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gen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关注的小组(6)
动态 帖子 959 评论 1369 短评 5 收到的赞 4711 送出的赞 5918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理想国译丛046】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作者简介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在艺术史、荷兰史和法国史方面尤有建树。著有《爱国者和解放者》《风景与记忆》《伦勃朗的眼睛》《犹太人的故事》等,作品曾荣获沃尔夫森奖、W. H. 史密斯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沙玛还在BBC电视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文明》中担任撰稿人和主持。


    下载链接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两岸、新疆、六四⋯⋯被墙前,Clubhouse中文房间在聊哪些公共议题?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209-notes-clubhouse-sinophone-public-sphere/

    端传媒编辑部 发自香港

    「短短几天内,涌入这个新兴纯声音聊天平台的两岸三地用户,通宵达旦地讨论起了“敏感话题”。」

    图:端传媒设计部

    2月8日傍晚,在过去一周沉浸于新的音频社交平台Clubhouse的许多中国大陆用户,突然发现自己无法连接到服务器。Clubhouse被"防火长城"屏蔽了。

    在被屏蔽之前,或是因为疫情让人们分外想和人说话,或是因为鼓励实名的Clubhouse让人迅速和"名人"们"同处一间房",拉近了距离,这个只支持语音聊天的应用程序,在短短的几天内走红,甚至其邀请码在网上被炒卖。

    尽管Clubhouse并非为政治讨论而生,尽管亦有彭博社在内的媒体指这个新平台存在传播仇恨言论和歧视言论的风险。但是,短短的几天中,Clubhouse也意外承载了中文世界的一场"大讨论"------两岸三地的网民借助这个平台讨论了一连串的公共议题。"两岸房"或是类似"新疆房"之类的房间,几乎每天都是爆款,直到东亚时间的午夜都还有上千人在线讨论。可以说,在或许只是昙花一现的一小段时间中,Clubhouse 创造了一次超大规模的跨越地区、政见、族群和议题的民间交流。

    在过去一周,端传媒的编辑部成员们也在Clubhouse上聆听了许多讨论,我们以"关键词"的形式,列出了一些曾经发生的交流、分享乃至论辩,作为这场"大讨论"的纪录与见证。

    关键词:两岸

    中国大陆用户起初无须翻墙就能使用Clubhouse,台湾用户在房间里能直接与大陆用户交流,很快就讨论到平日相对敏感的两岸议题,这对于过去不曾与彼此交流的人来说,感觉十分新鲜,用户参与十分踊跃。

    在早期,一个名为"记者政治不正确群"的房间,原本只是台湾政治线记者聊天的园地,但很快开始讨论两岸议题,且延续了超过一日以上。很快地,以两岸、政治为主题的"两岸房"成了Clubhouse 上的热门。像是"两岸青年大乱聊 - 所有人问所有人",起初这个房间只有几十人,没多久就上升到五千人(Clubhouse房间有人数五千人上限)并在 Facebook 上掀起一些两岸交流的问题。这些讨论无所不包,立场各异,既有用户质疑"不可分割",亦有用户表示台海必须统一。更多时候,讨论没有那么针锋相对,以个人化的故事分享为主。

    在这些房间里,大致建立起一套发言模式,即一至多位的主持人,控制每一个人的发言时间,并且尽量让民众可以发挥自己对于对岸的看法,在发言的同时,也要求其他用户不要插话。而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用户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也形塑出一种两岸对话的"规则与形式"。

    有大陆用户表示,已经非常久没有出现一个平台,能让两岸民众在上面自由、平等的交流。不过也有用户认为,游走在这么多的两岸房之间,也才发现"原来两岸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如此浅薄",许多问题不仅一直重复、且大多停留在基本层次上。也有用户认为由于邀请制的关系,使用Clubhouse 的用户大多还是特定阶层或相对年轻的一群人,这些用户之间的交流模式未必是两岸关系的全貌。

    尽管如此,只要是有关两岸、政治等主题的房间,两岸的民众都非常踊跃发言,像是许久没能好好说话。一位参与房间聊天的大陆用户认为,Clubhouse 之所以会在大陆青年中受到欢迎,是因为总算有个平台能让他们好好发言,逃离官方、主流叙事之下的"中国人"形象。

    2020年1月7日,台北人们从山上欣赏台北101的景色。

    2020年1月7日,台北人们从山上欣赏台北101的景色。摄:Carl Court/Getty Images

    关键词:新疆

    新疆问题,是一周之内在Clubhouse上讨论最多的中文话题之一。2月6日、7日,连续数日,都有用户开设房间,讨论新疆的"再教育营"和民族关系。许多房间前后设立,比如"新疆跟西藏的朋友我们来聊天""新疆有个集中营?""维吾尔和维吾尔人的朋友"等等。

    不少这类房间都有来自新疆的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参与。他们大多身在海外,用普通话或英文和其他用户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少人提到家人失联、被拘押的故事。有用户提到,自己的亲人因为汇钱给海外亲人就被拘押。也有用户指当地存在收押的"指标"。讨论中还有人分享了各类媒体的报导,供参与者阅读。

    围绕相关话题也出现了争论。一个房间里,有用户发言表示新疆发生的是一场"反恐战争",人权危机是暂时的"阵痛";有人认为就业、学习语言是合理,只不过政府做得"过头"了;还有用户试图打断发言,"你们聊这些,是嫌这个平台被'墙'的不够快吗?"。一些用户对这样的言论持反对意见,认为"冷血"或"令人不适",并主张将这类用户静音。此外,有用户表示自己最初不相信西方媒体关于新疆的报导,但后来慢慢意识到事态严重;也有用户称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口述,被受害者的陈述所震惊;还有人加入讨论,回忆在乌鲁木齐"七五事件"的亲眼见闻;亦有人表示自己在求学时认识过维吾尔族同学,非常想念他们。讨论中,有用户在发言时情绪激动乃至哽咽,亦有人用颤抖的声音说"我真的很怕,很怕⋯⋯"。

    "我没想过这个事情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这么多人一起去讨论。公开的、直接的讨论,是特别有力量的一件事情,"一位连续听了数场相关讨论的用户对端传媒表示。

    关键词:六四

    2月8日,Clubhouse"被墙"的几小时前,最热的房间之一是"想了解一下天安门"。一位身在海外的用户开启话题,鼓励大家分享在1989年春夏之初的见闻,但强调处于安全考虑,"只分享自己见到的事实,不发表政治观点"。

    很多用户介绍了自己的年龄和当年所在地,一些人表示自己是六四事件的亲历者,其中不少人来自北京,称亲耳听到枪声或见到惨状;另有一些用户回忆了从亲朋和长辈处听说的故事,或是家人受到的牵连;还有一些人讲述了当年北京之外,例如上海、成都等地,普通民众对游行的参与和对学生的同情。这些分享从几十秒到数分钟都有,最高峰时有4900人同时在线。

    有用户对端传媒表示,"这是(Clubhouse在大陆)被封之前可以拉开的最大口子"。也有用户表示这个房间为了"避免被请喝茶而禁止讨论政治走向","主持人几次称'我们不要谈论民主,就谈自己经历的小事'",感觉"很讽刺"。

    在Clubhouse被屏蔽后,有海外人士继续组建关于六四的房间,譬如"继续了解天安门",并"欢迎讨论政治"。房间里的辩论非常激烈,既有支持平反六四的一方,也有人持反对意见,称如果当年学生成功,中国或许就没有今日的经济发展。

    2009年7月7日,乌鲁木齐的维吾尔妇女在警察前面抗议。

    2009年7月7日,乌鲁木齐的维吾尔妇女在警察前面抗议。摄:Guang Niu/Getty Images

    关键词:中国

    在一周时间之内,中国政治迅速成为Clubhouse中文房间的热门话题,时常能见到人数多达四、五千人的房间。参与者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在2至10分钟的时间内自由发表经历或观点。

    讨论经常被推向抽象的意识形态。比如是否有"完美体制",或西方国家"民主存在的问题",乃至是否存在真正"言论自由"。"墙"也是两岸讨论的一大重心,有台湾、香港用户说大陆人看不到"真实的信息",有大陆用户则回以"墙外媒体带有偏见",请他们多看看"墙内"的新闻或亲身到中国看看。

    由于轮流发言需要等候较长时间,以及房间主持人有完全的决定权。常常有用户认为某个房间没有给"反对派"足够的发言机会。因而类似的讨论不断衍生出新的房间。如"理性2分钟吐槽恨国党"、"吐槽小粉红",等等。

    在新浪微博拥有174万粉丝、因评论香港反修例运动走红的"红三代"网络意见领袖"兔主席"任意,起初宣称Clubhouse"估计又是一个反共反体制反中舆论阵地",后来则在2月7日开麦,大谈中国政治、中美关系、互联网信息管制、内宣与外宣,以及香港、新疆和台湾问题,高峰期吸引了1300多听众。兔主席自己将之称为Clubhouse华语圈的"一个重要事件"。

    主持人在"开房"伊始表示此次分享仅限于Clubhouse平台,不允许引用和报导。一些参与的听众在事后表示兔主席依然延续了此前在微博的话语路径,"天生站在当局的立场","强调西方民主在中国行不通","宣称因墙内墙外的舆论场分野太大,因此政府不可能放开互联网管制"。有听众表示是"少有的、没有监管地梳理对疆、藏、港等敏感问题,剖析为何中国不再崇拜美国那一套模式",也有听众表示兔主席在Clubhouse的言论是"官老爷忽悠别人心甘情愿当韭菜"。

    提问和互动并未出现剑拔弩张的对峙。一位参与全程的听众对端传媒表示,不喜欢兔主席的人,"听几分钟觉得忍不了,就走掉了",而留下来坚持几个小时的"大多是粉丝",因此在交流环节出现了"观点一边倒"的现象。

    有人另开房间"听了兔主席,觉得西方世界没救了" ,专门用来吐槽兔主席的言论,亦解析兔主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和陷阱,最热时有近千人加入。

    2月8日,就在Clubhouse被墙前,兔主席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贴出分析文章《一个可能具有颠覆性的社交媒体------Clubhouse(备份)》。文中他认为Clubhouse很难监管,一定会因此吸纳各类政治言论,从而遭遇各地政府更严格的监管。这篇文章随后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被全面删除。

    关键词:名人

    Clubhouse崛起以来,台港不少名人相继在此"开房"或进房开讲。台湾第一位破百万追踪的名人,是星座专家、绰号"国师"的唐绮阳,艺人炎亚纶、周汤豪等人也几乎每晚在此现身。出面指控男歌手翁立友性骚扰的台湾艺人"鸡排妹",也曾深夜在Clubhouse开麦,细说自己案发以来的心路历程。香港知名文化人梁文道、马家辉等人,则曾上线聊"忆童年,说往事,大年初一怎么过?"

    曾经与这些名人"同房"的使用者表示,平日在萤幕上看到他们发文、回应,但毕竟不是即时互动,"而且谁知道是不是助理代劳?"在房中问答的亲密感,胜过其他社群媒体。

    2月8日晚间8点30分,在主流媒体上正式宣布将"参选2024总统"的政治人物赵少康,亦注册了帐号,出现在国民党年轻政治人物徐巧芯、殷玮等人合开的房间中,回答同房听众提问。他在房中说,台湾不可能独立,但两岸在三十年、五十年之内也不可能统一,希望两岸可以放下政治歧见,"一起赚全世界的钱"。这也是两岸三地最早登上Clubhouse的热门政治人物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工人

    随着2020年的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零工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劳动者变成了中国大陆互联网上的最热话题之一。毫不意外地,对这些内容的讨论,也在中文Clubhouse上发酵。

    最开始出现的中文房间,不少都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聊天室。比如最早时一度火爆的"字节和心脏只有一个能跳动"。这类房间多数是聚集了开发者、产品经理,讨论的问题也更多集中在业务和生活。

    2月7日,有用户拉上平时认识的美团外卖骑手,开设房间"我是美团骑手,我想和PM(产品经理)聊聊天",试图讨论企业责任、算法和员工福利。房间内最初有希望讨论骑手的处境。但很快涌入许多产品经理。有人从公司视角为互联网企业的算法、运营模式和平台经济辩护。

    对讨论表示不满的部分用户随后离开,开设了另一个相同话题的房间,开始分享骑手的生活点滴,讨论企业社会责任。讨论吸引了一些曾经当过外卖骑手的用户分享经历。其中也不乏争论。比如,一位男性用户表示女性送外卖有诸多不如男性之处。房间中的女性用户随后开麦,对此逐条反驳。

    关键词:墙

    Clubhouse从面世起,其信息安全和隐私就是用户们热议的话题。尤其是,有媒体猜测Clubhouse基于一家中国大陆公司"声网"(Agora)的服务,因而存在信息被北京安全部门获取的风险。在许多讨论中,都有人提醒参与者注意言论尺度及保护个人隐私,切勿录音。然而截至发稿时,《端传媒》记者已经发现不少聊天的声音片段乃至大段录音在网上流传。

    "被墙"几乎是许多用户认定的Clubhouse的"宿命"。不过,Clubhouse被屏蔽的速度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关部门效率太高了",有用户在一个房间里表示。

    8日傍晚,Clubhouse被屏蔽后,出现了许多讨论"墙"的房间。如"我发现Clubhouse已经被墙了","Clubhouse被墙了吗?"用户们在其中询问防火墙、VPN的问题。许多人表示被墙毫不意外,"有人在这个平台上聊得越来越过火"。

    亦有用户在其中一个房间里表示担忧,担心个人信息是否会被安全部门截获。有用户表示不用担心,并称屏蔽只是为了隔断对很多敏感议题的讨论。

    "不断的政治言论,这是很危险的,"这位用户在发言中说。

  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在#Clubhouse 上開了跟新疆還有西藏朋友的聊天室

    youtu.be/aL0W51Z3XMI

    听众的分享

    clubhouse應該很快就會在中國被禁掉。
    .
    百靈果在clubhouse開了一個「西藏跟新疆的朋友,我們想找你們過來聊天」的房間,湧進了5000多人,現場來了很多新疆人,也包括一些西藏人,在現場分享自己的故事。
    .
    一些分享者提到在當地的狀況,說自己的家人「進去了」(被抓進去),出來之後精神狀況變得不正常。或者因為通訊軟體會被監看,為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只能狂發愛心符號給家人。還有一些人原本好好的,甚至在幫共產黨工作,後來因為原因不明的舉報就被抓進去,執法標準非常不明,讓人們無所適從且充滿恐懼。
    .
    其中一個現居日本的維吾爾族人分享了在新疆的經驗,講得非常多而且充滿細節,內容讓KEN很害怕,也讓凱莉覺得「這些真的能講嗎?」
    .
    現場被邀請發言的漢人在聽完維族人的經歷之後每個都非常震驚(按照KEN的原話:下巴掉下來),他們多半也知道發生了一些狀況,只是沒想到竟然這麼嚴重。
    .
    其中一個「上台」發言的新疆漢人說他其實也發現了事實,只是在大環境下沒辦法做太多,還在當場跟所有維吾爾族人道歉。甚至有一個剛開始半信半疑的漢人,在節目結尾時反而打抱不平的說「為什麼其他維族國家不幫新疆人發聲?」,也建議現場發言的人要變聲來保護自己(因為其中一些發言者就在新疆當地),這場活動顯然改變了他的想法。
    .
    現場有海外的維族人權倡議者,也有澳洲ABC的記者,讓整個活動的層次變得很豐富,當維族人對海外的人權倡議者說「你們在海外的努力其實對我們的處境有很大的幫助」時,這些在海外努力用拳頭搥打高牆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努力其實是有用的,覺得倍受鼓舞。現場的澳洲ABC記者也分享自己做新聞查證的方式,想證明自己做得東西很嚴謹,不應該只是隨便用一句「這是假新聞」來抹滅他們的努力。
    .
    整個活動時間應該很長,由於意識到這場活動的重要性,凱莉跟KEN都爽約了自己原本很重要的行程,尤其KEN本來要去看博恩的表演,哈哈哈。
    .
    到了節目尾聲,所有人,包括維族,漢族,都互相關心,互道「注意安全」,據說現場的感受非常真誠,文字無法展現的溫度在聲音上完全展現了出來。
    .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且重要的clubhouse應用,尤其展現了聲音相比於文字更豐富的情感載體,也連帶凸顯了匿名與變聲功能的需求。
    .
    真的是見面三分情,就是因為語音溝通的緣故,不同意見的人才能夠如此「高效」的放下成見,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換做是文字的話反而會罵成一團吧,就像YT直播聊天室那樣。
    .
    這真的超酷,而且是一個成本超低的叩應節目,只要有手機與網路訊號,就能隨時隨地聚眾數千人來交流想法,根本就是網路版的地下結社。
    .
    威力太大了,應該很快就會被中國政府給ban掉吧。


    Another

  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虾米音乐2月5日正式关停,有网友搬运官网的曲风流派List及简介(含epub下载)

    虾米音乐最后的互联网档案馆存档


    三捣:花了几天时间搬运了虾米官网的曲风流派List及简介,并整理成方便查阅的PDF及电子书EPUB格式。其中曲风简介等均来自虾米官网,少部分纯英文简介进行了谷歌翻译,未做删改。仅做查阅交流使用,需要自取。


    下载链接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BBC】「他们的目标是毁灭所有人」:新疆「再教育营」的被拘留者指控系统性强奸

    https://www.bbc.com/news/amp/world-asia-china-55794071

    'Their goal is to destroy everyone': Uighur camp detainees allege systematic rape

    By Matthew Hill, David Campanale and Joel Gunter BBC News

    02 February 2021

    以下中文翻译由 DeepL 友情提供,敬请指正


    根据BBC获得的新的详细报导,中国的维吾尔族 "再教育 "营中的妇女遭到有系统的强奸、性虐待和酷刑。

    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故事中的一些细节令人痛苦。

    Ziawudun在中国的拘留营中度过了9个月。

    男人们总是戴着口罩,Tursunay Ziawudun说,尽管那时还没有疫情。

    她说,他们穿的是西装,不是警服。

    午夜后的某个时候,他们来到牢房挑选他们想要的妇女,并将她们带到走廊上的一个 "黑屋",那里没有监控摄像头。

    Ziawudun说,几个晚上,他们都把她带走了。

    "也许这是我身上永远最难忘的伤疤。"她说。

    "我甚至不想让这些话从我嘴里溢出来。"


    Tursunay Ziawudun在中国新疆地区庞大而秘密的拘留营系统中度过了九个月。据独立估计,在这个庞大的集中营网络中,有100多万男女被关押,中国称这些集中营是为了对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再教育"。

    人权组织说,中国政府逐渐剥夺了维吾尔人的宗教和其他自由,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监视、拘留、灌输,甚至强迫绝育的压迫性制度。

    这一政策源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在2014年维吾尔族分裂分子发动恐怖袭击后访问了新疆。根据泄露给《纽约时报》的文件,不久之后,他指示当地官员以"毫不留情"的方式应对。美国政府上个月说,中国此后的行动相当于种族灭绝。中国说,有关大规模拘留和强迫绝育的报道是 "谎言和荒谬的指控"。

    来自拘留营内部的第一手资料很少,但几名前被拘留者和一名警卫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他们经历或看到了有组织的大规模强奸、性虐待和酷刑系统的证据。

    获释后逃离新疆、目前在美国的Tursunay Ziawudun说,女性"每天晚上 "都会被从牢房中带走,并被一名或多名蒙面的中国男子强奸。她说,她曾三次遭到酷刑,后来又被轮奸,每次都有两三个人。

    Ziawudun以前曾对媒体说过,但只是在哈萨克斯坦,她"一直生活在被送回中国的恐惧中"。她说,她相信,如果她透露了她所经历和看到的性虐待的程度,并被送回新疆,她会受到比以前更严厉的惩罚。她说,她也感到羞愧。

    Tursunay Ziawudun能够逃到哈萨克斯坦,然后再逃到相对安全的美国。

    由于中国对在中国的记者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无法完全核实Ziawudun的说法,但她向BBC提供的旅行证件和出入境记录证实了她的故事的时间线。她对新源县(维吾尔语称为Kunes县)集中营的描述与BBC分析的卫星图像相吻合,她对集中营内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及虐待的性质和方法与其他前被拘留者的描述相吻合。

    中国新疆政策的著名专家Adrian Zenz向英国广播公司(BBC)提供的2017年和2018年库尼族县司法系统的内部文件,详细说明了对"重点群体"进行 "教育改造"的规划和支出--这在中国是对维吾尔族人进行教化的常见委婉说法。在Zenz的一份文件中,"教育"过程被描述为"洗脑、洗心、扶正、除邪"。

    英国广播公司还采访了一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妇女,她在营区系统被关押了18个月,她说,她被迫将维吾尔族妇女脱光衣服,并给她们戴上手铐,然后让她们与中国男人单独相处。她说,事后,她打扫了房间。

    "我的工作是脱掉她们腰部以上的衣服,给她们戴上手铐,让她们不能动弹,"Gulzira Auelkhan说,她把手腕交叉在脑后示范。"然后我会把女人留在房间里,一个男人会进来--一些来自外面的中国人或者警察。我静静地坐在门边,等男人离开房间后,我就带着女人去洗澡。"

    她说,中国男人"会花钱挑选最漂亮的年轻囚犯"。

    一些曾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描述说,他们被迫协助看守,否则将面临惩罚。Auelkhan说,她无力反抗或干预。

    当被问及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强奸制度时,她说。"是的,强奸。"

    "他们强迫我进入那个房间,"她说。"他们强迫我脱掉那些女人的衣服,并约束她们的手,离开房间。"

    Ziawudun说,一些在夜间被带离牢房的妇女再也没有回来。那些被带回来的人受到威胁,不准把她们的遭遇告诉牢房里的其他人。

    "你不能告诉任何人发生了什么,你只能安静地躺下,"她说。"这是为了摧毁每个人的精神。"

    Zenz先生告诉BBC,为这个故事收集的证词是 "自暴行开始以来,我所看到的最可怕的证据"。

    "这证实了我们之前听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他说。"它提供了关于性虐待和酷刑的权威性和详细的证据,其程度显然超过了我们所假设的程度"。

    Gulzira Auelkhan在村里的家中泡茶。她被拘留了18个月

    维吾尔族是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突厥少数民族,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约有1100万人。该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也是哈萨克族的家园。42岁的Ziawudun是维吾尔族人。她的丈夫是哈萨克族人。

    Ziawudun说,他们在哈萨克斯坦呆了5年后,于2016年底回到新疆,抵达后受到审讯,护照被没收。几个月后,她被警方告知与其他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一起参加一个会议,这群人被围捕并拘留。

    她说,她在拘留所的第一段日子比较轻松,有像样的食物,还可以使用手机。一个月后,她得了胃溃疡,被释放。她丈夫的护照被退回,他回到哈萨克斯坦工作,但当局保留了Ziawudun的护照,将她困在新疆。报道称,中国有意留住和关押亲属,让离开的人不敢声张。她说,2018年3月9日,由于丈夫还在哈萨克斯坦,Ziawudun被指示到当地派出所报到。她被告知她需要"更多的教育"。

    她说,根据她的描述,Ziawudun被运回与她以前被拘留的库奈斯县的同一设施,但该地点已被大幅开发。巴士在外面排队,"不停地"卸载新的被拘留者。

    这些妇女的珠宝被没收了。她说,Ziawudun的耳环被拽了出来,导致她的耳朵流血,她被赶进了一个房间,和一群女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位老妇人,Ziawudun后来和她成为朋友。

    Ziawudun说,营地的卫兵扯下了这名妇女的头巾,并对她大喊大叫,因为她穿了一件长裙--这是当年维吾尔人的宗教表达方式成为可逮捕的罪行之一。

    "他们把老太太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扒光了,只留下她的内裤。她非常尴尬,试图用胳膊遮住自己。"Ziawudun说。

    "看着他们对待她的方式,我哭得很伤心。她的眼泪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Ziawudun确定这个地点--被列为学校--是她被关押的地点。2017年(左)和2019年(右)的卫星图像显示了营地典型的重大发展,看起来像宿舍和工厂建筑。

    Ziawudun说,这些妇女被要求交出她们的鞋子和任何有松紧带或纽扣的衣服,然后被带到牢房--"类似于中国的一个小社区,那里有一排楼房"。

    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他们被迫在牢房里看宣传节目,并被强行剪短了头发。

    她说,然后警察开始审问Ziawudun关于她不在的丈夫的情况,当她反抗时,将她打倒在地上,并踢她的腹部。

    "警靴很硬很重,所以一开始我以为他在用什么东西打我,"她说。"然后我意识到,他在践踏我的腹部。我几乎晕了过去--我感觉到一股热潮在我身上涌动。"

    一名营地医生告诉她,她可能有血栓。她说,当她的狱友提请注意她在流血的事实时,看守 "回答说,妇女流血是正常的"。

    据Ziawudun说,每个牢房住着14名妇女,有双层床,窗户上有铁栏杆,有一个盆子和一个地洞式的厕所。她说,当她第一次看到妇女在晚上被带出牢房时,她不明白为什么。她认为她们被转移到其他地方。

    《寒冬》获得的秘密录像显示,牢房里有铁栏杆和摄像头。

    然后在2018年5月的某个时候--"我不记得具体日期了,因为你不记得里面的日期了"--Ziawudun和一个狱友,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在晚上被带出去,呈现在一个戴着面具的中国人面前,她说。她的狱友被带进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她一进去就开始尖叫,"Ziawudun说。"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我以为他们在折磨她。我从没想过他们会强奸。"

    把他们从牢房里带出来的那个女人把Ziawudun最近流血的事情告诉了他们。

    "那个女人说了我的情况后,那个中国人对她破口大骂。带着口罩的男子说'把她带到暗室去'。

    "那个女人把我带到了另一个女孩被带进去的旁边的房间。他们有一根电棍,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它被推到我的生殖道里面,用电击来折磨我。"

    她说,Ziawudun在暗室里的第一个晚上的酷刑最终结束了,那名女子以身体状况为由再次干预,她被送回牢房。

    大约一个小时后,她的狱友被带回来了。

    "那个女孩在那之后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她不和任何人说话,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盯着看,仿佛精神恍惚。"Ziawudun说。"那些牢房里有很多人都失去了理智。"

    Gulzira Auelkhan(中)在她的村庄的家中。她说,她被迫在难民营中约束妇女。

    除了牢房,集中营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教室。教师被征召进来对被拘留者进行"再教育"--活动人士称,这一过程旨在剥夺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并向他们灌输中国主流文化。

    来自新疆的乌兹别克族妇女Qelbinur Sedik是被带入集中营并被迫给被拘留者上课的汉语教师之一。Sedik后来逃离了中国,并公开讲述了她的经历。

    塞迪克告诉BBC,女子集中营受到"严格的控制"。但是她听到了一些故事,她说--强奸的迹象和传闻。有一天,塞迪克小心翼翼地接近一位她认识的中国女营警。

    "我问她,'我一直听到一些关于强奸的可怕故事,你知道吗?她说我们应该在午餐时到院子里谈。

    "于是我去了院子里,那里没有多少摄像头。她说:'是的,强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是轮奸,中国警察不仅强奸她们,还电击她们。他们受到了可怕的折磨'"。

    她说,那天晚上,塞迪克根本没有睡觉。"我在想我的女儿,她在国外读书,我哭了一夜。"

    Sayragul Sauytbay是一名教师,她说她目睹了一场惨烈的强奸。她后来被指控非法进入哈萨克斯坦。

    在向维吾尔人权项目提供的另一份证词中,Sedik说,她听说有人将通电的棍子插入妇女体内折磨她们,这与Ziawudun描述的经历相呼应。

    赛迪克说,有"四种电击"--"椅子、手套、头盔,以及用棍子进行肛门强奸"。

    "尖叫声回荡在整栋楼里,"她说。"我在吃午饭的时候能听到,有时在上课的时候也能听到"。

    另一位被迫在难民营工作的教师Sayragul Sauytbay告诉BBC,"强奸很常见",看守 "挑选他们想要的女孩和年轻女性,然后把她们带走"。

    她描述了目睹一名只有20或21岁的妇女被当众轮奸的惨状,她被带到大约100名其他被拘留者面前被迫认罪。

    "之后,当着所有人的面,警察轮流强奸了她,"Sauytbay说。

    "在进行这个测试的时候,他们密切地观察着人们,挑选出任何反抗、握紧拳头、闭上眼睛或看向别处的人,并将他们带走进行惩罚。"

    Sauytbay说,那名年轻女子大声呼救。

    "这绝对是可怕的,"她说。"我觉得我已经死了。我已经死了"。

    Ziawudun在辨认难民营的镜头和影像时,泪流满面。

    在Kunes营地,Ziawudun的日子一晃就是几个星期,然后是几个月。被拘留者的头发被剪掉,他们去上课,接受不明原因的体检,吃药,每15天被强行注射一种"疫苗",导致恶心和麻木。

    Ziawudun说,妇女被强行安装宫内节育器或绝育,其中包括一名只有20岁左右的妇女。("我们替她求他们,"她说。)根据美联社最近的一项调查,维吾尔族人被强制绝育的现象在新疆很普遍。中国政府告诉BBC,这些指控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她说,除了医疗干预外,Ziawudun营地的被拘留者还花了几个小时唱中国爱国歌曲,观看关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爱国电视节目。

    "你忘了思考营区外的生活。我不知道是他们给我们洗脑,还是因为注射和药丸的副作用,但除了希望自己有一个饱满的胃之外,你什么都想不起来。食物被剥夺的情况是如此严重。"

    据一位在中国以外的国家通过视频连线向BBC采访的前集中营警卫说,被拘留者因违规而被扣留食物,比如没有准确地记住书中有关习近平的段落。

    "有一次我们把被捕的人带进集中营,我看到每个人都被强迫背诵那些书。他们坐了几个小时试图背诵课文,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书,"他说。

    他说,那些考试不及格的人,根据他们是不及格一次、两次还是三次,被迫穿上三种不同颜色的衣服,并相应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包括剥夺食物和殴打。

    "我进入了那些营地。我把被拘留者带进了那些营地,"他说。"我看到了那些生病的、悲惨的人。他们肯定经历了各种酷刑。我确信这一点"。

    分析人士称,针对维吾尔人的政策直接来自习近平主席

    无法独立核实这名警卫的证词,但他提供的文件似乎证实了他曾在一个已知营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同意在不透露姓名的情况下发言。

    这名警卫说,他对牢房区的强奸行为一无所知。当被问及营地看守是否使用电刑时,他说:"是的。"是的,他们用的。他们使用那些电刑器具。" 据这名看守说,在遭受酷刑后,被拘留者被迫供认各种认为的罪行。"这些供词我都记在心里。"他说。

    习主席在集中营上空若隐若现。他的形象和口号装饰在墙壁上;他是"再教育"方案的重点。习近平是针对维吾尔人政策的总设计师,前英国驻中国外交官、现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高级副研究员Charles Parton说。

    "它是非常集中的,而且一直到最高层,"Charles Parton说。"绝对没有任何疑问,这是习近平的政策。"

    据Ziawudun的描述,肇事者并没有留情。

    她说:"他们不仅强奸,还在你身上到处乱咬,你不知道他们是人还是动物。"她用纸巾按住眼睛止住眼泪,停顿了很久才收敛。

    "它们不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到处乱咬,留下可怕的痕迹。看着真让人恶心。

    "我已经经历过三次了。而且折磨你的不只是一个人,不只是一个掠夺者。每次都是两三个人。"

    后来,在牢房里睡在Ziawudun附近的一个女人,她说自己因为生孩子太多被拘留了,她消失了三天,当她回来的时候,身上有同样的痕迹,Ziawudun说。

    "她说不出来。她搂着我的脖子,不停地抽泣,但她什么也没说。"

    中国政府没有直接回应BBC关于强奸和酷刑指控的问题。一位女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新疆的营地不是拘留营,而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

    这位发言人说:"中国政府平等保护所有少数民族的权益。"她还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妇女的权利"。

    Parton说,习近平或其他党内高官不太可能指示或授权实施强奸或酷刑,但他们 "肯定会知道"。

    "我认为他们宁愿在高层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条线已经发出去了,要非常严厉地执行这项政策,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他说,这让"没有真正的约束"。"我实在看不出这些行为的肇事者有什么可以牵制他们的。"

    Ziawudun在美国的家中与支持她的房东一起生活

    Ziawudun于2018年12月与其他在哈萨克斯坦有配偶或亲属的人一起被释放--她仍然不完全理解这一明显的政策转变。

    国家退回了她的护照,她逃到了哈萨克斯坦,然后在维吾尔人权项目的支持下,逃到了美国。她正在申请留下来。她住在离华盛顿特区不远的一个安静的郊区,与当地维吾尔族社区的女房东住在一起。两个女人一起做饭,在房子周围的街道上散步。这是一种缓慢而平淡的生活。Ziawudun在屋里的时候,把灯光开得很低,因为在营地里,灯光不停地闪耀着。到美国一周后,她做了手术,切除了自己的子宫--这也是被踩的后果。"我已经失去了成为母亲的机会,"她说。她希望丈夫能和她一起去美国。目前,他在哈萨克斯坦。

    获释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她还没来得及逃离之前,Ziawudun一直在新疆等待。她看到了其他被体制内搅和后又被释放的人。她看到了这个政策对她的人民产生的影响。根据独立的研究,新疆的出生率在过去几年里急剧下降--分析人士将这种影响称为"人口种族灭绝"。

    Ziawudun说,社区里的许多人已经转向了酒精。好几次,她看到她的前狱友倒在街上--头天晚上和她一起从牢房里搬出来的年轻女子,她听到她在隔壁房间里尖叫。Ziawudun说,这个女人已经被毒瘾所吞噬。她"就像一个单纯存在的人,否则她已经死了,完全被强奸完了"。

    "他们说人是被释放的,但在我看来,每个离开集中营的人都完蛋了"。

    而她说,这就是计划。监视、拘留、灌输、非人化、绝育、酷刑、强奸。

    "他们的目标是摧毁每个人,"她说。"而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摄影:Hannah Long-Higgins

  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14名「人人影视字幕组」成员被抓,打击盗版还是加强文化管制?

    上海警方通报“人人影视字幕组”侵权案,抓获14名嫌疑人

    记者 | 杨舒鸿吉

    近日,上海警方历经三个月缜密侦查,在山东、湖北、广西等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成功侦破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安部、最高检四部委联合督办的“9.8”特大跨省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案,抓获以梁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14名,查处涉案公司3家,查获作案用手机20部和电脑主机、服务器12台,涉案金额1600余万元。

    2020年9月,上海警方在工作中发现,有人通过“人人影视字幕组”网站和客户端提供疑似侵权影视作品的在线观看和离线下载。经与相关著作权权利人联系,上述影视作品未取得著作权权利人的授权或许可。对此,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会同虹口公安分局开展侦查。

    以涉案网站和客户端所留会员付款、周边产品销售付款两个二维码作为突破口,警方锁定了位于山东的梁某、丛某,以及位于湖北的王某,并很快摸清了整个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

    经查,自2018年起,犯罪嫌疑人梁某等人先后成立多家公司,在境内外分散架设、租用服务器,开发、运行、维护“人人影视字幕组”APP及相关网站,在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情况下,通过境外盗版论坛网站下载获取片源,以约400元/部(集)的报酬雇人翻译、压片后,上传至APP服务器向公众传播,通过收取网站会员费、广告费和出售刻录侵权影视作品移动硬盘等手段非法牟利。现初步查证,各端口应用软件刊载影视作品20000余部(集),注册会员数量800余万。

    目前,警方已对上述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另据记者获悉,今年1月,上海公安机关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除隐患铸平安”专项行动。1月1日至今,全市公安机关累计破获侵权假冒类案件110余起,涉案金额4亿余元,保护了160余个中外品牌的合法权益。

    人民网:人人字幕组 网络时代的知识布道者

    人人影视站长梁良专访:我希望把中国影视翻译为各国语言

    人民大会谈19 – YYETS字幕组总监梁良

    【人人影视十周年】字幕组成员祝福视频特辑

    我所经历的字幕组消亡

    中国盗版DVD二十年:一段隐秘的地下史


    打击盗版,禁止正版

    层层审查,出书之难


    毫无疑问,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日益加强的文化审查之间的矛盾将愈演愈烈。

    ANYWAY, P2P LIVES FOREVER!

  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没有朋友体验了Clubhouse?

    前情提要:被马斯克一夜引爆的Clubhouse,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马斯克在Twitter上预告了自己将会加入进行在线分享,昨晚,整个Clubhouse变成了一个狂欢趴体,这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大家纷纷在求一个邀请码,以登上Clubhouse这个目前仅限邀请的在线音频聊天平台,获得一个和马斯克在线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过去一周的GME大战中,马斯克在自己的Twitter上就发了一个词“Gamestonk”就瞬间为GME大战中的WallStreetBet吸引了一大波注意力和信仰粉,甚至直接将股价带上了更高的台阶。 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马斯克发了个狗头,就让Dogecoin狗狗币价值翻了N倍。

    在整个聊天过程的最后,马斯克充当了一把记者身份,邀请Robinhood的CEO Vlad进入了聊天室。

    “人们需要一个答案,因为他们想要一个真相。“马斯克这样说道。

    Vlad表示在Gamestop股价疯狂飙升的情况下,他们别无选择,并表示自己要遵守美国证券清算公司NSCC的最低7亿存款要求。之所以只能卖出不能买入,是因为“我们必须完全遵守监管机构要求。”

    当马斯克追问是否因为来自citadel securities的压力所以禁止买入时,Vlad表示“这就有点过于阴谋论了”。很多网友表示,虽然马斯克问的问题相当尖锐,但整体听下来,倒像是Robinhood洗白现场。

    不过,可以亲耳听到马斯克大聊特聊脑机接口、登陆火星这些前沿话题,很多人还是非常激动。


    Clubhouse究竟是什么?

    说回产品本身。

    Clubhouse 是一款主打即时性的音频社交软件。

    在Twitter上,有人说它是“一个人们真正能听进去的电话会议“,有人定义它为”直播的播客节目“,总之,昨晚初尝鲜的网友也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定义它。


    大家有体验一把么?顺便求个邀请码?

