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菲利普斯·佩森·奥布莱恩以及爱德华·斯特林格。
强悍的空中力量本应是俄罗斯军队于乌克兰国防力量的最大优势之一。俄罗斯空军坐拥着近4000架可以直接投入战场的各型机种,以及在叙利亚、格鲁吉亚和车臣执行大量轰炸与对地攻击任务后所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当战争刚刚爆发时,几乎所有人都预估俄罗斯的空军将在入侵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致命的空中杀手们会协助俄罗斯的大陆军深入乌克兰国土,夺取首都基辅,并彻底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反击能力与战斗意志。然而事实是,在战争持续推进了两个多月后,弗拉基米尔·普京的空军战斗群仍然在为了乌克兰天空的控制权而与看似孱弱的对手进行着苦战。
迄今为止,俄罗斯空军失败的作战也许是这场可悲的军事冲突中最为重要,但却也最少被提及和讨论的故事。乌克兰部队在与强敌的空战缠斗中表现出了令人赞叹与惊讶的硬实力,并随战场态势的改变而不断进行着适应与调整;然而,这场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仍然有机会夺得空中优势,并以此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格局与进程。
空军力量在任何一场现代战争中都是左右胜败的潜在因素,但是想要充分发挥这股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却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般容易。高效的空军作战仰赖于一系列成熟的技战术体系与后勤支持,这需要那些训练有素的作战与支援专员们迅速地建立起一个空中的军事生态系统:空中预警机充当着“前哨指挥部”的角色,负责指挥与协调战区内的空中单位;战斗机群的任务是监视并确保空域安全,夺取制空权;空中加油机确保每一架友军飞机都拥有充足的燃料供给,免除航油见底之虞,而电子作战飞机则负责压制敌方的地面雷达与防空系统。在此之后,一系列用于收集战场情报与资讯的电子侦察机以及负责执行轰炸任务的对地攻击机将会定位和摧毁敌军单位。前文所述的这类联合作战行动将会涉及数百架身负不同任务的各式飞机以及多达数千名的作战人员,是一种需要穷尽一生来熟悉与掌握的艰巨作业,就如同是一组编排严密且需要完美演绎的舞蹈;但是,如果协调得当,这些同时进行的战术行动就可以帮助己方空军控制并主宰天空,并使地面部队或海军舰船能够更加容易地执行属于它们自己的战斗任务。
很不幸的是,虽然俄国人对于其空军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造项目在名义上能够使俄罗斯空军具备进行精妙且默契的大规模联合行动之能力,但这些所谓的“计划”和“项目“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取悦权力阶层所进行的表演与作秀。独断专权的莫斯科寡头集团在其腐败与低效的官僚体系上浪费了太多的资金与精力,这足以令他们为空军现代化所做出的努力付诸东流。尽管人们对于光鲜亮丽的新锐装备,例如被俄罗斯官方大肆宣传的苏-34战斗轰炸机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给予其不少掌声,但事实却是,俄罗斯空军正持续受到不健全的后勤及维护系统,以及缺乏定期、有效的实战演练之拖累。更重要的是,专横跋扈的俄罗斯强盗集团并不信任他们的低、中阶级军官,他们不会允许这些中、下级校尉做出像是北约空军所提倡与仰赖的各种富有想象及创造力的灵活决策。综上所述,诸多负面的不利因素导致俄罗斯空军没有能力在入侵开始时进行一场经过缜密计划与深思熟虑的复合型战役;他们没有试着努力地掌控天际,而是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向友方的地面部队提供近地空中支援或着朝乌克兰城市倾泻弹雨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俄罗斯军队依旧在遵循着一个享有大陆军优势的传统陆权国家之固有战术。如果你拥有着几乎无穷无尽的士兵准备随时替你卖命,并且你也做好了让他们成为战争牺牲品的准备,那么专注于地面部队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然而俄罗斯是如此拘泥于其在地面作战史上的成功经验,以至于没能够理解空中力量在现代化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重要性。
美国空军退役中将戴维·迪普拉(David A. Deptula)告诉我们:“俄罗斯从未充分认识到空中力量在除支援地面部队之外的其他用途。”事实也正如其所言:俄罗斯从没有制定过进行战略性的大规模空中战役之计划,而他们也确实未有在真正的战争中考虑与执行过此类行动。相反,俄罗斯空军的飞行员们只能机械地执行他们所接收到的直接攻击任务。这些任务往往都不会涉及到各个空军系统间的联合行动,而仅仅只是倚靠着少数几位“孤胆英雄”深入敌营进行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俄军似乎并不热衷于建立起这样的能力,但成熟的空中联合作战体系对于先进的北约空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起复杂且严密的一体化行动,俄罗斯飞行员们所执行的任务之形式总是会显得十分的“简单粗暴”——得到目标的位置和相关信息,迅速地飞入敌军控制的区域并试图将其摧毁(不幸的是,在许多情况下,俄军飞行员们需要依靠无制导的航空炸弹或火箭来完成这一步骤),然后尽其所能地飞出危机四伏的任务空域,努力确保自己免于被敌方的防空炮火击落。俄军飞行员们不被允许在未违背其长官作战意图的前提下,依照自己对于战场的评判与决断进行灵活多变的行动并完成攻击任务;他们被上级的绝对命令所束缚,无论情况与态势发生了怎样出乎意料的变化,都必须无条件地去执行那些可能并非是最优解的命令。更糟糕的是,俄罗斯不断自吹自擂的所谓情报收集、战区监测与目标侦察的能力实际上却似乎是出奇的差劲。我们可以从双方的激烈交战中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俄罗斯军方看起并不具备能够完全识别乌军目标,并迅速部署己方的航空资产来攻击这些敌方单位的能力,而这也导致他们正不停地错过一个又一个能够对战局产生有利影响的机会。
