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沙都子
@北条沙都子
泪水已然流淌殆尽,涌出的唯有汩汩殷红可怖之鲜血。这注定与永恒死寂为伴的悲戚宿命,早从那业火吞噬凡间之日起便已注定。
动态 帖子 12 评论 232 短评 0 收到的赞 1333 送出的赞 1697
  1.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步,两步,通往瓦尔基里之殿的钢铁阶梯——罗伊/利亚诺普斯基移动式步兵堡垒

    众所周知,起始于1914年,宛若凡间炼狱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截止1918年时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为惨重的史诗级战争。59个月后的1919年的6月28日,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集团与灰头土脸、大败而归的德意志国于巴黎共同签署了著名的《凡尔赛条约》,而这也宣告着无比惨烈与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迎来了正式的终结时刻。尽管如此,参战双方其实早在1918年11月11日就签署了停战协议,在此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所有的积极战争行动都几近停止。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参战较晚,直至1917年4月才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而置身于欧陆硝烟中的该国也终于在余下的战争之日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M1917式轻型坦克——一台基于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所打造的同型号衍生品,并针对美国陆军的使用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后来,英国与美国又于1918年共同研发与建造了Mk.VIII重型坦克,试图通过跨国合作努力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同盟军打造一种通用的重型坦克设计方案。

    在战争期间,各式各样新奇的发明创造与设计方案被提交至美国政府以及军方,或者仅仅是在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上得到某些赞许或支持。这些相继问世的军用载具之设计有着各不相同的实战效能以及将设想中的功用付诸实现之可能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仍处在激烈交锋阶段时所提出的最后一种此类车辆之设计方案可能是在11月11日停战前两天被送到美国专利局手里的,那就是乔治·罗伊的“移动式步兵堡垒”。

    image


    侠之大者(们)

    该台载具的设计者乔治·罗伊声称自己是奥地利皇帝的忠实臣民,并以他个人的名义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文件,而作为此种武器方案的“共同设计者”,皮奥特·利亚诺普斯基也与前者一道递交了该申请。罗伊先生将此项设计方案一半的价值分配给了利亚诺普斯基,这可能是因为后者帮助其支付了提出专利申请所必须缴纳的手续费,而其尊姓大名却并未能够出现在专利申请书或与载具相关的机械设计图纸上。身为资助者的利亚诺普斯基并没有阐明自己的真实国籍,尽管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源自于波兰。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由于这两位合伙者似乎从未在决心投身军工事业前申请过其他专利,而之后亦为如此,所以我们很难再找到其他能够揭示两人的身份之谜、解明他们的设计思路与最终目标,以及提交专利申请之过程的详细资料。


    艳世设计

    该辆战车旨在为身陷于堑壕战泥潭的前线士兵们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自主机动的履带式装甲平台,而前者则可以以该平台为掩护并对敌军阵地进行火力压制。在这头庞然巨兽逐步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士兵们将能够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与高地优势,并受到位于前侧方装甲的部分保护。

    该台载具的整体形状犹如一个巨大的扁平三角形,其反角由数个台阶构成。士兵们可以顺着载具后部的这三个凸起台阶爬上位于顶部的战斗平台,他们将能够在那里寻得必要的掩护并向任何阻挡在前的敌人开火射击。


    机巧布局

    该车车体总体为三角形,前部是一个略微呈现出倒弧状的大角度防护挡板,提供了能够有效抵挡敌军小口径武器射击的避弹面。设计者在整车车体曲线凹陷处的最前部设置了一个较小的倒弧形射击平台,而其顶部——也就是防护挡板与车顶处相连接的地方——本身便是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高点,似如一堵铁墙的最顶部。士兵们可以躲藏在后,伺机开火。

    image

    *注:罗伊的平面设计稿着重突出了位于图中左侧的小平台以及较大的弧形前舱壁之特征。请注意位于该图纸右侧的两个小型锚点。

    在这之后的是一连串更加短小,并最终延伸至车尾部平台的阶梯构造。整车的车体部分位于斜堤与台阶所构成的三角状结构内,两侧各装配有一个长方形的车门。该台载具的底部履带呈三角形,顶部则偏向扁平,与车辆整体的外貌遥相呼应。从专利文件中可以看出,履带本身使用的是连接到链节之上,十分显眼的方形截面凸起构造,并通过一个位于履带顶端较扁平部分的后方链轮进行牵引。该车的主要驱动轮由被大功率马达所带动的简易链条驱动旋转,而马达则被安装在了车体内部的底架之上。八个齿状链轮均匀地排列在车体底部,依靠履带的着地部分将车辆的承重载荷分散到陆面之上。设计图稿中没有标注或画出诸如回程滚轮、导向轮、导梁或类似的承重结构来支撑履带,无论是从前侧向上抑或为从后侧向下。

    履带本身的宽度与车体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全车只能依靠这唯一一条履带进行驱动,而不是通常所采用的双侧履带设计。驱动履带的动力并非是通过左侧或右侧的链轮来进行传递,而是由位于履带中心处的链轮全权负责。

    image

    *注:履带的扁平三角形排列取自US Patent US1299620档案文件。车辆的部分组件经过了某些剪辑,以便能够更加突出履带和发动机的结构设计。


    盔甲护身

    巨大的一体成型式避弹挡板支撑起了该车主要的前部防御,其从该车的底部一直向上延展至坦克的最顶部,形成一个类似于门挡形状的结构。这块倾斜的挡板可以用来抵御敌方小口径武器所射出的子弹。由于罗伊并未有说明装甲板的具体厚度,而只是简单提及了其对士兵的保护作用,我们因此可以大胆地猜测该装甲板或许需要不超过8毫米的厚度来提供设计者理想当中的的那种叮当跳弹之果效。另外,该坦克的台阶状结构亦是由装甲防弹板构成,因为这将能够使人员更加安全地进出,并确保位于车内的运载物资完好无恙。

    image

    注:倘若敌方士兵以正面角度看向该车,则映入其眼帘的将只会有巨大的前部装甲板,以及与车身同等宽度的履带底部。

    该车的履带被其整个前部构造包裹覆盖,这将能够使它免受敌方的攻击和袭扰,而车体后部亦是如此。同时,较为薄弱的两侧车体也受到了某些保护,因为这种装甲覆盖层会一直延伸至车体的四周,并与前部挡板的水平高度保持一致。

    image

    *注:车辆的侧视图。图中的两侧被装甲防弹层完全包裹,唯一被画出的可辨识特征是供人员进出的侧舱门。


    实战性能

    罗伊先生所设想的“战车”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拥有部分机动能力的移动式装甲墙,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堡垒——尽管他给自己引以为傲的得意发明起了这么个在当时或许足够唬人的名字。由于没有为车上的士兵提供任何侧方或后部掩体,因此它实际上所拥有的火力与人员防护都将仅限于其前方区域。倘若从其他可能的进攻方向对该车进行审视,就不难发现这些车载步兵只不过是一群比普通人站得更高,同时活动空间也十分受限,可供敌军随意点名击杀的训练用活靶子。

    image

    *注:从后侧来看,罗伊的设计方案只体现出了类似于台阶的结构,以及位于最顶部台阶下方的一个全宽铰链门,该门后方则拥有一个可以储存额外弹药的小空间。

    该车显然是为了在对敌方的阵地进攻中作为一个火力平台运行,抑或是与其他同类车辆共同组成某种防卫封锁线,因为它可以通过操作其后侧小平台上一个简单的锚型装置来使这个庞然巨物固定在地面上。

    image

    *注:该车的固定用地锚装置颇显简陋,在其后部平台的两侧各画出了一个。

    image

    *注:1915年问世的英国Pedrail履带式步兵护盾。这是一个从未投入实战运用的糟糕发明,但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比罗伊的设计要来得优秀,因为它是一种更加轻便小巧、简单,且远为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为位于其后侧的士兵提供了更多掩护。


    动力来源

    除了大段阐述车辆特征的的单一叙事外,没有人真正提到过这台大家伙儿的动力来源——尽管罗伊确实有过“发电机驱动的轨道”之类的描述。该车由一个高位链轮驱动,该链轮大致位于全宽履带的中央处。目前尚不清楚该车将如何完成,甚至是否可以完成转向。

    image

    *注:发动机的位置略微偏离中心,被安装在车辆的右侧区域。


    载人迷思

    说到车组成员,我们目前所能够了解到的信息恐怕并不算太多,因为身为主要设计师的罗伊根本就没有提及关于这件装备是否能够搭载人员的任何潜在信息或者暗示。由于该车自身并未配备攻击性武器,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假定它只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便能够被完美地操控。实际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司机(倘若它真的需要司机的话)可能会出没在车内的何处,因为设计师未曾在设计图纸上标注任何得以令车内人员观察到外界状况的缝隙或窗口。


    实用性分析

    关于实用性问题的解答与结论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真的没有。该型“步兵堡垒”为试图将它用作火力掩体的人提供了多达三个方向的无死角零防护:侧方、后方以及上方。显然,不管是哪位霉运当头的老兄撞见了这样一台庞大而又笨重的铁皮机器,都必定会为了试图操纵它而使尽浑身解数,同时却对自己到底应该如何有效使唤这头铁牛的问题毫无概念。另外,根据相关专利文件所传递出的信息,我们有理由相信耿直的罗伊先生是打算让该车只具备一股脑儿往前冲的机动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这种略显天真的“履带式机动盾牌”——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术语能够准确形容它们的话——或许是可以被原谅的。然而,罗伊的专利设计稿正式提交于1918年——在世界上第一批坦投入战争长达两年多之后,在全球各地的杂志和报纸上都可以轻而易举找到相关图片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简而言之,这个设想中的所谓“步兵堡垒”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坦克,抑或是更加简单的东西所无法拥有和匹及的能力,甚至就连前文中已有提及,于1915年在英国提出的履带式脚踏盾牌方案都明确地优于这个不伦不类的大块儿头,因为前者的构造更加简单,同时也为士兵提供了更全面的防护。理所当然地,由于没有给任何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这项完全可被称之为是徒劳的设计方案从未通过美国专利局的审核。

    image


    以上文字内容的原始文档与图纸资料均出自于“Tank Encyclopedia”,在经过自动翻译程序处理以及本人的一番添油加醋后最终得以完工大吉。欢迎各位7友指出帖子中的错漏与偏误之处。

