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中国作家钱佳楠获2021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  2021年4月24日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https://lithub.com/announcing-the-the-best-short-stories-2021/

Jianan Qian,“To the Dogs(美狗记)” Granta Online (20篇获奖作品之一)


全文(英文写作):https://granta.com/to-the-dogs/

A short story by Jianan Qian on stray dogs, desperation and re-education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革期间的中国农村:流浪狗,绝望和「上山下乡再教育」。


钱佳楠的《美狗记》:系统性暴力在微观层面的日常运作

中国作家钱佳楠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系统性暴力

在获奖作品中,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钱佳楠凭借短篇小说《美狗记》(To the Dogs)入选。《美狗记》的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中国,一名来自教师家庭的15岁少年,从上海下放外地农村。在容易遭到敌意与排斥的环境中,他小心翼翼地收敛起来自过去的印记------衬衣、神情、对苍蝇的嫌恶、对动物的怜悯、对暴力的敏感觉察,还有对家人的思念与乡音。只有对着狗狗小白,他才敢流露出对家人和过去的思念,用上海话轻轻哼唱童谣。而要在这里生活下去、好过一点,这些都是要遗忘和抛掉的------需要割舍的,不止是回忆,还有镌刻在身体记忆中的神情与姿态、口音和语调,以及与人的基本情感相勾连的呕吐反应。

在故事开始的别离一幕中,男孩的父亲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衬衣送给他,作为诀别礼物,并告诉他:"遗忘是走下去的关键。"但故事的重心,不在于提供一句鸡汤式的箴言,而在于展现使一个人"不得不遗忘"或不遗忘便无法生活下去的压力。读者入骨地感受着被迫遗忘的残酷性质,在细节中识别着无孔不入的暴力系统。衬衣很快被脱下丢弃,成了遗忘或者丢掉过往的第一步;后来,他终于脱掉乡音,换上粗口,割舍掉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小白的感情,也割掉自己的情感反应。"吃狗"而不表现出难过的场景,我们在电影《狗十三》中也曾见过,但在《美狗记》中,"不恶心"已不再是表层的伪装,而是更深的情感隔离。

镜头扫过一幕幕场景,这些场景使人感到不安。一个人独自来到不熟悉的环境,因其与他人的不同而需要时时小心,变得敏感而机警。少年起初因穿衬衣、因口音举止格格不入而差点挨打,吃苍蝇而不能表现出厌恶,那种被威胁性的目光包围的种警觉与小心似乎并不独属于这个时空,而似乎是被排斥、被霸凌的格格不入者常常经历的边缘化体验,因此更易使人有代入感和信服感。当霸凌与排斥基于种族肤色、性别气质、残障等因素,我们知道这是需要制止的,而不应谴责被霸凌者。但当系统为霸凌式的暴力设置了合法性甚至应然之义,转变的责任便一味转嫁给少年------他来这里就是要"接受改造"的。叙述者的镜头不必投向画外,只需要向读者轻轻点出布景所在的历史坐标。

故事里没有出现杀人、打人,暴力的阴霾却始终密布在空气中的张力里。大多数时候,那是些微小的暴力。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展现了暴力投影在微观层面的日常运作,以素描般的细节幢幢叠起。

少年渐渐找到了融入的方法,与身边男青年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接纳,甚至建立起某种兄弟情谊。但融入是有代价的------少年从暴力的承受者,转变为暴力的参与者。他学会了对女人袭胸、说与性有关的脏话,直到最后参与到诱狗杀狗的行动中。暴力就这样传递下去------系统性的暴力,就这样在具体的人与事之间周行不息。

菜单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一部青春残酷物语,让人不忍心去看。

  2. 邹韬奋 外逃贪官CA
    邹韬奋   虽然韬光养晦,亦当奋起而争(拜登永不为奴:h.2047.one)

    中国是一个大号欧亨利剧场,“反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