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豆沙馅
@清华博士豆沙馅
膜乎新网址https://www.reddit.com/r/mohu/
关注的小组(5)
动态 帖子 190 评论 731 短评 0 收到的赞 1587 送出的赞 236
  1.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2.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看到有人在xsden注册了清华博士豆沙馅

    任何其他网站的清华博士豆沙馅都与本帐号无关。我在xsden帐号是“长门秋月”,膜乎现在已经没有我的帐号了

  3.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豆沙馅上了一趟洗手间

    1.豆沙馅顶层设计、长期定位、高瞻远瞩,结合当下国际形势和中国基本国情,果断做出决定上洗手间。

    2.各地群众对豆沙馅上洗手间的大政方针强烈支持、积极配合,获得海内外2047用户的一致高度评价。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支持豆沙馅上洗手间,夺取新时代上洗手间伟大胜利!

    4.热烈祝贺豆沙馅在四川省成都市正式上洗手间!

    5.积极学习豆沙馅上洗手间精神,对其上洗手间过程进行全程直播,各地干部群众务必观看。

    6.热烈祝贺豆沙馅上洗手间圆满成功!

    7.在欧美新冠横行、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我国成功夺取豆沙馅上洗手间的伟大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欢迎膜友转载到膜乎,不欢迎转载到品葱)

  4.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America Economic Review:for the most part, rich are getting richer

    Several years ago, more than 200 US cities had bold dreams of becomi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 by vying for Amazon’s attention.

    They dangled tax breaks, job training programs, office space, and other incentives in hopes that the e-commerce giant would locate a second headquarters in their town. Many of the offers were absurdly rich, but city officials said they were willing to pay a high price for a transformational company, one that would help them realize their dreams of becoming a great technology hub.

    But high-tech hubs don’t get created overnight. I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authors William Kerr and Frederic Robert-Nicoud take a deeper look at these technology clusters and some of the dynamics that lead to their development.

    Figure 1 from their paper takes a look at where tech clusters are located and how the picture has changed over time. For the most part, it shows that the “rich are getting richer.”

    The figure shows patenting activity in various cities during two five-year periods — the late 1970s, and then 2013-2018. For the most part, cities that were already pumping out a lot of patents (like San Francisco, New York, and Boston) in the ‘70s have continued to stay ahead of the pack decades later. Overall, patenting activity has picked up steam, as represented in the chart by cities located above the 45-degree dashed line. A few cities have been growing especially fast in recent years. Seattle, San Diego, and Austin, Texas, are much more successful than they were in the late 1970s. Unfortunately, not everyone has seen better times. Patent activity in Kalamazoo, MI, and Charleston, WV, has slowed down.

    The figure illustrat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cities that want a quick transform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nation’s major centers for high-tech innovation appear to have been on that path for a long time.

  5.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搬运一些我青年时代就珍藏的情诗,帮大家夺魁第三期!

    但是本馅丑话说在头里,第三期我是要夺魁的~

    盛唐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最为充沛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的情诗当然也是首先要介绍的精品:

    李白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注:按照平水韵,忆、极、识都是仄声而且同韵。

    李白 南流夜郎寄内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注 明月楼指其妻居所

    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即竹]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平声,十四寒]。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纵然我喜欢李白,也不能让他占太多版面。论起沉郁浑厚的情诗,还是首推杜工部呀:

    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平声,十四寒]。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商:星宿名]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唐代的情诗似乎写友情的比较多,写想媳妇的流传甚少,不知道是不是诗人们不好意思发表,这里就必须提到长期被外行误认为写爱情,但其实是写友情的诗: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佳期就是重逢时期,怎么看都像爱情诗]。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论起爱情诗,存世作品知名度最高的唐代诗人或许是元稹吧:

    元稹 离思五首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同簪]绿丝[头发]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指亡妻]。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总的来说,从南北朝之后,中国诗歌对情感的表达就逐渐从直白走向含蓄,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但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却反其道而行之:

    潇湘妃子 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十五删,与现代读音差别较大]。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最后要搬运不得不提的李商隐,但我林黛玉对此人非常讨厌,写诗写得含蓄至极,以至于根本听不懂——

    李商隐 即日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无题四首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做了一点微小的注释。

  6.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通论点评第五篇:就业、货币工资与价格(填坑中)

    虽然说坑王以挖坑为本,通论的坑一直放着不填也不行。今天填第五个坑。

    今天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的时候想了一下,凯恩斯认为短期范围内,消费倾向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为了度过短期经济萧条,唯有通过政府刺激投资——直接投资引发乘数效应,或者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有效需求,进而让企业恢复生产。

    但是他对消费需求的处理显得非常草率——按照他的理论,消费需求就是收入*消费倾向,而消费倾向决定于心理因素,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收入和心理因素共同决定的。

    然而,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市场中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需求。比如iphone出现之前没有对智能手机的需求,Internet出现之前大家的需求也仅仅是个人电脑而已。也就是说,需求是持续不断随着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

    凯恩斯的理论错误忽视了太多在短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须知一项新的技术从可以商业化到普及历来只需要不太长的时间,而市场中殚精竭虑地企业家无时不刻思考的就是如何改进自己的产品、企业组织模式和销售方式,以使之成本更低和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效用,这在短期中都被凯恩斯忽视了。

    比如短期经济波动,凯恩斯认为是收入上升,储蓄增加,但消费并不同步增加,而生产最终是为了消费服务,所以总需求增加的不如投资多,因此,有效需求地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但哈耶克认为,市场中承担决策任务的是企业家,而经济危机就是企业家集体决策失误。为什么会有集体决策失误呢?因为政府通过低利率或者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给企业家传递了可以扩大投资的错误信号,企业家于是增加投资,但实际上这个需求是虚假的,因此导致经济危机。照此看来,凯恩斯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恰恰是哈耶克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系统的企业家理论这里恐怕不太适合讲,下面接着第五篇。

    ————————

  7.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为什么人类会选择互相迫害与攻伐?

    在文明发展的早期,政府会鼓励吃人

    ——Alfred Marshall 《经济学原理》 第二卷

  8.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挖坑】包子习

    南街包子铺不是哪个私人老板的,是集体的。之前还不准做个体户的时候,红太阳生产队以集体名义买了这个铺面。在这个铺面里,生产队先后卖过小麦、布头、化肥、种子、猪肉等等一应物品。

    当年买铺面的时候,是老队长李二叔出钱最多。原主是孙寡妇,孙寡妇孤儿寡母就指着这小房子住。原本不想卖,李二叔就天天上孙寡妇家里坐。时间一久,闲话自然就传出来了——内容无非是编排李二叔和孙寡妇。

    这天李二叔又上了孙寡妇门。孙寡妇把门框一叉,喊到:“姓李的,你他娘的不就是惦记我这破屋?老娘卖了!但是你给老娘拿八十块钱,一分不能少,少一分,我就上我娘家告你踢寡妇门!”

    李二叔一听,乐了。李二叔买这房子也不是别的,就是冲着隔壁村王瞎子说这里风水好——王瞎子说了,这里两条大路交叉,条条能通,那是官运要兴旺;背靠老鼠山,金老鼠年年送大钱;正对王村水库,肥水不流外人田——盘下吧,老李,这屋至少值二百!

