动,因为使馆会给每个注册的维吾尔人发放《古兰经》。她认为新疆发行的《古兰经》版本不够好,因为政府翻译不够准确,而来自沙特使馆的古兰经才是"真的"、"最纯洁的"。很多北京的维吾尔学生还会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免费的公共阿拉伯语课,希望能用阿拉伯语读古兰经。前文中那个无法忍受室友饮食习惯的女孩最终嫁给了一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并且跟自己的婆婆一起用阿拉伯语读经。她说,"我在新疆永远也不能公开这么做。(用阿拉伯语读古兰经)也让我发现维吾尔语与阿拉伯语多么紧密相关。好多词汇都是一样的。"

    Grose指出了内地维吾尔女性宗教实践的意义。阅读古兰经为维吾尔女性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地方穆斯林女性的神圣连结。组成阅读小组学习伊斯兰典籍不仅仅加强了宗教纽带和社交关系,而且能够让她们有机会与全球的穆斯林社区发生联系;更重要的是,用阿拉伯语诵经也加强了她们想象的与阿语穆斯林的文化纽带,这是"想象的共同体"意义上的连结。

    书中有一个叫做Rena的女生,来自和田,新疆班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书。一次暑假去了埃及以后,她开始"接受"头巾,并持续用头巾(hijab)将自己的头发完全包裹起来。在访谈中她说:"头巾是我宗教中的重要部分......伊斯兰教导女性把头发遮挡起来,衣着要端庄。这样的穿着能够阻止男人们盯着我们看,或是伤害我们。每次戴上头巾我都很开心;头巾提醒着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的神。"虽然在北京读大学的绝大多数维吾尔女生并不戴头巾,但她抵挡住了同伴的压力。

    当然,新疆班的学生在宗教实践方面并不严苛。Grose指出,即便在较少受到限制的大学生活中,大部分年轻人每天只在早上起来祈祷一次,而且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会去清真寺礼拜,这跟新疆城市中同龄的年轻维吾尔人差别不大。他们中有不少人抽烟、喝酒,而且并不按要求封斋和礼拜。有人就常常批评自己在宗教方面懈怠,甚至质疑自己还算不算"真正的穆斯林"。在Grose眼中,尽管在新疆班的寄宿学校接受了长期的无神论教育,他们还是意识到、并且认同伊斯兰教是"维吾尔人"身份的重要元素。新疆班导致了,至少是允许了,一群受到高等教育的、在社交上清醒的维吾尔个人发展出一种"日常抵抗"精神。

    但Grose认为新疆班学生的伊斯兰宗教实践并不代表他们拒斥中国人身份,佩戴头巾的女性也未必是在表达对新疆头巾禁令的抗议,而是一种对多层身份认同的个人化驾驭。Rena在采访中谈到,她另一次去加拿大短暂生活时,在加拿大跟同学们讲自己来自中国:"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海外的维吾尔人说他们来自土耳其,或是东突厥斯坦。我们是来自中国的。"

    回到新疆去

    "维吾尔女生基本都在25岁以前结婚。我们越成功,就越难找到丈夫。"

    Grose在书中第三和第四章集中于解释新疆班的毕业生在内地读完大学之后的选择。他认为,尽管党国的宣传教育部门希望新疆班毕业生回到新疆基层工作,以补充当地双语人才的匮乏,但维吾尔学生出于各种缘由并不愿响应这种号召。但最终,大批学生因为父母要求、婚恋市场和大城市的住房等压力回到了新疆,开始重新适应本地生活。

    不过,这段论述中,Grose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他没能将很多影响新疆班维吾尔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予以区分,而是将很多由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城乡二元对立、发展不平衡等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因素,与新疆班维吾尔学生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政策等问题混为一谈。

    例如,Grose花费大量篇幅谈论很多人不愿回到新疆的原因是新疆经济发展落后------"在北京的兼职工作收入都比新疆全职的高"、人们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在教师、公务员、警察等体制之外没有好的工作,以及父母希望女孩子牺牲职业前景,早日结婚成家、生孩子,等等。很多维吾尔学生的考量和纠结包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太高,难以承受,而回到家乡,一方面会有银行职员、公务员、教师等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重新获取相对熟悉的人际网络。一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汉族同学,也会在较好大学受过教育之后,面临是"北漂"或"沪漂"打拼,还是回到家乡过相对舒适稳定但选择较少的生活的选择。这和很多维吾尔学生的困难、心态、权衡、抉择,并无太多不同。

    Grose非常有启发的发现之一,是维吾尔毕业生所特有的族群和宗教身份认同影响了他们选择毕业去向。而且这种影响在叠加了性别因素后尤其引人深思。

    比如,维吾尔男生似乎更多考虑族群和宗教身份认同在内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尤其是清真饮食的问题。例如,一名男生告诉Grose,毕业告别了大学里的清真食堂后,他发现北京的清真饭馆选择非常少,而且那些新疆风格的饭馆都非常贵。吃饭成为了他在北京生活最难解决的问题。另一名男生认为,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发现了他是维吾尔人之后就对他不再有兴趣,类似的就业歧视使他无法在北京找到工作,不得不返回新疆。

    另外一位男生,大学毕业后拿到了一所建筑业大型国企的工作邀请,但有一个问题,人力经理对他解释,在工程中绝大部分员工都是汉族人,无法给他单独开设清真饮食。他再三纠结,最终选择回到喀什噶尔做了一名公务员。"我不但代表其他维吾尔人,我还代表所有穆斯林。如果我吃了猪肉,我的汉族同事会认为所有的维吾尔人都会吃猪肉。接着,所有的汉族人都会认为吃不吃猪肉这件事对所有维吾尔人和穆斯林都不是那么重要。我从小就敬畏神,但汉族人什么也不怕,所以他们不理解这些事。"

    而与此同时,女性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访谈中新疆班毕业的维吾尔女性并未抱怨因族群身份遭受就业歧视。例如,Sumbul在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上海的一家国际化妆品公司,月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Mehrigul进入了北京一家地产公司总部;Leyla则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工作。

    其次,女性更容易受到父母压力,因为婚恋等原因而回到新疆。内地大学的学历可以为她们带来良好职业前景,但并不能使他们免于婚姻带来的社交压力和家庭责任。Sumbul的男友是新疆班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连锁超市阿尔曼工作。尽管Sumbul获得了上海的高薪工作,男友和家人却都反对她留在上海发展。男友不愿意搬到上海,也无法接受女友赚钱比自己多。不得已,Sumbul回到新疆结婚,做了一名小学老师。她说,"有时,妻子不得不做出牺牲。"Mehrigul的母亲警告她说,在汉人主导的首都北京想找一个维吾尔丈夫是非常困难的。她只得回到乌鲁木齐做了一名银行职员。作为奖励,父母给她在二道桥附近买了一间公寓房。结婚后,Mehrigul跟丈夫搬到了郊区的房子,每天上班通勤的单程时间就超过1小时,她只好辞职做了全职主妇。丈夫对此表示支持,说:"对于女人,每周工作50个小时实在太累了。"

    再次,维吾尔女性面临的父权制与族裔身份会叠加起来。前文提到的Leyla在受访时说:"我们维吾尔的父母让我们努力学习,然后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我们毕业以后,他们就要我们结婚、照顾孩子。这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浪费。"Grose认为Leyla将她的"维吾尔"身份与女性的"传统责任"(婚姻、养育)相匹配,同时把她的"中国人"身份认同跟正式的教育、世俗性、现代性,以及社会经济上的成功相匹配------对于她而言,追求高等教育和尊重维吾尔社会规范(至少一部分规范)是相互排斥的。最终,Leyla在跨国公司就职,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上的解放,公司里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的混合体,而她也变成了一名国际雇员,并没有是否作为维吾尔人被边缘化的问题。

    新疆班毕业的维吾尔女性在回到家乡之后,也经历着比男性更加艰难的重新融入问题。她们要重新熟悉茶会(chay)这样的社交方式,否则就会被长辈或社区谴责不懂礼貌。她们还必须面临思维理念上的各种冲突。Hajigul在年近30岁的时候想要追求一个研究生学位,但在当地,一个没有完成生育和养育职责的女性这样做太过离经叛道。Gulnaz和Sumbul------那个从上海放弃高薪外企回来的女生------苦恼的是,丈夫和家人要求她们戴头巾。她们从小就不戴头巾,在内地读书的时候也不戴,甚至工作单位(两人都是小学教师)也不许戴。但最终她们都妥协了。Grose指出,对于这些新疆班的女生,头巾意味着维吾尔父权社会的韧性,而并不代表伊斯兰的实践或是维吾尔身份认同。Sumbul告诉作者,丈夫在回到新疆以后就变得特别虔诚。"他以前抽烟喝酒,但是现在都戒了。他祈祷、封斋,还要求我戴头巾。我支持他......毕竟现在我不担心他找其他的姑娘,抽烟,或者喝醉酒了。"

