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gen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959 评论 1369 短评 5 收到的赞 4711 送出的赞 5918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个北大老师和他建立的无形学院

    https://mp.weixin.qq.com/s/Clmf5HJoWHp8lMJT1ud6bQ


    Image

    追忆胡续冬似乎很容易,因为他光彩夺目,是很多聚会和活动的中心。他豪气开放,有一种浑不吝的气质,他给许多人都留下了画面感十足的记忆。

    但这些追忆有时也很困难,时空支离破碎,很少有人能准确地描述出胡续冬的世界,余下一堆一堆的画面和小故事,全都交织在一起。

    或许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胡续冬的模样,有时相似,有时不同。我们仿佛透过棱镜在观察和理解他的人生。在采访了他的很多朋友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个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胡续冬是所有人的。但同时他还有一个属于少部分人的身份:一个大学老师。

    在北大,胡续冬艰难地维系着一个共同体,一个无形的学院。那些后来被他影响的学生和朋友,都曾受益于这个学院。我们不确定在北大,在中国的其他大学,还有多少像胡续冬这样的老师。有人说,那样的老师走了,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们猜想,或者期待,总会有人站出来。


    采访 文 党元悦、刘敏

    编辑 谢丁


    1

    北京大学副教授胡续冬这辈子住过最久的房子,只有42个平方,是在北大西门外的蔚秀园,一幢七十年代的公寓楼。小房间一开门,门厅的老式灯泡下面,胡续冬挂了一张关公的戏曲面具。

    先拜关老爷!胡续冬跟自己的学生说,你们以后就都是洪门弟子啦!"洪门"说法一是因为他的导师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诚,二是因为他热爱《古惑仔》里的洪兴帮。这是一个标准的无厘头的胡续冬式笑话。

    学生们进了门,打开书房靠墙的宜家折叠桌,挤在书柜前面,围着书桌吃饭。胡续冬和太太阿子源源不断地从厨房端出饭菜。至少有十六届学生在这里度过元旦、中秋节,见证胡续冬从刚成家、到生子变成一家三口,从精力旺盛的诗人和青年教师,变成了中年导师胡子。

    胡续冬在2005年秋天搬到了这里。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他从巴西回国,回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他和阿子结婚,他们是网恋,胡续冬在巴西做访问学者时,阿子曾跨越半个地球飞过去见他。结婚后,他从北大租到了这套狭小的两居室。

    他在巴西待了一年半。回到北京时,这个城市已经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因为即将举办奥运会,很多东西消失了,比如破破烂烂的三里屯南街,比如郊区那些做先锋艺术的贫穷艺术家。他感受到了这种氛围,那些草莽的八九十年代遗留,正在被一种全新的、光鲜的东西替代。胡续冬的一些朋友不喜欢这种"打了鸡血一样"的氛围,正逐渐离开北京。

    回国前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胡续冬最好的朋友,诗人马骅在云南出了车祸,掉在澜沧江失踪了。马骅在2003年离开了北京,去云南梅里雪山脚下的藏区支教。胡续冬在巴西收到噩耗,他在课堂上大哭,跟巴西的学生讲起马骅的诗歌。马骅最后留下一组《雪山短歌》,写桃花,山雨,纯白的雄鹰。这组诗歌让旧日朋友们震惊,这已经不再是同龄人写的城市现代诗,语言澄净而开阔。

    所谓旧日的朋友,也就是以诗人为主的那个圈子。"胡续冬"是他写诗的笔名,他真名叫胡旭东,但朋友都简称为胡子。他曾是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从1991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开始,胡续冬的宿舍就是一个聚会基地,同龄的法律系、外语系、社会学系、哲学系的同学都过来彻夜喝酒,再把喝剩的啤酒瓶一个个扔到楼下。到了2000年前后,外地诗人来北京,直接从北大小南门一路摸到他的宿舍去,敲门就问:"胡子在不在?"再定睛一看,北大写诗的一群人全在屋里。

    诗人们整晚坐在胡续冬的床铺上,一进门就开始聊诗歌,聊曼德斯塔姆,聊布莱希特,聊保罗-策兰。胡续冬是这种场合的中心人物,他个子不高,眼睛有些突出,说话时像是瞪着人,两眼都在放光。他像陀螺一样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手上动作也多,时时刻刻像处在一种微醺的兴奋状态里。

    在这种聚会上,人们总是被胡续冬的兴奋带动。临近十二点,胡续冬会告诉大家,自己要睡觉了------他24岁时查出了乙肝,整个人开始惜命,夜里一定要准时睡觉。他也不再喝酒。

    在胡续冬去巴西的那一年半,北京的这种聚会还有,但大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当胡续冬回到北京时,他又觉得少了点什么。

    2005年春天,胡续冬结婚后请大家吃饭,第二天几个诗人朋友夜里跑去后海,在湖面上划船,大家几乎都喝多了,几艘船越划越远,在水面上四散开来,再也找不到彼此。后来有人回忆,那个夜晚就是最后一场大酒,酒局结束之后,喝酒的人分头去了上海,去了香港,一个热闹的圈子就此散了。

    现在回头看,巴西之行也许是胡续冬人生的一个分界点。多年后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这一年半的时光,对我个人来说却具有难以想象的重要意义,从很多方面来看,它都像是我近十年来个人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起点。"

    这个起点意味着什么?在后来将近十六年的时间里,胡续冬一直生活在北大。在没那么熟悉胡续冬的人看来,他的身份是诗人,是翻译家。但最近这两个月,当我们接触了他身边更多的朋友之后,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北大校园里的另一个胡续冬。

    Image

    让学生拜会的关公面具

    2

    去巴西之前,胡续冬自称是个性格容易走极端的二逼文艺青年------"三观拧巴得不成形状,还经常愤不拉叽地怨天尤人。"在很多朋友眼里,年轻时的胡续冬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浪荡的校园诗人。

    我们还是先从诗歌开始,回到1992年。

    这一年九月,胡续冬结束了长达一年的军训,从石家庄返回北大校园。在三角地,他看到一张海报,一张大白纸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下面几个毛笔大字:

    "自得其乐,愿来就来。

    五四文学社,报名地址28楼207。"

    胡续冬兴冲冲地赶过去,发现五四文学社一共就三个人,一个社长,两个副社长,都住在这个宿舍里。加上新来的大一新生,文学社一共也就近十个人。接待胡续冬的,有当时读大二的师兄冷霜。冷霜后来回忆,那时北大的诗歌热度,已经跟八十年代没法比了,但跟九十年代比,又不算是最凋零的时候。

    这群年轻人很快过起了文学集体生活,在宿舍、在未名湖边,在食堂里聊诗,互相批评对方的作品。他们饥渴地四处搜寻诗作,从图书馆找书,从海内外民刊上复印最新的诗。最珍贵的是海子的遗作,有一次,他们辗转得到了海子诗剧《弑》的手抄稿复印件,社员们一个接一个兴奋地传看,几乎所有人都在模仿海子的风格。

    胡续冬一直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军训时,他被编入社会系的方队,他几乎给每个社会学系的同学都起了诨号:社会二流子、社会渣滓、社会二尾子。周末坐公交车进城,短短一小时路上,他就随口给一个同学起名叫"公文包",后来这个人真去省组织部工作了,另一位被他叫成"罗干部"的同学,也从政了。社会学系91级学生丁延庆领到的外号是:社会混子。丁延庆小时候爱画画,也爱编故事,而胡续冬中学时的文学滋养是马尔克斯和略萨。他们因文艺才能,被安排在一起出黑板报。

    军训结束后,胡续冬总去找丁延庆,一见面就问:"老丁,有没有新段子?借我几个。"两人的共同爱好是搜集黄段子,一个人讲完,另一个人转头再讲给别人听,丁延庆发现,同一个段子从胡子口中再出来,就变得更生动了。

    1993年,五四文学社举办一年一度的未名诗会,胡续冬把日期改在海子的忌日,活动完全是学生们张罗起来的,北大电教报告厅里三四百个座位挤满了,连后排都站满了人。多年之后,冷霜才在各种回忆文章中不断地发现,如今很多成名未成名的诗人、北漂艺术家们,都曾挤在1993年那个教室里。也许可以这么说,在九十年代初,北大是北京也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精神地标,而胡续冬和冷霜是到后来才感知到,他们当时正站在一个文化的聚光灯中。

    在北大,在胡续冬的周围,好像任何出格的事儿都显得顺理成章。读本科时他扎了几年小辫子,人称"胡小辫",读博时他穿小黑袄,穿卡其色喇叭裤,踩着拼贴式的帆船皮鞋,经常围一条特意搭配的围巾。去西藏玩一圈回来,他把朋友们都叫到北大,二十几个人坐在露天草坪上,胡续冬掏出一堆哈达,每个人献上一条,一群人围着哈达喝得大醉。

    有一次,一位经常跟胡续冬一起写诗的外语系师兄被诊断为精神病,被学校送去了精神病院。胡续冬不相信:师兄分析海子、分析德国哲学都挺好,凭什么说他是疯子?他明明是个天才啊!北大一个精神病学专家由此干脆把胡子和另一位抗议的同学,鉴定为"感应性精神病"。胡续冬总担心这个学长受苦,他想去医院探望,又找不到车,直接跑去找那个学长的系主任,西语系的赵振江老师。赵振江打电话约了一台校车队的车,跟着这两个感应性精神病一起去了医院,确认学生没有被虐待。后来,当胡续冬发现自己有保研资格时,他又直接找到了赵振江:您还记得我吗?我能读您的研究生吗?他就此从中文系转到了外语系。

    1999年,胡续冬开始读博,读的是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导师是洪子诚教授。也是在他读博期间,中国互联网迎来第一波浪潮,北大有一批人拿到了一笔风险投资,打算做一个叫"北大在线"的网站。主办方找到了胡续冬,希望在网站里建立一个文化论坛,风格与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对标。胡续冬拉来自己的朋友朱靖江、马雁、马骅、康赫,还有一群活跃的文艺青年,论坛取名"北大新青年"。

    "北大新青年"有文学、电影和音乐等不同板块。在"文学大讲堂"里,大家可以发表自己写的诗歌和小说,马骅和马雁还试探性地发表了北岛的作品。而"电影夜航船"被视为中国最早的迷影社区。网站还影响到了北京的盗版碟小贩,曾有人在盗版封面上印着:"电影夜航船,五星级推荐"。2001年5月,他们以电影夜航船的名义,请周星驰在北大百年讲堂做了一次讲座。胡续冬后来说,"那天真是挤爆了,马骅主持,我在前面作为大佬坐着,这是当时非常轰动的事。"

    那几年,文艺青年们造访北京的第一站,从胡续冬的宿舍,变成了胡续冬在"北大新青年"的办公室。后来很多人回忆,那段时光不可多得,美好而浪漫。但这种盛况很快发生了转折,2003年春天,北京爆发非典疫情,北大封校。那也是胡续冬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第一年,他和朋友们的交往,按下了暂停键。也是这一年,资本寒流袭来,"北大在线"撑不下去了,"新青年"的这帮人开始散落八方。

    胡续冬在2003年10月飞去了巴西。他在巴西利亚大学客座执教了一年半。巴西带给他两个重要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巴西的旅居生涯赐给他一个平静安宁的北京小家庭,他和阿子是在那时开始网恋的。另外一个变化,他在巴西期间步入了而立之年。

    他写道:"我一个很扯的哥们儿曾经告诉我,每个男人身体里都有个心理处女膜,三十岁的时候会被老天捅破,这个过程多少会有些痛。好在我当时是在巴西这么个快乐的国度,所以没怎么感觉到痛,但该破的,不知不觉中好像都破了。"

    Image

    在北大宿舍

    Image

    许秋汉、王来雨、胡续冬

    Image

    拉家渡、马骅和胡续冬

    Image

    2001年,胡续冬把周星驰邀请到北大百年讲堂

    Image

    "北大新青年"期间的胡续冬

    3

    2006年6月,胡续冬在北大开设的《电影中的外国文学》被学生们打了高分,在全校通选课中排名第二。对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荣誉。

    北大当年开了278门通选课。大学里的通选课一向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是明显的注水课,但也有很多课程品质极高,加上老师的个人魅力,这种热门大课会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传说。现在回看,胡续冬的通选课显然是传说之一。

    胡续冬的课堂总是欢乐的,可以看做宿舍夜话的放大版。他在课上播放《地下》、《情人》、《贪吃树》、《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这些电影在市面上也很难找。他认为学生都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即便有限制级片段,他也完整地播放完。他学巴西小贩叫卖,课上带一套马黛茶茶具,现场让同学们轮流喝。后来有学生回忆,有些同学好奇马黛茶,又担心卫生问题,想喝又不敢喝,稍一犹豫,就有那胆大奔放的同学从后排冲出来,一把接过就开始喝,又惹出一阵哄笑。

    胡续冬在课上问学生:什么是世界文学?他从来不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方法是把世界上不同的流派,不同学术大师的定义,全都列举出来,这些定义也许相互赞同,也许相互打架,但胡续冬不做任何评价,等到课程上完了,他相信学生会有自己的认知,这认知清晰或模糊都可以。

    通选课堂上的这些细节,是很多北大本科学生的共同记忆。比如叶晓阳,他在2006年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做过胡续冬的助教。他说胡续冬的课堂从不点名,也没有考试,只有期末的一次大作业。作业可以交诗歌,也可以交一篇小论文。但跟那些考名词解释、做单选题的考试不同,这种主观作业是最费精力的。如何去判断一首诗的好与坏?一篇论文的好与坏?这是对老师功力的考验。

    叶晓阳高中时就读过胡续冬的诗。他一入校就主动去投奔五四文学社,那时文学社遇到了一个小高峰,社员反而比九十年代还要多十几个。聚会时,他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胡子。那几年,文学社每周六都有读书会,在校门外的苍蝇馆子里。五六个人从晚上6点一直吃到深夜。那也是胡续冬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他带着这些人聊诗歌和文学。卡瓦菲、里尔克、兰波、弗罗斯特、戈麦、骆一禾、海子,在肉串和无醇啤酒中渐渐搭建起一个诗歌的谱系。

    叶晓阳起初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只觉得一阵又一阵的信息冲击,第二天赶紧去找书来读。他后来说:"想象你每周都经历一个这样的夜晚,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这些课上课下的文学教育,全都被胡续冬表面上的不正经掩饰了。在大学校园,他是学生们最喜欢的那一类青年教师------没有架子,热情,永远精力充沛。他的个人魅力也远远漫出了北大校园。他的随笔集《去他的巴西》声名远播,多年后这本书在巴西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期间仍被人频繁摘录引用。他也是高产的专栏作家,几乎是在《新京报》、《世纪博览》等媒体上直播自己的生活。坐飞机打开前袋的《中国民航》,你也能读到他的北大校园故事。中央电视台的《爱说电影》栏目请他做客座主持人,只有在央视的镜头下面,他的语言才收敛得正派一些。

    2006年初,胡续冬开始带自己的第一批研究生。选他做导师有一点风险,因为其他导师的资源多,能把学生送到国外顶尖高校做交换生,而胡续冬什么资源也没有。但他的优点也很明显:他把学生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那种关系超越了师生,"如父如兄"。

    何潇是胡续冬的第一个学生,她选导师只是发了一条短信:"胡老师,我打算选你当我的论文导师,请多指教!"很快收到回复:"好!"

    选了导师后,何潇感觉自己多了一个亲戚。她常被叫去蔚秀园的小房子里吃饭。胡续冬的收入不算高,靠写稿和做主持挣一点外快,有段时间,胡续冬收到央视的薪水,就立刻叫学生去吃甜点。何潇形容这种感觉,"就像你爸发了工资,一到手就请孩子吃一顿,想想还挺感人的。"

    后面的学生大抵也是如此,总被胡续冬张罗到家里过节。何潇发现,同门师弟师妹们性情上都很相似:这些人都不是绩点至上的学生,不太索求机会,也不太计算得失,跟导师在一起没大没小,相互贬损。在嬉笑怒骂间,他们也一起关心知识、社会和人的尊严。

    这像是藏在校园里的一个隐形学院,一个共同体,来自公选课、五四文学社、研究生师门的年轻学生身上,都烙上了胡续冬的印迹。是胡续冬把这帮学生召集到了一起。后来很多学生告诉我们,即使他们毕业离开了北大校园,也依然受到这一共同体的荫蔽。

    何潇毕业后做了记者。有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访华。何潇急需找途径约访这位重量嘉宾。胡续冬听说后,觉得很简单:勒克莱齐奥此行的陪同是北大法语系的董强老师,他对何潇说,我找董老师问一下不就行了?几天后,何潇去采访,在一个小川菜馆子里,围着一张小桌,现场只有董老师、另一家媒体的记者,和大名鼎鼎的勒克莱齐奥本人。

    2009年,叶晓阳雄心勃勃地准备保研,他筹备了一年时间,打算去面试中文系的研究生。他希望复制胡续冬的路径,做翻译,做诗歌评论,未来也成为一名教文学的教授。但胡续冬的答复是:"No future!(没有前途!)"

    叶晓阳回忆,胡续冬打破了他的幻梦。在高校做文科教师就可以恣意读书写作,这是一种天真的幻想,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评职称、晋升、养家的压力。但具体的压力是什么?胡续冬没有细讲,他劝叶晓阳不要离开经济学,随后帮他联系了新导师,他的老朋友丁延庆。丁延庆那时正在教育学院研究教育经济学,从哥伦比亚大学读完博士之后,他也回到了北大任教。

    十二年后,叶晓阳理解了这种劝阻。高校教师这条路一直在变,胡续冬这种本、硕、博都在北大,还能留校任教的道路,早就不存在了。在北大读完研究生之后,叶晓阳赴美读博,如今在布朗大学做教育经济学博士后。他仍在写诗。对文学敏感,是一种天赐的才能,然而不以它谋生,一个人也许会更自由一些。

    胡续冬的这种劝阻意味着什么?所谓的"没有前途"具体指什么?现在我们已很难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青年教师正越来越紧迫地面临很多现实问题。2012年,胡续冬停掉了自己的全校通选课。一种猜测是,重复的公选课对他的滋养已经有限。另一种确凿的原因是,这一年,他和阿子有了自己的女儿,为了孩子,胡续冬不再上夜晚的大课,每天准时回家跟妻女吃晚饭。

    之后,胡续冬的专栏和社会活动骤然减少,他开始只带研究生的小班课程,每一年只有十几名学生。课堂缩小了,但他和学生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也许这个小班课给了胡续冬更多的教学自由,后来很多年,学生们都喜欢描述那段日子。

    Image

    2004年在巴西"伊巴内玛女孩酒吧"

    Image

    胡续冬与妻子阿子

    Image

    2006年在新疆

    4

    一年里的大多数时间,每天下午,推开巴西文化中心的门,都能看见胡续冬坐在一团烟雾中。身边配置万年不变:左手边的不锈钢烟灰缸塞满烟蒂,右手边玻璃杯泡着安吉白茶,垃圾桶里总有几个黄鹤楼烟盒。胡续冬自己盘腿坐在一把破旧的蓝色转椅上,眼镜滑落在鼻子中间,眼珠瞪得浑圆,正盯着面前的屏幕。

    如果是上课时间,此时的遮光窗帘已经拉上,打开了投影。看到学生进门,胡续冬起身过来,笑嘻嘻地拍拍后背,捏捏对方的肩膀,"你怎么又胖了?"

    大长腿,小酒鬼,总裁,西伯利亚飞艇,每个学生都会被封一个外号。学生们起初会感到轻微的冒犯,很快就习惯了。办公室里的学生们发现,如果以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老师,眼前的胡续冬肯定是不合规的。他开黄腔,跟女生也勾肩搭背,太多越界的地方了。

    这个尺度很难讲清楚,"你知道他在开玩笑,表达一种暖洋洋的爱,其实是很有分寸的。"几位学生都无法形容这种界线,他们愿意描述这种接触,随后又立刻替胡续冬作证,"换另一个人你都觉得那不行。"

    38岁开始,胡续冬有了新形象:奶爸,中年人,译者,偶尔写作的诗人,职称依然是副教授。

    办公室里的小课堂,看起来更像宿舍夜话了。他教《现代主义以来的诗歌研究》、《世界文学中的电影》和《拉美文学研究》。诗歌研究一开课,胡续冬会列一个世界各国的诗人名单,给每个学生分配两个。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各种小语种也算在内,让学生自己找辞典翻译。

    学生们拿到名字第一反应是"什么鬼?!"这些诗人太小众了,课程大纲年年更换,选中的诗人还有些来自马提尼克、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等冷门小国家。很多人的诗完全没有中译本,胡续冬清楚世界诗坛的动向,他甚至认识其中的很多人,确定这些人未来会成为世界文学的中流砥柱。

    大纲背后,也许是胡续冬的一贯的梦想:他是一个"国际化"的学人。胡续冬喜欢唱《国际歌》,自己常常受邀赴世界各地参加诗歌节,热爱引介海外的最新学术动向。胡续冬曾热烈地劝叶晓阳学西班牙语,称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合作日益广泛,学会西班牙语,"未来大有前途!"

    而在这间办公室里,他用诗歌与世界连结。

    学生们被逼着一个词一个词地查外文辞典,找英文译本,找学小语种的朋友讨论,反反复复最后推敲出一个自己的中文版本。这个过程里时常会发现,很多名篇其实都有错译、误译。最终作业是课堂展示,学生们在讲台上讲诗时,随时被胡续冬打断,他不一定从哪句接起,十几分钟里滔滔不绝地讲起诗人的信息。

    每周二下午,窗帘拉上以后,胡续冬总是点起一根香烟,烟雾袅袅地在房间里扩散。学生们聚在一起吃零食,煮咖啡喝。他看起来还是没有正形,有个学期的电影课上,刚开课,他让每个人写下自己的一个秘密,随机抽取朗读。

    "我在超市偷东西。""我和好朋友的男友出轨。"学生们真的愿意把最秘而不宣的故事写出来,对不上号的秘密弥混杂在烟雾里,老师一副看好戏的态度,一屋子人在此处形成了隐秘的联结。

    2015年以来,每年的诗歌课结束之后,胡续冬会选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研究生马暮暮刚入群时,发现老师的话怎么这么多?新闻消息、北大八卦、日常抒情,胡续冬絮絮叨叨什么都在群里发。一开始她还有些拘谨,久了发现,可以随便跟胡续冬开玩笑,挤兑他,大家晾着他一天不回复也没关系。

    胡续冬跟学生的这种亲密,在大学里并不常见。冷霜如今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他见过胡续冬帮学生联系工作,把学生撮合成男女朋友,他说高校里,更多导师和硕士生的关系可深可浅,很少有人能热情到胡续冬这种程度。有学生也说,自己出国交流,连大行李箱都是跟胡续冬借的。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人的热情,是他对教师职责的一种认定。"冷霜说。

    大学教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胡续冬很少与人交流这些,因为这太"严肃"了,似乎不符合他混不吝的气质。但他应该也有自己的标准,现在我们已无法去询问他这个标准是什么?来自哪里?不过也许可以从几个学生的回忆里得到解释。

    比如几年前,在一起公共事件里,一位学生和北大校方起了冲突。在当年的毕业典礼上,胡续冬特意找到这位学生合了一张影,告诉对方,你的诉求是对的。随后他把合影发到群里,直言不讳地说,他钦佩这种学生。

    再比如马暮暮曾因为参加一个公开活动遇到了麻烦,去处理前,她第一反应是在群里通知胡续冬。后半夜再打开手机,看到一向早睡的胡续冬还等着,隔一段时间就问一句,暮暮回来了吗?当天胡续冬一夜没睡,凌晨四五点他又在群里自言自语:今天真的睡不着了。

    在马暮暮眼里,胡续冬不像一个父辈,而是一个真的跟学生站在一起的人。他爱护有才能有想法的青年,从心底里认为大家是平等的。

    但很多时候,胡续冬也没法庇护这些学生。他在北大没有实际官职,最大的头衔是个工会小组长。遇到学生惹出风波,胡续冬能做的就是到处打电话,一个接一个托人去打听,去告诉相关的同事,这个学生本质上是个好孩子。

    在其他老师看来,胡续冬的这些举动会给他带来风险。环境变了,他可能觉得这个大学离他期待的北大越来越远。但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胡续冬仍然表现出一个北大老师的姿态------至少,这是他理想中北大老师应该做的。

    Image

    Image

    5

    北大学生孟淞的故事,跟胡续冬紧密关联。

    她还记得2015年高考发榜的那一晚,她刚刚发现自己是湖北省文科状元,清华北大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次日清晨五六点,胡续冬已经站在了她家楼下,清华的招生组恰好也到了,双方都有点尴尬。胡续冬从兜里掏出烟盒,往地下一蹲,啪地把烟点燃:"你们先聊,我抽根烟。"

    胡续冬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北大招生组老师,每年都要回湖北老家几趟。他负责襄阳、十堰等鄂西鄂北地区的招生,占北大湖北生源的三分之一。高考前,他先要去中学里宣讲,每年有三轮,每一场都充满激情,他常常还用英文,以"展示一下北大的逼格"。

    家中的聊天让孟淞很尴尬,清华的老师抓住她的手,说相信她一定是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妈的我不是。"她在心里默默吐槽。双方都在耗着,陷入一种异常沉默的尴尬气氛中。招生组这一套她多少知道一些,早在自主招生期间,她所在的中学已经将尖子生在清华和北大之间划分好,按隐性的规则,她此时应该报考清华。

    但胡续冬进门了。孟淞不认识他,此前胡续冬在学校里给学生们宣讲时,孟淞因为没分给北大,错过了。

    胡续冬没提状元的事儿,进门就问:"你喜欢看什么电影?"

    孟淞说,最近看了一点法国片。胡续冬立刻讲起法国电影传统,不时冒出几句法语,又问:"你具体看的什么?"

    孟淞心想,我看的那些小黄片,我也不好意思在家长面前告诉你吧?

    她眼前的这个老师可以说是衣冠不整,肥大的裤子上全是口袋。接着,胡续冬开始讲北大的各个人文专业是什么。孟淞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太带劲了,她后来回忆说,这个老师不训人,没有爹味儿,有的男的30多岁就训你,说女生做这个工作好。她几乎是立即决定了报考北大。

    孟淞选择了光华管理学院,那是高考状元的热门选择。但入学没多久,她发现自己错了。

    她没时间读书,也没时间写自己的东西。她发现在一个纯商科的环境里,自己要跟着扮演一种成功学的生活方式。"那一整套的价值取向,我觉得一个真诚的人是没有办法共鸣的。最后她似乎变成了校园里的边缘人。她说,时光好像徒然地消耗掉了,她没做任何"有效"的事情。

    但什么是"有效"的?这似乎回到了胡续冬经常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学习文学、诗歌、了解世界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2018年外国语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胡续冬站在台上说:"总有一天,北大带给我们的这种价值观,会和外面意想不到的东西迎头碰撞。甚至说,在你毕业的这一刻,这种碰撞就已经发生了。"

    接着,他在台上清唱了好友许秋汉的歌曲《长铗》。这首歌作于1995年,当时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当年毕业留京的高校学生需缴纳城市增容费。许秋汉借用《战国策》里冯媛客孟尝君的故事,为90级北大毕业生鸣不平。胡续冬在台上嘶吼:"天下兴亡事,在我胸中藏。叹望世上满目苍凉,碌碌奔波空悲伤。"

    同学们激动地鼓掌。此后北大外语学院的毕业典礼,再没有邀请过胡续冬上台。

    孟淞没看过这个毕业典礼。那时她已经大三了。她感觉自己处在人生的低谷,没学到什么东西,又不甘心就这样从北大毕业。有一天,她在校园里又一次偶遇了胡续冬。他正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路过未名湖,看到她时,停下来回头打了个招呼。在那个瞬间,孟淞突然有一种直觉,觉得可以和他说点什么。

    后来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感受:当你没那么"成功",没满足主流期待时,如果想要找人求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胡续冬。

    孟淞也找到了胡续冬,说自己还是想读文学。这一次胡续冬没有劝阻学生,他说:"如果你不嫌弃,就试试我们所吧。"

    两年后,孟淞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了世界文学研究所。离开光华管理学院,去读世界文学,这一次不会再有媒体来祝贺了。但孟淞觉得,这一次比当上高考状元还开心。

    6

    大学应该如何教育?或者说,在中国当下,一个大学老师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也许我们很难从胡续冬的故事里找到答案。他更像是一个独特的个例。如今很多学生在回忆胡续冬时,都会试图去反省他们的大学时光。

    比如2014级研究生王芳,跟胡续冬读研时,她一直是他的学生助理。她后来成了一个新闻视频编辑,有时她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大学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临近毕业时,她的同学们纷纷去大厂实习,而她还在巴西文化中心跟胡续冬一起吃外卖,和他插科打诨。毕业后她很少和胡续冬联系或见面,当然她也有些失落地猜测,胡续冬可能不太认可她的工作,相对于这种新兴的短视频,老师更认可文字类的东西。印象中,胡续冬只转发过一次她的作品。

    但阿子告诉我们,其实胡续冬知道王芳的每一个作品,只要一看到,他就立刻转发给阿子。

    再比如孟淞,她有时觉得胡续冬带来的是一种"甜蜜的假象",但她喜欢这种假象------世界是有趣的,知识是丰盈的,身边的人都是温暖和光明的。光华管理学院没有带给她归属感,反而是研究生这两年,让她感到自己真的是在读大学。

    但要营造这种大学教育的"甜蜜假象",需要的是无限的精力。我们不确定中国的其他大学是否还有胡续冬这样的老师,但在北大,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甜蜜假象"的稀缺性。

    2004年3月,美国高校的"预聘制"被引入北大------教研序列职位的青年教师,从助理教授做起,六年内如果通过长聘考核,可以成为长聘副教授,获得终身教职,否则将被解聘。这种人事制度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非升即走。

    胡续冬写了一首《藏獒大学》,讽刺这种机械的评审制度。

    把一百个讲师关进笼子里。

    扔给他们臭袜子、住房公积金、被拐卖的

    失足论文的脏器,让他们吼叫着,

    互相撕咬。最后剩下的那个

    将被从笼子里放出来,成为副教授。

    2016年,更严格的改革来了,北大开始扩大预聘制范围。两年时间内,老体制的教师可以选择两条路:第一,转入新体制,接受严格考核,但收入更高;第二,留在旧体制,考核轻松,但不再有机会继续晋升。

    胡续冬选择了第二条路,留在旧体制里。他不再参与长聘序列教职的考核。他对同事说,如果北大不开除他,那他就一辈子这样混着了。

    在新体制里,胡续冬做的很多事情都显得"无用"。比如他的文学翻译、他的评教高分、午夜为学生到处奔走打的电话,这些事情都不算成绩,因为长聘考核主要看的是重点期刊的论文发表数,看老师申报的科研项目。而这些年人文社科届流行的科研项目,大多跟当下热门的时政相关,这显然不是胡续冬擅长的领域。

    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进入了大学。在高压的新体制之下,竞争似乎也更激烈了。很多年轻教师会选择几年只开一门课,其余时间全在做项目、发论文。即便带研究生,也往往是让学生做助手帮忙做项目。一位跟胡续冬年龄相近的邻校教师说:"很多不喜欢教学的人进来,为了约束他们,又把喜欢教学的人整死了。"

    程小牧是世界文学所的副所长,已在北大工作了十年。她也曾问胡续冬为什么不积极发论文做项目,在她看来,以胡续冬的能力,这些都不是问题。

    胡续冬的回答似乎有些消极:时间一长就捡不起来了,我也真的不想弄这些了。

    一个研究所如果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保持住学生的培养方向,那最终的方式还是靠上课和指导学生做出好的论文。程小牧说,她这两年跟胡续冬总是相互鼓励:我们不能躺平,我们一定要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做好。她非常肯定地判断,胡续冬日常带学生的劳动,比发新刊搞项目,要累得多。

    是什么原因让胡续冬选择放弃进入新体制?他自己从未公开说过,连离他最近的妻子阿子也说不清楚。阿子说,他们在经济上一直没什么追求,从来不觉得有压力。她曾想出去工作,但胡续冬说别去了,还是养活得起。他曾在微信上回复学生,说留在旧体制是为了保证孩子能完整接受北大附小和附中的教育,这可能是玩笑话,至少不是全部的原因。他身边的很多朋友对此都有自己的解释,比如程小牧,她认为对胡续冬来说,课堂更重要------"课堂是一个圣殿。"

    圣殿之外,环境已经悄悄变了。烟雾缭绕小办公室里的学生,一批一批进入了社会。也有人留在了北大,做行政,但他们发现胡续冬当年张罗的诗歌聚会、草坪音乐会,现在得先报批,又因为没什么主流价值叙事,恐怕很难被批准。同样是关心学生,学工老师们必须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不能出任何风险,24小时精神紧绷,这跟胡续冬式的关照完全是两码事。他们都说,胡续冬读书时的那个北大,早就过去了。

    2020年初,胡续冬一家终于搬出了那套42平方米的房子,换到了位于肖家河的北大教职工小区。这个福利房价格是当年市价的三分之二左右,副教授可以选105平方米,超出的部分要按市场价补差价。

    胡续冬的老朋友丁延庆选了一套127平方米的房子。他发现胡续冬选了115平方米,那个户型其实有点奇怪。

    2021年4月,丁延庆一段抖音视频突然火了。他吐槽自己6岁就能背新华辞典,夫妻二人都是北大高材生,女儿却是个学渣。视频被点赞171万,引发了媒体关于"鸡娃"的讨论。他抖音账号的粉丝涨到了140万。他这几年研究高考志愿填报,同时做一个创业项目,没想到突然变成了网红。其他学院的老师也找上门,想让丁延庆把他们也包装成名。

    两个月的一个下午,丁延庆在北大附小门口遇到胡续冬。两个人走到旁边的花园里,胡续冬点上黄鹤楼,丁延庆叼着电子烟。这几年他们总是一起等孩子放学。谁升官了,谁离婚了,谁落马了,聊完老同学的八卦,两个男人的对话又落到了收入和孩子。

    丁延庆说,他决定转入新体制了。

    "你转这个做什么?"胡续冬问。

    丁延庆半开玩笑地说,我的学生以后回国都能当上教授了,我他妈要还是个副教授,给我学生丢人。

    胡续冬一向嘻嘻哈哈,但这次他没吭声。

    Image

    胡续冬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女儿刀刀说:"把爸爸当风筝放了。"

    7

    2021年8月22日,距离北大开学还有两周。这天是周日,早上八点半,胡续冬来到巴西文化中心加班。

    疫情以来,他也许有些孤独。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在家上网课,他要求每个人都得开视频,他急切地想看到学生们的脸。微信群里有人过生日,他一定会发个大红包,毕业生们也不能随意回校了,他总在群里絮叨:"孩儿们我想你们了。"

    胡续冬已经是个中年人了。他总是随时随地睡着,难得去打羽毛球,打一会儿就开始喘粗气。他很怕死,肖家河的新家很宽敞,但因为疫情,他不敢再随意邀请学生来家里吃饭。5月,他在家突发抽搐过一次,阿子和他都吓坏了,因为正赶上一轮疫情爆发,他怕女儿被感染,自己没敢去医院做检查。

    这天中午,胡续冬又叫了一次外卖。下午一点多,他在微信群里关心一个诗人老朋友:你怎么住院了?

    阿子发了一个链接给他,是美剧《英文系主任》的豆瓣页面。这部电视剧讲了一个中年女文学系教授一地鸡毛的学院生活。阿子见胡子没有回微信,又连发了几条,打了微信语音也没人接。结婚十六年来,即便分开,他们每小时也会在微信上东拉西扯。

    下午五点左右,阿子慌了,急忙发信息给胡续冬的同事,开始联系办公楼的保安。

    傍晚七点,阿子匆匆赶到巴西文化中心。办公室里聚集了保安和医生,47岁的胡续冬因不明原因引发窒息,已经去世多时。当阿子再次打开胡续冬的手机时,发现还停留在豆瓣,阿子发给他的那个美剧页面。

    Image

    已知胡续冬最后写的一首诗

    感谢廖伟棠、韩博、康赫、萧伯恺、梁洛嘉、Apnea、马筱璐、龚君姬、刘东和郭沫对本文采访和写作提供的帮助。

    应采访对象要求,孟淞为化名。

    Image

    附:8月22日这一天

    何潇:

    当天是公司的司庆,何潇正在家里看直播,知名主持人、配乐诗朗诵、纪录片,就像一台春晚。收到胡续冬猝死的消息她第一反应不信:太扯淡了,胡子生命力这么旺盛,他怎么可能死?

