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活

【情人节的哲学】爱情与玫瑰——聊聊符号学(semiotics)

natasha 饭姐

情人节,不少商家会用玫瑰花大做文章。玫瑰和爱情的联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用符号学来解释一下,会让你了解一点这背后的逻辑。

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用这样一个双层符号学系统来解释rose与passion的关联:

Signifier = 能指

Signified = 所指

Sign = 符号

在第一层系统里,能指(1)与所指(2)何在一起构成符号(3);

在第二层系统里:(3)又作为了能指(I), 指代了第二层的所指(II), (I)和(II)又构成了第二层的符号 (III)。

理论上,如果想搞得复杂一点,这个结构可以无限循环下去,但最后估计大家都晕了。

第一层系统,指停留在语言层面(language),不具有社会意义。

第二层系统,巴特将它称之为“神话 (myth)”,即赋予了(有时毫无逻辑,跟神话一样的)社会意义。

拿玫瑰来说,“玫瑰”这两个字,字面上就是两个汉字,仅此而已。最原始最直接的语义联系,是看到玫瑰这两个字,想到某种红色的花朵,即想到如下图片:

在第一层系统里, 玫瑰就是能指,花的形象就是所指,他们一起形成了符号:玫瑰这两个字=这种花。即人们看到玫瑰这两个字,头脑中就想起这种花。此时跟爱情没有关系。

“玫瑰=🌹”这个符号被带入第二层语义系统,整体作为一个能指. 这时候,人为地赋予这种符号一个概念:爱情。随着社会对于这种关联的屈从和重复,以至于人们看到玫瑰这两个汉字(连花都不用看),脑海中就产生了爱情这个想法。这种关联看似毫无逻辑,但这就是社会、教育、媒体、电影电视不断重复和夸大着这种刻板印象,使得这种毫无逻辑的联想成了一种看似自然的规范。

日常广告,都是这种符号学的实际应用。比如某种护肤品,就是一些植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但是广告中说这种化妆品对皮肤有这样那样的作用(实际有没有不知道,也许根本没有),事实不重要,逻辑不重要,关键是他们将这种商品的名字和最终效果联系起来,劝导人们购买。

再比如香奈儿五号,这几个字跟香奈儿香水瓶的图片联系在一起。由于玛丽莲梦露说我只穿香奈儿五号睡觉,这种说法非常具有性感意味,于是香奈儿五号就跟性感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香水的味道,也就那样吧。但是有了性感的加持,就成了机场化妆品柜台的常年热销品。

这种符号学也可以应用到政治上。罗兰巴特引用了一张刊载于《巴黎竞赛》的照片为例。画面上是一个身着法国军装的黑人士兵正在向法国国旗敬礼。

乍一看来,这幅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法兰西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致敬,意味着法兰西帝国的子民们不分肤色和种族都一致效忠于它,看起来是很自然的。

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幅照片还传达了另一层意思,黑人士兵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其宗主国,这不啻是对那些批评法国殖民主义霸权的人的一个很好的回应。但是,就在这个看似自然的画面上,巴特要揭示示出不自然的“神话”(即意识形态)特性。他认为,人们从这幅照片中看出的上述意思只是该图像文本的第一层涵义,他称之为语言系统。

其实这个文本还有第二层涵义,就是它的神话系统。如果说第一层显著意义是本义的话,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需要关注它的转义。在这幅照片中,可以解读出的另一层涵义是法兰西特征与军事扩张特征的融合,它含有法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军事扩张的意味。法兰西帝国性和黑人士兵行军礼在这里具有统一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黑人士兵敬礼的被动性和被迫性在照片中被悄悄地隐藏起来了,其形象乃是一个实际的、天真的、无可争议的形象。显然,在这里第二层转义往往被第一层本义所遮蔽、钝化了,好像它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就是巴特为什么要用“神话”这个概念的用意所在,神话分析就是要揭示隐藏在本义后面的转义,亦即意识形态的建构。 (周宪著《文学理论导引》页339-340:)

菜单
  1. 沉默的广场  

    对于一个外行看懂一点。。。不过感觉启发很大。

    我对这里概念的理解是:

    • “能指”是一个语义标签,“所指”是一个范畴。

    • 能指和所指建立的语义映射就是符号。

    • 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继续和其他范畴建立映射,然后依此递归。

    看上去很多隐喻(比如玫瑰🌹=爱情)还有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宣传,都是用这种符号的手段建构起来的。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沉默的广场 #126398

    你的解读看上去很有道理。

    符号学(Semiotics)的前身就是语言学(linguistics)。语言和符号在当代文化和政治哲学中的应用很广泛。

    语义映射这个概念大概是属于语义学(semantics)的吧?计算机语言与符号学之间的关联,也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