    感谢您的耐心。

  2.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大西洋月刊】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泥潭背后被忽视的原因

    原文作者:菲利普斯·佩森·奥布莱恩以及爱德华·斯特林格


    image

    强悍的空中力量本应是俄罗斯军队于乌克兰国防力量的最大优势之一。俄罗斯空军坐拥着近4000架可以直接投入战场的各型机种,以及在叙利亚、格鲁吉亚和车臣执行大量轰炸与对地攻击任务后所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当战争刚刚爆发时,几乎所有人都预估俄罗斯的空军将在入侵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致命的空中杀手们会协助俄罗斯的大陆军深入乌克兰国土,夺取首都基辅,并彻底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反击能力与战斗意志。然而事实是,在战争持续推进了两个多月后,弗拉基米尔·普京的空军战斗群仍然在为了乌克兰天空的控制权而与看似孱弱的对手进行着苦战。

    迄今为止,俄罗斯空军失败的作战也许是这场可悲的军事冲突中最为重要,但却也最少被提及和讨论的故事。乌克兰部队在与强敌的空战缠斗中表现出了令人赞叹与惊讶的硬实力,并随战场态势的改变而不断进行着适应与调整。然而,这场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仍然有机会夺得空中优势,并以此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格局与进程。

    空军力量在任何一场现代战争中都是左右胜败的潜在因素,但是想要充分发挥这股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却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般容易。高效的空军作战仰赖于一系列成熟的技战术体系与后勤支持,这需要那些训练有素的作战与支援专员们迅速地建立起一个空中的军事生态系统:空中预警机充当着“前哨指挥部”的角色,负责指挥与协调战区内的空中单位;战斗机群的任务是监视并确保空域安全,夺取制空权;空中加油机确保每一架友军飞机都拥有充足的燃料供给,免除航油见底之虞,而电子作战飞机则负责压制敌方的地面雷达与防空系统。在此之后,一系列用于收集战场情报与资讯的电子侦察机以及负责执行轰炸任务的对地攻击机将会定位和摧毁敌军单位。前文所述的这类联合作战行动将会涉及数百架身负不同任务的各式飞机以及多达数千名的作战人员,是一种需要穷尽一生来熟悉与掌握的艰巨作业,就如同是一组编排严密且需要完美演绎的舞蹈。但是,如果协调得当,这些同时进行的战术行动就可以帮助己方空军控制并主宰天空,并使地面部队或海军舰船能够更加容易地执行属于它们自己的战斗任务。

    很不幸的是,虽然俄国人对于其空军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造项目在名义上能够使俄罗斯空军具备进行精妙且默契的大规模联合行动之能力,但这些所谓的“计划”和“项目“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取悦权力阶层所进行的表演与作秀。独断专权的莫斯科寡头集团在其腐败与低效的官僚体系上浪费了太多的资金与精力,这足以令他们为空军现代化所做出的努力付诸东流。尽管人们对于光鲜亮丽的新锐装备,例如被俄罗斯官方大肆宣传的苏-34战斗轰炸机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给予其不少掌声,但事实却是,俄罗斯空军正持续受到不健全的后勤及维护系统,以及缺乏定期、有效的实战演练之拖累。更重要的是,专横跋扈的俄罗斯强盗集团并不信任他们的低、中阶级军官,他们不会允许这些中、下级校尉做出像是北约空军所提倡与仰赖的各种富有想象及创造力的灵活决策。综上所述,诸多负面的不利因素导致俄罗斯空军没有能力在入侵开始时进行一场经过缜密计划与深思熟虑的复合型战役,他们没有试着努力地掌控天际,而是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向友方的地面部队提供近地空中支援或着朝乌克兰城市倾泻弹雨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俄罗斯军队依旧在遵循着一个享有大陆军优势的传统陆权国家之固有战术。如果你拥有着几乎无穷无尽的士兵准备随时替你卖命,并且你也做好了让他们成为战争牺牲品的准备,那么专注于地面部队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然而俄罗斯是如此拘泥于其在地面作战史上的成功经验,以至于没能够理解空中力量在现代化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重要性。

    image

    美国空军退役中将戴维·迪普拉(David A. Deptula)告诉我们:“俄罗斯从未充分认识到空中力量在除支援地面部队之外的其他用途。”而事实也如其所言。俄罗斯从没有制定过进行战略性的大规模空中战役之计划,而他们也确实未有在真正的战争中考虑与执行过此类行动。相反,俄罗斯空军的飞行员们只能机械地执行他们所接收到的直接攻击任务。这些任务往往都不会涉及到各个空军系统间的联合行动,而仅仅只是倚靠着少数几位“孤胆英雄”深入敌营进行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俄军似乎并不热衷于建立起这样的能力,但成熟的空中联合作战体系对于先进的北约空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起复杂且严密的一体化行动,俄罗斯飞行员们所执行的任务之形式总是会显得十分的“简单粗暴”——得到目标的位置和相关信息;迅速地飞入敌军控制的区域并试图将其摧毁(不幸的是,在许多情况下,俄军飞行员们需要依靠无制导的航空炸弹或火箭来完成这一步骤),然后尽其所能地飞出危机四伏的任务空域,努力确保自己免于被敌方的防空炮火击落。俄军飞行员们不被允许在未违背其长官之作战意图的前提下,依照自己对于战场的评判与决断进行灵活多变的行动并完成攻击任务。他们被上级的绝对命令所束缚,无论情况与态势发生了怎样出乎意料的变化,都必须无条件地去执行那些可能并非是最优解的命令。更糟糕的是,俄罗斯不断自吹自擂的所谓情报收集、战区监测与目标侦察的能力实际上却似乎是出奇的差劲。我们可以从双方的激烈交战中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俄罗斯军方看起并不具备能够完全识别乌军目标,并迅速部署己方的航空资产来攻击这些敌方单位的能力,而这也导致他们正不停地错过一个又一个能够对战局产生有利影响的机会。

    当然,造成俄罗斯空中战力近乎失能,以及其战机飞行员们在执行攻击任务时所显现出的谨慎与不安之状态的最重要原因,乃是乌克兰军队一系列成功的针对性反制措施。与他们所必须要面对的强敌不同,乌克兰人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连贯且自洽的空中行动概念,这能够令他们更加有效地阻止看似强大的俄罗斯空军在乌克兰领空取得全面的的优势并占据上风。显而易见的是,乌克兰武装部队已经成功地整合了现有的一系列空中与防空力量并做好了阻止更大规模的的俄罗斯空军之入侵的准备。通过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却有效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乌克兰人已经能够将俄罗斯空中力量的活动限缩在少数乌东及乌南地区,大大削弱了俄罗斯空军的机动自由,而斯洛伐克所提供的俄制S-300防空导弹系统更是令乌克兰军队如虎添翼。此型重量级防空系统拥有着远超肩扛式导弹的威力与极限射程,它们的存在对于俄国飞行员而言无疑是一柄高悬于颅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常常处在缺乏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以及电子作战飞机的指挥协同以及后援支持之窘境的俄罗斯飞行员而言,S-300导弹系统的巨大威胁将迫使他们驾驶着形单影只的座机进行战术性的低空飞行,寻求以此方式躲避敌方雷达的侦搜并试图保护自己免受地面防空系统的攻击。然而,这样顾此失彼的应急措施又同时会使得它们更加容易受到单兵便携式地对空导弹的暗中突袭。纵使乌克兰军队无法精确地瞄准每一架俄罗斯战机,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自己所掌控及拥有的一切战备资源,确保俄罗斯飞行员们时时刻刻都需要提心吊胆地警惕着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了被瞄准的目标并防备可能从任意方位来袭的炮火。通过对俄军飞行员不断施加心理压力,乌克兰人成功地迫使前者在作战时表现得更加小心翼翼和趋于保守,而这也无疑会降低俄国空军的整体作战效率。

    乌克兰军队所展现出的争夺制空权之能力不仅可以为其地面部队提供掩护,并且还能够在敌我战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对俄军发动为数不多却颇有成效的进攻或袭扰。早在战争刚刚爆发之时,乌克兰人就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土耳其制造的TB-2型“旗手”无人机去攻击一些高价值的俄方目标,以及对俄罗斯的地面防空导弹系统进行侦查、识别乃至摧毁,而这也使得失去了防空保护网的俄罗斯地面部队更容易受到来自天空的致命打击。同时,在创造性地运用其有限的空中力量与战术资源方面,乌克兰人也表现出了远远强于他们对手的能力。震惊世界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被击沉之事件,似乎是通过乌克兰军方巧妙地运用“声东击西”战术来实现的。乌克兰官员声称,他们先是出动了无人驾驶飞行器以分散“莫斯科”号舰上防空系统的注意力,然后在陷入混乱与疑惑的俄罗斯船员及时地做出反应前向该舰发射了两枚乌克兰自产的“海王星”式反舰导弹

    image

    乌克兰军队通过这场战争向世人展示了其在“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空中力量”这一命题上的不容小觑之实力,他们对于空中作战行动的理解甚至可能比许多北约国家更加复杂且深刻,而后者则往往会十分自信地认为他们对于战场制空权的主导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使用廉价的武器与一个比自己更加富有和强大的敌人争夺天空的控制权可谓是极其之困难,但乌克兰人却依旧在此种无利条件下取得了不俗的战果。迪普拉告诉我们,西方盟军可以从此次乌克兰的成功作战中学到很多。他说:“北约国家对于掌握空中优势是如此的把握十足,以至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倘若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并非是敌军,我们届时将应该如何最大程度地运用已有的空中力量。战场上的乌克兰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开始认真地考虑、思索,并试图去了解一个足够危险和聪明的对手会用何种方式对付我们。”