    在采访中,男性都表示家里"绝对是女人做饭","不会做饭的女人不能娶"。但很多新疆班毕业的女性受访人试图挑战这样的性别规范,她们批评维吾尔社会性别不平等。有些女性为工作推迟了婚姻。她们不愿向未来的丈夫们屈服,并且抨击维吾尔男性害怕、不愿意跟职业女性交往,也质疑是否有足够好的维吾尔男性来匹配日益增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维吾尔女性。一名叫做Hasiyet的女性抱怨道,"女人会做饭很重要,因为98%的维吾尔男性认为这个很重要......维吾尔女生基本都在25岁以前结婚。我们越成功,就越难找到丈夫。你看,找到像我们一样好的男人很难。很少有维吾尔男人努力工作(tirishchan)、有梦想、负责任(mesuliyetlik)。然后我们还必须得给这些人做饭、洗衣服。成功的女孩当然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反观作者笔下的维族男性,在从内地回到新疆之后,都相对容易地很快融入了当地社区。一方面,在世俗生活中他们成为了公务员、警察、银行职员等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并很快在父母的帮助下结婚生子。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一些行为改变,很快稳定并强化了自己的穆斯林身份认同。Grose去乌鲁木齐看望一位男生,发现这位曾经要他从美国带烟的年轻人在乌鲁木齐街头遇到熟人时会把手里的烟藏起来。此前的研究者都指出,回到从前社区的维吾尔年轻人用戒烟来表达对那些虔诚的朋友和亲戚的尊敬,同时也重新确认自己对伊斯兰道德的承诺。整体上,相比女性而言,内地教育经历给维吾尔男性带来的反差和不适似乎要小得多。

    2018年1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天山区二道桥清真寺。图: Bloomberg

    自由的辩证

    Grose的这本研究出版于2019年,是英语世界中继陈旸斌(Yangbin Chen 2008)的著作后唯一关于"新疆班"的专著作品,讲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有时带有矛盾性的过程"------"新疆班"的维吾尔年轻人通过微妙的方式挑战了中共统治的绝对性以及党对少数民族分派的身份状态,他们定义、拥抱、确认了那些不被国家认可的维吾尔和穆斯林的身份标记;展现维吾尔的身份并不需要通过暴力抗议、号召独立等方式对"中国人身份"予以直白的拒斥,但新疆班的学生作为个体可以决定如何驾驭他们的多重身份。

    但与此同时,Grose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作者认为新疆班的维吾尔年轻人挑战了中共强化世俗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新疆班的经历反而加强了宗教身份和族群身份认同------这似乎是说,如果不上新疆班,这些学生反倒族群和宗教身份认同会更弱一些,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会更强一些。但这种推断成立吗?

    Grose认为新疆班的维吾尔学生利用了内地相对宽松的宗教管制。一名新疆班毕业生在谈及不想回新疆的时候表示:"北京比起新疆来更自由。在新疆有那些非常荒唐的限制,比如胡子留多长、能不能去清真寺之类的......在北京,我每周都去清真寺,我的学校对此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在本书稍后的部分,作者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和田,他自豪地对作者说,自己变成了一个"好穆斯林"。"在北京做大学生的时候,我喝酒、抽烟,每个周末都去Vic's和Mix(北京三里屯著名的两家夜店)。现在,我认识到了做穆斯林的重要性,我每天祈祷五次,早上会去清真寺晨礼。"还有不少例子是讲新疆班毕业生回到新疆以后变得"更虔诚",通过宗教实践重新融入当地社区。如果这些年轻人回到新疆以后才重拾、加强自己的穆斯林身份认同,一个更合理的推理应该是,"新疆班"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改变了他们在原有轨道上的本应更强烈的穆斯林身份认同。否则,他们就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努力重新融入社区、"做一个好穆斯林"。相比新疆,北京有更多信仰宗教的自由,但作者忽略的是,更多的新疆班学生也享用了在北京过一种相对世俗化生活的自由。一名男生在北京求职失败后有些难过地说,回到新疆他会失去"自由"(erkinlik),"在北京,没人在乎我是不是封斋,是不是去清真寺礼拜,或是祈祷。"

    更不用说,从性别的视角而言,大批女性维吾尔年轻人通过新疆班和内地生活的经历,明显更多接受了现代化、世俗化的性别意识,也对传统维吾尔社会在宗教和父权方面的规范提出了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应该认为,"新疆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决策者培养世俗化精英的目的?

    与此相关,Grose的研究没能说明,"新疆班"学生的身份认同到底是由于他们在内地接受教育,还是因为维吾尔的整体族群处境。比如新疆班学生失败的跨族群婚恋并不能简单归因于"新疆班"的影响。菅志翔等学者的研究就发现,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维吾尔人不但与汉人的结婚率大幅下降(由0.561%到0.204%),甚至与哈萨克人的结婚率在同时期也显著下降(由0.077%到0.055%)。即是说,维吾尔人对族外婚、族外浪漫关系的排斥是整个族群的趋势,它可能是维吾尔社会与国家/汉人关系整体紧张、族群隔离程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维吾尔族群整体向内转,从而强化族群身份认同的反映,绝不仅仅是新疆班教育和内地经历造成的。

    Grose对新疆班的记录的最大缺憾,是它没能访谈那些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新疆班、一直留在家乡的维吾尔年轻人,从而无法比较不同经历的维吾尔精英是否在族群认同、宗教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尽管维吾尔学生占到了80%,但在新疆班接受同样政治教育的20%其他族裔,尤其是哈萨克、回等穆斯林学生,他们的宗教身份认同、族裔认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如何观察维吾尔同学的?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他们的室友、大学同学、汉族恋人、老师、雇主、房东如何与他们相处,又有哪些观察?这些视角都缺失了,不无遗憾。

    此外,Grose把维吾尔学生强化族群身份边界的行为和较低的国家身份认同解释为他们的抵抗。但现实中,抵抗行为和身份认同的强化本身是相互纠缠、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也观察到,在一些特殊的事件中,例如汶川地震、60周年国庆、或是在一些场合遇到外国人时(不自觉地需要、想要"代表中国"),新疆班维吾尔学生的国家认同也会很容易被唤起。此外在认同的形成中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情境------例如转换环境中与大量陌生人相遇和相处,青少年与作为权威的老师之间的冲突,传统节日中的失落和思乡情绪,遭遇相关族群信息失真、片面等情形时的委屈与愤懑,等等。

    在一些问题上,Grose也会显得"过度政治化"。例如,在一部关于新疆班的"献礼影片"中,女主角在上海新疆班学习时,眼疾发作,视力受损。毕业后,她的眼睛一直没有彻底治好。她回上海同学聚会时,发现老师中风后已经身体虚弱,不能讲话了。老师留给她一封信,信中讲述了已经将自己的角膜捐赠给她。在中国大部分观众眼中,这最多不过是一个宣传部门常用的老套"正能量"故事。然而在Grose的分析中,"这个政治寓言是相当明显的:只有在党和汉族人民的指导下,维吾尔人才能同样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correct worldview)"一语双关,同时呼应了健康角膜带来的良好视力与意识形态规范下的政治观念。但这恐怕是绝大多数观众,包括新疆本地的维吾尔观众都不会代入的视角。

    在现实中,新疆班的入学竞争相当激烈。2000年的第一届新疆班报名中,有超过2万名学生在争取1000个入学名额;一直到2017年左右,还常常有超过4万名学生报名竞争不足1万个入学名额。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一方面有机会拥有教育资源带来的经济前景、阶层跃迁和流动的可能性,以及相对世俗化生活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却也要面临国族建设和身份改造的企图。是否参与,或者是哪些维吾尔人更愿意参与新疆班,人们是如何抉择的?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解答。

  34.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吐槽/2049】火光也被墙了

  35.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站务 发表文章

    置顶记录和讨论贴

    相关帖子:https://2047.name/t/7350,其中有怎样置顶和怎样取消置顶。其中还提到,目前诗社和火光各留一个置顶。

    由于管理员有置顶并设置时间、以及提前取消置顶帖子的权限,我建议从下一次相关操作开始,每次置顶和取消置顶在此记录,例如:

    X月X日,(管理员ID)将帖子(链接)置顶至X月X日。

    X月X日,(管理员ID)将帖子(链接)置顶时间更改至X月X日。

    X月X日,(管理员ID)将帖子(链接)取消置顶。

    如果此操作可能产生误解或争议,最好加上原因。有问题可以在此帖或私信讨论。(另,呼唤楼中楼功能……)

  36.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重复发表】贴几首屑作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37.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陈玫兄长陈纯一回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背景:2014年,陈堃(陈纯一)因为声援香港占中被抓捕,被秘密关押81 天。这里有一些报道和资料:123

    https://twitter.com/tansunit/status/1300069619814731777

    我被帶到祕密關押地點,已是晚上八九點。剛換上囚服(深藍色秋衣秋褲),審訊的人就來了。審訊就在關押我的房間裡進行,這其實是違反《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不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這種刑罰本來就是流氓做法,他們早就不顧什麼法律規定了。

    根據2012年版《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中共暴力機器當然不會在乎這些法律。審訊我的兩人,一個高大但駝背的老頭,一個呆頭呆腦、一看就是被黨洗腦洗壞了的年輕人,老的負責審訊,小的負責記錄,全程都有視頻錄像。

    老頭一坐下來就說,我涉嫌危害國家安全(媽的,刑事拘留通知書上寫的只是「尋釁滋事罪」),案件非常嚴重,由公安部、國安部、解放軍和武警四部門聯合辦案。四部門聯合辦案這一點,我向同案其他朋友求證,也都被他們告知過。寇延丁老師在《敵人是如何煉成的》書中也寫過。

    初次審訊到底持續了多久,我已經記憶模糊。房間裡沒有鐘錶,只有亮瞎雙眼的白色日光燈,根本不知時間。我將近一千度近視,但關押期間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被允許戴眼鏡,所以就算有鐘錶也看不見。初次審訊,我不配合,我要求見律師,於是老頭撂下一句狠話。

    老頭說:「你涉嫌危害國家安全,還想見什麼律師?你們不是很崇拜美國,不是說美國很民主嗎?美國都還有關塔那摩監獄呢!這裡就是中國的關塔那摩!你丫要是不好好配合,弄死你就像摁死個螞蟻!」

