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转载]中国历史宣传的谎言和真相(一):所谓“唯一未曾中断的古文明”

原文地址 https://www.reddit.com/r/chonglangTV/comments/srcru7/%E6%94%AF%E9%82%A3%E5%8E%86%E5%8F%B2%E5%AE%A3%E4%BC%A0%E7%9A%84%E8%B0%8E%E8%A8%80%E5%92%8C%E7%9C%9F%E7%9B%B8%E4%B8%80%E6%89%80%E8%B0%93%E5%94%AF%E4%B8%80%E6%9C%AA%E6%9B%BE%E4%B8%AD%E6%96%AD%E7%9A%84%E5%8F%A4%E6%96%87%E6%98%8E/

有少许修改。--管理员注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是未曾中断延续到现在云云,此类说法在墙内不少人耳朵都已经听的长茧子了。本文引用的资料全部为古籍和中国大陆学者著述,别扣西方抹黑的帽子。

四大文明古国无非是晚清救亡图存之时一个自high,这一点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了,不用赘述。然后,再看一下“不曾中断”这个说法。断还是不断指的什么?无非就是两方面:文化和血统。事实上,不用到后面的魏晋和唐末五代,这二者在秦灭六国之时就已经变化巨大以至于中断。

秦朝之前,就是原教旨儒家的理想社会所谓“三代”(夏商周)。这一时期的社会概括起来就是:封建制,礼治,贵族文化。封建制和现代中共历史教科书说的封建完全不同,后者完全是牵强附会马克思对欧洲历史的论述。先秦的封建制完全是和欧洲中世纪一样的裂土分封。拿周朝来说,分封通常是按照血缘远近为标准,周天子和姬姓诸侯国就是一个大家族。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家族的概念要大于国家和君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对于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帝国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支撑这个宗法等级制社会的就是被春秋战国儒家所推崇的“礼”。礼其实就是一种约束,把它理解成法律也没什么不对。虽然是等级制社会,但每一个阶级都要受到礼仪的约束,如果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第偶数位上的字其实是动词,意思是君臣父子都要有自己的样子,也就是言行要符合礼制。这就是孔丘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的前提是礼仪,而不是愚忠。行为不合礼的,哪怕是君父也要受罚,也可以反叛他。所以孟轲说”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像纣王这种暴君就该杀。那个时候的儒家是很有反抗精神的。在大一统帝国里有这种文化吗?显然已经消失殆尽。

再说说贵族文化,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是楚宋泓水战役,这个故事后来大多用来嘲讽宋襄公。腊肉将其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宋襄公的行为是春秋以前任何一个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人都会选择的。周礼是一套行为准则,内容广泛到战争也涵盖了进去。两军相交也要遵守战争礼。钱穆说:”当时国际间……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其实宋襄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晋楚鄢陵之战,晋国主将在战斗中遇到楚共王,免胄下车,楚王则遣人赠弓回礼。齐晋鞍之战,齐将邴夏让齐顷公射驾车的人(韩厥),他看上去是个君子,齐顷公却拒绝说既然是个君子那就不应射他,因为不合礼法;齐军战败, 韩厥包围了齐顷公的座车,仍然先下车向敌国的国君、主帅的仇人行礼。这种贵族式战争到了战国已经接近灭绝,但东方六国多少还有点底线,秦国则不然,因为以人头作为奖励,秦国士兵如狼似虎的杀人,对东方六国来说就是一只眼里只有人头的野蛮人军队。当代的支那人已经很难理解宋襄公了,就像腊肉称其为蠢猪一样。因为贵族文化已经随着秦灭六国而消亡于这片土地。

秦国是个什么玩意?地处西部的蛮夷——”辟在雍州,不与中国之诸侯会盟,夷狄遇之”。秦孝公想变法就是因为中原都把他当蛮夷没人鸟他。秦国本身也是文化和礼仪荒漠,荀子说“无儒”,李斯都说“士不产于秦”,史记说“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直到商鞅才分开,都是在说老秦和山东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秦国和楚国也不一样,楚国原来也是蛮夷,但中原化了(此处存疑,中原国家对楚国向北扩张的征服行动也是视为野蛮人入侵的,例如楚伐随),秦国不然,自己一直在西戎发展(秦穆公“遂霸西戎”),吞并西部蛮夷的土地,在文化和血缘上都越来越与之融合。考古发现的秦国墓葬都是西北少数民族而非中原风格的(张宏杰《简读中国史》)。秦灭六国,与其说是中国统一,不如说是中原被西北少数民族征服。因为山东六国和秦国,完全可以分成两个不一样的文明。