    未来的几周将揭示出俄罗斯人是否有能力从他们已经犯下的一系列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更好地利用他们仍然在飞机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另一方面,乌克兰人则很快能够感受到己方在进攻性空中力量上的增强——外援的先进无人机将会令乌克兰陆军的地面火炮实现更加精准与致命的定点打击,而这也正是他们翘首以盼的。4月30日,当俄罗斯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大将亲自去往弹片纷飞的前线进行访查与督战时,乌克兰的远程炮火已近乎于命中了他。目前,乌克兰军队正在接收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包括最新型的美国制“弹簧刀”以及“凤凰幽灵”攻击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的滞空能力将允许它们在敌方控制区的上空不断徘徊并借机搜寻可能的军事单位,且能够在锁定目标后将其直接摧毁。

    只要俄罗斯对于战场上空的控制权仍有争议,乌克兰军队就有望持续地改善和增强对于己方空中力量的战术规划与运用能力。乌克兰人可能不会彻底赢得这场反抗侵略的战争,但他们已经完全改变了下一场战争的进行方式。

    image


    以上文字内容的原始资料均出自于“The Atlantic” ,在经过自动翻译程序处理以及本人的修改与润色后最终汉化完成。欢迎各位7友指出帖子中的错漏与偏误之处。

    感谢您的耐心。

  3.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致露西娅》

    不值一提之拙作。


    亲爱的俄罗斯联邦公民。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将你们每一个人都当作是实现自己狼子野心的博弈筹码与政治牺牲品;将他从克里姆林宫的总统宝座之上赶下来,才是彻底了结这场劳民伤财、疯癫狂乱且毫无意义的战争之最佳和平方案。

    你们被困在克里姆林宫竭力修筑的政治宣传与虚假消息的厚重铁幕之内,你们的最高领袖及其腐败的政治盟友对于“精心炮制的谎言被揭穿”一事深感恐惧与焦虑。他们刻意将你们排除在互通有无的国际交流之外,并针对所有怀抱着正义之心的俄罗斯人制定并实施了空前严厉的信息管控与言论钳制措施,妄图以此让俄罗斯人闭上嘴,乖乖听从他们的号令,并无条件地接受他们所编织的一个个散发着血腥铁锈之味的恶毒谎言。

    虽然“真相”往往会散发出一阵阵令人难以忍受的腐臭与硫磺之味,但将自己锁死在意识形态的破旧棺椁里乃是更加无济于事的。现实是,普京的魔鬼之师正在对乌克兰发动一场荒谬的侵略战争——一个本该与你们和睦相处的邻居与兄弟,如今却成为了兵戎相向的仇敌。更可怕的是,从入侵行动开始以来,普京的军队已经犯下无数令人不得不感到义愤填膺的战争罪行,并制造了巨大的难民与人道危机,以及难以估量的平民伤亡。其中包括老人、妇孺甚至是尚未出生的婴儿。

    由嗜土好战的赌徒与疯子所点燃的熊熊烈焰及狂乱战火宛如恶龙妖兽,正在无情地吞噬乌克兰人的生命、家园与土地,而你们同样也无法从这场悲惨且全然无义的战争浩劫当中幸免。俄罗斯通往未来的漫漫前路将会被乌克兰境内堆积如山的尸骨、弃置于荒郊野外或大街小巷之中的俄罗斯战车残骸、倒塌损毁的民房与医院废墟,以及永不燃尽的惩戒之火拦腰截断,正如我们从承载着智慧之思的劝世寓言以及历史书籍当中所学到的那样——“多行不义必自毙”。现在,你们被迫要面对眼前的窘况——政治高压愈演愈烈、外企集体撤离出逃、重要的医疗与工业用品短缺、物价飞涨不止、生活成本剧增。现在的俄罗斯,是一个被全世界所谴责与孤立的俄罗斯,且国家经济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每过一分钟都更向悬崖迈进一步。作为明辨是非的俄罗斯人,你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个似乎会显得有些“尖锐”的的问题:“究竟是谁造成了当下的一切窘困与艰辛?”其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或许有些难以启齿,但相信你们都心知肚明。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身为勇敢而自豪的俄罗斯人,你们可以选择挺身而出,反对这场由背离人民的独裁政权所发动的恐怖战争,反抗那些不可一世的俄罗斯权贵与寡头,并重新昂起骄傲的头颅,对专权独断的弗拉基米尔·普京以及他的专制独裁政权说“不”。

    亲爱的俄罗斯人,你们口中的“乌克兰同胞与兄弟”正在被冷血无情的克里姆林宫欺诈集团之军队肆意蹂躏与践踏。他们的家园被俄罗斯的导弹与火炮摧毁,他们的至亲与友人死于俄罗斯步枪所射出的子弹。这场血腥且不义的侵略战争起始于2月24日,在那之后的每一天里都会有新的牺牲者与受害者死在乌克兰每一处大大小小的无名角落。其中既有遭受无妄之劫,被突然袭来的俄军炮火残忍地夺去生命的乌克兰无辜平民,也有因为选择听命于刽子手而令自己浑身沾满永远无法洗涤褪色的殷红鲜血,并无助地徘徊于前往地狱的电车站台之间的俄罗斯士兵。

    这就是专制独裁的普京政权下的俄罗斯。你们的最高领袖对你们撒了谎,一个人神共愤的弥天大谎。事实是,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或者“去纳粹化行动”,那只是克里姆林宫统治集团为这场悍然发动的侵略战争所编造的无耻借口。很遗憾,你们的政府没能够成为“斯拉夫民族的守护者”,甚至恰恰相反。专横跋扈的普京政权让整个俄罗斯蒙羞,而他的军队带给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也只有鲜血、眼泪、恐惧与哀叹。

    亲爱的俄罗斯人,你们的乌克兰弟兄以及姐妹们正在为拯救自己的挚爱之人,以及守护自己的土地与家园而流血牺牲,他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非凡的勇气、坚强的意志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而现在,你们也可以选择成为全世界的英雄——起身反抗弗拉基米尔·普京及其腐败的政治盟友,让俄罗斯摆脱盛气凌人,四处为非作歹的吸血鬼集团之恐吓、欺诈与拘束。用你们强而有力的双手掐灭正在乌克兰肆意燃烧的战争与仇恨之焰,让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的圣火重新在广袤的欧洲大地上熊熊燃起。

    请拯救你们的国家!拯救全欧洲的和平与未来!

  4.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履带轮奇谭——约翰·扬克的“单人坦克”狂想曲

    有一些十分糟糕的点子与主意总是不断地被提出,因为总有人会将其中的致命缺陷当作是“被需要的功能”。无论是防地雷的靴子还是装配了枪支的头盔,这类天马行空的奇思异想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单人坦克”则是其中的一个错误理念。从“坦克”这种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亮相的那一天起,人们就产生了将一位坦克手孤零零地塞进铁皮罐头里的想法。在此类设想中,这位孤独的坦克手通常是躺着的,并且需要独自承担所有的指挥、协调与战斗任务。

    虽然我们可以原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某些想法,因为那是新兴事物的早期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一些可怕的想法来了又走,走了又留;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想法就不能被原谅了。到了1970年的冷战时期,当北约联军正在西欧与苏联及华沙条约组织的庞大坦克集群对峙之时,约翰·扬克的疯狂想法以及基于此想法所申请的专利则显得极其荒谬、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

    image


    侠之大者:

    关于约翰·扬克的资料十分稀少,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专利文档中大致了解到这个人。从他1962年至1970年所提交的专利申请中可以得知,他住在西德的哈默尔堡行政区,是一个位于巴伐利亚小镇“Sägewerk”的“Johann Jank”公司的经理。“Sägewek”的意思是“锯木厂”,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有6或7项署名“约翰·扬克”的专利都与不同类型的锯子有关。时至今日,木材业仍然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


    应许之地:

    哈默尔堡地区并不仅仅因为木材业而闻名,这里有着一个直到现代时期仍在运作的军队训练营地及演习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处还建有一座专用于关押敌方军官的战俘营——“Oflag XIII-B”。该营地因乔治·巴顿将军一次失败的战俘营救计划而闻名,那次秘密作战的营救对象包括在北非战场上被德军俘虏并在此关押的巴顿将军的女婿。作为营救作战主力的“鲍姆特遣部队”在这次“哈默尔堡突袭 ”之役中损失了5辆坦克以及32名作战人员,并有大约250人受伤、失踪或被俘。

    扬克当时是否住在这个地方,或者他在战争期间做了些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到了1962年,身处此地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这片区域在战争时期留下的名声。或许正是这一点激发了扬克设计“单人坦克”的念头;又或许这纯粹只是他在白纸上呈现出的一个生动却虚妄的迷梦。但不管是什么刺激了他,这个冷战时期提出的灾难性设计无论是放在1970年还是1945年都同样是毫无希望的。


    艳世设计:

