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路——孔子提出的“仁”实质上是什么?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  2021年12月25日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伏尔泰……——习总书记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但这个“仁”究竟是在指什么呢?如果你百度的话,可能会得到很多模糊且毫无意义的结论,并且通常都是很能净化心灵的,比如这样——

孔子的仁的内涵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说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

摘自百度随便搜出来的,嗯。这个答案很和谐,也很没用。

在《论语》的原文里,对什么是“仁”有着明确的阐释。“克己复礼曰仁”。对于如何做到克己复礼,也明确地表明“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体现出,仁是一种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只要能够每件事都按照“礼”去做,这个人就用拥有“仁”这种道德品质;不按照“礼”的规范做,那这个人就是个不仁的人。所以“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全方位符合“礼”的规范。

那么,想解释仁是什么,就不得不解释孔子的“礼”是什么。孔子所提倡的“礼”并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甚至在当时都是落后于时代的。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当然是孔子改进版),植根于西周时的一套尊卑有序,上下分明的等级制度以及衍生出的一切社会规范;孔子认为实行由自己改进过的复古制度,是改变春秋时代诸侯纷争状况的不二良方。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人要尊卑有序,无论贫贱、无论疾苦,都要安分守己地待在自己应有的位置呢?因为孔子的思想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论。孔子天然就认为人群是分成三六九等的,有些人生来就该是高人一等的,有些人生来就是做牛做马的,所以能不能做到“仁”,甚至能不能听懂你老师孔子我说的话,是跟出生时候自带的天赋息息相关的,是和后天的努力没有太大关系的。因此才要因材施教,行而上学,不行退学。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出生时候一个人作为“材”,是铂金还是不锈钢,是金丝楠木还是玉米棒子,都是天定的。关于这一点,孔子言论如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们可以驱使人民追随,但无法让人民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们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对中等以上资质的人,能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资质的人,说了也白说。”

可见,在孔子的认知里,上天赋予的资质是一种决定性因素。一个人是圣人还是愚人,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毫无任何关系。天就是能生出人上人,也会生出人下人伺候人上人。所以,虽然在“仁”的实现上可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在“先验”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先天有圣人资质的人才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人愿意克己复礼,就能成功实现“仁”;先天没圣人的资质,就老老实实当愚民,圣人之道什么的,女子和小人光靠后天努力是学不会的。而自己作为孔圣人,天然就比愚民有资质。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周文王死了,他留下的礼乐教化不在我身上,还能在谁身上?”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世上只有不愿意仁的君子,没有能学会仁的凡人。”

因此,读《论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先验论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大前提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嘴里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孔子看到平民是绝对没有让他们富起来,成为和自己一样,肉不切细了都不吃的贵族的想法——而是在承认人在先天分三六九等的情况下,以人之间的上下尊卑为前提,不同地位的人达成互相理解。

详细解释一下的话就是说,领导愿意对我以礼相待,我察觉到了领导尊敬我的心情,那么反过来为了回报这种心情,我就该为领导尽忠而死节;我作为小权贵非常照顾治下的百姓,那么百姓也应该体察到我爱民的心情,作为回报不要给我添麻烦。它的思想内核,是带有上下级关系的,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我不想被凶,所以我不凶人”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里。第一个是纵向的,第二个是横向的。

顺便跑题一下,孔子所说的“天”是一种抽象的最高意志,而不是拥有自己人格的人格神。自己之所以会有恢复周礼的想法和为之做出的努力,都是天定的,是天赋予我孔圣人的使命;既否认神存在,又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都得应验的”这种价值观,并希望以此约束所有人的行为。

为了实现“仁”,做到“复礼”,孔子提出了两种具体执行方式。一是“正名”,二是“中庸”。他面临的社会现实是周王室衰落,等级制度崩坏,他这种生在贵族家庭的人竟然因为家穷被人轻视,这不好;所以要以“名”来指导实际,名义上是周王,就该把最高权力还给他,大贵族僭越了王权,这不行,得把权力还回去,小贵族穷了、落魄了,也是根正苗红的正黄旗满洲贵族,不该和庶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正名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每个人的“名”,应该和其实际地位和所得到的实际利益相符。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是用“实”来指导“名”而非要用“名”来指导“实”,但反正墨家早就已经把他挂起来批判一番了,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中庸”是落在具体执行方案上的指导方针。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一种德行,它是最高的德行,而人们已经很久没有拥有它了。”

为什么孔子这么认为呢?因为中庸之道是古圣和先贤传下来的,大家都说是尧对舜的教导。虽然我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但反正尧舜距离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年了。这种说法和孔子恢复(想象中的)过去美好制度的愿景不谋而合,但现在“民鲜久矣”,人们失去了这样的精神,所以孔子要试图去唤醒它。因此,虽然说是要中庸、不要走极端、不要偏袒任何一个倾向,但是它有一个大前提——要符合周礼。不符合周礼的,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在“礼“之内的事情,才有权谈中庸。中庸在处理事情时候的灵活性是一种方法论上、执行层面上的灵活,而不是根本价值观上的灵活。

