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周朝而不是秦朝,周朝才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1、大一统是指文化的大一统 政治大一统是文化大一统的必然结果 周朝时中国的文化就已经统一

2、周文化通俗的讲,就是今天人所说的儒家文化,指以天人观、宗法制、礼乐制、非表音文字、华夷之辨为核心的周朝贵族文化,周文化的创造者是周公,孔子则是第一个把贵族学术文化传播到民间的人

3、大一统源于儒家,儒家大一统源于周公的大封建,周公封建通俗的讲,是华夏对四夷的武装殖民,目标是让天下统一在周文化之下,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4、汉非承秦制 而是伐秦继周。因为汉朝抛弃了秦的军功爵制和律法制,恢复了周的宗法制和礼乐制。

菜单
  1. linda   rico y libre

    封建邦联王朝

    而且文化统一还是要小心点: 随国,我无罪;楚国,我蛮夷

  2. Alexss 回复 linda /p/198853

    那是和人斗嘴皮子时耍无赖 人家内心真自我认同还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3. 三只鹿儿 矛盾使人自由
    三只鹿儿 回复 Alexss /p/198854

    删除

  4. Alexss 回复 三只鹿儿 /p/198860

    这就扯了 举个例子 俄国文字是西里尔字母 其他西欧国家文字多为拉丁字母 不学习的话两者完全看不懂 两者区别类似与西夏文和韩文的区别

    但包括楚国文字在内的战国各文字仅字形有变 语言未变(所书写的语言仍是雅言) 彼此阅读完全无大碍 相当于台湾繁体字和大陆简体字的区别

  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周朝时中国的文化就已经统一?想什么呢?周天子连自己国家多大、有多少人、各地有什么风俗、有什么文字都不知道,还文化统一?

    请问周朝(东周还是西周你倒是说清楚)的度量单位是什么,有没有地图制图学,有没有人口登记制度,有没有过国土测量?有没有各地风土文化研究?周朝主要用哪些文字交流?这些文字之间是否有通用的转化模式?在发音上和书写上能否达到合理翻译的程度?

    啥都不知道,就文化统一,不知道说啥好了。

    整个帖子槽多无口,建议先去“文字共和国”小组观摩学习一下。

  6. 差生文具多 回复 natasha /p/198862

    额这个,不谈这个帖子的观点,前段时间确实看过一篇学界文章,大意是讲中国中央集权的萌芽,从西周就已经开始。虽然中国教科书上写中央集权始于商鞅,但是实际上编户齐民治理的尝试从很早就开始。

    统治者的一个基本需求就是“如何有效治理面积广袤的领土”,因此可以想到中央集权这样的复杂的政治制度,绝对不可能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善并普及。在商鞅之前,各个诸侯国就做过很多政治制度的探索。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郡县,郡县由中央直辖,政府的最小管理单元为“家”。例如《国语·齐语》(前7世纪)记载,“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属有大夫,故立五大夫”。虽然很多细节史料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这样的国家结构必然需要有复杂的制度配套,例如人事、财政、税收。一种看法认为这就是先秦诸国对编户齐民治理的尝试。

  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差生文具多 /p/198864

    嗯,必须要抛开楼主的帖子,专门回复一下你说的这个“编户齐民“。

    你理解的编户齐民,就是将每家每户登记造册,然而这只解释了”编户齐民“中的”编户”。什么叫“齐民”?关键在“齐”。齐的意思就是平等,恰恰是相对与封建制时期贵族与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言的。所以,编户齐民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与封建制的对立。编户齐民这个词最早在汉代出现,当时也用编户来代替编户齐民这四个字。但“编户齐民”或“编户”这几个字一出现,就意味着所有人平等造册。

    户籍的出现是很早的事情,有可能武丁时期就有了。但户籍的出现不等于编户齐民。在周朝的登记户籍主要是对军队和士兵家庭的登记,便于打仗,而且只记录适合服役的家庭成员,而不是所有人,因此不是“齐民”。但先秦时代的户籍编制,也可以理解为编户齐民之前的尝试。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从把男女老幼都算成平等的人开始登记造册开始,即编户齐民的开始,中国的贵族封建制彻底结束,中央集权正式确立。

  8. Alexss  

    @natasha 周公“制礼作乐”赋予西周政治活动以人文色彩,流风至于春秋,表现为“赋诗言志”在诸侯卿大夫交往中颇为盛行。以《左传》为例,共记录33次赋诗活动,其中发生在宴饮场合的有26次。.......列国之间有通行的“雅言”是“赋诗言志”盛行的关键前提,否则以“断章”形式所赋之诗句就很难在赋诗者与听诗者之间达成一致。《左传》所载参与“赋 诗”者 有 鲁 人、晋 人、郑 人、楚 人、卫 人、莒 人、齐 人、小 邾 人、秦 人、宋人等,其中以鲁、晋、郑三国为主,“除郑国外各国赋诗都以《雅》为主。产生于周故地的《雅》是‘雅言’之中的‘雅言’,‘雅言’就是标准化,标准化的同时也就是文雅化,赋引《雅》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庄重感。《雅》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赋引《雅》之多表现了各国对周文化的尊崇。

