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gen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959 评论 1369 短评 5 收到的赞 4711 送出的赞 5918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陈嘉映 - 走出唯一真理观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陈嘉映2007—2018自选文集。

    ★《何为良好生活》后新作,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作者简介

    陈嘉映,1952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旅行人信札》《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哲学与伦理学的限度》等。


    下载链接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Tor在规避审查领域上的挑战、策划、与进展

    https://blog.torproject.org/anti-censorship-challenges-priorities-progress

    我们希望以这篇博文介绍Tor项目在规避审查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策划与进展,也借此交待Tor项目在规避审查领域的运作方式。审查规避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科技领域,这篇博文总结了我们面对审查的策略。请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任何意见和相关问题。

  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作者简介

    田丰,1979年出生于安徽蚌埠,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家庭社会学、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分层与社会问题、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当代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生活在此处》(合著)等社会学著作。

    林凯玄,1993年出生于河南商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下载链接

  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pdf下载

    内容简介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作者简介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下载链接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周保松 - 我們的黃金時代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人的歷史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是說有就有,而需要認真研讀歷史和嚴肅探究價值。香港正進入一個不確定的轉型時代。我們身在其中,不僅要有激情和勇氣,也要對時代處境有清醒認識和合理判斷。這是艱難的過程,我們需要一起學習。這本書,記載了作者周保松的思想,也承載了他的情感。作者一直不諱言他是新移民,在深水埗鴨寮街長大,三十多年來受惠於香港的自由環境,得以讀書教書,認識許多有意思的好人。

    作者說,這幾年,他經常在街頭聽見成千上萬的人一起高喊「香港人」。是的,香港人。千言萬語,盡在其中。香港很黯淡,香港也很光明。香港很絕望,香港也充滿希望;香港很無情,香港也處處是愛。香港人啊,真正美好的東西,用心就能看見。

    作者简介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哲學系畢業,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著作包括《小王子的領悟》 (「香港書獎」2017)、《政治的道德》(「香港書獎」2015)、《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進生命的學問》、《相遇》、《政治哲學對話錄》《在乎》等。曾獲中文大學校長模範教學獎及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下载链接

  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藤井省三 -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魔都”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致力于版画、美术的译介,同时用作品与国民党审查展开博弈,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和深入。

    作者简介

    藤井省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研究生期间曾作为中日恢复邦交后第一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赴复旦大学留学,结束学业后历任东京大学助教,樱美林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海外人文资深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等。

    著有《爱罗先珂的都市物语》《鲁迅<故乡>阅读史》《鲁迅事典》《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隔空观影:藤井省三华语电影评论集》等,译有莫言《酒国》、李昂《杀父》、克里斯托弗·纽《上海》、郑义《神树》及鲁迅《故乡·阿Q正传》《在酒楼上·非攻》等。


    下载链接

  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王建勋 - 用野心对抗野心:《联邦党人文集》讲稿 pdf下载

    内容简介

    《联邦党人文集》被公认为仅次于《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重要文献,内容围绕1787年宪法的基本架构和制度安排展开。可以说,美国宪法的几乎所有主要内容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说明和解释。

    《联邦党人文集》在汉语世界问世多年,近年又出版了若干新译本,但人们对它的阅读却远远不够,且存在诸多误解。如何评价这部经典著作?它在美国宪制史上地位如何?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者撰写了这部“讲稿”。其目的就是要把《联邦党人文集》中晦涩难解的表达尽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时,把看似结构零散的文本勾连在一起,让读者掌握其内在的逻辑框架,领会其整体的思维脉络。此外,这部《讲稿》还为读者理解《联邦党人文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作者选择其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制度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重述与阐释,试图解释当时的美国人为何要制定一部新宪法,“国父”们为何对某些问题存在重大争论等。

    作者简介

    王建勋,1972年生,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法学学士、硕士以及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下载链接

  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詹姆斯·格里菲斯 -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pdf下载

    内容简介

    監視審查,無孔不入 中國防火長城如何戕害全球網際網路

    中國如何打造出一個受其控制、扭曲變形版本的網際網路? 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願景怎麼就失落了? 審查機制未露絲毫敗象,反倒步步進逼,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防火長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線上審查機制,打從網際網路傳入中國,政府便持續致力於擴張審查範圍,不出數年,當局便在思科等矽谷菁英的協助下打造出防火長城,監控與過濾國內所有線上活動,並用以對付法輪功、圖博人、維吾爾族和異議人士。

    全球各地的反審查人士透過各種翻牆軟體和VPN大戰審查機器,然而有能力與管道「翻牆」的中國用戶仍屬少數,且時至今日,一批新崛起的中國科技巨擘已發展出完整的替代服務,各種國外熱門網站都有了中國式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積極配合政府的審查制度,甚至搶在政府前頭審查,並且為此獲利甚鉅。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皆曾嘗試配合中國審查制度以搶分一杯羹,然而最後全都失敗收場。

    近十年來,中國開始嘗試把防火長城的影響範圍擴展到其國界之外。中國駭客透過網路釣魚郵件和惡意程式入侵目標的電腦或伺服器,受害對象包括流亡圖博人、外交官、軍官、議員、記者、外國企業,甚至是美國的政府單位;中國的外交代表則逐步滲透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點一滴削弱開放的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此外,中國也積極將強化長城的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和非洲大陸上所有中國的盟友。

    極權國家維穩優先,科技巨擘利潤至上,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如今卻在這兩者的雙重夾殺下,失落了願景。我們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如今又該何去何從?

    CNN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耗費數年進行調查,逐步拼湊出中國防火長城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機制。他將在本書中說明,中國何以打造出這部審查機器,而防火長城的觸手又是如何伸出中國,進而影響了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以及,如果我們想保護網路的自由、開放、民主與透明,又能夠怎麼做。


    下载链接

  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怪诞故事集 pdf下载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小说集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罐头、接受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木乃伊、一颗来自中国南方的心脏……

    ◎十个怪诞、疯狂、恐怖和幽默的故事 | 捕捉人类生命的神秘侧影 | 勾勒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

    ————————————

    《怪诞故事集》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小说 集。小说集由十个故事组成: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形形色色的罐头、意外卷入一场死亡案件的教授、“我”去探望做了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神秘木乃伊、每年都会在死亡后复活的莫诺迪克斯……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从现代的瑞士,到三百多年前的波兰;从中国的寺庙,到想象中的未来。每个故事都诡异且荒谬,你很难猜到下一页将会发生什么,但在怪诞之下又似乎潜藏着人类生活的蛛丝马迹。

    小说集融合了民间传说、童话、科幻、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历史与人的生活。该小说集出版一年之后,托卡尔丘克即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本书同时收入托卡尔丘克在瑞典学院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温柔的讲述者》及诺奖授奖词。

    ————————————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作者简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托卡尔丘克也是历史上第15位荣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女性作家。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E.E.》(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犁过亡者的尸骨》(2009)、《雅各布之书》(2014);小说集《衣柜》(1997)、《鼓声齐鸣》(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等。

    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犁过亡者的尸骨》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1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池井户润 - 半泽直树(全四册)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还有梦想吗?

    没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对错!入职十年的职场老司机的挣扎与坚持!日本社会与个人的艰苦对决!

    背景设定在了泡沫经济退却之后的日本银行体系,描绘了在经济下行趋势下的企业众生相。男主人公半泽直树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日本经济*繁荣的时代进入了银行,每个人怀揣梦想,想要一展抱负,但是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随之而来的是低迷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梦想变得越来越遥远,而现实里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办公室斗争和人心险恶……

    这本书,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了银行,但其实,更多的是描写社会组织生活中,我们的生存百态。 有高开低走的,有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部门但是咬牙坚持的,有遇到变态上司百般压抑后得精神病的,有看尽世态炎凉变得无情油腻的,也有苦苦思索我们的生存和工作的意义的,也有为了*初的梦想奋不顾身的……也有为了梦想拼搏,结果消失在美国911里的……

    虽然书名叫“半泽直树”,但故事讲述的却是一代人的遭遇。每个人都在这个名为银行的组织里亦步亦趋、步履维艰。每个人应对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其实整体故事走向很像韩国漫画《未生》,只不过故事的主角不像《未生》一样是社会新鲜人,《半泽直树》里的那些奋斗的年轻人们已经入职十年多了。大家都从万事不懂的小白成长为了颇有业务能力和手腕的中坚力量。所以才会有了《未生》里未曾出现过的,对抗和反抗。

    对,《半泽直树》这套书,其实是在讲对抗和反抗。不论是职场如战场还是职场如猎场,我们都知道自己有拒绝996的权利,但是我们中的多少人真正参与“争取”的过程,最后,又有多少人,真的争取到了?《半泽直树》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不放弃梦想,不屈从于权力,不让步原则,为了那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实现起来太过费劲的梦想”而奋斗。

    作者简介

    日本的著名小说家。 1998年,以《无底深渊》获第44回江户川乱步奖。 2010年,以《铁之骨》获第31回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 2011年,以《下町火箭》获得第145回直木三十五奖。 代表作“半泽直树”系列风靡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607万册。 著有“下町火箭”系列、“花咲舞”系列、《无底深渊》《铁之骨》《罗斯福游戏》《空中轮胎》《七个会议》《陆王》等。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1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纪录片】艾未未武汉封城纪录片《加冕》(Coronation )发布

    "Coronation"(2020年)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2020年春季Covid-19爆发期间,中国武汉的封锁事件。

    2019年12月1日,武汉发现首例出现Covid-19症状的患者。中国官方一再否认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隐瞒确诊患者人数,并处罚披露疫情信息的医务人员。2020年1月23日,武汉全城封锁。Covid-19已成为全球流行病,感染人数超过2200万,死亡人数超过78万。

    "《加冕》从武汉封锁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探讨了中国国家控制的政治幽灵。影片记录了国家为控制病毒而采取的残酷高效的军事化对策。庞大的急救野战医院在短短几天内拔地而起,4万名医护人员从中国各地乘车赶来,全市居民被封入家中。

    影片带我们走进这些临时医院和ICU病房的中心地带,展示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患者及其家属接受采访,反映他们对疫情的思考,表达对国家无情限制他们自由的愤怒和困惑。影片还带我们走进了生活在封锁状态下的个人私生活:一对夫妇试图返回武汉的家,一位快递员为被禁止离开社区的居民送去必需品,一位被困在困境中的紧急建筑工人被迫住在车外,一位前党员干部和她的儿子争论媒体的功能和党对疫情的反应,一位悲伤的儿子在找回父亲骨灰的官僚主义中游走。

    中国已经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仍然不足。通过疫情的镜头,《加冕》清晰地描述了中国的危机管理和社会控制机器--通过监控、意识形态洗脑和粗暴的决心来控制社会的方方面面。影片展现了一个城市和个人空间在病毒冲击下发生的变化;展现了政治环境下个人生命的价值,反思了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作为个人和国家所面临的困难。最终,结果是一个缺乏信任、透明和尊重人性的社会。尽管武汉锁国事件的规模和速度让人印象深刻,但我们面临着一个更有存在感的问题:没有人性的文明能够生存吗?没有透明和信任,国家之间还能相互依赖吗?

    艾未未在欧洲远程指导和制作了这部电影。拍摄工作由生活在武汉的普通市民完成。


    预告片:https://www.aiweiwei.com/coronation

    全片需付费:https://vimeo.com/ondemand/267483/449847367

  1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纳博科夫 - 文学讲稿 pdf下载

    内容简介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1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弗吉尼亚·伍尔夫 - 一间自己的房间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

    作者简介

    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1897年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学习希腊文和历史

    1904年迁居布鲁姆斯伯里戈登广场46号

    同年12月14日,初次在《卫报》上发表一篇未署名的书评

    1905年开始在戈登广场46号举办“星期四之夜”

    1910年为女性投票权运动做志愿工作

    1912年和伦纳德·伍尔夫结婚

    1915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

    1917年和伦纳德·伍尔夫创立霍加斯出版社

    1925年《普通读者》《达洛维夫人》出版

    1927年《到灯塔去》出版,次年获法国费米娜奖

    1928年10月在剑桥大学先后两次演讲

    1929年《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出版

    1931年《海浪》出版

    1941年身体状况恶化,于3月28日投河自尽


    下载链接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集(套装共6册)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1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理查德·斯托曼 - 自由软件,自由社会(第三版)

    https://fsfs-zh.readthedocs.io/

    第三版序言

    Copyright © 2015 自由软件基金会。
    

    给理查德·斯托曼的情书,作者雅各·阿贝尔鲍姆(Jacob Appelbaum)

    我们生活在由机器构成的信息社会里。

    软件和硬件对我们的信息时代和互联网一样重要。自由软件被称为是革命性的政治理论,就如同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应该能够控制那些延伸我们身体的机器。这个被自由软件基金会支持的理论,已经成为过去三十年来数万人的实践和传统。

    自由软件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承认了软件和硬件系统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批判之前和现在的制度是必要的。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无法修改既存制度。我们成为了别人制造的那些不公道制度的牺牲品,而他们本身就是不公道的。而这些制度的产出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特别是当我们被迫接受这些制度安排,尤其是当它们已变成标准化和品牌标准的时候。自由软件并不仅仅只是批评:它可以成为提供自由的替代品,依赖于自由的标准,自由地为大众使用。

    自由软件提供了一种转变的范例,我们可以自由的从前人那里理解并学习,自由地成长和分享,从错误中学习,从学习中受益,并分享这些益处给每一个人。当我们用 Copyleft 的时候,我们能确保以后的用户都能从我们的作品中获得同样的自由。自由软件确保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解码数据的全部历史。这不仅确保了我们的自由权益,同样也包括他们的。

    在当今这个大规模监控的时代,自由软件通过它的可验证性机制带来了必须的透明性。自由软件让我们可以通过加密,来确保数据完整性、身份认证以及匿名我们自己。在一个不断深入私有化的世界里,我们发现自由软件给出了通向自由社会的一个公共支柱。我们无法列举自由软件的好处,因为我们无法道尽自由本身的好处。推广自由软件的事业是不会终了的,就如同为正义的声索,并且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推广自由软件的事业是困难的,我们需要秉持排除万难的坚定意志来倡导和推动自由软件。

    投身于自由软件不仅仅是对于知识,同时也包括授权:授权学习,授权修改,授权分享,以及授权使之能够被分享。争取信息时代的自由需要拒绝在自由软件核心原则上妥协,并且要有牺牲精神。很多人可能拒绝这些负担,他们只想获得更多的财富;而其他人却在努力增加人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实现自由软件,我们能发现一种面向长期愿景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不仅增加了知识,同时切实可行地将这些知识自由地分享给所有人。这份崇高的事业以其无差别的关怀泽及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实到超现实,自由软件都被涉及。

    理查德·斯托曼是一位革命家和理论家,他为这个世界推出了自由软件。而他撰写文章中涉及的论题,被信息时代和之后创立制度及系统的人们广泛阅读和诠释,已成为数十年来必读的经典。他一生致力于人性解放事业,同时这本书也介绍了如何为这项事业提供帮助。

    雅各·阿贝尔鲍姆[1]

    JACOB APPELBAUM


    [1] 雅各·阿贝尔鲍姆(Jacob Appelbaum),美国独立记者,计算机安全研究员,艺术家和黑客(Hacker)。受雇于华盛顿大学,曾是 Tor 项目的核心开发者。——译者注

  1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安德鲁·海伍德 - 政治学 (第二版)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政治学导论教材(之一)。

    《政治学》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民族与全球化、政治互动、政府机构、政策与绩效。作者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有机地勾连起来,梳理了针对同一政治现象的不同理论和思想,并详尽分析了每种理论的优点、缺点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

    本书读者提供了探究政治学的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径,其内容着眼于国际视解,行文简洁易懂,被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名牌大学列为政治学专业的必备教材。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1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陈婉容:在最黑暗的时代,“爱”作为人的尊严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819-opinion-love-and-resposibility/

    【编按】:2019年和2020年,是香港的希望与失望并存的时代,社会动荡下,人的尊严、志业、热情、爱与恨、政治实践、生存的意义⋯⋯还有可能吗?还能如何进行?《端传媒》邀请社会学者陈婉容撰写系列文章,讨论这时代的爱与希望。本系列已发表两篇文章,本文为第三篇。

    哈维尔在1975年写了出荒诞剧目《Unveiling》(《揭幕》),是著名的“瓦尼克三部曲”(Vanek trilogy)之一。主角瓦尼克带著哈维尔本人的影子,是个被共产政权发落到啤酒厂工作的“异见者”剧作家。共产党掌权后,瓦尼克受邀到前同事薇拉和米高夫妇家,二人急不及待地展示新置的奢华豪宅,又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从世界各地搜罗回来的珍品,还不忘推销他们又帅又高又聪慧过人的小儿子。虽然剧本没有说薇拉和米高向政权投诚,但观众一定猜得到:在1975年的共产捷克可以住大宅,买珍品和去瑞士旅行(共产捷克有出境限制)的,就只有共产党员。

    瓦尼克对这一切不置可否的态度,遭到这对夫妇的批评:“你老婆伊娃怎么不像薇拉那样会煮饭?她为甚么不把你们家布置得像我们家这么精致?她没兴趣?那你就让她有兴趣啊!你们为甚么不生孩子?生孩子很好!你不觉得看著那样的一个不小点儿长大成人是很神奇的吗?看我们的孩子多可爱!多聪明!你想想看,没有你的话他根本不会存在……不用怀疑,信我们吧,你看我们多幸福,多相爱!你说你和伊娃已经很相爱,很幸福?不是的,你一点都不幸福!我很肯定,你一点都不幸福!”想要说服瓦尼克之余,薇拉和米高不断“秀恩爱”,米高说薇拉持家有道,薇拉说米高无微不至。然后两个人还在客人面前亲热起来:“瓦尼克快看,我们多恩爱!你不要走,留下看我们做爱吧。”

     到了21世纪这依然是个终极问题——爱可以克服困顿吗? 
    

    瓦尼克几乎没有甚么对白,他的作用是让其他角色不断说话﹑演戏,然后在瓦尼克面前自行崩溃除下面具。哈维尔的批判很明显:薇拉和米高选择了顺应游戏规则,放弃个性和独立思考,接受了党给予的温柔的意识形态和切切实实的生活便利。也是因为如此,瓦尼克这种人的存在才会令他们那么痛苦:虽然没有奢华生活,只能在啤酒厂当个小工人,不能去旅行也不能买珍品,但他在某种意义上更自由:他还是整全的个体,他还有思考的能力,他还有爱的自由。瓦尼克是米高夫妇试图引诱的人,因为他们没法接受身边有这样令自己痛苦的人存在。

    去年我跟美国学生一起读这剧本,先问学生,薇拉与米高有他们自己讲的那么相爱吗?他们纷纷说不;再问如果你们活在七十年代的共产捷克,要当瓦尼克和伊娃,还是薇拉和米高?这群十八二十的少男少女却苦思良久——一半说自己还是会想做瓦尼克:“因为我实在接受不了装幸福但事实不幸福,装被爱但事实不被爱。倒不如当个还能独立思考的人。”有一半诚实地说自己会想当薇拉和米高:“那些‘真正的爱’可以弥补他们出不了境,买不起好东西吃,说不起想说的话,想继续当作家但只能在啤酒厂拧樽盖的困难吗?”

    我庆幸学生都很诚实,因为到了21世纪这依然是个终极问题——爱可以克服困顿吗?

