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瘟疫之下:2021 年度文化观察笔记①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  2021年12月31日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类似的年度总结还有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https://app.aves.art/api/lb_post/share?id=1025


你又会如何回望 2021 年?

去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最糟糕的一年",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如果回顾今年,你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

12 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今年 330 多万人死于新冠病毒,2022 年我们必须终止新冠大流行。明年的事不好说,但若论今年,新冠疫情肯定是关键词。在中国,从张文宏医生"与病毒共存"的言论引发的争议,到最近西安的封城,疫情仍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远未结束。

在国外,《牛津词典》和《韦氏大词典》的年度词汇都和新冠疫苗有关,前者是接种疫苗(Vaccination)的口语简称"Vax",后者就是"疫苗"(Vaccine)。而从 Google 的 2021 年搜索趋势看,人们关于"如何治愈""如何纪念某人""还会再次封城吗""如何关爱心理健康""什么时候我可以打疫苗"等问题的搜索量也明显上升。

今年除了疫情,还有太多事情发生,但正因为太多,距离太近,我们往往来不及讨论、记忆、回望和反思。况且,在这样一个缺乏共识、躲进个人的时代,做这样一种年度文化观察笔记势必困难,很容易视角有限,挂一漏万。但是,人如果没有记忆与回望,就没有认同和反思,也就没有更好的人以及公共生活。

所以,《小鸟文学》仍旧尝试从文学、影视、社会、媒体、城市、历史、思想七个方面,观察文化趋向,记录未来可能有价值的一些事,以及最后留下一丝逝者记忆。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场回顾,也可以是一份邀请------你又会如何回望 2021 年?

01

年度文学观察------瘟疫文学

瘟疫和人的历史有多长,它和文学的关系就有多密切。在灾难的阴影下,凝结了许多经典,比如 14 世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18 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瘟疫年纪事》、19 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红死魔的面具》、20 世纪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20 世纪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

2021 年,各地关于瘟疫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卫报》一篇盘点文章称,第一批瘟疫小说已经到来。先是英国作家阿莉-史密斯在《夏》(Summer)中融入瘟疫的情节与反思;接着,萨拉-霍尔(Sarah Hall)的《烧衣》(Burntcoat)、萨拉-莫斯(Sarah Moss)的《坠落》(The Fell)、罗迪-多伊尔(Roddy Doyle)的《没有孩子的生活》(Life Without Children)等,完全把小说背景设置在新冠疫情期间,探讨亲密关系、心理状态、社会变化等主题。

这些小说大多偏历史和现实,病毒像是导火索,暴露出社会已有弊病,如政府腐败、社会不平等、公共服务不足,以及由于封锁、隔离带来人的关系、情感和心理变化,人与人的连结和共同体塑造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

还有一类瘟疫文学则是幻想小说,情境更为极端,许多带有反乌托邦色彩。比如今年获阿瑟-克拉克奖的小说《在那个国度的动物们》(The Animals in that Country)想象了一个被"动物流感"(zooflu)袭击的世界,自此人类和动物能够理解彼此语言;奥纳-阿里斯蒂德(Oana Aristide)的《蓝色之下》(Under the Blue)将瘟疫和人工智能结合展开故事;柳原汉雅的《去天堂》(To Paradise)写到 2093 年,那是一个被瘟疫撕裂的极权世界。

除了欧美,《世界文学》在 11 月推出的"疫情现场"专题里,刊登了四篇"南非作家封城纪事"的文章,包括《封禁:并非笑料》《论移动、人权和新冠肺炎》《思乡:封城琐记》《野兽、巨龙和其他启示》,均译自《封城选集》(Lockdown Collection)一书。该杂志称,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南非在 2021 年 7 月爆发了 1994 年解除种族隔离以来最大的骚乱。从这些作家对"封城"生活的记录,我们能提前感知这种紧张不安的气氛,窥见南非的社会痼疾(如贫富分化、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 如何被疫情突显出来。

