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时政

我们现在还需要讨论启蒙主义吗?

题目中的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问法:是什么造就了中文互联网早期的优质氛围?这也是我提问的根本动机。

很多人怀念早期的中文互联网,并且觉得现在的互联网风气有所变迁。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丢失了什么;第二个是我们新得到了什么坏东西。对于新得到的坏东西,答案我想不明而喻。丢失了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自由。

自由是什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以崇尚的心态去接近的理解,第二种是普通大众没有理解透彻的、胡乱使用的理解。在这里我取第二种理解。单凭感受到的氛围,我认为人们在讨论自由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完全没有讨论出以前的氛围的样子。当人们在讨论自由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去维护自己的无理取闹。这就有点相当于,罗马并不是用砖头造出来的,它是用炸弹炸出来的。

另一方面,先前我去瞎翻了一些材料,模糊地推断,早期的中文互联网氛围是受到了启蒙主义的影响。我认为,启蒙主义最直观的理解(亦即不需精辟)是:崇尚理性,崇尚人文(和人性)。我想,如果是崇尚理性,就能促进有质量的讨论。如果是崇尚人文,就能够获得对生活点滴灵敏的感受,而且对身边的事物更有同理心。

支撑我认为启蒙主义造就了互联网氛围的另一理由是词语的变迁。如果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的文学盛行,带有这些色彩的词汇必然会染上人们的日常用语。我认为,现今一个消失的词汇是“时代”,这个词带有着这些主义的气息。凭借我在知乎上进行搜索的记忆,含有这个词的最新的问题是15年提出来的,问的是“现在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时代?”言即对“当下”的世俗化、“人性的堕落”、互联网质量的下降感到担忧。这个词在当下的消失,应当意味着这个主义正在被人忽视。而这个词语的变迁,恰好也能反映互联网氛围的变化。

重申我提出上面这些想法最根本的动机是我对互联网的感受和观察。有一些人的思维更加灵活、友善,但是还有一些人更加杠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教育/思想能够使人完成从后者到前者的转变?把上面的文字用到这里,我觉得能完成转变的,应当藉由人们对启蒙主义的理解。上文中,我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可能都有不甚透彻的地方。总之欢迎大家讨论。

顺便一提,搜了一圈,论坛里其实有帖子里面也的确谈到了启蒙。但是那个贴子里的启蒙,或许不是像上面那样子用的,因为启蒙主义必然带有理想色彩,而教人一堆技能的东西,我看不出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也就是说,启蒙这个词语的理解可能已经发生了变质。

菜单
  1. 中野梓 轻音部
    中野梓   好无聊~

    早期的互联网之所以“启蒙”,是因为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是“纯洁”的。当互联网从一个单纯的网络聊天室进化到一个可以买东西,卖东西,可以骗人,可以拿来打广告,宣传意识形态的地方以后,再谈“启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用爱发电怎么也发不过阿里腾讯和中宣部的核电站的。别说社会科学,思想的启蒙,就是在墙内做科普,那种一点政治都不碰的,也不一定能做的下去。回形针费尽心思做一个视频,获得的收入说不定还不如把他们视频里地图“错误”揪出来获得的钱多。

    所以我一直觉得要推翻共产党,必须有一条economically viable的路,因为这条路不是为我们几个人铺设的,而是要让13亿人都敢走的。

  2. 邹韬奋 外逃贪官CA
    邹韬奋   虽然韬光养晦,亦当奋起而争(拜登永不为奴:h.2047.one)

    @中野梓 #131906 那只要共产党自己把中国经济玩崩了才有可能。

    而且就大跃进大饥荒来看,就算到了那时候还可以强行续。90年代民不聊生的时候朱镕基还敢大下岗。

  3. ygdvv1  

    @中野梓 #131906 你的意思是说,启蒙可以做,但是现在面对着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解决问题,并且舍弃思想

  4. thphd   2047前站长

    “早期互联网人”答你

    是什么造就了中文互联网早期的优质氛围?

    早期门槛极高,只有社会0.1%精英人口能使用互联网,只有对互联网好奇的人才愿意花大价钱。现在三教九流都上来了。

    另一方面,先前我去瞎翻了一些材料,模糊地推断,早期的中文互联网氛围是受到了启蒙主义的影响。我认为,启蒙主义最直观的理解(亦即不需精辟)是:崇尚理性,崇尚人文(和人性)。我想,如果是崇尚理性,就能促进有质量的讨论。如果是崇尚人文,就能够获得对生活点滴灵敏的感受,而且对身边的事物更有同理心。

    同上,理性和人文属于阳春白雪上层建筑。去快餐店打工一周,你将放弃一切。

    顺便一提,搜了一圈,论坛里其实有帖子里面也的确谈到了启蒙。但是那个贴子里的启蒙,或许不是像上面那样子用的,因为启蒙主义必然带有理想色彩,而教人一堆技能的东西,我看不出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也就是说,启蒙这个词语的理解可能已经发生了变质。

    GFW和国内言论审查之下,讲理想主义越来越危险,相对而言传播工具和技能更安全。甚至出现了“翻墙也要爱国”等本末倒置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顺序就变成先学会翻墙,再(一定几率)被启蒙。

