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gen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959 评论 1369 短评 5 收到的赞 4711 送出的赞 5918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西南联大国文课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暌违七十载,西南联大国文课本首次完整再现】

    【一部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经典范本】

    大师云集,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

    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余冠英、刘文典、罗常培、罗庸......他们授过的课;

    杨振宁、黄昆、邓稼先、邹承鲁、朱光亚、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 、许渊冲、吴讷孙......他们读过的文。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有一些和别的大学不同的特点。一是课文的选择。......联大学生为人处世不俗,夸大一点说,是因为读了这样的文章。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选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严家炎先生编中国流派文学史,把我算作最后一个"京派",这大概跟我读过联大有关,甚至是和这本"大一国文"有点关系。这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

    ------汪曾祺

    ★其实,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等等。

    ------许渊冲

    ★对于西南联大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不能只理解为留下过哪些传世的名著,和培育过哪些成器的学生。那里曾经盛行过的校风,和那里曾经传授过的教材,也都应被视为它在精神上的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在内容上既"喜新"又不"厌旧"、既灵活不居又立场笃定的国文教材,也同样是在向我们启迪着自由与传统的会通,和昭示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

    ------刘东

    ★这本西南联大的国文教材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直读下去。

    ------钱理群

    目录

    导言 自由与传统的会通(刘东)
    上 篇
    《论语》选读(十章)
    附:谢良佐论语解·序
    左传·鞌之战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汉书·李陵苏武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世说新语(选录)
    慧立、彦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起长安终伊吾)
    刘知几 史通·自叙
    柳宗元 封建论
    资治通鉴·钜鹿之战
    附:史记·项羽本纪(一节)
    沈括 梦溪笔谈选录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袁中道 西山十记
    顾炎武 日知录·廉耻
    焦循 文说(三篇)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王先谦 史可法传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学
    王国维 人间词话(选录)
    中 篇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节录)
    鲁迅 示众
    周作人 希腊的小诗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录)
    郁达夫 薄奠
    谢冰心 往事(节录)
    陈西滢 闲话
    创作的动机与态度
    管闲事
    丁西林 一只马蜂
    茅盾 连环图画小说
    巴金 父与女
    林徽因 窗子以外
    朱光潜 文艺与道德(节录)
    自然美与自然丑(节录)
    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沈从文 我的创作与水的关系
    下 篇
    诗经·小雅·六月
    楚辞·九歌·国殇
    古诗八首
    王粲 七哀诗(一首)
    陶渊明 咏荆轲(一首)
    饮酒(五首)
    王昌龄 从军行(四首)
    出塞(一首)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首)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首)
    杜甫 悲陈陶(一首)
    悲青坂(一首)
    述怀(一首)
    羌村(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楼(一首)
    登岳阳楼(一首)
    白居易 新乐府·缚戎人
    新乐府·官牛
    陆游 夜泊水村
    书愤
    纵笔(第二首)
    纵笔(第三首)
    书愤
    夜登千峰榭
    北望感怀 示儿
    教育部公布新式标点符号案(存目)
    附录 关于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记忆
    朱自清 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
    浦江清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沈从文 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
    罗庸 我与《论语》
    罗常培 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
    汪曾祺 晚翠园曲会
    西南联大中文系
    版本说明(张耀宗)


    下载链接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Google员工宣布组建工会与拼多多员工下班路上猝死

    https://t.me/gravitysworm

    谷歌的两百多名员工,主要是湾区技术工人今天宣布正式组建工会,官网是https://alphabetworkersunion.org/ 。谷歌全球共有十几万雇员,目前的工会体量要达到被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承认还很遥远,不过已经是迈出的坚实一步。另外,谷歌的一些服务和非正式工人已经于更早组建工会,只不过媒体关注较少。本频道推荐过的科技劳工运动数据库项目在密切关注谷歌工会的发展,今日发文详细整理了这两年谷歌员工和雇主的劳权角力,也科普了non-contract union的关键信息:https://collectiveaction.tech/2021/the-abcs-of-googles-new-union/


    奇客资讯:拼多多员工下班路上猝死

    多多买菜业务是拼多多内部孵化的新兴业务。在微信小程序内测 2 个多月后,拼多多于 2020 年 8 月在App内上线买菜业务"多多买菜",与其他平台不同,多多买菜主打"次日达"配送,业务范围覆盖武汉、南昌等多个二三线城市。在商业模式上,拼多多采用了其一贯的打法------补贴,即先用低价销售方式吸引用户流量,再通过去除中间批发环节来控制成本。在疯狂扩张和烧钱的背后,是员工加班干活的身影,"健康"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拼多多实行严格的上下班打卡制度,早上 11 点上班,晚上普遍 11 点下班,每周日加班。加班在互联网公司非常普遍,已经形成"996 工作制",即上午 9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一周工作 6 天,近几年被多次讨论与质疑。

  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燕京书评】加缪的遗产:为公共生活寻找合理态度

    https://www.allnow.com/post/5ff2af4561bd3354ced1d849

    今天是加缪逝世61周年。如今,加缪已是全世界读书人的知识偶像和道德楷模,他留下的智识遗产依然为我们的公共生活与时代泥淖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但如何理解加缪及其遗产,仍是我们需要不断重温的话题。

    对于中国读者,阿贝尔-加缪并不陌生。几乎所有的当代先锋小说家,都能背诵出加缪小说《局外人》的第一个句子:"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其实是两个句子,仅仅在陈述序列上相继,但内容没有任何关联,如两张摆放在一起的照片。90年代,人们被这种将脑子浸在冰水里的文学风格迷住了,《西西弗神话》为那种成为日常英雄的意愿,找到了鲜明而深刻的文学证据。

    当人们能够聚集的地方是饭局和私人客厅,文学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为思想底色,成为一代知识人独自取暖的微光。为公共生活的丧失找到一种合理的态度,文学加缪之于我们的当代经验是及时的安慰,而今,读到手里的这本《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以下简称《生命要素》),才发现,真正的荒谬辩证法在于,"局外人"成了历史迷局中飞翔的天使,以孱弱的身躯一次次冲撞大地,而震荡的辐射波让法兰西意义上的道德主义变成了焦土。现在,这个"局外人",走出了文学庇护所。真实世界的残酷在于,任何主动的行为都充满意想不到的危险性。

    当然,阅读他人的《生命要素》,是为了通过阅读行为,在紧要的记忆点上,来与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对质。作者罗伯特-泽拉塔斯基截取了加缪的四个处境性身份:1939年作为记者;1945年作为审判者;1952年作为论战者;1956年作为缄默者。作者尽力在复原当时的场景,尽量减低先入为主的立场性判断,是的,非常加缪式地、非常存在主义地跟随事件展开的面目,引发了这些还在纠缠人们的问题: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主权难民以及精神流亡者,暴力能够中止吗?道德力量和政治判断孰轻孰重?成为好人还是成为正确的人?立场是心智的腐蚀剂吗?去读就是去和加缪照面,必须问的是:人间天使需要武装吗?

    《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美]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著,王兴亮译,贾晓光校,三辉图书丨漓江出版社 2016年6月版

    《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美]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著,王兴亮译,贾晓光校,三辉图书丨漓江出版社 2016年6月版

    在加缪的时代,没有任何知识分子能够像他们的前辈启蒙思想家那样,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从容观察这个世界,并记录下理智的判断。"二战"席卷之后,审判必须进行,接着就是作为宗主国的法兰西陷入殖民和反殖民的战争中。积极介入,论战的硝烟仿佛是那场军事战争的幽灵,纠缠着每一颗睿智的大脑。判断作为一种智识责任,其紧迫性撕扯着知识人的神经,显示自己并且参与行动,是加缪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生命经验。1957年,加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盛赞他的道德勇气;1960年加缪死于车祸,人们在他的手提皮包里,发现了一部未完成的手稿《第一个人》。

    《第一个人》是部自传体小说,一种努力理解自身的强烈意愿浸透在每一行句子里。在这部手稿中,"局外人"彻底失踪了,记忆的声调变得庄重繁复起来。加缪重返青少年时代的阿尔及尔,地中海的潮湿和闷热------法属殖民地的标志性气候,杜拉斯的湄公河也是这样------赋予人们一种天然的迟钝,痛苦反而是一种奢侈的情绪。贫困倒在其次,在那种如野草般无人过问的漫长的成长期,孱弱的个体只能从小狗的气息里,去讨要存活的意志。这次,存在主义的文学代言人开始絮絮叨叨,真实的生活世界在文字影像里被客观地记录下来,亲戚、家庭成员、小伙伴、破败的农庄,以及贫苦、疾病、仇恨、友谊、冲突、恐惧从四面八方袭来,但最惊心动魄的斗争却发生在主人公小雅克和祖母之间,那是一双皮靴的谜案。为了避免磨损,祖母给孩子们的鞋底钉上小圆钉,而喜欢踢球的雅克每次从球场回来,都要做一番手脚,才能掩盖鞋底被磨损的痕迹,逃过祖母的火眼金睛以及惩罚。

    这个个人,和加缪最喜欢谈论的克尔凯郭尔也没有任何关系------后者的童年被父亲滥用的欧洲教养驯化成了一个沧桑的老者,而加缪的童年已经被某种莫名的外部力量彻底钳制,他花尽心思要完成的是:怎样让一双正在被使用的鞋成为不朽,这才是加缪身上那种道德勇气的真实来源。这种不堪的受苦的经验自身,如何升腾起神话的力量?结实的经验本身长出了超验的果实,加缪说,他从来不会信任那些他不能触摸、不能感受的事物,萨特还因此讥笑他的哲学才能。我始终认为,《西西弗神话》是加缪写给自己的隐秘的祷告词。现实世界中的加缪,从小就明白了斗争原理,并知道为什么而战。而面对殖民主义这样的问题,他的缄默本身也是一种战斗。

    《第一个人》,[法]阿尔贝-加缪著,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版

    《第一个人》,[法]阿尔贝-加缪著,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版

    正如萨特总结的,《局外人》很简单:主人公莫尔索埋葬母亲,有了个情妇,杀死了阿拉伯人,等待判决,这个人存在过但你无法恰当地评判他。莫尔索相信的是他的不相信,这种完全置身事外的人像浮游生物一样,因其轻盈而具有某种魅力。加缪还为他这部名满天下的作品,配置了一部哲学解说词,即《西西弗神话》。"二战"刚刚结束,裸露的伤口需要得到思想的护理,这样的态度怎么会出自一名曾紧握武器的抵抗战士之手,难道越是介入就越是荒谬?萨特甚至以情人般悲叹的口吻写道:当年我们是多么爱他!

    正因为置身于斗争现场之中,和战斗的零距离接触,在以主义的名义召集起来的人群中,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这个个人"萎缩了。应该说文学是加缪的氧气瓶,他和文学的关系是个人化的,而非政治化的。荒谬理论不是说你看见了玻璃罩子里的人,在丧失言说声音的前提下,意识到了那种失去意义的荒谬属性,而是恰恰相反,荒谬是荒谬者自身的玻璃罩子。

    在真实的斗争现场,玻璃罩子显出其脆弱性。《生命要素》第一部分,记录了加缪青年时期的社会活动,其中一件就是他关于柏柏尔部族的新闻报道。带着一种天生的人道主义气质,更准确地说,是对他人之痛的道德敏感,加缪发现,柏柏尔人的生活状况比自己童年那破败的工人社区更加悲惨:人们在饥饿中挣扎,孕妇只能睡在权当厕所的露天沟槽旁。他用抒情的笔调写道:"在天空和仰望着它的面庞之间,没有任何能让某部传说、某篇文学、某种伦理或者某门宗教能够附着其上的东西------只有岩石、肉体、星辰以及可用手摸到的那些真理......小麦、面包以及兄弟般的手:余下的只有言辞。"对此,法国当局以一种傲慢的文化姿态指责柏柏尔人是咎由自取,因为他们拒绝放弃传统的部族习俗,拒绝成为现代人,而加缪跟进的道德和伦理方案,看起来是这一逻辑的延续,他认为只有平等的教育权才能改变这骇人听闻的人间惨状,让不同肤色和部族的孩子坐在同一张课桌椅上,是挽救人道灾难的重要途径。人道原则正因为它的至高无上,那高悬天空的光芒,怎么才能照进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这中间漫长距离,需要什么力量来缩减?

    加缪曾说:"当我们用政治问题替换人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前进了一大步。"不难发现,他心中的政治和法兰西共和理念是划等号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只能是协商然后达成共识,并让普世价值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这位石头骑士一生,如其在《西西弗神话》里所宣称的那样,他令人尊敬地扛起了道德的重负。歌颂之余,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在人道主义的光谱里,文明和野蛮的色差,是谁规定的?因为人们听不到也听不懂"野蛮人"的声音,我们唯一能够辨识的是极端的贫困、受苦,以及像动物一样存在着的人类成员。面对被取消了做人资格的"人",人道主义该如何张开自己为真理发音的口唇?

    小说《第一个人》里小雅克曾经问妈妈:什么是祖国,妈妈回答:是法兰西呀。这个问题伴随了加缪悲剧性的一生,尤其显现在他关于阿尔及利亚反殖民的斗争的态度中。一方面,他痛恨当局所采取的血腥镇压,他将之理解为"道德沦丧";同时他也不赞成民族阵线的集会抗议乃至后来的武装抵抗,他称之为"政治上的愚蠢"。

    我们知道加缪从来都不相信有种形而上的真理,但他相信共和理念。人是有限的存在,人够不着,但人会冒险,尝试成为"人---神"。我们的石头骑士加缪,把他崇拜的英雄西西弗斯分成了两半:一个是抗命者;一个是担当者,而后一个西西弗斯更符合他的美学趣味。在《西西弗神话》结尾,他动情地写道说:这块石头的每一细粒,这座黑夜笼罩的大山的每一道矿物的光芒,对他一个人形成了一个世界。在此,西西弗斯从神话谱系中脱落出来,独自一人和自己所创造的命运相伴,违抗天庭的英雄散发着感伤主义的气息,难道接受惩罚、服苦役、活着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

    就此而言,加缪和他喜欢谈论的信仰骑士克尔凯郭尔的区别也在这里。后者的存在主义,即这个个人,是要把自己活成一根刺,肉身之刺,去刺激信仰和存在的统一性。荒谬感不仅是一种旁观的观察性结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本身就升腾起荒谬性。荒谬之于加缪,更像一种神秘主义的生命哲学,既不相信理性也不相信神,人接受这种无意义的处境,荒谬得既感伤又悲壮。彻底的怀疑主义是文学王国的良善居民,但这个王国之外,却是狭路相逢、你死我活的恐怖气氛。毕竟加缪的天性决定了他自己,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位文学意义上的"局外人"。

    "二战"结束,法国解放,加缪成为一代人的知识偶像和道德楷模。作为维希政府时期的知识分子抵抗英雄,人们把加缪尊崇为前半个西西弗,拒绝命运的必然性。加缪主编并为其撰稿的《战斗报》,鼓舞了投降时期的法国人,波伏娃在回忆中曾写道:1945年,她用萨特的名字为《战斗报》开设专栏,有次去编辑部交稿,办公室刚刚遭到德军战火的摧毁,加缪正左手拿枪,右手接过稿子,随时准备迎击敌人的袭击。

    但比武装冲突更严酷的战斗,对于加缪来说却发生在战后。从不惧怕子弹的抵抗英雄,首先卷入了一场由他主持审理的关于法国反犹作家巴西拉奇的案件。加缪坚持赦免这位极端的反犹分子,尽管其煽动性言论曾引发了屠杀流血事件,其中包括加缪自己的犹太战友们。那么加缪依据什么决定赦免?他的回答是正义,具体地说是人不能杀死他的人类同伴,更何况巴西拉奇高超的文学才能是法兰西的财富。

    加缪的态度让舆论哗然,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与之展开的辩论,后者力图以仁慈的名义来赦免"文奸"巴西拉奇。战争是残酷的,但更加隐秘的困难却是人怎么对待"罪与罚",人道主义自身不可能存在一种超越的维度,来处理人间事务,仅凭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伤痛可以缓解但不能抹除。加缪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自己在这样的时刻一谈论"正义",就会招致憎恨。因为正义自身是非生产性的,正义从来不会在具体的处境和关系之中来识别其盈亏,也就是说究竟正义是神的化身,还是神是正义的化身,行动中的人只能取其一而为之。最后,戴高乐将军还是签署了针对巴西拉奇的判决令,他的理由同样是:在神圣权力的面前,我必须签署自己的名字,文学天才也要承担他的罪责。和那场更加著名的艾希曼审判不同的是,法国人的共和国还在,主权可以担当这个具有神性的位置,这次论战以加缪公开认错而结束。《生命要素》的作者问道:对于加缪这样一个"上帝的局外人",他会走向何方?

    在20世纪的重大灾难中,国家理性的瘫痪让人们对老黑格尔彻底丧失了一种理论信任,存在主义大受欢迎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生命情绪,但"这个个人"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和锤炼,对于人的集体行为的是与非更加敏感。要接受的考验,倒是克尔凯郭尔也没有预料到的,人们对共同体的想象再次被激活,人道主义所对应的是赤裸之人,如今必须穿上"主义"的铠甲。国家理性丧失之后,知识分子只能凭借意识形态话语,来满足这个有关共同体的想象,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冷战"两大阵营的对立。萨特向他曾经的战友加缪喊话,并指出要点:如果1944年你是未来,那么现在,1952年你就成了过去。

    《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托尼-朱特著,章乐天译, 三辉图书丨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版

    《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托尼-朱特著,章乐天译, 三辉图书丨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史学家托尼-朱特敏锐地扑捉到这样一个微妙的群体,在《责任的重负》(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这部书里,他有专门的章节写到阿尔贝-加缪。他认为,加缪属于战争遗孤,这些被祖国抛弃的弃儿名单里有"二战"时期的流氓知识分子,比如米沃什和阿伦特等,也包括"冷战"时期,因东欧政治动荡聚集在巴黎的知识分子。但加缪和这些流亡者不同的是,他没有离开他热爱的法兰西,但坚信法兰西已经抛弃了他。他越是深陷于一种文学绝望的情绪,就越是紧紧地拽住人道主义的稻草,来缓解存在主义的窒息感。他和这些流亡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拒绝政治判断。加缪的处境本身是微妙和复杂的,非左即右的政治缰绳撕裂了巴黎知识分子阵营,没有给他个人德性的清明留下任何可以呼吸的空间。而另一位稍微年轻的德性之王哈维尔,却在自己的国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捷克的政治运动之中。

    存在一种抵抗一切的抵抗行动吗?抵抗者是否能够抵抗自己脚踩的大地,以纯洁的飞翔姿态宣告自己没有敌人?1951年加缪发表长文《反抗者》,描述了处在斗争旋涡之中的人,对旋涡本身的恐惧和厌恶。如果加缪不是在上帝和历史理性的背景下工作,剩下的地盘就只有"自我"了。加缪和这个"自我"的斗争,像堂吉诃德一样,采取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立场。现在这架风车与肉身合体,加缪信靠肉身,他一度曾经是戏剧表演爱好者,他在《西西弗神话》中也提到说,戏剧演员的伟大在于,出让肉身让其成为各种灵魂斗争的战场。无止境的自我反省,并沉迷于这种矛盾犹疑的情景,使得任何决断之于加缪来说都是粗暴的。

    《反抗者》是他动情而认真地研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后的思考成果,也可以算作是1947年出版的《鼠疫》的哲学解说词。《反叛者》针对革命和暴力的批判,赢得了右派阵营的称赞;而在左派那儿,人们嗅到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软弱和无能,一种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没有谁认真对待加缪提出的问题:反叛者成功之后总是残酷对待新的反叛者,用梅洛-庞蒂的话说,革命者是否要继续革命?或者统治者和自身的关系可以是革命性的吗?到底是反叛制造了暴力,还是暴力,这人类命运的基因般的存在,注定了统治与反叛的永恒对抗?

    《反叛者》直接引发了加缪和萨特之间的彻底决裂,问题被缩减成左右之争。而《生命要素》一书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年的论战现场,作者罗伯特将之比附为"巴黎悲剧"。战后的巴黎知识分子不管身处何种阵营,都喜欢从古希腊悲剧中,去检索获取自身的思想资源,来回应战争所激发的对于人类命运重大问题的思考。那么如果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思想背景,可否从现代人的意识形态立场再前进一步,这样就会发现萨特其实是站在处境真理的一边,去迎击普遍抽象的正义概念;而加缪的做法却是,紧拥现代人道理理念去质询人的斗争的历史。希腊悲剧的苍劲和刚毅却在于,往往是以一种令现代人惊诧不已的非人性的力量,担当起自己的命运。对"命运"的自觉,是在个体毁灭与城邦永在的冲突中被领悟的。对此,单纯的人道观仿佛在跟空气出拳,而荒谬人道主义者加缪,拒绝历史理性的说法,他所称颂的担当或者负重英雄的背景仅仅是荒谬,就是说明荒谬人愿承受并行动,这就足够崇高了。

    萨特和加缪

    萨特和加缪

    从加缪自身的经历来看,他不是懦夫和犬儒,他是名震法兰西的抵抗战士,但他习惯性地将毁灭感和斗争的残酷性摆置在了道德的天平上,尽管加缪并不信靠神,但在精神世界他依然是不自知的基督徒。一个悖论性的现代问题,被加缪脆弱的肉身扛起来了,神性退场,人自身的尺度根本无法丈量人的所作所为,但加缪对此嗤之以鼻。我们知道,希腊悲剧英雄的担当是在命运的格局中展开的,而这命运,被黑格尔哲学改造成了历史精神,否则荒谬者在荒谬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就丧失了全部了意义。而加缪反复伸张的是,如果个人无法保全,或者某个个人的生命不值得尊重,保全下来的集体就是有罪的。

    因此,文学叙事一直承担着某种宗教性的功能,加缪坚持缝合人道主义文学诉求与历史动乱之间的缝隙。动乱是修昔底德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他之所以关注这场耗时近三十年的战争,恰恰是为了回答何谓历史。历史叙事的基调第一次被修昔底德确定为有关动乱的理型,因此政治哲学家埃里克-沃格林提醒我们,应该将政治失序的理型和柏拉图有关政治秩序的理型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加深对于超验的"善"的理解,去和绝对性对话。

    对于人们身处的世界,理解灾难,或者外部秩序的动荡,比申述理想的应然性更加困难,通过修昔底德的实证性记录,历史走出了神话的世界,并将悲剧的刚硬吸收进自己的叙事肌体之中,历史叙事因而也就具备了悲剧美学的因子。但是另一个层面的修昔底德让加缪更为敏感,并深深影响到《鼠疫》和《反叛者》的写作。这位历史学的开创者第一次为毁灭和抗争的事实添加了道德评判的维度,这维度并非要去和人的行动对质,而是为了加强动乱理型的紧致度及其庄严性。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不行动就是对胜利之神的亵渎。而行动之人,其道德上的冷酷无情不等于行动自身的缺陷,道德缺陷会带来政治灾难,但不等于政治灾难。加缪固执地将希腊人的强权扩张和伯罗奔尼撒人的拒绝和解,看作是双方的道德错误,这样的观念将他引向了阿尔及利亚反殖民斗争的政治泥淖之中。

    我们一般认为,人和世界的关系构成了政治的全部内容,现代之后,伦理的尺度彻底失效。关于善恶,人们的所思所为,已经不能为其增添什么新的内容了。因此,在这样一种生存境况中,作为政治术语的殖民主义是无能为力的,即一个生活在殖民地的底层法国人,和贪婪攫取资源型财富的殖民者,不能因为同样的肤色,而算作同一类人。这些被当地人称作"黑脚"的法国人,包含了加缪深情的少年记忆,他将之描述为"地中海文明"的阳光气质,他们在"二战"后却成了殖民地冲突的主要攻击对象。

    加缪再次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犹疑的哈姆雷特。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哈姆雷特代表着美学的终结,现代之后就没有戏剧了。人的精神状态表现为一种黏液状的沉溺,丧失了行动之人的那种丰盈情致,当然加缪把古典悲剧精神现代化了,他认为在代表着必然性的神明和个人之间的那块空地,才是悲剧美学发生的场所。在残酷的暴力现场,加缪耽于沉思,而他曾经的战友萨特却恰恰相反,萨特更像一个古代人,将"行动"和他的"投射"概念结合起来,如果处境是牢狱,那么越狱就是一切,就是自由行动。而面对与行动相伴随的暴力,暴力滋生的肮脏和血腥,萨特以嘲讽的口吻回答他的朋友:你看,我的手在血污里,一直脏到臂肘了!

    和解、协商然后达成共识,这是加缪之于殖民地冲突的基本政治立场。于是在一般的俗见中,加缪和萨特就成了非暴力与暴力,这样非此即彼的两种评判尺度。人们针对萨特的道德评级当然是低下的,连托尼-朱特这样深稳的史学学者也认为萨特是暴力的支持者、歇斯底里分子。萨特的罪状被白字黑字地指认出来,他曾说:"杀死一个欧洲人,这是一举两得,即同时清除了一个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句话出自1961年萨特为法农的那本天才之作《全世界受苦的人》(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所题写的序言。

    弗朗茨-法农

    弗朗茨-法农

    对于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殖民者的知识分子来说,加缪代表了这个群体普遍的道德立场,看起来公允的第三方,手里握住的仅仅是正确而空洞的言辞。但加缪和那些在雪茄烟雾里思考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展开了绝望的最后的行动:他在冲突双方之间积极斡旋。法国当局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往阿尔及利亚派送立场温和的政治家,甚至包括人类学家------对应于殖民者心中的土著官能症,这是政治权力所能做到的最后的努力,以防止暴力升级。阿伦特在《论暴力》(On Violence)一文中曾指出:每一次权力的减弱都是对暴力的邀约。当然这里的"权力"不是指强权的施行,而是指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阿伦特力图挽救的"政治"是相对于一种近乎自然力量的原始对抗而言,她对生命冲动的生机论持怀疑态度,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力量不存在。

    在非自然的"人类"的规定之中,人道主义同时隐含了一种规定何种存在是人而何种存在不是人的话语权力,以排斥原则得到确立。因此通过和解达成共识,其前提是在双方走到谈判桌之前,其中一方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系统必须成为压倒性的标准,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压倒性的自傲来自对文明与野蛮的严格区分。对于异己的族类,欧洲人道主义的眼睛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任何道德和伦理内容,这也是法农作为精神分析师,在北非为抵抗战士进行心理救助的近距离观察中所得出的结论。革命者、抵抗者和政治人,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何在?到底应该放在何种框架之中?其血腥暴力的恐怖形象该如何理解?

    加缪的回答是全然否定的,他的《反叛者》就是根据暴力行动的惨烈后果来判定,不是仁慈而是他所说的正义,更具体说是强意义上的理性秩序为什么一次次地崩解,他毫不犹豫地将暴力与恶划上了等号。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他越是坚持理性和解,和解就离他越远,他最后只能以沉默来应对这样的尴尬。

    1957年加缪在咖啡馆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他马上领悟到,这是那个老欧洲在邀请他开口说话,沉默并不能解决问题。《生命要素》将读者带到当时的颁奖现场:根本没有人关心文学问题,反而是一群阿拉伯青年,终于抓住机会来审问这个这位著名的无奈的沉默者。相互的屠杀已经延续多年,现在已经没有中间立场可以站立了,要么殖民要么非殖民,法农在《全世界受苦的人》一书中,以"论暴力"为题,专门详细分析了事态如何从恐怖气氛奔向了恐怖行动,然而加缪却在颁奖现场回答怒气冲冲的年轻人:我相信正义,但在正义之前,我要保护我的母亲。这句名言常常被吟颂为人道主义最光辉的句子。

    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

    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

    现代文明的底座当然焕发着古希腊的光芒,但和古代人不同的是,现代政治思维之中的我们和他们的划分,在公民资格问题上依然时常碰上种族的暗礁。希腊标准是绝对的:我们有阿格拉(AGORA,广场或民主),我们是文明的。因此,在阿尔及利亚殖民和反殖民冲突中,共和理念与殖民事实的分裂还不是民主与否的问题,法农认为在这里变成了殖民与非殖民的对立,一座城市被分裂成殖民者的城市和被殖民者的城市、天堂城市和地狱城市,后者仅仅在黑暗之中眺望着天堂城市的微光。原住民所意愿的只剩下土地和面包了,但这比喻除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更为重要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更为现代的成为人的意愿,然后人们才能拥有谈论人道主义的条件。对于血腥行动的人来讲,冒死抗争,以长毛大刀对抗大炮冲锋枪的非理性行为里,已经包含了以土地和面包为旗帜的做人的隐喻,萨特因此悲愤地写道:他们手里的原始武器就是他们的人道主义。当然奴隶也是有面包吃的,主人有义务维持劳动力的生物性存续。

    和解是文明的诉求,那么对抗是否就直接走向了反人道?《生命要素》一书引出了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两种忠诚的问题:就是说,个人心中的人道光辉也好,共和理念也好,一定隐秘地附着在对某个群体的偏好和忠诚之上;或者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忠诚在何处,其实真理就在何处。这与抽象地谈论普遍性的原则问题相比,将人类共同体之内的道德裂缝诚实地标示出来了。沃尔泽提请人们留意,除了法国人的道德,欧洲人的道德、这个世界还存在着阿拉伯人的道德。

    但作者认为加缪是清晰的,他作为一代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一直为弱者的权利呼告,而同时又忠诚于生养自己的群体,即阿尔及利亚的底层法国人,这在伦理上是合理的,并以此为他的沉默辩护。而听闻到加缪在斯德哥尔摩讲演的波伏娃,在此后表示:对于这场战争,他的个人的姿态是高高在上的,而资产阶级所主张的人道主义的和解是虚伪的。但加缪曾表示:如果真理在右派我就追随右派,如果在左派我就追随左派。《生命要素》记录了这样一则事实:1952年某天,加缪曾与萨特在咖啡馆偶遇,当时巴黎疯传苏联人将会入侵,加缪问萨特逃不逃,萨特回答:这里的工人阶级需要他们,而加缪紧跟着说:你必须逃,否则他们会杀死你并让你名誉扫地。

    可见,是否滥杀无辜,这是加缪评判真理的最后底线。但我们知道,政治的伴生物暴力,并不直接等于滥杀无辜,暴力问题更复杂,被一种模糊性道德所包裹。阿伦特在《论暴力》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只要人行动,必然会处在血污之中,但她给出一个担保,就是说看着行动是否创造了新事物,从而来避免暴力所遭受的道德指摘。那么,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不同于历史主义的目的论,阿伦特一向是目的论的反对者。她的标准是对行动的评判,要看此行动是否产生了人类可以共享的政治财富,这财富如珍宝可以传递,她指出的有两样,一样是革命,一样是自由。当再论及暴力问题的时候,阿伦特又有些迟疑了,一会儿说暴力仅仅是工具性的,一会儿又说资产阶级官僚机器的权力专横必然导致暴力,她习惯性地试图在逻辑层面来思考政治行动中的暴力现象。

    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

    如果将暴力本身做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呢?当然这里已经不是理性主义所能涵盖的议题了,其中涉及更为深层的心理问题,比如种族清洗就已经溢出了国家主权所能掌控范围。在反叛和抵抗问题上,法农精准描述道:在恐怖气氛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刺激人的手指扣动扳机,无权无势者早已不是坐等代言人呼告的群体了,甚至连和解的念头都不能出现,这念头的出现等于在心理上已经承认失败了。

    因此,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人道主义,被颠倒过来,就是说暴力的发生本身就代表着理性的暴虐,在对抗之中理性得到显现,理性不是暴力的灭火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暴力对抗仅仅是政治的一种形式或手段。根据法农针对暴力现象的分析表明:去探究暴力冲突的原因,文化论似乎占了上风;去为暴力辩护,历史主义的目的论就成了最佳辩手。殖民者手持的正是文化决定论,高级文化的扩张性和征服性正如强健肌体一样,活力四射。早期的军事征服也好,后来的文化征服也好,殖民与后殖民共享的逻辑正是文化生机论,对于自认为文明理性并创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人来说,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的所作所为,恰恰是为了推广普世价值。加缪也承认,那种阳光下的慵懒之美,草裙舞的激情是脆弱、低级的,而理性秩序才是永恒的。

    口口声声拥有理性能力的一方,其实不可能完全做到康德意义上的理性要求。康德的那句启蒙名言:人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个个体有能力将自身从具体的国籍、职业、性别和族群归属中抽离出来,去和真理照面。这抽离本身就是暴虐的、反伦理的,理性宣示了这样的抽离壮举,也只有在神的目光之中,才会被评判为加缪指认的"形而上的反叛",或者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形而上的罪"。

    法农发现,历史主义的目的论,即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被殖民者的抵抗也没有什么关联,尽管在效果上原住民们获得了来自殖民者阵营的良心声援。但就智识判断而言,萨特是清醒的,反抗是唯一的出路,"暴力像阿喀琉斯的长矛,能使长矛刺的伤口结痂"。人接受奴役是因为恐惧,而首先是要清除恐惧的毒素,然后才是以暴力的方式清除暴力的毒素,在被殖民者这里,正好与高级文明的生机论形成了一个逻辑对子。此处远没有鼓吹暴力的结论那么简单,就是说被殖民者手里仅有的激活自身肌体活力的方式只有暴力了。当传统的生活秩序彻底被摧毁,他们就没有什么日常状态值得留恋了,而暴力发挥着政治团结的功效,拼命当然是野蛮的,但不拼命而接受腐烂的未来,同样是不合理的。

    加缪的车祸

    加缪的车祸

    最隐秘的压迫比外在的经济剥削更难辨认,当加缪站在正义一方的时候,同时持有的是对于正义的解释权。抽象的普世原则必须附着在共同体的认同之上,具体体现为属于个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伦理感受。人权不是空降之物,人权是种子落入土壤,让人经历生长之痛、否定之痛,否则特殊性总会在逻辑上干扰人们之于原则的信任和依赖。"奴隶造反"的事实如果抽离了历史背景,就会成为普世原则的斗争性纲领。

    正如萨特和加缪那一代知识分子如此钟爱的古希腊悲剧,在责任重负的旁边耸立的依然是命运的重负。因此,存在主义者所说的担当,并非旁观者的指指点点,而是在世界之中,在惨烈的斗争之中,把自己也计算进去。意识形态不是什么可以栖居的寓所,人能够随随便便进进出出,言辞的对抗背面,就是身体的对抗。战后一代知识分子比今天的人们更清楚意识形态的"真相"。无论何种立场,萨特也好,加缪也好,他们令人尊敬的之处也在于,把自己交给了冲突的火焰,他们见识过反对者引爆的真实硝烟,在演讲现场,在自己的寓所。因此,不是人权在挽救生命,恰恰是生命那敞露的伤口在迎接人权之于身体在场性的铭刻。

    加缪在"沉默"之中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他也许一方面领会到了正如法农所说的:在被殖民的东西解放自己的过程中变成了人;而另一方面,他对双方的暴力行径所造成的惨绝人寰的事实,以沉默的方式扭过头去,这依然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区别。宽容的权力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人因不忍必须对灾难保持沉默,但沉默一定不是因为恐惧。

    现在我们打开这本书,正如加缪所深信的,打开一本书就是担当起了责任的重负。

    张念供职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女人的理想国》、《持不同性见者》、《不咬人的女权主义》等。本文是《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的导读,原标题为“天使需要武装吗”。

  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客】美国大疫纪事:新冠悲剧背后的错误与挣扎

    文章源自《纽约客》,作者:劳伦斯·赖特,编译,朱远奇。全文6万字,有很多以前外界不知道的细节,同时,这可能也是纪录美国疫情最优秀的文字读本。

    目录

    1、乌云压城

    2、狡猾的病毒

    3、蛋白

    4、这更像是1918年

    5、拉平曲线

    6、失控二月

    7、兵临城下

    8、淡定

    9、恶性循环

    10、援军

    11、计划就是没有计划

    12、小非洲

    13、华尔街的使命

    14、那个不戴口罩的男人

    15、我无法呼吸

    16、一路狂奔

    17、黑暗阴影

    18、玫瑰园集体感染

    19、幸存者

    20、彻底投降

    21、就是现在

    翻译全文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21加密货币世界风向:听 42 位海外大咖预测行业前景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260475422005.htm

    外一篇:20/21 听链闻编辑部胡说八道:加密世界什么让我们印象深刻、什么值得关注?


    为 2021 年的加密货币行业「把把脉」。

    整理:Soona Amhaz,Token Daily 联合创始人,Volt Capital 普通合伙人
    翻译:卢江飞

    又到了一年结束的时候,和往年一样,现在是时候让 Token Daily 为大家打开 2021 年的 水晶球 了!

    今年,我们与一些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行业大咖做了更多交流,希望他们能为 2021 年行业发展把把脉,探索行业下一步趋势和模式。

    2021 加密世界风向:听 42 位海外大咖预测行业前景

    废话不多说,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大佬们对 2021 年都有何期待吧!

    Alok Vasudev

    Standard Crypto

    • 比特币 将不断跨越鸿沟向前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机构采用,比特币的「 数字黄金 」叙事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 以太坊 此前一直在扮演全球金融体系结算层的角色,2021 年这一角色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会进入 机构级阶段 (institutional phase)

    • 稳定币 发行量也会继续呈大幅上涨趋势,我们会看到针对个人和企业的 稳定币原生 金融应用程序 / 服务出现,市场竞争力也正变得越来越强。

    • 预计我们至少会看到一家 中心化公司推出去中心化、用户拥有 / 运营的加密网络 ,该加密网络会对公司行为进行合法检查和平衡。

    Balaji Srinivasan

    前 Coinbase 首席技术官、独立投资者

    2021 年,下个十年的真正战斗才刚刚开始: BTC vs. 现代货币 理论。

    Meltem Demirors

    CoinShares

    比特币 将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它就像是对货币通胀的完美「解药」。

    2021 年,预计 比特币会突破 10 万美元 ,因为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入场了。此外,比特币挖矿行业也会在明年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我们会看到 北美挖矿市场和可再生能源挖矿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随着 比特币托管服务 越来越多,也会推动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可能大多数比特币投资者仍然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但比特币投资者的数量将会大幅增长。

    预计在 2021 年我们 至少看到 5 个纯加密货币 IPO ,这些项目的年终市值将 超过 2500 亿美元

    最后, 线上创作者和数字艺术经济 将会出现爆炸性增长,代币化将使 创意经济学 加速发展。文化创造者因此会获得大量加密货币财富,有些实物会被代币化并进行自我推销------如果有人感兴趣,我会出价。

    Matt Huang

    Paradigm

    加密货币行业会在 2021 年进一步加强,也或许会成为资本和人才的 超级大黑洞 。比特币会在明年变成一种共识,预计 传统企业家和投资者会对以太坊 / DeFi 越来越感兴趣

    Alexis Gauba

    Opyn

    2021 年,加密货币 链上期权市场 的流动性会变得更强,资本效率会变得更高,我们还会看到自动化做市商 (AMM) 领域出现增长,而且也会有更多针对特定基础设施的自动化做市商出现。

    越来越多新人将进入加密货币市场,我们也会迎来一个全新时代,如果加密社区希望履行建立更好的金融体系价值观,那么需要在这一领域建立一种 包容性文化 ,这件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Stacie Waleyko

    Casa

    不断增长的 硬件钱包和节点生态系统 将继续蓬勃发展并呈上升趋势。我们将看到市场会出现更多新的玩家和 DIY 项目。

    最近几年教会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对于爱好者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基础设施搭建服务,其中许多人渴望构建自己的 硬件钱包集合 并运行多种节点。

    沿着这些思路,我认为与 部分签名 比 特币交易 (PSBT) 标准相关的开发将会有所增加。这一领域之所以逐渐变得耀眼,主要是因为它使气隙设备 (air gapped devices) 之间实现了互操作性,并且市场需求在 2020 年几乎肯定会有所增长。2021 年将是大跨步发展的一年, 硬件钱包 / 签名设备 将会推出一系列新功能,我们对此类产品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入。2020 年已经完成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实现二维码码标准化通信、以及推出全新部分签名比特币交易版本的提案。

    闪电网络 的使用率将会在 2021 年有所增加。任何形式的牛市都会「迫使」交易活动进入第二层,用户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网络扩展性和更低的费用。2020 年对于闪电网络基础设施来说是丰收的一年,随着一系列新工具的推出,许多难题得到了接近,例如流动性管理、路由和 peer 选择等。对于那些集成了闪电网络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行节点的人员、以及通过闪电网络接受付款的企业来说,他们此前辛勤工作已经开始带来丰厚的回报。

    教育和 Z 世代 采用。这可能是我用最少证据做出的预测,我相信 2021 年 加密货币价格走势将推动更多人去理解加密货币 ,牛市是对初学者最好的教育材料。接下来,Z 世代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加密货币。

    我的意思是,谁知道 2020 年将是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呢?加密货币支持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称当前加密货币已经进入「真正采用」阶段,但有许多公司的确处于有利地位,他们可以通过托管服务和比特币奖励计划来吸引新的用户群。如果我们看到比特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 进入流行文化 ,我不会感到惊讶。谁知道呢?也许我们会在一些说唱视频中看到比特币弹出。

    Matt Corallo

    Square Crypto

    西方国家将继续对加密货币的自由流通进行 多边监管攻击 ,而且可能会特别关注那些在交易所里「进进出出」的加密货币。

    采用更好的 扩容技术 (比如闪电网络和基于零知识的压缩技术) ,将进一步推动加密货币被主流接受,加密行业将会越过早期采用阶段。

    Linda Xie

    Scalar Capital

    2021 年,我们会看到 主流机构对比特币的兴趣越来越大 ,此外加密货币 基础设施 也会进一步扩大。

    此外,我们还将看到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 出现大规模协调趋势, 个人 / 社交代币 行业也会出现更多项目,一些杰出的艺术家 / 创作者可能会推出自己的代币。

    Matthew Walsh

    Castle Island Ventures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将根据第 15c3-3 条对加密托管做出明确规定,这将使加密货币行业的 机构参与度 变得更高。一家美国养老基金预计会公开宣布投资了比特币,监管机构可能会在 2021 年批准多个 比特币交易所 交易基金 (BTC ETF) ,此外,应该还会有几家加密资产基础设施公司将通过传统 IPO 和 SPAC 方式上市。

    Sunayna Tuteja

    TD Ameritrade

    比特币这个加密货币行业「帐篷」会变得越来越大,包括消费者、资本和人才会加速流入这一领域,加密货币也会变得 更加多样性

    一批安全领域和企业高管会加入到加密货币行业,预计会注入更广泛、更深入的技能、经验和观点,从而进一步提升比特币市场增长和适应力。另外,由于市场环境转好,一些行业领导者和决策者再也不会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漠不关心了。

    Avichal Garg

    Electric Capital

    当我们进入 2021 年之后,2017 年的许多承诺将会被兑现,比如:

    • 一层协议 将会于新兴开发者生态系统进行更好地融合;

    • DeFi 市场将触及千亿美元规模;

    • 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将实现早期产品 / 市场契合度;

    • 艺术家可以通过 NFT 获得大量收入;

    •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管理资产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不过,可能到等到 2024 年之后,全球大多数国家才会注意到这些具有颠覆性和变更性的技术。

    Amiti Uttarwar

    Bitcoin Core Developer

    比特币价格可能会忽高忽低,请系好安全带!

    Jaemin Jin

    Magic

    2020 年, 新冠病毒疫情 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例行活动,但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们向数字化的转变。实际上,疫情重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容易适应数字化。

    Z 世代年轻人想法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社会保险号,却对 TikTok 账号非常重视,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如果现实生活中出现电影《 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 里的场景应该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Lauren Stephanian

    Pantera Capital

    随着越来越多机构 / 公司参与投资,2021 年,比特币肯定还会继续占据加密货币市场的主导地位,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 大型金融科技公司 采用加密货币 (或者说,至少会采用比特币) 来扩展自己的产品范围并吸引新用户 / 保留老用户。

    加密货币行业里的项目和功能预计会出现 进一步整合 ,特别在 DeFi 领域,许多项目正在努力吸引用户。

    Tess Rinearson

    Interchain

    到 2021 年,发行新代币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和便宜。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针对特定社区和小型社区的特定代币出现,这些代币可能会被称为「 社区代币 」、「社会代币」,或是其他名称。

    这些 长尾代币 (long-tail token) 将各自具有很小的可寻址市场,但却可以共同充当加密货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这些微小的、有针对性的代币将使社区成员获得更多价值。要知道,过去这些价值可能都被传统经纪人、或是资金和使用权受益人给拿走了。

    Ashley Tyson

    Web3 Foundation

    2021 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 Ripple 有可能会「接管」疲软的美联储,按照美国经济刺激政策,联邦政府将会给人们分发救济金,瑞波币 (XRP) 可能会在这一领域里被使用,因为它是银行首选的一种真正的美国加密货币。

    链闻:Ashley,你是希尔瑞斯吗???

    Larry Sukernik

    DCG

    投资者其实可以通过 3 个月移动平均线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对于加密货币项目创始人来说,他们可能每天早上醒来都希望能准确预测市场。

    2021 年,加密社区关于 治理和财务报告 的想法将开始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能会看到 更多加密项目自主公开报告相关财务状况 ,以提高透明度、问责制和决策能力。

    不管是看起来,还是感觉上,加密货币行业已经开始从研发阶段逐渐发展为 商业化阶段 ,因此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项目之间的竞争也许看起来会更像传统公司之间的争斗,他们会在项目成本、产品提供和分销等向量上展开「厮杀」,一些项目将进行垂直整合,而另一些则会进行水平整合。

    Joey Krug

    Pantera Capital

    2021 年, 比特币价格会突破 10 万美元 ,以太坊价格会突破 2000 美元, Coinbase 会 IPO 上市

    到 2021 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 「黑天鹅」事件 ,比如一款灰度的加密货币产品价格可能会暴跌,但相比于「比特币价格会突破 10 万美元,以太坊价格会突破 2000 美元,Coinbase 会 IPO」这三件事,「黑天鹅」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Alex Adelman

    Lolli

    • 包括 特斯拉 在内的几家上市公司将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添加比特币;

    • 劳动力市场、协议和公司权力将越来越去中心化;

    • 全球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将继续增发大量货币;

    • 二层协议 和组织将使比特币的支出、购买和盈利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这将进一步推动比特币加速迈向大规模采用。

    Alexander Svanevik

    Nansen

    2021 年是 DeFi「遇见」金融科技 的一年,Circle、Wyre 和 Multis 等加密公司将通过法定货币整合、搭建一座从 DeFi 到传统金融的桥梁。另一方面, RevolutPaypal 等公司也将开始涉足 DeFi 储蓄产品和稳定币 业务。

    Twitter 上的加密纯粹主义者可能会感叹这越来越多 中心化市场参与者 开始进入加密货币行业,但是对于加密行业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会认可 传统金融机构入场 是推动加密货币和 DeFi 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最佳途径。

    王启奥

    DeFi Alliance

    随着世界各国央行都开始推出央行数字货币,预计 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 会在 2021 年得到蓬勃发展,另外 外汇也将成为 DeFi 中讨论最多的应用 之一,当然也可能会是争议最严重的战场。

    此外,由于 DeFi 和 NFT 两者之间的界线继续模糊,我们或许会在 2021 年经历类似于 2020 年 DeFi 热潮一样的「 NFT 热潮 」。

    不过,我觉得 2021 年对比特币来说可能不会再次进入低谷,因为比特币已经不再引发 (监管) 担忧,而且随着机构参与, 比特币波动性问题可能会得到有效解决 ,市场走势会更加稳定。

    Kinjal Shah

    Blockchain Capital

    随着并购市场升温以及金融科技 / 银行「 抢购 」加密货币公司,加密货币行业将在 2021 经历 创纪录的整合 之年。

    预计明年加密货币行业里将会看到第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消费者应用程序 ,而且会受到非加密用户的欢迎,并在传统市场中脱颖而出。

    随着 Libra 的发布,我们将看到科技公司推出另一种由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但同时稳定币的发行和监督将受到监管机构的极大关注和压力。

    Nic Carter

    Castle Island Ventures

    • 人们普遍认为, 加密货币美元化 的趋势会进一步提升,这种趋势可能在主权货币崩溃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委内瑞拉法定货币玻利瓦尔。

    • 2021 年,市场上一个与美元锚定的 主流稳定币 (自由流通量超过 10 亿美元) 可能会 遭受挤兑风险 ,并在长时间内 (至少一个月) 以低于 90 美分的价格交易。

    • 投资者开始质疑「 治理代币 」的质量,并开始要求对代币持有人权利进行更明确地编码。

    • 稳定币 总供应量将超过 500 亿美元。

    • 全球至少有六家 加密货币交易所或托管机构 定期制定储备协议证明。

    Simon Chamorro

    Valiu

    与大多数情况一样,我认为明年将是属于 DeFi 的一年。对 DeFi 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责任,因为这些创业者、开发人员和企业将开始重新定义金融的未来,同时对 DeFi 价值观更加坚定。

    我觉得越来越多人进入加密货币行业的原因就是因为加密货币提供了一个更开、更自主且更有效的 金融基础设施 ,尤其是是像 Diem (Libra) 、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大国都开始纷纷进入数字货币领域。我们会在加密货币行业看到许多人的真实面孔,此外我希望 2021 年在比特币、以太坊、Stellar、Algorand、Polkadot 等区块链之间看到更多 跨链互操作性 ,这将为更多人带来便利。

    Tomiwa Lasebikan

    BuyCoins

    • 非洲市场 将更快采用闪电网络,闪电网络上将发展许多小额交易汇款。

    • 随着越来越多人发现 稳定币 是一种对冲本币贬值的方式,大量资金可能会流入以美元计价的稳定币市场,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国家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人们更担心出现货币贬值问题。

    • 2021 年加密货币 监管法规 将会变得更加清晰------实际上,我们在 2020 年已经看到加密货币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和采用,各国政府预计会在 2021 年对加密货币监管框架进行更多思考并做出反应。

    • 以智能合约为中心的区块链和以太坊之间 ,应该会在明年出现短暂的市值波动。过去几年,以太坊的发展的确有些缓慢,以太坊因此也会遭受一些惩罚,因为其区块链网络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拥挤。

    Marc Bhargava

    Coinbase

    2021 年,加密货币和 数字艺术经济 之间将更加紧密,区块链将被用作为一种工具,加密社区将成为新旧社交平台交替期间的早期采用者。

    Elena Nadolinski

    Iron Fish

    隐私 、隐私、隐私!

    Ian Lee

    IDEO CoLab Ventures

    明年,许多与 DeFi 相关的行业领域将会获得更高级别的服务、产品和体验,比如商业、社交媒体、社交网络和游戏等。此外,我们还将在 2021 年看到加密行业出现下一个重大突破领域: 加密社交 (Crypto Social) ,它将使开放社交图谱成为可能。价值将开始在产品,体验和应用程序层中向上移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用户体验将对加密项目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Yele Bademosi

    Bundle Africa

    到 2021 年底,预计大多数 非洲金融科技公司 都会提供加密货币入口,而大多数加密货币原生公司也将提供更多传统金融科技功能,从而导致非洲加密货币用户数量大幅增加。

    Colleen Sullivan

    CMT Digital

    2021 年将是监管之年。美国财政部即将出台「 午夜规则( midnight rulemaking) 可能会给加密货币行业带来较大影响。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 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的基础,让我们具有使金钱民主化的力量,去中心化系统也在加速扩展,但问题是,尽管加密行业目前拥有巨大的发展动力,但这些系统并不是非常安全,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保护它们。

    是的,我们当然都知道比特币系统是无法被「关闭」的。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更广泛地发挥加密技术的作用,让加密货币的真正潜力可以影响并改变数十亿人的生活,那么我们就需要 与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合作 ,因为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幸运的是,在我们与监管机构和决策者一起工作的无数个夜晚里,许多人并不害怕监管,这些监管者其实会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加密行业从业者进行互动,并且了解我们正在开发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未来潜力。

    话虽如此,我们在 2021 年需要做的监管和政策投入量很可能会与之前所有年份的全部工作都多。加密货币行业会认真对待监管问题,并欢迎监管机构有机会花时间去充分了解去中心化和加密货币对全球经济和个人经济带来哪些真正的好处。

    Su Zhu

    Three Arrows Capital

    2021 年,我的预测如下:

    • 几家 中央银行可能会宣布购买比特币 ,大多数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也将宣布购入加密产品。

    • DeFi 总锁仓量会突破 1000 亿美元。

    • Coinbase 的首次公开募股将引发加密货币行业并购狂潮。

    • 几家大型上市公司将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资本结构工具。

    • 比特币 的加密主导地位将显着提高。

    • 比特币 期权市场 交易量将占到所有加密衍生品市场的 50%以上。

    • 加密货币可能会成为一些小国家的主要货币。

    Val Wallace

    Square Crypto

    预计 2021 年会有更多加密货币交易所使用闪电网络, 闪电网络 anchor outputs 将变得更加成熟,许多新的 UX 也会出现,密钥管理将得到改进,闪电网络「热」钱包的外部签名者会获得更好的体验。

    Jason Lau

    OKCoin

    机构投资者投资比特币的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新周期将推动比特币价格进一步上涨。2020 年下半年只是一个开始。另外,随着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的人加入到加密货币领域, 人才和基础设施 会得到改善,我们也期望在加密货币市场中看到更多并购交易。

    同时, 闪电网络 将在 2021 年迎来突破,以太坊二层解决方案会越来越成熟并变得司空见惯。另外,我期待至少有一款 加密集成游戏 (以及后续的 NFT) 能被主流接受。

    Clinton Bembry Jr.

