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时政

删除

三只鹿儿 矛盾使人自由
三只鹿儿  ·  2021年5月24日 叫我三鹿就好

删除

菜单
  1. 希格斯玻色子  

    外国的情况我没有能力去弄清楚。但中国的情况,我认为是网上发言的制度影响很大。

    1. 启发民智的言论会被封禁。而谣言或者辟谣的手法又充满着逻辑混乱,这种逻辑混乱的东西却允许广泛流传。

    2. 由于很多东西不让直接说,导致很多人习惯使用各种隐喻,而使用隐喻难免需要大量偷换概念,迫不得已在逻辑上会混乱一些。但不用隐喻,逻辑清晰的东西写出来会被封禁,结果只有这种稀里糊涂的文章流传开来。

    3. 关于什么是歧视,这个问题其实不简单,通常一个人很难想清楚,需要认真思考、看一些好文章、看一些真实案例分析等等,才能慢慢一点一点搞明白。但是国内貌似会打压这些正经讨论。
      我看美剧,经常可以看到剧中人认真探讨歧视问题,看起来好像美国全国人民都会把歧视当作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但在中国不一样,大家通常偏向避而不谈。

    4. 种族问题,比如中国人对日本的种族矛盾,对印度人的鄙视,对韩国人的偏见等等。依我看,官方并不希望人们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貌似认为保持这些错误的种族观念有助于统治,同时中国政府对各大小媒体有很强的控制力。我猜测,这是我们在网上只能看到胡言乱语群魔乱舞的原因之一,因为好好说话的人被打压或限流了。

    5. 网络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现实。会。任何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思想。虽然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思考,但这个 “独立” 是有极限的,当接收到大量错误信息,几乎接收不到正确信息的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几乎全是错误信息之中提炼出正确的想法,也许有少数人可以,但多数人不行。

  2. 葛花A  

    我也纳闷这个问题,网络上的人都比较情绪化,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

  3. 邹韬奋 外逃贪官CA
    邹韬奋   虽然韬光养晦,亦当奋起而争(拜登永不为奴:h.2047.one)

    人性本恶,再被回音室效应放大。至于为什么是恶被放大,因为大家喜欢看坏消息。

  4. yingzhen251  

    如果面对活生生的人的话,可能根本蹦不了两个字,但是缩在屏幕后面,在昵称、头像的伪装下,能够发掘、泄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5. ygdvv1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绝对是极端声音大。因为人们并不会主动向互联网外界探索,一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网上流动的信息

    极端环境影响vs网络真实放大,我相信后者会造成前者

  6. 淸雲 萌新
    淸雲   谷歌“品葱”的时候,由“品葱是什么垃圾”这一条目误入2047,折服于诸位的渊博同时感叹此地空气的稀薄。

    阴暗处生虫,人的本性未必是恶的,大多数都是生存本能,如果说人性本恶,那我们的同理心和怜悯之心如何解释?

    在我的人生经验里,发现有一种对人的分类:会反思的和不会反思的。 前者即使在占据了道德高地或者明显是有理有据的同时,仍会警惕自己会不会做错判断。 而后者显然没有这种能力,他们给我一种“无时无刻不择手段捍卫自己言行的合理性”的印象。

    人的一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前者用改错来修正自己, 而后者用否认来证明自己。

  7. 北条沙都子   泪水已然流淌殆尽,涌出的唯有汩汩殷红可怖之鲜血。这注定与永恒死寂为伴的悲戚宿命,早从那业火吞噬凡间之日起便已注定。

    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指着别人的鼻子骂街,那么他不仅当场就会被对方回骂,而且还有可能挨一顿拳打脚踢。

    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世界中隔着屏幕敲键盘骂街,那么他即便是被回骂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根本没人知道他是谁。其因此而被拳打脚踢的风险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在虚拟空间中维护自己的虚拟形象。当一个人认为攻击别人的成本要小于他因此而获得的满足感时,他就会倾向于去这么做。网络的相对匿名性大幅降低了攻击成本,从而使得想要“进攻”的跃跃欲试者也随之大幅增加,这恐怕是个“水涨船高,水落船降”的动态关系。

    Twitter会封禁发表“歧视性或攻击性”内容的账号,实际上就是想要通过抬高“攻击成本”来维护自身的言论环境。7站的站规里也明确禁止“发布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歧视……言论”等等,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

    但也有人认为这其中可能会涉及到侵犯言论自由的问题。不过也因为Twitter之类的欧美社媒是独立运作的,不受政府管制,所以这样的问题通常不会涉及到“是否违宪”的判断,最多也就是观点上的交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