在中国,虽然素材颇丰,但原创的瘟疫文学似乎并不多见。其中,《小鸟文学》曾刊发的两篇小说------六神磊磊的《疫区》、李静睿的《流调报告》,值得一读。至于引进,美国作家劳伦斯-赖特的《十月之殇》、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新冠时代的我们》,胜在应景,但反响平平。联想到去年方方日记引起的争论,中国作家如何书写瘟疫和人,不啻是一道棘手难题。

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1、2 月,缅甸发生军事政变。据缅甸诗协统计,政变以来,已有 30 多位诗人被关进监狱,至少 4 名诗人------占塔瑞(Ko Chan Thar Swe)、敏敏金(Ma Myint Myint Zin)、祈宅荣(K Za Win)、克薛(Ko Khet Thi)------被杀。克薛被杀前,曾在占塔瑞的葬礼上朗诵诗歌:"他们开始烧死诗人/但灰烬会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2、5 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再次爆发冲突。11 月,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拒绝出售新作《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的希伯来语版翻译权,表示抗议。随后,两家以色列连锁书店宣布将鲁尼的书下架,但鲁尼得到杰夫-戴尔等 70 名作家与出版商的支持。

3、8 月,塔利班夺取喀布尔,美国在阿富汗 20 年的历史终结。《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心情悲伤、恐惧,希望国际社会持续关注阿富汗人的未来,尤其在妇女和女童的基本人权保护上,给予更多援助,也希望人们能更深入挖掘和阅读历史书籍,了解阿富汗。

瑞典学院陈列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4、2021 年成为"非洲文学年"。6 月,法裔塞内加尔作家戴维-迪奥普(David Diop)获得国际布克奖,塞内加尔作家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Mohamed Mbougar Sarr)摘得龚古尔文学奖,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10 月,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出生在东非桑给巴尔岛的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1 月,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Damon Galgut)凭借小说《承诺》(The Promise)获得布克奖。

5、2021 年,老作家方面,在国内,余华的《文城》、刘震云的《一日三秋》、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等受到关注;在国外,乔纳森-弗兰岑的《十字路口》(Crossroads)、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The Magician)、保罗-奥斯特的《燃烧的男孩》(Burning Boy)等引发讨论。

年轻作家方面,在国内,陈春成、周恺受到文学奖项青睐;在国外,鲁尼依然火热,《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获近 7 万票,荣膺 Goodreads 年度最佳小说。如果你对鲁尼感兴趣,推荐《小鸟文学》刊发的两篇小说(《罗比-布拉迪惊人的终场射门载入了我们的私人史》《色彩和光线》)以及黄昱宁的书评

02

年度影视观察------《长津湖》和《鱿鱼游戏》

作为现象,而非作品,《长津湖》和《鱿鱼游戏》可能是 2021 年最值得讨论的两部影视。不过,前者只针对国内,后者则是全球观众,期间的差别或许也反映出中国和世界这些年的变化。

先说《长津湖》,它以累计 57.7 亿的票房,超越《战狼 2》,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关于为何如此,有许多解释。

据《文艺报》,总制片人于冬称,这不仅仅是中宣部电影局亲自指导的命题作文,更是几代导演的梦想。《长津湖》投资 14 亿元人民币,超过 2 亿美元。疫情期间,好莱坞都没有超过 1 亿美元的电影,复产复工速度更晚于我们,但是中国的影视公司能够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从容面对相当于好莱坞 A 级制作的规模,着实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勇气和实力。

《环球时报》则把《长津湖》放在时代语境中,称"电影中展示的民族感情呼应了挑衅面前维护国家利益的公众情绪在上升,这对今天的中美竞争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发表早于《长津湖》上映时间,学者常江在论文《流行化宣传:数字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动员》中,并未直接讨论这部电影,但他的历时性观察很有价值。在他看来,过去十年,中国的文艺宣传品开始向流行化转型,打造作为"商业---道德联合体"的"新偶像"(如 TFBOYS),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主流化改造。这些策略背后是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群体心理基础,两者相互建构、维系与交缠,使得新时代的宣传在商业和文化上取得成功。

