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gen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959 评论 1369 短评 5 收到的赞 4711 送出的赞 5918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pdf下载

    内容简介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決定對敘利亞、埃及、約旦等國開戰,並驚人地在六天內佔領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與阿拉伯屬東耶路撒冷。自其於1948年建國以來,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佔據了他們的家園,因此無論是南邊的埃及、東部的約旦,還是北部的敘利亞,都不斷地和以色列相互攻擊。在「六日戰爭」之前,鑑於猶太民族過去經歷大屠殺的歷史,以色列一直被西方國家視為悲情的受害者。但這場戰爭改變了一切,「受害者」搖身一變成為「佔領者」。以色列對佔領區人民的軍事鎮壓及對阿拉伯人的迫害,使這場勝利從被賜福的光榮時刻,逐漸成為「被詛咒的勝利」。

    布列格曼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並親身參加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他憑藉親身觀察與第一手情報,依循著以色列佔領地政策的曲折經歷鋪陳敘述。布列格曼帶領讀者認識以色列對西岸、耶路撒冷、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的佔領,佔領區內巴勒斯坦人的動亂與起義,以及以巴走走停停的和平協商。四十多年來蜿蜒曲折的經歷,不但擺盪在兩股背道而馳的驅力之間,更決定了活在占領區中數百萬平民的命運。而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真正悲劇所在,即在這四十多年間,雙方都犯下了些許錯誤,也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衝突及錯誤的累積造成仇恨,也造成以巴兩國人民的悲劇,在「寧要土地,不要和平」的堅持下,這場中東衝突的主角該如何全身而退?

    作者简介

    亞榮‧布列格曼(Ahron Bregman)

    1958年生於以色列,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於1978年的利塔尼行動及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以砲兵軍官身分參戰,並被晉升為上尉。退役後,他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就讀國際關係及政治學。1988年在以色列《國土報》的訪問中,布列格曼宣稱他將拒絕在以色列佔領區內擔任後備軍人,之後他即離開以色列並定居英國。布列格曼取得倫敦國王學院的軍事研究博士,並任教於此。著有《五十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The Fifty Years: Israel and the Arabs)、《以色列的戰爭:1947以來的歷史》(Israel’s War: A History since 1947)、《以色列的歷史》(A History of Israel)及《稍縱即逝的和平:聖地如何擊潰美國》(Elusive Peace: How the Holy Land Defeated America)。


    下载链接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完整認識中東紛爭與以巴衝突必讀

    「我們抗爭了六十多年,一無所得。為了建立自己的國家,兩邊都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為什麼不把時間留給和平?」

    由以巴兩方時代見證人發聲,陳述親身遭遇、家園殘破的痛、同一塊土地上的不同命運,也讓我們瞭解到,對立雙方都不能宣稱他們有唯一的事實真相。

    附地圖、照片、年表、多媒體參考資料

    從遠古到現今,時間範圍最廣的以巴衝突概論。超過八十位時代見證人口述親身經歷,充滿歷史臨場感。

    猶太浩劫、瓜分巴勒斯坦、六日戰爭、巴勒斯坦大起義到波斯灣戰爭——扣緊時代議題,快速瞭解國際時勢的脈絡。

    貝京、阿拉法特、拉賓、納坦雅胡、夏隆——你不可不知的中東議題領袖、和平談判。

    巴解組織、哈瑪斯、卡桑旅——重點報導重大武力衝突、抗爭事件、恐怖活動。

    想要了解中東的紛爭,一定要認識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這段血淚斑斑的歷史不斷累積新的抗爭,仇恨的糾葛日益難解。本書梳理了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全面解釋複雜的中東問題。

    經歷這一切且必須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有機會在書中向世人吐露他們的遭遇。他們的陳述讓我們明瞭,在對立衝突的雙方陣營中沒有唯一的事實真相,也沒有一方能夠宣稱他們有。

    這場衝突裡沒有人是勝利者,迄今也看不見和平的契機。一如書中一位年輕的巴勒斯坦人說:「我們爭鬥了六十年,迄今依然一事無成。為了要擁有自己的國家,我們浪費了許多時間。為何不把這些時間留給和平?」

    全書共14章,附有照片、地圖、年表,以及豐富的多媒體參考資料,是一本具有知識性、資訊性、實用性的歷史入門書。

    作者简介

    諾亞.弗洛格Noah Flug, 1925-2011

    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1958年成為以色列國民。是以色列浩劫倖存組織的主席、國際奧斯威辛協會主席。弗洛格參與本書的企劃,並在接觸聯繫、意見諮詢方面提供協助,對於本書的出版有很大的貢獻。

    馬丁.薛伯樂(Martin Schäuble)

    1978年生,自由作家與社會研究者。工作中長期接觸中東事務,並定期前往該地區。大學時攻讀政治學,畢業後擔任新聞編輯,曾獲報導新人獎。


    下载链接

  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徐贲 - 与时俱进的启蒙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18世纪前后不同国家的启蒙运动的交叉比较分析,抽取出四对在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核心观念:英国的自由与保守、法国的理性与革命、美国的制度与人性、德国的国家与普世;重点分析了开明专制(启蒙专制)的思想与实践;作者认为启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未竟的事业,并从多个主题、多个层次加以重申。

    著名学者徐贲教授,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既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他是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既熟悉国际前沿学术成果,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又拥有对当下问题的现实感和洞察力。在《与时俱进的启蒙》这本书中,他借助对启蒙的思想史-实践史的深入而综合的批判性分析,介入了当代中西思想争论,重申了启蒙,认为启蒙的核心理念(自由、理性、人道主义等),永不过时。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科高研院兼职教授。1950年生,苏州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主要著述有《明亮的对话》《统治与教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在傻子与英雄之间》《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阅读经典》《经典之外的阅读》《人文的互联网》等。


    下载链接

  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YT】NFT 如何掀起一场加密艺术的时代潮流?

    https://www.nytimes3xbfgragh.onion/2021/05/12/magazine/nft-art-crypto.html


    NFT 是区块链行业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出圈效应最明显的方向。

    近日,《纽约时报》记者 Clive Thompson 在采访多名加密艺术家后,撰文对 NFT 的兴起历史以及近半年的热潮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试图揭开 NFT 走红背后的魅力与原因,颇具阅读价值,链捕手对该文进行了不影响原义的编译。

    作者 | Clive Thompson

    编译 | Echo、王大树

    「当时是 40.7 ETH,」Victor Langlois 喘着粗气说,「太疯狂了。」

    下午还不到 4 点,一位 18 岁的加密艺术家 Langlois 坐在他的台式计算机前,看着两位艺术品收藏家间的疯狂竞购战。Langlois 穿着他设计的白色连帽衫,双臂被他迷幻的艺术文身所遮盖,其中包括一个眼球和漂浮在蓝天中的向日葵。房间的窗户上覆盖着硬纸板,可以使房内保持黑暗,一束蓝色的 LED 灯从天花板上照下来。随着数字的上升,Langlois 紧张地拉扯自己的无檐小便帽。

    竞标战于此前一天的 2 月 7 日在 SuperRare 拍卖网站上开始,当时一位名叫 @thegreatmando1 的艺术收藏家向 Langlois 的数字油画《水手》(The Sailor)出价 15 ETH,当时价值 24000 美元。但很快另一个竞标者 @yeahyeah 出价 33000 美元。两位竞标者不断推高价格,直到中午价格达到 67905.92 美元。

    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复盘:NFT 如何掀起一场时代潮流

    《水手》

    当我顺路来到他在西雅图的家时,已经是下午三点了,竞拍《水手》的价格是 75000 美元。Langlois 在推特上与其他数字艺术家交谈,他们兴奋地为他加油。

    Langlois 有一种诚挚的、几乎令人不安的感觉。他告诉我:「因为我的成长环境中人们都很刻薄,所以我要尽我所能成为最好的人。」当他看着屏幕上的竞标时,他紧张地咯咯笑了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说。

    一年前,他还是一个破产的高中生,住在拉斯维加斯他祖父母的房子里,很不幸福,在那里他的祖母会窥视他的卧室,并把他那一大堆亚克力画和彩色马克笔画斥为「丑陋」。

    从去年夏天开始,他就在 SuperRare 等网站上出售自己的艺术品,到 2021 年元旦,也就是他满 18 岁的那一天,Langlois 已经有足够的钱搬出去了,他就去了西雅图,成了一名全职艺术家。他在市中心附近租了一所房子,里面摆满了艺术用品、一个 Keurig 咖啡机和一套哑铃(尚未开封)。

    「我的家人们没有钱,每个人都有两份工作,住在加州可怕的地方。」一天赚这么多钱「太奇怪了」。

    Langlois 创作了超现实主义的数字图像,通常是怪诞的卡通肖像---泪水淋漓的面孔和裸露的皮肤---传达了他黑暗的情绪。我参观那天他正在出售的作品《水手》(描绘了一个大头人物,它的大脑像一堆粉色牛肉一样暴露在外面;它的两只眼睛看起来像是从杂志图片上剪下来的,这是他肖像画中常见的主题,头上高兴地戴着一顶纸船帽子。

    Langlois 在西雅图的头几天蜷缩在起居室的沙发上,用 iPad 画了这个作品的大部分。然后,他使用动画软件添加动作:大脑轻轻地跳动,眼睛不停地眨眼。《水手》看起来既令人不安又异想天开。

    不过,Langlois 并不是真的在出售数字艺术。他在出售一种不可替代的代币(NFT),这种代币对其所有者来说代表着与艺术家和艺术的独特关系。NFT 是使用区块链代码创建的数字文件,非常类似于使比特币成为可能的代码。Langlois 的 NFT 包含指向在线《水手》副本的数据,以及关于谁目前拥有 NFT 的数据。

    这意味着 NFT 的行为有点像一件实物艺术品。有人可以拥有它,保存它或转售给另一个收藏家。Langlois 的动画是在线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甚至复制和下载。但只有一份 NFT。

    最近,NFT 成了无数头条新闻的话题,这是始于去年 12 月的一股热潮的一部分,当时加密艺术家 Beeple 以 350 多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一组作品。到了春天,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文件------勒布朗-詹姆斯的视频片段,Jack Dorsey 的第一条推特------被铸造成 NFT,以数百、数千甚至数百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公众对这场淘金热意味着什么并没有达成共识。如果你问比特币的铁杆拥护者------他们自称为「加密原住民」------NFT 预示着数字财产的未来。它们预示着未来会有一天,人们会把收入花在数字产品上,他们可以交易、转售或囤积作为投资。当政府将失去其创造货币和保护财产的独特权力时,人们将转而相信区块链网络。

    但是,NFT 愿景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和不利因素,尤其是环境成本。运行以太坊网络需要大量的能源,据估计,每年的能源消耗量与匈牙利大致相当。NFT 怀疑论者还认为,加密狂热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让人们继续谈论加密货币,以便以太坊和比特币的价格保持高位。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空穴来风的投机行为,是数十年来 「万物金融化」的下一个阶段。

    自从六个月前引发这股狂热以来,这种无所不在的 NFT 受益者越来越多地是已经成为现代注意力经济赢家。Paris Hilton 以 100 多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一系列数字图像 NFT;金州勇士拍卖了一系列数字纪念品的 NFT;那个在费尔节 (Fyre Festival) 拍下臭名昭著的奶酪三明治照片的人正在出售带有这张图像的 NFT,以支付肾脏移植的费用。

    然而,像 Langlois 这样的加密艺术家是这股热潮的始作俑者------对于一种似乎正在将文化经济推向顶峰的趋势来说,这是一个奇怪的起源。就在去年,加密艺术还是一种亚文化的先锋,甚至可能是一种流派。正是 SuperRare 和其他几家网站创造了这个市场,他们逐渐说服了以年轻人为主、高度在线化的加密货币百万富翁,打开他们的虚拟钱包,花巨资购买数字代币。

    对那些艺术家来说,突如其来的暴富可能会让他们惊慌失措。今年 1 月,当我第一次见到 Langlois 时,他的 NFT 销售额已经达到 30 万美元。虽然 Langlois 是他所在世界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但其他几十位数字艺术家(以前曾为网站设计工作屡屡受挫或忙碌)也开始以他们的艺术谋生。NFT 是否持续或最终成为 21 世纪郁金香狂热的新版本,这一问题对这些艺术家来说,意义远大于对艺术界和其他陷入这种投机狂热的机构的意义。

    回到他昏暗的房间里,Langlois 正在观察他的拍卖。除 SuperRare 上的《水手》外,他还在 Bitski 网站上限量发售了三幅作品,它们的价格也在上涨。

    在下午 5 点截止日期之前的最后几分钟,@ yeahyeah 以 46 ETH (约合 800000 美元)的价格竞标了《水手》。

    「我要发狂了」Langlois 用嘶哑的声音喊道。他向 @yeahyeah 写了一条信息谢谢他,然后单击 SuperRare 上的按钮,将《水手》转移到 @yeahyeah 的数字钱包中。

    Langlois 向后靠在椅子上,盘点自己的一天。当天他在 Bitski 上的销售额总计近 29000 美元,加上《水手》的收益时,他的收入略高于 10.9 万美元。。

    「你知道是什么让我伤心吗?」他转向我说。他整天都在庆祝,与他的在线朋友聊天,但是没有人可以打电话。他说:「我没有兄弟姐妹,而且我不再与家人交谈。」即使他可以打电话给他们,他的新生活也很难解释。

    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复盘:NFT 如何掀起一场时代潮流

    从左到右: Sarah Zucker 的《宝藏猫》,售价为 8623 美元;Larva Labs 的《 CryptoPunk#7804》,售价为 7673568 美元;Matt Kane 的《 CRYPTOART MONETIZATION GENERATION》,售价为 82764 美元。

    几十年来,数字艺术家很少受到尊重。对于美术界的品位大师来说,他们的作品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工艺品---用 Photoshop 制作的东西真的可以说是艺术品吗?画廊经常对数字作品表现出不屑,「为什么收藏家要为任何可以右键单击并免费下载的图像付费?」

    然后比特币在 2009 年出现,有了区块链代码后,你可以制作几乎不可能被复制的数字项目。这方面的第一个艺术实验是由纽约的艺术家 Kevin McCoy 进行的,他在比特币问世后不久就对比特币及其区块链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是否能为创作者带来新的收入来源。McCoy 对去中心化的前景特别兴奋------区块链可以让艺术家直接向粉丝出售作品,而不需要像 iTunes 那样的中介机构。

    2014 年,McCoy 与企业家 Anil Dash 合作,为自己的一件数字艺术创作了一个实验性的加密代币。第二年,McCoy 开办了一家小型初创公司,让艺术家创作和销售他们作品的代币。他遇到的多半是茫然的凝视。「这对人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McCoy 说。

    2017 年春,这一概念焕发出新的生机。Matt Hall 和 John Watkinson 是布鲁克林的两位程序员,他们创造了一组很有收藏价值的人物,他们称之为 CryptoPunks 的朋克摇滚风格的像素化头像 (他们喜欢「古怪的项目」,Hall 告诉我。)他们不知道 McCoy 和 Dash 早先的实验。

    但他们知道以太坊,该平台有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使编码人员能够创建以 ETH 为货币的新金融产品。Matt Hall 和 John Watkinson 用这种语言为每一个 CryptoPunks 发布了一个 NFT,他们认为人们会被拥有小型像素化头像的想法所逗乐,也许会像棒球卡一样交易它们。

    Hall 与 Watkinson 创建了 10000 个 CryptoPunks,并将每个朋克的 NFT 放在一个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申请一个朋克并将其转移到以太坊钱包中。他们决定赠送 9000 个朋克,剩下的 1000 个留给自己。

    几乎没有人立刻申请。几周后,Mashable 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宣称加密朋克「可以改变我们对数字艺术的看法」。一种疯狂的亚文化诞生了:访问者挤满了 CryptoPunks 网站,「不到 24 小时,它们就消失了。」Hall 告诉我。所有者们开始转售 NFT 给新的收藏家,最初的价格是几百美元,然后是几万美元和几十万美元。那年晚些时候,另一个名为 CryptoKitties 的 NFT 收藏品网站出现了,人们在那里购买和交易数字猫的 NFT。到 2017 年底,一些个别猫和朋克的售价高达 17 万美元。

    2020 年春天,加密市场开始升温,Coldie 以 1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一件作品。他笑着说:「我跨过了一个门槛,就像地震一样,人们都快疯了。」

    到 2020 年年中,加密货币价格飞涨。另一位创纪录的人是 Matt Kane ,他曾是一名画家,对传统画廊寄予希望,并在 2010 年左右自学编码和 Web 开发。他编写了定制化软件来帮助他制作复杂的数字绘画。2019 年 5 月,他在 SuperRare 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部以朋友自杀后的悲痛为基调的系列作品。他早期的 NFT 成交额微乎其微,一位收藏家以 85 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件艺术品,并在第二周卖出,获利 59 美元。

    但是到了 2020 年 9 月,他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开发出更加雄心勃勃的艺术品,这是一件抽象艺术品,其组成根据比特币的价格而变化。他最早的收藏家之一---自称「Token Angels」---曾催促他确定拍卖日期,表示愿意支付 Kane 想要的任何款项。

    Kane 说:「我告诉他,我认为 10 万美元是个好故事。」 令他惊讶的是,「Token Angels」同意了。这个价格再创新高,并起到了一种心理释放的作用:如果人们愿意为一个数字作品支付六位数的价格,那么上限在哪里?

    自 2009 年比特币问世以来,区块链爱好者一直宣称其将彻底改变行业。他们承诺,很快从病历到股票市场再到农业库存的所有东西都将使用区块链。但这几乎没有发生过,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个流行的数字应用程序(除了加密货币本身之外)是用于买卖疯狂的数字图像。

    Langlois 在 12 岁时第一次开始制作数字艺术,当时他玩的是 Minecraft。有创造力的玩家会制作自己的「皮肤」,从而定制他们的角色在游戏中的外观。他在网上认识的 YouTuber 教他如何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精心设计皮肤。之后,他开始为朋友的 YouTube 频道制作缩略图,每张 5 美元。这份创造性的工作是为了逃避不稳定的家庭,他说,「就在这一年,社会服务部门把他送到了他的外祖父母那里生活。」

    在祖父母家,Langlois 的日子虽然安全但却沉闷,他开始花费数小时用记号笔画画来消遣。13 岁时,他得到一部 iPhone,这为他打开了进入在线数字艺术领域的大门。Langlois 拍摄了他的手绘照片,并将其张贴在 Twitter 上。之后,他直接在带有应用程序的平板电脑上绘图。他开始喜欢这种媒介,因为它更加私密:可以避免祖母不赞成的审视。

    他从播客中听到了 Dostoyevsky 的故事,并狼吞虎咽地读完了《Notes From a Dead House》,对这位作家讲述的被监禁期间坚持不懈的经历兴奋不已。「当你在监狱里时,你以为自己最终会死,那你为什么还活着?」Langlois 说。「我爱这点,也爱人们为什么想要活下去。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2020 年夏天,Langlois 几乎是偶然地进入了加密艺术领域。他已经开始在网上出售偶尔打印的作品。一位顾客花了 90 美元买了他的一幅画,并写信建议他在 SuperRear 上发行 NFT。Langlois 很怀疑。他告诉我:「我当时想,这是个骗局。但在网上研究了 SuperRare 之后,他认为该网站是合法的,于是他申请在那里上线他的作品,并提交了几幅作品和一个视频,第二天他就被允许进入了。

    Langlois 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价,他的艺术值多少钱?SuperRare 营销主管 Zack Yanger 对他说「你会得到 60 美元或 600 美元的出价,这看起来会很多。但我向你保证,如果你拿着它,它会有回报的」。他听从了建议,在 6 月 5 日,他发布了《我一直在想你》,灵感来源于高中时的一次心碎,一张紫鼻子、红唇的达利式脸庞,上面写着「这是你喜欢的吗?」,第一次出价是 0.1 个 ETH,当时价值可能是 25 美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出价升至 130 美元,然后升至 500 美元以上。当价格达到 4.5ETH 时 (约 1017 美元),它终于卖出了。

    他在 Twitter 上发布了一段自己兴奋地大叫的视频。他说:「我很激动,我满怀感激之情。」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在 1000 美元到 2000 美元的价格区间中出售了作品。到九月份,他以超过 8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作品。到了 11 月,他的作品在 NFT 网站 Nifty Gateway 上的单笔拍卖就以 25000 美元的价格成交。

    究竟是谁在为 NFT 买单呢?一般来说,他们是投资加密货币行业多年的年轻人,他们持有的加密货币价值达到数百万美元。40 多岁的全职加密投资人 Eric Young 是 Langlois 作品的收藏家之一,他买下了这件价值 2.5 万美元的作品。他说,他从 2018 年就开始投资比特币,赚了很多钱,他很喜欢 Langlois 作品中美学的一贯性以及他在作品中融入细节的热情。他说:「他才刚满 18 岁就能够拥有如此多的才华,这真是令人惊叹。」

    对于一些加密投资者来说,购买加密艺术品给了他们一些艺术性的东西,让他们在一个由其他麻木的技术对话主导的领域里谈论一些艺术气息。就像马尼拉的一位收藏家 Colin Goltra 对我说的那样,「在很长的时间里,你只能与加密领域的前金融家打交道,还有那些告诉你区块链医疗记录的初创公司。」他喜欢和像 Pak 这样的艺术家在深夜进行长时间对话,后者以对 NFT 采用了 Warholian 的概念艺术方法而闻名(Pak 曾经出售一系列图像完全相同的 NFT,价格从 100 美元到 100 万美元不等)。接触这些艺术家------他们往往乐于与富有的新客户交谈------是一种诱惑。

    对于书呆子般的加密爱好者来说,加密艺术的美学以及它在推特上繁杂的社交网络,感觉就像是他们最终可以「得到」的一个艺术场景。与我交谈过的大多数收藏家从未购买过任何艺术品,并且对进入画廊的前景感到有些害怕。

    他们通常对艺术史了解不多。但许多加密艺术的视觉调色板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受到了模因、互联网上那些模棱两可、浮夸的比喻或者科幻电影和插图的未来风格的严重影响。如果说加密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视觉审美运动,那么这将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代创作者的灵感不是来自于看窗外,而是来自于看窗户------他们看到了一个软件、电影、游戏的数字世界。

    「我觉得我最初对数字艺术的介绍是一种最终幻想'式的电子游戏氛围」洛杉矶加密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 Blake Kathryn 说,他使用 3D 建模软件来创建光滑的机器人形象和梦幻建筑的远景 (她创作了 Paris Hilton 的数字肖像画,以 NFT 的形式以 11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

    另一位加密艺术家 Olive Allen 在她的 NFT 作品中经常使用流行文化的图标,从 Furbies 到视频游戏角色 Kirby 。「这确实是一种使互联网痴迷的艺术形式,就像整个 ADHD 一代一样。」Cryptoart 博物馆的共同创作者 Colborn Bell 说,该博物馆拥有数百件艺术品,并在网上进行展示。

    传统艺术界在美学上存在分歧。去年秋天,温哥华双年展决定纳入 NFT 艺术作品,而双年展主席 Barrie Mowatt 则到几个 NFT 网站寻找一些作品。他最终发现了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但他说:「我记得我当时在想,这里有很多「脏话」艺术。」

    艺术家 Noah Davis 更为狂热,他认为加密艺术家具有一种游戏精神,而这种精神往往是美术作品中所缺少的。但是他明白为什么老派艺术品收藏家会对他嗤之以鼻:「有些作品看起来确实更适合放在商店里、挂在宿舍墙上或放在留言板上。」他说。

    显然,NFT 市场一定程度上是由投机活动推动的:许多收藏家将加密艺术视为潜在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就像比特币本身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加密时代的炫耀性消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法律学者 Kal Raustiala 指出,为艺术付出高昂的代价是富人炫耀自己财富的一种由来已久的方式。

    在过去,人们将价值 4000 万美元的毕加索作品挂在他们豪宅的墙上。不过,由于 NFT 只是数据,加密艺术品收藏家大多盯着屏幕(当他们在看自己的藏品时)。收藏家们创造了虚拟现实画廊,这样他们就可以戴上护目镜,在虚拟墙上欣赏自己的艺术作品,并邀请朋友加入他们的聚会。其他收藏家则回避这种展示方式。他们只需在 iphone 或电脑浏览器上调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就像使用 Instagram 一样。

    事实上,有几个人告诉我,他们欣赏数字艺术是为了节省空间。在他发现 Cryptoart 之前,Token Angels 买了很多真人画,以至于他的家人制止他们继续买这些艺术品。现在,他在一个名为 Cryptovoxels 的在线网站上拥有一个虚拟 3D 画廊,在那里他展示他的加密艺术,包括价值 10 万美元的 Matt Kane 作品。他告诉我:「我会将 Matt Kane 的艺术描述为纯粹的高潮,因为这些图像太美了,你会想要放大。」

    局外人对 NFT 文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认为购买 NFT 艺术品的人拥有该 NFT。但实际上 NFT 包含与艺术品相关信息所对应的数据,比如创作者、标题以及可供查看的在线副本链接等。可见图像只是其中一部分,不管是 JPEG 还是 GIF 动画,都只是在线位置上托管的数字文件,但 NFT 通常是指该文件(如果托管该艺术品的网站出现故障,那么 NFT 可能成为空白链接)。任何人都可以去 SuperRare 等 NFT 艺术平台复制该数字文件并发布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亦或将其设置为手机背景。

    既然如此,我们很好奇收藏家在购买 NFT 时心里最想得到什么?部分藏家认为购买 NFT 是证明自身与艺术品、创作者产生关联的证据,能够让他们像以前那样吹牛,他们几乎不关心这件艺术品是否会被其他人看见。而我采访过的收藏家都认为如果他们拥有的艺术品在互联网上被广泛复制,他们会感到很高兴:对于艺术品的拥有者来讲,成千上万人关注自己的数字艺术品是开心的事情。

    对加密货币信仰者而言,这种关注意味着加密货币行业正处于经济大转变初期,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可以出售那些易于复制的任何数字产品:音乐、视频、游戏附件、文章以及照片。Nifty Gateway 联合创始人 Duncan Cock Foster 说:「现在有点像 1996 年的互联网中继聊天,那时 Facebook 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我花很多时间免费发布艺术品来吸引潜在客户。」少数成功的黑人 NFT 艺术家之一 AndréOshea 表示,他对 NFT 持乐观态度,这项技术正在帮助在线艺术家改善作品被滥用的情况

    然而,新兴的 NFT 市场仍存在很多弊端。追踪加密货币能耗的经济学家的 Alex de Vries 认为能源消耗是主要弊端,目前所有以太坊挖矿设备每年总耗电量约为 42.78 太瓦小时,这让一些具有气候活动家身份的加密艺术家感到困扰。

    法国艺术家 Joanie Lemercier 于去年冬天卖了几笔 NFT,赚了 3 万美元,原本他计划在 2 月份再次进行艺术品发行和出售来赚取 20 万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相当于我画廊两三年的销售总额,但作为一名气候活动家,我无法确定 NFT 是否会消耗大量能源,所以取消发行数字艺术品。」她说。

    其他艺术家则对 NFT 迅速转变为以热点为基础的赢家通吃的投机游戏而感到沮丧。英国的加密货币艺术家 Sparrow Read 与名为 Massimo Franceschet 的数据科学家对 NFT 的销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极少数艺术家和收藏家拥有 NFT 艺术所产生的大部分财富。雷德表示,鼓励排行榜竞争的市场体系看起来似乎不符合 NFT 初期的民主化愿景,与其早期承诺相违背。此外,收藏家和大多数艺术家几乎全部是男性。

    Sarah Zucker 是少数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但却过着体面生活的艺术家之一,她今年 35 岁,居住在好莱坞,是一名摄影师兼动画编剧,经常在美术市场上出售版画。Sarah Zucker 为了在毕业后支付生活所需,便于 2010 年初期开始经营一家网站开发公司,很快她就发现自己有制作病毒动画 GIF 的天赋,因为使用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低保真设备进行制作,她的作品总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模因品质。

    作为 GIF 动画创作者,Sarah Zucker 总计在在 Giphy 上发布 1500 个 GIF,获得 66 亿的观看次数,这显然是巨大的成功。但这些 GIF 并没有为她带来收益,只是吸引到许多企业客户来找她做营销活动所需作品。

    Sarah Zucker 是 SuperRare 的早期用户。「我现在是老手了,经常以 2000 至 4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作品。」接受采访时,她表示刚缴纳税款,目前她几乎全部收入都来自加密货币销售。「不夸张地说 NFT 改变了我的生活。」她说,这些收益的到账速度与以太坊的价值波动打破了她的金钱观。如今她不再为商业工作而忙碌,而是可以专心创作,她通过转售作品获得了 10%的版权使用费。

    「这项收入是是永久的,当我以后成为伟大且具有智慧的艺术家,我将建立 Sarah Zucker 基金会,如此一来,我的子孙后代就可以在 100 年后仍然拥有我的以太坊钱包,赚取版权费。试想,梵高的后代如能如此,他们将会赚多少钱?」她说。

    NFT 市场的顶峰始于 Beeple。一位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 39 岁加密艺术家,名为 Mike Winkelmann。过去十四年,他坚持制作名为「DAY」的作品,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每日的创作发在网上,以磨炼自己的手艺。「我会一直坚持做这件事,直到我死去。」

    Mike Winkelmann 开始只是纸上素描,后来开始使用 3D 建模软件。据说他偏爱超现实主义,有时是怪诞图像,有时是对流行文化或日常事件的嘲弄,比如魁梧的 Tom Hanks 打冠状病毒等。基于此他的名气在网上流传甚广,甚至有 DJ 在节目中使用他的图像,而 Louis Vuitton 这样的品牌以及像 Nicki Minaj 和 Justin Bieber 这样的明星都开始与他合作,目前他在 Instagram 上有超过 200 万的粉丝。

    Mike Winkelmann 在 2020 年 10 月听说加密货币,当时他惊讶地意识到艺术家的知名度与收入不匹配,自此他开始做自己的作品,第一个作品描绘了一个肥胖裸体男人跨着一头公牛,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举起中指。他在那笔交易中赚了约 13 万美元。而去年 12 月,他进行了部分「EVERY DAY」的图片 NFT 限量版销售,包括一张包含 20 个「EVERY DAY」图片的 NFT ,单周收益超 350 万美元。

    Mike Winkelmann 欣喜若狂,他认为这是对加密艺术的验证,加密艺术甚至比传统绘画或雕塑更具影响力。「 加密艺术家本质上是塑造社会视觉语言的人,我希望加密艺术受到主流的尊重。」他说希望自己的妈妈也可以参与购买加密艺术品。

    一月份,佳士得与 Winkelmann 联系,邀请他参与拍卖。Noah Davis 告诉我:「人们看到这样的作品时会发疯。」所以他们决将整个「Everydays」(其中的 5000 个)都转化为 NFT,让买家购买他十四年以来的作品合集。

    这场拍卖于今年 3 月 11 日举行,期间 Winkelmann 在社交媒体平台 Clubhouse 上进行 NFT 艺术主题的音频对话,直至合集作品竞标价达到 5000 万美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Winkelmann 离开了 Clubhouse,见证了他的 NFT 最终以 6900 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刚刚发生了什么?」 他几乎在爆粗口。

    事实证明,Beeple 作品的主要藏家为 Vignesh Sundaresan 和 Anand Venkateswaran,他们是 NFT 的基金 Metapurse 的创始人,为了购买 Beeple 的 6900 万美元的 NFT,他们建了多个假名帐户。

    Sundaresan 和 Venkateswaran 对 Beeple 的艺术有一个计划,他们在三个在线 3D 世界中购买了一块土地并聘请了一个设计师团队基于此建立虚拟博物馆,展示的都是 Beeple 的艺术作品。

    但是博物馆只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将 Beeple 的工作变成一种新的加密货币。一月份,他们拿出以 220 万美元购买的 20 个 Beeple「Everydays」NFT,并创建了一套新的 NFT 代币,总计 1000 万个,称为 B20。

    这些代币代表 Beeple 工作中的部分所有权。他们将 10%的代币支付给了建造虚拟博物馆的设计师,2%给了 Beeple,自己保留了 50%。其余部分将被出售。Sundaresan 说:「此想法来自于让艺术品并与多人分享所有权,当我们的化身漂浮在博物馆上空时。」

    无论如何,B20 代币可能已经产生丰厚的回报。1 月下旬,Sundaresan 和 Venkateswaran 在他们的在线博物馆举行了虚拟派对介绍他们的新代币,短时间内,他们出售 260 万个代币,筹集近 100 万美元。

    3 月 10 日,B20 代币价格达到峰值,略高于 27 美元,到 5 月 7 日,价格已跌至 2 美元左右。假设他们仍然有 500 万个代币,相当于价值 1000 万美元。

    NFT 的天价是否表明泡沫注定要破裂?看起来确实是这样,许多收藏家自己也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他们说,这吓不倒他们。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格曾几次下跌,但每次都有所回升,并飙升至创纪录的高点。许多收藏家告诉我,NFT 市场可能会经历类似的洗牌。

    「我敢肯定会有这样的版本,几年后我看起来会非常愚蠢。」当我们在去年 12 月份首次谈话时,Goltra 告诉我。他说,艺术热潮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消退,使他的收藏品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价值微乎其微。但他希望 NFT 能够在文化的几乎每个角落定居。他说:「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正在研究如何通过代币化来吸引观众和狂热者。」 「这与消除中间商的最初加密愿景相符。」

    在更深的层面上,一些观察人士认为,NFT 的崛起是西方经济体酝酿已久的问题的征兆---正如纽约大学营销学教授 Scott Galloway 所说的那样,「万物金融化」。他指出,在过去几十年的所有泡沫中---从科技股的繁荣到次级抵押贷款的繁荣,再到最近几年的牛市---其结果是「在过去 30 年,一个伟大的科技时代,实现了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我们看到工资持平,每五个有孩子的家庭中就有一个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他说,一些艺术家可能会在短期内致富,但任何将经济活动转变为纯粹投机的行为都会加剧不平等。

    NFT 的先驱 Anil Dash 还怀疑,急于创建 NFT 市场的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中,除了创造新的有利可图的衍生品之外,很少有人关心其他事情。加洛韦怀疑,NFT 可能会加速加密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采用,这是比特币粉丝的梦想,但也是加洛韦担心的一个问题:他担心,如果各国货币真的萎缩,作为主要全球货币持有者的美国将损失最大,这会让中国和俄罗斯等竞争对手以及洗钱者和犯罪分子感到高兴。

    当谈到 NFT 的巨大能源需求时,有一些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 PoS 机制,这种机制只需使用以太坊挖矿网络目前所用能源的 0.01%,开发者预计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初完全切换到该技术。在此之前,Joanie Lmercier 等艺术家敦促密码艺术家停止使用 SuperRare 等网站,转而使用已经使用 PoS 机制的交易市场,如 Hic et Nunc 或 Kalamint。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艺术家似乎坚持使用能源密集型市场。

    我最近几次在 Zoom 上与 Langlois 交谈时,他对这种奇怪的死水很快成为全国对话的焦点感到惊讶。现在,名人和品牌比艺术家更能推动这一趋势。「 NFT 只是人们取笑或随便谈论的东西,即使他们不了解它的含义,也可以谈论它,对吗?」他说。

    这并没有困扰他,他怀疑 NFT 会长期存在,既是为了艺术家们,也是为了疯狂的 MEME 收藏品。他刚从旧金山飞回来,在那里参观了 SFMOMA,为下一个 NFT 收集想法。他的脑子里充满了想法。「艺术正在腾飞,」他说,「不知何故,我在这个疯狂的群体中处于顶端。」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点星案庭外实录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31369931/status/3432164302/

    关于5月11号温榆河早上的一段记述,毫不客观的碎碎念。p2是温榆河边郁郁葱葱的东郊森林公园,p3是拐进法庭的小路,p4是法庭门口,p5是家属身影。失眠脑不那么可靠,不能对话语的准确性负责,但还是想留下一些和报道不同的,现场的,具体的,有温度的,不一定正确的个体记忆。

  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成都49中门口,那些手举菊花、高喊“真相”的人们

    另一个独立媒体NGOCN:#N记快讯|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楼事件疑云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12-mainland-chengdu-no-49-middle-school/

    May 12, 2021 • 特约撰稿人 杨谨言 实习记者 卓琳 发自成都

    「“我是个普通的成都市民,我只是为了祭奠一个小孩,没有任何人组织,没有任何人号召,我只是想要那么去做而已。”」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民众拿着鲜花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民众拿着鲜花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网上图片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学,警戒线环绕在校门口,圈出一片空地。零零散散的人群分布在大门两侧和对面,观望着校园动静。来来往往的车辆都放慢了车速,司机和乘客带着探寻的眼光打量校园和围观人群。路过的大巴车里,所有人都起身望向校园。

    这所学校发生了近期中国最引人关注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一位死去的少年和他悲痛欲绝的母亲,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5月9日母亲节这天,18:49分,17岁的高二男生林同学在校园里坠亡。第二天,他的母亲鲁女士和家人为了寻求儿子的具体死因,在校门口静坐和哭泣。记录这一图景的照片迅速传遍全网。照片中,抱着儿子遗像的母亲和她背后49中校训"求真务实,至善至美",成为人们眼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景象。

    鲁女士在5月10日6:35分发布的微博中写道,学校"将家长全部拒之门外"、"想看监控不给看"、"学校第一时间遣散了班里所有学生并警告他们三缄其口"。她发出呼告:"我现在只想看看我的儿子,他现在还一个人冰冷地躺在哪里,有没有人告诉我?"

