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ypaper
@tinypaper
关注的小组(5)
动态 帖子 8 评论 249 短评 21 收到的赞 314 送出的赞 867
  1.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载】中国经济观察:重建企业家信心

    https://mp.weixin.qq.com/s/h6KW8xOFgv6alurI01yzwg


    昨天吴晓波发了一篇文章《我们这是怎么了?》,说了一些对中国经济的疑惑。当然如今全世界经济都不好,有的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我们这里就只讨论中国的情况。

    其中有一幅图我确实没想到,我转载了过来。图中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从2018年之后逐年减少(当然2021年的数据只有半年),而美国的数据逐年增加。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美国股市在这些年一直在涨,而中国股市不说跌,但也没怎么涨,所以从估值的角度肯定美国会有优势。但不得不说这个差别有点过于巨大。

    他的第二张图是苹果公司的市值,在2020年4月是中国前五大互联网公司的和,到了2022年4月就变成了中国前49家互联网公司的和的两倍。同样这也有股市估值的问题,但仍然触目惊心。

    这些观察都很有意思。所以我也说几点我的观察。当然这些观察大概都没啥新意,但我觉得把它们放在一起还是很有意思的。

    1、中国房地产近年来一直在收紧

    17年个别地方的房价见顶(比如燕郊),以后不断回落。但大部分地方房价还是在涨。2021年房价收入比稍有回调。

    我们对比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发现,如今的中国的房价收入比相当于日本90年房地产泡沫顶峰时期的水平,而一线城市则更高。

    2、下图是“裁员”这个词的百度搜索热度。2019年房地产行业就开始破产,裁员。2020年疫情伴随一波裁员。而最近的疫情裁员更加凶猛,包括很多互联网企业

    从2020年起内卷这个词就火了,一直火到今年。很明显,很多人的生活压力比往常更大了。

    房价没有跌,而收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就陆续出现房屋的断供。下图是“法拍房”的热度走势。

    最近还有一波“出国”热,应该是上海的疫情所致。但现在出国已经比较困难了。

    1. 有趣的是“资本家”的热度也在上升。显然有一部分人的不满是对资本家的不满。在吴晓波的文章下面也有这样的回复:

    “互联网的垄断不该反么?任由资本无序扩张收割百姓么?如果吴老师真的悲天悯人,更应该替实体经济多发声,而不是为了一些收割者不能肆意收割而叹息!实体经济已经被互联网屠夫,杀得鲜血淋漓!我们中国需要的是科技研发的突破,而不是企业市值的突破!”

    资本家们以前是比较高调的,不管是马老板还是其它很多人。但如今都噤若寒蝉。有一部分原因当然是被骂的,但显然也有来自政府的压力。

    下面作一点讨论。

    人们都说“中国经济需要科技研发而不是收割工人”。但科技研发门槛高,小企业没有钱搞。研究发现:

    相对于国有、外资、合资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类企业而言,民营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资金支持是亟需解决的影响创新规模和创新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困局 基于新三板数据的研究(李玥 张帆 2021)

    小企业本来没多少钱,相互竞争又很激烈,投入研发是很困难的。当然有一种例外,那就是有大量投资的初创企业,也就是那些“独角兽”企业。但我们上面看到中国独角兽企业在逐年减少。

    那么大企业呢?大企业当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但有三个限制。第一世界整体科技进步速度放慢,很多领域都没有大的突破。第二,科技研发经常依赖国际交流,专利共享,这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受到制约。第三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研发的见效速度慢,需要长线投资。这又分为两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现在是否有更容易挣钱的方式,可以不用投资,现在就能把钱挣了?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当然谁都愿意来干。比如说房地产。房地产的大牛市中,很多企业都涉足房地产。很早以前报道“在2009年各地产生的90多个地王中,央企占了60个左右”现在这种报道少了,但是现象肯定存在。

    另一个因素就是需要一个稳定友好的投资环境,让企业知道,现在投入进去的资金将来是很可能有很高的回报的。这就表示,一方面国家政策必须非常稳定,不能冷不丁就出来一个新政策,把一个行业打残;另一方面,一旦企业研究出了一个成果,不会马上被别的企业剽窃,最后一无所获。比如曾经互联网企业都害怕腾讯,因为不管你做一个什么新产品,腾讯就出来一个复制品,用它的体量分分钟干死你。这就是要大力保护知识产权。

    除了企业,还有一种研发是政府主导的。比如说政府补贴。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方式。如果政府把钱给大学搞基础研究,那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政府补贴创业公司,那就引来无数骗补贴的。政府补贴亏了就算了,就当打水漂了。相比之下,风投的钱是投资者的钱,投资者就会有百分之百的精神来让钱不打水漂。这样才是有效率的。

    政府提倡共同富裕,打压一些行业,比如教培,这些政策的初心是好的,是为了减轻普通人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政府却对996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为这样又可以保住企业。这样的方法适得其反。为了减轻普通人的负担,通过打击996,维护劳工权益,提高工资收入,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也能让企业更加规范,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发展。它确实会给企业带来压力,但这种压力是可以预期的,不是突如其来的。直接通过政策来精准打压企业则非常危险。首先被针对的企业当然是经营困难,其次是所有的其它企业也非常害怕,整个投资环境恶化了,后果更严重。企业经营不好,那些普通人的负担怎么能减轻?

    如果中国没有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企业家又时刻有被打压的风险,那么企业家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挣快钱,996,假冒伪劣,传销,p2p,上市圈钱,各显神通。第二就是跑路。很多人反对资本家,看似有些道理,但问题的根还是在投资环境。

    吴晓波问:

    当今的中国商业世界,曾经的那一股“精气神”似乎不见了。做互联网的人畏惧了,做实业的人退缩了,做投资的人迟疑了,在进行创业的人迷茫了,很多人都在问:“我们这是怎么了?”