孔子死后,诸子百家争鸣的核心变成了名家大战墨家,儒家一度面临式微。如果不是天降伟人孟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及时修改了儒家包括“仁”在内的许多定义,那么现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甚至可能不是孔夫子,而是墨夫子。因为在春秋时期井田制崩坏,个人劳动生产者开始大范围出现的状况下,以墨子为首的墨家相比儒道都更符合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当然这只是我对另一个世界线的冒昧揣测,因为到了战国后期,最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又从墨家变成了法家。

世界总是在变的。就像我们现在意识里的儒家思想,也和孔子原本的思想相去甚远,是经历了无数后人debug之后的版本。

孔子的这些思想,饱读诗书的习总书记一定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总书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或许就蕴含着诸子百家智慧的结晶。

菜单
  1. falsehippo  

    你也是有点小坏的啊。(●'◡'●)

    以前我也不这么觉得,但被你这么一解释,好像孔子的理论发明还是挺超前的啊。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的解释永远是现代的。之前厚黑学大火的时候(恐怕都是10年的事情了)孔子老人家还被发明成了厚黑学鼻祖。

    小小歪一下,希望不要介意。有很多人觉得他很儒家,因为他一逮住机会就要开始掉四书五经的书袋子。但我感觉好像徐俊平不是很待见儒家,在众多理论依据中唯一被他采用的就只有“天下为公”这一点,后来被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为公的意思是,我就是宇宙真理,你们都得听我的。这实际上是列宁主义的遗产,只不过被套皮成中国传统文化之宇宙真理。

    那些新儒家的人好像16年还在和徐俊平疯狂贴贴。在看现在,有点好笑了。怕是来年连祭孔都要被墙了。

    ps 好想活到墨家时间线上啊!!

  2. 澎湖灣 理智與情感
    澎湖灣   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要結合下面這句解讀。中人以下不能語上就是你不能和小學生說高深的知識。並不是說中人永遠都是中人。孔子絕不是宿命論。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孔子說:「衹有上等人聰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變的。」

  3. Antony  

    习近平仁个屁啦!我想对他说:“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4.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澎湖灣 #176860 不不不不不不我没说中人永远变不成上人,其实接下来的那段解释已经提示了这点了——

    虽然在“仁”的实现上可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在“先验”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并没有完全否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这点。但他认为的是一部分人先天有条件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一部分先天没有条件的人不能。

    做个比喻的话就是,假设人间的知识在一座图书馆里,有些人是带着这间图书馆的钥匙出生的,有些人是没有的。不管一个人现在是上人、中人还是下人(比如颜渊事实上就出身贫寒),如果出生时带有这把钥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下到中,从中到上;如果出生时没有,那做什么都是白费力气。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这里就将人的天赋分成了三六九等。生而知之者就是古代的圣人,比如文王、周公,当然还有孔圣人自己;学而知之者就是上面的比喻里带有图书馆“钥匙”的人;困而学之就是出生时上天没有给ta这把钥匙的人。

    孔子并不是完全否定个人的努力,他的宿命论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下的“一切都是天定的”,而是人只要一出生,就有家庭地位、天赋能力上的不同,人只能在被自己先天条件限定好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而不能争取超越自己先天条件的东西。没天赋的庶民别想着去当圣人。天只是限定了人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成就的范围,而不是限定到具体每一件事。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不说话,但操纵着四时的变化,控制着万物的生死,天不说话。

    在孔子眼里,天是万物的主宰。打破先天天赋决定论、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当尧舜的,是孟子修改之后的儒家。所以如果单单探究孔子最初的想法的话,会发现大部分其实都被后来的儒家人修正掉了。

  5.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falsehippo #176857 嗯......与其说是现代解释,不如说是在现代文学理论上的解释。(内容本身不是很古代吗!)

    后代的朱熹董仲舒,甚至孟子对孔子理论的发展都不要了,褪去了“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所以每句话一定是为你好”的刻板印象,彻底回到一本《论语》进行解读。《论语》怎么说,就怎么解读,好话就夸、坏话就批判;孟子等人解释的“孔子是这样想的”全都不算数。

    如果要说的话,这种方式应该是剥离古代这些大儒的权威性,回归最单纯的从读者视角出发的文本分析?

    另:我也挺喜欢墨家的。墨家直接批判孔子又肯定先天注定,又提倡后天学习的观点(确实解释起来很麻烦,我在上面解释了半天),墨子说这不是脑子有坑吗,就好像把帽子摘了之后再把头发包起来一样,那为啥不直接带帽子呢?

    相比孔子的半吊子无神论,墨子更注重生产实践决定一切。虽然墨家是有神论,认为天有人格、会行奖惩;但是在生活实践中没有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天主宰人的这件事存在,那么就不能说人命是天定的。

    这里有点针锋相对。墨子是有神论下,神不决定人的先天宿命;孔子是无神论下,最高主宰是个抽象的概念或精神,决定人的先天宿命。

    ......他俩是有仇吗?

