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绝对人口倒是不多了,在中国的怒江州、迪庆州和缅甸的江心坡一带聚居。应该说那个地区没有太多外来人口迁入吧?
但真正让我吃惊的是四舍五入之后两千万的壮族,一千一百万的苗族、一千万的彝族和土家族,而蒙古族才六百万,藏族才七百万。
西南少数民族好像长期被我忽视了。不是什么满蒙回藏,几百年来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的、家里说民族语出门说西南官话的他们才是少数民族的主体。
傈僳族绝对人口倒是不多了,在中国的怒江州、迪庆州和缅甸的江心坡一带聚居。应该说那个地区没有太多外来人口迁入吧?
但真正让我吃惊的是四舍五入之后两千万的壮族,一千一百万的苗族、一千万的彝族和土家族,而蒙古族才六百万,藏族才七百万。
西南少数民族好像长期被我忽视了。不是什么满蒙回藏,几百年来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的、家里说民族语出门说西南官话的他们才是少数民族的主体。
额,按照文中的算法,辽法统也该算长的吧
从916耶律阿保机称帝,经历耶律大石西征、屈出律篡位,1218才亡于蒙古,三百多年。
如果算皇帝帝号传承时间,比明清都长呢
明在1662之后只有延平王(1368-1662),清1636才称帝(1636-1912)。
虽然前后的时间怎么计算会有一些出入,但总之按你所说的算法,辽应该是明清同等级的?
如果将部落争霸的时间算进去,例如清朝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开始算,那么辽甚至能从耶律阿保机的高祖父大败安禄山开始。
(并且我突然发现,金朝太祖完颜阿骨打是个司马昭,上位是因为直接继承了哥哥的大酋长职位。这一家从这两人的祖父开始就是大酋长,在女真各部占有支配地位了。如果努尔哈赤统一部落的时间可以算在清的法统时间里,那金朝法统也得二百多年。)
连冲绳人都不太喜欢日本中央政府的所做所为,更何况其他国家。
冲绳是没能从日本独立的前殖民地,时至21世纪20年代联合国还在敦促日本政府尊重冲绳人权。
一部分冲绳学者的观点和联合国的报告书认为,冲绳至今仍处在从日本殖民地/美国殖民地转型的过程中。
且冲绳人在二战中的死亡率达到了25%,这是其它殖民地达不到的数字。
所以我觉得这里用冲绳举“连……何况”的例子不太合适,冲绳可能才是本该最不喜欢大日本帝国的那个。
嗯?有编辑功能的呀
点击文章下方的“菜单”——选择“编辑”
1.我不觉得存在什么“排除外界干扰”独立发展,甚至江户幕府的官学可是朱子学。中国的强烈影响是切不断的,当时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也没有切断的主观欲望。热心了解接受中国文化的武士阶级才是主流,武士在一定程度上受容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人锁国了,中国的书可是不锁的。甚至到了江户幕府第六代大名,荷兰的书也不锁了,因为荷兰作为新教国家没有天主教国家两牙那么强烈的传教欲望,幕府放心,从此兰学深入人心。武家人可是带头吸收外国文化的。在黑船之前,日心说等欧洲知识已经是日本市民的常识了。
所以,其实我觉得律令制、幕府、明治维新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并演进的体系。如果你说幕府的独自程度相对律令和维新要更高一些的话我认同,但我很难认为它是完完全全的本土产物。
并且你变换了表达。原来你的表达是(本土自发秩序的最终产物)德川幕府时代是全日本历史上集权程度最高的时期,而不是在说德川幕府时代是不是幕府政权里集权程度最高的时期。我们刚才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
2.我没在说政治上的冲突,是在说底层经济结构。参勤交代啊大名配置什么的等等是东国在军事上控制了西国的结果,但西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和东国不同的经济运行逻辑。
为什么我说是律令制崩溃之后呢?是因为律令制下全国是统一货币、统一经济模式的,这时候东西还没有明显区别;而在律令制崩溃后西国由于地理的原因(离外国近,且有濑户内海方便物产运输)希望以贸易和商业立国,并且确实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好处;而东国武士集团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武士开始掌权的初期就是东国从将军到农民有强烈的逐级人身依附关系,而西国并没有。西国武士大量去经商了。再乃至整个江户时代,大坂都一直占着国内贸易中心的位置(国际贸易中心不用说在长崎);而东国没那么依赖贸易。这种差异演化从律令制崩溃的过程中就开始了。
嘛,总之填色也差不多玩够了,应该不会再填了。万一又填,那就当我没说。
图一:汉族不是第一大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级行政区
颜色表示此处的第一大民族。彩虹色不够用是我没想到的。
