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與文明的異同
人類不完全依賴自然,而有自己的創造,這就是文化,正如《易經》所說:「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文裏的「文明」和「文化」兩詞,都由此而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文明與文化沒有多大差別,文明只是一種性質上異於其他文化的文化。較普遍的看法,是認為當文化具有較高程度的複雜性和較多特徵時,這種文化就是文明;或者說,當文化在質的方面具有較高文化元素和特徵時,這種文化便可稱為文明。
另一種觀點認為,所有文明都不過是文化的特例,即文明有其特殊的含義。一般的見解,認為文化限於生活的表現,如宗教、文學、美術及較高的道德宗旨等,文明則包括人類所設計、用來操控生活環境的整個機械組織和作用,包括社會組織體系、技術和物質工具等。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文化是產生於社會的內事物,包括風俗及觀念的總和;文明是一套靈巧的辦法與技能,知識和技術憑藉這些項目才得以發展起來。相對於前兩種觀點,後者是較為狹義的,正是這個緣故,或者可以較容易地接近文明的核心。我們不妨以此作為切入點,在浩瀚的亞洲文明中找出一條脈絡。
從歷史學角度檢視文化與文明,便是「文化史」或「文明史」。近代中國學者對中國文化史開展較體系的研究,始自1920年代梁啟超著《中國文化史稿》;這類著作的出版,在1930年代出現了一個高峰期。1949年後,錢穆等學者在港台延續了中國文化史的傳統;19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學者掀起另一個熱潮。現時兩岸四地的高等院校,大多設有中國文化史科目;而與此對應,則有西方文明史科目。近年來隨著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和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興起,「文化」一詞作為科目名稱漸趨普遍。在「歷史與文明」這個通識課程之中,「文化」與「文明」互見,關於西方的多用「文明」一詞,關於中國的多用「文化」一詞,固然是學術上的慣習,實亦足以反映新的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