    次日看到澎湃新闻的讣告,何潇第一次哭出来,这事儿是真的。

    叶晓阳:

    美国东部时间凌晨两点,叶晓阳刚跟国内研究者开完会。睡前最后一秒,他看的是胡续冬刚转的朋友圈,讲台湾用肯德基做中元节的贡品。再醒来,微信第一条消息就是胡续冬出事了。

    丁延庆:

    那天下午,丁延庆也在北大的办公室,晚上他去了场酒局,早早回家睡了。凌晨三点醒来,他看到叶晓阳的通知,震惊得睡意全无,睁着眼到了六点,他的班级群也炸开了。

    程小牧:

    傍晚电话响起,显示是学院的领导。"你要坚持住。"电话那头说。程小牧想,多重要的事儿啊还需要坚持住?她还没反应过来,对方继续说:"胡旭东走了。"

    王芳:

    晚上十点,一个同学突然打来语音电话。胡子死了?王芳第一反应是,胡续冬又炸号了?这个消息太不真实了,直到几周后,王芳每天一睁眼,下意识都想看胡续冬在微信群又发了什么信息。再也没有了。

    冷霜:

    临近开学,冷霜很忙。白天为琐事奔忙了一天,晚饭后洗完澡出来,他发现手机上几条未接电话,他回拨过去,赶紧套上衣服跑出了门。他赶到北医三院的太平间,现场已经来了十多个人。胡子的遗体正被缓缓推入冷柜里。

    Image


    网友评论

    胡子跟学生关系密切,我跟学生私人交往基本为零,我们的共识是觉得有义务支持和保护学生。胡子对北大某些教授(不是少数)对学生的侵害深恶痛绝,所以他参与了我们2018年的行动,并协助了调查记者陈少远,有这种勇气的人没几个。对那些整天说北大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而且对70后80后感到失望的人,我想说,其实你们这帮老前辈们是粗鄙的利己主义者,你们的学生一辈相比你们精致了一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属于你们这个系统。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etfilx】The Billion Dollar Code(亿万图谋)

    剧情简介

    这部迷你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两个德国计算机先驱不可思议的故事,他们作为 Google 地球算法的发明者,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走上法庭,与一个看似不可战胜的对手进行顽强斗争。从上世纪 90 年代柏林重新统一后的黑客场景,到早期硅谷的理想主义世界,再到数百万美元诉讼的残酷现实,《亿万图谋》将一探数字时代的伟大友谊、忠诚度和正义问题。


    BT下载链接

  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GOCN】黃雪琴:“哪有记者不发声”

    前情提要:独立记者黄雪琴、职业病权益倡导者王建兵失联


    https://ngocn.eth.link/article/2021-10-26-huang-xue-qin/(墙内可连)

    2021/10/26

    作者 旺旺

    编辑 雨猫


    【编者按】:本文由端传媒与NGOCN声音计划联合出品,首发于端传媒。

    黄雪琴,中国独立调查记者,女权行动者。曾任职《新快报》、《南都周刊》等国有媒体,后辞职成为独立记者。2018年,她深度参与推动中国#MeToo运动,支持多例个案维权,并发起一系列反性骚扰行动。2019年,她在香港参加反修例游行并实名发表记录文章,因此被中国当局以"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并被采取强制措施"指定地点监视居住"3个月,原定于当年9月入读港大法学系硕士项目,也因被捕而无法前往。2020年1月17日她被取保候审。2021年秋,黄雪琴获得英国志奋领奖学金支持,原计划于9月20日赴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就读性别与发展学硕士,却再次因被捕而无法成行。

    2021年9月19日,黄雪琴同广州职业病权益倡导者王建兵突然遭到广州警方抓捕。警方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于王建兵住处拘捕两人,并疑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主要原因或涉及日常在王建兵家中的朋友聚会。在家属一再要求下,警方不仅拒绝向家属出具通知书,亦拒绝告知两人涉嫌罪名、采取何种强制措施等。另外,警方要求家属对该事件保持沉默,不可与外界沟通,不得接受媒体采访。10月26日,是两人失联第37天,亲友仍未获知两人关押情况(依照中国法律,在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或释放之前,公安机关可以拘留公民最长37天)。

    2020年10月,台风要来了。黄雪琴打算拆掉楼下的监控摄像头,看到手机上的恶劣天气预警,感到开心。

    距离取保候审已过去半年多,但她的生活没有恢复平静。因为参加、记录香港反修例运动,她被关押了三个月,并且进入了一个国保(负责中国国内安全保卫的警察)定期"访问"的名单。除了应对警察日常骚扰,处理抓捕带来的伤害,还要想办法舒缓给家人造成的压力和创伤。此外,受取保规定限制,她无法公开在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的经历,这对一个坚持自由发声记者来说,带来的剥夺感和压迫感比常人更甚。

    有天黄雪琴下楼遛狗,发现楼梯口的垃圾分类站上多了个摄像头。她走遍了小区其它20个垃圾分类站,确定只有她家楼下有。很明显,这摄像头是为了她而安装的。

    黄雪琴决定,要趁台风天把这个摄像头砸掉。

    "砸掉"的想法鼓舞了她的朋友们,作为用报导拉开中国#metoo运动的开端的记者,黄雪琴一直坚持透过平和理性的方式来争取社会公义:她做独立调查报告,书写记录社会不公不义,给受害者链接资源进行维权,发起联名诉求,公开演讲和组织培训。朋友们认为黄雪琴的做法一直都很温和,所以当她提出要砸掉摄像头,纷纷表示支持,甚至帮她想了很多砸掉的方式。

    台风天来了又走,黄雪琴最后还是选择了一种更"雪琴"的方式来表达抗议。她在每天出门遛狗的时候去摄像头下举牌"非法安装摄像头,要求信息公开";她唱了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还准备去摄像头下读《1984》。国保再次约谈时,她手抄了当时新近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给他们,要求他们提供安装摄像头的手续程序、购置费用等。

    会面第二天,黄雪琴下楼准备去给摄像头读首诗,一看,摄像头已经被拆了。她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记录了这件事,标签是"#抗争有用"。

    xueqin1

    黄雪琴在海边。图:作者提供

    做记者履行监督权,"就像呼吸一般自然"

    抗争者,这并非黄雪琴原本为自己选择的角色。她曾是国有媒体的一员,相信体制内改良,并为此积极书写,出谋献策。

    2010年,大学毕业后,黄雪琴成为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的记者,后又进入《新快报》、《南都周刊》等新锐媒体做调查记者。

    2000年到2015年前后,中国大陆媒体经历了辉煌而短暂的舆论监督时期。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为核心的南方报业媒体是推动社会改革的传媒主力之一:2003年《南方都市报》关于"孙志刚事件"的报导参与推动政府废除了实施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年该报突破当局的新闻封锁,报导了非典疫情在广东省内蔓延的情况,促使当局放开有关疫情的相关信息。2012年,《南都周刊》的《起底王立军》系列文章,更是对中共高级官员的政治斗争进行了深度曝光。

    黄雪琴正是抓着这段黄金时代的尾巴进入媒体行业。那时她所在的城市------广州,有着"中国最接近公民社会"状态的美誉。她在每周的"市长接待日"上,记录市民对市长的直接质问。时任广州市长万庆良因为一句"在珠江帝景租房子,每月交租600元"的言论,被媒体批评,一市之长沦为坊间笑谈。彼时的黄雪琴认为,做记者履行监督权,"就像呼吸一般自然"。

    黄雪琴开始用手中的笔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期待用报导推动社会改变。她写的关于越南乳猪走私的调查报导,导致该地检疫局两名官员下台;关于深圳自闭症儿童的文章,引来相关人士对该民间机构的支持...... 那时也需要与公权力博弈,与地方干部斗智斗勇,想尽办法拿料,在禁令到来前发稿------这是中国记者一直都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那段记者生涯,黄雪琴快速成长,非常快乐。她还没有被后来经常出现的虚无感困住。至少,作为记者,她还能书写不公,做自己想做的报导。也因此,雪琴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对体制的自我改良抱有信心。他们相信,通过媒体监督,知识分子建言献策,法律人士推行法治,公民社会发展,这个体制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想到,言论紧箍咒正在步步紧逼。

    2013年初,《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后,形势急转直下。南方系媒体被纳入强力监管范围。2016年2月,习近平视察中央电视台,明确提出"党媒姓党",要求新闻报导讲"导向"。此前党报办都市报、市场化媒体空间,逐渐不复存在。

    黄雪琴看着媒体的调查部纷纷被撤除或削减人手,她所在的调查部门被改名为"创新部",人员从十几个变成几个,最后都离开了。体制内舆论空间越来越小,能做的报导越来越少,薪资也大不如前。

    肃杀环境下,2015年雪琴从报社辞职,决定做独立记者。独立调查报导仍有些许空间,她把略为敏感的稿子交给互联网平台,遇到审查,平台可以推说这不是自家的记者,无法管控;作者也可以推说自己只是独立记录,不对机构负责。

    黄雪琴相信独立记录的重要性。她相信在历史的缝隙中留下些独立记录,未来或许可以对抗国家机器的统一叙事,记录和见证,让个体的记忆不再被轻易抹去、改写。

    xueqin2

    黄雪琴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的特别节目《听我说》里讲述她对抗性骚扰的故事,2019年被抓之后,视频被下架,雪琴在网络上的痕迹都被抹去了。图:作者提供

    原来不用依靠一个机构,也能做独立调查

    2015年8月,天津港危化品仓库因违规放置危化品引发爆炸,最终造成165人遇难,798人受伤。遇难的人中,有99名是消防员

    那时黄雪琴刚辞了职,在美国游学半年。看到消息,又得知国内同行被拦在现场外,她决定去纽约采访911事件中美国消防员的救援经历和现状,以此对照中国消防员面临的困境。她和国内报纸的编辑讨论完后,立刻定了从西雅图到纽约的火车票。

    火车上,她找到相关部门的联络方式,一个个发邮件说明来意,然后再一个个打电话发出采访请求。碰钉子是经常的,受访者反复问她:你是谁?你属于哪个机构?你的采访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过了这么久突然对911感兴趣?雪琴回答一遍,电话转接给另一个部门,同样的问题又问一次,如此反复。

    到了纽约,预定的民宿临时出了状况没有办法继续住,她只好拎着行李箱在市政厅、纽约警察局、消防局、咖啡店来回跑。最后,黄雪琴终于找到了受访者,坐在星巴克一口气把稿子写完,已是深夜,她看到放在身边的行李箱,这才想起来,住宿还没有着落。

    《"911"14周年,三千余救援者确诊患癌》发出后,立刻登上国内各大媒体头条,同行都祝贺她稿子"火了",黄雪琴没时间看那些赞美和评论,她在纽约一家洗衣店里,研究着怎么洗积攒了一周的脏衣服。

    也是这次差点露宿街头的经历,黄雪琴开始对做一名独立记者有了信心:原来她不用依靠一个机构,也能做独立调查。

    之后,黄雪琴去了柬埔寨,走进地雷村,探访曾经的埋雷和排雷战士,了解内战对平民百姓的伤害;她去新加坡研究垃圾分类体系,比照调查广州的垃圾分类现状;她跑去越南的监狱和医院,书写被非洲毒贩骗去贩毒并被判终身监禁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孩的故事。

    这些报导之外,让黄雪琴进一步为人熟知的,是她对性暴力案件的独立调查报导和对中国#MeToo运动的推动。

    意外成为中国#MeToo运动标志性人物之一

    2017年10月,美国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鼓励女性在用#MeToo标签来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使人们能认识到性侵犯的普遍性,引发全球#MeToo运动。当时,在新加坡参加亚洲记者奖学金项目的黄雪琴也与众多的记者谈起性骚扰话题,得知,大部分的记者都遭遇过性骚扰,却几乎都保持了沉默。

    黄雪琴想知道,媒体行业里性骚扰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时常为弱势群体发声的记者面对自身遭遇的不公却沉默不语?于是她10月回国后立刻发起了《中国女记者职场性骚扰》调查问卷。

    彼时,罗茜茜刚刚实名向她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纪委举报了十多年前性骚扰自己的导师陈小武,但毫无进展,一筹莫展时,看到黄雪琴发起的调查,立刻联络她说"我要实名举报"。

    了解了罗茜茜等幸存者的故事,黄雪琴帮她们收集证据,联系律师,联络媒体进行报导。但传统媒体纷纷表示,舆论空间受限,议题敏感,希望自媒体率先曝光,他们才能跟进报导。

    于是,2018年1月1日到1月4日,黄雪琴在自己的公众号连发四篇关于"北航性骚扰事件"的调查文章,包括罗茜茜的实名举报信、多位幸存者的讲述以及图片、音频等证据。1月4日,她还发出了倡议北航建立校园反性骚扰机制的联署信。这次联署得到三千多人的参与。罗茜茜的实名举报微博当天下午就获得了超过三百万的阅读量。北航破例在假期当日回应,声称展开调查,并暂停了陈小武的工作。教育部也发文表示对性骚扰零容忍,并将研究出台校园反性骚扰长效机制。

    xueqin3

    2017年,黄雪琴发起中国女记者性骚扰调查。图:作者提供

    黄雪琴就这样和罗茜茜一起掀开了中国#MeToo运动的开端------陈小武被惩治之后,有更多高校性骚扰、公益圈性骚扰、媒体界性骚扰的事件被爆出。最高峰的时候,2018年7月,一个月里就爆出23件性骚扰指控。幸存者出来讲述遭遇的性暴力和带来的伤害,同时要求社会作出回应,督促校园/职场出台反性骚扰机制,完善国内反性骚扰法。当时,来自94家高校的8000多名学子参与给母校写倡议信的活动,一度形成反性骚扰风潮

    深圳一高校教师、黄雪琴的好友Charlotte认为,黄雪琴在中国#MeToo运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用人人可以理解、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语言讲述这些女性的遭遇,让#MeToo中的每个孤独个体相互联结,她写下的每个故事,都不仅是当事人的故事,也是每位女性的故事。"

    黄雪琴却自嘲自己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儿"。面对性骚扰,其他记者都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自己才"意外地"成为了#MeToo运动中标志性人物之一。

    深度参与#MeToo运动,为幸存者链接律师、心理咨询师和其他社会资源协助维权,报导监督案件进程,原本正常不过的工作,却令黄雪琴很快被敏感化。她供职过的媒体、供稿的平台都发来消息,说"有人在查你"。黄雪琴也开始频繁被警察约谈,要求她停止性骚扰报导,停止"煽动"学生。在高校的学生透露,校领导在一次讲话中,将黄雪琴定义为"校外势力",要求学生远离她。

    官方指责她煽动学生参与行动,连结NGO;审查删除了她大部分的文章,她的人生历程一点点被当局抹除和改写。现在搜索"黄雪琴"的名字,出来的是她被捕的消息,和零星的#MeToo报导,她曾经引以为傲的、带来些许改变的那些文字,那段她最充实的时光,都被这个有效率、强大的审查机器无情地清除了。

    她的一位同行、一外国媒体驻中国的记者Anne说,黄雪琴推动中国高校建立反性骚扰机制方式"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合作的方式",告诉校方建立这个机制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是想一起解决性骚扰问题。

    彼时高校性骚扰机制的建立还遥遥无期,但Anne说黄雪琴"总是很乐观"。

    乐观体现在生活中。雪琴有次和朋友去旅行,半路车坏了,深夜里几个人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大家都沮丧时,雪琴突然叫起来,"啊,你们看,今晚的星星好漂亮啊!"

    不能出去读书,就继续做记录和行动

    这种乐观延续到了警察开始骚扰她与家人之后。2019年9月本是黄雪琴赴香港大学攻读法律硕士的时间。但在此之前,广东国保因为她发布关于香港反修例运动的文章,关押她24小时,没收了她的护照,阻止她留学。

    她不是不郁闷,毕竟学校和奖学金也不容易申请。但她随即又想开了,不能出去读书,就继续做记录和行动。然而情况持续恶化。2019年10月17日,黄雪琴在国保的要求下去到警察局,此前他们声称会归还雪琴的护照,却没料到,这是一次诱捕。

    一开始,黄雪琴被关押在看守所。起初,她把看守所的日子当作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她倾听她们的故事,还想为她们写书,书名都想好了,就叫《女子监狱A101》。101是她所在的监室。

    xueqin4

    9月3日,雪琴在fb上贴文说"这个生日真的过得不要太快乐了!",16天后,她失联了。图:作者提供

    后来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艺术家艾未未也曾被监视居住,他做过一场展览,还原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生活情况。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见不到律师和家属,完全与外人断绝接触。在窄小的空间里,除了不规则的审问,至少有两个人每天24小时站在身边,记录下你的所有动作和表情,伸几次懒腰,吃几口饭,喝几杯水,上厕所、洗澡、睡觉,天天如此。

    在如此没有隐私、备受压迫的环境下,雪琴还同情看守人员,她们在她上完厕所后,还要去确定她的大便是软的还是硬的;她们在她睡着时,要记录她翻身的次数。没有人可以交谈,她只能在狭小的房间里散步,一边让自己的思绪飘到远方,她试着想像,小王子后来遇到的玫瑰园中那5000朵玫瑰,每一朵都是什么样,和小王子钟爱的那朵有什么不同。

    这种有些浪漫乐观的情绪,似乎在经历过生活摧折的人身上并不多见。黄雪琴说,之所以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际遇,是因为作为记者,她读过、看过、听过、写过太多他人的遭遇:宁为玉碎的林昭,精神独立的陈寅恪,那些奔向广场又回不来的年轻人。

    这让黄雪琴得到了安慰和力量。她也剖析,这也可能是一种逃避。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她就会时不时陷入一种"失语"状态。某一段时间,她会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无力做,被一种巨大的虚无和绝望笼罩。

    或许2019年是个喘息机会,入学前,黄雪琴在香港大学访学。谁也没料到,反修例运动就在此时爆发了。

    "亲身经历了,就不能假装无知"

    6月9日,为了反对修订逃犯条例,100多万香港人走上街头,用和平游行的方式表达反对态度。在社会运动的历史现场,黄雪琴带着要去"发声、参与、见证并记录"的心态,加入了最初的游行。

    她跟着人群走,一边在朋友圈发着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却发现相关内容不断被屏蔽删除。香港运动成为敏感度最高的话题。在大陆,一切关于反修例运动的信息都会受到审查,当局开动宣传机器,称抗争者"与境外势力勾结",用暴力反对一国两制,是"港独"、"暴徒"。

    黄雪琴在现场看到这些官方叙事中的"暴徒"是如何有序地参与游行,如何有礼貌地给彼此让路,又如何使用和理非方式表达自己;也看到官方宣传污名化、妖魔化运动后导致的舆论撕裂,她更明白真实记录的重要。视频照片发不出去,她就发文字"七分之一的香港人走上街头,反对恶法"。朋友们看到了来问她"香港发生了什么?反对什么恶法?为什么反对?",她都一一耐心解释。

    后来,微博、微信上关于这场抗争的痕迹被抹去,她自己的账号也被禁言,官方媒体只允许"暴徒乱港"一种定论,她感觉这场运动会像30年前北京天安门那场运动一样被国家机器抹除、改写,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涌上来,她要承担起一位记者的责任,要记录下历史的碎片,要尽力还原现场真实的声音,抱着这样一种心情,她实名写下了那篇《记录我的"反送中"大游行》,正是这篇文章直接让她陷入牢狱之灾。

    文章发出来的第二天深夜,警察便去到她广州的家里找她的家人,要求黄雪琴"闭嘴"。之后,黄雪琴返回大陆家中当晚,就被抓了。

    按照同行Anne的话说,"除了履行作为记者的职责报导香港反送中运动之外,她什么都没有做"。

    黄雪琴考虑过后果,深思熟虑后,她认为自己做不到不去记录,对她来说,那是记者,尤其是在场的记者的失职。正如《记录我的"反送中"大游行》文章最后所说,"亲身经历了,见证了,就不能假装无知,不能放弃记录,不能坐而待毙。黑暗无边,仅剩的一丝真实和亮光,绝对不能拱手相让。"

    "一秒钟的黑暗不会让人成为瞎子"------在被关押的黑暗的时间中,也是这句话给了黄雪琴力量。

    国家暴力机关对待异见者、行动者一般是先展现"铁拳"和暴力,然后是漫长的关押,教育,转化。对被监禁者而言,最初的恐吓与威胁慢慢失效,后来的敌人,变成了漫长无尽头的时光。

    黄雪琴无数次地回忆曾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遇到过的人,保持让思维的运转。面对长期的转化教育,她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女特务。女特务不像女英雄,永远慷慨激昂,在那种环境里,用本色去应对会很快被消耗。女特务懂得斡旋,她聪明、狡猾,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但黄雪琴又对这套"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女特务"的方式非常警惕,因为这样就达到了转化教育的目的:让真诚的人变得沉默、逢场作戏、表里不一。她厌恶这种做法,她喜欢坐在草地上和身边的人畅谈。坦诚、真实,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曾经在2020年参与声援黄雪琴的小北,初次见面便觉得她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当时他们分组玩游戏,规则是,如果每组都选择同一个数字,便都可以获得加分,如果其中一组和其它组选的不一样,则选择不一样的组可以加分,其它相同选择的组要扣分。组与组之间可以交谈,以协商或欺骗的方式说服对方,最后哪个组得到最高分,哪个组获胜。

    一场游戏中的尔虞我诈开始了。有些组为了胜利而选择拉拢、欺骗。但黄雪琴坚持认为,大家一定要共赢,建立彼此信任的伙伴关系,不能被游戏规则操弄。小北说,雪琴当时非常激动,说到最后甚至哭了出来。

    对黄雪琴来说,保持敏感,保持对痛苦和愤怒的感知才能在这个荒谬时代中,做一个更好的记者。

    xueqin5

    2021年秋,黄雪琴获得英国志奋领奖学金支持,原计划于9月20日前往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就读性别与发展学硕士。图:作者提供

    "哪有记者不发声"

    取保候审出来后,黄雪琴有时会做噩梦。有一次她梦到自己又被关进监狱,梦里有一位暴君,不知为何暴怒要蒸煮犯人吃,却又觉得犯人太低贱,便煮了一个大臣,吃到手指发现还有戒指遗留在上面,暴君大怒,又要继续吃人。雪琴在梦里又惊又怒,要出去声讨暴君,却被家人捂住嘴,"吃的又不是你,别瞎操心,不准喊"。雪琴惊醒了。她想起被消失的公民记者张展、陈秋实、李泽华。

    她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自我感动。相比很多人,她的生活没有被毁,她没有遭遇身体酷刑,没有太多的创伤,猫狗双全,有空和朋友去喝小酒。已经是很大的幸运了。她依然愿意把精力放在观察和记录这个荒谬时代,以及在时代中挣扎的人。

    当然,牢狱之灾在她身上留下痕迹。警察的骚扰和监控仍在继续,她不能离开广州,她害怕自家小狗的叫声,因为每次国保突然来访,她的狗都会狂吠不止。

    尽管她被要求不能公开讲述自己在里面的经历,但保释几个月后,黄雪琴终于可以拿起笔写日记,并分享给少数朋友。据她的朋友透露,她日记里清晰记录着,国保如何刺激她,监控她,阻挠她正常工作,通过记录,雪琴一点点找回了自己的力量。

    "哪有记者不发声",这是她写过的文章标题。她坚持着报导和记录,只是只能以匿名的形式发表文章。她采访写作的女性抗争者李翘楚,获得了2021年SOPA"卓越女性议题报道奖"金奖。只是没有想到,她又一次步入了和她们类似的命运。

    采访的最后,我问她,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

    她说,是"群魔乱舞"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然地自由地生长,有人做妖孽,有人做斗士,要像一个百草花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朵。

    我问,那你在其中的角色呢?

    她毫不犹豫,"我是那个记录者,我会拿着我的笔、我的镜头把每一朵花如何生长、盛开、凋零都记录下来。"然后她补充了一句,"当然,我自己也要盛开。"

    除黄雪琴外,所有受访者为化名。

  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音乐 / 歌词】Ayane / 彩音 - Analogy

    ((ヽ(๑╹◡╹๑)ノ))♬

    youtu.be/QpmoK98Is_E

    感谢 Youtuber "SG CHANNEL" 制作与上传该视频 ♡(˶╹̆ ▿╹̆˵)و✧♡

    注:本帖中的歌词翻译大量参考了此视频中的原案文本以及意境,可谓是对原作者的翻译成果进行修改(读作“歪曲”)与润色(读作“劣化”)后的产物,故不应被视作本人的“原创翻译”,望知悉 ⁽(◍˃̵͈̑ᴗ˂̵͈̑)⁽


    歌词翻译(经过本人一番添油加醋后,原意已如碎镜般崩坏):



    期望未来的扭曲之音,不知轮回旅人之痛楚 。:゚(。ﹷ ‸ ﹷ ✿)

    满载希望与心愿的言灵,也渐渐消逝于囚笼之中 (´• ᴗ •̥`✿)

    连结来又斩断,从罅隙中窥探 | ू•ૅω•́)ᵎᵎᵎ

    被操纵的光芒,亦是一种信号 (๑•̀ㅁ•́๑)✧

    吾恳祈愿能长伴君左右 ⁽⁽ପ( •ु﹃ •ु) .⑅*♡

    虽为一残遗孤灯之镜像 (ᗒᗣᗕ)՞

    亦是闪耀与摇曳之业火 ( ´・ω・)



    一直紧紧相连的情感,慢慢陷入争执与责难 ˛˛ꉂ ◞•̀д•́)◞⚔◟(•̀д•́◟ )

    宛如那拔不出的尖刺,将心拖入祭奉的泥潭 o(TヘTo) くぅ

    每每确认彼此的羁绊,现实就如碎镜般崩坏 il||li(つд-。)il||li

    想要守护与许下之愿,终眠于昏暗沉睡之林 (●UωU).zZZ

    隐于海潮的混沌漩涡,指向通往真相的彼方 ( •̀ω•́ )σ



    若明日所盼之愿,能告汝崭新之福 ( ⸝⸝•ᴗ•⸝⸝ )੭⁾⁾

    则吾欲确信,那不变的景色与温度 ヾ(❀╹◡╹)ノ゙



    熟悉的背影一分为二,向前的道路无人为伴 ᵒʰ(⑉・̆⌓・̆⑉)ɴᴏ

    恸哭之泪从眼角滑落,命运之骰由掌心掷出 ಥ‿ಥ

    吾欲常伴君左右,别离之辞永不言说 .(⁎ꈍ﹃ก⁎)๛

    面对篝火依偎的残影,交汇的眼眸倾诉沉默 (⊃≧ω≦(´ω`*⊂)



    一段不曾褪色的真情,从轮回之记忆中浮现 (๑˃̶͈̀ ᵕ ॣ˂̶͈́)*。̀ ̫ 。́)ॢ)

    悲悯的眼神,与悟之祭典 (´•̥ ᵔ •̥`)

    每每试探萌芽的牵绊,伤口便肆意开裂蔓延 (˃̶᷄︿๏)

    寻着悲伤的片羽向前,聆听光影述说着无言 §ԾᴗԾ§

    纵使离别却依旧相连,铭刻这绽放笑容之所 (♡ ὅ ◡ ὅ )ʃ♡



    一直紧紧相扣的十指,不知是谁先悄然松开 (╬ Ò ‸ Ó)

    犹如片片带刺的荆棘,将心困于漆黑的祭坛 ~(>_<。)\

    每每伸出渴求的双手,希望就如幻境般消散 (*꒦ິ꒳꒦ີ)

    想要守望与轻抚之人,终没于殷红旧忆之里 (つ﹏<)・゚。

    隐于混沌漩涡的虚妄,眺向那绯色彼岸之巅 (︠ʘ ˆ ︠ʘ✿)

  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庆祝首个全球加密日(Global Encryption Day)!

    主页:https://ged.globalencryption.org/

    今天,2021年10月21日,是第一个全球加密日。我们建议人们转换到强加密服务,并捍卫他们的隐私和安全权利。


    全球加密日声明(Global Encryption Day Statement)

    强加密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有助于保护人们的信息与通信的隐私和安全。它支撑着在线信任,保护脆弱社区的成员,并保护政府、企业和普通公民的数据免受犯罪分子和敌对政府的侵害。

    然而,一些政府和组织正在推动削弱加密技术,这将创造一个危险的先例,损害全世界数十亿人的安全。一个国家破坏加密的行动威胁着我们所有人。

    在全球加密日,我们呼吁各国政府和私营部门拒绝破坏加密的努力,转而推行提高、加强和促进使用强大加密技术的政策,以保护各地人民。我们也支持和鼓励公司通过在其服务和平台上部署强大的加密技术来保护其客户的努力。强大的加密技术是为我们所有人建立一个更安全的世界的重要工具。


    EFF:On Global Encryption Day, Let's Stand Up for Privacy and Security

    For this inaugural year, we’re joining our partner organizations to ask people, companies, governments, and NGOs to “Make the Switch” to strong encryption. We’re hoping this day can encourage people to make the switch to end-to-end encrypted platforms, creating a more secure and private online world. It’s a great time to turn on encryption on all the devices or services you use, or switch to an end-to-end encrypted app for messaging—and talk to others about why you made that choice. Using strong passwords and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are also security measures that can help keep you safe.

    在今年的开幕式上,我们将与我们的合作伙伴组织一起,建议人们、公司、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转换"到强加密技术。我们希望这一天能够鼓励人们转向端对端加密平台,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私密的网络世界。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在你使用的所有设备或服务上打开加密功能,或切换到一个端到端加密的应用程序来发送消息——并与其他人谈论你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使用强密码和双因素认证也是可以帮助你保持安全的安全措施。


    Tor:Global Encryption Day: #MakeTheSwitch

    Today, Oct 21, 2021, is the very first Global Encryption Day, organized by the Global Encryption Coalition, where we are a member. Global Encryption Day is an opportunity for businesses,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echnologists, and millions of Internet users worldwide to show our communities why encryption matters. It's also a day for all of us to pledge to Make the Switch to encrypted services (like Tor!) and prioritize our privacy and security online.

    In honor of this inaugural Global Encryption Day, the Tor Project, along with 148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businesses have signed the Global Encryption Day Statement, calling on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to reject efforts to undermine encryption and instead pursue policies that enhance, strengthen, and promote use of strong encryption to protect people everywhere.

    今天,2021年10月21日,是第一个全球加密日,由全球加密联盟组织,我们是其成员。全球加密日为企业、民间社会组织、技术专家和全球数百万互联网用户提供了一个机会,向我们的社区展示加密的重要性。这一天也是我们所有人承诺改用加密服务(如Tor!)并优先考虑我们的在线隐私和安全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个首届全球加密日,Tor项目与其他148个组织和企业一起签署了全球加密日声明,呼吁各国政府和企业拒绝破坏加密的努力,转而推行提高、加强和促进使用强大的加密技术的政策,以保护各地人民。


    https://twitter.com/Snowden/status/1451205615838183426
    youtu.be/KrYvzIfY8_w
  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Zlibrary 发布 Android App

    Hi there!

    Now ZLibrary has its own app for Android devices! Install the application and get access to over 8 million books. Download, save and send books to your E-mail / Kindle. For any questions, you can always contact us via the feedback form in the app or by email support@bookmail.org

    Our mission is to make literature accessible to everyone!

    你好!

    现在ZLibrary有了自己的安卓设备的应用程序!安装应用程序,并获得超过800万册图书的访问。下载、保存和发送书籍到您的电子邮件/Kindle。如果有任何问题,您可以随时通过应用程序中的反馈表或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 support@bookmail.org。

    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文学作品!


    下载链接

  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WorkerLivesMatter,另一个 996.icu?

    昨日重现:【全现在】996.ICU,堂吉诃德式的互联网反制运动仍在地下继续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WorkerLivesMatter/WorkingTime

    Worker Lives Matter! WorkingTime 是由中国民间程序员发起的一个项目,针对目前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各个企业加班盛行且无监管的现状,上线了一个在线作息编辑表格。上线仅两天就收获了上千条各个企业精确到部门的作息情况和工作氛围等信息,几十万的浏览次数,上百人同时在线查看。随着文档的扩散,打工人们分享的信息中不仅局限于互联网企业,还包含了金融行业,事业单位,建筑行业等各行各业企业部门的作息情况,我们打工人也需要生活!!!!

    GitHub上的总表由于合法性问题(?)被创建者删除


    知乎提问(有项目参与者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803439


    这次运动据称是由四个95后年轻人发起的,采用了腾讯文档作为信息收集工具,用QQ群作为交流工具。

    996.icu的前车之鉴(仓库主消失)他们有没有吸取呢?

    除此之外,群内最初的几名核心成员,包括 996action 行动的几个组织者也全部"失踪"------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换了账号,也可能是不再参与,彻底退出,总之已经不再活跃。阿洛尝试沟通过其中几个人,有一个提醒他,不要问,不要打听,然后就再也没有上线了。

    当然,他们的收集的信息是有价值的。

  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斯诺登: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一种加密法西斯主义货币(a cryptofascist currency)

    原文标题:《斯诺登:你的钱和你的生活

    撰文: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隐私保护与加密货币倡导者

    翻译:Block unicorn

    CBDC 更接近于对加密货币的变态,或者至少是对加密货币的创始原则和协议的变态——一种加密法西斯货币。(Instead, a CBDC is something closer to being a perversion of cryptocurrency, or at least of the founding principles and protocols of cryptocurrency—a cryptofascist currency)


    1

    本周关于美国财政部的能力意愿 「新闻」,或者只是试探性的气球巨魔建议铸造 1 万亿美元(1,000,000,000,000 美元)铂金币以延长该国的债务限额,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我在闷热的夏天遇到的其他货币读物,当时许多人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任何新的美国基础设施法案的最大障碍不是债务上限,而是国会议院。

    我在准备午餐时借助我最喜欢的基础设施(即电力)完成的阅读是克里斯托弗-J-沃勒(Christopher J. Waller)的演讲稿,他是美国第 51 个也是最强大的州的新任州长,美联储。

    这次演讲的主题?CBDCs——不幸的是,它不是你可能错过的某种新形式的大麻素,而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首字母缩写——这是公众视野中的最新危险。

    现在,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之前,让我说我很难确定这次演讲究竟是什么——是少数派报告还是只是为了迎合他的东道主美国企业研究所。

    但考虑到经济学家和特朗普在最后一刻任命的美联储成员沃勒的任期将持续到 2030 年 1 月,我们午餐时间的读者可能会看到影响未来政策的努力,特别是影响美联储备受推崇和仍然——即将发布的「讨论文件 」 ——一篇集体撰写的文本——关于创建 CBDC 的成本和收益的主题。

    也就是说,关于创建美国 CBDC 的成本和收益,因为中国已经宣布了一个,包括最近的尼日利亚在内的其他十几个国家也已经宣布了,该国将于 10 月初推出 eNaira。

    此时,尚未订阅此特定 Substack 的读者可能会问自己,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

    读者,我来告诉你。

    相反,我会告诉你 CBDC 不是什么——它不是,正如维基百科可能会告诉你的那样,数字美元。毕竟,大多数美元已经是数字化的,不是作为折叠在你钱包里的东西存在,而是作为银行数据库中的一个条目,忠实地请求并呈现在你的手机玻璃下。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在每一个例子中,货币不可能存在于中央银行的知识之外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也不是国家级对加密货币的拥抱——至少不是加密货币,因为目前世界上几乎每个使用它的人都了解它。

    相反,CBDC 更接近于对加密货币的变态,或者至少是对加密货币的创始原则和协议的变态——一种加密法西斯货币,一种进入分类账的邪恶双胞胎,明确旨在拒绝其用户的基本信息他们的钱的所有权,并将国家置于每笔交易的调解中心。


    2

    在 CBDC 出现之前的数千年里,货币——我们用我们称为货币的一般物理、有形物体表示的概念性记账单位——主要以贵金属铸造的硬币形式体现。形容词「珍贵」——指的是对可用性的基本限制,这是因为在地下寻找和挖掘本质上稀缺的商品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在作弊:买家在市场上刮掉他的金属硬币并保存下边角料,市场上的卖家用不诚实的秤称金属硬币的重量,硬币的铸造者通常是摄政者或国家,用较少的材料稀释硬币金属的贵重,更不用说其他方法了。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银行业的历史在很多方面都是这种稀释的历史——因为政府很快发现,仅仅通过立法,他们就可以宣布其境内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今年的硬币与去年的硬币相等,即使新硬币少银多铅。在许多国家,对这一制度产生怀疑,甚至指出掺假行为的惩罚,充其量是没收资产,最糟糕的是:绞刑、斩首、被火烧死。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在罗马帝国,这种货币贬值,今天可能被描述为「金融创新」,将继续资助以前无法负担的政策和永远的战争,最终导致三世纪危机和戴克里先的最高价格法令,它以一种适当令人难忘的方式比罗马经济和帝国本身的崩溃更长寿:

    youtu.be/gy57pni5-FU

    3 世纪后的商人,尤其是后 3 世纪的旅行商人,厌倦了携带沉重的第纳尔(dinar)和第纳尔(denarii),创造了更多象征性的货币形式,因此创造了商业银行业务——皇家国库的民粹主义版本——其最重要的是早期的工具是机构本票,它没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但有一种商品的支持:它们是羊皮纸和纸片,代表了兑换一定数量或多或少具有内在价值的硬币的权利。

    从罗马大火中兴起的政权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建立自己的可兑换货币,一小片碎布与它们的象征价值相同但内在价值不同的硬币等价物在经济中流通,从印刷纸币的增加开始,继续取消将纸币兑换成硬币的权利,最终导致硬币本身的锌和铜贬值,城邦和后来进取的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我们的目标。老朋友沃勒和他在美联储的亲信会慷慨地形容为「主权货币」 :一张漂亮的餐巾纸。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一旦以这种方式理解货币,它就是从餐巾纸到网络的一小步。原理是一样的:新的数字代币与越来越少的旧物理代币一起流通。首先。

    就像美国的旧纸银券曾经可以兑换成闪亮的一盎司银元一样,您手机银行应用程序上显示的数字美元余额今天仍然可以在商业银行兑换一张打印的绿色餐巾纸,只要该银行仍然有偿付能力或保留其存款保险。

    如果这种赎回承诺似乎是一种冷淡的安慰,你最好记住,你钱包里的餐巾纸仍然比你换来的东西要好:仅仅是对你钱包的餐巾纸的要求。此外,一旦餐巾纸安全地存放在您的钱包或钱包中,银行就不再可以决定,甚至不知道您如何以及在哪里使用它。此外,当电网出现故障时,餐巾纸仍然可以工作。

    任何读者午餐的完美伴侣。


    3

    CBDC 的拥护者认为,这些严格中心化的货币是一种大胆的新标准的实现——不是黄金标准、白银标准,甚至是区块链标准,而是类似于电子表格标准的东西,每个中央银行发行的——美元由中央银行管理的账户持有,记录在一个庞大的国家分类账中,可以不断审查和永远修改。

    CBDC 的支持者声称,这将使日常交易更安全(通过消除交易对手风险),也更容易征税(通过使向政府隐瞒资金几乎不可能)。

    然而,CBDC 的反对者引用了同样声称的 「 安全 」 和「易用性」来辩称,例如,电子美元只是不断侵占的监控状态的延伸或财务表现。对这些批评者来说, 该提案消除破产后果和逃税者的方法在其致命缺陷下划出了一条明亮的红线:这些方法的代价是将新近掌握使用和保管每一美元的国家置于货币互动的中心。看看有些国家,拿着餐巾纸擦眼泪,新的比特币禁令,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发布,显然是为了增加国家 「 中介 」 的能力——将自己强加于中间——每一次交易。

    「 中介 」 及其对立的「去中介」构成了问题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沃勒的演讲是如何依赖这些术语的,它们的起源不是资本主义政策,而是马克思主义批判。它们的意思是:谁或什么介于你的钱和你的意图之间。

    一些经济学家最近所称的 「 去中心化加密货币 」 ——即比特币、以太坊等——被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视为危险的去中介化者;正是因为它们旨在确保为所有用户提供平等保护,而没有授予国家的特殊特权。

    这种「加密货币」——其技术主要是为了纠正现在威胁它的中心化而创建的——通常是,而且应该从宪法上不关心谁拥有它并将其用于什么目的。然而,对于传统银行,更不用说拥有主权货币的国家,这是不可接受的:这些新贵的加密货币竞争对手代表了划时代的颠覆,承诺有可能在不受国家批准的情况下存储和移动可验证的价值,从而使他们的用户超越到达罗马。对这种自由贸易的反对,常常隐藏在家长式担忧的外表之下,国家声称如果没有自己的爱心中介,市场将不可避免地沦为非法赌博窝点和充斥着税收欺诈、毒品交易和枪支运行。

    很难支持这种说法,然而,根据美国财政部恐怖主义融资和金融犯罪办公室的说法,「虽然虚拟货币被用于非法交易,但与通过传统金融服务开展非法活动。」

    当然,传统金融服务是「中介」的真正面貌和定义——寻求为自己从我们的每一次交易中提取一部分的服务。


    4

    这让我们回到了沃勒——他可能被称为反中介者,是商业银行系统及其服务的捍卫者,这些服务存储和投资(并且经常损失)美国中央银行系统美联储决定印制的资金(通常在半夜)。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你会惊讶于有多少评论家愿意公开假装他们分不清会计技巧和印钞之间的区别

    然而我承认,我仍然觉得他的言论令人信服——主要是因为我拒绝他的理由,但同意他的结论。

    这是沃勒的意见,以及我自己的,美国并没有需要发展自己的 CBDC。然而,虽然沃勒认为美国不需要 CBDC,因为其已经强大的商业银行业,但我相信美国不需要 CBDC,尽管有银行,在我看来,它们的活动几乎都更好,更多如今,非国家加密货币的强大、多样化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公平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翻译:常规加密)。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敢对读者断言道,商业银行业并不是沃勒所认为的解决方案,而是其真正的问题是---一个如寄生虫般且完全低效的行业,以有罪不罚的方式掠夺客户,并且能够定期得到美联储的救助,多亏了那些 「 太大而不能倒闭 」 的悬疑小说。

    但即使银行业 - 工业综合体变得更大,它的效用也已经枯竭——尤其是与加密相比。商业银行曾经独特地保护其他有风险的交易,确保托管和可逆性。同样,没有信贷和投资就无法获得,甚至可能无法想象。今天,您只需点击三下即可享受其中的任何一个。

    尽管如此,银行的角色更为古老。自从商业银行诞生以来,或者至少从它被中央银行资本化以来,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移动它,通过允许它们在不同的城市或不同的国家兑现来兑现旧期票的承诺,并允许这些票据的持有人和赎回人代表他们和其他人跨越相似的距离付款。

    听斯诺登谈 CBDC、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未来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 以这种方式转移资金需要大量存储——需要金库和警卫的明显安全性。但是,随着本质上有价值的钱让位于我们的小餐巾纸,而餐巾纸让位于无形的数字等价物,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然而,今天金库里的东西不多。如果你走进一家银行,即使你脸上没有戴口罩,并试图大笔取款,你几乎总是会被告知下周三回来,因为你要求的实物货币必须从实际拥有它的罕见分支或储备。与此同时,在头脑中与他踱步的花岗岩和大理石一样神话般的守卫只是一个双脚疲倦的老人,付的钱太少,无法使用他携带的枪。

    这些商业银行被简化为:「 中介 」 汇票服务 ,从罚款和费用中获利——由您的祖父保护。

    总之,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银行几乎无法提供算法无法复制和改进的资产访问和保护。

    另一方面,当圣诞节来临时,加密货币不会分发那些小小的台历。但是让我们回到那个银行保安的问题上来,他在帮助关闭银行一天后,可能会去做第二份工作,以维持生计——比如说在加油站。

    CBDC 会对他有帮助吗?电子美元是否会改善他的生活,而不是一美元现金,或一美元等值的比特币,或某些稳定币,甚至是 FDIC 保险的稳定币?

