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活

其实黛玉也可以很世故%问一下除去空格的代码是啥?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  2020年11月28日 膜乎新网址https://www.reddit.com/r/mohu/

作者:雍容 毕业于福州师范学院,现居新加坡。

我常常感慨当代社会思想“进步”太明显了,凡事都喜欢单刀直入,毫不含蓄,痛快固然痛快,却也把古典情怀之美破坏殆尽。不要说是古典作品了,即使现代 名家的经典之作,于我们也渐渐隔膜。比如有人批评杨绛《洗澡》的男女主人公虚伪。大约在他们眼里,这本书主题也和时下婚外恋影视片“一声叹息”之类差不 多。所以最好是爱了就上床,下床就离婚,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才算勇敢,来那么多扭扭捏捏做什么?又比如有人说《金瓶梅》才是深刻的作品, 《红楼梦》只算言情读物,因为后者伤春悲秋太小市民了。甚或至于说《鹿鼎记》比红楼梦还伟大。种种奇谈,不一而足。我只能说,社会的审美情趣,整个变了。 除了商业社会使我们赤裸裸的崇尚功利,还有一个原因,是文化层的断裂,传统的失落,使暴民和小市民文学大行其道,贵族精神已然成为一种遥远的不可复见的东 西。

请不要误解“贵族精神”一词。不是身为贵族就具有贵族精神了,或者有钱有闲者才配有贵族精神。比如《浮生六记》和《影梅庵忆语》,前者是市民阶层的生活 写照,后者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写照,可是二者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我以为前者是贵族的,后者才是市民的——或者说,小资的。

在红楼梦的评论中, 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对宝钗和黛玉的褒贬。我多次提到,红楼梦问世之后,百余年间,虽然有很多人说着黛玉的不好,但是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是钟爱黛玉 的,包括那些指出她的缺点的人。到今天,情况倒了过来,越来越多人表示,不喜欢黛玉这个“麻烦”的女孩子。选择爱人,他们宁可要袭人。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 的女主人公,最受欢迎的是双儿和小昭——只懂得欣赏女奴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精神上的贵族的。

我不得不又费力解释一下“女奴”这个词,它不只是用来形容身份的。比如,同样是小姐,探春的气质是贵族的,迎春的气质是女奴的;同样是丫环,紫鹃的气质是贵族的,袭人的气质是女奴的。我以为紫鹃的贵族气质,毫不逊色于黛玉。

在我们把宝钗和黛玉来做比较的时候,请先记住一个大的前提。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它所描绘的,是青春与美的毁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每一个年轻 女孩子,都是它悲悼的对象,无论她们存在什么样的缺陷,也不会抹掉她们的美丽。她们都是“水做的骨肉”,和“泥做的骨肉”“浊臭逼人”的成人的、男性的世 界对立的。很多红楼梦中的人物,都不能用非黑即白的阶级斗争眼光来看待。

所以不要把宝钗简单视为一个入侵者,木石前盟的破坏者。雪芹在第一回 就开宗明义,把本书和那些“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 中之小丑然”的“风月笔墨”区别开来,五十四回又借贾母之口,批判了一回“陈腐旧套”。要知道,如果宝钗只是个拨乱其间的跳梁小丑,又何以显示宝黛爱情的 可贵呢?

宝钗美吗?美。和贾家四代不成器的男人的敬、赦、政、珍、琏、蓉等比起来,和她的亲哥哥薛蟠比起来,她是那样高贵出尘。即使在一群出 色的女孩子之间,她也是佼佼者。作者欣赏同情她吗?是的。宝钗和黛玉一样,是那些美丽、聪慧而不幸女孩子的代表,作者对她命运无限的悲悯。即使是伊甸园里 的蛇——袭人,作者心虽严冷,笔却温厚,不曾把她写成一个小丑来糟蹋她,何况是宝钗。

