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文

随笔三(飞矢不动)

minjohnz  ·  2022年4月29日 忙于实修。不回复。除非是的确有趣有意思的。如果你很在意我为什么不回复,建议不要写很长的评论。在质疑我的表达力前,请先质疑自己的理解力。

(下文涉及禅宗。宗教徒莫看,以免添堵。)

“飞矢不动”,据说是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提出的。 未必说的是“瞬间即是永恒”。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命题,是因为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在每一个瞬间,这支飞箭都是不动的,有固定位置的。 (决定论。我的怀疑论主要是指向“到底是谁或怎么决定的?”这个根本大问。)

这不是空洞的理论,是指向我们的生命实践的。 以最明显的视觉而言,人人眼前一个大荧幕,在放映《我的一生》这个连续剧。 每一个瞬间,都好比飞矢,好比一格胶片,是不动不变的。

王德峰教授认为有个“无限心”如何安顿的问题。 我认为,面对死亡,面对未知,好比面对黑暗,由于恐惧难免生起无限地猜想乃至妄想,的确需要安顿。

《坛经》中有一则“斗法”。 一僧围着慧能转了三周。然而顿了顿禅杖。意思是问六祖懂不懂? 因为慧能常说自性如十方虚空(即空间), 而他觉得,可以把生命的觉性在时间上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 每一个,各自独立,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等等,是永恒的。 (慧能如何回答,请自行查看。先略过不提)

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个真,“觉,不离当下、是真的“”瞬间即永恒、是真的”“我的真情实感、是真的,例如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我是真的(无论找不找得到我究竟在哪里)”

人们常常忽视自己的自我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然而一旦长大成人,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例如本人,在大约六七岁时,就开始烦躁,表现为神经性皮炎,要通过反复抓挠,确定身体还在。而提笔要写点什么,开始就是个“我”字。(我在怀疑,我是这身体吗?) 然后自然就是怕死了,怕这个身体死了我也没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似乎按理说,我们就只是会动的物体,所谓动物,比较高级而已。 显然,其实不是。 或者说,我们对此不安心,不满意。 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物像会动会变而心镜不动不变之上的。 把这个心镜安顿在某个物像(或身体或心脏或脑子)之上,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的。

生命(及意识)以及“非生命”(未必没有意识)的本质或许是能量(及被能量点亮的光)。 能量必然点亮意识,如灯必有光,更好比镜必然显像, 而有的意识(生命)误以为自己是被心镜中的物像点亮的。(对于人类来说,更多地是会误以为自己的知觉是建立在对身体的触觉之上。)

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不知”(好比黑暗),被知,被光明,(被建立在触觉之上的所谓身体)......遮瞎了眼。(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知建立在不知之上)

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野兽等其他动物,或许就在于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明上加明,头上安头。 认为此明必为某明所明。此知觉必然是被某个能知能觉所知所觉的。"所知"明显,"暗能"不知道在哪里,往往误以为是所知所觉中最“亲近”的那个,即身体。

从此,能所对立,镜像对立,我与非我对立,是谓对象化思维。(自我意识的建立是有个过程的,没有人是突然知道有个我的,婴儿抢奶喝,并不自私,只是本能而已)

自我意识不太可能有所谓的"绝对的有"或"绝对地无自我意识”,至少我个人的经验不是如此。我不记得我是在某一天突然就从没有自我意识变得知道有个我了。假设我记错了。那么我是在哪一天“无中生有”的呢?学会说“我”的那一天?觉得痛的那一天?还是开始焦虑的那一天?(当人学会了我这个概念,但在潜意识里发觉找不到自己时,就会开始不自觉地焦虑紧张乃至燥郁。) 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对痛感之类的触觉那么重视。 现在比较能理解了。我小时候开始焦虑时,也是在潜意识里通过抓挠反复确认自己的身体还在的。

对我来说,还有孤独感,也是伴随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我(没做过调查)主观地认为,一个人个性越强,个体意识、自由意志、自我意识越明显,就越感到自己的孤立与独立。(反之亦然,有可能孤独与个性互相促进越演越烈。) 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孤独。而喜欢热闹的,未尝不是因为害怕孤独。(会害怕,正说明其感受到了孤独)

这还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乃至要表达的自己与别人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是不一样的。(例如照片与镜像的不同,自己声音的录音听起来很陌生,等等)

而自己的真相究竟如何, (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连我们自己都看不到找不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孤独感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而孤独这件事是没有的。至少也有清风明月相伴。(只是极少会有人在乎花花草草之类的......)

(人人眼前一个2D的大屏幕,我们与它的距离为0 。3d的平直的空间是我们推想出来的。严格说来,是个幻觉。科学家已经推算出空间实际应该是弯曲的。)

我们的“眼后”不是明,也不是暗或黑暗或darkness,连所谓的能见之镜、(诸如此类)也没有,更不要说镜中明暗或五彩了。

这个“不知”姑且可以算是一切的背景、舞台、姑且可以推想为根本,姑且可以当作自己的归宿,(如能不惧生死,就更好了。既然瞬间即永恒,又何必非要有个来去。只是所谓“无限心”,由对死亡的恐惧而生起的“无限的想象乃至妄想”的确需要个安顿处(受王德峰教授的启发) 其实都是记忆相,时间相,相续相,这条“蛇”或“念珠串”,(如同视觉暂留)带给我们的错觉,本就时时刻刻都在生死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断章于《庄子》)。我们不知道自己忘记或记错了什么。不是么?

前世后世之说,是说不通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的。有前世记忆只能说明没有真的死。那些没有前世记忆的才是真的死过了。既然清空了记忆重来,就是独立的人格了。另一个人了。(获得了重新做人,重新培养人格的机会)

有一次,某位网友问我: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有很多前世,却都是死于同一场南京大屠杀的。我打了个比方。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好比叠在一起的麻将牌。区别只是叠得整齐不整齐。来世下面还有来世,还是要清空了重来,不值得追求。更何况死了应该就脱离时间线了。所谓前世的记忆不可能没有个开头,那就不是什么前世,而就是这一世。

(面对那个“不知”,人们各有各的想象,各有各的愿望。过于执着的想象,过于坚定的愿望已经成为不容非议的信仰。其实即便假设只是猜想,也有猜对的可能,的确没有必要一定要去非议。除非他们要(背后暗中)诅咒甚至消灭退出者。)

各种加强信念的ACTIVITY, 甚至科学实验,都是一类的。科学信念中最基本的估计是能量守恒。暗物质暗能量找不到,但一定在暗处。其实没有道理,也可以是算错了,或在宇宙这个密室之外。就是一种信念。

镜中像和电视里的一样,都好比是有个虚拟世界(有意或无意地)放映出来“呼应”我们的。(呼应恐惧也是一种呼应)

(从电视剧剧情里是推算不出电视机原理的,只能算是大胆的猜想。换了个新奇的电视剧剧情也一样。换了个梦不等于梦醒了。)

(不要太入戏,太认真。学会欣赏永恒的美,包括悲剧或闹剧之美,甚至恐怖片。不过,这话说起来容易过分轻松,生死间的确是有大恐怖的。所以做个心中无鬼,乃至心中无愧的好人还是有好处的。向自己坦白吧。自己原谅自己。自己宽恕自己。真心要改不用向别人表示。)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