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读书

纸币与信用

点解最近全球股市大跌,债市/贵金属/原油甚至连比特币都大跌,反倒是绿纸指数大涨,成了“陈独秀”?

窃以为,如果我们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清楚神马是绿纸指数。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绿纸指数(US DollarIndex,即USDX)是综合反映绿纸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绿纸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篮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

而维基百科的解释是:绿纸指数,又称美汇指数,是衡量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的一项综合指标,由绿纸对六个主要国际货币(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的汇率经过加权几何平均数计算获得。并以100点为强弱分界线。如果绿纸指数超过一百,则表示美刀对其他货币更强势,如美刀低于一百,则表示美刀对其他货币更弱势。

疫情以前,绿纸指数本来一直低于100,但这次疫情期间,股市/债市/贵金属/原油/比特币五杀,唯独绿纸指数坚挺上扬,直到股市上周又连续两天大涨,才下跌回到原位:

可以看到,绿纸指数上涨之时,就是道琼斯大跌之时,而绿纸指数回落之时,就是道琼斯指数回涨之时:

也就是说,寰球大疫之时,所有的投资者都在抛弃别的投资项目,将其兑换为绿纸Dollar。而所有的投资大类,包括历来被认为是避险资产的贵金属,都同时直接脸朝下开始硬着陆。

点解会发生此类情况?

列位看官当然会说——因为全球投资者对绿纸有信心。

辣么,为何全球投资者会对绿纸有信心?

这就要从金钱的信用理论谈起。

金钱的信用理论(Credit Theory of Money)之主要观点是在进入纸币和贵金属脱钩的时代之后,金钱的本质是债务。

经济学者如阿尔弗雷德·米切尔·英内斯(Alfred Mitchell-Innes)更是直言不讳——金钱和信贷/债务是一回事。其原因是货币起源于债务的记账单位,而货币创造涉及债务的同时创造。

所以,金钱的信用理论也称为金钱的债务理论(Credit Theory of Debt)。也就是说,投资者对某一种货币有信心,是因为他们认为相关国家/地区的债务信誉优良。

辣么,一个国家的债务信誉是如何得以提升至优良的呢?

窃以为我们可以从英镑如何成为世界货币的历史故事中找到答案。

菜单
  1. Merlin  

    版权归原作者~无URL

  2. Merlin  

    @小二 我好像触发了某种长度限制。。

  3. Merlin  

    3.英吉利是如何把手里的牌打好的?

    法兰西人把自己的牌打烂的那一段时间,恰好是英吉利人努力打好自己的牌的时间。

    1759年,英吉利开始工业革命。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和全世界,这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依然是领头羊。由此,英吉利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工厂,英镑开始逐渐成为世界货币。

    英吉利成为世界工厂,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海外殖民扩张的市场红利,自身的科技保护等等,但各位或许一直忽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吉利实际上已经历过一场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稳固以及其他金融业的变革。这次金融革命可以算的上工业革命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这个金融革命的源头在荷兰。

    在16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了筹集对法战争的资金,利用其领地荷兰联邦的议会来为其发行债券。然鹅,在那些借钱的奸商们看来,皇帝和国王总有一天会去世,债务的继承人也不确定。但议会是永久性机构,其信用度要高于国王。

    于是,在奸商们的要求下,哈布斯堡皇帝为了长期以低息筹集巨额资金,将用于偿还本息的税收交给了荷兰议会。不仅如此,皇帝在1542年又将设立新税种,以及决定财政支出的权限交给了荷兰议会。

    正是在哈布斯堡皇帝以交出部分财政权为代价,将自己的“个人借贷”转换为由议会这一公共机构发行“公共债务”的过程中,国债诞生了。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当时的英国公共财政状况极为恶劣,初来乍到的威廉就想学学哈布斯堡皇帝在荷兰的做法,让英格兰的奸商们贷款给他,好让他过几天舒服日子。

    但英格兰奸商们同样害怕威廉反悔(之前他们就被上上任国王查理二世赖过账。),要威廉搞一点白纸黑字的保证书。

    威廉木有办法,只好通过签订皇家特许令,来和奸商们一起签下了1694年英格兰银行法令(Bank of England Act 1694,又被称为吨位法令 Tonnage Act 1694)。