    Slingshot

    • EIP 1559 将于 2021 年底上线。

    • 2021 年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总交易额将突破 1 万亿美元。

    Casey Caruso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 比特币 将仍然是顶级的价值存储数字货币。

    • 稳定币 将继续在付款和现货交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机构 (对冲基金等) 持有的比特币比例将翻倍。

    • 许多一层解决方案将寿终正寝。

    • 大多数代币的发展并不会太好。

    Sam Bankman-Fried

    FTX

    如果加密货币的机构采用率持续上升, 西方国家 将越来越关注加密货币。项目方、代币和交易所会基于加密货币上行潜力对市场走向进行判断,他们不会根据行业内部人士对当前加密货币的使用程度和兴奋程度来评估市场未来。

    这可能会进一步突出 不同国家 / 地区 之间对待加密货币的差异,一部分国家 / 地区可能会持续关注当前加密货币行业中已采用的产品。

    Eva Beylin

    The Graph

    2021 年将是 堆栈去中心化 的一年:与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接口、预言机和存储有关的协议应该都做好了上线投产的准备,这些协议都可以对当前以太坊提供大量支持。也许很快就没有人在中心化基础架构上运行 DApp 了,因为人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既愚蠢又不安全。

    Joshua Rivera

    Blockchain Capital

    灰度 (Grayscale) 旗下 比特币信托基金 (GBTC) 和 Bitwise 的 BITW 等 数字资产基金产品溢价将变得越来越高 ,以至于散户投资者无法承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终会意识到当前市场状况已经无法满足散户投资者的需求,因此可能会批准 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 (BTC ETF)

    Stephen McKeon

    Collab+Currency

    • 治理挖矿将会变得非常重要,从而导致市场出现「 治理即服务 」。

    • 监管 方面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监管。

    • 加密和游戏跨界交互可能会迎来首次突破。

    • NFT 用例将出现爆炸式增长。

    • 提一个延伸目标: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也许会变得不那么死忠比特币,他也可能会拥抱 以太坊

    Alexander Angel

    Primitive

    2021 年, 一层协议 的完全摊薄市值将达到 1000 亿美元。

    Imran Khan

    Volt Capital

    鉴于美国最近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进步缓慢,我们可能会在 DeFi 行业里看到两个世界。「 美国 第一世界」将出现一些符合监管法规的 半管制类型产品 ,因此他们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会比较缓慢。与此同时,「 亚洲 第一世界」将不受监管的束缚,他们将带头引领全新的 去中心化金融 概念。

    Larry Cermak

    The Block

    • 2021 年,加密货币市场结构将越来越成熟, 期权市场 可能又会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

    • 加密货币交易所 币安 (Binance) 最终会推出与 Deribit 直接竞争的期权产品。

    • PayPal 可能会在以太坊 (Ethereum) 区块链上推出稳定币。

    • 稳定币将逐渐在交易以外的领域里寻找具有产品 / 市场契合度的新用例。

    • 得益于 Optimism 二层解决方案, 非托管衍生品 开始兴起,到 2021 年底预计将占占到中心化交易所未平仓合约总量的 10%。

    • Coinbase 的市值可能会超过 800 亿美元,这可能会「刺激」其他加密货币公司重新定价。

    • 传统企业开始尝试收购赚钱的加密货币公司,加密货币市场的 并购交易 开始升温。

    •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加密货币指南会开始实施,一些在模糊司法管辖区里提供币币交易服务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可能会产生一定压力。

  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经济学】激進市場:戰勝不平等、經濟停滯,與政治動盪的全新市場設計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再一次面对着历史的拷问。我们没有迎来历史终结,而是华盛顿共识破产,自由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平等与经济危机。长期的经济停滞与不平等困扰着主要西方国家,在财政干预与货币放水的手段都不能带来新的增长后,一些年轻的经济学家将思路转向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市场与产权制度本身。

    产权是私有制的基础,但是它也造成了垄断与市场的失灵,资源配置的无效,也是不平等与。而当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产权与市场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可两位作者却独辟蹊径,从19世纪的理论中找到了武器,重组设计一种没有产权的市场,以竞价机制破解垄断与集中。

    这是一本讨论社会、政治、经济三者相互结合的书,作者以这套平等自由主义经济模型,针对当今经济制度的5大痛点,分别设计对应的模型。

    地产税的竞拍模式。实现居者享其屋,告别高房价与地产投机。

    赋予选举议题以权重,允许每个投票者以问题紧要权重投票,从而破解一人一票的“乌合之众”式选举。

    允许劳动力的全球化自由流动。全球化带来了发达国家的失业,产业的转移,但问题的本质是只允许资本自由跨国移动,但不允许劳动者自由移动的现行体制,新的制度设计可以改变这一切。

    金融机构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他们左右了美国的政治,并为普通民众带来了无数的经济灾难,需要以一种更为分散的方式来破解金融垄断。

    大数据的兴起让互联网巨头可以窥视我们的隐私,并以此作为筹码来利用我们的弱点谋求高额利润。数据生产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我们作为数据的产生者是有权利分享其带来的果实的。

    作者简介

    埃里克·A.波斯纳,芝加哥大学Kirkland and Ellis杰出法律服务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与金融管制、国际法与宪法学。在2014年,他成为引用次数排名全美第4的法律学者。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以及美国法律协会成员。

    E.格伦·韦尔, 政治经济学家,微软首席研究员,耶鲁大学经济学与法学访问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师。2007年普林斯顿经济学本科毕业,并获得最优学生荣誉,之后仅一年时间完成普林斯顿经济学博士全部课程并毕业,因此被誉为“经济学界的神童”。


    下载链接

    【Matters】现在了解 Radical Markets = 2010 年了解比特币

    https://radicalxchange.cn/about

  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21 问与答:加密货币世界最酷的、坚定看好的、被高估的各是什么?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384853997054.htm

    链闻提问,加密世界的洞察者,请回答。

    采访:潘致雄

    不服来辩: 2020 年的加密货币世界,最重要关键词是「 DeFi 」和「 比特币」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为区块链找到了一个完美契合的应用场景;比特币则是屡创新高,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获得了主流机构的青睐。

    当然,也不必双叶蔽目,这两个关键词远不能代表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态势。加密世界的发展参差多态: 多样化的公链 生态 在持续发展、 以太坊的可扩展性 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稳定币 为成为进入主流的新杀手应用苦苦奋斗,大量的创新和野蛮试错还在路上。

    20/21 问与答:加密世界最酷的、坚定看好的、被高估的各是什么

    预测未来是一道难题,但值得尝试。此前,链闻发表了由 Token Daily 邀请 40 多位 海外加密社区的行业大咖对 2021 年做出的预测。作为补充,我们又邀请了十多位中文加密货币社区的 洞察者最活跃的 参与者 ,快问快答:

    • 2020 年 最酷的 东西是什么?
    • 错过了、 挺遗憾的 有哪些?
    • 坚定看好 会有爆发式增长的是什么?
    • 什么技术或概念 被高估

    受访者包括:

    • 赵长鹏,币安创始人

    • Sharlyn Wu,火币首席投资官

    • 邓超,HashKey Capital 董事总经理

    • 咕噜,MYKEY、币乎联合创始人

    • 匹马,Continue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 Arthur Cheong,DeFiance Capital 创始人

    • Andrew Kang,Mechanism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 杨民道,dForce 创始人

    • 代世超,DODO 联合创始人

    • 汤洪波,DeBank 联合创始人

    • 站长,BTC12 Capital 创始人

    • Jennifer Liu,D1 Ventures 合伙人

    • 曹寅,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

    • 索老头,真本聪社群主理人

    • 陆遥远,麦子钱包产品负责人

    • 大硕,DAOSquare 首席研究员

    核心看点

    • 在所有的采访内容中,「比特币」一词仅出现过一次,绝大多数人都提过 DeFi 和 DeFi 相关的概念或项目。

    • 很多人都认为 2020 年最酷的概念是 DeFi,而且更多人会关注在具体的 DeFi 概念,比如 AMM (自动做市商) 、 PMM (主动做市商) 、 算法稳定币 、DEX (去中心化交易所) 等。另外还有人提及由 YFI 引发讨论的公平分发 (Fair Launch) 机制,以及威胁以太坊长远发展的 Layer 2 解决方案,特别是 ZK Rollup 技术。

    • 链闻还采访了各位在 2020 年 最遗憾没有参与 的项目,大家提及项目和领域就比较分散,包括算法稳定币和 Web3,项目则包括 Orion Protocol、The Graph、SushiSwap、Chainlink 等------显然,每个人的悲伤各不相同。

    • 展望 2021,除了上述一直在提的 DeFi、算法稳定币之外,还有 AMM合成资产波卡生态 、Layer 2、比特币出圈、Keep3r 和 Tornado.csh 等概念和项目,可能会是在 2021 年有快速增长的领域和方向。

    • 最有意思的是,企业级区块链、流动性挖矿、聚合器、STO (证券型代币) 、以太坊 2.0 都可以算是挺热门的概念,但显然大家看法分歧颇多,每每有人认为这些概念 被高估

    2020 年最酷的产品 / 技术 / 概念是什么?

    Arthur Cheong :当然是去中心化金融 (DeFi) 。这是目前无需许可和公链领域中最具有「 产品市场匹配度 」的概念,其增长数据已经说明问题了。从年初的 10 亿美元锁仓资产量到现在超过了 150 亿美元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也有重大突破,增加了他们在整个加密资产交易总量的份额。我预计在可见的未来,DeFi 仍将是最具有「产品市场匹配度」的领域。

    邓超DEX 的崛起,标志着数字资产交易的一个里程碑。交易从传统的订单簿模式转向 AMM 模式的探索,从中心化平台开始分流到去中心化协议,用户对自己的资产更有掌控权,将 DeFi (指去中心化的数字化金融,不是狭义的流动性挖矿) 向分布式金融 / 分布式商业的长期目标推进了一步。同时,也带来了与 DEX 交易相关的 Oracle、聚合器、保险等新业态或应运而生、或加速成长。但是,相比 CEX (趋向合规监管) ,DEX 也给行业监管、合规带来一定挑战,需要行业和监管机构一并探索。

    Sharlyn Wu公平分发 (Fair Launch) 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块链世界的权力结构,也展现出非合作博弈世界的全新可能性。

    赵长鹏 :DeFi,围绕流动性挖矿和 AMM 的创新,尤其是对稳定币交易的创新,非常有趣。我相信这个趋势会继续保持。DEX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也非常适合小型且处于发展初期的代币上架,这为像币安这样的大型 CEX (中心化交易平台)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验证基础。

    Andrew Kang :最酷的概念是 AMM (自动做市商) 。这是一个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概念了 (在 DeFi 之前) ,但在加密货币网络通过可组合性和流动性资本市场的优势赋予 AMM 之前,都没有见到真正的应用。AMM 创新将在未来十年内继续发展,并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 引领流 动性的改善

    杨民道 :算法稳定币,包括 ESDBasis 的推出,进一步把货币试验推到一个新高度,我们看到国内也有类似 Yuan 这样基于人民币的 rebase 算法币,这些都是我认为属于最原生的加密货币试验,也是我认为 2020 最酷的有亮点的产品。

    因为相比借贷、交易而言,这类型的货币试验是在传统金融环境里无法进行,完全属于 原生的加密试验

    汤洪波AMM ,因为他们降低了给特定类型资产提供流动性的门槛和成本。

    匹马:闪电贷!

    索老头 :2020 年我认为最酷的产品一定是 YFI ,作为早期持币者,全程见证了 YFI 的成长过程,开启社区公平分发热潮,加密极客和理想主义的精神,理财收益聚合器的横空出世给人的惊艳感,以及年末首创币圈先河的一系列收购操作。毫无疑问 YFI 是今年我认为最酷的产品。

    大硕DAO 第一次被所有人关注;ZK Rollup /Optimistic Rollup。

    陆遥远 :今年最酷的区块链产品非 DeFi 莫属,如果要选一个具体的应用,个人会把 SushiSwap 排第一,流动性挖矿、持币者质押分红、YFI 生态合作让它具备长期存在的的资格了,它的出现所涉及的事件都非常戏剧,现在的发展也出乎意料,期待 SushiSwap 在 Layer 2 和 Polkadot 生态的扩张。

    NFT 赛道遇到了一个暂时不能说出名字的应用,该 NFT 平台功能规划得不错,目前主要是 拍卖质押 功能,单款 NFT 分成独家 / 半稀有 / 公开 独家最贵可以挖矿,剩下就是公募的创世 NFT。其次每个 NFT 的品质都不错,导致制作成本相对较高。每个作品作者都至少在他们的行业有人生轨迹,NFT 技术本身并不稀奇,但平台展现的主题主要是时尚,它会比艺术更接地气。再则该平台资源和想法都挺不错,结合 VR 线上音乐节,永久会员等各种活动,与其他 NFT 平台打通而不是孤零零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是目前 估值较低 ,相比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大。

    咕噜 :最酷的是基于 ZK Rollup 的 L2 ,有极大的希望从根本上扩展区块链的吞吐量,且不需要 L1 的大改动。

    曹寅 :当然是 DeFi 了,无需解释,数据说话,2019 年的时候,我在某次采访里面预测 2020 年 DeFi TVL 可以到 50 亿,我记得采访的时候 TVL 都没有到 2 亿,结果现在超过了 200 亿,明年可能会有 1000 亿资产 上 DeFi。

    站长SushiSwap ,自从 DeFi 兴起,AMM 中出现独角兽 Uniswap 之后,能与其竞争的 AMM 产品似乎只有 SushiSwap,并且经历创始人出逃等风波之后,能获得重生,并且产品 不断迭代 ,增加各种附加值产品,SushiSwap 在创新层面一直在做尝试,借贷,衍生品,无 gas 费的限价单等新功能将逐渐上线。尽管从用户粘性,活跃程度等方面,SushiSwap 距离 Uniswap 仍有非常大的差距,但币圈最吸引人的就是后来居上的故事。正如币安超越了所有先行者,中心化交易所版图的变局,在 DEX 领域也有可能发生。

    代世超PMM 算法。PMM 算法是对订单簿市场的高度压缩,参数简单,却极度灵活。不仅可以实现跟随外部市场价格的 主动做市 ,还可以实现 0 资本需求的自动做市算法、完全自定义的做市算法、众筹建池,还可以退化成 AMM 模式。我认为 PMM 是全面优越于 PMM 的新一代流动性算法。将会有不断的产品随着时间去验证。

    在 2020 年错过了且没有参与的产品 / 技术 / 概念是什么?

    杨民道 :SushiSwap 的流动性「 吸血鬼 」的攻击,我没参与挖矿,但是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模式创新。当时,大部分人认为是一个简单的 fork 项目,但是,现在看来 SushiSwap 的流动性留存还是非常不错,这是 DeFi 历史上最成功的 growth hacking 的案例。

    Arthur CheongWeb3 领域,我认为这个方向仍然非常早期,还在寻找它自己的「产品市场匹配度」,但它具有很大潜力。

    汤洪波 :没太参与的 算法稳定币

    赵长鹏 :2020 年的遗憾是没有练出 6 块腹肌。😢

    匹马: 预言机 (Oracle) 赛道。

    大硕Orion Protocol ,用户友好的 CEX & DEX 聚合产品很重要。错过的原因是当时 DeFi 还不热。

    陆遥远 :今年全程跟得很紧,热点概念都在车上且整体换车节奏也比较好,唯一遗憾的是少数几个应用 (Synlev、Octofi、Empty Set Dollar...) 漏过去了、一些参与的项目 ( The Graph、API3、YFI 系列、Cover) 没有去更深度的参与。都会有踏空的感觉,但考虑风险和机会成本,其实心态就好了很多。能知道哪些错过了还算复盘得不错,就怕有现在还不知道错过的机会。错过并不可怕, 及时调整策略 寻找更早期的机会。

    索老头 :2020 年较为遗憾的是错过了参与 弹性稳定币 ,固有的偏见让我对 AMPL ESD 这类项目敬而远之,这其实就是一场社会性实验,为什么不参与一下呢。在币圈保持开放精神,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收获更多。

    站长 :错过了 The Graph 的交易机会。上线之初,直觉告诉我可以重仓参与 GRT。因为这种产品虽然没有明显的价值捕获逻辑,但是市场有追捧细分龙头的习惯。但是很遗憾,通过仔细研究,评判估值后失去了参与这次炒作盛宴的机会。

    曹寅 :好像没有,除了年初错过了 Chainlink 那一波暴涨,后面的 DeFi、挖矿、NFT、DAO、隐私、波卡都在车上,好像没什么遗憾了,可能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敢加杠杆。

    2021 年坚定看好会有爆发式增长的产品 / 技术 / 概念是什么?

    咕噜 :2021 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资产投资会 进一步出圈 ,从 early adoption 阶段正式进入 early majority 阶段,且这方面的监管已经成熟。2021 年,以美国为代表的 OECD 国家的监管会从金融稳定、税收等角度出发,对加密领域的应用展开实质性的监管,特定领域的野蛮生长期可能会结束,例如稳定币,并进入下一个增长阶段。

    2021 年,最期待的是基于 ZK Rollup 技术使得区块链实现 x100 的吞吐量的理论值的增长。 波卡的平 行链 技术是另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区块链吞吐量的方案,会跟 L2 方案一起与时间赛跑,争夺加密行业未来 10 年的基础设施主导权。

    赵长鹏 :首先是 NFT 。我认为在 2021 年,从游戏中的虚拟物品到音乐会门票,我们将看到 NFT 日益成熟,应用率会进一步提高。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尝试与探索的新领域,期待看到它们的发展。

    另外一个,明年 稳定币跨境支付 业务也会继续增长。使用稳定币或任何加密资产进行跨境支付比传统方法更简单、更便宜。在这方面,加密资产比传统法币支付方式更有效。我认为这将成为 2021 年提高稳定币采用率的驱动因素。

    Jennifer Liu :我认为 底层基础设施 (Layer 1 和 Layer 2) 自 ETH 诞生积累了五年之后,在 2021 年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链上交易、计算的性能和用户进入的 门槛都将大幅降低 ,由于成本大幅降低,会引发金融应用以外的各类应用场景开始展露头脚。

    邓超 :数字资产 (以 BTC 和 ETH 为主) 作为新的资产类别,被主流机构进一步接受;越来越多的 主流机构 ,会开始配置或者增加数字资产,数字资产市值过万亿美元近在咫尺。

    以太坊的生态会随着 2.0 的上线更加丰富,吸引更多的开发者、项目、投资机构,生态的 先发优势和聚集效应 更加明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资产会被聚集或「锚定」到以太坊生态,进而吸引更多的生态参与者进入,形成良性循环。

    Sharlyn Wu :让 DeFi 真正的回归去中心化 crypto native 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被市场认识到, 区块链时代最伟大的产品一定是 区块链原生 的,以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杨民道 :算法稳定币及 算法类合成资产 ,2021 年会有很大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原因,另外算法类资产有自反身的加速增长逻辑而且资本效率极高;另外增长上,我也看好借贷协议和交易类协议,它们在 2021 会在 Layer 2 上大展手脚,且会更加下层到具体应用场景,会有增长放量的机会。

    汤洪波 :看好 AMM 领域的持续创新。

    Andrew Kang稳定币 的高速增长将继续,而且可能会在 2021 年加速。当然,在 DeFi 和加密社区内的增长将是爆炸性的,但他们将在传统市场和国际的商业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匹马: AMM + 算法稳定币。

    陆遥远 :毫无疑问 2021 年 波卡 生态、 Layer 2 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赛道, NFT 依然是保持关注但不会参与过多的赛道,对 DeFi 保持新鲜感不断研究新出现的 DeFi 玩法,周期性的 Rebase 、Seigniorage 一定会继续大放光彩。对待市面上的项目,明年的策略需要更谨慎和专注,区块链机会很多坑也不少,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

    大硕 :合成资产、衍生品、流动性解决方案、游戏。

    站长 :鉴定看好爆发的产品: KP3R ,感觉像一个连接开发者和 DeFi 产品的自动化执行引擎,会和 AMM 以及各种钱包深度整合,比如前面提到的 SushiSwap 的限价单、无 gas 交易等,有机会作为工具类 / 基础设施类产品得到广泛普及。

    还有隐私应用 tornado.cash 及同类产品。因为 DeFi 的大面积应用,用户隐私保护需求日益增长,tornado.cash 从投资和投机角度都值得关注。具有匿名功能的 AMM 产品也有可能突围。

    索老头 :2021 年期待的是 Layer 2 这个赛道,群雄割据的 Layer 2 们最终谁能跑出来。以及大型 DApp 的各自战队,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曹寅

    1. Polkadot/Kusama 上的 DeFi 平行链 (Acala/Karura)
    2. 机制经过优化的 算法稳定币 项目 (Basis.Cash)
    3. 链上 中间件 ,比如数据索引、隐私中间件、链上身份 (DID) 等

    代世超

    1. 长尾资产 市场增长 100x
    2. 新型卡特尔:头部 DeFi 产品提供 全场景金融 服务
    3. 会出现至少一个 10000 DAU DeFi 应用

    Arthur Cheong :仍然是 DeFi,目前很多的基础工作已经在为 DeFi 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了。结合 Layer 2 的扩容解决方案,我预计 DeFi 将释放出更多的用例,比如 合成资产 、资产组合管理、小额支付等。

    你认为什么技术或概念被高估了?

    站长 :我认为 聚合器 产品被高估,作为寄生在 AMM 之上的产品,市值却相差无几,不太合理。还有一个高估的, 算法稳定币 ,被一些人冠以各种创新的名头,在我看来就是击鼓传花非常纯粹的旁氏骗局!

    匹马: 我认为 Layer 2 被高估。我一直认为市场高估了 Layer 2 和 DApp。对 Layer 2 来说,我的看法是:不管是 ETH 2.0 还是其他 Layer 1 技术,都是底层方案,而 Layer 2 要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PoS 是底层解决方案,而作为过渡性方案的 Layer 2,就没有太久存在的意义。

    邓超STO 概念被市场过度解读和过高预期。线下资产以合规方式上链形成金融资产,区块链行业从业者对此寄予厚望,这也可能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是目前的 STO 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 不是 市场 需求 驱动的,而是资产方或者中介机构驱动,市场的真实需求或许还未成规模或与驱动方的设想不太一致。
    2. 现在的 STO 模式,有些旧瓶 (模式) 装新酒 (资产) ,从成本和流程的角度,类似 IPO 或者 Mini-IPO,但面向的合格投资者群体体量以及未来的 市场流动性 ,都不一定能够支撑这一模式持续。

    或许,未来适合链下资产 合规上链 的模式,与现在的 STO 模式有很大区别,甚至也不一定还叫 XXO 这类名字。

    Arthur Cheong企业级区块链 ,这是有史以来最被夸大的技术。区块链技术本身带有多种重要的权衡,如可扩展性和成本,除非愿意接受它的这些缺点并拥抱公链的透明度和开放性的本质,否则它很难使用。

    Jennifer Liu流动性挖矿 。流动性挖矿可以快速启动一个应用 / 协议,作用类似互联网行业各个赛道刚起步时都会用到的红利补贴,百团大战和共享单车大战我们作为用户都享受到了很多补贴。但是流动性挖矿有一点不同,目前大部分协议给出的不是「骑车免费券」而是治理权,这会导致严重的激励错配 - 治理权给到羊毛党而非项目长期贡献者。

    在大部分羊毛党没有忠诚度的假设下,羊毛党不抛, 治理权 不可能回到正确的人手中,项目也就没法长期更好的发展。羊毛党抛售会导致项目币价面临巨大抛压,是否能活过死亡螺旋对项目又是一个重大考验。最终需要项目长期贡献者给羊毛党买单。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会警惕这些大比例代币用来流动性挖矿的项目。

    曹寅ETH2 。从 ETH1 到 ETH2 当中各 Phase 的实现技术难度暂且不论,光是要将现有的以太主链连上 Beacon Chain 实现分片就非常困难,矿工是否愿意配合,以及如何配合,都是问题。目前看来 ETH1 + 各种 Rollup 的解决手段比较可行,社区接受度也比较高,比如像 路印协议 已经实现了全球首个在 ZK Rollup Layer 2 的 AMM 部署,体验下来效果很高,完全没必要再使用 ETH 2 了。

    赵长鹏 :我认为很多技术或概念现在都还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太快给他们下一个结论总是不合适的。不过无论是我提到的 DeFi 也好,NFT 也罢。市场都会经历一个 优胜劣汰 的过程,只有真正创新的、打动用户的才能最终留存下来。

  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哈耶克 - 货币的非国家化:对多元货币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pdf下载

    内容简介

    《货币的非国家化——对多元货币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是哈耶克晚年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他在书中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

    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全球化的深化和加密货币的发展让哈耶克的观点再度受到重视),系首次译为中文。

    作者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是米塞斯的学生,并曾在米塞斯的领导下工作。1931年被任命为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科学与统计学教授,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包括《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货币的非国家化》、《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和《法、立法与自由》等。


    下载链接

  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遗忘与记忆: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丨燕京书评编辑部2020年度选书

    https://www.allnow.com/post/5feed69461bd3354ced1d10c

    过去的一年里,《燕京书评》编辑部的记者编辑们读到了哪些值得推荐的书?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至今未能消退。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全球局势,抑或美国大选,乃至心灵世界,如同一场突兀而至的全人类大鏖战,我们被迫陷入各种非正常状态,牛津词典将2020年称为"无语之年"。

    《燕京书评》,就诞生在这并不平凡的一年。在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不安之间,我们希望参与世界的对话。无论是对旧事物的兴趣,还是对新时代的好奇,都是这枚新生儿的懵懂愿景。如同正在生长的新生命,我们期待能在时代的荆棘丛林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作为文化类新生媒体,《燕京书评》从过去一年的图书出版中遴选出了部分著作,以编辑部的名义分享给所有的读者。这份书单,未必代表着某种野心的意志,却渗透着私人选择的趣味。或者,更多来自于记者与编辑们的阅读记忆。

    不管如何,这份书选名单,将与其他图书榜单一起,呈现我们时代阅读的多张面孔之一。

    【十大书选】(排名不分先后)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著,李春雨译,大方丨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1月版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著,李春雨译,大方丨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1月版

    倏忽之间,二十一世纪竟已过去二十年了,而我们对二十世纪的糊涂账至今没能说清道明。无论是公共历史,还是私人叙事,二十世纪的诡谲风云或微弱呼吸,依然还遗留着如何追忆的历史命题:庞大的历史进程如何影响不同的家族叙事,狰狞的历史痕迹如何形塑私人的生命叙事,历史与生命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去记忆,后代到底该如何去叙述前辈的经验?

    面对家族记忆、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互相缠绕的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该如何记忆与重述呢?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借助书信、日记、照片等遗物,在公共记忆与家族叙事的双重叙述下,构建了一部融合着历史叙事、哲学思辨和文学随笔等多种体裁的复合著作,以一种实验性的复合框架重新追问后辈对历史的记忆伦理及其困境: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人以什么方式来记忆?

    在《记忆记忆》中,玛丽亚-斯捷潘诺娃通过一个瓷娃娃的命运来重新追问个人、家族与时代的记忆伦理,在叙事与思辨互相缠绕的追问之后,她说:"确定无疑的是,当下活着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才活过了多灾多难的20世纪。......这个瓷娃娃有多重寓意:首先,没有任何一段历史可以完好无损地流传下来,不是脚会受伤,就是脸会刮花;其次,空白和缺陷是生存的必然伴侣、隐秘发动机和加速装置;再次,只有伤痕将我们从批量产品变成独一无二的单品;最后,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瓷娃娃,20世纪集体灾难的批量产品,同时也是其survivor和被动受益人,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萧轶】

    《动情的理性:政治哲学作为道德实践》,钱永祥著,三辉图书丨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动情的理性:政治哲学作为道德实践》,钱永祥著,三辉图书丨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这部著作收录钱永祥先生过去十多年写的政治哲学论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过时。他对自由主义所做的理性而且动情的辩护,在当下自由主义危机甚嚣尘上的时代更突显价值;他所讨论的普遍主义、哈耶克的演化论、施密特的政治观、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批评等,是大陆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他希望把道德关怀带进政治生活,追问每个人"活得好不好",从而反思政治制度,具有普世现实意义。

    在他看来,政治哲学密切关注、介入社会生活的现实,所推敲出来的观念与价值,攸关无数人的切身权益,容不得心态上丝毫的奢侈纵欲或者轻浮虚无,尤其要警惕思考"若有所得"时难免的道德优越感。为了善尽自己在伦理上与理知上的责任,他批评许多流行观点和误解,深刻犀利又娓娓道来地说理。

    所谓"动情的理性",一方面指政治哲学情理兼顾的双重性格,另一方面指他在写作中所积郁的个人心境。我们在全书的文字中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而这种"动情的理性"的文笔在中文政治哲学著作中非常少有,独具魅力,加之联想到钱先生的生命实践,很难不为之动容。【曾梦龙】

    "第三帝国"三部曲, [英]理查德-J. 埃文斯著,赖丽薇、哲理庐、陈壮、赵丁译,理想国丨九州出版社2020年2月版

    "第三帝国"三部曲, [英]理查德-J. 埃文斯著,赖丽薇、哲理庐、陈壮、赵丁译,理想国丨九州出版社2020年2月版

    迄今为止最为完整丰富的第三帝国史。全书叙述从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开始,进而追溯战时魏玛共和国分裂的政党制度。在没有法治基础的情况下,离心式的民主制度并不牢固,党争过于激烈且时有暴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以及法国提出苛刻的赔偿条件,使得德国人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希特勒应运而生,他以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为假想敌,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成功煽动了德国民众。

    希特勒的克里斯玛,更是激发了一批忠实党徒和狂热分子。希特勒领导纳粹党不断壮大,通过民主的机制上台,之后又终结了民主和德国的联邦制,摧毁其他政党并控制媒体,钳制社会,成功建立起右翼极权主义统治。对外战争初期的胜利,不仅使得希特勒的克里斯玛进一步加强,德国人更加大了对他的支持。但是,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希特勒的克里斯玛也褪去了光环,德国人最终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第三帝国三部曲",以恢宏的视野和全面深入的叙述综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是第三帝国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张弘】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美]格雷格-卢金诺夫、[美] 乔纳森-海特著,田雷、苏心译,雅理译丛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版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美]格雷格-卢金诺夫、[美] 乔纳森-海特著,田雷、苏心译,雅理译丛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版

    近些年来,极化思维所带来的网络言论或社会运动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兴盛。在国内,一言不合就撕逼拉黑的社会现象,也成为了社交时代的流行症候。甚至,全球在近些年来都盛行起了一股举报与抵制的时代气氛。对于近些年来的个人极端化社会思潮,很多人将之归为社交媒体及其传播机制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娇惯的心灵》中,作者也同样发现,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他们往往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时会采取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甚至侵蚀到了我们时代的教育基础,以及我们认知世界和现实实践的心理基石。

    四十年前,艾伦-布卢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中提出,真正的开放应是个人在各种价值之间的坦诚对话乃至冲突中做出严肃选择;而今,《娇惯的心灵》再度回到了这个时代命题:以爱之名而过度实施的安全主义文化,让这一代人自家庭到学校都被过分安全地安排着道路,善意的保护收获着苦涩的后果,最终酿就的是"脆弱的一代"------不愿承担任何挫折,不愿善意理解不同看法,不愿接受现实生活的复杂结构,与其治疗不如逃避。这种脆弱的心理与政治正确汇合之后,在高校中便衍变成了教师必须讲述进步的言论,进而取缔了看似并不正确的"反动"言论,从而丧失了发现真理的思辨道路,让大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向变成了政治正确的时代观念,一旦发现越安全之界,举报与抵制便成了家常便饭。

    全书讲述的更多是年轻一代的成长文化,但终究指向着我们时代的社会氛围,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所面临的激化。尽管《娇惯的心灵》讲述的是美国的"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故事,但副标题被改译为"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想必对国人而言,添了一份语境挪移下的在地启示: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乃至社会,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才能造就更好的人格,才能铺就更好的成长道路?【萧轶】

    《曾彦修访谈录》,曾彦修口述,李晋西记录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曾彦修访谈录》,曾彦修口述,李晋西记录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作为著名报人、出版家和杂文作家(笔名严秀),曾彦修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从思想激进的少年到历经沧桑的文化老人,曾彦修不仅穿越了20世纪大半时间,并且在21世纪卓有影响。其人格、风骨令人称道;其秉性、作为堪为表率。

    曾彦修少年即参加革命,之后奔赴延安,经历过抢救运动和延安整风。他曾经在张闻天手下工作,跟随他下乡调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以及人民出版社社长等职。在南方日报时,他曾经为了避免错杀,直接向叶剑英汇报,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在"反右"期间,他拒绝整人,将自己划为右派。"流放"到上海期间,他没有在运动中跟风,坚持不冤枉一个好人。担任人民出版社社长期间,他直接对抗某上级领导,拒绝自诬。在经历的所有运动中,曾彦修都以人道主义为底线,在大势中保持清醒了冷静,因此可以留下这样的诗句:"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

    本书不以文采见长,不以思想的深刻为强项。但是,在林林总总的传记和回忆录之中,它无疑是一本讲真话的书。【张弘】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美]沙希利-浦洛基著,宋虹、崔瑞译,万有引力丨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美]沙希利-浦洛基著,宋虹、崔瑞译,万有引力丨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新冠疫情爆发时,斯坦福大学教授周雪光撰写的一篇关于HBO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的观后感在网上流传。他认为,"信息"的流通问题影响苏联当局对核反应堆安全性的判断,导致盲目决策,引起事故发生,误判事故后果,延迟居民疏散,酿成重大失误。这启发人们反思类似苏联这样的封闭系统中的组织决策和救灾处理。

    不只疫情,单就切尔诺贝利事件本身,也值得我们了解。这场发生于1986年的核泄漏事故震惊世界,重创苏联核工业,影响苏联整个体制,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文化符号。但是,关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著作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1997年出版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不过,这本由于成书时间较早,无法囊括更长时段的进展与影响,如2000年核电站关闭、2018年完成对受损核反应堆的最新覆盖。

    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写到了2018年,他利用最新公开的档案和政府文件,采访诸如阿列克谢耶维奇和谢尔巴克等事件亲历者和相关主题作家,从较长时间维度描述这次核灾难的来龙去脉,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他看来,将核事故仅仅归罪于运转失灵的苏联体制和此类核反应堆的设计缺陷过于简单,导致灾难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依然显而易见。

    "权威的当政者希望增强国家实力,巩固本国地位,希望经济加速发展,克服能源与人口危机,但对于生态问题仅仅是给予口头承诺。比起1986年的情形,如今这些情况变得更加明显。假如我们不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汲取经验的话,切尔诺贝利式的灾难很可能会再现。"浦洛基在书中写道。【曾梦龙】

    《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著,王献译,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著,王献译,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城乡,阶级,家庭与学校教育,身份区隔,自我解剖,都是常常提起却又缺乏整理融会的话题。而它们在作者迪迪埃-埃里蓬的个人史中,经过学院派的分析工具,展现了性别、政党、职业、审美等不同线索于阶级分立的交织。无论是当下全球政治极化的氛围,还是知识人寻找认同的挣扎与惶惑,在这部反思性回忆录里都能找到不少对照。这些是《回归故里》取得良好反响的依据。

    埃里蓬在书中回忆,虽然自己求学时便服膺左翼思想,但在生活中仅仅将工人阶级看成一个理念中的崇高群体,和工人家庭的理念冲突使他更希望逃离出身的阶级,宁愿选择用性别身份定义自己。但现实变化是,人们从抗争转向"现代化","个体责任"取消了社会不平等,曾经支持左翼当权的家人开始投票给右翼甚至极右党派,自己则偶然地逃过"学做工"的命运。

    埃里蓬由此发问,从家庭内部的撕扯延伸出左翼退潮的历史图景,揭露造成少数群体边缘化的暴力机制。他也意识到,拥有相同的社会位置,不意味着拥有相同的社会现实。我们所处的位置本就是多个社会宿命的交叉处。他借此含蓄批评了单一类型的身份政治,试图与压抑不安的过去和解。不过,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一个宽慰的结果,而是勇于直面过去、反刍社会并继续出发的自省过程。【钟昱赟】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理查德 -普雷斯顿著,姚向辉译,译文纪实丨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5月版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理查德 -普雷斯顿著,姚向辉译,译文纪实丨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5月版

    当我们论及非虚构作品为何存在时,理由之一便是现实在某些情况下会超过人类的想象力,因为在很多时候即便是虚构也无法承载现实的荒诞。而什么样的题材是适合非虚构的?类型之一便是超出人类认知的,或者打了人类一个措手不及的突发事件,比如一种人类从未见过的新病毒:《血殇》的主角便是一个被命名为埃博拉的丝状病毒。

    非虚构的力量即在于此:因为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是全新的,无论人们如何"虚构",也虚构不出当人类和新生病毒赤身肉搏迎战时的悲壮,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神性"。因为人类无法想象人性本身,当危机来临人们会释放出多大的善意,或者将迸发出多大的恶与之同行。

    和前作《血疫》相比,《血殇》更从容不迫地安排材料,让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在作者安排下出场。作者甚至可以轻松地跳跃时间,因为此书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这个消失数十年、本不属于人类的病毒再次在人类身上出现。

    本书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师从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麦克菲,他用尽所有的办法让读者知道丝状病毒是什么?它由什么构成?它如何侵犯人体?他抛弃了意蕴绵长的复杂句,转而有力地用一个个精准的简单句直接面对丝状病毒,这是一种精准又可读的科学写作。2020年,我们又一次遭遇了一个全新的病毒:SARS-COV-2,却又一次溃不成军,普雷斯顿一语成谶。【张笑晨】

    《战场之外: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1928~1941)》,魏舒歌著,魏舒歌、李松蕾、龙伟译,启微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战场之外: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1928~1941)》,魏舒歌著,魏舒歌、李松蕾、龙伟译,启微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5月版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电影《八佰》终于艰难地上映了。这部电影的背后,是国民政府用军人的牺牲换取国际的宣传,进而争取国际援助。在弱肉强食的战争年代,依靠无硝烟的宣传战争取盟友就变得非常重要。乱世如何争取舆论,也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要素之一。《战场之外》,讲述的便是1928年到1941年之间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

    《战场之外》依据民国时期在中国发行的外文报纸资料,揭示了国民政府争取话语权的艰难舆论史,同时也有着政治史、新闻史与外交史的纵横交叉。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中日两国的信息战争,借助具体的政治事件所带来的各方报道,重新回顾了乱世舆论场域中的多声部回音,揭示了战争年代的复杂舆论结构;后半部分讲述的是国民政府的信息宣传,尤其着重讲述了抗战时期董显光在蒋介石支持下组建国际宣传队伍,利用外文媒体进行宣传战的历史。

    战场之外的"战场",如何在战争中进行"战争",在抗战年代显得殊为重要,不仅影响着民族士气,还影响着国际支持。"济南惨案"后,南京政府在话语权全面失利甚至被全面歪曲的情况下,促使了国民政府痛定思痛地重视起了国际宣传,为往后的全面抗战争取国际盟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舆论作用。尤其是租界报刊的复杂立场和政治背景,如何借助报刊舆论进行国际宣传成为了多方角力的另一个战场。如何理解抗战时代的宣传战,对于理解中国抗战的现实境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萧轶】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卢淑樱著,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版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卢淑樱著,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版

    中国近现代史中,妇女解放是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乳运动、娜拉出走等事件成为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女性走向解放的近代史叙事下,无论是进步主义的线性叙述,还是妇女研究的论述框架,某种程度仍处于传统社会意识和现代父权制框架之下,忽视了女性主体角色的心声与经验,以及社会转型和时代剧变带来的新思潮和新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日常生活。

    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时代转型中,西方思想观念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东方的传播和落地,如何影响了中国女性在家庭内外的生活处境,又如何扭转着怎样的社会互动关系,抑或观念转型与生活变化之下中国女性的性别意涵是如何演变的?无论是强国保种,还是科学育儿,女性是否能够真正地做到自主选择,还是依然被限定在父权制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之中?无论是婴儿哺育的家庭生活,还是哺育方式的时代变化,中国母亲又是在怎样的话语方式和历史语境下进行着角色的转型?当我们观望公共领域的女性解放之际,这种家庭内外之间的私人角色与观念的近现代转型,又是怎样的历史经验呢?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从婴儿哺育方式的社会变化入手,扫描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形塑过程和生活经验,尤其是近代中国母婴史所牵涉的私人领域的观念、行为与经验,在中国女性身上的历史衍变又是怎样的呢?或许,重返这一段社会性别秩序对中国女性的影响,能给予我们当下更好的反思。【萧轶】

    【个人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俄]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金娜著,施海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8月版

    《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俄]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金娜著,施海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8月版

    商店何以成为苏联最大的创汇部门?深陷债务危机的苏联,如何借助外宾商店来实现工业化的资金需求?这家面对外宾的商店,为何最终的收入主体绝大部分来自于苏联人民?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金娜最初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去写作一部多厚的历史著作,但随着不断挖掘历史档案,却掀开了历史的冰山一角,从外宾商店挖出了斯大林时代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饥荒、食品配给制度等纵横交错的苏联社会经济史。

    历史的神秘,或许就像外宾商店的存续一样。在外宾商店存在的年代里,起初为了赚取外宾钱财,最终变成民众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翻出家庭角落里的散金碎银换取面包。外宾商店的创汇成就,最终达到220吨纯正黄金的价值,而其中80%的贡献来源于苏联人民,为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起到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也为"量苏联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对外援助起到了巨大贡献。而在这些巨大的历史贡献背后,苏联人民所承受的又该如何讲述呢?【萧轶】

    《遗忘通论》,[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著,王渊译,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

    《遗忘通论》,[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著,王渊译,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是故事高手,读完《遗忘通论》后会有种恨不得把他所有小说都读一遍的冲动欲望。《遗忘通论》,讲述的是一次性侵引发的与世隔绝:为了躲避人类而数十年不出房门,却迎来了安哥拉数十年来的混乱内战,修筑高墙躲避世界,高墙内外的人与事并不因此而隔绝,墙外的事件影响着墙内的避世,墙内的小事引发了墙外的大事,多米诺骨牌似的避世而不得的内战故事。墙内的避世是因为无法遗忘过去,墙外的革命是为了斩断过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有些人为了遗忘而不被遗忘,有些人为了躲避而无法躲避,记忆成为世间和解、个体存在和生活延续的关键。

    安哥拉的内战,由于苏联、美国、中国等国的武装支持和资金赞助,甚至古巴直接派遣军事部队参与,导致时间极其漫长,且出现多次反转。在内战中遗留下来的地雷多达1200万颗,等于平均每个安哥拉人一颗。北部油田和南部钻石,是安哥拉的财富所在,也是内战不断争夺的阵地。在《遗忘通论》中,就不断出现各种钻石的背景或者钻石的象征。内战中的各方阵营或各色人等,大部分以剪影、拼图的方式接连呈现,形成了安哥拉内战的群像谱,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政治立场,对应着不同的遗忘目标,也带出了因"遗忘"而带来的不同人生,以故事反转的叙述方式,构成了记忆的伦理探讨。

    在小说中,掺杂着大量的隐喻性存在,以物件或事件象征着内战前后的安哥拉社会,也呈现了作者对这场国际势力介入的国家内战的情感态度。比如,吞食钻石的鸽子,屋内焚烧的书籍等。再比如,前国家安全特工在战后死于天线:"在他想安装天线的时候,天线从屋顶掉了下来,然后那玩意儿砸在了他头上。有人把这件事看作新时代的讽喻。前国家安全特工------代表一段安哥拉人大都不愿想起的过往的最后一人------被未来推翻;自由通讯战胜了愚民政策、沉默和审查;世界主义压倒了乡土主义。"但,作者对战后资本主义也呈现了复杂的心态......【萧轶】

    《背叛》,[美]保罗-比第著,邓晓菁译,译林出版社2020年9月版

    《背叛》,[美]保罗-比第著,邓晓菁译,译林出版社2020年9月版

    即便无法全然理解整本书密密麻麻的典故和笑料,读者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位第一位获得布克奖的美国作家,如流水一样顺畅的语言节奏,这是一种近乎脱口秀一样的畅快。而这本出版于2015年的小说,不幸地和2020年发生的BLM产生了映照,横死街头的黑人没有仅存在于文学中。有的时候,虚构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小于咫尺。【张笑晨】

    《烧纸》,[韩] 李沧东著,金冉译,鹿书丨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烧纸》,[韩] 李沧东著,金冉译,鹿书丨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的短篇小说合集《烧纸》,无疑是低调抗打的鹿书工作室在2020年推出的最重磅作品了。小说家、导演这两个身份,李沧东都驾驭得很好。拍电影之后,李沧东就很少写小说了,《烧纸》中的选篇,基本上都是他二三十年前写的,可以算得上是一本"痛苦之书"。在当时韩国民主化运动过程中,人的痛苦与尊严被扔到地上踩,或被丢进火炉烧,烧得劈里啪啦,这几乎就是书里的一个场景:火苗很快烧起来。纸从边缘开始发黑,然后燃烧。印在白纸上的黑字被火焰吞噬,挣扎着发出悲鸣,最后还是消失。

    这十一个短篇故事,虽然现实性略大过文学性,但也相当于是一次属于李沧东自己的倒转人生------仿佛又回到八十年代,韩国在政治阴影、民主化与工业化过程中的艰难探索,同时也不禁让人发问:人的真心,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到底能被毁坏到什么程度?在《燕京书评》之前对李沧东的采访中,他就认准了一个事实:人所经历的某种痛苦,是无法通过理性去认识为什么必须承受,也无法通过他人得到治愈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纯粹之书,因为它试图还原的,是生而为人的本质。【危幸龄】

    《不正义的多重面孔》,[美]朱迪丝-N.施克莱著,钱一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

    《不正义的多重面孔》,[美]朱迪丝-N.施克莱著,钱一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当习惯了对正义的正面论述,而在一个处处皆有不正义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正视它,论述它。它提醒我们,除了有意为之的残忍和不公之外,对它们的不闻不问也是"消极"的不正义。《不正义的多重面孔》逼迫我们在一个混杂的时代审视自身,在一个不需要理由的时代寻找为什么。【张笑晨】

    《移民》,[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刁承俊译,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移民》,[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刁承俊译,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回忆是一种愚蠢行为。它使人沉重而眩晕,好像人不是在时间的逃避中往回看,而是从顶点消失在云端的塔楼极高处砸落到地面。"然而,对于塞巴尔德来说,跳过回忆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在回忆中被毁灭的人,与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完全就是骨与肉的粘连。

    黑白照片,平静语调,在虚构与非虚构中交错穿行。塞巴尔德在前方默默引路,尾随其后的读者只能望其幽灵一样的背影。在一片"向死而生"的孤寂中拨云见日,攫取虚弱光亮。这份沉重回忆从时代中来,沾着带血的泥浆,最终也将回到历史的泥沙湾流中。【危幸龄】

    《光明共和国》,[西]安德烈斯-巴尔瓦著,蔡学娣译,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光明共和国》,[西]安德烈斯-巴尔瓦著,蔡学娣译,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乍读之初,故事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结尾之际,才显现出现实主义悲剧。从神秘到现实的对接之间,就像是小说中的那场下水道大洪水,冲刷了一切表象,坦白了人类的罪恶。马尔克斯说:"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一旦人类事务被命名,一旦人类开始学会了指指点点,人间的荒诞也就随之弥漫。现实走向了规则,人类走向驯化,叛乱必须被平息,舒适不可被冒犯,恐惧让人类走向了暴力,善意必须为安全让路,哪怕细微的叛乱也要被收编成制度的规则,以合法的暴力完成舒适的建构和规则的收编。指指点点,有时候本身就是合法的犯罪。【萧轶】

    《古罗马的笑:演说家、弄臣和猴子》,[英]玛丽-比尔德,王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古罗马的笑:演说家、弄臣和猴子》,[英]玛丽-比尔德,王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作者玛丽-比尔德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现象级学者,在她看来,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华盛顿邮报》评价此书"像一部考古学巨著,让我们透过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缝的镜子,瞥见自己的模样。"

    人们为什么会发笑?作者考证了N种有趣的说法:"如果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拿另一个人开玩笑,人们会报之一笑;但如果是个贵族开了同样的玩笑,人们则会把他的话当成是羞辱";笑的"优越论"则指出,我们往往会因为笑柄或让我们心情愉快的事物发出多多少少有些攻击性的笑,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在宣示自己凌驾于他人的优越感;弗洛伊德则区分了有偏见的笑话和无损于人的笑话,也解释了幽默在羞辱行为中起到的作用。在最近热议的脱口秀与"冒犯"的话题之下,看看这部"笑的考古学",或许可以获得一种"趣味体验":如何一本正经地开玩"笑"?【傅小黛】

    《放风》,狗子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年11月版

    《放风》,狗子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年11月版

    北京60后"老炮儿"狗子的代表作之一,记录了作者在国内外各地的游荡和啤酒生活的随笔集。在京城文化圈儿,狗子被朋友们戏谑为"啤酒主义者"(语出诗人阿坚)。一如艺名"狗子"中蕴含的自嘲意味,这些随笔也不留情地自嘲,幽默的笔调中不乏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生活中虚无部分的质疑。从各地火车站到酒馆,从漂亮姑娘到诗歌酒局,从对朋友的揶揄到文艺青年的派系......诚恳的叙述中夹杂诸多文艺界的趣闻八卦,更横跨了世纪之交前后"啤酒主义者"颇具个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反思。【傅小黛】

    《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美]塞思-勒若著,启蒙编译所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美]塞思-勒若著,启蒙编译所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这部著作,与其说讲述的是我们当今流行的儿童文学史,毋宁说作者考察的是作为文本接受者的儿童阅读史。塞思-勒若从文本阅读史的角度,考察了西方不同时期的儿童所面对的阅读文本,必然让很多文本超出了我们当今所定义的儿童文学。这就使全书不仅仅着眼于那些"为儿童而写的文学",更将视野拓宽到了"被儿童阅读的文学",并且从写作者、教育者、阅读者乃至于出版者等多重社会角色的互动关系中去考察儿童与文学之间的阅读史,呈现的不仅是"儿童的文学",还有"文学的儿童"。

    因为儿童在成长中所受到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我们当今流行观念里的那些儿童读物,还有儿童以阅读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所接触到的其他文本。这让此书更像是作为阅读者的儿童阅读史,而非仅仅局限于我们熟知的儿童读物的历史。而通过儿童、阅读文本及其相关的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能看到儿童的读物在历史中的变化,也能看到儿童读物是如何逐渐独立出来的,以及看到儿童的阅读史变迁。当然,这部著作谈论的对象仍然是西方的儿童及其读物。【萧轶】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著,邹韵、薛梅译,绿林社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著,邹韵、薛梅译,绿林社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简体中文版距离日文首版已有三十余年,但书中所做的概念梳理和历史分析,对理解性别劳动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仍有纲领性的参考意义。上野千鹤子从马克思主义女权的立场出发,条分缕析女性在家庭和市场中所受的诸种压迫,并反思了女性经验在现有框架内的表述不足,有助于对照思考当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的性别议题。【钟昱赟】

    《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美]安妮-凯斯、[美]安格斯-迪顿著,杨静娴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美]安妮-凯斯、[美]安格斯-迪顿著,杨静娴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涌现许多反思美国社会的书,中文世界也引进不少。这本比较新,今年出版,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妮-凯斯。他们运用大量数据和材料,分析自杀、酒精性肝病、药物过量使用引起的"绝望的死亡",探寻经济不平等和资本主义的未来,给人启示。【曾梦龙】

    《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以]利尔-莱博维茨、[美]马修-米勒著,李志毓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以]利尔-莱博维茨、[美]马修-米勒著,李志毓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当"文明的孩子"遭遇"帝国的体制",身世的浮沉被帝国的艰难转身所左右着。幼年时期的他们像幽灵一样飘荡在异国他乡,少年时代也懂得"欣赏树林中甜美的香味",然整个前半生仍逃脱不了帝国的监督和质疑,即使跳下火车逃离帝国的谭耀勋也终究病死异国。其余的留学生们被帝国召回后,重新穿起在美国脱下的长裳,再度蓄起帝国象征的长辫,在铁屋里重拾着"之乎者也"和"君臣父子"的旧时话语。

    在火车站改为夫子庙的时代里,首批"文明的孩子",尽管前半生从美国夫人那里得到了"第一个亲吻",但在近代诡谲的风云激荡下,后半生终究逃离不了时代利斧的收割,没能飞往"天性所指引的方向"。全书内容有点像历史非虚构的半残品,但故事足够让人悲伤,似乎映照着某种轮回般的东方宿命。

    《迷失在翻译中:在一种语言里新生的故事》,[美]伊娃-霍夫曼著,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1月版

    《迷失在翻译中:在一种语言里新生的故事》,[美]伊娃-霍夫曼著,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1月版