    重建企业家信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投资能够有长期的保障,信心才会回来。改善投资环境并不是说就对企业家不管了,在该管的地方,比如说劳工权益,知识产权等领域,那必须严格监管。在不该管的地方,比如说企业在哪个领域投资,那就让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吧。

  2.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载】上海之shanghai:0.39%的复工率与89.83%的拟关闭率

    原文(注意!墙内微信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Nj8fXg3ScaMlg5BHOjaow

    作者:繁荣与萧条


    【写在前面】标题中数据的计算依据及调研来源见文中,0.39%实为0.039%。

    1、人在上海,从3月11日居家办公算起,今天已是第56天了。身在一级市场,现在每天是腾讯会议和直播路演排起来,看着好像工作未受多大影响,但实际上影响也是极大的。往常高频的出差调研拜访暂停意味着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再者被投企业也好还是拟投企业也好,都在遭遇疫情防控的影响。两周前和北京一3D机器视觉公司创始人聊,其重点客户在苏州,因客户停工导致其直接将2022年的营收预测减少5000万

    2、5月1日,我所在小区解封,拿着限步行出门、3小时返回的出门证,出门到街道,所有大小店铺都关着,想剪发而不得,归途草成一首。

    3、今天中午,我通过支付宝付款记录联络上附近的理发店,老板开口就是愁死了,1个多月无法营业,也不知何时能正常营业。再看看4月服务业PMI数据,一个下降的宏观统计数据背后是无数个愁眉苦脸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体户。

    4、5月5日晚《新闻联播》:“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记录之。

    5、5月5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全市180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0%。在前期诸多外企呼吁下,日本驻上海领事馆还专门致函上海市政府为1.1万家在沪日企请求复工,上海推进重点企业复工,但这些都是大企业,而整个上海有320万家注册企业。

    6、但上海目前推进的是重点企业的复工,而整个上海有320万家注册企业,所以整体的复工率很扎心,**如下图之科普,实际应是0.039%!**即便考虑到320万家注册企业中有10%的空壳或未营业,这复工率也是很惨淡的。当然,也不是说目前上海人民居家都睡大觉,有不少企业还是在线上办公的,但能完全线上处理的,除了自媒体也没多少行业了吧。我们还可以从GDP角度计算复工率,按照2020年上海数字经济占GDP比例超过50%来计算,那也至多算50%的复工率,但即便是数字经济范畴的企业也并非完全没有线下和实物。所以实际的上海复工率是极为堪忧的。有个笑话,恰恰股民最不希望开工的上交所3月28日以来从未停工,每天确保股民剁手

    7、今晚看到一篇对上海地区中小企业家经营信心和投入趋势调查的文章,团队采访了2603家中小企业家的企业经营者,涉及星厨火锅、自助餐、星级酒店、美体文化行业等四大行业,接通电话的占比为38.15%,在接通的电话中明确表达即将关门歇业或者再看一看的为89.93%。(原文《你降薪或者失业了吗?》)

    8、另外,上述这个调查还询问了目前上海市零售货品总类近30000个sku,在2022年第一季度仅有300多个SKU有增幅,其他的SKU都是大幅下降。"每一个SKU的背后都是一条产业链,都是若干个公司。"在这句话后,我还想补充一句,若干个公司背后是无数个勤奋辛苦的中国人以及他们的家庭!

  3.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布问题

    如何看待马斯克(Elon Musk)将收购推特?推特会有哪些变化?

    华尔街日报:https://www.wsj.com/articles/twitter-and-elon-musk-strike-deal-for-takeover-11650912837

    以下来自端传媒,俺摘录并自行加粗了部分内容:

    Twitter公司董事會與美國億萬富豪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週一公布達成收購協議,馬斯克將以440億美元收購該公司。

    Twitter同意以每股54.20美元價格被收購,這與馬斯克此前提出的報價相同,比提出收購前股票溢價38%。預計今年內可完成交易,屆時Twitter將成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

    馬斯克在宣布達成收購交易時表示,他希望Twitter成為廣泛討論的平台,包容各種不同意見,包括對他的各種批評聲音,從而體現「言論自由」。

    馬斯克稱,「言論自由是民主運作的基石,而Twitter是一個數字城市廣場,人們在此討論對人類未來至關重要的問題」。

    他希望「通過開發新功能增強產品,通過開源算法提升信任,打擊垃圾郵件機器人,並對所有人驗證身份」。

    他還稱,「Twitter具有巨大潛力——我期待與公司和用戶社區合作來將其釋放」。

  4.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载】上海物流停滞时:库房爆仓,港口拥堵,卡车和通行证在哪里?

    原文(注意!墙内豆瓣链接):http://www.douban.com/people/129512707/status/3839783009/

    作者:李颖迪


    景先生在上海有两家工厂,生产护肤化妆品的包材。封控之后,他一直在封闭生产。现在,他的难题是大约有千万数量的货堆在仓库里发不出去。

    王先生是一位和牛进口贸易商。他在上海有四个原料库,囤了将近十吨牛肉和牛排。仓库被封之后,他还有一个额外的保供仓库能运出货。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说,打算按成本价出售,如果有孤寡老人吃不上肉可捐赠。

    赵女士是咖啡生豆的供应商。现在,她有五个集装箱滞留在上海洋山港,还有一批特别急的豆子滞留在浦东机场。

    对很多公司和企业来说,除了复工,最大的难题仍然在物流:港口和公路。除了滞港费,最难的是如何办到一张通行证。

    1

    景成连和三百多个员工在工厂待了快一个月。他45岁,有两家负责生产化妆品包材的工厂,两家工厂都在上海。

    封闭生产后,员工无法出门,只能打地铺睡觉。管理人员睡在办公室,工人在餐厅和会议室。吃饭暂时不用担心,有拿到了通行证的保供快餐公司给他们送饭。麻烦的是洗澡,厂里没有淋浴间,只有热水,管理人员和工人一般都去厕所拿毛巾擦一下。他们20天没有洗澡了。

    景成连的工厂,一家在上海南边的奉贤,另一家在东边的临港,化妆品包材,就是面霜的玻璃罐、粉饼的盒子,这种人人都见过的化妆品外包装。奉贤区那家工厂从3月16号开始封控,临港新片区那家稍晚些,从3月28号开始。景成连说,他们正在坚持“内循环”。

    景成连待在临港的工厂。3月27号晚上8点,他接到通知说,上海宣布即将以江为界浦东浦西各封四天,次日凌晨5点开始施行封控。这几个小时内,企业主必须决定:是封闭生产,还是放假让员工回家?

