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时政

不负责任瞎猜covid走向 - 2022年的复盘

原文

变种病毒

变种产地方面,我乌鸦嘴中了南非。但是却把印度忘记了。delta的时候我似乎被严重打脸了,直到omicron出来挽尊……。

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不断产生新变种是肯定的。没有变种才是新闻。每一次复制都会有变异的机会。更多的传播就意味着更多的变种。当然,有一些过程可以加快变异 - 例如直接从其他病毒那里获得一小段基因(具体请自行搜索recombination)。而现在我的怀疑是免疫缺陷是出现新的,大变化的主要推动。人-动物之间的传播虽然有不少证据,但是相对的重要性我的gut reaction是没那么高。不过有不少人以此为证据来杀猫杀狗杀宠物,唉……。

基于生物学101,目前能流行的变种,都是要适应现在的免疫地景的。因此,目前占比领先的变种都会有逃逸疫苗和之前的感染带来的免疫力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这不代表他们在没有疫苗/之前感染的人群里面,比其他变种更具优势。因此,中国占比领先的变种未必会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占比领先的变种。注意我不是在说那些变种会在中国传播得更慢,我只是在说他们未必会是最快的而已。

变种的速度也是挺值得关注的。现在看来,病毒的变异速度比药品或者疫苗的研发速度要快的多(想想当初让印度烧尸体,澳新放弃清零的delta,大概也只风流了半年)。抗体类的药物翻车率可以说是惨不忍睹。BA1还能用的药BA2就彻底没用的例子是有的。疫苗相对来说还暂时配不上惨不忍睹这四个字。但是如果我们还在继续用现在这些针对原始株的疫苗,那惨不忍睹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印象中看到过一些报告,指现在的疫苗最后一针三个月后对BA5,针对住院的保护力和没打疫苗已经非常接近了。mRNA疫苗的研发速度快优势,似乎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疫苗

如上所说。疫苗效果在变种横行的情况下,有多强真的需要打一个问号。之前的assessment是真的太乐观了……。我自己是去年十一月初打的booster,现在看到攀升的covid数字,出门戴口罩都认真了不少……。指望光靠疫苗能分出prevalence不同的地区,是真的想太多。

不过可以肯定的说,目前来看,benefit还是显著outweigh risk的。能打还是先打了吧。我的感觉是,现在不打booster等之后的omicron-specific 疫苗不是一个好策略。毕竟这新疫苗现在看来也不是未来半年内会出来的样子……。

不过另外一边,我认为强制疫苗可能会消停一会。我认同一些职业把疫苗作为一个前置要求。但是我不赞同在所有人里面搞强制。以现在的保护力,搞强制的意义可能是真不太大。

现在看来,之后不断需要额外booster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COVID早期的时候,英国的宣传基本上是“封城没有用,疫苗才是唯一出路”。这对英国后面的高疫苗接种率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和相对更少类似宣传的欧洲大陆比)。但是当初说打两针,没多久就要booster,然后fully boost的goal post移个好几次。最后说不定一年一针。民众可这么好的耐心。阴谋论和misinformed的言论也会渗入。这从英国的booster uptake(比前两针低非常多)就能看一点问题了。之后会不会因此导致更严重的疫情,没有人知道。

国内活动和边境限制

边境限制一块,现在除了中国已经基本都没了。澳新一块我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 - 直到他们放弃了清零。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边境控制基本是不存在了。倒是东亚的开放速度比较慢(台日韩)。考虑到现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本土病例为主,建议台日韩还是赶紧把边境控制给彻底放开吧。原因是因为封着没效果,顶多只能体现一下政府控制疫情的决心而已……。

国内活动的话,我是严重低估了疫苗接种的速度,因此低估了国内活动恢复的速度。打疫苗,口罩,隔离之类的,都是一些不太舒服,但是对防疫(以及对防止自己被感染)有好处的事情。但是英国人当初对口罩和隔离还是挺抗拒的,直到亲眼看到NHS的崩溃。类似的,对疫苗的抗拒却没有出现。英国靠自愿接种,以非常高的速度达到了非常高的接种率(就前两针而言)。现在看来,什么“民族性”之类的论调怕是站不住脚,政府合理的引导和宣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中国

