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ha
@natasha
关注的小组(9)
动态 帖子 554 评论 3571 短评 42 收到的赞 6459 送出的赞 4227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发帖声明

    可能是有的管理员认为你的回复很像机器人回复吧---确实有点像,但说明不是就好,管理员会留意的。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孔子的早期生活(节选自《孔子大历史》,作者李硕)

    本文节选自《孔子大历史》,作者李硕。李硕也是去年备受好评的《翦商》的作者。


    野合而生孔子”的含义——堂吉诃德式的父亲——父亲家族的辉煌与流离史——“停棺认祖”获得孔氏身份——为父母合葬的重要性

    “野合”的争议

    说孔子,先要说孔子的家庭。

    《史记》记载孔子的家世,说他家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在鲁国都城曲阜的近郊。他父亲叫叔梁纥,母亲是颜氏女子,两人“野合而生孔子”。这是《史记》的原话。1

    这“野合”显得很刺激,有学者直接从字面理解,说就是“交之于田野,桑间濮下”2,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男女关系还比较开放时候的风俗。李零先生也是这观点。3 这类行为,在秦汉以前的中国民间还真比较常见,曾经在四川出土过画像砖,现代人定名为“桑林野合图”,出土过不止一方。

    “但关于孔子出身的“野合”,可能还不是现在人理解的意思。因为首先,“野合”是天知地知的事情,一般不会让第三个人知道,也就不大可能被正式记载;其次,汉代人有种说法,孔子生日是夏历(阴历)的八月底,4倒推一下,母亲怀孕的日子在上年的腊月里。鲁国在北方,冬天很冷,腊月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也不适宜野合。

    其实《史记》里的“野合”,意思稍微绕了一点儿,是指非婚的“不正当男女关系”。5这个词在《史记》里只出现过一次,但还有其他旁证,就是唐朝史官司马贞为《史记》作注,解释秦朝宦官赵高的出身,他父亲受了宫刑,母亲成为官奴婢,和他人“野合”生了赵高。这也是非婚结合的意思。

    至于孔子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婚姻关系的直接证据,稍后讲述孔子葬母的时候再细说,那件事最清晰明白,史料也最权威。

    现在还有人用“一夜情”描述孔子父母的“野合”经历,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古代乡间都是熟人社会,谁跟谁私通,瞒不住邻居老乡们。但孔子的父母,确实是一直没有明媒正娶结过婚。为什么?因为两人阶级差别太大了,那个时代还不允许跨阶级的婚姻。

    先来看孔子的父亲——孔家的“叔梁纥”。现代人看这名字有点怪,这是名纥,字叔梁,字和名放一起,不提姓氏,是尊敬的称呼。正式地说,他就叫孔纥。

    孔纥所在的孔氏家族,是早年间从宋国一位国君之子繁衍出来的,接连好几代在宋国掌大权。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六十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孔家族长被杀,子女逃亡,其中一位辗转到鲁国安了家。春秋时候贵族身份是国际性的,到哪国都承认,所以孔家在鲁国也还是有点地位的小贵族,只是人丁一直不兴旺,政治上也没太大建树,到孔纥这一辈,已经很有点没落了。

    鲁国有一家大贵族孟孙氏。孔纥一直在孟孙氏门下做家臣,当一名低级小贵族——“士”,常要拜在一位大贵族门下效力。孔纥的家在陬邑,距离孔子母亲家应该不远,而且他可能管理过陬邑这个地方,替孟孙氏主持一些地方事务,但陬邑并不是他的封邑,他不能世袭占有。

    孔纥的事迹,《左传》记载了一次,是在孔子出生前十二年,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带着鲁国等几个小国,去攻打一个南方的蛮夷小国——偪阳(可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鲁国带兵参加联军的,是孟孙氏的孟献子,孔纥自然要跟着封主参战。

    联军攻城时,敌人设了一个陷阱:先把城门拉起来。这城门是垂直的拉闸门,联军先头部队刚冲进去,城门突然放了下来,那些被关在城里的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这时,孔纥冲了上去(我们不知道他是被关城里还是城外了),把闸门生生给搬起来,用肩头扛住,城里的联军趁机都逃了出去。

    孔纥个子高大,身强力壮,史书记载他身高十尺,这次有机会发挥了一把。七年之后,齐国攻打鲁国,孔纥参加了守城的战斗,还曾经掩护一位臧氏大贵族突围。

    关于孔纥,我们就知道这么一点英雄壮举,还有就是与孔子母亲那桩跨阶级的韵事。在孔子母亲怀上孔子不久,孔纥就去世了,他不知道自己居然还有个儿子。

    在外婆家成长

    再来说孔子的母亲。

    《史记》说孔子母亲是“颜氏女”,《礼记》里说孔子母亲叫“颜徵在”,应该很可信,因为《礼记》这部书是孔门弟子撰写的。

    严格说,春秋时期的老百姓没有姓氏,只有贵族才有。那这个“颜氏”是怎么回事?因为鲁国有户贵族颜氏,是山东本地原住民小部族头领,被周人(鲁国)征服以后接纳到贵族队伍里,他们的上级封主也是孟孙氏。大概孔子母亲家这个村庄,就是这位颜氏贵族的世袭封地,他的农奴们非要认个姓氏的话,就随自己的主人。

    这样,孔子母亲家的老乡亲们,说起来也都是颜氏。他们都是世代生活在本地的原住居民。这个村庄,我们叫它“颜家庄”也未尝不可。

    孔子自幼跟着母亲在外婆家长大,这家人是农民,穷老百姓。孔子母亲是一辈子没嫁人呢,还是早年死了丈夫一直守寡?不知道。反正孔子从小过的是没有父亲的农家单亲日子。

    今天的人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古代的底层社会里,这种单亲母亲带孩子的情况很常见。另一个更翔实的名人例子,是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家族(参见本章附录)。

    后来孔子成为贵族,地位越来越高,追随他讨生活的,很多都是他母亲家,也就是颜家的老亲戚,最有名的是颜回父子,特点就是穷,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挨饿受冻是常态。孔子也经常夸奖颜回的穷——安贫乐道。

    孔子就在这么个小村落里出生长大。农民整天在田里干活,孩子都从小没人管教,到六七岁稍微大点,就要帮着大人干农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孔子后来说:我小时候地位低贱,所以能干很多下贱人干的活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6。

    关于孔子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当时的人都知道,孔子自己也不忌讳。他后来成了大学问家,有个叫樊迟的学生,还想跟他学种庄稼、种菜。孔子不愿意,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拿手。7

    小时候孔子不会想到自己姓“孔”,他就是老颜家的人。

    《史记》记载,孔子个头很高,成年后身高九尺六寸,那时人给他外号叫“长人”,意思就是“大个子”。他父亲高十尺,这明显是遗传。

    这九尺六寸或十尺,放在今天有多高?有不同的算法,因为古代的度量衡不是很统一,按高的算,要超过两米了,有点吓人。按低的算,也有一米九左右。古代人营养条件不好,身高普遍要矮一点,所以孔子这个头,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孔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数目不详的姐姐。这些哥哥姐姐很可能和他同母不同父,就没有孔子惊人的大个子。后世人常说“孔老二”,但没人提孔老大,因为这老大跟孔纥可能没关系。

    《史记》说,孔子小时候就喜欢玩祭祖宗的游戏,这好像预示了他以后成为研究礼仪的大学问家。其实这背后的信息是,他小时候的家庭里没有父系亲属,也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动,所以看到别人家祭祖,自己家没有,会很羡慕,自己做游戏摆上几个盘子碗儿,磕头拜祭一下,这叫心理补偿。

    认祖归宗,皆大欢喜

    大概在孔子15岁那年,母亲去世了。按农家的标准,此时她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老颜家祖坟也是现成的,办个农家规格的丧事不成问题。但这桩丧事,要是像颜家庄无数先祖那样波澜不惊地办完,中国的历史一定和现在不一样了。

    事情就出在这个当口。史书的记载有很多缺环,我们先从最清晰的部分看起。

    《礼记》和《史记》上说,孔子母亲去世的时候,孔子想把她埋到父亲的坟墓里,但他还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坟在什么地方,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边。8

    五父之衢在鲁国很著名,是都城曲阜东郊外的一条大道,常举行集体政治活动,比较热闹。孔纥埋在曲阜城东二十五里的防山,五父之衢就通往那个方向。孔子家陬邑在曲阜的东南近郊,也就是曲阜和防山之间。

    把棺材停在大路边有点奇怪。别人问起来,就说是母亲死了,想跟父亲合葬,但不知道父亲埋在哪儿。

    乍听是笑话。谁会不知道自己父亲埋哪儿?而且,孔纥是十里八乡有点名气的小贵族,普通老乡打听他的坟在哪里,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所以,这背后藏着的问题或许是,孔子从小跟着单身的农妇母亲长大,他们这家庭跟小贵族孔家没任何关系。停丧不葬,而且故意停在大路边,是在制造社会影响,让孔家那边注意到他是孔家的血脉。他没有跑到孔家去哭闹着认亲,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和贵族身份差别太大,这么做有危险。 孔子这时才15岁,没太多社会经验。停丧不葬、制造舆论这事儿,未必是他自己的主意,也许有老乡们的“指点”或是他母亲临终前有些嘱托,这外人就不清楚了。 停丧的消息,加上一些暗示信息,通过适当的中间人辗转传递了过去,孔家人就坐不住了。其实,孔家一直人丁单薄,这时早没在世的男人了。受颜家庄停丧消息影响的,可能是孔老爷已经出嫁的老姐妹。一咂摸,万一是真的呢?——这可是好事啊,孔家有后了!那就把孩子叫家来看看吧。不看尚可,一看这老泪就止不住了。别的不说,光这个头、相貌,也不是能冒充的……

