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时政

我们需要抛弃社交媒体,而newsletter也许是一种可能的方向。

那喀索斯 顧影自戀
那喀索斯  ·  2022年1月19日 Love as a narcissistic misrecognition which obscures the truth of desire

无论你是哪个政治立场,都能看出社交媒体已死,这不需要繁琐的证明,请你注册一个Twitter或者Weibo帐号去尝试和人去友好交流吧。当然有很多试图复活传统互联网精神的活动,如像Program Think一样写博客或者如2047一样办论坛,也有一种更复古的方式-重回邮件。

人们在网络上充满了怒气,这大概是网路本身的错。错在何处?也许是信息获取的过于便捷和人们在其中的无力感。在过多嘈杂的讯息中,我们需要一个简单而又有力的答案,如同拳头一样砸到我们的脸上,从而带来透彻的清醒感。这让当代互联网产品有了可乘之机。

短平快的即时通讯的出现是个开端。特别是微信群,一个群组的最佳使用场景是一批已经熟稔的人进行情感联络的地方,并不是进行深度阅读和交流的绝佳场所,随着人数的增多群聊内容必然边际收益递减。这是IM的单一时间线机制所决定的,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迫聚集在了一起,矛盾和冲突频频上演。

而广场性的social media简直是对交流毁灭性的存在,唯用户唯流量至上的算法总算是将我们砸了个稀烂,不止要占据我们已有的注意,也要全面侵袭未来的眼球和空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观点被无限放大,而大平台更是独断专行,相必每个使用过社交媒体的人都有所体会。

而newsletter就是一种试图重新使用互联网的形式,你需要自己寻找或者在部分中心化平台上进行订阅,也许是一个星期也许是一个月才能收到主笔的一封邮件。我们尝试用一种更加缓慢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为什么说Newsletter是一种可能性?这是一种自主化的行为,你需要自己去寻找喜欢的写手,主动按下订阅按钮,从而杜绝算法推荐的可能性。那为什么不直接浏览博客呢?相较于以前的互联网,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定制化后的打包一站式服务,打开邮箱进行浏览可能是一种更好的体验。

如果有人问News letter可曾诞生过什么爆款文章,我会说中本聪的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当然他使用的是一种更复古的邮件群组的形式与他的同道进行交流。

Newsletter在中国的起步应该算知乎大V李如一的功劳,十多年前他就创建了中文世界最早的一批podcast联盟以及邮件分享服务,影响了诸多后来者。然后就是第二次浪潮的带领者,前南方周末的记者方可成。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2020年疫情初期,新闻实验室致力于向国内朋友传递新闻讯息,最后惨遭封杀。自此方可成便数字移民,开启了telegram、podcast以及newsletter更多形式的信息源。

这并不是一种绝佳完美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大约三年前podcast在大陆发力传播的时候,我们曾认为依赖RSS技术和语音相较于文字审核的复杂性,可以达成打破GFW从而传播思想的目的。但很快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在大陆被全面封锁,而在国内兴起的其它封闭性平台逐步开始审核RSS订阅,几乎可以宣告RSS也死了。

如果你有兴趣订阅一些中文newsletter,可以尝试从这个导航内寻找,当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文newsletter整体数量和质量还是偏低的。 https://www.notion.so/kfang/Newsletter-68ee46c0a4574f659fb8a873ead438c6

如果你有兴趣订阅一些英文newsletter,可以尝试从substack内搜寻,这是一家在硅谷获得高额初创投资的公司,专门为newsletter提供服务。 https://substack.com/

除此之外一些传统媒体期刊也纷纷推出了newsletter,不过内容各异。比如Nature依然提供的是网页简报,这和以前的邮件通知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不是特别推荐。WSJ就提供了差异化订阅,与主刊相比有更多主笔个人风格明显的独享内容。

尝试重回邮件吧。

菜单
  1. 邹韬奋 外逃贪官CA
    邹韬奋   虽然韬光养晦,亦当奋起而争(拜登永不为奴:h.2047.one)

    mailing list可以有

  2. Boreas_Caeruleus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3. arisu 中间偏左人
    arisu  

    我看新闻看的就是路透社的newsletter。

    路透社的newsletter分为美国、世界、商业三个版块以及三篇独立文章。一般来说是在北京时间晚20:00-21:00发到我的邮箱里。

    不过路透社的newsletter周六周日是没有的,只有工作日会发来

  4. 邹韬奋 外逃贪官CA
    邹韬奋   虽然韬光养晦,亦当奋起而争(拜登永不为奴:h.2047.one)

    @addjapan #177649 如果一个newsletter一周7天都发来,那就不是996而是007,违反劳动法。

  5. IronStar21 漢獨主義
    IronStar21   漢獨立主義者

    社交媒體更貼近大衆,給予更多交流機會,縮短了所有類型新聞的時間,是"短平快",是所謂"下里巴人"。習慣了這種敘事,很多人甚至沒有耐性來論壇發帖。

    我倒是認爲,社交媒體的競爭者是現實的社交關係,現實生活朋友少才會花大把時間到媒體平臺上。

  6. 史蒂芬 自由主义者
    史蒂芬   喜欢近代历史,有时间上传一些好的书籍,大家交流分享

    @addjapan #177649 推荐你看《华尔街日报》,有中文站(需订阅)

  7. arisu 中间偏左人
    arisu  
  8. 刺刺   台灣人,主修會計,法學只是下班後的興趣。

    不明白這種需求,網路上充滿怒氣,於是我們要拋棄網路改回書信。

    由於網路訊息過於便捷,人們太過焦慮,這是網路的問題,因為人們偏好線性而直接的答案,由於網路造成這樣那樣的問題,那我問個問題喔:何不把網路線拔了?