    扬克的目标是打造一款履带式单人战车,该战车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并同时兼顾优秀的机动性。在1970年5月5日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我们可以看出,扬克的确做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研究,他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此类单人坦克的一个共同缺点是发动机通常都位于操作者的后方,而这无疑会使战车的车身相对较长,因为发动机与俯卧于车内的操作员所占用的长度空间过大。扬克根本没有在此番论述中阐明发动机的类型、尺寸以及有关于传动装置的信息,也许他是准备将最终的决定权留给任何可能愿意为他的“好点子”出价的用户。

    扬克在之后的论述中提到了自己的设想——将动力装置放置在车辆的另一侧,与驾驶员并排,从而创造出一种看起来相当 “胖 ”的机器,这台被装甲保护着的机器只会比操作员略微长上一点儿。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令车身更短,而且还意味着操作员能够更加容易地通过一对稍微凹入后方装甲的尾部舱门进入和离开战车,这对凹入车尾的舱门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装甲保护,使操作员能够尽量避免受到敌方火力的直接攻击。

    image

    该战车拥有整体上呈较大弧度的车身,车体离地面非常之近;略微偏离车身正中而居于右位的主炮是其特征之一,该主炮从车内伸出并正对前方。该车的武器系统位于车体的右前方,而发动机则被置于后部,这使得操作员能够充分利用车辆的整个左侧空间。

    战车的转向和推进由唯一的操作员全权把控,他需要用脚踩住后侧的踏板,并操纵正前方一对几乎如同是自行车车把一样的手柄来完成转向及开火操作。位于坦克手右侧的一组仪表会显示车辆当前的实时速度以及其他关键信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该车的履带被设计得十分坚实牢靠,两侧履带加起来几乎占到了整台坦克总宽度的三分之一。尽管扬克事实上并未在设计图中明确地标示出哪对(或哪两对)链轮会提供驱动力,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每条履带的两端各由一个较大的主动轮以及一个导向轮来支撑,而四对较小的承重轮则负责将车辆固定在地面上。每一个小承重轮似乎都被置于一个迷你摆臂之上,这表明整台坦克的扭杆可能都被安置在了坦克手的下方,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其是否是采用了躯干弹性悬挂系统。当然,剩下的两个更小的回程托链轮是为了保证履带的稳定运行而存在的。

    坦克手的视线很差,因为他必须一直以俯卧的姿势躺倒在狭小的车体内,没有任何坐起身来的余地。因此,他只能通过位于前部装甲的两个小小的观察口来确定前方的状况,而扬克也没有在专利文件中画出或讨论过该车是否装配有潜望镜。我们有理由认为,坦克手的可视范围将被牢牢限制在车体的前方,而设计图里标示出的两个小车头灯虽然能够为孤单的坦克手照亮夜幕笼罩之下的漆黑道路,但却无助于改善该车糟糕的视野条件。在这两个小小的观察口旁还有一个配备了武器瞄准装置的“射击窗口”,而此种设计肯定会使车辆无法在移动中开火,这或许表明扬克认为自己的“杰作”纯粹只是某种低调的伏击武器。

    还有一个设计上的小问题也同样令人费解,那就是位于战车顶部的那个小 “疙瘩”。扬克没有在文件中说明这个小疙瘩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它太小了,以至于不可能被作为一个舱门使用,而且位置也完全不对,这使得坦克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通过那个地方来离开战车。扬克没有将那个小疙瘩标记为一个值得讨论的特征,所以我们只能先假定它是某种通风口——要么是用于为坦克手供应新鲜的空气,要么是用于排出车内气体。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图中其实并没有标示或讨论用于发动机冷却以及空气供应的额外通风口。

    扬克就机动性所提出的最后一点是:该战车将具备水陆两栖功能,可以借由螺旋桨在水中行驶。螺旋桨的动力来源估计是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装置(PTO),然而扬克同样没有在图纸中标示出螺旋桨和PTO。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该战车的稳心高度可能会使其车尾在水中处于低位,这是由于发动机的重量抬升了车头,使得视窗会高于水面,而若是没有其他形式的推动力进行辅助,则该战车将很难在有波纹的水面之上行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程度。更糟糕的是,作为战车唯一出口的后舱门实际上会处于水面以下,而该舱门又必须向后开启。综上所述,这台漏洞百出的战车其实根本无法从开放的水域当中驶出,而操作者即便是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硬顶着车外的水势强行踢开后门,这会迫使他不得不先让战车成为一个灌满了水的铁皮水族箱,然后再试着打开后舱门弃车而逃。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该车将会作为一个用钢板和螺丝钉打造的专属棺椁出现在湖床之上,而那位不幸的坦克手将会在这个并不算宽敞的临终居所内度过生命中最后的一点时光。

    image


    防御障壁:

    扬克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并没有提供关于坦克装甲的细节阐述,但我们可以从车身整体的形状上大致推断出扬克所描绘的是一种在大型铸件中制成的重型结构,该重型结构具备基本的防弹能力并且广泛采用了弧形的车身装甲设计,包括位于侧面及后部履带上方的突出部装甲。


    重装武力:

    设计图纸显示该坦克拥有两种武器,它们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被描述为 “全自动速射武器”,但没有给出具体的细节。从图中画出的两种武器的明显尺寸差异来看,其中口径较大者可以被视作是一门小型反坦克炮,而位于同轴位置的体积较小者则更像是一挺机枪。


    总结寄语:

    扬克的设计方案非常糟糕。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形单影只的坦克手要同时管理与其他部队的通信、负责所有武器系统的操纵以及对车辆的完全控制。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是具有明显缺陷的设计思路,到了1970年则完全无法再为其找到任何开脱的借口,尤其是在他已经对坦克的设计背景有了一些研究的情况下。“扬克单人战车”的操作员无法在车内处于除俯卧位以外的任何位置,这会使他们很容易感到疲劳;如果战车在开阔的水域中发生了机械故障而不得不弃车,那么坦克手将几乎无法从这台能见度极低的铁皮棺材中逃脱。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扬克单人战车”的实际战斗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都非常之差劲。

    车内布局是“扬克方案”的救星,也是这个糟糕透顶方案唯一的可夸口之处。扬克显然对单兵坦克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推敲与思考,他的设计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将发动机和武器装备偏置于同侧以打造一个更加紧凑的车内空间。然而问题是,这是一个基于有着严重内在缺陷的理念而打造出的合格设计,无论扬克做得多么出色,这辆单人坦克都绝对不可能取代一个多人协调运作的大型战争机器。据了解,没有任何“扬克单人战车”的实例被制造出来,而且扬克在之后也没有再申请更多与军事领域有关联的专利。可以推测,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并坚持做了下去。

    image


    以上文字内容的原始资料与图像均出自于“Tank Encyclopedia”,在经过自动翻译程序处理以及本人的修改与润色后最终汉化完成。欢迎各位7友指出帖子中的错漏与偏误之处。

    感谢您的耐心。

  5.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生不逢时的“圣甲虫”——德国“Schlörwagen”陆上载具

    Schlörwagen(绰号“Göttinger Egg”或“Pillbug”)是一款由德国工程师Karl Schlör von Westhofen-Dirmstein(1910–1997)设计的流线型发动机后置载具,该载具的原型于1939 年柏林汽车展会上首次亮相。Schlörwagen从未真正投产,唯一被制造出的原型车也未能保存下来。

    image


    设计历程:

    早在1936年,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工程师Karl Schlör就提出了一种超低风阻系数的车身设计方案。在原设计者亲力亲为的监督下,AVA(一家位于哥廷根的空气动力测试机构)根据Schlör的方案打造了一款模型。该模型在随后的风洞测试中取得了十分亮眼的结果——0.113,极低的风阻系数。

    Schlörwagen的机能验证原型是基于梅赛德斯-奔驰170H的改进型底盘而打造的,这也是该公司为数不多的后置发动机设计之一;其铝制的车身则由位于埃森的“卢德维格兄弟”公司制造。随后的风洞测试结果表明,机能验证原型的风阻系数比之前的模型略高,为0.186。但这个结果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Schlörwagen原型车的轴距为2.6米,车辆长4.33米,高1.48米。为了能够使车身内部的车轮正常运转,该车的宽度达到了2.1米。Schlörwagen有着呈泪珠状的铝制车身,其同时还配备了弧形的齐平车窗以及全封闭式的底盘。然而,尽管该车采用了铝制的结构,它却依旧比梅赛德斯-奔驰170H重了约250公斤。Schlörwagen本身的空气动力学外形,以及其后置发动机离车身重心过远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驾驶安全性,并使该型车在面对横风时的稳定性欠佳。

    在与量产型梅赛德斯-奔驰170H的对比试驾中,Schlörwagen达到了约13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比作为“对手”的梅赛德斯快了20 公里/小时;Schlörwagen每100公里消耗8升燃油——相较于参考车辆少了20%以及40%的燃油消耗。根据Karl Schlör自己的说法,这辆车的极限速度应该可以达到146公里/小时。

    一年后的1939年,Schlörwagen原型车在德国举行的柏林车展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尽管该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的关注和讨论,但公众普遍认为其造型丑陋、观感不佳。该车型的相关项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而被搁置,该车也从未真正量产。


    后续:

    1942 年,Schlörwagen原型车装配了德军缴获的苏联飞机发动机,并在测试轨道上进行了试驾(如下图所示)。image

    直到1948年的8月,该原型车似乎都一直存放在位于哥廷根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内。Schlör曾试图从驻扎于德国的英国占领军当局那里取回已经严重损毁的车辆残骸,但他的请求没有被接受。Schlör回收Schlörwagen残骸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而这具残骸之后也不知所踪。

    2007年,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在风洞中重新测试了一个小型的原始模型仿制品,该仿制模型在测试过程中没有显示出失速或制动湍流。保存在DLR档案中的一张比例为1:5的Schlörwagen原始图纸在位于艾恩贝克的PS Speicher运输博物馆内展出。

    总部位于汉诺威的非营利组织Mobile Welten e.V.目前正在使用原装梅赛德斯发动机以及迈巴赫变速箱制造两辆Schlörwagen原型车的复制品。


    Schlörwagen图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以上文字内容的原始资料均摘自英文版维基百科,在经过自动翻译程序处理以及本人的修改与润色后勉勉强强算是“汉化”完成。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更别提还有喜欢添油加醋的毛病),所以帖子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错误,还望各位7友多多指正~

    • Schlörwagen的英文维基百科页面可能有一处小纰漏——工程师Karl Schlör事实上出生于1910年(详见德文维基百科页面以及DLR官方文档),但Schlörwagen英文维基百科条目的原文为:

    The Schlörwagen (nicknamed "Göttinger Egg" or "Pillbug") was a prototype aerodynamic rear-engine passenger vehicle developed by Karl Schlör (1911–1997) and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at the 1939 Berlin Auto Show.