    房子倒是好,可李二叔也没钱买。再要砍价也不成,孙寡妇一看李二叔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就抄起铁掀要打人。李二叔就想了个主意,让队里集体出钱买这个屋。

  9.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乳葱】点睇有螳臂当车嘅歹徒,公然提议品葱取消敏感词?

    ps,来个管理把我的冲塔文转到原创分区吼不吼啊

  10.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虚构】思政课上冲塔壬

    今日份的思政课上,面无表情的粉红professor照例用她那做得惨不忍睹的PPT给我们宣传“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应对”,今天讲的是香港和台湾问题。

    45分钟的课照例讲到十几分钟就算结束,接下来老师装模作样地请大家提问——其实按例是没人提问的,因为你真问了老师也未必答得出来,或者这老师机智一点的话送你“毛新宇同志的演讲”+1。

    这次情况比较意外,因为老师也没钱对课堂进行维稳或者删帖控评的缘故,有个声音问道:“老师,如果香港人进行了全民公投,三分之二的人赞成香港独立,请问我们应该尊重香港人的选择吗?”

    “当然不能允许。因为无产阶级国家的法律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学生不依不饶,反驳了一句:“老师,人民的意志就是天。当天理和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让步的不应该是王法吗?”

    “你所说的,是西方国家基于宗教哲学发展起来的庸俗法律观。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究的是有法必依。至于你所说的公投结果,是不可以对抗法律条文的。”

    同学面露沉思表情,缓缓低头。

    本馅暗想,这哥们勇气很好,可惜和思政老师这种经过一定训练的专业人士对线还欠着功力。但本馅混迹膜乎以来,一直是路见不平直球乳鹿拔刀相助,这个场面实话来说是本馅期待已久的好机会,焉能放过?

    本馅插话道:“老师您说的很有道理。我想当下中国的绝大多数法学工作者都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从经济学或者道德哲学角度看,结论也许与您说的不太一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而且你们经济学要注意,不要被西方一些经济学思潮所影响,要多读读张维为、林毅夫的著作,学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老师,首先我要向您申明一点,经济学是科学,科学是不分国界的,当然也不存在立场。其次,我想尊重人权和人的自由意志,不仅仅是经济学家这么想吧。对于香港的问题,我们不能强迫香港人做选择。”

    “香港人做什么选择我们当然要干预,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区之一,无论民调结果如何,他们都不能独立。”

    “……”我有点语塞。她让我想起《三体II》中的思想钢印。在她的世界里,香港问题就是一个奇点,从这个既定位置的奇点出发,无论照哪个方向走多久,你都会失望地发现她最终还是留在这个原位上。这个原位是什么,她们可能一生也不能看破——看破牢笼全部机关的人,最终都挣脱了牢笼。

    “还有什么问题吗?”

    “最后一个问题,老师。”我还是怀有一线希望,“为什么香港在回归之后不到三十年变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当年帮助饥饿中的大陆人在香港谋生立足的香港同胞现在如此仇视大陆人?这一切是谁之过错?”

    “这个要辩证看待。一方面是因为香港人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出身,不能适应回归之后的国情,他们本质上对无产阶级是有点抵触,是有私心的。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因是英美势力的挑拨。但是具体的原因非常复杂,那不是我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所以你自己也要多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他们的经典著作,你要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

    “如果香港人不适应在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他们走?”

    “香港的回归对整个国家是有利的,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应该牺牲一点自己的小利。这个问题你要用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来看,香港人是小资产阶级居多,在这个方面没有这个觉悟。”

    “国家利益就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当国家意志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冲突的时候,国家应该让步。”

    教室里一下子寂静无声,好像我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枚核弹一样。

    “你的意思是个人高于国家?”

    “我认为国家并不存在。我们都信有国家,则有国家。我们都不信的话,就没有国家,这个和货币是一样的,我们不相信货币有用他就是废纸……”

    老师打断道:“你呀,不要受到西方的那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你要说没有国家,那我问你,谁给你提供国防保护啊?要是没有国家,美国人不想欺负你就欺负你?你上学期不学了近代史,不清楚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你们个人的作用吗?”

    教室里又开始重新骚动。我看老师很不愉快,赶紧打住。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了,老师。”

    当天下午我就后悔了。老师将这个事情汇报给我们的导员,罚了一人一份400字思想检查。

  11.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金陵八首

    江上桃花开紫殿,溧阳新曲绕红楼。

    今时不见南朝月,桂殿深深多少愁。

    实在是觉得写的唔精甚,就先放一首,各位想睇就八首全放出来。

  12.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欧洲感染新冠病例超过3月出现的峰值,川普表示疫苗不会晚于2021年中出现

    来源:bbc.c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arns of "a very serious situation unfolding" in Europe
    It comes as cases exceed those seen at the peak of the pandemic in March
    New social restrictions are introduced for north-east England amid a spike of cases
    The temporary measures include restrictions on households mixing and pubs closing earlier at night
    Turnaround times to get test results back are getting longer in England, figures show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contradicts the head of the main health agency over vaccines and masks
    Mr Trump says a vaccine would be available "immediately" - and not as late as mid-2021
    He also denied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director Dr Robert Redfield's suggestion that masks could be more important than a vaccine
    There have been nearly 30m confirmed cases of Covid-19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more than 939,000 deaths
    
  13.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非常屑的新诗《南京秋雨》

    高秋望不成,江汉涌波清。

    静水流山色,层林化雨声。

    当楼风不定,解叶树无情。

    帘外吹来梦,春花又满城。

  14.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中国新疆不存在所谓的“集中营”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15.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幽居蜀中所题

    日照清江沧海间,蜀中西望有群山。

    浣花流水涓涓净,黄草船归处处闲。

    纵饮不谋春尽事,晴妆自作两烟鬟。

    秋波渐冷秋云静,淡扫娥眉待君还。

  16.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黛玉与宝钗

    黛玉是超凡脱俗的。黛玉适应生活,但总想要在生活中找出点什么超出生活本身的东西。海棠诗社起社,她便要取别号,想将姐妹叔嫂的俗字改掉,去她心里的姑射山。

    宝钗是超凡入俗的。宝钗与其说习惯生活,倒不如说就是生活本身。很难说宝钗做的事情有什么目的,她做的一切合适的事情,本身就是为了合适。她对生活有流形似的适应,就如“月射寒江”,就是个现象摆在那里。

    黛玉有仙气,宝钗也有仙根。黛玉的仙气是背离生活的,黛玉总是寻求着一种出脱。黛玉是“松生空谷”,屈居人间的时候也忘不了自己的空山,所以总是显得与生活有点格格不入,不难解丫头们对此的微词。宝钗是“上善若水,夫唯不争”,宝钗也非凡人,但她超凡的一面是和黛玉相反的,正好是最像生活的生活,以至于谈不上生活有什么别的目的——这也正是宝钗的出脱。

    黛玉并无记怨探春袭人湘云,却计较上了宝钗。顾城云,真性情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美好,通常是很残酷的。

