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吐槽

對陳純幾篇文章及其觀點的評論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菜单
  1. libgen 图书馆革命
    libgen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首先声明:我没研究过陈纯的文章,也无意为他在学术上辩护。

    但如 @吳敦義 所说,他的文章可以獲得傳播上的巨大成功,成功呼喚出讀者的情感以及獲得中立者的認可和同情。

    我还是想谈谈年轻人,我说的年轻人就是指年龄上的,不能否认,世代之间是有代沟存在的,而这种代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系统的不同。陈纯的文章在传播上能获得成功,说明在语言上能获得年轻人的共鸣,这种语言上的“接地气”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只要天安門上還掛着毛像,我們就都是同一代人。

    这话是不错,但是忽略了一个特殊时期,那就是毛像倒下之前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如果你相信中国能实现民主化,那这批年轻人必然会存在,那么其中必然有新人。中國根本沒有年輕人是不对的,以小二为代表的年轻人不是最好的反例么?

  2. NodeBE4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3.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前主席。傳統菁英政客。

    @NodeBE4 #100014

    這種詞彙系統的不同造成的代間割裂,本身就是中共進行意識控制的一個環節,只要毛像不倒,就會有新詞源源不斷的製造出來,確保每隔3年的人之間都會因爲缺乏共同詞彙而相互隔閡。

    我覺得這麼說有一點陰謀論了。詞彙的替換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本能的體現。當一個詞彙被過於頻繁和過於廣泛地使用,其原先的使用者自然會誕生一種本能的厭倦,產生尋找新詞彙替代的衝動。這也是為什麼,隨著網路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高度連結,詞彙的更新也變得越來越快的緣故。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當某一事件被集中探討的時候,人們也會傾向於從其本身吸取一些詞彙作為探討本地化的象徵。

    這樣處於本能的詞彙更換很難說是被大陸非法武裝團體完全控制了。比如「割席」一詞。這個詞語在2019年突然爆紅,被無數的知識團體使用起來。這樣一個來自於香港本土又帶有典故的用語完全替代了以往的「絕交」和「切割」。而「割席」一詞在香港本體使用多年絕非一個為應對運動而新造的詞彙。也就是說並沒有被操控的可能。

    陳純一文中使用的「新符號」(我看到的。如果有遺漏還清Node補充)包括「蛤丝」「米兔」「大洪水」等。這些詞語如果細究其來源恐怕都很難說得上和大陸非法武裝團體的聯繫。

    我相當同意堅持使用標準的語言,不要亂用詞彙,不要亂造詞彙。中國上千年歷史,口音和各地方言變化極大。但因為有一套標準的和語音分離的書寫系統,讓我們在今天可以較為容易地和先輩的思想相連接。標準的符號既可以減少新加入者或者被啟蒙者的學習成本,也可以大大減少在觀點交流時出現的不必要的言詞之爭。

    不過,是不是在所有的寫作環境以及寫作目的都要使用這樣的系統呢?我覺得可以更加靈活一點。在對內做思想交流和產出自己的觀點時,使用傳統的符號和標準的語言是比較好的。在以中立人群為目的,以對政治冷感的族群為目標時,使用他們所使用的新符號也不失為一種宣傳技巧。

    對觀點的回應,對學術的批評這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把一位被限制出境,正面臨不確定的政治風險的學者稱之為陳純恰恰是一個叛徒投機分子,他或有意無意的去迎合中共意識形態控制系統製造的新詞浪潮,求名求炮。是否妥當呢?至少在我個人看來,這樣的言語是有點過分的。

  4. 爱狗却养猫 饭丝
    爱狗却养猫  

    因为这个thread我也去把这三篇文章读了一遍(还顺便看了几篇其他文章,感觉陈是个浪漫主义文艺青年……)。以下是一些感想:

    《中国知识分子的分裂与舆论的两极分化》

    • 价值:我同意楼主所说。该文列出了的一些思想界人物和主要派系,与近年来大陆的舆论和意识形态发展相关,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例如其中讲到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新儒家,还有国家主义/反国家主义的两个阵营,都是不错的信息,读了是能学到东西的。

    • 写作风格:我个人倒不反感。陈纯给我的感觉是擅长写随笔散文,结构感不强,写作更接近于学术沙龙式的闲谈;此外他是学哲学出身,算是人文学科,其写作风格必然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一样。当然楼主可以argue这种概论性质的文章需要更好的架构,这点我也同意。

    • 缺陷:有一部分缺陷是知识缺陷(这难以避免,毕竟没有人能知道所有的知识领域),例如陈纯似乎对经济学界所知甚少;他的视野更多集中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与人文学科相邻的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我对他这篇文章最大的意见是定义不清。谈了半天左和右,却连左是什么右是什么都没说清楚。事实上,(1)政治、经济、文化维度上的左和右不同,且未必相关;(2)各个国家对左和右的定义不同(有些维度甚至相反)。其实文中讲到的几个派别,如果用大陆的政治坐标分类体系,可以简单列表(?表示无特定立场,有错请指出):

    政治 经济 文化
    新左派 威权主义 集体和福利主义
    新儒家 威权主义 集体和福利主义 保守主义
    自由派 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激进派 自由主义 进步主义

    所以“两个阵营”,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倾向分割;而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相当的流动性。

    《从任正非的访谈看中国精英阶层的价值共识》

    价值和缺陷都同意楼主所说。

    《举报、粉红狂潮与体制外的极权主义》

    • 价值:是不错的个人口述历史,能让人直观感受到国内舆论气氛的恶化,以及很多年轻人的国家主义化。其中分析的年轻人用国家主义来填补缺失的超越性价值,也是对的。

    • 缺陷:陈纯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不那么了解现实政治的运作,于是很多分析颇为幼稚,甚至出现各种倒果为因的议论。例如,他说7.14在朋友圈发了两张香港观摩游行的照片(唉),8.4微博大V“孤烟暮蝉”把他挂了出来,于是掀起了批斗潮。这整件事情都透着诡异。“孤烟暮蝉”这个ID,稍稍留意一下便知,是官方五毛,直接受宣传部门指挥。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营销号带流量,而是宣传部门要拿他杀鸡儆猴,整件事都是有组织策划的,而陈纯也不知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把此事的起因归结于粉红文化。我看了只觉得,唉,不知道说什么好。

    • 陈纯把这件事的焦点集中在举报和粉红狂潮上,认为大陆多年来的“去政治化”(呵呵)留下的政治文化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空心化”导致了“极端政治化”。这点上我100%同意楼主所引用的那句话,“只要天安門上還掛着毛像,我們就都是同一代人”。红旗下的蛋,从来没有什么去政治化,只有不停地烙印上政治默认值,让人以为那就是“无政治”的状态。最简单的例子,作为一个文科生,从小的语文、政治、历史课本里,时时处处嵌满了意识形态的洗脑。中共政府是意识形态的垄断者,所谓的粉红潮完全是宣传口一手栽培出来的;陈纯竟然看不到这一点,令人惊诧。

    总体感言

    中国的政治环境,是一个布满了隐形电网的密闭空间;不触碰电网时,岁月静好,一触碰就糟糕。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自己触下电,都不知道电网的存在有多么广泛。经历过89的那代人,很多意识到了电网的存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不愿意直接与自己的下一代说明,电网是什么,应该怎么应对,而只是告诉孩子“不要关心/参与政治”;而陈纯,似乎就属于那“下一代”中之人。他热爱生活、文学、艺术、哲学,向往爱情和浪漫;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不想移民,也就是因为觉得中国是个“正常的国家”。然而他到现在才慢慢发觉,自己周围的电网有多么的密密迭迭。

  5. NodeBE4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6. NodeBE4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