  6.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Toby Allen】真正的怪物

    饱受焦虑症困扰的英国插画师托比·艾伦(Toby Allen)于2013年起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系列作品《真正的怪物》。

    在这些作品中,艾伦将各类精神疾病漫画化,力图通过此种抽象的表达形式向人们展现这些疾病的病征,并努力尝试驱散公众对于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误解。



    以下为该系列20幅作品的图像展示及文字简介(请耐心等待图片加载完成):

    焦虑症(Anxiety)

    image

    焦虑兽的身材十分娇小,它们可以坐在宿主的肩膀之上并对着人们的潜意识叨叨念念,迫使宿主不断产生害怕的情绪与非理性的担忧。

    焦虑兽似乎显得比其他的怪兽同伴更加孱弱,但这种恼人的小家伙却是最常见和最难摆脱的一种怪物。它们通常会随身携带某些会引起宿主焦虑的东西,例如象征着无缘由与非理性恐惧的时钟。

    没有人见到过焦虑症兽的真面目,因为它们总是佩戴着神秘的骷髅面具。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lism)

    image

    相比起“邪魔妖怪”之类的定义或称谓,选择性缄默兽其实更像是一群顽皮的食腐动物。

    这种怪物在吵杂的同类社群中出生,却往往不具备天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为了融入社群,它们不得不选择偷走人们的声音并将其藏于脖子上的空心橡实里,然后就能够像吹哨子一样透过橡实“说话”。

    这种顽皮的怪兽最爱偷走小孩子甜美高亢的声调,但有时也会窃取更加成熟的嗓音并尝试使用。它们通常不会长时间的持有一种声音,而是很快就会将声音还给原本的主人,然后再找寻新的声音。


    过动及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

    image

    过动兽是诡计多端的淘气包,它们通常喜欢待在小朋友身边。而多数情况下,即使它们的宿主已经长大成人,过动兽依旧不愿意离开宿主的身体。

    这种小怪兽动作敏捷、色彩鲜亮。它们非常喜欢通过抖动翅膀所发出的回声以及视觉刺激的方式来吸引宿主的注意,而这会导致宿主的思路总是不停地跳跃反复,无法专心完成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任务。过动兽还可以放大某一个声音或视觉的刺激,从而令宿主无法注意到刺激以外的其他事物。

    过动兽的小小身躯之下隐藏着太多超负荷的能量,这些过载的能量会直接影响其宿主并让受害者们感到极度的焦躁不安,而这也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分心。


    自闭症(Autism)

    image

    自闭兽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它们形态各异,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显现出不同的样貌,同时也会为宿主带去不同的影响。

    自闭兽随身携带着一枚奇怪的镜子,其镜片所映之景千变万化。透过镜片,宿主会看到一个不同于常人所见的扭曲世界。它们的透视镜会令宿主对他人的言语或行为产生误解,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而这也会使宿主背负过大的情感压力。不过,自闭兽的活动所带给宿主的独特视角也会赋予宿主一些正面的特质,例如对事物的高度专注、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惊人的记忆力或者超高的智商以及出众的想象力。

    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危险的怪兽而言,自闭兽显得格外友善,陪伴在宿主身边的时间也更长。有时它们甚至会成为宿主日常生活中极具意义的一部分。


    抑郁症(Depression)

    image

    抑郁兽会永不停歇地在人们的四周漂浮盘旋。它们总是遮住自己的眼睛,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外界的抗拒。因此,这种忧郁的怪兽常常会撞到人类或是其他的怪兽,而这又会加剧它们痛苦的感觉。

    抑郁兽对抗不断累积之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将液状的尾巴缠绕在宿主身上,并将它们的忧郁与宿主共享。被抑郁兽缠住的宿主察觉不到怪物的存在,但会渐渐感到心情沉重或压抑,并一步步地陷入忧郁情绪的泥淖之中。与此同时,抑郁兽还会不断吸取宿主的正面情绪。直到它们感到心满意足并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宿主身上。


    产后抑郁(Postnatal Depression)

    image

    产后抑郁兽是比较常见的怪物,它们通常会在母亲们诞下婴孩后再潜入她们的身体之中。

    这种怪兽会用自己的根须紧紧缠绕宿主,然后再借由这些根须去吸食并耗尽宿主的身体活力与心理能量,并给宿主带来一系列的症状,包括:莫名产生被孤立与被疏远的感觉、忽视对于自身的照顾,以及陷入“无力照料好小婴儿”的焦虑。有时候,产后抑郁兽所带给宿主的一些脆弱的特质会将焦虑兽或者强迫兽之类的怪兽同伴吸引过来,并使宿主的状态更加恶化。

    产后抑郁兽的潜入是慢吞吞、静悄悄的,因此不容易被觉察。在成功锁定目标后,它们就会想方设法地纠缠宿主。

    在过去,关于产后抑郁兽的话题是一个禁忌,新手妈妈们也会因为其生产后的脆弱状态而被指责。但是现在,人们对于产后抑郁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也给了妈妈们足够的信心与力量去将这种恼人的怪兽连根拔起。


    躁郁症 / 双相情绪障碍(Bipolar)

    image

    躁郁兽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怪物——它们的体内存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而这两种意识会不停地争夺同一具身体的控制权。其中一种意识总是传达着无止境的狂热,它会使怪兽感到情绪高涨、激昂,且精神也同时处于过度亢奋的状态;而另一端则带来低落与忧郁的情绪。通常来说,同一时间段内只会有一种意识可以最终赢得控制权并掌控身体。

    躁郁兽会使用气态的信息素来试图支配并掌控它们共用的身体,同时影响任何接近这种怪兽的人类——它们会把占据主导权的意识状态“传染”给宿主,而宿主则会经历这个小怪兽目前所处的状态。

    这种怪兽的行动快速而又敏捷,因此很难被准确地辨识。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

    image

    睡眠障碍兽是一种贪玩儿的生物,它们总是精力旺盛,似乎永远不会休憩与停歇。

    这种怪兽会在半夜找寻玩伴或宿主并让对方时刻保持清醒,以此来排解自己永无止境的无聊情绪。大多数被睡眠障碍兽缠住的宿主会难以产生睡意,甚至完全无法入眠。这些恼人的家伙们会给予宿主莫大的压力,并鼓励其他小怪兽们加入这场“游戏”。而当睡眠障碍兽发现“玩伴”睡着时,它们就会发怒并做出一些有损于宿主身心健康的行为。

    睡眠障碍兽可以借由燃烧其尾部的线香引来噩梦或夜惊,也能将象鼻缠绕在宿主的脖子上并使入睡的受害者呼吸骤停。有时它们甚至会直接坐在玩伴身体的不同部位之上,并造成该身体部位的暂时瘫痪。而这些只是睡眠障碍兽所能够动用的其中几样手段而已。


    梦魇(Nightmare Disorder)

    image

    梦魇兽是残忍而又无情的家伙,它们通过向其宿主展示大量地狱般的噩梦场景来夺走受害者们的快乐。经由梦魇兽之手所绘制出的噩梦画卷通常会更加令人感到恐惧与胆寒,并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些夜晚的折磨往往会令它们的宿主感到身心俱疲,使得受害者们即便在白天时也依然会因焦虑和压力而感到困扰万分,并且无法集中自身的注意力。

    久而久之,对于梦魇兽的畏惧感将会使宿主渐渐害怕睡觉,这往往会打乱宿主的睡眠规律并进一步引发失眠的症状;而失眠又会导致宿主更加频繁地经历噩梦的侵扰,最终形成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并源源不断地为梦魇兽输送恐惧的食粮。

    好在人们对于梦魇兽的种种恶行并非是束手无策的。放松、消除压力以及认知治疗都可以帮助宿主摆脱这种邪恶的小怪兽。


    强迫症(Obsse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image

    强迫兽是冷血的控制狂与操偶师,它们会利用恐惧来操纵宿主。这种怪物会不断地用手杖敲击地面,并用自己那有着各式图案的羽毛与复眼对宿主实施幻术催眠,不断制造出与宿主个人或亲近之人的安危相关联的非理性恐惧。“中招”的宿主会不受控似的做出重复行为或不停胡思乱想,而这些表现则会被统称为“强迫症状”。宿主之所以会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试图以此来避免那些不断冒出的可怕念头成为现实,或者想借由这些行为来暂时减轻自身的恐惧情绪。

    这种怪兽几乎从未被人们真正看到过,但它们又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焦虑兽和忧郁兽常常会被强迫兽利用,以此来帮助其操控宿主。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

    image

    社交焦虑兽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会待在深不见底的地下或僻静的庇护所中。因此,尽管它们身披着不必要的厚重鳞甲并试图借此保护自己,但是皮肤却依旧会因长期缺乏光照而显得格外苍白、缺少血色。

