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
@吳敦義
前主席。傳統菁英政客。
关注的小组(3)
动态 帖子 7 评论 67 短评 0 收到的赞 166 送出的赞 36
  1.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2.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2047论坛管理细则(草案)

  3.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4.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2047论坛管理细则(草案)

    @中野梓 #101088

    我覺得這個工會還是需要一個脫離於站長控制的討論區域的。工會的力量要向外有力的施展時首先要解決內部的爭議。工會內部在充分討論和交換意見後會達成一個共識,而共識就是工會的力量所在。這樣也是為什麼當工會決定罷工時會先討論是否罷工並讓會員投票。這也是為什麼,破壞工會的最好手段就是分裂和分化。

    既然柯痞願意提供論壇供工會活動,那不妨接受他的好意。 在柯痞提供的論壇上,工會至少可以討論以下事項

    1 就站長和管理員的操作是否違規做出判斷

    2 就站長和管理員的違規操作做何種回應達成共識和決議

    3 就是否集體退出網站進行投票

    4 就工會的組織及章程做討論和制定

  5.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2047论坛管理细则(草案)

    @thphd #101027

    有幾個疑問想請站長回答。

    1 站長說

    其他的封禁,一种是因为【无意义情绪发泄】,按照《新手指南》的要求,这种发泄应该自己开一帖,或者去水区,而不是在别人的帖子下面litter。

    但我查詢<新手指南>並沒有發現「無意義情緒發洩」的字眼。指南中的基本規則如下

    用户必须遵守服务条款,礼尚往来 需要争论的时候不应在他人楼下争论,应开新帖争论 发生纠纷时,管理员会按照言语纠纷处理指南操作 常见的扰乱秩序行为(灌水刷屏、辱骂其他用户)会被封号 2047施行楼主负责制,楼主在自己楼下遇到不友好的发言,可自行删除 投诉建议等请直接私信

    基本規則以及其他內容都未提及「情緒發洩」。而我之後又查詢用戶條款,同樣也沒有找到相關字眼。能否請站長再次確認此條規則的來源?還是說這條規則是對「新手指南」某一條規則的解讀?

    2 站長提到了一個具體案例「趙冬天」用戶。我查找了一下,找到一位叫趙冬天下的阿爾喬姆,不知道是否是案例裡的用戶?這位用戶大量的評論都遭到了刪除感覺像是站方所為。違反規則的言論自然應該被刪除,但如此一來,其他用戶也無法判斷他是否真的有違反規則的言論。站長能否開一個封禁公示貼,將被封禁的用戶以及其違反規則的言論一併展示?

    3 那我说一下贝臭大,贝臭大并不是情绪发泄,而是【抬杠】,包括公开的抬杠和私信的抬杠。我最开始对他公开抬杠的内容很不满,结果私信交流之后,我的结论是,完了这同学没治,才决定封禁他(希望贝臭大看到这行字不要介意,我也是凡人,也可能看错你了)。

    我不是很明白「抬杠」是什麼意思。但根據上下文理解,應該是某位用戶和站長發生了言語上的糾紛。但既然站長也承認他的言論並不違反abcd只是不禮貌,那封禁的依據是什麼呢?如果是言語糾紛應該根據「言語糾紛處理指南」處理。但是我查看一位叫「貝臭大寶貝」的用戶帳號發現他的「那樣的話站長有權利把本站骨灰揚了」一語是在「什么是本站立场?站长的权利权力是怎样的?」此帖之下。而這一帖的樓主正是貝臭大寶貝本人

    4 站长跟你说话,你当着站长的面,说【站长可以把网站扬了】?那你以后如果跟其他人说话也是这样,不就搞得大家都非常不开心?

    很明顯的滑坡謬誤。當他還沒有發出「讓大家都不開心」的言語時,站長怎麼能夠把自己的推測當做封禁的理由呢?如果站長的推測可以當作封禁的理由,那豈不是所有的用戶都處於封禁的風險之中?

    以上這些問題站長當然可以以「此網站是我的私人網站,我擁有操作的權利」來回覆。但如果站長是想把這個網站做成一個影響力超過品蔥和matters的網站,這樣的回答顯然是不行的。

    站長既然肯花時間去制定用戶條款以及各種指南,顯然是認同網站的發展需要規則這一觀點。然而規則若要發揮作用必然要先讓用戶對站長以及規則產生足夠的信任。而這樣的信任建立在站長的自我克制之上。站長如果帶頭打破規則,以自己的感受來作為各種操作的衡量標準,那還有存在規則的必要嗎?