    景成连担心变量太多,决定封闭生产。

    他一个个给员工打电话,让愿意来上班的员工去抢点菜,回家拿被子和洗漱用品再回工厂。他唯一大意的地方是只通知员工拿上四五天的物资就好。上夜班的员工还在睡觉,很多没接到电话,后来想回厂子也回不来了。临港的厂子里平常有300多个员工,最后留下了110个。

    打完电话,景成连也开车去超市抢菜,回了趟家。他带上了一床被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根跳绳。

    临港这个厂子,专门供应美妆外包装,生产化妆品和护肤品的瓶子、罐子和泵头,还有粉饼盒。他们合作的美妆品牌有很多,比如百雀羚、上海家化、佰草集、联合利华,国外的还有雅诗兰黛。

    工厂有80台注塑机,但工人少了,产能只能赶上原来的40%。工人们都换上了浅蓝色的防护服,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他们每天都要做核酸,凌晨通知就凌晨去做,早晨通知就早晨去做。临港的工业园区有一个核酸点,离工厂1.2公里,但景成连不敢让员工走路去,一百多个员工分批坐管理人员的小车、还有两辆中巴车过去。园区里其他工厂,有的在正常运行,但也有很多停产了。一开始只说封四天,很多老板就说那干脆放假好了,谁知道一放假放二十多天。

    现在,圈内的一些朋友都很着急。景连城暗自庆幸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封闭生产后,景成连很快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工厂生产好的货运不出去,马上要爆仓了,大概有千万数量的货堆在仓库里。上海本地的客户也封闭在家,没法交货。还有海外的订单,都在仓库里积压,只能等待疫情过后再发货。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往往会串起位于不同城市的工厂。如果以生产一瓶百雀羚的罐子为例,它大概率要经过五道工序:

    首先,他们需要从浙江运来塑料颗粒,这是瓶子罐子的原料。

    其次,塑料颗粒经过注塑机塑形,再经过工人的装配,这是第二道工序,能在他们厂里完成。

    但第三道工序,比如电镀和喷涂,他们工厂完成不了,必须又要运到浙江的工厂完成,再运回来完成下一道工序——算上路上的时间,做出一个瓶子大约需要45天。卡在第三道工序的产品不运出去,接下来的活就没法干了。

    景成连每天都在寻找有通行证的物流公司。运费已经上涨到平常的5到7倍,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很难找到愿意来上海的卡车司机。卡车司机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要有通行证;第二要有24小时或48小时的核酸;第三要求封闭运输不能下车。但即使都满足了,卡车司机还是很可能会被一些城市要求在车上隔离14天,甚至是21天。

    景成连给很多卡车司机打了电话。有一次,他一打通问能不能走宁波,对方说可以啊。

    那要多少钱?对方说,一万二。平常的运费可能是两千元左右。

    他说,能不能便宜一点?啪嗒,司机把电话挂了。

    一天能找到一辆货车运出去,景成连就已经很满足了。

    封闭生产,图片由景成连提供

    2

    工厂卡壳,商铺停止运营,消费者也消失了。

    王先生是一位和牛进口贸易商。他在澳洲代理了三个和牛品牌,据他说一个月能出栏300-500头牛。他在国内供应很多品牌,比如说牛角日本烧肉,温野菜,凑凑火锅,黑牛家,一绪寿喜烧。麦当劳一年也会到他这儿拉一两次货。

    他在上海有四个原料库,囤了将近十吨牛肉和牛排,值三千万元。3月底接到通知要封城,他没来得及将货运出来,仓库就已经封了。这些牛都是二月份刚加工的,好在冷冻的牛排可以放两年。只是本来一个月可以做两三千万的生意,现在变成零了。上海餐饮店大多关闭,国内其他地方也送不出去。四个库房一个月会产生十几万的成本。

    他只有一个额外的仓库还能运出货。那批货恰好放在了一个保供仓库,存储了三四千片牛排。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说打算按成本价出售,如果有孤寡老人吃不上肉可捐赠。很多团长找过来买牛排,这些是M9顶级牛排,成本价是180元一片,他要求团长要低于成本价卖出去,可以140元、160元一片卖。

    他奇怪的是找来捐赠的却不多。有些人帮忙问了老人,但很多老人不要,觉得牛排太硬了咬不动。

    但问题还在物流。保供仓库只有一部车,上海这么大,如果叫其他的车,货车一千元起步,私家车送也要三四百元。

    他前夜凌晨五点才睡,一直在沟通物流的问题,准备订单,把物流的事情安排好,配货。有的小区比较偏远,就让团长帮忙担点运费,比如三百的运费担个一百元,有的量多了就免掉运费。

    他的牛排是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运到上海,一趟运过来一个多月。不过受国际关系影响,以前牛排半个月能出关,去年他的牛排运过来,通关一次要三四个月,滞港费一天就是两千元。原材料都在涨价。

    他一个月会有5到12个集装箱运到上海港。这个月运来的牛排,只能堵在上海的港口了。

    3

    同样有货物卡在港口的,还有咖啡生豆供应商赵馨。赵馨从事咖啡这个行业快十年,也赶上咖啡行业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十年。2017年,她创业做咖啡生豆供应,给中国许多咖啡烘培工厂以及自烘咖啡馆供货。

    上海港,是中国进口咖啡豆最多的港口。咖啡豆在这里清关后,被运到全国,而江浙沪一带的烘焙和加工工厂也是中国咖啡加工最集中的地方。赵馨的公司在北京,但她的豆子,报关、清关和仓储都在上海完成。

    这个月正是主力产区豆子到港的时间。她的豆子来自埃塞俄比亚,其中“花魁”和“英雄”两个品种是今年最抢手的,之前已经断货,她着急想运出来。

    现在,她有五个集装箱滞留在上海洋山港,每个集装箱装了近20吨咖啡生豆。几个箱子有的是已经报关了发不出去,有的是等待报关,有的即将到港。她听说,海关会上船做环境的核酸检测,如果没问题就会卸货。但海关很多人隔离在家。而且港口更着急的是生鲜或者医疗物资,她运的是咖啡生豆,就不好意思去催人家。

    还有一批特别急的豆子,一百麻袋左右,走的空运,当时她想用这批豆子参加上海三月的一个咖啡比赛,也滞留在浦东机场。

    在上海宣布封城时,赵馨抢着运输了一半的货出来。4月1号,有一个司机帮她抢运咖啡豆,但现在,那辆货车还停在南京高速最后一个休息站。物流公司给她反馈的信息是,直到今天,因为防疫政策,司机还在车上住着,那批咖啡豆也还在车上。那是一个混发的大货车,她的货只有六百公斤,还有很多其他的货。

    她了解到很多咖啡店都在自救,尤其是上海的,比如小区里刚好有人是做咖啡的,他们就会当团长做团购。有一个她认识的小店店长困在家里,家里有每样几百克的样品生豆,还有那种测试用的烘培样品机器,她就在家里烘培豆子,给小区里的居民做咖啡,但样品豆子很快就用完了。女孩问赵馨,如果走闪送,仓库能发上海本地的货吗?但是上周还不行。

    还有咖啡豆加工的工厂。有几个品牌老板本身是烘焙师出身,她听说了至少三四个工厂,老板住在工厂里面,备了一些方便的食品,还在坚持烘豆子。朋友也给她发过一些照片,照片里,地上铺了一个垫子,就在那睡下了。还有烘焙师住在了工厂,以往上料、烘焙、打包、装快递盒,要靠一个团队来完成,现在,烘焙师也没什么事干,自己一个人全做了。

