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gen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959 评论 1369 短评 5 收到的赞 4711 送出的赞 5918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与最好的书店聊天|刘苏里访谈(上)

    了解刘苏里及万圣书园,请先阅读NYT:一家门口挂着《独立宣言》的北京书店


    https://app.aves.art/api/lb_post/share?id=1406

    关于 2021 年的人文社科出版以及最近的变化


    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有句名言,"图书出版是一个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从书店 1993 年成立,书籍的出版和销售就成为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个窗口。

    近 30 年来,万圣书园以经营学术和思想类图书闻名,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也是中国独立书店的代表。店内每周和每月的销售排行榜,以及一年一度的榜单,从最初只是一组引导读者购买图书的信息,到 2001 年渐渐转变为一种指标和呈现,延续至今。

    周榜和每月榜单的基础是销售,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万圣希望通过年度榜单,概括地让大家知道在销售基础上,又能代表万圣官方立场的年度好书状况。年度榜单细分为"原创-学术"、"原创-非学术"、"翻译-学术"、"翻译-非学术"四类,每类选择 10 种图书,一共 40 种作品。

    具体选择过程和标准大致如下,以 2021 年为例,他们先划定一个销售基础底线,从而在万圣每年采购的 1 万种左右的新书中筛掉五分之四,仅剩 2000 多种图书。第二轮的筛选标准,主要还是销量,最后剩下 847 种图书。

    在这 847 种图书中,他们根据万圣的官方立场,进一步筛选出 200 余种,并最终确定 40 本图书入选。所谓官方立场,刘苏里向我解释,他们有三个标准,第一,话题对当下人的处境的关切程度?第二,纯学术思想类作品,在学术研究中是否有界碑性质?第三,叙述、论证和文字好,包括即使原作再好,但译文不佳,也不能入选。

    "尽管年度榜单有我们的官方立场,但它长的样子实际上还是读者画出来的。你离得越远,越能看出读者画出来的模样。只有到一些细部,你才发现勾勾描描的官方立场。"刘苏里说。

    2022 年 1 月,我在刘苏里家的书山中,和他就万圣书园 2021 年度榜单的相关问题聊了 5 个小时,深感每年的好书还是很多,从中的确可以摸到不少社会心理的脉搏。更为重要的是,除了这些最后我们看得见的出版内容,那些看不见,以及隐含在背后的广义环境、生态和社会心理,同样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趋势。

    事实上,我们的访谈正是从万圣书园现在的处境聊起。新冠疫情以来,一大批独立书店被迫关门、歇业,万圣书园受到的影响也相当之大。刘苏里称,万圣的外地和境外客户占总量一半左右,因为疫情,这些人不来或少来北京,意味着损失了一半销量。他记得,2020 年 3 月,万圣刚恢复营业时,平均销售一度下降到原来的 25%。

    "2020 年 3 月 1 号一开张,就面临着如何活下来的问题,我们要打一场不知道持续多久的'战争',我们叫它'生产自救'。疫情前,我离开一线将近 10 年,离开二线也快 4 年了。"

    自救的一大举措是"挖潜"。从采购开始,一直到店面的陈列、摆放、展示、推荐,万圣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上做出相当大的努力,挖掘已有读者潜力,并动员万圣的老朋友们制作签名本,放在网上销售,同时与供应商密切沟通,争取支持。这些努力慢慢显现一些作用,"万圣的读者,一直是支持我们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但是,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疫情,还有一些政治性活动,使得这种好转往往维持不了多久,弄得他们跟坐过山车一般。"举个最近的例子,1 月 14 号,北京公布海淀发现一例奥密克戎。那天我在库房,后来店长跟我讲,下午四点零几分发的信息,瞬间读者四散,直到今天,销售又回到了 2020 年恢复营业的 3-4 月份。周边省份,包括河北、内蒙、天津出现病例,都会直接影响北京的政策,反过来影响我们。2022 年估计更难,包括春节、冬奥会、两会、'二十大'......都是一场场'硬仗',你跟谁去商量?没商量。"刘苏里说。

    正因如此,2020、2021 年对他来说,也是读书时间最少的两个年头,每年平均只看了六七十本书。而正常情况下,他一般能看到 180 本左右。不过,在我们的访谈中,刘苏里还是对新书如数家珍。访谈前一天晚上,他看书看到凌晨三点半,才调整确定了最终图书榜单。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访谈节录。

    01

    小鸟文学:总体看,你觉得相比往年,2021 年的万圣榜单有什么变与不变的特征吗?从榜单中,你观察出中国社会的思潮有什么比较大的变化吗?

    刘苏里:图书出版是一个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你把万圣每年入选的 40 本书连续看的话,能够摸出脉搏跳动情况,有些话题脉动十几二十年,比如说历史阅读。2004 年左右,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历史写作,提到像黄仁宇、温功义、吴思、李亚平等一批人,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写作作品将成为人们阅读非常重头的一块。

    我是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做出的判断。之前很多年,我们的历史作品有两大毛病:一个是绝大部分史书脱离真实,而人们迫切需要知道历史真相;另一个是长期以来,优秀作品大都是纯学术作品,历史学家们不太写通俗作品,甚至连史学随笔都少。一句话,人们想知道真相,又不愿意读艰涩的著作,通俗历史写作作品便有了潜在的广阔市场。

    这个需求到今天,我认为产量有点"过分"啦(笑)!你看榜单上的 40 本书,宽泛一点,三分之二以上都跟历史主题有关,太夸张了。最近五六七八十年,翻译过来的历史书,除了很小很偏的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的历史都给译过来了,重点国家译过来的简直多到不可胜数,美国史、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德国史、俄国史、印度史、伊朗(波斯)史,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满眼都是。

    人们对历史的渴望,如滔滔江水。出版商意识到这个需求,选题也到了很细腻的程度:一个是从国别、地域上出得细密了,比如乌克兰史、波兰史、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史,甚至南美的乌拉圭、智利史都翻译过来,这两年又开始成批出版各大城市史,不胜枚举。我预计,这类书会越出越"邪门",最后出到你能想象的犄角旮旯。另外从话题上,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从古至今的书,重大事件的书,还有很多专题性的书,比如《荷兰三角洲:城市发展、水利工程和国家建设》、《物流改变世界历史》......

    总体看,20 年来,历史书籍在中国越来越热了

    为什么?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和国人大规模出国,很多领域都沾上"外"交色彩,加上 2001 年后,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在国际上承担大国角色,担当大国责任。大国不是随便说说的,大国的核心是大国国民,大国国民的核心是全球意识和视野,这些都要求你虚心、广泛地了解外部世界。这一现象很像二战结束前后,以美国为核心发动的一场对全世界进行人类学研究的状况,还有更早的例子:大英帝国试图领跑世界时,它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了解、研究整个世界,足迹未至,眼光已先行抵达。

    20 年来,中国人阅读历史的热情,中间目标虽有变化,但趋势从来没变,而且水流越来越大。

    小鸟文学:关于中国的历史阅读热,你曾在 2018 年的一篇文章中解释道:"一拨人对外部世界和真实历史的渴求,以及该往哪儿走的思考自觉。我从这拨人的热情中,看到了一个巨大人群的希望所在。或谓,天亮耕地,天黑读书。读历史,早晚都有用。"这两三年是不是更热了?"读历史,早晚都有用"又该如何理解?

    刘苏里:更热了。我觉得仅从知识来讲,历史(学)涵盖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你可以从历史当中发掘、拓展阅读的(方向),牵出很多线头,从线头捯饬出线条,最后滚出很大的线团,慢慢形成你对世界认知的蓝图。

    当然,最一般的说法是,历史当中有太多教训。历史主要是检讨教训,呈现前人走过的道路。我们在什么地方选错道路,迷失方向?我们今天往明天走,什么是参考坐标?这在人群中存在巨大争议。一种认为按规划的道路走。这不扯淡吗?你有能力规划巨大人群未来走的道路?最有价值的坐标,恐怕还是人类走过的道路,成功的、失败的。

    对明天来讲,最需要戒备的是不要走以前的弯路和歧路。这个过程当中有陷阱,如果历史案例足够多,我们大概能知道,当我们遇到什么情况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陷阱等在那儿。只有历史研究和作品能呈现这样一个广袤且细密的行进路线,勾勒出一幅生生不息、不断变动的地图。

    当然,历史当中更多是人性、人生,这也是为什么不论卷帙有多大,西方现代史家写的历史书籍都比较好读的原因,它们注重各式人等在历史长河中的行为、思考,以及个体的遭遇和命运。你看《企鹅欧洲史》已出了 7 卷,《哈佛中国史》6 卷共 2000 多页,讲谈社的中国史 10 卷、日本史 10 卷、世界史 9 卷,《世界的演变:19 世纪史》3 卷本一千大几百页,伯里的三卷本《希腊史》1200 页......无不以人为中心。

    历史关乎人,记录人在时间当中的作为,从间谍行为到各种阴谋,战争、贸易、宗教信仰,艺术和哲学......它给你提供几乎无限的认知可能性,其他所有门类作品无法比拟。这就是我说那句话的含义。

    02

    万圣书园 2021 年"原创-学术"榜单

    小鸟文学:在"原创-学术"的十大书籍中,几乎全是历史类作品。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刘苏里:看到这个榜单,我也只好望榜兴叹。这么多社会科学的学科,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几乎没一本(入选)。宽泛点说,10 本书全可以靠上大人文类别,其中好不容易区分出两本不是史学作品,还是偏历史哲学的《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和具有长篇历史叙述的《与时俱进的启蒙》。跟社科稍微沾点边的(中美外交),是王元崇的那本,(但)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一本历史书。

    我认为,首先,这个榜单并未完全真实反映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我知道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比较落后,但没落后到这种程度。为了证明我的判断,我又回头把 847 种和 2000 多种作品重新捋了一遍,还是没捋出一本从标准上够入榜的。

    这里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有大量社科学者在这个领域耕耘,为什么产生不了入榜作品?我认为跟现在对研究主题的约束,研究者的自我约束,出版者的自我约束有直接关系。像政治学在"文革"前被取消过,这个国家不需要政治学,只要马列主义就够了,社会学、人类学也遭受过同样的命运,现在似乎又有面临当年危境的趋势。法学,包括法理学(法哲学)、宪法学、公法学,乃至法律史等著作,出版越来越难......整体社科领域的上下游生产让人非常沮丧。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提提几部无缘榜单的作品:唐世平《观念、行动、结果:社会科学方法新论》,很可惜,它主要是没上销售的基础线;翟志勇 2021 年出的两部作品,《公法的法理学》,情同唐世平的书,而销售很棒的《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却因为我知道它被删掉了三篇重要文字而忍痛割爱;经济学家汪丁丁的《情理与正义》,版权页是 10 月,到货时已近榜单收尾,它是一部给 EMBA 学员的讲稿,写得从容而通透,但严格讲,它是一本伦理学作品。类似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对了,我知道,有若干本重要的社科作品,还在出版机构的手上转悠呢!天知道何时能与读者见面。

    小鸟文学:在"原创-学术"这个榜单里,你有想特别提及的书吗?

    刘苏里:有一本书,《与时俱进的启蒙》,我简单说几句。这本最后入选,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它的思想性和启蒙这个话题。你注意下"翻译-非学术"榜单,里面还有一本《反启蒙》。因为要说说这个话题,我还重温了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等有关的书籍。

    启蒙这个话题,跟中美关系一样,一直很主流,多年来作品层出不穷,彼得-盖伊的大作《启蒙时代》最有名吧?2021 年也出了一批。可是最近一些年,出现了不同声音,就是反启蒙。当然,我早知道西方有这股"暗流",也可以说是明流,由来已久,而《反启蒙》这本书对其源远流长的传统,做了系统梳理,让我大开眼界。《与时俱进的启蒙》,跟平克《当下的启蒙》,主题非常接近:为启蒙辩护。一个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思潮,需要学者们用力辩护,这本身就构成了问题,对吧?可以说,启蒙这件事,需要弘扬、辩护,但也需要辨析和反思。

    事实上,"现代"这件事情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太多问题,很多负面的东西,越来越明显,比如"政治正确"下的各种作为。可是我们怎么能否定它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一切?不能 !(当然也)不意味着不可以对它进行辨析和反思。人类往现代方向走,滚滚洪流,退不回去的,但停下来听听"反启蒙"的声音,不是也很有必要么?其实呢,跟"反革命"对应着"革命"一样,"反启蒙"思潮通过对启蒙过程的批评和约束,为人们纠偏现代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思考向度或路径。

    "学术-原创"这一类别最惨,几乎全是人文,社科缺位,学科极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

    一会儿我们会谈到中世纪。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实际就是启蒙人给起的"外号",流行的说法叫"污名化"。他们讨厌中世纪,就跟我们讨厌一些时代、状况一样。总之,我希望这个榜单反映读者对两家之言的关注。世界没有百分百正确的东西,有也是"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人类至今还没有能力彻底了解其谜底。

    小鸟文学:我有一个疑问,严格算来,像《中美相遇》《隳三都》《法度与人心》《与时俱进的启蒙》更偏向于通俗或公共写作,为什么把它们也放进学术著作的类别中?

    刘苏里:王元崇的《中美相遇》,外形确实是公共写作。我把它放在学术这一块,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一个是作为一部外交史或国家关系史作品,它里头有相当比重的故事、材料,我们此前完全不知道,给了我很多启发。

    另一个,我们在 2021 年几乎看不到研究中美关系的新作品出版,有一些,比如牛军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是重版图书,另一些写得很糟糕。从任何角度看,中美关系都是极重要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格局塑造有着重大影响。要有一本书反映今天人们非常关心,又有相当水准的有关作品。王元崇出身学院派,但他很会讲故事,写作手法颇有西方史家风范。故事讲得好,不意味着"非学术"。

    周思成的《隳三都》,我一直以为是跟《大汗之怒》一样的通俗作品,收到书很长时间没打开。后来一看,发现它几乎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它是一本填补空白的著作。此前我没见过有人写金国灭国的专著,不少作品,比如日本讲坛社的中国史,涉及此段历史,都是很短的段落,有的著作干脆一笔带过。

    另外,从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开始,我才确切知道国内学者战争史研究,有一大块缺失,即有关战争中的战法、战术、武器的研究。李硕的书对我有开蒙之效,才慢慢区分出谁写这个领域写得好。周思成重点叙述的三场战争,都很注重写战法和武器,用了很多此前史家少有注意的材料。

    第三,这本书有一种颠覆品质。我们长期并不真的重视"少数民族"政权,尤其中原政权同时在场时,比如关于西夏、辽、金的研究,与它们的重要程度,研究比重很不相称,周的作品主角是金政权,而且专写金政权的灭亡,令人唏嘘。

    赵冬梅前年出的《大宋之变》,我的评价就很高。去年她出了两本书,《法度与人心》和《人间烟火》,我都翻过。《法度与人心》让我眼睛一亮。一个中生代的历史学家,能在历史哲学向度上,评点制度和人心的关系,说得这么清楚、透彻,比较难得。从她的研究中,还能看到启蒙思想家有关话题的影子,比如伏尔泰的《风俗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中国史家,容易忽视这个方面,一些很有天才的研究,还做不到透彻,能力是一方面,环境所限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赵冬梅把法度与人心的关系写得透彻,还牵扯一个学术良知问题------我要把我知道的东西写出来,哪怕别人会因此有什么联想。

    它是一部非常难得,带有思想性的制度史作品。它对我们认识在中国这一片土壤里头,制度如何而来?人心又如何支撑它,使其续命?这个制度为什么难以调整和改变?都有启发意义。

    小鸟文学:所以思想含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刘苏里:对,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能说故事讲得好,就一定是通俗写作。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E.H.卡尔《历史是什么?》,都是带有思想性的历史著述。这次入选的《法度与人心》《与时俱进的启蒙》,都带有这个品质。

    03

    万圣书园 2021 年"原创-非学术"榜单

    小鸟文学:相比"原创-学术","原创-非学术"的榜单从类别看更为丰富,你有什么想评论的书吗?还有通过书观察到的变化或谈论的话题?

    刘苏里:非学术这一块,入选的 10 本书几乎代表了我认为 10 个重要的话题向度。比如《圆圈正义》,以前很少有法学思想类写作入选,国内好像很少这方面写得很好的作者,贺卫方、萧瀚是例外吧。我仔细读过罗翔的东西,觉得他真的会写!这让我多少有点意外。此前,我翻过他的《刑法学讲义》,没看出他有这个本事(笑)。

    罗翔本来是个刑法学教授,很专门,可是他的短文思辨色彩非常浓厚。罗翔给自己定了个位,他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很多事不能冲在一线,比如遇到案子时,能躲就躲。他读或(接触)过大量案子,心里埋藏这么多有关正义、公正的念想,必须有一种方式释放这些激情、想法和思考。

    我认为他找到一种方法。他的写作不是纯粹为写作而写作,也不是专业之余发发议论和感想,而是很刻意写作,把写作当成一场行动!他把古典、近代启蒙作家的思想和刑事案例结合起来发挥,跟每个人的现实处境有着密切关系,非常精彩。

    张笑宇针对地缘政治,发明了"产缘政治"概念。他想说,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础是技术、生产和贸易,对我们整个生活影响重大。他的《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是他即将完成的《产缘与文明》的铺垫,待第三部出版后,我们再来好好说说这个"三部曲"。我比较了解他的研究和写作,分起类来有点纠葛,或许到《产缘与文明》,会把它放到"原创-学术"一栏里。

    温骏轩这本书的可贵处在于,他敢于跟传统地缘政治学大师、理论家比肩,重新捡起被一些人认为过时的话题。在他之前,国内研究家,我知道的大概只有丁力写过一本理论著作《地缘大战略》。事实上,我们关于地缘政治的研究远远谈不上透彻,主要还是引进一些著作,比如荷马李的作品,2021 年还有《地缘政治学的世界》等等。《地缘看世界》紧紧扣住腹地亚洲这个中心展开论述,有独到见解,勇毅可嘉。

    从正义到地缘,"原创-非学术"展现了 10 个重要的话题向度

    陈行甲这本书有争议,就现在文字和视频释放出来的信息,他几乎是个完美无缺的人,这不可能。他施政中的种种霹雳手段,包括他心里规划各种蓝图,至少方法上都要打个问号。但他作为一个个体,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如此"野蛮"生长,跟他内心比较纯粹、干净,以及怀抱的理想情怀,密不可分。这些重要品质,是眼下最最缺乏的,要对这种品质予以表彰。这本书在这 10 本中销售排名第三,卖得非常好。

    我对刘拓这本书的评价跟大家不太一样。刘拓不是病故,也不是比如车祸这种意外身亡,而是在访古过程死掉的,可以叫牺牲,令人惋惜。通过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中国知识人作为大国国民,努力去到现场探索外部世界,他是身体抵达的样板。他的牺牲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认知,是要付出代价的。当年西方探险家死掉多少人?不计其数。刘拓走了三十几个国家,阿富汗只是他记录的一站。也因此,这本几乎算做"遗作"的书,尤显珍贵。

    刘擎这本书我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下决心放进来了。同类作品,它销量第一。但最重要的入选理由是,我们对西方思想的了解,更多是一战以前,甚至 19 世纪末以前,对现当代西方思想,它们的来由和转化,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我们不太容易建立认知坐标。刘擎这部作品花了力气,脉络清晰,文辞优美易懂......可以说填补了空白。相应地,彼得-沃森《虚无时代》入选"翻译-非学术"Top 10,也是出于同样理由。

    《张医生与王医生》,是 2021 年度我仔细读的书。第一感觉,它是一本城市史作品。说实话,记录下一场没头没尾的城市"变革",具有代表性的"两医生"个体、家族成员,以及与他们有关的人和事------命运的沉浮,乃至"牺牲",本该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分内之责,却由两位年轻作者"僭越"了。我有所猜测,作者们的"僭越"之举,很可能会开启一个"城市史"写作的热潮------通过记录、解读一个城市(地域)的变迁,达到理解一群人、一个时代的目标。

    "两医生"还是一本还愿之作。我评价写作者有一个指标:你对你怀念、珍惜的东西,做过什么努力?努力是否成功?沈阳市是第一作者伊险峰的老家,他的写作投入了情感,又不做作,这很重要,他因投入而对变迁有愤怒和控诉,但比较克制,杨樱的文字和理性,可能起到了某种平衡作用。

    《清初之遗民与贰臣》是一个小话题,但却从来都没中断过。很多年前出版过一本《明清易代史独见》;赵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什么?我以为是她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前年中华书局出过一本《易代:侯歧曾和他的亲友们》,2021 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都是证明。这反映了社会心理脉动很深层的部分,今天不展开说了。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推荐一个资源丰富、界面友好的影视资源站

    迷客电影:https://www.mini4k.com

    相比世界主流的BT站,这个站更中文友好,也有更多的华语电影。除了BT下载,也可网盘下载(但要注册,而且是要捐赠获取注册码)。界面也比较清爽,无广告。它自称是最好的2160P、4K电影下载网站。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配套的字幕站:

    A4k字幕网:https://www.a4k.net

  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理想国译丛054】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 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康拉德·H. 雅劳施(Konrad H. Jarausch),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吕尔西欧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国德国研究协会主席,《当代历史研究》主编。早年专注于希特勒掌权过程的研究,后期转向东德研究、两德统一,以及德国的文化民主化。已出版专著或编著五十余本,其中《走出灰烬》获2016年欧洲学院布罗尼斯瓦夫·盖雷梅克奖、美国出版协会欧洲与世界历史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提名。


    下载链接

  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为阿桑奇的自由而战的 AssangeDAO 成立,现已筹集12700+枚ETH

    按:前有集资买宪法,现有集资救阿桑奇,未来还会有什么呢?相信这种加密货币集资的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采用。


    项目主页

    捐款细节

    维基解密官推也转发了这个项目

    https://twitter.com/wikileaks/status/1489402306475040774

    延伸阅读:阿桑奇《密码朋克:自由与互联网的未来》


    他们还介绍了两种匿名捐赠的方式:


    延伸阅读:TornadoCash:隐私交易的圣杯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RollingStone】无聊猿创作者,27岁华裔女孩的NFT之旅

    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seneca-bored-ape-yacht-club-digital-art-nfts-1280341/

    她的个人主页


    “无聊猿” Bored Ape Yacht Club无疑是目前加密世界中最明亮的一颗新星,但绝大多数人可能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头部 NFT 项目的创作者——年仅 27 岁的亚裔美国艺术家塞内卡(Seneca)。

    当然,对于塞内卡来说,她自己也没想过这套作品竟然推动了一场技术革命。

    现如今,“无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绝对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 NFT 项目之一,自从去年五月首次出现之后,很快便引爆了整个互联网,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度达到数百万美元。然而,作为其创作者的塞内卡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已经如此受欢迎了,直到去年下旬,她在谷歌上搜索了这个名字之后才如梦初醒。

    毫不夸张地说,“无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已经创造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收入,并将主流人士也吸引到了加密领域。然而,作为这个项目的核心人物、并且在把创意转变为现实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作用的塞内卡却没有得到任何赞誉。

    看着 NFT 爱好者携带自己的各种作品出现于互联网的每个角落时,相信那种感觉真的是苦乐参半。可以想象一下,当你随意地走入一家博物馆,却偶然发现自己的艺术品被挂在装饰着天鹅绒绳的墙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同样地,当塞内卡登录 Twitter(她的推特名称叫 All Seeing Seneca)时,看到 NBA 巨星史蒂夫·库里正在使用她创作画像作为自己的头像,她吃惊地瞪大了双眼。

    塞内卡说道:“我真的是花了好些时间来消化这一切”,她盘腿坐在曼哈顿公寓客厅的地板上,一张灰色的小沙发前——沙发下面随意摆放了一堆粉彩画,“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而我依旧还是那个我。”沙发后面是一个狭小的、杂乱无章的工作区——塞内卡称之为工作室。

    塞内卡出生于美国,但她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从小生长在上海,长大后到美国就读于罗德岛设计学院。2016 年毕业后,塞内卡作为自由插画师搬到了纽约居住,而这个公寓里的一角便成为了她的办公室,她的专长是为广告和营销活动设计充满活力、又带些奇幻色彩的角色,例如一些2D动画。(虽然她过去的作品都比较抽象,但她不得不找到一种“现实”的方式来将她的创作激情转化为货币。)

    当时,有一位名叫妮可·穆尼兹(Nicole Muniz)的创意经纪人无意中发现了塞内卡的大学作品集,并非常欣赏她的技巧,妮可·穆尼兹说道:“对于塞内卡的作品,细到线条和笔触,我都特别喜欢”。于是,她开始将塞内卡介绍给各行各业的公司,如医疗保健业、保险业、绿色能源业、以及金融行业等。去年,妮可·穆尼兹给塞内卡打了个电话,并给出了一个提议:她儿时的朋友正在创建一个名为Bored Ape Yacht Club的东西,而她作为顾问也加入了这个项目,不过这个团队还需要一些平面设计师来制作图像。实际上,所有这些事情都发生在NFT 行业发展初期,而且谁也没预料到NFT后期会一下子风靡整个互联网。

    妮可·穆尼兹之所以会立刻想到塞内卡,完全是因为她的“变色龙”能力,她认为塞内卡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根据主题和项目进行不同绘画的艺术家之一。现在,妮可·穆尼兹已经成为了Web 3公司Yuga Labs的联席首席执行官,而Yuga Labs就是“无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背后的公司,该公司的另一名联合创始人Gargamel也对塞内卡创作出来的角色的“表现力”感到很震惊,他说道:

    “这非常、非常罕见。我能感受到一种完整的情绪被传达了出来。对于猿类艺术设计,我们看到了我们想要的那种情绪:一种存在主义的无聊感。”

    妮可·穆尼兹对此也表示非常赞同并说道:“塞内卡特别擅长表达,将角色设计得栩栩如生。”

    但有趣的是,塞内卡当时对 NFT 行业并不熟悉,但在合作过程中,Yuga Labs给了她很大的空间,他们当时告诉塞内卡说:我们想要一种“朋克猿”。你认为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你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你觉得怎样设计会好看?