    他們有的是辦法整我,只是我當時還不知道。

    初次審訊之後沒讓我睡覺,而是兩名武警徹夜教我如何站軍姿。第二天白天,審訊的人沒有出現,整個白天繼續學站軍姿,沒有吃飯沒有喝水。第二天晚上很晚了,審訊二人組再次出現。這次來問我郵箱密碼(我的郵箱密碼很長),我仍然拒絕告知。他們火了。

    他們讓武警給我戴上黑頭套,帶離關押房間。下樓,上車,車子沒有開出大院,只走了很短距離。下車,上樓,到了另一處明亮的間內。進門蹲在牆角,出來三個年輕男人,一腳踹在我的胸口,我馬上坐倒在地,他們上來一頓拳打腳踢。三人當中,兩人明顯是社會混混,另一人明顯是讀過書的共黨祕密警察。

    拳打腳踢之後,用兩條濕毛巾裹住我的雙手手腕,在毛巾外面綁上繩子,把我吊在窗戶欄杆上,高度正好能讓我腳尖觸地,但無法用腳支撐身體。其中一個混混給我的一只腳腕綁上繩子,用繩子把這只腳提起來,和地面呈45度夾角。另一個混混手持電棍走向了我。

    混混手上的電棍像小手電筒一般大小,沒想到威力巨大。我後來聽說,有些女生用這種電棍防身。被混混的電棍猛擊半天之後,一瓶礦泉水澆在我頭上,同時我看到旁邊桌上放着一個似乎可以發電的機器。混混問我「有沒有心臟病?」我答沒有。混混又問「要不要我們給你製造一點心臟病出來?」

    這時我想起小馬奔騰公司老總李明,2014年初死於心肌梗塞,年僅47歲。當時盛傳此人涉及前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案,被帶走調查期間遭遇酷刑而死。當我聽到混混說出「心臟病」幾個字,馬上想起了李明。於是我對手持電棍的混混說:你們問吧,我全都說。他們放下我,審訊二人組從隔壁走了進來。

  38.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事件】官派律师指责陈玫兄长威胁,蔡伟父亲控告公检法滥权被踢皮球

    一些更新。

    陳純一(陈玫兄长)

    https://twitter.com/tansunit/status/1301219883544276992

    #端点星 案 #官派律师 #南波 9月2日致电 #陈玫 母亲,其实就表达了一个意思:

    他为陈玫案件尽心尽力,陈玫哥哥却打电话威胁他(「威胁」是其原话),还说要去控告他,这让他很寒心。南波希望陈玫母亲能够向陈玫哥哥转达:不要再打电话威胁他。南波还表示,他只是接受委派来代理案件,不知其他。

    1. #南波 竟然有脸说自己尽心尽力?6月底非法介入本案,8月初案件送检,期间只去会见过陈玫一次。当家属询问时,竟然谎称因为疫情不能会见。这是尽心尽力吗?你不光没有尽心尽力,还欺骗家属、甩锅公安!

    2. 案件从侦查阶段到移送检察院,你们为 #陈玫 申请过取保候审吗?若申请过,请出示申请书的照片为证。不能只凭你一张嘴说说就算。你说申请过了,在等待结果,有什么证据吗?鉴于你非法介入案件,且曾经欺骗家属,我有理由怀疑你说的每一个字。若想自证清白(如果你有清白的话),请出示证据!

    3. 若 #南波 所说的尽心尽力,是指8月通知家属给 #陈玫 配眼镜并通过他把眼镜送进朝阳看守所的话。那我认为南波作为执业八年的律师是很不合格的,因为他不知道一个尽心尽力的律师该做什么。《律师法》中规定的职责与义务,你做到了吗?申请取保候审了吗?帮助陈玫和家属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了吗?

    4. #南波 #邢琦 不光没像他们自诩的那样尽心尽力,甚至还躲避家属、欺骗家属,在家属和 #陈玫 之间制造联络障碍。他们的做法早已违反《律师法》的规定,我向有关部门控告他们的违法行为,有何不可?这算是哪门子的威胁?南波执业八年,若要把我控告他理解成「威胁」,是不是该去重考一下律师证?

    5. 至于 #南波 说我打电话威胁他,我想请他出示证据。我在什么时候、打了什么电话,怎么威胁你了?没错,我号召网友打电话给中洲所,要求南波和邢琦退出代理 #陈玫 的案件。那是因为我根本联系不到这俩人,无奈之下想请大家帮忙找找他们、问候他们。果然,大家帮我打过电话之后,南波出现了。

    6. 如果 #南波 真的想找我聊聊,希望我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我随时恭候你的电话。早在6月底,家母就要求你与我联系,也将我的手机号码告知,但你始终拒绝与我联系。我是三十几岁的成年人,不需要老母亲来管束,所以如果你有什么事找我、有什么话告诉我,直接找我不是更好吗?

    7. 无论 #南波 #邢琦 自称他们多么尽心尽力,无论他们如何声称 #陈玫 自愿申请法律援助,我们作为陈玫的家属,绝不接受指派的律师。南波表示,他只是接受法律援助中心委派来代理案件,不知其他。我想请问,6月底我写信给贵所,指出你们二人的代理程序不合法,也告知家属早已为陈玫聘请律师。

    8. 家母也一再在电话中告知和要求你们退出。就算你们介入案件之前确实不知情,但面对家属如此强烈的要求,你们难道不应该去法律援助中心询问、核实、确认一下吗?你们难道不觉得这个案子有什么蹊跷吗?面对家属如此强烈的要求,你们真的不知其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代理吗?

    9. 你们非法介入案件,霸占律师名额,阻止梁小军律师会见 #陈玫,又欺骗家属、甩锅公安。做出这些行径,还来这里装什么好人、装什么受害者。打几通电话问候一下你们怎么了?你脆弱的心灵承受不住了吗?你可曾想过,拜你们所赐,我们每日苦苦等待亲人,心里要承受的何止于此?

    为蔡伟辩护(蔡伟父亲)

    https://twitter.com/caiweifather/status/1301171552864460802

    8月12号控告书发出后,21号朝阳区监察委网站回复不受于受理范围,让向北京市公安局反应,24号又电话说,不归他们管,让找北京市纪委监委,北京市纪委监委网站9月1号直接回复“不属于他们受理范围,”,也不告知该归谁管了,老百姓投诉“滥用职权”的事情,怎么那么难?该找谁???

  39.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蔡伟父亲开通推特帐号了

    来源:https://twitter.com/tansunit/status/1298795845718929409

    陳純一: 关心 #端点星 案的各位朋友,请关注这位推友。他是 #蔡伟 的父亲蔡建礼先生。我确认是他本人。 @caiweifather

    推号:为蔡伟辩护 https://twitter.com/caiweifather

    【蔡伟父亲控告朝阳分局后续:北京市纪检监察踢皮球,不受理】

    8月21日朝阳区监察委员会网站回复:不属于受理范围,请向北京市公安局反映。24日,朝阳纪检监察又打电话说不归他们管,让找北京纪检监察。

    控告书我已寄送北京监察委员会并已签收。25日,我致电他们,在得知控告内容后让我等待公安回复。

  40.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事件】端传媒:他们为被删的文章存档,却可能因此面临刑罚

    https://nei.st/medium/initium/4gumusqkvyxqpgee7awrmg

    Initium Media / July 20, 2020 / Inside Premium Subscriptions

    55 天里,普通青年陈玫和蔡伟变成了「罪犯」。

    2020 年 4 月 19 日,90 后公益志愿者陈玫、蔡伟和蔡伟的女友小唐被警方带走,当日陈玫和蔡伟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6 月 12 日,陈玫和蔡伟被正式逮捕,罪名是涉嫌「寻衅滋事」。

    因期待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网络空间,陈玫和蔡伟在 Github 上搭建了「端点星」网页,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备份微信、微博等中国大陆平台上被删除的文章,对抗信息审查和数字集权。从 2018 年 4 月开始,端点星收录了佳士工人维权运动中国 #MeToo 运动2019 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引起公众关注和热议后被迅速审查、删除的文章。

    「陈玫和蔡伟都不是高调的异议者,也不是张扬的行动者,更不是义无反顾的斗士。他代表了大多数低调的、隐形的行动者,默默无闻地坚持着个人化的反抗。」多年的志愿者伙伴们为两人抱不平:「什么时候,保存被审查删除的文章,都成为一种罪了?」

    「我要他多读多想,了解真实的中国和社会」

    1992 年出生的陈玫成长于陕西某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原本都是老师,后双双辞职经商。家族际遇颇为有趣,父亲一族都经商,母亲一族则出了教育局长和纪委书记,算县城高官。深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父母,一度对陈玫两兄弟寄予期待,「考个好大学,做个公务员,回家当个官。」

    机缘巧合,两兄弟却都走上公益之路,并都遭受牢狱之灾。如果说哥哥陈堃对体制权威的反抗源于幼时曾看着「摆地摊的父母被穿着制服的人驱赶」,那弟弟陈玫可能是受哥哥和《南方周末》的影响。

    从高一开始,陈玫就订阅《南方周末》,定期与哥哥打电话交流所看的书、所读的文章以及所思所想。「我要他多读多想,了解真实的中国和社会,中国的教育体系是有问题的,学不到真实的东西。」陈堃说。在哥哥的影响下,陈玫也开始上推特,接收不同渠道的读物。