    和伊娃-霍夫曼一样,我们都是既被旧时代抛弃、又被新时代夹击的半残品,既像是先天不足的半身不遂,又像是后天难逃的精神瘫痪,意欲保护自我的人往往因内心的敏感而左冲右突,既难以自处,又难容于世,以至于很多事情都略带羞耻,另些事情又略带矫情。如果你总感觉"有些话不好说",或者"有些事讲不清",你能从伊娃那性感的精神里找到极大的共鸣。【萧轶】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晋永权著,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晋永权著,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可能是国内第一本佚名摄影的论述化图集,照片搜寻梳理细密,背景延展常有点睛之笔。20世纪下半叶中国普通人的日常姿态与图像认知,终于走出每家每户的老屋,提供了透视中国政治文化心理的重要参照。今年去世的摄影家布鲁诺-巴贝说过,普通人的摄影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它们不是杂志封面的千挑万选之作,虽然在民间自生自灭,却记载了更触手可及的时间刻痕。【钟昱赟】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罗安清著,张晓佳译,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罗安清著,张晓佳译,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松茸除了是食物,更是一种"可能性",它诞生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而一群现代社会的"弃儿"们,又把它们捡拾起来,重新赋予它们意义,并将其重新带入资本主义的循环中。很多人觉得这一严谨又灵动的研究是没有结束的,但是人类学为什么不可以是"流动"的?就跟现实世界大多数时候都是混沌不清的一样,这也正是人类学身处一众认真讲求理性的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张笑晨】

    《告密:美国司法黑洞》,[美]亚历山德拉-纳塔波夫著,郭航、周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告密:美国司法黑洞》,[美]亚历山德拉-纳塔波夫著,郭航、周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尽管美国刑事司法中的线人告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它仍然有很多副作用------只要有利诱,就会有人为此而告密。【张弘】

    《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李筠著,岳麓书社2020年5月版

    《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李筠著,岳麓书社2020年5月版

    本书是李筠在得到的讲稿,它以政治制度变迁为主线,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信息含量虽大,但脉络清晰。【张弘】

    《经济学通识课:一堂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的经济学课》,冯兴元、朱海就、黄春兴著,海南出版社2020年8月版

    《经济学通识课:一堂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的经济学课》,冯兴元、朱海就、黄春兴著,海南出版社2020年8月版

    海峡两岸三位知名经济学者以广泛的视角、清晰的逻辑、简单有趣的文字编写的奥地利经济学派通史性著作,通俗易懂。【张弘】

  1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作者简介

    [美] 南希·K. 拜厄姆,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现任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参与创立互联网研究者协会并曾担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传播、新媒体和粉丝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互联网,已出版5部作品。


    下载链接

  1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三联·生活书店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套装13册)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林耀华著 豆瓣8.6

    《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社会学经典著作最新译本首次出版,一部堪比《白鹿原》的雄奇家族史诗!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最佳读本。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 费孝通著 豆瓣8.5

    本书收录费孝通先生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二次学术生命”之后,在学术界和知识界获得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已经成为新的经典。从这些经典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晚年对文化的反思,已经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考,升华到天下大同的全球社会,也关注我们今天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先生认为,他所吁求的“美好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共相,是世界性总体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规范,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律令的内外统一。因此,文化自觉是对自身之美和他者之美的双重自觉,目标是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王跃生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王跃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采用人口学与历史学互动的研究视域,在长时段的时间跨度上,结合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学一手资料,功莫大焉。在社会学范畴之外,社会变革对社会组织、家庭结构、伦理道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可由本书窥见一斑,这对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史,乃至中国革命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陆学艺文萃》 陆学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作品。本书收录陆学艺先生的二十四篇文章,分为“‘三农’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建设问题”三个篇章。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贺雪峰著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乡土派”代表人物之一贺雪峰教授作品。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组织社会学与决策分析》 李友梅著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法兰西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李友梅作品。曾师从费孝通。本书以框架概要的表述方式,归纳法国组织决策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推论方式,将其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组织社会学的一个学术领域得以深入开垦的重要方法,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与组织转型研究带来的重要启发。

    《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 李路路著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路路作品。“单位”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李强著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强作品。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潜心研究社会分层数十年。同时这本书又通俗易懂,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大众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人未来命运。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大众读者,都可以 从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学经 典之作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徐勇著

    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徐勇作品。徐勇教授二十余年来坚持不懈有关村民自治的调查研究,深入梳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本书的上篇由徐勇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构成,名为“制度分析”;下篇收录了2000年至今其代表性论文数十篇,名为“专题研究”。上下两篇可以完整地反映徐勇教授从事村民自治研究的全过程。本书的出版也算是对村民自治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吴毅著 豆瓣8.9

    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翟学伟著

    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翟学伟作品。本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飚著豆瓣9.5

    豆瓣热门人类学图书TOP10 No.2.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庄孔韶著

    庄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第一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学者。《银翅》是庄孔韶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著作。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下载链接

  1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记速冻|我与2020

    二〇二〇年,一场世纪疫症给世界带来了意外的冲击:口罩、封城、隔离,甚至死亡,成为了开启20年代第一年的关键字。原有世界运作的机制跟表面上完好秩序的崩坏带来了不安与恐惧,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许多事情的认知,以及与自己、他人、社会和世界的关系。

    韩丽君在年初出版的散文集《黑日》里面写道:“政权在嘲讽,你们要成为水吗,那我把你们抛到海里去。政权害怕海,因为每个海都由许多滴水组成,海能化为浪,甚至海啸。于是,他们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让人以为自己只是一滴虚怯而容易蒸发的水。连结有时会令人受伤,却终会令每个人都更强大而成了势不可挡的大海。”

    粉刷后的历史、“正确集体记忆“,就像一帖风云变幻局势中的精神稳定剂,人们在纷扰的现实中,只要走进算法规划好的波澜不兴的虚拟世界里,便获得了一刹的心灵慰藉,以为这里一切还安然无恙、稳定而和谐。一年走到尽头,或许你还记得这一年的悲伤、愤懑与失落吗?对时光流逝的感知逐渐模糊,历史与当下似曾交错却形神具灭;人们要比以往更加坚强,才能不输给这个不公不义的世界。

    在告别二〇二〇之际,N记邀请读者分享自己与这特殊的一年的故事:一段不愿意遗忘的往事,一次对某个事物认知的改变,一个“不能不明白”、“向历史要答案”的时刻,一个感觉到被连结的瞬间……我们会将这些“速冻”起来的分享整理成文章,与大家共享。或许为了互相保护,我们需要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但愿文字与故事让我们无间,迎接未知的二〇二一。

    注:N记不会以任何形式收集回答者的个人信息,所有问卷均可以匿名/昵称形式提交。

    最好使用代理访问链接。

    问卷链接


    NGOCN是一家中国独立媒体,非营利性质,致力向公众提供进步、负责任且多元的纪实性内容,目前由认同其理念志愿者运营。独立发声,促进社会变革。

  1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1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法学】罗翔 - 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作者简介

    罗翔,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研究所所长。

    2008年至今入选历届中国政法大学“*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2018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曾在《比较法研究》、《刑事法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政法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参与guo家社科、公安部、司法部等多个科研项目。

    罗翔老师一直在学生中坐拥超高人气,并被封为“刑法小王子”,在学校可谓人气爆棚,也是司考名师,近期因为授课视频意外走红Bilibili,被称为“B站上最火的讲法律的老师”。


    下载链接

  1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2020 年总结:如何重新评估世界的运转模式?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750222428507.htm

    声称要取代区块链的各种中心化、甚至基于联盟的方法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愚蠢和低效的」基于区块链的公共解决方案只是静静地向前发展,并获得实际采用。

    原文标题:《Endnotes on 2020: Crypto and Beyond
    撰文:Vitalik Buterin,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翻译:0x33、0x13,来自律动 BlockBeats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正旅居新加坡。我在新加坡的这座城市中度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虽然对于很多人而言半年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是近十年来在异地停留的最长时间。

    历经漫长的战斗,新冠疫情这个可能是自 1945 年以来人类面临的第一个 Boss 级的疫情似乎得到了控制,城市也开始变得正常起来。虽然,对于整个世界的 78 亿人口而言,依旧有些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处境,但是现在在黑暗中已经可以望见一丝曙光,新冠疫苗的迅速研发、推广将帮助人类完成这次艰巨的挑战。

    由于种种事件的发生,2020 年可以被称为魔幻的一年。随着「挂机(AFK)」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拘谨并充满了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也开始变得超乎寻常,带来的后果也好坏参半。

    世界各地的政治也已经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我不断地为许多政治派别的前景感到担忧,一些政客为了他们的一己私利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们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不过,与此同时,一些不寻常的黑暗角落正在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交通、医学、AI,当然还有区块链和加密领域,这些新技术的诞生可能会开启人类发展的新篇章。

    Vitalik Buterin 2020 总结:加密货币会在复杂的世界茁壮成长

    我们是从这里开始的

    Vitalik Buterin 2020 总结:加密货币会在复杂的世界茁壮成长我们要去的地方

    因此,2020 年是一个思考关键问题的绝佳时刻: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评估这个世界运转的模式?哪些看待、理解和推演世界运转的方式在未来几十年会更有用,哪些方式将不再那么有价值?哪些方式是我们之前没有看到,但一直以来都是有价值的?

    在本文中,我将给出一些自己的答案,虽然我的想法可能并不全面,但我会深入挖掘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而且,这些想法中,哪些是对现实变化的认识、哪些只是我自己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其实很难在二者之间划上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大多数情况是两者结合。我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无论是对加密领域还是更广阔的领域而言,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经济学角色的转变

    一直以来,经济学所关注的都是实物形式的「商品」:食品、制造业小零件、买卖的房屋等。实物资产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它们可以转让、销毁、买卖,但是不能复制。让一个人使用一个另一个人正在使用的物品是不现实的,许多物品只有在直接「消耗」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制作一个实物的十份复制版需要的资源可以看作是制作一份复制版的十倍(几乎是十倍,而且规模越大越接近)。但在互联网上,适用的规则却截然不同。在互联网上复制一次很简单,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复制一篇文章或一段代码,虽然写一篇文章或一段代码是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的。但是当一篇文章或一段代码完成后,无数人可以下载并使用,它们并不是「消耗品」,虽然之后可能会被更好的产品所取代,但在被取代之前,它们可以永远地为人们提供价值。

    在互联网中,「公共商品」占据着主要位置。当然,互联网中也有私人商品,特别是以个人稀缺的专注度和事件以及虚拟资产形式存在的商品。但是总体而言,互联网中的大部分商品是一对多,而不是一对一的。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是,所谓的「多」很少能轻易地映射到我们传统的一对多互动结构中,如公司、城市或国家;相反,这些公共产品通常是在全世界广泛分散的人群中被公开使用的。

    许多服务于广泛人群的在线平台需要被治理,以决定其功能、内容审查政策或其他对其用户社区十分重要的措施。但是在这些平台,用户社区很少清晰地映射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当 Twitter 经常成为美国政客和地缘政治对手代表之间公开辩论的平台时,美国政府如何治理 Twitter 才算公平?但显然,治理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这不仅仅是「纯粹的」在线服务的兴趣所在。尽管物理世界中的商品,如食物、房屋、医疗、交通等仍然和以往一样重要,但这些商品的改进甚至比以往更依赖于技术,而技术进步确实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

    Vitalik Buterin 2020 总结:加密货币会在复杂的世界茁壮成长

    在以太坊生态中,由最近的 Gitcoin 四轮融资资助的重要公共产品的例子。开源软件生态系统,包括区块链,都极大地依赖于公共产品。

    但同时,经济学本身似乎也是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个不太有力的工具。在 2020 年的所有挑战中,有多少可以通过观察供求曲线来理解呢?

    一种方法是通过观察经济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在 19 世纪,这两者经常被看作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学科叫做「政治经济学」。在 20 世纪,两者被分割开来。但在 21 世纪,「私人」和「公共」之间的界限再次变得模糊起来。政府的行为更像市场行为者,而公司的行为更像政府。

    我们看到这种融合也开始发生在在加密领域,研究者们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将焦点转向治理的挑战。五年前,加密领域正在探索的主要经济议题与共识理论有关。这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可操作的经济学问题,所以我们会在一些场合获得优质的清晰的结果,比如自私挖矿论文。一些主观性的观点(比如量化去中心化)是存在的,但它们很容易被封装起来,与机制设计的形式化数学分开处理。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区块链上诞生了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协议和 DAO,同时也看到了区块链内部的治理挑战。比如:BCH 是否应该将其区块奖励的 12.5% 重新用于支付给开发者团队?如果是这样,谁来决定这个开发者团队是谁?Zcash 是否应该将其 20% 的开发者奖励再延长四年?这些问题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经济学分析,但是分析不可避免地会长时间处于协调的状态,不断的调整,「谢林点(Schelling points)」和「合法性(legitimacy)」这些概念用数字来表达要困难得多。所以,需要一门混合学科,将形式上的数学推理与人文推理的柔和风格结合起来。

    我们想要数字化国家,但我们得到的是数字主义

    从 2014 年左右开始,我在加密领域相当早地开始关注了一个最迷人的事情之一就是:它是如何迅速地开始复制整个世界的政治模式的。我的意思并不只是在一些广泛的抽象意义上,即「人们正在形成部落并相互攻击」,我的意思是相似性,这些相似之处的深刻与具体令人惊讶。

    先讲一个故事。从 2009 年到 2013 年左右,比特币世界是一个相对纯真快乐的地方。社区在迅速发展,价格在不断上涨,关于区块大小或长期方向的分歧虽然存在,但主要是学术性的,与帮助比特币成长和繁荣的共同大目标相比,这些分歧微不足道也没有人会一直揪着不放。

    但在 2014 年,分裂开始出现。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交易量达到了每块 250 千字节,并不断上升,首次引起了人们对区块链使用量限制在提升之前可能真的会达到 1MB 限制的担忧。非比特币区块链在这之前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小配角,但是从那时起突然间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太坊可以说是这些区块链中的领跑者。

    而正是因为这些事件,此前被隐藏在平静的表象下的分歧突然炸开了锅。「比特币至上主义」的理念是,加密领域的目标不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加密货币生态系统,而应该只包括比特币。这个理念从一个小众的好奇心,发展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愤怒的运动,Dominic Williams 和我很快看清了它的本质,并给它取了「比特币至上主义」这个名字。它主张不管交易费用有多高,都应该非常缓慢地增加区块规模,甚至永远不要增加区块规模的小区块理念开始扎根。

    比特币内部的分歧很快就会变成一场全面的内战。Theymos 是 Reddit 论坛上话题板块 /r/bitcoin subreddit 的主要运营者之一,他也是其他几个关键的公共比特币讨论空间的运营者,他利用这个职务之便采取了极端的审查制度,将他(倾向于小区块的)观点强加给社区。

    作为回应,大区块支持者们转移到一个新的话题论坛上 /r/btc。一些人勇敢地试图用外交会议来化解紧张局势,包括在香港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外交会议,并达成了一个似乎的共识,不过一年后,小区块派最终会背弃了协议。到了 2017 年,大区块派系已经坚定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同年 8 月,他们进行了分叉,在各自独立的比特币区块链延续上实现自己的愿景,他们称之为「比特币现金」(代币 BCH)。

    社区的分裂是混乱的,从分叉后的沟通渠道的分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r/bitcoin 由比特币(BTC)的支持者控制 . /r/btc 由比特币现金(BCH)的支持者控制。Bitcoin.org 被比特币(BTC)的支持者控制。Bitcoin.com 则被比特币现金(BCH)的支持者控制。双方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比特币。结果看起来非常类似于那些时常发生的导致一个国家分裂成两半的内战,双方以几乎完全相同的名字自称,不同的只是每一方的名字都是「民主」、「人民」和「共和」这些名词的不同搭配。双方都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当然也没有更高的权力机构来裁决这场争端。

    Vitalik Buterin 2020 总结:加密货币会在复杂的世界茁壮成长

    上图展示了主要的比特币分叉历史事件,这个数据截至 2020 年,还不包括 Bitcoin Diamond、Bitcoin Rhodium、Bitcoin Private,或任何其他长长的其他一些分叉后并不太出名的比特币分叉项目,不过我强烈建议你完全忽略这些分叉,或者卖掉他们(也许你也应该卖掉上面列出的一些分叉,例如 BSV 绝对是个骗局!)

    大约在同一时间,以太坊也发生了混乱的分裂,以 DAO 分叉的形式出现,这是对以太坊上第一个主要智能合约应用中超过 5000 万美元盗窃事件的一个备受争议的解决方案。就像在比特币事件中一样,先是内部的纷争,虽然只持续了四个星期,然后是区块链分叉,紧接着出现了两条链,以太坊(ETH)和以太坊经典(ETC)。命名的纠纷和比特币一样有趣:以太坊基金会在 Twitter 上持有 ethereumproject 这个账户,但以太坊经典的支持者在 Github 上持有 ethereumproject。

    一些以太坊方面的人会认为,以太坊经典的「真正」支持者很少,整个事件主要是比特币支持者的社交攻击:要么支持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以太坊版本,要么造成混乱,直接摧毁以太坊。我自己在一开始也有些相信这些说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些说法被过度夸大了。虽然一些比特币的支持者确实曾试图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塑造结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就像许多冲突中的情况一样,「外人干涉」这张牌是许多以太坊支持者(某种程度上包括我自己)下意识地用来屏蔽自己的心理防线,因为我们自己社区内的许多人确实有不同的价值观。幸运的是,这两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后来有所改善,部分得益于 Virgil Griffith 出色的交际技巧,以太坊经典的开发者甚至同意转移到了另一个 Github 页面。

    内斗、联盟、集团、与内斗参与者结盟,这些你都可以在加密领域里看到。虽然幸运的是,这些冲突都是虚拟的、在线的,没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这种事情往往会带来的极其有害的人身后果。

    那么,我们能从这些事情中学到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如果像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国家之间的冲突、宗教之间的冲突以及纯数字加密货币内部和之间的关系这样迥然不同的情境中,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或许就是人性中不可磨灭的外显现象,有些东西比起通过改变我们组织什么样的群体来解决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应该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这样的情况会在很多场合继续上演。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区分这种情况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那些促使我们战斗的能量也促使我们做出贡献。

    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我们?

    2000 年代的一个重要知识背景是认识到非金钱动机的重要性。人们的动机不仅仅是在工作中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在家庭生活中从金钱中获取享受;即使在工作中,我们的动机也来自于社会地位、荣誉、利他主义、互惠、贡献感、对什么是好的和有价值的不同社会观念等等。

    这些差异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可以衡量的。举个例子,请看瑞士的这项关于不道德工作补偿差额的研究:如果一份工作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雇主要额外支付多少钱才能说服某人去做这份工作?

    Vitalik Buterin 2020 总结:加密货币会在复杂的世界茁壮成长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一份工作被广泛认为是不道德的,你需要给员工支付几乎两倍的工资,他们才会愿意做这份工作。根据个人经验,我甚至认为两倍工资也是被低估了的情况:在许多情况下,一流的工人几乎不惜任何代价也不会愿意为一家他们认为对世界不利的公司工作。

    难以量化的「工作」(比如口碑营销)也有类似的影响:如果人们认为一个项目好,他们就会免费做,如果觉得不好,他们就根本不会做。这也很有可能是为什么那些筹集了大量资金却不择手段的区块链项目,甚至只是企业控制的以盈利为目的的「VC 链」往往会失败的原因:即使是手握 10 亿美元,也无法与一个有灵魂的项目竞争。

    也就是说,在几个方面对这个事实过于理想化是可能的。

    首先,虽然这种去中心化的、非市场的、非政府的、社会认知良好的项目的补贴是巨大的,可能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几十万亿美元,但它的影响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开发者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纯粹的意识形态」每年赚 3 万美元,另一种是通过在项目中插入一个不必要的代币来获得 3000 万美元的 IC0,他们会选择后者。

    其次,理想主义动机的动机是不均衡的。Rick Falkvinge 的 Swarmwise 通过指出政治激进主义作为一个关键的例子,强调了去中心化的非市场组织的可能性。而这是事实,政治活动主义不需要获得报酬。但时间较长、比较辛苦的任务,甚至是像做好用户界面这么简单的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内在激励的了。所以如果过于依赖内在动机,就会出现一些任务超额完成,而另一些任务完成不好,甚至完全忽略的项目。

    第三,人们对工作内在吸引力的认知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被操控。

    对我来说,从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文化的重要性 (以及那个极其重要的词语「叙事(narrative)」,这个词已经被加密领域有影响力的人不幸地毁掉了)。如果一个项目拥有很高的道德地位,就相当于该项目拥有两倍甚至更多的资金,那么文化和叙事就是极其强大的力量,指挥着相当于几十万亿美元的价值。而这甚至还没有涵盖这种概念在塑造我们对合法性和协调性的认知方面的作用。

    所以任何影响文化的东西都会对世界和人们的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行为体系统地、有意识地做出越来越复杂的努力。这就是非货币性社会动机重要性的黑暗结论:它们为战争的永久边界和最后边界创造了战场,幸运的是,这场战争通常不是致命的,但不幸的是不可能为其制定和平条约,因为要决定什么才算得上是一场战争,文化战争是多么的主观。

    大 XXX 形态一直存在

    20 世纪最重要的争论之一是「庞大政府」和「大企业」之间的争论------两者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 : 老大哥、大银行、科技巨头,它们也不时出现在舞台上。在这种环境下,伟大的意识形态通常被定义为试图废除他们不喜欢的各种大 XXX:比如以公司为中心的主义,无政府资本主义对政府的影响等等等。

    回顾 2020 年,人们可能会问:哪些伟大的意识形态成功了,哪些失败了 ?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1996 年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

    「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些令人厌倦的由肉体和钢铁组成的巨人,我来自思想的新家园------网络空间。代表未来,我请求过去的你们不要再纠缠我们了。我们不欢迎你。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

    以及有着类似精神的加密无政府主义宣言 :

    「计算机技术即将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以完全匿名的方式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两个人可以在不知道另一个人的真实姓名或合法身份的情况下交换信息、进行业务谈判和签署电子合同。通过对加密包和防篡改盒的广泛重新路由,网络上的交互将是不可追踪的,这些加密包和防篡改盒以近乎完美的保证来实现加密协议,防止任何篡改。」

    声誉将是至关重要的,在交易中甚至比今天的信用评级重要得多。这些发展将完全改变政府监管的性质,税收和控制经济互动的能力,保密信息的能力,甚至将改变信任和声誉的性质。

    这些预测进展如何 ? 答案很有趣 : 我想说的是,他们在一个方面成功了,不过在另一个方面失败了。

    那么成功是什么 ? 我们通过网络来进行各种交互,我们有强大的密码学,即使是国家行为者也很难打破这一点。我们甚至拥有强大的加密货币,其智能合约功能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思想家们几乎都没有预料到的,我们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零知识证明向匿名的声誉系统发展。什么失败了 ? 政府并没有消失。

    那么什么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呢 ?

    也许最有趣的情节转折是,这两种力量多数情况下其实是相互的。总的来说,他们并不像死敌一样行事,甚至在政府内部也有很多人正在认真地寻找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以及新形式的加密信任友好的方法。

    我们在 2020 年看到的是:大政府一如既往的强大,但大企业也一如既往的强大。「大型抗议者们」也一如既往地强大,大型科技公司也是如此,或许很快大型密码学也会如此。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丛林,在许多复杂的角色之间有一种不安的和平。

    如果你把成功定义为其中一种强有力的行为者消失或者说消失的甚至还得是你不喜欢的那一类行为者的话,你很可能会失望地离开 21 世纪。但如果你更多地通过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没有发生什么来定义成功,并且你也能接受不完美的结果,那么你就有足够的空间让每个人都感到快乐。

    在茂密的丛林中茁壮成长

    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世界 :

    • 一对一的交互不那么重要,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互更重要。

    • 环境要混乱得多,很难用干净而简单的方程建模。多对多的交互遵循着奇怪的规则,我们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规则。

    • 环境是密集的,不同类别的有权势的角色被迫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世界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不太方便。我从小就学习经济学,它专注于分析简单的物理对象和买卖,而现在,我不得不与这样一个世界作斗争,在这个世界里,这种分析虽然不是说完全无关紧要,但却明显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也就是说,过渡总是充满挑战的。

    事实上,对于那些认为转型并不具有挑战性的人来说,转型才是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认为转型只是证实了他们一直以来的想法。如果你现在仍在按照 2009 年创作的剧本行事 (当时,金融危机是人们脑海中最近的关键事件),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过去 10 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你错过了。一个结束了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死亡的意识形态。

    在这个世界上,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将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与文化力量和任何金融力量都有很大关系 (加密货币是最被低估的大牛领域之一,我一直认为黄金的价值不高,而年轻一代意识到这件事了,那么他们手中的 9 万亿美元必须有个新去处)。

    同样,复杂的力量也会让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变得有用。可以很容易地说,使用中心化服务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任何应用程序。但在实践中,社会协调问题是非常现实的,大家不愿意加入一个甚至被认为是非中立的体系,或者说对第三方的持续依赖的体现,这也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因此,声称要取代区块链的各种中心化、甚至基于联盟的方法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愚蠢和低效的」基于区块链的公共解决方案只是静静地向前发展,并获得实际采用。

    最后,这是一个有非常多学科的世界,很难把它分解成不同的层并分别分析每一层。你可能需要在某个层面中间就从一种分析风格转换到另一种分析风格。事情的发生总是出于奇怪和不可思议的原因,总是有惊喜。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适应它?

  1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艺术】安德烈·布勒东 - 超现实主义宣言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奇异、疯狂、直觉、非理性、反逻辑、梦幻全能……

    超现实主义革命,是梦的浪潮!

    .

    作为一种革命思潮,超现实主义要求对社会进行深刻的变革,其意图创造一种包含着“诗歌、自由与爱”的光明。而作为先锋艺术的重要思想源头,超现实主义对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美学、绘画、电影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书收录了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超现实主义的政治立场》等作品,这些文章最终确立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为布勒东赢得了巨大声誉,使他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人物。

    .

    ★从沉醉中获取革命的能量,这便是超现实主义的所有作品和活动的目标。

    ——本雅明

    .

    ★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诗歌形式,它是信赖自我精神的呐喊,并决心彻底砸碎束缚它的桎梏。若有必要,甚至可用锤子砸碎它。

    ——阿尔托

    .

    ★超现实主义,当下独一无二的文学运动。

    超现实主义者以他们全然反叛的魔幻青春对抗世界,对抗肉体,对抗灵魂。

    ……同时,他们也回身反抗起自己最爱的人,并享受着其中的欢愉与痛苦。

    ——塞尔努达

    作者简介

    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

    法国作家、诗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以及最重要的理论家。他早期与阿波利奈尔、阿拉贡等法国诗人往来密切,也受益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又交往了达达主义艺术家。1924年,他与达达运动决裂后,组织成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 局,并在同年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再次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序列,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对于诗学的贡献,等于马克思《资本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等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对于心理学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是什么》, F. Rosemont


    下载链接

  1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卫报】武汉疫情公民记者张展被判刑4年

    没有人敢面对现实,都像鸵鸟,把头深深地埋入沙子堆。越深就越能感受岁月静好。然而捕猎者就在上方。

    过去三十年,我看见这个世界属于恶者。投机者、无法无天者。而不属于善者,哪怕是对恶的怀疑都会被恶迅速吞噬。没有人能对别人说,追求真理吧!这等于让别人承受肉体的痛苦。但这不是人们应该说的吗?当然应该寻求真理,不计成本地寻求。真理一直是这个世界最昂贵的东西,它就是我们的生命。

    ——张展《保存自己,群体的荒谬,何处是终点》

    她逆行至武汉,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在惊魂未定的城中行走,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她就是鲁迅笔下的那个狂人,或者,19世纪欧洲的那种漫游者。体会着破碎的生活和灵魂的挣扎,在自由、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之间穿行,与现实规则、与各种华丽光鲜的舆论倡导格格不入;奔走,跌倒,冲撞栅栏,被骂作“泼妇”。好吧,她真是专横权力之下的泼妇——她泼,因为她刚直不阿。然而,她的泼,只是自我牺牲的执著。她的质疑、她对一个理想世界的热烈向往,无一不是以牺牲为代价,无一不是拼将性命,挥洒出一个自由奔放的主体人格。——《疫情时代的狂人日记——关于张展》

    关注张展:zhangzhan.org

    关于张展的六分钟短片
    youtu.be/ZCWp0zQFexo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25/world/asia/china-coronavirus-citizen-journalist.html

    在封锁期间从武汉报道冠状病毒的张展,下周将面临审判,这是疫情中已知的第一起公民记者案件。

    By Vivian Wang

    Published Dec. 25, 2020Updated Dec. 27, 2020, 4:34 a.m. ET

    DeepL友情翻译


    2月下旬,武汉黄鹤楼附近的一条小巷里的人们。张展是记者,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一部分,他们在疫情开始时前往武汉。 Reuters

    在一个视频中,在武汉封锁期间,她拍摄了一个医院走廊,两边是滚动的病床,病人被连接到蓝色的氧气罐。在另一段视频中,她将镜头移向一个社区卫生中心,注意到一名男子说他被收取了冠状病毒检测费用,尽管居民认为检测是免费的。

    当时,37岁的前律师张展变成了公民记者,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不加过滤的疫情信息的渴望。现在,她已经成为政府努力否认其在危机中的早期失误,转而宣传胜利的说法的一个象征。

    张展在发了几个月的帖子后,于5月突然停止发帖。警方后来透露,她已被逮捕,被控散布谎言。周一,她将出庭受审,这是中国冠状病毒危机记录者的首次公开审判。

    张展在狱中继续向当局提出质疑。据张展的律师说,她被捕后不久就开始绝食。律师们说,她已经变得憔悴和无精打采,但她拒绝进食,律师们认为,她的绝食是她对不公正拘留的抗议。

    "她说她拒绝参加审判。她说这是一种侮辱。"12月中旬,律师之一任全牛在上海探望张展后说,她被关押在上海。

    对张展的起诉是中共持续开展的运动的一部分,目的是将中国对疫情的处理重塑为政府一系列明智、胜利的举措。指责官员早期失误的批评者被警方逮捕、审查或威胁;在张展之前,还有三名公民记者在武汉失踪,但其余人都没有受到公开指控。

    张展在她于YouTube上发布的酒店房间的视频中。她在她的视频中分享的关于流行病的未经过滤的信息违背了政府的胜利叙述。 via Youtube

    检察官指控张展"寻衅滋事"——这是政府批评者经常被指控的罪名--并建议判处4至5年监禁。

    "她很震惊。"任先生说。"她没想到会这么重。"

    张展是1月下旬实行封锁后涌向武汉的大批记者、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之一。当局当时正忙于设法处理暴发的混乱局面,中国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一度出现松动。记者们抓住这个窗口,分享居民对恐怖和愤怒的原始描述。

    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张展走访了一家火葬场、一条拥挤的医院走廊和这座城市荒芜的火车站。3月7日,当武汉的共产党高官说,居民应该接受"感恩教育",以感谢政府的抗疫努力时,张展走过街道,询问路人是否感到感恩。

    "感恩是你能教的吗?如果可以,那一定是假感恩。"事后她对着镜头说。"我们是成年人。我们不需要被教。"

    张展的视频往往是摇摇晃晃的,没有经过剪辑,有时只有几秒钟。这些视频经常显示出在党的严密控制下,中国独立报道所面临的挑战。许多居民不理睬张展,或者让她离开。如果他们说话,也会让她把镜头对准他们的脚。

    1月25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一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工作。Hector Retamal/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虽然她将一些视频和文章发布到微信上,微信是中国流行的信息服务,但她说她经常在该平台上遇到审查。她主要依靠YouTube和Twitter,这两个平台在中国被封锁,但可以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访问。

    从上海来到武汉之前,张展从来没有当过公民记者,她的朋友李大伟说,张展在报道时经常和她交换信息。但他说,她很固执,也很理想化,以至于有时难以理解。

    张展似乎知道自己行动的风险。在她2月7日的第一段视频中,她提到另一名公民记者陈秋实刚刚失踪,另一名公民记者方斌被监视。她还说,吹哨的医生已经被噤声。

    "但作为一个关心这个国家真相的人,我们不得不说,如果我们只是沉浸在悲伤中,而不去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我们的情绪是廉价的。"张展说。

    没过多久,方先生就失踪了。另一位前往武汉的公民记者李泽华也失踪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最近下令官员 "加强舆论引导",数百名国家媒体记者被派往武汉。

    镇压的范围还扩大到那些试图以不太直接的方式记录危机的人。4月,3名志愿者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关于该流行病的经审查的新闻文章档案,但却失踪了;据其家人说,其中两人后来被指控寻衅滋事,但对他们的审判还没有开始。

    2月,另一名中国公民记者陈秋实在武汉一家临时医院前的视频中。via Associated Press

    尽管受到审查,张展继续在武汉活动了几个星期,部分原因可能是她没有吸引到大量的粉丝。她的一些视频在YouTube上仅被浏览了几百次。

    她的朋友李先生警告说,当局最终会失去耐心,尤其是张展越来越大胆。有一次,她到派出所询问失踪的公民记者的情况。

    "她相信我,但她还是不肯罢休。"李先生回忆说。"她说,'我在武汉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李先生说,5月中旬,张展突然不再回应。他后来得知,她已被逮捕并被带到上海。纽约时报审阅的起诉书指控张展"编造谎言,散布虚假信息"。起诉书还指出,她曾接受自由亚洲电台和大纪元时报等"外国媒体"的采访。

    据张展的律师说,张展被捕后不久就开始绝食。其微信账号上的一篇帖子显示,其中一位律师张科科在本月早些时候去监狱探望她时,看到她的双手被绑上了束缚物。张先生写道,张展解释说,看守定期插入喂食管,并将她的双手捆绑起来,使她无法拔出。(The two Zhangs are not related.)。

    张先生继续说,张展说她觉得头晕、胃痛。作为基督徒,她希望自己有一本圣经,并向他引用了哥林多前书中的一句话。"上帝是忠诚的,他不会让你们受到超过你们能力的诱惑。(God is faithful, who will not suffer you to be tempted above that ye are able.)"

    1月24日,警察和保安站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外。当局正专心致志地试图管理疫情的混乱,中国严格的审查制度在短时间内有所松动。Hector Retamal/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随后分别探望的张科科和任全牛都恳求张展吃饭。但她拒绝了,任先生说。

    "她比视频和照片里苍白多了--死气沉沉的。"任先生说,张展似乎已经老了几十年。"真的很难相信她和你在网上看到的是同一个人。"

    中国的法院系统是出了名的不透明,敏感案件经常闭门审理。据政府统计,2019年,中国法院的定罪率为99.9%。任先生说,张展的律师最近请求对张展的审判进行直播,以确保透明度,但他们没有得到回音。

    其他失踪的公民记者中,只有李泽华一人公开露面。在4月份的一段YouTube视频中,他说自己被强制隔离,但没有被起诉。另一位陈秋实据说和家人在一起,但没有公开说话;朋友说他被监视。目前还没有方斌的消息。

    在她自己被捕前的第二到最后一段视频中,张展走在最近报道过案件的街区的一条街道上。当她拍摄那些关门的店铺时,一名身穿印有 "执勤 "字样的霓虹灯背心的男子与她对峙,问她住在哪里,是否是记者。当张展回绝他时,他吼道:"如果你把这个发到网上,你要承担责任。"

    "我对我的一切行为负责。"张展吼着回道。"你作为执法者,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Zlibrary更新:增加Telegram bot,个人资料菜单更新,增加书单功能及更多

    https://b-ok.cc/blog/26

    我们知道2020年并不是一个好年头,但我们仍在努力让我们的ZLibrary大家庭过得更好。而我们很兴奋地宣布今年最后的更新。

    我们终于推出了自己的Telegram bot zlibrarybot! 目前,每个用户每天最多可以下载50本书,但我们可能会在未来增加限制 :) 。但是,如果你想使用文件转换、发送至电子邮件、发送至Kindle、发送至Google Drive等选项,或者下载超过50MB的书籍,你需要进入我们的网站。在那里,您还可以通过使用/markdown命令找到关于可用域名的最新信息。赶紧添加我们的Telegram bot,在即将到来的假期里享受书籍吧! ✨

    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关键功能之前,我们想提请您注意重新设计的菜单。我们已经将您的个人资料菜单部分与一般菜单部分分开,使其更容易在菜单中导航。

    最后的惊喜:你的个人主题书单(Booklists),你可以与你的社区分享。创建不同主题的收藏,添加书籍和描述,并分享你的书单。最好的收藏品将在未来推荐给其他用户,如果你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请将你独特的书单链接发送给我们,我们将向大家推广。

    如果你对 "书单 "可以增加哪些功能也有什么想法,以及对如何改进这个选项有什么其他建议,请在博客评论中告诉我们。我们很想听听您的意见!

    最后,我们要祝所有亲爱的用户圣诞快乐,新年快乐。当然,2020年充满了各种事件,但我们希望尽管有各种困难,它也给你带来了美好的时刻。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节日快乐,2021年再见!

  1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郑戈:人脸识别背后的机器算法时代,如何定义“人的尊严”?丨回望2020⑤

    全现在:https://www.allnow.com/post/5fe54f82fbe81155427f7c55

    人脸识别背后,大数据技术和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有何灰色地带?《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否真的保护个人隐私?个体能否抵抗机器算法、商业世界的侵蚀?个人权利与集体公共利益冲突时,该如何平衡?“人的尊严”又是什么?

    采写丨傅小黛

    2020,"无语之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时代的车轮,如同陷落在泥淖一般,既让世界重归陌生,也让世界重返熟悉。如同人类其他的世代一样,人类眼前的危机,既能让我们乘势反复咀嚼走过的路,也能使我们借机探观未来的道。曾经,我们被时代强行推行得太快,忽视了太多的问题;如今,我们被迫停滞在历史的节点。或许,我们是时候需要在前进道路上出神一下,重估时代及其所创造的。基于人类"出神"的必要,《燕京书评》邀请学人分享他们的情绪与思考。敬请关注年终策划------"回望2020"。

    这是第五篇,受访人是郑戈。

    今年,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引发了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与个人隐私权之间边界的广泛讨论。

    一个人脸识别的小小鱼钩,到底能够牵出多少时代的问题?很多。从人工智能机器算法、商业逻辑、国与国的竞争到被技术定义的"个体的尊严"。

    在大数据技术和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机器算法有哪些灰色地带?正在制订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何种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从各国立法模式来看,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的法律体系,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的区别主要呈现在哪些方面?它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商业的逻辑下,既然机器学习可以形成一整套如何去操纵人类行为的知识,那么个体出于对于自身权利的保护,该如何抵抗机器算法、商业世界的侵蚀?还是说,人类只能接受被大数据操控的事实?在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尊严"又如何定义?

    就此,《燕京书评》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郑戈的研究领域是宪法学、法理学、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近年来,主要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以下为《燕京书评》和郑戈的访谈录。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曾全职任教于北京大学(1998-2003)和香港大学(2004-2014),并曾在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杜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著有《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译有《法律的道德性》《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等。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曾全职任教于北京大学(1998-2003)和香港大学(2004-2014),并曾在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杜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著有《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译有《法律的道德性》《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等。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隐私权已经消亡

    燕京书评:人脸识别会带来哪些隐患?

    **郑戈:**人脸识别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生物测定技术当中的一种。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遍布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都是广义上的生物识别或生物测定方面的装置。

    人脸识别技术之所以最容易引起恐慌,是因为它具有一些特性。首先是远程识别性,它不用接触到我们的身体,比如,如果在小区门口装一个人脸识别装置,没有通知你的话,你很难察觉到。它是以一种非常隐蔽的不太容易为人所察觉的方式来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

    此外,它还有识别唯一性。如果是采集其他的数据,需要数据融合、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才可能定位到某一个特定的人;但是,人脸识别直接就可以定位到某个具体的个人。

    它还有关联验证性。因为现在很多的商业机构,包括比如说"人脸识别第一案"里面涉及到的动物园,还有银行等一些机构,都是把人脸识别作为身份认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旦人脸识别普及开来,在一个场所获取的你的面部信息,可能关联到多个场所当中的应用。一旦你的人脸信息被滥用、被盗取,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因为在从银行到各种需要身份认证的这些场所都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这三个特征,其实就导致了人脸识别具有比其他的数据采集方式可能更大的风险。比如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就是你需要填写一张表格,填写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等。这样的数据采集方式,都是在你知情的情况下主动去填写。人脸识别这种方式不需要你主动的填写任何东西,在这个方面,知情同意就很难做到。

    图解人脸识别技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解人脸识别技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燕京书评:大数据技术和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有哪些灰色地带?

    **郑戈:**目前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所涉及到的对个人数据的利用,有很多时候是个人所不知道的。它可以采集各种数据,包括无结构数据,很多一开始可能和个人没有太大关系,分析以后才能产生一个结果,综合出一个个人画像。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隐私权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传统的隐私权是基于某种空间想象的,它区分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如果你在一个私人空间里面,比如在自己的家里,你的隐私预期就会非常高,而法律也保护这种隐私预期。传统时代,如果要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可能需要跑到你的家里面偷偷地装一个摄像头,或者像狗仔队那样拿一个带有远焦镜头的照相机来拍摄。

    现在是万物联网的时代,人们随身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这些设备随时随刻都在向云端传送着你的个人信息。在这种状态下,隐私权所赖以为基础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

    传统的隐私权,其实包含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独处",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私密空间里待着的时候,享有免受干扰的权利。从"独处"延伸到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当中,人的隐私权也得到保障。此外,又延伸到秘密,那么包括通信秘密、通话秘密等,点对点之间的通信内容也是受到保护的,这三个维度,总体上来讲都是为了维护一个人的自治。

    隐私权的这四个维度,在今天的物联网时代,是缺乏空间支持的。比如,"独处"时的个人信息,其实已经没有一个秘密空间来加以保障。

    燕京书评:在诸多大数据技术中,人们更关注人脸识别,一方面是今年新冠疫情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导致的,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郑戈:**人脸识别是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新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人脸识别和传统的隐私权、人格权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早在我国的1986年《民法通则》里面,人格权部分就提到了肖像权,这是人的非常传统的权利,人脸识别中会涉及到肖像。人脸识别之所以很容易让人们警觉,是因为它和传统的人格权、隐私权可以挂上钩的。

    其他的大数据处理方式,其实大部分人根本就意识不到,比如说我们的GPS信息,随时随刻都在上传到云端,供某个大数据掌控者进行分析,但这些是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只有当它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时,我们才可能会意识到。

    人脸识别和其他的比较不那么容易被人们关注到的数据采集方式不太一样。在大数据时代之前,肖像权就是受到保护的,我们的肖像被某个设备给捕捉拍摄下来,普通人都可以感觉到对自己是有影响的。

    人脸识别第一案:用法律拦住"伸得太长的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脸识别第一案:用法律拦住"伸得太长的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燕京书评:这些问题该怎么去面对?正在制订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能解决吗?

    郑戈:《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这个问题是会有专门处理的,因为人脸很明显属于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第4条对"个人信息"的定义是,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人脸识别,显然不是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因为根据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可以准确地定位到某一个特定的个人,所以它明显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所保护的个人信息。一旦被确定为个人信息,它的采集和处理就要遵守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包括个人信息的取得必须采用合法正当的方式,要有明确合理的目的,采集的信息使用处理目的要被限缩到最小范围;出于某种目的而采集的信息,不能用于其他的目的。

    《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旦通过,那么一个商业机构、住宅小区或政府部门,如果要采集人脸信息使用,首先是必须以明确的方式来告诉被采集人脸信息的人,不能再偷偷摸摸地装一个人脸识别装置。这个装置必须是有明显的标识,让所有人都知道。

    比如,它对政府利用个人数据,是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的。如果是政府在十字路口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装置,那么就必须符合特定的公共利益的目的,如防疫、安保等。商业机构要采集人脸信息,就必须有一种合同关系,每一个合同关系都是出于一个非常特定的目的,明确征得被采集者的同意,不能转作其他目的,更不能把它所采集的人脸信息再转让或者出售给别的商业机构。诸如此类的法律原则,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里是有相对比较完备的规定的。

    燕京书评:疫情期间,几乎完成了一次全民信息收集。

    **郑戈:**出于特定目的而搜集的数据,只能服务于特定目的,而且它的存储应该是有一定的期限的。防疫期间,因为它是出于一个非常重大的公共利益目的,那么搜集个人数据应该是被允许的;疫情过后,在疫情期间所采集的个人数据,如果被转作其他用途,特别是和公共利益无关的商业用途的话,应该是法律所明确禁止。

    燕京书评:疫情期间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是否促成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订?

    郑戈:《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制订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它和疫情没有直接的关系。人脸识别只是个人信息的一种。但是,人脸识别的问题出来以后,现在的征求意见稿里面,有一些专门针对人脸识别问题的。

    比如说第27条,非常明确地说,在公共场所安装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图像采集的设备,只能是出于公共安全目的,明确地限缩了公共利益的范畴,界定得更加清楚。因为很多东西都可以被称为公共利益。这是非常明显地针对人脸识别问题而确立的一个规则。

    燕京书评:人脸识别相关立法会不会比较有难度,比如技术发展很快,一些细化之处无法预测和明确规定?

    **郑戈:**因为法律它必须具有一般性,所有法律都是抽象的,都是一般性的。不仅是在人脸识别这方面有这个特点。但我觉得,在这一草案中,人脸识别的相关规定已经足够具体,可以实施了,我不觉得它有执行上面的难度。因为一旦明晰了,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人工智能能够形成整套知识去操纵人类行为

    燕京书评: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人工智能对个人权利可能造成侵蚀的,还有哪些方面?

    **郑戈:**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就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的机制是从海量的数据当中去寻找规律,其实是一种统计学原理,只不过我们过去的统计学需要去找样本。传统时代的统计样本、我们的算力、取得数据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将近70年了,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就提出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忽然成了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而且取得了非常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时代产生的数据,远远超过我们之前时代所产生的数据总和。现在,人类媒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用我们传统的人力方式是难以处理的。

    这些数据,如果不借助机器学习的算法,其实是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但是,恰恰是这些海量的数据,它为机器学习的算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计算机可以从这些海量的数据当中去寻找到规律。比如说每一次到百度上去搜索一个关键词,甚至每一次鼠标的点击,都会留下电子痕迹。数据本身是原始素材,表达出的某种信息其实都是关于人类行为的。

    机器学习算法,使这些数据变成信息,再变成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知识。现在大多数平台企业,都是利用数据来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知识,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商业目的,比如说量身定制地投放广告。在美剧《西部世界》中,有一句很有趣的话:"我们给机器编码是为了解码人类。"人工智能,本来是人类编码而形成的一种算法,目的是解码人类的行为。然后,就可以干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预测、修正甚至提前介入人类行为。

    也就是说,在意图阶段,甚至连意图都没有形成的时候,通过大数据分析已经掌握了信息。比如,一个具体的消费者,有什么样的消费倾向、兴趣爱好是什么,由此投放诱导性信息,使你产生某些方面的购物需求。换句话说,需求很多时候是被诱导出来的。

    所以,机器学习可以形成一整套的如何去操纵人类行为的知识。

    现在的智能算法技术方面最强的是一些企业,从百度、阿里到 Google、Facebook。因为他们掌握着最大量的数据,主要是用于商业目的。但是,它也可以用到其他方面。比如,大家都知道,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 Facebook泄露8700万用户的信息给剑桥分析,剑桥分析量身定制地来投放竞选广告,最后影响了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彻底地改变了我们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

    在我看来,这是最深层次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没有深入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要现实层面,即平台企业背后的算法,而有很多科幻式想象,比如,"人工智能具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如何奴役人类"这类话题。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现在主要应该担心的。即使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也是在遥远的未来。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实际已经通过我刚才所讲的方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面。

    人工智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工智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燕京书评:个体出于对于自身权利的保护,该如何抵抗这种机器算法、商业世界的侵蚀?

    **郑戈:**实际上,整个商业逻辑就是要利用人的弱点;而人工智能就是大数据掌控者,利用人的弱点的能力得到几何倍数的增长。但是,人类抗拒这种操纵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化。

    刚才我们讲到,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要有海量的数据,个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海量的数据的,只有像阿里、亚马逊这样的大型平台才可能获得。所以,个人相对于平台企业来讲,抗拒操纵的能力,其实是严重弱化,甚至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的。

    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哲学、法学领域的很多学者,比较强调人的自治,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在我们法学领域,企业也是被视为法人的,我们想象自然人和法人是平等的,可以平等、自由地签订契约,完成各种各样的交易。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状态。实际上,个人和大型平台企业之间,谈不上平等。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没有解决方案。

    燕京书评:商业逻辑和人工智能利用个体的弱点,个体的生活却依赖它们,抗拒能力越来越弱。长此以往,人就会变傻变笨。

    **郑戈:**实际上,已经变傻变笨了。

    算法之下,"个体的尊严"是什么?

    燕京书评: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定义"个体的尊严"?

    **郑戈:**我们现在都非常地迷信科学,实际上现在的科学也是在消解人的人格。

    在宪法学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人的尊严"。这个概念主要来自于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个理论听起来是很美好的,但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从人工智能到生物科学到脑科学,所有这些自然科学现在给我们造成的图景,其实就是人的人格基础是什么都已经很不确定。

    人工智能让机器具有学习能力,使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与之相反,脑科学描述的图景是人越来越像机器。这两方面,其实目前是合流的。比如说现在主流的脑科学家,会认为人脑是由1000亿个神经元所构成的,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所思所想。除了神经元之间的物理通讯机制(放电)和化学通信机制(分泌递质)以外,脑科学家认为我们找不到任何自我意识或灵魂存在的依据。既然这样,人类思考的过程最终可以用算力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来模拟和取代,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而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韩国裔科学家承现峻,在他的著作《连接组》(Connectome)中就写道:"据我所知,没有任何客观的科学证据来证明灵魂的存在。人们为什么相信灵魂的存在?我怀疑宗教是唯一的原因。"他很明确地说,你的身体和大脑与人造的机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由此来看,生物科学和计算机背后的认识论基础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人就是机器,更准确地说,人就是代码或者算法,那么他们一方面会使用机器和算法来取代人脑,另外一方面也会借助算法来影响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所以,我们目前所面对的一个总体的技术图景,会变成商业模式,变成我们所处的整个外部环境当中非常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美]承现峻著,孙天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美]承现峻著,孙天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燕京书评:看来,"人的尊严"这一最基本的概念现在也有点面目不清了。那么,你个人有没有担心过自己被奴役?

    **郑戈:**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前面是描述了一种比较悲观的前景,但实际上也不是那么悲观。因为现在这些问题,其实在现代性的早期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整个现代化的进程,都是用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一个过程。工具理性,是指的在任何给定目的的前提下,来寻找实现目的的最优手段。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我们不再去讨论终极价值的问题,我们认为终极价值是每个人可以自由去选择的。所以,人们就去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技术的关键词叫作"优化"。

    现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人霍布斯,非常系统地打造了人类无中生有的创造和管理世界的理论。法律和工程技术,都是这种创世工作的工具。霍布斯曾经非常明确地写道:"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极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映象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他认为,"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人类欲望的目的,不是在一顷间享受一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确保达到未来欲望的道路。"

    霍布斯的理论很有趣,他认为人类没有终极的价值,没有终极的追求,只不过是满足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其实,在霍布斯那里,价值理性就已经完全被颠覆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消费主义。技术使消费主义得到不断的膨胀。人类是有肉身的,那么人类的所有欲望都是使自己的沉重的肉身变得更舒服,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求。人类的基本欲望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从石器时代到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人类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日新月异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基本哲学层面的命题。

    《利维坦》,[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2017年3月版

    《利维坦》,[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2017年3月版

    燕京书评:那么在你看来,科技能够做到中立吗?

    **郑戈:**当我们说"科技"时,往往也混淆了科学和技术。

    科学的主要的目的,是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它关心事实。所以,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中立的。因为它只关心事实。但是,技术不一样,技术是利用科学的原理来实现特定的人类目的的手段。所以,技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你给它什么样的目的,它都能找到更好的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目的是邪恶的,技术越先进,能够做的坏事就越多。

    燕京书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否认了人的价值属性,那么人的尊严是什么呢?

    **郑戈:**其实,现在在法律领域所谓的"人的尊严"也非常的技术化,它不是说人本身有什么不同于万物的根本价值,它其实还是说要保护人的身体,人首先有身体的人身自由,不能无缘无故去剥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围绕着"人的人身"为基础,是一个的同心圆。

    这就联系到开始讲的隐私问题,人的身体、在私密空间当中的自由、亲密关系以及秘密,都是受到保护的。万物联网时代,突破了基于空间想象的法律概念,而我们还没有发展出新的法律概念和原则,甚至我们在目前的时代需要保护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很大影响。这一条例的核心观念,其实还是想把传统的个人对关于自己信息的自主控制权,延用到大数据时代。欧盟的体系,最早的基础的是德国宪法法院在1980年代的一个判决当中提出的"个人信息自主权"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控制关于自己的信息的流向,被什么人所利用。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很天真的想象,基本上是把这个信息想象成传统时代的通信,比如,我写了一封信,这个信要寄给谁;在寄信的过程当中,信的内容不能被第三者知道。

    这种自主权,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信息是发散式的,每时每刻都向外溢出的,包括每发一个朋友圈、上网搜索一个东西等。但是,法学家们借助传统的古老概念,去理解并试图保护一些传统的价值。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特征。

    燕京书评:有学者提出信息的删除权,大数据时代人们能拥有这种权利吗?