    假设他的医生告诉他,他在银行工作的久坐或只是站着的性质影响了他的健康,并导致危险的体重增加。我们的警卫必须减少糖分,他的私人保险公司(他已被公开授权与之打交道)现在开始跟踪他的糖尿病前期状况,并将有关该状况的数据传递给控制他的 CBDC 钱包的系统,以便下次他去熟食店买糖果时,他被拒绝了——他不能——他的钱包就是被拒绝支付,即使他打算给孙女买糖果。

    或者,假设他在加油站工作时收到的其中一个电子美元碰巧后来被中央当局登记为已被其前任持有人用于执行可疑交易,无论是它是毒品交易或捐赠给一个完全无辜且实际上完全肯定生命的慈善机构,该慈善机构在一个被视为敌视美国外交政策的外国运营,因此它被冻结,甚至不得不「民事」没收。我们陷入困境的守卫将如何取回它?他是否能够证明该电子美元合法地属于他并重新拥有它,而该证明最终会使他付出多少代价?

    我们的守卫靠劳动谋生——靠身体谋生,但等到身体不可避免地崩溃时,他是否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食物以舒适地退休?如果没有,他能不能指望依靠国家仁慈的,甚至是足够的,他的福利、照顾和治疗?

    这是我希望沃勒,我希望美联储、财政部和美国政府其他部门回答的问题: 在这个穷人生活中可能被集中和国有化的所有东西中,真的应该是他的钱吗?

  1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客】诺贝尔和平奖承认这是记者的危险时代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our-columnists/the-nobel-peace-prize-acknowledges-a-dangerous-era-for-journalists

    The Nobel Peace Prize Acknowledges a Dangerous Era for Journalists

    By Masha Gessen

    October 8, 2021

    由Deepl翻译

    共同获奖者之一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是《新报(Novaya Gazeta)》的主编,该报因谋杀而失去的记者比其他任何俄罗斯新闻机构都多。


    周五中午前,莫斯科《新报》五十九岁的主编德米特里·穆拉托夫正在与该报的明星记者之一 Elena Milashina 进行激烈的交谈。Milashina 刚刚提交了一份关于 Beslan 事件的调查报告草稿,其篇幅约为15万字(大约相当于四到五篇《纽约客》杂志的篇幅),穆拉托夫告诉我,这 "比之后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让我目瞪口呆。" 之后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来自挪威的不明号码的电话;穆拉托夫拒绝了这个电话,继续与 Milashina 交谈。然后《新报》的新闻秘书 Nadezhda Prusenkova 打电话来。" 穆拉托夫说:"她说,诺贝尔奖委员会正在宣布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就在此时。"而且是我们。"

    穆拉托夫与菲律宾调查记者和执行编辑 Maria Ressa 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奖,"因为他们努力捍卫言论自由,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前提条件"。但是,当穆拉托夫提到 "我们 "时,他指的不是自己和雷莎,而是自己和《新报》的工作人员。他们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处理他们的1000万瑞典克朗(约115万美元)的奖金。在其他事业中,该报一直在帮助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儿童,而至少有一部分钱将被留作帮助这种疾病和其他罕见疾病患者的基金会。"他说:"我们将用一小部分——比如,几百美元——来举办一个派对。(他不打算把这笔钱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庆祝活动不会立即进行;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前一天晚上聚集在一起,纪念他们的同事 Anna Politkovskaya 被谋杀15周年。

    《新报》是在28年前由大约45名记者组成的小组创立的。(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有史以来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俄罗斯人——是早期的支持者,并且仍然拥有该企业的少量股份)早期,穆拉托夫为该报报道了俄罗斯在车臣的第一次战争;Politkovskaya 是《新报》在第二次战争期间的记者;Milashina 现在负责该地区。2016年,该报是"巴拿马文件"的俄罗斯合作伙伴,这个巨大的数据新闻项目揭露了许多世界领导人的离岸银行账户。该报的历史远远长于其他任何独立的俄罗斯媒体,而且因谋杀而失去的记者也比其他任何媒体多。当我问穆拉托夫,他认为自己因何得奖时,他反而告诉我,他认为这个奖是为谁准备的。2003年被毒死的调查记者 Yuri Shchekochikhin;2006年被枪杀的 Politkovskaya;2000年被殴打致死的调查记者 Igor Domnikov;2009年被枪杀的 Stanislav Markelov 律师,他在 Domnikov 案件中代表报纸;与 Markelov 一起被枪杀的初级记者 Anastasia Baburova;以及2009年在车臣被绑架和杀害的记者 Natalia Estemirova。穆拉托夫说:"这是为他们——只是诺贝尔奖不能追授,"。对《新报》及其记者的攻击一直在继续。Milashina 曾遭到人身攻击,今年早些时候,该报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办公室显然被喷上了有毒的化学制剂。

    对俄罗斯记者来说,今年是可怕而危险的一年。独立媒体之前一直在为生存而挣扎,但他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面临来自当局的如此严重和持续的压力。大多数剩余的独立媒体都被宣布为"外国代理人",这种繁琐的称呼会吓跑所有的广告商。还有一些媒体收到了更严厉的称号,即 "不受欢迎的组织",这迫使媒体关闭。自7月以来,俄罗斯当局还将几十名记者列入了他们的"外国代理人"名单,这是一种奇怪的法律替代方法,使人们无法就业,部分原因是他们必须在他们所有的公开声明——书面或口头的,在媒体或Tinder上——前面加上一个很长的法律声明,宣布他们的外国代理人身份。一些记者由于面临或担心受到刑事起诉,已经匆匆流亡。诺贝尔和平奖让莫斯科的小记者群体感到非常需要的证据,即世界正在关注他们。但也有人怀疑,世界是否看对了地方。《新报》的情况比其他大多数独立媒体要好,避免了令人窒息的法律指责。

    当我向穆拉托夫谈起这个话题时,他朗诵了 Alexander Tvardovsky[1]的一首关于幸存者内疚的短诗。它的开头是 “I know that it’s not my fault / That others did not return from the war,” 以 “That’s not the point, but still, but still, but still. . . .” 结尾。穆拉托夫继续说:"听着,十五年前的这一天,我想把报纸关掉"。那是 Politkovskaya 遇害后的一天。"我已经得出结论,在这家报纸工作是致命的。但工作人员不让我关闭它。"

    为了让报纸继续发展下去,穆拉托夫在28年的时间里掌舵24年,他避免了国家和外国资金。("我猜诺贝尔奖改变了这一点,"他打趣道。)他还与可能帮助保护该报纸的有权势的人建立了关系。《新报》的大部分支持来自十几万人的订阅和捐款,但其最大的私人投资者包括一位前K.G.B.官员,他是亿万富翁 Alexander Lebedev (他还拥有英国《独立报》)和电信大亨 Sergei Adonyev。穆拉托夫在内务部公共委员会拥有一个席位,当他的记者处于危险之中时,他有时会利用这一角色。

    许多俄罗斯反对派活动家和记者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希望看到被监禁的反对派政治家 Alexey Navalny 获得诺贝尔奖。一些流亡的俄罗斯学者为了这个目标组织了一场运动(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学者的提名),波兰前总统、诺贝尔奖得主 Lech Walesa 也加入了这一努力。他们中的一些人毫不掩饰他们对委员会决定的失望。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教授 Konstantin Sonin 在脸书上写道,他甚至怀疑诺贝尔委员会已经腐败了——这意味着委员会选择穆拉托夫作为妥协的候选人,以避免得罪克里姆林宫,而纳瓦尔尼是明显的选择。

    穆拉托夫在谈到纳瓦尔尼时说:"我相信诺贝尔奖在未来是属于他的。他将会得到它。我知道,如果我是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我将投票给他。他以其个人的、自我牺牲的、不顾一切的勇敢精神赢得了这个奖项。还有就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重。” 这些标准也很适合穆拉托夫本人。


    [1] 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Трифонович Твардовский,1910年6月21日-1971年12月18日),苏联诗人、作家、记者。曾任《新世界》主编,是苏联“解冻时代”文坛上力主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在担任主编时收到了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投稿,力主将其出版,使索尔仁尼琴从此登上文坛。 ——维基百科


    附中国新闻两则

    https://twitter.com/SpeechFreedomCN/status/1446404288113172481

    关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有关情况的说明

  1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2021诺奖作家古纳:身为流亡者与难民,怎样知道“我是谁”?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1008-culture-abdulrazak-gurnah-nobel-literature-prize-2021/

    特约撰稿人 大澜

    「如果如他所写,一位海关关员对你说:“先生,你们不属于这里,我们的价值观念一点都不一样。我们不希望你们在这里⋯⋯”」

    古尔纳短篇小说译文:《博西》、《囚笼》、《我母亲在非洲住过农场》。

    延伸阅读:远在东亚,诺贝尔文学奖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


    73岁坦桑尼亚小说家古纳(Abdulrazak Gurnah)获得202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0月7日返回他在英国坎特伯雷的家。

    73岁坦桑尼亚小说家古纳(Abdulrazak Gurnah)获得202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0月7日返回他在英国坎特伯雷的家。摄:Frank Augstein/AP/达志影像

    "由于西方人心中的一种愿望,也可以说是一种需求,即把非洲看成是欧洲的陪衬物,一个遥远而又似曾相识的对立面,在它的映衬下,欧洲优点才能得以显影。"在评价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名作《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时,作家奇努阿-阿切贝(Chinua Achebe,陆译"钦努阿-阿契贝")如是说道。

    至于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因为笔者曾经想过,这位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的老者,在怀着一丝怨愤做出这番评价时,是否知道那位曾身为波兰人的同行,在十七岁登船成为一名英国水手时,只掌握几个简单的英语词汇,陌生的语言与陌生的大洋一样,充满诱惑,也充满致命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与接受过完整殖民地精英教育的阿契贝一样,康拉德在历经航海冒险十余载后,也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们同样背离于自己出生地的母语,选择了英文作为创作语言,并收获流芳后世的赞誉。在生命的晚年,他们各自回首那个支离破碎的母国,似都已成为完全无关的局外者。

    2021年10月7日,因一句"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及其对难民群体在不同文化与大陆间的鸿沟处的命运所怀有的毫不妥协与充满同情的观察。",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坦桑尼亚作家古纳(Abdulrazak Gurnah,陆译"格尔纳"),突然撞进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视野。面对颁奖消息,大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他是谁?",而紧接着这问话的动作,便是迫不及待打开各类购书软件,寻找他的作品。这看似慌乱的连贯行为,其实指向一种潜意识的质问与怀疑,因这结果与那些默认的"得奖者"契合不上------don't fit,于是这个短语经过瞬间的心理暗示,便成为了"不配"------don't fit。

    古纳(1948-),生于印度洋小岛桑给巴尔(Zanzibar),1960年代末以难民身分到达英国,曾任英国肯特大学英语及后殖民文学教授,直至最近才退休。至今发表10本小说及短篇故事,多带有殖民、难民议题色彩。代表作包括《天堂》(Paradise,1984)、《海边》(By the Sea,2001),及《荒漠》(Desertion,2005)。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史上第五位获得该奖的非裔作家。

    归来之后,新一轮黑暗

    其实,与老前辈阿契贝相似,古纳也是一位接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前)殖民地精英。二十岁前,他出生与居住的桑给巴尔岛,已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与"托管地"近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独立后的种族动乱将他逼往英国,去寻求另一种"先进文明"的庇护,并以教师的身份在深造后短暂回到非洲,后又长期定居英国,于大学任教。在三十岁到四十岁间,古纳埋首于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以对特定作家------诸如萨尔曼-拉什迪、奈保尔和索因卡的诠释而获得相当高的学术评价,一系列专著直到今天都是研究同类题材的重要参考。

    八十年代末,古纳走向了另一条道路------文学创作,且以长篇小说作为其写作的主要体裁。与同时期非洲旅欧作家一样,古纳以所在国的语言(或是殖民者的语言)进行书写,并因其研究者的身份,赋予其作品格外深刻的洞察力与批判性。于是,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读出其对非洲身份的宿命论反思,与对西方文明融而不入的痛苦思考,尽管殖民地已成为过去式的名词,但"我是谁"的问题,始终缠绕于他的作品之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猴面包树也皱缩了。原以为无论自己长多大,它粗大的枝干永远不会变。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怀疑,那条小河小时候很宽的,现在几步就到了河的对岸。"如同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在阿凯的童年时光》里所表现的那样,回忆是流亡者们的母题,也是一切非欧洲中心作家们共同捍卫的理想处女,这一点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已经做了很好的表率。

    只不过与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或米沃什(Czesiaw Miiosz)们不同,非洲作家们所怀有的回忆自带一种暴力的撕扯感,这可以理解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母国文明被动产生的精神烙印,那些屠杀、掠夺、"文明"征服、人口买卖下千疮百孔的土地,在脱非入欧的话语掌控者眼中,是那样的不堪入目,但又不得不看,成为一本隐藏在衣柜深处的旧相册。

    在古纳的里程碑式作品《天堂》中,主人公Yusuf的父亲------一位经营旅馆者------因债务而将儿子卖给一位阿拉伯商人Aziz,任其近乎奴隶般为"主人"干活帮工,并随着Aziz的商队跋涉于中非和刚果河沿线,风餐露宿,经历着自海滨到内陆丛林的冒险与磨难,其间他遭遇了许多土著部落和野生兽群,真实与幻觉如同潮水般的梦境反复袭来,颇有吉卜林笔下那些充满着异域幻想的旅行风格。而当Yusuf随着商队在多年后回到东非家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而作为德国殖民地的坦桑尼亚(或旧称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又卷入了新一轮的黑暗。

    这样的书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康拉德(没错,就是那部著名的《黑暗的心》)和本-奥克瑞(Ben Okri)的诗性书写,那些似属于夜晚的梦幻时刻,让人快要忘却现实世界中的残忍与挣扎,属于欧洲殖民者们的罪恶在这些书写的瞬间里像是被一群作家们自以为是的代表同族予以和解,剩下的只是一场虚构的狂欢。

    "自我"的受害者,抑或"他者"的施害者

    "非洲的艺术家和作家都了解,我们不要当悲观主义者,也不要当乐观主义者。我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曾以这样的话语劝勉非洲同行,这位以一生的热血来对抗独裁与专制的作家,即便年近九十,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欲望。在漫长的殖民主题下的非洲文学中,他早已成为了一面镜子,去照射那一部部新瓶旧酒。而与之对应的阿切贝或古纳,他们指出了一条看似光明的老路------迎合与依附。

    在欧洲知识分子与评论家的眼中,非洲永远是非洲,与现代化无关的非洲,与铁路和5G无关的非洲,自然也是与科学和进步无关的非洲。唯一产生些许不同的是,在近二十年后殖民主义的反复被解构与被"后"的过程中,一连串政治正确与种族话题(包括难民的入欧与同化),倒逼着掌权者们思考非洲的另一种权利语言体系。所以,索因卡的现实主义观点尤显重要,不要再重复魔幻的非洲,也不要再创造一个热带幻想的非洲,不要沉湎于黑暗的非洲,也不要再尝试刺激依然麻木的非洲种族神经。而古纳,似乎还没有完全走出那些陈旧话题的沉重桎梏。

    在2001年出版的长篇《海边》中,作者塑造了一名独特的难民角色Saleh Omar,名字中带着一个典型的伊斯兰语词,这在911事件发生前后无疑是敏感的,而敏感的寻求政治避难的奥马尔,在踏入英国机场的第一步时,便面临着一次"毫无疑问"的拒绝。与前几部同样书写移民遭遇的作品不同,古纳似乎想用那些作品为自己在英国寻找一个真实的身份,以文字的存在,给予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而在种族与所谓恐怖主义对西方文明产生强烈威胁的年份,一个奥马尔,则击穿了那些语言搭建起的幻觉,而无论这幻觉,是否是以英语(这一次它成为了被迫害者的语言)编织。在书中,作者借移民局官员之口说出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经典论点:

    "先生,你们这些涌到这里来的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带来的危害。你们不属于这里,我们的价值观念一点都不一样。我们不希望你们在这里。我们会让你们的生活艰苦,让你们受气,甚至对你们实施暴力。先生,你干吗非得让我们这样做呢?"

    这段话实现了(在我看来)作家本人的真正升华,借这段论述,古纳彻底摆脱了前几部作品苦苦经营的"受害者"思维,作为"自我"的受害者,亦可能是"他者"的施害者。而随后自己被没收(或是被偷走)的那个自故乡一路带来英国的小木盒,成为了"他者"对自己这个群体施暴的一次惩罚性报复,于是自己的被拒绝入境,丧失身份的自主性,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桑尼亚小说家古纳(Abdulrazak Gurnah)。

    桑尼亚小说家古纳(Abdulrazak Gurnah)。摄: Simone Padovani/Awakening/Getty Images

    怎样知道"我是谁"

    在一次对腾讯文化频道采访的回答中,古纳说:"很多作家本身就生活在与自我原生态脱节的环境中,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是很有挑战的。这也是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小说中不断重现的原因。但靠近一点去看,这并不只是表层'自我身份'的问题,很多时候,你失去对抗他人对你身份的描述,并且在对抗这个定势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自我身份认知。"

    古纳似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摸到了解答"我是谁"的门框,而许多和他类似的作家,往往在摸到这个门框的时候,选择的不是迈入大门,而是在门口逡巡不已,似乎这扇门,并不是自己寻找了很久的那一扇。因为这扇门的门牌,是用英语写就,而非自己本初的那一种语言。同样是非洲,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Ngũgĩ wa Thiong'o)在用英语创作十余载后,笔锋一转,回归于自己的基库尤语,借母族的语言,竖起了"反对英语"的大旗。他以母语写作,去试图恢复民族集体记忆。在他的创作论中,英语或其他殖民语言,已被批判成为将自己带离自我而趋向其他自我,离开我们的世界而进入异乡的境地。

    2020年,古纳发表了他的最新作《来生》(Afterlives),小说开头,作者使用了一句平白的直叙:"Khalifa was twenty-six years old when he met the merchant Amur Biashara.",以一个小视角,打开了后续那20世纪初德国殖民历史的序幕。在故事中,主角Ilyas被殖民者掠去,并在未来加入了殖民军队对抗自己的人民。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悲剧,是数百年来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悲剧,身份的悲剧,战争与分裂的悲剧。作者以一场百年前的战争,把读者们又一次拽回了对殖民话题的关注之上。

    这一年,新冠疫情爆发,人们被迫自我囚禁,目之所及,是被自己忽略许久的生活,那些柴米油盐的枯燥和缺乏元叙事维度的一切细碎。这样的囚禁伴随着感染与死亡的威胁持续发生,混乱以最低限度的消耗开始残酷的剥削折磨。一切重大的话题被框定在局促的屏幕间,借由信号相互传递。而作为创作者,古纳并未借用这个千载难逢的题材加以抒发,而是以微小-宏大的家庭-民族-历史的递进主题,展示了一场高烈度的冲突,一切都在变化,而他始终在不断探索。

    康拉德在成为水手的时候只习得几个简单的英文单词,但却在数十年后成为名震西方的大作家,与阿切贝殊途同归的是,面对祖国,他们心有戚戚,故土早已是一片丘墟。那样的书写,并未给他们带来诺贝尔文学奖。而继承这般传统的古纳,在don't fit的争议中,赢得桂冠。我们很难去评价瑞典学院这样的选择是否公允,毕竟诺贝尔文学奖自诞生之初便充满争议。我们自然可以去说这是介乎疫情之下,西方价值摇摇欲坠中欧洲中心主义者们的又一次施舍,借此以挽回多少余下的尊严。我们自然也可以去声称,这是后殖民主义自索因卡、戈迪默和库切以来的又一次伟大胜利。但还请不要忘记,诺贝尔文学奖,或是其他的什么文学奖项,所编织与构成的,均是一场虚构的狂欢,我们既可以是乐观主义者,也可以是悲观主义者,不过到最终,我们都将成为现实主义者。

  1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门罗币上线去中心化矿池 P2Pool,矿池挖矿奖励直接即时付给矿工

    https://www.chainnews.com/news/373110629887.htm

    链闻消息,门罗币上线由匿名开发者 SChernykh 开发的点对点、去中心化门罗币矿池 P2Pool,它结合了矿池挖矿和个人挖矿的优势,使得矿工在参与矿池集体挖矿时仍然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门罗币节点,矿池所有挖出来的区块即时向矿工付款,没有矿池钱包,资金永远不会被扣留。同时 P2Pool 使用单独的区块链将矿工的服务器与 Monero 网络合并,没有可以关闭或阻止的中央服务器,因此没有任何矿池管理员可以控制矿工的算力或决定谁能参与矿池挖矿。此外 P2Pool 采用 PPLNS(Pay Per Last N Shares) 方案,矿池费用和 XMR 的支付费用均为 0 (根据设计机制,费用不能增加),每个矿工都直接通过 Coinbase Transaction 获得奖励,且最低的奖励支付限额为 0.0004 XMR,每次支付只需要 38 字节。

    链闻注,PPLNS 是矿池挖矿奖励的一种分配形式,具体分配方案是当挖到一个新区块后,矿池先扣掉手续费,然后将剩下全部收益(包括区块链奖励和矿工费)按照算力占比分配给各个矿工。

    详见:https://www.getmonero.org/2021/10/05/p2pool-released.html

    Getting Started

    Donations

    If you'd like to support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nero P2Pool, SChernykh has a donation address on his GitHub page.


    P2Pool

    Decentralized pool for Monero

    Download binaries from Github and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to join! A 3rd-party Windows installer is available

  1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最新中文插图报告揭露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秘密监狱内部实况

    https://twitter.com/Peterinexile/status/1445354634751655939

    https://safeguarddefenders.com/zh-hans/node/412

    保护卫士今日公布最新的中文插画报告《囚禁:在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秘密监狱内》,深度揭露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黑暗世界。这是首次有调查报告透过丰富的插画、卫星照片,与建筑草图来描绘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秘密监狱系统,将其真实面貌公之于众。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中国国家许可的绑架系统,每年被用来处置数千人(同样在我们今日发布的新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累计了将近六万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受害者)。这套遭到联合国谴责的系统恶名远播,被用来对付数百、甚至数千名中国人权捍卫者,包括艺术家异议人士艾未未、人权律师王宇和王全璋,以及目前仍然身陷囹圄、第二次遭遇该体系秘密失踪的人权律师常玮平;也用于对付外籍人士,尤其那些中国当局基于人质外交目的而抓捕的外国人,包括加拿大人康明凯和斯帕弗。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隐密的地点实施,单独关押的受害者与他人隔绝、陷入全然孤立的状态,被羁押在派出所和看守所之外的设施里,如此特性导致这些设施的画面与地点资讯极难取得。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往往被国安局以国家安全「犯罪」实施,以及处置外国人,这也成为另一个它如此神秘的原因。

    《囚禁:在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秘密监狱内》试图弥补上述不足,借由运用插画以及第二人称叙事,使受害者讲述的故事活灵活现起来,彷彿引领读者戴着黑色头罩亲身进入秘密场所、单间牢房、审讯室,甚至坐上老虎椅。《囚禁》当中的所有细节,均来自受害者以及他们家属或律师的证词。

    保护卫士同时发布关于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系统规模的全新数据,与我们的最新报告同步释出。我们彙整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系统自2013年创立以来,截至2021年6月1日为止,遭到关押的受害者介于27,208人到56,963人之间。

    这些取自政府官方统计数据,以及来自广泛受害者的证词,证实了该制度发生强迫失踪与酷刑的系统性与广泛性,保护卫士已经将资料呈递给联合国相关机构。在国际法之下,系统性与大规模的强迫失踪和酷刑是反人类罪的罪行。


    《囚禁:在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秘密监狱内》(2021)一本具有丰富插图的报告,基于受害者的证词,运用漫画、建筑草图、卫星图像和模拟文件,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般进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单人监室、进入审讯室,甚至坐上老虎椅。


    PDF下载链接

  1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Firefox Send 替代,同样支持端对端加密文件传送

    早前一些滥用的用户开始使用 Firefox Send 来发送恶意软件并进行钓鱼攻击。当这个问题被报告后,我们停止了服务

    有网友 fork 并继续更新

    https://github.com/timvisee/send

    A fork of Mozilla's Firefox Send. Mozilla discontinued Send, this fork is a community effort to keep the project up-to-date and alive.

    Public Send instances

  1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PBS纪录片】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豆瓣条目已删除)

  1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套装(全10册)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共10卷,4112页,200万字,介绍了日本上下2000年历史。

    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万世一系的天皇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的粉墨登场,律令国家过渡至王朝国家,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群雄逐鹿、天下一统。尔后,时代遭遇巨大变革,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在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中,明治维新到来,近代国家建立。

    十位日本一流学者撰述,十位国内新锐学者译介,以关键问题为锚,以主题划分卷册,注重历史严肃性的同时不乏生动的故事描写,细腻体察个体的同时,又有对列岛各时期有着宏观把握,是一部扎实详实、融合多学科知识、观点新颖的史学经典。

    作者简介

    寺泽薰,同志社大学文学部毕业,古代学研究会顾问,现任奈良县樱井市缠向学研究中心所长,研究领域为日本考古学,以及考古学视角下的国家形成史、东亚农业史、比较文化史。

    熊谷公男,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部,先后进入同校大学院、宫内厅正仓院事务所工作,后任东北学院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古代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氏族、古代虾夷、政务和仪礼等古代王权问题。

    坂上康俊,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现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放送大学福冈学习中心客座教员。研究领域为奈良时代史、平安时代史。

    下向井龙彦,毕业于广岛大学文学部,修完同校大学院课程。现为广岛大学名誉教授,广岛大学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奈良、平安时代的军制、国制研究及其出身地吴市的地方史研究。

    山本幸司,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经济史专业硕士课程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工作,后在中央大学大学院攻读国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教授,现为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中世法制史、思想史。

    新田一郎,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修完同校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现任东京大学法学部、同校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

    池上裕子,毕业于新潟大学人文学部经济学科,现为成蹊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中世史。

    横田冬彦,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京都橘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专攻日本近世史。

    井上胜生,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日本史博士肄业,曾任国文学研究资料馆助手、北海道大学文学部教授及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专攻幕末维新史。

    铃木淳,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国史学科,修完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现任东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明治时代的社会经济史。


    下载链接

    这套书遭受诟病的一点是:原版26本书,中文版只出版了10本(墙内链接)

  1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2021年的加密货币世界:革命的迹象,还是伟大的泡沫?

    评:这次 China Crypto Ban 是真害怕了,连看加密货币行情的网站都给墙了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30-opinion-blockchain-drama-2021/

    Sep 30, 2021 • 惟庸


    「即使加密货币是泡沫,它也当之无愧,会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泡沫之一。」


    2018年4月25日英国伦敦,莱特币、瑞波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货币。

    2018年4月25日英国伦敦,莱特币、瑞波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货币。摄:Jack Taylor/Getty Images

    加密货币世界,早已不仅仅只是比特币。

    对加密货币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没有现实世界的价值或应用。如今,加密货币的支持者们要比过往更理直气壮一点:你看,我们有DeFi(去中心化金融)、有NFT(非同质化代币)、有区块链游戏......但反对者仍然嗤之以鼻:这些不还是炒作?

    在加密货币身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履历光鲜,支持者如a16z合伙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德丰杰投资基金合伙人Tim Draper、方舟投资合伙人Cathie Wood,还有左右横跳的马斯克(Elon Musk),反对者如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以及一众央行、证监监管官员。

    它的A面和B面也让人无所适从。既像一个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让人怀疑这不过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癫狂,又在某些方面显现出非常迷人的特质,隐约中似乎埋藏了下一个互联网级别的可能机会。 不过这种矛盾性不妨碍我们靠近些观察这个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毕竟,一切都还太早,我们不必匆匆给出结论。

    Axie Infinity 线上游戏。

    Axie Infinity 线上游戏。图:网上图片

    链游崛起

    今年四五月份,加密货币的市场狂热情绪达到历史高点:加密货币交易所第一股Coinbase敲钟上市,比特币达到6万多美元的新高,各种动物猫猫狗狗币漫天飞舞......加密货币的信徒们高喊着"永恒牛市",似乎比特币十万美元乃至百万美元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

    然而,市场先生从不失手。当狂热的一致性预期出现时,下跌的警钟已经敲响。随后的两个月里,比特币价格最低跌至3万美元下方,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市值蒸发了一大半,此前强势的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币也未能扛起重任,盼望中的DeFi Summer迟迟未能出现,市场情绪从极度乐观转向极度悲观。

    投资者们此前并未想到,将市场情绪从冰点拉回来的,是游戏。

    从5月起,一款由越南游戏商SkyMavis开发的区块链游戏"Axie Infinity"开始爆发:在一个数字宠物世界中,游戏玩家可以在这个世界繁殖、饲养和交易称为Axies的生物,并使用它们与其他玩家进行战斗,通过战斗胜利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就能获取游戏代币。

    这看起来是一款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游戏了,但是和传统游戏相比,区块链游戏拥有完全不一样的经济系统。游戏中的资产是以代币的形式存在的,小精灵Axies其实是非同质化代币NFT,游戏中帮助精灵进行繁殖的爱情药水SLP是同质化代币。

    借助代币,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了"打通"。游戏玩家如果想要入场玩Axie,需要购买三个游戏的治理代币AXS,如果用户想停止游戏,也可以直接出售你的Axies、AXS 和 SLP 代币,Axie 协议对市场上的每笔交易会收取4.25%的佣金。AXS 和 SLP 都可以在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被自由兑换成法币,用于支付现实世界中的账单。

    于是,奇迹发生了。疫情期间,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失去工作,横空出世的Axie Infinity就成了他们的"新工作"。尤其是菲律宾、印尼、巴西和委内瑞拉这些受到疫情重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玩游戏就能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可观的收入。

    这种Play-to-earn(边玩边赚)的模式,即所谓游戏"打金"早就存在:练级、练装备,发展中国家用户打游戏挣钱,发达国家用户氪金打游戏,但区块链游戏的网络效应更为惊人。 Axie的单月收入1月份还只有10万美元,7月份就增加到1.94亿美元,7月中旬到8月中的月收入达到3.34亿美元,超过了《王者荣耀》。和传统游戏不同,Axie Infinity的95%的收入都会归玩家所有。

    Axie游戏本身就为加密货币世界贡献良多。要玩这个游戏,首先用户就需要开通一个加密货币钱包,这就带动了新用户的入场,虽然未必是直接联系,但从以太坊钱包Metamask钱包的用户数据来看,今年8月,其月活用户数突破1000万,第一大用户来源就是菲律宾;其次,在Axie开发自己的侧链Ronin之前,Axie也为以太坊贡献了大量的gas费用。

    在5到7月的低迷市场中,Axie的治理代币AXS逆势上扬,从最低4美元左右上涨到50美元左右,7到9月涨势持续,最高至80美元上方,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了整个市场的低迷气氛,并且将区块链游戏这一赛道重新推回到人们面前。

    2021年4月9日柏林,滑板车主唱 H.P. Baxxter 的动画艺术作品于网上拍卖。

    2021年4月9日柏林,滑板车主唱 H.P. Baxxter 的动画艺术作品于网上拍卖。摄:Jens Kalaene/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NFT Summer

    Axie本身就是一款融合了NFT的区块链游戏,但Axie并不是今年NFT的最高潮。

    NFT在今年年初已经经历过一波小高潮。借助NBA球星卡游戏,这个原本小众的概念突然出圈,随后,以体育界为先锋,篮球之后,足球也卷入其中,不少豪门足球俱乐部基于区块链发行了自己的粉丝代币。现实世界和加密货币世界第一次产生了如此紧密的映射------尽管在传统视角看来这仍然是炒作。

    入局的传统企业名单越来越长:影视企业漫威、福克斯,老牌媒体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奢侈品企业LV、Gucci,纷纷发行自己的NFT,今年6月10日,在苏富比举行的 NFT 艺术品展览及在线拍卖活动中,《CryptoPunk #7523》以1175.4万美元价格成交,而这不过只是一个看起来仿佛回到远古互联网时代的外星人像素头像。

    8月,炒作到达顶峰,月底,CryptoPunk NFT的地板价达到100 ETH(约合32万美元),同时崛起的还有大猩猩头像Bored Ape NFT,一个个表情忧郁的猿猴突然席卷推特,一时间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真的疯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为了一个JPG头像付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

    每个阶段的狂热都会有一个终结者,8月底,一个叫做Loot的NFT项目上线了。这次,抛弃掉JPG图像,Loot NFT简洁到只有八行文字:分别代表着游戏人物常见的8个装备,武器、胸甲、头盔、腰甲、足甲、手甲、项链、戒指,也就是说,每当你铸造一个NFT,你就会获得一组物品,但是是以txt的形式。只用了短短一周时间,Loot就成为NFT 领域最火爆的项目,地板价一度达到18个ETH,但这也成为这一季NFT高潮的尾声。之后,各路NFT项目的价格迅速熄火,9月前两周成交额较高点下跌70%。

    《小王子》里有一个故事,某一个小王子旅行的星球上有一个商人,他一直在数星星,数到了第五亿零一百六十二万两千七百三十一颗。小王子问他要拿这些星星做什么,商人回答说:"什么也不做。它们都是属于我的。" 小王子又问,"你怎么能占有星星呢?" 商人回答说,"因为是我第一个想到了这件事情的。我不能摘,但我可以把它们存在银行里,我把星星的数目写在一片小纸头上,然后把这片纸头锁在一个抽屉里,这样就行了。"

    这是不是像极了今天的NFT?

    2021年8月21日波兰克拉科夫,手机屏幕上显示Solana徽标。

    2021年8月21日波兰克拉科夫,手机屏幕上显示Solana徽标。摄:Jakub Porzyck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公链"下半场"

    这个夏天,不仅仅是NFT Summer,还是Solana Summer。

    每当人们以为公链战争已经结束、以太坊已经一统江湖的时候,市场就会用新的炒作热点告诉你,还远远没有。

    所谓公链,指的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到系统中读取数据、发送可确认交易、竞争记账的区块链,它们相当于区块链行业的基础设施。比特币是初代公链,以太坊是第二代,借助智能合约,以太坊开启了公链作为"操作系统"的时代------各种应用可以搭建在以太坊上,运行应用需要燃烧以太坊(我们称之为gas费)。

    Solana是一条与比特币、以太坊并行的公链,它的投资人、核心人物SBF在这个疯狂故事辈出的圈子里仍然足够传奇。年仅29岁,入圈仅3年,财富已经超过查理-芒格、里昂-库伯曼(Leon Cooperman)和霍华德-马克思(Howard Marks)的总和,除了投资了Solana,他还是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的创始人,26个月获得180亿美元估值,成长速度如火箭般惊人。

    7月中下旬开始,Solana的代币价格从25美元左右上涨到9月上旬最高突破200美元,到9月上旬这条年轻的公链已经成为TVL(总锁定价值)排名第三的公链,仅次于以太坊和BSC。

    不过,这种狂热也以一个非常加密货币范儿的形式暂时结束了。9月14日晚起,风光无限的Solana 主网 Beta 版开始出现不稳定状况,连续当机超过13个小时,最终靠重启主网才恢复正常。

    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年都在发生。一直以来,有无数号称要挑战以太坊的项目,它们被统称为"以太坊杀手":从当年的EOS,到波卡,到bsc,再到今天的Solana、Near,相比于以太坊的"又贵又堵",它们有更高的TPS(每秒事务数),比如Solana号称在千兆网络下每秒最多可以处理71万笔交易,但在效率、安全、去中心化的不可能三角中,提升了效率,就必然牺牲了去中心化和安全,EOS最终创始人出走,BSC不断爆出黑客盗币事件,如今又是Solana的当机,鉴于每条公链都是冲着金融基础设施这个名头来的,这样的结果实在不能令人放心。

    2021年4月16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家购物中心,一名妇女在比特币ATM机旁。

    2021年4月16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家购物中心,一名妇女在比特币ATM机旁。摄: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下一代互联网?

    加密世界的吊诡在于,所有疯狂到不可理解的东西,换一个角度看,似乎又像是革命的前夜。

    比如,看起来没有创造任何现实价值的Axie Infinity,实际上可能重塑了游戏和工作模式。一个传统的游戏,会在营销上花费数百万美元,同时将大部分利润留给开发者和经销商;借助加密货币的网络效应,Axie几乎没有在营销上花费任何费用,通过将绝大部分的价值都留给了玩家,获得了惊人的市场增长。至于这到底有没有现实价值,也许就要回到那个究竟"何为现实"的问题------如果人们将这么多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投入到线上生活和游戏中,为什么"游戏打金"不能成为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呢?

    又比如,前文所述的那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能把txt卖出天价的"Loot"项目,换一个角度来解释,也许也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游戏革命。正是由于Loot非常简洁,它类似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VP,任何人都可以利用Loot与其他协议进行组合连接,第一层是Loot的资产层,第二层已经出现了由很多开发者基于 Loot 做的游戏,第三层是 Loot 的一些技能、资源和人格,甚至有一些开发者自行发起的Loot 黑客马拉松。借助社区的力量,搭建起一个开放的Loot宇宙,这会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模样么?

    而且,传统的游戏厂商会花费大量金钱在宣发和冷启动上,但NFT的引入和价格门槛,本身就快速吸引了一批高净值用户参与其中,那么Loot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高质量氪金玩家的引流工具?Loot的持有者所获得的游戏中的装备或者角色,也可以用于出租或者出售,从而产生现金流,让其变成生息资产。

    再比如,今天看起来还无法替代传统基础设施的公链,未来或许蕴藏着无限可能,毕竟,技术方案层出不穷:侧链、分片、Layer2......不是以太坊杀手,就是以太坊2.0,而从萨尔瓦多引入比特币作为法币,以及推特引入比特币小费打赏功能来看,连原本认为不可能被用于日常支付的比特币,借助闪电网络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似乎还是可以对技术进步抱有一定的乐观主义态度。

    这个世界到底改变了什么?是它的开放性、可组合性、互操作性,当目前的web世界需要政府监管介入来动手"拆墙"的时候,加密货币世界天然就是倾向于无缝衔接的:各种代币之间都可以互相兑换,同链和跨链的应用可以自然交互,各个层面的应用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拼接在一起...... 而且,当传统世界还在质问加密货币有何意义时,它的支持者们反过来对现实世界也是不屑一顾。A16z合伙人Chris Dixon近期在推特表示,在他看来,加密中的代币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站类似,是新的数字原生,但在灵活性和通用性方面要更胜一筹,他认为,同质化代币没有任何内在的东西需要与货币和金融相关,而NFT也没有任何内在的东西需要与艺术和收藏品相关。

    但是,监管并不那么买账。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周五,加密货币世界迎来了一记主权国家的重击:中国政府十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联动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虽然这已经是中国官方第N次发表对加密货币的禁令,但此次措辞的严厉态度显然是空前的:公检法部门首次介入,明确指出面向中国境内居民用户的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其境内工作人员会被追责等等。

    被认为是最懂区块链的监管者,曾在麻省理工教授相关课程的美联储主席加斯勒,9月21日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公共货币在全球有一定的地位。私人货币通常不会持续那么久。所以,我不认为有五六千种私人形式的货币有长期的生命力。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则多次表示,如果比特币获得成功,"主流监管机构将扼杀它"。

    未来的有趣之处在于,在它真正到来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是什么样。政府未必擅长挑选赢家和输家------Coinbase总裁阿姆斯特朗在拜会美国监管机构后在推特上写到:"一个绝佳的关于政府为什么只适合制定法律和政策框架,而不是挑选赢家的例子,他们曾经选择用来代表互联网未来的两家公司,一家是IBM,另一家我听都没听过!"

