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好奇,男女人數不可能完全 1:1,總有不結婚的人吧?在古代,這樣的人怎麼辦呢?
除了中國古代,其實我比較好奇西方古代。
在爲基督教對同性行爲的禁令想可能的歷史背景、時代限制。
突然好奇,男女人數不可能完全 1:1,總有不結婚的人吧?在古代,這樣的人怎麼辦呢?
除了中國古代,其實我比較好奇西方古代。
在爲基督教對同性行爲的禁令想可能的歷史背景、時代限制。
古代女性屬於男方財產,買不起房的人有,當然有結不起婚的
那他们怎么办呢?
無解
1:1跟不结婚有啥关系,不结婚是因为匹配失败,不是多出来一些没有匹配对象的角色。
古代女性不是男方财产,那是女奴
达芬奇和米开来朗基罗都没结过婚,伊拉斯谟也没结过婚。
对于禁止的事情,自古以来应对方法都一样:偷摸着来。
有吧 而且我觉得不少,只是史书上缺乏记载
感谢你分享、科普的历史!
(另,伊拉斯谟是天主教会修士… 人家是守贞
主要是在想为什么犹太、基督教会禁止同性恋。
我有限的閱讀、了解,貌似,歷史上,各國同性行爲非法,或合法但被歧視 / 不被接受,直到剛剛合法的時候,同性戀尋找單一伴侶極其困難(因爲選擇極其受限,才會有所謂的「濫交、染病」這種事?
是這樣的情況嗎?抑或古代的 LGBT+ 也可以建立如同當代同婚的穩定、單一的伴侶關係?
伊拉斯谟是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虽然早期接受了天主教教育,但是人文主义者的宗旨就是不在乎天主教戒条,甚至现在有研究认为伊拉斯谟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古代”是很漫长的,要看什么历史时期,在中国宋元之前,在古希腊和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同性恋风气都没有被明显打压。
一夫多妻制度下必然有很多光棍
即使没有打压,但也很难单一伴侣吧?
人文主义者之间想来也有区别,就像基督教柏拉图主义者 vs. 希腊多神教柏拉图主义者。
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并曾撰文尖锐地批评罗马天主教会的骄奢腐败,引发了欧洲各地教会呼吁变革的声浪。尽管如此,在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并未支持改革派,同时对于天主教会内的“动乱”感到自责,甚至因此婉拒了教皇国授予的枢机职位。
伊拉斯谟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他认为永生的保证不来自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而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他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道主义者之一,终其一生都在为保卫天主教的福音传播构思而奋斗。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论儿童的教养》等等。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五,次于排名第四的雷文虎克。
关键伊拉斯谟不是平信徒,是神职人员。而且根据资料,看上去像禁慾系。不过中世纪天主教是有不少同性恋当司祭的样子。
是不是单一伴侣,这个就看人啦。
其实中国古代很多同性恋关系都是史书记载的,欧洲历史上也有不少,很多的。
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可能某些时代,风气比较开放,对同性恋比较宽容,有些年代又比较保守,对同性打压严重。如果对哪个时期感兴趣,可以去重点看看。
據流沙河說,詩經邶風燕燕背後是女同的故事。
西方不清楚,但中国古代同性恋关系好像都是多伴侣…双 / 泛 + 开放关系?
Conflicting evidence 欸
就是不知道更早的古代是怎样了
爲什麽一定要結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