    2017年1月29日,德国柏林哈弗尔河上的一个小岛。摄:Fabrizio Bensch/Reuters/达志影像

    爱的公式和后极权

    爱是一种会扩张的情感,它令一个人想要自由,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

    如果这班学生都举手说要当瓦尼克,我反而认为大部份人对人性太过乐观,或者对自己太有自信。香港独立记者萧云在自己脸书提到早前被捕的清华教授许章润:“八九年的许章润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都在天安门绝食过。他曾以为同代人不会忘记广场上的血,岂料大部分人都接受招安,只剩下寥寥坚持者和他。”——活在后极权之下,当薇拉和米高甚至是唯一一种舒适的出路。

    早前中国广电总局在七月中公布了共二十条的“题材审查及规避清单”,当中有不少涉及爱或爱情的规管:“青春剧要避开早恋、犯罪及暴力”;“爱情剧不能太甜蜜”;“同性恋关系需点到即止,可转为友情,但不能有明确同性恋题材及角色设定”。其他规管包括:“悬疑恐怖题材不得以反面角色为主角,禁止渲染恐怖暴力”;“禁止宣扬唯心主义、灵物附体、妖魔鬼怪、轮回迷信”等。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条:“现实题材三观要正,不要过于突出社会矛盾,要表现正常人的美好生活;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可以追求财富,但要通过正当手段……不得宣扬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个清单令不少人哗然,在大陆微信等平台也疯传了。按照这二十条的归纳,后极权眼中爱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它是绝对跟从社会规范的,青年不应沉迷在颓靡甜蜜的恋爱中,不应视恋爱对象为一切;应奋发向上,考北大清华,为社会效力,为国家建功。然后,恋爱虽然可以谈,但要谈得理性,务实,甚至计算;过份“甜蜜”的恋爱即是情感主导,恋爱浪漫化即是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而且过于个人主义,不符国家宣传的那些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最后,爱也是目标为本的。恋爱的目的是组织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没有其他可接受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浪漫感觉,或是为了性,那就当然是三观不正了。

    官方禁不了人谈情说爱,只是后极权下的爱情必须干干净净﹑守礼守法,完美符合国家宣传的意识形态。

    理论上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有人愿意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尤其是现在中国正因之前长年实施的一孩政策而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官方禁不了人谈情说爱,只是后极权下的爱情必须干干净净﹑守礼守法,完美符合国家宣传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要这样规管,是因为爱是一种会扩张的情感,它令一个人想要自由,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它的本质是个人主义的。所以爱跟后极权的逻辑完全不相容--后极权制造的必然是愿意切割自己投入集体、所以支离破碎的人。

    不然薇拉和米高为甚么老是要瓦尼克的妻子伊娃学煮菜?为甚么不肯接受伊娃不煮菜,瓦尼克和她一样过得很好,很幸福?为甚么硬要他们也去生个孩子?为甚么要向瓦尼克展示家里的各种昂贵摆设﹑中产文化和高尚品味?他们在宣传的正正就是“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和“正常人的美好生活”啊。最近在大陆爆出的“天王嫂训练班”传闻令很多人哗然(潘玮柏﹑郭富城都疑似跟专业训练出来的网红结了婚),觉得网红居然可以成为一种行业,爱情可以流水式批量生产:网红们都是一样的“白富美”人设,照片不是提名牌包去六星酒店吃贵妇下午茶,去打哥尔夫球,就是河边放生,讲些机器人生产般的三观很正的话,“存好心,做好事”那一类的。

    2018年8月21日,为了纪念1968年《华沙公约》入侵捷克50周年,人们聚集在瓦茨拉夫广场举行晚间音乐会。摄: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网红们“揭幕”的不就是我们都想要的“美好生活”么?

    很多人说那些情节细思极恐,有点接近英剧《黑镜》那种未来世界的恐怖。但那并不遥远的,科技太发达的未来,这是后极权的过去和现在:网红们“揭幕”的不就是我们都想要的“美好生活”么?哈维尔说后极权容易被接受,是因为它利用意识形态的手套温柔地抚摸每一个人的生命。有甚么比美好的生活﹑人人羡慕的幸福和爱更温柔呢?虽然那种爱跟我们想像的有点不相似,但只要人人都说它是好的,那它总不能是坏的了吧?

    是爱,还是责任?

    捷克在共产政权倒台,与斯洛伐克分裂成两个独立国家后换了一个国家格言:“真相永胜”(truth prevails;拉丁文:Veritas vincit)。这个格言相信来自十四世纪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和殉道者胡司(Jan Hus)的名言:“寻求真理、 聆听真理、 教导真理、 热爱真理、 遵从真理、 并为真理辩护以至于死。”对于真相和真理的重视贯穿了捷克的政治哲学和神学传统,但提出“活在真相中”的哈维尔没有把真相视为用生命反抗后极权的唯一条件;他另一句名言将“爱”和“真相”并列了:“真相与爱,定能战胜谎言与仇恨”。这句也成为了很多人传诵的哈维尔名言。

    可是甚么是爱?

    这个月,我博士班的老师,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赖特(Erik olin wright)生前写的病中书结集出版,书名叫《stardust to stardust》(本文作者暂译:命若星尘)。一年半以前,赖特教授因白血病去世,我在《端》写过一篇纪念文章。从前老师就很常引用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Thesen über Feuerbach)著名的第十一条:“哲学家尝试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纯粹与同质--纵使人呱呱堕地之时就注定活在限制以内,但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能够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并且会以行动来改变世界。

    人活在现代社会本来就要面对无尽的空虚,活在无法自由伸张的社会更甚。只是,这样的生命值得爱吗?

    我把那篇文章命题为“关于爱,Erik Olin Wright教我的事”。这个题目或者是有点奇怪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没有所谓“爱”;唯物史观将个体视为理性经济动物,个体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即是说人类的所谓意识说到底源于物质,亦次于物质。这么说的话,所谓“爱”最多只是大脑皮质层的运作。可是人不单单是一个神经系统:就算将一个人千刀万剐,就算我们掉了一条手臀,断了一条腿,我们的灵魂还是整全的;我们还是有欲望,有思想。人之所以为人,不就因为这样吗?

    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过三十岁不久。而我其实从来不是爱讲“爱”的那种人,三十岁以前,我更喜欢关心的是那些战乱﹑革命﹑政治﹑还有这种那种主义。但走到了某个阶段,到了一个不得不好好思考人生,思考何谓好生活的年纪,我反而开始疑惑:这些“主义”跟“我”到底有甚么关系?它能让我的人生过得更好,更满足吗?

    过去一年,跟不上潮流的我老是在想:将来有很长一段日子,我们也许还会在这种状态(或更坏的状态)里生存。《易经》中所谓的“天地闭﹑贤人隐”不过如此。当然在大部份可能发生的状况里,人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人活在现代社会本来就要面对无尽的空虚,活在无法自由伸张的社会更甚。只是,这样的生命值得爱吗?爱钱﹑爱权力﹑爱《基本法》﹑似乎都比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容易。

    哈维尔和赖特都告诉我们,不要追求乌托邦,因为爱是一个克难和屡败屡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纯净无垢的终点。

    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我说,“Erik让我觉得,茫茫世间,人类所有能理解和感知的所谓爱,到了最深最尽处,都是在世间一切约束与限制中竭力创造希望与幸福的过程。”重看那篇文章,我竟然觉得似曾相识--我在哈维尔的一个访问里读到了非常相似的想法。哈维尔说,生命是无法理解的,不断变化的,神秘的;意图把它限制在一个人工或抽象的结构中的话,生活必然会被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毁灭。哈维尔还说,“不然集中营是甚么呢?就是相信乌托邦的人(utopians)为了排除那些他们不要的元素而搞出来的东西而已。”

    哈维尔。摄:Miroslav Zajic/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哈维尔在狱中写给妻子奥加的信也说:“今日我们这个世界的危机,其实是一个责任的危机,所以它也是一个关乎人类身份的危机”,而在这样的危机里,只有“爱﹑善心﹑同情心﹑宽容﹑理解﹑自制﹑团结﹑友谊﹑归属感”﹑以及“对一个人身边责任的担负”才能给人意义和希望,并且改变世界。

    作为学者﹑思想家,哈维尔和赖特都告诉我们,不要追求乌托邦,因为爱是一个克难和屡败屡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纯净无垢的终点。在最黑暗的时代里,爱就是坚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赖特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不停止思考世界的真相,直面人和群体所面对的限制,然后在这个限制里作出自己可承担的最多的行动。

    哈维尔说,人要见证时代的恐怖,不能别过头去不看,然后选择虚假的幸福和爱以作补偿。“爱”对他而言,就是承担责任的行动,是“活在真相中”的大前提:因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刻关怀,人才会有承担的勇气,才可以保持整全的灵魂,才会有在关键时刻行动的动力。

  1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爱过:那些不再流连 bilibili 的年轻人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819-technology-lost-in-bilibili/

    鱼丸的人生改变从一部日本动画的完结开始。

    从一所三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在传统观念的推动下,鱼丸考了一个与专业不相关的工程师证书,在广州的事业单位找到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工作虽然体面,但枯燥沉闷,吃饭时大家聊的都是“房子车子,生活旅游”,鱼丸对这些丝毫没有兴趣,“没什么追求,一下就老了的感觉”。

    可是朝九晚五倒是给了他不少时间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打游戏,看动漫。他尤其喜欢日本动画《银魂》,一个搞笑又热血的故事:男主角过着平淡的生活,看似懒散没有追求,但骨子里却是一个饱经世变的叛逆英雄。

    2011 年 6 月底,《银魂》最精彩的一段故事连载结束,名为《武士之心》的片尾曲激起了鱼丸的创作欲望。他把两百多集的动画全部塞进剪辑软件,用做游戏视频时练出来的娴熟技巧,不到一周的时间,做出了一个时长两分半的音乐视频。

    7 月 9 日,鱼丸给视频取名《武士之魂》,上传到 bilibili(俗称“B 站”),一个聚集了动漫爱好者的视频网站。播放量慢慢增加,视频旁边能看到同时在线观看的人数,最多时有 200 人。鱼丸激动得截图留念。

    平凡生活开始有了些不平凡的色彩。

    2020年8月2日,中国视频平台Bilibili在上海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的摊位。摄:Zhou You/VCG via Getty Images

    最真实最自由

    “看 B 站的我,才是最真实、最自由的我。”

    Riko 的父母经常一起旅游,去广东、西藏,但她自己从来没去过——她巴不得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我觉得不如在家看动漫。”

    每年暑假,父母出门上班,Riko 就起床钻进书房,坐在电脑桌前,打开 B 站,一看就是一天,一天就能看完一部动漫。遇到“好的作品”,看完之后她需要“缓一缓”,虚构世界带来的情绪和遐想足够她消化好久。

    她羡慕动漫角色的生活,羡慕主角的超能力,羡慕校园里有趣的社团活动,羡慕主角们形形色色的朋友。“真的非常羡慕,恨不得能直接整个人钻到动漫世界里。”这对 Riko 来说是一种逃离,“高中、大学的时候,看动漫时最让我开心的。最不开心的就是看完了,从里面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生活。”

    从 2005 年开始,以“扶持国产动画”之名,中国大陆明确禁止日本动画作品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这之后,在日本早已成为主流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大陆逐渐成为亚文化,动漫内容在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中失去市场与传播空间,相关内容逐渐转移到互联网“地下传播”。

    在网络监管和版权管理都尚不严苛的 2010 年前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5 后”成为了第一代能够在青少年时期接触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受众。但是这个时候,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被顺势激化,中国大陆民众对于日本文化表现得越发抵触。

    “(爸妈)只要看到我在看日语的,就开始说,‘你能不能不要看这种小日本的东西?’”

    2015年8月4日,中国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主题餐厅,两位穿著女仆服装的服务员为顾客调制饮料。摄:Zhang Pe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但是在 B 站上不一样,这个二次元社区里,用户对日本文化始终有着一种极致的开放包容。刚开始接触 B 站的时候,因为弹幕里“大家吐槽的点很对”,Riko 立刻爱上了这个藏着数万同好的网站。

    对于一个人看了很多年动漫的 Riko 而言,动画作品给她的惊喜、感动始终是私人、内敛,且无从表达的。但是在 B 站上,每当她被戳中笑点的时候,弹幕里就会飞过很多“哈哈哈”;热血的时候,满屏都是各种带着感叹号的呐喊;感动的时候,弹幕又和她哭成一团。

    脱离现实之后,B 站对 Riko 而言就像一个避难所。“看 B 站的我,才是最真实、最自由的我。”数以万计的 Riko 聚集在这里,于是有了那句著名的:“B 站就是家”。

    小鲨鱼是另一个“家人”。他和 Riko 的经历出奇得一致——每个假期,趁家里没人的时候溜进父母房间,坐在电脑桌前,打开 B 站,一看就是一天。

    不同的是,他压根不敢让父母知道,每次看完都要清理一遍浏览记录。有时候看到晚上,父母突然到家,他只能慌张拔掉电脑的电源,反复几次,电脑还因此出了毛病。

    平时在学校,小鲨鱼只有偶尔难得的机会能够和同学聊起动漫,却也常因为彼此观看的时间间隔太久,“没什么印象了”。

    这个问题在弹幕里得到了解决。在 B 站上,你能够看到几年前用户留下的弹幕。在观众眼里,他们因为作品而波动的情绪,在弹幕飞过的那一刻,得到了即时的回应。

    小鲨鱼在 B 站上“追”的第一部动漫是《樱花庄的宠物女孩》。这部校园喜剧的结局是一场毕业典礼,全校学生抛出了校服上的樱花徽章。“撒花”的画面成为了全片的最高潮。感动的观众们在弹幕里一齐打出“完结撒花,感谢陪伴”,庆祝这个陪伴他们半年的动画迎来结局。Riko 对这一幕同样印象深刻。这条弹幕后来成了一个梗,B 站每一部优秀动漫的结尾,屏幕上都是整整齐齐的“完结撒花,感谢陪伴”。

    “(这种弹幕是)对作品表示感激,但更惊喜的是,有这么多人和你一样感到感激。”哪怕没有聊天,大家依然能感到有志趣相投的人们簇拥在一起。

    观众成了创作者

    “你能看到很多很多在那一刻跟你有同样想法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

    进入大学之后,鱼丸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计算机专业。他自嘲是全系旷课第二名,因为“第一名整个学期都没来”。

    他每天缩在寝室里打游戏,技术越来越好,加入战队,还拿了游戏比赛的奖项。闲下来,他偶然发现自己对视频制作很感兴趣,通过音乐和画面的剪辑拼接,创作出一个有着个人表达的视频作品,这种视频制作满足了鱼丸的创作欲望。

    于是他开始在网上找教程,自学软件,为战队做了些宣传片。鱼丸创作视频的天赋慢慢显露出来。

    锦上添花的是观众的认可。在 B 站上,鱼丸投稿的第一个视频就收获了超出预期的点击,加上创作本身的乐趣,他很快从游戏圈转移到动漫圈,日渐沉迷于制作动画视频。

    《武士之魂》这种动画和音乐配合剪辑的视频叫做 MAD(Music Anime Douga),它来源于日本,是二次创作的一种,创作者通过精巧的剪辑向原作致敬或恶搞。

    21 世纪初期,随着喜欢日本动漫的二次元人群逐渐增加,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下,MAD 在中国大陆的初步形成了一个扎实的受众群体。2010 年前后,先后诞生的网络视频社区 AcFun 和 Bilibili 逐渐成为二次元人群最重要的聚集地,MAD 成为这些视频网站上创作者们的主流表达方式,这个圈子在随后也迎来了影响力的巅峰。

    鱼丸正是这个巅峰时期最受瞩目的创作者,他的作品主要发表在 B 站,在他较为活跃的 2011 - 2013 年期间,鱼丸依靠为数并不多的 MAD 作品成为了 B 站最热门的创作者之一。

    《武士之魂》正是当时点击量的巅峰,它在当时打破了 B 站视频的播放量记录,霸占榜首近两年。

    B 站上的《武士之魂》。影片截图

    2013 年,高中一年级的小鲨鱼无意间在 B 站上看到了《武士之魂》,他惊讶于这个短短两分钟的视频居然能够传递出《银魂》“最燃最精华的部分”。从小开始看动漫的小鲨鱼很快迷上了 MAD,直到今天,他依然能在自己的 B 站账号里找到 13 年时收藏的一大堆 MAD 视频。

    在小鲨鱼的理解中,MAD 就是把动画的“名场面”配合音乐集中在一起。所谓“名场面”就是动漫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对观众而言,哪怕只有一帧的“名场面”也能让他们立刻回想起自己观看动画时的感受,震撼的剧情、超越想像的作画或者一组动人的台词,任何优秀的动画都会在观众心里留下些什么。优秀的 MAD 作品首先是能够赢得观众共鸣的。

    弹幕网站独特的互动方式把这种“共鸣”放大到极限。《武士之魂》是 B 站早期弹幕最疯狂的视频,喜欢《银魂》的观众们在这条视频里不断地发布弹幕,密密麻麻飞过的弹幕遮挡住了视频,它们逐渐成为《武士之魂》“看点”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网友发布的弹幕和鱼丸创作的视频加在一起,才是最完整的《武士之魂》。在 B 站没有限制同屏弹幕数量的时候,高潮的副歌部分因为弹幕过多,会引起电脑卡顿乃至死机,后来甚至有了打开这个视频测试电脑性能的说法。

    真正给小鲨鱼带来震撼的,就是《武士之魂》“恐怖的弹幕”。副歌的歌词以一句亢奋的“Hey!! Hey!!”开头,弹幕里大家齐刷刷地打出“\HEY/\HEY/”,好像演唱会现场挥舞着应援棒的粉丝,一排排,层层叠叠堆满了屏幕。

    “陪伴感,”小鲨鱼说,“你能看到很多很多在那一刻跟你有同样想法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

    直到今天,时长仅 149 秒的《武士之魂》累计有 75 万弹幕,评论 25 万条,播放量超过 1100 万。任何时候打开它,在视频的左下角,永远都会显示着不止一个观众同时在线观看这个九年前的视频。

    死路一条和新希望

    “花那么长时间,做一个没有回报的东西,不是傻 x 是什么?”

    B 站创办之初的那几年,平民化的视频创作刚刚流行起来,通过后期软件制作的剪辑视频是最主流的表达形式。

    MAD,和衍生出的“鬼畜”(制作手段同 MAD 类似,但更加追求洗脑、恶搞等效果)视频,就是 B 站早期最热门的两种内容。

    因为《武士之魂》,鱼丸一战成名,在 B 站上成了人尽皆知的高手。

    但入圈之后,鱼丸很快发现了 MAD 创作的问题。很多时候,精致的 MAD 需要很长时间打磨,视频、音频、特效,形神兼备的作品有时要消耗创作者半年的时间。

    这样的付出大多时候没有等价回报。等待创作者和那些优质作品的,只有石沉大海。鱼丸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他意识到,这种创作是无法持续的——最重要的一点,它无法收获物质上的回馈。

    2011 年底,鱼丸创作的一条 MAD 被用户上传到日本弹幕视频网站 niconico,斩获周播放量最高的成绩。但没多久,这条视频因为音乐版权的问题,被日本版权方要求从 niconico 下架。

    版权问题是 MAD 作品的另一个隐患,对动漫作品进行剪辑并上传网站,本身就处在灰色区域,大多时候版权方将 MAD 视作网友对作品的自发宣传,不细追究,但日本方面对此要求更加严格,这也导致了后来日本 MAD 圈逐渐沦落。

    这种情况圈内人也都知道,但 MADer 们还是出于爱好坚持着创作。他们偶尔会自嘲,在 MAD 的巅峰时期,MADer 就经常“自黑”:“花那么长时间,做一个没有回报的东西,不是傻 x 是什么?”