    **郑戈:**删除权,又称为"被遗忘权",指数据主体可以要求数据平台删除关于自己的某个信息。实际上,互联网不会遗忘。只要一则信息出现过在互联网上,它就会在某个服务器上,就很难删除。删除权,更准确地说,是去索引化的权利,它主要是针对搜索引擎而提的一种诉求。比如,可以要求Google、百度把一则个人信息去索引化,搜不到了,但要求这则信息在整个的网络空间消失,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

    删除权,也在目前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讨论里面,很有可能被纳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数据权做了细分,包括个人数据的可携带权,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完整的信息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外一个平台,平台的企业是不能做任何限制的。在欧洲某些国家,一个人在遗嘱当中,可以要求死后数据权,对生前留下的数据做某种处理,非常详尽。比如说自己的 Facebook账号、推特账号,甚至自己的游戏账号,在自己去世之后如何处理,也会成为遗嘱的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一系列的权利,也很有可能会进入我国的立法当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规定的权利越多越好,因为也要考虑为本国数据企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在数据隐私面前,如何平衡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

    燕京书评:个人在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是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点什么?比如,你可能想过该怎么抵抗这些,或者跟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

    **郑戈:**我们都非常强调所谓的自由,但自由从来都是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够获得和保有的。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在计算机科学的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创生性的计算机(the generative computer)",当时的计算机科学专家还有一些研究计算机相关法律问题的法学家,都认为计算机是一种解放性的技术,网络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定义和设计自己的交往空间。

    当时的技术人员设想的理想计算机完全是开源的,每个人都可以去自由地编码,定义自己的计算机可以做什么。同时,互联网也是有一系列的开源代码和软件所组成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打造自己心目当中比较理想的互联网。如果这种理想实现了,当然我们对关于自己的信息的控制权就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但设想一下,我们愿意用这样的计算机吗?它需要你自己去编码,自己去设计。恐怕没有人愿意用这样的计算机。果不其然,这种创生性的计算机和网络很快就淡出了历史舞台,实际上从来都没有流行过,它只是一小部分的技术专家和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

    后来占据主流的计算机是什么样子的?苹果。当苹果推出iPhone,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之前是一个只能打电话的手机,苹果使你随时随刻都可以上网,是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电脑。苹果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显示决定一切,一个苹果用户不需要懂任何技术,只要看得懂显示屏就可以。

    苹果就是一个完全封闭式的盒子,排除了个人所有的创造力因素。想在苹果上面做手脚,想要改变它的程序,想要去下载不是apple store里面原本就有的软件,是非常困难的。苹果是典型化的大众消费时代的理想手机,不需要个人用户去付出任何努力,就把一个非常便于使用的产品交到你手里。它假设所有的用户都是傻瓜,只要拿到一个 iPhone,再傻的人也会用,这才是目前时代的产品的主流。

    这个例子其实就充分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嚷嚷着想要自由,但当真正要给你自由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接受。所以,这就是一个辩证法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我们想要拥有自由,其实也是可以拥有的,但对个人的要求就会比较高。当技术带来很多便利时,很多人又会说技术滥用了我们的数据,这个就是有些"无厘头"的说法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懂得加密技术,你能够拥有的个人隐私就会更多一些。否则,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每天在自愿交出海量的信息,回过头来又去抱怨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了。

    燕京书评:关于自愿和抱怨,其实如果现在没有这样的一种侵犯隐私的集体行为的话,就不用去"自愿",也没什么好抱怨。人们使用技术的生活和日常行为有惯性,以便利为主,比如基本没人会在进小区时,因为不想被采集个人信息而当场重新做一个技术研究。作为普通的世界公民,可能一方面想拥有便利,另一方面也想拥有个人的权利。可以有这样的要求吗?

    **郑戈:**当然是可以有要求的,但这种要求是要求一种最低限度的保护。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它其实就是提供了一种最低限度的保护,主要是约束个人信息的取得者。如果是政府的话,就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目的。如果是私营企业的要盈利的话,就必须以合同的方式来征得数据主体的同意。这些最基础的法律保护是可以做到的。

    现在的时代,是遍布式计算的时代,虽然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利用,但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这一点是需要承认的,虽然现代性的反思者对此往往都会比较批判。

    在传统社会,虽然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更加独立,隐私也比现在多得多,但没有人愿意回到那样一个时代。因为现代性的这套技术商业模式、社会组织方式,是使越来越多的人物质生活得到了更大的改善。而在传统时代,人的物质生活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只能满足极少数人过非常优越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处在贫困的状态中;而现代化社会的一系列技术,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

    2020进博会,上海,参观者人脸识别后进入展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0进博会,上海,参观者人脸识别后进入展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燕京书评:对于个人数据的保护和使用,界限在哪里?

    **郑戈:**刚才聊到了把个人数据权作为隐私权,进而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常常忽视数据权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数据的物权"。

    国务院今年专门颁布了一个文件,把数据作为当下经济形态的要素,和土地劳动资本一样。这种数据的经济维度,就涉及到"数据的物权"的面向。也就是说,数据权也是一种财产权,但数据作为财产权,和个人的关系又不是太大,因为零零星星的个人数据其实没有多少财产价值的,它必须被一个平台企业汇总起来变成大数据才可以供机器学习,才能够去进行行为模式的分析,才能够产生商业价值。

    目前我国的立法,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里面,都有一个规则:一旦对个人数据做了匿名化的处理,用数据产业的术语来说就是数据清洗,去除了其中的可以定位到某个具体个人的信息,比如身份证号码、个人面部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了。它就变成了某种财产权,一般来说,这种财产权属于大数据的采集者和处理者,是属于平台企业的。

    所以,当我们来讨论数据问题的时候,要区分这两种权利。一种就是作为人格权的个人数据权,它主要是采用传统的隐私权原理来加以保护的,一旦披露以后,会使一个人比较尴尬。但是,一旦个人信息去敏感化、匿名化处理之后,它就变成了属于企业的财产权。

    燕京书评: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有一个常常浮出水面问题是,个人隐私权与集体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郑戈:**法律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叫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一个非常面对现实的一种法律思维方式。它会承认,在任何问题上都会涉及到不同的权利和利益。比如,在隐私权问题上,会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有公共利益之间的权衡。比如,在疫情防控方面,如果一个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被采集自己的健康数据、活动区域数据,那么法律如果过分地保护个人权利,就会导致像健康码这样的技术手段没法得到应用。比如,一个人的言论自由,可能会侵犯别人的名誉权。所以,在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都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和权利。

    疫情这个例子,涉及到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涉及到一个比较典型的法律思维方式,就是避免走极端,把握好分寸。如果缺乏这样的思维,就会钻到牛角尖里面。隐私权的极端主义者就会认为所有侵犯个人隐私的,都是应该被摧毁的,都不应该存在;反过来讲,数据技术的信仰者,又会认为隐私在技术创新面前是一文不值的。这两种极端,其实都应该被避免。

    所以,当下的时代,法治还是有它的作用的。因为法治可以帮助我们用比较体系化的、服从于规则的方法,进行各种利益之间的权衡取舍。

    燕京书评:你刚提到,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很大影响。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的法律体系,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的区别主要呈现在哪些方面?

    **郑戈:**美国在保护个人隐私和鼓励数据企业的创新方面,其实更偏向于鼓励创新。到今天为止,美国仍然是用侵犯传统的隐私权的模式来保护个人数据,实际上相当于不怎么保护,不像欧盟有GDPR,用传统的隐私侵权模式来保护个人数据。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Google的用户认为自己的数据权或者隐私权被 Google侵犯了,要去告Google,他要通过诉讼,诉讼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Google有一个最精英的律师团队来辩护,一个普通用户能够告赢这些巨头数据企业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所以,美国的法律结构,其实是偏向于大数据企业。

    欧洲是另外一种模式。除了欧盟层面的GDPR以外,法国、德国以及很多西欧国家都专门制定了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它是符合公共利益的。政府会专门设立某种行政机构来保护个人的数据权。比如,设立个人数据保护局这样的机构。如果有一个数据主体认为自己的个人数据被滥用了,不用走诉讼的程序,只要到行政机关去告状就行了。行政机关会启动一个调查程序,一经核实,就会处以巨额罚款。这一点,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美国的Google、Facebook动不动就在欧洲被处以上亿美元的罚款,这就是"欧洲模式"。

    我国目前的立法趋势,其实借鉴了对个人数据保护更强的"欧洲模式"。比如刚刚提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对"个人信息"的定义扩展得很大,包括已被识别的和可被识别的。在这点上,至少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之后,其实是不弱于美国的;话又说回来,在执法层面,我国还是会给技术创新留下足够的空间,因为这次的信息技术革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的背景是国际竞争。

    在这方面,欧盟之所以对个人数据保护那么严格,主要是因为没有多少大型的数据企业,在这方面本身就落后了。所以,欧洲为立法做准备的报告中,经常提到一个概念:数字殖民主义(Digital Colonialism)。在"数字殖民主义"这一概念中,认为欧洲目前正在变成中美数字巨头的殖民地。这点是很搞笑的,因为我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英国开始的,西欧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就开始到世界各地去搞殖民,但现在欧洲担心的是自己成为这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中美数字巨头殖民地,所以他们会采取一种非常保护性的立法模式。

    数据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只要是搞相关的企业,海量地利用个人数据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在这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当中,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处境,如果本身有这方面竞争的优势和可能性,就会相对鼓励技术创新,弱化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所以,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竞争当中的地位这些因素,反而决定着世界各国数据立法模式。

  2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2020年,哪些是科学界最令人瞩目的发现?

    https://www.allnow.com/post/5fe2fab500e1ac2e631890a6

    1月,科学家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年龄比太阳大20亿岁。

    01|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发明

    这是基于进化算法、用青蛙细胞制造的"活体机器人"。它不是新物种,而是一种由非洲爪蟾细胞组成的可编程机器人,可自主移动。

    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完成了这项研究,他们将非洲爪蟾的皮肤细胞和心肌细胞组装成了全新的生命体,这些细胞可以自我聚合,遭破坏时可自愈。它们可以被定制成四足机器人,实现人体内递送药物,也可以刮除人体动脉中的斑块,以及用来寻找危险的化合物或放射性污染物。

    该研究发表在 2020 年 1 月 14 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图片 佛蒙特大学

    图片 佛蒙特大学

    02|最古老的物质

    1月,科学家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年龄比太阳大20亿岁。从1969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陨石中,来自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50亿~70亿年前的星尘,这些星尘直径仅2~30微米,它们来自恒星死亡时释放的颗粒。

    我们的太阳属于二代恒星,而这些星尘是太阳系形成之前恒星变化的"时间胶囊"。

    图片 phys.org

    图片 phys.org

    03|最清晰的太阳照片

    2月,科学家发布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世界最大太阳望远镜拍的太阳照片,其表面翻滚的等离子体像细胞一样紧密排列,又如涌动的黄金液体。这是人类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太阳照片。这些照片给人类提供了观察太阳的全新视角,可帮助我们解开关于太阳活动的几个谜团。

    图片 NSO/AURA/NSF

    图片 NSO/AURA/NSF

    04|最贵的镜子

    4月,作为史上最昂贵的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完成了主镜的部署测试,直径达6.5米的主镜首次成功展开。

    不计后续的发射和维护成本,韦伯太空望远镜仅造价就高达97亿美元。该望远镜将于2021年发射升空,发射后将替代哈勃望远镜,帮助人类理解早期宇宙演化、恒星的形成与演化等天文学难题。

    图片 NASA

    图片 NASA

    05|最精确的宇宙质量

    9月,在一项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研究中,科学家评估了各个星系团的质量,并通过模拟确定了宇宙中总物质的质量。

    结果显示,在宇宙的总质量中,物质占宇宙中物质和能量总量的31.5±1.3%,"看不见的"暗能量约占69%。而物质中,暗物质占到了大约80%,仅有约20%的物质由通常被称为"重子"的粒子组成(包括恒星、星系、原子和生命等)。

    图片 Mohamed Abdullah, UC Riverside.

    图片 Mohamed Abdullah, UC Riverside.

    06|最高温的超导体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超导临界温度的理论极限,刊登在《自然》封面的一项研究把临界温度纪录又提高了一大截。这种超导体是一种含有氢、硫和碳的化合物,可在高达 287.7±1.2K(约 15°C)的临界温度下实现超导性。

    室温超导体材料能够在无需冷却的条件下零电阻导电,一旦实现实际应用,将对我们的电网基础设施、高精尖物理科研设备、量子计算、通信设备等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图片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图片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07|最坚硬的人造物质

    一个国际团队首次在未经加热的条件下,在实验室中制造出金刚石。他们用了几分钟时间,仅仅通过施加高压,就在室温下制造出了金刚石和蓝丝黛尔石。研究人员表示,接下来面临的挑战就是降低形成金刚石所需的压力。该研究也能帮助进一步了解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金刚石是如何形成的。

    图片 Small

    图片 Small

    08|最热的十年

    2011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史上最热的6年都出现在2015年及其后。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1至10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摄氏度。2020年极有可能成为1850年开始现代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呼吁,今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我们欢迎各国政府最近做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所有承诺,因为我们目前尚未走上正轨,还需要更多努力"。

    图片 CFP

    图片 CFP

    09|最快研发的疫苗

    11月,来自辉瑞公司和莫德纳(Moderna)公司的 mRNA 疫苗在全球超过200种疫苗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分别在临床Ⅲ期试验中取得超过90%保护率的结果。

    以莫德纳公司的疫苗为例。自 1月11日中国科学家公开发表新冠病毒序列,两天后,莫德纳公司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找到其关键靶标,完成了疫苗序列的设计。从研发开展到得出Ⅲ期临床结论,仅仅用了大约10个月,而此前的传统疫苗完成这个过程常常需要数年到数十年。

    图片 CFP

    图片 CFP

    10|最智能的科研工具

    阿尔法狗"生化版"来了,这次它涉猎的是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这个版本名为"阿尔法折叠"(AlphaFold),同样来自谷歌旗下的"深度思维"(DeepMind)团队。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中,AlphaFold取得了革命性突破,获得了92.4分,这个结果可媲美通过核磁共振、X射线和冷冻电镜技术研究获得的数据。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拉马克里希南表示:"这是蛋白质折叠的惊人进展,它解决了已经困扰生物学家50多年的问题,比大家预期的要早几十年。它将以多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生物学研究。"

    图片:DeepMind网站视频截图

    图片:DeepMind网站视频截图

  2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文学】记忆记忆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记忆记忆》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皆进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这两条线相依相交,勾勒出巨大20世纪的诡谲风云与微小浪花。精巧复杂,娓娓道来,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和沉思。在追溯与思辨中, “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作者简介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

    俄罗斯诗人、作家、知名出版人和媒体人。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获德国传媒大奖“斑比奖” “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 “安德烈·别雷奖”等。著有十部诗集和三部散文集。代表作《记忆记忆》2018年一出版便夺得当年俄罗斯文学界三项大奖:“大书奖”“鼻子奖”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并迅速被译为德、英、法、意、瑞典、芬兰等多国语言,在欧洲获得巨大成功。创办并主编俄罗斯独立文艺资讯网站colta.ru,其月访问量近百万。

    斯捷潘诺娃非常活跃,除创办和主编网站外,还曾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基辅大学等欧美高校访学并作演讲和诗歌朗诵。于2019年受邀参加北岛主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下载链接

  2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起身走向电子荒原:万能青年旅店新专辑《冀西南林路行》

    相隔十年一月又十天,万青终于发行了第二张专辑《冀西南林路行》,在华语音乐全面空心化的今天,无疑是位于最高水准的作品。如这篇豆友的评论《冀西南林路行》:盗寇王公,入云涉水,太行移去造文明,这张专辑所要表达的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歌词中有个词:电子荒原。其中荒原一词我想指的正是T.S.艾略特的诗作《荒原》,作为修读英美文学的词作者姬赓一定非常熟悉。而《荒原》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重现了人性的荒芜和对人类困境的永恒追问。在失语的如今,我想在这张专辑里万青表达的仅仅是中国,更是对世界现代性的反思。

    《郊眠寺》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似乎有关。

    不知这里可有万青的粉丝?


    youtu.be/nhqmV_-awmE

    发端似乎在2013年
    一次出河北去西北
    火车钻入太行山腹
    景色突然叠加变幻
    山脚的村庄还运行着古老仁慈的秩序
    而对面山腰
    炸药歌舞团的表演拉开大幕
    神话握手现代化
    启动了荒原上最悲怆的谜语
    /
    那一次眩晕令人至今难忘
    之后就开始旷日持久的漫游解谜
    偶尔是美妙的精神游艺
    更多时候则不得不面对
    内部的洪水和外部的歧路
    像一个胸闷的哑巴
    打不赢就大醉一场
    丢人并且伤神
    /
    漫游搞复杂了,抬头已是2020
    这几年间,气象风物变化急促
    几人仍眼睛明亮,几人已失了魂?
    感谢大家还有耐心听完这样一张唱片
    轨迹和谜底都录在这44分22秒之中
    各位可自助提取
    西郊有密林 助君出重围
    姬赓

  2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内卷中国:习近平时代的“治理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221-opinion-china-involution-campaignstyle-enforcement/

    【编按】:这是端传媒2020年终题的第四篇,欢迎点击订阅专题。我们与你一起,关注一个时代的碎裂与另一个时代的新生。

    内卷,是中国大陆今年的热门网络词汇,各类论坛、知乎、B站等,都有对它的讨论,主要形容大陆民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高消耗、低收效的表现。人类学家项飙曾形容内卷为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端传媒推出年终系列评论,希望进一步把内卷从生活层面放到体制层面分析,探讨内卷的结构性原因及出路。本篇为第一篇,政治篇。

    武汉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严厉的疫情防控手段。湖北各地市采取了全民隔离、坚壁清野的封城与全民禁足政策。其他省份则严格实施外来人口隔离14日的规定,当出现零星个案的时候,通过监控系统锁定密切接触者,辅以动则数万人的大规模检测迅速切断传播路径。在最近成都的一个酒吧集聚传播中,成都市政府在12月9日一天就检测了超过48万人

    极端的防控手段成功阻止了疫情的传播。零星的个案对人们出门工作和消费的意愿影响甚微。在政府投资拉动和国外进口需求增长的情况下, 自5月起中国内地的生产已经逐步恢复正常,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增长再次创新高。 日经中文网的报导显示,中国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在2020年反而进一步提升,超过了历史新高。根据IMF的预测,中国有可能是今年全球唯一一个录得经济增长的国家。

    疫情之后中国的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的恢复看起来井井有条,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欧洲各地却仍然深陷疫情之中。甚至连《历史的终结》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出来强调国家能力的重要性,并把中国当作一个正面例子。疫情从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变成了西方的"滑铁卢",成了中国人民制度自信的源泉。

    最近一项关于中国大陆居民疫情下的政治态度调查发现,大陆居民在"没有言论自由的的一党专政"和"能够保证言论自由的民主政体"的信心和居住意愿的选择上,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区别,甚至一党制的得分更高。自信心爆棚的网民在微博上纷纷讥讽英美"抄作业都抄不好",中国官方也公开发话要向其他国家传授治理经验,仿佛中国治理的现代化已然实现了。然而,就连中国国家监察部门都在公开文章中表示,要警惕国家治理日益出现的内卷化现象------中国的治理能力是否真的如想像般高效呢?

    2020年5月31日沈阳,工作人员在大剧院喷洒消毒剂为剧院重新开放作准备。摄:Yu Haiya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低效、形式主义、反效果的治理

    近年来中国在治理中采用了大量的新科技,在制度上也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是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却肉眼可见的越发繁重。就结果而言,治理的效率也未必都有提升。

    还记得年头疫情爆发的初期,人们对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湖北地方政府的质疑吗?为何那么多吹哨人都被噤声,处罚?为何SARS后建立起来的传染病直报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假如人民日报通报的是真的,中央早在1月初已经对疫情做出指示,为什么武汉仍然拖延了半个月才承认疫情并做出反应?这些已经被淡忘的声音,本身就提醒了中国的治理能力并非那么完美。

    近距离观察疫情控制的过程也会看到疫情应对上的很多低效表现。一个朋友从刚刚出现了肺炎案例的上海回到广东,还未到家就接到了有关部门的电话,要求登记个人行程信息,然后又连续被公安、社区和卫生部门的人拜访。这个过程中还要拍照片作为工作记录。在已经有大数据监控的条件下,这些人工不但费时并且重复累赘。即使在没有疫情的城市,根据中央的要求,并非卫生部门的公职人员也需要承担额外的任务:下沉基层,帮助社区开展疫情排查、物资生产、生活保障、帮扶济困、维护稳定等一系列工作,补齐社区疫情防控短板。

    近年来中国在治理中采用了大量的新科技,在制度上也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是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却肉眼可见的越发繁重。就结果而言,治理的效率也未必都有提升。尤其是在硬骨头领域,环保,扶贫,社会治安等等,都出现了越来越多形式主义,甚至出现反效果的政策执行情况。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环保减排领域大量出现"一刀切",无视具体情况地制定政策标准并严格执行。2018年冬的"蓝天保卫战"运动为了改善冬季的雾霾问题,要求降低PM2.5的排放------鹅毛层层压、指标层层加码的结果是,华北农村被要求进行全面的煤改气。接到任务的村干部被迫在大冬天下基层,一家一户地监督供暖设施改造和抓燃煤户。然而由于天然气供应不足和烧气供暖成本高企,导致私煤横行,结果非但没有减少排放,还出现了大面积民众挨冻的现象。政策推行两年后,国家能源委员会一锤定音回到老路子,"宜煤则煤"。

    一刀切的"煤改气"也同样发生在雾霾相对较轻的南方省份。同是2018年冬,广东省环保厅出台了相关行动政策指导方案配合 "蓝天保卫战" 运动,制定了比国家环保部更严格的标准。各地市于是编制了《建筑陶瓷行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方案》,要求相关企业全面改烧天然气以保证颗粒排放达标。而由于优质天然气短缺,使用劣质天然气凑数恶化了整体排放质量,反而让佛山这个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的陶瓷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完全偏离了上级政府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的理想。

    就在前几天,浙江多地规定机关单位3℃以下才可开暖气,同时对很多企业实施了拉闸限电,其中除了有中国限制澳大利亚煤炭出口所致的疑虑外,也被认为是以煤炭短缺发电不足的借口来实现节能减排的小算盘。

    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和人力、却对生产和社会福利造成负面影响,遭到舆论反弹的情况,也有不少发生在城市人身边。2017年开始的垃圾分类试点就是一个例子。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试点,民众必须对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进行严格分类,混投的行为会招致罚款。然而很快有人发现,环卫工人在回收垃圾时仍然是混装混运,而实际上垃圾站根本没有能力分开处理。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成了形式主义。

    文明城市整治市容市貌中也存在许多肉眼可见的低效的治理,统一街头招牌,完全忽略了商家利益和市民的感受,上海市静安区某街道边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了黑底白字,被嘲讽为"墓地风格"。

    2020年2月12日淮北,雾环绕著建筑物。摄:Wang Wen/VCG via Getty Images

    审视国家治理的新视角

    项飙关于内卷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尤其是当下大量的资源投入但治理效率改善不佳的问题。在治理问题上,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体现为越来越多的运动式治理。

    这些繁琐、时而有效时而做无用功的现象背后,是近年来通过基层治理改革,将街道居委会制转向社区制所建立的"网格化管理"------为了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警务室、工商、卫监、城管、消防、交警等执法部门进驻社区。由网格长和网格员负责"。即使有强大监控系统来进行疫情管理,还需要基层公务员上门的现象,便是网格化的结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连中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都意识到了网格化管理低效的问题,三个月前的《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一文直接用上了内卷:"网格化管理特别适应于管制、应急、动员类事务,但对基层服务、协调类事务易出现内卷化问题","比如,基层治理功能泛化。在压力型体制驱动下,凭借趋向网格化管理全知全能的目标运行,管理职责不断下沉,基层承担了更多无限责任"

    《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并不是唯一一篇抨击治理中的内卷的机关文章。中纪委机关刊近日也撰文《警惕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抨击越演越烈的形式主义。在学术研究里,内卷化更是分析中国治理的常用视角。最早把内卷概念引入政治经济学的是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茨,他在研究爪哇岛的农业生产历史时发现单位土地上的人力投入越来越多,产出却鲜有提升,以此为例整理并发展了戈登威泽的内卷化概念,把内卷定义为"外部扩张(比如资本土地资源等)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农业运作)的精细化发展过程"。杜克大学的历史学家杜赞奇则把内卷概念引入了中国治理研究,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杜赞奇认为晚清政府的现代国家建构努力是一个内卷的过程。政府通过复制和吸纳业已存在的非正式的国家社会关系到政治制度中,来把政权扩张到县和更低的层级,比如招募在乡村内有影响力的基层"经纪人"进行税收征收。然而这么做并没有能够带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因为税收的增加可能还赶不上这些机构的开支。更糟糕的是,民众的税负反而提高了。

    杜赞奇和格尔茨所讨论的内卷的主体是国家,根本原因是缺乏竞争。但是随着内卷使用的范围越发广泛,从学术进入新闻报纸到日常用语,讨论内卷的主体和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更贴合项飙对于内卷的定义:"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项飙讨论的是社会中个体之间互相挤占生存空间,竞争白热化最终造成精力精神的浪费,走入死胡同,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教育的内卷。

    有趣的是,项飙关于内卷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尤其是当下大量的资源投入但治理效率改善不佳的问题。在治理问题上,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体现为越来越多的运动式治理。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从疫情应对,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到文明城市的执行过程中,无一不包含运动式治理。虽然并非所有的运动式治理都是内卷的,但许多运动都产生了很大的内耗,最终导致结果严重偏离了原本的目标。

    2020年10月23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戴著口罩走过天安门广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内卷的根源:权力集中

    强调党建、集中权力成了中国政治最近八年来的核心主题,中央政府大大强化了对地方政府以及官僚体系的领导,巩固了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降低了行政部门对运动式治理的抵抗。

    运动式治理原本是中国的治理逻辑中对常规治理的一种必要补充,主要用以应对棘手的问题。运动式治理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曾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招商引资到经济特区都有它的作用。但时至今日,越来越频繁的运动式治理成了社会治理的主角,并非由于社会问题频发,也不是因为新技术的挑战,而是近年来权力集中的结果。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治理中委托-代理的困境愈发严重。一方面经济社会的管理权已经变得相当的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党内山头林立,强调党建、集中权力成了中国政治最近八年来的核心主题。通过大刀阔斧的反腐运动和2018颁布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政府大大强化了对地方政府以及官僚体系的领导,巩固了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降低了行政部门对运动式治理的抵抗,保证了运动顺利开展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如邓聿文指出的,"党从过去隐身背后,只扮演决策和监督者的角色走向前台,集决策和执行为一体",就必须在治理中承担起更大的角色和责任,而他们最擅长的便是运动式治理。从官僚系统的角度上看,中国基层公务员退出体制的成本很高,不但很难在业界找到同等待遇和福利的工作,想再回体制内也非常困难。因此当对大量政策的目标都变得严格、不允许失败的时候,政策执行上的竞争就开始频繁出现。

    运动式治理中不仅有自上而下的运动,也有自下而上的运动,最终导致了运动型治理变得频繁而且变味。

    运动式治理中不仅有自上而下的运动,也有自下而上的运动,最终导致了运动型治理变得频繁而且变味。自上而下的运动由上级制定目标和展开方式,主要包含几个核心要素:政治动员,意识形态宣传,领导协调组织建设,责任制实施。典型的自上而下运动包括环保,反腐,还有自2018年初开始的,针对"黑恶势力"和"保护伞"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2020年6月2日太原,一所小学内戴著翼的学生。摄:Wei Lia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自上而下的扫黑

    扫黑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中央扫黑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委牵头,囊括了公安部,中纪委,财政部,教育部,审计局等等在内的28个部门,然后派出了扫黑工作督导组深入省市甚至直接到县一级指导工作。

    在政治动员下,省和市一级都各自建立了类似格局的领导小组,到了2018年9月为止,全国70%的地级市都建立了由市委领导担任组长的扫黑工作小组。新华社更是把扫黑形容为打一场"人民的战争"。然而不少被迫参与的部门发现,本身分管的领域很难和黑恶势力联系起来,只好在政绩的要求下制定了荒谬的目标。网络上流传的一张《无锡市新光幼儿园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摸排表》显示,该校的35名幼儿被列入了扫黑除恶摸排对象,且"通过排查,未发现幼儿有涉黑涉恶情况" 。这并非个案,另一张贵阳市第九幼儿园的横幅显示,要"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令人啼笑皆非。

    另一些地方则把精神病患者和失独家庭纳入扫黑斗争的对象。许多地方在运动的后期还设定了硬指标 -- 案件数。一些地方政府在早期以旧案凑数,后来演变成把不相干的案件定性为黑恶案件。随着三年的扫黑运动进入尾声,今年下半年还频频出现某地有债主在正常追讨欠款过程中被以黑恶势力的名义抓捕的新闻。

    这些操作的背后是疲于奔命的公安部门,和包括税务,教育,审计等的一系列辅助部门的尴尬表演。

    2020年8月7日中国江苏省,学童一起吃西瓜。 摄: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自下而上的节约粮食运动

    与扫黑除恶运动不同,节约粮食运动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闹剧。今年八月十一日, 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尽管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并称中国的餐饮浪费现象 "触目惊心 "。新华社次日评论称,"餐饮浪费现象,不只是个人消费习惯问题,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挥霍",并点名批评了网络大胃王吃播 。当日,中国商业联合会联合烹饪协会,饭店协会和美团联合发起《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倡议书》。北京、江苏、西安等地行业协会率先发布倡议书,建议餐厅摆放"节约粮食" 提示牌,提供半份或小份的食物。北京市还举行"制止餐饮浪费 践行光盘行动"专项宣传引导活动推进会,发布了包含餐馆、机关食堂、饭店等在内的《"制止餐饮浪费 践行光盘行动"指引》。

    紧接着,全国31省份的餐饮相关协会纷纷开始发声,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弘扬节约美德。武汉餐饮协会出台了《10人就餐只能点9人份规定(N-1)》,之后其他9个省市加入N-1,其后辽宁餐饮协会则继续加码到N-2。各地政府也纷纷亲身下场,比如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监督局等部门召开专项工作部署会,还建立了举报投诉机制,对坚决不改的被检举人进行"批评曝光"。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迅速通过关于节约粮食,反对餐饮浪费的规定,于2020年11月1日起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则计划启动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

    闹剧飞速发酵,仅仅十天之后就引发了人民网舆情频道出来降温,提示需谨防相关舆情风险,不让制止餐饮浪费行动"变味"

    2020年9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71周年。摄:Yuan Huanhuan/VCG via Getty Images

    多元出路能解决内卷吗?

    保持官僚体系繁忙且惴惴不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专制统治者维护权力集中的一个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内卷是人们在"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项飙语),而对于每个官僚来说,则是拼尽全力以显示自己比同侪执行得更好。然而很多时候政策目标实现存在严重困难,抑或执行结果难以测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和执行的表现力就成了评判标准,引发了以地区部门为单位的官僚组织争相进行形式主义表演。社会学家孙立平对垃圾分类运动的评论一针见血:"把这个事情分步来做...效果也会好很多,但问题是,如果你这么做,就看不出来是在做事情,而只有那种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方式,才叫做事情"。

    频繁的运动式治理和内卷最直接的后果是行政资源的浪费,一方面运动短期改变了政策目标的优先级,可能影响一些部门原有的日常工作计划和进度,另一方面对参与运动的部门造成了额外的政治压力。从组织的角度看,运动式治理的程序与常规治理相冲突,可能增加不同部门间的矛盾,在一党制国家中会导致政党组织资源的消耗。如果运动式治理效果不佳,可能导致部分权威下降,影响执行部门的士气,降低对上级的决策能力的信心,还会打击诸如"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服务动机,造成普遍的虚无主义,犬儒主义,长期来看可能严重伤害治理的效率。

    项飙为日常生活的内卷提供了一个整体解决思路------需要打破目标和竞争手段的单一,创造更多的赛道,多元的评价体系。诚然,多元出路是也解决治理内卷的一个办法,但是解铃人并不在基层官员自身,而是在于面对治理和政治双重目标的统治者。

    正如项飙在访谈中提到的村长的例子,"竞争导致的高度的整合能力,就把所有的人都统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保持官僚体系繁忙且惴惴不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专制统治者维护权力集中的一个手段。

    孔飞力的《叫魂》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子。出于对帝国官员们掌握的常规权力缺乏信任,乾隆为了实现"清理妖党"的政策目标并顺便敲打官僚体系,借"叫魂"案的机会发起一场全国范围的整肃运动。各地的官员们迫于相互监督和竞争,争相缉捕子虚乌有的"妖党"。通过确认专断权力乾隆重新巩固了皇权。虽然军机处最后发现事情的起源不过是一起小小的谣言,皇帝还是对运动治理结果表示了满意和认可。

    然而,"清理妖党"的运动最后把底层的老百姓也卷了进去,全国自上而下都陷入了一场歇斯底里的检举揭发审查迫害的运动之中。皇权和国家权力的过度集中,造就了乾隆盛世,十全武功,但是也为大清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2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燕京书评】傅高义逝世:一个最终活成了“外交使节”的东亚研究权威

    https://www.allnow.com/post/5fe0938d90494460daa1e452

    近三年,傅高义早年关于日本现代社会的社会学研究又被系统整理出版,他在中文世界的学者面貌清晰了几分。另外,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和我们分享了他与傅高义的交往。

    12月21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布讣告,著名日本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Ezra F. Vogel)去世,享年90岁。

    消息传出,不少和他近期有联系的学人纷纷表示震惊。12月1日,傅高义还在北京香山论坛的视频研讨会上谈中美关系走势。傅高义之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斯蒂芬-沃格尔(Steven Vogel)在Twitter上证实,傅高义在一周前仍完全健康,他是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感染并发症而突然离世。

    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欧逸文(Evan Osnos)、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主持人田薇、哈佛大学魏德海国际事务中心执行主任藤平新树等媒体人、学者发文悼念,称傅高义是亚洲研究学术界的巨人,他不仅深入参与过中国、日本、美国的国际事务,也留下了许多影响力巨大的著述。

    美国驻东京大使馆表示,他的专著《日本第一》是三十年来美国人认识日本经济的必备参考。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则在官方账号中称,傅高义是中国问题的杰出学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生致力于促进中美人民的互相理解。

    结缘东亚

    1930年7月,傅高义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犹太家庭。从卫斯理大学毕业后,他前往哈佛大学就读社会学博士。虽然日后成为东亚研究权威,但傅高义博士期间的课题是美国社会的家庭问题。当时的他,对东亚社会并没有什么兴趣,也未曾踏足海外。当时的论文导师、人类学家弗洛伦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告诉傅高义,要想深入认识美国社会,必须有更广阔的比较视野,他应该去一个和美国文化差别很大的国家看看。

    于是,1958年,傅高义取得博士学位后,携家人前往日本东京做博士后研究,探索日本社会的家庭和精神健康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调查,傅高义捕捉到日本工薪阶层在职场、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方面的兴起,在1963年出版首部专著《日本新中产阶级》(Japan's New Middle Class: The Salary Man and his Family in a Tokyo Suburb),一举奠定了此后日本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流方向。

    《日本新中产阶级》,傅高义 著,周晓虹 / 周海燕 / 吕斌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5月版

    《日本新中产阶级》,傅高义 著,周晓虹 / 周海燕 / 吕斌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5月版

    《日本新中产阶级》出版后三十年间,傅高义和妻子一直坚持对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使这部奠基性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修订和更新。而他对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刻画,渐由学术转向通俗。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O.1),是傅高义在西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它记录了日本完成战后复兴、经济迈向巅峰的图景,既迎合了美国人对日本崛起的复杂情绪,也满足了当时日本民众的自豪感。

    傅高义凭此书获得了更广泛的政界认知度,这个响亮的口号也从此和他如影随形。尤其是当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傅高义需要在不同场合反复辩解,"日本第一"并不是指经济总量,只是他对日本发展模式优势的某种体认,例如日本有更完善的教育、医疗和治安体系,社会也较美国更加平等。

    回顾傅高义的学术生涯,《日本第一》可以说是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从单纯的社会学领域转向东亚地区的国别研究,把视野扩展到包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亚洲"四小龙",并越来越多地接触各国政要和经济领袖,在政策舞台上为更多人熟知。

    投身外交

    傅高义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自己的研究领域本不是国际关系,只是随着年岁渐长,有了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朋友",希望为各国人民的沟通做一点贡献。

    不过,自《日本新中产阶级》起,傅高义从来不是一名书斋型学者。他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身)的第二任主任,和前任费正清一样,热衷搭建国际交流活动。完成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后,他到美国耶鲁大学任教,一年后又重返哈佛。出于对中美关系前景的预测,傅高义接受了导师的建议,开始学习中国语言和历史,前往香港做博士后研究。

    当时的中国大陆正处于封闭状态,香港便是离内地最近的信息流通站。1963年成立的香港"大学服务中心",也就是1988年后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拥有当时大陆以外中国国情研究资料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冷战时期西方中国研究人员的"麦加"。傅高义和马若德、孔杰荣等人,正是中心草创时期最早的几位学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回忆,在同辈西方政治学者中,傅高义的中文水平几乎无疑是最高的。

    傅高义的第一部中国研究专著《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是60年代末依托官方报刊解读中国政局的早期尝试。但傅高义后来的经历表明,广泛交游更像是他的治学风格。《邓小平时代》的访谈对象多达三百人,是一般西方学者难以触及的口述资源,傅高义承认,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公关活动的"搭桥"上。作为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是第一批重新进入内地的西方社会学者。傅高义所做的新的一手调研,始终着眼国家转型的宏大问题,倾向于自上而下看问题。在撰写改革开放前线的广东时,他走访了全省超过七成的县,拜访了三十多位县级以上官员,断定广东将从"全能型国家"转向"过渡中的社会"。

    《邓小平时代》,傅高义 著,冯克利 译,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13年1月版

    《邓小平时代》,傅高义 著,冯克利 译,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13年1月版

    1995-1999年,傅高义第二次担任(更名后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时任民主党智囊的他发展出更多的政治触角。1997年,他一手促成时任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访问哈佛大学,这在当时需要克服不少校园内的阻力,傅高义甚至声称要以个人名义推动此事。2000年退休那年,他一面出版了回应"日本第一"质疑的《日本还是第一吗?》,一面开始长达十年的《邓小平时代》写作。日本和中国,是他思考东亚社会现代化问题的两大抓手。

    告别社会学研究、教学后,他公共舞台的发言全面转向国际关系的"交流论",2002年撰写较晚近的历史《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1972-1989》。去年出版的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则回顾了一千五百年的中日关系史。傅高义说,写这本"畅销书"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中日读者能够互相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年中国社会出现的某些近似特征,傅高义早年关于日本现代社会的社会学研究在近三年又被系统整理出版。《日本新中产阶级》这样在国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此前在内地从未有中文译作,《日本第一》的上一个版本还要追溯到1980年。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身份褪去,傅高义外交身份下作为学者的贡献,恐怕才会有更多审视空间。


    燕京书评邀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回忆了他与傅高义之间的交流。以下为吴心伯教授口述整理:

    我和傅高义教授相识于1996年5月。当时,美国国内正围绕中国的崛起展开大辩论,傅教授主持了一个由美国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参与的研究项目,从政治、经济、安全等角度分析美国应如何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打交道。

    他们完成论文初稿后,在傅教授的带领下来中国与中方学者交换看法,在上海的研讨会安排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我有幸应邀参加这次研讨会,并与傅教授相识。此后的20余年里,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傅高义 著,凌可丰、丁安华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傅高义 著,凌可丰、丁安华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与傅高义教授交往20余年,我对他有几点突出印象。

    其一,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80年代曾到广东从事半年多的考察,研究广东的改革开放。2000年退休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邓小平时代》一书。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但他对前者的兴趣和投入远远超过后者。

    其二,研究中国,不是从美国的经验模式出发,而是从中国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出发。傅教授经常说,治理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不容易,因此他特别注重研究中国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设计中国的制度,制定发展战略。这使得他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的治理与发展。

    其三,以平等的态度与中国学者交往。傅教授向来注意倾听中国学者的见解,虚心地交换意见,不像有些美国人那样自以为是,居高临下。

    浓厚的"人情味"

    一直以来,傅教授都强调做"人情味"的学者。这一点,我个人有深刻体会。

    2018年4月,我应傅教授的邀请,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做一个题为"管理上升和扩大的中美竞争"的学术报告。我记得我的演讲是在第二天,但前一天晚上,傅教授特地邀请了我,还有哈佛大学里八九个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去他家开小型party。傅教授很了解中国,他知道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吃中餐;于是,他就特地为我订了波士顿当地一家很不错的中餐厅的外卖。

    那天晚上,我们一群人边吃边聊,谈了很多中美和其他国际问题,气氛非常好。这个party是傅教授的主意,因为第二天的报告会是一个公开的正式活动,所以他希望在此之前可以有一个小范围的聚会,用一个比较轻松的社交形式让大家互相了解,所以说,傅教授很为我们着想。

    201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成立60周年庆,历任主任合影,右起第二位是傅高义。

    201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成立60周年庆,历任主任合影,右起第二位是傅高义。

    傅教授在哈佛的这些年,接待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和哈佛的留学生也有很多交流,好几代的中国学者都和他有密切的交往。其实,不仅是学者与学生,他还认识很多中国的外交官、政府官员,中国人脉非常广。

    对于我们这样做美国研究的学者,傅教授的"人情味"对我们也有很大帮助。2006年,我在申请美国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员,当时需要三封推荐信,傅教授就给我写了一封。研究美国,我们不能只是从理论上去看,而是要切实地去美国和各界人士接触、交朋友。只有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们才能拿到一手的信息,这一点在学术研究上非常重要。

    深入研究、平等交流

    傅教授的背景是社会学家,他的早期中国研究,比如那本讨论中国广东改革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就对美国人了解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那是他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在广东做调研后才写出来的,所以非常真实。后来他写的《邓小平时代》这本书,重点就放在了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样一来,他让美国的读者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有了比较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

    2012年1月18日,傅高义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主题演讲

    2012年1月18日,傅高义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主题演讲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傅教授对中国的研究绝不是那种纯学术、学究式的,他总是通过调研、交流来反映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他仔细观察了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再把这个历程从他的角度展现了出来。

    傅教授的这种"人情味"的研究方法和风格,和现在美国中生代、年轻一代的学者非常不一样。从这些人的个人经历来讲,他们经历的是中国崛起,把中国的强大看作是对美国的挑战,这也就导致他们总是带着研究竞争对手这样一个心态来研究中国,这跟当初傅高义教授研究中国出发点是很不一样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傅教授的学术态度,因为至少跟他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有些美国学者是完全无法沟通的,因为他们居高临下,或者对中国的偏见非常深、态度也非常强硬。但和傅教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尽管我和他也会有不同意见,也会有争执,但他不会意气用事,始终给人一种平等的态度,会认真地聆听我的观点。

  2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风雨有时,读书无止】豆瓣2020年度读书榜单(附下载)

    https://book.douban.com/annual/2020

    最受关注图书下载:


    替一位不用豆瓣的朋友转发一个刚上线的找书神器worldmiao2,整合了Google Books、Library Genesis、Z Library、Memory of the World等常用书库,之后也会不断更新。 https://www.worldmiao.com

    source


    个人首荐Z-Library,请关注【图书馆革命】Library Genesis 和 Z-Library 图书添加指南

  2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北京昌平某地强拆现场图集

    今天下午的昌平某地,被消失的声音,无法想象每日生活在失去住所的恐惧中。

  2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施展:中美关系与全球双循环,以及人类的精神动力(下)| 回望2020②

    https://www.allnow.com/post/5fdec89f7ab9b62580ac62c8

    施展否认自己在为大国崛起唱赞歌,认为仅从事实看,中国经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并提出一种“全球双循环”假说,发展一套中国经济成长逻辑的解释,讨论中美关系和贸易摩擦等问题。

    2020年,“无语之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时代的车轮,实际上陷落在泥淖一般,既让世界重归陌生,也让世界重返熟悉。实际上人类其他的世代一样,人类眼前的危机,既使我们乘势反复咀嚼走过的路,也能使我们借机探观未来的道。曾经,我们被时代强行植入得太快,忽略了太多的问题;如今,我们被迫停滞在历史的惯例。或许,我们是时候需要在前进道路上出神一下,重估时代及其所创造的。基于人类“出神”的必要,《燕京书评》邀请学人分享他们的情绪与思考。敬请关注年终策划——“回望2020”。

    这是第二篇,受访人是施展。第一篇已于2020年12月17日在"全现在"APP上刊出,点击此处可阅。

    43岁的施展是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他因畅销书《枢纽:3000年的中国》和"得到"APP走入公众视野,以格局和视野宏大闻名,关注什么是中国、中国向何处去、人类和世界秩序演变等大问题,相信"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赞赏他的人,如许纪霖,称"比他敏锐的往往不及他深刻,比他深邃的往往又不及他敏感"。

    但是,在今天学术高度专业化,学者往往囿于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宏大思考下的论述很难不被人挑出毛病。这也是施展常被批评的地方,一些人认为他的历史叙述、史料运用和观点推演存在争议和错漏;另一些人的批评则集中在他的价值立场,认为他在为大国崛起唱赞歌;还有一些人,觉得他的产出方式过于工业化和明星化。

    施展称,他非常感谢关于错漏的批评,但更期待人们在新的史观范式层面上展开批评与讨论。具体来说,他是尝试在古代史、近代史的多重意义上构建一种新的史观范式。在古代史层面,施展要突破传统的中原中心论,从一种体系演化的视角出发,把古代中国史还原为东亚大陆上的中原农耕、草原游牧、西域绿洲、高原等若干种社会-经济-文化区域多元互构的体系史。

    这个体系演化为清代中国后,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全球体系,施展又着力地在近代史层面叙述了中国与世界互构的历史进程,把体系史从东亚大陆的格局扩展到全球的格局,试图突破基于屈辱史论的民族主义史观。中日关系、中国与世界秩序、中国经济成长和世界经济转型等现实与未来问题,都可放在这样一种体系史视野下去审视和讨论。

    至于"为大国崛起唱赞歌",他"很哭笑不得",觉得人们把他在书中所做的事实判断当成价值判断:"那些人不去观察现实经济过程,对现实不满,就认为经济可能会出问题。但经济到底会不会出问题?你得具体观察。"

    施展基于多年的调研,观察出的结果是,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中国经济并没有很多人都在担心的那些问题,微观角度的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微观问题并不会线性传导到宏观秩序上去。他在对宏观秩序的观察中,提出一种"全球双循环"假说,发展出一套新的对中国经济成长逻辑的解释,并基于此讨论为何会发生贸易战,以及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与西方的创新产业及高端服务业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经贸循环,而中国的制造业又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之间已经形成了另一个经贸循环。在这两个循环之间,由于产业结构的落差,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和西方国家的创新产业及高端服务业无法直接形成经贸循环,必须以中国的庞大制造业为中介。

    由此,施展认为,全球经贸就形成了一种"全球双循环"的结构,中国处在连接两个经贸循环的中间节点性位置,中国的制造业近年来有着向东南亚国家的不少"溢出",但溢出的部分仍与中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之间有着深刻的嵌合关系,也即中国与这些东南亚国家一起构成这个"枢纽"。但全球双循环结构主要是对实体经济的描述,在它之上,还有一个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循环,笼罩于所有经济部门之上。

    施展提出的"全球双循环"假说

    施展提出的"全球双循环"假说

    施展认为,把握这两个全球经济循环结构,是理解世界经济秩序的前提。全球双循环的结构,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而演化出来的,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则是由西方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经济拉动起来的。

    "在我看来,西方大规模外包的需求与中国的土地财政这两者的时间耦合才能解释中国经济在21世纪如此高速的增长。而在这个解释框架里,很多人常说的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施展在新书《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中写道。

    2020年12月,我们在北京见到施展,和他聊了聊2020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背后历史根源,也讨论了他在《破茧》中对未来人类秩序的构想。因为访谈内容过多,我们将会分两部分刊发。这是第二部分,主要关于2020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背后历史根源。

    "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当然应该走世界主义路线。你如果不走世界主义路线,从价值角度看,对世界不是建设性力量,从功利角度看,这也是违背中国的国家利益的。因为中国作为全球双循环结构中的枢纽,必须得通过世界秩序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你要是天天跟世界拧着来,把世界搅得一塌糊涂,这是自断财路。所以,中国当然必须得是世界主义,但不能是抽象世界主义,得是'真-世界主义'。"施展说。

    他解释道:"抽象世界主义简单找到普世价值理念,然后尝试用它来做标尺规范全世界,这是没有生命力的。'真-世界主义'必须看到各种特殊性,在世界当中它是怎样的结构性关系,然后你把整体结构性关系把握住之后,从这里面再发现能够把它们给统合起来的那套观念和规则系统,这是'真-世界主义'。"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以下为《燕京书评》和施展的访谈节录。

    中美冲突不是"修昔底德陷阱"

    燕京书评:回看2020年,你认为,在退潮的政治全球化当中,孕育着一种新的经济全球化雏形,只不过是先从西方国家的区域化进程开始的,在区域化进程中,追求一种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比如2020年7月生效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替代已经运行20多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另一方面,2020年11月,中国、日本和韩国等15国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自贸区,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我比较好奇,你怎么解读这些事件和影响?是否意味着未来这种区域性质的经济全球化是一股潮流?

    **施展:**现在的RCEP或者新的北美自贸协定,其自贸标准都比我们在WTO里面看到的标准要更高。因为WTO要兼容太多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兼容太多之后,对不同国家让步,各种各样特殊条款,最终导致WTO运转本身各种各样不靠谱。一些国家对这个很不满。

    在今天,WTO对全球贸易秩序的主导力可能已经日愈削弱。因为WTO被设计出来时,当时的全球贸易结构跟今天已经大不相同。1995年,WTO成立,全球经贸结构仍然是西方主导的"中心-外围"结构,但在今天,已经是中国崛起之后形成的一种全球双循环结构。WTO用来治理的那些规范,跟今天它要治理的对象之间已经相当程度不匹配。现在美国已经在事实上把WTO给瘫痪掉了,可咱们似乎感觉国际贸易也没有受到什么太实质性影响。从中也能看出,WTO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在大幅下降,于是不同国家开始琢磨不同办法、出路。

    咱们仔细看这些区域化的话,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在全球双循环结构里面提到,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制造业集聚区,跟西方国家之间形成广义的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循环,又跟非洲国家之间形成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循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比较重要的两个区域性自贸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美国和欧洲正在谈的那些东西,都处在第一循环里面的西方半圈,RCEP约等于广义的枢纽环。

    某种意义上,这些区域化的经济组织在产业上都是处在同一环节,同环节国家纳入同一自贸区。未来,同环节的这些国家有可能形成若干个区域经济组织,然后这些经济组织之间再形成进一步新的自贸协定。它不会像过去WTO那样,相对均质化地处理全球贸易关系。

    不过,刚说的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另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和若干重要国家签订一系列双边自贸协定,而所有双边协定中都有"毒丸条款"。基于这种"毒丸条款",一系列双边协定起到事实上的多边效应。它的操作性可能比前面一种更强一些,因为它有明确的行为主导者------美国,只要是双边,美国跟谁谈,它都是甲方。

    《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施展著,得到丨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版

    《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施展著,得到丨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版

    燕京书评:从《枢纽》到《溢出》,再到《破茧》,你发展出一套世界经贸秩序的"全球双循环"结构假说。关于这套假说,对于中国人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看你能不能展开讲讲对中美关系这几年变化的看法?