    和其他用戶不同,我對站長以及這個網站的大部分成員都沒有什麼了解。我沒有註冊過品蔥的帳號,也沒有註冊過2049的帳號。直到端點星事件,才接觸到2049和以2049繼承者自稱的2047.像我這樣的用戶,對於站長以及網站的信任恐怕是僅僅建立在站長對規則的遵守之上而無關於站長之前的活動和言行。

  6.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創作】2047站旗設計

    @三点五英寸软盘 #100570

    全匿名性質和該贊助計畫並不衝突。不過最主要的難點是該計劃要求「原創非虛構」寫作。我有看火光雜誌,該雜誌有一些原創內容,但還有很多是轉載他人文章。不知道火光團隊是否有足夠多的對此計劃感興趣的成員來編寫雜誌?

  7.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您好,這是我的名片

  8.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創作】2047站旗設計

    @三点五英寸软盘 #16007806

    你好。不知道火光是否知道,最近matters展開了第二季贊助計畫,將對達到一定用戶支持的「非虛構」寫作計畫(包括創辦網路雜誌)做一些贊助。我覺得火光蠻符合標準也有較大的入選機會

  9.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江湖 回复文章

    (已作废)2047新手指南

    内容已隐藏
    内容已被作者本人或管理员隐藏。 如有疑问,请点击菜单按钮,查看管理日志以了解原因。
  10.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對陳純幾篇文章及其觀點的評論

    @NodeBE4 #100014

    這種詞彙系統的不同造成的代間割裂,本身就是中共進行意識控制的一個環節,只要毛像不倒,就會有新詞源源不斷的製造出來,確保每隔3年的人之間都會因爲缺乏共同詞彙而相互隔閡。

    我覺得這麼說有一點陰謀論了。詞彙的替換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本能的體現。當一個詞彙被過於頻繁和過於廣泛地使用,其原先的使用者自然會誕生一種本能的厭倦,產生尋找新詞彙替代的衝動。這也是為什麼,隨著網路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高度連結,詞彙的更新也變得越來越快的緣故。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當某一事件被集中探討的時候,人們也會傾向於從其本身吸取一些詞彙作為探討本地化的象徵。

    這樣處於本能的詞彙更換很難說是被大陸非法武裝團體完全控制了。比如「割席」一詞。這個詞語在2019年突然爆紅,被無數的知識團體使用起來。這樣一個來自於香港本土又帶有典故的用語完全替代了以往的「絕交」和「切割」。而「割席」一詞在香港本體使用多年絕非一個為應對運動而新造的詞彙。也就是說並沒有被操控的可能。

    陳純一文中使用的「新符號」(我看到的。如果有遺漏還清Node補充)包括「蛤丝」「米兔」「大洪水」等。這些詞語如果細究其來源恐怕都很難說得上和大陸非法武裝團體的聯繫。

    我相當同意堅持使用標準的語言,不要亂用詞彙,不要亂造詞彙。中國上千年歷史,口音和各地方言變化極大。但因為有一套標準的和語音分離的書寫系統,讓我們在今天可以較為容易地和先輩的思想相連接。標準的符號既可以減少新加入者或者被啟蒙者的學習成本,也可以大大減少在觀點交流時出現的不必要的言詞之爭。

    不過,是不是在所有的寫作環境以及寫作目的都要使用這樣的系統呢?我覺得可以更加靈活一點。在對內做思想交流和產出自己的觀點時,使用傳統的符號和標準的語言是比較好的。在以中立人群為目的,以對政治冷感的族群為目標時,使用他們所使用的新符號也不失為一種宣傳技巧。

    對觀點的回應,對學術的批評這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把一位被限制出境,正面臨不確定的政治風險的學者稱之為陳純恰恰是一個叛徒投機分子,他或有意無意的去迎合中共意識形態控制系統製造的新詞浪潮,求名求炮。是否妥當呢?至少在我個人看來,這樣的言語是有點過分的。

  11.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陈纯:钦定的社会性死亡

    @NodeBE4 #100011

    看到了。我昨天已經把這個楚天白給罵了一頓。我對楚天白還是蠻熟悉的,他習慣在回應的時候故作譏諷之態。他並非小粉紅,而是一位堅信中共領導下會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主義者,想盡辦法說服自己接受中共統治的合法性。

  12.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陈纯:钦定的社会性死亡

    @libgen #16561472

    陈纯的亮点在于他是年轻人,他也关注年轻人,起码他会上Matters。

    陳純好像只是在matters上發文,幾乎沒有看到過他在評論區裡和讀者互動

  13.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陈纯:钦定的社会性死亡

    @NodeBE4 #16488342

    無論其內容多麼荒謬,思維和判斷不靠理性那種膚淺之人,關鍵時刻也不能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這種人在年輕的左左人羣體裏,太多了 ,思路不清晰,不謙虛。

