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儒学?不,是神学!浅谈两汉期间儒学的神学化过程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  2022年3月14日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这件事,曾经有过无数的讨论,很多人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但是历史上的儒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它的样子会是完全一样的吗?当然不会。在一定的时期里,它倾向于是一种思想;而在另外的时期里,它又凸显出了更多的宗教意味。我们很多人都熟悉西汉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孔孟的儒学走向宗教化的体现。

董仲舒的思想可以理解为一套唯心主义的目的论体系,并且在世界上并不是孤例。在西欧的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也使用过相似的论证方式。然而这种论证方式也不是托马斯·阿奎那首创。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

以下是苏格拉底试图说服不信神的阿里斯托底莫斯。

“那么,在你看来,最初造人的那位,岂不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把那些使人认识不同事物的才能赋予人:赋予人以眼睛,使他可以看到一切事物;赋予人以耳朵,使他可以听到一切声音吗?如果没给我们鼻子,气味有什么用处?如果不是在嘴里造了一个可以知觉甜、苦和一切适口的滋味的舌头。又怎能对这一切有所知觉呢?除了这些之外,因为眼睛是柔弱的,所以造了眼睑来保护它;眼睑就像门户一样,当需要看东西的时候就打开,睡觉的时候就关闭,你看这不是好像有预见之明一样吗?造睫毛长起来像屏风一样,不让风损害它;在眼上边造眉毛当遮檐,不让汗珠从头上滴下来使它感到难受;使耳朵能够接受各式各样的声音,但却不被它们所充塞;使所有生物的门齿都适于咬嚼,然后臼齿又从它们把食物接过来磨碎;把生物赖以取得他们所喜爱的食物的嘴巴放在靠近眼和鼻子的地方;而由于排泄出来的东西是讨人厌的,就使肠道尽可能地通向远离五官的地方——事物的安排是如此显然地有预见性,它们是出于偶然或计划,你难道还能有所怀疑吗?”

“当然不能,”阿里斯托底莫斯回答道,“当我以这样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时候,他们的确很像是由一个聪明仁爱的创造者造出来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章5、6节

董仲舒的唯心主义目的论,论证方式和苏格拉底非常相似。苏格拉底从人肉体的精巧性出发论证,因为人的身上有这么多精密巧妙的地方,所以一定是神花费了心思设计的,因此有神;而董仲舒从外部自然环境出发论证,因为阴阳五行生出了春夏秋冬这一套精巧的四季变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下万物可以生长,人可以有饭吃,所以它是如此的精妙所以不可能只是凑巧,一定是天花费了心思设计的。那么,天一定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万事万物都是天有意识地创造的。

进行了这个大前提的论证之后,接下来就是天和人的关系了。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存在感应关系,人就是天的copy and paste。为什么呢?董仲舒说,你看,人有五脏,就好像天有五行一样;人的骨头是分节的,就像每年被分成几百天一样;人有四肢,就好像一年分了四季一样。反正董仲舒举了很多个这样的例子,然后告诉我们,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本质,天也像人一样有情绪,所以可以“天人感应”。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高兴;人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生气。

也许你会感到很惊讶,怎么可以这样论证呢?但事实他就是这样论证的,小编也感到很惊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的智慧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会觉得这种论证法是一种谬误;但不管是在古代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思维都曾经走过了这样的过程。

相比孔子的“天”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董仲舒的“天”变成了一个有好恶、有倾向的人格神,这个人格神要创造一个祂满意的人间世界。至于祂满意不满意,会通过行动体现出来。满意的话,就赐予人间风调雨顺;不满意的话,就在人间降下灾害。至此,儒家思想向着宗教化迈进了一大步。

