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时政

核威慑为什么有效?

首先,核威慑必然是有效的。为什么1900~1945年是人类史上最为血腥的年代,而1945之后却开启了长达七十多年的世界和平?原因是有原子弹。有人说,没开战是因为有美苏两个老大哥罩着,不敢开战。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1939年的波兰有英国过罩着,1914年的塞尔维亚有俄国罩着,但这并不妨碍德国进攻波兰,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如果说有核时代老大哥罩着有用,无核时代老大哥罩着没用,那么显然,有用的是核威慑,而不是老大哥罩着。

核威慑为什么有效?因为没有人见过核战争是怎么样的,领导人畏惧未知的核战争,没有领导人会愿意主动发起一场针对有核国家的侵略战争。 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是灵魂最深处的恐惧。从领导人的视角来看,随便参谋们说什么敌方的核战炸不到我们,咱们有坚固的地下堡垒云云,领导人都依然会十分害怕。因为,你怎么能确保核战争是按照战前预想的来的?一战时坦克就是个步兵支援单位,二战时就能搞出闪电战;二战刚开打时军官赶路靠骑马,士兵抱着栓动步枪,二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喷气机、雷达、原子弹的时代了。显然,核战争也不太可能会像参谋们纸上谈兵规划的那样发展。那可是几千颗核弹啊,每颗都能一次炸飞一座城,不是在遥远前线根本打不到自己的马克沁机枪。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1970年苏联想核打击中国,并且可靠情报显示中国只有一两发核弹,轰炸机也飞不到莫斯科。但是问题是,万一中国用其他方式来引爆核弹呢?比如事先早早的把原子弹的部件走私到苏联,然后在莫斯科就地组装,一旦宣战就直接引爆;在比如中国被逼急了,突然发明了一种电子干扰技术(类比英国人发明雷达),让苏联的核弹在升空后掉头炸向了莫斯科。因此,苏联领导人是绝对不会冒着自己被炸成气体的风险,对中国进行主动核打击的。

另外补充一句,关于扩核,我估计就是煽动一下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宣传工具罢了。正所谓苏联能夷平法国两百次,但法国只需要夷平苏联一次就够了。核弹有就行了,多造也没用。

菜单
  1. 无名joker 回复 奭麦郎 /p/204078

    那我说的和平,意思是没有大国之间的战争,局部战争肯定是有的。

    核威慑只能保证国家不会被入侵,但是对国际关系没啥用处吧。朝鲜拥有核弹后确实也没有被入侵过。然我我这篇文章的意思是,核威慑=相互毁灭决定,话说我一直以为威慑不就是相互毁灭的意思嘛。单方扔核弹毁灭另一方叫做核讹诈。

  2. linda   rico y libre

    扩核就是为了实现mad啊

    现在只有美俄之间勉强能mad,但是现在俄国核武库的情况已经让人怀疑俄国已经没有能力保证摧毁美国了

  3.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082

    有一说一,咱可以没有例子。错误可以通过更多的辩经修正,真理越辩越明,还可以效法古兰经,我的经就是一个字都不能改动的死经,我不辩了,杀杀杀杀杀杀杀

    如果世上所有还活着的人都信古兰经,那么谁才是世上的真理呢?我干嘛要讲道理啊,我解决不同意的人就是了

    印度佛教怎么没落的?南亚是怎么有的6亿伊斯兰教徒?我才不和你辩呢,杀光,烧光,等你们都没的那天我就是世上真理了

  4. 无名joker 回复 linda /p/204083

    我是说mad的中文含义是啥,我只知道mad是疯狂的意思

  5. 无名joker 回复 习近平真爱粉 /p/204084

    关键是杀不干净啊。认真地说,西方博爱的思想,我觉得很有可能起源于天主教徒发现自己杀不光新教徒,新教徒发现自己也杀不光天主教徒。因此欧洲人只能容忍自己的邻居是异教徒的事实,社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包容,开始用嘴皮子而不是刀剑来讲道理。

  6.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085

    讨论哲学问题要先明确词义。

    你说的博爱,是哪个语言文化里的、什么年代、什么环境下的博爱?

    英语的博爱还有慈善的意思

    法语的博爱还有兄弟情谊的意思

    汉语的博爱还有仁的意思

    思想上的词难完全对译,各语言有微妙的词义场区别,想讨论需要设定前提

  7.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086

    MAD=确保互相摧毁

  8. 无名joker 回复 习近平真爱粉 /p/204087

    就是包容性,对异见人士的容忍

  9.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088

    哦那你得去调查词义变化历史了

    天主教的七美德就有一个博爱,我不会拉丁语,你看看什么时候被你用的词义替换或者出现近义新词的,时间对的上才能走第二步

  10. 无名joker 回复 习近平真爱粉 /p/204089

    像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和三十年战争这样的意识形态斗争,显然说明当时欧洲人并不喜欢包容异见人士。

    我的意思是说,欧美文明对异见人士的包容,应该发源于他们发现没法杀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

  11.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090

    是的,在同一个角度最难的就是从“应该”到“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步

    然后还得证明这两个例子的代表性,需要统计大量相关例子证明你用的例子是主流不是少数情形。

    最后还要证明排它性。一个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需要把“我主张的这个角度权重第一大”也得证出来。

    我没调查,没发言权,你问问懂欧陆国家语言文化和思想史的人吧。

  12. 无名joker 回复 习近平真爱粉 /p/204094

    所以说来说去,如果我们没有大量数据可以调查取证,最可信的方法还是用例子来辅助逻辑论证啊。这就跟我这篇文章里写的核威慑一样,因为根本就没有核战争的数据供我调查,所以我只能用以前战争中武器应用形式的突变,来佐证核威慑的有效性。

