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水
@三尺水
L’état,c’est moi.
关注的小组(3)
动态 帖子 1 评论 6 短评 2 收到的赞 15 送出的赞 3
  1.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文艺部 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话语?

    其实晦涩并非问题,平实也并非优势。

    "It all depends"

    写文章的意义在什么,在于准确地传达你的意思。 事实上所谓文笔,不过是文章的载体罢了,就如同交通工具一样,其服务于“传达递送”这一要义。关键是如何按照你的要求而选择正确的传达方式。

    而这需要你更深入地理解你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你真正理清了你需要表达什么,你自然就懂得如何平实地表达,或如何精密而又无繁饰地准确表意。如果你真正深入地了解了其核心含义, 一切表达手法的变幻不过是视角的切换而已。

    譬如你的签名“自由不是用来拥有的,而是用来行使的。” 这句话固然尤其严谨且深刻的意思,但你自然也可以换一个视角,从不同角度来重新对你的语言进行组织,从而达到你所需的目的。

    强调行使:“是行使而非收藏,予自由以生命。”

    强调自由:“无自由不行使。”

    强调人的行使:“把自由拿在手里!”

    强调拥有的无意义:“尘封的自由必然生锈!”

    ……诸如此类……(谨个人浅见)

  2.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对若干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评价

    主义主义,满口主义。这番话去了主义还剩什么?

    你在文章里一直强调自己的思想如何严谨,自己的立场如何中立,自己如何按照“理”来思考,抛开那些名词大话,背后只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你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拿你个人的认识来衡量别人。

    但女性本身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缺点,当然有,但你说的缺点,究竟是女性的缺点,还是“她们”的问题?

    只不过你所批判的这些人是女性而已,但女性,可不只是你所见所批判的这些人。

    充其量,你的这番话的对象只不过是被赋予女性名字而已,这些人的事例和女性并无本质联系。甚至换个主语,但凡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你的这些话十有七八都可以套用。

    总结一下: 你不是因为女性本身生发议论, 你是因为要生发议论所以选用女性。

  3.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至抗议者的一首诗

    我见过

    一名中国人

    我见过

    乌鲁木齐的火光

    在逃生通道前闪烁

    我不知道

    铁链可以封住火

    同样也可以封住我

    我知道

    最强大的病毒

    也不敢妄想封我的口

    我见过

    侵染血泪的文字

    饱藏呐喊与求生的怒吼

    我不知道

    这泱泱大国

    全面小康的社会

    怎么还有人

    为食宿发愁

    我不知道

    怎么会有人

    出卖自己的血泪

    贷款用血泪建起来的楼

    我见过

    泛着血色的真实数据

    一转手

    便成了404

    我不知道

    是谁把我的性命

    当做政绩

    我不知道

    究竟资本还是病毒

    谁是凶手

    毕竟他们没有指标

    不会焊死小区出口

    我知道

    不是境外势力

    教我偷着乐

    雇佣打手殴打百姓的

    不是美国

    我不知道

    那天广场上发生了什么

    你不肯告诉我

    如果真是国外势力的煽动

    为什么

    我只见到

    我骑自行车

    你开坦克车

    我不知道

    那些口口声声均贫富的人

    谁在农民吃观音土的时候

    大吃红烧肉

    我不知道

    你和我

    谁是人民

    谁是公仆

    为什么你口口声声为我们服务

    却踩在我的头上

    吃喝嫖赌

    我应该已经是死了

    但我却见到了

    哀悼与祭奠

    他们与她们

    站立起来

    用白纸

    把我这一生囊括

    我不知道

    未来会如何

    但我知道

    我们终会

    看到一个有希望的中国

    我们终将

    撕开共产党血腥的枷锁

    还我一个

    中国人的中国!

    本来是以前写的随笔,看到今时今日的局势于是重写一遍。 感觉现在的文字文宣煽动力与传唱性不太够,因此故意写得有标语感与煽动性,能广为传播的话最好。

  4.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评论

    中国电影完蛋了么?

    我有记忆最后看的国产电影是周润发郭富城主演的《无双》(港片勉强算国产片吧)。

    虽不能说是有多高深的艺术水平思想深度,毕竟是个商业片。但手法以及整体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乃至于具体的分镜场面背景音乐,都能给人以电影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

    导演么,我只能说中国有些导演是具备技术能力的,但水平么,就难以恭维了。

    还有我额外吐槽的,几年前那个逐梦演艺圈一上映凭借着过硬的拍摄水平与特立独行的奇葩审美还有形如欠费的不及格剪辑美工等脱俗条件,成功成为影民与广大群众的众矢之的。现在再比较一下。。。唉。真是全靠同行衬托。

  5.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文艺部 发表评论

    大家现在还有看哪些华语文学作品?