    比陈玫小一岁的蔡伟,启蒙则来自立人大学、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创办者李英强。蔡伟的家乡在湖北黄冈蕲春县,那是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所在地。父母在深圳打工,作为留守儿童,蔡伟从小就爱好看书。他可以每餐花 5 毛钱买白饭就着老干妈吃,省下 15 块在书摊上买一本厚厚的盗版《韩寒文集》。与大多的乡村孩子一样,从前他只能在乡镇教辅书店买书,初中时赶上立人图书馆设在他的学校,如入宝库。

    图书馆还来了大学生义工,为农村孩子开设阅读、诗歌、话剧课。「这些从不同大学来的义工老师们,其实也在寻找人生意义和人生可能性。他们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和讨论启蒙了蔡伟。」蔡伟的儿时好友凯鹏说。

    蔡伟和身边的同学开始不一样。他会偶尔就公共问题发表观点,甚至批评政府。返乡的父母听到,觉得恐慌,但他们无法阻止孩子的成长。

    阅读让蔡伟有了更多批判性思考,他因为夜里在宿舍读课外书,被班主任认为影响学习,威胁要把他赶回家。蔡伟据理力争,认为在学校接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但后来还是拗不过「为他好」的班主任,把课外书搬回了家。

    高考时,蔡伟填报了中央财经大学,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未选择更有可能获得高薪的金融专业,执意选了社会学专业。在外打工的父母知道后极其失望,打电话来将其斥责一番。他们认定罪魁祸首是李英强,「把孩子带偏了。」

    2011 年,高考后的陈玫在陈堃的推荐下去了他认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人,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立人大学举办的夏令营,整理和校对了《大学在人间》一书,还遇到了蔡伟,两人成为朋友。2013 年,陈玫去立人做义工,也是辅助整理资料、记录的工作。当时,蔡伟也在北京做立人义工。与同时期的行动者对比,两人看上去普通、低调,甚至是隐形的。

    「我们还是相信互联网赋权可以推动中国民主」

    若不是陈玫被抓,陈堃都不知道弟弟参与了 2019 冠状病毒疫情、 #MeToo、北京切除等志愿工作。当然,他完全可以理解,陈玫参与社会的方式是整理资料、搭建备份平台,「陈玫是相信互联网赋权,相信开放数据、开放社会的人。」

    陈堃 2007 年开始用推特,是中国最早一批推特用户。那时候,中国舆论兴起「围观改变中国」的思潮。陈堃通过推特围观、推动了一些重大维权行动。「我那时就鼓励陈玫使用推特,我们对互联网技术很有兴趣,经常讨论,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还是相信互联网赋权可以推动中国民主的。」从大学开始,陈堃就是高调的行动者和活动人士,他曾是立人大学最后一届的负责人,2014 年曾因支持香港占中被秘密关押 81 天。

    「我当时肯定是张扬的活动家,参与很多维权和民主活动,陈玫是看在眼里的。但他和我不同,他很内敛。这么多年来,他只是一个喜欢技术的志愿者,做的都是辅助性的工作,从来不是主导者角色。」2014 秋天陈堃因传知行事件被抓后,读大三的陈玫在北京奔波,协助声援和安抚父母。陈堃没想过,兄弟俩的角色有调换的一天。

    陈玫被抓后,陈堃仔细浏览端点星的文章,「文章都是在中国公开发表过的,哪里能泄露国家机密,他怎么危害国家安全?他做的事情都是基于基本的良知和对技术的喜爱。」陈堃说。

    陈玫关注互联网赋能,也爱折腾各种电脑软件应用。2015 年大学期间,他就整理过一份《Windows 使用基本技能》分享给朋友们。

    他与朋友共享的邮件里也谈过自己对抵抗互联网信息审查的思考,「信息审查阻碍了公共讨论,应该把公共议题归还给大众,通过公共讨论,民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逐渐产生反抗资本、权力、利益集团的声音和力量。」

    蔡伟的想法和陈玫的应该是一拍即合。蔡伟也喜欢研究互联网技术,他曾一边在金融公司实习一边自学 R 语言和 SQL。他也讨厌审查机制,时常在微博和豆瓣上批判帖子被删除。朋友说他是「想通过掌握互联网技术来谋求经济不窘迫的生活,并利用技能做些事情,捍卫自己的价值观。」

    2017 年,立人的朋友曾找到陈玫和蔡伟,提议做一个在线的立人图书馆,把讲座课程等资料做电子化呈现。陈玫和蔡伟合力完成了这件事,也开始思考利用他们的技术,营造一个没有审查可以自由讨论的空间。

    2018 年 1 月,陈玫和蔡伟开始在 Github 开放平台上搭建「端点星」,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备份微信、微博等中国平台上被删除的文章。

    端点星的命名,来自以撒-艾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说中一个虚构的「离银河最远的行星」。为了给端点星的关注者、关心公共事务的青年人建立自由讨论而不被审查删帖的平台,陈玫和蔡伟又搭建了 2049BBS,同样属于端点星计划的一部分。

    2049BBS,蔡伟的投入更多一些。他经常逛品葱和类似论坛,希望打造一个「自由人的精神角落,一个无需手机号和邮箱即可发言的论坛」。即便如此,BBS 上最高峰时不过两千人同时在线,过于小众,多少让人有些沮丧。

    这个论坛上,人们讨论着各种不允许在中国大陆社交平台上出现的话题,例如新疆再教育营、香港抗争、八九运动、西藏问题,最近被讨论较多的话题是「香港国安法通过」和「端点星事件」以及 「中共谈种族歧视黑人平权」。

    「公众参与抵抗 404,需要开辟新的方法,重新捡起超链接、网站,再加上开源开放的协作平台。」在端点星置顶的文章里,陈玫和蔡伟坦言了他们发起端点星计划的原因与目的,并详细分享了参与端点星计划的技能和步骤。

    从 2018 年 4 月到陈玫、蔡伟被抓,端点星备份了 600 多篇文章,其中 100 多篇与 2019 冠状病毒疫情相关,其他内容涵盖了中国 #MeToo 运动、香港抗争运动毒疫苗华为 251孟晚舟事件吹哨子的人等引起公众关注和热议后被迅速审查的文章。

    「什么时候,保存被审查删除的文章,都成为一种罪了?」陈玫和蔡伟在 55 天内被逮捕,速度之快,让经历过不少风雨的陈堃也深感不解和愤怒。

    「不求回报做志愿者那么多年,也算他普通中的不凡之处」

    陈玫的朋友们普遍感到惊慌和担忧,他们互相交换信息,想知道是不是彼此对陈玫的了解不够全面,信息拼凑起来,还原的陈玫还是那个普通的中国青年。

    远在海外读研的小旻直言她的惊慌:「不需要引人注目的行动和出格的言论,普通人做普通的事也被罗列编织罪名。」

    小旻与陈玫 2014 年相识于「叁楼」,那是由广州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发起的青年空间,秉持培育公民理念、为青年提供自由讨论的空间。

    她记得,一场性别相关纪录片放映后,同学们讨论起「为何男性可以留腋毛,而女性不可以」,争先恐后发言。作为发起人的陈玫一晚上都安静坐着听着,憨厚地笑着。

    大学朋友小筑也记得,陈玫大二、大三时还在「叁楼」组织了「有人读书会」,他虽然是发起人,「但时常是那个一边听一边做速记然后分享出来的人。」

    同样在「叁楼」,陈玫看到了一个字,「槑」,当年的网络流行语,形容人很傻、天真。陈玫对这个字「一见如故」,和自己的名字同音,也很符合自我认知,于是陈玫给自己取了昵称「呆呆」,朋友们也开始用这个名字称呼他。

    陈玫是喜欢信息收集与梳理的,他多次与朋友聊天分析自我,定位为「辅助型角色」。

    2017 年北京以一场大火为由掀起拆违整治运动,一夜之间遣散数十万外来务工者,清退「低端人口」,无数人发出求助信息。

    小旻看到求助信息,也看到不少人愿意提供住宿、实物等援助,她喊上陈玫,开始用石墨文档来收集、整理、分享、对接信息,「陈玫很热心,二话不说,没日没夜地做。」

    「坦白说,志愿者嘛,来来去去,很不稳定的。从北京清退,到 #MeToo 运动,再到佳士维权事件和现在的疫情,像他这样不求回报坚持做志愿者那么多年,也算是他普通人生中的不凡之处。」小旻很佩服他对志愿工作的坚持和付出。

    小旻考雅思时,经常去陈玫家复习,陈玫总是让出卧室给她,自己住在大厅,「他是我见过最良善的人,总是以最大的耐心和善意对别人。」

    小筑为陈玫的一味付出不平,「他有求必应,很多人都把他当成工具人来用。」

    「工具人」陈玫也有自己的原则,他抱怨过「伸手党」,但与其说抱怨,不如说是「哀其不争」,他希望人们都有「科学上网」(即翻墙) 的素养,可以实现互联网赋权,他曾不耐其烦花大半个小时视频教会小旻搭建 VPN。

    舍友养了猫,但照顾任务都落在陈玫身上,他写了篇文章谈「养猫的素养,该注意的事项,主人该负起的责任。」

    他大部分时候又是谨小慎微的,有朋友大大咧咧地在微信里问他要 VPN 或者聊一些敏感的话题,他都会回答「不知道啊」,然后以安全软件回复。

    不过,被抓前,他或许和朋友们还是忽略了一些迹象。三月份陈玫发过推特,派出所曾经打电话来确认 IP 地址。朋友有些担心,追问了几次,没有后续,不了了之。事后朋友想起来,如果那时候更谨慎一些,会不会有些不一样。