    赵馨也庆幸,还好在封城前抢运了一半的货出来。她还有收入。那些货以她没有想到的速度卖光了。她猜测,也许其他城市的人们都担心封的时间不确定,开始恐慌性地备货了。

    4

    我们能从景成连、王先生和赵馨的经历中得知,现在,对众多公司和企业来说,除了复工,最大的难题仍然在物流:港口和公路。

    上海是全球供应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据彭博社4月11日的报道,受上海疫情封控影响,目前至少有477艘货船拥堵在中国东部港口等候进关,其中上海港有222艘散货船等待入港。

    黄青是一家清关运输公司的客户总监。现在,他们公司总共大约有一万个集装箱堵在上海的港口,他手里负责的有400多个。这家公司主要为进出口商品提供报关报检,运输等服务。常温的货有木材、石头、塑料,冷冻的货有猪肉、牛肉、水产。

    黄青说,上海主要有两家港口,外高桥港和洋山港。来自东南亚的短途航线会停靠在外高桥港,远一些的,比如南美、欧洲长途航线,轮船会停在洋山港。从4月1号开始,两个港口开始拥堵。许多船只都在海上漂,等待进入上海港,或是转入其他港,比如青岛或天津。已经到港卸货的集装箱,因为拿不到单据,没办法查验和提货,只能在港区的冰厂里放着。像牛排和海鲜这种需要冰冻的货需要插电,他说,如果之后囤的货越来越多,插头都可能不够用。

    对于他们的客户来说,除了滞港费,最难的是如何办到通行证。

    他手头也有一个出港区的通行证,但他不清楚这个证怎么来的。证的背后写着,发证单位是上海市经信委经济运营处。如果客户想将货运到江苏或者浙江,只能看客户是否能自己找当地政府办下来一张公路的通行证。

    另一位从事仓储行业的钱先生说,现在如果想从上海运出货物,那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其一,仓库要在上海防范区里;

    其二,负责生产的员工需要持48小时核酸阴性上岗,以及出货时满足相关防疫政策的规定;

    其三,送上货车后封闭运输;

    其四,运到了目的地,车身必须消毒,货物卸下后还需要静置两三天。

    上海刚封城时,钱先生建议一个小家电品牌的客户立马将货物运输到别的地方,他们很快将货物拉到了无锡和常州的仓库内。但现在如果还有客户想从上海的仓库里转货出来,那太难了。

    他再次说,根本就找不到愿意进上海的卡车。

    5

    封闭20天后,景成连安抚工人情绪的办法是,通过渠道多弄点菜回来,比如烧一锅红烧肉或者一锅鸡腿。前两天他搞来了两吨苹果,给员工每个人分了十个。厂里还有几台一百寸的大电视,下工后,他组织工人看《长津湖》和《狙击手》。他说,总之要看一些比较正能量的电影。

    像他自己,前期每天跳绳600个,后来朋友说跳绳对膝盖不好,他就停下了。好在他办公室常年有酒,之前放了十箱白酒。这周五,他喊上管理层一起喝酒,只是没有下酒菜,配着火腿肠、花生一起喝。他觉得压力太大,需要喝酒缓缓。

    很多没能来上班的员工都在找他,说希望能回来上班。他们中许多人是外地来上海打工的,自己在家容易抢不到菜。按规定,他们只能拿薪水的50%。很多人很着急。

    景成连是山东人,45岁,学的机械制造,毕业后先进了一家生产口红外管的工厂,后来进入一家全球知名的日用品包材制造公司,负责采购,他做了十六年。2017年,景成连出来创业,还是做包材生产。这几年因为美妆市场发展,他的工厂增速很快,一开始是3000万营业额,去年营业额接近三个亿,每年都有20%的增速。但今年也许没有了。

    在2020年之前,景成连正打算进入国际市场。他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分公司。后来新冠爆发,中国的员工撤回来,只剩下两个当地的销售员工,再后来,这两人得了新冠,也离开了公司,那个分公司就没人了。

    这个月对工厂的订单量的影响还无法预测。景成连说,他们在美妆供应链的前端,会有滞后期,现在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妆品牌,即使消费者能从网上下单,品牌也可能无货可发。他不知道接下来几个月订单量会不会减少。

    他每天都睡不好,不敢睡。他在园区管理群里,要时刻关注这个群的动态,群一响马上看,要去核酸了,他赶紧爬起来组织大家起来做核酸。他希望一切都能尽快熬过去。

    应采访对象要求,黄青为化名

  5.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转载】多地封城的经济后果及对策

    原文(注意!墙内微信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5wFiKMNu8QBt0jP-DtnJA

    作者:香帅的金融江湖 微信号xiangshuai-finance

    转载不代表俺支持其中所有的分析和观点,但认为颇有信息含量,不妨一看。


    宋铮是目前国际学术圈做中国问题发表最好的新生代学者之一。但和很多人凹造型式的「中国研究」不同,宋铮是真关怀,而且是那种朴素的传统中国士大夫关怀。

    其实一个人研究中国问题,是真关怀还是凹造型并不难判断。

    宋铮2015年研究影子银行,随后深耕资本错配、信贷泡沫和金融体系风险;2020年至今一直持续在研究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包括测量香港消费券的效果,封城产生的经济后果等等。

    从选择的课题就可以看出,他是真要求自己「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刻意选择一些更具有「发表潜质」的角度和话题。

    因为疫情防控而断续封城已经很有一段时间了,大家都知道封城肯定有经济成本,但具体成本多少,其实很难估算。

    而一旦不能估算这个影响,宏观政策的力度、节奏和方向低,容易陷入焦灼,毕竟过去几十年我们经济大多数时间是「一放就乱」,政策惯性是「防热治乱」。

    最近的情况,尤其是政策面的情况,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思维惯性是世界上最大的惯性。所以这种时候,切切实实的数据分析和证据,就真的显得非常重要。

    被称为中国宏观第一人的宋国青老师曾经教育我一句话,叫做「不立不破」,意思是,你如果不能拿出解决方案,就不要轻易批评别人。所以在这种众说纷纭的当口,宋铮教授这样的研究就显得尤其珍贵了。

    我跟他在微信上聊了几句,能感受到他的焦虑,这是一个经济学者朴素的「经世济民」的焦虑。

    有个做疫情研究的朋友有天伤心地跟我说:“唐涯,我特别难受的就是,本来这些事可以避免,我知道,也努力了,但是没有用,还是眼看着事情一步步朝最坏的方向去走,这是研究者最绝望的地方。”

    其实很多严肃的经济学者也这样,他们看到了风险,拼命像堂吉诃德一样,跟空气搏斗,但是没有用,还是看着事情一步步朝着自己看见的,但是想竭力阻止的方向走去。

    男儿有泪不轻弹,最近我在好几个朋友的拼命压抑的文字里,都看见了男儿泪,是真关心,是真伤心。更何况,宋铮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虽然现在人在香港,但是那种切肤之痛,比旁人更来得深切直接。

    前天晚上我和团队陈靖教授约着宋铮教授线上聊了一下,从他手边「封城的经济成本」的论文聊起:




    01 现在的情况比2020年还要困难

    香帅:铮哥好,我们不闲话。我还真是偶然在自媒体上看到你那篇用城际货运流量计算封城成本的论文。我现在特别关心,现在这个研究有更新吗?封城的经济成本到底有多大?