  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保羅·索魯 -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無時無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以後,他們依舊走個不停。中國歷史教給我們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

    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文革結束,求變的浪頭竄起,境內正處於保守和改革兩派間權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會氛圍。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境內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和姑娘們髮上別著的紅絲帶……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這趟搭乘火車環遊中國,他訝異於中國的改變之大與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關閉便是展現新的風貌;稻田不見了,無田可種的農民開始湧現全國各地找工作。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保羅.索魯透過他的心和眼,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蛻變中的中國風貌,新奇卻也有著荒謬的趣味。

    作者简介

    保羅.索魯出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干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系。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谷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家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了十多年。這段時期,寫了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

    保羅.索魯著作甚豐,包括:《瓦爾多》(W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宮殿》(Picture Palace)贏得1978年英國惠特布雷德文學獎;《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約克郡郵報》選為1981年年度小說,並改編成電影;《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贏得1988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最近的著作有《我的另一種生活:一部小說》(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龍塘》(Kowloon Tong)、《旅行上癮者》(Fresh-Air Friend)集合了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學作品、《暗星薩伐旅》(Dark Star Safari)入圍2003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等。馬可孛羅已出版《赫丘力士之柱》、《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維迪亞爵士的影子》、《到英國的理由》、《暗星薩伐旅》、《旅行上癮者》等書。


    下载链接

  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我对比特币的看法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13235282128.htm

    Ray Dalio 认为, 比特币具有价值存储功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储备选择;但其未来面临的量子计算、监管等问题需引起重视。

    原文标题:《瑞-达利欧亲笔:我对比特币的看法
    撰文:Ray Dalio,桥水基金创始人
    翻译:Moni

    我之所以要撰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澄清对比特币的看法。请注意我在这篇文章里面所阐述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来自媒体,而是我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可靠的。我发现,大部分想要推广比特币的人都试图找到一种叙事方式,而那些反对比特币的人,那些吓得缩在角落里的少数人则用另一种叙事方式。就像我所评论的大多数事情一样,事实上,比特币有利也有弊,因此我希望尽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开始文章之前,我想重申一下自己并不是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专家,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应该没有过高的参考价值,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把这些想法发表出来。我认为,一个人必须要了解非常多的信息才能对相关市场发表有价值的意见,所以我不会对自己的观点有过高的期待。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要求我对比特币进行评估,因此我决定撰写这篇文章来表达一下自己的「业余」观点,我觉得自己发表观点也有一些好处,因为有时媒体会歪曲我的想法,但是我想提醒大家不要过度依赖我的观点,我对你们唯一的要求就是阅读一下本文内容,而不是去关注媒体的报道。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我认为,比特币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是一种新型货币,通过电脑系统程序编写而成,已经运行了大约 10 年,人们将其当做一种货币和储蓄手段,比特币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震惊,整个一过程就像创建一条以信用为基础的传统货币体系。创造比特币和创造炼金术一样神奇,他们都是从毫无价值的程序中制造货币。大约在公元 1350 年,美第奇家族推出了信贷产品,结果让银行家们发家致富,同样,比特币颠覆了现有货币体系,也让它的发明者和那些早期入场的人变得非常富有,未来也极有可能让更多人成为符号。就目前来看,那些创造比特币并将这种新型货币变为现实的人让这套系统运行得非常好,如今比特币(包括其他各种竞争山寨币在内)已经变成一种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黄金需求在不断增长,而且市场上也没有太多资产能够替代黄金,这是因为全球债务和货币铸造都在同步进行,我认为这种趋势在未来也会继续下去。鉴于当前情况,全球市场对货币、或是有限的保值资产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不仅如此,市场对私有资产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此类资产与黄金其实非常相似,因为他们都能保值,但是发行数量少,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比特币和其他竞争山寨币可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我认为,投资者不会再把比特币当作是一种投机性的投资,而是会短期持有,不过从目前来看,投资者会长期持有,这是由于它在未来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价值。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有什么实际用途,未来的需求有多大。既然比特币供给是有限的,那么人们就必须通过估计需求来估计价格。

    此外,在这必须要对比特币有限的供应量作进一步说明。虽然比特币的供应量有限,但其他数字货币的供应却不限量,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的数字货币,这些货币引发了行业内竞争,而这些数字货币的供应及竞争必会将影响到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价格。说实话,我觉得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加密货币来取代比特币,因为事物总是在迭代更新中不断进化的。但由于比特币固定不变的特性,注定了它是无法进化的,所以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其他加密货币来代替比特币,而比特币最终会被淘汰,所以投资比特币也是一种风险。那么出于以上原因,「有限的供应量」似乎能让比特币保持较高的价格,但事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黑莓手机的供应量就是有限的,但它却不会有太大的价值,那是由于它们会被更先进的竞争对手所取代。不过,我仍然无法分析出为什么这些竞争构不成威胁,希望以上不成熟的想法能得到指正。

    与此同时,我无比佩服比特币经受住了 10 年的时间考验,而且到现在为止比特币网络运行状况良好,也没有被黑客攻击。虽然如此,对于一个拥有数字资产的人来说,现在的网络攻击比网络防御更加可怕,而网络风险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了。即便是国防部也无法保证其系统不会遭受黑客攻击,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完全相信数字资产不会被黑客攻击是很天真的想法,而这正是像黄金这种实体资产的优势之一,却也是所有金融资产的风险。实际上,我认为我们未来的金融系统的大部分很可能都是由数字资产组成的,因此比现在的系统更容易遭受破坏或是网络攻击。在此我要提醒你们,现在网络攻击发生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并很可能威胁到传统的金融资产价值。虽然比特币是可以通过「冷钱包」离线保存的,但要做到这点却很难,而且很少有人会真正这么做,所以总体来说,比特币是联网的数字货币,其防范网络风险的水平还达不到我的要求。在这我要说一句,如果我的观点有错误,希望能有人来纠正我。

    当然,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它的隐私程度如何,其发展会不会受到政府监管的影响。其实说到隐私,比特币所实现的隐私保护程度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毕竟它是一个公共账本,大量比特币是以非私人的方式持有的。一旦政府甚至是黑客想查明这些比特币的主人,那么我很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隐私是否能得到保护。不仅如此,我觉得如果政府想要禁止比特币的使用,那么大多数人都将无法使用它,随之而来的需求也将大幅下降。尽管有些人认为政府有可能会侵犯隐私或是阻止比特币及竞争币使用的观点很牵强,但就我看来,比特币越成功这种可能性就越大。1694 年,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成立,此后,政府出于各种合理理由希望能控制货币,以及拥有本国境内唯一货币行和信贷的权力。因此,如果你站在政府官员的立场上就很容易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了,他们绝对不会允许比特币(或黄金)超越他们提供的货币和信贷,成为更佳选择。所以,我认为比特币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成功,因为一旦成功了,政府就会不惜花大力气来试图扼杀它。

    我以上提到的几大原因中,就供需状况来说,比特币供应虽然有限,却很难预测其对应的长期需求,因为它是一种长期资产。假设我把比特币看作是能够替代黄金的资产,那么把私人持有的黄金资产中的部分转换成比特币,进行多元化投资。在这个假设中,如果把 10% 或 20%、30%、40% 甚至是 50% 的价值转移到比特币,进行分散投资,或是比特币持有人想分散一些投资到黄金等其他资产或股票,假如政府在这时颁布禁令的话会产生些什么影响呢?结果显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对我而言,比特币就像是一个难以预测未来的长期期权,我可以对它进行一定投资,但就算亏损了 80% 也对我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对比特币的印象,如有不妥请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了解得更多。与此同时,我和我的桥水同事们还在专注于研究其他保值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的比特币是指比特币以及其他竞争币的总和。

    在目前市场上债券收益率已经趋近于零的情况下,世界上的大多数央行都在试图让本国货币贬值,所以在此时寻找其他保值资产是合理的。截至目前,比特币仍然是加密货币中的佼佼者,在美国也收获了最多关注。自去年 10 月以来,比特币的币价飙升了近 200%,单价曾经冲至 4 万美元,而最终稳定在 3 万美元左右。不得不承认,比特币的确有一些吸引人的属性,如限量供应,以及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兑换,并且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不过就目前看来,对于市场中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我们并不认为它能作为一个可行的保值手段,这是由于币价的高波动性、监管的不确定性和操作难度大。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比特币更像是一种期权,并希望它能够成为数字黄金,因此在未来的多种发展结果中,其中必会有一种能成为真正被机构所接受的保值资产。

    不仅如此,我们在研究比特币的时侯,还认为它具有我们认为的作为保值资产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尽管目前还不能成为保值资产。当然,比特币还有与黄金类似的优点,比如由于供应量有限,它不会因央行的增发而贬值。此外,比特币还有携带方便、可以进行全球交易的优点,对个人而言尤其如此。不光如此,它也能成为分散投资的一个选择。尽管截至目前,上述的更多说法都是纯理论性的,而没有经过实际验证。

    与此同时,比特币还面临着许多挑战,要想获得更多机构投资者的认可还是需要花上一定时间的。以下例举了三个最突出的挑战:

    一、比特币币价仍然极不稳定,也就是说其未来购买力仍然充满投机性。与黄金、房地产或是法定避险货币等既有的保值资产相比,比特币在未来其价值将会有更大的波动。

    二、比特币依旧存在着重大的监管风险,因为它没有任何潜在的政府背书,也没有久远的历史背景,所以无法给未来需求提供基线。尽管更严格的监管有可能会使更多机构接纳比特币,但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巨鲸出售比特币,因为来自政府的监管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

    三、尽管比特币的流动性现在已经加快,但目前的水平仍然会带来结构性挑战,阻碍类似桥水这种大型传统机构和其客户持有比特币。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预测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基础设施将继续发展成熟。不仅如此,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许多政府发行的债券回报率有所下跌,将不再成为投资者多样化投资的选择,货币将面临更大的贬值风险,而所有这些都能更快地推动其他保值资产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尽管我们想要更加全面地预测未来,但不可否认未来会有很多因素对比特币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还无法说对比特币的未来是信心满满的。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本篇报告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比特币:

    1. 首先是其在加密货币中的地位,以及推动最近牛市的原因。
    2. 其次是让比特币成为保值资产的各种特质。
    3. 最后是比特币在未来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挑战。

    本文将会对以上三点进行详细分析。

    随着价格大幅上涨,重新引发市场关于比特币能否成为保值资产的热议

    比特币价格在 2020 年飙升了 400%,再次引发了市场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认为它有成为「数字黄金」的潜力,并且能变成一种保值资产以及投资组合中的潜在对冲通胀资产。尽管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加密货币,但还是由比特币主导着市场,因此我们还是主要关注比特币,就其是否能成为潜在「数字黄金」展开讨论。

    回顾 2017 年牛市,当时投资者对比特币感兴趣主要是由于比特币具有一定投机性,结果引发投资回报率和比特币加密货币市场份额出现急剧下降,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 ICO 浪潮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投机热度,投机者买入加密货币初创公司发行的新代币,这些公司承诺提供革命性的去中心化技术和商业模式。相比之下,在 2019 年延续到 2020 年底的加密货币牛市中,比特币的表现超过了其他加密货币,其市场份额现在回到了 2017 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桥水基金与大型加密货币市场参与者和服务提供商进行过交流,发现人们对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想法越来越感兴趣,这似乎是这次新一轮加密货币牛市的关键驱动力。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全球央行大量增发法定货币,拥有有限供应的比特币吸引力大增

    比特币与黄金有些相似,但如果他们直接作为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用途其实非常有限。然而,比特币具有和黄金一样的优势,比如供应量有限且发行周期更加稳定,因此可能不会像法定货币那样因央行增发而贬值。根据比特币的代码,其总供应量为 2100 万枚,发行率每隔四年自动减半。正是比特币的这一特性,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数字黄金」的说法。如下图所示,虽然最初几年比特币的发行量较高,但现在的供应增长率已经远远低于黄金了。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现阶段,对一些投资者来说,比特币可能特别有吸引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过去几年黄金受欢迎的原因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投资黄金和比特币都不能立马产生收益,然而当其他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的时候,这一点似乎无关紧要了。黄金是为数不多的能在通货膨胀期间表现良好的资产之一,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很可能会将黄金纳入考虑范围,并为其制定投资计划。此外,在内外部充满高度风险且风险会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黄金还有一些其他好处,比如它不受任何国家政局影响。如果人们真的接受比特币是「数字黄金」的观点,可以想象,在概念上,比特币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比特币携带方便、全球流通、能够成为保值资产

    当然,仅仅是稀缺性不足以推动市场对一种资产产生需求,人们需要将比特币看作为一种可行的、保值的资产。事实上,还有其他一些加密货币可能具有与比特币类似的特征,在概念上能够与比特币竞争,并且有潜力成为「数字黄金」。然而,比特币历史相对较长,规模更大,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更广泛,这些都是比特币所具有的、非常明显的优势,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举个例子,虽然其他加密货币也具备与比特币类似的技术特征,例如固定的总供应量,并强调「币价稳定」的理念,但是比特币的市场表现明显优于比特币现金(BCH)、莱特币(LTC)和门罗币等其他主流加密货币。稳定币是主要与美元挂钩、拥有抵押的一种加密货币,这种类型的加密货币也出现了强劲增长。然而,从本质上来说,稳定币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保值资产,而是数字美元的一种新形式。

    最后,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除了能够长期保持购买力之外,对于一种出色的保值资产而言,比特币交易和购买需要非常容易实现。与黄金、艺术品和房地产等其他传统保值资产相比,比特币兑换交易要容易得多,尤其是对个人持有者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考虑到比特币的数字性质,它可能是最便于携带的保值资产,比实物现金更方便。而且,就地域范围而言,随着比特币交易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相对容易地兑现比特币,甚至会比将美元兑换成当地货币要容易得多(某些资本管制的地方除外)。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比特币是否能成为多样化投资选择仍不确定

    比特币只有不到 11 年的历史,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比特币能够让人们认为它可以像黄金一样在未来成为可靠的多样化投资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研究了市场上的现有数据,旨在了解比特币在对冲通胀和投资组合缩水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下图所示,2021 年,随着通胀预期的上升,比特币普遍升值,但相比于长期扮演通胀角色的黄金,比特币似乎相对较弱。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另外,以下图表还显示,在 60/40 投资组合缩水的时期,黄金依然是一种更可靠的投资,而且回报率不错。自 2009 年比特币问世以来,桥水基金一直在关注它在通缩时期的表现。然而考虑到加密货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我们不能在如此小的样本规模下得出任何肯定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比特币如果作为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选择,的确可以带来一些好处,但这更多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而不是实际状况的反映。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波动性,监管不确定性和不成熟的基础设施减慢了机构投资者接受比特币的速度

    如果财富的基本目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保留或增加人们的购买力,我们认为比特币感觉更像是一种选择,但仍然是一种具有高度波动性和投机性的资产。与市场上现有的价值存储等价物相比,比特币尚未广泛被用作为储蓄工具或储备资产,政府或全球大型机构投资者也没有「真正」的参与比特币资产配置。即使近期关注比特币的私人机构投资者参与度有所增加,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似乎仍在使用比特币进行短期投机交易,而不是将其用作实际的长期储蓄工具。

    虽然很难直接确定相关情况,但是下面的图表显示了用作储蓄的比特币份额的两种方式。具体而言,一个是比特币在累积帐户中所占的份额,另一个是比特币在超过 5 年的「最新活跃」帐户中所占的份额。累积账户是只购买了比特币而未售出任何账户的账户,而「上次活跃」的代币是长期投资者和很可能损失的代币的混合体。我们看到,虽然自 2018 年以来,长期持有比特币的用户数量有所增加,但他们的总份额仍然很小(约为 15%)。而且,尽管相当一部分比特币在 5 年以上都没有动静(超过 20%),但大部分比特币供应量仍处在活跃或半活跃的流通状态中(建议进行更多的投机交易)。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我们尝试确定为什么持有比特币的另一种方式(无论是作为财富的存放还是出于更多投机目的)是查看交易额,与黄金相比,比特币的高交易额可能反映了其相对投机性。而与比特币相比,黄金的交易额占未偿还总资产的百分比几乎微不足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是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都拥有大量黄金总供应量,并将其作为长期价值储备。另一方面,由于高频交易者的出现,繁荣的衍生品市场、以及与比特币进行交易的其他代币数量激增,近年来比特币交易额激增。再加上不受监管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报告交易量数据存疑,也给市场造成了流动性增加的错觉。实际上,这种流动性除了存在长期流动性风险之外,也更多地代表比特币交易存在高流失率和投机性问题。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的确,最近几个月市场对比特币的投机兴趣日益增长,也显示资产泡沫出现的一些经典动态。举个例子,比特币期权目前正在为未来的收益定价,从结果来看似乎是高度乐观的。正如我们在先前研究中所分析的那样,非常快的未来折让(Discounting)价格升值是经典的泡沫行为,也进一步说明了比特币市场仍然具有高度投机性。此外,尽管目前的加密货币市场涨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泡沫,但其中无疑会有一定程度的过度杠杆化。以 2017 年加密货币牛市泡沫为例,当时市场是因为散户投机者推动,而现在散户投资者对比特币的投资兴趣又开始再次飙升了。市场上一些知名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上,保证金借贷利率开始上升,这也表明利用杠杆购买加密货币的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未来比特币价格很可能会快速升值,同时市场上也充斥着广泛的看涨情绪、以及杠杆交易量出现上升趋势,这些都表明市场的确存在泡沫风险,尽管正如我们之前所写的那样,这种泡沫趋势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所有上述因素都会导致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远高于股票和商品等其他传统金融资产,更不用说黄金等价值存储了。在比特币短暂的历史中,已经有很多时候出现过大幅波动状态,许多持有比特币的人基本上都经历过亏本。虽然有时大多数比特币都获利(目前是这样的),而且有时还可以获得数额可观的收益,但对于财富持有者而言,减少下行风险其实比拥有权更重要投机性更重要。同样,目前比特币期权市场也具有类似的投机性特征。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相比于市场上现有的财富存储标的物的价格波动性,比特币自成立以来的波动性的确略高,但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情况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正如我们在其他市场演变中所看到的那样,随着具有不同投资标的和时间范围的投资者数量越来越多,可能会降低市场波动率。

    比特币监管前景高度不确定;产生双向风险

    也许最重要的是,大型机构投资者认为比特币能否大范围普及采用将取决于监管。决策者是否创造了一种合理的监管环境,从而有助于在某些资产上赢得信任,否则投资者将会降低对比特币等其他资产的吸引力。监管者会彻底禁止比特币吗?尽管我们不知道监管趋势如何变化,但我们确实知道:

    (a)比特币将会是监管决策者日益关注的焦点,而且

    (b)监管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途径执行监管。

    关于这一点,就在本月初,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克里斯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谈到比特币时指出:

    「比特币是一种高度投机性的资产,但也发展出了一些有趣的生意,同时也出现一些绝对应受谴责的洗钱非法活动......因此必须有法规监管比特币......这是一个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商定的问题,因为如果有人逃脱监管的话,就必须受到严惩。」

    同样,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在 2021 年 1 月中旬出席美国财政部长确认听证会上指出,在资助恐怖主义方面,「加密货币特别令人担忧」,她解释说:

    「我们确实需要研究如何减少使用和制造加密货币货币的方法。确保不会通过这些渠道进行洗钱。」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年和几年中,可能有两种主要的监管途径:

    1、由于担心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使用会破坏传统的法定货币,从而切断该资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因此监管者会限制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使用,或者

    2、创造一个监管环境,使人们对加密资产有更长期的信任,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我们认为,两条监管路径都表明比特币价格的「过山车」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中国实行更严格限制的例子。2017 年 9 月,中国当局禁止了首次代币发行(ICO),这是一种基于加密货币的筹款流程,该禁令发布之后导致比特币价格立即下跌 8%。在美国,颁布类似禁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从技术上来看也是可能的。鉴于大多数比特币购买者都依靠电汇和银行借记账户将资金转入或转出比特币交易所,因此美国可能出于所有实际目的使美国投资者无法购买比特币。在此,我们主要的担心是:如果将来有央行数字货币,而且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量激增且成为官方认可的财富数字存储,那么各国政府可能更希望限制比特币作为非政府法定货币替代品,因为比特币很可能会对央行数字货币形成竞争。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当然,即使没有大范围的全面禁令颁布,仍然会存在许多潜在的监管约束规则,这些举措同样可能会严重损害比特币的采用和市场价值。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基本上对加密货币有了一个总体监管方向,比特币被视为非威胁性,而且监管举措趋于温和,因此人们对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但也有一些监管机构将加密货币视为支持非法活动和 / 或颠覆现有的金融体系的威胁。

    让我们举两个例子,美国货币监理署(OCC)于当地时间 1 月 4 日晚发布一封解释性函件。其中澄清美国国内银行和联邦储蓄协会可使用公共区块链和稳定币进行结算,这意味着美国国内银行和联邦储蓄协会能够运行加密节点,并将关联稳定币用于允许的支付活动,只要遵守现有法律法规,银行就可以使用公共区块链来验证、存储、记录和结算支付交易。但是在一个月前,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提出限制使用非托管加密货币钱包的规则,要求加密公司对大于 3000 美元的交易的非托管钱包用户姓名和地址进行验证。此外,交易所还需要提交和存储涉及加密货币交易的记录,旨在有效禁止使用门罗币和 Zcash 等「隐私币」。

    鉴于市场目前呈现出不受管制的「狂野西部」格局,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还有其他地区可能面临破坏性监管行动的风险,其中值得关注的就是目前市值最大的稳定币 Tether (USDT)。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和纽约州检察官目前正在对 Tether 进行调查,原因是他们发行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 USDT 代币,这些代币可能并未得到实际美元的完全支持。如果要关闭 Tether 或遭受其他重大监管处罚,考虑到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流动性,这可能会破坏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所有加密货币价值。

    此外,监管机构可能会允许更多避险机构采用比特币,这仍可能导致比特币持有者面临巨大的市场波动,其中许多人是早期采用者,他们都强烈认同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创建的匿名、加密和无政府主义原则。举个例子,就在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提出限制使用非托管加密货币钱包的规则之后,比特币市场便出现了抛售现象,曾一度导致价格下降。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清晰的监管可能会给加密货币市场带来长期增值。与 2017 年牛市相比,现在交易基础设施和托管解决方案效率、市场流动性和复杂性都变得更高,从而「刺激」机构参与度变得更高。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监管方面的变化,传统交易所也开始接受比特币衍生品。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因此,与 2017 年相比,最近有机构流动性进入到比特币市场,因此比特币价格飙升是由更大的交易规模所驱动,而 2017 年牛市则是因为中小散户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参与的程度仍不高,而且数量较小,主要局限在对冲基金和家族投资机构,而不是较大的传统机构投资者,后者在加密货币投资工具的市场规模仍然很小。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在最佳情况下,成熟的加密货币法规会给市场带来保障,而且也会提供更多访问资产的手段,例如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BTC ETF),这可能会鼓励大型机构投资者增加比特币投资敞口。我们想了解未来机构投资者对比特币投资态度转变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例如,如果投资者将自己部分黄金持有量转移到了加密货币中,市场会有何反应。

    下表仅作说明之用,因此制作略显简单,如果有一定数量的私人黄金储蓄(即排除中央银行持有的黄金)转向比特币,那么可能会推动比特币价格上涨。更具体地说,在下班底部,我们假设私人持有的黄金储蓄总市值中有一半都分配给了比特币,这意味着将会有大约 1.6 万亿美元分配给所有曾经开采的比特币。从黄金转向比特币,投资者开始尝试多元化投资,理论上可以使比特币价格至少上涨 160%。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当然,我们做出这种计算的前提是假定流动性或市场反弹没有问题。实际上,上述估算可能被认为是保守的,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流动性可能导致供应紧张,从而推动比特币的实际价格走向更高。显然,有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我们尚未看到的比特币的未来价格趋势。例如,我们不知道中央银行可能在什么时候考虑将其黄金敞口转移到比特币上,或者监管机构可能加大对比特币的「打击」力度,当然这些都是假设。

    想要持有比特币的大型机构仍然面临结构性挑战和运营挑战

    除了未来这些潜在的尽管发展之外,想要持有比特币的大型机构仍然面临结构性挑战和运营挑战,也使比特币的广泛采用受到挑战。就前者而言,虽然我们不会在这里进行所有详细说明,但仅举一个例子,机构对监管的要求通常和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机构投资者很可能会要求力度更强的监管;比特币是一种不记名资产(即,所有权仅由拥有私钥的人来确定),从而提高了机构资产管理者的保障和保险考虑。在这一点上,数字资产托管通常仍比传统股票昂贵,监管机构正在制定合格托管方规则,并且当前市场上托管数字资产保险的承销商数量也很有限。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机构级托管解决方案正在缓慢推出,服务和定价可能会随着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对于大型机构而言,要在其投资组合中持有比特币,还需要拥有足够的流动性,以便在不破坏市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规模较大的交易。在这一点上,尽管比特币正变得可以与桥水基金在某些市场交易进行比较,但其流动性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一市场规模目前仍然很小。我们会在下面总结一些投资工具比较,根据我们对流动性的评估:

    • 对于能够直接交易加密火爆的投资者而言,目前加密货币总市场容量接近可交易黄金市场规模的 10%。

    • 对于仅能够 / 愿意通过传统场所(即衍生品,股票市场)访问比特币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市场规模甚至更小。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我们认为来自于真实流动性的比特币交易量。我们看到,从这些角度来说,尽管比特币报告交易量表现十分亮眼,但真实交易额可能还是比较平稳的。考虑到这一趋势,加上比特币供应量是固定的,目前比特币流动性还是与其价格相关的。尽管近期比特币价格出现增长,但以目前的规模来看,对于那些把相对少量资产配置到比特币的投资者来说,也可能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尽管黄金市场规模远超比特币,但是相比于美国股票市场规模依然较小。

    Ray Dalio 全面评述比特币:它已经成为能够代替黄金的数字资产

    总体而言,很明显,比特币具有价值存储功能,也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关注,当然比特币价格仍有一定波动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金融工具只有短短十年的历史。绝对而言,相对于市场上现有的财富储备(例如黄金),这种数字资产将如何发展值得关注。未来比特币的一大挑战可能仍然来自量子计算、监管反弹、或是其他我们尚未确定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出现,可依然需要引起重视。就目前而言,比特币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储备选择。

  1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1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閻連科 - 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 pdf下载

    真正的說話,是人的靈魂的呼吸。而我們日常的言說,只是肉體和生命活著的交流和傳遞。僅是一種聲音而已。

    「因言獲罪」的文字獄到底存在不存在?作家寫作的政治風險到底存在不存在?

    以銳利之筆、審判之刀,直書對文學失記的抗爭與言論的自由!

    「從今天開始,請讀者不要再說我是中國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了。說我是中國作家就行了。說我是一個有些正直並有些獨立個性的作家就足夠了。」

    在中國作家中,閻連科屢被稱為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對他而言,他選擇沉默以對。因為作品被爭論和禁止,大多不是作家有意而為之,而是無意而為之。《受活》的寫作,使他被一腳踢出軍隊;《風雅頌》的修改,是他作家人格缺陷的鏡子和軟弱性的實踐圖;《四書》為其在寫作中讓獨立人格更完善的修補與生成;至於《丁莊夢》則是他經過一番自我審查所表達出的熱情與愛,但也成了他寫作最大的墳墓和滑鐵盧,讓他與「被禁」劃上等號,並成為「文學的脫北者」。

    審查不僅是審查,而且是一種權力!

    在本書中,閻連科以一篇篇鞭闢入裡的文章,從剖析美國「失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文學自由風潮談起,直指中國高度集權與相對寬鬆的雙重標準下對出版的審核;中國政治與中國市場經濟,和中國權力與中國文學的特殊關係;進而對自我作品「被禁」的反省與恐懼,並期許在集權陰霾中寫作的自己,讓筆尖散發出光亮。

    我們沉默久了,似乎已經不會講話,也不願講話,如同總是吃飽就睡得豬狗。我們對命運中的現實視而不見,不言不語,最後不僅不會講話,也不會想念,不會思考,如同總是吃飽就睡的豬狗。……每一次,不知能說出多少真話來,但一定要自己不說出諂言和假話;說不出人人都默許的真話來,但一定要自己說出自己以為的真話來。——閻連科


    下载链接

  1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1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电台】言说、行动、铭记:“正确的集体记忆”外,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疫情记忆

    https://matters.news/ncov2019stats/bafyreigzjivadq46nbjv5mbo6oxsdomubj22jxqo6qlraw7zcm3vkdo4iq


    一年前,受疫情牵动,"未被记录的Ta们"项目开启,试图记录、铭记官方统计外、疑似死于新冠肺炎的案例。彼时的期望,现在看来似乎是一个奢望:不知从何时起,大众开始同意,强硬的防疫政策是必要且唯一有效的。抗疫经验、"体制优势"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因疫情伤痛而萌芽的点滴反思正迅速被这种胜利叙事吞噬。

    好在,我们还可以通过不断地言说、表达来对抗这样的叙事。

    在武汉封城一周年之际,"未被记录的Ta们"项目,邀请《武汉封城日记》的作者@郭晶 ,以及疫情期间投身物资筹集行动的Sky,一起录了这一期播客。

    我们聊到了疫情如何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希望用这种鲜活的、多元的、切身的言说来对抗宏大叙事。我们也聊到了疫情期间的行动,如何舒缓巨大灾难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无力,我们行动的公共意义何在?我们也共同回忆了官方叙事转变的过程:"武汉加油"如何被政府挪用?强调英雄主义的叙事如何掩盖政府的责任、遮蔽个人的苦难?

    灾难带来的苦痛、悲愤或许难以忘却,但我们依然害怕遗忘。我们所担忧的遗忘,是整个社会的遗忘,是不吸取教训的遗忘,是遭致重蹈覆辙的遗忘。因此,我们尽可能地保存个体的记忆,同时,我们也希望强调,不遗忘不仅仅是个体的责任,更是社会和政府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

    【收听方法】

    收听我们的电台,听见更有温度的对话

    1. Spotify

    搜索"未被记录的Ta们",或点击此处打开页面。

    2. Apple Podcast

    进入主页面"Library" --- 选择右上角"Edit" --- "Add a show by URL" --- 输入RSS feed https://media.rss.com/theunrecorded/feed.xml --- 选择"Subscribe" --- 打开主页面"Listen Now"

    3. RSS网页

    点击此处打开页面。


    郭晶(G):"074职场女性法律热线"发起人,《武汉封城日记》作者

    Sky(S):行动者,曾在疫情期间为环卫工筹备口罩、消毒洗手液等物资

    浩克(H):"未被记录的Ta们"项目参与者

    黎明(L):"未被记录的Ta们"项目参与者

    一、疫情作为例外状态和生活常态

    H:各位听众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收听我们这一个可能只有一期的电台。想要做这一期电台的原因是,1月23日是武汉封城的一周年,我们发现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官方叙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今天,和官方叙事不符的疫情解读和民间抗疫故事基本上是听不到了。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希望能够和自己的朋友们在这个时刻去回顾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什么,也希望用我们几个普通的、也可以说是非常渺小的声音,去记录一些和官方不一样的叙事。我们也觉得这些个人的叙事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也是重要的。那我们要不要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浩克。

    L:我是黎明,目前在香港工作,是"未被记录的Ta们"项目其中一位参与者。

    S:我是Sky,我在疫情期间有参与给环卫工筹备口罩、消毒洗手液等物资的志愿行动。

    G:我是郭晶,关注女性就业和性骚扰议题,17年的时候发起了074职场女性法律热线,去年武汉封城的时候我刚好在武汉,就写了《武汉封城日记》,有在台湾出版。

    L: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想和大家聊的第一个问题是,这场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于我来说,它给我带来的改变或者影响,是分成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一月份到三月份疫情爆发高峰期,它可能像是生活的例外状态,在这样的状态里面,我们是怎么度过的?另一个是,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大陆,后来这个疫情慢慢平复下来,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它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改变?

    S:其实你们找我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很努力地回想起一年前自己的状态,基本上一到三月份或者四月份,我都处于一个比较焦虑、很容易失眠的状态,每天基本上都在刷新闻、刷微博到一点才睡。我相信不少人都是这样,尤其是李文亮医生去世的那个晚上。

    还有一个是,跟人接触的感觉的变化。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年过年的时候,在城市的街头,原本很烦杂的地方,就变得很空了。尤其是到晚上,原本可能是一个闹市区,但却变得像鬼屋一样,黑灯瞎火的。所以我记得当时的感受是,我很想和人接触,每当去超市或者市场买菜,我会很有仪式感,会很开心,但同时也会有紧张的心情,因为我不想接触到太多的人。我觉得到今天仍然有这个感受,跟人的接触本来是很习以为常的,去逛个超市、去买个菜,到现在就会有了新的意义。

    G:对我来说,因为我是一个日常生活相对规律的一个人,我不常熬夜,当我知道武汉封城的时候,已经是早上7、8点,看到朋友发的信息。第一时间,我是特别不知所措的,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个城市它停下来之后,城市的运行怎么办?人们的日常生活怎么保障?我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会陷入一种恐慌当中。大家就让我去超市囤一些食物,但其实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我要去囤食物"的想法,我只是想要去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会去超市,这个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其实是在获取信息。一开始封城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信息,没有提前准备,那信息很重要的是,我看到这个超市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它的食物是否充足?前几天可能无论是蔬菜还是面,都是非常匮乏的。但后来等它不那么匮乏的时候,我的恐慌感、对于生存的焦虑会降低。

    我其实在疫情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写日记,我的生活没有因为疫情有太多的变化。当然内容上有变化,比如写日记是我之前不会做的事情。但是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还有我在疫情期间保持做运动,可能本身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我对心理咨询非常感兴趣,对此也有一些了解,就知道重建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找到一种掌控感。

    Sky刚才讲到的社会关系,我觉得人与人的联结确实很重要,但是武汉封城的前几天,尽管我每天出门,但我不会和别人交流。大家在路上,本来人就很少,大家出门要么去超市买东西,要么去药店买酒精药物。我就会觉得整个城市是非常肃穆的氛围,好像没法跟别人建立日常的联系。后来有人问我有没有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每天出门都不会跟别人聊天。我觉得网络也很重要,那时候我刚到武汉,在武汉没有那么多的社会关系和朋友,所以我能在网上和一些朋友保持一些联系,每天视频,也是很重要的。我也会跟朋友不停地讨论我们可以去做些什么,所以后来会去访谈一些环卫工啊,关注家暴的议题,做一些相关的倡议。

    S:我刚刚还想到了我们跟口罩的关系,口罩现在戴上了就好像很难脱下。以后疫情有稳定的一天,但是我们在心情和思想上面去脱下口罩还是需要一定时间,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呢?是前两天去跑步的时候,因为是剧烈运动所以可以不戴口罩,我就很开心脱了口罩跑步,但是遇到其他跑步的人全都是戴着口罩的。然后我就突然有点恐慌,想是不是突然政策变了?跑步也需要戴口罩了?回去看新闻,发现并没有新的政策,我就想,当进入一个公共场合需要被规管,它有可能是口罩,它有可能是健康码,有可能是出入需要出示证件,当你让渡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去给公权力的时候,当你再拿回来的时候就需要一些时间。

    L:我也很同意大家提到的疫情改变了人与人的联系和关系。因为我现在生活在香港,香港一直都有一个限聚令,比如说,你不能在公共场合里有超过4个人或者2个人的聚集,包括在一些室内空间,比如餐馆、健身房等等,也不能有超过两个人聚集在一起,这个人数可能是不停地在变化。它确实影响到线下空间人与人的聚集,而这个聚集对于我们的公共生活,或者说是公共参与、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我来说,有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讲座、培训它不能办了。包括有时候工作是需要回到中国大陆,因为香港的通关政策我也没有办法回到大陆,就会对大陆所发生的事情,有很大的距离感,没有办法有敏感度,这些因素对我的公共参与是有非常大的限制。

    S:对,但同时网络也给了我们新的参与空间吧,比如刚刚郭晶提到可以在Zoom上和朋友聊天,那我也想到从去年开始,Zoom讲座变得非常的火。当时我觉得,以前我们搞一些有公共意义的线下讲座,当这些变得很困难的时候,Zoom又好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去讨论这几年本身很难讨论的事情。

    H:听大家刚才讲的这些,我会回忆起在疫情开始前,我的生活是怎么样?以及疫情后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在疫情开始之前,我特别喜欢游泳,几乎一周都要去好几次。我之前是一个特别怕水的人,那段时间我对水产生了一种安全感。但是疫情之后,游泳馆就关了,也没有办法游泳,我又会变回那种特别怕水的状态。

    以及,因为过年的时候我妈妈有来和我一起过年,但那时候疫情一下子爆发,她没有办法回去,就在我家呆了两三个月。我觉得那是我成年以来和自己的家长生活得最久的一段时间,这个期间有很多相互的不理解,有一些争吵,还有很多委屈的时候,因为她有时候会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我。但是我现在回头看的时候,我觉得那段时光对于我还有对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会觉得她过去曾遭受过比较创伤的事情,在我和她呆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我有帮助她好好地处理。我也感受到相比之前,她的状态比之前好很多,也有安全感了。另外,我也开始去理解她,可能并不认同她的观点,但我觉得我可以去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们每天都会去我家附近的公园散步,等她离开之后,我每次去那个公园都会想到她,就会有一种很难得的和父母建立的亲密感。

    G:我觉得政府把这次疫情当作是一次实施社会管控的机会,特别是武汉解封之后,健康码开始实施,以及大家刚才在讲的口罩,其实都是一种社会管控的措施。我的意思是,武汉封城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参与一些讨论,这个封城的措施是否有必要?戴口罩是否有必要?尤其是当很长的一段时间疫情都没有再发生的时候,戴口罩是否有必要?其实都没有讨论。

    同时,大家对这个疫情有很大的恐慌,这一定程度其实也跟信息的缺乏有关,就是我们对这个病毒的了解有多深。当我们对这个病毒不足够了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旁门左道、小道的消息,大家就会去传,像我们的板蓝根在03年非典的时候,它是神药,这次也是。大家的声音和大家的恐惧需要一个出口,然后在这种恐慌中能够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有安全感,我觉得其实口罩也是类似的行为。但这可怕的是,口罩和审查有相似的地方是,一个是自我审查,一个是审查别人。

    我记得其实我在武汉解封之后,我出门只是在一些场合必须戴口罩的时候我就戴,但其他时候我都是把口罩拉下来的。我有一次在江边跑步的时候,我就拉下了口罩,有一个人就对着我喊,让我带上口罩。我觉得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4月8号之后,武汉解封之后,其实我都很少戴口罩,有时候我自己出门会开始忘记戴口罩这件事情。我觉得我是另一种状态,我意识到这个事情它到底对我来说,不是那么合理。包括在疫情期间,我不是每天出门吗?我发了日记之后,总是有人对我说不要出门啊,大家都是处于一种非常恐慌的状态,会让大家失去一些判断。其实我去出门,不是冒着一种巨大的风险,我也会做基本的防护措施。我觉得那就够了,再多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L:这一个也能唤起我的一些回忆,关于信息的不公开,以及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参与的时候制造的一种恐慌,可能会带来一些歧视,或者加深对本来就有污名、被标签化的人群的歧视。在疫情发生的这一年里,我基本上被困在了香港,我好像只有三天是在大陆的,我切身体会到的情景更多是在香港。我很能记得,12月尾的时候,香港就开始非常警觉。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很多香港的同学就会让你带口罩,因为你是大陆人,会担心你会把一些可怕的病毒带来学校,会说你不戴口罩的话你就是不文明的。到了之后慢慢发展成为一种,会把大陆人和病毒相关联起来的论述。当然我很能理解,背后其实掺杂着结构性的、深层的问题,比如对大陆政府的不信任以及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等。然后我觉得其实这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在香港的内地人这个身份上,还包括在广州的非裔。

    S:刚刚郭晶有提到,因为你不戴口罩,被人理直气壮的骂嘛。然后我就想到一点是,医学对社会的管控效果加强了,当时也是有新闻报道说,有人在路上、在搭地铁的时候没有戴口罩,就跟公安、辅警打在一起,最后被送到派出所。就像因为你没有戴口罩,你就破坏了一个公共秩序,你就等于一个坏人。其实这一点来说,我们回到疫情之前,我们说一个人坏,为什么他坏,因为他犯了法?为什么他犯了法?因为他没有戴口罩。这种观点,我们会觉得是荒唐的。但是今天我们会理解成为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

    G: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不负责任,在疫情期间坚持出门对我来说恰恰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吧。包括在解封之后不戴口罩也是我负责任的做法。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中,这是在保有我们尽可能的自由的空间吧,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去遵守一个规则,无论它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当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一些批评,甚至是冲突、歧视、暴力。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平衡,我们保有我们的自由,同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就是还是难免要遵守一些规则。

    二、疫情中的非主流身份:单身独居女性、环卫工、逝者家属、留学生和性少数

    H:大家刚才说的,让我想到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同的身份的。有时候这个身份不一定是在这个社会里主流的身份,比如说郭晶可能是一个单身独居的女性,黎明是一个在香港求学的学生的身份,这些身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要分享的?

    L:我觉得很奇妙的一点是,疫情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限制,但另一个层面它给我带来了解放。我当时也算是一个单身的独居女性,这也是和在港内地生这个身份很相关的。

    当时我大概是在新年回到香港,我所居住的区域的区议员就在Facebook上面发消息说,如果你是从内地回来,你要非常自觉地去隔离14天。他很鼓励说,如果邻居看到有人从内地回来,没有自我隔离14天的,要告诉他。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因为当时香港还没有14天隔离的政策。我当时就非常恐慌,因为我当时自己一个人住在香港,我不知道怎么买到14天的菜在家里住着。

    另一方面,我说它是一个解放,是因为现在的通关政策是,你从内地到香港要隔离14天,而且如果你不是香港居民的话你是来不了香港的。在这之前我妈每个月都会来香港住一个星期,对我来说和我妈的相处是非常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在香港这个如此挤逼的空间里要和她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和她很紧密地生活。这一年里面,因为通关政策我都没有回过家,和我父母都是通过电话来联络,就感受到一种真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他们的附庸、他们的子女,他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来去要求你做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一定要煲汤,一定要吃中药之类的,以关爱为名的对你生活的全方位的管控。反而是在这种不能自由流通的状态下,我获得了某种自由和解放。我想问一下郭晶,有没有类似的一些体会?

    G:因为我也是一个单身独居女性,而且我跟家庭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因为家庭血缘关系是个人没有办法选择的,很多时候我们跟家人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啊,很多时候聊天聊的内容也是很日常的,可能今天的天气,你吃了什么之类的。大部分的时候都没有深入的聊天,很多记者来采访我的时候,都会试图想问我家里人的情况。可是我19年11月才去到武汉,并没有和家里人讲这个事情,然后武汉封城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我在武汉,我也并不需要去告诉他们吧。当然后来也许是我写了日记,亲戚看到信息就跟我父母讲。当然他们很紧张,可是我就觉得,对我来说封城没有太大的影响。

    我觉得对我来说,它对我有什么影响,在那个时候可能我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我在当地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这可能是很多单身女性日常也会面临的处境。你在一个城市,如果你是单身的话,你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网络相对来说很多时候都是少的。虽然现在你可以通过工作建立联系,但是很多时候大家还是会觉得家庭和婚姻的这种联系是更紧密的,更深的。

    所以我当时作为一个外来者在当地没有那么多的网络,我其实没有办法参与很多,没有办法参与很多在地的活动。我一开始几天是走路的,后来是骑共享单车,但能行动的范围也是很小,但多人送医疗物资呀,我根本做不到,因为我不会开车。有社会资源的人也很少认识,所以我的出行非常受限。

    我觉得它有好的方面,我没有这种来自家庭的束缚,很多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但我没有这些,而且我通过网络每天和朋友聊天,去聊一些自己想聊的话题,还挺开心的。而且我们在那段时间都坚持进行两三个视频,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奢侈、难得和不容易的关系。这个关系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因为我们是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大家有对社会很多的讨论,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反思,这对我来说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

    其实在疫情期间,因为家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有很多女性就发现了婚姻的真谛,有人就发说,因为当时大家都困在家里,这有可能是很多女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很多男人困在家里几天就憋不住了受不了了。也有人说,可能疫情之前,很多男人就以工作忙,有别的东西要做为理由而不做家务,结果疫情期间没有工作可做,大家都困在家里的时候,男人也还是不做家务。这就把日常中你可以忽略的矛盾更加激化,大家有更多的争吵。因为这中间女人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而男人他也没有事情做,他也并不去做一些家务。

    S:我的话,因为我和我女朋友是异地恋,然后去年一整年基本上不能见面。那我们聊天也是只能通过通讯工具聊,有时候网不好甚至不能视讯,可能只能文字聊天,不能即时的聊天。我们本来是沟通比较多的人,但是因为技术和网络的限制,就少了很多沟通的空间,有的时候只能留言聊天,或者睡觉之前简单聊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其实对于我们关系的影响就是,我们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艰难了,我想这也是很多异地恋的朋友有体会到的。因为你会错过很多彼此重要的时刻,无论是难过的还是开心的,那不能互相陪伴。也是因为少了很多深层次的沟通,也会多了一些不理解,所以一度关系就差不多到了尽头。

    三、以行动抵抗无力

    L:我觉得刚才我们聊了我们很多的身份,我们也有讲了很多我们回应疫情对生活带来的改变的方式,比如写日记啊或者保持日常的生活,去做运动,保持每日的通话,等等的。还有一点是,大家或多或少地提到自己在疫情中有做一些社会行动或者志愿活动,这些行动成为我们不安、无力或焦虑感的一个出口。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些行动在联结着我们和其他更加广阔的人群,比如环卫工,以及在疫情中有亲友去世的朋友们。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我们在疫情中所做的行动,很想听一下大家当时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你在行动中有什么很深刻的记忆。

    H:我在疫情期间也有参与一些"未被记录的Ta们"的志愿工作。当时在微博上看到有很多人因为没有被确诊而没有被记录为官方的确诊数据或死亡数据,尤其是在一开始医疗资源很不足的时候。Ta们感染的一部分原因是政府隐瞒信息,在感染之后也没有办法得到治疗,在去世后甚至没有办法成为官方统计的数字,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所以我们当时想做这样的记录。

    有一些志愿者负责收集信息并填写在一张表单里,我负责的部分主要是对这些信息做初步的审核,看这些信息是否有明确的信息来源,删除重复的信息,再归纳到正式的表单里。我觉得这个行动可以安慰到我一开始很愤怒、很无力的感觉,但是在做这个行动的后期,当它变成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每个人的故事都变成Excel表格上的一行数据,让我感觉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一条数据,是一条我需要去核实的信息。我觉得自己变得不再那么敬畏每一个数据,也觉得这样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甚至是有一点消耗自己的,每天做这样的工作时,自己是在和很多情绪做对抗。

    比如,因为琐碎而带来的无聊,甚至是一些烦躁,以及在我认真去看每一个故事、每一条微博时,我被每一个讲述故事的人的语言所打动,变得非常非常悲伤,由此产生一种更加无力和绝望的感觉。我觉得这几种情绪是交替在一起的,一方面我不想让自己变得麻木,不想只把他们当成数据,不尊重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如果我非常投入情感,这对我而言是非常大的消耗,我没有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支撑自己,去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另外,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和磨合也会成为志愿工作的一部分。这个工作在初期带给我的安慰在之后会变少,会被更加具体的烦恼和情绪替代。

    L:我和浩克一样,也是"未被记录的Ta们"的参与者,但我和浩克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志愿团队分成了信息监测、收集、整理、核查,访谈和故事记录,传播等几个小组,我在整个团队里是最接近亲人去世的个体的生命经验的,因为我是负责去访谈他们,把对他们的访谈内容写成一篇口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接触信息和数据的其他人,我是要去接触非常鲜活的一个人,包括Ta的声音、情绪和呼吸。所以我的感受是非常不同的,我要处理非常多的情绪,而且那种情绪更加直接、更有强度。

    在做这份工作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是我做的第一次访谈,那篇文章的标题是"这个病不一定是会让人死的",那个家属的故事是Ta的外公陶启然去世了。我想读一下Ta提到的一句话,是让我被击到的一句话,Ta说Ta那几天非常难过,因为Ta觉得"这中间太多事情并不是病引起的,而是拖延或者错误引起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核酸检测早一些,如果我求助发得早一些,或者如果救护车来得早一些,事情就会不一样。"

    当时Ta所处的具体情况是,Ta的外公因为没有办法得到核酸检测的机会,没有办法确诊,因此没有办法获得住院床位,所以他必须每天往返医院去获得药物,或者门诊、打点滴等医疗服务。有一次,Ta外公的病情突然急剧变差,Ta的全家人就开始打电话给救护车,等了好久好久救护车都没来,等救护车来的时候Ta的外公已经去世了。其实他的死亡并不是百分之百由疾病导致的,而是有很多人为的原因,比如医疗资源和核酸检测的系统等。

    我觉得Ta对于整个系统或者当时的情况有非常深的愤怒,同时也有非常多的愧疚,和Ta聊的整个过程中,Ta一直都在怪责自己,觉得如果自己当时让外公一直待在医院里,他会不会就能够得到立即的治疗呢。

    刚才浩克讲了非常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我觉得对我来说那个原因真的好简单,因为当时真的非常无力,真的很想去做一些行动,回应那些让人觉得很荒诞、很愤怒的事情。我有时候觉得公共的意义没有那么大,我们的这个项目也没有特别好,但是对于个体的意义其实还蛮大的。

    G:我觉得这跟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在一个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怎么看待社会改变都有关系吧。我觉得我们既重要又不重要,我们没那么重要是因为很多社会改变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机遇等社会原因有关,很难通过我们的某一次行动去达成;但我们又很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人开始,社会改变就不会发生,因为社会改变是一个过程和一个积累的结果,可能大家都发现这个社会某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如果没有人讲出来的话,可能就不会有人去注意到或不会有所改变。只有当有人开始去发声,开始去做一些呼吁,这些声音慢慢地聚集起来,它会形成一些力量,达成社会改变,这是一个过程。在那段时间,人们看到那些新闻的时候是非常难过、非常难以承受的,你们直接去接触当事人,当然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情。

    S:我想说的其实跟郭晶讲的有点像。刚刚黎明提到"公共"的概念,那到底什么是公共?我想起一位朋友讲过的一段很棒的话,大概的意思是,到底什么是政治,政治是选举或政策这些东西,还是我们身边的、可以通过行动去改变的东西?假如明天香港可以普选了,你作为一个妇女,你的不平等地位会有改变吗?这两者其实是没有直接关联的。我们看见的,我们深受影响的,以及我们可以改变的,其实是一种身边的政治吧。

    回到黎明刚刚讲的内容, 我们行动中的"公共"其实是一种身边人的、一个社群的"公共"。刚刚浩克讲到,参与志愿行动时会被很多情绪包围,找不到出路,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志愿者群体一直是很多公共事件、公共议题中比较少被提到、被琢磨的一群人,但其实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群人。我们在说"志愿者"的时候就像在讲一个他者,其实我们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到行动中,我们也是主体。这样的主体性并不完全是你想要改变这个环境,比如帮助去筹款、捐募、安抚遗属。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是通过行动去学习、去成长、去构建真正的历史。

    我也是因为想要消解一些不安和焦虑而参与到行动当中,当发生大型事件时,我就会有这样的感受,会加入一些以网络为主的志愿行动。我之前也做过像浩克做的信息收集、整理、核实的工作,这一次则是加入给相对边缘的人群筹备物资的民间志愿行动。我们关注到城市的环卫工,在全国防护物资,尤其是口罩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是一群不被允许停工停产的人,而他们的防护物资却也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其他的网络志愿者帮助他们筹备物资。我是做一些跟供应链网络有关的工作,加入物资购买的环节。当时中国国内很多口罩厂商的口罩直接被政府征用,供应给医院,而环卫工一开始则是不被关注到的,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却接触很多暴露的医疗废物,所以我们在全球范围去帮环卫工找口罩。当时也认识了学各种小语种的朋友,请他们帮忙去翻译越南、俄罗斯等地方的口罩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比如其他负责物资采购的志愿团队、口罩厂商、有口罩资源的中间人,和他们打交道也挺有趣的。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一线比较悲情的事情已经比较远了。我们就是在各种群里去沟通,如果有人有可供应的物资,就在群体说额温枪有多少个,口罩有多少个,是什么等级的。如果有需求,我们就会去联络那些人。在过程中,我遇到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人,Ta当时说Ta们科室也需要自己出来采购口罩了,因为医院已经断供,Ta们科室买的一些口罩又被别人偷了。我们同时联络到河南的一个厂商,但那个厂商没办法同时满足我们两个团队的需求数量,所以我似乎要做一个道德上的抉择,要不要放弃这个机会,把资源先让给更加一线、更有高风险的医疗人员,不过最后我们两边都没有得到那个厂的口罩。过程中会有很多很细碎,但很深刻的回忆。我对于一到三月的记忆就是疯狂地找口罩、找消毒洗手液。

    G:我在疫情期间开始做写日记、访谈环卫工和关注家暴的议题,这和我过去作为一个社工、作为一个社会行动者的身份有关,这个身份会影响我对人生的一些态度。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社会有非常不公平的地方,有非常糟糕的一面。但是作为行动者,我们时刻在思考、讨论和探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看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是类似的,我小时候也遭遇家暴,家里也是很贫穷的状态,自己也曾经对这样的遭遇有一些抱怨,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不公平,遭受这些痛苦。但是后来作为一个行动者,我会用另一种态度看待自己的过去,我不能困在过去,要着眼于未来,这并不是忽略自己的过去,而是对过去更加释然,有时候还有感激,因为我过去的经历成就了今天的我。

    当时我刚好处于武汉,我也在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其实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实际上,一开始写日记是一件没有计划的事情,没有想到我要写78天,当我坐下来写的时候,很多思绪、很多想法自己会跑出来。但写日记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的日常是非常重复的,人们对重复的事情没有那么感兴趣,所以需要新的东西。我的日记当然包含我个人的日常生活,我当时在武汉看到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包含对于一些事情的社会思考,这些思考不是当时突然出现的,而是过去和很多人探讨、碰撞出来的结果。

    后来我开始想可以做什么,想知道那些还在工作的人的状况怎么样,所以我去访问超市的收银员、外卖员、环卫工。超市是一个比较大的企业,外卖公司也是大的企业,可能他们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理论上讲,环卫工后面也有企业,甚至政府,但他们是更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境遇是最差的,所以我后来就比较多地去访问一些环卫工。

    之后我自己出不了门,也没能继续做一些在地的事情。可能本来做在地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比较难,我发了日记后,有人想捐一些口罩,但我没有在地的资源网络,也没有那么大的管理能力,所以我只收了小部分的口罩,派给我能接触到的环卫工。如果有人想再捐一些物资,我就在网上跟一些志愿团体联系,帮他们做一些对接的工作。

    另外,在家暴议题上,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次生灾难,疫情爆发的一开始肯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起初大家都关注疫情本身,到三月中下旬的时候,家暴的问题才被看到,我们才去做相关的倡议。我衡量自己能做什么事情和我的能力和资源有关,比如我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写日记,但有朋友或者媒体联系我,想让我拍一些视频,那真的是我做不到的事情,不太擅长的事情。当我考虑做什么的时候,这一考虑和自己的能力和资源都有一些关系。

    H:前两天我和Sky一起去看了一个跟环卫工相关的纪录片,它讲的是香港环卫工的状况。有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是,环卫工需要去倒垃圾,平时只需要倒七八桶,疫情期间要倒十六七桶, 工作量一下增加了一倍,因为大家都待在家里不去上班。另一个是,他们做这份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上楼去收集完一次垃圾,口罩都会湿透,湿透的口罩基本上就没有用了。我没有那么深入地去了解大陆的环卫工当时的状况是怎么样,但是我觉得可能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吧。

    S:我们的志愿团队也有小组去调研春节期间环卫工的工作情况,在我们那个城市,环卫工人平均一天是无法被分配到一个口罩的。另外也像郭晶说的,环卫工背后可能是大的外包集团或者是市政来采购物资,但上面的资源也是不够的。一开始,每个环卫工一周还可以领到几个口罩,之后却有人遇到让他们自己去买的情况,说没有人再捐物资给上头了,上头没有口罩和消毒洗手液可以发了。去调研的人也看到有环卫工是戴着洗了好几天的N95的口罩,金属条已经裸露出来,有点变形了。手套方面,应该是防划破的橡胶手套比较好,但是也有人是戴棉纱的手套,那如果他们碰到的医疗废物里有尖锐的东西,就会有被刺伤的风险。总的来说,劳保防护用具是不够的,防护等级不一定是符合标准的,他们的加班时间也是更久的。因为有的环卫工请假回了老家,如果Ta是湖北的,在湖北封城后也不能回来工作,其他环卫工轮班的工作量都大了很多。

    G:街道上的人比较少,所以街道上的工作就少一些,但其他的一些工作量会增加。我在的小区有两栋楼是没有电梯的,有一些环卫工就开始进入小区给这些楼做清洁和消毒的工作,他们要背上消毒的壶,一层一层地爬楼,有的人说后来自己就是手脚并用地去爬楼。一开始,我看到有些人穿的防护服都是破的,他们的防护物资开始都比较缺乏,直到大家的物资都比较充足的时候,他们的物资才能看上去好一些。

    S:三月份吧,大概三月中下旬的时候,当时新建了很多口罩厂,开始有成品出来,供应也没有那么紧张,他们的物资也就没那么紧张。

    四、从"不能不明白"到"英雄的城市" :中国抗疫叙事如何翻转?