    蔡伟也一样,没有对种种迹象产生怀疑。4 月份其实有怪事发生,某天突然有一大批新注册的账号,满论坛发黄色信息。18 号,立大文集莫名不见了,连接出现状况。他们都没有敏感觉察到危险已在不远处等候。

    这源于他们对自己的定义,是公共事件中的辅助者角色,并非行动者。陈玫思想并不激进,他看到 #MeToo 运动的力量,也反思其舆论审判的意义与局限。他与朋友讨论社会事件,「都是一种局外人,不是行动者的口吻来谈的,他完全不会是搞事情的人」。

    程序员气质浓厚的蔡伟也同样低调,温和,他先后在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师和策略分析师。与财大同学相比,收入并不算高。对 GitHub 项目的投入,全来自压榨自己的业余时间。

    「他没有参与太多社会运动,也没有继续读博士,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两人共同的朋友戏称,广州盛产行动青年,北京则多沙龙青年,而他们都不属于其中。朋友眼中,陈玫是「备份青年」,蔡伟更像「图书馆青年」。

    立大同期学生里,不少人做了记者,或进入公益圈成为行动者。他们两个,和大多数的普通青年一样,选择进入主流公司工作,关注五斗米,期待升职加薪。与此同时,在工作之余,默默运行着端点星项目。

    没有人预料到,低调、善良、默默关心公共事务,并且没有什么社会名气的他们会和「寻衅滋事」扯上关系。

  41.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事件】第93天:媒体和好友发声:普通人对数字极权个人化的抵抗

    https://twitter.com/voiceof404/status/1285270569353506816

    三个月了,除了知道 #陈玫 和 #蔡伟 仍然被关押在北京市朝阳区看守所,仍然毫无音信,辩护律师被阻止会见,官派律师拒绝和家属沟通。我仍然期盼着不久就能见到他们。请大家关注他们,在抵抗数字极权所做过的努力。

    以下内容之前已发布(https://2049bbs.xyz/t/6434),此贴有所重复。

    来源:陈纯一 https://twitter.com/tansunit

    端传媒今天发布关于 #端点星 案 #陈玫 #蔡伟 二人的深度长篇报道,这是讫今为止关于他们最详细的新闻报道。文章作者采访了他们的亲属和朋友,详细叙述了两位普通青年人的思想历程和不凡经历。

    端传媒原文(付费阅读)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20-mainland-terminus2049/

    第三方免费阅读版本 https://nei.st/medium/initium/4gumusqkvyxqpgee7awrmg

    #陈玫 的朋友说:陈玫是中国普通青年的缩影,天生又没有行动者的资质和魄力,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我们只是有一点的理想,坚持着个人化的抵抗。

    陈玫和蔡伟都不是高调的异议者,也不是张扬的行动者,更不是义无反顾的斗士。他代表了大多数低调的、隐形的行动者,默默无闻地坚持着个人化的反抗。

    来源:端点星404之声 https://twitter.com/voiceof404

    「#陳玫 和 #蔡偉 都不是高調的異議者,也不是張揚的行動者,更不是義無反顧的鬥士。他代表了大多數低調的、隱形的行動者,默默無聞地堅持着個人化的反抗。」多年的志願者夥伴們為兩人抱不平:「什麼時候,保存被審查刪除的文章,都成為一種罪了?」

    端传媒:他們為被刪的文章存檔,卻可能因此面臨刑罰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20-mainland-terminus2049/

    “陳玫和蔡偉是中國普通青年的縮影,做不了驚天動地的事,只堅持個人化的抵抗。什麼時候起,保存被審查刪除的文章,都成了一種罪?”

  42.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德语音乐剧】Elisabeth(伊丽莎白/茜茜公主)

    以下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伊丽莎白’(原题:Elisabeth)为一部德语音乐剧。作品由麦可‧孔策(Michael Kunze)编剧及作词,席维斯‧李维(Sylvester Levay)作曲。剧本取材自布莉吉特‧哈曼(Brigitte‧Hamann)所撰写的传记《伊丽莎白‧不情愿的皇后》(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故事围绕在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不幸的一生。本剧1992年于维也纳河畔剧院进行首演。

    本剧描述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的一生,从幼年时天真浪漫的巴伐利亚公主,到嫁给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后成为皇后,直到1898年遭遇刺杀为止。

    嫁到皇室的伊丽莎白无法适应宫廷中的繁文缛节,她渴求自由,这使得她与婆婆苏菲间关系紧张。剧中藉刺杀伊丽莎白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鲁契尼之口,带出茜茜充满传奇与悲剧的一生。借由将死亡概念具体化的死神一角,象征死亡始终伴随茜茜左右,诱惑她投向死亡的怀抱,也暗示哈布斯堡王朝走向灭亡的结局…

    此剧版本很多,以下是2005年维也纳版,由Maya Hakvoort扮演茜茜公主。

    youtu.be/Lr8z-yyGqF8
  43.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王小七:85个家庭质问六师附小,诱骗家长,暴力相向,谁给你的嚣张?

    (原文在知乎微信上已被和谐,目前知乎相关问题下主流是指责家长的)

    导语:

    2020年06月24日,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平凡的一天,但这却是85个住在上海浦东家庭的噩梦开始。这一天,86个学生的85位家长(其中一对是双胞胎)在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二楼影剧场静坐,他们忍饥挨饿熬了整个通宵,只求一个公正的答复。

    只是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等来不是校方的公正答复,甚至不是安抚,而是信访办和警方的胁迫,乃至暴力相向。

    1、事件起因

    被卷入事件中的家长Z女士联系我的当天,是在我写的蒙牛伊利事件逐渐走向平息之时。7月16日下午,我对她进行采访,她描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家长们从欣慰、到震惊、到惶恐、到绝望的心路历程,期间她多次落泪,但哪怕讲至动情,她也未丧失理智,我觉得她是一个值得我钦佩的母亲。

    Z女士自称"新上海人",她自2007年来到上海,在上海工作了13年,通过自己和丈夫的努力,在上海拿到了户口,购置了房产,但在2020年年初,**她毅然卖掉了拼搏13年换来的家,买下了在上海浦东区六师附小附近昂贵数倍的小房子。**房子从原本就小的69平米换到了使用面积只有5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一家三口蜗居在这里,承受着每月15000的房贷。

    而她用13年拼搏想要换取的,不过是一个能让儿子能上一个好小学,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已。

    没想到如今这个卑微的愿望,也被六师附小的傲慢碾碎。

    "在上海上学太难了"Z女士哭诉道。

    这句话说得还不够精准,应该是:"对非本地人来说,在上海上个好的小学太难了"。

    上海市有非常庞杂的上学制度,这个制度建立在房产与户籍制度基础上,而一个家庭是否能满足这两个制度,是能让自己孩子在上海上个好小学的重要条件。

    上海市把所有在沪家庭分为5类12等,等级越高,被录取时越会被优先考虑。

    分类如下,且每一类也会根据是否离婚、是否为上海户口、是否有房产等划分为不同等级,而每一等级又会根据房产购置年头再划分为数个等级:

    所谓第一类"人户一致",就是你拥有上海的户口,又有上海的房产,如果刚好你想让孩子去上的小学,又对口你的户口所在地区,那你就满足人户一致政策。

    如果你所在地区没有优质小学,你想让孩子去上海其他地区上小学,或者说你没有上海户籍,但是有房产,那你就掉到第二梯队里,变成第二类"人户分离"

    但即便你有上海户口,如果你没有房产,你也只属于第三梯队,各位可以根据上面的细则看看自己假如在上海,究竟可以被划分为哪一等家庭。

    为什么说非本地人上学这么难?主要与另外相关的3项政策有关:

    非沪籍如何变成沪籍的政策,居住证120分积分政策,非沪籍如何在上海购房的政策。

    这3个政策都有很高的门槛,导致上海市出现了一个魔幻的现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学,而不得不回炉重造,和孩子一起继续求学。因为更高的学历可以获得更多的积分,哪怕拿不到沪籍,也可以拿到120积分。

    满足上面"拥有沪籍、居住证满120分、在上海购置房产"3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非沪籍者在上海的巨大阶级跃升。

    同时,上海许多家长也把上海的学校分为3大梯队,他们挤破了头,只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跃升一级。

    很多人说高考是一场沉重的厮杀场,又有人说,在上海,中考才是最残酷的筛子,一半多的人甚至无法上高中,但很多人忽略了,这种厮杀,在小学就已经非常激烈了。

    针对上海市小学的升学状况,有媒体曾作出统计,将上海的小学粗略分成三大类,可以得出如下的数据图: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最优质的的小学大部分都被民办占据,公办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排在底部的菜场小学,连上高中的比例都只能达到5%。

    菜场小学这一称呼最早就发源于上海,因为上学没门槛著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占很大比例,学校教学进度会拉慢,教学质量也会参差不齐。

    但民办同时意味着高昂的学费,稍好一点点的小学学费都要1万以上,他们根本都上不了民办小学的榜单,在2019年公布的上海市民办小学学费排行榜里,学费一年最高达到16万。

    而这85个家庭,就是在这个小学修罗场里冲出重围的佼佼者,他们多为外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上海户口,购置了上海房产,跃入第一梯队,他们信奉"努力就有回报"的朴素准则,但没想到还没收获成果,就被现实暴击。

    他们先是根据上海市复杂的小学入学流程,放弃困难的民办小学,选择报名处于第一梯队的公办小学六师附小:

    到5月15日,他们收到上海市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浦东新区一梯队公办)验证短信。

