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活

【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简介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从@libgen 的这个帖子里。作者Robert de Board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以下是自带简介: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读了一遍,通俗生动,用故事形式讲述了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一个支派——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学派的理论和疗法。书中也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技巧,非常有意思,因此我想归纳一贴。


故事情节

富二代蛤蟆先生产生了抑郁症状,甚至产生了自杀倾向,于是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具体的咨询过程如下:

  • 第一次咨询,谈了心理治疗的几个基本前提:(1) 心理咨询需要自发,也就是说咨询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治疗,更要有主动的意愿“寻求”治疗;一般来说,只有一个人承认“我有某些问题”,继而决定“我想改变”,心理咨询才可能有效。(2) 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在开始之前,需要咨询者与咨询师共同协商一份合同,包括咨询时间、频率、费用。

  • 第二次咨询,苍鹭让蛤蟆给自己的“感觉”打分(从1到10,蛤蟆打分在1和2之间),并让他详细讲述自己的感觉。其中苍鹭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主要是提问,引导蛤蟆探索自己的经历,寻找感觉的来源。蛤蟆提出,自己在遭遇某些事情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其强烈的负面情绪与小时候被父亲责骂时相似。苍鹭就此提出了一个沟通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 第三次咨询,苍鹭解释了何为“儿童自我状态”。首先,人刚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如三原色,即为**“自然型儿童”。而不同的成长经历使得这些基本情感演化为微妙和复杂的行为模式,犹如三原色混合后得到不同的色调,此即为“适应型儿童”**。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尤其大——由于孩子高度依赖父母,他们必须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无常,并根据父母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是孩子的“生存策略”。而这些儿童时期习得的行为模式是“自我”的重要部分,即使在长大后,还会被某些场景激活。在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时,人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 第四次咨询,蛤蟆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回忆了自己严苛的父亲和惟父亲之命是从的母亲,并且在回忆中重新感受到了经历过的负面情绪。他发现,自己经常缺失了“愤怒”的情绪,而更倾向于“顺从”和“取悦”(表现之一为喜欢炫耀),这是他从小应对严厉挑剔的父母习得的适应性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苍鹭讲了几件事:(1) 人如果要理解自己,就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2)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3) 对父母的习惯性顺从可能会导致过度的依赖心理,成为成人独立自主的障碍。

  • 第五次咨询,蛤蟆感到自己抑郁症状有所缓解(他的感觉在5和6之间)。蛤蟆主动提出,他想进一步分析自己缺少“愤怒”情绪的问题。苍鹭讲到,愤怒的“缺失”其实是儿童应对/释放愤怒的方式之一。在愤怒时,有人会暴力攻击,有人会撒泼,有人会生闷气,等等(见下图)。这些儿童状态的反应都是由童年经历发展出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真实或者想象出来的伤害。这些反应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负面后果,例如撒泼会被人嘲笑。

  • 第六次咨询,蛤蟆因为在生活中受到了他人的挤兑,一方面愤怒暴躁、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悲惨而毫无价值。苍鹭就此谈到了另一个沟通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玩游戏(play games)。苍鹭说蛤蟆善于玩一个叫做“我这个小可怜”(Poor little old me, PLOM)的心理游戏,即在受到压力时,偷偷或无意地配合了对方,让自己感到弱小可怜。苍鹭还讲到了除了儿童自我状态之外的第二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当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包含了我们童年时期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很多人的父母都是“挑剔型父母”(愤怒、严厉、爱批评),因此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对他人也是如此。而在蛤蟆的例子里,他进入挑剔父母状态时,不是在评判别人,而是在过于严厉地评判自己。

  • 第七次咨询,蛤蟆表示自己的抑郁症在进一步好转,而苍鹭将此归因为蛤蟆自我洞察力和情商的提升,并且表示此时蛤蟆处于“成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而能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应对当下的状况。“儿童状态”、“父母状态”都有其价值,但只有在成人状态时,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这一段我觉得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 第七次咨询中苍鹭提出的另一个理论,是人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例如愤怒、悲伤。这种“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正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响会流口水,我们的经历训练了我们,使我们在相似情境下自动、无法控制地做出情绪反应。蛤蟆提出,这样来说,他不快乐,也是无法控制的,说到底要怪父母、周围的人。苍鹭则说,蛤蟆需要做出选择:是继续责怪(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还是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 第八次咨询,蛤蟆向苍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经历带来的各种感受。在叙述中,蛤蟆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他看到自己倾向于怎样行事,也看到一个事件是怎样引发另一个事件。通过心理咨询,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或他人,而是能够去观察、理解和反思。他不安地想到,自己的人生像一个剧本,也许正是他在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好让自己的剧本时不时上演,好想有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将他推向某个特定的结局。