    H:从大家的讲述里我也可以感受到,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体验,也会关注到其他群体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这让我回想起,其实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家每天都比较焦虑,但也可以看到一些微光,觉得现在在产生的变化好像有在撼动到非常强大、非常坚固的体制,但是这种光又是转瞬即逝的。

    从三月份开始,整个舆论环境就不一样了,官方的舆论机器开始运作之后,听不到很多人的声音了,很多希望发声的人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发声。我们也可以聊一下大家是从什么时候感受到官方的叙事开始变化的。

    G:在武汉解封之后,我去江边散步,尤其在晚上,江边都是霓虹灯,霓虹灯上都是"武汉加油"、"人民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之类的词汇。我会觉得,这忽略了人们在疫情期间、在封城期间遭遇的一些牺牲、一些不公,这方面的叙述没有了,全部成为了一种单一的胜利的叙事。

    一开始武汉封城的时候,有武汉人开窗对着外面喊"武汉加油",我觉得这是内在的力量,是人们内心的呼喊。我在江边还遇到一个小女孩,她看到霓虹灯上的字,也喊"武汉加油"。这个小女孩可能不知道这四个字背后的寓意是什么,但当政府到处去打出"武汉加油"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是知道这个寓意是什么以及他们在做什么的,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确实在解封的时候,武汉的疫情被控制住,好一些,但这真的代表胜利吗,我们不能仅仅去看那个结果,而不看过程中人们到底付出了什么。

    H:因为我和我妈在一起,她关注到什么信息会跟我说。让我感受到官方语言转变的是,她有一次刷完抖音跟我说,这个病毒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当时就跟她说这肯定不是真的,但那时她看到的抖音都说"军运会"、"美国的阴谋"之类的。我觉得从我妈身上也可以感受到官方舆论机器的运作。1月20号之前,我跟她说有这个病毒,这个很严重,她当时一副很不相信的样子,说"这个有什么呀,SARS非典我们都经历过了",等到后来钟南山和习近平出面说很严重的时候,她才开始紧张。这期间她也会相信"你要喝很多酒,这样才会把病毒杀死"的谣言,后来就说这个病毒是美国传来的,所以从她接受的信息来看是挺有趣的。

    S:我自己感受到的有几个方面。生活和生产方面,一开始说停工停产,因为疫情很严重,上半年四五月份后就说停工复产,鼓励大家去消费,工厂继续生产,出发点可能是为了不影响经济。另外,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关于抗疫胜利的电影、电视剧产生了,虽然得到的打分是比较低的。我观察到的另一个变化是,我父母是体制内的,他们现在再讲起疫情会用很慎重的语气,讲"不信谣不传谣",他们现在在微信上已经不会再转发哪个城市又爆发了新疫情的信息。

    L:如果一定要说有一个转折点,就是在当国外大规模地爆发疫情,而且是接连地、一段一段地、不停循环地,而中国大陆的疫情则是控制得比较好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做比较,会说"你看国外的防疫政策做得那么烂,我们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才能控制下来",以至于大家过去反思和批判的事情都成为了非常合理的东西。

    S: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民主体制的失败",但我觉得这种思维是很可怕的,他们忘记了这个疫情在哪里传出来的。

    H:我之前有一个作业写的就是中国官方的抗疫叙事是怎么翻转的,我可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是以共青团中央的微博为例的,研究的是12月31号到3月31号这三个月间的转变。其实它是分为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从12月31号到1月20号,这个时候官方的口径是疫情是有限的人传人,总体来说是可防可控的,发的微博数量也特别特别少,虽然我们现在回头看,那时候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病例了,但官方没有报道。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是1月21号到3月5号,这个阶段是钟南山公开承认这个疫情是肯定人传人,习近平也针对这个疫情发表了很重要的讲话。到3月5号,共青团中央第一次报道疫情在国际的蔓延,那是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它发了非常多微博,但是其中有很多都是去讲我们要怎么应对疫情,它用的语言也是非常正面的。

    比如说在1月22号封城的前一晚,它有提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要对武汉的进出车辆实行疫情排查。这个措施其实是可以作讨论的,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要回家过年,这个检查会不会对回家的车辆造成不便,有没有这个必要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没有被讨论,它用"不漏一车,不漏一人"的说法去强调政府对疫情好像很负责任的态度。

    另外也可以感觉到很强调个体的责任,我记得有一条微博说的是,有一个小伙子在过年前从武汉回到他的家河北之后,被检测出来感染了新冠,但是他没有传染给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是怎么做的呢,就说他一路上戴着口罩啊,回到家也在自己单独的房间隔离,确诊治愈之后回到家也是在车库隔离了28天,那条微博接着就说"小伙子真棒"之类的话。我觉得它没有讨论口罩的数量够不够,能不能供应给每一个人,质量过不过关,以及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条件让人单独去一个房间、一个车库隔离,以及隔离28天对一个人身心的影响,而且他已经出院了,是不是有必要继续隔离等等,我觉得它就是很强调个体的责任。

    从2月中旬开始,整个国家的舆论机器苏醒过来之后,它就发了非常非常多抗疫的故事,它去采访那些武汉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那些支援武汉的人,那些军队啊,还有工地上的人,通过煽情的叙事来营造出一种举国抗疫的场面吧。

    S:那些光头护士的故事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吧。

    H:对,是的是的。3月5号之后,国际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共青团中央微博这时就特别强调所谓的中国抗疫经验。那时候它连发了几条微博,说钟南山全程英语分享中国抗疫经验,还有其他国家的总统感谢中国,欧盟委员会用三种语言向中国致谢之类的,可能那三种语言就是当时那个会议需要用的三种语言,但是它用这种方式描述,感觉中国好像真的特别了不起,还有中国的防控方案已翻译成多国文字,等等。我觉得它一直是很回避自己的责任的,到后面和国际疫情相对比,它就立刻抓住了这个时机,强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多少努力。

    L:突然想到这种抗疫胜利的叙事在强调"胜利"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关注放在对个体的付出、个体的英雄主义的描述上,很难看到受难、受苦或者错误的东西,这样的叙事反复出现在一些悲剧性的天灾人祸中。

    这其实让我想到川震博物馆,我去北川专门参观了这个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很强调全国齐心合力捐献物资,以及救援人员、志愿团队或者个人的英雄主义的、让人感动的叙事,走到展馆的最后,结尾就是一个"胜利"。整个观览过程让我觉得少了很多东西,在展馆的最后有一块红布,你可以在上面留言,和我同去的一个朋友就在上面写了"校舍调查报告?完整死难名单?",这真的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有一些东西在这样一套叙事背后被掩盖或者消失了。

    S:我刚刚想到的和你一样,也是川震,我对于中国灾难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从川震开始的。那一年刚好是我中考,那时候学校每天会贴很多不同的报纸,当然都是在讲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震。但是我内心有一种想要了解很多信息的很单纯的想法,不过在网络上基本上只能看到众志成城这一模式的故事,我在很多年之后才知道有人在调查校舍。那种在官方根本读不到的东西,在靠你自己公民意识觉醒之后,获取到不同的信息,你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历史。

    H:我记得在四川地震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小粉红,也因为温家宝的那一句"多难兴邦"感动得稀里哗啦。但现在回过头看,我们真的要问这个"难"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不去探讨这个问题的话,也许那个"邦"是没有办法兴起来的。

    G:其实Sky也有讲,这和我们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有关系。对于很多普通的民众,可能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而且武汉解封之后,很多信息、很多人群的声音都消失了。比如确诊过的病例,康复的那些人,他们的后遗症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有家人去世的很多家属,他们的状况怎么样,他们想去维权是否成功;还有无症状感染者的问题,疫情对人们就业的影响,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在疫情期间,有很多志愿者团队出现,是因为大家那时候都在家里,没有工作,所以这样的志愿团队是短期的,没有办法长期地运行。

    如果想关注后续的问题,是需要有大量的资源、人脉和社会网络的,但这首先都是政府的责任,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些信息,也很难去探讨。只是跟朋友聊天时,可能Ta有一个家人或朋友的状况是那样,但你很难对这样的问题有整体的全面的了解,只剩下抗疫胜利的叙事。

    五、铭记、纪念作为一种社会与国家责任

    L:是的,我觉得郭晶提醒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的表达或者对疫情的讨论,和是否有一个安全的开放的机会是很相关的。我们做这个电台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我们可以在单一的宏大的叙事之下保存一些比较个体的、有血有肉的、多元的叙事,也不希望遗忘。

    一开始我和浩克在做这个电台的时候,也和很多朋友去聊,从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开始聊起。我们最开始聊的时候,脑袋空白一片,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就是要通过这种不断的言说,不断的表达,我们的记忆或者感受才慢慢浮现起来,才有了我们刚才这样的讨论,这其实是我们在做这个电台之前做了无数次的反思和表达才有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其实对于遗忘是非常惊恐的,一方面它确实需要安全的讨论空间,让我们的情绪和记忆流动出来,另一方面,其实"不去遗忘"不是单纯的个体的责任,它还是需要非常多的社会团体或者政府去承担起来的一个责任,在一些具体的关于公共事件、悲剧、天灾人祸的案例中。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台湾的白色恐怖纪念馆。我和浩克一起去看过那个纪念馆,它是由当时在台湾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改造而成的,里面保留了所有关押犯人的工厂或监狱房间,和审判政治犯的法庭,等等。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有一个纪念碑,那里记录了很多政治犯的名字,以及他们被关押和死亡的年份。你能看到,从一开始戒严的时候,有一整面墙的名字,到最后变成只剩下一个人的名字,这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你会觉得那些受难或被欺辱的人是有名字、有尊严的,而且整个环境是鼓励你不断反思那一段白色恐怖的历史的。我特别想和大家聊一聊怎么不遗忘,虽然我刚才已经强调说这不是个体的责任,但可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有自己的一些方式。

    S:我觉得其实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虽然有时候你的脑子忘记了,但是你的身体有经历那个时期的痕迹。我自己是通过吃素去记住一些人,记住一些政治犯,从他们在囚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他们被放出来的那一天,这期间我会通过每天吃素去记住他们。另外一个用身体去记住一些事情的例子是香港的"长毛",他头发为什么那么长,他说香港一天不民主,他就不会剪头发,但后面他在被关押的时候,头发还是被剪掉了,因为他是在男性监舍里,被要求必须要留短发。还有的朋友是通过酿酒的方式去记住在囚的政治犯,家里有很多缸酒都是等着回来的人回来喝。

    G:我觉得个体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去遗忘,因为巨大的灾难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悲剧,很多不公正的死亡,而且离很多人都很近,大家不会轻易去忘记。其实我们担心的"忘记"还是整个社会不会在这个灾难中吸取一些教训,下次发生类似的灾难的时候,依然会出现很多不公正的死亡,很多不必要的牺牲。其实这就在重复。

    最近河北石家庄又爆发疫情,石家庄开始封城,很多问题跟去年武汉封城时简直一模一样。很多石家庄人在外面遭受歧视,很多人在当地没有地方住,有朋友刚好在石家庄,Ta刚好被猫抓,想去打疫苗,但是Ta去不了医院,医院现在不开门。这些种种的问题完全是复制,而且现在的石家庄可能比去年的武汉更冷,那些没有地方住的人可能真的会被冻死。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可是没有被很好地讨论。

    我觉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吧,比如在去年的清明节,有一场被安排的公祭,很多人是不能去那一场公祭的,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悼念。很多人去河边做纪念,摆一些花。我虽然身在武汉,可是并没有见到医院里最严重的场景,因为我在武汉认识的人非常有限,没有非常直接的、悲剧的关联。

    我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有仪式感的人,不太会做仪式化的事情,但是疫情之后,我保留了当时去超市买东西的一些小票,就是觉得需要有一些东西留下来。可能自己的记忆会一直在,有一些记忆其实是无法删除的,但也希望有一些实在的东西被留下。

    S:我觉得害怕遗忘的除了经历本身,还有疼痛感,就是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很深刻的感觉。的确过了一个容易被影响的期间之后,你回到一个比较日常的状态,那种疼痛焦灼的感觉可能会消失,这也是很多人会担心的情况吧。

    G:我觉得这都没有那么容易。我听我的一个朋友讲,在疫情期间,有一个人的弟弟去世了,那个人很难走出来。武汉现在也没有对这些家属或康复病人的支持系统,可能有但是很少,而且也会存在人们对官方的信任问题。比如当时很多家属去领骨灰的时候,很多社区的人或者社工是被当作维稳的人跟他们一起去的,希望他们不要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对官方的组织、专业的社工或者心理咨询师也没有太多的信任。

    这个人就去找大仙,试图让Ta跟自己的弟弟对话,这可能是Ta唯一的情绪出口。如果单就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可能会觉得Ta迷信,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正是这个社会缺乏支持系统,让大家没有机会或空间去讲述疫情期间的一些遭遇,所以这是很多普通人能够找到的唯一出口。

    在李文亮去世的那一天,我和江滩的一个管理员对话,我跟Ta讲李文亮去世的事情,我说李文亮是当时第一个公布信息的人,却不公正地死去,那个管理员就说这不能讨论。我觉得这句话是非常意味深长的,Ta不是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Ta知道,但Ta不能讲。Ta可能经历过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让Ta对这个社会有些了解,对社会规则有些熟悉,这让Ta作出的判断就是哪些事情不能讲,或者也许不能跟我讲,但会跟身边的人做一些讨论吧。我现在跟一些朋友见面的时候,大家难免会谈论到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只是没有公共表达的渠道或者方式。

    H:我和黎明在疫情期间也有录两期电台,那其实是非常个人的,我们讨论了被困在家里的一些感受,以及由此延展开来讨论为什么大陆人都是孤岛的状态。北京驱逐低端人口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两个也有去聊各自的一些感受和思考。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是很有去纪念的意义的。

    六、给苦难赋予意义

    L:我们刚刚提到,其实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大家会忘记那个教训或者忘记我们在这个灾难里面学到的、批判的东西,害怕会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我觉得浩克刚才提到的经验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受用,无论是录这一次电台,还是和朋友之间的交谈,我觉得都是一种给苦难去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去受这样的苦难,或者我们不去批判那个苦难,而是希望当我们面对苦难时,反复地去问为什么自己遭遇这样的事情,或者质询当中非常荒诞的事情,去问天问地的时候,赋予能够让我们度过苦难的意义。

    这个意义不是指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可以理解的,而是指我们在里面学到的一些东西。在最后的时刻,我想邀请大家做一个结语。聊一聊在武汉封城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依然生活在疫情当中,它依然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在疫情中学到了什么,带走了什么。

    G:我觉得疫情让我们的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因为它现在还没有结束,很多地方疫情的严重程度不一样,它的防疫措施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差别,所以比较难去做一些线下活动,很难做一些计划,这会让人失去一些掌控感。但是我们刚才也有提到,去年和今年有一些线上的活动,这种不确定中有时候也会有一种机会。对我自己来说,我也没有想到会在这段时间里出了一本书,我也从未有过这么久的独处时间,因为我自己在家办公也很少出门。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为了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而开始学做菜。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相对开放的态度,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吧。

    S:因为疫情让人跟人见面的机会变得很珍贵,所以我想珍惜跟人的见面,跟人的联结,尤其是不用戴口罩的联结。另外一方面,疫情让很多很多人的计划、人生发生很大的改变,我原本也有一些对未来比较久远的想象和计划,但现在就不再那么坚持那些计划,有什么想做的现在就要去做,不然可能又会在什么很大的影响之下做不了了。

    H:我觉得虽然这一年的疫情让我很多生活的计划被打乱,让我不得不去调整和适应很多我之前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去适应的东西,但是我也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线下的见面和联结是多么多么地不可替代。所以未来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在自己家里这个很小的空间,办一些线下的很小的聚会,能够去给自己还有身边的朋友创造一些线下见面的机会。

    L:我和浩克有做一个年终总结。2021年开年和往年开年时很不同的是,大家开始意识到好像自己会越来越糟,对于未来的判断会更加悲观,认为未来会越来越糟糕,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那样的糟糕。回忆起2020,的确发生了非常多糟糕的事,带给我们非常多不确定性,让我们没办法去规划长期的将来。但我在这一年里其实还是获得了非常多的能量或者机遇,让我可以做一些事情,包括"未被记录的Ta们",还有这样一次电台的对谈,我就觉得非常宝贵。

    一个启发可能是,在无论怎样糟糕的年代里,我们还是可以做或多或少的一些事情,彼此陪伴,去做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的工作。疫情可能会让人没有办法联结,或让人隔离,整个政治环境也让做社会改变的空间越来越窄,这个时候还是能够回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去做一些改变。可能相对于出台一个新的政策或反对某一个歧视,这种个人的改变看起来有点无力,但是我觉得让人与人的联结更多,让人有更多的力量和解放本来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H:你说到这里,我会想象如果现在没有疫情的话,我们可以在一个线下空间去分享,做这期电台,聊完之后大家就可以在我家里吃火锅。我想说的是,等有一天开关的时候,如果那时候我还在香港的话,可以请今天录电台的各位来我家吃火锅。

    最后我想用我最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性政治人物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做结尾,她的名字叫做AOC,现在是美国的一个众议员。在去年9、10月份,在美国大选之前,那时大家都希望把川普选下去,把拜登选上来,这样也许许多问题都会解决,很多中产阶级觉得他们就不用再像现在这么痛苦,或者做什么抗争,就又可以回到以前那种早上10点、11点去吃brunch的生活。AOC的这段话说的是,我们不会再回到曾经吃brunch的生活方式了,因为我们有一个新的世界需要去建造,我们不能够再接受世界按照之前的方式去运作,我们必须做出一些非常切实的、非常重大的改变。

    我觉得这段话可以用在未来疫情终将结束的那一天,我也希望不要把疫情的结束当作我们可以回归所谓正常生活的一个开始,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些,我们不会再回去了。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不管这种改变有多么微小,哪怕它只是每周在我家请朋友来吃一次火锅的改变。但我们必须去做一些改变了,必须意识到事情已经不一样了。

    【播客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光明之日》,雷光夏

    片尾:《明朗俱乐部》,雷光夏


    关于"未被记录的Ta们"

    "未被记录的Ta们"是一个记录项目,搜集官方统计数据外的,因疑似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案例。我们相信那些已然消逝的生命不应被遗忘。在官方统计之外,Ta们的生死故事也是疫情之殇重要的记忆。

    网站:https://www.notion.so/TA-2af4f6e044d94e4580d399dc1d9b2fc5

  1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Linus Torvalds - 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 pdf下载

    内容简介

    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名黑客。黑客不是“骇客”,它与计算机犯罪,甚至与开放源代码运动毫无瓜葛。黑客更多的是对压力、时间管理、工作和娱乐的本质的假设。

    大约一个世纪前,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揭示了工业时代的精神——新教伦理。现在,另一个芬兰人派卡·海曼,与李纳斯·托沃兹(Linux操作系统的创始人)和曼纽尔·卡斯特斯(《信息时代》作者)一起,阐述了黑客如何代表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与新教伦理相对的精神气质,它倡导工作的娱乐性和艺术性,这不仅意味旧工业时代精神的反叛,还意味着对当今社会和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挑战。

    没有黑客,电子邮件、因特网和万维网便不可能得到普及。黑客伦理是基于娱乐、激情、共享和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具有提升个人、公司竞争力的巨大潜力。对企业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灵活多变,在这一点上,黑客无疑是当今之世最重的的革新者。

    在日益技术化的社会里,充满了创造精神和挑战传统的黑客价值倡导充满激情和自由节奏的工作;信仰个人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伟大奇迹;渴求捍卫我们既有的伦理理想,如隐私和平等。《黑客伦理》将带领我们进行一次精彩纷呈的旅行,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作者简介

    派卡・海曼(Pekka Himanen):一个技术神童,20岁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正在从事技术发展社会意义的研究,这使他与学术界、艺术界、政府部门以及公司CEO建立广泛对话。他目前在赫尔辛基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

    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计算机行业内最受尊敬的黑客之一。他1991年还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名学生时,创达了Linux操作系统。此后,Linux发展成为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和数目万用户参与的工程。

    曼纽尔・卡斯特斯(Manuel Castell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他出版了获得广泛承认的《信息时代》(The Information Age)和城市与草根》(The City and Grassroots)( 1983年获C.wright Mills奖)等二十多本著作。


    下载链接

  1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马克斯·韦伯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之一。

    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具有支配性力量的资本主义,何以独独从西方文明中孕生出来?韦伯从文化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一角度提出,近代资本主义以其理性化的持续经营和组织劳动为特征,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即“天职”思想、为职业劳动献身的工作伦理,与基督新教的禁欲性格具有天然的内在亲和性。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派将工作奉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人生观,正是资本主义发展*适合的精神动力。新教的人生观促进了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化的生活倾向,如今,这已成为现代市民普遍的生活样式。虽然禁欲精神助长了近代经济秩序的诞生,但资本主义在建立起决定一切的秩序后,将自己的根基盘踞在机械文明之上,新教的入世禁欲精神,则解体为纯粹的功利主义。褪除了宗教伦理意涵的资本主义,*终走向“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

    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下载链接

  1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北京,中國極度富有的一線大城,匯聚了所有的奇蹟。

    大舉遷移到此的人只有一個目的,他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中國夢。他們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溫飽,成為支撐北京城運轉的底層基礎勞力,擔任清潔工、外送員、服務生。

    北漂的民工與移工構成了北京的日常風景,但在高房價、沒有北京戶籍的限制下,被迫無奈屈居於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橋墩下、廢棄建築的縫隙之間。他們有老有少,有為了籌措兒子結婚聘金千里迢迢到北京當清潔工的老夫婦;有為了在市中心飯店實習而住進地下,習慣了北京地底腐臭氣味的大學畢業生;有為了孩子的未來,離鄉打工的父母。

    一旦進入北京地底,舉目所及皆是懸殊至極貧富問題的見證。明亮大廈底下,陰暗的走廊上晾著各種服務業、工人的制服;人們在勞斯萊斯、奧迪名車停靠的牆壁背面煮著千篇一律的餃子當晚餐;孩子們靠著一扇小窗,勉力呼吸著來自北京地上世界的霧霾。

    這些拚命留下且住不起地面上房子的人,被稱作「鼠族」。他們像鼠一樣,群聚在北京城的地下廊道裡竄動、討生活,為中國夢燃燒生命,卻注定被貼上「低端」標籤,被驅趕、切除。

    法國最大報《費加洛報》記者派屈克‧聖保羅,耗時整整兩年,帶著翻譯四處採訪北京城裡默默做工的人,數度遭遇被當局請去喝茶的危險。然而真正讓他得以貼近「鼠族」生活的契機,卻近在他暫居的大樓地下室。

    當派屈克‧聖保羅發現日常所見的門房、清潔工都是自己苦無門路深入採訪的對象,正是他們維持了他的生活時,這才驚覺自己正置身中國幻夢的風暴中心,正看著這巨獸大國最殘酷的一面。

    作者简介

    派屈克‧聖保羅

    2013年起任法國《費加洛報》駐中國特派記者。曾前往獅子山共和國(相關報導獲得2000年Jean Marin戰地記者獎)、利比亞、蘇丹、象牙海岸、伊拉克、阿富汗、德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是他的第一本書。


    下载链接

  1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在下沉年代的日常生活里反复思考现实丨燕京书坊

    https://www.allnow.com/post/600bc920559903524168ea2e

    燕京书坊第二期,由燕京书评编辑部为大家挑选近期阅读的图书,展现编辑成员的近期阅读与思考。本期选取了《弃猫》、《下沉年代》、《爱妻》《什么是民粹主义?》和《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1930—1955)

    村上春树和他的父亲:战争的阴影从未离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武断地说,《弃猫》对中文读者的友好程度,在村上所有的作品中是前所未有的。和带有明显战后"迷惘一代"情绪的《挪威的森林》、《烧仓房》、《1973年的弹子球》,以及近年来满溢着想象力和悬疑色彩的《1Q84》和《刺杀骑士团长》相比,《弃猫》是一本更适应中文读者阅读习惯和语态的散文,或者叫回忆录。

    而这种"友好"还体现在内容上,这本回忆录的主要书写对象是村上的父亲,及其与父亲之间往事。在父权倾向严重的东亚,在不少中国读者读来,存在于村上身上的经历似乎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般熟悉。

    中日即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但共同的文化结构让两国人,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人,都面临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巨大压力,在父权制下这种压力的源头大多来自父亲。中国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用"爹味"来形容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专断的男性,戏谑中又带有无奈。

    村上不想完成父亲未尽的人生志向,他早早成家,选择了和父亲期待完全不同的作家作为职业。因为都不愿意交出自我,村上直到父亲生命前的最后一刻,面对在病床上已经瘦得不成样子的父亲,才和他有了几十年来唯一一次深入对话,也意味着双方的最终和解。同样的情况在东亚社会并不鲜见,下一代子女承担了大量不应属于他们的期待,大多数人选择和村上一样,只有早早成家或者离开家乡到大城市生活,以寻觅难得的自由。

    《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日]村上春树著,烨伊译,磨铁-文治丨花城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日]村上春树著,烨伊译,磨铁-文治丨花城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早在《弃猫》一文首发于日本《文艺春秋》杂志时,便成了"爆炸性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村上的父亲曾经亲口告诉他,自己曾经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来到过中国,亲眼目睹过一位中国俘兵被处刑的场面。但是,究竟是否是自己的父亲亲手残杀了这位中国士兵,村上没有明示,他说自己也不太清楚:或许父亲讲给他听的时候本就措辞含糊。村上也没有否认这种可能,他说作为一名新兵的父亲被强迫执行这样的任务,也不是没有可能。

    即便仅是目击这份记忆,依旧给父亲和村上本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村上春树印象中的父亲,每天都要装着菩萨像的小玻璃盒前诵经,这种"习惯"对父亲极度重要,意味着一天的开始。在诵经时的父亲聚精会神,散发出不想被人打扰的严肃,让人无法接近。这种拒人于千里的气势,一直延续到了村上日后的成长经历中,并没有仅仅限于每日的早上。

    在村上过去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时常出现;尤其在近年的几部作品中,"父亲"成为了重要的角色。在《1Q84》中,卧于病床上的父亲被小小人织成的茧一层层紧密包裹。而在《刺杀骑士团长》中,那位身陷战争记忆无从适从的画家,最终必须宿命般地杀死骑士团长才能获得解脱,似乎也是村上父亲真实经历的某种映照。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

    在这个意义上说,《弃猫》这本短短的小书正是解开村上创作的密钥。无论是《挪威的森林》里错位的激情,还是弥漫在村上所有文学作品中的压抑、无所适从的痛苦,都可以看作是战败后日本社会整体情绪的一种书写。

    战争的阴影从未离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曾经直接的"颓废一代"的情绪,至今仍在日本社会存在,"丧文化"、"低欲望社会"、"御宅族"甚至是今年大火、票房超过《千与千寻》的《鬼灭之刃》中大量的血腥和牺牲,都是"二战"给这个国家留下的从未消退的印记。

    历史的洪流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村上的父亲在二战中曾经三次应召入伍,而战后回到京都大学完成学业,日后结婚生子,但他一生却也没有逃出历史。在村上看来,历史的包袱最终残忍地落在了每一个亲历者身上,甚至传递到了下一代。在个体层面,我们如何与集体记忆和历史相处,成为了每个经历过惨痛过往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事情。村上经历了一生的逃避之后,终于选择在《弃猫》中面对它,而我们又会如何选择?【张笑晨】

    政客的"薄情"与美国的"下沉"

    《下沉年代》显然存在着写作上的野心。此前,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此书在美国引发巨大反响,好评如潮。乔治-帕克从《光荣与梦想》停留的时间段开始,一直写到2012年。书中挑选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刻影响美国的名人,他们包括来自政界的纽特-金里奇、杰夫-康诺顿和来自娱乐圈的奥普拉-温弗瑞、商界的迪恩-普莱斯等。

    通过几个关键的时间段,讲述了这些人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指出他们如何改变一代美国人的生活和思维。在这些人的经历里,穿插描述了美国40年的历史,其中包括经济滞胀和石油危机、可卡因瘟疫和艾滋病蔓延、互联网泡沫和伊拉克战争、次贷危机和奥巴马当选、硅谷崛起和占领华尔街等重大事件。本书出版后,因"撕开美国破碎裂痕"而获得201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下沉年代》着墨最多的人,是商人迪恩-普莱斯和政客杰夫-康诺顿。迪恩生于1963年,早年想当一名脑外科医生,成为一名神经学家。从高中毕业后到1989年大学毕业期间,他游离于社会和校园之间,曾经沉迷于酒精、赌博、大麻、斗殴和女人。大学毕业后在欧洲游荡国几个月,之后就业于强生公司。因为管束太严,八个月后就辞职走人。此后开始经商,但几十年几番沉浮,他的生意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着迷于将餐馆废油提炼成燃料。

    《下沉年代》,[美]乔治-帕克著,刘冉译,新经典丨文汇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下沉年代》,[美]乔治-帕克著,刘冉译,新经典丨文汇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杰夫-康诺顿的故事更加曲折。他出生于1960年,1979年就读于亚拉巴马大学商科二年级时,第一次见到了36岁的参议员乔-拜登。几番交往之后,他成了拜登的崇拜者。为拜登参选筹款而殚精竭虑。作为拜登的工作人员,多年的付出使杰夫-康诺顿熟悉了华盛顿特区的政商圈,并且打上了"拜登的人"这一标签。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杰夫-康诺顿成为美国参议员特德-考夫曼的幕僚长。他们试图加强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但最终失败。厌倦了华盛顿的辅政生涯,杰夫-康诺顿最终搬到了佐治亚州的萨凡纳,虽然经常有人邀请他去白宫和非盈利企业工作,但都被他拒绝。

    迪恩-普莱斯的生意起起落落,可以看出美国梦要想成真,实际上并不容易。由于本书只写到了2012年,读者无从知道杰夫-康诺顿是否后来重出江湖,为拜登在选举中胜出而立功。但可以肯定,本书作者乔治-帕克本人早就注意到了拜登,因此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杰夫-康诺顿辅政拜登的全部过程。通过对杰夫-康诺顿经历的描写,书中展示了拜登对待手下工作人员怠慢无礼、冷酷薄情。杰夫-康诺顿为拜登参政竞选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并且废寝忘食地工作。但是,1991年,当他希望拜登向别人推荐自己,以得到去白宫工作的机会时,拜登却置之不理。拜登的贴身幕僚特德-考夫曼对杰夫-康诺顿说:"拜登会令所有人失望。在他这儿,令人失望可是机会均等的。"政客的薄情寡义,其间可见一斑。

    本书以《下沉年代》为题,或许是想以个人带出历史,突出美国社会结构的解体。本书在美国2013年出版,与那时相比,现在的美国更为动荡不安。乔治-帕克不幸言中的现象,或许还将在一段时间困扰美国人。【张弘】

    只有真正反复思考现实的人,才会在虚实之中徘徊纠结

    第一次看董启章的书,看的过程,不知为何很难受。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类似于"私小说"(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一种特有体裁,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在日本的发展。特点是取材于作者自身经验,采取自我暴露、自我忏悔、自我调和的叙述法,描绘其隐秘的心理景象,是一种写实主义风格,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主流)带来的"筋骨之痛"。任何能牵扯到私人感受的文字,自有其过人之处。梁文道说,董启章是"当代华人世界中生代作家里,最有实力、思想内涵最博大、在文学创作形式上野心最强的作家之一"。赞美之词总是溢于言表,但读者只需要知道,他是香港极有分量的严肃文学代表之一就足够。

    在《在碑石和名字之间》中,董启章就从坟场墓碑所铭刻的死者姓名、生卒时间和奉祀者的谱系,思考命、名和铭之间的浮动关系,以及死生的意义(王德威言)。在这本书中,"思考型"作者的"思考性"体现在,将自己生活中的细微感受,以及对文学理论的解读解构,嵌套在故事中。

    《爱妻》,董启章著,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爱妻》,董启章著,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在书中,"我"与去英国访学的妻子通信,夹杂着"我"对过往生活的记忆。"我"与妻因书与文学结缘,尽管书中大谈作家、理论、书籍,但其实并没有掉书袋的堆砌感。其中有一段,妻从剑桥发来的信中,几乎是碎碎念一样谈及朱利安-巴恩斯的那一本《终结的感觉》;妻的感悟是,小说是在持续不断地质疑记忆的可靠性,其结局也许并不是事情真相,而只是主人公所"感觉"或"意会"到的东西而已。而这"感觉",完全建立在不可信任的记忆之上。

    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回想"那场为之荒废整年学业的无望之爱"时,关于那写过一遍又一遍的通信地址,事到如今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小龙"(妻的昵称)和"我"都对这样的失忆感到愕然,于是感慨:回忆和情感,原来是这么脆弱的东西。我的个人Saga,不到三十年就变成断简残编。

    有人说,他的叙述像波拉尼奥。的确,在晃晃悠悠、观察力和感受力极强的"赘述"中给人猝不及防的一拳头。后面还加入了科幻元素"与时俱进",只有真正反复思考现实的人,才会在虚实之中如此徘徊纠结吧?记忆、意识的"幻"散迷离,使得整个叙事空间也更加饱满、热烈。【危幸龄】

    当有人宣称"他们"且唯有"他们""代表""人民"时

    1月6日,我记得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者冲击美国国会大厦,迫使正式确定他败选的过程停止,副总统彭斯和国会议员被迫撤离的新闻时,觉得震惊而又荒唐。特朗普在集会怂恿追随者向国会总部进军抗议的想法得到实现,不过他自己没有像之前暗示的那样加入其中。

    这起骚乱,也让我想起最近这些年美国、欧洲等地热议和兴起的"民粹主义"(populism)。它足以表明,特朗普作为民粹主义领袖的煽动力,以及民粹主义对民主有多么大的破坏力。

    和许多富有解释力的概念一样,"民粹主义"的意涵复杂、模糊,容易被滥用、误用,而且如政治思想家阿伦特所言,政治判断就是进行合理区分的能力。此时,对"民粹主义"做概念清理显得尤为重要。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欧美中生代自由派思想健将"扬---维尔纳-米勒的《什么是民粹主义?》,就是关于这一主题很好的一本小书。

    米勒认为,民粹主义者通常反对精英和多元主义,宣称他们且唯有他们才代表人民。民粹主义的治理方式体现三个特征------挟持国家机器的尝试、贪污腐败与"大众恩庇政治"(通过提供物质利益和体制恩惠换取公民支持,使民众成为民粹主义者的侍从)、系统打压公民社会的行为。

    《什么是民粹主义?》,[德]扬---维尔纳-米勒著,钱静远译,译林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什么是民粹主义?》,[德]扬---维尔纳-米勒著,钱静远译,译林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他强调,许多威权统治者固然也有相似行为,但差异在于,民粹主义者会通过宣称只有他们能代表人民以正当化他们的行为,这使他们能够公然从事这些行径。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腐败现象的曝光很少伤及民粹主义领袖。阴谋论(如"匿名者Q")植根于且壮大于民粹主义的自身逻辑,它的盛行增强拥趸对民粹领袖的支持和信任。

    "民粹主义是一种特定的对政治的道德化想象,是一种在政治领域内一群道德纯洁、完全统一,但在我看来纯属虚构的人民,对抗一群被视为腐败的,或其他方面道德低下的精英们的认识方式。"米勒在书中写道。

    除了概念分析,米勒也在书中指出民粹主义的深层根源,并提供回应思路和方案。在他看来,民粹主义是代议制民主的阴影,它迫使自由民主制的捍卫者更认真思考代议制在今天的失败之处,促使他们应对更加广泛的道德问题。比如,归属于某个政治体的标准是什么?多元主义到底为什么值得存续?若将民粹主义者选民视为自由、平等的公民,而非受沮丧、愤怒和憎恨驱使的病态个例,又该如何处理他们的关切?