除了票房,《长津湖》在今年还引发了对历史的广泛讨论和社会影响。比如,河南郑州宇华实验学校组织 500 名学生观影,并为学生准备了冻土豆和炒面粉,希望他们感受当年战争条件的艰苦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江西赣州的赖先生在看完电影后也尝试吃冻土豆,但由于有牙周炎,他咬了冻土豆后牙齿松动,不得不上医院拔掉 3 颗牙齿;前媒体人罗昌平在微博评论《长津湖》,质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警方认为,罗昌平的言论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已对其刑事拘留。

连续剧《鱿鱼游戏》海报

至于《鱿鱼游戏》,它成为 Netflix 有史以来播放量最多的剧集,全球观众超过 1.4 亿。一种被多次提到其流行的原因是,它和韩国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寄生虫》类似,批判了资本主义和不平等,所以引发许多共鸣。

《鱿鱼游戏》的导演黄东赫在接受 Variety 采访时说:"我希望写一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描绘极致竞争,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极致竞争一样。我想使用我们在真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的人物。"

学者方可成指出了这种批评中蕴含的反讽:"这部剧通过批判资本主义,让全世界那么多人觉得感同身受,最后直接受益的还是这家资本主义公司和它的投资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似乎并不惧怕对自身的批判,甚至能通过批判自己,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利益。"

要知道,有些国家和主义是不允许批评自身的,比如称赞《鱿鱼游戏》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的朝鲜,断然不会说自己不好。

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1、4 月,赵婷凭借电影《无依之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裔女性,也是第二位赢得该奖项的女性导演。在颁奖典礼上,她用中文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因为过往言论,赵婷遭到一些中国网友围攻,电影和本人均被限制讨论。后来,采访赵婷的澳大利亚网站做了更正,表示错误引用赵婷的话,但收效甚微。

2、8 月,FIRST 青年电影盛典颁奖礼在西宁举行,其纪录片奖项空缺。嘉宾马英力在现场解释空缺原因称:"由于今年的纪录片竞赛中有 4 部作品完全或部分缺席面向公众的放映场次,当奖项脱离观看、脱离观众,它也会因此失去评价的有效性和意义。因此,评委会决定,本年度最佳纪录片荣誉从缺。我们期待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3、《你好,李焕英》以累计 54.1 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季军,仅次于《长津湖》《战狼 2》。贾玲由此超过《神奇女侠》的导演派蒂-杰金斯,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除了《你好,李焕英》,今年《我的姐姐》《兔子暴力》等女性电影也惹人瞩目。

4、三位成名文艺片导演的新作,口碑和票房均不理想,包括贾樟柯聚焦作家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许鞍华、王安忆改编张爱玲原著的电影《第一炉香》;娄烨、马英力改编虹影、横光利一原著的电影《兰心大剧院》。相比之下,年轻导演魏书钧的《野马分鬃》、鹏飞的《又见奈良》等,获得一些鼓励和认可。

5、在国外,日本电影导演滨口龙介成为许多外媒年度评选的宠儿。今年,他以短片集《偶然与想象》获得柏林银熊奖,紧接着又以改编村上春树原著的电影《驾驶我的车》获得戛纳最佳剧本奖。

03

年度社会观察------举报文化 VS 取消文化

今年 1 月,《小鸟文学》在回顾《2020 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时,就讨论了 J.K.罗琳的跨性别言论引发的许多争议。这被一些人看作西方"取消文化"思潮的代表,侵害了言论自由,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取消文化"这个词如同"政治正确",本身是对左翼"警醒"风潮的偏见和污名,根本无助于细致讨论,侵害言论自由也是夸大说法。