    宋铮:论文很早期就写了,三月初我感到情况不好,想着要赶紧呼吁。政府其实是非常关注收集各种信息和声音的。我的呼吁虽然只发在一个公号上,但还是引起了关注。但是最近情况还在变化,我给你看个简单数据,其实主要是万得公开数据,你看下面这个图。

    图1. 2022年3月以来的上海和全国卡车流量和综合消费指数走势图 | WIND数据

    我们先不说上海封城这个极端情况。实际上全国卡车的流量变化比我想象的要剧烈:**现在基本上是去年11月的60%。**从 3 月中下旬开始,全国的卡车流量下降得很快。

    香帅:你这个数据选用很有意思。现在大城市的生命线其实是物流,不管是企业生产还是居民物流,卡车流量实际上是物流的活跃度。

    在短期内生产链和消费端数据很难精确估算的情况下,卡车流量可以从侧面比较准确的反映这个冲击。这个研究设计挺漂亮的。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消费和生产的下降,也能做线性外推呢?

    宋铮:这个不敢讲,但是我和合作者也对城市消费,尤其是基本消费的一些变化做了一些估算。同期全国综合消费指数也下降得很快,也和卡车流量显示的数据接近,是去年11月份的60%左右。

    换句话说,现在不是上海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卡车流量和消费指数也显示了几乎类似的下行趋势。

    香帅:那目前的情况,和你数据研究的这个区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宋铮:从3月中下旬上海新冠病例急剧增加以来,代表经济活跃程度的几个高频指数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4月初的上海卡车流量(左图实线)只剩下3月初的15%,3月底上海综合消费指数 (右图实线)也只有去年同期的33%,**考虑到这个指数采用构建方法是现时和过去的平均,实际下降幅度会更大。

    不过有个反直觉的现象是,上海封城对长三角影响和对全国影响差别不大。

    香帅:这大概也证明了上海还真不是区域经济中心,而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外溢效果和其他地方还真的不同。

    宋铮:这次最让人害怕的其实是变化。

    你看下面这两张图,前面曲线是微微向下,斜率是微负,但是后三周这个斜率是猛然加大,完全两个数量级,斜率增加了 10 倍。

    换句话说,3月下旬以来,各地经济活动对当地疫情的敏感程度成倍上升

    图2. 各地经济活动对当地疫情的敏感程度

    图2的横坐标是本土感染人数的对数值,纵坐标是卡车流量的对数值(0表示卡车流量不变),每个点中代表一个省在一周内的情况。

    左图用的是3月份前3周的数据,右图用的是3月22日之后3周的数据。

    图中拟合线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卡车流量对本土感染人数的「弹性」。左图拟合线的斜率是-0.008,即本土感染人数增加一倍,卡车流量下降0.8%。

    3月下旬之后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右图拟合线的斜率达到了-0.11。与之前相比,弹性居然高了13倍。本土感染人数如果增加一倍,卡车流量要下降11%。

    即使去掉上海和吉林,左右两图拟合线的斜率分别为-0.006和-0.06,弹性依然有10倍的差异。

    香帅:换句话说,假设现在任何一个城市感染人数是2,之前感染人数从2到4,从4到8,从8到16,卡车流量会下降0.8%,1.6%,2.4%,相应的消费也会下降这么多。

    虽然数字也挺显著,但是考虑到,如果疫情能快速被控制,倒也还在我们这样经济体的耐受力之内。我觉得这可能是之前「精准防控」的底气所在吧。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任何城市感染人数从2到4,从4到8,从8到16,卡车流量会下降11%、22%和33%,相应的消费也要下降这么多。

    补充一句,而且这还只是静态估算,没有考虑对生产链的破坏,也没考虑消费-生产-物流大幅急速下降相互影响加强的链式反应。也没有考虑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加强的作用力

    另外,我看到数据截至点是4月5号对吧?接下来这10天(4月5号到4月13号),我估计这个敏感度还会更高吧?

    宋铮:我估计大概率是不会下降的。我还从各种渠道搜集了一些数据,大体上和万得公开数据都比较一致。说真的,这个情况是很糟糕的

    香帅:2020年呢?难道比2020年还糟糕?

    宋铮:2020年和2022年的动态很不一样。2020年是猛然一下来了很大的冲击,就是武汉疫情发生,啪的一下把全国都停下来,全国是断崖式下降。现在是各地疫情慢慢起来的

    之前我画过一张图,2020年疫情是跳水,然后除了武汉外全国疫情很快就开始往下走。

    而现在不同,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现在的奥密克戎比当时的病毒传染性高三倍,全国疫情是持续往上走。

    所以尽管从单个城市角度看,现在情况没有当时严重——武汉当时卡车流量下降了94%,但是其实......