    老孔家终于承认了这个迟到的儿子,结局是双赢,皆大欢喜。

    《史记》记载,给孔子充当沟通中间人的,是他们村庄里的一个老太太,“輓父之母”。“輓父”是替人收尸出殡、挖坑掘墓的“入殓师”,当年孔纥办丧事,他可能也跟着帮忙了。但为什么不是“輓父”本人出面,而是他的老母亲,大概是孔家那边只剩下女眷了,所以让个老太太做中间人最合适。

    颜家人的智慧

    认祖归宗之后,孔子母亲正式和孔纥合葬在了一起。孔子太需要这个合葬墓来证明自己、自己母亲和孔家的关系。到此,孔子总算是有爹的孩子了,身份也从农民变成了贵族。

    孔子早年的这次停丧“寻衅”,认祖归宗事件,历来重视的人不多,其实很值得关注。

    在后世人看来,孔子是个儒家大学者,又是个倡导理想政治、不受当权派喜欢的人,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书呆子,不通世故,经常犯点儿迂腐的傻气。这其实只是孔子个性里比较常见的一个方面,跟他的职业有关。但是,孔子还有善于观察、明哲保身、寻找机会的另一面。这是颜家庄那些下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在少数几次面临重大抉择的节骨眼上,孔子的这种智慧都起了作用。

    在孔子以前,坟墓都不堆土,地是平的。但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各地已经流行往坟上堆土了,而且有各种堆法,有方的,有圆的。

    孔子年轻时声称要坚持古礼,把父母的合葬坟弄成平的。到他晚年的时候,又要堆起个一米高(古代四尺)的小土堆。他跟弟子们解释说:“这样确实不合传统,但我东南西北地到处跑,回家照看的时候少,就怕哪天不记得了,有个土堆好认。”

    各种折腾,都是因为太重视了。

    堆坟这天,碰巧遇上下雨,孔子先回家了。有个弟子回来得晚,孔子问怎么回事,这个弟子说:我看雨下得大,怕把新堆的土堆给冲垮了,就留下来收拾收拾。孔子闻言,老泪纵横。9

    这个坟墓,改变了少年孔子的命运,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和回忆,他没法不哭。

    “孔子的身世基本交代完了,再说说他的名和字。

    他名为丘,这是母亲给起的,据说母亲怀他的时候,曾到附近一座叫尼丘的小土山上祈祷神明,保佑孩子孕产顺利。另一个说法是,孔子生来头上就隆起一个大疙瘩,像个小山丘,所以叫“丘”。

    两个说法都有依据,孔子应该喜欢第一种。但第二种说法更符合农村老乡取名的习惯,就是信手拈来的小名,越贱越好,为的是好养活。

    到孔子15岁认祖归宗,成为孔家后人,他就成了孔丘,而不再是颜丘。此外,成年后还要按照贵族的习俗,取一个“字”,供平辈或晚辈人称呼。他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亲祈祷的尼山,和名丘有联系。

    孔子的姓氏代表着父亲家族,名和字则侧重母亲这边。他不势利,从没有和颜家庄穷亲戚们“划清界限”的想法。他一辈子都在尽量帮颜家庄的亲戚们过好日子。

    关于孔子的出身,还应该介绍另一本古书,据说是秦汉时候孔府的家书——《孔子家语》。

    孔纥“野合”的事,从孔子成了圣人以后,就一直有人觉得不好意思,千方百计想遮掩。《孔子家语》里的说法是,孔子母亲颜氏,是孔纥的一个小妾,孔子哥哥叫孟皮,是个瘸子,父亲母亲觉得不好继承家业,就到尼山上祷告神明,生了孔子,四肢健全,可以正式继承父亲的身份了。

    按这个说法,孔子父亲母亲就是明媒正娶的合法夫妻(妾)。但问题是要真如此,孔子不可能连自己父亲埋哪儿都不知道,而要把棺材停大街边请教路人。退一步说,就算孔子早年不孝,从没上过坟,不是还有哥哥孟皮吗?

    清代学者考据,认为《孔子家语》是三国时王肃伪造的。王肃是司马懿的亲家,司马昭的岳父,这两家人品行都不是太好。另外,《孔子家语》是不是外人伪造,也不重要,谁家的家谱也不会把老祖宗的风流韵事婚外情写进去。这是常识。10

    除了《史记》,东汉人王充也写过:孔子从出生以来,就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他母亲一直不肯告诉他。11可见关于孔子的身世,古人多少都知道一些。不过王充后面的话就不靠谱了,他说孔子用一套算命的办法——“吹律”,推算出自己的父亲,这是后人的附会。

    至于孔门弟子写《礼记》时,为什么会老老实实、原原本本把孔子早年停丧“找爸爸”的事件记载下来,而不是替他忌讳遮掩,我们后面会谈到。

    附录 西汉以前下层民众的家庭观念——卫青、霍去病家族的例子

    现在的人,大多对“野合”生子这类事情不太理解,觉得实在伤风败俗,没法跟圣人孔子联想到一块儿。这里讲个别人的家事,这人和孔子出身很像,后世名气也很大,就是汉武帝时候的名将卫青,还有他外甥霍去病。

    汉初时候,有个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曹参,被封为平阳侯,传了好几代。平阳侯家里有个使唤丫头,从没嫁过人,喜欢过的男人大概不止一两个,就在平阳侯家生了一堆孩子,自己也慢慢老了。这老太太人称“卫媪”,用现在话说叫“卫老娘”。

    卫老娘的孩子们长大了,也都子承母业:儿子卫青,继续给平阳侯家当奴才;女儿卫少儿、卫子夫姐妹,当使唤丫头。他们都是随老娘的姓——卫。 第四代平阳侯曹时是位驸马,娶了汉武帝的姐姐。一日,年轻的汉武帝来姐姐、姐夫家走亲戚,看见丫头卫子夫漂亮,借口上厕所,叫来伺候,把子夫给“幸”了,龙颜大悦,带回宫中,成了宠妃,又生了皇子。这中间也有过些小波折,不过卫家从此开始发达了。

    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年纪偏大,和老娘一样,也是过露水夫妻的生活,生了霍去病。霍去病长大时,阿姨卫子夫、舅舅卫青都地位很高了,不好意思再随妈妈姓卫,就选了老妈的一位姓霍的情人,改姓霍。

    这一家两代,活脱脱一个母系家族。

    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堂兄弟们,这些人搞不好会篡位。他喜欢大舅子小舅子家的亲戚,用起来放心,加上卫家人天分又高,卫青、霍去病都成了名将。平阳侯曹时后来死了,汉武帝的姐姐不想守寡,干脆嫁给了昔日的家奴、如今的大将军卫青,也是一番传奇故事。12

    所以,我们不能拿现在人的眼光看孔子出身这回事儿。这不全是因为古今道德标准不一样。人类社会早期大都是母系氏族,世系按母亲计算,近代云南的永宁纳西族还保留了这种遗风。所以古人追述自己的始祖,最后都是追溯到一位母亲。她们的配偶是谁,就说不清了。像周人的始祖是姜嫄,据说在原野里踩到巨人的脚印,感孕生子;商人的始祖简狄,吞了玄鸟(燕子)卵而生子。她们的儿子才繁衍出了周人、商人部族。这种传说,都是早期母系氏族的古老记忆。因为在母系家庭里面,人们大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后来父系家庭开始出现,代替母系氏族。但这个变化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上层社会变得早些,但在下层社会、普通农民中,母系家庭的残留一直保存到很晚。像孔子家、霍去病家,都是这种情况。据学者研究,父系家庭观念在中国全面强化,要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13

    注释:

    1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2 何新:《孔子年谱》,时事出版社,2007年,第5页。

    3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4—45页。

    4 《春秋穀梁传》和《春秋公羊传》分别记载孔子是十月庚子和十一月庚子生,这用的是周历,比夏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农历或阴历)早两个月。 5 《礼记正义·檀弓上》中孔颖达解释“野合”为:“非谓草野而合也,但徵在耻其与夫不备礼为妻,见孔子知礼,故不告。”

    6 《论语·子罕》。

    7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8 《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

    9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10 “唐代孔颖达批评“王肃据《家语》之文以为《礼记》之妄”(《礼记正义·檀弓上》)。意思是说,王肃乱引用《孔子家语》,把《礼记》本来记载很清楚的事情都搞糊涂了。孔颖达那时还没意识到王肃可能自己杜撰《孔子家语》。

    11 王充《论衡·实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12 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3 参见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年,“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章。

  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為什麼很多反賊對於事情的看法都是全盤支持與全盤否?

    说反贼是一个群体,就跟说人类是一个群体一样,你觉得可能吗?

    小到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大到退休人士,学历背景、成长背景、文化背景无奇不有,你觉得这是一个群体吗?

