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金融不稳定理论(FIH)
在讨论金融部门总体表现之前,必须先分析单个金融行为主体(个人、企业、政府)的财务状况,这涉及对他们未来现金流的考察。从现金流入方面看,可以细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由经营产生的现金收入(包括利润、工薪、税收);二是由债务人兑现支付承诺而产生的现金收入;三是通过借入或资产变卖产生的收入;四是少量的手持现金。
明斯基认为,资产和负债分别能够产生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时间序列,故分析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即可按现金流的未来表现将其财务状况分为三类。
第一类称为套期保值(Hedge Finance) ,指行为主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前述第一、二种方式所取得现金流入即已超过预计的现金流出。除非发生重大变故,处于这种财务状况时一般不会发生支付困难。 一般居民户以及低财务杠杆率的企业常处于此种状态。
第二类称投机理财(Speculative Finance) ,指行为主体由第一、二种方式取得的现金流入超过因日常支付及偿付应付利息而发生的预计现金流出,然而尚不足以支付到期应付债务的本金。 通常,此种状况下的行为主体必须靠债务滚动(借新还旧)来维持正常经营。高财务杠杆率的企业常处于此种状态,而商业银行更是天生的投机理财者。
第三类称作庞兹理财(Ponzi Finance),得名于本世纪20年代发生在纽约的一桩著名金融诈骗案,一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的法裔美国人策划了一个用后加入者的入伙费充作投资收益付给先来者的连锁性计划(称“庞兹计划”),成为一时暴富,后被拆穿。顾名思义,处于庞兹理财状态的行为主体由一、二种方式取得的正常现金流入尚不足支付日常性现金支付及债务利息。 如不欲变卖资产,维持现有经济规模,则不仅要靠滚动负债偿付到期债务的本金,还要不断地累积新债务。长期亏损性企业常常处于此种状态,而具有高赤字的政府部门无疑是最大的庞兹理财者。 不过,只要外界相信该行为主体之资本尚足以抵债,而且亏空是暂时性的,将来会向良性发展,则该行为主体仍可正常运作,不至于立即暴发债务危机。
在商业周期的上升阶段,行为主体因经营而获得的现金流入( 利润、工资、税收) 持续增长,同时市场融资条件宽松,借款既容易、利率也较低。 此时,那些高流动性资产价格就会下跌,行为主体纷纷将其代之以低流动性,高盈利性的资产,同时,他们也倾向于以借入流动性取代资产流动性,相应地提高了财务杠杆率。 这样,原本处于套期保值状态的行为主体不免带上些许投机性;原来就惯于投机理财的企业及银行更是趁机扩大经营规模,将支付需要完全寄托在债务滚动之上;甚至连庞兹理财者也会被看好,人们普遍相信,未来盈利状况会进一步好转,风险不大。
然而,一旦经济走上停滞和下降轨道,利润增长减速甚至负增长,则原来高速增长时期产生的“欣快感”(euphoria,常用于吸毒者) 立即消失。 靠借入流动性维持经营的做法难以为继,债务滚动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此时,投机理财者因现金流入流出对比的变化而成为庞兹理财者,原来的庞兹理财者则到了必须靠变卖资产支付债务的地步( 明斯基称作“以卖出头寸来维持头寸”Marking Position by Selling out Position)。
前面讲过,由于在经济繁荣期间行为主体的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甚少,一旦对流动性的主观评价转高,原先所持有的低流动性资产便大幅跌价。 这种情况引起人们的警觉,对高债务比率的企业产生普遍的怀疑,即便尚不至于成为庞兹理财者的那些公司也遭到信用配给,使他们也加入“卖出头寸以维持头寸”的行列……可以想见,不信任感迅速蔓延,对危机的恐惧笼罩了全社会。 金融资产的大甩卖启动了欧文·费雪在1933年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 Debt-Deflation) 机制,即,欠得越多就变卖得越多,卖得越多越贬值,最终是“债务越还越多”(The more they pay,the more they own),金融危机就此爆发。金融危机不但使已开工的投资项目失去金融支撑,还因资本及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使新的投资失去内在驱动,进而加剧了整个经济的萧条。这种局面要一直维持到工资物价也下跌到极限,重新拉大利润空间为止。
参考:骆玉鼎.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5
2.real business cycle: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