    这个皇家特许令其实大有来头——这是由君主根据皇家特权以文字形式颁发的正式授权。从历史上看,它们曾被用来颁布公共法律,最著名的例子是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

    在英格兰银行法令里,这些贷款给英国GOV的奸商均可以成为英格兰银行的管理者,并享有包括发行票据在内的长期银行特权。

    后来,这些英国奸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让国王反悔撕掉协议),更进一步地和国会里的贵族一起在英格兰建立了一套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征税体系,同时做了维护1215《大宪章》的改革。

    看起来,这是威廉吃瘪,被奸商们欺负。

    然鹅,正因为他愿意吃瘪,被欺负,愿意和奸商们做协商。却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制度红利,并打造了后来不列颠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不朽基业。

    这个红利包括如下几点:

    1)改革使得英伦三岛再也木有产生债务危机。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终结了诸如1672年不列颠国库大停止(Great Stop of the Exchequer)之类的违约行为,当时查理二世(CharlesII)完全赖掉了所有债务,最后搞到危机爆发。

    2)长期看,威廉三世的妥协和改革导致英吉利再后来在拿破仑战争中打败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拿破仑。

    改革对约束政府行为产生了可信承诺,使得英国国会能够严格督导政府的财政支出,使私人债务清偿方面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高效、透明、有序的税收体系,不仅令新兴的工业企业免受苛捐杂税困扰,且令英国国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信誉,其长期公债利率一降再降,最后仅3%利率水平,银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债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前面有提到的是,法兰西的公债利率最低也是6.1%。

    另外一个数据是: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政府债务达到10亿英镑的峰值(超过GDP的200%)。要换在别的国家,国民早就去挤兑了。然鹅英吉利的国民却因为这个公债的良好信用而坚持持有,直到战争胜利。

    靠着这个,英吉利打败了他们最大的威胁法兰西。

    3)英国在发展国债市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等等,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这些都为英国在大航海时代成为领头羊和工业革命发源地提供了“廉价资金”。

    正是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和定期国债的不断发行,为英格兰的海外探险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资金,这些探险也让英格兰银行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1776年,英国银行家持有英国国债的约3⁄7,以及东印度公司等主要股票的1⁄3。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和英国公债的发行系统直接更是刺激了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曾经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

    他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早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

    这一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工业革命兴起的新产业,其工业原料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厂房成本、设备成本等开支都十分巨大,如机械制造,冶金,铁路等等都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廉价资本依赖性大。

    而正是英格兰的金融革命给机械制造,冶金,铁路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资本,才使得工业革命得以爆发。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更使得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4. Merlin  

    2.法兰西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烂的?

    在16-19世纪欧罗巴各国的海外扩张竞争中,英法竞争其实最为激烈——英吉利在北美有十三州,法兰西在北美有魁百克和路易斯安那;英吉利在加勒比海有巴哈马、多米尼加,法兰西在加勒比海有海地、圭亚那;英吉利在东亚/南亚有孟买、新加坡,法兰西在东亚/南亚也有本地治理,印度支那。

    很多人讲英吉利搞海运得天独厚,但看下图说话,法兰西三面环海,海运条件也不差。即使不算大量的海外领地,法兰西也不缺良好的港口。南边的马赛和北边敦刻尔克和勒阿夫港都是深水港。

    法兰西领土面积大于英伦三岛更大——实际上,加上爱尔兰,英吉利也就30万平方公里出头,而法国是64万平方公里还多少许。

    更何况法兰西土地更肥沃——其临近大西洋沿岸,被北大西洋暖流吹拂,虽然维度和神州哈尔滨差不多,但是要比哈尔滨暖和许多。月平均气温大部分时候冬天不低于零度,夏天不高于三十度。其领土内大部分都是平原/高原。年降水量600-800公厘,河流很多,不缺水利灌溉。其农业生产量在今天仍然占欧洲总量的20%,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同时,东南部山区有大量矿场等待勘察。

    说实话,法兰西的位置在欧罗巴可谓得天独厚,完全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地方。比起法兰西,英格兰人只有伦敦附近一小块地方可以种地,别的地方只能养羊种土豆,德意志人只能在黑森林里面养猪,意呆利人只能种葡萄,瑞士山里人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只能出去当佣兵。

    但法兰西坐拥如此好的资源,却偏生竞争不过英吉利,居然让约翰牛坐大成了“日不落帝国”,英镑成为世界货币,龙虾兵可以全球到处驻扎。自己却武德日益衰微——1800年代拿破仑制霸全欧,1860年代尚可以轻松对付大青果(二次鸦片战争)和罗刹(克里米亚战争),到了1880年代就连我大青果都打不过,在镇南关被冯子才的黑旗军按在地上摩擦,1900年之后更是不停地打败仗。

    为何法兰西开场一手好牌,貌似王者,最后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沦落为青铜?