    “赋诗言志”还突出“慎辞”之 意,《左 传·襄 公 二 十 五 年》:“‘言 以 足 志,文 以 足 言。’不 言,谁 知 其 志?言之无 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慎辞”说明重视文字的表达功能,也促进了文字的规范化发展。正如论者所言:“《左传》中……还有一些言辞,并非发生在外交场合,只是一些非正式的类似日常的交流,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语言,使听话者理解得更加深刻,或者听出了话语的言外之意。”(李青苗《〈左传〉辞令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页。))孔子云“辞 达 而 已 矣”。欲 求“辞达”,则文字的表意必须规范统一,并在各国间具有共通性,二者缺一不 可。 故 无 论 是“赋 诗 断 章”对《诗》句 文字本身表意的凸显,还是“慎辞”态度,皆可推知春秋之际的文字已相当成熟。

    此外,还可结合出土的先秦古文字作更为直观的考察。从 甲 骨 文 来 看,“商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通行的文字体系”(刘志基《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此观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有学者从周秦汉出土文献研究中得出结论:“隶书实际上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就已初步形成”,“秦至西汉前期的隶书,是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之间的中间环节”。可知从两周到秦 汉,文 字 是沿着逐渐简化并规范统一的轨迹在发展。古人很早即 重 视 文 字,“仓 颉 造 书”之说在先秦即已流行,如“好 书 者 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等等...........中国文字绵延两千余年使用至今,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与文化上的复古主义也颇有关系。许慎《说文解字叙》云“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先秦诸子多倡“师古”之说,在主观文化心理上促进了对文字语言规范的尊崇。

    战国时诸子游说、策士纵横 风 气 甚 盛,诸 子 如 孟 子、庄 子、荀 子、韩 非 子 等,策 士 如 苏 秦、张 仪、范 雎、蔡 泽 等。策士以“游”的形式自由往来于各国,朝秦暮楚、来去自如,或宣扬王道,或拯危救乱,或干求富贵,揭示出战国各诸侯间文化交融之频繁。史书所载策士往来各国并无语言交流障碍,更无需随行携带翻译,亦多有在短时间内游说多国君主者。《史记》载春秋时子贡游说齐晋吴越四国:“子 贡 一 出,存 鲁,乱 齐,破 吴,强 晋 而 霸 越。子 贡 一 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⑦苏秦为洛阳人,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王、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连横之说不行,便转而为合纵之策;无论《史记》还是《战国策》都未提及语言不通的现象。战国策士还多有与国君面谈乃至“屏间独语”者。《史记》载范雎游说秦王:“秦 王 屏 左 右,宫 中 虚 无 人。秦 王 跽 而 请 曰:‘先 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恐,未敢言内,先言外 事,以观秦王之俯仰。”此 虽 有向壁虚造之嫌,但不能否认不同诸侯国人能单独交谈之可能。因 对 面 而 谈,故需察言观色以揣摩听者心理,并 根据听者反应随时调整说辞。韩非子《说难》、《鬼谷子》之《捭阖》《反应》诸篇,对此皆有论及。策士游说多是口头方式,“当时,诸子之‘说’,乃是以口头方式传播而得名”。既然是口头交流,又未见有翻译之记载,可推知当时必定存在一种“通语”。

    策士往往仕无定国。秦国吞并六国,亦多“借 才 异 国”。李 斯《谏 逐 客 书》云:“昔 缪 公 求 士,西 取 由 余 于 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游说楚、韩、齐、赵、燕,先 相 秦 而 末年相魏,苏秦以言合纵而“并相六国”。除策士外,战国之际人才,流动也极为频繁,史书中甚多因得罪君王或权臣而奔仕他国的文臣武将,如伍子胥、吴起、乐毅、廉颇等。重用异国人才,既凸显了“士”之价值,也反映出列国文字语言并无太大差异,即便有方言音调之不同,应不影响正常交流。士在诸国自由流动仕宦,又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融与统一。

    春秋诸子散文多言简意 赅,或 间 用 韵 语,目的是便于记忆传诵;战国策士意欲以言语倾动人主,故在说辞上与诸子散文明显不同。为打动人主,策士们早已抛弃春秋“慎辞”观念,转而以铺张扬厉、气势恢宏的辞令,辅以譬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多用形象生动的寓言,以设问或反问增强说服力。刘知幾《史通·言语》云:“战 国 虎 争,驰 说 云 涌。人 持 弄 丸 之 辩,家 挟 飞 钳 之 术。剧 谈 者 以 谲 诳 为 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策士语言华丽雄辩且极富感染力,故能以三寸之舌折冲诸侯之间,震动人主。章学诚云:“文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诙奇焉”,故为“行人辞命之极”②。文字语言的成熟是文辞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策士能在不同诸侯国间雄辩折冲,若无通行的语言断然不可。 由此可推测当时应存在一种大致符合“语同音”标准的“通语”。