无论如何,这场争论仍在继续。2021 年 11 月,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 20 周年之际,HBO Max 宣布将在 2022 年推出特别节目《重返霍格沃兹》,邀请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伯特-格林特等主创,但其中唯独没有罗琳。与此同时,罗琳称,去年 6 月以来,她收到源源不断的辱骂和威胁信息,而且有三位跨性别活动家在其家门口抗议,后在社交媒体上贴出显示罗琳住址的抗议照片。

"取消文化"在中文世界也引起不少关注,一些网友对此持看热闹心态,觉得西方所谓的言论自由不过如此;另一些网友则对这种思潮忧心忡忡,担心自由世界和其价值的蜕变和崩溃。其实,两者也许都有失偏颇,看到的是想象中的西方,低估其自我调整的能力。相比之下,与其津津乐道"取消文化",不如多关心一下这几年中国社会似乎愈演愈烈的"举报文化"风潮。毕竟,罗琳被"取消"了这么久,影响有限,但我们这里的"举报",能让人迅速被"取消"。

关于"举报文化",2021 年公众最为关注的或许是宋庚一事件。12 月 14 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在《新闻采访》课程中发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学生将其视频传到网上,引发热议。12 月 16 日,校方宣布开除宋庚一,称其言论错误,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虽然一些网友认为视频上网是否属于举报有待讨论,但至少从大量讨论将其称为"举报"的现象来看,背后反映出对社会氛围的普遍忧虑心理毫无疑问是真实可感的。的确,这几年类似事件似乎层出不穷。这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宋庚一的声援,湖南湘西州永顺县教师李田田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微博上公开批评学生、学校、官方报道和沉默的知识分子。

12 月 19 日,李田田在微信朋友圈称,"昨天被永顺县教体局和公安局登门威胁,现在又被教体局和医院的人登门威胁,以精神有问题为由,要求我住院打针治疗,否则将开除和抓捕"。此后,李田田失联。据财新,李田田的多位好友证实上述消息,称李田田曾向他们求助,说永顺县教体局、公安局突然登门,要求她就微博言论在相关材料上"签字认错",并以"开除"等施压。

12 月 24 日,湘西自治州政府称,李田田入院是本人和亲属意愿,"目前正按照其亲属意愿继续住院治疗,对其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待出院后再依法依规进行教育劝导"。12 月 26 日,李田田的微信公众号"山花诗田"发文称,自己刚从"医院"回来,一切暂时安好,向大家报平安,感谢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

深圳大学讲师吴远卿是另一位声援者。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人民日报》2015 年的一篇文章,批评举报老师的学生是小人。该文写道:"不告密、不揭发,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不如说是一条道德底线。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这条底线,在大学里首先应该明确、清晰起来。"

学生杨桐林看到吴远卿的转发后不满,认为吴"将国家的根本底线抛在了对立面",质问"这是堂堂深圳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无法分辨到底谁在断章取义,还是为了别有用心可惜只能找到如此粗烂之文来支撑其观点"。举报信显示,杨桐林曾于上学期举报过吴远卿,这次他想到举报后会遭遇批评,"但是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邻,我觉得有必要也有意义发出该文"。

除了声援及其衍生事件,一些人还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批评上传视频的学生,但这些人又反被爆出。比如,12 月 17 日,山西晋城交警的官方微博称,网友反映,疑为我支队四大队民警张某通过手机短信对网称某爱国青年发送不当信息,正在展开调查。

而在支持上传视频学生的言论中,《环球时报》的评论属于代表。该报宣称:"这名学生不是令人不齿的'告密者',而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吹哨人'。"