    第五十四回,钗黛在风雨晚上化解隔阂,黛玉道:“我只当你心里藏奸”,于是明白宝钗所为,不过是“只恐人人跟前失于迎候”罢了。不知黛玉可否清楚,宝钗所为并非为了关系而故意为之,而是生而如此物性莫夺而已——但以黛玉的冰雪聪明,想必是知晓的罢。此后钗黛便不仅亲如姊妹,更是亲如一人的知己了——黛玉也不介怀宝钗和宝玉或者别人亲近,宝钗亦不指摘黛玉拿吟诗当正紧事。

    红楼后世有人揣度,宝钗用计坏了宝黛姻缘,实是对钗黛的大辱。宝钗既已知黛玉心事,哪有反而来败坏的道理?如此,确乎是将宝钗贬到与红玉佳惠同列了。爱玲所言,元妃一纸,令钗玉为婚,黛玉泪尽,方有可依。

    黛玉之死,必在贾家衰败之前。因黛玉之仙气,必也经不得寻常琐碎事务的折磨,若强之以生计,必是如钠块掷入水中一般,即刻翻腾之后,烟消火灭;宝钗结局,也许全书写尽尚未交代。因宝钗仙根即是生活,凡尘便是她的修炼场,她是唯一有充分理由看到所有人结局的人物。

    高鹗所续,将黛玉之死写成一村妇之死一般,连什么笼头穿衣都写进去,实在是亵渎。

    全书初看,唯一不喜宝钗的,就是她劝邢岫烟不戴首饰以节约。开始暗怨,人家穿什么与你何干?后来也渐明白,宝钗所云,其实亦是替岫烟想,她早已看透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

  17.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18.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新坑预告: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有很多数学公式和图表论证,但我尽可能省略这些(实际上也打不出来),而提炼出其中的观点并尽量用准确的文字表述。

    挖坑如下:

    1.索洛增长模型

    2.新古典——均衡经济周期模型

    3.利率、价格与失业

    4.IS-LM模型

  19.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20.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张爱玲姐姐的粉丝楼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21.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填完《通论》的天坑之后开什么新坑呢?

    我想在以下天坑中选一个填……但是没什么时间,多早晚填上可不好说

    1.费雪《利息理论》

    2.红楼梦

    3.近体诗选谈

    4.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22.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我是深红自干五,拥护党的领导

    你想怎样?没错我就是中共的人。

  23.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大国抗疫诗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24.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新坑】时间偏好&利息的三大近似理论

    待填,费雪《利息理论》第二篇

  25.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通论点评第四篇:流动性偏好和投资诱导(已填坑)

    挖坑在此,待填中……

    已填坑。下一篇预告:资本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六篇就完结,第六篇: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非常重要,因为按照国内的宣传,马克思的那一派理论成功解释了资本主义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但是实际上,经济学界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不下十种。而国内官媒是绝不告诉民众其他学派也解决了经济危机。这个对马克思的迷信必须破除。

    ————————

    在利息率的定义上,凯恩斯和费雪等人有根本上的分歧。凯恩斯等人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和投资对现金的需求。在这个定义之下,凯恩斯主张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利率。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认为,利率是对“等待”的奖赏:即停止了今天的消费而等待明天的消费所得的奖赏。后来的费雪承袭了马歇尔的观点。

    费雪认为,利息是未来的收入流对现在的折算。如根据费雪的定义,中央银行不能决定利率——只有市场才能决定利率。而中央银行企图用货币政策调节利率的想法,在费雪看来无疑是危险的。

    奥地利学派的利息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是米塞斯在《货币与信用原理》中提出的利息理论,即利率表明消费品价格与投资品价格的相对变动。

    现代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对利息采用的是马歇尔的观点,而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材采用的是凯恩斯的观点。

    —————————

    之前说到,凯恩斯已经得出结论,当资本的边际回报率大于市场利率的时候(不考虑风险),企业家会进行投资直到资本的边际回报率等于市场利率。所以,在这一部分,凯恩斯的结论是,低利率有助于增加有效投资需求。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决定了利率的大小。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即在等值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和流动性弱的资产之间,人偏向于选择流动性强的资产。

    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就是现金,几乎随时可以兑换到任何等值的其他资产。但等值的其他资产并不随时可以兑换现金。黄金的流动性几乎与现金相同,只是不能用于日常的消费,但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用黄金偿还债务、结清账目的。支票是一种流动性比较强的资产,毕竟随时可以从银行兑换成现金,但一般不能直接用于消费。其次,短期债券流动性也比较强,所以等利率的情况下,人宁愿购买短期债券也不购买长期债券。(当然实际上短期债券利率要低于长期债券的)总的来看,流动性是现金=黄金>支票>短期债券>定期存款>长期债券。

    持有现金这件事本身是不产生任何利息的。而将现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债券和股份,都是可以产生利息(或者股息)的。而这一部分利息,就是对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假设M为公众持有的货币数量,L为流动性偏好,r为市场利率,那么应该有关系:M=f(L,r)(通论原文是说M=L(r),这里我认为M=f(L,r)更合理)。

    经济学的好玩之处就在这种地方。外行感觉不到,必须学了一点经济学之后才能看到她的曲径通幽。费雪认为利息是未来收入川流对当今的折现,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回报——两者都好有道理的样子……不过我更倾向于凯恩斯的观点,毕竟储蓄行为本身确实是不直接产生利息的。

    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被视为流动性偏好的一种象征。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说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心理越弱。但二者之间是有点区别的。货币流通速度不仅取决于投资,还取决于公众的收入和消费的流通速度。但流动性偏好仅仅针对于公众手里的储蓄而言。

    费雪提出了费雪方程,即PQ=MV,P是价格,Q是商品总量,M是货币总量,V是流通速度。费雪假定V是恒定的,则有PQ=M。在这方面,凯恩斯认同了费雪的观点,在《通论》中他提出,可以将V视为大致确定的。

    对于公众而言,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收入动机、业务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收入动机是指人需要保留一定量现款,以便满足两次获得收入之间的支付需求。业务动机与收入动机类似,不过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谨慎动机是指一个人为了应付突发的紧急事件,或者突然的购买机会,而保留的一部分现金。投机动机是指一个人为了未来的投机活动而保存的一部分现金。

    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的总称为交易动机。凯恩斯认为,M1决定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决定的流动性偏好,这个偏好可以大致视为收入的函数。M2为投机动机决定的流动性偏好,这个偏好大致认为是利率的函数。据此,凯恩斯提出了在今天宏观经济学中仍有重要地位的公式:

    M=M1+M2=L1(Y)+L2(r)

    L1为关于收入Y的流动性偏好函数,L2为关于利率r的流动性偏好函数。当然,我认为这个公式和上面的一样,最好要改成:

    M=M1+M2=f(L1,Y)+f(L2,r)

    接下来需要讨论的有三个问题:(1)M的改变与Y、r的关系,(2)决定L1的参数,(3)决定L2的参数。

    凯恩斯主要分析了货币数量的突然增长和利率的突然下降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假令中央银行突然增发了数千亿美元货币,则M会突然增加。这部分增加的M首先会全部导致M1的增加,因为首先增发的货币必定全部是一部分人的收入,而M1=f(L1,Y),所以首先是和收入有关的现金增加持有量。但接下来M2也会增加,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会增加债券和货币的购买量(注:至于这个原因,《通论》原文并没有解释,似乎凯恩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我并不这么想,我认为需要一个解释),因此M2也会增加。货币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因此M2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上升,也就是说,M2并不能增加太多。