    于是,塞内卡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猿猴的邻居,在一个邋遢的城市里,灵长类动物作为这个城市的公民自由地游荡着,她眼中仿佛看到了“一种对生活感到厌倦,却拥有世界上所有金钱和时间的猿类,他们在金属酒吧里闲逛着”,不仅如此,她还想象该如何与这种生物进行互动。而这些就是该项目灵感的来源。

    其实,塞内卡创造出来的猿猴形象与她自己的审美息息相关:她自称是一个金属摇滚乐手,会演奏 Gibson SG——而且演奏得非常棒——她还喜欢听 Megadeth、Behemoth 和 Bullet for My Valentine 等乐队的音乐。不过,她也是九十年代粗俗动画的爱好者,她喜欢那份勇气,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塞内卡并不是该项目的唯一插画师,她补充说: “我只是这个 NFT 系列背后的主导画师”。实际上,无聊猿的身体部分完全拷贝了她的画作,其它一些主要特征,比如咧嘴笑的嘴巴、突出的眼睛和无檐小便帽也都是她设计的,而其他一些制作艺术家——比如Thomas Dagley、Migwashere 和一对匿名夫妇则对“无聊猿”的其他一些特征和环境进行了处理。

    塞内卡说:“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创作了无聊猿,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太可怕了。”

    不过,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塞内卡开始收获口碑效应,她希望这能帮助她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塞内卡也一直在专注创作着她的个人作品。

    去年十二月,塞内卡以她自己的名义推出了首个 NFT 系列,名为:Iconoclast,该系列已经在迈阿密的巴塞尔艺术展上推出,她创作的四件作品是在以太坊上进行铸造的,并托管在Internet Computer 区块链上。(注:在Internet Computer区块链上托管 NFT 可以确保 NFT 艺术品永远存在于公共区块链上,而不会有被删除或是云中断问题的风险。)

    最终,这些作品产生了 23.7 ETH的价值,在本文撰写时约合 84,000 美元。塞内卡表示,这笔钱已足以支付自己的账单,而且她现在有足够的时间来制作下一个系列并希望能在今年二月份推出。不仅如此,塞内卡在创作中还释放出了一种令人着迷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并且还在不断发展。曾为塞内卡最喜欢的电子游戏《爱丽丝:疯狂回归》进行艺术指导的插画家 Ken Wong 说道:

    “塞内卡创作的艺术能带来一种激励的感觉。”

    Ken Wong与塞内卡是在上海认识的,他当时在塞内卡就读的高中做了一次有关他职业生涯的演讲,塞内卡随后找到了他。按照塞内卡的说法,Ken Wong完全是她进入插画世界的领路人。

    Ken Wong 补充道:“如果你一定要给塞内卡的作品贴上标签的话,也许可以称之为流行超现实主义,不过这标签可能也不是很全面......因为她还在不断地探索中。塞内卡正在不停寻找自己的路线,通过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自我发展,我非常可以理解这一点。”

    从“无聊猿”身上,或许你会发现塞内卡的创作方法已经发生了技术上的转变,但她的图像通常包含一种柔和的孩子气的奇迹,与严酷的存在主义黑暗形成鲜明对比。Ken Wong继续解释说:“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和非常流行的结合,塞内卡使用的形状——这些有机的、流动的形状非常梦幻,带有超现实的配色方案——我认为它们说明了她如何看待她内心深处的事物。但是,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其实是通过流行文化的视角在坐标大,仿佛是塞内卡的自我表达,她试图在自己作品的背景下让自己显得合理化。”

    在 2021 年巴塞尔艺术展系列中,这种情绪的一件名为“谵妄”(Delirium,如下图所示)的作品中得到了字面意义上的体现。在这幅作品中,植物、动物和四肢从一个女孩不自然的椭圆形头部张开的眼窝中钻了出来。塞内卡说:“这就是我的感觉,你知道,一切都疯了,没关系,这就是我的思维方式。”

    在另一幅名为“我能成为母亲吗”(Can I Be M0ther)的作品里,塞内卡展示了同一个女孩。不过,这一次,她那双像虫子一样的眼睛显得柔和而棱角分明,因为这双眼睛流下了厚厚的、黏糊糊的眼泪,而且眼睛里也不清楚是否是静脉、电线或线从其中滑出。这些“流体”落下,缠绕在这个女孩伸出的手上,手上抱着一只似乎有故障的玩具猿猴。

    “作为一名商业艺术家,我将自己视为一种代理人,”塞内卡解释道,“艺术是你丰富情感的延伸,艺术是非常个人化的,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与作品保持距离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那副作品很像我在说,‘我可以收回我的工作吗?我可以恢复我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吗?

    塞内卡认为,自己这种状态可能是由从她记事起就困扰她的“清醒噩梦”(lucid nightmares)所引起的。塞内卡说,自己在三岁的时候就有记忆了,但当时她做了一场噩梦——

    “我当时坐在婴儿车里,” 塞内卡回忆道,“这让我有一种渺小和脆弱的感觉。”

    塞内卡没有详细说明梦境,但我们已经可以意识到,这些怪诞的主题一直在她作品中渗透,她说这是受到宇宙恐怖的启发。在谈到自己的早年时光时,塞内卡说道:

    “我对自己的想象比对现实更感兴趣。”

    塞内卡坦言,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而且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也是如此,有时还会经历“完全清醒的幻觉”。 ”

    每天在睡觉前,塞内卡都会记得自己所经历的所有深刻恐惧,她认为如果能够直面这些恐惧,它们就不会出现在自己的噩梦中——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心态反而让她一直保持清醒。 “我不想睡觉,因为我害怕我会跳入那个恐惧的世界。”

    直到最近,塞内卡才开始接受其中“疯狂的部分”——她将自己内心的“超现实主义和无意义的黑暗艺术”变成了美丽的东西。在塞内开看来,这种方式具有很好的治愈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做这件事的原因,”塞内卡解释说,同时她也坦言自己内心并不想与很多人分享这些东西,因为她害怕会被人们认为自己是“疯子”。

    然而,塞内卡是幸运的。

    她所觉得的“疯狂”,或者说“某种形式的疯狂”,在Web 3领域里非常受欢迎。坦率地说,如果没有“偏离规范的冲动”,加密货币也不会存在。塞内卡表示,她希望 NFT 行业在未来几年内依然能蓬勃发展,得益于Bored Ape Yacht Club 的经历,让她获得了“人生中丰富的一课”,因此她希望其他有抱负的创作者可以多了解 NFT 和智能合约、版税等。塞内卡坦言:“要坚定你的信念,并非常努力地工作,对自己要有耐心。善待自己。在加密社区和 NFT 领域里,事情发展的速度会非常快,你需要留意,但不要在意,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赛道,最终一定能做得很好。”

    当然,所谓的“好”,其实也是相对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塞内卡到底获得了多少收益,但至少对她自己而言,付出和得到的比例其实“并不理想”。不过,塞内卡坚持表示自己非常感激这次经历并且进入到了一个完全无法想象的领域,自入场以后,她对 NFT 的理念深信不疑,因为 NFT 可以验证和保存艺术,为创作者提供版税,并使艺术世界更具包容性,减少对传统画廊的依赖。

    塞内卡认为,自己创作的第二个 NFT 系列,也就是 Iconoclast,其实是超现实主义基础的延伸,但作品比以往更加大胆。事实上,每次在讨论自己正在进行的作品时,塞内卡都会表现的非常谨慎,而且一直在强调心理健康和坚强女性的力量(尽管她的新作品可能会包含一些“批判主义”情绪)。

    塞内卡最后说道:

    “我对 NFT 这个领域非常乐观,我觉得自己完全能够驾驭。”

  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无国界记者发表史无前例的​​调查报告:《中国新闻业大跃退》

    https://rsf.org/en/reports/unprecedented-rsf-investigation-great-leap-backwards-journalism-china


    延伸阅读:【端传媒】性别、科普、饭圈、财经⋯⋯2021年被消失的中国网络帐号


    在发表《中国追求的世界传媒新秩序》报告两年后,无国界记者组织在最新发表的报告《中国新闻业大跃退》中,揭露中国政权如何严重打压知情权。

    中国共产党将于2022年12月底召开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无国界记者提早一年的时间,在2021年12月7日发表长达82页的报告《中国新闻业大跃退》。这份报告毫不留情揭露中国如何加速打破自己过去在国际上对言论自由所做的相关承诺,并详细介绍中国政权近年来如何在全球打压新闻业和知情权,严重程度前所未见。

    具体而言,这份报告检视了中国政权用来镇压记者的工具以及香港新闻自由的恶化。香港过去曾经是新闻自由的典范,如今却有越来越多记者遭当局以危害国家安全之名逮捕。

    《中国新闻业大跃退》更详细介绍北京在境内外控制资讯管道的策略,并向中国当局、各国政府、机构、记者、媒体提出呼吁和建议。

    无国界记者组织秘书长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表示:「如果中国继续疯狂倒退,中国人民可能会失去希望,不再期盼有朝一日能在国内拥有新闻自由,北京政权也可能成功在国内外强行实施反新闻自由的制度。」他呼吁民主国家「找出所有适当策略,阻止北京推行镇压政策,并支援所有想捍卫知情权又爱国的中国公民。」

    《中国新闻业大跃退》

    十大重点:

    • 记者被要求成为党的喉舌。记者很快就必须为取得、更新记者证而接受为期90小时的年度培训,其中部分重点是「习思想」。记者已经被要求下载学习强国等可以收集他们个人资料的政治宣传应用程式。
    • 全球最大的记者监狱。目前至少有127名专业和非专业记者被中国政权关在牢里。光是调查禁忌话题或刊登被禁的资讯,就足以让记者被关进卫生环境不佳的监狱多年,有时甚至可能遭受不人道对待而丧命。
    • 不欢迎外国记者。中国利用监控和签证勒索的方式恐吓外国记者,迫使18人在2020年离境。华裔外籍记者桂敏海、杨恒均和成蕾目前皆因间谍罪被拘留。
    • 以疫情为借口加重打压。记者和网路评论员仅是告知公众武汉的疫情就遭到逮捕,2020年至少有10人因此被捕,其中张展和方斌至今仍在狱中。
    • 新疆的媒体封锁。北京2016年开始以「反恐」之名暴力打压维吾尔人。目前有71名维吾尔记者身陷囹圄,占关在中国的记者人数一半以上。
    • 「红线」暴增。禁忌话题不断增加。除了常见的「敏感」议题(如图博、台湾、贪污),就连天然灾害、#MeToo运动,甚至在疫情期间表扬卫生专业人员都会被禁。
    • 香港记者受国安法威胁。中国去年在香港强行实施国家安全法,故意模糊法条内容,目前至少有《苹果日报》创办人黎智英在内等12名记者、新闻自由捍卫者遭当局以此为由进行打压,12人都可能被判无期徒刑。
    • 林郑月娥是北京政权的傀儡。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为讨好中国政权,迫使香港最后一家独立的主流媒体《苹果日报》停刊,并对公共媒体集团香港电台进行审查。
    • 中国环球电视网继续在全世界大外宣。中国国有媒体环球电视网在播放出版人桂敏海、前记者韩飞龙等多支强迫认罪影片后,2021年被英国吊销执照,尽管如此,该台仍旧继续在全球进行大外宣 。
    • 中国大使馆沦为反资讯自由的打手。中国外交使团也在各民主国家施加反资讯自由的压力。中国驻巴黎大使卢沙野经常谩骂媒体,侮辱、攻击独立记者,是恶名昭彰的惯犯。

    无国界记者曾在2019年发表《中国追求的世界传媒新秩序》报告,说明北京如何想办法终结新闻业的功能,让它成为替国家宣传的工具。

    根据无国界记者2021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80个国家以及地区中排名第177,只比北韩高两个名次。香港特别行政区过去曾是新闻自由的堡垒,排名从2002年第一届指数报告的第18 名下滑至2021年的第80名。


    阅读简中版报告

    阅读繁中版报告

    阅读英文版报告

  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江苏丰县八个孩子的母亲和电影《盲山》(2007)

    魔都囡|震怒!会英语的漂亮女孩被农村老汉像狗一样拴起来生8个孩子

    有知情人称是被拐卖但被删除

    微博话题 #徐州八个孩子# 被禁止搜索。


    剧情简介

    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该过程中,她渐渐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


    BT下载

    字幕下载


    令人悲愤,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村子里的疯女人」?

    就像电影《盲山》的一篇影评所说,其实这只关于生殖

  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豆瓣不存在的影视004】对香港未来的预言《十年》(2015)

    编者按:这个系列帖子是对「豆瓣不存在的书影音」中影视部分(换言之即中国禁片)的扩充(补充剧情简介和资源下载)。如果你有原表格中未涉及的影视或本片原豆瓣页面的存档,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就本片发表影评。资源链接主要来源于世界上最流行的BT站,如YTS, The Pirate Bay, 1337x, RARBG等。此为第四篇。


    剧情简介

    十年後,香港會變成怎樣?五一節慶日竟然上演恐襲,保育的建築走至盡頭,的士司機操不好普通話,分分鐘揸兜搵食。遭遇到不公,唯有自焚才能發聲嗎?還有人知道香港有本地農場有本地蛋嗎?

    《十年》短片計劃,五位香港新導演郭臻、黃飛鵬、歐文傑、周冠威和伍嘉良忽發奇想,《浮瓜》、《冬蟬》、《方言》、 《自焚者》和《本地蛋》各自拍出他們想像中在十年後會發生的故事。當本地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正在惡化,廣東話的生存空間比農業發展更快離我們而去。當下香港的危機、分化逐步加深,形勢已經非常緊迫,亡羊補牢到底晚不晚?還是已無可補救,為時已晚?

    该电影因内容涉及香港人权、民主、言论自由受威胁的现况,电影中五个短片,预示了香港未来十年会发生的情况,被誉为是香港未来的“预言书”。


    被删除原因推测

    宣扬香港独立。


    在线观看

    youtu.be/CQ0_M15BTyc


    BT下载

    字幕下载


    相关评论

    【端传媒】《十年》:想像香港崩壞時

    【纽约时报】电影《十年》预言香港黑色未来

  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豆瓣不存在的影视003】2016年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树大招风》

    编者按:这个系列帖子是对「豆瓣不存在的书影音」中影视部分(换言之即中国禁片)的扩充(补充剧情简介和资源下载)。如果你有原表格中未涉及的影视或本片原豆瓣页面的存档,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就本片发表影评。资源链接主要来源于世界上最流行的BT站,如YTS, The Pirate Bay, 1337x, RARBG等。此为第三篇。


    剧情简介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1997年初,卓子强、叶国欢、季正雄互不相识,却恰巧在同一家酒楼出现。此后,江湖上便风声四起:香港犯罪史上最恶名昭彰的三大贼王,正密谋合作,做一件惊天大案! 众人都以为他们要趁回归前,成就犯罪界的最后辉煌。殊不知,身为主角的三人却懵然不知……

    影片由三位新导演许学文、黄伟杰和欧文杰执导,以90年代三个经典贼王叶继欢、张子强及季炳雄作为故事蓝本而创作,三位主演分别是任贤齐、陈小春与林家栋。


    被删除原因推测

    形象刻画内地官员贪污腐败。


    BT下载

    字幕下载


    相关评论

    《树大招风》唏嘘的感慨一年年,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1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杨继绳 -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修订版) pdf下载

    此书建议配合赵紫阳的《改革历程》共同阅读。


    内容简介

    中國到底要不要進行政治改革?為甚麼政治改革的命題會成為當今議論不休的一個熱點,甚至可能引起一場新的政治鬥爭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你想了解這些為甚麼?就必須了解毛東逝世後的中國政治鬥爭,就必須知道胡耀邦、趙紫陽與政壇老人的博弈的詳細經過,就必須了解「六四」前後發生的政治鬥爭內幕。

    本書作者楊繼繩是前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根據許多寶貴的資料及採訪許多高層的當事人後在六年前出版此書,一時洛陽紙貴,而趙紫陽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讀完了它,並予以高度評價。但作者不滿足於此書的不足之處。又多方搜集,增刪補闕,加進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作者也不囿於自己的政治傾向,本書就吸收了不同意見者的材料,也補充了一些不為人知的資料,譬如揭示了三十八軍軍長徐勤先「抗命」而被撤職判刑的真相,廓清了謠言與誤傳。可以說,本書比現有任何有關這一方面的書籍所記載的內容更為詳盡與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信史,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

    作者简介

    楊繼繩,新華社高級記者,著名學者。196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在新華通訊社任記者、編輯35年。現任《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五屆理事。發表新聞、通訊、評論數以千篇計。出版專著有:《技術商品與技術市場》、《技術貿易學》、《社會奧秘之門》、《鄧小平時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等。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下载链接


    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出版风波

  1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豆瓣不存在的影视002】韩国六月民主化运动电影之《1987: 黎明到来的那一天》(2017)

    编者按:这个系列帖子是对「豆瓣不存在的书影音」中影视部分(换言之即中国禁片)的扩充(补充剧情简介和资源下载)。如果你有原表格中未涉及的影视或本片原豆瓣页面的存档,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就本片发表影评。资源链接主要来源于世界上最流行的BT站,如YTS, The Pirate Bay, 1337x, RARBG等。此为第二篇。


    剧情简介

    1987年1月,一名参加学运的大学生在被警察拷问的过程中死亡,朴处长 (金允锡 饰)下令将尸体火化以毁灭证据。另一边厢,当日值班的崔检察官(河正宇 饰)拒绝执行任务,并要求解剖验尸,结果显示大学生被拷打致死。经调查后,记者尹尚三(李熙俊 饰)亦意外发现大学生的死因是窒息,事情因而在各大媒体上曝光。种种证据矛头均指向涉事的警察,官方却依然坚持他只是死于突发心脏病。当朴处长越想把真相隐瞒,事情就越一发不可收拾…

    《1987》以1987年全斗焕独裁统治下发生的六月民主抗争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名叫朴钟哲的民众运动领袖被当局警察逮捕并拷问致死后,与意图隐瞒事件的公安当局对立,揭露事件真相的人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朴钟哲被害事件当年被媒体曝光后,直接引发了反对全斗焕独裁政府的六月民主抗争运动,最终全斗焕被迫接受了629宣言,不久政权倒台。


    被删除原因推测

    易联想或谈及到中国八九民主化运动。


    BT下载

    字幕下载


    相关评论

    《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愿广场上·声音不灭

  1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豆瓣不存在的影视001】讲述韩国光州民主化运动的电影《出租车司机》(2017)

    编者按:这个系列帖子是对「豆瓣不存在的书影音」中影视部分(换言之即中国禁片)的扩充(补充剧情简介和资源下载)。如果你有原表格中未涉及的影视或本片原豆瓣页面的存档,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就本片发表影评。资源链接主要来源于世界上最流行的BT站,如YTS, The Pirate Bay, 1337x, RARBG等。此为第一篇。


    剧情简介

    1980年5月光州民主化运动前夕,一名汉城的士司机「金四福」(宋康昊 饰) 以微薄收入来维持自己及女儿的生活。一天,他接到一单大生意,他只需将一名外国乘客彼得 (托马斯·克莱舒曼 饰) 送到光州并在宵禁前回来汉城即可获得10万韩元报酬,足以支付他拖欠了几个月的房租。开心上路的「四福」以为只是一趟普通旅程,殊不知车上的彼得原来是一名来自德国的调查记者,更不知光州的学生和民众正在举行大规模反政府示威。一场意外的偶遇,让平凡的士司机「四福」一脚踏入历史巨流的暴风当中…


    被删除原因推测

    易联想或谈及到中国八九民主化运动。


    BT下载

    字幕下载


    相关评论

    【真理部】韩国电影《出租车司机》

    【立此存照】大型豆瓣网友行为艺术:司机挪移回魂夜

    【网络民议】看什么出租车司机,难道BOSS倒车技术还不够你看吗

    《出租车司机》:皇天不必答辩·只怕苍生肯忘言

  1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万物的尺度:年度荒诞笔记①

    https://app.aves.art/api/lb_post/share?id=1117

    人是其他人的尺度,它很快会异化成另外一种工具。


    很多事经不起追问。恩斯特-贡布里希在《世界小史》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认识一位年长且有智慧的佛教僧人,他曾经在演讲中对他的国人说,他想知道为什么:如果某个人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很可笑很丢脸,而当他把"我"换成"我们"并告诉大家,"我们"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时,在他的祖国就会有很多人兴奋地鼓掌,称他为爱国者。

    我们这里要讲的大部分都跟这个有关。作为人类一员,我也是在对自己的愚蠢缺乏足够认知的情况下把自己推向了这个绝路。说来也简单,开始的时候,貌似是一个苦闷的人想去寻找答案------像很多人声称的那样;后来觉得可能发现问题更重要;再后来,怪诞的东西越来越多,凌乱芜杂地堆放在头脑当中,思维变成思绪,处于布朗运动状态。终于意识到,所有这些东西构成愚蠢本身。

    《世界小史》

    我不是说爱国主义。我是说愚蠢。贡布里希也说这个跟爱国主义没有关系,"这与爱国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人当然可以热爱自己的家乡,但是用不着去强调除了自己的家乡以外其他人都是劣等的无用之徒。"

    我也觉得贡布里希这样的艺术史学家犯不上为这些蠢事费太多口舌,因为你不知道会惹来什么麻烦。

    康拉德-哲尔吉,一位无辜的匈牙利作家,小时候遇到纳粹,长大了遇到苏联坦克,身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可避免地成为异议者,他讲了另外一个寓言:

    我曾经跟哈尔法路上的盲人古籍收藏家店主按重量换书。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我带来的书比拿走的书重。

    "你怎么没破产呢?"我问他。

    "你还嫩着呢,年轻人。"他说,"你缺乏对于人性愚蠢和随机过程深刻的理解。你认为每个人都会带垃圾过来,并拿走好东西,但是相反的事情也以同样的频率发生。此外,什么算垃圾也是一个非常相对的问题。"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我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在"相反的事情也以同样的频率发生"这句话上停留很久,很久。

    《客居己乡》

    天哪!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残忍的真相------愚蠢,是啊,愚蠢有什么了不起,你就像开个玩笑一样承认自己愚蠢,有什么关系呢?小小不然地冒犯一下这个世界,只是为了显示你有点愤世嫉俗罢了,甚至还可以让你显得老谋深算一些,好像承认了愚蠢就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了。这离真相可远着呢。

    康拉德-哲尔吉的经历告诉我们,你被命运反复锤打是一回事,你可以怪在愚蠢人类头上,反正你可以做"独醒"的那一个。真相是愚蠢之外的事。或者可以叫荒诞?

    《荒诞笔记》这个专栏大抵就是这么来的,以书为线索,话题常常没有什么来由。自从加缪推广了西西弗斯,荒诞或者荒谬就变得浪漫起来,而且是那种特别知识分子的浪漫。我可不这么认为。

    2021 这一年里看到的东西不少,是不是荒诞,有待时间去度量。书里倒是不乏荒诞的东西,看到不少会心的地方,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年度笔记,继续以书为线索。重申一遍,这里没有答案,也没有问题,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荒诞这事一点都不浪漫。

    01

    最初是看朱利安-巴恩斯的那本《时间的噪音》。肖斯塔科维奇。"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因此,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或被迫在一些轻蔑冷漠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人员面前穿上衣服,他宁愿和衣而睡,躺在毯子上面,小箱子早就收拾好,放在身旁的地板上。他几乎没合眼,躺在那里,想象一个人所能想到的最坏的情形。他翻来覆去,反过来又妨碍了妮塔入睡。他们躺在那里,各自装睡;也装着没听见,嗅到另一个恐惧"。

    《时间的噪音》

    巴恩斯以聪明为世人知,聪明的人容易变得刻薄,反正我在看《时间的噪音》时,觉得巴恩斯不是很友好。像是始终有一个英国口音的人一边在看视频一边点评着视频里这位主人公的犬儒主义人生。当然,这种感觉可能也跟我的心态有关,我那时候看了一堆劳改营里的诗人故事------我如果对签名支持苏共党中央决议的人有太多同情心,就会觉得背叛了那些诗人。

    "因此他提议,在那些注定无法入眠的时光,他就出门在电梯旁的平台上消磨时间。妮塔很固执,她希望在可能是他们最后一夜的那个夜晚,肩并肩地躺在一起。然而他很罕见地在争论中赢了一次。"我只是看到了荒诞。

    我们这里记录的所有的事都与荒诞有关,它不是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曼德施塔姆准备好了跳楼自杀,也是夜里,娜杰日达看他站在窗前,"是时候了吧?......好吧......趁我们还在一起......"娜杰日达说:"我们再等等。"慢先生给小鸟文学的那篇小说里,也是绝望中的两个人,商量着,要不凑和着再过两年看看?这都比在电梯口等着内务委员会的肖斯塔科维奇来要更荒诞一些。当然,这里最荒诞的是娜杰日达后来后悔了:"我做得对吗?我原本能使他和我自己少遭多少罪啊......"

    不过,不论怎么样,这都是一个经典的荒诞场面:"一个男人,就像这个城市成百上千的人一样,一夜又一夜,等着被捕。"在这种压力下,肖斯塔科维奇选择后来的顺从和配合------成为一个犬儒主义者------也没有太多可指责的:无非就是可以参加文艺界的大会、在某某艺术家或者叫人民公敌被批判的时候他有资格签名落井下石、支持中央全会和文艺界的每一个决议、去纽约展示文艺界的精英并没有全在劳改营死掉以及还有出国的自由......肖斯塔科维奇在纽约放弃了成为一个叛逃者,由此他被定义成一个体制拥护者。

    这是荒诞世界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作曲家,没有成为普世价值观的信奉者,或者说正好相反,成为这一价值的敌人,这让人遗憾。世界对他的指责也是因此产生。

    肖斯塔科维奇在一部口述的回忆录《见证》里,充满委屈: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或那个上面签字?"可是没有谁问过安德烈-马尔罗他为什么要歌颂成千上万人为之丧身的白海运河的建设?不,没有人问过。太糟糕了。他们应该问得多一些。毕竟没有人能不让这些先生回答问题。当时没有任何东西威胁他们的生命,如今也没有。

    白海运河是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披露古拉格群岛之前最臭名昭著的劳改营工程。马尔罗是法国著名左派,还做了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肖斯塔科维奇的质疑是我们荒诞世界的重要一部分,在很长时间里,也是困惑我的重要东西: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还要赞美白海运河,是什么蒙蔽了这些人的眼睛,或者让这些人选择视而不见?

    流亡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利翁-孚希特万格跑到苏联写了一本叫《1937 年的莫斯科》,这本书一出,斯大林就找人把它翻译出来然后大印特印,肖斯塔科维奇对这个人"又恨又鄙视"。

    他写道,斯大林为人单纯,充满了善意。我曾经以为费希特万格也是被羊毛蒙住了眼睛,但是后来把这本书重看了一遍以后,我看出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在撒谎。他宣称,"我所理解的事物是好极了的。"他所理解的是莫斯科的政治审判是必要的------因此好极了。据他说,这些审判有利于民主化。不,要写出这种文章来仅仅是笨蛋还不够,必须还是一个无赖。这个人号称著名的人道主义者。

    肖斯塔科维奇可能最恨的就是这一群"人道主义者"了。在朱利安-巴恩斯对犬儒主义肖斯塔科维奇解剖之前,肖斯塔科维奇早就质疑过巴恩斯的同乡、另一个大聪明人萧伯纳了:一,你没见识过什么真正的独裁者;二,没有真正在独裁者治下生活过;三,你或者瞎,或者瞎说。

    名气同样响亮的人道主义者萧伯纳又怎么样?这个人说过:"你用'独裁者'这个名词吓不倒我。"当然咯,有什么可害怕的?他所住的英国没有独裁者。我记得,他们最后一个独裁者是克伦威尔。萧伯纳只是拜访了一个独裁者。正是这个萧伯纳,从苏联回去后宣布:"俄国在闹饥荒?胡说。我在哪里也没有吃得像在莫斯科那么好。"当时千百万人在挨饿,有几百万农民在饿死。然而,萧伯纳的机智和勇气使人感到愉快。我对这一点有我自己的看法,虽然我曾不得已而把我的《第七交响曲》的总谱送给他,因为他是位著名的人道主义者。

    不过,我也觉得匪夷所思,用自己没有经历过某事来证明某事没有发生过,这天真烂漫劲儿与萧伯纳的见识不大相符。这更像一个爱情中的女生甜蜜说起渣男:他对我好,他不是坏人,我从来没看过他欺负别人......萨特是这些前赴后继的人道主义者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我觉得他比萧伯纳晚了几十年,就要成熟很多,不会再犯小女生这种爱情中的错误,"如果你参与了社会主义运动,参与了革命运动,你就不能谴责苏联。"

    左派经常会有些不同凡响之处,超越了小女生的萧伯纳之后,萨特从视而不见直接进化到"不能说"的境界。在为苏联辩护的勇气上,萨特是个坚定的人。赫鲁晓夫发布著名秘密报告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会重创萨特,实际上当然不是......"最大的失误恐怕要算赫鲁晓夫的报告了。因为依我之见,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之前,是不能这样开诚布公的。对一个长久以来已成为该政权化身而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斯大林)进行郑重其事的政治揭露,并且详细公布其罪行,简直是一种疯狂行为。"不止如此,雷蒙-阿隆记录说:

    古拉格劳改营还不足以说服存在主义者:苏联站到营垒的错误一方。"不管苏联现实社会的性质如何,在力量的平衡中,它大致站到了反对我们所知的剥削形式的斗争力量一边......"结论是(如果可以下结论):"殖民地是各民主制国家的劳改营地......"