红楼梦的笔墨是精细到“狡猾”的,作者往往不动声色,慢 慢写去,把自己真实的见解隐藏起来,甚至是倒过来表述,如果读者不是真的热爱这本书,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的语句迷惑。比如二十八回“羞笼红麝串”写道:“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我不知道别人读这一段感觉如何, 我初读几遍时,简直恨得咬牙切齿,觉得太侮辱黛玉了,宝钗摸不得,黛玉却摸得?黛玉在我们心目中是神仙姐姐,纯然“灵”的,怎么能和肉欲联在一起?等到多 读了几次,才渐渐明白,宝玉很自然的认为,黛玉就是自己将来的妻子。而对宝钗从来就没有这想法;他对她丰美的艳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再回过去看“意绵绵 静日玉生香”,单纯明净得叫人伤感。才感悟到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悠远的感情,既是孩子式的、淘气的,也是知己的、深沉的。无论爱什么,喜欢什么,他都很坦 荡。他的泛爱和专一并无矛盾。

雪芹写起黛玉和宝钗,总是“双峰并立,二水分流”,故意要骗人上当,又怕人上当。他的愿望是达到了,早先的读者 上当的并不多,即使有同情弱者的缘故,更多是欣赏黛玉性情。然而雪芹无法想象,后来的读者会用种种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他最爱的黛玉,他心目中的百花之神。 他的“骗术”成功了,地下有知,他将十分沮丧。

关于黛玉“小心眼”“尖刻”,总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批驳的人很多了,但是骂 她的人继续骂。我觉得没有必要重新来批驳一遍。我只想澄清另外一个误解,就是黛玉“不会做人”,失去了长辈的爱怜,葬送了自己一生幸福。这又是典型的现代 思维,喜欢什么就一定要主动出击,否则就是失败和无能。我想说的是,其实黛玉也可以很世故,宝钗会的那套,她都会。只要她愿意,即使她不能做得比宝钗更 好,也不会比宝钗差太远。

我们今天对“礼”的理解是“礼仪”“礼貌”,其实在古代社会中,“礼”的范围和作用,远超于此。它是和 “刑”一样,是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贵族阶层所必须遵守行为准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因为“礼”是贵族阶级的专利,平民阶层是不配承受“礼” 的,对付他们的是“刑”。

对抗“礼”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等同于今天对抗法律。当然,统治阶级不可能人人守“礼”,就好像我们今天号称法制社 会,总有特权者能凌驾法律之上。但是“礼”的确是具有约束力的,“礼”的真正破坏者往往躲藏在暗处,而公然挑战“礼”的,一定会遭到本阶层一致的惩罚。圣 人眼中,“礼崩乐坏”十分可怕,那表示整个社会失去了伦常秩序、是非标准,是大崩溃的前兆。

“礼”本来是一种用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调剂本阶层 矛盾的东西。时间越长,它那些虚伪的、不近人情的部分就越发的显示出来。可悲的是,明明是对抗人性、压抑感情的东西,后代的儒家偏偏要把它宣扬为亘古存在 的、与生具备的天性。“礼”往往与“心”相违背,却要指“礼”就是“心”,“心”就是“礼”。也就是说,单单礼数无缺是不够的,还得心悦诚服的去执行 “礼”,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执行“礼”。

比如,孝,其实是一种后天培养出来的行为准则,但是当晋代统治者号称“以孝治天下”时,不孝可以轻而易 举成为杀人的罪名。嵇康被杀的表面理由就是他是“不孝”者的同党。那时代的人,谈话中别人不小心提起家讳(父、祖父名字),就要伏地大哭,哭得越哀痛越 好,否则就被视为“不孝”。所以去做客时要很小心,事先打听好对方家讳,免得主人和客人都尴尬。血亲还可说,女子对公婆的“孝”要求更离谱。纪昀在《阅微 草堂笔记》里面甚至写到一个“不孝”的少妇被罚到地狱受苦,因为她虽然忍受婆婆的虐待,枕席间却对丈夫诉苦哭泣。再比如,男性公然声称“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非但女子当以青春和生命来殉“所天”,还要数十年心如古井,一丝波澜不起,才是最高境界。如果只为家境好、有子女而不改嫁,只能算一般般。这是怎样 一种虚伪而残忍的“礼”呢?