    一时的市场也未必是。曾经荷兰的郁金香泡沫、95至01年的互联网泡沫、08年的次贷危机,都告诉了我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也可以持续很久,直到它被戳破的那一刻,一切都显得自洽且合理。但有一句话或许总是对的,从一纸白皮书开始,十年时间依靠去中心化的网络效应,在政府监管的围追堵截下依然成长为数万亿美元的产业,并开始倒逼主流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改弦更张------即使加密货币是泡沫,它也当之无愧,会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泡沫之一。

  1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1) pdf下载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發行

    作者:楊奎松.林蘊暉.辛石.沈志華.錢庠理.卜偉華.

    高華.史雲.李丹慧.韓鋼.蕭冬連


    一套資料翔實、忠於史實、摒除黨派觀點的中國當代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約六十萬字、八百頁; 完整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1981年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全貌。


    「這是到現在為止,一部規模最宏大、敘事最詳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都達到了史學著作的世界水平。作者不但一律以中俄檔案、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為基本原料,而且也大量地參考了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每位作者都以批判的態度檢查史料,對於史料中互相衝突記載,詳加考訂,以建立最可信的史實。」

    ──余英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退休講座教授、克魯格人文獎得主)


    「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之後,不僅發現其敘事詳盡,更發現其已突破中國官方機構對資料的壟斷和保衛,有豐富的文獻檔案以為基礎,史實的可信度極高。每冊獨立,各有作者,但前後仍有脈絡可循,容易閱讀。這一套大書的出版是這幾十年來近代史學界的一大盛事。」

    ──陳永發(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特點:

    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國當代史家合力撰寫:各卷作者均是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國史研究專家,多次研討,分工撰寫,歷時七年。

    全景式歷史紀錄,通史與專題結合:既有反映高層決策和鬥爭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現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社會風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動畫面;各卷獨立成篇,又首尾相貫。

    倚重檔案、考訂詳盡、辨析充分、觀點開放:以中央及地方檔案史料的發掘和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對關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重大史實作出詳盡考訂和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目前最具規模、足以了解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及未來走向的大型中國當代史研究著述,是中外各圖書館、大學、研究機構,以及學者和教師的必備參考用書。

    分卷简介

    下载链接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1953-1955)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

    第四卷 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

    第五卷 歷史的變局──從挽救危機到反修防修(1962-1965)

    第六卷 「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

    第八卷 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 ──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

    第十卷 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1979-1981)

    第一、七、九卷仍未出版。

  1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陈秋实归来

  2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明暗之间:鲁迅传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同样的肉身,飘摇的世界,他如何从绝望中生出了言说的勇气?

    无法踏进光明亦无法退回黑暗,如何于大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安放自身?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展开论述。

    作者旨在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鲁迅的内心变化,从而品鉴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的背后故事。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在“斗士鲁迅”的形象背后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种种具体困境,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悲壮勇气。

    作者简介

    作者 | 丸尾常喜(1937—2008)

    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学师从鲁迅的及门弟子增田涉攻读中国文学专业硕士课程。历任北海道大学助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部教授、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等。著作有《“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鲁迅〈野草〉研究》等,译著有《鲁迅全集(第2卷)》《彷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丸尾常喜是日本战后第二代鲁迅研究者,也被誉为日本战后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开辟出了与竹内好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研究。他对鲁迅的研究,被誉为竹内好“竹内鲁迅”、丸山升“丸山鲁迅”之后的“丸尾鲁迅”。


    下载链接

  2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Wired】AlphaBay 前管理员重建暗网市场

    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69068

    2017 年,美国执法机构关闭了暗网市场 AlphaBay,在泰国逮捕了管理员 Alexandre Cazes(后在监狱中自杀),扣押了位于立陶宛的服务器,并利用获得的用户数据破获了一个贩毒集团。但 AlphaBay 另一名管理员 DeSnake 一直逍遥在外,最近他再次现身重建了暗网市场,并高调接受了《连线》采访。他通过 DeSnake 使用的签名密钥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新版的 AlphaBay 市场不再使用比特币而只允许使用门罗币,门罗币设计更难被跟踪。AlphaBay 除了能通过 Tor 访问外还允许通过另一个去中心匿名网络 I2P 访问,而 DeSnake 鼓励用户切换到 I2P,警告 Tor 可能容易被监视。DeSnake 称 Cazes 被逮捕部分归咎于对比特币区块链的交易分析,而分析门罗币的交易要困难得多。他还采用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他的计算机在脱离其控制之后能抹掉数据。

    He Escaped the Dark Web's Biggest Bust. Now He's Back

    AlphaBay alternative Links

  2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Solidot】测量 Great Firewall

    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69067

    加拿大多伦多公民实验室、纽约 Stony Brook、加州伯克利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创建了一个大规模测量平台 GFWatch(PDF) 去测量 Great Firewall。在 9 个月内,他们平均每天扫描 411M 的域名,共测试了 534M 个域名,探测到了 311K 个被审查的域名,在逆向工程防火墙使用的正则表达式之后研究人员认为有 41K 个域名是被误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 1,781 个 IPv4 和 1,799 IPv6 地址被用于伪造 DNS 响应,首次观察到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封锁行为。


    论文PDF:How Great is the Great Firewall? Measuring China’s DNS Censorship

    Slides

    作者 Hoàng Nguyên Phong 主页

    有趣的是主页 icon 是 Anonymous 的 logo.

  2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推荐一篇小说:铸剑

    按:这篇小说取材自中国神话传说,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本作品收录于《故事新编》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九期,原题为《眉间尺》。一九三二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本篇最初发表时未署写作日期。现在篇末的日期是收入本集时补记。据《鲁迅日记》,本篇完成时间为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著;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著,呆看着,站不起来。

    "尺儿,你在做什么?"他的母亲已经醒来了,在床上问。

    "老鼠......。"他慌忙站起,回转身去,却只答了两个字。

    "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

    他没有回答。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

    "唉!"他的母亲叹息说,"一交子时,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有的。还要你去报。我早想告诉你的了;只因为你太小,没有说。现在你已经成人了,却还是那样的性情。这教我怎么办呢?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的么?"

    "能。说罢,母亲。我要改过......。"

    "自然。我也只得说。你必须改过......。那么,走过来罢。"

    他走过去;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听哪!"她严肃地说,"你的父亲原是一个铸剑的名工,天下第一。他的工具,我早已都卖掉了来救了穷了,你已经看不见一点遗迹;但他是一个世上无二的铸剑的名工。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保国,用它杀敌,用它防身。不幸你的父亲那时偏偏入了选,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著,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大欢喜的光采,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著,拂拭著。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只要看这几天的景象,就明白无论是谁,都知道剑已炼就的了。'他悄悄地对我说。'一到明天,我必须去献给大王。但献剑的一天,也就是我命尽的日子。怕我们从此要长别了。'

    "'你......。'我很骇异,猜不透他的意思,不知怎么说的好。我只是这样地说:'你这回有了这么大的功劳......。'

    "'唉!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

    "我掉泪了。

    "'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随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 '这是雄剑。'他说。'你收著。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那天父亲回来了没有呢?"眉间尺赶紧问。

    "没有回来!"她冷静地说。"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后来听得人说,第一个用血来饲你父亲自己炼成的剑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亲。还怕他鬼魂作怪,将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门和后苑了!"

    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他的母亲站起了,揭去床头的木板,下床点了松明,到门背后取过一把锄,交给眉间尺道:"掘下去!"

    眉间尺心跳着,但很沉静的一锄一锄轻轻地掘下去。掘出来的都是黄土,约到五尺多深,土色有些不同了,随乎是烂掉的材木。

    "看罢!要小心!"他的母亲说。

    眉间尺伏在掘开的洞穴旁边,伸手下去,谨慎小心地撮开烂树,待到指尖一冷,有如触著冰雪的时候,那纯青透明的剑也出现了。他看清了剑靶,捏著,提了出来。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随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眉间尺凝神细视,这才仿佛看见长五尺馀,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你从此要改变你的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他的母亲说。

    "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但愿如此。你穿了青衣,背上这剑,衣剑一色,谁也看不分明的。衣服我已经做在这里,明天就上你的路去罢。不要记念我!"她向床后的破衣箱一指,说。

    眉间尺取出新衣,试去一穿,长短正很合式。他便重行叠好,裹了剑,放在枕边,沉静地躺下。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著。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当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的跨出门外,穿着青衣,背着青剑,迈开大步,径奔城中的时候,东方还没有露出阳光。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著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但是,待到走到树林的那一头,露珠里却闪出各样的光辉,渐渐幻成晓色了。远望前面,便依稀看见灰黑色的城墙和雉堞。

    和挑葱卖菜的一同混入城里,街市上已经很热闹。男人们一排一排的呆站着;女人们也时时从门里探出头来。她们大半也肿着眼眶;蓬著头;黄黄的脸,连脂粉也不及涂抹。

    眉间尺预觉到将有巨变降临,他们便都是焦躁而忍耐地等候着这巨变的。

    他径自向前走;一个孩子突然跑过来,几乎碰着他背上的剑尖,使他吓出了一身汗。转出北方,离王宫不远,人们就挤得密密层层,都伸著脖子。人丛中还有女人和孩子哭嚷的声音。他怕那看不见的雄剑伤了人,不敢挤进去;然而人们却又在背后拥上来。他只得宛转地退避;面前只看见人们的背脊和伸长的脖子。

    忽然,前面的人们都陆续跪倒了;远远地有两匹马并著跑过来。此后是拿着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满路黄尘滚滚。又来了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上面坐着一队人,有的打钟击鼓,有的嘴上吹着不知道叫什么名目的劳什子。此后又是车,里面的人都穿画衣,不是老头子,便是矮胖子,个个满脸油汗。接着又是一队拿刀枪剑戟的骑士。跪着的人们便都伏下去了。这时眉间尺正看见一辆黄盖的大车驰来,正中坐着一个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腰间还依稀看见佩著和他背上一样的青剑。

    他不觉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热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他一面伸手向肩头捏住剑柄,一面提起脚,便从伏著的人们的脖子的空处跨出去。

    但他只走得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因为有人突然捏住了他的一只脚。这一跌又正压在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他正怕剑尖伤了他,吃惊地起来看的时候,肋下就挨了很重的两拳。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了一大阵了。

    路旁的一切人们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随的。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只有几个人还来问眉间尺的年纪,住址,家里可有姊姊。眉间尺都不理他们。

    他向南走着;心里想,城市中这么热闹,容易误伤,还不如在南门外等候他回来,给父亲报仇罢,那地方是地旷人稀,实在很便于施展。这时满城都议论著国王的游山,仪仗,威严,自己得见国王的荣耀,以及俯伏得有怎么低,应该采作国民的模范等等,很像蜜蜂的排衙。直至将近南门,这才渐渐地冷静。

    他走出城外,坐在一株大桑树下,取出两个馒头来充了饥;吃著的时候忽然记起母亲来,不觉眼鼻一酸,然而此后倒也没有什么。周围是一步一步地静下去了,他至于很分明地听到自己的呼吸。

    天色愈暗,他也愈不安,尽目力望着前方,毫不见有国王回来的影子。上城卖菜的村人,一个个挑着空担出城回家去了。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枭。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唉唉,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他低声说。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阿,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好。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你听著: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他一时开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著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笑声即刻散布在杉树林中,深处随着有一群磷火似的眼光闪动,倏忽临近,听到咻咻的饿狼的喘息。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最先头的一匹大狼就向黑色人扑过来。他用青剑一挥,狼头便坠在地面的青苔上。别的狼们第一口撕尽了它的皮,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他已经掣起地上的青衣,包了眉间尺的头,和青剑都背在背脊上,回转身,在暗中向王城扬长地走去。

    狼们站定了,耸著肩,伸出舌头,咻咻地喘著,放著绿的眼光看他扬长地走。

    他在暗中向王城扬长地走去,发出尖利的声音唱着歌: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

    伙颐连翩兮多少一夫。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一夫则无兮爱乎呜呼!

    爱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游山并不能使国王觉得有趣;加上了路上将有刺客的密报,更使他扫兴而还。那夜他很生气,说是连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

    午后,国王一起身,就又有些不高兴,待到用过午膳,简直现出怒容来。

    "唉唉!无聊!"他打一个大呵欠之后,高声说。上自王后,下至弄臣,看见这情形,都不觉手足无措。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他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著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著,说道:

    "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什么?!"王说。他的话是一向很短的。

    "那是一个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穿一身青衣,背着一个圆圆的青包裹;嘴里唱着胡诌的歌。人问他。他说善于玩把戏,空前绝后,举世无双,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一见之后,便即解烦释闷,天下太平。但大家要他玩,他却又不肯。说是第一须有一条金龙,第二须有一个金鼎。......"

    "金龙?我是的。金鼎?我有。"

    "奴才也正是这样想。......"

    "传进来!"

    话声未绝,四个武士便跟着那小宦官疾趋而出。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个个喜形于色。他们都愿意这把戏玩得解愁释闷,天下太平;即使玩不成,这回也有了那乞丐似的黑瘦男子来受祸,他们只要能挨到传了进来的时候就好了。

    并不要许多工夫,就望见六个人向金阶趋进。先头是宦官,后面是四个武士,中间夹着一个黑色人。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他恭敬地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看见背上有一个圆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

    "奏来!"王暴躁地说。他见他家伙简单,以为他未必会玩什么好把戏。

    "臣名叫宴之敖者;生长汶汶乡。少无职业;晚遇明师,教臣把戏,是一个孩子的头。这把戏一个人玩不起来,必须在金龙之前,摆一个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炭煎熬。于是放下孩子的头去,一到水沸,这头便随波上下,跳舞百端,且发妙音,欢喜歌唱。这歌舞为一人所见,便解愁释闷,为万民所见,便天下太平。"

    "玩来!"王大声命令说。

    并不要许多工夫,一个煮牛的大金鼎便摆在殿外,注满水,下面堆了兽炭,点起火来。那黑色人站在旁边,见炭火一红,便解下包袱,打开,两手捧出孩子的头来,高高举起。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脸带笑容;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阵。黑色人捧著向四面转了一圈,便伸手擎到鼎上,动着嘴唇说了几句不知什么话,随即将手一松,只听得扑通一声,坠入水中去了。水花同时溅起,足有五尺多高,此后是一切平静。

    许多工夫,还无动静。国王首先暴躁起来,接着是王后和妃子,大臣,宦官们也都有些焦急,矮胖的侏儒们则已经开始冷笑了。王一见他们的冷笑,便觉自己受愚,回顾武士,想命令他们就将那欺君的莠民掷入牛鼎里去煮杀。

    但同时就听得水沸声;炭火也正旺,映着那黑色人变成红黑,如铁的烧到微红。王刚又回过脸来,他也已经伸起两手向天,眼光向着无物,舞蹈著,忽地发出尖利的声音唱起歌来: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兮血兮兮谁乎独无。

    民萌冥行兮一夫壶卢。

    彼用百头颅,千头颅兮用万头颅!

    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

    爱一头颅兮血乎呜呼!

    血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那头即似水上上下下,转着圈子,一面又滴溜溜自己翻筋斗,人们还可以隐约看见他玩得高兴的笑容。过了些时,突然变了逆水的游泳,打旋子夹着穿梭,激得水花向四面飞溅,满庭洒下一阵热雨来。一个侏儒忽然叫了一声,用手摸著自己的鼻子。他不幸被热水烫了一下,又不耐痛,终于免不得出声叫苦了。

    黑色人的歌声才停,那头也就在水中央停住,面向王殿,颜色转成端庄。这样的有十馀瞬息之久,才慢慢地上下抖动;从抖动加速而为起伏的游泳,但不很快,态度很雍容。绕着水边一高一低地游了三匝,忽然睁大眼睛,漆黑的眼珠显得格外精采,同时也开口唱起歌来:

    王泽流兮浩洋洋;

    克服怨敌,怨敌克服兮,赫兮强!

    宇宙有穷止兮万寿无疆。

    幸我来也兮青其光!

    青其光兮永不相忘。

    异处异处兮堂哉皇!

    堂哉皇哉兮嗳嗳唷,

    嗟来归来,嗟来陪来兮青其光!

    头忽然升到水的尖端停住;翻了几个筋斗之后,上下升降起来,眼珠向着左右瞥视,十分秀媚,嘴里仍然唱着歌: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爱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血一头颅兮爱乎呜呼。

    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

    彼用百头颅,千头颅......

    唱到这里,是沉下去的时候,但不再浮上来了;歌词也不能辨别。涌起的水,也随着歌声的微弱,渐渐低落,像退潮一般,终至到鼎口以下,在远处什么也看不见。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臣也没有法术使他上来,因为作团圆舞必须在鼎底里。"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这一笑使王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一时记不起是谁来。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著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他从从容容地伸开那捏著看不见的青剑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怦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烟消火灭;水波不兴。特别的寂静倒使殿上殿下的人们警醒。他们中的一个首先叫了一声,大家也立刻迭连惊叫起来;一个迈开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拥上去了。有挤在后面的,只能从人脖子的空隙间向里面窥探。

    热气还炙得人脸上发烧。鼎里的水却一平如镜,上面浮著一层油,照出许多人脸孔:王后,王妃,武士,老臣,侏儒,太监。......

    "阿呀,天哪!咱们大王的头还在里面哪,唉唉唉!"第六个妃子忽然发狂似的哭嚷起来。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足无措,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

    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门外商议打捞办法。约略费去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工夫,总算得到一种结果,是:到大厨房去调集了铁丝勺子,命武士协力捞起来。

    器具不久就调集了,铁丝勺,漏勺,金盘,擦桌布,都放在鼎旁边。武士们便揎起衣袖,有用铁丝勺的,有用漏勺的,一齐恭行打捞。有勺子相触的声音,有勺子刮著金鼎的声音;水是随着勺子的搅动而旋绕着。好一会,一个武士的脸色忽而很端庄了,极小心地两手慢慢举起了勺子,水滴从勺孔中珠子一般漏下,勺里面便显出雪白的头骨来。大家惊叫了一声;他便将头骨倒在金盘里。

    "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他们泪眼模胡地四顾,只见武士们满脸油汗,还在打捞。此后捞出来的是一团糟的白头发和黑头发;还有几勺很短的东西,随乎是白胡须和黑胡须。此后又是一个头骨。此后是三枝簪。

    直到鼎里面只剩下清汤,才始住手;将捞出的物件分盛了三金盘:一盘头骨,一盘须发,一盘簪。

    "咱们大王只有一个头。那一个是咱们大王的呢?"第九个妃子焦急地问。

    "是呵......。"老臣们都面面相觑。

    "如果皮肉没有煮烂,那就容易辨别了。"一个侏儒跪着说。

    大家只得平心静气,去细看那头骨,但是黑白大小,都差不多,连那孩子的头,也无从分辨。王后说王的右额上有一个疤,是做太子时候跌伤的,怕骨上也有痕迹。果然,侏儒在一个头骨上发见了:大家正在欢喜的时候,另外的一个侏儒却又在较黄的头骨的右额上看出相仿的瘢痕来。

    "我有法子。"第三个王妃得意地说,"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

    太监们即刻动手研究鼻准骨,有一个确也似乎比较地高,但究竟相差无几;最可惜的是右额上却并无跌伤的瘢痕。

    "况且,"老臣们向太监说,"大王的后枕骨是这么尖的么?"

    "奴才们向来就没有留心看过大王的后枕骨......。"

    王后和妃子们也各自回想起来,有的说是尖的,有的说是平的。叫梳头太监来问的时候,却一句话也不说。

    当夜便开了一个王公大臣会议,想决定那一个是王的头,但结果还同白天一样。并且连须发也发生了问题。白的自然是王的,然而因为花白,所以黑的也很难处置。讨论了小半夜,只将几根红色的胡子选出;接着因为第九个王妃抗议,说她确曾看见王有几根通黄的胡子,现在怎么能知道决没有一根红的呢。于是也只好重行归并,作为疑案了。

    到后半夜,还是毫无结果。大家却居然一面打呵欠,一面继续讨论,直到第二次鸡鸣,这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是:只能将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著,并且渐渐近来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著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作。

  2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红色轮盘:当代中国财富、权力、腐败和复仇的内幕故事 epub下载

    前情提要:【NYT】富豪商人出书揭秘中国权钱交易内幕


    Red Roulette: An Insider's Story of Wealth, Power, Corruption, and Vengeance in Today's China

    内容简介

    《红色轮盘》是一本独特的、具有煽动性的回忆录,它来自一位在中国权力和金钱的最高境界中崛起的企业家,他的妻子失踪了,《红色轮盘》揭示了这个国家的财富制造机器内部发生的真相。

    共产主义革命后,沈栋(Desmond Shum)的祖父被标记为属于"黑五类",其中包括前地主和富农——这意味着沈家将被污名化和贫困化。在沈栋成长的过程中,他发誓他的生活会有所不同。

    通过努力工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沈栋获得了一个美国大学学位,并回到中国在商业领域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那里,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高智商、同样雄心勃勃的段伟红(Whitney Duan),她决心在中国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做出成绩。段伟红和沈栋组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在他们与红色贵族的顶级成员形成的关系的帮助下,跃升为中国的亿万富翁阶层。很快,他们就在北京国际机场开发了大规模的航空货运设施,紧接着他们又建造了北京最重要的酒店之一。他们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乘坐私人飞机旅行,资助数百万美元的建筑和捐赠,并购买昂贵的房屋、车辆和艺术品。

    但在2017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当时沈栋在与儿子居住在海外时,得知他现在的前妻段伟红与三名同事一起消失了。

    这既是沈栋的故事,也是段伟红的故事,因为她不能亲自讲述。


    英文版下载链接

    Goodreads评分:4.23/5

    《红色轮盘》 精彩回顾

    经济学人书评:A new book looks behind Xi Jinping’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2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美剧《基地》上线,聊聊「端点星」的缘起(附下载)

    「端点星」出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三部曲》,取这个名字说明小二是个科幻迷。

    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海因莱茵(今年还有《沙丘》的电影)并称科幻三巨头,读科幻小说的朋友肯定不会错过。

    那么《基地》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抵抗的故事。银河帝国上有位数学家哈里·谢顿发明了「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行将陨落,结果被流放到了「端点星」。《基地三部曲》的主要焦点就在端点星上的基地。端点星上的学者为了抢在衰退期之前,保存人类的知识,努力编辑著一部全方位的《银河百科全书》,以待重建新的银河帝国。

    自小二的「端点星计划」后,端点星又被赋予了新的意涵(搜「端点星,Google排序「端点星事件」反而在小说「端点星」之前)。

    这种新的对应关系其实非常有趣。现在银河帝国是指哪个国家呢?端点星其实就是抵抗者的基地(站长就把大清国就改成端点星吧,建国多没意思,直接建星球,现成的文化meme,一脉相承)。

    小说非常精彩,我当年也是看得如痴如醉,希望 Apple TV 把电视剧整好点!

    不知 @刘慈欣 有没有补充?

  2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何评价去中心化的以太坊域名服务(Ethereum Name Service,ENS)?

    什么是Ethereum Name Service(ENS)?

    像 DNS 为了把 IP 地址变成方便人类记忆的自然语言网址一样,ENS 也是为了把以太坊公钥地址变成方便识记的形如alice.eth的形式。

    但 ENS 不仅是域名,还是钱包地址和 NFT。

    如果大家在 Twitter 上有关注以太坊大佬们的话,你就会发现他们的ID就是上面的形式,如以太坊创始人的ID:vitalik.eth

    ENS 有什么好处?

    引述官网

    • 为钱包、网站和其他内容提供去中心化的域名

    • 不必再复制和粘贴长地址。使用您的 ENS 域名来绑定您的各种加密货币地址,并接收加密货币的付款。

    • 使用 ENS 建立抗审查的去中心化网站。您可以在我们的管理器中将网站上传到 IPFS,并使用您的 ENS 域名进行访问。

    • ENS 的原生后缀是 .ETH,它具备原生区块链的全部安全优势。您也可以将 ENS 与您已经拥有的 DNS 域名一起使用。ENS 支持许多 DNS 域名,包括:.com .org .io .app .xyz .art

    怎么注册 ENS ?

    https://app.ens.domains/

    网上有很多教程就不赘述了:

    注意:

    1. 域名最短长度为 3 位。
    2. 不同长度域名的注册年费不同。3 位域名的注册年费为$640/年 ,4 位域名的注册年费为$160/年 ,5位及以上长度的域名注册年费为$5/year 。
    3. Emoji 也能注册。

    下面以2047bbs.eth为例

    会发现其实Gas费比年费还贵。


    按官网所说,使用 ENS 建立抗审查的去中心化网站。您可以在他们的管理器中将网站上传到 IPFS,并使用您的 ENS 域名进行访问。但目前 ENS 域名不是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访问,需要其他网关支持。

    比如怎么用eth.link网关访问vitalik.eth

    只要在后面加link就行了。输入vitalik.eth.link,但这是把 ENS 转成 DNS。

    最近 NGOCN 就注册了ENS:ngocn.eth

    在其他场景,比如 MetaMask 中暂时还没有测试。


    @thphd 点评。

  2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哈耶克 -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pdf下载

    自从科学方法论统治人文社科领域后,致命的自负者不断沉迷于抽象的概念——“社会”“国家”“阶级”,他们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描述成“毫无生命的自由原子”, 他们消解了伦理道德,他们追求价值中立,驱逐价值判断,最终把人类社会引向奴役之路。

    内容简介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哈耶克最早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集中论述出现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这本书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区别开来。——约翰•格雷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杨小凯

    哈耶克思想中的许多东西——不论是批判性还是建设性的,都对我们目前的事业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徐友渔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一书中描写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1899—1992) 二十世纪著名古典主义知识分子,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和弗赖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通往奴役之路》(1944)、《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科学的反革命》(1952)等。


    下载链接

  2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记快讯 | 独立记者黄雪琴、职业病权益倡导者王建兵失联

    https://ngocn2.org/article/2021-09-21-sophie-huang-and-jian-bing-wang-are-missing/

    报道 Lucretia, 小鱼,小鸭,小心

    编辑 小冲,正民

    图片 奶牛

    墙内可传播版本:ENS版图床版(欢迎转发)

    佳节之际,NGOCN祝各位读者中秋节快乐。合家团圆之际,不要忘了那些未能回家的人。


    据熟悉情况的友人称,独立记者黄雪琴、职业病权益倡导者王建兵于9月19日下午失联,目前未知身在何处。王建兵可能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拘留,主要原因或是他在家里和朋友的聚会。

    两人的一位共同朋友小李接受NGOCN采访称,黄雪琴原计划20日晚从香港飞往法兰克福,转机前往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攻读发展学硕士,王建兵本来将陪同她从广州出发乘机。然而,19日下午起,两人便与其他朋友失去联系。

    小李表示,两人目前可能被广州市海珠区警方控制,同时两人的物品近日被警方翻查、带走。黄雪琴和王建兵失联当天,小李的另一位朋友被派出所传唤,询问王建兵在家中与朋友聚会的情况。

    王建兵曾担任西部阳光基金会农村教育项目主管,随后来到广州,致力于青少年成长和残障社群赋能,关注职业病工人权益倡导。他的朋友们说,王建兵蓄着山羊胡,和善、热情,很会照顾人,大家常常称他为“煎饼”。

    海子是王建兵的多年好友,两人在2012年一个公益活动认识。他说,煎饼关注教育,源于自己从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走出来的经历,关注教育不平等。后来,煎饼来到广州,仍关注边缘、能见度低的社群,例如残障人士、职业病群体等。

    海子说,煎饼不会忘记他帮助过的每一位朋友。之前他想去职防院看望帮助过的尘肺病朋友,但因为疫情,病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很难进去,他担心这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会想办法看怎么能帮到他们。

    “他是很真诚的公益人,我绝对不相信他会做什么跟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相关的事情,绝对不会。”海子说。

    黄雪琴在2018年报道“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事件,拉开了中国#MeToo运动的序幕。2019年10月,她因记录香港反修例运动,被广州警方以“寻衅滋事罪”拘留,后变更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三个月后获释。

    海子也是黄雪琴的朋友。他称,自己在9月18日曾联络过黄雪琴,谈论去英国留学的事情,之后再无消息。

    “她经历了很多困难,但一直都没有放弃,”海子说,”她本来打算在2019年去香港大学读法律硕士,因为警方拘留她,只能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今年拿到了奖学金打算去英国读书,又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很心疼。”

    “这么有社会关怀、这么勇敢发声的女性记者,她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这些。”海子说。

    清风与黄雪琴通过一个线上夏令营相识,黄雪琴是讲师,指导清风写作。培训结束后,两人仍保持联络,但上周开始,黄雪琴的回复逐渐变少。19日,清风再次联系她:“你还好吗?”消息显示已读未回。

    多位参加过黄雪琴讲座或培训的受访者说,黄雪琴温暖、真诚、“像一个姐姐”,总是尽力安慰年轻人的彷徨与困惑,给予鼓励和建议。清风说,黄雪琴就是“正义的化身”。“我也不知道她哪来的勇气,去做这些极少数人敢去做的事情。她回答说,她喜欢这份工作。”

    黄雪琴在去年恢复自由后,打算今年去英国继续攻读学位,但在踏上国际航班的前一天被警方带走。9月20日晚11点,当NGOCN编辑此篇稿件时,黄雪琴计划搭乘的LH797航班刚刚起飞。

    (为保护受访者安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2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安德鲁·S.柯伦教授耗时四年,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呈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生平及思想,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卢梭的友情纠葛,与伏尔泰不同寻常的书信交流,以及他对艺术、戏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一反传统的见解。狄德罗秉持的无神论思想,以及他对真理快乐而坚定的追寻,让他成为那个时代自由思考艺术的拥护者中颇有魅力的一位。

    作者简介

    安德鲁·S.柯伦(Andrew S. Curran),卫斯理大学人文学科威廉·阿姆斯特朗教授(William Armstrong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和非虚构作家。著有Sublime Disorder: Physical Monstrosity in Diderot’s Universe和The Anatomy of Blackness: Science and Slavery in an Age of Enlightenment。他还是纽约医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医学史的研究员,曾获法国学术界棕榈叶骑士勋章(Chevalier dans l’Ordre des Palmes Académiques)。个人网站:www.andrewscurran.com


    下载链接

  3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報導者】敬思想史的傳薪者余英時:何謂知識人的實踐

    「知識人」的前提是,要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要盡力的完成自我,同時也要尊重別人,要為追求人生的基本價值付出努力,要尊重我們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心中一種對現實跟自我的責任感。

    但我覺得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根本問題就是,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你面對這個問題時,你會有一種比較強大責任感,不可以太委屈自己、不可以活得窩窩囊囊的。就是說,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之下,你想說的話、你想做的事情,要能夠盡量去說到做到。


    https://www.twreporter.org/a/intellectuals-practice-yu-yingshih-forum-summary

    2021/9/13

    講者/錢永祥、周保松、蘇曉康、張潔平;整理/編輯部


    著名的歷史學家余英時今年8月1日在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他是台灣的中研院院士,也是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新亞書院的第一屆校友,其後返回母校任職中大副校長及新亞書院院長;而他後來在美國普林斯頓任教,不但在六四事件後,協助成立了「中國學社」,接待照顧流亡海外中國異議者,他更對台、港發生的重要民主運動持續發聲。

    余英時對中國思想、文學有著豐厚的知識建構。聯經出版在2021年9月4日、9月5日主辦「余英時紀念論壇──敬思想史的傳薪者」線上活動,邀集海內外學者、出版人共同討論余英時先生的思想、為人及對後世的啟發與影響。《報導者》參與協辦此活動,我們將其中一場「知識人的實踐」內容摘錄後整理,了解余英時終其一身對自由主義的定義、想法,以及他如何看待「知識人」的角色。

    「知識人的實踐」主講者有3位,分別是:《思想》雜誌總編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八九一代流亡知識分子、《河殤》總撰稿人、居住在美國的作家蘇曉康。主持人是《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以下演講內容,由《報導者》自逐字稿摘錄、整理、編輯。


    《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熟悉余先生的人都會熟悉「知識人」這三個字。「知識人」這三個字其實是余先生的發明,他大概在2002年,首先在他出版的《士與中國文化》這本書的序言裡提到,他開始不喜歡「知識分子」這個說法。後來2004年,他在《聯經出版》的《重尋胡適歷程》中,一邊寫作一邊發信叮嚀《聯經》的編輯,特別交代把所有文章中、書中提到的「知識分子」四個字,都改成「知識人」。他也特別說:「我愈來愈不喜歡把人看成某一種『分子』,所以我再也不用這個詞了,請注意。」在這一次叮嚀之後,我們大家其實就可以看到,2004年之後余先生確實不再用知識分子這個詞了。

    他在往後的訪談中其實多次講過這個問題,他說,為什麼要用「知識分子」?「分子」其實是一個滿自上而下、被定義的、被分類的、沒有「人的靈魂」的一個詞,他覺得以前用是一種隨俗,但醒過來之後,發現知識分子這個用法來自「右派分子」、「壞分子」,其實是不是一個中性的詞,而是源於某種語言暴力。他認為,語言會限制我們的思想,所以用暴力的語言,其實就是鼓動暴力,我們應該要讓「人」這個字、讓「知識人」的人性重新回來,「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們要恢復「人」的尊嚴。

    所以他堅持用「知識人」這件事,是從其實並不小的一個堅持開始。「知識人」的前提是,要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要盡力的完成自我,同時也要尊重別人,要為追求人生的基本價值付出努力,要尊重我們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心中一種對現實跟自我的責任感──這就意味著余先生的思想不可能僅僅限縮於書齋之中。我相信這也是非常多的人懷念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的影響力遠遠不只限縮在學術界、思想界,其實應該說是散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之中。

    很多人、很多學者都不理解,余先生為什麼到去世之前,他還掛著美國《自由亞洲電台》(RFA)特約評論員的頭銜,而且他一直以來對中國、香港、台灣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包括台灣的太陽花運動、更早的美麗島大審;到香港的佔中、香港的反送中、中國的八九──全部都是秉筆直書,而且不會像其他的知識學者一樣,說「我不瞭解狀況、我要先看一看、現在不方便做出評判」等等,他很快地會給出自己的判斷,並根據這個判斷去做非常多其實不是政治行動、但比較像連結跟救護的行動。

    其實在學術史上跟在現實的實踐中,他都在做這一點。在學術史上、在思想史上,他作為一個重要的傳薪者;在現實政治的世界裡,他是一代一代思想者、尤其是不被主流接納的邊緣思想者很重要的庇護人,他像大樹一樣,真的庇護了非常多人。我們今天請到了3位分別來自台灣、香港跟中國的講者,將回應他的思想,作為一個知識人的實踐面向。

    以「知識人」自詡的余英時先生,是在華人學術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傳薪者。(照片提供/唐獎教育基金會)

    以「知識人」自詡的余英時先生,是在華人學術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傳薪者。(照片提供/唐獎教育基金會)

    Ⅰ.現代知識人對公共文化的任務

    《思想》雜誌總編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在余先生的學術著作跟現實關懷兩個方面,「知識人」都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早年的《士與中國文化》到新世紀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再到《論天人之際》,他所探討的許多議題都是以知識人為主角,用豐富的史料說明知識人在中國文化史中的性格與角色。他如此重視知識人,關鍵的原因在於他賦予知識人有一個關鍵的任務,那就是他認為一個文化的價值系統,雖然起源於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但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然後才能夠形成一套基本規範,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間發生引導作用。

    我特別要強調余先生用的這幾個詞就是:整理、提煉和闡明的重大任務,這在中國傳統裡面一直是由所謂的「士」來承擔職責。換言之,余先生重視知識人,是因為知識人承擔文化價值系統的詮釋和發展的責任。余先生研究中國思想史,他的切入點正是中國的文化價值意識,從軸心時代的形成,到它的內容在歷史間的變化等等,因此他會對知識人關心有加,有很自然的學術根源。

    另一方面,余先生關心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其實就是在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日常中能不能實現人生基本價值。人生的基本價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間實現?如何受到政治權力的阻礙與破壞?又需要藉由什麼樣的制度來落實?這些都是余先生在現實中的關懷焦點。在中國傳統中,這件工作正是由知識人、也就是傳統的「士」,還有現在的知識人所自覺地承擔的,這說明了他為什麼如此一貫地注重知識人這個概念。

    但是余先生也深知,隨著現代發展,中國儒家為主的傳統價值體系逐漸解體,種種現代觀念也跟著出現,但是所謂的現代觀念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價值?很顯然現代的觀念不可能再像傳統儒家一樣,具備足夠的完整性、體系性,而是相當零散雜亂的,甚至充滿衝突。現代的知識人如果要從事文化價值的經營與闡釋,所面對的挑戰會比傳統的士更為複雜。

    何況在今天的社會,不僅很難找到一個在社會上普遍接受其權威的價值體系,針對各種價值的詮釋、發揚與傳播,也已經不是知識人所能壟斷的。相反地,社會本身的多元、文化詮釋者這個角色的多樣化競爭,再加上國家政治權力的介入,余先生所想像的知識人,在現代社會中間所能做的事情難免愈來愈曖昧、愈來愈微弱;他所期望有文化價值形成基本規範、在民族的精神生活中間發生引導作用,似乎也愈來愈不可能。

    我認同余先生的看法,我相信一個社會的確需要一套能夠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價值,才能夠奠定我們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但是另一方面,我懷疑儒家的傳統、或者任何單一的現代觀念能夠滿足這種需要。不過,這並不是說現代社會根本不可能有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

    《思想》雜誌總編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照片提供/周保松)

    《思想》雜誌總編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照片提供/周保松)

    知識人和公共文化之間是什麼關係?

    在我所接觸到的思想資源中,羅爾斯(John Rawls)所謂的「公共文化」或者「公共的政治文化」,比較精準地掌握到了這之中的分別。現代社會的特色就是大家的意見、利益還有信仰非常分歧,那要如何去找到共同生活所需要的規範呢?