    理解民粹主义除了帮助我们认知当前欧美政治现实,更有意义的也许是提醒我们,当日常听到有人宣称"他们"且唯有"他们""代表""人民"时,能多一份警醒和反思。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曾梦龙】

    农村包围城市: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

    近些年来,学界出现了一批关于重新看待"十七年文学"的研究著作,某种程度上是对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口号与路劲的一次反动。随着打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和重估左翼文学等文学研究的暗流涌动,二十世纪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不断得到拓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面貌也得到了重新考察。当年的"重写文学史",使得文学研究跳脱出了阶级斗争的藩篱,但也陷入了对审美标准的固执;当自由主义文学重见天日之际,强调政治性和功利性的左翼文学、通俗文学等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而这些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著作,很多学人从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等层面,努力跳出精英文化立场,去重新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其互动关系。

    在重估二十世纪文学的研究潮流中,作为通俗文艺作家的赵树理,这些年来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价值重估。据说,林培源的博士论文便是关于赵树理的研究。近期出版的《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1930---1955)》,则借助赵树理及其通俗文艺路线,考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通俗文艺改造运动中各种文化力量在表面统一之下所构成的周旋、合作、冲突、抵牾等文化互动关系,并借此揭示共产主义文艺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权力斗争如何影响文艺走向,普通民众如何与文艺改造运动形成互动与影响等。

    《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 (1930-1955)》,张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 (1930-1955)》,张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在经历了二十年代的"革命与文学之争"和三十年代的"文艺与大众之争"后,毛泽东的著名文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通俗文艺改造运动的路线确认起到了历史性的关键作用。尽管赵树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但张霖在对赵树理早期创作思想源头的发掘后认为,与其说是配合外在文艺政策的号召,不如说是源于知识分子社会改造与启蒙信念的内心驱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塑造了他的身份意识,是其文化选择的根本动机;而陈伯达的民族主义立场为他的通俗文艺改造运动找到了理论依据。

    赵树理在左翼文坛的崛起,意味着通俗文艺改造运动在农村的成功。他借助民间与传统等文艺形式改变了新文学的叙述方式,使之由案头阅读的文字变成了口头说唱的文学。这不仅为知识分子进入下层社会找到了路劲,也让新文学的启蒙诉求与通俗文学的娱乐教化功能和左翼政党在战争年代的政治宣传有机结合,实现了旧德道与新思想之间的多维度互译。而在此期间,这股文艺潮流推动农工大众军事动员、文化团结与政治联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也随之转为对民间文化的改造。

    赵树理在太行山区沁水县嘉丰乡与农业社社员们共同研究问题

    赵树理在太行山区沁水县嘉丰乡与农业社社员们共同研究问题

    四九定鼎之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的读者对象由农村的农民和士兵转向了城市的工人与市民,城市通俗文艺的文化领导权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如何实现根据地革命通俗文艺在城市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也让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新文化正统被革命根据地通俗文艺所逐步取代。组织化的生活、学习与集体创作等方式,逐步改造了北京的旧派文人,使之逐步接受了工农兵文艺观,将两股文化力量纳入了共同的文化轨道。赵树理也将他的太行山文艺带到了四九年后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通俗文艺改造也逐步成为了文化统战与思想改造的表现形式。

    但也正如詹姆斯-斯科特在研究民众抵抗时提出的"隐藏的剧本"一样,"由于民众在文化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当文化精英对民间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改造的同时,也意味着民众可以利用'隐藏的剧本'对上层文化进行自下而上的改写。"在市民采取阴奉阳违之法进行消极抵抗之际,"赵树理等人所推行的以依靠民间力量为主的温和的文化改造方式就被认为是对城市腐朽思想的妥协,无法确保共产党在城市中获取绝对的文化领导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严格、更为全面的文化管理。"市民空间缩小之际,必然走向文化定于一尊的命运;权斗使文化成为战场,文化人的命运也随之浮沉,一代家喻户晓的说书人终究在被边缘化后被迫害致死。【萧轶】

  1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乔治·帕克 - 下沉年代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这是唯一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的轰然倒塌。

    在主角的故事之外,此书如电影镜头般扫视美国近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绘成一幅文化、经济、政治交织的全景流动长卷。作者为政客纽特·金里奇、作家雷蒙德·卡佛、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等人立传,以十位时代偶像映射出十种或回响、或沉沦的时代精神;也记下成千上万迷失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者,成千上万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沉默者,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这是献给每一个美国人的安魂曲,也是一本关于时代转折及世界剧变的当下启示录。

    作者简介

    乔治·帕克,美国作家,记者。

    1960年生,毕业于耶鲁大学。自2003年起连续十五年担任《纽约客》专职作者,两获海外记者俱乐部奖。现为《大西洋月刊》专职作者。

    作为长期观察员和一线写作者,乔治·帕克深谙美国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入从华盛顿到绣带工厂的生命世界 ,被视为最了解当代美国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刺客之门》《我们的人》先后入围普利策奖,《下沉年代》于2013年因“撕开美国的破碎裂痕”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9年,乔治·帕克获希钦斯奖,该奖旨在表彰“为自由表达和追求真理而不顾个人或职业后果”的作家。


    下载链接

  1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2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律师与黑客 | #9 链接的自由:有关超链接的合法性问题

    https://www.caa-ins.org/archives/7271

    时间:2020.6.11 讲者:顾紫翚 整理: 房梓 编辑:房梓 校订:顾紫翚


    就像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一样,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促进了群体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的变革。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从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的诞生,到万维网的出现和普及,再到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的落地,除了技术人员之外,学术、商业、工业、政治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其中大显身手,共同塑造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也在推动和引导互联网的发展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主张代码应等同于言论,因为受到宪法修正案保护,以及要求使用者将修改后的衍生作品以同等的授权方式释出以回馈社会的著佐权等等,无不彰显了法律工作者的创新与智慧。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系统的回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立法与司法上的演进,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规律,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无论是对我们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还是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主要是讲的关于超链接的问题。讲到超链接,就不得不讲到互联网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个如何发展起来不是说重新说一遍我们之前从60年代开始讲的阿帕网,这个事情我们已经不会再讲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整个互联网“互联”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互联"这个概念在1900年已经有人提出了。我会从那个时候开始,讲一讲人怎么构想这样一个互联的概念,而互联这个概念最后怎么演变成超链接的。本来计划今天的内容不是很长,但在我备课的时候发现这个话题实在是很好玩,所以我额外准备了很多资料,专门来和大家讲讲互联的概念,那些最早的人是怎么想的。

    通过今天的课我希望能启发大家,思考一下现在的互联网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数据隐私之类的问题,其实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跟最早的构想相差很远了。

    最早是一群学者提出来要互联的概念,他们当时还没有电脑,因此他们实际上想建立的也不是互联网,他们想建立的东西跟今天的知识共享的概念很像:建立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能够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保存下来,让知识不要再受战争的危害或者天灾的侵害。因为大家也知道比如说像亚历山大图书馆,因为火灾最后全没了,而在一战的时候也有很多文献因为战乱消失了。

    那时候很多学者在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他们觉得一定要找一个方法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保存下来,不仅要保存下来,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串联起来。这是个很重要的点,因为大家都知道知识实际上不是分散的,不是说物理就是物理数学就是数学,或者说化学就是化学,实际上所有知识都是有串联在一起的方面的。比如说如果你不会基础的数学,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学物理或者化学方面的知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很多串联在一起的地方的。那些学者当时的构想是第一个是我们要做一个大型图书馆或者博物馆,把人类所有知识全都收集起来;第二个是我们还要探索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第一个做这个事情的人叫保罗-欧特雷(Paul Otlet),他是一个比利时人,出生于1868年,他也被称为文献学之父,因为他创造出最早的信息索引概念,所谓的国际十进制分类法。现在还有很多图书馆使用这个分类方法。他还有一个绰号,也有人他叫信息学之父。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信息学的概念最早是他们做的。美国现在很多大学图书馆科学系跟信息科学系实际上是一起的,至少像我们学校(UIUC),它的图书馆科学跟信息科学这两个系是放在一起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分类之类的技术,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最早都是从图书馆学、文献分类这种概念里面而来的。

    保罗这个人,他跟我们之前讲到的阿根廷图书馆的馆长一样,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整天泡在图书馆。他长大后,做了一点生意,积累了资本,他就想做一个东西能够把人类所有知识全都收集起来的计划,于是他创建了这个《世界馆计划》。当时电信电报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而且那时候电报的专利已经过期了,他看到那时候发展到可以跨国发电报做类似这样的事情了,于是他当时的想法是能不能通过电信电报技术,把全世界所有的知识全都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博物馆里面,再通过小卡片进行信息索引。

    他当时的确实行了这个计划,并且拿到了比利时政府的钱。作为一个比利时人,他跟比利时政府我们要做一个世界信息中心,比利时政府也觉得这个概念很好于是赞助了他一大笔钱。但是在三年之后,1922年前后,二战爆发,比利时政府就没有资金继续支持他,所以这个事情就中断了。在纳粹入侵比利时的时候,图书馆的一部分被摧毁,里面的资料全都被腾空,拿来做第三帝国的展览馆。保罗去世之后,剩下的资料也遗失了。

    我们现在去比利时的话,实际上还可以看到当时他创建的世界馆遗迹,但是里面残存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不过我觉得大家有机会的话还是要看一下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来自1930年的一次尝试。

    在一九四几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继承了当时"我们要创造一个全球图书馆"的想法,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要你相信一个全新的百科全书将会问世,在这里知识会相互连接,就像一张大网,而这些都拜一台新型机器所赐,它会放大人类的智能。我们现在再看它的描述,实际上很像我们现在描述计算机,但那时候离计算机出来还很远,更不要说个人计算机了,当时说出这些话的这个美国科学家叫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这是他在1945年的时候说的。

    一般来说我不会介绍人的生平,但万尼瓦尔-布什这个人过于厉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觉得一定要介绍一下他是谁。万尼瓦尔-布什,首先他自己是个非常有名的工程师科学家,他的名字后面有一大串名头,他是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二战的时候由于军队需要,要做很多的科学研究,所以他就一手就建立了这个叫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他本人作为局长。 在二战之后,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高校科研重要性的人。他当时给小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信,叫《科学,无尽的边疆》,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不一定要政府做科研,因为如果政府做科研的话,第一个你要管申请经费之类的这些东西会很麻烦,你应该把这个东西下放下去,政府提供资金,让高校人才一起来帮你做科研。这种方法第一个是可以培养人才,第二个是促进各种各样新想法的产生。小罗斯福当时看了他写的这个东西,觉得这个人想法太先进太超前了,答应了他这个想法,所以万尼瓦尔-布什是一手推动了美国高校参与科研的进程。 第三个,他是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提出人跟执行人。曼哈顿计划就是美国发展原子弹的计划。他是曼哈顿计划的发起人跟执行人,也是领导人。最后一点,他是信息学之父香农的老师。学计算机的可能会比较清楚,就觉得香农特别厉害,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信息熵这个概念,而且他也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写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论文。 这按辈分来讲的话,万尼瓦尔-布什就是现代计算机科学跟信息科学的祖师爷,所以我说这个人实在是过于厉害的,必须要介绍一下。194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面发表一篇文章叫做《 As We May Think 》,翻译成中文的话叫《诚如所思》,提出一个概念:能不能用微缩摄影技术来创建一个世界图书馆。他给这个图书馆起了一个名字叫 MEMEX 。MEMEX 的全名叫做 memory extend(拓展人类的记忆),所以它中文名叫拓忆机。他的概念是用这个机器来加强人类的智慧,而不是什么用电刺激脑子之类的。用这种方法把所有人类的智慧(书籍)收集到一起,把它们之间的关联全都找出来,这样子的话会更方便记忆,也会更方便寻找查阅资料。有了这样几个概念,拓忆机就出来了。

    这个图是在当时《大西洋月刊》上面发的拓忆机的原型,但是里面的具体操作我也不是很清楚,也比较非常复杂。他当时想为什么要做拓忆机,实际上我刚才讲了,第一个也是为了把人类的各种知识储存下来,避免战乱跟天灾毁灭杰出的知识。你看现在很多珍贵的古抄本都找不到了。 第二个是要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然后把人类的经验变成一个有逻辑的结果,因为有逻辑你才能记住,才能更方便查找,才能更方便使用。实际上互联的概念就是最早的超链接概念,所有跟超链接有关的东西全都是从这里来的。他当时的想法是把书本,这种一页一页的书页全都做进微缩胶片里面。

    微缩胶片大概是什么东西?像是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会经常用的投影仪,可以你把一张纸放在上面,投影会放大的那种,但是微缩胶片会体积更小。微缩胶片我之前在 Internet Archive 看到过实物,他们也是用微缩胶片来保存文献的,它是一卷一卷的保存下来,就跟电影的胶片一样。然后他是想着说除了我们要把所有的文献都保存在微塑胶片上,微塑胶片旁边还要留一个空白,可以在上面打码,比如说当你可以看到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跟另外一个胶片的那一段是有联系的,你就可以打上同样的码,这样还可以通过某种机器,如果你下次再看到这一段,你想找它的源头在哪里,或者是想找它跟哪个地方有关系的话,你就通过他们的码找到另外一本书的某一页。

    实际上这个概念已经非常先进了,已经跟现在互联网差不多了。我也讲过,之后所有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发明都是来自于他最初的拓忆机的想法。到1960年的时候,那时候是基本上电脑才刚出现(阿帕网的诞生是1964年的),又有人基于布什的想法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这个人大家可能会熟悉一点,因为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就是 Ted Nelson,他也是是受到布什的启发。Ted Nelson 小时候读过布什写的东西,然后他受到布什的启发,在1960年发起了一个计划叫 Project Xanadu ,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的超链接文本系统,目的还是把人类的知识联系起来创建一个大型的、可以收集人类知识的数据库,我们在第二节课的时候讲过,我现在再讲一遍。Xanadu 实际上是个中国的地名,翻译成中文叫元上都------忽必烈的行宫。13世纪的时候,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忽必烈在元上都接见了他,所以后来他就把这一段写进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面,并把这个地方称作 Xanadu ,书里描绘当时元上都的生活非常舒适,非常奢华,这也导致了西方人对东方有一些不太切实的幻想。

    后来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英国诗人,叫做 Samuel Taylor Coleridge。他也写了一首诗,叫忽必烈汗,里面也用到了 Xanadu,在诗里面,他把东方描述得非常奢华,非常美好,一个梦幻一般的地方。这个诗人也非常有名,所以之后这个词就变成了就跟香格里拉一样,成为世外桃源的一个代名词。

    如果大家看过《公民凯恩》,也叫《大国民》这部片的话,主角他自己的住的非常豪华的别墅也叫 Xanadu 。所以 Xanadu 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一个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Ted Nelson 起的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有一个概念是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人类知识的宫殿,一个世外桃源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用链接?为什么要用超链接?为什么不直接用纸张一页一页保存下来就行了?

    Ted Nelson 在他的采访里面也讨论过,我觉得他讨论的非常好,他的意思是我们人类眼睛看到的和脑子里所想的东西比我们能说出来的多得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我脑子里想得非常清楚,但是我就是说不出来。如果你试图写下来,但你说不出来的话,很多时候你也没办法写出来。所以就是说你看到的,你感知到的东西,跟你想脑子里想到的东西,比你能表达出来的,不管是用纸还是用口头表达出来的要多得多,而且要丰富得多。 如果你想要把所有东西写在纸上的话,比如说如果你写一篇文章,你肯定是要有个顺序,要有起承转折,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很多必要的观点就被扔掉了。 因为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所以如果你写一篇文章,你必须要按照一个顺序来写,你可能倒叙或者正叙或者怎么样,但是知识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它可能整个串联起来的顺序、相关联的这种结构是非常的复杂和混乱,没有办法用纸笔、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因为文字必须要遵守一个特定的顺序。因此 Ted Nelson 想要做第一个是能够把把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第二个是能够把所有复杂的人类知识之间的所有关系全都保存下来的系统。现在就有几个核心理念------必须能够标记任何东西,能够在任何东西上面加注释或者加编注,能给任何东西添加笔记,能用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相关联的内容。这些东西是1960年提出来的概念,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那时候个人电脑也还没有出来,迄今为止他提出来的这些概念只有少数几个网站能做。 你现在看网页,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句子,你还是不能把它 mark 起来的。而且他还指出来一个也是给我启发比较大的观点,当年互联网最早发展的时候,人们喜欢说"你所见即所得"就是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但是 Ted Nelson 认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你看到的东西实际跟你能打印出来的东西一样,就是说现在互联网包括电脑,包括这些东西,所有为所有发明都没有逃脱纸的限制,说到底它还是一张纸,电脑也是一个平面,你在电脑上看网页,说到底还是一个平面,交互非常差,它没有办法显示知识之间的关联。苹果当然做的比较好,但是很多还是当你点开一个超链接,你会跳到另外一个网页去,有些浏览器还是没有办法做这种并排显示的。我们到现在为止,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移动互联网、手机之类这样的东西都没有逃出纸的界限。我们还是以纸的思维,如同以普通的看书样的思维来设置或者创造我们现在所用的一切新的软件和技术。

    这个是2014年初的一个 Xanadu 的试用版的图。这里面你可以看到,它每篇文章是不同的界面,每一个会用不同的关系保存起来,但实际上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就理论上来讲,现在如果电脑是这样的话,理论上来讲你现在交互技术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唯一能实现它能想象的那种很复杂的交互,然后又能把这个关系完全显示出来的话,可能只能靠AR跟VR来。

    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是反正他的思想非常超前,他之后也对我们现在对于计算机的一些范式做出一些批判,这个链接我也放在这里了,就跟他批判所见即所得一样,这个链接我超级建议大家看。因为你看了这个之后,你会对整个互联网的想法产生非常大的改观。大家都知道它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你可能没有想象到它能发展到多宏大,Ted Nelson 这一篇写的就是非常经典,所以超级建议大家看看一下。

    但是,Ted Nelson 虽然想的很好,但是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他一直缺钱,包括他可能一些个人方面的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做出来,然后到1995年的时候,那时候已经过去了35年,还是没有做出来。《连线》杂志当时就采访了 Ted Nelson ,写了一篇文章叫《 The Curse of Xanadu 》,里面把 Ted Nelson 描述成了一个很古怪的人,第一个是说他思想很古怪,第二个说他事业不成功,因为Xanadu这个东西表现得脾气很暴躁。Ted Nelson当时看到这个文章很生气,说要告《连线》,但是最终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过了三十几年还没做出来,而那时万维网就已经出来了。95年的时候,互联网刚火起来的时候,《连线》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有点嘲讽他的意思:现在互联网现在我们所谓的 world wild web 都出来了,你答应我们的 Xanadu 35年了还没完成。

    当然 Ted Nelson 一直没有放弃做 Xanadu 。 2014年的时候终于发出来了一个试用版本,大家也可以去用一下,但这个版本没有想的那么好,不过还是蛮有意思的,直接去 https://xanadu.com/#deliverable 这个网站,就可以看到试用版本什么样。

    试用版本它有几个特点,这几个特点基本上是综合了现代互联网一些其他服务提供的功能,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他最早在 Xanadu 设想早就计划好的,第一个就是不会失效的链接,因为我们现在比如说很多点进去404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有的是被封了或者怎么样。 防止404了这个事情现在是互联网时光机( wayback machine )在做。第二个是更简单与更宽松的版权协议。因为要信息的自由流通,能够把所有信息都收集起来,所以肯定需要更简便、更宽松的版权协议,这个现在是通过开源协议跟知识共享协议来实现的。另一个是双向链接,现在的互联网还是只有单向链接,单向链接实际上就是通过万维网跟谷歌来实现的。 Tim Berners-Lee 创造了万维网,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搜索引擎,所以有些网页之间的联系还不是那么明显,后来 Google 又加强了这种关系。Google 光靠发现了这种关系,变成这么大的公司。但当时 Ted Nelson 最初的构想是双向链接,不是单向链接。第四个是相连的文档之间并排对照,这个是个交互方面的问题。

    现在苹果的交互在很多方面还是跟 Ted Nelson 最初的想法很像的,为什么?这是因为苹果在第三轮融资的时候,之前施乐公司曾给了 Ted Nelson 一大笔钱,可能是大概3000多万美金,让他去实现 Xanadu 对这个想法。这可能是他拿到的少数几笔投资,但是没做下去,于是他就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留在施乐的办公室里了。 苹果在最后靠近最后几轮融资的时候,知道了这个事情,他就跑去跟施乐讲,说我让你免费或者打折投我一点,但是你一定要让我去参观当时他们 Xanadu 办公室。所以苹果实际上有些设计上的想法,的确就是从 Xanadu 遗留下来的财产里面就拿过来了。

    还有一个特点是深度版本管理。现在比如说你写了一篇东西,如果你是用 word,或者说用 Google 或者是会用石墨文档来写的话,你实际上写完也就写完了,你没有办法看你最初的版本。Xanada 的试用版本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深度版本管理,软件上面这个功能可能会用的比较多,比如 github 。所以实际上 Xanadu 试用版本是完全照 Ted Nelson 当初的设想来做的。

    所以你看这个就可以看出来,Ted Nelson 当初的设想实际上是包括现在互联网可能几十种服务提供的功能,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庞大,也是个非常美好的设想。

    在 Ted Nelson 提出这个超链接的概念之后,他一直没做出来,但也有别人受到布什的启发,也在做与超链接相关的东西。世界上第一个超文本链接就是一个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一个学者做的,这个系统叫做名字叫《在线系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文本系统。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他还是鼠标的发明人。之后还有一些包括布朗大学、MIT、我刚才讲的施乐,还有其他一些公司也在做超文本链接方面的东西,但都做得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就不讲了。但是有一个比较有意思,就是苹果做的。苹果在1987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软件叫做 Hypercard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网上应该还是可以下到这个软件的,苹果公司仍在提供这个软件。

    Hypercard 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将一堆卡片互相连起来。最初苹果做这个东西的时候,苹果当时主导这个项目的人叫比尔-艾肯森,最早的苹果系统的界面是他设计的。比尔-艾肯森他当时做这个的时候,实际上也只是自己做着玩儿,但等到他这个软件发布之后,他发现很多用户用这个在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比如说做百科全书。因为他实际上是想设计一个让编程变得更加容易的一个软件,所以它可以有一些很简单的功能,就像我们现在玩游戏一样,一个地方添一个图标,然后你就可以直接链接到另外一张卡片,不用你自己写了。 当时很多爱好者用它来做各种各样特别好玩的事情,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可能是互动小说。现在互动小说还有这种文字游戏,我们现在还是经常能见到。比如说日本特别流行的美少女游戏基本上背景都是不动的,上面会显示一段文字,你是男主角会让你做一个选择。这个游戏也是这样,是当时他们做的一个游戏的一个范本,实际上它是个冒险游戏,它会告诉你现在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你有什么选择,如果你选择比如说搜索四周,这样就会跳到另外一张卡,就有什么结果,如果你选择我只是随便看看,就会有另一个剧情,类似这样的就游戏。反正那时候很多这种业余爱好者,或者就只是喜欢这个东西的人,然后就做了很多这样的游戏,非常好玩,现在就被我们现在拿来做那种美少女恋爱游戏了。

    到1990年万维网出现,万维网具体怎么出现我也不再讲了。万维网实际上借用了 Xanadu 的想法,但是它把Xanadu 很多特别复杂的功能都去掉了。比较重要的一个点,Xanadu 是双向链接,万维网的话它是单向链接,单向链接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所有人在没有得到内容拥有者或者资源拥有者的是授权的情况下链接到该资源。比如说你写个网页,然后你链接到一个别人写得一个什么东西,你是不需要要经过原作者允许的,你直接贴一个链接就上去了。但是双向链接在 Ted Nelson 当时的设想是我可以接到你,你也要链接到我,我们两个最好还是达成一个 agreement ,所以 Xanadu 相对来说会比互联网的设想复杂。因为万维网它是使用了单向链接,它节省了一些需要中心服务器来实时更新全球链接的问题。如果是双向链接的话,一个失效,会造成很多的麻烦,因为一边失效整个就断了,所以双向链接必须要有一个中心服务器来监控整个情况。但是如果是单向链接的话,反正你本来也没有经过人家允许,断了就断了404就404了。所以的确在这方面是比较方便的。 麻烦的是,现在我们几乎动不动就能看到404,因为有一个调查说,如果你现在再去看20年前链接,2000年的那时候网页上面的链接,50%都是不能用的,因为大家都会改内容,可能网页直接就被删掉了,所以就链接到内容,基本上50%都是404,所以这个链接效率不是很高。

    因为单向链接很方便,所以在几年之后,世界就陷入到了疯狂得做网页,疯狂得制作单向链接的过程中去。

    超链接有什么问题?

    现在我们来讲讲超链接有什么问题。它是单向链接就意味着我链接到你,我不需要经过你的允许,但是你发布的内容,比如说是有著作权的内容,或者是有专业的内容,或者不真实的内容等等,导致单向链接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刚刚说那个情况,实际上最主要的法律问题就是几个:商标侵权,商标淡化,著作权侵权,诽谤。现在又加了一个不正当竞争,还有是一个数据安全问题。我们先讲第一个这是因为我们上节课讲过,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讲。

    第一个超链接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商标侵权和商标淡化。这也有一个比较有名的 case ,是跟花花公子有关的,这个被告也比较好玩。 被告他自己做了一个提供成人内容的网站,整个网站底下有一个网页,网站名叫adultsex.com ,他的网页提供了一个服务叫花花公子私人收藏服务 private collection 之类的服务,他不仅名字用了花花公子,还在上面用了花花公子的商标,并且商标链接到了花花公子的网站。他还把自己的客服邮箱也设置成了 playboy@adultsex.com 。花花公子发现这个事情之后就很气,就是说你跟我又没有什么关系,对吧?用我的名字搞得好像这个私人网站是我开的一样。然后就把被告告上法庭。结果显而易见,就百分之一百是商标侵权跟商标淡化的,因为被告跟原告之间真的是一点点关系都没有,这个 case 就是原告赢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理由,我觉得比较奇葩的一个案子叫 Jones Day vBlockShopper.com 。它这里面 Jones Day 是个非常有名全球知名的美国律所。之前华为要去反诉美国找的律所就是 Jones Day,所以大家可以感受到它有多厉害。Blockshopper 是一个房地产中介服务提供商,专门卖房子的。他们有时候也会在自己网站上面发一些广告告诉大家谁买了我们的房子,或者说这个房子比较好,或者说什么挑房子有什么重要的注意点这样的内容。Jones Day 有两个律师通过 Blockshopper 提供的服务,买了两套房子,他们也挺满意的,生意也的确成交了,也注册了。

    这个房地产商 Blockshopper 一看大客户,对吧? 那就写两篇文章宣传一下吧!他就写了 Jones day 公司有两个律师到我们这儿来买了房子,他们觉得这房子非常好,或者说是这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类似这种内容写了两篇文章宣传一下。但他在文章里面就写了那两个律师的名字,同时也链接到 Jones Day 的律师个人主页上。Jones Day 不知道为什么就发现了这件事情,很不开心,它说你凭啥,我跟你又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告了这个房地产商,最后还真的打赢了。他们以什么商标侵权和商标淡化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告了。Jones Day 公司在当时特别嚣张,跟这个房地产商说你们是谁,还好意思跑过来跟我们这些律师打官司。反正这个 case 最后是 Jones Day 打赢了,但是这个 case 赢得非常的不合逻辑。因为它的被告是个房地产商,大家都知道律所是不会去运营房地产业务的,而且他只是说你有两个员工在他那买房子去宣传一下都不行。也不知道是因为法官鬼迷心窍,还是收受贿赂还是什么的,判 Jones Day 赢了,但是这是个非常奇葩的侵权跟商标淡化的案子。

    第二个是著作侵权。著作侵权有两个比较有名的案子,第一个是 Ticketmaster v.Tickets.com ,第二个是 intellectualreserve v. utahlighthouse mystery 。我先讲第二个,因为第一个会相对来说比较麻烦。第二个case主要就是说 intellectual reserve它是个出版商, 会帮教堂出版一些材料。教堂里面大家可能知道他们会自己准备一些材料,比如说那种小册子,里面会载圣经里的一些话。但是呢,intellectual reserve 他做的这个材料只给教众发的,也从来没有在网上刊登过。被告可能是觉得他们做得比较好吧,直接就把册子数码化,弄到网上去了,还把这个东册子分给了其他几个认识的渠道去。原告发现了这个事情之后,就说你把这个东西撤下来,你是没有版权的。

    后来被告就撤了,但他只是撤了他网站上的小册子,没把就链接到其他网站上的东西撤下来,这意味着即使你在我的网站上不能下载,但是通过以下链接,你可以在别的网站下载。这就有点像之前下盗版书的时候,总归是有几个备用链接,不可用的时候就给你这么几个备用链接的感觉。反正他当时把自己的网站上的东西撤下来的时候,但是告诉用户说你还可以使用这几个别的网站的备用链接下载。原告就很气,说你这不是摆明侵犯我的著作权。原告起诉之后,法院当时的判决是如果链接方就提供这个链接的人知道链接到这个网站上面的内容是侵权内容,你提供这种链接也是要付侵权责任的。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相当于是你故意让别人去侵权。

    第二个Ticketmasterv.Tickets.com,也是著作权侵权的案子,这个是原告打输。这是一个差不多2000年初的一个案子,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 Deep Linking 。Deep Linking 我们举个例子解释就是假设淘宝现在是能在微信里打开的,一般会先跳出来一个页面,让你先下载淘宝,然后你再去淘宝里面打开,这个就不叫 Deep Linking ,这是直接链接,因为它是链接指向他主页的地方,你还是要下个淘宝之后才能到淘宝里面去买东西。但 Deep Linking 是你打开链接之后它可以直接跳到淘宝商品,这叫 Deep Linking 。因为它直接跳过了淘宝首页,直接链接到首页下面的一个分页面。Deep Linking 对于这种互联网运营商又有一个什么坏处?是因为当时很多的运营商都是把广告放在首页的,他得靠你看广告,看的越多他赚的钱才越多,但是你跳过他首页之后他就没办法收广告费了,所以很多网页运营商都很讨厌 Deep Linking。 Ticketmaster 是一个专门提供售票的网站,一般来说你买票的时候要先点进 Ticketmaster,你再输一个你想要买的,比如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然后他再给你导向特定的页面。你看了他的首页之后,他就相当于是可以让广告商给他付钱。 但是 Tickets 提供一个集合服务,它可以搜索,把市面上所有提供这种卖票服务的网站收集起来,如果你要买一个周杰伦的票,你就直接点 Tickets 上面提供的链接,它就会直接把你导向 Ticketmaster 里面提供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页面,这样的话你就绕过首页了,那意为着 Ticketmaster 收不到钱了。反正 Ticketmaster 就很气,告 Tickets 当时的理由也很神奇,他说他网站下面的分页面的 URL 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但最后法庭没有支持他,原因是 URL 肯定不受版权保护,URL 要受版权保护的话,你多少东西得受版权保护?反正最后是规定了,如果你只是为了单纯跳个链接,那肯定是不违反著作权法的,就跟人家买了一本书,他就是喜欢从最后一页开始看,你还能不允许人家不从最后一页开始看吗?差不多就这个道理。 所以著作权侵权主要是个这种情况。

    刚刚那个 case,Ticketmaster v.Tickets.com , 原告还有一项主张说是不正当竞争,相当于信息聚合网站跟内容提供商不正当竞争。法院反正也没支持,但是现在我知道国内有一些这样,美国暂时我没有找到相关的案例,就跟不正当竞争判决的相关的案例,基本上最后都是和解了。 国内我搜了一下有这种搜狐告头条,今日头条提供的信息有点像这种信息聚合的。包括百度告头条,全都是因为超链接的问题,就是不正当竞争。

    还有一个超链接的问题------诽谤。这个地方美国本国也是没有告过,其他判例法的国家还是告过的,一个是加拿大,一个是澳大利亚,最后判决不一样,但是也是有点意思。

    澳大利亚这个是告赢了,主要就是被告他在他的 Facebook 上面发了一个链接,然后这个链接到一个 YouTube 视频,但这个视频里面是对原告的一些诽谤,而且明显是诽谤内容,差不多是这样一个事情。原告去找被告说你把链接撤掉,被告意思就是我不撤,反正我的 Facebook 我爱发啥发啥,但是实际上这不是被告自己做的诽谤材料,这个东西就是个别人做的 YouTube 视频,被告只是发了。澳大利亚法庭他认为你的 Facebook页面相当于是你的个人布告栏,你在上面放这种诽谤性材料的话,打个比方跟那时候张贴大字报让人家看这种感觉是一样的。所以这相当于是一种诽谤。 所以如果你发布诽谤材料的话,你就是诽谤罪。这个澳大利亚 case 是告赢了。加拿大这个 case 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发表原告的被告的材料,但是加拿大法院觉得人家只是链接到,只是在他自己网站上提供一个链接,能够链接到之后的诽谤性材料,又不是他写的跟他有什么关系。加拿大是觉得超链接不构成诽谤,不过美国暂时是没有相关的 case 的。

    最后一个是跟超链接的合法性有关的问题是个人信息保护,这个是我们在数据安全那节课稍微讲过一点,因为GDPR里面有一个权利被遗忘权,意思就是说 比如说你犯了一个罪,20年前犯的,可能也不是大罪,小偷小摸这种,可能被人发到网上,变成新闻报道了。在20年你出来之后洗心革面,什么坏事情都没干,20年后好好做人了,但是你那天在 Google 搜索,发现它还保留了20年前的链接,这上面写了你犯罪的新闻有关你曾经小偷小摸品行不好的几个问题。你想想,这已经是20年前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对吧?他就去跟 Google 说你把这个链接删掉,这是20年前的,跟现在的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已经洗心革命20年了。Google 现在基本上是可以把这个链接删掉的,因为它之前在欧洲法院有一个案子,是一个西班牙的公民告他,2011年的一个案子,也差不多是10年前了。这个西班牙人当时因为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了。那时候在西班牙宣告破产的话,破产公告是要在报纸上公布的,反正这个破产的人在10年后他又白手起家,他觉得我10年前破产的事情已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不过是破过产而已。 他要 Google去 把这个东西撤掉,因为当时 GDPR没 出来,Google 是不肯撤的,Google 认为这只是算法自动搜索到的。这个案子最后打到欧盟的最高法院叫做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就认为这是不行的,人人都有黑历史,你不能不让人家重新开始吧?因为大家都有想忘记的过去的,你就让人家把这东西删掉。Google 最后是删掉了这个链接。这个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一个问题。

    因为今天讲了很多互联网早期发展的问题,里面我提供了一些材料,我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实际上我觉得看完之后还是会对整个互联网的共享产生蛮大的改观。因为最早这批先驱,至少 Ted Nelson 他想象的这种互联的世界,跟我们现在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之前 Vice 有一篇写他的文章,就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经典。里面说你想想当时这种互联网先驱想的是我们能用互联网建造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能储存人类的所有知识,而现在人都在干什么?现在人都在想说我要发明一个 APP,让我点外卖更方便,思维境界差太多。

    Ted Nelson 在1974年说过一句话叫做**"跟我一起做梦吧,最好的尚未到来"**。我觉得这是总结这节课最好的一个说法。

    之前有一个说法,很多人会之前的互联网很好,大家想回到过去。但我觉得我们想回到的不是过去,我们想回到的实际上是未来,going back to the future ,是 Ted Nelson 这些先驱构建、它们想象中的互联网,这样的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我也希望有有一天Xanadu真的能实现。

    我今天就讲到这,今天讲得特别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语速太快了。Suji之前在 Internet Archive 见过 Ted Nelson ,我觉得他在 Aaron Swartz(互联网之子)死后整个人消沉的特别快,他现在都不愿意出来说话。我不知道他现在看自己当时年轻的时候写的东西还有什么样的想法。一想到这个事,想到这一串事,我觉得这是个很唏嘘的事情。

    黄孙权:其实对 Ted Nelson 我们都知道很多故事,后期有一些家伙也在实验他的东西,比如说像斯蒂格勒,他其实有一个自己的计划,其实有点像 Ted Nelson 做的。他们觉得 YouTube 上面所有的视频都只有一种字幕,所以他们要做多重语言的多重字幕,在任何一个节点你可以贴进去。也可以做 market links 就是一段语言或一段文字,有很多不同的 links,不是唯一的一个 URL 可以连进去,有很多 URL 等等,但其实都不是太成功。网络上有很多像 Chrome 的这种 project ,它其实可以让大家共同标记,共同讨论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一次逼近梦想,但事实上有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梦。可能我们觉得现在的互联网真的不怎么互联。我比较想问的是比较直接的问题,我想知道比如那些告头条新闻的有告赢吗?

    Katt:其实我没查到最后的判决,因为主要是私下和解了,所以不会告诉你最后怎么解决的,我只查到新闻。而且有时候互联网公司这种互相告他,有时候可能就是找个理由搞你,也不是说真的就是我要打赢这个官司,就是要恶心你。

    黄孙权: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互联的工具,像 RSS 这种东西的发明,那时候在1999年 Indymedia Center ,独立媒体中心透过这个 RSS 的互联机制,让全球120个城市的网站可以聚合在一起,它其实很有效果的。可是像 RSS 的技术,你只要提供了 RSS 你就会被移读,比如头条新闻这种自动 fish 所有新闻的网站我以前还发现过几篇我们网络社会研究所的文章全部都头条新闻可以看到。它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但我们的链接全部都在里头的。

    Katt:因为我自己在查资料的时候,我还查到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当时 Ted Nelson ,他一直觉得双向链接比单向链接好,为什么?双向链接比单向链接好,是因为我知道你链接到我,你也知道我知道你链接到我。现在人们经常说是内容聚合者赚钱,内容提供者不赚钱,就是你写东西不赚钱,但是人家把你东西混在一起赚钱,但是双向链接的话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内容提供者会知道他的内容被谁聚合了。他当时设想的是他还想在网上创建一个微支付系统,如果你看到别人从你这个地方链接到你的话,实际上是要给你钱的。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不太能想象,但是实际上这种模式是对内容生产者更友好的,因为内容聚合者理论上来讲他会链接到你的材料,他要给你钱的,他不是平白无故拿你的东西,但现在很多都是白嫖

    黄孙权:其实在2002年2003年左右,有很多部落格,你们叫博客,博客上面很多平台是有技术的,就叫 trace back。Suji可能知道 trace back,就是说假设我今天在网上写一篇文章,我知道 Katt 在网上提了一篇文章,那么我会自动发一个信息给你,你会知道有人做了一个发布跟我这篇文章有关的链接,这叫 trace back 。那时候当然因为用的人比较少,当我们自己发现我们的文章被引用的时候,都非常高兴地说终于有人看到之类的。可是这个东西后来在博客整个商业化以后,trace back 这个功能就没有了。我的意思是说,其实好像有些技术已经做到某种 Xanadu 希望的那样,可是因为整个经济的制度或者不管怎么样,它最后其实没有扩大效果,或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Katt :之前也有些文章在批判,现代互联网的模式是我们内容免费提供,我们靠广告流量赚钱。之前有很多人批判这种模式是100%有问题的,肯定是错的。其实真的仔细想,如果你自己是个内容生产者,你写了一个什么东西,我可以少收一点,但是你说让我一分钱不收,完全免费给别人,你还怎么活?也有这样子的问题,广告模式是一个非常我觉得非常不尊重内容生产者的模式。导致到最后大家现在习惯了广告模式,会觉得我凭什么要付钱,我就是应该白嫖,因为大家都是免费的,你这个也是服务也是免费的,服务也是免费的,我凭什么要用付费服务,反正可以卖票。

    黄孙权:是的,我那个朋友就是我们正在翻译的《社交媒体深渊》(已出版)那本书的作者 Geert,他在书里头写了一句话,他说大家其实都很愿意在 Facebook 上或者在推特上写任何东西,也很容易接受他们给我们看的广告,我们大概也没办法拒绝,可是当你要掏一点点钱给真正产生内容的那些创作者就变得特别困难。你为什么愿意付你的光纤,付你的电话费,付你的网络费,或者看 Facebook 给你的广告,可是你却不肯一点点钱给那些内容生产者,你们讲免费讲这种聚合的新闻等等,其实某种程度的谈法都忽略了你刚刚说的创作者,内容创作者到底要靠什么为生对吧?是。最终大家还是要吃饭的。是的。我们改天应该可以让 Suji 或者 yisiliu 讨论一下 trace back 。我知道有些技术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我不知道最后为什么会变成可能博客不流行了,或者大的网站根本不再做这种东西,这个技术突然几乎没什么用了等等。技术的消失或散退,它一定是跟某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或者经济的竞争有关的。我没有做研究,但我就觉得我们那个年代是很美好的,因为你写任何一篇文章,你可能提到10个人,10个人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说我被提到了,那么其实大家是在互惠双向链接过程中慢慢一起长大的。我们现在好像没有了,我们现在就跟你说的一样,全部都是被剥削的被拿去用而已。

    Katt:对,你在剥削别人,对你在白嫖人家文章的同时,然后你在被互联网公司剥削。另外,有一本书 《计算机自由跟梦想机器》( computer game and dream machine ),是 Ted Nelson 自己花钱出的一本书,1977年出的一本书,里面的图也是他自己画的。这个书现在网上实际上是可以直接下到 PDF的版本,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个书真的非常有意思。我觉得那里面讲的有一些他最原始的想法。大家如果有空去 Internet Archive 的话,那里有那本书的原版,还有还有机会见到 Ted Nelson 真人。上次Suji见到了还跟他拍了照,但我去的时候没见到(我运气比较差orz)。如果大家组团去的话,Internet Archive 馆长会非常开心。上次我去的时候完全整个人被震惊了,回来之后疯狂的跟人宣传,我感觉大家应该去考察一下。

    同学1:我想问一下现在有没有人还在做那些方面的努力?

    Katt:有。我知道一个在 web 上面做 anotation 的一个项目,名字我忘记了。我见过他的创始人,是个特别酷的机车大爷。我在加州见了他,他之前年轻的时候互联网创业那一波赚了钱,可能赚得不少,之后就把自己的钱全都投进做一个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它主要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做 anotation 的 web。他们大概现在可能就十几个程序员,全职在那个地方工作,是个非盈利组织。

    其他的因为现在有一些 Xanadu 提到的功能,实际上是已经被一些其他的服务带进了。现在比如说不失效的链接等等,现在互联网时光机在做。但据我所知,互联网时光机( wayback machine )之所以做这个东西,还是因为 Ted Nelson 的建议,所以其他的如果说把这些功能全都做起来的话,我倒觉得好像没有说能把 Xanadu 计划的所有功能全都实现的东西,就只有单个实现的。

    黄孙权:对,我们以前有一阵子有一个人做了一个 APP,也是一个 calm 的 pardon,但后来很快就没了,他叫做 real hyperlink 。我刚刚找了一下,其实就不见了。 real hyperlink 就是有点像我们在网页上共同做标记以后共同讨论一样,它可以在每个网页上的链接自己连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家可以共同加盟每一个,大家一起加一个链接,可是可以有很多几百个上千个链接,也有风行过一阵子,后来也就没用。大概反正因为我觉得我比较老,所以我经历过的这种技术的变革跟消散可能比较。 现在的技术其实也消失了很多。这是很好玩的技术,这个技术其实当初是有点理想的,就是它要实现线路上的某种功能,所以他做了一个 real hyperlink,或者他要做那种互联用 trace back。这种其实大家都在慢慢实现 Xanadu,只是很难一次把完美的乌托邦给做完,因为能够做完的大概就不叫乌托邦或梦想了。

    Katt:是。我觉得 Ted Nelson 很大的一个问题,他之所以 Xanadu 没成功,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问题。他想把所有东西都做好了再放出来,而且因为他本身不是个程序员,他只是懂。他的想法是说我要把所有东西都做好了,我再放出来。但是因为他的理想过于宏大,所以实践起来真的很难,而且要很多钱。但你看我们现在实际上所用的很多东西,它为什么成功?是因为它什么都没做好,就放出来了。你们愿意用我们愿意改。这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更容易至少在 computer science 这个领域的话是更容易成功的,包括 TCP/IP 协议。我们现在常用的也是 TCP/IP ,但是实际上欧洲同期有做过比 TCP/IP 好N倍的东西,但是因为它什么都要做,他们想把它做到最好再推出来,最后发现等他们做出来了之后,世界已经被 TCP/IP 占领了。

    黄孙权:对,那时候你让我想到一个以前我们去香港开会的时候,遇到李大维。他在深圳,他很厉害,他是makers,他也是 coder 干了很多事情。他跟厂商去欧洲开会,欧洲厂商抱怨说欧洲要花4年的时间去设计一台脚踏车,所有的功能必须都是用是环保材料实现,然后包装等等。 李大维就笑说你4年的时间,深圳大概可以出4000台不同模型的脚踏车了,先出来再修改有什么关系,只有你们这种欧洲中心人才要一次把它做完。

    Katt:对是,实际上我觉得 Xanadu 很大一部分是毁在这个上面了。当然也有一大也有一大部分是毁在没有钱,

    黄孙权:或者他当时如果可以用 open source 的方法出,慢慢让大家在他基础上做可能就快一点。反正希望我们以后会更好。好,我们今天就谢谢 Katt,到这里结束了,辛苦。

  2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知识型、权力、知识考古学等观念对之后直至今天的人文科学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古典时代疯狂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


    下载链接

  2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炉边诗社 发表文章

    拜登就职典礼上的22岁非裔女诗人:表达自我是一种政治选择

    22岁的非洲裔女诗人阿曼达·戈尔曼(Amanda Gorman),站上了美国总统拜登的就职典礼台上,成为最年轻的在总统就职典礼诵诗的诗人 。她16岁成为洛杉矶桂冠诗人,19岁成为全美青年桂冠诗人。戈尔曼就读哈佛主修社会学。她说2036年她将竞选总统。

    她的TED演讲:https://www.ted.com/talks/amanda_gorman_using_your_voice_is_a_political_choice

    针对那些认为诗歌沉闷或精英主义的人,全国青年诗人桂冠得主阿曼达·戈尔曼 (Amanda Gorman) 有几句话要说。阿曼达认为,诗歌适合所有人,因为诗歌的核心就是联系与合作。在这次激烈的演讲中,阿曼达解释了为什么诗歌天生具有政治性(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她向名誉祖先们致敬,同时强调了无畏说出自己想法的价值。“诗歌从来都不是障碍,它是桥梁。”


    这是她在就职典礼上朗诵的诗作:《我们所攀登的高山》(The Hill We Climb(英文原文点此))

    中文翻译来自这里

  2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入门指南

    https://ethfans.org/posts/a-beginners-guide-to-NFTs-by-Linda-Xie

    什么是 NFT?

    非同质化代币(NFT, Non-fungible token)指的是一类具有唯一性的数字资产,这些资产的所有权是在链上(比如以太坊区块链上)流转的。从数字商品(如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到物理资产的债权(如服装或房地产)都可以用 NFT 表示。在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 NFT 在一些全新的应用场景中使用,而它们都只有在区块链上才能实现。

    • 在 Zora 上可以用代币兑换现实世界的商品 -

    尽管目前大多数 NFT 项目都活跃在以太坊生态中,但是其他智能合约平台同样可以支持 NFT。毕竟,归根到底,NFT 只是表示独一无二的资产的数字化抽象物。"非同质化代币",这个词听起来不太直观,因为在物理世界里,我们通常不会在意物体的同质性,但是当考虑如何在区块链上表示资产时,同质与否会产生重要的技术区别。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详细介绍 NFT 的方方面面,而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概述 NFT 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很有意思,并介绍他们潜在的一些应用。

    为什么 NFT 这么有意思?