宁国府书房里面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一见,就大喊“快出去,快出去!”,他对“人情世故”的厌恶,可见一斑。可悲的是,这恰恰是他生存在这个阶层必需的技能。于是,他成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三十七回,借秋纹之口说出——

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 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可巧那日是我拿去的。 老太太见了这样,喜的无可无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 不入他老人家的眼的。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柔。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 二奶奶、赵姨奶奶、周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不知给那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又有二奶奶在旁边凑趣儿,夸宝玉 又是怎么孝敬,又是怎样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当着众人,太太自为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太太越发喜欢了。

宝玉“孝心一动”,竟然在 家里引起如此轰动,几枝花儿,能让老太太“喜得无可无不可”,让太太“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这恰恰证明了宝玉平时没在讨好长辈上下功夫。他做的一切出 于“心”而不是出于“礼”。可是这种“心血来潮”,并不是封建大家庭真正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长期、规范地执行“礼”。

五十七回,甄家女人来贾府,见到宝玉——

四人笑道:“如今看来,模样是一样。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我们看来,这位哥儿性情却比我们的好些。”贾母忙问:“怎见得?”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 哥儿的手说话便知。我们那一个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四人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 来。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 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慈爱的老太太,对她最钟爱的孙儿,竟说出失礼“也是该打死”,虽然有点场面话成分,却是真实的想法:其余小节出错也罢,“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容含糊。这也是她试图再次向周围的人解释她对宝玉“不合理”的溺爱——宝玉固然淘气,并不曾真的破坏游戏规则。

第三十三回,贾政为什么毫无父子之情,把宝玉往死里打?因为他惊觉这个“逆子”是“礼”的挑衅者,将来可能会给整个家族带来极大祸患。相比之下,贾琏等人馋嘴猫儿偷腥,反而不算什么。

宝钗做人的高妙之处在那里?不仅在于她不折不扣的执行了“礼”,而且在于她让“礼”显得温情脉脉。凤姐会做人吗?会。她随时能把老祖宗逗的哈哈大笑,处 在尴尬的境地时也能游刃有余,这是很高超的本领。可是她的手腕还是被人看出来,还是到处树敌,所以并非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宝钗。她笼络人能使对方毫无察 觉,如坐春风,只有感激和敬佩的份。你甚至不能指责她虚伪,因为她做人的技术甚至已经融入生命本能,连她自己都分不清楚了。大道无形大音稀声,这是宝钗最 厉害的地方,也是她最使我们打寒战的地方——她还像个十余岁的女孩子吗?

那么黛玉呢?我们不要忘记,“礼”这种东西,对贵族之家的孩子来说,是自幼训练有素的,女孩子尤其严格,黛玉也不例外。

第三回,黛玉进贾府,随邢夫人去见贾赦。贾赦忙着寻欢作乐,不愿意见她,叫人出来说了番冠冕堂皇的话,试看黛玉的反应——

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她的表现十分得体,说话宛转,很有技巧。

黛玉是七窍玲珑的。也是这一回,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从贾母的话里面,黛玉立即醒悟到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我们从后文可以知道,探春等都饱读诗书,不是什么“认得两个字”)。所以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调整了自己的答案:“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是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形,这一年她才不到七岁(贾雨村教她读书,她五岁,一年后,贾敏病逝,黛玉进京),已经如此伶俐。只是,她这样做的动机,倒不是为 了讨好大人,而是她异常自尊敏感,怕别人说她缺乏教养的缘故。“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等黛玉再次出场,读者惊奇的发现,她的小心不见了,她开始长刺了,开始得罪人了。王蒙说,大约是爱情鼓励了她。这有道理。还有一个原因大约是,她对寄人篱下非常自怜,反而不肯小心翼翼的争取最好生存。

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之后,黛玉从怡红院出来后——

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 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 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

王熙凤的花胡哨,如何瞒得了她呢?她如果要在长辈面前打花胡哨,难道不能吗?