    **施展:**在今天,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全球关系,因为在全球双循环结构里面,世界经济发展是双引擎,美国依靠创新作为引擎,而中国依靠把这些创新能力落地作为另一个引擎。双引擎是各擅胜场,各有分工,不是正面竞争,而是高度合作、联动关系------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抽象说美国,因为并没有统一的美国,你要具体看美国内部。美国创新结合中国生产,是美国的谁在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谁受益,谁受损?把这些要素拿起来看,美国因为大规模外包,导致内部社会财富分配层面出现很多问题。创新部门获得更好超额利润,摧毁很多传统产业,那些人失业,拉动出更多新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这些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都在中国。

    过去,被摧毁的和被拉出的新产业都在同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内部人员流动,但在今天,流动没法出现。美国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发展很不错,但从微观层面看,内部财富分配有很大问题。这也是今天导致中国跟美国之间很多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冲突,有些人把它解读成"修昔底德陷阱",这是有问题的。"修昔底德陷阱"是说,老大跟崛起中的老二之间必有一战,但它成立的前提是,老大跟老二抢的是同一块蛋糕,是同态竞争。但实际上咱们看到,美国创新、中国生产,他们是共同做蛋糕,而非抢同一块蛋糕。只要不是同态竞争,"修昔底德陷阱"就不是必然的事情。

    只不过,中美之间虽然在经济层面上有高度互补关系,但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有比较大差异,导致咱们今天看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意识形态差异过去也存在,到了今天却如此之强地反映出来:一方面是跟特朗普的个人性格有关,另一方面跟数字经济的一些特性有关。

    数字经济跟传统经济相比,制度的溢出效应更强。在传统经济时代,两国在制度、观念上有差异,国界可以对这些差异形成物理性的隔离,咱们就做生意好了,贸易所造成的制度溢出效应很小,可控。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跨国流动,不同国家的数字管理规则、隐私保护规则不一样,而这些规则上的差异是基于各国在观念、制度层面的差异,这就有可能因为数字的跨国流动,带来制度的溢出性效应。

    对于各国来说,制度的溢出性效应都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因为数字巨头的制度溢出性效应演化成了直接、正面的对抗。所以,这些年被对抗的跨国巨头主要都是数字巨头,没有传统产业的跨国巨头。

    归结两点,经济层面高度相互依赖,然后政治层面有对抗;但这种对抗,并不是什么修昔底德陷阱,而是因为数字经济的制度溢出效应所导致的。

    《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著,陈定定、傅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著,陈定定、傅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发展为"世界中台"

    燕京书评:你认为美国对抗数字巨头能解决它国内的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吗?

    **施展:**当然解决不了,美国内部的分配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社会危机的政治效应表达为民粹主义政策、特朗普上台。特朗普上台之后,他打击中国得有具体抓手,具体抓手是打这些数字巨头,还有就是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事实上回不去,因为技术没有出现实质性变迁,中美各自的比较优势并没变化。而且在疫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甚至很多制造业在回流中国。其他地方即便想回流,现在经济上根本无法有效重启。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投资,尤其制造业非常重资本,没有投资就更没法回流。

    燕京书评:2020年11月底,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做了一个"美国大选后的中美关系"的讲座。他认为,从2009年以来中美关系中的波动和滑坡来看,根本上是两国国内政治变化造成的。而且他觉得,中国而不是美国,能在历史关头扭转中美关系的方向。

    **施展:**中美双方现在都有很多国内问题,然后国内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寻找外部敌人。

    燕京书评:你觉得"全球双循环"结构可能会被打破吗?

    **施展:**可预见的未来无法打破。我最近有个新的理解,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发展为"世界中台"。"中台"是数字巨头们提出的概念,我用它来描写中国的制造能力。对数字巨头来说,它的后台是数据库,前台是各种APP,每一种APP对接用户的一种需求。你要满足这些功能时,这些APP的底层都需要一些通用功能来支撑。中台就提供那些通用功能。后台是数据层,中台是逻辑层,前台是应用层,一系列通用功能整合在中台。有了中台,前台就可以做得特别轻,从而能够迅速迭代转型升级。

    在制造业意义上,中国今天差不多已经成为"世界中台"。因为制造业需要一系列的通用功能,比如大规模基础设施、高效物流网络、大规模重化工业以生产工业原料和工业母机、大规模的生产通用零配件的供应链网络、大规模的高度组织化的工人群体等,这些都是建设中台的基础。

    但是,庞大中台的出现还有个前提,就是前台的需求特别丰富多样,如果前台需求比较单一,就没有专门建设一个中台的需求。由于中国的市场规模足够大,形成了特别强的长尾效应,可以充分释放各种需求,任何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人设计、生产。如此复杂的前台需求,也就是超级丰富多样的终端产品的需求,就催生了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发展出中台化的趋势。

    一旦有了中台,前台就可以做得很轻。结果是,其他国家要与中国竞争制造业的话,如果它们没有中台,前台就得做得很重,那么迭代升级的效率就比不过中国;如果它们要做中台,以便让前台也能轻一点从而提升迭代效率,但它们自己的市场规模较小,前台的丰富度不够高,又难以支撑中台。

    这几重效应叠合在一起,就使得其他国家在前台层面难以和中国正面竞争,除非能够把自己的前台也做得很轻;而它们自己又没有中台,要把前台做轻,就得对接于中国的中台。于是,就有了我在《溢出》当中所说的那种效应,中国制造业向外的"转移"更应该被理解为"溢出"。

    燕京书评:所以在你看来,像拜登正式上任之类的事情也不会对全球双循环结构产生大的影响?

    **施展:**对。因为政治逻辑跟经济逻辑是两条线,人们往往把两条线混淆在一块,觉得政策一转化,经济就会怎样,没那么容易,两条线之间并不是简单地线性传导关系。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施展著,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施展著,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燕京书评:除了"全球双循环",你还发展了一套中国经济成长逻辑的解释,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由西方的创新经济拉动起来","很多人常说的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何理解改革开放40多来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林毅夫、张五常、张维迎、史正富等学者提出不同解释。我比较好奇,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解释和其他解释的异同?有想批驳或者辩护的地方吗?

    **施展:**谈不上批驳或者辩护,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在对中国经济成长的解释里面,有些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有制度优势,但这种解释是不靠谱的。

    但像张五常关注的县域经济,复旦大学张军老师所讨论的地方政府锦标赛,等等;这些解释我都认同的。只不过是,这些解释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寻找地方官员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我的解释框架里面并没有包含微观的动力机制,而是在大的全球经济转型背景之下,寻找中国经济的成长是否有另外一个大的背景。所以,跟他们的解释不同的是,我不是在讨论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在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讨论中国经济问题。

    除此之外,林毅夫老师说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可能我们得进一步追问,比较优势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得迭代一下。他在1980年代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对当时中国的解释是有效的,但那会儿的中国、世界跟今天的中国、世界,运作逻辑已经大不一样。

    比如,过去我们分析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首先从成本要素分析,主要就是经典三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后来,制度经济学里又加上交易成本。但是,如果你的交易成本在综合成本中占比大幅上升,突破某个门槛之后,经典三要素占比大幅下降,那么整个成本控制逻辑就全变了。成本控制逻辑变了,意味着此时你该从哪个角度着手分析比较优势也全都变了。究竟比较什么指标?这个事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燕京书评:刚才你提到其实你不同意很多人说中国经济成长是制度优势这种看法,具体是什么意思?

    **施展:**我刚才谈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发展是两个独立逻辑,逻辑之间会有交错,但有交错也仍然是独立逻辑。你把它仅仅归结为制度优势,太多东西解释不了。

    燕京书评:一些人觉得对中国来说,不是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才更具解释力,但你觉得是可以分开?

    **施展:**哦,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全球双循环解释也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并不必然以国家为单位来讨论。像马克思的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但他天然以全球为单位讨论问题。

    《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2月版

    《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2月版

    中国的特殊性和与世界的一致性

    燕京书评:我很认同你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抽象世界主义的批评,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和世界的一致性,也要看到中国的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例子可能让人有点疑虑。比如我看到豆瓣网友"廊间听步"在书评中称,阿里巴巴以免费开店挤走eBay,其实早有微软以免费产品打垮收费的网景(Netscape)的先例。中国企业向外扩张的玩法,也是先发国家的公司抢占国外市场的常规操作。中国的特殊性可能是在意识形态、政治组织形式、国民心态等。你怎么看待这些说法?如何理解中国的特殊性?

    **施展:**微软打败网景的案例不是商业模式,所谓商业模式是指整个公司到底怎样让它形成一个闭环式地循环起来。IE、网景都是具体的产品,对微软来说,我用Windows来养IE就行了。我用什么东西来养?逻辑很清晰。而阿里巴巴当时搞免费的店,究竟怎么搞,马云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他刚开始那么搞的时候,eBay也并没有当回事,觉得阿里是自寻死路。等到几个月之后,eBay发觉势头不对,客户流失极其严重,全都跑阿里去了,想做出反应但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对马云来说,这办法怎么赚钱?马云当时也没想清楚,只是发狠心,搞起来再说。这是一种真正新的商业模式。

    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逻辑也很不一样。我在国外调研时,那些中国公司是国企,国企的成本控制模式以及社会责任不一样。对于大国企来说,赚钱亏钱问题不大,而私企必须得有清晰的赚钱逻辑。同时,对大国企来说,人是不能随便裁的,我得让他有活干,相比于盈利,这是更重要的,亏钱问题不大。

    他举的外国那些案例,确实现在有可能赔钱干活,但期待未来能够垄断。而咱们这边,逻辑并不是这样,虽然最终的效果也可能是带来事实上的垄断。我在海外访谈的一些国企,他们说在这边很苦的,又挣不着钱,要不是为了养活这些人,不一定接这些订单。当然,中国在海外不全是这样,但我访谈中的不少是这样的,主要是那些工程公司。

    毫无疑问,中国在意识形态和组织形态上确实有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很罕见的国家,工人群体highly organized(高度组织化),但并不导向反抗,而是导向工作效率。但对西方国家而言,一旦工人群体highly organized,他们反抗性特别强,形成强大工会组织。西方工人的组织效率高是基于工人群体的自组织过程,中国工人的组织效率高是基于一个自上而下的控制性组织,而且这种控制性组织不会伤及合法性,这又跟中国的意识形态有关。这些事情的结果是,导致别人更没法跟你竞争。这些事情,我首先都不对其做价值判断,而是先要搞清楚其内在的逻辑。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著,新经典-琥珀丨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著,新经典-琥珀丨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版

    燕京书评:之前有个纪录片《美国工厂》也反映出这种不同。

    **施展:**对,你会发现美国那些工人一旦组织起来,就会转化为劳资对抗,而中国这边组织起来,转化效果是工作效率更高。于是,美国没法跟你玩,如果工人不组织,劳动效率极低,而组织起来,劳资对抗又很严重。

    燕京书评:但是现在有一个变化,就是90后、00后这些新一代工人和老一代工人的顺从性是不一样的,像"三和大神"就是一种极端案例。

    **施展:**于是,就用"厉害了我的国"把他们引到别的方向上去。古典政治是单重正当性(政治正当性),现代政治隐含双重正当性(政治正当性和经济正当性)。古典政治不需要经济正当性,在于古典政治不是人民主权,统治者就是君主,只向上帝负责,而现代政治是人民主权,意味着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也就是要为人民负责。

    向上帝负责的标准可以从经里面来找,但啥叫为人民负责?你必须有一些具体参照指标。这个参照指标系一定可被量化,只要可被量化,一定都是物质经济层面,所以它就会导致政治正当性基于经济正当性。尽管人民主权论本身关注政治正当性,但它隐含对于经济正当性的承诺。反过来,一旦政治正当性上有些东西说不清楚时,我用经济正当性来置换它。而在传统时代,你是不可能用经济正当性来置换的,上帝的意志没法被量化衡量。

    "三和大神"毕竟是少数,他们也是某种时代隐喻。他们可能隐喻着机器人对人的替代,最后,这些人变得不重要,机器人比人还要更加organized。

    燕京书评:你怎么看这个趋势?

    **施展:**我在书后面提到UBI(全民基本收入)的方案。而且,机器替代人之后,看似传统就业岗位就没了,但大概率会演化出新的就业岗位。打个比方,前一阵,我在机场等飞机时,就听到后面有人说,咱们主要应该打造情感陪伴这样一个方向。我当时感叹,现在遍地都是做内容创业的。内容创业最近这几年才兴起,以前根本想象不到内容创业这种行业的存在,未来会有更多咱们今天想不到的。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力解脱出来之后,或者被抛弃掉之后,一定会引发出一些别的需求,从而创造出今天想不到的新的就业岗位。

    燕京书评:这样看,像网络直播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施展:**网络直播大规模出现,它会重构你的分销系统和物流系统,一系列的东西都会重构。所以,对未来不用那么悲观。

    《美国秩序的根基》,[美] 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汉唐阳光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版

    《美国秩序的根基》,[美] 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汉唐阳光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版

    清教精神是美国力量的源头

    燕京书评:谈了中国的特殊性,还有一个很有争议的是美国的特殊性。你认为,清教精神是美国力量的源头,是美国政治的深层精神结构。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保守主义著作被译介进中国,保守主义也在中国兴起,很多人强调盎格鲁-撒克逊和基督教传统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看法存在争议,比如我看到有人批评你夸大清教的重要。之前我采访过周濂,他认为:"现代西方文明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科学革命所孕育出来的一整套西方价值理想,而不能简单地还原到基督教的传统。"你怎么看待这些争议?

    **施展:**当然不能简单还原,我只是在谈一个过去人们不大重视的方向。我之前跟周濂有过一个辩论,周濂在讲自由主义有多好。我说,自由主义当然很好,你说的这些,每一句我都认。但是,好的东西不一定能活,所以,我更关注自由主义到底怎么才能活。

    自由主义永远会面临它的敌人。如果自由主义面对敌人时,没有能力保卫自身,那么这种自由主义只能生活在温室。只能生活在温室的自由主义,实际上就是专制的温床,因为你在渴望有人保护这个温室。自由主义本身必须强悍。因为自由主义的敌人太多了,如果你不强悍,根本没有能力保卫自身。那怎么强悍?强悍的时候,你又如何防止强悍反噬自身?

    这里面需要有一系列的机制设计,以及你要寻找它的动力机制,而这些才是我们谈论自由主义更底层的动力来源。所以周濂谈到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我全认。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是一套理性框架。但问题是,最后真正驱动人们行动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或者说,理性框架怎样才能获得往前正常、健康跑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来自于什么样的一种情感?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利比里亚的宪法是从美国抄过来的,那部宪法在美国运转得很好,但在利比里亚运转成那样。这就证明光有条文不够,底层必须得有能够让条文真正获得生命力的东西,那是人类的精神动力。

    让条文能够获得生命力的底层动力机制,这是孟德斯鸠所说的"法的精神"。我们经常说孟德斯鸠谈三权分立,那些不是法的精神,而是法的外观,它需要法的精神作为驱动力。

    对美国主流群体来说,行动的时候,他未必想着我是个清教徒,但在潜意识里面,他对于世界的解读模式会被清教所规定。那些东西才是驱动你的法律、制度能够健康运转的精神动力。

    燕京书评:那你怎么看待族群、宗教多元主义和西方文明未来的关系?像包刚升等学者就担忧,西方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其文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施展:**这也是我确实担忧的问题。清教精神能够持续给它带来生命力的前提是,那群人占据主流。如果这个人群变得越来越少,它的法律究竟会运转什么样,这事也不好说。

    燕京书评:所以你觉得必须要有一个精神动力源头,即使后面共享现代文明价值观,也不可能有长久维持的驱动力?

    **施展:**对,你没有驱动力的话,利比里亚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嘛。同样的法典,背后的精神力不同,运转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2020年5月25日,美国亚特兰大,一名脸颊上写着"黑人的命也是命"缩写的女子参加示威活动,反对种族主义和警察暴行。图片:视觉中国

    2020年5月25日,美国亚特兰大,一名脸颊上写着"黑人的命也是命"缩写的女子参加示威活动,反对种族主义和警察暴行。图片:视觉中国

    燕京书评:与此相关,2020年的美国爆发"黑命攸关"运动,引起一系列反应。在西方知识界,也出现了《哈泼斯》公开信和反驳《哈泼斯》公开信的公开信。你怎么看这股思潮和争论?它和1960年代的风潮有异同吗?

    **施展:**这是现在过度政治正确的结果。1960年代那会儿的黑人民权运动,它是美国宪法里面承诺的一系列东西在事实上不落实,是宪法承诺怎么兑现的问题。但是,所有承诺只是抽象条文,具体怎么解释条文,那是另一个问题。

    按照1960年代的标准,那些承诺今天早都兑现。但是,接下来人们把这些条文不断做本质化解释,从起点平等逐渐过渡到要结果平等。而且,结果平等还不够,因为曾经我们遭受过很多损失,所以我要结果不平等,对这些弱势群体要加倍照顾,这才是真正平等。

    不断把你的抽象原则实质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抽象原则开始败坏的过程。"黑命攸关"运动就颇有点败坏的意思。像亚裔进藤校的机会要受到配额限制,可亚裔学习就是好,这种情况是不是不平等呢?现在需要一个对抽象原则解释的"去实质化"的过程。

    燕京书评:刚你也提到,我们今天不断提及精神或者气质,但这个东西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点玄,不太好证明。

    **施展:**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证明。尤其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它能做到的是解释而不是证明。如果你只追求可证明性,那就意味着你只能收获条文。条文之外,啥也收获不了。你倒是能证明了,但它对于你理解这事有更大帮助吗?

  2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历史】猎巫:塞勒姆1692 pdf下载

    内容简介

    1692年的冬天,在波士顿附近的小镇塞勒姆,一位牧师的外甥女开始抽搐、尖叫,随后他的女儿也陷入同样的状态:扭曲、颤抖、打滚、吐白沫……医生闻讯赶来,牧师查阅卷宗,邻家妇人占卜,都指向一桩古老的罪行:巫术。

    很快,恐慌蔓延至整个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邻人之间互相指控,亲子之间出卖彼此,牧师、富豪、高官也难逃一劫。这场猎巫运动历时九个月,二十余人最终惨死,另有近两百人被指控为巫师。风浪平息后,塞勒姆仿佛失忆了一般,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沉默。

    如今,“猎巫”一词已经成为刺激美国民众神经的文化符号,每当正义缺席,塞勒姆便宛如幽灵般闪现。 1692年的塞勒姆见证了一段为自保而彼此陷害的失智时期,一场全民参与的歇斯底里。封闭的社会空间成为考验人性的试炼场,在偏见与矛盾的交织缠绕下,极端的正确最终沦为极端的错误。

    作者简介

    斯泰西·希夫(Stacy Schiff)

    美国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终身成员。早年曾在西蒙 - 舒斯特出版社任职,文章常见于《纽约客》《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媒体。

    作品包括《圣埃克苏佩里传》《薇拉》《克利奥帕特拉》等,屡获好评和殊荣, 被誉为“当代美国最具诱惑力的非虚构散文作家”,2000 年获普利策奖。

    2006 年,希夫获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授予学会文学奖,2019 年当选学会终身成员。2017 年,获新英格兰历史家谱学会颁发历史及传记类终身成就奖。2018 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勋章。


    下载链接

  2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纽约时报】压制负面新闻:机密文件揭露中国如何操纵疫情舆论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1219/china-coronavirus-censorship/

    RAYMOND ZHONG, 孟建国, JEFF KAO, AARON KROLIK 2020年12月19日


    Adam Maida for Propublica

    本文与非营利调查新闻编辑室ProPublica联合发表。

    2月7日凌晨,中国强大的互联网审查机构感受到了一种陌生又深刻的不安。他们感觉自己正在失去控制权。

    李文亮死于新冠的消息迅速传开,这位医生曾警告说有一种奇怪的新病毒暴发,但遭到警方训诫,并被指控散布谣言。悲痛和愤怒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对国内外的民众来说,李文亮之死表明了中国政府压制负面信息的本能所带来的可怕代价。

    然而,中国的审查机构决定变本加厉。下达给地方宣传人员和新闻机构的秘密指示警告,李文亮的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官员们必须努力压制负面新闻,重新掌握话语权。

    他们命令新闻网站不要发李文亮的死讯推送通知给读者。他们要求社交媒体平台逐步将他的名字从热搜话题页面移除。他们还发动大量虚假的网络评论员,用分散注意力的言论淹没社交网站,并强调谨慎行事的必要性:"网评员在斗争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身份隐蔽,不搞任何形式低级红、高级黑,体现润物细无声的作战效果。"

    《纽约时报》和ProPublica查阅了数千份政府的机密指示和其他文件,其中包括这些命令。这些文件详细揭露了在疫情期间,帮助中国当局塑造网络舆论的体系。

    当数字媒体加深了西方民主国家的社会分歧之际,中国正在操纵网络话语,以加强党的舆论宣传。为了对今年年初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控制,当局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调子都进行了严格规定,指示网络水军在社交媒体上不停散布坚持党的路线的言论,并部署维稳大军压制未经批准的声音。

    尽管中国政府毫不掩饰严控互联网的信念,但这些文件表明,为了保持控制的牢固,要付出多少幕后努力。这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人力大军、由私人承包商打造的专业技术、对数字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监控------想必还需要大量资金。

    这远不是按下开关屏蔽某些不受欢迎的想法、图片或几条新闻那么简单。

    文件显示,中国政府从1月初就开始限制有关疫情的信息,当时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甚至尚未确定。几周后,当疫情开始迅速蔓延,当局严厉打击一切把中国的应对描述得过于"负面"的内容。

    几个月来,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指责中国早期试图隐瞒疫情的严重程度。人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如果中国有更自由的信息流通,是否就能阻止疫情演变成一场肆虐全球的卫生灾难。但这些文件表明,中国官员努力操纵叙事,不仅是为了防止恐慌和揭穿国内破坏性的虚假消息。他们还想让病毒看起来没那么严重------让当局看起来也更有能力------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们。

    2月,感染病例激增的时候,湖北一个会议中心成为临时医院。

    2月,感染病例激增的时候,湖北一个会议中心成为临时医院。 CHINATOPIX, via Associated Press

    这些文件包括3200多条指示、1800多份备忘录和其他文件,来自中国的网络监管机构网信办在东部城市杭州的办事处。这些文件还包括了来自中国云润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内部文件和计算机代码,该公司开发的软件被地方政府用来监控互联网讨论和管理大量的在线评论。

    一个自称"揭秘中共(C.C.P. Unmasked)"的黑客组织向《纽约时报》和ProPublica分享了这些文件。时报和ProPublica独立核实了许多文件的真实性,其中一些文件是由追踪中国互联网管制的网站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s)另外获得的。

    网信办和云润未回应置评请求。

    "中国拥有政治武器化的审查制度;它得到了国家资源的完善、组织、协调和支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信息学院的研究科学家、中国数字时代的创始人萧强说。"这不仅仅是为了删除某些内容。他们还有一个强大的机制来创造叙事,并能用其庞大规模瞄准任何目标。"

    "这是一件大事,"他补充道。"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控制话语权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于2014年成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集中管理互联网审查和宣传,以及其他方面的数字政策。这一机构现今向共产党强大的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表明了领导层对它的重视程度。

    网信办在1月的第一周就开始对疫情信息进行控制。一条来自该机构的指示要求新闻网站只能采用政府的口径,不准将疫情与2002年在中国和其他地方出现的致命SARS疫情相提并论,哪怕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已经指出了相似之处

    国家网信办直接向中共中央委员会汇报,这标志着该机构在当局执政中的重要性。

    国家网信办直接向中共中央委员会汇报,这标志着该机构在当局执政中的重要性。 Liu Bin/Xinhua, via Associated Press

    2月初,习近平领导的一次高层会议上呼吁加强对数字媒体的管理,国家网信办在全国各地的办公室纷纷采取行动。在浙江(杭州是其省会城市),一条指示称,该机构不仅要控制国内的信息,还要"积极影响国际舆论"。

    该机构的员工开始收到与病毒相关文章的链接,他们要在地方新闻门户和社交媒体上推广这些文章。指示规定了哪些链接应该出现在新闻网站的首页,要放多久,甚至哪些标题应该用黑体。

    该机构命令称,网络报道应突出派往武汉(最早报告病毒的中国城市)的医务人员的英勇努力,以及共产党员的重要贡献。

    一条指示称,"不使用'无法治愈'、'致命'等标题,防止引起社会恐慌"。另一条指示称,在报道对行动和出行的限制时,不要使用"封锁"一词。多条指示强调,不应宣传有关病毒的负面新闻。

    当浙江一位谎报行踪的狱警导致疫情在监狱暴发,国家网信办要求其各地方网信办密切监控此事,因为"比较容易引起境外的关注"。

    新闻媒体被告知不要大肆渲染海外捐赠和购买医疗用品的报道。该机构指示称,这是因为担忧此类报道可能引发海外批评,并扰乱中国的采购工作,随着病毒在海外传播,中国调集了大量个人防护装备。

    "避免形成我抗疫依靠外方捐助的错误印象,"一条指示说。

    国家网信办的员工标记了一些病毒消杀的现场视频,其中几条似乎包含公共场所的尸体画面。还有一些被标记的视频片段似乎包括医院里人们愤怒的叫喊,工作人员将一具尸体从公寓里拖出来,以及一个被隔离的孩子哭着找母亲的画面。这些视频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实。

    该机构要求当地办事处构思"宅家乐趣"的内容,以"更好地缓解网民焦虑情绪"。在杭州一城区,工作人员描述了他们宣传的一首"诙谐幽默"的吉他小曲。歌曲唱道,"怎么我也想不到:支持国家竟然是睡觉。"

    然后,一个更大的考验出现了。

    "严厉打击"

    李文亮在武汉去世,让人们的情绪喷涌而出,社交媒体面临着脱离网信办控制的危险。

    而当该机构的封口令泄露到微博这一类似Twitter的平台后,更是火上浇油。无数人涌入李文亮的微博帐号留言。

    该机构别无选择,只能允许人们表达悲痛,但这是有限度的。一条指示称,如果有人为了赚取网络流量炒作这件事,有关帐号将被"严肃制止和处理"。

    李文亮去世的第二天,一条指示包含了被认为是"涉及借此事煽动舆论情绪"的内容样本:那是一段视频采访,李文亮的母亲含泪回忆自己的儿子。

    此后几天,审查并没有放松。"重点关注网上点蜡烛、戴口罩、全黑图等搭楼式的炒作动向,"各地网信办接到的一条指示中写道。

    大量网上的纪念活动开始消失。有数人遭到警方拘捕,他们组织了一些团体来保存遭到删除的帖子

    在杭州,全天轮值无休的宣传人员撰写报告,描述他们如何确保人们不会看到与共产党的安抚信息------共产党已经牢牢控制住了病毒相矛盾的内容。

    一城区的官员报告称,发动网评员跟评、引导4万余人次,"有效消除市民恐慌心理"。另一县城的工作人员吹嘘他们对所谓谣言的"严厉打击":16人遭到警方调查,14人被警告,两人被拘留。某城区表示,它有1500名"网军"来监控热门社交应用微信上的非公开聊天群。

    研究人员估计,中国有数十万人从事兼职工作,发表评论,传播强化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政府部门和党组织的基层员工。大学招募学生和教师来完成这项任务。当地政府还为他们举办培训班

    水军的设计者

    中国的政府部门有各种专门软件,来塑造公众在网上看到的内容。

    云润就是这类软件的开发商之一,政府采购记录显示,自2016年以来,该公司已经获得了至少20多份与地方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合同。根据对云润计算机代码和文件的分析,其产品可以追踪网络热门趋势,协调审查活动,并管理用于发布评论的虚假社交媒体帐号。

    云润的一个软件系统为政府员工提供了一个简洁易用的界面,可以为帖子快速增加点赞数。管理者可以使用该系统给评论员分配特定任务。该软件还可以追踪每个评论员完成了多少任务,该评论员应获得多少报酬。

    根据描述该软件的一份文件,在中国南方城市广州,评论超过400字的原创文章可以获得160元的报酬。标出需要删除的负面评论可以让他们赚到2.5元。每条转发可以获得0.5元。

    云润开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简化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在该应用中接受任务,用个人社交媒体帐号发出需要的评论,然后上传截图,显然是为了证明任务已经完成。

    文件显示,该公司还制作类似电子游戏的软件,帮助培训评论员。该软件将一群使用者分为两组,一红一蓝,让他们互相竞争,看哪一组的发帖更受欢迎。

    云润的其他代码旨在监控中国社交媒体上的"有害信息"。员工可以使用关键词查找涉及敏感话题的帖子,比如"领导事件"或"国家政事"。他们还可以手动标记帖子,以便进一步审查。

    据企业数据显示,在杭州,官员们似乎使用云润软件在中国互联网上搜索了将"病毒"和"肺炎"与地名相结合的关键词。

    宁静的大海

    2月,北京一处河岸雪地上悼念李文亮的文字。李文亮曾对新冠病毒的严峻性发出警告,但被当局噤声,他死于Covid-19。

    2月,北京一处河岸雪地上悼念李文亮的文字。李文亮曾对新冠病毒的严峻性发出警告,但被当局噤声,他死于Covid-19。 CHINATOPIX, via Associated Press

    到2月底,李文亮去世带来的情感冲击似乎正在消退。杭州的网信办工作人员继续在互联网上搜寻任何可能扰乱这片宁静大海的内容。

    某城区指出,网民担心他们的社区如何处理从外地返回的人留下的垃圾,这些人可能携带病毒。另一城区监视到人们对学校是否在学生返校时采取了足够安全措施的担忧。

    3月12日,在杭州的网信办向下属部门发布了一份针对网络平台的国家新规。规定称,地方网信部门要成立专项组,对当地网站进行日常检查。发现有违规行为的,要"及时督促整改"。

    杭州的网信办建立了一个季度记分卡,用于评估本地平台对内容的管理情况。每个网站在季度开始时都获得100分。若文章或评论的监管出现漏洞,都将被扣分。表现出色则可以加分。

    季度成绩报告称,在2020年第一季度,有两家地方网站因"发布涉疫情违规信息"各被扣除10分。一家政府门户因在疫情期间"主动参与舆情引导"而获得额外的两分。

    随着时间推移,网信办的报告又回到了与病毒无关的话题监控上:建筑工地的噪音扰乱人们的睡眠,大雨导致某火车站被淹。

    然后,在5月下旬,地方网信部门接到了令他们吃惊的消息:机密民意分析报告不知怎的被公布到了网上。国家网信办下令各地方网信部门彻底删除内部报告,特别是那些分析与疫情相关情绪的内容。

    各地网信办用他们一贯干巴巴的官腔做出回复,承诺要"防止相关数据泄露到网络上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这些文件包括3200多条指示、1800多份备忘录和其他文件,来自中国的网络监管机构网信办在东部城市杭州的办事处。这些文件还包括了来自中国云润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内部文件和计算机代码,该公司开发的软件被地方政府用来监控互联网讨论和管理大量的在线评论。

    关于云润公司,网站竟然没加https,希望大家补充关于云润公司的更多信息。

    一个自称“揭秘中共(C.C.P. Unmasked)”的黑客组织向《纽约时报》和ProPublica分享了这些文件。

    感谢你们!


    VICE的报道:Hackers Leak Alleged Internal Files of Chinese Social Media Monitoring Firms,August 21, 2020, 4:36pm

    https://t.me/s/ccp_unmasked

  3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女性抗争者李翘楚: “我有英雄情结,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218-mainland-liqiaochu/

    特约撰稿人 费顿 发自香港December 18, 2020


    本文由端传媒与NGOCN声音计划联合出品,首发于端传媒。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最高会被判死刑。

    2020年2月16日,李翘楚被指定地点监视居住,国保(编者注:全称"国内安全保卫",是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一个警种)审讯时这样对她说。她没想过,许志永女友的身份,让自己面临连坐。

    许志永是中国公民维权的领军人物,曾创办公盟、推动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后发起新公民运动。2014年,许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判四年,2017刑满出狱。2019年12月,许在厦门参加了一场有律师、学者和公民共同参与的聚会,讨论中国时政、未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经验。12月26日,与会的律师丁家喜、公民戴振亚、张忠顺和李英俊遭警方抓捕,这一事件被称为"12-26公民案"。

    许志永开始在自己的国家里逃亡。逃亡中,他写下《劝退书》,质疑习近平处理中美贸易战、香港反修例运动和2019冠状病毒疫情的能力,要求他下台。而为了打探许志永的消息,12月31日,北京国保已传唤过李翘楚24小时。

    2020年2月15日,许志永在广州被捕。第二天凌晨,李翘楚连坐被抓,被监视居住长达四个月。

    这一场无妄之灾,迫使一个默默无闻的90后志愿者,成为一个坚定的抗争者。

    成长

    "要善良、诚实,做个好人。"

    创伤可能随时被触发。

    幻觉,失眠或嗜睡,停不下来的噩梦,甚至在练习正念,音频中一句"端坐在椅子的二分之一处"也可以如电击一般,让她闪回到监视居住时,看守的一声声的训斥:目标坐好!目标手放好!目标不要乱动!

    那时,她不被看成李翘楚,甚至不被当作人,她只是他们的"目标"。

    有些情景一直紧紧缠绕,愧疚感和耻辱感层层袭来:请求国保给她抗抑郁症药物的时候,感谢国保偶尔带来水果的时候,吃药呕吐后乞求原谅的时候,被威胁增加看守女警人数的时候,一遍一遍写悔过书的时候,被要求批判许志永思想的时候。那种屈辱感,"就像本想咬舌自尽,没死成留下舌根还要被迫唱赞歌。"

    翘楚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星期,她想过自杀。仿佛又回到2017年,婚姻中受到的伤害,加上公民社会环境的恶化,她感觉永久地损伤了自己。最难熬的时候,她尝试各种方式的自杀,用甜食、垃圾食品和酒精舒缓痛苦。怕父母失望,又不敢回家。辞了职,离了婚,把自己关在公寓里让自己发霉。太孤单无助了,她只有紧紧抓着那日渐式微的公民社会以及还在坚持的人,那是她的救命稻草,她的希望所在。

    李翘楚频繁的公民行动即始于2017年。那个冬天,北京一廉价违建公寓引发大火后,当局借故发起"清理低端人口"、"亮出天际线"等治理运动,让数万外来务工者一夜间流离失所。

    翘楚赶去将被拆除的皮村,她记得那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残酷画面:一边是被停水停电、仍在抗争的租户,一边是拿着防暴盾牌前来驱赶的警察,而不敢抵抗的租户哭喊着摸黑搬家。被清空的出租屋里,燃烧了一半的蜡烛格外刺眼。

    她当然愤怒。晚上,她联合志愿者和记者住进租户的家,帮他们守夜,避免暴力拆迁。白天,她去更多的城中村,收集租户的需求,同时整理能够提供免费或平价住宿的机构和联系方式,帮助被驱赶的人找地方存放行李。

    行动中,翘楚感觉自己活了过来。参与公共事件救援,像是她的一种自救,帮她重塑在上段婚姻中粉碎的自我价值。

    如今的翘楚反思,当时的公民参与更多是人道主义的救援,是NGO的服务心态,缺乏有力的行动去问责政府,"反而像政府下令赶人,我们打下手,帮助租户离开,没有回应到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困境------留下来。"

    翘楚生长在北京一个中产家庭,家庭氛围较民主、自由,尊重个人选择。她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性格温和,成绩优异,乖巧听话。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父亲教物理,母亲教心理健康。他们不像多数父母那样期待孩子成龙成风,反而教育她"要善良、诚实,做个好人"。

    高三时,大多数学校周末偷偷给学生补课,还要求家长签上自愿补课通知书。翘楚的父母不同意,坚决不签名。于是,老师的教桌上,一边是厚厚的一叠签了名的补习通知书,另一边只有翘楚孤零零的一张。

    整个高三的周末,父母带翘楚看话剧,听音乐会,去野餐。学校找父母谈翘楚的前途,希望家长配合,翘楚的父母回答:"不用担心,我家孩子有个三本学校上就行。"

    回忆少时,翘楚总能笑得欢快,评价父母"心太大"。

    那也是挚友林月最羡慕的无菌乐园:父母恩爱和睦,尊重孩子,不施加压力;身边朋友多,都真诚友好。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翘楚,"是我见过的最为纯粹的人"。

    佛系教育下成长的翘楚,2009年轻松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劳动关系,开始关注到工人群体。那时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刚提出,富士康工人连续跳楼、湖南尘肺工人等维权事件屡上新闻,翘楚参加了"新生代农民工"两年的研究项目,频繁到工地做问卷,接触劳工群体,开始了解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2019年9月,许志永拍摄的李翘楚。

    翘楚反思自己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期待中产阶级可以承担促进社会公平的更多责任。她学会了用VPN,时常为中国不公不义的一面感到不安:谭作人整理汶川地震受难学生名单、追问校舍质量被抓捕。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刘晓波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被判刑11年,她在庭外声援,记得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许志永等法学学者发起新公民运动,推动教育平权,被多方阻扰。公民纪念六四逝者被抓捕、入罪。农民工维权被集体维稳、殴打。

    从那时起,翘楚开始做独立记录,整理每年的重大公共事件,摘抄相关诗歌,对抗互联网短暂的记忆和统一的叙事。

    2018年风风火火的#MeToo运动,翘楚和伙伴们为跳楼自杀的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陶崇园筹集律师费,去武汉安抚陶崇园的姐姐;她关注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沈阳涉嫌性侵事件,呼吁北大信息公开,声援被约谈的学生。

    疫情在2019年年底席卷中国,翘楚一边担心男友许志永的"逃亡",一边投入志愿工作。她购买口罩,免费发送给社区里的环卫工人。得知有伙伴做线上诊所,她设计了病毒防范的海报,协助呼吸机和患者的对接。发现方舱医院里厕所不分男女,她又组织志愿者搜集和整理防止性暴力的建议。

    生机勃勃的民间自救一度让人产生中国公民社会再次蓬勃发展的错觉。翘楚冷静分析,这些救助和"北京切除"时一样,都在人道救援的范围内,未能追责政府,也没能给公民社会创造生存的契机。

    现实更荒谬。积极参与民间救援的行动者纷纷被抓捕。收集和保存疫情资料的志愿者陈玫、蔡伟以"寻衅滋事"被捕,给武汉捐赠物资的作家被威胁"传播谣言",前去做独立报导的张展、陈秋实被失踪。于是,翘楚一手做民间救援,一手在社交平台声援这些行动者。

    "她对人间疾苦的感受是真实的,期待社会的改良改变也是发自内心的。"林月相信,翘楚的公民参与和抗争行动,不过是一个青年保存了应有的良知,做了良知应该做的事。

    只是,在现有语境下,遵循良知做事、对不公不义表达抗议,无形中就走上了活动家的路。

    抗争

    "两腿打着颤,边抹着眼泪边往前走。"

    连坐并非新鲜事。中国著名的异见者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他的妻子刘霞被居家软禁八年。2015年709维权律师大抓捕,当局关了200多人,让律师的家属形成维权联盟------709家属。其中,709妻子们十分突出。她们采取一致不合作的抵抗态度,又在法律范围内发起"千里寻夫"、"红桶抗议"以及"我可以无发,你不能无法"等极具创意的抵抗行动,赢得国际的关注和声援支持,为维权开拓了新的空间。

    当局很快调整策略:一是不再大规模抓捕,而是单独或三三两两抓捕,不让家属形成较大联盟。二是抓捕行动者同时连坐或恐吓连坐其家属/伴侣,即便家属/伴侣之后被取保候审,也在法律限制下被进一步消解声援行动的空间。最近两年有不少如法炮制的案件:NGO人士程渊的妻子施明磊被威胁连坐"煽颠",被监视居住半年;诗人王臧和妻子王丽都以"煽动颠覆罪"被关押;端点星案的蔡伟以及其女友唐红波都被以"寻衅滋事罪"逮捕;文化企业家耿潇男和丈夫都因"非法经营"遭刑事拘留。

    2019年1月28日,李文足在北京家中,身穿印有"释放全璋"诉求的衣服。摄:Greg Baker / AFP / Getty Images

    这就要求家属/伴侣必须有新的应对策略。从709妻子的抗争上,翘楚学到的策略是"越公开,越安全"。

    她一边使用行政手段申请信息公开,要求公开监视居住的地点、当时自己吃下的药物、医生的资质等信息;一边公开监视居住的经历和国保持续不断的骚扰以及恐吓细节。她甚至把国保的名字、电话都公开了。

    抗争有了效果,国保有所收敛,骚扰的次数和人数都减少了。"打不过流氓,但扯得下牌坊。"翘楚总结道。

    记录过程中,她亦逐渐明白,肉身是柔软的,并非坚硬的机器零件,会受伤会痛苦;意志会坚强,但也有脆弱的时候。她恐惧过,妥协过,抗争姿势虽不完美,但那就是真实的自己,慢慢接受自己"两腿打着颤,边抹着眼泪边往前走"的状态。

    翘楚逐步在不同平台上展现不同的面向。"温和坚韧,有些脆弱"的抗争者------是她在推特上形象。帖子中多处流露"害怕再被消失"、"小心翼翼"的脆弱心理,争取更大范围的关注和同情。

    后来国保找到翘楚,跟她说:"你把自己说得那么胆小,却什么事也没耽误你。"

    公开得越多,翘楚越发现自己的恐惧和无力感都在逐渐淡去。近一个月没有国保约谈,她反而有些不适应,"他们不来,我就没东西写。我掌握了主导权,现在是老鼠想抓猫了。"

    同为劳工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好友韩籍惊讶地发现,取保候审出来的翘楚,看起来仍然柔弱,内心却更加坚定了,"她有创伤,会表达自己的脆弱,会哭,会吐槽,会悲伤,但从来不耽误行动。"

    韩籍看过翘楚脆弱的时候,那是2019年年底,许志永还在逃亡,翘楚进出都有国保跟踪。她曾经虚弱到跌坐在地铁的台阶上,站不起来,眼里总是含着泪。"现在的她状态好很多,比起自己,她好像更关注其他人的安危。"

    韩籍与翘楚相识于2018年的7月,他们曾一起援助佳士声援团被抓捕的学生。最打动韩籍的是,翘楚作为行动者的运动伦理。那时有人鼓励他人参加声援行动时隐瞒案情性质,刻意淡化可能涉及的风险,翘楚表达了不同意见,"她希望参与运动的人都充分知情,了解风险,自主选择。"

    "她的抗争很勇敢了,甚至很决绝,是全面不合作的态度。"也曾被长期监视居住的行动者珊竹说,她原本十分羡慕翘楚的抗争姿态,却逐渐发现,"翘楚对他人很包容,很温情,但对自己很苛刻,把自己逼得很紧,抗争越发决绝。"她曾看过走着走着就在路边抑制不住哭起来的翘楚。

    小姨李淑芬被抓后,李宁在微博上呼号,在看守所门前守候。图:受访者提供

    珊竹和翘楚去探望过为母维权十年的李宁,李宁告诉她们:"人生很短,坚持了维权抗争,就无法追求其他了。"

    为了给赴京上访、死在"学习班"里的母亲讨回公道,李宁十年里无法正常学习、工作,身体也垮了,需要持续吃药,家庭生活并不理想。珊竹感到,"她们俩(翘楚和李宁)气质越来越像,像战士那样战斗,把人性软弱、恐惧的面向全隐藏起来。"

    同伴们开始明白,真诚、正义的翘楚,不能原谅自己曾在权力机器下被迫做出的不真诚、不正义。她觉得需要更决绝的抵抗,才能重拾自己。她的义无反顾,不仅是为了对抗极权,转化耻辱,更是为了活命。

    翘楚写文章曝光监视居住经历,许志永的好友、维权人士华泽曾建议她写完发长文,但翘楚回答:"要拉长时间线,每次发一部分,让案子有持续关注度。"

    "学习能力强,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抗争经验。"华泽甚至在翘楚身上看到未来战略家的影子。

    新一代女性抗争者

    "男性抗争者不愿承认女性在公共领域做出的贡献,普遍强化她们的从属性和依附性。"

    许志永的女友。

    2020年1月9日后,人们开始这样强调李翘楚的身份。

    那天,她撰文曝光了自己带着手铐跨新年的24小时传讯经历,同时也首次公开了她与许志永的亲密关系。

    很快,媒体的报导和声援中,李翘楚名字前总摆着"许志永女友"的称呼,赞美他们"美好的爱情",称她是"伟大人物身后的女人"。李翘楚持续的公共参与及行动往往被忽视。

    电影《花木兰》上映时,李翘楚在脸书上记录自己的感受:花木兰不是替父从军的故事,也不是忠君爱国的故事,是关于女性突破重重枷锁去打仗的故事。

    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女性从来不宽容,公民社会的圈子也不例外。当翘楚指控劳工问题专家王江松言语性骚扰时,她得到的回应更多是"不要声张","大局为重"。毕竟,他们说公民社会式微,不要给政府打击"递刀子"。

    "在缺乏政治反对的现实境遇里,更需要回归到个体的困境和真实表达。"翘楚坦言,她不想把"大佬打到在地,"她反对的是顾全大局的冷漠和对个体伤害的忽视。

    "需要重新长出一身逆鲮,反抗极权和男权。"翘楚不再掩饰伴侣存在的问题:"男性抗争者不愿意承认女性在公共领域做出的贡献,普遍地强化了她们的从属性和依附性。女性处处被压抑、贬低、漠视。抗争中,她们可能丧失了自己的话语,丢失了自己的主体性。"

    曾创办公盟、推动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后发起新公民运动的许志永于2014年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判四年,2017刑满出狱。2020年2月15日再次在广州被捕。摄:Greg Baker/AP/达志影像

    翘楚也会反思,自己在抗争中是否也会有时丧失主体性。与许志永的亲密关系里,她在推特上发文,一度都要征求许志永的意见,获得他的认可才发。为了声援《新生代》编辑危志立,她曾在长城上拍了一组相片,发到社交平台。许志永没有转发,询问原因,原来是他觉得"相片上把你拍得太高了,不符合你温柔的气质和形象"。

    翘楚与伙伴们苦中作乐:如今好像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抗争了。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使用的图片、文字来声援良心犯。她可以把自己的画作拿出来分享而不怕被嘲笑画得不够好。她可以决定自己的抗争策略,可以表现得脆弱和胆小,也可以很坚强很决绝,"许志永以前也经常笑话我胆小、爱哭、脆弱,他没办法想像我坚强的样子。"

    脸书上,她有更犀利的一面。她批评所谓"民主大佬"一边举着民主自由大旗,一边否定女性的平等人格和权利。她羡慕女权行动者郑楚然大胆地晒出腋毛照片。文化企业家耿潇男被称为"十二月党人的女人",翘楚批判把耿看成附属角色,尖锐地地质问:"在中国,谁可以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虽然翘楚没有像许志永那样光鲜亮丽的履历,但越接触,越被她的人格所折服。"韩籍说,正是有翘楚这样纯粹、真诚的人存在,他才不至于对行动绝望。

    男性主角纷纷被抓了。2013年后,中国公民行动的空间越发局促,行动代价也越来越高,抓捕的力度越来越大。12.26公民案中众多涉事公民已经被取保,或者逃离了中国。但他们都保持沉默。

    "翘楚是国内唯一的发声口,她承受着所有的声援压力,她还有抑郁症和创伤呢。"罗胜春是12.26公民案中丁家喜的妻子,但人在美国,没有办法陪在翘楚身边。她惋惜道,12.26公民案还没有形成像709妻子那样的维权联盟。

    同案的律师常玮平不久前与翘楚建立了联系,第一句就说:"抱歉,这么久让你一个人承受着。"

    这样承认女性抗争者抗争价值的瞬间很珍贵,但常玮平很快又被再次抓捕。翘楚感到义不容辞,"在他的家属站出来之前,我就是他的家属"。她反思,因为许志永的名气,自己成了有限声援空间里的既得利益者,比其他良心犯得到更多国际关注,自己身上责任和道义也更多。

    一群行动者两天后发起声援行动。FreeChangwei-常玮平的脸书专页搭建起来了。李翘楚在社群里传播和号召"#多行一公里让常玮平重获自由"和寄明信片的行为艺术。常玮平的自述也快速翻译成英文便于国际媒体采用。

    "她总是说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即便被打击,也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大化使用自己的关注度来为他人发声。翘楚的坚韧和道义远在很多知名的人士之上。"华泽说。

    作为女性抗争者,华泽在抗争历程中,也经历并目睹过知名抗争者对其伴侣或者其他女性抗争者的性骚扰及打压,她发现老一辈的男性抗争者缺乏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和自省的能力。

    华泽近年观察到,新一代的女性抗争者学习能力更强,更会同理共情,也更具有反思能力,或许更有改变中国的潜质和能力。

    李翘楚早前独自拍了婚纱照,希望今后有机会把照片寄给许志永。

    结婚

    "我有英雄情结。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

    你从一个得不到新衣裳的女孩,长成了往返探监路上的妻子。

    这是刘晓波写给刘霞的凄美情书,见证了一个中国异见者妻子的命运。

    朋友林月认为,翘楚有英雄情结,对民主圈有玫瑰色的想像。还有朋友相信,翘楚与许志永的相爱,是一出革命伴侣的浪漫之曲。

    李翘楚想把这浪漫之曲推进到婚姻中。她正计划申请与狱中的许志永结婚。

    得知这一想法后,朋友们感到无措和为难:一方面不想看着翘楚变成另一个刘霞,她作为异见者刘晓波的妻子,曾长期生活在软禁下;另一方面,又想尊重和支持翘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

    "虽然理解和感动这一份浪漫和真情,但现实是残酷的,你要等他几十年吗?"罗胜春一直劝翘楚三思。

    罗胜春与翘楚相识于2019年情人节。那时她丈夫丁家喜已经被抓,许志永还在逃亡中。李翘楚给许志永制作了情人节贺卡,也用罗胜春和丁家喜的头像设计了明信片。罗胜春被这个素未谋面、却"有心有情有义"的翘楚打动。

    但和翘楚谈得越多,罗胜春越无措。她从翘楚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也是那种用尽全力拼命抗争的人:若能放下丁家喜,也早就放下了,不必如此苦苦等待。

    "翘楚说,革命和爱,是她人生的主题。听起来很老派,但她真的尽自己的力量去不断推动社会改变,去认真爱。"罗胜春说,她还是理解了翘楚。

    即便要等许志永,也可以选择安安静静地等,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华泽指出,"翘楚可能选择了最艰难的方式。"

    2019年6月,李翘楚和许志永成为情侣。她在他身上看到坚定的政治信仰,不变的初心,坚韧的抗争;也发现他对底层以及女性抗争的忽视;同时批评他男权优势的不自知和性别意识的薄弱。她从他身上获取一些政治养分,他理解她的痛苦,在她抑郁发作躲进衣柜的时候,他安静地坐着耐心陪伴。

    两人爱着吵着,陪伴不过半年,许志永再次被捕。作为许志永的伴侣,翘楚担心他的处境;作为他的革命战友,她为对方感到骄傲,也知道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其实他逃亡的时候根本没想逃出国或真的逃,他身上有道义责任,需要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发声,扩大12.26公民案的影响力。"

    问翘楚想和许志永结婚是不是英雄情结使然?

    "是的,我有英雄情结。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翘楚解释,她爱许志永,但从来没有把他当成英雄。国保也曾一度以为翘楚把许志永当英雄膜拜,试图破坏他的形象。李翘楚曾跟许志永明确过:她想要的伴侣是能把自己看成"革命的伴侣"而非"家中贤妻"的人。

    结婚是两人早就商量过的,考虑的是,或许哪一天需要为对方签写委托书和呼吁声援。

    "一个有良知的人,救他出来是家人再本分不过的事。"这是她想申请结婚的初衷,不是玫瑰色的想像作祟。

    今年九月中旬,翘楚去拍了一辑婚纱照,寄给监狱里的许志永。

    在翘楚设计的一件情侣文化衫上,许志永的那一件写着:我的另一半------温柔的战士。

    后记

    2020年11月26日,北京国保以"违反取保规定,对外透露案情"为由传讯李翘楚12个小时。在李翘楚父母被迫写下"与其同住,监管其手机和电脑,禁止其与不法机构和人员接触"的保证书后,李翘楚才被带回父母家中,软禁了20天。期间,国保进入李翘楚的房间看管她,多次约谈和传讯,留下"再发声即收监"的最后通牒。

    软禁第21日,她获得机会离开父母家,立刻在社交平台发表了对北京市公安局违法行为的三页控告书,并邮寄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要求依法监督并纠正公安办案人员的违法行为。

    "沉默不是我的本色,所剩无几的公民权利,绝不轻易让渡。"李翘楚说,她已经做好了会被立刻关押的准备。

    注:应受访者要求,韩籍、林月、珊竹为化名。

  3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施展:信息茧房下,糟糕的2020年和未来的人类秩序(上)| 回望2020①

    https://www.allnow.com/post/5fdb34ee2afd9341b16d155a

    面对当下困境,施展呼唤人们突破信息茧房,开启想象力和勇气,建立新的社会共识。他对未来人类秩序开了不少脑洞,如建立“全球数字治理联盟”,希望更多人加入讨论。


    2020年,“无语之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时代的车轮,实际上陷落在泥淖一般,既让世界重归陌生,也让世界重返熟悉。实际上人类其他的世代一样,人类眼前的危机,既使我们乘势反复咀嚼走过的路,也能使我们借机探观未来的道。曾经,我们被时代强行植入得太快,忽略了太多的问题;如今,我们被迫停滞在历史的惯例。或许,我们是时候需要在前进道路上出神一下,重估时代及其所创造的。基于人类“出神”的必要,《燕京书评》邀请学人分享他们的情绪与思考。敬请关注年终策划-“回望2020”。

    这是第一篇,将来人是施展。

    2020年发生太多事,从早期伊朗谍王苏莱曼尼被定点杀杀,起源也门的沙漠虫虫肆虐东非,新冠疫情大爆发伊始,我们一直忙着见证历史。

    像美国《时代》周刊12月封面就是"最糟糕的一年"," 2020"被打上红叉;《牛津词典》没有评选出年度词汇,说2020年是"无语之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取消今年的"最糟糕性描写奖",说2020年已足够足够糟糕,不忍心让公众再看糟糕的性描写......