    matters上三位大陸的年輕學者,林三土是一位立場遠遠大於理性和邏輯思考的學者,萬事以立場優先。為了構建美國警察歧視黑人的觀點不惜弄虛作假,扭曲案件。被我抓到以後還拒不承認。方可成是一位典型的左膠。或許他在新聞上有他的專業,但是他和林三土一樣,也是立場優先(比林三土還是稍好一點)。他習慣以抹黑對手的方式來反對對方的言論和觀點,這是讓我很不滿意的。而陳純,當然有他的立場,然而他的立場卻並有那麼明顯。陳純的文章並不那麼學術,也誠如Node所說,沒見到有什麼新信息量,或者新方法、新思路,更沒有好的文筆,好的表達。但就是這樣的文章,卻可以獲得傳播上的巨大成功,成功呼喚出讀者的情感以及獲得中立者的認可和同情。陳純有他在宣傳上的價值。還有一位香港學者周保松,他是讓我眼前一亮的左翼。在「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川化」一文的評論區中,周保松並沒有全盤接受林三土的論點,而是質疑川化是不是普遍現象以及到底是哪些人被林三土認為川化。光此一點,我就認為周保松至少恪守了學者的底線,是一位把證據放在立場前的學者。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科普文有很大的宣傳效力。很多用戶都是因為他的香港一課而進入matters,其中不少都不算是大陸的民主派。 題外話,明居正雖然常上綠營節目,但其實是我黨資深黨員。

  14.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您好,這是我的名片

    你是柯痞2020嗎?

  15.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今年的8月18日 一个学生变成了烈士 没有报道 没有新闻 没有纪念

    @sorrysorrysorry #14051705 他们不理解中国人的人权需求,中国人也不理解他们的非常小的格局

    這其實是兩類人。真的有人權需求的大陸人並不會不理解所謂的小格局,即使真的理解不了也不會起衝突。而那些與台灣人起衝突的大都不會有什麼人權需求,他們只是在發洩仇恨,為大陸非法武裝團體辯護罷了

  16.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今年的8月18日 一个学生变成了烈士 没有报道 没有新闻 没有纪念

    @sorrysorrysorry #14051081

    還好吧。倒是沒有抑鬱。其實我的政治壓力主要是來自於綠營而不是小粉紅。小粉紅基本沒有什麼宣傳能力,罵人的話也早就習慣了。

  17.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今年的8月18日 一个学生变成了烈士 没有报道 没有新闻 没有纪念

    最悲劇的事情就是一位普通人成為了理想主義者。他連不斷懷疑自己的痛苦都不配享有,從一開始他就清楚自己的無能和無力。 曾經有一位大陸網民在matters上發文說雖然她很支持香港革命,但是香港人依然和她有隔閡。她說

    再融入你也還是個外人,我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夸你清醒,但如果你想走入我的生活圈對不起那不可能。

    主席給她回覆說香港本身也是分裂的。有本土香港,也有泛民香港左派香港。後者或許比前者更容易接納你。她則回覆她比較傾向於本土派。

    一個人的政治立場如果太過脫離他的生存狀態和能力就有帶來痛苦的可能。而這件事是此類痛苦的最高形式。

  18.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如果墙外匿名中文论坛全军覆没,大家接受得了吗?

    @白脸角鸮 #13183099 你說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最開始matters喜歡偏嚴肅的公共討論,現在變成了各種日常心得和主婦文章。技術類的文章有的比較受歡迎,比如有人弄了一個許願池,近期比較熱的用戶數據分析。但惡搞類是真的沒有什麼生存空間。

    matters最大的特點就是永久保存。不過很多用戶反而是因為它的界面和易用去的。

  19.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如果墙外匿名中文论坛全军覆没,大家接受得了吗?

    @sorrysorrysorry #12326706

    首頁的問題已經被詬病很久了。不過解決的辦法也是有的。就是靠自己的追蹤和標籤來劃分出不同的區域。

    去香港的話,恐怕剛入境就已經被帶到警署去了

  20.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如果墙外匿名中文论坛全军覆没,大家接受得了吗?

    @thphd

    你這個要求提的太晚了。民進黨早就組建了成熟高效的網軍,現在的掌門應該是林鶴明。不推薦現在去民進黨求職。

    我發現這個網站是因為有matters用戶轉發了2049站長被抓的事件。品蔥的話上個月才知道。那裡環境實在糟糕,去看了一眼就很快退出來了。祝網站越辦越好。

  21.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站务 回复文章

    如果墙外匿名中文论坛全军覆没,大家接受得了吗?