以黛玉的聪明,她什么都看得破,也什么都能做得好。她在长辈面前,从来不会真的缺了礼数。不是黛玉不守“礼”,而是她不肯在执行“礼”的时候,还像宝钗那样表现出异常的热情。换句话说,黛玉“不会做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她不耐烦,也不屑于这样做。

这就是黛玉。她有最聪慧的头脑和最单纯的心灵。她一眼看穿大家族的种种“花胡哨”,但,即使她对宝钗满怀醋意,宝钗劝了她一席话,她立即检讨自己,从此 对宝钗掏心掏肺。她的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然而她诗意的生活着,为美而活着,为爱而活着。她的确尖刻,小心眼,有时候就是爱攻击别人,但是知己如宝玉和紫 鹃者,都愿意担待她。和她在一起,要烦恼,担忧,受气。但是,她是真人,是那株世外仙草。雪芹在她身上,抒写着尘世中稀见的性灵之美,寄托对纯真的人格的 呼唤。

有人说宝钗的闺房,“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 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显示了宝钗情趣高洁。这,牵涉到审美观念的问题。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贾政带着宝玉和一群清客在刚建好的省亲别墅(大观园) 里 游玩——

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 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 “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 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宝玉为什么欣赏“有凤来仪”(也就是后来黛玉居住的潇湘馆)而不是“杏帘在望”(后来李纨居住的稻香村)呢?贾政赞扬的“清幽气象”是合乎正统的审美观念。读书人 渴望功名利禄的同时,也总要扮演寄情山野,显示高洁情怀。但是,大观园这座富丽堂皇的园林中人造乡村的“朴素”,本来就是可笑的。宝玉不客气的指出了这一点。结果大受贾政憎恶。

宝钗,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的闺房也成为她美德的展示厅。当然,对宝钗来说,“礼”已经融入生命了,不这样反倒奇怪。不过读者是否会觉得,她和她的房间一样冒着寒气?

那么黛玉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书中从刘老老的眼中看去——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刘姥姥又说:“……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

黛玉爱书,她的屋子就像个书房。她并未曾刻意摒弃什么玩物,该摆什么就摆什么。连刘老老都知道“好看”,比“大屋”(贾母居室)都好看(不要看轻这村妪的话,在书里,在曹雪芹的心目中,她都是很有份量的)。映着潇湘馆翠竹千竿,风吟细细,凤尾森森,黛玉才是真正得天然之趣者。

黛玉的花签诗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她有很多缺点,她最美的,是她的真,她的情。宝钗的花签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惟一的缺点就是 “无情”,可哪怕再无情,她也是“动人”的。宝玉因为她的一点无情而舍弃了她全部的动人,舍弃了众人眼中完美的婚姻,用永远的怀念来报答他尘世唯一知己, 那为他把衰弱的生命里所有的爱都化作泪水倾洒的女子,那三生石上他亲手浇灌的绛珠仙草。即使在雪芹的时代,黛玉这样高洁的人格也是一种理想。遗憾的是,在 今天,仅仅作为理想都渐渐不被认同。如果不能理解宝玉和黛玉高贵的气质,那么的确,黛玉就是个只会哭哭啼啼的娇小姐,宝玉就只是一个娘娘腔的贵公子,红楼梦就只是一部庸俗的言情小说。

金瓶梅的受众,永远不能达到红楼梦这样广泛。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金瓶梅是比红楼梦更高深更伟大的作品,而恰恰证明了红楼梦的成功。它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它有着无穷无尽挖掘的可能。你拿它当言情小说来读,它就是最美丽的言情小说;你拿它当政治 小说来读,它就是最尖锐的政治小说;你拿它当哲理小说来读,它就是最深邃的哲理小说;你拿它当中国文化的入门书籍来读,它就是最愉快的教材。甚至你拿它当 菜谱来读都无妨。少年读红楼是一种滋味,中年读红楼是一种滋味,待到老来读红楼,又是另外一种滋味。

试问,迄今为止,中国文学史上,是否还有一部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给最普遍的读者,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以美的启蒙,爱的教育,和诗的幻想呢?