    陈靖:宋老师说得很对。我们当时做了个城市消费研究,大约武汉封城后的3周全国消费就开始恢复,3月8号接近了正常。

    还有一个就是,武汉疫情发生的时候本来就是春节期间,卡车流量本来就是平时的30%甚至更低,所以那个94%和现在上海的破坏力度不见得更低。

    香帅:对,我们当时是拿支付宝数据做的,应该准确度还比较高。尤其是珠三角,从2月消费就开始反弹了。

    宋铮:对,这个是2020年的情况,确实不一样。图上蓝线是全国,红线是武汉。两三周就到谷底,下来得非常快,而且里面还有你们说的这个春节因素。但是它上去也很快。现在情况是不一样的。

    图3. 2020年新冠疫情(第一波)的卡车流量指数

    香帅:我理解。之前是V型,现在是向下趋势,向下幅度没有当时惨烈,所以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但是这条向下的曲线更长,还在滑坡中

    如果当时是扔到油锅里,大家立即感受到疼,会跳。现在温水煮青蛙,等到所有人感觉到的时候,都成了青蛙汤了

    宋铮:对,所以现在情况真的很让人担心。现在不是V型,还看不到反弹,我们现在情况是还在往下走,而且速度还不慢,这是很糟糕的事。所以现在不采取强力措施,这个势头如果持续,那什么时候是谷底我们还不知道。所以现在确实得抓紧出招。再不出招的话,再这样下去的话,那真的是全国(经济)都危险。

    真的,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担心过。

    香帅:是,我也是。这两天我感觉自己精神都有点抑郁了。而且现在跟当时不太一样,最重要的是两个时期吧,全社会的精气神和耐受力都不一样。当时是一个一次性冲击,有个比较效应,全世界都乱,我们应对相对好,大家还是乐观的,要众志成城扛过去。

    另一个也是拖了几年,大家多少也是真的疲了。全世界情况也不一样了,对比之下,心态上的耐受力也不一样。

    还有一个事情可能跟疫情无关,但是跟预期有关。2021年上半年我们经济恢复强劲,而下半年收缩政策像流星雨一样密集,各种行业团灭,直到今天,政策上也没有什么扭转预期的动作落地,再加上国际局势也是各种负向冲击,所以现在整个社会的预期有点像走钢丝、爬蛛网,非常脆弱。

    香帅:你这个研究佐证了我之前的一个想法。

    就是这次上海疫情前后的系列封城,实际上造成的负向冲击会比2020年大,恢复的难度也比当年大

    当年我们一季度GDP是-6.8%,经过三四季度的疯狂追赶,那是房地产、基建、货币政策、资本市场齐发力下的疯狂追赶,是万众一心自信心爆棚,海外一团混乱国内秩序井然,海外订单飞涨,外贸重焕青春,各种积极性因素促成的。

    现在这些条件都不在:房地产恢复需要时间,货币政策一直「稳健」;收缩性政策把几大行业打得灰头土脸;市场预期一塌糊涂;海外生产恢复;国内物流受阻,订单回流严重,外贸增速快速回落。资本市场萎靡不振,群众经过了长时间拉锯战,心理生理都相当疲惫。

    宋铮:所以一定要有大招。真的。我比较担心政策面是否对这种真实情况,尤其是这些趋势性的东西有预计。因为毕竟剧烈的断崖式下降能感知到,而现在各地这种滑坡的破坏力要难感知到一些。或者大家就把眼光集中在上海身上,忽略了这是全国性问题。

    香帅:(沉默)这不是我们能知道的。不过,起码讲出来吧,对知识分子而言,讲出来就是立此存照。

    那按照你的估测,哪些措施,到什么程度,会能够奏效?




    02 财政政策一定要动,要发消费券,规模要大

    宋铮:财政政策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力度要大。之前我觉得地方债务是个大问题,过去几年研究中也在转变思路。我不是说「完全没问题」,我的意思是说,还有空间。

    香帅:政策从来没有最优解。很多时候甚至是个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问题。

    宋铮:是,所以现在财政还是有潜力的。但要看具体怎么做。但具体怎么做,这又是个问题。以前那样还是去投资造路,我看这个空间倒也不是很大了。

    我在两年前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就呼吁过减缓缴税(包括社保)、减缓租金、推迟还贷,目的是救助中小企业。我也建议过消费券。现在我自己也做了一些消费券的研究。所以现在可以更有底气说,发钱其实挺管用的。

    香帅:我们2020年发过消费券,呃,我当时估算了一下,觉得效果一般。最后好像主要是商家出钱,变成了商家促销。财政的钱真正进来的不多。

    宋铮:那个消费券其实是杠杆,真金白银不多。现在发钱不能虚,你需要像香港一样真金白银花下去

    香港这两年发消费券,我一直在研究效果。尤其在蚂蚁研究院的数据支持下,得到的结果很吃惊,就是这次香港消费券的效果极好。

    其实以往全球各国发消费券,也是发现金这种,转移支付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可能这也是政策面对发钱的顾虑之一。

    之前消费刺激20%-50%,也就是发100块钱,也就花掉20到50块,对整体消费拉动的效果不够强。你知道香港这个数据显示,发100块钱,基本上花了80块钱,这个效率真的是太高了。

    陈靖:宋老师,你刚才说香港100块发下去能够消费80块,人群的差异有看一下吗?我总感觉,我们大陆这个情况,发钱下去人们会不会不愿意消费,或者有挤出效应。

    宋铮:从我们的研究看,这个效果非常明显。

    去年香港发过一次3000块,一次2000块,我就看了。当然这个分析因为是基于一个支付平台的数据看的,看不到居民通过其他支付渠道,比如银行卡的消费。我们想了不少办法去控制这些问题。结论是,香港消费券的使用,没有减少其他消费(非消费券)上的支出

    更有意思的是,效果立竿见影,消费券有6个月的时效,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头几个星期全部用掉了。

    香帅:这可能跟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也有点关系。

    宋铮:这是用户端。商家这一边也有关,为了吸引用户到自己这里来花消费券,商家做了好多活动,促销、打折,各种花头。双方力度都很大,所以这个消费券效果非常明显。当然我没法判断说,这个效果在大陆就能推广。但是我觉得真金白银下去是会有用的。

    香帅:我也觉得一定有用。尤其现在这种大量中低级收入阶层失业,收入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这招一定最管用。

    宋铮:这招毕竟全世界都在用。比如新加坡,政府向每个新加坡居民的银行账户发放大概 1000 新币,大约也是80%的钱被消费掉了。美国2020年发的钱,其实只有20%的刺激效果。

    香帅:只有20%,那美国的消费需求还是被刺激得这么强,更证明发钱有用啊。

    宋铮:这里面其实也有个问题,美国他们发的是现金,容易发生挤出效应。比如说美国好多人都直接拿钱就用来付房租付学费,而这个消费,本来就应该有的。所以发钱没有产生额外消费。

    香港发的电子消费券,不能付房租,不能用来付学费,只能用来消费,所以挤出效应就不强。

    香帅:美国的情况不一样。美国储蓄率低,你一旦没收入,房租房贷付不出,信用卡付不上,是会发生信用崩塌的。所以他发钱相当于是政府充当了守门人的角色,在危机时刻给美国经济兜底。

    现在虽然有通胀的压力,但经济好得有点嗨,总比经济萧条不停流血好太多了。这个时候货币政策反而可以从容应对了。

    这一次我是真的对美联储的技术官僚很服气,看问题透彻,也有行动的勇气,不但政策方向对,而且果敢。

    宋铮:所以说,发钱是有用的。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当时我们研究出来后,香港财政厅宣布第二轮刺激,去年发了5000,这次发10000,财政厅负责人还专门引用了我们这个研究。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原则,就是规模力度足够,而且是财政真正掏钱的发。香港去年和今年每个人一共发15000港币,所以一个家庭两个人就是30000块,那这个数字还是挺多的。不过我们政府也应该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吧。

    香帅:能力是肯定有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其实能帮助维持这两年抗疫成功积累的红利。最近这波伤害太大,但是中国老百姓真的很单纯很容易满足,直接发几千块钱,解决生计问题,是会打心底认同国家和政府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这种消费刺激能够拉动多少GDP? 消费可能会带来乘数效应,会对GDP产生什么贡献?