    这么一个大杂烩里,最冒尖的佐料,不是最能调味的,而是最辛辣的。越是味道极端就越出圈。有的一看就是小青椒,也非要扮老成,扮愤世嫉俗,其实不过都是苍蝇馆子里对着二锅头吹牛的水平而已。虽然说人有吹牛和发泄的权利,但其他人又何必对着一堆呕吐物认真。

  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And I love you so》-Perry Como

    《And I Love You So》这首歌,初次聆听时,仿佛心头蒙上一层轻纱,然后被小拳头有着节奏的敲击。律动中情感暗涌,温柔深沉。

    最早由美国歌手唐·麦克林(Don McLean)演唱。这首歌曲于1970年首次发行,并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有多位艺人对该歌曲进行了翻唱,为这首歌曲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于1975年进行了翻唱,并将其收录在专辑《Today》中。此外,安迪·威廉姆斯(Andy Williams)也在1972年的专辑《Solitaire》中翻唱了《And I Love You So》。

    这里分享的是Perry Como在1973年发布的翻唱版本,Como将这首歌曲收录在他的专辑《And I Love You So》中。他温和、轻柔的嗓音赋予了这首歌曲柔情和温暖,他的演唱深情而又充满感染力,使这首歌曲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youtu.be/SKp1HKM_4TY
  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介绍一部温馨的日剧《厨刀与小青椒》

    漫画改编的《厨刀与小青椒》是一部风格恬淡的温馨日剧,故事背景定位于二战后的京都,聚焦于一家百年老餐馆"桑乃木"的命运。在这家餐馆中,前主人兼主厨早已辞世,留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一日曾希望通过婚姻找到一个能继承家业的男子,然而新婚不久后女婿便上战场并阵亡。战后,家族决定为29岁的二女儿双叶物色门当户对的山口家做婚姻安排,但山口家却只提出让家中老三,年仅19岁的男孩山口周来相亲。二女儿双叶在婚前跟家里的厨师私奔,大女儿一日决定为家族利益嫁给年龄相差15岁的山口周。

    一日本来是学习西餐的,她将家业交给了妹妹双叶继承。然而,妹妹的私奔、厨师的辞职以及客人的质疑等一系列挑战和打击接踵而至。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一日不得不学习如何经营家族餐馆。经历了重重考验后,她与周开始携手合作,逐步振兴了"桑乃木"。

    一日和周两人起初对彼此没有感情,在共同经营餐馆的过程中,他们渐渐相互理解并建立了信任。他们开始关心对方的内心和前途,为对方的幸福着想。

    一日认识到自己与周的年龄差距,她觉得最好还是让周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得知周曾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铃音,但铃音因为家族联姻而嫁给了周的大哥山口缘。当铃音因和老公吵架而来到"桑乃木"时,一日有意退让,创造机会让周和铃音相处。

    一日本来已经有了退让的觉悟。但回到房间后,还是忍不住哭泣。片子里这段的处理特别好:没有展现演员对着镜头痛哭,只是展现了端正的下半身坐姿和窗台的景物,背景音里则传来抽泣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其实也对一日产生了情感。这段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张力,为故事增添了新的转折。在这个关键时刻,观众将目睹一日和周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他们的内心世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选择。

    这个剧情充满了人性的考验和成长,同时也展现了食物和料理对人们情感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尽管一日与周之间有15岁的年龄差距,但在爱与理解之中这个差距逐渐消融。

    《厨刀与小青椒》以其精彩的剧情、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背景设定,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恬淡丰富且充满希望的世界。这部剧以其优美动听的京都腔调,清幽恬淡的叙述风格,将观众深深地吸引其中。它既触动人心,又给人以启示,展现了人世的爱、宽容与理解。

    本剧的片尾曲《白鲸》也非常好听。

    youtu.be/K4N49Jostis
  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Z-library又被fbi查封了

    谢谢分享!

    请问那些假网站是钓鱼还是怎样?

  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Z-library又被fbi查封了

    Z-library的新网址singlelogin.me又被查封了。请问官方推出其他的替代性网址了吗?

  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国家局域网研究所 回复文章

    Zlibrary已恢复明网访问【望周知】

    z-library的新域名(singlelogin.me)又被查封了?

  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女力天下|关注史航性骚扰事件:三问、三不问,及三个行动

    作者:女力天下 | 来源:微信公众号“女力天下”

    近日史航被曝性骚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讲述了自己的经历。5月2日,史航微博否认性骚扰,辩称和当事人之间是"交往"。5月3日,当事人小墨(微博@黑尾鸥1988)发文驳斥史航的说辞,指出所谓"交往"是来自权力的胁迫和谎言。

    **由女性讲述开启的#Metoo运动,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公众教育,即利用权势进行性骚扰和性侵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在权力结构下不存在"完美"的受害者。**和此前的众多案例一样,人们对史航性骚扰这一事件的关注,以及主要信息的获取,是由多位当事女性的自述所推动的。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一贯的争议,如是否应该全盘相信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是否应该诉诸法律而不是舆论等等。

    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争议和迷思,我们整理了关注性暴力事件时的"三问""三不问"和"三个行动",希望能够启发更多对史航性骚扰事件及未来可能的#Metoo事件的讨论和参与。

    三问

    💡 为什么我认为当事人的叙述可信?

    当事人公开讲述自己的经历,呼唤舆论关注,这一举动经常被谴责为"微博升堂"。**但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并不意味着拒绝思考当事人叙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际上网络曝光的案例能够获得足够关注,本身就经历了大量的审视和质疑。

    在史航事件中,当事人的自述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本身及事发前后的细节,且众多当事人的故事在细节上相互印证,如性骚扰行为("亲耳朵")和模式(从性暗示到肢体骚扰逐步升级,利用年轻女性不敢拒绝的处境)的相似,还有聊天记录和"知情人士"的旁证、媒体的调查报道,这些都是叙述可信度的来源。

    此外,当事人所写的感受,如在事发后对于可能被曝光的羞耻和恐惧,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普遍处境。社会加诸女性的性耻感和权力结构的共谋,让当事人在当下难以反抗,让她们的遭遇多年来被无视,更成为她们事后发声的阻力。当这些感受被细腻地呈现,更多女性出于共情对当事人困境的看见和承认,即是对我们社会现存的性别文化的揭示。

    哪些细节是我需要关注的?

    很多人会反复追问性暴力发生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要求提供能证明暴力发生的"直接证据",实际上是打着求证的名义苛责当事人,否定了当事人讲述的意义。

    在过去的案例中,曾发生过当事人的讲述被营销号加以夸张和色情化传播的情况,对当事人是严重的二次伤害。对性暴力过程和细节的探寻是一种窥私,公众对于事件真实性的判断不需要建立在其上。

    证据方面,性骚扰和性侵大多发生在非公开场合,尤其是多年前的事件,原本就难以取证;证据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可能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或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当事人需要向公众展示的是真实、有逻辑的讲述,而不是在进入司法程序后才需要提供的全部证据。

    💡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性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首先可以做到的是不做旁观者,把为当事人发声、反对性别暴力和强奸文化视作自己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行动以推动改变。

    三不问

    ❌ 万一是诬告怎么办?

    结合已有的信息决定是否信任当事人的叙述是必要的。但仅仅问"万一是诬告呢",甚至在每一个公开的性暴力事件下这样发问,或是列举以往被认为/证实是不实指控的案例,以证明当下的事件也可能是虚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作为普通的关注者,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或许有限,但这不代表我们每个人没有能力检索信息,或者没有能力针对具体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如果我们选择放弃是非判断,将客观理性地对待公共事件等同于拒绝思考,就只是在助长冷漠和虚无。

    同理还有"为什么不报警/交给法律"。现行的司法在对待性暴力案件上存在缺陷,包括当事人在报警和诉讼过程中可能遭遇拒绝和二次伤害,或法庭对性骚扰和性侵的举证要求过于严苛,导致当事人因"证据不足"而难以获得程序正义。当事人对是否要进入耗时耗力的诉讼也会有自己的考量。

    **能否获得司法上的判决并不代表真相本身。**即使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也可以在社会文化层面让受害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公正,以及让施暴者得到相应的惩罚------失去他的权力。

     当事人对事件的描述有没有表达不当?

    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叙述中的某些语句可能引发争议,如将和施暴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恋爱",或沿用了一些对女性存在性污名的用词,抑或是被认为态度"过于软弱"等等。对于很多没有公共表达经验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且是叙述真实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事人的苛责会使得对性暴力的关注失焦

    如何理解受害者的故事,考验的是我们作为关注者对于性暴力议题能否进行深入思考。当事人饱含复杂、矛盾情绪的讲述,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性暴力当事人可能遭遇的情境及她在其中的选择。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关注者和支持者的伦理:一个当事人或许并不"讨人喜欢",或按照关注者期待那样行事,但这不是她的遭遇应该被否定的理由。

    ❌ 他是个好人,为何会被控性骚扰/性侵?