    社交焦虑兽与焦虑兽和偏执兽是近亲。这三种怪兽虽然来自同一家族,但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们彼此间看起来也很不相同。社交焦虑兽会把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冬眠与打盹,但有时也会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人类宿主身上,并试图借由此种方式来体验它们自己从未有过的健康的社交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焦虑兽会将自身对于社会交际行为的深重忧虑不断传递给宿主,并最终使宿主对社交行为产生与怪兽相似的非理性恐惧。


    恐音症(Misophonia)

    image

    这种乍看之下人畜无害的小家伙被称为恐音兽,它们整天整日都只想着要制造各种烦躁、厌恶或愤怒的情绪。

    恐音兽会用自己那双像圆顶一样的耳朵撷取特定的声音,像是吸食声、嘎吱声、敲打声甚至是呼吸声。在收集完这些声音后,它们就会将其反射到宿主的耳朵里。这些剧烈的、被放大的声音会使接收者产生非理性的判断,并诱发一系列的应激或逃避反应,例如流汗、肌肉紧绷、心跳加速等。恐音兽也同样能够使用自己那对有着特殊图案的翅膀来收集视觉刺激,然后再借由模仿这些刺激性的动作以不断强化宿主的条件反射。长此以往,恐音兽会逐渐令受害者产生消极的避世心理,并迫使宿主远离会产生过多声音或影像的地方。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image

    创伤兽曾经是一群仁慈守护者中的成员,却因为经历了一场不知名疾病所造成的无尽苦痛而最终腐化,它们原本的外型也因此变得扭曲。经历了病痛的创伤兽开始渴望恐惧与创伤的冲击,就如同是想利用毒品来自我麻痹。

    创伤兽会停留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或徘徊在灾难与事故现场,并用受害者们的集体创伤与恐惧喂食自己。之后,它们便会接着寻找与事件相关的人物并跟踪他们,最终成为让受害者们不断回忆起痛楚的“揭伤疤者”。在创伤兽的骚扰下,受影响的宿主会不停地回想起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可怕片段,而创伤兽则以这些毁灭性的情绪能量为食。

    创伤兽与焦虑兽属于同一个家族。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image

    厌食兽是可怖的寄生型暗杀者,它们会慢慢地从内部杀死宿主。由于身体透明,这种怪兽几乎是可以“隐形”的,但它们会在其宿主的身上投下阴影并故意让宿主看到自己扭曲的身形。厌食兽会操纵并控制宿主,它们会说服宿主依赖于不断减少进食与做超负荷的运动来维持最轻的体重,同时减掉怪兽认为的“多余”重量。

    厌食兽的最终目的是令宿主通过挨饿及其他受怪兽操纵的症状行为而自我毁灭。控制与隐匿是这种怪兽最强大的武器,它们会不断命令宿主隐藏自己极端的生活习惯。若想要击败厌食兽,则一定要先意识到这种怪物的存在——这会使它们的力量变得无用武之地。

    厌食兽常常会选择与躯体变形兽合作。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ismorphic Disorder)

    image

    身为欺诈大师的躯体变形兽喜欢与其他怪兽合作以加强自己对于宿主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例如强迫兽、焦虑兽以及厌食兽。这种怪兽的腹部有着玻璃一般的碎片,这些碎片就如同是一面面扭曲的镜子,令观看者因镜片中映照出的不实影像而对自己的身形产生完全错误的认知。

    这种形如镜子的小怪兽会像蜘蛛一样织网并用网困住宿主,然后再慢慢吃掉宿主的自尊和幸福。长此以往,宿主会渐渐开始担心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整体的外形出现了“异样”,甚至会相信被扭曲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被躯体变形兽影响的宿主会试图隐藏他们觉得有“缺陷”的部位,或开始积极寻找“改变自身”的方法。


    多重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mage

    多重人格兽的特点是:它们能够像变色龙一样化作任何它们喜欢的型态,甚至是在外观上改变自己。这种生物会给自己“分配”多个不同的人格,且每种人格都具备截然不同的个性。

    多重人格兽不停改变的型态也反映了其宿主不同的人格。如果宿主的身体里有许多的人格存在,那么无论是小怪兽还是宿主都会因无法确定自己本来的个性而感到困惑。

    每一只多重人格兽的相貌与行为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觉失调 /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image

    思觉失调兽是一种性情恶劣的生物,它们会操纵宿主无条件地服从于自己的绝对命令。这种怪兽会使用腹部的气孔偷偷散播有毒的致幻气体,以此来控制及影响受害者并使人们对其言听计从。被思觉失调兽操纵的宿主会将怪兽视作是存在于自己脑内的一个极具力量与支配力的声音。

    思觉失调兽通常会与妄想兽结伴,而前者则会如同黑帮老大一般占据主导地位。

    思觉失调兽是十分罕见的生物,它们喜欢藏匿于不见天日的阴影之中。


    偏执狂(Paranoia)

    image

    偏执兽喜欢用自己那双雷达一样的细长耳朵扫描其所在区域内的每一丝风吹草动。然而事实上,这种怪兽的耳朵因为其内部的软骨构造与厚重毛发的缘故而几乎无法发挥任何实际的效用,而它们所接收到的声音往往也是混乱与不准确的。妄想兽常常会将自己所接收到的混乱信息“分享”给宿主,然后再以宿主无意识的焦虑与恐惧为食。

    偏执兽同样也会与其他怪兽合作,例如精神分裂兽与焦虑兽。它们的外貌甚至还有几分相似。


    边缘型人格障碍(Bo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mage

    边缘人格兽是最精明、狡猾,或许也是最阴险的怪兽之一。它们会群聚在宿主周围,不断地用信息素强化宿主的情绪,再以这些溢出的情绪能量为食。这种怪兽从不挑食,任何情绪都可以成为其盘中大餐。但它们也有自己最为偏爱的那一味佳肴——忧郁情绪。

    边缘人格兽的全身几乎都是由清透的冰晶所构成,它们也因此处于“近似隐身”的状态,唯有尾巴上的枫叶是清楚可见的,而这使得此种特别的怪兽看起来形如落叶。

    有时,边缘人格兽会吞食过量的情绪并导致自己的身躯因无法承受而如碎镜般崩解。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image

    回避兽与社交焦虑兽似乎有一些相像之处,但前者的体型比后者要小上许多,而且也更喜欢生活在地表。

    回避兽通常会栖身于丛叶之间,它们利用自己树叶般的翅膀伪装及隐藏真身,以此避开周围任何人或存在所投来的目光。这种怪兽有着不起眼的外表,而这也使得它们能尽量避免与其他怪兽的接触。尽管其看上去似乎难以接近,但回避兽其实是一种十分温和与亲切的生物,拥有着连它们自己都没有察觉的美。

    回避兽会不抱恶意地与它们的宿主进行互动,并想要尽量保持友善。然而它们还是会不小心地将自身的忧虑和恐惧透过尾巴上的传染性孢子带给宿主。


    全帖终。感谢您的耐心。

  7.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已删除)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8.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已删除)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9.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从《北美留学生日报》所想到的

    最近几天,成都49中的的事件持续发酵,7站首页也有很多相关讨论。而久负盛名的我党传声筒《北美留学生日报》针对逝者与其家属、友人,以及所有希望寻得真相的人们匆忙赶制了黑屁烟雾弹并大力投掷,妄图以此混淆视听。这件事搞得大家怒火中烧,纷纷对其口诛笔伐。

    本人懒得再去戳这帮害虫的U型脊梁骨了,那位在屏幕前左摇右晃的“巴比伦大淫妇”也准备放到最后再谈。本人现在只是想在此简单述说一下自己从这件事中所想到的。


    • “留洋愤青”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或许还是因为“利益”和“成本/收益”问题,当然国内的信息封锁和洗脑宣传也着实是“功不可没”。

      最热衷于出国留学的那批人恐怕非国内各官员的子女莫属了。这些人的父母利用中共的体制搜刮民脂民膏,花重金把他们送到国外过“人上人”的好日子,享受“吃穿不愁,言论自由”的生活。这批与既得利益集团高度绑定的“留学生”十有八九会和中共保持一致,因为他们可以说是“被共产党养大的”。如果忤逆中共,就等于是在“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顺便“坑害”自己的父母。

      那些没有很深的体制内背景,但是家里经济条件很好的留学生也有可能会成为“留洋愤青”。作为“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在国内的小日子过得比一般百姓要滋润很多,也是吃穿不愁。而家大业大的他们自然是不想承担额外风险的,所以会对那些力图改变现状的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敌意。再加上国内的信息封闭,且极度缺乏人文主义关怀,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上流社会”小圈子里,对于人间疾苦可谓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会鄙视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认为他们的能力和地位不如自己,就应该受到不公的待遇。

      而对于众多的“普通留学生”来说,公开、强烈地抨击中共也是一件“成本和收获不对等”的事。一旦他们因此而被中共盯上,就会被处处刁难和掣肘,甚至直接影响回国后的工作发展。而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这么做的“收获”最多不过是一些掌声和鲜花,实在不足挂齿。而相对的,抨击西方、捧中共臭脚则可谓是“零风险”活动,既不会被践行言论自由的西方国家刁难,也不会被中共敲打,说不定还能凭借着其“留学生”的铭牌化身为小小圈子里的意见领袖,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何乐而不为呢?什么?你说道德与公义,原则与人性?拜托,对于脑子有坑的那部分人来说,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的,也就没价值。


    • 很遗憾,不论北美的留学生们是否愿意,《北美留学生日报》这个名字意味着我党已经向你们的嘴皮子宣誓了主权。是的,中国人又“被代表”了一次,只是这次轮到了远在他乡的芊芊学子。什么?你不愿意?抱歉,我党不接受你的不愿意。还记得那个“美国全美电视台”吗?由我党安排的“专业记者”可以代表“全美国”在记者会上表演真人霹雳布袋戏,还被某正义人士白了一眼。相比较而言,代表一下“北美留学生”又有何不可?