    羅爾斯認為,必須要發展社會的「公共文化」。他說,公共文化是一個社會的公共生活所逐漸積累凝聚下來的共識。在近代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中發生過各種辯論鬥爭、衝突,包括歐洲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工人運動;在美國的話,就是19世紀的內戰,20世紀的民權運動、婦女運動,這些衝突逐漸沉澱、積累了一些大家所熟知的觀念跟原則,這個社會的成員都能普遍接受。

    這中間還是會有很多爭議,例如種族跟性別的平等所涵蓋的項目究竟有哪些?又例如人類所謂的民主是不是應該從政治領域擴張到經濟領域?這些都爭議很大。但是在爭議之外仍然有一些共識:例如所有的人類都享有自由、平等,還有民主參與的權利。這些共識並非空談,而是構成了一個社會的公共文化,奠定了各種社會裡面各種制度的正當性。

    那麼知識人和公共文化之間是什麼關係?羅爾斯並沒有特別談到知識分子,但是他反省過哲學家、或者政治哲學家在構成公共文化時的角色。羅爾斯認為,哲學家必須以公民的身分參與公共文化的詮釋和闡明,哲學所能做到的是「收集」,試著把它們組織起來,形成一套關於社會架構的觀點。

    這些雜陳的信念,包括已經不言自明的基本政治價值跟政治制度、在歷史發展中對它們所形成的詮釋傳統,以及大家所熟悉的歷史文本。羅爾斯舉例,比如美國的《美國獨立宣言》,《美國憲法》的前言,林肯的《蓋茨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還有一些政治哲學的經典,例如洛克(John Locke)的《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19世紀密爾(John Stuart Mill)的《論自由》(On Liberty)。政治哲學的工作,其實也是每一個公民都可以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資源整理、詮釋、安排成一套自洽的觀點。

    我相信羅爾斯賦予政治哲學的工作,其實很能呼應余先生對於現代知識人角色的期待,也就是尋找一套價值系統作為規範的基礎。羅爾斯比余先生更為明確地指出了這種系統的公共性格,但是我猜想余先生會高度認同羅爾斯關於公共價值系統的這種形而下的詮釋。這種價值體系很難去滿足人們安頓生命的形而上需求,但這不是說它沒有意義,它的功能在於經由它所奠定的社會共同規範,大家才有機會去展開自己的形而上追求,不至於遭受壓迫、歧視甚至於禁止。

    台灣、香港、中國的公共文化命運

    我個人曾經對台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過去40年來的民主化的過程,到底有沒有形成一套公共文化提出過分析。我個人覺得,以台灣的情況而言,已逐漸有一套關於公共規範的、公共生活規範的雛形想法,但是每次發展到某一個階段,就會碰到其他力量的破壞。我覺得這是台灣社會很需要慎重思考的。公共文化在香港社會的發展,目前則是在一個很艱難的情況下。

    現在的知識人已經不能再認為自己掌握了終極的真理、妄想擔任「道」這個傳統觀念的代言人;相反地,知識人應該尊重社會的多元現實,積極促進公共社會的討論。這對所謂以知識人自居的大家,添加了很重的一些責任。在現實環境中,公共討論最需要什麼?需要一些制度條件,比如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在心態的條件方面,需要去培養尊重異己、承認自己可能犯錯的基本態度。這兩者都是當今知識人需要去努力、致力的目標。

    羅爾斯特別強調文化的歷史性格,也就是說,公共文化是一個社會在經歷各種悲劇、成就的漫長過程之間,集體學習的成果。「集體學習」這個概念,也許對中國的朋友來說會覺得敏感、覺得刺耳,可是拿台灣經驗來說,台灣過去40年來民主化的過程,如果要找一個形容詞形容它的特色,我覺得它是給台灣社會一個集體學習的經驗。羅爾斯對公共文化歷史性格的強調,提醒了知識人,要去重視自己社會的發展歷程,要以沉重的心情,去面對那些曾經震撼整個社會、捲入億萬人民的悲劇,例如中國的文革或者八九,協助人們吸取教訓。

    我覺得中國發展過程中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對於歷史的記憶、詮釋,還有重新敘述,受到政治力很強的干擾。所以,雖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過驚人的悲劇,也有過很大的成就,但是因為整個社會沒有機會藉由歷史回憶、歷史詮釋,去從事集體學習,中國的社會在今天還是很難積累跟凝聚共識,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知識人在這些方面受到的限制非常多,我覺得這個時候,特別需要海外的知識界有所擔當。

    今天余先生的著作不太容易在中國公開出版,余先生思想的傳播、或他所推崇的這些價值的傳播,在中國的環境裡受到了限制;我覺得特別遺憾的,就是中國的知識界沒有機會,去好好重新回憶70年來社會發展歷程裡所提供的教訓。

    照我們剛剛上面講的,(知識人)應該改成公共知識人,或者用大家更習慣的語言來說,就是公共知識分子。可是很不幸地,今天「公知」這個詞在中國好像變成了帶有某種嘲諷的意思。每個社會都需要這種具有公共意識、公共修養、公共關懷的知識人,這些人在每個社會裡面,不一定要在校園裡面,或者是學院裡面,也可以在新聞界、媒體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台灣、在香港,或在中國,我們都要再去更客觀地、以比較莊重的心情,去體會所謂的公共知識人,在這個社會的公共文化形成過程間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

    Ⅱ.一生為自由發聲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余先生1950年從大陸過來香港,我是1985年、也就是少年的時候,從中國大陸移民來香港。余先生移民來香港是為了探望他的父母,我當時移民來香港,也是為了跟我的父親團聚,來的時候我們都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要在香港這個地方落葉生根。這個是第一點,我跟他有同樣地、跨過羅湖橋的一個經驗。

    余先生來的時候,他是住在九龍深水埗的青山道。我來的時候,跟他住在同一區,都是住在深水埗。那時候,我住在另一條街叫北河街,很近,走10分鐘就可以到,因為在同一區裡面。1950年新亞書院創辦的時候是在桂林街,北河街其實就在旁邊,所以我的少年時期幾乎每天都是在桂林街附近遊蕩,在新亞書院創辦的那個地方成長,這個是第二點。

    第三點是,余先生來了以後,由他的父親介紹進入新亞書院,他那時讀了《國史大綱》,希望能夠進入新亞書院跟錢穆先生念書。我自己在香港讀中學的時候,當年也是一心一意地要進新亞書院,因為我也是在中學時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歷代政治得失》,那時就覺得我一定要進新亞。

    余先生從50年代來香港之後,就是一個非常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今天我主要談三個問題。第一,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余先生所堅持的自由主義,到底它的基本的內涵是什麼?他不僅僅是很簡單的說一句反共就完了,他是有非常深刻的意涵在後面。

    香港《蘋果日報》被關掉那一天,我的心情非常不好,我寄了一份《蘋果日報》的報紙,寫了一封相當長的信給余先生,7月13日余先生很快地就給我回了一封信。信裡他說,香港情況向民主自由相反的方向發展,「但我始終相信人類文明正途不可能被少數自私自利的人長期控制。香港自開始便享有自由,不在專制王朝手中,」他說,「人的主觀奮鬥是極重要的,絕不能放棄。」

    香港《蘋果日報》被迫停刊後,余英時寫給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的親筆回信。(圖片來源/周保松 Facebook)

    香港《蘋果日報》被迫停刊後,余英時寫給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的親筆回信。(圖片來源/周保松 Facebook)

    這是余先生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時間,給我、可能也是給香港人的很重要的一個分享。從這裡面,你會看到他特別強調民主跟自由,他說「民主自由是人類文明的正途」,對他來講,民主、自由對所有的社會,包括香港、中國大陸、其他地方,是有普世性的價值,人類文明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

    從這點我想特別強調,余先生其實是很清楚的自由主義立場,他覺得民主跟自由,是我們在這個社會基本制度裡應該追求的。他人生走到最後的時間,他還是這樣的立場。

    如何理解自由主義

    在他回憶錄裡,他回憶50年代在香港的時候,他如何理解自由主義。他說:「我在1948年,基本上認同了五四以來,『民主』、『科學』的新文化。」余先生非常肯定五四運動,他當時已經讀了胡適先生的文章《胡適文存》,但是他說「當時僅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那時他也受左派影響,來香港之前,他在燕京大學讀歷史系一年級,1949年的時候,他入了共青團(註),受了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是他來到香港,「系統地閱讀了20世紀中葉的政治、社會思想和專題研究之後,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才真正成爲我深入內心的人生信念。」余先生在50年代、20幾歲的時候已經很清楚地確立,他是自由主義的立場──相信民主、自由,相信五四運動,而且他很清楚地覺得要繼承胡適先生所代表的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繼續努力下去。

    但同時,余先生也講:「改革社會,要使民主、自由這些價值得以實踐,必須避免左右兩極化的『畢其功於一役』,只能採取逐步漸進的方式。」這個非常重要,余先生是說,我們認同自由、民主的價值,但是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可能不能用全盤地反傳統、全盤地激進的方式,希望能一夜之間透過激烈的革命達到成果。余先生一生努力要做的,就是希望能夠建設我們的公共文化,希望民主、自由的信念,能在我們的公共文化裡面生根。

    余先生從年輕時開始,就以所謂「現代的知識人」自許,跟古代的「士」是不一樣的。古代的士人,是希望透過作官、透過參與朝廷,去改變這個世界。余先生一生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官,從來沒有想過要參與到現實政治裡面去,他希望的是影響公共文化,以一個獨立知識人的身分,參與到這個過程裡,所以他是「現代知識人」。我覺得他對自己的責任跟角色,是有非常清楚自覺的。

    千萬不要誤會余先生是政治上或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之下,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不是一個自由社會,不是一個民主社會,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他怎麼可能去保守什麼現在的價值呢?對不對?他希望的是對現實做出批判,希望能夠去努力尋求文化、社會、政治上的變革。

    用錢穆先生的說法,他對中國歷史有一份溫情與敬意。他也跟林毓生先生一樣「拒絕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這是林毓生先生很有名的、一個關於五四運動的說法。當然余先生一生都是做關於士、關於知識人、傳統士的研究,同時他自己也承繼士人的精神,我說前面這幾點,都不表示中國不應該走向政治現代化。對余先生來講,前面這幾點他都接受,但不等於中國就應該回到以前,或者停留在現在。

    余先生所相信的自由主義信念,是從50年代開始、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裡面,經過長期反思,充分參考人類的歷史經驗、尤其是中國歷史的經驗,深入了解人性尊嚴跟侷限之後,他認為有充分理由支持的一套價值系統。不是我們所講的被人洗腦、或說只是他個人偏見,它是一個長期反思的結果。我借用羅爾斯的一個說法結論,它是理性主體,經過來回反思之後,達致的一種反思均衡的結果,英文叫「reflective equilibrium(反思均衡)」,它不是意識形態來驅策,而是反覆來回的思辨得到均衡點。

    回憶錄裡他說:「何況『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對於自己所思所信,也只看做一種可以不斷修改的價值系統,」不過他強調「我經過反思以後呢,我不是相對主義,我不是主觀主義」,他說「這一價值取向使我無法認同中共一黨專政的統治。」余先生說,有本事你就challenge我、挑戰我,如果我錯了,你用理由來說服我,我的立場不是一時的想法,而是經過長期的思考後,做出的一個判斷。

    所以對余先生來講,自由主義不是絕對、不可質疑、獨斷的教條,也不是相對於階級、文化、國族可以隨時變動的信念,他不是獨斷教條,也不是主觀主義。自由主義對他來講是建置於人的實踐理性,不斷反思、有合理的理由去支持、而且可以被修正的政治道德觀。以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說法,是unfinished的modernity,是一個unfinished的project,沒有完成的規劃。自由主義從洛克開始走到今天,沒人說它是完美的,但是自由主義一直還有很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它能一直因應我們世代的挑戰,做出反思跟調整。

    余先生談自由主義的時候,大家不要輕鬆地說一句「余先生反共」就完了,絕對不是這樣,他是背後有思想的。很多人對自由主義有不同的理解,我給自由主義非常簡單的一個定義:一個具有正當性的國家,必須充分保障每一個公民享有一系列的基本自由跟權利。我相信,無論你接不接受自由主義,大家都可以接受這樣的理解。

    用英文來講,就是「basic liberty and right」(基本自由和權利),從而使每個人都有機會跟條件活出自己想過的人生,自由主義的目標就是這樣。這些基本自由包括什麼?大家很熟悉,人身自由、良心跟信仰的自由、言論跟思想的自由、新聞跟網路的自由、學術出版自由、集會跟結社的自由、擁有正當的個人財產的自由,還有最重要的,參與政治、可以選舉的自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標準來測試一下,今天的香港、中國大陸,是不是一個自由的社會?

    自由主義和傳統儒家間難以化解的張力

    我覺得自由社會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一,人是自主的個體(autonomy being);同時,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自主跟平等構成了自由主義兩個最重要的腳。因此,國家最重要的責任,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並尊重每個人平等的自由,所以國家不能夠做什麼呢?不能夠強迫所有人追求同一個絕對的、普遍的、獨立於個體而存在的「上帝」──儒家說法裡是「天道」、柏拉圖說法裡是「至善」、共產黨的說法是「黨的意志」。自由主義跟傳統儒家跟基督教,其實有難以化解的張力,不是因為這些信仰、理論必然是錯的,而是因為自由主義尊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自主的權利,這些信仰必須要得到每一個個體發自內心的認可。

    所以,因為要尊重我們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認可、尊重我選擇的自由,所以你不能夠強迫我相信某一個宗教、某一個黨的教條。如果沒得到我的同意,你不能逼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由主義的社會,必須容許個體有充分的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宗教認同,所以他必然是一個文化跟價值多元的社會。

    從自由主義來講,任何對個人自由的壓制,都意味著個體選擇空間的減少,也就意味著個體無法在許多重要的領域做選擇。包括政治上我們沒有選舉;宗教上我們沒有宗教的自由;教育上我們一定要讀什麼的教科書;言論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我們要翻牆⋯⋯經濟上,大家都知道最近中國大陸的事情,包括娛樂。因此我們沒辦法根據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只要觀察一下你在生活裡面,選擇的空間被國家收窄的時候,你感受到多大的痛苦,你就知道自由為什麼那麼重要。

    那專制最惡的地方,就是傷害人的自主性跟主體性。它沒辦法讓人能夠有尊嚴地活著,也沒有一個自由的環境,讓我們能全面發展自己的心智、建立良好的社會聯繫跟社群生活。活在一個不自由的制度之下,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在遭受根本的破壞,沒有人能倖免。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活在國家之中、活在制度裡面,如果制度不改變的話,無論你是有錢人、沒錢的人,你是什麼階級的,在整個制度之下,我們每一個人的完善的個人發展,其實都會受到傷害。

    2019年在香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現場的周保松。(圖片來源/周保松 Facebook)

    2019年在香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現場的周保松。(圖片來源/周保松 Facebook)

    他的defining years:5年香港之緣

    余先生是一個歷史學家,注重所有事情發生都有歷史脈絡,當然余先生的自由主義信念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它從哪裡來呢?香港。

    余先生1950年就來香港,1952年從新亞畢業,再5年才去哈佛。那5年在香港的時間,我用一個詞叫「defining years」,「defining」就是界定的意思,余先生那5年其實是define了他的人生。他能夠獨立於他的父母、獨立於其他的權威,根據自己的反思,界定我是誰、我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計畫、我的人生追求的是什麼。在那時,他界定自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香港對余先生來講不是一個過客之地,而是構成他自我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解釋為什麼余英時先生去了美國以後,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香港問題的關心,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還是那麼關心香港的政治發展、還是那麼關心香港的處境,我覺得,是因為他跟香港有一種非常親密關係。

    在他的回憶錄裡面,有兩個故事很有意思。第一個,就是1950年過羅湖橋。來過香港的朋友應該知道,從深圳到香港要過一條河,上面那條橋叫羅湖橋。余先生說,過羅湖橋的時候有個很特別的經驗,「我突然覺得頭上一鬆,整個人好像處於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之中。這一精神變異極為短促,恐怕還不到一秒鐘,但是我的感受之深,則為平生之最,以後再也沒有過類似經驗。」就是說對他來講,香港其實代表著一種自由的狀態,香港就是代表自由,羅湖橋的那一端跟這一端,其實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他在1950年的時候已經有這種感受了。

    他在回憶錄另外一個很好玩的故事是說,余先生當時在燕京大學念書,來了香港以後,本來是希望回去的,結果坐火車回去,過了深圳以後,火車壞掉了。在那個幾個小時裡面,他突然發覺了自己的心,「我不想回去,我要重新回到香港來」,這個決定當然就改變他一生的命運。你想想沒有那個決定的話,就後來沒有余先生後來的發展,今天我們就沒辦法讀到余先生那麼多精彩的作品。

    回憶錄最後一段,他描述50年代的香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50年代這個時期,香港為中國自由派知識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追求自己的精神價值。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流亡在港的自由派知識人數以萬計。雖然背景互異,但在堅持中國必須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則是一致的。這是很重要的知識群體,並擁有難以估量的思想潛力。」

    這個判斷我覺得是非常有趣的。因為我們,包括我們很多香港人都沒有想過,50年代的時候,香港當時有這麼多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影響了後來香港化的發展。我們今天思考香港的角色、香港的重要性、香港在未來中國的民主轉型過程裡面扮演的角色時,我相信余先生這段話,還是同樣可以當作很重要的參考。

    余先生花那麼多時間去寫公共評論的文章、花那麼多時間去聲援民主運動,在很多知識人在權力面前選擇沉默、逃避、主動獻媚投誠的情況之下,余先生一直保持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大陸、台灣、香港各種打壓人權民主的舉動做出批判,並給予抗爭者公開聲援和支持。我問一個問題,余先生這樣是理性的嗎?他是傻瓜嗎?他幹嘛要這樣子做?他在普林斯頓、在哈佛,為什麼他不能夠好好享受大學者的悠閒,好好做學問,幹嘛要做這麼多的事情?這個問題,其實值得今天每一個中國的知識人發問。

    我試著給出一個可能性。余先生這樣做,當然知道會有很多不利跟麻煩,消耗很多的時間跟精力,會被同行嘲笑跟非議,甚至書被下架,得到政治權力的報復,但是他依然堅持。我覺得余先生這樣做,肯定不是如他自己所說的「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或者只是「不忍見耳」。我相信余先生一定是很清楚自己這樣做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意義跟價值,遠遠凌駕於他個人的得失。如果你問余先生這個問題,他可能會說:「這是非如此不可。因為這個只能夠這樣做,沒有其他的方法,非如此不可。」

    余英時在回憶錄中記述50年代在香港,對於他理解自由主義的思想起到關鍵作用。(照片提供/唐獎教育基金會)

    余英時在回憶錄中記述50年代在香港,對於他理解自由主義的思想起到關鍵作用。(照片提供/唐獎教育基金會)

    Ⅲ.與六四流亡者的故事

    六四流亡者、作家蘇曉康:差不多1990年到1994年間,普林斯頓出現了「中國學社」。余先生的自傳、回憶錄根本沒有寫到普林斯頓時期,不過,我估計他即使寫到普林斯頓時期,也不會寫中國學社這一段。中國學社裡面大概有20幾個在中國大陸非常著名的知識分子,就我所知,大部分的人也沒有公開地去寫過中國學社的事情。所以,這完全變成了一段沒有見諸文字的歷史,我今天想藉機會來講一講裡面的故事。也是從中可以讓大家看見余先生的人格、風格,他如何處理人的關係、和處理跟大陸出來的學人的關係。

    中國學社其實是非常偶然地出現的。50年代有一位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艾略特先生(John Elliott),一個企業家,住在普林斯頓。他在1989年夏天,聽到了天安門大屠殺的消息以後,非常震驚。北京發生這樣的事情,對所有關心中國、喜歡中國的人來說,都是驚天動地的事。艾略特先生是一個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他非常地痛苦。他把一張100萬美金的支票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寫了封信。據說,他跟校長講,希望學校用這筆錢去幫助那些在普大讀書的中國留學生。

    校長接到支票以後,覺得不太好處理。因為實際上,在普大讀書的那些研究生,不管是讀碩士還是讀博士,都是有獎學金的,不需要額外的資金補助。於是校長就把這張支票交給了東亞系處理,畢竟他想東亞系是跟中國有關的,比較符合捐款人的原來的意願。余英時教授當時就在東亞系教書,那時候在東亞系的還有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Perry Link,林培瑞先生,還有幾位教授。他們接到支票以後,做了一個研究,覺得按照捐款人的意願,拿這個錢去幫助從中國大陸流亡出來的文化人,可能也很合適。

    「創造歷史的人不見得會寫歷史」

    1989年64事件後,許多中國民運人士流亡海外,余英時協助其中多位知名學者組織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圖為學社主要成員合影。(照片提供/蘇曉康)

    1989年64事件後,許多中國民運人士流亡海外,余英時協助其中多位知名學者組織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圖為學社主要成員合影。(照片提供/蘇曉康)

    我是八九以後遭到中國政府的通緝,當時香港的黃雀行動把我救到香港,然後馬上把我送到法國巴黎。我是1989年的秋天,大概是8月底、9月初到巴黎。我在年底就接到余先生寄來的邀請函,邀請我去到普大去訪問。我當時也獲知,還有一些跟我一樣在法國的流亡者也接到這樣的信,後來第二年,我們就陸續都到了普林斯頓。中國學社成立了以後,大概陸續來了25、26個中國大陸的流亡者。比如說,中國大陸著名的記者劉賓雁先生、中國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的所長陳一諮先生、中央黨校的阮銘先生;幾個學生的領袖,比如說柴玲,也曾在中國學社,但是後來離開,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書了。

    余先生和東亞系告訴我們,大家自己選一個理事會,自己管理自己。第一次選的時候,我被選出來做這個理事會的(執行)主席。

    後來由東亞系組織在中國學社開了大概3個月的課,我們當時上了很多非常好的普林斯頓大學課程。那些教授都是非常著名的學者。比如有Republic of Plato(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樣的課程,還有古典世界的終結,還有歷史與電影,還有希臘戲劇等等。當然也講到現代,比如說英國憲章史。我認為我們到普林斯頓大學收穫最大、最有意義的,是上了一些這樣的課。當時雖然大部分人實際上英文不行,聽課還要翻譯,但是這些老師都是最著名的學者,給大家講了一圈課,我自己覺得是最受益的是這件事情。

    另外中國學社也做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夠寫當代中國史。余先生跟我們專門上了一堂歷史課。他很風趣,他說「你們都是創造歷史的人,我是寫歷史的。可是呢,創造歷史的人不見得會寫歷史。」歷史要怎麼寫呢?他說,「寫歷史首先要問材料從何而來?如果做八九民運的研究、當代史的研究等等,你都第一步要去查書目,要先看看以前別人在這個問題上說過什麼?然後你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他跟我們上了一堂這樣的課,講了一些最基本的寫歷史的方法。後來學社沒有錢,也就散了。

    1991年5月,余英時促成了中國學社在普林斯頓大學舉辦「從五四到河殤」研討會,《河殤》總撰稿人蘇曉康在會中進行主題演講。(照片提供/蘇曉康)

    1991年5月,余英時促成了中國學社在普林斯頓大學舉辦「從五四到河殤」研討會,《河殤》總撰稿人蘇曉康在會中進行主題演講。(照片提供/蘇曉康)

    溫暖的心,穿透的眼

    我和太太發生車禍以後(註),確實是余先生和余太太的幫助和扶持,讓我走過了這段非常艱難的過程。我們發生車禍是在1990年7月,當時我和太太傅莉被送進在水牛城的一個醫院裡面,人基本上就是剛從昏迷當中過來。我從日記裡頭才找出來,余先生和余太太當時坐著火車,從普林斯頓趕到醫院裡來看我們。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從普林斯頓怎麼坐火車到水牛城去,因為余先生他們也不會開長途車開到那去。

    他們到的那一天,我就哭著拉著余先生,說「我想回國,我想帶傅莉回國去治療。」余先生當時就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共產黨會那麼仁慈嗎?你不想一想?」這句話,我當時聽不懂。但是,到了2003年我父親去世,我向中國提出想回國奔喪,中國大使館當時給我的答覆就是「我們不能給你簽證」。

    對於制度、對於這個政權,余先生他有一種穿透力,他能一下子就看到(核心);而我們這些從那個制度下出來的人,反而根本不懂這個政權,不懂這個制度。這是我自己的親身的感受。

    1978年余先生回了中國一趟,他以後再也沒回去過。當然我們可以從文化、從理論等角度去解釋余先生再也不踏上中國土地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國政權千方百計地要拉余英時回去,甚至把余先生的潛山老家修得富麗堂皇,完全變成一個當地景點。某個有中國官方背景的人送給我一套余英時老家的照片,好漂亮啊,我差點把這個照片拿去洗出來,給余先生送去,結果讓我太太擋住了。我太太傅莉說,你幹嘛,余先生不回國的,你跟他送照片幹什麼去。後來余太太跟我說,我們也有這些照片,但他不回去。

    他為什麼不回去?我沒有讀到余先生的文字裡曾提過這件事情,可是他有一次跟我講,他1978年那次回國,獲知余家一族留在中國大陸的人、後代,當地的政府都不准他們上大學。這對余先生是非常非常大的傷害。他不再踏上這片土地,跟這有很大關係。

    余先生有個表妹叫張先玲,張先玲的兒子王楠,就是在六四天安門廣場被打死的。當時王楠還是個中學生,他拿相機照相,一閃光,一顆子彈就過來。王楠被打死以後,張先玲找了多少天,找不到兒子。戒嚴部隊進來以後,把屍體弄走,在附近找個地方埋了。後來張先玲是在天安門廣場附近的一個中學裡頭,挖出她的兒子。這些都是具體的、私人性的,跟這個政權的關係,不開玩笑的,完了。

    Ⅳ.讓同行者看到彼此的光亮

    張潔平:我們都知道,今天我們在華語、尤其是中國大陸跟香港的環境裡面,人的自主性愈來愈低。在這個狀況下,知識人在很有限的情況下能做點什麼,讓這個惡劣的社會保留一點希望的火種?在今天這樣的現實裡面,我們應該怎麼自處,怎麼讓同行者看到彼此的光亮?

    周保松:余先生從20幾歲開始,一直到人生的最後,一直都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直在堅持、在面對這個世界。從50年代到2021年,中國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現在自由主義在中國是非常的低潮,無論是在理論上或者現實上,很多知識人或者學者愈來愈退回到書齋裡面去,或者不再願意公開地講自由主義的理念、自由主義的價值。余先生憑什麼堅持?他的底氣在哪裡?他的道德資源、知識資源從哪裡來?

    余先生說得很清楚,他20幾歲時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吸引力,他來到香港以後,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學理上,讓自己能回應歷史唯物主義的那種說法。他發覺唯一個可以做的方法,就是讀書。他除了跟錢穆先生念書,還主動地去英國皇家學會、跟美國圖書館借很多當代西方不同的理論書、歷史書來看,拓寬自己的眼界。從這裡可看出,讀書可以給我們力量。

    余英時先生一生的努力,給了我們寶貴的道德資源跟知識資源。那我們如何接著他的努力走下去?如果他給我們一個榜樣,我們如何從裡面得到啟發?我們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做一點的事情,千萬不要說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最後變成犬儒主義、變成每個人都認為「現實是沒辦法改變的,我們只能夠接受,我們只能夠屈服,我們什麼都不要做」,然後看著別人努力、別人犧牲。

    錢永祥:這個問題沉重就在於,我覺得好像任何具體的建議,都是不太忍心說出口的。特別是在比方在當下的中國大陸,環境的壓力很大、各種限制很多。但如果容許我表達自己的感受的話,我會要這樣講。

    余英時先生書裡面提過兩句話:宋朝時的政治文化,因為那時候君主統治者對於知識分子比較尊重、對於知識人比較尊重,所以當時的人會覺得他們要「德君行道」。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朝廷對於知識人壓迫非常嚴重,極盡汙辱之能事,所儒家就開始走向了「覺民行道」,不再寄望於德君來行道,而是喚醒民眾來行道。

    拿到我們今天的環境,這兩件事情也許離我們很遙遠。但我覺得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根本問題就是,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你面對這個問題時,你會有一種比較強大責任感,不可以太委屈自己、不可以活得窩窩囊囊的。就是說,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之下,你想說的話、你想做的事情,要能夠盡量去說到做到。

    我知道很困難,但是人不能夠放棄。你在乎自己的話,你就不會變成一個完全虛無、完全犬儒的人。當面對一個壓力很大的環境,如果不是有很大的內在力量的話,你很容易就變成犬儒跟虛無,因為那是一個把責任從肩膀上丟掉的最好、最簡單的方法。可是我覺得那樣的人,可能最後很難跟自己做交代。我覺得只要我們在乎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開始去在乎很多其他人的事情。這時候我們不再寄望於一定要整個社會覺醒,也寄望於自己可以在周遭的小小環境、有限的條件下,發揮影響力去跟他人溝通。

    這些話說起來好像挺容易的,可是我講這些話的時候,心情是很沉重的。

    蘇曉康:中國大陸很有可能會進入一個黑暗時代。多長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看不到這個政權有任何改弦易張的跡象。然後我們又看不到民間有抵制的可能性。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對年輕人有兩個非常簡單的建議。

    第一,大家都不要做壞人好不好?我不要求你勇敢。我不要求你起來當烈士,你不要去害人就好。第二,你有一點餘力,幫別人一下。

    我以前常跟人家推薦一本蘇聯的小說叫《齊瓦哥醫生》,它寫齊瓦哥醫生這個人,不是一個反抗者,甚至是個有點軟弱的醫生。但他就堅持一條信念,我不做壞人;然後他有餘力的時候,就幫別人一下。你若能做到這兩條,我覺得你就對得起良心了。

  3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人人影视字幕组网站恢复访问

    但资源都没了,可见7站备份,最新资源推荐RARBG


    人人字幕组

    翻译/时间轴招募中,点击上方链接了解详情。

    老站已清除资源下载并恢复访问,只提供字幕下载。

    欢迎回来看看。

    另外还可以微信扫码或搜索小程序:RRYS字幕组


    人人老站

    提供影视资讯和字幕下载,还有评论区。

  3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请问谁有乌坎事件纪录片《迷航》的资源?

  3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经济学人】封面报道:掉进兔子洞——DeFi 的承诺与风险

    原文: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1/09/18/the-beguiling-promise-of-decentralised-finance

    翻译: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24419659231.htm


    经济学人杂志发文阐述 DeFi 革新现有金融业务的潜力,并指出相应的风险。

    经济学人:DeFi 是颠覆金融的重要技术,但需警惕随之而来的风险

    怀疑者有很多口实。最早使用比特币 (最原始的加密货币) 的人用它来购买毒品,而现在网络黑客们用它来索要赎金。今年,黑客在一些代码中发现了一个漏洞,数亿美元的 ETH (另一种数字货币) 被盗。事实上,许多「信徒」都试图从加密资产价值达 2.2 万亿美元的全球狂热中迅速致富。另一些人则异常忠诚。今年 6 月,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布克尔 (Nayib Bukele) 在宣布该国将采用比特币作为官方货币时在讲台上啜泣,声称比特币将拯救这个国家。

    那些骗子、傻瓜和变节者固然令人讨厌。然而,其中崛起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即所谓的去中心化金融 (DeFi),值得深思。通过其带来的所有承诺和风险,DeFi 有可能改变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在 DeFi 中,创新的激增类似于互联网早期阶段的发明狂潮。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互联网上,这场加密货币革命甚至可能重塑数字经济的架构。

    DeFi 是颠覆金融的三大科技趋势之一。科技「平台」公司正在争相挤入支付和银行领域;各国政府正在推出数字货币。而 DeFi 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旨在分散而非集中权利。要了解 DeFi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区块链开始。区块链是一个由计算机组成的巨大网络,该网络维持着一个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公共记录,并在不需要中央权威机构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更新。

    作为 2009 年诞生的首个大型区块链网络,比特币如今却让人分心。相反,以太坊,一个创建于 2015 年的区块链网络,大多数 DeFi 应用都是在其基础上构建的,它正在达到临界规模。以太坊的开发者们将金融视为一个有利可图的目标。传统银行业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来维持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从清算所、合规到资本规则和法院。这些基础设施是昂贵的,并且经常被内部人士捕获:想想信用卡费用和银行家们的游艇。相比之下,区块链上的交易是可靠的、便宜的、透明的和快速的------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

    尽管相关的术语有点让人生畏 (费用被称为「Gas」,主要货币是 ETH,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契约被称为 NFTs),但在 DeFi 上发生的基本活动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包括在交易所进行交易,以及通过被称为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协议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衡量这些活动的一个标准是作为抵押品的数字资产的价值:从 2018 年初的几乎为零,到现在已达到 900 亿美元;另一个标准是以太坊验证的交易价值: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达到 2.5 万亿美元,与 Visa 的交易额大致相当,相当于纳斯达克 (Nasdaq) 交易量的六分之一。

    建立一个低摩擦的金融体系的梦想仅仅是个开始。DeFi 正在向更有野心的领域扩展。MetaMask 是一个拥有超过 1000 万用户的 DeFi 钱包,用于充当用户的数字身份。为了进入一个去中心化的「元宇宙」,也即一个由其用户运营的商店构成的虚拟世界,你需要将你的钱包与一个可以四处游走的卡通形象相连接。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转移到网上,数字世界将成为竞争加剧的主体。大型科技公司可能对这些小型经济体征收巨额费用:想象一下苹果的应用商店收费,或者 Facebook 出售你的虚拟形象的隐私。相比之下,一个更好的选择可能是去中心化网络,其中托管着应用程序,且该网络由用户共同运行,DeFi 可以提供支付和财产权。

    加密货币爱好者看到了一个乌托邦世界。但要让 DeFi 像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或 PayPal 那样可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问题老生常谈。一个常见的批评是区块链平台无法轻易地实现扩展,且区块链网络中的计算机消耗大量的电力。但以太坊是一台自我完善的机器。当以太坊网络的需求很高时,它收取的验证费用就会上升,这就鼓励开发者致力于减少使用它的强度。以太坊将会有新的版本;有朝一日其他更好的区块链也可能取代它。

    然而,DeFi 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拥有其自身规范的虚拟经济如何与现实世界互动。一个担忧是缺乏外部的价值支撑。加密货币与美元没有区别,因为它们依赖于人们对其效用性有着共同的预期;然而,传统货币也得到了垄断力量的国家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央行的支撑。没有这些支撑,DeFi 将很容易受到恐慌的影响。此外,虚拟世界之外的合约执行也是一个问题。一个区块链合约可能表明你拥有一所房子,但只有警察才能强制执行驱逐令。

    在 DeFi 领域,治理和问责制尚不完善。一个人类无法推翻的交易序列可能是危险的,尤其是考虑到编码错误难以避免;洗钱活动在以太坊和银行系统之间不受控制的服务灰色地带蓬勃发展;尽管声称是去中心化的,但一些程序员和应用程序所有者对 DeFi 系统拥有不成比例的控制;一个恶意攻击者甚至可能控制运行某个区块链网络的大多数计算机。

    Alice 的 DeFi 冒险之旅

    数字自由主义者更希望 DeFi 保持自治------虽不完美但纯粹。然而,正如美国金融监管者、加密货币专家 Gary Gensler 所指出的,要想成功,DeFi 必须与传统的金融和法律体系整合。许多 DeFi 应用由去中心化组织运行,这些组织对一些问题进行投票;这些机构应受法律和条例的约束。各国央行组成的俱乐部------国际清算银行暗示,政府的数字货币可能会在 DeFi 应用中使用,以提供稳定性。

    金融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科技平台、大政府和 DeFi 的三种新颖但有缺陷的愿景将相互竞争和融合,每一个愿景都体现了关于经济应该如何运行的技术架构和意识形态。就像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一样,没有人知道这场革命会在哪里结束,但它将改变货币的运作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整个数字世界。

  3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主权个人》2020版序言:如果说 AI 是共产主义的,那么 Crypto 就是自由主义的

    在技术层面上,这场冲突的两极是:人工智能和加密技术。人工智能展现出一种前景,能够最终解决经济学家所说“计算问题”(计划经济的关键)。理论上,它使集中控制整个经济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最喜欢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这绝不是巧合。强加密技术在另外一极,它带来的远景是一个去中心化和个性化的世界。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的,那么加密技术就是自由主义的。


    http://btc.mom/7488/

    翻译:Alex


    未来是无序的。自从我们直立行走以来,这样的门已经裂开了五六次。这是活着最好的时代,几乎所有你自认为了解的东西都是错的。

    ――汤姆•斯托帕德《阿卡迪亚》(Tom Stoppard,Arcadia)

    中世纪的人对意志没有信心,认为人类是容易受伤的、极其脆弱的,但他们尊重智力。他们认为只要认真思考,即使是人,也有能力回答关于上帝和宇宙的最深奥的问题。

    现代人崇拜意志,但他们对智力感到绝望。乌合之众,随机粒子的偏转,无意识偏见的影响:所有这些当代的陈词滥调,都在谈论智力的弱点,或者说也在谈论我们自己。

    威廉·里斯·莫格勋爵(William Rees-Mogg)和詹姆斯·戴尔·戴维森(James Dale Davidson),并没有承诺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上帝和宇宙的答案。但是,他们对“大政治(megapolitics)”的研究,对历史上各种力量的剖析,以及对不久的将来的一系列预测,是非比寻常的,甚至是反文化的,因为他们运用人类的理性,去思索那些我们被教导为“机遇”或“命运”的事情。

    在《主权个人》首次出版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回顾过去,最容易做、也是我们周围的文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挑剔他们的错误,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那么费心去思考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一些事情他们没有想到:首先就是中国的崛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21世纪的中国创造了自己的信息时代,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种族同化和深刻的国家主义特征。这可能是该书出版以来最大的“大政治”现象。仅举一个关键的例子,共产中国已经粉碎了香港这个城邦(城市国家),而里斯·莫格和戴维森曾将香港描述为“一种心智模式,一种会在信息时代繁荣昌盛的管辖区模式”。

    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作者的一个盲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政治局委员一定是《主权个人》的热心读者。在不断重温列宁斯大林主义的同时,也积极地展望信息时代,只有这种特有的长期的警惕意识,才使得党的领导人能在本书分析的趋势中获得胜利。

    这些趋势在今天依然适用:赢家通吃的经济、管辖权的竞争、大规模生产的转移,以及国家间的战争可能会过时。中国的崛起,与其说是对里斯·莫格和戴维森的反驳,倒更像是对他们所描述的利害关系的剧烈提升。

    事实上,未来大政治的巨大冲突才刚刚开始。在技术层面上,这场冲突的两极是:人工智能和加密技术。人工智能展现出一种前景,能够最终解决经济学家所说“计算问题”(计划经济的关键)。理论上,它使集中控制整个经济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最喜欢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这绝不是巧合。强加密技术在另外一极,它带来的远景是一个去中心化和个性化的世界。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的,那么加密技术就是自由主义的。

    未来可能就落在这两极之间。而要知道,我们今天采取的行动,会决定日后全局性的结果。在2020年,阅读《主权个人》,有助你认真思考,自己的行动将塑造什么样的未来;这是一次不容浪费的学习机会。

    彼得·蒂尔

    2020年1月6日,洛杉矶

  3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主权个人》:一本启发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却少有人知的书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489362/

    作者:Alex


    1997年春天,在托尼-布莱尔上台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的前编辑、著名的欧洲怀疑论者雅各布的父亲威廉-莫格,出版了一本声称能够看到世界未来的书,叫《主权个人》(the sovereign individual)。

    在这本书的开篇,引用了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阿卡里亚》中的一句话:未来是无序的。

    这本书由威廉-莫格和美国的投资大师、保守派宣传家詹姆斯-戴维森合著。书中预言,数字技术将会使世界的竞争性、不平等性和不稳定性大大增强,社会将会更加分裂,政府将逐渐萎缩。

    他们认为,在这样一个严酷的世界里,只有最有才华、能够自力更生、精通技术的人,也就是主权个人,才能够茁壮成长。

    这本书出版以后,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或注意,直到最近几年,特别是随着比特币的爆发,才逐渐为更多人所了解。

    2012年,布莱布莱尔的前得力助手坎贝尔,在他的博客上写到,"《主权个人》是你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书。"

    2014年,贝宝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在《福布斯》杂志的采访中说,《主权个人》对他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本书。

    这本书并不只是一些空谈,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开创性的预测,比如关于加密货币、电子战、智能手机、网络机器人模仿人类的可能性等等。有一些预测非常精准,让人震惊。

    比如他们设想了一种新的数字货币形式,就是有密码加密序列组成,它是独一无二的、匿名的、可以验证的,可以在一个无国界的全球市场上进行一键交易。

    后来这种货币出现了,就是大家知道的比特币,几乎跟预测的一模一样。也有人说比特币的发明人中本聪,就曾经看过这本书。所以,很可能是他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灵感。

    这里分享下这本书的一些要点和感想,希望对大家所有启发。

    一、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逻辑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过几个不同的阶段;现在全世界上的200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区别也非常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或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信仰?是爱?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呢?