    B 站上的《武士之魂》。影片截图

    两三年后,MAD 真的走向了下坡路,很多优秀的 MADer 离开了这个“为爱发电”的圈子。鱼丸也是一样。那时候,圈内人一起留下了一句话:做 mad 就是死路一条。

    这句最初的调侃,经过圈内圈外的口口相传,被流量放大了嘲讽的意味。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创作者的离开,“死路一条”变成了一句饱含无奈的诅咒。

    2012 年初,还在广州的鱼丸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它串起了鱼丸在朝九晚五之外的所有爱好。

    “直接说是腾讯游戏项目组的,一开始我还不信。”腾讯公司即将上线一款以画质见长的大制作游戏,需要招人制作宣传片。游戏的主策划看中了鱼丸在 B 站发布的 MAD,于是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三倍于事业单位的收入,让鱼丸能够说服只认“铁饭碗”的父母长辈。2012 年 4 月,鱼丸告别了工作一年多的事业单位,出发前往上海。

    在腾讯,鱼丸学到了很多游戏制作的知识技能,他在视频创作上的能力最大程度得到发挥,工作占据了原本的闲暇时间,他逐渐淡出了 MAD 圈。很快,他从宣传片制作,慢慢转向了游戏的策划工作。

    在上海,鱼丸认识了更多二次元圈的朋友。2012 年夏天,经朋友介绍,鱼丸在漫展上认识了 B 站的创始团队,当时的 B 站刚刚创立三年,团队只有十多个人。

    2014 年,在腾讯待了两年后,鱼丸有了创业自己做游戏的想法。他找到赤月,B 站创始团队里和鱼丸关系最好的一个,他们早在大学时期就在网上结识。

    两人在一家小餐厅里聊到很晚。当时 B 站刚刚完成 B 轮融资,职业经理人陈睿的加入让这家原本几十人的小团队迅速扩张为几百人的规模。

    赤月告诉鱼丸,自己最不后悔的就是做出了 B 站,“他说这样人生就圆满了”。鱼丸羡慕得不行。那天晚上他印象最深的,是赤月的一句鼓励:“万一成了呢?”

    从腾讯辞职,鱼丸决定再一次离开安逸的生活。带着腾讯工资攒下来的积蓄和家里七拼八凑的现金,鱼丸和几个朋友一起开始了游戏公司的创业。

    两年后,鱼丸的游戏制作完成准备上线。他和团队走访了国内各大游戏公司,没有人愿意为这支小团队的作品买单。考虑游戏所属的二次元品类,团队最后将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交给了 B 站。

    从 2014 年开始,B 站就在尝试代理发行游戏,因为平台上有大量核心二次元用户,B 站代理的游戏转化率惊人。游戏顺理成章地成为 B 站早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017 年 5 月,鱼丸的游戏在中国大陆上线,很快冲入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畅销榜前十,成为 2017 年最为热门的二次元类新游戏。转年,B 站于纳斯达克上市,代理这款游戏进账的收入,占据了 B 站全年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鱼丸的产品同时进入了日本市场。在这个“二次元发源地”,鱼丸的游戏大受热捧,发布两周就登顶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三个月后登顶畅销榜,打破了国产游戏在日本的销量纪录。

    鱼丸激动得截图分享到社交网络:“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螃蟹能不能吃呢?”

    2019年8月2日,中国视频平台Bilibili在上海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的摊位,参加者到场参与活动。摄:VCG via Getty Images

    以前还挺叛逆的

    “在 B 站,我们牢记糖衣可以吃,炮弹得丢回去,不能忘根,不能让日本的文化侵略目的达成”

    就在鱼丸筹备创业的那个时候,B 站动画区出现了一些以杂谈、吐槽见长的 UP 主,他们的视频播放量在半年之内登顶动画区,超越了鱼丸等霸榜多年的黄金一代 MAD 创作者。这之后,直接讨论分析动漫作品的杂谈类内容逐渐在动画区成为主流,MAD 系作品则日渐失去声量,无论是投稿数量还是创作者的影响力都逐渐边缘化。

    再之后,手书(手绘画面配合音乐的视频作品)、配音还有原创短片等新形式一点点涌现。“UP 主们用来表达自己的形式变得多样了”,小鲨鱼说,很多 UP 主最初羞于露面与观众直接交流,所以选择了 MAD 这种埋首案头的表达形式,而随着视频创作和直播技术逐渐普及,以及很多 UP 主积累粉丝之后有了自信,配音、出镜等形式越来越多,UP 主们也慢慢发掘出更多的表达方法。

    和 MAD 一样,很多早期在 B 站非常流行的内容形式,后来逐渐没落。比如用语音软件调音制作的翻唱音乐。

    2009 年 6 月,B 站成立,创始人上传了网站的第一个视频,搬运自其他网站的《绿坝绿坝★河蟹你全家 feveR.》,就是翻唱自虚拟歌手的同人歌曲。

    视频针对的事件,是在此一个月前中国工信部发布的通知:为了过滤网上不良信息,防止毒害未成年人,计划推出上网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这一举措引起了大陆网民的强烈不满,一时间争议不断。ACG 爱好者们为表达不满,给这款软件设计了一个“萌娘化”的拟人动画形象“绿坝娘”,以此进行调侃。

    随后,视频创作者“荼荼丸”用语音软件为“绿坝娘”配音,将一位日本虚拟歌手的音乐重新填词,创作出音乐视频《河蟹你全家》,“河蟹”即“和谐”的谐音词,这个政府常用作宣传的形容词后来常被网友用作动词,表示网络上内容被屏蔽或删除。

    “花季要护航,无敌绿坝娘,

    河蟹猖狂功能强,硬盘给你屏蔽扫荡,

    不管你怎么藏,此信息不良,已被屏蔽光”

    作品模仿绿坝娘的语气对“绿坝”软件进行讽刺,在 B 站等 ACG 爱好者平台上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后来荼荼丸还创作了同类作品《我哥在光腚(广电)》等,主题多是讽刺政府部门对网络内容审查越来越严格。这类吐槽、恶搞的作品,通过 B 站被人们发现,很快在全网传播开来。

    当时的 ACG 圈子大多受到国外文艺创作的影响,没有丝毫忌惮与自我审查。作为一个只有圈内人才知道的小网站,B 站自由创作的氛围尤为明显。

    Riko 最初看到日本动漫的时候,会惊讶于作品内容和题材的宽松。“真的很敢写,什么都敢画,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创作氛围真的非常好”。

    B 站的 UP 主们也是一样。Riko 很喜欢逛翻唱区。早期的时候,翻唱区有很多《河蟹你全家》这类的内容,“(UP 主)自己填词、改歌,去吐槽这些东西,”她回忆说,“以前 B 站还挺叛逆的。”

    但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 B 站自身在 2014 年开始更加规范的公司化运营,有着明显版权问题以及与监管部门针锋相对的内容越来越少。走上商业化轨道的 B 站用户越来越多。转一年,B 站用户数达到了千万级,其中大多是中学、大学的年轻人。

    看到 B 站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政府机构开始深入了解这个平台。2015 年,“共青团中央”入驻其中,这是 B 站第一个正式入驻的政府机构账号。

    曾经用来嘲弄权威的手段反被权威所用。“共青团中央”以”团团“自称拟人化运营,在一年的摸索后,它很快掌握了 B 站用户喜欢的内容形式,发布了 MAD、鬼畜等等不少“接地气”的视频作品,主题大多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

    2017 年,共青团中央发布一条名为《日本侵华:不止是杀人!》的视频,主题为“勿忘国耻”,警醒年轻人不要被日本文化蛊惑,勿忘侵华的耻辱历史。

    这条宣传片在日本文化为主流的 B 站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用户在弹幕和评论区表达了对共青团中央此举的反感,他们的观点是对日的仇恨已成历史,要发展文化必须“师夷长技”。但相关弹幕、评论很快被大批删除,留下的大多是赞同视频主题的声音。

    共青团中央于B站发布的“爱国”视频,曾备受争议。影片截图

    三年后,“共青团中央”成为 B 站粉丝数最高的账号之一,曾经的那条争议“爱国”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百万。视频下,点赞最多的评论如此写道:“在 B 站,我们牢记糖衣可以吃,炮弹得丢回去,不能忘根,不能让日本的文化侵略目的达成”。

    这之后,民族主义狂热在与日本文化爱好者的对抗中胜出。“观察者网”、“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逐一入驻,“主旋律”的内容,逐渐取代叛逆、解构的亚文化,成为 B 站的主流思潮。

    同一时间,曾经的明星作品在 B 站大范围下架,荼荼丸因为《河蟹你全家》、《我哥在光腚》等作品“被喊去喝茶”。依然有网友前赴后继地重复上传这些视频,但随着 B 站审查机制越来越严格,能够成功发布的此类作品也寥寥无几。

    我巴不得 B 站死

    “不能死啊!死了我怎么办啊?”

    “现在很容易违禁,上传东西,后台审核非常久,一些敏感词语都不可以。”Riko 感慨道,“以前都没有这种,什么观点都可以说,也不会被人拿出来(举报)。”

    可是 Riko 又觉得问题根源与 B 站无关。“这个大环境,你不能让一个网站去承担它,”她逐渐接受改变的事实,“我们国家本来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创作自由。”

    属于 B 站和用户的侥幸变得越来越少。对很多老用户而言,这种变化难以接受。但改变越来越多地发生了。

    2017 年,B 站发布公告称,为“响应上级有关部门指示”,将加强对时政类内容管理,禁止个人上传时政内容,仅持证新闻机构可以发布,首批认证机构为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观察者网等官媒。

    同年,B 站下架日、英、泰等无版权海外电视剧。这些剧集由网友上传,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无人细究。

    2018 年,B 站被央视点名批评,称平台上有“大量低俗动漫内容”。几天后,B 站 app 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并发布公告称将进行自查整改。

    2020 年,B 站每年最重要的线上活动“拜年祭”(类似视频春晚)的负责人发布动态称,考虑版权、肖像权和舆论环境等问题,今后官方新年企划将不再制作任何涉及真人形象和声音的鬼畜作品。“不是不‘想’ 做,是不‘能’做,不是‘你们’不能做,是‘ 我们’ 不能做。”

    与此同时,B 站 UP 主的原创内容却越来越多样,动画、游戏、舞蹈、翻唱这些早期流行内容之外,美食、美粧、科技、财经、纪录片、公开课还有各种 vlog 内容越来越多,“生活娱乐”超越了动画游戏,成为 B 站流量最高的内容,知识学习类内容也因为流量激增,成立了单独的大分区。

    亚文化的标签被打破,B 站越发与主流融合,甚至反过来影响到主流社会。

    自从 2018 年被点名批评之后,B 站再一次出现在央视,已是一次与央视等官方媒体的营销合作。

    B 站上的《后浪》。影片截图

    今年 5 月 3 日晚,新闻联播前,B 站宣传片《后浪》登陆央视,同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后浪》发布前两周的一个晚上,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小鲨鱼在自己的卧室,他打开 B 站,这一次是为了看北京大学的区块链公开课。一堂课结束,小鲨鱼关闭网页的那一刻,妈妈走了进来。电脑屏幕停留在 B 站首页,“动画”、“游戏”等标签引起了妈妈的不满。

    “你在玩游戏吗?”妈妈质疑他。

    “没有,我在上网课。”

    妈妈将信将疑地走了。两周后,《后浪》刷屏,妈妈以为这不过是一个鼓励年轻人的正能量宣传片,她拿给小鲨鱼,两人一起看完了这个视频。

    视频最后,“和 1.3 亿 B 站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的广告语出现。小鲨鱼告诉妈妈,这就是他之前上网课的网站。

    从妈妈恍然大悟的表情,小鲨鱼才确信她真的相信了自己。“至少我妈相信,这是一个‘正规’的网站。”那是小鲨鱼第一次,让父母知道自己是一名 B 站的用户。

    那一天,小鲨鱼对《后浪》是有好感的。

    后来,他才发现在 B 站里大家对这个视频的观点并不友好。视频里呈现的“年轻人生活”属于金字塔尖的年轻人;大量生活不如意,在网络世界寻求一隅以偏安的用户猛然发现,在 B 站影响力最大的宣传片里,丝毫找不到他们自己。

    在很多用户看来,曾经叛逆的 B 站与央视、观察者网等主流媒体合作推出这则视频,是一场标志性的“招安事件”。

    老用户依然叛逆,他们依然想要推倒一些被赐予光环、被神化的东西——这一次的对象换成了 B 站本身;而很多后来加入的年轻用户依然认为 B 站是自己心里最好的社区,他们极力维护 B 站,与外界和老用户的批评吵作一团。

    就像此时此刻的 B 站,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视频、弹幕、评论,永远吵作一团。社区里不再是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们表达对内容的欣赏和喜爱,更多时候是意见相左的人们之间的激烈争吵,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戾气让很多人放弃在这个平台上发言。

    Riko 并不喜欢这些,争吵的弹幕会打扰到她,逼得她只能在刷视频的时候关掉弹幕——弹幕功能,这曾经是 B 站吸引她来此,并给予她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本科毕业三年,Riko 在南方某个一线城市工作。闲暇时,她还是习惯逛逛 B 站,看些舞蹈、翻唱和明星鬼畜的视频。偶尔她会在 B 站上直播打游戏,看的人不多,主要是几个认识多年的朋友,大家在弹幕里吐槽她技术差。就算过不了关,也比一个人玩要开心些。

    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些 B 站用户特别希望 B 站倒闭?”

    “与其看着它越来越烂,不如趁早倒闭,保留一份曾经美好的样子。”这种观点并非少数。还有人情绪激动,毫不遮掩地诅咒:“我巴不得 B 站死”。

    “不能死啊!”看到这句话的 Riko 反应激烈,她同样深感 B 站变化之大,很多过去吸引她的美好都不复存在,但她还是离不开。

    “死了我怎么办啊?”

  1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读书】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pdf下载

    内容简介

    1787年费城 55位代表 127天辩论 亲历人类首部成文宪法诞生

    63万字笔记 487条注释 100页附录 见证原则背后更有妥协隐忍

    翻译家尹宣先生遗作暌违十年校订新版

    法政学者何帆作序推荐

    本书是美国宪法的缔造者麦迪逊记录的美国制宪会议的全过程,由著名翻译家尹宣先生翻译整理,有很高之学术价值。本书记载了1787年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录了代表们在每天会议上的发言。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历史原貌。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代表们)在特定场景(每天不断深入的辩论)上的台词(发言)。

    作者简介

    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美国制宪会议代表,拟定“弗吉尼亚方案”,勾画宪法蓝图;数次重要发言,扭转会议进程;留下详尽手稿,记录制宪历程。世称“美国宪法之父”。曾任美国第四任总统(1809-1817)。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1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站务 发表文章

    希望增加帖子置顶功能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仿照1984BBS 规范,并将其置顶

    欢迎发布有讨论和阅读价值的话题;不欢迎嘲弄宗教、种族、地缘、性取向等话题。

    推崇布拉格公民论坛《对话守则》: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尽量理解对方。

    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不对用户已发表言论进行删除处理;用户有权限删除本人已发表言论;编辑会合并重复话题。

  2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2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苏联的最后一年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2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2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19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曾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2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专访艾未未:世界变局,此时此地,谈香港,谈中国,谈西方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7/stella%ef%bc%9a%e4%b8%93%e8%ae%bf%e8%89%be%e6%9c%aa%e6%9c%aa%ef%bc%9a%e4%b8%96%e7%95%8c%e5%8f%98%e5%b1%80%ef%bc%8c%e6%ad%a4%e6%97%b6%e6%ad%a4%e5%9c%b0%ef%bc%8c%e8%b0%88%e9%a6%99%e6%b8%af%ef%bc%8c/

    节选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专制的问题,其实我就想到捷克前总统哈韦尔讲过,不管是一党专制,还是机器大生产,都是奴役人的。这么说起来其实感觉挺悲观的。

    说到全球化,其实我脑海中就有一种想象,就是全世界就只有一个篮子了,所有的蛋都在里面,鸡蛋、鸭蛋、鹅蛋。鹅蛋可能就是那个专制力量,鸡蛋就是民主力量,他们没有围栏以后,就互相撞。这样呢,这些还走的还比较不错的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以后呢,它那种保护也就没有了。相当于民主国家对内在民主的保护也就没有了,所以,它很容易也被撞碎的那种感觉。包括您之前批评过西方对中国的容忍,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是这样一个角度。就是,中国的专制已经渗透到西方各个层面,实际上它已经不存在独立的民主了。

    艾未未:实际上,简单地说,是国家主义在生存竞争当中的一种表现吧。

    比如说美国就公开地承认American First。如果是说美国优先的话,那为什么不说白人优先、黄种人优先、穆斯林优先?因为宗教本身也是在谈着谁优先的问题。谁和上帝的关系更加接近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觉得放开这些所谓的漂亮的字眼,什么全球化啊,实际上后边真正的动作很简单,全球化解决了什么呢?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劳务市场。加工着所有西方不能加工的有害的或者是说,成本太高的(东西)。工人的成本太高啦,很简单的问题,谁都算得清。中国什么都接,挣一分钱,甚至有时候,因为你是国家资本主义,赔钱都可以接,这一手赔了,下一手挣。

    西方是受不了的。你赔了银行就得关了,工厂就得倒闭了,中国可以保证不倒闭、银行不关。这么厉害的竞争者,实际上西方应对不了。这是中国的巨大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要把产业控制在所谓的计划经济、中央经济。它能最大的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是能实现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实际上,说土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那么老毛,在《论持久战》论战争的时候谈到过,宁断其一指,不伤其十指,含义实际上很简单,他们可以有计划、有战略地来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说华为,比如说很多领域,逐渐地开始显现一些优势。这种优势,包括这次对病毒的控制,它也显示了一个集权国家在专制体制下,在军事化控制下,对整个世界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这是西方做不到的。

    西方社会必须严格地遵守个人是自由的原则。个体是自由的。政府只能帮你出谋划策,但是不能帮你做出真正的决定。因为政府是一个仆人,没有一个家庭会让仆人作出决定。不管这个家庭多衰。

    那么中国,一直由仆人做决定,慢慢主人认为仆人才是主人,已经慢慢训练成这么一步。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奇谈怪论,根本不理解自己的身份。当一个民族都不理解自己身份的时候,这是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疯狂的民族,或者癫狂的民族。这个时候,就没有所有的是非,因为你没办法衡量任何事情,因为你没有尺度,也没有任何可以测量的、测试的标准,因为这个标准一直被这个佣人掌握,他随时在调这个尺度,所以,你的所有尺度也都是不可信的。

    直接结果,就是你生存在一个没有信誉的社会。没有信誉的社会会出现什么?它是一个诡异的的社会。每天每个人琢磨的每一件事情、获得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些经验不可放在另一次。就没有文明的积累,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文明。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啊。但是,这样的政权,很简单。枪杆子、笔杆子。只要枪杆子和笔杆子还在,这样的政权是不会消亡的。

    主持人:希望在哪儿呢?系统性的力量很大。

    艾未未: 希望很简单,一个人就是一个系统。

    我们每一个人,你的生命,五十年百年,就是一个系统,生命一天也是一个系统。它里面没有尊卑,它是一个神秘的创造,对上帝,它没有尊卑。只是这些生命在很多地方被污染了。它没意识到,它没有觉悟。所以,什么是希望,希望就是觉悟。因为你看到的世界,或者你能够体验到的世界,还有,就说你的世界吧,是来自于你的觉悟。没有这个觉悟,那说什么都是白搭。