    我想起了曹植的“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本来是很悲情的咏命运的诗,但我一看到“寄”字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很想笑啊xD。

  6.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文艺部 回答问题

    中国电影完蛋了么?

    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电影拍摄的非电影性。

    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电影了,因为中国国产的电影在我的意识里已经和电影无关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品,强调视听技术表达的协调,强调节奏的有序与整体情节的连贯与完整。

    而现在的电影呢,情节拖沓,剧情幼稚,分镜设计与场景布置更是稀碎,表现力甚至不如某些mmd。

    那荧幕上播放着的不再是电影,只不过是短时间的电视剧罢了,在这种社会意识下,中国很难再出现真正的电影了。

  7.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令人感叹

    屁股决定脑袋是一个貌似正确的结果谬论。

    实际上是一种用结果当做根本原因的完全逻辑错误,就相当于说一个人吃饼吃饱,那他吃饱必然因为吃饼一样。如果一个人坚定的相信这个认识,我建议你就不要和他再进行探讨。

    事实上他们不是因为认为这个是对的才这么做,而是单纯觉得这个能支持他们的论点因此觉得这玩意对。 反驳也很简单:

    “别人拿双眼看人,阁下拿屁眼看人,对么?”

  8.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回复文章

    和我一起,凝视中国的未来吧。——什么是主体思想?怎样建设主体思想?

    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和奉行这个主义的各种变种的人,实际上都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他们自以为是最唯物的,也因此成了最唯心的。”

    他们把一切旧有的理论与客观现实的社会现象,看做是资本主义或是封建主义,或是一切非共产主义的架构形成的虚拟呈现,而天真地以他们那简单甚至幼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释世界。

    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套完全无法证实的荒谬逻辑,抛开『资本论』里对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原理那种四则运算式证明手法,其对于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也总是玄而又玄,譬如什么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矛盾的结果。

    你如何去证明?你无法证明,但也更难证伪,你如何证明一个完全虚构的逻辑关系是错误的?

    这种模棱两可的玄虚话术撑起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的间架结构。

    真理只有一个。

    如果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那么如何再此基础上会延伸出这么多彼此互相冲突的思想呢? 更滑稽的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马克思主义正统的衣钵传人。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即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科理论,专业笑话。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奉这套理论呢?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上得到解释。 它是一个民科哲学,民科哲学有什么特征?半通不通的理论解释全宇宙。然而这恰恰是这群半吊子文人所需要的。对于一个没什么文化对这个社会没什么深入思考的人,他们对于知识有着天生的渴望,然而这个渴望的背后却隐含着对自己实际知识水平的自卑,因此他们不愿学习,却要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马克思主义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学完寥寥几行字就能指点江山,岂不美哉?

    “文化水平不高的指点文学叫民科, 文盲指导文学叫马克思主义者。”

    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这种模糊理论压根无法解释一些具体实际现象,那怎么办?在这样一个狗屁不通的理论指导下,如何真正的搞好实践呢? 那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是意识。 共产党自认为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却无限夸大自己的钢铁意识。

    抛开事实不谈,然后再无限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这就是共产党人能干出所有反常识反理性反人类的事件的根源。共产党人不但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更是疯狂的egomaniac。

  9.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在小组 文字共和国 回复文章

    「咬文嚼字]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人更容易接受易于自己接受的观念和言语,这种现象的发生基于个体的社会阅历,思考架构,背景知识等个人观念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那位学者会对此产生疑惑,因为在他的知识框架里,没有“斯”,只有“是”。事实上教材的文章里,一直以来都是“是”,没有“斯”。

    如果你去询问一个认真阅读过该文章的初中学生,他会告诉你是“是”的,因为这不但是一个指示代词,更是一个考点。 然而我们更喜欢用“斯”,不仅因为很多人再用,也因为“斯”更有古文味,而这正是我们想要传递的意味。“是”总是少点味道,虽然他是对的。 人们从来不在乎某些观念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唯一的影响因素是是否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否这符合他们的旧有逻辑和知识,也就是他们的common sense。

    也正是为何很多错译在中国大行其道,某些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正确译文,而是他们认为错误译文更加正确,以此类推,层层传播。 这也就是曼德拉效应的真正原因,人们总是会用自己的一套解释世界,如果世界不符合自己的这一套,那就忘掉这个世界的样子。所以说,不但现在的人说“斯”,将来的人还是会说“斯”。

    如果我们不思考,我们就会接着一代一代“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