    《雷蒙-阿隆回忆录》

    你知道吗,细品一下,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赞同、或者赞同一部分萨特的意见。雷蒙-阿隆引用这话,可能也既爱又恨。阿隆后来回忆他们刚进巴黎高师的时候:"他既不炫耀,又不故作谦虚地谈了对自己的看法。他承认自己有天赋,认为要同黑格尔齐名,攀登的道路不会太艰苦,时间也不会太长,但要超过黑格尔,就要颇费些力气。"这种满溢着元气的人,不做左派简直是暴殄天物。

    萨特说,所有反共分子都是走狗。肖斯塔科维奇借着孚希特万格说人道主义者:仅仅笨蛋还是不够的,必须还是一个无赖。他说,"我不需要他们的友谊"。

    为什么这些人向全世界撒谎?为什么这些著名的人道主义者对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名誉和尊严毫不在意?后来我突然平静下来了。他们不在意就不在意好了。去他们的吧。他们最珍惜的是他们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舒适生活。这就是说不能真把他们当一回事。他们在我眼里成了孩子一样。讨厌的孩子------这差别极大,正如普希金常说的。......我不需要他们的友谊。我只想迈开两只脚尽可能跑得离他们远些。

    《见证》那本书解答了我的一部分困惑。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之一种,人自然也是其他人的尺度。朱利安-巴恩斯用一种普适的尺度去衡量困境中惊恐的肖斯塔科维奇;在纽约笃信地下铁道的人希望用一种解放黑奴的热情去解放肖斯塔科维奇,至少让他成为一个尺度去完成对极权统治的度量;萧伯纳用自己在莫斯科吃得不错来判断大饥荒的不存在;萨特用列宁主义的纪律性和以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的意识形态来捍卫他的信仰......我们用什么来度量他人,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玩世不恭、迷惑、瞎或者其他。而每一次我们试图去用人来衡量或者界定人的时候,都意味着人可能被工具化。肖斯塔科维奇某种意义上是个绝境中的康德主义者,他是那些让人感觉耻辱的签名者,他是参与了对其他无辜艺术家的批判,他是没有在最没有障碍的时候投奔自由世界,但这都不是他被鄙视的理由。

    他们被叫出去见一些外国旅游者,某个不是保卫这个就是为那个战斗的人物的代表团。这种人我见得多了,他们脑子里都有一件事------尽可能快一点吃。叶夫图申科有一首诗很中肯地描写了这些友好代表团:"餐券在手,招来五洲的朋友。"于是,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被迫去见这个代表团。又是老花样,要证实他们还活着,很健康,幸福,对党和政府极为感激。

    "朋友们"手里拿着餐券,除了问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对党中央委员会和日丹诺夫的讲话有什么想法以外,再也想不出更聪明的话。日丹诺夫的那次讲话是把阿赫玛托娃和左琴科当作典型批判的讲话。他说,左琴科是个毫无原则和良心的文学流氓,他有一副腐朽、堕落的社会政治和文学丑态。不是面目,他说的是丑态。日丹诺夫说,阿赫玛托娃以她的诗里的腐朽、丑恶的精神毒害苏联青年的思想意识。

    所以,他们对这个决议和讲话能有什么感想呢?问这样的问题不是虐待狂吗?这就像问一个刚被流氓吐了一脸唾沫的人:"你脸上给人吐了唾沫,有什么感想,你喜欢吗?"这还不够。他们是当着那个吐唾沫的流氓和匪徒的面问的。他们明知道他们要走的,而受害者还得留下来同这个匪徒打交道。

    阿赫玛托娃站起来说,她认为日丹诺夫同志的讲话和决议都完全正确。当成,她这样做是对的,对这些不知羞耻的、无心肝的陌生人只能这样做。她还能说些什么?说她认为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疯人院里?说她蔑视和憎恨日丹诺夫和斯大林?是的,她可以这样说,但是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见到她了。

    当然,"朋友们"回国后可能"在朋友中间"把这件惊人的事情说一遍,甚至可能在报纸上登一条消息。可是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失去阿赫玛托娃,失去她晚年的这些无与伦比的诗。国家就要失去一位天才。

    02

    人是其他人的尺度,它很快会异化成另外一种工具。

    一个人如何看自己,取决于不相干的他人如何判断。人的解放,也不光是自己怎么解放,而是其他人怎么解放的问题。只有不相干的其他人获得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孔多塞在 18 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之前发现黑人、发现女人、发现新教徒、发现犹太人与法国人与天主教徒都是一样的。这是启蒙理性对人类的最重要贡献。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说诗人协会为曼德施塔姆申请裤子和毛衣------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整个新生的红色俄国非常贫穷。负责为文艺界人士分配资源的是大名鼎鼎的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给了毛衣,却亲手划掉了裤子",娜杰日达说那时已经没有平均主义,"每个人都靠学问多少得到应得的东西。曼德施塔姆的学问不够得到一条裤子。"另外一位诗人古米廖夫把自己的备用裤子给了曼德施塔姆,他觉得穿着古米廖夫的裤子,"格外勇敢,格外有力"。

    大卫-格罗斯曼讲过另外一个关于布鲁诺-舒尔茨的故事。格罗斯曼起初不知道舒尔茨这个作家,更没看过他的作品。当他读到这位德国犹太作家的作品时激动不已,"每个段落都是奇异现实的轰炸------梦境、噩梦、想象和幻想。阅读他的作品,让我更愿意活下去"。然后格罗斯曼讲到了他的死亡传说:

    他受一名德国军官保护,这名军官杀死了另一个德国军官保护的犹太牙医。于是第二名德国军官去找舒尔茨,用枪将他当面击毙。你杀了我的犹太人------我杀了你的,那个军官说。

    我跟大卫-格罗斯曼一样,看到这里强烈感受到被摧毁的感觉。他说他可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这话说的,谁会愿意生活在这样的、"人竟然会被视为可以取代的、可以任人处置的"的世界上呢?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4》

    在这些故事当中,不仅仅是草芥一样的人命问题,而是人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如何被扭曲的问题------扭曲你的究竟是什么?

    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里讲一位从达豪集中营里被解放出来的波兰人,他称之为贝塔,"贝塔属于那个精明而健康的人群,并且他吹嘘自己的精明和足智多谋。他说,在集中营里生活,头脑里时刻要绷紧一根弦,因为生死一瞬间。人必须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必须知道何时会遇到危险,同时更要知道怎样规避危险,有时候要表现出某种盲目服从,有时候要故意疏忽,有时候还要采取必要的欺诈或者行贿手段"。

    有一次,一个卫兵要给他一个面包,但若要拿到这个面包,他必须先越过防护沟,这条沟是条警戒线,如果发现有人越过这条线,在那边站岗的卫兵就有权开枪打死他们。一个卫兵打死一个人,便可获得三天假期,外加 5 马克奖励。贝塔知道这个卫兵的意图,便拒绝了这一诱惑。

    《被禁锢的头脑》

    贝塔的原型是塔杜什-博罗夫斯基,1943 年 21 岁时被捕,囚于奥斯维辛,转到达豪集中营时被美军解放,二战后他在波兰成为作家,"他对集中营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在当时受到猛烈抨击,被指责为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表现"。1951 年,不满 29 岁时在华沙自杀身亡。


    乔治-奥威尔说他会天然站在弱势的那一面。弱势也包含了那些不走运的人。在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里,不走运的人经常会被忽略,或者被歧视。

    《关山夺路》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里讲过一个跟他一起在国军共事的杨书质排长。国军排长没有去台湾,"杨老受的苦可就多了。他离开沈阳,回到天津做小生意。1951 年镇反,他判了 12 年劳改,押送内蒙古劳动改造。1959 年提前释放,回沧州老家种田,这年杨老 38 岁",王鼎钧再度联络上国军排长已经是 1989 年,这时候杨 68 岁。"像所有故事一样,"王鼎钧说,"国民党旧人的家属无论多么痛苦,并不怪中共的政策,只是同声责难一家之长害了全家。我跟杨老通信,连续十年,安慰他,感谢他,劝他,帮助他建立基本生活,寻找子女的下落。"

    杨老反对平反,反对我在回忆录里写出他的名字,本书初版只称杨排长而不名,21 年后本书改版,才把"书质"两个字补上。他拒绝回忆当年东北的工作和生活。他对现在和未来完全绝望,也完全厌恶自己的历史。他也不肯皈依佛教或耶教。他原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朝气的青年,他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正义感的军官,他原是一个安分守己苟全发生的小市民!可是这几个角色命运一律不准他扮演。

    乱世中成为普通人,当然是最质朴的愿望之一。对于杨书质排长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果。我看《吴宓日记续编》,基本上是一步一步断了成为小市民的可能性。大部分类似的故事中------我们在后面还会把各种残酷的东西反复呈现出来,我们所说的荒诞并非残酷,而是不能控制的个人命运。《吴宓日记续编》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里面有弹幕一样的前读者评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无事随心所欲,有事胆小如鼠"......这话是后来人说得轻巧。即使性格如此------就像贝塔难免暗黑和虚无,吴宓处人处事有诸多弱点,但你指责吴宓和贝塔,这就是我们荒诞世界里最荒诞的那部分。

    《吴宓日记续编》

    巫宁坤劫后余生,与老同事聊天感慨,话不投机。

    "你听听!你一点也没改。你没接受教训。我为你担心,老巫。"

    "且慢!是谁该汲取教训?我,还是犯了错误的党?"

  1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瘟疫之下:2021 年度文化观察笔记①

    类似的年度总结还有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https://app.aves.art/api/lb_post/share?id=1025


    你又会如何回望 2021 年?

    去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最糟糕的一年",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如果回顾今年,你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

    12 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今年 330 多万人死于新冠病毒,2022 年我们必须终止新冠大流行。明年的事不好说,但若论今年,新冠疫情肯定是关键词。在中国,从张文宏医生"与病毒共存"的言论引发的争议,到最近西安的封城,疫情仍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远未结束。

    在国外,《牛津词典》和《韦氏大词典》的年度词汇都和新冠疫苗有关,前者是接种疫苗(Vaccination)的口语简称"Vax",后者就是"疫苗"(Vaccine)。而从 Google 的 2021 年搜索趋势看,人们关于"如何治愈""如何纪念某人""还会再次封城吗""如何关爱心理健康""什么时候我可以打疫苗"等问题的搜索量也明显上升。

    今年除了疫情,还有太多事情发生,但正因为太多,距离太近,我们往往来不及讨论、记忆、回望和反思。况且,在这样一个缺乏共识、躲进个人的时代,做这样一种年度文化观察笔记势必困难,很容易视角有限,挂一漏万。但是,人如果没有记忆与回望,就没有认同和反思,也就没有更好的人以及公共生活。

    所以,《小鸟文学》仍旧尝试从文学、影视、社会、媒体、城市、历史、思想七个方面,观察文化趋向,记录未来可能有价值的一些事,以及最后留下一丝逝者记忆。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场回顾,也可以是一份邀请------你又会如何回望 2021 年?

    01

    年度文学观察------瘟疫文学

    瘟疫和人的历史有多长,它和文学的关系就有多密切。在灾难的阴影下,凝结了许多经典,比如 14 世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18 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瘟疫年纪事》、19 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红死魔的面具》、20 世纪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20 世纪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

    2021 年,各地关于瘟疫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卫报》一篇盘点文章称,第一批瘟疫小说已经到来。先是英国作家阿莉-史密斯在《夏》(Summer)中融入瘟疫的情节与反思;接着,萨拉-霍尔(Sarah Hall)的《烧衣》(Burntcoat)、萨拉-莫斯(Sarah Moss)的《坠落》(The Fell)、罗迪-多伊尔(Roddy Doyle)的《没有孩子的生活》(Life Without Children)等,完全把小说背景设置在新冠疫情期间,探讨亲密关系、心理状态、社会变化等主题。

    这些小说大多偏历史和现实,病毒像是导火索,暴露出社会已有弊病,如政府腐败、社会不平等、公共服务不足,以及由于封锁、隔离带来人的关系、情感和心理变化,人与人的连结和共同体塑造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

    还有一类瘟疫文学则是幻想小说,情境更为极端,许多带有反乌托邦色彩。比如今年获阿瑟-克拉克奖的小说《在那个国度的动物们》(The Animals in that Country)想象了一个被"动物流感"(zooflu)袭击的世界,自此人类和动物能够理解彼此语言;奥纳-阿里斯蒂德(Oana Aristide)的《蓝色之下》(Under the Blue)将瘟疫和人工智能结合展开故事;柳原汉雅的《去天堂》(To Paradise)写到 2093 年,那是一个被瘟疫撕裂的极权世界。

    除了欧美,《世界文学》在 11 月推出的"疫情现场"专题里,刊登了四篇"南非作家封城纪事"的文章,包括《封禁:并非笑料》《论移动、人权和新冠肺炎》《思乡:封城琐记》《野兽、巨龙和其他启示》,均译自《封城选集》(Lockdown Collection)一书。该杂志称,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南非在 2021 年 7 月爆发了 1994 年解除种族隔离以来最大的骚乱。从这些作家对"封城"生活的记录,我们能提前感知这种紧张不安的气氛,窥见南非的社会痼疾(如贫富分化、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 如何被疫情突显出来。

    在中国,虽然素材颇丰,但原创的瘟疫文学似乎并不多见。其中,《小鸟文学》曾刊发的两篇小说------六神磊磊的《疫区》、李静睿的《流调报告》,值得一读。至于引进,美国作家劳伦斯-赖特的《十月之殇》、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新冠时代的我们》,胜在应景,但反响平平。联想到去年方方日记引起的争论,中国作家如何书写瘟疫和人,不啻是一道棘手难题。

    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1、2 月,缅甸发生军事政变。据缅甸诗协统计,政变以来,已有 30 多位诗人被关进监狱,至少 4 名诗人------占塔瑞(Ko Chan Thar Swe)、敏敏金(Ma Myint Myint Zin)、祈宅荣(K Za Win)、克薛(Ko Khet Thi)------被杀。克薛被杀前,曾在占塔瑞的葬礼上朗诵诗歌:"他们开始烧死诗人/但灰烬会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2、5 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再次爆发冲突。11 月,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拒绝出售新作《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的希伯来语版翻译权,表示抗议。随后,两家以色列连锁书店宣布将鲁尼的书下架,但鲁尼得到杰夫-戴尔等 70 名作家与出版商的支持。

    3、8 月,塔利班夺取喀布尔,美国在阿富汗 20 年的历史终结。《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心情悲伤、恐惧,希望国际社会持续关注阿富汗人的未来,尤其在妇女和女童的基本人权保护上,给予更多援助,也希望人们能更深入挖掘和阅读历史书籍,了解阿富汗。

    瑞典学院陈列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4、2021 年成为"非洲文学年"。6 月,法裔塞内加尔作家戴维-迪奥普(David Diop)获得国际布克奖,塞内加尔作家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Mohamed Mbougar Sarr)摘得龚古尔文学奖,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10 月,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出生在东非桑给巴尔岛的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1 月,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Damon Galgut)凭借小说《承诺》(The Promise)获得布克奖。

    5、2021 年,老作家方面,在国内,余华的《文城》、刘震云的《一日三秋》、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等受到关注;在国外,乔纳森-弗兰岑的《十字路口》(Crossroads)、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The Magician)、保罗-奥斯特的《燃烧的男孩》(Burning Boy)等引发讨论。

    年轻作家方面,在国内,陈春成、周恺受到文学奖项青睐;在国外,鲁尼依然火热,《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获近 7 万票,荣膺 Goodreads 年度最佳小说。如果你对鲁尼感兴趣,推荐《小鸟文学》刊发的两篇小说(《罗比-布拉迪惊人的终场射门载入了我们的私人史》《色彩和光线》)以及黄昱宁的书评

    02

    年度影视观察------《长津湖》和《鱿鱼游戏》

    作为现象,而非作品,《长津湖》和《鱿鱼游戏》可能是 2021 年最值得讨论的两部影视。不过,前者只针对国内,后者则是全球观众,期间的差别或许也反映出中国和世界这些年的变化。

    先说《长津湖》,它以累计 57.7 亿的票房,超越《战狼 2》,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关于为何如此,有许多解释。

    据《文艺报》,总制片人于冬称,这不仅仅是中宣部电影局亲自指导的命题作文,更是几代导演的梦想。《长津湖》投资 14 亿元人民币,超过 2 亿美元。疫情期间,好莱坞都没有超过 1 亿美元的电影,复产复工速度更晚于我们,但是中国的影视公司能够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从容面对相当于好莱坞 A 级制作的规模,着实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勇气和实力。

    《环球时报》则把《长津湖》放在时代语境中,称"电影中展示的民族感情呼应了挑衅面前维护国家利益的公众情绪在上升,这对今天的中美竞争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发表早于《长津湖》上映时间,学者常江在论文《流行化宣传:数字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动员》中,并未直接讨论这部电影,但他的历时性观察很有价值。在他看来,过去十年,中国的文艺宣传品开始向流行化转型,打造作为"商业---道德联合体"的"新偶像"(如 TFBOYS),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主流化改造。这些策略背后是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群体心理基础,两者相互建构、维系与交缠,使得新时代的宣传在商业和文化上取得成功。

    除了票房,《长津湖》在今年还引发了对历史的广泛讨论和社会影响。比如,河南郑州宇华实验学校组织 500 名学生观影,并为学生准备了冻土豆和炒面粉,希望他们感受当年战争条件的艰苦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江西赣州的赖先生在看完电影后也尝试吃冻土豆,但由于有牙周炎,他咬了冻土豆后牙齿松动,不得不上医院拔掉 3 颗牙齿;前媒体人罗昌平在微博评论《长津湖》,质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警方认为,罗昌平的言论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已对其刑事拘留。

    连续剧《鱿鱼游戏》海报

    至于《鱿鱼游戏》,它成为 Netflix 有史以来播放量最多的剧集,全球观众超过 1.4 亿。一种被多次提到其流行的原因是,它和韩国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寄生虫》类似,批判了资本主义和不平等,所以引发许多共鸣。

    《鱿鱼游戏》的导演黄东赫在接受 Variety 采访时说:"我希望写一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描绘极致竞争,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极致竞争一样。我想使用我们在真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的人物。"

    学者方可成指出了这种批评中蕴含的反讽:"这部剧通过批判资本主义,让全世界那么多人觉得感同身受,最后直接受益的还是这家资本主义公司和它的投资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似乎并不惧怕对自身的批判,甚至能通过批判自己,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利益。"

    要知道,有些国家和主义是不允许批评自身的,比如称赞《鱿鱼游戏》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的朝鲜,断然不会说自己不好。

    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1、4 月,赵婷凭借电影《无依之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裔女性,也是第二位赢得该奖项的女性导演。在颁奖典礼上,她用中文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因为过往言论,赵婷遭到一些中国网友围攻,电影和本人均被限制讨论。后来,采访赵婷的澳大利亚网站做了更正,表示错误引用赵婷的话,但收效甚微。

    2、8 月,FIRST 青年电影盛典颁奖礼在西宁举行,其纪录片奖项空缺。嘉宾马英力在现场解释空缺原因称:"由于今年的纪录片竞赛中有 4 部作品完全或部分缺席面向公众的放映场次,当奖项脱离观看、脱离观众,它也会因此失去评价的有效性和意义。因此,评委会决定,本年度最佳纪录片荣誉从缺。我们期待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3、《你好,李焕英》以累计 54.1 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季军,仅次于《长津湖》《战狼 2》。贾玲由此超过《神奇女侠》的导演派蒂-杰金斯,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除了《你好,李焕英》,今年《我的姐姐》《兔子暴力》等女性电影也惹人瞩目。

    4、三位成名文艺片导演的新作,口碑和票房均不理想,包括贾樟柯聚焦作家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许鞍华、王安忆改编张爱玲原著的电影《第一炉香》;娄烨、马英力改编虹影、横光利一原著的电影《兰心大剧院》。相比之下,年轻导演魏书钧的《野马分鬃》、鹏飞的《又见奈良》等,获得一些鼓励和认可。

    5、在国外,日本电影导演滨口龙介成为许多外媒年度评选的宠儿。今年,他以短片集《偶然与想象》获得柏林银熊奖,紧接着又以改编村上春树原著的电影《驾驶我的车》获得戛纳最佳剧本奖。

    03

    年度社会观察------举报文化 VS 取消文化

    今年 1 月,《小鸟文学》在回顾《2020 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时,就讨论了 J.K.罗琳的跨性别言论引发的许多争议。这被一些人看作西方"取消文化"思潮的代表,侵害了言论自由,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取消文化"这个词如同"政治正确",本身是对左翼"警醒"风潮的偏见和污名,根本无助于细致讨论,侵害言论自由也是夸大说法。

    无论如何,这场争论仍在继续。2021 年 11 月,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 20 周年之际,HBO Max 宣布将在 2022 年推出特别节目《重返霍格沃兹》,邀请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伯特-格林特等主创,但其中唯独没有罗琳。与此同时,罗琳称,去年 6 月以来,她收到源源不断的辱骂和威胁信息,而且有三位跨性别活动家在其家门口抗议,后在社交媒体上贴出显示罗琳住址的抗议照片。

    "取消文化"在中文世界也引起不少关注,一些网友对此持看热闹心态,觉得西方所谓的言论自由不过如此;另一些网友则对这种思潮忧心忡忡,担心自由世界和其价值的蜕变和崩溃。其实,两者也许都有失偏颇,看到的是想象中的西方,低估其自我调整的能力。相比之下,与其津津乐道"取消文化",不如多关心一下这几年中国社会似乎愈演愈烈的"举报文化"风潮。毕竟,罗琳被"取消"了这么久,影响有限,但我们这里的"举报",能让人迅速被"取消"。

    关于"举报文化",2021 年公众最为关注的或许是宋庚一事件。12 月 14 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在《新闻采访》课程中发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学生将其视频传到网上,引发热议。12 月 16 日,校方宣布开除宋庚一,称其言论错误,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虽然一些网友认为视频上网是否属于举报有待讨论,但至少从大量讨论将其称为"举报"的现象来看,背后反映出对社会氛围的普遍忧虑心理毫无疑问是真实可感的。的确,这几年类似事件似乎层出不穷。这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宋庚一的声援,湖南湘西州永顺县教师李田田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微博上公开批评学生、学校、官方报道和沉默的知识分子。

    12 月 19 日,李田田在微信朋友圈称,"昨天被永顺县教体局和公安局登门威胁,现在又被教体局和医院的人登门威胁,以精神有问题为由,要求我住院打针治疗,否则将开除和抓捕"。此后,李田田失联。据财新,李田田的多位好友证实上述消息,称李田田曾向他们求助,说永顺县教体局、公安局突然登门,要求她就微博言论在相关材料上"签字认错",并以"开除"等施压。

    12 月 24 日,湘西自治州政府称,李田田入院是本人和亲属意愿,"目前正按照其亲属意愿继续住院治疗,对其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待出院后再依法依规进行教育劝导"。12 月 26 日,李田田的微信公众号"山花诗田"发文称,自己刚从"医院"回来,一切暂时安好,向大家报平安,感谢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

    深圳大学讲师吴远卿是另一位声援者。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人民日报》2015 年的一篇文章,批评举报老师的学生是小人。该文写道:"不告密、不揭发,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不如说是一条道德底线。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这条底线,在大学里首先应该明确、清晰起来。"

    学生杨桐林看到吴远卿的转发后不满,认为吴"将国家的根本底线抛在了对立面",质问"这是堂堂深圳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无法分辨到底谁在断章取义,还是为了别有用心可惜只能找到如此粗烂之文来支撑其观点"。举报信显示,杨桐林曾于上学期举报过吴远卿,这次他想到举报后会遭遇批评,"但是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邻,我觉得有必要也有意义发出该文"。

    除了声援及其衍生事件,一些人还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批评上传视频的学生,但这些人又反被爆出。比如,12 月 17 日,山西晋城交警的官方微博称,网友反映,疑为我支队四大队民警张某通过手机短信对网称某爱国青年发送不当信息,正在展开调查。

    而在支持上传视频学生的言论中,《环球时报》的评论属于代表。该报宣称:"这名学生不是令人不齿的'告密者',而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吹哨人'。"

    《休战》一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截图。

    如果说宋庚一事件是许多人对学校文化担忧的映射,那么今年 3 月豆瓣上围绕小说《休战》发生的举报事件和"一星运动",则是"举报文化"更为广泛的体现。3 月 16 日,北京语言大学研一学生高晗在豆瓣给《休战》打出两星,称"机翻痕迹严重,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休战》译者韩烨认为高晗的评价并不公允,译者、编辑汪天艾也表示支持韩烨。但是,韩烨的朋友杨君宁直接向北京语言大学寄出举报信,称"本着维护贵系乃至外语学部和学校学术形象的考量,以及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贵系应该主动介入",此举"挽救失足学生,不失为教育之初心"。

    3 月 27 日,高晗发布致歉声明,称经批评教育后,意识到发表不妥言论,已做删除,向韩烨与作家出版社道歉。随后,大批豆瓣网友为其鸣不平,对《休战》打出一星评价,汪天艾及其译作也遭波及。

    回顾整个事件,正如《T》中文版一篇评论所说:"关于《休战》的这出闹剧中,举报者的品格固然应当被鄙夷,让举报得以生效的土壤才更值得人警惕与忧虑。仅仅自下而上的举报,只要经过合理流程处理,并不至于颠倒黑白,乃至扭转校园与社会的风气;只有自上而下的认可嘉许才能让举报生效,才能鼓励举报成为手段、生意、甚至进身之阶。"

    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1、防疫政策下政府对宠物的处理,各地呈现差异。比如,四川成都一名居民因发现与某确诊患者行程重合,主动上报并隔离,但未经其同意,家中三只猫被杀;江西上饶的傅女士被带去酒店集中隔离后,两名防疫工作人员进入家中,扑杀宠物狗,称是"无害化处置"。

    相比之下,上海黄浦区规定,在转移居民到宾馆集中隔离时,家中宠物可随行前往。而北京大兴区规定,在对居民集中隔离时,如果家庭中有宠物需要饲养,可以留下一名家庭成员居家隔离以照料宠物。其实,如何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怎样对待动物,意味着我们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

    2、女性主义的影响在今年继续扩大,但几千年的男权文化使其遭遇的污名和反对同样强大,其中包括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刑拘,#girls help girls# 成为热门标签;李靓蕾与王力宏事件掀起反思煤气灯操纵等讨论;阿里员工被猥亵案引发对酒桌文化的批评等;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书籍持续热销;引起广泛关注家庭暴力的"拉姆遭前夫烧伤致死案"宣判,被告人唐路一审被判死刑;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被驳回;肖美丽因劝阻和曝光火锅店男性吸烟者最后演变成网暴;杨笠因代言英特尔被男性网友抵制,随后英特尔下架其广告,等等。

    3、加班文化和躺平文化交织。1 月,拼多多一名 23 岁的员工在凌晨 1 点半结束工作后下班,突然紧捂肚子倒下,立马被同事送往医院,6 小时后去世。不到两周后,另一位拼多多员工在短暂探望父母期间跳楼身亡。次日,第三位员工说他因为批评拼多多的工作文化被开除。拼多多显然不是个例,这掀起人们对中国公司广泛流行的加班文化的批评。另一边,加上阶层流动机会缩小的现实,躺平文化在年轻人中盛行。

    4、3 月,H&M 等企业弃用新疆棉的声明引发争议,大量中国民众发起抵制弃用新疆棉企业的运动,一些中国企业随之退出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这被看作是自 2012 年抵制日货以来,中国最新一场大规模抵制外企的运动。受此影响,学术著作《棉花帝国》突然销量剧增。

    5、12 月,作家郑渊洁在微博宣布,由于自己作品中的角色多年来被恶意抢注商标,维权艰难,现今 66 岁的他精力有限,只能选择停止创作,《童话大王》将于 2022 年 1 月停刊。该刊于 1985 年创刊,出版 495 期,总印数超过 2 亿册,几乎全由郑渊洁创作。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角色是中国许多 80后、90 后的成长记忆。