    主持人:我从您的作品中,包括看到您的访谈还有一些书籍当中,有这么一种感觉。其实,我也是逐渐地在理解的这么一个过程中,比如说您对汶川地震的死难者,还有包括其他一些时间死难者,就是一定要追究这些具体的人,他的名字是什么,立足到、追踪到实实在在一个特定的人的身上,回到一个最本质的价值。

  2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陈婉容:人治下,尊严和政治还有可能吗?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16-opinion-live-strong-havel/

    【编按】:2019年和2020年,是香港的希望与失望并存的时代,在如雨如雷的街头政治因应社会气氛和疫情中断之后,这个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政治管治和打压,社会继续极化,自由迅速失落,人们眼看著细密严厉的统治术在此地从无到有,还来不及抵抗,中美新冷战的漩涡又将她卷入大风大浪之中。香港的政治与经济遭遇双重打击,议会政治也开始尝试新的抗争路线,普通市民严肃地考虑是否要移民。社会动荡下,人的尊严、志业、热情、爱与恨、政治实践、生存的意义⋯⋯还有可能吗?还能如何进行?《端传媒》邀请社会学者陈婉容撰写系列文章,讨论这时代的爱与希望。首篇《(后)极权主义的阴霾下,人活著还有没有意义?》已经发表,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写完这个后极权系列的第一篇之后,港版国安法就真的通过了。条文公布之后多名当权者忙不迭地自行诠释法律——民主派初选又犯法,进立法会阻碍法案通过也犯法,讲抗争口号犯法,唱不该唱的歌好像也会犯法。那条不能踩的红线突然降临,甚至根本不知道红线究竟设在哪里。各人删脸书的删脸书,删好友的删好友,搞移民的搞移民。禁止出境的风声传出来,我们私下讨论港版柏林围墙的可能性,想著东德也是因为想不到有那么多人逃亡,柏林围墙才会出现。现在搞不好香港就是新的东柏林了。

    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721元朗事件前后,我突然很感受到哈维尔说的所谓“漫长而死亡般的寂静”(a long and moribund silence)是甚么意思。哈维尔说,在1968年苏联为了打压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民主改革,将坦克开进布拉格后,捷克斯洛伐克就进入了这种“漫长而死亡般的寂静”——在改革的希望被彻底粉碎后,人们失去了对公共事务的的热情,社会迅速进入冷漠和道德僵化的状态,普通人都缩回自己的窝里想要不问世事,所有反抗行动都被灭声,人们继续在后极权的消费社会里麻醉自己,装作看不到身边世界的变化⋯⋯这种寂静不止漫长,还是“死亡般”的,因为人在这种社会里完全无法伸张自己,自由地当自己想要当的人。

    “我突然很感受到哈维尔说的所谓“漫长而死亡般的寂静”(a long and moribund silence)是甚么意思。这种寂静不止漫长,还是“死亡般”的,因为人在这种社会里完全无法伸张自己,自由地当自己想要当的人。

    哈维尔关于对抗后极权的名言,很多人都引用过了:他叫我们要**“活在真相中”(living-in-truth)**。只是甚么才叫真相?很多没经历过后极权的人,都拿《一九八四》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大洋国真理部口号来跟现实比对。即是说人们以为的所谓真相,大概都是政治的,都是关乎言论自由﹑集会自由那一类的事情。

    那么,“活在真相中”就等同于坚持叫抗争口号吗?哈维尔大概不会太同意。我觉得,哈维尔说的“活在真相中”完全不是政治的,或至少不一定是政治的。那是一种生存状态,至少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跟政治完全没有关系。

    打假的责任

    他没有意图要打击中国武术,他执著的从来都是各种夸张虚假失实的“中国武学”想像。

    我拿中国的格斗狂人徐晓冬当例子。

    前一阵子看到一段有线中国组拍的新闻片,讲中国各门各路的“武术宗师”。有自称太极宗师的凭内功把一众弟子震飞几丈,有隔山打牛,还有隔著拳套点穴,令对手一时昏昏沉沉无法动弹的“神功”。觉得太好笑了,忍不住上网再搜一下大陆近年崛起的武术宗师,见到有电视节目拍鸽子在“宗师”的手上飞不起来,因宗师内功高强,鸽子找不到“支点”起飞;还有太极宗师单对单对决一队美式足球队,几个青年小将都拦不住穿著功夫衣服带球走的中年大叔。看著当然觉得特别好笑,这些宗师不仅超越了科学,也超越了人体工学,虽说世事无奇不有,但中国奇人异士特别多。

    打MMA(综合格斗)出身的“格斗狂人”徐晓冬。网上图片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但这些骨骼精奇,身怀绝学的“宗师”,其实是中国民族主义操作的衍生品。这些宗师许多都是经过官方认证的,例如上面讲的那个让鸽子飞不起的大师,就是被央视吹捧为“中国武林十大宗师”之一的“太极雷公”魏雷。除了“雀不飞”的太极秘传神功,央视《体验真功夫》的节目还播出魏雷使出“内功”劈西瓜的表演,里面变黑变坏、而西瓜表面丝毫无损。总之要多离奇就多离奇。官方对这种超乎常理的表演不但不会求证,还会嘉许,一时间中国武林大师空群而出,好像都要一个打十个,都要把“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内进”之类的牌匾告示都劈碎,将百年民族屈辱清洗干净,证明中国文化天下第一。有些节目还重金请根本没学过武的日本人去打(当然是一定要输给中国选手的),打输了就跪著求饶,要让中国人民感到国耻一洗而空。中国过去二十年极速膨胀的民族主义与光怪陆离的中国武林是共生的。

    2017年,打MMA(综合格斗)出身的“格斗狂人”徐晓冬声言要揭开中国“武林”的各种造假,公开踢馆各大宗师,第一个跟他打的就是“太极雷公”。本来以为有一番龙争虎斗,谁知徐晓冬不到半分钟就将魏雷打趴。徐因此声名大噪,还点名要对决包括自称“一阳指”和“降龙十八掌”传人的武当派掌门贺曦瑞、马云的保镳李天金,还有以少林真传之名、因“武林风”节目在中国走红的“武僧一龙”。但他打趴“中国武林十大宗师”之一的魏雷后就成了不受官方欢迎的人物,比武前会被无端架走审问,官方明令禁止他比武;徐晓冬吃上了官司,现在坐飞机火车都有限制,他的小孩也不能上私立学校。

    徐晓冬被官方针对后,现在也是西方自由社会定义的那种“异议者”了。但我并不相信徐晓冬一开始的意图是要与中国政府对著干。他可能有一部份是为自我宣传,但出发点始终是对于夸张失实的“武学”的打假。真正练武的人天天在拳馆里流血流汗,明明没有实战能力的人却整天弄虚作假。一个西瓜不知多少个人事前劈完,在镜头前才让“太极宗师”劈来表演,而且官方不止不打假,还加入作假,与假武术宗师互相利用,一起喂养“中国民族伟大崛起”的虚荣心。

    徐晓冬自己就说,他没有意图要打击中国武术,他要打的只是愚弄人的、假的中国武术。他执著的从来都是各种夸张虚假失实的“中国武学”想像:太极拳用来强身健体就好,明明没有防身能力,怎么偏要讲成是绝世武功?

  2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马克斯·韦伯 - 学术与政治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D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2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陈婉容:(后)极权主义的阴霾下,人活着还有没有意义?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624-opinion-seek-meaning-in-hopeless-time/

    人大通过港版国安法后,我一边跟友人开玩笑说“国安法有甚么好怕,收起我的 Switch 不让我玩动物森友会才可怕”,一边想起了波兰荒诞派小说家莫洛杰(Slawomir Mrozek)的短篇小说《金丝雀》。故事背景是八十年代初的共产波兰。1980年7月,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爆发的工潮蔓延全波兰,令共产波兰的经济活动全面停摆,也催生了由被解雇电工华里沙(Lech Walesa)领导的反抗组织团结工联(Solidarity)。波共政府为打压示威,切断了沿海城市的电话线。翌年,莫斯科认为波共领袖处理码头工运的手法太软弱,便指派主张暴力打压的另一名波共人物雅鲁泽尔斯基将军,来当波共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一上任就实行军事独裁,颁布戒严令,以“救国军事会议”取代政府机能,取缔团结工联并大规模搜捕组织领袖和支持者。

    我也想起了已故捷克总统哈维尔《无权者的权力》。《无权者的权力》写于1978年,《七七宪章》面世后一年,靠秘密出版(Samizdat)流传。哈维尔在文中仔细描述了他对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整个东欧共产阵营的诊断:在斯大林去世之后,东欧所面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极权主义,而是非常稳定的(后)极权主义。极权主义靠枪杆子恫吓人民,(后)极权主义却比较像一种世俗宗教,通过意识形态为人民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它要求人民自愿膜拜和参与。后极权的谎言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阶层:“……隐瞒事实叫做令真相大白,操弄权力去打压人民叫做权力掌握在人民手里,滥权无度叫做依法查办,压抑文化发展叫做百花齐放。”跟宗教一样,后极权主义为人类释除一切关于存在的危机感,为人生提供了意义,只要你愿意接受它,就不会再感到空虚孤独。

    反而,他说共产阵营不止不落后,不与世隔绝,还“只是消费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只是它去人化﹑官僚化的程度,比西方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极权仍然很极权(雅鲁泽尔斯基也要靠大规模搜捕来令民众噤声),但它最恐怖处不在于天天把枪口对准人民太阳穴,而是令人失去成为“人”的一切:身份,思考能力,道德判断力,以及对生命的热情。但哈维尔并不认为议会民主或西方世界的公民自由就是答案。作为剧作家及诗人,哈维尔自然重视言论与出版自由,但他并不觉得那些“自由”的缺席就是共产捷克令人丧失希望的原因。反而,他说共产阵营不止不落后,不与世隔绝,还“只是消费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只是它去人化﹑官僚化的程度,比西方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这种看法的当然不止哈维尔。即便是《金丝雀》里描述的共产波兰军事戒严也是官僚主义甚至琐碎无聊的:一群机器人似的秘密警察或政权打手,每天上班就是去听(和阻止)一个老奶奶跟孙儿谈自己的金丝雀。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的经典《过于喧嚣的孤独》(完稿于1976年,出版于1989年),表面上控诉共产政府钳制出版、将书当作垃圾般大批大批捆绑烧光(这也是西方世界最喜欢的解读),但小说结尾,主角(打包工人汉嘉)跳进压纸机自杀,像禁书一样被压得扁平。原因并不是捷克没有言论和出版自由,也不因为他在共产主义下一贫如洗,而是因为“工业化”令他的人生失去了意义。为什么活在没有出版和言论自由的共产捷克,赫拉巴尔却没有让批判政权成为主角汉嘉的控诉中心?

    2011年12月18日,大量捷克市民在街上悼念哈维尔(Vaclav Havel)的逝世。摄:Petr David Josek/AP/达志影像

    铁笼子与工具理性

    共产东欧的知识份子明显地感受到苏联建立的后极权社会并没有免于理性化,反而将理性化推进到最极端。

    见过真铁笼子的东欧知识份子形容的后极权没有张牙舞爪——后极权主义不止稳定,甚至还重复冰冷、枯燥、乏味,像一部自行运作的机器。抽干人对生命的热情的不(单)是政治自由的丧失,而是生命可能性与创造力的剥削。

    我因而想起韦伯(Max Weber)对于现代社会的诊断:韦伯说,在现代世界,宗教的理性化趋势会蔓延至世俗社会,工具理性会逐渐取代价值理性,机器取代工艺,计算取化人情——这种理性化像一个冰冷的铁笼子,令人的生命力与个体性无法伸张。这是韦伯讲的“世界的除魅”(Entzauberung der Welt)的一部份:“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提到的会计精神就是例子:金钱不止是金钱本身,还可以整整齐齐、清清楚楚地纪录在资产负债表上,分成“资产”和“负债”;“人欠我的”和“我欠人的”。除了甚么都可以计算,还事事都要算尽,处处要考虑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收益。这种理性化在启蒙时期后的西方社会,不止体现在商业﹑法律和会计的兴起上,甚至体现在西方音乐艺术的流变上。韦伯在《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学基础》里讲的毕达哥拉斯音差(pythagorean comma)就是音乐理性化的例子:在现代社会,我们连追求形而上的“美”都必然经过一番精确计算。

    从韦伯对现代社会的诊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理解“人”与“生命”本身:生命本质是复杂﹑多元﹑有自觉能力,而且借康德的话——趋向于自我建构(self-constitution)的。

    韦伯对于现代(资本)社会的批判,跟共产东欧知识份子对于他们身处的社会的批判不无相似。这一点应该要从韦伯对马克思的欣赏与批评说起。韦伯不算马克思的同代人,后者出生要比韦伯早上四十多年,但他很明显受到马克思影响,他新创的“身份团体”(Status Group)的概念建基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某些他的文章读起来也完全像马克思。

    但韦伯同时深深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韦伯认为马克思提出的理论原意是将人从资本主义中解放,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和假设,其实跟资本主义没有分别:两者都将人视为高度理性化的物质动物,由物质利益推动且单纯由物质利益推动。资本主义追求计算和效益最大化,马克思则将人压成“阶级”(是否握有生产资料)。韦伯认为两者都低估了人类动机的多元:人为甚么不能完全因价值判断而做或不做一件事?为甚么不可能有利他行为?又为甚么不能有宗教行为?

    当然,马克思主义和政治上的共产主义不能混为一谈。但共产东欧的知识份子明显地感受到苏联建立的后极权社会并没有免于理性化,反而将理性化推进到最极端。它将每个人都压缩成为一组记号,人的一切都只是监控机器里的一行记录——人生可以完全被量化,被“会计化”。后极权社会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有过多制度,处处都是科层制官僚﹑表格﹑行政手段﹑证明书:正如《金丝雀》里的老奶奶需要到市政厅排队,开具各种文件来证明她有一只会唱歌的小鸟。

    韦伯不是传统学科分类下的哲学家(虽然社会学的底蕴是哲学),但从韦伯对现代社会的诊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理解“人”与“生命”本身:生命本质是复杂﹑多元﹑有自觉能力,而且借康德的话——趋向于自我建构(self-constitution)的。 理性化跟后极权的那种集体主义一样,将人装进一个个预先贴好标签的箱子里,有些人要被切去一条手臂,有些人要丢了一条腿,像被丢进赫拉巴尔的那部压纸机里那样。汉嘉的死法也证明赫拉巴尔真正控诉的,是苏联的工业化社会,甚至是现代人类社会本身——这个社会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不把人视为有价值的个体,只是可以被压搾干净的劳动力来源,算式的一个小部份。批判政权没有成为主角汉嘉的控诉中心,事实上汉嘉基本没有甚么控诉——他只是跟容不下自然扩展的生命的社会无法相容而已。

    2018年11月11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纪念波兰独立100周年,一名穿著波兰军服的男子参与庆祝集会。摄:Sean Gallup/Getty Images

  2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F.S.菲茨杰拉德 - 了不起的盖茨比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白手起家的新富豪对昔日梦中情人的浪漫追寻,演绎了一场绚丽而又凄怆的人间悲剧。菲茨杰拉德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穷作家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他惊讶地发现,盖茨比内心唯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茜。然而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旧梦重温。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一阕华丽的“爵士乐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英语: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大陆译作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繁体译作費茨傑羅,简称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一位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展示了爵士时代。虽然他一生只获得了少量的成功,但他现在被广泛看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费兹杰罗被认为是19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人,他最著名的小说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此书堪称美国社会缩影的经典代表,描述1920年代美国人在歌舞升平中空虚、享乐、矛盾的精神与思想。费滋杰罗一生为两样东西所困:一是才华,一是金钱,他都曾一度拥有,最后又全部失去。他死的时候,评论家都批评他生活腐化、自暴自弃,所以短寿,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但或许就是因为他如此腐化的生活才能够写出那样属于美国那个年代的作品。他一生总共完成了4本长篇小说:《尘世乐园》、《美丽与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第五本未完成的小说《最后的大亨》则在他去世后才出版。他也在杂志中创作过164篇短篇小说。


    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套装共10册)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2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解讀民粹主義(什么是民粹主义台版)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所有權力皆來自人民,但何處是它的去向? ——德國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當民粹主義浪潮成為席捲世界的海嘯—— 民粹到底是民主最正統的聲音?還是民主面臨的最大危機?

    ◤充滿政治激情與煽動口號的民粹時代降臨◢

    美國總統川普、英國脫歐領袖法拉奇、法國反移民大將勒龐、

    前委瑞內拉總統查維茲、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民粹領袖在世界各地崛起。

    但我們真的了解民粹主義嗎?為何它是如此迷人又危險的存在?

    每一個批評體制內菁英的人,就應該被稱為民粹主義者嗎?民粹政治行動者都是右派嗎?民粹主義讓政府更接近民眾?「真正的人民」到底是誰,誰又可以為人民發聲?在自由民主制度正面對風起雲湧挑戰的當下,探究這些問題從未像現在這麼具有急迫性。

    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揚—威爾納‧穆勒(Jan-Werner Müller)所撰寫的《解讀民粹主義》(WHAT IS POPULISM?)以歷史為基礎,援引拉丁美洲、歐洲與美國的例子,定義了民粹主義的特徵,以及探索民粹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能勝出的更深層原因:民粹主義者的樣貌究竟為何?使用怎樣的政治語言?掌權後會有哪些典型作為?又該如何對抗民粹主義者並與其對話?作者穆勒主張,民粹主義的核心就是反對多元主義。民粹主義者總是會宣稱,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人民以及人民的真正利益。他也說明,和傳統觀點相反,民粹主義者可以根據他們是人民獨家的道德代表而執政;如果民粹主義者擁有足夠的權力,最後將建立一個威權國家,並排除所有不被認為是適當「人民」一分子的人。

    現今的民粹主義者正嘗試運用符合民主價值的政治語言,實現一個公然反對民主的政治理想。透過《解讀民粹主義》書中極具啟發性的論點,我們不僅可以認識民粹對民主制度的威脅為何,並促使大家反思該如何修正失能的民主代議制度。自由民主人士究竟該如何應對民粹主義者,特別是在當他們宣稱專為「沉默的多數」或「真正的人民」而發聲的時候。本書不僅為讀者釐清民粹主義的樣貌和特徵,也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這個民粹主義當道的時代。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3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奴性之人的攻击逻辑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7022424/https://mp.weixin.qq.com/s/c39IQDNeQ_OGa3m-z9iJeg

    奴隶从不反思痛苦根源,只会去恨另一个奴隶

    1. 是奴隶,不是弱者

    2020年7月7日,因为房子被拆,司机将车开进水库造成21人无辜死亡。

    2020年6月4日,学校保安攻击学校幼童,造成40多人受伤。

    接二连三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说这是弱者蓄意报复社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司机和保安不应该用弱者定义,而应该用奴隶定义。

    我们要搞清楚弱者和奴隶的区别。

    弱者,他只是物质上的弱者,其它方面正常。

    奴隶,他是精神上的奴隶,一切都不正常。

    弱者,独自承受苦难,不将痛苦转嫁给第三方。

    奴隶,只要有机会,就会向比他更弱的人拔刀。

    弱者,退无可退时会反抗强者。

    奴隶,对奴隶主只会卑躬屈膝。

    弱者,会在苦难中反思痛苦的根源。

    奴隶,永远只会把苦难归绺于其他奴隶。

    这些悲剧的根源,是奴隶思维,而非弱者思维。

    2. 奴隶虽不在,奴性却永恒

    时代已经没有奴隶这个称呼了,但奴性一直在。

    很多人后脑勺上没有辫子,但精神上的辫子拖得比满清还长。

    这个世界没有皇帝了,很多人一直渴望三叩九跪拜君王。

    什么是奴性,我们以鲁迅笔下的阿Q为例。

    他是一个长期遭受压迫的小人物,内心非常自卑。

    但他一有机会就想去奴役别人,体验一把当奴隶主的感觉。

    所以阿Q无故殴打小D、调戏尼姑、猥亵吴妈,这是奴隶对弱者的态度。

    但他又特别害怕赵太老爷,从骨子里面就是敬畏,这是对奴隶主的态度。

    奴性有四个基本特征:

    1、最初是外在强加的,但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

    2、被动的,而非自找的;

    3、对自身没有益处,但意识不到;

    4、无原则接受,没有底线。

    奴性是基于生存欲望的理性服从。

    它是暴力恐吓、利益诱惑和思想禁锢的产物。

    所以,奴性极强的人,很少有人性。

    3. 对同类极其凶残

    奴隶看起来温顺,并不代表着善良。

    奴性极重的人,对同类一定极其凶残。

    因为他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

    我们以水牛为例,它从基因里惧怕狮子,有些水牛看到狮子就吓瘫得不敢动弹。

    其实论战斗力,一只水牛甚至可以击败一只母狮,至少也要三只或以上的母狮协作才有可能击杀成年水牛,而且还要冒着受伤的风险。

    所以,水牛并不是弱者,只是在精神上阳萎,这就是奴性。

    不过,水牛一旦面对同类时,战斗力就非常强,助跑起步,头破血流,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那股气势,狮子如果看到一定非常害怕。

    这个时候的勇气,不知从何而来。

    除了水牛,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有一个非常震撼的视频:非洲大草原上,一只公斑马叼住一只小斑马扔到了河里,死死地咬住了小斑马的一条腿,反复数次想将小斑马溺死。

    在狮子面前极其胆怯的公斑马,对小斑马却能痛下杀手,非常像那个学校杀孩子的保安。

    4. 奴性之人的攻击逻辑

    理清以上一些概念,才能明白奴隶的攻击策略。

    奴隶的攻击并非是非理性的,其实他们精于计算。

    这些骨子里渗着奴性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博弈论。

    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并不指一个人会做一个守法的君子,而是指一旦选好自己的目标,哪怕这个目标不高尚,他也会在理性的作用下最优化自己的策略。

    这个理性,其实是达成某个目标的工具理性。

    所以,这样奴性的人,仍然要考虑采取何种犯罪策略,去实现发泄怨愤的利益最大化。

    作为一个奴性罪犯,他认为应该如何选择攻击策略呢?

