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活

【阅读】中国食辣史: 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

natasha 饭姐

前两天无意中路过庄祖宜的脸书(就是那个美国外交官夫人,被中国人前恭后倨甚至被自己的厨师骂走的人类学者和美食博主庄祖宜,她仍在更新她的社交媒体),发现她推荐了中山大学教授曹雨写的《中国食辣史》,并且“读了两遍还做了笔记”。有如此推荐,当然要试着读一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原文摘录:

良性自虐机制( benign masochism)可以用于解释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辣椒使人产生痛觉,从而欺骗大脑释放内啡肽,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的危险当中。这种机制与人热衷于乘坐过山车,或是跳楼机,或是长跑(缺氧),或是看恐怖电影的机制是相同的。都是欺骗大脑释放内啡肽而产生愉悦感的行为,又并不处于真正的危险当中,因此称为良性自虐。

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也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内卷化”。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的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在中国,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有外来食物加入中国饮食,历史上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是西汉凿通西域,原产自中亚和西亚的胡椒、蒜、孜然、芝麻、小茴香都是这个时期进入中原的。第二个是盛唐时期,大量的产自印度和南洋的香辛料进入中原,有丁香、肉桂、豆蔻等数十种之多。第三个是明末清初,美洲原产作物进入中国,包括辣椒等茄科植物。可以说中国饮食是调味料的集大成者,历史上用过的,至今仍然常用;海外引进的,一样视同己出。而中国本土南北之距离也给予了种植这些调味料最好的环境,从热带到亚寒带的植物都可以在中国种植。可以说中国饮食的特点是一菜多味,百菜千味。

人类吃辣的行为与饮酒的行为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对自我的伤害来获得同伴的信任的一种社交行为。学界对饮酒行为带来信任的解释是由于人类从血缘社会过渡到地缘社会时,遇见陌生人的几率大大提高,因此相互之间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酒在这个时期作为一种昂贵的产品,劝酒就变成了一种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同伴的信任的行为。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酒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酒精度也大幅提升,相互之间劝酒就变成了一种身体上而不是利益上的“自伤”行为,共同喝酒这一行为也就隐喻着“我愿意和你一起接受伤害”,由此而产生同伴之间的信任。吃辣的行为和信任关系产生的机制与喝酒类似,但是吃辣并不导致持续的伤害而只是产生临时的痛觉,共同吃辣的行为也就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这种共情造成了信任的产生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在这层意义上,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

娜娜酱语:“老妹儿,来一起忍受痛苦吧!走,去吃麻辣火锅!”

中国食辣史: 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PDF 下载

菜单
  1. 刺刺   台灣人,主修會計,法學只是下班後的興趣。

    接吻也可以理解成我們嘴對嘴互相交換體液,從而共同承擔傳染病風險,這是信任的展現

    所以我們需要親親來社交

  2. natasha 饭姐
    natasha  

    @刺刺 #183346

    谁说不是呀!

    岂止接吻,任何零距离或负距离的亲密接触都是信任的表现嘛。。。。所以我们需要负距离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