    从这本书当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让人不那么舒服的结论,那就是暴力,或者说暴力经济学,暨使用暴力的成本以及它带来的收获,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人类活动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就是创造劳动果实以及保护和享有劳动果实。

    但是,索取或掠夺其他人的劳动果实,总是比自己创造要更加容易;一些力量更强的个体或者是团体,会更倾向于去掠夺其他者的成果。

    所以,人类社会的结构,就产生于这种创造者和索取者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狩猎采集的时代,那时候没有土地和财产的概念;人们拥有的暴力工具,就是长矛斧头。那时候的暴力,基本上就是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组织主要以血亲部落的形式存在。

    然后到了农业时代。在前面的文章里面也说过,即使到了今天,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去当农民,因为农业是一种很繁重的工作。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应该是那些没有能力出去打猎采集,就是比较弱的个体,留在部落里,可能是被迫地发展出了农业技术。

    随着农业的出现,出现了土地和财产,但是比较难以保护,就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组织,比如说地主、领主。由于领土不断的扩张,以及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争夺,组织就变得越来越大,到了最上面就是国王,整个社会更加的等级森严。

    到了工业时代,工业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创造出了土地无法生产的东西,更强的暴力工具,如枪支跟大炮开始出现。

    面对持枪的团体,私人的产业或者工厂,变得更加的脆弱。要保护领土内的这些生产资料、生产果实,巩固政权,就对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力量到精神力量,就产生了民族国家。

    工业时代的一个顶峰,可能就是核武器。在核武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暴力规模,是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是核武器的使用。

    核武器的诞生,提供了一种可以保证互相摧毁的暴力。

    所以,目前来看,世界可能会保持一种"大面积的和平与小规模的战争"这样的局面,不太会再发生世界大战。现在的世界,也主要由一些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在统治着。

    二、信息时代社会结构的转变

    到了信息时代,以及在核武器的前提下,上述的社会结构的逻辑,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暴力的成本和收益,都在下降。

    暴力的成本在降低。比如说枪支,它的制造和分发都变得非常容易。现在我们都知道有3D打印,它就好像工业时代的印刷机,印刷圣经或者书籍,使知识更加普及和容易获得;现在的3D打印也有这种效果。

    另外像小型的无人机,美国"死神"那种非常精准的斩首无人机,使得过去大规模的战场系统变得过时。

    同时,暴力的回报也在降低(除了恐怖分子)。比如现在有无数的联网摄像头,可以使每一场的暴力行动,都被拍摄被直播,更加容易被控制或追踪。

    另外,信息时代使脑力劳动的回报或价值,远远超过了体力劳动;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再去征服别的国家,占领他们的领土,奴役他们的人民。

    今天,大家争夺的就是知识、科技,当然还有能源,但也不太用传统的暴力手段去获得。

    比特币跟加密货币的出现,会使个人的财富更加难以被掠夺。个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控制自己的财富,就对国家或者政府等暴力机器的依赖减小了。

    按照理想主义的预测,未来政府将会逐渐萎缩,个人会从一个公民变成一个客户,政府将变成我们雇用的一种服务机构。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现在有雇佣军。将来的话,整个政府就是你雇用的、给你提供服务的一些组织,如果你对他们不满意的话,就可以像炒掉乙方一样把他们换掉,然后重新招聘。(其实本应如此)

    如果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民族国家和主权货币,它们的历史是非常短的,还不到300年。比特币或者未来科技产生的其他加密货币,会不会取代现在的货币形式,是可以展开想象的。

    未来,在软件主导的世界,财富就是信息,武器就是信息,土地也是信息;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信息就是财富、武器、土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有人买比特币赚钱,或者有人可以知识付费,是因为他们更早的接触到或者理解到了,比特币以及其他的知识。

    接下来,还会有更多这种知识驱动的的商业模式。

    比如量子计算机破解比特币,如果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比特币没办法或者来不及升级的话,它就可能被量子计算机给破解掉。破解掉的话,比特币将一文不值。

    那么现在有没有可能推出能够抵抗量子计算机的加密货币,其实已经有人在做了。所以,你要对这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可能就站在了未来致富的前沿。

    可能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纳瓦尔Naval说,知识是信息时代致富的强力杠杆,是杠杆的终极形式。

    三、如何向主权个人靠近,学习或思考

    a. 成为全球主义者

    按照《主权个人》这本书里的预测,在未来,数字世界的规模是无限大的,互联网跟数字技术,可能正在取代传统的民族国家,因为一个人创造和保护财富,都不太需要整个国家这种暴力机构了。

    比如你用知识和软件创造财富,然后创造出来的财富用加密货币保存,那么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或意义了,留着收税么?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是全球性的,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控制整个的数字世界,因为它非常大,而且会越来越分散。

    所以,国家将来可能会失去权力,但是,互联网或数字经济会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全球主义者,世界公民,一个拥有数字技能的主权个人,就可以参与到未来创造财富的前沿游戏里,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做业务,可以有多个收入来源和长尾的收入。

    b.跳出传统的教育和学习系统

    未来游戏的关键,在于建立你的技能、影响力、声誉及网络;而不是死记硬背,堆砌知识。

    从现在开始,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就要注意跳出主流精英、阶层划分以及传统教育的叙事模式,蓝领、白领;有文化、没文化的区分,已经或者说正在过时。

    在未来,那些还坚持上大学要成为主流精英的人,就是被锁在旧系统、旧模式里面的人。

    主流社会往往会试图保持一个过时的系统,他们对创新、对未来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未来和真理往往都是在边缘出现的。所以,你要非常注意自己是在哪个战场。

    现在,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知识,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了;而且,你可以找到那些正在做的人,或者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人,有真知灼见的人;而不是再去找那些批评家或者观察家。

    其实,如果了解教育发展历程的话,你就会知道,标准化的教育,其实是培养服从的雇员的。

    专业化、定制化或者说学徒化的教学方式,才是未来,才能培养出卓越的个体。

    比如,现在在谷歌大学上,两三千块钱的课程,学好就可以拿到年薪50万人民币的工作,上大学、买学区房还有什么价值么?

    c. 善用网络的杠杆效用

    未来的网络,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的银河系,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决定,在里面寻找信息。未来的人们,会更愿意为那些有价值的信息付费,也会更加相信来自一个可靠个人的信息。

    所以,网络会无限放大有价值的个体和信息的价值。

    一个主权个人,他的心智模式或者思考模式,就是创造一个自己的利基市场,建立在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组合上,通过网络把它放大。

    而且,网络的杠杆,不像传统的资本或者劳动力杠杆,你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需要得到别人的许可。网络的杠杆往往是免费的、是无需许可的,还是自动化的。

    在未来,一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是没有限制的,而取决于他的学习力、行动力,以及他的梦想有多大。

    国内常说一句话,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发展历程;如果这句话没错的话,我们可以再想一下,接下来30年会有多大的变化。

    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知识、技能、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换或交易,密度正变得越来越大,速度变得越来越快,里面的机会和不确定性也几何倍数地增加。

    就像《主权个人》这本书开篇引用的那句话,未来是无序的。未来的世界,是非线性、非对称性主导的世界。

    归纳一下,《主权个人》这本书,梳理了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逻辑,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组织对暴力、知识及财富的垄断,将逐渐瓦解,去中心化,主权个人将会崛起。书中预测的很多事情,也正在发生。但是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比较确定的是,我们处于一场文明大变革的前夜。

    我个人认为,像加密技术、去中心化,以及科技民主化,会让个人对组织有更强的制衡,也会促进组织之间的竞争。至少从这一点上来,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

    《主权个人》出版于1997年,国内好像到现在都没有中文版本。接下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考虑把它翻译一下,到时候再跟大家做进一步的分享吧。


    中文已由原楼主翻译完毕(2021.9.11),但要付费

    英文2020版下载链接

    In The Sovereign Individual, Davidson and Rees-Mogg explore the greates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centuries -- the shift from an industrial to an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This transition, which they have termed "the fourth stage of human society," will liberate individuals as never before, irrevocably altering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This outstanding book will replace false hopes and fictions with new understanding and clarified values.


    中文版目录

    致谢(未翻译)

    序言:如果说 AI 是共产主义的,那么 Crypto 就是自由主义的

    待续...

  3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专访以太坊创始人: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评:文中提到

    已经有一些很好的利用区块链防御审查的例子。比如,在中国的#MeToo 运动中,就有些运动参与者在区块链上发布和存储了一些内容。虽然例子还很少,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开端。

    我只能想到两个例子: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例子么?敬请补充!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13-technology-vitalik-buterin-ethereum/

    Sep 13, 2021 • 特约撰稿人 楚章 张洁平 Suji Yan 发自新加坡

    「也许未来并不是一种技术完败另一种技术,但数字生存着的人们,应该有选择的自由。」


    2017年9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于TechCrunch Disrupt 上发表讲话。

    2017年9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于TechCrunch Disrupt 上发表讲话。摄:David Paul Morri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是以太坊(Ethereum)的创始人,他19岁创立了以太坊,20多岁就拥有了亿万身家。如果说中本聪是区块链的创世者,那布特林则开启了区块链2.0,人称"V神",是加密货币圈的精神领袖。

    布特林1994年出生于俄罗斯,五岁的时候随父亲移民加拿大。在布特林出生的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技术飞跃带来的乐观主义弥漫全球。很多人相信,互联网会让世界更开放、更高效、更平等,信息曝光会变得更简单,掌握权力的人更容易被问责。

    但技术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严重问题。 个人数据被大公司、政府掌握。 电子监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社交媒体表面上增进了沟通,但却在全球范围内,让观念对立更严重。

    比特币,以及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在许多人心中,代表了互联网的另外一种可能:去中心化、匿名性。17岁那年,布特林开始接触刚刚出现的比特币。高中毕业,他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但8个月后就退学、投身到比特币领域中去,周游世界,拜访各囯比特币开发者社群,同时也在找寻区块链更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2013年末,19岁的布特林发表"以太坊"白皮书。 以太坊不仅带来一种新的加密货币------以太币,而且基于通用的代码语言,可以用来创建各种各样的应用。以太坊号称永远不下线的"世界计算机",愿景是将数据的控制权交还给其所有者,将创作权交还给其作者。

    以太坊公开发布六年之后,以太币成为了仅次于比特币的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货币。围绕着以太坊,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迅猛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社交媒体、出版、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已经开始有实际应用。

    将数据的所有权交还给个人、同时保障任务执行的效率是可能的吗?这样的结构有没有可能解决现在的互联网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太坊可以担当这样的任务吗?下一代互联网是什么样?去中心化会带来什么?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这些问题,我们在新加坡采访了以太坊的创始人布特林。

    布特林有清晰的世界观。他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抵御审查、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等涉及民主实践、互联网结构、商业与公益组织。他对世界的看法,令他知道自己该在什么社群之中,该连结什么,促成什么,该避免什么,也令他的影响力远超过了加密货币圈。用布特林自己的话说,"我的人生就是成为所有事物的桥梁。"他当然是以太坊社群中的领军人。以太坊基金会每年对外资助高达数千万美元,有些项目已经超出加密货币的领域。他的Twitter有 230 万粉丝。他参与"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s)"理论的论述生产,也经常参与在公众政策与智库和其他意见领袖的讨论。

    布特林相信,技术领域有两股不同的力量,一股科技力量会让强者更强、资源更向头部集中,而另一种科技力量也许可以让我们继续保有自由,匿名的自由,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提到彼得-蒂尔(Peter Thiel,硅谷著名投资者与创业者)的论断,"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加密技术是自由主义。"他也提到,也许未来并不是一种技术完败另一种技术,但数字生存着的人们,应该有选择的自由。

    以下是端与布特林的访谈摘要:

    WEB 3 浪潮

    端:上世纪90年代的人们相信,互联网会逐步让世界走向开放社会。但这一切没有发生。Big Tech 强调中心化,集权政府打造了高效的审查制度,他们都赢得了用户,也让互联网走向封闭。你觉得现在我们谈的 Web3、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这股浪潮,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吗?中国也正在建立自己的国家版加密货币------数字人民币,它的广泛使用,将会极大增加国家的监视手段。Web3 到底会令人民更自主,还是集权更强大呢?

    布特林:我同意15年前人们对互联网可以带来社会进步的预期确实过于乐观,但我也不认为互联网完全失败了。互联网在许多方面推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互联网,有很多东西,人们现在能做而15年前不能。即使是加密货币本身,也是因为互联网才成为可能。有了互联网,才可能让一个人物理上不离开一个地方、不用牺牲物理上的社交与生活环境,而参与国际性的交流。当然,我承认,互联网实际上也让集中化的电子监控无所不在、更加高效。

    我认为在技术领域有两股不同的力量。Peter Thiel说:"加密技术是自由主义;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Crypto is libertarian, AI is communist)。"人工智能很强大,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好东西,但它的本质是大数据、大政府,数据将会集中、控制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的手中,让强者更强。而加密技术有一些固有的性质,会让强迫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点,从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在区块链上,公有链的发展多数超出预期,而私有链、联盟链则大多表现不佳、低于预期。我认为,在这里面有非常深层次的原因。

    一些公司,想联合另外几个公司做一个联盟链,但最后就是做不起来。也许他们最初能拉到几个伙伴加盟,但是一旦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联盟链的劣势就出来了,新的伙伴就不容易加入。联盟链虽然容易获得前几个参与者,但早期参与者常常会希望保有控制权,就会成为更多人加入的阻力。

    而对于公有链来说,在抵御中心化的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它的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期。你们知道,从原则上我是不喜欢 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但采用这种方式的比特币生态,仍然极有活力。我相信对于用 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的项目也将会如此。

    虽然对未来的预测,永远不易。但基于在过去几年中在加密领域里看到的进步,我至少是对加密技术的未来是乐观的。

    2019年12月16日德国巴登符腾堡,一位女士通过智能手机买卖以太坊等加密货币。

    2019年12月16日德国巴登符腾堡,一位女士通过智能手机买卖以太坊等加密货币。摄:Marijan Murat/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以太坊与去中心化应用

    端:以太坊公开发布已经六年。最近,以太币的价格已经远超过$3,000每枚。如果按以太币的价格作为衡量标准,以太坊已然大获成功。但以太坊的初衷不只是币价,在以太坊发布时,你强调以太坊的愿景在于去中心化、抵御审查。但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之外,以太坊在这两个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进展?

    布特林:"De-Fi"(去中心化金融)确实是以太坊网络中,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应用。原因有很多。首先,在 De-Fi领域里做事情,因为有实际的经济利益,动力要大得多。其次,与互联网的其他运用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极为低效。例如,我现在人在新加坡,如果我发封电子邮件给一个在危地马拉的收件人,电子邮件会在几秒钟内到达。虽然,可能美国国家安全局也会将在几秒钟内收到一个复本,但至少收件人的邮件会秒达。如果是金融服务,特别是涉及到国际金融业务时,一笔钱从新加坡汇到危地马拉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加密货币自然而然会在金融业务中首先得到使用。

    虽然到现在为止,以太坊在中心化金融带来的好处最为明显。但我绝对相信,也将会有无数的人在其他领域内受益于以太坊不受审查、去中心化的特点。已经有一些很好的利用区块链防御审查的例子。比如,在中国的#MeToo 运动中,就有些运动参与者在区块链上发布和存储了一些内容。虽然例子还很少,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开端。

    但挑战是,因为金融之外的互联网运用其实效率已经不低,在那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需要达到标准也就高很多。但我相信,我们已经在路上。

    端:Dapp(去中心化应用)是以太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果让你选择一个 Dapp,并把你自己全部时间投入在上面,你会选择什么方向?

    布特林: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克隆一个布特林,让他在2021年进入以太坊生态,他会选择什么Dapp?"我觉得我应当会选择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社交媒体做得好,就会有大量真正的用户。不像是有些区块链应用程序,一开始时,大家很兴奋,但是一旦上线,没有人用,获得了30几个用户,然后就无声无息消失。

    端:是的,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应该是最让人期待的Dapp之一。市场上现在基于 web2 的社交媒体都有严重的问题,算法偏差、极化效应、政府审查。我其实很好奇,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技术上已经成熟,好处非常明显,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大行其道?

    布特林:已经有一些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比如Steemit、Hive、Status。这些应用在过去的一年中都有一些成绩。重要的这些应用都不是"鬼域",确实有不少人在用。 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很多这些中心化的社交媒体都试图将社交媒体与加密货币元素结合一起,就像一个大俱乐部,他们拥有单独的代币,有各种奖励制度。非常有趣。对创作者来说,有机会为创作提供更好的激励,又能够发布人们真正喜欢的内容。

    比如 Status 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它没有中心化的服务器,全部数据放在分布式的网络当中。它比 Signal 更为去中心化,Signal 还有服务器,而 Status 就完全没有服务器,一切都只是通过端对端来实现。它还有一个内置的加密电子钱包的身分。所以你甚至不需要为 Status 专门注册 ID,你可以在以太坊上注册一个ID,然后就可以使用 Status 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它。里面有相当多的华语社区,不少人进去聊天,不少人喜欢争论,比如讨论共产党是好还是坏。当然,它仍然是一个比较早期的项目,用户界面并不完美,但它的存在,也许就代表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虽然币圈之外的人们也许还不太了解这些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但这个有趣的空间已经初具雏形,正在成长。

    当然,如果希望成为一个能够和 Twitter 和 Facebook 进行真正竞争的对手,除了需要有不受审查的特点之外,还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因为除了不喜欢被审查这一点之外,用户还有其他很多需求。比如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想要 Twitter 替代品的原因,其实与审查无关。

    我对 Twitter 最大的不满是,上面的讨论,常常质量很低。无数人在我的Twitter 下面推销他们自己的项目,发各种各样的没有讨论价值的东西,就像垃圾邮件太多,让找到有用的邮件更加困难,让我们无法进行有效对话。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体会,可能只是我遇到的情况更糟糕。

    2021年1月22日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一名工程师于开采以太坊和 Zilliqa加密货币。

    2021年1月22日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一名工程师于开采以太坊和 Zilliqa加密货币。摄:Akos Stiller/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你对 Facebook、Twitter 这些大平台的期待和看法是什么?这些大平台会在加密货币、元宇宙(Metaverse)的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布特林:我觉得 Facebook 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们以为自己进入一个新的生态,就可以占有整个生态。他们走进加密货币圈说,"嘿,我们是 Facebook。Facebook非常大,我们不准备遵守生态系统里的既有规则,我们要制定规则,这样你们就可以遵循我们确定的规则。"这种做法在加密货币领域完全行不通。尽管Facebook也在努力地寻找合作伙伴,拉了不少大公司,做联盟,想尽办法降低大家对 Facebook控制欲的担心,但最后还是很难改变外界对 Libra(天秤币)的看法:"这玩意不可信,不管你怎么说,都是扎克伯格币。"

    在加密货币圈之外,它也得不到支持。监管机构对 Facebook 想要做的事情,更是没有信任。不仅是反洗钱的部门盯着他们,反垄断竞争部门也是。所以,现在,他们在方向上做了很大调整,项目还在,但已经比他们最早想要做的事小、也没有特别有意义。 Facebook在 Metaverse上会做成什么样?也许他们会不那么想控制生态,也许他们会表现好一些。我们可以走着瞧。

    至于Twitter,我很喜欢他们的Bluesky(蓝天项目)。这是Twitter支持的一个很有趣的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项目。愿景很好,但我特别关心他们是否能够从结构上,将用户界面层与用户数据层分开,不试图去控制整个结构。我还特别关心他们是否会允许用户迁移。假如用户具备可移转性,那同一个用户可以同时通过不同的社交网络与不同的受众交流,而不是在同一社交平台上,在同样的社交泡泡中,以同样的内容,应对不同的受众。这是非常有趣、雄心勃勃的计划。我绝对支持 Twitter 试一试。当然,问题是多大程度上,这些目标可以变成现实。不论结果如何,这个去中心化的愿景,就已经很棒。

    端:我们来谈谈NFT吧。NFT可能是当下区块链领域最热门的问题之一。对NFT的关注也已经出了链圈或者币圈。艺术家、影星、歌星、新闻媒体都有在进行尝试。端最近也发行了自己的NFT项目。你如何看NFT的未来?它会有长期的持久影响力吗?

    布特林:NFT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四年前就有人问我对NFT的看法,我当时说NFT的前景被并没有那么好。现在看来,我是错误的。

    NFT的发展,绝对令人着迷。NFT是加密货币的应用当中,极少的、能够吸引到与关心 De-Fi 的人完全不一样的人群。De-Fi 往往吸引那些关心金钱或关心金融的人,他们要么就想赚钱,要么关心金融领域上的自由。但 NFT 吸引了相当不同的人群------艺术家,文化人。我甚至看到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一批艺术家,开始制作发行NFTs。而这种多元性反过来也有利于以太坊生态的发展。

    你知道,加密货币在减少"中间人"方面非常有效,而这一点在NFT的发展上也体现出来了。做NFT,你不需要自己去搞处理器、网站这些,就像开发其他分布式服务一样,你可以利用已经存在的、建立在智能合约基础上的线上市场,然后专注做核心的事情,比如自己创作NFTs、出售NFTs。很多人都已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造艺术作品,做出NFT,通过OpenSea或其他市场,卖出很好的价格。NFT能够有这样开放的模式,吸引这么多不同背景的人,迅速取得成功,太神奇了。

    NFT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我觉得,NFTs会一直存在下去,但宣告NFT标志着范式转移,我觉得可能也为时尚早。NFT还没有像其他加密货币应用一样,经历过一个繁荣和萧条的完整周期。当然,到目前为止,它看起来很有潜力,让我们再等等看看。

    去中心化的治理

    端: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想摆脱单一平台对用户的控制,去中心化的治理则想摆脱单一公司对一个生态的控制。一个社区、一群公司、甚至一间机构内部怎样去中心化地组织协作者、参与者,设定规则,让治理去中心化,这是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处理的问题。你怎么看以太坊上 DAOs 的发展?

    布特林:DAO 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的金融,也不是纯粹的非金融。DAO 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几年前,它还仅仅是空洞的理论,但到今天,已经有很多成功通过 DAO 来组织的项目。

    DAO 有意思的地方是,它让社区更容易觉得他们真正拥有项目,他们也是项目中的一部分,它更容易让每个人加入的第一天就为社区做贡献。

    我认为,这对区块链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上,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之一就是,一开始你就可以获得一些加密货币,然后将它绑定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继续"挖矿"来获得比特币。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对所有人开放的系统,并且有强大的社区参与,让社区与项目一起成长。

    对于一个 DAO 的项目来说,要将去中心化做好,不仅仅是要求在结构上去中心化,而且需要设计好如何发起、基于哪些社区。预先设计很重要。复杂如 DAO,也可以非常安全,只是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会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 很多运行很好的项目一开始就是 DAOs。通过DAO来分配资金,设立合理的管理结构。相比之下,有些区块链的项目,号称将成为以太坊的终结者,但他们分发方式都非常中心化,他们将45%的币给了两三家风险投资公司,最后,他们也没有做得很好。

    我认为,通过不同的新项目,建设 DAO,更少地依赖现有的机构,这也是一个防御审查的应用。说到"防御审查",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它只是防着政府。但现实世界里的"审查"其实没那么简单。政府审查只是"审查"当中的一部分。有很多公司作为中介,常常比政府还保守,它们常常胆子太小,它们屏蔽和删除的,往往比政府审查还要多出许多。

    2021年6月24日香港,香港数字资产交易所。

    2021年6月24日香港,香港数字资产交易所。摄:Paul Yeu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就实践而言,你觉得哪些 DAO 是做的比较成功的?

    布特林:最大的 DAO 应当是 Uniswap了吧。Uniswap 的资金现在已经比以太坊基金会还要多。它有相当复杂的内部治理机制,有很多人参加。它为各种各样的项目提供很多笔赠款。我觉得 Uniswap 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意思的一个 DAO。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项目是 Gitcoin。他们最近也在往DAO的治理方式转变,开始使用二次方募资(Quadratic funding)。它现在已经做得很好,虽然现在说它已经成功仍然为时过早,但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还有一些项目目标已经超越加密货币领域,比如,有一个叫做 VitaDAO的项目,关注人类寿命的延长。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群关心这一课题的人,希望通过 DAO 来推进这个目标,也允许为了赚钱的人去投资它。它发行了一个叫 VitaDao Token的币,现在有2000万美元的市值,已经开始赞助这个领域里的研究。

    端:你有没有考虑过,也许有一天也将以太坊基金会转变成为一个 DAO ?

    布特林:确实考虑过。我觉得,可以用两种方式让以太坊基金会进一步去中心化。一种方式,就是你说的,将整个以太坊基金会转成为 DAO。另一种方式,是让以太坊基金会本身在以太坊生态中的作用变得不重要。我们两个方向的尝试都在做。

    例如,以太坊基金会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资助外部项目,每年我们在对外资助上花的钱,已经超过我们自己内部运营上花的钱。这种作法,即使是在加密货币领域,也是不寻常。这种方式,让我们可以扩展社区,串连更多的团队。

    决定资助的方式也是去中心化的。在今天,如果你有一些真正有利于以太坊生态的项目,需要资金支持,就算你和基金会的某个领导层有个人恩怨,只要你可以证明项目对于生态是有帮助的,你还是可以得到基金会的支持。用这样去中心化的方式来运作以太坊基金会,在三年前还不是这样的。

    以太坊基金会甚至向其他DAO提供资金,让这些DAO能够为其他人提供资助。

    以太坊社区里很多重要的事情是由一些独立的小团队来做的,他们专注于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且遍布世界各地。例如,位于美国的 Prismatic labs 在建设 Ethereum 2.0上,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而总部在澳大利亚的Sigma Prime,在以太网络安全与速度上,有很大的贡献。类似这样的团队,在欧洲、亚洲都有一些。我们帮助这些独立的公司成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费用,同时我们避免自己变成集中管理、大规模的机构。 所以,虽然以太坊基金还不是一个 DAO,最顶层仍然还有领导层、董事会和基金会,在瑞士和新加坡也存在法律实体,但我们整体上是非常去中心化的。我们的工作、合作环境,比绝大多数公司,包括许多在加密货币领域内的公司,都要更为去中心化。我们会在各个方面更加去中心化。

    加密社群和布特林的世界观

    端:你为《激进市场》这本书写了一篇有趣的序。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个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另一位是芝加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让一位加密货币领域的人,为一本专门写公共政策的书写序是最合适的呢?显然他们认为,在为将来重构社会制度上,你所代表的人的想法非常重要。你觉得在公共政策方面,加密货币社区的贡献是什么?

    布特林:是的,加密货币社群与激进市场理论的倡导者------或者,更广一些,关心在21世纪如何坚持自由的价值、贯彻民主的实践社群------之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联接。 一方面,加密货币社群对于在21世纪中如何坚持自由价值、贯彻民主很有兴趣。参与激进市场实验的人当中,也有很多人对加密货币有兴趣。这两个社群之间当然存在意见分歧,在一些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比如,如果你在 Twitter 上关注 Glen Weyl (激进市场的一位作者),他有时就会说,他对区块链的有些做法并不赞成,他也不认为自己属于链圈。但与此同时,激进市场理论的倡导者们也了解,区块链社区是一个强大、有很多资源的社区,而且真正有知识和技术,可以尝试更好的投票、更好的治理、更好的市场解决方案,可以将这些方案付诸实践。比如,Gitcoin 就是一个用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来做高达数百万美元交易的以太坊项目。当然,激进市场理论也在做他们自己的社会试验。在不同的政府环境中,包括市政府、地方政府。比如,据我了解,在台湾总统杯黑客松当中,就尝试使用了平方投票法。

    在这两个社群之间存在深层联结,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价值观。我希望自己继续成为这两个社群共同的一分子,也成为这两个社群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两个社群有有很多地方可以继续合作,让彼此都变得更强大。特别是当加密货币社群变得更加复杂,开始做的东西已经不仅仅是金融,会有更大的空间,让很多的新想法可以尝试,也让激进市场理论的倡导者可以在这里具体实践一些设想,看看它们若放在加密货币社群,会是如何运作,是否可行。

    比如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它原来只是一个理论,出现在学术论文里,但正是因为以太坊和加密货币的存在和发展,包括社区的热情和金钱,让零知识证明变成了非常强大、有实际应用的东西。它最终将会在很多地方得到应用。比如,各种公共领域,在任何一个既需要验证、又需要隐私的地方,你就可以使用零知识证明,例如投票。

    我一直认为,技术与社会进步可以相辅相成,而且在未来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端:你一直在谈的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很有意思。它本质上是用更为定量的方式,去提高民主决策的效率。你觉得平方投票法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得到运用吗?会不会出现一些国家正式采用这种投票方式?

    布特林:让这些全新的方法得到采用的最简单方式,不是尝试改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结构,而是尝试将这些新方法运用到最近才存在,甚至还在产生过程当中的新事物之中。

    一些 DAO 会首先开始使用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前面我们谈到Gitcoin,它的拨款就采用了平方投票法。我也在考虑一些新的方向。比如对新闻行业的拨款。新闻是公共品,如果完全靠市场,容易供给不足,并且出现新闻受商业利益不当影响的情形。但是,如果完全靠政府拨款,也会有问题。特别是当发生政权更替,一个差劲的政党接管政府,就可能会对新闻行业产生负面影响。用二次方募资(Quadratic Funding)来处理对新闻行业的资金支持,可能是一个有趣的解决方案,同时尝试避免市场失灵或政府失职。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用于资助媒体的资金池,通过平方投票法给合适的新闻机构或项目分配资金,用这种方式做一些小规模实验。

    2018年4月25日英国伦敦,以太币。

    2018年4月25日英国伦敦,以太币。摄:Jack Taylor/Getty Images

    端:通过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加密货币,以及 DAO 的组织方式,不仅仅在赛博空间中可以成立自己的国家,理论上,也有可能在真实世界里,搞一个国家出来。实际上,也有人在做这样的实验。有人在夏令营小规模地尝试,也有人在讨论,是不是可以在微型国家尝试,一个激进的、按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治理的国家。对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法?

    布特林:我想有两种方式,可以让加密货币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国家。

    一种可能性是,整个加密货币社区仍停留在虚拟世界,但在加密货币领域中出现的观念、制度、方法大行其道,在某一天成为一些国家的主流。在这一过程当中,虽然空间上的链接还是在虚拟世界中,但这些链接已经足够强大,以至于让社群中的人感觉越来越像生活在同一个国家。

    加密货币空间可以提供越来越多人们在现实市场中需要的社会环境,提供越来越多人们需要或者在乎的服务。尽管物理上,加密货币社区仍在虚拟世界,但实际生活中,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果你是一个加密货币社群中的人,你希望以这个社区为家,你可以选择去一家加密货币公司上班。当然,工作之外你还是需要自己的线下网络,而这些网络很多时候又根植在现实世界------某些国家的法律政策可能对加密货币特别不友好。

    所以,确实有一个趋势发生:那些希望将全职投入加密货币领域的人,如果他们所在的国家太难做加密货币的事情,可能会选择直接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新加坡就在成为一个加密货币社群的中心,很多原来在中国做加密货币的人都搬到这里了。瑞士也是这样,以太坊基金会就设立在那里。

    另一种方式,就真的是建立一个以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治理的国家。有一个词叫"反向离散"(reverse diaspora)。离散者(diaspora)指的是,原来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但他们后来都离散到世界各地移居。反向离散则是指,移居各地的离散者,回到了原来的国家。若用这个词来描述加密社群就是,原来大家都是离散在互联网上,保持彼此联结,但社群不断发展,终于数量到了一个临界点,社群里面的人会选择一起到一个地方去,如果有很多人都去那个地方,也许那里就出现一个现实世界的加密货币城市甚至国家?也许有一天,加密货币领域会有足够的增长、会有足够的人做出这种选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

    端:如果真有一个按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治理的国家,你会搬到那里去吗?

    布特林: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搬到哪里去。我现在的情况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迁徙。在COVID之前,我的国际旅行节奏是比较疯狂的,2014年和2019年期间,我基本上平均每六天国际飞行一次,参加世界各地的会议。

    当然,在COVID期间,我不可能这么频繁的旅行。最终 COVID会过去,我应当也不会再那么极端去旅行了。但即使我做一些调整,我仍然需要不时见到社群中的人,去不同的世界旅行,也让我获益良多。所以,不论如何,我都不太可能选择在同一个地方长久定居。所以,如果有一天真的有某个超级棒的加密货币国家,我会在那里住"一些时间",但不会是"所有的时间"。

    端:谈谈塑造你世界观的成长经历吧。技术领域有不同类型的领导者。例如,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显然在非常年轻时也异常聪敏、极为成功。但与你不同,扎克伯格似乎喜欢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他创立脸书,收购 Instagram,买下 WhatsApp,然后是 Oculus。而你似乎更倡导去中心化,不喜欢审查,喜欢让小公司自己管理自己。我们先不评论一种治理是不是比另一种好,但我想搞明白的是,为什么你会成为你?有哪些对你的成长最有影响的人,或者某一本书?

    布特林:对我成长最有影响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的是一些我所仰慕的社群。比如,早些年我和理性主义者社群(rationalist community)有很多交往,这是一个倡导理性主义、利他主义的社群。他们喜欢使用科学、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他们会告诉你,如果你给一些服务于非洲公共卫生的机构捐款,用一张商务舱机票的钱,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用3000美元,就可以让数百人免于疟疾。他们选择做的事情后面,有清楚的价值观:要关心他人,关心他们的健康、需求和福祉,不管他们是不是和你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同在一个团队。这样的社群对我影响很大。

    我一开始加入比特币社群时,一些有影响力的开发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非常聪明,具有奉献精神。很多人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生态系统的建设当中,并且为了自己真正相信的事情,投入大量资金,包括自己的钱,甚至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致富,而是希望让整个生态能够繁荣,并创造新的东西。

    2015年12月8日英国伦敦,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演讲。

    2015年12月8日英国伦敦,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演讲。摄:John Phillips/Getty Images

    端:那你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反面典型"------那种你不想成为的人?

    布特林: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小时候总是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些人很有钱,但把钱都花在私人飞机、直升机、豪华跑车或其他愚蠢的东西上,最后他们一无所有。我记得自己想,"哇,这太愚蠢了。"

    长大以后的例子,是加密货币领域里出现的一些情况。如果在2013年,你去Bitcointalk.org,你会发现很多人在讨论不同的事情,争论不同的观点,比如比特币到底是一种支付系统,还是价值的储存系统?也有人争论到底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更好,你知道,两边观点都有不同的人支持。但是,大约从 2014年左右开始,加密货币领域出现比较严重的分裂。有一些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完全不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凡是和他们意见不一样的,就是他敌人,会采用特别极端的方式对抗。他们可能也是我的"反面典型"吧。因为这些人,让我更喜欢心灵开放、理性对话,以及和平沟通。我喜欢 DAO 的包容性,喜欢用这种模式来建立社群,吸引同道。

    如我之前所说,理性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社群在早年让我了解,为什么要捐赠给慈善机构,特别是给贫穷和欠发达国家的慈善机构。这个社群也很重视和平、理性沟通,看重对事情的仔细思考,尽量不要过于意识形态和教条。我原本就相信这些价值,后来看到比特币社群中一些原教旨主义者的行为,让我更远离极端主义,让我成为今天的我。

    端:你五岁时就跟父亲一起从俄罗斯移民到加拿大。现在,你在世界各地旅行。就自我身份认同而言,你认为自己是"加拿大人",还是一个"世界公民"碰巧持有加拿大护照?你是怎么看"爱国主义"和"世界公民"的?

    布特林:我肯定是越来越认同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过去六年,我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旅行,接触各地的加密货币社群。我在美国,在瑞士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都度过了不少时间。在所有去过的国家中,都一些东西我非常认同,但也有些东西,要么我并不认同,要么我会有"我不确定这东西对或不对,但肯定不是我"的感觉。时间久了,通过这些对照和参考,我越来越确认,在自我认同上,我不需要只和一个国家锁定,我是一个世界公民。

    即使是线上的社群里,我也是流动的。我当然是以太坊社群中的一员,同时我也会与激进市场理论的成员们交流,而在理性主义者社群(rationalist community)里,我也珍惜有机会和各种流派的经济学家沟通。

    我有时觉得,我的人生就是成为所有事物的桥梁。这并不是我10年前对自己的期望。不过这个变化很有意思。

    端:今天我们讨论的一个关键词是社群(community)。几乎每一个话题,都会回到社群。你最认同的社群是什么样的?它都具有哪些特点?

    布特林:好的社群首先是要开放。不要限制太多,不要一直给别人下命令,外面的人、新的人可以很容易进到社群里来,可以和先来的人一起参与社群的讨论和建设。 要有善意,对外面的世界也有善意。

    要跨学科。这是以太坊社区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这个社群里有很多数学家、很多密码学家,但也不仅仅是数学和密码学。社群里面的人不能只和自己泡泡里的人交流,最终我们还是试图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要重视合作。不要过分竞争,不是专注去找别人的毛病,而是关注于找出大家擅长的事情,把事情做成。

    我喜欢的社群应当要具备上面这一些特质。

    端:这样的社群确实很理想。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一个理想的社群维持下去?一个好的社群在20、30年以后还可以持续吗?或者,还有这个必要吗?