    如图,罪犯(奴隶)有三个攻击对象:

    一个是奴隶主:也就是一直以来统治他的人。

    一个是强奴隶:比他更强壮,偶尔会欺负他的奴隶。

    一个是弱者:比他弱可以被他控制的人(例如小弱)。

    三个博弈策略:

    1.攻击奴隶主:

    假设他在某一瞬间拥有了勇气,直接攻击奴隶主,奴隶主眼见不敌跑掉了,双方博弈收益为(-10,0);

    一般来说,奴隶主身边有保卫者,奴隶主大概率会反抗并最终缉拿奴隶,奴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还会被抓去当奴隶,最终收益为(50,-50)。

    2.攻击强奴隶:

    强奴隶是平时欺负过奴隶的人,但是由于没有守卫和保镖,反应能力较差,对付奴隶可能选择逃跑,而奴隶也很难追上,收益为(0,0);

    如果强奴隶选择反抗,奴隶享有先发优势,就有可能会受伤,收益为(-10,-5)。

    3.攻击弱者:

    保安攻击小孩,司机搞定乘客,这属于弱者,他们很难反抗,这些人能逃走是小概率事件,收益为(-60,60);

    小孩和乘客恐惧之下,也许会选择逃跑,但最终逃不掉罪犯设下的陷阱,收益为(-50,50)。

    很显然,对罪犯(奴隶)来说,攻击弱者是上策,攻击强奴隶是中策,攻击奴隶主是下策。

    这就是为什么保安会选择攻击小孩,司机会弄死乘客,对于一个罪犯(奴隶)来说,这就是他的最优策略。

    这是正常人很难想像的。

    5. 奴性之人会罪己吗?

    这些奴性之人伤害了那么多无辜生命,他们会反思吗?

    不会,奴隶(罪犯)不会反思,只会责怪他人。

    那有人会问,他自己是弱者,被人欺负了,有切肤之痛。他伤害了其他弱者,难道不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吗?

    在奴性之人的世界里:

    1、不会有共情心;

    2、不会有同理心。

    他们只有敬畏,或者让他人敬畏。

    他们只会相信奴隶主说的话,模仿奴隶主做的事。

    在他眼里,只有模仿力,没有思考力。

    奴隶主伤害了他这样的弱者,他就模仿奴隶主去伤害更弱者,这就是他的模仿性逻辑。

    这也有一点像婴儿思维,婴儿首先是模仿,不是思考,所以这样的奴隶也是巨婴。

    对一个具有思考力的人来说,如果奴隶主你伤害了我,那我会对抗,可以反过来同样伤害奴隶主,这是一个成人的理性思考,他具有模仿性,但同时也有思想的逆向性,这才是正常思维。

    奴性之人不会反思,他认为这才是天经地义。

    6. 奴性之人只恨另一奴隶

    杀害小孩,伤及无辜?

    奴性极重之人,是没有人性的。

    你永远不知道这些向弱者挥刀的人,会残忍到什么程度。

    这些人不会讲道理,他们只信服强权逻辑。 更不知道欺凌弱者,是这世界最LOW的行为。

    所以,唯一的办法是识别这种人,然后远离他。

    那如何辨别出这种人呢?

    道理非常简单,当石头与鸡蛋对立时,这种人一定站在石头一边。

    当强者与弱者对抗时,他首先站在强者一边。

    被奴隶主用鞭子抽打后的乖巧,已经化为他灵魂深处的自觉。

    追求生存的安全,是他活着的最优策略。

    如果喊爱国是安全的,他喊得震天响,如果侵略者打进来了,那他第一个上去抱大腿。

    在这个貌似现代的社会,奴隶并不少。

    所以,要防止类似极端事件发生真的太难。

    因为,这些人从来不去反思自己的痛苦根源,只会去恨另一个奴隶?

  3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刘晓波:审美与人的自由

    年轻时的刘晓波,曾是“文坛黑马”,1988年,刘晓波发表博士论文《审美与人的自由》,其论文答辩会在数百学生自发旁听下,获得由九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美学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成为文学博士,并应聘为该系讲师。该论文同时收录于知网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你修养浓厚喜欢“阳春白雪”的高雅,我目不识丁,欣赏“下里巴人”的通俗;你幽默风趣,自然爱看喜剧,我多愁善感,只为悲剧动情;你温柔善良,留连往返于纤巧细腻的江南风光,我鲁莽粗犷,一辈子与原始的大草原、戈壁滩为伴;你是堂堂男子汉,总是陶醉于长城的崇高之美,我是婷婷弱女子,常常沉浸于飞天式的阴柔之美;你已老态龙钟,我初出茅庐,每每在现代风格中追逐未来的理想;你乐观开朗,崇尚东方式的和谐,我悲观内向。酷爱怪诞的描写;……在审美中,一切都取决于审美对象的风格与审美主体的情趣有没有内在的适应性。如果有,无名小卒的作品可以成为某个人的欣赏极致。如果无,第一流名家的代表作也只好另寻主人。也就是说,不是客观对象规定主观情趣,而是主观情趣规定客观对象。我可以对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屑一顾,我可以对毕加索的绘画嗤之以鼻;杜甫的伟大无法要求每个读者都推崇他的诗歌,而低级的审美情趣却能使毫无深意的传奇、武打、推理、色情等作品成为畅销书。一旦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选择客观对象,人便超越了客观法则,成为自我的主宰。甚至可以说,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审美情趣就是上帝,客观的审美对象就是上帝的选民。

    如果说,审美的自由选择还只是主观超越客观的低级层次的话,那么,审美的自由再创造就是主观超越客观的高级层次了,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读者无权用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进行再创造,排除个人偏见是进行科学活动的必须前提。无论有多少人去学习几何学,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只能等于一百八十度,任何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结论。但是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有权根据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解释艺术作品,正像艺术家有权按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改造客观的现实生活一样。一个艺术家决不能被动地模仿客观现实,他必须用个人的审美趣味、艺术修养和艺术才华去拥抱、改造、升华客观现实,使艺术品带有独特的主观印迹,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印迹越鲜明越好,真正的艺术品是不可重复的。同理,一个欣赏者决不能局限于作为客观对象的艺术品,他必须调动整个心灵,通过审美的再创造达到对艺术品的超越,使欣赏活动成为欣赏者个人的活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常识、个性、情感倾向,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改造和再造艺术形象。当千百位欣赏者走进同一个美术馆、同一个剧场时,客观的统一空间就会被分割成无数个主观的个人空间,在这些不同的空间中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决不会雷同。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但是,她那迷人的微笑却能在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染上千姿百态度色调,甜蜜的、明朗的、羞涩的、神秘的,甚至可能是忧郁的。因此,欣赏活动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已不再是客观的艺术形象了,而是欣赏者再创造出的心象。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欣赏者,就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林黛玉。而一旦人能够用自我去再创造客观对象时,主体的心灵就能得到充分的自由享受。

    审美是感性动力对理性法则的超越。

    人的生命是一个充满各种情欲的动力系统,但是并非一切活动都能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部的发挥和满足。比如,以理智为核心的科学活动就是以对人的某些心理动力的掏为前提的,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古籍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人的感知经验中包含着许多错觉,必须经过理智的分割、舍弃和抽象,才能上升为科学原理。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感知经验的原始性、整体性和具体性便统统被理智抛弃了,活生生的感知表象最后变成几条干巴巴的原理,几个抽象的符号公式。情感虽然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没有热情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客观真正的取得必须以理智对情感的某种抑制完全排除为代价。因为情感的强烈主观性常常使人歪曲客观现实,以情感态度观察世界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科学家,在科学论著中绝少有情感的感染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理智的客观性、逻辑性和明晰性恰恰是与情感的主观性、非逻辑性的朦胧性相对立的。想象是思想的翅膀,它为科学活动带来了高瞻远瞩的预见性,爱因斯坦甚至说,要领是想象的自由创造。但是,想象在科学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以一种启发,使科学家能够扩展思路,想象的预见性在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证明以前只能是一种假说,没有实际的客观有效性。而且,想象的随机性、跳跃性和幻觉性只是必须经过理智的过滤的。因为科学所要求的是明确的必然性、严谨的逻辑性、绝对客观的真实性,这一切都是想象所无法胜任的。人的记忆是信息储存库,失去记忆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一切。科学家往往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但是,记忆与人的理智、情感密切相关,可以划分为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和情绪记忆。在科学活动中,主要依赖于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而对情绪记忆是原始的、感性的、易变的,被记忆的事物经常由于人的情绪而在头脑中产生变形,有时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最后,人的无限丰富的潜意识、下意识领域也是科学思维很少光顾的,因为潜意识往往是人的原始欲望、情绪记忆、无意感知和随机想象的别名,是与人的生命本体息息相关的深沉的梦。它是盲目的、混乱的、自发的,荒谬的,对于井井有条、小心谨慎的理智来说,它是最可怕的敌人,科学必须压抑潜意识的爆发。由此可见,科学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是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几乎赔上整个的生命。所以,人类必须通过其它途径来弥补这种损失。值得庆幸的是,弥补这种损失的审美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其起源要远远早于科学。

    原始的神话、巫术和传说,在今天的科学看来是那样的幼稚可笑、虚假荒唐,但是它们却体现着、凝结着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它们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它们是人的全部生命力所迸发出的最早的火花,至今还照耀人类的心灵,是不可企及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典范。在审美活动中,被冷酷的理智宣判了死刑或长期监禁的感知、情感、想象、情绪记忆和潜意识,重新获得了生命和自由,人的心灵像经历了一次火山喷发和一次十级地震,一切都在燃烧,一切都在运动。审美活动的情感使人的感情登上了国王的宝座。情感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原始动力,而且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凝结在审美活动的成果中。它使人的感知成为敏锐的、具有特定的目标感和穿透力的直觉,它使想象获得了充足的动力、大致的方向性和整体性,它使记忆变成取之不尽的库房,使潜意识得以毫无拘束的宣泄和抒发;审美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使人的感知得到了全面的发挥,生动的表象从始至终伴随着艺术家的欣赏者的思维过程,它引发记忆与想象,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以活生生的、新鲜的形象外观;审美活动的虚构性和再创造性为人的想象力和情绪记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时空,天南海北,过去、现在、未来,一任它们自由驰骋,一颗心在有限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中,可以包容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它们使情感展翅高飞,使各种表象凝结成完整的审美意象,使荒唐的幻觉和稍纵即逝的梦成为心灵的象征,使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进入无限;最后,审美活动使人类最隐秘、最受压抑的潜意识得到了心情宣泄的机会,通过充满诗意的升华,潜意识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内心走向现实。因此,审美的自由,不只是想象虚构的自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人的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运动,是人的全部生命力的自由迸发,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

    同时,在理智所主宰的科学活动涉足的地方,到处都是栏栅,到处都是界限,一切都被划分到互相对立的领域中。客观现实与主观经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其判别泾渭分明,人类的生活完全按照现实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这种分别虽然加深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增强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由于科学与理智所肯定的仅仅是客观的、物理的真实,所以,人类生命的内在真实,人类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却被无情地否定了。因此,人类就不能不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寻回推动了的心灵和人与宇宙的和谐。在审美中,人类不必拘泥于几何学中用点、线、面所固定的空间位置,不必遵守数学中精确的数字和时间,不必顾及物理学所证明的真实,不必相信化学对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的分析,更不必服从哲学所规定的主观与客观,人与非人的区别。在审美中,所有的对立都溶解了,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精确的事物变得飘忽不定、神秘莫测,无生命的物理世界成为人的生命的象征,灵活的、跳跃的、不间断的意识流和心理时空代替了僵死了、固定的现实秩序和物理时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的颤动就能够包容宇宙,纵贯古今。一块坚硬的冰冷的石头就是一次意志的勃发,一弯晓月就是一缕或恬静或哀怨的思绪,客观自然因审美的观照而成为主观经验的对立物,那些被理智否定了的错觉和幻觉,又因情感的放射而获得了真实的品格。来吧,荒唐的梦,你是从人类心灵的最深处透出的晨曦;飞吧,自由的想象,你负载着人类走向无限的理想;泛滥吧,大海般的情感,你将裹挟着人的一切,去冲决理智所设置的堤坝。

  3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中國大陸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從1958年至1962年期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餓死了三千六百萬人,因飢餓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數估計為四千萬上下,餓死人數加上飢餓而少出生人數共計七千多萬人,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災荒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巨災,也是人類當代史中最為慘痛的空前大悲劇。

    究竟這是一場天災還是由「人禍」所造成的大災荒呢?官方對此或含糊其詞,或有意掩蓋,竭力淡化這一歷史事實。然而,劉少奇當年曾對毛澤東說過:「餓死這麼多人,歷史上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可是,時至今日,在中國內地仍未能見到有一本紀錄這一場大災難的信史問世。

    本書作者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他窮數年之功,跑遍了當年災難最嚴重的十幾個省份,親自查閱無數公開或秘藏的檔案與記錄,訪問當事人,反覆查證,以史筆之心與新聞記者的良知,數易其稿,真實地再現了這段慘絕人寰的人間痛史,並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條分縷析造成這場大饑饉的主因並非天災,而是在氣候正常的年景,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瘟疫的和平發展年代裡所發生的慘劇,作者還深刻地指出,這個中國當代史上的大饑荒的成因及結果,也間接引發了另一場浩劫 ── 文化大革命。

    本書篇幅宏大,材料豐富,許多史料乃為首次披露,內容震撼,觸目驚心,有令人不忍卒讀之概。現在還活著的五十多歲以上的中國人對這場大饑荒應還記憶猶新,這是一本承載了許許多多老百姓的集體記憶之書,亦是為那三千六百多萬受難者所立下的紀念「墓碑」之墓誌銘。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3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冯骥才 - 一百个人的十年 epub下载

  3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血色彷徨 : 1989年的政治和美學 pdf下载

    内容简介

    25年來全球第一本——由居住中國大陸的藝術家、攝影家集結推出「六四」主題藝術•攝影作品——大型紀念畫冊,其中不少作品係25年來首次對外披露。

    本書為紀念「六四」25週年特別製作、出版。

    本書編者歷經周折,排除困難,共精選了23位居住中國大陸的藝術家25年來在極其受限的條件下堅持不懈創作的「六四」主題藝術作品,同時尤為難得地呈現了大量六四紀實攝影。例如,「六四」鎮壓當晚被中共軍隊坦克摧毀的巨型雕塑「民主女神」像,在天安門廣場從無到有,由美術院校的青年學生搭建起來、巍峨挺立的連續追拍圖片,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之後終於重見天日,依然對讀者帶來視覺衝擊和精神鼓舞。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以來的25年,中國政府竭其所能封殺、遮蔽一切有關「六四」的真實歷史和記憶,用洗腦宣傳和洗腦教育,欺騙和誤導人民,欺騙和誤導青年。

    本書揭示的驚心動魄的一幅幅畫面和真相,以25年來中國大陸一部分良心藝術家的精神堅守,以「美學正義」的力量和美,為「六四」這一個至今尚未終結的大事件,還原歷史、恢復記憶、追索公義,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現場見證。

    本書全彩印刷,收入難得一見的圖片多達200幅以上,帶給讀者一場不容抹殺的歷史的震撼體驗!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3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黄之锋 - 言论不自由 pdf下载

    内容简介

    An urgent manifesto for global democracy from Joshua Wong, the 23-year-old phenomenon leading Hong Kong's protests - and Nobel Peace Prize nominee -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i Weiwei

    With global democracy under threat, we must act together to defend out rights: now.

    When he was 14, Joshua Wong made history. While the adults stayed silent, Joshua staged the first-ever student protest in Hong Kong to oppose National Education -- and won.

    Since then, Joshua has led the Umbrella Movement, founded a political party, and ralli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round the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s, which have seen 2 million people --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 take to Hong Kong's streets. His actions have sparked worldwide attention, earned him a Nobel Peace Prize nomination, and landed him in jail twice.

    Composed in three parts, Unfree Speech chronicles Joshua's path to activism, collects the letters he wrote as a political prisoner under the Chinese state, and closes with a powerful and urgent call for all of us globally to defend our democratic values.