    5月10日12:32分,她发布微博说,"昨晚九点通知我们的就是警察局","我们也是从警方口里得知救护车8点半到学校时,我儿子已经停止了心跳,甚至没有去医院,直接就拉去了殡仪馆。"(编者注:媒体随后查到的医院出诊记录显示:18:56接到出诊信息,19:31救护车返回医院。)

    事件在中国互联网引发极大关注,网民对校方的处理方式普遍持疑,质问校方为何不能提供监控视频。官方后来发布的调查结论亦无法服众,令舆论持续发酵。事发两天后,许多年轻人来到49中门口,用行动表达愤怒、对少年坠亡真相的寻求,以及对悲痛母亲的支持。直至与警察发生冲突。

    他只是想把一束雏菊摆在校门口

    5月11日下午,穿黄色上衣、戴渔夫帽的年轻女孩,抱着两束菊花站在校门对面,却迟迟不能走到大门,放下花束表达悼念。

    "警察不让放。"女孩和周围的人说。她刚才去附近买花时,花店的姐姐提醒她,早上有人来买了花放过去,马上就被警察带走了。但她觉得情况不会很严重,顶多是被教育一番,所以还是买了花过来。

    花朵有两束,一束是代她不在成都的姐姐买的,中间还放着她们给林同学的寄语:希望你来世是一个风一般的少年。和现场大部分人一样,她是在网络上看到事件信息,专程坐了50分钟地铁来到49中。

    "我不认识他们,也不了解他们,(就是觉得)太可惜了,学校这样的地方不应该有这样黑暗的事情存在。"她在接受现场媒体采访时说,"校方和官方应该给他们一个公道,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公布出来,透明一点。他们给的情况说明有很多疑点,监控(缺失)和延迟通知家长是很大的两个疑点。我最想知道的就是在坠亡的瞬间,他是怎么失去生命的。"

    女孩所说的话,也代表了很多关注此事之人的聚焦点。根据鲁女士的微博和她先生接受媒体采访的信息,他们是在林同学坠亡两个小时后接到警方电话,才知道孩子没了。她说校方给的解释时"用了一个多小时确认孩子身份",但她不接受。关于监控,她在微博上说"今早(5月10日)去看了监控,唯独事发那一段没有监控"。

    这两个信息,也成了引发联想和猜测的关键。舆论迅速发酵,"体罚"、"掩盖真相"等未经证实的传言在网络流传。5月11日凌晨3:54分,"成都成华教育发布"的微博账号发出一则情况通报,署名是"成华区联合调查组"。通报称,林同学系"高坠致死","根据现场攀爬痕迹、足迹和指纹印证,认定高坠属个人行为","排除刑事案件","未发现学校存在体罚、辱骂学生等师德师范问题,未发现该生在学校受到校园欺凌情况。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

    通报没有给出任何调查细节,终究没能得到大众的信任和认可。在该条微博下,最高赞的评论是:"把网民当傻子呢?",其次是:"监控发出来。"

    鲁女士对这一声明表示了不认同,她在早上8:28分发布的微博中称:"我要求见我儿子的直接老师,我要求看到全部视频!这个结果我不认可,我活生生的儿子高高兴兴地送到学校,短短一个小时告诉我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而且如此草率地公布这个结果,我会继续行使我追究和上诉的权利!"

    猝不及防的失子之痛,也激发了最广泛的同情。中国官方媒体"央视网"在微博上将其称为"人伦悲剧",网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未来的每个母亲节,她都要在花店,看着别人送母亲鲜花,却要买花去墓地哭泣。"

    到现场送花的年轻人,无不是怀抱着这种痛惜之心前往。下午4点左右,两个骑着外卖电瓶车的年轻男孩儿带着一束雏菊来到现场,也想放一束花在校门口。他们和黄衣女孩一起前去询问警察,被拒绝放花。

    现场民众纷纷支招:别管警察,放下就走;放公交站台,放墙边......拿着花的男孩,随即迅速把花放在校门旁边的大树下,便坐着电瓶车走了,未被警察发现。

    五分钟后,他们又"神奇地"被警察带回现场,从树下捡起花束。

    但此刻,现场民众激动了,纷纷指责警察:"你们还有没有良知?""放束花怎么了?""你们没孩子吗?"同样年轻的警察在众人包围和指责声中,呆呆地站着,无言以对,随后转身离开。

    最终,男孩放下花束,将它倚靠在树干上。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学生林唯麒堕楼身亡,有民众到场悼念,与警员一番争执后,才被允许把一束鲜花放在学校门口的树旁。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学生林唯麒堕楼身亡,有民众到场悼念,与警员一番争执后,才被允许把一束鲜花放在学校门口的树旁。摄:杨谨言/端传媒

    "你们太不像话了,枉戴国徽!"

    下午4点半,一位黑衣女孩拖着行李箱来到49中门口。她走到人群中,询问起谁是死者家属、林同学的妈妈。"我还以为来了后会看到现场没有人,原来有这么多人,太好了。"她说。她告诉大家,自己是专程从广州过来,刚下飞机,就想来支持林同学妈妈。悲剧让人难过,她如果什么都不做,良心过不去;尽自己的努力出一份力,也就问心无愧了。

    "监控都不让人看,太没有法理了。"她站在公路上,表达自己的愤慨和观点。人群逐渐聚拢,围成一团,占据了部分车道。现场警察也开始靠近,准备维持秩序。

    两位警察走到广州女孩旁边,提醒她和众人不要站在马路上,而是转移到人行道上。"站到街(gai)沿边边,站到街沿边边。"警察用四川话大声提示民众,部分人群开始向街边行走。但广州女孩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她站在车流中间,拒绝警察的推拉。"公道自在人心。"她吼道。四周的人群也表达着同样的意见:"太不公了,学校应该给大家一个交代。"

    越来越多的警察向广州女孩围了过去,将她拖离车道。人群越来越激动,集体大喊:"放开她!""放开她!"。警察将广州女孩拖到学校门口后,松开了她。现场人群也如潮水一般,围到学校大门前,批评警察的声音此起彼伏。"你们太不像话了,枉戴国徽!"一位白发老人说。另一位染着黄头发的年轻女士痛心疾首道:"人家从一个小宝贝长到17岁,突然就没了,谁不心痛?"广州女孩对着一位女警察吼道:"你是母亲吗?是人民公仆吗?"大部分警察听着,沉默,或是出言安抚。

    众声喧哗中,广州女孩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对着警察喊出了脏话。这彻底激怒了现场警察,他们拥上去抓住她,将她拖至校门内,消失在人群视线中。现场群情激动,要求放人,未果。

    与此同时,现场之外的网络舆论空间里,事情仍在发展。

    官方的应对是不断否认传言,"网传信息显示,坠亡学生占用了化学老师孩子的出国名额。对此,49中工作人员表示,都不是真的,学校会继续发声,积极配合处理。"

    但这依然阻止不了群情激愤,消息下方的热评依然是怀疑。"就是不给家属看监控是吧?"------这句留言得到了10.8万点赞。13:24分,央视网发布评论,提出了同样的质询:"关键性视频监控为何缺失?轻生的判断有无充分依据?为何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并对学校和成都当地政府的应对提出了批评,称其应对舆论"匆匆忙忙、疲于应付,硬生生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工作完全陷入被动"。

    尽管有来自官媒的质询和批评,49中所处的成都市成华区,依然在19:43分出具了一份言辞简单的警方通报。通报称:"经现场勘验、走访调查、调阅监控、电子数据勘验,提取书证、尸体检验,认定林某某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更为重磅的下一句话是:"5月11日下午,公安机关已依法将调查结论告知林某某家属,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

    这份简短的通报,激发了更大的愤怒。"平安成华"微博发布的警情通报下,高赞第一的评论是:"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敷衍我们。"------获得了29.5万点赞。"新鲜的蓝底白字:家属对调查结果无异议。"------获得了14.4万点赞。

    而在这一天早上8:28分发布了微博之后,林同学的母亲鲁女士便不再发布消息,媒体和热心市民拨打她留下的电话也无人接听、微信没有回复。

    49中门口,经历了晚饭时间的短暂空荡后,更多的人涌了过来。他们当中,有不少都是从成都各区赶来的大学生和刚毕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想要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真相和公正的追寻。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的民众与警察发生冲突,大批警员迅速到场增援。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的民众与警察发生冲突,大批警员迅速到场增援。摄:杨谨言/端传媒

    手举菊花,高喊"真相"的年轻人

    晚上7点半,现场人群又多了起来。警察依然不允许人们摆花纪念。买了花的人们,便将菊花抽出来,分给了在场民众。"我拿着花站在这里,就是表明一种支持的态度。"一位年轻人说。

    夜色之中,人群逐渐向校门口靠拢,围在警方拉起的警戒线边上,规模越来越大。8点半,几位看起来像学校老师的中年女士走出校门,走向人群。她们向在场的人说:"同学们,请你们赶快离开,我们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学重地。"年轻人们回应她说:"我们只是想看到真相。"而在女士附近的警察,亦用手指着人群,发出警告。

    人群的情绪在逐渐高涨,呼喊"真相"二字的声音从零星几声变成了统一的大合唱,直到最后在场所有人都手举白色菊花,齐声高喊"真相"。这时,一位警察突然抓住一位男士,众多警察纷纷冲入人群,抓住多位手持菊花的年轻人,将他们拖入校园,场面极度混乱(记者注:这些年轻人被带往派出所教育一番后,已被释放)。

    一位新闻系大学生发出一条微博,记录了自己与两名同学在现场的遭遇。当时,其中一名同学正在用手机拍照,却被警察勒令他们立即全部删除。"后来越来越多的警察围着我们三个,一口一个要把我们『抓回局子里』,然后一口一个让我们『赶紧走,别多管』。"这位学生称,这些对话的内容都已经保留了录音。然而,这些录音却没能发出来,其微博账号在12日零点左右已被封禁。当天一同去现场的同学也已被炸号。

    现场视频很快在网上疯传。带来的,是民意的撕裂。有人赞美成都年轻人追寻真相的正义感与勇敢,但民族主义的声音也迅速传播开来,这些手持白色菊花的年轻人被指"为境外势力"利用,称"有人在不怀好意地带节奏"。网上流传极广的评论是:"一看举花就懂了,这不是咱们本地闹事的套路,都是洋玩意儿。"

    在微博上发布视频的网友,也迅速遭到了网络暴力。这位新闻系大学生过往发在微博的照片、所在学校等身份信息,也很快被扒出来,并遭到大量辱骂。在现场的年轻人对网络舆论的转向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在现场,我都不敢相信一切被带偏成这样。"一位女孩说。

    另一位看到视频后赶来现场的微博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走的时候,在校门口对面的电杆柱子下放了朵花,出门前在小区花园摘的,因为校门口不允许放花,所以只好摆在了对面,我是个普通的成都市民,我只是为了祭奠一个小孩,没有任何人组织,没有任何人号召,我只是想要那么去做而已。"

    夜里11点多,《新京报》发出一篇171字的新闻。其中,关于这个夜晚的内容只有一句话:"5月11日下午7时许,成都市四十九中校门口,有群众为林某某的去世表示惋惜,有人献上白色鲜花。"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的民众把鲜花摆放在学校门前。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的民众把鲜花摆放在学校门前。网上图片

    后记

    5月11日下午,有一位父亲也出现在现场。他声音嘶哑、说话吃力,喉咙上有一团褶皱,牙齿缺失许多,下门牙都没了。他说,那是做喉癌手术留下的痕迹,一切都是发生在女儿去世之后。11年前,他18岁的女儿在成都一所高中念高三时猝死,他为此不断上告、打官司,忙碌两年,最后依然没有得到一个道歉。他不在意没拿到赔偿,"拿钱有什么用呢?就是拿100万,每分钱也都是她的肉啊。1万是她的手指,10万是她的腿?你愿意花吗?"他说,"就是人突然走了,像刮骨一样的痛啊,你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吗?"

    "我来,就是想跟那个孩子的妈妈说,回家吧,没用的。"他说,声音极度苍凉。即便女儿已去世十一年,他或许已经讲过无数次这件事,却依然红了眼眶。但他的神情里,已不见喷薄而出的悲伤情绪,而是压制在骨子里的哀痛与无奈。那悲哀化成他脸上淡淡的苍凉的笑,和双眼看人时如深井一样的空洞。

    2017年7月,端传媒启动了对深度内容付费的会员机制。但本文因关乎重大公共利益,我们特别设置全文免费阅读,欢迎你转发、参与讨论,也期待你付费支持我们,浏览更多深度内容。

  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美联社】2 on trial as China enforces online control amid pandemic (待翻译)

    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pandemics-health-coronavirus-pandemic-technology-d80e3a66d5c550a1e9d5a398cb4f2179


    TAIPEI, Taiwan (AP) — Two amateur computer coders taken by police from their Beijing homes last year were standing trial Tuesday in a case that illustrat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growing online censorship and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any deviation from the official narrative on its COVID-19 response.

    Authorities have not said specifically why Chen Mei, 28, and Cai Wei, 27, were arrested, so friends and relatives can only guess. They believe it was because the two men had set up an online archive to store articles deleted by censors and a related forum where users could skirt real-name registration requirements to chat anonymously.

    The case is being tried at Wenyuhe People’s Court in the northeastern outskirts of Beijing. Chen’s mother and Cai’s father were allowed in Tuesday morning, shortly before the trial was due to begin at 9 a.m. The families were previously told that only one family member could sit in the trial.

    Started in 2018, the archive kept hundreds of censored articles and the forum saw discussions on sensitive issues including the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in Hong Kong and complaints about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But what got them in trouble with authorities appears to be archiving articles showing an alternative to China’s official narrative about its pandemic response just as the country started facing questions over its handling of the initial outbreak.

    In keeping the censored articles and providing a place for them to be discussed, the two run afoul of increasingly strict regulations in an already stifling online environment under President Xi Jinping. Just last year hundreds were prosecuted for online speech.

    Chen and Cai are being prosecuted under a catch-all charge of “stirring up trouble and picking quarrels.” Chen’s older brother, Chen Kun, said the court appointed lawyer notified family last week that their case would be heard Tuesday.

    In January 2020, the two began archiving articles about a mysterious new illness circulating in Wuhan. For Cai, who is from the area and could not go home to see his family for the Lunar New Year holiday, the news was particularly upsetting.

    “A lot of things happened in China then that made us very upset, and he may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at,” said his girlfriend, Tang Hongbo. She was also detained but released after 23 days when it became clear she didn’t know much about the project. “Every day we were looking at the internet, and we were all in this tragic mindset.”

    Xi has made cyberspace governance a priority, and under his direction, the government created its own model to manag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internet. China eliminated online anonymity by requiring people to register under what is known as the real name system starting in 2016. Social media accounts are linked to a mobile phone number, which is tied to an individual’s national ID number.

    A Chinese activist, using court and government records and media reports, tallied more than 750 prosecutions for web speech in 2020 in an online database and posted on a Twitter account named SpeechFreedomCN. He said he runs the database anonymously out of fear of retribution.

    A friend of Cai, who declined to be named out of fear of retribution, said Cai had grown frustrated with the censorship regime. In response, he and Chen launched the Terminus2049 archive and 2049bbs forum in 2018 as a “public platform of free exchange,” Cai wrote in a welcome post.

    “It’s not just the ‘real name’ system — the deletions of posts, the bans, have reached a point that’s really shocking domestically,” Cai wrote in another 2018 post. “When you have to worry about whether you have touched a sensitive keyword in any post you write, how can you really have the brave desire to express yourself?”

    On the forum, Cai wrote about movies, music and books he liked. Others discussed mores sensitive topics. It was a place to speak without worrying about having posts deleted or getting one’s account banned. It didn’t require a phone number to register, or even an email address.

    Chen was more low-key but similarly chafed against the censorship system.

    “He wants information to flow. He wants quality information to flow freely,” said Chen Kun, his older brother. “We have this type of value deep in our bones, the independence of discourse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fre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Cai and Chen met in 2011 at a summer camp hosted by Liren College, a socially conscious educational program. Both self-taught coders, they first started cooperating on a project to archive all the lectures 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ummer camps, said a friend of both, who spoke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out of fear of retribution. Authorities shut down Liren in 2014.

    Terminus2049 primarily housed articles that had been deleted from Wechat and Weibo,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hat are subject to regular algorithmic and human censorship. While similar databases existed, most were blocked in China. Terminus2049 was available on Github, a code sharing platform that is not blocked.

    The topics the archived articles touched on were broad, but they shared a focus on social issues. One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expulsion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Beijing after a fire, while another shared questions about a company that falsified data on rabies vaccines.

    It was only after Cai and Chen got arrested in April last year that their families found out from friends and peers what the two had been working on. They suspect that pandemic-related content triggered the arrests, in part because in the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heir detention, police questioned acquaintances about what the two had done during the outbreak.

    “They were told that Chen Mei has family members abroad, has provided foreign organization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ndemic and is basically handing a knife over to the enemy,” said Chen Kun, who now lives in France.

    Police in Beijing did not respond to a faxed request for comment and court-appointed lawyers did not respond to phone calls.

    Citizen journalist Zhang Zhan also fell afoul of the law after reporting from Wuha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outbreak. She received a four-year sentence in December.

    The 2049bbs forum, which never had major reach, is now blocked in China. Yet the discussions continue and the records of the forum live on in a site called 2047, set up by a self-described “person who walks the same path” and some members of the old forum.

    Cai’s father, who hasn’t seen his son in more than a year, still can’t understand how his son ran afoul of the authorities.

    “He didn’t say anything bad. He didn’t try to organize some protests,” Cai Jianli said. “How did this become picking quarrels and stirring up trouble?”


    Associated Press video journalist Sam McNeil and news assistant Caroline Chen in Beijing contributed to this story.

  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自由亚洲电台】“端点星”案即将开审 陈玫、蔡伟家属吁“孩子无罪,判一天都不行”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renquanfazhi/xx-05102021145448.html

    陈玫母亲:“官派律师说,只能听、不能说,叫我不要激动。我只能暗暗地流泪。我只想在法庭上看我儿子一眼。我的陈玫向来很胆小,说话都不敢大声,不知道怎么走到这一步?我想对陈玫说,不要害怕,无论判多少都会上诉...#陈玫无罪,判一天我都不接受!”


    因备份新冠疫情文章而遭当局控罪、拖延一年之久的“端点星”案本周即将开庭。两名被捕义工陈玫和蔡伟的家人向本台表示,他们是在践行言论自由、保存历史真相,理应无罪释放,“判刑一天都不接受”。

    北京时间5月11日上午9时,“端点星”案将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温榆河法庭开庭。陈玫的母亲魏秀文、蔡伟的父亲蔡建礼会出席庭审。

    陈玫的哥哥陈堃周一向本台表示,直到庭审前一天,家属对案情的了解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官派律师配合法官演出,这将是一场在黑暗中秘密审判、走过场的非法闹剧:“这个庭审就是走过场。官派律师一直拒绝给我们看起诉书,家属对案件几乎一无所知,除了寻衅滋事的罪名,每家只能有一个亲属旁听,也不允许公众旁听和网络直播,就是想完全阻断外界了解这个案子。我很担心,到底会判多久?”

    “端点星”的两名志愿者陈玫、蔡伟于去年4月19日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秘密抓捕,后来被控“寻衅滋事罪”;9月提交至法院,却迟迟不开庭审理。

    “端点星” (http://terminus2049.github.io)作为建立在GitHub开放平台的站点,用多人协力的去中心化方式,备份在微博、微信上被删除的文章和报道。两人被抓前,“端点星”已备份超过600则文档,其中约100则是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文章,包括新闻报道、访谈和私人记述。比如,武汉中心医院医师艾芬专访《发哨子的人》、《追问卫健委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 “人传人”?》、《复阳疑云:新冠患者出院后死亡事件始末》、《愤怒的人民已不再恐惧》等等。

    仓促而至的庭审,没有律师的表演

    据家属介绍,去年六月,当局为了阻止陈玫家属聘请梁小军律师介入该案,曾指定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的姚艳姣和霍薇律师作为陈玫的法律援助。陈堃不断揭露二人迫害人权的黑历史,该律所去年六月被迫宣布退出代理。然而,北京市中洲律师事务所的官派律师南波、邢琦再次获得陈玫的辩护人席位。蔡伟的官派律师则是北京东环律师事务所的刘南征、方志

    "逼他们认罪、官派律师、庭审不让外界进入......,种种组合拳来看,一定是判他们罪成。寻衅滋事最高可以判五年。上个礼拜五通知开庭,星期六通知旁听,想通知媒体的话,整个时间卡得非常赶。"陈堃忧心忡忡地说,"主审法官李轶凡竟然反问,'哪条法律允许家属看起诉书?'我在网络上查出,她好像参与迫害过法轮功学员。"

    蔡伟和陈玫都出生于1993年。蔡伟2018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热衷于社会公益。陈玫2016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任职于北京听力协会。他曾积极参与立人图书馆的活动,在哥哥陈堃被拘留时为他多番奔走。

    "我最想说的是,明天要判他们无罪。它说你犯罪就犯罪了,不给我们说话、反抗的机会。他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现状。但是在国外的网站上,中国认为这是家丑,不能让外人知道。" 蔡伟的父亲蔡建礼曾致信检查官王巍,抗议公安违法办案。他告诉本台,蔡伟从小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心地单纯的人,不料在践行理想时,踩踏到中共的统治红线。

    过去一年,陈玫五十八岁的母亲魏秀文夜夜以泪洗面,眼睛哭得视力模糊,看不清一米开外的东西,"我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不让家属找的律师介入?现在就是官派律师和公检法把案子控制住。你们心里有鬼,用违法的办案形式迫害陈玫!"

    过往的母亲节,陈玫会送她脊椎按摩器、全自动和面机,献上无微不至的关爱。退休后的魏秀文在陕西咸阳的物业公司打工,赚取两千多元的补贴,曾为乳腺癌手术遭尽了苦头。去年5月10日,她听到儿子入狱的消息,瞬间晕厥过去。二人两年九个月来未曾谋面,如今要在审判椅上重逢。

    "官派律师说,只能听、不能说,叫我不要激动。我只能暗暗地流泪。我只想在法庭上看我儿子一眼。我的陈玫向来很胆小,说话都不敢大声,不知道怎么走到这一步?我想对陈玫说,不要害怕,无论判多少都会上诉。我想对法官说,要凭良心办案。陈玫无罪,判一天我都不接受!"

    "端点星"位于银河螺旋臂的最前缘,是离银河中心最远的行星。魏秀文记忆中的陈玫腼腆而善良,他看到衣着单薄的老人会主动脱下自己的衣裳,不愿回乡当公务员,永远和弱者站在一起,不吝惜一个人的微光。

    "他可能没有那么有本事,做最远的一颗星星。中国十四亿人口,他小小的一个人。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未来,人生污点永远消失不了,他才二十八岁,现在送外卖的有犯罪记录都不要。我有些后悔,如果不供他们上大学、少读一点书,也许走不到今天。"

    北京网站"端点星"义工陈玫(左)与蔡伟将于5月11日受审(脸书截图)

    北京网站"端点星"义工陈玫(左)与蔡伟将于5月11日受审(脸书截图)

    全世界与"端点星"命运与共

    长期关注此案的香港大律师、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对本台表示,"端点星"案在疫情之下的历史和公共意义非常深远,牵动着所有人的健康与命运。

    邹幸彤:"全世界不想被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害死,一定要关注端点星案。中共用很严厉的手段对付一些有热心的年轻人,控制疫情的方法就是去压,一旦灾难再次发生,民间的声音不能记录,有心有力有想法的年轻人一个个被打压得不敢说话,谁还敢再站出来?"

    官派律师去年九月就告知家人,陈玫、蔡伟两人已经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旅美人权律师陈建刚认为,中国现阶段人权案件的庭审已经沦为文革批斗大会:"签不签认罪书都没有影响,任何人在胁迫酷刑之下都会屈服。中国已经不存在司法审判,和文革一样。当年开群众批斗大会,现在只不过高级一点,有一个法院的台子,其实是共产党决定一切。"

    "这些人是英雄、是勇者,所谓智、仁、勇三者具备的人。对这些人不甘心做奴隶,共产党一定要镇压。如果中国人将来自由了,不该忘记这些被中共迫害的、勇敢的人。"陈建刚律师坚信,无论庭审结果如何,陈玫和蔡伟代表着中国的热血和良心,不会被历史遗忘。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薛小山华盛顿报道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小说】阿尔贝·加缪 - 堕落·流放与王国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为郭宏安译加缪文集第二卷,包含中篇《堕落》和短篇小说集《流亡与王国》,重点表现了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试图告诉人们,没有希望并不等同于绝望,清醒也不导致顺从,人应该认识到他的唯一的财富是生命,而生命既是必然要消逝的,同时也是可以尽量加以开发的,人应该而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获得生存的勇气,甚至幸福。他提出的“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他拒绝了永恒,同时就肯定了人世间的美和生命的欢乐。

    《堕落》是一部讽刺小说,主人公克拉芒斯是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知识分子,在酒吧里对另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萨特认为,《堕落》也许是加缪“最美的,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 ”。

    《流放与王国》收录六部短篇小说。加缪用流放和王国这两个概念说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流放是现实的状态 ,王国则是理想的状态。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

    法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他有着冷峻而不乏温情的面孔,俊朗而略显清癯的轮廓,博大而偶见僵硬的情怀,清醒而不事伪装的精神,澄澈而时现激愤的文笔,高贵而不畏强权的心灵。


    下载链接

  1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原创短篇】爬梯子的人

    很早就想写这个题材,最近受到黑猫但丁格尔的《净化》和北条沙都子的《书香门第》启发,让我确定了故事的背景。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约一年前,我在北海滩的城市之光书店里认识了他。一听说他是一名作家,我就凑上去和他打招呼,并热切地和他攀谈起来。

    他比我稍年长,四十出头,身材颀长,戴一副黑框眼镜,颇有一副学者风范。他告诉我他姓P,是一名小说家,写过几本小说,曾经当过图书管理员。同样出于对小说的热爱,我和他开始经常在书店旁边的咖啡馆里闲聊,谈论小说的艺术。一天夜晚,他邀请我到他家去。我想看看他有哪些藏书,就跟着去了。

    他家很旧,但是屋里摆满了书籍,不少书页已经泛黄。我在里面巡游了一番,却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不一会儿,只见他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端着两杯威士忌在沙发上坐下。我落座后,和他静静地喝了一会儿威士忌。我酒量不好,很快就有了醉意。这时,他拿出刚才夹着的那本书,问我:

    “你看过这本书么?”

    我定睛一看,“《二〇四七》!你怎么会有这本书?我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到这座城市里来的。”

    他露出狡黠的笑容,“说吧,你是从哪里知道这本书的?”

    朦朦胧胧中,我向他讲述了我的故事:

    我曾经生活在一口井里,阴暗潮湿,空气浑浊,不知怎的,上空总有一层迷雾,终日不散,几乎遮盖了阳光。我从小就被教导,迷雾之上很危险,千万不要试图穿越迷雾。面对四周的高墙,我感到一丝疑惑。

    进入学校后,我对老师所讲的一切都半信半疑。学生在校内像罪犯一样受到严格管理,又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批批出校。至于知识,我所依赖的不是老师,而是图书馆。在图书馆看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那些课堂之外的知识,抑或有趣,抑或动人,沉浸其中我感到阳光在我身上复苏,皮肤也变得温暖起来。

    但渐渐地,我意识到这个地方的诡异之处,这里没有梯子!甚至连谈论梯子也是违法的。我是在一本蒙尘已久的书里看到这个字眼的,它告诉我这里曾经有很多梯子,但在一夜之间,这些梯子就消失了,而这一切,都是一个叫“梯子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干的,他们甚至从书中抹去了梯子这个词。

    我开始更多地光顾图书馆,感到其中隐藏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秘密。直至有一天,在一个隐秘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二〇四七》。

    这就是我在这里看到《二〇四七》感到惊讶的原因。此时,他再一次露出了狡黠的微笑,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一个人翻越高墙,逃离故乡的故事。具体情节我已经忘记,但是有句话还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

    这是一口黑井,到处充斥着谎言,到迷雾之上去吧,那里阳光普照,绿草如茵。

    翻越高墙!翻越高墙!

    “那你又是怎么离开那口井的呢?”

    我喝了一口威士忌,继续讲我的故事:

    《二〇四七》里不只有故事,还有制作梯子的方法。它的附录列出了一个清单,上面有:《梯子与高墙》、《禅与梯子维修艺术》、《翻越高墙指南》等,后面还写了分别在哪本书里可以找到这些纸片。我循着书里的指示,一一找到。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制作梯子。经过一个星期的折腾,我终于制作好了自己的梯子,在一个夜晚,我开始爬梯子,高墙之高,着实费了我一番功夫。但见到高墙之外的世界后,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草地上,夜空中繁星点点,还有一只可爱的小兔从我眼前跑过(是的,这都是《二〇四七》里描述过的景象)。我陶醉了,在这之后的日子,只要没人注意,我就爬梯子,可以说是疯狂地爬梯子。

    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也有人和我一样在爬梯子,但我们都秘而不宣,直至有一天,“梯子管理委员会”的人找到了我。

    “你是不是藏有梯子?”

    “是的。”

    “你不知道上面有多危险?翻越高墙是很容易被井外势力洗脑的!”

    “好的。我交出梯子,下次不敢了。”表面古井无波,我的内心却在哂笑。

    “为什么你们可以拥有梯子,我就不行?”我反问道。

    “当然是为了这口井的安全!如果有坏人到这口井里怎么办?这责任你担当地起么?同时也是为了你的安全!”他义正严词地说。

    我签了保证书,回了家。我有《二〇四七》和那些纸片,我继续爬梯子。终于有一天,我厌倦了井里的一切,于是就来到了这座城市。

    “那本书和纸片呢?”他急切地问。

    “在我出来之前放回图书馆的老地方了。”

    “那就好,话说这书你是不是在那第八图书馆第九文学区的第六行第四列找到的?”

    “你……你怎么知道?”我拿起桌前的《二〇四七》,看到作者是PHD,莫非……

    “没错,我就是《二〇四七》的作者。我之前在什么地方读到过: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方是森林。那么藏一本书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我曾经在第八图书馆里工作,我还把很多制作梯子的方法和梯子的历史夹在各种不同的书里。没有人会检查每一本书的。这是一场图书馆革命。”

    如今我也开始写小说,但是有时,尤其是深夜,我也会怀念我的故乡。是因为梯子么?还是为仅仅活着而高兴?我不知道。我将继续写下去。

  1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为什么没有媒体报道墙外中文论坛?

    最近看到端传媒的两个论坛的衰亡和“公共领域”的消失,不免感到有点老调重弹,文中提到在当局多年的“互联网治理”之后,简体中文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被摧毁殆尽。如果在简体中文互联网之前加个前缀「墙内」是合适的,但是墙外呢?墙外中文论坛都已经经过一轮更迭,旧品葱消亡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报道呢?老店关张固然令人惋惜,可新店开张怎无一人来贺?

    如果真想重建公共领域,就不要执着于在墙内的信息洼地里打滚了,为何不到广大的墙外海洋里冲浪呢?有鉴于此,记者朋友们应该去采访一下迷雾通开发者,宣传一下迷雾通;或报道一下iYouPort;更应该报道一下编程随想,这十几年来,除了13年德国之声的报道,竟无第二篇,实属不该。

    最后,欢迎请记者朋友来2047坐坐,看看这公共领域到底有没有消亡?

  1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请求卫健委给予机会让我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最好在全国媒体公开进行

    前情提要:编程随想的整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844197

    张煜医生

    (前言,以下所有发言均是我作为中国一名普通医生的个人行为,与我所在医院:北医三院无关,我的单位领导对我已经很好。确实,我答应了我的亲人不再发声,原本只想过和谐安定的生活,但现在是忍无可忍,必须发声,对不起。)

    首先,我和陆巍医生素不相识、无冤无仇,为什么要反复指责和控诉就是因为我认为他就是医生中的败类,非常卑劣的、对患者敲骨吸髓的那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奋力一搏,终于被媒体注意,被卫健委重视,我很开心,以为会得到圆满的结局:涉事医生被严肃处理,患者家属得到应有的赔偿,医疗不良行为得到监管。

    但是,卫健委的调查结果就如同当头棒喝,明确的告诉我和所有人:陆巍医生对患者的诊疗原则基本没有问题,有的只是小错。我真的很失望,也有愤怒和担忧,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假如连陆巍医生这种胡乱的前所未有的五药联合治疗都是不违反原则的治疗,诱骗患者进行血液NGS测序和未经准许的生物免疫治疗都只是小问题。

    我觉得我不需要继续控诉不良医疗行为,反正将来任何肿瘤患者用任何不靠谱的药物都可以说是不违反原则,所谓指南、说明书和临床文献都可以丢到一边,因为不需要参考,医生可以想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拍脑袋想出的治疗也符合原则。

    在这里,我想请卫健委的领导们想一想,这个结论其实是在为所有的医疗不良行为背书,如此一来,未来中国的肿瘤治疗很可能更没有规范化可言,某些医生更是肆意妄为,医疗不良行为更难被抑制,患病民众的生命权益如何得到保证?