RBC模型将商业周期归结为随机的、无法解释的、不可观察的技术冲击。负面的技术冲击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而这种负面影响往往会持续下去,其原因可能是政府的错误干预(如美国大萧条后各国政府争相增加贸易壁垒),也可能是市场自身的反应迟钝,因为配置资本需要时间。(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要素生产力的降低在负面冲击后持续存在,或要素成本的提高 冲击后持续降低的要素生产率,或在投入价格受到正冲击后持续提高的要素成本(Prescott,1986)。
RBC理论的一个主要假设是,个人和企业总是做出最佳反应,经济永远不会离开一般均衡。在RBC理论的Panglossian经济中,考虑到对产出的随机和不可预测的限制,代理人仍能实现可能的最佳结果,市场也会做出有效反应--RBC理论认为我们生活在可能的最佳世界中。
RBC理论忽略了许多这些微妙的动态。传统的生产力措施特别不适合商业周期分析。
参考:Robert F. Mulligan:New evidence on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Real and Austrian business cycle theory and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3.Austrian business cycle: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ABC)
奥地利学派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货币增发导致的对正常生产结构的扭曲。
哈耶克三角(1931,1933,1939,1941)说明了生产结构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最终是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可消费产出。斜率是套利调整生产资源的价值以平衡收益后的投资收益的对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哈耶克三角是前瞻性的,是企业家计划的一个典型模型,因为企业家期望有一定的回报率,以证明计划生产的合理性。
然而,一旦创业计划在现实中实施,事后的哈耶克三角可能会变得非常不稳定。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说,哈耶克三角是向后的,因为不同的生产阶段的回报可以是不同的。不同生产阶段的收益只能通过套利来平衡,而且只能在事后--如果一个阶段的收益高于市场,最终资源和在制品的价值应该被抬高,直到收益下降到到市场利率。
由于货币增发导致的利率下降,会减少储蓄,导致对消费品的额外需求--过度消费,显示为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增加。这意味着生产消费品的投资回报率更高(Garrison, 2001, p. 69). 创业规划者会试图通过将中间阶段的产品推向市场来满足这种额外的需求。如Kirzner(1997年,第37-41页)的 "半生不熟的蛋糕"。
4.comparison:对比
4.1.RBC: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来描述RBC衰退。C和I的选择取决于市场利率r。RBC理论假定一般均衡不变,其中衰退是由随机的内向运动造成的,且只有在随机的、不可观察的因素正确地汇合在一起时才会结束。同样,弗里德曼(1963。1993)的商业周期的采摘模型也是从一般均衡开始的。一般均衡,但假设不可避免的随机冲击会将经济向内拉出边界。
4.2.ABC:信贷扩张通过在储蓄和投资之间打下楔子,使C和I一起增加。从 PPF 的任何一个起点出发,经济都会不可持续地向外移动,这是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曲线的不可持续的右移。早期阶段的生产活动被扩大,就像时间偏好下降一样,与较低的利率相一致。后期的生产活动紧缩,好像时间偏好上升了一样。
简单地说就是,人为的货币扩张是不可持续的,总有一天会回到货币紧缩,而货币紧缩的阶段会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这都得应验的!不要干这种事情!
4.3.FIH:考虑PPF的随机性,其平均值不断扩大,但方差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在图5中,PPF的实际标准误差为sigma1,而较小的、可感知的标准误差为sigma0。企业的决策取决于sigma0。随着扩张的延长,sigma0变得更小,因为企业逐渐低估了风险暴露,同时sigma1也随着实际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企业借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使经济向ABC理论中的投资支出倾斜。企业对不断扩大的前沿阵地作出反应,但未能察觉到不断增加的方差。当高的负参数值最终发生时,现金流下降,杠杆率最高的公司被迫抛出被高估的抵押品,妄图偿还债务。这些资产的价值被向下重估,债务通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