秦国用的法家完全是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毁弃。法家讲的无非是两件事: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威和尽可能多的榨取民力把国家打造成战争机器。虽然有一些话比如法不阿贵讲的很好听,商鞅处罚太子看着很公平,但目的都是为了君主专制,对贵族 大臣用刑和百姓一样,就是为了压制他们,塑造君主的绝对权威。君主可以为所欲为,怎么没见谁敢依法处罚他?这就是黑格尔说的普遍的奴隶制。(张宏杰《简读中国史》)这种野蛮的政治在有文明基础的六国推行不下去,只有秦国本身就是半蛮夷才合适。六国人也对秦国非常恐惧,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打韩国,韩国上党守不住了,宁可投降赵国不投降秦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想抛弃法家,君主谁不喜欢有人鼓吹自己绝对专制,只是法家把话说得太明白,不适合搬到台面上。需要儒家的仁,礼粉饰一番。董仲舒干的就是这件事。他的三纲五常就是一套君父夫对臣子,儿子和妻子具有绝对权威的理论。前面说过儒家本来是具有反抗精神的,礼仪的约束也是双向的,到了董仲舒这统统作废,纲常伦理全部变成一个单向的、绝对的权威(张宏杰《简读中国史》)。至此支那文化的精华已经被消灭,开启了两千年奴隶制的循环。后世的儒家完全是怎么能压迫怎么来,比如程朱理学。到了明朝,朱元璋一看孟子原著里大把对君主大不敬的内容,吓得不得了,这要是给读书人读去了怎么办?因此直接删减出了一本《孟子节文》作为考试指定用书,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

再说一下支那古代的文化毁灭,像朱元璋对孟子这都算轻的。烧书毁书经常发生。秦朝焚书坑儒,还有人洗地说官方藏书不烧,是没错,但后来项羽打进咸阳,一把火就连带着秦朝官方藏书也烧没了。导致先秦诸子不少已经失传。明清借着编写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把有当朝不顺眼的反动内容的书或删节,或篡改,或整本毁弃(郭伯南《图说中国史》)不少经史早就失传了,不知道爱国人士有什么脸说自己从来没中断过。

以文化制度层面的变迁看秦汉史确实有一条以周制为代表的分封制和秦制为代表的郡县制的斗争,秦虽然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但取得文化认同并不像大一统教徒想的那样靠统一文字就实现了,实际上终秦一朝它都没能实现,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那么简单,背后有大量的战国旧势力的参与,秦国的子婴最后也去除帝号改称“秦王”,算是宣告了第一次的秦制失败。之后的项羽刘邦是第二轮的制度之争,最后是取得关中承袭秦制的刘邦战胜了坚持周制的项羽(此处存疑,刘邦统战韩信彭越英布的方法也是承认他们的地盘,让他们称王,而项羽杀害义帝的行为说明项羽是不满足于当曹操的),但他也不敢贸然恢复秦制,只能采用混合双轨的形式,直到儒家改制以后才告一段落。但是即使如此,西汉只能用推恩令来逐步化解诸侯国的实力。

周制虽亡,但王朝末期还是会用分封的手段来续命,比如晚唐的藩镇时代,太平天国之后的清朝,这其中有些做的还不错,比如唐朝藩镇时代的寿命就比所谓的盛唐还长,“礼藩邻、奉朝廷, 则家业不坠”某种程度上也挺符合孔子尊王以礼的号召,只不过现在的国内的史观重统,变成了藩镇乱唐最后帝国崩溃的叙事。

菜单
  1. 风中的凤  

    过于夸大秦国了,其实秦国在人口领土远多于赵国的情况下和赵国打的都难解难分。赵国在对付秦国的同时还要对付匈奴和与秦国结盟的燕国。秦灭六国不过是由于秦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关中罢了。宋以前,占据关中的人都基本是乱世的胜利者。秦之前的周就是从关中灭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