    大家沒有考慮過matters嗎?matters是大陸異議人士張潔平女士創建的,一個有團隊有資本打算做長期營運的網站。2019年七八月份的時候,小粉紅大舉入侵,而網站出於對用戶自我克制的信任而沒有“拉黑”功能,環境一度變得很惡劣。但在“封鎖”功能上線後,情況已經得到了改善(我自己的封鎖列表就有五十多個)。

    台灣還有一個叫方格子的網站。雖然這個網站是以文章發表寫作為主,但依然有社交功能。如果以後2047出現了問題,去方格子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項。

    台灣的ptt就不推薦了。一來有註冊限制,而且界面也很不好用。二來環境比較惡劣,“支那”之類的詞隨處可見,對大陸網民很不友善。還有一個Dcard網站,我沒有用過,但看起來好像是介面優化版的ptt?它的創始人現在在國民黨當數位科技長XDD。

    還有一個巴哈姆特主要是討論遊戲和動漫。但是在那裡也有政治討論。

  22.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台灣人】到底是指什麼

    此文是matters上的另一篇文章的回應文

    當看到這一場爭論的時候,我想起了早年看過的邏輯學導論。其中有一張把爭論分為三種,實質性的,言語性的和表面言語其實是實質性的。第二種爭論爭論是指雙方對於某個觀點的關鍵詞的含義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並因此導致了爭論。但他們的觀點本身並不產生衝突。而第三種爭論則是更進一步,既有對某個關鍵詞不一樣的理解也有實際性的衝突。如果我們要搞清楚原文底下的爭論到底屬於那一種就要首先釐清他們口中的“台灣人”是指什麼。

    其實對於不太了解政治和歷史的人而言,「台灣人」是一個和地理產生連結的詞語。在他們看來「台灣人」就是指在台灣島上生活的人。然而縱觀歷史,我們會驚訝的發現這樣的用法是少之又少和地理並無什麼關係。清朝統治時期,以一道土牛溝把漢人和原住民分離開來。線外的稱為漢地,居民被叫做台民。線內的稱為番地,居民被叫做番民。此時的台灣人僅指以閩客為主的漢人漢化族群。日本統治延續了漢番分治的政策,這也導致台灣人所指變化不大。蔣渭水等人創立台灣民報,被稱為「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但考慮到民報使用白話漢語發行,此處台灣人宜理解為使用漢語的族群而非日本統治下的非日本台灣居民。大部分原住民依舊被排斥於台灣人之外。而彭明敏等人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從

    <這種政策,在選舉中表現得最為突出。蔣政權分化台灣人和大陸人,使他們互相猜忌,彼此獨立,以便操縱與統治。因此蔣政權一直防範台灣人和大陸人的竭誠合作,協力消除蔣介石的專制,實現民主政治>

    不難看出,彭明敏的台灣人指的是在台灣的非大陸人。此處的大陸人並非我們今天所指的大陸居民而是指跟隨國民政府從大陸而來的人,也就是俗稱的外省人。

    而今天台灣人一詞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甚至成為了政黨動員的符號。當在選舉場合喊出台灣人的時候,它指的是“在政治理念上支持台灣獨立的人”。當用來和中國人對立的時候,它指的是“不支持被統一的人”。對台灣民政府來說,台灣人是持有台灣民政府身分證的人。而在海外使用台灣人一詞時,它有可能指的是生活在根據憲法劃定的自由地區居民,可能是指來自台灣國的公民,也有可能只是為了把自己和大陸人區隔開來。而近日捷克議長來台演講中的一句“我是台灣人”則賦予台灣人一種新的用法:想象中的,一個全球性的在政治上支持台灣民主自由的群體。台灣人的地理用法我只在以前的國小課本國民學校暫用國語課本看過。其中的第一課「台灣人」寫道「我是台灣人,你是台灣人,他是台灣人,大家都是台灣人」。

    「台灣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的嘴裡竟有如此多的不同含義,這也就難怪當有人使用「台灣人」一詞時往往會引來懷疑和爭論。而原文中,作者直言自己為劃出台灣空間運動感到榮幸,讓所使用的「台灣人」一詞光明正大地帶上政治色彩,自然會引起激烈的討論。

    原文作者並沒有明確地說明「台灣人」的具體內涵。但從他把「台灣人」和從「華人」這個文化概念對立起來就不難看出,作者的「台灣人」是一個文化概念。但就像人們對「台灣價值」的質疑一樣,人們不禁要問「台灣文化」的外延是什麼呢?台灣島或者自由地區當然是有文化傳統的。但如果除去華人文化和原住民文化,還有什麼可以留給「台灣文化」呢?