当然,造成俄罗斯空中战力近乎失能,以及其战机飞行员们在执行攻击任务时所显现出的谨慎与不安之状态的最重要原因,乃是乌克兰军队一系列成功的针对性反制措施。与他们所必须要面对的强敌不同,乌克兰人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连贯且自洽的空中行动概念,这能够令他们更加有效地阻止看似强大的俄罗斯空军在乌克兰领空取得全面的的优势并占据上风。显而易见的是,乌克兰武装部队已经成功地整合了现有的一系列空中与防空力量并做好了阻止更大规模的的俄罗斯空军之入侵的准备。通过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却有效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乌克兰人已经能够将俄罗斯空中力量的活动限缩在少数乌东及乌南地区,大大削弱了俄罗斯空军的机动自由,而斯洛伐克所提供的俄制S-300防空导弹系统更是令乌克兰军队如虎添翼。此型重量级防空系统拥有着远超肩扛式导弹的威力与极限射程,它们的存在对于俄国飞行员而言无疑是一柄高悬于颅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常常处在缺乏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以及电子作战飞机的指挥协同以及后援支持之窘境的俄罗斯飞行员而言,S-300导弹系统的巨大威胁将迫使他们驾驶着形单影只的座机进行战术性的低空飞行,寻求以此方式躲避敌方雷达的侦搜并试图保护自己免受地面防空系统的攻击。然而,这样顾此失彼的应急措施又同时会使得它们更加容易受到单兵便携式地对空导弹的暗中突袭。纵使乌克兰军队无法精确地瞄准每一架俄罗斯战机,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自己所掌控及拥有的一切战备资源,确保俄罗斯飞行员们时时刻刻都需要提心吊胆地警惕着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了被瞄准的目标并防备可能从任意方位来袭的炮火。通过对俄军飞行员不断施加心理压力,乌克兰人成功地迫使前者在作战时表现得更加小心翼翼和趋于保守,而这也无疑会降低俄国空军的整体作战效率。
乌克兰军队所展现出的争夺制空权之能力不仅可以为其地面部队提供掩护,并且还能够在敌我战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对俄军发动为数不多却颇有成效的进攻或袭扰。早在战争刚刚爆发之时,乌克兰人就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土耳其制造的TB-2型“旗手”无人机去攻击一些高价值的俄方目标,以及对俄罗斯的地面防空导弹系统进行侦查、识别乃至摧毁,而这也使得失去了防空保护网的俄罗斯地面部队更容易受到来自天空的致命打击。同时,在创造性地运用其有限的空中力量与战术资源方面,乌克兰人也表现出了远远强于他们对手的能力。震惊世界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被击沉之事件,似乎是通过乌克兰军方巧妙地运用“声东击西”战术来实现的。乌克兰官员声称,他们先是出动了无人驾驶飞行器以分散“莫斯科”号舰上防空系统的注意力,然后在陷入混乱与疑惑的俄罗斯船员及时地做出反应前向该舰发射了两枚乌克兰自产的“海王星”式反舰导弹。
乌克兰军队通过这场战争向世人展示了其在“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空中力量”这一命题上的不容小觑之实力,他们对于空中作战行动的理解甚至可能比许多北约国家更加复杂且深刻,而后者则往往会十分自信地认为他们对于战场制空权的主导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使用廉价的武器与一个比自己更加富有和强大的敌人争夺天空的控制权可谓是极其之困难,但乌克兰人却依旧在此种无利条件下取得了不俗的战果。迪普拉告诉我们,西方盟军可以从此次乌克兰的成功作战中学到很多。他说:“北约国家对于掌握空中优势是如此的把握十足,以至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倘若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并非是敌军,我们届时将应该如何最大程度地运用已有的空中力量。战场上的乌克兰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开始认真地考虑、思索,并试图去了解一个足够危险和聪明的对手会用何种方式对付我们。”
未来的几周将揭示出俄罗斯人是否有能力从他们已经犯下的一系列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更好地利用他们仍然在飞机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另一方面,乌克兰人则很快能够感受到己方在进攻性空中力量上的增强——外援的先进无人机将会令乌克兰陆军的地面火炮实现更加精准与致命的定点打击,而这也正是他们翘首以盼的。4月30日,当俄罗斯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大将亲自去往弹片纷飞的前线进行访查与督战时,乌克兰的远程炮火已近乎于命中了他。目前,乌克兰军队正在接收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包括最新型的美国制“弹簧刀”以及“凤凰幽灵”攻击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的滞空能力将允许它们在敌方控制区的上空不断徘徊并借机搜寻可能的军事单位,且能够在锁定目标后将其直接摧毁。
只要俄罗斯对于战场上空的控制权仍有争议,乌克兰军队就有望持续地改善和增强对于己方空中力量的战术规划与运用能力。乌克兰人可能不会彻底赢得这场反抗侵略的战争,但他们已经完全改变了下一场战争的进行方式。
以上文字内容的原始资料均出自于“The Atlantic” ,在经过自动翻译程序处理以及本人的修改与润色后最终汉化完成。欢迎各位7友指出帖子中的错漏与偏误之处。
感谢您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