    NFT 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结合以太坊上的其他金融工具,任何人都能发行、拥有和交易它们。因此,用户与 NFT 的交互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平台。就像密码学货币的支付效率高于传统支付一样,交易无边界和转账方便使得 NFT 的流转效率高于传统途径。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游戏开发者,想要创建可交易的游戏道具,那么你可以借助去中心化 NFT 交易所的协议,立即赋予物品交易属性。你不需要创造一个交易市场,也不需要通过中心化平台的入驻流程,就可以让物品能够流转。

    NFT 不仅仅只是支持交易,它还可以用于借贷、支持部分所有权(如 NIFEX)或者作为贷款的担保品(如 NFTfi)。NFT 和 DeFi 的组合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例如,Aavegotchi 是一款结合了 DeFi 和 NFT 的游戏,其中每个角色都代表用户存在贷款平台 Aave 上的一笔存款,游戏角色可以战斗、升级和配置装备。

    • Aavegotchi 的游戏属性会根据 DeFi 上的操作而发生变化 -

    因为 NFT 就是数字化的所有权的一种形式,所以它可以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目前其在艺术品和游戏领域的增长尤为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数字艺术品和游戏道具是归类在 NFT 收藏品下的子类。另外,社交代币有时也会归到 NFT 类别,或被认为与之紧密相关。

    艺术品

    NFT 让部分所有权更容易实现,因此如果一件物品很贵,个人很难整个买下来,那么现在他们至少可以买到一部分所有权。虽然,实物仍然需要可靠的人或机构保管,但是其能够以密码学资产的方式发行、持有和交易,这就可以解锁更多的应用场景。人们甚至可以设计一种 NFT,使创作者可以从所有的二次销售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而在传统的艺术领域,艺术家通常无法从二次销售中获得分成。

    另一个有趣的概念是可编程艺术品,它指的是艺术品可以根据链上数据动态调整作品的某些特征。例如,人们可以创造这样的可编程艺术品,当以太币的价格超过某个数值后,作品的背景就会发生变化。可编程艺术品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 Rutgur van der Tas 的作品会根据白天或夜晚而发生变化 -

    Async Art 是一个以交易可编程艺术品而闻名的数字艺术品市场。许多艺术家在 Async 上出售由许多图层组成的,并可以随时间调整属性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品上,成套的、包含许多图层的 "主" 备份,和另一些不成套的独立图层,可以分别被不同的人拥有。想象一下,一群人可以集体拥有某个艺术品,所有者还可以各自管理作品的(某一层的)属性。

    • Osinachi 作品,包括一个主图层和可以单独调整的其他图层 -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数字艺术品能干什么呢?这些作品可以通过数字屏幕展示给人们欣赏。数字艺术家 Beeple 在 Nifty Gateway 市场的一次拍卖中,用 NFT 出售实体代币,从中赚取了 350 万美元。

    • 艺术家 Beeple 用 NFT 出售的实体代币 -

    数字作品既可以在线上收藏品网站如 SuperRare profile 上展示,也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展示。比如在虚拟世界 Cryptovoxels 里,有很多艺术画廊,其中的地块以 NFT 的形式供用户买卖。随着虚拟现实空间越来越流行,数字艺术品的展示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本质上这与人们定制游戏角色的皮肤并没有什么不同,如今这已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了。

    • Cryptovoxels 的数字艺术画廊 -

    通常人们会质疑这样的数字艺术品并不具备稀缺性,因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截屏或者拷贝数字文件的方式大量复制这些作品。不过,即使对于实物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拍下蒙娜丽莎的照片,或者制作其复制品,但是这些都不是艺术家的真品。人们愿意为原创作品支付溢价。而数字艺术品或收藏品的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很容易地验证其所有权(的流转)历史。一些数字物品可能会因为某个人曾经的持有而更加值钱。

    有了 NFT,你还可以证明这个物品的真实性以及防止被篡改。这在实物收藏品领域可是一个大问题。例如,曾有一张 T206 Honus Wagner 棒球卡以 45.1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 Wayne Gretzky,又以几百万美元的价格售出。然而,该卡的一位卖家后来在法庭上承认,为了让这张卡的卖相更好,他修剪过卡片的边缘。此外,NFT 的供应量不会发生变化,不存在假冒或者增发的问题。例如,在热门游戏《万智牌》中就有很多假冒的黑莲卡。常见的验伪方法包括弯曲卡片看有没有折痕,或者通过中心化的评级服务对卡片进行评级,评分会大大影响卡片的价值。

    游戏

    Steam 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电子游戏平台,它有一个社区市场,在这里可以买卖游戏中的道具。Steam 的市场是中心化的,买家需要为每笔交易支付 5% 的交易费。像《绝地要塞 2》和《Dota 2》这样的热门游戏,还会从交易中额外收取 10% 的费用。

    • Steam 的社区市场 -

    Steam 还限制了用户的钱包余额不得超过 2,000 美元,单件道具的价格不得超过 1,800 美元。虽然这种情况不常见,但是不少游戏道具的售价都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比如 Dota 2 的天火战犬的售价是 38,000 美元。在区块链游戏领域,也有高价道具出售,如售价 170,000 美元的 CryptoKitty。同样在《万智牌》里令人垂涎的黑莲卡也曾以 166,100 美元的价格成交。可见,游戏中的贵重道具当然存在需求。而去中心化市场不会对游戏道具的出售和金额做限制。

    去中心化市场由于提高了市场的启动和运营效率,大大了降低交易费用。市场功能还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用户体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炉石是暴雪娱乐打造的一款热门的数字卡牌游戏,2018 年其玩家人数超过 1 亿。但是炉石没有为他们的卡牌开放交易市场,这给其他允许开放市场的数字卡牌游戏留下了机会。Gods UnchainedSkyWeaver 是两款交易卡牌游戏,他们的卡牌可以自由交易。你还可以在游戏中随着等级的提升获得卡牌。没有购买卡包的玩家仍然可以提升免费卡牌的品质。知道赚取的卡牌具有现实价值,可以出售或者换取其他卡牌,这种感觉很让人兴奋。Gods Unchained 还会给赢得比赛或者推荐朋友的玩家分发代币。代币可以解锁游戏中的稀有道具,也可以自由交易。

    • Gods Unchained 游戏界面 -

    Axie Infinity 是最受欢迎的区块链游戏之一。玩家带着一队叫做 Axies 的宠物战斗,带着它们升级。这个游戏在玩法上一点都不像区块链游戏,除了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可以在 OpenSea 等 NFT 市场上公开交易 Axies。这款游戏在菲律宾很受欢迎,从游戏中赚取代币已经成为很多玩家的收入来源,玩家的游戏收入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最低工资。还有一个叫做 Yiled Guild Games 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decentralized automous organization)专门将 Axies 租给那些想入手游戏却没有资金购买的玩家。一些稀有的 Axies 甚至以 159,000 美元的价格打包卖出

    • Axie Infinity 上的战斗场景 -

    还有另一款热门游戏《黑暗森林》,玩家可以探索不同的星球,收集星球上的 NFT 神器并获得奖励。发现和收集这些道具、在战斗中获得道具、然后在去中心化市场交易它们,这些给玩家带去了更多的游戏乐趣。

    • 在《黑暗森林》中拥有 NFT 神器的星球 -

    很多人担心游戏道具可交易会削弱游戏性,因为玩家将专注于从系统中榨取价值,或者说只有愿意为道具支付大量金钱的玩家才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暗黑破坏神 III》曾经有一个拍卖行,用户可以用游戏中的道具换取游戏货币甚至现金。但是这个交易系统对游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拍卖行已经被关闭了。因为很多玩家只会通过购买去获得最好的战利品,这让游戏失去了乐趣和激励。在《暗黑破坏神 III》中,拥有最好的战利品是游戏的基本目标,所以有一个拍卖行严重影响了游戏的玩法,但是其他游戏则不是这样设置的。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考虑清楚什么东西是可交易的(比如皮肤可以交易,但是武器不能;游戏时间可不可以交易等),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

    社交代币

    2020 年,社交代币这一新兴领域增长显著。社交代币是由个人和社区发行的一大类代币。这个类别包含了其他类似的类别,如个人代币、社区代币和创作者代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术语来指代这个含义广泛的代币类别,而我使用的术语是 "社交代币"。社交代币使创作者和社区能够在他们正在构建的东西中拥有更多的所有权,这非常令人兴奋。

    • 在社交代币的年度回顾中,Forefront 和 Seedclub 整理的社交代币名录 -

    社交代币的早期试验涉及人们将自己的时间代币化。例如 Reuben Bramanathan,他之前在Coinbase 从事法律和产品工作,他将自己的时间代币化,1 个 $CSNL 代币相当于他 1 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交易。我们还看到有人试图将自己未来的部分收入代币化。像 RollCoinvise 这样的平台让人们更容易发行自己的 token。

    社交代币的一个突出例子是 $RAC,这是获得格莱美奖的录音艺术家 RAC 通过 Zora 发行的社区代币。代币持有者可以进入一个私人 Discord 群组,并提前获得商品投放的机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福利。该代币一开始分发给了他的支持者,包括 Bandcamp 和 Patreon 支持者、购买过商品的人,最终将发放给所有 Twitch 支持者。这使得创作者可以直接与他们的早期支持者进行互动,并用实际行动宠粉。

    Collab.Land 是开启新一轮社交代币的工具之一,它创建了可以连接到以太坊钱包的 Telegram 和 Discord 机器人,以便在加入聊天组之前验证申请加入者的代币余额。这使得我们得以创建基于代币准入的聊天组,例如 $JAMM$KARMA,这有助于确保加入该组的人利益绑定,休戚与共。Collab.Land 的另一个功能是作为一个积分排行榜,追踪和记录谁对聊天组的贡献最大。想象一下,你可以向那些参与度最高的人发放代币奖励,以激励大家积极参与。

    Unite Community 是另外一个很有用的社交代币工具,它允许创作者通过他们的社交媒体渠道轻松地将他们的代币分配给追随者,并奖励参与。

    • Unite.community 的代币分发 -

    社交代币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代表任何东西,从一个人的时间到一个社区的集体所有权的专门入口。社交代币有很大的潜力,我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作者发行它们。

    未来

    以上只是众多潜在应用场景的一部分,并且已经获得了一些关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NFT 的使用率很可能会大幅增加。像股权这样的传统资产走向代币化是未来的一个明显趋势,因为这将大大提高它们的交易效率。我们将会看到,代币化给传统世界增加了新的可能性,例如使用 NFT 代表广告空间,你可以将广告位使用权卖给一家网站,广告位使用权可以自由交易。这其实就是一种数字地产的形式。利用 NFT,我敢打赌网站将获得大量的关注,广告空间将变得更加有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种类的新概念代币,而最让我兴奋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区块链技术,这些代币才得以提出和实现。

    • Will Warren 在 0xpo 上展示的表格 -

    为了让 NFT 更容易使用,有几个方面的用户体验需要改进。首先我们要扩容区块链的交易处理量,否则高昂的交易费将使一些交易非常昂贵甚至于不可用。扩容研究正在进行中,以太坊社区的多个不同的团队都在研究扩容方案,我们也看到一些其他区块链项目在做相关的努力。NFT 的另一个问题是,持有者需要自己保管 NFT 代币。但是,我们可以开发用户友好的钱包,以支持 PIN、生物识别和社交账户恢复等功能,将用户从复杂的钱包保管工作中解放出来。我很乐观地认为,这些改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建立,我们将看到在 NFT 领域掀起的巨大的创新和试验浪潮。

    资源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资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NFT,追踪 NFT 的最新进展

    理解 NFT

    追踪 NFT 最新进展

    如果你想要了解关于 NFT 的更多有趣的想法或项目,请联系我的 Twitter 账号 twitter@ljxie

    感谢 Will WarrenJordan Clifford 审阅此文。

    免责声明:Linda Xie 是 Scalar Capital Management 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一个持有 ETH 和以太坊代币的专注于密码学资产的投资经理。本文不提供投资建议。

    (完)


    原文链接: https://linda.mirror.xyz/df649d61efb92c910464a4e74ae213c4cab150b9cbcc4b7fb6090fc77881a95d
    作者: Linda Xie
    翻译&校对: 戡乱 & 阿剑

  2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密码故事:人类智力的另类较量 pdf下载

    内容简介

    自从人类开始会用笔书写,他们就开始用密码通讯了。密码并不仅仅与电报、军事或爱情相关,它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很多层面:信用卡、保险柜、电脑等等。密码无处不在,同时又随时可能被破译。围绕密码所展开的斗争甚至远胜于战争本身,它既是人类智力的另类较量,又是数学的神秘之美的比拼。在《密码故事》中,作者西蒙·辛格讲述了关于间谍、阴谋和聪明才智的精彩故事,揭示了密码学引人入胜的历史。

    作者简介

    西蒙·辛格(Simon Singh)在剑桥大学得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BBC做制片人。执导的纪录片《费马大定理》荣获了BAFTA(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大奖。同时他撰写了与纪录片同名的畅销书。


    下载链接

  2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走过孤立、恐惧与爱情,医生、康复者和抗疫官员的一年

    theinitium.com - 端传媒记者 门悦悦 特约撰稿人 李瑞洋 实习记者 杜萌 发自北京 香港

    编者按: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一个足以瘫痪世界、为时代画下转折点的病毒闯入人们的视线。随后一年,COVID-19在全球造成逾九千万人感染、超过两百万人死亡。武汉,作为充满争议的"头号疫区",渐渐隐没在其他重灾区的尘嚣中。在封城一周年之际,端传媒重访疫情起点,捡拾失落的个体,叩问疫情留下的改变、伤痛与重生。愿回望的目光,温暖当下的寒冬,并向未来注入力量。第一篇记录了失亲者的故事。今天是第二篇,重访感染者、医生和基层抗疫官员,还原他们被疫情改变的这一年。

    彭乐总觉得自己还能听到医院对讲机的声音。他躺在自己的床上,不再盖着医院里惨白的床单,但总觉得那个对讲机还挂在耳边,医生会在很早的早晨叫醒他,让他去量体温。

    彭乐是汕头人,因为去武汉岳母家转了一圈,他在2019年12月30日被确诊为2019冠状病毒肺炎,彭乐觉得这就像中彩票,全汕头几百万人口,就自己中招了,还是全国最早的那波。幸好头彩没有持续太久,住院12天后,他被诊断痊愈,放了回来。

    但心却没有放下,哪怕到中国疫情已几乎平复的5月,彭乐的生活依旧提心吊胆。5月的汕头冷风和暖阳轮番上阵,彭乐很小心,风吹一下,怕感冒,赶紧回家穿衣服,太阳出来了流汗,也怕感冒,又得脱下,衣服穿穿脱脱,彭乐觉得自己从未这么害怕生病过。他没事就在网上刷消息,"副作用"、"康复之后的问题"......有的说康复者会气喘,彭乐仔细感受了下自己呼吸的频率,好像真的有些急促;有的说康复者会眼神发黑,这他没有,倒可以松口气。

    最担心的还是感冒。出院后的彭乐再去集中点隔离了十四天,着了凉,流了鼻涕。那时的彭乐总刷到复阳的新闻,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复阳了,他立马向医院要求做核酸。好在核酸结果显示阴性,彭乐拿了几包感冒药回家了。

    Covid-19后遗症

    综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和医疗期刊North Carolina Medical Journal的调查研究,2019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后遗症很常见,症状包括呼吸系统受损、心血管后遗症、神经精神和脑血管后遗症、脱发等。另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中国COVID-19患者复阳率为5%--15%。

    老婆因为感染在住院,照顾小孩的任务全到他身上。他每天往屋里喷酒精,开窗通风,一边戴着口罩煮饭洗衣服,一边看着复阳的新闻,心里发慌,生怕自己复阳传染给小孩。彭乐每天摸孩子有没有发烧,盯着他们的大小便情况。他不敢咳嗽,实在忍不住就朝天咳一下,可偏偏小孩正在不懂事的年纪,喜欢抓爸爸的口罩玩,晚上还非得挤在他身边睡。睡觉时总不能戴口罩呀,彭乐又无奈又心慌,恨不得找个地方把小孩扔了就好。

    压力实在太大时,彭乐就给医院打电话,主动问自己要不要做核酸,医生说不用,他又给疾控打电话。后来医生安慰他,"如果你出事,我们把你放出来,我连饭碗都保不住了",彭乐想想有道理,这才稍微放下些心来。

    可外界似乎没有放下他。5月彭乐去义乌出差,机场拿登机牌时,工作人员一脸迷惑看着他,问他是不是"中过肺炎"。他被安排在飞机最后端的座位,到达义乌后,又被要求走在人群的最前面。

    下机后,一辆救护车等着彭乐,旁边站着包得严严实实的防疫人员。他被量了三次体温,额头一次、左腋下一次、右腋下一次,36.2度------明明是正常体温,但他还是被救护车拉到酒店里隔离。酒店里还不许开空调,彭乐只好给自己买了个风扇。

    出差三天,隔离就用了两天,彭乐有些生气,明明已经准备好了健康码和出院证明,为什么还是不行。彭乐还觉得自己被监视了,不然为什么从酒店出来去客户那,马上客户的社区就给他打电话让他去报到。"我今天晚上走了,"彭乐回复对方,"我不想在这里呆了,我觉得很烦。"

    另一件让彭乐放不下的是关于自己的谣言。疫情期间,他的小区微信群流传起关于他各式版本的故事,有说他偷偷溜回来在小区乱跑的,有说他把武汉的岳父岳母塞在后备箱偷偷运回来的,还有说他把武汉人藏在另一套房子里的,故事没头没脑,但夹杂其中的个人信息却准确无误:名字、居住小区、门牌号、身份证号、甚至还有家人的身份证号。这让他感到恐慌。

    编注:中国要求疫情防控保护患者隐私,但仍旧持续出现2019冠状病毒患者及其家人朋友的隐私泄露事件,从已调查过的案件分析,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辅警、村干部等都是患者隐私的散布源头。

    彭乐成了小区"名人",进电梯一按楼层,大家就会知道这就是"那个人"。为了不让其他住户尴尬,彭乐尽量不和其他人共乘电梯,看着显示屏上别人的楼层到了,并确定停在那儿没有其他人在用了,彭乐再按电梯键。小区群里谣言传得最凶的那阵,彭乐在群里现身说法,交代自己治愈后的动态,"我们菜没买,小卖铺没去,外卖都没有叫过一个。"他在群里写道。大部分住户给他加油,欢迎他回家,也有人回复:"你回来干嘛,你病毒携带者到处跑。"彭乐关掉手机,不想再理。

    "得了这个病,你自己要明白人情世故。"彭乐在交往中一点点试探周围人的反应。出院后刚复工时,他能感受到自己一咳嗽,同事就看他一眼,有的同事会在吃饭时躲开他,没有人和他坐在一起。于是彭乐上了两天班就向老板提出在家办公,老板很快同意。

    但更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善意。彭乐有位"大大咧咧"的朋友,叫他去吃火锅,没有特意拿公筷,"他没啥想法,我就没有想法",彭乐心想。戴着口罩去拜访客户,对方让他把口罩拿下,"医院都把你放出来了,如果说你有问题,他们压力比你还大。"他们安慰他。聚一起喝茶时,彭乐看到朋友把自己喝过的茶杯烫一烫,又接着喝,也没出啥事。渐渐的,彭乐自己也松懈了下来。尽管他依旧在家屯了几千只口罩,毕竟"口罩就是安全感"。

    一次,彭乐看到微博上新闻号召治愈者捐献抗体,说是能救人,他便去汕头的病毒研究所捐献,结果显示他的抗体指数是汕头已有记录中最高的,彭乐很开心,觉得自己给国家添了那么多麻烦,终于可以回报一次。后来看到疫苗的消息,彭乐也开心,觉得里面或许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就算没有,也是给自己打个鸡血。"

    现在的彭乐成为了身边人的疫情科普大使。一次客户聊起自己的小孩从英国回来要隔离14天,彭乐立马告诉对方14天不够,国外是变种的病毒,需要再加个14天。现在河北疫情起来,他立马联系在河北的朋友是否需要口罩,对方告诉他"口罩不缺、消毒水不缺、就缺自由。"

    最近彭乐听说这病的患者治愈之后不能打疫苗(编注: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建议,感染过2019冠状病毒且治愈的患者依旧需要接种疫苗),他决定再去一次病毒研究所抽次抗体,"想看看我还有没有抗体,担心抗体会消失。"

    防疫公职人员:思想中有一种包袱,怕疫情

    安徽南子县巨鹿镇(编注:为保护受访者,具体地名为化名)的王志国最近特别怕那些"大地方"来的人------沿海的、一线城市的、海外的,他觉得病毒如今主要在这些地方传播,如果哪个"大地方"的人给镇上带回了病毒,整个镇子都要遭殃。

    王志国是镇卫生所的所长,下管村卫生站、上接县市的医疗卫健机构。王志国觉得这几年的自己越来越像个管家婆,什么"政治性服务性"的内容他都要参与,任务一层压一层,全落到他脑袋上,从过去的计划生育、到健康脱贫,再到最近的城镇化。与之相比,给人看病的机率倒少了很多。

    2020年重点任务本来是村里医疗机构的环境整治和中医推广,没想到疫情横天而降,成了他的顶头大事。国务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定位是负责疫情的发现与报告,指令到了王志国这儿,变成------"只要是关于疫情的,立马执行,要求多少天完成的,必须做到。"

    最忙的那几个月,他一个人管整个镇50个卫生系统人员的调配,谁负责消杀、谁负责上报,谁负责管理患者。除此之外,王志国还要接待从不同系统下来视查疫情防控的领导,有院感的(编注:医院感染管理)、医共体的(编注:医院与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医疗联合共同体)、疾控的、卫健委的......每个月近十次检查,还有随之而来的开会和应酬,这又占据他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

    那时巨鹿禁止私家车出行,除了要随时调配手中仅有的几台救护车运送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那些生孩子的,脑溢血的病人,也只能靠卫生系统的车统一运送处理,这是最让王志国头疼的,都是人命,但人手不够、物资太少、太多事情需要临时处理、24小时不断有电话拨入。那时的王志国睡眠很浅,因为一直在紧张。

    上头对疫情防控的要求严格,疫情最紧张时,巨鹿镇确诊了6名患者,是南子县唯一有确诊病例的地方,属于"防疫不力",从镇政府到卫生系统的十几位官员便落了马。其中一位镇政府官员被处理的原因是"禁止聚餐"的条例执行不严,那是三月,这名官员上午去上级政府开会接到通知,第二天回镇上再开会传达通知,等下属去执行时,发现一场酒席已经开始,"当着熟人的面,也不好把人家的酒席给掀掉是不是。"王志国认为,但没想到,偏偏那场酒席里出了县里的第一位确诊患者,于是镇政府的领头人丢了乌纱帽。

    王志国的卫生所没有受到处分,但压力一直围绕着他。他负责的区域有一个一家五口的确诊案例,三月中,这家的最后一位患者治愈出院。县领导谨慎,希望这位患者出院后不回家,继续集中隔离14天,但当时并没有文件这样要求,家属们又希望家人赶紧回家。担心强行隔离会担责任,王志国拿了一份隔离同意书,让患者家属签字,"同意了以后,如果到时候你在里面闹,有什么后果的话,我们责任也小一点。"

    但这位被再次隔离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整日浑浑噩噩,"满脑子都是病",随访人员和她说什么,她都只以"这怎么搞"回应。"她觉得就是因为她的病重,家里人都出来了她出不来,自暴自弃了。"王志国分析,他只能安排村医多陪她说说话,还去做她丈夫的工作,让家人多支持支持她。大半个月后,这位患者能"融入社会,正常上街"了。

    4月份巨鹿恢复正常交通后,王志国终于觉得轻松了,"人只要精神上不累,没有害怕和压力,即使工作还是一样的工作,累的程度也完全不一样。"他终于可以找回一点点疫情之前的节奏------早上六点多送孩子上学,七点半到医院,看看值夜班的人有没有把灯都关掉,去预检分诊的地方查查物资是否准备齐全,再不紧不慢地迎接新一天的开始。一些被疫情耽误的常规工作,比如扶贫、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也在"三步并作两步走"地赶上来,即便现在他依旧要不时去村里看看疫情防控的情况,随时准备迎接下来检查的领导。镇上组织公职人员做核酸检测,王志国因为安排领导吃饭,没做上。

    插画:Tseng Lee

    进入夏天,中国的疫情一度平稳,但对王志国这样的公职人员来说,疫情防控依旧是持续一整年的头等大事。好在此时已经有文件下发,指导像他一样的基层公职人员如何"常态化"应对疫情,包括物资储备建议、各式情境下的穿着装备、治疗流程、核酸检测规范等,这让王志国觉得比年初"打没头仗"时要好多了。

    但这些文件大多只对发热病人,或从中高风险疫区回来的人有明确规定,没有具体规定的部分,王志国依旧犯难,比如那些从低风险区回镇上,没有发热的人,要不要要求他们做核酸检测呢。"省里面的要求是,应检尽检,但上面也没有说他不来,派出所就给他逮来。"王志国担心,这些人如同埋在地里的雷,不知道哪天就踩爆一个。

    王志国觉得病毒不像地震,"几天就过去了",这是一个持续的、全方位挑战人类的东西,他的职业生涯里还没见过这种状况。但有时一想,"全球都在搞,老美都没有好点子,搞得还不如我们呢!",心里就快活了一些。而且经过这一遭,他发现自己的潜能还是不错的,"过去扶贫工作来的时候,讲我的妈这怎么搞,不照样干掉了吗?现在又来一个疫情,看不见摸不着,不也照样干吗?"他认为自己相比其他没有确诊病例的镇子,在"经验上、思想上",都更经历丰富。

    上面给他的卫生所一些"政治上的荣誉",提拔了一个副院长,表彰了几位医师护士,给所里授予"最美文明岗"一类的称号。经费上也给了一些"倾斜",通过党员党费,报销了当时医护人员的吃住费用。但本来说的200块一天的待遇没有落实,上面给的说法是卫生所只是协调和转运作用,不负责给确诊患者看病,"是不认可的"。而且参与疫情防控的机构部门那么多,万一"这个补了那个没补,很难搞"。

    现在新一轮疫情眼看开始,王志国的工作又要紧张起来。他在前不久的会议上让同事们做好心理准备,"所有人都能过好年,我们卫健系统不管有没有疫情,是过不好了。"他强调工作的重点,"思想上首先要有一个高度的认识和重视",足够使用两个月的口罩和酒精也已经准备好。仗,又要开始打了。

    面对今年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上面已经下了指示,从外界回来的人都要做核酸检测,或者持有检测报告。"但省里面只是这样说,还没完全去执行,疫情到底怎么干,地方还在拿方案。"王志国算了算,假如春节镇上回来一万人,都来卫生所做核酸检测,手上根本没那么多人对付,而且检测一人就是80块,一万人的检测也要近百万了,这个费用谁出呢。"政策就一句话,但只是要求,具体落实的时候,能不能做到还是一个考验。"

    "你把物资储备再多,事情做得再好,疫情防控还是很难有一个确定性。"王志国琢磨,"现在思想无形中有一种包袱,怕疫情,不要有这个疫情就好了。"

    一线医生:与志愿者相爱是抑郁里的唯一稻草

    安一免自杀被救回后,决定为自己而活。他是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李文亮的同事。李文亮去世那晚,他在ICU的床边看着他没有了生命迹象,同事们依然在抢救,与此同时,医院的各大社交平台账号不断否认着李文亮去世的消息------这些他抢救结束后才看到。他还看到同事的父母双双感染,同事只能在几秒钟的时间里选择唯一空出来的床位要给谁。这已经是幸运了,更多排不上床位的患者倒在急诊科,等着病床上谁去世了可以挪出空位,或者根本等不到这一刻。方方日记被舆论攻击时,安一免觉得很无力,"她的东西其实是真的,但大家又能怎样呢",像他在疫情中目睹的太多不可理喻的事一样,他形容自己只能"无能狂怒"。

    他也收获了蜂拥而至的关怀,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日夜发来问候,在外地的同学抓住每一个机会收集物资寄给他,没有车的他在封城期间不缺交通工具,同事志愿者乃至陌生人,都抢着为他的出行出一份力。"疫情见了很多人性,贪婪、险恶、善良、美好、懦弱,疯狂和黑暗的,都见到了。"安一免突然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说日常生活里的人们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而武汉封城的日子让这些面具击穿,"疫情时是黑暗,但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但这些庞杂的感受只能自己消化。虽然被称为安医生,但病人们直到治愈那天可能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挽救自己的生命------工作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鼻子嘴巴遮得严严实实,病人并不认识自己;同事下了班脱掉防护服就走,大家都有默契的不多说什么;为了不传染给父母老婆,安一免下班后继续住在医院,不与外界接触。这是一场隔绝了交流的战斗。

    武汉解封后,安一免看着重新人山人海的江汉路,有些恍惚,他觉得人们似乎已经忘了那段日子。由于不再有大量病人涌入,加上疫情后人们似乎格外忌惮医院,他还减薪了。现在对他而言,拿着医务工作证免费去各景点游玩,工作时额外关注有没有发热病人,以及偶尔有患者主动提及的2019冠状病毒病史,是这场战役曾经存在的少数痕迹。

    不,还有痕迹,安一免发现自己心中的光亮不见了。疫情最严重时,安一免一边不停手地接待病人,一边关注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还要不断向外界联系物资,整夜睡不着觉,即便睡着也只有两三个小时,"亢奋,每天都像在透支自己"。而逐渐转缓时,安一免又发现自己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他给自己做了情绪检测,结果很直接,他得了抑郁症。

    安一免还想起曾经看过的抗日老兵的故事,那些从前线回来的军人们,有的可以顺理成章地迎接新生活,有的会偶尔怀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他是第三种------心还留在战场上,不想回来了。

    他不是孤例。陆军军医大学对武汉部分定点医院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一线医护人员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高于全国标准,而且程度与在一线工作的时间正相关。安一免自己也负责患者的心理状态回访,他发现600多名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在早期有心理问题。同事也有,有护士告诉他自己会整夜失眠,或正在使用抗抑郁药。他和协和医院的哥们聊天,问"那段时间"怎么过的,发现对方和自己一样,也处于极度的亢奋和透支中。但如果不问,安一免都看不出来,"这是最隐私的事情,怎么会表达出来。"

    包括安一免自己,他家庭一般,一路从农村拼搏长大,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再去知名医院成为青年医生,他从小被教育要顶天立地,成为负责任的男子汉。即便自己是医生,他还是或多或少觉得精神类疾病是"懦弱的表现",他想自己扛。

    但扛不住。他偶尔向家人表露脆弱,家人安慰疫情已经过去了,一切会好的,但他觉得没有经历一线情况的家人并不能理解他的真正感受。那时的他觉得自己很孤单,"我是一个男人,只能爱国爱工作,扮演儿子和丈夫的角色,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脆弱,不能为自己而活。"有时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东西,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么。

    直到艾莎的出现,让安一免觉得自己又看到了光。艾莎是一名出版社编辑,疫情中,她的身份是一位帮忙联系物资的志愿者。他们在疫情最忙乱的时候认识,但直到疫情逐渐平复,安一免终于有时间处理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后,他们才开始闲聊。安一免觉得这位女生和她一样,被困在社会赋予的身份和责任中,他心生好感。现在想想,安一免还是会感慨命运的神奇,如果不是疫情,医生和编辑原本会是"两条平行的命运线",但偏偏,命运线交叉了。

    武汉解封那天,整个城市像溺水的人再次呼吸到氧气,肆无忌惮地挥洒着新生的喜悦。艾莎也是,她走上街头,就着当时流行的《火红的萨日朗》跳了一段舞,发在了朋友圈上。那是一首喜气洋洋的歌,配上艾莎肆意欢快的舞步,安一免"一下子就被感染了",那是正处于黑暗中的安一免看到的一丝光亮,"很放松、很欢快、感觉到了共鸣",那一刻,他"沦陷"了。

    和艾莎在一起的日子,安一免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其实都是很简单的相处,在江边手牵手散步、互相依偎、去白天空荡荡的武汉广场闲逛。但每一秒和艾莎的相处,都让安一免觉得无比放松,他认为那是沉重生活里唯一的轻松时光,"我有我的求生欲",他说。

    但他已婚,妻子尽责,没有做错什么。终于有一天,他向艾莎坦白。女孩崩溃了,收起所有展示给安一免的脆弱和关怀,她也终于戴上了她的面具。

    "有时候觉得,我死在疫情那个时刻也蛮好的,因为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心更近",安一免想着,"可以在人们的关心中死去,何必在这时冷漠的世界活着呢。"10月,安一免决定自杀,因为内疚,因为觉得伤害了艾莎,因为想解脱,"那一刻,我只想做回我自己"。

    但自杀没有成功,他被救了回来。之后的日子他决定为自己而活,他离了婚,承担所有房贷;不再强求和艾莎在一起,打算顺其自然;生活中他放松了自己,一些以前会努力争取的荣誉称号或奖项,现在看得淡了一些,但他决定明年去上海读博,去赚钱,提升自己。

    他修改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为国出力",变为"不要辜负感情"。"好像人生目标狭隘了一些,"安一免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希望为自己多考虑一些,他觉得这应该能实现,毕竟"自己救了那么多人,命运应该会给个好结果吧。"

    但一部分的自己已经随着疫情和那次自杀离开了,可以的话,他希望回到去年年初,生活像从前的那些年一样,疫情从来没有来过。

    应受访者要求,彭乐、王志国、安一免为化名。

    实习生薛晓咚对此文亦有贡献。

  2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人将圣经罗马书中「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内容写入区块高度 666,666

    链闻消息,在区块高度 666,666 处有一条 OP_RETURN 备注信息,信息内容引自《圣经》新约中的一卷《罗马书》中的内容,为「Do not be overcome by evil, but overcome evil with good - Romans 12:21」,中文意思为,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发送和接受地址的前几个字符包含单词「上帝」和「圣经」,且该笔交易手续费为 50 美元,超出交易转账的平均值,疑似为发送者故意留下的信息备注。

    https://www.blockchain.com/btc/tx/057954bb28527ff9c7701c6fd2b7f770163718ded09745da56cc95e7606afe99

    底部十六进制的 Pkscript convert to ascii

    6a46446f206e6f74206265206f766572636f6d65206279206576696c2c20627574206f766572636f6d65206576696c207769746820676f6f64202d20526f6d616e732031323a3231

    show

    Do not be overcome by evil, but overcome evil with good - Romans 12:21

  2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端传媒】疫情中的失亲者:世界向前跑,他们留在了原地

    theinitium.com - 特约撰稿人 江一元 发自武汉

    编者按: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一个足以瘫痪世界、为时代画下转折点的病毒闯入人们的视线。随后一年,COVID-19在全球造成逾九千万人感染、超过两百万人死亡。武汉,作为充满争议的"头号疫区",渐渐隐没在其他重灾区的尘嚣中。在封城一周年之际,端传媒重访疫情起点,捡拾失落的个体,叩问疫情留下的改变、伤痛与重生。愿回望的目光,温暖当下的寒冬,并向未来注入力量。这是专题的第一篇,记录了失亲者的故事。

    2020年最后一天,刘璐窝在沙发上,焦虑地等待手机提示音响起。

    她刚刚发布了一条 1450 字的长微博------一封写给武汉某医院院长的公开信。2月8日,她的弟弟因感染2019冠状病毒肺炎,在ICU病房去世,年仅 43 岁。之后一整年,刘璐都想"要个说法"。她频繁拜访信访局、给相关部门写信、在微博@大V,但一直没收到任何回应,无奈之下,决定发出这封公开信。

    十九天后,那条微博的数据一直停留在 9次转发、3条留言和7个点赞,其中,转发和留言都来自她自己的小号。

    刘璐感到沮丧。在这座以"每天不一样"作为口号的城市里,向前看,似乎是唯一的选择。空了76天的街道很快被车辆和行人填满,上下班高峰期时,长江大桥和过江隧道依旧要堵上好几个小时。整改后重新开放的江汉路步行街,迅速被商户和顾客塞满,重现武汉商业"首街"的繁荣。大多数人都不愿回忆和谈论那段黑暗的日子,他们忙着赚钱,忙着消费,步伐匆匆地向前飞奔。

    李文亮医生"吹哨"一周年,或是"发哨人"艾芬在微博上维权时,关于武汉疫情的记忆被短暂地唤醒,又迅速被新话题掩盖。但是,在微博不被注意的角落里,还有很多像刘璐这样的疫情中的失亲者,一遍一遍回溯亲人生前的细节,自顾自地说着"如果当初⋯⋯"3869这个武汉官方通报的死亡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彻底破碎的家庭和无法走出伤痛的人,他们被快速驶向前方的列车留在了原地、留在了悲痛中。

    无法向前看的人

    弟弟去世后,刘璐的生活像是停滞了。

    她之前在网上做珠宝和化妆品生意,经常出去参加活动和饭局,认识新的客户。但2020年,她完全没心思打理生意。受疫情影响,生意本就不好做,总价值十几万的化妆品一盒一盒地堆积在家,房租拖欠了一年,刘璐也不愿意出门见客户。除了吃饭和睡觉,大部分时间,她都窝在货品旁边的沙发里看手机,一看就是一整天。

    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常常整夜睡不着觉,中午从床上爬起来,头疼一整天。她曾尝试跟身边的朋友倾诉,絮絮叨叨说着弟弟的事情。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表现出关心和同情,劝她想开点。时间久了,说得多了,回应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不要再"传播负能量"。

    刘璐气得删除了一大半的微信好友。这些人大部分是原来做生意认识的,经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美食和美景,刘璐原来常常给他们点赞,但弟弟去世后,她一看到这些内容就莫名地生气,觉得他们只知道岁月静好,不懂人间疾苦。

    在那之后,刘璐觉得没人理解她,躲进了网络世界。她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专门记录与弟弟有关的事,有时一天一条,有时一天三条,想到的时候就发。冬至那天,刘璐买来一份热气腾腾的水饺,第一件事就是拍视频,发到微博上,配的文字是:"我至今不能相信,你没有走过上一个的冬季。"

    黄琳也觉得没有人能理解她。母亲去世后,她一直活在愧疚里,整夜失眠,无缘由地发脾气。特别是母亲刚离开的那段时间,她整天躺在家里哭,完全没有心思辅导女儿的作业,常为一些小事跟老公吵架。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僵,黄琳愈发不知该怎么跟他们开口,情绪都郁结在心里。

    有时候实在崩不住了,黄琳会约老同学王薇出来聊聊天,她同样在疫情之中失去了母亲。黄琳佩服王薇------她很快重新开始工作,又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照片,似乎已走出了阴影。王薇却叹了口气,还能怎么办呢?

    三月底,王薇就响应复工复产的口号,回到工作岗位上,她根本没有时间处理悲伤。除了几个关系较好的同事,王薇基本不跟人聊起母亲去世、自己和父亲感染的经历。"他们坐在家里看电视,根本不知道事实是怎么样的。"

    除了向前看,王薇觉得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在这场疫情之中,她不仅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也是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以及,一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领导要求大家天天在"学习强国"打卡,积极转发宣扬国家战"疫"的正能量新闻,王薇憋着一肚子火:"根本不是这样",却只能机械地转发。"身为一个党员能怎么办呢?"她抹了把眼泪,勉强笑了下,"(党员这顶)帽子戴在头上,限制太多了。"

    回到家里,王薇也没有喘息的机会,她忙着给丈夫做饭,辅导儿子做功课,周末还要去探望独居的父亲......生活迅速恢复到原来的节奏,她强迫自己忘记那几个月的经历,承担起母亲在家里的责任。

    "听到别人比我惨,才觉得好受一些。"

    独处的时候,那些痛苦的记忆如沉渣泛起。她到现在还记得,刚带母亲去医院的那几天,急诊大厅里挤满了人,光打针就要排队 12 个小时,有些人排着排着突然倒在地上死掉,几个小时都没人来处理,而排在身后的人绕过尸体继续向前蠕动。她记得自己躺在病床上,旁边的病人正在吸氧,不知不觉地没了声音,人就这样走了;半夜去开水房打水,她踢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低头一看才发现是一具随意包裹着的尸体⋯⋯想起这些和母亲的死,王薇便会躲着家人哭一会儿,再迅速打起精神。"比我家还惨的多了去了,不都照样得活下去吗?"她这样自我安慰。

    和王薇一样,刘璐也会从更悲惨的故事中汲取安慰。疫情之后,不玩微博、不关心社会事件的刘璐养成了看社会新闻的习惯。她关注了上百个新闻平台、律师和知识分子的账号,还加了好几个医患纠纷维权群------有人做近视眼手术导致失明,有人因误诊而全身瘫痪,有人只是拔个牙却猝死......

    "听到别人比我惨,才觉得好受一些。"刘璐有时甚至觉得,这些可怜人比亲戚朋友们更贴近她的心。

    刘璐跟好几个亲戚断绝了往来,包括弟媳。弟媳不赞同刘璐起诉医院、信访维权,觉得这是在"闹事",怕影响到她和孩子今后的生活。两个人为此争吵过很多次,最后互删微信好友,再不往来。

    11月,小侄子过生日,弟媳请了很多亲戚到家里庆祝,但没有邀请刘璐。那天晚上,她在外卖软件上给侄子买了一个蛋糕送过去,接着又给自己买了一份水饺。空荡荡的客厅里,刘璐独自坐在沙发上,边吃边看手机。

    维权群里几百条信息迅速地滑动,刘璐看着这些陌生的网名,获得了一种莫名的安慰和力量------世上有那么多苦难,她并不是孤身一人。

    最后一天,他留下一句:"救救我"

    一些画面长久地缠绕着失亲者们。

    提起母亲,黄琳就想起她们的最后一次对话,然后在心里骂自己。

    2月9日,父亲作为确诊病人,由社区统一安排住进了武汉市普爱医院,一周之后,母亲也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结果为阳性。黄琳和丈夫、孩子困在家里,她急得不停地给社区打电话,但社区称母亲属于特殊病人,需要由卫健委统一安排。

    直到2月16日,母亲仍未入院。中午,母亲打来电话,用充满愤怒的语气命令黄琳立刻赶过去照顾她。黄琳解释说,小区封闭了,也没有车,她过不去。但母亲不依不饶,像小孩子一样闹脾气。黄琳的怒气一下子窜上来:"你都确诊了还要我过来,万一感染了怎么办,我的孩子和老公怎么办?"