  6. 澎湖灣 理智與情感
    澎湖灣   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

    生而知之者就是古代的圣人,比如文王、周公,当然还有孔圣人自己;

    應該不包括他自己。證據如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衹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7.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澎湖灣 #176956 这方面的例子我本来是想举的来着,但是觉得会扯得太远,涉及到现代文本分析理论,就没说。抱歉,是我没有解释详细!

    孔子看似谦虚、表示自己“非生而知之”的话不光说过这句,他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你看,这和我上面举的例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不是冲突了?事实上给任何人写一本像《论语》一样记载一生言行的书,都会有很多矛盾和自我冲突之处。

    所以在现代文本分析下,我们首先要认同“不可靠的视点”,即作者可能会撒谎骗我们,叙述者是不可信赖的;作者可能会看到了却没说,想到了却撒谎。那我们读者面对《论语》这种内容上有前后冲突的情况要怎么办呢?那就只好抱着怀疑的态度,通过把握住潜藏在文字里的线索,尽可能还原真相。

    那为什么这两方矛盾的文本里,我选择认为孔子的自谦是假的,自满是真的呢?因为在正文所说的“先验论”里可以看出端倪。

    如果他自满为假、自谦为真,那就和他在人的天赋才能这方面上的先验论相冲突;如果他自满为真,自谦为假,那就和他的先验论相符合。

    他在认识论、天命论上都是先验的,肯定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否定大多数人通过努力能成圣贤;并且对他的弟子们也是这个态度,认为努力所达到的成果不能超越天赋才能所划定的上限。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他非得把自己单独划一档,自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能靠努力超越天命的概率应该是很小的(甚至这直接就僭越了周礼);而用“上天给我的天资本就在文王、尧舜这一档上,我通过克己复礼实现了”来解释自己博学多才的原因,在道理上就行得通多了。

  8. annoymouse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9. annoymouse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10. 能井 元悪魔候補生
    能井   銀髮赤瞳。筋肉美少女。修復系魔法師。身長209cm。体重124kg。

    中庸在处理事情时候的灵活性是一种方法论上、执行层面上的灵活,而不是根本价值观上的灵活。

    能不能说这种中庸是实用或者主义的呢。或者说根本就不care价值观?在颜渊死的时候他大哭,弟子说他“子恸矣”,他却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这个不符合礼制吧,为弟子大哭悲伤肯定是僭越了。那这个文本和行为的冲突怎么理解?或者说是过度哀伤的理解有误?

    编辑:

    OK,我看到后面这句明白了。

    他非得把自己单独划一档,自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11. 澎湖灣 理智與情感
    澎湖灣   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

    顏回視孔子如父,孔子也視顏回如子。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所以孔子才這麼悲傷。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顏淵死,學生們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學生們還是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作父親,我卻沒把他當作兒子。不是我要這樣,是學生們背著我幹的。」

  12.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能井 #177037 啊......这里并不是主张他自己跳出三界外,而是把这个说法当成是反例来论证的。

    与其是说不在意价值观,不如说是孔子信奉的不是周礼,而是周礼v2.0(孔子改进版)。

    原本的周礼是以血缘为最高准则的,颜渊生在穷人家,那就应该世代庶民,但是孔子改进版的准则不是靠血缘而是靠天分,不管生在哪里,有一颗被天所眷顾的脑子,就可以成仁。

    甚至我有时候都觉得这个口子是为了颜渊而开的,毕竟孔子实在是太喜欢他了......

    也就是说,孔子自己的行为在周礼v1.0上是逻辑不自洽的,但孔子自己将周礼修改成了周礼v2.0(孔子改进版),在自己改造过的逻辑框架内寻求自洽性。

    虽然这个人一辈子的言行记载了那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要多少有多少啦。

    相比历史上传统的读解方式“孔子是圣人,他说的虽然看似冲突但是一定是都对的,我们觉得不自洽是我们没学好”,我自己觉得,现代人的话,还是剥掉他孔圣人的光环,像墨家一样,觉得逻辑不对的地方就批判一番比较好。

    哪怕到了宋明理学,后人们都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地给孔子加戏,都把人家加得不像个人了嘛!更像个符号或者图章。

  13. 史蒂芬 自由主义者
    史蒂芬   喜欢近代历史,有时间上传一些好的书籍,大家交流分享

    @澎湖灣 #177071 真实的孔子和大陆官方宣传的完全不是同一人,或许人家只是一个当时的学者,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他过度拨高(成了孔圣人),共产党的宣传又变成了孔老二(封建反动文人大毒草)。

    现在又变成了古代文人教育家,传播儒家文化。。可能也只是一个为了政治需要被不断塑造,修饰(有一个词能更好的形容,但是我忘记了)。。。。

  14. 革命党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