    方言从古至今都存在,史籍中多有因方言导致交流不便的记载,但汉字作为标准的书面文字却自汉代以来一以贯之。此外,方言与通语间并无鸿沟,因为有统一的文字作为语言基础。郭 璞 注 扬 雄《方 言》时 序 云:“盖 闻《方言》之作出乎輶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 言;车 轨 之 所 交,人 迹 之 所 蹈,靡 不 毕 载,以 为 奏 籍,周 秦 之 季,其 业隳废,莫有存者。”⑧扬雄在比较各地方言时屡言“通 语”,有 学 者 认 为,“凡 语、凡 通 语、通 名、通 词、四 方 之 通 语 等。这是指周秦至汉代一直流传的汉民族共同语”(曾佳《扬雄的〈方言〉述评》,《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9期,第148页)。此说虽可商榷,然不可否认扬雄是在既有“通语”基础上来 比 较各地方言的,其基础或即为官方“雅言”。 《吕氏春秋·用众》云:“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瑏瑠《史记·秦本纪》载:“由 余,其 先 晋 人 也,亡 入 戎,能晋言。”上述“戎言”“楚言”“晋言”皆指方言。又《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穀於菟……实为令尹子文。”由此知楚地方言不同于“雅言”,楚国文献多有楚语,似楚贵族受当地方言影响之故。学者认为两周各诸侯国贵族使用“雅 言”,当地原有民众则使用方言,随着诸侯在封国统治的加强,便 形 成 以“雅言”为主、“方言”为辅的特点,突出代表如屈原作品以周文化为核心,并染有浓郁的楚地风味.........鉴于此,有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古代存在“通语”,“即先秦书面语的词汇、语法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口语中必有普通话才能做到。如周祖谟先生说春秋战国有‘共 同语’,理由是‘这件事实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典著作在语法、词汇各方面的基本一致性得到证明’……文 言 书面语的统一是‘书同文’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口语是完全一致的;恰相反,正因为当时‘言语异声’,才出现了书同文的政策”。“言语异声”是指各地方言音声不同,与“通语”并不矛盾;“通语”似应为官方通行之“雅 言”,此种语言体系应具有很高的共通性。 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云:“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又云:“自周至后汉,音已转移,其未变者实多。”并举出多例,以论证《说文》与《诗》之韵读相通。汤炳正先生认为:“《诗经》地涉十余国,幅员数千里,而用韵基本一致……方言的不同,往往是依音系为单元,而不是在个别字上漫无规律的演变……而且音系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音值的变化则较快。”孟子也讲过楚人学齐语需“引 而 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但孟子并未说齐楚两国交流有碍,故所谓楚 语、齐 语,似 主 要表现在音调音值上的差异。

    先秦两汉文献多次提到“重译”一词,用以记载同域外交流过程中语言不通的现象。《尚 书 大 传》载:“交 趾 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 下 和 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 道 路 悠 远山 川 阻 深,音 使 不通,故重译而朝。”“音使不通”即语言文字体系不同,汉文字与域外(汉文字圈以外国家)文字差异较大,交流需经“重译”。也隐含此意。王子今《“重译”:汉代民族史与外交史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一文对周秦汉之际的“重译”有详细论述,可以参看。“重译”在先秦文献中只见于同域外交流之际,在华夏及“夷狄”交流中未有提及。虽间有“戎言”记载,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戎子驹支对范宣子质问时答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戎子虽自道“言语不达”,却能“赋《青蝇》而退”⑦,以“雅言”相交通,可见其受周文化影响之深..........从先秦两汉典籍来看,“重译”主要用于同域外交流之际,华夏诸国间交流未见有此记载。虽不能断言必无,然 既 无 须 载 诸史籍,可推测先秦时期华夏各国间交流之通畅。

  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71

    你说你原封不动抄过来别人的文章,连个原文网址都不标,好意思么。别人写了就证明你都懂了?看你自己的帖子还不是照样狗屁不通。

  10. Alexss  

    眼睛瞎了没看见里面引述的我觉得重要的文献都特意把标号数字改成文献名方便你去查?至于全文你不会放关键字查啊?你连这点能力都没有让人喂饭吗?还有你的嘴巴能不能放干净点啊

    有没有人口登记制度,有没有过国土测量?

    在周朝的登记户籍主要是对军队和士兵家庭的登记,便于打仗,而且只记录适合服役的家庭成员,而不是所有人,因此不是“齐民”。

    《周礼》中的所谓“大比”就是每隔三年,对全国大范围内进行户口财物的核查。诸侯国及王室直辖区都要进行“大比”,诸侯国向王室汇报。《周礼·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及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大比”,郑玄注“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及三年,则大比”,郑玄注云:“五家为比,故以比为名,今时八月案比是也。要,谓其簿。”孙诒让则云:“此经凡言国比、邦比者。皆取校比之义。”( 钱剑夫:《汉代“案比”制度的渊源及其流演》,《历史研究》1988 年第 3 期)“大比”的内容相当于汉代的“案比”。汉代定期的人口调查称“案比”,“案比”,就是案验户口,次比之也。相对于“小比”,“大比”也有具体的时间和对象。

    “大比”的调查对象同“小比”相比,调查的内容更多,更细致。“大比”调查的对象除了包括民数、六畜,还有武器、夫屋。《周礼·地官·小司徒》:“及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屋”,郑玄注为“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孙诒让则认为是“校考乡遂沟洫县鄙井田之数而著于图也”。