    When we stay silent, no one is safe. When we free our speech, our voice becomes one.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3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个香港商人在大陆看守所的1983天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06-mainland-hongkong-businessman-in-detention-center/

    筷子和镜子都是陌生的,在连云港看守所的1983天里,林永祥与它们无缘。

    这或许解释了他出狱后初次拿起筷子时手指微微颤抖,以及不时照镜子观察眉毛变白发出感慨,63岁的林永祥正在老去,而近五年半的看守所生活加深了这种印迹。

    2020年6月2日,林永祥在深圳下水径的租房内等待著,香港的“家”在对岸51公里外的油麻地。窗外,低矮的平房与陈旧的高楼错落交织,倒有些像九龙的景致。林永祥拿著律师借他的苹果手机点击“互联网法庭”微信小程序,人脸识别通过后进入线上法庭。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著江苏省最高院宣判案件二审结果。

    2013年初至2014年7月间,林永祥因替印度人ANKIT销售无进口批文的印度仿制版“易瑞沙”“格列卫”“特罗凯”“多吉美”等抗癌药给中国大陆的五名“下线”,并从中收取3美元/瓶的服务费,被江苏省连云港警方以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该案被称为连云港“药神”案。

    10点40分,法官发来判决结果——林永祥、非法经营罪、刑期五年、罚金10万。林永祥说,自己可以接受“非法经营”或“走私”的事实,“毕竟这个药没有报备进关”,但他不希望这个罪名成为人生的污点。他和律师葛绍山决定,于两周内正式提出国家赔偿。

    他希望能改判无罪。

    2014年6月30日,林永祥从罗湖过关到深圳,办完公事后去女朋友处吃晚饭,随后被连云港警方带走调查。警方正是根据同案何永高的银行交易记录,查到“上线”是一个叫Thomas(林永祥)的香港人,为此在罗湖徘徊3个月,终于在林永祥过关后、根据他内地手机号码成功定位。

    林永祥随后被警察带到罗湖区派出所进行登记,当晚在广州的旅馆停留了一夜。8名便衣警察挤在旅馆的两间房中,警察睡床上,林永祥睡地上,一只手被铐在床腿,房费和交通费全部从林永祥身上的1万元现金中扣除。

    第二天,林永祥搭8小时动车到徐州,再乘2小时警车抵达连云港市新浦分局。路上,他向警方提出借手机跟家里说明情况,被警察以“你讲白话,我们听不懂”为由拒绝。逮捕告知书直到事发二十多日后才寄到香港,太太发现他失踪后,曾专门去深圳报警。

    林永祥是光著脚走进看守所的,金属属于违禁品,那双镶著金属装饰的绿松石蛇皮皮鞋留在了公安局内。签字、拍照、按手印、做完各项身体检查后,林永祥领取生活用品入监,算是被正式刑事拘留了。在此后的近2000个日夜里,林永祥先后经历了无惧、希望、失望和麻木,人生从此被改写。

    法官发来判决结果判决结果——非法经营罪、刑期五年、罚金10万,林永祥扶著眼镜框专注察看。摄:喻六六/端传媒

    在香港哪怕被关,还有报纸看、有牛奶喝

    第一次问询长达3小时,在签字确认笔录时,林永祥辩称“销售金额”没有350万这么多,他记得警察回复道:“如果你不承认销售金额数量,你不承认你是agent,你就会坐监,你承认之后,就可以回家了。”警察还说,随便签多少都一样,“这事没什么大不了,最多关个半年一年就出来了”。

    确实,当时中国法律只定性规定,未经批准生产、进口而进行销售的药品按假药论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回到号房后,号友向他传授经验:“他们是骗你的,你千万不要信。”号友间流传著一句口号——“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不过,在看守所的前半年,林永祥一直觉得“这个事没什么”。他支付了近20万律师费,要求就是尽快取保外出,最迟12月前走完案件审理程序,回香港过春节。

    林永祥从号友和管教处打听到一位叫葛绍山的律师,会见沟通十分顺利,但他担心28岁的葛绍山“关系不够硬”,于是又请了律师事务所孔祥翔主任加盟。

    与律师会见时,他总是抱怨看守所环境差、没有人权,甚至向律师大谈香港司法体制的种种优势。林永祥说,香港司法一般以取保为原则,羁押是例外,但是大陆是以羁押为原则,取保候审是意外。他抱怨大陆看守所的生活环境不如香港,什么都得自己花钱买;在香港哪怕被关,还有报纸看、有牛奶喝。

    2014年7月,连云港市新浦区与海州区合并,鉴于该案在当地有重大影响,且第一被告人林永祥是香港人,这起案件也由海州区检察院报请连云港市检察院审查起诉,最终向连云港市中院提起公诉。这意味著案件审理过程延长。

    而在等待的过程中,一个巨大的转折降临在林永祥身上。

    2014年11月,中国最高法、最高检审议通过《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认定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为“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依《刑法》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这让林永祥的取保或缓刑诉求变得非常难,甚至可能面临重刑。

    他曾认为“药品市场几乎没有输的可能”

    上世纪80年代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林永祥从设计转行做贸易,先后在沃尔玛和卜蜂莲花担任中高层。90年代末,林永祥在亚洲金融风暴下被迫失业,于2003年创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取名得保利(Double Edge),意为“剑的两面”,“它提醒我,有些事情可能对你有利,但有时候也会对你造成伤害。”

    他的公司从2011年开始接触药品生意。“只要药是好的,患者就会一直用。”林永祥说,药品市场几乎没有输的可能。

    彼时在香港药房可轻易买到进口抗癌药。美国彭博新闻社2015年曾报道,香港许多药房均售有抗癌药和丙肝抗病毒药物,且患者无需出示处方。林永祥记得,如果顾客没有处方,就要先拿钱给药店,药店找供应商拿货,顾客半天后就可以拿到。内地顾客担心高价买到假货,买卖双方往往会在香港当面交易。

    一河之隔的大陆,患者们也会主动联系印度人购买抗癌药。由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速度缓慢,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往往会出现3-5年滞后期;即便进入中国,一盒动辄上万的高价原研药也让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难以承受——彼时,多种抗癌药并未纳入医保报销。

    印度人ANKIT担心药品直接运往中国会被海关查获,因此从香港卫生署网站上找到林永祥的联系方式。ANKIT提供客户信息给林永祥,林永祥在香港机场收到货后,再雇人将货运进深圳或广州,快递至全国各地的患者手中。药品从印度转香港带到内地,只需半天。

    林永祥说,他认为代购印度药跟代购奶粉并无太大差别,只是超数量携带在海关被查到后,需要缴纳数倍惩罚性关税。他曾有两单货被海关截获,最终由ANKIT如约承担罚款和货价。

    林永祥在给审判长写的《求情暨获轻判缓刑书》中为自己辩解:“因我是香港人,对大陆法律不了解,而且这药在印度也是有批文批号合法销售,我亦是有合法进出口药物牌照。”

    根据香港法例第 60章《进出口条例》,凡将药剂制品及药物输入或输出香港,必须具备由工业贸易署签发的进口或出口证。林永祥在香港具有合法药品进出口资质,药品从印度运到香港是合法的,但涉案肿瘤药并未经过报关程序,而是通过私人带货的形式过关到深圳。

    林永祥的生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能帮忙中转肿瘤药,印度人就会让他做印度药在香港的独家代理商,他就可以拿这些品种参加香港非政府的投标,在部分药品市场一家独大。

    这个算盘还未打响,林永祥便已开始付出代价。

    林永祥逐渐看淡,并把一切都归为因果。因他在深圳有了“桃花劫”,在道德上背叛了太太,才会遭遇看守所的劫难。摄:喻六六/端传媒

    法院速记员说:“十年就十年,坐就坐吧”

    听闻司法解释可能让自己面临重刑的消息后,林永祥呆坐在会见室,大脑一片空白。不过一个月前,律师还和检察官半开玩笑说,“还好,这个案子销售金额不作为量刑情节”。如今,一切乐观的假象都被推翻了。

    2015年1月,一份装订工整的起诉书寄到看守所,很快就被林永祥翻烂了,已经折角脱落的A4纸上写满了他的笔记:第一,他的行为属于中转,没有实质上买卖关系,因此他无法接受自己被列为“一号被告人”,强调自己是从犯角色;第二,他的直接“下线”是5个人,与徐州、连云港几名当事人没有关系——连云港司法机关将他列为15名当事人的上线;第三,如果案件仅针对四款涉案抗癌药,他的涉案销售金额能减少35%以上;第四,希望通过其他同案律师联系患者,像“药神”陆勇(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一样征求患者的联名信。

    林永祥开始意识到案件并不简单,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辩护理由。他问其他号友借了刑法方面的书,把跟案件相关、对案件有利的内容都记下来,结合自己对于案件的理解,寄信给两位代理律师。

    从收到起诉书到两次开庭结束,林永祥与葛绍山沟通最多的是法律。作为当事人,林永祥是一个得力的“法律助手”,他提出的许多法律意见确实给了葛绍山很多思路。信中的文字是焦虑的,新司法解释出台后,林永祥对案件的预期从“无罪”变成“判3年以下,最好1年到1年半”。

    林永祥与同案李某的交易金额中,有30多万元是林永祥帮其代购冬虫夏草,有60万元是林永祥借钱给女朋友买房。如果这些钱能够从销售金额扣除,将会对他们减刑有重大帮助。但这也意味著,自己的婚外情将被妻女知晓。

    实际上,寄到香港家中的银行卡账单早已透露了秘密,账单上有林永祥与女朋友在泰国度假时买的奢侈品,也有在深圳添置房产的首付,而法庭上的陈述不过是验证了林太太心中所想。

    自此之后案件的两次开庭和取保候审,家人再没来连云港看过他。2015年,林永祥还能收到家人断断续续打来的生活费,尽管全年收到2000多元甚至不够他撑过一个季度,但至少有人牵挂。到了年底,这笔生活费来源彻底断了。

    2015年12月,该案一审第二次开庭后,林永祥已连续几晚睡不著,他心中有怨,几万元的关系费花出去了,孔祥翔律师预判案件会“从轻不从新”(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不论《刑法》如何变更修正,一律适用行为时的旧法处断 ,同时就行为时之旧法与裁判时之新法较其轻重,适用最有利于行为人的轻法处断),但开庭时,审判官却说“不可能”。法院速记员说得轻松:“十年就十年,坐就坐吧”。

    林永祥曾目睹身患糖尿病的室友,因不堪忍受死刑,专门订糖大量服用,最终在被执行死刑前自行结束了生命。他想到自己年近花甲,人生没有几个十年。

    林永祥很喜欢这个猴子与鹿的涂鸦,并且林因个人属猴,觉得很有缘分。 摄:喻六六/端传媒

    “我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要受此苦难”

    案件自2015年12月第二次开庭后陷入沉寂。

    葛绍山与林永祥的见面次数也从一个月5、6次降为每月1次,大多是葛绍山会见其他当事人时顺便看下林永祥。2016年5月,连云港中院答复案件已报给最高院请示,剩下的只有等待。

    现在,林永祥已被迫适应每日6点半听著号声起床、晚9点半躺在木质硬板床上,在号友的呼噜声和嘴里的大蒜味中入眠。近30平方米的号房容纳了20多位在押人员,远超15人的标准量,“牛鬼蛇神,什么都有”。管教常常训诫他们,“不管你在外面是龙是凤,进到里面都是一条虫”。

    看守所遵循严格的规章秩序,每个人就像标准化的螺丝钉被打上编号,“3号”林永祥负责制作磁环线圈,捡起地上的零件并计数,经常累到直不起腰。

    2017年6月,中国公安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拟规定看守所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事生产劳动。对于羁押人员来说,白天的时间变得更难打发,除了每天半小时可以放风,其余时间只能坐在木板床上发呆或闲聊,或是看书打发时间。

    从外面带进来的书,有易经、佛经、英文版的圣经,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类。葛绍山了解他,“老林毕竟还是一个商人,他对于经济变化和经济学原理始终是比较感兴趣的。”

    林永祥在慢慢地改变。在葛绍山的印象中,林永祥最初和他大谈香港的民主人权,后来话题焦点变成中国司法,最后开始聊佛法。

    他逐渐看淡,并把一切都归为因果。因他在深圳有了“桃花劫”,在道德上背叛了太太,才会遭遇看守所的劫难,家庭支离破碎。他在写给律师和家人的信中无不提到,“这次事件,我最愧对的是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太太,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使我尽早获得自由,使我早一日为我对不起家人的错误赎罪。”

    到了2017年,林永祥已经不再追求案件轻判,而是偶尔催律师问问“什么时候能有个结果?”,好早点去监狱里劳动减刑。2017年9月6日是太太的六十大寿,他从杂志上剪下一张老夫妻庆生的照片,蛋糕上刚好有6支蜡烛。他自认有愧于太太,将男方的面孔剪去,写下 “只有你的宽恕,我的孽劫才能到头。”

    2018年上半年,恰逢葛绍山转所,中间有4个月换律师证,无法会见当事人。等到2018年6月再次见到林永祥时,葛绍山觉得他有些“关傻了”,开始聊家常,号房里新关进来了什么人,他跟谁相处得比较好。

    用林永祥自己的话说,那时的他已经麻木了。在他关进看守所的第三年,连云港因修建核废料处理厂引发成千上万人上街抗议。有当地人并未参与示威,仅仅将抗议视频发到一个摩托车爱好者群里,就被拘留了37天。这让他感慨“言论自由何在”。

    林永祥在给审判长的信中颇为激愤地说:“我林永祥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要受此苦难,我有室友无驾照,醉驾把人撞死并逃脱,甚至不肯给对方赔偿,才判了3年半。另一室友共犯抢劫杀人,才判10年。我只是不熟悉中国药监法,把有疗效的肿瘤药发给中国客户,并赚取了蝇头小利。”

    在看守所的见闻让他更加认识到中国与香港的司法差异。中国司法侧重“不枉不纵”,香港所属的英美司法体系偏向“疑罪从无”。按照他的理解,中国是不管有事没事,先关你30多天再查,如果30天内不起诉,司法系统没任何影响,但是你在外面做生意、打工、读书,每一样都够你受了。但在香港,证据不充分最多关人2天,从逮捕到开庭也会在几周内,不会像中国一样久拖不决。

    在讲述这些个例时,他特别向记者强调,“这些内容在案件未结之前,你不要发出来,对我没有好处的。”

    《我不是药神》电影剧照。网上图片

  3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Pornhub上的中文翻译家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09-technology-pornhub-translation/

    “你想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造福全人类吗?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快来申请成为Pornhub的翻译吧。”

    成立12年后,全球最大色情视频网站Pornhub,才在2019年4月发布了一条中文翻译招聘信息:

    “我们需要将Pornhub翻译成为简体中文,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希望全球的用户可使用本地语言来浏览我们的视频内容。”

    “该岗位是兼职工作,每周最多工作15小时,不限制工作地点;中文是你的母语;英语是你的第二语言;优秀的写作技巧,比单纯翻译更具创造性。”

    “熟悉您所用语言的‘成人’用语。知道何时坚持使用英语(而不翻译)也很重要;有一定的翻译经验。”

    有人在QAF(中国大陆一影视字幕组)的微信群里转发了招聘信息,这引起了Danny的兴趣。本职工作是雅思老师的他,“早上醒来看到招聘信息,当时正值期末, 各种due,就一直拖着没投”。三天后,当Danny准备申请的时候,Pornhub那边已经关闭了招聘通道。

    一位已经投过简历朋友将Pornhub的求职邮箱分享给了Danny,于是他“捡了个风日丽的周末下午,溜到图书馆没人的一角,默默打开心爱的MacBook,屏幕调到最暗,窗口调到最小,开始。”

    这是一次完美的“压哨补递”。几天后,Danny收到Pornhub的邮件:

    “恭喜,我们已经雇佣你为Pornhub历史上第一位中文翻译。”

    “性乐园”的世界观与翻译家的方法论

    Pornhub于200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成立,服务分享遍及全球。在2019年,网站总访问次数为429亿,日平均访问量为过亿。

    这家被称为“宅男圣地”的色情网站有着坚固而清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anny在自己的应聘经历中第一次获得了完整的认知。

    要成为Pornhub历史上第一位中文翻译,Danny需要通过两轮考核。第一轮是自我概述。Danny说,“这份求职信真没敢瞎写。”为了更契合Pornhub“立足加国,辐射世界;深耕色情视频,参与公益事业”的世界观,他先分析了一通“性”对现代人的意义,然后列举了过往的经历,说明自己完全能胜任这份工作。

    末了,他还不忘附上一篇自己给国内媒体写过的,通篇“分析社会公平正义”的文章。“当然,还强调了一下,自己平时也会看些‘小片子’,甚至写些小短文‘解解渴’。”

    第一轮考核顺利通过。接下来的第二轮测试,内容涵盖Pornhub的网站介绍,以及不同类型片的翻译。这更像是在Pornhub做翻译的一次提前预演的“方法论”——在入职后,Danny的主要工作,和应聘的第二轮测试时非常相近:

    管理翻译者申请(Translator Applications);

    翻译网站前台新添词条及内容(Site UI Editor);

    检查视频标题翻译(Video Translations)

    他还记得,第二轮的测试中,考到一个Pornhub种的色情片类型名词:gangbang。“如果直白点翻译,就是‘轮奸’的意思,但总感觉这个词不太好,或许还可以找到更稍微文雅一点的说法。”

    有朋友提议用“集体淫乱”,但Danny感觉还是“没那个味道”。他于是找到一个在美国给Netflix做翻译的朋友,对方认识中国大陆美剧知名博主“谷大白话”,后者最后给了一个翻译建议:“车轮战”。

    “我觉得很妙啊,明眼人一看便知。”Danny说。

    拿不准主意时,就向“老司机”请教一二,这是Danny在入职后的心得体会。“入职Pornhub后,有朋友调侃,说我的工作从当正英语老师,变成了管理Pornhub上的各种‘老师’。”

    本科时,他在哈尔滨“一所二流学校”读对外汉语,“从小喜欢外语和中文,考研去了北京语言大学读翻译专业”,在校期间就开始做雅思老师,起了个“哇!Danny英文老师!”的微信公号名,经常在公号上分享雅思经验和教学心得。

    当“雅思老师”的身份切换为“Pornhub翻译”,Danny说第一个月的翻译量“巨大”,遇到一些拿捏不准的语句,他会请教在加拿大的native speaker。

    度过了最初熟悉业务的几个月之后,Danny已能对Pornhub的工作节奏驾轻就熟:

    “每个月,我会给Pornhub发一个工作报告,写明这个月我审了多少标题,自己翻译了多少标题;审查了多少志愿者的试译,又通过了多少试译;出现过哪些新词条,哪些新词条是我自己翻的。”

    Danny介绍,在Pornhub做翻译,和在其他公司干活完全不同:公司要求每名译者每周工作“不超过15小时”;公司没有任何业绩、KPI考核指标;如果额外为Pornhub建立了新词条,还能得到额外报酬。

    不用坐班、无考核压力、工作方式自由,不鼓励加班,甚至还限制工作时长,这样一份兼职翻译,Danny每月能到手8000元人民币左右,“性价比还真不错。”

    2017年12月1日,意大利米兰的Pornhub商店营业中。摄:Emanuele Cremaschi/Getty Images

    色情片翻译家的自我修养

    看上去再美好的工作也有令人头疼之处:Pornhub的海量视频需要中文翻译进行“本土化”,这也让Danny在入职后犯了愁。

    于是他建了一个翻译志愿者交流群,这个群里如今快有50人了,群成员可以协助Danny进行标题和视频类别翻译——建立一个和其他译者的沟通渠道,也是给自己减轻负担,“很多标题审核起来真的很费时间,尤其是那些垃圾标题。”

    Pornhub里有很多机器翻译的标题,这属于“垃圾标题”的典型。很有译者直接在谷歌、搜狗的翻译软件里,把原外文标题复制、黏贴一下,就直接贴上中文译名了。

    “这种机翻特别讨厌,我虽然可以在后台block他们,但没办法每次都及时处理。如果你不能从源头把握译者的质量,那后面的翻译就会很麻烦。”

    Danny统计了一下,从2019年7月1号简体中文版网页上线到今年年初,已有约3700人提交了自己的试译稿 。浏览这些试译稿的过程中,他见识过很多用垃圾标题拼凑出来的“五花肉”,也有人根本不提交译文,而是提交自己的“人生故事”,“比如说自己过了四六级(中国大陆的英语级别测试)的,说自己阅片无数,说自己来自哪所名校,各种情况都有。”

    于是他开始提高对译者的要求,“如果翻译的满分是100分,过去你拿到80分就能加入翻译群,但现在要90分才行。”