    包括史航在内的公众人物被指控性骚扰的案例中,经常存在类似的观点。有时是被指控者的合作伙伴、"好兄弟"出面,证明他为人仗义;有时是身边的女性亲友被推出来,证明他是个尊重女性的好人、没长大的老男孩,因此性骚扰不存在,一切都是误会。

    **是否身为他人眼中的"好人",和是否曾对女性实施性侵害,这两件事并不相关。**无论这些话语是出自利益相关之人的辩护,还是旁观者的质疑,都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对有权势的男性太过宽容,违背女性意愿的性不被视为犯罪,甚至不被视作一个问题。即使存在大量证人证言,施暴者依然可以出现在公共视野中,被他所处的行业、圈层所保护。

    三个行动

    💪 做负责任的关注者

    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检索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的判断和表达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情感所动员而有所行动。但诉诸情感并不是目的,我们关注的重心也不止在受暴者和施暴者个人。表达共情的同时,传播事实和有效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聚焦事件及反性暴力的目的本身。

    💪 积极传播信息

    在网络信息被污染,施暴者具有更大影响力、掌握更多传播资源的情况下,每个关注者的发声都非常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行动成为信息传播者,包括转发当事人自述和媒体报道,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敦促相关方发布声明,抵制对受害者的污名等。

    💪 建立自己的论述

    除了转发信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和同行者相互支持,扩充反性暴力运动的集体智慧。表达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自己观点的过程,我们在每一次的表达机会中成长,以此成为更成熟的行动者。

    数字时代转载地址: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5688.html

  1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温暖人心的小茶屋 回复文章

    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吧,没关系,都很厉害了

    您是什么正能量小天使,很厉害了

  1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祖母绿里无祖母,这些宝石的名字,都是外国音译

    你也知道不同的岩石也许价格不一样对吧。不是老东西就值钱,稀缺的东西以及凝结了较多人类劳动的东西才值钱。

  1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祖母绿里无祖母,这些宝石的名字,都是外国音译

    你咋不去山上找块石头呢,个个都有上亿年历史,老值钱了。

  1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编程随想是如何学习英语的?各位呢?

    我觉得,人得跟AI学习怎么”学习“。AI怎么学?大量阅读啊!真-填鸭式。基础信息累计够了,再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一个AI如果喂得信息不够,自然就文心一言(一派胡言)了啊。试问贵主任读了几篇英文文章?背过几个英文单词?

  1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祖母绿里无祖母,这些宝石的名字,都是外国音译

    没有什么是定义不能解决的,你最好先去看看“玉”的定义。玉石从古到今定义范围不一样,翡翠有时也被当作玉的一种。而且有的古籍中提到的玉,现在是什么,人们也不是搞得很清楚。比如诗经里说:“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琼瑶应该是一种玉,但到底指的是什么玉,人们也不确定。

    如果一个东西都搞不清楚,也就无所谓是不是中国独家出品,也许有的玉外国也产,比如缅甸就是最大的翡翠产地。而碧玺石人们有时候也当作玉石,但碧玺则是波斯产的宝石。

    我这篇文章就是在说宝石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重地之一,很多时候你以为是中国的,其实是舶来品,或文化混血产物。

    从笼统的玉的概念上看,中国人倒是形成了玉文化的审美,比如形容一个人性格好,可以说温润如玉,纯净无瑕等。

    你问的问题属于跨文化范畴,其实就算不出国界,也有类似问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南方某地的特色小吃在当地很流行,你非要拿到北方去卖,北方人不认识它,自然就不吃啊。但也不是这个东西不好吃,只是北方人不认识它而已。你可以做两件事,第一就是试图教会北方人这个东西很好吃,这听上去很难;那你还可以做第二件事,就是干脆不要拿它到北方去卖。

    至于玉石价值(我觉得你指的是价格,就是一块玉拿到市场上卖多少钱),每个市场都是专门市场,比如你到海鲜市场问白菜多少钱一斤,准没人搭理你,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海鲜市场的问题。中国有玉文化的传统,玉石的价值在这里比较认受,你就在中国说玉就好啦,管别人认不认。好比你家祖上留下来一个破盆烂瓦,你自己家人当宝贝,因为有情感因素,但是外人眼里就一钱不值,那你何必非要让外人也去认同它的价值。

    至于拿来卖钱,纠正你一个错误观念:不要以为东西老就会值钱,不会的。乾隆御用瓷一出场就很值钱,才会越放越值钱;你家里吃饭的碗再放一百年也不会值钱。历史价值这个东西就相当于是你祖先留下的破烂,在你眼里值钱,在外人眼里,放一百年的破烂还是破烂。

    最后,宝石这种东西,还是别管价钱啊,反正真正的好东西一般人也买不起,不如多学学知识,去博物馆看看,那里东西又多又精致,能让你以很低的成本(门票钱)增长见识。

  1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祖母绿里无祖母,这些宝石的名字,都是外国音译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而在古代,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中心的地位,也是源远流长。古代没有名牌可买,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热情就投在了外国宝石上。

    祖母绿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说宝石是从祖母那里传下来的。其实在元朝的时候,它被称为“助木剌”,跟祖母一点关系也没有。祖母绿的辞源其实颇为直接,就是波斯语词zumurad,意为绿宝石。

    玻璃这个词在古代,特指宝石。早在汉代,班固在后汉书里就记载了“罽宾国”出产“璧流离”。后来的文献中也出现了“颇黎”的叫法,并说波斯盛产“颇黎”。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就有标明为“颇黎”的宝石。进入宋代,颇黎二字才被转写成了玻璃,同时词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指波斯出产的人造玻璃。当代波斯语中有一个词bolur, 有晶体的意思,也可以指“雕花玻璃”,很可能就是古代“颇黎”的辞源。

    中国古代有种宝石叫鸦鹘石,也称作亚姑石,《南村辍耕录》就记载,元朝人管红、蓝、黄、白的异国宝石称作红亚姑,蓝亚姑,黄亚姑,白亚姑。到了明代,亚姑变成了鸦鹘,《天工开物》就提到过鸦鹘石。而这个词的来源是阿拉伯语yagut,其词义正是“宝石”。《金瓶梅》里,李瓶儿的私房财物里就包含一件“金镶鸦青帽顶子”,鸦青就是一种半透明的天然蓝色宝石。

    祖母绿的来源,跟祖母毫无关系,因为它就不是中文词。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国度,外来语渗入汉语词汇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口语之中,体现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16. natasha 饭姐
  1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如何评价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发表有关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国际法上定位不明确的暴论被欧洲人狂批?

    为啥我觉得大家似乎都高看卢沙野了?他法语不好用词不精,在处理细节上失败,导致了重大的外交公关灾难。但是因为习还想用他,所以外交部就只能给他擦屁股了。

  1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为什么单田芳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BBC等媒体要报道他的去世?

    当今情况下,纽时这样的大报,报道其他国家或少数族裔的新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只关注欧美新闻才会被骂眼界狭窄。

    至于纽时的标题,其实是有深意的,不光是把评书当成一个神秘的东方玩意儿。纽时关注的是东方文化的“现代性”。

    不少亚洲人喜欢自我东方化,觉得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神秘的东方情调,自个儿整得跟好莱坞老电影里的傅满洲似的。亚洲文化有独特性,但是弄成食古不化的老古董,无法跟时代接轨,又有什么意思。

    所以纽时看到并关注了单田芳对评书艺术的改革的一面(单老做出了很多改革,让当今的年轻人也能够欣赏和接受传统),将单田芳的成就放在中国传统艺术与时代融合的大框架之下,是很有眼光和远见的报道。

  1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人用中国法律数据喂养了一个"中国法律AI助手“,陈士杰可以安心了

    law-cn-ai.vercel.app

    再有法律问题,要么自己喂一个AI玩儿,要么用别人喂好的,不用再难为自己了。

  2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5 史学九章(作者:汪荣祖)为什么刘仲敬算不上史学家?历史究竟应该怎么研究?一本书给你所有答案!

    刘仲敬近几年的爆红,让很多原本不怎么看历史的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历史。在历史文化普及上刘仲敬有一定的贡献,但必须说,他的贡献还比不上他的误导。

    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在他们眼里刘仲敬是最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唯一的史学家(当然其他人他们也不知道)。这本书虽然不是针对刘仲敬,但可以帮我们理清一些概念,告诉我们历史学到现在的发展轨迹。看了之后,你大概就明白,为什么不去要轻信“网红史学家”了。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是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叙事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用词考究,语法精妙,用来当英文学习材料非常合适。比如:

    The successors of Ceasar and Augustus were persuaded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former, rather than the precept pf the latter. (凯撒与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卒依签者之成规,而非后者之告诫。)

    Learning, and the love of justice, became the only recommendedation for civil offices; valour and the love of discipline, the only qualification for military employments. (学问与正义为文官唯一之条件,英勇与纲纪乃武将不二之准则。)

    这两句话文字平衡,读起来有对仗之感,韵味十足。

    然而,本书再有名再好,也敌不过时间。当时的历史写作手法在今天看来,已经严重过时。首先,古代史文献缺乏,吉本就大胆运用想象力,”填补”了史料的不足,这就出现了很多类似史记手法的叙事,过于栩栩如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其次,吉本将他的主观看法融入叙事中,如罗马由盛而衰,吉本就认为是由俭入奢导致,从而进行道德批判。第三,吉本对历史的评价,仅仅关注于政治和道德层面的批判,这跟广大业余网友相似,完全忽视了经济和社会的细节视角,这就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了。

    接下来就少的是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 (1795-1886)。兰克是现代史学的最重要奠基者,他首开档案研究之风,认为史学研究首先要务是仔细研究文献,考订史实,叙事精确,不可像吉本一样恣意挥洒虚构细节。从原始文献入手去研究历史的大方向,是至今历史研究方法的典范,被称为“兰克典范”( The Rankean paradigm)。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兰克的史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报告。兰克本人秉承了修昔底德以来的西方史学传统,讲求求真与叙事并重。尽管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兰克依然认为历史写作具有文学性:“历史既是艺术也是科学 (history is at once art and science).