    黄琳挂掉了电话,她没有想到,这会是自己和母亲最后的对话。

    晚上,黄琳还在犹豫要不要给母亲道歉,就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母亲去世了。她感觉脑袋像针扎一样疼,一低头,整个人晕倒在地。第二天一大早,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就把遗体运走了,黄琳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

    很久之后,黄琳辗转听到,母亲是被上门巡逻的工作人员发现的,当时她正躺在卫生间的地上,已没有了呼吸。这个消息再次让黄琳崩溃。她不敢细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经历了什么。这成了她永远的心结。

    王薇也一直遗憾,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2月初,母亲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去世,得知消息时,王薇和父亲正在酒店隔离,父亲高烧至39度。为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王薇骗过隔离酒店的志愿者,偷偷开车出去。隔离病房不让靠近,王薇裹紧羽绒服,在湿冷刺骨的风里等了很久。她远远看见几个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用担架抬出两具遗体,立即站起身来。其中一个应该就是母亲吧,她心里猜想,眼泪顺着脸颊淌到下颌。

    接下来两个月,她和父亲相继确诊,在隔离酒店、医院和康复中心辗转多次,最终才康复回家。这段时间里,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照顾父亲上,从不提及母亲。只有晚上,躺在自己的病床上,王薇才会闭上眼,任眼泪止不住地流。

    遗憾和愧疚拉扯着活着的人,让他们无法迈开脚步。

    过去的一年,刘璐常常责怪自己太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官方前期信息不透明、媒体报导有限,直到1月23日武汉封城那天,刘璐都觉得这只是一场流感。弟弟刚发烧时,她还说:"没必要去医院,吃几片维生素C,蒙着被子睡一觉就好了。"弟弟和弟媳先后确诊住进医院,她仍然没当大事。直到弟弟突然去世,她才恍然,原来这个病会死人。

    刘璐生于1970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成长起来,事业达到巅峰时,又因下岗潮,再次陷入经济焦虑之中。回顾自己的人生,刘璐觉得自己始终围着钱打转。她和弟弟从小一起生活,关系很密切。长大之后,刘璐投身事业,不结婚,不生小孩,也很少跟亲人相处,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靠弟弟处理。弟弟去世后,刘璐才意识到,自己逃避了多少做姐姐的责任。不论是在感染期间,还是此前43年的人生里,她都没能照顾好他。但这一次,她没法再置身事外。

    她把弟弟最后几天在医院里发的微信信息拼凑起来,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叙说:入院第一天,他说,按铃一个小时都没医生来照顾他。李文亮去世那天,他说,李医生条件那么好,都走了。最后一天,他留下一句,救救我,就昏厥过去,再也没能醒来。

    刘璐对一件事耿耿于怀:弟弟入院两天就变重症,2月2日就变危重,为何没有被及时转入ICU?医院对弟弟的治疗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在得到解释之前,她没办法开始新的生活。

    插画:Tseng Lee

    为弟弟"要个说法"

    先开始,刘璐想以医疗损害为名起诉医院,没有律师愿意接这个案子,她四处咨询律师,自己写好起诉书提交到法院,又因没有医学会的医疗鉴定被退回。刘璐向中华医学会提出申请,却得到回应说,涉及2019冠状病毒肺炎的医疗鉴定超出其能力范围。诉讼这条路,还没开始,就被堵死。

    刘璐多次对法院不予立案的决定提出质疑,每次都得到一样的回应:"因案件涉及疫情,需要研判并向上级汇报"、"根据上级精神和有关政策,法院目前对此类案件采取不予立案的政策"。

    刘璐不能理解,为什么所有的相关部门都"谈疫色变"。她对医院的诊疗过程存在质疑,应该有渠道向医院或监管部门反映。为什么到了这件事上,一切都变得不正常了?她跑信访局、打市长热线、给各级领导写信......尝试了各种方法,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其他家属的介绍下,刘璐学会了使用 Twitter 。鱼龙混杂的信息从防火墙的另一边喷涌过来,她甚至感觉,自己这几十年接受的教育几乎被推翻,原本稳固的世界观,一点一点坍塌。

    为什么有些关于疫情的报导会被删除,为什么报道疫情的公民记者会被判刑四年,为什么说真话会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作为一个从不关心也毫不了解政治的普通市民,她有太多不能理解的事情。刘璐偶尔会跟微博和 Twitter 上的网友聊起这些,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一边骂一边叹气,最后无奈地说一句,在中国就是这样。

    但"凭什么只能这样?"刘璐继续打电话、写信、跑信访局,试图在法律框架内开辟出一条表达诉求的路径。她从亲戚那里借来一个录音笔,跟法院、信访局或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沟通时,悄悄录音留证。除了原来的微信账号,她又注册了一个小号,还学会了使用 Signal 聊天,并从好几个逝者家属群里退出来,避免惹上麻烦。

    这是不得已的举动。据刘璐了解,武汉解封之后,很多接受过国外媒体采访的人都被所属地的居委会、派出所或其他相关部门盯着。逝者家属们成了"敏感群体",常常担惊受怕,不敢再接受媒体采访,也尽量避免跟其他家属联系。

    在家属群体里,刘璐属于比较低调的那种,她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表达激进的观点,但仍然遭到其他家属的质疑。前一个月,有一位家属的诉讼在立案的前一天被撤销,有人猜测,是因为她总去"闹事",给法院造成了压力,才连累了其他家属。刘璐又生气又难过,相比于其他朋友的不理解,家属之间的嫌隙更让人心寒。

    但她自己也很难免于恐惧。12月,刘璐最早认识的逝者家属之一李伟从外地回到武汉,约她吃饭。李伟和弟弟年纪相仿,刘璐觉得很亲切,偶尔会在signal上跟他聊天。当李伟提出见面时,她既期待又忐忑。

    在家属群里,李伟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父亲去世后,他充满了愤怒,在大量的外媒采访中声称,是政府的瞒报害死了父亲。

    很多家属骂李伟是"汉奸"、"卖国贼"。刘璐对此忿忿不平,觉得李伟有表达的自由,恨不得站出来声援他。但与此同时,刘璐又很矛盾。她认为,有些外媒报导跟国内官媒报导一样具有偏向性。她不赞同李伟"打舆论战"的方式,这样很难推动事情的解决,反而会被当作政治博弈的工具。

    见面那天,刘璐和李伟从午饭一直聊到晚饭时间,从小时候在武汉的记忆到今后的打算,什么都聊。但当李伟提出想把她介绍给外媒记者时,刘璐变得紧张起来,坚定地拒绝了。

    李伟提出拍张合照留作纪念。"还是算了吧。"刘璐害怕因此跟李伟被归为同类,贴上"激进"的标签。

    李伟尴尬地笑笑,"没事,我理解"。两个人沉默了一段时间,便仓促告别了。

    出口

    2020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武汉的节日气氛尤其浓烈,马路两边挂满了红灯笼和红旗,大街小巷挤满了游玩的人。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期盼已久的亲人团聚的日子,但对刘璐来说,不过是又是难熬的一天。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窝在客厅的沙发里。有家属在群里发来节日祝福,刘璐回复了一句,"中秋快乐"。犹豫了十分钟,她又点开聊天界面,改口说道:"我们的中秋,没有快乐"。微信群沉默了一段时间,有人回复她,"同感",有人发来一个哭泣的表情。刘璐反复翻看这几条消息,心里觉得好受了一些。

    过去的一年,像刘璐一样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人,从愤怒变得悲伤再变得无力。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他们太渺小,说不了什么,也做不了什么,只能安慰自己,时间会治愈一切。

    王薇强迫自己不去回忆那几个月的经历,时间久了,想起母亲的次数越来越少,家庭生活给她的满足感也越来越强。黄琳在母亲去世后一度陷入抑郁,最近,她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一点一点地挪开压在心里的石头。

    一些人寻求宗教的安慰。父亲在染疫后未得到及时医治,于2月初去世,一度令恩哥沉浸在悲愤中,在网上骂医院、骂政府。他是典型的武汉人,脾气大,性子急,带有一点江湖气。疫情之前,他在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商人,都应付得游刃有余。但父亲的离世,击碎了这套游戏规则带给恩哥的自信,他转而皈依了佛教。

    恩哥关掉了名下的公司,跟生意场上的人减少往来,也几乎不在网上跟人对骂。"都没意思。"他说。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在家里打坐念经,或开车几小时、到郊区的寺庙里供奉香火。按照佛经的说法,这样做能替死去的父亲行善积德,恩哥觉得,这比向政府追责更有用、更容易。

    恩哥有时会尝试开导刘璐,劝她放下执念,"善恶终有报"。刘璐不认同他的做法,觉得这不是"放下",而是"放弃"。但听他分享得多了,刘璐慢慢开始了解佛学,其中的生死观念给了她很大的慰藉。按照佛家说法,去世的人没有死,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刘璐试着去寺庙烧香。她跪在佛像正前方的蒲团上,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跟弟弟说话。音箱里的诵经声和淡淡的香火味在身边飘荡,刘璐感觉眼皮越来越沉,思绪越来越轻,弟弟的脸浮现在脑海里,好像他真的没有离开。

    在那之后,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刘璐都会把一整天的时间空出来,去寺庙上香祭拜,其他的日子,再像往常一样看病历、写信、打电话、上访。刘璐听说,有些人维权了七八年才成功,还有人成了一辈子的访民。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那个想要的"说法"。

    但现在,望不到尽头的日子,被无数个初一和十五切割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时间,刘璐觉得安心了很多,也更加确定,会继续走下去。

    应受访者要求,刘璐、王薇、黄琳、李伟、恩哥为化名。

  2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C.赖特·米尔斯 - 社会学的想象力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成绩,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下载链接

  2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有人用过 XMPP 协议通信么?

    看到今天 Solidot 推送的为什么俄罗斯网络犯罪分子流行用 Jabber

    俄罗斯网络犯罪世界充斥着谜团,但有一种技术 充当了主要的通信工具:有 18 年历史的分布式开源即时通讯协议 Jabber。根据安全公司 Flashpoint 的研究,黑客做交易、分享情报和对恶意程序提供技术支持都是通过 Jabber 完成。该公司资深研究员 Leroy Terrelonge III 称,在网络犯罪经济中,Jabber 是通信的黄金标准。Jabber(或又叫 XMPP)通信系统由数千个独立服务器构成,在全世界有大约一千万用户。有 10 亿用户的 WhatsApp 使用的是一个 XMPP 变体。ICQ 曾经统治了俄罗斯 IM 市场长达 20 年,在 2013 年 Edward Snowden 披露美国的大规模监视之后俄罗斯人开始转向了 Jabber。Jabber 加上它的加密插件 OTR(off-the-record)能为通信提供强加密支持。Jabber 的联邦式架构允许任何人运营服务器,这对犯罪分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担心企业与政府之间合作过于紧密。

    XMPP 客户端也支持各种平台

    Project Name Platforms
    AstraChat Android / iOS / Linux / macOS / Windows
    BeagleIM by Tigase, Inc. macOS
    Bruno the Jabber™ Bear Android
    ChatSecure iOS / macOS
    Conversations Android
    Converse Browser
    Dino Linux
    eM Client macOS / Windows
    Gajim Linux / Windows
    Monal IM iOS / macOS
    Movim Android / Browser / Linux / macOS / Windows
    Poezio Linux / macOS
    Profanity Linux / macOS / Windows
    Salut à Toi Android / Browser / Linux / Other
    Simple IoT Client Windows
    SiskinIM by Tigase, Inc. iOS
    Spark Linux / macOS / Windows
    StorkIM by Tigase, Inc. (Tigase Messenger for Android) Android
    Swift Linux / macOS / Windows
    txmmp Linux
    UWPX Windows
    yaxim Android

    之前广场君写过用Matrix进行匿名加密的私聊,好奇两者的区别是?

  3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文学】太宰治 - 人间失格·斜阳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人间失格》(1948)是太宰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写于自杀之前,即他的绝笔之作。也是太宰文学“最深刻的到达点”(奥野健男)。刻画了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炎凉,沉缅于酒色,最后毁灭了自己。

    《斜阳》(1947)是日本战后文坛非常重要的作品,曾创下战后文学作品畅销的记录,“斜阳族”一词作为没落贵族的代名词而广为人知。作品表现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微,荣华不再的窘境,也可以说是太宰奉献给没落贵族的挽歌。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

    本名津岛修治,青森县人,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思想消沉、幻灭,不满现实的人生,几度自杀未果。一九三五年,他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后因出版多部带有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一九三九年,他的《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一九四八年,他以《如是我闻》再度震惊文坛,并开始创作《人间失格》,书成之后,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其灿烂多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


    下载链接

  3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 pdf下载

    内容简介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把1991年至2013年汉语网络文学诞生及其发展的历程,逐日、逐月、逐年地进行搜集和清理,对其中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代表作品、各项活动、各类事件、重要关键词等作了完整记录,保存了网络文学为完备而原真的原始资料。
    《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为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结题成果,并在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等级"。该数据库收集了从1991年汉语网络文学在北美诞生到2013年12月底共23年汉语网络文学研究资料。所有资料以存目方式出版成书供读者查阅,资料原文做成电脑软件放在网站运行,可在互联网上供用户查用。该数据库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种最为完备的网络文学研究的第一首文献资料。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即为项目成果之一。


    下载链接

  3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哲学】萨特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mobi下载

    内容简介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浸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4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


    下载链接

  3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全现在】芝加哥枪击案中,那个想“逆流而上”的中国人走了

    https://www.allnow.com/post/5ffec898d8d18c15032021ae

    作者:李一鸣

    “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 “会。越多人坚持这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1月9日是周六,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生范轶然坐在车中。前一天,他刚刚对毕业论文做了最新一次的修改------这是他读博的第四年。如果一切正常,他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这篇博士论文。

    这天下午,范轶然的女友去看牙医。在等她回来的这段时间里,两人互发着信息。一条信息发出后,女友没有等来回复,感到有些异样,她折回停在公寓的车中查看。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倒在车中的范轶然------头部近距离中枪;凶手使用的0.45英寸口径手枪的子弹壳,就掉落在本该属于她的驾驶座上。彼时,是当地时间13:50。

    凶手所持的0.45毫米口径手枪。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凶手所持的0.45毫米口径手枪。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据《芝加哥论坛报》当地时间1月10日报道,犯罪嫌疑人是32岁的杰森-南丁格尔(Jason Nightengale)。这天下午,他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与其北部的埃文斯顿市随机选定目标持枪射击,范轶然是他的第一个目标。当天,总共有7人遭遇袭击,其中三人死亡,四人受伤。当地时间17:35,这位警方认定的凶手在埃文斯顿被击毙。

    北京时间1月11日下午,范轶然遇难的消息传回中文互联网。在随后的报道中,他被还原为一名名校毕业,履历精彩的学者。"范是我们最好、最聪明的研究生之一",芝加哥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授哈拉尔德-乌利希在推特上表示。

    但范轶然的一名朋友告诉全现在,在金融专业方面的履历与成就,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人活一辈子,总要干点事",范轶然曾经这样说道。导演话剧、参加公益,范轶然想把外人眼中的精英活成别的样子。他最大的愿望,是回到北大任教,当一名讲授哲学的老师。

    在范轶然于北大就学期间导演的话剧《九人》中,每两幕中间,都会穿插一段视频,每段视频中都会提出一个问题,由各个不同身份的角色分别作答。最后一段视频里的问题是:"您认为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

    范轶然饰演的建筑师坚定地答道:"会。越多的人坚持这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逆流而上的人"

    直到范轶然的名字在朋友圈刷了屏,现居于美国的赵怡(化名)才猛然意识到,刚才看到芝加哥大学声明中提到的那位被枪杀的博士生"Yiran Fan",就是他。她想不到,毕业近十年后再次听到范轶然的消息,竟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芝加哥大学于1月11日的官方声明截图。图片来源:news.uchicago.edu

    芝加哥大学于1月11日的官方声明截图。图片来源:news.uchicago.edu

    一名北大毕业生告诉全现在,上大学时,因为多次参与话剧并担任导演,范轶然有了"范导"这个称呼。而《九人》,是范导在北大期间导演的最后一部话剧。

    2012年,范轶然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并保送同院系研究生攻读金融硕士项目。下半年,他参与梦桃源剧组的话剧《九人》,并担任导演,参加北大一年一度的剧星风采大赛。

    《九人》剧本改编自经典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与原作不同,《九人》把场景从美国搬到中国,将陪审团人数从12人改为9人------这也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数。九人陪审团讨论的,是一起凶杀案。剧组团队的人员从理到文,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政管、中文等多个专业。而九人陪审团中,也囊括了大学教授、学生、穷民工、餐馆老板等。在舞台上,针对一起凶杀案,每个人的个人背景与经历,都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与意见。

    话剧中,陪审团成员需要判断一名男孩是否是杀害其父亲的凶手。在看似确凿的证据面前,只有6号陪审员给出了无罪的意见------他是一名建筑师,扮演者正是范轶然。

    据主要成员为北大校友的自媒体《北窗》报道,范轶然深度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剧星风采大赛(简称"剧星")由学生自由组队报名参加,赛程分为初赛、复赛、决赛。最终,《九人》在该届"剧星"中获得了初赛小组冠军。

    该剧的最后一幕,另一名陪审员对范轶然饰演的建筑师说:"我还以为建筑师都生活在一个个坚固的工程结构里,生命不过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管道或桥梁,最高的法则是稳定和效率。"

    范轶然回答:"大概是我的同情心,不愿意向那些工程结构投降。"

    "我不能容忍所有人都站在有罪一边,总要有人替他说话。我愿意做那个逆流而上的人。"

    "只要坚持梦想,就值得人们尊重"

    从小学到博士,范轶然的简历"完美又让人羡慕"。在有关他的新闻下,有人评论说,博士毕业后,他一定能进入最顶尖的金融机构,或是成为卓越的金融人才。范轶然的好友称,和其他金融专业的学者不同,范轶然就读于金融专业期间,一直希望能在专业范围内实现自己的社会关怀。

    本科的最后一年,他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参加了一个致力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文教育的组织举办的公益项目。根据范轶然后来撰写的《巴马行随想》中记载,去往广西之前,他有一种困惑------究竟应该告诉那里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鼓励他们闯出家乡,与来自大城市的孩子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还是应该采用某种"愚民政策",让那些孩子在自己出生的环境中"平凡安逸"地度过一生。

    范轶然从北京长大。新浪微博上一位自称范轶然小学同学的用户透露,自己与范轶然一家曾住在一个院子里,后者是当时年级的大队委。

    范轶然中学就读于北师大实验附中,高三时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在《巴马行随想》中,他承认,自己"从小生活在大城市,从来没到过比较偏远的县城,当然更没有进过县城中学中的教室"。迈进乡村教室的那一刻,他见到的是与自己教育环境截然相反的景象:桌椅没有钢材和油漆,而是粗糙的木头;教室里没有悬挂电视,只有部分教室才具备的多媒体设备看起来也并不常用。一间教室挤满了60名学生,齐齐地向范轶然微笑。

    他还曾到一个学生的家里走访。在那个家里,没有电灯,冬天只能烧火取暖,墙上的装饰只有学生的奖状。孩子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家。

    这些孩子急切地希望能从范轶然这些北大来的学生身上学到一些学习方法。这让范轶然开始反思自己出发前的那个困惑。"也许我出发之前所思考的问题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决定这些孩子应该如何度过一生的人不应该是我们,而应该是这些孩子自己。"在文章中,范轶然这样写道。

    "无论你爹是谁,只要我坚持梦想,你们就没有理由鄙视我!"这句出自学生之口的话,让范轶然"振聋发聩","也许正像这个孩子说的,只要坚持梦想,就值得人们尊重。"

    在《九人》中,众陪审员也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公正"。范轶然饰演的建筑师给出的回答是:"当我们用统一标准去对待众人时,要看到他们站在不同的起点之上,这才是公正。"

    《九人》剧组合照,清晰者为范轶然。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话剧九人"

    《九人》剧组合照,清晰者为范轶然。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话剧九人"

    "砸碎地狱的自由"

    2013年4月,《九人》在"剧星"复赛中被淘汰。剧组吃了散伙饭,他们相约,要让《九人》连演十年。

    而范轶然则在剧星大赛结束后,从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项目中退学,并在剑桥大学拿到了研究型硕士学位。事实上,范轶然的一位好友告诉全现在,在光华管理学院读硕士期间,他在一年中就已经修完了两年全部的课程。此后的2013到2016年,范轶然一直在为申请博士而努力。他希望博士毕业后,可以当老师。

    2014年8月,范轶然从剑桥搬到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读金融数学硕士。为了赶上来年的博士申请,他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了两年的课程,拿到学位。范轶然北大期间的同学对全现在称,范轶然在海外读书期间也经常和国内的朋友联系,基本每年都会视频与《九人》剧组的朋友一起跨年;在剑桥的硕士项目毕业时,还曾邀请了一位好友前往英国参加自己的硕士毕业典礼。

    但他的努力却没有及时换来回报。据非虚构作品集《新留学青年》作者廖元辛书中的记录,2015年3月,范轶然申请美国大学的博士项目失败,只能等到来年再次尝试。在等待再次申请的期间,他在布斯商学院Fama-Miller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同年,他加入了芝加哥当地的华人剧社,风车剧社,并执导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剧作《禁闭》。

    《禁闭》和《九人》一样,都是在封闭的场景里展开剧情。在范轶然导演的《禁闭》中,风车剧社的陈静远扮演剧中的男主角------一个直到死后都在焦虑于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政论文作者,他要办一部和平主义的报纸,却在战争环境下被当作逃兵击毙。在廖元辛眼中,"习惯性焦虑"性格也纠缠着范轶然的申博之路,在那条路上,范轶然"似乎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在范轶然的自述中,他从初二开始便产生了"人活一辈子,总要干点事"的想法。开始,这个理想是做医生,研究出治愈癌症的方法;高三填志愿时,愿望没变,手段改成了读商科,赚钱资助别人攻克癌症。到了光华管理学院,他发现国内教育体系有不少弊端,于是想做校长;但后来念及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便打算读博士并任教,"用自己的力量去正一正学术风气"。

    在北大读本科期间,范轶然还同时拿到了哲学系双学位,着重关注存在主义哲学。范轶然的一位好友对全现在称,他寄托于读博这件事上最大的愿望与目标,就是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北大任教,在本科时期就读的光华管理学院开设一门《哲学导论》课。

    2015年12月4日,《禁闭》在芝加哥上演。据陈静远回忆,他每次接范轶然去排练,两人都会交流科学、哲学或者其他话题。在他眼中,范轶然严谨而小心,甚至会有些"怪癖"。比如在生活中,他从不吃酱;在读本会上,他会仔细地念出每一个他批注的细节,例如"三个演员位置成150度钝角等边三角形 ";在这一场中,哪个灯要开、哪个灯要关等。

    《禁闭》演出结束后不久,陈静远即将离开芝加哥,而范轶然则成功申请到了芝加哥大学布斯和经济系的联合博士项目。陈静远向范轶然表示祝贺,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交流。

    《禁闭》剧组合照,一排正中者为范轶然。图片来源:风车剧社官网

    《禁闭》剧组合照,一排正中者为范轶然。图片来源:风车剧社官网

    范轶然的一位朋友对全现在透露,范曾在2016年在朋友圈中表达了对芝加哥地区枪支暴力现象的控诉。"'枪不杀人,人要杀人' 这样的说法太过轻浮",陈静远在回忆范轶然的Facebook帖子中也写到,"因为枪可能让任何一个恰好想杀人的人杀人。"

    《禁闭》的最后一幕,男主角打开了密闭空间的门,但却主动留在了这里。在风车剧社接受采访时,范轶然将此视为萨特的隐喻:"不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是怎样的地狱圈子,我们都有砸碎它的自由。如果我们不去砸碎它,仍然愿意呆在里面,那我们就是自由地判定自己下地狱。"

    然而现实中,范轶然人生中的最后一天,却没能走出那辆汽车。

  3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程序员修炼之道:通向务实的最高境界(第2版) azw3下载

    内容简介

    《程序员修炼之道》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被一代代开发者奉为圭臬,盖因它可以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或编写出更好的软件,或探究出编程的本质,而所有收获均不依赖于特定语言、框架和方法。时隔20年的新版,经过全面的重新选材、组织和编写,覆盖哲学、方法、工具、设计、解耦、并发、重构、需求、团队等务实话题的最佳实践及重大陷阱,以及易于改造、复用的架构技术。本书极具洞察力与趣味性,适合从初学者到架构师的各阶层读者潜心研读或增广见闻。


    下载链接

  3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密码朋克 1993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056803752554.htm

    演讲:刘怿斯,Mask Network CTO


    先简单做下自我介绍,我是 Mask Network 的 CTO 刘怿斯。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Cypherpunk1993」,会讲到 Cypherpunk 的渊源、由来,再介绍下 Cypherpunk 所推动的一些技术发展以及现在这群 Cypherpunk Men 活跃在社区中做什么,还有我们所展望到的未来。

    在真正介绍 Cypherpunk 之前我需要先拆分一下,「Cypher」和「punk」。那「Cypher」是什么呢?讲到「Cypher」就不得不讲到 Cryptography (密码学),「Cypher」要把它真正定义的话其实就是一种加密、解密算法的套件,可以用这么一个工具做出加密和解密的事情。

    讲到 Cryptography 就需要讲一些密码学的历史。密码学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或者说是它的雏形。大家看最左边是埃及的壁画,壁画上其实是象形文字,在 4000 年前左右的事情。后来考古学家发现这个壁画,那这个象形文字和其他象形文字还有些不同,因为传达了一些比较不一样的信息,他们发现古埃及人尝试把一些内容隐藏在这么一个,平常来看绝对不是正常的象形文字的壁画里面,那时候他们相信这种加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乐趣,当成一种娱乐来做,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

    时间再向后推 1800 年,到了古罗马时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凯撒大帝,大家可能都听过。在现今也经常会提到「凯撒位移」,那「凯撒位移」本身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希望将一些内容,比如说要去打仗,需要把指令加密后传输到前线去,这其实也和后世使用密码学的方式或者目的相同。

    凯撒位移是什么呢?可能大家初中或高中的时候也都接触过,比如说 26 个英文字母,从 A 到 Z,正常拼一个单词「apple」,用了凯撒位移之后的 apple 就可能变成「bqqmf」,相当于每个字母向前或向后移动位置。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一个密码,在当时如果不知道这种形式的话,其实是很难知道它里面真正的内容。

    时间再向后推 2000 年,到了二战时期。大家如果看过一部电影《模仿游戏》的话,应该是 2015 年的一部电影,讲的是艾伦图灵,一位英国的数学家或说计算机科学家,他在二战时期对盟军做的最大贡献其实就是破译了「英格玛」密码机。

    这时候大家会发现密码学一直以来,或者说从 2000 年之前就开始被用作于战争或者间谍行为里面,并没有真正走进用户或者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直到什么时候才慢慢开始有往生活中演进的雏形呢?到 1970 年代。1970 年代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美国的「标准局」(国家标准委员会),他们向社会公众或者向所有研究机构去征求用于数据加密的标准,也就是后来制定出来的 DES。他们收到了几十份的提交,最后选出最好的一份,把它设定成了美国国家数据加密的标准。

    这是 DES,也是后来很多人尝试去攻破的目标,也包含右边图上的两个人,Diffie 和 Hellman,这两位都是图灵奖的获得者。他们其实在那时候发明了一种叫做「Deffie-Hellman Key Exchange」密钥交换的算法,如果对它感兴趣大家可以去搜下 DH。

    比如说我们在区块链里面,或者说我们现在更多用到的 ECDH,它其实是基于椭圆曲线的「Deffie-Hellman 密钥交换协议」,是非常出名的一种协议。在我们 Mask 产品里面也是使用了这么一套加密的方式。

    从 1970 年之后,慢慢密码学才真正走入或者尝试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里。

    我们再把时间向后拉 20 年,也就来到了 Cypherpunk 的发源时代。很多同学都知道比特币,也都知道比特币最早源于一群密码朋克,那 Cypherpunk 到底是什么呢?它不是具象的东西,其实是一个社群、社区,最早起源于 1992 年年底,秋天或者接近冬天的时候,由三个人共同发起的。

    它一开始其实不是 A mailing list,mailing list 大家可能也有所耳闻,叫做「邮件列表」,邮件列表其实更像现在的群聊方式,但这是三四十年前的群聊。如果说你要加入到一个邮件列表中去的话,任何人往这个邮件列表中发送一封邮件,那么所有订阅了这个邮件列表的人都会收到那个人所发出的邮件。

    最早它其实还不是一个 mailing list (邮件列表),最早是 Eric Hughes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数学家,Eric Hughes 在退休前他其实是英特尔的高级工程师,非常厉害的一个人。在 30 多岁的时候炒股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就退休了。

    还有最后一个 John Gilmore 也很出名,算是计算机安全领域或者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专家。大家知道 TCP/IP 吧?TCP/IP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协议,叫做「DHCP」,就是分配 IP 的协议或者工具。他其实就是 DHCP 的发明人。

    由这三个人最初聚到一起,在旧金山这里,他们共同做了这么一个每个月的聚会,都在 Eric Hughes 的公司里面。慢慢地壮大了起来,从本来他们三个人的聚会或者说很小群体的聚会,慢慢地变成了人数庞大的月度聚会。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讨论说既然有这么多新的密码学的发展、密码学算法的发展和一些技术的发展,那是不是可以用密码学的技术真正帮助到互联网用户,甚至是所有的普通民众?这是他们一开始会聚在一起的原因。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 Tim May 这个人在 1988 年做了个宣言,这个可能有些敏感,其实它叫 cryptoist, 算是一种「加密主义」,我就不说名字了。

    他在宣言中提到我们作为民众来说,隐私也好、数据也好,可能会被一些大公司滥用。大家看在四十年前,或者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关注这点了。我们的隐私都可能会被这些大的公司或者说别有用心的人、坏人所滥用,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是不是可以用密码学的方式、用密码学的技术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来对抗这些坏人?

    他们几个人或者说 Cypherpunk 社群的人一开始坐下来讨论的就是能不能够通过一些密码学的方式把自己武装起来,对于别人的攻击也好,自己隐私的泄露、被滥用也好,是不是都能有一些比较好的作用。

    在 1993 年或者 1992 年底他们就开始讨论,因为他们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关注到了这方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来线下参加活动,毕竟是在旧金山,那时候不管哪里交通都没有那么方便,既然有网络,就在网络上进行集会讨论,一直到 1995 年、1996 年都是非常活跃的。

    这群人讨论的是密码学技术或者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或者是一些很基础的数学讨论,也有人去讨论隐私问题,想一些解决方案,还有人讨论些政治方面的话题。你不能说它是一个纯技术人员、技术专家组成的邮件列表,其实里面包含着无数或者说很多对于互联网、对于自己隐私数据所有权有些想法的人,所以很多社群并不是说一定要是会写代码的人,或者说一定是懂算法的人才能够加入的。

    差不多在 1994 年左右的时候,大概已经有 700 个人,一直到 90 年代末,这个社群已经到达了 2000 人的状态。当然后期有很多垃圾邮件的产生,但不得不说它们还是有很多高质量的讨论。

    这里必须提下一个名字,叫做 Ryan,他用一个网站专门做了当时这些邮件的归档,等下我会给大家看一看那个网站,可以去感受一下当时这些 Cypherpunk man 的邮件讨论的到底有哪些内容。

    这是 Eric 为 Hughes 在 1993 年的 3 月 17 日发出的邮件。

    他把他真正的宣言就在这里发了出来,3 月 9 日写的,然后 3 月 10 日发了出来。具体内容我们就不看,我截取了一段话,我觉得大家需要好好去领悟,至少要了解到。

    「Privacy is necessary for an open society in the electronic age.」

    在现在电子化的时代,隐私对于开放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We cannot expect governments,corporations,or other large,faceless organizations to grant us privacy.」

    我们无法期待政府或者大的组织、大的公司来把这个隐私给我们。真的,就说这些大的公司它们可能都没有关注到我们的隐私,因为它们其实更多是向「钱」看,向能赚更多的钱来看齐的,甚至都没有关注到我们的隐私,更何谈我们期望它们去尝试保护我们的隐私呢。

    「We must defend our own privacy if we expect to have any.」

    我们必须自己站出来,武装起来自己,保卫自己的隐私。

    「Cypherpunks write code.」

    密码朋克们可以写代码。

    「We know that someone has to write software to defend privacy,and we are going to write it.」我们知道总归会有人去写一些软件、写工具算法帮助保护隐私,那我们就是这群人,我们就是一群有知识的,然后能够写代码的、有算法知识的人,可以真正帮助到普通民众,保卫起来自己的隐私。

    这就是他宣言中比较核心的一些部分,我给摘抄了出来,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完整的宣言部分。

    这是 1993 年年初,《WIRED》这也是很出名的杂志,在全世界到现在为止都是非常出名的关于互联网业界或者说电子信息相关的杂志,它们在 1993 年五六月份这期就把「Rebels with a Cause (Your Privacy)」作为标题。反抗的原因其实就是想要为隐私做一些斗争。封面上有三个人,三个人都戴着面具,大家可能也都猜到了,就是 Eric Hughes、John Gilmore、Tim May。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下这 网站,就是我刚刚提到的 Ryan 这个人,他把 1992 年—2000 年的,当然还有比如一些 2003 年的邮件列表中的邮件做了归档。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这个网站上看下里面的邮件长什么样。

    这是里面的截图,第五个 RANTS:A Cypherpunk’s Manifesto,Manifesto 就是宣言的意思。但大家也可以看到旁边有些有意思的讨论,比如有人讨论 PPP,等下我也会说到,其实是一种用密码学来做邮件加密的协议或者标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网站是根据时间来排的,比如说 1994 年 5 月份的邮件列表,这边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讨论。如果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完全可以去看看。

    那到底在邮件列表里面或者社区里面,大家都在讨论些什么?因为我不是亲历者,那是 1992 年开始的邮件列表,到我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它们也开始慢慢不那么流行了。Ryan Lackey 其实是总结了一些当时在社群里面讨论的比较重点的或者比较有趣的话题。

    第一个 Onion Routing (洋葱网络),洋葱路由就是把自己网络的请求、身份隐藏起来,不是直接连接到某个网站上去,而是经过一些改变,可以把它想象成绕了一些弯路,那大家就不知道它真正从哪里来的。讨论目的也很简单,所有的流量都是明文的,如果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想要一些大公司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的话,必须得找一个方式,这就是他们所想的方式。

    第二个 Remailers,可能大家说的比较少,顾名思义就是 remail,比如说你要给一个人发邮件,并不是直接发给他,而是经过一个中介,由这个中介再帮你转发出去,也是达到了一种匿名的效果。

    第三个 Anonymous E-cash,电子的或者匿名的电子现金,也是对于后来比特币的发展或者比特币的发明产生一些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 Anonymous Market,大家可能叫「丝绸之路」或者说匿名的 Market,也是那时候在讨论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人的想法都是,买东西也好、做事情也好,都希望能够匿名。

    第五个 Information Market,新市场,也是跟现在的一些场景息息相关。

    大家其实也都知道,或者说也慢慢意识到数据其实是在不断地被大公司乱用,这些大公司也不是直接拿到你的数据,而是通过一些比较黑色或者灰色地带交易到,问一些公司买来你的数据,那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讨论了。

    还有什么呢?

    比如说 Self-enforcing Contracts,什么意思呢?enforcing 其实就是强制性,Self-enforcing Contracts 就是自我强制性的合同。那时候他们就在想合同还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强制,但没有办法真正来做强制执行,是否有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做到自我强制约束的合同呢?大家可能会想到现在的智能合约,其实也都是从这边开始的一些想法。

    后面比如说 Secure Hardware,跟硬件上的可执行环境也是有些关系的。那时候大家可能想到比如说一些设备,是否能够保证说数据很安全的存储在里面,不会被别人所看到,不会被连接到我电脑上的人所破解出来。

    Date Haven,它其实是数据庇护所,就说有一些不合法的数据或者灰色数据,它其实也是互联网上的资产、信息,那应该怎么样保护起来呢?他们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Cryptography for Users,密码学发展到现在,我们怎么用密码学帮助用户?

    Secure Messaging,安全的这种消息软件,安全的发消息的方式,现在我们接触到很多。

    大家其实可以看到在那段时间里面,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很多人,几百上千的人开始关注隐私问题,甚至他们在宣言中提到大的公司、大的组织有更多的权力、力量可以掌控到我们的数据,甚至滥用数据,甚至侵犯到我们的隐私权,那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武装自己?所有的所有都是关于这样的讨论。

    有了这些想法,看一下它到底发展出来哪些人或者哪些比较出名的作品和工具。这边我需要澄清的是,暗网并不是很危险的地方,当然所有地方都会有危险的存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犯罪分子存在,在暗网中也是一样的。大家看到那些很可怕的东西其实只是暗网的一部分,其实暗网它是一个非常注重隐私的一群人聚集的地方,我们有非常棒的社区讨论着一些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对它有任何的误会。

    Bram Cohen,发现 BitTorrent,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在互联网上非常非常出名,非常非常重要的协议,带动了非常多 P2P 端到端网络技术发展兴起。

    还有什么呢?

    比如说 Hal Finney,他参与了 PGP2.0 发展,当然他的发明人还有 Philip R. Zimmermann,是 Open PGP 的作者。Hal Finney 不仅有 PGP 背景,还发明了「Reusable Proofs of Work」,可被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 RPOW。为后来比特币使用 POW 做出了很多贡献。

    Ian Goldberg,可能大家都没有听说过,什么叫 OTR Protocol?Off-the-Record,Off-the-Record Protocol 什么意思?大家看电影看美剧可能会说我们这次谈话 Off-the-Record,就是不记录在案的谈话,是秘密谈话。基于密码学,发明了这种协议,可以让你保证在互联网上跟其他人的交流对话可以把所有的 moment date 你和他说这句话的证明完全消抹掉,或者说,没有人可以证明你跟他说了这个事情,OTR Protocol。很多工具、很多项目也实现了 Protocol。

    Philip Zimmermann,发明了 PGP,PGP 的全称叫做「Pretty Good Privacy」。是在上世纪 90、91 年代已经发明出来的协议,通过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结合的协议,可以让你保证做到端到端加密。我放在右边的是一本书,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叫做《PGP Source Code and Internats》,就是我们提的原代码。为什么会把原代码放进一本书里?这边也牵扯到当初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时候美国把密码学当成军方武器、一把枪,枪、武器不可能被触碰,为了破解掉、突破掉限制,把这么好的武器、工具、算法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用起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美国还是比较尊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把所有的原代码全部印到一本书里,把它运送海外。

    他一直都是军事方或政府的通缉对象,后来因为很多大公司、商业企业、商业组织都开始用密码学做数据加密、数据保护,慢慢大家都明白了密码学不仅可以被军方使用作为武器,也可以慢慢开始进入到民众生活里。

    Marc Andressen,他发明了 Netscape,大家可能不知道,叫网景,是非常出名的留恋其,或者说是互联网上出现的第一个浏览器,当时他在 Cyperpunks 密码朋克界非常出名的一个人。

    大家可以看到,密码朋克界出了非常多非常有意义的人,我只是念了一部分,有很多更加默默无闻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按密码朋克运动里,并且为现在相对安全的互联网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讲了很多,大家更加熟知的还是关于比特币的,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刚刚说到或者没有说到的这群人是怎样帮助到比特币的。

    大家可能会觉得中本聪可能是个人也可以不是个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是一个组织,大家都可以这么猜测。我想讲的不是说他到底是谁,因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我们要加认同、觉得、想的事情是比特币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在比特币之前有哪些尝试?

    比如说 David Chaum,David Chaum 是美国非常出名的一个密码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是密码学领域非常厉害的人。很久之前他就发明了 DigiCash 电子货币。

    Hal Finney,其实他也发明了 RPOW,也是为比特币使用 POW 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Wei Dai 是一位华裔,从小移民到美国的华人,他发明了 b-money。我拿出来他们当时邮件的往来,他在 1998 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是 Wei Dai 当初发布在自己 b-money 时的邮箱列表,1998 年 12 月 5 日他发布一段时间以后,件讨论,他说他被发起人之一的宣言所迷住了,开始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最后创造出 b-money 的雏形。后来他披露过跟中本聪有一些关于 b-money 的讨论。

    还有 Adam Beck 和 Nick Sabo,举一个例子,Hash Cash 是非常类似于比特币的,所有的地方都是非常相似的,最后失败了,把它扩大化、规模化以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不好的时机导致了项目失败。但其实很多内涵、很多想法、很多不同的层次都是跟比特币非常非常之像的。

    现在我们用比特币可能是偶然,但历史一直都是这样子,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最后一定会有非常优美的东西出现,就是比特币。

    我不是比特币专家,我接触比特币不算特别长的时间,比起那些一开始就接触比特币的人来说,我不是非常资深的人,2013 年我才听说比特币,但是我对比特币非常着迷,我觉得它是非常优美的发明,是最简单的 POW 的方式。我相信计算机算法存在的意义就是这样子,可以通过一系列很简单的代码实现人类需要花费非常多人力才能做的事情。

    这是当年他在邮件列表里回传 2008 年 10 月 31 日发布的原件,讲到 Bitcoin,开创了现在时代的到来。大家有兴趣的话,都可以去看一看当时的邮件列表到底他们在讨论什么,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些事情。

    刚刚讲到了过去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们到底在干嘛,现在也有非常活跃的密码朋克他们还是在为了他们心中密码朋克的思想继续做努力。

    比如说有 Harry Halpin,可能大家都听说过 Nym 的项目,Nym Network 的设计更加安全。

    Martti Malmi 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他是比特币的第二个开发者。如果大家看 Bitcoin 论坛的话,可以看到第一个帖子是说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 0.2 版本,一些事情是我做的,另外一些是 Martti Malmi 做的,非常资深的开发者在做 Iris 项目,做的是去中心化的聊天软件,在里面做了很多去中心化身份的尝试,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去搜一下。

    还有像 Smuggler,他是挪威人,跟一个德国人一直在做 Scrit,也是匿名化电子现金、支付现金的尝试。还有更多更多的人我就不列举在这里了,更多的人根据宣言以及本身已有的想法继续在这个领域、这个社区里努力着,并且共同发展出保护大家隐私,更多用密码学武装起来自己的尝试。

    最后说到去中心化,不知道大家心中有没有一种去中心化的梦想,我觉得我们至少需要幻想一些去中心化的美好未来,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厉害的人在为着我们公民的隐私权、数据安全做出很多努力,现在在壮大去中心化网络社区里、区块链社区、非区块链社区,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都是在往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心化未来努力着。希望在未来能通过技术力量、密码学实践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未来,获得更好的对自己数据隐私的掌握。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时间。

  3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奇客故事:历史是番剧,2021是续集?

    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66632

    说实话,我很佩服Solidot的编辑。



    天文知识告诉我们,新一年的时间更迭,不过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了一个周期。

    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不见得一定会因两个星球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2021年的第一刻和2020年的最后一刻,也就自然难分彼此。


    然而新的一年,又不完全是因自然运转而变的计时周期。

    因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期望是最重要的变量。我们习惯了每一年许下新的愿望,其中定会有一些愿望被行动起来,成为现实。

    那么究竟应该怀揣何种期望,一扫疫情黑天鹅的阴霾,拥有更好的新一年?


    以古论今,答案很简单------「信任」。疫情虽然是危险的炸弹,但人类之间的信任危机才是引爆炸弹的导火索。

    国与国之间丢掉了信任,WTO本来已经让世界变平,可现在数据却无法越过国境;

    政客和专家之间丢掉了信任,福奇说美国需要社交隔离,特朗普说不过是大号流感;

    专家和普通人之间丢掉了信任,专家说新冠疫苗真香,普通人则坚决要做"等等党";

    超级商业平台和所有人之间丢掉了信任,监管层面开查反垄断,普通民众自嘲是社畜;

    甚至,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也失去了信任,我们没有因网络而和谐,反而在"群"中分裂。


    「信任」,就是我们迎接新一年最需要的期望。而不同位置的公众人物,则是重建信任的关键。

    托马斯-杰斐逊说,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公众的财产。希望在下一个地球公转周期,我们可以找到越来越多重视公众财产的人,那一定是宝藏「年度面孔」。

  3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纪念 Aaron Swartz 去世 8 周年

    #陈玫 很佩服 Aaron Swartz, 甚至可以说受他的影响很大。如果今天他不是在监狱而是在家或者办公室,他一定会看 The Internet's Own Boy. 他每年都要至少看一遍的。 来源

    陈玫发的第一个帖子就是纪念Aaron Swartz.

    Aaron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如果他活到今天又会作何感想?

    下面转载一篇Aaron博客译者的纪念文章:纪念Aaron Swartz:知识越多,越个性


    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巧克力一直都不是容易获取的食物,在那之前它甚至无法成为固态的"食物",而是一直以饮品形式存在------是的,最早的巧克力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巧克力的知之甚少,我们现在便能看到西班牙人、法国人还有英国人的各种书信、演绎和法规中那些啼笑皆非的内容。

    1671年,一位法国贵妇人在与家人联络的信件中写道:

    "我不會再喝朱古力了,這潮流讓我娛入岐途,每個曾為它著迷的人現在都告訴我那不是好東西。那是被咀咒的汁液,會讓人生病,讓人狂妄與心悸。它此刻為你帶來片刻歡愉,下一刻它又為你帶來致命的狂熱。以神之名,不要再碰這東西了。"

    ------来自:從「諸神之食」到「大眾零食」,巧克力如何稱霸甜食界?

    但之后她仍旧不停地一日三餐每餐都要喝巧克力。尽管在11年前的1660年,法国人还比较难以接受巧克力这样带有明显苦味的饮品。

    由于巧克力价格高昂,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巧克力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变成普适大众的廉价消费品。

    "巧克力的身世转折发生在1828年的荷兰,化学家昆拉德-约翰内斯(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1801--1887)用小苏打中和儿茶酸降低了巧克力的苦味,同时研制了可以挤出一半可可脂的压榨机,将可可豆变成可可粉------这样一来,可可就能与白糖和奶粉均匀混合,再重新以可可脂调和,制成各种形状的糖果了。"

    ------来自:為什麽巧克力這麽好吃?