红色:藏族
橙色:壮族
黄色:回族
绿色:土家族
蓝色:苗族
紫色:维吾尔族
黑色:哈萨克族
灰色:彝族
棕色:傈僳族
五个自治区中,有一个很丢人,我就不说是谁。另外,傈僳族上榜让人措不及防,始料未及。
图二:在图一的基础上加上汉族人口虽然占比最高,但各少数民族人口加起来超过50%的地级行政区
图一中出现过的用粉色表示。汉族虽然是第一大民族,但少数民族人口总和超过了汉族的地区染了绿色。
总之就是这样,完结撒花。
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日本一般的常识和教育里,7世纪仿照唐代律令制,第一次中央集权,明治维新后第二次中央集权。
你所表述的德川幕府时代集权程度最高是哪里的理论,出处在哪呢?
按照我所知道的,日本从中央集权国家走向武家割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地方经济上,9-10世纪流官治理+中央收税的唐制走向崩溃,耕种者人身依附于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又人身依附于大贵族。
你是用了哪些论据判断德川幕府对各地藩国的实际控制程度,比颁布了一系列庄园整理令、中央任命官员直接在地方收税的律令制时代高呢?
另外,如果江户时期中央集权最高、明治时期更低的话,那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各藩主向中央政府交出藩内的人口户籍资料、废除藩兵建立征兵制等一系列措施后中央集权程度反而下降了?这里我不能理解。
二、在律令制解体后的12世纪,日本出现了两种社会秩序,源氏和平氏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是“东日本秩序”和“西日本秩序”的争斗。因为东西双方在律令制走向解体的变化过程中,底层经济结构和对地方的支配方式走上了不同的方向,所以出现了经济模式和社会形态上的不同。哪怕到了江户时代,东西国连货币都没完全统一,大坂用银币,江户用金币,交易还得找中间商换货币。
你说“德川幕府是本土自发秩序的最终产物”,但是东日本虽然用武力压倒了西日本,但东日本的社会秩序却没能完全在西日本运行,两套社会秩序东强西弱长期并存。按照我的理解,如果存在“本土自发秩序”,那么江户时代应该是暂时存在两个的,而还没走到形成“最终产物”的那个阶段?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是第一大民族,藏族占比不到2%。
这能划给藏,全中国也能划给藏,捂脸
会不会雅典斯巴达,陶片放逐法?
“大部分藏族人,都不住在西藏自治区。”——鲁迅。
嘛,反正就聊聊标题所说的内容,想到哪写到哪。
图上染色的部分是西藏自治区,以及在其它省份的藏族自治州。
绿色是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然而汉族占据绝对多数,蒙藏人口加起来没有超过30%。
蓝色区域的藏族小于40%,上边的那块在青海湖的北岸,此处人口以汉族居多。而地图最下边的那块,在云南省的蓝色,迪庆藏族自治州就很有意思——藏族人口占比只有30%多,却依然是本地的第一大民族,而第二大民族是傈僳族。
相比北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就显得很杂居。我们知道,一个民族自治区域可以冠上n多个民族的名字,但是名字的长度总得有个限度,遍地都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种长度的话,会把人烧得脑阔疼的对吧?因此当一个区域内有5个及以上民族的人口比例接近,但每个民族的人口都没超过25%的情况下,放弃用民族名称命名,改叫“各族自治县”。
但回到藏族来,迪庆州内的藏族,终归是领先第二名傈僳族10%左右的。
然后是图上黄色、紫色及红色的区域,藏族人口过半了。黄色包括九寨沟在内,藏族人口小于60%;紫色包括拉萨在内,小于80%;红色大于80%。
乍一看,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南部红得那么迷人,大部分藏族人口都应该在那里聚居吧?但答案是,大部分藏族人活在彩色里,藏族只是中国的第九大民族,西藏自治区没有多少人。总之结论就是地理,青藏高原上自然环境太差了,平原是汉族的又抢不到,于是活在与平原临近的山区,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样子。图是反映人口比例,不是反映绝对人口数量的,大部分藏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
藏族是这么想的,傈僳族也是这么想的,羌族也表示你说得很对。于是,大家杂居。
————————————分割线————————————
接下来是藏语的问题。
人们在说自己母语的过程中,表达是会不断的针对具体情况发生细化的,语音也一直在变;而这种变化,在各地是不均匀的。因此一门语言一旦历史太悠久了,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早早就分出去宗支疏远的那些,和我们还算不算同一门语言?