    接下来,这本书介绍了英国史学家汤恩比(1889-1975)。汤恩比自诩要写大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他放眼全宇宙,但最后焦点还是落在了西方文明上。他总结了26个文明的历史,而其中16个已经死亡,还有3个被西方文明消灭,”剩下的7个除了西方文明之外,东正教文明、俄罗斯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都在崩溃之中。西方文明虽然也有危机,确是未来世界文明之所寄”。

    常有人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相提并论。然而汤恩比认为有很大差别。斯宾格勒将文化视为有机体,就像生物一样,有生死定数,无法逃避,因此是绝对意义的“决定论”。而汤恩比则认为,文明虽然有兴有衰,但并非必然,在严重挑战下,人类仍可战胜危机,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并不是决定论。斯宾格勒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写作,而汤恩比从根本上来说来还是史学。至于刘仲敬抄袭斯宾格勒,就勉为其难让他敬陪末座了。

    对汤恩比的研究的最大批评,在于汤恩比的“文明发明学”。他书里有的文明本来算不上是主要文明,还有的文明很重要他却没算进去,还有将一些文明割裂开来分别计算好几份。因此有人认为汤恩比搞出二十几个文明无非是脑中先有了一个“公式”,再生造“文明”去填补而已,以论带史。汤恩比本人对于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将中国文明分为华夏文明和后来的远东文明,就毫无道理。幸好到了晚年,他已经将这种假说自我否定了。而他的间接野生徒孙刘仲敬,还在以论带史的岔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魔怔。

    汤恩比对于中国文明提出了“冲击-回应”的说法,但在汤恩比本人的著作里,这个提法实际上颇有问题。他说由于黄河沿岸环境恶劣,人们扛住了巨大挑战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文明。这就毫无道理。难道越恶劣文明发展越早?比这恶劣的环境多了去了怎么没有产生文明?简直有悖常识,当然应该是越水草丰美文明发展越早啊。可见汤恩比以论带史的谬误。然而,这个说法后来被费正清大大发扬,在解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大放光彩,至今都被广为沿用。这是后话了。

    这本书还介绍了历史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请一定要下载来看。Z-library就有。

  2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4 玫瑰之名 (作者:昂贝托-埃科)

    《玫瑰之名》是一本推理小说,讲的是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理性与科学战胜了迷信和恐惧,人文知识开始超越了宗教神学。本书以一个老年僧对少年时期的回忆的口吻而写的。出身贵族和将军家庭的少年,对打战不感兴趣,而投身了修道院。他结识了方济会的修士,巴克斯维尔的威廉。他成了威廉的徒弟。威廉带着他去拜访另一座修道院时,那里不巧发生了谋杀事件。在迷信和无知的支配下,人们沉浸在恐惧之中,而威廉修士运用他理性的头脑和对科学的理解,解开了谜团。

    闲话不多说,把这本书的序言粘贴在这里,希望大家在看了序言之后,能够有兴趣找全书读一下(或者去看一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2019年那一部很好看)。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谦恭地反复吟诵这一亘古不变的经文,乃是虔诚僧侣每天的必修课,人们可以断定其中自有无可替代的真理。但是,在我们直面荒谬的世界、真理尚未适时显示出来之前,videmus nunc per speculum et in aenigmate(1)(啊,真难懂)。我们不得不去辨读真理忠实的符号,尽管这些符号显得晦涩不明,简直像是由一个一心作恶的意志编织而成的。

    作为罪人,我已人老发白,如今正苦度残年。同世上芸芸众生一样,我在沐浴着天使般智慧的神灵之光的同时,等待坠入寂寥荒凉的无底深渊,以了此余生。在这梅尔克大修道院的陋室中,我拖曳着沉重的病体,准备在这羊皮纸上为我年轻时亲历的那些神奇而又恐怖的事件留下证据,我要把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虽不奢望勾勒出一幅蓝图,却也试图给子孙后代(倘若敌基督不在他们之前问世的话)留下符号之符号,以求他们作出诠释。

    上帝赐我恩惠,让我成为那座修道院内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见证人。出于善意和仁慈,修道院的名字我就不提了。那是在一三二七年末,适逢德国皇帝路德维希(2)遵奉万能上帝的意愿南征意大利,以重振神圣罗马帝国的雄风。阿维尼翁那位亵渎了圣徒神圣之名的臭名昭著的篡位者为此慌了手脚。他是买卖圣职的罪犯,是异教的罪魁祸首(我说的是那个被渎神者们誉为约翰二十二世的卡奥尔的雅各,他有罪恶的灵魂)。

    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也许我得按当时的理解,即现如今的记忆,讲述在那个世纪末发生过的一切,并用后来我听到的其他故事来丰富它,假如我的记忆还能将那许多奇怪混乱的事情重新贯穿起来的话。

    自从那个世纪初,教皇克雷芒五世将教廷圣座从罗马迁移到阿维尼翁以后,野心勃勃的各地僭主(3)横行霸道:圣城沦为竞技场或妓院,任凭僭主宰割,陷入他们的你争我夺之中;人称之为共和国,却名不副实,它被武装匪徒所控制,烧杀抢掠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神职人员有世代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他们滥用职权,指挥成群的暴徒流氓,手持匕首绑架良民,掠夺钱财,并从事卑鄙的非法交易。有人妄想戴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恢复帝国时代曾经拥有的世俗统治的尊严,然而,怎么才能阻止Caput Mundi(4)重新成为那些人理所当然追求的目标呢?

    话说一三一四年,五位德国王公在法兰克福选出了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为统治帝国的国君。但就在同一天,在美因河的对岸,莱茵河公爵和科隆大主教推举奥地利的腓特烈为国君。一个皇位两个皇帝,一个教皇两个皇帝:形势的确混乱不堪……

    两年之后,在阿维尼翁选出了新的教皇——七十二岁高龄的卡奥尔的雅各,教名是约翰二十二世。愿上帝再也别让任何教皇取这么一个让善良人无比憎恨的名字。作为法国人,他忠于法国国王(那块腐败国土上的人总是考虑他们的私利,不能一视同仁地把整个世界看作宗教的圣地),支持腓力四世反对圣殿骑士团。国王曾控告(我认为是不公正的)圣殿骑士团的人犯下了极端可耻的罪行,以伙同那个背叛的教皇侵占他们的财产。当时,那不勒斯的罗伯特(5)也牵连在整个阴谋之中。他为了继续控制意大利半岛,说服教皇不承认任何一个德国皇帝,这样,教皇就保住了统领的地位。

    一三二二年,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打败了他的对手腓特烈。对约翰二十二世来说,此时的一个皇帝比当初的两个皇帝更可怕。因此,他开除了路德维希的教籍,而路德维希反控教皇是异教徒。必须说明的是,正是那一年,在佩鲁贾召开了方济各会全体修士大会。他们的会长,切塞纳的米凯莱,接受了属灵派(6)的恳求(对此,我以后还有机会再谈),宣称基督的清贫是信仰的真谛所在,若他跟门徒曾占有过什么,那仅仅是usus facti(7),是旨在捍卫修士会的善德和纯洁的正确决断。这令教皇相当不悦,或许因为教皇从中隐约看到这种教义会使身为教会之首的他所遵奉的教义摇摇欲坠。他反对帝国有选举主教的权力,而对神圣的王位,他主张教皇可以加冕皇帝。也许是由于这些或者其他别的动摇他统治的原因,约翰二十二世于一三二三年以谕旨《当某些人中间》谴责了方济各修士会的主张。

    我猜想,路德维希就是由此看出了方济各会是教皇的敌人,是他强有力的盟友。方济各修士认定基督的清贫,从某种程度上使帝国的神学家们——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8),让丹的约翰(9)——的思想更加有生命力。最终,在我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数月前,被打败的腓特烈签署了协议,路德维希南征意大利,在米兰接受加冕。期间,路德维希与维斯贡蒂家族发生冲突,尽管这个家族曾支持并欢迎过他,使他得以包围比萨城。他也曾任命卢卡(10)和皮斯托亚(11)的大公爵卡斯特鲁乔为皇室代理(我认为他做得不好,因为除了法焦拉的乌古乔内,我也许从未见过像他那么残忍的人)。那时候,他已接受当地僭主夏拉·科罗纳的要求,准备南下罗马。

    这就是当年父亲带我离开宁静的修道院时的情形——当时我已经是梅尔克修道院的一名本笃会见习僧。那时,我父亲跟随路德维希征战,在国王册封的那些男爵中,他不是最后一名;父亲认为把我带走是明智之举,为的是让我了解意大利的名胜古迹,并让我得以观看皇帝在罗马的加冕典礼。然而,正值围攻比萨之战,他忙于军务,难以脱身。我趁此机会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城镇闲逛,一是由于无所事事,二是想多长点见识。但父母却认为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我这样一个许愿默祷终生的少年来说并不合适。对我关爱备至的马西利乌斯建议我父母把我托付给一位巴斯克维尔的威廉修士管教。那是位学识渊博的方济各修士,他正要启程,去完成探访几个名城最古老的修道院的使命。于是,我就成了他的书记员和门徒。对此我毫不懊悔,因为我有幸成了那些留在后人记忆中千古流传的事件的见证人,此刻,我正是在为作这历史的见证而记述。

    当时,我并不知道威廉修士要寻访什么,说实话,至今我也没弄清楚。我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能只是想了解真相,怀疑当时出现在他眼前的并非事实吧——我见他总是疑虑重重。也许在那些年月里,他所承担的世纪重任一直在分散他对自己所喜爱的研究的注意力。整个旅途中,我始终不知道威廉肩负的是何种使命,他也从未跟我谈起过。只是,在我们沿途短暂停留过的那些修道院里,从他跟院长们的谈话片断中,我对他要完成的使命的性质有了些许了解。然而,直到我们抵达目的地,我才有了透彻的了解。