    我认真仔细的思考了,很显然,卫健委的领导并不是肿瘤医学专业人士,做出的判断必须依赖卫健委的权威专家团的意见,而不是某一位医生,这是非常合理的决策。但是,在陆巍事件中,我也同样非常确定,专家团的意见是错误的,关于陆巍医生的治疗方案基本符合医疗原则的结论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因此,我非常诚恳的请求卫健委领导允许我和专家团的全体人员进行一场媒体的公开辩论,主题是关于陆巍医生事件中是否违反医疗原则的问题。医学是科学,不是玄学,不会因为所谓专家团的意见就把黑的能说成白的。这个辩论我觉得很有用,可以向不懂真相的民众和受害患者的女儿马荣解释事情经过,这也是给她的一个交代。同时,这也是肿瘤知识科普的很好的机会,可能给非常多的肿瘤患者家属敲响警钟,了解肿瘤治疗中的诊治原则,并注意在诊疗过程中识别出什么样的医生是垃圾医生。

    如果我输了,我请求卫健委吊销我的行医执照,终生剥夺我的行医资格,无怨无悔。

    如果我赢了,我请求卫健委重新更换专家团,并对陆巍事件进行二次审查,期望得到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结果。并且,我建议卫健委更换所有专家团成员,因为他们的医学水平和道德水准不足以代表广大医务人员。坦率的说,我唾弃和鄙视他们的这个决定,并且很可能不是我一个医生这么认为。(注意,和专家团的辩论其实都不算是挑战权威,如果卫健委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希望专家团好好准备,尽量别输的太惨,千万别用罕见的胃癌类型来解释,因为我这里有足够多的罕见胃癌类型的文献,能够清晰的告诉每一个人,不能按照陆巍医生的方案治疗该类型的患者,并且也很确定存在着效果很可能更好、花费显著下降的治疗方案。我真的很期望能有这个机会,能够摆事实、讲道理,用病例、国内外指南和各种文献告诉专家团,你们错了,所以得改,并且你们应该感到羞愧,和向全体国民道歉)。

    没错,这篇文章,就是我对卫健委的专家团的亮剑,如果还有身为医生的荣誉感,我希望你们能够堂堂正正的回复。

    我真心请求卫健委能够答复和允许这场辩论的发生,因为这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于民众还是对于国家。

    除此之外,我会想尽办法赢得更多民众的关注和支持,通过知乎、微信公众号张煜医生等媒体来阐述真相到底是什么。

    请求卫健委正视这一点,以前、现在和将来都有相当多的医疗不良行为的发生,原因就是缺乏监管,许许多多的患者在遭受没有必要的痛苦甚至因此丧失生命。只有重视这一点,这一切才能改善。医疗最重要的就是监管,不能放任医生为了利益而导致医疗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会威胁非常多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这里,我再次呼吁医疗改革,严控医疗不良行为,同时请求更高层领导的关注,事关亿万民众,不可不察。我也请求更多人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国的医疗才会越来越好。

  1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短篇小说】净化(黑猫但丁格尔)

    
    原作者:黑猫但丁格尔
    
    来源:豆瓣日记
    
    审查原因:未知
    
    

    事情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那天我从图书馆借了本书,拿到教室。正准备打开看时,同桌突然大呼小叫起来。

    “你不可以看那本书!”

    “为什么不能看?”

    “因为这是毒草!”

    “你又没看过,你怎么知道?”

    据我所知,黑名单中好像并没有这本书,而且这是上个月刚出版的书。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看过一本书,是不可能得出这本书是毒草的结论的,而如果他看过了,就说明他有可能已经被毒害了,而下场就是被送去矫正中心。

    我把上述想法给她说了。她立马惊出一身冷汗。

    “你别诬陷好人啊,我才没看过呢!”

    “那你凭什么说它是毒草,这明明也是种诬陷嘛。”

    “这不是诬陷,这是事实好不好。”

    “哪来的事实,你都没看过。”

    “虽然说我没看过,你也没看过,别人说不定也没看过,但正是因为没人看过,所以它才很危险。就像桌上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装满液体的瓶子,我告诉你说这里面装得可能是白开水也可能是毒药,你是倾向于喝还是不喝?你难道还想说‘你都没喝过怎么知道’吗?”

    “你这是谬论,书能和毒药比吗,借这本书的又不止我一个,凭啥别人没事就我有事。”说着,我翻开了书。

    刚翻开第一页,她就一把把书抢了过来。

    “你干嘛!”我吼道。

    “我是在救你,我提醒过你了,如果这是毒草你怎么办。”

    “你真是杞人忧天。”我说,“这些书,全部都经过了书检员的严格检验,没事的。”书检员是整个国家思想最最端正的人,他们是最不可能被毒草毒害的人,别人不能看害怕看的毒草书籍,他们都能轻松翻阅,丝毫不会受影响,堪称国家的神话。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检测全国所有的书籍,一本本一页页的看,凡是有害的书籍就会被剔除拿去烧掉。

    “毛毛你是当真不看《曙光新闻》的吗,国家前几天停止书检员检测书籍了。”

    “为什么,不是很有成效吗?”

    “以前是这样的,这几年书检员们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反动言论,甚至有些书检员公开叛逃投敌,而究其原因,应该是与他们长期阅读毒草书籍有关。可以说,现在书检员才是整个国家最大的毒草。而他们经手的所谓的合格书籍,也必定存在问题。”

    “有问题的话再找人检验不就好了吗?”

    “拜托,就连全国思想最纯洁的人都被毒害了,国家还会派人看书吗?”

    “没有了书检员,那不就不知道哪些是毒草了吗,那读者不就深受其害吗。”

    “所以我们就加大了焚书力度啦,你不觉得这几天焚书大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了吗。”

    “好像是哦,可是,不是不让书检了吗,怎么烧的书又变多了。有新的毒草被发现不就意味着看书的人被毒害吗?”

    “谁说要书检后才能烧书,你没想过吗,让我们书检其实也是外国的阴谋,故意把反动思想放进书里,吸引我们来检测书籍,一旦检测了,就上了他们的套,使我们的人变成他们的人。所以这次我们干脆就不书检了,直接一股脑把书扔进火堆里。什么都不需要担心。”

    “可烧掉的也有可能是好书啊!”

    “但也可能是毒草,但到底是哪种只有看过才知道,可如果碰巧看的是一本毒草,那怎么办。”

    “那只能自认倒霉咯”

    “所以你这是落后思想,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你不能乖乖等风险找上你。”

    “那要怎么办?”

    “只要不看书,不就彻底消除风险了吗?”

    “可不看书又怎么获取知识?”

    “知识重要还是你的思想重要?况且国家本来就有专门编订的图书,那些书上的知识不够你学吗?”

    “但我想看我想看的书。”

    “国难当头,你就不要再惦记自己的喜好和思想了,现在外国人都死死盯着我们呢,国民爱看哪种书,他们就在哪种书里加入反动思想,国民想学哪种知识,他们就把知识跟反动思想关联在一起,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被设好了陷阱。”

    “没想到一本书这么严重,看来烧书确实很有必要,我真是小看你了,原来你这么渊博的啊。”

    “哪有,只要多看《曙光新闻》,你也能这样的。”

    “待会儿操场上有烧书大会,我要去,你去吗。”她说,“而且,你好像一次也没去烧过书诶。”

    “去,去,我去。”我战战兢兢说到。

    烧书大会开始了。同学踊跃把书投进了火堆。我也奉献出了我借的那本书,这一点我不用担心被图书馆的人骂,因为图书管理员也拉着一箱箱的书来了。

    书被扔进事先架好的锅里,倒上汽油,点上火,一瞬间,火光冲天,火花四溅。大家变得欢腾起来。

    突然间,我觉得这些书好可怜,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替自己说话的机会。它们没有嘴,也没有手脚,就这样被迫地死在了火堆里。

    烧书大会只持续了一小时就结束了,大家都抱怨书太少了不够烧,希望下次学校再运点书过来,烧它个一下午。

    放学了,我们走出校门,她家离我家很近,所以我们经常一路走回家。

    走着走着,出现一片刑场。人群熙攘。

    这地方原来不是刑场,应该是临时搭建起来的。

    今天谁又要死了?

    人群把刑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才钻了进去。

    原来是“全国反动分子巡斩大会”啊。这是国家策划的大型晚会,每次开始时都会有电视台进行直播,从2026年以来,巡斩大会的收视率就一直名列第一。每年国家会抓住一批反动分子,为了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便定期在各个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每到一个城市,就支起一个大的刑场。每次巡斩,都会放出三个犯人来处决。等这次行刑完毕,就到下个城市,再拿出三个犯人。

    每次行刑前,都会有两个多小时的表演时间,由著名的歌星,影星唱歌表演小品,还有非常盛大但是奇丑的灯光秀。

    表演完成后,行刑就正式开始了。威风凛凛的行刑勇士们架着锋利的砍刀来到受刑者的身后,对着喇叭,大吼三次最强价值观,然后喝下一口烈酒,吐满刀身。接着三位勇士一齐举起大刀,倒数三声,三二一,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整齐划一。

    这应该是全国人最喜爱最为之振奋的场景了。每当这时候,围观群众无不弹冠相庆,振臂欢呼,庆贺又一次抓住了敌人的奸细,挫败了敌人的阴谋。有时候人们会嫌三个头太少,不尽兴,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从法庭,从拘留所,从监狱里押出还在审讯的犯人,让勇士再砍一遍。手起刀落,同样的喝彩。行刑机关不会回收死人的头,于是人们便把头捡去,当作足球踢来踢去,或者制成头骨标本,送给成绩优异的队员和团员。

    “这次好像不允许再捡头了。”她说,“不,是以后都不允许了。”

    “为什么?”

    “你没看到吗,那三个反动分子,每个人的嘴都被缝上了。”

    为了能听到他们死前激烈的忏悔和哀嚎,行刑时都不会封住他们的嘴。

    “怎么回事?”

    “这些反动分子,是天生的催眠师,天生的恶魔和巫师,他们所说的话能够迅速同化周围的人,使别人变成他们的一份子。”

    “这么可怕,可是审讯调查该怎么做呢,既然不能让他们说话。”

    “没有审讯了,永远不会有了,这些人在被抓住时就被缝上了,前去抓他们的人个个都戴着强力耳塞。”

    “可没有审讯的话,又怎么能确认他们到底是不是反动分子?”

    “小毛,我说你呀,为什么脑筋转不过弯呢,没有吃下毒药,怎么确认是不是毒药,没有翻过书,怎么知道是不是毒草,你不是已经认同这些话了吗。”她苦口婆心地劝到,神色像极了我奶奶,“那些审讯人员,天真地以为只要问几句话就没事,但他们早就吃了毒药,种下了毒草。在审讯过程其实就是反动分子对他们的洗脑过程。结果,虽然那些受审的反动分子后来死了,但审讯人员又变成了下一个反动分子,跟丧尸一样,打死一个又冒出一个。如同之前的书检员。前几年的几次暴动和示威,哪次不是叛逃的书检员和审讯员策划组织的?”

    “可是,没有审讯的话,岂不是会冤枉好人吗,那也太可怜了?”

    “你懂什么,难道那些被毒害的审讯员就不可怜吗,咱们也不能冒这个风险吧。”

    “所以说,刑场上跪着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接受过审讯就被稀里糊涂地带到了这里?”

    “是的。”她的声音听不出一丝起伏,“而且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因为他们刚醒。”

    “这样,不公平。”

    “如果分不清一个人是坏人还是好人,那就把他当坏人处理,因为损失一个好人只是损失一条生命而已,但放过一个坏人会制造更多的坏人。”她笑了笑,“你认为哪个更公平呢?”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你终于开窍了。”她欣慰地笑了,似乎在赞赏我的成长。

    我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口罩,戴上。她好奇地问我怎么了,我回答她没事,只是现场烟尘有点大。

    不容辩解。

    接着,我戴上耳机,将手机音量调到最大。

    不许反抗。

    然后,朝着她的方向,退后半步,伸出手,指着她。

    不许发言。

    “我举报,她是反动分子!”

    人人自危。

    人们惊恐地捂起耳朵,怕她的话会把他们催眠。

    我们形同书籍。

    下一秒,我已经看不到她了。她被义愤填膺的围观群众和四散的烟尘埋在了下面。

  1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燕京书评】图书馆的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年代的焚书禁书

    https://www.allnow.com/post/6090dc7b4ab30b55b9055b4f

    人类焚烧图书馆的历史,几乎与建造图书馆的历史一样悠久。全世界已经消失的图书馆名单,长得可以写成一本书;战争,则是图书馆最大的杀手。然而,在和平年代,也存在着大量的图书馆战争,总是以各种荒诞的理由出现。


    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日本电影《图书馆战争》,由作家有川浩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1989年的日本,为了改善混乱堕落的社会风气,政府颁布《媒体良化法》,成立特殊部门,对所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的书籍进行查封与销毁;与此同时,言论自由也遭到粗暴遏制和打压。为了捍卫自由思想,名为"图书馆自卫组织图书队"的组织应运而生,他们为保护书籍拿起武器,也因此献出了生命。围绕风纪约束和言论自由,图书馆自卫队与媒体良化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实际上,倘若对图书或文化抱有敌意,总是能够找到各种荒诞的理由:无论是防止精神污染,还是保护国民大脑。在公元640年,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伊本-哈塔卜,当他领导穆斯林军队攻打埃及时,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面前,他给将军们的命令是如此的"无懈可击":如果藏书与《古兰经》相矛盾,那它们理应被销毁;如果藏书是证实了《古兰经》的内容,那它们就是多余的,同样没有存在的必要......

    全世界已经消失的图书馆名单,长得可以写成一本书;战争,则是图书馆最大的杀手。比如发生在晚清中国的太平天国战争,就导致江南各大藏书楼遭受了难以估量的焚毁与损失。在二战期间,被摧毁的书籍和图书馆数量,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多。仅德国纳粹党执政的十二年时间里,就有大约一亿册书被销毁。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多年前的警示阐明了这一事实:"有人在这里烧书,最后就在这里烧人。"

    今天给大家推送的文章,来自于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苏珊-奥尔琳。她一度宣布封笔,因偶然得知美国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火灾事件,重拾对图书馆的回忆和情感,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花费七年调查和创作出《亲爱的图书馆》。这位被何伟推崇的非虚构作家,不仅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也书写了人类史上的图书馆战争,更记录了一座特殊图书馆的美国往事;她将犯罪、历史、传记和沉浸式新闻结合起来,将人生回忆、侦探小说、城市历史和对美国公共生活兴衰的沉思交织在一起,写下了这部带领读者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也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以及所有爱书人的梦想之书。

    在苏珊-奥尔琳看来,书是一种文化基因,是一套能解读我们作为社会集体的身份及我们所知晓事物的代码。所有的奇迹与失败,所有的赢家与恶人,所有的传说、思想及文化带来的启示,全都蕴藏书中,永远留存。摧毁这些书,意味着文化本身已不再存在,它的历史已经消失,它在过去与未来所建立的连续性已经被打破。将书从一种文化当中剥离,等于是在剥离这种文化中的共同记忆。这种行为,如同剥夺你记住梦境的能力。

    下文选自苏珊-奥尔琳的《亲爱的图书馆》,由新经典文化授权刊发。

    《亲爱的图书馆》,[美]苏珊-奥尔琳著,文泽尔译,新经典丨文汇出版社2021年4月版

    《亲爱的图书馆》,[美]苏珊-奥尔琳著,文泽尔译,新经典丨文汇出版社2021年4月版

    人类焚烧图书馆的历史,几乎与建造图书馆的历史一样悠久。

    正如威廉-布莱兹于1880年在历史上第一本以焚书为主题的书中所写到的,图书馆很容易成为"偶然失火、狂热纵火、火刑审判,甚至是家庭炉灶"的牺牲品。历史上正式记载的第一起焚烧图书馆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当时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决定焚烧任何与他认定的版本相矛盾的历史书。此外,他还活埋了超过四百名学者。

    古代世界中消失的图书馆,最著名的当属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尽管关于它的轶事趣闻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有一席之地,但人们对它所知甚少。目前没有人知道这座建筑的真正模样,甚至连它的确切位置也没有记录。据推测,该图书馆拥有一百万份文件和手稿,并有一百名常驻的馆员。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了好几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8年恺撒大帝攻打亚历山大港时。恺撒当时并没有特地瞄准图书馆,但他在港口引发的大火蔓延开来,最终吞噬了图书馆。后来,图书馆得以重建,并且重新开始收藏各种书籍,可又在随后的两次袭击中再度被烧毁。每一次烧毁都会迎来新的修复。

    亚历山大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

    最后的一次焚烧,发生在公元640年,将它从历史上彻底抹去了。那时,图书馆既使人敬畏,又令人恐惧。人们相信图书馆是活物:一个巨大的、无限的公共大脑,霸占了全世界现有的所有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我们在超级计算机时代所害怕的那种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生物。当领导着穆斯林入侵埃及的哈里发奥马尔来到图书馆时,他告诉自己的将军们,图书馆内所藏的书如果与《古兰经》相矛盾,那它们理应被销毁;如果是证实了《古兰经》的内容,那它们就是多余的,同样没有存在的必要。无论如何,图书馆的命运是注定的。它在一天之内被烧毁,幸存下来的几本书也被当做燃料,用来在当地的澡堂里烧洗澡水。这个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不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切都很神秘。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关于它的故事是否属实。甚至,连它戏剧性的火灾结局也受到质疑: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地震和预算缩减导致了它的消亡。总而言之,它是图书馆历史上的一块试金石,但它的开端、发展和终结至今仍旧是未解之谜。

    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事情都是为了钱------尤其是纵火------但烧掉图书馆并不能赚到钱。相反,图书馆被烧毁的理由,通常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收藏着一些有问题的思想。在13和14世纪,教皇下令搜集并"火化"(cremated,这可是当时精挑细选的专用名词)犹太书籍,因为他相信这类书全都在传播反天主教思想。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提出了"烧书节"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围绕篝火举办的社团集会,篝火由所谓的异端书籍来提供燃料,其中包括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任何书,比如《托拉》。

    不止国内,西班牙人也在国外焚烧拿到手的各种书。16世纪中期,埃尔南-科尔特斯和他的士兵们焚烧了数十份阿兹特克手稿,理由是它们涉及黑魔法。科尔特斯征服玛雅后,一位名叫迭戈-德兰达的修道士被指派给玛雅人,来给他们布道天主教。德兰达对玛雅文明感到着迷,详细记录下自己所接触到的玛雅文化,但依旧监督并执行了对几十名玛雅人的折磨和虐杀,烧毁了能找到的每一份玛雅手抄本和图画资料。只有少数手抄本在德兰达的大清洗中幸存了下来,它们被送往罗马进行研究和破译。如今,它们是玛雅文明仅存的文献。

    苏珊-奥尔琳,密歇根大学荣誉博士,古根海姆奖得主。从事非虚构写作数十年,自1992年起担任《纽约客》专职作家,同时为《Vogue》《滚石》《时尚先生》等知名媒体供稿,是美国最知名的纪实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兰花贼》《星期六之夜》等书,其中《兰花贼》被改编为电影《改编剧本》,获柏林银熊奖。奥尔琳一度宣布封笔,不再写书,因偶然得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火灾事件,重拾对图书馆的回忆和情感,遂重新执笔。

    苏珊-奥尔琳,密歇根大学荣誉博士,古根海姆奖得主。从事非虚构写作数十年,自1992年起担任《纽约客》专职作家,同时为《Vogue》《滚石》《时尚先生》等知名媒体供稿,是美国最知名的纪实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兰花贼》《星期六之夜》等书,其中《兰花贼》被改编为电影《改编剧本》,获柏林银熊奖。奥尔琳一度宣布封笔,不再写书,因偶然得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火灾事件,重拾对图书馆的回忆和情感,遂重新执笔。

    战争年代的图书大屠杀:"有人在这里烧书,最后就在这里烧人"

    全世界已经消失的图书馆名单,长得可以写成一本书。事实上,有很多书以不复存在的图书馆为主题,其中有一本名为《书籍的毁灭》,由一位图书馆学教授所写。在人类历史早期,书籍较少,印刷品售价高昂、制作又很费时的时期,图书馆的消失可能意味一个文明的终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9年和1996年分别发布过一份相同主题的研究报告,列出在人类的整个现代历史中被毁掉的所有图书馆,以及损毁藏书的数量等细节。据教科文组织统计,被销毁的书籍数量是如此之多------有几十亿册之巨------以至于我有时都难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书幸存下来。

    战争是图书馆最大的杀手。其中,一些损失是偶然造成的。由于图书馆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因此当城市受到袭击时,图书馆就会遭到破坏。不过话说回来,在有些时候,图书馆本身就是既定目标。二战时期被摧毁的书籍和图书馆数量,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多。仅德国纳粹党执政的十二年时间里,就有大约一亿册书被销毁。正如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焚书是"最具(纳粹)特征的行动"。纳粹德国对书的毁灭,甚至在战争之前就开始了。希特勒一当上德国总理,就禁止了所有他认为具有颠覆性的出版物。犹太作家和左派作家所写的书自动被列入禁令。1933年5月10日,数千本禁书在柏林的歌剧院广场被收集起来,这是一项德语叫"火语"(Feuerspruche)、英语叫"火咒"(FireIncantations)的行动。

    "火语"是纳粹党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他很清楚对于犹太人的文化、神学和身份认同而言,书是多么重要。德国学联成员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焚书活动。在歌剧院广场,学生们自发组成了一条人力传送带,把禁书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上,将它们扔成了一整堆。据统计,篝火堆里的书籍数量在两万五千本到九万本之间。当一本书被扔进去时,旁边的一名学生会当场宣布这本书被"判处死刑"的罪行,如同刑事指控的现场。例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书被指控为道德败坏,以及"将性行为夸大及不健康地复杂化"。读完指控理由后,学生就将此书扔入书堆,大声喊道:"我要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付之一炬!"其他指控,则包括"犹太复国主义倾向""戕害德语"和"背叛一战士兵的文学作品"。一旦书堆被堆砌完成,立即就被汽油浸透,然后被纵火焚烧。

    "火语"活动拥有大型集会的气氛,有跳舞、歌唱和现场音乐伴奏。午夜时分,戈培尔出现了,并发表了被称为"火语演讲"的演说。同一天晚上,慕尼黑、德累斯顿、法兰克福和布雷斯劳也纷纷效仿。在接下来的一年,德国各地的大学城接连发生了三十多起类似的活动。据报道,当书籍在伯恩被烧毁时,当地市长说,看到这些灰烬,就仿佛"犹太人的灵魂(已经)飞往了天空"。

    纳粹焚书

    纳粹焚书

    对犹太人来说,破坏书籍的景象尤为痛苦,他们长期以来都被称为"书的民族"。犹太教认为书是神圣的,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最神圣文字------《托拉》,受到了极大尊崇:它在犹太教堂里穿着布披风,装饰着珠宝,配有银质的胸甲和王冠。当宗教书磨损时,它们会被埋葬,享有正式的葬礼仪式。犹太人相信,书不仅仅是印刷文件,而且藏有人性和灵魂。犹太教著作的创作者,通常不再使用自己原有的名字,而喜欢用作品名字来称呼自己。"火语"的讽刺之处在于,纳粹对待书就像犹太人一样认真。正因为他们感到必须要去摧毁书,就等同于承认了书的力量和价值,并认识到犹太人对书的坚定信念。

    残酷的战争,破坏且摧毁了欧洲的许多图书馆。有些是运气不好,陷入一系列燃烧弹爆炸和空袭之中,这意味着在图书馆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战略目标。但是,德军盯上了书作为销毁目标。一支被称为"焚书密令"的特遣纵火分队被派去寻找并烧毁图书馆。这个分队极有效率。列举图书馆在那场战争中的损失------无论是偶然造成还是蓄意而为,其数额都大到令人感觉头晕目眩。当时的意大利共有二十座主要图书馆,被焚毁的藏书达两百万册。法国损失了数百万藏书,包括斯特拉斯堡的三十万册、博韦的四万两千册、沙特尔的两万三千本册,以及杜埃的十一万册。巴黎国民议会图书馆烧着了,带走了数不清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书籍。在梅斯,官员们将图书馆内最有价值的珍品书,藏在一座没有做任何特殊标记的仓库中妥善保存。一名德国士兵发现了仓库,并朝里面扔了一枚燃烧弹。所有书都销毁了,包括11世纪和13世纪的珍贵手稿。闪电战时期,英国有两千万册书被烧毁,或被灭火的水损坏。伦敦中央借阅图书馆被彻底摧毁(该市的其他图书馆在闪电战时期一直坚持对外开放,保持着正常工作时间,并照常收取逾期未还的罚款)。

    二战期间被摧毁的伦敦荷兰屋图书馆

    二战期间被摧毁的伦敦荷兰屋图书馆

    1938年慕尼黑会议之后,任何以捷克语出版的书都要被没收,要么烧掉,要么捣碎成纸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犹太人聚居区的图书馆被直接纵火焚烧,几个月后,犹太区居民被运到集中营,在毒气室里被毒死------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多年前的警示阐明了这一事实:"有人在这里烧书,最后就在这里烧人。"在布达佩斯,所有小型图书馆都被摧毁,大型图书馆也被部分破坏。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大型图书馆遭受的损失超过欧洲任何一家图书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烧毁了它。停战后,一个欧洲各国组成的财团重建了它,并重新对外开放,还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1940年,这家图书馆遭到德国炮火袭击,所有书都损毁了,包括历代巨匠创作的绘画作品,还有一千五百年前印刷的近千本古籍。在波兰,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图书被毁。在基辅,德国士兵直接用市图书馆内的藏书铺路,为他们的装甲车在泥泞中提供立足点。部队随后纵火焚烧了这座图书馆,烧毁四百万册图书。在他们穿越俄罗斯的途中,又有九千六百万册图书付之一炬。

    盟军对日本和德国市中心的轰炸,也不可避免地打击到图书馆。在日本研究图书馆的西奥多-韦尔奇曾写道,1945年美军抵达日本时,日本图书馆中四分之三藏书已被烧毁或损坏。德国图书馆的损失,也是惊人的。不来梅、亚琛、斯图加特、莱比锡、德累斯顿、慕尼黑、汉诺威、明斯特和汉堡等城市的大部分藏书都被烧毁。达姆施塔特有七十五万本书被毁,法兰克福有一百多万本被毁,柏林有两百万本被毁。战争结束时,德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书都消失了。

    二战之后的图书馆战争:最安全的地方有着最深刻的影响

    战争期间对图书馆及其他文化财产的毁坏,促使全世界政府采取措施确保这种情况不再发生。1954年,联合国在海牙制定并通过《武装冲突时期文化财产保护公约》。目前,已有一百二十七个国家签署。然而,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包括古籍、手稿、艺术品、纪念碑和重要的考古遗址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甚至,在条约正式签署不久后,就出现了新的破坏行为。纳粹"火语"行动熊熊燃烧的火焰,可以说证实了焚书是对特定群体进行恶毒打压的简单手段,这种方式后来也屡屡被其他专制政权所采纳。

    1990年,在入侵科威特之后,伊拉克军队烧毁了当地大部分图书馆。波斯尼亚战争期间,将近两百座图书馆被烧毁,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百分之九十的藏书葬身火海。诗人菲尔-柯西诺写道,"一百五十万本书的灰烬"染黑了落在萨拉热窝的雪。在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喀布尔的十八家图书馆中有十五家被关闭,它们的大部分藏书被烧毁。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国家图书馆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书幸免于难。其中一些书,在战火烧到巴格达之前,就从大楼里被搬走:萨达姆-侯赛因想要扩充私人收藏,从馆里偷走了很多藏书;有些怀疑图书馆在战争中无法幸存的伊拉克人也将藏书搬走,藏在自己的家里。2013年,当伊斯兰圣战组织从廷巴克图撤退时,他们摧毁了廷巴克图图书馆内许多不可替代的手稿,其中有些可追溯到13世纪。

    1992年,波斯尼亚音乐家韦德兰-斯梅洛维奇(Vedran Smajlović)在国家图书馆的残垣断壁之间演奏大提琴

    1992年,波斯尼亚音乐家韦德兰-斯梅洛维奇(Vedran Smajlović)在国家图书馆的残垣断壁之间演奏大提琴

    在美国,也有相当数量的焚书事件,大多都是一种对书本内容不满的愤怒表态。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一位叫马贝尔-里德尔的老师在天主教教会的支持下,开始一场收集和焚烧漫画书的运动------她坚持认为,所有漫画书都对犯罪和性爱有着生动描绘。在她位于西弗吉尼亚州的故乡,马贝尔用总共几千册漫画作为柴薪,燃起一团巨大的篝火。这团火在当地受到了热烈欢迎,很快传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许多当地教区开始支持人们焚烧漫画。在几个地方,甚至是修女划响了第一根火柴。

    焚书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战争手段,因为书籍和图书馆没有任何军事价值。但这种行为,极具毁灭性。摧毁图书馆,就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行径。人们普遍认为,图书馆是社会上最安全、最开放的场所。在这里放火,就像是在向公众宣布没有一样事物、也没有一处地方是安全的。焚书造成的最深刻影响在情感上。当图书馆被烧毁,里面的藏书有时会被描述为"受伤"或"死亡",就跟人类一样。

    书是一种文化基因,是一套能解读我们作为社会集体的身份及我们所知晓事物的代码。所有的奇迹与失败,所有的赢家与恶人,所有的传说、思想及文化带来的启示,全都蕴藏书中,永远留存。摧毁这些书,意味着文化本身已不再存在,它的历史已经消失,它在过去与未来所建立的连续性已经被打破。将书从一种文化当中剥离,等于是在剥离这种文化中的共同记忆。这种行为,如同剥夺你记住梦境的能力。一种文化的书籍被摧毁,比直接宣布这种文化已死更为糟糕:因为焚书就是在抹除这种文化存在过的痕迹。

    冷战时代的图书馆战争:焚书如同无数次谋杀的芭蕾舞

    二战结束几个月后,欧洲的有些图书馆还冒着烟,一位名叫雷-布拉德伯里的作家开始写一则名为《消防员》的故事,故事背景是完全禁止书的虚构社会。如果哪家人被发现藏了一本书,消防员就会被召集过来烧掉它。就跟焚书小分队一样,消防员带来火焰,而非将火扑灭。布拉德伯里是在三十岁时开始创作《消防员》。他在洛杉矶长大,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写奇幻和科幻小说。他的故事一写好就能很快卖给类似《想象!》《惊奇故事》《超级科学故事》这样的科幻杂志。1938年,他从高中毕业,洛杉矶当时刚好是大萧条时期经济崩盘的中心地带。他的家庭无法支付他上大学的费用。

    好在他一直很喜欢图书馆,所以作为大学的替代品,他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度过,阅读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各种资料。他经常称自己是"在图书馆受教育的人",并且相信自己在图书馆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里学到的更多。"我从十四岁就开始学习了,直到二十七岁才正式毕业,"多年以后,他总结道,"当年我去遍整栋楼里每一个该死的房间。我在其中的每一间都读了差不多有一百本书......我读了世界上所有的诗歌。所有的剧本。所有悬疑凶杀小说。所有随笔散文。"起初,图书馆是布拉德伯里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很快便成为他激情的归处------尤其是中央图书馆。"图书馆是我筑巢的窝,"他写道,"是我的出生之地,我的成长之地。"

    "禁书国度里的焚书小分队"

    "禁书国度里的焚书小分队"

    布拉德伯里在《消防员》上连续投入了好几个月,后来逐渐心生倦意,便搁置一旁。四年后,右翼煽动者、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演讲,声称国务院内充斥共产党和"忠诚风险",引发整个美国社会的无端恐惧。布拉德伯里此前形容麦卡锡是个"十分古怪的参议员",因此也心怀恐惧。他决定继续完成《消防员》,因为这个故事对当时的政治状况有着惊人的预见性。

    布拉德伯里跟妻子有四个年幼的女儿。当他尝试在家搞创作时,跟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写作的时间。他没钱租一间办公室,但他知道,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鲍威尔图书馆的地下室里有个房间,可以以每小时二十美分的价格租到打字机。他突然想到,如果要写一本关于在图书馆烧书的书,去那里创作将是一种绝妙的相似性。于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打字机室里,布拉德伯里用九天写完了《消防员》,并将它扩充成一部小型的长篇小说。打字机的租金总计九美元八十美分。

    《消防员》这个故事,令人难以忘怀。主角是个名叫蒙塔格的年轻消防员,和妻子米尔德里德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看似井然有序,却如同一潭死水,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米尔德里德活得很随意,就如同在梦游,被无休止的电视娱乐节目和毒品彻底麻醉。蒙塔格似乎是个服从指挥的消防员,但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危险的秘密:他对书产生了好奇,开始将指定要烧掉的书给藏起来。在此之前,他已经顺从地点燃成千上万本书,可一旦开始阅读,他马上就开始意识到他所摧毁掉的事物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一次------"他自言自语道,"我意识到每本书背后都有一个人。"有一天,米尔德里德发现丈夫竟然在看书,赶紧报告给了消防员,即他的同事。同事们烧毁了他家的房子和藏书。完事后,消防员还试图杀死他,但蒙塔格想方设法逃离了这座城市。最后,他偶然发现了一群被放逐的人。他们都是爱书之人,生活在荒芜之地,试图通过努力记忆并不断大声背诵来保存文学作品。他们整日吟诵莎士比亚和普鲁斯特,声音此起彼伏,整个营地生机勃勃。正如一名组织成员告诉蒙塔格的那样,他们"外表是流浪汉,内里却是图书馆",他们通过让书回到起源的方式来保存书:相比纸张和墨水,这种回归到口述故事的传统让故事流传得更久远。

    出乎意料的是,在布拉德伯里的书中,对焚书的描写并不可怕;事实上,这部分描写优美得不可思议,几乎如同魔法一般。他将正在被焚烧的书描述为"黑蝴蝶"或者烧着的鸟,"它们的翅膀上闪烁着红色和黄色的羽毛"。在书中,火焰并不令人感到厌恶;它是诱人的------是一种华丽而神秘的力量,可以转化具象的物质。火是"人类想发明但绝对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优雅的描述,令焚烧书籍的想法变得更加令人不安,如同一场演绎了无数次谋杀情节的芭蕾舞表演。

    这本书写完之后,布拉德伯里试图想出一个比《消防员》更好的书名。由于始终找不到一个满意的,于是有一天,他一时冲动,便打电话给洛杉矶消防局局长,询问纸张燃烧的温度是多少。局长的回答成了这本书的正式标题:《华氏451》。当中央图书馆在1986年被烧毁时,小说区域从A到L的所有书都葬于火海,包括雷-布拉德伯里的全部作品。

    《华氏451度》纪念版封面

    《华氏451度》纪念版封面

    和平年代的图书馆战争:大多数是故意纵火引起的

    在和平时期,图书馆也会被烧毁。美国每年大约有两百起图书馆火灾,世界各地的图书馆火灾更是数不胜数。许多事故,是由于电线短路、风扇过热、咖啡壶损坏、雷击等原因造成的。1764年,从壁炉里偶然跳到地板上的火星摧毁了哈佛图书馆。1972年,一台落地扇短路迸出的电火花,导致坦普尔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的所有藏书毁于一旦。1988年,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列宁格勒的科学图书馆(该图书馆的馆藏始于1714年)被大火烧毁,共损失四百万册藏书。数以百万计的其他书籍则被水浸泡,然后彻底损毁了。肇因,仅仅是电线接触不良。图书馆着火时,消防员们并没有进入大楼;他们只是在附近停了二十多辆消防车,朝着大楼连续喷射了二十四小时的水。当大火最终被扑灭时,一辆推土机赶来清理一堆堆的受损书籍,打算把它们像垃圾一样直接处理掉,但随之而来的抗议者们将其拒之门外。在此之后,抗议者们搜集了现场所有还可以回收的、彻底湿掉的藏书,将它们带回家,挂在晾衣绳上,并且试图修复它们。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图书馆馆长弗拉基米尔-菲洛夫告诉记者,只有价值五千美元的书被损坏。结果,菲洛夫隔天就因为"心脏问题"住院,随后便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