    我不知道我這樣類比對不對,但這聽起來實在很像是「考試造成了填鴨式教育,導致學生只為了成績而背誦答案,為了回到純粹滿足求知慾的閱讀習慣,我們廢除考試」

    這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還是考試本身的問題? 廢除考試,學生就會自己讀書?

    你找不到可以交流的正常對象難道還能歸咎於平台?因為平台上充斥著憤怒的人們,你怎麼不歸咎一下自己的社交生活區都沒有正常人

    我類比成學生不讀書全部歸咎於考試,我們廢除考試吧!去圖書館!

    這確實是好事,圖書館是好事,建立新的交流平台也是好事,但我搞不懂前段論述。

  9. arisu 中间偏左人
    arisu  

    @刺刺 #177664 重回什么的确实没必要,一块儿用不好么?没必要只用GMAIL不用twitter吧。

    我是支持邮件和社交软件一起用,用邮件进行一些比较重要的联络, 而在社交平台上和亲昵的朋友聊天。

  10. 刺刺   台灣人,主修會計,法學只是下班後的興趣。

    前站長曾討論過一個話題:求知慾影響了人們對於問題尋求答案的熱情與深度。

    我認為:「一群求知慾幾乎是0,只看短、平、快的簡答就能滿足他們疑惑的一些所謂沒有耐心的人們」我實在不認為將所謂資訊快速的社交媒體平台,改回節奏較慢的書信就能提升他們的求知慾。

    或許,這是需要訓練的。

    就好比我的工作訓練我說:「對於公司的帳戶金額,公司扔一個戶頭餘額跟匯款紀錄給我是不夠的,我看到存摺也是不夠的,我還需要向銀行詢證,銀行要給我對帳單也是不夠的,因為可能不只這家銀行。」

    未經訓練的情況或許是這樣的:

    「Q:銀行戶頭究竟有多少錢?」

    「A:這是銀行的匯款紀錄跟餘額」

    所以我認為問題在於就是現在人們受到的訓練太少,應該甩鍋給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

  11. Neko 守序善良
    Neko   人类社会永远在变化。

    我应该很欣慰,自己所习惯的某种方法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这也让我自我怀疑。

    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换用更不方便的资讯获取、交际方法,究竟是为何?我以为是,传达方式的dignity,respectfulness,甚至etiquette(抱歉,没有找到太合适的词来表达)。在这个愿意为对方花时间的姿态中,受众感受到了对方试图传达的一种尊重。

    而这种尊重恰恰是现代互联网没有的;话语权下放给了压根不打算传达任何尊重的人乃至bot话语权。

    所以某种意义上,thphd在做一种文艺复兴。

    不知道能不能回答@刺刺 的疑问?大家都喜欢‘方便’,结果大家都拉低白嫖‘友善度’。而严肃的社交恰恰是‘不方便’的。

  12. arisu 中间偏左人
    arisu  

    @Neko #177667 社交平台满足的主要是人的社交需求,电子邮件是不能取代社交平台在社交方面的方便和作用的。

    比如:

    在社交平台上一个群聊就能聊的问题,电子邮件你却需要给多个不同的电子邮箱地址发一封邮件。

    在社交平台上一个志趣相投的社群发一篇贴文就能让更多陌生人知道的事情你用电子邮件该如何让更多陌生人知道你想表达的事情呢?

    你可以用newsletter代替获得信息,但无法用电子邮箱代替社交平台在社交方面的作用。

    依照社交平台的标准,2047这种论坛不也是社交平台么?难道只因为人少就不是了么?

  13. 那喀索斯 顧影自戀
    那喀索斯   Love as a narcissistic misrecognition which obscures the truth of desire

    @刺刺 #177666

    这当然不是“废除考试”,因为俺并不是政府要去强制大家不使用,这更多是一种可能的方案和选择和倡议。如果非要用教育作比喻,不如说是“home schooling”吧。

    正如俺所说的,这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种尝试是一种探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产品的基本要用A/B test才知道结果,2047是一种,而别的什么东西也是其中一种。当然要同步使用我们才能辨别分清其中的区别进行优化改进。

    幻想一种不再变化的静态均衡点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

    @addjapan #177669

    “社交平台”更多指的就是依靠“大数据算法”的垄断性超大平台,当然绝非是用newsletter去替代社交,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成型的想法。

    恰恰是人数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要让更多人看到”是当今互联网产品传播内容的一贯思路,这就是注意力和眼球经济,最近大火的NFT其本质就是注意力稀缺。

    但这个数量是有上限的,到达了上限那么接下来传播的意义在哪里?在互联网上下一步的方向在哪,真的是Web3.0吗,我想这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14. Neko 守序善良
    Neko   人类社会永远在变化。

    @addjapan #177669 IM软件的群组功能,可以使用抄送功能实现。让更多人知道,可以通过投稿、写blog实现。

    我不认为读者们会完全弃用论坛,但贴主观点中的闪光点切中要害。我们选择了casual,我也是。但这样,我们还有没有权力抱怨世风日下?资格论是错的,可我们也并不是局外人。

    你说的对,2047是论坛,也恰恰因此可能具有我们所批判的某些问题。也许该尝试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