    我们向北走,但不是直奔北方,而是在多座修道院停留。这样,我们的最终目的地就移到了东方,而我们却转向了西方,这就与当初从比萨出发的圣雅各(12)所走的山路一样了。我们在途中某处停留,那里发生了可怕的事件。地点不便明说,但那里忠于皇帝的僭主们以及修道院院长们倒是与我同属一个教派,并与我们一致反对那个腐败的信奉异端的教皇。我们颠沛流离,跋涉了两周。一路上,我对我的新导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深信自己对他的了解始终是不够的)。

    在以下篇章中,我不会着力描写人物——除非一个面部表情或一个动作看似哑语的手势,却胜似雄辩的语言——因为正如波伊提乌(13)所说,表相转瞬即逝。就像秋天来临时绽放的野花会无言地凋谢,现在再说“阿博内院长目光严峻,面颊苍白”,又有什么意义呢?(托上帝的福,只有灵魂之光永不熄灭。)但是关于威廉,我不得不说一说,因为他身上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老者的智慧,他的脸庞也与众不同,深深打动了我。不仅是因为他谈吐的魅力,也不只是因为他思维的敏锐,而主要是因为他的外表轮廓,使他显得和蔼可亲,感觉就像是自己的父亲,引人去琢磨他的手势,观察他恼怒时的表情,窥视他的微笑——而不允许任何污言秽语玷污他的形象,这是我对形体喜爱的方式(也许是唯一最纯粹的方式)。

    昔日的男子英俊而高大(相比之下,现在的男人都像小孩子或侏儒),但这只是证明世界正在退化。年轻人不思进取,科学无进步,整个世界被架空,瞎子在引导盲人,并把他们带入深渊。鸟儿翅膀未硬就想飞,蠢驴演奏里拉琴,笨牛在狂舞。马利亚不再恪守默祷,马大不再喜欢积极的生活,利亚已经绝育,拉结耽于肉欲,加图(14)出入妓院。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轨道。感谢上帝,在那些日子里,我从导师那里获得了学习的愿望,走上了正道,即使行走在崎岖小路上,也未曾迷失方向。

    威廉修士比一般人高,却又极瘦,所以就显得更高。他目光犀利,鼻梁瘦削,鼻尖略呈鹰钩状,这使他的面部带有警觉的神情,只有在某些时候他才会变得迟钝,这我以后会提到。他的下颌显示出他有顽强的意志,尽管他那张布满雀斑的瘦长脸上——我见到出生在海伯尼亚(15)至诺森比亚(16)一带的人大都有那样的雀斑——有时会显现出犹豫和困惑的神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那种犹豫和困惑,其实也只是他好奇心的表现。但起初我对他这种美德所知甚少,原以为那是心灵所激发的贪欲。我认为那是理性的心灵不该有的,(当时我想)心灵应该只靠真理而生存,从一开始人们就应该对此有所感悟。

    威廉看上去年过半百,虽然岁数已不小,但他不知疲倦,行动灵活敏捷,常令我自愧不如。面对突发事件,他总是精力充沛,应付裕如。不过,他那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似乎带有些螯虾的特征,时而显出懒散和怠惰。我曾见他在卧室的小床铺上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嘴里勉强发出几个单音节词,脸上的肌肉纹丝不动。那时,他的眼睛里显露出一种心不在焉的茫然神情,要不是他生活中一向具有节制的能力,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服用了某种药草产生了幻觉。不过,他在旅途中偶尔停留在草坪周围,或在树林的周边采集药草(我觉得他采集的总是同一种药草),这一点我不隐讳:他常常待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咀嚼。他把一部分药草带在自己身上,在精神极度紧张时,就拿点儿放在嘴里咀嚼(在那座修道院逗留期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一次,我问起他那是什么,他微笑着说,一个好的基督徒有时候也能向异教徒学到有用的东西;而另有一次,当我想要品尝一下那药草时,他回答说,对年长的方济各修士有效的药草,对年轻的本笃会修士就未必有效。

    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没有机会过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即使住在修道院里,我们也是夜里守夜,白天疲惫不堪,没有按时去参加宗教仪式。不过,在旅途中,他很少过了晚祷还守夜的,他的生活习惯很简单。在修道院里,有几次他整个白天都在菜园仔仔细细地观察植物,好像那是绿宝石或翡翠。我还见他在珍宝室里浏览,看着镶有翡翠或泛金光的绿宝石珠宝箱,却像是在看一片野刺果树丛。另外有几次,他整天待在藏书馆的大厅里翻阅手稿,好像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并不是有意想找什么(当时,我们身边惨遭杀害的僧侣的尸体逐渐增多)。一天,我发现他在花园里散步,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目的,好像他无需向上帝汇报自己的行为。在本笃会,人们曾教过我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来安排时间,我如实告诉了他。他却回答我说,宇宙之美不仅仅来自大千世界千差万别中的同一性,也来自它同一性中的千差万别。我觉得那是依照实际现象作出的一种回答,但是后来我得知,他家乡的同胞们也经常这样来推断事物,用这样的方式,理性的启蒙力量就显得非常软弱无力了。

    在修道院里的那段时间,我见他手上经常沾有藏书的尘埃,以及新近绘在书册插图上的金粉,或是他在塞韦里诺的医务所里触摸那里的东西时留在手上的浅黄色物质。似乎他不用双手就不能思考,但是我觉得他胜过机械师(人们告诉过我,机械师是moechus(17),是扭曲精神文化生活的人,需要把他紧紧联结在十分纯洁的婚姻之中)。他的触觉特别灵敏,就像在触摸机器,总是那样细致。他的双手在碰触因年久磨损而变得像未经发酵的面包那样松脆易碎的书页时,都异常仔细。我还想说的是,这个怪人身上总是背着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着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一些工具,而他称那些是“神奇的机械”。他常说,机械是技艺的成果,而技艺则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所以机械复制的不是大自然的形式,而是其运作本身。他就这样给我解释了钟表、天体仪以及磁石的功能。不过,起初我担心那会不会是巫术,于是,在某些晴朗的夜晚,他伫立静观繁星时(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三角形物体),我则假装睡觉。我在意大利和家乡结交过的方济各修士常常是些头脑简单、没有文化的人,我向他表露他的博学多识实在令我惊讶不已。可他微笑着对我说,他故乡岛国的方济各修士都是另一种类型的人:“被我推崇为导师的罗杰·培根教导我们说,神的境界有朝一日将会出现在机械制造的科学领域,那乃是源于自然的神圣魔力。总有一天,人们可以凭借自然之力制造出航行的仪器,船只可以依靠那些仪器“unico homine regente(18)航行,比用风帆或橹桨快得多;还将会有无需动物牵引、强度无法估量的自动行驶的车辆,以及可载人的飞行器,只要开动一个可以转动的装置就会牵动人工制作的翅翼,那飞行器就可像飞鸟一样升入高空。小小的器械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重负,运载工具可以在海底航行。

    我问他这些机器在哪里时,他对我说,有些在古代就已有人制造出来了,有些甚至沿用到我们的时代。“飞行的工具除外,我没见到过,但我知道有一位智者想到过。人们可以不靠支柱或别的支撑物及其他闻所未闻的机械来建造桥梁横跨江河。不过,虽说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你不必担心,因为那不等于说将来也不会有。我对你说,上帝希望制造出它们来,而且他肯定已胸有成竹,即使我的朋友奥卡姆的威廉(19)否认这些思想是以那样的方式存在。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左右神的意图,而恰恰因为我们无法对它有任何约束。”这并不是我听他发表的唯一矛盾的看法:即使如今我已经年老,比当时更有智谋,我还是没明白他怎么能够那么信任他那奥卡姆的朋友,又怎么总是言必称罗杰·培根,对培根那么忠贞不渝?当然,那是处在愚昧的年代,即使一个睿智的人也不得不相信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

    这就是我想谈论的有关威廉修士的一些情况。也许毫无意义,这只是现在我收集的当年和他初次见面时产生过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我亲爱的读者啊,也许你能从他在修道院那些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推断出来。我没有许诺给你们一个已完成的设计蓝图,这只是一张记述着一系列可叹又可怕事件的单子。

    就这样,我一天一天逐渐了解了我的导师,并在跋涉的漫长时日里与他畅怀长谈,这些我将择要讲述。我们就这样来到耸立着修道院宏伟建筑的那座山的山脚下,渐渐走近那座我现在要讲的故事所涉及的修道院但愿在我讲述后来发生的一切时,我的手不会颤抖。

    (1)拉丁语,吾等如今于镜与谜中观看。

    (2)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1282—1347)。

    (3)“僭主”一词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出现过,指集权力于一身的专制君主(但也可能是贤士仁人)。

    (4)拉丁语,世界之首领。指罗马教廷。

    (5)指Roberto I d'Angiò(1278—1343),安茹亲王,曾任那不勒斯国王。

    (6)Spirituali,方济各会内部的狂热派。

    (7)拉丁语,出于实际的需要。

    (8)Marsilius of Padua(1275—1343),意大利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9)Jean de Jandun(1280—1328),法国哲学家。

    (10)Lucc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城市。

    (11)Pistoi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城市。

    (12)San Giacomo,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第一个殉难的使徒。

    (13)Boethius(约480—524或525),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政治家。

    (14)Marco Porcio Catone(前234—前149),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全力维护罗马“古风”。

    (15)Hibernia,爱尔兰的拉丁语名称。

    (16)Northumbria,位于古代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处。

    (17)拉丁语,通奸者。

    (18)拉丁语,由单人驾驶。

    (19)William of Occam(1280—1349),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方济各会修士。

  22. natasha 饭姐
  2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大使馆撤侨时,允许本国公民带其外籍亲属是否合理?