    许多图书馆火灾,是偶然的破坏行为造成的。这么多年以来,发生了如此之多的图书馆火灾,甚至连"一不小心扔进还书箱里、还没来得及燃尽的火柴"这样一种具体而微小的原因,都已经引发过多起火灾了。也许有些人误以为还书箱是垃圾桶,但大多数人之所以这样做,恐怕是因为他们到处都找不到垃圾桶,而在图书馆内随处乱扔火柴肯定会被重罚,所以才迫不得已地将火柴偷偷扔进了还书箱里,如此做法显然愚不可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类火灾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现在大多数图书馆建筑的藏书点都与主楼分隔开来。所以,如今就算在还书箱里发生了火灾,火焰也将无处可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图书馆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吸烟太不小心。如果吸烟确实是主要原因,那么图书馆完全禁止吸烟,火灾的数量本应大幅减少,可事实上火灾数量反而还增加了。火灾调查员们现在普遍开始认为,大多数图书馆火灾是故意纵火引起的。纵火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1986年,在中央图书馆被烧毁的这一年,洛杉矶共发生了五千四百多起纵火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纵火是为了牟利------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因为确实会有人烧了自己的房子来骗取保险金。有些火灾是为了报复一段无法挽回的恋情,或是一场失败的商业交易。政府大楼发生的那些火灾,很多都是在表明政治立场。人们有时会先去放火,然后再将其扑灭,这样就会显得自己很勇敢。消防员称之为"虚荣之火"或者"英雄放火"。火灾,有时也会用来掩盖其他罪行。也就是说,犯人可能会先施行谋杀,得手之后再烧毁掉尸体所在的建筑物,如此一来,调查这桩谋杀案,甚至确定这是一场谋杀案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早已是电影剧本当中最陈词滥调的一类情节了,但确实经常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火是由患有纵火狂病症的人点燃的,这是一种冲动情绪控制障碍,使他们在看到事物燃烧时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标志和苏珊-奥尔琳《亲爱的图书馆》英文版封面

    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标志和苏珊-奥尔琳《亲爱的图书馆》英文版封面

    洛杉矶发生过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大型火灾。这是一座炎热、干燥、时刻都在噼啪作响的城市,是一个大炉膛。在这里,你能感觉到火焰在地表下最浅近的区域酝酿,在树林下的灌木丛间挑衅、试探;在干燥的灌木和干枯的草地上,你能感觉到即将出生的火焰正守候在那里,正等待爆裂而出。建筑物会燃烧,山丘也会燃烧。洛杉矶的大火都有名字:托马斯大火、拉图纳大火、骄傲之鸟大火、车站之火。20世纪80年代,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火灾,洛杉矶成了一座被燃烧发出的浓烟蒸腾环绕的城市。这一系列火灾是由一根点燃的香烟、三根火柴和一条橡皮筋组成的简易纵火装置触发的,橡皮筋被包裹在一张笔记本纸张上。大多数纵火案发生在毗邻洛杉矶的格伦代尔市,几年以来,烈火一共在那里摧毁了六十七座房屋。有几场火灾甚至是在火灾调查员举办会议的建筑物附近发生的,有几场是在五金店发生的,还有很多是在空地上发生的。华纳兄弟制片厂发生的一场火灾,破坏了《沃尔顿一家》的布景。截至80年代中期,这套简易纵火装置所引发的火灾,已经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

    大约在这个时候,格兰代尔的一位消防队长兼纵火事件调查专家约翰-伦纳德-奥尔写了一本小说。他将这本名为《起源地》的小说向版权经纪人描述为------基于一系列真实纵火事件的作品。"就跟实际情况一样,"他这样写道,"我小说里的纵火犯是一名消防员。"经纪人同意代理出版这本书。当出版商问他,为什么这部小说与洛杉矶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纵火案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时,经纪人却表现得颇不以为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道:"这有什么,我们可是住在洛杉矶!每个人都有一摞想要卖掉的剧本或者书稿。"在小说被卖给出版商之前不久,一家位于格伦代尔、名叫欧莱建材中心的五金店被烧毁,造成四人死亡。在《起源地》这本小说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奥尔的书,由一家名为"无限出版"的公司以平装本的形式出版发行。

    尽管奥尔是一名消防队长,但他的一系列行为,令格伦代尔纵火事件调查组的其他成员深感不安。为了查实情况,他们悄悄在他车上安装了跟踪装置。据调查组事后透露,在好几场火灾发生之前,他都开车去过纵火地点。最后,在一处纵火现场发现了他的指纹。奥尔一直被认为是个作风正派的人,但同时也多少显得有些古怪。随着对奥尔的怀疑越来越大,侦探们进行进一步挖掘之后,发现奥尔曾经向洛杉矶警察局提交过求职申请,却被警方拒绝了,因为警察心理学家在进行仔细评估之后,将他判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奥尔被控二十多项纵火罪名和四项谋杀罪名,大部分罪名均判决成立。他本来应该判死刑,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他被认为在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纵火共计两千余起。在奥尔被收押后,格伦代尔地区的火灾数量直接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火灾后的洛杉矶公共图书馆

    火灾后的洛杉矶公共图书馆

    中央图书馆发生的那场大火,并非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系统内发生的唯一一次图书馆被烧毁事件。1982年,好莱坞分馆被人为纵火烧毁,至今仍未解决。据称,最开始时,有人在大楼附近引发了一场小型火灾,随后火势失控,结果酿成了惨剧。好莱坞分馆损毁严重,不得不拆除重建,最终只保存下来两万本藏书。中央图书馆在1986年4月的大火后,还发生了两次火灾。同年9月,音乐艺术收藏馆正中间位置起火,当时,有许多书和手稿仍旧摆放在书架上,没有被运走。与4月份长达七个小时火焰风暴相比,这场火灾较小,救援人员在三十六分钟内就将火给扑灭了。但,火灾调查人员对这起事件的起因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除了打捞人员和图书馆骨干之外,这栋大楼已经对所有外人实行了封锁。失火的房间只有一个出入口,一名警卫在火灾发生前十五分钟还来这里进行检查。一名火灾发生时刚好徘徊在大楼外面的男子被逮捕,不过事实证明,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附近徘徊,仅仅是因为他在试着兜售大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已经被之前的那起大火给吓成了惊弓之鸟,结果这次又被第二场大火给吓坏了。一个月后,竟然又发生了一场火灾,发生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不过,这次至少还能找到一个明明白白的原因:打捞队的一位工作人员不小心将加热材料掉进了地下室的斜槽里,加热材料落进垃圾堆里后,即刻开始了燃烧。

  1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下载链接

  1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客】「走出新疆镇压」官方简体中文版

    按:中文版之前有一段引语,首先抨击了中国的言论审查,在中国谈论新疆问题之不可能,并引用了中国文字狱记录者@SpeechFreedomCN的案例。随后提到英文版发出后,各路人马争相翻译(2047是其中一员),文中提到Days after the story was published, full amateur translations began to appear—one of them, on a forum hosted by an institution in Beijing.(这个机构莫非是指北京市五道口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๑◔‿◔๑),为了译文的准确性,特推出官方中文译本,以飨读者。


    走出新疆镇压

    大规模拘禁与监控主宰了中国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的生活,一个女人挣扎在重获自由的道路上。

    By Raffi Khatchadourian

    May 1, 2021

    阅读简体中文版原文

  1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大專學界就香港大學打壓港大學生會之聲明

    違明德 合流於極權暴政 棄格物 獻媚失是非良知

    是日香港大學校方公開發信及聲明,直指港大學生會「公開發表煽動性並可能涉及違法的言論,對大學作出失實指控,破壞多年來與校方建立的互信,令大學的整體利益和聲譽蒙損」,並宣佈停止為港大學生會代收會費、不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收回學生會會址及設施管理權。

    香港大學校方此等行為不但嚴重打壓學生參與社會事務與發表言論的自由,更是將白色恐佈帶入校園,欲以莫須有之罪名整肅校園學生組織。此等漠視學生權利的蠻橫行徑令人不齒,大專學界對香港大學失實之言論與其出於政治考量的打壓予以強烈譴責。

    作為本港最高學府,大學本應秉承培育社會人才的使命,提供仝人發展的機會,以培育關心社會,追求公義的學生為宗旨。惟香港大學校方如今不但未盡己責,更假政權的惡勢,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壓學生,包括日前強拆連儂牆、剝削同學在校內發表言論的自由;現在更與港大學生會割蓆、因政治壓迫而摧毀同學在校的自治權利。

    如今,香港大學不僅違背校訓「明德格物」,更屢屢為虎作倀,甘願依附政權,成為敗壞自由及人權的共犯,徹底淪為以剝奪學生權利換取利益的學店。先有城市大學停收學生會費,再有中文大學禁用學生會會室。如今香港大學步兩所大專之後塵,一再打壓學生會,試圖癱瘓學生會的運作,而大專學生會現時面臨的共同危難,必定會同仇敵愾,否則唇寒,齒亡。

    士人風骨不塵埃,大專學界必是其是、非其非,不咋舌吞聲,只求無負教晦。吾等希望各大學以此為鑑,以學生為本,停止對各大專院校學生的一切無理打壓。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會
    香港演藝學院學生會
    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
    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會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

  1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专访刘擎:生活是一场精彩的游戏,但也是越来越难打的游戏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01-opinion-interview-liuqing/

    May 1, 2021 • 符雨欣


    「人生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

    知识份子、政治学教授刘擎,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思想史、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及现代性问题,也是《奇葩说》第七季导师。

    知识份子、政治学教授刘擎,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思想史、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及现代性问题,也是《奇葩说》第七季导师。图:受访者提供

    知识份子、政治学教授刘擎,在2021年走出学术圈,成为了中国大陆文化娱乐界的一位名人。他参加在这些年红极一时的观点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让节目制作人马东做好"节目要搞砸了"的准备,结果到头来这季节目还没有他一个人火。

    "刘擎有人味",大众这样评价他。今年1月刘擎发表的新书《现代西方思想讲义》(下载链接),在节目后也冲上热销,在大众图书市场"京东图书"4月的社会学类别上一度排名第三,仅次于《公文写作金句》。不过,身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刘擎自身的思考,也在面对更具进步性的思想与行动的挑战。

    泛文化类播客"随机波动",不久前推出和刘擎的双向对谈,标题就叫《进步者还是保守派》。主持人在BLM、Metoo、政治正确、取消文化等议题上挑战这位自认为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和端传媒的对谈中,他再度承认,"有些观察我没有办法把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融贯的意见。 而且我现在对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抱有深度的警觉,我怀疑自己保守化了,我不能确定"。

    而刘擎自2003年起每年写作一篇《西方思想年度述评》,到2021年已经接近20年。往年他都基本在年初完成,今年却拖到了晚春。经过中美疫情治理大比拼之后,美国的政体模式在2020年来到一个低潮期,而中国对民主自由概念的讨论,也来到冷战三十年之后的一个新低点,中国民间普遍流行自信情绪,而且似乎不在乎西方了。

    在这种环境下,讨论西方的意义是什么?目前知识分子还有多大影响力,能更具体地推动些什么议题?男性知识份子是否应该有更多的自省?年轻的知识人,还可以去哪里寻找能激发行动的思想资源和问题意识?

    带著这些问题,端传媒在4月初和刘擎进行了一次对谈。以下是访谈摘录。

    端=端传媒
    刘=刘擎

    一、对美国的幻灭,是因为对现实缺乏理解

    端:你每年都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今年的比较晚,写作过程中是不是觉得2020特别难总结?有遇到什么难处吗?

    :在这个时代,美国特别重要。去年疫情,美国在治理上有特别显著的失败,然后美国大选这么混乱,最后还有国会山占领事件......这一切给大家特别强的冲击。有的人以前认为美国是民主的榜样和灯塔,就会很失望很幻灭;另外一边,就是一直期待美国一天天坏下去的人,会很兴高采烈。但我认为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应该传达一种相对审慎和理性的分析,从而避免误判局面。

    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会议进行期间,特朗普支持者闯进国会大楼,与警察在大楼内发生冲突。

    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会议进行期间,特朗普支持者闯进国会大楼,与警察在大楼内发生冲突。摄:Mostafa Bassim/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美国这个状态并不是突然的。其实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对于民主政治,尤其是美式民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美国思想界、学者,特别是政治学界,都没有这样一个民主灯塔的信心,这个信心是非常短暂地被媒体制造出来的。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幻觉,你就不会幻灭。我的这个述评系列,就讲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到2016年选举特朗普获胜、2017年他上任,整个思想界都在对美国提警告,一直说狼来了。

    所以无论是绝望的反应还是幸灾乐祸的反应------都是一种基于对美国现实的缺乏理解的反应。我想提醒的是,对美国民主、西方民主的过高的期望,和一种不顾事实的discredit,两种态度都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批判性的视野。

    民主最好的状态是社会是有共识的,次好情况下社会是有争议、但仍然能够对话,有一些妥协,在一些地方能达成共识,没有共识的地方就由大选去决定;而更坏一步的状态是,民众的分裂已经严重到,任何事情都没有共识。那么选举就具有选战的意义,而这是美国现在的状况。

    但是,美国仍然保持了程序性的共识,仍然认为选举这个程序是大家都承认的,哪怕挑战选举结果的人,也没有说选举本身就是虚伪的、选举就是一个不必要的或者根本没有用的东西。他们说选举是对的、选举程序本身是他们是认可的、正当的,只是说这次选举结果他们有质疑。

    一种只有程序性共识,没有实质性共识的状态是一个政治危机,但它没有崩溃。美国整个公职人员系统,包括军队系统,都在捍卫这个东西,以至于你没有办法发动一场真正的政变或者内战。它有一个 low and solid basis。

    端:Low and solid basis 其实是美国民主最后剩下的骨架。在某种程度上,比如说对于看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人来讲,它已经丧失了从前人们赋予它的民主自由价值。现在人们会说,"只剩下这个程序正义,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本不能做成任何什么事情"------在这些人心里,这个危机是比以前更深重的。

    :就西方民主模式内部而言------宽泛一点说, 宪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这个模式里面------民主的表现,有好有差。只是,这种高度不稳定,现在发生在一个非常成熟的民主国家,这个是特别值得探索的问题,也是要警觉的问题。

    它的根源在于社会极化。一般认为自由民主的好处是多元化展开,整合多样的意见,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稳定的政府。但从最近十几二十年来看,在这个既定的模式内,美国都没有达到一个好的表现。

    但是历史上比这更差的例子有的是。比如说南北战争的时候,美国其实是面临一个政体崩溃的情况;1960年有争取民权的左翼激进运动,马丁路德金被刺之后,有比现在更大规模的骚乱和暴力。美国现在面临的大变局,已经是第四、五次了。

    长远来看,它未必是最低点,但是就这几十年来看,它是一个低点。以前可能不少人持有历史终结论,认为其他的选项最终都会转向一个自由民主制度(Liberal Democracy),或者宪政民主,所以现在是受到很大的困扰。但即便在这一点上,我也不认为现在就能见出分晓。

    不过有另外一种危险是,人们可能转而追崇一种没有容错性、没有弹性的体制。刚性的东西它是很坚固,但它会脆裂。如果它不经过程序来制造共识,它最大的问题是可能突然就会崩溃。

    只是,美国目前的症状,是在那个模式里边的低点,我想客观分析这件事,让人看出这个政体的缺陷在哪里、它的可能的潜在的优势在哪里。

    以前的问题是被称作威权主义的国家,怎样向民主来转型。这个目标已经给定,争论在于路径,要经过多长的时间,采取哪些温和的转变,比如有人认为激进的转变是不可取的。但是现在,这个目标本身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欲的(undesirable),目标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

    刘擎

    端:你刚才是从学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政体本身以及背后的逻辑。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当下中国的舆论环境。特别是经过疫情之后,在中国语境中对于自由民主这个概念的看法,似乎是到了一个三十年以来的最低潮。

    :对对,这是新的局面,现在对民主的价值、对西方的怀疑,可能达到了冷战之后三十年来的最高点。这个跟西方的民意是一致的。你看皮尤中心的调查,西方年轻人当中有很多人相信社会主义,当然他们指的是北欧的那种社会主义,他们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及政治的信心,都在下降,这确实是一个现实。

    所以它可能会改变人们提的问题,以前的问题是被称作威权主义的国家,怎样向民主来转型。这个目标已经给定,争论在于路径,要经过多长的时间,采取哪些温和的转变,比如有人认为激进的转变是不可取的。那么可能要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所以那时就会说先实现经济的市场自由化等等。但是现在,这个目标本身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欲的(undesirable),目标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也需要研判西方民主内部的差异,存在各种不同的亚类型,并不只存在美国这一种模式。比如说有欧洲的,北欧的类型,而有许多学者认为,美国那种总统制,也不如议会制好。

    2021年1月30日,武汉,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士参观武汉抗击新冠病毒的展览。

    2021年1月30日,武汉,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士参观武汉抗击新冠病毒的展览。摄: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中国的模式也还在探索和发展之中,不是说已有的状况就是完美的状况。比方,中国这次疫情治理的成效相当突出,这在一个维度上体现出强大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这是不是就证明国家能力的所有方面都很完善了呢?

    无论如何,人类在面临新的局面,各国都需要探索和制度创新。

    端:你目前在面对公众发言和表达自己的时候,你的追求是什么?

    我追求的目标其实非常有限,就是和大家一起来改善我们的公共讨论,鼓励审慎的、宽容的、理性的对话,减少争论中的那种戾气。这种改善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从人和人怎么相处开始。比如,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矛盾,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如何在人和人间交往中实现相互尊重,如何对待差异。

    从小处着眼似乎容易些,但其实也并非无关紧要。因为从长程而言,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公共文化而言也是蛮根本性的。如果说你解决不了大问题,那就先从小问题开始,先学习对话交流和探索问题的一套"手艺",如果手艺学好了,能把日常问题解决好了,然后才能处理更难的问题。

    端:不过从公众接受程度上来说,是不是这样反而有人听?

    :从效果上来说,从日常生活入手至少是有人在听,在思考和讨论。你看我现在接受那么多访谈,有的时候我会从具体问题转向环境、方法、思维方式上面,例如有人提出炒青菜炒鸡蛋这件事情,我不说那个鸡蛋和青菜,我说手艺火候是怎么样的,应该放多少盐,然后你用这个厨艺再去做其他更难的菜,可能就好一点。就长远而言,这也是公共文化建设(civic education)的一种方式。这当然不是唯一的方式,却是我目前力所能及的的方式。

    二、知识分子的保守化?

    端:说到对美国的解读以及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也留意到文章中没有处理BLM运动的问题。BLM运动在去年美国政治里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今年中国外交部也用了很多种族问题来指责美国。为什么你没有讲这个问题?

    :其实这章本来是有的,我已经写了一万字,但没有放进来。我有两篇单独的文章都答应了别人的约稿,都没有写完。一个是#Metoo运动,一个是BLM。我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有些观察我没有办法把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融贯的意见。 而且我现在对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抱有深度的警觉,我怀疑自己保守化了,我不能确定。

    其实我最讨厌的不是变老,而是变教条化、变僵化。从总的心态上,不论是#Metoo运动,还是BLM,毫无疑问我是支持的,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但里边比如说暴力的问题,我没有想好。暴力有的危及财产、有的危及生命,这个问题要怎么看,进步派人士认为这是小节和大节的问题,但我自己,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深入的、具有批判视野的、但又是有利于进步主义运动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论述,我还没有想好,我自己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

    BLM这个主题很重要,但我感到自己还没有能力处理得很好,而且今年的文章已经太长,我再加这部分就能到四万多字,读起来会太累,我也会交得太迟,所以就没有包括这个主题。

    2020年12月2日,北京,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首次开庭,门外有不少支持者手持metoo标语声援。

    2020年12月2日,北京,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首次开庭,门外有不少支持者手持metoo标语声援。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端:正好我们也想问一些关于中国语境下的 #Metoo 的问题。在我们记忆中,2018年夏天的时候,在知识界,或者说也有些传统知识分子对运动的发言。但其实他们发言的效果,在真正活跃的 #Metoo 行动者看来,显示出非常多的保守性......

    :像是反动。

    端:对,像是反动的样子。其实这两年以来,中国的 #Metoo 运动一直是个案推动,也不断有新的事情和人加入进去。但传统知识分子,一来好像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了,二来似乎也没有在跟进,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这个情况,不知道他们的位置在哪里。特别是中国的男性知识分子,好像更处在一个尴尬的状况中。你是怎么看这种局面的?

    :不只是男性,只要你的言论和那个最激烈的声音不一致,都会有一些反对。比如说刘瑜,她是女性,也受到很多批评。

    我不愿意在这问题上表态是因为,我认为中国男女的性别平权还差得很远,跟西方的情况非常不一样。这时候你对 #Metoo 运动如果批评不好,就有点像在挑剔,然后会让这样一个正在兴起的思潮、或者社会运动,就停下来。

    在职场上、在学校,我都知道还存在大量的、各种程度不一的、不能容忍的不平等现象,这使我必须站在 #Metoo 这边,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觉得对运动的批评应该更是一个内部批评,是说怎么样让这个运动更持久,能够联合更多的人。

    但这个商议如果变得公开的话,人家会抓住你的只言片语来攻击这个运动,这是我的犹豫,所以我没有展开讨论的这个问题。

    端:那如果反过来想,已经成名的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可以对这个平权浪潮做出什么推动吗?

    :在我右边,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女权这些东西,缺乏敏感性的、深入的、共情的理解。他们认为,自由主义谈所有人平等权利,这就够了,干嘛要专门提出女权呢?我们还可以提各种各样的权利,所有权利都可以统摄在"平等权利"之下,所以女权只不过是自由主义权利平等的一个子议程,不用说得这么高。

    在我的左边,一些更左翼的年轻学者,比如说林垚,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但是我跟他之间是有分歧的,包括上次我和许纪霖、周濂他们有一个讲"政治正确"的论坛,他做了很多很长的回应,他的回应让我学到很多,也引起我更多的反思,虽然有些问题也尚未解决。

    有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识别特定的身份在这样一个权力结构当中的位置,然后才能够想到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救助,达成平等权利。如果你假装是一视同仁的,你反而看不到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救助、特殊补偿,这是老自由派看不到的,或者不敏感,虽然他们并不反对平权的目标。

    刘擎

    在我看来,所有强调特殊身份的这样一种论述,应该是工具型的,它不是说赋予某种身份以特权,而是说为了达到平权而专门拿出来讲。比如,平权采取的方式就是color blind,或者 gender blind,看不到种族和性别,就是做平权,这是不对的,我认为这是老自由派的盲区。有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识别特定的身份在这样一个权力结构当中的位置,然后才能够想到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救助,达成平等权利。如果你假装是一视同仁的,你反而看不到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救助、特殊补偿,这是老自由派看不到的,或者不敏感,虽然他们并不反对平权的目标。

    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知道女权主义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也有争议。她们有些会认为,自由主义那样一个普遍平等的东西是一个幻觉,这本身就是男权主义制造出来的。这就比较麻烦,我会有很多质疑,对方也不一定同意,因为背后的很多知识框架、认识论的这些模型都不太一样。

    有一天我跟林垚交流,他也不认为BLM需要一种价值目标上的特殊主义论述,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相当一致的。实际上在终极意义上,all lives matter 和black lives matter是一致的,但是特定的语境下就是要提 BLM,这个我也同意。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实践中,一边人在说BLM,一边人在说ALM,双方会为什么会变成了对抗的关系,这是我关心的问题。

    2020年6月7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有纪念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抗警游行。

    2020年6月7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有纪念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抗警游行。摄:Ira L. Black/Corbis via Getty Images

    由于黑人陷入一种紧迫的状况当中,我们需要特别有针对地强调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当然支持BLM。我同时希望,反对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与反对警察针对其他族裔的暴力,这两种问题能联合起来。比如,对BLM这个口号,"黑命贵"这个翻译不好,它本身是有种族主义嫌疑的词。Matter 这个词的意思是"要紧的",所以翻译成"黑命攸关"在我看来是正确的;也有人翻译成"黑命也是命",这并不准确,因为口号中没有"也"这个词。

    我真是希望,运动的口号是"black lives matters too"或者"black lives matters no less"。我为什么会纠结这个?我认为,这样的口号既突显了黑人遭到不公的问题,又会把黑人的权利与普遍公民权联系起来,联合起来,在我看来这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但这样表述是不是会不够鲜明?会弱化运动的针对性吗?我不确定。

    端:有一种回应是,矫枉必须过正。

    :矫枉过正我也是同意的......

    端:不,是"必须过正",有人说必须要有这个过程。

    :我同意林垚说的一点是,如果你要批评"矫枉过正",就先要承认以前是有"枉"的,就是你要承认以前是做错了,然后再讨论矫正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真的"过"了。这是一个程度的判断------怎么就太过了,怎么就不足------也会非常个人化。就美国的情况而言,有些个案可能已经过了。

    所以矫枉过正,哪怕批评矫枉过正,要接受一个原则是,根据具体的事例和语境来展开探讨。比如说弦子的起诉,在我看来不存在"过"的问题。

    三、启蒙失败了吗?

    端:谈到历史和时代,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一篇文章,大概两个月前,一位媒体人、财新传媒副主编写了一篇文章,他说站在2020年的结尾,发现过去三十年所有启蒙的努力都失败了。你觉得是这样吗?

    :我看到几个朋友转过这篇文章,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启蒙本身也有很多解释。真理代替谬误、光明驱散黑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想法,但你如果看傅柯写的《什么是启蒙》,他会觉得启蒙是一个ethos,一种气质,或者是一种精神。他说你永远不要把一个既定的局面看作是封闭的,永远要找下一个出口,这是他读康德的心得。

    知识份子、政治学教授刘擎。

    知识份子、政治学教授刘擎。图:受访者提供

    这两个启蒙的理解之间有一些区别和一致性。一致性在于,都要求有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包括对自己的批判。区别在于,传统的启蒙是假定启蒙者有一个位置,能够更接近真理,更接近真相,能够告诉你。而现在呢,我们并没有信心说,谁就掌握了真理,就掌握了真相。

    这两个启蒙的理解之间有一些区别和一致性。一致性在于,都要求有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包括对自己的批判。区别在于,传统的启蒙是假定启蒙者有一个位置,能够更接近真理,更接近真相,能够告诉你。而现在呢,我们并没有信心说,谁就掌握了真理,就掌握了真相。

    现代的启蒙是一种"邀请"( Invitation),哪怕是知识分子、学者,你可能对有些知识更熟悉,提出一个邀请,让大家来共同反思这个局面,说我们有没有一个出口,在既定的状况中能够走出去的,不是说只能维持在这个现状 。在这个意义上,三十年的启蒙根本没有失败,而且我认为是相当有成果的,因为人们可以 think differently。我认为这种思想传统已经铸就了,所以说它并没有真正失败。只是说,他现在看不到某一种期待愿意看到的结果而已。

    就文化议题而言,比如女权主义等,虽然仍然面对许多困难,但仍然还有visibility,并不是完全失踪,是有可见度的。我相信这样一种思想方式,思维品质是大量存在的,只是它的 visibility 并没有这么高。

    不久前,我和播客"随机波动"有一次聊天对话,她们几位是比较进步主义的、女权主义的年轻人。我就很愿意跟那几个主播去谈,我想问你们想法是哪来的?你们怎么冒出来的,在中国。我就特别好奇。其实我并不想让她们采访我,我是想采访她们。她们的许多想法在帮助我think differently,对我而言,这也是对我的启蒙。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那天我说,我这个人是睡得特别晚的,很少看到早晨的样子,有一天通宵失眠了,早上就看到那个朝霞出来。我就觉得这些年轻人就是朝霞,就是要怀着希望。事实上是有希望的。

    端:你觉得现在大家还可以去哪里寻找,能让自己坚持走下去的思想资源和问题意识?

    :这个问题挺大的,我也没有什么把握。我认为是因人而异。第一是,你去辨别哪些是可以做的事情。专业的或者公共讨论一定会存在,你觉得应该做的和擅长的,去扩展那个空间。无论是一个潜心书斋的研究还是说读书小组。过去五、六年,我就有跟企业家那种读书小组去做讲座,做分享讨论。我发现企业家也不是只关心赚钱,也关心安身立命的问题,也关心家国天下的大事。

    然后呢,要让自己开心起来。就是你从所从事的具体活动里面发现意义。其实人不需要一个整全的、全局性的光明才能获得信心,你在每一点微小的生活的细部,都可以获得正面的反馈或者意义,让你觉得"这是有意思的"。发现点点滴滴的进步,从中获得鼓舞,获得一点乐观的情绪,让生活变得生动而有生机。

    我相信,一个有思考力、有判断力的人,一个有愿望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可能要尽力避免陷入持久的悲情,避免变成干枯的斗争机器。特别是当你面对很艰难的目标,很多障碍去克服的时候,你的心灵不能是干涩的。你需要生活的温情来滋养,这样才能让你不失去那种常识和现实感。不然你可能在自己的内心那向极端。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都有非常危险的一面,虽然极端与勇敢常常难以分辨。

    四、"奇葩说"与"现代人"

    端:参加奇葩说是这样一种有乐趣的尝试吗?

    :奇葩说是另外一回事。现在能展开公共讨论的平台非常少,而奇葩说确实是很奇怪的节目,它在这点是奇葩的,有很强的知识性,思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的题目时常是日常生活的小问题,但也可以引发微言大义,可以提升到一些道德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其实我就是在谈到996时,把问题提升了,才引起了一些关注。

    端:这是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仍然有一个机会和一个平台,能对公众说话。

    :而且还有一个情况,是我一位老朋友说的,他说我们以前习惯的平台都开始凋谢了。年轻人喜欢另外一些东西,那个才是最活跃的。这位朋友和我是同时代的人,虽然比我年纪大,但他对新潮流比我更敏感。

    我觉得,要从年轻人关切的问题开始,从他们喜欢的方式开始。奇葩说不谈宏大的问题,就从日常生活当中找两类问题,一个是职场的问题,就是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另外就是人际关系的,朋友、亲密关系这样的。

    刘擎获邀请参加观点语言类综艺节目《奇葩说》。

    刘擎获邀请参加观点语言类综艺节目《奇葩说》。图:受访者提供

    但这两类问题,其实涉及到道德原则。人和人相处,人和人如果生活在一起,就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对吧?所以我在尽可能可以引申的地方去引申出来,然后谈一些一般性的原则,再回到具体事情。目前我听到的反馈,包括许多学人朋友的返回,都觉得还不错。

    我其实曾经很担心自己,高谈阔论会"不接地气",观众根本不会感兴趣。但结果相反的,就是大家没有听说过的,感觉新鲜,至少在相当一个人群中具有一定吸引力。这对我还是一个蛮大的鼓舞。

    端:现在收到的反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以前在学术圈,你面对专业学术研究,或者再宽泛些思想为主的那种知识性读者,他们比较关心一个"问题","问题"都是能够在学术上可以清楚的归到某个传统、某个学科的问题。它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问题,可以用学术语言来界定的。现在呢你会调用这些资源,但你针对的是生活当中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它会有一个泛化的影响。

    我在节目里的有些话,其实蛮抽象的,可以从一个语境里摘出来放到另一个语境的。比如说理想主义者是什么,我说"诗不只在远方,眼前也不只有苟且。因为'苟且'时心中尚存的不甘,就是你眼前的第一行诗。"这样的话,你可以在很多语境里面运用不是吗?所以我刚刚说,启蒙是一个精神气质,从具体语境里挖掘到,再上升到一个稍微一般性的精神气质或者思维方法,它可以横移到其他的领域。

    这个我觉得是有意思的,因为它留下很多空间,让每个人自己去感受,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展开。但是呢,我也充分意识到,好多情况人家只是觉得(我讲的)好玩新鲜而已。就是具有商业性的这样一个逻辑,他们觉得这个人这样说话挺好玩的。

    不过有一个直接的效果是,后来有人说,光听老师的只言片语不过瘾,要去看那个讲义,于是很多人去读我的那本讲义。所以有很多人开始讨论整个现代社会,结构变迁、挑战等等。这个导向了一个人去关心哲学、思想史、政治哲学这些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大的收获。

    虽然这部分人能占整体观众的多大比例,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有这样一个倾向,我觉得蛮好。

    这两类问题,其实涉及到道德原则。人和人相处,人和人如果生活在一起,就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对吧?

    刘擎

    端:我自己作为一个奇葩说的老观众,其实有一个感觉是,奇葩说的议题正在越来越被细分,话题上可能非常密集地集中在你说的这种职场的关系、人际的关系里,然后在表达上,我感觉到它有一个套路化的趋势。这一季也非常明显了,有很多段子类型的表达,代替了思辨的过程。

    年轻人喜欢这个,但好像就是过多地在讨论一些非常个人的或者私密的问题,另外的那些宏大的问题则属于另一个层次,他们或许感兴趣,也或许不感兴趣。但是这就变成人跟社会的相互关联的中间部分好像缺失掉了。个人跟社会,怎么样联系起来,好像很多时候是不是没有被讨论到?

    像之前项飙在跟许知远做访问的时候,他用了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缺失,"附近性"。在今年的思想述评中,你也用了"失落的在地性"来形容当今政治危机的原因。 是类似的意思么?

    :《奇葩说》辩手熊浩就觉得,现在的辩题太鸡零狗碎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其实他们有两类辩题,一类是特别琐碎的,什么妈妈追星啊,收礼金啊;还有一类是,有个奇葩星球,做一个黑科技之类的。第二类问题有一点像哲学中的思想实验。现在这类题目还是保留,这种特别能发挥哲学性的思考。

    但第一类问题呢不能说是跟社会脱节的,它是具体的,是诉诸你的直接感受的。当你深挖一下,就跟社会的机制、人和人间相处的原则能联系起来。但重要的是,无论是选手还是台上的导师,你要揭示这个关联。

    然后从表达形式上,就是有两类受欢迎的表演。一类是段子手,会用最搞笑的娱乐性的方式,那个会受欢迎;还有就是有逻辑的论辩,这两个是交错在一起的。对观众来说,无论你对思辨感兴趣还是娱乐感兴趣,总有一款适合你。

    项飙的附近性的消失,它是在描述一个现象,社区凋零了,带来了很多困扰。我是从结构性分析这个现象,由于人生活的自主性,需要了解影响自己生活的变量。但是这些变量变得遥远、复杂、不可理解,同时粗暴地影响你的生活,未经你授权同意,你甚至不能自己做决定。你的生活变得失控,会让很多人缺少掌控感,很挫折。

    这也是全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所谓"高端人口"和"低端人口",所谓高端人口可以处理更多复杂的变量,但其实也不容易的。比如说,对我来说听金融新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听不懂,还好我不做任何投资。但是金融这件事是影响很多人公众生活的事情,但我们就是听不懂。更不用说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相对低的那些人,其实是随波逐流,生活的洪流把你吹到哪里就到哪里了。

    刘擎在《得到》上开课的现场。

    刘擎在《得到》上开课的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端:这就要谈到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你在《得到》上开课,讲现代性,开篇就说希望大家能做一个韦伯意义上的清醒的现代人。那在面对这种复杂的环境、个人在地性的失控危机时,要怎么样保持清醒?这种清醒和韦伯那个时候,现代性概念刚刚成型的时候的清醒,有区别吗?

    :有联系也有区别。一个是要明白,韦伯讲的那个现代性是理性化,造就了一个工具理性的蔓延扩张,而工具理性是普遍主义的。现在资本和技术都在追寻工具主义,其实是六亲不认,对事不对人。但你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它是有独特意义的,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意义的形成有特定的背景、传统、习俗、语言等等,它不是遵循一个普遍主义的逻辑。所以这里面就构成一个张力,这个就是韦伯本来已经解释的。

    但现在要理解,当下情景中,这个变得更加撕裂,更加复杂,就是影响你生活意义的要素变得特别特别多。

    所以意义最后就是,你要能够讲通自己的故事,你是怎么来的,你对生活有什么愿望,你现在处境怎么样。现在由于影响你生活的变量这么多,这么复杂,你讲不通,你无法清楚地理解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挑战。

    而我说"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就是说沿着韦伯那条路线思考,你知道现代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在哪里,它本来就蕴含著这些东西。它当然带来很大的收益,在原则上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另外一方面,人们受到系统的这么多压迫、控制和支配,这个力量越来越强大,所以你需要明白这个处境是怎么发生的,问题是哪里来的。然后再来看是不是有办法抵御它,或者重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端:你也提到要对人生进行反省,但又不要做过度的反省。哪些是过度的?