    因内容过多,下篇将于 1 月 4 日在《小鸟文学》卷十三发布。

  1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GOCN】西安最严封控下,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自述

    https://ngocn.eth.link/article/2021-12-30-xi-an-lockdown-zi-shu/

    2021/12/30

    口述 Amber

    整理 Sam

    编辑 1230


    编者按: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在微信同学群发出提醒信息,"确诊了7例SARS"。随后,他被公安带走并签了训诫书。之后工作、染疫,2020年2月6日晚,他离开了我们。两年后的今天,西安仍在执行最严格的疫情封禁措施。NGOCN收到一位西安市民的生活自述。当年的吹哨人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但疫情并没有远离我们,反而在"清零"政策下,落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重量都是足够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大山。

    吃饭问题

    西安开始最严格的封禁措施之后,生活确实挺困难的。以前没什么疫情的时候,觉得自己应对疫情的能力还不错,现在整个城市瞬间停摆,甚至连家门都出不去,我才发现考验生存能力的时候真正到来了。

    从西安疫情刚开始有点严重的时候,我就不太敢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了,菜市场、超市这些我已经基本不去了。万一感染要承担的后果是很大的,我和家人朋友相互接触,要是给他们带来不安全的风险,我自己心里会很自责,另外要是成为感染者的话要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太大了。我也很害怕去医院,接受治疗担心病情、每天面对穿着防护服看不到脸的人,这样的生活精神压力更大。

    刚开始封城的时候我还是能两天出去一次买菜的,但考虑到感染风险也要十分注意。现在封控升级了,我连门都出不了了,扔垃圾都不让。我听说有的小区物业都直接把电梯关了,只有下楼做核酸的时候才开一会。市政府说只要小区在最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中没有问题,就能恢复两天一人的采购政策。我们小区没问题,按道理是可以恢复的,结果大家问物业,物业说暂时还不行,得等通知。后来有人在群里传市委书记的通知,里面说现在直接取消"允许出门采购"政策,政府和物业配合会给每家每户免费配送蔬菜,但具体哪天能收到菜我们还一无所知。看见微博有人说有西安本地居民声称自己家压根不缺菜,结果发现对方是机关家属院的。挺讽刺的。还有人发市政府疫情发布会直播的评论区大家都在刷缺菜,结果政府那边直接把评论给关了。

    xian-zhibo 图片来自telegram频道简中赛博坟场和微信公众号谭案论法

    现在,所有人只能线上采购。昨晚大家都守着盒马生鲜零点抢菜,结果我要买的都没货了,家里连牙膏也快没了,想买一支结果配送小哥瞬间就被抢光。说是今早8点还能再抢一次,我专门定了7:50的闹钟,提前十分钟开始刷,一直刷到八点半都没抢上。我本来想等着今天大家核酸结果出来没问题,就去附近的便利店买一下,但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门。好歹我目前家里的菜还够吃一两天,但我们业主群有人家里已经一根菜都没有了,就等着物业配送;还看见微博上有生活在其他片区的西安人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人吃饭是问题,宠物吃饭也是问题。群里还有人问邻居借猫粮的,好在大家都热心,养过猫的人都爱猫看不得猫猫没东西吃,一个个都说自己家有,可以免费送。当然生活上又不是只有吃饭问题,有些人家里天然气没了;有的人说自己家暖气压根不给力,猫都蜷成一团了;还有人是和舍友合租不会做饭或者压根就没有厨房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大多数人现在都靠邻里间互帮互助,指望政府来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等到猴年马月都等不来吧。

    核酸和消毒车

    西安市现在要求所有人每天待在家里,两天一次下楼核酸检测。当然,疫情严重的片区现在甚至都被要求一天一次核酸了。我们小区住户挺多的,下楼做核酸大家就得一窝蜂挤电梯。物业说好逐层逐户叫,结果还是催"没下来做的人尽快往下走,医护人员很忙,过时不候!" 群里大家都对物业的做法不满意,有人说:"隔离两天挤一次电梯全泡汤了。""这隔离还有什么用?",也有人指责提出问题的人:"要是有能力就自己下去替物业管理。"

    另外,物业也有自己运营的卖菜平台,菜价不算便宜,配送也不及时,就算如此也总是被抢光。我也看见有人发其他愿意送货的商家的菜价信息和联系方式,价格更离谱,一箱菜好几百块钱。赚"国难财"的人其实很多。

    caigui

    西安蔬菜价格高昂,图片来自微博

    我自己从来没经历过如此高限制性的封锁措施。平日里很少能听见警报声、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现在大街上空荡荡的,警报声时常响起,特别刺耳。我从楼上往下看,大街上除了警车和公交车,就是消毒车。西安的车行道都很宽,现在没人没车了,显得更宽。消毒车从路的那头驶向这头,背着它的大铁罐,朝天上、朝地上、朝周边一路喷洒着水花,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也不知道它给空无一人的车行道上喷消毒液有什么用,可能是自欺欺人吧,或者领导想证明自己干了点事,这是他"科学"的处理方针。

    生活百态,众生皆苦

    我没经历过两年前的武汉,但个人觉得现在西安的封锁措施和当年武汉差不多,很巧的是两个城市都是在年关将至的时候经历疫情和封锁,我和朋友都说,我们好像重回2019了。 我有个朋友现在被封禁在学校,她担心今年自己要在学校过年了,我也不觉得她是在开玩笑,因为按照目前的感染病例日增数来看的话,她说的话很可能成真。现在西安这个样子,我看新闻有人徒步100公里准备逃离西安,还有人游泳、骑自行车逃的,很多人把这当笑话看觉得荒谬,结果看别人评论说,这些人其实都是怕被隔离付不起酒店钱才这么干的。"生活百态,众生皆苦",这句话说得没有一点错。当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没有错。

    我还有个朋友今年考研,考研前一天晚上他跑了好多个地方去做核酸,但结果都出不来,他和家人都急坏了,给各个教育部门打电话,结果人家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给他的感觉就像在说,能考就考,考不了就算了。考研的学生今年要经历的磨难太多了,我看微博上大家一个个求助的信息都替他们心急,更不要说人家努力了一整年甚至两年,现在遇到这样状况,心情该有多糟糕!

    我现在好歹没有和父母一起住,但有个朋友目前是和父母合居的,现在天天待在家里父母早上七八点就叫她起床,使唤她做饭干家务,晚上没在十点前睡觉就是对身体不好。她受不了,和父母吵架想离家出走,结果发现连家门半步都踏不出去。还有个朋友,他父母本来关系就不好,虽然还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已经很多年没和对方说过一句话了,平时三个人各自上班忙工作,家就相当于他们睡觉的一个场所,现在三个人都宅在家,我朋友夹在互不说话的父母之间,说自己很难做人。我感觉疫情折射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是对现代社会家庭关系问题的考验。

    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日增数、看轨迹、看新增的中风险地区有哪些。从封城那天开始到封控升级,每天的新增都基本还是在150例以上,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封城到底是不是能真的控制住疫情。我们都管控如此严格了,怎么还能做到日增逼近200例的?我个人的感受是市政府目前并不知道具体的治理办法,他们只知道核酸一轮一轮筛。但做核酸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刚刚说的乘坐电梯物业不管控人数;核酸检测时人们具体应该间隔一米还是两米......医护人员24小时三班倒,凌晨才能吃到饭,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他们辛勤工作的价值是否有助于防控疫情,还是为了满足上面的要求而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我有个高中同学在朋友圈指责西安政府的治理能力过于低下,结果好多其他高中同学就在评论里骂他"不知好歹"、"有能力就自己去指挥"。我以为现在会是指出政府失责问题的时候,没想到身边这么多本地人还是愿意维护已经如此溃烂的服务机关,觉得别人就是在"黑我们西安"。我感觉这里面问题挺多的,比如人们到底能不能分得清政府与家乡是两个东西?以及,我个人觉得,故乡这种东西和父母是一样的,我们都没得选,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乡和父母都是有优缺点的,人总是带着滤镜去看,难免会失真。有的人爱歌颂爱维护,我只能说我们爱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吧。我们这个社会中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结果,其实是像泥土下的根须互相缠绕联系一样,不断生长而成的。

    xiaodu 图片由西安网友提供

    生病的恐惧感

    我昨晚看微博,有人说大家现在对感染者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初武汉的时候大家关心病人的身体情况、由衷希望每个人都能挺过灾难,但现在对感染者不是谩骂就是埋怨。我觉得说的挺对的,别人生病又不是别人想主动生病的,公布病例轨迹的时候一个个都骂人家东窜西窜,不安安生生呆在家里,但试问哪个人没有生活轨迹呢?甚至官方通报有时候连人家大名都写出来,真的很荒唐。生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我不敢生病,我感觉现在生了病比犯了罪还可怕。

    说起生病,那天小区下午又来人检测了,我看电梯人太多了就走楼梯下去的,差不多下了能有三十层吧,在雪地里排队。回来以后第二天起来就感觉左腿肌肉酸痛,因为疫情我已经挺久没好好运动了。我百度了一下,可能是深静脉血栓,我吓了一大跳。好歹第三天觉得症状缓解了才放下心来,大概是楼梯走多了造成的。躺在床上时间长了会腰痛,每天和朋友互相提醒做提肛训练,目前就是这么边腰痛边提肛地生活着。这样高度管控的日子还会持续多久?我老觉得自己呆在家里不运动,迟早有一天会有各种病找上来,身体但凡有一点不对劲,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大家都会互相安慰说把隔离的生活当休息了,但我因为自己本身就被一些精神问题困扰,反而睡不踏实、睡眠时间也缩短了。每次看到大家在微博下评论,要求政府增加入境人员的隔离天数,我是真的觉得原来大家都不在乎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人啊!我呆在家都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了,更不要说人家被困在酒店里,真正感染的人更是不知道会被如何对待了。

    现在两天一次的核酸是我唯一能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虽然西安冬天的雾霾还是很严重(我妈妈每到冬天都会因为雾霾咳嗽三个月),但我起码能看看一些树林和草地,让自己心情好一点。看到附近便利店的货架还是缺这少那的,如今不让出门采购,那人家开店的人要怎么生活?压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大山虽然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沉重得喘不过气。

    最后说个好玩的吧。有天凌晨做核酸,我看见空空如也的街上开过来一辆雾蓝色的车,有点像那种星空棒棒糖的颜色。司机开过来之后就扔下车走了,随后上去两个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分别坐在主驾驶和副驾驶,把灯打开,在车里商量着什么。我当时觉得那一刻好魔幻,像是外星人来地球跟别人借了辆车准备去哪一样。再看看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在经历的,一瞬间恍惚,感觉也不像是能在地球上发生的事。 我现在每天的基本生活就是起床工作、做饭、干家务、核酸,其余时间就是了解、打听各路信息看怎么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这些看起来都很基础,但一天下来也能让人身心俱疲。目前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公园边喝咖啡边听大爷吹萨克斯,想和朋友坐摩的去兜风,听摩的师傅拿方言骂别人"哈怂"。

  1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众星云集的年末讽刺大作《不要抬头》

    剧情简介

    天文学研究生凯特·迪比亚斯凯(詹妮弗·劳伦斯饰)和她的教授兰德尔·明迪博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有了一项惊人的发现:一颗在太阳系内运行的彗星。问题是:这颗彗星会直接与地球相撞。而另一个问题是,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毕竟,警告人类一座珠穆朗玛峰即将撞向地球并毁灭世界,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在奥格尔索普博士(罗布·摩根饰)的帮助下,凯特和兰德尔开始采取媒体战术,他们告别冷漠的总统奥尔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和她的马屁精儿子兼办公厅主任贾森(乔纳·希尔饰),来到《The Daily Rip》的演播室 — 这是一档气氛欢快的早间节目,由布里(凯特·布兰切特饰)和杰克(泰勒·派瑞饰)主持。距离彗星撞击地球只有 6 个月的时间,为了让消息在新闻频道里 24 小时滚动播放,并唤起沉迷于刷手机的大众注意,他们简直要拼上老命,才能让世界稍微抬起头。


    BT下载 (内附中文字幕)

    新冠疫情和世界末日都无法唤醒当下集体的麻木不仁

  1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推土机式 vs 否决式的政治轴心

    https://www.ethereum.cn/Thinking/bullveto

    推土机式和否决式统治政体作为光谱的两端在分析新型非政府结构时可能更有效。

    原文:The bulldozer vs vetocracy political axis


    通常情况下,人们试图将政治偏好简化为几个维度时会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维度:"威权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左派与右派"。你可能见过下面这样的政治罗盘:

    img

    img

    这方面其实有很多的变体,甚至有整个 subreddit 是只做基于这些图表的迷因的。我甚至对这个概念自己做了这个"元政治罗盘"。在罗盘的每一点上都有一个更小的罗盘,描述了罗盘上那一点的人认为罗盘的轴心是什么。

    当然,"威权主义 vs 自由主义"和"左派 vs 右派" 这两种分法都非常粗糙笼统的过度简化。但智力有限的人类没有能力对人脑运行任何接近精确的模拟,因此有时那些非常粗糙笼统的过度简化是我们理解世界所需的东西。但是,还有其他非常粗糙笼统的过度简化方法是值得探索吗?

    进入推土机式 vs 否决式政体的二分法

    让我们来想想一个由下面两个对立两极定义的政治轴心:

    • 推土机式 (Bulldozer):单个行为者可以不经许可地做重要的、有意义的,但有潜在风险的、破坏性的事情
    • 否决式 (Vetocracy):做任何可能具有破坏性和争议性的事情,都需要得到大量不同和多元行为者的同意,他们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阻止事情的发生

    请注意,这与威权主义 vs 自由主义或左派 vs 右派是不同的。你可以有否决式的威权主义、推土机式的左派,或其他组合。以下是一些例子:

    img

    威权主义的推土机和威权主义的否决制的关键区别在于:政府更可能因为做坏事还是阻止好事发生而倒台?同样,自由主义的推土机和否决制的关键区别在于:私人行为者更可能因为做坏事还是妨碍所需好事的发生而失败?

    有时,我听到人们抱怨到,例如美国 (但也包括其他国家) 正在落后,因为太多的人以自由为借口,阻止所需改革的发生。但问题真的在于自由吗?比如说,限制性住房政策使 GDP 无法上升 36% 不正是人们没有足够多的自由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房子的例子吗?相反,把论点换为说,否决制的影响太大会使论点看起来清楚点:个人过度阻挠政府和政府过渡阻挠个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而事实上,最近有很多政治文章直指否决式统治政体是很多重大问题的根源:

    而在硬币的另一边,当那些平时不尊重人权的政客突然在对比特币的热爱中表现得非常支持自由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惑。他们是自由主义者吗,还是威权主义者?在这个框架下,答案很简单:他们是推土机,带来那边光谱带来的所有好处和风险。

    否决式统治政体对什么有好处?

    尽管加密货币支持者试图给世界带来的变化经常是推土机式的,但加密货币的内部治理经常是相当否决式的。比特币治理难以做出改变是出了名的,一些核心"宪法式规定" (例如, 2100 万个货币限制) 被认为是不容修改的。不管有多少人支持,很多比特币用户认为违反了这个规则的链从定义上就不再是比特币了。

    以太坊协议的研究在操作上有时是推土机式的,但以太坊的 EIP 流程中关于最终把一项研究提案变成实际上部署到区块链的治理则相当否决式,尽管还是比不上比特币。在对非常规状态变换和影响链上特定应用运行的硬分叉治理上,否决式则更明显了:在 DAO 分叉后,没有一个旨在通过修改应用代码或转移其余额来"修复"一些应用的提案是能成功通过的。

    否决制在这些语境下的理由是很清晰:它给人一种安全感,即他们搭建或投资的平台不会某天突然改变上面的规则,摧毁他们多年来把时间或金钱投入的地方。加密货币支持者经常引用 Citadel 干预 Gamestop 交易这件事作为他们反对不透明和中心化 (或推土机式) 操纵的例子。Web2 开发者经常抱怨中心化平台会突然修改它们的 API,破坏在它们平台上构建的初创项目。以及,当然还有...

    Vitalik Buterin, 推土机受害者

    Vitalik Buterin, 推土机受害者

    好吧,《魔兽世界》删了生命吸虹 (Siphon Life) 是我创建以太坊的直接灵感来源是夸张的说法,但毁了我心爱的术士的这个众所周知的补丁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反应都是非常真实的!

    同样,政治中否决制的理由也很清晰:它是对 20 世纪初多次带来破坏性暴行的推土机式事件 (无论是相对小型的还是无法想象地严重的的反应。

    两者综合起来会如何?

    这点的主要目的是勾勒出坐标轴,而不是争论某个特定立场。如果否定制 vs 推土机坐标轴类似于自由主义 vs 威权主义的坐标轴,它不可避免地会有内部微妙和矛盾的地方:就像在自由社会看到人们自愿加入内部是威权主义的公司 (是的,甚至很多经济上并不拮据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多运动将会是内部是否决制,但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是推土式的。

    但对于推土机和否决制,以下是一些人们可以相信的东西:

    • 物理世界有太多的否决制,但数字世界则有太多的推土机,而且没有任何数字场所是真正能逃离推土机的有效避难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区块链)。
    • 对现状创造持久性改变的过程需要是推土机式的,但保护这样的改变则需要否决制。这样的过程应该按一定的最佳比率发生:太多的话会带来混乱,不足则会停滞不前。
    • 一些关键的制度应该受到强大的否决制保护,这些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使得所需的推土机得以带来积极的改变,另一方面带给人们得以仰赖的、不会被推土机摧毁的东西。
    • 特别是,区块链的底层链应该是否决制的,而应用层治理则应该给推土机更多的空间
    • 更好的经济学机制 (二次方投票哈柏格税?) 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否决制和推土机的好处,而不需要很大的代价。

    在思考非政府式人类组织时,否决制 vs 推土机是特别有用的坐标轴,无论对营利性公司、非盈利组织、区块链还是完全不同的其他东西。退出这样的系统是相对更容易的 (与政府相比), 这一点使得在讨论它们是自由主义还是威权主义上产生疑惑,而且至今区块链以及甚至中心化的技术平台还未真的找到很多方法在左派 vs 右派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我很想看到更多左倾的加密项目的尝试!)。另一方面,否决制 vs 推土机坐标轴则能继续相当有效地映射到非政府结构------可能使其在讨论这些新型非政府结构时更有用。

  1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TED】NFT如何构建未来的互联网(附顶级大学区块链相关课程)

    https://www.ted.com/talks/kayvon_tehranian_how_nfts_are_building_the_internet_of_the_future(有简中字幕)


    演讲文本

    非同质化代币(NFT)不是个骗局。 NFT 不是昙花一现的狂热。 事实上,NFT 是未来互联网的基石。 但为了洞悉它的未来, 我们得先回到过去。 那还是 1992 年。 万维网(WWW)才三岁。 这就是它当时的样子。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 我们(通过万维网) 首次做到了资源全球共享。 无论我们的身体栖于何处, 我们都可以自由地收集并分享信息。 当时大多数人不明白 当计算机连上网络意味着什么。 其实许多人曾认为互联网是个骗局, 或者只是一时的风潮。 但一些早期的互联网先驱 看到了这一新兴技术的潜力。 其中一位互联网先驱 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 看到了这个新兴数字世界中 与生俱来的机遇和险阻。 早在 1992 年,他就基于网络空间 提出了一个预见性的谜题。 用我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如果我们拥有的东西可以被无限复制, 还能瞬间免费地发送到世界各地,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所有物呢? 我们该如何获取 自己脑力作品的报酬呢? 如果我们拿不到报酬, 该拿什么来保障我们今后 稳定地创作和发布任何作品呢?

    自 1992 年以来 互联网发生了很多变化。 互联网本身就是鲜活 和不断进化的技术。 如同早期的互联网支持者预估的那样: 互联网正日益成为 我们生活的必要部分。 如今,一个人的工作、财富、 人际关系、个人身份等 通常更加依托于数字世界, 多过实体的世界。 然而巴洛(Barlow)的谜题 依旧让人绞尽脑汁。 实体世界中的个人资产和所有权概念 存在好几个世纪了, 如今这些概念也渗入了数字世界。 我们试过将版权、 DMCA(数字千年版权法)、 DRM(数字版权管理方案) 和浮水印强加到互联网上, 以保护我们的想法并限制其传播。 没有一个起过作用。 为什么? 正如同另一个著名的互联网先驱 斯图尔特·布兰德所说: 信息向往自由! 它想要毫不费力地周游世界, 没有障碍,没有负担。 这就是互联网最初成功的原因。

    自 1992 年以来, 数万亿张照片和视频, 甚至是猫咪的表情包 被免费地上传至互联网。 请问是什么商业模式 在为这些行为买单? 广告。 广告之所以成为 互联网默认的商业模式, 不是因为我们想要, 而是因为它支付账单。 如今几个规模最大、 效益最高的广告公司 控制着互联网的大部分价值, 而不是那些真正创造内容的人。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 我们的脑力劳动是没有报酬的。 甚至我们的内容一上传至服务器 就被 “挟持” 了。 这些服务不仅 从我们的内容中榨取利益, 他们还有控制权。 直到 NFT 的出现。

    NFT 是一个技术性的突破。 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来摆脱那个坏掉了的系统。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 NFT? 它是登记在区块链上的所有权证书, 这个证书大家有目共睹。 它和你在实体世界里 买栋房子得到的房契区别不大。 只不过这份契约证明的 是你对互联网上某个档案的所有权。 版权或浮水印是根植于 旧时代的老古董,NFT 和它们不同, NFT 是一个纯正的数字原住民。 它由互联网所生,为互联网而生。 NFT 并非简单地移植 实体世界的所有权模型, 而是改进了这个模型。 在实体世界里 所有权驱逐着其他人, 阻止其他人享受你有的东西。 如果我不请自来的潜入你家, 没人会欢迎我。 然而数字空间如此地广阔, 数字空间是无限的、指数型增长的、 电光石火般快速的。 NFT 提供的独特所有权制度 体现了这种广阔性。 有了 NFT ,就算一件东西归我所有 也不妨碍别人享受它。 恰恰相反, 一个 NFT 越被大家发现、 欣赏,且熟知, 它就越容易增值。

    举个例子: 彩虹猫,一个辨识度极高的猫咪模因。 自从 10 年前被上传至互联网, 它已经积累了数亿浏览量。 正因为这种病毒式的传播, 当它被作为 NFT 拍卖时, 售价是 300 以太币, 相当于 60 多万美元。 现在拥有这个NFT的人 也不会阻止大家 对彩虹猫点赞、分享、二次创作。 彩虹猫依旧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漫游, 如同往常一样。 不同的是 在彩虹猫越来越火地同时, 它的 NFT 的价格也在上涨。

    就因为 NFT,彩虹猫的创作者 克里斯·托雷斯(Chris Torres) 直接从他的创作中获得了报酬。 而且每当这个 NFT 被转售, 他都会继续得到报酬。 这都得感谢管理 NFT 的智能合同中 包含的版税制度。 NFT 是软件,可以被编译。 一个像版税一样复杂, 需要大量法律和人力 才能在实体世界中实施的制度, 现在可以简单地用几行代码表示。 这代表突破性的创新, 适用于任何依靠版权付费 而生存的行业, 比如出版业或是音乐界。 正如博客和 MP3 在几十年前 重构了这些行业一样, NFT 将催生下一次演变 。

    互联网消除了我们的地理限制, NFT 消除经济的限制。 雅崔达(Yatreda)是一个 埃塞俄比亚的艺术家团队。 创作了这些埃塞俄比亚历史中 男女英雄的美丽肖像, 把这些肖像作为 NFT 出售。 一个周末他们就赚了 13 以太币, 相当于 4 万多美元。 瞬间支付, 没有海关,无需外汇,无需国际转账。 一个来自亚的斯亚贝巴 (Āddīs Ābebā)的艺术团队 现在支付时使用的的经济手段, 和洛杉矶、纽约、 伦敦的艺术家用的一样。 虽然彩虹猫和雅崔达的 NFT 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创造和销售, 但他们远不止局限于此; 记住:信息渴望自由! 和目前的互联网不同,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信息只能 通过基本的应用和网络平台获取。 NFT 却是可移植的。 它们不封存在公司的私有服务器里, 而是存在于公开、透明的, 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中。

    当然,你无需理解这个 复杂的去中心化结构 来搞明白 NFT 能为人类解锁的无上潜力。 一旦数字的价值和所有权 不再被少数集团独家掌控, 全新的可能就会涌现。 换句话说,30 年后的今天, NFT 终于解开了 约翰·佩里·巴罗的谜题。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 NFT 技术已经起了不少作用。 下一代互联网先驱 已经开始使用 NFT 了。 接下来的十年里, NFT 以及刻印在它代码里的产权 将会重塑我们对互联网所知的一切。 一个以 NFT 为构成要素的 未来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呢? 它会是一个非由平台, 而是创作者拥有经济控制权的网络。 一个使得我们的想法和创意 被直接支持的网络。 一个信息自由, 而我们以自己的头脑换取报酬的网络。

    谢谢!


    Princeton

    Bitcoin and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ies

    UC Berkeley

    Decentralized Finance

    UC Berkeley Decentralized Finance Spring 2021

    Stanford

    CS 251: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The Science of Blockchain Conference 2022

    台大

    Blockchain Course Outline

    FinTech Course Outline

  1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All you need is love?

    剧情简介

    尼奥(基努·里维斯 Keanu Reeves 饰)和崔妮蒂(凯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饰)重回矩阵:在这里,一个是矩阵创造出来,周而复始的日常世界,另一个则是隐藏其后,真实的人类世界。为了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现实”究竟是真是假,尼奥不得不再次做出选择……


    BT下载

    字幕下载


    Neo 变成游戏设计师?The Matrix4 是一款新设计的游戏?

    无论是 Reality 还是 Matrix,All you need is love?

  2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教师李田田因声援被学生举报的女老师宋庚一,遭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抓去精神病院

    前情提要:求救!湖南女老师李田田被教育局和公安局上门威胁后,又被强行带走!


    李田田 × 什么都是安静的

    平复一下。下午发的有点急

    湘西女教师李田田正在求救!

    ​至22点50分

    仍不知李田田的最新状况

    祝平安

    也许也就不知了

    一纸冷冰冰的官方通告而已

    这样的事

    越来越多

    越近

    那种无力感

    我真实地感受了它

    以后

    得习惯和麻木

    直至我也成为它的一部分

    卡尔维诺在《黑羊》里写道

    "从前有个国家

    人人都是贼"

    我也是

    ——————————

    两年前

    加李田田微信后

    我就跟另一个人说

    要做她一期

    因为李田田也写诗

    这么说着说着

    说话的人相互成了空气

    时间太快

    人世太慢

    或许只有诗

    只有作品

    是永恒和自由的

    人身算什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著有诗集《有只狐狸看月亮》

    李田田,90后乡村女教师,一个来自湘西大山的“小精灵”, 曾用笔名“小辫子”。2016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因性情纯朴诗意,教学独特,被学生唤作“仙女老师”;自15岁开始写诗,笔耕不辍,用文字慰藉心灵,渴望跳出世俗的圈子。有组诗被《诗刊》头条重推,在省级刊物发表过小说童话,因写了一篇反形式主义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悉,被永顺教育局公安局强行关进精神病院
    

    转:李田田老师的未婚夫的电话录音

    摘了几个重点:

    1. 李田田老师已怀孕四个月

    2. 现被关在湘西州精神病院

    3. 人是被当地教育局送去精神病医院的

    4. 其未婚夫都不能见到李田田老师

    5. 其未婚夫位于咸阳的家人被当地警察“登门拜访”

    6. 在李田田老师被带去精神病院前,未婚夫先被警察约谈

  2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2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好奇心比聪明更重要:与IYP对话2021——什么是民主?如何战斗?