    外交学院教授施展颇相似的感受,觉得2020年是相当糟糕的,疫情将社会淤积多年的矛盾一下集中爆发。他从一开始"愤怒",到之后"发生整个社会为什么会如此撕裂",再到想搞清楚疑惑,思考,观察,研究,写作。

    过去,共识通过公共空间逐渐建立起来。今天,信息茧房让公共空间弥散,也就共识消弥,所以大家才会如此撕裂。而公共事件的出现,有可能击穿信息茧房的路径,逼迫人们重新回到现实世界。

    "在重回现实世界之初,人们反倒可能会进入二阶茧房;但随着公共事件越来越多,带给人们的伤害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真切,无论几阶茧房都会坍塌",施展在新书《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中写道,"共同的伤害可能是重建共识的起点。只不过,从这个起点出发,具体该如何往前走,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面对2020年的贸易战和Tiktok禁令等现实问题,施展试图从公司和数据关系角度入手,寻找未来新秩序的基础。在他看来,人类秩序的每一次演化,都与技术的推动有关。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字节跳动与华为等公司遭遇的困境,反应出各国深切关注穿透国界的数据所带来的政治外溢效应,背后则是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捍卫。

    为了解决数据公司的政治外溢效应,受欧洲历史上100多个商业城邦组成的"汉萨同盟"启发,施展设想未来世界建立一套类似的商人自治秩序,他称之为"全球数字治理联盟"。

    他想象,"全球数字治理联盟"中的实体经济公司会与各种虚拟经济公司在治理联盟的规则框架下博弈;与此同时,这些实体经济公司又与制造业供应链直接对接,博弈的结果会由此直接传导到供应链上,对其形成约束。到了这一步,"全球数字治理联盟"由于超越国家的"非政治化"特性,也会传导出供应链的"非政治化"效应。

    到那时,人类秩序或许可以回归到"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的状态,让这个世界不再那么政治化,从而使民粹主义的狂热逐渐冷静下来,各国之间也就更有机会重建信任关系。

    施展构想的"全球数字治理联盟"架构图

    施展构想的"全球数字治理联盟"架构图

    同时,由于互联网经济强烈的头部效应,贫富分化可能日趋严重,所以未来人类秩序还得解决全球分配正义问题。施展觉得,这和信息经济时代个人权利的再定义有关系。他讨论了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原候选人、华裔企业家杨安泽发放"全民基本收入"的方案。

    杨安泽提出,每个18岁至64岁的美国人,每个月都可以无差别地获得政府发放的1000美元收入。他把这笔钱称作"自由红利",直面未来可能机器替代人,"5%的人生产、95%的人消费"的前景。

    施展觉得,落实这一方案可和全球数字治理联盟结合,即分配用户数据所带来的利益,以"数据分红"超越"数字鸿沟"。他打了个最简单的比方,未来可能你的每一次深蹲都会成为对运动产品公司有用的数据,从而会变成你的收入。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隐私算法等技术的发展,这些设想实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

    在理论层面上,施展称,芝加哥大学教授埃里克-A.波斯纳和微软首席研究员E.格伦-韦尔在《激进市场》一书的思考可以作为经济学支撑,也构成全球数字治理联盟的伦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从《枢纽》到《溢出》再到《破茧》,施展的作品都离不开和"大观"学术共同体里诸位同人的讨论,其余成员包括刘擎、李筠、翟志勇、张笑宇、李永晶、泮伟江等十几人。施展在11年前加入这个学术小组,大概一季度集中讨论一次,对他学术和思想影响特别大。

    "大观小组跟一般学术共同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的讨论都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始终围绕着问题,不会局限在某个学科,任何学科对我们来说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科一定会给你带来盲区。你对一个学科越精熟,有可能它给你带来的盲区越意识不到,此时需要不同学科刺激,不断打开、照亮我的盲区。"

    《破茧》是本应景的书,得到吴敬琏、许纪霖、刘苏里、高全喜、刘擎、徐小平、罗振宇等人的推荐。比如吴敬琏称:"阅读和讨论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追索信源、检验论据、建立新的社会共识的一个契机,所以很值得向有心的读者推荐。"

    2020年12月,《燕京书评》在北京见到施展,和他聊了聊2020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背后历史根源,也讨论了他在《破茧》中对未来人类秩序的构想。因为访谈内容过多,我们将会分两部分刊发。这是第一部分,主要关于信息茧房和未来人类秩序。

    "人们要想突破当下的困境,必须有新的想象力。获得新的想象力的前提是,人们必须去除观念的遮蔽,直面事实本身。"施展说。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以下为《燕京书评》和施展的访谈节录。

    在信息经济时代下,重新定义"个人权利"

    燕京书评:《破茧》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内容是你对未来的畅想,比如你提到,信息经济时代会重新定义个人权利。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消费者隐私保护法案》(CCPA)的规定介于中国与欧洲之间,可能是未来"个人权利"的初步形态。像今年12月,天津将人脸识别立法,成为中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法规。想问你能不能更进一步开下脑洞,未来我们的"个人权利"可能会有哪些形态?

    **施展:**未来的个人权利存在哪些形态,我说不大清楚。但是,值得聊一下这里面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首先,未来的权利跟今天的权利很可能不一样。回看人类历史会发现,整个经济运转逻辑、社会结构跟你的法权形态之间是有一种匹配关系的。

    农业经济时代财富比较匮乏,要维系整个体系运转,只能不平均分配;一旦平均分配,就无法积累起维持秩序必须的财富,结果是谁都活不下去。如何让人们心安理得接受这种不平均分配?接受这种高度不平等,一定对应某种权利不对等,也就是等级制。

    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财富开始急剧扩张,那么给大家都分;分完之后,仍然有足够剩余让我可以维系秩序。如果让人们的交易效率更高,那么我能够提取出来用于维系秩序的资源还更多。工业经济时代,首要追求的是整体经济效率,那么就进入权利均质化状态。

    而在未来社会结构,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今天的很多工作都被替代了,有可能进入一种5%的人生产、95%的人消费的状态,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我在书里谈到,在这种情况下,那95%的人得有一个数据分红过程,否则他们没有收入,社会就会遇到大问题。这意味着对于数据公司的财产权得重新界定,也不叫数据公司财产权,叫啥权都得重新界定。

    有一个朋友在做隐私计算,我最近在关注这个东西。现在咱们的算法,像你拿手机,上个淘宝或者刷一会儿头条,数据全都上传到阿里、头条的服务器上。它算完之后,定向给你推什么东西。你对它是全透明的状态,所有数据都在它那儿。

    未来隐私计算的基本逻辑是数据根本不上传,算法下传。数据都在本地终端,下传算法里像个黑箱,数据都是加密进去在黑箱里算,算了多少遍,谁都不知道,包括算法开发者都不知道。算完之后,结果返回去。

    算法下传,那就意味着需要在网上传递的数据量急剧下降。现在是所有数据都上传,带宽和存储压力几何级数上涨,总有绷不住那一天,而且这天不会太远。因此,基于成本压力的考虑,不得不玩一些新的算法。

    而在隐私算法的过程当中,它甚至可以达到一系列"零知识证明"。"零知识证明"是什么?比如你在网上做交易时,对方要你证明你是曾梦龙;就像你到银行取钱,你说我是曾梦龙不管用,得拿出一系列证件证明你是曾梦龙。然后,在网上做这种证明时,很多信息全都被对方拿走。而未来你可以提交一系列东西,但对方可以在完全看不见这些东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证明你是曾梦龙。

    在隐私算法的逻辑之下,不可让渡的个人权利在数据层面上可以获得保障。现在这个数据都被巨头拿走,而未来所有数据全都属于你。现在有不少公司在做隐私算法。隐私算法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此前的各种技术瓶颈,今天正逐渐被突破。

    所以,用不了几年,隐私算法会作为很重要的东西铺开。到了那会儿,我跟你在网上互相匿名,你叫小K,我叫小王,两个虚拟的人可以在完全不知道对方是谁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信任对方做交易。隐私算法、区块链这些技术,使得刚才说的这些东西全都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再一个是数据的权利。过去咱们一直在说,数据所有权究竟是用户的还是巨头的?我最近跟隐私算法那几个朋友讨论之后,意识到这种界定方式可能有问题。就像心脏数据,它在你的心脏本体上,但医院不查,你根本不知道这个数据,查完之后才可被解读。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网民的活动构成数据,但没有算法对数据提炼、挖掘,数据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反过来,没有网友活动,算法也没价值。算法覆盖大量的人,具有某种准公共性,而数据完全从我身上挖掘出来,具有某种准私人性。因此,数据的价值以过去公私二分的分法,可能也会遭遇挑战。数据的权益究竟怎么界定?这一系列东西都得重新设定。

    燕京书评:听起来像是"我算故我在"。

    **施展:**你不算你就不在,但"我算故我在"这个"算",你靠自个算也算不出来。这背后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权利观念。这当中真是存在太多东西,而未来秩序一定会往这个方向演化。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施展著,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施展著,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解决数据公司政治外溢效应,建立全球数字治理联盟

    燕京书评:关于信息经济,你有一系列比方,说"数据相当于信息时代的石油,对原始数据的提炼相当于信息时代的炼油工作,基于深度学习的各种算法就是炼油设备,而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法规,就相当于信息时代的环保法规"。对于2020年,字节跳动等数据公司在印度和美国的遭遇,掀起互联网主权等讨论。回看这些事,你有什么比较大的感受吗?

    **施展:**我坚持我在《破茧》里的看法。字节跳动等在美国遭遇的困境,蓬佩奥提出的干净网络宣言,这些都是真问题,但他给出的是坏答案。

    真问题在于这些数据公司所带来的制度溢出效应,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接受,但给出坏答案是因为这些数字巨头,必须得以全球为单位运营,这才真正符合技术逻辑。你要拧着它的技术逻辑来设计政策,这种政策从历史上来看没有能成功的,最后那些公司会以各种各样的办法把你这些政策绕过去。我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Google在欧洲搞GMS授权,那个例子你有印象吧?

    燕京书评:有,Google最后绕开了欧盟管制,欧盟只能收到一点税。

    **施展:**对啊,因为这是违背它的技术逻辑,违背技术逻辑的政策没有能成功的,所以那是个坏答案。但这个真问题必须得回应,两边一夹,好答案是什么也就出来了。

    第一,得能够回应主权国家所担心的数据公司带来的制度溢出效应。第二,数字公司的全球运营必须获得保障。除非数据公司能把数据给中立化,否则这俩要求没法同时满足。而数据如何中立化?这是可以通过制度来设计的。于是,我在书里给出数字治理联盟一系列制度架构的方案设计。

    燕京书评:包括他们设置远程中心等做法,其实都是数据中立化的尝试,只是你走得更远,设计了一套全球数字治理联盟。那具体到字节跳动这个事,你觉得未来可能会如何收场?

    **施展:**这个就不好说。各种偶然性因素都有可能,九月下旬所有人提出了与Oracle合作的方案,请Oracle做数据托管商,类似的某种数据托管方案通过的,我还是相对乐观。但是,在这种大变局时期,个案预测经常不靠谱,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大方向。

    <font style=汉萨城市与贸易路线" onerror="imgonerror(this)";>

    汉萨城市与贸易路线

    燕京书评:关于解决数据公司的政治外溢效应,你畅想建立的是一种"全球数字治理联盟",并说历史上欧洲存在"汉萨同盟"的商人层次先例,所形成的很多国际规则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能不能讲讲它们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施展: "汉萨同盟"是在中世纪时,中欧,北欧200个商业城邦结成的同盟,里面衍生出商业规则,分区规则等,它对今天的海商法,仲裁原则等都有了很多影响。

    燕京书评:其实它主要给你一种灵感的启发?

    **施展:**对。

    燕京书评:你希望,全球数字治理联盟,商人自治等级的出现,可能会推动人类一体回归到"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的状态,让这个世界不再那么政治化,从而使你觉得,建立这种根本最困难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是哪里?如何理解它和国家,以及政治层次的关系?没有国家的参与是可能的吗?

    **施展:**需要突破的最大地方就在于观念。现实需求已经在那儿,但你是否敢去想这个现实需求怎么满足?怎么实现?这些事,国家没有办法直接参与进来,只能以消极方式参与。国家可以设置各种准入机制,然后商人联盟跟那些国家谈准入机制,但国家想控制商人联盟,商人联盟可以有各种办法规避,没办法实质控制。

    这种商人秩序之所以有可能出现,正是因为商人的跨国运营。就像我在《溢出》里举的一些案例,三星公司在越南完成组装,但大量原材料、元器件是从中国这边运过去的。生产元器件那些中国公司不是跨国公司,但业务是跨国流动。

    以三星为例,你完全可以想象这些业务跨国流动的公司,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盟起来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天然是一种跨国性活动、跨国性存在,靠国家为主导,这事你根本运转不了。因为它所有经济活动不是以国家为单位,国家政策只能覆盖国境内,无法覆盖国境以外。

    所以,今天不是说国家允不允许,而是有些领域需要规则,但国家又无法提供这个规则,那怎么办?这规则从哪儿来?

    燕京书评:你觉得就是全球数字治理联盟或商人自治秩序?

    **施展:**对,所以我说内在需求已经出现,接下来就是人们是否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个需求,以及有足够想象力和勇气实现这个需求?

    《为平凡人而战》,[美]杨安泽著,林添贵译,贝页丨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为平凡人而战》,[美]杨安泽著,林添贵译,贝页丨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信息茧房消弭公共空间和社会共识,人们亟需破茧

    燕京书评: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受到不少批判,认为垄断,加重贫富分化,造成群体撕裂。在最后一章,你讨论了信息技术时代的全球分配正义,提到杨安泽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UBI),以及埃里克-A.波斯纳和E.格伦-韦尔的《激进市场》。这些想法都很有意思,也受到不少批评。看你能不能再具体讲讲UBI和《激进市场》的优劣?

    **施展:**这两个方案都是一些脑洞,它们都看到现实问题,比如人的工作越来越被机器所替代,有可能会出现我在书里说的极端状况,5%的人生产,95%的人消费,可这些人消费什么?靠什么能力消费?此时你不解决一种新的分配机制,经济就没有办法循环、运转下去。

    而这种新的分配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们需要有各种各样脑洞。此时,你无法保证脑洞一定可行、靠谱,但最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脑洞能够让人意识到,过去的方案不行了,新的方案可能是什么?在这种时候,各种各样靠谱不靠谱的,都得往外提,最后在观念市场以及实践过程中逐渐竞争。

    燕京书评:你觉得这两个都靠谱吗?

    **施展:**思路方向靠谱,但具体真的实施时,还有太多环节需要细致设计。

    我认为,UBI应该就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能够有一种新的健康分配机制。只不过,UBI这个钱从哪儿来?怎么来?具体分配过程在微观过程怎样实现?区块链把这些东西的解决方案都给出来了。区块链干嘛的?人们一说区块链,首先反应是比特币,但比特币是区块链的副产品。

    区块链是一个公共账本,所有人都在上面记账。记账,不是记我今天买了五块钱白菜,而是你的活动在上面有记录,是广义的记账。比如今天我跟你签了一个合同,我把它传到区块链上,申请记账,会有很多人替我记账。记账的人会获得回报,会获得token,而那个token才是比特币。而公共记账活动本身则使得人们之间无需信任也能展开合作,所以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触发各种陌生人合作的机制。

    比特币是记账活动的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本身具备货币属性,那就意味着未来你的活动跟货币直接捆绑、对应。而UBI所需要的那种再分配过程,你如何在微观层面上精确计算出哪个活动值多少钱?支付过程怎么实现?这些在区块链上都能够很容易、很方便实现。所以,韦尔他们所谈的方案,激进市场也都是在数字世界上实现的。

    具体的实践过程,仍然需要很多很细致的制度设计,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但是,这个脑洞的方向,非常值得讨论。在这种大的变革时代,你连想都不敢想,那这个问题你没有解决机会。

    《激进市场》,[美]埃里克-A.波斯纳、E.格伦-韦尔著,胡雨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8月版

    《激进市场》,[美]埃里克-A.波斯纳、E.格伦-韦尔著,胡雨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8月版

    燕京书评:回到《破茧》第一部分,很多人感觉如今整个世界的极化和撕裂程度非常严重。在你看来,这种极化和撕裂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和推荐算法的兴起,造成"信息茧房",每个人都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消弭掉公共空间和社会共识。在《破茧》中,你分析国际和国内现实问题后,畅想未来一种新的治理秩序(商人秩序或全球数字治理联盟)正待破茧而出。但是,这种新的治理秩序和破除信息茧房的关系不是很清晰,能不能具体讲讲两者的关系?

    **施展:**这俩没有直接关系。现在走到这个节骨眼上,需要一种新秩序。要构想新秩序,便需要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你不可能想出任何办法。

    对于信息茧房,一方面直接压缩你的想象力空间;另一方面,在这种大的危局时代,它会把社会共识给撕裂。没有共识的社会,在应对危局时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在呼唤突破信息茧房。但突破信息茧房这事很难,在于带来信息茧房的推荐算法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燕京书评:流量经济嘛。

    **施展:**对,只要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你没有能力跟它对抗,这种对抗一定会失败。所以我就只能构想一种新的可能性。既然靠公共领域里面的理性辩论,达成共识,形成秩序,做不到了,也许只能靠这种公共事件击穿茧房,让人们获得普遍的恐惧。

    比如咱们在疫情期间,类似"李文亮事件",人们就获得一种普遍的恐惧。在普遍的恐惧当中,某种集体行动开始成为可能。新秩序诞生的种子可能就埋在这里,只不过哪颗种子能够长起来,这基于各种偶然。

    燕京书评:关于如何破除人们的信息茧房,你还有什么思考建议或者补充的吗?

    **施展:**等着更多黑天鹅来冲击吧。自己打破不了,很少人有这个意愿,因为你在茧房里特别舒服。像我现在有时干活累了,拿抖音我刷一会儿,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在努力防止陷入信息茧房,但你也会发现,太舒服你就很容易陷进去。

    燕京书评:你认为,意识形态的"主义"提供价值方向,但并不直接带来认同;民族主义提供认同,但无法直接说清价值方向。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主义",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情。那你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相容吗?

    **施展:**完全可以共存。但我说能够相容,并不是说不会发生各种冲突,现在我们看到就是在发生冲突。现在的爱国主义,并不是严肃的爱国主义,是一种不健康的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举报文化。而举报文化在破坏这个社会的相互信任。

    举报文化,非常非常败坏人的道德;而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它都需要人们有一些基础的道德共识。举报文化,使得这些道德共识全都被破坏掉。为啥想举报?因为有好处。这跟爱国主义没有关系。

    《枢纽》,施展著,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枢纽》,施展著,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2020年是挺糟糕的,但是历史上比这糟糕年份多了去了

    燕京书评:你的学术经历和作品非常多元,跨了多个学科,也常和实业界交流和实地考察。能不能讲讲你做研究的方法论?

    **施展:**我们都是被问题牵引着走的,中国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未来该向何处去?我提醒自己始终保有现实感,而现实感怎么获得,我就得跟这些实业界的人打交道,他们拥有最直接的现实感。

    燕京书评:现在和未来将会做什么研究,关注什么问题?

    **施展:**北方走廊地带,那是我在《枢纽》里就开始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今天,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什么是中国?始终没有获得有效阐释。我之所以会花很大精力研究北方走廊地带,在于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在谈德先生、赛先生;很多人哀叹说,德先生、赛先生喊了一百年了,到今天还没有落实。

    燕京书评:连段子手都说:"五四一百年过去了,德先生没等来,赛先生也没等来,谭德塞先生来了。"

    **施展:**人们都在讨论德先生、赛先生,却非常少有人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德先生、赛先生的主体是谁?这主体当然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谁?它跟汉族、少数民族什么关系?它跟中国人所有的历史是什么关系?这些东西不能给出有效解释、定位的话,你就说不清楚德先生、赛先生的主体是谁。清晰有效地定位、表达出这个主体,是德先生、赛先生能够落地的基础前提,而现在很多对德先生、赛先生讨论根本不考虑任何地基问题。

    我对北方走廊地带的研究,想要做的就是探讨内部、中原、边疆、汉族、少数民族的关系,他们究竟如何成为精神共同体?这种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是通过某种主体性叙事表达出来的。国家、民族的主体性叙事,实际上就是它的历史叙事。

    咱们今天主流的历史叙事是中原中心论的叙事,边疆少数民族在其中面目模糊。我们得找到一种新的史观,让所有的人在历史进程中都能获得其位置,才能把所有的人给整合为一个精神共同体。

    我尝试构建的新的史观是体系史观。在体系史观的背景之下,过去我们经常说长城是中国的北部边界,这种说法本质上是错的。为什么?你说,长城是中国的北部边界,就意味着长城以北不是中国的。长城根本不是中国北部边界,长城才是中心,你站在长城上,才能同时看到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各方,对这各方所共生演化出来的体系的叙述,所讨论的才是中国,否则讨论的仅仅是中原。

    "亮丽黄"和"极致灰"是色彩机构潘通选择的2021年度颜色,意思是"迎接隧道尽头的亮光"。图片:潘通

    "亮丽黄"和"极致灰"是色彩机构潘通选择的2021年度颜色,意思是"迎接隧道尽头的亮光"。图片:潘通

    燕京书评:这个工作其实很多学者在做,比如罗新、王明珂老师等等,但你觉得,他们没有像你一样,要整合到一个体系?

    **施展:**他们的研究给我非常大的启发,但我还是有一点感觉不过瘾的地方。他们把边疆给说清楚了,也就把中国的"多元"给说清楚了,但"多元"为什么一定要是"一体"?这个事情不能抽象地回答,需要将答案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过程当中。

    在系统史的结构之下,"多元一体"是能通过"多元互构"的逻辑获得解释的。所谓的"多元互构"是说,体系中的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之间是相互塑造互相生成的,你之所以成其为你,是因为我,没有我的话,根本你就不是这个样子,同样,我之所以成其为我,也是因为你。这样一种叙事,可以构造出内在地克服分离倾向的,对于多元主体的承认。

    燕京书评:你认为2020年是糟糕的一年吗?

    **施展:**是挺糟糕的,这个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淤积很多矛盾,本来这矛盾会是缓释的,但因为疫情,把这矛盾一下子集中爆发。缓释跟集中爆发不一样,你应对的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2020年是挺糟糕的,但历史上比这糟糕的年份多了去了,所以也没那么糟糕,只不过咱们承平日久,于是有一点小病小灾祸,你就觉得很糟糕。

    **燕京书评:最近的色彩机构潘通(Pantone)将极致灰(Ultimate Gray)和亮丽黄(Illuminating)选为2021年度色彩,意思是"迎接隧道尽头的亮光"。你对2021年或者更远的未来有什么焦点和期待吗? **

    **施展:**我患有流感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像美国现在的样子,一天20多万补充病例,太可怕了!等疫情自然过去不大可能,主要得等疫苗,看疫苗什么时候能出来?不出来,这个世界仍然会停摆,停摆到一定程度,各种各样不确定性已经说清楚。

    我期待我所提出的商人层次这些想法,能够刺激更多人参与进来讨论,甚至实务界因为被我的想法开启脑洞,他们开始做一些具体尝试。

  3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罗翔 - 刑罚的历史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历数五花八门酷刑,讲述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超千万人催更的刑法历史课堂,从刑罚的演变历史,看懂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

    ◇墨刑、宫刑、流放、株连……回首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简介

    罗翔

    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读物《刑法学讲义》,随笔集《圆圈正义》等。

    除学术研究与授课外,罗翔教授长期专注于法律普及与法考教学。

    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初,因其刑法课视频中所举的案例幽默风趣,意外爆红网络,一时形成“千军万马追罗翔法考”之势。其上课视频截图所制作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传,被称为“一米九的法律男神”。3月9日,受邀请正式入驻bilibili视频网站,6个月粉丝破千万,创造最速千万粉传说。


    下载链接

  3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公民记者张展案开庭通知:2020年12月28日开庭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张展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在官方掩盖真实情况并禁止记者采访报道武汉实情的情况下,张展不畏风险,亲赴武汉做实地疫情采访。她在个人推特、油管平台发布了大量关于武汉疫情和民众生活的真实视频报导。2020年5月14日,张展在武汉所住宾馆被上海警方跨省抓捕,次日被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羁押于浦东新区看守所至今。2020年6月18日被以同罪名正式批捕,8月18日张展案送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审查起诉。9月初,知情人士透露,张展在看守所绝食抗议,身体衰弱,遭到强制灌食,身体状况极差。12月,辩护律师称张展自六月底开始正式绝食,遭到强制插管灌食、上脚镣、24小时戴约束带等酷刑。张展会见律师时泪水不停,说“每一天都是煎熬”。律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张展可能无法活着走出高墙。

  3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趁疫情夺色情串流王冠:Pornhub要为血钻石付多少代价?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215-culture-pornhub-child-sexual-abuse/

    特约撰稿人 叶郎 发自台北 December 16, 2020

    2020年原本是网路色情影片平台 Pornhub 最得意的一年:

    世界主要城市接连进入封城状态,实体社交行为骤减,许多人纷纷转向寻求网路色情影片的情感慰藉。这个和新冠病毒疫情一起现身的消费趋势致使各网路色情平台流量暴增,也让推出付费会员机制才5年的网路色情霸主 Pornhub 越来越接近他们期许的终极目标------成为色情影片领域的 Netflix 。

    然而剧情直转急下,一周前《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指证历历地控诉 Pornhub 上充斥各种儿童色情、性侵和报复式性爱影片,且经营者欠缺具体作为防制,等于是在靠这些犯罪产物来营利。消息见报没几天,信用卡组织 Mastercard 和 VISA 也在进行调查后断然中止对该平台提供支付服务,连同早就对 Pornhub 实施抵制的另一个支付平台 Paypal,等于让 Pornhub 的收费机制武功全废。

    Pornhub 因而在美国时间昨天(12月15日)一早壮士断腕地宣布移除所有用户上传的影片,仅保留合作的内容供应商和模特儿计划的影片。初步估计被移除的数量可能高达上千万笔,占该平台影片总数的将近8成。

    所以,色情影片的消费者该怎么办?除了不用脑地屡屡随老司机上车之外,我们还能有哪些选项?我们要如何在每一个消费的十字路口做出更符合产业伦理的决定?

    Pornhub 跟 Netflix 一样从3月疫情爆发以来就迎来流量的巨幅增长。曾经是 NSFW 工作场所不宜的服务,在居家防疫的时代立刻变成24小时随时都挤满人潮的色情便利店。

    色情影片界的王冠

    虽然发展进程有一些时间上的些微差异,但好莱坞电影史的框架非常有助于理解过去20年发生在色情工业上的演变:

    1980年代末的录影带和1990年代末的 DVD 不只让好莱坞片厂财源广进,同样也给色情工业带来空前的市场机会。接下来随著消费者收藏影片的柜子趋向满载,这些往日荣景也日渐被网际网路给蚕食殆尽。2007年1月 Steve Jobs 发表第一支iPhone;几周后第一个大型色情影片网站 XHamster 上线;几个月后 Pornhub 上线。即将肆虐色情工业的那只哥吉拉巨兽已呼之欲出。

    "我们目标是一举拿下'色情影片界的 Netflix'的王冠!"5年前推出每月 9.99 美元付费会员制的 Pornhub 副总裁 Corey Price 霸气地宣示。他认为以该公司大量片库的优势,消费者肯定会立刻拥抱这个新机制,并使他们色情随选服务霸主的地位更加稳固。

    Pornhub 的市场野心很快就从意图变成既遂。混合了 YouTube 和 Netflix 杀死"电影"的模式,Pornhub 借由"免费观赏的用户上传片库"和"付费会员专属的高画质片库"两面夹杀,让实体色情影片几乎完全失去立足之地。去年一份统计研究中 Pornhub 的网站流量冲进全球第八名,甚至超越大家更熟悉的 Instagram、Amazon 和 Netflix。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对于色情工业的打击是双重的。一方面实体影片的零售销量受到封城的影响而加速衰退,另一方面影片生产端也因为各种拍摄限制而使供应链几乎完全中断。跟好莱坞电影工业一样,色情影片工业正被这个天外飞来的陨石加速进化/灭绝的进程。在此同时,Pornhub 则是跟 Netflix 一样从3月疫情爆发以来就迎来流量的巨幅增长。曾经是 NSFW 工作场所不宜的服务,在居家防疫的时代立刻变成24小时随时都挤满人潮的色情便利店。

    Pornhub 终于拿下了他们想望已久的串流王冠。但和 Netflix 不一样的是,Pornhub 王冠上那颗最大的钻石却是带有先天伦理缺陷的血钻石。问题就出在影片来源不明而且缺乏审核过滤机制。

    除了纪思道列举的儿童色情和性侵影片等等来自用户上传的不法内容之外,即便后期与 Pornhub 合作的色情影片供应商上传的影片也屡生事端。

    只短暂从事色情影片演出三个多月的女演员 Mia Khalifa 在引退后仍然高居 Pornhub 排行榜多年。这12部影片带给制片商和串流平台获利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而只拿到1.2万美元酬劳的表演者却会被这些影片纠缠不清一辈子。后来改行当记者的 Khalifa 在几个月前的 Twitter 贴文中自述

    "不论我转换跑道到新闻业或是在其他任何职场上有所进展,PH(指 Pornhub)、BngBrs(指制片公司 BangBros)和X*XX(指另一个色情平台 XNXX)等公司仍坚持拿我6年之前的作品到处大作广告。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行'退隐'是这么困难。他们诱使数百万人深信我仍在这一行演出,无论我逃到哪里都逃不掉这种错误印象。"

    Mia Khalifa 的个案后来还引发关于污名化性表演者的争议,但无论如何她终究直指了 Pornhub 这个串流平台的要害。

    这12部影片带给制片商和串流平台获利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而只拿到1.2万美元酬劳的表演者却会被这些影片纠缠不清一辈子。

    我们都是帮忙扩散的老司机

    这些来源混杂、经常踩法规红线的内容已经多次使 Pornhub 受到强烈挑战,但 Pornhub 高超的公关策略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躲过舆论袭击,成为纪思道在《纽约时报》专栏中所说"以扮活泼鬼脸的调皮态度"著称的全球品牌。

    公关操作在社群媒体的年代已经变成一门完全颠覆自己的全新科学。Tesla 特斯拉的 Elon Musk 本人正是这门新科学的最佳代言人。他在不久前解散整个集团的公关部门,从此对外沟通完全仰赖他的一张嘴,将每一次失误解释成空前的成功,并且每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的发言都得到广泛传播。

    几天前才刚上市就已经回本的卖座电玩《Cyberpunk 2077(电驭叛客 2077)》则是早在产品上市前就成功催生以该游戏为名的 meme 迷因,而且他们完全不怕被指为恐跨症(transphobia)地在行销中大玩性器官错置的笑点。他们深知:争议只会带来更多扩散。

    另一个正在统治地球的串流平台 Netflix 也有类似的大胆策略。不论 "Netflix and chill" 这个带有性暗示的词汇是出自网路自发或是有心操作(该公司擅长模糊这两者界限),Netflix 在此词汇成为迷因后随即开始在自家贴文中大方使用。2015年世界创客大会(World Maker Faire)在纽约举行时,Netflix 甚至还推出了一个 Netflix Switch DIY 计划,教创客如何 DIY 自制一个 "Netflix and chill" 自动化按键。

    于是他们大量生产各种表面上与性无关的公关议题,来满足我们(或者缺乏节操的媒体)想要公开谈论 Pornhub 、让自己变得有哏的需求。

    自诩为色情界 Netflix 的 Pornhub 更是长久以来就深谙"有哏"胜过一切的网路舆论法则。尤其他们特殊的营业项目在许多广告媒介上(比如电视、Facebook、Google 和各种户外广告)都不太可能获准刊登广告,所以他们更倾全力在营业项目之外的领域制造各种具有话题性的"哏":

    比如你看色情影片、我捐钱种树的公益活动;或是你看色情影片、我捐钱保育鲸鱼的公益活动;或是发表联名服装品牌并将所得用于防制家庭暴力;或是发动群众募资发射史上第一支进入太空的色情影片⋯⋯

    所以当今年3月,反人口贩运的美国公益组织 Exodus Cry 终于成功地唤起多家国际媒体关注 Pornhub 上的儿童色情、性侵和报复式性爱影片议题时,Pornhub 的公关团队却能毫不费力地利用刚刚爆发的疫情制造大量有哏的议题并成功转移焦点。

    于是一整年下来,我们几乎难以看见 Pornhub 的负面议题报导,却不断看到这些永远有哏的新闻标题:

    老司机开车啰!SOD免费释出200部片 Pornhub提供义大利免费会员资格
    老司机快上车!防疫大使Pornhub免费送"高级会员"
    真人示范社交距离啪啪!PornHub集结各国女优推"史上最干净谜片"
    老司机开课!Pornhub 推线上教欲课程,教你如何安全性行为
    Pornhub 宣布网站仅为参与美国大选投票者开放 不投票你就别想看片了
    200镁撸到老!Pornhub黑五购物节"终身会员66折" 网抢翻:当传家宝了
    飞机杯公司推出特斯拉专用"自驾杯",手到底要握哪里啦?

    哪里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熟悉人性的 Pornhub 公关团队完全掌握了我们的要害:他们发现这个社会存在一种违背人性的禁忌就是忌讳谈论性,而越是忌讳,跟性有关的话题越会在网路上变得有哏。于是他们大量生产各种表面上与性无关的公关议题,来满足我们(或者缺乏节操的媒体)想要公开谈论 Pornhub 、让自己变得有哏的需求。

    公关操作在社群媒体的年代已经变成一门完全颠覆自己的全新科学。

    公平贸易的色情串流

    你我多半都曾中了 Pornhub 的道。阅读、分享过那些有哏话题的我们就是间接促成这一切的老司机。所以最好的赎罪方式是立刻去除那个禁忌,现在就开始讨论性/性工业。

    Pornhub 和 Netflix 有同一个市场优势就是他们从事的业务不存在高强度的政府监理。然而他们的竞争对手,比如传统色情影片媒介(对 Netflix 来说就是电视和电影)都受到高强度的政府监理。因而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用消费者的力量来催生色情影片串流服务的伦理环境。

    当然存在一种理论是色情产品应该被全面禁止,因为色情工业会带来性剥削。然而这种用"全面禁止"取代"个案审查"的机制效果形通查禁性欲,除了自欺欺人之外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查禁效果,反而容易沦为压抑性少数文化的工具。比如许多具有保守宗教倾向的国家都曾用类似理由全面查禁影视产品中的未及性爱程度的同性接触。

    一个越来越被提倡的新词汇是 "ethical porn",我们姑且译作"公平贸易色情影片"。对,就像咖啡或是其他农产品一样,色情影片的产销流程也应该讲求公平贸易。

    "我认为我们应该试著用公平贸易的观点来看色情工业。下一步则是想办法减少色情影片制作过程中衍生的恶劣工作条件和厌女氛围。"

    曾担任瑞典卫生部长的 Gabriel Wikström 主张公平贸易内涵的重点在"同意":"我认为我们应该试著用公平贸易的观点来看色情工业,去探究影片如何被制作出来和过程中是否有'同意'的认知存在。下一步则是想办法减少色情影片制作过程中衍生的恶劣工作条件和厌女氛围。"

    色情表演者 Jessica Starling 则在自己的 Twitter 上强调"付费"的重要性:"只有你花钱买来的色情影片才有可能是公平贸易产品"。必须是你先付费,色情表演者才有"可能"得到合理报酬(但也只是第一步的"可能")。免费影片是色情表演者被剥削的最主要推力。

    当然报酬的分配过程也需要被伦理监督。比如费用如何支付给表演者、金额分配是否合理⋯⋯因此也有一说作为在乎伦理的色情影片消费者应该尽可能消费来自小规模业者或通路的产品,因为越大规模的企业越有谈判权力来剥削上游的生产者。支持小规模业者就如同支持独立制片或是支持小农一样,能帮助这些规模不足的生产者得到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合理费用给表演者。等他们规模大到可能造成危害的时候,我们就加倍监督力道紧盯。

    今年的疫情促成另外一个色情工业的产业结构变化是:因为拍摄停摆而顿失收入的表演者转向色情界的 Uber 平台------ Onlyfans,在该平台上吸引订户、赚取收入。

    对消费者而言这种"直接向产地买"的色情平台不只提供了更直接、更具有真实性的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跳过中介组织直接付费给表演者(平台则像 Apple 的 App Store一样从每笔交易抽成),能够大幅减少表演者受到雇主压迫的机会。

    最终,任何人为设计的平台和机制都还是会隐藏公平正义的缺陷。

    比如越来越成熟的 Onlyfans 平台上开始出现大明星吸走大多数目光(和订阅收入),而剩下的表演者则多半只能沦为勉强糊口的财务状况。连以公平交易色情影片为号召的新串流平台 Bellesa ,近来也传出盗版内容的争议。这几天 Pornhub 依据纪思道在专栏中提出的具体建议,终于承诺要加强使用人工智慧技术审查过滤不法内容。到头来这些新科技仍可能出现不足或是各种误判。消费者行为的"人为智慧"才是最后一道防线的把关者。

    "老司机"这个网路用语被用来指熟悉门路的老手。老手的规则已经不管用并且对世界有所危害的时候,我们都得断然开除老司机,在色情消费的十字路口做出自己的伦理决定。

  3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人物杂志】困于人脸识别

    https://mp.weixin.qq.com/s/M6sfo-r2mkrQ2RPJCosJKw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匿名性相当重要。你并不想所有举动都被毫无遗漏地永久记载下来,曝光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匿名性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基础。

    文|汤禹成

    编辑|槐杨

    图片|cfp

    进入日常缝隙处

    今年3月,劳东燕发现,小区每单元的电梯里都贴上了通知,要求业主下载一个APP,录入人脸信息,用于门禁升级。劳东燕是清华大学的法学教授,从去年起,她发现人脸识别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分类安检的地铁口,AI换脸的手机游戏,就连法学院的自动咖啡机也有了人脸支付这一选项。

    看到通知的那一刻,她意识到,这项技术,已经从高铁站、飞机场这些公共领域,进入工作地点、生活住所,试图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这在后来被一步步证实。借着疫情防控和智慧小区建设的趋势,人脸识别系统很快在城市的多个小区迅速推开。2017年,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启动智慧小区建设时,早已提出这样的畅想:「您能想象未来小区没有门禁卡就能开门,停车共享车位、分时租赁,居家老人实现机器人陪护的生活吗?」

    但是,崭新科技所叙述的振奋人心的故事,同样也存在被科技打破的风险。一位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告诉我,通过人像收集与机器学习,黑客不仅能将你的脸替换至色情视频,也可以用「对抗攻击」(Adversarial attack)技术迷惑机器学习模型,代替你进入高铁站,你工作的单位,甚至是你的家。

    生物数据,包括指纹,一直存在泄露和被伪造的风险,但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人脸识别大规模应用,人脸信息变得更为敏感。理论上来说,「你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所有照片,都可能成为被利用的生物信息」。

    另一些事实证明,储存和维护数据的系统并没有那么强大。2018年7月,浙江绍兴一名叫张富的大专毕业生,利用非法购买的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将相关公民的照片制成3D头像,通过支付宝人脸识别认证。在他被查获的电脑里,警方发现了200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2019年,18岁、初中文化的田某,通过抓取、拦截、保存银行系统下发的人脸识别身份信息数据包,在一个手机银行APP内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成功注册了账户。

    劳东燕知道这项技术的隐忧。她将收集到的材料发在了一个两百多人的小区微信群中。一位关心此事的居民,又将她拉进了接近500人的小区业主群。在那里,她发的材料获得更多共鸣,许多业主表达了对风险的担忧。此前,业主们主要的不满是:「干嘛要收集房产证信息?」

    图片

    杭州居民戴口罩刷脸进小区,该系统在居民戴着口罩的情况下,也可以精准识别

    「挣扎」

    3月15日,劳东燕写好详细的法律意见,指出小区的收集行为与现行法律框架相违背。一式两份,寄给物业和居委会。邮寄是她特意选择的方式------通过快递寄送,对方一旦签收,就能代表送达。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街道办主任给她打电话,邀请她一起讨论。在场的还有居委会和物业的工作人员。劳东燕察觉到,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更关注法律风险。当她提醒「单方通知不代表同意,不经同意就获取,在刑法上就会界定为非法获取」,他们问,应该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

    而劳东燕最担心的是数据风险。她无法想象「物业有何动力维护和保护这个数据系统」。她问:「数据由谁保管?怎么保护?」

    对方给出三种方案:存放在物业的局域网,交给便民服务中心,公安部门也可以保管。那时,已经有居民录入人脸信息,但存放方案始终未有定论。这些方案本身也反映了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在使用和管理数据上,公权力和商业机构间并没有严格界限。这些加剧了劳东燕的担忧。

    街道办主任试图劝服劳东燕。先用「便捷」。在他们的叙述中,因为每个单元的门禁都坏了,街道帮大家免费更新人脸门禁系统,相当于给小区居民提供福利。「你看使用多便利呀,一刷脸就行了。」劳东燕答,「刷脸省的几秒钟,对我没有多大的价值。」

    在场的业委会主任则以「房价」为谈判筹码:「我们小区管理好了,房价也会跟着上去」,这句话令劳东燕印象深刻。

    再是「安全」。「这样的技术可以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对方说。

    「如果监听全国所有人的手机通信,可以发现更多犯罪分子,我们会允许监听监控所有人的手机吗?打击犯罪只是社会的一个目标,甚至不是基本目标。」

    讨论到最后,街道办给出3种可替代方案,不愿录入人脸的居民,也能依靠刷门禁卡、身份证登记或使用手机APP回到自己的家。

    9月23日午后,在一场主题为「小区门禁能否人脸识别」的专题研讨会上,劳东燕简单地讲述了这段经历。在场另一位嘉宾说她是「为了权利而斗争」。劳东燕笑了笑,摆手解释:「没有,我也只是稍微挣扎了一下」。

    图片

    人脸识别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坏了的门牙」

    有人试图更剧烈地「挣扎」一下。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了一张价值千元的年卡,凭借这张卡和指纹,郭兵和家人可以一年不限次数畅游。但10月17日,他收到一条野生动物世界发来的短信,「即日起,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

    郭兵以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由,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将近1年后,他和我叙述当时的初衷:除了感到权益受到侵害,作为一个教授法律的大学老师,他更希望推动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在个人信息失控的当下,促成相关制度的完善。

    郭兵说,他办年卡时,并不知道要录指纹,交完钱去拿卡时才被要求,他知道生物信息的敏感性,出示身份证就可以证明身份,为什么还要录指纹?对方告诉他,入园处只有指纹这一种方式。孩子在哭,妻子在催,他妥协了。但打官司时,他发现动物园向法院提交的证据中包括自己的一张照片------当时没有人告诉他这张照片的用途,他以为是贴在年卡上,但动物园的解释是「游客当时同意拍照,就视为同意园方收集面部信息用于人脸识别」。在郭兵的叙述里,面对更为强势的商业机构,个体的意愿已经在浑然不知中被扭曲和剥夺。

    案子在今年6月开庭,按正常流程,法院本应在9月给出判决。但承办人告诉郭兵,法院认为属于「疑难复杂案件」,案子的审限到期前经法院院长批准又延了6个月。

    11月20日,杭州富阳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责令野生动物世界赔偿由于单方变更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删除郭兵个人信息,同时,驳回了郭兵提出的「确认野生动物世界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关内容无效」等其他诉讼请求,认为「野生动物世界以店堂告示的形式告知购卡人需提供部分个人信息,未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其他规定,客户的消费知情权和对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权未受到侵害......野生动物世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其行为本身并未违反前述法律规定的原则要求。」

    郭兵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他在朋友圈里无奈地说:「不少朋友说算是胜诉了,我自己则表示不服。」

    即便判决结果不尽人意,郭兵的诉讼案和去年10月劳东燕发表的一篇讲述人脸识别隐忧的专栏文章一起,已然成为引发人们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反思的「蝴蝶翅膀」。今年9月初,赵逢(化名)决定也挣扎一下。他住了7年的小区开始实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居委会阿姨的催促下,他在小区门口录入了人脸信息,此后,他陷入一种担忧,人脸信息是否有泄漏的风险?

    他去找过居委会,居委会负责人同样以「便利」与「安全」来说服这个「大惊小怪」的年轻人。又过了几天,他在网上看到了劳东燕在那场研讨会上的分享------他意识到,「当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时,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滥用」。

    他给12345投诉信箱写信,介绍前因后果,质疑合法性,继而要求删除他的人脸与个人信息。进展比预料的更顺利,在街道办的协调下,他在9月底来到物业,看着物业工作人员对着他的人脸信息按下了删除键。

    「一种未知的恐惧」,赵逢说。为了更精确地解释这种感受,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曾修整过门牙,结果门牙坏了,这件事的具体风险是------假如有天吃一个苹果,牙齿可能会被磕掉。这种具体的风险是有应对方法的,磕掉了就再去做一颗,「但它会导致一种不自由的状态,就是你没办法随心所欲地吃苹果了」。

    走出物业时,他松了口气。他知道他仍处在一个巨大的、关乎个人信息的系统里,但他获得了一种暂时的安全感:「我要是不挣扎,我就没有答案。我就永远要背上那个问号。」

    而在杭州,开庭结束的当天下午,郭兵又驱车到距离法院并不很远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检票口的工作人员不认识他,他询问指纹年卡会员的入园方式,对方的回答依然不留余地:「只能刷脸入园。」

    图片

    山东某景区,工作人员正在引导游客刷脸入园

    不久前,我和劳东燕教授在清华园东南边的书店,就「人脸识别」展开了一次谈话。我们聊到技术的风险与反噬性,聊到有待完善的法律框架,也聊到身处庞大系统中的普通个体可以如何「挣扎」。她反复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人脸识别技术如若不加以规制,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那次访谈后,《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问世,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南京要求售楼处拆除人脸识别系统,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人物》又与劳东燕教授谈论了这些新的消息。以下为两次对话的内容:

    《人物》:你是怎么关注到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的?

    **劳东燕:**由于人脸识别的底层技术在2018年有很大突破,去年下半年开始,我注意到人脸识别商业化的推广在中国「遍地开花」,连我们学院的咖啡机都通过少付1元钱而引诱人们使用人脸识别支付。我一直在研究「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预防风险的措施本身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关注人脸识别时,我不仅关注机器学习、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的财产与人身威胁,还会关注相关部门运用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人物》:在人脸识别这项技术的使用和接受度上,疫情前后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劳东燕:**去年下半年我还挺欣慰的,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整个主流舆论有所转向,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报道「人脸识别」潜含的风险,不像以前那样漠不关心。后来疫情来临,我们需要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健康码,交出我们的轨迹,让渡我们的个人信息。为了保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这么做。疫情对整个社会走向的影响太大了,更多人开始接受这样的状态。

    《人物》:你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劳东燕:**从最浅的层面说,如果你的生物信息被别人获取,别人就可能用你的脸结合你的身份证信息,去登陆你的银行账户,转移账户中的钱,进入你本该进入的单位、小区,或者恶心你一下,把你的脸换到淫秽视频里。这些风险,是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最相关的。而且人脸、指纹这样的生物信息,一旦泄露,无法改变,也无法获得救济,你可能永远暴露在这样的风险下。

    和指纹相比,人脸信息的风险更突出,因为它具有非接触性。如果要获取我的指纹,我是知道的,而且指纹泄露后,别人也不知道这个指纹是我的;但人脸泄露后,马上就能知道是我,其他人都可以迅速锁定我。清华新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曾提到,我们每天有500次被摄像头照到的机会。其中有多少摄像头具有人脸识别的功能,或者收集提取了我们的人脸数据,我们根本不知道。

    图片

    随处可见的摄像头

    《人物》:为什么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就无法救济呢?

    **劳东燕:**假设你的人脸信息泄露了,你想通过民法途径救济,民法讲究「谁主张,谁举证」,现在这么多地方在收集,你不知道是谁收集的,不知道是从何处泄露的,也不知道泄露或滥用的人是谁。你举证不了。

    想走行政法或刑法保护的途径,也不那么容易。只有大规模的数据泄露,才可能推动公安机关启动侦查活动。但是,即便公安机关把犯罪分子抓住了,也只是把他关在监狱。你的信息泄露了就是泄露了,他已经卖给下家,下家可能又卖给另一下家,已然失控,你没办法恢复原状。

    《人物》:所以人脸识别应用「遍地开花」的现象,本身就潜含巨大的风险?

    **劳东燕:**我们眼下管控风险的能力,跟技术制造风险的能力相比,完全不配套,这是普遍问题。无论是法律手段还是政治手段或其他社会治理手段,进化上都是很慢的,跟不上技术的迭代以及商业化的快速推进。

    眼下,好像任何一个机构,都可以推广人脸识别。其中最有动力的是科技公司,它们可以卖设备,接下来还可以收取后续维护的费用。人脸识别的推广会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但这个产业的发展跟全社会利益相比微乎其微。一些部门也有动力,因为这样更便于维护治安,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会更容易,但这样可能损害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小区物业也在推广,但它根本没有动力和财力升级系统、维护数据安全。所以「遍地开花」是最可怕的------安全问题有短板效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问题不会出在安防水平最高的地方,而是出在水平最低能力最差的地方。多组织、多中心地收集信息,比单一中心的收集,风险要更大。

    《人物》:除了刚才谈到的那些,还有什么更长远、隐蔽的风险吗?

    劳东燕:一旦手机上、电脑中,还有这些遍布在各个角落的摄像头所获取的数据全被打通,人就变成透明人了。数据的拥有者,可以知道你的一切,你每天回家的路径,你开什么车,跟哪些人交往,你的购物喜好,你的网页浏览记录,你的立场,这些信息串起来后,他们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将变得不可控,甚至会影响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国外已出现商业公司通过分析个人数据来影响选举的新闻。技术可能会把社会带向一个跟我们追求的目标彻底背道而驰的方向。

    《人物》:目前的法律足以保护我们在生物信息上的权利吗?未来,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劳东燕:**目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仍主要建立在对传统社会的想象上,法律上将数据当作与财物一样的东西。对财物保护来讲,最重要的是占有,如果你不告而取,我就要惩罚你。但实际上,数据与财物不一样,数据具有共享性,使用时不具有排他性。在数据的问题上,不告而取地收集当然有其危害,但是即便经作为数据主体的当事方同意,接下来难道就可以随意使用他相应的个人数据吗?肯定不能。

    眼下我们法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以同意机制作为核心的保护机制是有问题的。未来,法律上可能会将保护义务更多放在信息的收集者和控制者身上。信息的控制者要承担信息保护方面的任务,而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数据掌握一定的控制权。比如,你同意别人收集了你的个人数据之后,接下来后续种种,他应该告诉你,接下来会怎么使用,作为提供数据的个体也应该有权提出删除。其次,在风险的分配问题上,由于数据收集者和处理者的收集和使用行为制造的风险,谁制造风险,谁就要对风险造成的结果来负责;同时,谁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谁也就应该负责其中主要的风险。

    最近刚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落实知情-同意的机制上有了比较切实的举措,10月1日生效的新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信息收集者也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这些都表明好的改变正在发生。我认为,我也希望,整个法律能够强化对个体权益的保护。至少从我的观察来看,我们刑法中对于秩序利益、安全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于个体权益的保护。

    《人物》:郭兵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案子在11月20日宣判,你对这个判决结果怎么看?

    **劳东燕:**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样的判决对于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意义很有限,它不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判决。判决书当中认为动物园可以这么做,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它理应给消费者提供其他选择。动物园收照片的时候,没有告知这张照片要用于人脸识别,这明显是侵权,动物园理应承担相应的后果。像这些问题,判决书中都完全没有涉及,判决书回避了重要的问题。

    你会发现,它最终支持郭兵的就是那剩下的1300多块钱,如果他因为动物园这种单方面入园方式变更而进不了园,实际上动物园本来就应该返还给他这个钱。这样的判决给其他的企业传递了什么信息呢?------我尽管收集好了,如果有一些民众想要反抗,他如果愿意跟我打官司,反正我赔偿的也就是千儿八百块钱。这个判决不就在变相鼓励别的企业都去收集人脸数据吗?

    它没有产生我们预期的那种效果。雷声大,最终雨点小。

    图片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观众在展览会上体验人脸识别技术

    《人物》:12月2日表决通过的《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提到:「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网络评价称,这是全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法规。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意义?

    劳东燕:在我看来,这个规定虽然有一定意义,但可能意义没有大家预估的那么大。这个条例涉及的范围还是比较窄的,它涉及到的应该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的收集主体,主要还是公共管理部门。它不一定能管到动物园、小区这些和普通人更息息相关的机构。一般而言,比如最近南京禁止售楼处使用人脸识别,售楼处这些商业机构一般不涉及社会公共信用的问题,所以这种条例应该也不会涉及。在我看来,杭州最近公布的《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可能意义更大,因为物业会涉及到更多普通人的日常信息。社会信用方面的收集,本身收集的机构可能就少。另外,物业作为收集主体,数据安全方面的风险,无论是泄露还是滥用,风险会更大。

    不过,这两个条例都是地方监管部门在上位法所传递的导向下所做的局部探索,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

    《人物》:为什么天津会率先有这样的条例呢?