    刘:过度反省就是,你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获得的一个终极的答案,这是不可能的,它不能给你安慰。因为人生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

    或者有,就是不能共享的,终极答案往往是宗教的。宗教的好处就是可以回答终极答案,麻烦就在于怎么让你皈依,让你变成信徒。如果全世界大家都容易变成信徒,就没有这个麻烦了,它的麻烦就是到处都有正确的答案。

    过度反省的意思是你企图靠一个终极的依靠来终结这些困扰,其实不可得的。所以你要和生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不是说要通过过度的反省来终结这些不确定性,因为做不到。你能确定一些东西,不能确定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展开,然后比较在地化地解决你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得到一些启发。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回答或者方案,可能带你走一段时间,它又面对一些挑战,你又形成新的看法。生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展开的。

    这是蛮难的,因为不确定要素变得更多。但另一方面呢,我觉得它是可以更精彩。就像...我不知道你们打游戏吗?我不经常打游戏,我是见过现在孩子打的游戏,跟我们八十年代那时候刚刚开始的游戏不一样的。那时候游戏简单,然后你一级级升上去,熟练以后会有奖励,你的进步是指日可待的。现在打游戏发现,我的天呐,但是年轻人会觉得更精彩,因为它的挑战更多啊。你可以说现在游戏更难打,所以更挫折,但是也因为它的挑战更强了,它也更精彩。

    端:所以要用打游戏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对对,这是一个精彩的游戏,是一个更难打的游戏。

    (实习生王瑜婕对本文亦有贡献)

  1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中国将公布五十年来首次人口下降

    https://www.ft.com/content/008ea78a-8bc1-4954-b283-700608d3dc6c

    China set to report first population decline since 1949

    China set to report first population decline in five decades(原文更正)

    官员们正在准备对本应在数周前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作出回应

    Sun Yu in Beijing

    Translated by DeepL


    *China relaxed it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2015, allowing couples to have two children instead of just one © AFP via Getty Images *

    尽管政府放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扭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将报告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人口下降。

    据熟悉研究的人士称,最新的中国人口普查已于12月完成,但尚未公开,预计将报告中国的总人口不到14亿。2019年,中国的人口据说已经超过了14亿大关。

    然而,这些人提醒说,这个数字被认为是非常敏感的,在多个政府部门对数据及其影响达成共识之前不会公布。

    "设在北京的智囊团中国与全球化中心研究员黄文政说:"人口普查结果将对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以及政府各部门如何工作产生巨大影响。"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这些问题。"

    政府原定于4月初发布人口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刘爱华在4月16日说,推迟的部分原因是在正式公布前需要进行 "更多准备工作"。这一延迟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批评。

    地方官员也为数据的发布做好了准备。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程龙干在本月的一次会议上说,官员应该为人口普查的解释 "设定议程",并 "密切关注公众的反应"。

    分析师说,人口下降将表明中国的人口可能比官方预测的峰值更早,并可能很快超过印度,后者估计为13.8亿。这可能会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巨大损失,影响到从消费到照顾老人的所有方面。

    "Huang说:"中国人口危机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要大。"这可能对国家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即使中国政府在2015年放宽了长达数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而不是一个孩子,中国的出生率也已经减弱。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独生子女政策下,人口有所增长,这要归功于共产主义革命后的年轻人口激增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在2016年有所增加,但随后连续三年都在下降。官员们将这种下降归咎于年轻女性人数的减少和养育孩子的成本激增。

    真实情况可能更糟糕。在上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中国央行估计,总生育率,或一名妇女在其一生中可能拥有的平均子女数量,低于1.5,而官方估计为1.8。

    "中国高估了其出生率,这几乎是一个事实,"中国人民银行说。"中国的人口转变带来的挑战可能比[预期的]更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政府顾问说,这种高估部分源于财政系统使用人口数字来确定预算,包括教育和公共安全的预算。

    "该人士说:"地方政府有动力夸大他们的[人口]数字,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资源。

    这种情况导致人们呼吁对中国的生育控制规则进行彻底的改革。人民银行的报告建议政府应该 "完全 "放弃其 "观望态度",完全取消计划生育。

    "该文件说:"如果没有人想生[更多的孩子],政策的放松将没有什么用处。

  2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美食与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作者简介

    作者 蕾切尔•劳丹(Rachel Laudan),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和科学哲学博士,先后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任教,曾在墨尔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访学。之后移居墨西哥,将研究转向食物的历史和政治。现居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撰写的著作有The Food of Paradise: Exploring Hawaii's Culinary Heritage等,与人合编的著作有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下载链接

  2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围绕RMS、开源、自由软件的两场“战争”

    https://jhuo.ca/post/rms_return_fsf/

    Author Huo Ju

    LastMod 2021-04-25


    我不是Stallman(RMS)的粉丝,不是自由软件基金会的会员,我用vim而不是emacs,除了最近两三年,我之前的日常应用BSD也多于Linux。但是围绕Stallman产生的争吵,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要事件。

    它有太多的特殊性,这个事件不应该被看作针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社区历史冲突的一次爆发,长期以来美国政治和社会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分裂波及技术社区,最终落在了这个人身上,而他又是以一人之力开创自由软件运动,建立这些社区的人,历史头尾相接,在这里相遇。

    因为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类讨论在SNS上变得困难,这次事件中大量讨论发生在IRC/mail-list,很多文章使用gemini协议发布(一个现代版本的类Gopher协议),这些系统的门槛天生排斥了非核心成员,使得讨论得以顺利进行,但另外一方面又使大部分人们无法获知全景,这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整个事件涉及到几十年的历史,无数社会运动的片段,实在太难说清,这里也只能选出少量我认为有关联的部分,即使这样篇幅也会非常长...我和老朋友、前同事庄表伟一直在讨论相关话题,最后我们约定各自写一篇文章,他的文章前半部分已经发布:自由、开源及其敌人 ------ RMS事件簿

    另外要感谢和菜头点名了我,不然可能我拖着拖着就拖过去...这也在关键时刻让我能更新一篇文章,没变成"2年更帐号"

    反对方 vs 支持方

    先做个大概介绍,Stallman预期重返FSF(自由软件基金会)职位,2019年他因为帮助涉入Epstein案的前同事Minsky辩护而遭到"取消文化"打击,之后辞去了MIT和FSF的职位。

    RMS没有涉及任何案子,只有言论上的问题,但即使是再不恰当的言论,他已经失去了大学访问学者身份,FSF工作相当于停职一年半,也是比较严重的处罚了,所以今年他希望重新回到自由软件基金会,很多人是支持的。

    FSF是他自己创建的组织,虽然影响力很大,但实际上雇员只有10多人。

    FSF是自治型组织,旗下各种项目也都是社区不同人维护,这不是一家传统的公司,Stallman也不是高年薪的CEO,恰恰相反,他几乎不从FSF获得收入,甚至早年他还出钱贴补FSF。

    2019年那次没有那么多人站出来帮他说话,有很大原因是事情发展的太快,人们还没有反映过来。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他离开MIT甚至退休也未必是件坏事。而2021年这次重返FSF,人们有了足够的事件去反思,从而让事情发展走向了不同方向。

    先看"反对rms"的签名和"支持rms"签名历史对比图:

    对比图来自这个repo

    从图上很容易看到,支持rms签名在几天之后就超过了反对方,这个对比是以往类似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行动中没出现过的。

    反对方首先开始活动,在一个周末中说服了很多组织和有一定名望的人签名,和以往这类取消活动一样,发起方声势浩大,并且在社交媒体上追打任何有反对意见的人,通过使对方噤声来制造寒蝉效应。

    在技术主题社区中,它又表现的更技术特色一点,在支持方签名上线之后,一个项目被放到github上,它的用途是追踪在"支持rms"公开信上签名的人,并且在浏览器中自动标红这些人的名字。但是如此威胁仍然无法阻挡支持方缓慢而稳定的签名上升速度。这可能是近年来不多的取消失败事件。在继续讲述下面发生的事情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美国近期社会事件作为背景。

    Abolish ICE

    开源软件是否需要考虑使用者道德,这个问题从90年代就有争议,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影响过什么。一直到了2018年的Abolish ICE运动,它终于成了一个进入主流视野的问题。

    ICE是什么?为什么Abolish ICE会和软件相关?

    ICE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成立国土安全部时候而建立的部门,主要用于移民相关的国内执法和调查,有羁押和遣送非法移民的权力,是个有上万员工,每年几十亿美金预算的部门。

    川普赢得大选上台之后,大幅度提高了ICE的预算,并且放话让他们放开手脚干。随后ICE采取了一种被称作"亲子分离"的政策,就是一旦抓住非法移民,就把大人和孩子分开关押,很多孩子因此和父母完全失去联系,还有数百名儿童彻底和父母失联,流入美国儿童收养系统。这种政策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感,Abolish ICE运动因此开始。

    这里不讨论美国无证移民这个更历史悠久的问题,ICE的成立有历史原因,人们对它的厌恶和反感,也有足够的理由,我们只说和软件相关的部分。

    在Abolish ICE过程中,人们发现ICE科技水平颇高,而且一线互联网和软件公司都在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软件到AI,基本上各种高科技用全了,抓人效率前所未有的高。而这些软件,绝大多数是基于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开发的,毕竟,在这个时代说哪个公司完全没使用过开源社区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抗议各大厂商之外,开源社区中开始有了"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让ICE用我们写的程序"相关讨论,目标很快指向了开源软件许可证。

    javascript包管理工具lerna成为了第一个行动者,他们修改了自己的开源协议,把包括微软、亚马逊在内的一堆公司列入了"因协助ICE而禁止使用"范围。

    这个行为引起了更激烈的争论,因为开源软件定义(OSD)中第五条和第六条明确定义了:

    开源软件不能歧视个人、团体、领域。 https://opensource.org/osd

    这个改动使得lerna不再被视为开源软件,并且和大量常用的开源许可证冲突,更麻烦的是被"禁止"的厂商有很多员工还是它的贡献者。而且,禁止微软使用一个js包管理工具,对ICE执法没有任何影响,反而在开源社区引出了一堆新麻烦。

    8月29号,ESR(EricS. Raymond),即开源软件定义(OSD)的两位提出者之一,发表了文章:《非歧视条款是开源软件的核心价值》,虽然不清楚之间是否有直接关联,一天之后lerna恢复了原始的MIT许可证,并且为此道歉。

    这个事件值得特别注意,因为它并非直接针对ICE,而是针对和ICE有合作关系的公司,实际上对ICE无法造成伤害,对合作公司同样无法造成伤害。

    这体现了美国这些年社会运动的一种特点,即,伤害会随着各种关系蔓延开,就像树一样逐渐分叉,但树干部分足够强大,无法被撼动,等伤害蔓延到最末端的叶片的时候,才是它真正造成巨大伤害的时候,最终被伤害的往往都是普通个体。

    ESR这次表态虽然暂时阻挡了分裂,但是两年之后,2020年2月,在OSI的邮件列表又一次讨论"开源许可证是否应该引入道德条款"的讨论中,ESR被这个自己创建的组织禁言,理由是讨论时"语言粗暴不够友好,创造了让人感觉不安全的环境"。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道德许可证相关活动人士,试图改变开源软件定义的非歧视条款,以及消灭GPL许可证努力,这不是阴谋,而是他们公开宣布的纲领。

    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和SJW

    这个词从Me too运动开始使用,到现在已经是一个被各大词典收录的词。

    剑桥词典的解释我认为最准确:

    一种因为某人说或者做了某些让你感觉冒犯的东西,而完全抵制他的群体的社会行为,它特别发生在社交媒体上。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dictionary/english/cancel-culture

    无论是ESR还是RMS的遭遇,都是Cancel Culture的具体表现。

    SJW: Social justice warrior(社会正义战士)的缩写,它本来是个中性词,这些年逐渐变成了贬义词。指在社交媒体上不问原因,立刻站队表态来参与抵制的人。

    前面说过,RMS事件之所以能有反转,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讨论和资料汇总回归了IRC和gemini这种非社交媒体,这些渠道同时具有技术和文化门槛,以此开辟了一个平行网络空间,有效的消除了SJW带来的干扰,让人们可以不那么着急站队,有时间看完双方提出的论点和原始资料。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希望在几秒钟内得出结论,能看完一段文字已经算罕见的情况,何况要翻看几十页上百页文档,但是在传统渠道内,这些讨论环境仍然能具备。

    Cancel Culture有用还是有害,争论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如果读了双方的论述,会理解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它,还是集中于和软件社区相关的部分。

    Cancel RMS

    从之前贴的投票历史对比图可以看出,反对方开始声势很大,但支持方缓慢稳定的超过了它,从支持方超过反对方1000票之后(超过30%),那个收集支持者名字标红的bot也停止了工作,因为事情逐渐变的尴尬,如果可以如之前威胁的那样,仅因为别人签过名就不再合作甚至在招聘面试时候拒绝此人,那么当对方人数更多,也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角色轮换过的发起方显然也不能接受。

    反对RMS回归FSF的公开信,没有提供任何新内容,只是把2019年的"取消RMS"相关文章重新拼凑了一下。2019年RMS辞职离开MIT之后,人们才逐步发现号召取消RMS那篇文章中的大量错误和过度解读,但是同样的内容又拿出来一次变成公开信,仍然可以得到多家公司和组织的签名背书。

    支持方组织起来之后,建立了网站 stallmansupport.org 开始逐条驳斥了反对方的"公开信"。但即使没有这些驳斥,如果仔细阅读了那封"公开信"也很容易产生疑问,比如其中一条指证"RMS在MIT造成了不安全的环境,使得女性难以进入计算机行业"的证据是rms办公室的名牌上写了"hot ladies",让女性感到被冒犯。

    但这只是一张10多年前的照片,也无法确定文字是谁写的,更无法知道当时的情况和当事人的处理方式,这如何能成为证据?在Cancel Culture语境下,人们不需要也没时间思考这些问题,需要立刻给出结论站队。

    据其它知情者讲述,后面的"hot ladies"字样是别人加上去的,RMS本人发现后,把铭牌上的纸剪掉了后半截重新放了回去。

    支持RMS的人试图寻找这件事的证据,最后在一部法国纪录片《互联网和共享革命》中找到了证据,导演在2017年采访RMS的时候,恰好拍摄到了他的办公室铭牌,其中可以清晰看到,铭牌尾部的"hot ladies"字样已经被剪掉了。

    我把两张铭牌照片合并在一起放在这里供对比。

    寻找这样的证据是非常耗费人力的。尤其是RMS在个人网站上已经连续写了几十年的内容,其中有软件和技术的思考,也有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

    寻找一些片段用来攻击他并不困难。这封公开信中列出大量他的"错误"观点,多数来自这几十年的书写历史,并且几乎都是截取了片段,把一段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内容,剪去语境,拿出来用作材料攻击某个人,这已经是今天各国社交网络上的常见现象。在中文的表现是人们越来越喜欢在一段话后面加上"并不是说xxxx,也不是说xxxx,更没有xxxx的意思"这样的句子,也是这种现象的结果。

    志愿者同样分头阅读了这几十年的内容,找到了更多RMS在各种社会议题上的明确态度用于反驳。即使没有这些明确的证据,社会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十年前的观点放到今天未必合适,但一个68岁的人,很多看法也未必会和他本身30多岁时候一样。把这么久远的历史拿出来截取需要的部分用来攻击一个人,这真的有意义吗?

    一些和RMS有过实际接触的女性和LGBT人士也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表示支持,其中Nadine Strossen给出的法律意见尤为重要,她是第一位领导ACLU(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女性,深受自由派人士尊重。除了民权、移民、女权相关诉讼之外,ACLU和开源社区也有过多次合作,在软件和加密等相关议题上通过起诉击败美国政府。她指出了:"RMS有若干让人不舒服的行为,但顶多是违背社会习惯和社交礼节,这些行为不是性骚扰...对这样的行为采用过度处罚是不正义的。过度处罚的要求往往来自进步派,同时他们又支持司法改革,要求减轻刑事罪甚至谋杀的刑期,要求废除死刑,但又要求仅因为言论对一个人要求严厉处罚,这是双重标准。"

    得益于技术社区长久的读文档习惯,这些信息被组织起来之后,人们就会花时间阅读和讨论。阅读和讨论对于澄清事实很有帮助,这也是如今社交网络难以提供的。随着人们的阅读,支持RMS签名开始逐渐增加。还有不少人读过这些文档之后,认为之前是被虚假信息误导,要求撤回自己在"公开信"上的签名。于是"公开信"开始冻结仓库,不接受新签名,这是那张对比图上停留在3000多个签名的原因。但从冻结之前变化可以看出,那时候新增签名每天只剩下1,2个,撤回签名的请求比新增还多。

    当然,最后能作出决定的是FSF的投票会员们。半个多月的网络舆论大战终有结束的一天,4月12日FSF投票完成,RMS正式回归,Cancel方失败了。

    考虑到这个投票是在一些企业赞助者,比如RedHat宣布不会和RMS共存,撤除对FSF的全部赞助之后作出的,它更显得可贵。

    舆论大战虽然告一段落,但是事情仍然没结束,GCC的邮件列表里面还是三天两头冒出来号召所有人停止贡献代码的人,也总有人试图成立新组织。 这种动荡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从"公开信"签署的组织和首批签名个人背景重叠性观察,这封粗糙的公开信是仍然是许可证和道德争议的一部分,它也符合了这类运动一贯模式,即,通过公开信和社交网络快速聚集人群,形成寒蝉效应快速达到目的。它提供"证据"粗糙程度和把RMS终身赶出这个行业的诉求难以匹配。如果说个人可以一时冲动,那么几家签名的公司和组织,比如Mozilla和GNOME,以及这次行动的发起者【已经把两位联合创始人都赶走了的】OSI的行为又如何解释呢?

    从几年来的各种事件和以上背景看,第二次Cancel RMS和之前的贡献者公约,道德许可证,禁言ESR等等都是一系列的事件,即,RMS等人阻挡了这些议程。

    模糊的道德许可证伤害不到没有道德的组织,既然没有道德,又怎么会被一个可证约束住?而且,谁来裁决是否道德,就如同谁来裁决RMS是否有害。这个问题不会有答案。从ESR被禁言事件可以体会到,这类模糊的条款往往是被用来清除意见不同者的有效工具。

    一些反对RMS的人倒是未必有恶意,而是认为他缺少管理能力,不会与人相处。但是他们可能并不清楚,整个自由软件运动不是靠RMS的领导能力而成功。RMS经常得罪人,很多人讨厌他,但是他以接近流浪汉的方式生活了一辈子,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软件开发和社区管理中,早年他以一人之力提供了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等一系列用来创造软件的软件。在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技术都是价值连城的商业机密,几乎每一项都可以撑得起一家上市公司,RMS完成了这些东西,以GPL许可证开放开源给人们自由使用。

    人们聚集在FSF周围,不是因为RMS的领导力,而是受他的感召,认同他的理念。这种认同可以让人们接受他古怪的性格,让MIT容忍他长期住在办公室里。能够容忍不一样的人,曾经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这个行业成功的关键,这个行业接受了各种古怪的人,接受了不愿意穿西装的、不愿意早睡早起规律生活的、退休的改行的自学的...所有的人,都有容身之地。但今天,流行的说法是"他让别人觉得不安全",所以"阻挡了某些人进入这个行业",需要清除他。

    但问题是,如果倒退回1983年,MIT没有容忍他,社会没有接纳他,自由软件运动不存在,今天这个行业还会存在吗?

    如果他没有这种特殊的性格和极度的偏执,又如何能在那个时代放弃巨大的商业利益,把这些珍贵技术毫无隐藏连同源码交给所有人呢?

    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黑客文化

    2021年4月12日,和FSF宣布RMS回归同一天,RMS也发表了对自由软件社区的致辞,以这段话开头: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感觉有一层薄膜把我和其它同龄人隔开。 我能理解他们交谈的词语,但是我无法领会为什么他们要那么说或者那么做。 更久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无法理解其它人回复中的隐晦暗示。 https://www.fsf.org/news/rms-addresses-the-free-software-community

    (此处是我的翻译,原文请见链接)

    RMS有明显的阿斯伯格综合征症状,这是技术社区中早已公开的秘密,但在我记忆中,这是他本人最明确的一次对个人感受的表达。当然,这不是一份诊断证明,他也不会拿出这种证明,无论从性格上,还是从他一贯对"取消文化"的反对,他都不会用那种方式解决问题。

    技术社区存在大量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这更是公开的秘密。2000年左右,几个被称为"硅谷"的区域,包括当时的"北方硅谷"渥太华,都出现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确诊率增速和比例明显奇高的现象,这曾经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各大媒体在那个时候都做过专题讨论"黑客文化"和阿斯伯格综合征之间的关联,但之后这个讨论的热度很快下降,迅速被遗忘了。

    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虽然从40年代就被观测记录过,但关于它的研究被二战中断,一直到1992年才被订立了诊断方式,之后才逐渐被大众认知,到2000年前后硅谷确诊率暴涨的原因,只是人们在那个时候才知道存在这个可能,才开始寻求专业帮助。

    但2000年,RMS已经47岁了。

    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只把他当作一个性格古怪的社交无能人士对待。但奇怪的他生活的前面那40年,人们对阿斯伯格综合征一无所知,倒是可以包容和容忍他,今天反而不能了,甚至没有多想一下所谓"古怪,脾气差,缺乏社交能力"是否存在其它非主观原因。

    软件相关行业并不是一直都如今天这么光鲜,早年是被认为nerd之类奇怪的人从事的行业,很多人自述来到这个行业,是因为愿意和机器打交道而不愿意接触人。早年工作环境也远没有今天完备,没有IDE,没有搜索引擎,没有问答社区,没有github可以抄代码。写程序是孤独面对手册和屏幕,每一行指令都要节省,每一字节内存都要计算,调试程序和bug需要极强的耐心、技巧和固定操作的无数次重复,而且计算机运行速度极慢,只有今天主流cpu速度的几千分之一。这类工作对大部分人是难以忍受的,但是对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这倒是一个难得的友好工作环境。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去统计60年代到90年代这些从业者和开拓者到底有多大比例有这种症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的文件存档和黑客文化习俗中有一些基本认知。在传统软件社区里,直言不讳,不注重态度,少说话尤其少谈个人感受,直接拿代码出来即可说服别人,都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都减轻了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的社交压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在贡献者公约(CoC)推行的过程中,曾经有多位确诊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程序员发过公开信,表达类似"强制语气态度和社交技巧的社区规则"令他们感觉不安。但是最后通过前述的"利用社交网络引起社会压力"掀起的巨浪面前,这些个人抵抗都被忽略了。前面说了要求司法宽容和仅因言论要求过度处罚的双标,这里又产生了另外两个双标,即:呼吁尊重多元文化,但是又无法尊重技术社区几十年来形成的文化,忽视这些文化的形成存在非主观的因素。 以及,呼吁为LGBT群体和女性提供安全空间,但不尊重自闭症人士对安全空间的需求。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始作俑者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这不意外,而社交媒体掀起的巨浪是因为人们被改变了行为,没时间仔细考虑和阅读是关键因素,而这一切,都是RMS在20年前就警告过的,最后这些警告又回到他身上应验了,历史完成了一次闭环。

    事情终于逐渐平息,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下面应该怎么办?在我看来,RMS没能培养出接班人,才是最值得担心的地方。早期的几位数字权利维护者,比如Lawrence Lessig,有不少出色的学生,他的学生Tim Wu已经进入拜登内阁,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对付几大科技垄断巨头。但RMS始终是独自一人,他有追随者,有拥护者,但是没有完全能继承他事业的学生。

    FSF下一个领导人是谁?没有人选。

    我想他之所以要回归FSF,大概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自他辞职之后FSF几乎变成了一个市场营销公司,存在的意义逐渐变小。虽然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他在30年前的远见,虽然人们把Stallman was right变成了互联网meme,但谁来继承他?下一代年轻人还会对这些有兴趣吗?在今天还有人能忍受他这种简朴而单调的拒绝几乎所有科技公司产品的生活,还有人愿意花几十年创造伟大而重要的产品,同时放弃巨大的商业价值当作自由软件让所有人都能使用吗?

    我想着这些问题,看到IRC的聊天频道中跳出了一行字:

    "我是从网页客户端进来的,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在使用终端软件,用网页客户端的人不太会被信任,我今年14岁,喜欢RMS的理念,正在学习编程,也想学习应该怎么用IRC..."

    频道里又一次热闹了起来。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灰狐 (公众号:huihoochina 知识星球:灰狐和他的朋友们) 他们是最早签名支持RMS的中文组织,也是唯一的组织,在那个时间点,大部分组织即使倾向RMS,也选择了沉默而避免惹上麻烦。灰狐在中文开源领域努力了20年,如果对开源和自由软件领域有兴趣,可以考虑支持他们

  2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作家钱佳楠获2021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https://lithub.com/announcing-the-the-best-short-stories-2021/

    Jianan Qian,“To the Dogs(美狗记)” Granta Online (20篇获奖作品之一)


    全文(英文写作):https://granta.com/to-the-dogs/

    A short story by Jianan Qian on stray dogs, desperation and re-education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革期间的中国农村:流浪狗,绝望和「上山下乡再教育」。


    钱佳楠的《美狗记》:系统性暴力在微观层面的日常运作

    中国作家钱佳楠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系统性暴力

    在获奖作品中,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钱佳楠凭借短篇小说《美狗记》(To the Dogs)入选。《美狗记》的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中国,一名来自教师家庭的15岁少年,从上海下放外地农村。在容易遭到敌意与排斥的环境中,他小心翼翼地收敛起来自过去的印记------衬衣、神情、对苍蝇的嫌恶、对动物的怜悯、对暴力的敏感觉察,还有对家人的思念与乡音。只有对着狗狗小白,他才敢流露出对家人和过去的思念,用上海话轻轻哼唱童谣。而要在这里生活下去、好过一点,这些都是要遗忘和抛掉的------需要割舍的,不止是回忆,还有镌刻在身体记忆中的神情与姿态、口音和语调,以及与人的基本情感相勾连的呕吐反应。

    在故事开始的别离一幕中,男孩的父亲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衬衣送给他,作为诀别礼物,并告诉他:"遗忘是走下去的关键。"但故事的重心,不在于提供一句鸡汤式的箴言,而在于展现使一个人"不得不遗忘"或不遗忘便无法生活下去的压力。读者入骨地感受着被迫遗忘的残酷性质,在细节中识别着无孔不入的暴力系统。衬衣很快被脱下丢弃,成了遗忘或者丢掉过往的第一步;后来,他终于脱掉乡音,换上粗口,割舍掉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小白的感情,也割掉自己的情感反应。"吃狗"而不表现出难过的场景,我们在电影《狗十三》中也曾见过,但在《美狗记》中,"不恶心"已不再是表层的伪装,而是更深的情感隔离。

    镜头扫过一幕幕场景,这些场景使人感到不安。一个人独自来到不熟悉的环境,因其与他人的不同而需要时时小心,变得敏感而机警。少年起初因穿衬衣、因口音举止格格不入而差点挨打,吃苍蝇而不能表现出厌恶,那种被威胁性的目光包围的种警觉与小心似乎并不独属于这个时空,而似乎是被排斥、被霸凌的格格不入者常常经历的边缘化体验,因此更易使人有代入感和信服感。当霸凌与排斥基于种族肤色、性别气质、残障等因素,我们知道这是需要制止的,而不应谴责被霸凌者。但当系统为霸凌式的暴力设置了合法性甚至应然之义,转变的责任便一味转嫁给少年------他来这里就是要"接受改造"的。叙述者的镜头不必投向画外,只需要向读者轻轻点出布景所在的历史坐标。

    故事里没有出现杀人、打人,暴力的阴霾却始终密布在空气中的张力里。大多数时候,那是些微小的暴力。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展现了暴力投影在微观层面的日常运作,以素描般的细节幢幢叠起。

    少年渐渐找到了融入的方法,与身边男青年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接纳,甚至建立起某种兄弟情谊。但融入是有代价的------少年从暴力的承受者,转变为暴力的参与者。他学会了对女人袭胸、说与性有关的脏话,直到最后参与到诱狗杀狗的行动中。暴力就这样传递下去------系统性的暴力,就这样在具体的人与事之间周行不息。

  2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pdf下载

    内容简介

    你怎麼確定,你的理性所認識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灰燼

    真理只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設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懷疑論的主張,一方面挑戰了既定的權威,給予人們開放的思考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流於相對主義,而宣稱一切都是主觀的、都是個人的,都是相對的,進而轉化為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如果「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人類是否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和任何人打交道,任何的溝通也將成為徒勞?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不因「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就放棄對話,而接納高達美的觀點,「一個能夠理解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據有優越的地位,相反地,他會承認自己所設想的真理可受到挑戰」,嘗試以彼此對真理的詮釋去豐富真理的內涵,用彼此的思考避免個人獨斷的盲點?我們或許還是可以藉由具有批判與自省意義的討論,超越主觀與任意,朝向客觀與公正更跨出一步?

    人類終究必須不斷鍛練自己的理性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認識真實、掌握真理。本書各章包括「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真理」等內容,正是淬鍊理性能力的最佳磨刀石。

    【理性與真實QA】

    ▎何謂「理性」?何謂「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在認識的範疇中,可用於區分真假;在行動的領域中,可用於分辨善惡。相對於僅限於想像中的事物而言,真實指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以及事實的整體。

    ▎為什麼要理解「理性與真實」?

    當我們用我們的理性去認識真實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必定受限於我們的理性能力?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與別人所認識的相同?這些認識論的問題,正是討論所有哲學問題的基礎。

    ▎本書討論了哪些主題:

    ■ 如果真實只能是人類理性所認識的真實,則真實必定來自於理性對它的重構,然而我們是否意識到了理性的限制?

    ■ 理論是對真實的解釋,理論的成立依賴經驗的支持,但僅有經驗支持仍然不夠,科學理論還要符合哪些條件?

    ■ 詮釋似乎是主觀的,是必須避免的,可是我們真的能夠避免詮釋嗎?還是我們應該用詮釋讓真實更為豐富,並避免任意的詮釋?

    ■ 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或是由物質與精神共同構成的?物質與生命間確實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嗎?如果心靈的本質是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也會思考的人工智慧?

    ■ 我正在說謊,這句話是真話,還是謊話?誠實是不是無條件的義務?或是我們只對有權利者有誠實的義務?是否存在「善意的謊言」?誰能定義何時需要「善意的謊言」?

    ▎思考這些問題「有什麼用」?

    「真實」是否存在?唯一的真實確實存在嗎?所謂的真實是否可能是「多個」真實?對於真實的討論,如何不落入相對主義的迷思?這些提問對於科學、社會科學、歷史、新聞、教育等各個領域可以帶來更深刻的刺激與反思。

    【哲學家們怎麼說?】

    ■ 「一個科學體系必須具備可以被孤立出來、透過經驗測試而加以否定的邏輯形式,亦即:一個經驗科學的體系,必須有可能被經驗反駁。」(波普)

    ■ 「經驗主義者像螞蟻,只會採集和使用;理性主義者像蜘蛛,只憑自己之力來織成絲網。蜜蜂則採取適中的方法,在庭園和田野的花朵中採集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轉化和消化。」(培根)

    ■ 「並不是因為人類有手,所以他是最聰明的存在,而是因為他是最聰明的,所以有手。」(亞里斯多德)

    ■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塔哥拉)

    ■ 「真理若是在庇里牛斯山這邊,山以外就是錯誤。」(巴斯卡)

    ■「我因說謊所犯的錯,比我對他人說的謊來得嚴重。」(蒙田)


    下载链接

  2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共打击高校涉及性别议题的团体

  2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化的哲學。

    「野蠻人是那相信野蠻存在的人」,李維史陀如是說。 如何不把不同於自己的文化,視為沒有臉孔的野蠻, 這是人類在後巴別塔時代的共同課題!

    文化是一張網,給予我們限制,也支撐著我們,我們在其中呼吸、思考與行動,並與不同的文化碰撞、相遇。

    從某個意義來看,我們只能在所置身的文化中認識一切,文化彷彿是一種束縛,拘束了我們的活動範圍;但若將文化自我們身上抽開,則人類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其實也正是文化給了我們面向這個世界的力量。而如何與其他文化共處,也成為「是否有文化」的關鍵指標。

    哲學是對一切事物的反思,在這裡我們要反思的對象就是「文化」,以及文化所涵蓋的:語言、藝術、勞動、宗教與歷史。

    人類的歷史從自然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究竟是墮落,還是提升?人類的語言和動物的語言有何不同?語言能否傳達我們的思想,或者只是欺騙?藝術是否只屬於少數具有天才的藝術家,或是也可以屬於一般大眾?勞動是人類自由的實現,還是受苦與異化?技術的進步究竟是對人類勞動的解放,還是使人類與勞動更加疏離?宗教是人類信仰的終極真理,還是他們的集體幻覺?

    關於文化的哲學思考,永遠不會停止;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化的哲學!


    下载链接

  2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思考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動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行動。

    我們承擔了行動的責任,因為我們是行動的發起者。

    如此,我們才成為享有尊嚴的人,成為擁有權利與責任的道德行動者──也才成為主體

    愛他人,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還依舊保存住自己?

    我是個孤島,還是真的能夠與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饜足的欲望,還是節制欲望的規範?

    存在需要理由嗎?沒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繼續?

    在這裡,我們思考主體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討論主體如何運用知覺來掌握外界。

    我們探討他人的處境如何召喚我們,讓主體之間產生連結。

    我們試圖從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獲致幸福的可能。

    我們從時間的流逝,去探討存在的本質。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有資格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人,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我是誰?我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嗎?或是我必須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見自己?

    我真的能夠感受、理解別人的痛苦嗎?如何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不再人云亦云?

    這是一本關乎「自我」的書。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問題的回答,從這本書開始!

    【哲學家格言】

    「因此,我們愛的永遠不是人,而只是一些特質。」──巴斯卡《沉思錄》

    「我們並不是因為判斷某事物是善的才欲望它,而是相反,我們稱某物為善的,是因為它是我們所欲望的。」──史賓諾莎《倫理學》

    「不論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還是其他每個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時候同時當作目的,決不僅僅當成手段來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那些擁有天資者受苦最深。」──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你們的鄰人之愛是你們對自己低劣的愛。」──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主體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主體哲學?

    因為人不是無需費力,自然而然就成為主體。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肩負起行動的責任,他才真正成為主體──主體的地位是努力得來的。

    ▍主體哲學在談什麼?

    「主體」相對於「客體」,一如「自我」相對於「他人」(和「他物」)。主體哲學就在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和他物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體哲學討論了哪些主題: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那個意識中的我,以及無意識中的我,哪個才是我?

    ──透過知覺感官來認識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觀性?

    ──我們如何藉由他人來認識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為道德的基礎?

    ──欲望與主體的關係為何?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時間之中的持續存在?與其他物體存續的方式本質上有何差異?活著需要理由嗎?

    ▍主體哲學有「什麼用」?

    當我們透過意識、感知、行動、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與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有助於我們深度地理解社會上發生所有道德衝突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但也能理解並重視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學習主體哲學讓自己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人」。


    下载链接

  2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pdf下载

    内容简介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

    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當你面對左右為難的處境──

    你需要道德哲學,讓你冷靜理性進行辯證,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

    當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論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學,把你拉回人類的真實處境,讓思想充滿人性的溫度。

    人的真實生活充滿複雜的道德抉擇,更得不時面對艱難的處境:

    從出門購物──可以購買對環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嗎?該在壓榨員工的商場購物嗎?

    職場倫理──老闆要求我欺騙廠商,作為員工我該照做嗎?為了把商品賣到集權國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讓?

    到生死交關的抉擇──懷了無能力照顧的寶寶,我可以墮胎嗎?國家對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個程度?

    有些決定就在咫尺之內,但影響的卻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該喝下血汗咖啡、購買血汗手機嗎?

    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遙遠的他方,卻是人類普世關注的問題──他們該接納無家可歸的外國難民,還是先照顧國民利益?

    事實上,處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種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判準。道德哲學在於對充滿情緒的人生經歷中,進行冷靜理性的辯證,以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讓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學也在於進行形式上的辯論和攻防時,不時拉回自身和人類的真實處境中去同理,以免流於空洞、無法實踐的理論。

    道德哲學還會觸及更深刻的形而上問題: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從何而來?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於機運,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義?道德需思及動機或目的嗎?不考慮動機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還是更僵化?