    其原因固然不止一种,但窃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兰西人活生生把自己玩坏了,把自己的信用系统搞砸了。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密西西比河泡沫事件。

    18世纪初,由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自我感觉良好,连年对外秀肌肉动武(当时的法国有全欧洲最大的常备军),使得法兰西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

    再加上当时法兰西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兰西王室贵族豁免税收,且地方漏洞也多。尽管法兰西GOV不断提高税率,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法兰西危机重重。

    就在这个关头,货币理论怪杰John Law应运而生。John Law出身于英国爱丁堡,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年轻时的JohnLaw血气方刚,在决斗中杀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乡。

    John Law

    John Law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从而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其理论核心有两点:

    1)最早提出信用货币与纸币本位的概念并付诸实施。他认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纸币本位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了发行货币的银行更多的运转空间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能力。

    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银。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他指出“国家信用的唯一基础是公众信心,只要公众具有信心,纸币与金属货币完全等价,功能相同。”并指出:“信用的本质就是动员资源的能力。”

    2)扩张信用不仅可以化解通货紧缩,更重要的是能促进经济增长与增加政府税收。

    以上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常识,但在那个时候绝对是惊天动地的新创意——法兰西人一直用金银做货币,但金银的问题是容易引发紧缩——当其代表的实物财富增加,金银本身产出数量却受限的时候,就会出现金银越来越值钱,而大家越来越舍不得拿金银出来交易的情况。这使得市面交易减少,经济活动萎缩,就业不足。

    而利用纸币,包括政府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纸币、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可以成本低廉地解决此问题——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出————John Law的理论中已经蕴藏了当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高度赞扬John Law的金融理论。

    不管如何,John Law的观点可谓正中法兰西摄政王奥莱昂公爵下怀——当时法兰西国库空虚得已经不行了。

    当然,纸币本位制的这个特点像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

    然鹅,John Law不管这么多,在法兰西摄政王奥莱昂公爵的支持下,John Law开始了他的骚操作:

    第一,成立皇家银行。1716年John Law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Bangue Genarale)。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John Law仍然担任该银行的主管。

    第二,垄断纸币的发行。通用银行(BangueGenarale)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皇家银行在1719年开始发行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

    第三,成立一连串公司并同时获得一连串经营特权,并借此获得高额利润。

    1. John Law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

    2. John Law建立了西方公司。该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

    3. 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负责对非洲贸易。

    4) 1719年John Law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Indes),垄断了法兰西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

    5)1719年7月25日,John Law向法兰西政府支付了5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

    第四,开动文宣机器,鼓励欧洲人购买相关公司股票并允许股票交易。

    John Law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然后,John Law表示自己的公司搞的项目确实有钱赚,让大家赶紧来买(dang)股(yuan)票(datou)。雪球因此越滚越大。

    1719年。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1000里弗尔。由于分红持续且利润丰厚,John Law的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股票价格很快就上升到1800里弗尔。

    接下来,John Law不断地搞新项目。

    1719年8月,John Law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John Law认为法兰西的税收体制弊病很严重,征税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响到了法兰西政府的财政收入。John Law向政府建议,由他来承包法兰西的农田间接税,实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300万里弗尔。如果征的税赋收入多于这个数字,则归印度公司所有。由于这个数字大大高于法兰西政府的税收岁入总额,奥莱昂公爵何乐而不为?在John Law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简化征税机构,降低征税成本,尽力扩大税基,取消了对皇室贵族的免税待遇。当然,为此John Law得罪了不少贵族豪强。印度公司在法兰西声名大噪,促使其股票价格连连上涨。