    劳东燕:不同地方的监管部门对人脸识别会有不同认识。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部门的内部,对于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了解得更为全面以后,可能更知道其中的风险。据我所知,在浙江,至少在公安系统内部,其实就不再要求宾馆一定要通过人脸识别认证住户信息,也可以通过身份证去认证。现在浙江有的宾馆还在继续,但顾客是有权拒绝的。此外,地方政府内部的不同部门可能在这上面会有不同的考量。比如说杭州的《物业管理条例(草案)》,我知道司法局做了很大的努力。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这个草案推动人脸识别相关规定时,是遇到较大阻力的,有其他部门并不愿意,因为一旦人脸识别要加以规制,他们的执法压力可能会大很多。很多时候,在立法上------包括地方性立法或者中央性立法,部门性的利益都是很关键的。如果有一种呼声特别大或者特别强势,可能就会影响最后的决策。我们媒体现在看到的杭州、天津、南京的变化,还是少数城市区域性的尝试,大部分地方的监管部门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反应。

    《人物》: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者往往会用「便利」、「安全」的说法,你怎么看待这点?

    劳东燕:他们所说的「便利」对我没有诱惑力。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几秒、十几秒时间如此地有价值。但在人脸识别推广中,说服大家接受时,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个理由。在人脸识别这项技术的推广中,最大的受益方肯定不是民众,普通民众更可能是「冤大头」的角色。

    从「安全」角度来讲也有明显的问题。为了控制罪犯,把所有人的生物信息都收集走,收集后的保管与使用环节又无法保证基本的安全。这样一来,我们的信息被泄露、被滥用,就是我们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公共」不是虚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是公众中的一员。

    《人物》:李彦宏说过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捷」,你认同这一点吗?

    **劳东燕:**我不认同。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信息披露得不充分不完整,相应风险被告知得不够,让大家误以为其中只有好处而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你只要告知相应的风险,人们不见得就一定喜欢用隐私换安全换便利。我往两个小区群里发文章,没一个业主出面反对,反而有很多赞成的。只要如实地披露其中的风险,人们马上就会意识到,不应该用隐私换便捷,这很可能是在与魔鬼做交易。人在所接受的信息不充分不完整的情况下,可能会更注重眼前利益,那是因为你没有告诉他其中的风险所在,以及这个事情可能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人物》:是不是这种风险也有隐蔽性、滞后性,所以人们很难真切地感受、强烈地重视。

    **劳东燕:**对,从人脸信息被买卖、泄露到发生风险往往会有一段时间。但你想,有人买你的人脸数据,如果无利可图,他怎么会买呢?再往前想几步,你的人脸信息掌握在一个想用来谋利的人手里,就等于有雷埋在那里,只是你不知道这个雷什么时候会爆炸。

    《人物》:你在学术论坛上说,自己向小区抗议人脸识别门禁,只是「挣扎了一下」。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挣扎?

    **劳东燕:**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挣扎一下是有用的。

    在小区这样的场景中,由于物业没有内在动力去推行,如果有反对声告诉他存在的法律风险,可能就退让了。这也是在一些小区人脸识别没有继续推行下去的原因。其他场景中,挣扎可能就不管用,比如在宾馆抗争使用人脸识别,宾馆会拒绝让你居住。挣扎有时需要付出代价,也受到很多现实的制约。日常生活里,我会告诉我的孩子不要贪小便宜而使用某些技术,也会尽量避免在使用APP时录入我的人脸信息。

    《人物》:普通人能做什么?

    **劳东燕:**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使在舆论和社会当中形成合力。这种合力有助于抵制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且可能会改变立法与相应的决策。这是我认为当下每个公民都可以做的。

    做技术的人总会说技术中性,他们很少思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不关注社会系统如何运作。技术是在现实社会空间中运行的,影响也会波及到现实社会,怎么可能是中性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困在系统里,被控制在算法里,差别只在于程度的不同。对于科技企业决策者、官员而言,他们也是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和反噬效应,你如果想控制别人,别人也可能反过来控制你。所以,他们也会面临个人生物信息被泄露与滥用的风险。

    我曾和产业界的人一起参会,一名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员提到,公司内部讨论产品是否要推广于教育场景时,她提出了反对------在那个时刻,她既是科技领域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一位母亲。现在没有遭遇危机,不代表着永远不会。现在一些小区,对租户实行人脸识别门禁,业主则可以自由选择。很多做法的推行都会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把少数人排除出去侵害他们的权利的同时,通过承诺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借此来争取多数人的同意,从而让侵害少数人权利的做法变得可接受。我非常反对这种做法。我们经常觉得,别人的权利被侵害了没有关系,只要不侵害自己的就可以。但你会发现,下一次你随时有可能成为少数人,到那时,你的权利被侵害,自然也没有人站出来为你说话。

    《人物》:在现代社会,个人信息为什么会如此重要?

    **劳东燕:**个人信息是否值得保护,不取决于这个信息是否涉及隐私,而取决于通过这个信息能否识别到你。如果可以通过某个信息或结合其他信息识别到特定的自然人,这样的信息就是法律要加以保护的。这次《民法典》也在隐私权之外,额外地规定了个人信息权利。匿名性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基础。你并不想所有举动都被毫无遗漏地永久记载下来,曝光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不然,你可能发现,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有一只眼睛始终在盯着你。你因此丧失了自由,并且也不见得会拥有安全感。

  3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经济学】张五常 - 卖桔者言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收入33篇短文所表述的形形色色历史上曾经发生或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案例,向读者展现产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当代的进展情况。

    作者简介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下载链接

  3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历史】许倬云 -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于一万年,乃是概括我们这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许倬云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退休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以及《历史大脉络》《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时代转移》等。


    下载链接

  3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全现在】寻找可橙:矫正治疗风波背后,跨性别女孩的自救行动

    https://www.allnow.com/post/5fd622a9c84b905ab2b38e1b

    背景:山东一跨性别者被父母借假警察之手强制送往网戒机构


    在跨性别群体内部,被送去矫正治疗,或是因抑郁和性别焦虑而自杀、自残的事情时有发生。强制幽闭与矫治的暴力都是来自本应保护他们的家人。救助可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自救。

    编按:

    近日,可橙与另一位原籍山东的跨性别女孩"烤鱼"被家长强制送往矫正治疗的风波,引起社交媒体极大关注。这些跨性别者,通常被家长以诱骗或强制手段,送往缺乏资质的教育与医疗机构,强制进行"性别矫正"教育,甚至被电击、强制用药、监禁和体罚。2020年7月,联合国性取向和性别认同问题独立专家博尔洛斯在人权理事会上提交报告,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矫正治疗。"

    撰文|党元悦

    编辑|赵小鲁

    从派出所出来,走进潍坊郊区的一家炸鸡店,找到位置坐下,山前做的第一件事,是脱下从室友那里借来的男士大衣,穿上自己的粉白色棉服,扯开发辫,又变回了前一晚的披肩长发。

    这天是12月7日,山东潍坊的室外温度只有零下二度。山前和她的朋友们,早上八点多就到达了潍坊市坊子区凤凰街派出所门外等候。她们专程来到潍坊,是要为朋友可橙被送往疑似戒网瘾学校接受矫正治疗一事,从警方那里要一个最后的答案。

    为了避免在派出所里被询问外貌,山前特意换上了从舍友那里借来的衣服,把头发盘了起来,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一名男生------她身份证上显示的性别。

    可橙出生于2002年2月,今年18岁,在潍坊一所中学读高三。11月29日下午1点59分,她在山前所在的QQ群里求助,说自己被自称济南警察的不明人员从家中带走,并没收了手机。下午4点44分,可橙用手表在群里发出最后一条信息,称自己在济南某个立交桥附近,随后与朋友们失联至今。

    20岁的山前是可橙的朋友,在江苏的一所重点大学读书。和她一起来到潍坊的,还有同样来自江苏的然然,和来自山东另一个地级市的花弦。她们都是跨性别者,自我性别认同为女性,她们要救助的可橙也是。山前和可橙在一个计算机相关的QQ群里相识,后来,可橙加入了然然建立的苏州跨性别群组。

    跨性别者,是指性别认同或者性别表达与其生理性别不符的人士,英文为"Transgender",也即LGBTQ中的"T"。像可橙、山前、然然和花弦,其生理性别均为男性,但性别认同为女性。

    可橙失联之后,然然、山前,身为北京同志中心注册志愿者的花弦,以及可橙在网络上认识的其他朋友们,组织起了一次线上线下联动的救援行动。

    对这些跨性别者来说,救助可橙,其实也是一种自救。在跨性别群体内部,被送去矫正治疗,或是因抑郁和性别焦虑而自杀、自残的事情时有发生。强制幽闭与矫治的暴力都是来自本应保护他们的家人,家人成为了跨性别者面对的社会排斥的重要传递者。他们只能抱团取暖,形成相互支撑的社群。每当类似事情出现,跨性别者内部都会组织起救援行动。因为谁都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这样的遭遇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可橙失联了

    可橙发出的求救。图片:受访者提供

    可橙发出的求救。图片:受访者提供

    可橙的求救信号是在11月29日下午发出的。

    下午1点59分,她在山前建立的QQ群里发出讯息:"大家注意,我被三个自称警察的人带走了。手机被没收,在偷偷用手表发消息,说我涉嫌卷入诈骗,我在他们车上。"

    15点55分,可橙再次说话:"我被带到济南了。"16点10分,"现在在山东妇幼保健附近,还在赶路。从潍坊家中被带走的。"她说,带走她的并非警车,自称警察的人也并没有穿警服。16点44分,可橙最后一次在群里发言,称自己在某个立交桥附近。

    随后,可橙与朋友们失联至今。

    可橙刚刚发出救援信号,山前就开始和然然商量该怎么办。报警,是她们的第一选择。

    16点47分,她们拨通了潍坊当地的报警电话。不久之后,警方回复称:"他跟你开玩笑!她儿子去上学了。刚才我跟他母亲确认过了。"警察还说:"他的父母就不会去害他们的亲生儿子的,这个你们放心哈。明白吗?"

    傍晚六点多,然然联系上了可橙的母亲。她们的电话沟通不欢而散。随后,可橙母亲在微信里向然然发来了可橙吃晚餐的照片,试图向她证明,可橙状况很好。

    然然从照片里看到,可橙在用学校食堂样式的餐盘吃饭,她身后有另外两位穿着校服的学生打扫卫生,旁边还有一位穿着迷彩服的男人。可橙吃饭的房间里,装着一部监控摄像头。

    看到照片之后,她们可以确认,可橙就是被送往了矫正治疗机构。

    可橙妈妈发给然然的照片。图片:受访者提供

    可橙妈妈发给然然的照片。图片:受访者提供

    报警无果,当天晚上,然然在微博发出了求救,"我早就想好了,报警没用的话,只能发微博了。"

    目标锁定:宏开教育

    可橙失联当天,一场搜寻行动就在线上开始了。

    花弦是北京同志中心的志愿者,她下午五点就看到了可橙失联的消息,直接介入了搜寻行动。

    当晚,然然发出的求助获得了大量转发。然然也没有料到,微博会造成这么大的反响。救援行动中然然发出的微博,有几条被转发数千次。有一些大V也帮忙发声,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里出谋划策。然然说,她们本来目的只是找人,不知道为什么闹成这么大了,"但现在既然闹这么大了,干脆舆论就继续弄下去了。"

    29日晚上,认识或者不认识可橙的跨性别伙伴们,已经组织起了救援群组。一开始,她们把所有想帮忙的人都拉进了工作组的群里。然而,进群的人多了之后,关于怎么救,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然然不希望救援行动的时间浪费在争吵中,因此和几位核心志愿者建立了新的群组。

    她们决定,先想办法找到可橙的位置。

    可橙的最后一条消息显示,她在济南的一条立交桥上。根据这个信息,以及之前可橙所说的"山东妇幼保健"附近,志愿者们推测,可橙的位置可能是在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和附近的燕山立交为中心的一小时车程之内。当晚,她们列出了几家可能的机构。其中,济南远大脑康医院成了她们的高度怀疑对象。这是一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地理位置在志愿者们划定的可能范围之内。

    第二天,然然假装家长,打电话给了远大脑康,收获甚微。

    负责在济南当地寻找的童童是花弦的朋友,也是一名跨性别者。她是济南人,假装患者在远大脑康挂了号。但进去之后,发现环境与可橙妈妈发来的图片差别较大,而且这里"看上去是个正规医院",而非那些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矫治机构,便排除了远大脑康的嫌疑。

    当时,还有网友提议,可以去宏开教育看看。这是一家专门帮家长"矫正""问题少年"的机构。但当童童到达地图上显示的宏开教育地址时,发现这家原本地处济南市区的机构已经搬走,其原址变成了幼儿园和中学培训机构。

    与此同时,然然和山前向济南警方报警。警方联络上了可橙的父亲,他说自己已将可橙带回家。但前一天晚上,可橙母亲对潍坊警方说的是,可橙去了学校。

    这时,在警方、家长和学校的不同说法之间,矛盾越来越多。

    12月1日,济南警方对然然说,他们并没有联络到可橙本人。一位记者询问了潍坊警方,对方说当事人已经找到,并且回到了学校上课。

    可橙到底在哪儿?志愿者们陷入了团团迷雾。到了12月2日,宏开教育又一次回到了她们的视线里。

    12月2日白天,一位志愿者假扮家长,加上了宏开工作人员的微信。在该名工作人员的朋友圈里,她们发现,11月29日,他曾经发出一条朋友圈:"潍坊接学员途中,感谢家长的信任与托付。风里来雨里去,只为帮助家长解决孩子问题,孩子出问题,别着急,就找宏开教育。"这条朋友圈配发的照片显示,当时发帖人正在高速公路上,据潍坊西出口还有89公里。从时间推断,志愿者们认为这辆车很可能是去接可橙的。

    很快,通过天眼查,她们查到了宏开教育现在的办学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崮山村。

    下午一两点左右,童童开车抵达了宏开教育。

    她在门口发现,有一个摄像头与可橙妈妈照片里,可橙所处房间的摄像头高度相似。为了尽可能多拍到宏开内部的情况,童童在学校附近来回走动,绕到了后面的小山坡上。即使这样,她还是无法探查到内部更多的信息。

    童童决定离开。但在她开车返回济南市区时,她发现,一辆她曾在宏开门口见过的车一直跟在她身后。她想办法甩掉了那辆车。

    童童拍摄到的宏开现校址外部情况。

    童童拍摄到的宏开现校址外部情况。

    随后,花弦前往济南崮山派出所报案。警方带着花弦进入了宏开内部,见到了宏开教育的工作人员。

    宏开的人说,可橙当天下午已经被父母带走了。警察于是联系可橙父亲,要求与可橙通话,对方说,可橙并不在身边。宏开校方强调,可橙在学校里没有受到暴力对待,身体也没有不适,拒绝志愿者和警察进入内部查看。

    到此时,志愿者们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至少在12月2日下午以前,可橙一直待在济南宏开教育培训学校里。

    白糖是参与线下行动的志愿者中仅有的两位顺性别人士之一。他服务于一个线上的自杀援助组,为身边有自杀和自残倾向的LGBTQ人士提供支援。

    12月3日,他专程从杭州赶到潍坊,和潍坊当地的性别友善人士杨柳一起,去派出所,当面向警方报案。然而,警方告知他们,可橙的父母,依然是已经年满十八周岁的可橙的"第一监护人",因此,父母有权决定孩子的教育方法。

    警方无法立案,家长拒绝沟通,学校如临大敌。线上线下的途径穷尽之后,志愿者们的寻找走进了死胡同。

    一些宏开教育曾经的学生循着然然的微博联系到了志愿者们。他们多是因为"网瘾",被家长送进了宏开。他们对宏开教育方式的描述,让朋友们更加担心可橙的状况。

    一位已经走出宏开的学生说:"我在的时候他们是不打人的,不过会体罚,就是让你跑步啊做乱七八糟的运动不让停的那种,还会因为你一个人连累其他小孩什么的。"

    巨大的运动量,是不同人的讲述里,宏开教育方式的共同点。有人说,"蹲起啥的都是千起步,要不就是好几百。"还有人说,"学员之间互相举报。异性之间有接触就罚跑步跑一天晚上。"

    还有两位前学员,描述的被带走过程与可橙相似:"我和可橙一样,是被假警察带走的,有三个穿迷彩服的人进我家门,拿一张证在我面前晃了一下,说我涉嫌网络诈骗,让我跟着走一趟。"

    济南宏开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图片来源:企查查

    济南宏开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图片来源:企查查

    企查查资料显示,济南共有两家以宏开命名的培训机构。可橙所在的,是一家登记为"济南宏开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机构。该公司的登记地址,与童童探访的学校地址相吻合。工商登记信息显示,这家公司可以提供"教育信息咨询"和"心理咨询"服务,并未提及任何办学资质。

    这几年来,跨性别者被家长送去进行矫正治疗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

    这些跨性别者,通常被家长以诱骗或强制手段,送往"励志教育学校"或是"戒网瘾学校"等机构,强制进行性别矫正教育。更有甚者,会被送往精神病院等地点,接受电击治疗、强制用药,甚至是幽闭和监禁。

    然然的另一位朋友,同样来自山东的烤鱼,曾经因为跨性别身份被家长关进临沂某诊所接受扭转治疗,她向凤凰网讲述,自己接受了注射、电击和精神羞辱等疗法,"感觉自己就像是被纳粹关在集中营犹太人一样"。

    凤凰网报道小鱼遭扭转治疗一事。图片:微博截图

    凤凰网报道小鱼遭扭转治疗一事。图片:微博截图

    2020年7月,联合国性取向和性别认同问题独立专家博尔洛斯在人权理事会上提交报告,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矫正治疗。"他说,"矫正治疗的做法源自于一种理念,即具有多元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因其取向或认同而在某种程度上在道德、精神或身体上低人一等,他们必须修正取向或认同以补救劣势。"

    出走与回家

    可橙对自己被送去矫正治疗早有预感。

    11月初,她被家长发现正在服用激素类药物。对于一部分跨性别者来说,服用含有雌激素或是雄激素的药物,使得自己的生理特性更接近于自己所认同的性别,是缓解性别焦虑的重要方法。

    11月12日,她在群里发信息说:"我家长准备监督我所有的社交账号以及财务账号,只能逃了。"当天,可橙向山前求助,说她准备离家出走到江苏,询问她应该怎么办。

    11月12日,可橙与朋友的聊天记录。图片:受访者提供

    11月12日,可橙与朋友的聊天记录。图片:受访者提供

    山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想起了已经工作的然然。她比山前更有社会经验,也处理过类似的跨性别者求助。她的建议是,可橙先去南京的跨性别避难所暂住,之后再想办法。

    可橙遵循然然的建议来到了南京。不料第二天,她被南京的亲戚偶然撞见。可橙感到害怕,然然让她住进了自己在苏州的家里。

    对然然来说,帮助可橙,也是因为,她不希望其他人重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2018年,她通过激烈的自我伤害手段,换来了家长在变性手术单上的签字。如今,她手术成功,身份证上的性别也已经更改,家长渐渐接受了她的现状。但这样的代价太过惨烈,她不希望其他跨性别伙伴也走上这条路。

    在然然的眼里,可橙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很有礼貌。可橙一度想长期待在苏州,因为这里有同社群的朋友。她会一些编程语言,可以通过在网上接写代码的散工挣钱。在江苏的几天里,她已经通过一个单子挣到了将近2000元人民币。

    11月17日,拿着写代码挣到的钱,可橙从然然家搬了出来,找到一处月租1200元的房子,住了进去。

    可是,离家出走路上的意外,一茬接一茬。11月18日晚上,可橙接到了自己班主任的微信通知:"明天高考确认,带身份证户口本,本人必须来,过期不候。"可橙决定,回到潍坊,报名参加高考。

    然然和山前都觉得,高考是可橙逃离父母的最可能路径,所以对她来说,回去是必然的选择。在山前的印象里,可橙成绩不错,还向她咨询过自己学校的计算机系------那是一所211大学,近三年在山东的理科录取分数线都在620分以上。而且,可橙是信息学竞赛选手,曾经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潍坊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她获奖的消息,曾经被山东当地媒体报道。但似乎,可橙的父母并不希望她离开潍坊。可橙曾对山前提及,父亲对她的期望,就是去潍坊医学院读书。

    从山前认识可橙开始,她就不断从可橙那里听到对父母的控诉。她们的聊天里,可橙最常使用的代称是"毒瘤家长"。可橙对自己的定位是跨性别者里的"家暴党"------跨性别身份无法被家人接受,并受到暴力对待。

    可橙的一个知乎回答。图片:知乎网截图

    可橙的一个知乎回答。图片:知乎网截图

    可橙向山前讲述,自己有风湿性心脏病,还曾经被家长以心脏病为由关在家里长达半年。2020年3月,她在群里说,自己认识群内的一位伙伴之前,是"严重社恐,见个人都发抖那种"。而认识了网络上的伙伴之后,她的社交恐惧或多或少得到了缓解。8月,她又向朋友们透露,自己曾经被父亲打到左腿神经受损,"我爸打我的时候也不会有疼的感觉"。10月,可橙与山前私聊,说因为自己想留长发,而家长希望她剪短发,她"跟家里打了两天架了,天天心不在焉的。"11月份,因为服用激素类药物被发现,可橙在群里说,她的父母打算"监督我所有的社交账号以及财务帐号"。这也是她选择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山前对可橙的处境感同身受。对跨性别者来说,来自家长的理解和认同,格外稀有,也格外珍贵。

    12月6日,山前的爸爸听说她要到潍坊去,自己也买了张车票,一路跟山前到了潍坊。他说,这是因为担心山前的安全。但他并不知道山前到潍坊是做什么,也不主动介入山前和朋友们的对话,直至听到了山前和然然的聊天之后,才明白了大概的缘由。他对全现在说,他是今年10月1日发现山前一直穿女装,这才知道山前的性别认同的。在那之前,山前"很安静,整天待在房间里,成绩也很好,喜欢编程"。他觉得,是自己太"溺爱"山前了。他说,跨性别者"是个群体,很难去改变"。他说起山前时,语气里依然有骄傲,"他文理科都很好的"。但他还是希望,山前能有一天,做回自己的"儿子"。

    可橙的爸爸也希望可橙能"改变"。在苏州期间,可橙曾经收到父亲发来的一大段话。她爸爸认为,是自己从小到大的"纵容",让可橙变成了现在这样。他对可橙说:"你以为你变性的想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你怎么就不想想这样子是否对得起我们,是否对得起从小最疼你的爷爷奶奶?"父亲告诉可橙,现在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你继续坚持你的错误做法,那么,即使你上了大学,你想一下,你怪异的样子,怎么会有同学跟你交朋友......第二条,你回来,道歉,停药------不停药的话,肝损害、肾损害、骨质疏松会让你稍微跑步就可能骨折、还有胸闷、憋气,估计你活不过30岁------认真准备你的明年的高考......儿子,回来吧,家,欢迎你。"

    11月15日,可橙收到父亲发来的一大段话。图片:受访者提供

    11月15日,可橙收到父亲发来的一大段话。图片:受访者提供

    11月19日,在回到潍坊之前,可橙向山前发来了一段长长的消息:"......回去后我可能就要被没收手机之类的了所有网络设备被反锁到家里了,我会尽量通过特殊方法来保持联系,如果真的有一天联系不上了,请麻烦帮我替我报警!"

    在离开苏州之前,可橙手写下了一份报警委托书交给山前。这也是然然的主意。报警委托单,她已司空见惯。在跨性别者的圈子里,被送去矫正治疗的恐慌无处不在,而带来恐慌的是自己的至亲。"大家都知道会发生什么,做一个最坏的打算。"

    可橙写给山前的委托报警书。图片:受访者提供

    可橙写给山前的委托报警书。图片:受访者提供

    "他是个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的男孩"

    一些迹象表明,可橙和父母的冲突,是在11月23日到28日之间加剧的。

    11月23日,可橙在山前的群里说:"今天上午第二节课血崩了,流了一裤子血。"

    11月23日,可橙在群里的讲话。图片:受访者提供

    11月23日,可橙在群里的讲话。图片:受访者提供

    这一点得到了可橙同学青豆的证实。在学校里,可橙是以父母期待的男生形象示人的。青豆是可橙在学校为数不多的朋友,也是少数知道她是跨性别人士的同学之一。青豆告诉全现在,当天上午,可橙突然下体出血,随后被送往了医院。从医院回到学校之后,可橙告诉青豆,自己查出了"两性畸形",即身体里同时存在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官。

    可橙也把这个检查结果告知了群里的朋友。她还说,自己的生育能力受到了影响,"子宫畸形,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要的,不能要孩子了。"她对然然说:"医生推荐我去北三复查,据说畸形有点严重,我也看不太懂。"

    在此之前,可橙的朋友已经从她那里得知,她存在染色体异常。一般而言,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而女性为XX。可橙告诉她的朋友们,自己是XXY染色体,而且父母一直知晓此事。

    拥有XXY染色体的人群,可能会同时存在男性的生殖器官和女性的第二性征,但他们的生育能力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两性畸形的人群,一般被称为间性人或双性人,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报告,这是由于性别特征,包括染色体、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的变异导致的。

    可橙在11月初的一个知乎回答中说,自己查到了XXY染色体。图片:知乎网截图

    可橙在11月初的一个知乎回答中说,自己查到了XXY染色体。图片:知乎网截图

    两性畸形,对于一名顺性别人士来说,也许是不可承受之重。但对于一名跨性别人士来说,这反而是一件幸运的事。更现实的考虑是,先天的两性畸形患者,其治疗费用可以通过医保报销。而像然然这样原本生理性别为男性的跨性别者接受变性手术,高昂的费用需要自行承担。

    然然说,"她想做女生,又检查出有女性生殖器官,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可橙也曾经在一个知乎回答上说,自己的染色体异常,其实是"中了大奖"。

    然而,可橙的身体状况,她的父母似乎无法接受。她的父母都在医疗机构工作,但并非医生。在可橙对朋友的描述中,他们的传宗接代思想较为严重。可橙告诉山前,当天晚上回家之后,"我妈半夜起床,开始烧香拜佛求送子观音"。原因是"我今天精子活性检查结果出来了,没有活性。"

    接下来的几天,在可橙对朋友的讲述中,她的父母是善变的。他们说要带可橙就医,但一会说要带她去以精神科为主的北京北医六院,一会又要带她去南京的生殖医学中心。也有一些时候,可橙觉得妈妈开始理解她了。但那些瞬间是短暂的,很快,父母又会试图收走可橙的手机,阻止她与外界联络。

    可橙在群里告诉朋友们:"我已经开始筹划下次跑路了,等我先搞到钱,就准备回苏州了。我家里快把我逼疯了......孙子的事情没得商量。"

    11月28日白天,可橙在群里说:"山东我见到过太多的家暴党的例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我的精子没有活性。......为了这事我爸差点跟我闹翻了。"

    她还没预料到自己第二天会被父母送走。她向朋友们发来里自己抱着兔子公仔的照片,说自己正抱着兔兔在床上打滚,"真羡慕你们啊,我现在是软禁状态,天天看不到除了家长以外的其他人。"

    群里有人劝她再次出走,她回复说没有出走条件,但没啥大问题,至少自己还能跟外界联系上。

    可橙接着发出了一张天气预报的截图:"28到29号今明雨雪预报,好家伙,又下雪。"她还推荐朋友们阅读《百年孤独》,说自己正在看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接下来想看《爱上一座城》。不久后,她又发来了一张正在做高考数学模拟卷的照片。

    然而,当天晚上,情况似乎急转直下。

    可橙在群里抱怨:"今天晚上刚被家长搞,我爷爷肺癌,我爸妈就开始用我爷爷的事情打压我,我爸说你爷爷肺癌,在医院无依无靠的是我陪着他,所以说儿子是多么重要。"

    "儿子"这个称呼,让可橙感到不适。可橙曾不止一次跟然然和山前提过,自己很讨厌父母叫她"儿子"。

    28日晚,和父母起了冲突后,她在群里说:"我感觉我的爱和安全感全部都是从朋友那边得来的。谈到家长,心情就开始差......我妈在发我小时候的照片。我发现我最近只要一心情难过,家长就开始发我小时候照片,性别焦虑拉满了。刚刚我妈还说看到照片心情就好了。我直接把我妈拉黑了,可以看出我的爆炸已经溢出屏幕了。"

    可橙向朋友们表达了她的愤怒之后,再次在群里出现时,就是29日下午的求助了。

    11月29日下午六点多,可橙失联之后,然然和山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拨通了可橙母亲的电话。

    在那次通话中,然然带着哭腔问:"请问您是可橙的妈妈吗?她在QQ上说她被不明人员带走了!她怎么样了?安不安全?"

    可橙妈妈回答:"谢谢你关心他,他很安全。"她反问然然:"你们是好朋友,你希望他心态健康,身体健康吗?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然然说:"我是女孩子。"

    可橙母亲问:"他的情况你知道吗?"

    然然回答:"她是两性畸形,身上有男生的系统,也有女生的系统。"

    可橙妈妈断然否认了这个说法:"没有,他是一个很健康的小男孩。"说到"小男孩"三个字时,她加重了语气。

    然然的哭腔愈发重了:"你们是不是把她送去那种矫正的学校了?"

    可橙妈妈不置可否:"你这不是也很懂嘛?你也去过?"

    然然更焦急了:"这样子她以后会恨你的吗?"

    可橙妈妈依然坚持:"他恨我我也没办法了,孩子,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把自己毁了。我告诉你小姑娘,他身上没有两性基因,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健健康康的小男孩。"

    然然提到,可橙在学校里曾经"来过月经"。可橙妈妈也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再次强调,可橙是一个男孩:"他都是胡说八道,他是一个健康,雄性激素分泌很旺盛的一个男孩。"她挂断了电话。

    在随后的短信沟通中,可橙妈妈要求然然删去求救的微博,说"你这是在害他,希望你适可而止,不要再散播谣言去伤害你的朋友。"

    然然拒绝之后,便再也没有收到过可橙妈妈的回复。其他志愿者致电可橙父母时,电话都会被直接挂断。

    截至发稿前,全现在多次致电可橙父母,其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12月8日,全现在在潍坊见到了可橙爸爸,希望向他核实可橙在与朋友聊天中所陈述的家庭情况。但可橙父亲拒绝透露可橙的去向。面对询问,他说:"有你什么事?都是你们这些人在这里胡扯淡。"关于可橙的身体状况,他也拒绝回应:"我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想法。"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12月4日,然然发出了一条无力的微博:"非常抱歉地通知所有人......此案......到头了......请不要再为我们喊加油......我......认输了。。。我......我救不出可橙,对不起!"

    即使这样,然然和山前还是决定,最后去一次潍坊,不管警方是否立案,都要给此事画上一个正式的句号。

    12月7日,她们在坊子区凤凰街派出所,得到了来自警方的最后回复:"可橙状况很好,没有你们说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况,我们核实过了,和济南公安也协调了,核实了没问题,请你了解。"

    办案民警向她们做出了"请"的手势。

    第一报案人山前说:"我们不是探讨她在哪儿的,我们是来拿回执的。"

    民警回答:"我们可以予以口头告知,不给予书面回复,请你了解。"

    她们仍然不甘心。来到派出所附近的炸鸡店坐下,然然拨通了坊子区公安局的督查电话,询问口头通知报案人是否合规。对方听到然然是在询问可橙的案子后,这样回应:"这个事情是人家的家事,是个人隐私,不是案子,是家庭的内部事务,给什么受案回执啊?"

    一位潍坊当地的跨性别群友,专程冒着寒风骑车到郊区,声援然然、山前和花弦。她听到警方的回应,起身来回踱步,"可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呀!"

    而其他人,围坐在两张拼在一起的方桌旁,陷入了沉默。

    然然对大家说:"我想渐渐淡出这件事了。"这些天参与救援的经历,让然然倍感疲惫,本职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她参与过许多跨性别者的救助行动,但"主要是自杀和自残相关的"。朋友被送去扭转治疗,而她作为当事人去报警,这还是头一回。这样深深的无力感,她也是头一回遇到。 "只能等她自己出来了。"几个人附和。

    杨柳劝她们暂时停止行动:"你们已经是她非常珍贵和有力量的一个支撑,她回来之后我们还是愿意帮助她,而且那时我们还愿意给予她专业的支持。"

    "你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她对志愿者们说。

    在可橙的知乎回答中,她曾经两次引用这样一句话:"不向焦虑与抑郁投降,这个世界终会有我们存在的地方。"然然和山前都提到了这句话,她们觉得,这说明可橙是对生活有憧憬的。她们还会想起,可橙在群里说自己是"腐女",还说"我又想谈恋爱了"。

    朋友们希望,可橙可以自己撑到重获自由的那天。

    救助可橙无果之后,山前回到了学校,继续钻研自己喜欢的编程。这件事让她知道了经济独立有多重要。她打算在课业之余,也接一些写代码的散工。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是山前的安全港,能够包容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同学把她当"好姐妹",辅导员会叫她"山前姐姐"。她修读了西班牙语和计算机的双学位,希望有一天能去西班牙读书。

    而花弦,准备明年再参加一次高考。她第一次上大学的经历并不愉快,大二时曾被辅导员和同学霸凌,最后不得不退学。她只能从跨性别社群中汲取能量。如今走入社会,她还是想再试试考大学,去读一个心理学的学位,从而更好地开展跨性别公益,反哺这个社群。

    然然想起她救助其他朋友的经历,与伙伴们谈到她曾帮助过的另一位求救者,烤鱼。

    烤鱼曾经被母亲送往临沂的一家机构进行电击治疗,后来在志愿者和警方的介入下离开了治疗机构。最近,她在聊天中向然然透露,自己的母亲又有了把她送去扭转治疗的想法。

    就在然然回到苏州的第三天,烤鱼果然发来了求救。在上海,有两位来自山东的男子,想强行把她带走,他们僵持在了派出所。好在这一次,在志愿者和警察的介入下,他们没有顺利带走烤鱼。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出现的人物均为化名。在人物对话中涉及当事人真实姓名的,文章用化名替代。)

  3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異見的自由: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與言論自由的保障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有人说言论自由不是个好东西。

    人人畅所欲言会激发仇恨、催生邪恶信念、鼓励媒体漠视个人私隐发布不实资讯、 煽动暴乱、危害公众安全、甚或导致国家分裂。然而为何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却如此拥护这社会价值?

    美国藉着订立第一修正案向世界阐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及其珍贵价值。政府不需要强迫人民表态,亦不规定何谓正统意见,更无必要以媒体证照进行官方控制,人民自会透过公共讨论和集会扞卫舆论及普世价值,言论自由会随时代风气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各种宪法中取得平衡。

    自由的信念建基於所有意见及分歧,而辩论过程可以反覆验证其真确无误,就如当中的好坏,亦非任何人能裁决和判定,一切终将只能交由时间作出印证。


    下载链接

  4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打破 Matrix 的路~与IYP对话2020:关于中国和美国

    原文很长,但非常值得阅读,我在这里做一些摘录。

    本次对话邀请了3为来自中国不同领域的朋友:U、C、N,也是IYP的读者,我们可能会聊到一些您从来不会在其他地方听到的事

    本次对话有一个实验性的主题,即 将美国反抗者群体和中国异议群体放在一起观察,这两个原本可以联合起来以实现最有效的抵抗的群体,却因为互不理解而最终南辕北辙。今年两个最大的热点事件再次暴露了这一问题在中国的普遍性、和它难以忽视的程度。

    谈到美国反抗者和中国反抗者者所面临的问题

    victor 长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反抗者接触,包括美国,于是他也许可以找到一个 "水平的角度" 来谈论这个问题。在这方面他有一些经验。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在我的角度上看,中国异议群体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同行,就如同一个半平行世界。之所以称其为 "半",是因为在某些时候,中国异议群体的确能紧跟上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治时效,但是,它所跟随的主要是那些拖后腿的时效,而不是进步主义的步伐,不论是左还是右

    将中国异议人士和美国反抗者放在一起对比的价值可能是最大的,超过与所有其他国家的反抗者进行对比;因为这两个国家重叠的部分最多,它们共享同一个监视资本主义体制,具有同样惊人的不平等问题,几乎同样具有全世界最厉害的监视工程,也因此具有几乎同等威胁程度的镇压武器(包括其领导人使用这些武器的决心和兴趣);此外种族歧视问题(考虑中国维族藏族人口的待遇)、警察暴力问题(考虑强行失踪和酷刑)、审查和噤声、高涨的民族主义、叙事矩阵 ...... 直到目前为止,除了战争狂热(或者委婉一点说是干预主义)在中国还没有明显出现,在其余很多方面,这两个国家的反抗者所面对的是几乎同样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IYP将中美对比的专栏取名为 "高堡奇人",这个专栏的名字起源于2015年。当年的11月,《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这部经典小说的电视剧版发布了第一季。在那之前,我们的确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中美之间如此相似却又必然彼此对立的这种状况,这部小说的电视剧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两个面对几乎同样问题的反抗群体,并且遭受着非常相似的压力和困境,却在现实中如此南辕北辙,这似乎说不通。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美国反抗者面临环境的不同之处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正是如此!对于美国反抗者来说,在他们成功动员到足够多的人集体转移之前,他们无法离开 twitter;如果他们现在离开,就相对于将阵地交给了对手 ------ 这些寡头之所以制造审查,正是为了保持那个所谓 "正统" 的叙事矩阵的完整性,他们一直在努力磨掉异议制造的任何突破性的棱角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对于美国反抗者来说,和中国的推墙还不同,这里并没有一个实体的 "墙",没有那个 GFW,它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 "世界"。中国异议可以有办法绕过GFW,并且这种躲避审查的行动不论如何都会被称颂;而对美国反抗者来说,"逃离" 就是它字面的意思 ------ 就是懦弱,就是屈服,就是放弃阵地;这不仅得不到动员效果,并且尤其是自我束缚,因为没有任何另一个平台能给异议人士以可企及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影响力

    关于 “未知”,仅仅是中国异议人士普遍对美国反抗者的 “未知”,而美国反抗者对中国异议人士的了解是足够丰富的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这来自于中美反抗者之间一个最明显的差异 ------ 中国异议人士对美国宣传单位的信任度非常高,比如那些企业媒体和政府外宣,这些宣传机构经常会报道中国政府的压迫和中国异议人士的思想。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让在本土被扼杀的声音在 "对手" 国家的平台上能够存活下来,(我们后面还会具体谈论这件事)。

    这就是美国反抗者对中国异议人士的了解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美国反抗者相比下更擅长跨国联盟,他们喜欢观察其他国家的反抗者的思考(不仅仅是中国),从中发觉可以形成联盟力量的部分。这是一种压力激发的行动力,正如上述分析所显示的,美国反抗者如果将力量局限在本土,难度将非常之大。

    与此同时,相比下美国反抗者绝对不会信任其他国家的宣传单位 ------ 当然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因为他们知道宣传是什么,叙事矩阵是如何构成的。于是,中国宣传单位对中国异议人士的抹黑和强迫认罪等卑劣的操纵舆论手段,不会影响到美国反抗者对中国异议人士的了解。

    但是,反过来,由于中国异议人士对美国宣传单位的高度信任和依赖,导致美国宣传机构对美国反抗者的抹黑在大批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甚至包括那些移民美国多年的华裔异议——他们中甚至极少有人与美国当地的反抗组织接触,更不用说交流和合作了!

    美国反抗者和中国异议群体之间的相同点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讨论共同点的确能让两个群体显得更亲密。但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尤其是当我们使用中文讲述这些的时候 ------ 您知道,如今依旧有很多中文读者将华盛顿预设为 "好",将北京和莫斯科预设为 "坏",后者是正确的!但前者不正确,至少在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的方面,它严重不正确;因为我们探讨的主题需要站在一个超越地图平面的角度上来通览存在于全球的专制手段和暴行,不论它是哪个国家、哪个政府、哪个党派实施的,它都一样 ------ 是恶。

    如果您完全彻底地信任和依赖任何一个政府或党派,今天我们的讨论中大部分内容都可能不适合您;只有当您已经习惯于使用反抗者的身份去思考的时候,才有可能理解这些内容。

    1. 两个群体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来躲避各自本国的审查噤声。

    2. 对渗透的恐惧

    必须肯定的是,不存在没有渗透的反抗和异议组织,每一种民间组织都有被安插线人,不论您是行动派还是表达派,对维稳者来说并无区别。

    人们会担心吗?肯定会,就如您在中国看到的,人们之间的互信程度不断下跌,“抓特务” 搞得乌烟瘴气。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会被渗透的威胁所侵害,都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其中一些反应不仅不明智导致打草惊蛇,并且还破坏了自己的组织的凝聚力和反抗能力。

    1. 绝望感的蔓延

    是的,维稳者之所以做那些事,正是为了让反抗者绝望,“溶解” 和弱化反抗心态。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是的!这就是为什么说绝望是中国异议和美国反抗者的共同点。但不同点在于,美国反抗者能学习到如何安慰自己,如何保存自己的战斗力 ------ 你也许无法保证队友的战斗力,但你可以保证自己的;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能做到保证自己的战斗力,我们最终就能再一次凝聚起来。

    正如美国反抗者的口头禅:如果你摔倒了,那就好好哭一场,只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再次站起来。

    1. 可预见的和糟糕的偏执

    由于北京的叙事矩阵漏洞百出(甚至党国不分),正如上面这个小测试问题所显示的,不论北京如何宣传爱国精神,人们已经存在的抵触心理都没有明显淡化。

    正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异议人士倾向于完全相反地去理解北京的任何表达,这也许可以是个保持异议角色的 "捷径" ------ 你说是,我就说不是,如果你说不是,我就强调绝对是。

    同理,美国反抗者也get到了这个捷径,但不同的在于,大多数美国反抗者会思考,他们努力避免自己掉进 "比恶" 的深渊里

    如您所知,每个强权都是撒谎成性的东西,权力就构建在谎言之上;谎言越大,迷惑性越强,当你用谎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 matrix 时,所有人都会被 "装进去",再也看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

    大部分美国反抗者一直在避免自己掉进 matrix,这是一种持续多年的异常辛苦的挣扎,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仅不能被共和党的红脸所刺激,也不能被民主党的白脸所蒙蔽。

    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反抗者中大多数人依旧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清醒,他们说:“我们应该谴责中国的流氓政府,尤其是我们必须避免我们自己的政府和寡头变成同样的流氓”。

    提到中国反抗者的实践

    𝖘𝖙𝖔𝖓𝖊:其实我一直很钦佩中国很多反抗者的智慧,从多年前的自媒体博主 "非新闻",到如今的创意型反抗,还包括记录中国因言获罪案件的twitter博主,这些起诉书如今已经很难获得,不仅需要手机号注册,而且必须是中国的手机号;如果没有这些勇敢的中国行动者,我们这些外国人是无法看到那些信息的。北京当局显然很明白因言定罪是愚蠢的和可怕的,他们在努力将这些荒唐之举隐藏起来。


    𝖀:那么中国异议缺什么呢?肯定缺点什么吧?

    𝖘𝖙𝖔𝖓𝖊:我们认为缺少的是专业的培训,加上不太擅长联合;这两点都会局限您的想象力、限制您的信心。

    培训可以提供动手的机会,只有您亲手试过,那些知识才能真的被记住(已经有朋友体验到这点了),并由此激发您自己的创意,知识带来信心。而联合可以给您力量,当您以 "我有帮手" 为基础思考时,和 "我不得不孤军奋战" 状态下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在联合的基础上您将有更大的视野、更多获胜的自信心。

    𝖀:的确是,很多人在说 "那不行/不可能/没希望" 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孤军奋战的心态下说的,在中国这也算是一种诚实吧我觉得,联合是真的难,中国的特点是一小群人站起来了,然后其他人都看着。然后这小群人很快就被压下去了。

    现在反抗者急需摆脱的是叙事矩阵,不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反抗者,其反抗行动从根本意义上讲都是在与 matrix 对峙。就如我们在前面进行的对比,关于中美反抗者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其中您可以看到,在对峙 matrix 方面,美国反抗者的难度更大。

    叙事就是权力大厦的地基,不论它是恶意愚蠢还是半真相。如果你能打破叙事,就能让权力倒塌。

    如下,Glenn说得很对。民主就是要随时准备好和不同意见的不期而遇,如果不能通过商讨和辩论以寻求改变的方案,就不会有政治和社会的改善。社交媒体算法暴政以 "定制人" 的手段对每个人量身定做内容,只为了讨好每个人的自我荣耀感,制造强大的回音壁气泡,这正是他们破坏民主的手段

    知识分子需要像活动家那样思考

    您经常能听到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孤岛",似乎外界的变动无法波及到中国?事实上并非如此,欠缺的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论述如何引领中国社会和世界最进步的那部分的连通。就BLM而言,如果您聚焦种族,就会把它变成 "别人家的事"。

    中国的 "裂缝" 不只有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裂缝,更有中国知识分子和活动家之间的 "裂缝" ------ 这两个社区难以协作同步。如果知识分子能更多考虑如何站在变革力量的舞台上和行动者一道持有推动变革的共同目标,朝着这一目标去努力,或至少放轻在争论中的个人输赢竞争,就能弥合这一裂缝

    其实我是乐观的,因为我已经看到一部分中国舆论开始思考本土问题;但是范围不大,而与此同时,很多著名知识分子把精力放在一个无法对本土动员有益的角度上,实在浪费。我不觉得中国社会现在就需要行动,但行动什么时候出现,谁也无法预测,于是关键在于,人们的思考方式能否有利于行动酝酿。

    尤其是移民海外的中国异议人士,特别有义务将 真正的 民主通过网络中文内容带给中国社会。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华裔移民之所以无法融入当地,是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流亡都建立在一个狭隘的思考上,即 "终于能批评共产党了"。而不是真正开启反威权反暴力的抗争机会。这就导致他们继续存在于微信群组中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与国内力量联合,而是享受一种舒适的看台坐席。

    反抗者才是美国的民主 "部分",独立媒体和独立组织才是民主的智慧;如果您的注意力围绕华盛顿和企业媒体,那只会错过最重要的价值。

    中美反抗者的联合并没有您想象中那么难,如下,中国朋友贴在 Facebook 上的 meme,这就是联合 ------ 朝着捍卫透明度革命和民主真相、并抵制监视资本主义的方向,共同努力。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一个多极的民主的世界并非不可能,但绝不是哪个政府带来的,而是哪个国家的人民。那些真正的反抗者


    左右范式是极化的根源,人们一旦给对方贴上了左右的标签,对话就结束了。让社会极化是强权获利的绝佳途径,强权是唯一的获利者。IYP致力于结束左右范式,从真相开始,重新与彼此接触。任何人 --- --- 不论其声称左还是右 --- --- 如果拒绝接受真相,那将是没有对话价值的唯一判断标准

    最终每个工坊都能制作出利剑,不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铸剑人,因为你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在技术的世界里没有国界,智慧和技巧所有人共享。这就联合。


    𝖀:虚无在弥漫。这可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虚无主义者最擅长泼冷水和拖后腿,因为他们 "需要" 保持成不了,才能免于他们自己的认知失调。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好吧,维稳只需要煽动人们的虚无主义心态,人们就能自动实现一无是处了。虚无主义者不仅阻止自己,还主动阻止别人,就像一个免费的维稳机器。

    𝖘𝖙𝖔𝖓𝖊:是这样。那么想想看,当权者可以如何煽动社会的虚无心态?

    𝖀:开枪。30多年前的枪声至今都有余音。

    𝖘𝖙𝖔𝖓𝖊:+1

    𝕮:不信任。内讧、猜忌、挖墙脚、人血馒头......

    𝖘𝖙𝖔𝖓𝖊:+1

    𝕹:无能。除了举牌别的什么都不会,举牌又没用。

    𝖘𝖙𝖔𝖓𝖊:+1. 还有吗?

    𝖀:水军。雇佣枪手写评论,充斥所有人们能看到的留言板,僵尸网络互相推动,愚弄算法抓取它们,让你看到的满眼都是傻逼小粉红,你就会觉得这个社会没救了。

    𝖘𝖙𝖔𝖓𝖊:非常同意!关于89年的屠杀事件,几十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枪击和死亡上,就如U所说的 "余音"。这会让后人陷在悲怆中、尤其是虚无中。

    "我们没有枪"。这是多年来IYP听到的最多的感叹,似乎有枪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并不是这样。我们分析过为什么非暴力运动更容易推动朝向民主的过渡;以及您面对枪支暴力时该如何自卫如何幸存下来

    是时候将注意力转移到 "如何才能赢" 这点上了,毕竟沉浸在过去是无法前进的,而只有继续前进,才能真正对得起死难的人

    简单说,转换思路,学习技巧、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创造性思维方式,以技能和智慧取胜。行动起来,虚无就会消失。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只有当你不再祈求救世主的时候,救世主就会到来。只有当你不再去考虑 "反抗有什么用" 的时候,反抗的价值就呈现出来了

    解放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运动经历八年,但是在此之前已有13年的基础。这些解放斗争往往需要反抗者终其一生地努力。它们也并不能确保胜利。并没有轻松的胜利,但每一场战斗都可以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微小的胜利都是如此珍贵

    有时,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同样的战斗。

    在每个阶段,反抗者个人和团体都会遭受强大权力的反对。要想胜出,您需要精明的技巧,需要坚定,顽强;坚定不移的激进主义者愿意牺牲传统存在的舒适性以服务于更大的原则。

    下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庆祝的微小胜利:

    当然!您知道,这不是目标!我们仍然没有真正能做到抵抗政府监视,但它们都是通往目标的路,也许只是路上的小石子;但它们应该给人们带来激励,让人们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𝕹 :stone,你想对中国人说点什么?关于这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内。

    1、累了就去休息;但我们没有时间退缩 No Time To Die —— 革命和绝望是一对老恋人,无法呆在一起,却又难以分开。试图捣毁那些坚实的墙壁并不容易,任何一双手都会因此留下伤痕。如果你跌倒了,那就好好哭一场,只需要相信在下一次时机出现时自己能再次站起来。

    2、没有什么是容易的,顽强的意志与智慧和创造力一样,永远都是关键 —— 那些世界上最强大的巨人正在碾压我们,而我们的唯一优势仅仅在于,我们比他们的人数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富豪和政府倾注大量财富和人力通过大众媒体宣传试图操纵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原因。

    3、反叙事就是你的武器 —— 对叙事的控制是强权唯一的护身符,如果你能剥离这个护身符,强权就会腐烂瓦解。

    𝖛𝖎𝖈𝖙𝖔𝖗 :stone 和我都是读 The Baffler 长大的人,这份杂志曾经带给我们很多印象深刻的灵感,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会觉得 “美国变了”,或者 “特朗普导致了什么”,我们不那样认为,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一根深蒂固的 “沼泽”,它已经淤积了太多年。

    The Baffler 诞生于1988年,在美国思想和文化遭遇的非创造性破坏开始发生时,它就在现场,它知道,除了反抗我们别无选择。

    𝖘𝖙𝖔𝖓𝖊:感谢中国朋友们和 victor 参与我们2020的年终对话。持续希望 IYP 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真正的帮助,我们会继续努力!2021 再见:)

  4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科幻】菲利普•迪克 - 高堡奇人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高堡奇人》是菲利普•迪克代表作之一,架空历史最杰出的经典,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小说以《易经》牵引情节,讲述了一种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分割霸占,集权政治与东方哲学相互碰撞,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与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著名科幻作家韩松长文导读。

    2015年,亚马逊将这部小说改编成13集系列剧《高堡奇人》,并在2016年12月出完第二季,再次让这部小说成为话题爆点,引发观众和读者热议:如果同盟国输了二战,世界将变怎样?

    作者简介

    Philip K. Dick:

    粉丝昵称PKD。

    美国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

    共出版44部长篇小说和121个短篇小说,曾获雨果奖和坎贝尔奖。

    作品集中探讨何为真实以及个体身份建构。赋予科幻以复杂的文学性、心理深度以及社会警示意义 ,是美国最早一批使科幻严肃起来的作家之一。

    盛名经久不衰,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一再催生票房新高。

    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是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之一。


    下载链接

  4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童话】J.K.罗琳 - 伊卡狛格 pdf下载

    内容简介

    一个最为幸福富饶的国度,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怪兽和阴谋?