    作者本人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台灣文化」沒有實質內容的困境。

    <我知道不少台灣人的民俗習慣與中國雷同, 但是韓國人、越南人或日本人不也一樣。>
    

    而作者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就是先極力解構華人,把台灣人從華人裡面劃出去,至於內容問題留待日後解決。此舉在台灣文化節的網站上體現的更為明顯。「趣」中國化的頁面首先展示了孫悟空,魯迅,孔子,孫文,花木蘭,毛澤東的六副創意畫像,然後在畫像下方寫有“我跟你的相同就是我們都不同“。用個體的不同來解構華人這個共同體當然是可以的,只不過在解構華人的同時也消解了包括台灣人在內的一切共同體。這種殺敵八佰自損一千的口號倒是符合作者”先解構再說“的心態。

    雖然台灣文化沒有實質內容,但是我就是要自我認定為X國台灣人不可以嗎?這也是一些用戶在原文下的觀點,並搬出認同自由和稱呼自由來背書。先不論這兩個自由究竟成不成立,光是把個人自由和政治承認相混淆就值得批駁。一個人自我認同為特隆星人是相對簡單的,但是要讓特隆星人這個身份獲得政治上的承認是毫無可能的事。當「台灣文化」想要獲得政治上承認的時候就一定會面臨以下的問題——台灣文化和華人文化有何區別?如果沒有區別,或者台灣文化只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那為什麼要把「台灣文化」獨立出來呢?到底是機構幼稚還是運動的召集人幼稚?這讓我想到雷震在救亡圖存獻議 中的話

    <政治本不可只講空洞的理論,更不可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自欺自誤,而應拿出最妥當切實的辦法,解決當前最迫切的現實問題。>
    

    給各位共勉

  23.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已废除)关于意识形态

    我觉得还不如说是,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秩序水平和西方国家比还差得远,而在缺乏秩序的地方,不管是不是共产党来统治,都会盛产类似的悲剧。

    這個觀點不能認同。原因在於,我們找不到任何強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點卻能從歷史中找到駁斥的證據。新疆 西藏 蒙古 都在中華民國的版圖內。但是民國政府從未嘗試過推行類似的文化滅絕政策。也許有人會以民國政府控制力度有限為基點,延伸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的論點。但是民國政府遷台後,也並未禁止原住民語言,也並未禁止說台語。我們再往前看。清朝對西藏和新疆蒙古台灣都有一定的控制。但清朝也並未強迫當地人以及戰敗的殘餘准噶尔學習漢語或滿文。再往前推,明朝也並未有強迫歸附的女真蒙古部落學習漢語。 民國不會實施文化滅絕政策在於其以“五族共和”構建中華民族,本身就有較高的文化包容性。文化滅絕政策是與其政治理念劇烈衝突的。而之前的朝代則主要是因為夷夏之辨和強烈的文化自信所致。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中夏夷狄之名,不籍其地與其類,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入中國則中國之 可見中國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並非一個地理概念。地理上的中國反爾是不斷變動的。大陸非法武裝團體強迫蒙古新疆漢化的本因就是先認定了中國的地理範圍再來以極為敏感的姿態審視境內的潛在不安定因素。因為對中國的認知不同,所以自然有完全不一樣的文化政策。 另外要注意的是,種族文化滅絕是一個相當近代化的概念,直到1933年才被提出。而在此之前,日本的皇民化運動以及加拿大原住民學校都遠比今天的“禁止蒙語”要殘酷殘忍的多。所以地方秩序在我看來只是一種毫無根據的牽強附會。

  24. 吳敦義 前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電影《八佰》的真與假(含部分劇透)

    由大陸導演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在8月21日正式上映,首日即獲得1.12億票房,大有席捲整個華文電影市場之勢。此類突出英雄和愛國情懷的電影,一般而言都有對原型事蹟做一些藝術加工,誇大乃至於虛構,中外各國莫不如此,不應苛責。但主席覺得,在享受電影帶來的情感震撼之餘,不妨更進一步了解一些真實的歷史情況,在情感上拉近和先烈們的距離。故借電影《八佰》之勢,撰寫此文。

    背景介紹

    何為德械師?

    德械師是民間的通俗稱呼。一般指在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建議下仿造德軍建制編制和訓練的部隊。國府本計畫整編60個這樣的師,但到抗戰爆發,只有教導總隊完成整編,另有87,88,36師整編率較高。這四個師裝備有德國毛瑟和仿造毛瑟的中正步槍,國造仿捷克ZB26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75克魯伯野砲,德國37戰防砲,仿法國82迫擊砲還有極具辨識度的德國M35頭盔。(總共購買了31.5萬頂,這導致很多德軍只能使用一戰的老頭盔)

    本片主要刻劃的524團1營就隸屬於88師。不過此時的88師早已面目全非。88師在淞滬戰役擔當主攻損失慘重,整補了六次填充了大量的新兵。而524團損失尤為嚴重。根據戰士萬連卿回憶,全團所屬各連只有7—8個人,在補充了湖北保安團以後,1營的湖北籍官兵佔了總數的80%。可以說524團1營是一隻披著88師部隊衣服的地方保安團。

    內容分析

    片頭

    這個有黑底白字組成的說明性片頭在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而片頭把狼牙山五壯士之類的三個由大陸非法武裝團體編造的神話和八百壯士並列,以及在偽紀錄片使用“合作談判共同抵禦”等語,足以讓我們感覺到導演承受著巨大的政治壓力。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下,一些本應該表達出來的愛國(中華民國)愛黨(國民黨)愛總理的情懷被刻意隱藏了起來,而代之以為“中華民族戰鬥”,讓本片的情感表達受到了影響。但知道此片曾被禁止上映以及對對岸政治氛圍有所了解的人應該能體諒這種折衷的辦法。