在2021年的时候,清零的国家有很多。东亚文化的,威权政治的中国朝鲜;西方文化,民主政治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有一些太平洋小岛国。但是现在只剩下中国这一个了。

其实我不反对清零这个愿望。但是愿望能不能实现是另一回事:天堂之路和地狱之路分别由什么铺就每个人都知道。中国现在为清零所做的努力,实在够不上good work的标准。最主要的体现,我认为在于各种基于恐惧的加码,而同时缺乏对每一项措施的有效性(或者性价比)的评估。而且,虽然有效性/性价比的评价经常缺席,但是对于宣传性,戏剧性的要求却经常被满足。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举了,相信在中国的人都深有体会。

而且,中国不屑于学习其他国家在控制COVID疫情的经验。中国确实有丰富的压制疫情,消灭疫情的经验。但是,中国似乎没有太多的 在保障民生的同时压制疫情的经验,例如如何在新冠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运营一个能让大部分cat 1/2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的急症室。重复的封城似乎没让中国总结出什么来。即使有,也会因“基于恐惧的加码”被放在一边。而其他国家的类似经验,往往被标为“封城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封城”,或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失败者的经验 - 仿佛对一个不救治就立即有可能死亡的病人稍微放松(例如在等待核酸结果时先使用隔离病房救治,而不是放在医院门口不管),就会导致数十万人因新冠死亡。

随着变种病毒越来越强,中国还面对着一种可能性,就是出现一种在中国人能承受的封城限度下无法清零的病毒。当然,如果把每个人都关在单独的铁皮房间里,那病毒传播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即使是中国人的忍耐力,也做不到让人不吃饭,不喝水。而且共产党也不能完全籍口疫情而不顾民意(在疫苗上就体现得很明显)或者经济(体现在卫健委vs地方政府就核酸检测费用的争论)为所欲为。而以现在新冠变种的速度,出现共产党无法控制的变种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Omicron已经让中国流调的重要性大减,伴随无差别检测的重要性上升,和控制成本的大幅上升。而击穿中国的新变种很可能已经在路上了。到时中国会怎么做 - 尤其是面对音量大的防疫爱好者和既得利益者 - 就很值得关注。

新冠的影响

我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living with covid is not living without covid。即使covid只是流感,那我们现在也有两个流感了。而任何人看到了流感造成的QALY lost,病假,productivity lost,经济上的损失,对医疗系统的压力,都不会把“just”放在流感前。想想把这些都乘以2。更别提COVID即使有疫苗也还是一种远比流感凶险的疾病(流感的case往往被低估,因此case fatality往往显得高。我印象中,如果case是基于症状的话,COVID的case fatality大概是流感2-20倍的样子 - 数据来源忘了 - 但这只是瞎猜对吧。而且COVID相较流感的最特别之处是对40-60岁人造成的超额死亡 - 一般人类最productive的年龄)。

而且,由于我们不去清零,这些新的QALY lost,producitvity lost等等,都将会是永久性的,除非病毒自己消失,或者mortality & morbidity都降到忽略不计(而不是和流感一样)。医疗的需求会永久性地增加,因此供应也需要在一个更高的baseline上。人们对病假的态度将会永远地改变。雇主会需要更多人来应对productivity的减少。而casual employee(没有病假,而casual loading实话说是真的少的可怜)会要求更多的权利。政府会永久性的需要更高的支出来覆盖医疗和损失的收入。

不幸的是,我有点怀疑各国政府在做出共存的决定时,有没有想过这些。我看过下议院就新冠教训的报告,里面表达了对当时的新冠宿命论的不解。不少当初学界和政界的观点都被证明错的离谱:封城并非没有用;flatten高传染性疾病的curve只会是lockdown而不是想象中更温和的措施;民众并不会不配合lockdown - 只要lockdown是有意义的;甚至lockdown也不会对mental health造成显著影响 - 不少民众表达了一种sense of purpose支持他们投入对抗疫情。而这里面又折射一些别的问题:英国学界缺乏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学界的认知,政府对民众不信任 - 认为他们不能对话和解释只能nudge - 尽管这个政府就是英国人自己选出来的。

不过时至如今,后悔是没有什么用的了。新冠的影响会怎么走,还请社会学家的预测比较好……。

菜单
  1. natasha 饭姐
    natasha  

    这篇文章居然在水区?不转到首页像话吗!

  2. burle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