    • 若是大部分中国人都缺少自我反思的勇气与精神,那么一个自由、理性的公民社会将很难在中国建立。我个人觉得这甚至和“完善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议会化”、“司法独立”这些自由派常挂在嘴边的车轱辘话中所阐述的东西同样重要。

      “红黄蓝幼儿园”的悲剧还没过去几年,这就又出现了一起校园恶性事件,更别提在这期间还发生了更多其他的与学校相关的事件了。我是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似乎对此总是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每当这些象征着未来的下一代们承受了他们本不该承受之痛时,人们想到的不是寻求事件真相,力争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并省思悲剧的起因,反而是先一股脑地冲着空房子喊话瞎嚷嚷,去痛骂什么“境外敌对反华势力”发动“舆论战”的险恶用心。如果本人没记错的话,“习惯性外归因”貌似是种蛮让人头疼的心理疾病症状吧?如果确实是那样的话,我看中国社会大概是患有集体癔症。

      如果这种现象无法被扭转的话,我个人对“民主化”后的中国也不敢太过乐观,就像……

      “我的生活、事业不顺心,怎么想都是贪婪资本家/卑鄙外邦人的错!”

      然后极左/极右党的政客就上台了,而7站还依旧只能是那个“自由人的精神角落”。


    最后请允许我谨代表个人对这位“北留”的出镜大小姐递出橄榄枝。阁下五官端正、相貌清秀,符合来我村出演重要角色的条件。故在此对您发出正式邀约,诚请您来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雏见泽村“留学”,接受关于友爱互助主题的再教育。

                                         2047与雏见泽村友好交流委员会亲善大使:北条沙都子
    
                                                          昭和58年,公元1983年6月22日
    
  10.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书香门第》

    【请注意:仅供娱乐,与现实世界无任何关联,也不针对任何个人与群体。】

    正文:

    “操,真他妈好笑!”一阵响亮而又令人不快的喧闹声突然闯入耳畔,把正在望着窗外发呆的老刘吓得差点原地跳了起来。“妈的,又是哪个没礼貌的小年轻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老刘心里暗自咒骂,翻了翻白眼便寻着那声音望去,发现原来是旁边餐桌的一位年轻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只见此人名牌衣裤披满全身,手表、背包,甚至是踩在地上的鞋也都是贵物,而头上戴着的鲜红色耳机则更是引人注目。

    好奇心驱使着老刘。虽然他知道无论那小年轻此时此刻在看些什么,都绝不会引起他的半点兴趣,但明知如此的他却依旧不受控地歪着脑袋,用余光瞟向了那躺在对方手里的矩形物,不过在看见屏幕的一瞬间他就又快速地扭过头去。“切,我就知道是这样。”老刘这样想着,脸上也随之浮现出微妙的表情,其中夹杂着不屑、鄙夷与一丝无奈。“现在的年轻人都好像是跟书本绝缘了一样,整天就知道看些低俗趣味的搞笑小视频啥的,肤浅无比!”更多言辞激烈的话语出现在老刘的脑海中,扰得他心神不宁。眼看这咖啡厅因为那小年轻的轻浮举动而被破坏了气氛,老刘没有再犹豫,索性重重地推开椅子,昂首阔步走出了小屋,推门前还不忘再回头白那毛头小鬼一眼。

    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所有人都好像是身背了什么十万火急的要事一般,迈着大步,向前冲刺。老刘与他们不同,只是跟随着自己的节奏,在那坚硬冰冷的人行道上不紧不慢地踱步,任凭匆匆过路的行人从身旁闪过。他感觉自己就像是那湍急河流间一块小小的石头,微渺却坚定。“现在的人都怎么了……”老刘微微叹了口气,陈年往事渐渐浮上心头……

    “哇!刘哥!你家里有那么多书啊!”一个活泼的少年来到了小刘家玩耍,看见书房里那几大柜的藏书,不禁赞叹道。

    “哈哈,是啊,这些可都是我的心爱之物。你刘哥我啊,从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起就酷爱读书,哪怕是饿肚子,也要把早餐钱省下来攒够买书钱呢。别的小朋友都用零花钱买玩具和小吃的时候,你刘哥永远没得吃没得玩,只能可怜兮兮地讨好别人,乞求他们能分我点好吃的,或者借我玩具玩几天,因为那些零花钱也被我拿去买书了。”

    “喔,刘哥,你真的……”

    “要坐车的请走这边!配合我们接受检查后再上车!”又是一阵喧闹声无情地打断了老刘的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无意之间已经走到了车站,准备回家了。看了一眼前方手拿扩音器、肩戴红袖章的检查员,老刘默默地打开皮包,准备接受检查。这些检查员据说是国家指派的,并在各个公共设施及要道的检查站上执行任务,身后还会有配备警棍和盾牌的防暴员随时护卫。而这些被指派的专员所针对的就是那些私藏禁书的“思想不检点者”——这个称呼最开始源于一篇官方报道,并很快成为了全社会针对私藏禁书者所使用的代名词。

    “好了,通过吧!”检查员象征性地翻了翻受检者的背包,摆了摆手就让对方通过了。“看来今天的检查员比较好说话呢,也没发现检查站里有黑口袋。”老刘边随着人流往前挪动边这样想着。“黑口袋”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它其实是指在每个检查站都会配备的纯黑色大布袋,这些布袋是专门用来收集禁书的。如果检查员发现了有人携带禁书,就会当场扣留那些书并装进黑口袋里,而防暴员也同时会将那个倒霉蛋押送至检查站内拘留,如果对方反抗的话便会动用警棍。而之所以使用黑色布料,是为了避免让外人看见黑口袋里所装禁书的书名。

    终于轮到检查老刘了。检查员不耐烦地问了一句:“你的包里有书吗?”

    “没有,我可以给你看。”老刘乖乖亮出了敞开着的皮包,包内的各种物品一览无余。别说是书了,连一张纸都没有。

    “好了,你走吧。”检查员又摆了摆手。

    坐在公交车上,老刘呆呆地望向窗外,又开始思考了。他想起了一位朋友曾经告诉他,那些进了黑口袋的书会被有计划地送进焚书厂里焚烧,不留一丝痕迹;他想到了人们是怎样一步步“适应”检查站的:刚开始大家对这种禁书检查政策非常不满,抱怨着这完全是劳民伤财,自己的时间很紧迫,不想在这些事上浪费时间。接下来大家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前卫作家”,指责他们写出的东西“太过头”,搞得国家不得不出此下策。之后,人们为了尽快通过检查,索性出门时就不带书,甚至有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干脆连书都不买了。直到现在,人们又达成了“新共识”,也就是“书不见得是种好东西,容易催生极端的思想,搞得全社会人心惶惶,还要花大力气去审查”,于是对那些仅仅是持有书的人也变得警惕与排斥了……

    “唉……”又是一声轻叹,老刘扶着下巴,慢慢合上双眼,继续向着记忆之海的那片终日不见阳光之地深潜。他想到了那位老友,那位曾经与他志趣相投、无话不谈的朋友。那位朋友也是爱书之人,偶然间在书店里与小刘相识。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很快就攀谈了起来,从文学到历史再到天文地理……那时的小刘感到自己无比幸运,能在这由纸浆与油墨构成的广袤大海上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旅伴。

    小刘对这位新朋友十分热诚,他顾不得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迫不及待地把对方带到自己的家中,向她展示自己得意的书藏,却发现对方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兴奋。虽然她仍然在微笑着听着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述,称赞着他对图书与阅读的热爱并鼓励他继续钻研那令人着迷的文学艺术。但是小刘却总是隐隐觉得自己好像让对方落了空,不过对方倒是对此矢口否认,并说自己很享受这次会面,而小刘自己也说不出是哪里出了岔子,也就没太在意这件事。

    之后,一切又都如往常一般照旧进行。他们依然会频繁地联系,交流关于书本与文字的种种,享受着两个心灵相通的灵魂相互碰撞的美妙感觉。那位朋友甚至还特意送给了小刘一样名贵的礼物。那是一张用紫檀木框装裱好的宣纸,上有“书香门第”四个大字,据说还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题写的,价值不可估量。小刘将这件礼物视若珍宝,每当有密友上门拜访时,都会自豪地将其展示给他们。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理所当然的进行下去。但突然有一天,小刘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联系不上那位朋友了。刚开始,他以为对方可能是去旅行了,或者想要离开这喧闹的都市一段时间,毕竟大都会的灯红酒绿与嘈杂的环境并不适合一个想要潜心钻研文字的人。可是他等了很久很久,都没有收到对方传来的任何消息,甚至是一封问候信也没有。这时的他终于感到了一丝忧虑,开始想方设法找寻那位朋友的线索。他到过对方父母的家中,但却被告知他们早已搬离了此处,是被一辆黑色轿车接走的,说是他们的女儿在别处定居了,想把他们也接过去一起居住;他去过警察局询问,警察告诉他,他们找不到有关此人的任何信息与记录,并劝他忘掉这件事,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他甚至想到了拜托私家侦探,但侦探在短暂调查后,就将他支付的钱全数退回,并警告他不要再追查此事,也不要再踏进事务所的大门……