    場面一

    電影:一營機槍連雷雄前往四行倉庫報道。一個軍官在倉庫內宣布“兄弟們,現在是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號晚上十點零七分。整個上海能夠留守的軍隊全都在這裡了“

    歷史:非常大的一個錯誤。二十六號晚大場失守,一營營長楊瑞符在十點才接到團長韓憲元去去團部準備轉移的命令。而一直要到十一點鐘後,楊瑞符再次被叫去團部,才和團附謝晉元接到留守四行倉庫的命令。所以晚上十點零七分是斷無可能有軍官在倉庫裡喊那句話的。我可以理解導演因為政治壓力而採取折衷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歷史性錯誤,對於一部號稱花費了8年心血的電影來說是不太應該的。至於留守的軍隊,也就是524團一營,全部集結完畢還要等27號凌晨三點左右。機槍連也是這個時候到達的。

    場面二

    電影:一群日軍以為倉庫裡面只有一些逃兵,於是毫無顧忌地沖了進去,結果遇到了國軍的伏擊,全部陣亡。日軍於是痛下殺手,使用毒氣彈攻擊。

    歷史:這一段純屬虛構。對應的歷史戰鬥情況是:下午一點,在四行倉庫西側的上海銀行守軍和日軍交火。在被擊斃四五人後,日軍撤退。蘇州河北岸有一些槍眼對準四行倉庫的防禦工事。國軍在工事裡埋下手榴彈和迫擊砲彈,等日軍進入後引爆,造成了四五名日軍傷亡。(伏擊日軍橋段的靈感也許來源於此?)下午二點半,與四五十名日軍交戰,警戒部隊放棄外圍陣地撤回倉庫,受到了一些傷亡。激戰到下午三點,敵軍方退。

    日軍在中國確有使用毒氣彈的紀錄。比如在39年於山西作戰時就對國軍發射231枚刺激呼吸器官的紅彈和43枚可讓皮膚潰爛的黃彈。但目前還未發現日軍有在上海使用毒氣彈的證據。日軍把毒氣彈的使用視為絕密。從這一點考慮,日軍也大概率沒有在眾洋人的眼前使用毒氣。

    場面三

    電影:幾個新兵從水道逃跑,結果遇到了有紋身,潛水來偷襲的日本黑幫軍人。新兵因為出聲提醒而拯救了部隊,受到蘇州河南岸市民地稱讚。

    歷史:純屬虛構。我所能找到最接近的史料是在二十九號下午三點半,日軍出動兩條滿載士兵的武裝快艇進入蘇州河老閘橋,企圖封鎖國軍交通線。之後在英國駐軍的交涉下撤退了。

    場面四

    電影:日軍揚言三個小時攻下倉庫。因為西牆沒有窗戶,所以國軍奮力鑿牆,想要鑿出射擊孔。此時,國軍發現日軍動用掘土機來敲擊牆面試圖弄出破口。而國軍向其投擲手雷不能傷其分毫。於是,幾位新兵靈機一動,用一根扁擔送出一個氣罐,然後使用手雷爆破。

    歷史:這場戰鬥其實是由國軍整場戰鬥的各個精彩細節誇大後拼湊而成。日軍並沒有揚言三個小時攻下。這個安排可能來自於“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國軍鑿牆的情節應該來自於營長楊瑞符的戰鬥日記“敵軍為我鑿槍眼”一章。四行倉庫牆壁堅厚,國軍沒有適當的工具開鑿槍眼。此時,日軍使用平射炮亂射,在牆上打出了幾個洞來。國軍趁機架上機槍,用火力驅散了進攻的日軍。

    日軍在進攻四行倉庫的時候確實出動了掘土機。不過這個掘土機不是用來挖掘牆壁(應該是挖不動的)而是用來挖掘進攻用的地道。楊營長和謝團附擬定了三條應對措施,其中一條就是使用一根綁有大號手電筒的竹竿伸出窗外進行照射,另外的士兵在別的黑暗窗口窺探,一旦日軍接近即投擲手榴彈。

    場面五

    電影:日軍頂著防暴鋼板衝到牆下企圖爆破牆壁。國軍士兵見手榴彈不起效果於是在自己身上捆上炸藥拍成隊列,一一從洞口跳下去於敵人同歸於盡。

    歷史:台灣1975版的八百壯士也有類似的一幕。首先,日軍頂著防暴鋼板絕對是假的。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造成防暴鋼板來。但國軍士兵於敵人同歸於盡卻是有一些紀錄的。比如八百壯士的老兵張秋明回憶道