    5月16日,家长们根据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规定,到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完成了验证,并拿到六师附小羽山校区告新生家长书。

    5月18日,他们完成了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新生信息采集,进入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晓黑板班级群。到此一切顺利,家长们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的孩子终于能够进入六师附小羽山校区就读了。

    6月23日,家长们接到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电话通知,让他们次日18:40到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参加家长会。

    家长们欣然参加,本以为是开学前安排,没想到去参加的家长,竟然是特地被选中的85个家庭。

    噩梦开始。

    2、事件发酵

    6月24日晚上18:40,家长会现场,学校单方面宣读了《关于2020年一年级统筹学生去向的决定》,称在场85个家庭的孩子,被学校单方面被安排在之前不在六师附小报名范围内的万德学校,并要求家长签署自愿被安排的意向表。

    所谓的意向表由校方单方面向参会的85名家长发放,无落款单位、无盖章、无解释说明,名为:《一年级统筹学生入学去向意向表》,但讽刺的是,该意向表仅包括两个选项:

    1、自愿由学校安排到六师附小(万德校区)就读;

    2、自愿由浦东新区招生办统筹至其他学校就读。

    "这就是诈骗!如果家长选择了2:自愿由浦东新区招生办统筹至其他学校就读,就会发现招生已经结束,我们根本没有别的选择了。**他们提供给我们的另外两个可以选择的学校,也都是菜场小学。**那就选择1吗?什么叫自愿?他们连强迫我们去万德小学的事实都不愿意承认。"其中一位家长在电话中情绪激动。

    他认为这是校方肆意践踏义务教育招生程序,隐瞒欺诈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在6月23日之前,万德小学原本根本不在六师附小的招生校区内,在座家长也没有一个知道万德小学会突然被划分到六师附小,根据六师附小金校长的说辞,六师附小万徳校区是6月23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第14次局长办公会决定的。

    就在决定纳入万德小学的当天,他们选中了这85个家庭,要求他们的孩子进入万德小学学习。说白了就是想借用几十个家长的孩子,去发展新并入的万德小学。

    而在浦东地区的小学梯队划分上,万德小学甚至连第三梯队都算不上,升学率极低而且频现校园暴力:

    "我们并没有歧视万德小学的意思,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我们作为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升学率良好、更加安全的学校学习,这无可厚非。更何况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打拼拿到上海户口,拿到上海房产,正常办理入学,甚至已经拿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凭什么还要强迫我们去临时增加的菜场小学上学?

    而且我们已经砸锅卖铁住在了羽山校区附近,突然就让我们去几公里外的万德校区,这简直太难以接受了。从我们住处到万德小学中间间隔罗山高架路、张扬路、博山路、栖山路多条交通繁忙、车流密集的大马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努力还有任何意义吗?"接受采访时Z女士显得愤怒又迷茫。

    "如果之前在公告里就说万德小学也在六师附小的分校区里,我们很多家长根本就不会再报名六师附小,但是等到招生几乎已经结束的时候才告知我们,我们将被强行分入临时加进来的万德小学,这谁会愿意?更何况我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更让人愤怒的是,他们还强迫我们签署自愿去万德小学就学的意愿表。"Z女士说。

    原招生计划根本没有万德校区

    6月24日的家长会上,85个被选中的家庭听取了校长的单向通知,现场家长们没有一人愿意被安排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万德校区。

    6月25日12:25,迟到1个小时25分钟的学校沈校长和区教育局张局长,来到会场听取家长们的诉求,现场再次确认85个家庭的孩子已被六师附小羽山校区录取的事实,面对85位家长坚持要求在对口验证的六师附小羽山路校区上学的诉求,沈校长和张局长回复,会在开会后再来答复。

    但85个家庭绝对想不到的是,他们没有等到领导们的的回复,等来的却是信访办和警察。

    3、事件爆发

    2020年6月25日下午15:00左右,在85位家长等待校方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处理意见的情况下,校方通知信访办,警察到场,并要求每位家长重新登记,肆意将此次由校方通知的家长会定性为不明目的聚会,要求家长分组出去登记,不出去登记的家长被警察强制拖出登记

    登记结束后,校方要求学生家长选派5位代表进行沟通,家长均表示不能被代表,他们各有各的难处与诉求。

    于是校长沈晨曦便点名选了10 位体制内的家长进行谈话,谈话结束后这些体制内的家长开始陆续接到各自单位电话,在未得到有关于此事任何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被迫陆续离开了通宵等待了近24小时的会场。

    家长在学校熬夜等待了近24小时,依旧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其中一个体制内的家长不愿意接受胁迫,多次当着校长和教育局局长哭诉,期间因为空腹时间过长胃病发作,而后她多次接到单位领导电话,劝她离场。最后她离开了,也退出了我们的家长群,肉眼可见的绝望。"另外一位体制内的母亲如是说道。

    随后剩余家长被要求继续选派代表,其中有5名家长代表参与谈话,未有任何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全体家长被要求在2020年6月25日18:40之前清场离开学校。

    诡异的是,在25日清场前,校方给每位家长再次发放了**《一年级统筹学生入学去向意向表》,同样无落款单位、无盖章、无解释说明。**

    但是与24日发放的意向表相比,出现重大修改,这个版本的选项去掉了那个含有诈骗性质的选项2,也去掉了"自愿"的字眼,包含两个选项:

    1、服从学校安排到六师附小(万德校区)就读;

    2、不同意学校安排到六师附小(万德校区)就读"

    "校方不再提及"区招生办统筹"的字眼,明显是对24号以欺诈方式诱骗学生家长的错误行为的纠正,校方发放意向表版本二之后要求学生家长在6月27日端午假期结束前将表格交还学校门卫处,否则视为接受区统筹。"其中一名家长非常理智地分析。

    "为了让孩子在六师附小学习,你们付出了什么代价?"我问道。

    家长们反应强烈,其中一个母亲说:"我们为了让孩子能在羽山校区读书,砸锅卖铁买下羽山校区附近的房子。我家64平方,买成530万,原万德对口小区相同面积可能只要320万,因为买房我们借了120万凑够首付,银行月供1万3,另外还要还首付借的120万,压力真的很大,当初家里老人也反对,结果欺骗我们去一个那么差的学校,老人心理也承受不了,带来了很多家庭矛盾。"

    这并不夸张,甚至在85个家庭里面算是普遍。

    "上海的房价非常复杂,只说学校附近,学区房往往都比四周房子贵,而随着学校名声越好,质量越高,房价就越贵,而且我们有双学区房和单学区房之分,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既有比较好的小学,又有比较好的中学,那这个学区房又会再翻几倍。"Z女士解释道。

    而万德小学附近的房价大概在4万多/平米,在六师附小羽山校区附近的房子,要接近10万/平米。

    其中一位家长说:"有很多家庭当初因为买房意见不一致,现在这样的结果,很多家庭因为此事吵架,甚至是闹离婚,之前有位母亲因为这事被老公扇了巴掌和用脚踹了,因为这是她做的决定,结果付出了这么多却只能去个菜场小学,后来她也退群了。"

    穷尽一生,只想用自己的奋斗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这是一份只属于中国家长的悲壮。

    但这85个家庭从未想过,这条路的开始,就这么难。

    4、求助无门

    "如果我们真的有办法,绝对不会来找你的"Z女士这样说道。

    事实上,距离事件爆出当天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在这期间他们多次向浦东新区招生办咨询这些新生的录取状态,浦东新区招生办再次明确表示,这些新生已经被六师附小录取。

    **但6月28日以来,校方不断通过家访、联系当事人单位向他们施压,让他们进入万德小学。**他们在拖,拖到家长无可奈何接受命运,而家长们在绝望。

    2020年7月1日,六师附小发放一年级新生录取通知书,但对于这些依然坚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学生及家长,尚未发放录取通知书

    "事情的责任完全在六师附小,但他们连道歉都没有,只想让我们屈服,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不断让公司的HR和上司向我们施压。"其中一位父亲如是说。

    他认为六师附小在招生过程中存在公然违反招生程序的错误行为,侵犯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权利。六师附小在整个招生过程中,时间长达3个多月,从未有教育主管部门、或校方的任何人员以任何形式告知家长任何有关万德校区的安排信息,万德小学与六师附小在此之前也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直至6月24日晚才以所谓家长会的形式,突然通知85位家长,突然要求家长选择万德校区。这个时候家长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而且,**他认为六师附小本来就有足够的能力招收这些孩子。**2019年六师附小羽山校区就招收12个班级,按理说今年也可以招收12个班级,而今年六师附小居然安排仅招收10个班级,安排10个班级就算了,你如果招收不下就不要都发通知,结果86个家庭砸锅卖铁来到了羽山校区,突然又告诉我们要去几公里外的万德。这是六师附小招生计划工作中的重大失职。

    之后,家长们多次向市教委请愿,递交请愿书,最初保安拒绝家长们的投递。

    而后二十个左右家长举牌,表示要上羽山校区,举了两分钟左右,就遭到了保安驱赶,之后两天家长开始频繁接到威胁电话,其中一些家长因为心里受不了就彻底关机,消失了几天。

    6月末,走投无路的家长找到云传播,想借助舆论的手段,他们交了几千元服务费,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我们几乎快绝望了"

    绝望是我听到最多次的词汇,家长们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

    "我们只是想要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而已,怎么这么难?"

