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对红色中国网友“关于九阶层模型的评论”的进一解

linda  ·  2023年7月31日 rico y libre

先放原文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31910

2017-2-2 15:03| 发布者: 远航一号

这九个阶层,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划分,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资产阶级:包括第一至第五级,因为“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其中: 自由资产阶级主要分布在第三至第五级(我觉得马云、马化腾们未来有进入第二级的可能); 官僚资产阶级垄断了第一级全部、第二级几乎全部,和第三级绝大部分,同时广泛分布在第四、第五级; 买办资产阶级分布在第二至第五级。

小资产阶级:主要分布在第六级,部分分布在第七级(小个体户)。

被剥削阶级:分布在第七至第九级。其中: 工人阶级:主要分布在第七、第八级。一旦失业,即掉入第九级。 农民阶级:分布在第七、第八、第九级。

	

我觉得这个阶层划分的主要缺陷是: 1、把第四、第五级与第六级划在一起,称之为“中层社会”、“中产阶级”,模糊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 2、把第四、第五级与前三级割裂开来,一个是“上层”一个是“中层”,仿佛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阶级。 相比之下,小资产阶级横跨“中层”和“下层”,反倒是较小的缺陷了。

后面的论述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这个“上中下”的划分为基础的,例如: “财富再分配方式只能在4、5、6与7、8之间展开”;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把4、5、6级的蛋糕分配一部分给7、8”; “这是1-3级无条件对4-8级剪羊毛”; “5-6阶层是创业和改革热情最高的阶层,但绝对没有话语权”; “说到底,最受关注的还是7-8啊,如果真有啥大动作,估计也就是4-6级买单”。

从中可以看到: 第五、第六级是作者最认同的阶层,他称赞他们“是创业和改革热情最高的阶层”,同时又惋惜于他们“绝对没有话语权”。 第七、第八级是作者优越感的来源和同情的对象:“7-8阶层是没有希望的阶层”;但是又不满他们可能来抢走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把4、5、6级的蛋糕分配一部分给7、8”,“最受关注的还是7-8啊……估计也就是4-6级买单”——你们在你们自己的位置上乖乖地挨饿受穷、接受我们的施舍和同情就好了,为什么要来拿走属于我们的东西!要抢,去抢“上层社会”啊!——我想,这才是作者的心声。 第四级虽然社会地位较高,但是在作者看来,已经渐渐落伍了,“改革的欲望也很低”,是作者鄙视的对象。 第一至第三级是作者主要的反对对象,因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可以从经济发展中切下最大的蛋糕”,以致作者和作者所属的阶层分不到更多的蛋糕。其实作者最怨恨的,恐怕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跻身这些“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列吧。 第九级离作者的生活太远,所以着墨不多,很多时候几乎被无视了。

此外,作者对所谓的“体制”也颇有怨言。可见,他是“体制外”的。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作者最有可能属于他所说的第五、第六级,即资产阶级下层或小资产阶级中上层: 他可能是资产阶级下层,但是因为在工作中广泛接触了许多小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所以对他们也抱有相当的认可; 也可能是小资产阶级中上层,但是向往资产阶级的生活,并且接触了若干有才华的资产阶级下层人士,所以认同度较高。 但是我个人觉得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第五层是“中层社会”的中间,是“中端中产阶级”,在作者的“九层模型”当中不上不下,恰好处于最中间——处于所有阶层的中间,或许会让作者觉得自己很“中庸”?

总的来说,这个“九层模型”没有唯物史观的指导,因而是明显违背阶级分析方法的;但是,在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却不妨把“九层模型”当做阶层划分的一个有益的参考。

