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www.wainao.me/wainao-reads/revival-mao-zedong-worship-chinese-society-01092024/ 撰文:李厚尘 01/09/2025
以下是我的摘录与感想:
综观B站上这些毛泽东的视频,里面很少出现毛泽东本人,你看到的更多是古月、王霙、唐国强、刘烨。他们都是曾经扮演过毛泽东的演员,这些视频中毛泽东挥斥方裘、侃侃而谈、平易近人、大公无私。只可惜都是假的。这是一个影视剧构成的毛泽东乌托邦,真相并不重要,年轻人需要的是一个与残酷现实相对的“理想”,毛泽东一半是一个崇拜的传统符号,一半是他们内心的投射,甚至是一多半。
这部分投射构成一种奇特的现象,或者说奇特的猜忌,年轻人开始将他们喜欢的符号强行与毛泽东连接,通过对影视甚至游戏的“阐释”,将更多符号拉入到这个“毛泽东乌托邦”。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就是被认为饱含政治隐喻的电影《让子弹飞》,在本就拥挤的《让子弹飞》阐释市场上,横空出世了一种毛泽东阐释,即把电影主人公“张牧之”阐释为就是影射毛泽东,而里面师爷的角色就是周恩来。这样一种阐释已经被广泛接纳,在B站拥有287万粉丝的一位创作者一个关联让子弹飞与毛泽东的视频播放量160万。而国内知名的毛左创作者“大浪淘沙“也有大量文章,直接将这两个元素合并阐释。而去年国内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也出现了将游戏中的”类孙悟空“形象解读为毛泽东,题为“当人民群众再受压迫,会有一位手拿“金箍棒”的神从天而降”,以及把游戏表达主题解读为毛泽东思想的阐释方向。
以上一切,从选择性的事实,到影视剧的虚构伟人形象,到将其他文艺游戏作品强行与毛泽东符号连接。这个完全基于虚构的毛泽东乌托邦就慢慢成形了。
由现象入手找到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符号化的问题。符号化脱离了真实的“人”和“史实”,成为情感寄托,也就是崇拜的温床。
……在知乎问题“最治愈的一句话是什么?”之下,最高赞的回答赞同数2.7万,竟然是来自毛选的8句风马牛不相及的摘抄。这个答案最高赞的评价是“毛选是哲学思想,是方法论,通读后几乎所有领域都可以应对!”
可见人们的需要没有变化,他们需要成功学,需要庸俗人生哲学,需要心灵鸡汤。只是过去这些不同的需要被不同的书籍满足,他们读读余秋雨,读读周国平讲的尼采,读读叔本华,读读Peter Thiel,读读达里奥的《原则》,读乔布斯和Elon Musk的传记。只不过现在所有这些需要都可以从毛选中得到满足。这些阅读冲动庸俗,却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力量,一本书被认为可以同时完成这些所有的需要,代表对作者一种超越一般层次的认可和崇拜。
是很普遍的心理,从功利角度解释对毛语录的崇拜,完全讲得通。
当你看得足够多,有两句反复出现的话就会抓住你的注意力。一个条是“明明没有亲眼见过,明明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但却如此想念他”,有时也被表述为“我明白为什么姜维一辈子没看见过刘备,还要匡扶汉室了。”另一句则是:“小时候,在电视机前崇拜你。年轻时,被敌人蛊惑而误解你。长大了,在探索世界后怀念你。”
可见,当代的毛泽东崇拜已经与文革及此前的毛泽东崇拜拉开了差距。在那之前,毛泽东崇拜与斯大林崇拜类似,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宗教化”,打造领袖——政党——国家的三合一关系。且以毛泽东画像等为基础,采取一种祖先崇拜的基本样式,毛泽东更像是一个“父亲”的角色。让世俗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产生神圣化的效果。
[...]
但今天的毛泽东显然与当下政治和社会现实拉开了更远的距离,甚至越来越站在世俗的对立面,成为一种理念化的“平等”象征 ,就像一个很高赞的B站评论写道“他不会叫我小镇做题家,不会叫我社畜,他说我是太阳他说世界是我们的”。说明此种崇拜已经成为非世俗的超然人格的寄托。且毛泽东开始出现一种宗教圣人的“殉道”故事,既从崇拜、到被蛊惑误解、再被重新接纳和怀念的“复活”故事。
这个复活后的毛泽东形象,成为年轻人对现实生活极端绝望下的寄托。在这里,被压抑的“小镇做题家”和“社畜”可以在领袖话语下重新回到“人民”的角色中。就像在多个B站毛泽东视频里,弹幕几乎都被“人民万岁”覆盖。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世界,开始具有彼岸的宗教价值。除了激昂的“人民万岁”外,也有不少毛泽东“鸡汤化”的视频,这时弹幕变成了齐刷刷的“想念您了”,作为一种治愈性宗教力量的柔和一面。
毫无疑问,这是在经济下行期,被抛下的年轻人最核心的需要——宗教。在这个佛教被看作封建愚昧,伊斯兰教被鄙夷,基督教被当作西方敌人意识形态的国度。儒教和道家无法回应当代在学校和职场生活的困境。极度缺乏精神资源的年轻人自发造神,将毛泽东从已然“符咒化”的世界中再次复兴,并让其本人和形象“基督教化”。成为一个被打倒、抛弃又复活归来。带来想象中平等与尊严的神。
两代人的崇拜方式,看似一致,其实根本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