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时政

新书推荐:《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大家好,我想推荐今年新出版的一本半通识性政治经济学读物《人地之间: 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所著,其在2009年-202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一直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土地制度、中国转型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等问题,著述丰富:

陶然教授在国内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中文社科权威与核心期刊61篇,包括13篇权威社科期刊论文。在英文期刊的论文发表上,迄今为止已发表SSCI 期刊48篇,涵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城市研究不同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2017年陶然教授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的论文获美国社会学学会2018年度“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最佳论文奖

这本书在考察中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提出了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这本书一共有7章,其中前两章主要是提供土地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而后五章则是讨论在这些背景下征地、农地产权交易、耕地保护、城市更新等具体土地制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其中,特别是第一章,在宏观上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与动机,驳斥了以往在学界流行的两个解释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机制: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尽管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从制造业企业中能够汲取的利税比例(财权)减少,然而随着对外出口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发展得到了央地政府"国际国内双重逐底式竞争"的promotions,虽然其后果是基础货币超发和居民消费受抑制),二产向三产的"财政溢出效应",使得地方政府仍然能从土地出让金以及三产所缴纳的营业税中获得巨大利益(财力增加),正是这一点使得地方政府具有招商引资的动力(即本质上地方政府行为还是财政驱动),整个框架也可以解释为上游垄断企业、国有金融业和地方政府分别通过垄断原料能源与高端服务定价、贷款利率差(国有-民营)和商住用地的高土地出让金(都是垄断)从中下游民营企业的对外出口利润携取利益,对其进行再分配,当然这一框架可能忽视了对外出口的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和民营高端产业(互联网和其它高新技术)在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章的观点其实并不算新,很多看法前人也已得到,作者陶然自己在其前面出版的论文或科普性文章中也有所介绍,但这本将其系统整合到了一块,并提供了诸多相对有趣的细节。

对于任何想要严肃对待中国经济运行和中国未来的网友,这本书都值得一观。

我已经将它扫描上传到了zlib (singlelogin.re),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也可以在这里下载:

https://file.io/mo4RSFAm3okk

目录如下: 序 言 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之问 绪 论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整体挑战 一 矛盾与挑战 二 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与局限 三 本书各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增长模式与“土地财政”的兴起 一 两个背景 . 二 两个流行的备择假说 三 驱动中国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与机制 四 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五 中国增长模式 第二章 “土地财政”下的策略性出让及多重扭曲 一 “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策略性出让 二 过度土地城市化与不完全人口城市化 三 房价泡沫化与地产调控难题 四 “土地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 第三章 征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一 进展缓慢的征地制度改革 二 关于征地政策的争议 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前景 四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解决方案 五 土地征收与公共利益 第四章 “涨价归公”、公平补偿和征地合法性 一 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征地合法性 二 从“留用地安置”迈向“留用物业安置” 三 再论“涨价归公”: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四 中国的实践和改革方向 五 改革思路的一个小结 第五章 传统农区土地改革的局限和进路 一 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二 农地的确权和抵押困局 三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困境与改革 四 传统农区土地制度改革的解决方案 第六章 耕地保护和土地指标交易 一 当前耕地保护制度 二 既有耕地保护制度的局限 三 “土地发展权”与“增减挂钩”政策 四 浙江模式 五 土地发展权转移和市场化交易的顶层设计 第七章 产业升级与城市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 一 工业用地 :挑战、政策和探索 二 南海实践 :“工改工” +“工改居” 三 基于一个模拟案例的一般化讨论 第八章 城市更新的困局和模式创新 一 反公地困局 二 珠三角“三旧改造”经验考察 三 模式创新 :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 四 一个可行性测算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