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转自墙内
八十九岁的王奶奶生前最爱跳广场舞,谁能想到她会在大年三十吞下两瓶降压药。抢救室心电图拉直那刻,护士发现她手机相册里存着37条短视频——全是"老人活得越久越耗福气"的鬼话。
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诅咒正在批量生产"自杀老人"。某平台数据显示,仅去年第四季度,"老人该不该自杀"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8.6亿次。更可怕的是算法的精准投喂:当老人点开第一条"吸福气"视频,72小时内将收到23条同类内容。
北京某养老院发生过这样的悲剧:92岁的刘爷爷连续三天盯着手机傻笑,护士发现他在反复回看"死后能减轻子女负担"的直播。直到在枕头下摸到写满"对不起"的纸条,才明白老人为何把安眠药藏在保温杯夹层。
迷信视频最爱打亲情牌。有主播假扮心理医生,对着镜头抹眼泪:"您多活一天,孩子就要少活十年。"弹幕里飘过"同意"的万赞,却没人看见屏幕角落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是P03452023——这串数字在民政部官网查无此人。
更阴险的是伪科学话术升级。某热门视频用大数据对比:"70岁以上老人家庭离婚率比普通家庭高43%"。画面突然切到某地祠堂,主持人举着族谱说:"咱老祖宗早就说过,人老了就是祸害。"弹幕瞬间被"科学验证"刷屏,殊不知所谓数据来自某主播用Excel随机生成的表格。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在《银河英雄传说》里写过:"当文明发展到能用科技实现任何愿望时,人性反而成了最大的漏洞。"现在某些短视频创作者,正是利用算法和心理学知识,把封建糟粕包装成"人生哲理"。他们像现代版巫医,给老人开出的"安乐死"药方,不过是流量变现的巫术。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屏蔽关键词。上海某社区试过"反向信息茧房",把广场舞音乐换成《防诈宣传进行曲》,结果老人主动举报了18个违规账号。更有效的是情感代入——让子女每天拍张"今天我需要奶奶"的打卡视频,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科技本该温暖银发族,而不是成为催命符。当我们研发养老机器人时,别忘了给老人手机装上"亲情滤镜"。毕竟在这个算法为王的时代,最该被精准推送的,是孙辈发来的语音:"妈,冰箱里有您爱吃的饺子,我放您床头了。"
这让我想起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楢山是个特别封闭的小村庄,几乎与世隔绝,人们生活非常贫穷,物资极度匮乏。 这种背景滋生出残忍的习俗。 比如,每家只有长子可以正常娶妻生子,而其它儿子则被视为干活的“奴崽”。 又比如,村里的老人,不分男女,年满70岁还活着的,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去等死。 如果不从,那一家人都要被活埋。 原因也很直白,太艰苦了,没有多余的粮食给老人,只好让人先走一步,省点口粮。 阿玲婆已经69岁了,很健康,这在村里被视为“不知羞耻”。所以她用石臼上磕掉了两颗门牙,一是表示牙掉光了,吃不了多少粮食,二是暗示身体不好了,很快就会走了。 她的孙子也盼着她死。他觉得奶奶一天不死,他一天娶不上媳妇,也不能有孩子。因为粮食就这么多,人多了不够分。 没办法了,阿玲婆决定提前上山。出发前,她把棉衣留在家里,因为那也是物资。 于是长子背着她上山,终点处都是惨白的人骨,已经不知道埋了多少代人。他留下一包食物,被阿玲婆拒绝了,潜台词是“反正都要死了,就不浪费粮食了”。 有没有不愿意上山等死的人呢? 当然有。邻居家的老人,不甘心等死,被背上山后偷跑,然后被直接推下了悬崖。 不用等死了,这是直接死了。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历史上某些地区确实有过“弃老”的习俗。 日本幕府时代,有的家庭,当孩子出生,老人就得去死;在国内有些地方也流传着“活死人墓”的故事,老人为了把生存机会留给后人,跑进墓穴待着。是不是主动的,谁知道呢。 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没办法养活所有人,就选择“价值最低”的那部分,丢弃掉,好让家族得到延续。 民间也有“满口牙,吃后人”的俗语,背后的逻辑是荒唐而共通的——人老了无法创造价值,那就不如去死,别活着添麻烦。 但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啊。 现代社会已经做到了让人吃饱穿暖,谁家也不用靠逼死老人来换口粮啊。 AI都能替人写论文了,玉兔都住到月球了,量子计算机再过不久都该民用了,结果还有人拿着上世纪的裹脚布缠现代人的脖子。 这不光是蠢,更是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