    又到了 iyouport 发布年度对话的时候了,文章依然很长,这里仅节选了序言部分,详见全文


    在人们纷纷嘲笑中文社交网络生态 "有多么愚蠢" 的同时,IYP不断接收到来自中国的读者的私信和邮件,有几百个源头,其中很多读者表达了清晰的认知和对我们提供的内容的深刻理解 ------ 有些时候,比我们在制作内容的初始阶段所预期的理解程度还要高出很多。令我们惊喜和激动。

    我曾经鼓励一些私信IYP的读者,我说:您说的非常好,您可以发布推文或撰稿以讲述这些道理,帮助更多人受益。然而他们很抱歉地说:"没用的,没有人愿意听这些,网上都是选边站的人,如果你不站在这一边,他们就会把你推向另一边 ......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最聪明,自己的结论才是真理。没有对话,只有互相批驳"。

    的确如此。但这不是您的损失,因为,您完全可以拥有比 "聪明" 更重要的价值。

    互联网上遍布着 "聪明人",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天赋异禀的,相信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的真理。我们知道的确有不少人说出了高明的观点、讲清了复杂的事实,也让其他人学到了知识;但是,依旧很难称这些人为聪明人。

    为什么呢?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聪明人?标准是什么?

    是智商吗?或者情商?或者知识面?学历?赚钱能力?阶级地位?...... 可能都不是。

    真正的聪明来自于好奇心。

    的确有些人很聪明,他们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还不知道什么,还没有找到完整的答案,并且很想要知道。

    是好奇心推动他们不断变得更加聪明。这就像一个循环。

    没有人能在校园里学到一切。即便是最好的学校,教会了您全套学习方法,您也需要用一生去不断学习;应试教育体制只会教会您如何通过考试,即便您考了满分,那些知识也只会不断被遗忘。

    即便是最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事,但一个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知道,聪明不是永久的状态,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留在这个过程中。

    聪明的人可能更难以得到完整答案,正因为他们有着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永远都会有更多的答案、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探寻。相反,那些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的人,只会立刻停止探寻,用一个盲目的断言概括一切。

    所谓的成功人士/领域名人并不一定是聪明人,相反,功劳簿的软床只会让他们停止探寻,他们失去了扩展自己的知识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很多人一生都停留在其毕业论文的水平上。

    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失去了好奇心。

    没有了好奇心,学习的大门就关闭了。一切前进都停止了。

    如果你不好奇,你就会认为自己 "已经知道了全部"。你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真理的化身。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早已警告过这点:"一个人不可能学习他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但他真的知道吗?仅仅是他自己认为而已

    这样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他可以从教科书中旁征博引,并准确地说出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份。但是,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事实;他眼中没有任何反例的事实存在;他无法用最简洁的语言陈述一个复杂的道理。

    如果你是好奇的人,则相反。你会发现自己所了解的事实中的缺陷;你会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知识,你会意识到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东西;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事要做。因此,你将继续提升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如果你非常聪明却没有好奇心,你只会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静止。这意味着你正在迅速落伍。你已经被抛弃了。

    相反,如果你很好奇,即使你不是很聪明,你也会继续前进。有时很快,有时慢,但始终在稳步前进。

    IYP 的列表-3 中汇总的内容旨在教会更多人如何认识新闻、如何做独立调查记者,这并非题外话,相反它很重要。因为,如果您不会读新闻,您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事实 ------ 新闻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告诉您 "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而是在于揭示 "一个局面中缺少什么"。现代新闻已经把这一原则基本上完全弄反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新闻正在毁掉民主,而不是推动民主。即便它们说的都是真话。

    我们来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六中全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什么都没有表达,我们在观察,观察中外记者都是如何思考的。很遗憾,我们几乎没有发现专业的思考方式。

    所有人都在试图从绕口的官腔中 "整理出一个线索/梗概",这是无意义的劳动;新闻不是录音机,也不是吐槽的口水,不需要您去嘲笑统治阶级的愚蠢(它的愚蠢和专横早已是显而易见的常识)。相反,新闻工作需要您帮助大众了解到在当下的局面中,这份文本缺少什么。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反着做 ------ 首先您的头脑中应该对当下局面的必需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然后,用这一框架回过头去在该文本中寻找相关描述;这样一来,您不仅能知道它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能知道它没说什么,为什么。

    最重要的并不是 "他们" 为什么不行,而是,"我们" 如何才能行。

    好奇心将帮助您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比查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要珍贵一万倍。

    提出问题是推动探寻的驱动力,提出好的问题是深入挖掘更广泛真相的关键引擎。只有真正的探寻才能帮您看清更完整的事实。

    聪明但不好奇的人认为信息是有限的,在他们完成一门学科、拿到一个学位、甚至只读过几本书之后,就觉得自己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而真正的智慧是始终相信还有更多未知未学的事物,还有很多从未被探索到的深度。对于好奇的人来说是,一切都没有限制,恰恰相反,永远令人兴奋。他们始终持开放的态度迎接不同的思想。

    您可以通过拒绝认同任何政治派别或集团来确保您与您所消费的信息保持一种基于真相的关系。您越是认同一个团体,您就越有可能转述别人的叙述而不问它们是否真实,更不用说去探寻深度了。

    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意识形态或不采取集体行动。它只是意味着不要通过把群体变成一个感觉像是你自己的延伸的 "我们" 来赋予它认同的力量。

    集体行动,集体思考,但是,必需作为一个个体去站直腰杆。

    感谢所有发来邮件和私信的朋友,是您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感谢所有提出好问题的读者,是您推动我们探索更深刻的道理。在2021的年终,我们准备挑选一些邮件发布,以补充我们今年的内容中可能没有触及到的议题(已呈现的议题未纳入其中)。

    为了保护读者的匿名安全,编辑中隐去了所有识别性信息,并压缩了篇幅,以增加可读性。

    📌 本文分为以下13个部分:

    1. 上网是为了找乐子吗?- 无聊如何作为一种惩罚的存在;

    2. 当您被统治阶级视为敌人时,如何保护自己?

    3. 真正的对手究竟是谁?它将如何被瓦解?

    4. 对话是如何变成废话的?

    5. 为什么越是低劣的信息被转发量越高?

    6. 社区和群聊的区别是什么?

    7. 如何用爱作为反抗的武器;

    8. 为什么知识分子跑题?- 奥弗顿之窗的困局;

    9. 派系之分如何成为一种安全性漏洞;

    10. 究竟什么是"泄密";

    11. 民主真的存在吗?如何判断是否民主?

    12. 传统工运已经死了吗?

    13. 激情是什么?激情真的重要吗?

    希望这些话题也能帮助您开阔视野。

  2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韦斯·安德森导演新片《法兰西特派》:给纸媒的一封情书

    剧情简介

    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众所瞩目的《法兰西特派週报》,故事从二十世纪法国一间美国报社萌芽,一家驻法国城市的美国杂志社,将一段又一段的精彩故事放送给世人。藉由三则引人入胜的专题报导,带著观众展开冒险奇想。

    youtu.be/TcPk2p0Zaw4

    依然是韦斯·安德森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有趣。用电影的方式呈现杂志,城市、艺术、政治、美食四个篇章各具特色。最后很明显是向《纽约客》杂志致敬。

    在美食那段唱的法国儿歌正好我之前在从毛姆的小说《面纱》改编的电影里听过——《A La Claire Fontaine(在清澈的泉水边)》,特别好听。

    youtu.be/F9kWRpPy1ic

    BT下载

    字幕下载

    和凋零的纸媒,来一场浪漫的告别

    法兰西特派周报:给媒体的一封情书可以怎样写?

  2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腾讯天美工作室游戏开发大神毛星云跳楼自杀,众多网友自发在 GitHub 悼念

    更新:极昼工作室|一个天才程序员选择与世界告别


    毛星云知乎主页

    他广为流传的一段话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的某一天,大家都能玩到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本土文化的优质游戏大作。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西游记能出ACT,让老外去体会中国文化西游记中"斗战胜佛"的打击快感,那一定比西方的动作巅峰之作《战神》、《鬼泣》更加深邃。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上海滩能出沙盒游戏,而不是玩《GTA》感受美国梦,亦或是玩着《热血无赖》体验国外公司强行塞给我们的"中国文化"。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不少3A大作不需要汉化,因为是我们自己的游戏,配音是中文,文化也是中国的。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的某一天,国产游戏能像中国的其他产业一样,以一个领跑者的姿态,面对全世界,面对全宇宙,器宇轩昂,扬眉吐气。

    这会是由我们一起去完成的梦想。

    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

    浅墨 2013年5月于乌克兰


    知乎提问:网传腾讯天美一员工自杀,真实情况如何?

    上条提到的采访:写在程序员节:游戏、技术和天美的这群人们

    毛星云,网名“浅墨”,游戏开发技术圈里不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他是《实时渲染(第四版)》(Real-Time Rendering 4th,简称RTR4)的翻译者。“RTR”系列书籍一直被实时渲染以及计算机图形学领域认为是“圣经”般的存在。毛星云也一直在知乎上分享自己对技术的理解、答疑解惑,以及,为项目招人。

    毛星云从小就喜欢玩游戏,“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去扮演不同角色,去实现不同的目标”,这让他感觉“确实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他对游戏的发展史也比较感兴趣,后来,机缘巧合,他看了《DOOM启示录》,由此决定进入游戏行业。

    现在,毛星云是天美F1工作室的引擎技术负责人之一。天美F1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室,F代表Future,未来。

    就在前几天,毛星云在知乎发贴,对外首次披露了天美F1的情况。他着重介绍了开放世界项目的研发积累。我问他为什么发帖,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一直在埋头进行研发和攻坚,发帖只是为了分享我们的进展,在技术圈子里招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尤其是那种做过3A、有点理想、技术牛的行业大佬的加入。”

    毛星云在谈起他的工作时会更多地说起技术。在被问起“最难忘的时刻”时,他回答说是“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将研发出的多个高质量的技术模块整合到一起的时候”。随后,他提出了一大堆的术语:“包括高品质的着色模型、动态的光照氛围、基于物理的可交互植被系统、基于物理的风场系统,以及动态地形形变系统,结合实时光线追踪加持下的反射、阴影和环境光遮蔽后,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画面,有一种虚拟世界跃然纸上的感觉。”

    坦白讲,这些内容我有点儿一知半解,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热情。毛星云喜欢他在做的事儿。“我们在做的一些工作,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正在不断地突破虚拟和真实的边界,这是一件让人特别激动的事情。”

    也许正是这种热情支持着毛星云不断地进行知识分享,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有写技术博客的习惯,在CSDN这样的地方有极高的知名度,在承接《实时渲染技术第四版》的翻译工作之前,他就写了流传甚广的系列教程《〈Real-Time Rendering 3rd〉提炼总结》。

    他在一定程度让我想到互联网的原初时代——人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华,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行为几乎是完全利它的。分享者并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物质意义上的好处,他们所能得到只有帮助他人及促进科技发展的快乐(哪怕只有一点点)。

    毛星云GitHub主页

    他所留下的Game-Programmer-Study-Notes

    ⚓ 我的游戏程序员生涯的读书笔记合辑。

    涉及游戏开发中的图形学、实时渲染、编程实践、GPU编程、设计模式、软件工程等内容。

    Keep Reading , Keep Writing , Keep Coding.

    网友纷纷在这个项目的 issues 里悼念:


    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两本著作

    《逐梦旅程:Windows游戏编程之从零开始》

    pdf下载

    在 Zlib 下也有网友悼念

    《OpenCV3编程入门》

    pdf下载


    另外附上《DOOM启示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游戏领域的传记。与所有传记一样,不同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或是那游戏制作的背景内幕、光环之中的趣闻轶事、年少创业的梦想豪情、奋斗途上的汗水艰辛,亦或是那成名之后的势易情迁,独辟蹊径的商业模式、天下为公的黑客精神、众说纷纭的暴力问题…

    epub下载


    在中国,理想主义是可能的么?

    逝者安息。

  2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俄罗斯开始屏蔽 Tor

    Responding to Tor censorship in Russia

    自12月1日以来,俄罗斯的一些互联网供应商已经开始阻止对Tor的访问。今天,我们了解到,俄罗斯联邦通信、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监督局(Roskomnadzor),一个俄罗斯政府官僚实体,正威胁要审查我们的主要网站(torproject.org)。俄罗斯是拥有第二多的Tor用户的国家,每天有超过30万的用户,占所有Tor用户的15%。由于这种情况似乎可以迅速升级为全国范围内的Tor封锁,我们迫切需要对这种审查制度作出回应,我们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以保持俄罗斯人与Tor的连接!

    Russia Blocks TorProject.org and Begins Blocking of Wider Tor Network

    在俄罗斯当局的命令下,俄罗斯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已经封锁了以隐私为重点的反审查工具Tor的主域名TorProject.org。此举是继封锁更广泛的Tor网络之后的又一举措,因为有人指控该服务帮助人们访问以前被封锁的网站并为犯罪提供便利,包括访问暗网。


    Tor非官网下载方式

    MIRRORS

    If you're unable to download Tor Browser from the official Tor Project website, you can instead try downloading it from one of our official mirrors, either through EFF(已墙), Calyx Institute(未墙) or CCC(失效).

    GetTor

    GetTor is a service that automatically responds to messages with links to the latest version of Tor Browser, hosted at a variety of locations, such as Dropbox, Google Drive and GitHub.

    TO USE GETTOR VIA EMAIL:

    Send an email to gettor@torproject.org, and in the body of the message simply write "windows", "osx", or "linux", (without quotation marks) depending on your operating system. You can also add a language code to get Tor Browser on a language different than English. For example, to get links for downloading Tor Browser in Chinese (China) for Windows, send an email to gettor@torproject.org with the words "windows zh_CN" in it.


    更多 Tor 下载镜像

    https://www.torproject.org/getinvolved/mirrors.html

  2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21年最火的印度电影《杰伊·比姆》:一位印度人权律师如何伸张正义?

    youtu.be/nnXpbTFrqXA

    1995年,当一名部落男子因涉嫌盗窃而被捕时,他的妻子求助于一名人权律师以帮助伸张正义。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会想到中国,很容易想起「孙志刚案」。但至少当时印度还能游行示威,还能公开旁听,人权律师能够伸张正义。现在中国的人权律师在哪里?在监狱。

    希望中国有一天也能拍一部关于「孙志刚案」的电影。


    BT下载

    字幕下载

    印度版《辩护人》:杰伊比姆,杰伊比姆

  2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新片《最后的决斗》:一曲女性的哀歌

    根据中世纪法国最后一次经由战斗判决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在尚·德·卡鲁日(马特·达蒙 饰)的妻子玛格丽特(朱迪·科默 饰)指控贾克·勒·格里(亚当·德莱弗 饰)强奸后,骑士尚·德·卡鲁日向他的前朋友贾克·勒·格里斯发起决斗。

    从多个“罗生门-式”的角度讲述。国王查尔斯六世宣布,尚·德·卡鲁日骑士向他的乡绅发起决斗,以解决与他的争端。

    youtu.be/mgygUwPJvYk

    BT下载

    字幕下载

    不是中世纪的最后一场决斗,是从古至今的女性哀歌

  2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审查新闻三则

    女权主义播客「海马星球」被封,最后一期题为「在东亚让女性主义薪火相传」

    Anchor 上仍可收听

    mp3链接


    著名旧书平台孔夫子旧书网某小店称预计明年2月底歇业关店

    世界最大电子图书馆,尽在Zlibrary!


    豆瓣小组被禁止回复功能两周

    更新: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处罚豆瓣网

    12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约谈豆瓣网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近期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即对豆瓣网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依法予以共计1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2021年1月至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豆瓣网实施20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

    豆瓣加油!大家可以关注电报频道「豆瓣精选」来关注豆瓣精选及备份内容。

  2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对话币安赵长鹏(新晋华人首富):在加密货币的中间地带

    近日《财经》杂志发布微博称华人首富易主

    后有段子一则

    https://twitter.com/lidangzzz/status/1465736491750023172

    网络流传极广的截图


    按:币安(Binance),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成立于2017年。《华尔街日报》不久前有篇报道提到,「如今币安每天处理的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交易额达到760亿美元,比其四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加起来还要多」。那么赵长鹏又是何许人也?《晚点》杂志在6月1日的专访我觉得比较好,故分享之。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3224107/https://latepost.com/news/dj_detail?id=653

    币安(Binance)创始人兼CEO

    去中心化,但不完全去中心化。

    最近一年的大多数时间中,赵长鹏会待在新加坡一个不到 10 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以在线形式对外联系。

    在这个弹丸之国的狭窄空间,这位 44 岁的加拿大华人远程掌管着一家千亿美元估值的公司 [1]。在线上虚拟世界,赵长鹏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 CZ,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inance)的创始人兼 CEO。

    疫情前,赵长鹏是在四处迁徙的状态下遥控着币安。从日本、马耳他、乌干达再到新加坡,他游走在加密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见面对象包括当地从业者和政府官员,比如乌干达总统和马耳他总理。

    疫情后,他停在了新加坡,以线上会议连接着分布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3000 名币安成员。他为这种新状态添置了一个 「大型设备」------一块绿幕。当有正式线上活动时,他会站到绿幕前,抹掉房间的真实环境,换上一幅带有明黄色币安 logo 的虚拟背景。

    一手创立币安,在加密货币世界拥有巨大能量的赵长鹏,并没有这个领域创业者的典型人设,他不是坚定的信仰者或狂热的布道者。

    他的特点是 「缺乏特点」。赵长鹏留着寸头,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的想法和行事方式也如此,在区块链行业内,他是那个走在中间的人。

    他最初被加密货币的自由度吸引,自从 2014 年卖掉上海的房子买了比特币后,他就逐步把大部分个人资产转移到了加密货币上。据他称,加密货币资产占他个人财富的比例现在是 99%。他再也没买过房子等固定资产,因为 「流动性太差」。

    另一方面,看重自由和流动性的赵长鹏也积极看待政府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他称自己绝不是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无法想象没有政府和警察,社会会如何运转,人群将如何自保。

    赵长鹏创立的币安也是一个中间产物。

    币安不是典型的公司。它没有总部,没有办公室。分布于全球的近 3000 名成员均在家办公。一名币安员工说,他的入职手续都是飞到 HR 所在的城市,在 HR 家里办的。

    但币安也不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社区组织,它依然有 CEO 赵长鹏,有高管职位和汇报关系。它同时使用 OKR 和 KPI 两套任务考核体系,确定 OKR 时,赵长鹏会先定自己的 OKR,其他人再拆赵长鹏的 OKR------和多数使用 OKR 的互联网公司一样。

    中间路线和对矛盾事物的兼容背后,有赵长鹏的实用主义。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坚定还是摇摆------他不太看重这些有区块链特色的评价维度。他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合理、有好处、有必要。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虽然有悖于自己 「不爱出头露面」 的本性,赵长鹏却非常活跃,因为这能帮他与用户沟通。他在 Twitter 上有 260 万粉丝,比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还多 70 万。

    为了推广币安在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下称 DeFi)[2] 上的关键布局 BSC (Binance Smart Chain,币安智能链,下称 BSC),赵长鹏有时甚至会故意去怼以太坊------外界认为 BSC 对标以太坊。「在 BSC 比以太坊小时,这对 BSC 有好处。」

    以合理、务实和有用的标准去行动,赵长鹏也没那么执着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本身。他在 2014 年卖房买币进入行业,看起来姿态坚决。但在 2015~ 2017 年的行情低迷期,他一度离开加密货币领域,进入了当时很热门的文化品交易行业,做了一家给邮币卡(邮票、钱币和电话卡等收藏品)提供交易系统的公司。

    从结果看,对加密货币的不完全坚定并不影响赵长鹏和币安在这个领域的成功。赵长鹏认为,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和过往的类似产品无异,还是服务好用户。务实、兼容、多元的风格,能帮他们服务尽可能多的全球用户。

    在加密货币新一轮的牛市和震荡背景中,我们与赵长鹏聊了比特币的行情和价值、币安的业务转型和组织管理、他对行业监管的观察和复杂环境中他自身的状态。

    1989 年,12 岁的赵长鹏离开出生地中国江苏,随家人移民加拿大温哥华。很多事情在当时埋下伏笔。中学时代,赵长鹏当了 4 年排球校队队长,他说自己在场上更像粘合剂------个子不是最高,攻击力不是最强,他 「不是杀球的那个人」,他负责协调全场。

    「比特币是一个新技术平台而不是某个资产」

    《晚点》:4 月中旬以来,比特币从接近 65000 美元的高点下跌,一度低至 30000 美元,你怎么看这种巨大的波动性?

    赵长鹏:市场有大涨幅就会有大跌幅,很正常。我还有我周围的人都没有特别在意。

    《晚点》:今年 2 月比特币价格突破 5 万美元后,你曾在 Twitter 上说:「比特币的 5 万美元是新的 1 万美元,如果现在不买就等着后悔。」 为何如此看好比特币?

    赵长鹏:我从来没有在推特上预判过比特币的价格。但现在这个行业还非常初期,全球大概只有 1%~ 2% 的人有数字货币。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还有 50 倍到 100 倍的发展空间。

    《晚点》:一种普遍观点是,美元超发是去年下半年启动的这轮牛市的重要推力,比特币涨不是因为自己多好,而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差了。你怎么看这轮牛市的原因?

    赵长鹏:美国印钞对加密货币确实有很大贡献。42% 的美元都是去年印的,拿着美元是大大贬值,所以美国很多机构都开始买比特币了。

    也有一些行业内因素,去年的 DeFi (去中心化金融)和今年的 NFT(非同质化代币) [3] 比较火,有很多创新。另外,去年比特币挖矿减半 [4] 了,新比特币出来的速度慢很多。具体哪个影响比较大,没人能 100% 说清楚。

    《晚点》:2017 年的牛市以前,比特币占加密货币总市值的比例维持在 80% 以上,2018 年之后,这一数值开始在 30% 到 70% 之间震荡,目前略多于 40%。你觉得比特币的比重接下来会怎么变化?

    赵长鹏:长期看,比特币的比重还会降低。比特币是第一个数字货币,它有网络效应,就像数字货币里的全球储备货币。但比特币的创新速度不如新项目,迟早会有其他东西蚕食比特币的份额,但目前还没有看到是什么。

    《晚点》:包括以太坊和币安自己发行的 BNB(Binance Coin,币安发行代币的名称)吗?

    赵长鹏:包括它们。以太坊以前有机会,因为比特币能做的事它都能做,并且有很多创新,社群很活跃。但以太坊很快碰到了性能瓶颈。现在的加密货币要在市值上超越比特币蛮难。比特币最去中心化,因为它的创始人不在。

    《晚点》:比特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怎么定义它。你认为比特币的实质是什么?一种货币,一种资产,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赵长鹏:我觉得比特币是一套新技术而不是某个东西。互联网刚出来时,人们会认为互联网是另外一种沟通渠道,我们有电话、收音机、电视,现在还有了互联网。但互联网其实是一个新技术平台,互联网上会有互联网的收音机、视频和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传统没有的,电视、收音机是传统就有的。所以互联网不是在具体应用层面跟它们并行,互联网是底层架构。

    区块链和比特币也是底层架构,数字货币里会有数字货币的货币、资产、证券、债券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一个新平台而不是某个资产。很多人不理解这有多大,一个新平台出现后,上面会有新版本的传统的一切,加更多传统没有的东西。

    《晚点》:但 「各种各样」 的东西似乎还未出现,区块链领域还没有杀手级应用,这是为什么?

    赵长鹏:一是现在整个数字货币行业还非常小众,所以没有大众化的杀手级应用。

    第二加密货币市场内其实有做得挺好的应用,比如 2017 年的 「首次公开发币」(Initial Coin Offering)(即公开发行可交易的代币,类似发行股票),我称它为 「区块链全球融资」,这是一个杀手级应用。之前创业者是没有工具去全球融资的。假如你是一个中国小散户,你也投不进美国早期项目,比如 Uber 、特斯拉。但 「首次公开发币」 可以,它现在还在用,当然也有很多骗子。最近的 NFT 又是一个新模式,它能让艺术家或内容创造者更好地把作品变现。这些应用都是传统金融不支持的。

    「做点事,把事做好,就可以了」

    《晚点》:你是怎么从传统金融行业跨到加密货币的?

    赵长鹏:我大概在 2013 年年中读了比特币白皮书。了解这个技术后,我觉得它可能会 work(运转),但去中心化需要社区。这个社区存不存在,人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见一下。于是 2013 年底,我去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了一个峰会,现在行业里的大佬,包括 Vitalik 等,当时都在峰会里。

    去了之后发现这一帮小孩非常真诚,也非常努力。当时有一个人为了教我用钱包,就转了一些币给我,学会后,我说我把币转回给你吧,他说不用,你留着吧,你可以用这个币去教下一个人。我看了一下,大概就三百美元,几千块人民币,不是很多,但也不少。他们这帮人真不是出来骗钱,不是报纸上说的贩毒老大,他们就是一帮技术小孩。

    会开完在机场准备离开时,我就说我要卖房买比特币,而且要辞职,100% 加入这个行业,不管干嘛,写代码也行。

    《晚点》:对一个新机会感兴趣,需要做到卖房这一步吗?

    赵长鹏:我那时就这么点钱,就不要再分散了,年轻,全部放在一个地方。我从不跟别人说你 all in,但我自己能承担风险。最坏的情况就是做两年,比特币归零,我再回银行工作就行了。

    《晚点》:2014 买的比特币后来拿住了吗?加密货币在那之后不久就进入了熊市。

    赵长鹏:还好一直拿住了。我记得我把房子卖了后不到 1 年,上海房价就翻了一倍,比特币跌到原来三分之一,等于差了六倍。当时内心是有压力的,是所有人都错了,还是就我一个人错了?大概率是我一个人错了。但我怎么也看不懂为什么会错,因为我觉得这是未来。回头看,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亚马逊、eBay,包括谷歌当时也跌了 98%。大家都经历过那个阶段。

    《晚点》:这种把区块链类比成互联网的想法,是你当时就有的还是事后总结的?

    赵长鹏:说实话是后来想到的,人在当局是看不清的。我当时只是想,这个东西还要熬多久,五年、十年?但还好,也就熬了两年多。

    《晚点》:你现在如何配置个人资产?你有再买房子等固定资产吗 ?

    赵长鹏:我基本上 99% 是加密货币,应该都在 BNB 上,只有一小部分是比特币。我现在没有买房,房子流动性太差。

    《晚点》:你 2014 年入行时的态度很坚决,但创立币安前的 2015 年到 2017 年之间,你曾离开加密货币行业,做了给邮币卡(邮票、钱币和电话卡等收藏品)提供交易系统的比捷科技,为什么中途去做这个?

    赵长鹏:比捷本来想自己在日本做数字货币交易所,但发现只懂技术不懂日语很难做。后面中国的邮币卡很火,就有人找上门问能不能提供,我们说你愿意付钱我们就卖。到 2017 年 5 月之前,我们都没想过做交易所。

    《晚点》:2017 年 5 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又回来了?

    赵长鹏:最直接的是觉得一波行情要来了,行业里需要这个,而且交易平台是我的擅长。

    更长远地看,我觉得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我们能提高一个东西的自由度,且不降低它的安全和易用性时,文明都有很大进步。我觉得未来几十年内,金钱的自由度会变得更高,同时安全和易用性可以保持,甚至变高,这是币安想做的。我们想为这个行业提供一些基础架构服务。

    《晚点》:区块链技术能让金钱流动更自由、更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去中心化特点。你从 2014 年入行到创立币安,都是在钱包、交易所等行业里的中心化公司,为什么不直接做基于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项目?

    赵长鹏:我觉得人要找三个东西的结合,一是自己会什么,二是自己喜欢什么,三是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价值。不是每个人都特别懂芯片,都知道怎么挖矿,都熟悉数学算法区块链。我的经历一直在交易系统这边,对我来说最合理的就是继续做交易平台。

    《晚点》:交易平台也可以做成去中心化形式的。近期你曾说,未来五到十年内,去中心化交易所会战胜中心化交易所。看起来你的想法又变了?

    赵长鹏:去中心化交易所确实发展很快,但直到现在,它的交易量和安全系数跟中心化交易所仍有差异,对大部分新手用户有门槛。

    当然,你在水里就能感受到浪的方向。DeFi 的确给币安主站带来了压力。我比更早期时更看好去中心化方向了,我认为这是未来。

    《晚点》:区块链行业不少人有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和方向选择,比如有人执着于去中心化,有人执着于把比特币用到支付上,有人看重提升效率;你似乎更偏实用主义,选择随形势变化。这会被一些人视为不够坚定,你怎么看自己的这种特点?

