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中国与新加坡宣布互免签政策将于农历新年(2月9日)落地。我们重申在之前的文章《投一吨桃报一只李的“相互”》所述的论点——
中新互免签协议是存在“地下交易”的。我们吁请读者和媒体继续关注中国与新加坡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在任何领域内达成实质上对中国不公平的安排,例如实质不对等的航权安排。届时应该回顾一下“24项成果”(如果任何一方公开内容的话),看看这个“互免”到底花了多大的代价。
中新蜜月的最大受害者是香港的航空业,此外可能波及到澳门的旅游业。
对于某些外交部高阶公职人员,尤其是驻新加坡大使孙海燕在九个月前(2023年4月)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就在社交媒体上搞“空头支票大外宣”的行为,我们曾经用最强烈的言辞加以批判。尽管如此,对于九个月后能够顺利达成互免,我们仍然要向外交部的公职人员,尤其是那些在此过程中不懈努力但却无法留名的事务性、技术性公职人员,表示感谢和祝贺。
皮球现在在港澳办的脚下
长期以来,北京对大陆人进入香港澳门采取“签注制”,而且限制每次只能停留七天、限制广东省居民每60日只能申请进入澳门一次。北京提出的理由是,香港澳门的面积小、承载能力弱,因此需要限制入境港澳的人数,“保障港澳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然而,新加坡免签后,这个问题是必然要问的。为什么面积只有香港65%的新加坡可以向中国护照持有人赋予30日的免签证待遇,而香港却不行? 好事者们自然可以用“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接壤,但新加坡必须航空入境,存在天然的旅客总量制约因素”作为理由。但是这样就会立刻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对航空入境港澳的内地居民实施免签,而只对陆路入境者实施总量管控?
曾经一度,深圳居民实施过赴香港“一签多行”,而后香港以内地居民滥用一签多行赴港进行“水货活动”为由收紧为一周一行。可是结果有目共睹,在收紧后水货活动没有大幅减少,只是水货客从一签多行的内地人,变成了持回乡证的香港人。因此,紧接着就会迎来第三个问题:对陆路出入境不实施总量管控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和双重国籍、购房优待等理由相同,是为了保障港澳同胞在内地的特权? 在需要削减总量。但却无法对统战对象(港澳居民)施加有效管控的情况下,内地韭菜自然就成为了“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港澳繁荣稳定”的“代价”。
在很久之前,社交媒体上就有过这么一则消息:
一个地方,英国公民入境免签180天,欧美日韩公民入境免签90天,吉布提、布基纳法索等旷世穷国的公民免签十四天,中国人需要办理签证且只能停留七天。请问这个地方属于哪个国家?
很可惜的是,港澳办似乎对这件事没有足够的政治敏感度。在新加坡免签三十天后,这个问题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港澳办的必答题。港澳办还会继续沉默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