    宋铮:这个我没看。就是做了一个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s)比较了一下。

    也就是那些拿到消费券和没拿到消费券的人做比较。比如我,没有居住满 7 年没有拿消费券。

    这样一来,两组人对照,我们大概可以测算出来。这里面当然有误差,但是我觉得数量级上的误差不会有。而且移动支付是否也促进了消费券的使用效率,这也是一个解释。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效果让我很吃惊——1万亿消费券大概就能刺激8000亿的消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如果财政有能力一定可以为

    当然现在大家说财政都很困难,这个我也理解。而且我也听说抗疫花了不少钱,可能还有很多钱没付。

    香帅:财政困难也是个伪命题吧。比如说美国2020年这一波操作,直接就货币财政化搞MMT。更何况我们国家货币和财政都是党的领导之下,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统一目标。

    讲透彻了,对于中国,美国这样的有独立主权信用的超大经济体来说,哪里有名义意义上的财政困难。我看还是个思路决定出路的问题。问题关键在于各个部门要都能统一思想,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任务目标有清醒认识。

    宋铮:(笑)那是啊,如果这个思维打通的话,就一点都不困难的。

    香帅:我儿子喜欢看汪汪队,一天到晚说「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狗狗」。

    宋铮:但是思维是有惯性的。我之前跟很多相关部门同志聊天,他们也有很多担心。但是无论如何,今年这种情况,已经不能讲困难与否了。财政一定要加码。怎么加,我觉得给老百姓钱花就对了。

    香帅:有钱才能消费,有消费才能刺激生产,当然,前提是允许生活和消费。另外,你好像对财政政策比较看重,货币政策呢?




    03 降准用处不大

    宋铮:我个人对货币政策能做多少是很怀疑的。

    香帅:为什么对货币政策这么没信心?

    我倒是觉得货币政策必须动,不动的话财政政策动起来也难

    为什么呢?因为实际利率太高了。

    之前做田野调研的时候大概估算过,资质极好的民营企业,大概也要8%左右的融资成本。这就抑制了融资需求了。更何况大部分企业也拿不到。

    所以如果利率不降,民间融资需求起来有点困难。

    更何况其实中国银行贷款里面,这个你是做影子银行的专家,肯定知道里面很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利率高,意味着地方的开支里面有很大部分是利息支出。如果基建这些起来,还是要地方政府发力,地方债还是要上去,地方政府压力更大。

    其实之前好多专项债额度都还没用呢,为啥?因为借钱有利息,有的地方连利息都付不起。另外房贷利率降,对居民购房需求也是刺激。现在放松点限购这些吧,不是说不好,是不够的问题。

    边际上的放松只能解决边际问题。碰到现在这样大的冲击,边际上的放松可能不是放松,是紧缩。

    宋铮:对,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但是我说货币政策做不了什么的意思是,现在货币政策基本是想在量上做文章,不想动利息。好像大家觉得动利息的压力很大。

    香帅:我理解你说的压力,确实我也意识到这是认知障。似乎大家觉得中美利差倒挂了,美元处于加息周期人民币降息,会导致资本外逃。

    前几天引用过张斌的一个研究,专门讲了这件事,他里面说了很多逻辑驳斥这个认知。其中有一条非常中国特色,就是说中国外汇市场的主力,不是居民也不是金融机构,而是外贸企业。他们资本流动的冲动,主要来自两个,一个是汇率预期,一个是关于经济的景气程度。而这两个又是连在一起的。

    何况,现在是什么时期?

    现在这种经济巨大负向冲击下,经济景气度断崖式下跌,利差这个事情最多是个边际效应,根本不应该成为决策的主因。

    宋铮:是,确实我感到这是很多人的思考出发点,所以货币政策明显是在量上做文章。但是我觉得现在动量用处不大。

    香帅:那我们完全一致。目前情况下,降准这种放量的举动没啥作用。

    现在货币政策的问题不在供给侧——量不缺,是需求侧问题。借不起,还不起,不想借。以后这个倾向会更强

    我们之前看过数据,居民储蓄一直在上升,从八十万亿左右,疫情后一直迅速蹿到了九十万亿,现在是一百万亿左右。

    3、4月有个趋势很明显,就是居民消费贷款在大幅下降。房贷、汽车贷、信用卡,凡是居民消费贷款都有显著下降。

    另外就是稍微长期点的金融产品都卖不出去,只有2、3个月的产品能卖出去。这意味着:

    1. 居民确实消费能力下降(毕竟收入减少,而且供给受限),或者是流动性出现了一些问题;

    2. 意味着居民的风险偏好可能发生了变化。日本好像就有研究表明,大灾之后社会储蓄倾向会加强。

    宋铮:是的,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有刺激。一定要用财政政策去配合消费,把私人的消费和消费率提高。




    04 没有大招止血,发生经济危机的概率在增大

    香帅:铮,我还想问一下,当时你做封城经济成本测算的时候,按照3月中旬之前的强度,你觉得对全年GDP的影响大概多少?我之前拍脑袋算过一个数,大约在0.5%到1%之间。

    宋铮:原来,也就是上海疫情恶化之前,按照当时精准防控,对全年GDP影响不大可能会超过1%。

    但现在问题是,任何城市感染人数增加一倍,卡车流量下降是11%甚至更多,防疫措施在成倍的加强,影响当然成倍增加。增加多少不能以简单10倍来推算,但是数倍是有的。

    香帅:嗯,也就是开始谈到的比2020年情况还糟糕。当年其实GDP掉得还是很凶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差不多3、4个百分点。所以,我其实有个问题闷在心里,一直想问:这样下去演化成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有多高?