    关于投机需求M2,凯恩斯认为,投机需求与利率本身无关,假使利率完全恒定,是没有任何投机的盈利空间——进而也没有任何投机需求的。所有的投机需求,都来源于对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r和M2不存在某种单调的关系。一般来说,利率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而在较低的利率之下,投机可能的收益就会下降。比如说,利率为10%,那么如果不买债券,次年利率不上升到11%就算失去了盈利机会,而如果利率仅有1%,那么次年利率达到1.01%就不应该购买。

    但是这个逻辑有个问题。凯恩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后面补充了论证,宣称投机需求还取决于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心。但他又表示,中央银行还是容易说服公众,令他们相信央行的利率短期之内不会又重大调整的。

    综上可见,流动性偏好-利率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到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含义是,利率越高,流动性偏好越小(即越有倾向购买债券等资产)。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均衡:一方面,对于资本家而言,利率越高,需要投资用的资金就越少——资本投资的极限是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率。另一方面,对于公众而言,利率越高,他们越愿意将钱用于购买资本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

    以上,关于投资诱导的部分已经说明完毕,利率决定了货币的供给-需求均衡。

  26.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为什么张维为这种学术垃圾制造者能大行其道?

    经济学和数学物理一样,都是科学。但是经济学区别于数学物理的最大特征就是经济学非常好骗。

    比如说中国召开一个物理学家大会,选出100个中国年度物理学家,外行去么?去不了。比如@愛牛奶盒的人 想过去蒙人,去参加会议了,来一句“请瑶老师推导一下这个公式”你算傻了,这怎么弄?你不会就是不会啊!

    但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好骗啊。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就只需要你在知乎上刷三天键政答主,你马上就能混成一个网上经济学大师,你可以跟他满嘴说什么“广场协议”、“颜色革命”、“索罗斯”啥的概念,灌输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要么就是老美通过金融战打击其他国家啦,要么就是发达国家合伙欺负后起国家啦,再比如发达国家企图遏制中国崛起使中国停留在低端加工业啦。

    简而言之,你所说的不是令他感到逻辑深奥,而是激发起他的自然冲动,让他感觉:哎呀这对呀!有人要害我啊!还碰巧暗合了他多年受到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所以他不会感觉这不对劲。

    数学物理需要的是让内行接受,但经济学需要的恰恰是让外行接受。而外行是不会管你学了多少,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多深奥的,他只关心你说的观点合不合他的意思。如果你跟他说乘数,跟他说合约理论跟他说自由秩序这类真正的经济学专业话题他根本听不进去。此外经济学、法学这类学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行他不会觉得自己是外行,他反而会觉得自己比那个领域的大师还厉害。

    正是如此,当经济学者用严密的逻辑和无数的事例告诉外行们,大市场小政府才是更好的选择,只要目前中国的制度是这样的则必定无官不贪,外行们不仅不会认同反而本能地会反对、会抵制——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之前的看法是错误的,而抵制的最佳手段就是给你扣一个恨国党的大帽子。

    相反,张维为这类人的逻辑可谓是前后矛盾狗屁不通,但是就因为这类逻辑非常符合外行的感觉——而如果经济学的道理真的和外行感觉一致,经济学也就不叫一门学科了——张的论调能够大行其道。其实他只是个学术垃圾制造者,不信拿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问问他试试看。

  27.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通论点评第三篇:乘数效应与投资(已填坑)

    挖坑待填中

    现在来填坑 ——————

    关于储蓄和投资的问题,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储蓄=投资。事实上仅仅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储蓄和投资才是相等的。对于存储的资本大于投资的情况,凯恩斯学派称之为漏失,张五常则称为贮存。在贮存的基础上,张五常提出了著名的财富仓库理论。

    凯恩斯的反对者们与其说凭逻辑反对,不如说凭感觉反对。凯恩斯的用财政政策调节短期经济的主张,看起来就显得非常危险。

    补充几个小定义: M0:流通中的现金,就是你拿着就可以买东西的现金。 M1:现金+活期存款。 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3: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可转让的支票

    ——————

    经济学研究的行为都是发生在边际上的行为。对于凯恩斯而言,他研究消费倾向主要的想法就是分析增加的一笔收入会对人的消费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前面所述的,增加一单位收入的情况下人增加的消费。定义式如前所述,dCw/dYw。

    比如说人们愿意将其收入的9/10拿去消费,那么给一个人10元,他将制造9元的有效消费需求。这9元被消费,就被另外的人拿到,这就又造成了8.1元的有效消费需求。因此,总的有效消费需求为:

    10*(1+0.9+0.9^2+……+0.9^n+……)

    以上级数的收敛结果是100。也就是说,在这么一个边际消费倾向下,给一个人10元,他将会创造100元的有效消费需求。

    很自然地我们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通过政府很少量的,用于公共工程上的投资,就可以造成大得多的需求,从而迅速解决就业问题。卡恩首先使用了“乘数”这个概念,衡量政府投资造成的效果相比花出去的钱的比。比如,对于上面那个例子,乘数就是100/10=10。同时,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在边际消费倾向非常大的时候,一点点扩大的投资就可以引发剧烈的乘数效应。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10元是投资的净增加量,也就是说,在没有引起其他方面投资的损失之前提下,这边增加了10元。但实际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也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这种政府用在公共工程的投资必须考虑如下的问题:

    (1)公共工程投资对私人投资的阻挠。政府投资的筹措资金、需要周转现金的增加、发行债券等都会阻挠其他方面的投资。同时,资本品的增加会减少私人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 (2)这种投资会增加流动性偏好,因此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投资。 (3)与国际贸易有关,但这篇文章力求简洁,就不谈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会听到这类说法,即:“政府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发动战争。”咋回事呢?首先,对于政府而言,花钱投资只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增加税收,第二种是举债。其次,政府投资还需要一个条件,即投资生产的东西能卖出去(也就是能用出去)。而战争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即令政府举债拉动国内投资的同时让企业生产的东西不愁销路——直接付诸战争消耗。

    这里还有一个讥讽凯恩斯主义的笑话:“为了解决埃及的失业问题,法老决定修建金字塔。”(ps,这也可以适用于某国的样子?)