相比形成时间比较短、方言之间比较接近,还没有太多分化的维吾尔语,藏语就面临上述的问题。藏语三大方言卫藏、安多和康巴之间的差异几乎就是北京官话和吴语粤语的差异。例如,卫藏和康巴方言有汉语式的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使用日语式的高低调;卫藏和安多保留了完整的辅音入声韵尾,就像粤语一样,而康巴的入声韵尾脱落成了喉塞音,像吴语一样。但是这些暂且还能叫藏语。宗支疏远的藏族人,说的未必就是藏语了。
你听说过嘉绒语吗?是保留了最多的原始汉藏语成分的,一门活化石一样的语言;它对今天的人们研究原始汉藏语有很大的帮助。哦对,汉藏同源,一万多年前,两个民族的祖先都是说“原始汉藏语”的。
嘉绒语的使用者是藏族,可嘉绒语,却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据我不负责任地推测,是这些人的祖先进了他们所在的高山河谷之后,便一万年没有再出来过,直到红四方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帮他们建立了一个以嘉绒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除此之外,相对于嘉绒语,有和藏语更接近一些的白马语,九寨沟的大量藏族人就使用这种语言,常用词里已经有30%的藏语词了。它成为一种语言的理由和封闭的嘉绒语是相反的,它是因为民族杂居,原本的古藏语词汇被古汉语和羌语的词汇替换形成的语言。
要形成一门新语言,要么是太封闭,不见外人,别人变我不变;要么是太开放,在民族杂居区,将其它民族的词汇对半掺。例如土家族的一部分人,已经搞出来了词汇用汉语词,但语法却保留着和包括藏族在内的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一样的主宾谓语序的母语,我饭吃,我觉睡。总之,一个民族内部的封闭程度不同,受外界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会只说一门语言的。藏族内部至少有十多种语言,藏语的三大方言也很难对话。
哦对,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朝鲜语这五门语言,因为拥有成熟的传统文字且在民族内通用,所以身份证上登记了少数民族,人却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口比例是比较低的。
中国大概只有50%的登记少数民族人口说本民族语言,上述五个有成熟、通用的民族文字的民族人口中放弃母语的比例最低,苗/瑶/彝/侗/壮这种有过民族文字但已死、或文字不通用的民族说母语的比例其次,再次是从来没有过民族文字的民族,最后回族和满族将分母占尽。
我也不知道都聊了些什么,总之把想到的东西输入下来了。顺便送一张维吾尔族在自治区内的人口占比图吧:
啊,你说我那篇文章吗?
我本意是想介绍些零散的知识点,就想了个办法把它们串了起来,就是为了那点醋才包的饺子……
至于政治其实我没那么关心的,更多的是想个主题介绍些实质内容?最近想到的就是看图说话(不是)
刚刚我稍微补充了一下解释过程。
总之想说的是,一个地区要怎样统/独、统/独后会有什么模式是有着民众的感情、历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着,包括你说的政治因素也在内,是个复杂系统。楼主用一个“即将成为人口第一”来当论据,太单薄了。
……我也没讨论对不对的话题,我是在用楼主自身的逻辑来反对楼主自身。
这里的“合理性”的定义来源于楼主而不是你我,也不需要用到你我对“合理性”的各自理解。
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楼主认为一个人工划定的区域内,由人口比例第一、或即将成为人口比例第一的民族统治一块区域合理(这里定义了我们讨论中的“合理性”)。
那么,如果这条为“合理”,那它下属的地区遵守这条也应该为“合理”。因此我问楼主既然能从中国拆分新疆,那么新疆为什么不能继续拆?