    终于,在经过了好几年徒劳无功的寻找后,小刘放弃了。他的直觉告诉他,那位犹如知己般的朋友恐怕再也不会出现在自己面前了,无论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都不会了……小刘能做的只是把那个人的虚影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小角落里,并企盼她只是离开了这里去往他处,并没有发生任何不好的事……

    “请需要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下一站是……”公交车上的语音提醒令半梦半醒的老刘睁开了眼,他这才猛然发现自己想得太入神,竟坐过了站。“唉,倒霉,事到如今还去想这些事,害得我坐过头了……”老刘拍拍衣袖,又整理了一下衣领,便起身离开座位,向着车门走去。只是连老刘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此时他脸上的两道浅浅的泪痕正在微微泛光,与车外那凄厉的寒蝉鸣泣之声遥相呼应。

    当老刘走到目的地时天已经黑了。夜晚的街道上阴风阵阵,冻得老刘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他三步并作两步,逃命似地飞奔到家门口,用颤抖的手掏出钥匙打开了自家房门。

    “果然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啊……”老刘自言自语地嘟嚷着,想要先去卧室换衣服,再到浴室里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但在经过拿上锁的书房时,他不知为何却停下了脚步。这间书房曾经是老刘最常去,也最常打扫整理的地方,这里承载了老刘太多的回忆与人生了,从他还是孩童时就形成的对于书的痴迷与热爱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然而,在人们对于书的看法逐渐转变后,老刘却因为害怕被周围人指摘并因此给自己惹上麻烦,而将整间书房都锁了起来,还在门上自欺欺人地贴上“储物室”的标签,并渐渐地不再踏入这间屋子了。不过现在的他却突然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他,要他打开那扇上锁已久的门,要他走进去,去拾起那些他曾经自以为已经放弃的东西。

    “啪嗒!”门开了,灰尘也随之扑面而来。“哎呀,我差点忘了,这间屋子我都很久没进去过了啊……”老刘苦笑着,打开了已经蒙尘的吊灯,用打量一件件名贵藏品的眼光看着这些他许久未见的“老友”,并从口袋里抽出了随身携带的手帕,轻轻地掸着那挂在正中间,落满了灰尘的《书香门第》。这幅名贵的题字曾经是他的骄傲,是他作为一个平凡的爱书之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宛如一枚闪亮发光的荣誉勋章。直到连“书香门第”这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讽刺那些游走在“思想不检点”深渊边缘的书呆子时,老刘才无奈地将其雪藏。

    “看看这些书,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来说可都是无价之宝。”老刘轻轻抚摸着书柜里的藏书,一种久违的欣慰感萦绕在心。此刻的他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又重新拾起了那个被自己所抛弃的“爱书者”人格。只见他来回在书房里踱步,像是在给谁炫耀一般地指着那一柜柜的藏书,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解释着:“看到最上面一柜的那一排厚重典籍了吗?那是我最喜欢的《领袖之路》全套典藏版,其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每一位人民领袖那不平凡的一生,忠实还原了他们从热血青年到伟大舵手的心路历程;还有第三排的那本《人文主义批判》与旁边的《自由主义的毁灭》我也很喜欢,那可是我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所编写的巨作,据说一定要两本一起买才能够读懂其中的精髓。看啊,第四排中间的那本是我国著名旅美作家撰写的《彼岸恸哭声》,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还原了大洋彼岸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惨生活,并深刻展现了他们无比向往着我国的内心写照。哦,我差点忘了这本《忠诚赞歌》,是的,就是第一排的第四本,这本书的主旨是……”

    image

  11.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李氏小传》

    这是本人在7站第一个正式的主题帖,今后也请各位多多指教和关照(主要是指教)。

    【请注意:仅供娱乐,与现实世界无任何关联,也不针对任何个人与群体。】

    正文:

    “该死的女拳狗!”小李看着新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心里愤愤不平,二话不说打开某德性洼地出品的费拉专用社交网站,熟练地敲击着键盘。这是小李平时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每当十指在电脑键盘上翩翩起舞之时,他都会有一种莫名的飘忽感,那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间即将打烊的小酒馆里……小屋的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酒香,给这不大不小的酒馆里增添了一丝微醺感,颇具情调。而自己仿佛就是吧台旁那弹奏着慵懒蓝调的钢琴师,正在给酒馆常客们献上今晚的最后一曲……

    “恶臭蝈蝻!老娘我就算是养10条狗安度此生,也不会让你这恶蝻碰老娘一下!”突然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半梦半醒的小李脸上,他这才发现自己刚刚发送的文字已经在评论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遭遇战。被辱骂的小李怒火中烧,快速敲击键盘回怼:“女拳狗整日鼓吹女尊男卑,搞得好像女人就多了不起一样。这下好了,了不起的女人们全都赚钱去满足自己黑洞一般的消费欲了,没几个愿意恋爱结婚生子的。这样搞下去还得了?自己去看统计局数据吧!你们的美国爸爸给了你们多少钱啊?这样不知疲倦地想搞坏中国社会的风气。”

    敲完回车键的小李感觉心情似乎舒畅了些,看到评论区的战火逐渐蔓延,活生生变成了一场无限制拳击大赛,一丝得意的笑容浮现在小李脸上。“这边差不多了,我的兄弟们会替我教训那帮走狗的。”想到这里,小李关闭了网页,返回桌面,操控鼠标双击那熟悉的图标,想要翻越高墙,继续扩大“战果”。

    “连接失败,请重试。”一串不和谐的提示出现在屏幕上,而这七言绝句的威力对于小李而言,比“女拳狗”们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可要大得多。他瞬间又焦躁了起来,不断地切换线路,把屏幕上五颜六色的各国国旗点了个遍,却依旧逃不过那宛如诅咒般的七字真言:“连接失败,请重试。”

    “咚!”小李气得直锤桌子,心里暗自骂道:“他妈的,估计又是那些狗逼恨国党搞出了什么大动静,才害得VPN被封,还连累了老子,让老子没法翻墙出征,操你妈的。”但是小李也知道,心里再怎么咒骂也是无济于事,倒不如先避避风头,转战主场,等过一阵子再出征。

    再次打开那条人口统计的新闻,小李却又不开心了。只见评论区里有不少人对这件事感到忧虑,纷纷抱怨生活负担太重,大家都不想要孩子了。甚至还有几个不长眼的异类把这件事归咎于强推计划生育所造成的人口结构畸形,试图含沙射影的攻击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看到这些的小李感到身体当中有一股力量涌了出来,那股无形的力量在他全身上下每一根血管中奔涌流淌,不断溢出,直至触达皮肤、渗入骨髓。

    “阴阳怪气的恨国党,nmsl!”随着这句分量十足的话语出现在屏幕上,小李感觉自己仿佛就像吃了菠菜罐头的大力水手,充满着自信与力量,好似任何人都不能再撼动他半分。他没有再犹豫,重重地敲下回车键,满心期待地看着自己投下的这枚重磅炸弹能够溅起怎样的水花。可事与愿违,下一秒他就发现自己想要回复的那条别人的留言已经不见了踪影。而且不止如此,所有他看不顺眼的回复也一并消失了,而自己的那条回复也随之成为了向着空气挥出的重拳。“也罢,只要能让那帮害群之马闭嘴就行。”小李这样想着,轻轻叹了口气,默默的打开香烟盒拿出一支烟,若有所思地抽了起来。

    网吧外,寒蝉鸣泣之声不绝于耳,听者无不感到丝丝悲切。而网吧里却没有人注意到此刻小李脸上那有些落寞的神情。

    第二天清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的小李刚躺在沙发上没多久,就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伴随着一位中年妇女的叫嚷:“开门!街道办的!我们想了解一下情况!”小李缓缓地爬起身,拖着沉重的脚步,不情愿地打开门:“怎么了?一大清早的……”

    “你就是这里的住户李二狗?”

    “是啊,有什么事吗?”

    “把你的身份证拿出来,我们要统计一下。”

    李二狗摸了摸裤兜,把有些泛黄的身份证乖乖交给了对方。戴着红袖章的中年妇女接过身份证,在一台手机大小的设备上扫描了一下,阴沉着脸问道:“你还没结婚啊,有对象了吗?”

    李二狗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这街道办平时也不见有什么作为,怎么今天突然对自己的终生大事这么感兴趣了?

    “没有,两样都没有。没有结婚,目前也还没找到对象。”李二狗回答得倒是诚实。

    只见那女人听完这话,埋头用笔在小本子上抄抄写写,边写边说:“那我就先给你记上了,未婚且没有对象,属于单身男士,等过一阵子开缴单身税的时候记得把钱备上。下午会有税务局的人上门解释,记得到时候要待在家里,不要出门。”说罢便自顾自地关上出租屋大门,扬长而去,只留着还来不及发问的李二狗呆站在原地。

    “单身税?”李二狗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李二狗知道,继续胡思乱想下去也是徒劳,于是赶紧打开电脑,在某德性洼地出品的费拉专用搜索引擎上检索相关信息,这才知道这个消息是在昨晚的新闻联播上公布的。自己昨天光顾着打拳和折腾VPN了,根本就没有留意相关信息,再加上所有与这件事有关联的消息和话题都被严格限制及封杀,导致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该死的女拳狗!”李二狗看着官方账号权威发布的消息和相关解释,气急败坏。“都是你们这帮西方走狗把洋人的腐朽思想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女人们都不愿意好好谨守妇道,相夫教子了。害得我找不到老婆不说,还要多交一份钱!”李二狗越想越急,越想越气,于是二话不说打开某德性洼地出品的费拉专用社交网站,熟练地敲击着键盘……

  12. 北条沙都子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迟到的新人报到

    国内的审查过于严苛,自说自话都会被封号,只好躲出来了。

    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