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knowledge/C96A4258-B81F-EE11-90EB-00505694F3B3
主要國家於1985年9月22日簽署了「廣場協定」(Plaza Accord),試圖阻擋美元過於強勢。
為因應1970年代石油危機所帶來的通膨問題,1979年8月接任美國Fed主席的Paul Volcker,採取強力的緊縮性貨幣政策;1980~1981年間,聯邦資金利率自14%上揚至約20%(1982~1985年間雖呈下滑,惟仍維持於8%~12%之較高水準),帶來所謂的「伏克爾衝擊」(Volcker shock),美國經濟步入硬著陸(hard landing)。
伴隨Fed持續緊縮貨幣政策,以及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影響下,美元利率上揚、美元持續升值。1980年7月~1985年3月間,美元對西德馬克升值89%,美元對日圓則升值17%,如按貿易加權的名目有效匯率指數計算,美元對主要通貨升值將近55%;若以貿易加權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計算,美元對主要通貨的升值幅度則達49%。美元過度高估,易引發投機泡沫,且肇致美、日、西德三國的外部不平衡持續擴大。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西德、法國及英國等5國集團(G5)的財金首長,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心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談,並簽署頗富盛名的「廣場協定」。「廣場協定」旨在藉由各國對於外匯市場的聯合干預,促使匯率波動更能反映各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亦即貿易順差國(如西德、日本)的貨幣升值,貿易逆差國(美國)的貨幣貶值,從而引導美元對主要通貨的匯價有序貶值。
「廣場協定」簽署後,美國大力進場干預促貶美元,1985年9月20日~1985年11月8日,自外匯市場淨購入的西德馬克、日圓,分別達19億美元及14億美元,促使美元對西德馬克貶值近8%,美元對日圓則貶值近14%。迨至1986年底,美元匯價幾近重返1981年以前的價位。主要國家一致認為,當時匯價已能反映各國基本面的變化,為防止美元跌幅過深所衍生的負面衝擊,G5再加上加拿大等6國財金首長,遂於1987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集會,簽署另一著名的「羅浮宮協定」(Louvre Accord),俾穩定美元兌各主要通貨匯價於一浮動區間內。「羅浮宮協定」簽署後,美元貶值幅度始漸趨緩,直至1988年美元匯價才趨於穩定。
話說「廣場協定」雖然有效促使美元貶值,卻導致日圓持續勁揚。「廣場協定」簽訂時,日圓兌美元匯率約為240日圓兌1美元,當時與會的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Takeshita Noboru)預測,日圓兌美元匯率將升值至200日圓兌1美元;然而,日圓卻是一路攀升,在「廣場協定」簽署的3年後,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逾50%。此一結果,導致日本企業大量外移。1986~1987年,BoJ為協助出口產業,復採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重貼現率從5.0%大幅調降至2.5%;此舉導致銀行放款浮濫,房地產、股票價格狂飆。起初,BoJ並未採因應措施,資產價格泡沫持續膨脹;1989年5月起,BoJ轉而採取強烈的緊縮性措施,短短18個月內,重貼現率即大幅調升3.5個百分點,資產價格泡沫終於被戳破。
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房地產、股票價格急速崩跌,銀行不良債權遽升,致金融中介功能嚴重受損,而家計部門與廠商則積極去槓桿化(deleveraging),不僅帶來「資產負債表型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更使日本陷入嚴重的「通縮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有論者認為,「廣場協定」是日本步入「失落20年」(lost two decades)的主要導火線;不過,亦有論者認為,「廣場協定」並非導致日本經濟步入失落的主因,尚有其他原因,例如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