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史哲学

【闲聊杂谈】古今字义的演变——从词语“乳包“到词语”长者“的历史进程

花鸟风月 绿茶
花鸟风月  ·  2022年11月4日 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抛弃掉清澈的眼神。

“乳包”这个词,或许你并不陌生,并且可能每天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实践着。今天啊,我吃饱了没事干,突然起了好奇心,在古汉语中“乳包”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就去调查了一下,发现了令我十分意外的结果。

“乳”,在先秦竟然是“生育”的意思。并且,只有人和鸟类生育才能叫做“乳”,而哺乳动物生育则只能用另外一个字,“产”。如果想表达普遍的、不限物种的生育,竟然要用文字的“字”字,那时候,“字”还只是生育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理解的“字”作为“汉字、文字”的意思,在先秦还用“文”来表达。

乳字,左孚右乚。左边的“孚”字在小篆里的字体就像一幅画。上半部分是鸟的爪子,下半部分是树杈上一个蛋。结合起来,就是鸟的爪子抱住自己蛋的形状。右边的“乚”则是象征着中国古代的神鸟,殷商王族自认为的祖先——玄鸟的符号。

《诗经·商颂》中第一首就有提到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玄”指黑中带有一些红色,天派黑红黑红的鸟临凡,生出了商人的祖先,居住在茫茫殷土。不过呢,这个黑红黑红的“玄”鸟,人民群众一般亲切地称呼它为“燕子”。

众所周知,商王是卵生的,所以人的生育,和鸟类一样,应该用“乳”。“乳”字在中国古人的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中属于“会意”。左边画成孵蛋的样子,右边用代表燕子的字符,自己看了之后去猜意思吧,看图说话,这就是“会意”。

“包”字又是另一种造字法、也是更原始的造字法——“象形”造出来的。“包”字下面的巳,用小篆书写的时候是完全被“勹”包裹在里面的,画出来就好像一个胎儿没成型的样子,所以“包”字的意思是“怀孕”。

所以,“乳包”连起来念,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是“生娃,怀孕”。你可能觉得荒唐,“乳包”怎么可能是”生娃、怀孕“呢?但这可不是我乱说的。查找一个汉字的最初意义,也就是词源,有一个好地方可以去。那就是能找到的中国最古老的辞典类工具书《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标注了文字在造字时代的本义和在东汉时的字音。至于造字时的字音是什么样子嘛,emmm……现代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王力的二十九部古韵和三十三声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甲骨文时代汉语是没有声调的,声调是后来语音变化的产物。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一个字甚至在做名词和做动词的时候都会有不同读音(破读),但写法却相同,所以古代汉语的发音是相当难考证的。“说”字作名词读作shuo作动词读作shui,“骑”字作动词读作qi作名词读作ji,这都是先秦汉语破读的遗存。当然现在,已经被统一规范了。

顺便提下上古的读音可不是这样,“说”字的两个读音在上古分别是hljot和hljots,可以看到有非常繁复的复辅音(发一下试试,舌头卡住了吗?),并且用加不加-s来表示词义/词性。这个-s,后来就很可能演变成了去声(第四声)。

语音是一直变化的,字典对于语音的规范几乎是对已有变化追认的形式,即“shui服记起来太麻烦了,我不管你们读书人怎么规范,我们老百姓就是爱读shuo服”,所以字典也只好追认“shuo服”。这里也体现了语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属性。它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老人和年轻人就是该有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这种事情就像刮风下雨一样的正常。人类可以像通过人工降雨等方式改变自然降水多少产生一些影响,但终究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完全控制它。语言也是如此。

说得有点远了,回到词义的问题好了。“乳”的词义既然只是“生育”,那么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奶”呢?这就是词义的自然引申。人类的语言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猴到人需要描述越来越多的复杂现象,甚至是抽象的内容。所以,词义在使用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方式更接近于人类大脑自然的联想方式。例如“乳”,本来的意思是生猴子(商朝王室说了,猴子是卵生的),人们从生猴子想到得给这小猴子喂奶,“乳”就有了“奶”的意思。人们将“生育”叫做乳的“本义”,将因为生育引出的一系列联想给这个字带来的词义叫做“引申义”。

之前提到的“字”字,在现代汉语里的含义就是其引申义,而本义的义项已经消失了。“字”字本是个会意字,“子”在“宀”下。刚才说到“孚”字的时候,提过了子字是树杈上一个蛋的形状;“宀”字从甲骨文开始几千年里都曾是一个独立的汉字,指房屋。所以结合起来,看这个字画出来的图,古人就能看图猜测,“字”这是指生育,新生出来的小家伙在房子里。今天“字”这个字的字义(为什么这句话感觉很别扭?),就是从“生育”这个意思派生出来的。

上古用“文”表达今天”汉字“的意思。追溯到文明的开始,文字主要是以“象形”这种造字法造出来的。例如“行”字,你现在直接画出来一个十字路口,就是它甲骨文的形状。字形变成今天的样子,是四千年演变的结果。

随着文明的发展,象形字却显得不够用了。比如人类开始学会了表达抽象概念了,人们发现抽象概念也没法画成象形啊?再比如,人类终于学会了分辨那么多树的种类,可是全画成象形也分辨不出来啊?这怎么办呢?于是中国先民就试着用“形声”造字法造字,简单地说,就是用半边象形看图,半边用已有的字表示读音的方式造出了更多的字。也就是说,先秦的“字”,是以已有的“文”为基础拼凑出来的,这使人联想到“文”(独体象形文字)生育出了“字”(由多种部件构成的非象形文字),“字”字就有了沿用至现在的“汉字”的意思。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原本“生育”的意思却随着渐渐无人使用而消失。

“长者”这个词也是像这样,在四千年里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而来的。“长”这个字,创造时的本意是“两端的距离大”,后来人有了抽象概念的意识,“长”就开始表示“长度”;因为这个抽象概念又被拿去衡量了时间,所以有了“时间长久”的意思;时间长久了(+1s),可以让人联想到人存活的时间长久,于是“长”又开始形容年纪大;那么,年纪大的人……不就是长者嘛!

哦对,“长”和“者”这两个字本来是相互独立的,”长“作形容词,“者”作为助词接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在语法上起到将其名词化的作用(英语的ing?)。在汉语由以单字词为主到双字词为主的历史进程里,渐渐就固定成了“长者”这个双字词。在先秦,还是单字词占优;但到了汉代,双字词已经全面逆转了。

好嘛,我也不知道我都在说些什么,莫名其妙写到这里了。总之“乳包”和“长者”的古今词义演变,你学废了吗?

菜单
  1. dellalove  

    “乳包”里的“乳”是通假字,通“辱”

  2. 浦西晶   为你写诗,为你禁止

    乳包 = 生娃怀孕

    三胎 = 多次乳包(“三”有“多次”意)

    国家鼓励三胎 = 国家鼓励多次乳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