    在消费问题的研究中,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消费倾向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当然,这个结论已经饱受后来的经济学家之诟病。而凯恩斯自己得出的结论就是,既然消费倾向短期难以改变,那么通过政策刺激消费需求是不现实的。所以接下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剩下的唯一道路就是刺激投资。

    如何刺激企业家的投资行为呢?企业家手里有现金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但是,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企业必定是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等价的其他资产,所以为了诱使企业投资,必须保证企业投资的受益率大于持有现金的受益率(后者即利率)。而企业的投资的受益率就是资本的边际效率。

    必须注意,真正影响企业决策的不是真实的资本边际效率——因为真实的资本边际效率在不同企业中也是不一样的,况且在企业真正生产之前,真实的资本边际效率也是无从知晓。实际上,一切对决策的影响都是预期。对于企业而言,决定是否投资的要素是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暂不考虑风险),最开始企业投资第一笔资产的时候,企业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必定是大于利率的,否则企业就不会投资而是持有现金。为了增加未来的收益,企业会持续扩大投资,直到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率为止。亦即,现行的投资量决定了资本的边际效率。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新的领域在出现的初期会经历快速发展的时期,因为现行投资量很小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会很高。同时,经过战争或者自然灾害之后,短期内经济会迅速复苏,也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根据凯恩斯的上述理论,较低的利率将会有利于投资。而在这个体系之下,利率是决定于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如果货币供给充足,利率自然降低而企业投资扩大。但是费雪的理论是,利率是未来的收入流对现在的贴现(张五常教授接受了这个观点),因此利率的大小和中央银行发多少钱没有任何关系。

    预期的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会影响到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倾向。当企业预期到未来货币购买力会远远小于当今的购买力,企业就会受到鼓励而增加投资,这会进一步刺激就业。至此,凯恩斯已经得出结论,较低的银行利率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会刺激企业在此刻做出的投资。

    我们至此,总结一下,决定企业投资的原因是资本的边际效率,这个效率决定于现行投资量,而资本边际效率的构成联系到了资本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资本未来收益的折现/资本供给价格=资本边际效率。

  28.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屑作一首:成都夜咏

    【潇湘妃子】

    成都八月道,不见卓文君。

    小市人间味,瑶台世外云。

    秋云浮玉垒,春酒负罗裙。

    遥夜白头恨,斯人岂可闻。

  29.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通论点评第二篇:有效消费需求(已填坑)

    上一篇位置:https://2047.name/t/7313

    挖坑待填中,预计24小时内填起来(填坑了)

    ————————

    之前有读者提到奥地利学派。我这边说一句,从长期来看,正如哈耶克所说,任何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都比自由市场差。即便凯恩斯自己也认同这一点。但短期中容易突然发生的剧烈经济波动,在凯恩斯看来是难以忍受的。因此他认为,即便自由市场可以令经济随着时间恢复,也仍然有必要采取政策调节宏观经济。

    当然,至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危机的理论,正如奥地利学派所指责的那样,凯恩斯忽略了企业家的判断和技术的进步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而这毫无疑问,至少能说明凯恩斯的理论是不完全正确的。凯恩斯建议政府扩大投资刺激需求更被奥地利学派视为非常危险的冲动,奥地利学派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不是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而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以及后来承袭奥地利学派发展起来的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到今天仍然看不到结束的趋向。

    ————————

    凯恩斯在通论中做出了很多他认为可以简化问题而不影响实际结论的假设,因此对于经济学学者而言,读《通论》需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所以各位如果发现什么错误或者有什么修改意见,请一定指出来,多谢

    ————————

    前面说到,就业问题就是企业愿意雇佣多少劳动力的问题。那么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前提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卖出去。也就是有效需求D足够接受企业的产出。而有效需求D分为D1(有效消费需求)和D2(有效投资需求)。

    上次那篇文章似乎要加一个注解,企业生产决定于有效消费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也取决于有效投资需求呢?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

    上篇分析出的结论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那么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任务就是分析一下决定有效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需求。首先从有效消费需求看起。

    长期因素——例如技术的缓慢进步、较低利率或者较高利率缓慢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上影响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但认为利率或者技术等长期原因就可以构成决定人选择的全部要素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明显的事实是,利率增加或者降低1%,在短期内对人的消费是不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但长期看来,利率可以对几乎全部的企业投资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的产品结构。

    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企图通过研究物理现象那样清晰地绘制出经济学的图谱显然是不现实的。正如Alfred Marshall 所言,要研究短期的经济现象,必须假定一些变化得比较缓慢的变量是静态的,然后研究其他变量的影响(Alfred Marshall

    《通论》中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增加一单位实际工资(Yw,即在计算中扣除了物价水平影响的工资)的情况下,实际消费(Cw,扣除了物价水平影响的消费额)的增加量。定义为:

    dCw/dYw

    对于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凯恩斯总结如下:

    I、客观因素 (1)实际工资的改变 (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差额的改变(净收入是指扣除税负和必要的支出后的剩余,也就是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 (3)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动(凯恩斯原文所说的是“资本价值的没有计入净收入的变动”,但根据费雪给出并被现代经济学采用的定义,资本价值的变化不属于收入,只有提现之后的资本价值才叫收入,因此这里我这么写) (4)利率的改变(这一点凯恩斯不太愿意写进去,因为正如本文前面所述,利率的变化,只要不太大,就不会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 (5)财政政策的改变(如消费税、储蓄税、遗产税、房屋的交易税等的变化) (6)人对现在和未来情况的理性预期(这一点凯恩斯认为影响不大。凯恩斯认为全社会各种不同的预期产生的总体效果是互相抵消的,但是后来的卢卡斯、诺斯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理性预期学派对此做出了纠正。)

    II、主观因素(这都是促使别人减少消费的因素) (1)为了规避不可预料的突然事件,家庭一般来说需要存储一些财富。 (2)为了支付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需要储蓄。 (3)为了获得利息和财产增值,会借贷或投资(按照费雪的说法,借贷也是投资的一种)。 (4)为了使未来能有更高的消费,或者应付未来收入可能减少的情况,进行储蓄。 (5)为了未来的重大花销或者重要的投资项目,积累资金。 (6)为了留下遗产。 (7)其他难以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但确实会导致节约行为之动机。

    消费倾向一般来说总是小于1的。因此,当收入水平扩大的时候,消费量的增长将不足以弥补企业的总成本的增长。因此,除非投资的增长可以将这个差距填平,否则企业将不能扩大生产。

    如若分析个人对收入的处置可以发现,在不考虑税负的情况下,个人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还有一部分使储备。储备的一部分是用于抵消资本的折旧,而另一部分,既没有用于投资也没有用于消费(当然按照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看,这部分并不存在)。

    凯恩斯举出的例子是,对于房子来说,房屋每年都在折旧,但房主并不会每年都将房子的租金都抽出一部分用于支付房屋的折旧。对于资本家来说,公司的厂房和设备每年都在折旧,但事实上只有厂房或者设备损坏或者老旧的时候才会被更换或者维修。

    资本家每年——或者每月,总之是会计结算的时刻,都会预留一笔储备资金用于可能发生的机器的损坏。但这笔预留的资金一般会大于资本的折旧费用。

    现在我们已经抵达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社会总收入的增加一般会带来消费的增长和投资的增长,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并不能完全抵消企业总成本的增长——因为相当多的个人不会完全将自己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企业则不会全部用于投资。那么这个多出来的资金就进入了标签为“储备”的水池。

    由于人在消费选择上的惯性(诺斯的路径依赖对此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当人的收入凭空提高的时候,其消费水平短期之内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为了保持社会的总就业,必须将注意力放到投资上。

    正是基于凯恩斯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提出通过政府扩大公共投资来促进就业的理论。这一部分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论述。

  30.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两个经济学的小问题

    1.年初100元的资本,年末产生了10元的产出。扣除折旧还有5元。问:这5元算是这100元资本的租金还是利息?