    鼓掌!点赞!真是真知灼见!

    目测您可能不是太擅长考试,不过没关系,赶紧找关系托门路进入体制内,就凭您的才华,肯定一路高升,这加速起来,包子都要让贤啊!民运带路党,原来就是您!

  2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大使馆撤侨时,允许本国公民带其外籍亲属是否合理?

    哇!这么说中国政府还不如美国人精明呢!

    一个中国人,老婆孩子都是乌克兰人,中国政府说,我只救你,不救你老婆孩子,他们死活与我无关。你说这个中国人会感谢中国政府吗?恨死了好吧!

    请问你,中国政府救自己的国民,利益点在哪里?当然是让本国国民对政府感激涕零,高唱赞歌,同时展现中国政府爱民如子的伟大形象嘛。让人家妻离子散,感激也没有了,赞歌也没有了,形象更是没有了,你觉得有什么利益?

    不过话说回来了,如果中国政府真要像你这么鼠目寸光,中国反而有救了,加起速来杠杠的。

    拜托一定要现在就回国从政,民运的未来靠你了。

  2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大使馆撤侨时,允许本国公民带其外籍亲属是否合理?

    合理推论:

    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承担代价。比如一个人投资股票了,那么他就应该承担可能赔钱的代价;一个人出门行走,那么他就应该承担可能被车撞死的代价;所以当中国民运反对共产党的时候,那他就应该承担被坦克轧死的代价。只有本国人可以得到外国使馆的保护,美国大使馆保护方励之是对美国人民的背叛,怎么能用美国人的税金保护中国人呢?

    恭喜陈士杰和中共党中央站在同一阵线。

  26. natasha 饭姐
  2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北京的官场内部都管他叫皇上”--温家宝的白手套、《红色轮盘》作者沈栋百灵果专访

    对对对,应该关注什么官职啊,头衔啊,这些无比重要的东西才不肤浅,行了吧?

    沈栋随口说错了两个官职,太不应该,温家宝怎么能让这种素质的人当白手套,温家宝吃干饭的吧?沈栋当然不如对中共官职津津乐道的陈大总统懂的多,陈大总统志大才疏那是不稀罕当白手套,不然能从手腕套到脚后跟,中共高层全家套。

  2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北京的官场内部都管他叫皇上”--温家宝的白手套、《红色轮盘》作者沈栋百灵果专访

    他说的党主席指的就是国家主席或者党中央总书记这类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个节目本身风格轻松,说话比较随意,所以他也没有特意咬文嚼字琢磨字眼,说个大概意思就行了,听众明白他的重点。如果是上其他政经类节目,他讲话的语气也严肃一些,字眼也会比较讲究。

  2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北京的官场内部都管他叫皇上”--温家宝的白手套、《红色轮盘》作者沈栋百灵果专访

    沈这几天在台湾宣传这本书的中文版,上了好几个访谈节目,当然大部分都是政治类的。百灵果面对的受众的年轻人,节目风格轻松,所以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30. natasha 饭姐
  3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文章

    【坐忘书 one book a week】N0.3 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失业吗?这本书可启发你的思考《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 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ChatGPT-3.5和ChatGPT-4的问世,让人们顿时发现,Deepl可以停用了,Grammarly也可以不再续订了,2个小时就能翻译出十万字的书,衍生程序的AI绘画能媲美最熟练的插画师....一个合理的疑问就是:AI的发展,会让人类失业吗?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两个概念,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和 取代技术((eplacing technology) 。 赋能技术是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带来工作岗位的技术发明。如望远镜、铁路,汽车等。而取代技术则是哪些会取代人工既能让人失业的发明,比如纺织机和冶炼机器等。

    对于新技术,18-19世纪的工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恐惧。1750年之后,铁路、蒸汽机、工业这样的词汇第一次出现在人类字典里,企业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人们要么失业,要么被迫降低工资。一个叫卢德的工人率先捣毁了工厂主的机器,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响应,形成了卢德主义。但卢德主义并未最终成功,因为从机械化中直接得利的资产阶级,在当时的政治中已经有巨大的影响力。

    历史证明,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受其影响的人们是否从中获利。工业革命之前,在17世纪,欧洲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都有自己的行会,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行业利益会激烈地抗拒新技术。在行会势力最大的地方,技术发展也最慢。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之一在于,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机械化中获利的商人们同时拥有了政治权力。商人们形成了新的工业阶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在不断地提高。

    当今社会,发达国家的工人们与18世纪卢德主义者相比,拥有了更大的政治权力。民粹主义者会利用工人对于自动化的恐惧达到政治目的。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5%的美国人支持限制自动化的政策。2020年美国大选的黑马,华人杨安泽(Andrew Yang)就利用了这种焦虑,推出了全民基本收入观点。川普虽然只是反对全球化,但明显也是利用了人们的焦虑,只是更保守也更直接一点。

    然而,放缓技术或限制自动化的发展,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对新技术要看它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来看技术的确取代了部分人工,造成了失业;但长远来看,生产率的稳步提升,造成了关联行业内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比如钢铁冶炼产量提升,会在汽车行业增加就业机会。那么工人的问题更大程度上不是失业,而是转岗。这里就需要相关的福利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那么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是解决人工智能时代工业和收入问题的良方呢?全民基本收入 (UBI) 可以保证人们不管是否工作,都有最低收入;如果他们决定工作,就能获得额外的收入。然而,全民基本收入有可能会造成不平等程度就会加剧。因为发达国家现有的福利计划旨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处在收入分配底层的人,而全民基本收入(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收入)会将收入有效地再分配给高收入人群(因为他们额外工作,也就有了额外收入)。简单地说,现在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是高收入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杀富济贫;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虽然让穷人能温饱,但会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富人更富,从而贫富加剧。

    上述就是我对《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的内容一些摘录和概括,更多详细讨论请去Z-library的tor版下载这本书。欢迎加入讨论。

  3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当我们纪念编程随想时,我们在纪念什么?——纪念编程随想失踪一周年

    编程随想在哪里,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感谢不曾放弃追寻他的下落的人们。编程随想正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各尽所能,让编程随想的话题继续保持热度。编程随想是突破中共言论审查、对抗数字极权的第一人,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人。

  3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长期挑战网络审查 “编程随想”博主煽颠罪成判囚七年

    文章来源: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renquanfazhi/gf-03222023031521.html

  3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我认为编程随想确实不幸被捕,以下是我的一些调查和分析

    向阮先生致敬,请家属坚强。

    编程随想被捕后将近两年家属没有发声,想必是被胁迫的。警方很可能威胁,你如果联络外媒,他就会被如何如何。人在他们手里,作为家属,如何敢轻举妄动,代入一下被绑匪绑票的情景即可。除了不敢告知外界,更有可能托人情找关系,希望能够有转圜的余地。家属用尽全力,锥心泣血,我们作为外人不该去指指点点当事后诸葛亮。

    既然已经判了重刑,表示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现在还请尽快联系外媒,让世界知道编程随想这位人物、他的贡献和他的现状。根据前人经验,外媒报道越多,狱中的条件就越有可能有所改善。

    ps: thphd失联也有一年多,很有可能已经落入同样的境地。

  3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避嫌原则】我认为反贼应该尽可能避免“支那”这个有争议的称呼,改成“粉蛆”、“共匪”这种无争议称呼

    你说的这几个词都不是属于一个范畴啊,支那指的是中国(国家),粉蛆指的是粉红(人),共匪指的是共产党(党派),怎么替换啊。

  3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主张“屠支”,到底属于反人类还是言论自由?

    如果屠支的意思是把全所有中国人都杀掉,那说这个话的人请先自杀以实现自己的主张再说别的。一人不杀,何以杀天下?

  37.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北京的官场内部都管他叫皇上”--温家宝的白手套、《红色轮盘》作者沈栋百灵果专访

    图书馆同学的链接是z-library的,已经失效了。

    这里是Libgen的《红色轮盘》英文版链接:https://libgen.li/edition.php?id=138883530

  3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北京的官场内部都管他叫皇上”--温家宝的白手套、《红色轮盘》作者沈栋百灵果专访

    摘录几句:

    “给北京特供的茅台是红瓶子装的,贾庆林的女婿搞的,我自己大概有几百瓶,每次吃饭都自己带去。”

    “北京官场内部都管党主席叫皇上。”

    “共产党讲究根正苗红,红色家族的定义是父辈或爷爷辈是建国时期的副部级以上,那个时候副部长数量也不多,他们的传承都查得到,非常封建体制的。”

    “有关他们情妇成堆的传闻都是真的。”

    “红色系统内部很变态.....我最难受的经历是放弃我的尊严.....我为了得到他们的合作,必须要放弃自我,完全臣服于对方,去琢磨他们的癖好,在他们开口之前就满足他们....我是香港长大美国读书,这个对我来说非常痛苦...我没有其他选择,如果我不这么做,我就寸步难行,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白手套并不是只对最高层,在中国的每一个阶层,哪怕是街头报摊,或者学者从副教授升正教授,也必须要利益交换,满足上级的需要。这个环境很扭曲,没有任何人性的尊严。”

    “很多共产党的贪官,贪污了很多,不能存银行,放了一屋子的钱,又不敢花,每天上班骑个破自行车,唯一的乐趣就是回家点钱。”