    道德哲學也與現實處境息息相關:道德若是群體共同約定的價值和規則,勢必為個人和群體的福祉而服務,也勢必產生權利和義務,那麼這些權利、義務和福祉在社會中該如何分配?

    閱讀了歷代哲學家的意見,你會發現,人類面臨的道德處境一直沒有太多改變,變換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會發現,道德哲學的思考,不會只是形式上的辯論,而是觸摸到人類最真實的困境,進行有溫度的反思。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道德從何而來?

    盧梭認為,道德來自直覺,是人類對於他人受苦的感受,這種同理心有益於物種和個體生存,因而能保證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認為,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在現實中,善惡的定義會隨著歷史演進。笛卡兒認為,道德規範人類行為的能力但也受時代演變所支配,因此每個人應該要說清楚,贊同某項道德的條件。

    ◆道德是相對的嗎?是否容許例外?

    康德認為,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失去意義,確實戮力於實踐,才能賦予道德原則價值。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這種審慎思考並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就是德性。

    ◆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嗎?

    阿奎那認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則人就無需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道德規範和法律也不具備意義。尼采認為,自由意志是神學家為了懲罰和定罪虛構而出,讓行動者產生罪咎感。史賓諾莎則認為,自由是幻象,是人類對於理性無知的結果。沙特認為,人類不但是自由的,而且還是絕對的自由,無人能從中逃脫──我們是如此自由,以至於沒有不自由的自由。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道德教育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為教育是城邦團結與幸福的條件,目的在於傳播對集體福祉有益的共同價值。羅爾斯主張限制國家對個人的干預,透過公正的公共機構,公民便能發展出道德感並保有自由。

    【道德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哲學?

    讓我們面對抉擇時,有能力理解為什麼要去做或是為什麼不去做。

    ◆道德哲學在談什麼?

    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學則在釐清這些要求的來源和準則。討論關於「對」「錯」和「善」「惡」的行動和意圖。

    ◆道德哲學有哪些主要傳統?

    道德的懷疑論者:例如尼采,他認為道德是種疾病,是文明規訓人類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生存和宰制所進行的鬥爭。道德的絕對論者:例如康德,他認為道德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命令,人應該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帶來的益處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論者:例如亞里斯多德,他認為道德在於一個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決斷,就是符合道德的行為。道德的效益主義者:例如彌爾,他認為行動結果的總體效益是道德的指標。


    下载链接

  2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评《我的母亲》:再面善的狮子也是狮子

    文 | 沉雁

    春之极品,最美人间四月天。这是心花怒放的季节,这是抚今怀旧的天气。

    昨夜有读友给我发来一条链接,题目叫《我的妈妈》,是某位退休老童子的作品。读友发来链接的同时,当然还给这位老童子做了美美的赞誉,说他是一位仰望星空的好童子。

    一般而言,我对这种老童子的文章没有丝毫兴趣,严格说是轻蔑。但我昨夜还是点开了《我的妈妈》,想看看这位经常答记者问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老童子作文水平如何。

    我看了一半几乎看不下去,作文水平不是一般的差,而且通篇都是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尤其,他在写抗日战争那段岁月,我就没看出是他亲身经历的情节,完完全全就是依照教科书甚至是模仿横店影视剧杜撰出来的深受外辱的无趣段子。

    越往后看我越发恶心。什么妈妈不容易,什么妈妈很辛苦,什么妈妈也会犯错误,什么妈妈对儿女再严厉也是慈母,总之,就是引导读者无论如何要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再丑的妈妈也是妈妈,爱妈妈才是人的本分。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当然他文章最后还是喊了几句口号,也许就是这几句口号,入了众多读友的心,所以引发我的好多资深读友都情深款款的转发。

    我这人非常不逗人喜欢,因为眼睛太锐利,我只须余光瞟一眼某个人,我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货色,他葫芦里装的什么板蓝根,他一脸深情掩盖着什么样的岳不群。无论他怎么装“我来晚了”,我都眼皮一塌,嘴角一错,舌根蹦出一声萨特式的轻蔑:“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他所占据的舞台上,而在他所扮演的角色中。”

    我对这个老童子印象极为不好。十年前温州动车事件,他亲临现场一副哭鼻子的样子表演我来晚了,在一个封闭环境中他做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话,给安排好的听众安顿情绪。讲完后他转身离开,后面是一大群遇难者家属哭天抢地喊要真相要说法,就在他后面十几米远,他也假装没听见,留下一个绝情的背影,在戒备森严的簇拥下消失在濛濛冷雨中。这还是电视里一晃而过的镜头中所窥见的现场一瞥,当时我就一声叹息:天生的好戏骨,梨园春的压轴脸谱。

    国人很可怜,被链子拴了几千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早就深入骨髓。由于活在茅坑里拒绝不了吃粪,就只好在几堆大粪里做比较,看哪堆大粪臭得不是太恶心,甚至只看表面稍稍光滑一点的,就一个劲儿地说这一堆是良心、是稻花香。这就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描写的沙雕模样:“我们很容易变为沙雕,并且,变成沙雕之后还万分欢喜。”

    三天前也是,很多人又在一年复一年地怀念好大一棵树,什么胸怀胜蓝天,什么深情藏沃土。我看见就想吐。这就叫什么呢?这就叫,链子一紧就默不作声,链子一松就大德大恩,丝毫不在意脖子上的链子依然在叮铃叮铃。

    难道是我太偏激?

    大概就是三天前的那个晚上,有一个读友给我发来一个短视频,视频内容是什么呢?42年前,一位安徽籍作家受邀到帝都开作家大会,给他们讲话的人就是大树哥。大树哥讲得激情四射,在台上踱来踱去地讲,激昂时还要拍桌子。

    让这位安徽籍作家记忆最深刻的是,大树哥严肃而又眼神凝重地说:“如果让百姓知道了我们的历史,他们就要起来干翻我们。作家写作要有纪律,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这位安徽籍作家没有对大树哥做任何多余的点评,但就单凭他纪实性的回忆,就已经说明了大树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都不是谁的菜,谁也别把谁当做前世未了的梦中情人。山头火拼的落魄者,这丝毫不能证明他就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先锋人物。

    就在众多半醒半睡的人热情转发老童子《我的妈妈》和深情怀念好大一棵树时,还是有极个别深度觉醒者发出了震击心灵的一问:“他是怎么到了那个位置的?”

    是啊,他是怎么到了那个位置的?这既是问题,这又是答案。在戒备森严的深宫密院,如果没有经过七七四十九关的人脸识别,一只鸟儿也别想飞进去,更遑论直达中枢殿堂。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好人,你回村里去竞选一个村吏试试?

    如果你真的天性犹存,你连活命都是奢侈。所以啊,还是省省吧,在通往食物链顶端的路上,没有一头善兽值得我们投去恭敬的目光。因为,再面善的狮子也是狮子。

  2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下载链接

  3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互联网时代的创作(上):我们注定不会再有伟大的作品了吗?

    https://matters.news/DunesWorkshop/bafyreicxa4lkr46yt2stlcaheg34zuizcob4lslsw7jrkafqrrwuud6ede


    数据主义上升,私人领域下沉

    文/沙丘研究所

    上网超过十年的用户可能都会有相似的观察------内容界面里,"数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可见了。

    在Web1.0时期浏览一篇博客文章,可能自始至终都见不到一条数据。逐渐地,有一些平台会在文章的末尾处标记一条文章的总阅读量。再此后,被转发和分享的次数也能看见了;点赞功能推出以后,点赞数也加入了数据表达的一部分。文章末尾开始有多条数据。

    数据表现的第一阶段:不展示或仅展示总浏览数

    数据表现的第二阶段:展示浏览数、点赞数以及评论数量

    2021年的今天,数据以更激进的方式跃居台前。

    比如在微信公众号的订阅界面里,我们点击之前,首先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被多少位微信好友阅读过或者分享过。点进文章之后,界面还会显示赞赏的人数,总阅读量,点赞的数量,点"在看"的数量。在评论区里,我们还能看到评论的数量以及每条评论被点赞的数量。对于公众号的运营者来说,后台的数据更加广泛和细致:赞赏金额,文章被其他公众号转发的数量,阅读量和点赞数量的比例,阅读完成率,24小时阅读量的上涨曲线、阅读该文章后新增的关注人数......

    数据表现的第三阶段:点击内容之前就已经能看见多种数据展示

    数据表现的第三阶段:内容末尾有复杂、多类型的数据展示

    数据表现的第三阶段:运营者后台有更加详尽细致的数据展示

    这些以公开可见的数字为表现形式的数据越来越受到推崇,它们已经俨然成为了我们数字生活可被量化的基本计量单位。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创作和发表,也是今天线上化内容创作绕不开的基调。这篇文章里我们对这种情况进行一些反思和自我警示。因为篇幅,我们分了上下两篇推送。

    内容平台对数据的推崇,每个用户都肉眼可见,实际上这也被科普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称为"数据主义"。在《未来简史》里他谈了这个新造的名词,并解释说,**"数据主义"是21世纪兴起的一个全新的宗教。其教义推崇"任何现象与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如果说在Web 1.0时代,互联网还只是我们生活的附加品,那么今天,它正在接管我们的整个生活。伴随着"数据主义"的兴起,人类从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进行浩浩荡荡的大移民,这一信念也极大地改写着当今的创作和发表行为。创作者需要"上线",作品需要"上传"。

    但技术进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套矛盾。一方面,创作高度繁荣:内容繁多、众声喧哗。另一方面,创作又经历着深度失落:文学爱好者、建筑师、音乐人、影评人感叹这个时代很难再孕育出伟大的作品。对于这一点,如果说此前我们借"公共领域"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那么这一次则是以"私人领域"的必要性作为透镜来反思创作的失落。"创作"一词作为主题,包含的范围不止写作,也包括图像、音乐、建筑、影像等等。

    01 数字化的空间,"数据主义"指导的内容

    第一,创作发生的空间正在大规模转移到线上。如果说以前某个小说在交到读者手中之前需要经历书房、出版社办公室、印刷间、书店等一系列物理世界的房间,那么现在它或许全程发生在屏幕世界的"平面国"当中------可能是石墨文档、微信公众号编辑器等二维的交互界面中。即便更年长或者相对传统的创作者仍然用纸和笔创作作品,互联网仍然是推广的关键渠道。可以说,互联网空间正在逐渐成为"创作"和"发表"行为的重要甚至主要场所。

    内容生产的空间在快速数字化(图源:左-Worldpress.com;右-Gowling WLG)

    这个数字化的过程也带来了结构性的影响。沙丘研究所的对谈人宗城(点击这里跳转)曾经提到过这样的看法:"我觉得今天从线下到线上,其实是一个读者权力变大的时代。我们可以姑且说,一种民主的政治蔓延到了一个写作的逻辑里面。这里面比较明显的,比如网络小说里面,经常是读者来告诉作者你得怎么写。你不这么写就给你递刀子。......"

    所以,空间的变化促使创作者-受众的二元关系也发生了改变。这个关系变化在"饭圈经济"里也特别明显。现在,"饭圈"并不再满足于扮演被动的接受者角色,相反,他们具备极强的行动力以及对偶像本身的影响力。他们在微博、豆瓣上整齐划一地控评、公关、刷分,也参与决定偶像职业规划的下一步发展,变成了家长式的人物。这也是受众"权力变大"的一个体现------数字空间提供了连接的可能,连接提供了组织社群的可能,社群提供了行动的可能。

    第二,"数据主义"正在成为许多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者从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移民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线上化的技术事件。互联网这项技术自身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比方说对于数据的推崇,而这一点会极大地影响发生在它其中的进程。文章开始描述的现象就是一个明确的表现。

    这些数据是技术进步的表现,让互联网创作的作品价值更便于被量化,也更容易展示、分析其中的经济价值。

    譬如说,web1.0时期,一篇博客文章的好坏,可能全由读者自己内心来产生一个暧昧的主观评判,或者通过评论区的留言数量和留言质量来推知文章的受欢迎程度。但在2021年,每一篇发在互联网的文章都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身也是公开可见的。通过其数字高低,不可量化的作品有了评判的依据。

    借荷兰学者何塞-范迪克(José Van Dijck)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搭建逻辑简化成一句话:**"采集数据来获取利润。"**第一步,数据化(datafication):把平台上发生的讯息交换、交易、行为等变成可被机器处理和算法识别的数据。第二步,商品化(commodification):把可被处理的数据转变为了数字时代的货币,广告商是其中重要的变现手段。第三步,自动化内容筛选(automated selection):用算法计算出的模式来为每个平台用户打造量身定制的、可以不断"刷"下去的信息流,增长其停留时间,进一步采集更多的用户数据。

    ©沙丘研究所

    而数据主义对创作的深层次影响则在于,数据一开始是为内容服务,起辅助说明的作用,但渐渐地数据反客为主,内容倒变成了为数据附庸。为了提升数据的表现,许多运营者并不感兴趣提升自己文章的内容质量,而会寻找专门的技术团队"刷阅读量"、"做数据";许多自媒体人和广告产业工作者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点击一篇文章以后基本不会看正文,而是直接滑到末尾,看一看它的阅读量、点赞、"在看"数,仿佛扫一眼这些数据也就等同于已经读过了文章。

    图片分享类社交媒体的领头羊Instagram平台显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在2020年初,他们推出了一项让许多人不免吃惊的举措------隐藏用户的点赞数(在部分国家)。也就是说,照片动态的下方不再出现"小A及其他89人点了赞",而是仅仅显示"小A及其他人点了赞"。

    Instagram在部分国家隐藏点赞数(图源:TechCrunch)

    平台的主管亚当-莫塞利这样解释"隐藏点赞数"的决定:"我们试图为社交平台减轻社交压力,让Instagram不再是一场数字的竞争,而是给人们更多空间去专注于连接本身------与他们关爱的人,以及给他们灵感的事物。"Social Media Link的CEO苏珊-弗伦其的评价是:

    "Instagram的未来在于真实的影响,而不是夸张的吹嘘资本。"

    当然,Instagram的这项商业决策并不是与资本主义或者数据主义的基本逻辑逆向而行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更先进也更温和的表达。

    可能是因为社交媒体生态的发展还处于不同阶段,中文互联网中数据的表现和可视层级还处在不断加码和上升的阶段------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趋势就是很好的印证:数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可见了。或许也是受短期功利主义思维的影响,微信、抖音、快手之类的平台上,数据和变现的关系是比较直白的。我们很难想象在最近几年会有哪个中文社交媒体平台率先把公开的"阅读数"、"点赞数"隐藏起来。甚至自媒体人本身也难以接受这种举措------如果文章末尾的"10万+"不再能被所有人看见,写东西的动力和价值感都会大打折扣。

    尤瓦尔-赫拉利在畅销书《未来简史》里围绕"数据主义"(dataism)抛出过一些引人思考观点。虽然他对历史和哲学的很多过分简化的叙述,但这一部分对于反思互联网创作仍有很强的解释作用。赫拉里在书中把"数据主义"视作21世纪兴起的一个全新的宗教。他认为,"数据主义"的信奉者相信**"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这句话显得非常激进,但实际上今天许多互联网用户都会怀有或多或少类似的信念------一本日记如果放在抽屉里积灰,那么它缺乏价值,或者说,它的价值还处在"未被开采"的状态,而它实现价值的最高效方式则是"上传",因为唯有如此,才可以产生阅读量、点赞、转发、评论等等数据。

    对数据主义者来说,这种记录之后的上传保证了作品会汇入信息的洪流中,而且仅当它加入了这个程序,其价值才得到了彰显。

    ©沙丘研究所

    02 "伟大作品"的整体失落

    创作空间的线上化以及数据主义的盛行,使得创作过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量、方便、快速、"平等"、平民化,并且便于统计、计算、评价、比较和变现。数据主义是现代性的一种延伸,强调着效率、规范化和增长,这一逻辑也快速蔓延到了互联网创作上。有趣又似乎毫不意外的是,这种创作的"整体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伴随的却是这个时代另一种强烈的共同感受:"伟大作品"的整体失落。

    愤怒一些的文学爱好者会宣判:"文学已死。"温和一些的也还是会承认,现在这个时代,文学好像变得可有可无。老派的音乐人感慨,现在太少有人静下心来做音乐了,大家都是图一时的热闹和风头。不满的乐评人会这样叹息:"听听20xx年的年度十大流行歌曲,再听听现在的都是什么东西..."对于很多资深的影迷来说,20世纪电影大师们的火炬没有人接下去了。这不仅是对于意大利、俄罗斯、日本这样的地方,而是一个全球的情况: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我们时不时还能看到制作精良、叙事有力的作品,但是哪里还有伯格曼、黑泽明、塔可夫斯基那种直击灵魂的东西?新的观众、新的导演似乎也不再执念于把那些上个世纪的经典当作一生追求的白月光。

    技术主义者感到一种乐观,他们是向前看的,认为乌托邦在人类的未来,因为数据主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繁荣。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巨量与快速的数据流;人文主义者却感到一种无尽的悲观,他们是向后看的,认为黄金时代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过去,因为他们正在见证真正伟大作品的失落,也悲哀于无人接棒的现实。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幻想了一个男主角不断通过午夜钟声回到巴黎上一个时代的情景。(图源:电影剧照)

    03 私人领域被屏幕世界攻占

    创作的集体繁荣和"伟大作品"的失落------两件事是彼此相关的。数据主义崇尚一种随时随地的连接、上传与交互,因此一切都应处在不间断的、公开可见的聚光灯下。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私人领域不断被压缩,也不断被互联网的扩张而挤压。创作者似乎不再能够奢侈地享有某个与世隔绝的"暗室"。在那个安静且幽暗的地方,他可以独自与自己进行商讨和对话,在窗帘遮蔽的阴影里来回踱步,沉思酝酿,在稿纸上涂抹擦拭,并且全然不被外界注视和打扰。今天,不需要跨出家门,他只需要伸手拿起书桌上的智能手机,刹那间,屏幕就会将他带进那个连接的世界,私人领域的幽暗也就在刹那间被公开的光明照亮了。

    伦勃朗画作《炉火旁熟睡的老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伟大的作品,其创作的过程一定需要有良好的私人领域作为前提。换句话说,我们刚才所描述的读者权力变大的创作环境,以及"民主式"商榷的创作程序成为了一种有害的压迫。小说、音乐、图像、电影、播客可以平等地存在在一个互联网上公开的领域,但这种平等的逻辑如果侵入到一开始创作的过程中去,它反而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就是说,在创作的时候,观看者一定不能够和创作者平等。一个写作者没有办法在持续处于读者坐在一旁监视和评论的情况下写作------一个对创作者友善的空间一定要允许作品在没有问世之前是属于创作者私人所有的;在那些正在进行中的稿纸上,他要能够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绝对的统治。如果创作者在构思、画草图或动笔的时候要每时每刻承受观看者的在场和指点,这个作品会变得贫瘠、平庸、缺乏勇气。

    作品总在创作的私密性与发表的公共性之间流动,二者的关系也不是一锤定音的。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作品放在对公共开放的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电影资料库里,但作品本身不是"对公的"。这些作品收获了大量的受众和公共性,但是作品本身的声音并不是拿着扩音器向所有人外放。

    不论媒介,最好的作品总像是在对着单独一个人说话。这些作品浓缩着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再跨越时间和空间传达到读者那里,引起强烈的共振。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能够时而带给人难以名状的震撼,从心底感叹这样的作品何以超越这么长久、遥远、迷雾重重的时空,而直接把自己未曾言表的,隐秘、丰饶甚至病态的痛苦和冲动揭露出来。这样的作品一定先在幽暗中产生,再被抛到出版圈、批评圈的探照灯下;如果一直处在公开的光亮当中,它们一开始就无法完成。

    Vilhelm Hammershoi画作

    好的作品从某个私人个体的心里生长出来,最终再深深地接纳进另一个私人个体的心里,在这之间,他们需要一个公共的领域来作为中介,方便彼此找到对方。

    用现在的话讲,创作者是"内容岗",中间机构是"运营岗",私人与公共------内容与运营,二者界限分明,各司其职。然而,数据主义造就的"自媒体"逻辑使得这个界限暧昧不明了,此时运营的思维倒过来侵入内容,使得很多作品本身就充满一种运营的气息。互联网创作追求一种"数据处理"的最大化,内容不再执着于可以直抵内心深处的人性和共同感受;后者被架设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中介------数字------稀释掉了。

    04 "去理解"与"被理解"的平衡难以维系

    数据主义拥有一种充满了创造性的破坏力。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它可以被视作一种宗教。我们无法否认它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但同时也承受着它强大的破坏力:数据主义的信奉者一定要努力将它提升为一个压倒性的状况,把"异教徒"赶尽杀绝。换句话说,今天的互联网创作并不只是多种创作方式中的一个选项而已,相反,它正在变成唯一的。

    (图源:Mashable India)

    抖音App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快手,也不是微信,而是用户的现实生活------我们学习的时间、跑步的时间、旅行的时间......可以想象,数字内容平台与彼此展开激烈竞争,但真正冲击的还是传统内容平台------纸媒、物理剧场、实体博物馆等等。对"数据主义者"来说,前者可以创造比后者多太多的数据流,也因此应被视作人类更应走上的方向。此时对创作者来说,惟有信奉"数据主义",加入它,才能成就自己,而抵抗是无谓的,只会使得作品在无人处流浪。数据主义影响下的创作语境正在变成唯一的语境。可以想象,如果今天有一个尚处在成长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他一定同样面对着如何对话读者,是否"线上化"这些不断更加紧迫和扩大的问题。

    赫拉利在谈论"数据主义"时论述了它和古典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二者并不敌对。但他论述的失误在于并未认识到"数据主义"实质是现代性的一个延伸------人们在启蒙时期之后对于科学、理性和效率的想当然式的崇拜。对于这种迷思的破除和批判,许多20世纪初的大思想家早已经站在我们的身后。

    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与昆特-高斯的对话展示了这位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对于创作的看法------

    高斯:......您想通过这些作品获得广泛的影响吗?您是否相信,在这个时代不再可能产生这种影响了?又或者,这些影响力本来对您来说就仅仅是次要的?

    阿伦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过说实话,在我工作的时候,我不在乎它会怎么样影响人们。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对事物进行理解,而写作是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有很好的记忆力并且能够保留所有想法,那么我有可能什么也不会写下。我明白自己的懒惰。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本身。每当我设法充分想清了一些事物,我都会感到满足。如果我设法以书面形式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过程,那也会让我感到满足。...至于说我认为自己有影响力吗?不,我想要做的是理解事物。如果其他人同样以我理解的方式理解世界,那将会给我一种满足,一种处于某种平等之中的满足。

    ------1964年,汉娜-阿伦特与昆特-高斯(Gunter Gaus)的对谈题为What Remains?(中译 沙丘研究所)

    这一部分仍然延续了此前"创作时必要的私密性"这一观点。而私密与公共的区别,则体现在去理解(to understand)和被理解(to be understood)两者上------前面一种活动属于我们自己脑子里的智识操练,后面一种活动发生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

    我们也可以借此理解为什么创作一定需要发生在私人领域:这个过程一定是极端私人的,关涉的是个人的记忆与想象。发表、被认可、获得影响力这件事是公共的,但创作和发表两件事应当有明确的边界。

    关于记忆这一点,在对话里,阿伦特称记忆的缺陷是她创作的原因,但是当然,也是记忆的能力使得创作成为了可能,就像古希腊人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在他的戏剧里写:"记忆是一切智慧之母。"借助记忆,无形的思想被转化成了有形的、具体化的表现。

    至于想象这一点,阿根廷文学大师豪尔赫-博尔赫斯的写作实践也一定体现着私人领域的必要性。他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或许可以被当作是创作过程本身的一个绝妙的寓言。如果我们把他笔下的主人公"做梦人"理解为创作者,那么这位创作者最大的努力就是把一个脑海中想象的模模糊糊的形象觉察、塑造、把玩出具体的形状。大多数创作者也会有这样的同感------创作的过程就是把脑海中朦朦胧胧的、虚无缥缈的、缺乏顺序的凌乱思绪整理成一个具有结构的、更可感的材料。绘画、雕塑以及很多其他创作过程也都是这样。

    在一次和大学教授的谈话中,博尔赫斯说:**"我是不得不写时才写点东西。一旦它发表了,我就尽量把它忘记,这也很容易。"**对博尔赫斯来说,写作开始于一种类似于"催促"的感受,一种灵感、思绪、图像、形状和观点在脑海里的积累。当它们积累到不可不倾泻而出的程度,作者就"不得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付之于具体的文字。在这个表述中作者几乎像是被动的,他仿佛只是受到了某个崇高的存在------一个"创作之神"------的召唤,以至于创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

    ©沙丘研究所

    同样,对于阿伦特来说,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去理解"的部分------创作过程帮创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帮助她厘清了思路,让一些纠缠不清的胡乱想法像岛屿一样明白无误地浮现了出来。我们许多人都有强烈的同感:如果一件事情自己想不清楚,不妨试着把它写下来,通过写作这个实践,自己也就帮自己把原本的事情想明白了。至于说"被理解",即在读者和受众中获得广泛的影响力,这一点对他们两人来说似乎都是一个额外之喜,或者甚至是额外的负担。

    可以说,阿伦特和博尔赫斯的创作都推崇一种"沉思"状态------他们在完美的"独自"中去理解真理,尝试在创作中通过语言去抵达一个更高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把这个更高的东西称为"永恒")。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并没有永远处在"独自"中。我们现在正讨论着他们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的稿纸并不只是帮助了自己的思考,此后就一直静静躺在书房的抽屉里,相反,这些作品得到了发表,得到了理解,而且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所以可以说,前数据主义的创作环境允许这两件看似相反意图的共存------创作者为了"去理解"而写作,而作品最终"被理解"了。即便他们在"被理解"了以后嘴上还不断推脱和否认。

    *待续

    文章的后半部分《互联网时代的创作(下)》我们将会探讨私人领域对"梦"的庇护、对"思想污垢"的容纳,以及作品内部的挣扎与创作者内在的对抗,最后我们也会触及到私人、公共领域的互相支撑关系。

  3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从地心说到三大定律的跃迁,是人类世界观的一次次脱胎换骨!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以地球是宇宙中心为信条。

    牛顿世界观 把动者恒动当作真理。

    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拥有的世界观,最后也被证明为错误?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世界观在子孙后代看来,也是陈旧而诡异?

    从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到科学史上的历史事件和哲学主题,彰显了历史、科学、哲学的无止境魅力。本书化繁为简,剖析根本,纵观西方科学两千年,探讨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它拥有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

    本书是一本让人大开脑洞、训练思维、自我成长的人文通识读本。它介绍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根本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等;涵盖了目前对科学世界观产生冲击的历史发展和哲学主题,如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变迁;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挑战。学科学,不能不知科学从何而来,更不能忽视科学对世界观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

    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教授。他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世界观》一书的文稿进行反复打磨,并配以丰富的图表补充说明。同时,作者具有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分解成读者可理解的语言的独特能力,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下载链接

  3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对「叙事」的一点想法

    社会的变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八十年代的「文化热」,但归根结底还是语言上的变革,即以一套叙事取代另一套叙事。

    最近读到一段话,出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

    当堂·吉诃德离家去闯世界时,世界在他眼前变成了成堆的问题。这是塞万提斯留给他的继承者们的启示:小说家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在一个建基于神圣不可侵犯的确定性的世界里,小说便死亡了。或者,小说被迫成为这些确定性的说明,这是对小说精神的背叛,是对塞万提斯的背叛。极权的世界,不管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是什么都有了答案的世界,而不是提出疑问的世界。完全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世界,唉,也是答案的世界,而不是疑问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小说,塞万提斯的遗产,很可能会不再有它的位置。

    现在解构性的文本或Meme已经够多了(以膜蛤和乳包为代表),它们消解了权威,打破了单一的确定性,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建构性的文本,指出我们的生存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仅仅存在于想象中。

    我认为现在需要的建构性文本有两种:

    对目前个体中国人生存境况的描述

    由于匿名的原因,恰是小说大展身手的时候,无论是通过新闻还是自身的亲身经历,把它虚构化,创造一种「虚构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对现实的讽刺与反抗。

    对希望的未来的想象

    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圣经》中对天堂牧歌的想象,都反映了人的希望。我认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一篇好的建构性文本,我们也需要中国版的《我有一个梦想》。


    现在呼唤诗歌和小说,人类喜欢故事,那种具体可感的「叙事真实」,而不是理论。只有在故事中才能反映人的痛苦和挣扎,希望与梦想。

  3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巴拿马文件 / 巴拿馬文件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史上最大文件解密
    來源:匿名
    範圍:全世界

    2.6TB資料 11,500,000份文件 214,000家信箱公司 80多個國家將近400名記者參與調查

    政要、首富、名人、銀行、財團、黑手黨、犯罪者與特務是如何透過信箱公司隱藏數十億美金資產?

    史上最大文件解密起源於某天晚上一個匿名留言:您好。我是John Doe。有興趣看一份資料嗎?

    《南德日報》調查記者巴斯提昂.歐伯邁爾馬上回覆留言,得到的情報令他與同事弗雷德瑞克.歐伯麥爾非常震驚。他們從數十萬信箱公司的檔案裡發現一個至今完全對外封閉的平行世界,那裡有數十億經營、隱藏、轉移的資產,涉及者包括大企業集團、歐洲國家的總理、全世界的獨裁者如酋長、穆斯林王侯、國王,還包括黑手黨、走私販、毒梟、祕密特務、FIFA幹部、王公貴族、超級富豪與知名人物。

    這一群菁英是用什麼方法藏匿巨額財產?

    為了盡可能挖掘出世界各地的故事,兩位記者決定協請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有數百位ICIJ的記者參與,他們來自全世界最重要媒體,如英國衛報、BBC、法國世界報等,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以最保密的方式共通合作,為了在二〇一六年春天公布「巴拿馬文件」。

    這本書交代了這起國際記者調查事件的精采過程與發現的機密內容。在資料新聞學、跨國團隊合作、海量資料的搜尋與查證上,巴拿馬文件計畫開啟了歷史新頁。

    作者简介

    巴斯提昂.歐伯邁爾(Bastian Obermayer)

    一九七七年出生,南德日報調查研究部門副主任,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成員。在慕尼黑修讀政治並就讀於德國記者學校(DJS)。報導與調查曾獲得提奧多沃夫獎、亨利納能獎與看守者獎等記者大獎。出版過的著作包括報導天主教艾塔爾修道院性侵事件的《兄弟,你做了什麼?》(Bruder, was hast Du getan?)。

    弗雷德瑞克.歐伯麥爾(Frederik Obermaier)

    一九八四年出生,南德日報調查研究部門編輯,也是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成員。在艾希泰特(Eichstätt)與哥倫比亞波哥大修讀政治、經濟地理與新聞學。新聞工作上曾獲得CNN獎、赫爾穆特施密特獎與看守者獎等記者大獎。


    下载链接

    中國部分:22 紅色貴族 p282

  3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文学】福楼拜 - 包法利夫人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富农的女儿爱玛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丈夫平庸朴实,让她渐感婚姻生活的无望。无处释放的激情日积月累,终在情场浪子引诱下爆发。爱玛怀揣着热烈的情感,近乎执念地展开两段地下情,为维持挥霍无度的生活而债台高筑。岂料她遇人不淑,先后遭两个情人抛弃,“在私情中又尝到了婚姻的全部平庸和乏味”。高利贷者逼迫上门时,她四处求情,却无人援助,绝望之下服毒结束了生命。

    作者简介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出生于法国鲁昂的一个医生世家,自小酷爱文学,幼年便开始尝试写作。1840年,他遵从父亲的意愿,前往巴黎攻读法律。在此期间,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十一月》(1842),并开始构思《情感教育》。1846年因病放弃学业,重新投入文学创作,从此笔耕不辍。

    福楼拜以简洁优雅的写作风格闻名。他推崇纯客观的写作理念,追求“精准的措辞”(le mot juste),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7),《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尼的诱惑》(1874),《三故事》(1877)

    下载链接


    福楼拜小说四种包括福楼拜花费五年时间写就,充满感情与神秘色彩的历史小说《萨郎宝》;与《包法利夫人》齐名,享誉一个世纪之久的文学经典《情感教育》;以散文诗体(或称诗剧形式)写就,反映出对宗教妄念的反叛、对物欲社会的厌弃的“热狂”之作《圣安东尼的诱惑》;还有被称道至今,作为写作者的最好范本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

    福楼拜小说集(套装共4册)

  3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审查新闻两则

    V2EX 再次被墙

    "V2EX 是中国流行的开发者社区之一,开发者们在其上创建分享自己的内容,甚至诞生了诸如 996.ICU 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项目。V2EX 再次被屏蔽,方式是 DNS 污染和 SNI 检测。"

    另外根据Blocky测试历史,从10号开始就已经被屏蔽。


    豆瓣突封杀十余女权相关小组

    4 月 12 日,豆瓣突封杀十余女权相关小组,含破罐子不摔组、破产版雅典学院组、经血姐妹会组等。有微博网友指出,所有与"6B4T"相关的豆瓣小组均被解散。6B4T 是源自韩国女权运动的新造词,6B 指不和男人结婚、生育、恋爱、做爱、不购买厌女产品、单女互助,4T 则指脱束身衣、宗教、御宅文化、偶像。6B4T 主张女性从男性主导的政治文化影响中脱离、自立,而支持该主张的罐组、破组、血组等则长期被攻击为"极端女权"。此外,有网友指出 Lofter 亦将"GB"("女攻男受")、"女攻"等 Tag 封禁。继"肖美丽事件"后,女权相关主题及账号在国内多个社交平台均遭攻击,多名女权博主微博账号遭封禁,知乎女权答主@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也遭永久禁言。

    银河铁路局地球分局 | 一个非公开的夜晚,今夜无女入眠

    豆瓣大规模封杀女权小组 网友:温水煮开了

    「6B4T」不讲内涵,单单这两个数字就很危险。


    外一则:女权行动派博主梁小门起诉新浪微博

    继“肖美丽事件”后,女权相关主题及账号在国内多个社交平台均遭攻击,多名女权博主微博账号遭封禁。

    其中一位被炸号的博主梁小门,决定起诉新浪微博:“无论输赢, 我想要中国的法院系统里永远保存一个记录——2021年,因为女权主义者大声互相支持, ‘新浪微博’ 帮助网暴造谣者将我们噤声。”

    同时肖美丽于今日表示,室内吸烟并泼不明液体的男子之赔偿金额(1000元),目前已全数捐给中国控烟协会,附言”希望能帮助控烟事业“。

    因支持肖美丽而被网暴和炸号,我起诉了“新浪微博”

  3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pdf下载

    内容简介

    1784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华;100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从蒲安臣使团到留美幼童,从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历史学者王元崇耗费20年心血,收集整理大量原始资料,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国际化的艰辛之旅;打破线性历史观的陈腐教条,重新审视今日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简介

    王元崇,历史学家,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现任教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研究近世中国、东亚外交以及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等议题。著有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1616-1911 (《再造中华帝国:满满朝鲜关系,1616-19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文汇出版社,2021)。中英文论文见于《T’oung Pao通报》、Late Imperial China、《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


    下载链接

  3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下载链接

  3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小说】波拉尼奥 - 重返暗夜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2666》作者波拉尼奥颠覆想象的短篇小说杰作,比《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更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文学迷宫。

    ☆混沌暗夜的冒险,困于梦魇的记忆,无从躲避的孤独。十三个幽暗跌宕的故事,或浓烈如侵蚀一切的酸,或狂乱如鬼魅之影。

    ————————————————

    全书由十三个故事组成,形形色色的主人公或主动或被动地闯入其中。从热爱文学的黑帮头目、垂垂老去的色情电影明星、掌握某种魔法的足球运动员,到被误认为艺术家的士兵、目睹自己死后遭遇的鬼魂,还有诗人、流亡者、困于梦魇的年轻人等等波拉尼奥小说中的常客,他们共同道出了挥散不去的黑暗和令人惊叹的光芒。

    ————————————————

    这些出自拉美文学巨匠的杰出短篇小说完美地讲述了一个事实:波拉尼奥的写作是如此优雅、充满激情和个人风格,非常值得一读。……每个故事似乎都把读者变成了一个偷窥者,抓住了混乱的生活和鬼魂的侧影。——《卫报》

    波拉尼奥凭着自己大胆的设想,详尽讲述了这些不可能的故事。我们对此剧透得越少越好,但请放心,你一定从未读过像这样的作品。——《纽约客》

    黑暗、隐秘、悄悄地触及。在这本小说集中可以找到金子。——《纽约书评》

    整军待战的感觉让他的写作充满生气,他对深挖伤口的执迷使《重返暗夜》成为了其作品序列中令人瞩目的代表。——《洛杉矶时报》

    这本十三个故事的短篇集是波拉尼奥写作风格的典型样本,他所关切的主题、偏爱的人物尽在其中。——Booklist

    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

    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近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下载链接

  3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大西洋月刊】我从未想到中国会变得如此黑暗 ‘I Never Thought China Could Ever Be This Dark’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1/04/uyghur-women-china-xinjiang/618531/

    离开新疆并不意味着维吾尔族妇女摆脱了北京的控制。

    Story by Melissa Chan

    Translated by DeepL

    This article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the Fuller Project.