  13.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096

    我感觉跟你说不明白,you have your own world

    我说的无法用于现代学术讨论是说“举一例两例直接论证到结论的情况”,因为这些零星例子无法证明其代表性,所以举了也白举,需要证明它的代表性和排它性。

    不是用一例两例辅助逻辑论证,而是用诸如抽象成表格、数据、统计图等一系列方法的例子。不是直接举出一个事件当例子,而是将各种事例抽象化,在其中寻找事件发展的脉络和最大的共性。

    不要的是,“A年B月发生了C事,所以可证xx时间段内的人都喜欢做C事”

    要的是“A时间段内发生的A-Z例子表明,事件的发生有B倾向性(阐述原因),所以结论为 C”

    如果A是举例,B是从例子中寻找普遍规律,C是结论,A直接到C是不合理的,A先到B再到C是合理的。例子没有辅助逻辑论证,是从例子中抽象出的可发现的规律辅助了逻辑论证。

    一个人是你爷爷,虽然他和你的出生有关,但你不能说他是你爸爸他生了你,例子是爷爷,你非说成是爸爸

  14. 无名joker 回复 习近平真爱粉 /p/204101

    我刚才那段话打错字了,不好意思。应该是:

    如果没有大量可信的数据可以调查取证,那只能“举一例两例直接论证到结论的情况”。具象地来说,因为根本就没有核战争的数据供我调查(你所说的模拟数据也不可信),所以我只能用以前战争中武器应用形式的突变,来佐证核威慑的有效性。

    你做学术的,肯定会想法设法找到大量的可信数据;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渠道,也没有精力去找大量的数据。因此只能在简单的逻辑论证后,举一例两例直接论证到结论。

    就比如说,上面的问题你让我找“了解欧洲思想史的人”去探讨。然而,我身边没有一个人学的是欧洲思想史,欧洲思想史也跟我的主业完全没有关系,我不愿意花个几天时间在上面查资料找数据。因此,只能先相信自己总结的这个粗糙的结论,因为毕竟逻辑是通顺的,而且有几个例子能支撑它。

    扯开来说,对于民主化的进程,根本就没有发生或,在一个互联网被高度监视的时代,一个人口大国被民主化的情况,更别说大量数据了。因此只能使用这种东方式的思维,即一段自洽的逻辑+几个近似情况的支撑例子。

  15. 习近平真爱粉 回复 无名joker /p/204102

    是这样的,人类对于一个问题并不是只能推出对与错两个答案。在判断对与错之前,需要通过调查得出这个问题现有证据能不能判断对错,是能明确判断还是只能模糊判断,然后才轮得到对与错。

    换言之,是和否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判断目标问题能不能判断,如果能,能判断到什么程度。

    所以“如果没有大量可信的数据可以调查取证,那只举一例两例直接论证到结论的情况”只适用于只能模糊判断的前提。这类问题所谓的明确对错不存在,只是在比谁的论证成立的可能性更高。

    已有的信息量少会使得一个问题任何推测全都不完全可信,但假如在某一次的讨论中,A可信度40,B可信度20,问题就该结束了,完结收工,各自组织更多的资料去吧。

    “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渠道,也没有精力去找大量的数据。”

    是的,确实是这样的,人不可能了解全部知识领域,那是老大哥,不是人。所以对于没有调查的问题做“我认为、我想、我主张”的发言完全ok啊,只是“我不愿意花个几天时间在上面查资料找数据”的代价就是,在表达中要明确“这是我的个人主张”,不要将其描述成“这是一个普遍真理”,就像你刚才一样。所以我也只是说“想从推测变成确定还需要更多资料”,没说“你不准这样想”。

    同时也要坦然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当然问题本身我还是只能说,我不懂,没法发言。

    另外有一点就是;这样的个人主张式结论不能拿来继续当做其它问题的论据,到此为止了。之前你问的“商战90%成功10%死亡,没人会冒着死亡的风险”,这种就是你自己的想法,我个人是真的会选开战赌90概率的,但你我的想法都不能用来当论据,推断普遍大多数人的平均选择。

    为什么每个问题作为个人都得对它有一个明确答案?

    很多问题就是从头至死在客观意义上得不到明确答案的啊。在这类问题上,研究的话要抱着一种“流亡者的立场”,不主张自己的观点为永恒对,也不主张自己的观点为错,“我不是信这个观点,而是目前的调查进度告诉我这个观点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我暂且把它当作对”。(除了习近平思想,这是唯一的永恒真理!)作为我个人,我不是我观点的铁粉(除了习总书记万岁!),我也不会盲信我自己的观点,而是等着另一个人从另一个观测角度得出可能性最大的结论代替它。

    就像我们的讨论一样,你承认了自己的观点可能性比我小之后,就没法说服我了。我不需要完全可信,比对方可信就暂时可以了。但你后来改了论题,改成了现实历史,那我没什么可说的。

    所以“只能使用……方法”依我看来就太武断了,完全可以是“我们找不到该用什么方法最好,看看其它视角的可能性吧”。

    如果真就只有一例两例可以用来论证,没有大量的论据,而甚至又没有其它的角度切入、少到连模糊判断都不够的话,那我倾向于推论这个问题目前的人类暂时不可证,而不是用这一例两例强行论证。

    如果你真的可以否定我与你不同的角度,让我的计算一文不值,你自己本身的论法也会被别人问:“那论据这么少,为什么你的答案不是不能判断,而是能判断?”

    作为我个人,我希望你的思想可以柔软一点,不必总是丁是丁卯是卯,而是在各种灰色地带和不确定性之间翱翔。这样看到的世界,会更大一些。

    为什么一定要“只能先相信自己总结的这个粗糙的结论”,而不可以是“既然论据太少,暂时先不下结论,再看看”呢?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