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史哲学

「咬文嚼字]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linda  ·  2022年10月28日 rico y libre

https://www.xhby.net/index/202210/t20221028_7736957.shtml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0月26日,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初中课本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通常要求背诵,多年来也脍炙人口。近日网友发帖称:《孟子》的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中学课本存在几十年了,所有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背过,其中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记忆非常清晰,因为当时课上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说,课本上,甚至是古文里,从来没出现过“于斯人也”这几个字,他就有点蒙了。“难道我记错了?”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为何一些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这确实不清楚。不过“斯”和“是”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的意思。

综合长安街知事 上游新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88070/answer/1637460813

	

认为来自刘少奇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面对孟子原文的引用。


但是我这里有更简单的答案,小孩子读书是不会去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但是他们会去读别的课文,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写道,“微斯人,吾谁与归”,那么集体曼德拉效应的解释就来了,因为更多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岳阳楼记,而不是孟子。

菜单
  1. 布兰妮   偶尔沉默偶尔水,偶尔精分偶尔雷

    我认为是因为:

    1. 这句话历史上就有“异字版”
    2. 大众传媒中屡次引用时多用“斯人”
    3. 语文教材版本不止人教版,其他版本可能采用了“斯人”的异体
    4. 不排除“微斯人”的影响
    5. “斯人”这个说法比“是人”要流行,例如“斯人独憔悴”
  2. 拿铁小鹿 文字共和国
    拿铁小鹿   Love latte, love deer

    我记得的也是“斯人”。记忆植入了。

  3. linda 回复 布兰妮 /p/195294

    主要理由就是5,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古文混在一起很正常吧

  4. 三尺水 吟游诗人
    三尺水   L’état,c’est moi.

    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人更容易接受易于自己接受的观念和言语,这种现象的发生基于个体的社会阅历,思考架构,背景知识等个人观念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那位学者会对此产生疑惑,因为在他的知识框架里,没有“斯”,只有“是”。事实上教材的文章里,一直以来都是“是”,没有“斯”。

    如果你去询问一个认真阅读过该文章的初中学生,他会告诉你是“是”的,因为这不但是一个指示代词,更是一个考点。 然而我们更喜欢用“斯”,不仅因为很多人再用,也因为“斯”更有古文味,而这正是我们想要传递的意味。“是”总是少点味道,虽然他是对的。 人们从来不在乎某些观念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唯一的影响因素是是否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否这符合他们的旧有逻辑和知识,也就是他们的common sense。

    也正是为何很多错译在中国大行其道,某些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正确译文,而是他们认为错误译文更加正确,以此类推,层层传播。 这也就是曼德拉效应的真正原因,人们总是会用自己的一套解释世界,如果世界不符合自己的这一套,那就忘掉这个世界的样子。所以说,不但现在的人说“斯”,将来的人还是会说“斯”。

    如果我们不思考,我们就会接着一代一代“斯”下去。

  5. linda 回复 三尺水 /p/195302

    更好的解释就是“斯人”比“是人”更常用,汉语本来就是从更不规范的古代演变到更规范的现代的。所以古代文章使用汉语不规范,那么这个不规范作为旧式用法会保留在原始典籍当中,但是当现代人使用类似语言的时候,会使用更规范的模式,不管它是如何不符合原典。这就是范式的力量。

  6. dellalove 回复 linda /p/195495

    也不能说“不规范”,只能说经过了几千年的流变,有些字词的本义已经被取代,然后另造了或者另改了一个字,比如“莫”这个字,本意是黄昏,后面逐渐被表达否定的意义取代,然后黄昏这个意思被另造了个“暮”。原本古汉语里“是”这个字有“这”的意思,后面逐渐被指示和表达肯定的意思取代,表达“这”意义被近音字“斯”给取代了,所以“是人”这个用法逐渐被“斯人”取代。大家都觉得“斯人”比“是人”更加读的通,然后都记成“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