如果楼主认为新疆能继续拆,则楼主的结论“汉人该统治全新疆”不合理;如果楼主认为新疆不能继续拆,那依照楼主的论证方式,中国也不该拆出新疆,因为中国这个区域内汉族人口比例最高。
因此,无论如何,楼主的论证过程都是自相矛盾的。
我没在讨论该不该独立的事情,这里也和我个人对于统独的意见完全没关系,我是在分析楼主用“民族人数”来论证“独立后该由谁统治”在自身的逻辑上就有内部矛盾。
嗯,因此可以说明,用全疆人口的民族比例来说统/独的事是不合理的,不是吗?
其实我不明白的是,你们为什么要把一个人工划定、甚至不一定合理的的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看看目前的汉人比例,而且人口会不断增加,用不了多久,新疆的汉人比例会超过维族人。
北疆本来就不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区域,维吾尔族人口分布是极端集中在喀什——和田周边的,新疆整体上汉族维族比例谁多谁少,和大部分聚居在喀什——和田聚居区的维吾尔人应该有什么政治主张有什么关系呢?
就算新疆独立,难道不是新疆的汉人掌握政权?
新疆一定要统一,天山两岸同胞像石榴籽一样血浓于水是吧?
是的,内外蒙古合在一起的话,内蒙古的蒙古族+外蒙古人口之和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还是我。
我吃饱了没事干,试着查找了一下蒙古族人口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每个地级行政单位、以及在其它省份的蒙古族自治州的分布情况。
然后发现了一件事:在现在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级行政单位,蒙古族人口超过50%。
下图是显而易见、浅显易懂、一目了然、不言而喻的上色图:
染色的区域都是蒙古族的“自治”区域。其中,绿色区域内,蒙古族人口小于10%;蓝色区域内,蒙古族人口小于30%,黄色区域内,蒙古族人口小于50%。
先说内蒙古自治区以外的区域。在新疆和青海的三块绿色分别为新疆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虽然头上顶着一张大大的”蒙古族自治“的牌匾,但是蒙古族人口的比例实际上只占个位数。
然后是内蒙古自治区内部。自治区内中间和右上角两块绿色,是蒙古族人数占比不到10%的区域。中间的绿色是呼和浩特——包头一带,就像"闯关东"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民族和语言的构成一样,这里也被“走西口”彻底改造成了晋语区。右上角的一大块绿是呼伦贝尔,人口比例就是闯关东的结果。
再然后是蒙古族人口比例大于10%、小于30%的区域,那两大块蓝。
左边的那一大块是沙漠,人口非常少,要不然也选不上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所在地,对吧?
右边的那两块蓝已经接近黄色区域,蒙古族人口的核心区了。右面两块蓝色各自在大兴安岭的一西一东,其中西边那块的蒙古语被选为中国蒙古族的“普通话/标准语”。但就像汉语北京官话的使用者远远少于使用人数第一的西南官话一样,蒙古语的“普通话”使用人数也远远少于地图黄色区域的科尔沁蒙古语。
另外,虽然从地图上的色块中是看不出来的,但是蒙古族人口的分布是极其靠近地图右侧的。直接说个结论吧,中国的蒙古族人口/蒙古语使用者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上的通辽市、兴安盟和赤峰市,就是地图上的两块黄色和最右边的那块蓝色,它们在传统的“中国东北”区域内,也承载了自治区内70%的蒙古族人口。东北平原耕种条件好,相比西侧的戈壁沙漠有稳定的耕种环境,于是科尔沁蒙古人放弃了放牧转向定居,养活了更多人口。两块黄色里靠下面的那块是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地级行政单位,接近150万蒙古族在那边种地。黄色靠上面那块的兴安盟嘛,商品粮基地,种大米的。
只是即使在这样的蒙古族核心区域,蒙古族数量也未能超过汉族。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南蒙古了。
唔,给文学院/外语学院用的“语言学纲要/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课本就有这一部分的,可以找找pdf看看?
额,我不明白你说的“喀什就是喀什”是想表明什么,可以详细阐述一下吗?
