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即使文化很烂但那不重要,不如四两银子

卷毛  ·  1月23日

即使文化很烂但那不重要:任何历史事件从后人评说者的嘴里,一定会追究到当时代的文化,这完全没有问题。比如美国独立战争成功了,必然是英伦人 “无代表不纳税” 理念在先,必然有私有制理念云云文化在先,导致人们乐意仅仅为保护私有财产而做事,鬼扯一通甚至能轻轻地联系到天赋人权。

然而,那些真正恢宏的救援行动,也往往可以没有文化铺垫,是纯粹的计谋胜利。从这方面说,美国的德黑兰行动和中国的黄雀行动,同为人质危机,在难度和完成度上都是很高的。这时候,人们怎么不谈文化了?

答案就是:虽然任何历史事件从后人评说者里可以与任意文化、以任意方式或轻或重地沾边,但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行动的胜利离不开命运的巧合与精密的安排,而且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工程属性( 工程学思路,如何把一个 project 做成功 )。若求精密,则必然要摒弃无端变量了!似是而非的文化,就属于最先被摒弃的一筐东西里的一个。

孙中山出国期间被船夫为难。最终,四两银子买通了,能顺利逃生。此时,文化的作用已经被工程方法克服了 —— 这就是题目要说的:即使文化很烂但那不重要。

最后,请允许我带有小小的怀疑:对于文化揪着不放,是不是也是被揪着不放的文化的一部分? 衔尾蛇也应该被放在筐里:即使它是对的,但它也是坏的:它让你漠视了成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它瞅准了你对于成功的渴望、把一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呢卖给你。即使东西是好东西,但这种行为是否很恶劣?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流亡期间,梁启超却发起了一场对中国人文化特质或曰族性的“批判性的思想运动”。尽管梁启超的族性分析不无精彩之处,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他在变法运动失败后的感慨之论,而且带有某种自我解脱的意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首先应当从统治集团的保守性及其内部矛盾中找寻,其次应当检讨改革阵营自身素质的缺陷以及战略策略上的失误。由于种种因素,梁启超没有在这些方面展开讨论,于是,归罪于国人族性的劣根性就成为一种强烈的理论诱惑。在梁启超根据族性理论为政治改良路线辩护时,陈独秀等作为革命的鼓吹者和参与者,显然对之不屑一顾。然而,当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夺取时,失败的前革命党人便追随进而超越了政治改良主义者,成为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国民性理论的信奉者

简言之,那些不必要的条件是不应该被认为是必要条件的,无论这些条件如何被兜售。文化不是必要条件,四两银子才是必要条件。

人再饿 不能吃糠。把糠卖给人吃,这种兜售大概也仅仅是欺负人家没吃过好东西吧

再次说明:“这种兜售” 既不是指 ‘文化很好’ 的兜售、也不是指 ‘文化很坏’ 兜售,而是 ‘文化很重要所以要很好才行哦(否则将会面临某种奇怪的灾难)’ 的兜售。跟卖赎罪券似的

菜单
  1. linda   rico y libre

    糠怎么不能吃了,我刚才还吃了二两糙米呢,那不连糠一起吃了

  2. 美瞳含烟花 飞云走地
    美瞳含烟花   白果壳如雪

    虽然任何历史事件从后人评说者里可以与任意文化、以任意方式或轻或重地沾边,但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行动的胜利离不开命运的巧合与精密的安排,而且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工程属性

    从史学理论来看,你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倾向的史学方法论。

    而认为结论和“文化”之类的大框架挂钩,属于科学主义倾向的史学方法论。

    近代以来,史学方法论上从没有论出对错输赢。选哪个都行,各玩各的,各说各的。选择某一个只是个人认同,都很合理,但不意味着其它方法论为基础的论述就全错了。

    法国的“年鉴学派”从整体上看就是认为结论需要和文化“沾边”的哲学依据,而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贴近新黑格尔主义的史学观?

    所以,“重要”吗?我觉得从客观上答案应该是,你觉得重要和ta觉得不重要,都对。你们的想法都很重要。

  3.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即使文化很烂但那不重要”-->文化虽"可耻"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