    2.讨价还价行为造成了时间的浪费,但这个行为本身不产生价值。问:为什么讨价还价行为没有被明码标价完全取代?

  31.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点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第一篇)

    本人只是学经济学的一个普通的本科生,能力一般,对通论理解也非常肤浅,因此这篇文章是水平非常有限。希望各位多多“包”涵。如有不足甚至错误,敬请各位提出意见,我会逐一认真回复,非常感谢!

    对于对经济学没有什么接触同时对本文有兴趣的朋友,诚挚建议首先了解一下需求定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后两者没什么区别)。

    ——————

    古典经济学的困境和凯恩斯的假设(已填坑)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点评的第一篇,挖坑待填(忙碌中)

    ——————

    填坑:

    斯密对货币的态度是货币中性论,即货币的数量不影响商品的真实价格水平——那么同样也是不影响实际工资水平的。斯密做出了精彩的论述:

    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都成正比例。例如,在伦敦市场上售卖一种商品,所得货币愈多,那末在那个时间,它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亦愈多;所得货币愈少,它所能购买 或支配的劳动量亦愈少。所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货币乃是一切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的正确尺度。

    **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是,货币量上升,而商品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实际价格水平显然是上升的。 **

    但是,至少在短期内,实际价格水平确实会受到货币数量的影响。因为货币的发行不是同步发到市场中的所有人的,而是一部分人先拿到而另一部分后拿到。而市场价格不可能对货币的增长做出迅速的反应,比如,刚刚货币增发的时候,只要成本(供给价格)没有改变,企业是不可能涨价的。这就造成了不均衡。

    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为需求一直是足够的。因此,只可能存在企业的生产太少而不能满足需求,却不存在企业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正常的生产决策而卖不出产品的情况。

    这一假说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百年之久,但后来,越来越多的观察毫无疑问地向即使是最迟钝的观察家和学者昭示:很多企业在没有改变销售策略和生产资料配置的情况下,能卖出去的产品随着时间变化极大——有时候供不应求,有时候大量囤积。

    与此同时,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遭到了质疑。

    萨伊定律指出,供给创造需求。因此,任何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的时候都会产生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个需求又会进一步刺激供给——所以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似乎都是无限大的。在不考虑原料和劳动力的有限性之下,市场会在消费无穷多商品、生产无穷多商品的情况下达到均衡。

    而实际上劳动力是有限的,所以生产和消费都有限,而这个限度取决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企业家会雇佣全部愿意就业的劳动力,换言之,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是不存在失业问题的。

    古典经济学家将现实中真正发生的失业问题归咎为摩擦性失业和工会引导的,为了提高工资水平而故意失业。摩擦性失业即在突然性的、暂时的变化中引起的失业(比如一家企业的突然破产)。

    但是事实就是总有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目前的工资水平却找不到工作。在1932年的经济萧条中,工人的生产能力并没有比1929年更低,工人索要的工资水平也不比1932年高太多,失业的工人却比之前多了很多倍。古典经济学对此无力解释。

    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假说。凯恩斯认为,企业家的生产决定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企业家的供给价格(生产成本,总供给函数),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单件商品的生产成本是随着产品产量而上升的。其二是企业家预期的盈利(总需求函数)。必须注意,企业家的预期盈利是决定于市场需求的。

    企业家预期盈利减去生产成本达到最大值,也就是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企业停止生产。这个点就是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这个交点就是有效需求所在的点。

    社会的总需求D可以化为两项:有效投资需求(D2)和有效消费需求(D1)。这几个变量都取决于Z,即总供给价格——决定于供给数目,亦即投资量。当企业投资扩张的时候,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扩大,社会的有效消费需求会增长。但是,有效消费需求增长的数额往往小于工人工资水平的增长。为什么?因为人的收入提高的时候,人会增加自己的消费,但不会将全部的收入用于消费。而且,随着人收入的提高,这种消费倾向会减弱。

    因此,随着总供给价格与有效消费需求D1之间越来越不成比例,企业产品的销售将会越来越困难。因为有效(消费)需求的不足,企业的生产会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会限制企业的扩大生产,进而限制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

    以上就是凯恩斯的经济学分析体系的核心观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后面会进一步论述凯恩斯对上述观点的证明。

  32.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投稿《火光》:漫谈地租理论

    早期经济学最喜欢研究农业。因为农业生产过程很简单,成本什么的比较好统计。斯密很早就总结出了农业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农业生产多数是靠着习惯而非明确知晓科学依据的方法,斯密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技术。

    斯密认为,地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地主在没有付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获得了收益——仅仅是因为地主拥有土地。在地租的决定因素上,斯密没有作很深入的探讨。

    对地租理论第一个提出系统性解释的是大卫·李嘉图。李嘉图提出了很重要的“级差地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农业耕种的范围内,最贫瘠的土地是没有租金的。而其他的土地会产生较高的租金,其租金价格即等于这片土地相对于最贫瘠的土地所多出来的产出。而当最贫瘠的土地已经被用上,此时所产出的粮食仍然不足以满足市场之需求的时候,更加贫瘠的土地就会被开发。

    譬如,有A、B、C三级的土地,设劳动和资本按单位投入,1单位劳动+资本对应1单位成本。假定A土地上投入第1单位成本价值为10。如果向A土地上投入第二单位成本,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则的限制,第二单位产出可能只有9。比如向B土地上投入第一单位和第二单位受益分别是5和4。C土地上受益为1、0.5。

    那么现在,C土地刚好处于不被开发的状态(成本=受益),即没有地租。对于A土地,农场主会不断投入成本,直到最后一单位成本的产出为1为止。这样,A的产出就是10+9+8+7+……+1。减去成本,收益为9+8+7+……+0。这部分受益就是A土地的贡献,也就是A的地租。

    但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使粮食价格大幅增长,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增加了一倍。这时候C这种贫瘠的土地就会被耕种,也就产生了地租。

    李嘉图的理论自洽性非常完好,为后来的经济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范例。但是,李嘉图忽略了若干非常关键的问题——以至于他得出的结论近乎完全错误,这些问题被后世的经济学家逐步纠正。

    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之时,经济学家对地租问题的分析已经到了非常透彻的地步。马歇尔认为,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土地必定是有租金的,无论土地本身是多么贫瘠。

    马歇尔注意到,仅就农业本身而言,任何土地上只要生产,那么这个土地本身的价值,必定对农产品的产出有所贡献。此外,技术的投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原本贫瘠的土地在采用翻耕、种植合适的作物之后完全可能成为更加肥沃的土地。近代化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的繁荣,更使得人类改造除了气候实在不适宜地区之土地的能力,此时土地本身的贫瘠程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由于土地并不仅仅供农业生产,更可能是未来的工商业和港口、道路、厂矿的地址,因此土地的其他因素逐渐显现出在决定地租中的重要性。其中最明显的几个要素有:自然气候,地形地势,附近有没有大城市或者工业基地,地下是否能探到矿产资源,交通是否便利等。

    对上述的几个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予以了逐一分析,其中最精彩的观点,是他将地租视作社会储蓄增长的结果。因为储蓄——也就是资本——的增加,土地的租金会自然而然上升,这是因为土地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必然决定的,土地这时候成了一个贮存财富的仓库。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区会从原来的城市中心逐渐搬走,搬到原来的农业地区,给商业腾出空间。这也促进了地租的上升。