    赵长鹏:一个行业要允许不同想法、不同特质的人共存。我觉得不管选择是什么,为行业做点事,把事做好,就可以了。

    「如果 2018 年再继续涨,不一定有今天的币安」

    《晚点》:币安从成立 6 个月后到现在,一直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你认为币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赵长鹏:还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以用户为核心吧。这体现在一些长、短期利益博弈上,例如上币时的选择和产品功能设计。

    我们还拿出了所有交易费收入的 10% 放到 SAFU (Secure Asset Fund for Users,投资者保护基金)里,以保护用户利益和应对极端情况。

    《晚点》:现在行情剧烈波动时,币安、Coinbase 和火币等交易所仍会出现卡顿、宕机、「因流量暴增暂停提币」 等情况。一些人认为,表面的故障背后是交易所在操纵。

    赵长鹏:以币安当今的交易量来看,手续费收益就不少了,不需要通过操纵什么挣短期的钱。聪明人会保护长期的信任。

    《晚点》:你们不缺人和钱,为什么一直没解决宕机、卡顿等问题?

    赵长鹏:这不是那么简单。对系统不太了解的普通散户经常说,你多买服务器不就解决了吗?花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早花钱了。

    传统交易所,如上交所、纽交所都是散户把订单交给券商,券商再把订单合起来给交易所,交易所只服务几百个券商。我们是全世界几百万用户直接到交易所,我觉得我们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撮合市场,架构压力完全不一样。这不是平行加服务器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做到的,是把波音 838 变大十倍,但它还是单独一架飞机,还能飞,这比较难。

    现阶段的成长完全超出我们 2018 年的预期,我们还在做多种优化,但继续往下涨,可能还会碰到一些磕磕碰碰。

    《晚点》:具体哪方面超出预期?

    赵长鹏:主要是用户数,远远超出了预期。2017 年比特币的峰值是两万美元,前段时间到五万多美元,涨了 2.5 倍,但活跃用户数却涨了二十倍。当时已照着五倍、十倍去扩了,还是扛不住。

    《晚点》:你之前提到机构入场是这一轮牛市的特点,你们机构用户的增长情况如何?能观察到中国机构力量的入场吗?

    赵长鹏:总的机构数据是指数性增长的,特别是过去半年。在整个市场中,中国机构占比不大。美国机构大概占市场的百分之八九十,中国反过来,散户占百分之八九十,中国几个亿身家的人都是自己操作一个账号。

    《晚点》:你们怎么吸引机构用户?

    赵长鹏:机构交易对 API 、交易速度的要求和散户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机构都是团队操作,有老板、组长、小团队,每个人有不同权限,我们叫子账号功能。这些功能 2017 年没几个交易所有,我们也没有,现在我们都有了。

    《晚点》: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些准备的?

    赵长鹏:子账号是在 2018 年底左右,那时是熊市。其实当时主要就在练内功,我们那时的核心撮合比较快,但周边系统不够,2017 年成长太快,跟不上。当时就担心,如果 2018 年来一股非常牛的牛市,币安会很卡,我们反而可能丢掉领先地位。

    所以 2018 年,我跟内部的沟通全部是提高性能、扩大系统,牛市会来,不用担心。我个人之前经历过熊市,当时的心理素质已非常好了。

    《晚点》:所以 2018 年初开始的熊市,对币安来说反而是一个有利外部环境?

    赵长鹏:是,如果那时再继续涨,我们扛不住了,不一定有今天的币安。

    《晚点》:你们对未来增长的预测是?会提前做哪些准备?

    赵长鹏:我们完全没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判断用户量大概率还会上涨,我们至少要先准备好扩容性。有可能不发生,那我们就浪费点钱,问题不大;但是发生,我们不能浪费机会。

    《晚点》:现在很多新用户涌进加密货币市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交易技术可能都不好, 但币安、火币等交易所又能很方便地加杠杆,杠杆很容易亏钱。你们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赵长鹏:币安应该是所有数字货币交易所里唯一有 「负责交易程序」 的,我们叫 responsible trading program。第一个,如果一个散户来玩我们的期货或期权,我们会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你觉得有多大几率会赔钱?他如果写低于 50%,我们不让他玩,你心态就不对;第二,如果赔钱了,他觉得是谁的责任?他如果觉得是别人的责任,是币安的责任,那你别玩,你去玩现货。

    第二个,如果是一个新的散户,他赔钱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系统会告诉他不要再交易了,阻止他交易 48 小时。我相信我们是唯一一个阻止用户交易的交易平台。

    《晚点》:你们一共阻止过多少人?阻止的代价是什么?

    赵长鹏:数据我倒没有,应该不少人,但这对我们的收入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这种用户,他只会伤自己,不会特别帮我们。受伤之后,他还是会停,只是早停晚停。我们让他早停一天,他少输点钱,我们少赚几十块手续费没关系,我们保留长期用户。他学会了怎么赚钱,我们的收入会更多。

    《晚点》:交易所用户特别关心托管在你们这儿的资产是否安全。掌管 OKEx 交易所钱包秘钥的徐明星被调查时,就曾导致用户大规模恐慌逃离。你们是怎么管钱包秘钥的?

    赵长鹏:币安现在完全是用多重签名机制,很早就不依赖单个人了。我们最大的钱包需要 15 个人中的 7 个人签名。这些人是谁,他们互相都不知道,此外只有很少人知道全部人是谁。而且我和币安所有公开对外的人都不在签名名单里。币安提币跟我完全没关系,我想偷币都偷不走。

    《晚点》:但这个机制还是需要有人在中间协调,是吗?这会不会带来一些风险?

    赵长鹏:全部用工具。管钱包的人的软件里会弹出需要处理的任务。做运营管理的人不知道管钱包的是谁。

    《晚点》:怎么保证多重签名名单里的人相互不串联?

    赵长鹏:他们从币安得到的待遇相对高,我们先把他想偷的意愿去掉。而且光一个人想偷也不行,他要勾结大概 8、9 个人。他去打听其他人是谁时,非常容易泄露。如果有人出事了也没关系。软件可以把人移出,把新人加进来。

    我们会选有一定熟悉度,稳定可靠、有家庭有小孩的人,单身感觉不那么稳定。位置上全球分布,只要有互联网就行,但不能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防止地震、洪水、断网。现在全球大概只有一个国家没有互联网了。

    「你说我抄了奔驰,但我车速比他快 10 倍」

    《晚点》:在现在的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你们的新方向是去中心化金融,这块的整体进展如何?

    赵长鹏:BSC 的日交易量现在超过以太坊大概四、五倍了,有了几百个生态项目,但 BSC 才推出 9 个多月,它起来得比我们想象得还快。除了 BSC,我们还在做 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去中心化交易所),我们也投了很多以太坊、波卡生态的项目。

    《晚点》:其实以太坊上也可以做去中心化金融,比如现在交易量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 就是以太坊生态项目,你们为什么不用现成的东西,而是在去年 9 月推出了 BSC?

    赵长鹏:我解释一下,BSC 不是我们做的。我们之前自己做 BNB 时慢慢跟社区有很多合作。所以到 BSC 时,是社区里一帮人过来说他们要做一个智能合约链,跟以太坊接近,希望我们给一笔资金。他们愿意把 BNB 作为这个链的主币,之后这个链上的任何交易都会用到 BNB,这对币安是好事,因为我们是 BNB 的最大持有者。

    所以 BSC 我参与度很低,这是一个社区项目,只是开发者不太愿意露面,其实我啥也没做,没那个能力。

    《晚点》:币安对 BNB 的集中持有和 BSC 宣称的去中心化社区方向没有冲突吗?

    赵长鹏:这有两个部分。BNB 是不是非常集中?是的。但这是我们通过服务赚来的手续费。我们最早发行 BNB 时,给团队留了 40%,但因为币安很快就达到了盈利点,所以我们从来没花过也没卖过这部分币,并承诺之后把这部分全部销毁。这跟其他发币机制不太一样,大家可以考虑我们是不是过于中心化。

    第二,BSC 完全去中心化后,价值才更大,整个 BNB 的市值会更高,吸引用户的网络效应也更大。所以从利益驱动上,我们想要去中心化,我们也在这么做。

    另外,如果有一个中心化组织持很多币,这不是坏事,我们不会伤害社区和砸盘,这需要巨大成本,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晚点》:有人会觉得以太坊是更理想的区块链项目状态,它比较分散,其创始人 Vitalik 也没有持有太多以太坊,这会是 BSC 想发展的方向吗?

    赵长鹏:我们的理解不是这样。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币里,每个人都有一点点比较公平。但如果只有小鱼进来,没有鲸鱼进来,那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大机构不看好。

    大概 2017 年时,Vitalik 把一部分以太坊卖了 3000 万美元,这可能代表他特别公平,也可能代表那时他比较看重美元。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拿美元,愿意拿 BNB?这代表我们有信心。

    《晚点》:外界认为 BSC 是对标以太坊的,你怎么看二者的竞争?

    赵长鹏:我不觉得 BSC 跟以太坊有竞争。现在用以太坊跟用 BSC 的人群不太一样。

    有些人更喜欢以太坊,因为 Vitalik 拿币比较少,更去中心化等等。但他们手续费比较贵,说实话是非常贵。转一笔账要收 10 美元,用一次复杂点的合约,要上百美元。除非你一次做百万级的交易,不然没法付手续费。

    而在东南亚、印度和非洲,还有很多金字塔底层的用户,他们人数很多,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便宜的网络,可以使更多人使用和进入区块链。

    BSC 起来后,以太坊的交易量并没有变少,但也不再增长,这是因为它碰到了技术瓶颈,网络最高承载量就是每秒 15 到 20 笔。我们慢慢变多,因为我们还没碰到上限。所以不存在竞争,只是他们不能服务的用户我们现在可以服务了。

    《晚点》:以太坊社区不能让技术再进化吗?

    赵长鹏:肯定可以,但这需要时间。他们跟 BSC 的定位不一样,它要能在几百万个账本上完全同步,同时每秒处理几百万单,这个技术门槛蛮高,几年内蛮难解决。

    最近我看 Vitalik 发推特比较少,他应该在闭关。我倒非常希望他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整个行业又会变大。

    《晚点》:BSC 比以太坊快和便宜,是因为需要同步账本的节点少很多,是吗?

    赵长鹏:这是一方面,我们有 21 个节点。另外我们的节点也比较大,机器性能比较高,在架构上也做了一些改变。

    很多人说 BSC 没有创新,只是抄了以太坊,其实性能提升几十、几百倍就是一个创新。你说我抄了奔驰,但我车速比它快十倍,那是不是一个创新 ?

    「去中心化是灰度的,不是黑白的」

    《晚点》:近期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有一些不同表态------有的政府对加密货币很开放;有的政府偏严厉;还有政府在把加密货币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如近日有消息称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正考虑成立一个加密货币监管的 「跨部门小组」。你觉得各国态度会如何影响全球区块链行业格局?

    赵长鹏:抱歉,我不会公开评论具体监管机构及他们的政策,但币安一定在积极与全球监管机构沟通。目前每个国家的条款都不太一样,这是好事,可以看到哪些条款更有利于发展,可以有多个参考物。

    《晚点》:从你们的接触情况看,各国共同关注的内容有哪些?政府有些什么常见想法和认知?

    赵长鹏:两三年前我们去沟通时,大家都问这个东西是不是恐怖分子用的。现在这么说会比较丢脸,好像没有常识。现在他们比较在意怎么防洗钱和犯罪。其实区块链上的数据是透明的,反而更好分析和跟踪。有些地方的监管反而在推这个东西,他们突然理解,区块链和加密货币不是让你更失控,而是让你控制得更细。

    《晚点》:政府的合规诉求会如何影响加密货币?自由度被认为是加密货币的一个主要新价值。

    赵长鹏:自由度和合规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冲突。

    我觉得合规还是很重要的。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里有一帮人是极端自由主义的,他们希望不要政府,也不要警察,就一帮人自己生活。我不觉得人类可以文明到那个程度,在一个完全没有政府和警察的社会,每个人怎么自保,全部请私家保安?

    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规矩,说白了,还是需要一些监管。

    但如果等人把规矩全部定出来之后再开始做这个行业,可能也不太对,因为规矩都是先做一段时间才摸索出来的。监管需要案例,在一个还没有的行业里告诉你能做这个,不能做这个,让这个行业去发展,这不可能。

    《晚点》:什么类型的政府对加密货币更积极,跟国家大小有关还是跟经济类型有关?

    赵长鹏:我个人感觉,前几年是小国,因为大国比较复杂。中美这种大国,如果规矩定得不够细,就有很多人钻空子。但行业初期,你又很难定得特别细。但比如百慕达,整个国家就七万人,跟上海一个小区差不多,他不需要规定,就一个案子一个案子看,他看得过来。而且小国不太需要保护自己的货币,他们不太在乎冲击,反而认为这个东西能帮他们在新领域,比如金融科技上领先。

    现在有点儿反过来了,几个大国在竞争。如果中国想让人民币变成全球基础货币,你发个央行数字货币,这个东西被接受,可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晚点》:你觉得各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真正的区块链应用吗?

    赵长鹏:这里就非常微妙了。目前多数央行发的第一版数字货币还是相对中心化的,它有一个发行方,这个发行方可以增发,可以控制整个网络,也可以拒绝一些交易。它的确用了区块链技术,但它的多数节点没有公开。你说它是区块链,也是,你说它不是,也不是。但我觉得不用那么纠结定义。去中心化本身也是灰度的,不是黑白的。比如你特别去中心化,但手续费特别贵,这就不那么易用,这里面有很细的权衡。

    最后还是看是不是足够安全、易用和自由。如果这几个高,就会被很多人用;如果低,除非硬逼人用,但逼人太难了。

    《晚点》:央行数字货币会对比特币等没有政府背书的数字货币产生什么影响?

    赵长鹏:目前来看这是两个体系,相互没什么影响。不过如果未来有相互兼容的机会的话,应该会催生神奇的反应。

    「我不是杀球的那个人」

    《晚点》:币安没有总部,员工全部在家办公,你们怎么保证运转?

    赵长鹏:我们现在 3000 人不到,分布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常会以各种办公软件远程协作,比如 Google Docs、 Google Meet 等。

    《晚点》:有人会要求用数字货币来发工资吗?

    赵长鹏:最近比较多。因为今年 BNB 涨得比较高。

    《晚点》:你们怎么交税?

    赵长鹏:每个人付自己该付的个人所得税,然后所有公司(币安在多国有不同的注册实体)需要付公司注册地的税。如果你是一个社区,就不一定要付税,以太坊社区就没有付税的概念,但公司有。

    《晚点》:描述聊币安时,你用的是 「公司」 这个词,所以你们还是个公司?

    赵长鹏:我们内部基本上从来不用公司这个词,只是跟您聊时我用这个词,因为比较好理解。我们内部用的是 「组织」。我们一般也不太用员工这个词,叫团队成员。

    公司的很多传统币安都没有。我们不需要总部和办公室,不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注册。但是我们可以让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我们之间有信任和奖励机制。

    《晚点》:据我们了解,币安在同时使用 OKR 和 KPI,这是中心化公司最常用的管理手段。

    赵长鹏:有目标不代表是中心化。

    《晚点》:币安发展到现在,你的角色有什么变化?

    赵长鹏:现在很多事情我不会自己做了,自己做效率非常低。比如以前市场活动有时会问我审批,现在 300 万美元以下的市场花费我基本不用介入。

    现在我在币安最大的价值就是凝聚团队,把强的人吸住,把外部精英拉进来。所以我最近就是整天打电话,花很多时间聊天。

    《晚点》:你也花了不少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你发 Twitter 挺频繁。

    赵长鹏:推特对我来说是跟社区互动的工具。我在推特上说话会帮我们做一些推广,它还会帮我了解社区的抱怨或情绪。

    其实我不太喜欢出头露面,但为了推广 BNB、BSC,有时也会怼怼以太坊的人,故意搅合一下,这种小技巧也用。他们骂回来也不一定是坏事,两人对骂围着一圈人看,BSC 比以太坊小的时候,这对我们有好处。

    《晚点》:你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判断,似乎都是出于合理性和利益考虑,觉得有好处就会做。

    赵长鹏:我有几个责任:我带领一个团队,要把工作做好,把整件事做大。这都不一定是责任,这是我的使命,我现在活着就是为了做件事。

    虽然不是细分的每一个工作我都喜欢,但我特别喜欢这件事整体的使命感。基于这个考虑,我可以把自己抽象到一个程度,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心情非常平静,没有特别激动的时候,也没有特别悲哀的时候。

    《晚点》:这种平静的状态怎么形成的?

    赵长鹏:从比较小时候就是这样,我性格一直非常平稳,我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大吼大叫过,包括某次币安被盗丢币时。

    《晚点》:在创立币安之前,你就换过很多地方,在江苏待到 12 岁,后和家人去了温哥华,在东京、纽约工作,在上海创业,这种长期迁徙的生活对你有什么影响?

    赵长鹏:我很喜欢很多不同文化混在一起,这对币安能够做得比较全球化有很大帮助。

    我最开始被比特币吸引也和这个有关。以前我从东京工作完去纽约时,发现把钱转过去很麻烦而且手续费很贵。比特币就没有这个问题,我很容易理解,自由度变高了,费用也降低了。

    《晚点》:在你待过的地方中,对你性格、想法影响比较大的是哪儿?

    赵长鹏:我最重要的青春期是在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各种民族、国籍的人。其实从大陆出去的那帮小孩一般还是跟大陆小孩一起玩,我比较例外,我当时一直在打排球,中学 5 年,有 4 年我是校队队长。校队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有很好的白人朋友、韩国朋友、印度朋友和黑人朋友。我有些中国朋友会抱怨种族歧视,但我从来感觉不到。

    《晚点》:你以前在球场上是什么风格?好胜、犀利的,还是带着大家一起打?

    赵长鹏:其实排球队长是一个黏合剂的概念。他一般是二传,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场上,并不一定是攻击力最强的人。我们团队有好几个个子比我高,长得比我壮,跳得比我高,杀球比较狠。我不是杀球的那个人。

    [1] 币安现在每天的现货交易量接近 300 亿美元,这是一个半月前上市的 Coinbase 的 5 倍多。Coinbase 当前市值接近 500 亿美元,以此推算,币安估值应已远超千亿美元。

    [2]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即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搭建的金融应用,如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借贷等等。去中心化金融的安全和信用并不由某个机构来保障,而由智能合约和社区机制保障。

    [3]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每一个代币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数字货币,可以与画作、音乐等内容绑定。目前被用于数字资产的交易。

    [4] 减半,根据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的设计,单区块挖出的比特币数量每四年减半一次,这意味着付出同等算力的回报会缩减 50 %。

  3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汤姆·汉克斯主演新片《芬奇》:末世荒土,人性何存?

    On a post-apocalyptic Earth, a robot, built to protect the life of his dying creator's beloved dog, learns about life, love, friendship,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科幻末世公路片。人生就像一趟开往旧金山的旅程,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蝴蝶。机器人也会面临存在主义么?


    BT下载

    字幕下载


    个人认为有趣的小细节

    Finch 在图书电子化的过程中,使用了 Calibre 这款著名的电子书管理软件。

  3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客】一个叫 ConstitutionDAO 的加密组织决定购买一部宪法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12/06/we-the-crypto-people-seek-a-constitution

    原名:We the Crypto People Seek a Constitution

    By Adam Iscoe

    Translated by DeepL

    November 27, 2021


    数以千计的以太坊爱好者筹集了四千万美元来竞拍美国宪法的初印本,并派人到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他们能赢过一个讨厌加密货币的对冲基金亿万富翁吗?

    最近,十几位来自互联网的朋友聚集在曼哈顿的苏富比拍卖行,购买美国宪法的初版印刷品(估计价值:1500万至2000万美元)。这群人自称是ConstitutionDAO,刚刚花了一周时间在 Twitter、TikTok 和 Discord 上从匿名网友那筹集了数百万美元,这些人有新移民、大学辍学生、参加过美国革命的曾曾……曾孙。("DAO"代表"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一种无领导的公司结构,类似于有银行账户的在线聊天室)他们在最初的二十四小时内筹集了四百万。然后有人又投了四百万,是用以太坊投的。到了第二天晚上,该项目已经成为病毒式传播:1.7万名捐赠者已经捐赠了超过3300万美元(捐款中位数:206.26美元)。"我感觉我是一个有机体的一部分!"一位穿着绿色毛皮大衣和皮凉鞋的28岁捐款人在苏富比的大厅里兴奋地说。"这真他妈的棒。" 在附近,一个名叫肖恩·默里(Sean Murray)的人穿着军装夹克,白色马裤,戴着三角帽,举着一个自制的牌子,上面写着 "我正在购买宪法(I’M BUYING THE CONSTITUTION.)"。

    另一个人走到默里面前,介绍自己。"我在想是否有其他人会出现!" 默里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说:"我得与众不同,对吗?" 他笑了起来。"我很高兴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你不想出来后发现一直都是推特机器人"。

    ConstitutionDAO 计划当晚竞拍的物品是仅存的13本美国宪法初版之一。它属于 Dorothy Goldman,其已故丈夫在1988年以16.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它。这份文件——苏富比拍卖品第1787号——由 David Claypoole 和 John Dunlap 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排版。(Dunlap 还为《独立宣言》的首次印刷进行了排版。)"这是一个非常劳动密集型的过程,"苏富比的一位代表在分发给潜在竞标者的影片中说。

    在三楼,该组织的几个"核心贡献者"——这个无领导的组织的领导人,他们承诺如果该组织没有获胜,将退还所有人的钱——已经聚集在 a climate-controlled gallery,检查这份装在玻璃的文件。

    "它看起来并不像什么百万美元的价格。这只是一张羊皮纸!"一位来自布鲁克林的软件开发人员说。他穿了一件Fat Albert扣子衫和彩虹Pumas。

    "字母'S'--它看起来像一个'F',"一个穿着棕褐色连帽衫的人说。"'Blessings'看起来像'Bluffings'!"。"

    在房间对面,刚刚在附近医院完成癌症治疗的75岁妇女 Liliana Pinochet 问这群人他们将如何处理宪法。

    "我们正在与博物馆讨论在哪里存放它最好,"身穿长格子大衣的 Nicole Ruiz 说。她解释说,捐赠者不会真正拥有这份文件,但会帮助决定其未来。"整个团体都可以投票!"她说。

    "我很高兴它不会落入私人手中,"Pinochet 说。"当东西流向银行的时候,真是太可惜了。"

    在楼上,这群人排队进入拍卖厅,几个小时后,苏富比的代表将通过电话代表他们投标。"能有这样的机会真是太疯狂了,"28岁的技术总监MacKenzie Burnett 说。

    "想想真的很有趣,"高中生Theo Bleier说,"我们都不是独立的极其富有的人,就像拍卖会上的富人。"

    六点,大约一万三千个网友聚集在网上观看拍卖;另外六十个人左右聚集在市中心的一个联合工作空间,参加I.R.L.的观看派对。该组织的指定代表 Robbie Heeger 从未参加过大型拍卖会,他在白板上潦草地写道:"W.G.B.T.C." -- "We’re gonna buy the Constitution"喂?喂?"他对着他的 iPhone 大声说。与苏富比代表的通话刚刚中断。"什么?"有人喊道,"你他妈的在跟我开玩笑吗?"

    两分钟后,Heeger 的电话响了。他说:"我们他妈的就这么干吧!"。"呼啦啦!"

    拍卖师以一千万开始竞价;几秒钟内,一位代表对冲基金亿万富翁 Kenneth Griffin 的苏富比员工手持黑色电话听筒,将价格提高到三千万。(据说 Griffin 讨厌加密货币)。

    "等一下,"Heeger 哭丧着脸,不知所措。"好吧,三千一百万!"

    Griffin 反驳说是3,200万。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竞价战:三千四百万美元......三千七百万美元......三千八百万美元。

    "他妈的给我滚出去!" Heeger 喊道。"好吧,让我们让它看起来像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在最后一分钟,去买三千九百万美元。" 他停顿了一下。"不,四千万!" 他抱歉地环视了一下房间。"我想我们已经完全达到极限了。"

    拍卖师说:"我们可以落锤了!" Heeger 说:"让它去吧!" 又过了50秒,Griffin 为一份历史文件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价:四千一百万美元,大约是他净资产的五分之一。

    Heeger 挂断了电话。在楼下,一个保安问发生了什么。有人说,他们的出价大约少了一百万美元。"下一次,你得给我打电话,"保安说。"我本来可以借给你的。"


    用户大部分并不关心币圈内的信息, 也不太关心币价,据知情人士透露,许多参与 ConstitutionDAO 的人甚至都是第一次使用 MetaMask。他们参与的初心可能仅仅就是为了参与初版《宪法》副本拍卖,如今拍卖已结束,便转移资金离场。这从侧面也表现了,此次 ConstitutionDAO 对于让更多人理解DAO,并涉足加密圈的重要意义。

    无论最后 PEOPLE 会走向何方,这一次 ConstitutionDAO 所做的将加密、现实以及历史连接到一起的创举都将永世流传。 source

  3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时代革命》获第5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附开场短片和获奖感言)

    58金马奖开场短片《着迷》

    youtu.be/RMBQmh9_Zzc

    背景音乐是五月天的《知足》

    金馬58 最佳紀錄片 《時代革命》

    youtu.be/zHsuYczUM84

    获奖感言

    谢谢台湾,谢谢金马奖。《时代革命》的最后片尾,我写上「香港人作品」。我很希望这部作品,是属于每一个有良知,有公义,为香港流过眼泪的香港人。我特别要感谢每位在电影里接受访问及拍摄的人,其中一位是16岁的中学生,他是个勇武手足,他在理工大学时,我跟他一起被困好几天。之后他回到学校,他的身份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他战战兢兢走进教室,他很害怕,但他进到教室后,每一个同学,包括老师,都拥抱他,整间教室都是眼泪,整间教室都是哭泣声。我很想将这个画面放在《时代革命》里,但我不能够做到。我很希望《时代革命》能够像这份拥抱。我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当中,我哭过很多次,好几次我都靠这部电影,去自我安慰,去宣泄我的愤怒、仇恨,去面对我的恐惧和创伤。仍然留在香港的,包括我,很多流亡海外的,或者现在在监狱里的朋友,纵使你们没有机会看得到,但我很希望,我祈求天父,单单是这部电影的存在,都可以给予一份安慰,一份拥抱。谢谢!

    感谢周冠威导演!