    `有一個同志,很老的年紀,在身邊圍了七八個手榴彈,手裡也拿著一個,爬到最高樓,看,看見一群敵人來了時,縱身跳下,同時手榴彈也擲了出去。敵人都死了,他自己可也犧牲了`
    

    一名叫章渭源的老兵,在54年後回憶這位犧牲的同袍名叫陳樹生,他是將炸彈綁在身上,從六樓窗口跳下,但炸死的不僅是敵人,而是一輛敵人坦克

    [一位名叫焦友三的老兵,在50年後的回憶中提出身捆炸彈縱身躍下的不止陳樹生一人,至少還有張秋民、楊順廣兩人,他們一共炸死了200餘名敵軍,躍下的樓層也從六樓變成了七樓]

    有三位老兵的證詞看上去此事應該是確實發生過了。然而問題在於,四行倉庫只有五樓而沒有六樓和七樓。後兩位老兵的回憶恐怕難經得起考驗。更關鍵的是,作為最高指揮官謝晉元和實際指揮官楊瑞符的回憶中都沒有類似的事情。在楊瑞符詳細的戰鬥紀錄《孤軍奮鬥四日記》中,最接近的是如下記載

    忽然想起了樓上可以投手榴彈,即命尹排長率兵十名只樓頂,向下投彈。此時敵兵雲集西南牆根下有七八十名之多,當即投迫擊砲彈兩枚,手榴彈數枚,敵被炸死七名,受傷二、三十名,其餘完全逃跑了,我軍始將危困解除

    或許這就是綁炸藥跳下樓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原型?

    場面六

    電影:南岸市民排隊嘗試衝過受日軍火力封鎖的新垃圾橋,在傷亡十數人後成功把電話線送抵倉庫守軍手中

    歷史:純屬虛構外還犯了歷史錯誤。在八佰電影中,新垃圾橋的南邊橋頭才是租界區,所以日軍可以肆無忌憚地向橋上射擊封鎖交通線。然而事實上,新垃圾橋是在租界區內而不是租界區外。在戰事緊張的時候,英軍一度到新垃圾橋的北橋頭設立拒馬和防禦點。(見(jack hwang作的圖))也就是說日軍是不敢往橋上射擊的。而各種史料也只有日軍以火力封鎖西藏路路口的記載而沒有火力封鎖垃圾橋的記載。

    關於電話一事,在一營營長楊瑞符的記載中非常簡單

    有人在外面通消息說:倉庫某處有電話機,希望你們利用以便同外人聯繫。我即命通信兵偵查,果然發現了,隨即接通,從此可與外面通消息了

    看完這段記載我是頗感疑惑的。守軍已在倉庫裡防禦,構築工事了快兩天了,怎麼會不知道倉庫裡的情況呢?而這個“有人”又是誰?他怎麼會比守軍更清楚倉庫的情況?

    這些疑惑再讀完毛澤東表哥,上海軍統文強的回憶後得到了解答。

    [我赶到四行仓库见了谢晋元,他精神抖擞,向我行军礼,拥抱我,问我前来有何指教?我捧着电话机说,这是我奉命从宋子文部长公馆取来的,里面有通天术,雨农先生等着与您通话,校长也等着了解情况,请赶快架起来。谢一听我如平日见面一般风趣的话,很为高兴,便立即将电话机接过去,交给懂技术的青年军官,在制定的位置安装起来。]
    

    原來電話機是軍統送進去的。這或許是楊營長的記載讓人頗感疑惑的原因。

    場面七

    電影:申報記者方興文攜帶器材來拍紀錄片

    歷史:確實有記者和守軍接觸。二十八號晚上十一點左右,有記者要見楊營長和謝團附。營長和團附因為繁忙不能見,改派機槍連雷連長接待。記者見不到指揮官於是請求指揮官寫幾個字給他。謝晉元寫了”餘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楊營長就寫了“剩一兵一卒誓為中華民族爭人格“幾個字。

    順帶一提,在當時,中央社記者是唯一可以深入前線攜帶通訊設備的記者。各報的戰訊大多是轉載中央社的報導。如果要虛構一個隨軍記者,給他安一個中央社記者的身份更為合適。

    場面八

    電影:一位女子(楊惠敏)在夜晚游過蘇州河,給倉庫守軍帶來了一面國旗

    歷史:這個橋段應該是繼承自1975年的八百壯士。但這個橋段也並非1975版所原創,而是借用了1938版八百壯士的構想。楊惠敏獻旗確有其事,各方都有記載和報導。但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楊惠敏第一次送旗送的是一面小國旗。隨後楊惠敏和商會聯繫,由商會組織和捐獻了一面大國旗。上海立報對此的報導是

    [昨晚市商會派女童軍送青天白日旗一面,他們已經把它掛在窗口,半夜裡又有人送去巨大國旗兩面]
    