    在1719年10月John Law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兰西的直接税征税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000里弗尔。

    1719年John Law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5000里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弗尔。1719年10月2日再增发10万股。股票价格一涨再涨,持续上升。印度公司的股票的面值在1719年4月间只不过为500里弗尔,在半年之内被炒作到18000里弗尔。

    1720年初,John Law攀上了他一生的顶峰。1720年1月,John Law被任命为法兰西的主计长和监督长。他一手掌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兰西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他和他的印度公司负责替法兰西征收税赋,持有大量的国债。随后,印度公司干脆接管皇家银行的经营权。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有如此好的机会来实践自己的理论。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不落,吸引了大量欧洲各国的资金流入法兰西。

    John Law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并宣称公司在密西西比河的一系列项目获得了大量利润,前景灰常好。

    John Law这种深奥莫测的说法进一步鼓励了民间的投机活动。空前盛行的投机活动必然极大地促进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只要印度公司发行股票,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增发股票都伴随着增发货币。John Law坚信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25日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用以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里弗尔的股票。1719年9月和10月,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

    然鹅,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通货膨胀其实一个货币现象。在大量增发货币之后,经过了一个很短的滞后期,通货膨胀终于光临法兰西。在1719年法兰西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

    如果说在1720年之前只是一些经济学者们对John Law的政策表示怀疑,通货膨胀则直接给广大民众敲响了警钟。

    随着民众信心的动摇,在1720年1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民众为了保住自己的资产,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股价从最高点的18000里弗尔跌到了1721年9月的500里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John Law使出了全身解数希望能够恢复民众的信心,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民众的怒吼中。在股票崩盘中倾家荡产的法兰西人认定John Law是头号骗子。1720年JohnLaw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四面楚歌中他重施当年逃亡故伎,连夜出走比利时。法兰西的支付方法又恢复到以硬币为基础的旧体制。

    9年之后,John Law客死他乡。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在法兰西一谈起银行,人们就露出狐疑之色。他们不敢再把钱拿来买银行股票,甚至不敢把钱存进银行。这一结果导致了法兰西银行业发展的放慢,同时也减缓了工业的融资和工业的扩张,降低了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速度。

    另外,18世纪后半叶英吉利国债的平均利率为3.7%,而法国信用最好的债务的利率也达到了6.1%——这是拿破仑战争中英吉利最终获胜的关键,因为战争的背后是财政,法国为战争融资付出的成本远高于英国。

    英吉利最危险的时候是拿破仑时期——拿破仑是军事天才,几千年来可以排前三的战神,打得奥皇跪地,沙皇俯首,就连军事帝国普鲁士都险些被他灭国,一度制霸欧罗巴:

    但他要养兵就必须发行战争债券,也必须为之付出高额利润。这导致法国财政越来越拮据,最后远征俄国回来之后,再也无法组织起和全欧洲对抗的大军。

    而英吉利虽然屡屡战败,但却能靠着较好的财政不断支持别国,自己也组织起一支精干的军队,并通过在失败中学习,培养出了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

    最后,拿破仑不得走上艰难的莱比锡之路(莱比锡战役先胜后败),并遭遇他的滑铁卢。

  5. Merlin  

    4以上的故事对我们有神马启示?我等小民又当如何借此看清形势,趋利避害?

    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第一代世界货币英镑(实际上是贵金属,因为英镑和黄金挂钩,又叫做金镑)的信用一样,不是天上掉下来,地里蹦出来的,而是靠着兢兢业业把自己的牌打好创造出来的。

    英镑能成为世界货币,绝非一朝一夕,从《大宪章》到《英格兰银行法令》再到拿破仑战争中一己之力打倒战神,再到制霸全球,星辰大海,中间固然是靠了英吉利民族的自我奋斗,但也需要靠着历史的进城——啊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也需要靠英吉利姥爷们心甘情愿地吃瘪,限制自己的power。

    英国王室没有像溥仪一样被赶出皇宫,断子绝孙,而是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受到大众爱戴,和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愿意和贵族以及奸商们合作密切相关。

    第二,和英镑类似,作为第二代世界货币的绿纸,能有今天,绝不是靠那十几艘航母的编队,而是靠其长期形成的信用——正是这类信用导致疫情期间绿纸指数超过一百,变得比其他种类货币更加强势的原因。