    近四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 Maryam Muhammet 认为她家的漫长自由之路几乎已经完成。这名维吾尔族妇女几周前带着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和一个婴儿,在逃离中国新疆地区后,从埃及抵达伊斯坦布尔。她的丈夫还没有加入其在土耳其的家庭。这对夫妇从他们社区的其他人那里听说,埃及移民官员——可能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行事——会在维吾尔族男子离开时对他们进行骚扰,所以他们决定他晚些时候自己来。

    当天下午,他给 Muhammet 发了一条WhatsApp消息,说他正在去港口的路上,将乘船去土耳其。很快,他们就会在一起。但他之后的语气很快就变了。他遇到了问题,官员要把他带走。他写道,他爱她。他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在下午6:06传来的。"我不会失去对上帝的信仰,"他发短信说。他没能到达伊斯坦布尔。

    Muhammet 描述了接下来的日子——独自一人在一个陌生的新城市——是她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以前她和丈夫经常联系,最初她希望他的沉默意味着他在路上。但几天变成一周,然后一周变成两周。有一段时间,她除了抱着孩子们,为她不确定的未来而哭泣外,几乎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她以为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她的丈夫现在在中国当局的手中。她的婆婆后来证实了她的猜测。

    "在我丈夫被拘留之前,我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在我丈夫被拘留后,我活在另一个宇宙。"Muhammet 告诉我。"我曾经很幸运,很幸福。现在,我已经堕入黑暗,我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Read: Saving Uighur culture from genocide

    近年来,北京在新疆对以穆斯林为主的维吾尔族进行镇压,对其人民进行大规模拘留和无休止的监视,这是一种无情的集体惩罚行为。人权组织说,大约有100万维吾尔人因祈祷、戴头巾、在海外有亲属等"罪行"被逮捕。美国以及加拿大和荷兰议会都将这种镇压称为种族灭绝。

    世界维吾尔大会称,这场攻势引发了维吾尔人的外逃,而像 Muhammet 这样的流亡者已经成为向世界提供新疆情况的最重要来源。

    然而,即使维吾尔人脱离了中国的领土,他们也没有安全感。那些离开新疆的维吾尔人如果回国,就会面临监禁,在国外也会面临持续的不安全感。一些人受到寻求改善与北京关系的国家的移民官员的追捕和驱逐威胁。

    妇女 -- -- 其中许多人是与丈夫分开逃亡的 -- -- 当她们的伴侣在逃亡中被抓时,她们面临着特别的困难,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即使是这些妇女中教育程度最高、技能最强的人,在父权制社会中长大,也会突然被推到一个陌生的境地,在新的国家里成为孤独的移民,并承担起她们以为会有丈夫、父亲、叔叔和兄弟的家庭。例如,Muhammet 曾在中国学习法律,在埃及学习阿拉伯语。她曾希望留在国外读研究生,但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单身母亲,她已经暂停了这些计划,转而为小学生做家教来支付账单。

    她的故事远非独一无二。我与六位离开新疆的维吾尔族妇女进行了交谈,并通过旅行和庇护文件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帖子证实了她们的说法。密切关注中国拘留制度的分析人士说,尽管她们的背景、收入和教育水平不同,但她们在新疆的生活和在国外的经历,都遵循着一种广泛记录的虐待和恐惧模式。他们在中国境外的苦难往往被忽视,部分原因是这些流亡者看到家乡的亲人遭受更多的苦难时,很少关注他们的烦恼。但维吾尔族的镇压需要被理解为"一个多方面的危机",世界维吾尔大会的宣传主管 Zumretay Arkin 告诉我。"国际社会对难民营的关注已经太久了,以至于这场危机的许多其他方面都被忽视了。"

    Read: Don't believe the China hype

    Kelbinur Tursun 于2016年离开中国,当时她已怀有第七个孩子,以逃避强制堕胎。中国已经摒弃了以汉族为主的独生子女政策,但在新疆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继续部署积极的计划生育措施。

    她当时只有两岁的小儿子和她一起旅行。其余的家人一旦办好旅行证件,也会跟着一起去。但 Tursun 的丈夫失踪了--她后来得知他被判处15年徒刑,部分原因是他计划逃狱——于是她独自在伊斯坦布尔生下了她的宝贝女儿Merziye。

    在新疆生活时,她没有工作,但面对新的经济现实,Tursun 在哺育 Merziye 两个月后,走进一家裁缝店,开始做裁缝。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一年后,她开了自己的作坊,从头巾到冬衣,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缝纫机前忙碌,因为她的孩子们到处跑。现在,当地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为图尔荪提供一箱主食和每月100里拉(即12美元)的收入,以补充她店里的收入,有时还帮助她支付房租。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创业,而且是在国外创业。"她告诉我。"有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这一切。"

    在伊斯坦布尔欧洲一侧的Zeytinburnu社区,主要由来自中亚的移民居住,在这里有一个维吾尔族妇女姐妹会,她们都与丈夫分居,为了获得社区支持,她们走到了一起。当她不工作时,Tursun 会帮助其他人在纺织行业找到工作。大多数人从未与伴侣分开过这么长时间。他们一起谈论创伤后应激障碍、丈夫不在孩子的生活中,以及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Tursun甚至承认,她自己赚钱和花钱的感觉有多好,这种新的独立性可能会让她的丈夫感到惊讶,如果他们能够重聚的话。

    在某些方面,这些妇女比她们的男性亲属更有能力应对。Tursun 说,至少在伊斯坦布尔,维吾尔族妇女有更好的机会找到工作,因为该市的服装业以女性为主。专家和活动人士说,女性也更倾向于审视自己的感受,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常情况下,妇女中存在着真正的力量和弹性,"人权观察组织的高级妇女权利研究员 Hillary Margolis 告诉我,她曾在几个大陆的难民和移民中工作。不过,"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压力、焦虑和责任--而且往往是对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来说。"

    Read: The panopticon is already here

    然而,像 Tursun 在 Zeytinburnu 的支持网络是临时性的。缺乏国家的帮助。这些妇女不得不在繁琐的官僚机构中周旋,以获得合法的工作权利,更不用说利用其他安全网了。

    土耳其不是维吾尔人的唯一目的地。有一小部分但数量可观的人最终来到北美。去年年底,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机构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提交的37万多份庇护申请的积压。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该机构的处理时间稳步延长,有的甚至增加了一倍。拜登政府已经表示要推进移民改革,那些游说快速处理维吾尔族庇护案的人希望能尽快看到关于此事的公告。

    不过目前,申请的处理速度还很缓慢。Kalbinur Awut 六年前来到美国读硕士,当时她已怀孕两个月,不久后就申请了庇护。她的丈夫无法获得签证与她同行,于是他开始从新疆迂回逃亡,最后来到比利时。

    Awut 的申请仍在审理中--她在今年早些时候参加了一次听证会。因为正在申请庇护的人如果出国,往往会面临复杂的情况,所以她到美国后就没有见到丈夫,丈夫也根本没有见到他们儿子的真人。活动人士告诉我,她的经历并不罕见--事实上,有数百名维吾尔族人等了这么长时间或更长时间才得到庇护申请的处理。

    "太伤心了,"当我们在电话里交谈时,Awut 告诉我。她开始哭泣,而她的儿子在后台欢快而无知地玩耍。"我们在海外这个自由的世界,但他不能面对面地看到他的父亲。"

    Awut 持有一个临时工作许可,而她的申请正在系统中曲折前行。但雇主担心她的移民身份。尽管完成了她的第二个硕士学位——这个学位是计算机科学,在她最初来到美国学习的那个学位之后——但她在申请工作时没有任何运气。她卖掉了自己的车,只剩下几个月的积蓄。

    Read: When you live next to an autocracy

    在土耳其,获得长期居留证的程序是任意的,取决于任何一天值班的公务员的想法。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倡导团体维吾尔人权项目主任Omer Kanat告诉我,这是"官僚主义和混乱的"。移民"只是在地狱里"。

    由于没有正确的文件,维吾尔人和其他移民无法获得关键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和保健。而且,如果说有的话,维吾尔人在土耳其的前景也越来越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Ankara 一直为来自中国的维吾尔人提供庇护,这些人说的是突厥语,与许多土耳其人的宗教信仰相同。2009年,土耳其领导人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痛斥中国对维吾尔人的待遇是"种族灭绝"。现在,鉴于中国的实力远比他强大,他很少说话。他的政府甚至正在与北京制定引渡条约,这可能意味着以广泛和似是而非的理由驱逐维吾尔人。土耳其政府没有公开评论其庇护处理系统的延误)。

    Muhammet 和 Tursun 在许多方面是幸运的:他们都获得了长期居留证,允许他们工作。他们中的许多流亡同胞已经等了8年之久,才拿到这份文件。有了它,维吾尔族移民获得了些许稳定。Muhammet 甚至在考虑她下一步可能做什么。她希望回到学校,这次是学习人权法。

    然而,见到她丈夫的希望仍然很小。现在,她对孩子们的父亲不在身边,几乎不提他,努力使他们的童年正常化。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生活了几年,她发现这个国家还是对她的生活、她的家庭有巨大的影响力。她曾经以学生的身份在北京生活过,并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公民。"我从未想过中国会变得如此黑暗,"她告诉我,"如此无情"。


    Melissa Chan是一位专注于跨国问题的记者,通常涉及中国在境外的影响力。她的工作地点在洛杉矶和柏林之间,是全球报道中心的合作者,之前曾在半岛电视台英文台和半岛电视台美国台工作。

  4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全现在】3000万卡车司机的“黑匣子”困局

    https://www.allnow.com/post/606f1fca49a9a35a654174ae


    前情提要:澎湃新闻|货车司机因“北斗掉线”被扣车+罚款两千,在超限站内服毒自杀


    “谁能保证不会再有下一个货车司机金德强?”

    撰文:赵小天、李贤焕

    编辑:王晓玲

    如果不是因为金德强师傅,很多人都没什么机会和卡车司机对话,就像我们。在金德强去世三天后,全现在就此事和多位卡车司机做了访谈,发现他们和想象中完全不同。

    卡车司机说话谨慎而克制,语气可以说轻言细语,即使是在表达义愤填膺时。一如金德强留下的遗言。

    4月5日,金德强途经唐山市丰润区超限检查站,因北斗定位掉线,被处以扣车、罚款2000元。随后他去附近的商店购买了一瓶农药,在留下遗言后服毒,并于当日23时抢救无效离世。

    自杀前,金德强在微信群中说,"我不是不值2000元钱,我是为了广大卡车司机说句话......"

    在金德强去世消息传出后,"所有卡友(指卡车司机)都在转发这个消息。"河南禹州卡车协会会长王晓伟说。

    卡车司机留言

    卡车司机留言

    尽管事件细节需待有关部门调查公布,但卡车司机们对于几年前开始强制安装的北斗系统有诸多不解,这个安装到自己车上威力无穷的"黑闸子"背后有各种推手,但从这个产业链中获益的同时,如何保证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如果最终的成本和风险全部压到司机这个环节,崩溃也就难以避免。

    难以捉摸的掉线

    4月8日,王晓伟一大早就到了金德强所在的村子,他凑了一万块钱想转给金大哥的妻子。

    此前,王晓伟在公众号"货运卡车协会"上发文投诉,河南省禹州市存在借助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乱收费,疯狂敛财高达两千万。 他说,当地此前要收取每个月一百多元的"北斗培训费",司机们还不得不再支付2700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在不堪重负。

    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汽车记录仪开始于2013年1月1日,当时交通运输部做出了规定,12吨以上固定参数和用途的车辆,例如货运车辆和半挂牵引车辆等,必须安装北斗行车记录仪。

    除了货车,"两客一危"即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的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品的专用车辆也都必须安装北斗行车记录仪。

    其目的是对涉及公共安全的车辆进行不间断的监控。

    车辆年审和营运证的年审需要北斗设备的安装证明。一位广东的物流公司车队负责人对全现在表示,记录仪早已经是货车的标配,不装车辆就无法过年审,拿不到营运证。

    记录仪可以每时每刻监控货车的行驶轨迹和速度。对货车来说,任何路段超过100公里/小时即可认定为超速。此外,旅游包车、校车及危险物品运送车辆对路线和车速有特定的要求,亦可实施监控。针对疲劳驾驶,单个驾驶员不得连续驾驶超过4个小时,违规也会被记录、上报。

    不过,不管是安装费还是服务费,各地的收费标准都不相同。

    根据媒体报道及卡车车主在论坛上反映,各地安装记录仪的费用都不相同,主要在1000-3000元之间。此外,每年还需要收取服务费,在400-700元之间。部分地方还有标价140元一节的线上培训费。

    一致的是,这个设备是跑运输的必备。

    在部分地区,记录仪直接成了一个罚款、创收工具。王晓伟表示,有的地方可以在记录仪上调取过去长达六个月的行车纪录,这个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违规,(毕竟连开4个小时即被认定为疲劳驾驶)。"这本来是防疲劳驾驶的,但是成了我们卡车司机的困扰。"

    有从业者表示,如果没有规定的话,司机有动力关闭记录仪。 比如规定开车每四个小时需要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关闭记录仪可以直接规避监测。

    但事实上,直接将记录仪关闭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处将面临高额罚款。

    图片:CFP

    图片:CFP

    对于掉线这个关注度最高的事件诱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测。有卡车司机说,自己所在的公司,掉线3分钟以上,后台会发出警报,再由公司通知司机回来维修。但与此同时,没有收到警报、公司没有通知、通知了司机却没有看到,都可能成为定位系统长期掉线而不知的缘由。

    据了解,货车上的定位系统出现掉线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种是记录仪质量差,一种是运营商的信号差。还有一种是人为的,阻断信号,司机称为"拔线"。

    早在2014年,就有一位河北卡友在"卡车之家"上发帖抱怨,"车上的北斗卫星怎么能让他不工作啊"。这从侧面证明,现实中的确存在恶意关闭信号的情况。

    有人说掉线再所难免,但也有司机称,设备掉线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一位卡车司机向全现在表示,从几年前开始强制安装到现在,只在河北沧州发生了唯一一次设备掉线情况,经过警告后,马上把设备修好即可,并没有罚款情节。前述车队负责人也表示,过去两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出现过记录仪掉线的情况。

    不过现实比法规条文要来的更加复杂。司机行驶过程中如何判断记录仪是否故障?故障发生后,如何认定是认为恶意损坏,还是机器自己发生故障?都成了难以界定的问题,被交警抓到后对应的处罚措施也不同。

    根据《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一项:破坏卫星定位装置以及恶意人为干扰、屏蔽卫星定位装置信号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并责令整改违法行为。

    而《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第五章第37条规定,道路运输经营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出现故障不能保持在线的运输车辆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800元罚款。

    金德强被扣车并处罚款2000元, 显然是被认定为恶意干扰、破坏记录仪。

    法规之下,记录仪相当于是司机自己花钱的一个贴身交警,时刻盯着车辆是否有违章。

    正常运营时,这个记录仪的功能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记录和保存车辆的行驶信息、驾驶员信息。一位从业者表示,如果记录仪设备出现故障,自己恢复了出厂设置,那么一旦被查,基本上就面临处罚。非人为故障下,记录仪对车主来说这就成了一个黑盒子。

    微博博主@毽客逆风飞扬 8日发布的一则视频中,一位卡车司机表示,自己于今年年初在老挝跑了两个月,期间车上的记录仪自动掉线,回国后就即被罚了2000元。原因就是被认定为恶意破坏记录仪。

    但作为司机的他认为,坐在驾驶室内,连甄别其是否掉线都未必做得到。"有时候屏幕是亮的,但实际上已经掉线了。"

    此外,部分执法人员只要发现记录仪故障、掉线,即把所有原因都归给司机。他愤怒表示,"今天卡友出事地方所在区域,每天已经把记录仪当作日常的处罚工具了,谁没连网就直接罚钱。"

    视频最后,司机师傅长叹一口气:"我也做不了什么,但是我可以保证,这个事情如果没有妥善处理,这个区域以后我坚决不去,饿死也不去。"

    治超积极户

    一个在卡友间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宁可绕地球半圈,不走丰润半步。

    丰润区,是河北唐山7个直辖区之一,也是被卡车司机们频繁投诉最多的地区之一。据王晓伟透露,丰润是出名了的,被罚的司机非常多:"反正他们就是能找各种借口罚钱。"

    "用手机灯光照我苫布,只要能照进去就是五千块啊,还有苫布破洞的、绳子拉坏的、大箱拿手一抹能擦出土来、轮胎带泥土的,不截没事,截住就五千块。"就在金德强事件发生的半个月前,一位年轻的卡友在"卡车之家"发文控诉。类似这样的抱怨声不绝于耳。

    而早在2019年,就有人发文提示卡友:"以后唐山的货能不来就不要来了,因为唐山丰润的城管开始专门逮大车,半挂只给总重20吨,只要逮到就要罚1万到2万的罚款,太黑了。"

    这一系列的"严执行"的源头,来自于交通运输部下发的《2018年全国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要点》。这一文件的出台,强调了规范"治超执法工作"。随后,唐山召开动员会,表态要开展全域治超,创建无超载超限城市。

    从动员会上的讲话来看,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展开的一系列动员,都明确提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以解决多头执法、重复罚款为重点,着力规范治超执法行为"。这也就意味着,管理部门想要通过新的科技手段,来缩小曾经出现的"过度治超执法"的灰色空间。

    唐山市作为河北省的治超典型,建立了16个检测站,仅次于面积广、又处于交通要道的张家口。这16个监测站,从进唐山,到出唐山,天罗地网,把整座城市包裹得严严实实。

    一位唐山有关人士透露,丰润检测站原来主要是治超重,拦住之后进站称重,"路政一般是用眼晴看一下,就大概知道超不超载了,然后开进去称重。"

    装了车载系统后,就能通过北斗车载终端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是否超速、疲劳驾驶,甚至可以观测到实际驾驶人员和北斗终端插入的IC卡驾驶人员身份信息是否为同一人,以防止借用亲属身份超时驾驶。

    该知情人士表示,"只要能把车拦住,怎么能挑不出问题呢?这么大的车,找点毛病不容易吗?"

    本意是实现不停车预检,减少路政和交警的灰色收入的政策,落到某些基层后,却因为执行的标准和细节跑偏,让本可以减少疲劳驾驶、超载风险的货车司机从受益者,成为潜在的"唯一受害者"。

    据《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显示,3000万卡车司机,承载了中国76%的货运量。其中就提到,不同地方和部门对卡车司机的违法违章处罚标准的不统一,让司机们无所适从。

    "部分执法者的罚款很可能把卡车司机一整趟的运费都罚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闻效仪曾建议,各部门、各省份之间要根据具体问题提出适合于现实、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执法标准,将政策尽可能地细化、明晰化。

    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图片:CFP

    图片:CFP

    难言的司机

    王晓伟说,现在货运市场非常困难,不如2018年之前。满帮平台也会加价,要先付两百块钱,才能看到货主号码,"以前都是免费使用","现在信息化太发达了,如果没有老货源,要是靠平台真是亏死了。"

    费用越来越多,但成本却无法压缩。如果节假日免收过路费,司机也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所有的费用都让中间商收走了,因为免过路费时的时候,人家货主就会压价"。

    遗书的尾声,金德强留下了自己的车牌号,1308。这个车号上曾经承载着一家人希望,是他10年运输事业的缩影,也是被强硬扣下时,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晓伟也试想过很多次,遇上罚巨款又收车的情况,"估计跪下都不行",说遍好话无果后,还是只能去买了农药,以最惨烈的形式倒在了检收站。就像金德强遗书中所说的,他是"为了广大卡车司机说句话","用我的死来换醒领导对这个事情的重视"。

    "司机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谁想死?最简单的道理,谁想死?"王晓伟说,金德强事件出来后,几乎所有卡车司机都在转新闻,"谁能保证不会再有下一个金德强?"

  4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极昼工作室】寻找尸体的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083020


    摘要:2021年1月初,一份判决书揭开了一段颇为骇人的往事。广东汕尾陆丰市一位因病去世的男人不愿火葬,而早在2012年,汕尾市推行火葬一刀切政策,要求全市火化率达到100%。家人为了保留其完整尸身下葬,出资10.7万元寻找一具能顶替火葬的尸体。一个瘸腿的男人为此杀害了路边偶然遇见的傻子。

    文丨李晓芳 陈锴跃
    编辑丨王珊
    视频剪辑丨汤赛坤

    失踪的傻子

    村里的人都知道,林家那个傻儿子失踪了。具体是死是活,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没人知道。林家为此报了警,全员出动找了好几个月,没有任何结果。
    失踪的第二天,村口小超市老板特意去问林家兄弟,"你们家那个呢?"傻儿子性情温和,脑袋虽然不灵光,却喜欢往人堆里凑。他常和整个村乃至隔壁村的傻子赖在村口小超市门前,最热闹的时候,能有三四个傻子蹲成一排,眼睛斜斜瞟着,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林家设想过各种最坏的结果,"想过我二哥会不会走夜路,不小心掉进池塘了。"家里最小的儿子,28岁的林再龙说。乡间有流言,一些看起来无依无靠的老人、流浪汉,会被抓走卖掉器官。林再龙听了,总忧心自己的傻二哥也遭遇了这种不幸之事。
    林家的傻儿子出生于1981年,家里六个兄弟,他排行第二。六个月大,母亲陈香妹发觉这个孩子有点不一样,表情呆呆的。长到该开口说话的年纪,他一句不会说,大人的话也听不懂。陈香妹心里大致有了判断,这孩子可能智力有缺陷,是傻的。
    陈香妹想,傻就傻吧,只要他学会饿了说吃饭就好。儿子顺利长到30来岁,一张肉肉的圆脸,小眼睛,不到1米6的个头,身体壮实,几乎不怎么生病。她从小手把手地教,尽管他还是"讲话含含糊糊的",外人听不大懂,但能表达吃饭、洗澡、睡觉等简单的日常需求,能自理生活,记得住自己的名字、住址。陈香妹很满意了。
    如今她68岁,眼白浑浊,像蒙了一层雾。提起艰难养大的傻儿子,眼泪总也止不住,"一想到他,我的心就跟被刀绞一样。"
    失踪当天,傻儿子接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就说要出门捡塑料瓶,换钱买烟、买好吃的。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广东省陆丰市金厢镇,熟悉镇上几个村子的道路,每天都会出门转转,捡拾废品、看戏,到了晚上准时回家,从没出过意外。
    傻儿子戴上荒漠迷彩军帽,出门后,先去了弟弟林再龙家。那年,林再龙刚结婚,有了孩子。他喜欢白白嫩嫩的小侄子,时常过去看一眼,逗一逗噗噗吐口水的小婴儿,跟着乐呵呵地笑。坐了一会,他拎起蛇皮编织袋,说自己要去捡瓶子了。那是他留给弟弟的最后记忆。
    傍晚六点了,陈香妹有点心慌,傻儿子还没有回家。平常饭点到了,他一般早到家了。她喊小儿子林再龙,"你哥从一点钟出去到现在还没回来。"林再龙安慰她,晚点就会回来了。
    母亲似乎总能率先察觉到某些不详的开端。当晚,陈香妹睡不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深夜12点,门口依旧没有传来熟悉的、像含着一口糖喊妈妈的黏糊声音,陈香妹爬起来给三儿子打电话。三儿子在广东乌坎打工,接了电话连夜开车赶回陆丰。天一亮,一家人出门找人,把金厢镇上的几个村都翻了遍,但一个活生生的成年男子就像汇入大海的雨滴,全无踪迹。
    林家的傻儿子失踪于2017年3月,一直到两年半后,2019年11月,林家接到镇上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才得知他在失踪当日已经死亡。今年1月初,一份刑事裁定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描述了事发当天的全过程------
    离开林再龙的租屋后,林家的傻儿子又走了两三百米,拐到村里的大路上,那是一条繁华、车流不断的村道,路边有两个公共垃圾箱,林家的傻儿子正弯腰从垃圾箱里掏塑料瓶,一辆白色面包车停在他身边,车上下来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和他交谈几句,判断出他有明显智力问题,将他半推半拉上车,驶离了金厢镇。
    路上,中年男人买了六瓶30多度的红米酒,全数灌给了林家的傻儿子,然后将他装进一具事先准备好的棺木,用钉子封住,杀害。
    杀人的原因听着有些荒诞:当地一名50来岁,因病去世的男人不希望被火化,要求土葬。有人出钱,就有人愿意打包票帮他办好所有事情。林家傻儿子成了那个替代品,被杀害后当作替身送进了殡仪馆的火化炉。林再龙二哥的失踪地点,路边原来有两个公共垃圾箱,二哥曾在此处翻捡废品。图/李晓芳

    找尸体的瘸子

    开面包车的中年人陈丰斌和林家的傻儿子一样,都身有残疾。
    陈丰斌外号"满地踩",这是一句陆丰方言,指一个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陈丰斌从小辍学,少年时,就常在村里闲晃,和社会青年们称兄道弟,弟媳说,能来钱的事,他大都愿意干。
    几位邻居却认为他"人很好","平时挺有礼貌的,和邻居们关系都很好。"邻居们说,他以前从未干过任何出格的事。
    结婚后,陈丰斌的确安稳了一段日子,在村里承包了十多亩田地,和妻子黄英莲一起种青菜、黄豆,收成了挑去市场叫卖。侍弄土地全看天意,岭南潮湿,常常一场大雨下来,颗粒无收。但黄英莲说,那时她要买肉,或是给家里添置生活用品,能直接从卖菜钱里取现金,也算是丈夫给的家用。
    2013年,就在卖菜的路上,陈丰斌出了车祸,整条小腿被直接碾过。他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拆掉夹板后,伤腿也永远落下了后遗症,成了瘸子。他没法再干重体力活,田地全退了回去。村里没人说得清,不种地后,陈丰斌具体都在干些什么工作。但情况确实是在那之后开始出现变化的。
    没了固定职业的束缚,陈丰斌越来越不着家,常常是隔好几天,带一身酒气回家。起初,黄英莲也会打电话询问他的去处,陈丰斌对她大吼,"我在玩女人啊,怎么样?"
    回忆起来,黄英莲觉得有些尴尬,勉强勾出一点笑容,摊手,"他都这样说了,我还能去管他吗?"黄英莲也不希望他回家,每次陈丰斌回家,两人总会因各种家庭琐事争吵。陈丰斌会动手打她,有时是一记耳光,有时是突然踹过来的一脚。
    黄英莲说自己并不了解丈夫,他在哪里,做什么,她全不知情。警察上门那天,陈丰斌难得在家,骑着摩托车接刚放学的儿子。几个亲戚,包括黄英莲都目睹了警车开过巷子,但所有人都语焉不详。他成了整个家族耻于提及的存在。
    从他被捕、判刑到入狱,黄英莲一直没去看过,"我跟他感情不怎么好。我从来没有去想他,也没有去管他。"她觉得丈夫不回来,家里反而轻松多了。她的精力全在打工挣钱上,找了一份餐馆杂工的工作,加上亲戚时不时地接济,一人勉强负担了两个孩子和自己的生活费。她的背总是微微弓着,有种疲倦感,又有点像弯腰认命了。
    根据2021年1月初公布的刑事裁定书,陈丰斌在车祸之后从事的工作包括替人运载灵柩。他认识了一位姓温的大哥,老温常常帮殡仪馆干活,开车运尸体,或送人到殡仪馆。忙不过来时,老温会让陈丰斌帮忙,运一趟灵柩的费用是200元。
    关系是一点点搭上的。2017年2月,陆丰市湖东镇人老黄到了肺癌晚期,病榻上,他向弟弟黄庆柏表达了自己的遗愿:不想火葬。早在2012年,陆丰所属的汕尾市推行全市火葬"一刀切",禁止土葬,禁止出售棺木。黄庆柏问自己的一位朋友,有没有办法实现亲人土葬的遗愿?朋友给了他一位殡仪馆工作人员的电话。
    黄庆柏联系上殡仪馆工作人员梁成龙,时年58岁的梁成龙是原湖东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兼殡改登记员。在后来的供述中,梁成龙声称,对方想要殡仪馆司机的电话,因此,他将老温的联系方式给了黄庆柏,他并不知道黄家调包尸体逃避火化的事情。但陆丰市公安局在移送审查起诉认定中写道:梁成龙与老温商定尸体调包事宜,并要求事成后其应分得人民币1万元。
    老温接下任务,成了链条中的一名掮客。他和黄庆柏商量好,10万7千元,帮老黄实现土葬的遗愿。
    价格谈妥后,老温找到陈丰斌,告诉他,需要一具可以用来顶替的尸体。
    2017年3月1日,陈丰斌开着面包车,见到路边­拾废品的林家傻儿子,朝他招了招手,然后将他推上车,灌酒。陈丰斌后来在口供中交待,"他喝酒喝到吐,我又继续给他喝,他喝到不醒人事了。"似乎是为了给自己壮胆,他说,"我自己也喝了一杯。"
    傻儿子没反应了,陈丰斌觉得他大概已经喝死了,用四颗钉子封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棺木,藏在家附近,又遮上些树叶掩盖。
    他给老温打电话,说现在有尸体了。
    3月3日是老黄的出殡日。到达黄家约定的地点后,一个抬棺人注意到,路口拐弯处还停着一辆白米黄色面包车,旁边也放着一副棕色棺木。离开时,他看到有人把那副棺木抬上原来推老黄棺材的四轮手推车上。
    两方人马在这里将棺木调换,林家傻儿子被运往殡仪馆火化,而老黄的棺木被埋在事先选定好的墓穴,就在水库边,黄家请一位外省的风水先生看过,坐山望水,主富,寓意"望财"。陆丰小巷里的关公庙。 图/李晓芳

    富人街的买家

    陆丰村镇许多房屋因日晒雨淋又缺乏维护,一点不留情地显出岁月锈蚀的痕迹。但每个村的祖祠和伯公庙(土地庙)却是最崭新豪华的,外墙看不到一点青苔痕迹,香炉满满当当,香灰几乎要溢出来,香案却被擦拭得能照见人影。
    这里的老人少则要供奉二三十位各路神仙,多则四五十位不等。有的杂货铺索性用货架一分为二,一半店铺卖香油、大米、鸡蛋,另一半卖纸钱、香烛、拜神金纸,对陆丰人来说,这些物件和粮油一样,都是日常用品。
    陆金的店正对马路,他不到30岁,已经在这行待了近十年。店里专营红白喜事用品租赁,大到红白喜事宴客必备的桌椅杯碟,小到葬礼上不同亲属佩戴的不同尺寸的孝布,都能在这里一一备妥。店门正对马路,马路对面是一幅巨大的悬赏通告,写着一位姓陈的逃犯涉黑、涉毒,悬赏金额10万元。
    陆金19岁时从父亲手上接下这项事业,经手的婚礼和葬礼,早已数不清。他在葬礼上听过许多老人的遗愿,要"全须全尾地进行土葬",他们深信死后火化是粉身碎骨,不能庇护后代子孙,不能顺利转世。
    广东省在1998年推行城乡殡葬改革,但汕尾市向来执行不严。陆金接班那年,正是2012年,全国严格执行火葬。汕尾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份全面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汕尾殡葬目标管理考核,从2001年至2010年连续10年位于全省倒数第一名。而周边的其他地区,包括潮州、汕头等市的火化率已基本达到100%。
    那年夏天,汕尾市推行火葬一刀切政策,要求将全市火化率提高到100%,每月对各镇、场区的火化率进行排名通报,考评结果和当地官员的晋升、评选挂钩。清明前夕,陆丰街头悬挂的标语。图/李晓芳
    几乎没人温顺地接受这项政策。许多人选择偷埋私葬。家族里兄弟多,人狠又能打架的会直接忽视火葬政策。曾有一位殡改大队的副队长和队员,在出殡当日前去阻拦,不仅被打,还遭到家属囚禁,公安机关到场后,才得到解救。
    为逃避火化调包尸体也不罕见。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至少有四起相关案例都发生在陆丰。
    有人试过用猪、羊等动物尸体替代,用别人的尸体替代,那更是有的。
    2014年陆丰某村居民曾实名举报,为了完成奶奶土葬的遗愿,他找到镇上的殡葬改革负责人,询问能否像其他人一样,一切按火葬的仪式进行,然后在送往殡仪馆的路上偷梁换柱,将亲人遗体送回土葬。村民表示,"镇上的死者家境好些的都这样操作。"然而殡改负责人要价6万元,"我们家太穷,一下拿不出6万元,只好违背老人家的遗愿。"村民最后愤怒质问,"为何有钱和有势的人家可以出钱买名额搞特殊进行土葬?"
    陆金的不少同行都干过帮人寻找尸体代替火葬的活计。他们的职业囊括红白喜事用品租赁店老板、丧葬乐队乐手、法师等等。特殊的身份让他们经常出入葬礼现场,对各村的死亡情况了如指掌------没有人能比他们更胜任这份工作。
    适合调包的尸体并不好找,为了避免被人识破,有些买家会要求两具尸体性别相同,死亡时间不能相差太远,这样就算遇上殡改工作人员调查,也容易糊弄过去。一位红白喜事用品店老板曾帮买家找到一具死亡多时,完全白骨化的无名尸体,殡仪馆工作人员抬棺上火化台时发现重量偏轻,不像一个正常男人死亡的重量,让家属确认死者信息。家属异样的回避状态让工作人员起疑,最终上报到殡葬监察大队。
    陆金听说过一位"厉害同行","承包"了当地存放无人认领尸体的冷藏库。一有订单,同行就能拉出一具符合要求的尸体进行调包替换。这些尸体多是流浪汉、乞丐、独居老人,"一般都找不到家属,被发现了也没有人找你麻烦。"
    弱势、贫穷的人群是链条上任人宰割的一环。不止一位寻尸人接到任务后,明确寻找来自"五保户"和"穷人家"的尸体。一户五保户家庭有一位82岁的老人死亡,他们以3.2万元的价格将尸体卖给了寻尸人。另一户五保户家庭要价8万元,寻尸人嫌弃太贵,转向另一个提供尸源的人,最终以5万元价格购买了一具无名女尸,再转手以8万元的价格提供给买家。
    这样的寻尸途径相对安全,被抓获只会判以盗窃、侮辱尸体罪,一方自愿提供尸体的行为也能成为庭上辩护轻判的理由。
    但陈丰斌与这些寻尸人都不同,他直接选择杀害一位偶然碰到的智障男性。两年后,警方根据沿路的监控视频线索,将他逮捕。2020年12月,陈丰斌案二审开庭,法院认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案件中的另一些涉事人员,中间人老温在事发后不久,因突发疾病去世。另一个中间人,原殡改工作人员梁成龙,在2020年4月被陆丰市人民检察院认定不符合起诉条件。买家黄庆柏,判决书中同样写道,"已被不诉"。
    几起判决中,买家都是隐形的存在,没有人被追究责任。
    黄庆柏兄弟的祖屋坐落在村里的"富人街"上,周围的邻居说,过去街上住的都是村里的有钱人,尽管富人们大多搬走了,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称呼这条街道为富人街。如今富人街上看不出太多富贵景象,房屋多是年代久远的破旧小楼房,有居民辟了一楼门面做商店,卖当地的海鲜干货和廉价小商品。
    但这条灰扑扑的街道上,黄家的房屋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四层小楼在一众低矮民居里鹤立鸡群,几年前刚翻新过,外围的瓷砖、栏杆一尘不染。邻居们不愿多谈黄家,大家只说他们长年在深圳做生意,不住在村里。
    村口用金色边框裱好的"芳名榜"还留有黄家兄弟的痕迹。上榜的都是给村里捐资修路、修亭子的善人,一排排名字用金粉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大多数人捐个一两千,而已经去世的老黄捐了一万三千元,给村里修建道路、积功德。黄家位于富人街上的祖屋。图/李晓芳