按官方的统计数据,
1949年,人均寿命:35岁
1957年,人均寿命:57岁
1959年,人均寿命:44岁
可以大致推测出1954年人均寿命应该在1957年的数值上下。
1975年,人均寿命:64岁
1980年,人均寿命:67岁
1982年,人均寿命:68岁
可以看出,虽然上调了十年,但人均寿命也一直在提高,这十年的岁月是上天白送的(??)
您好,可以的。
新疆的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三个声调。
中原官话南疆片内部特征是非常接近的,可以理解为类似于“闯关东”、“走西口”形成的“移民话”。其实先住民族住得越久,语言文化越倾向于分裂出不同;反而是新移民更容易自然形成一个标准,第二代开始就整齐划一了。
用维语举例的话,北疆在清代中期之前以蒙古人为主,维吾尔族也是移民。在移民区的北疆,维吾尔人普遍说和维语人口最强势的南疆喀什地区同类的中心方言,而在传统聚居区的南疆,维语却演化出了罗布方言和和田方言。
南蒙古和满洲国分得就很拍大腿啊,有国父遗风。
在如今的漠南,蒙古语使用者最多的是科尔沁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如果乌兰巴托是漠北蒙古语使用者的中心,那么与吉林、辽宁相邻的通辽就是漠南蒙古语使用者的中心。
科尔沁方言是中国蒙古语无可置疑的第一方言,使用人口大致等于234名之和。而这图竟然把大兴安岭以东划进了满洲国?东四盟划给满洲国,等于南蒙古国失去了70%的蒙古语使用者。
在中国版图内,蒙古族/蒙古语使用者的地理分布是严重偏东的。大兴安岭以东气候条件好,适合耕种,从前放牧的蒙古族定居了,成了农耕蒙古族,增加了大量人口。
我知道图上满洲国的边界是日据时代满洲国的旧疆界,但这疆界是武力形成的,一点都不民主。
好文!辛苦啦!
嗯……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许更取决于每个人作为个体要怎么想吧。
在我看来,留在台湾内部寻求改变可能只是扬汤止沸——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岸作为台湾的压力源,要不要继续给予这么大的压力。
当改变不了对岸的时候,跑或许是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世说新语》里出场过的管宁,在董卓进京前后避祸辽东,曹丕时代才回中原,润掉了整个汉末乱世。但他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辽东,对于他个人而言,在文化的赛道上实现了价值。
如果压力源是在内部无法解决的外部庞然大物,我觉得跑路就跑路吧,观望情况再决定回不回来。
查了一下,印度是联邦共和国。
有28个邦和8个没有邦政府的联邦直辖区。
“伟大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全面深入发展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创立的永恒不灭的主体思想,高举全社会金日成主义化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领域开创了奇迹和变革的新历史,历史上首次开拓了领袖永生事业,纯洁地继承和发展主体的革命传统,牢固地传续了朝鲜革命的命脉。”
linda老师,现在说的也不是立场而是思想的历史惯性啊。
我觉得塞尔维亚加进来都行。
“兄”谈不上。
没有啦,我没有在支持语言民族主义,而是在假设“如果语言民族主义”,这点你可以看楼上。
说这些区域建国是脑洞水,“万一语言民族主义成了未来人们思想的主流会怎么样”,然后对每个语言区域吐吐槽。
这个帖子的本质其实是直观展现一下各大汉语方言区的大致范围。
1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民族主义给吐蕃和其它地区划界(虽然我本身不支持用语言民族主义建国,但即使是娱乐我也划不出来)。
“大杂居、小聚居”是目前的现实。西藏自治区是聚居区倒是好说,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杂居区的藏族人分布,宛如洗手之后随机在纸上弹一些水点的那种形状。另一个例子的话,彝族在四川大凉山聚居,但如果在云南画一张彝族人的分布图,像是一张麻子脸。并且要命的是,彝族在云南的杂居人数量还大于四川的聚居人数量。
核心问题就是杂居区的民族分布是按照历史强弱分布的。在西南,最强势的汉族占交通要道,次强势的民族占河谷,弱势的民族在山腰,最弱势的民族在山顶,成千上万个山头上都是这么分布的,藏族的杂居区也是如此。康巴和安多藏,尤其是安多,几乎全都是这种和其它民族的区域交错点状分布的结构。
如果是你,你觉得怎么划分边界好呢?