    从联邦党人文集,到美联储的成立,其中都有各种协商/妥协和各种法律的签署,更有大量的制度设计来做平衡。不然,美联储完全可以一直放水,根本不用在放水过后又立马搞退出QE——这些都是信用建立的基础(有机会我再来写写)。

    很多人说米帝绿纸头能全球同行,是因为它掌握着十几条航母编队,有着军事霸权。似乎米帝只是泥足巨人或者paper tiger,只要这十几只航母编队被搞掉,就会霸权旁落。

    对此,只能笑而不语——上一次秉持这类思路贸然和米帝正面硬刚的国家叫做东瀛,结果我们都知道。米帝的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被炸沉之后第二年,米帝就靠着技术情报优势利用3艘航母在中途岛翻盘。等到1945年,米帝已经爆出了150多艘航母,其生产出的其余战争物资等于其他盟国之总和还多。

    而米帝在二战爆出巨大能量,不仅仅是因为其强大的工业实力,更重要的是其金融实力——二战期间米帝发行了大量公债,在很多著名的米帝电影和电视剧里,战争英雄经常就被要求去为公债发行站台:

    在电影《父辈的旗帜》中,硫磺岛插旗的英雄回国为战争债券站台

    要知道,在二战期间,绿纸还不是世界货币,彼时之米帝就已经可以爆出大量资源,同时应付欧亚战场。而现在的绿纸,已经是公认的全球货币,而米帝的对手,恐怕并不比德意日或者红色罗刹强——即使某些人找到黑科技去把这十几首航母全部炸沉,米帝估计也能在一两年内爆出更多航母,以及类似二战时期原子弹的黑科技——因为人家可以凭借良好的信用,发行大量债务,汲取全球资源来和你硬刚。这背后的力量之巨大,恐怕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得了的。

    第三,不管是对一个国家也好,对一个地区也好,对个人也好,良好的信用很重要,因为这能让你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取发展资源。

    英法在17-19世纪的竞争,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经验和教训。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说穿了就是信用破产。所谓投资不过XX关,其实就是关外地方衙门的信用已经破产。没有信用的国家/地区/个人,只会被屠杀。正所谓:

    杀尽环球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尤腥。 韭菜不识华尔街 尚自嗷嗷问姓名。

    最近房地产公司在境外发行的债务利率大涨,恐怕就是上面的句子的最好注脚:

    第四,凡是故作高深,没有清晰的逻辑和证据的投资项目,都是在挖坑,准备割韭菜。

    当初,John Law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但这种深奥莫测的说法进一步鼓励了民间的投机活动。

    如今,某些股市的分析员,或者币圈大玩家,经常也会自己炒概念, “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宣布某些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这与当初John Law之所作所为何其相似?

    第五,资源大国,很容易陷入资源的诅咒。

    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又称为赢家的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

    Sachs和 Warner(1995,1997,2001)连发三文,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上面看不懂不要紧,用普通话给您解释——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反而缓慢。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两猫斯基说的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并不能带来经济上涨。实际上,科技进步完全可以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旧有资源,比如煤炭没了还有石油,石油快没了还有核能。

    经济学家曾以此解释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和俄罗斯的衰退,也曾以此解释北美的发达和拉美的落后——其实,英法之争中的法兰西,又何尝木有落进资源诅咒里呢?

    这里,提醒一下各位,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指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比较充沛的,不是么?

    第六,就现在来看,绿纸不但有保质功能,更是最不坏的避险资产——现金为王的人是最幸福的,其次是能破产的人,不能破产的人则会陷入无尽的悲哀之中——神马,你要问我谁是不能破产的人,那我只能说无可奉告。

    总结:这次疫情期间,综观股市/汇市/贵金属/石油/债市,唯有绿纸现金在这次疫情中风景这边独好,成为“陈独秀”。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吉利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法令》以及以此为标志的“金融革命”,以及之后英法之间的竞争。

  6. kyq  

    现在又跌了不少。

  7. electron8964  

    Imgur

    显然日本的做法更加大胆,民众对政府也很有信心。

  8. Merlin  

    @electron8964 #7

    日本是第一批频繁QE的,99年就开始了,到近几年才略有起色~

  9. electron8964  

    @Merlin #8

    你的专业是经济学? 你这些写得很专业。 信贷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 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挖掘金融潜能的一大进步?