    第58屆金馬獎頒獎典禮

    youtu.be/mzCg6uJ8A_I

    第58屆金馬獎完整获奖名单

  3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无限机器:加密黑客大军如何用以太坊构建下一代互联网 pdf下载

    原名:The Infinite Machine:How an Army of Crypto-hackers Is Building the Next Internet with Ethereum

    内容简介

    第一本写以太坊发展史的书

    本书以 The Big Short, The History of the Future 和 The Spider Network 等作品的气魄写成,讲述了世界第二大数字资产以太坊的崛起、加密货币的发展以及我们所知的互联网的未来的迷人的真实故事。

    每个人都听说过比特币,但很少有人知道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坊,它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

    以太坊的故事始于 Vitalik Buterin,一个天赋异禀的19岁自学者,在区块链技术的最初阶段看到了它的前景。他说服了一群出色的程序员加入他的追求,制造出一台超强的全球计算机。

    《无限机器》介绍了 Vitalik 独具匠心的想法,描述了以太坊混乱的开端。然后,它探讨了这个平台——一个可以无限适应实验和新应用的基础——所释放出的卓越创新和鲁莽贪婪,以及随着围绕它的狂热增长而产生的后果:监管审查的增加,华尔街的兴趣初现,以及创始团队为使以太坊平台达到规模以便它最终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而做出的努力。

    金融记者和加密货币专家卡米拉·鲁索(Camila Russo)详细介绍了一个由嬉皮士-无政府主义者(hippy-anarchists)组成的团队在一个矛盾的空想家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狂野且经常是无奈的冒险,并阐述了这个互联网的新基础将如何刺激转型和欺诈,使一些人成为百万富翁,另一些人成为重罪犯,并彻底改变我们对金钱的看法。

    作者简介

    Camila Russo 是最多产和最敬业的加密货币记者之一,经常在行业活动中发言并出现在主要媒体上。她是加密货币内容平台 The Defiant 的创始人,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马德里和纽约担任彭博新闻社记者八年,报道新兴市场、欧洲股票和数字资产。她还曾在智利最大的全国性报纸 El Mercurio 工作,并在其职业生涯开始时被巴西的交易所运营商 BM&F Bovespa 授予在线新闻第一名。她拥有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理学硕士学位和智利天主教大学的学士学位。她目前住在纽约市。


    英文版下载链接

  3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后人人影视时代,重返海盗湾革命(兼谈信息时代的四大自由)

    仿照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在下表中列出了我所认为的信息时代的四大自由。

    四大自由 实现方案
    匿名上网的自由 Tor
    匿名交易的自由 加密货币
    不受审查地阅读的自由 Zlibrary
    不受审查地观影的自由 BT下载

    这篇文章主要谈谈「不受审查地观影的自由」。

    https://thepiratebay.org

    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网友知道这个 Logo 所代表的网站或精神,不过我敢打赌在中国肯定比知道人人影视的人数还要少。

    海盗湾(The Pirate Bay),文件共享先驱,世界上最大的BT种子站,2003年由三位瑞典人创立。在历史的长河里,它的创始人做过牢(只判了一年,人人影视创始人被判了三年半!),服务器被警察突袭,网站被强迫下线,但直到今天,这艘海盗船仍在乘风破浪。与人人影视处于灰色地带不同,海盗湾的意识形态鲜明,就是反对现行的版权制度。之后世界许多国家也成立了海盗党。

    瑞典海盗党的logo

    为什么需要「海盗湾革命」?

    1. 中宣部对电影的审查和删减是不可忍受的,这种做法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盗版必须干预正版,直到正版不再删减为止。
    2. 在中国,盗版是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直接反抗。
    3. 在中国,盗版意味着盗火,这是一种信息分享精神。

    通过传播BT种子资源站和BT下载软件,夺回个人自由观影的权利,我愿称之为「海盗湾革命」。海盗湾革命是实际可行的。

    如何实践「海盗湾革命」?

    1. 分享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BT种子资源站,如 https://1337x.st. 另外推荐一个更中文友好的资源站:迷客电影
    2. BT下载软件,如 qbittorrent,欢迎补充~ 注意开启DHT.
    3. 字幕站,如 A4k字幕网射手网(伪)SubHD等,欢迎补充~

    权利不是自上而下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即使你身处数字极权中国,你依然可以拥有这四大自由(不过需要一点点技术)。

  3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罗翔全新法学随笔集《法治的细节》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作者简介

    罗翔

    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读物《刑法学讲义》,随笔集《圆圈正义》等。

    除学术研究与授课外,罗翔教授长期专注于法律普及与法考教学。

    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初,因其刑法课视频中所举的案例幽默风趣,意外爆红网络,一时形成“千军万马追罗翔法考”之势。其上课视频截图所制作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传,被称为“一米九的法律男神”。3月9日,受邀请正式入驻bilibili视频网站,创造极速千万粉传说。


    下载链接

  3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何伟:保持联系,记录一切

    按:何伟,原名彼得·海斯勒,早年通过美国和平队进入中国,在涪陵一所学校教英语,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写了著名的《中国三部曲》(未删减版看这里),成为著名的非虚构作者,同时也为《纽约客》撰稿。今年7月他从川大离任,之前他的朋友何雨珈写过《何伟的最后一课》,今天这篇是他的学生所写。


    最后一次小作业里,何伟问我们二十年后会做什么。我回答说还不清楚,至少当前没有确切的答案。对新闻,我或许有着一些模糊的热情和理想,却远没有强烈到将它作为职业方向。就算经过这一学期课程,我对新闻似乎也没能产生更大的激情。但至少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和自己的采写实践,我感受到真诚地去记录,去写作对于自己和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何等重要。无论多么个体化的生命体验记录,也是这个时代的底稿。在作业最后,我特别感谢了何伟这一点。“我会记住你对我们说的,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https://mp.weixin.qq.com/s/I_p2L4nOsg47C9cx0_FC5Q

    文丨洋洋

    编丨江城的菌菌


    编者按

    这是本专题的第二篇文章。记者、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于七月结束了他在四川大学的任教工作并返回美国。大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何伟近年的写作进程,来自中国的报道越发稀缺和重要,于是,他持续记录重返中国后的见闻。他还鼓励学生们记录一切,现在留下的记录,或将在未来回响。他的学生洋洋写下这学期的课堂感受,讲述了何伟这两年的日常和写作生活。幕升幕落,故事永续。

    盛夏里成都多是潮湿溽热的。过了傍晚六点,气温表仍然指向30℃。几滴雨水落到地砖上,旋即在高温中蒸发,闷热的暑气让人透不过气来。

    江安校区东南角,文科楼四区二楼匹兹堡学院212教室中,何伟正忙进忙出,准备着自己在川大的最后一堂"新闻与纪实文学导论"课。半个月前刚过52岁生日的他,外表看上去比同龄者年轻不少,初见时让人很难不怀疑是不是做过拉皮手术。

    他的确对整形手术产生过"兴趣"。前一周的一篇学生习作关注了成都的医疗整形行业,文中提到了由政府牵头主办为消费者提供优惠折扣的"医美节"。何伟指着自己眼睛问道:"这个活动还有吗?打几折啊?我想去拉个双眼皮能便宜多少?",故作严肃的神情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最后一堂课上,他依旧穿着那件近乎标志性的墨绿色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裤子,擎着一罐330ml的无糖百事可乐,背着线头外露的巨大绿色户外背包,包身磨损得厉害。

    Image

    最后一堂课课前

    7月1日,周四,18:34,安顿好大家后,第一节课总算开始,而这比本来的时间晚了四分钟。或许是由于最后一课的特殊性质,教室后端多了几位面生的旁听者。何伟的朋友,译者何雨珈搬了小板凳坐在教室右后方。

    例行介绍完课程考核要求后,是一如既往的学生例文朗读环节。没想到甫一开场即遇到麻烦。"接下来我们请Emma朗读一下她的文章。Emma,在吗?Emma?......没来?"四下传来一阵讪笑。投影屏幕上显示着Emma的例文,其人却不知所踪。

    时值考试周,校园里大多数课程都已经结课。何伟这门课成绩考评完全依据学生的平时作品,没有期末考试,故一直延伸到学期的最后一周,在考试周里显得格外突兀。

    此时,Emma刚结束考试在宿舍休息,完全忘了自己今晚这堂课,收到同学消息后才从宿舍匆匆赶来。考试周昼夜颠倒的突击复习让大家疲态尽显,坐我右手边的Danielle刚落座就开始环顾四周问询周围人是否读过这周的阅读材料------她自己根本没时间。左边的Alan则是一上课就从iPad里翻出电磁学PPT开始默默复习。

    在课上,大家或许是忙着复习之后的考试,又或许是太过疲惫,对何伟的提问反应并不热烈。大多数问题需要坐在后排来旁听的老师帮忙回答甚至是何伟自己搭腔救场。

    "Emma不在,那接下来我们先看看Taylor的。"听到自己的名字,原本一手托腮空洞盯着投影屏幕的我猛然坐直起来。由于缺乏英文语境,我对自己的英文名并不敏感,但经过何伟一学期的课程,听到英文名竟也有了条件反射。这是我本学期的习作第一次被当作例文,也是这个学期、这门课程、何伟在川大整个教学生涯课堂上所展示的最后一篇学生例文。

    初识何伟,是在高中的图书馆里。那是一本2012年版的《江城》。封面上,夕阳把群山、沟谷和船夫染成一片昏黄。或许是被翻阅太多,书页右下角卷了边,塑料膜也与封皮分了家。高中时的阅读大多没有什么目的性,不过是找份读物打发时间。《江城》读来顺畅,才几天晚自习,这本书就被我狼吞虎咽地翻完了。

    彼得-海斯勒,这个陌生美国人的文字在我脑中建构出了一个充满烟尘、燥热和噪声的江边小城,他作为外来者看待涪陵人的视角也让我感到新奇。彼时的我自然不知道手中所握的正是"非虚构写作",更不能预知在不远的将来,自己会成为这个作者的学生。

    3月11日,是何伟的"新闻与纪实文学导论"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授课。由于记错了上课时间,当我手忙脚乱地从西园宿舍赶到校园东边的匹兹堡学院时,已是上课十分钟后了。我慌忙敲门,找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座位坐下。课堂一开始,大家需要介绍自己的英文名、院系、家乡并谈谈对新闻的看法。

    在我之前的同学们大方自信,侃侃而谈。而我却愈发慌乱,心跳加速,开始浏览之前的申请信以便提取一些可以直接被念出来的语句。没多久,何伟就念到了我的名字,在我举手之后走到了我跟前。我磕磕巴巴地用着申请信里的句子完成了自我介绍。"谢谢Taylor,你对新闻的定义很理想化。"听完我近乎是照搬申请信念出来的陈述,何伟评价道。当天下课后,我拿着一本早已备好的新版《江城》找他签名,他在扉页上写下了寄语:

    For Taylor,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this term!

    (给Taylor:期待这学期与你共事!)

    寄语之后,是两个难以辨认的符号、竖着排列的两个中文字"何伟"和日期。何伟写中文极慢,像刚刚学会写字的孩子,一笔一划地把完整的字像拼火柴棍一样组装起来。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了,还是与《江城》里描述的学习中文时的场景没什么两样。

    前几周的课程中,我无法克制自己猎奇式的窥探,这种行为的动机来自于对何伟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记者、作家多重身份的艳羡。课上,他会向我们展示他家在科罗拉多拥有的草原牧场。"有大概三十亩地大,在中国就是个地主了!"大家一阵哄笑过后,他顿一顿继续说:"我这个也不算什么,我邻居有六百多亩!"

    介绍第一次到中国的经历时,他会给我们展示当时乘坐的轮船------从重庆到涪陵,如今动车只需要四十分钟的路程,二十多年前坐船却需要整整一夜。对于任何对这个世界怀有好奇和探索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生活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Image

    何伟在牧场砍树

    开课一个月过后,是上交第一次大作业personal essay(个人故事)初稿的时间。在课程系统里提交不久后,何伟就在下面贴出了回件。点开回件文档,映入眼帘的是密密匝匝的批注。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收到过授课老师如此细致批注的回件。

    打开文档往下划,前几个事无巨细的批注就让我羞愧不已。"单词拼错了""给这个单词加上引号""把说话人放在直接引用的第一句后面,复习引用和首字母大写的规范""主谓要一致"......这些技术性的错误本都可以通过检查避免。何伟也在批注里给出了鼓励:"你写得不错,(文章的)记述和主题都很棒,但还可以根据这个结构框架传达更加复杂的东西。"

    学期中段完成大作业和阅读分析课堂文章的过程中,我逐渐经历了对此前各种天真想象的祛魅化。一篇刊载于杂志上寥寥数千字的文章,背后也有无尽的付出。何伟曾每隔两月前往浙江,在《速成城市》(Instant Cities)一文中记录了浙西小城丽水一年间飞速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前沿的推进过程。

    此外,他对于文档总有着细致有序的分类。在分析《多恩医生》(Dr. Don)这篇人物特写时,为了展示自己对故事元素的修改和编排重组过程,他向我们展示了几个版本的修改稿。而最后一版的修改稿序号已经来到了53。

    除了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何伟同时也是活跃的从业者、写作者。他的课堂很多时候也从写作者自身的主位视角出发,去阐释形式与技巧要点。由于课上阅读文章的作者不少都是何伟自己及其亲友,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在课堂上听到作者本人的声音并提问,了解到写作者编排素材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全过程。

    例如分析Ian Johnson书中描写晋北乡间葬礼的阴阳先生和哀乐队的选段时,就请到了因签证问题暂离中国的Ian在Skype上与我们交流。之后的一节课上,何伟讲到夫人Leslie写于 2008年的一篇人物特稿《镀金时代,镀金监笼》(Gilded Age, Gilded Cage)时,直接把Leslie请到了课堂上亲自分享。

    Image

    Ian Johnson在课上

    新闻系的Susan接受着自己专业课上相对传统的中国院校式新闻写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偏重理论传授,往往先给出"倒金字塔体""华尔街日报体"等写作理论模型结果,再让学生反推运用到编排实践材料。何伟的课程则正相反。他总是先分析作品,再在作品中提取出理论。又因为在课堂上可以听到作者本人的声音并提问,这给了Susan迥然不同的感受与体验。

    第一堂课见到英文系的何琳老师时,她一头披肩长发和方框眼镜的造型在讲台下一群学生里显得格外突兀,让人不禁想起高中英语老师。我起先甚至怀疑她是匹院安插的教务监督老师一类的角色。何琳在何伟来到川大后才开始读他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非虚构写作"既有乐趣又有知识性"的特点。

    课堂上的学生例文和讨论会展示相对私人的观点和感受,何伟为了课堂空间对于学生的相对安全与舒适,一般不接受长期旁听。何琳老师曾连续三学期向何伟提出旁听课程的申请,前两学期都遭到回绝,直到最后一学期她的旁听请求才被勉强同意。由于课堂容量小到只有二十来个,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又被尽可能地排斥在课堂外,课上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和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而这样的机会近乎是一种特权。何伟对原则的坚持让课堂成为了一个气泡,它排开了日常琐碎的学习生活,单纯地将写作之美和我们对写作的讨论、对世界的畅想包容其中。

    听闻何伟即将离开川大的传言后,我一直没有勇气找他确认。他在课堂上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直到何雨珈发出那条豆瓣广播证实了传言,我才萌生通过写作记录这个时刻的想法。

    本学期临近结束的某堂课上,两位一高一矮、大家素未谋面的女士开门溜进教室最后一排坐下,而后开始拿出手机开始拍摄课堂。课后,两位女士利落大方走上讲台前介绍自己是"媒体工作者",个子稍矮的女士自称是何伟的"大粉丝",高个女士则打趣说:"我没有她(矮个女士)那么狂热,我算个'中粉丝'吧。"两位女士十分兴奋,一番签书合影过后,"中粉"女士提到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概念非常有兴趣,作品也曾经在相关大赛中获奖,主动出击询问何伟:"不是采访,能请您一起喝个下午茶聊聊天吗?"听到这里,我心中一惊------我正准备在课后向何伟申请采访,面对这位女士,不知他会作何反应。何伟回答:"我最近要准备回美国,比较忙,可能没有时间。"遭到婉拒后,"中粉"女士并不灰心,继续提出能否跟随何伟一同外出采访取取经。在外采访时,何伟通常都是一个人,连妻子Leslie也不会随同,遑论陌生的"中粉"女士。二位女士离开过后,面对我的采访请求,何伟并未犹豫,只是点点头爽快答应,让我有时间随时告诉他。

    长久以来积累的社交智慧和辞令足以让何伟油滑地应付许多场合,但这种"糊弄"的智慧从来不会被施展到学生身上。他对待学生的确有着异于他人的宽松与真诚,作为他的学生,这些小小的"特权"总是让我既欣喜又感激。

    去他家拜访的那个午后,成都断断续续地下着大雨。客居成都的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南的桐梓林。不过比起桐梓林,何伟更偏爱市中心府河边的自然环境。在埃及,何伟一家住在尼罗河中一座小岛扎马莱克上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寓里;在成都,他们同样与河流比邻而居。

    一家人租住在东门大桥附近一座门禁森严的高档小区中,走出小区后门就是府河边上的绿道,这里既是何伟的运动场,也是两个孩子的游乐场。何伟从小练跑步出身,跑步和写作一样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不需要上课的日子里,何伟会早起开车送孩子去上学,回来之后继续工作,下午出门沿着府河跑步。

    Image

    何伟大学时期在田径队

    何伟家里不看电视,孩子也没有自己的电子产品,做完功课日常的消遣就是阅读:既读新闻,读《纽约客》,读《纽约时报》;也读文学,读列夫-托尔斯泰,读鲁迅,读老舍。何伟的每一篇报道女儿们都读过。中国作家里她们喜欢老舍,不那么喜欢巴金和茅盾。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两夫妻秉持着与一种迥然不同于一般中国父母的放养模式,给予了孩子们极大的自由空间。假期时,他们几乎毫无顾虑地放任孩子们自己出门到处游玩,以至于常有热心路人看到孤零零的两个小女孩心生疑窦,上前问她们父母在哪里,是不是走丢了需要帮助。

    谈起在成都常去的饭店,何伟掏出手机向我们强力推荐了一家私房饺子馆。何伟一家入乡随俗都能吃辣,辣子鸡、麻婆豆腐这类重麻重辣的菜都不在话下。在饺子馆里,他最爱的也是麻辣红油水饺。饺子馆坐落在二环路边一座大院深处底层的居民楼里,红油水饺是极其老派的成都味道,味型层次丰富,预期之中的麻和辣过后是浓重的回甜。

    当我向矮瘦精干的老板娘问起"带一对双胞胎的外国人"时,她笑道:"他们经常来这吃,那两个女娃娃好乖哦!"老板娘曾是成都名店钟水饺的老员工,后来自立门户,在钟水饺更多地成为一种旅游名片的当下传承了老手艺,她的经历是中国时代发展浪潮的一个剪影。"她对烹饪非常着迷,如果在平时,她会是出现在我故事中的那种人物。不过我从来没有想过采访她,因为我知道我肯定没有那个时间。"------对于何伟来说,大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地影响了两年来他的写作。

    何伟原计划在成都教书五年。他本想在前两年仅专注于课堂和家庭,适应重返中国教学和生活的节奏,暂时把写作的优先级置后。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中美关系恶化这两桩他口中的"危机"事件发生,他不得不调整生活重心。写作于是和课堂一起重新占据生活的主流。

    他在《纽约客》的发稿量或许最为直观。何伟与《纽约客》并没有签署固定合约,杂志社对发稿量没有硬性要求。整个2019年下半年,他未发一稿。而2020年至今,则已有八篇文章登出。

    一方面,由于中美关系紧张、签证政策紧缩和报道环境受限,驻华外国记者特别是美国驻华记者数量急剧减少,真正来自中国的报道愈发稀缺;另一方面,"危机"的不断发展使得英文世界更加渴望听到有关中国的故事。外部环境的压力激发了何伟自身的内驱力,也推动了这一年多来的报道和写作。

    "在这个时刻,我有义务这样做。"两年来,算上各种假期,何伟完全没有工作的日子只有十来天,他常常一到假日就飞去外地采访。成都、涪陵、武汉、张家口、北京,全中国各地都是他的足迹。过去一家人在科罗拉多时,冬天有去滑雪胜地特柳赖德度假的习惯。去年寒假,他们安排了自驾去河北崇礼滑雪的旅程。何伟由这趟滑雪度假旅程连结到中国全民上冰雪的号召、北京冬奥会的筹备进展和美国国内对北京冬奥会的争议,在《纽约客》发表了《在一个满是初学者的国度学习滑雪》(Learning to Ski in a Country of Beginners)。

    作为报道者、写作者,职业的敏锐刻进了他的日常行为。要将"工作"和"生活"剥离开来,对何伟来说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格子衬衫上日常别着一支水笔,裤包里揣着巴掌大的笔记本方便随时拿出来记录素材。

    何雨珈曾经和何伟一起前往涪陵拜访老朋友,也是《江城》的译者李雪顺。三人一起坐在涪陵宾馆大厅里聊天。老宾馆的每张桌子上都摆了"禁止吸烟"的立牌,但立牌边上就是烟灰缸,四周依旧有人照常吞云吐雾,形成一种奇异的反差。何伟见状突然起身绕着大厅走了一圈,回来问李雪顺和何雨珈是否发现这个现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但在何伟的眼中,它依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细节。

    十多年后重返中国,何伟的名气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他的作品从当年仅在小圈子中传阅,到公开出版,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声名鹊起。在豆瓣上,"中国三部曲"的前两部《江城》和《寻路中国》均有超过四万条评分,且分数都高于九分,位居豆瓣图书Top40之列。在中国提起非虚构写作,何伟成为必然绕不开的人物。

    沿着府河跑步时,偶尔会有迎面走来的路人喊出他的名字。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或接触到他的媒体和书迷也不在少数,但何伟似乎并不把自己的名气所带来的关注度视作一种负累,亦或说他的行事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隔绝了名气对自己写作的影响:他对社交媒体极为淡漠,和他人沟通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邮件;他也对现代科技近乎排斥,对于各种APP、小程序的使用极其陌生。第一学期刚到成都时,他想要用滴滴打车却不知道如何操作,站在路边一时窘迫只能找路人帮忙。没想到路人认出了何伟,于是开始一边教何伟怎么使用滴滴,一边请他帮忙签名。

    何伟唯一的公共社交媒体账号是《纽约客》个人主页链接的推特,头像是一张年轻时的黑白照片,下面的个人网站域名早已过期。该账号在2009年发布了只有一个单词"写作中(writing)"的推文之后就再也没有发布任何动态。

    社交媒体上对何伟的批评不在少数。有人指责他选择性报道,以各种修辞抨击体制;有人贴出《江城》中里何伟坦白自己文学审美的选段,指责说他作为"异性恋白人男性"既得利益者,无法共情社会少数群体。

    面对种种批评,何伟倒是毫不在意。作为在"前互联网时代"就已经积攒了足够资源和声望的作者,可以不与社交媒体捆绑是他相对年轻世代作者一种幸运的特权。离开社交媒体和公共讨论空间,能够保障他相对少地被他人的观点左右创作,转而专注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并避免互联网上充斥其间的攻讦及论战。

    Image

    何伟推特主页

    何伟想做的并不复杂,他说自己只想在当下客观准确地报道出自己所了解到的事物。某次在何伟家吃饭时,何雨珈向何伟提起外国媒体常有对中国抗疫带有偏见的报道,何伟突然带着非常抱歉的表情讲这是因为那些媒体不在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他们一家人自己在中国,更能够认可中国在抗疫方面的努力。

    对于奖项和荣誉,何伟并不在意,抱持着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何伟写作生涯中得到的荣誉和从小跑马拉松的奖牌收在一起,在家中没有特别的地方展示。在美国,2020年何伟发表的三篇文章进入了国家杂志奖报道专项的提名名单,虽然最终并未获奖,但也代表了美国业界对他报道的肯定。

    本土没有斩获,何伟却在中国获得了另一批人的"嘉奖"。离开前,曾上过何伟课程的几位英文系学生为他举办了一场生日聚餐。席间,何伟获赠一条横幅,上面用红底白字写着"桃李放心飞,伟哥永相随"。何伟很喜欢这条横幅,并表示回科罗拉多后会挂起来。回国后,何伟果然把横幅挂到了屋外。在荒凉景致的衬托下,中国式的大红横幅显得既突兀又滑稽。

    Image

    何伟家谷仓外的横幅

    20:29,何伟的最后一小节课开始。这节课讨论分析的文本是何伟自己所写关于埃及生活的《家猫名唤穆尔西》(Morsi the Cat)。

    在现代人所习惯的线性史观之中,历史是由点缀在时间线上一个个重要的事件和身处其中的人物所推动的。但在古埃及人认为事物总是成双成对的世界观里,时间也是如此,由neheh和djet这一对概念构成。他们生活在与日升日落、洪水消长、季节更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循环neheh之中;所谓历史大事件,不过是对自然节律的破坏。法老离世,他即进入djet,一个属于神祇、庙宇和金字塔的时间维度。处于djet中的事物虽然结束了,但并没有离去,它们永存于当下。

    古埃及的时间观启发我们用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去看待世界。现实生活并不总是那么一马平川往前奔去的,如果有了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回头望一望,发现人生好像走进了一个命中注定的循环,在各种巧合中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从前。

    双胞胎Natasha和Ariel在一岁半蹒跚学步时就被带到了埃及并一直长到六岁,她们对埃及之外的生活完全没有认知和记忆,在埃及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她们甚至全盘承袭了埃及式的行为模式和身份认同。对孩子们来说,在开罗日常吃饭、睡觉、上学的生活循环往复,就如同neheh的一部分。所以当得知要搬离埃及,告别自己稳定并且有归属感的开罗生活时,双胞胎根本无法理解父母的决定,整整哭了一个月。

    这次离开成都,双胞胎和离开埃及一样哭了。比起自小长大的埃及,中国的环境需要她们重新融入和适应。刚来时,何伟夫妇就在孩子中文水平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直接把她们扔进一所本地公立小学。第一周,两个孩子因为跟不上课程也很难与人交流,每天都以泪洗面,作业也要父母帮忙完成。但一年多过去,双胞胎的中文已经远比父亲的标准和顺畅,也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那天登门拜访何伟时,家里看起来像是经历了一场小型爆炸。前一天Leslie带着双胞胎和猫咪尤利西斯先行离开,但家里的物品尚未收拾完备,收纳箱、文件袋一片狼藉地散落在客厅里。

    准备在沙发上坐下时,何伟大喝一声制止了我------前几天尤利西斯尿在了我正要坐下的地方还没来得及清理。正对大门的玄关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的课程表和作息安排表。客厅和阳台之间的推拉门边,是几个塞得满满当当的塑封袋,不同的袋子上用马克笔标着两个女儿的中英文名和学号、班级,孩子中文名随母姓张,叫张兴采和张兴柔。双胞胎前几天跟朋友们开了一个小小的告别party,塑封袋里都是朋友们送出的离别礼物。袋子里一张便利贴上是孩童特有的稚拙笔迹:"亲爱的采采和柔柔:到了美国祝你们身体健康,看到我送你们的礼物,希望你们能想起中国的同学们。"

    Image

    双胞胎收到的礼物

    (为保护个人隐私,部分信息已经处理)

    何伟端坐在客厅的椅子上,面带倦容。前一天送妻女上飞机回来之后,他一直在收拾行李,夜里也没怎么休息。由于还有最后的工作等待处理,同时要回一趟涪陵跟老友告别,他要晚妻女半个月离开中国。

    早在四月初,何伟就得知自己的聘任合同不能得到续签。随后,他曾经三次向院方提出协商请求。前两次找到了教务长,最后一次找到了系主任。为了续签合同,何伟提出自己可以在薪酬和课时量上作出让步,但院方似乎并没有在这两个层面进行协商的意愿,每次请求得到的回复都是直截了当的拒绝,而每次给出的原因又不尽相同,没有沟通回旋的机会和余地。在四川大学聘任外籍教师的过程中,这种由校方主动拒绝续签的情况并不多见。

    向院方提出的协商请求失败后,一切尘埃落定。一家人的签证将于夏天到期,他们开始准备离开的事宜。为了不影响日常行课,何伟从未向我们主动提起自己将要离开的消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六月中旬院方再度通知何伟,他下一学年的合同可以续签。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一家人早已做好离别回乡的准备。

    不过即使没有合同的变故,何伟一家人本来也计划在夏天回乡探亲访友。离家两年,年近八旬的父母更加老迈,不少朋友也相继离世,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回去看看。人到中年,除了见证新生命的成长,也注定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生离死别。虽然国际旅行尚限制重重,但他们认为多想办法总能行得通,如果回到中国因为隔离赶不上新学期开学也可以上网课。

    回到科罗拉多,一家人的当务之急是让孩子们重新适应美国的生活,这已经是他们在五年内的第四次搬家,何伟对于让孩子们不断经受如此剧烈且频繁的变动感到有些歉疚。而对他自己来说,则总算可以告别在成都身兼两职的高强度工作,转换进入相对轻松舒适的生活轨道,从容地继续手头正在进行的写作项目。

    科罗拉多里奇威的家是他的避风港,比起东西海岸的大城市,中西部的生活静谧简单,他们可以安然地守着那三十亩地做"小地主"。邻居们既不是作家,也对中国和埃及没有太多了解,一家人在那里的生活与当地其他家庭没有什么两样。