    但马歇尔遗漏的一点是,合约成本在地租问题中的影响。土地的租佃本身是需要签署合约的,而签署、更改、解除合约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在马歇尔那个时代,经济学家已经清楚地了解到建立合约、维持工业组织需要成本,因此马歇尔明确论述了进行谈判、推销商品、进行外部的签订合约等商业活动和企业内部之管理引发的费用,但遗憾的一点是他并未在地租问题中分析上述因素。后面科斯等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交易费用体系。

    科斯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之后,他的后继者诺斯、阿尔钦等人发展了这个理论。 随着这个理论浮出水面,经济学悬而未决许多年的问题更加尖锐:为什么简单的农业生产中,会同时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租佃契约?固定租金租约和分成合约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市场又是如何令其达到均衡的?张五常《佃农理论》首先系统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张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分租、定租、还是自耕农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是一样的。当然,由于张的理论假设了租金可以任意协商等一些很强的假设,他的理论显得不那么令人信服。

    佃农理论除了分析了合约成本之外,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市场中人的行动是局限条件(市场外的局限条件,如社会习俗与道德、法治环境等,这一点上张五常承袭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五卷第七章提出的观点)之下人作出的他认为的最优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任何存在的租佃契约都是等价的。

    关于这个最优选择,他的老师阿尔钦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论述:“假设若干人随机开设加油站,他们不知道加油站开在哪最好,这样有些人会开在路边,还有些人可能开到海边或者山上。但海边或者山上的加油站会很快倒闭,只剩下开在路边——即最优选址的加油站,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人的选择就是最优的。”

    马歇尔认为,依据替代原则,当一个人发现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收益不变减少成本或者成本不变增加收益)之时,这个人就会放弃原有的选择,改选其他。但这个过程是逐步进行的,不可能一下就从原有的边际到达新的边际。因此,市场中人的行动是处在不断演化之中的。并不能认定目前的合约都是最优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张五常的结论是有些缺陷的。

  33.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这篇文章推给葱、膜、2047站长:天理与王法(张维迎)

    从吴英案到曾成杰案

    去年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我的演讲从吴英案说起,今天的演讲我要从曾成杰案开始。有人说我去年的演讲对挽救吴英的生命发挥了一些作用,如果确实如此,我感到很欣慰。当然,无论我在今天的演讲中说些什么,对改变曾成杰的命运已没有任何意义。但我确实希望,我今天的演讲能对拯救未来的一些无辜的生命有所帮助。

    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秘密处决这件事,在整个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企业家群体中弥漫着一种”兔死狐悲“的气氛。是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司法体制之下,一想到今天曾成杰所遭遇的不幸某一天可能落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有谁能没有一点悲凉之痛呢?

    这种兔死狐悲的情感,实际上就是2000多年前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也就是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讲的“同情共感”(sympathy)。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开始就宣称:人无论多么自私,他的天性中显然会有一些原则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心,就是当我们看到或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他接着说,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的其他原始感情一样,绝不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最大的恶棍,最顽固的不法分子,也不会全然没有任何同情之心。

    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对我们理解社会的道德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讲,恻隐之心就是仁。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道德的心理源泉。正是别人的喜怒哀乐在我们心目中引起的共鸣使人类有了良知;正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公正的旁观者、那个伟大的法官和仲裁者的情感的尊重使我们有了正义。

    曾成杰被执行死刑后整个社会舆论对他的同情,说明我们社会的良知还没有泯灭。

    理大还是法大?

    曾成杰为什么被判处死刑?因为他“犯法”了,至少法院认为是这样。一个问题是,曾成杰当时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集资的时候,他是否知道自己是在做违法的事情?这一点我不好猜测。但无论如何,法院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无知而免除他的罪行,尽管法官在量刑的时候会对此有所考量。我更关心的问题是,即使他真得犯了法院判决时所依据的那种法律,并且是明知故犯,对他的惩罚就是正义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法与理的关系。十年前我曾提出这样一个分析框架:衡量一种行为是否该做,有两个标准,一是合理不合理,二是合法不合法。这样,我们所有做的事情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既合理又合法,第二类是合理但不合法,第三类是合法但不合理,第四类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基本上都是第一类和第四类,也就是合理的就是合法的,不合法的也就是不合理的。此时,人们做选择相对容易,遵守法律也就是遵守正义。但在像我们这样的社会,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事情很多,有时其比例甚至超过第一类和第四类。这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

    这里讲的“法”当然是指政府制定的法律,中国人传统上称为“王法”、“律法”,学术上叫“人定法”(positive law)或立法法(legislative law)。一件事合法不合法是相对清楚的,至少政府官员和法官认为是清楚的。

    这里的“理”是什么?就是中国人讲的“天理”,“公理”,“道理”,“天经地义”,学术上叫“自然法”(natural law)。自然法在西方也被称为是上帝的法(the law of God), 理性之法(the law of reason)。它们是良知、正义、德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天理或自然法,就是人类以理性和情感所发现的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最一般的戒条或法则。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知恩图报,言而有信,每个人都有保全自己生命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

    理大还是法大?当然是理大。理(自然法)是人类的集体智慧,是历史中自然演化形成的,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它与人的本性相符,反映在人的良知中。法(人定法)是政府制定的,组成政府的人与普通人一样,有自私之心,有偏袒亲朋故旧的倾向,有无知和傲慢的特性,有情绪化的时候。如果法律不受天理的约束,不以天理为准则,任何的法律都是“合法的”,就会导致不正义的法律,甚至“合法的暴政”。

    理事法的“元规则”,是康德所谓的“绝对命令”。理大于法意味着只有符合天理的法律才具有正当性(legitimacy),才应该得到遵守。人类之所以需要政府制定的法律,是因为天理(自然法)有些模糊性,只有原则没有细则,操作起来有难度。也就是说,人定法应该是自然法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而不是对自然法的否定。打个比方,即使我们都知道开车要靠右行,但如果马路上不划中间线,要判决谁违规了就比较困难。但如果政府把中间线划得太靠左或太靠右,以致某个方向行使的车辆不越线就不可能通行,这样的规则就是不合自然法的,不可能得到遵守。

    从古到今,理大于法扎根于每个人的基本意识中。日常生活中,人们最鄙视的是不讲理的人,而不是不守法的人。比如说,我们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而不说“有法走遍天下,无法寸步难行”。

    自然法(天理)的三条基本准则

    自古以来,自然法就活在人们心中。但自然法的表述和论证,则是思想家的工作。英国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总结了三条基本的自然法则。第一条是稳定财产占有的法则,也就是私有产权的不可侵犯性。这一条来自人类对生存、安定和和平的需要,以及可用于满足这种需要的资源的有限性,它避免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和相互残杀(害命通常因谋财引起),使人们可以和平相安,因而是最重要的自然法。第二条是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也就是自愿交易、自由签约权。财产的最初所有者通常不是能给其带来最大价值的人,自愿交易可以使财产的价值最大化,合作双赢成为可能。任何通过暴力手段强制他人交出财产是违法自然法的,除非这种暴力是为了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第三条是履行许诺的法则,也就是人要言而有信。人类的大部分合作都以言辞表示开始,以行动(履约)结束。如果人们言而无信,就不可能有合作的行动,人类的进步也就没有可能。