    谈话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中有很多还是党员,他们相信国家,甚至其中一个家长的头像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们信奉努力就能幸福的朴素准则,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血汗给孩子一个更幸福的环境。

    他们只想要一个公道。

    5、尾声

    说实话,公道这个词,我实在听得太多了,以至于现在我每次听到这个词,都会皱眉。

    因为公道这个词,永远只会在面对不公,苦求不得时才会被人提起。

    这个词绝不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它就意味着,又一个走投无路的事件出现了,他们只能通过一遍遍地呐喊"我想求个公道"卑微地请愿。

    我真的觉得,一切不得不通过舆论解决问题的事情,都显得非常悲哀。他们本来都不该以这样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可是他们没有办法,他们走投无路,舆论又成了他们唯一的途径。

    不该这样的。可是,如今的他们,只剩舆论了。

    我们能做的,也只有通过舆论帮助他们了。

    是谁给你的傲慢,去诱骗家长,甚至暴力相向,乃至公然践踏教育秩序?是谁给你的嚣张,枉顾85个家庭的辛酸苦楚?这些问题,六师附小必须回答。

    但即便想要通过舆论,只有达到数万人转发才能有点影响力,即便有了影响力,有时候也很难求得公道,我在发文之前对家长们说:

    "请做好最坏的打算。"

    他们久久沉默,其中一个家长说:

    "努力过不后悔。"

    他们想要在绝望之前,为了孩子最后一搏。

  44.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事件】第87天:短讯,法援律师消失无踪

    来源:陈纯一 https://twitter.com/tansunit

    陈玫被正式逮捕已一月有余,官方指派的两名帮凶律师 #南波 #邢琦 也消失无踪。除了6月28日打电话通知我家人之外,从此再无消息。我们多次致电他们所在的 #北京市中洲律师事务所 要求他们与我们联系,均无回应。本周,我将致信朝阳区检察院、朝阳区司法局反映此事。

  45.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昨日重现】多米诺效应|不寒而栗:查无此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7/%e3%80%90%e6%98%a8%e6%97%a5%e9%87%8d%e7%8e%b0%e3%80%91%e5%a4%9a%e7%b1%b3%e8%af%ba%e6%95%88%e5%ba%94%ef%bd%9c%e4%b8%8d%e5%af%92%e8%80%8c%e6%a0%97%ef%bc%9a%e6%9f%a5%e6%97%a0%e6%ad%a4%e4%ba%ba/

    当我在跨界书店的推荐区看到《查无此人》时,好奇心瞬间被书名激起。而腰封上"被希特勒列入禁书名单的文学经典,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推荐读物"的介绍则告诉我,它也许关系到某个生命的终结,甚至以突然消失的方式。

    然而,我猜到了结局,却没猜到结局如此令人毛骨悚然。

    在银台付账之后,我坐在一张桌子旁开始读这本中英文加起来只有10万字的小册子。

    1.什么事儿

    美国人麦克斯与德国人马丁合伙在美国做生意多年,两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彼此的家人也都很亲近。

    1932年11月,马丁回到了德国,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马丁回国之后到1934年3月之间与麦克斯的12封通信。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两人从政见一致、亲如兄弟,逐渐到观点分歧、形同陌路,再到最后麦克斯用书信的方式借刀杀人。

    当麦克斯的妹妹格丽赛尔被纳粹突击队员追杀过程中寻求马丁庇护时,马丁将这位曾经的情人拒之门外,最终格丽赛尔在不远处的花园里被杀害,马丁清晰地听到"几分钟后她不再叫喊了"。

    这彻底激怒了麦克斯,麦克斯的复仇计划也由此开始------在那个德国人的每封信都会被审查的恐怖年代,他开始故意在写给马丁的信里加上一些内容,好让审查人员以为马丁与犹太人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虽然马丁在回信中苦苦哀求,但麦克斯并没有停止计划,在他接连几封信后,马丁终于成了"查无此人"。

    我被狠狠震到的是,这部书信体小说呈现的是那种没有血腥的杀害,不着痕迹的反目成仇,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绝望,却看不到丝毫的撕心裂肺。

    在小说的结尾,当看到麦克斯寄给马丁的最后一封被退回,信封上盖着"查无此人"时,我差不多在那个瞬间万念俱灰。在安静的书店里,我甚至分不清隐隐听到的嗡嗡声是来自冰柜电机的震动,还是自己的脑鸣。

    2.为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我在后来查阅那段历史时,似乎找到了答案。

    就在马丁回国之后两个月,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开始执政。那是一个全民被打了极端民族主义的鸡血,在为国家的复兴感到无比振奋,并且期待着跟随"伟大领袖"迈进"更好未来"的时代。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注定了马丁的命运--纳粹党执政之后,戈培尔担任了德国的宣传部长,直到1945年在德国战败前一周自杀。戈培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美国心理学大师大卫-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里有一部分专门讲"说服",关于戈培尔,有这样一段话:

    "他曾经承诺,只要让他控制出版物、广播节目、电影和艺术,他就能够说服德国人接受纳粹思想。"

    戈培尔的承诺在马丁身上得到了完全的验证。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马丁在返回德国之初,对纳粹党的作法有诸多不满,后来变得游移,最后彻底接受了他们的主张,并且主动维护他们。从善到恶的时间距离不到一年,虚拟距离只隔着一部宣传机器。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里,汉娜-阿伦特指出了宣传的作用。她认为在极权主义国家,群众由于缺乏自由交流的空间,已经丧失了由常识所提供的现实感,极权主义宣传利用逻辑演绎的强制性,为人们提供现实感的另一种替代品------"科学"的谎言。马丁正是被纳粹宣传机器炮制出的"科学"的谎言所蒙蔽,与良善、正义和真理渐行渐远,最终全身心地投入纳粹的怀抱。

    3.还有谁

    马丁的遭遇仅仅是那个时代众多德国人命运的缩影。美国作家克莱斯曼-泰勒说她之所以写这部小说,恰恰是因为她看到身边的一些德国朋友在二战前回到德国之后,"本来都是有教养有知识且热心的人,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宣誓效忠纳粹,甚至拒绝听取有关希特勒的最轻微的批评"--在庞大的国家宣传机器的围剿下,普通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显得不堪一击。

    坐在午后的书店,我瞬间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我是导演,把《查无此人》拍成电影时会怎样处理?麦克斯收到"查无此人"退信的这个情节,演员应该是什么表情?那一瞬间麦克斯究竟是什么感受--痛快、解脱、欣慰、歉意、不安、纠结......?

    当纳粹阴云在德国乃至欧洲上空笼罩时,身在万里之外美国的麦克斯竟然也没能幸免,他人性中恶的成分被彻底诱发出来--马丁毕竟不是杀害格丽赛尔的凶手,他只是出于冷漠(也许更多的是恐惧)见死不救,麦克斯就想置他于死地,并且知道复仇计划可能会殃及马丁的家人--他曾经亲切地称为"亲爱的、快乐的艾尔莎"和"可爱的孩子们,特别是英俊的小海因里希"。但他还是做了。如果说马丁因为生命消失而"查无此人",那么麦克斯何尝不是因为迷失了心中的良善而"查无此人"呢?

    把书合上,心情极其沮丧甚至有些心慌,为朋友间反目成仇之后无声的杀害,也为普通人不明就里甚至心甘情愿就当了"伟大领袖"的政治祭品。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保持呼吸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活着,因为很多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查无此人。

  46.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出国定居华人户口注销 你是否支持?《焦点大家谈》第190期

    youtu.be/zTQ9gBcFADc

    另有报道:http://shijiehuarenbao.com/news/77386/

    节选:

    凡是已征兵入伍、出国定居、死亡人员、加入外国国籍等按照规定应当注销户口而未注销的,户主或者其他亲属应当在2020年8月20日前持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籍注销手续。

    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已经出国定居的也需要去注销户口。

    哪些人需要注销户籍?

    1、出国定居的中国人;

    2、加入外国国籍的人员

    在这其中,出国定居成为数百万华人华侨关注的焦点问题,大部分在海外的华人或者华侨没有获得了住在国的国籍,那么应该怎么界定呢?

    何为出国定居?

    在事项中,特意罗列出 “加入外籍” 这一项,所以在这里 “出国定居” 基本上可以确定指的是定居在国外,但国籍依然还是中国的公民。

    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相关解释:中国公民已经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者;

    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时间不少于30个月,也被视为华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留学生暂时不被列入“定居”海外的范畴内,因此也不受新规定的影响,无需在今年8月份以前注销户口。

  47. 爱狗却养猫 饭丝
  48.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事件】第86天:《联合早报》《东京新闻》报道端点星案

  49.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张3丰 |公交车作为隐喻:52岁男人最后的声音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7/%E5%BC%A03%E4%B8%B0-%E5%85%AC%E4%BA%A4%E8%BD%A6%E4%BD%9C%E4%B8%BA%E9%9A%90%E5%96%BB%EF%BC%9A52%E5%B2%81%E7%94%B7%E4%BA%BA%E6%9C%80%E5%90%8E%E7%9A%84%E5%A3%B0%E9%9F%B3/

    贵州安顺公交车特大事故,官方通报出炉了。这份通报值得好好阅读,它非常客观、冷静,但是也陈述了基本的事实和逻辑。

    结论很简单,就和当初财新网的报道一样,52岁的司机张某钢,是承租房被强制拆迁后,产生了厌世情绪,故意把公交车开进湖中,造成21人死亡(包括他本人)。

    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蓄意报复社会”,有些媒体在转述官方通报的时候,也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使用官方通报的语言,就是“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个人极端犯罪”。

    为张某钢所作的任何辩护都是不对的,这种行为绝对不值得原谅。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有一个潜在的看法,就是如果张某钢的行为,针对的是“特定人群”,比如,拆迁队,街道办,似乎更让人同情一些?