而当董仲舒接着主张君主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天意应该由君主来贯彻的时候,汉武帝就坐不住了,连忙把他请到了主席台上来,说现在已经钦定啦,国教就由你来当。从此,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而儒家思想的神学化过程,从此也一步步地加深。因为,既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有人格、有思想的最高神,那么,人们就有条件相信,神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人们提醒,以贯彻自己的意志。这直接导致了东汉初年谶纬的流行。“谶”就是所谓神的预言,至于是谁编出来的,我反正是没问过;“纬”就是用这套神学观解释、附会先秦儒家经典的著作。在东汉,谶纬叫“内学”,经书叫“外学”,纬书的地位远高于经书。现在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但此时五经靠边站,四书的话,连这个概念都还没有。

在这样的思潮下,公元79年,儒学完成了向儒教的转变。这一年,汉章帝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召集全国儒生开大会,会议上由汉章帝裁决通过的定论被编为《白虎通》,从此,经学神学化,谶纬有了国家法典的地位,国家向着政教合一制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将人的社会地位与阴阳思想相绑定。

儒家的阴阳思想从《易经》开始就存在,但发展到此时,已经不是阴与阳相互作用的关系了,而是阳绝对统治阴,阴要对阳绝对服从,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阴胆敢不服从阳,在天人感应之下,就是与人格神“天”敌对,必将遭到上天的惩罚。一个人在社会中处在什么地位,或者说这个人命运如何,完全由天所决定。人必须服从儒教的纲常伦理,纲常伦理是永恒不变的神圣真理,因为一旦不遵守,天就会降下灾厄。总结一下的话,就是说这套神学体系将自然现象,尤其是自然灾害与社会统治秩序的运行挂钩;在这套神学体系的顶点,当然是君主自己。君主负责与天沟通,取得了哈里发一样的地位,是天在地上的代理人。

而东汉末年的乱世,打破了儒教的唯一国教地位。天师道、五斗米道在东汉末年形成并组织起义,佛教也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儒教出现了竞争对手,从此开始了三教合流。

三教各自有其绝对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要总结一下的话,是这样的。

儒:三纲五常

佛:世间苦,要跳出苦海,早登极乐世界

道: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道”主宰世上一切

除了上述的核心价值观维持不变以外,三教其它的内容都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组合。比如道教在宗教仪式上照抄了佛教,朱熹在提出理学的时候结合了道教,佛教徒也变得又讲孝道又修仙的,只要够大胆,谁都能造缝合怪!儒教、佛教、道教到了最后,都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反过来,判定某思想属于三教里面的哪一个,看它拥有上述三条核心价值观里的哪一条就行。三条的内容是绝对互斥的。(我都要登极乐了,还维护三纲五常干嘛?)

具体情况如下:

儒:客观世界是存在的,既然我们生活在客观世界里,就要维护它的伦理秩序。(入世)

佛:客观世界是假的,是幻影,一旦你看破了它,就会发现一切归根结底都不过是空。(出世)

道:客观世界你无论说它存在还是说它不存在,都是有所执着的表现,都是不对的。(关我屁事)

在唐代,三教同时达到繁荣。盛唐,是一个和尚正心、修仙,道士正心、坐禅,儒生坐禅、修仙的年代。直到朱熹之后,儒教才重新拿回了从前“独尊”的地位。但是,这时候的儒教,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已经是个缝合怪,再也不是两汉时那个政教合一的儒教了。

菜单
  1. falsehippo  

    谢谢小编的精彩概述!

    儒教你把佛道害得好惨!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而当董仲舒接着主张君主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天意应该由君主来贯彻的时候,汉武帝就坐不住了,连忙把他请到了主席台上来,说现在已经钦定啦,国教就由你来当。

    看来古今中外的君主都喜欢当转达天意的人:“不是我要这样,是神要这样哦!”