    从前,有一个叫做丰饶角的小国家,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而幸福。丰饶角的美食声名远播,从美酪城的奶油干酪到甘蓝城的"天堂的希望",每一种都足以让食客在品尝时冒出喜悦的泪花。
    不过,即使是在如此幸福的国度里,也有怪物暗藏。传说在沼泽乡的最北边,住着一头可怕的怪物------伊卡狛格。有人说它会喷火,会吐毒液,还会在浓雾中咆哮着拖走不听话的绵羊和小孩。也有人说,伊卡狛格不过是传说罢了......
    后来这个传说发展得越发不受控制,为整个国度都蒙上了一层阴霾,这时,两个小孩------一对最要好的朋友,伯特和黛西------开始了他们的伟大征程,决心要揪出真相,探寻怪物的真正巢穴,将希望和幸福重新带回丰饶角。
    如果你足够勇敢,就翻开这本书,阅读这个全新的精彩故事吧。这个故事有关真相、希望和友谊,它们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


    下载链接

  4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報導者】抗争与纪录、隐形与监视──专访中国抗争纪录网站创办人卢昱宇

    https://www.twreporter.org/a/china-human-rights-luyuyu

    2020/12/9

    文/郭婕平(國際特赦組織)


    中國維權抗爭紀錄網站「非新聞」創辦人盧昱宇,今年刑滿出獄後的自拍照。(照片提供/盧昱宇)

    他自架网站、自力搜集人民的维权抗争纪录,国家抓他坐牢4年。所见所处一片黑暗,却仍有那么些人、那么些只字片语,发着光。

    从监狱出来以后,卢昱宇最常做的三件事是学英语、锻炼身体和「晒太阳」。

    「晒太阳」并不是真的晒太阳。监狱服刑期间,卢昱宇收到了一张匿名的明信片,上面只写了四个字:「多晒太阳。」出狱后,他想找到写这个明信片的人,就将它拍照发到了Twitter上,结果被转发了很多次,关心他的人们也开始用纸和笔写下了给卢昱宇的话,然后拍照私讯给他。

    「多谢你的付出。茫茫大海里微弱的光对其他灰暗的小岛也是一种耀眼的光芒。」 「与其说这封信是写给你的,不如说是写给我的痛苦和良心⋯⋯」 「我们一起期待天亮吧,太阳会出来的。」 ⋯⋯

    这些相片也被他发到Twitter上,标签就是「#晒太阳」。

    2016年6月15日,卢昱宇和当时的女友李婷玉被中国当局以「寻衅滋事罪」逮捕、起诉,后被判入狱4年,李婷玉也被判刑2年、缓刑3年,而定罪的依据,是他们在网上发布的8条消息。

    「我们单个人能发的光也许有限,也许都微弱,但合在一起,就是太阳。温暖我们自己,也会燃烧照亮别人。」

    他的统计,不可替代

    从2012年开始,卢昱宇就在网上搜集整理中国群体性事件的讯息,在对事实进行基本查核后,再发布到部落格或社群媒体帐号上,并且每个月也会发表一篇文章,对当月群体性事件的数量、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直到被捕,他一共记录下了7万多起群体性事件,内容涉及到警民冲突、罢工、环保抗议、业主维权等等。

    中国官方从2008年开始就不再对外公布任何群体性事件的统计,尽管卢昱宇并非来自新闻媒体或学术系统,他发布的数据基本成为了外界了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唯一渠道。不少研究者会基于他的数据进行研究,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的张涵(Han Zhang),和史丹佛大学的潘婕( Jennifer Pan)就曾利用他所收集的数据开发出了一个自动化识别社群媒体上群体性事件的算法;香港劳工组织「中国劳工通讯」也对他的数据进行了视觉化呈现,制作成了中国劳工地图。

    「无论对我这个社运研究者,还是所有关心中国维权事件的人来说,卢昱宇这一统计的意义都不可替代。」北京清华大学前政治系讲师吴强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须知,中国政府从2008年以后就停止发布每年的『群体性事件』统计,而这一抗争趋势从最早公布的1994年的10,000起10人以上规模的抗争,逐年递增,2003年58,000起、2004年74,000起,2008年估计超过10万。其中的千人规模以上抗争,只留内部掌握,并不公布,媒体只能从公开报导和网路的零星报导中获知,缺乏连续统计。对社运研究者来说更是辛苦,通常只能依据有限的纸媒报导进行趋势追踪,而纸媒报导受宣传口径和政策变动影响极大。卢昱宇依据新媒体收集、统计到的抗争事件,表面上远远低于官方10年前的群体性事件规模,却是外界能够连续参照的唯一独立来源。」

    他的愤怒,潜入网海

    1977年,卢昱宇出生在贵州遵义的乡下,父亲在80年代下海做生意,少年时期他的家境在当地都算得上殷实。也正因为此,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摇滚乐,也在摇滚乐的叛逆精神中,开始了最早的思想启蒙。

    卢昱宇说,他从小性格就很叛逆,在成长的过程中,愈来愈感到压抑和愤怒,「但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压抑和愤怒的根源是什么。」

    后来,卢昱宇考入贵州财经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但因打架被退学。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做过建筑工、网吧网管、水管工、仓库管理员等职业。

    「打工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痛苦,有种很强的被控制感,后来到了2011年上微博,才知道有艾未未陈光诚这些人,也才知道了自己想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说,自己真正的思想启蒙是在2011年。

    2011年,温州的动车追尾事件震惊全国,民间舆论对官方的调查结果全面声讨。同年,网友发起活动去探望被软禁的维权律师陈光诚,而行动主义艺术家艾未未也在这一年被指偷税、被要求缴纳巨额罚款,并发起向网民借钱行动。

    卢昱宇对这些刚刚兴起的公民运动很有兴趣,不过「开局」并不顺利。「记得有一次看到有人说要去临沂(编按:陈光诚软禁的地方)放礼花,我就说了句,去北京吧。结果国保第二天就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被喝茶。」

    2012年,他又做了一张写有「要求官员公开财产,把选票还给我们」的横幅,在上海最热闹的南京路进行了一次快闪,结果不仅被公安行政拘留了10天,还从此被盯上,四处被警察驱赶,直到在维权人士吴淦(网名「超级低俗屠夫」)的帮助下,才在福州安定了一段时间。

    「这种举牌抗议的方法除了能够锻炼自己的勇气以外,实际收效非常有限,」卢昱宇反思。2012年,中国又发生了一些较大型的群体性抗争事件。当时的中文网路管制也并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和精致,在搜索这些抗争讯息的时候,卢昱宇又发现了许多小规模的、不太为人所知的抗争讯息。从小就有收集爱好的卢昱宇,就想到把这些收集到的抗争事件都记录下来。

    2012年10月,在打工的同时,卢昱宇开始了群体性事件的搜索和整理工作,并会把搜集到的讯息发布到微博上。他的微博因此常常被删号,「(注册过的微博帐户)应该接近一千个吧。一开始自己注册,后来也用虚拟号码注册过,但最后需要的数量太大,就直接在淘宝买了。」

    相比于线下抗议,卢昱宇认为线上记录对自己更合适,「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用这样的方式做记录可以不用和人打交道。」但在工作中不用怎么和人打交道,并不意味着就和外界断了联系。虽然屡次被删,但找到他的「转世」帐户并不难,它们通常都是以dark开头,头像也都是一样。时不时,微博帐户也会收到表达鼓励和感谢的私讯,李婷玉就是看到卢昱宇发布的消息之后和他联系上的。

    Jane与非新闻

    李婷玉,卢昱宇的「同案犯」,他称呼她为Jane。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两人一同被捕那一天。

    2016年6月,「到了快递站,Jane进去取快递,我就在过道外面的公路上等她。突然几个男人围了过来,之前我曾无数次想像过这一天到来时的情景以及该如何应对。但一切发生得太快,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恐惧,我被反扭着双手押进了旁边的一辆黑色轿车上,被戴上了黑头套。我想也许他们还不知道Jane在淘宝站里面吧──这想法太幼稚了。她被好几个女警押着从淘宝站出来,一边大声喊着我的名字,一边被押上了另一辆轿车。」

    卢昱宇和李婷玉的第一次见面是2013年。

    2013年6月,卢昱宇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开始专职做讯息搜索,因此收入也变得很不稳定。卢昱宇有一次发帖说不想再继续做这件事了,李婷玉看到后,说要访问他,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统计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

    李婷玉当时还是中山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对社会议题非常关注,也参加了2013年初南周新年献词事件的抗议。

    「Jane私讯我说她对我搜索出来的资料很感兴趣,觉得对社运研究很有用。我们就有一句没一句的聊。」

    「我们每天都要聊很久,有一次Jane突然说,其实我去年年底就开始看你微博了,还看过你的QQ资料。很自然的,我们就开始恋爱了。」

    李婷玉加入之后,给这个收集群体性事件的项目起了一个名字──非新闻。她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但卢昱宇猜测,起这个名字是他们搜集的这些内容,都是在媒体上不会看到的新闻。

    每天删邮件的大理隐形人

    两人在珠海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因不堪被国保骚扰。2014年,卢昱宇和李婷玉决定一同搬去了大理。

    他们在大理的生活很简单。卢昱宇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在大理后他过起了「隐形人」的生活:不用手机也不用任何社交软体。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基本是靠网友的捐款来支持。卢昱宇也很注意保护捐助者的安全,「为了不连累到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我的朋友,我养成了每天删邮件的习惯,也从来不去查看谁给我汇了钱,汇了多少。」

    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也令人感到难以忍受。「有一次Jane突然和我说,卢昱宇,我想交些朋友,我在大理一个朋友都没有。我无言以对,也许这种生活对她来说太过于枯燥了。我在大理本来是有几个朋友的,但到大理后从来没有联系过。一是有点社交恐惧,二是时间不够用。」

    当开始全职做这件事后,卢昱宇每天都要在讯息检索上投入超过8个小时的时间,节日、假日也不休息,「因为很多讯息错过了之后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虽然每天要处理大量讯息,但卢昱宇还是坚持在发布之前对相关讯息进行事实核查。他也有遇到过虚假讯息,通常是拿旧图冒充最近发生的事件,对他来说辨认真伪不难。此外,他也会进行交叉求证,一般都会找两个或以上的资料来源佐证,他还经常通过发私讯和打电话的方式找发布者进行求证。

    正因为这种严谨,很难找到证据定他的罪。最后只从7万多条讯息中找到了8条因和政府的表述不一致,而被认定是「虚假信息」的证据。

    「我的刑期应该是35,000年」

    卢昱宇、中国、维权人士

    网友拍下自己给卢昱宇打气的便利贴,再传照片给他。(照片提供/国际特赦组织)

    虽然在大理过着「隐形人」的生活,但卢昱宇并没有真正觉得安全过。2015年开始,微博帐户只要以「dark」开头就会立刻被删,还经常收到一些很奇怪的留言,种种迹象都让他感觉有点不对劲。「对于监狱,我早有准备,也有预感,只是一直避免和Jane谈论这方面的事,说了只会增加恐惧,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2016年6月,恐惧成为现实。

    被捕后,他被带往公安局和看守所。被捕3、4个月后,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才又开始找他谈话,希望他认罪,同时表示,如果愿意更换律师和认罪就可以不走审判程序。但卢昱宇坚决不认罪,在接受《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的采访时,他说:「做了这么多年,如果我认罪等于我否定自己,等于把自己的信念推翻,我觉得这可能会少坐两三年牢,但我出来之后肯定会后悔。」

    在劝说认罪无效的情况下,2017年3月,大理州检察院改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起诉卢昱宇,最高可以判无期徒刑,但卢昱宇仍然拒绝认罪,「那时检察官每半个月就会来找我一次,说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我不认罪就会判我很重。」

    由于证据不足,检察院又改以「寻衅滋事罪」起诉卢昱宇,罪名成立,获刑4年,定罪的依据,就是那8条微博。卢昱宇不服判决上诉,但案件二审维持原判,「审判长最后问我有什么要说的,我说这些年我差不多记录了7万起各种各样的群体事件,按照你们8条微博判4年的标准,我的刑期应该是35,000年才对。旁听席上一下就炸锅了,萧(云阳)律师和王(宗跃)律师也笑了起来,审判长面无表情的宣布庭审结束,我又被带回了看守所。」

    4年的刑期,卢昱宇在看守所度过了1年4个月,在监狱度过了2年8个月。「看守所和监狱的条件都很差,在里面基本吃不到什么油荤,所以常常都会感到很饿。」在监狱时,每天基本6点就起床,一直要劳动到晚上6点,然后集体看新闻联播──这也是在监狱中了解外界讯息的唯一管道。

    由于和外界讯息基本是阻断的状态,卢昱宇说自己在被关押的4年里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太多判断力,而且意志也很消沉,每天都会感到非常压抑。尤其是在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对狱警都是毕恭毕敬,「每个人被驯化成一个机器」,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卢昱宇在服刑期间患上了忧郁症,他试着找过狱警反映,狱方也找了负责心理咨询的女警来过两次,还做了心理测验评估,但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他曾要求自费在外面找一个心理医生,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今年6月,卢昱宇刑满释放,但忧郁的症状还一直伴随着卢昱宇。

    「因为被确诊重度忧郁,我现在每天都定时吃药与锻炼身体,花点时间学英语跟看书,能做的也大概就这些。」

    但在不久前通话时,他说自己的状况已经比刚出狱时好了很多,原因是前几个月在全国各地旅行了一圈,也见了一圈朋友。但很不幸,他仍没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尤其是在一些「敏感时间」。今年十一,正在广州旅行的他被当地国保发现,并被遣送回了遵义。

    就在卢昱宇出狱的前几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称,「中方发表白皮书绝不是为了辩护,而是为了记录。因为抗疫叙事不能被谎言误导玷污,而应留下正确的人类集体记忆。」

    卢昱宇也在书写自己做「非新闻」和被捕、关押时的经历,而名字,就叫做《不正确的记忆》

  4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盗火者: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 pdf下载(另有同名纪录片)

    内容简介

    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书中使用大量照片并借用记录影像语言,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拾漏补遗,使本书兼具文字的厚重和影像的生动。

    书中重点涉及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切的教育话题。不仅给出现况的真实描述与专家学者的观察和意见,更关注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盗火者”,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作者简介

    邓康延,生长于西安,后到深圳,曾任职《深圳青年》策划总监、香港《凤凰周刊》主编,曾出版《常常感动》、《老照片 新观察》、《一杯江河》等著作。50岁相遇民国老课本,出版《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并主编《民国老课本经典诵读》。去年出版《先生》一书,重现民国大先生们的绝代风采。近期又拍摄有《选择》、《民间》等纪录片。

    下载链接


    youtu.be/7J4seroV4OQ
  4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全现在】双非毕业生求职实录:遭985、211联合碾压,在最难求职年苦行

    一方面,他们是拥有硕士学历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双非"院校又给他们的未来盖上了一块玻璃天花板,看起来光明,伸手,却难以触及。

    撰文 | 徐龙江

    编辑 | 杨迪

    九张面孔,被缩进电脑屏幕上呈一列排开的小格子里,陆可姝穿一件条纹衬衫,梳着马尾,出现在最右侧的格子里。

    每个人都精心打扮过,白衬衣干净熨贴,头发抹着发蜡,一丝不乱地向后梳,或者用小发卡别住碎发。大家调整着前方摄像头的距离,挺直腰背,注视屏幕。

    14:00,正式开始。

    "我是高洋,本科和硕士都在北京林业大学,专业是企业管理。"左上角格子里的一个男生开始自我介绍。第二个格子里的人调整了坐姿,小臂上下叠着,放在桌上,"我是吴润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在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实习过。"

    "我在湖南大学读研究生,在投行实习时做过尽职调查报告","我本科在广东,研究生在英国,今年毕业"一名女生用英文说出学校名字,"我在四川大学读企业管理硕士"、"在加拿大学金融"......

    3 个 985,2 个211,3个留学生,陆可姝在心里默默地数着。

    "我是陆可姝,硕士在北京工商大学读经济,"轮到自己,陆可姝飞快地说出学校名称,紧接着小声补了一句:"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爱旅游的人。"屏幕里似乎有人抿着嘴,她觉得是在笑她,"要是他们刚刚网速变差就好了,"她心想,这样就没人能听出她的窘迫。

    群面

    正式环节。九个候选人要围绕一个酒店餐厅收入亏损情况展开讨论。央财的男生先就题目内容进行了要点梳理---这像是一个领导者的身份。英国留学生在他说话的空隙插入,"我来记录。"川大的女生马上接着说,"那我来计时吧。"

    这是一次无领导小组面试。十月底,陆可姝收到一个群面通知,是很早之前投递的华润置地集团的运营统筹岗位。

    网上经验帖里写,想在无领导小组面试中脱颖而出,需要第一时间抢占一个角色:存在感较强的是领导者,工作简单又必不可少的角色是计时者,还会需要一个能快速思考的记录者,其他人的代号是,其他成员。

    从概率上来判断,能让在一旁观察的考官记住、通过这轮面试的是有角色的人。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陆可姝原本想做计时者,既有存在感,又很简单。不过她没能成功。

    "可以从服务和管理这个框架入手,对外的服务没有到位,比如餐厅菜品把握,对内的管理也有疏忽。"抢到领导者角色的央财男生,抛出观点。

    "我觉得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不到位,造成了信息错位。"企业管理专业的女生用了个专业名词。陆可姝默默点头,她不知道这个词,感觉对方比自己厉害。在整个十五分钟的讨论里,她只说了"嗯"、"没错"、"我也这样认为"。

    "肯定没戏。"合上电脑后,靠在椅背上,陆可姝望着天花板发呆,十月就要过去,秋招没有实质性进展,每一次竞争中,学历垫底的总是她,唯一收到的一场群面,似乎从报出学校名字的那一刻就被淘汰了。

    "北京是985、211的,我们双非没机会。"陆可姝口中所说的"双非",是网络上对于非985、非211院校的简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为了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先后实施了"985"以及"211"工程大学的建设项目,共有112所大学在名单之上。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这两个工程的规范性文件失效,并不断强调企业招聘时不准设置"985"、"211"门槛。但实施了十多年之后,"985"、"211"这两组数字在人们的意识里已经代表着中国最重点的大学,无论事业单位选拔、公务员招考,以及企业前期简历筛选,都在向这两个标签倾斜。

    在"名校毕业生更可能是优质人才"的大众印象之下,"双非"硕士生成为一个沉默而形象黯淡的群体。网络上浮现的也多是"小镇做题家""废柴联盟"的自我嘲讽。

    一方面,他们是拥有硕士学历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双非"这个标签又给他们的未来盖上了一块玻璃天花板,看起来光明,触及却难。

    秋招

    "你知道吗?当985、211(毕业生)为面试结果而焦虑的时候,我们还巴巴地跟在HR后面,赶完这家赶下家,只是为了自己的简历别被遗落在哪个犄角旮旯了。"陆可姝说起招聘会的残酷时,脸上带着笑,一副无奈又装作轻松的样子。

    2020年,秋招笔试几次因为难度问题冲上热搜, "三层矩阵"、"粒子的静态能源公式"、"不定积分"、"洛朗级数展示",参加中国银行笔试的毕业生称,感觉自己参加了一次低配版的《最强大脑》。腾讯笔试则让毕业生们形容自己"宛如智障"、"第一道题就脱发"。客观题限时一个小时40道题,包括数据分析、图表分析、逻辑分析,然后是30分钟主观题,根据岗位不同、内容不同,比如,运营岗要求回答"微信小程序电商已经打通,谈一谈小程序电商相比于天猫京东淘宝有什么差异化特点?"

    看这些新闻的时候,陆可姝一直在想,是很难,但好歹有人还得到了这样被"虐打"的机会。

    这一届秋招季,也被媒体称为"最难秋招季"。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综合影响下,企业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都受到了影响。《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中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大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具体说从1486万人降到了1237万人,但,求职申请人数却增加了69.82°%,从528万人增长到了896万人。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在整个秋招季,她一共投递了 141 份简历,参加线上直播宣讲会4场,线下宣讲会6场,双选会3场。而那次群面,是她得到的唯一一次反馈。

    "疫情闹的很多线下宣讲会都没法去,学校管得太严了。"陆可姝很遗憾没机会去参加更多宣讲会。每年秋天校园招聘季,会有很多企业来办宣讲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宣讲会是陆可姝这样的"双非"们可以避开网络筛选,直接面对企业HR的机会。

    陆可姝早就做好了跟着企业行程单、每个学校的宣讲会都跑一趟的心理准备。结果许多线下宣讲会改成了线上直播,听起来更便利了,拿着手机在哪都能参加。但没有了线下的投递简历环节,宣讲会于她其实就没有了参加的必要。

    陆可姝坐在电脑前,点开直播链接,左下角不停弹出问题,"请问市场岗位今年招几个人?"、"多久会有面试消息?",屏幕里出现网申链接,她看了几分钟,下线了。

    一些公司有内推通道,内推给人的感觉像是"正大光明地找关系"------有些经验帖里说,用内推码可以越过机刷简历关,直接进面试。但陆可姝的熟人关系不多,她问少数一两个在外企的学长学姐,对方婉拒了,说内推其实也没有保证。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一些公众号里也会有内推的信息,当然不是无条件的。她需要先在官网完成网申,再按照要求,把公号的这篇推文无分组地转发到朋友圈,或者发到三百人以上的微信群里,最后再凭借截图来领取"内推码"。

    一般情况下,陆可姝会把这样的文章转发到家人或者同学群里,碰到粉丝或者阅读数比较少的公众号发内推消息时,干脆切换微信小号来发朋友圈、截图。她不想让更多在求职的人看到这个消息,这意味着给自己增加了竞争对手。

    网申邮件的正文,她总是以对这家公司的赞赏开头,"一直很喜欢公司开放的企业文化......"她知道这些公众号提供的内推码其实没什么效果,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可以把邮件发送成功"咻"的一声,想象成简历快速铺展在一位HR的面前。

    陆可姝记得,两年前,她刚刚研究生入学,迎接新生的学姐陈栗站在黑板前,一手撑着讲台,另一只手的食指反复敲打着桌面,"如果你们毕业之后想在北京混好点,就得立马确认方向,没有时间留给你们尝试不同领域。最好是在一个方向上做三份实习!才有机会和别人竞争。"学姐表情严肃地盯着新生们说。

    那时陆可姝觉得陈栗太夸张,刚入学,就要考虑就业吗?更何况,硕士研究生还会比本科毕业生差吗?

    一张纸

    陈栗并不是危言耸听。

    陈栗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一所211大学。不幸的是,考研失利,她被调剂到了北京工商大学。

    本科时,陈栗一个班二十五人,只有五个人选择工作,其余的人都继续读研究生。在当时的就业市场中,已经较少人敢用本科的学历上场拼杀。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5年,学生平均投递25.71个简历,能获得10.97 个左右的面试机会。而到了2019年,学生平均要投递36个简历,才能获得13个左右的面试机会。

    今年六月,陈栗从学校毕业,进入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做管培生。她说,"只是在支行工作","进不了北京分行,学历不够,没得选。"她的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本科同学,去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的总行。银行体系里,分为总行、地方分行、区域支行,这些层级代表了工作地点与城中心的距离、日后是奔走营销还是坐办公室。

    陈栗不觉得自己比同学差,说到这儿,她有点生气,声音一下子大起来。本科成绩、在校表现,获奖荣誉、证书,她一条条对比梳理,都处于上游,唯独考研失利。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陈栗说,自己很清楚选择接受调剂那一刻,就意味着就业竞争时的压力更大。研究生刚开学,她去参加公众号"金融小伙伴"的线下免费修改简历活动。二三十个学生围成一圈,主持人拿着他们的简历,一张张翻看,拿起一份来遮住名字和照片,"这就是 HR 喜欢的简历,实习经验丰富,实习内容也有专业的项目......"那页简历密密麻麻,陈栗凑近了看,只能看清加粗的公司名,是两家证券公司。

    主持人又挑选出一张,折了一节,学校信息也隐去,指着实习栏的那一行字------银行,业务经理助理实习生。陈栗瞄了一眼,是自己的,旁边的同学往前挤着看,被当成反面教材拎了出来,她感觉很羞愧,慢慢地,退到最外圈。

    回到宿舍,她去问在互联网工作的本科同学工资有多少,再对比本校研究生上一届毕业的学长学姐的薪资,前者比后者的收入还高一倍,再想到那场活动,她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第一个学期过去,寒假,她跟学校的校外导师申请事务所实习,一起去外地勘察项目;研一快结束时,她每天查找公众号、微博的实习生招聘信息,盯着基金和证券公司投,"少说投了三四十家。"考上人大硕士的本科同学很快收到了几个实习面试通知。她没有,就更广泛地投,哪怕过期的实习生招聘信息,也把简历发过去,在邮件正文里强调,自己时间多,不求留用。

    暑假,她进入一个私募公司的投资银行部,秋招时,部门领导告诉她今年没有招人的计划,她就又找了一份实习,两份工作穿插着来,周一、周二、周三去私募公司,周四、周五去证券公司。"别人一般是两段实习经历,我是双倍。"

    按照当初简历修改活动给出的经验,陈栗后来的简历,在实习经历写了四段,获奖荣誉一堆,是全班最丰富的,一页纸,五号字,只留了一个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页边距,满满当当。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从去年秋招开始到今年四月,春招结束,她没有收到满意的offer。基金、证券、国企,这些公司的简历关直接把她拒之门外。对比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当年收到的面试通知,她说,"双非硕士真的就是一张纸。"

    最终,陈栗选择了现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做管培生。她不想让以前的同学、老师知道自己的现状,被问起去处,就支吾着找个话题岔开,每一次发朋友圈,也会小心地进行分组发布。

    上个星期三中午,陈栗接到 Hr 电话,最近多出了户口名额,需要去填资料申请。按照之前的惯例,户口流程是一年左右,这个时间她可以接受。可到下午去填资料 ,时间那一栏里显示的是三年,她犹豫了。

    "你一个双非毕业的学生,落户北京的机会摆在面前,"HR盯着陈栗,手指着材料右下方的签名处,敲了敲说,"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户口的吸引力很大,可是三年的时间她拿不准了。她给自己的计划是一年后去英国,再读个硕士,目标院校是英国 G5 ------包括剑桥、牛津在内的五所超级精英大学。她想等再次回到招聘现场时,自己得是名校生,还是双硕士,"这是最稳妥的路线。"

    双非沉默者

    11月1日,抖音博主"伍萌同学"发了一条关于双非找工作的视频,一夜收获了5.1万点赞和2.2万转发。视频中,伍萌同学带着口罩,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对着镜头诉说自己的求职经历,"又是感觉到学历重要的一天。"

    正在广西民族大学读研的张窗,高考结束的那天就承受到双非的压力。他的成绩刚刚踩一本线,仅可以选择一个好一点的二本校。做医生的父亲、做生意的母亲都不满意,"你这个二本学历不行,考个研晋升一下,得是985、211","向你哥学习,去好学校深造一下。"

    张窗记得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哥哥本科是在武汉一所985高校下属的三本学院,寒暑假回家,上初中的张窗问他学校生活是怎样的?他连学校的名字也不提。那时候,哥哥很沉默,家里发生的事情一般都不发表意见。直到考上本校的研究生,他开始邀请家人去湖北玩耍,带他们游览学校,回家也总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张窗传授经验。

    后来,去北京找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的哥哥吃饭,他指着图书馆炫耀,"我们图书馆的藏书量是全国第一,这才是好学校。"实际上,高校藏书量第一名是北京大学。

    张窗也想复制哥哥的路径,从二本大学考研逆袭进入985。他的研究生第一志愿是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是法律。结果以一名之差,被调剂至广西民族大学。

    张窗记得,打电话给招生办确认复试名单的时候,妈妈直接说"去二战吧。"

    他攥着手机不说话。"二战吗?"整整一年的重复生活,靠着肌肉记忆做过的很多遍的习题。"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勇气了。"

    本科班上只有两个人考上了研究生,张窗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他知道,不会有学弟学妹打听自己的联系方式来咨询。他也不愿意和本科同学们联系。大四的暑假,许多备考二战的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个小单间,像以前在宿舍一样,每天去图书馆自习十几个小时。放弃二战的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个逃兵。

    高中同学的聚会,他也很少出现,从广西考到天津,最后又回到了广西,没什么可说的。哥哥暑假回来和他一块吃饭,吃到一半,调侃他,"你之后就呆在广西了吧。"张窗讪讪地笑。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985、211的符号总是在眼前晃。手机里弹出一个消息,"985、211 毕业生就业困难",但他点开微博、知乎,用 140 字发表漂亮言论的人、回答出能获得大量认同的用户,好像都是名校毕业,研究生或者硕士。而双非们,聚在一起,也老是在咀嚼共同的迷茫:"我就是一个废柴了","后浪,我不配"。

    张窗在被外界否定自己身份的同时,又会以同样的标准判断自己的学校。他曾在网上查学校排名,152,比本科学校排名还靠后。他还在纸上写等式,计算两者差值,"非但没有逆袭,反而来了个更'差'的学校。"

    学校与广西大学在同一条地铁线上。回学校时,地铁报广播报站,"广西大学"到了,他的反应是,这是一所 211。哥哥打来电话,他看到手机上的名字,条件反射地想到哥哥去名校读研,逆转了本科三本的局面。

    选课时,他去学校官网查老师的背景信息,也对老师们进行区别划分。先看博士是否毕业于985,再看硕士和本科。看到他的导师本硕都在211学校,博士在广西这所学校读的,他会替老师感到憋屈,同时,也感慨起自己的未来。

    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读博,博士有两条路线,申请审核和考试,前者意味着材料的繁杂,后者在于考试准备,但最后绕不过的是导师的接收。对于双非硕士生的身份,张窗没有把握能找到愿意带他的导师,同学之间的讨论总是在自嘲,"哪个老师愿意带双非硕士生嘛?"

    有一次,一位某所北京 985 学校的退休教授来学校办讲座,"大家,一定要考博啊,"他说着博士可以拥有的学术资源、毕业前景,"不过,你们这种学校的学生我是不会要的。"老教授不紧不慢说完,下面80 名学生都不作声了。

    学历,能力?

    9月,豆瓣里建立了"双非硕士讨论人生组",现在已有6000余人,这个小组成了许多双非硕士生们寻找鼓励的角落。无论表达焦虑、吐槽、学术交流,都会有人在底下留言"加油"。

    小组简介写着,"985、211学校就那么几所/所有人都在讨论985、211的人生生活/双非本科都在忙着逆袭985、211/双非硕士好像是消失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群体/我们在干嘛 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何去何从。"

    当陆可姝刷不到新邮件通知时,她就会来小组刷帖子,在这里,她可以感受到不是一个人的失败。

    有时候,她会发现像是自己发的贴子:没有收到任何 offer,面试通知也没有几个,去过的两个也只有她一个双非,其余都是央财上财,发帖的人形容自己像是简历筛漏的,"这不是跟我一样嘛。"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大家在讨论热播的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张窗、陆可姝不约而同地对实习生丁辉表示好感,他的学历是 8 位实习生的最末端------本科就读常熟理工学院,一个二本院校,硕士考到了华东政法大学,属于法律系统认可的"五院四系",但也不是985、211。

    面试时,史欣悦律师直接评价:"像你这样的简历,在初选的时候就会被筛掉,根本没有进入到面试的机会。"

    节目第二期有场辩论赛,八人分成两组。自由辩论环节中,丁辉所在的员工代理方稍显弱势,小组四人沉默,低头翻材料,丁辉推推眼镜,站了起来,"首先,她是不属于无故旷工行为......",他流利地背出法条,由浅入深进行逻辑论证,一条条驳倒对方的论据。这个小组赢得了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陆可姝一直在追这个节目,丁辉给了她一个印证,学历与能力是两回事,"特别想看丁辉吊打这群精英们!" 不过,最佳辩手最终给了同组一位海外留学生。陆可姝为丁辉不平,"和许多人一样,再努力都无法超越那些学历,早就输了。"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11月3日,陆可姝又收到一封邮件,"现邀请您参加初面......"

    这是她秋招以来,收到的第一个真实的"面对面"面试。面试地点长沙,距离北京1483公里。湖南是她的家乡。秋招无望后,她听从了妈妈和男友的劝说,"回来试试吧,这儿也有好单位。"

    列车到达长沙南。南方城市湿润,陆可姝把口罩摘掉,深呼吸一口,空气里的水分爬进鼻腔,不再感觉干得刺痛。

    去年第一次在北京过冬天,早上醒来桌上的水杯干了,皮肤表面用手指划一下就有一道白色的皮屑,呼吸时的感觉像是空气在鼻子里冲撞,不舒畅。但那时她还是想毕业留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

    她去北京工作的朋友家里玩,两层楼的 Loft,一整面墙的落地窗,躺在沙发上,猫在她身上踩来踩去,远处还在继续盖小区高楼,她当时想,等自己毕业时是不是就可以租在那儿。

    陆可姝在湖南湘潭出生、长大,本科时在长沙一所三本院校读财管专业。"留在长沙"是那时同学里最有出息的目标了。后来,她通过英语六级、在北京读研、获得硕士学历......如今,再回到长沙。

    第二天就要去北辰三角洲的一家银行面试了。她从衣柜最下面翻出一件白衬衫,抖了抖,衣服挤在一起,袖口被褶皱分成了三节,站在镜子前,这衬衫让她看起来像是某位工作了一整天的教导主任,疲惫、严肃。她又翻出一件挂着的条纹衬衫和一条西装裤,这个脸上总是带着笑的清瘦女孩,对着镜子歪了歪头,这回有点满意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4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演讲:诗说出的是私密的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0742062815816.html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在今年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少在公开发表与获奖有关的演讲或访谈。12月7日,她公开发表获奖感言。以下为演讲内容。

    作者|露易丝-格丽克

    译者|李琬

    审校|柳向阳 陈欢欢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生于1943年4月22日,美国当代女诗人。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大概是五六岁吧,我的脑子里上演着一场竞赛,一场能够选出世界上最伟大诗作的比赛。有两首诗进入了决选名单:威廉-布莱克的《小黑孩》和斯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

    我祖母的房子坐落于纽约长岛南岸的西达赫斯特村,当时我就在那座房子的次卧里来回踱步,像我习惯的那样,在脑中默默地而非出声地背诵布莱克那令人难忘的诗,同样,也在脑中默默地哼唱福斯特的那首沉痛、凄凉的歌。我为什么会读到布莱克还是个谜。我想在我父母家,除了更加常见的有关政治、历史的书和大量的小说,还有少量诗集。但我总是把布莱克和祖母家联系起来。我的祖母不是个好读书的女人,但她那儿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还有一本小书,汇编了从莎士比亚戏剧中选出的歌词------有不少我都能背诵。我格外喜欢《辛白林》中的歌,或许当时一个字也不懂,却能清楚地听到那语调、格律、铿锵的祈使句,这令一个胆怯恐惧的孩童格外兴奋。"墓草长新,永留记忆。"我也希望如此。

    这类为了荣耀和至高奖赏而开展的比赛,对我来说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启蒙时期最早读过的神话里充满了这类比赛。即使在我很小的时候,在我看来,世上最伟大的诗就是高级荣誉中最高级的那种。这也是父母培育我和我妹妹的方式,我们要去拯救法国(圣女贞德),要去发现镭元素(玛丽-居里)。后来,我开始认识到这种等级制思维中的危险和局限性,但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发奖这件事却非常重要。会有一个人站在山巅,从很远处就能看见,那是山上唯一引人注意的东西。站在下面一点点的人就看不见了。

    或者,我说的人在这里也可以换成诗。那时我非常确信,不知为何,布莱克一定知道我脑子里的这场比赛,而且对结果十分关心。我知道他已经死了,但我觉得他还活着,我能听到他对我说话的声音,被伪装起来了,但依然就是他的声音。我感到他只在对我说话,或是专门对我说话。我感到自己被选中,非常幸运;我也感到,我格外渴望和布莱克说话,而和莎士比亚一道,他已经成为我交谈的对象。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1827年8月12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

    布莱克获胜了。但后来我意识到那两首诗多么相似;那时和现在一样,我都被那出于哀伤或渴望的孤独的人类声音所吸引。随着我长大,我不断重读一些诗人,而在他们的诗中,我自己曾作为被选中的聆听者,扮演了重要角色。亲密的,诱惑的,往往是幽暗的、秘密的。不是那些站在露天竞技场上的诗人。不是那些自说自话的人。

    我喜欢这种协定,我喜欢这种感觉:一首诗说出的东西不仅必要,而且私密,它们是神父或心理医生会聆听的话语。

    瑞典文学院评价格丽克"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我祖母家的次卧里进行的授奖仪式,因其秘密性,仿佛就是一首诗所创造的那种强大关联感的延伸:一种延伸,而不是违背。

    布莱克通过那个黑人小男孩对我说话;他是那个声音的隐秘源头。他隐而不见,正如那个黑人小男孩在那个漠然、轻蔑的白人男孩那里也是看不见的,或者看不真切的。但我知道他说的是真的,在他那暂时性的、必死的身躯之中包含着他闪闪发光的纯洁灵魂;我知道这一点,因为那个黑人小孩所说的,他对体验和经验的描述,不带有任何指责,也没有想要为自己复仇,只是传递着这样的信念:在那个他死后将要去的完美世界,人们会按照他真正的本质认识他,而他会带着莫大的喜悦保护那个更脆弱的白人小孩,防止他被过多的阳光晒伤。这个信念不是一种现实的期望,它忽略了现实,让这首诗令人心碎,同时也为它赋予了深刻的政治性。黑人小男孩不允许自己体验的伤害和正当的愤怒,他的母亲希望为他遮挡的伤害和愤怒,却被读者或听者体验到了。即使那个读者也还只是个孩子。

    但公共的荣誉是另一回事。

    那些我毕生都狂热迷恋的诗是我之前描述的那种诗,是包含了私人的的选择、密谋的诗,那些诗包含了读者或听者的重要贡献,他们倾听着诗中的一个秘密或一声怒吼,而且有时也参与了共谋。"我是无名之辈,"艾米丽-狄金森说,"你也是无名之辈吗?/那我们就是一对了------别声张......"或者艾略特:"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艾略特不是在召集童子军队列。他在向读者发言。与之相反的是莎士比亚的"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莎士比亚并不是把我比作夏日。我在这首诗中,有幸偷听了炫目的精妙乐音,但这首诗并不要求我在场。

    在吸引我的那类艺术中,由集体发出的声音或裁决是危险的。亲密言词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这种言词的力量和读者的力量,而正是读者的存在,鼓励着这种声音表达急迫恳求或倾诉秘密。

    当一个集体开始对这类诗人鼓掌、颁奖,而不是在放逐和无视他/她,这样的诗人会遭遇什么呢?要我说,这个诗人会觉得受到威胁和操控。

    这是狄金森的主题。并非全是,但常常是。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诗人。

    在我十几岁时,我读艾米丽-狄金森最有热情。通常是在深夜,在上床时间之后,在客厅沙发上。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还有我当时读的也至今更喜欢的那个版本写道:

    那我们就是一对了------别声张!

    他们会把我们赶走,你知道......

    当我坐在沙发上,狄金森选中了我或者认出了我。我们惺惺相惜,在不可见处相互陪伴,这是仅有我们知晓的事实,而我们的观点在彼此那里得到确证。而在这世界上,我们是无名之辈。

    但对我们这样生存的人,安居于原木下面自己的安全地带的人来说,什么会构成一种驱逐?驱逐就是当木头被移开的时候。

    在此我谈论的不是艾米丽-狄金森对青春期少女的恶劣影响。我谈论的是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不信任公共生活,或者认为公共生活领域就意味着概括会抹去精确,片面的真相会取代坦率的、充满感性的揭露。举个例子:假设这密谋者的声音,狄金森的声音,被特别法庭的声音所取代。"我们是无名之辈,你是谁?"这种断言一瞬间就变得险恶了。

    10月8日早上,我惊讶地感受到刚刚描述的这种惊慌。光线太明亮了。声势也太浩大了。

    我们这些作家大概都渴望拥有许多读者。然而,有些诗人不会追求在空间意义上抵达众多读者,如同坐满的观众席那样。他们设想中的拥有众多读者是指时间意义上的,是渐次发生的,许多读者在时间流逝中到来,在未来出现,但这些读者总是以某种深刻的方式,单独地到来,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我相信,瑞典学院把这个奖颁给我,是想要奖励那种亲密的、私人的声音,公开表达可能有时会增强、扩展这种声音,但绝不会取代它。

    **附:**威廉-布莱克《小黑孩》、艾米丽-狄金森《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小黑孩

    在南方的荒野我妈把我生养,

    我是黑的,但是啊!我的灵魂却洁白,

    英国的孩子洁白得像天使一样,

    可我是黑的,像是被掠夺去光彩。

    在一棵树下我妈教导着我,

    坐下来,白昼尚未炎热,

    她把我抱上膝头亲吻着我,

    用手指着东方,开始对我说。

    看那升起的太阳:上帝就在那里居住,

    放射着他的光,散发着他的热。

    人和兽,花朵和树木

    接受着黎明的舒畅,中午的欢悦。

    把我们安置在地上一点点空间,

    让我们学着承受一点爱的光线。

    这黑黑的躯体和这被太阳晒焦的脸,

    不过是一朵乌云,像荫蔽的丛林一片。

    因为等到我们的灵魂学会忍受酷热,

    乌云便将消逝,我们将听见他的声音,

    说:走出丛林,我的爱,我的宝贝, 像欢腾的羔羊般地围着我金色的帐篷。

    我母亲就这样讲了,还亲吻了我。

    我就对小英国孩子也这样讲。

    当我脱离了乌云,他离了白云,

    我们就围着上帝的帐篷欢腾如羔羊。

    我将给他遮阳直到他能忍受酷热,

    高兴地倚靠在我们天父的膝前,

    那时我将站起来将他的银发抚摸,

    我将像他一样,他也将对我眷恋。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那我们就是一对了------别声张!

    他们会把我们赶走,你知道。

    成为有名人物,多么可怕!

    多么乏味啊,像只青蛙,

    整日把你的名字

    向那仰慕你的泥沼念诵!

  4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作者简介

    菲利普·古雷维奇(Philip Gourevitch)

    美国作家、记者,长期担任《纽约客》(The New Yorker)特约撰稿人,也是《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的前编辑。古雷维奇于198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92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小说写作项目的艺术硕士学位。另著有《阿布格莱布的民谣》(The Ballad of Abu Ghraib)、《一个铁证悬案》(A Cold Case)等。


    下载链接

  4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公民社会的乌托邦——记属于“弦子朋友”的夜晚

    https://mp.weixin.qq.com/s/75fLXH3gEVONK4CEqKjdfA

    2020-12-06

    编者按:
    2020年12月2日,"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开庭,以"休庭"结束。庭审结束后,回声计划邀请"弦子的朋友们",写下属于那一天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同创造历史。
    以下是该征文系列收到的投稿文章。

    愿你也能从这些记录里获取力量。

    写下这篇文章时,距离12月2日站在丹棱街(海淀区法院地址)支持弦子诉朱军案开庭,已经过去了48小时。在这48小时里,我经历了非常多的情绪:激动、感动、兴奋、悲伤,到后面的愤怒和苦闷。我因为看到的年轻人感受到希望,又为当下所处的现实环境感到伤感与无奈------就像是在一个不断升起浓浓黑雾的世界里,一群人在缝隙里想要寻找一丝丝光亮,光亮是那么亮,而能照到的黑暗既深又远......微博上有人说,那些未能达到的,不敢看,也不敢想。
    而此时此刻,身体以及记忆带来的情绪依然在那10个小时丹棱街的冲击中久久不散,回味悠长。

    Part 01

    相遇

    我到的时候发现丹棱街上已经站满了很多人,到了大门的时候,保安要我们大家走,于是一大排人(估计有几十个),开始从正门绕到了侧门。到了侧门发现人其实更多,早已有人高举着标语在那里,这些标语包括"陪弦子等一个答案","我们一起向历史要答案"等等。

    图:庭审当天法院门口

    很快,弦子出现了。
    她一出现大家就开始喊了起来:"弦子加油!""弦子我们支持你!"随后是一阵非常热闹的掌声响起。大家把弦子围住了,弦子说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话,非常坚毅和有力。她说:"(如果结果不好)希望大家不要把我个人的挫折当做整个社会的挫折,我们要相信,虽然历史会反复但一定会向前走的。"
    一个叔叔从人群中探出了一个头,扯下口罩大喊了一句:"弦子你要加油啊!"弦子看到叔叔眼眶又湿了,过去握住叔叔的手说:"叔叔你也来了。"之后,人们知道这位叔叔的女儿也是一名受害者。

    Part 02

    年轻的女孩子们

    弦子进去法院之后,保安以阻碍交通为由要求大家都到对面路边上等,还是有很多人(女性为主)举着她们的牌子,于是又有个大高个变一景茶,穿着黑色外套高举着证件说(大意):你们来这里表达诉求是你们的自由,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限你们三分钟之内收起标语,否则我们就要采取强制措施了。
    然而,让我惊讶又动容的是:竟然没有人理会他。旁边有个中年男性说:"同志你来给我普普法,如果不举标语我们怎么表达诉求?"
    第二次,变一又来了,依然举着证件要求在场的人收标语。然而,她们还是站在那里,带着口罩,举着牌子和手写的纸张,有的用牌子挡住了脸,不说话,沉默但没有动,也没有离开。
    其中一个女孩子追问:"你和我说下到底是违法了哪条具体的法律?"她没有得到回答。我过去问女孩,你不担心安全吗?女孩说:"我就想问清楚到底依据什么法律,我问了两遍了都没有人回答我,没有答案我不会收起来的。如果我真的收起来,那是因为我的手太冷了。"

    我的朋友圈记录截图

    其实举牌的人也互相并不认识,一群人在我过去询问的过程中开始攀谈起来。"恐惧的沉默不是我愿意"说:这个要求根本没有法律依据,现在法律的滥用实在太多了。"米兔图片"问:"是真的吗?" "我是学法的,根本没有这个规定。"

    Part 03

    "谁是弦子的朋友?" "我们都是!"

    本来以为5点多就能有结果,谁知道过了6点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天黑了起来,有人说还有很多人在丹棱街站着等,于是我也过去了。
    真的很多人,比想象的多很多。有人送了暖宝宝给我,于是我过去问站着的人需不需要暖宝宝?"不用不用,谢谢。"我笑着想,那时的声音和语气真的很像路边卖光碟的。
    到了七点多,开始有人定了50杯奶茶;再后来,来了一个外卖员问:"谁是弦女士的朋友?这是送给弦女士和她的朋友的。"我回答道:"我们都是。"
    当外卖一批又一批被送来的时候,现场的气氛开始了微妙的变化:从原先的各自站立渐渐变成了一个欢乐的现场,甚至微信群里还有人在PK,"隔壁群点了红茶送来,我们这个群要不要安排点别的?"

    我当时发的朋友圈

    远道从江西来的大哥开始张罗着给大家分发食物;闲着没事的人们开始了闲聊,询问各自背景和工作;三个男生不知道在哪里弄了三个小凳子,我路过的时候,听到他们在聊艰深的黑格尔哲学......而每一次外卖到来,都成了有趣的"开箱"现场,有人高喊:"送来了关东煮,有谁需要的过来拿!""这里还有奶茶有人要吗?"
    这些内容被发到社交媒体上,又引发了新的外卖浪潮。更多种类的东西被送了过来:烧烤、咖啡、湿纸巾、关东煮、暖宝宝(多到用不完)、围巾乃至羽绒服......互联网和丹棱街上站着的两拨人,迅速通过外卖变成了一个友善、有趣又一致的共同体:弦子的朋友们。有一次的外卖小哥都惊到了:"这么多人都是?!"
    我看着这样热闹的场面,忍不住走到街角默默哭了半分钟。天上是一轮明亮的圆月,照着这一群素不相识的"弦子的朋友"。

    Part 04

    公民社会的乌托邦

    夜更深了,11点左右起了冷风,已经到了零下几度。冷风吹了好几轮,我有点担心大家会不会因为冷而离开。但是,几乎没有人动也没有人想要离开,只是有人开玩笑说:"能不能隔空送来点烤火的东西呀?要是现在有个炉子就好了。"还有人说:"要不咱们喝点酒吧,旁边就是7-11。"是啊,想想要是多一个音响和一些酒,这里都可以开party了。****或许,这已然是弦子微博上说的"朋友们的聚会"了。想起来开庭前一天,弦子收到友人的花,上面写:"于我们已是胜利。"
    最后清场的时候,物资都被分发掉了,奶茶也被提走了,所有的垃圾都被处理,地上干干净净。两个站岗的人聊天的时候说:"散场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了。"

    我那天最后一条朋友圈(视频很快看不了)

    当天晚上回家后,现场人们临时建立起来的群里整整齐齐的队列说着:下次见!
    还有人说:昨天带走了两杯奶茶放办公室冰箱,同事纷纷要分一点"公民参与的奶茶",有人带着"公民参与"的围巾回到了江苏......而我,带着"公民参与"的暖宝宝和手套,于4号清晨坐飞机回到了广州。
    而后我得知,我朋友圈里的一名心理咨询师看了我的朋友圈直播后,给现场点了那晚的KFC咖啡外卖。我告诉他:"你的咖啡我喝到了一杯。"


    更多特写:

  4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5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水木社区】18年有网友指出蛋壳公寓问题,然后该网友和水木都被蛋壳告了

    https://exp.newsmth.net/topic/e51cd64d559f92d2081c49a25e0e1d9b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18年8月就有水木网友发帖《资本盯上租房,要吸干年轻人的血吧》,当时这事上了各种头条热点,随后这位网友和水木论坛还被蛋壳告上法庭,一审没告赢,换个地方再次上诉。

    普通网友都能看出来有问题。

    监管没看出来,一直没提醒租客注意风险。

    腾讯的微众银行也没看出来,继续跟蛋壳合作贷款给底层年轻人。

    蚂蚁金服没看出来,19年3月领投蛋壳C轮,蛋壳拿到钱继续高价收房疯狂扩张。

    房东也乐意租给蛋壳,钱多还省事。

    租客要么找不到房东直租房源,要么蛋壳的房租更有优势,从蛋壳手上租房。

    这些合作或者投资方,都是蛋壳推手,从蛋壳生意中受益,蛋壳出事,房东和租客都是受害方,零和博弈相互伤害,租客相对房东更加弱势,这边被赶出来,那边还得还贷担心坏了征信。

    上海奶茶店女老板为了交房租做高尺度直播被抓被提起诉讼,广东年轻租客被蛋壳和房东逼上绝路纵声一跃。

    推高房租,扰乱市场,制造社会的资本却没受到应有惩罚。

    《资本盯上租房,要吸干年轻人的血吧》

    ======

    自家房子要出租,在天通苑,120平三居,心理预期是7500很不错了,来了自如和蛋壳两帮人,自如报价8500给11个月,蛋壳加价到9000,自如报价提高到9500,蛋壳急了,说总比自如高300,最后几轮过后蛋壳给到10800每月,给11个月,明显的赔本儿买卖啊?

    想了一下,应该是资本进入租房市场,靠赔本儿高价抢占房源做运营,长期下来垄断了大量房源,最终提高房租,吸干年轻人的血。资本喝血搅乱市场,政府不作为干预一下吗?这样下来,资本恣意妄为,把人的道德心和凝聚力全部击垮吧,年轻人也不出来跟有关部门申诉反映一下,想来真是可怕。

    ========

    随后,蛋壳公寓所属公司,紫梧桐(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这位仙翩网友和水木论坛一并告上法庭(后文将用蛋壳公寓代指紫梧桐(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蛋壳公寓向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

    1、判令刘XX在水木社区首页显著位置刊登《道歉声明》,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原告名誉,道歉声明应保留至少三个月;

    2、判令刘XX向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致《澄清信》,对其发布的违法不实信息进行澄清,消除主管机关对原告的误解,恢复原告的名誉;

    3、判令刘XX赔偿因其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00万元(应对刘XX造成的舆论危机损失155826元,刘XX侵权行为导致原告直接营业经济损失500000元,公证费13424元,律师费330750元);

    4、判令刘XX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5、判令北京水木壹行科技有限公司删除《资本盯上租房,要吸干年轻人的血吧》一文,并将刘XX的《道歉声明》与《澄清信》刊登在水木社区首页的显著位置,并保留至少三个月。


    https://xueqiu.com/9604656239/146527538

    【蛋壳公寓遭网友发帖指责“吸干年轻人的血”,索赔百万败诉】

    中国裁判文书网日前披露了原告紫梧桐(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蛋壳公寓),与被告刘某某、北京水木壹行科技有限公司(水木社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不久前驳回蛋壳公司所有诉讼请求。

    蛋壳公司随后以网络侵权为由要求法院判令水木社区和刘某某公开赔礼道歉,《道歉声明》与《澄清信》刊登在水木社区首页的显著位置 ,保留至少3个月,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00万元。

    被告刘某某辩称涉案文章所述事实是基于同学真实经历,并未虚构事实,但也承认帖子出现了疏漏,即蛋壳公寓报价为10500元,而不是10800元。发帖只是基于事实发表感想。刘某某也透露蛋壳公司去年8月份曾经在北京市东城区法院提起诉讼,审了3次,本来说要和解,让其承认发帖不严谨,后来又变了让其承认捏造事实,和解不成,临近法院判决时蛋壳公司提出撤诉,现在又要审,纯粹是浪费司法资源。

    一审法院认为涉案帖子中所述蛋壳公司参与轮番提高租金报价的事情经过基本属实,刘某某并没有杜撰事情经过,帖子中也没有侮辱性词语,从住建委发布约谈新闻也可以看出,房屋租赁市场确实存在类似涉案帖子所述的不规范行为,蛋壳公寓也是被约谈的对象之一,故认定刘某某发帖并未侵犯原告的名誉权,水木社区已将涉案帖子删除,尽到了平台的审核义务,未侵犯蛋壳公司名誉权,一审判决驳回蛋壳公司全部诉讼请求。蛋壳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2020年3月31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5300元由蛋壳公司负担。二审法院认为刘某某主要意图应在于通过描述一种社会现象阐述看法,主观上不存在明显地虚构歪曲事实,侮辱诽谤蛋壳公司目的,评论过程中部分用词过于情绪化也不是明确针对蛋壳公司所为,此外刘某某不文明评论行为也应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