    门槛和标准升高以后,一些有意思的标题开始慢慢出现了。“我自己审核标题的时候,速度也会变快。一旦你成为合格的译者,具体翻译什么类型的片子,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些都由你自己决定。”

    不过,Danny也会提醒“过了关”的译者,有很多方面需要在翻译中格外注意。

    首当其冲的就是错别字、漏字等情况的出现。其次,译者最好能把视频的出品公司、参演的演员都贴好标签。最后,一定得注意Pornhub明确禁止的词汇,“比如‘儿童’、‘未成年’、‘人兽’,这些绝对不能出现。”

    Danny因此认为,Pornhub是一家底线清晰的公司,“公司有一个禁忌词列表,比如今年发生的韩国N号房事件,这种是不可以让网友搜索的。”

    如果你在Pornhub完成的翻译足够多,或许有机会获得Pornhub的奖励,不过这显然相当困难。根据Pornhub公布的奖励用户的规则,完成影片翻译的全球前十名,奖励一个月VIP(Pornhub Premium,可随意浏览各种高清、付费色情片)

    “标题好,但我看了几秒就软了”

    Danny在Pornhub的核心工作,就是保证好的中文翻译越来越多。

    “好的翻译,和差的翻译,整个层次和境界完全不一样。”

    他举了例子,“比如有个标题里面出现了shemale这个词,翻译成‘变性’的话勉强可以,但有人翻成‘人妖’,这就不太好了,也有人翻译成‘大屌妹’,这个很直白,很多用户一看就知道视频里将要出现什么人,但不够文雅;有人翻成‘伪娘’,感觉也不太好。我自己翻译是“跨性别”,但感觉还是太学术了。”

    那么,什么才是这个词比较完美的翻译?“有人翻译成‘扶他’,这个词特别有意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还特意去查了查,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样既能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又让人了解了日本萌文化的一些背景。”

    作为Pornhub的第一位华人翻译,Danny认为,“一部片”的标题,最好还是能引发大众兴趣,“有时候甚至能对你进行挑逗”,从而激发用户的“点击欲”,比如他见识过一些模拟古代文风的标题:

    《金莲嗍起五寸鸡,正是西门性起时。大郞周末出摊早,尤嫌观音送子迟》;

    《风流渊薮玉头钗,异作皆列此楼台。青梅连枝扮竹马,君子折腰后庭开》;

    《德国金发俏女郎,黑丝吊带女仆装。男根了无怜花意,偏心只言后庭芳》。

    在Pornhub,Danny看过太多带有古代文学色彩的标题,“我觉得它们偶尔的出现,可以调剂一下大家‘看片’时的心态。但这类的也不能太多,多了的话,感觉你上的不是色情网站,而是文学、教育网站。”

    翻译标题常常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视频的点击量。Danny举了一个疫情期间走红的视频标题的例子:“白臀肥妹一顿搞,新冠病毒全治好”。这种涵盖现实性、贴近性、趣味性的标题,“吸引了超多人点进去看。”

    而另一面,Danny也表示:“我见过很多大家都认可的标题,点进去往下拉,页面下方的评论有时能说明很多东西,比如有人留言看了标题来了劲,但点进去一看,一下子就没欲望了”

    Danny希望的是,一个拥有好标题的片子,底下出现更多“厉害了”式的留言,而不是一句“标题好,但我看了几秒就软了”。

    色情世界里的“中国”标签

    2014年,Danny第一次上Pornhub。和大多数害羞又好奇的新人不同,点开“一部片”之后,Danny回忆自己当时“表现得颇为淡定”,“这和父母从小对我的性教育分不开。我记得我18岁时,我爸送了一本书给我,书名叫《所有男孩都该知道的》。”

    虽然Pornhub在中国大陆被禁止访问,但根据Danny的工作经验,“Pornhub上中国大陆的流量巨大,今年疫情期间,整个2月份,国内译者的申请数量猛增。一般情况下,我一天能收到70个左右的申请,那段时间,我一天收到150多个申请。”

    Danny刚进Pornhub工作时,汉语是最后一种进驻的语言,和欧美语言相比,中文的翻译业务才刚起步,我希望未来Pornhub的中文版能做大做强,大家以后谈到Pornhub时,不再遮遮掩掩,不再用“小电影网站”来形容它。

    但其中难处,他体会更多。虽然已在Pornhub做了一年多的翻译,但Danny至今也没有把自己做的这份兼职告诉家人。“有时转发公号的一些文章,里面只要涉及到我在给Pornhub干活,转发前,我会记得设置分组可见,家人、亲戚和一些关系没那么要好的朋友,就成了我这几条朋友圈的屏蔽对象。”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的压抑,以及中国人长期以来“谈性色变”的保守思想,并不能在这个时代继续为中国人贴上“内敛、欠开化”的标签。

    “看看评论你就会知道,其实大家对华人演的片子,兴趣还是挺大的,一部片,如果标签是中国,那至少不愁流量。”

    “我就看过一个外国用户的评论,他说,‘看完这部片才知道,中国人也能拍好这些色情视频。’”

  3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张洁平:极权之下,我们的恐惧、抵抗与爱

    https://matters.news/@az/%E6%A5%B5%E6%AC%8A%E4%B9%8B%E4%B8%8B-%E6%88%91%E5%80%91%E7%9A%84%E6%81%90%E6%87%BC-%E6%8A%B5%E6%8A%97%E8%88%87%E6%84%9B-bafyreidfs3uu6nrxfn2eupambmtaludnej2ujm6cttjusw7j5ftvocyk4i

    一、极权并非他者

    6月30日深夜11点,跟很多人一样,我在电脑上一行一行读完了港版《国安法》全文。一边读,一边在脑中翻译那些强硬又模糊的词句——仿佛回到以前当记者做中国报导的日子,强烈的时空错乱感之余,心中的荒谬与荒凉,难以言表。

    15年前,我刚到香港,做记者写中国报导。最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要去细究,那些在做艾滋病防治的人、做地震死难学生名单调查的人、做环保呼吁的人、帮弱势者打官司做律师的人、写文章写诗出书的人、组织家庭教会的人......他们到底为什么被带走?在被带走和被审判之间,为何人间蒸发了那么多天,甚至会以年计?他们遭遇了什么,触犯了什么法律,什么罪名?那些罪名,又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如何度过这些朝夕折磨的漫长时日?怎样抗辩?谁给他们辩护?还能在这样的司法框架内辩护吗?那些参与拘捕他们的人,又是谁?这些也有父母妻小的捕猎者,是怎样工作,什么心态?

    面对被黑暗吞没的活生生的人,我有数不清的问题。

    我也知道,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以至于不成问题:「中国」而已——两个字就说完了。

    很记得以前在办公室,香港同事听着故事,眼里是同情,头却转去另一边:哎,中国就是这样的啦。是也没错。健康的人没有兴趣去探究疾病的机制,光亮里的人不必花时间凝视深渊。 「中国」是一切的理由,躲得远远,就好了。就像父母从小教我们的,离坏人远一点,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就不会变坏。

    身处其中,你当然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恶是一整套的机制,无声运行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每个人的动作只要在这机制中适应一点点,或者扭曲一点点,卷入所有人的深渊就形成了。摆脱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高到远超普通人可以承受,甚至就算离开,与这机制互动出的默契依然留存在你的身体习惯上。而这时,从外看来,无论内里多少抵抗与挣扎,所有人已逐渐固化成同一个恶的符号。

    难题在于,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身处其中」,什么时候可以「置身事外」。

    在民主国家的人,可能觉得极权很遥远。但疫情之后、走向冷战的世界,民主国家的诸多应对决策,暴政的因子,早已潜藏其中。若把政治的场域缩小,即使在自由法治的社会,家庭、学校、职场、教会等各类大小组织中,暴政运作的因子,更是无处不在。

    极权并非他者,它内生于我们之中。电影《浪潮》用一个1967年发生在美国加州中学的真实社会实验告诉我们:一旦外部环境嬗变,政治文明的退潮,可以很快。

    「世界离极权只有五天。」这句本是描述电影情节的话,在7月的香港,变成了现实。

    国安法从颁布、生效、确认执法细则、任命执行负责人,再到驻港国安公署作为第四个中央直属机构在港落地,不过9天。中间的环节,密不透风,在政治上,直接穿透香港特区「自治」的边界;在法治上,与香港的基本法框架直接冲突,更威胁法治精神与程序正义;在执行上,实质上架空港府,放权警察,令香港往「警察城市」再进一步。

    极权生活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不是一群名叫「极权」的坏人跨过边境,长驱直入,而是你身边原本熟悉的人、熟悉的机构、熟悉的行为与生活,突然变了样子。

    香港大学会从旧照片上自动抹去一个被判入监的年轻校友;公立图书馆会自觉开出黑名单、下架敏感人士的书;选举投票都会被官员或警察任意指控为违反国安法;媒体老板迅速换掉了对北京不够友好的内容主管;书展的举办方威胁书商们自我审查;在官方黑名单上数一数二号的人物,会在公开文章里直接指控旧相识的朋友是中共打手;社交网络上,改名隐身已成风潮,人们自动猜测「敏感词」并做替换;移民生意大排长龙⋯⋯

    极权之所以能如癌症一样扩散,因为它成功策反的,是我们身体上健康的细胞。社会如人体,如果每一个器官、每一条血管不能各司其职,守住健康底线,那便是全面溃败。

    也因此,当极权压顶,我们要对抗的,并不是任何一个他者,而是内生于我们自己的恐惧、猜疑、松懈、人云亦云。大国博弈,小城揽炒,利弊谋算,都代替不了我们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要度过的时间。在这时间里,不被极权改变,是我们能给它最大的回击。

    Akira中的末日景象

    二、拿回语言

    恐惧袭来,首先退潮的,是语言。

    2019年,我见过一次这样的大退潮,发生在无数同情香港的中国背景的朋友圈。他可能只是在脸书发一张和平游行的照片,可能只是说了一句含义不明的香港加油,甚至只是给黄之锋的IG点了赞,一旦被截图(多半还是被熟人),就进入公开举报、微博起底、公安登门、家人被胁......的黑洞。这个人,好像也就消失在了这样的黑洞里。社交帐户关闭、改名、清理及区分朋友、只看不说话、不再谈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在网络世界里,语言消失了,人也就消失了。

    不过一年后,香港朋友们也开始这样做了。原本认识的名字变得陌生,原本塞满同温层河道的行动信息在脸书上很难再看见了,人们在清理过去的发文记录,连随便骂骂人的废文帖也想删掉。因为「国安法」的阴影,从传闻到落地,四十多天,从通过到公开,又过了十多小时。这样一条威胁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的全局性法案,直到发布之前,都没人知道具体的法条是什么。起初,单单是关于「有多恐怖」的猜想,就已经让许多话到嘴边的声音,被咽了下去。等法条公开后,「原来比我想像的最差情形还要恐怖」的普遍观感,让此前犹疑的恐惧落了地,那些咽下去的话,再也不打算讲出来了。

    政治的陷落,是从语言的陷落开始的。

    当你无法诚实、公开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公共」的基础就消失了。当表达退回私人领域,交流、争辩的基础会流失,思想、判断的品质也会萎靡。更进一步,若每个人都从公共隐身,组织与连结无处可依,共同体也会趋于溃散。

    最要紧地,放弃了语言的你,还可能不自觉地,成为极权体制的一部分。

    极权要求人们在谎言中生活。你也许不愿说谎,但接受了「生活在谎言中」的现实。正是这些谎言中的正常生活,巩固、充实、构成了这制度,以至于它们就是制度本身。

    这便是哈维尔提出,每个人坚持「活在真实中」(living in truth)才是对抗极权的最重要支点的道理。他说:「那个自然而然就会将人非人化,将人变得没有面貌、没有个性的权力结构,是那个自动机制的特殊产物,它已成为体制的根本。正是这套自动机制的强制要求,选择那些缺乏个人意志的人来跻身权力结构⋯⋯令只有空谈的人才能掌握权力,以保证制度的自动机制可以继续运转。」(《无权者的权力》,罗永生译版)

    当我们放弃自己的语言,就已经成为了「非人化」机制的一部分。要抵抗这种机制,首先就是抵抗这种机制在我们自己身上运作的可能,反制恐惧,拿回自己的语言。

    语言只在方寸之间,却是最小单位的自由。

    不论是从气势汹汹的暴力机器手中拿回,还是从同辈中人排队坐监的歉疚感中找回,又或者是,从千篇一律的文宣口号中讲出一句自己的话,都非常不容易。

    在香港,每个人都还记得,自由言谈的感觉。延续这感觉,在讲每一句话时,记得问自己,国安法之前会怎么讲,为什么变了,能否不变?如果必须要变,那就问一问:在激情口号之外,你真的想要讲什么?试着把那个换自己的语言,重新讲出来。

    在自己身上实践自由,并不是全无或者全有的选择,正来自这样,每一步都比下一步多一个支点,一点一点的练习。

    三、直视深渊

    硕士班的内地学生写信给我:「我才来香港不到2年,就这么亲眼见证它被摧残吗?曾经我们的课堂、还有我心目中的香港是那么美好。现在,我和朋友们都觉得,难以接受这一切。太难接受了。」

    我想了很久,回覆她:我们能做的确实不多,但至少,不要因为太辛苦而扭过头去。盯着它,体会它,接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共担的痛苦。

    坏的时代,没有一剂良药的解方。在看不到出路的时候,首先要抵御捷径的诱惑。捷径往往是虚假的,是最远的道路,也是不归路,急着寻求简单解药,反而会往犬儒狂奔,也最容易掉入投机者的陷阱。我们或许都要学着接受,恐惧无法排解,内疚难以愈合。站在原地,目睹巨大的物是人非之后所带来的种种情绪,不会轻易消除。就像阿伦特点评茨威格写于二战时的《昨日的世界》时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巨大转变的见证人,我们都迫不得已接受这一点。

    与朋友开玩笑时,我说记得小时候在中国,是生活在一种已达熟成期的「不自由」极权体制里,所以我们常自嘲:我们还没长大就老了。成年后到了香港,虽然熟成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这自由之地,仿佛重返青春,遇见的人都单纯,规则都透明清楚,社会总相信有公义。

    万万没想到,我们会在香港,见证一个社会从自由迅速坠入不自由的境地,会见到极权从零到一,原地生成。

    那,直面、纠缠、抵抗,就视为时代给我们的挑战和使命吧。

    许多人谈移民。但移民与否,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本地大可以浑浑噩噩,做个帮凶,在他乡自由之地,亦可以承担香港,持续行动。问题的关键是,无论身在何处,能否坚持做个「见证人」,面对深渊时,接受深渊带来的痛苦,也不要闭起眼睛。

    直视深渊,却不被它扭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练习方式。作为记者的我,练习的方式是观察:仔细地观察深渊,并观察它如何与自己互动,借着观察,分离出现实、现实给我带来的情绪,与真正的自我。由此,不要让自我被它们扭曲,但也不要躲开它们。

    观察深渊的形成与运作,会摆脱自我中心的视角,会令我们明白,我们每个人所遭逢的时代,自有其历史性的脉络,极权也非他者。因此,并不是因为我们特别惨,才遇见这些,甚至反过来,往往是因为我们过去所经历的好时光与周围世界相比,太过幸运。

    1997年以来,香港从一个最去政治化的商业城市,变成全球抗争之都、一切事情都政治化的城市,驱动她的核心焦虑只有一个词:自治。面对崛起扩张的中国大陆,面对人治之下政治氛围不确定的中共政体,怎样保住「一国两制」这一脆弱框架下的自治?

    2003年反对23条立法、2012年反对国民教育、2019年反对逃犯送中,目标都是保护香港的自治空间,不受大陆模式渗透。 2003年一直到2014年的争取民主运动,目标也是落实基本法写明的普选制度,令香港的「高度自治」以制度化的方式被保障。

    从胡温时代,再到习时代,中国的内政及外交均从温和走向强硬。而资本主义全球化经历了超过20年高歌猛进,在各国积累的内部矛盾也开始逐渐爆发。作为中国与世界桥梁的香港,在两边都各自内卷的紧张关系中,香港自身的边界,也张力满满。

    在如此氛围中,香港争民主的议程,在2014年雨伞运动后,以失败告终,北京的回应是发布白皮书,强​​调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保自治的议程,则在2019年反送中运动后,被全面压制,北京的回应是绕过本地立法,直接以全国人大推出《国安法》,在港执行。

    港版《国安法》并非突如其来,但在香港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显然也非终点。只是,模糊且充满人治空间的中国式法条,对执行部门的充分放权,辅以机器般高效执行的港式官僚系统,令这法律带来的,压制自由的即时效果,比预期更加强烈。但高压之下,依然有数万人不断上街,超过六十万人以民间投票表态。 「暴政」所引发香港体制里原本「非人化」的部分,与香港公民社会中人性化的坚持之冲撞,值得细究。

    过去十天,我也在自己身上,观察恐惧的形状。

    它很具体,作用在写作时的字斟句酌上,作用在看到新闻时对自己的联想上,作用在夜晚的梦境里。它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时时令我好奇:原来在恐惧中的我,会做这些反应,而冷静下来,多半不是必要的。

    在这样的觉察与回推中,我学着寻找,可以对抗它的支点。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外在的恐惧绑架了自我的生命议程。提前想好,自己可以承担的极限,凡是没有到这条极限的,照做不误,不用被时时出现吓唬人的消息影响。到了极限,再根据具体环境评估,是否要调整极限本身,或是调整动作。

    恐惧的形状

  3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刘晓波逝世三周年】祭晓波:那个打捞光明的结巴

    https://matters.news/@ye_du/%E7%A5%AD%E6%99%93%E6%B3%A2-%E9%82%A3%E4%B8%AA%E6%89%93%E6%8D%9E%E5%85%89%E6%98%8E%E7%9A%84%E7%BB%93%E5%B7%B4-bafyreig4i5qtismob344alnsj2uzoytvlfmvvwaws4bkae577inq6fe2pm

    时光已逝,哀思依旧。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是为记。

    野渡

    庚子年7月13日

    注:在大陆网络发表时,因刘晓波是敏感词,所以文中称为结巴(晓波口吃,所以朋友们亲切地称他刘结巴)

    无时无刻不想为结巴写点东西,提起笔却又无话可说。世间没有天堂,在血写的现实下,语言是如此的无力,既不能让逝者的灵魂稍感安慰,亦不能让生者醒觉奋起。

    然而,终归还是要说些什么。

    他的声音,他的名字已在这片国土上成为敏感词而消失,他的肉体亦被消失,不说些什么,如何面对他生命的牺牲与祭奠。

    与结巴的相识,缘于网络。

    在互联网的早期,我创办的网站以先后开了48次成为一个网络传奇。结巴是网站的忠实网友,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自从互联网进入大陆中国以来,独立于体制立场的民间网站便应运而生。在民间网站中,尽量避免敏感时政问题、专打擦边球的自律者多,而坚守信息自由立场的勇者寡。在极少数敢于突破言论封锁的民间网站中,野渡主持的《民主与自由》无疑是大胆而坚韧的民间网站之一。”

    在他1999年重获自由到2003年的那几年,他在帝都是很寂寞的,作为结巴,在肃杀氛围下,他一直被主流的体制知识分子圈所排斥,社交不多,所以有大量时间泡在网络上,而我所创办的《民主与自由》成为他最喜浏览的网站,他注册了一个叫“水皮虾米”(水之皮,即是波;虾米,霞闺名霞妹的谐音)的网名在上面发帖以及和网友交流。在网站屡封屡建中,我与结巴渐渐熟悉,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常想起与结巴一起共渡过的相隔千里以电脑一线相连的每个夜晚。