    宋铮: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显然在上升的。而且以这样的速度往下滑的话,如果不搞强有力的措施,不管是改变防疫政策或者强有力的刺激的话,那出现一定规模的经济滑坡其实是毫无疑问的。

    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在快速下降,其实很多影响还没显现,只是在高频数据里出现了

    在奥密克戎这么高的传染率的情况下,防控措施不得不升级。所以不赶紧输血疗伤,接下去的经济情况一定会继续恶化。所以我真的比较着急。

    今天不要说 5.5 ,我觉得按照这样下去的话,能有个 2-3% 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那数字在西方国家是个非常体面的情况,但在中国,应该可能就算经济危机了,远低于经济潜在增速的增长,意味着就业,消费问题,都会出现。

    香帅:是,能不能到2-3%还要取决于后续的防疫烈度和刺激政策。

    宋铮:不过金融危机我不知道。你是专家,听听你的看法。我自己感觉金融危机不大可能吧?

    香帅:看你怎么定义金融危机了。一般市场下行个30%以上,再加上企业个人破产,银行坏账上升,其实算金融危机,这个概率也是很大的。

    就像你说的,现在很多问题还没出来呢,这其实是我担心的。比如说房贷断供?比如说信用卡坏账上升?2020年都发生过,但是因为持续时间短,政策力度大,没有在大面上出问题。

    陈靖:最近实际上银行口断供的消息在逐渐升温,法拍房数量也在上涨。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现金流断裂甚至公开发出了求救信,这个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如果持续恶化,个人或公司现金流断裂引致的信用崩塌式危机,是可能的。

    香帅:除了这种风险外,资本市场现在发生流动性危机的风险极高。比如说3月14号当天其实就算一个小型的流动性危机了。

    幸好金稳委出手,中美最高领导人对话,强力止血了一下。但是预期并没改,只要现在出任何点幺蛾子,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防疫,都可能风声鹤唳,发生踩踏性出逃。

    还有啊,如果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那大概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企业的资金链会断链,银行坏账会累积,最后拖垮银行。

    当然因为我们银行都是国有的,央行责无旁贷,所以名义上不破产,倒也是可能的,但讨论这里就没意思了,那无非是个文字游戏了。

    宋铮:嗯,我说不太担心金融危机,也是认为中国还是有各种手段可以控制住大规模的挤兑,是这个意义上的金融危机。

    但是你说得对,流动性危机那是有可能发生的。刚才你们说现在断供的法拍房很多?网上有人说断供的这个房子拍卖有几十万套,是真的吗?

    陈靖:去年挂拍的法拍房整年是翻倍的。今年2-3月份阿里法拍房数量开始增加,具体的我找一下数据。断供的这个情况,只有单独找银行去问。法拍房数量类似于这种阿里法拍网的,有公开信息。

    宋铮:中国过去五六年,房贷涨得非常快,如果这个东西不行,一下子塌下去,那是真的会有大问题。

    香帅:现在房贷52万亿,当然房贷整体出现次贷危机,那我觉得还是不会。因为居民包括房贷在内的负债率,就是房贷占总资产比例,也就是10%+。

    不过这个比例在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中,明显不同。比较年轻的中产返贫,较低收入家庭更贫,是我比较担心的事情。这会引起系列后果。

    陈靖:相比居民端的这个房贷,我其实更担心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就是他们现金流断裂造成的这种危机可能是更严重的。因为长三角这边多是有产业链集群的。比如说汽车产业链,要是一个环节出问题,企业突然现金流断了,破产了,会有系列反应。这个影响会更大。

    香帅:那这还是宋老师的想法,这件事导致经济危机的概率更大。

    宋铮:我有个猜测。因为2020年武汉我们做了点研究。武汉当时很惨,三个月的封城小企业死很惨,倒了一大批。

    当时我猜测会有一个永久性损伤,但是发现中国的企业家非常牛,居然很快咸鱼翻身,又起来了。后来好像并没有太大影响。所以我猜测啊,是不是这样的韧性让政府很放心,觉得没有太大事情。

    香帅:也许吧。不过我不知道现在情况是否不太一样。比如说心理应激反应。其实80后以及之后的几代天然是小粉红,因为成长期这个国家一直向上,你拥有向上机会,还有趋势向上的红利。所以天然红。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之前大半年的负面收缩政策已经是飞雪漫天,然后俄乌战争外部环境更觉得寒气逼人,然后实际政策等了N久等不来,一直处于负面消息中。

    当时一直抱着希望,会纠偏会反转,到这次上海封城,刚处理完封城谣言,马上就封城了。而且封的这么惨烈,这个有点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预期扭转可能和当时还不太一样。

    另外上海和武汉,说真的,不太好类比。不说经济体量,外溢效应这些东西,最核心的是预期。

    上海是某种SYMBOL,是仅次于北京的风向标、图腾,甚至在某些领域的风向标图腾作用还超过北京,是百年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向外的镜子和窗口。尤其在2022年,上海空城,上海混乱,这对预期的伤害不可能在一个量级。

    更何况当时中国一枝独秀,武汉是见得到底,所以预期很强,预期一个V型反弹。现在上海的底还在探寻中,解封到反弹,估计还需要时间。

    宋铮:是,我上海人,从小在那里长大。我也从没想象过上海今天的样子。

    香帅:其实经济增长也好,金融市场也好,它最后还是个预期。

    最后,看到马斯克的一段视频。很鸡汤,但是要喝。身体不好的时候,鸡汤营养。

    “我宁可要错误的乐观,也不要正确的悲观。至少要站在乐观的一边。因为如果你悲观,那么会很痛苦。对未来一定要乐观,悲观没有意义,也过于负面。悲观起不了任何作用。”

    共勉。

  6.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布问题

    上海封城有什么经济影响?普通人能做什么预防经济风险?

    以下评论转自方舟子推特

    目前滞留上海港的货轮。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封上海一个月,对全球物流的影响一年都未必能缓过劲来。去年封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深圳十几天,影响全球供应链几个月。


    上海封城对今年国内外经济有什么影响?可能造成什么经济风险?普通人能做什么减少可能的经济冲击?

  7. tinypaper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大家怎么看待腐败问题?

    此处【腐败】特指【政治腐败】,即滥用公权力或职务之便,为特定团体或个人牟取利益。

    当问到对【腐败】的观点时,大多数民众都表示反感痛恨。习近平执政以来,【反腐败】行动也是他的政策卖点之一,很多人认为【反腐败】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

    也有人认为,【腐败】是无法消除的;或者,在特定环境下【腐败】是社会经济的润滑剂。【反腐败】更多被用来打击政敌,反腐败后腐败的主体变了,腐败问题依然广泛存在。

    请问各位怎么看待腐败问题,尤其是中国的腐败问题?

    有关腐败的部分讨论:

    有关腐败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