    根据孙诒让的观点,“夫屋”似乎是调查土地和水渠。这种调查结果,载于“要”中,报给“小司徒”。《周礼·秋官·小司寇》云:“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郑司农云:“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根据这段话的记载,成为“大比”对象的民,是生齿以上的人口。 写在版上的内容,除姓名外,还有国中、都鄙和郊野以及男女之别。“岁登下其死生”,意思是把新生者登记在版籍,削去死者。

  11. Alexss 回复 Alexss /p/198875

    当然人户登记统计已经属于政治上的了 和文化关系不大 但是在周礼周官里面基本都有

  1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76

    已经提点你了,还不知悔改,你全文都是照搬的任敬文的《试论周秦之际“书同文、语同音”的发展轨迹》,也不标注出处,好意思。把人家已经写好的脚注插在人家文章里就成了你的功劳了?哪里来的底气。

    “人户登记统计已经属于政治上的了 和文化关系不大 但是在周礼周官里面基本都有”这话又不知所云了。

  13. Alexss 回复 natasha /p/198878

    搞笑 不会真有弱智不知道这是别人写的论文吧觉得我专门为了撕逼写一篇论文把别人的东西当作我的功劳吧

    你除了复读狗屁不通还会说什么?我说文化是你先扯的政治啊,何况你那滩暴论:

    想什么呢?周天子连自己国家多大、有多少人、各地有什么风俗、有什么文字都不知道,还文化统一?

    请问周朝(东周还是西周你倒是说清楚)的度量单位是什么,有没有地图制图学,有没有人口登记制度,有没有过国土测量?有没有各地风土文化研究?周朝主要用哪些文字交流?这些文字之间是否有通用的转化模式?在发音上和书写上能否达到合理翻译的程度?

    在周朝的登记户籍主要是对军队和士兵家庭的登记,便于打仗,而且只记录适合服役的家庭成员,而不是所有人

    `

    除了一个度量衡其他的我全都短时间内找到文献扇你的脸了 我的话狗屁不通 那你被狗屁扇脸的东西算哪门子的屁?

  1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79

    全文引用注明出处,是对知识最起码的尊重,你最让人生气的地方是这点常识都没有,打脸先打你自己。

    除了照抄别人,你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一句不是狗屁不通,反驳都槽多无口。

  1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80

    这段话很好,好好展示一下这个人的素质。

    照抄别人不给出处,指出来就脏话连篇。

    狗屁不通是说文字狗屁不通,但这个人立刻就开始人身攻击,气急败坏跳脚就是这样的。

  16. Alexss 回复 natasha /p/198881

    行行行 我不尊重任敬文和杨洪 我有罪 我在这向他俩道歉

  1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82

    你如果要讨论,就要从别人的文章中找出对应的部分,换成自己的话转述出来,原文最多引用几句就得了。不然不仅是对原文不尊敬,也是对与你对话的用户不尊敬:你一下子抄几千字出来,乌央乌央的,让人怎么看?

    再说“打脸”的部分,探讨本来就无所谓打脸,就算你引用的原文,也未必就100%正确。比如““重译”主要用于同域外交流之际,华夏诸国间交流未见有此记载。虽不能断言必无,然 既 无 须 载 诸史籍,可推测先秦时期华夏各国间交流之通畅”这话换成大白话,就是“没有记载,我就当他有”,这就很无赖,很不能让人信服。

  18. Alexss 回复 natasha /p/198883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1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84

    低素质人身攻击展示一次就够了,当成粪便样本。多了就要删除。

  20. Alexss 回复 natasha /p/198885

    比如““重译”主要用于同域外交流之际,华夏诸国间交流未见有此记载。虽不能断言必无,然 既 无 须 载 诸史籍,可推测先秦时期华夏各国间交流之通畅”这话换成大白话,就是“没有记载,我就当他有”,这就很无赖,很不能让人信服

    人家不仅没见记载才推测的 前提是人家上面还用春秋慎辞战国策士举出一堆例子从反面印证了 还让我只引一两句 我都尽可能摘下来了摘全了你都装作看不见

  2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回复 Alexss /p/198887

    你照抄了全文洋洋洒洒几千字,然后说答案就在里面你自己找,你说这是讨论的态度么?你干脆把一本书扔过来算了。再说,不让你引用全文你不会用自己的话转述吗?就从你加黑的文字来看,就是无记载就当有,其他部分如果你觉得有用,不妨标出,别人没耐心跟你捉迷藏。

  22. Alexss 回复 natasha /p/198892

    谁和你捉迷藏了 ?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把我觉得的重点标重了?你上面说春秋战国时语言文字怎么交流“转写”“合理翻译” 这里面不都有答案?何况明明“重翻译”这些东西不见于更多的各国之间交流记载却仅见于数量更少的与域外国家的交流记载(各国交流还能举出一堆反例证明可以不经翻译通过口语交流),得出东周各国文化(至少是有文化的贵族群体内的语言文化)的同一性远大于差异性,这种结论难道不很正常吗?那我在自己帖子里说句“周朝文化已经统一”很过分吗?很没根据吗?很扯淡吗?很“狗屁不通”吗?