    那时候,他喜欢写完文章后通过skype朗读一次给我或者达功听,在朗读时他感到语句有问题就停下来立刻修改,接着再继续朗读,那时候他一点也不结巴。因此我是他很多文章的第一“听者”。

    那时候,我们都喜爱足球,而他一提起喜欢的巴塞罗那球队和梅西,就滔滔不绝。每个有球赛的周末,我们就开着聊天软件,边看电视直播边在电脑上聊天评头品足。

    那时候,他闲适时喜欢说起他所经历的人和事,说起王朔对他的帮助,说起王小波的往事,臧否人物。

    那时候,他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的际遇。打压时他第一时间撰写了文章《民间网站守望者野渡》声援;当我需要摆脱被驱赶的困境时,他出面多方筹措,使我得以安顿;当我家人住院时,他第一时间致电慰问;即使在他失去自由前,他还担心着我的生计,交代其他朋友尽可能想办法给我找更多的途径。 手机短信是我们那时候注意交流工具

    我常想起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冬日。当我按响他的门铃时,他迫不及待地从楼上三步并作两步赶下来开门,然后伸出双手拥抱的场景。想起那个晚上我们在他家客厅畅聊至凌晨六点,直到我迷迷糊糊地在沙发上入睡,醒来时看到他已细心给我盖上了棉被,准备好了饭菜,那一刻直到现在的温暖。

    在他出事前几天,我们还在聊着入冬后的帝都太冷,他计划和霞南下广东避寒。我已经在安排着他到来时的行程。

    没想到,那是永远不会实现的行程。

    他走了,我失了一个朋友,一个老师,一个兄长。

    这种痛,是灵魂的抽搐。

    在结巴患癌消息传来前几天,和结巴的一些朋友相聚,因为计算着他已在里面八年,离重见天日的时间已不足三年,我们还热切讨论着他出来后,面对今时今日天花板越降越低的现实,他应如何才能弥补失去的十一年时间,观察和适应上这对异议者更残酷的时代。但没想到比他失去自由更残酷的事情已降临到他头上。

    八年间,无数次在梦中还见到他,而希望同样与梦一样不绝,觉着还有三年,就可以再听到他熟悉的结巴声音,听着熟悉的国骂口头禅,一如昨日,在电脑的skype上,谈论着巴萨队那水银泻地的华丽攻击,谈论着民间空间的生长。八年了,我们所喜爱的梅西仍然是球场上的国王,但风霜悄然染上的发鬓已在宣告他的时代渐渐迈向终结;八年了,期待温和推动的民间早已梦碎铁幕。岁月就这样无情地改变着世间,改变着人心。

    这八年的时间,中国从后极权时代走向了新极权,江胡时代挣扎成长起来的自由空间被全面清场的铁拳碾碎。八年前,无数人为民间空间的增长而激动,渴望更多的自由,期盼着社会的渐进转型,结巴的“我没有敌人”代表着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希望与梦想。但事实上,以对《零八宪章》的围剿和对结巴的判刑已然显示着这个政权的刚性和强硬,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恐怖时代的到来,但是《零八宪章》那么大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却只抓捕结巴一人,及其后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光环,沉浸在喜悦的自由阵营忽视了极权狰狞的獠牙已越来越近。

    以对结巴和《零八宪章》群体的围剿为标志,重新加强社会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新极权主义成为政权唯一的姿态。限制了社会自我组织与发育,控制社会个体对政权的挑战,迫害人权成为常态,而结巴夫妇所付出的代价是受难者中所受最残酷的。他们夫妇的遭遇是这中国正在向黑暗沉沦的铁证。

    而这一切,是在狱中信息完全被堵塞的结巴所不知道的,他甚至不知道他所挚爱的妻子所经受的磨难,这完全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极权时他在狱中的遭遇大相径庭。那时的他可以和所炽热相爱着的刘霞在狱中结婚,而在新极权治下的今天,他却只能被癌症,妻子被抑郁症,生而不自由,死亦不能自由。

    但他的灵魂是自由的。所有在结巴生命后期认识他的人都惊讶于他的温和、宽容、谦卑,与八十年代狂飙突进的文坛黑马截然相反。这宽容的精神来自于生命的沉淀,来自于刘霞爱情的温润,更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的必然。

    前期的激进与后期的宽容在他身上奇妙地合为一体,这是长河劈山开路然后融入海洋的浩瀚胸怀,而没有激烈为自由而抗争过的宽容则只不过是死水一潭。

    所以,他不但是言说者,更是行动者,这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里是绝无仅有的。他以文章入木三分地揭露“盛世中国”皮囊下的荒谬与可笑,他从不认为党国有一丝一毫改良的可能性,相反,他认为“未来自由中国在民间”,是民间主体性的首创者,为此他不但以笔为旗,鼓励抗争,更身体力行,创办和发展笔会,不是为了办成作家的“Party”,而是要构建民间政治反对的人际网络,事实上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的网络异议表达运动里,由他发起的各种网络签名乃至《零八宪章》的签署,这个民间政治反对的人际网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他出事前一个月,我们俩聊起共同的一个朋友刘路在美国申避的事。

    他问我如何看,我说:“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是我绝对不会离开这个国家,我的信念一直是:这是我的祖国,我要让它自由。”

    然后我反问他会如何选择出国的事。他说他要出国,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这国自由了,他才会带着霞周游列国去,好好弥补这么多年对她的亏欠。

    他选择了这条荆棘路,他对得起这个国,朋友,同道,道义,但是他唯一亏欠的就是霞。

    他的一生,不是在里面就是走在向里面的路上,他为这个对不起他的国做的已太多太多。在他生命的最后,只想以违背他信念的努力,来为他亏欠的至爱换取不再受苦的自由。

    他为自由而战三十年,为生命自由、国家自由向死而生的奋战,必成为自由战士弥足珍贵的精神源泉,他思想的光影比生命更绵长。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他坐在

    黑洞洞的井口边缘

    耐心

    打捞着掉落下去的光明

  4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重温】目睹一场死亡之后,你可记得,刘晓波是谁?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714-mainland-liu-xiaobo/

    28年前的归国决定,改变了这个文艺学博士的一生。他从广场上的温和派,变为「没有敌人」的国家敌人。最终,在被禁锢的死亡里,留下不朽的自由灵魂。

    2010年12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举行隆重仪式,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中国异议人士刘晓波,颁奖会场内挂上了刘晓波的巨型照片。 摄:Odd Andersen /AFP/Getty Images

    【编按】:刘晓波逝世已三周年。对追逐自由的人来说,三年后的社会氛围并没有比三年前更好。编辑部今日重推此文,欲与读者共同回顾这枚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灵魂,其一生与国家政权博弈、交锋的故事,希望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面对黑暗的勇气与信念。

  4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China’s Xinjiang Policy: Less About Births, More About Control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0/07/china-xinjiang-one-child-birth-control/614014/

    A group of young boys stands near posters extolling the one-child policy in China's Henan province.Didier Ruef / LUZphoto / Redux

    独生子女政策,好心的听众不可避免地会问一个我曾期望的问题:“当然,强迫堕胎和绝育是不好的,”他们会说,“但独生子女政策并不是很好。从某种角度?这是否有助于使数百万人摆脱贫困?”

    这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叙事。它声称,独生子女政策是一项艰难而必要的举动,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当时的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1979年坚持认为,如果出生率没有急剧下降,“我们将无法发展经济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美联社和著名的新疆学者阿德里安·曾茨(Adrian Zenz)最近关于对中国受压迫的维吾尔族人实施强迫绝育的报道,应该使这片挥之不去的,有害的无花果叶平息。如果独生子女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并造福国民,为什么北京的人口出生率降至70年来最低水平,从而危及未来的增长,但北京为何积极抑制维吾尔族(中国公民)的生育呢?党为什么要告诉汉人生育更多的孩子,即使对维吾尔族妇女进行绝育的人数要比新泽西州霍博肯的人口还要多?

    答案当然是,中国的节育政策向来不那么关乎生育,而更多地关乎节育。那些起草一胎化政策的人愤世嫉俗地更关心权力的保留,而不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领导人长期拒绝终止该政策的呼吁,尽管经济学家一直警告说,这正在缩减中国的劳动力队伍,降低生产力,并为养老金短缺储备了一个未来的问题。这种选择将意味着放弃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工具(以及一个被北京自己承认每年可靠地产生至少30亿美元违规罚款的工具)。

    我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报道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并花了很多年研究和撰写一本屡获殊荣的书,研究了世界上最激进的社会实验的成本和后果,该实验始于1980年,2016年逐渐减少,当北京将一个家庭的孩子人数增加到两个时。为了了解州政府如何监管子宫,我听到了许多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我与被迫在怀孕七个月后堕胎的妇女交谈;官员们描述了他们如何围困和追捕像猎物一样的孕妇,以及讲述了令人心碎的遗弃和杀婴行为的母亲。这些故事的大部分(尽管不是全部)涉及该国的大多数汉族人口,这些汉族比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受到的限制更为严格。

    现在秤已经倾斜。新疆发生的事情令人惊讶。根据Zenz的说法,该省两个县的目标是一年内分别对14%和34%的育龄妇女进行绝育。按人均计算,这比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进行的绝育手术还要多。被拘留在拘留所中的维吾尔族妇女据称受到了改变或中止月经周期的注射。一些媒体还报道说,维吾尔族妇女被强行安装了避孕工具。 Zenz根据对中国官方文件的分析发现,2018年,尽管该地区仅占该国人口的1.8%,但在中国所有新放置的宫内节育器中令人惊叹的80%都安装在了新疆。

    灭绝种族是一个丑陋的词,但它应该适用于新疆发生的情况,在2009年该地区发生致命的骚乱后,新疆成为越来越多镇压政策的目标。自那时以来,北京一直在开展一场根除维吾尔文化的运动,强迫约100万维吾尔穆斯林进入 "再教育 "拘留营,夷平清真寺,对居民进行奥威尔式的监视,并将维吾尔儿童与父母分离。

    优生学是另一个丑陋的词。种族灭绝和种族灭绝都围绕一种令人讨厌的想法,即应该消灭或繁殖某些人类群体。优生学是其许多仰慕者选择忽略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基础。该政策的一个普遍口号是其宣称的“提高质量,减少数量”的意图。 1988年,中国西北的甘肃省禁止“复制愚蠢的笨蛋或笨蛋”。 1995年,中国通过了《国家母婴健康法》,禁止患有“严重遗传病”的人繁衍。 (这些情况包括精神残疾和癫痫发作。)

    然而,1983年联合国仍然选择将其人口政策授予中国金牌。 2014年,《经济学人》将独生子女政策列为减缓全球变暖的最重要战略之一(比保护巴西的雨林更有效),尽管该杂志承认这是“骗人的事”,因为北京没有在制定政策时就考虑到了气候保护。 (它的评估也基于北京自己的预测,即一胎化的政策使生育人数减少了3亿,这一点受到著名人口统计学家王峰等人的反对,王峰说,这些预测未能说明全球人口下降趋势以色列环保主义者阿隆·塔尔(Alon Tal)在2015年写道:“很容易批评一个孩子的政策:这肯定是严厉的药物,其应用过于严格。”今天中国对这项政策的采用感到多么幸运。”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有著名的学者争论说,大屠杀具有某些优点,例如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或者尽管有种种弊端,但美国奴隶制却为深南方的经济引擎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某些地方,道德上的愤怒应该战胜唯物主义。 不必说“是的,他们侵犯了人权,而是……”,有时我们只需要说“他们侵犯了人权”。 令人难以置信。 令人震惊。

    一胎化的政策导致了人口严重失衡,男性,年龄太大,人数太少。 如此严重的性别和年龄失衡使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单身汉将比澳大利亚人多,中国的退休人员比西欧的人多。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中国的养老金缺口已达5400亿美元。 中国的中产阶级汉族妇女现在表示,国家二胎政策及其附带的宣传给她们施加了更多压力,要求他们补充不断萎缩的劳动力,并导致了工作场所歧视的激增。 中国农村地区妇女的匮乏导致性奴役和贩卖人口激增,不仅影响了中国妇女,还影响了来自柬埔寨,缅甸,朝鲜和巴基斯坦的妇女。

    北京对这种人口下降的早期反应仍然比胡萝卜更顽强:社会羞辱,遏制离婚和堕胎,政府资助的研讨会以鼓励女性自给自足,以及更多关于罚款的讨论,这次是因为没有孩子。 甚至建议一妻多夫制。 有人担心,仍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可能被用来控制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社会影响,例如,从中国所谓的“小皇帝”单身人士队列中支撑不断下降的入伍率。 接下来是什么? 有更多孩子的点数,单身的缺点? 这种情况似乎是“黑镜”中的一种,但鉴于中国历史上控制复制的极端措施,这种情况不可小视。

    可悲的事实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严厉束缚对于经济繁荣是不必要的。事实上,中国的显著增长和消除贫困更多的是与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管制有关,而不是与管制节育有关。许多其他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泰国,在与中国相同的时期内,成功地减缓了人口增长并实现了繁荣--而没有让他们的人民经历这样的代际创伤。甚至中国自己也证明了它可以用较少的压迫性政权来限制人口增长。在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前整整10年,中国的 "晚生、长生、少生 "运动鼓励夫妇在年龄较大时结婚。这在遏制中国人口数量飙升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在那十年中,中国的家庭从平均有六个孩子变成了三个。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本可以保持这一方针,并仍然享有健康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证据很清楚:我们可以遏制人口增长,而不赞同独生子女政策或其更恶毒的表兄弟新疆种族灭绝这样的野蛮行为。

  4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刘晓波 - 向良心說謊的民族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本書分「文化」、「政經」、「時論」、「自省」等篇來論述中共自改革開放後各種違法亂紀,荒誕不經的事件來批判中共政權的本質;自「六四」以來,三次入獄,作者以知識份子的良知,仍持續以敏銳的觀察從文化、政治、社會、歷史層面來批判中共政權。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4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刘晓波 - 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分子 pdf下载

    内容简介

    「為人民服務與忠於黨、為政治服務一起,把中國知識份子本來就日趨萎縮的自我,變成了毫無自我知覺的動物性存在。知識份子要傾聽整個社會的每一個聲音,觀察每一個眼神,但就是從不傾聽知識的聲音…」

    劉曉波以西方文化式的批判性,向手術刀般精細而銳利的剖析出,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份子的樣貌與落後封閉的一面,更痛析中國知識份子過於功利化的弊病,即使三十年已過,在時間流逝的過程裡中國起了巨大的變化,但劉曉波所批判的那些面向,那些封閉功利的知識份子的樣貌,卻依然深藏在中國人的內心之中。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4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全四卷)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亲眼见证!《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起源于作者、著名战地记者、第三帝国历史见证人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

    ◆掌握一手史料,从战后缴获的485吨德国密档,展示希特勒出生到纳粹德国败亡的全过程。甚至,精确到分钟!

    ◆简体中文独家授权,全书内文修订升级,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译林版本,全新增订!首次收入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大事年表、纳粹德国政府架构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4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阎连科 - 她们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她们》是当代文学大家阎连科,十年圆梦之作!蓄力十年之后,他用呕心沥血的文字描绘了一方土地上不同女性的命运,窥见东方女性在上百年的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过活,又是怎样变成了今天这般千姿百态的模样。 书中包含他的母辈:母亲、姑姑们,同辈:姐姐、嫂子们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与孙女辈相处的生活故事。从她们生命的延宕与变迁的岁月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身为女性的她们,不得不面临的人生困境,以及身为女性的她们自身所独有的光辉。 女性被挟裹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开始了她们的人生和营生。车轮滚滚,人生如流……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4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动画:清QING CCTV

    youtu.be/Ieb6__EtLX8

    视频原说明: 圣朝年间,人类式微,终端AI“CODE-QING”欲统治人类,遂仿古制清朝,自立为帝,称QING帝,设朝廷,建伪政权,纳朝臣,广造义体僵尸,为其爪牙。义尸形貌可怖,目赤如丹砂,听铃而驱,以慑人类。清帝欲固专权,遣其爪牙匿于人群,管控人之言行;散病毒数据,渐蚀人之大脑,令其麻木丧智,沦为傀儡之辈;广造舆论之势,蛊惑人心,以乱人耳目。自此,义尸祸起,人间灾难横生······

    CREDITS: COPYWRITER 【yalin/琳】 CREATED 【daidi319 /戴迪】 DIRECTOR / CHARACTER DESIGN / CHARACTER MODELING / ANIMATION / SOUND FX / LIGHTING / RENDERING / COMPOTING【daidi319/戴迪】 MUSIC【BLVCK /DAMNATION FT. DENDRO】

    此作品仅作为个人练习,该作品不用于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

  4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无处安放的同情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4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 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如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奴隶制都是非法的,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奴隶制早已终结。然而,仍有超过2700万奴隶被困在这个残忍的制度中,使我们对其视而不见的正是关于奴隶制已经灭亡的常识假定。

    从泰国的妓院到巴基斯坦的砖窑,再到巴西的木炭营,凯文·贝尔斯深入世界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用实地考察揭示当代新奴隶制的出现及其可怖的运作方式。今天,大多数奴隶制隐藏在欺骗性劳动合同的面具之下,公认的劳动关系体系被用来合法化并掩盖奴隶制。不同于旧奴隶制,在新奴隶制中,奴隶不再被视为一种长期资产,相反,他们是如此廉价,因此无须照料,只不过是用后即弃的一次性工具。

    贝尔斯笔下生动的个案研究不仅呈现了奴隶、奴隶主、警察和政府官员的真实面貌,还深入剖析了使新奴隶制得以生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此外,《用后即弃的人》为对抗新奴隶制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是第一部为我们指明在全球经济下如何废除奴隶制的著作。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4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张千帆 - 憲政常識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憲法是最高的法律,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對法律所施加的限制;立憲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包括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生命權、財產權、隱私權、選舉權等。

    《憲政常識》,顧名思義是一部憲法和憲政的通識書。它全面而透徹地闡釋了憲法的功能、性質與價值,先從歷史的角度介紹西方與中國的憲政發展,探討賴以保證憲法實施的司法審查制度,並以專章討論公民的憲法權利,以及言論自由的憲法保護。

    不過,本書絕對不止於一部專科入門書。通過普及憲法知識、分享「憲法覆蓋下的人和土地是美麗的」的理念,作者亟亟推動中國的憲政─讓中國的憲法得到實施,能夠真正進入人民的生活,而不是停留在紙面上。

    最堪玩味的是,他諄諄告誡:「一切社會危機的總根源,就是憲政秩序缺失導致的公權力失範。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
  5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9BBS 发表文章

    【读书】许章润 - 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 : 關於「中國問題」的「中國意識」

    内容简介

    本書輯文二十九篇,概分為「歷史時刻」、「政治秩序」、「政制進程」、「社會基礎」四輯,每輯七八篇文字,分別從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着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圍繞理想的政治秩序,追問自由民主如何在中國落地,最後說明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的必然發展路向。作者一再強調,中國「第三波改革開放」到了最後臨門一腳的時刻。在此,最為重大的事件,也是最為深刻的變革,就是民主政治可能正在敲門,或者,正在用腳急急踢門。作者又重申,這個叫做「中國」的家國天下,是14億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而非一黨一派、一家一姓的私產,更非憑藉強力攫取、代代承繼的所謂江山。打江山、坐江山、保江山,早已是不合時宜的王朝政治心理。

    本書作者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梳理、分析、審視「中國問題」,瞻前顧後,觀點開明而慎重,發人深省。


    下载链接

    Library Genesis和b-ok.cc 图书添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