  5.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6. 趙少康   中廣集團董事長

    @消极 #131918 大饥荒的过程中没人造反的事情是信息封锁和单方面放卫星一般的宣传鼓噪导致的。后来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时候很多与会的地方官员都以为饥荒仅仅发生在自己下辖的地方,或者几个零星的地方。但是交流后才发现原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官员的认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

  7. 中野梓 轻音部
    中野梓   好无聊~

    @ygdvv1 #131920 思想不能舍弃,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思想的重要,“启蒙”不能给别人带来直接的好处,就不会有很多人来听你的。

  8. ygdvv1  

    上面这个“直接的好处”很关键,因为正好可以顺着这个词展开来谈。我认为启蒙和自由都是近义词,而自由貌似是这个论坛的宗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下一个断言,我觉得启蒙宗旨是解放人性,而自由应当也是解放人性,使得人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最大的发展;我没有去翻具体的材料,但我觉得说不定启蒙本身就包含了自由的考虑。

    这样子的发展又会带来哪些“直接的好处”?例如你能在这里看到人们的素质更高,你感受到更友善的氛围,接触到更有智慧的人,或许对时事的分析也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有对生活的记录,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非网上对任何感慨的戏谑。如果你自身对这些精神的领悟更高,那它会反映在你的谈吐上,或者你的思辨能力上——而这又是另外一个视角。或许你能够在网上收获你的友谊,结交你见识到的最好的网友(精神至交),让你再也离不开网络,要是失去了这个朋友,你还会大发脾气。这一些都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体验。要是说这个精神生活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当下人们描述精神生活的语言较为贫瘠。上面这些描述一般人几乎不会用,因为当下的文化根本就不注重这个,但这又是氛围变迁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上面说到,理性反正也是上层建筑,所以干嘛关心启蒙。那么我滑坡逻辑一下,如果没有人开设过这个论坛,那么一个打着自由为旗号的论坛,在这个“经济缺乏”的宏观条件下根本就开设不起来。“不对啊,这个论坛明明开起来了啊?”“因为这是事后马后炮”。总之,顺着这个逻辑下去,我们只能肯定眼下的精神生活可以做得到,但是倾向于否认存在更好的精神生活的可能。

    那么,人们会很自然意识到,不能以偏概全。网上流行的吵架会有一套观点:如果它和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不一样你还去怼,你会被说“对号入座”。我不太确定关于精神思想,我们要对的是什么号,入的是什么座。这里有一个宏观叙事vs微观情况的矛盾,我们在使用抽象词汇的时候,我们去意识的语境,是流行在网上的抽象观点建构起来的语境,还是观察现实得到的微观语境,或者像我一样有点混乱的把历史也给带进来的语境。新冠肺炎来了,大家都希望去医院。但是新闻会告诉你医院的种种黑幕,因此医院很可能不能保证治得好你,如果你得了新冠,你是否还会去医院?哪怕你戴了口罩也不能百分之百防止新冠,那既然口罩这么没用,为什么还要戴?或者换一个例子,如果当下的教育是鸡娃的,那你应不应该因噎废食?

    顺着鸡娃的例子我觉得最合适的答案可能是,你接收着这个教育,但你会尽可能去保持自己的理智——不然被同化成他人了怎么办,莫非自己真的想变得这么蠢?于是这就牵出了一个词叫做**“精神危机”,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新冠,但是人对精神危机,与瘟疫危机的灵敏度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缺乏考虑精神的语言,甚至早就忘了什么是精神危机这个词,我们也不会去意识到怎样子看待精神危机,正如美国科学素养较低的地方,也不会那么有心思戴口罩。那我现在讨论这种问题的语境,是把精神危机看成一种需要被治疗的疾病。在这个语境**下,仅去谈各种“思想是不可能的”不是应有的讨论。

    就“早期互联网是纯洁的”而言,既然有纯洁可以欣赏,那么这些人本应作为正面的榜样去鼓舞自己。关于“技术本身是中立的”,黑客伦理是能体现价值的,但是要是说读了这篇文章你就能感受到这个精神,不知道有多少人读了,他们为何没恢复早期的风气?也就是说,对这个精神的应用有多丰富?同样,我也看不出只搬运技能的内容能体现黑客伦理——会让你感受到把这些伦理发挥出来的讨论长的是什么样子。于是这里需要更进一步澄清联系。(虽然我觉得你会说,自己已经回答了,时代变迁启蒙的表现不一样嘛)

    一开始谈论坛的时候,其实我就是想要去拉近这个抽象词和具体现实的理解。因为人未免能找到最好的方式,每一个人对现实生活观察的程度不一样,产生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于是我觉得比较合适的问题重述是“论坛相对自己的宗旨能够接近到什么程度”或者“如何更接近自己的宗旨”。我希望我已尽可能以我对“直接的好处”的理解去讨论这个话题,希望别人讨论的时候,也能尽可能负起相当的论述义务——实际上,这是在要求大家能够去表达,自己为“恢复氛围”做了什么程度的尝试,在具体的路线上会遇到什么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