哦对,中国认定的56少数民族有几百种语言,安多和康巴藏说的语言中有很多就不是藏语,而是所在山头独有的语言。但他们的自我认同是藏族,就像海南的一部分壮侗语族使用者坚持自己是汉族人一样。
2 南疆的汉人通行中原官话,中原官话南疆片的特点是三个声调。
维族区也面临上述的问题,尤其是北疆。按照历史,说卫拉特蒙语的土尔扈特部才该是乾隆之前的北疆历史主人的直系后裔,但是这些人也是点状分布在伊犁河谷周边,并且只有几万人。维族在乌鲁木齐也是移民,和移民来的汉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杂居。
即使在南疆这个传统维族聚居区,维族的分布范围也是不到目前国界的。强势的维族占绿洲,弱势的其它民族占山头。
总之我是觉得按语言民族主义想画一张维国图或是藏国图,是条死路。
互通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东西,以至于现在的方言分区标准都不是以互通性作为判定的。
温州话的各项语言学上的指标从哪个角度看看都和北部吴语应该是同一语言,但就是不能互通,反而北部吴语能和一部分江淮官话互通。
可要是以互通性为指标划语言分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又几乎都是一个连续体内的,A和C不能互通,但是存在B既能互通A也能互通C,从北京到广州都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从哪里切这一刀都不太对?
我觉得吧,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亚美尼亚、韩国、台湾这些在历史上苦大仇深且今日还面临着威胁的国家,我觉得应该容忍它们比西欧和美加澳新更极端的言论和实际政策。
并且说起来,这样的社会会比西欧社会极端本来就是客观现实的实际反应,至少我个人觉得没法要求有现实压力的人群做圣人,表现得和压力小的人群一样。
17 闽语区(闽国)
...如果当初勇敢地叫中华闽国,是不是就能世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了?
16 客家话国(客国)
自从苗栗国加入我们之后,我们再也没有政党轮替了
15 平话土话国(平国)
国名经常让人回忆起前朝的美好时光。
14 赣语区(赣国)
都是自己人了,彩礼要不要再涨点?
13 湘语国(湘国)
当年要是听毛爷爷的话独立,我也不至于这么小
12 粤语国(粤国)
再不给胡建人免签,就要饿死叻(悲)
11 吴语国(吴国)
好耶!以后江北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给我办签证(不是)
10 徽语国(徽国)
这破地图上真能找得到吗?
9 晋语国(晋国)
将光辉万丈的革命圣地梁家河作为我们永恒的首都,这是我国人民最大的光荣、骄傲和子孙万代的幸福。
8 江淮官话国(江国)
首都应该是扬州吧
7 冀鲁官话国(起什么名字好呢国)
不用再被北京吸血!!我要烧秸秆!!!
...就是想起个合适的名字,怎么这么难呢?
6 北京官话国(北国)
北京:不错,还是首都。
等等,我的血包呢?
5 胶辽官话国(辽国)
跨渤海湾大桥正式提上日程。
4 中原官话国(中国)
有出海口!
这东越海表,西极流沙的疆域,你就说中不中吧?
3 兰银官话国(姨是兰国)
我想看海......
2 东北官话国(砍国)
大连港和营口港都没叻!走葫芦岛出海吧。
(岛市老八:狂喜)
1 西南官话国(大西国)
(这国名有点吓人啊)
从黄鹤楼到布达拉宫,无论你走到哪里,大西王is watching you。
2047年,语言民族主义者成功地分解了中国。
“国界划分原则”
一,精确到县,按每个县的主流语言划分边界。
少数民族占主流的地区,以所在地汉语族人口为准。
二,方言岛,即飞地,如果沿海则保留,如果不沿海则划归包围它的国家。(连不上,咋建国?)
三,分县底图不知道是哪年的陈年古坟中出土的了,你觉得不对的地方,就自己填个色。
附记:
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是直观展示每种汉语方言的使用者在中国的地理空间分布。
民族是基于想象而成立的共同体,而语言只是构成这个想象共同体的诸多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