    布特林:这是个好问题。但可能首先要问的另一个问题是,那个长久持续下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比如在美国,共和党人有时会说,林肯是共和党,是我们共和党解放了奴隶,而你们民主党当年是支持奴隶制。但150年前的共和党和150年后的共和党还是一个群体吗?叫同样的名字,未必就是同一个"东西"了吧?哪怕一个机构表面上的历史没有间断,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群体在本质上获得了连续。

    有时候,民族性连续了,但理念却发生根本变化。德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有很长的军国主义历史,有一段非常黑暗的纳粹统治,但是,现在的德国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德国人可能对保有一支正常军队的兴趣都没有。德意志民族还在,但价值却发生了根本变化。

    所以,说到社群的连续性时,你必须问自己,你真正希望要保留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只就是,创造一些东西,可以存在20年或40年,但下代人需要有他们自己的新东西。文化、组织结构和社群, 回应压力或激励,有变化也会有连续。

    我希望以太坊能够持续下去,以太坊社群也能够在没有变得我都认不出来的情况下,长久存在下去。

    预测30年、60年后的未来总是不太容易,但如果你创建了一个生态系统,而且这个生态系统的特性就是合作才能成功,那么我相信,强调协作的文化会让这个生态长久持续下去。

  3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弦子诉朱军案将于9月14日下午2:00在北京海淀法院第二次开庭

    第一次开庭记录:公民社会的乌托邦——记属于“弦子朋友”的夜晚


    “我诉朱军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一案要在9月14日下午2点,海淀法院第二次开庭了。

    从上次开庭结束至今,我与律师做了很多准备:我们申请了两位专家证人,提交了至少十几份申请,希望海淀法院公开审理、通知朱军本人到庭、重新调取当年卷宗录像、照片、父母笔录等相关证据,也希望检察院能对海淀法院的审判进行检查监督,但截止开庭的四十八小时前,这一切都尚未得到回应。 等待开庭的这半年多,我们为了9月14日的开庭能得到最基本的程序正义做出了大量努力,我相信程序的正义是抵达结果正义的必要路径,在等待开庭前作的一切努力,不只是为了胜利的结果,而是基本的公平。

    我想,期待胜利重要,愿意为了胜利付出努力重要,知道前路艰难依然愿意付出一切同样重要。

    9月14日的开庭,可能是我诉朱军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一审的最后一次开庭,但这并不会是终点,还有很多战役要经历,答案不是谁来赐予,答案在每一次失败后的尝试里。”

    朋友声援

    https://t.me/douban_read/73687

    9月14日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一案将在海淀法院二次开庭。

    自2018年我在metoo浪潮里认识弦子以来,我就和弦子成了亲密的朋友,这三年来,我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所谓承受过“相似的不幸”这一单向的连接,我们在彼此那里都是既脆弱又强大的完整的人,我们是彼此人生重要时刻的见证者。

    这次知道开庭的消息之后,我也从广州到了北京,希望和弦子一起面对这个重要的时刻。

    我知道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抗争,最不公平的一就是走了法律程序的弦子,并没有在这个系统里得到最基本的程序正义。开庭会被临时取消,申请会得不到回应,庭审过程中频频遭遇羞辱和拒绝。而这次开庭也和第一次开庭一样,弦子方重申的三个正当诉求“公开审理、朱军本人到庭、重新调取录像、照片、笔录”也都没有得到海淀法院的正式回复。我相信没有人会比弦子更能明白这场战役的前景和后果,但是三年过去了,她依旧还在坚持,还在做最顽强的抵抗。

    想到后天就要开庭,我内心也有期待,也有焦灼,但我并不惶恐,也不惧怕,我将带着经历历史的自我觉知,注视这件事的发生。

    千禧年以来,发生在这个国家的备受瞩目的一次诉讼,它的主题是反对性骚扰,这件事的发生就是无数无名的女性的苦痛涓滴成河的见证,这也再次证明,女权主义是维持社会正义与道德的最坚韧的力量,我感激是这样的力量帮助我们有了去年冬日的丹棱街,有了年轻人那一声声“向历史要答案”这句话的震颤与回响。

    我们需要这个时刻,无论它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这个诉讼的发生,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荣耀,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一时刻,关注向历史要答案的进程,让这一刻彻底属于我们。



    如果你关注反性骚扰议题,希望对#Metoo 当事人表达支持,或者有一些关心、鼓励的话想告诉弦子,可以扫码留言。让弦子看到她并不孤单,我们始终和她站在一起,也和所有被侮辱、被损害、被禁言的人站在一起。

  3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在逐漸噤聲的人民共和國,仍有一群知識分子不願沉默
    他們非官方、無編制、在人民之間------自豪為「民間」
    ★中文版獨家收錄〈對話魏簡〉、〈對話賈樟柯〉★

    在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受挫,一九九二年經濟改革重啟之後,一種新型態的草根知識分子挺身而出。有別於退縮於傳統領域的文人,他們積極與弱勢和邊緣群體合作;有別於八〇年代高聲疾呼民主與現代性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強烈反對菁英修辭。他們宣告思想與行動的獨立性,並身為「民間」而自豪------非官方、無編制、在人民之間。

    本書刻畫了一群深刻改變中國公共文化的草根思想-行動者,包括質疑官方說法的業餘史家、讓人民說話的獨立導演,以及分享實用知識的維權律師與NGO工作者等。他們開拓學術界與政府機構之外的新興公共領域,並聚焦於具體而嚴峻的現實問題: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受難者、無法受教育的農民工子女,以及沒有居住許可證的上訪者們。

    魏簡深入當代中國社會表層下的變革伏流,分析民間知識分子的公共話語、介入行動和知識生產,將長期位於權力邊緣的草根知識分子群體------特別是女性知識分子------帶到中國思想史的版圖之中。

    在威權國度的陰影下,深刻改變中國社會的知識力量!

    業餘史家------楊繼繩

    退休後開始搜集關於大飢荒和文革的非官方檔案,二〇〇八年在香港出版著作《墓碑》。「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讀者來信,給我以堅定而熱情地支持。這說明,真相有強大的穿透力,它可以衝破行政權力構築的銅墻鐵壁!」

    獨立導演------賈樟柯

    在體制外拍攝電影的第一代導演,專注於被主流忽視的題材。「我一直反感那種莫名其妙的職業優越感,而業餘精神中則包含著平等與公正,以及對命運的關注和對普通人的體恤之情。」

    維權律師------許志永

    在孫志剛案、公盟創立與訪民議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後因新公民運動而被捕入獄。「我有能力在這個體制中過上優越的生活,但是,任何的特權都會讓我感到羞恥。我選擇站在無權無勢者一邊,一起感受北京的冬天街頭地下通道的寒冷,一起承受黑監獄的野蠻暴力。」

    部落客------韓寒

    高中肄業後成為暢銷小說家與賽車手,常對政治議題發表評論。「我很討厭政治,我很熱愛文藝。只是我不喜歡我所熱愛的文藝被我所討厭的政治所妨礙。」
    (更多民間知識分子小傳詳見本書附錄)

    作者简介

    作者:魏簡(Sebastian Veg)

    法國艾克斯大學文學博士,魯迅小說的法文譯者,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國思想史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思想史、知識分子與文學。他曾長駐香港,先後任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香港大學助理教授,2011至2015年間擔任中心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季刊China Perspectives總編輯。編有《毛時代的大眾記憶:從批判性爭論到重估歷史》(Popular Memories of the Mao Era: From Critical Debate to Reassessing History)、《太陽花與雨傘:臺灣與香港的社會行動、表達實踐與政治文化》(Sunflowers and Umbrellas: Social Movements, Expressive Practices,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and Hong Kong),著有《在虛構與現實之間:二十世紀初的文學、現代主義和民主》(Fictions du pouvoir chinois: Littérature, modernisme et démocratie au début du xxe siècle)等書。


    下载链接

    吳介民/在人民之間的中國異議者:「民間」作為抵抗的社會網絡

  3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pdf下载(供批判)

    前情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于今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统一使用


    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将使用《读本》。

    《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套《读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科学编排不同学段分册内容和呈现方式,注重将系统性与学段针对性、严谨性与学生适宜性紧密结合,体系完整、重点突出、螺旋上升。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5家相关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相关领域的多位高水平专家、一线教师共同参与了《读本》编写工作。《读本》投入使用前,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在5个省市30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组织了200名一线教师精细审读,并送国家教材委相关专家委员会审核,全面严把政治关、思想关和科学关。

    《读本》投入使用后,教育部将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同时,持续开展跟踪调研,及时了解一线使用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以切实发挥好《读本》铸魂育人作用。


    下载链接

    小学低年级

    小学高年级

    初中

    高中


    感谢上传的热心网友!

  4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WIRED】希望我的女儿,能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元宇宙中

    原文:https://www.wired.com/story/i-want-my-daughter-to-live-in-a-better-metaverse/

    翻译:http://www.techwalker.com/2021/0910/3136230.shtml

    Darren Shou


    元宇宙也许精彩纷呈。但如果任由其发展,它会进一步分裂现实,最终以两级分化撕裂整个人类社会。

    2030年一个凉爽的夏夜,我和16岁的女儿走在街上,透过AR头显,观看天空中的星星。我们头顶的星空依旧透彻清晰,上面叠加展示着遥远恒星的信息。我给女儿指出了飞马座(Pegasus),透过它的神话传说向后代传授生命的意义。这是个美好的时刻,美好得毫无瑕疵。

    希望我的女儿,能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元宇宙中

    继续前行,我们经过一排木栅栏,上面涂着一连串的脏话和虎狼之词。我已经成年,所以戴着的头显能看到真实的涂鸦内容;但我女儿看不到,因为她的头显被设置为过滤掉不适当的内容。所以,她不明白为什么附近那些人一脸愤懑。

    我觉得让年轻人远离极端言论是好事,但他们毕竟还是要接触身边的人。从没接触过这些所谓"黑暗面"的人,也许看起来健康阳光、活泼开朗,但他们恐怕永远体会不到他人的痛苦、理解不了他人的忧伤。

    我们继续前行,看到一个年轻的流浪汉在商店前乞讨。在这类场景中,家长控制的作用愈发模糊。算法会有意无意地将人行道上逡巡的过客、邋遢的着装以及要钱的纸板归类为"儿童不宜"内容,把它们消解掉,以呈现出更加温和的周遭环境。虽然这种对生活体验的扭曲和构建方式略显牵强,但我们一直知道,「算法」多年来始终通过编辑修订利用网络内容引导着我们的思维,是存在"算法偏见"的。

    如果在小女孩的世界里,她从未经历过无家可归等重要的社会问题,那她要怎么理解并同情身处这类困境的人们?如果其他人也在自己的AR头显中把"美化"滤镜开到最强,那这个世界还有人能体会贫困社群的苦楚吗?再进一步,如果大部分人都对身边的苦难视若无睹,我们该如何拨乱反正、就这个问题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事实上,我们与这些道德问题的距离,远比很多人想象中更近。Facebook公司正计划推进扎克伯格本人提出的愿景,即由一家"社交平台"转型为一家"元宇宙公司"。相信有些朋友已经体会过Horizon Workrooms带来的出色临场感,媒体的碎片化与信息茧房也当着我们的面将真实世界、真实问题撕了个粉碎。如果任其发展,元宇宙的普及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不久之后,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将生活在一个只符合自己个性、兴趣与品味的世界当中,这可能会不断侵蚀我们的共同经历,让人和人之间更难进行有意义的联系。

    集体体验对于人类培养出联系与合作能力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如今看到的大部分分歧,其实上就是数字现实造成的意识分裂问题的直接产物。既然大家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又怎么可能聚在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并就问题的内核产生共鸣呢?无论我们在对话框里打上再多的字,得到的都只能是移情而非体验。

    问题在于,透过网络的"滤镜"来观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似乎存在无穷多个现实位面。只要在网上逛一小会,浏览体验也会开始出现分歧。根据我们是谁、住在哪里、喜欢消费哪些内容等等,页面中显示的内容也将五花八门。我们喜欢的东西,以不同形式一次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每一次新的迭代都要比上一次更能刺激我们的兴奋神经。最终,我们的网络生活将极度个人化,造就完全自主、持续自我强化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终会取代物理现实。

    事实上,可能大多数人都已经无法区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网络上的体验正在受到外部力量的严重干预------这种干预,也许像推销新产品那样平淡无害、也许像塑造政治信仰和散播仇恨一样险恶,但它确实存在、无处不在。元宇宙中的这些因素,会渗透进我们的脑袋里,影响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待人接物时的表现。

    当企业一次又一次开发新技术时,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产品一旦被坏人控制会怎么样。我们已经在婴儿监视器、人工智能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上反复看到同样的问题,所以元宇宙也不能幸免。不难想象,邪恶的攻击者完全可以将极端主义或者其他有毒内容,直接注入到元宇宙体验中。

    我们甚至不难从已存在的数字化世界中推断出未来攻击的形态。我们已经看到,Roblox上的坏人创造出了攻击特定种族或拥有特定信仰对象的法西斯数字体验。一旦这类倾向出现在元宇宙中,则有可能导致用户在体验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排外、霸凌、羞辱或腐败等行为。恐怖的是,这些体验会用最有针对性的方式对你"洗脑"------包括展现最令人反感的场景、构建令人尴尬的经历、甚至是设计出堪称人生阴影的创伤性记忆,这些元素的一遍遍重复,终将塑造出一个可怕的人格。

    考虑到元宇宙的特性,这种诱导性的体验,还很可能具有高度"个性化"------这种个性化,会让人主动去体验而非被动受教。到那个时候,区分真假将变得极为困难。在一个大多数事物都由外部力量合成塑造的世界里,什么才是假?当真假之间的界线如此模糊时,人们要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面对面的交互彻底被在线模式取代,近些年已经日趋恶化的「网络言论极端化」与「信息生态虚假化」倾向将最终不可遏制。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期待着元宇宙这个概念能够从理想转化为现实。只是,我们需要保证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正确的工具、建立安全的框架,确保真正的元宇宙既安全又公平。虽然这方面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仍有不少比较直接的方法值得参考。

    首先,就是借用我们研究团队在隐私领域的尝试。为了帮助人们亲自体验到他人的经历,我们开发出一款工具,能够为每位用户启动数千个浏览器页面,并分别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展示相应内容。通过汇总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用户们就能了解到其他人看到的网络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单是点破这里表现出的体验狭隘性本质,就足以改变很多人的惯常认知。

    在元宇宙中,我们也许可以引入一种提示机制。如果有些人正在经历完全不同于他人的体验,那么系统应该主动发出提醒。例如,如果我的女儿看到一幅经过编辑修订的时尚广告牌,那我们两个人都会看到相应标签,提示我们两人看到的东西其实并不一样、发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与其给这个世界加上厚厚的"滤镜",倒不如让两个人以"透视"的方式深层共情,这样更有助于建立起同理心与情感联系。

    另一种方法,则需要投入更多研究资源:创建一个真正的元宇宙"公共广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创建统一的共享空间,不再根据个人喜欢进行群体划分,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必须完全相同。在这个空间内,两个人拍下的画面会完全一致,不加任何滤镜。这个概念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但相信人与人必须要靠真实可信的共同经历,才能将内心彼此锚定于一点。这里还可以涵盖部分底层平台,帮助人们验证信息是否准确或者一致,进而调整自己对现实的认识。究其本质,这里类似于当下的应用商店平台,强制要求应用列出如何使用用户授予的各项权限。你可以相信这里的谈话对象确实是成年人、你的朋友与你看到了同样的景象,而且对方确实是你的朋友而不是AI机器人。总之,这里的现实将具有宝贵的共通性。

    有了这些新型网络安全框架,我们才有资格对元宇宙及其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的承诺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渴望有一天,能跟女儿一起观看奥运会比赛,然后再跟邻居们当面聊聊赛场上的精彩瞬间。遗憾的是,机器和算法既狡猾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们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它们挖好的深坑当中。

  4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传记】叶芝:真人与假面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理查德•艾尔曼是美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凭借三部重磅传记《叶芝:真人与假面》《乔伊斯传》和《王尔德传》跻身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巨擘之列。其中,初版于1948年的《叶芝:真人与假面》是其成名作,材料丰富,功力十足,字里行间更透着一股可贵的学术朝气,是为其学问生涯奠定基调的作品,也是关于叶芝的传记类作品中获得学界一致认可的权威之作。在这本广受赞誉的文学研究经典中,艾尔曼以挥洒的文笔、广博的眼界和深厚的学养探索了大诗人叶芝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揭开了他的一张张假面——神秘学者叶芝,爱尔兰自由邦参议员叶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耽于感官享受的老年叶芝。

    作者简介

    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lmann,1918—1987)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权威,尤其在爱尔兰文学研究方面堪称一代学术巨匠。他曾就学于耶鲁大学和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后在哈佛、耶鲁、牛津等名校任教与讲学。从1970年起,担任牛津大学哥德史密斯英语文学教授,直至1984年荣休。艾尔曼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精益求精,代表作有传记《叶芝:真人与假面》《乔伊斯传》和《王尔德传》,其中《乔伊斯传》获得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王尔德传》获得1989年普利策传记奖,在西方学界备受推崇。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文学评论集《川流复始》《都柏林文学四杰》等,并编有《詹姆斯•乔伊斯书信集》《诺顿现代诗选》等。


    下载链接

  4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黑客帝国4》预告片上线,顺便聊聊「缸中之脑」

    youtu.be/AjaCeNKGkso

    按我的理解,元宇宙的发展就将成为Matrix,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WHAT is REAL?

    (插一句,指责简中环境差的朋友,完全可以做些翻译工作,Solidot 和 iYouPort 应该成为榜样,DeepL翻译再润色很方便)

    回过来,什么是「缸中之脑」?引用维基百科的说法:

    缸中之脑(英语:Brain in a vat),又称桶中之脑(brain in a jar),是知识论中的一个思想实验,由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提出。

    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假设一个疯子科学家、机器或其他任何意识将一个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它的生理活性,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模拟现实,则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这个思想实验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如知识论、怀疑论、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一个简单的论证如下: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果是后者,那它就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在走路或划船,只是接收到了相同的电信号而已。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因此这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虚妄的。那么什么是真实?

    「缸中之脑」引发了我的另外两个问题:

    1. 大家应该都知道鲁迅的「铁屋子」隐喻,那么这个问题我就称为「快乐的铁屋子」。如果有一群人物理上存在于铁屋子,但是实际上他们一直在虚拟世界,而且重点是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确实是快乐的,无忧无虑没有痛苦的。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虚拟世界中,而且你知道出铁屋子就可能会产生痛苦,那么一、你会离开铁屋子么?二、你会去告诉其他人他们只是活在虚拟世界中并叫他们离开么?

    2. 如果按照「缸中之脑」的想象,那么自由意志在虚拟世界中还有意义么?所谓的物理学基本常数只不过是计算机生成宇宙的几个参数罢了,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在这种情形下,是否只有人的感受、记忆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爱才是真正真实的东西?

  4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理想国译丛050】东京绮梦:日本最后的前卫年代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作者简介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與《纽约书评》主编,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创造日本:1853—1964》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因其以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选为“全球顶尖思想家”。


    下载链接

  4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文学】群星灿烂的年代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作者简介

    伊·伊·巴纳耶夫(И.И.Панаев,1812—1862),俄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出版人,一八一二年出生于俄国一个贵族家庭,但从青年时便醉心文学创作,对官场升迁毫无兴趣。一八三四年开始发表作品,为《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等杂志撰稿,一八四七年和涅克拉索夫共同接办《现代人》杂志,团结了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一批优秀作家,取代《祖国纪事》成为俄国进步文学的中心,代表作品有《群星灿烂的年代》《阿克特翁》《酒狂》等。


    下载链接

  4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北大“我们”文学社微信公众号被封禁

    https://t.me/douban_read/73102

    北大“我们”文学社微信公众号今天也被封禁,原因是涉嫌低俗或色情,鉴于公众号此前并无违规记录,被封原因很可能是昨日发布的文章《恋爱共和国》因涉及同性恋与身体的描写被集中举报。#阴间新闻#


    有朋友能找到这篇小说么?

  4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庆祝 Sci-Hub 诞生十周年!

    https://twitter.com/ringo_ring/status/1434356217208623106

    今天是Sci-Hub的周年纪念日,该项目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

    我将发布2,337,229篇新文章来庆祝这个日子。它们将在几个小时后出现在网站上(你可能会问在印度的诉讼怎么样:我们的律师说那个限制已经过期了)。

    谢谢科研女神(Queen of Science)!

    https://sci-hub.ru/release


    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68828

    为了遵守印度德里法庭的命令,Sci-Hub 今年早些时候暂停了新论文上传。随着法律命令的过期,以及 Sci-Hub 十周年的到来,网站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上传了 2,337,229 篇新论文,大部分论文来自于世界最主要的几家期刊出版商:Elsevier 508,566 篇;Springer 305,690 篇,Wiley 201,556 篇,IEEE 169,849 篇。这些论文来自于全世界 100 多个出版商。Elbakyan 称,统计数据显示,论文署名作者中姓氏数量居前的都来自华人:王(33,236篇)、李(28,550)、张(28,127)、刘(21,770)、陈(18,575)等。

  4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后信息时代:以太坊、NFT与元宇宙

    评:这篇文章非常有启发性。像书籍一样,互联网也是人类记忆的延伸。基于互联网的元宇宙将比人类梦境更加真实,它将成为真正的Matrix.


    https://theblockbeats.com/news/26356

    在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未来,加密货币与区块链将会以怎样的形式重塑我们的文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原文标题:《The Metaverse Emerges

    原文作者:David Hoffman,Bankless

    原文翻译:Mr 独角兽,Block unicorn


    随着 NFT 狂热的能量增长,围绕「元宇宙」的对话也在增长。我们都在谈论「元宇宙」,但没有人试图对它进行有意义的定义。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元宇宙实际是什么的可行建议。

    「元宇宙」将是许多不同层和技术的编排,但它最终将崩溃在元宇宙的所有组件都将遵守的单一共享事实来源上。

    元宇宙将由对象组成,所有这些对象必须知道所有其他对象都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创建已知元宇宙中所有对象的分类帐,以及它们共享的交互和故事历史。

    理解 Metaverse(元宇宙)需要将其剥离成其组成部分,然后将其重新组合成一个关于「它」是什么的单一叙述。

    让我们继续。

    文章乐高积木

    就像以太坊的货币乐高积木一样,我之前的文章相互叠加,阅读很重要,以便将意识流带到下一篇文章中。这篇文章是建立在我写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基础上的。虽然可以单独阅读本文,但可以通过阅读前面的文章来补充进一步的调查:

    一个没有银行的国家

    加密经济系统(以太坊)是人类大规模协调的下一个演变。从狩猎采集者到宗教,再到民族国家,再到数字协议,人类发现了越来越好的技术,可以在更大规模的群体协调中运作。以太坊在云端托管了一个数字国家,它以自下而上的激励而非自上而下的强制方式运作。

    数字 Leviathan

    继续从无银行国家,以太坊协议是 Thomas Hobbes 的 Leviathan 延伸,但不是绝对的君主制或行政领导,对 Leviathan 的控制被打破并在构成 Leviathan 身体的人们之间共享。这为「民有、民享」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文化革命

    加密革命是一场货币和技术革命,但加密的遗产将是人类文化的复兴。以太坊促进了无限不同数字文化的创造,因为这些文化终于有了一个经济基础。这种复兴将通过使资产的市场价值与我们的人的价值更紧密地结合来展开。

    自下而上构建 Metaverse

    元宇宙是数字时代的新组织机构。但是我们以前见过这个。在我们定义元节之前,我们需要定义它之前的迭代。

    看起来像一个民族国家

    我最近阅读了 Seeing like a State,它说明了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是什么感觉。民族国家是激励和愿望的统一体,利用其中的人来实现这些愿望。

    民族国家是其域内值得注册的所有内容的中央注册机构。民族国家喜欢秩序,因此使用秩序系统来解释它拥有权力的所有事物。

    我们有许多秩序现象通过民族国家的愿望来定义我们的生活:

    社会安全号码:123-45-6789

    实际地址:1234 Taylor Ave N, Unit #56

    电话号码:(123) 456-7890

    企业 EIN 号码:123-45-6789

    民族国家内部人员和实体的序列化有助于国家了解它的组成部分。一旦一个民族国家对其控制的一切进行核算,它也可以开始对一切征税。

    它不仅仅是序列化人和他们的业务。

    根据 Seeing like a State,我们目前拥有的有序的国家-国家结构是建立在先前试图解释税务员管理的土地价值的基础上的。传统上,土地将根据其作物产量的能力进行评估和衡量,国家将聘请测量员根据土地可生产的作物价值来正确评估土地价值。好的,肥沃的土地将比干旱的土地征税更多,因为中央会计机构希望其公平份额。

    早期的农业会计系统会绘制出土地和在其上生长的作物类型。每 6 英尺种植一排 6 英尺宽的白杨树,用于腰部种植,国家将根据税法 653.723.51 征税。马铃薯每 6 英寸种植一次,这意味着一英亩土地可以种植 120,000 个马铃薯,每年将为该州带来 50,000 美元的税收。

    民族国家将通过艰苦的努力来确保它对它所统治的所有价值进行核算,因为知道这将为国家带来高额的税收。

    这就是野生的、多样化的森林如何变成一种特定类型树木的同种作物。森林变成了适合种植木材的树木网格。荒野变成了井然有序的牧场,只有一种庄稼。混乱、不稳定的土地变成了街道网格,都带有数字。

    民族国家需要将事物有序、编号和计算,以优化其协调资源的能力。民族国家的中央登记处需要了解其控制范围内的所有宝贵资源,以便可以适当地征收税收并发展国家。

    洞察力

    加密货币行业最近遇到了这种民族国家对一切进行标记并随后征税的愿望。美国财政部的征税能力受到其无法控制的经济体系内财产和所有权缺乏监督的阻碍。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加密。

    民族国家希望对一切负责,这对定义的系统健康有益,但它是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的。民族国家出于税收目的将所有人及其财产减少到一个序列号是不人道的,并且限制了自由,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反对政府过度扩张的原因。

    那是因为如果民族国家如愿以偿,民族国家欲望的长期结论可能是这样的:

    民族国家建立在关于自身状态及其周围世界的中央情报之上。

    它正在寻求「了解」周围的世界,并提取其资源。这一概念解释了民族国家对土著文化的频繁压迫。游牧民族很难征税,因为您无法在特定地点找到他们。它们生产和消耗的资源是模糊不清的,难以追踪,因为它们以无序的方式生产。民族国家不知道如何衡量「在野外」生产或消费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下落不明」。

    土著文化天生就不能与民族国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原住民更接近于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民族国家则希望消耗自然的无序混乱并输出有序的文明。我们已经看到民族国家将土著文化限制在越来越小的土地区域中,因为民族国家的愿望开始围绕非民族国家文化来占领和秩序世界。

    这已成为当前世界社会结构的一个重大缺陷,也是全球社会压力和不平等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果要出现更大、更公正的人类组织结构,它们必须消除对其领域下的身份或对象合法性的文化偏见。

    看起来像一个协议

    加密经济系统能够管理以前由民族国家承担的大量责任,同时保留个人对周围世界最大限度表达其愿望的权利。

    以太坊是一个新国家。云中的国家,自下而上的选择参与,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虽然参与机制不同,但我们看到以太坊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类似功能。

    以太坊也喜欢有序和序列化的东西。事实上,如果你想在以太坊上存在任何东西,你必须遵守 EVM 的法律。

    想在以太坊上建立结算吗,你需要一个以太坊地址。

    想要在以太坊上的身份,您需要一个 ENS 名称。

    想要部署令牌,你需要一个代币的合约地址。

    想购买 NFT,您的特定以太坊地址将需要与特定合约地址进行交互,因此以太坊可以知道要更新分类帐的哪个部分。

    Ethereum 是一种将对象序列化到 Metaverse 的协议。您可以通过将智能合约信息部署到以太坊来初始化 NFT 的状态。

    以太坊不需要雇佣土地测量师或财政部。它不需要人工来了解其领域内资源的价值。

    以太坊知道:

    已知:地址位置、ETH 数量、拥有的代币数量、拥有的代币价值。

    由于以太坊是一种互联网协议,它永远不会为了征税而敲门。以太坊作为一个组织系统的重大改进之一是保持账本活跃度的成本效益。通过消除其自身对最大税收提取的物质欲望,以太坊仅收取维护系统所需的最低税收收入(例如交易费)。

    税款由那些实际为以太坊新国家成员支付公共费用的人支付:那些保护和更新全球分类

    Metaverse 中的对象永久性

    无论元宇宙是什么,它都需要对象永久性。

    在元宇宙中找到的项目必须表现得像真实元宇宙。元宇宙中的对象必须与元宇宙中的其他对象发生冲突。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是对象。

    元宇宙对象必须知道彼此的存在。在数字世界中,这只能在元宇宙中所有已知项目的单一真实来源已知所有对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民族国家为其在其域内发现的对象分配编号,而个人则为他们在以太坊上创建的对象分配编号。「标记化」过程将对象显化到元宇宙中,并使同一存在平面中的所有其他对象「知道」该对象。

    一个宇宙诞生了。

    这就是以太坊作为一个新国家的角色。注册所有对象,并使它们交互。在 DeFi 中,我们称之为「金钱乐高」,但在 NFT 中,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当人类需要在现实世界中记录物体所有权时,「书写」就被发明了,这项发明开始了记录历史的过程。

    元宇宙将通过类似的过程到达。首先,我们将其中存在的项目记录在一个通用分类账上,然后我们将围绕这个单一的真相来源(我们称之为元宇宙)建立一个数字文明,通用分类帐是元宇宙的基础骨架。

    身份是对象

    像之前的所有组织系统(宗教、民族国家等)一样,以太坊是由人组成的。但到目前为止,以太坊很难真正知道组成它的人是谁。

    我们的人类灵魂和人类身份不是可以序列化并添加到区块链的东西。那是世界上人类空间层独有的东西,而且永远都是。

    民族国家不关心人类精神;他们会给你一个 8 位数的社会安全号码,然后继续前进。你的身份是民族国家赋予你的。此外,它每 6 年到期一次;如果你不去离你最近的执照部门,就会有后果。

    在 Metaverse 中,您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

    以太坊地址对每个人都是免费的,并且不能单独将地址链接到一个人。在以太坊工作期间,我个人使用了 50 多个以太坊地址,其中许多是与其他人共享的。

    虽然我的个人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几个地址,但通过这些地址的所有可替代 ERC20 代币都没有将特定身份实际链接到该地址。

    货币和其他可替代资产旨在消除所有者和单位之间的关联。货币应该是一种不露面的非政治性公用事业,它没有偏见,也不接受有关使用它的实体的任何信息。

    ERC20 代币从钱包中来来去去。由于它们是可替代的,一旦它们与其他代币混合,它们就失去了任何形式的可追溯性。

    我的以太坊地址持有 ETH、UNI、AAVE、MKR 或任何其他 ERC20 代币的余额......就像其他数千个以太坊地址一样。非差异化,非唯一性。事实上,我可以从一个钱包出售所有代币,然后从另一个钱包重新购买,两个钱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随着像 Aztec 这样的隐私工具上线,我可以将 ERC20 代币从地址 A 发送到地址 B,而无需关联这两个地址,从而使地址无法用于建立身份。

    ERC20 代币的内在中立性是产生公平和开放的全球金融体系所必需的一项奇妙属性,但它未能建立在云中托管数字国家所需的条件。

    这就是不可替代代币的力量所在。

    我的以太坊地址保存着 Cryptopunk #1118,其中只有一个。我不能私下将 Cryptopunk #1118 发送到另一个钱包。由于只有一个 Cryptopunk #1118,NFT 作为一个链上对象,在它接触的所有以太坊地址之间建立一个身份链。

    以太坊所关心的不是地址本身,而是地址持有的对象。

    ERC20 不会将身份与以太坊地址相关联,但 ERC721 会为它做任何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存在,人们可以穿越元宇宙领域并与他们在旅行中遇到的物体进行互动。NFT 是特定的,因此对 NFT 的所有权说明了特定的品质。

    这是我在 OpenSea 上的 NFT 钱包:

    有很多钱包,但这个是我的。没有其他钱包托管这种特定的人工生成对象集合。NFT 开始在控制它们的私钥后面形成身份阴影。

    NFT PFP 头像运动

    当人们将 NFT 添加到他们的社交媒体个人资料图片时,了解地址背后的人变得非常容易。

    ENS 名称也有同样的作用。事实上,ENS 在向 ENS 名称本身添加身份层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不仅仅是附加到以太坊地址的人类可读的名称。我希望 ENS 在使身份与以太坊保持一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ENS 地址也是 NFT,它们在以太坊上贡献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层。

    在以太坊上人类序列化

    以太坊不会像一个民族国家在你出生时给你分配一个数字那样赋予你身份。

    你可以选择你在以太坊上的身份。

    以太坊不知道你是一个特定的人,也不在乎。但是,当您购买 NFT 时,尤其是将其作为 Web 2 化身的 NFT 时,您从现有的数百万个 NFT 中选择一个特定的 NFT,以成为你自我的数字表示。

    我从合约地址 0xb47e3......3BBB 中选择了 Cryptopunk #1118,作为我人类品味和人类精神的代表,我选择将 Cryptopunk #1118 的属性赋予一个随机的以太坊地址。

    我选择了我的复仇地址,我确定什么其身份。反过来,以太坊意识到存在特定身份的存在,它通过在一个以太坊地址内实例化特定身份属性来塑造以太坊。

    由于以太坊元宇宙中特定对象的关联,该以太坊地址与众不同。它与一组特定的独特 NFT 接触,并且那些不可替代的交互将它与元宇宙中存在的所有其他以太坊地址区分开来。它有自己的可追溯路径,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要讲。只有它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而这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NFT 是人类如何成为以太坊状态的可识别对象。不是以太坊的国家,而是以太坊虚拟机的内存状态。奇怪,他们用的是同一个词。

    身份的复兴

    以太坊身份颠覆了我们在民族-国家模型下的认知方式。在以太坊上,我们选择我们的身份。以太坊并没有以八位数字的形式赋予我们身份,而是问我们:是什么识别了我们。

    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以个人从压迫性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暴政中崛起为标志的时期,我们看到了艺术从 2D 轮廓和原始视角向 3D 表现和照片写实风格的转变。

    我相信元宇宙在身份属性方面提供了类似的范式转变。我们正处于身份从 2D 到 3D 转换的风口浪尖。

    在物理世界中,我们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物理形式有关。事实上,民族国家使用肤色、眼睛颜色、头发颜色、性别和身高将您的财产注册到其中央数据库,以便跟踪您。

    查一下你的身份证,就在那里。你的人类形态的物理特性与以太坊无关。以太坊无法知道您的肤色,也不在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一些具有某些特定物理特性的人选择与他们出生时赋予的 DNA 完全不同的数字表示。

    正念的练习教导个人如何将他们的思想与身体分开,并更加意识到他们的内部过程独立于他们身体的过程。你的人类形态是覆盖在你人类精神上的。虽然这些东西相互作用,但它们也是不同的。

    如果有机会,理论上,你的人类精神可以选择体现不同的容器。你的脸就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你就是你。

    来源于三箭资本 CEO 推特

    数字元宇宙的表示

    在 pppleasr 的《财富》杂志封面首次亮相后,我迷上了我的 CryptoPunk。

    封面充满了对加密推特人物的引用。有 Crypto Dog、Loomdart、Banteg、Tetranode、Santiago Santos、Cobie 等。

    作为一个加密推特的个性,我非常沮丧,因为我没有被包括在封面中。每个加密货币人都有机会成为加密历史的一部分,但很明显我永远不会被包括在这件艺术品中;我的推特/社交媒体头像是我本人的照片。

    pppleasr 的图像中没有人类......只有数字表示。

    这就是重点。

    纳入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标准需要数字化、非人类的身份表征。Pplplear 的艺术是元宇宙的一部分,人类形态不在这个现实平面内进行计算。

    元宇宙的其余部分(战利品)

    身份是第一个到达 Metaverse 的东西,但是一旦我们建立了自己,接下来就是我们的东西。一旦人类从游牧狩猎采集者进化为农业定居者,我们就开始收集东西。

    同样,一旦我们能够解决 Metaverse,就该收集物品了。

    元宇宙战利品

    就在本周在以太坊,我们看到一些全新的东西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和能量。战利品(冒险家)于 28 日掉落,铸造了 8,000 个「袋子」,每个袋子都有 8 种不同的物品,每个都具有稀有程度。

    在 OpenSea 上,项目如下所示:

    以前,NFT 都是关于特定的 JPEG。NFT 生成艺术或 NFT PFP 运动的核心是购买与以太坊文化相关的特定 JPEG。

    JPEG 标准只是一个对象上的特定装饰层,它实际上并不包含关于自身的任何装饰信息。

    因此,当您购买战利品包时,您是否购买了一个 JPEG 文件,它是一个物品清单。

    不。

    OpenSea 上的 JPEG 只是令牌的说明,而不是令牌本身。这些 Loot Bags 代币具有创建一组对象的属性,并赋予这些对象以独特的属性。

    OpenSea 尚未更新以呈现这些对象的属性,但 0xInventory.com 等网站能够表达 Loot bag 的相关属性。

    该 0xInventory.app 网站正在呈现虚拟实境的更高分辨率的版本,因为它涉及到的战利品令牌。它使用嵌入在令牌中的属性对其前端进行外观更改。这些变化是原始而简单的;标识对象的文本已根据稀有程度更改颜色。

    0xInventory.app 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只是表面层的变化,只是说明了令牌本身的属性,无论它们是稀有的、史诗的、传奇的还是普通的。但这是令牌在将其属性表达到围绕它们呈现的元宇宙中时必须采取的第一步。

    今天,您的令牌会更改网站上自己的文本的颜色。明天,元宇宙将特定的数字对象显示到您的手中并更改可用的选项。

    战利品叉子

    Loot Project 解锁了什么呢,可能什么都没有。这是全新的,没有人知道。任何 4 天前(在撰写本文时)都存在不可估量的风险。

    但是,自从 Loot Project 诞生以来,衍生项目就开始在元宇宙的 Loot 角落「附加」或「附加」价值。

    虽然 Metaverse 的这个角落是完全不稳定的,但这种用于建立 Metaverse 如何增长的模型已经获得了先例。这种新模型将表达推到了表面,而价值和效用则更深地嵌入到以太坊协议中。

    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种模式背后的潜力。通过将标记化的属性嵌入到技术堆栈的更深层次中,您可以优化最大的外观选择,同时在 Metaverse 内建立对象属性的单一真实来源。

    这有助于降低开发人员的复杂性和开发成本,同时为用户提供自由、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能力分数

    有人制定了一份「能力得分」合同,并创建了可以授予这些战利品持有者的「统计数据」。它们基本上是传统游戏中常见的 RPG 统计数据。

    毕竟,以太坊是一个金钱游戏景观。

    人物

    一份合同是为了建立一个「角色」的第一个表现形式,这个角色穿着一个战利品包里的所有战利品。

    这与最初的 Loot 团队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由想要在 Loot 生态系统中添加附加功能的志同道合的参与者发起的。

    领域

    「领域」能够由战利品袋持有者铸造,它们是某种想象宇宙的生成地图,理论上可以围绕战利品。目前尚不清楚它将如何与上述对象进行交互。

    生成元宇宙

    元宇宙将在外围呈现。以太坊无法决定元宇宙的外观,它只能托管它所拥有的有价值的对象。

    「元宇宙」不能由单一的事实来源确定。这从根本上是不可扩展的。相反,元宇宙将根据本地的一组规则和属性在本地呈现。但是,虽然 Metaverse 将在本地呈现,但该 Metaverse 中的有价值的对象将是通用且可互操作的。

    元宇宙组成

    无论元宇宙是什么,它都会将自己组合成一个涌现的结构。不会有特定的创世时刻或位置,而是元宇宙会慢慢地在我们周围显现。Metaverse 将是一个可组合的宇宙,其对象是共享和交互的。

    为了变得更加身临其境,Metaverse 将不得不在外观上表现出来。在 Metaverse 上生成装饰层所需的计算不会来自「区块链」;这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更现实的是,元节将由相关元节的本地规则确定的参数呈现。Fortnite metaverse 将按照 Fortnite 规则、Axie 由 Axie 和 Decentraland 由 Decentraland 来体现。

    使所有这部分成为「元宇宙」的是元宇宙对象的共享注册表。就像 SMS 和 TCIP 一样,元宇宙将建立在用于识别对象的协议之上。

    如果它在现实世界中很重要,它可以由元宇宙中的序列化对象表示。元宇宙可能以许多不同且不兼容的孤岛开始。这些独立的孤岛只会确认与「诗句」的那个角落相关的某些特定对象,并且与元节其余部分的唯一连接将是通过像 Uniswap 或 OpenSea 这样的深层连接结构。许多项目仅与元节的特定区域相关,它们将通过 ETH、Uniswap 和 OpenSea 的底层流动性层连接。

    但正如 DeFi 从不同的应用程序慢慢迁移到单一的通用金融结构一样,元宇宙将通过类似的货币乐高机制将自己缝合在一起。

    元节将通过在资产和对象识别的中心基础上附加元节宇宙的更大和更无缝的组件来增长。它将慢慢体现为数字存在的一个组合的替代维度。

    以太坊是元宇宙的经济基础

    元宇宙实际如何表现的细节将取决于特定角落或壁龛的独特规则。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元宇宙要求:

    中央资产登记处

    一层金融应用

    经济引擎

    这就是以太坊。令牌注册表。DeFi 应用程序的组合。本土货币和经济体系。

    这些组合在一起,是元宇宙经济系统的基础。

    空灵的欲望

    我们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阐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欲望,并暗示了它的物理性质如何在它所控制的土地上建立物质欲望。

    像以太坊这样的加密经济系统是个人与以太坊提供的社会组织结构之间关系的阶梯式改进。以太坊并没有将人类变成一个收获的农场,而是一个公共产品系统,它优化了最小价值提取。

    以太坊的人不是告诉它它是什么,而是告诉以太坊它是什么。以太坊不是针对寻租进行优化,而是根据对象的大小(在数据方面)以及它与周围对象交互的复杂性来收费。

    州级税收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所有经济体系都有某种税收制度。所有系统都需要保持自我保护,经济越强大,它就能为自己的保护提供资金,文明就越好。

    EIP 1559 征收与使用以太坊成正比的税收。您放在链上的数据越多,您支付的费用就越多。以太坊不是对财富或收入征税,而是根据你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征税:区块空间。

    随着元宇宙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对象将到达以太坊的区块空间内,并且这些对象的一部分将与其他对象继续进行链上交互,这将需要在以太坊上进行状态更新以更新区块空间的状态周围的元界。

    元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对象交互将通过汇总执行(在敌对环境中,「狂野」)或由受信任的数据库(在友好环境中)执行。但即使第 1 层交易变得更便宜、更高效,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元宇宙数据对象和对象对对象交互的寒武纪爆炸所抵消。

    由于以太坊的货币政策,元宇宙不会受到廉价汽油价格的影响,这在生态系统周围产生了安全飞轮。随着元宇宙变大,以太坊变得更加安全,从而使元宇宙本身更加安全。

    ETH 是元宇宙货币

    模因「艺术以 ETH 定价」是在 2020 年冬季 NFT 热潮期间创建的,因为每个人都注意到所有 NFT 都以 ETH 计价。

    当然,CryptoArt 只是一个开始。自然地,在它成熟为一个功能更强大、相互交织的生态系统之前,元宇宙将从高价值的投机艺术作品开始。

    虽然元宇宙处于早期阶段,但它将被孤立和分离。元宇宙唯一统一的将是底层金融化层,即 DeFi,它在元界的所有子区域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经济基础。

    元宇宙的第一个共享方面将是 ETH。ETH 是一种普通货币,它将元宇宙中所有分离的孤岛联合在一个单一的流动资产上。虽然 Axie Infinity 中的对象还不能与 Gods Unchained 中的对象交互,但它们都可以用 ETH 购买或出售,从而允许将 Axie Infinity 的价值传递给 Gods Unchained 或元宇宙的任何其他部分。

    金钱将是将元宇宙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件事,而 ETH 就是金钱。

    结论

    这张图片最近在 Twitter 上与我分享。从表面上看,它说明了「元宇宙」这个词被过度炒作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非描述性的,以至于实际上没有说明任何内容。

    这只是一个大肆宣传的词,每个人都想与之保持一致。

    我认为这是表面上的模因,但实际上比我们所展示的要深刻得多。所有的技术都朝着一个统一的主体发展。元宇宙将自行构建,它会向那些最接近帮助它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招手。Metaverse 是一个可以召唤周围环境的对象。它想要被建造,它只需要人类为它建造。

    像协议接收器,元宇宙是一个对象的是吸引。它奖励那些为它做出贡献的人,而更具可扩展性的结构发现自己更深入地嵌入到整体结构中。

    NFT 热潮始于 JPEG,但在元宇宙建立之前,我们必须处理更多的文件格式。当谈到这一切将如何展开时,你的猜测和我的一样好。

    我只能给你留下我们在整个加密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学到的相同教训:

    展会启动工作

    领导很重要

    我们将模仿某事直到我们弄清楚

    我期待着与大家一起探索元宇宙。似乎我们最近才发现了大量未开发的新领域。让我们建立一些很酷的东西。

  4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两岸青年对谈:“躺平”背后的人生选择,我们一定要往“前”走吗?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03-mainland-lay-down-mainland-taiwan/


    「"为什么跟社会大多数人雷同的选择叫做往前,为什么就不是往我的方向走?"」

    端传媒记者 门悦悦 发自北京

    【编者按】:"躺平"一词,在中国大陆社交平台迅速发酵、旋即被封禁,这其中蕴含的反思、反主流、对人生的重新想象,却没有机会被好好讨论。类似的思考,也促使这一代台湾年轻人做出更多元的人生选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四位青年,围绕"躺平"背后的人生选择,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思考、代价与收获,并邀请读者一起来讨论:我们一定要往"前"走吗?"前方"又是被谁定义的?