    **为他辩护是没必要的,但是想办法去理解他的处境,却是必须的,因为处在这种绝境中的人,绝不止一个。**对一个社会来说,如何避免让人陷入彻底的绝望,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否则,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就会像那辆公交车一样,看上去“正常行驶”,却随时有危险的可能。

    就这场具体的悲剧而言,“社会”挽回这个绝望的中年男人,可能有三次机会:如果拆迁没有那么“果断有力”,给他留几天时间,让他进去看一看,收拾一下(财新报道曾有细节,张某钢赶到现场,想进去被拦住了);如果他打政务热线,得到的回复再有温度一些;或者当他打电话给女友的时候,女友能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对他有一些恰当的鼓励并迅速找到他安抚——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或者“社会”,并没有表现出挽回的意思。

    这样,张某钢最后的行为,就是一种绝望的表达。官方调查也承认这一点,称他“为制造影响”。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时候,肯定知道自己也会死。连自己的死都不怕,还要什么“影响“?这是岁月静好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这也正是张某钢“最后的斗争”,他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反抗社会或者命运加在自己身上的巨大不公。那种“不正义”的限度,超过了自己生命的承受力。

    但是,媒体用“报复社会”来形容这种行为,并不恰当。“社会”是什么?如果我们把社会理解成政府和个人之间“地带”,那在张某钢案件中,社会也是无辜的。

    导致张某钢“厌世”念头的事情有很多,个人层面,离异,身后困难,看不到希望,甚至所为的中年危机,都是因素;政府方面,拆迁(为了加快发展),没有领取赔偿金(40平米7万多块,张某钢认为太少),申请公租房被拒(政府理由可能也正当)——在他房子被推到那一刻,也就彻底推倒了他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恰恰是缺席的。有没有团体能够关心他?有没有人可以给他安慰和希望?有没有机构可以帮他维权?我们都看不到。“报复社会”,这个被报复的对象,恰恰是缺席的。

    在政府(公权力)和个人之间,就是广阔的“社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空间是被大大压缩了。最终,公权力直接面对个人,当然拥有碾压对方的实力。而作为“萎悴的个体”,到哪里去寻求客观、理性的道路呢?最终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制造影响”。

    社会由无数个个体、社会组织和团体来组成。当个体声音得到声张,社会就能获得发育,反之,社会萎靡,个人最终也会失去最后的牵挂。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不但“中间地带”(社会)日益萎缩,而个体似乎也在崇尚一种碾压的狼性文化。

    这种冷漠,有时候以一种进步的面目出现。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连x讯员工都开始逃离深圳了”,控诉的是深圳的高房价。后面的网友评论有一条非常经典:“是你自己的进步慢了,赶不上深圳的进步速度……”

    这是相当可怕的观念。如果某讯的员工都赶不上,张某钢就更赶不上。当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赶不上的时候,他就可能“制造影响”,逼迫你们回过身来。如果那个“社会”真的存在,它就像一辆公交车一样。你坐在前排,或者更好的靠窗座位,确实相当进步优越,但是终究还在车上。

  50.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徐昕:“在这样严重违法的法庭上,多待一分钟,都可能随时被气死。”

    https://mp.weixin.qq.com/s/vWJGOIwxGhflA_y9IbWYaQ

    2020年7月11日,包头王永明案继续开庭。

    出现自庭前会议以来最激烈的冲突,律师展现中国辩护人风采

    在前几日的庭审中,法庭非法剥夺李爱军律师和李啟珍律师的辩护人资格,不允许两位辩护人参加庭审,迫使两位辩护人在法庭外"地摊"辩护,这激起了全体辩护人的愤慨。

    今天上午,辩护律师们提出先解决两位李律师的出庭辩护问题,法庭对此不予理会,强行进行宣布案由、告知诉讼权利程序,企图强推庭审。多名辩护律师要求举手发言,均遭到警告,又有多名律师要求审判长回避,还是被连续警告,法庭一片混乱。

    混乱中,袭祥栋律师发现公诉人方的书记员在庭审中偷偷录像,遂提醒法庭立即休庭处理此事。休庭后,辩护律师担心书记员删除录像、毁灭违法证据,便过去查看并要求法庭封存。这时,在庭的法警一拥而上,向律师扑上去,公诉人、法警、律师乱作一团。混乱中,徐昕教授被法警野蛮的推搡两次,遂引起更大的混乱和言语冲突。

    在这场混乱中,徐昕教授等多名辩护人面对违法的控方、合议庭、法警,毫无惧色,坚持依法辩护,展现了中国辩护人的风采。

    当庭爆出公诉人索贿丑闻

    在下午的庭审中,爆出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公诉人之一李书耀曾向被告人家属索贿30万元。辩护律师当庭向法庭举报,并要求播放索贿录音,合议庭却违法阻止了律师的要求。

    虽然未当庭播放李书耀索贿录音,未能直接确定其涉嫌犯罪。但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李书耀当庭表情极不自然,未做任何解释。不但不像前几日庭审中那样频繁的打断辩护律师发言,反而是一次"反对"也没有喊。休庭后,有旁观者发现他的上衣后背都湿了。

    此事实在令人震惊,法庭应当立即决定休庭,并将犯罪线索移交相关部门进行查处。

    该案的审理违法之处多如牛毛

    自庭前会议至今,该案的审理违法之处多如牛毛,细数如下:

    **1.女性被告人遭到男法警殴打。**2020年7月5日,开庭期间,女性被告人石莉芳在被押解途中被包头市昆都仑区法院的夏姓男法警殴打,性质极为恶劣。

    **2.侵害辩护律师的执业权益。**李爱军、李啟珍两位辩护律师,因其他案件开庭,征得各自被告人的同意,并向法庭进行了书面告知,完全具有暂时离开法庭的"正当理由"。但却被法庭认定"拒不到庭、拒绝辩护",被法庭剥夺了辩护的资格。

    **3.合议庭组成违法。**根据《人民陪审员法》第16条的规定,本案必须适用七人合议庭审理。法院本应依法告知被告人有权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但未通知。

    **4.不公开审判,未庭审直播。**偌大的审判庭,只有十多个旁听者,空余200多个席位,却将旁听者阻止在法庭外。合议庭还以不具备直播条件为由,违法不许庭审直播。

    5.一审诉讼在二审法院的法庭开庭。"法无授权不可为"。该案涉及40多个民事案件,终审法院就是包头中院,相关法官跟该案有利害关系,可能成为证人,不应在此审理。此案实际上已没有二审程序,严重违反二审终审制。

    6.审判员主持庭审。《刑事诉讼法》《最高法刑事诉讼法解释》《庭审规则》规定的非常清楚,审判长主持庭审并维持庭审秩序。但二位审判员不仅主持庭审,而且还对辩护律师予以警告,严重违法。

    **7.违法召开联席会议,未审先判。**案件尚处在审查起诉阶段,稀土高新区检察院组织公、检、法、政法委等部门召开针对此案的联席会议,不审查证据、不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对案件事实认定涉黑、涉案财产处理等事项"达成统一共识",完成了对此案的秘密审判。

    **8.公诉人方当庭辱骂辩护律师。**2020年7月8日庭审,一名检察官助理公然说辩护律师在"表演",并朝着袭祥栋、吴俊、王振江、周海洋、冯延强等律师进行辱骂:"一群法盲"。第一公诉人徐亚光还说对辩护律师说了"什么宪法""伎俩""放肆"等话。

    **9.起诉书达不到起诉标准。**比如将红红、贝贝这类昵称,直接定性为绰号;比如将宋老二、老乔这类寻常可见的称呼,也直接定性为绰号;再比如将公安机关写成"东安机关",将兵写成"斌",将月写成"年"......更为严重的是,组织犯罪和个人犯罪不分,违法和犯罪不分,指控被告人的具体事实不明,指控的具体事实不明。严重违反《刑诉规则》第三百五十八条,即"起诉书叙述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必备要素应当明晰、准确"之规定。

    **10.公诉人拒不送达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书。**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公诉人回避的申请,在法庭宣布休庭1小时后,第二公诉人李书耀便宣读决定书,抬头是"稀土高新区法院",而不是申请人。直接违反《刑诉规则》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即"人民检察院作出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后,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不服本决定,有权在收到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书后五日以内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

    **11.公诉人公然蔑视法庭权威,随意缺席。**在检察院收到法院的庭前会议通知后,本案第三公诉人人闻立新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续缺席两天的庭前会议。

    **12.公诉人严重滥用法律监督权。**在辩护人发言时,公诉人当庭宣读法律监督意见书,严重违反基本的规则条款。

    **13.检察官助理当庭发言。**庭审中,检察官助理发言。辩护律师指出其没有发言资格后,竟毫不收敛,继续发言。作为该院检察长的第一公诉人徐亚光也不予制止。

    **14.公诉人不履行该有的法律监督职责,未关注女性被告人被殴打事件。**本案女性被告人石莉芳在被押解途中遭到法警的殴打,此事件性质极为恶劣。但负有法律监督责任的公诉人未予丝毫关注。

    **15.公诉人非法参与审判程序,操控庭审地点。**本案第一公诉人徐亚光当庭表示,是他参与决定了将庭审地点设置在包头市中级法院的法庭,严重违法。

    如此严重违法的庭审,怎么能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怎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样的庭审,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

    休庭时,徐昕教授捂着胸口,神情痛苦,嗓子沙哑的说:"在这样严重违法的法庭上,多待一分钟,都可能随时被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