  3. 狼狼醬 耶渣
    狼狼醬   私信可以,但我保留你亂罵的時候公開私信的權利。不算好的基督徒,深信左右都是膠的港獨。
  4. natasha 饭姐
    natasha  
  5. 史蒂芬 自由主义者
    史蒂芬   喜欢近代历史,有时间上传一些好的书籍,大家交流分享

    @falsehippo #182122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古书《竹书纪年》出土后,流传了几百年,

    因为里面的内容和儒家宣扬的价值观不符合,在南宋以后失传了(本来就是一本残书,现在只剩下只言片语了。)

  6. jamsfire  

    神学是束棍,是对大自然无限可能性的专横折损,是自由想象的敌人,神学是谎言和洗脑的祖师.

  7.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falsehippo #182122 三教里道教原生的东西是最少的,吸收另外两教是最多的。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道教的理论体系根本对抗不过,吸收儒教也是为了求生吧。

  8.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natasha #182123 想起一句话: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9. bonafides  

    “凯俩目”学就像无底的深渊,当你凝视它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恶魔,也在凝视着你。

  10. bonafides  

    @花鸟风月 #182144 如果作者你不介意的话,可以给高中生推荐几本普及逻辑学基础知识的书吗?(万分感谢)

  11. 卷毛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在一个朝代更替十分频繁的年代,是没办法诞生神学的。更准确地说,是无法诞生“拥有加冕权的势力”。

    “拥有加冕权的势力”有很多,旧欧洲的宗教势力曾经是这样的势力。“拥有加冕权的势力”又很少,因为一旦它的自保结果是失败的,那么它也就是 say bye 了。

    旧欧洲宗教传统的维持,是少数“拥有加冕权的势力”成功自保的例子。它建立起了雇佣兵制度,并且在后续因为人们十分买帐给面子 获得了“加冕权”(新皇帝登基时候宗教人士为之加冕)。

    这种机制在世界上其它地方并无存在的土壤。当武力支持不存在之后,加冕权不存在了。

    或许你不可以想象一个少林寺方丈给秦始皇或唐太宗加冕,但在西方人眼里,这才是正常的:少林寺既然有兵 为什么不发展为一个拥有加冕权的势力呢?大家都信少林教,等皇帝登基时候 少林寺住持去给皇帝加冕,这多好。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里有少林派,这里还有武当派,这里有一个江湖,人们还会因为共同利益而和平共处。按照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武当派难道不就是异教么?武当派其实就是少林派眼中的异教徒,光大吾教、剿灭异教徒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 如果西方人自动代入异教徒视角,那么作为一个异教徒,理应担心被剿灭,这故事绵延至今。

    如何放下这故事呢?一种办法是:中国诞生一个新主席,由联合国加冕, OK 。另一个办法是:印度以“西方人认可的方式”诞生一个印度总理, OK 。这两种办法的说服力都在降低:首先 印度自己已经不怎么按照联合国的意思办事了,其次 即使是民选结果 人们自己选择了一个极右翼首领 你是否认可呢?人们就是坏种所以再怎么民主也只能选出坏种,这也是没辙的了,联合国加冕不加冕已经没用了。

    “拥有加冕权的势力”会让情况变得简单,它有内在完整性,整个故事逻辑是非常通顺的。它是一个元叙事,它是人类的发明,一个哄自己开心的故事。

    如果“加冕权”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拥有加冕权的势力”也不存在了。如果你只想要活在“拥有加冕权的势力”范围之内,那么正如教徒们对于教皇加冕权以外的世界的担心是有理由的,你就会因为 势力有边界 而担心。尤其是有寓言家已经说过了,虽然没有人可以跟上帝做交易,但他们可以直接跟教皇做一笔交易,息事宁人,各玩各的,宗教故事式微伴随江湖故事又现。对于江湖叙事,如果一国人已经很熟悉了,但另一国人不熟悉(也别指望),那么谁对未来的预测会更准确呢?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观测的是同一个事物,但来自两个观测点。

  12. 翻墙蟹 电脑小白
    翻墙蟹   玩网废物

    關於這個,建議您讀讀諶旭彬先生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