  • 第九次咨询,蛤蟆提出,他不喜欢自己的人生剧本;他想知道这剧本是怎么来的,或许就能改写它。苍鹭说,童年(出生到四五岁)的经历会塑造人的情绪和情感世界,并影响整个人生的行为和幸福感。苍鹭进一步提出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生坐标(也是沟通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包括两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如下图所示)。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了坐标位置,这些态度和观点就成了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我们也会在随后的人生里选择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生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例如,人们可能会通过“玩游戏”——长期重复一种具有隐藏意图、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行为来实现预言,如让人猜自己在想什么来获得优越感、通过成瘾性行为来强化自己的悲惨感等。

  • 第十次咨询,主要谈论“玩游戏”、人生坐标和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的关系。“我不好/你好”坐标上的人会玩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如前文提到过的“我这个小可怜”,以及“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会爱我吗”等等;玩这些游戏的人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我好/你不好”坐标上的人喜欢找理由证明别人一无是处、值得谴责而自己高人一等,所以他们会玩诸如“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这样的游戏;玩这些游戏的人处于挑剔的父母状态。讲到这里的时候,蛤蟆对苍鹭表达了难以抑制的愤怒,认为苍鹭总是提问而不交流的方式本质上像他的父亲,显得高人一等。

  • 第十一次咨询,也是最后一次咨询,蛤蟆的抑郁症状已经消失了,他说自己正处于“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苍鹭则说,“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需要靠主动持续的行为和态度持来维护;这个选择也不能给人以庇护,使人就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蛤蟆和苍鹭接着讨论了他们的关系如何发生了变化;原本蛤蟆感觉两人像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蛤蟆寻求认可、依赖,寻找答案,但苍鹭始终不愿直接给与答案;因此蛤蟆被惹恼了,但从依赖转向对抗恰恰是他成长的转折;当蛤蟆更习惯于“成人状态”时,两人的关系变得轻松了。最后,苍鹭谈到了**“情商”**的概念,部分摘录如下: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情商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至此,蛤蟆先生的心理治疗之旅结束。


我的一些感想

  • 心理咨询有不同的流派。本书介绍的沟通分析疗法属于心理分析学派,流变自佛洛依德,相信“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此学派曾几乎垄断心理治疗界,不过后来其他学派兴起,如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参见https://www.apa.org/topics/therapy/psychotherapy-approaches)。有不同咨询需求的人,可能适合不同的疗法(也有可能都不适合),不过各种方法中有相通之处,例如需要咨询者有改变意愿、咨询师要有专业主义、自我理解非常重要、咨询师主要是引导和聆听等等。

  • 沟通分析疗法的关键概念包括: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父母、成人),四个坐标,“人们玩的各种游戏”。这些理论固然都是简化和假设,不过我自己的感觉,这些理论或许适用于很多经历,至少对我自己本人有所启迪。

菜单
  1. RD1984  

    会变得长寿吗?

  2.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手动点赞!

  3.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RD1984 #124845 心理疾病虽然不像生理疾病那样可以用肉眼或仪器直接观察到,但也是一种病。病会降低人的预期寿命。所以保持心理健康,确实有助于增加人的预期寿命。:)

  4. 沉默的广场  

    心理学小白总结一下:

    • 按照心理分析学派,人的情感由情绪基元组成,这些情绪基元的组合再加上童年时期的经历,形成了习得的奖励-惩罚行为模式。

    自己的人生像一个剧本,也许正是他在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了坐标位置,这些态度和观点就成了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我们也会在随后的人生里选择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生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童年时期行为模式是形成更复杂的人格的基础,简而言之就是一套对自身行为的自发评价体系。成年之后这种评价机制会内化,成为成年人性格/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无意识成因。(我的理解这就是“父母状态”)

    • 另一种由童年时构建的、非理性的、情绪驱动的心理状态称为“儿童状态”,也就是: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 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成人状态”,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5.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沉默的广场 #124915 广场酱总结得很到位:)。就有一点,理论上来说,“成人状态”并不是绝对比“儿童/父母状态”更理想,后两者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释放情绪、提高决定效率)等等,正如我们不能否认潜意识/条件反射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决策和反应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在自我认知和提高领域,成人状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传统心理分析当中主要是强调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的互动,童年的影响,非理性的情感、欲望的作用;还有就是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沟通分析学派是从传统心理分析理论中演化出来的,其重要理论就是区分“自我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心理治疗中,佛洛依德式的心理分析早已不是主流,虽然由心理分析流派演变出来的各种疗法依然被大量采用(如下图的心理动力学疗法,即psychodynamic therapy)。

    These data show the proportion of psychotherapists who reported practicing each type of therapy.

    Source: Adapted from Norcross, J. C., Hedges, M., & Castle, P. H. (2002). Psychologists conducting psychotherapy in 2001: A study of the Division 29 membership.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9(1), 97–102.

    补注:这张图是20年前的了。现在行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综合疗法的应用已经很多了(原谅我张口就来,一时找不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