    工业革命开始将制造与各类学科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更廉价的商品,同时也创造了新的需求。普通人也开始享受巧克力带来的美妙滋味,开始穿上更优质但价格更低的棉质衣裳,铁路交通的诞生不仅让资源运输得到加速,电力的大幅应用催生了照明、电报电话、电动汽车等等新的需求------这些都是依靠知识与技术诞生的新的生活与沟通方式。在这之前,作家们再丰富的想象也只能局限于书信会自己飞走,夜晚的煤油灯依靠特殊魔法才能无限发光。

    在现在看来很多理所应当的事情,背后总有一个甚至许多科学能力的支撑。比如普通人可能很难想到,巧克力的固体化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化学原理。将这种化学原理运用到食品和生产中,才造就了我们现在能吃到的巧克力糖果。而这种技术的力量,可以推动一个个巧克力工厂的崛起、推动巧克力零食行业的兴起,推动一个个传奇巧克力品牌的诞生。

    技术本身或许不太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与巧克力饮品、零食产业、甚至消费需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技术的力量便发挥出来。现在的巧克力花样繁多,每个人都能吃到好吃的巧克力,但即便如此,选择一款足够个性的巧克力甚至定制一款属于自己的巧克力都不是一件难事;并且,如果你对巧克力足够感兴趣并确实有过一点研究,甚至在社交的时候都会影响他人对你的看法。

    在很多年以前,这些被人反反复复提及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十分遥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事情开始变得具有不一样的启发意义。今天的世界,因为互联网和云的存在变得普通人比以往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这些技术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持续学习,让自己适应技术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吸纳更多不一样的知识,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个性变得更有价值,更能适应未来的世界和生活。

    这看上去像是一堆老生常谈的空话,但对于现在的每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现在和未来,人们不仅要和自己竞争,也要让自动化和AI帮助自己,而不是掉进自动化和AI的洞里,让它们压榨自己。自动化和AI正在关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和数据数据的收集,这会让这些机器有着更加复杂、深刻的洞察力,甚至能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这就意味着人们可能在未来没有所谓的舒适区,而是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才不会让这些机器反过来控制自己。

    这看上去挺恐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身处一些规模复杂的行业,如代码工程、汽车制造以及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定了解,如果代码检查、零件监测以及数据收集这些事情如果不需要人而是机器主动提供给自己,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啊,这样自己就能腾出手来做更多节省成本甚至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创新出来。今天,这些专业人士的确开始把一些任务交给自动化,让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做更多新鲜事情。

    即便不是专业人士,普通人现在也能够运用自动化。比如拼写检查、文本翻译、AI修图和P图,只要手机或者电脑连接到网络,这些事情都可以依靠AI来做。而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拼写检查、文本翻译、AI修图和P图的需求,仅此而已。很简单,只要我想做这些事情,有要做这些事情的需求,就能交给AI来完成。

    但很明显,AI的需求并不像巧克力那样那么直接,因为不是所有的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需求能很容易达到需要AI的标准,因为贫穷、生活方式以及工作行业的差异,一些人还认知不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入我们的生活,可能还看不到一些重复的检查活动只需要几个几元钱的联网传感器就能解决,可能还看不到本地的软件应该尝试迁移或连接到云端以优化运维和数据收集。每一个对AI和自动化和云计算有需求的人,往往涉及对行业的认知、理解和思考,而这种深度的想法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具有的,并且这种深度思考在两三年前都是不被提倡的,因为这种思考,说的肤浅一点,总是会触动到一些人的奶酪。

    因为COVID-19导致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满打满算差不多只有13个月,但还是有人意识到了行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会被新的行业和大宗商品推动,不同的人和组织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这些需求开始受到关注,因为那就是发现和拓展新行业和新价值的机会。所以对于企业也是一样,新的需求也是新的知识,而新的知识与行业经验的结合就有机会创造出新的行业。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就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而新知识的获取,一方面可以依靠不同的人分享而来的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帮助人们收集和整理好的数据所发现的深度洞察。

    因此,普通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中立足脚跟,一种可行的方案就是踏入一个领域,深度认知这个领域,并尽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不一样的知识和灵感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新的可能。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多,你才越有可能探索出新世界,才更有可能全面释放自己的个性。理想的状态是:这是一个人人共赢的世界,因为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不一样,甚至闻所未闻的知识,普通人也应当把自身所学所思,分享出来。只有这种不断分享的良性循环,才会让整个生产体系更流畅地运转------理想情况甚至还可以是,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分享而受到尊重,并在这个领域中获得自己的席位。

    Aaron Swartz为了将知识共享出来而触犯了法律,在现在看来,真的是一件令人惋惜同时也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在那个时候意识到,2020年的我们有多么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不是天天被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焦虑和极端情绪轰炸。

    现在的我们犹如1671年的法国贵妇人,对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充满厌恶但又不停地看下去。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现在的我们似乎以然处于那个充满迷思、阴谋论和宗教狂热的阶段,让普通人看不清自己脚下的路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并不是依靠自己的直觉或者勇气能判断的,因为环境中的噪音实在太多,而真正帮助一个人判断的信息和知识只能依靠自己发掘。

    知识共享,曾经听上去是一件挺简单事情,如今似乎变得困难了。现在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开始有意无意地把知识包裹起来,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秘密,让他人看不到猜不透,他人无法知晓这个人或者这个组织到底在做什么,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今天,一些人还会将知识的分享和政治议题强行捆绑在一起,推动阴谋论和反智。这些非常阴暗的行为,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为一些社会问题被放大,再放大。

    足够丰富的知识能够推动政治领域的进步,让施政者和政治体系出现本质变化,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帮助政客推行政策,这本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科技和知识不应该因政治而被阴谋化,也不应该因为行政惯性而无视它。

    技术本身能够阐述一些事实、观点和行为,但很多时候人们都忽视了这一点。当今发生的技术爆炸正不断提醒人们,这些技术是因何而来,并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并创造新需求这一连串的行为,因为技术叙事能力因为各种各样具有商业性质和治理性质的行为发生巨大提升,而导致这个过程本身变成了一个描述现象,阐述观点并解释行为的过程------虽然绝大多数时候,人们依然需要口述这些事情,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能够直接感受到技术本身正在讲述的故事。

    我们正在向万物互联的时代过渡,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变得单一。其实现在我们并不太能仅依靠互联网就能获取所有我们想获取的东西,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正在发生漫长、急剧且庞杂的变化,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元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数据提供的洞察力,人们对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一些领域的方法,这些东西可能都还没有来得及在互联网上发布,但可能在一些领域中实施了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这其实意味着当今时代,人和人的交流的力量与其中散发的价值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

    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正在开始与科技、与知识全面接壤,这使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东西,将其分享给身边的男女老幼,并对科技与知识长期保持乐观的态度。毕竟,最终决定人的行为的大多时候不是理性而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当下情绪以及身体状况,而真正能够让人收益的技术也需要积极态度的支撑和改良。就像巧克力一样,加点牛奶,加点糖,再用化学的魔法让它变得更普适,更廉价;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让巧克力变得更加丰富。将技术、知识和需求放在生活中,让它们不断融合,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收获更多,甚至开心更多。

    这是"纪念Aaron Swartz"系列的第四篇文章。查看上一篇:翻译Raw Nerve之旅

  3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第2版) pdf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是网络法领域的经典之作,荣膺学术名著和畅销读物两项桂冠。本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法学、公共管理学、传播学、政治学和信息科技专业的必读书。本书讨论了互联网时代法律发生的种种变化,并提出**“代码就是法律”**的著名观点。围绕这一观点,莱斯格广泛讨论了网络空间的规制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隐私权和表达权问题,以及网络空间的主权问题等热点问题。


    下载链接

  3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The Sociologist】审查相关的著述及一部纪录片

    https://t.me/thesoc/406

    在康奈尔大学读资讯科学博士的 Andy Zhao,在其 Matters 上自去年 3 月起,对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上 Margaret E. Roberts 的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 (对网络审查不服从的韧性)一文展开翻译,每次更新一个章节,至今更新完毕。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专制主义审查的回复力(意识到审查的存在、抵抗的措施和能力、避免分裂极化)似乎越来越弱。去年断断续续,我也不自觉地零星读到许多审查相关的著述,也如 Andy 所作译注中提及的,信息鸿沟在中国大陆背景中也值得注意。下面是过去一年中我所看到的相关材料------

    資訊資本主義

    Kapczynski, A. (2020). The Law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Yale Law Journal, 129(5), 1460-1515.
    The Yale Law Journal 上一篇法律視角的一篇論文,結合兩本著作,一本是 Shoshana Zuboff 的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另一本是 Julie E. Cohen 的 Between Truth and Power: The Legal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Nedzhvetskaya, N. (2019). Brave New (Digital) World: Translating Knowledge into Collective Action - Shoshana Zuboff,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9).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0(3), 528-533.
    (对 Zuboff 的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另一篇書評)

    Bartley, T. (2019). The Digital Surveillance Societ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8(6), 622--627.
    (去年底看到的對四本書的書評。其中第一本是上面的 Zuboff 的書。其他三本為:
    1. Eubanks, V. (2018). Automating Inequality: How High-tech Tools Profile, Police, and Punish the Poor. St. Martin's Press. (LSE Review)
    2. Harcourt, B. E. (2015). Exposed: 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ew: Lee, T. (2016). Exposed: 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by Bernard E. Harcour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364 pp. $35.00 Hardcover. 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 7(02), 463--465.)
    3. Bamberger, K. A., & Mulligan, D. K. (2015). Privacy on the ground: driving corporate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MIT Press.

    Gran, A.-B., Booth, P., & Bucher, T. (2020). To be or not to be algorithm aware: a question of a new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oi:10.1080/1369118x.2020.1736124

    You can handle the post-truth: a pocket guide to the surreal internet

    Brazil is sliding into techno-authoritarianism

    網路審查

    Roberts, S. T. (2019). Behind the screen: 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万有引力之虫:\

    Roberts, M. E. (2020).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olisci-050718-032837
    与审查共存(一):沉默的不服从
    与审查共存(二):对信息征税
    与审查共存(三):审查还可以产生什么影响?
    与审查共存(四):无察觉,不反抗
    与审查共存(五):上有对策
    与审查共存(六):因人而异的不服从
    与审查共存(七):选择性审查的影响
    与审查共存(八):未来

    Esberg, J. (2020). Censorship as Reward: Evidence from Pop Culture Censorship in Chil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4(3), 821-836.

    Keremoğlu, E., & Weidmann, N. B. (2020). How Dictators Control the Internet: A Review Essa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0010414020912278.

    數字鴻溝

    Reisdorf, B. C., Triwibowo, W., & Yankelevich, A. (2020). Laptop or Bust: How Lack of Technology Affects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220919145

    中國的互聯網控制

    Creemers, R. (2017). Cyber China: Upgrading propaganda, public opinion work and social manage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6(103), 85-100.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3).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2), 326-343.

    Huang, H. (2017). A war of (mis) information: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rumors and rumor rebuttals in an authoritarian countr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2), 283-311.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7).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abricates social media posts for strategic distraction, not engaged argu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1(3), 484-501.

    Yang, Y. (2016). The Internet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 353-372.

    Zhang, Y. (2018). The Internet in China: New Method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3(1), 121--133.

    Hobbs, W. R., & Roberts, M. E. (2018). How sudden censorship can increas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2(3), 621-636.

    Xu, X. (2020). To Repress or to Co-opt? Authoritarian Control in the Age of Digital Surveill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doi/10.1111/ajps.12514

    威權之下的中國學術研究

    Greitens, S. C., & Truex, R. (2019). Repressive Experiences among China Scholars: New Evidence from Survey Data. The China Quarterly, 1-27.

    Chinese state censorship of COVID-19 research represents a looming crisis for academic publishers

    补充一部讨论互联网审查的工作生产、全球影响、社交媒体加剧冲突等议题的德国纪录片 The Cleaners(原名 Im Schatten der Netzwelt,网络阴影之下)。Hans Block 和 Moritz Riesewieck 执导,他们也在 TED 上 讲述了 关于「数字清洁」(digital cleaning)的问题。不过我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是在 DW 的 YouTube 频道,分为 两集播出,目前均已失效,原因不明。一部讲述内容被删除的影片,自身却(或被)删除,不论是因著作权还是其他原因都表现出足够的讽刺。Internet Archive 上仍可找到 播出日存档 回看,也可 在此 下载观看。

  4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盧躍剛 - 趙紫陽傳: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 pdf下载

    内容简介

    ◆ 上卷

    一位形象溫和開明的改革者,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如何成為中共黨史上最禁忌的圖騰?2005 年1 月17日,中央政治局前總書記趙紫陽辭世,標誌著近代中國一個相對開放、蓬勃的時代杳然逝去。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竟是這般草草。

    《人民日報》上短短六十二字的訃聞,沒有生平,沒有簡歷,僅以極其含糊的文字便發落了這位改革家跌宕起伏的一生。

    出身河南滑縣地主之後的趙紫陽,1938年加入共產黨,十九歲擔任滑縣縣委書記,二十一歲擔任地委書記,其組織動員能力即已備獲上級肯定,從而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中共建政後,趙以河南「土改專家」之名望奉調入粵,從此一路上升,深獲「華南王」陶鑄的賞識與青睞。

    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期間,趙輔佐陶進行了一場狂熱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試驗,終釀糧減產、人餓殍大災禍。面對試驗大失敗,趙卻又能痛徹承認錯誤,承攬一切責任,展現出不同於一般共產黨人的姿態與風範。

    ◆ 中卷

    文革期間,中共第四號人物陶鑄被打倒,趙紫陽不願與之切割,連帶一併下台,五十年代初便開始的「陶趙治粵」政治格局隨之瓦解。從此,檢討、批鬥、關押、流放,趙備受羞辱、折磨,也令趙一家飽嘗顛沛流離之苦,流放地的黯淡歲月望不到盡頭,竟有意外轉折等在前方。

    1971年,趙紫陽再度被啟用,五年內歷任內蒙自治區黨委書記、廣東任省委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委。

    文革令趙痛定思痛,「大徹大悟」。趙入川,兩年多時間裡採取一系列務實措施,根本扭轉了九千萬川人二十多年吃不飽飯、餓肚子的歷史局面,並推行激進經濟體制改革政策,把中國「饑餓之鄉」和人口第一大省變為世人矚目的「改革之鄉」。

    趙在任上擔任中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踏上了「中國高層政治的快車道」,而其兩度入粵、五年治蜀的改革經歷,為趙入主中南海、倡行市場經濟導向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打下了政治基礎。

    ◆ 下卷

    1980 年,趙成為中共建政後第三任國務院總理。在舊體制舊官僚環伺,權力殿堂虎視眈眈下,這位無人脈,無班底的「庚申宰相」卻有一番大作為。

    面對鄧小平、陳雲「雙寡頭」政治格局和「老人政治」困境,趙長袖善舞,左右折衝。攜廣東、四川改革和政治經驗,以東歐、西方為師,堅定推行市場經濟改革,並以民主與法制為導向改革政治體制,制訂沿海發展策略和「貿易立國」國策,全面啟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為中國的全球化與現代化打下了決定性基礎。

    然而中國改革巨浪,最後卻在「六四」的鮮血與眼淚裡終結了,趙個人政治命運也因此發生轉折。

    趙時任中央政治局總書記,同情學生運動,正視民意訴求,反對戒嚴,反對鎮壓,堅決主張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社會危機。「六四」民主運動失敗後,他不認錯,不檢討,不同意中共作出的「支持動亂、分裂黨」的政治定性,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在北京東城富強胡同六號開啟了長達十五年的軟禁生活……


    下载链接

    上卷

    中卷

    下卷

  4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一天世界】GFW 君临香港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21/01/09/the-advent-of-gfw-in-hong-kong/

    新年伊始,「香港编年史」网站在香港开始出现种种被封锁的迹象。昨日立场新闻发稿,和《明报》以及香港有线电视一样,都确认是香港警方要求网络服务供应商封锁该网站。

    香港编年史网站的目的是披露和保存香港警察和亲中人士的个人资料。这有伦理问题,或许还有法律问题。但如今香港线上线下的言论自由已丧失殆尽,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建制对于网站的封锁未来不会进一步扩张。换言之,GFW------中国臭名昭著的互联网管控和封锁系统------已君临香港。

    有人会问,这只是一宗 DNS 污染个案,至于吗?它如何能够与精密、复杂、昂贵的 GFW 相提并论?的确,目前香港似乎还是有人可以正常访问香港编年史网站。有人用 Wi-Fi 能上,手机网络不行。有的运营商能上,有的不行。在香港装 VPN 软件也非常方便。和 App Store 中国店不同,它们在香港店没有下架。大部分 VPN 用来应对当下这种程度的网络封锁也足够有效。但 GFW 并非一日建成。中国大陆也曾有过装一个简单的 VPN 软件就能绕开 GFW 的日子。GFW 在技术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它在心理上是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大陆人对此有切身体验。我们应当知道,当香港人开始讨论某个网站为什么不能上,是什么力量令它不能上,用哪家 VPN 才能上的时候,香港就已经有 GFW 了。

  4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格伦.韦尔 | 基进改变的政治哲学

    https://www.caa-ins.org/archives/7222

    Glen Weyl,1985年生于美国旧金山,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技术专家,目前担任微软政治经济与社会技术部门首席执行官。2018年,Glen 创立 RadicalxChange Foundation,希望建立超越现有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同年,他与 Eric A. Posner 著《基进市场(Radical Market)》;本书对问题重重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进行了思想的实验。目前,Glen 致力于想象、交流和建构一个通过社会技术优化人类共同生活的多样化未来。

    本文整理自格伦.韦尔发表于第五届网络社会年会"实践智慧之网"的主题演讲。讲题原文为"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Radical x Change"。作者格伦.韦尔为微软政治经济与社会技术部门首席执行官,《基进市场》作者之一。

    **摘要:**资本主义只有在收益减少的情况下(当整体小于部分之和)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但人类文明的前提恰好相反。然而,跨越国界并聚集其中的收益增长现象具有一定多样性,即便是民主的民族国家也无法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必须超越这些冲突的范式,建立崭新的多样化集体治理机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合作模式。RadicalxChange是一种全新的、通过严谨科学和社会参与,来想象、建立、实验和倡导实现这些目标的运动。Glen Weyl 将与大家探讨这项运动的原则,以及它改变商业和治理的方式。

    Abstract: Capitalism is able to efficiently allocates resources only under condition of decreasing returns (when the whole is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but human civilization is premised on the reverse. Yet even a democratic nation state offers no clear solution, given the diversity of increasing returns phenomena we participate in, crossing borders and clustering inside of them. We must move beyond these conflicting paradigms to build diverse and emergent collective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capable of adapting to the ever-shifting patterns of social cooperation. RadicalxChange is a movement that imagines, builds, experiments with and advocates for radically new ways of achieving these goals using scientific rigor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 will discuss the principles of the movement and the way it is already transforming business and governance.


    感谢邀请!很荣幸能和身在中国的大家见面。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想进一步抽象化维塔利克刚才谈到的内容,尤其对其哲学架构进行一番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

    如果人类的组织能力能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那么发明天才在过去100年间赐予我们的东西本可以令我们的生活快乐无忧;但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在机械时代好不容易获得的技术成就已经变得像三岁小孩手中的剃刀一样危险。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一个名为 "Civilization" 的策略类电脑游戏。游戏玩家在发展各种技术之余,还能发展出不同方式来组织社会。我认为,爱因斯坦在这段话中指出的是人们在组织社会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这限制了人类进步,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甚至带来了人类灭亡的危险。为此,我们需要能跟上工具发展脚步的自我组织技术。"基进改变(Radical x Change)的灵魂就在于发展这种技术。

    我认为试着将"组织社会"想象成一种"技术",而非将此两者放在二元对立的两端对如今的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的我们一贯通过争议和二元对立来思考组织社会的形式;但真正的技术进步其实不在于那些"互联网伟大还是生物伟大"的二元对立式争论,而在于,比如说,试着将生物和互联网相结合。

    举个例子。我觉得"民主"相关的两对二元对立------"民主"和"国家"及"民主"和"自由资本"------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谋求发展的现实阻碍。"民粹主义"和"技术"的二元对立,以及宣称所有人同属于一个国际社区的"大都会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也一样。而"基进改变"意在令超越二元对立成为一种能让我们在自我组织方面取得根本性进步的技术风格。

    今天,我的演讲将只尝试打破上述诸多二元对立的其中一组,即"资本主义"和"民主"或者说"民主社会主义"。"市场"和"民主"或"民主社会主义"一贯以相互对立广为人知,但我想推翻这种对立性。至少这两者在维塔利克他们的二次方募资实验中融合得很好。此外,我也会稍稍讨论"基进改变"所尝试处理的其他几组二元对立,但不会特别深入。

    "基进改变"的第一点核心价值是社会技术和物理技术同步发展的理念;第二点核心价值是穿越诸如"市场"和"自由","技术"和"民粹主义"之类的种种二元对立的理念。虽然维塔利克在他刚刚结束的演讲中鲜有提及,但我个人日益关注的其实是"基进改变"的第三点核心价值,即"多元主义"(Pluralism)。

    有一种在许多经济学和分析型社会科学领域都占统治地位的见解,认为存在一个完全和个人对立的政府,一个"社会规划者"或者说一个大写的"社会"。但事实上,世界性的政府是不存在的;真实存在的是各异的社会组织。同时,彻底的个人意图也是不存在的;事实是,个人往往是从家庭或社区获得其所需,并和"一群人"分享自己所购买的东西。相比于将社区和个人完全分割开,一种更具生产力的思考方式是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社区和个人,来自不同社区的个人会在社区间的互动中相遇,而不同社区也会在其成员交流时产生互动。基于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分散或转移那些个人原子化的始作俑者的权力,而是去构建一个多元的,可以代理个人行使权力的社区。

    好了,现在让我们专注于克服上述二元对立吧。

    资本主义背后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使人算计来获得利益,毕竟算计会让生产变得有效率。这符合特定的理论情景,尤其符合"边际效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理论。边际效益递减描述的是"某所有物的边际价值会随着其数量增加而降低"的现象。比如说,当工厂拥有越来越多工人时,它也会变得越来越拥挤。当机器不能应对所有人时,新增工人为工厂带来的新增产量可能比此前新工人一贯会为工厂新增的产量少。

    边际效益递减是资本主义必须要考虑到的情形。为了在高效生产的同时保持公平,工厂往往会按工人的生产量为其发放工资。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效应下,最后来到工厂的新工人在单位劳动时间内为工厂增加的生产量会比老工人在单位时间为工厂增加的生产量低。这意味着工厂在为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买单后往往会有些剩余。下图左侧图表内的切线就显示工厂给原有工人支付的薪资,而竖轴上显示的中间差值就是工厂所能获得的利润。正是图中这样的盈利机制支持着一部分公司的运作,也是这样的机制在为资本主义创造效率。

    图一 资本主义如何运作

    但边际效益递减并非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万灵药,成功其实应该归功于资本主义本身。毕竟如果边际效益递减真能屡试不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会常常遇到这种情形才是。试想,如果真是这样,人们应该纷纷希望自己独居在某中心地带的小棚屋里,通过与世隔绝来避免成为边际部分。

    在边际效益递减之余,我们不曾看到的其实是资本主义和动态经济的核心,即城市、网络之类一切让人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的事物。在群居的前提下,人们的互相分离就会导致"边际效益递增"。边际效益递增即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所要求新增人力或投入也要增加。这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个大麻烦。毕竟,用大量有效金额为产品附加值买单,很可能会导致入不敷出甚至破产。即边际效益递增的情形下,利润和效率是不同步的。那么,就像维塔利克刚刚提到的那样:对于那些缺乏合适商业模式来创造大量价值的项目来说,它们所采用的大部分商业模式都可能会削弱项目价值。而众所周知,这在软件领域非常常见。

    图2 资本主义的"麻烦"

    软件是边际效益递增的经典案例之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吸引用户使用软件"所需的边际成本低得近乎为零,但开发软件的成本又非常高。这意味着仅仅依据边际成本向使用者收取费用时,软件或许能如愿被广大用户有效使用,但这也意味着软件的收入将不足以支持其初期的发展。这种尴尬的局面会迫使开发者在以下两种极端情形中做出选择。即,要么就选择做一款开源软件,成为传统意义上人们构想中的那种保持网站运转的基础款协议开发者------但可能会入不敷出甚至无家可归;要么就去申请知识产权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独角兽公司,再通过收取高额费用将本可以创造价值的部分消费者排除在用户群体之外。1990年代的微软就曾面临过这样的难题。但其实,以上两个选择都不太靠谱。

    图3 作为边际效益递增原型的软件

    虽然边际效益递增是资本主义总会出现问题的原因,但也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所达到的大部分伟大成就都应归功于这一效应。实际上,"资产阶级"这个词是"城市"理念孵化出来的。而城市是由城市居民们共享的一切基础设施,以及一切人们因聚集而产生的价值所组成的一个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增案例。举个例子,在城市经济发展初期,有工厂将人们聚集到一处,才使得城市生产效率相比于市民们闭门造车时高得多。稍后,为电力所加持的工业革命则发生于"电网"这种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网络之上,而现代信息技术则是网络的终极案例。但是,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像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和"经济发展"之类的事,都同时变成了资本主义缺乏效率的案例。这种状况在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其实,若能明白"边际效益递增将与资本效率同步发展"的道理,资本主义因失控所造成的大部分问题就都能被预测到了。

    图4 建立在边际效益递增之上的现代性

    图5 边际效益递增带来的问题

    如今,科技平台在大大高估我们的生命的同时创造着大量的待办事项,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这是传统网络引发边际效益递增。事实上,在美国,即便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形下,也通常只有那些拥有半吊子商业权力的小摊贩真正为平台过于严苛的审查制度而担忧。此外,我们还能看到现在到处都是劣质新闻和资金短缺的高质量新闻互相竞争,因为新闻也是一种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增品。人人能在新闻一出现就立即消费到它们------虽然新闻领域的付费板块总是会存在,但不一定有效,毕竟信息本就会被泄露。于是,相较于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人们疯狂创作广告以求变现。全球变暖则是另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边际效益递增案例。

    如今,新冠是边际效益递增的另一个原型。在美国为应对疫情(尤其在救治病人方面)投入大量金钱时,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在应对疫情方面的花销就相对较少------因为疫情在这些地方属于公共健康事务。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尝试保护某一群体所需的开销要小于治疗一群个体。而"没能成功保护整个群体"是资本系统常常会忽略的一点。事实上,全世界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都应归咎于"资本主义没能很好地应对边际效益递增"。这也表明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矛盾的。如图6所示,资本主义赖以获利的诸如电视广播、手机、ATM机等一切好似资本主义救生船一般的发明,它们的发展情形似乎都并不吻合于广为人知的"资本主义有效的原因"。

    图6 资本主义的自相矛盾之处

    相比于赋予民主国家更大的管理权力以期待它们来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将一切麻烦都归结为"国家和国家间公共物品的管理模式不同,某些公共物品可能并不符合某些特定辖区的情况"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回让公共物品的管理陷入一种意味深长的"民主模式"。让我们想想亚马逊河流域的例子。在亚马逊河流经的六个国家地区内,重大事务的决策者常常是国内大部分自由主义者,而非各类少数族群。相较于保护河流,这些决策者更在乎如何开发河流。这是因为他们既想得到国内尚且没有的,河流赋予其他各国的价值,又想在避免他国对本国造成威胁的基础上保有本国原有的河流价值。他们不在意他们国家那些真正赋予亚马逊河以价值的少数民族。类似的事情在更小的辖区内也一样会发生。比方说,我们虽然拥有许多城市,但这些城市既太大也太小。对于居住在其中的少数族群来说,城市是太大的,因为他们总要面对警察和大多数人的压迫;同时,对不得不居住在城市外围区域的贫穷人口来说,城市又太小了。所以,我们得超越"民主国家"和"资本主义"这二元对立的两者,在为市场赋予动态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令市场当责,尤其是对民主机构负责,而这只是有待我们超越的诸多二元对立的其中一组而已。

    图7 基进改变致力于超越的二元对立

    就像维塔利克刚刚提到的那样,二次方金融(Quadratic Finance)是我和他与一位出色的诗人,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佐伊.希齐(Zoe Hitzig)一同提出的。二次方金融的核心逻辑是超越"市场"和"民主国家"的二元对立论。我们三人在构想二次方金融这一概念时,希望构建市场在"允许人们按照他们个人的需要去资助各种社会事务"这一方面的灵活性;但我们也看到市场会令公共物品逐渐失效,所以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具有民主原则的市场。

    在刚刚的提问环节中,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从哪儿募资"?其实一切公共物品终究都可以惠及社会,这非常棒。举个例子,若是美国某社区新建了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可能该学校周边的地价都会上涨。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土地的总价值会因学校所创造的价值而增长。如果我们可以对这部分新创造的价值征税,那么所有学校将都是值得建造的。这是为公共物品募资的要点。

    图8 亨利.乔治定理及二次方募资方法图示

    按照经济活动类型划分,募资可以由边际效益递增活动和边际效益递减活动组成。这两者可以维持平衡。边际效益递增活动所得总会被一部分边际效益递减活动吸收。就像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有向无环图"那样。因此,只需找出边际效益递减行动中的价值,再将其循环利用于边际效益递增行动中,就可以进行募资。这就像电力一样。再经济价值流动得越来越快(几乎像是存在着一个超导体)后,你会发现经济及其内部被创造出得价值也正在增长。这正是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但如今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避免经济发展减速的同时,对这些边际效益递减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征税?

    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曾讨论过类似问题。他说,对土地征税,允许土地有效流动以被高效利用和避免土地被垄断将使市场将变得更具动态,更具竞争性,更高效也更灵活。阿诺德.哈伯格(Arnold Harberger)则进一步提炼了这一观点。他表示:"必需按照物品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征税。而经济学家达成此目的的手段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允许物品持有人自行为其所持物公开定价,并鼓励物品所有人按定价出售物品。这种激励手段的效果甚至会超越市场中现存的一切鼓励人们尽可能经济地使用资产的手段"。这就是"拍卖自评估许可(self-assessed licenses sold at auction)",简称"SALSA";也以"哈伯格税(Harberger Tax)","公有制(Common Ownership)"和"自评估税(Self-assessed Tax)"为人所知。这是一种让募资按照平方金融模式进行的提案。 "SALSA"向我们展示了,相对社会主义的系统下相对集体化的募资也能来极具竞争性的市场。事实上,类似的机制在古希腊和丹麦等地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今天,爱沙尼亚的土地征税也正以类似的模式进行着。

    如今,维塔利克和我正尝试将这一极具抱负和变革性的提案运用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实验中。但这一提案的真正落实也正面临着许多亟待处理的现实问题。例如,就像牛津大学的科林.迈尔(Colin Mayer)教授和来自伦敦的米歇尔.米格(Michelle Meager)律师所讨论的那样,相比于用反托拉斯本身去瓦解和控制公司权力,不如试着通过反托拉斯法赋予我们的力量将诸公司转变为民主体制,让它们主动对股东、权益人、和消费者负责,而不是只顾公司自身的利益。这样的见解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新型国际化民主制度的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民族国家和语言,这种民主制度是建立在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之上的。

    当然,这只是"基进改变"正在发展的诸多点子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平方投票(Quadratic Voting)","个人移民签证(Visa Between Individuals)","反托拉斯(Antitrust)"等提案展示一种相对多元的社区模式。这些点子看似大胆,实则有效。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数以百计的团队再自己的社区内实验上述机制,解决社区问题。

    维塔利克刚刚提到的Gitcoin Grants就用到了这类点子;科罗拉多立法机关则是通过平方投票来分配预算和决定优先要务;在台湾,平方投票被用于使人们在部分社会议题上达成共识。台湾极具活力的数字民主在自下而上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大量引入了基进改变提出的点子。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数据,利用数据和政府进行谈判和协商。他们采用平方投票法筛选出需要被优先处理的社会事务,并搭建了"vTaiwan"平台。现在,大约四分之一的岛屿人口是该平台的活跃用户。而除了我们之前提及的土地税,爱沙尼亚正在使用的所有数字民主工具也是一则典例。此外,就像维塔利克刚刚所说的,我们目前正在美国本土做类似的尝试。在科罗拉多州,当地的商业活动通过二次方募资机制进行募资,平方投票法则是已经被写入法案。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从这些社区处理疫情事务的表现上看,最为成功的往往是最多使用这些(组织社会的)工具的社区。例如,自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来,台湾地区的疫情死亡率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低的,其地区GDP也没怎么收到疫情冲击。爱沙尼亚则是西方社区中对疫情处理得最好的。

    我们通过《基进市场》一书介绍了我们在组织社会方面更多的设想。像我在演讲开头提到的那款时下流行的策略类游戏"Civilization"就在其游戏规则中引入了包括平方投票法在内的诸多"基进改变"的点子。也有部分美术馆正使用提案中的方法收集观众反馈。目前,我们的团队也正在和电影人和漫画作者合作。我们的合作不在于写出好玩的故事,而在于讨论人们如何生活。例如,如何利用这些提案解决印度地区的用水难题,或者如何利用这些提案设计出人人多乐于参与的群体游戏。

    如今,基进改变也正在将这些提案带入政治领域。据我所知,加拿大的一位政治家已经在实践我们的提案,而我们在美国获得的回应也相当不错------国会中也有基进改变社区的成员。此外,我们还正在和拉丁美洲的政治家们一起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我们的实验,毕竟,立法的基础就是要让这些提案有尽可能多的多机会被实施。

    我希望基进改变的政治哲学能给在场的各位带来一些灵感。我认为这些点子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突破人类社会被拟定的诸多二元对立,转换我们组织社会的方式。谢谢大家。


    从左至右:黄孙权,刘怿斯,阎晗

    Panel 1 基进市场 讨论与问答环节回顾

    主讲嘉宾:格伦-韦尔[Glen Weyl]、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
    评述人:阎晗、刘怿斯
    主持人:黄孙权、刘益红

    **刘益红:**接下来我们进入问答环节,我们再次有请阎晗、刘怿斯和黄孙权老师。

    **黄孙权:**今天 Glen Weyl 中间提到几次不同的方案和实验计划,其实都发在了他们 Radical x Change 的网站上,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去浏览。刚刚他讲了在各个地区实践的精彩例子,Vitalik 和 Glen 都在现场,也许两位最后可以对谈一下。

    首先我们有请两位评述员很快地回应一下。

    **阎晗:**刚刚 Glen 讲了他的 Radical x Change 基金会目前在世界上做出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理论的努力包括从孙中山以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身上继承的思想,并且将其提炼成经济学理论。实践上的努力包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在世界各地为许多组织所使用的,创新性的投票、选举和资金分配的方法,以及创新性的技术,包括去中心化互联网、区块链去重新分配政治权力和资金。这同时也是 Vitalik 在做的事情。

    我想问 Glen Weyl 一个更加现实的、甚至有点绝望的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信息交流的世界,但在今年,交流进程被打断了,而且很可能会倒退很多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 COST 之类的理念会不会失去它的理论土壤或者是实践空间?如果说目前的现实情况使它受到了压制------尤其是在大家对一些中心化的,或者是集权的力量有一些应急性需要的情况下,那么你觉得,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包括 Vitalik 也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和一个创业者,你觉得你们能做的是什么?

    **Glen Weyl:**非常好的问题。我认为危机和转机本身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危机就会有转机,这是经常发生情况。举个二战的例子,比如,我们能看到,二战后的西方出现了很多富裕国家。至少对这些富裕的国家来说,二战为其带来了一段繁荣时期。而在美国,我们也能看到是内战危机给自由以新生的机会------大家能看到我们如何在内战后开始意识和解决种族问题。不得不承认,种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旷日经久的过程,但没有这场内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不会开始。出现危机,往往是新生的机会,也是转机的时刻。我希望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此前的模式已经证明仅靠国家自身的改变不是行之有效之法。如今,我看到了危机,却也充满信心。我认为专注于"如何更好的进行社会组织来超越当前的危机"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阎晗:**我也想问一下 Vitalik。我们知道美国的总统大选还在使用"本人到场"和"邮寄选票"两种方式。虽然我的假设听起来非常遥远,但你能不能想象有一天在区块链或者是区块链互联网的世界使用你的技术给总统大选投票?如果这一天能到来的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实施步骤?

    **Vitalik Buterin:**我认为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安全的,大规模的,加密投票的时候了。虽然这其中的操作很具有挑战性,有很多密码学专家甚至觉得加密投票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认为,首先,2020年大选给我们展示的情况是人们在投票方面并不是非常安全。投票过程中其实存在很多选票被干预的隐患。而我认为由线下投票转到线上投票是会有很多好处的,我们不应该拒绝这一可能性。

    不过,加密投票确实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制作这个投票系统会有很高技术要求。首先,这个系统必须要有强大的隐私保护,还需要有可验证性、可审计性和安全性。要同时兼顾这四者是很难实现的。确实,一个系统很难在保证隐私性------即让人们不看到里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的同时,通过保证安全性来确保正确性。但是我认为以太坊生态系统在很多层面上有解决技术难题的潜力。

    未来我们会否出于必要来部署这样一个系统,并且在不同环境中对其进行测试呢?其实平方投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未来,我们会把平方投票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进一步加强。让它在加密货币领域之外的其他场景中也被使用。而且,二次方投票的机制是全新的,它的革新对传统投票方式来说也并不是换汤不换药而已。现在,我们已知一些政府正在采用平方投票和二次方募资了,我认为这样的情况会在未来进一步增强。

    **刘怿斯:**可能我关注的点或者说我关注的方面更多偏向于我们整个社区生态的建设。其实二次方募资和平方投票都很需要社区来支撑。而对于一个实施这两种机制的社区来说,如果社员参与度不高,这些提案也是很难以维持下去的,它们很难真正达到效果。我的问题在于刚刚 Glen 也提到的你们在科罗拉多州的实验。我想请问一下,平方投票在这个州的实验中有没有获得很高的社员参与度?你认为这样一种投票的方式,有没有可能给予客户更多的激励,让他们可以更多的参与进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投票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

    回到之前,我们再说二次方募资时讲到了"共谋",讲到了已有的虚假和诈骗事件。在线上,这样的事情可能会非常容易发生,因为你处在一个去中心化互联网中,身份很容易被虚构,也很容易被随机创造出来。那么,在一个现实生活环境中,如果我们真的人人投票,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会变得少一点。基于此,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公平与否和去中心化互联网当中匿名性之间的关系?

    **Vitalik Buterin:**毫无疑问,线上验证比线下验证要更难,不管你多有钱,多有权都是这样。我认为线上也存在验证身份的有效方式,只是我不认为有任何完美的解决方案------或许我们也不需要真正完美的解决方案,毕竟许多法条都需要你用不同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不同的事情。Gitcoin 平台的生态系统中有一个项目在关注这部分内容,一些其他的项目也在钻研线上验证的问题,比如说其中一个基于以太坊的项目,昨天刚刚上线。

    我认为未来我们会发明很多机制并进行尝试,然后我们才会知道哪些机制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在传统的投票系统中,民族国家实际上已经有一些中心化的身份模式了。而在这里,你没有办法干预或者是介入,但是哪怕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安全地管理这些身份也是很难的,这是我们未来几十年需要解决的问题。

    **Glen Weyl:**我对科罗拉多实验的印象是:确实有一些人参与,但总体参与度不是很高。我认为 Gitcoin 平台的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好的实验必须要多尝试,而且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可能是在一个拥有常规文化的区域中进行尝试,逐渐形成一个社区,了解实验要做什么及其意义何在。总体上,我还是支持去探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更大规模的实验获得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可持续性可能是更重要的。

    提到"参与",我也想接着 Vitalik 的观点来说。我认为参与度反映的是技术本身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的社会的问题。例如,虽说人们发明了电,但让电真正造福社会的其实是由政治组织所修的电网。对此,我的看法是技术本身并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是能把技术作为工具,并用清晰的话语去描述技术的组织。假以时日,相信社区能够理解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但将技术本身作为解决方案是对技术期望过高了。

    **Vitalik Buterin:**确实,我也同意你的回答。这不单纯是科学的问题。你不能对这些技术做单元测试,因为这些技术代表的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技术。你不能强迫某一个人去参与实验,或者将某个个体上传到系统里让其自动运行。如果说一个版本不奏效的话,你再尝试另外一个版本。因此,实施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验是尤其困难的。但提早做这个实验总是好的,毕竟实验结果不仅受制于技术,也受制于其他因素。越早进行实验,我们就能越早创造一种理解实验的相关文化。大文化环境有了进步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去实验科技本身。

    **Glen Weyl:**回到 ID 问题。我相信我们之后会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来清晰地界定在线的人是谁。这个机制同时也要求每个人在网上为其行为负责。未来的网络空间不能像现在的网络空间一样如此容易有做假和控制的情形了。不管怎样,这是我们想要到达的一个目标。关于所谓的民主主义,我们刚刚提到的案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也个案例也是我们为实现此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讨论环节现场

    **黄孙权:**现场有没有什么问题?

    **观众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 Vitalik 和 Glen Weyl。平方投票严重依赖于可验证的、独立的身份的概念,让社区成员可以通过将自己伪装成多个个体来极大地增加其有效影响力,这让加密货币社区中需要清晰界定的身份的需求产生了紧张关系,关于匿名和假名的频繁使用,目前是否有技术系统可以完善这种无意识中造成寡头政治的不良影响?

    **Glen Weyl:**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聊过很多了,刚刚在回答的时候已经给过大家很多这方面的答案了,可能没有太多要补充的。

    **Vitalik Buterin:**大家肯定希望可以通过匿名来保护个人隐私,希望以多重身份做一件事情,而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创造更多的影响力。但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具挑战的:我们必须努力找到一种方式来阻止"一人假装多人"的行为才行。

    也许一些加密技术和平方投票的结合可以在验证具体个人特征和识别账号身份的同时避免侵犯用户隐私。我想,也许甚至可以把这两种技术和"负投票"的理念结合起来,来确认你是某一个独有的、匿名的投票者,在防止用户作弊的同时避免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兼顾大家的网络安全和隐私。当然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妥协和调整,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有一些机会的。我们会有很多技术不断延伸,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观众2:**你们如何评价中国互联网公司进行的很多相关实验?当然大家都在做一个社会的,基于新技术的社会关系重组。比如说我们的雄安新区也在尝试数字化货币和智能合约。你们是怎么看待大家都在做相似的事情,但是本质上基于不同意识形态的基础?我们是做相同事情的朋友,还是竞争的对手?