  23. linda   rico y libre

    中世纪欧洲都信基督,都会用拉丁语(哪怕是标准语言是西里尔字母书写的俄国,上层也会使用拉丁),所以后罗马的欧洲也是大一统。

  24. Alexss 回复 linda /p/198901

    基督教和罗马传统(拉丁文)本来就是代表着中世纪欧洲一种统一的观念和倾向(如神圣罗马帝国),但欧洲中世纪还有一个蛮族传统 ,这个才是阻止欧洲统一并促成分裂的根源

    欧洲民族意识是“日耳曼各部族天然的、朴素的族群意识事实上成为近代欧洲民族意识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在各部族间的相互蔑视和仇恨以及在君主的带领下共同抗击“ 敌人” 的过程中产生共同的群体意识‚参见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下卷《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第 686—694页。

    但周朝就没有这东西 相反周朝封建是宗法制 基于血缘 讲究华夷之辨, 周朝封建是用于加强统一的 欧洲封建是契约制 是统一崩溃和蛮族入侵后才有的

  25. OrphenOfKos  

    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观点 其实周秦汉本来就是支那化这一进程从量变到质变、从个别体到完全体过渡的初级阶段 大家如果非要定义出某一个节点或是为之争个高下 那势必会产生不少的争论的

    文章主的观点或许有瑕疵或者纰误 但不少内容都能给我老人家带来思考 就算说周朝和为其背书的儒家不是如标题所说的影响最大 其影响或者说作用也非同小可 换句话说 这锅不能秦和法他俩全去背了 老是提外儒内法 可为什么不是外黄老内法 也不是内外皆法 其实这两者是有机结合 缺一不可 一个面子 一个里子 一个负责文化渗透 一个负责制度探索

    我们不能因为对秦和法深恶痛绝 就把周和儒当作还未沾染支味的绝对圣经

    当然了在周阶段进行去支那化这一逆熵操作绝对比在秦阶段要更容易 这也就解释了如今日本和支那在德性上的差距

    但这些都或许不重要 支那化这一单向的如同熵增般令人绝望的规律才是

  26. Alexss 回复 OrphenOfKos /p/198922

    这位姨学家难道不知道儒家亲亲相隐的宗法制就是小共同体本位和自组织凝结核的意思吗?这不恰恰你们嘴里产生秩序和文明的最核心要件吗?

  27. Alexss  

    当然了在周阶段进行去支那化这一逆熵操作绝对比在秦阶段要更容易 这也就解释了如今日本和支那在德性上的差距

    你日纯粹是地缘政治优势海岛国家无需面临外来侵略的激烈生存竞争才导致集权化进程比大陆缓慢而已 殊不知你日的历史进程也是集权化的 本土自发秩序的最终产物德川幕府时代是你日历史上集权程度最高的时期 还有如果不是二战后美国的改造和苏联海军的薄弱 今天的你日不比泰国甚至北朝鲜好到哪去

  28. OrphenOfKos 回复 Alexss /p/198926

    其实你姨可能也是有面子和里子的

    至于你说的日本这段 前半段不是在延伸我的观点么

    后半段可不敢恭维 岛国历史上集权程度最高的时期那肯定是招核啊

  29. 百年丘墟 回复 OrphenOfKos /p/198927

    你能不能考虑考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或者柏拉图和马基雅维里的学生,差别与关联?以及对西方国家政治的影响?

  30. 百年丘墟 回复 百年丘墟 /p/198928

    打错字都不能修改 ,学生应该是学术

  31. OrphenOfKos 回复 百年丘墟 /p/198929

    你是不是想说他俩有点像儒家和法家 一个看着光伟正 一个像厚黑学?

    理想国就是古希腊文明费拉化与支那化进程中后期的具体产物 和儒有点相像 也是树立一套表面美好实则空洞的乌托邦架构 都假托对古老时代的缅怀 提出对当时时代的改造诉求 我有时常常想他们初衷也许是好的 因为他们起码发现了越往过去越不费拉 但他们的办法是完全错了 不仅好的东西推行不了 坏的东西还成了素材 这套素材被基督教和君士坦丁拿去用其实就成了董仲舒和汉武帝相同做法在西方的对应版本 都成了面子

    至于马基雅维利于法家 也差不多 在乱战时代 古老而有德性的游戏规则被一步步践踏 未达成目的而越来越无底线化 出现这种理论是必然结果 我们站在低熵环境内去看当然觉得这是走火入魔 但这其实都是支那化或者说费拉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因为熵已经增到了那个高度 你不去做也有别人去做

    两个东西综合起来的影响 其实就能解释我们对南欧和拉美的观感

  32.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回复 Alexss /p/198946

    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日本一般的常识和教育里,7世纪仿照唐代律令制,第一次中央集权,明治维新后第二次中央集权。

    你所表述的德川幕府时代集权程度最高是哪里的理论,出处在哪呢?