我并不排斥暴民和市民文学,它们自然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然而一个社会只有暴民和市民文学是可怕的,一个社会丧失了贵族精神是可悲的。我们应该致力守护最后的精神家园,重建一种从容而优雅的诗意氛围。

菜单
  1. 欢迎回到膜乎 汉帝国签证官
    欢迎回到膜乎   膜乎新网址https://www.reddit.com/r/mohu/

    越来越多人表示,不喜欢黛玉这个“麻烦”的女孩子。选择爱人,他们宁可要袭人。

    你自己就是来旺鲍二的胚子,就别打我林姑娘的主意!

  2.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此文对黛玉的分析不错,对宝钗的分析不敢苟同。

    我认为《红楼梦》的卓越之处,就是对大多数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都带着理解(understanding)而非臧否(judgmental)的视角来描述。正是因为这种(相对)开放和多元的态度,不同的人物才能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红楼梦的读者对角色有喜好在所难免,但是如果只因为“我不是这类人”而苛责其中的某个角色,未免辜负了这一作品。

    金庸武侠小说的女主人公,最受欢迎的是双儿和小昭

    我记得金庸自己说过自己在《倚天》中最欣赏的是小昭,但是读者群中未必有相同看法。这种问题估计有过各种不科学的调查;就我身边的有限样本而言(朋友同学亲戚),男性中小龙女的人气比较高。

    宝钗做人的高妙之处在那里?不仅在于她不折不扣的执行了“礼”,而且在于她让“礼”显得温情脉脉。凤姐会做人吗?会。她随时能把老祖宗逗的哈哈大笑,处在尴尬的境地时也能游刃有余,这是很高超的本领。可是她的手腕还是被人看出来,还是到处树敌,所以并非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宝钗。她笼络人能使对方毫无察觉,如坐春风,只有感激和敬佩的份。你甚至不能指责她虚伪,因为她做人的技术甚至已经融入生命本能,连她自己都分不清楚了。大道无形大音稀声,这是宝钗最厉害的地方,也是她最使我们打寒战的地方——她还像个十余岁的女孩子吗?

    凤姐和宝钗是非常不一样的两个人,一个是字都不识几个的“破落户”,一个是真正的“闺秀”,性格、资质、家教都不一样。凤姐和宝钗的“手腕”,完全不同,一个是小市民式的功利主义,对上讨好对下威压,利益为先(凤姐树敌多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吃相难看);一个则是贵族式的自我修养,无论对上对下,秩序、规矩才是第一准则(所以曹称其为“山中高士”)。所以宝钗的骨子里其实很清高,她“笼络人”也并非完全是为了笼络,也是一种道德践行。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过是一个早慧的女孩子,喜欢研究儒家伦理并将其内化、活学活用了而已。(还“打寒战”……吐槽一句,真是少见多怪。

    换句话说,黛玉“不会做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她不耐烦,也不屑于这样做。

    同理,黛玉也是一个早慧的女孩子,不过她的性格和经历,让她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放在研究践行儒家伦理上,而是更多地倾注于文学。至于所谓的“做人”——或者做任何事情——不屑也好不会也罢,不为即是不为,没什么好辩护的,因为本来“不会做人”这种事,从实用角度来讲,其实对自己损失更大,对别人反而没太大伤害。

    宝钗,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的闺房也成为她美德的展示厅。当然,对宝钗来说,“礼”已经融入生命了,不这样反倒奇怪。不过读者是否会觉得,她和她的房间一样冒着寒气?

    作者又少见多怪了。我觉得这和美德展示无关,更没什么好冒寒气的。宝钗志不在此,兴趣也不在此而已;我记得书中提到她对自己的装饰也很不上心,不喜欢花儿粉儿的。用此文作者的话来说,宝钗不装饰,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她不耐烦这样做。也正因为她是这种性格,所以她和宝玉完全不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