    张哈哈:95年,女,先后做过财经记者、公关,即将辞职

    方玉:97年,女,大陆本科,香港读研,现在政府背景的文博行业工作

    陈庭耘:85年,女,先后在台湾英国读过研究所,考过医,去过NGO,现在台南务农

    振华:82年,男,护理专业背景,做过志工、翻译、文字编辑、老师等,现任一海洋保育NGO顾问,9月去研究所读翻译

    以下是对谈内容整理:


    那一刻发现自己可以躺平

    端传媒(下称"端"):请大家各自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张哈哈:我是张哈哈,之前在一家媒体当财经记者。现在在一家企业里当公关,但是我马上要离职了。

    振华:我的名字叫振华。1982年生,我一开始念的护理师,后来去念一个野生动物保育的研究所。我做过海外的长期志工,兼职过采访、摄影,还在国外做过某个健康相关的专案管理。现在我在台湾澎湖的一个NGO做关于海洋保育的顾问。9月开始我会回学校去念翻译的研究所。

    陈庭耘:我是陈庭耘,85年生,从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到2018年,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我大学念生物,对生态有兴趣。但因为我爸爸是牙医师,希望我可以重复他的路。所以大学毕业那一年我有点像是给他一个交代,换取一年的自由吧,就准备考医,没有成功。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爱上海龟,就头也不回决定去念海龟研究所。那个时候我的桌面还有房间的书都是有关海龟的。我爸爸说只要看到我电脑上的海龟,就想把我电脑砸了。

    念海龟研究所是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的开始。我发现我热爱的海龟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赚钱的工具,这个东西蛮让我受伤的。所以后来我就休学,开始接触社会学,发现英国有蛮多学校在做环境跟社会学相关的课程,就去念了一年。我们的课程所有科目都跟环境相关,化学、社会学、政治、哲学、心理学。我发现其实所有的解决方式都是回到我们人生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环境。这件事情对我来讲是蛮大的刺激,导致于后来我回台湾之后,我就再也不妥协了。那一年对我来讲很重要,过去我没有想过未来可能会像现在这样,没有稳定工作的收入。

    我决定留在台湾南部,待了几个NGO,开始走跟食农相关的议题(一种强调"亲手做"的体验教育,学习者经由亲自参与农产品从生产、处理,至烹调之完整过程,发展出简单的耕食技能),那个时候我还有很多气焰,所以在NGO里也有很多痛苦。最后我选择申请计划的方式来执行我想做的事情。所以大概从2015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一些打工,但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不断地在尝试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直到3年前,我来到台南,开始务农的生活。

    方玉:大家好,我叫方玉,我是97年的,应该是这里最小的。我经历比较简单,本科学的是德语,读完之后在香港读研,毕业之后马上考进了大陆体制内文博系统的单位,也没有工作很久。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早上睡到8点半起床,9点多出门,10点到单位。上班也没有非常多的事情做,就是一些很常规的坐岗,而且只用坐半天,所以在这半年里面,我看了很多书,很多电影,很快乐。下午5点半准时下班,我们所有人都是准点下班走,1分钟都不多待的那一种。回到家如果有课的话,我就会去画室画画,画到9点多回家。如果没有的话,我自己也会画画或者看一下书。搞到差不多11点就洗漱睡觉。就过着一种非常规律而无聊的生活。

    2021年8月24日,北京一对夫妇在参观后海时站在一起。

    2021年8月24日,北京一对夫妇在参观后海时站在一起。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没有啊,非常让人羡慕,在座的其实都是有着非常让人羡慕的生活。我们这次主题跟躺平有关,能不能请我们大陆的两个嘉宾讲一下你认为的躺平是怎样的?然后看台湾有没有一个相应的词或者状态来形容。

    方玉:其实讲到躺平,我们这边舆论场一般把它跟内卷做一个对比。意思就是低欲望,也不再去奋斗,不再撸起袖子加油干。另外一方面是更加关注自己,不把那么多的精力投放到外界。所以自己以外的人往前走、往后走,打横走、打竖走都不关我事了。我今天还稍微看了一下那个让躺平这个词引爆大陆舆论场的文章,讲到躺平大概就是不买房、不买车、不婚、不恋、不育、又不再奋斗,保持极低的欲望,不关心外界,大概是这样子的一种状态。

    陈庭耘:我觉得台湾没有发展出相对应的词。有一个蛮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台湾,不太用躺平这样子的形容词来形容主流以外的人生选择。通过方玉的描述,我觉得躺平是不管他人怎么往前,我只想呆在自己的位置,但是为什么跟社会大多数人雷同的选择叫做往前,为什么就不是往我的方向走?我觉得差别在于怎么看待选择不一样的路,对我来讲,它发展出来的比较像另类的路,或者是选择一条难走的路,或者是反思,或者是找自己,比较像这样。

    振华:台湾有佛系。我觉得佛系是你很有意识地不想要去争夺什么东西。其实我是这一次才听到躺平这个词汇,我会把它理解成因为被大环境所逼,只好逃命。

    张哈哈:我觉得躺平这个词在大陆,有一种放弃的意味。我所在的工作环境可能更能深刻理解,因为我在互联网公司,是大陆竞争最严重的地方,我身边其他的同事有一些确实是日以继夜地不停工作。本来这件事情我做到1就可以了,但总是有人要做到1.5,那我就要做到2,然后其他人要去做到3。就不断内卷的情况下,有人会产生厌倦,心想那我就不动了,放弃了,躺下。

    也要结合大环境的背景,现在大陆的房价很高,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也很高,你能够在北京买房子吗?这件事情会用掉你很大一笔精力,而且很多人没有办法够到房价,那既然我努力都没办法安定下来,那我去为一个莫须有的未来奋斗干嘛?我现在就这样就好了,我不信,我不要未来,我只要我现在。

    所以我觉得不是谁启发了我,是整个社会都在问这个问题。

    端:对,我梳理躺平脉络的时候发现这种心态很早以前就有,以前是古人的隐居,但那时候是少数参与政治的人可能厌烦了政治斗争,自己找个山里隐居,然后慢慢演变到可能几十年前或者是十年前,社会最底层的人说我赚钱很难,也不知道怎么赚钱,干脆就躺着吧,然后演变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这么选择,可能在以前是最能有上升空间和选择的人,现在也开始想逃避了。所以当我们谈论躺平时,其实在聊一种更多元的人生选择。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有不一样的生活选择的?

    振华:我初中是一个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高中是很一般的高中,在那个学习环境开始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那里的老师不会觉得考大学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也开始有了很多社团活动,开始接触课本以外的东西。进入大学之后我也参加了很多社团,渐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是我小时候想象的那样单调,还有很多不同领域是我可以去尝试的。比如我大学念的是护理,但是我觉得爬山很有趣,就加入了登山社,做了之后觉得很好玩,就一直继续做。而且因为在登山社累积的一些经历还有实力,我毕业之后可以跨领域考一个野生动物的研究所,因为我们主要研究的动物都在山区里,而我已经累积了一些在山上做调查的能力,所以也顺势的、考上不同领域的研究所。

    陈庭耘:真正影响我的是大二那年,有一本书叫做《单车环球梦》。作者------两个女生到我们学校来演讲,听完之后,哇我整个人生改变,因为他们两个都是辞掉工作,骑单车环游世界。她也鼓励在座的年轻人,想去做什么就先去尝试,不是说一定要怎么样,就是去做了之后,你的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路。她那个时候引用了一本小说叫《炼金术士》(又译《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有一句话是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我就觉得说对啊,我为什么一直以来都在符合家里的期待,符合社会的期待?为什么要看起来走在社会所谓的成功道路上?我开始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刚刚听振华讲就发现,其实从2000年开始,不断的有各种书籍、文章、在书店的排行榜上面,各式各样鼓励大家出去,你要环岛,要去哪个国家打工、旅游,要去探索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关系。那几年台湾的年轻人都在疯狂这件事情,身边的每个人都在问我是谁?所以我觉得不是谁启发了我,是整个社会都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是躺平,其实我们是整个世代的躺平。因为我们父母那一辈,他们在台湾经济起飞的时候早就赚了好多钱,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把最好的位置占掉了。

    张哈哈:真的,大陆一样的道理。

    陈庭耘:老屁股都在这边,请问我们年轻人坐哪啊?我真的觉得整个世界都没有希望,那好啊,我不要跟你的规则走,我去走我自己的规则,因为跟着规则走不会成功啊,资源都被你们拿走。

    振华:其实我完全没有那些想法,我的心态一直是无成见而顺势而为,大学的暑假我们几个朋友骑着平常上学的脚踏车环岛或者去山上,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过了几年之后看到刚刚庭耘讲的这些市面上的书,我的想法是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这有什么好值得出书的?所以我这个人一直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也很幸运的没有人阻止我做什么事情。但我听你说,我觉得这真的是整个世代的氛围,你刚刚说的"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帮你"。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什么鬼话?全世界谁会帮你啊,你想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啊。

    张哈哈:我是大三、大四有个朋友带给我的启发,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超级深,他说一个果核,我们永远从正面看它,但是没有从下面或者其他角度去看,你从你视线以外的角度来望这个果壳,会发现它跟你原来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就是这句话,一下子------轰------像新世界的一道光。我就觉得对,那我要多看。那段时间阅读了大量不一样的东西。

    毕业的时候我很想当记者,其实我学业不好,也没有认真找工作,但是那时候我一心想的就是一定不要回家,不管怎样就是要去大城市,要去看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去了广州的一家媒体。那家媒体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大家其实还蛮包容你的一些所谓很尖锐的想法,也很主张多样式,没有人管你。在那个情况之下你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探索自己,而且本来我又是一个不太喜欢跟别人做一样事情的人,慢慢地就发展成跟大家不太一样了。

    方玉:我也有一位这样的朋友,他是我高中朋友,带给我比如说LGBT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议题的启蒙,没有他的话,其实我可能不会那么早对这些问题产生关注。

    我从小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可能我的目标就是要考高分,越高越好。那具体高到哪里,要上哪个学校、以后读哪个专业,完全没有想过。觉醒大概是在大学期间,大一开始我画画,接一些稿子,我觉得这块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而且过去了4、5年我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我慢慢觉得并不需要去挣很多钱买房、买车。我就是很想画画,只要以后我能做一个有稳定收入能够养活我,有大把空余时间来经营我爱好的一个工作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转折点是大三的时候我去德国交换一年。他们各方面都不像大陆,他们不会为了买房或者买车就996,不是很多人都孜孜以求地去赚很多钱,所以就更加坚定了我要过一种比较低欲望的生活,经营我自己的爱好。但也是因为他们有比较发达、完善的保护系统,大家形成一个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的状态。不为了买房、买车这些东西去透支自己。他们也不需要,他们的房子没有那么贵,相应地可以发展出很多其他的爱好,去野炊、夏天去烧烤。而且他们的课比较少,我记得在德国有一次通宵画画,第二天还是可以接着睡,睡到下午才去上课,这是在国内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生活,我喜欢凌晨画画没有人会来打扰我。然后相对来说他们也没有那么的集体主义,都要为国、为家奉献自己。因为我从小到大也是一个比较乖乖女的性格,没有去关注很多读书以外的事情,德国让我看到其实人是真的可以这样生活的。这种观念经过我一年在国外的生活强化了之后,比较深刻地改变了我之后的一些选择吧。

    2021年1月26日,台北101大楼和其他建筑物。

    2021年1月26日,台北101大楼和其他建筑物。摄:I-Hwa Che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爸妈和社会教我的事

    端:我很好奇大家以前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或者爸妈对大家的期许是怎样的?

    振华:因为这次机会我还特地去问了我妈妈,问她对我现在的状况有什么看法。因为我们家有4个兄弟姐妹,我妈就回我说,你们4个我哪管的到啊?你们4个都是自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会听,比如晚上不要太晚回家啊,要不要交女朋友一类的事情,她后来就不管我们,我觉得是他们躺下,他们认输了。

    陈庭耘:其实这个问题我观察父母蛮久的,我的爸爸、妈妈在很不一样的家庭长大。我妈妈出生的时候家境就蛮好的,我爸爸的家庭非常不好,他家庭的经济是靠他父母打拼出来的,所以他才有办法跟我妈妈门当户对。不同的成长背景造就了他们面对这件事情不一样的态度。我爸相信要努力才有办法成功。可是我妈妈因为经济环境算还蛮好的,所以她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比较接近新时代,会鼓励孩子去探索跟创造自己。

    张哈哈:我家大概在我初中,我妈妈都40多的时候,才真正达到所谓有房有车的生活。我爸爸也是一个很不好的家庭条件出来的,在大陆有一个定义叫做"凤凰男",就是要很努力,要当凤凰,他才能够出来。我妈妈的背景比较好一点,因为我的外公是工程师。他们两个很莫名其妙的在一个大学的研修班里面认识,就在一起了。这种双方的观念和家庭背景的不同,造就他们两个看待事情有所不同。我妈妈对我比较宽容,思想相对来说比我爸开明很多。我爸就是那种非常传统的中国大男子主义的形象,但是从小我爸在外面做生意,跟我接触其实不是太多。我能够变成现在的我,有一些勇气去做一些事情,其实都是要谢谢我妈妈。我妈对我要求就是快乐、健康,不要求我考多少高分,中不溜就行,出来你能够挣钱养活自己,不要来找我要钱就可以了。

    但他们也不要求说我一定要怎么样,这个出发点并不完全是希望我过得健康快乐,而是因为我妈说女的不能太强势,太强势没人要的。

    方玉:我妈也是相对我爸来说条件好一点,而且妈妈是比较幸运的一代,因为刚好66年出生,大概大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时候,她是那一代的大学生,考到了本科,做医生的,所以她那时候条件蛮好的,追求她的人也很多,学历也比我爸高。我爸那时候是大专还是中专吧。

    缘分真的很奇妙,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相亲的,反正就结婚了。我妈有了我之后,我爸考成人本科上了大学,现在也在体制内。他们两个可能是那个年代中国父母的一个缩影,他们会对我讲的成功故事是我爸作为一个乡下的穷小子,卖拖鞋、跑邮轮,然后干到现在不大不小的算是一个小官。他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去考试,去工作,在大城市立足,买得起房子,有这样的一个小家庭。所以他们的意思是你也应该这样子,去奋斗,然后有一个小家庭。

    但他们也不要求说我一定要怎么样,这个出发点并不完全是希望我过得健康快乐,而是因为我妈说女的不能太强势,太强势没人要的。所以你健康、快乐,找到一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就可以了。

    包括我在学校里面,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里,听到的一些话语都是你要做三好学生,你要考高分,追求上进,然后才能考到好学校,才会有好的出路。应试教育体制下都是这一套说辞。三好学生就是成绩好、体育好、道德好,类似于班上可能50个人,只有5个人有这个荣誉称号,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颁发给你,你就是班上最优秀的那五个学生这种。所以我就说在高中的时候遇到的那个朋友,真的是让我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当时可能不明显,但现在回想起来,它其实影响很大的。

    陈庭耘:其实我们也是会选谁是模范生,德智体群美,群是合群。

    端:我们是德智体美劳,好像没有群这个评判标准。

    方玉:是不是我们这边还是竞争比较激烈一点?就是没有一个退出机制,除非你家很有钱,否则所谓最公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考大学。一旦你考上一个一本,你接触到的所谓同学或者老师,包括日后工作的公司都会不一样,所以大家就觉得我一定什么东西都要削尖脑袋,要最好。

    我们讲内卷,现在的竞争还是这么激烈,但已经不是削尖脑袋才能够走到上流社会,而是削尖脑袋才能保住现在的生活状况,所以就更加焦虑,更加让人觉得我做这些东西其实没有意义。

    陈庭耘:我记得从我那一届台湾开始有推多元入学,可以通过你过去高中的成绩,一些作品去面试,就可以进到大学。那个时候也是广设大学,以前要进大学很难,可是等到我们那时候,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然后到现在,就一直不断地在改变。

    振华:我之前当过短暂的代课老师,发现(现在学生)跟我以前学的是完全不一样,比如光语言方面,除了我们讲的国语、英文之外,他们还要学台语。如果那个班级的学生有父母从东南亚来,他们还要去学他们父母国家的语言,如果是原住民的话,也要去学他们原生家庭的语言。除了这些之外,学校还多了很多探索课程。比如我们学校那时候规定国中生一定要完成一个挑战,去爬一座高山,自己做一艘独木舟划船去海上,就开始有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发生。

    端:台湾会有你要去一个好大学,有个好学历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然后你的人生才算顺遂这样的思路吗?

    陈庭耘:我觉得不太符合现在社会的样子,因为现在行业非常多,很多年轻人毕业即创业,大家都有自己的赚钱方式吧。读高中那时候的确是这样子的思维带着我们往前走,可是等到从大学毕业,整个社会跟我们过去在读高中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在学校学习到的观念已经不成立了。

    振华:我和一些雇主熟了之后,有问为什么会录用我,因为我知道一起来应征的还有其他更好学校的。蛮多的回答都是发现很努力念书、考上好学校的那些人,在人际关系这种事情上面是比较薄弱的。虽然他们很聪明、很努力,但在工作相处上会有一些吃力。

    2021年6月3日,阜阳市第二中学,报名高考的学生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

    2021年6月3日,阜阳市第二中学,报名高考的学生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摄:Sheldon Cooper/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我们都曾纠结......和穷

    端:选择自己现在走这条路的过程是怎样?纠结过吗?

    陈庭耘:我很明确我要往食农教育发展,所以我从NGO开始做。可是当一个组织做大了之后,肯定会有各种绑手绑脚,为了要应付不管是消费者还是乡民,必须要有所取舍。比如说我在某NGO工作时,我都鼓励大家要在家自己煮,但其实我那时候工作超级累,下班之后完全没有力气自己煮,所以我再跟人家宣导这些事情的时候,觉得没办法继续。还有为了让组织维持运作,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必须要有所妥协才可以让组织收入稳定。我当时年轻气盛,还不能够理解,也没办法融入,所以后来决定离开。

    而刚好在我没有一个稳定工作状态的时候,我奶奶卧床,24小时需要有人陪伴在旁边,她没有办法接受非家人的照顾,所以我必须要去做能代替我妈妈照顾奶奶的那个人。那时我生活在高雄,我爸妈在台北,所以我必须南北来回跑,那是在2016年到2018年,这两年非常折腾。所以现实情况也让我没有办法工作。即便是像家教一个礼拜一次,简单地陪小朋友念书这种也没办法。而且我本来是跟前女友合租,因为没有收入,也退租了。

    那个时候眷村有个以住代护计划,就是你住进去,给你一笔钱修房子,然后就不用租金住在那里两年。我就去申请那个计划。那个生活环境并不是很好,上百户空屋,就住了6户人。那些空屋都已经荒废3到5年,甚至更久,所以我们很像住在废墟里面,然后晚上很安静,动物很多。

    我觉得我很ㄍ一ㄣ(闽南语,坚持),在那样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的情况,我就是ㄍ一ㄣ下来,尽可能地不花钱。刚好那时候有一本书很红叫《空屋笔记》,写怎么不花钱、不消费,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活下来。我的确实践了一段时间,除了交通费是我最大的开销之外,我连吃东西都是去市场要有一点发酸的西红柿,断掉了的高丽菜外叶,过期的家乐福的商品。还有捡家具,我整间屋子的家具都是捡的。

    所以这一年的生活改变我很多,我觉得它让我自由,因为当我知道我这样都可以活下来的时候,根本不怕我活不下来。

    当时我们两个对着那盒蛋挞在那里流泪说:天呐,怎么生活过成这样?

    端:当时是什么感受啊?

    陈庭耘:就是比较不好吃,没那么新鲜,因为我是一个对食物的很敏锐的人,真的没有什么其他感受。

    后来我奶奶往生,然后我跟前女友的吵架持续,奶奶的往生也让我决定跟前女友分手,就离开了我们一起住的那个房间,到朋友的一个山坡地。那里也没人住,一间房子带一大片土地,晚上半夜方圆10公里只有我一个人,有各种绿东西在陪我,狗狗啊,还有各种声音,风的声音陪伴我的夜晚,然后就是帮忙除草、照顾那一块地方,就这样度过那段时间。

    2021年6月1日,台北一位戴着口罩的行人走在街道上。

    2021年6月1日,台北一位戴着口罩的行人走在街道上。摄:Billy H.C. Kwok/Getty Images

    我记得那时候发炎去医院,医生开了抗生素给我,反应很大,我几乎要昏迷,倒在床上起不来那种。我就传信息给一个朋友,我觉得当时唯一可以联络的就是他,但我跟他也不是很熟,我说如果我明天没有传信息给你的话,你就到这个地址来找我。因为那时候真的觉得快往生。不过经过那种,我就觉得它带领我静下来,带领我到现在,我对现在的生活完全满足,也蛮是我理想上的生活。

    端:那段时间你会焦虑吗?

    陈庭耘:超级呀,很可怕,从没有收入开始,然后生活越来越苦,再加上我的身心其实很疲惫,因为回高雄就跟我前女友吵架,回台北就是跟我奶奶。所以我唯一可以独处、安静的时间就是在台北跟高雄的高铁上。

    张哈哈:你好厉害,我本来以为我自己毕业之后过了一些苦日子,现在觉得我的天呐我太幸福了。因为我毕业后很想留在广州,就在实习,没有什么工资,工资抵扣掉房租后一个月可以支配的收入只有500块人民币(约新台币2000元)。我每个月固定逛一次网上超市,大概花180左右,就只有那一次购物。出去基本上是靠步行或者公交车。我朋友想找我出去玩我就会说没有钱。我前女友那时候也就是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过得很拮据,可能和女友加起来可支配收入就800块((约新台币3200元)),我们什么都不敢买,大概人均50到80左右的一顿饭,我们会觉得真的很贵很好。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刚好感冒了,朋友送了我们一盒蛋挞。就我没有吃过这么奢侈的东西,当时我们两个对着那盒蛋挞在那里流泪说:天呐,怎么生活过成这样?

    但也不后悔,因为我的选择我就要承担这个后果。我不要回到家人身边,我不要晚上出去玩一下,还要跟爸妈打电话报备,说我今天晚上要跟谁谁谁去什么地方玩,大概几点回家,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不过后面慢慢随着我工作有一点起色,这种情况也就一去不返。从那个媒体出来之后,我去了企业,最近不是说我要离职了吗?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包括我的领导,都问我你找下家了吗?我说没有啊,我就在家啊,我要休息,明年再说啦。他们说你是不是有病啊?很不理解我这个选择。另外在大陆,你要在某一个城市交社保满一定期限才有买房的资格。他们就问我说,你离职不会害怕社保断缴吗?我说:我不断缴就买得起房吗?他就无言了。

    这个选择在我看来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就是想要休息一下,想要去等一下。我不觉得这个有什么,但是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我就觉得既然我不想一辈子困死在一个地方,也想要去尝试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而且你放眼望去人生这么长时间,你就稍微休息这么几个月,是很可怕的事情嘛,我不觉得呀。

    不过我在离职之前很纠结,你知道人就是迷恋物质生活。你的物质生活得到一种满足之后再去离职,就要缩减我的开支,生活质量有一点下滑。我一开始是犹豫恐慌的,但是那段时间在办公室待着,每天去上班就像上坟一样,就会想天呐我为什么还不离职啊?可另外一方面会想,在这里苟一天又可以赚到多少钱,好像还可以。我当时的心情就这样哐哐哐哐在反复。

    后来终于下决心离职,是我意识到我的工作是来自领导肯定,而不是市场肯定。领导觉得你写得好就是好,领导说这不行那你就是不行,你的工作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些让我感到有点厌倦,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做完这个项目,一定要走。

    方玉:我职业选择上最焦虑的是去年七八月吧,大陆所谓秋招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企业都会在那个时段集中去做招聘。我完全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是一个完全没有规划的人,都是在碰运气,就没有针对性地去投一些行业,当然就被拒了。但当时我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业状态就是我要有很多时间,所以它一定要是个工作和私生活可以联合的,然后钱至少要顾得了我的,至少是我不讨厌的工作。是我爸说我这里有个机会,你可以去考一下吧,所以我9月份就在专心备考了,然后就进来了。

    2020年4月7日,台北下班的市民戴上口罩走过马路。

    2020年4月7日,台北下班的市民戴上口罩走过马路。摄:陈焯煇/端传媒

    振华:我大学念的护理,但我是做了很多其他工作之后,才回去医院里面当护理师的。所以医院会对你保持一个怀疑态度,说你的资历跟你同年级比起来少非常多,那我有什么理由要录用你呀?也是试了几家医院最后才被录取,但是我觉得这是很理所当然的。

    回去做护理师是我有在计划的,当时我觉得当老师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所以我想去尝试,做了代课老师。但我尝试了之后,觉得这并不是我喜欢的事情,我就在想下一步要做什么?我想要去国外工作和生活,我就去评估我的优势在哪里,评估之后发现我只要回医院当护理师,有两年的资历,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征一些在国外的医疗团的工作。其实是有规划的。

    在医院的生活其实我非常不喜欢,因为我们要值夜班,我们的工作很不稳定,所以的社交圈都会受到影响,身体状况也会被影响,然后日夜颠倒,班换来换去,但是因为我的目标很明确,所以我只好忍下来。我是知道目标在哪里,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自己的规划的。但是说真的,那时候的状态都非常不好。

    我现在的生活非常好啊。我现在在组织里面是一个顾问的角色,还是挺轻松的,因为做的事情我以前都有过一些经历,工作内容也是我喜欢的。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去潜水、去划独木舟。这个状况我觉得还不错,但就是收入蛮少的。

    陈庭耘:既然现在很好,为什么还想去念翻译?

    振华:因为我想要做翻译啊。

    端:翻译好像在整个华语圈的薪水也不是很理想,会是你的考量吗?

    振华:没有哎,如果说薪水不好的话,念野生动物保育也没差。

    端:感觉振华喜欢一直探索,他会一直想现在我知道这个事情是怎样了,去往下一个地方走。

    振华:其实不是探索,因为我脑中已经有幻想过很多事情,付诸行动的这个过程比较像是验证。比如我幻想过当老师好像是个很棒的职业,那我验证之后,觉得跟我当时的状态不是那么的适合,不代表我以后就再也不会做。所以在那个当下我做那个尝试,那我就再去验证下一个我想要做的事情。

    端:能够不断的验证和和不断的往前走着,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它需要一个人有很重的安全感。我其实挺好奇你的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振华:我觉得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焦虑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为什么我会有安全感,当然也有一些自我催眠的过程,比如我去考试,拿工作offer,我也没有把握,所以在准备的过程也要不断地鼓励自己,说我可以的。

    另外蛮像庭耘说的,就是糟糕日子都过过了,也不可能太糟了,所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之前有尝试一段时间做传媒,自己接案写稿,摄影。那个时候超级差,撑了半年撑不下去,我一个月可能只接了3篇稿子,不到1万块台币一个月(约2300元人民币)。再比如说我大学是登山社的,我们在山上没有洗澡,吃得非常糟糕,住得也很糟。那这些生活度过之后,往后日子就觉得再糟也就那样子,那个安全感给自己建立之后,其实没有什么好失去的。

    陈庭耘:在我来到台南之前也一直是这样的状态,会不断地还想知道这个还想知道那个,想经历很多。但我现在会想定下来,因为之前每一年都在各种地方跑来跑去,真的太累了,就是一直要不断地重新适应。现在确实好像是慢慢找到一个蛮符合梦想的生活,也还蛮轻松自在的。做多一点收入就多一点,做少一点就少一点,所以没钱的时候去打工,想睡觉就睡觉,没有人管我要干嘛。就是依照我自己的节奏去过我的生活,做产出。

    2021年2月4日,上海一间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工作环境。

    2021年2月4日,上海一间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工作环境。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自己的选择自己背

    端:大家这么一路走过来,会觉得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陈庭耘:我觉得是家人,因为我一直不断地跟我爸、跟大家冲突,然后一直不断走向他觉得很担忧的部分,我觉得我好像要失去他,离他们越来越远。那个时候太痛苦了,尤其是照顾我奶奶的时候,作为那个我妈的替代人员,我觉得我像一个工具,我这个单身未嫁又没有稳定工作的女人,只是一个合理的家庭劳动人口。那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很远,而且我回家就是爸妈去休息的时候,其实我回台北是看不到我爸妈的。

    我奶奶过世之后,我觉得它是一个软肋,而且那时也跟我前女友分手了,我就突然觉得,好像没有家了,就剩我孤独的一个人,我能去哪?后来我就回家,但回家之后我人生的路还是想要自己选择啊,我还是想要自己走,我也没有想跟家人拉得更远,只是我没有符合他们期待。

    振华:我也有经历过,而且因为我是护理师,所以当家人生病的时候,我完全就是个工具人。而且他们觉得有专业的工具人更棒,全部都交给你了。但是我个人觉得蛮棒的,因为我有所贡献,让我的其他家人可以休息一下,我觉得我在这整个过程中是有参与和价值的。

    陈庭耘:我身上比较复杂啦,那时候因为我选择的生活,已经跟家人起冲突很多年了,所以是加成。但奶奶过世之后,我们就越来越近啊,我开始学习跟我父亲对话,了解他的想法,其实他也不要失去你。现在我觉得他们也清楚,我其实目标是很明确的,他也知道我度过了那个很彷徨、痛苦的时期,现在我觉得他们也相较比较放心。

    大家都认为随大流是比较成功、比较好的。因为那条路可能是最容易也是最轻松的。反倒是做选择,这个事情其实是困难的。

    方玉:我觉得大家好有勇气哦,都好有活力,为什么反倒是最小的我好像最早失去了这样子的一种......但是也跟我自己的精神状态有关系,其实我很羡慕以前的自己,大一大二时我超勇的,一个人提着一个40公斤的旅行箱,差一点就误了回国的飞机,然后我那时候还不慌,那时候的那种冲击也好、新鲜感也好,现在就没有了。说句严重一点的话,就是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期望了吧。

    我觉得我这个年纪就过上了一种非常规律,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很无聊的生活,但是至少这份工作我不讨厌它,说白了它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我也不需要很努力地去做这份工。我生活的意义其实在我下班之后,在我去画画,去创作、去学习这些,包括我上班摸鱼的时候可以看很多书,看很多电影,这是我最满意的情况。但是我不知道可能过两三年,我会不会真的厌倦这样的生活了,想去探寻一些新的生活。

    陈庭耘:但我羡慕你那种可以把赚钱工具和自己要做的事情分开的这种心态。因为我做不到。

    端:你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或选择的吗?

    方玉:说实话,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是少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因为我学历是OK的,我的工作和收入也是OK的,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可以说是衣食无忧的躺。但是我知道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嘴上说着要躺平的人,其实没有达到我这样的生活水准,可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振华:因为这个机会我也问了一些不同领域、不同年纪的朋友。我自己是蛮开心的,因为大家对于主流和非主流,目前的生活外界怎么看待这样子的话题,都呈现出一种这不是问题的态度。对至少我身边人来说,这就是一种选择而已,已经没有所谓的主流还有非主流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它就是一个光谱上面,你选择了目前的道路,别人选择了他的道路。我觉得还蛮开心的。

    我不会觉得把稳定的生活、工作、买车、买房当做人生目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的朋友他们很有意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然后往这个方向走,他很快乐我也很快乐啊,我看他达到他的目标,我觉得非常好。每个人适合自己走的路其实也不太一样啊。

    2020年6月14日,河南省洛阳市一个建筑工地在向日葵后面施工中。

    2020年6月14日,河南省洛阳市一个建筑工地在向日葵后面施工中。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方玉: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大半辈子、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或者自己想要选择别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认为随大流是比较成功、比较好的。因为那条路可能是最容易也是最轻松的。

    反倒是做选择,这个事情其实是困难的。因为你做一个不同大流的选择,首先你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见识去让你意识到,你是可以这样选择的。然后你要有一定的实力,不管是不是财力,因为需要额外的精力去实现你这个想法。所以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不去做选择。但是他们就会跳进了另外一个围城里面,必须要在里面做螺丝钉、去卷,去为了某一些物质上的或者既定的一些目标去奋斗。

    陈庭耘:我觉得我的生活核心就是生活本身,振华之前有句话讲得真好,生活本身就是在实践,我现在的生活就是我在实践,它其实是充满着目标的,比如我挑一个锅子,它也许花了我两年,但这个锅子我可以用一辈子。我在过的生活就是这么微小,但是对我来讲非常重要,我时时刻刻都是跟环境在一起。它已经内化成我的习惯,好像已经没有办法去谈它是一个什么样明确的东西。

    我人生接下来的挑战应该就是怎么安定身心。当我的环境单纯下来之后,我察觉到即便在这么单纯的生活环境,已经这么满足的生活条件底下,还是会有许多时刻我的身心不安稳。其实在前一个月我是非常非常低潮的状态,我觉得跟季节有关系,一直不断下雨,我人际关系上面也有遇到一些冲突点,就进入到一个比较犹豫的状态。我觉得是安静下来之后,对于这些信息更敏感了。

    我正在学习和这个变动共处,不知道能不能用修行这两个字,比较接近一个自我观察,然后带看自己想要过的人生,继续不断地调和,去找到平衡。

    向外的话,我觉得在食农教育和环境教育上是我长期要走的东西。就从现在的生活出发,比如农场到底要怎么样规划才可以把人带进里面,让大家认识食物是怎么长出来的,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跟人家介绍这些这些食材、这些做法。

    振华:我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我今天想要做什么事情就去评估它的可行性,做得到就去尝试。如果没有想要做的事情,我就躺在那儿。我目前对于要回学校去念书这件事情还蛮兴奋的,因为可以学到新的东西,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端:学完翻译之后你想做什么?

    振华:先以它作为谋生的工具,可不可以把它变成我未来5到10年一个主要的谋生工具?这是目前的目标。

    方玉:我下一步的目标可能需要不少的钱,这份工你说我想做一辈子嘛,其实我也不想,我的生命里面要有更大比例的从事美术或者相关的工作,而且我觉得这辈子一定要去接受一次美术的科班教育,不然就抬不起头了。然后有可能的话就换一个生活环境吧,因为现在的生活只能说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比较满意,但并不是最理想的一种。

    但是最理想的生活它到底存不存在呢?还是说它只是一种我的想象加工出来的产物?

    张哈哈、方玉、陈庭耘为化名。

  4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小说】埃莱娜·费兰特 -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某一次跟随姑姑去教堂时,乔瓦娜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并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中间。在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十六岁的乔瓦娜和好友互相许诺,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作者简介

    埃莱娜•费兰特是一个笔名,作者真实身份至今是谜。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烦人的爱》,1995年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为同名电影;此后相继出版小说《被遗弃的日子》(2002),与出版社的通信集《碎片》(2003),小说《暗处的女儿》(2006)以及儿童小说《夜晚的海滩》(2007)。

    2011年至2014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们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尖锐又细腻地探讨了女性命运的复杂性和深度。

    2015年,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埃莱娜•费兰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人”。2017年3月,《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话剧在伦敦上演。2017年,HBO宣布将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成系列电视剧。

    译者简介

    陈英,意大利语言学博士,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另译有《愤怒的城堡》《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头》《威尼斯是一条鱼》《鞋带》《微型世界》等。


    下载链接

  5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波兰科幻泰斗莱姆作品集(共6册)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百年诞辰,中文版文集初次面世;

    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索拉里斯星》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未来学大会》

    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无敌号》

    太空巡航舰“无敌号”被送往瑞吉斯3号星球,去探查姊妹飞船“秃鹰号”为什么突然失联……《无敌号》是波兰科幻泰斗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人类认知范畴之外的异星世界。

    《惨败》

    昆塔星表面覆满怪异的土丘和形似蜘蛛网的物体,但人类科学家探测到昆塔文明可能拥有先进技术,便派出“欧律狄刻号”飞船穿越漫漫宇宙,与其进行接触。面对一个陌生的异星文明,人类远征队一步步将其逼入绝境,出于无畏,抑或无知。

    《其主之声》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伊甸》

    因为一个飞行事故,六位宇航员迫降伊甸星,一颗美丽但奇异的星球。在令人困惑的建筑迷宫里,到处有死亡的图景:万人冢,沟渠和井中的尸体,成簇的卵状结构中填满骨骼……《伊甸》是波兰科幻泰斗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似曾相识的异星文明。

    作者简介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2006),波兰著名作家、哲学家。当过汽车技工,终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波兰宇航协会。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外星交流,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兰国 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