    “我应付北京官场的本事都是段伟红(沈的前妻)教的,她帮我领进门的。”

    “段伟红跟我结婚之前,特意请了张阿姨(温家宝妻子张培莉)一起吃饭来鉴定我,如果张阿姨说不行,我们就没法结婚。段伟红在吃饭前就已经跟我说过这件事了。”

    “请张阿姨鉴定老公,也是一种”臣服“,表示婚姻大事这么重要的事,都要你帮我决定,可见对对方的重视。”

    “在北京,在空气里都是性的味道。一个混迹官场的女性有一个老公,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即便是段伟红,她背景这么深,还有人想搞她。”

    “给钱是一个档次很低的行为。关键是知道他真的想要什么。这是他的弱点,他不会一见面就告诉你。”

    “对我来说,最短时间内弄清楚他真正想要什么,是一个成本控制。如果得不到他的帮助,我的项目就停在哪里。”

    “必须要使尽浑身解数,注意到所有的细节,比如碰杯,你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坐的时候身子只能坐半个凳子。官员进来5分钟,就能打量出你是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上不上道,能不能做交易。一旦发现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他们的方法语气全都不一样了....有些老外吹牛说什么我见过邓小平,我见过某某,其实并不是你跟他们在一个屋子里说过话,你就懂他们了。”

    “北京的官场非常敏感,一个字眼都很重要,要对对方的人性做出精准的判断,拍马屁的时候一个字眼用对了,或用错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拍马屁能看出一个人的学历和背景,比如你引用一句唐诗或孟德斯鸠来形容对方刚才说的话如何有深度,会显示出你的马屁与众不同。不要太深,要精准地选择对方也许听过一点但也不太知道的话,让对方感觉你的深度,又不会冒犯到对方。”

    “中国是没有黑白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没有法律,只有信任关系,而性关系是最近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有性关系,那我就可以信任你。所以中国官场的情妇那么多。即便是红二代红三代,如果有求于人的时候,也要进行(很变态的)性交易。”

    “中国的黄金年代是1995-2010年,GDP平均10%, 在这个时间段你不管买什么资产,任何资产,都会火箭一般升值。我03年在一个拍卖会买了一件艺术品,当时是价格第二高的,才200万人民币。2010年的时候这个拍卖会又找到我,想回购这件艺术品,开价4000万人民币,这肯定低于市场价的,因为他们知道肯定能拍卖到更高才会出这个价。”

    “喝酒是一个game,在喝到半酣的时候,可以趁机问对方真正想要什么,对方如果觉得到火候了也会吐露出来。喝酒也给对方一个借口,如果对方第二天反悔了,也可以借口说自己昨天喝醉了。”

    “中国建国以来的总理都是副总理提拔上来的,这是惯例。而习近平现在都是越级提拔。这么做会得罪很多人。”

    “中国很大,需要官僚系统来执行政策。而中国的官场是有很多惯例的。如果把惯例全都打破,大家其实是不认可的。不认可的时候,官僚就都躺平了。他们没有贪污了,不能吃喝了,不能搞女人了,工资不增还减,还有什么动力?”

    “中国的官场已经执行这种(权钱交易)惯例20多年了,你突然让官员们天天刷学习强国就指望给他们洗脑?人们又不傻。”

    “人们虽然不满,但也没办法,因为习近平已经彻底掌握了暴力机器,跟黑社会大哥一样,谁有不满就斩了谁。但是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企业需要有向心力,需要有自我驱动,光靠暴力是无法驱动一个企业的。所以人们说他小学生水平嘛。”

    "中国能给的钱是无限的。董建华当特首的时候在香港都算不上一个富豪,他原本是破产了,被中国救了,所以中国觉得选他他肯定会听话。做了特首之后,他在中国搞房地产赚了60亿美金,他的家族船运业务也卖给了中远。他当特首前前后后,中国给了他100亿美金。”

    “我出书前半年,就把微信号注销了。我不想给我的朋友们带来麻烦。但销号是非常难的,他们还会保存你的信息三个月。”

    “我所经历的项目中,温家宝是从来没有出过面的。这个不太符合一般的情况,因为其他与红色家族有关的企业项目,大佬本人是一定会出面的。以我们跟张阿姨的交往,我们是知道温家宝本人对于项目的掌握到底有多少,我们可以说他的确是不清楚的,他也许有听闻某个项目,但确实不知道到底规模有多大。”

    “现在我的生活比较接近真实了,以前的生活太不真实了,对我的儿子也有不好的影响。他以前身边有5个人围着他转,法国的保姆,厨师等等。我们以前出门都是坐私人飞机,难得坐一下头等舱。我儿子的问题一般是:‘我们是坐大飞机还是小飞机?’”

    “我儿子中文很烂,他是美国人,我觉得护照不应该是提供方便的证件,而是一个人的身份证明。他是美国人,就要做美国人的事。我甚至鼓励他去上美国的军校。”

    “我跟海外华人不怎么联络,他们也都不敢跟我接触。我也不是反贼,也不去搞什么民主运动,我只是过我的生活而已。”

    “白纸运动的规模还是太小。以前89民运的时候是几百万人上街的,新疆维吾尔人也是几百万人投入了集中营,现在的白纸运动不过是每个城市几百人,都抓起来让你消失是很容易的事情。还是要看白纸运动是不是能在今后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39. natasha 饭姐
  40.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回复文章

    数字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of numbers):机器文明的起源, 兼论时间和空间

    这些问题都很好,很抱歉隔了这么久才回答,因为都很不好回答呢!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状态,其源动力是对于精确性的不断追求

    我觉得也不是人类有一开始就意识地追求精确性,而是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精确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好处,比如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测量,因而从工具上追求精确性。

    人类计量时空尺度的工具,从有机物变成了无机物,从而拓展了人类可以理解的时空的范围

    从有机物到无机物,是在对精确性的要求下的技术发展过程,对于时空的理解的扩展算是一个积极的后果。

    秩序的起源在时间上是机械时钟,在空间上是经纬线

    秩序的起源,从西方来看,是宗教上的需求。有了这种需求,就有了追求技术的动力。而空间经纬线的发展,是时空概念结合之后的产物。

  4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回复文章

    新年伊始,让我们回顾历史:传教士白晋眼里的康熙皇帝

    我看了一下这个链接,说到了李善兰,李善兰已经是清朝很后期的时候了。当时跟他合作的传教士都称赞他是中国最好的数学家,他后来到了京师同文馆去教数学。

    至于数学教育,其实数学一直是古代蒙学科目之一,私塾先生都会教孩子们用“算筹”进行基本的运算,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只是八股文不考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知识传播不光是学堂,古代老百姓的各种杂学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从日用类书上获得的。这些类书在街头巷尾都有的卖,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就有日用数学知识。

    至于朝廷的高级数学学堂,在古代从隋唐到元朝都一直有,面对贵族和官员子弟招生。明朝停了一段时间,清朝康熙开始又设立了这种贵族数学课堂,西式数学知识这个时候开始慢慢推广。

  4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铁凝竟然是人大副委员长

    嗯,上述的内容,不要删除,也不要改动,大家自有评判。

    首先:2047里天天在批评共产党,指控不实;其次批评不等于辱骂,前者有建设性,后者就是自曝素质下限。此外,这里不欢迎随便扣帽子,还请好自为之。不然此处庙小,恐怕容不下扣帽大神。至于操妈,既然您口味清奇,喜欢老年妇女,还是先照顾一下自己的妈妈比较好,没事还请常回家看看。

    上面是警告。再骂的话,就不能被纵容了。

  4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年前非典肺炎吹哨人——蒋彦永医生逝世

    20年前率先向外界披露萨斯(SARS)疫情真相的著名中国退休军医蒋彦永3月11日因肺炎等疾病去世。当局对蒋彦永治丧活动的安排和遗体告别仪式参加者设置了限制规定,海外无法接通蒋医生的遗孀家中电话。不过,大量网友闻讯后纷纷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向这位逝去的疫情吹哨人和六四屠杀见证人表达悼念之情和敬意。

    2003年4月,蒋彦永医生不满当局隐瞒萨斯(也叫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疫情,率先向外界披露真相,拯救了无数生命,后曾多次致信中共高层公开要求为六四事件正名,并揭露死囚器官交易内幕,因而遭当局长期打压,并被边控。

    2004年8月,蒋彦永荣获菲律宾的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据官方网站报导,蒋彦永“勇于揭露SARS疫症真相,从而拯救了不少生命”。

  44. natasha 饭姐
  45.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铁凝竟然是人大副委员长

    国耻是一回事。骂脏话是另一回事。A当国贼固然无耻,并不说明B骂脏话就不是个人素质低下。

    脏话不是一种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表示某些行为达到了该被脏话骂的程度。对方行为再无耻,也不是骂人的正当理由。前者不能为后者开脱,而是一种平行关系。对方的确无耻,骂人也确实素质低下。

    非要骂人当然可以,但是出来混是要还的,骂人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还得骂人者自己承担。

  46.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真正的“爱的教育”:评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谢谢推荐,有机会看看。

  47. natasha 饭姐
  48.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如何評價(尤其是台灣)文理組的偏見?

    流行的学科岗位多,但竞争也激烈;不流行的学科岗位少,但竞争也少。看你怎么看了。

    最关键的,不管你学什么,只要学到最好,都有人要;学得不好,就算学当下最热门的学科照样没人要。

  49.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现在是都不演了么,竟无一票反对或弃权

    茶杯两个临天下, 更无一人是男儿

  50. natasha 饭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