  10. sorrysorrysorry  

    看完了之后 我更不敢开户玩杠杆期货了..

    四年前看了很多美国所谓金融揭秘的资料 视频 ,捣鼓股票,比如“债就是钱 钱就是债”“ 股价等于价值x预期” 还有一个指标(忘了) 我的实战结果 玩大宗看的准 玩儿企业死的惨

  11. 小二   默认开启批量屏蔽受限用户发言功能,可在设置中手动取消。

    @electron8964 #7 日本虽然国内衰得不行,但海外优质资产特别多,靠海外红利就可以活得很滋润。

    但是,也是因为日本债务上天,导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处于ammo out的躺尸状态。

  12. 小二   默认开启批量屏蔽受限用户发言功能,可在设置中手动取消。

    非常好的文章,简单总结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信誉良好的人或者国家,必然可以获得更多更低廉的资金,信誉破产只能去借高利贷,甚至无处可借。而且,这里存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越是信用差,越只能借高利贷,发展越受阻。

  13. Merlin  

    @electron8964 #9

    不是我写的,#5楼有说。转载的经济政策相关基本都来于小圈子。信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是必然,可以看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始末,比文中的例子更贴近现代。

    至于我的专业……已经说过几次了~

  14. roes8025  

    这波美元指数上涨是因为投资者抛售各种金融资产造成的,美联储发布各种货币政策,被动让货币贬值,迫使投资者买入证券类资产。美元指数越高,说明投资越低迷,流动性越差,这怎么是好事呢?你真的是学金融的吗?

  15. Merlin  

    @roes8025 #13

    呃?

    1. 我不是学金融的。
    2. 哪里说好/坏了?
    3. 没懂你在反驳啥,美元指数和投资(e.g. 道指)负相关,美元信心 = 避险选择,文中都有,分歧在哪里?
  16. electron8964  

    @Merlin #14

    化学怎么会毫无用武之地, 没有门捷列夫,就没有vodka! 哈哈哈

    信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是必然, 但是也是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央行的独立又不没有保证,连美国也做不到, 债券的价值最终就看信用而字,有点可怕,去中心化的电子加密货币除了激起一点小浪花,只留下这个概念。 这是我的一点胡思乱想。

  17. roes8025  

    @Merlin #15 举个非金融的例子,就好比男女xxoo,正常的情况是女人被男人的各种条件吸引,主动献身。还有一种情况是,男人手里有女人的把柄,女人不得不屈从男人。虽然从结果上看最终男人都x到了女人,但显然后者和前者的内涵并不一样。我们的分歧在于你只看结果(不管是强x还是主动,都是男人价值的体现),我更注重于达成这个结果的程序是否正确。

  18. roes8025  

    @Merlin #15 举个其他的例子,最近人民币虽然对美元贬值,但对其他货币是升值的,你能说人民币比欧元日元瑞郎更有信用吗?

  19. Merlin  

    @roes8025 #17

    所以说没有分歧。你管他叫霸权也好,叫信心也好,那是屁股的事~我确实没有兴趣

    @roes8025 #18

    可以呀,free market 前提下持续升值下去的话~ 信用,信心,期望,概念一致,本体不同。

  20. 张怀义  

    @Merlin #14 前辈,有个女孩过去对我很冷淡,最近想和我交往。她学的也是化学!她的毕业设计是基于psi4和pyscf的,她希望我可以帮她。我是真心喜欢她的。前辈会不会这两个软件啊?教教我,谢谢了!

  21. 张怀义  
  22. dissident_reply  

    恩,20世纪初的monetary theory,有点理想化,但是它的对金钱的解释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可惜主流的凯恩斯的支持者(不管在国内还是美国),可不喜欢。不过现在mainstream也在反思凯恩斯理论, 毕竟他的工具快要玩不下去了。

  23. dissident_reply  

    @ereee #24

    如果是active trading,现在是你赚钱的好时间,如此大的volatility,只要不是很greedy都能赚钱。

    如果是定投,每半年或者一年调整一次position。持币等待到7月或者8月。看看leveraged etf,比如4倍的DJPY。my two c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