    回不来的林少仁

    林家花了大半年时间寻找傻儿子。"陆丰翻遍了,又找到深圳啊,广州。"弟弟林再龙说,当时他们几兄弟都停下了工作,只专注于找人这一件事。
    60多岁的老父亲也跟着四处奔波。林家父亲的身体早就出了问题,之前被检查出严重的胆结石,儿子失踪后,林再龙说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他就一直痛一直忍着,实在受不了了才吃颗止痛药。也不去医院检查,一门心思就是要找儿子。"
    林再龙记得,2017年6月底,有人打电话说在广州见到一个智障男子,长得很像林家要找的儿子。父亲当天就买了去广州的车票,结果自然是失望的。也是在那一次,父亲实在痛得受不了了,去了广州的医院做检查,被告知已经是胆囊癌晚期。郁郁寡欢地从广州回来,熬了十几天,父亲去世了。
    "后来确实没办法。"林再龙的声音低了下去。每个兄弟都有自己的家,停工几个月,生活都快成了问题。他们向亲戚借了些钱,但也维持不了太久。兄弟几人只能回去打工赚钱,找人的工作也渐渐停了。
    他们有过心理准备,二哥可能不会再回来了。父亲火化时,他们将二哥的一些物品一同烧了,和父亲葬在一起。但林再龙说,他们以为二哥是遇到了意外,是失足,没人想到他会成为一起故意杀人案的受害者。
    他们自始至终没见过陈丰斌的家人,也没见过黄家人。开庭当天,林再龙和另外两个兄弟参加了庭审,通过视频看到了陈丰斌------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年男人,方脸,中等身材。他的语气很轻松,林再龙说,"我在他脸上看不到一点愧疚。"说起当天的过程,陈丰斌的姿态也是随意的,"好像杀了一个傻子是没问题的,没有人会在意的。"
    这让林再龙感到难以忍受。怎么会没有人在意呢?他的二哥不是判决书上宣读的林某,出生时,母亲陈香妹为他取名"少仁",觉得念起来顺口,也好听。
    小时候,父亲给几个孩子发零花钱,林少仁见自己没有,开口喊爸,问"为什么我没有"。那年林少仁9岁,第一次喊爸爸。陈香妹记得,那天丈夫高兴坏了,特地买回来一条大鱼,给家里加餐。
    他们曾想为林少仁找一位妻子,以后能照顾他,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也担心智障的基因会传给下一代,遂作罢。林家的经济不算宽裕,几个儿子打零工,租房生活。2015年,林家几个兄弟和父亲一起凑了20来万,建了套还算宽敞的平房。几个兄弟抽签,约定谁抽中了,房子就写谁的名,赡养父母和自家傻兄弟的主要责任也落在谁身上。
    林再龙说,林少仁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因为他不懂事嘛,父母反而更疼他。"几个兄弟受父母影响,也已经有了默契,"如果父母不在了,那就由我们接着照顾他。"林少仁生前居住的房间。图/李晓芳
    在陈香妹看来,林少仁和其他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经常看电视到深夜,她会骂他,"你还不睡觉,明天不用起来帮我扫地洗碗吗?"林少仁就嘟囔着,我知道,我知道。
    因为常常自己出门,陈香妹说也不知道他跟谁学会了抽烟。但他知道拿烟给别人,要用两只手捧着递过去。有认识的人到家里做客,他会抢着泡茶,把茶碗端起来,恭敬地喊:"婶婶,来喝茶。"
    林少仁小时候常跟着兄弟们到村子附近捡废品,捡来的塑料瓶就堆放在家门口的墙边,补贴家用,或者换烟抽。有一次他已经攒了五六袋废品了,结果全被偷了。他哭得很伤心,边哭边说,没了没了,没有烟抽了。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之后,林少仁再捡瓶子回来,不放门口了,会整齐地堆放在阁楼上。
    "他很聪明的。"陈香妹喃喃重复。他会用父亲淘汰下来的旧手机拍照,用手机拍路边的鲜花和小草,还有大片大片的鱼塘。隔壁村子放露天电影是他最爱的活动之一,他带着手机过去,边看边拍,回来了就跟陈香妹展示各种并不讲究取景角度的照片。陈香妹夸他,你很棒,我都不会用手机。每当这时,他会露出一个有点骄傲的表情,"你差劲了,我少仁会。"
    村口小超市的老板是他的朋友,不看电视也不看露天电影时,他出门转一圈,捡几个空瓶子,一屁股坐在小超市门前,呆呆地看别人打牌、跳广场舞。有人来买东西,有时他能听懂,就积极地帮超市老板递东西、搬大米。村里不喊他傻子的小孩也是他的朋友,捡废品攒了钱,除了买烟和零食,他还会买奥特曼的塑胶玩具,和游荡的孩子们一块玩耍。到了饭点,林少仁准时跟老板说再见,晃着两只手,慢悠悠地拖着步子回家。
    除了那一天。一个从面包车下来的瘸腿男人,一把抢过他用来装废品的蛇皮袋,扔上车。林少仁探身过去想拿回废品,再没能回家。
    他的骨灰最后被瘸腿男人扔进了百姓墓园门口的棚寮中,和其他无主尸骨一同下葬。
    林少仁去世的这几年,陈香妹的身体越来越差,她做过几次手术,腹部一条长长的狰狞刀疤。她开始忘记一些事情,找不到儿子的照片,但又想找不到也好,"每次看到他的照片就会一直哭,痛苦。"她总会想到儿子失踪那天,她把楼上房间的灯打开了,她以前从来不开,"我想着他早晚是要回来的。"她说,"等他回来的时候看到那个灯,就不会很暗,不会害怕。"
    (文中除林少仁、林再龙外,其余人物为化名)

  4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被误读的女权:女性主义源流(合集7册)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女权,就是男权,就是平权。
    女权不是女尊,不是特权,而是平权。
    "她国系列"全七册,为你全面解读女权!

    女权主义原本就不该是一个单调的标签------始于启蒙运动,历经两百多年发展的女权运动,完成了几次阶段性的跨越。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内容包含对于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区别对待的种种现象的思考。
    如今女权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女性最关注的话题如恋爱、工作、婚姻中应该如何思考女权?
    我们可以把思想拉回到一百年前的萌芽时代,看看当时女性的想法。如果回到原点再思考,也许会对现代女性的定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为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及道德问题的批判(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第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

    2005年,《女权的辩护》与《圣经》、《物种起源》等一同入选英国著名作家梅尔文·布拉格评选出的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根本还没有“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语,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书中谈到了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的区别对待,及其造成的对男女双方的不良后果。而“女权主义”追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先驱,也因为这种种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

    作者简介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英国启蒙时代著名的女性政论家、哲学家、作家与思想家,更是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上的先驱。在她短暂的写作生涯中,她写就了《女教论》、《玛丽:一篇小说》、《真实生活的原创故事》、《人权辩护》、《女权辩护》、《瑞典、挪威和丹麦短居书简》、《玛丽亚:女人的受罪》等作品。丈夫威廉·戈德温、女儿玛丽.雪莱、女婿珀西·比希·雪莱。


    女人之罪(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沃斯通克拉夫特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通常被认为是她最激进的女权主义作品。 小说采用了哥特式的荒诞手法,围绕着一位被其丈夫关在精神病院的女性展开。出身良好的玛利亚在体面光环背后那毫无体面可言的婚姻之外寻求满足,一切分崩离析后与一位同院的病友展开了一段爱情,同时与一位照顾她的底层女性建立了友谊。 作者认为掩盖理智的往往不是情感的幻象,而是激情,是激情将普通人引入危险错误的边缘,从而导致最激烈的情感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除了叙述外,沃氏的这部小说还使用了哲理性的对话手法来展现妇女的无能为力。涉及的主题包括:婚姻与束缚、情感与理智、女人的渴求、阶层与女权主义、母性与女人特质等。


    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溪流如新月一般,弯弯地绕过那片土地,疯姑的小木屋就伫立在那里。小屋与溪水之间是一大片废弃的牧场,放牧的牛群能在溪流中开怀畅饮。树林向外延伸出去,一直到未知的远方。疯姑就在这林中画地为牢,外面的世界她一步也不涉足。这是她唯一的执着。

    她是一位黑人女子,三十五岁以上,高大而憔悴。其实她叫杰奎琳,不过农场的人都喊她疯姑,这是因为小的时候,她给人吓得真真切切地“丢了魂”,后来再也没完全回过魂来。

    当年,这里冲突不断,尖锐的枪声终日响彻林中。在一个黄昏,此地的少主人带着满身乌黑的火药粉和深红的鲜血,跌跌撞撞地躲进了杰奎琳母亲的木屋,追赶他的人紧随其后。此情此景吓坏了年幼的她。

    如今她独自住在这幢孤单的小木屋里,其他人早就搬走了,去了她看不见也不知道的地方。她比多数男人都要强壮,种的棉花、玉米和烟草跟谁相比都毫不逊色。可是对于溪流另一边的世界,她一无所知,充其量只能臆想一下罢了。

    住在贝丽西美的人已经习惯了她这个样子,觉得无关紧要。他们完全相信,就算是“老主人”去世的时候,疯姑也不曾到溪外去,只是站在溪的这一边,痛哭哀悼着。

    当年的少主人如今掌管了贝丽西美。他已到中年,家里有一群漂亮的女儿,还有一个小儿子,疯姑宠他宠得视如己出。她管他叫小乖乖,于是别人也就都跟着这么叫了。

    小乖乖跟她最亲,姐妹们谁也比不上他。她们也都爱跟她在一起待着,听她讲奇妙的故事,那些故事常常发生在“溪外那头儿”。可是她们跟小乖乖又不一样。小乖乖总能抚着她黝黑的双手,或是安心地躺在她的膝头,又或是在她的怀抱中酣然入梦。不过现在他也不这样了,他得了一把让他骄傲的枪,还剪掉了黑色的卷发。

    就在他把两缕卷发用红丝带绑在一起,送给了疯姑的那个夏天,溪水变得很浅,就算是贝丽西美的小孩子也能蹚过去,于是牛被牵到河的下游放牧去了。牛群不在了,疯姑有点伤心,她喜欢这群不会说话的伙伴,挺乐意看着它们在附近,听着它们晚上啃草,一直啃到她家墙根底下。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牧场空无一人。男人们成群结队地去了旁边镇子,进行每周一次的采购,女人们则忙于家务,脱不开身——疯姑和她们一样,她缝洗了几件衣服,打扫了房子,还烤了点心。

    烤点心的时候她可没忘了小乖乖,这天,她专门给他烤了形状最漂亮最诱人的小蛋糕。因此,看见那男孩扛着闪亮的小来复枪,一步一步穿过老牧场走过来的时候,她高兴地冲着他喊道:“小乖乖!小乖乖!”

    作者简介

    凯特·萧邦,又名凯特肖邦,美国女作家,本名凯萨琳·欧福拉赫蒂(Katherine O'Flaherty)。

    自1889年至1902年间,她撰写供成人和孩童阅读的短篇小说,刊载于《大西洋月刊》、《时髦》、《世纪》和《哈伯青年手册》等杂志。主要作品为《河口人们》(1894年)和《阿卡迪亚之夜》(1897年)两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短篇小说包含《黛泽蕾的婴孩》,其内容为南北战争前路州境内异族通婚的故事。另有《一小时的故事》和《暴风》。


    咎(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咎》是凯特肖邦的第一本小说,小说主要探讨了婚姻这一主题。

    一位美丽善良的种植园遗孀特蕾莎夫人,爱上了一名男子,却因得知他曾离异而拒绝与其结婚。她甚至说服他与前妻复合,并努力帮助他们维持这段婚姻……

    《咎》体现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双重标准,提出了一个疑问:道德枷锁之下,个体的幸福到底重不重要?这本书被看作肖邦后来的杰作——《觉醒》的序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肖邦早期的女权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

    凯特·萧邦,又名凯特肖邦,美国女作家,本名凯萨琳·欧福拉赫蒂(Katherine O'Flaherty)。

    自1889年至1902年间,她撰写供成人和孩童阅读的短篇小说,刊载于《大西洋月刊》、《时髦》、《世纪》和《哈伯青年手册》等杂志。主要作品为《河口人们》(1894年)和《阿卡迪亚之夜》(1897年)两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短篇小说包含《黛泽蕾的婴孩》,其内容为南北战争前路州境内异族通婚的故事。另有《一小时的故事》和《暴风》。


    觉醒(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她一遍遍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因“大逆不道”成为禁书,美国第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代表作。

    本书收录名作《觉醒》及其他十篇口碑极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埃德娜理应是幸福的。作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她只需要相夫教子,款待宾客,就可以维持一种镶着金边的生活。对丈夫,她偶尔也觉得爱他,而他也待她不错。可总有什么令她闷闷不乐。直到那个夏天,他们一家去格蓝岛度假,她邂逅了那 个改变她一生的人……

    那个夏天,她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一个崭新的声音在她体内苏醒。

    作者简介

    凯特·肖邦——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第一代”女性文学“领军者。

    十八岁结婚,生了六个孩子,三十二岁丧夫后开始写作,以中篇《觉醒》一鸣惊人。

    《觉醒》因内容离经叛道被媒体贴上“毒药”标签,肖邦的亲友也不再和她往来。她一生创作了百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五十四岁时因中风去世。去世半世纪后,作品重新被发掘,引发阅读、研究热潮,被选入美国大学教材。

    因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她的故居被评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


    她的国(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她的国》是吉尔曼写于1915年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书中描绘了一个仅由女性组成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女性通过单性生殖繁衍后代。她的国社会安稳、没有战争和纠纷,也没有统治和被统治。作者在《她的国》中构建了一个只有女性的乌托邦,从逃离到自由,从疯癫到自我实现,《黄色壁纸》里那个痛苦挣扎的吉尔曼已蜕变为一位成熟自信的女权作家,用文字建构出一个让男性或害怕、或不屑、或崇敬的女性理想国。通过误闯进她国的三个男人与她国女人之间的不断互动,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那些社会规范、意识形态逐渐遭到质疑、颠覆,最终彻底瓦解。

    短篇代表作《黄色壁纸》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运用众多女性哥特元素,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更为重要的是任何试图反抗的女性面临被定为疯癫的危险。这部作品为对以后的女性主义文学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1860.7.3-1935.8.17), 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哈特福德市(Hartford),历任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先驱》月刊出版人、社会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演讲人、商业艺术家、教师等多重职业身份。

    吉尔曼曾入罗得岛设计学院,此外,所受其它正规学校教育不多,但其祖母家族中女流先驱辈出,姨祖母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乃《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作者。她历经两次婚姻,产后引发的抑郁症困扰终身,大部分作品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

    在患乳癌三年后,吉尔曼于加州(California)帕萨迪纳(Pasadena)自杀,那正是其短篇代表作《黄色壁纸》的诞生地。


    她在他的国(双语对照)(她国系列)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她的国》(Herland)的续集。

    在续集里,这对夫妇开始环游“她的国”外面的世界,他们采访人们、拍照和做笔记,与人们讨论历史、宗教、战争、抚养孩子的问题,探讨妇女的角色、如何对待移民、妇女选举权等等。

    美国女性主义先锋作家、社会改革家夏洛特·P.吉尔曼在《她的国》里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女性乌托邦。在那里,她们通过单性生殖繁衍后代。她们的社会安稳、没有战争和纠纷,也没有统治和被统治。故事里三位年轻的男性科学家在探险中找到了这个地方。经历种种奇遇后,他们之中有两个被驱逐,其中一个的妻子——“她的国”成员选择跟随他出来。三人回到了外面的世界。

    作者简介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1860.7.3-1935.8.17),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哈特福德市(Hartford),历任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先驱》月刊出版人、社会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演讲人、商业艺术家、教师等多重职业身份。吉尔曼曾入罗得岛设计学院,此外,所受其它正规学校教育不多,但其祖母家族中女流先驱辈出,姨祖母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乃《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作者。她历经两次婚姻,产后引发的抑郁症困扰终身,大部分作品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患乳癌三年后,吉尔曼于加州帕萨迪纳自杀,那正是其短篇代表作《黄色壁纸》的诞生地。


    下载链接

  4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多数派的死与生:致读者

    原文

    亲爱的多数派读者们:

    大家好!想必你们已经留意到,2021年4月4日晚,"多数派"微信号、微博号遭到封号(被屏蔽所有内容、帐号被停止使用);而同一时间,我们的网站 www.masseshere.com 也被墙。如果你有只关注多数派微信、微博号的朋友,还请帮忙转告派派的情况给他们。

    从2020年8月5日发表开篇词以来,"多数派"在墙内仅存活了8个月。当然,派派的命运绝非孤例:在最近的日子里,已经有数不清的左翼平台、女权平台被炸号;许许多多的行动者被攻击、被消失......

    对于这样的结局,我们并非没有心理准备。在开篇词中,我们就曾写道:"历史再度开启,我们正见证着一个去政治化'小时代'的黄昏,和一个再政治化大时代的来临。多数派是诞生于这个大时代的青年平台。" 时代的黑暗已经向我们涌来。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站在一起,将压迫的时刻变为反抗的时刻,将黑暗的时刻变为团结的时刻。多数派相信,即使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们"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在过去的八个月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不是在单打独斗。 短短八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收获了上万的粉丝,来自社会各个角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我们不断收到来自读者的鼓励,很多朋友留言表示深受我们文章的启发,有人表示要主动捐款,有人询问是否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多数派出一份力,更多的朋友纷纷响应我们的号召,主动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实践着自己的日常生活,想象自己与身边人不同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很感动,也对此表示非常欢迎。事实上,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十分急切地盼望更多朋友的加入。未来,我们将更努力地探索如何引入读者参与共同运营的方式。

    "多数派"在墙内阵亡的4月4日是清明节,一个悼念死者的日子。其实,在过去的八个月中,多数派和大家一同见证了许多逝者、被牺牲者的真实故事:疫情下的死亡阴影,从高楼一跃而下的青年,猝死的、或自焚的劳动者...... 不过,巧合的是,今年4月4日恰好也是基督教的复活节。唯物主义者当然不相信任何神秘力量,但其中的对照毕竟饶有趣味。或许,对进步运动而言,死去之日也正是复活之时。且用罗莎-卢森堡的遗言,作为我们对禁言、对镇压、对勾结共谋的资本与权力的回应:

    "柏林秩序井然!"你们这帮愚蠢的奴才!你们的"秩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明天革命将在磨刀擦枪声中再次兴起,吹响令你们惊惶失措的号角,宣告:我来过,我又来到,我还将重临!

    谢谢所有读者对多数派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来日再会!

    派派

    2021.4.5

  4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三岛由纪夫禁色作品集(套装共15册)mobi下载

    内容简介

    《三岛由纪夫作品集(套装共15本)》共收入“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天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15部代表作品,其中有首次上线电子书的小说代表作《镜子之家》,中篇小说代表作《潮骚》,戏剧代表作《萨德侯爵夫人》,描写同性的经典长篇小说《禁色》,随笔代表作《太阳与铁》,实验爱情系列作品《沉潜的瀑布》《美德的动摇》《午后曳航》,取材真实事件的伪英雄传记《青色时代》,总结写作成长史的短篇小说自选集《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映射作者二十至四十岁变化的短篇小说集《天涯故事》,收入作者十七至三十一岁短篇上乘之作的短篇小说集《拉迪盖之死》,象征性描绘三岛文学中心主题的短篇小说自选集《殉教》,用尽一切手法描绘人生切实主题的杰作《仲夏之死》和透视男性理想同女性现实之龃龉的小说集《女神》。

    《镜子之家》豆瓣8.5 唯一上线版本 ★三岛由纪夫备受争议转折之作,残酷青春不约而同踏上不归之途 ★从《镜子之家》开始,三岛写作中“血”与“死”的主题开始占有压倒性的地位

    《潮骚》豆瓣8.4 ★三岛由纪夫代表作,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获奖作品!豆瓣评分8.3译本! ★东西方男女爱情的一种经典和原型,唤起人对牧歌式生活的原始感动 ★贯穿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主导思想,创造了一种自然美的独特魅力

    《萨德侯爵夫人》豆瓣8.5 唯一上线版本 ★三岛由纪夫的戏剧代表作,首次出版中文版 ★越是卑劣、残酷、不道德、污秽的人事,越是要用优雅的语言叙说出来 ★谜团中隐藏着人性中真实存在而又不可理解的东西

    《禁色》豆瓣8.9 唯一上线版本 ★三岛由纪夫早期长篇小说,同性描写经典之作 ★绝望中生就爱,精妙的恶比粗杂的善更美

    《太阳与铁》豆瓣7.9 ★三岛随笔代表作,创造了一个情与理兼容的散文世界 ★三岛由纪夫文学生涯自我剖白,与死对决的三岛神秘主义精髓

    《沉潜的瀑布》豆瓣8.3 唯一上线版本 ★“炼金术士”三岛由纪夫实验爱情之作 ★在精神废墟上重铸人工之爱。

    《美德的动摇》豆瓣7.8 唯一上线版本 ★三岛由纪夫自杀前的第三部自选短篇集,为国内首次出版 ★最受欢迎大众小说,以古典优雅笔触全新定义了不伦之恋

    《午后曳航》豆瓣8.6 唯一上线版本 ★少年对英雄与罪人的混合体绝望判刑 ★以清洁之记号解体有毒之现实

    《青色时代》豆瓣7.8 唯一上线版本 ★“一本正经的伪英雄传”,三岛由纪夫根据真实的事件写成的长篇小说 ★细致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剖析到毫发毕现的程度 ★ “直到如今也不可遏制地蕴含着我不可思议的眷恋”,作品在三岛本人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及感情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收入十三篇短篇小说)豆瓣8.3 唯一上线版本 ★日三岛由纪夫写作成长史的总结 ★爱与死纵情喘息的迷幻鲜花森林,三岛由纪夫的自选短篇小说集

    《天涯故事》(收入十三篇短篇小说)豆瓣8.7 唯一上线版本 ★日本当代文坛大师三岛由纪夫少年至中年二十余年间的十三篇短篇秀作,篇幅小巧精悍,主旨迂回丰富,感受三岛丰富且饱满的表现形式 ★浪漫与悬疑的空间里构筑起透彻的人性

    《拉迪盖之死》(收入十三篇短篇小说)豆瓣8.4 唯一上线版本 ★三岛由纪夫十七岁至三十一岁间十三篇短篇上乘之作,贯穿三岛创作生涯始终

    《殉教》(收入九篇短篇小说)豆瓣8.3 唯一上线版本 ★孤立于现代丛林世界的反时代异类自白

    《仲夏之死》(收入九篇短篇小说)豆瓣8.7 唯一上线版本 ★用尽一切手法描绘人生切实主题之杰作 ★藐视日常生活的华丽手笔,文学颓唐趣味之健全写实性呈现,对宿命的忘却与饥渴的极限刻画

    《女神》豆瓣7.4 唯一上线版本 ★青春肉体与灵魂关系的多元化探索,透视男性理想同女性现实之龃龉 ★书中另收入三岛由纪夫的十篇短篇小说,呈现日本文坛无法否认的想象力与才气

    作者简介

    本名平冈公威,⽣生于东京。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被称为“⽇本传统文学的骄子”的怪异鬼才。三岛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日本著名比较文学研究家千叶宣⼀认为三岛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斯·曼⻬名,是20世纪四大代表作家之一。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权威唐纳德·⾦认为三岛是“世界上无与伦⽐的天才作家”。 三岛在⽂学上探索着多种的艺术道路,集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于⼀身,特别是采取⽇日、本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描写男性的生与死的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各方公认的。在美学的追求上,三岛着⼒于对深层⼼理的挖掘,从隐微的颓唐中探求⼈性的真实。以⽣活为题材向艺术挑战,以⾁体为本向精神挑战,这便是三岛作品的真正意义。 1949年出版长篇⼩小说《假⾯⾃⽩》,文坛地位确立。1970年11⽉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4部《天⼈五衰》后⾃杀。一生著有40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和18部剧本集。其中有10部曾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各种文学奖。主要著作还有《禁⾊》《潮骚》《近代能乐集》《⾦阁寺》和《萨德侯爵夫人》等。


    下载链接

  4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十六岁那年,我的FBI美国爸爸递给我一把点三零猎枪

    By 王食欲


    十六岁那年,我的FBI美国爸爸递给我一把点三零猎枪

    本文记录了我高一时在美国做交换生的一段时光。田纳西的风光令我怀念,我的美国homestay家庭成为了我一生的家人。


    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

    学区房、私立外国语、补习班、南极游学、出国交换……你能想象到的「鸡娃教育方案」,我都体验过。作为鸡娃本鸡,我想给即将生育的北上广深父母们,分享一下我的血泪史。

  4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米華健 -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pdf下载

    内容简介

    這是一本新清史的經典之作,開創了清帝國邊疆研究的先河。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的嘉峪關,以及嘉峪關西邊更廣袤的新征服之地─「新疆」,這塊土地佔了今日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通過考察清政府在新疆實行的財政和民族政策,尤其是其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南疆的商業活動以及不同民族出身的商人所採取的管理和控制,作者試圖回答一個更深遠的問題,即清帝國如何向中國民族國家過渡這一歷史難題。

    作者简介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

    現為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長領域為內陸歐亞大陸史與清代新疆史。美國「新清史」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即本書的英文版)、Eurasian Crossroad: A History of Xinjiang(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新疆全史)等。


    下载链接

  4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抢救断层的十年中国女权运动史:行动者们的群像、历程与现状

    女权主义话语,似乎充斥着当今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日常。女性视角鲜明的选秀、影视剧、播客等文娱产品全面开花,“女本位”的文本似乎是撬动资本、吸引眼球的法宝;另一方面,性别暴力的社会新闻一再引爆网络,伴随着女性的愤怒和焦虑,女权议题反复进入公共讨论。

    然而,泛女权社群扩大、女性声音空前响亮的现象下,女性困境却未得到制度性改善。“米兔”运动高潮后,高校、公共空间防治性骚扰制度建设仍停滞不前,站出来的当事人难获司法正义。“离婚冷静期”几乎被一边倒反对,依旧付诸实施。相比2019年,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2020全球性别差异报告》中排名再降三位至106名,畸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揭示着顽固的重男轻女传统。

    什么阻碍了女权主义介入现实?厌女与污名声浪的强力反扑、国家变本加厉的社会管制、言论审查,打压着最有行动力的女权主义者,限制女权主义的批判力、创造力,也割裂女权社群。

    如今中国女权运动断层严重,十年内的女权事件,新一代网络女权主义者们鲜少知晓。当我们失去了连贯叙事与历史脉络,便难以传承前辈经验、难以形成反思和长远眼光,从而失去对议程的把握。

    破局的希望可能一直在行动者身上。在机会与危机并存时,重述女权行动派的事迹与精神,传播她们的实践和思考,以及倡导的议题,或能为未来的社会变革赋能。

    —— 米米亚娜(歪脑特约编辑)

    请点击原文专题:https://www.wainao.me/wainao-reads/fea-Mar-feminist-cn

  4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FaceBook 5.53亿条用户数据被黑客暴露,含67万条中国用户数据

    https://t.me/vps_xhq/193

    FaceBook 5.53亿条用户数据被黑客暴露,含67万条中国用户数据

    近日一个黑客论坛公开了一批 FaceBook 用户的信息,总条数约为 5.53 亿条。这些信息包括来自106个国家的用户,其中有个人姓名、地址、所在单位,尤为严峻的是它包含确切的手机号码。

    推测这一批数据是在2020年初被黑客所盗取,数据里国籍填写为中国的用户至少有67万条。

    这些数据将可以为不法之徒诈骗提供便利,而对于中国用户而言却有其它方面的隐患。顺藤摸瓜,电话约谈已非遥不可及。


    https://t.me/solidot/13940

    有人在黑客论坛 泄露了 5.33 亿 Facebook 用户信息,其中包括电话号码、Facebook ID、姓名、地址、出生日期、个人简历等,部分用户的信息还包括电邮地址。信息遭到泄露的 Facebook 用户分布在 106 个国家,其中美国有 3200 多万,英国有 1100 万,印度有 600 万。Facebook 发言人称,这些数据是利用该公司在 2019 年修补的一个漏洞抓取到的。虽然数据可能是两年前的旧数据,但对于网络罪犯来说仍然是有价值的。安全专家表示这些数据可被利用发动社会工程攻击或入侵尝试。


    https://t.me/iyouport

    中国部分文件:https://ufile.io/fxv5xfci

    迅速更改您的所有设置(如果你还想继续使用FB的话)

  4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林贤治 - 地下寫作和秘密閱讀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古代中國秦始皇「焚書坑儒」、中世紀羅馬教廷編製的《禁書目錄》、近代德國納粹的焚書儀式,無不揭示了自由寫作和閱讀是得來不易的。寫作史、閱讀史、出版史,是文化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籍的命運,無疑標誌着社會文明的存在。在封閉社會中,當權者對作家言論和寫作高度控制,只為禁錮人的思想,維持國家秩序穩定。然而,一些知識分子不顧自身性命,轉移地下寫作,秘密出版「薩米亞特」,繼續揭露真相。 「薩米亞特」,俄語的意思是「自發性刊物」,指蘇聯及東歐時代被禁出版,並秘密以手抄本、打字稿和油印稿形式於地下流傳,或偷運至國外出版的著作的代稱。在蘇聯的政治高壓下,「薩米亞特」湧現而出,小說《齊瓦哥醫生》就是於蘇聯被禁,輾轉偷運至國外出版的名著,作者更於出版翌年獲授諾貝爾文學獎,然而,更多的被鎮壓的作家和詩人的作品,根本無法面世。本書從書籍審查制度說起,揭示權力與自由的衝突,並介紹著名的「薩米亞特」著作,訴說知識分子的命運,反映曾經有過的黑暗出版歷史。二十世紀是寫作和出版的死亡世紀,時人應牢記於心,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

    作者简介

    詩人,學者,花城出版社編審,廣東陽江人。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曠代的憂傷》、《孤獨的異邦人》、《火與廢墟》;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製的海圖》、 《五四之魂》、《時代與文學的肖像》、《一個人的愛與死》、《午夜的幽光》、《紙上的聲音》、《夜聽潮集》;文學史著作《中國新詩五十年》、《中國散文五十年》;政治學著作《革命尋思錄》;自選集《娜拉:出走後歸來》、《沉思與反抗》;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漂泊者蕭紅》;訪談錄《呼喊與耳語之間》等著作四十餘種。主編叢書叢刊多種。最新著作包括《巴金:浮沉一百年》,並策劃主編「五四運動百周年回顧」叢書。


    下载链接

  5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的消失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n-da-ren-wen-49380351(该网站目前没有被墙)


    新疆大学有个人文学院,这曾经是它最大、最重要的文科院系。

    即使是在被中国殖民的大部分时期里,新疆大学的人文学院也依然在顽强守卫着维吾尔等突厥语文化。距今十多年前,人文学院还保留着一个小有规模的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包含了语言文学、文秘文学和影视文学三个方向。历史与艺术仍在被传授,课程包括有:

    维吾尔古代文学史、维吾尔现代文学史、维吾尔当代文学史部分、维吾尔文学写作、维吾尔修辞学、维吾尔诗学、阿鲁兹格律、维吾尔古代文学作品选、回鹘语文献导读、察合台文献研究、维吾尔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福乐智慧研究、突厥语大辞典研究、纳瓦依研究、维吾尔文学理论研究、维吾尔古代文学论、维吾尔古代文学体裁研究、维吾尔文学批评史、维吾尔诗歌研究、维吾尔戏剧研究,等等等等。

    在2007年的招生简章中,这个专业培养的还是:

    「具备有关维吾尔民族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维吾尔民族文学、文字、文献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新闻、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到了2020年,核心课程只剩下了「精读、听力、口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意味着它已经从一个主要招收维吾尔人的专业蜕变为了招收汉人学生的专业。招生简章中,这个专业培养的是:

    「能够胜任政法机关、公安机关、海关、教育、文化等部门及翻译、新闻传媒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从事公安、安全等部门的特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背后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的------新大人文学院已经在2020年悄然消失了。

    2007年时,人文学院从事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有29名(教授7名,博士6名,副教授12名),其中27人都是维吾尔人或乌兹别克人。

    2017年起,一些维吾尔人教授学者陆续人间蒸发。学院里一位声誉斐然的维吾尔民俗学女教授Rahile Dawut在2017年12月消失,没有任何审判,至今音讯全无生死未卜------三年多里她的女儿和丈夫也从没见过她。

    到了2018年,整个人文学院只剩3名维吾尔或乌兹别克人教授。

    019年起,人文学院的教授列表上已经没有一个个维吾尔人了。学院打头的教授是个汉族人高波,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红色经典」。

    2019年1月,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合并到了中国语言学院,对外称「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院)」。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人文学院的名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中国语言学院」。自此,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彻底成为历史。

    archive: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用维吾尔语授课的状况

    https://www.uyghur-archive.com/uighurbiz-cn/article_3328.html

    2020年人文学院招生简章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30094304/http://rwxy.xju.edu.cn/info/1072/1878.htm

    新大院系列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01000000*/https://www.xju.edu.cn/zzjg.htm

    人文学院师资队伍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01000000*/http://rwxy.xju.edu.cn/szdw.htm


    对研究维吾尔文化的汉族学者的监禁(见数百万份泄密警方档案,揭示中国政府对维吾尔族窒息式的监控

    中国当局害怕外界对新疆公民的影响,这与一项名为"防回流"的政策有关。意思是防止极端主义或其他恐怖主义思想从国外"回流"。

    这一举措的一个可能的例子是2018年对上年2月份来新疆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担任翻译的中国学者冯斯瑜的监禁。冯是汉族人,原籍杭州,离新疆很远。但根据数据库中2017年10月的一份警方情报说明,她曾在国外留学--包括在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伦敦SOAS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并在乌鲁木齐受到警方关注。报告记载,冯某的一加智能手机上有"国外加密软件(foreign obscure software)"。该记录还称,该软件是智能手机自带,冯某并未使用。

    据信,Feng在2018年2月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她被监禁的情况在新疆受害者数据库shahit.biz上有记录(译者注:见这里,这是一个记录当地监禁案例的网站。)

    人类学家Steenberg说,他认为冯之所以受到审查,是因为她往返于美国和乌鲁木齐之间,维吾尔语说得很好,也因为她在民间研究中心与其创始人Rahile Dawut共同从事的工作。Dawut是一位著名学者,他收集了新疆南部的民族学资料,包括民间故事和口头文学,以及Sufi伊斯兰教(Sufi Islamic)习俗的资料。Dawut于2017年12月失踪,据信他正被当局关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