    而根據据葉春年回憶

    [一天中午,杨惠敏来到市商会,她说自己曾给仓库守军送过一面国旗,但是尺寸太小。于是,商会选了一面尺寸最大的国旗,用牛皮纸包好。叶春年特地回家,把家里一根最大最粗的竹竿,拿到战时服务团团部。

     当天夜里,叶春年与胡惠祥等六位团员,童子军理事会赵邦镛、郑炅樟和《立报》馆记者白广荣乘卡车,来到新垃圾桥东面的路口。当时,四周寂静无声,叶春年第一个匍匐穿过桥面到达仓库旁边的纸烟店。当时,纸烟店卸下了一块排门,几名战士站在柜台上,接受了他送去的一面大旗和一根长竹竿。第二天早上,飘扬在四行仓库楼顶的,就是这面大旗。]
    

    中日抗戰女性英雄人物的形塑──以淞滬會戰楊惠敏為例,一文提到

    [1937 年12 月18 日出版的《戰時童子軍週刊》上刊登了一篇戰時通訊《接濟孤軍》內容是鄭昊樟於1937 年10 月30 日所寫寄給友人的信,信中提到參與夜間補給十二人,點出名字的有鄭昊樟、葉春年、趙邦鏞、楊惠敏。沈壽山在《向「四行孤軍」獻旗》提到參與者包含立報記者樊放和白廣榮及五十團前方救護隊張文彬、胡惠祥、何明九、葉德馨、王國祥、杜柏青六名隊員,加上《接濟孤軍》點名的四人一共十二人,正好吻合。]
    

    綜上資料,看起來楊敏慧第一次獻旗確鑿無疑,二次獻旗也有參與。唯有用過蘇州河一事不太可信,應屬於藝術加工。

    場面九

    電影:國軍接到國旗後於早晨舉行升旗儀式,結果遭來日軍報復。在日軍飛機的掃射下,死傷慘重。但國軍寧死不屈,聚集在旗桿紛紛中彈身亡。就在國旗即將倒下的時候,一位傷兵撐起了國旗。

    歷史:我不得不說這一幕和1975版的八百壯士太像了。這一幕悲壯是悲壯,慘烈是慘烈,但是既不符合歷史也和軍事常識想違背。日軍確實有感到被挑釁,加派飛機於空中盤旋伺機轟炸。但是國軍屋頂的防空部隊嚴加防範,稍見低飛,即用高射機槍瞄準射擊。敵機先後被國軍擊退四五次,轟炸掃射的企圖未能得逞。

    場面十

    電影:國外記者問國軍有多少人。一位新兵如實回答有四百二十二,而謝團附則回答有八百人。

    歷史:這一段還是出自於楊瑞符營長的日記。在通電話後,與英方交涉或允許將傷兵運出。楊營長於是告訴傷兵“你們出去,有人問四行倉庫有多少人,你們就說有八百人,絕不能說只有一營人,以免敵人知道我們人數少而更加兇橫。“不過這段話發生在二十八日,而申報在報導二十七日的情況時就有寫道

    [我八十八師一營以上之忠勇將士八百餘人係奉命扼守要點,掩護大軍撤退者,當大軍安然退去後,本有充分時間,可以全部撤去......此營中勇將是抱定犧牲決心,寧灑最後一滴血,爭取我國家偉大之人格,發揚民族壯烈之精神,不願生還......。《悲慘壯烈可歌可泣,我孤軍誓死抗日》] 申報採用的是中央社的報導,這說明八百壯士的稱號恐怕在楊營長交代之前就傳開了。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媒體都引用八百人這個數字。比如上海立報就認為守軍有五百人。而一些外國報紙也給出了不一樣的估計。

    場面十一

    電影:部隊接到撤退命令。但日軍不甘失敗而用火力封鎖新垃圾橋,給撤退的國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歷史:見場面六,日軍是不可能火力封鎖垃圾橋的。根據《孤軍奮鬥四日記》日軍在三十日晚用探照燈探照西藏路路口,並用火力封鎖。十時,火力更猛。十一時,日軍用平射炮和重迫擊砲猛烈轟擊倉庫,最激烈的時候每秒鐘發砲一響。十二時接到撤退命令。整個撤退行動國軍有十幾人包括楊營長在內傷亡被送往醫院治療。

    場面十二

    電影:黑底白字“在中國共產黨倡議建立的抗日統一民族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

    歷史:再以感受到了導演承受的壓力。不過這句話是純粹的胡扯。光憑《共赴國難宣言》就不難看出,大陸非法武裝團體剛道的合作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歸順。

    因此,中共中央再鄭重向全國宣言:
    
    [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鬥。
    
    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
    
    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當然,就如我前文所說,我能理解導演的折衷之舉。

  1. 1