    按照我所知道的,日本从中央集权国家走向武家割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地方经济上,9-10世纪流官治理+中央收税的唐制走向崩溃,耕种者人身依附于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又人身依附于大贵族。

    你是用了哪些论据判断德川幕府对各地藩国的实际控制程度,比颁布了一系列庄园整理令、中央任命官员直接在地方收税的律令制时代高呢?

    另外,如果江户时期中央集权最高、明治时期更低的话,那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各藩主向中央政府交出藩内的人口户籍资料、废除藩兵建立征兵制等一系列措施后中央集权程度反而下降了?这里我不能理解。

    二、在律令制解体后的12世纪,日本出现了两种社会秩序,源氏和平氏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是“东日本秩序”和“西日本秩序”的争斗。因为东西双方在律令制走向解体的变化过程中,底层经济结构和对地方的支配方式走上了不同的方向,所以出现了经济模式和社会形态上的不同。哪怕到了江户时代,东西国连货币都没完全统一,大坂用银币,江户用金币,交易还得找中间商换货币。

    你说“德川幕府是本土自发秩序的最终产物”,但是东日本虽然用武力压倒了西日本,但东日本的社会秩序却没能完全在西日本运行,两套社会秩序东强西弱长期并存。按照我的理解,如果存在“本土自发秩序”,那么江户时代应该是暂时存在两个的,而还没走到形成“最终产物”的那个阶段?

  33. Alexss 回复 花鸟风月 /p/198985

    你觉得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到底是外来刺激影响下的反应还是算本土内部自发演化的产物?幕府时期七百年才是排除外界干扰本土自发演化的路线,难道事实上的最终的德川幕府不是中央集权程度最高最稳定的幕府吗?还有东西国的矛盾冲突在律令制之前之中就一直存在 不是律令制崩溃后才有的 如果说德川幕府时期“存在两个本土秩序”,那岂不是说日本自始至终都存在两个“本土秩序”?德川幕府时期东西国无非一个地方上亲藩大名多点一个外样大名强点,一个控力强一个控制力弱点,难道德川时期以谱带大名、参觐交代、土地石高制、朱子官学、锁国政策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政策不是在全日本推行的吗?

  34.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回复 Alexss /p/198987

    1.我不觉得存在什么“排除外界干扰”独立发展,甚至江户幕府的官学可是朱子学。中国的强烈影响是切不断的,当时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也没有切断的主观欲望。热心了解接受中国文化的武士阶级才是主流,武士在一定程度上受容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人锁国了,中国的书可是不锁的。甚至到了江户幕府第六代大名,荷兰的书也不锁了,因为荷兰作为新教国家没有天主教国家两牙那么强烈的传教欲望,幕府放心,从此兰学深入人心。武家人可是带头吸收外国文化的。在黑船之前,日心说等欧洲知识已经是日本市民的常识了。

    所以,其实我觉得律令制、幕府、明治维新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并演进的体系。如果你说幕府的独自程度相对律令和维新要更高一些的话我认同,但我很难认为它是完完全全的本土产物。

    并且你变换了表达。原来你的表达是(本土自发秩序的最终产物)德川幕府时代是全日本历史上集权程度最高的时期,而不是在说德川幕府时代是不是幕府政权里集权程度最高的时期。我们刚才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

    2.我没在说政治上的冲突,是在说底层经济结构。参勤交代啊大名配置什么的等等是东国在军事上控制了西国的结果,但西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和东国不同的经济运行逻辑。

    为什么我说是律令制崩溃之后呢?是因为律令制下全国是统一货币、统一经济模式的,这时候东西还没有明显区别;而在律令制崩溃后西国由于地理的原因(离外国近,且有濑户内海方便物产运输)希望以贸易和商业立国,并且确实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好处;而东国武士集团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武士开始掌权的初期就是东国从将军到农民有强烈的逐级人身依附关系,而西国并没有。西国武士大量去经商了。再乃至整个江户时代,大坂都一直占着国内贸易中心的位置(国际贸易中心不用说在长崎);而东国没那么依赖贸易。这种差异演化从律令制崩溃的过程中就开始了。

  35. xxyy   中华民国敌占区人

    周贵族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不是传承关系不好说。因为现在看到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是儒家记录撰写的,说自己正统太正常。特别孔子修订春秋,哪些“斧正”了?都说不清楚。例如《竹书纪年》里就有很多对不上的地方,谁真谁伪都无定论。而且儒家的作派是有问题的,比如现在出土了很多秦简,整理读取之后,发现秦朝也不是如儒家描述的这样,儒家的东西能信几分?第三,孔子时期比较可信的是他肯定开了一个学校,弄了一个“速成班”,还有一些东西是不是他的徒子徒孙添进去的?有多少?也说不太清楚。 周的文化样貌如何,如何传承都是在历史文献中呈现的,历史文献有问题,这个结论就不太好下了。 另外,姜太公治齐就不是全用周的文化,而且当时戎夷蛮狄也是很多的,很难说文化大一统。