    **Vitalik Buterin:**我觉得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整体来讲,社会体制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在这个大的话题下,有很多不同的机制,比如说中心化的,去中心化的。所以说很难做一个统一的回答,就是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不同类型的社会机制和类型都放到一起来做一个统一回答。

    Glen Weyl: 我觉得我参与的社区大部分人们同时是我的合作者和我的竞争对手。比如说 Vitalik 是我的合作伙伴,同时他在以太坊的一些进展,有时也会给 我一些压力。可能以后 Radical x Change 和以太坊之间也会有一些分歧,会形成一些竞争关系。我认为中美之间,不同国家之间都是合作者,同时也是竞争者,我们有很多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方面,同时也有很多方面是有分歧的。我觉得这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所谓竞争或合作。如果非要说我们彼此之间有竞争关系的话,我觉得我们同时也可以彼此激励,做得更好。

    **观众3:**如果像"西部世界"那样的事情发生怎么办?

    **Vitalik Buterin:**我觉得即便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机器也是在增强人的智能,而不是在跟人进行竞争。

    **观众4:**你为什么选择基进市场,而不是选择自由、平等、民主,而是选择了市场,你是不是对这样类型的市场更有信心?这个是不是所谓的美国式的资本主义?

    **Glen Weyl:**自由和平等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市场和民主是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基进市场的想法和灵魂是创造一个更新更好的工具,而不是更好的目标。我们使用这些更新更好的工具,才可以让我们完成自由和平等这两个目标。

    我认为,基进市场只是一个名字,你想叫任何都可以。比如说我所在的组织叫做 Radical x Change,它其实和名字没有什么关系。在现实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这本书当中一直想要跟大家讲述,宣扬的这种机制,其实是在市场和民主之间的。它既非市场也非民主。我们更希望的是把两者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而不是选择任何一方。

    **黄孙权:**今天的题目是是很难的,阎晗和刘怿斯做了很好的解释。因为所有东西涉及到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于比如说二次方募资和平方投票的基本理解。有了这个基本理解,我们才可以进到他们的讨论体系当中,而我相信今天两位演讲已经提到了其中的重点。第二个困难是一个特殊性的困难,是所有的左派知识分子都遇到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因为某种市场主义以及技术主义的方案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横冲直撞了,它们非常精美、细致、完整------连技术都会讨论它的社会实践的能量。我的意思是说,在这两者在不断前进的同时,我们对于市场主义的批评却落后于这些力量。

    我们有两条路。我们思考一下,或者说重新反省一下实践已经带我们去了哪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重新回顾 [review] 这些发展。否则就会像第二个问题一样------美式主义就是市场主义,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太可能去跟他们讨论了。

    第三个问题,技术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刚刚 Glen Weyl 举到很多台湾的例子。比如说平方投票。其实爱沙尼亚的实际情况我不太清楚,因为没有讲很多例子。但是他说到的台湾,台湾只是用在总统杯黑客松 [hackathon] 当中。那种特定的情况下,规定好1人99票是很容易的。但是你放大到我们美院投票,每个人选出一个最美的老师,每个人用平方投票法,我们可以试试看。

    我的意思是,他需要一次次的实验,有社区愿意与技术一起实验技术的困难或者是尝试推行这项技术才有效,仅仅有技术是没有用的,仅仅有实验也是没有用的,你要有一个社区来配合。

    **阎晗:**我觉得可以从美院投票最美老师开始试一下,有负票和没有负票,有假名和没有假名的区别。

    **黄孙权:**我们可以试试看。可以请 Vitalik 来当评审。

    总之,今天非常感谢 Vitalik 可以来现场跟我们分享。最后我想说,作为网络社会年会的第一场,我常用的比喻是建筑比喻,这些建筑师,Vitalik、Glen以及在座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你们有不同的思想实践、不同的技术能量,你们都是建筑师,你们正在建立当下和未来的世界。每一个建筑师都应该有机会和能力推动一种不同于现在的可能。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制造 [fabrication] 同时分岔 [bifurcation] 的关系,就是你要制造,并且你要制造不同的东西。我希望我们都是这个建筑师,也是这个建筑工人,也是建筑完成以后可以居住的人,这才是我们实践智慧所强调的东西。最后我们有请阎晗和刘怿斯来讲一下结束语。

    **阎晗:**首先感谢 Vitalik,在我更瘦或者是更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现在俗称加速主义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可以乐观的解决一切的问题。但随着目睹各种各样问题的存在,比如我看到了我尊重的像是传统媒体行业这样的行业,因为技术的发展死得更快了,不管是把它作为代价还是说他们没有跟上时代,都是很残忍的。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最终会来参与并且一起协办这个会议,因为我希望这个时代的车轮不应该碾过任何人,大家都应该是时代车轮的一部分。

    **刘怿斯:**非常感谢阎晗说的,毕竟我两个人一起合伙做事情,我对他很多说的东西都非常同意。我个人一直是个很悲观的人,从来就没有乐观过,我从来都不觉得技术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我特别相信一句话,是我在湾区,旧金山一个很奇怪的 commons 看到的,commons 就是一个楼房,有12个组织将这个楼房租下来,一起在里边办活动。其中有一个组织贴了一张我特别喜欢的贴纸,上面写的是"技术没有办法拯救我们",我一直在想技术没有办法来拯救我们,什么才可以?我觉得刚刚 Vitalik 也好,Glen 也好,都说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思想。不管平方投票也好,二次方募资也好,基进市场在干的事情也好,都不是我们最终解决问题的东西,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我们怎么样才可以更好的利用它、使用它,让我们更好的去达到我们想要完成的那个目标,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思考并且践行的东西。

    我一直在思考技术没有办法拯救我们,那么谁可以拯救?我一直和别人说,对于我,人类[Humanity]才是。我相信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拯救人类,拯救我们自己的这些人,不是科技,不是我们所有创造出来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

    最后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接下来的年会,作为我们共同举办的一个论坛的一部分,黄老师之前也讲了我们在年会里,会讲到更多的关于我们和我们邀请来的嘉宾,他们对于科技,对于去中心化互联网,对未来所有这些智慧之网的思考。谢谢大家。

    **黄孙权:**非常感谢大家。明天还有最后一场,也希望大家前来参加,我们11月份还会有活动,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刘益红:**我最后补充一下。刚刚我们在整个论坛过程当中,一直没有介绍一个信息,就是 Vitalik 他是1994年生人,他和大家的年纪相仿。其实我对他们做的事情也不是完全明白,他们这个算法背后到底是通过什么办法去治理或者是优化我们现在的投票方式,或者是我们的民主化方式。但是在网络社会研究所的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了非常多在做一些另类事情的人们,比如说像我们今天见到这两位,他们是通过数学目标的算法去完成一个艺术品投票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个策略的行为。包括我们之前在做"诸众之貌"的过程当中,遇到了非常多做另类教育、另类音乐、另类戏剧的人,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背后的策略,我觉得 Vitalik 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他几乎是你们的同龄人。

    如果说大家还记得第二幕的那场戏的话,有一人在他的理论和思辨中旋转,而另人在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这个实验其实很像今天 Vitalik 在回答我们问题时,说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以正义、平等或者是前期理论做铺垫去做尝试。我一直都没有理解他们平方投票的原理,但是他们一次次去做实证实验,其实和我们现在在现场做的所有操作是一个道理,他们尽量去尝试了我们本习以为常的那些非常顺滑的生活。这些人的经过,包括认识,无论有没有听懂他们具体操作的那些细节,当见到了他们的工作,对我来说便是一种很大的鼓舞。

    再次感谢大家坚持到现在,天问第六幕到此结束。


    《基进市场》详情请见

    www.Radicalmarkets.com

    "基进改变"(Radical x Change)详情请见

    www.radicalxchange.org

  43.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epub下载

    内容简介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作者简介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2011 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該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 99%」(We are the 99 percent),為廣大失業人口發聲,深深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格雷伯師承歷史人類學大師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講師,現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 2006 年在政經學院演講時,被譽為「型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2011 年出版極具批判性的《債的歷史》(商周,2013),幾個月後更親身參與占領華爾街運動,於學術界及公共參與上均受到廣泛注目,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當年度百大風雲人物。2013 年於雜誌上發表〈論狗屁工作現象〉一文探討充斥職場的無用工作,發文後旋即獲得熱烈迴響,轉發超過百萬次,更於數周內被譯成 12 種語言,之後他更設了一個專門e-mail,收集全世界讀者寄來的真實狗屁故事。本書即為該文論述之延伸,上市半年已售出 14 國版權。

    格雷伯在臺灣的著作,尚有《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商周,2014)、《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商周,2016)等書。

    相關著作:《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經典增訂版)》《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下载链接

  44.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加密艺术人物志:FEWOCiOUS,永远不要低估一颗追寻梦想的心

    加密艺术人物志:Beeple,来自反乌托邦未来的艺术家

    加密艺术人物志:Trevor Jones 加密世界的“传统艺术家”

    加密艺术人物志:Micah Johnson,黑人儿童的「造梦师」


    https://www.theblockbeats.com/news/21502

    一个穷孩子生活在有钱人的城市,她尝试着用精神去对抗物质。

    撰文:0x13,律动BlockBeats

    2021 年 1 月 1 日,FEWOCiOUS 在 Nifty Gateway 发售了她的最新作品。

    Nifty Gateway 可以说是近期最火爆的加密艺术交易平台,不仅对于艺术家的筛选有着毒辣的眼光,艺术作品的发售也屡创佳绩。此前 Beeple、Pak、Trevor Jones 的作品在 Nifty Gateway 发售并全部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艺术家们不仅获得了金钱收益,更将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升到了新高度。Nifty Gateway 是名副其实的「加密艺术爆款制造机」。

    被 Nifty Gateway 选中的 FEWOCiOUS 实力自然不可小觑。FEWOCiOUS 的新作发售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最终这次发售的总售价达 37 万美元,FEWOCiOUS 也因此一跃成为加密艺术数据网站 cryptoart.io 总售价排名第 11 名的加密艺术家,作品总售价约 71.86 万美元,离突破 100 万美元大关只差一次新作发售的距离。

    这个刚刚过完 18 岁生日的小女孩,从买不起 ipad 的「穷孩子」到最高以 4.26 万美元售出一幅画作的「艺术家」,甚至能靠作品收入买一座大大的房子,FEWOCiOUS 通过加密艺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并不美好童年

    FEWOCiOUS 的童年时光并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样美好。

    她从小在一个恶劣的原生家庭中长大,需要忍受父母对她的训斥、打骂,直到她 12 岁的时候,终于鼓起勇气选择了逃离,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在法院的帮助下,这个来自拉斯维加斯的小女孩住进了祖父母家,才终于有了自己的避风港。

    「我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我 18 岁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可以保护我的避风港。」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并不美好的童年经历,FEWOCiOUS 的作品中眼泪是一个常常出现的元素,多看几眼 FEWOCiOUS 疯狂的、缤纷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你就能感受到,在有趣的表象下往往都隐藏着一丝抗争、一丝忧郁、一丝悲伤。

    孤独的创作者

    「我只能一个人在纸上画画。」

    说回到 FEWOCiOUS 的童年经历。在被祖父母接到家里后,FEWOCiOUS 也转学到了新学校。就像每一个来到新集体的新人一样,FEWOCiOUS 在新学校里也是最孤独的那一个。中午在食堂 FEWOCiOUS 没有一起吃饭的朋友,祖父母也对她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的限制,为了排解孤独与无聊,FEWOCiOUS 在周末只好拿起画笔,像 20 世纪的孩子一样用传统的方式创作着她的涂鸦。

    从此以后,FEWOCiOUS 便踏上了艺术创作的漫漫长路,尽管在一开始可能看起来狼狈不堪,但她仍旧在砥砺前行。每一天她都在练习着形状的勾勒、色彩的搭配,创作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成为艺术家这个天真无邪的梦想,FEWOCiOUS 正在拼命地努力着。

    在 FEWOCiOUS 从父母家中逃离之前经常玩游戏,她在 YouTube 经常刷到「我的世界(Minecraft )」相关的游戏视频,她也尝试着创建了一个关于「我的世界」的游戏频道,但是效果远没有达到她的预期。不过她也有所收获,自学了 PS,并开始在网上收费帮其他人制作头像和视频头图,每完成一笔订单都能收入 2 美元。也是在那个时候她看到一个人使用平板电脑创作的视频,FEWOCiOUS 心动了,于是便攒钱买了一台平板电脑,虽然只是一个很便宜的杂牌。

    之后 FEWOCiOUS 听到了 Kanye West 的专辑「College Dropout(大学辍学者)」,被专辑中讲述的「靠自己打拼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所鼓舞,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我只是做了我一定要做到的事。」

    而对于决定正式出售自己的艺术品,FEWOCiOUS 给自己做足了思想功课。其实每一次 FEWOCiOUS 将自己的作品上传网络上的时候都会收到很多人发来的私信,他们希望 FEWOCiOUS 将作品做成实体并卖给他们。

    一方面,FEWOCiOUS 对于自己的作品被人认可感到十分开心,但另一方面她却开始犹豫了起来。她不知道如何定价,担心作品卖的太便宜或是太贵,担心有些人买不起她的作品,她也不知道作品该怎么将画邮寄出去、怎样联系供应商,她担心祖父母不支持她搞艺术。但是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是一个女孩为了鼓励她而写的。FEWOCiOUS 读罢,才终于下定决心。

    FEWOCiOUS 决心认真地做一名艺术家,她需要一台新的平板电脑来让自己的创作再上一个台阶。但是当时的她一贫如洗,一直保护着她的祖父母这一次也没有选择帮助她。不过她的祖父却鼓励她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来得到想要的东西。

    祖父母逼了 FEWOCiOUS 一把,被推下悬崖的鸟儿终于学会了展翅飞翔。FEWOCiOUS 先是帮班里的同学创作,有一次她画了一只小螃蟹并因此赚到了 20 美元;她又给一支乐队制作所有的专辑封面、演出海报;FEWOCiOUS 甚至还自学了如何制作动画 MV。

    她所经历的这一切不仅为她赚到了购买平板电脑的钱,也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发生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FEWOCiOUS 凭借着有着浓厚个人色彩的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风格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喜爱,作品也慢慢开始能够卖个好价钱。再之后与 MEME 合作一举打破 MEME 此前所有合作艺术家的各项纪录,随后在 Nifty Gateway 的发售更是将市场引爆。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FEWOCiOUS 在接受 Delphi Digital 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从未把自己当作任何领域的代表,展望未来,我希望尽可能的多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这份谦逊与上进让我们不由得对她的未来产生更高的期望,我们都期待着这个一头卷发、胖胖的女孩创作出更多惊艳的作品,期待着她成为在全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最重要的是,2021 年 1 月 1 日,FEWOCiOUS 刚刚年满 18 岁,她还有着无穷的潜力,以及无法估量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章:

    《CryptoArtNet-FEWOCiOUS》

    《How FEWOCiOUS Turned Old Artwork Into Her Own Business》

  4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新文学杂志《小鸟 Aves》:当所有选项都被拿走的时候,你依然有无限自由的可能

    《小鸟 Aves》是一本新文学杂志,它希望在一个崩坏的语言环境里,保持对文字的敬意。与此同时,把更好的读者介绍给更好的写作者;把更好的写作者介绍给更好的读者。

    这是什么?

    《小鸟 Aves》是一款在手机上阅读的文学杂志。

    世界变得模糊不定。我们在说上面这句话的时候,唯一确定的是"在手机上",不确定的东西包括"阅读"、"文学",当然还有"杂志"。

    这里的文学,指的是以往冠之以"纯文学"或者"严肃文学"的创作,作者以文学为使命,写普世之人性,承继文明之光。

    阅读。我们以为是私密的、享受文字的过程,参与其中的只有你和作者的大脑。

    杂志。文学阅读中包含了对介质的追求。版式,设计,疏密得当,愉悦如影随行贯穿始终。互联网吞没所有介质的时代,如果我们对精美文字的热爱没有消逝,那么存在于其中的文学杂志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本杂志的诞生还基于一个很朴实的想法:把更好的读者介绍给更好的写作者;把更好的写作者介绍给更好的读者。定义什么叫做"好"一方面极为容易,因为万事皆有既定之规,另一方面也极为困难,因为心灵有多少种,"好"的方式就有多少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站在包容和灵活的那一端,我们认为好的文学不应该囿于小圈子里的吹捧,也不应该是对流行的谄媚,它应当来自于对自我和这个世界的诚实。

    文学杂志的价值是在一个崩坏的语言环境里,让人保持对文字的敬意。我们希望读者看到《小鸟 Aves》时候,会说:"真好看啊!"既有文字之美,也有我们对杂志的理解。

    内容都有什么?

    《小鸟》每年分为 12 卷。它遵循线上原则,随时更新。全年 12 卷,更新总文章量在 300 篇左右。

    它由若干板块组成:

    虚构文学部分,包括小说和诗歌。小说包括每卷一到两篇目前最活跃的本土小说作者的最新作品,最新的引进版权小说,以及有实验性的、有趣的新小说,长篇小说连载等。

    非虚构文学部分包括观察性特写、驻村调查、旅行文学等。我们所说的观察性特写,是冀望我们的作者与世界保持一个审慎的距离,不是躲避,而是更好地观察它。

    它还有档案和专栏两个大栏目,尽可能以各种文本覆盖我们的世界,理论上它属于非虚构文学的一部分。

    眼下 App 看着还有点空,过一阵子就会很好看了(我们觉得。

    为什么叫"小鸟"?

    小鸟,有时代表自由,有时代表高度,天空是属于它们的。我们还向往一点天空上的事。算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是谁?

    《小鸟》目前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

    李静睿,本土小说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位作家;

    彭伦,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之一,他负责版权引进小说;

    杨樱,《小鸟 Aves》主编,主管非虚构部分;

    伊险峰,非虚构和档案的编辑;

    顾天鹂,专栏编辑;

    沈非,版权编辑。

    以上几位也都是《小鸟 Aves》的作者。

    目前,李海鹏、杨潇、班宇、慢先生、王竞、辽京、赵松、潘博、戴潍娜、彭浩翔、顾湘、吉井忍、许佳、唐克扬、王五四、六神磊磊、Christopher St. Cavish 等已经成为《小鸟 Aves》的作者。

    如何看到《小鸟 Aves》?

    首先需要在应用商店下载"小鸟文学"app;

    如果想看完整文章,需要付费。

    话说我们本来想所有价格统一------看三篇试读和以三篇试读的价格看三百篇,价格相同。不过应用商店偶尔会越俎代庖,比如苹果就要求按它们的定价方式定价,我不知道它们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现在的价格是三篇 12 元,全年 12 卷定价,300 篇左右文章,588 元。换算成杂志的话,大约是 50 块钱一本,我们觉得这还算是一个公道的价格。

    它目前还不支持微信付费。可以支付宝、Apple Pay。

    Logo 里的各种组合元素是怎么来的?

    那只版画风格的小鸟是顾湘画的,她写小说,也画画,对猫有热情。她也是我们的作者。

    小鸟这两个字是集鲁迅先生的字。

    其中,"小",取自鲁迅《赠坪井先生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幅字写于 1932 年,目前收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鸟",取自鲁迅《录夏穗卿诗联》。"帝杀黑龙才士隐,书飞赤鸟太平迟。此夏穗卿先生诗也。故用僻典,令人难解可恶之至。鲁迅"。此字目前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我们还没弄清楚这是否有版权。从我幼时起,集鲁迅字而作为报刊名字,蔚为壮观,前一段有人用鲁迅书法做了字库,不知道是不是被圈地赚钱了。

    Aves 是拉丁文小鸟的意思。

    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

    留言给微博 @小鸟文学,或邮件至 info@aves.art


    我想在Web上看!

  46.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香港編年史:關於香港使用者無法連接至本站之聲明

    致香港編年史使用者:

    自2021年1月6日晚上起,本站總編輯陳妍茵接連收到身處香港之使用者報告。他們指出在使用部份香港網絡供應商的服務時,無法連線至本站。在翻查統計數據後,我們亦發現來自香港的使用者數量大幅下跌。網絡上亦相繼出現多種關於本站服務情況的猜測。就此情形,陳妍茵在此先澄清一個誤解:本站從來沒有選擇性封禁部份地區或特定網絡供應商的IP,未來亦不打算如此做。

    香港編年史的其中一個宗旨正是將資訊用各種渠道及媒介,傳播至社會及世界各角,封禁來自特定地區的使用者之行為,不符合我們的理念,同時亦不會為本站帶來好處及增加本站的安全程度。我們經過調查後,也沒有發現任何跡象,顯示本站所使用之服務供應商封禁身處香港的使用者。

    在與本站的支援者溝通及調查後,我們發現香港部份網絡供應商在處理連線至本站的要求時,故意將使用者傳送的資料拋棄,令使用者無法獲得本站伺服器的回覆,因而無法觀看本站的內容,與本站共用同一IP地址的其他網站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經各使用者反映,現時參與封鎖本站的網絡供應商有Smartone、CMHK、HKBN、PCCW等。

    就現時的跡象及證據,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的網絡供應商,主動封鎖本站內容,而當中或涉及政府部門的要求或合作。陳妍茵在此譴責香港網絡供應商與中國及香港政府合謀,以封網行為扼殺香港公民獲取資訊的自由。與此同時,陳妍茵在此呼籲香港市民提前做好準備,以應對接下來更大規模之封網行動,迎接黎明前的黑暗。

    本站亦會持續改善系統及更新伺服器,竭力保障香港用家可以繼續觀看及使用本站內容,請訂閱本站Telegram資訊頻道@hkchronicles (https://t.me/hkchronicles),以得到我們的最新消息。

    香港編年史主編及管理人
    陳妍茵謹啟
    2021年1月7日

    原文網址:https://hkchronicles.com/data/announcement-on-blockage


    網址: https://hkchronicles.com (新server) https://hkleaks.info (舊server) 版本:v2.0 2021-01-08

    警察資料:1587人 親中藍絲資料:988人 警察用車:41部 黃藍商店:~16000間(未必準確)

    其介绍:

    適合香港以致世界各地嘅公民,分辨自由及專制嘅資料庫。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

  47.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快手上的恋童癖们

    https://mp.weixin.qq.com/s/RD6ZeGUeFmafZuIAmlLQcg

    自从许豪杰在微博上被扒皮恋童之后,我一度以为,类似的状态已经有所好转。

    直到我点进快手,看到了"甜心少女欣琪"的账号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快手上,藏着这么庞大的群体。

    那是对孩子们虎视眈眈的折叠世界。

    关注到这件事是看到豆瓣友邻发的一个帖子,标题叫"是拍视频的家长确实在迎合炼铜癖还是我过于敏锐"。

    楼主认为快手上的某些账号有应和恋童癖嫌疑,附上了视频截图。

    这是甜心少女欣琪的账号

    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的截图,都会觉得,绝对不是楼主过于敏感。

    楼下的友邻几乎是排队去举报。

    但最后快手的处理结果,只是账号禁封三天而已。

    这是小嘛兜(舞蹈)的账号截图

    我下载了快手,搜索了帖子里提到的两个账号,可能是禁封后号主做了一些处理,直接搜"甜心少女欣琪"和"小嘛兜(舞蹈)",都搜不到,但根据豆友提供的ID,我还是找到了这两个账号,粉丝分别有4.5万和13.8万。

    在举报事件过后,这两个账号都删掉了不少视频。在小嘛兜(舞蹈)留下的这个穿着露脐睡衣跳舞的视频下,就有人发现了这点,这个视频有3.2万个赞和一千多条回复。

    留下来的视频里,没有之前的那么露骨,但依然是让这些小女孩,做着性暗示极强的擦边球动作,比如这样的顶胯舞蹈动作。

    视频预览图里,配的文字也很有暗示性。

    小孩浓妆(可能是滤镜效果),穿着清凉甚至是暴露,我看这些视频的时候感到巨大的痛苦,这些孩子真的知道自己的动作的意味吗?

    说视频的拍摄者刻意迎合恋童癖,听起来有点是诛心的猜测,判定这事儿其实很简单,只要看同类号和观众的回应就好了。

    不管是抖音还是快手上,以孩子为主题的号主都很多,以童模类为例,他们发孩子要么是为了炒红孩子,接更多合作,要么是为了卖货,衣着都是正常童装,回复里男女都有,问衣服的居多。

    但随便扫一眼"小嘛兜(舞蹈)"下面的回复,都是这样的。

    "等你长大","几岁了?"、"就是喜欢小萝莉"。这人用的女头像,点进去性别是男。

    还有人直接说,"把背心脱了跳一个"。

    也不知道是故意规避关键词,还是打错了字。

    小嘛兜(舞蹈)有个视频叫"太撩了..."。

    评论说:"先别急着撩,等你等到14岁"。

    这还是清理过后的。

    她们的视频以跟着经典歌曲对口型和跳舞为主,特点是穿着少。

    在寒流席卷全国的现在,"甜心少女欣琪"依然让小女孩穿着吊带在户外怕视频,鉴于她的地点写的是广东,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南方温度高。

    但在这个视频里,女孩穿着吊带跳舞,从她背后有两个骑车的男孩经过,都惊讶地回头看女孩了。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孩都穿着长袖和防寒背心,完全是冬装打扮,我想问这算不算虐童?

    看看男女的衣着差异

    即便是清理过后,你依然能发现,"甜心少女欣琪"的视频都是精心挑选过机位的,让女孩摆出特定的姿势,低角度拍摄,裙底若隐若现。

    可能是因为被禁封,她又开了一个小号,叫"才艺主播欣欣"。

    第一个视频发的就是几乎能看见底裤的擦边球内容,还配文字说"第一个视频能不能火就靠你们了"。

    这么明显的引导性和暗示,还说不是故意迎合恋童癖?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开始逐一点开这两个账号下面活跃的、有明显擦边球言论的账号查证,发现他们清一色全是男性。
    可惜的是,因为快手现在的机制,我并不能看到关注这两个账号的活跃账号都关注了哪些号主,无法顺藤摸瓜。

    但我却因此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有一些女号,也会在这两个账号下回复,甜心少女欣琪和小嘛兜(舞蹈)偶尔还会和她们互动,我点进去看,发现她们居然也是同类账号------未成年女孩,跳性暗示舞蹈。

    想一下也很好理解了,这类账号都想红,又不能明目张胆在说明里写上类似特征,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目标人群关注的大号下面推广自己,垂直而精准。

    在这里,必须要感谢一下快手的推荐机制了。

    在关注了几个类似账号之后,快手就开始给我自动推荐类似的视频,我也由此发现了我一开始说的,那个庞大的、暗黑的折叠世界。

    在翻看这些账号的过程中,我几度感到生理不适,不仅仅是因为视频的内容,评论的不堪入目,更因为这些孩子,每个都很可爱。

    她们的童年不应该如此,在一个竖屏的世界里,被无数藏在屏幕背后的男人,当做性癖的出口。

    我发现这些视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虽然类别不同,但它们都有同样的目的------吸引那些对幼女"感兴趣"的人。

    **第一类,主打跳舞。**它们纯粹以未成年少女为拍摄对象,年龄多在6-14岁上下,如果介绍页面写的年龄是真实的话。

    这些女孩多多少少都有些舞蹈功底,有的看起来还是比较专业的舞者。视频的内容,也会以记录她们的舞蹈成长经历作为主题。

    这样的说辞很适合作为外壳,因为在快手上,少儿舞蹈确实是一个大类,还有很多少儿舞蹈工作室在上面发视频。

    但是一对比普通记录舞蹈的视频和这类视频,你就能看到明显区别。

    你不好说这些视频的女孩子跳舞有多专业,她们的舞蹈多是以扭胯舞、顶胯舞这类性暗示极强的成人舞蹈为主,露脐小背心、贴身小吊带、小短裙、热裤是常见穿着,比如这则视频里,孩子竟然还对着镜头半撩起了衣服。

    比如这样撩开衣服跳舞的

    类似这种抱着柱子跳舞,展示身体曲线的视频也是一大类。

    看看下面的评论,你还会觉得这只是简单记录孩子舞蹈的vlog?

    女孩浓妆艳抹,穿着睡衣对着镜头抚摸自己,展示女性曲线------

    女孩在快手大热变装视频中穿着极短的紧身裙扭动身体------

    这类视频还会用展示舞蹈技巧来打擦边球。

    比如让女孩子穿得极少,劈叉,劈腿,或者躺着仰面一字马,让其他男性,来给女孩压腿。

    这家号主还会让爷爷哥哥爸爸(后爸?),轮番给女孩压仰面一字马。

    评论也有人提出不妥之处。


    第二类的视频,则主打对口型唱歌。 这也是这几年短视频平台上很流行的一类创作,但当你看到这些女孩子,穿着远不符合自己年龄的学生装、丝袜、公主裙、萝莉装,露脐背心短裤短裙,画着大浓妆,涂着口红和眼影(不排除是滤镜特效),装模作样对口型唱起那些成人歌曲,再对着镜头噘嘴、抛媚眼的时候,不得不冒出一个问题,这些视频,都是拍给谁看的? 在很多对口型视频里,女孩子们都会做出非常不符合她们年龄的动作,比如伸舌头,舔嘴唇。
    看到这些视频的我,实在是太难过了。

    第三类视频更有意思。严格来说,她们不算"儿童色情内容"。因为,视频的主角都是成年人。 她们一般不会在介绍里写清楚自己的年纪,但从身体发育,身高、手脚大小等,基本可以判定幼女的可能性很小。 但她们无一例外地,都会在滤镜、灯光、化妆、衣着的作用下,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未成年少女。 视频内容,也和上面的两类差不多,展现身体曲线的简单舞蹈,对口型唱歌,穿JK制服扎双马尾,对着酒店的镜子自拍。 这个就属于比较典型的,但她倒是会在提示中写"已成年,长得显小"。


    但很多视频的标题,都会以未成年作为暗示,比如"如何度过成人礼","快进来活捉一个萝莉。" 下面男性的回复,基本都围绕着几岁、萝莉、未成年展开。 扫一眼觉得没问题,但仔细看,很多回复内容都可以直接举报,比如这样。 更多的账号和截图,就不放了。类似的账号在快手上实在太多,动辄几十万粉。

    打码了,实际视频脸部看着就是个小孩当然身材告诉我们可能不是 如果你把快手看做一个市场,那这样的账号就属于"卖家",它一定是因为买方需求而存在的。那么问题来了,谁是买方? 绝大多数的这类软色情儿童视频,主角都是女性。在下面观看、回复,发表擦边球甚至猥琐言论的,都是男性。 这让我想到罗翔说的一组数据虽然强奸的受害者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在实际的案例中,99%的强奸案受害者,都是女性。 这是人类中的一性,对另一性的一种剥削。 让人为难的是,除了一开始的那两个账号发布的内容太过露骨,这里说到的很多账号,都是在打儿童软色情的擦边球。 你说它正常,它又明显过于暴露、传成人化、性挑逗;你说它色情,它又真的没有触及根本性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把视频主角从儿童换为成人,比如第三类视频,那是没有问题的,你即便向快手举报,也很难成功。 但关键就在这里,软色情擦边球的主角,是成人还是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踩线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


    首先,这些视频里的未成年女孩们,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镜头前做出这些动作的意义?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视频在被什么样的人观看?在满足什么样的欲望? 我想她们应该是不知道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来说,在法律上,她们还不够理性,不够成熟,甚至连性行为的同意年龄都达不到,又怎么能认知这些视频的其他功效呢。 但是,拍摄视频的,上传视频的人,肯定是知道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视频是由父母或直接监护人拍摄并上传的,一个女孩的介绍里写着视频"由奶奶拍摄并上传",但看看视频的标题,"太撩了",像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给自己的孙女写的视频标题? 视频的上传者,这种账号的运营者,显然非常清楚,这个号要怎么做,拍什么内容,写什么样的标题,给孩子化什么样的妆,穿什么样的衣服,能吸引来更多粉丝。 视频里的女孩子们,在获取大量粉丝,甚至可能还为此高兴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另一种性别,甚至是这些上传视频的人,自己家长、监护人、亲人,剥削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小孩子自愿的呢? 我搜到这样的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发现9岁的女儿浓妆艳抹,对着手机故作扭捏,自拍视频上传到抖音,还会跟着同年龄段的抖友一起学习热门的抖音舞蹈。 答案是,学习模仿。

    小孩的学习能力很强,又有攀比心理,在互联网生态下成长的一代,屏幕是他们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从屏幕中模仿和学习,也就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联想一下一开始我发现在,**同类以未成年女孩作为软色情主角的视频账号之间会互动,也说明了,在这样的账号之间,是存在生态的。**她们会相互学习,互助涨粉,当然,也就不排除会有刚接触快手的女孩子,在看到这样的视频后,成为跟风的学习者。 当然,我也去抖音上翻看了类似的视频。 相比起快手,抖音上的相关内容,似乎好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并没找到类似账号,推荐机制的同类关联度比较弱的原因。 但我仅仅是简单搜索了"女孩,跳舞",也能看到这样的视频。女孩子背对镜头,穿着背心和短裤扭动臀部,美名其曰是跟着电视学减肥操,我都不想去想象,会有多少屏幕背后的脸,对着这样的视频想入非非。 如果你有知道抖音上有类似账号,请留言告诉我。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的P站大清洗,一夜之间,P站的视频总数从1300万下降到了400万,被下架的多是未经身份验证的视频,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偷拍、胁迫拍摄甚至是未成年视频内容,它们给视频当事人带来痛不欲生的生活,也早就触及了法律底线。 色情产业当然可以存在,但前提是合法。而儿童色情内容乃至软色情内容,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违法的。在美国法律里,与不满10岁的儿童发生性关系是二级重罪,生产、传播、观看儿童色情影音制品也都是犯罪。 我记得我看过的某知名成人网站上就有严正声明,任何关于三次元的儿童色情内容都是被绝对禁止的,连回复都要被处理。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那些"非法"的成人网站上,儿童色情内容也是被禁止的。****可笑的是,在快手这个拥有3亿用户,最为下沉、贴近普罗大众生活,以"奥利给"给无数人带来正能量的合法平台上,儿童软色情内容居然合法存在。**不仅存在,它们还被鼓励,被宣传,被赞许,被认可。 因为大量的这些账号,在发布视频的时候都会@快手官方助手,以增大传播量和曝光度。而快手,也居然允许这样的账号不断发展壮大。 在那些点赞里,回复的"喜欢小萝莉"里,"几岁了?""长大没"的期待里,在那些舔屏的表情包,爱心、玫瑰里,是一群黑压压的、面目不清的、为自己的癖好欲望找到发泄出口的群体。 我们要勇敢说出这个群体的名字:恋童癖。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快手宣传片《看见》。
    当时这部短片打动了很多人,即便我不是快手的用户,我也被打动了。 它宣传的"看见"是这样的------


    我看见的却是这样的------


    它宣传的"看见"是这样的------
    我看见的却是这样的------

    它宣传的slogan是"拥抱每一种生活"。
    谁在拥抱这样的生活,谁就在剥削这样的生活。

  48.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律师与黑客 | #8 反网络抢注,域名之争以及互联网治理

    https://www.caa-ins.org/archives/7259

    时间:2020.6.4 讲者:顾紫翚 整理:蒋雨航 编辑:房梓 校订:顾紫翚

    就像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一样,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促进了群体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的变革。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从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的诞生,到万维网的出现和普及,再到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的落地,除了技术人员之外,学术、商业、工业、政治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其中大显身手,共同塑造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也在推动和引导互联网的发展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主张代码应等同于言论,因为受到宪法修正案保护,以及要求使用者将修改后的衍生作品以同等的授权方式释出以回馈社会的著佐权等等,无不彰显了法律工作者的创新与智慧。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系统的回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立法与司法上的演进,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规律,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无论是对我们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还是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接下来的课程,主要讲从互联网的诞生后衍生出来的新东西。比如:没有互联网之前,没有域名,没有邮件,也没有超链接,从新诞生的东西里会出来新的法律问题。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实际上出现在工业互联网之前,当时有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官司,为整个互联网治理奠定了基础。但是工业互联网出来之后,大家都只顾着赚钱,没有人关心打官司的问题了。到现在为止,法律已经比互联网的发展延迟很长时间,所以会有一些问题等着大家意识到需要去解决。今天讲反网络抢注,这个概念比较好理解。我去注册一个别人的域名,到时候再卖给别人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会先讲一下域名是怎么来的,一些很基础的知识,之后再讲域名里面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之前是怎么管的,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什么类似的问题?先从阿帕网讲起,1969 年 10月 29 日,第一条信息在阿帕网 (ARPANET) 上成功发送。最早的阿帕网只有四个节点,但随着接入阿帕网电脑数量的增加,需要一个更有效的系统来管理和维护整个网络中的信息传输。1972年,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U.S.Defense Information Systems Agency)创建了互联网分配号码管理局(IANA)。IANA负责为连接到网络的每台计算机分配唯一的"地址"(即IP地址)。

    随着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开始接入互联网,这就需要一个更简单、更容易记住的系统。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tris)发明了域名系统和域名解析服务,满足了这一需求。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不需要再记住IP地址是什么了。接下想讲一下域名是怎么样分级的。根域名:所有域名的尾部都有一个根域名。如 www.baidu.com 实际上应该被写成 www.baidu.com.root。因为根域名.root对于所有域名都是一样的,所以平时是省略的。顶级域名:国家及地区双字代码顶级域:如cn,us,fr等等;通用顶级域:如 com,gov,org 等等;子域名:二级域名:如 google.comgoogle;三级域名:如 zh.wikipedia.org 的 *zh *。1985年3月15日,位于马塞诸塞州的一家计算机制造商Symbolics 注册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域名 symbolics.com。2000年,域名运营管理机构威瑞信(Verisign)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的域名行业简报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球顶级域名注册数达到3. 623 亿个。

    1995年,在对互联网进行私有化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了 network solutions 网络咨询公司为注册而收费的权利。当时注册一个域名两年的价格为100美金。最早的互联网是军用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国家行政机构授权的那种半官方组织运行,互联网当时一直没有私人参与,后来因为人人都上网,政府才下放了权力。所以在那一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就把整个管理域名注册的任务交给了一家私有公司,私有公司要赚钱,开始对注册域名收费,当时注册域名价格是两年使用权,大概100美金,但你要是注册一个 .com 域名,可能会比这个贵。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公司涌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册自己的域名,开始使用互联网。

    私有化也带来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网络抢注。域名抢注(英语:Cybersquatting)是指抢先一步去登记含有著名企业或名人商标的互联网域名后,再高价卖给该企业或名人以赚取暴利的行为。这来源于英文单词 squatter ,指的是在没有合法权利要求的情况下居住或占用他人财产的人。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大多数企业对互联网上的商机并不了解。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先把知名公司的名字或相似名称注册为域名,目的是把这些域名卖回给这些公司,或者借助这些知名公司的名气发展自己的业务。美国有一个法律原则叫做 adverse possession ------如果你占用屋子时间够长,就可以自动成为屋子所有者。一般来说是5年到10年的时间,这得看各州的法律,可以自动成为这块土地或者屋子的所有者或者自动成为他租客。据我所知在国内没有,这个目的主要是社会资源使用率最大化,美国传统财产法是有这个原则的。为什么当时网络抢注会泛滥,是因为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网上有商机,现在大家都知道,做电商可以怎么样,这一套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当时大家不知道,很多人会想网络有什么用,马云第一个公司做的中国黄页,那时候他去跟政府推销,政府的人就觉得为什么要做黄页,把这个东西放到网上有什么用。首先他们肯定不知道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当时真的去尝试互联网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一部分人很早就意识到,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就跟比特币一样,有些人可能10年前就买了比特币,现在就成亿万富翁了。

    有一部分人去创业,比如 Facebook、Google、雅虎这些,别人觉得可以先注册其域名,等这些大公司反应过来再把这个域名卖给他们,或者是借着大公司名气做自己的事情。这就涌现了一批对于网络抢注的诉讼,他们都想要夺回自己的域名。当时域名还不在商标法的保护里,那时候没人想到它会受商标法保护。所以当时打官司,只能从之前发生过的事情里面找依据。于是就有人想到了电话号码的管理。以前商户为了营销目的会特别向电话运营商申请一串与其业务或公司名相关的、较为容易记住电话号码,叫做 Vanity Phone Number。例如 UPS 的电话号码就为1-800- PICK-UPS(1-800-742-5877)。长期以来,1934年通讯法一直禁止储存、囤积或倒卖 Vanity Phone Number。此外,Vanity Phone Number 也受到商标法和不当竞争法的保护。

    之后就出现了反网络抢注第一案:**Intermatic Inc. v. Toeppen **。当时原告 Intermatic 公司是联邦商标"Intermatic"的所有者。被告是伊利诺伊州的居民,他在未经原告许可的情况下注册了域名 intermatic.com,并在上面运行了一个网站,里面放了一张Champaign 的城市地图。当被告拒绝自愿将域名让与原告时,原告对被告提起了诉讼。商标淡化(Trademark Dilution)的要求:必须是著名商标,例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之类;必须被用于商业用途;商标的可识别性被减弱(Blurring)或被丑化(Tarnishment)。著名商标这个没有问题,商标可识别性被减弱这个也没问题,这个案子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被告拿着这个网站基本啥都没干,算不算是商业用途。法院的结论是,被告对商标的使用是商业性的,尽管该网站只展示了一张地图,没有销售任何产品,意图出售 intermatic.com 域名进行套利的行为已经构成商业用途。

    为了系统性地解决互联网上泛滥成灾的恶意抢注问题,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网络抢注消费者保护法》。根据反网络抢注消费者保护法,原告必须证明被告注册或贩卖的域名:与原告商标相同或者类似至混淆性的程度,被告"有从商标中获利的恶意意图"。这个声明的难度就低很多,不需要再证明商业用途了。1998年10月,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成立,并负责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协议(IP)地址的空间分配、根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等。ICANN是从美国商务部独立出来的部门,他自己声称自己是非政府的公立机构,实际上是从美国商务部划出来的。ICANN成立之后,通过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UDPR)。相比起ACPA,UDPR可适用于国际范围内的域名争议。商标权人如果想要主张域名侵犯商标权而应予注销或转让给商标权人者,可以向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提起投诉,如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WIPO),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美国国家仲裁协会等等。如果投诉人的投诉得到支持,会得到 "注销域名"或"转移域名"的裁决(但不涉及经济赔偿或者法律禁令)。这种解决政策的好处是如果裁决下来的话,可以把域名直接划得域名,比较方便。但它是不涉及经济赔偿或者是法规禁令的。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受损,他除了想要把域名注销掉,还可能想要钱。但是要走这条路的话,经济赔偿是不要想的。

    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域名(Vanity URLs

    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的井号标签**

    Apple Store的开发者账号

    接下来会是什么?

    虽然域名的问题解决了,随着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发展,新形式的网络抢注也诞生了。第一种就是在网站中使用竞争者的元标签(metatag)。元标签主要是用于搜索引擎优化的。有些公司搜索引擎开始火起来之后,另一些公司就开始做搜索引擎优化,想让大家多搜到我的东西。有些公司它有坏心眼,他可能发现竞争对手卖得好,就在自己的网站元标签里面加竞争对手的名字。这样子搜到竞争对手的时候,可能也会搜到自己的网站。相当于是把本应该属于你竞争对手的一部分流量,引到自己的网站上来。有三个非常有名的案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第一个是关于赌场的 Aztar Corp. v. MGM Casino ;第二个是色情网站 Aztar Corp. v. MGM Casino ;第三个Promatek Industries, Ltd. v. Equitrac Corporation。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网站里面的源代码里面用了竞争对手原标签,给自己的网站引流。当时这三个案子,法院全都是判说不行,这种引流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侵犯别人的商标。

    第二种新形式的网络抢注,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冒充名人注册账号,这个应该还是很常见的。关于这件事有个非常有名的案子,但这个案子最后和解了,叫做 La Russa v. Twitter, Inc。这个是社交媒体网络抢注第一案。圣路易斯红雀队(棒球队的经理)Anthony La Russa 发现有一名未知的 Twitter 用户在 Twitter 上以其名义注册了账号并一直在发布与红雀队相关的内容。在寻求 Twitter 删除账号无果之后,Anthony 对Twitter 提起了诉讼。这个事情也导致了一些社交媒体开始采用实名认证。

    还有没有定论的新形式网络抢注,第一个是Facebook的个性化域名。有些名人他喜欢把Facebook账号改成自己的名字。但如果你是抢注了我的名字,从侵权角度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应该是属于侵权的。

    第二个是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的井号标签。这个很常见,比如有些网红很喜欢去蹭品牌热度,他会发一条微博,并打上名人的井号标签。实际上就是蹭人流量的行为。我知道有法学讨论说理论上来讲,不一定是侵犯别人的商标,但是没有经过别人允许。这个事情如果按照元标签的那些案子来判,实际上应该也是不允许的。美国目前为止对这一块,睁一只闭一只眼,还没有相关的诉讼。

    第三个是抢注 Apple Store 的开发者账号。有些人去抢注苹果开发者账号,等着别人过来买它,就跟当时抢注域名一样,但苹果开发者账号又不算在商标里面,也不算在反网络抢注消费者保护法里面,目前没有定论。可以想象一下接下来会是什么。我们现在用这种各种各样的 APP 或者网站,很多网站都有注册系统,它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如果你真的以别人的名义注册账号,到底会怎么样?到底是不是最后会变成网络抢注的监管范围,实际上现在难定论,只能说拭目以待。

  49.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人人影视清理内容,新一轮反盗版打击?

    我们正在清理内容!所有客户端均无法正常使用!

    人人影视是中文盗版影视资源重镇,尤其拥有大量内嵌中文字幕美剧资源。

    根据介绍,目前应该由香港团队运营。

    人人影视字幕组创建于2004年,当年是由加拿大留学生“小鬼神”牵头创建,2006年6月1号由创始管理员之一的梁良发起内部集资创建人人影视网站正式上线,同时期国内著名美剧字幕组还有“伊甸园字幕组”“风软字幕组”“TLF字幕组”,大家均以翻译最新最快的美剧字幕为乐趣。

    人人影视从组建网站以来均践行“分享,学习,进步”的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全部成员均是网络爱好者凭兴趣加入,没有任何金钱回报,直至2010年人人影视每年的服务器和带宽费均是通过组内集资解决。

    2009年人人影视通过翻译大量的海外名校公开课引起了国内互联网的关注,当年更是获得国内各种周刊所办法的贡献奖项和提名。

    2014年底经历过了网站关闭整顿,国内团队完全转型做正版商业翻译,现在客户几乎涵盖了国内互联网主流视频站,以及各著名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业务量不断创新高。

    人人影视的网站和服务器数据等资产由香港团队接手重建了人人影视字幕组网站:www.ZiMuZu.tv 并保持继续运作下去。

    目前人人影视之前的网站和所有资源均已移交海外团队负责运营维持,人人影视字幕组依然由网络爱好者不断的加入翻译最新的海外影视剧给广大网友。

    人人影视客户端采用私有P2P协议,不知在ed2k和magnet协议下人人影视资源能否下载?同时,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的反盗版打击?有待观察。

  50.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男子撞破妻子偷情反被砍,小偷折返救人命(a sad story)

    https://t.me/douban_read/40531

    央视播出的法制案例,现实版无名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