《休战》一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截图。

如果说宋庚一事件是许多人对学校文化担忧的映射,那么今年 3 月豆瓣上围绕小说《休战》发生的举报事件和"一星运动",则是"举报文化"更为广泛的体现。3 月 16 日,北京语言大学研一学生高晗在豆瓣给《休战》打出两星,称"机翻痕迹严重,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休战》译者韩烨认为高晗的评价并不公允,译者、编辑汪天艾也表示支持韩烨。但是,韩烨的朋友杨君宁直接向北京语言大学寄出举报信,称"本着维护贵系乃至外语学部和学校学术形象的考量,以及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贵系应该主动介入",此举"挽救失足学生,不失为教育之初心"。

3 月 27 日,高晗发布致歉声明,称经批评教育后,意识到发表不妥言论,已做删除,向韩烨与作家出版社道歉。随后,大批豆瓣网友为其鸣不平,对《休战》打出一星评价,汪天艾及其译作也遭波及。

回顾整个事件,正如《T》中文版一篇评论所说:"关于《休战》的这出闹剧中,举报者的品格固然应当被鄙夷,让举报得以生效的土壤才更值得人警惕与忧虑。仅仅自下而上的举报,只要经过合理流程处理,并不至于颠倒黑白,乃至扭转校园与社会的风气;只有自上而下的认可嘉许才能让举报生效,才能鼓励举报成为手段、生意、甚至进身之阶。"

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1、防疫政策下政府对宠物的处理,各地呈现差异。比如,四川成都一名居民因发现与某确诊患者行程重合,主动上报并隔离,但未经其同意,家中三只猫被杀;江西上饶的傅女士被带去酒店集中隔离后,两名防疫工作人员进入家中,扑杀宠物狗,称是"无害化处置"。

相比之下,上海黄浦区规定,在转移居民到宾馆集中隔离时,家中宠物可随行前往。而北京大兴区规定,在对居民集中隔离时,如果家庭中有宠物需要饲养,可以留下一名家庭成员居家隔离以照料宠物。其实,如何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怎样对待动物,意味着我们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

2、女性主义的影响在今年继续扩大,但几千年的男权文化使其遭遇的污名和反对同样强大,其中包括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刑拘,#girls help girls# 成为热门标签;李靓蕾与王力宏事件掀起反思煤气灯操纵等讨论;阿里员工被猥亵案引发对酒桌文化的批评等;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书籍持续热销;引起广泛关注家庭暴力的"拉姆遭前夫烧伤致死案"宣判,被告人唐路一审被判死刑;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被驳回;肖美丽因劝阻和曝光火锅店男性吸烟者最后演变成网暴;杨笠因代言英特尔被男性网友抵制,随后英特尔下架其广告,等等。

3、加班文化和躺平文化交织。1 月,拼多多一名 23 岁的员工在凌晨 1 点半结束工作后下班,突然紧捂肚子倒下,立马被同事送往医院,6 小时后去世。不到两周后,另一位拼多多员工在短暂探望父母期间跳楼身亡。次日,第三位员工说他因为批评拼多多的工作文化被开除。拼多多显然不是个例,这掀起人们对中国公司广泛流行的加班文化的批评。另一边,加上阶层流动机会缩小的现实,躺平文化在年轻人中盛行。

4、3 月,H&M 等企业弃用新疆棉的声明引发争议,大量中国民众发起抵制弃用新疆棉企业的运动,一些中国企业随之退出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这被看作是自 2012 年抵制日货以来,中国最新一场大规模抵制外企的运动。受此影响,学术著作《棉花帝国》突然销量剧增。

5、12 月,作家郑渊洁在微博宣布,由于自己作品中的角色多年来被恶意抢注商标,维权艰难,现今 66 岁的他精力有限,只能选择停止创作,《童话大王》将于 2022 年 1 月停刊。该刊于 1985 年创刊,出版 495 期,总印数超过 2 亿册,几乎全由郑渊洁创作。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角色是中国许多 80后、90 后的成长记忆。

因内容过多,下篇将于 1 月 4 日在《小鸟文学》卷十三发布。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