菜单
  1. linda   rico y libre

    考察马教,首先要熟悉马教的二元对立之proletariat vs bourgeoisie

    proletariat源自拉丁文,确实就是中文翻译的“无产阶级”,在古罗马就是plebs(大众)中较低的一等。古罗马贵族(patrician)参政议政,大众(plebeians)有穷有富,穷的就是proletariat,其特点就是免税,因为穷,个人财产少,所以罗马体制下他们不交税。

    bourgeoisie源自中世纪法语,直译应为市民阶级,在欧洲封建制下,城市是受封建领主(住在城堡里的)保护,城市大体上是自治的,要向封建领主交保护费。因此bourgeoisie不同于封建领主贵族,教会修道院,还有广大的农民阶级,市民阶级的一大桎梏就是封建领主,毕竟封建城堡本身又不会长出钱来,地里也只长粮食,封建领主对农民收粮征兵,对城市那就是要钱了。市民阶级混得好的像神罗的汉堡不来梅自由市,是和封建领主平起平坐,一起在神罗议会里开会的, 这点上说倒是有点像南方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如热那亚威尼斯之类的。

    马教当然不是古罗马或者中世纪末期封建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化时期的政治理论。马教是关于十九世纪工业化先进国英国的理论,虽然马克思本人来自德国,但是很可惜,他有生之年只有晚年才能勉强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二帝国的迎头赶上,而他本人早已定居英国,没法亲身体验。在马教理论体系里,无产阶级就是取古罗马的原意,没有钱,只能靠雇佣劳动为生。因为没有积蓄,个人财产很少,所以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承受着严重的剥削,任何雇主只要能出得起他们的生活费,他们就会接受雇佣。无产阶级在劳动力市场的底线就是简单地活命。

    在马教理论里,市民阶级就变成了资产阶级。而一般的市民在马教理论里就变成了小资产阶级(petit bourgeoisie), 当然就中世纪末期到工业化初期,市民里确实分为较为富裕的,类似古罗马patricians之类的角色和一般没有参政议政机会普通市民。这点类似古罗马的patrician和plebians,但是古罗马的区分是看血统,中世纪欧洲城市也是看血统为主,而工业革命之后的区分就是真看资本了。

    简单对比下马教用语和日常用语

    马教: 日常:

    资产阶级 (bourgeoisie) 上层市民阶级, 资本家 (patrician,capitalist)

    小资产阶级 (petit bourgeoisie) 非上层市民阶级 (bourgeoisie)

    也就是马教用“市民阶级”这个词指代市民阶级的上层,用“小市民阶级”这个词指代非上层市民。那什么是无产阶级呢,当然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城到工厂里打工了。但凡在乡下能种地的,断然不会在19世纪的英国工厂里打工,那个工厂环境脏乱差,又危险工资又低,不是没办法谁来上工。

    所以你立刻就能看到马教的局限性,因为马教是建立在19世纪先进工业国英国的社会实践上的。无产阶级必然承受巨大的剥削压力,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缓冲;工厂必然雇佣无产阶级作为产业工人,因为他们好压榨,能承受低工资;无产阶级又从事先进的工作,又缺乏财产,所以有巨大的革命性,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

    所以你看到了,“靠工资生活”和“具有显著的个人资产”是矛盾的。但凡一个19世纪英国工人继承了乡下远方亲戚的一笔款子,他立马就从工厂辞职了,在街上开个面包店他不香吗?有钱谁去富士康卖命,直接躺平了。这就把产业工人的先进性(他们从事的工作,是让英国伟大的关键一环),他们的革命性(他们分配到的资源尤其少,不如公务员们,面包店主们,而这些人反倒是在服务业的,不是冲一线的先进环节)捆绑到一起去了。

    而这个事情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一闭眼的时候就有了转机。工运们已经在英国和北欧兴起,德二帝国俾斯麦首相推出了国家福利方案给产业工人兜底,试图杜绝1848革命,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步主义正在酝酿中。不管是英国北欧社民,德二国家福利,还是米国进步主义,其核心都是要提升产业工人的生活质量,不要工人流血流汗又挣扎在温饱线上。一旦工人从温饱线上爬起来有了生活品质飞跃,马教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就烟消云散了。马教的革命派只能斥责这些提升制造了“工人贵族”,多拿钱的工人是坏工人,他们被资本家收买失去了革命性,反过来破坏工运当工贼了。革命派们比资本家还坏,居然指责资本家给工人涨工资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