  36. 百年丘墟 回复 xxyy /p/199003

    孔子是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本来不是他份内的事,所以他担心“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华夏夷狄区分在于文化而不是血统,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有问题,华夏夷狄之分在现代就是政治文明与否。周的政治文献应该就是诗经尚书周易周官周礼仪礼,所谓的五经(还有六艺也是古代贵族子弟要修的课,孔子也多多少少教给了平民)。这些文献流传到现在是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前的原始文献也是见仁见智,但是汉代或者其他后世儒家编写的书也不见得没有价值,如礼记很多文章显然是汉儒的作品,但是水平和价值是很高的。后人怎么取舍以符合新的政治文明当然也是重要的话题。

  37. xxyy 回复 百年丘墟 /p/199005

    1.孔子应该是修订鲁国的史书,而不是自己著作。甚至有说修订都可能不是孔子亲自完成的,时间短年岁高。孔子68岁返鲁,72岁去世,4年时间写出春秋240年左右的历史不太可能,甚至修订一遍难度也非常大,很可能弟子参与其中。也有一些考据说春秋中有些内容不像是一个人的风格。 2.周的文化政治肯定是体现在各种文献中,这个观点没问题,问题是现在看到的文献是不是原版不能确定,有没有被后世的人篡改也未可知。而且从各种已发生的事情看,被篡改的可能性非常大。考虑到现在流传下来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儒家之手,所以,只能说我们看到的周的政治文化是儒家眼里的政治文化。 3.汉文化圈迷信大一统,现今依然。然而,实现大一统,没有什么比独裁专制更好使的手段了。煌煌几千年的历史,实现大一统,无非就靠一个字“杀”。不服就杀掉,杀到只剩下服的为止。作为被统治者,这个大一统有啥值得自豪骄傲的?“你也配姓赵?!”没有大一统,谁敢说这一句?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真那么重要么?这些到底方便了谁。比如不统一度量衡,楚人鲁人齐人郑人是不会烦恼的,烦恼的是商人。书不同文,各地方的人也是不会烦恼的,烦恼的是统治者。读历史春秋的老百姓远比后世的老百姓幸福。比如筑城,老百姓不堪其负,可以发牢骚,可以一哄而散,可以逃到别国去,后世的百姓可以吗?大一统后,更是没地方可逃,甚至于被活活饿死!孰利孰弊,我觉得只要脑子没被洗的全是水,应该不难得出结论吧。

  38. dellalove 回复 xxyy /p/199008

    春秋战国时期底层人确实有不同方言 这个可以从诗经里找到 诗经也没否认这一点 不同地方的人的用词有一定差异 但是上层之间是不是有通用语言 沟通交流是不是也很方便 这是死无对证的事情

  39. xxyy   中华民国敌占区人

    翻墙的原因,回复被重复发了3次,抱歉。请管理员删除2帖,感谢。

  40. minjohnz   忙于实修。不回复。除非是的确有趣有意思的。如果你很在意我为什么不回复,建议不要写很长的评论。在质疑我的表达力前,请先质疑自己的理解力。

    离现代最近,即满清,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 秦汉两次撤藩立县,改封建为集权。但还有相权。 到明清,宰相渐渐只成了秘书,集权才算完成。

    (下面转贴我在别处的发言) 曾经(对于有些人,或者说许多人,来说,是至今)人们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可以套用在国家政治制度上的。 他们不知道演化未必进化,连生物学的所谓进化都是可议的。

    于是,在他们看来,新的总是好的,所谓进步的。

    因此辛亥革命了,君主立宪太旧了,共和制一定更进步。

    后来还有更新的,更进步的,天然就更对的:苏维埃及其国家社会主义, 甚至包括军国主义,在一开始时,都不是个贬义词,而是学习的对象。

    独裁原指罗马战时只有一个执政官。中共更是苏共的克隆。政治局一套小班子控制一切也来自罗马奥古斯都。

    有个现象:越是同质,越是天无二日,水火不容。 例如:共产党与国民党,都是列宁党的克隆。 希特勒与斯大林,都是国家垄断资本。 太平天国与满清,都是天降大任,尔等合该跪伏。

    在五四反传统的潮流之下, 国共不可能说自己不是学苏联的先进经验,反说自己是继承满清的军机处或上书房。(战争的逻辑是相通的。为了WIN,能用的手段都差不多的。所以会有不少”巧合“。)

    但是,有的学者,例如钱穆,知道。 他们还知道:中国一直有所谓“节制资本”的传统,从盐铁官营到没收伪产,始终迷恋以各种名义搞的垄断工商业。 于是有人提出:中式制度不是落后,而是早熟。 甚至可以从秦汉开启的外儒内法中发现所谓的现代性。八股也类似标准化连锁化的现代教育。 更何况公务员考试制度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近年,还开始宣传秦国横扫天下,是因为早就开始标准化制作武器盔甲。 似乎,要不是汉字不利于研究数学,我们早就统一全球了。

    他们不知道,除了团结起来,集中力量打胜仗,除了越来越标准乃至枯燥单调乏味,现代化还有另一面:

    (懒得写了,转帖其他发言如下)

    钱不重要。有利用价值比较重要。 如果我们还活在狩猎采集的时代,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社会。 那么只要还有体力,甚至完全没有钱也没关系。 先有分工,才有社会,乃至文明。 钱只是个工具。

    所谓现代化,有其糟糕的一面,我在别处可能已经谈得太多了。 而好的一面,其实不在与市场或自由竞争(不被垄断、包括郭嘉垄断、所破坏的前提下) 而在于分工被工业化极大地细化了, 本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如果有什么事非得求爷爷告奶奶,那就说明还是有反动势力,还很顽固。 《三体》如果只是本小说还好。出现三体迷是比较糟的,更糟糕的是这书还有外文版,也就是说,搞不好还有外国的三体迷。如果他是个军人,整天琢磨所谓的猜疑链,而又正好能按核按钮,......