    这三条自然法或天理也就是通常讲的正义的基本含义,违法了其中的任何一条,也就违反了正义原则。如哈耶克所指出的,所有发达的法律秩序的主要特征,都极其相同,都可以说只是对这三项基本自然法所做的详尽阐释。

    以此来看,曾成杰的融资和商业活动并没有违反自然法。他没有使用暴力和欺诈手段获得别人的财产,融资活动是当事人之间自愿的交易行为;他也没有违反自己当初的许诺,即使在政府政策改变之后,他仍然与出资人重新谈判达成新的还款协议。相反,政府的行为却却实实在在违反了这三条自然法则。在法院判决之前政府就剥夺了他的资产并在未经曾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将其转移给政府自己的企业,违反了第一条自然法则;政府不允许他执行与出资人达成的还款协议,违反了第二条自然法则;政府一开始鼓励和支持他向民间筹集资金,后来却出尔反尔,宣布他是非法集资,违反了第三条自然法。

    自然法(天理)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自然法(天理)是普世的,也是永恒的。看看那些伟大的道德思想家,无论他们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是生活在古代还是当代,他们所倡导的人类应该遵守的“天理”都大同小异,大致不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曾归纳出十九条自然法则,然后说:由于人们之中大部分都忙于养家糊口,其余的人则因过于疏忽而无法理解以上关于自然法的微妙推演。然后为了所有的人都无法找到借口起见,这些法则已被精简为一条简易的总则,甚至最平庸的人也能理解,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条总则说明,认识自然法所要办到的只是以下一条: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即俗话讲的,公道不公道,打个颠倒。这也就是亚当·斯密讲的存在于每个人心目中的“想象的、公正的旁观者”所做的情感判断,同样也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基本推理方法,甚至也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推理方法。

    显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总则本身就隐含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原则,因为只有平等的人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种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上帝”(“老天爷”)面前的平等。前面讲的大卫·休谟总结的三条自然法则都可以从这一条总则推导出来:你不愿意别人剥夺你的生命和财产,你也就不应该剥夺别人的生命和财产;你不愿意被人强迫你交易,你也就不应该强迫别人与你交易,或者,你希望别人尊重你自愿交易的权利,你也就应该尊重别人同样的权利;你不愿意与言而无信的人合作,你自己就应该说话算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现在被称为“黄金法则”(golden rule或 golden law)。孔子提出这个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则确实非常伟大,但这一法则在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许多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中也是一个基本法则,有些人提出的可能更早,可以说是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的共识,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或宗教不包含这样的规则。比如希腊哲学家皮特库斯(Pittacus,公元前640–前568 年)就曾说过: “Do not to your neighbor what youwould take ill from him。”(不要对你的邻居做你不喜欢他对你做的事情);几乎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泰利斯(Thales,前624 – 前 546)说过:“Avoiddoing what you would blame others for doing。”(不要做你抱怨别人做的事情);佛法里类似的话也很多,如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treatothers as you treat yourself);如果你不想被别人伤害,你也不要伤害别人(Hurt notothers in ways that you yourself would find hurtful);耶稣也说过许多类似的话,如“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也不要对别人做);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些格言都可以翻译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基督教认为这一“黄金法则”来自耶稣。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文字,《墨子》和《道德经》的许多话都有类似的意思。

    今天中国发生的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你可以否定“民主”是普世价值,否定“宪政”是普世价值,但你不能一般地否定“普世价值”,正如你可以说不想吃面,不想吃肉,但你不能说我不需要吃饭一样。

    否定天理的普世性,无论出于私利还是公心,都是愚蠢的行为。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主导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把天理放在王法之上。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就是自然法,这一点虽然在学术界有争议,但至少说明儒家是把“天理”放在第一位的。儒家的“礼法”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这是儒家与法家最大的区别。秦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只讲王法,不讲天理。

    良知比法律更重要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曾成杰犯了什么法?或许他真的犯了“人定法”,也就是政府制定的律法(所谓“非法集资”),如法院所判决的那样;但他确实没有犯“自然法”,没有做违背天理、违背良知的事情。

    处死曾成杰或许没有违反人定法,甚至在处死他之前不告知他的亲人也可能没有犯人定法(法院这么讲了),但确确实实违法了自然法,违反了天理,违反了人类的良知!

    曾成杰的不幸既有法律的责任,也有法官的责任。法律主要是靠法官执行的。我们对法官的基本要求不是仁慈,而是正义!英文中,法官的含义就是正义(justice)。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法官来说,良知比法律更重要,没有良知的法官比不懂法律的法官更可怕。这是因为,一个法官只要有良知,即使不懂法律条文,他也不会做出违反正义的判决;相反,即使他懂法律,把法律条文背的滚瓜烂熟,如果他没有良知,正义就会荡然无存!约翰·马歇尔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之一,但他在出任首席大法官之前根本就没有任何法律背景。这也是西方“陪审团”制度的价值所在。陪审员都是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普通公民,他们的判决是基于良知而不是法律。

    有法无天不是法治社会

    建立法治社会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法治社会以法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前期,也就是政府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天理和良知。任何人都不应该以“法律”为托词行不正义之事。当法律不符合天理时,当你不得不在良知和律法之间挣扎的时候,你应该选择站在天理的一边。当然,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人性的私心,也因为人性的懦弱。通常来说,违反人定法的惩罚在眼前,违反天理的惩罚在以后,人们通常会遵守“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格言。但我们应该对那些宁肯违反法律也不愿违反天理的人持有敬畏之心,至少不应该以我们自己的小聪明而鄙视这些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的律法必须符合良知,符合天理!任何违反天理(自然法)的立法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法律,只能被称为“恶法”,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这样的立法是对人类理性的蔑视,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它无助于人类的幸福!

    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不是法律(王法),而是天理!或者说,最缺乏的是符合天理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改革开放前,最高统治者是既不讲天理,也不讲法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文化大革命使人们认识到无法可能给每个人带来的灾难,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但曾成杰案件以及其他诸多案件说明,法治不等于律法之治。法治首先是“理治”(天理之治)。法律不符合天理,司法不讲良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无法无天不是一个好社会,有法无天也不是一个好社会!

    (本文是作者为2013年8月24日合肥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撰写的主题演讲稿,经作者授权本报发表。2013年8月19日定稿。)

  34.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35.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谁有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的电子书?

    字数字数字数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36.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潘金莲找西门庆,是不是市场对资源的重新配置?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Exception/content too short

  37.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江湖 发表文章

    某个台湾籍的同学可能是不会说人话。

    各位冷处理就好,一条也憋回,让他自嗨去也

  38.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如果选出经济学史上前十的经济学家并给他们排名,你们会如何拉清单?

    我的排名: 1.斯密 2.马歇尔 3.凯恩斯 4.哈耶克 5.科斯 6.门格尔 7.费雪 8.卢卡斯 9.米赛斯 10诺斯

  39.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40.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在小组 站务 发表文章

    初来2047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