    Image

    何伟一家夏天在科罗拉多圣胡安山露营

    科罗拉多的生活固然闲适,何伟在中国待五年的计划却没有改变。为了方便出外采访和送孩子上学,何伟来中国几个月后买了一辆二手本田CR-V。这次离开中国,他并没有将这辆二手车处理掉,而是托朋友帮忙暂时保管。

    跟里奇威当地小学沟通后,女儿们每周有两到三天上午接受聘请的中国老师线上授课,按照中国课程体系学习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线上课程结束后,何伟再开车把她们送去学校。主观上,一家人仍然做好了随时返回中国的准备。

    课堂上,何伟为我们朗读了美国纪实文学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段文字,文段末尾写道:"一段写作的结束对作家来说是伤感的,就如同小小的死亡。当作家写下最后一个字时,故事看似结束了,但它记录的人事还在继续,早把作家抛到了身后,所以没有一个故事真正地完结。"

    像djet一样,故事本身结束了,但它没有离开,它永存于当下。《家猫名唤穆尔西》发表之后,一位犹太裔物理学家联系到何伟,何伟一家人在开罗扎马莱克所租住的公寓曾经属于他们家族,他的幼年也在那里度过。埃及独立建国后,犹太人被驱逐出境,他的家族也随即逃亡海外。他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公寓里长大,有趣的是,六十年后,另外一对双胞胎女孩也在这里成长度过了幼年。曾经的拥有者和居住者六十年后在杂志上与故国自己成长的公寓重逢,不禁让人慨叹故事与时光之间奇妙的联结。

    每学期末的最后一次小作业,何伟总会问大家几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并在回件中给出自己的回应和寄语。英文系的Serena从小一直有着作家梦,不过是写虚构小说的作家。正是因为何伟的作家身份,Serena申请了他的课程。何伟的课程又意外影响了她的职业规划。

    在与何伟的接触的过程中,她不断地受到鼓励。何伟告诉她,每个作家有着不同的成长道路,鼓励她去发表文章、写书,这让Serena的作家理想从小说转变到了非虚构写作而且更加强烈。在课程最后的寄语里,何伟写道:"你有极好的基础。尽管在这个年纪,几乎没人可以找到确切的道路,但随着时间你一定能够确定方向,不管方向是非虚构还是小说或者其他类型。一定要找到方法保持写作,不管是以什么形式。"

    在保研季,Serena试探性地申请了复旦和北外的国际新闻专业,结果成功收到了录取。在本科的最后一年里,Serena选修了新闻系的课程,自己也开始采写稿件发表,进行着新闻实践与小说创作,契合了何伟的寄语------继续写作,不管以什么形式。

    乍一听Serena的英文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人女子网球名将Serena Williams。比起网球场上壮硕彪悍的Serena,学生和写作者Serena身材娇小,但身上的力量和坚韧却不逊于打网球的Serena。不知是因为何伟的耳濡目染还是天生如此,我总觉得她身上对于报道和写作的激情和责任感同何伟有几分相像。

    最后一次小作业里,何伟问我们二十年后会做什么。我回答说还不清楚,至少当前没有确切的答案。对新闻,我或许有着一些模糊的热情和理想,却远没有强烈到将它作为职业方向。就算经过这一学期课程,我对新闻似乎也没能产生更大的激情。但至少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和自己的采写实践,我感受到真诚地去记录,去写作对于自己和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何等重要。无论多么个体化的生命体验记录,也是这个时代的底稿。在作业最后,我特别感谢了何伟这一点。"我会记住你对我们说的,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回件里,他告诉我:"你的思想和写作相比于你的年龄来说是很超前的。我对你的习作印象非常深刻,也很开心你能参与校园里的新闻实践。对有理想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希望你能继续努力找到适合你的道路。保持联系,有需要帮忙的时候请联系我。"我又想起拜访他家那天。离开时,我们站在拖鞋散落满地的玄关上,他主动伸出手拥抱我,轻声说:"我们不久过后会再见的。"今日暂别,终后会有期。幕升幕落,但故事永续。

    课堂最后,何伟提醒大家,笔下的事物可能会不断变化,但只要我们保持联络,持续跟进,时间就能帮助我们成为真正的记录者。要记录一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所记录的东西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变得重要。"下课!"随着一声清脆而坚定的中文,何伟在四川大学短短两年的教学生涯暂告落幕。

    走出文科楼,雨已经停了。何伟向往常一样走出教室,下楼,走入停车场。21:41,他开着那辆棕色的二手本田CR-V驶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下车库,路过我们时摇下车窗挥了挥手。他与我们告别,就像二十三年前与涪陵的学生告别,"飞船加了速,迎着江流逆水驶了过去"。微弱的尾灯渐行渐远,一转弯,又消逝在远处一片寂静的黑暗里。

    注:文中Emma、Taylor、Danielle、Alan均为化名。

  3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长乐路:上海一条马路上的中国梦(台版)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作者简介

    Rob Schmitz,中文名史明智,美国人。1996年以和平队(The Peace Corps)志愿者身份在四川自贡做外教。2010年携家人重返中国,成为美国广播媒体Marketplace唯一的驻华记者。2016年8月辞职,在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上海站做记者。2016年5月17日于北美出版 《长乐路:一条上海马路上的大城市梦》,英文名: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BIG CITY DREAMS ALONG A SHANGHAI ROAD。记录了在上海长乐路生活、工作的“老百姓们”的故事。


    下载链接

  3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传知名中文区块链媒体「链闻」遭网信办约谈并被拔网线,现网站仍无法打开(更新:链闻将全面关停)

    越多人使用加密货币,就意味着越多人翻墙。

    链闻官方称网站升级维护

    https://twitter.com/ChainNewscom/status/1460181985251393537

    网络流传截图


    另一知名中文区块链媒体「区块律动」网站从 https://theblockbeats.com 换成了 https://theblockbeats.info


    普及翻墙,诱之以利。可以预见,加密货币的普及将掀开翻墙的新篇章。


    更新:链闻已加入去中心化内容平台Mirror:https://mirror.xyz/0xchainnews.eth

  3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寻找新疆集中营网友实拍 & 接受再教育的工程师

    按:这位 Youtuber 通过 Buzzfeed 报道(中文版)提供的卫星图与百度地图进行比对,在新疆实地寻找集中营,并录下外围影像。视频发布于一个月前,他在视频中真人出镜,不知现在安好,向真正的勇士英雄致敬!

    youtu.be/cI8bJO-to8I

    另一位网友 Oozgur 通过漫画形式记录了一位接受再教育的工程师的故事,早前中国数字时代有过转载

    这是TA的主页:https://ozzgur5.wixsite.com/chronicles-turkistan

    其中有更多漫画,TA在「我想告诉你」中写道:

    1935年,瑞士女探险家 Ella Maillart 从青海进入突厥斯坦穿越中亚,最终抵达克什米尔。那时候,中华民国徒有虚名控制下的突厥斯坦,政策上是不允许外人涉足的禁区。实则是盛世才施展个人野心,肆意盘剥的属地,同时在苏联,英国,日本以及军匪马仲英等多方势力的角逐与挤压下,当地社会暴动四起,战乱频繁,成为名副其实的 “被封禁的绿洲”。

    2018年,我终于有机会重新走 Ella Maillart 入疆的路线,然而这次旅行却让我再次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那些“伟大领袖和设计师们”为了实现他们心目中的“超级现代化”,制定出各种高效政策。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地消灭了一切看上去不那么具有“现代性”的、以及任何“异质”的文化及其社会形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可以永恒不变:时隔将近一个世纪的新疆,今日其真实面貌,正在发生的一切却依然难以被外界知晓与证实。入疆的外籍旅行者依然是被严密盯防的对象,一路上依然是关卡重重。尽管没有战乱与暴动,整个社会氛围依然是草木皆兵,危机四伏。新疆再次成为被封禁的绿洲。

    「联系我」

    我不在乎你是谁,但是我会在乎你的感受与见证

    我不寻找那种带有震撼效果的爆料。

    我只希望得到最真实的个人故事以及感受。

    在“新疆”还不能被影像真实纪录以前,我将会尽量用这样的方式去讲述,因为那片土地上每个人的故事都是这场悲剧的缩影,这场人道灾难中没有什么是微不足道。

    如果你也曾在“新疆"生活过,如果你也见证过“新疆政策”带来的悲欢离合,如果你曾被“新疆政策”改变命运,并希望我通过漫画纪录的方式告诉大家。

    无论你是哪个民族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我都欢迎你与我联系。


    https://twitter.com/Ozgur81735861/status/1359574190114951169
  4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國際兩極對抗的態勢,維持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第一篇以三個章節窺探蔣經國與台灣的軍事情報、軍隊政工、國家安全、敵後工作的關聯,及其與美國情報機構──主要為中央情報局──長達三十年的愛恨糾葛,從五○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他主掌國政後發生的諸多爭議。台灣時期蔣經國的政治生涯始於情治、特務、敵後與軍隊政工,受命督導情治工作,對五○年代白色恐怖所應負的政治責任也無從迴避。若將時間回溯至半個多世紀以前,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當時參與其中的蔣經國,其內心的想法究竟為何?

    在冷戰時期全球政治格局壁壘分明的態勢下,蔣經國初掌軍情業務的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其蘇共背景也受到美國政府的強烈猜疑。五○年代起,蔣經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之間的互動秘辛,體現出台、美雖基於反共戰略的利益而關係密切,但彼此卻依現實權力的原則來運作。六○年代起,蔣經國逐漸從政治幕後走向台前、為接班做準備,他逐步放下見不得光的情報業務,然而從1972年他以行政院長之姿出掌國政到1988年於總統任內逝世,來台後蔣經國賴以立足的軍事情報、國安與政工三大領域卻屢屢出現危機,迫使他必須以國家領導人親自涉入,設法管控危機並挽救危局。這些難題不但對其領導統御帶來沉重的壓力,讓台、美關係蒙上陰影,也對八○年代國民黨權力基礎與蔣經國晚年時的人事布局帶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篇以四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1949年後台灣的對外關係,其中台灣與蘇聯秘密外交的開展,以及蔣經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六○年代起中、蘇共發生嚴重分歧,雙方的關係江河日下,同時間美國朝野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對美、台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台北與莫斯科在各自利益的考量下,逐漸接近並建立起接觸的管道,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之間的地下交往,年少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國府冒著來自華府可能的不良反應,以及違背數十年來自身意識型態的教條與宣傳,而開展這段大膽的外交冒險與嘗試,其來龍去脈究竟為何?兩蔣父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七○年代蔣經國主政之後,台、蘇關係又呈現何種面貌?這些問題都成了待解之謎,也是本篇的焦點。

    1950年韓戰爆發後,台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共產黨勢力的前哨站,歷經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再度成為美國的盟友。迄今將近四分之三世紀以來,不論台、美雙方有無正式邦交,「對美關係」依然是中華民國外交的重中之重,當今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台灣政治人物,不分黨派,都以赴美訪問作為爭取華府支持與累積個人政治能量的重要途徑。回顧歷史,1949年後蔣經國曾五度訪美(不包括1956年兩次密訪太平洋美國屬地塞班島),藉由「訪美」及環繞此議題所衍生的諸多紛爭,吾人得以一窺小蔣如何領悟台、美關係,以及這個議題如何牽動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關係。持平而論,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作為全球霸權,其對外政策經常是自身內政議題的延伸;而台灣的情況恰好相反,內部諸多政治角力與折衝,往往是對外(特別是對美)關係陰影下的投射,此種反差與對比,在小蔣歷次訪美所產生的問題上,被強烈地映照出來。七○年代以後,隨著華府推動美、中關係正常化,蔣經國時時刻刻都處在台、美斷交陰影的煎熬之下,他如何認知此種痛苦的關係?他如何設法在困境中保有國家的自主性,而不被美國老大哥牽著鼻子走?此刻影響美、中、台三角互動的變數有哪些?台、美斷交後複雜的雙邊關係之調整談判內幕又是如何?以上議題都是本篇探討的重點。

    1949年以後,由於地緣政治的因素,維持與亞太各國的密切關係,對國府領導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日本乃東亞地區的龍頭,維繫台、日邦交是蔣介石內心的重中之重,但與日本人有深仇大恨的蔣經國,又是如何看待對日關係?就反共意識型態而論,冷戰時期台灣與南韓常被喻為「兄弟之邦」,彼此同屬分裂國家,同樣面對來自北方的共產黨敵對政權;就圍堵共產勢力在亞洲擴散的角度觀之,台灣與南越的關係往往被形容為「唇齒相依」;除此之外,國府當局為配合美國的冷戰政策,曾在東南亞地區暗中支援當地的反共勢力,輸出以反共意識型態為基礎的軍事與情報外交,但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蔣經國如何協助其父親處理台灣與亞太地區各鄰邦的關係?其內心如何看待與這些周邊國家的往來互動?本篇都有生動的分析。

    第三篇的三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台灣民生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的關聯。小蔣啟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工程,以及台灣逐步自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無疑是一條漫長、艱辛而曲折的道路。四十年來,蔣經國從最初主掌情治特務工作、參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經歷七○年代國民黨的正當性遭嚴重弱化,以及隨之而來風起雲湧的海外台獨運動與島內黨外勢力的急遽發展,直到八○年代他著手開啟全面民主化,其心路歷程與內心轉折為何?在台灣生活大半輩子之後,他對於島上總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籍民眾,是如何理解與認知?來自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對於他處理省籍問題、台獨運動、本土化與民主化又發生了什麼作用?終其一生,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時期所留下來的憲政法統框架,以及父親留下來的「光復大陸」之沉重包袱,而主政後所面對的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可控」與「有限」的在地化,並接受伴隨民主化而來的諸多政治遊戲規則,對於出身且得益於威權體制的蔣經國,其內心的痛苦轉折與體悟為何,將是本篇關懷的重點。

    1949年以來,在國際社會中以代表「全中國」正統地位自居的國府當局,以「反攻大陸」的最高國策與伴隨而來的軍事、政治與社會動員,相當程度化解了各方對蔣介石威權領導的反抗暗流。1971年秋天起,國府先後失去聯合國席位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面對此一局面,接班的蔣經國勢必在國政大方向上有所調整。然而,美、中關係正常化與台北在國際社會深陷孤立,卻開啟了兩岸關係的契機。鄧小平主政下的中國大陸,開始走向理性化與改革開放,而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艱困處境,也讓蔣經國必須以更務實和彈性的立場,處理兩岸與對外關係。八○年代起,隨著國際間冷戰格局走向緩解,蔣經國成為兩岸融冰、終結彼此長達四十年隔絕的關鍵推手。小蔣在兩岸關係演變過程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四十年來國、共雙方擺盪於敵對與和緩兩端的複雜情形,以及美國政府在兩岸關係各個階段所處的關鍵地位,都是本篇最後一章所欲探究的重點。

    縱觀1949至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何嘗不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作者简介

    林孝庭 Hsiao-ting Lin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主要論著有《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現代中國的民族邊界:西方之旅》(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9-1988》等中、英文專著,以及中、英、日文學術期刊文章、專書章節、史料彙編、會議論文、百科全書詞條與書評等百餘篇。


    下载链接

  4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是第一本关于中国移民在日本的历史的英文专著。 它关注的是日本港口城市横滨的人口从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72年及以后中日关系正常化期间的转变。 韩清安讲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故事,即在战争与和平时期,中国移民如何在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中找到一个持久的位置。 这一研究对中日身份认同的建构和中国移民定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利用当地报纸、中日两国政府的记录、回忆录,以及直接从横滨居民口中采集的信息,在中日关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常见的中华民族建设的故事。 但它以现有作品为基础,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非精英阶层的横滨华人,这些人庇护了革命活动人士,并成为他们宣传的民族主义的听众。

    作者还强调了这些中国人的民族身份和地方身份之间的矛盾,他们自称为横滨人(hamakko),但没有声称自己是日本人,也没有否认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在横滨丰富多样的国际化历史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可以让我们洞察未来更具包容性的日本文化。

    作者简介

    韩清安(Eric C. Han),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现任威廉玛丽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移民史。目前正在研究泛亚洲主义与日本战前民主制度。


    下载链接

  4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

    引言

    技术哲学告诉我们:人是技术的产物,世界是技术的产物,我们无法找到不谈技术而能创造真正不同生活的可能。然而,自然资源的转化是物理的、熵化的,而自然资源转化的目的则是人类中心的,想像人控制技术,或者技术控制人都是歹托邦式的幻想,我们总是在技术生产的物质条件中生产社会关系,反之亦然。

    过往五届网络社会年会,我们与全球学者们积极探询、质疑与批评数字生活带来种种改变。今年,网络社会研究所與不同的组织进行三项”互助”的实验计划,是我们五年来接轨全球技术条件,反思自身实践,落地中国的特殊的网络社会构造而有的尝试。这些都与区块链底层技术,加密经济、数位傳播密切相关,更是人们希望的未来生活。

    区块链是信息交换的信任技术,却非目的,犹若高铁,你可以快速方便到达任何城市,但你需要有个目的地,目的就是一种”希望的技术”,是人类与技术时刻互惠(instantly reciprocal)的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可以是即时交易,也可以是时刻互惠。如果我们要赋予”基进”新的意涵,那就是赋予此种时刻涌现的希望技术条件。这种时刻,对十九世纪初的莫斯科工人来说,是从工厂下班回家途中大声唱歌回家而开始认同彼此的时刻;是1817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在他的大工厂里决定开办幼儿与职业教育倡议合作经济的时刻;是1844年的28位工人为了解决凑足了28英镑决定先开设粮食杂货店(消费合作社)的时刻;是1968年学生运动写下”禁止一切禁止”的时刻;是1970-73年智利阿连德政府创造的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ybersyn)的时刻。当前,由区块链技术所带动的NFT与元宇宙发展的时刻似乎尚未到来,但我们的参与与创造将使之实现。

    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欲的乃是这个时刻的涌现。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从空间营造与复现、艺术知识传播与新的合作经济系统三个实践来打造此种希望技术。在区块链愿景加速迈向金融化而只有金融化的当下,贡献基进时刻的分秒是紧急任务。由是,今年我们改变了往年国际会议形式,不再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改为邀请历来网络社会年会的老朋友与新朋友们,来参与并批评我们的当前的工作,这是一场頓悟的嘉年华,也是时刻互惠的现场与未来。


    议程和参会大佬们详见原文

    元宇宙概论课程录影

  4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口述历史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左方先生是當代中國新聞界的老行尊,一位洞燭機先的智者。他親手播種、育苗,培育出《南方週末》這棵勁拔的大樹。他熔合前輩理念和自己的實踐,總結出早期《南方週末》的辦報方針:「新聞主攻,副刊主守」、「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先做瓶,後釀酒」、「從容是辦報的最高境界」。對追求新聞自由的後來者,這是一段不可不知的歷史:它佈滿荊棘,更深藏希望。

    作者简介

    左方是著名周報《南方週末》的創始人。他1950年參軍,在軍隊服役7年;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62年畢業分配到《南方日報》,長期任文藝編輯;1983年受命籌備辦《南方週末》;1984年2月《南方週末》創刊後,歷任副主編、主編,直至1994年退休。1994年至1998年返聘爲《南方週末》工作。



    下载链接


    另一本与南方周末有关的书:《打帝国:南周人的困与斗》

    这是一部细致还原“南周事件”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2013年年初的南周事件,演化成六四天安门广场事件之后最显著的一起争取言论自由的公共事件,它短促而又波澜翻卷,本书即取材于此。这部作品不是调查,不是解密,也不会穷尽真相,只是具备百分百真实性的故事,所呈现的一切自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4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好奇心日报》创始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张医生与王医生》: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内容简介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作者简介

    伊险峰

    出生于辽宁海丰张。人生第一份工作是在沈阳铁路局,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媒体,2008年创办《第一财经周刊》,2014年创办“好奇心日报”,也写东西。

    杨樱

    以《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和编辑作为职业生涯起点,联合创办“好奇心日报”,现在是“小鸟文学”创始人和主编。


    下载链接

    序言:李海鹏:“社会”与沈阳人的精神世界

  4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LessWrong】一个来自共产主义中国的故事

    原文:A tale from Communist China

    作者:Dai Wei

    由 DeepL 翻译并修改


    注:Dai Wei 是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首个引用参考文献《b-money(中文翻译)》的作者。参见【ETHFANS】Wei Dai 的 B-Money,也许是比特币的初稿


    从投票情况来看,人们似乎对我的祖父母未能在太晚之前从共产主义中国移民的情况相当感兴趣,所以我想在这里详细说明,并提供更多细节使情况更清楚。他们在一开始其实都是共产党的支持者,并将其视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潜在拯救者/解放者。他们在开始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其中一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一)获得了一个高官职位,另一人在他曾经拥有和经营的工厂保留了一个经理职位。

    后者在共产党胜利之前曾考虑离开中国,因为在新政权下他们将被归类为 "资本家",但高层党员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留下来帮助建设"新中国",他们会得到良好的待遇。除了他们的大部分财产在早期被没收/收归国有,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恶化,直到他们被迫与其他4个家庭分享他们曾经拥有的房子,而他们只剩下一个房间可以住之外,他们实际上过得相对不错。

    另一方是更直接的"忠实信徒",他们在早期阶段就支持共产主义,因为他们是受教育阶层的一部分,普遍认为它是历史的正确一面,有助于中国在社会和经济进步方面超越西方。我的祖母在那一边甚至试图在从相当于高中的学校毕业后逃离家庭,参加革命。就在共产党掌权之前,我的祖母改变了主意,想搬离中国,甚至拿到了所需的签证。(我问我父亲为什么,他说"女人的直觉",我不确定这是否真的准确,但他无法提供进一步的细节)。但我的祖父仍然相信这个事业,所以他们留下来了。共产党胜利后,离边境完全关闭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事情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推翻了我祖母的担忧。我的祖父被委以重任,到处发表重要讲话等等。

    不幸的是,他并不擅长玩政治,因为他的背景是物理学(尽管很多天生的政治家在各种"运动 "中也表现得相当糟糕)。他的地位开始招致那些认为他对革命的贡献不够大的人的妒忌。他被降职,在党组织分配给他的各种工作中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最后,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某种政治争端中,他的对手挖出了他遥远的过去,然后以此为借口对他进行各种迫害,包括将他关在一个临时监狱里达十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被释放没多久就死了,而且就在我出生前不久。据我父亲说,他是由于终于从极端匮乏的监禁中被释放出来而吃得过多。

    顺便说一下,当我还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孩子时,没有人告诉我这些。当然,我的父母那时已经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感到相当失望,但可能认为对我在学校和大众媒体上的灌输和宣传表现出任何抵抗的迹象对我都没有好处。因此,我也可以用个人经验证明,如果那些负责学校和媒体的人想这样做,而且有足够的社会压力让他们不反抗,给孩子洗脑并不难。


    我(Dai Wei)从这段历史中得出的教训:

    1. 要预测一场政治运动,你必须了解它的社会动态,不要只相信人们所说的意图,即使他们是完全真诚的。
    2. 短期趋势可能会产生误导,所以不要过多地更新它们,尤其是在积极的方向。
    3. 很多自认为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人其实并不正确。
    4. 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忠实信徒可能对你和你希望帮助的社会都没有好处。保持经验上和道德上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5. 风险的尾巴比人们想象的要大。
  4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詹姆斯·斯科特 -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 )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教授,农业研究项目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阿尔伯特·赫希曼奖获得者。研究领域包括农业与非国家社会、从属政治与无政府主义等,主要研究对象为东南亚农民及其抵抗各种统治形式的策略。



    下载链接

  4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艾未未回忆录《千年悲欢》( 1000 Years of Joys and Sorrows: A Memoir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在艾未未这本广受期待的回忆录中,"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金融时报》)通过他自己非凡的人生故事和他父亲——中国最著名的诗人——的遗产,讲述了一个长达一世纪的中国史诗故事。

    "艾未未以不寻常的人性、谦逊的学识和凄美的亲和力,讲述了一个充满勇气、争论、失败和胜利的人生。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声音之一。"——Andrew Solomon

    艾未未被《纽约时报》誉为 "一个雄辩的、似乎无法沉默的自由之声",他写了一本全面的回忆录,展示了中国过去一百年的非凡历史,同时也阐明了他的艺术过程。

    艾未未的父亲艾青曾经是毛泽东的亲信和中国最著名的诗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右派,他和家人被流放到一个被称为"小西伯利亚"的荒凉地方,艾青在那里被判处从事清洁公共厕所的苦役。艾未未讲述了他在流亡中的童年,以及他离开家庭到美国学习艺术的艰难决定,在那里他结识了艾伦·金斯堡,并受到安迪·沃霍尔的启发。他以坦率和机智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他回到中国,从艺术界的无名小卒到艺术界的超级明星和国际人权活动家——以及他的作品是如何在极权主义政权下的生活中形成的。

    艾未未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已被全球数百万人观看,他的建筑成就包括帮助设计北京的标志性鸟巢奥林匹克体育场。长期以来,他的政治行动主义使他成为中国当局的目标,最终在2011年未经指控被秘密拘留数月。在这里,艾未未首次通过他的生活故事和他父亲的故事,探讨了他非凡的创造力和热情的政治信仰的起源,他父亲的创造力被扼杀了。

    艾未未的《千年悲欢》既雄心勃勃又亲切,让人对塑造现代中国的无数力量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及时提醒人们保护言论自由的迫切需要。


    【NYT】艾未未回忆录:拒绝成为一枚“棋子”

    艾未未在书的最后几页写道:“倡导自由与用行动争取自由是分不开的,因为自由不是目标,而是方向,它正是通过反抗而产生的。”记忆,也是一种抵抗。在记录过去的同时,他也在否定强加给这个国家几代人身上的健忘症。艾未未写道:“在中国经历了所有的动荡之后,真实的情感和个人记忆都化为碎片,很容易被斗争和不断革命的话语所取代。”在《千年悲欢》中,艾未未不允许自己的记忆碎片被埋没。让它们重见光明,是在卸下负担,是给后人的一封公开信,是将过去和现在缝合。这是在拒绝成为一个棋子——也是对自我的最有力的陈述。


    艾未未談出回憶錄緣由

    youtu.be/3RO7PkjCxrY

    下载链接

  4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Tor 推出官方论坛

  4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比特币白皮书发布13周年】 区块链启示录:中本聪文集 pdf下载

    https://twitter.com/namcios/status/1454893846907740171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简体中文版:《比特币:一种P2P电子现金系统



    内容简介

    中本聪,藏在神秘面纱之后的比特币之父。

    你是否像世人一样好奇他的身份?

    作为历史上第一种加密货币,比特币于2009年正式网上发行,自此改变了人们对货币的理解。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先进加密系统的货币,而且这种完全数字化的货币不依赖任何政府或银行。

    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身份只存在于网络空间,就像他所创建的货币一样。中本聪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本书整理了中本聪所发表的比特币白皮书、在几个网络论坛的对话精选以及部分相关的私人往来邮件,翔实地记录了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孕育、创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围绕着理念、逻辑、原理、实施、安全、设计和普及所进行的深入讨论。

    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可能永远不会公开。因此本书所转载的文章很可能是他独一留下来的关于比特币的创建、运作方式和理论基础的阐释。想了解更多有关比特币的信息吗? 那请你直接走进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文字世界吧。


    下载链接

  5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许子东 -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

    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生态篇”,高度还原“作家的一天”——1926年郁达夫的“恋爱”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误诊”疑云,1952年巴金“同志”在朝鲜战场,1984年“寻根”韩少功在杭州会议,1994年“拜访”王安忆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年来,中国怎么会走到今天?会走向怎样的明天?《老残游记》有句话:“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上海出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硕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1993年起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曾任中文系主任(2008—2014)。近年兼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副会长。

    著作不菲,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近著入榜豆瓣年度书单的是《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参与或主持《锵锵三人行》《见字如面》《圆桌派》《细说张爱玲》《重读鲁迅》等文化/音频节目。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