    能量守恒。无所谓消耗。如果热力学是对的。等人类能利用的分布不均的能量都转化成很难利用的均能。就可算资源耗尽了。考虑到最不均的其实是核能。所以只要不发生核战之类导致科技大倒退的事件,应该是很难出现能源耗尽的情形了。

    (生命的本质也是能量,不会无中生有,不会无限繁殖。三体与灭霸都错了,无论有多少人在追捧。同样的,宇宙飞船的速度也必有上限,估计不会超光速。热热闹闹的星际社会也不可能。星战等等也不过是在意淫。异形中的荒凉更为可能。)

    如果能给蟑螂人留一句话,免得重蹈猴人的覆辙,我想说:千万别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大更多更省更远更团结....不如追求更准确更精确

    无论什么制度。如果没有电与半导体。我们都是野蛮人。 像样不像样,未必取决于党恩是否浩荡,更取决于精确使用能量的程度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却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谓人性的弱点,就是爱听好话。不想听坏消息。据说给花剌子模国王带来败仗消息的信使是会被砍头的。

    所以,遇到与自己三观、哲学、信仰有所违背的知识,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是胡说,假的。或者不知所云。我看不懂,也不想懂,反正你也不是什么权威 ..........

    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不重要,不需要知道,有钱,有权,或者有笔杆子,有刀把子、枪杆子,就够了,

    知识,与知识分子,在他们眼里,是最百无一用的。除了理工科的,那就是会走路的驯服工具

    左派,理想派,乐观主义,性善论者:天上会降下个圣贤,怀揣大任,赐给我们真理或进步。

    悲观派,保守派,悲观主义,性恶论者:人的智慧顶多分析一下电视剧剧情,“电视机原理”属于不可知,永远的迷。

    性恶论,反智主义,还有其他表现,转贴如下:

    有哪个美式超级英雄不靠拳头解决问题的?好像没有吧?也许有用黑客技术的,也算文明了?。

    莫名奇妙被所谓的爱解决一切的电影常有,那就和来自神的救赎是一类的。

    无论是爱还是暴力,都不用脑子的。

    原罪说有成功的地方,不相信人性,相信靠制度互相制约,也有不好的地方,容易自暴自弃,尤其是底层,包括信教的第三世界

  41. minjohnz   忙于实修。不回复。除非是的确有趣有意思的。如果你很在意我为什么不回复,建议不要写很长的评论。在质疑我的表达力前,请先质疑自己的理解力。

    反封建,反的是哪个封建? 有两个封建。 一个是封土建国,另一个是所谓的封建专制。

    世界历史上大概有三次主要的撤藩立县, 欧洲经过了不少战争,乃至两次大战,贵族有当军官的传统,大约也死得差不多了。 中国从春秋末期勾践破坏游戏规则,不择手段灭了吴国开始,整个战国时期就类似一战二战了。 日本遇黑船,主动改制,是最快的,大概因为他们本就习惯学习强者了。

    至于集权专制,也非中国独有。 例如穆斯林靠战争传教,不集中指挥怎么打胜仗?

    战争的逻辑是相通的。为了WIN,能用的手段都差不多的。所以会有不少”巧合“,以至于有人提出中式制度,不是落后,而是早熟。

    如果有人反封建反专制反独裁,或反大一统,但不反战争以及明的暗的各类军政府,甚至以为有组织有纪律就是文明。那么无论他受的哪一国的教育,还是一团浆糊。

    补充说一下另一个封建,封土建国,各家独立自治

    这种不那么集权独裁的封建,有个不靠公务员工资的中间阶层。 真正的士大夫是经济独立的。 而只有士,才能佩剑。这之所以是贵族标志,估计是因为平民佩不起。 当时的生产力,尤其是武器的生产能力应该是比较低下的。
    实在被战争需要逼急了,就会变法,从管仲开始,编户齐民, 乃至法家总结出了“要想国家强,就要百姓弱”之类的规律。 也就是要用计划经济强行集中搞军火。 所以,如果我国国民不够自立自尊自信,那不是因为封建了太长,反而是太短了。 更不要说,历代节制资本,重农抑商,很难出现以独立自治的商人为主的城邦了。 除了南宋泉州。(或许是个孤例?因为南宋皇帝太弱?)
    从春秋百家争鸣到民国大师辈出 中央控制较弱,所谓的乱世之下,人们反而比较能精神独立。

  42. xxyy   中华民国敌占区人

    民主制度一般来说行政效率低下,专制制度高效。而且,民众自由度高,强敌兵临城下,容易分崩离析。比如统台,大陆这不虚张声势,台民就有声音要换总统要移民。当然,专制制度下也有,一是声发不出来,二是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