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生活

中国人尤其是油腻中老年烟鬼颇爱随地吐痰。我深受其扰。在海外的大家能分享一下海外随地吐痰的情况如何吗?

我感觉我遛弯的路上基本成痰盂了特别脏。中国逆民普遍不喜欢韩国。我看过品韭有逆民说韩国人爱吐痰不知是个例还是普遍。

菜单
  1. 楊丞琳  

    新加坡有隨地吐痰的罰款。我不清除其歷史。但可以想見,這條法律制定前,當地的華人可能也有隨地吐痰的習慣。如果中國現在隨地吐痰的主要是年紀大的,說明教育還是有用,文化在悄然改變。

    1. 年轻人是分人的。一般没好好上学早早出去搬砖端盘子爱抽烟的喜欢随地吐痰。不过双一流大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宿舍每层的两个厕所常年是满地烟灰浓烈烟味,上厕所的时候很多人把痰吐到坑外面,把味道很大的泡面桶扔到厕所,12点还在宿舍楼道大喊大叫甚至耍酒疯,不一而足。我感觉很多年轻文化人只不过是注意人前形象罢了。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随笔杂谈丨“禁止随地吐痰”的演化

    作者:沈栖 原文:东方网

    “禁止随地吐痰”业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自律,它是没有国界的通例。谁任性随地吐痰,都将会受到众人的呵斥、侧目、嗤鼻,甚或罚款。然而,吐痰从随意到禁止,却经过了一段演化史。

    人类学家罗斯·孔伯说:“吐痰被建构为不文明行为,在西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好几百年时间的不断推进才将这一可以接受的行为演变为不能接受。”他观察到,西方人吐痰表现出一种男子气派。在欧洲不少国家,年轻男子常凑在一起吐痰,看谁吐得多、吐得远、吐得准、吐得有力量。无怪乎,电影《泰坦尼克号》有个镜头:萝丝请求杰克教她吐痰,她要“像个男人般吐痰”。虽然在中世纪吐痰依然很普遍,但有所收敛,如人们可以将痰吐到桌子底下,不能随地乱吐;站立时吐痰,旋即用鞋底搓掉。

    即便如此,人们认识上也逐步转变,将吐痰目为“下流行为”。荷兰学者伊拉斯谟与意大利作家卡萨分别于1530年和1558年撰文耻笑随地吐痰行为是“龌龊的、粗野的、不文明的”,并且呼吁全社会摒弃之,但呼应者寥寥,随地吐痰之陋习并没有敛迹。

    人们真正彻底认识“随地吐痰”危害性,继而厌恶、排斥之,是基于公共卫生观念的建立和普及。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科赫发现了肺结核杆菌,并指出痰是传染的重要媒介,因为结核杆菌在痰中可以存活一整天,世人不免“谈‘痰’色变”!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国家政府重视以立法形式来禁止随地吐痰。如1886年,法国卫生部颁布了全球第一个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截止1916年,美国213个城市中有195个制定了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诸如“为了我们的健康,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传播疾病,遗祸子孙!”的警告语触目可见。

    反观我国,作为不讲卫生的顽疾之一,随地吐痰更是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唾痰自干”之类的成语。19世纪后叶,这一恶习的危害性逐步被人们所认识。1875年,清代光绪年间,全国首部公办学堂使用的《简易识字课本》中规定:“若有痰唾,勿吐于地”;孙中山曾感慨:“随地吐痰和任意放屁乃是中国人的两大恶习”;1930年,留学归国的细菌学家高士其告诫国人:“每24小时之内,一个肺痨颇深的人,口里所放出的结核杆菌共有15亿到40亿个。真是一痰之微,不知害人多少啊!”解放后,禁止随地吐痰再度引发政府重视和众人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始,它成为了现代文明生活的要素之一。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禁止随地吐痰,违者罚款0.20元,据说实施规定当日,竟罚款20余万元。2003年起,罚款金额提高到200元。时下,随地吐痰现象陡然消减,有痰吐入手纸然后扔进垃圾桶已成为了国民现代文明素质的一个表征。

    末了,还要讲一个见仁见智的事儿:鉴于新加坡立法对随地吐痰者最高可处鞭刑,1994年,美国“搞笑诺贝尔奖”将“心理学奖”颁发给李光耀,其意是:随地吐痰可耻在西方社会已是共识,新加坡居然以鞭刑来禁止它,小题大做了。当然,禁止随地吐痰理应以道德自律为主,但辅以法律约束,何以“搞笑”?

  3. Nemo  

    歐美基本沒看到有人隨地吐痰,當然我沒去過貧民窟。在唐人街和韓國人聚居的地區看到過,都是亞裔面孔,年齡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